You are on page 1of 14

1

中国历史
第八章 贫弱的宋朝与辽夏金的和战
1.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1.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关键字 KEY WORD
北宋政权建立以后,为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宋太祖赵匡胤实
施重文轻武以及强干弱枝的政策,加强中央集权。
集中军权
a.解除禁军大将兵权:
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禁军主要将领的兵权,挑选地方
军队中身强力壮、骁勇善战者编入禁军,加强禁军实力,禁军直属皇帝。
b.削弱地方兵力:
为防将帅拥兵自重,禁军轮番到各地戌守,不固定将领,使“兵不知将,
将无常兵”。地方军队不离本土,不进行训练,战斗力弱。
集中行政权
a.削弱节度使行政权,规定节度使驻地以外的州郡直属京师。
b.知州、知县由中央政府文臣出任,三年一易。
c.设通判一职协助州郡长官,规定各州公文要州长官与通判连署才生效。
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a.设置各路转运使,将所属州县财赋,除部分必要开支,其余运往开封。
b.设置各路点刑狱掌管司法,规定死刑需报请中央复审,改变节度使控制
地方司法的局面。
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局面,但也为北宋带来许多消极后果:
集中军权:军队力量在互相牵制中被削弱,大大降低防御能力。
集中政权:行政机构臃肿,冗兵、冗官加重北宋财政负担和社会危机。
集中财权:统治阶层日渐腐化,挥金如土,国库日空。

第九章 元朝的盛衰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没有问答题
第十章 君主独裁的明朝及其对外关系
1.明朝专制政治的高度发展。
2.郑和下西洋。
1.明朝专制制度的高度发展。 关键字 KEY WORD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是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机构
a.废丞相,提高六部事权:
明太祖废丞相不设,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听命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b.军政由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共辖:
兵部调兵不统军;五军都督府管理军籍,但无权调兵;二者互相制约,
一切听命于皇帝。
2

中国历史
c.以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构:
下设置监察御史巡查地方,直接对君主负责,加强对官吏的控制。
d.锦衣卫:
锦衣卫是皇帝的亲军。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锦衣卫兼管侦察、逮
捕和审讯等事。后又设立东厂、西厂,由宦官统领,搜捕被认为反对和
对皇帝不忠的人。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大大加强君权。
(二)地方机构
a.设三司:
各行省设立三司,分掌行政、司法、军政,互不统属,都直属中央,既
能防止地方擅权,又利于中央集权。
b.卫所制度:
地方军事实行卫所制度,隶属都指挥使司。军队实行屯田自养。军士世
袭,不得脱籍,以保证兵源充足。

2.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时,明朝步入全盛时代,1405 至 1433 年间,派使郑和七次下西洋。
成祖遣使海外的动机如下:
(1)建立明朝威望,招纳各国入贡,重振汉唐声威。
(2)开拓海外贸易,增加政府和人民的收入。
(3)联络西洋各国以牵制西部边患帖木儿帝国
(4)寻找惠帝下落。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1)郑和下西洋无论在时间之早、航行时间、规模、人数、到达的地方,
(1)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2)开拓了印度洋沿岸和南洋群岛的市场,促进海外贸易,刺激中国工商
(1)展,丰富了中国的物质。
(3)郑和以宣传和武力取得南海霸权,中国声威远播,南洋诸国纷纷来贡。
(4)郑和的航海记录,有助于增进地理知识和沟通东西海上交通。
(5)航路开发吸引中国沿海人民迁移到南洋,带来中国的技术和文化,促
(1)进南洋的发展。
3

中国历史
第 11 章 清朝的盛世及其中衰
1.清朝前期的统治政策?
1.清朝前期对汉人采取怎样的统治政策? 关键字 KEY WORD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怀柔与高压相结合的政策统治全国,其政策如下:
怀柔政策 高压政策
原因 原因
满族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国,为笼络 明代士风,崇尚节义,怀念故国,
汉人,采取怀柔手段对付。 不易屈服,故以高压手段对付。
礼遇明室君臣 剃发易服
厚葬崇祯皇帝及皇后,表扬死节明 下令剃发留辫,违者处死,逼迫汉
臣,优待降附者. 人接纳满人服饰。
减轻百姓痛苦 禁结盟社
废厂、卫机构及苛捐杂税。 防止反清复明的思想流传。
奖励学术: 大兴文字狱
尊崇孔孟,提倡程朱理学;广开书 统治者挑剔文字,检查异端,任意
局,编修大型典籍。 株连。
优礼文士
开科取士,礼聘名流做官。
结果
清初这种软硬兼施的政策,不但打击汉民族的反抗意识,也罗致了很多汉
族知识分子,巩固并加强清朝的统治。

