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5

「單位照顧」(unit care)模式的環境建構與實踐理

念之探討∗

莊 秀美

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台北市士林區臨溪路 70 號

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工作學系

hidemi@scu.edu.tw


本文主要是採用財團法人交流協會 2007 年度歸國留學生短期研究事業獎助研究「認知症高齡者
照顧的單位照顧模型的環境建構與實踐理念之研究(莊秀美主持)」中之部分資料改寫而成,感謝
財團法人交流協會之研究獎助及兩位匿名審查委員提供本文修正之諸多指正及精闢見解,謹在此
一併致上謝意。

-1-
中文摘要

因應福利意識的高漲及福利需求的增加,近年來各國的長期照顧服務模式之

發展日新月異。日本自 1970 年代初期人口結構達到高齡化社會的指標以來,即致

力於發展長期照顧服務模式的開發。21 世紀初,基於「單位照顧」(unit care)理念

的「新型特別養護老人院」被納入長期照顧制度的一環,帶動了長期照顧服務模

式的革新發展。
「新型特別養護老人院」是一種「小規模生活單位型」的「特別養

護老人院」,強調「單人房」、「居住費用自費化」、及「單位照顧」。其中,「單位

照顧」已經成為「新型特別養護老人院」的代名詞了。

近年來,成為日本長期照顧服務模式發展趨勢之最的「單位照顧」亦吸引國

內照顧服務團體的高度關注。但是由於相關討論不多,以致於各界對於「單位照

顧」的概念認識極為有限。本文茲以「單位照顧」為焦點,探討日本「單位照顧」

的歷史發展過程、制度法規、實踐理念、實施現況等相關議題,並提出日本經驗

對國內發展之啟示與建議。

實施「單位照顧」的挑戰除了硬體設計的改變及照顧服務員配置比例的提高

所附帶的營運成本增加之外,照顧服務員的工作負擔、適應及相關的因應對策也

是不容忽視,照顧服務的支持系統建構是降低推動「單位照顧」的阻力之重要關

鍵。針對國內推動「單位照顧」之建議,首先是「應用範圍的考量」
,包括「單位

照顧」的定位及照顧費用的財源籌措、給付標準的建立、部分負擔比例的調整等

制度設計是相關單位應該通盤考量的課題。其次是「適用對象的評估」
,老人的個

性、健康等是決定「單位照顧」實施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因此建議應該建立入

住者評估指標,以提供實務作業之參考。最後是「落實達成之條件」
,必須調整合

理的薪資給付並建立完整的研習制度,以提高照顧服務員的留任意願與照顧能

力,才能落實「單位照顧」的實施與理念。
「單位照顧」的實踐理念與方法,仍有

待研究投入及跨專業合作,以建立適合我國文化的模型。

關鍵詞: 單位照顧、環境建構、實踐理念

-2-
壹、前言

隨著人口結構的老化現象,老人福利已成為人口老化各國的重要社會議題,

並且因應福利意識的高漲及福利需求的增加,老人長期照顧模式也有日新月異的

發展,特別是針對失智症照顧環境的建構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已成為長期照顧政

策與研究的重要議題。近年來,國內針對失智症長期照顧相關議題的討論非常熱

烈,包括盛行率研究(劉景寬,2003)、評量指標建構(王佳玉等,2003;林克能等,

2003)、照顧的空間規劃(關華山,1999;陳政雄,2004;許佩蓉等,2004;黃耀榮,2004)、

照顧成本評估(周麗芳,2001)、醫療照顧服務(葉炳強,1998;葉炳強,1999;甄瑞興(2000;

竇維正等,2003)、長期照顧服務模式(莊秀美,2000c;于漱等,2003;湯麗玉,2004;

翁福居、林財源,2004;鄧世雄,2004;莊秀美,2005)、及失智症照顧政策建構(湯麗

玉、李明濱,2006;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2006)等,可見失智症照顧議題高度

受到關注。

世界第一長壽國--日本自 1973 年人口結構達到高齡化社會的指標以來,即致

力於發展老人福利政策與制度的建構及服務模式的開發,各種照顧服務措施推陳

出新。近年來,日本長期照顧相關政策制訂與服務措施之發展具革新變化,失智

症照顧服務更是重點措施之一(李光廷,2004;莊秀美,2004d)。此發展的背景在於

失智症人口的急速成長與家庭照顧能力的式微。資料顯示,日本老年人口的比率

已達 20%。隨著人口結構的高齡化,失智症老年人口也隨之增加。至 2025 年日本

的失智症老人人口將可能達到 270 萬人,成長率超過 2 倍(厚生労働省大臣官房統

計情報部,2004)。自 1980 年代後期以來,針對失智症患者的照顧相關議題就受到高

度關注(大橋美幸等,1997;永原聖等,1998;赤木徹也等,2000;植野知津子等,2002;

厳爽等,2005;山口宰,2005)。

「高齡者保健福利推動十年戰略(以下稱黃金計畫)」於 1989 年開始實施,明

示推動各項失智症老人整合因應對策,主要包括:(1)失智症知識之推廣、啟發,設

置提供失智症資訊及諮詢系統;(2)失智症之預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3)落實

失智症老人之治療、照顧;(4)發展失智症相關治療法研究;(5)失智症老人之權利

-3-
維護等。隨後,
「團體家屋(group home)」不但成為照顧失智症老人的主要照顧服務

機構型態,也助長了針對一般失能老人的長期照顧的新模式--「單位照顧」(unit care)1

之誕生與發展。21 世紀初,配合「介護保險制度」2的實施,厚生勞動省將「新型

特別養護老人院」(也稱為「小規模生活單位型特別養護老人院」或「單位型特別

養護老人院」)納入「介護保險制度」給付的範圍。首先,於 2000 年增加對單位照

顧型的「特別養護老人院」之公費補助,推動大型機構內設置「單位照顧」專區(高

齢者福祉専門誌「ミズ・コミュニティ」編集部,2003:12)。其次,於 2002 年納入獨

立新建的「新型特別養護老人院」,成為法定「老人福利機構」,日本的照顧服務

機構正式進入「生活模型」的時代(池田昌弘,2002)。老人保健機構方面也於 2001

年開始推動「單位照顧」
,補助實施「單位照顧」的新設老人保健機構之硬體設備

費,並於 2002 年開始補助機構的內部整修費。以「單位照顧」為基本理念的「新

型特別養護老人院」被納入老人長期照顧的一環之後,不但帶動了日本長期照顧

模式的革命性發展,由於實施此照顧模式的機構數量急速成長,目前已經成為日

本國內非常普遍的長期照顧機構型態,也成為長期照顧服務相關人士的囑目焦點

(莊秀美,2004a;莊秀美,2004b)。

「新型特別養護老人院」是一種「小規模生活單位型」的「特別養護老人院」
3
,相較於傳統型的「特別養護老人院」
,「新型特別養護老人院」強調「單人房」、

「居住費用自費化」及「單位照顧」。其中,「單位照顧」不但已成為「新型特別

養護老人院」的照顧中心理念,也成為日本長期照顧模式的基本理念(莊秀美, 2004a:

莊秀美,2004b)。

1
也翻譯成「小單元照顧」(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主辦,2007)。作者首次發表相關論述時翻
譯為「單位照護」(莊秀美,2004b)。由於考慮「unit care」的照顧模式強調生活照顧甚於醫療照
護,並且配合現行國內學術界對「care」的慣用翻譯---「照顧」,本文中一律使用「單位照顧」 。
2
本文中說明日本的長期照顧保險法與相關制度以原文之「介護保險法」及「介護保險制度」稱之,
以別於其他國家的長期照顧保險制度。相關制度與辦法依公佈版本,其他相關服務之說明,一律
統稱為照顧。
3
「特別養護老人院」主要收容 65 歲以上,身體上或精神上有明顯障礙,需要接受長期照顧並且
無法在家中獲得妥善照顧的老人,特別是以失能老人與失智症老人為主,相當於國內的老人養護
院及長期照護機構。

