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2005 年 11 月 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Nov. 2005


第 26 卷  第 6 期 INNER MONGOL IA SOC IAL SC IENCES Vol. 26  №. 6

“穷人经济学 ”
的农地权解读
———制度变迁中公私博弈的思考

熊惠平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投资理财系 ,  浙江  宁波  315012 )

   [摘 要 ]自秦汉至清末 ,耕地始终在国有 —
——私有 ———国有间不断转换 , 每一次由私有向国有的转化 ,
都伴随着社会动乱和逆转 ; 而每一次由国有向私有的分配 ,则使农村经济恢复和国家强大 。与此相应 ,租佃制
成为古代土地关系的重要内容 。封建社会尽管朝代更迭不断 ,但在农地制度上 ,秦朝确立的决策权的分配和
决策方式的区分 (“大一统 ”
实为公私决策的分野 ) ,作为基本经济体制一直延续下来 。由此推断 ,封建社会农
地私有产权的长期存在并在较大范围内流转的运行机制 ,对现今完善农地权制仍具有借鉴意义 。
[关键词 ]穷人 ; 农地权 ; 博弈 ; 变迁
[中图分类号 ] F061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25281 ( 2005 ) 06 20116 204

  
   会的潜在威胁 。富人利己无可厚非 ,而以增进他人
一、
“穷人经济学 ”
背后的 福利为快乐更是人生境界 。这种义利的“舍得 ”

证法 ,正是和谐社会中的利己与利他协调均衡的生
经济学家 、
总理和农民
动体现 。
(一 )总理的人文关怀与经济学家的良知 不过 ,企望都做到“君子喻于义 , 小人喻于利 ”

在 2005 年的两会上 , 温家宝总理对诺贝尔经 是不现实的 ,必须正视转型国家面对的严峻现实 ,


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关于“穷人经济学 ” 的引述意 即穷富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利益博弈 。中国社会已
味深长 ,对穷人以及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跃然纸 经形成的多元利益集团和不同社会阶层 ,在面对同
上 ,在历经 20 余年的“效率优先 ”
的战略取向后 , 一政策时 , 其利益取向 、
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 。从
新政府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然而不 制度层面上增加利己行为的成本 ,提高服务他人的
可否认 ,对一个面临经济与社会全面转型的大国来 收益 ,并提供一种公共选择机制 , 借以传达各阶层
说 ,这是一个虽沉重却必须严肃面对的重大课题 。 的利益诉求 , 监督政策制定执行的公正性十分迫
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而不为利益集团左右的 切。
经济学家 ,必然会对穷人 、对日渐严重并可能引发 因而运用穷人经济学原理实现社会公平以促
社会危机的贫富分化倾注更多的思考和呼吁 。一 进和谐发展的过程 , 实质是融合各阶层关系的过
个“仇富 ”
和对“原罪 ”还心存芥蒂的社会固然未必 程 ,是寻求并完善各阶层利益整合机制的过程 , 是
是好社会 ; 但一个富人财富大量增长而穷人也同步 各主体利益在博弈中实现动态均衡的过程 ;“穷人
大量增加的社会同样堪忧 。显然 ,这已构成和谐社 经济学 ”
蕴含的社会发展观的核心 ,是在利益表达

① [收稿日期 ]2005 208 209


[作者简介 ]熊惠平 ,男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投资理财系高级讲师 ,经济学硕士 。
116
和社会稳定间取得平衡点 , 底线是社会稳定 , 上限 选择和决策即是个人选择和私人决策 ,并由此形成
是利益的表达 ,两者之间的就是形成制度化的利益 个人自治空间即私人领域 ; 而完全的无排他性的公
表达机制的空间 。 有或共有产权形成公共选择 、 公共决策和公共领
(二 )三农问题是当前社会最大的不和谐 域 。区分公私活动领域和决策方式非常重要 ,两者
运用穷人经济学原理于中国实践 ,三农问题无 不仅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结果 , 又有内在联系 。
疑最应受关注 ,事实上 , 各级政府的政策指向也总 首先 ,私人领域和私人政策不存在强制性约束 , 个
是将此作为重中之重 。然而 ,实际执行的结果却总 人偏好的展现一般不会遇有知识和技术难题 ; 公共
是与之相悖 : 处理社会矛盾冲突的惯常机制 , 在城 领域和集体选择则不然 。其次 ,私人领域和私人决
乡冲突上 ,总是以城市剥夺乡村的方式出现 ; 而阶 策的成本和收益对等 ,一般不存在搭便车的机会主
层间的冲突 ,又总是以强势集团剥夺弱势群体的方 义 ,决策成本和执行成本都较低 ; 而公共领域和公
式出现 。于是 ,穷人经济学原理在现实执行中的这 共决策 ,存在普遍的道德风险和“理性的无知 ”, 有
种“异化 ”
便形成困局 , 即起步于农村的中国改革 较高的监督成本和强制执行成本 。再次 ,私人组织
惠及的则是城市 ; 城市融入现代化 、
一体化浪潮之 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与集体行动和公共选择中的委
时 ,却是农村走向边缘化之时 。农民在社会组织结 托代理问题有明显区别 。前者代理人有市场竞争
构中人数最多 ,却是最大的弱势群体 , 独立意识和 的无情约束 ,后者虽存在政治市场 , 但实质缺乏自
组织程度最差 ,发出的声音最弱 —
——这正是三农问 动监督 。而且后者的委托代理问题往往源于有组
题的症结 ,也是当前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 。 织的利益集团与政府机构间的合谋 ,通过寻租和设
对于这种背离 , 需要找到合理的利益均衡点 。 租 ,使决策过程从商业性的正和博弈转向再分配性
这就必须回到农村经济决策权的配置和决策方式 的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 。
的变迁上 。利益的博弈往往与制度变迁相伴而生 , (二 )清晰的理论线条在实践中的复杂演化

