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4

西方的沒落

組長:陳勇順
吳學恆、洪文淋、陳韻雯、劉兆雯、劉淑惠、周郁齡、黎郁

第一章───概念的引介

 歷史對個人的意義
 古典與印度:非歷史的
 世界歷史是什麼?
 歷史的相對論
 歷史之眼
 「文明」的問題
第二章───數字的意蘊

 數字是完全區劃的符記,是因果必然性的象徵

 每一文化,有他自己的數學,世上沒有數學本
身,而僅有不同的諸個數學。

 數字是死亡的象徵,固定的形式是生命之否逆
,公式與定律在活生生的自然上,撒播了死板
板的謹嚴性,所以,數字造成死亡。
第三章───世界歷史的問題

 文化是有機體。

 命運

 因果

 歷史是否有科學可言?
第四章───外在宇宙-世界圖像
與空間問題
 從整體分析世界文化並提出本書精華-基本象徵

 「外在宇宙」的概念-與一個靈魂有關的所有象徵的
整合

 「此間」與「彼處」

 死亡與空間的意義

 世界的第三進向-深度
第五章 ───外在宇宙-阿波羅、
浮士德與馬日靈魂

 從各個面向探討世界上各文化的差異處並提出大風格的歷

 從建築探討文化

 埃及與中國的基本象徵

 大風格的歷史

 阿拉伯文化的歷史
第六章───音樂的雕塑:形式藝術
第七章───音樂的雕塑:塑像與畫像

 所謂形式藝術

大多指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形式藝術被歸類為不以文字為媒
介的藝術。藝術是活生生的單位,活生生的東西是不能被分割
的。不管是哪一種技術工具,或哪一種形式語言,選擇了某一
種藝術作為表達,都只是被看作是一種表現手段。
英國坎特伯里大教堂大花窗

 哥德式建築代表了西方近代文化的覺醒

花窗玻璃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內部
神秘燦爛的景象,從而改
變了羅曼式建築因採光不
足而沉悶壓抑的景象,並
表達了人們嚮往天國的內
心理想。
英國坎特伯里大教堂大花窗
 文藝復興西方文化開始了深度的覺醒

作者:達文西
作品:蒙娜麗莎的微笑
 文藝復興是一個反哥德式(反聲樂)的運

 色彩的象徵

 印象主義
第八章───靈魂的形式

 靈魂是一種自然的形式 , 可以說是一種反面的
物理學 , 簡單的說 , 不是依據一般的常理可以解
釋的事物 , 畢竟靈魂的存在與否 , 並沒有人可以
確定 , 但是史賓格勒將靈魂定義為一種科學的
心理學 , 由於他不能發現 , 更無法接近 , 所以想像
的靈魂體 , 只能說是一種形式 , 而每個文化 , 也有
著各自的形式。
 意志在靈魂意象中的定位 , 具體而言 , 即如同性
格在生命圖像中的地位一樣 , 不管是在倫理體
系 , 或在形式上的基礎上 , 皆有一個基本的肯定
原則 - 性格。性格是一個有用的形式 , 透過它 , 紛
擾的生命 , 才有統合本質上高度的不變性和細
節上最大的變化性。
哥德式意志

 也稱作浮士德文化 , 其所表現的大都是以第一
人稱的立場 , 也就是所謂的唯我自是 , 一切的

點都是由”我”為出發點 , 不管是道德觀還是
其他
方面皆是如此。一切的運作都只是為了證實”
我”的存在和”我”的價值。
內在的神話

 簡單的說 , 即是所謂的潛意識,一切就像是有
必然性 , 照著命運走 , 這便稱為所謂”內在的
神話
” 。宗教也是如此 , 因為上帝便是意志的化身
,而
在希臘 , 宙斯並非對所有的神擁有統治權 , 他