-4-
成為日本長期照顧服務模式發展趨勢之最的「單位照顧」照顧模式近年來吸

引國內老人福利服務團體高度關注並嘗試引進實施。行政院於 2006 年提出「大溫

暖社會福利套案」,其第 5 章的旗艦計畫---「建構長期照顧體系十年計畫」中即明

示應輔導老人福利機構利用空床空間改造為失智症老人照顧專區。
「大溫暖社會福

利套案」提出之後,內政部隨即依循此政策方向,參考日本的「團體家屋」
(group

home)及「生活單位型機構照顧(unit care)
」模式之理念及實踐方法,擬訂「老人

福利機構失智症老人照顧專區試辦計畫」
,以協助老人福利機構利用空床空間增設

失智症老人照顧專區,減輕失智症患者家屬的照顧負擔,並提升失智症者照顧的

品質(内政部,2006)。

自民國 96 年 1 月 1 日起為期三年的「老人福利機構失智症老人照顧專區試辦

計畫」目前已進入實驗階段。雖然國內老人福利服務團體對於「單位照顧」抱持

高度的關心,但是由於相關討論不多,以致於各界對於「單位照顧」的概念認識

有限。本文茲以「單位照顧」為焦點,分析探討日本老人長期照顧的「單位照顧」

模式之歷史發展過程、制度法規、實踐理念、實施現況等相關議題,以提供針對

國內發展「單位照顧」模式之建議。本文之論述將以文獻資料分析為主,輔以筆

者多次實地參訪之訪談4所聞,來探討日本老人長期照顧的「單位照顧」模式相關

議題,以提供國內參與「老人福利機構失智症老人照顧專區試辦計畫」的老人安

養護機構之參考,這也是撰寫本文的意義與價值所在。本文的內容如下:「單位照

顧」的發展過程;「單位照顧」的實踐要件;「單位照顧」的實施現況、影響層面、

限制及挑戰;針對國內實施「單位照顧」的討論與建議等。

貳、國內長期照顧機構的發展與照顧特性
4
作者於 2000 年至 2007 年間,透過個人研究、學術研討會參訪及企業參訪等機會,數度訪問日本
的照顧服務機構,包括「よりあい(yoriai)」、 「大手門(ootemon)」、
「せんだんの杜(Senndann no Mori)」、
「松下電工エイジフリー・ライフ星が丘(Matsushita Denko Age Free Hoshi ga Oka)」 、「社会福
祉法人聖隷事業団(Seirei Jigyoudan)」、「東京総合保健福祉センター江古田の森(Egota no Mori)」、
「特別養護老人ホーム敬心苑及び身体障害者養護施設(Ikebukuro Keishinen)」、 「老人保健施設安寿
苑(Anjuen ,Minami Ikebukuro)」、
「有料老人ホームレスト・ヴィラ鎌倉常盤(Rest Villa Kamakura
Tokiwa, Watami)」等。

-5-
一、國內長期照顧機構的發展

(一)、照顧機構型態的多樣化

1980 年代以前,由於國內老年人口比率不高,加上傳統養老觀念強烈,家庭

是主要的照顧資源,因此,僅有少數政府設置的仁愛之家、安養堂等,集中收容

窮困無依的老人。1980 年公布老人福利法,首次法定規範老人福利機構。依法規

定,老人福利機構包括扶養機構、療養機構、休養機構及服務機構四類,隸屬社

政體系。上述機構均為公立或非營利的財團法人組織所營運,其中療養機構以收

容照顧罹患長期慢性病或癱瘓老人為主,是國內首見的法定長期照顧機構。不過,

療養機構並無明顯的發展,反倒是提供安養服務的扶養機構及休閒服務等的服務

機構在政府資源的投入之下發展蓬勃(吳淑瓊、陳正芬,2000)。

1989 年,終於在彰化設置第一家獨立型的公立老人療養機構(台灣省老人養護

中心)。除此之外,上述的扶養機構為了因應入住院民老化帶來的照顧服務需求,

也開始轉型經營,附設部分養護床位。但是這些床位只提供院內的功能退化之住

民轉床之用,並不能從社區中直接收案。另一方面,由於慢性病導致身心功能障

礙者的增加,長期照顧服務需求已超過醫療體系所應付的範圍,衛生署在 1980 年

代後期也開始投入長期照護試辦計畫。1987 年試辦居家照護,1989 年公保試辦居

家照護給付,提供居家重度功能障礙病人之技術性護理服務。1990 年試辦日間照

顧。1991 年試辦護理之家,鼓勵興建慢性病床。但是,照顧需求的急速增加,上

述各項發展緩不濟急,民間未立案的小型療養機構如雨後春筍般設立。

1990 年代之後,老年人口持續成長,家庭照顧功能日益低落,長期照顧服務

需求依舊,服務供不應求的問題逐漸擴大,因而陸續推出多項長期照顧相關法案

與計畫,其中與長期照顧機構有關的包括「醫療發展基金申請作業要點」(1991 年)、

「護理機構設置標準」(1993 年)、「老人福利法(修訂)」(1997 年)、「加強老人安養

服務方案」(1998 年)、
「老人福利法(修訂)」(2007 年)等。

從照顧服務機構的發展來看,社會福利體系與醫療衛生體系下的照顧服務機

構包括前者的長期照護型、養護型、失智照顧型、及後者的護理之家及慢性病床。

-6-
照顧服務機構種類繁多、功能重疊,早就是一個爭議的問題(吳淑瓊,1998)。而社

政和衛政分立導致服務無法整合亦影響服務使用者的權益。單純化照顧服務機

構,並劃歸統一主管機構,才能統籌機構的管理與發展,避免機構分層服務零散,

影響服務使用者的權益。

(二)、提供失智症照顧的機構增加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調查資料(2004)顯示,台灣地區 65 歲以上人口失智症

之盛行率在社區方面平均約為 4.48%,在機構方面,安養機構為 24.54%、養護機

構為 61.17%、護理之家為 65.70%,此盛行率若以民國 95 年 10 月底止,台灣地區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 227 萬 2,239 人來估算,則社區中約有 10 萬 1,796 位失智老人。

該調查資料亦顯示過去 13 年來,每年增加 3,700 人,未來 20 年,每年將增加 5,800

人,亦即 20 年後失智老人人數將增加一倍(內政部,2006)。

過去針對失智症者提供專業照顧的機構寥寥無幾,但是隨著失智症者的急速

增加及家庭對失智症患者照顧的無力,因應失智症的照顧模式也成為老人福利的

重要課題。近年來增設失智症床位或提供失智症照顧的專業機構紛紛設立(內政

部,2006)。

二、照顧機構的特性

根據現行法令,照顧機構包括了衛生體系的慢性病床及護理之家,社會福利

體系的長期照顧機構、安養機構,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體系的慢性病床、養護

及安養機構等。

一般而言,醫療院所的病人一旦病情好轉或療程終止便需轉院,而照顧機構

是以維持身體功能及社會支持為主要目的,因此所需要的技術相較於醫療院所的

複雜性低。並且,照顧機構內的住民主要基於生活無法自理等因素而結合的,表

面上看起來就許像是一個大家庭,但是機構內部老人不管在教育程度、語言、生

活習慣等方面皆存有差異。

-7-
基本上,照顧機構具備以下特質:(1)以生活照顧為主,醫療為輔;(2)提供家屬

替代性服務;(3)由於係由異質性極高的個體所組成,因此無法以單一服務模式滿足

所有個體的需求。因此,團體式、單一式的照顧模式已無法滿足住民的需求。以

下說明過去以來照顧機構服務的狀況。

三、照顧機構的服務與生活

在長期照顧政策的持續性原則之下,安養護機構有存在的意義。但是為什麼

老人或家屬本身在面臨機構照顧選擇時卻產生莫大的掙扎呢?當中牽涉到兩股作

用力的操控:其一原因為中國傳統儒家學說「孝」
,在傳統倫理規範之下,老人期

待年老後能由子女照顧,因此,若將父母送至機構療養會背負「不孝」之罪名。

除了上述的文化因素之外,機構照顧另一個被抨擊的缺點是制式化、統一化的管

理模式與服務。

(一)、照顧機構的服務

機構照顧的內容與範圍非常廣泛,分為精神與物質兩方面,精神方面要讓老

人在情緒上得到滿足,安排老人參與活動,並且要有適當的休閒節目,以免老人

有排除在社會之外的心理鬱結。至於物質方面則包括醫療保健、經濟支援,以及

日常生活各種必需品等,當然這些項目還要視老人身體健康情況作適當安排。照

顧服務員是照顧執行照顧工作的第一線人員,與老人相處的時間最長。從照顧服

務員的工作內容中可以瞭解服務如何進行及老人的機構生活。

張維容(1995)認為照顧服務員主要進行鋪床、擦澡、翻身、收集尿液及記錄輸

出熱量等簡單的護理工作,但是工作內容卻也十分繁瑣,容易僵化不具彈性。並

且,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執行上層指派的業務,因此比較關心工作完成與否,很難

照顧老人的心理感受。

另外,目前國內對於照顧機構的生活照顧並沒有特別的規範,由於大部分的

照顧機構非常重視效率管理,因此日常活動的進行很難顧慮到個人的特殊需求。

-8-
機構化程度越高的機構,其人性化照顧的部分越低(劉愛嘉,2000)

(二)、照顧機構的生活

截至目前為止,國內照顧機構內的生活具有下列共同點(萬育維、李碧姿,1998;

劉愛嘉,2000)5:

