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唐代散文的特


唐代散文是一种奇句单行,不讲声律对偶的散体文。它既继承了先秦两汉散文
内容充实、行文自由、朴实流畅的特点,又提炼于当时的口语,因而其表现力
远较骈文丰富灵活。

《进学解》韩愈
散文特点 说明/例子
1. 不求押韵、 • 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
不求排偶 • 整篇散文中的句子不受押韵的约束,所以文体比较自由。
2. 形散而神 • 从表面看,《进学解》结构比较松散,情节、故事和人物
形象也未必丰满;但不管如何零乱的,优杂的材料必须费串于
篇中的主题。整篇散文的主旨在于阐明“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同时,暗讽当代的朝廷用人不当,趁机
抒发韩愈怀才不遇的心情,。

2.1 取材自由 • 《进学解》的写作素材是易于猎取的,整篇文章主要题材


环绕在韩愈和他的学生之间的对话,以阐述修业进道的意义作
为开始。

• 整篇散文任由韩愈信手拈来,经精心构思后,表达他深遂
的思想,抒发他怀才不遇的真挚的情意。

2.2 表现手法 • 《进学解》灵活地运用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现手法。


不拘 • 首先,先生以记叙的方式进行劝学,阐述修业进德的意义,
从而带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中段,韩
愈借学生之口抒发自己遭遇不公的愤怒之情;末端以议论的方
式描写韩愈为他的学生做解答“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
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 表
示提拔人材,公正贤明,选用人材,态度公正。比较各人的短
处,衡量各人长处,按照他们的才能品格分配适当的职务才是
宰相的方法。

• 借用法:借助他人的口来代言
例子 :韩愈借用学生之口说出一吐心中的不满,无牢骚
之迹,而 是有牢骚之心。
• 反差法:前扬后抑,对比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例子 :在学生驳难时,先铺叙韩愈的品学才能;然笔锋
一转,韩愈的处境竟是尴尬困顿“冬暖而儿号
寒,年丰而妻啼饥。”,狼狈不堪。。

• 反语法:正意反说,反意正说。
例子 :韩愈在解答时,极力自我贬抑,而实际上暗讽执
政者择人不公,因而越是谦退自足,就越是嘲
讽朝廷用人不当。

2.3 主题明确 • 全文虽然不直接揭示主题,巧于避借,阐述修业进道的意义及


暗讽朝廷的不公。

3. 抒发性强、 • 韩愈在先借学生的口气说出他在治学方面所下的工夫。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
情感真挚 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
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叙述韩愈嘴里不停地念着六经的文章,
手里不住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记事的书一定要抓住纲要,
言论的书一定要探求深意。“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是说他学
不厌;“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是说他非但白天苦读,
夜里还要点油灯继续用功,积年累月、努力不懈。

• 然后再次借助学生驳难时,说出自己的怀才不遇的事,一吐心
中的的不满与愤怒。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
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
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从而抒发作者心中最真挚的情感,大
发牢骚。

• 韩愈在对话中表面看示自己泰然处之,但实际上心中却是堆积
着种种的不满。韩愈趁机借助学生的嘴巴畅述心中之情及暗讽
当时朝廷用人不当及怜惜自己怀才不遇。
• 从《进学解》中揭示了唐朝的朝廷处事不公,贪桩勒索,反映
了当时封建末世的真实社会情况。

4.语言凝练、 • 韩愈运用了其高度的准确性和概括性的语言,使整篇文章能用
富于文采 数百字就能把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和汉语不行的遭遇的一一的
展现出来。
• 《进学解》借用汉赋主客对答的形式,描写韩愈和学生之间的
对话。

• 对答中运用了生动活泼语言,描写学生以讽刺的语言来反问韩
愈不先想想自己,反而来教训人,“不知虑此,而反教人
为?”,是整篇文章变得生动有趣。

《捕蛇者说》柳宗元
散文特点 说明/例子

1. 不求押韵、 • 《捕蛇者说》归为散文中的应用散文,它的内容切实、不
不求排偶 虚构。

• 不受押韵合排偶的约束,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

2. 形散而神 • 《捕蛇者说》从表面看,结构松散,没有完整的情节和紧
凑的故事,人物形象也不够鲜明;但散乱的材料必须集中地为
主题服务,全文贯穿中心思想而发展,突出“赋敛之毒有甚是
蛇”的主题。

2.1 取材自由 •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所著作的。

• 作者因听闻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捐杂税之害,
深感同情,于是写了《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为的是让那些观
察民俗的人知道苛重的赋税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同时也揭示
唐朝封建统治者苛政赋税的罪行。

2.2 主题明确
• 文章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捐杂税之害
的描写,揭示了唐朝封建统治者苛政赋税的罪行,反映了作者
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2.3 表现手法 • 在《捕蛇者说》中,叙事、议论、对比等各几种表现手法