第十三章 西方势力入侵与中国的反应
1.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3.英法联军之役的起因。
4.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败因及影响。
1.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关键字 KEY WORD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受列强欺凌达百年
之久,其历史背景起因如下:
(一)大清帝国的衰弱
乾隆好大喜功,对外用兵,六次巡游江南,劳民伤财。和珅乱政,种下清
室衰亡祸根。黄河水患与白莲教之乱,使清室元气大伤。清兵操练不勤,
丧失作战能力,国势日非。
(二)欧美国家的崛起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一等强国;法国和美国相继兴起,为夺取销售市
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19 世纪上半期,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炮
舰和走私船侵扰中国东南海域。
4

中国历史
(三)统治者盲目自大
清朝前期以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为主,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须与
外国通商,害怕外国商人生事,对外采取“闭关政策”,禁止对外贸易及
私人出海贸易。强敌叩关,统治者仍闭目塞听,自认“天朝上国”,视外
国为“蛮夷之邦”,把英使来华看做“倾心向化”,自大心态将对外贸易
视为“加恩体恤”,误认为洋商无利可图,就不再来华,企图断绝外交维
持大清统治。
(四)中外贸易鸦片走私
18 世纪中叶,中外贸易以英国为首。英国卖给中国的棉花等商品,销量
不大;中国卖给英国的茶叶等商品,在西方市场销路畅通,英国面对贸易
赤字。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偷运鸦片进中国,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加重人的负担,损害社会发展,直接危及清政府财政。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恳请禁烟,林则徐前往虎门销烟,因而挑起了鸦片战争。
1842 年,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两国代表在南京议和。英国强迫清政府签
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如下:
《南京条约》的内容
(1)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 2100 万银元,分 4 年缴还。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由两国商定。
(5)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自由经商。
(6)两国官方公文往来用平等格式。
《南京条约》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大门被打开,列
强接踵而来,借口传教和通商,向中国索取权益,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
(一)政治方面:
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暴露国力、军事、科技等弱点,使中国国际地位
急降,民族自信心动摇。
(二)外交方面:
中国对外签订不平等条约始于《南京条约》,随后又签订连串不平等条约,
中国闭关自守政策自此打破,外交处于不利位置。
(三)经济方面:
鸦片战争后,清廷赔款使银元大量外流;鸦片输入数量剧增,人民深受其
害。西方国家利用侵略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夺取原料,中国自给自足
传统经济解体。
(四)思想方面:
英国的“坚船利炮”使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放眼世界,
面对现实,探索救国之路。鸦片战争后,出现一批介绍世界知识以及介绍
西方兵器制造的书籍,涌现一些新兵器制造专家。
5

中国历史
3.英法联军之役的起因。
1857 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烧杀抢劫。次年,美俄两国公使随同英法联
军舰队北上,抵达天津。英法两国通过照会,向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而美
俄两国借“调停”之名,伪装“中立”。在美俄调停的掩护,英法联军突然
发动袭击,夺大沽炮台,英法联军占领天津,扬言进攻北京。
咸丰皇帝派人和英法联军议和。1858 年,俄、美、英、法四国先后强逼清
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英法两国借口来中国换约受阻,于 1869 年再次出兵,由北塘登陆,攻占天
津,接着进攻北京。咸丰帝让恭亲王奕诉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英法联军一路烧杀抢掠,洗劫并烧毁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北京。
1860 年 10 月,清政府屈服于英法联军的武力威胁,与英法联军分别签订中
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不久,英法联军退出北京,第二次鸦
片战争结束,这次战争使外人势力由海口进入内陆,部分中国人开始觉醒,
促成洋务运动的兴起。

