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

论《修禅要诀 》是一部伪作
夏金华

[摘 要] 《修禅要诀》一卷,北天竺佛陀波利随问略说,慧智传译,收入日本《卍新纂续藏经》第六十三册。内容主要
是论述修禅的要领及其注意事项,在我国禅宗寺院还颇有影响。本文拟从书中序言的内容、译者与相关人员之经历,以及
所涉历史典故方面展开讨论,以证明这是一部伪作。
[关键词] 《修禅要诀》; 禅宗; 伪作
[中图分类号] B9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873( 2015) 04—0059—05

[作者简介] 夏金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235

在《修禅要诀》一书之前,有一篇序文,该文出自一位法名为智晖的日本僧人之手 。全文如下:
昔者世高、法护译出禅经,僧光、昙猷等并依教修心。 后什公入关,僧叡请出禅法要以来,
往往有其人矣。达磨西来,僧稠东起以后,斯风大振。 至唐中叶,金智、无畏等三藏传秘密禅,
别为流派。今斯所传,义兼显密,法辨华梵,实为要诀。 先得数本,校以藏箧。 朱盈居士,有信
之人也,谋余刻以弘通,余曰: “弥天有谓曰: ‘禅思守玄,炼微入寂,在取何道,犹觇于掌。 堕废
斯要,而希见证,不亦难乎? ’然则入佛道要门,盖莫过焉。今子举之,谁不随喜乎! ”于是乎序。①
序文末尾署“天明四年甲辰之冬播磨沙门智晖撰 ”; 书末又署“承保三年六月二十二日于光明书写
毕”。天明,系日本光格天皇的年号,天明四年,即我国清乾隆四十九年 ( 1784 ) 。 播磨,亦称“播
州”,是古代日本南部的旧国名,②位于本州岛兵库县,属山阳道,首府在今姬路市。 智晖,近世史传
文献如喻谦《新续高僧传》等书均无记载,想是一般日本之游方僧也。 至于“承保 ”,应为“天保 ”之
误。天保,是仁孝天皇的年号,天保三年,即清道光十二年 ( 1832) 。“于光明 ”之后疑有脱字,否则
义不可通。从《修禅要诀》一书的发现及其书写年代来看,此书流通的时间应在道光年间 ( 1821—
1850) ,并不久远。
《序》中所说之“世高”“法护”,即后汉之安世高、西晋之竺法护。他们二人分别译出了诸如《大
安般守意经》《道地经》《禅行法想经》与《修行道地经》《魔逆经 》等印度小乘禅数经典。 僧光,即帛
僧光; 昙猷,指竺昙猷。二人均为东晋时的禅僧,梁《高僧传 》有传。 什公,指鸠摩罗什。 他入关后,
在翻译般若类经典之余,尝应僧叡等弟子之请译出《禅秘要法经》《坐禅三昧经 》等禅修经典。 后经
达摩东来,加之僧稠等人继起,北方禅风随因之大兴。
金智、无畏,即金刚智、善无畏,为唐代开元年间来华之密宗祖师。 秘密禅,为典型之日本说法,
将禅与密宗教义融合在一起。但此说并无佛教经典依据,汉译三藏十二部中也没有出现过这种说

① 《修禅要诀》卷首,《卍新纂续藏经》第 63 册,白马影印本,第 14 页下。


② 播磨国,又称播州。古代日本的令制国之一。主城有上月城,置盐城、姬路城、三木城。
· 59·
《史林》4 /2015

法,包括密教经典在内,因此我国僧界也不认同此说。禅是禅,密教是密教,说二者有某种程度的关
联,或者说,密教里也有禅定修习,这是当然之事。倘若将“秘密禅”说成是与祖师禅、如来禅并列的
三种禅法之一,这种提法有违祖师之说,①明显不妥。中国佛教史上从未出现过所谓“秘密禅”之说,
这只是近代以来日本密教传入我国之后 、并附会于渐趋流行的禅修风气而出现的 。
朱盈,不知何许人,史书无载。虽说不能据此认定《修禅要诀 》一书为伪作,但他不与当时清代
的高僧大德商议此事,却转而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日僧撰写序文与刻印流通,其可疑的成分,自然
难以除灭。弥天,指东晋高僧道安,②语出其所撰之《阴持入经序 》。③ 序文引此说,意在为阐述与强
调刻印流通《修禅要诀》一书的重要性。不过,既然是谈禅之书,理应引证历史上著名的罗汉高僧之
言论才是,而提出于禅学并无多少贡献的道安之言以为说 ,④难免缺陷。 由此可见,作者不仅对中国
禅宗史的了解极为有限,而且生硬地塞进私货“秘密禅”,试图给人造成与达摩以来的禅宗并列之印
象,故其目的甚为可疑。