是眾神的首位 , 諸多形體中的其中一個。
通俗的特性和隱祕的特性

 每一個文化皆有自己的隱密特性和通俗特性 , 通常在
西方的藝術或是繪畫上面 , 常常可以看到這兩種特性
其一的表現 , 並常常發現所謂的”獨占的形式”。例如 :
法國的普拉文斯文化和羅考克文化騎整個時期都是處
在最高度的選擇和獨占的情形之中 , 他們的理念和形
式 , 只是為一個少數的高級人類集團而存在 , 就是所謂
的藝術純欣賞理念 , 這是所謂隱祕的特性。而開放給
一般民眾參觀像是文藝復興時期 , 就是所謂的通俗的
特性。
第九章───靈魂意象與生命感受:佛教、
斯多葛學派、社會主義

 每個文化都有自己的理論 , 每個人都要求著別人說你
應如何如何 , 這就是所謂的強制道德 , 也是所謂的社會
主義 , 但是有多個文化便有多少種道德 , 每個人都有自
己的一套基準 , 每一個文化有其自己的判斷標準 , 所以
世上並沒有所謂的普遍道德。一種道德 , 就像一種雕
刻 , 一種繪畫藝術 , 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形式世界 , 表達出
一個文化的生命感受 , 它是一種基據 , 一種內在的必然 ,
基本上是不可改變的。
浮士德的道德

以一句話來解釋 , 便是所謂的自我的道德 , 每一

種古典倫理 , 都是將人構成一種類別的靜態整
體。一切也都是從”我”的本身開始思考 , 每個人
都以自己為基準 , 沒有所謂的社會主義,所以
由此看來我們的社會主義比較近似於埃及文化

文明與文化
 「對一切價值 , 作價值重估」 , 是每一個文明最基本的特性
, 因為在文明開始時 , 他要重造文化的各種形式 , 以不同的
眼光來了解 , 但是從最底層的角度來看 , 這也不過是重新解
釋而已 , 並不像文化一樣 , 有著創造的特性,故文明所共有
的 , 只是一種否定的態度。文化 : 是一個靈魂活生生的形體
, 文明 : 是靈魂的木乃伊 , 對西方文化而言 , 兩者的分際大約
在西元 1800 年左右 , 境界的一邊 , 是生命的內再成長 , 境界
的另一邊 , 形式是由理智所塑造 , 換言之 , 文化人生活於內
在 , 文明人外向於空間 , 置身於具體和事實之中。文化所感
受到的是命運 , 文明只以因果來的關聯來加以理解 , 故而文
明人都是唯物主義者 , 而唯物主義對文明來說 , 才有意義。
第十章───浮士德與阿波羅的自然知

 每一項科學,皆有賴於一種宗教

 原子論

 「上帝感受」與自然景觀

 無神論
第 11 章───始源與風景:自然宇宙
與內在宇宙
 植物是屬於自然宇宙的,動物則另有一項性質,
他是與外再宇宙有關的一種內在宇宙。

 自然宇宙的一切事物,都帶有週期性的特色,他
擁有生命的脈動節奏。

 內在宇宙的一切事物,則具有一種偶極性。表現
在思想方面。
 對自然宇宙的脈動節奏的感知,我們稱之為感受
。對內在宇宙張力的感知,則稱為知覺。

 「意識」包括了生命存有及覺醒意識。生命存有
具有脈動和導向;覺醒意識則具有張力和廣延。
植物的生存之中,不具有覺醒意識這項要素。
 生命的圖像,是透過光線世界而捕攝入眼睛之中
。在人的覺醒意識之中,沒有任何事務能擾及眼
睛的支配地位。但一種不可見的上帝的概念,是
人類超越性的最高表達,故能超乎光線世界的界
線之外。

 在藝術之中,則只有音樂的方法不必藉助於光線
世界,故而能使我們脫離光線的統治。
第 12 章───始源與風景:高級文化
組群
 我們對於人類的了解,總是明確地把他的存在劃
分為兩個偉大的時代。第一個時代, 我們稱之為
冰河時代的開始。