4.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败因及影响。
洋务运动背景
自鸦片战争起,中国屡遭列强压迫,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乃是西方的船坚炮利
所致;英法联军之役后,中央的恭亲王奕忻和常有机会接触西方人的地方官
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纷纷提出改革主张。以自强富国为
口号,发展工业与军需工业,借外国技术和方法,兴办新兴企业,因此被称
为洋务派。在他们的推动下,中国在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掀起一场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内容
政治 《北京条约》后,中外往来日趋频繁,设总理衙门处理对外事务,
位于六部之上。
总理衙门规模小权力大,起初经管外交、通商、训练新军队等事物,
后来发展成为清政府办理洋务的总枢纽。
军事 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
工业。如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
福州船政局等。随后,筹划海防,不到 10 年初步建成北洋、南洋
和粤洋三支海军。
实业 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困扰。洋务派
打出“求富”旗帜,兴办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规模较大的
有李鸿章开办的轮船招商局等。
教育 为适应洋务运动需求,洋务派创办 30 多所新式学堂,培养翻译、
军事、科技等各方人才,以京师同文馆和上海广方言馆最重要。
洋务派也派出幼童赴美留学;选派留学生、军官分赴英、法、德学
习轮船驾驶和制作技术。
6

中国历史
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以军事为中心,但却在 1894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惨败,证明历时 30
多年的“自强新政”完全失败。其原因分析如下:
1.洋务派依赖洋人办企业,但他们并不愿中国富强起来,因此不断采取各种
手段干扰,特别是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谋取私利,使
企业难以发展。
2.领导改革运动的官僚如李鸿章、奕诉只注重在军事上的改革,没有统筹全
局,没有大力发展工业或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
3.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都顽固闭塞、自高自大,对一切洋务采取仇视
和反对的态度,多番阻扰和破坏洋务运动的进行。
4.整个洋务运动缺乏有力而健全的领导层,实际推动、领导的只是是地方上
的几个总督、巡抚,他们都在清朝中亚集权的专制政治下。
洋务运动的影响
洋务运动虽然无法达到自强、富国的目标,但它首先在中国办起近代工业,
所办的工业让西方科技文化加速传入,对中国近代化起了积极作用。此外,
在洋务派的经营下,培养了一批熟悉西方文化的人才,使改革成为风气,才
有后来的戊戌维新及各种的革命的继起。

第十四章 维新、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2.中国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3.戊戌变法的内容(维新运动)。
4.义和团事件兴起的原因。
5.《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6.辛亥革命的过程及其意义。
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清政府的代表李鸿章和日本的伊藤博文,
在日本马关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
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
《马关条约》 影响
1 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 日本从中国手中取得朝鲜控制权,借此把
侵略势力扩张到中国东北。
2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 中国割让东南海域的重要岛屿台湾、彭湖
列岛给日本 列岛,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3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2 亿两 为偿还巨额战争赔款,清政府搜刮人民,
向外举债,列强借此控制中国经济。
4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 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中国民族
开设工厂 工业的发展。
5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 日本强行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势力深入中
州为通商口岸 国内地。
7

中国历史
2.中国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思想的转入大约是在洋务运动之后,维新思想遂在知识分子中酝酿,
其发展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 世纪 70、80 年代 19 世纪 90 年代
特色 只针对具体社会问题提出主张, 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变法运
缺乏完整理论与实际行动。 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
内容 政治 康有为
实行君主立宪 将西方近代政治学说
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与儒家思想结合,所著《新学伪
经考》及《孔子改制考》皆为变
经济
法制造舆论。
振兴国内的工商业。
梁启超
文化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他担任
兴办新式学校 上海《时务报》主笔时,为文抨
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 击顽固派,指出国家生存之道就
是变法。

3.戊戌变法的内容(维新运动)
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得到翁同龢的赏识,推荐给光绪帝,光绪帝深受感动,
决定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下诏“明定国是”开始变法。新政从 6 月 11 日
至 9 月 21 日共推行了 103 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了由维新派起草的系列变法诏书,主要内容是:

