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7

2022-DSE

中國歷史
卷一

香港道教聯合會青松中學
2021-2022 中六模擬試

中國歷史 試卷一

考試時間:兩小時十五分

1. 本試卷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於甲部及乙部各設 1 題,考生只須選答 1 題,
佔 20 分;第二部分於甲部及乙部各設 3 題,考生可從 6 題中自由選答 2 題,
不受從甲部及乙部各選一題的限制,佔 50 分。
2. 全部答案寫在答題簿內,每題(非指分題)必須另起新頁作答。
3. 最後一題有「試卷完」三字。

1
香港道教聯合會青松中學
2021 至 2022 年度 模擬考試
中六級 中國歷史科 試卷一
試題
日期:2022年3月9日 全 13 頁
姓名: 滿分:70 分
班別:中六 學號: 時限:二小時十五分
( 08:30 – 10:45 )

第一部分:甲部及乙部各設 1 題,考生只需選答 1 題,佔 20 分。

甲部:上古至十九世紀中葉
第1題

資料一:
武帝以後,建立內朝,外戚由此獲得政治地位。光武中興,又減削外朝政
府之權力,於是外戚勢任愈大。
——改寫自錢穆《國史大綱》

資料二:
時期 登基年歲 王政君身份 外戚 職位

元帝 26 皇后 王禁 廷尉

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
王鳳

王音 大司馬車騎將軍
成帝 18 太后
王商 大司馬衞將軍

王根 大司馬驃騎將軍

王莽 大司馬領尚書事

哀帝 18 太皇太后 — —

平帝 9 太皇太后 王莽 大司馬、太傅

孺子嬰 2 太皇太后 王莽 大司馬

2
資料三:

A早逝 選立幼主
太后臨朝

C弄權 B攬權
君權旁落

C設計 君主長大
剷除B 寵信C

資料四:

東漢後期,太學生對資料三所示的政治狀況,極表不滿。後來B勢衰而
C 獨盛,評擊對象乃轉向 C。C 藉故誅除異己,士風大受摧殘。C 只知奸虐
弄權,吏治益壞,終於爆發民變。
——整理自江增慶《中國通史綱要》(為方便設題,文字稍有修改。)

(a) 根據資料一及資料二,並援引史實,說明導致西漢後期至東漢外戚專權
的原因。(10 分)

(b) 資料三及資料四所示的是東漢時期哪一件歷史事件?(1 分)並把代表


A,B,C 的答案寫在答題簿內。(3 分)

(c) 資料三所示的歷史事件如何導致東漢的衰亡?根據資料三及四,並援引
史實,加以說明。(6 分)

3
乙部: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末

第2題
資料一:1966 年 8 月毛澤東對〈歡呼北大的一張大字報〉一文的批注
危害革命的錯誤領導,不應當無條件接受,而應當堅决抵制,在這
次文化大革命中廣大革命師生及革命幹部對於錯誤的領導,就廣泛地進
行過抵制。

資料二:1960 年代外國人繪畫的漫畫「新宗教」

神像

圖內文字:
MAO’S THOGHT
(毛澤東思想)

資料三:
這個運動(「文化大革命」)在初始階段,帶有相當程度的思想解
放的成分……它使很多被單位領導的權威壓抑過久的群眾,在極短的
時間內獲得了精神上的解脫。
--陳曉農編《陳伯達最後口述回憶》

4
資料四:
文革期間,各地紅衛兵「破四舊,立四新」
,大舉破壞傳統文物及書籍,
並對黨政幹部及知識分子大肆批鬥,造成政治、文化全面倒退,全國陷
入混亂。尤其嚴重的是衝擊各級學校,學校教育全面停擺,結果整整一
代人未能接受完整教育,使後來中國人口素質及推動國家的現代化,都
面臨無可挽回的嚴重問題。
——高明士主編《巨龍的蛻變:中國 1840 至 2008》

(a) 根據資料一,毛澤東口中的「危害革命的錯誤領導」 ,與當時下列哪


位北京領導人有關?(1 分)試加以解釋。(2 分)

A 劉少奇 B 林彪 C 江青

(b) 根據資料二,群眾對毛澤東抱持甚麼態度?(1 分)試從漫畫找出


一項證據,支持你的看法。(1 分)
(c) 承上題,群眾對毛澤東抱持此態度的原因是甚麼?試參考資料二及
三,並就你所知,加以分析。(3 分)
(d) 有人認為資料一、資料二和資料三提供的訊息,都不足以說明文化
大革命爆發的原因。試加以分析。(6 分)
(e) 根據資料四並援引史實,闡釋文化大革命對中國在文化及教育方面
的影響。(6 分)

5
第二部分:甲部及乙部各設 3 題,考生可從 6 題中自由選答 2 題,不

受從甲部及乙部各選一題的限制,佔 50 分。

甲部:上古至十九世紀中葉
第3題

資料一:西周第二次封建內容簡圖

資料二:
周公推行的分封制……有效地建立了受中央政府調控的行政機
構,達到了周人統治天下的目的,還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留下極其深
遠的影響。
——改寫覺樊樹志《國史精講》

(a) 周公輔政期間,推行第二次封建,並在王朝東部地區營建另一座
都城,即東都。根據資料一,寫出 A、B、C 這三個英文字母代表
的封國名稱,以及數目字代表的東都名稱。(4 分)

(b) 參考資料一,並就你所知,析述齊、魯、燕三國在周初兩次封建
中的位置和作用。(6 分)

(c) 周公推行的分封制有何深遠的影響?試據資料二並援引史實,加
以析論。(15 分)

6
第4題

資料一:

⬧ 在京師興辦 A ,培養人才,選拔地方上優秀的青年,跟隨博士學
習五經,通過考核便可出仕。
⬧ 下令郡國推行 B 制,每年推薦孝子和廉吏到中央出任郎官。

⬧ 漢武帝繼景帝之後,進一步削藩,頒佈「 C 」,容許諸侯王把
分封給子弟,使王國愈分愈小,不再威脅中央。
⬧ 把全國分為 13 個監察區,稱「州部」,每一州部設長官 D 一人,
以「六條問事」作為律令,加強監察地方官吏和豪族。

資料二:改寫自桓寬《鹽鐵論.本議》

過去各地諸侯,把本地特產作為貢物運到京城,往來麻煩又困難,貨
物多很粗劣,有的價值還不夠抵償它的運費。因此,在各郡國設置(E)
官,來幫助運輸,便利於遠方交納貢物,所以叫做(E)。在京城設立倉
庫,用來收購貨物,物價賤時就買進,物價貴時就賣出。因此,政府手裏
掌握著實物,商人不能牟取暴利,所以叫做(F)。

(a)(i) 資料一的 A、B、C、D,與漢武帝施政有關,分別代表以下哪一


個項目?把英文字母連同代表的正確數字寫在答題簿內。 (4 分)
1 刺史

2 推恩令

3 察舉

4 大學

5 太學

6 科舉

7 州牧

8 半兩錢

9 連坐法

(a)(ii) 資料一中與 A、B 有關的措施,如何有助士人政府形成?試援引


史實,加以說明。(9 分)

(b)(i) 試就資料二,填寫漢武帝時(E)及(F)兩項新經濟政策。
(2
分)

7
(b)(ii) 除資料二所述的兩項制度之外,漢武帝的新經濟政策尚有哪些
內容?試參考資料一,並援引史實加以說明。(10 分)

第5題

資料一:
宋初宰相,與樞密對稱兩府,亦曰兩地。而宰相遂不獲預聞兵事。
又財務歸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預。宰相之權,兵財以外,莫大於官
人進賢,而宋相於此權亦絀。
--錢穆《國史大綱》

資料二:
⚫ 宋代各路大體上有四個機構:漕司、憲司、帥司、倉司,通稱為「監
司」,有力地限制了地方割據勢力。
⚫ 通判既非知州的副貳,又非屬官,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權力很大。
後來宋廷規定,通判要和知州聯合署名,「文移方許行下」。
--改寫自周寶珠、陳振主編《中國歷史‧宋史》

