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8

中國現代化的崎嶇道路

辛亥革命與香港
滿清王朝的崩潰

社會史的考察
1700 年開始衰落
 人口上升
 1740 年大概一億四千萬,到 1850 升至四億三千萬

 清初全國耕地約 600 萬頃,到 1850 年約 700 萬頃
 農民侵佔湖泊,洪澇水災嚴重
 科技沒有進展,生產力沒提高
 官商共生,商人不是獨立階層、官員貪污
 1703 年,教皇 Clement XI 任命了顏壋為遠東
主教,與中國發生衝突,中國禁教,中西文化
交流隔絕,對外國發展一無所知
在無知的情況下
 中國被列強欺負
 中英鴉片戰爭 (1841-2)
 中俄戰爭 (1858-60)
 中法戰爭 (1883-4)
 中日戰爭 (1885-1900)
統治政治價值的崩潰
 太平天國的挑戰:反清、貧富懸殊、精神超越
 以十八省之大,受制於滿洲三省,以五萬萬兆之華
人,受制於數百萬之韃虜
 每年化中國之金錢千萬為煙土,收華民之脂膏數百
萬為花粉。一年如是,年年如是,…中國之民,富
者安得不貧,貧者安能守法 ?
 劫運將興,惟拜上帝會可免…孔丘所遺傳之書,甚
多差謬… . 教人糊塗了事
 以天下富室為庫,以天下積穀之家為倉,隨處可以
取給
內部動亂不絕 (1860-77)
 山東白蓮教興起
 天地會
 捻亂
 苗亂
 雲南的回、漢反滿軍
 甘肅回亂
1850-1877 年
 太平天國動亂大致死 2000 萬至 5000 萬
 雲南動亂:人口由 750 萬減為 300 萬
 貴州 : 540 萬減為 330 萬
 陝西: 1200 萬減為 800 萬
統治階層收拾殘局
1860-1885 年的自強運動
 恭親王、李鴻章、曾國藩等的軍事現代化

 「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
不能及。其故何由?蓋中國之製器也,儒者明
其理,匠人習其事,造詣兩不相謀,故功效不
能相並。藝之精者,充其量不過為匠目而止」
( 李鴻章上恭親王書 )
 先設同文館學英文,後加天文算學館,
學習西方科學精神及技術。科學開始成
為國家發展的重點

 北洋艦隊的建立
 介紹外國情況及科學的刊物
 香港的《遐邇貫珍》 (Chinese Serial) ,中
外新報
 上海的《六合叢談》 (Shanghai Serial) ,
《教會新報》 (Church News)
1894 中日戰爭:慘敗
 中國被分割
 德、俄搶佔山東及東北
 英國搶佔長江流域的開發及通商權
 法國要求租借廣州灣
 曰本取得天津、漢口、廈門、蘇杭等租界特

自強運動的失敗
 兩個反應:保守還是改良?
 維新:君主立憲
 「蓋兵者末也,各種創制皆立國之本也。…本者何?綱
紀、法度、人心、風俗是也。…今言富強,一視為國家本
計,與百性無與。抑不知西洋之富,專在民,不在國家
也。」駐英大使郭嵩燾上李鴻章書。
 排外
 西方打入中國市場、中國市場面臨挑戰
 義和團興起,慈禧包庇,向各國宣戰,引致八國聯軍
政制改革提上議程
1898 年的戊戌維新,不過失敗

