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單元 13 文化反思(駁論技巧)課文結構工作紙

講讀一《荀子‧勸學》(節錄)評分參考

一、 閱讀前哨站知識重温(32 分,每項 2 分)
(第二版)第四冊,頁 13.4~13.5)
(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1. 駁論的方法

駁論是以 批倒對方的論點 為目的。駁論的方法包括以下三種:

(1) 駁斥論點:即 直接反駁 對方的論點,指出其見解或主張的 謬誤 。

(2) 駁斥論據:即反駁對方用以支持論點的 事實論據 是虛假的,或 理論論據 是

錯誤的,使其論點站不住腳。

(3) 駁斥論證:即指出對方論證過程中所犯的 邏輯謬誤 ,如因果誤置、 自相

矛盾 、誤信權威、 以偏概全 等。

2. 正反立論

正反立論是指從正反兩方面論述自己的觀點,通過正反兩面的 對比 ,令論點更

加全面,論證更為嚴謹,加強內容的 說服力 。

3. 駁論文的結構

駁論文是通過 擺事實 、 講道理 的方法進行反駁,以證明對方的謬誤。這類

問題的基本結構包括三部分:

(1) 豎起靶子: 陳述 對方的論點、論據。

(2) 批駁敵論:就對方的論點、論據、論證的 謬誤 加以批駁。

(3) 總結全文:給對方所犯的謬誤 最後一擊 ,或提出 自己的結論 。

1
二、課文結構(86 分,每項 2 分)
(第二版)第四冊,頁 13.8~13.10)
(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中心論點 學習不可以 停止 。

‧ 後天學習可以改變 本性 :

① 比喻一:靛青色可以比蓼藍更 深 ;

② 比喻二:冰可以比水更 冷 。

‧ 學習可以使人由 惡 變為 善 :

③ 比喻三:木材通過烘烤,可以彎曲成 車輪 ,再曬乾 比

學習的意義 也不會回復 挺直 。 論
‧ 學習可以增長 知識 : 證

④ 比喻四:木材經過 墨線校正 能夠取直;

⑤ 比喻五:刀劍經過 磨礪 會變得更加鋒利。

道理:君子如能時常 廣泛地 學習,並每天 檢驗反省

自己,就能 智慧聰明 、行為不會有過失。

‧ 一整天的 思索 不如 片刻的學習 :

① 比喻一: 踮起腳遠望 不如直接到高處看得廣闊;

② 比喻二: 登上高處招手 ,手臂並沒有加長,但在遠

處的人也能看見我; 比

③ 比喻三:順着風呼喊,聲音並沒有 加大 ,但別人也 論
能聽得很清楚。 證
學習的方法

道理:學習的 效能 高於思考,只要肯學,就能解決問題。 駁
‧ 君子的本性並非跟一般人 有差別 ,只是善於 借助 論

外物 :

④ 比喻四:借助 車馬 的人,並不是行走快速,卻可以

行到千里 ;

2
⑤ 比喻五:借助 船隻 的人,並不是善於游泳,卻可以

橫渡江河 。

道理:只要善用 客觀條件 學習,就能事半功倍。

‧ 學習須不斷 積累 :

正面: 比

① 類比一: 堆積土石 成為高山,風雨就在那裏興起;

② 類比二: 匯聚水流 成為深淵,蛟龍就在那裏生長; 證
學習的方法

反面:

③ 類比三:不一步步地累積,就不能達到 千里之遠 ; 反

④ 類比四:不匯聚細小水流,就不能成為 江海 。

道理: 積聚善行 養成美德,就能神志從容,心智澄明,

具備 聖人 的心志。
單元13 文化反思(駁論技巧)
‧ 學習須 持之以恆 :
講讀一《勸學》(節錄)
① 「騏驥」對比「駑馬」
: 駿馬 一躍不超過十步的距離;

劣馬 課本練習參考答案
堅持不放棄可以走上十天的路程;

② 「鍥而舍之」對比「鍥而不舍」
:只雕刻幾下就放棄, 腐

爛的木材 也不能折斷;不放棄地持續雕刻, 金石 都
學習的態度
可以雕鏤。

‧ 學習必須 專心致志 :

③ 「螾」對比「蟹」:蚯蚓沒有 鋒利的爪牙 和強健的筋

骨,卻能向上鑽食土壤,向下喝到泉水; 螃蟹 有六隻

蟹腳和兩隻蟹鉗,卻只可寄住在 蛇鱔的洞穴 。

3
【版邊問題】
(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第四冊,頁 13.8~13.10)
1. 「青」與「藍」、「冰」與「水」之間有甚麼關聯?