 另一方面則是尼羅河和幼發拉底河上各高級文化
的開始,由於這些文化的開始,人類生存的整個
意義突然變得不同了。
 我們將把第一個時代視作是原始文化的時代。
在這個地區,原始生命的整個世界一直未受到
高級文化的影響。

 高級文化的組群,作為一個組群,並不是一個
有機的單位。它們只是碰巧有這個數目,只是
碰巧在這些地點和時間發生,從人類的眼光看
,這只是一種偶然,全無更深刻的意義。
第 13 章───城市與民族
 房屋對於人類的意義,是一種『安定』的象徵,城市對於文
化人類的意義,也即是如此。在一個文化的各大時期中,城
市之間,各自有不同的特色。當然,不同的文化,其城市也
必然有所差異。在最早的時候,只有「風景」的形象,統治
著人類的眼睛。風景和人的靈魂以大致的形式一起脈動,但
到了文化後期的城市,首次否定了土地,城市的剪影,在線
條上與自然格格不入,否定了一切的自然。城市,一直是

要成為一種不同於自然、並超乎自然之上的事物。
 城市漸漸的脫離了自然,人們離自然越來越遠。然後,現今
的歷史如果不把這種逐漸自鄉村的最後破產中脫穎而生的城
市當作是高級歷史鎖普遍遵行的歷程和意義,我們根本不可
能了解現在我們所謂的人類的歷史。所以說,世界歷史,只
是城市的歷史!城市的規劃,到了最後往往都是人工的、數
學的、完全與土地隔離的產物,所謂「都市建築」規劃出來
的城市,純粹只是一種心智的滿足。這些城市,都發展成棋
盤式的整齊形式,這根本是而城市的毀滅起自於文明內部的
毀滅,大多數的情形下,往往不是因為外在征服者的破壞,
而是面對一個年輕而豐沃的文化人類,其自我再生的力量越
來越薄弱。
第 14~16 章───阿拉伯文化的問

 阿拉伯的史前時代,完全處在古巴比倫的境域中,
而該地在兩千年以來,一直是連續不斷朱征服者的
掠奪之地。阿拉伯文化的梅羅文家王朝時代,是由
一小族波斯氏族的獨裁,來表現的。這一小族與東
哥德人一般原始,他兩百年的統治,未受挑戰,只
是由於這一農人世界本身已極度疲乏。但自西元前
三百世紀,在西奈半島及札楉札斯山區之間,年輕
的阿拉姆系的民族之中,開始出現、並散播一種偉
大的意識覺醒。
 正如自古典文化的特洛戰爭時代,及西方文化的撒
克遜諸帝時代一樣,一種新的人神關係、一種新的
世界感受,貫穿了所有流行的宗教,無論這些宗教
是以太陽神奧馬茲德為名、以貝爾大神為名、抑或
以耶和華為名,並在各處各地,掀發起一種創造性
的努力。

 但正在這時刻,馬其頓人到來了,來的恰逢其會,
故而其中即有某種內在的關聯,也非絕不可能之事
,因為波斯的力量,植基於精神的律則之上,而古
典文化的精神法則,其實已告消失。
 對巴比倫而言,這些馬其頓人的出現,也不過如同
其他的征服者一樣,是另一群亡命之徒而已。他們
散下了一層薄薄的古典文明,遠伸至中亞及印度。

 狄阿多西的王國,在不知不覺間,本確實可以成為
先期阿拉伯精神的國邦,而賽留息德帝國,本就在
地理上與阿拉姆語區域相重疊,在西元前兩百年左
右,也的確已成了如此一個先期阿拉伯的國家。
 但從羅馬人打敗馬其頓的庇迪奈之戰開始,這一帝
國的西部,越來越被古典聞名的羅馬帝國所籠蓋,
終至屈服於羅馬精神的龐大成就之下,而羅馬精神
的重心,卻是在遙遠的地方。這就構成了偽形。