政治 1. 裁撤无用的官员。
2. 广开言路,鼓励臣民上书议论政事。
经济 1. 中央设铁路矿物总务总局、农工商总局。
2. 保护工商业发展,奖励创造发明。
3. 编制国家财政预算
文教 1. 废八股,改策论。
2. 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各地设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
3. 立译书局,编译外国书籍。
4. 准许创办报馆、学会。
军事 1.裁减旧式军队,训练新式的陆海军
8

中国历史
4.义和团事件兴起的原因。
义和团原称义和拳,是山东、河南一带的民间秘密组织。它以传授拳棒、习
武为掩饰,进行反清活动,成员以贫苦农民为主。
甲午战争期间和战后,山东人民直接受到帝国主义侵略的迫害。日、英、德
势力深入山东,外国教会势力猖獗,人民不堪列强压迫与剥削,在义和拳的
领导下起来反抗。
为了把斗争锋芒集中在列强身上,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受威迫的
百姓纷纷加入,加上山东巡抚对义和团采取安抚政策,义和团势力日益浩大。
慈禧太后因列强庇护维新派及反对废光绪帝,极端仇洋,准义和团入京,进
而引起八国联军之役。

5.《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1901 年,八国联军之役后,清政府被逼与 11 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如下:
《辛丑条约》 影响
1 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 4.5 亿元, 财政陷于枯竭:赔款加上利息近 10
分 39 年还清,连本带利共计 9.6 亿两,清廷以海关税、盐税和内地
亿元。 关税抵偿,中国财政长期枯竭

2 拆毁北京至大沽之间的炮台,允 国家主权丧失:拆毁北京至大沽的
许各国驻兵在北京至山海关铁 炮台,北京从此门户大开,条约允
路沿线要地。 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清政府必须
负责镇压排外运动,中国丧失国家
主权。
3 划定北京东交民港为“使馆区”, 列强在华矛盾加深:八国联军之役
区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 后,列强在华竞争白热化,结果爆
兵保护。 发日俄战争,日本战后成世界强国,
加紧侵略中国,列强在中国的势力
范围起变化。
4 严惩义和团事件中的参与排外 革命思想澎湃:人民在战争中看清
以及镇压不利的官员“即行革 楚清政府的愚昧无能,促使他们更
职,永不叙用”,永远禁止中国 倾向革命。
人成立或参与排外组织。
9

中国历史
6.辛亥革命的过程及其意义。
辛亥革命的过程
甲午战争后,列强凭着铁路建筑权和矿山开采权,对中国人民进行掠夺和剥
削。《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筹措金钱,将川汉、粤汉铁路的建筑
权让给美国;中国人民不愿利权外溢,要求收回铁路权,由商人集款自办。
1911 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收回已经准许商办的铁路干线,
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列强,引起各省人民群起反对,纷纷设立“保路会”力
争,四川尤为激烈,终演变成暴动。清政府派湖北统领端方带兵镇压四川暴
动,湖北军防空虚,同盟会决定乘机在武昌起义。
10 月 9 日,湖北新军革命党员在汉口制造炸弹发生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赶
来,搜去革命党人的名册、文告等物,转交清政府,新军党员被迫提早起义。
10 月 10 日,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员首先发难,占领机械库,接着攻占湖广
总督衙门。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因在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 2000
多年来的君主专制,人民得到了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且开始接受民主共和
的观念。
2.含有民族主义性质,实现了“驱除鞑虏”的口号,推翻满清,削弱列强的
半殖民势力,亚洲各国受到广泛影响,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

辛亥革命的消极意义
1.缺乏统一的领导及有实力的军队。革命党人急于求成,误信袁世凯,断送
革命成果。
2.一般人民对民主政体不了解,以为只是满洲皇帝换了汉人总统,与历代王
朝无差别。
3.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得不到党人的普遍认同,革命党人缺乏民主政治运
作的经验,想法不切实际。
10

中国历史
第十五章 中华民国初期的政局和北伐战争
1.新文化运动
2.五四运动
1.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国家日渐败坏。随着新式学堂的建
立与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传至中国,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
深入民心。但是,袁世凯企图利用封建思想维护个人统治,有识之士力开
始寻思出路。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发表评击尊孔复
古的文章,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基地。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影响:
提倡: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认为,要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反对:专制与迷信 必须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封建迷信。
影响: 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广泛的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
作思想准备,推动中国自然科学发展。