靛青色從蓼藍中提煉,顏色卻比蓼藍更深;冰由水凝結而成,温度卻比水更寒冷。

2. 輮、繩、礪各有何功用?

輮可使筆直的木材彎曲成車輪,繩可將木材校正取直,礪可磨利刀劍。

3. 作者認為君子須具備怎樣的品質?

君子須廣泛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

4. 「登高而招」能達到甚麼效果?

手臂沒有加長,但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自己。

5. 「順風而呼」能達到甚麼效果?

聲音沒有加大,也能使人聽得很清楚。

6. 君子善於做甚麼?

君子善於利用外物幫助自己提升修養見識。

7. 「山」、「淵」、「德」是如何形成的?

都是依靠積累形成的。

8. 「騏驥」與「駑馬」各有何特點?

騏驥一跳不會超過十步的距離,駑馬則可不放棄地奔走十天。
9. 雕刻「朽木」與「金石」的難度相同嗎?
不相同。雕刻朽木的難度較低,雕刻金石的難度較高。

10. 「螾」與「蟹」各有何特點?

螾沒有鋒利的爪與牙和強健的筋骨,但可以向上鑽挖土壤來吃,向下喝到泉水。蟹

有六隻蟹腳和兩隻蟹鉗,但只能寄居在蛇鱔的洞穴裏。

4
【課堂提問】
(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第四冊,頁 13.8~13.10)

1. 荀子在第 1 段指出學習有何用處?

可以增長知識,改善本性,造就人才,令人有智慧和聰明,行為不會有過失。

2. 荀子說自己「終日而思」不及「須臾之所學」,「跂而望」不及「登高之博見」,
目的是甚麼?
說明學習能提高效能,比獨自思考優勝。

3. 荀子提出了哪些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一,必須積累學問。二,持之以恆地學習。三,保持專一的學習態度。

【篇章探究】
(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第四冊,頁13.12~13.14)

1. 試解釋下列句子中附有▲的字詞,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1)其曲中規。(第 1 段) 其: 它的,指木材取

(2)輮使之然也。(第 1 段) 然: 這樣,指木材變得彎曲

(3)君子生非異也。(第 2 段) 異: 差別

(4)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第 3 段) 興: 興起陳

(5)聖心備焉。(第 3 段) 備: 具備

5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寫成白話文。

(1)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第 2 段)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比不上片刻學習到的知識。

(2)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第 3 段)

只雕刻幾下就放棄,(即使是)腐爛的木材也不會折斷;不放棄地持續雕刻,

(連)金石都可以雕鏤。

3. 本文共有 3 段,試根據課文內容,概括每段的論點。
段落 論點

第 1 段 學習可以增長知識,改善本性,造就人才,強調學習的重要。

第 2 段 學習有提高效能的作用,君子善於借助後天的學習而有所成就。

第 3 段 學習的方法在於不斷積累,並持之以恆,而且貴在專一。

4.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甚麼?作者以哪種起筆法帶出中心論點?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作者以開門見山的方法帶出中心論點,在篇章

開首,開宗明義地點出「學不可以已」。

5. 以下是一段分析《勸學》第 1 段的文字,試把它填寫完整。
在《勸學》開篇,作者連用五個比喻展開論證。首先,作者以「青」、「冰」
A 外在環境對學習的影響。 ○
B 學習須樹立正確的目標。 ○
說明(1) 然後以「輮以為輪」作比喻,說明
C 學習的過程應循序漸進。 ○
D 後天的學習可改變本性。 ●
(2) 學習可使人由「惡」變為「善」 的道理。最後以「木受繩則直」、「金就礪

則利」的比喻,說明 (3) 博 學 和 (4) 參 省 是增長智慧的關鍵,呼應了

(5)「 學不可以已 」的論點。作者運用比喻論證的好處有很多,但不包括的一項


A 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
B 引經據典,具說服力。 ●
是:(6)
C 使問題層層深入,富邏輯性。 ○
D 深入淺出地闡明道理。 ○
6. 作者在第 2 段以「跂而望」、「登高之博見」作喻說明學習的作用。
6
(1)「跂而望」、「登高之博見」比喻甚麼?說明了甚麼道理?
 以「跂而望」比喻 只是獨自思索 。