不拘 都综合运用。

• 叙事:第一段(描写蛇的外形特征、毒性和用处。)

第二段(捕蛇的原因、捕蛇之利与害、横征暴敛之苦)

• 议论 :第三段(揭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 。)

• 对比:突出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的主题 。


1)将捕蛇的工作和背负着沉重的赋税相比,带出能捕蛇的好。

2)把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 死者相藉”,而蒋
氏却能“以捕蛇独存”作相比。

3)把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
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
土之有”作相比。

4)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犯死者”仅
仅两次而比较。

• 衬托:利和害,苦和乐,两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以生动
鲜明的印象。

1)作者写乡亲们的苦难境遇,写六十年来村里生活的变迁以
衬托出当时政府的腐败。

2)毒蛇之毒正是为了衬托赋敛之毒,开始先写毒蛇之毒、捕
蛇之险,其实是为了衬托出赋敛之毒的。

• 暗讽:着力去写毒蛇之毒、捕蛇之险,但一旦和背负着沉重的
赋税相比,暗讽着其实能捕蛇已经是很幸福了。

3. 抒发性强、 • 柳宗元常以劳动人民为描写对象,关怀人民的进步思想在
情感 创作中的体现。
真挚
• 作者在《捕蛇者说》中反映了捕蛇者蒋氏的遭遇,向读者
展现出唐中叶以后广大农村在沉重税压榨下民不聊生的惨状。

• 作者听闻蒋氏的辛酸事件,不经想到自己过去对孔子所说“苛
政猛于虎”这句话还有所怀疑,现在从蒋氏所谈的情况看来,
作者相信了这句话的真实性。

• 作者对蒋氏及其他劳动人民感到同情及悲哀,更对那腐败的苛
政感到厌恶既愤怒。

• 作者只好借《捕蛇者说》这篇文章让那些观察民俗的人知道赋
税对人民的毒害竟比毒蛇还要严重。揭开苛政真正的丑陋的一
面,反映当时的赋税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

4. 语言凝练、 • 文中以生动活泼的对话方式,把蒋氏的遭遇一一说出,把一幅
生动有趣 统治者横征暴敛下的社会生活图景展现在眼前。

• 作者用字凝练,只用“争奔走”三字,就把永州百姓争先恐后,
不辞劳苦,冒死捕蛇的情景显示出来了。

• 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
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
深含悲苦。

• 作者抓住“猛于 ”二字,突出毒蛇和赋税之毒的两者进行对比,
语言生动有趣,富形象化。

• 《捕蛇者说》中也富有嘲讽的语言。“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
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讽刺蒋氏的愚昧,因为他觉得
冒捕蛇之险总比起那些乡邻死的要晚了,所以他不敢怨恨这差
事。

明清散文的特点

明清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
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明清的散文更具社会意
义。主要揭露当时统治者的凶残罪行,,表达了当时劳动人民坚决反对君主专制
和“文化统制”,宣传了一定的人民自由思想。

《项脊轩志》归有光
散文特点 说明/例子

1.取材自由 • 《项脊轩志》的取材对象是一些极平常的家庭琐碎事。

• 散文中的内容不受时间及空间的约束和控制。

• 《项脊轩志》最初写作的时间是嘉靖二年,作者十八岁,尚未
娶妻;后段文字的填写,是作者为了把亡妻写进入自己的作品
而补作了一段文字。它的前后两个部分,写作时间相差至少是
三年以上。

2.形散而神 • 从表面看,作者似乎是信笔而书,无拘无束,漫无章法,实则
进过精心的提炼和严密的构思。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穿,
外有项脊轩的变迁,虽然全文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
人有分属三代,但是读来却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显
得非常凝练和集中。

2.1 表现手法 • 全篇以叙事为主,穿插写景和议论,写的质朴自然,毫无矫饰。


不拘
• 叙述:

o 首段描写项脊轩,“项脊轩,旧南阁子也。”点出它的来历。
接下来写它的特点,例如:“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写
其破旧;“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写其狭小;“又北向 ,
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写其阴暗。

o 第四段是补叙,与首段呼应,进一步表现出项脊轩内外的
寂静清幽以及对人队伍的深厚感情。

• 抒情:

o 第二段的首句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承上
启下,揭示三件作者可悲的事:
(一)叔伯父的分家造成家庭变得零落衰败;

(二)老乳母的深情回忆和指点,勾起对先祖母的追念;
(三)先大母对自己的爱抚、教诲和期盼。

o 第五和六段,着重从项脊轩的变迁中抒写对亡妻的怀念。

3. 情感真挚 • 作者借轩抒情,其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为人事而生,他怀念
的是人,尤其是他所过挚爱和怀念的先大母、先母及亡妻,
而项脊轩原来只不过是作者抒发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4.凝炼的语言、 •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
概括性强 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
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寥寥数字已能介绍项脊轩,渗透作
者的主观情感,渲染出一种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