資料三:
元代全國分為十一個行中書省,長官由一品大員擔任,掌管省內
庶務,統領所屬郡縣,甚至坐鎮邊疆重地,與都省(即中央中書省)
可謂互為表裏。……但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等軍國重事,無所
不包。
--意譯自宋濂《元史‧百官志》

(a) 宋初君主如何在中央及地方政策上集中政權?試根據資料一和資
料二,加以析論。(10 分)

(b) 根據資料三,試闡析元代之行中書省的內容。此外,行中書省的權
力如何受中央節制?試援引史實加以析論。(15 分)

8
乙部: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末
第6題

資料一:

圖1 圖2

圖3 圖4

資料二:

「為甚麼在內亂最甚的當中,竟惹出這種大外患來呢?……其直接的原
因為亞羅船爭議事件,其遠因則由鴉片戰爭聯貫而來的。」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

9
(a) 資料一的圖 1、圖 2、圖 3、圖 4,與鴉片戰爭及英法聯軍之役有
關。請把事件與圖片配對,並把代表的正確數字寫在答題簿內。
(4 分)
○1 虎門銷煙
○2 八國聯軍之役
○3 西林教案
○4 黃海海戰
○5 太平天國運動
○6 義和團運動
○7 中英兩國簽訂《南京條約》
○8 中美兩個簽訂《望廈條約》
9 亞羅號事件

(b) 資料二不足以說明英法聯軍之役是鴉片戰爭的延續。試據資料一
及資料二,並就所學析述原因。(6 分)

(c) 試從領土、主權與外交三方面,說明鴉片戰爭與英法聯軍之役對
中國的影響。 (15 分)

第7題

資料一:
日軍公佈栽贓中國的所謂「物證」 十九路軍與日軍激戰的情景

圖1 圖2

資料二:
(資料一圖 1)及東北淪淊固然是日本軍國主義處心積慮、陰謀策劃的
結果,但與南京國民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不作為不無關係。

——朱漢國、宋亞文等《一本書讀懂民國》

10
資料三:
作戰初期,在求以空間換取時間,避免與敵決戰……以求爭取時間,
消耗疲憊敵人外,主力則使用長江方面,誘敵陷入於江南湖沼山嶽地區,
使其優勢裝備無法發揮其效能。
——何應欽《八年抗戰的經過》

資料四:

1941 年珍珠港事件中,美國亞利桑那號戰艦被擊毀

(a) 資料一和資料二均是 1930 年代日本侵華的事件,試分別寫出其名稱。


(2 分)及說明其概況。(4 分)

(b) 試據資料二,說明由 1930 年代起日本侵華的原因。(9 分)

(c) 資料三及資料四是否足以解釋中國最終在八年抗戰中取得勝利的原
因?試援引史實,加以析論。(10 分)

第8題

資料一:
中間地帶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指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廣大經濟落
後的國家,一部分是指以歐洲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國家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
家。這兩部分都反對美國的控制,在東歐各國則發生反對蘇聯控制的問題。
我們的戰略是依靠第一中間地帶,爭取第二中間地帶,反對兩個超級大國
的霸權主義。
——毛澤東〈兩個中間地帶〉(1964 年 1 月 5 日)

11
資料二:1960 年代海報

打倒美帝!打倒蘇修!

資料三:《人民日報》1971 年 7 月 16 日

周恩來總理和尼克松(即尼克遜)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亨利‧基辛
格博士,於 1971 年 7 月 9 日至 11 日在北京進行了會談。獲悉尼克松總統
曾表示希望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總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
請尼克松總統於 1972 年 5 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問中國。尼克松總統愉快
地接受了這一邀請。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會晤,是為了謀求兩國關係正常
化,並就雙方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

資料四:聯合國大會第二七五八號決議(1971 年 10 月 25 日)

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他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
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他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
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

12
資料五:美國總統尼克遜於 1972 年 2 月訪華,與毛澤東合照

(a) 根據資料一及資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60 年代採取甚麼外交政


策?試分別說明。(5 分)

(b) 根據資料三,1970 年代初,中、美為甚麼會謀求兩國關係正常化?試


就你所知,分析其原因。(10 分)

(c) 綜合資料三至資料五,說明 1971 至 1972 年間的中美關係。(10 分)

——試卷完——

13
2022-DSE
中國歷史
卷二

香港道教聯合會青松中學
2021-2022 中六模擬試

中國歷史 試卷二

考試時間:一小時二十分

1. 設六單元,每單元各設三題,考生從所選的一個單元中選答兩題,共答兩
題完卷。
2. 全部答案寫在答題簿內,每題(非指分題)必須另起新頁作答。
3. 最後一題有「試卷完」三字。
香港道教聯合會青松中學
2021 至 2022 年度 模擬考試
中六級 中國歷史科 試卷二
試題
日期:2022年3月9日 全 13 頁
姓名: 滿分:50
班別:中六 學號: 時限:一小時二十分
( 11:15 – 12:35 )

單元五: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
第1題

資料一:改寫自顧歡《夷夏論》

佛教是外來之術,僧人和華夏人士生活不同,行為亦不同:……
以棺槨作喪葬,是中華的制度;佛教主張火葬或水葬,皆是西域習俗。

(1) 試參考資料一,並就你所知,析述南北朝時期道、佛相爭的原因。
(15 分)

(2) 試述北周武帝的滅佛行動之原因與經過。(10 分)

第2題

資料一:

立心端正,何必辛辛苦苦守持戒律呢?行為正直,又何用修學佛法?
談到報恩就要孝養父母,講求道義就要上下互相關愛。互相謙讓則尊
卑和睦,能夠忍耐則眾惡自然平息。成佛要自己修行,菩提覺性、覺
道,是向內心去找,何需向外去追求玄妙的佛教理想呢?你若聽我的
話按照這種辦法修行,那天堂就在眼前。

改寫自慧能《六祖壇經》
(1) 試根據資料一,並就你所知,說明唐代禪宗南派學說的內容重點。(10
分)

(2) 唐代佛教的傳播對當時的文學和藝術發展有何影響?試加以分析。(15
分)
第3題

資料一:改寫自宋代《萍洲可談.蕃坊蕃商》

廣州蕃坊……蕃人的衣著與華人相異,飲食習慣則與華人相
同……現在,蕃人只是不吃豬肉而已。又有言:蕃人只會吃自行劏殺
的食物……至今的蕃人,仍是非親手劏殺的六畜不會食用。

資料二:改寫自《元史.亦思馬因傳》

亦思馬因,回回人,西域旭烈人氏,善於造砲,至元八年與阿老
瓦丁去到京師。至元十年,蒙古兵久久未能攻下襄陽,亦思馬因因應
地勢,在襄陽城的東南邊設置重一百五十斤的砲台,發射時聲震天地,
無堅不摧,入地七尺。宋安撫官員呂文煥恐懼之,最終襄陽城向蒙古
投降,可見回回人對元朝建國有功。

(1) 試參考資料一和資料二並就一己之學,說明宋代與元代伊斯蘭教在華
的發展情況。(15 分)

(2) 伊斯蘭教在元代的發展對中國文化造成甚麼影響?試就科技、醫學及
藝術方面加以析論。(10 分)
香港道教聯合會青松中學
2021 至 2022 年度 模擬考試
中六級 中國歷史科 試卷一
試題
日期:2022年3月9日 全 13 頁
姓名: 滿分:70 分
班別:中六 學號: 時限:二小時十五分
( 08:30 – 10:45 )
教師參考答案

1(a) 根據資料一及資料二,並援引史實,說明導致西漢後期至東漢外戚專權的原因。
(10 分)
武帝建立內朝:漢武帝在位時,選任親信為尚書、侍中等官職,形成
「內朝」,抗衡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又把太尉改名「大司馬」,並
加授大將軍等銜頭作為「內朝」的首領,把決策中心移到宮中,使
「內朝」官員預機要。以丞相為的「外朝」則被排斥在外,只負責執
行政務,權力削弱。漢武帝此舉雖然可提高皇權,但他以外戚擔任
「內朝」首領,一旦皇帝年幼登位或資質平庸,大權容易旁落至外戚
身上。如漢武帝任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輔助幼主昭
帝。此後各家專權外戚都以此模式,把持朝政,埋下東漢外戚擅權的
禍根。