制度的变迁又取决于决策权的配置 ,其中特别重要 公私选择和决策的理论区分似乎清晰而简单 ,


的维度是公私决策的分野 ,而这种分野又主要由产 然而实践的演化很复杂 。从客体上看 , 公私产权 、
权及排他性决定 。农民作为穷人中的穷人 ,在很大 决策和领域对应的分别是公有物品和私有物品 。
程度上是由于公产公权与私产私权的冲突 ,而在这 由于产权的清晰拥有 (排他性 ) 和积极使用 (兼排
种冲突中又往往是私产私权受到侵犯和损害 。 他性和竞争性 ) 的交错性 , 会出现四种情形的物
品 : 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私人物品 ; 既无排他
性又无竞争性的公有物品 ; 以及由此派生的有排他
二、
公私决策 、
公私产权的
性而无竞争性的物品即自然垄断 ; 有竞争性而无排
理论阐释与实践演化   他性的物品即共有资源 。对于自然垄断和共有资
源的解决有两种方式 : 一是实行混合决策 , 二是改
(一 )制度安排中的决策配置 变性质 ,实行单一决策 ,即帮助确定私人产权 ,变成
制度是人们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试错 、
学习 私人决策 ; 或实施公共决策和集体选择 。
与适应而稳定下来的均衡选择 ,是为实现合理社会 由此得出两点基本结论 : 第一 , 如果说私权是
目标而进行机制设计的结果 。制度如何影响人们 公权的本源 ,私人决策是公共决策的基础 , 且决策
的行为选择取决于决策权的配置状况 ,而主要基于 者的私人利益很大程度影响着公共决策 ,则私权作
公私决策及其控制的边界划分 。信息和知识之于 为人们之间的认可和承诺 , 由于其固有的脆弱性 ,
个体的分布在社会经济环境的状况表明 ,公共决策 最易受外界侵害而无力和无法保护自己 。第二 ,一
绝对不能取代私人决策 ,而所有社会决策都是源于 方面集体行动和公共决策总是依靠挤压和侵蚀私
个人 。因此 ,私人决策权的制度安排只能以构造性 人领域和私人决策而扩张和膨胀 ; 另一方面 , 其所
形式 (保障事前可描述状态的可行性 ) 和存在性形 形成的制度安排和公共政策的重要职能应是保护
式 (使不可预见的机会不受限 ) 两种方式进行 。这 私人产权 ,进而保护私人领域和私人决策 。“穷人
种公私决策权的配置和公私两权的分野 ,根本上由 经济学 ”
的人文关怀和在三农问题中的实践变异
以排他性为基本特征的产权所决定 。彻底的排他 正是这种公私决策 、公私产权配置状况的真实反
性是私人产权的决定性特征 ,基于私人产权进行的 映。
117
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共识下 ,农村合作化的实际进
三、
集体地权 、
受限的私人决策 、 程远远超出“自愿 ”这一私人决策的基本限定 。从
单干 →互助 →初级社 →高级社 ,合作化主要通过歧
“准租佃制 ”的三者联动效应
视和强制完成 。其实质就是演变为集体化 ,也正是
私人决策随着私有产权的不断被侵蚀而逐步丧失
(一 )历史的回顾和参照
的过程 。而人民公社的建立标志着政权与产权的
任何国家设计农地制度 ,都会综合考虑巩固国
重新合一 。在将排他性公有产权“升级 ”
为无限制
家政权 、
发展农业生产 、
保持社会稳定三大因素 ,进
的公有产权以及公共决策介入社员个人生活的尝
而赋予农地政治 、
经济和社会的三大功能 。在中国
试失败后 , 1962 年确立的“三级所有 ,队为基础 ”