从本书的作者来看,佛陀波利( Buddhapala) ,意译为觉护,本籍北印度罽宾国 ( 今阿富汗东北部


地区) ,是一位神秘人物。从传纪史料上看,他来华的目的,主要是为完成自己的两大心愿: 一是因
思慕文殊师利菩萨,而朝礼五台山; 二是遵从文殊的嘱托,取来梵本《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译出,并在
中国内地传播。因此,佛陀波利跋涉流沙,风尘仆仆,于唐仪凤元年( 676) 抵达五台山。在如愿面圣
之后,按照菩萨的指点,又“还西国,取彼经,来流传此土,即是遍奉众圣,广利群生,拯济幽冥”。⑤ 再
度入唐后,他除了应高宗李治之命,译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之外,并无其他译作。⑥ 此后,便神秘
地消失于五台山,不复出现,莫知所终。⑦
佛陀波利虽为唐代二十六译师之一, ⑧
译经甚少,然其所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在我国影响甚
巨,
并树立尊胜陀罗尼经幢之风,流行于中华大地,直至清代依然如故。 又因此经属于密教典籍,故
而民间还有许多与其密行相关的传说 。⑨
然而,唐代智升《开元释教录 》卷八—九及卷十二、《续古今译经图记 》、明诠《大周刊定众经目

① 吴信如: 《禅定述要: 如来禅、祖师禅、秘密禅》,民族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74 页。


② 因其与当时名士习凿齿交锋时,有“四海习凿齿”与“弥天释道安”之对句,后遂以“弥天”指代道安。参见慧皎:
《高僧传》卷 6,《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 32 页。
③ 僧祐: 《出三藏记集》卷 6,《大正藏》第 55 册,第 44 页下。
④ 从现存史料看,道安的佛教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以义学为最,这是古今公认的历史事实。僧祐《出三藏记集》卷 15
说: “安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并寻文比句,为起尽之义,及析疑、甄解,凡二十二
卷。序致渊富,妙尽玄旨; 条贯既序,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 《大正藏》第 55 册,第 108 页上) 因而,当时僧界有
“学不师安,义不中难”( 慧皎: 《高僧传》卷 5《道安传》,《高僧传合集》,第 33 页) 之说,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他虽曾为《安般
守意经》等禅行经典作过序言,但相对于般若类经义研究的影响来说,不值一提。
⑤ 智升: 《续古今译经图记》,《大正藏》第 55 册,第 369 页上。
⑥ 唐代日本留学僧圆载于咸通六年( 865) 在长安西明寺抄录的《新书写请来法门等目录》中, 记佛陀波利另译《悉昙
歌赞心经》一卷( 《大正藏》第 55 册,第 1110 页上) ,但为唐代经录所不载,故特附记于此。
⑦ 参阅《开元释教录》卷 9( 《大正藏》第 55 册, 第 564 页上) ; 宋《高僧传》卷 2,( 《高僧传合集》,第 394 页。
⑧ 唐代的译经基本由朝廷主持, 从太宗贞观三年( 629) 开始, 组织译场, 历朝相沿,直到宪宗元和六年( 811) 才终止。前
后译师 26 人,除佛陀波利之外,其余 25 人分别是,波罗颇迦罗蜜多罗( 翻译年代 629—633) 、玄奘( 645—663) 、智通( 647—
伽梵达摩( 约 650—655) 、
653) 、 那提( 655—663) 、地婆诃罗( 676—688) 、杜行 ( 679) 、提云般若( 689—
阿地瞿多( 652—654) 、
弥陀山( 690—704) 、
691) 、 慧智( 693) 、宝思惟( 693—706) 、菩提流志( 693—713) 、实叉难陀( 698—704) 、李无谄( 700) 、义净
( 700—711) 、
智俨( 707—721) 、
善无畏( 716—735) 、
金刚智( 720—741) 、达摩战湿罗( 730—743) 、阿质达霰( 732) 、不空( 743—
般若( 781—811) 、
774) 、 尸罗达摩( 约 785—?) ,
勿提提犀鱼( 约 785—?) 、 其中有好几位是中国的僧徒或居士。
⑨ 比如, 宋代志磐《佛祖统纪》卷 46“哲宗元祐七年”条有记: “颍川守臣苏轼言: ‘佛陀波利塔院祈祷屡验,乞降敕
额。’诏赐‘光梵之院’。波利在唐仪凤初,复回西竺。取《尊胜咒经》,再来译传。后至颍而亡。里人漆其身造塔,以严事
之。”《大正藏》第 49 册,第 417 页下。
· 60·
论《修禅要诀》是一部伪作