(1) 入住意願低:多數的老人入住安養護機構之前都可以行走、可以買東西、甚

至自己作生意…等,等到生了一場病,或是身體拖垮了,到醫院治療到一

個階段,家屬就直接帶老人進住安養護機構,並沒有事前徵得老人的同

意。特別是在華人社會裏,入住安養護所並不是圓滿老年生活的想像與期

待。如果再加上慢性病的附身,生活在安養護機構內的老人內心充滿無

奈。老人雖然想維持原有的生活模式但是現實環境又不允許,消沉情緒經

常可見。萬育維與李碧姿(1998)指出機構內的老人大部分表現認命、順從、

自求多福、想家等情緒。

(2) 多床共室:一間寢室可能是二人、四人、或多人共用。不管喜不喜歡,同寢

室者就是會互相看到,隱私權只有在布簾拉上的時候才感受得到,但是除

非工作人員進行個人的清潔工作,一般很少拉上布簾。

(3) 群體生活:所有生活作息安排,包括起床、梳洗、吃飯、洗澡、睡覺等日常

生活活動,都在固定的時間進行。由於以護理照顧為主,除了能自行行走

的老人可以自行決定自己上下床時間外,失能老人的下床必須依賴照顧服

務員協助,因此都得配合洗澡、換藥、換尿布等,缺乏自主性選擇。

(4) 缺乏自主:一切以機構的規定為主,缺乏尊重老人的自主與需求,照顧焦點

並非「一個老人的生活」
,而是「一群老人的生活」
。機構內很多物品(房間、

床、器皿、用具)都是被使用過,老人無權選擇。沒有自主性、選擇權的情

況下,住民幾乎完全依賴機構。缺乏個人自主選擇、講求效率管理的傳統

型態的機構式照顧往往導致住民功能退化,因為上廁所麻煩則包尿布,或

5
資料來源包含研究者參訪各地安養護機構之所見。

-9-
者吃飯太慢就直接餵食。越是依賴他人照顧者越容易受照顧者擺佈,一旦

人無法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凡事需要求助他人時,自主的可能性越低。

就照顧品質而言,不論是居住衛生或是日常生活照顧各方面,充其量只能

說是維持老年人的生存,談不上尊重,更說不上品質(萬育維、李碧姿,

1998)。

儘管大多數的機構都努力想要帶給老人「家」的感覺,但往往卻是機構特質

居多,機構化的現象使得老人們感覺「這不像家」
,且老人們所知覺到的機構特質

與機構告訴大家這是一個大家庭的現象背道而馳。

以下,進一步分析追求「家庭式」照顧的「單位照顧」在日本的發展及其照

顧的實踐理念與要件等。

參、「單位照顧」的發展過程

日本的「單位照顧」之發展可從(1)福利使用者需求的重視、(2)團體家屋的影

響、及(3)「新型特別養護老人院」的制度化、三方面加以說明。特別是「介護保

險制度」實施之後,由於機構照顧與居家照顧的部分負擔之落差導致居家照顧推

動困難,為了解決部分負擔落差的問題,增設「新型特別養護老人院」
,將「住房

費」列入部分負擔費用之中,以求福利服務利用的公平。「新型特別養護老人院」

制度化之後,
「單位照顧」隨即迅速普及日本全國。以下分別從三方面說明「單位

照顧」在日本的發展過程。

一、福利使用者需求的重視

「老人福利法」(1963 年)通過之後,日本逐步建構老人福利服務措施,設置老

人收容機構成為重點措施之一(池田昌弘,2002)。根據日本「老人福利法」(2005

年)的規定,老人福利機構共分為 12 種,包括「養護老人院」
、「特別養護老人院」、

- 10 -
「老人短期收容機構」
、「低費老人院(A 型、 B 型及護理之家,即 care house)」
、「老

人福利中心」
、「老人日間照護中心」
、及「老人照護支援中心」等七大類(西下彰俊、

浅野仁、大和三重,2005:86-97)。其中「養護老人院」
、「特別養護老人院」
、及「低

費老人院」(A 型、B 型及護理之家)等屬於收容型老人照顧服務機構。

除了「老人福利法」規範設置的各類機構之外,還有受「介護保險法」規範

的「介護保險療養型醫療機構」、「介護老人保健機構」及「介護老人福利機構」

等。除此之外,另有依據「老人福利法」設置,但並不在老人福利法機構補助對

象的「收費老人院」及「團體家屋」等。另外,還有「公營住宅法」規範的「銀

髮族住宅」等。總之,現階段日本的長期照顧機構種類已經非常多樣化。

「黃金計畫」大量設置「老人保健機構」及「日間照顧中心(day care center)」、

「護理之家(care house)」
、「特別養護老人院」等老人福利服務機構的,主要目標在

於落實各類照顧服務。但是,入住者的生活品質提昇反而被忽略了,以致並未著

力於機構內部照顧服務品質的改善。例如照顧的硬軟體配置標準等都未進一步加

以檢討修訂。因此,嚴格來說,
「黃金計畫」的實施在實質上並未直接改善老人福

利機構的照顧服務品質(池田昌弘,2002)。

另一方面,「介護保險制度」(2000 年)的實施不但直接影響到「特別養護老人

院」的營運,也間接促使機構重視照顧服務品質。依照「介護保險法」的規定,

入住「特別養護老人院」的程序由「行政裁決制」變為「自由契約制」
。也就是原

本是由行政機構掌握失能需照顧老人入住「特別養護老人院」的審核大權。但是

改為「自由契約制」之後,轉變成由老人(或家屬)自由選擇想要入住的機構,並與

機構直接簽訂照顧服務契約。因此,機構必須與需照顧者明確交涉,簽訂明文契

約並落實服務內容。如此,
「特別養護老人院」的顧客來源不再有行政機構安排的

保證,機構必須重視服務品質吸引顧客,只有加入「經營」觀點的機構才有可能

生存。換句話說,重視使用者的需求才是機構維持存續的關鍵(岡本祐三,2000;高

齢者福祉専門誌「ミズ・コミュニティ」編集部,2003:11)。

「介護保險制度」實施之前,
「特別養護老人院」每間房間的人數以 4 人為原

- 11 -
則,只有「失智症老人及重病者特別照顧」才能獲得公費補助。雖然有些「特別

養護老人院」標榜全部為單人房設計,但是超出的營運費用必須自行吸收,公費

是不予補助的,因此業者承受相當大的營運壓力。
「介護保險制度」實施後,服務

使用者能自由選擇機構,加上新一代的老人對於居住品質的要求提高,過去機構

內多人同住一房的安排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注重隱私的單人房設計遂成為

消費者選擇的重要條件(高齢者福祉専門誌「ミズ・コミュニティ」編集部,2003:12)。

為了改善過去 4 人房安排的「特別養護老人院」之居住環境,配套全院單人房的

「新型特別養護老人院」乃因應而生(辻哲夫ほか著,2001;池田昌弘,2002)。

總之,「介護保險制度」改變了「特別養護老人院」的入住程序及經營型態,

促使「特別養護老人院」重視福利使用者的需求,並賦予新的經營理念。

二、團體家屋的影響

早在 1950 年代,兒童福利機構及身心障礙者福利機構就將機構的房舍區分為

數個「小家」
,每一個「小家」為一單位,每一單位配置固定的照顧服務員,營造

接近家庭的照顧氣氛,稱為「小家制」。此種「小家制」基本上是對照「大家制」

所使用的用語,
「大家制」意指在一個大型機構中,多位兒童或身心障礙者共同利

用同一生活空間與設施,並過相同的生活安排,個別空間與個別生活安排的自由

度非常低。而「小家制」則是將機構分為數個獨立的「小家」
,只有 6~12 位的兒童

或身心障礙者與照顧服務員住在一起,分享獨立的空間,營造家庭生活般的機構

環境,這種「小家制」正是團體家屋的前身(池田昌弘,2002)。「介護保險制度」

實施之前,提供小規模團體照顧的團體家屋之效果就逐漸受到照顧服務實務團體

的關注,並提供第一線的照顧服務員發展「單位照顧」模式的靈感來源(高齢者福

祉専門誌「ミズ・コミュニティ」編集部,2003:12)。

約在 1995 年左右,
「單位照顧」的概念被引進實施在「特別養護老人院」的照

顧服務之中,其契機就是由實務工作者所發起的。一群始終無法滿足於傳統照顧

- 12 -
模式的「特別養護老人院」的院長及照顧團隊在參訪「宅老所」6及「團體家屋」

後,發現它們沒有任何公共資源,只借用老舊民宅並利用既有的資源就能創造出

意想不到的照顧服務品質,深深為其獨特的「小家制」照顧模式所吸引,而提出

「單位照顧」的構想並加以嘗試。他們利用機構內的部分空房,修改成起居室與

餐廳等,間隔為獨立性的空間,營造似家的生活環境,並設置專職照顧服務員陪

伴失智症老人一起做家事、用餐、外出、散步等,基本的照顧理念就是「共同生

活、普通的家庭生活」(池田昌弘,2002;高齢者介護研究会編,2003:65-66)。部分

機構並承租閒置民宅,提供機構內的老人白天前往接受日間照顧,實施另類的「逆

向日間照顧(逆ディサービス)」,藉此連結機構與社區居民的關係(池田昌弘,2002;

