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6

美國和日本 1908 年羅脫高平協


• 1908 年 5 月美國宣布退還部份庚子賠款及
修改排華法案,中美關係改善 (1905 年中國
曾有抵制美貨運動以求修改排華法案 )
• 中國藉開放東北,引進美、英資金來對抗
日、俄壓力
• 中國一度尋求中、美、德結盟但未成,美
國海軍實力仍不足在東亞和日本較量,美
國選擇和日本協調東亞利益。 1908 年
11/30 簽羅脫 - 高平協定
• 1908 年 11/30 簽羅脫 - 高平協定:兩國都保
證對維持太平洋上的現狀作出努力,美國國務
卿羅脫堅持要求在協約的第三款中寫明,「維
持中國之獨立及領土完整,及該國內列強商業
之機會均等」
• 太平洋不含中國大陸,乃指臺灣及菲律賓及夏
威夷,隱含默認日本在朝鮮及中國南滿的擴張
• 日本駐美大使高平小五郎向小壽太郎外相報告
他與羅斯福總統談話後的印象是: 「羅斯福
願把‘滿洲’與中國的其他領土區別對待」
美國眾議院為排華法案道歉
2015 年 11 月 17 日‌(全票通過

• 2014 年 10 月 6 日,美國參議院也以全票通
過為排華法案道歉的法案
• 美國國會於 1882 年通過臭名昭著的排華法
案。這一法案將華裔定居者的移民和入籍
程序凍結 10 年。美國國會此後數次擴大這
一法案的適用人群,將所有華裔包括在內
,每次都對華裔作出愈加嚴格的限制,其
中包括禁止華裔的配偶子女移民美國等。
這一系列排華法案直至 1943 年才被廢除。
美國金元外交 (Dollar Diplomacy)
及第二次日俄協約
• 金元外交: 1909 年上任的美國總統塔夫脫
( William Howard Taft ( 1909 年 3 月 --
1913 年 3 月) ) 提出的鼓勵和支持銀行家擴
大海外投資,以實現向外擴張的外交政策。
• 老羅斯福實行大棒政策遭到拉丁美洲各國的反
對,故塔夫脫鼓吹積極的經濟擴張政策,提出
“用金元代替槍彈”,主張運用外交政策推動
和保護美國銀行家的海外投資,特別是對拉丁
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和中國擴大投資。
• 金元外交下, 1909 年上任的美國總統塔夫
脫轉而採取較積極的對華政策,揭開日、
美東亞競爭之序幕
• 美國先後擠入 1909 年 5 月湖廣鐵路借款,
推出錦瑗鐵路計畫和東北鐵路中立化方案
( 由列強共同投資 ) ,接洽幣制實業借款,
組建四國和六國銀行團,
• 塔夫特的國務卿諾克斯 1909 年 11 月向各國
提出了由日、俄、英、美、德、法等國共同
遵守滿洲鐵路中立化的建議案。這是一個要
求把日本的南滿鐵路和包括俄國的中東鐵路
在內的全部滿洲鐵路還給中國的提案,然而
在此基礎之上,要由上記 6 國收買,並共同
經營管理,以不使用於軍事、政治目的。
• 這一滿鐵中立化提案因日、俄兩國的反對
( 1910.1 ),加之英、法也持反對態度,
最後歸於失敗,美國的金元外交也受到了挫