提倡:新道德 新道德是指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道德;
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影响: 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提倡:新文学 胡适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强调写文章“须言之
反对:旧文学 有物”,建立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影响: 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白话文,统一了语言和文字,为广
大民众所接受,有利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2.五四运动
何谓五四运动?
一次大战后,战胜国在法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在会上提出取消外国在中
国的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
特权等要求。英、法、美拒绝中国的要求,并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力转
给日本。
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学生 3000 多人,在天安门前
集合,举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
条”,号召抵制日货,进行爱国宣传。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反帝爱国运
动,相继罢课和示威游行。各城市相继展开罢工、罢课、罢市等运动给予
支持。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爱国学生、逞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
人,并拒绝在对德合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打倒列强、打倒封建军阀
的高潮,对后来的各种社会改革运动产生深远影响。它亦是一场思想解放
运动,唤起人民醒觉,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
11

中国历史
第 16 章 从日本侵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九一八事变
2.西安事变
3.七七事变
4.南京大屠杀

1.九一八事变 关键字 KEY WORD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沈阳附近的一段铁轨,
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日本以此借口进攻沈阳城和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当
晚占领沈阳。史称“九一八事变”。

2.西安事变
在日本的侵略下,中国的抗日就亡运动风起云涌。但是,蒋介石仍贯彻其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积极剿共,并令张学良、杨虎城围攻红军。鉴于
人民抗日呼声高涨,张、杨乃停止剿共,联合向蒋介石建议“停止内战,
团结抗日”,但不被接纳。
1936 年 12 月,蒋介石亲赴西安督促张、杨继续剿共。为逼蒋介石抗日,
张、杨于 12 日凌晨扣押蒋介石及随从,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
停止内战等主张。史称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后,周恩来赴西安与张、杨调停。最后,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的条件。张学良释放蒋介石,西安事变得以解决。国共两党结束
长达 10 年的内战,促成第二次的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3.七七事变
1937 年 7 月 7 日夜晚,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
遭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外的卢沟桥,中国守军吉星文团长
的手下士兵奋起抵抗,是为“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不久,日军调集大批援军,向北平、
天津发动大规模进攻。7 月底,平津沦陷。

4.南京大屠杀
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
民进行血腥大屠杀,犯下滔天罪行。南京的居民,有的被当做练习射击的
靶子,有的被当作拼刺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有的被浇上汽油活活烧
死...等等。
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统计,日军占领南京后 6 周内,屠杀手无寸铁
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 30 万人以上。

第十七章 海峡两岸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
没有问答题
12

中国历史
综合 中国文化的发展
1.春秋时期诸子的学术思想。(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孙子)
2.儒家思想
3.秦始皇的书同文。
4.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内容与影响。
5.魏晋南北朝玄学与清谈。
6.唐代科举制度的优点与劣点。
1.春秋时期诸子的学术思想(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孙子)

孔子
中心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所谓“仁”即爱人,主张宽恕容人,
思想 提倡“己所不欲,忽施于人”,主张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政治 孔子认为苛政如猛虎,当政者应当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
主张 孔子认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要求恢复周朝礼制,
为政者应严格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周礼规定。
影响 孔子打破三代官办教育的局限,广开私学,实行“有教无类”,
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老子
中心 老子崇尚自然,以“道”说明宇宙万物演变,认为“道”是天地
思想 万物的本源。老子认为,事物均有对立面,生死、有无、祸福等,
可以互相转化,劝人少私寡欲,顺应自然。
政治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主张 老子反对当政者征重税,国家应回复与世无争的原始境界。

墨子
中心 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认为社会的众恶之源是人
思想 们自爱自利。人们应该“兼相爱、交相利”,有力助人,有财分
人,有道教人;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劫弱、以众暴寡的不义之战。
政治 墨子主张“尚贤”和“尚同”,即选贤才及统一人民意志;
主张 墨子反对王公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用”和“节葬”。

韩非子
中心 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以严刑峻法治理人民。
思想
政治 韩非子认为社会历史是不断变化的,当政者须顺应时代改革,否
主张 则就如同“守株待兔”者一样愚蠢。
影响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对秦始皇有重大的影响。
13