高齢者介護研究会編,2003:65-66)。經過上述的嘗試,發現失智症老人的穩定度增

加,效果非常良好。負責的照顧服務員乃提案將機構區隔為數個小團體,由數位

照顧服務員負責固定幾位老人的照顧工作。於是 50 位入住機構的老人被分為 4 個

小團體(生活單位),每個生活單位配置專職照顧服務員,目的在於從過去的「團體

處遇型照顧」,轉換到實現尊重個人自立的「居住福利型的照顧」。如此,小規模

團體照顧遂成為「單位照顧」的原始模式(高齢者介護研究会編,2003:65-66)。

照顧服務團體於 1999 年 2 月在仙台舉辦全國宅老所暨團體家屋研討會,特別

設置「公共福利機構小規模化的嘗試」之專題討論議題。前述的工作團隊首次報

告「特別養護老人院」中的「單位照顧」實施狀況,獲得全場的熱烈迴響。1999

年 10 月,福島縣郡山市舉辦「全國第一次特養‧老健7單位照顧研討會」,來自全

國 750 位長期照顧實務者齊聚一堂,熱烈討論「單位照顧」的相關課題。

三、「新型特別養護老人院」的制度化

「單位照顧」除了影響照顧服務現場的改變之外,亦間接推動「新型特別養

6
「宅老所」是由民間團體設置小規模共同住宅,收容老人及身心障礙者等,為典型的居民互助型
之失智症老人養護機構,是日本型「團體家屋」的原型。詳細請參考拙著「對應失智症老人之
照護服務:以日本型團體家屋為例」(莊秀美,2000c)一文。
7
指「特別養護老人院」及「老人保健機構」。

- 13 -
護老人院」的制度化。其實「新型特別養護老人院」的制度化之背後理由,主要

是為了解決部分負擔落差的問題。
「介護保險制度」實施初期,如果住在「特別養

護老人院」的話,只要負擔一成的法定照顧費用,住房費及水電費等都不必再另

外繳納。但是如果是住在家中接受照顧的話,除了同樣必須負擔一成的法定照顧

服務費用之外,還得負擔居住費用(包括房屋的維護費、房租或房屋稅等)及個人的

餐飲費等。比較之下,住進機構接受照顧比住在自家中接受照顧可以節省許多生

活開銷。由於照顧服務費用的部分負擔不甚公平,以致「介護保險制度」原本是

以推動「居家照顧」為目標,然而實施初期,有意願住進機構的人數反而有增無

減。經過研究檢討之後,發現機構照顧與居家照顧的費用負擔的差距可能是阻礙

使用推動居家照顧的主要因素。於是,檢討機構給付的範圍,針對一般的「特別

養護老人院」及全院實施「單位照顧」的「新型特別養護老人院」等,包括水電

費等居住費與餐點費(所謂的 hotel cost)等都不在「介護保險」給付的範圍之內,以

求公平正義(高齢者福祉専門誌「ミズ・コミュニティ」編集部,2003:12)。

21 世紀初,配合「介護保險制度」的實施,厚生勞動省將「新型特別養護老

人院」納入「介護保險制度」給付的範圍。首先,於 2000 年增加對團體單位照顧

型的「特別養護老人院」的公費補助,正式認可大型機構內設置「單位照顧」專

區(高齢者福祉専門誌「ミズ・コミュニティ」編集部,2003:12)。其次,於 2002 年

納入獨立新建的「新型特別養護老人院」,成為法定的「老人福利機構」。日本的

老人福利服務機構正式進入「生活模型」的時代(池田昌弘,2002)。老人保健機構

方面也於 2001 年開始推動「單位照顧」


,補助新設老人保健機構實施「單位照顧」

的硬體設備費,並於 2002 年開始補助機構內部修改費(池田昌弘,2002; 高齢者介

護研究会編,2003:70)。

肆、「單位照顧」的實踐要件

- 14 -
為了達到「介護保險制度」的目標,提供優質照顧服務,
「新型特別養護老人

院」於 2002 年正式制度化,並訂為「居住福利型」老人照顧機構。隨後 2003 年變

更為「小規模生活單位型」老人照顧機構,一般稱為「單位照顧型」老人照顧機

構。目前,「單位照顧」幾乎等於是「新型特別養護老人院」的代名詞了。

「傳統型特別養護老人院」及「單位照顧型」的「新型特別養護老人院」的

主要差異在於居住費的徵收與否及照顧理念的差異。特別是照顧理念從傳統的「集

體收容」觀點改變為重視個別需求的「小團體生活」
。實踐「單位照顧」的基本要

件有三:「環境建構」
、「陪伴照顧」及「溝通檢討」(泉田照雄,2002),茲進一步說

明如下:

一、環境建構

首先是硬體的設置原則,強調全部單人房、可以帶進個人的傢俱及用品等、

並且應佈置成使用者能夠安心的居住空間。地板面積原則上必須要有 8 疊以上(約

13.2m2,包含收納櫃及洗臉設備,但廁所除外)。其次,為了配合前述「小家制」強

調的「共同生活、普通的家庭生活」之照顧理念,必須劃分數間單人房為一小團

體,以此作為一個「生活單位」,一般以 10 人左右為佳。不過,如果是舊有機構

加以改建的話,應該視機構的情況安排。例如原來是 60 人的機構,可以是 6 個單

位(每一單位 10 人),也可以是 4 個單位(每一個單位 15 人),配合硬體的條件設計(泉

田照雄等著,2003:28-29)。外山義(2003)認為法令規定的 5~9 人並無科學根據,6~15

人的幅度都是可以被接受的。每一個單位的規模應該基於老人住民的屬性與狀

況、建築物本身的空間條件、照顧方式的操作等而定(高橋誠一、三浦研、柴崎祐

美編,2003:204)。

每一間單人房被設計成較接近於家庭的居住環境,可以搬進個人慣用的傢俱

及喜愛的物品等。強調「個人性」的單人房設計必須是讓使用者能夠安心的居住

場所,而不是只是將個人的舊東西搬進去而已(高橋誠一、三浦研、柴崎祐美編,

2003:67)。

- 15 -
空間規劃更是強調多樣化、層次化的空間設計。為了平衡個人穩私之重視與

生活型態的多樣化,個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連接儘量採取層次化的設計。也就是

從個人空間、準個人空間、準公共空間到公共空間(池田昌弘,2002)。圖一所示為

「傳統型特別養護老人院」與「新型特別養護老人院」的空間配置設計的差異。

資料來源: 高橋誠一、三浦研、柴崎祐美編(2003)個室・ユニットケアで介護が変わ
る。日本:中央法規出版株式会社。P.69.

「傳統型特別養護老人院」的空間設計,一般為 4 人房設計,走廊及餐廳等為機

構內所有的老人所共用。
「新型特別養護老人院」則是層次化設計的單人房配置(個

人空間),連接房間外的空間為小單位團體內老人專屬的起居空間(準個人空間),

再連接的是與相鄰單位共用的「準公共空間」,再向外擴展為「公共空間」。值得

注意的是,即使是單人房的設計,如果公共空間太少的話,老人依然很難有互動

交流的機會,如圖中單人房並列為一直線的空間設計,即使是單人房也不是良好

的安排。因此,實施「單位照顧」的前提當然必須注意房間及起居公共空間的配

置等硬體設施的安排。也就是說,單人房必須是尊重個人特質與生活節奏的照顧

服務之設計,公共空間也必須是能支援老人建立相互社會關係的照顧服務之設計

(高橋誠一、三浦研、柴崎祐美編,2003:67-69)。

- 16 -
總之,規劃「單位照顧」的環境空間必須考量以下要點(泉田照雄等著,2003:95)。

(1)個人私密空間。

(2)適合個人習慣的空間。

(3)雙起居屋(小單位共用的起居屋及整體共用的起居屋)

(4)可以營造家庭氣氛的空間。

(5)縮短照顧服務員工作動線的空間。

(6)提供重度失能住民的照顧空間。

二、陪伴照顧

完善的空間規劃會帶動良好的照顧工作及照顧品質(泉田照雄等著,2003:95)。

但是只是單純地將機構區隔為小團體的方法並不是「單位照顧」的目的,實質的

「單位照顧」更著重於照顧的方式與過程。因此,除了必須顧慮到硬體設備的建

構之外,
「單位照顧」的實施非常注重照顧的方式與過程。首先,充足人力配置是

必要的。依據「新型特別養護老人院」的人力配置標準,
「單位照顧」的職員配置

為,照顧服務員與老人的比例為 1:3(池田昌弘,2002)。

其次,形式上將老人分為數個小團體並無法實現「單位照顧」的「個別照顧」

之目標。更重要的是照顧的內涵。基本上,
「單位照顧」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陪伴