• 接著美國又擠進由英、德、法三國組成的
湖廣鐵路借款團( 1909.6 ),使之變成了
對華 4 國借款團( 1910.11 ),並因此形成
與日丶‌俄對抗的態勢,
• 但後來日丶‌俄也加入了這一行列,最終形
成了 6 國借款團。(則失去抗衡‌與日丶‌俄
之意義)
• 1913 年 3 月威爾遜總統上任,宣布美國退
出六國銀行團,象徵金元外交在中國之終
止及失敗。
1910 年 7 月 4 日第二次日俄協約及密約
• 1910 年 7 月 4 日 ( 何紀念日? ) ,日俄簽訂
第二次日俄協定:
• 日俄兩國共同協管滿洲鐵路運營 ; 繼續維持
滿洲現狀 ; 對於有損日俄現狀的情況,日俄
兩國隨時協商以採取必要措施。秘密條約的
內容主要是:互相確認第一次協約中規定的
滿洲分界線內日俄的特殊利益 ; 為保護兩國
在滿洲的權益採取共同行動,互相援助。
• 1910 年 8 月 22 日日本併吞朝鮮
金元外交在中國失敗之原因
• 1, 無法獲得其他列强支持,英國乃日本同盟,
採冷漠態度,法國丶英國忙於歐洲事務,且中
國東北非其利益範圍,
• 2, 僅德國較為支持,但德國在滿洲並沒有重大
的利害關係,因此不會介入此問題而加深與日
俄英法四國的矛盾。
• 3, 此外,美國極力爭取俄國支持,但俄國最後
選擇和日本合作,反而起到了促進日俄兩國接
近的作用,促使日俄第二次協約及密約
• 4, 美國之軍力及金融力量仍不足
金元外交在中國失敗之影響
• 1, 揭開日、美東亞競爭之序幕,美國在東
亞之企圖日益引起日本戒心 ( 美國乃唯一
未忙於歐洲事務的列强 )
• 2, 促使日、俄更為接近
• 3, 導致英、日、美關係之變化,英國不願
見到英日同盟導致英、美關係之傷害,檢
討其政策
1911 年第 3 次英日同盟條約
• 1910 年 8 月 5 日,美國總統塔夫脫指示駐
英大使布萊斯與英國簽訂普遍仲裁條約,
英國外相格雷欣然同意。
• 但是,英國必須首先解決如何協調美英仲
裁裁判條約和日英同盟協約二者關係的難
題。 1911 年 8 月英、美簽訂普遍仲裁條約
• 1911 年 7 月 13 日,簽訂第三次英日同盟條約
。條約共六點內容,分別規定要保護日英兩國
在東亞及印度的領土權及特殊利益,其實質是
當第三國侵犯任何一方利益時,日英雙方要聯
手作戰 ; 但是如果第三國是與日英任何一方訂
立了仲裁條約的國家,那麼交戰義務就不適用
於這個第三國,這也就是說,美國被排除在日
英同盟的對象以外。 8 月 3 日,英美仲裁條約
簽訂。
• 英日同盟開始有間隙 ( 俄國之共同威脅不再了
,有需要為了日本和美國交惡嗎? )
辛亥革命與列强
• 另一次中國被瓜分危機的出現
• 革命黨人之對外政策:排滿不排外,始終避免
得罪外國,承諾保護各國在華既得權利和外國
人在華生命財產安全。
• 列强態度方是革命能否成功之關鍵
• 1, 是否干涉 ( 英國態度最重要,日、俄想趁機
謀領土,亦不望見中國統一 , 但均被英擋下 )
• 2, 支持誰 ?  選擇袁世凱
• 3, 支持採何政體 ?
• 英國認為,如果公開出兵幫助清朝政府,
其結果不僅會把中國革命的烈火引到自己
身上,而且還會給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特
別是對長江流域垂涎已久的日本和德國得
以擴張勢力。
• 所以,英國自己無意願出兵干涉辛亥革命
,也不允許其他國家出兵中國。它警告日
本,不得單獨行動。
1912 年 7 月簽訂第三次密約 ( 非協
約)
• 日、俄想趁機謀取領土,亦不望見中國統
一,日俄簽訂第三次密約,雙方約定,將
滿洲勢力範圍之分界線,延至內外蒙古,
並將內蒙畫分為東西兩部,俄承認日本在
東內蒙之特殊利益
• 日本亦趁機要求滿蒙 5 條鐵路的修築權
• 日本陸軍更私自暗中策動第 1 次滿蒙獨立
運動 ( 未獲日本政府同意,雙重外交的起
源)
日、俄、英想趁機謀利 ( 靠承認問
題)
• 外蒙: 1912 年 1/11 庫倫活佛宣布獨立
• 俄支持其自治
• 西藏: 1913 年 1 月達賴宣布獨立
• 英支持其自治
• 1914 年 4 月西姆拉草約,訂下「麥克馬洪線」
劃出 9 萬平方米給印度,中國拒簽字
• 1913 年 1 月美國總統威爾遜上任, 4 月通知各
列强即將承認中華民國,以免他國藉承認問題
謀利, 4 月 8 日巴西第 1 個宣布承認中華民國
, 5 月 2 日美國跟進。
第一次世界大戰下
日本尋求在中國獨霸地位
• 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稱之為「天佑」日
本之良機
• 1915 年 1 月提 21 條要求,欲獨霸中國全境,
「根本上解決中國問題」