农地权制度变迁中 , 既发生了诺斯在《经济史中的
集体产权形式 ,在供销社 、 信用社和人民公社基础
结构与变迁 》
中所揭示的所谓排他性的公有产权
上 ,以国家与地方的公共决策的方式覆盖农村各领
从无限制的公有产权演化而来 ,又进而成为私有产
域 。 1978 年开始的第三次家庭联产承包制 , 实行
权变迁的过程 , 也发生了这一过程的逆过程 。因
了土地集体所有下的农户自主经营 。当农民在排
此 ,决策权的分配和决策方式也出现很大反复 。如
他性公有产权边界内选择家庭承包这一受限私人
果说 ,秦朝前的“王 ”
充当了排他性公有产权的界
决策时 ,国家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交足国家 、留
定者和仲裁者 , 则秦朝后的“帝 ”
就成为行使公共 足集体 、剩余归己 ”
既体现三者间的博弈均衡 , 又
决策和保护私人决策的最高权威 。自秦汉至清末 , 标志着农民成为集体地权的租佃人与农业剩余的
耕地始终在国有 —
——私有 —
——国有间不断转换 ,每 索取者 。
一次由私有向国有的转化 ,都伴随着社会动乱和逆 (二 )对现存制度安排的反思
转 ; 而每一次由国有向私有的分配 , 则使农村经济 现存的农地制度具体形式有多种 ,但基本模式
恢复和国家强大 。与此相应 ,租佃制成为古代土地 是集体地权 +按人均分的土地使用权 。其主要内
关系的重要内容 。封建社会尽管朝代更迭不断 ,但 容是土地承包期 30 年不变 ;“大稳定 、小调整 ”;
在农地制度上 ,秦朝确立的决策权的分配和决策方 “增人不增地 ,减人不减地 ”; 允许农地使用权依法
式的区分 (“大一统 ”
实为公私决策的分野 ) , 作为 有偿转让 ; 严格控制预留机动地 ; 在有条件的地区
基本经济体制一直延续下来 。由此推断 ,封建社会 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这些政策体现了国家维
农地私有产权的长期存在并在较大范围内流转的 护集体地权的偏好 。前三项着意于将现有农户对
运行机制 ,对现今完善农地权制仍具有借鉴意义 。 集体土地的使用权长期化 ,在降低外部不确定性条
据上分析 ,构成公共决策替代和涵盖私人决策 件下 ,保证农户的合理私人决策 , 并尽量克服短期
基础的是公有产权 。公共决策在生产经营领域的 租佃制固有的“用地 ”与“养地 ”
的矛盾 ; 后三项则
效率损失表现于两方面 : 集体生产中严重的“搭便 在维护集体地权赋予的相关公权前提下 ,试图将公
车”
行为 ; 公共权力的“异化 ”
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 共决策限定在适当程度和范围内 。
这种“异化 ”
则源于公共决策者的机会主义 。当农 可见 ,公有地权下虽存在农户私人决策 , 但并
业土地制度由排他性公有产权演化为私有产权 ,农 非其自主决策 ,必然受到各级政府公共决策和公权
业生产便由公共决策转为私人决策 。私人决策就 的限制和侵蚀 ,充其量是受限私人决策 ; 集体地权
会在消除外部性基础上综合体现农业用地与养地 内在规定了公权侵犯私人决策的“合法性 ” 。这也
间的权衡 ,从而保证农户在有限耗地上进行精耕细 决定了承包制的历史局限性 。实际上 ,由于受制于
作和为维持土地肥力进行长期投入 。公权也就不 特殊政治环境条件 ,这种农地制度安排是多因素相
可肆意侵入私人决策“领地 ”
。这种公私两权在农 互作用的结果 ; 本质上也是上下左右做出妥协让步
地上的博弈 ,透过建国后的三次制度变迁轨迹清晰 的改良性产物 。而寻求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正
可现 。 1949 ~1952 年的第一次土地改革 , 实现了 是各种利益通过博弈达到相互妥协的过程 。目前
农地私有制 , 其巨大成效源于制度创新 。 1953 ~ 第三次农地制度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已顺利完成 。
1978 年的第二次农业合作化运动 , 最终将农民个 (三 )受限的私人决策和“准租佃制 ”
体所有的土地变为集体所有 ,并实行集体经营 。其 当前农地制度体现的是一种受限私人决策 ,是
巨大教训在于 ,在以国家资本的扩张实现中国由农 农户自发性投入减少 ,种植积极性降低和二元结构
118
固化的症结 。同时也为集体代理人假以各种名义 每一员都有天然产权 (即成员权 ) 。由于农户是以
行使公权大开绿灯 。由于土地产权主体模糊不清 其成员身份从集体取得土地使用权 ,因而其取得的
(“集体 ”
究竟是谁 , 规定模糊 ) , 因而在集体产权 是一定意义上名义归己的那一份使用权 。其次 ,租