录》卷四、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卷十二等经录文献,皆明确记载佛陀波利唯译一经,即一卷本
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根本不存在其口述属于行禅类内容的《修禅要诀 》一书的相关传言或记
录。那么是否存在失译或阙本的可能 ? 为此,笔者专门查阅了《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的第十一、十二
两卷,前者记录“大小乘失译经目”一卷,合计 424 部 636 卷; 后者记录“大小乘阙本经目 ”一卷,计
478 部 677 卷,同样也没有出现《修禅要诀》的书名。为防止百密一疏,笔者又将日本来华留学僧所
带之经目查阅一遍,如《传教大师将来目录》《越州录》《上新请来经等目录表》《日本国承和五年入
唐求法目》等《大正藏》“目录部”中所有日僧求法所得之书目,均未见著录此书。 由此联想到,我国
古代禅门并不乏修定方面的伪经,如《禅门经》《定行三昧经 》等。① 至于托名的伪经,包括佛陀波利
在内,如《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即是伪托其名而流传于世的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例 。②
除了佛陀波利本人之外,再将其余所署笔录或翻译此书的参与者 ,如明恂、慧智二人作一番了
解,以便进一步证伪。
明恂,僧传中无单独的传纪,仅附见于智升《续古今译经图纪 》一书中的《地婆诃罗传 》,以及宋
《高僧传》中的《神楷传》《地婆诃罗传》。大意是说,明恂,即大乘恂,有名望,曾经在东京太原寺、西
京弘福寺—地婆诃罗的译场中,与道成、圆测、灵辩等大德一起充当证义,先后译出《方广大庄严经 》
《大乘密严经》《大乘显识经》《证契大乘经》《大方广佛花严经续入法界品》《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
经》《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大方广师子吼经》《大乘百福相经》《大乘百福庄严相经》《大乘
四法经》《菩萨修行四法经》《七俱胝佛大心准提陀罗尼经》《佛顶最胜陀罗尼经》《最胜佛顶陀罗尼
净除业障经》《造塔功德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大乘广五蕴论 》。 凡一十
八部,合三十四卷。③ 后积劳成疾,竟示寂于译室,享年七十五岁。武后敕葬于洛阳龙门香山。 传记
中未见其在翻译《修禅要诀》一书中担任证义的记载。
同样,慧智是在译场中担任译语 ( 亦称为“度语 ”) 的角色,其父是天竺婆罗门种姓,后游历东
土 并定居下来。慧智即出生于中原地区,长大后,“从长年婆罗门僧,奉敕度为弟子”。④ 兼有梵语、