中国历史
孙子
中心 春秋战国时的兵家代表,孙子指出,所谓“知自知彼,百战不殆”,
思想 孙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非天命。
影响 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世界军事学经典著作,被誉为“世界古代
第一兵书”。其军事理论至今尚为世界军事家所用。

2.儒家思想
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年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分别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孟
子主张性本善,提倡仁政,主张以德服人;荀子主张性本恶,认为人需要
不断用礼仪教育才能培养善性。儒家代表中,以孔子最为重要。
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是“仁”。所谓“仁”即爱人,提倡“己所不欲,忽
施于人”,主张孝悌,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在政治上,孔子反对苛政,
指责苛政如猛虎。孔子认为“仁”具体表现在“礼”的规范,为政者应严
格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周礼规定。孔子打破三代官办教育
的局限,广开私学,实行“有教无类”,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影响很大。孔子的学说在战国时形成
儒家学派,汉武帝以后成为中国封建时代,文化以及教育的正统思想,。
他的“忠君尊王”思想,成为历代王朝实行专制统治的思想支柱;他的伦
理思想被汉代儒家发展成为“三纲五常”,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这是
孔子所预想不到的消极影响。

3.秦始皇的书同文。
战国时各地文字异形,言语异声、秦统一后采取果断措施,命令丞相李斯
统一字型,称为小篆。后来,程邈又作隶属,使文字更加简便。
为了加强对全国思想的统治,秦始皇接收李斯的建议,断然下令,除了《秦
纪》和医药、卜莁、种植之书外,各国史书、民间所藏的《诗》《书》和
《百家书》一律烧毁。第二年,部分方士儒生诽谤秦始皇,遭到活埋,人
数达 460 余人。焚书坑儒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中国古籍遭到
一次浩劫。然而,秦始皇的书同文,加强了全国文化的联系,有利于全国
的统一以及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形成。
14

中国历史
4.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内容与影响。
背景 = 原因
1.汉初行一国两制,即郡县制及分封制。众诸侯王迅速扩张,尾大不掉之
势;后来虽然平定了七国之乱,但隐忧尚存;为巩固中央就必须进行制
度上改革。而儒家三纲五常及君臣父子等级秩序非常有利于统治。
2.汉高祖建国初年为恢复国家元气采取了修养生息措施,到汉武帝即位已
经过了六十多年,汉朝国力不仅全面恢复,国民要求抗匈奴的呼声亦日
渐迫切。要攘外必先安内,因而需要思想要高度统一的儒家思想。
内容
1.设五经博士及太学,凡通一经以上便可以为官。
消极影响
1.独尊儒术之后,人民思想被禁锢,而单一的思想,造就了专制的政治文化。
及后两千年的历史证明,儒家是人治和专制的温床,是法治的最主要障碍。
积极方面
1.思想统一促进了汉代的政治统一民族团结,使得中国两千年后依然能够
保持汉武帝时代的基本版图,无论多长时间的分裂,中国人始终有大一
统的观念。

5.魏晋南北朝的清谈玄学。
魏晋之际,一些士大夫逃避现实,崇尚空谈,推崇老庄,这种风气叫做“清
谈”。所谈皆为玄虚道理,所以清谈也称为“谈玄”。
清谈以《周易》《老子》《庄子》三部书为主要研究,即是“玄学”。何
晏、王弼以及“竹林七贤”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6.唐代科举制度的优点与劣点。
开始:隋文帝
目的:1 打破魏晋以来世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2.招揽为国家服务的公职人才。
方法:允许普通人士报名参加官办考试,成绩优异者授予官职
优点:1.不论出身、贫富,扩大有志之士报效国家的范围
2.下层上流,社会充满活力生机
3.整体上堤高文官的素质
4.公平、公开、公正
5.有效拉拢控制读书人
劣点:1.忽略全方位人才的培养,如唐朝李白、宋朝苏轼不过是浪子,只会
吟诗作对,没实际治事的能力
2.明清时八股文束缚应考者,缺乏创新思考
3.考试内容着重儒家,脱离实际
4.科学思考被长期忽略

2020-2-14 修订
注意:总共 20 题,重要 12 题(划线者)。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