• '作者也运用了生动活泼语言进行描写。他仅用一个动作,
一句问话,便写出慈母对儿女的关怀,“娘以指叩门扉
曰:'儿寒乎?欲食乎?”
• 作者运用了概括性强的语言描写:

o 仅一句“儿寒乎?欲食乎?”就很好的写出了慈母对作者的爱
与关怀。

o 短短三句就能表达出祖母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及不同的心
理动机。“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
郎也?”体现出祖母欣赏与疼爱;“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
成,则可待乎!”表示出祖母内心的期盼;“此吾祖太常公
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现实祖母内心是充满
信任及激励的。

o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仅通过平平淡淡
的两件事就能生动的表现了夫妻间亲密关系深厚的感情。

《李姬传》 侯方域
散文特点 说明/例子

1.选材自由 • 《李姬传》就是生动地描绘了李香的生活和斗争,热情地
赞美了李香的才能、智慧和品德。

• 作者为一个出身低微,一个被人歧视的“小人物”写传,赞
美李香能辨别是非,明察贤恶,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高尚的品
格。清楚地把她有别于当时一般歌妓,也高出于复社文人侯方
域。

• 李香让作者认识到,“卑贱者”高洁坚贞,而“高贵者”卑鄙
无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是作者写下《李姬传》的原因。

2.形散而神 • 整篇散文的材料虽然看起来很凌乱很松散,但作者主要以歌颂
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进行刻画的描写贯
穿全文。

• 《李姬传》通过一三件事迹来描绘了李香的生活和斗争,使整
篇散文都环绕在热情地赞美李香的才能、智慧和品德,。

• 三件典型的事件都环绕着李香坚决与阉党余孽斗争为中心,是
理想的形象为鲜明。

• 表现手 • 《李姬传》主要运用了叙事和抒情的表现手法,概括地介
法不拘 绍了李香,然后接写了她三大事迹。
1)劝侯绝阮一事

叙事:李香催侯生问清楚王将军的目的。

例子:“大钦不得已,欲候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
酒 食与侯生游。”

抒情:从中也表现了李香在复杂的斗争中养成了高度警惕,
反之,侯方域对复杂战争还缺乏清醒的认识。

例子:“姬日:“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

抒情:表现出李香对复社人士、东林党人的热爱,及对陈贞
慧和吴应箕的高度赞扬和敬佩。

例子:“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
铮。”

叙事:侯方域故意借醉酒而卧床不见以示拒绝。

抒情:表示侯方域露出了自愧不如的意思,以实际行动以示
对李香的敬佩。

例子:“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

2)渡头嘱咐一事

叙述和抒情:在桃叶渡为侯方域送行,意味着理想心中那不
舍及苦闷的心情,表现了理想对侯方域的一片深
情。

例子:“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

抒情:在李香的对话中意味着他对侯方域的鼓励及期盼,嘱
咐他千万不能学蔡邕,已付像董卓那样的权奸。

“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③。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
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
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
亦不复歌矣。“

3)李香义却权奸

“而故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姬固却之。”
叙述:原淮阳巡抚田仰以三百锾黄金为聘,邀李香见面,李
香断然予以拒绝。

抒情:李香鄙视那种依附阉党余孽的人,不为金钱富贵所动。

3.语言优美凝 • 《李姬传》虽为古文,但简洁流畅,明白如话,绘声绘色,娓
炼 娓动听。

4. 结构美 • 侯方域写《李姬传》,并非事事兼收,平铺直叙,而是选其
二三典型事件,重在表现高尚品格,因此,才能塑造出生动
的艺术形象,突出鲜明的性格特征。

• 《李姬传》短小精悍,结构严谨。从“定情”到“分别”,再到
“别后”,三个阶段,紧密相联,层层推进,步步发展,融成
有机整体。

5.托景抒情 • 李香在桃叶渡为侯方域送行时,郑重的演唱了《琵琶记》,通
过《琵琶记》寄托了她对侯方域的一片真心与真情。

• 《李姬传》通过桃叶渡衬托出一幅李香对侯方域离别时不舍及
悲哀的场景。

6.人物刻画 • 作者写品行高洁、侠义美慧的李香君,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同时也写反面人物阮大铖及其他人,均有声有色,形象生动。

• 通过三件典型的事件,记叙李香在同阉党余孽斗争中的态度。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场合,刻画了理想在重大斗争中的高大
形象。

骈文特征
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
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
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骈文用典常常不指明出处 , 而又最讲
究剪裁古事古语使之融化于骈文所需的属对之中 , 所以骈体文作者
虽用的是古事古语 , 但已把这些古事古语融化成自己的话 , 表达的也
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与朱元思书》吴均
骈文特点 说明/例子