照顧」,這是反省過去以來的照顧主流---「效率化照顧」所提出來的照顧概念。過

去日本的老人長期照顧追求的是照顧的效率化,以節省照顧的人力、時間為首要

目標。因此,一個照顧服務員可能在一個小時之內幫數十人換尿布,為了爭取時

間根本沒時間與老人交談。或是老人排排坐進用餐食或點心等情景是經常可見

的。甚至有些機構的浴室設有出入口,由入口進去的老人,從脫衣服、沖洗到穿

衣服,是由不同的照顧服務員分段完成,照顧的方式猶如工廠的機械化作業 ,老

人猶如被放在工廠輸送帶上的加工品一般。縱然工作效率是很重要的,但是少了

體貼溫馨就很難達到照顧的理念。陪伴老人、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是照顧的基本

原則,但是這在過去的長期照顧機構中並未受到重視,
「單位照顧」強調的「陪伴

- 17 -
照顧」正是從這種效率化照顧中反省出發而來的照顧理念(泉田照雄,2002;泉田照

雄等著,2003:136-137)。

表一所示為「傳統型」與「單位照顧型」在生活、社會關係、照顧、老人觀、

溝通、照顧者、權限、組織等各方面的差異(高橋誠一、三浦研、柴崎祐美編,

2003:41-46)。

表一 「傳統型」與「單位照顧型」的差異
「傳統型」 「單位照顧型」
生活 ♦ 以照顧為中心 ♦ 以生活為中心
♦ 團體的生活關係 ♦ 與個人的生活親近的關係
♦ 無個人隱私 ♦ 確保個人隱私
♦ 依賴的 ♦ 獨立自主的
♦ 貧乏的社區關係 ♦ 豐富的社區關
社會關係 ♦ 孤立的社會關係 ♦ 緊密的社會網絡
♦ 幾乎閉不出戶 ♦ 依住民意願得以外出
♦ 志工、家人及社區居民很少探訪 ♦ 志工、家人及社區居民可自由探訪
♦ 與社區無任何互動 ♦ 與社區交流熱絡
照顧 ♦ 照顧=身體照顧 ♦ 身體照顧→身心照顧→生活照顧
♦ 一成不變的照顧、固守課表 ♦ 個別的照顧、關係的照顧
♦ 責任分配制 ♦ 共同生活制
老人觀 ♦ 負面的 ♦ 正面的
♦ 個人是無法自立生活的 ♦ 個人是不斷學習成長的
溝通 ♦ 單向的 ♦ 雙向的
照顧者 ♦ 依排定課表順序照表抄課 ♦ 能感受老人的不安情緒
♦ 照顧者與老人的關係是上下關係 ♦ 照顧者與老人的關係是平等關係
♦ 投入則容易崩熬 ♦ 意願、創意無限
權限 ♦ 集中於高層 ♦ 權限下放
♦ 命令 ♦ 顧問提議
♦ 管理的 ♦ 合作的
組織 ♦ 理念形骸化 ♦ 理念共通
♦ 管理者無心關照照顧 ♦ 管理者高度關心照顧
♦ 功能取向的分工中心 ♦ 單位取向的分工中心
♦ 依工作內容分工負責 ♦ 團隊合作
資料來源: 高橋誠一、三浦研、柴崎祐美編(2003)個室・ユニットケアで介護が変
わる。日本:中央法規出版株式会社。P.43.

簡而言之,提供「單位照顧」的照顧服務員必須認知到自己是一個「共同生

活者」
,從「生活協助」的立場出發來協助老人進行各項活動。照顧服務員就像是

老人的家人一樣,必須充分瞭解老人的生活習慣及喜怒哀樂等,因此應該留意老

人入住機構前與入住機構後的生活連續性,充分掌握每位老人的個性、身心狀況、

生活歷程、生活樣式及生活習慣等,適切支援老人的日常生活活動(武田和典,2002a;

- 18 -
高齢者介護研究会編,2003:68)。

三、溝通檢討

「溝通檢討」是「環境建構」及「陪伴照顧」得以維持及落實的關鍵(泉田照

雄,2002)。由於負責「單位照顧」的照顧服務員是以少數人為一單位,照顧服務

員必須隨時相互討論並交換意見,否則容易陷入孤立狀態。為了防止照顧工作上

的意見紛歧與孤立,除了管理者必須充分理解「單位照顧」的理念之外,亦應經

常與照顧服務員溝通,提供照顧服務員進修的機會(高齢者介護研究会編,2003:71)。

「單位照顧」的過程中,機構的主任、護理長及單位組長等都是實踐「溝通

檢討」所不可或缺的指導者,他們必須走透機構的每一個照顧現場,立即指正照

顧服務員的照顧方式。有時候更必須錄下照顧情景作為研討的教材,與照顧服務

員討論照顧的方式。有些實施「單位照顧」的機構,指導員一天可能花上 4 個小

時在機構內走動觀察。如果機構的管理者只是躲在辦公室,不到照顧現場與照顧

服務員進行溝通檢討的話,很難成功引進「單位照顧」
,甚至有時管理者也要參與

實際的照顧工作。缺少指導者的「單位照顧」猶如失去舵手的船一樣,將無法順

利到達目的地(泉田照雄,2002)。

「溝通檢討」成功的關鍵有二:建議必須是具體的、並在現場提出。換句話說,

應該是針對特定的一件事,當場提出改善的方法,與照顧服務員共同討論可行性,

單純的口頭批評與嫌棄對於照顧工作的改善無任何助益,反而容易破壞團隊關係

(泉田照雄等著,2003:187-188)

從前述分析可知,
「單位照顧」不是只將機構的空間改建成小家制,或是將照

顧人力分組為小團體單位即大功告成,而是以家庭式的個別照顧為目標的新型照

顧環境設計及共同照顧式的服務提供(原慶子、大塩まゆみ編著,2005:131)。具體

而言,將機構劃分為數個小單位,由過去的「流程作業式」照顧服務轉換為「共

同生活式」照顧服務。換句話說,
「單位照顧」是從過去基於照顧服務員的立場考

- 19 -
量的「效率優先照顧」改變為與利用者共同生活的「社區重視照顧」之革新照顧

型態(中里仁,2006)。為了讓照顧服務員與老人保持親近關係,照顧關係必須從「垂

直關係」轉變為平行的「共生關係」
,細心營造機構的生活空間及生活氣氛,追求

「照顧關係」變化。總而言之,
「單位照顧」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不是「效率照顧」

而是「人本照顧」(武田和典,2002a; 武田和典,2002b)。

伍、實施現況、影響及限制

一、「單位照顧」在日本的實施現況

由上述的說明可知,堪稱為日本老人福利品質及意識革新的「單位照顧」乃

是受到日本國內的「宅老所」及北歐的團體家屋之影響加以創造而來的。
「宅老所」

及「團體家屋」的影響包括:家庭的氣氛與生活(小規模)、與社區社會的日常性關係

之維持(社區福利)及在宅老化的服務提供(多功能服務)等(池田昌弘,2002)。

現階段,「單位照顧」可分為「新建型」及「改建型」兩大類型。「新建型」

為單人房與「單位照顧」的配套設計,也就是前述獨立新建之「新型特別養護老

人院」。「改建型」是舊有的機構改建符合設置標準實施「單位照顧」的型態,未

必全部必須是單人房,只要在硬體設計上下功夫,以原來的硬體設備也可以進行

「單位照顧」,重要的是共同空間的改造設計。換句話說,「新建型」固然能有嶄

新的整體設計,比較容易達到硬體設計的要求。但是就整體的照顧系統建構而言,

完全捨棄舊有的機構重新開始當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利用機構既有空間改造的

「改建型」的推廣也是很重要的(泉田照雄,2002)。

現階段「單位照顧」的普及狀況如表二所示:老人福利機構方面,截至 2004 年

10 月止日本全國 5,716 家中有 1,116 家實施「單位照顧」


,其中 700 家為「全機構單

位照顧型」,416 家為「部分單位照顧型」
,平均的生活單位數分別為 7.1 及 3.0 個

單位。老人保健機構方面,截至 2004 年 10 月止日本全國 3,391 家中有 204 家實施

- 20 -
「單位照顧」,其中 57 家為「全機構單位照顧型」
,147 家為「部分單位照顧型」

平均的生活單位數分別為 8.1 及 3.0 個單位(厚生労働省,2005)。

表二 日本老人福利機構及老人保健機構實施單位照顧的狀況

2004 年 10 月1日止

老人福利機構
總數 全院單位照顧型 部分單位照顧型
比率(%) 比率(%) 比率(%)
實施單位照顧的機 1,116 19.5 700 12.2 416 7.3
機數
實施單位照顧機構 59,278 14.8 47,393 11.9 11,885 3.0
的收容人數(人)
平均生活單位數 5.6 7.1 3.0
平均每一生活單位 9.6 9.6 9.6
收容的人數(人)
老人保健機構
總數 全院單位照顧型 部分單位照顧型
比率(%) 比率(%) 比率(%)
實施單位照顧的機機 204 6.0 57 1.7 147 4.3