光武帝再削弱外朝權力:資料一所言,東漢光武時,削弱三公的軍政
大權。他把三公改名為太尉、司徒、司空,只掌管民政、考課等閒
事;又擴大內朝尚書職權,把審核詔令、參議朝政等原為三公負責的
職權交給尚書,使政務更集中於內朝。章帝之後,新君大多年幼登
位,太后臨朝,自然援引外戚朝掌內朝,專權擅政。

王政君長壽:根據資料二,元帝時,王政君皇后一家受到寵信,外戚
王禁出掌廷尉;成帝繼位後,王政君以太后身份臨朝,其兄王鳳以大
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輔政。王鳳去世後,其堂弟王音、弟弟王商、王
根相繼出任輔政將軍。由於王政君長壽,加上外戚輔政慣例,如成帝
時王鳳出任大司馬大將軍、平帝時王莽出任大司馬,使王氏家族能久
握軍政大權,朝中重臣及地方刺史、郡守多出其門下,使外戚長期掌
權。

(b) 資料三及資料四所示的是東漢時期哪一件歷史事件?(1 分)並把代


表 A,B,C 的答案寫在答題簿內。(3 分)

1
戚宦相爭
A:君主
B:外戚
C:宦官
(c) 資料三所示的歷史事件如何導致東漢的衰亡?根據資料三及四,並援
引史實,加以說明。(6 分)
釀成黨錮之禍:根據資料三,東漢後期,太學生和部分朝臣批評宦
官,引發宦官報復,誅除異己,結果釀成桓帝、靈帝時兩次黨錮之
禍。據史載,桓帝時官員李膺、陳蕃等批評宦官,引來宦官報後,造
成二百多名「黨人」下獄;靈帝時外戚竇武與陳蕃欲誅滅宦官事情外
洩,宦官先發制人,挾靈帝搜捕「黨人」,結果李膺等百多人死於獄
中。兩次黨錮之禍摧殘士風,致使國家人才凋零,國本動搖。
促使民變爆發:根據資料三,兩次黨錮之禍後,宦官更加肆無忌憚,
以致朝政日非,大肆搜括民財,為害鄉里,民不聊生,加上災荒連
年,太平道乘時而起,終釀成「黃巾之亂」。黃巾軍聲勢浩大,政府
為鎮壓黃巾軍,改刺史為州牧,以協平亂。雖然黃巾軍被撃潰,卻埋
下日後州牧割據隱患,動搖漢室統治。

2(a) 根據資料一,毛澤東口中的「危害革命的錯誤領導」,與當時下列
哪位北京領導人有關?(1 分)試加以解釋。(2 分)

A 劉少奇 B 林彪 C 江青
⚫ A(1 分)
⚫ 毛澤東認為劉少奇推行限制人民公社發展、鼓勵自由市場等的措
施都是以資本主義為本,有違共產黨的理念,故視劉少奇為「走
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修正主義」分子,是「危害革命的錯
誤領導」。(2 分)
(b) 根據資料二,群眾對毛澤東抱持甚麼態度?(1 分)試從漫畫找出一
項證據,支持你的看法。(1 分)
 群眾對毛澤東抱持崇拜、敬仰的態度。(1 分)
 從漫畫可見,群眾合力高舉代表毛澤東的神像,反映毛澤東
在他們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視他為神般敬仰。(1 分)或
 從漫畫可見,群眾手拿著印有「毛澤東思想」的本子,高聲
朗讀、歌唱,顯示他們對毛澤東思想的熱愛及對毛澤東的擁
護。(1 分)。

2
(c) 承上題,群眾對毛澤東抱持此態度的原因是甚麼?試參考資料二及
三,並就你所知,加以分析。(3分)
 根據資料三,群眾之所以崇拜毛澤東是基於思想上的解放。
中共重視推行政治教育,使群眾服從黨和政府的領導,如有
反抗便被視為對黨不滿。而文化大革命則是由毛澤東發動的
一場自下而上,透過群眾力量打倒領導層的政治鬥爭,故群
眾得以藉此機會批判黨組織及各級領導人,表達長期抑壓的
不滿。(2 分)
 就我所知,林彪等人的煽動亦促使群眾擁戴毛澤東。例如由
江青等人所組成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組即不斷鼓吹紅衞兵的行
動,又例如林彪的「造神運動」,讚頌「毛主席的話,句句
是真理,一句超過我們一萬句」等等。可見他極力把毛澤東
神化,使群眾更為崇拜毛澤東。(2 分)
(d) 有人認為資料一、資料二和資料三提供的訊息,都不足以說明文化大
革命爆發的原因。試加以分析。(6 分)
 野心分子推波助瀾:林彪、康生、江青等人經常利用毛澤東
的片言隻語去發動政治運動,打擊政敵以奪取權力。例如林
彪大力鼓吹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和迷信,提出「四個偉
大」,尊奉毛澤東是「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
帥、偉大的舵手」,促使社會形成極端的個人崇拜,毛澤東
得以動員大批群眾,發動文化大革命。(2 分)
 防蘇反修:1950 年代中起中蘇意識形態出現分歧,雙方展開
激烈論戰,中共指蘇共領導人赫魯曉夫為修正主義者,毛澤
東認為中共亦有可能如蘇聯般出現修正主義,故有需要在中
國進行反修正主義、防修正主義的鬥爭,打倒「中國赫魯曉
夫」(指劉少奇)。(2 分)
 《海瑞罷官》:1965 年姚文元批判《海瑞罷官》作者、北京
市副市長吳晗借此文影射事實,是資產階級反對無產階級專
政的一種形式。毛澤東對其批判表示支持,意圖借文藝批判
發難,藉著通過吳晗打擊北京市委,進而把鬥爭矛頭指向中
央的劉少奇、鄧小平等反對派,由是揭起文化大革命。(2
分)
(e) 根據資料四並援引史實,闡釋文化大革命對中國在文化及教育方面的
影響。(6 分)
 大量文物被摧毀。如資料四所言,各地紅衛兵「破四舊、立四
新」,大舉毀壞傳統文物及書籍。文革期間,紅衛兵他們按照自
己的理解,隨意抄家、改名,並將所謂的「四舊」毀掉,結果大
量珍貴的文物如書畫、圖籍、服飾、裝飾等都付諸一炬;各地的
3
古跡如孔廟、岳飛墓、故宮等,亦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對中國
文化造成嚴重的創傷。
 教育停頓,學術、科技發展滯後。資料四提到文革衝擊各級學
校,學校教育全面停擺,結果一整整一代人未能接受完整教育。
文革時,全國教師遭受批鬥,大、中、小學受到嚴重衝擊,教育
工作癱瘓。其後毛澤東又發起上山下鄉運動,號召知識青年接受
貧下中農再教育,使本應繼續升學的年青人失去接受正規學校教
育的機會,白白虛度了十年歲月。有些地方更提出「讀書無用
論」、「知識越多越反動」的論調,嚴重扭曲了青少年對讀書的看
法。文革後期學校雖然恢復招生,但知識斷層問題已經出現,國
家損失了整整一代人才。

3(a) 周公輔政期間,推行第二次封建,並在王朝東部地區營建另一座都
城,即東都。根據資料一,寫出 A、B、C 這三個英文字母代表的封
國名稱,以及數目字代表的東都名稱。(4 分)
 A 晉 B 衛 C 宋; 洛邑