汉语之长,故而充任此职,最为合适。⑤ 但《修禅要诀》一书却并未出现在其参与过的译籍目录之中 。

此外,《修禅要诀》一书还涉及到一些历史典故,亦大有问题。如其中有言:
乌苌国有一僧,久坐不能得定,遂废业。忽有天化为人,来其前,磨一铁鎚。僧问: “何用? ”
答曰: “欲以作针。”僧曰: “何由可成? ”天曰: “不休即成。”僧遂体悟,还复习禅,因得道果。⑥
鎚,即“锤”之异体字。铁鎚,见于天竺佛典之记载者,主要被用于描述堕入地狱之人被铁鎚所
击之痛苦情状,比如“命终入彼,受多种苦。为诸狱卒,种种治罚: 以热铁鎚,忿恚而击,形体碎烂,周
遍流血”。⑦ “或以棒打、矟刺,或以铁鎚粉碎,或以熔铜灌口,或上刀山剑树、碓捣石磨、铜柱铁床,受
诸极苦。”⑧凄苦无告,惨不忍睹。另有价值的一例是,铁鎚在僧伽中居然被用于配合药物治疗疾病 ,

① 《开元释教录》卷 18 将《禅门经》列入“伪经录”( 《大正藏》第 55 册, 第 673 页上) 。《定行三昧经》,则分别被《出三


藏记集》卷 5( 《大正藏》第 55 册,第 38 页中) 、《大唐内典录》卷 10( 第 334 页上) 、《贞元录》卷 28( 第 1017 页下) 等多部经录
判为伪经,不遑尽举。
② 参阅夏金华: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信仰及其他》一文,《觉群佛学》2012 年刊,宗 教 文 化 出 版 社 2013 年 版,第
178—185 页。
③ 《续古今译经图纪》,《大正藏》第 55 册,第 368 页中—下。
④ 宋《高僧传》卷 2,《高僧传合集》第 395 页。
⑤ 《法界宗五祖略记》,《卍新纂续藏经》第 77 册,第 621 页上。
⑥ 《修禅要诀》,《卍新纂续藏经》第 63 册,第 16 页下。
⑦ 《福盖正行所集经》卷 5,《大正藏》第 32 册,第 727 页下。
⑧ 《大宝积经》卷 56,《大正藏》第 11 册,第 327 页下。
· 61·
《史林》4 /2015

非常有效。① 还有一类,是用于表示僧人持戒之决心者,如《梵网经 》云: “宁以铁鎚打碎此身,从头


至足,令如微尘,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恭敬礼拜。”② 这个表述被后来中国佛教界大量的戒
律注疏所引用,尤其是在律宗里已成为风尚。③ 此外,在我国禅宗门庭中,与“铁鎚”有关的流行语是
“无孔铁鎚”。此说类似于“西来大意”,为不可说破者。 此与佛典中运用“铁鎚 ”之意,完全是异趣
殊途,且广泛流行于《正法眼藏》《教外别传》《五灯会元 》等书与僧传中,以及诸多的禅师语录里,④
不遑列举。由此可知,无论是在古代印度还是中国均未见有铁鎚磨针的故事 。
若取与此乌有的“铁鎚磨针”相近的记载,则有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铁杵磨针 ”的典故。 说唐代
的大诗人李白,孩提时代在山中读书,觉得无趣,欲离开他往。 途遇正在石上磨铁杵的老婆婆。 李
氏甚觉奇怪,问其故。老婆婆回答,只要长久坚持,铁杵也能磨成针。 由此启发,李氏返回山中,发
奋读书,终于一举成名。这个故事遂成为我国千古流传的励志典型。 但李白生于则天武后的大足
元年( 701) ,卒于唐肃宗宝应元年( 762) ,其一生主要生活在玄宗时期 ( 712—755) ,他的励志故事怎
么可能出现在初唐时高宗朝的仪凤二年 ( 677) 而被佛陀波利引用呢? 荒诞无稽,自不待言!
再者,有关铁杵磨针的文字,实际出现的年代是在宋朝,祝穆《方舆胜览 · 眉州 · 磨针溪 》云:
“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太白
感其意,遂卒业。”明陈仁锡《潜确居类书 》卷 60 因之,说: “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 道逢老妪磨
杵,白问其故。曰: ‘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又,明郑之珍《目连救母 》第四《刘氏斋尼 》亦云:
“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与此同时,道教方面又将“铁杵磨针”的故事衍变为“悟杵磨针 ”
的神话,通过《玄天上帝启圣录》一经之说辞,以宣扬真武大帝的神异能力的由来 。但此经也是宋朝
或元代人所撰写的,⑤年代亦远在唐朝之后。
接下来,再进一步讨论“针”。针,在古代有两种用途: 一针灸,二缝制衣物。前者在中古时期及
以前是用石头磨制的,即用一种称之为“砭 ”的石头。《山海经 》云: “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
针。”则古代之针,先为石针,石针即砭石。《说文解字 》有此“砭”字,许慎云: “以石刺病也。”《东山
经》记载: “高氏之山多针石。”郭璞云: “可以为针砭。”即指此也。“古人以石为针,必不用铁。”⑥ 这
一点古代印度与我国相类,佛典里也有以石磨针的记载,但仅一例,见于《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一文
中,⑦却并没有铁杵( 或铁鎚) 磨针之说。