 但分歧與痛苦之中,最深刻的要點,卻在於整個的
悲劇,根本絕少被人了解。當西方人,從撒克諸帝
已企今日,以生活於自己的歷史之中,並具有其他
文化所無的歷史意識時,猶太的教會,卻以根本沒
有歷史可言。
 他的問題已經解決、內在形式已經完成,一切注定
,無可改變,對猶太教而言,猶如伊斯蘭教、希臘
教會、即祆教教會一樣,時間已不再有任何的意義
,故而,沒有任何一個內再隸屬於猶太教會的人,
能夠理解浮士德人的生命經驗,在短短幾時代中所
表現出的激情。

 而在這段時間內,浮士德文化的歷史與命運,卻在
做決定性的轉變,十字軍的開始、宗教改革、法國
革命、日耳曼獨立戰爭,以及若干西方民族中,每
一項的轉捩點,都代表絕大的意義。但所有這一切
,對猶太人而言,已是三十代以前的往事了。
 一個猶太籍的騎兵將領,曾在西方的三十年戰爭中
作戰,但是馬丁路德或羅耀拉的理念,對他有何意
義可言?正如拜占庭人,何能了解十字軍戰爭的意
義?高級文化的生命歷程,所造成的歷史中,常有
這一類的必然悲劇性事故發生,而且經常重複出現

 例如歐美世界,對土耳其及中國的農民革命,便完
全不能了解,因為這兩民族內在的生命與思想,甚
至其對國家與主權的觀念,都與西方世界迴然不同
,猶如一本密封的書,絕非西方所能啟視,故對這
些事件的建展,我們既無法衡量,也不能估算。
 在這種不可能溝通的情形下,屬於馬日教會的
猶太人,跟隨著目前浮士德文明的歷史行進,
可是基本的感受,還是馬日人的感受,即使他
的思想中自以為是西方的特徵,深具信心,可
是歸根結柢,他仍不可能成為西方文化的一份
子。
第 17 章───國家:階級的問題
 種族是有根基的。種族和景觀相互隸屬。植物生根之處,即
是它死亡之地。我們可以毫無疑義地從一個種族追溯到它的
「家」,這當然是有意義的;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認識
到,種族的某些最本質的特徵,不論是形體的還是心靈的,
都永遠地依附在這個「家」上。如果現在在這個家中找不到
種族,這就意味著這個種族已經不復存在了。種族本身絕不
遷徙,遷徙的只是人,他們的後代子孫就生長在不斷變化的
景觀中;而景觀總要對他們身上的植物本性施以秘密的影響
,最終,種族表現則由於舊的景觀的消亡和新的景觀的出現
而完全改觀。英國人和德國人並沒有遷徙到美國,所遷徙的
,只是作為英國人和德國人的人類,他們的後代在那裡成為
美國人。
 而語言則不然。語言的家,只是語言形成的一個偶然處所,
這處所與語言的內在形式全然無關。語言的遷徙乃是借舟車
從一個部落傳到另一個部落。首要的是,語言可以相互交換
,且已在交換——實際上,在研究種族的早期歷史時,對於
假定這種語言交換,我們不必也不應該有絲毫的猶豫。我要
重複強調的是,那被接受的是語言的形式-內容,而不是語
言的言說本身,而它之所以被接受(原始人就總是這樣來接
受裝飾動機的),為的是能十分有把握地將其當作他們自己
的形式語言的因素加以運用。古時候,如果事實上一個民族
顯示自己是更為強大的,或覺得自己的語言具有最高的功效
,那就足以誘使別的民族放棄自己的語言——帶著真正宗教
般的敬畏之心——去採用它的語言。
第 18 章───國家與歷史