實施單位照顧機構的 9,191 3.0 4,726 1.5 4,465 1.4
收容人數(人)
平均生活單位數 4.5 8.1 3.0
平均每一生活單位收 10.1 10.2 10.0
容的人數(人)
註:老人福利機構方面之比率為佔老人福利機構總數構(5,716 所)、收容總人數(399,352 人)之比
率。老人保健機構方面的比率為佔老人保健機構總數(3,391 所)
、收容總人數(309,346 人)
之比率。
資料來源:依厚生労働省(2005)《平成 18 年(2004)介護サービス施設・事業所調査結果の概況》
資料整理而成。

在老人福利機構之中,實施單位照顧的「特別養護老人院」(含部分實施)從前

年度的 75 所(其中部分實施為 3 所)增加為 373 所,約成長了近五倍。其中,


「全院

單位照顧型」從 137 所增為 209 所,


「部分單位照顧型」共增加了 161 所,成為 164

所。單人房(含單位照顧型及傳統型)共增加了 13,988 間,成為 61,133 間,占全部房

- 21 -
間的比例比前一年度增加了 5.5%,成為 40.8%,首次超過 4 成(医療経営財務協会,

2005)。根據推估,將有高達 5,000 個機構將會陸續引進「單位照顧」(鈴木聖子,

2005;特養・老健・医療施設ユニットケア研究会,2007)。

二、「單位照顧」的影響

強調在接近家庭的環境中,進行接近居家日常生活的照顧,讓生活單位與照

顧單位一致的「單位照顧」(高齢者介護研究会編,2003:70)之影響可從兩方面來看。

一為老人的改變,一為照顧服務員的改變。

(一)、老人的改變

「單位照顧」的實施對老人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是最受到關注的課題,近

年來相關的研究結果陸續發表(日本財團法人醫療經濟研究機構 2001;山内美保

等,2002;宮野雅芳等,2002; 植野知津子等,2002;外山義,2003;三宮基裕等,2004;

三宮基裕等,2005;山口宰,2006)。

日本財團法人醫療經濟研究機構(2001)花費長達二年時間的實證研究乃是比

較原來為 6 人房設計的「傳統型特別養護老人院」與改建為「單位照顧」設計的

「新型特別養護老人院」之中,照顧服務員與老人之間互動狀況的差異。研究結

果顯示傳統型的照顧模式不僅沒有增加老人彼此之間的交流,反而讓他們互相避

免交往。改建後接受「單位照顧」的老人不但食量增加,如廁功能也有進步,ADL

得分也明顯提高,顯示老人的生活功能大為改善。其次,老人常會帶進家俱、日

常生活用品等個人喜愛的物品到房間內,並以繪畫、照片等裝飾房間。可見個人

領域的擁有明顯改善老人的精神狀況。並且,老人躺在床上的時間也明顯減少,

停留在共同空間的時間增加。單人房不但不會讓老人封閉在個人的房間內,反而

讓老人願意走出房間到起居室與他人互動交流(高齢者介護研究会編,2003:65-71)。

外山義(2003)指出「單位照顧」能改善入住機構所導致的空間、時間及規範認

知等功能的退化。高橋誠一等(2003)針對全國實施「單位照顧」的「特別養護老人

- 22 -
院」進行分析指出,
「單位照顧」的效果包括失智症相關症狀之減輕、溝通的增加、

表達及參與意願的提昇等。山口宰(2006) 歷經一年半的時間,針對某一所「傳統

型特別養護老人院」在引進「單位照顧」之前及之後的老人的生活功能改變狀況

進行實證研究。該研究者除了參與機構的改建計畫之外,並以個案記錄、照顧計

畫及針對照顧服務員的訪談記錄作為實證資料。該研究結果指出機構實施「單位

照顧」後,老人在「對『單位照顧』的接受度」、「溝通」、「飲食」、「參與意願」

及「團體動力」等各方面皆有明顯的改善。

(二)、照顧服務員的改變

「單位照顧」對照顧關係的影響可從照顧服務員停留地點的改變、照顧工作

重點的改變來看。實證研究結果指出,實施「單位照顧」後,照顧服務員在公共

空間滯留的時間增加(高齢者介護研究会編,2003:65-71)。高橋誠一等(2003:21)指

出,實施「單位照顧」五個月之後,照顧服務員停留在房間照顧老人的時間從 39.2%

減為 16.5%,停留在走廊的時間從 9.2%減為 3.1%,但是停留在小客廳等公共空間

的時間則從原來的 9.4%增加為 31.7%。可見,配合老人生活步調的轉變,照顧服務

員滯留的地點也由房間及走廊等移到公共空間。

其次是照顧服務員的工作重點由身體照顧轉移至精神面的照顧。由於老人的

溝通能力增加,照顧服務員停留在房間照顧老人的時間減少,留在起居室與老人

交談的時間增加,照顧服務員與老人的關係逐漸改善(高齢者介護研究会編,

2003:65-71)。

三、「單位照顧」的限制與挑戰

從上述日本實施「單位照顧」的經驗來看,其效果看似是正面多於負面。然

而,就實施「單位照顧」的前提條件而言,實施「單位照顧」的挑戰除了硬體設

計的改變及照顧服務員配置比例的提高附帶的營運成本增加之外,照顧服務員的

工作負擔、適應及相關的因應對策是不可忽略的課題。

- 23 -
負責「單位照顧」的照顧服務員應該會很辛苦吧,這是一般人經常提出的疑

問。首先是關於照顧服務員的體力負荷的問題。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在照顧服務

員身上裝置運動量記錄器,追蹤調查改建後約一年期間的照顧服務員的身體活動

量,結果顯示照顧服務員的身體活動量在改建實施單位照顧後的初期確實有明顯

的增加,但是在單位照顧趨於穩定之後即慢慢降低,約在五個月後即降至改建前

的水準,當照顧服務員都固定在同一生活單位後,硬體與軟體都能確實實施單位

照顧之後,大約改建一年之後,照顧服務員的運動量/步數比改建前減少了 10.3%(高

橋誠一、三浦研、柴崎祐美編,2003:30)。

其次是工作適應的相關問題。前述高橋誠一等(2003)的研究結果指出,19 位照

顧服務員之中,高達 11 位表達精神壓力有增加的意見,但是有 14 位服務員對於照

顧工作意義的正面認知是增加的。鈴木聖子(2005)的實證研究顯示同樣的結果。她

比較分析「傳統型」及「單位照顧型」的「特別養護老人院」中照顧服務員的工

作適應過程,分別針對兩類機構中的新進照顧服務員與舊的照顧服務員的工作適

應情況進行分析比較。研究結果指出,新進照顧服務員不管在「傳統型」或是「單

位照顧型」
,工作適應並無顯著的差異。但是實施「單位照顧」機構的舊的照顧服

務員則顯示以下的結果:三個月後對於工作意義的認知明顯提高,九個月後明顯感

受到精神上的壓力。可見,特別是改建後實施「單位照顧」初期的支持系統建構

是很重要的,如果能在初期階段增加人力減少工作負荷,並給予照顧服務員充分

支持的話,就能減低推動「單位照顧」的阻力。

另外是成本增加及其附帶的收費提高的問題。由於單人房及交流空間等硬體

設置標準比傳統型高出許多,因此「新型特別養護老人院」收費(即前述的居住費

及餐飲費等)比「傳統型特別養護老人院」高出 1.5 倍至 3 倍不等。除此之外,住

民還必須負擔照顧服務費用的一成。根據「介護保險法」之規定,將需照顧程度

分為 5 級,採差異層級給付方式。依失能程度,保險服務給付從 17 萬日幣到 35

萬日幣不等,個人則需負擔 1.7 萬日幣到 3.5 萬日幣不等。以座落東京近郊的「Rest

Villa Kamakura Tokiwa, Watami」之收費為例,住單人房的費用包括「入住一時金」

- 24 -
8
830 萬日幣、每月 188,000 日幣(管理費+餐飲費)、
「介護保險法」規定的照顧服務

費(一成)及尿布等其他費用。除了「入住一時金」的 830 萬日幣(約 250 萬台幣)之

外,每個月必須繳納約 25 萬日幣左右(約 7.5 萬台幣)的費用。其實,該機構以承租

地主新建房舍的經營方式(leaseback),除了免去大筆資金套牢的壓力之外,該企業

結合其關係企業,降低裝潢成本,並將之反應到消費者的身上,因此保證金的收

費已低於同等級機構約 1 千萬日幣(約 300 萬台幣)左右。但是即使如此,每個月約

台幣 7.5 萬的費用也不是一般人能輕易付得出來的。

陸、日本經驗對台灣的啟示

以下茲以日本的實施經驗提出針對國內推動「單位照顧」模式的看法與建議,

主要分為應用範圍的考量、適用對象的評估及落實達成的條件等三方面說明。

一、應用範圍之考量

在日本,參考「團體家屋」的照顧理念而來的「單位照顧」在推動初期主要

是以照顧失智症老人為主,但是近年來已發展成為「新型特別養護老人院」
,成為

老人長期照顧制度的一環。今日,在日本國內,
「單位照顧」應用的範圍已不只限

於失智症老人的照顧,也被應用到一般的失能老人的照顧上,因此迅速推廣至日

本全國各地,成為普遍的照顧機構型態。

目前,國內對於「單位照顧」的認識侷限是停留於其前期發展的階段。另一

方面,由於「單位照顧」要求的硬體設計改造及照顧人力比等皆需負擔較高的營

運成本,應用於高難度的失智症者照顧也被認為是比較符合營運成本的。因此,

就「老人福利機構失智症老人照顧專區試辦計畫」的內容來看,現階段「單位照

顧」在國內的應用是被定位在針對失智症老人的照顧上。未來「單位照顧」在國

8
「入住一時金」並不同於國內押金或保證金的概念,是申請入住時必須繳交的費用,被定位於機
構設備維持的協助金,為取得利用該機構的設備權利所需要的費用。依據入住期間的長短有不同
的退費標準。以該機構為例,90 天內退房的情況,扣除設備使用費外其餘退費。住滿 6 年退房的
情況,則不予退費。