中 ,集体代理人就享有所有者的各种相应权力 , 而 佃制的租佃合约是当事人双方选择的结果 ,决策具
行使权力就是公共决策 , 从而为其带来足够利益 。 相当程度的“可免除性 ”, 即第三方通常不得对合
由于集体这一范畴尚未得到法律清晰界定 ,乡镇政 约的签约与履行横加干涉 ; 而准租佃制的租约实为
府借用种种名义而侵蚀私人决策的行为 ,会在与集 私权与公权的交易 , 不仅受成员限制 , 而且也与第
体代理人利益兼容中盛行和泛滥 。不仅如此 ,更严 三方 (即集体的其他成员 ) 有关 , 决策的可免除性
重的是农民的产权残缺不全 。因产权是一组权利 受限 。第三 ,租佃制下的决策者而非他人对于自身
束 ,是所有权 、使用权 、
收益权和处置权等的完整组 决策及其行为后果负责 ; 而准租佃制下 , 决策的因
合 。显然 , 在农地集体所有框架下 , 受限的农户通 果性遭不同程度的破坏 。以此推之 , 土地使用 30
过减少农地长期投入而降低或规避经营风险就成 年不变的法定约束是对决策因果性的一种漠视 。
为理性选择 。但只要集体地权存在 ,国家总会形成 第四 ,准租佃制的农户由于积极产权受到诸多限
与集体 (代理人 )间相互博弈的均衡 。国家博弈的 制 ,因而其私人决策权明显小于租佃制下的佃农 ,
支付取决于集体地权存在带来的净收益 、诸项政策 虽有 30 年承包期的规定 , 但农户并没有永佃制下
的效果和实施成本 。集体代理人的支付取决于其 佃农的行为 。与此相应 , 村集体及其代理人 (出租
决策和行为的净收益 ,则将其行为及其程度自控于 人 )的决策权明显大于租佃制下的出租人 。这种
某种范围而取得利益完全可能 。 不受限的公共决策为其留下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 ,
从法学角度看 ,尽管农民获得土地使用的身份 也为上级部门通过他们干预农户私人决策留下回
权 (属人身权 ) 、
承包经营的请求权 (属债权 ) ,同时 旋余地 。另外 , 他们的行为方式即“搭便车 ”问题
在相当程度上取得地上的排他性支配权与收益权 使他们只在乎控制权收益 ,而不在乎长期货币收益
(属物权 ) ,但由于集体地权的内在规定性 , 农民对 (租金 )的稳定增长 。于是 , 有了控制权就有了一
土地物权的完整拥有或对公权的有效抵御不可能 切。
在集体地权框架内实现 。因而 ,国家的现行农地政 综合分析的结论是 : 从决策的观点看 , 集体地
策仍是过渡性的 。 权和准租佃制要劣于私人地权和租佃制 。历史实
集体产权和受限的私人决策有现实的制度背 践证明 ,以公共决策取代私人决策付出的社会成本
景 ,而决定这种制度背景并使之固化的因素 , 往往 是巨大的 。
是处于某种均衡的利益格局 ———所谓“准租佃制 ”
[参考书目 ]
便是其集中反映 。租佃制是建立在私人地权基础
上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制度 。联产承包制 [ 1 ]吴敬琏 .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 [M ]. 上海 : 上海远东出版
与此很相似 : 即一方 (农村集体 ) 拥有所有权 (“田 社 , 20041
[ 2 ]戈登 ・塔洛克 . 寻租 [M ]. 成都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底权 ”) ,另一方 (农户 ) 拥有使用权 (“田面权 ”) ,
19991
承包合同是土地租约 , 承包费和“三项提留 ” 是地
[ 3 ]吴军 . 紧缩与扩 张 ———中 国经济 宏 观 调 控 模 式 选 择
租 。但由于它建立在公权基础上 , 与租佃制相比 ,
[M ].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11
无论是经济当事人的行为 ,还是两种制度安排的效
[ 4 ]张军 . 特权与优惠的经济学分析 [M ]. 上海 : 立信会计
率 ,都有重大原则区别 , 故称之为“准租佃制 ”
。首 出版社 , 19951
先 ,租佃制的契约当事人的私人决策具有完整性 , [ 5 ]毛寿龙 . 土地资源最好按产出配置 [ N ]. 中国经营报 ,
即在既定的资源禀赋下 ,当事人会达到寻求自利的 2004 201 2051
均衡 ; 而集体地权的当事人地位不独立 , 产权界定
不完整 、不明晰 , 当事人只能选择准租佃制 。关键 (责任编辑  哈布尔 )
在于 ,集体地权是一种人人有份的产权 , 即集体的

11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