 貴族作為一個等級很少依據對外政策和世界歷史來考慮問題
,而資產階級作為一個等級則從來沒有這樣考慮過。新形式
的國家在其他國家中能否站住腳,沒有人問過這樣的問題。
人們所關心但是,資產階級——它是代表城市「自由」的階
級,它的強烈的階級情感已經持續了好幾代人(在西歐甚至
持續到了 1848 年以後)——從來沒有整個地成為其行動的主
人。的,只是它能不能保護人的「權利」。當它必須表現一
些建設性的行為的時候,各個集團的利益就全都拉扯在了一
起。必須要擺脫某個東西——這是大家一致要求的。但是,
心智要求國家反抗歷史事實的壓力以實現「正義」;或是實
現「人權」;或是實現批判的自由以反對宗教統治。金錢則
要求一條自由的道路去實現商業成功。
 沒有一個無產階級的甚或共產主義的運動不是為了金錢的利
益、不是按金錢所指示的方向、不是在金錢所許可的時限內
進行的——而且,在它的領導人當中,沒有一個理想主義者
對這一事實有過哪怕一絲的懷疑。心智拒斥一切,金錢指揮
一切——當大都市主宰著其他一切時,一種文化戲劇的最後
一幕無一不是這樣。到最後,心智是沒有任何理由埋怨的。
因為它畢竟已經取得了勝利——亦即在它自己的真理王國,
在不屬於這個世界的書本和理想的王國。它的概念已經成為
文明肇始的神聖對象。但是,通過這些概念,金錢在它自己
的、只屬於這個世界的王國也贏得了勝利。
第 19 章 ─── 政治哲學

 政治家
 評價的能力  歷史的化身
 示範者  指揮的能力

 創造傳統

 政治理論:
 西方的政治理論
 中國的政治理論
 影響力的重要
 原理的真確與謬誤
 民主的命運:
 有錢者才能利用到權利  表面的民主政治
 政治的主體  民眾的客體

 報紙刊物:
 古典的羅馬公會所  英美的力場
第 20 章 ─── 經濟生命的形式世界
-金錢
 經濟生命
 以英國為前提的背景
 經濟與政治
 兩方面互相支持也互相抗衡
 貨物思考與貨幣思考
 貨物交換與抽象的貨幣
 古典與西方的貨幣思想
 實物、數量與力、質量
 金錢與勞動
 金錢思考基準的主體、客體與創造性思考
第 21 章───經濟生命的形式世界

機器

 覺醒意識的內在宇宙與自然世界的外在宇宙
 感覺印象至感覺判斷
 技術的發展
 技術的抽離作用與其成就
 機器的作用
 相對於人類與三大新形象
問題討論
 對史賓格勒書中寫著,歷史的地位在他的觀點,和其他人的
觀點有什麼不同,又有著什麼樣的缺點?

 史賓格勒真正想說的是西方「文化」已經沒落,我們現在所
有的只是「文明」,照他的分析以及歷史的現實來看,這樣
的講法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在他心目中「文明」是沒什麼歷
史地位的,真正的歷史演變在「文化」階段已發揮殆盡了,
「文明」是沒有什麼變化的、是千篇一律的、是循環不已的
、是無機的生命。這種講法對不對還有待真正的歷史學家去
批評。
 但純粹以一個歷史讀者〈而非歷史研究者〉的角度來看,文
明時代的歷史的精采多姿,比文化時代有過之而無不及。兩
次世界大戰和冷戰時代的歷史哪裡會比十字軍東征與英法百
年戰爭遜色?三國時代的歷史哪裡會比東周列國傳遜色?就
算史賓格勒自己,假如他不是一個活在文明時代的人,而是
活在哥德式〈文化早期〉或巴洛克時代〈文化晚期〉的人,
他就不可能看出西洋文化的全景,不可能寫出這樣一本巨著
。所以史賓格勒不承認文明史的歷史地位,只承認文化史的
歷史地位,是他的歷史觀中最大的缺陷。
 文明的進步,同時也代表著文化的終結,世界
上的古文明也很多漸漸的流失掉了,當我們

力於發展科技的同時,如何才能同時保存這

珍貴的文明?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