① 据《有部毗奈耶杂事》卷 10 记载, 毕邻陀婆蹉曾患风疹,将热铁鎚浸于瓶水中,取此热水搓洗身体,便得痊愈( 《大


正藏》第 24 册,第 250 页上)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 8 亦记有铁鎚配合药物治病的案例( 《大正藏》第 24 册,第 570 页
下—571 页上) 。
②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大正藏》第 24 册,第 1007 页下。
③ 在中国僧界律典注疏一类的著作中, 征引此句最多的,是《梵网经》类的注疏,达 12 种之多,参阅《大正藏》第 38—
39 册,第 23 页上、
120 页中、
205 页上、
239 页中、267 页下、
431 页下、
583 页下、
680 页上、
747 页中、
862 页中、
61 页上、
151 页
中。此外,《在家律要广集》卷 3( 《大正藏》第 60 册,第 525 页下) 、《弘戒法仪》下卷( 第 605 页中) 、《百丈清规证义记》卷 5
( 第 63 册,第 415 页中) 等也有引用。
④ 兹引数例,以为说明。如愚菴智及禅师上堂云: “广寻文义,镜里求形。息念观空,斩头覔活。总不与么? 无孔铁
鎚。”《愚菴智及禅师语录》卷 2,《卍新纂续藏经》第 71 册,第 667 页中。又如,《宝持总禅师语录》卷下云: “我手何似佛手,
禅和莫乱开口。拈起无孔铁鎚,普令万象知有。”《嘉兴藏》第 35 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本,第 711 页下。还有,明因
赟禅师说: “释迦老子,饮气吞声; 一大藏教,如虫蚀木。设使钻仰不及,正是无孔铁鎚。假饶信手拈来,也是残羹馊饭,一时
吐却。”《禅宗正脉》卷 8,《卍新纂续藏经》第 85 册,第 511 页中。可作参考。
⑤ 《玄天上帝启圣录》8 卷,收入明代《正统道藏》之“洞神部·纪传类”,第 606—608 册。关于其成书年代,学界说法
不一,如朱士嘉《中国丛书综录》称此书为宋人所著,任继愈《道藏提要》则认为“书中按语引用刘道明之《武当福地总真集》
( 卷 1,第 5 页) ,则是书纂集当在元末明初”(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719 页。杨世泉《元代道教经典———玄天上
帝启圣录》( 《中国道教》2004 年第 6 期) 一文认为书于元代中期,即延祐元年( 1314) 至后至元二年( 1336) 之间。
⑥ 周密: 《齐东野语》卷 14, 中华书局 1983 年点校本,第 251 页。
⑦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卷 2《四天下品》,《大正藏》第 32 册,第 179 页下—180 页上。
· 62·
论《修禅要诀》是一部伪作

结 语

综上可见,《修禅要诀》所说“铁鎚磨针”的故事,应由我国“铁杵磨针”的典故演变而来,与道教
编撰“悟杵磨针”之说,如出一手。因此,《修禅要诀》一书应为我国某位僧人所撰无疑,时间大致在
宋、明之间。所谓佛陀波利引此作为说明禅修的道理,显然没有注意到年代的问题,从而暴露出伪
造的马脚。我国自古以来,托名伪作,往往有之,佛门尤甚,伪经假论,泛滥成灾。《修禅要诀 》不过
是其中之一罢了。到了清代,朱盈居士得此民间抄本,如获至宝,特地请日本僧人智晖撰写序文,且
印行流通,才有了后来被收入《卍新纂续藏经》的故事。
然应注意的是,《修禅要诀》尽管是一部伪书,但其中所说,如行禅之要法,行住坐卧之规矩,乃
至定中之异相、魔事之预防等诸多内容①皆切中禅门时弊,与其余禅经所言,并无二致,②明显是出自
有老道禅定经验者之手。因而对于初习禅定者,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切不可因其伪而废其言也。