(b) 參考資料一,並就你所知,析述齊、魯、燕三國在周初兩次封建中的
位置和作用。(6 分)
 第一次封建:齊、魯、燕在第一次封建中,都集中於黃河以南。
這樣分封的目的在於,雖然周人戰勝商人,但其勢力範圍偏於
西部,東部商人勢力仍在,於是周室遂把呂尚封於齊、周公封
於魯、召公封於燕,以屏藩周室,及加強對新佔領土地的控制。
 第二次封建:周公把魯國遷到東方奄國舊地,都於曲阜;把齊
國遷到東方瀕海的蒲姑舊地,都於營丘;又把燕國遷到東北地
區,都於薊丘。魯、齊、燕三國的新封地,都是第一次封建時
周人勢力未達到的東部地方。這次分封三國的作用在於控制東
方及拓展新領土。

(c) 周公推行的分封制有何深遠的影響?試據資料二並援引史實,加以析
論。(15 分)
 行政機構受中央政府調控:封建制度規定,天子有權任命三公
六卿,甚至可以任命公侯三卿,伯的三卿中二卿也由天子決
定。天子會定時巡狩各國,考察政績。天子發現如果諸侯不盡
義務,會予以貶爵、削地,甚至發兵征伐。諸侯也要定期向天
子朝覲述職,並呈獻金銀、土產,稱為「納貢」。由此可見,
天子在有命官權下,諸侯內的官員將需向天子負責,達到控制
封國行政的作用。
4
 周人有效統治天下:天子通過策命,決定諸侯的爵位、封地、
置軍等,體現了天下共主的獨尊地位,及天子與諸侯固定的主
從關係,而且多數諸侯是周族的宗室,天子對宗室成員有強大
的約束力,確保周人統治。加上在實力上,封建制對天子及諸
侯的軍隊數量、土地有明確規定,使天子掌握遠比諸侯優越的
資源和軍力。其中天子的王畿有方千里,但公侯則只有方百
里,伯就只有七十里而已。當時軍隊之一軍有 12500 人,天子
掌有六軍,公侯只能掌三軍,伯就只有二軍。可見天子的實力
完全足以力壓諸侯,從而有效統治天下。
 後世效法:西周封建制度既能鞏固統治,也能有效管治地方,
成為後世朝代的參考。例如漢高祖劉邦便參考西周封建,在漢
朝建國初年便推行封建制,分封親屬、功臣,以穩定漢室剛平
定秦朝滅亡後的局勢。至西晉時,晉武帝亦分封宗室子弟,以
屏藩晉室。

4(a)(i) 資料一的 A、B、C、D,與漢武帝施政有關,分別代表以下哪一個


項目?把英文字母連同代表的正確數字寫在答題簿內。 (4 分)
5 (太學)
A:○
3 (察舉)
B:○
2 (推恩令)
C:○
1 (刺史)
D:○
(a)(ii) 資料一中與 A、B 有關的措施,如何有助士人政府形成?試援引史實,
加以說明。(9 分)

設立太學: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
儒學定於一尊,在京師興辦太學,設立五經博士,傳授《詩》、《書》、
《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罷免其他學說的博士。漢
武帝採納公孫弘的建議,設置博士弟子員,將儒家學說成為選士的標
準。在地方選拔優秀的青年五十人充任博士弟子員,在太學隨五經博
士學習儒術,開闢了讀書入仕的途徑,有助於士人政府的形成。

察舉制: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下令郡國每年察舉孝子、廉吏
各一人,推薦到中央的郎署實習,然後量才授官,下達的察舉詔令
漸多,而察舉的範圍亦隨之擴大,這種制度成為漢代選官的重要途
徑,被察舉者大多為州郡屬吏,或通曉經書的儒生,使政府官員中
以儒士佔多數,政權不再由功臣及宗室世冑把持,形成「士人政
府」。

5
(b)(i) 試就資料二,填寫漢武帝時(E)及(F)兩項新經濟政策。(2 分)

(E):均輸 (F):平準

(b)(ii) 除資料二所述的兩項制度之外,漢武帝的新經濟政策尚有哪些內容?
試參考資料一,並援引史實加以說明。

(引言:
1
)

‧除了均輸和平準法外,漢武帝的新經濟政策尚有統一幣制﹑鹽鐵酒專
賣及實行算緡、告緡的政策內容,現析述之。

(正文;
2
)

‧統一幣制: 西漢初年,聽任郡國地方自由鑄錢,由於鑄錢權分散郡
國,不能保証鑄錢質量,也不能杜絕盜鑄,遂下令由上林苑三官專責
重新鑄造五銖錢,嚴禁郡國及私人鑄錢,而原來通行的各種錢幣一律
銷毀,貨幣混亂情況才告結束。
‧鹽鐵酒專賣: 武帝將鹽、鐵收歸政府專賣。由鹽鐵二官統籌及管制
各地鹽、鐵的製造、收購、運輸和銷售,私人不得佔有或販賣,違者
嚴懲;又置榷酤官,明確規定不許民間私釀、私賣,以後酒的釀造、
運輸和銷售完全收歸國營。鹽鐵酒專賣,一方面增加國庫收入,另一
方面抑制商人。
‧實行算緡、告緡: 從事工商業者須按產值向政府繳稅,商人買賣、
儲積貨物以取利者,計其資本,商品價值每二千錢徵一算,工業品減
半,凡擁有車船者,亦須繳納。此外,政府更鼓勵告緡,藉以沒收虛
報或匿報產值商人的財產。

(結語:
3
)
‧總括而言,漢武帝的新經濟政策為國家增加不少收入,足以應付對外
用兵及大型工程建設等各項開支。

6
5(a) 宋初君主如何在中央及地方政策上集中政權?試根據資料一和資料
二,加以析論。(10 分)
宋初君主如太祖、太宗等,均致力於集中政權,強化皇權。茲
根據資料一至資料三,並就有關史實,分析他們如何把政權集中起
來。
根據資料一,北宋初年的相權大為削弱。宋太祖即位後,以樞
密使分掌宰相的軍權,自此宰相「不獲預聞兵事」。此外,太祖又
以三司使出掌宰相的財權、以審官院奪宰相的用人權,凡此皆使宰
相專責行政,僅具執行權。透過上述相權分割的措施,秦、漢以來
歷代宰相對皇權的掣肘不復再現,政權得以牢牢地掌握在君主手
中。
除了分割相權外,宋太祖、太宗亦不忘削弱地方勢力,以達致
政權集中的目的。根據資料二,宋代在州以上增置「路」,每路置
帥、漕、憲、倉「四監司」
。四監司互不統屬,分掌地方的軍、政、
財、刑等事務,直接向中央負責,故能有效限制地方割據勢力的發
展,把政權集中在中央的手上。另外,根據資料二,宋代於各州加
設「通判」一職。通判的權力很大,既可直接向皇帝奏事,使知州
受到監察和牽制;又可和知州聯合署名州務公文,共掌州政。由此
可見,加設通判後地方無法樹立勢力,地方政權亦隨而被收歸中
央。
宋初君主透過上述途徑,把政權集中起來。有宋一代的君權,
亦因而較前代更為高漲。
(b) 根據資料三,試闡析元代之行中書省的內容。此外,行中書省的權力
如何受中央節制?試援引史實加以析論。(15 分)
根據資料一,元代的行中書省「統郡縣,鎮邊鄙,凡錢糧、兵
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亦即總攬了地方上的民
政、財政和軍事等大權,由此可見,元代行中書省的權力甚大。
元代讓地方的行中書省執掌大權,對其自身的統治,其實頗為
有利,因為行中書省可藉著掌握軍權,出兵鎮壓地方漢人的反叛,
使元朝對中原的統治更為穩固。元代是首個以邊疆民族身分,展開
對全中國統治的朝代。蒙古族之所以能夠入主中原,完全是憑恃其
強盛的武力,故此具有高度文化、人口龐大的漢族,或會不服元朝
的統治,伺機聚眾起事。在這情況下,元政府遂派遣蒙古貴族,出
掌地方的行中書省;又賦予他們掌管兵事、邊防等軍事大權,只要
他們掌有中央頒發的兵符,便能根據需要,迅速統率軍隊鎮壓反元
起事,起到鎮懾地方的作用。從上述可見,元代行中書省握有地方