1.骈偶 • 《与朱元思书》大量运用了对偶句。

(均称的对称美) • 对偶句要求对应的两句句式相同、词性一致。

o 主谓对主谓 :“风烟俱静,天山共色。”
o 复句对复句 : “泉水激石,泠
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o 正对:“急湍甚箭”对“猛浪若奔”

o 色对:“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o 反对:“昏”对“日”

2.“四六”形式 • 能使文章产生齐整华彩、文义映衬之美。

(整齐的建筑美)
四字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o 五字句:“鸢飞戾天者”对“经纶世务者”

o 单散句:“自富阳至桐庐”。

o 六字句对六字句 : “蝉则千
转不穷,猨则百叫无绝。”
o 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相对: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3.平仄 • 平仄是与骈四俪六对仗有关的,对仗句要求平仄互衬。

(和谐的音乐美) • 本篇多用四字句,声律上二二成拍,排列匀整,富有节奏,
音节和谐,朗朗上口。

o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则以二、四字为节奏点。

o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为其六字句。

• 叠音词的运用:“泠泠”、“嘤嘤”,是整篇文章添加了
音乐美。

4.善用典故 • 骈文用典常常不指明出处,而又最讲究剪裁古事古语使之
融化于骈文所需的属对之中,所以骈体文作者虽用的是古
事古语,但已把这些古事古语融化成自己的话,表达的也是
作者的思想感情。

• 《与宋元思书》用典却避免了这一毛病,它也用典,却为数
甚少,也引古语,却不艰深隐晦,这是它与一般骈体文在语
言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o 例:“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出自《诗经·大雅·早
麓》里的原句,但在本篇中却用它比喻影射有理想而
怀雄心壮志或为名利而极力攀高的人

5.藻饰 • 《与朱元思书》也用了一些近义词,如“不穷”对“无
绝”,但作者使用这些为数并不太多的近义词,并未使人感
(华丽的色彩美)
到重复,其“泠泠作响”与“嘤嘤成韵”近义相对。

• 《与朱元思书》多用顏色,金玉,奇兽,香花异草等眩目
的字詞。例:

• “水皆缥碧”

《哀盐船文》汪中
骈文特点 说明/例子

1.骈偶 • 《哀盐船文》全文以对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工整和韵
律的铿锵。
(均称的对称美)
• “群饱方嬉,歌咢宴食。死气交缠,视面惟墨。”前
两句写得轻松舒缓,洋溢着劳动的喜悦;后两句则描写
着船民们被死气交缠,满面苦涩,兆以凶险。两句形成
了强烈的对比,把船民的痛苦更具体的显现出来。

2.“四六”形式 • 能使文章产生齐整华彩、文义映衬之美。

(整齐的建筑美)
• 《哀盐船文》多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

四字句 :“群饱方嬉,歌咢宴食。”、“死气交缠,视面惟
墨。”、“万窍怒号,地脉荡决。”

单散句 :“呜呼哀哉!”

o 六字句:
“大声发于空廓,而水波山立。”、“ 惟血嗣之相依 ,
尚腾哀而属路。”

3.平仄 • 此文既有全景的鸟瞰,又有局部的刻划。描写之中情
感洋溢,叙事之末归于议论,笔法灵活,气脉贯通,一
(和谐的音乐美)
洗传统骈文板重、粘滞之弊。

• 《哀盐船文》中的语言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讲究平
仄交叉,使音律和谐不呆板。

o “万窍怒号,地脉荡决。”

4.善用典故 • “亦有没者善游,操舟若神。死丧之威,从井有仁。”中
的“从井”是作者取之于《论语.雍也第六》里的“从井”,
指从井里去救人。

• 作者所运用的典故意义不会与文章有太大的差距,所以
运用起来自然,清楚的描述了那些会水的人仍然冒着生
命危险去挽救其他人。

5.藻饰 • 《哀盐船文》多运用颜色的字眼“赤色”、“青烟”、“炎
光”、“云霞”等,来描述大火来临前的情况,创造出一
(华丽的色彩美)
幅富于立体感的大型油画,使人惊魂骇魄。

o “摩木自生,星星如血,炎光一灼,百舫尽赤。
青烟睒睒,熛若沃雪。蒸云气以为霞,炙阴崖而焦
爇。始连楫以下碇,乃焚如以俱没。跳踯火中,明
见毛发。痛謈田田,狂呼气竭。转侧张皇,生涂未
绝。倏阳焰之腾高,鼓腥风而一吷。洎埃雾之重开,
遂声销而形灭。齐千命于一瞬,指人世以长诀。发
冤气之焄蒿,合游氛而障日。行当午而迷方,扬沙
砾之嫖疾。衣缯败絮,墨查炭屑,浮江而下,至于
海不绝。”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