 光緒的主張
 廢八股
 取消政治壓制、開放言論
 撤掉臃腫官僚機構、廢除滿州人特權
 工業化
1901-1912
 中國士紳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時期
 1901 年教育改革
 1905 年全國各級學生只得 4 萬人
 1909 年小學生 150 萬、中學生 4 萬多、專門學
堂學生 2 萬多、師範學堂學生 4 萬餘人
 1905 年廢除科舉
立憲運動
 1905 年,日俄戰鬥,小日本打敗大俄
國,中國不少人認為是立憲政體打敗專
制政體的證明
早期的立憲思想
 1880-90 香港新知識份子的出現
 1887 年香港知識份子何啓及胡禮垣,
開始抨擊清政府船堅炮利的不足,要求
改革政治及經濟制度。
 1900 年,興中會要求中國創立議會及立憲
政體,採取西方法律制度及教育制度,對外
廣開門户,引進外國資本。
 1898-99 年,他們甚至要求聯英抗
俄,支持自由民主政體多於與俄國封
建政權妥協。
 孫文讀西醫書院 ( 前香港大學 ) 時,

是何啟學生,而且廣州起義前夕的對
外宣言,也經何啟修改。
保守派的救亡行動
 1904 年,維新派張謇上書慈禧要求立憲。慈禧
看到俄國在日俄戰爭慘敗後立憲,於是答應要
求,但要五大臣出外考察後匯報。
 1907 年,宣佈在中央成立資政院,在地方成立
諮議會
 1908 年光緒皇及慈禧逝世。
 1909 年各省諮議局成立,在 1910 年上書立
憲,三次請願,但朝廷認為未訂好政制,及人
民未成熟由,不接受請願。
在香港的政治思想討論:革命
還是改良?
 清朝面對亂局,禁止激進言論,許多國內被禁
報刋,都在香港印刷,再輸入內地,有中國日
報、世界公益報、有所謂報、廣州日報、少年
報、新漢日報等。香港成為維新派及民主革命
派的思想基地。
 1900 年,孫中山派陳少白與王質甫到港,租賃
士丹利街 27 号,創辦中國日報,介紹歐美有
關的自由、平等和人權學說,抨擊腐敗的清政
府。廣州的保皇岭海報及香港的商報,提倡保
皇扶清主義,雙方激辯,革命派佔上風。
實際的軍事行動
與香港有關的革命活動
 1895 年 2 月,十多位革命志士 ( 孫中
山、楊衢雲、謝纘泰、陳少白、陸皓東
等 ) 創立香港興中會,從事革命活動,
推動廣州起義,但因事泄失敗,追緝孫
中山。
 從 1895 到 1911 年間,有 8 次革命黨起
義事件是在香港策劃,不過主要活動範
圍是廣東廣西兩省、還有長江流域一
帶。
同盟會的建立
 1905 年,孫中山在東京組織同盟會,匯
聚力量、訂定革命方略、三民主義。不
及一年,會員升達一萬人。
 1907 年,江蘇、浙江、安徽民變。同盟
會在潮州、安慶、欽州、廣西起事,前
仆後繼。
辛亥革命 (1911)
 孫中山本來以廣州為起義地,但因有人刺殺廣
州將軍,起義計劃改變,後來有 86 人遇害,
其中 72 烈士葬於黃花崗。
 同盟會於十月在武昌起義,二千多人發難,進
攻總督衙門。之後, 14 省諮議局宣告獨立。
袁世凱擁兵自重,乘機奪權。
 孫中山當時在美國募捐,他先在英法作外交斡
旋,才回國選任臨時總統,與袁世凱交涉。清
朝終於告終。
香港對辛亥革命的支持
 1911 年辛亥革命,香港德臣西報報導,
每一百港華人中有 99 個對革命運動表
示同情, 75% 是狂熱的、不顧一切的
同情者
 11 月 9 月,新政府面臨財政問題,香港
華商踴躍捐款,籌措資金近百萬元。
回顧歷史
 清朝失敗,因為它內政失人民,外交孤立了自
己,缺乏文化交流,未能掌握世界潮流
 要改革,但做得不徹底
 要革命,要有革命思想,也要有基地作籌劃,
更要有錢
 香港在這三方面對辛亥革命起到一定的作用
 但當然,中國人民才是真正的主角
孫中山說
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
逆之者亡
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須努力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