7
軍事大權,有助鞏固元政府對漢人、漢地的統治。
此外,元代行中書省掌有地方的民政、財政大權,可有助改善
地方施政。在元代行中書省制下,元朝中央願意分權地方,把部分
行政、財政權力下放,行省長官可撥款批准地方經費不多的事項。
這種做法,把宋代中央盡收地方餘財,以致地方無力建設的流弊糾
正過來,從此地方可以有所作為,制訂有助改善民生的措施。這對
元代的長遠發展而言,無疑是相當有利的。
順道一提,元代行中書省的權力雖大,卻仍然受元朝中央節制,
未有對中央造成威脅,此因元朝設立了行御史台、肅政廉訪司等機
構,監察行省官員的行為;又規定行省長官調動兵馬前,必須獲朝
廷授予的領兵虎符。在上述措施的配合下,元代行中書省既握有大
權,又能達到集權中央、改善地方施政的效果,對元朝的統治十分
有利。

6(a) 資料一的圖 1、圖 2、圖 3、圖 4,與鴉片戰爭及英法聯軍之役有關。


請把事件與圖片配對,並把代表的正確數字寫在答題簿內。(4 分)
圖一:○1 虎門銷煙
圖二:○7 中英兩國簽訂《南京條約》
圖三:○3 西林教案
圖四:○9 亞羅號事件

(b) 資料二不足以說明英法聯軍之役是鴉片戰爭的延續。試據資料一及資
料二,並就所學析述原因。(6 分)
不足以的原因:亞羅號事件只是英法聯軍之役的導火線。1856 年,
中國水師將亞羅號船上有嫌疑的中國水手逮捕,並除下懸掛的英
國國旗。英方要求中方道歉,但兩廣總督葉名琛只放回船員,拒絕
道歉。英國以此事為由,對華宣戰。
英法聯軍之役是鴉片戰爭之延續,原因析述如下:
英方力爭鴉片貿易合法化:鴉片貿易乃英國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
故英方多次向清廷交涉,力爭把鴉片貿易合法化,卻遭清廷拒絕。
英國對華貿易受挫:《南京條約》簽訂後,通商口岸由一口增至五
口,但英國輸華商品並未如預期迅速增長,反而長期滯銷。英國於
是企圖通過修約,擴大在華利益,進一步打開巿場。
修約問題:英國根據「最惠國待遇」規定,援引中美《望廈條約》
十二年條約的條款,聯同法、美兩國多次要求清廷全國條約,但都
被清廷拒絕。

8
(c) 試從領土、主權與外交三方面,說明鴉片戰爭與英法聯軍之役對中國
的影響。
引言:
‧鴉片戰爭和英法聯軍之役都對中國帶來深遠的影響,現從領土﹑主
權與外交三方面作說明。
正文;
‧領土方面。鴉片戰爭戰敗後所簽的《南京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香港
島給英國,開外國人要求割地的先例,使中國領土的完整受到破壞。
後來,英、美、法等國又在上海等商埠開闢租界,取得了租界的行
政、司法和警察等特權。由是,不僅香港淪為殖民地,租界實質上
亦變成外國的殖民地。
英法聯軍之役後,清廷繼割讓香港島予英國後,再割讓九龍半島南部。
俄國則通過《璦琿條約》及《北京條約》,奪去中國東北黑龍江以北、
烏蘇里江以東 103 萬多平方公里領土。這使中國的領土大片淪喪。
‧主權方面。
《南京條約》訂立後,外國人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並
享有與中國政府議定關稅的特權,侵犯了中國的司法獨立權和關稅
自主權。這使中國主權的獨立遭受損害。
根據《天津條約》的規定,外國公使得以常駐北京,從此列強可以直接
與清廷交涉,施加壓力。同時,外國在華的領事裁判權進一步擴充,司
法獨立權大受破壞。此外,清廷喪失自訂關稅的權力,稅則須與外國
共議,對洋貨不能再徵收釐金一類的稅項,此為外國介入清政府海關
權之始。
‧外交方面。
《南京條約》訂定英國享有最惠國待遇,其後各國紛紛要
求此一條款,致使中國凡給予一國享有某項權益時,列強均援例索
取,政治及經濟上的損失難以估量。
《天津條約》對最惠國待遇作了進一步的明確規定,形成後來這種待
遇的失控。列強往往援例要求利益均霑,爭相索取特權。這使清廷的
外交陷於極為窘困的地位,中國喪失某項權益於一國,等於喪失於列
強。
結語:
‧總括而言,鴉片戰爭戰敗後所簽訂的《南京條約》和英法聯軍之役戰
敗後所簽訂的《天津條約》及《北京條約》都令中國喪失了更多的權
益,對中國造成無法估計的破壞。

9
7(a) 資料一和資料二均是 1930 年代日本侵華的事件,試分別寫出其名
稱。(2 分)及說明其概況。(4 分)
‧資料一:九一八事變。
‧資料二:一二八事變。
概況:
‧九一八事變:1927 年,日本軍人田中義一任首相後,即著手佈置
侵略中國東北的計劃。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境內的
關東軍,炸毀了南滿鐵路瀋陽近郊柳條溝的一段路軌,然後誣指是
中國軍隊所為,出兵突襲東北各大城市。張學良為免與日本正面衝
突,下令東北駐軍不予抵抗,東北軍十數萬人撤入關內,關東軍順
利佔領瀋陽。次年 1 月,東北全境淪陷。
‧一二八事變:1932 年 1 月 28 日,日本以上海市民抵制日貨、毆
打日僧為藉口,派軍進攻上海閘北,砲轟吳淞要塞,遭中國駐守上
海的十九路軍奮起抵抗,與日軍激戰了一個多月,國軍因軍力不
足,被迫撤離上海。後來在英、美、法等國調停下,中日停戰,兩
國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
(b) 試據資料二,說明由 1930 年代起日本侵華的原因。(9 分)
日本的處心積慮:
貫徹大陸政策:日本於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先後擊敗中、俄兩國,
自視為世界強國,向外擴張的野心更為膨脹。日本向外擴張的國
策,稱為「大陸政策」。1927 年,日本制訂「田中奏摺」,明確指出
「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卻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
軍國主義興起:1927 年田中義一接任內閣總理,主長對中國軍事干
預,日本軍國主義者得勢,財閥和激進軍人操縱政治,支持積極侵
略中國。尤其駐中國東北的「關東軍」鼓吹「滿蒙生命線」論,不
受日本政府所控制,多次擅自採取軍事行動,催化了日本侵略中國
的戰爭。
轉移經濟危機:1920 至 1930 年代,全球出現經濟危機,日本經濟
嚴重萎縮,失業人數劇增。日本政府為紓緩經濟危機,力主向外擴
張,爭取海外資源及巿場,以對華戰爭來轉移國民之視線。
國際形勢轉變:歐、美列強採取綏靖政策,助長德國和意大利的野
心,日本軍國主義也乘機坐大。日本聯合德、意,壓制英、蘇等介
入中日衝突,以便展開侵華行動。

南京政府與地方政府的不作為:
國共兩黨貌合神離: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日本屢次製造事端,阻
撓中國統一。其後國共分裂與對立,日本趁機侵佔中國東北、華北
地區。西安事變後,國共再度合作在望,日本便想乘中國實力未
10
穩,先發制人。
國府外交軟弱:蔣介石鑑於中國內政動盪且國力積弱,為免分散剿
共力量,盡量避免與日本衝突,宣佈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
策,助長了日本的侵華野心。
(c) 資料三及資料四是否足以解釋中國最終在八年抗戰中取得勝利的原
因?試援引史實,加以析論。(10 分)
足以解釋:

資料三及四分別反映了中國於抗戰勝利的各個因素 。資料三則
點出中國在抗戰中戰略得宜,資料四則指出中國加入盟國的背景。
我認為上述因素已反映了中國抗戰勝利的主因,所以我認為資料三
及四足以解釋中國為何取得抗戰勝利。