•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國提出德
國直接將山東半島權益交還,被拒
• 中國決定保持中立。
• 當時美國注意力已轉移至歐洲,而英國則
希望日本能成為在其遠東盟友。日本於是
在 1914 年 8 月 23 日對德宣戰,出兵佔領
了山東半島。
• 1914 年 11 月 18 日,中國政府向日本政府
提出了日本軍從中國撤軍的要求。 1915 年
1 月 7 日,中國政府再次向日本政府提出撤
軍要求 , 日本反而提出 21 條要求
• 「二十一條」共分為 5 號,第一號有四條,是關於
日本接收山東省內舊德國權利、並擴展築路權、定
居權和通商權的要求。第二號的七條內容要求將日
本在關東州租借地、南滿鐵路、安奉和吉長鐵路的
權益再展期 99 年,以及日本人在內蒙東部和南滿
的開礦、定居、通商權利。第三號有兩條,要求日
本獨佔漢陽、大冶、萍鄉的煤鐵事業。第四號要求
中國不將沿海口岸和島嶼割讓他國。第五號 7 條要
求中國政府聘用日人擔任軍事和財政顧問,且日本
顧問需多於他國顧問的總數。中國員警由中日合辦
或聘用日本顧問。中國軍隊所需的軍械器材由日華
合辦的軍械廠供應,或向日本採購。湖南、湖北、
浙江、江西、福建等省鐵路建造權利交與日本。承
認日本在中國各地醫院、寺院、學校的土地所有權,
並承認日本的「布教權」。
• 袁世凱故意洩露給各國,望列強干涉,但第一
次世界大戰下列强無餘力干涉,且列强亦望日
本對付德國
• 布賴安照會:唯一尚未打歐戰的美國, 1915
年 3 月 13 日,美國國務卿布賴恩對日本向中
國提出 21 條發表聲明稱:「美國有理由反對
日本關於山東、南滿和蒙古東部的‘要求’;
儘管如此,美國坦率地承認,版圖的接近造成
日本和這些地區之間的特殊關係。」
• 主因美國海軍在東亞仍不强,仍不足保障菲律
賓安全。
• 在美方越來越嚴厲的追問下,日本才於 3 月
21 日向美國承認了第五號的存在,但辯稱這
只是日本的「希望」而非要求。在美國的巨
大政治壓力下,日本被迫在 5 月 4 日的內閣
會議上決定刪除第五號要求。
• 1915 年 5 月 7 日,日本政府突然提出最後通
牒,限於 5 月 9 日下午 6 時以前必須接受刪
除第五號後的「二十一條」修改案,否則
「帝國政府將執行必要之手段」。
• 5 月 8 日袁世凱宣佈接受「二十一條」,簽
「民四條約」,或稱「中日新約」,
• 列强過去在中國的均勢已被日本獨霸取代
• 「民四條約」對第五號保留,其結果令日本
元老派及軍方均表不滿,外相下臺。
• 元老派主張走國際協調主義 1916 年 3 月第
四次日俄密約, 1917 年 11 月日美《蘭辛—
石井協定》
• 日本陸軍亦不滿,主張強硬路線‌, 1915 年再
策動第 2 次滿蒙獨立運動,及之後的西原借
款、日華軍事協定 ( 雙重外交 )
• 1916 年袁世凱暴斃,日本政府下令停止滿蒙
獨立運動,改而扶持東北的張作霖
• 中國陷入軍閥割據 ( 可能被瓜分局勢再出現 )
第三次日俄協約及第四次密約
• 後來俄國在歐戰中失利,俄國對日本深感
不安 ( 怕日德夾擊 ) ,因此於 1916 年 7 月
又簽訂第三次日俄協約及第四次密約,
• 雙方約定:在遠東領土及重大利益受第三
國侵害時 , 兩國將相互合作(軍事同盟意
涵)
《蘭辛—石井協定》
• 1917 年 4 月,美國對德宣戰,隨後出兵歐
洲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 隨後在太平洋地區與日本作了適度妥
協。 1917 年 11 月 2 日,日本與美國在華
盛頓簽署《蘭辛—石井協定》,進一步確
認布賴恩的聲明
• 藍辛 - 石井協定是在 1917 年 11 月 2 日,由美國
國務卿藍辛和日本外務大臣石井菊次郎所簽訂的
外交換文。
• 協定中,雙方重申在中國尊重「門戶開放」、
「機會均等」及維持中國政權及領土完整等多項
原則。
• 但同時,美國卻又承認日本由於「地理上的接
近」,在中國享有「特殊利益」。美國政府這一
舉動與其提倡之門戶開放政策自相矛盾
• 藍辛 - 石井協定曾被認為是美 - 日關係中的里程
碑,但由於換文內容含糊,有可能出現不同解釋
方式,故藍辛 - 石井協定實際上並未有發揮重大
作用。最終,藍辛 - 石井協定於 1922 年被廢除,
為華盛頓會議中達成的九國公約所取代
• 1917 年上半年 , 英、法、義大利相繼和日
本簽密約,願承認日本擁有德國的遠東權

• 1918 年蘇聯自行和德國簽和約後,英法美
日四國聨手對俄國出兵助白俄戰紅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