- 25 -
內的推動是否擴及一般失能老人的照顧?或是只以失智症老人為對象?未來又如何

與「團體家屋」區隔?這些問題都是值得相關單位思考的課題。

並且,照顧費用的財源籌措、給付標準的建立、部分負擔比例的調整等制度

設計是相關單位應該通盤考量的課題,也是未來長期照顧制度建構的重點。

二、適用對象之評估

「單位照顧」適用對象的評估也是實施所應確實掌握的。首先是老人的健康

狀況的評估,也就是每一單位中的老人的健康狀況應該是一致的,還是參差的較

為適當,應該加以考量。

其次,由於「單位照顧」講求的是「共同生活」理念,所以是具備「共同生

活」能力,或是具備適合過「共同生活」的個性的人才適合住進去嗎?還是無法接

受「共同生活」概念的人更應該以「單位照顧」的方式照顧他,以改變他的生活

方式呢?老人的個性也是決定「單位照顧」實施成功是否的重要關鍵。因此建議國

內應建立入住者評估指標,以利實務工作之推動。

另外,「家」對每個人的意義應該也是有所差異的。每一生活單位中的「家」

的營造應該都是不同的,這是照顧最大的挑戰。再者,在個人主義意識逐漸高漲

的社會中,人們需求的親密關係,或許有多樣化的型態與內涵。而「單位照顧」

中特意營造「似家」情境,如此緊密的人際關係是否曾經造成適應不良的個案出

現?「單位照顧」如何因應適應不良的個案等,目前這些都尚未有進一步的實證資

料之提出,是值得關注的課題。

三、落實實踐之條件

硬體改造及高比例照顧服務員配置導致的營運成本提高是國內實施「單位照

顧」的最現實的挑戰。而且,只有高比例的人員配置,但是勞動條件惡劣、薪資

給付不佳,或是研修學習制度不備的話,將會降低照顧服務員的留任意願,導致

流動率過高。因此,必須改善調整合理的薪資給付,並建立完整的研習制度,以

- 26 -
提高照顧服務員的留任意願與照顧能力,才能落實「單位照顧」的實施與理念。

最後,現階段的研究結果對於「單位照顧」的效果是否過度樂觀?或是大部分

的報告偏重於報喜不報憂的處理?這些課題是研究者的疑問所在。在「單位照顧」

相關研究發表還相當有限的現階段中,國內的「老人福利機構失智症老人照顧專

區試辦計畫」已經開始實施,因此期待相關人士更應深入瞭解「單位照顧」的實

踐理念與方法。

總之,過去的老人養護機構提供的照顧服務缺乏以個人為對象的考量,配合

照顧服務員的勤務作息時間,或因夜間人手不足等,及追求高效率的管理,經常

訂定統一的作息時間,在同一時間吃飯、同一時間洗澡、同一時間睡覺等,在這

種團體生活的運作之下,老人的個人需求經常受到壓抑。而且,集體性的活動方

式並不是每個老人的期望,理想的老人照顧機構應該不是收容性場所,而是生活

性場所。今日,老人照顧機構的角色定位並不再是老人撤退的庇護所,也不是彌

補家庭照顧功能不足的福利設施,而是協助老人追求自主、肯定自我和圓滿晚年

生活的新樂園。

因此,長期照顧機構應該提供每一位住民都能享有如家中生活的完善的照顧

服務。
「單位照顧」設置個人專用單人房、共同的起居小廳、共用空間之層次式空

間利用,配合家庭式的照顧方式,讓老人同時擁有個人生活空間及生活同伴,目

標就是以機構式照顧達到居家式照顧的目標與理念。而國內如何能達到「單位照

顧」模型的目標與理想,目前尚在初期發展階段,端賴勇於嘗試的先驅機構之投

入與參與,並加入行動研究的思考與實踐,建立詳細的記錄資料庫,俾利從實踐

中累積經驗,並修正建構適合我國文化的「單位照顧」模型。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于漱、吳淑瓊、楊桂鳳(2003)。〈失智症患者的長期照護服務模式〉,《長期照護雜

- 27 -
誌》,7(3):251-264。

内政部(2006)。
〈老人福利機構失智症老人照顧專區試辦計畫〉。上網日期: 2007 年

4 月 18 日 , 取 自 http://sowf.moi.gov.tw/04/02/ 失 智 症 老 人 照 顧 試 辦 計 畫

-960308.htm

王佳玉、花茂棽、邱銘章等(2003)。〈簡式智能評估(MMSE)與臨床失智量表(CDR)

在評估阿茲海默型失智症之比較〉,《臺灣精神醫學》
,17(1):23-32。

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2006)。《台灣失智症政策建言》

李光廷(2004)。〈失智症老人照護模式與日本機構照護革命〉,《臺灣社會福利學

刊》,5:119-172。

吳淑瓊(1998)
。〈老人長期照護政策評估〉,《社會福利》,138,頁 2-9。

吳淑瓊、陳正芬(2000)
。〈長期照護資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社區發展季刊》,

92:19-31。

林克能、劉秀枝(2003)。〈臨床失智評量表〉。《台灣神經學雜誌》,12(3):155-165。

周麗芳、張佳雯、傅中玲、王署君(2001)。
〈探究臺灣地區老人失智症經濟成本〉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82:1-25。

許佩蓉、黃耀榮、林健群、陳永煌、羅慶徽、李世代(2004)。〈居住型態對照護機

構內失智症患者問題行為之可能影響〉。《臺灣家庭醫學雜誌》,14(1):13-24。

莊秀美(2000a)。
〈高齡社會的老人長期照護對策:以日本的公共介護保險法為例〉。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6:73-99。

莊秀美(2000b)。〈日本的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社區發展季刊》,92:233-241。

莊秀美(2000c)。
〈對應失智症老人之照護服務:以日本型團體家屋為例〉
。《社區發

展季刊》,90:292-302。

莊秀美(2004a)。
〈日本長期照護的新趨勢〉
。「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92 學年

度第 2 學期社會工作專題研討會」
,台北: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莊秀美(2004b)。〈長期照護的新趨勢---日本的「小團體單位照顧」〉。《社區發展季

刊》,106:345-357。

- 28 -
莊秀美(2004c)。
〈日本失智老人 group home 的營運與照護模式〉
,「台灣失智老人照

護現況與發展研討會」(2004 年 9 月 7 日),台北:師大綜合大樓-教 202 國際會

議廳。

莊秀美(2004d)。
〈失智症老人團體家屋的推動與規劃---日本經驗之借鏡。
「第 2 屆世

界華人地區長期照護研討會」(2004 年 10 月 29 日),台北:福華國際文教會館。

莊秀美(2005)。
〈『團體家屋』模式運用於失智症老人照護服務推動之探討〉
。《東呉

社會工作學報》,12:75-113。

陳政雄(2004)。〈失智老人居住環境的建構專題報告〉。「台灣失智老人照護現況與

發展研討會」(2004 年 9 月 7 日),台北:師大綜合大樓-教 202 國際會議廳。

葉炳強(1998)。
《失智症的照顧》。天主教財團法人失智老人基金會會訊 創刊號。

葉炳強(1999)。〈臺灣地區失智老人的醫療照護〉
。《臺灣醫學》,3(6):721-727。

翁福居、林財源(2004)。〈失智概念認知調查與老人團體照護模式之探討〉。《身心

障礙研究》,2(1):56-67。

黃耀榮(2004)。〈失智症照護空間之現況問題與建構趨勢〉。《長期照護雜誌》,

7(4):352-354。

湯麗玉(2004)。〈失智症機構及日間照護現況專題報告〉。「台灣失智老人照護現況

與發展研討會」(2004 年 9 月 7 日),台北:師大綜合大樓-教 202 國際會議廳。

湯麗玉、李明濱(2006)。〈臺灣失智症照護之困境〉。《臺北市醫師公會會刊》,

50(7):52-56。

萬育維、李碧姿(1998)。〈機構外籍監護工服務提供及老人接受服務感受之初探-

以台北市立案養護機構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4,195-238。

萬育維、王春雅(1998)。〈政策規劃與需求的落差---失智老人與家屬分析〉
。《社區

發展季刊》,83,92-114。

劉愛嘉(2000)
。《年老的社會建構與老人照護困境之探討》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世雄(2004)。〈失智症社區照顧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6:237-244。