首先,資料三指出了在抗戰期間,中方的戰略運用得宜,亦是
中國抗戰勝利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中方針對中國土地遼闊,制定
「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持久戰略,以應對日方「三個月內征服全中
國」的計劃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一面退守保存實力,一面建立西
南大後方基地 。日方佔領區域越大,所需駐守兵力越多 ,使到日
方的兵力分散,補給日漸困難。由此可見,中國的「以空間換取時
閩」的戰略十分成功,以持久消耗戰來拖垮日軍 。此外 , 西部山
嶽地區地區易守難攻的優勢,在退守武漢後, 把主要戰場集中在山
區, 使日軍重型軍備及機械化部隊難以發揮。國軍的持久戰、山地
戰、游擊戰略奏效,是中國保存實力,拖垮日軍的重要條件。

然後,資料四反映了中國加入盟國的背景,也是中國抗戰成功
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原因 。根據資料四,日本偷襲美國軍事要地珍
珠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 。英、美等隨即對日宣戰 ,後來中方亦
獲邀加入英、美、蘇等結為「同盟國」,與德、意、日組成之「軸心
國」作戰 。蔣介石獲委為「中國戰區」之盟軍最高統帥,領導各國
盟軍共同對日作戰 。結束了孤軍作戰達四年的局面。同盟國向中國
提供貸款及物資援助,打破日本對華的經濟封鎖。至 1945 年8月,
美國先後在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 ,導致日本全國癱瘓,日本被迫
無條件投降。英、美、蘇等同盟國的助力,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條
件。
(駁論)有論者或認為資料一至三並不足以解釋中國抗戰勝利
的原因,是因為除了以上三個原因,還有其他因素使在抗戰中取得
成功,例如果全國士氣高昂,中國人民不願作亡國奴,遂上下一
心,無論前線或後方,男女或老幼,都奮起抗敵救國等。但相較以

11
上三點,這些因素並非中國抗戰勝利的主因。相反,資料三、四分
別代表了中方在是場戰役中的人和、地利與天時,完備地解釋了中
國抗戰勝利的原因。

不足以解釋:

資料三及四分別反映了中國於抗戰勝利的各個因素。資料三點
出中國在抗戰中戰略得宜;資料四則指出中國加入盟國的背景。我
認為資料三及四仍不足以反映中國抗戰勝利的原因,下文將詳述
之。

首先,資料三指出了在抗戰期間,中方的戰略運用得宜,亦是
中國抗戰勝利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中方針對中國土地遼闊,制定
「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持久戰略,以應對日方「三個月內征服全中
國」的計劃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一面退守保存實力,一面建立西
南大後方基地 。日方佔領區域越大,所需駐守兵力越多 ,使到日
方的兵力分散,補給日漸困難。由此可見,中國的「以空間換取時
閩」的戰略十分成功,以持久消耗戰來拖垮日軍 。此外 , 西部山
嶽地區地區易守難攻的優勢,在退守武漢後, 把主要戰場集中在山
區, 使日軍重型軍備及機械化部隊難以發揮。國軍的持久戰、山地
戰、游擊戰略奏效,是中國保存實力,拖垮日軍的重要條件。

然後,資料四反映了中國加入盟國的背景,也是中國抗戰成功
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原因 。根據資料四,日本偷襲美國軍事要地珍
珠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 。英、美等隨即對日宣戰 ,後來中方亦
獲邀加入英、美、蘇等結為「同盟國」,與德、意、日組成之「軸心
國」作戰 。蔣介石獲委為「中國戰區」之盟軍最高統帥,領導各國
盟軍共同對日作戰 。結束了孤軍作戰達四年的局面。同盟國向中國
提供貸款及物資援助,打破日本對華的經濟封鎖。至 1945 年8月,
美國先後在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 ,導致日本全國癱瘓,日本被迫
無條件投降。英、美、蘇等同盟國的助力,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條件

雖然資料一至三都是抗戰勝利的重要因素,然而它們明顯不完
全解釋到中國抗戰為何得到勝利。例如海外華僑對抗戰的支持,其
實也是重要的因素。當時華僑傾力援助中方抗日,組織了大量抗日
救亡的機構。據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統計,至 1940 年底,海外華僑
組織的大型救國團體有六百四十九個;從 1937 年至抗戰結束,海外
各地捐款高達十億元;在硬件方面,有四萬多原籍廣東的華僑回國

12
參戰。此外,華僑的抗日救國行動,亦贏得所在國人民的支持和同
情,發起罷工和抵制日貨的運動,破壞了日方的經濟掠奪的策略,
使日本經濟百上加斤,日本的兵源和物資在持久戰中消耗殆盡。由
此可見,華僑對於中國的勝利亦十分關鍵,但兩則資料並未反映出
來。

綜上所述,資料三及四雖然反映了中國抗戰勝利的關鍵因素,但
我們不能斷定其他的致勝因素並不重要,更不應抺殺資料所不包括
的海內外人士對抗戰的貢獻。因此我對本題持否定態度。

8(a) 根據資料一及資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60 年代採取甚麼外交政


策?試分別說明。(5 分)

資料一所提出的是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中共透過改善與周邊
國家的睦鄰關係,與亞、非、拉國家友好,以抗衡美國與蘇聯這兩
個超級大國。
資料二提及中國於 1960 年代採取了「兩個拳頭打人」的外交政
策,即「反美反蘇」。故海報上有「打倒美帝!打倒蘇修」的字眼。
早於 1956 年,蘇共領袖赫魯曉夫向西方國家提出「三和路線」,後
來又發表《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報告,全盤否定史太林。毛澤
東不滿其否定史太林,又認為「三和主義」是投降於帝國主義的修
正主義。及後中蘇交惡,並在邊界線上多次衝突,演變成 1969 的珍
寶島事件。
至於反美立場,源於五十年代,中美兩國受韓戰及圍堵政策影
響,關係不斷惡化。到 1961 年越戰爆發,美國派出軍事顧問援助南
越,中共則以大量物資援助北越。1965 年美軍大規模參戰後,中國
更進一步支援北越的抗美戰爭,中美關係持續惡化,體現了中國
「打倒美國侵略者」的立場。
(b) 根據資料三,1970 年代初,中、美為甚麼會謀求兩國關係正常化?
試就你所知,分析其原因。(10 分)

引言:
‧中美關係在 1970 年代初之前,仍屬惡劣,雙方產生嚴重的對抗,
但在 1970 年代初,兩國關係終於打開僵局,現從美國及中國的角度
分析其原因。

正文;
‧美國方面,1960 年代後期,世界戰略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尤其是
13
中、美、蘇三國之間的爭持,使中美關係出現了轉圜的契機。美國
已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不宜再實行「遏制和孤立
中國」的政策。此外,美國已意識到在與蘇聯競爭中處於守勢,欲
藉改善與中國的關係,改變美國對付蘇聯的不利地位。
‧中國方面,由於中蘇關係破裂,蘇聯陳兵中國北方邊境,成為中
國安全的主要威脅;中國倘若繼續與美國對抗,兩面受敵,顯然壓
力太大。改善與美國的關係,實行「以美制蘇」,有利牽制和對付蘇
聯的威脅;而且,與美國化敵為友,對於解決台灣問題,完成國家
的統一大業,亦有重要作用。

結語:
‧總括而言,1971 年的「乒乓外交」正式打開了中﹑美兩國長期對
立及不相接觸的僵局,兩國關係趨向正常化。
(c) 綜合資料三至資料五,說明 1971 至 1972 年間的中美關係。(10 分)
資料三說明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於 1971 年 7 月秘密訪
華,並就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鋪路。美國急欲於越戰中抽身,為此
必須與中國進行和解。加上西歐、日本、中國漸成為除美、蘇以外
的重要政治力量。因此美國調整全球戰略,尋求與中國關係正常
化。
資料四說明了中美兩國關係改善後,中國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
位。 1971 年 3 月,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問中國,為中美關係
正常化提供了良好的氣氛。及後美國對華政策改變,1971 年聯合國
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國從此結束外交
上的長期孤立,重新投入國際社會。
資料五記述了尼克遜訪華。 1972 年 2 月,中美兩個元首自
1949 年來首次歷史性接觸。2 月 28 日,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中美
聯合公報》,宣佈中美關係恢復正常。