( 责任编辑: 叶 舟)

( 上接第 95 页)

( 责任编辑: 初 阳)

① 分别参阅《修禅要诀》,《卍新纂续藏经》第 63 册,第 15 页中—下、


16 页上—下、
17 页上。
② 兹仅举二例以证,如“先起大慈悲心,永舍报怨之念,方得习禅”( 《卍新纂续藏经》第 63 册,第 16 页上) 之说,与《思
惟略要法》所言,求禅道者,先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完全一致( 《大正藏》第 15 册,第 298 页上—中) ; 又如,勿求速定的
告诫,与《佛说魔逆经》“平等精进”、以免魔事的精神,亦密合无间( 《大正藏》第 15 册,第 112 页中—下) 。
· 63·
《史林》4 /2015

New Explanation of Hangao Chopping the Snake—Also on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stories LI Pei - jian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stories can be unfolded on three levels: the phenomenon,ideology and motive.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there were not big changes on the superficial level,but the ideology and mo-
tive levels had undergone three transitions. To probe into the structure and keep keen insight into the his-
torical changes while studying historical stories is a feasible research methodology.

National identity,Rewriting History and the Marginalization of Zhangbo’s “WULU”( 吴录)


TANG Xie - jun
Due to his family background and living environment,Zhangbo would identify homeland with Wu Dynasty
rather than Jin Dynasty. Therefore,he composed “WULU”to refute Chenshou’s“WUZHI”which belit-
tled the legitimacy of Wu Dynasty. The shortage of history talent,and especially the contradiction with
current orthodox theory,contributed to the marginalization of “WULU”.

On Xiu Chan Yao Jue Being a Pseudograph XIA Jin - hua


Xiu Chan Yao Jue came from south India and was collected in Japanese Buddhist Sutra. It mainly talks a-
bout the essentials and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and is influential in China’s temples. This paper at-
tempts to discuss such aspects as the preface,translator and relevant staff as well as historical allusions of
the book in order to prove Xiu Chan Yao Jue to be a pseudograph.

Gleanings of the Hanlin Bachelor System in Ming Dynasty LI Xiao - bo


Even when more and more Hanlin Bachelor became Learners,they still kept their identity as administra-
tive internship as the system originally established. In addition,from Hong Zhi and Zheng De period,
Hanlin Bachelor must be selected from every province. From the year of 1586,the quantity of every prov-
ince became a fixed number. Nominations of Hanlin Bachelors also depended on regional quotas. The al-
location rule of their seats by province in selection and nomination was intended to reduce the regional dis-
parity.

Nobility Class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of Late Ming Dynasty Qin Bo


The Yong - le government of the Ming Dynasty began to restrict the nobility class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al
affairs but reserved their noble status. From then on,the nobility class became corrupted and changed
qualitatively. We could also see the efforts of Donglin Party that greatly relieved current difficulty by insis-
ting on administrative rationalization.

On the Genealogy of Jin Family of Tumed Mongolian LI Yan - li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genealogy documents ( 1755 - 1957) of Jin Family of Tumed Mongolian,sorting out
20 family characters. From the change of identity,names and trading activities like real estate traction of
the Jin family,we can see the rising and decline of the family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ibetan Bud-
dhism and Chinese culture.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History———the “Gu Shi Bian”( 古史辨 ) in the Community of
19th Century’s Sinologists CHEN Zhe
In 1920s,the“Gu Shi Bian”school became a new star in the circle of Chinese history study. But the his-
tory of ancient China had already hotly debated by the Western Sinologists nearly half a century befor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languages,religions and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such questions
as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the truthfulness of ancient history and the reliability of Chinese
· 22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