- 29 -
關華山(1999)。〈失智症機構照護的硬體規劃及環境設計原則〉。「迎接千禧年跨世

紀失智症照護國際研習會手冊」(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症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

等主辦),頁 16-17。

劉景寬(2003)。
〈臺灣失智症之研究〉。《台灣神經學雜誌》,12(1):152-159。

甄瑞興(2000)。
〈多專業整合之失智老人照護模式--以某區域醫院經驗為例〉
。《社區

發展季刊》,92:206-214。

竇維正、王淑容、陳佳鳳、張玉祥(2003)。〈運用中、晚期失智者照護需求建構護

理之家--以舊有醫院建築體改建為例〉。《護理雜誌》,50(5):84-90。

(日文文獻)

赤木徹也・足立啓・舟橋國男(2000)。〈わが国における痴呆性老人の住環境に関

する研究動向と課題〉。《老年社会科学》,22(3):411-424。

泉田照雄(2002)。〈ユニットケアの現状〉,武田和典、池田昌弘(編),《ユニット

ケア最前線》,頁 11-17。日本:医歯薬出版株式会社。

泉田照雄等著(2003)。
《ユニットケア実践のテキスト》
。日本:筒井書房。

池田昌弘(2002)。
〈ユニットケアの歴史〉,武田和典、池田昌弘(編),
《ユニットケ

ア最前線》,頁 23-27。日本:医歯薬出版株式会社。

医療経営財務協会(2005)。
〈介護サービス:特養のユニットケアが5倍!(社会保険

旬報,2005.12.11)〉
,期日:2008 年 1 月 5 日,from http://www.izai.net/tokuyou.html

大橋美幸、水野弘之(1997)。〈痴呆性老人と環境との関わり:環境調整を行うため

に〉
。《理学療法学》,24(4):225-232。

植野知津子、松原茂樹、村上綾江、足立啓、舟橋國男(2002)。〈痴呆ユニットの

ケア環境が入所者の行動内容と滞在場所に与える影響:小規模介護型高齢者

施設における痴呆性高齢者の生活と介護職員のケアのあり方に関する比較

研究(その 1) 〉。《日本建築学会近畿支部研究報告集 計画系》


,42:1-4。

厳爽、石井敏、菅野實(2005)。〈空間と運営・介護からみた新築型および既存建

- 30 -
物活用型痴呆性高齢者グループホームの相違に関する考察〉。《日本建築学

会計画系論文集》,588:23-30。

厚生労働省大臣官房統計情報部(2004)。《人口統計資料》

厚生労働省(2005)。〈平成 18 年(2004 年)介護サービス施設・事業所調査結果の概

況 〉 。 期 日 : 2007 年 12 月 25 日 。 From

http://www.mhlw.go.jp/toukei/saikin/hw/kaigo/service06/kekka3.html

高齢者介護研究会編(2003)。《2015 年の高齢者介護---高齢者の尊厳を支えるケア

の確立にむけて》。日本:特定非営利活動法人全国コミュニティライフサポ

ートセンター。

高齢者福祉専門誌「ミズ・コミュニティ」編集部編(2003)。《新型特別養護老人ホ

ームの開設と運営の手引き》。日本:株式会社ヒューマン・ヘルスケア・シ

ステム。

外山義(2002)。ユニットケアにおける空間設計〉。大島直次(編),
《新訂・ユニッ

トケア施設の空間設計と運営管理---新しい時代の特別養護老人ホームと老

人保健施設の新築・改修・運営の手引き》
,頁 39-58。日本:綜合ユニコム

株式会社。

鈴木聖子(2005)。〈ユニット型特別養護老人ホームにおけるケアスタッフの適応

過程〉。《老年社会科学》,26(4):401-411。

高橋誠一(2002)。 ,大島直次(編)
〈介護施設の本流となるユニットケアとは何か〉

編,
《新訂・ユニットケア施設の空間設計と運営管理---新しい時代の特別養

,頁 1-13。日本:
護老人ホームと老人保健施設の新築・改修・運営の手引き》

綜合ユニコム株式会社。

高橋誠一、三浦研、柴崎祐美編(2003)。《個室・ユニットケアで介護が変わる》。

外山義監修。日本:中央法規出版株式会社。

武田和典(2002a)。〈ユニットケアとは何か---なぜ,ユニットケアなのか〉,武田

和典、池田昌弘(編),
《ユニットケア最前線》,頁 2-4。日本:医歯薬出版株

- 31 -
式会社。

武田和典(2002b)。
〈実践論 ユニットケアを進める中から見えてきたこと--介護保

険制度実施による変化と運営の現状と課題〉。《社会福祉研究》,85:58~63。

《ユニットケアのすすめ》。日本:筒井書房。
辻哲夫ほか著(2001)。

特養・老健・医療施設ユニットケア研究会編(2003)。《ユニットケア白書 2003》。

日本:筒井書房。

特養・老健・医療施設ユニットケア研究会(2007)。〈特養・老健・医療施設ユニ

ットケア研究会ホームページ ユニットケア施設検索〉。2007 年 6 月 30 日,

from http://www.clc-japan.com/unit_care/serch/list-unit01.htm

中里仁(2006)。〈地域密着小規模多機能・分散型ケア実践の立場から考える「社

会福祉と感性」〉。《社会福祉学》,47(1): 79-82。

永原聖、石井敏、松本啓俊(1998)。〈痴呆性老人の施設形態別にみたケアの実態

に関する解析的考察:小規模居住形態の有効性の実証に関する研究〉。《日本

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514:79-86。

西下彰俊、浅野仁、大和三重(2005)。《高齢者福祉論---精選された基本意識と実

践への手引き》。日本:川島書店。

原慶子、大塩まゆみ編著(2005)。《高齢者施設の未来を拓く---個室化、ユニット

ケアの先にある人間本位の施設》。日本:ミネルヴァ書房。

宮野雅芳、石井敏(2002) 。〈入居者の属性とユニット構成からみた考察:特別養

護老人ホームにおける生活単位の小規模化に関する研究(2002 年度大会北

陸学術講演梗概集)〉
。《学術講演梗概集》,頁 319-320。

三宮基裕、片岡正喜(2004)。〈A 特別養護老人ホームにおけるユニットケアの取

り組みと今後の課題:既存特別養護老人ホームにおけるユニットケア導入に

関する基礎的研究 その 1〉。《九州保健福祉大学研究紀要》,5:133-140。

三宮基裕、片岡正喜、岡崎利治(2005)。〈宮崎県・大分県のアンケート調査にみ

るユニットケアの現状と課題:既存特別養護老人ホームにおけるユニットケ

- 32 -
ア導入に関する基礎的研究 その 2〉。
《九州保健福祉大学研究紀要》,6:89-94。

山口宰(2005)。〈認知症高齢者介護におけるグループホームケアの効果に関する

実証的研究〉。《社会福祉学》,46(2):100-111。

山口宰(2006)。〈ユニットケア導入が認知症高齢者にもたらす効果に関する研究

--従来型特別養護老人ホームにおける実践事例を基に〉。《社会福祉学》,

46(3):75-86。

山内美保、松原茂樹、足立啓、赤木徹也、舟橋國男(2002)。〈既存特養における

痴呆ユニットケアへの環境移行が入居者に与える影響に関する研究:K 特

養における事例的研究〉。《日本建築学会近畿支部研究報告集》,42:9-12。

- 33 -
Discussion on the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Ideas of “Unit Care” Service Model

Hsiu-Mei Chuang∗

Abstract

For the rising of demand in the aged welfare, the long–term care service model has

changed a lot in recent years. The care models for the elderly have been developed

gradually since 1970s. . In the beginning of 21 centuries, one of long-term care policy,

the “new nursing home for elderly” based on the “unit care” ideas has reframed the

long-term care service model. “New nursing home for elderly” is a “small scale life

unit" type of nursing home, whose characters include "single room", "pay for housing

rent”, and “the small group unit care (Unit Care)”. The “Unit Care” is not only popular

care service model in Japan; it also attracts attention in Taiwan in the recent year. This

article will enrich the debates of “Unit Care”, which can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Unit Care” model in Taiwan.

This article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Unit Care” in

Japan, and thinking the implement of the “Unit Care” service model for elderly in

Taiwan.

The following issues were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1. The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al background of “Unit Care” service model

in Japan, which has impacted “group home” and the practice of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System.

2. The law system,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ideas of “Unit Care”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School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Soochow
University

- 34 -
were discussed.

3. The states of “Unit Care” service model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ing care service in the nursing homes.

4. The effects of the “Unit Care” on the practices field in nursing home were

introduced.

5. The suggestions in the practice of “Unit Care” were provided for Taiwan.

Key words:unit care,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practical ideas

- 35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