14
香港道教聯合會青松中學
2021 至 2022 年度 模擬考試
中六級 中國歷史科 試卷二
試題
日期:2022年3月9日 全 13 頁
姓名: 滿分:50
班別:中六 學號: 時限:一小時二十分
( 11:15 – 12:35 )

教師參考答案
1(1) 試參考資料一,並就你所知,析述南北朝時期道、佛相爭的原因。(15
分)

在南北朝時期道教與佛教甚為興盛,但兩者卻常出現衝突,甚至
曾有滅佛等事件出現,當中兩教的起源、思想上之分歧、在政治與經
濟利益的爭奪均使道佛兩教互相傾軋,形成道佛相爭的局面。

資料一可見南北朝時期的道士以「夷夏之辨」作為論點,批評佛
教的傳播,此說法亦與當時的政治背景甚有關聯。所謂「夷夏之辨」

即指道佛分別起源於不同的地區。由於道教約於東漢時期始創於中國
本土,故一向被視為華夏的正統宗教,反之佛教卻由西方天竺傳入。
因當時的中國北朝由胡人統治,南朝則由漢人主政,兩個宗教的起源
地之別亦成為了統治者的工具,北朝的胡人政權欲強化其統治,例如
後趙的石勒、北齊文宣帝均曾刻意推佛抑道,以強調對漢人的抑壓。
但同時又有如太武帝、北周武帝的滅佛行動,希望藉以攏絡漢人或作
為實施漢化政策的手段,由於不同政權對道佛兩教採取兩種相反的態
度,對道佛二教的衝突有直接的影響。

除了資料提到的「夷夏之辨」外,佛道宗教本身的思想分歧也是
令兩教出現衝突的原因。道教接受現實世界,追求入世、長生不死甚
至羽化登仙,亦以修煉服丹、符水治病等方式達到神通變化;反之佛
教主張無生、出世,主張透過念經、禪定等方式達到精神解脫。由此
可見兩者在本質上南轅北轍,自然不滿及批評對方的理念,例如道教
批評佛出世違反中國孝道文化,佛教亦批評道教的煉丹服食會傷害百
姓身體,可證實教義本身的不同也會導致兩者互相批評爭論的情況出
現。

此外,兩者衝突的原因與政府的抑崇政策有莫大的關係,因此兩
教自然會爭取皇帝的認可,以求自己的宗教可獲得積極發展。兩教在
南北朝時期有不少道士參政,例如北魏太武帝信奉道教,奉寇謙之為
國師,力斥佛教。因此在互相爭皇帝支持下,若任何一宗教在政治權
利上的爭奪取得優勢,亦可藉統治者之權加以打壓對方。

最後,為了加強傳播力量,道佛兩教在經濟利益上的爭奪亦成為
兩者衝突的原因。佛教寺院在佔田數量、信徒、僧侶人數在南北朝時
期可謂甚為領先於道教,例如在南北朝時總計寺院達約 4 萬 3 千多
所,僧侶人數更達 415 萬,可見由於佛教興盛,大大阻礙了道教的傳
播。但因寺院所佔大量田地及僧侶無須交稅等規定,故北朝亦有君主
聽從道士之言,以佛教勢力擴張程度過度而實行滅佛,可謂此決定是
受經濟因素的影響。

總括而言,道佛兩教在南北朝時相爭實源於其本質之別、對政府
及經濟利益之爭奪。在此時期道佛互相攻擊,甚至到北魏及北周時曾
出現兩次滅佛行動,足見當時的宗教相爭牽涉的層面甚廣,影響深
遠。
(15 分)

(2) 試述北周武帝的滅佛行動之原因與經過。(10 分)

南北朝時期道佛相爭甚為激烈,而在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時
期,更曾發生政府下令的滅佛行動。北周武帝的滅佛行動的主因是與
佛教所導致的經濟問題和政治需要有關。

在北周時期,武帝的確有出於統治目的之考慮而實行滅佛。由於
武帝力主漢化,所以其在思想上都傾向於崇尚傳統中國的儒家文化。
當時為了達致其漢化政策,故對由西域天竺傳入的佛教加以壓抑,當
中初以七次辯論儒、道、佛三者的優劣為方法,希望貶抑佛教排列在
最後,縱使道士最後不能取勝同遭禁斷,但顯然易見武帝最初的目的
實在於針對佛教,以避免阻礙其漢化政策,可謂回應了滅佛與夷夏之
辨相關的論點。

武帝是因經濟原因而取締佛教。由於在北周時期佛教勢力大增,
佛教寺院數量大之餘亦佔有大量田地,寺院下亦擁有無數的佃戶及奴
婢,不過,當時的僧侶雖有大量資產,但卻不織不耕,傳統以來僧侶
亦不用繳稅,所以為政府來帶來財政壓力。為開拓國家的收入來源及
奪回重要的經濟生產工具和人力,以便推行均田制、府兵制。事實上,
於當權者而言鞏固政權的穩妥實為首要之務,故可謂其滅佛之舉措實
在是有重要的社會考慮。

武帝在位時致力滅佛。建德三年,武帝下令禁絕佛、道二教,勒
令僧尼及道士女冠還俗。建德六年,北周滅了北齊,武帝在鄴城,把
僧人都召集入殿,以佛教費財和悖逆不孝等罪名,宣佈廢除佛教。武
帝更將齊境內的四萬餘所寺廟,盡數賜予王公,充為宅第,又勒令近
三百多萬的僧尼還俗,並在境內四處毀像焚典。

由此可言政治及經濟因素對北周武帝推行滅佛有同等的重要性。
(10 分)

2(1) 試根據資料一,並就你所知,說明唐代禪宗南派學說的內容重點。
(10 分)
引言:
‧禪宗南派由六祖慧能所開創,在唐代興起。禪宗南派所提倡的修
行方法和社會生活,對佛教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修行方法:禪宗南派強調主觀精神的領悟,認為人人都能成佛,
反對艱苦修行,也不主張大量誦經和坐禪,而主張向自己內心尋
求,認為只要頓悟,就能立地成佛。禪宗常用的方法有「機鋒」和
「棒喝」。機鋒是指回答學佛人的提問時,故意牛頭不對馬嘴,答非
所問,使人感到高深莫測,像猜啞謎一樣。機鋒的用意是要學佛者
知道,語言文字未必能傳達佛理,從而創造「頓悟」的條件。至於
棒喝,就是動手打,開口罵,其目的也是創造「頓悟」的條件。
‧社會生活:禪宗南派認為佛法、菩提只存在於現實生活之中,離
開了現實生活,便沒有佛法、菩提。所以禪宗南派提倡僧人應像俗
人一樣,饑則食,渴則飲,冷則衣,困則眠,反對過苦行生活。禪
宗主張人既不必改變眼前的生活方式,也不必改變既有的倫理道德
原則。如資料二所言,禪宗南派提倡儒家的「孝」、「義」、「讓」、
「忍」等觀念,作為做人行事準則。禪宗南派認為只要內心領悟到
事物都是虛妄的,消除內心對事物的執著,就能頓悟成佛。
結語:
‧禪宗南派所提倡的頓悟等修行方式,以及不脫離現實的社會生活
方式,都是較新的觀念,對佛教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2) 唐代佛教的傳播對當時的文學和藝術發展有何影響?試加以分析。
引言:
‧唐代佛教的發展大盛,佛教的傳播,對中國的文學和藝術發展都
有很大影響。
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產生通俗文學:唐代佛教流行一種稱作「轉變」的通俗講經方
式,即一邊展示圖畫,一邊說唱故事,其說唱故事的底本稱為「變
文」。變文是一種通俗文體,其故事本於佛經,用以宣揚佛教義理。
變文的內容不斷發展,由說唱佛教故事擴大到中國歷史傳說和民間
故事。後來的說書、平話等說唱文學,以至章回小說等通俗文學,
一定程度上都受其影響。
‧增添文學題材:佛教的義理和故事為中國文學提供了不少題材,
啟廸了創作的靈感,唐代詩人如王維、孟浩然、白居易、柳宗元等
人的作品中,不少都蘊含佛教禪理。例如,「詩佛」王維的作品《鹿
柴》中寫道:「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
上」,便帶有「返照」、「空寂」等禪宗義理,是以禪入詩的代表。
佛教對中國藝術的影響
‧新式建築風格:唐代出現了一些嶄新的佛教建築,例如,唐代的
寺院多採用中國傳統的木構建築,再配上如蓮瓣等具佛教文化色彩
的裝飾,確立了中國寺院的建築風格。另外,佛塔傳入中國後發展
出樓閣形的新形式,到唐代更始創出八角形的佛塔設計。
‧佛教雕塑盛行:唐代的佛教洞窟藝術主要見於洛陽龍門石窟、敦
煌莫高窟、太原天龍山石窟,以及廣元千佛崖石窟等。其中唐高宗
至武后年間,大規模營造位處東都洛陽的龍門石窟,其工程的浩大
較之北魏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
‧繪畫作品豐富:圖畫是佛教弘法的重要工具之一,在魏晉南北朝
時期,佛教繪畫已經非常流行。唐代佛畫的內容比前代豐富,色彩
比較絢爛,意境也更為高遠。這時期的作品以壁畫的成就最為突
出,而繪畫史上有「畫聖」美譽的吳道子正是以繪畫這類作品聞
名。吳道子曾在長安、洛陽寺觀作佛、道宗教的壁畫三百餘幅,繪
畫筆跡磊落,勢狀雄峻。
‧音樂大放異彩:唐代宮廷音樂中有源自西域的《如來佛曲》、《釋
迦牟尼佛曲》、《觀音佛曲》等。民間方面,僧人以通俗的方式宣講
佛教義理和佛經故事時,常常採用樂曲連說帶唱,同時也為法事編
寫了一些樂曲,以加強佛教文化的感染力。

結語:
‧唐代佛教的傳播對中國文學和藝術發展都有深遠影響。文學方
面,產生了通俗文學和增添了文學題材。藝術方面,唐代出現新式
建築風格,以及佛教雕塑盛行、繪畫作品豐富、音樂大放異彩等,
都是受佛教所影響。
3(1) 試參考資料一和資料二並就一己之學,說明宋代與元代伊斯蘭教在
華的發展情況。(15 分)

自從伊斯蘭教在唐代傳入中國,經歷宋、元兩代,可謂已有長
足的發展。而在宋、元兩朝,伊斯蘭教得以廣傳,其所採用的傳播
方式是甚為相似,當中包括透過貿易、教育、和婚姻結合等途徑。
當然,基於兩朝政治、軍事背景的區別,能說明兩代的不同之處。

首先,兩朝伊斯蘭教的傳播與貿易通商甚有關係。資料一反映
宋代「蕃客」的生活情況,宋政府在通商口岸如廣州、泉州一帶設
立「蕃坊」供蕃客聚居,使其宗教得以進入中原。加以當時穆斯林
的經濟實力龐大,例如辛押陀羅曾資助廣州修城,可見穆斯林能直
接參與民政事務。同樣,在元代時,回回商人得到蒙古族人提供資
助營商,由於穆斯林經商有道,其所繳交的稅項、例獻之物成為元
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兩朝均倚重穆斯林的經濟力量作財源,令伊
斯蘭教徒的勢力日大,宋代有不少因土地兼併失去農地的佃農而投
靠大戶穆斯林,而元代的穆斯林亦可周處興建清真寺,直接推動了
伊斯蘭教在華的發展。

由於上述兩朝穆斯林擁有強大的財力,所以有不少華人欲攀附
之,形成宋元兩代均出現穆漢聯婚的情況。例如宋代有廣州右武大
夫曾納將自己的妹妹嫁予穆斯林蒲亞里;元代則有雲南林鍾被賽典
赤.瞻思丁招為女婿,由於伊斯蘭教規定若要與穆斯林聯婚是必須
入教,所以兩朝間兩族通婚越來越多,令在華穆斯林的人口上升,
促進伊斯蘭教的傳播。

除了經濟地位,蕃人在宋元兩代間受著中國式的教育,有助於
宗教的傳播。例如在宋朝為蕃客子弟設有「蕃學」,既有教授中國文
化,也有教導伊斯蘭教義、阿拉伯書法等;元代則以右榜優待回回
穆斯林,讓其以較易的儒家經典應試,反而推動了回回人對儒家的
興趣。當宋元兩代的穆斯林接受了中國式的教育,更有利於伊斯蘭
教得到漢人的認同,容易在華推廣伊斯蘭教。

而宋元兩朝伊斯蘭教的傳播途徑最大的相異之處,則由資料二可見
在元朝建立時,回回人等曾予以協助,所以在元朝統治時將來自西
域的穆斯林定位為色目人並予以優待。在政治上多重用色目人,包
括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等要職,因此在回回穆斯林的管治下,同時
促進了其管轄區民眾與上流社會接觸伊斯蘭教的機會,使之得到廣
泛傳播,此可謂與宋代在政治政策上有明顯的分別。

總括而言,宋元兩代伊斯蘭教的傳播方式之相同地方甚多,但最大
分別則在於政府政策的推動有別。而在各種方式的推廣下,中原地
區穆斯的人口日漸增長,甚至到元代時伊斯蘭教徒已逐漸擺脫僑民
宗教的思想,融入了中國社會之中。
3(2) 伊斯蘭教在元代的發展對中國文化造成甚麼影響?試就科技、醫學及
藝術方面加以析論。(10 分)

伊斯蘭教自唐代開始以不同的形式在華傳播,而在宋、元等朝
代穆斯林已逐漸在華生根,發展出一定的政治與經濟實力,甚至融
入了中國社會,在各方面作出貢獻。

首先,穆斯林的伊斯蘭文化在科技上對中國文化有著深遠的影
響。例如元朝時期忽必烈招攬回回穆斯林負責觀測星象,札馬魯丁
為元政府編訂了《萬年曆》
,以及製作不同的天文儀器供政府使用,
當中地球儀更為中國帶來寰球的意識,衝擊了中國天圓地方的觀
念,推動中原的天文和地理學的發展。

此外,穆斯林亦為中國帶來了其他西域的科技,阿拉伯人士在
進入中國的同時帶來了數學知識。例如阿拉伯發明的弧三角法在元
朝時被科學家郭守敬使用,協助制訂《授時曆》
,同時元代也開始應
用阿拉伯數字。

而在資料二也有提及的砲火技術亦是在元朝由回回穆斯林所
帶領製造。早在忽必烈攻陷襄陽城時已有徵求回回裔砲匠亦思馬因
和阿老瓦丁協助,到元朝建立後更發展出金屬管形火砲等,貢獻中
國的軍事發展。

而且,回回人也對中國的醫學發展作出貢獻。元朝的「廣惠司」
是一個以回回醫師為主的官方醫療組織,專責研製回回藥藥和外科
治療方法。回回醫生聶只耳、答里麻等人更有翻譯回回醫書,在元末
明初出版的《回回藥方》更綜合中外醫術,反映穆斯林貢獻了中國醫
術的發展。
再者,回回上把中亞地區的藝術文化帶來中國,影響中國的藝術
發展。元代時禮部設有儀鳳司,負責掌管漢人、回回和河西三色細樂,
轄下有常和署領導回回樂人,反映元朝政府已有應用回回樂器,例如
火不思、漁鼓等,擴大中國音樂和禮法的發展,貢獻中華文化。

由此可見,穆斯林進入中原後在不同方面都有與中華文化交流,
貢獻西域文化的先進科技,甚至在元代時期更有伊斯蘭教徒進入政
府效命,直接推動中國文化的發展。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