 以「登高之博見」比喻 借助學習現實中的各種事物所得到的知識 。

道理: 學習遠比獨自思索更能提升知識水平。

(2)承上題,有人認為這個比喻運用得適切,試說明其看法。
有人認為這個比喻運用得適切,是因為作者指出登高比踮起腳遠望看得

更遠 ,論證 學 與 思 的關係,說明學習的 效能 高於 思考 ,

只要 肯學 ,就能解決問題,這個比喻使抽象的道理變得 生動具體 。

7. 第 2 段中,作者以駁論的方法展開論證。
(1)作者以君子「善假於物」駁斥了甚麼觀點?
A 君子的本性善於學習。
B 君子不善於利用外物。
C 君子的本性與眾不同。 A B C D
D 君子不需要後天學習。 ○ ○ ● ○

(2)承上題,作者如何駁斥這個觀點?試評論其論證的邏輯性。
作者以「登高而招」、「 順風而呼 」、「 假輿馬 」和

「 假舟楫 」為喻,說明借助 外物 ,就能「 見者遠 」、

「聞者彰」、「 致千里 」和「絕江河」,論證只要善於利用

客觀條件 學習,就能 事半功倍 ,生動地說明了學習

方法 與學習 成效 的關係,論證條理 清晰 ,合乎邏輯。

7
8. 作者通過以下兩段引文論述甚麼論點?兩者的論證方法是否相同?試加以說明。

甲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
備焉。(第 3 段)
乙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第 3 段)

兩段引文的論點相同,均指出學習須注重積累。兩段引文雖同樣運用類比論證的方

法,但論證角度不同。引文甲運用正面立論的方法,論證只要不斷學習,就能達到

心智澄明的境界,具備聖人的心志。引文乙則從反面立論,論證若不注重積累將無

所成就。

9. 除了本文的首段外,作者還在第 3 段連用六個比喻,構成以下三組對比:

甲 「騏驥」與「駑馬」對比
乙 「鍥而舍之」與「鍥而不舍」對比
丙 「螾」與「蟹」對比

(1)試指出「駑馬」、「螾」相較於「騏驥」、「蟹」的優勝之處。
「駑馬」相較「騏驥」能持之以恆,所以可奔走較遠的路程。「螾」相較「蟹」

專心一致,所以能挖土作穴,不用寄居他人之下。

(2)作者通過這三組對比分別帶出甚麼論點?

作者以「騏驥」與「駑馬」作對比,論證知識的積累不在於先天條件的優劣,

而在於後天能努力不懈。以「鍥而舍之」與「鍥而不舍」作對比,論證惟有

持之以恆、不放棄,才能有所成就。又以「螾」與「蟹」作對比,論證學習

必須專心致志,方可將勤補拙。

8
10. 承上題,這三組對比對你的日常學習生活有何啟發?試以不多於 80 字概述。(標
點符號計算在內。)

這 三 組 對 比 使 我 明 白 到 學 習 需 要 持
15

之 以 恆 、 專 心 致 志 的 道 理 。 我 們 上
30

課 時 須 專 心 聽 課 , 不 可 心 不 在 焉 。 45

即 使 天 資 不 如 人 , 我 們 亦 不 應 氣 餒
60

懈 怠 , 應 在 學 習 過 程 中 培 養 毅 力 和
75

專 注 力 。
90

(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比較閱讀】
(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第四冊,頁13.14~13.15)

1. 《勸學》與《論語.論君子》中均提及「君子」的行為,試根據以下引文,比較孔
子與荀子對「君子」的要求有何異同。
由「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第 1 段)、「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

不固」(《論語.學而》第一)及「君子求諸己」(《論語.衞靈公》第十五)可

見,荀子與孔子均強調君子應善於內省,反思自己的行為,從而鞏固所學,修養德

行。不同之處是,荀子還要求君子行為沒有過失,孔子則要求君子有了過失不怕改

正。此外,荀子要求君子善於借助外物學習,孔子則要求君子言行莊重,誠實不欺,

慎交朋友,可見孔子對君子的要求所涵蓋的範圍更廣。

2. 比較《勸學》與《師說》,荀子和韓愈對學習方法及學習態度各持甚麼看法?試略
述之。
(1)學習方法

《勸學》中荀子認為學習貴在積累知識;《師說》中韓愈則主張跟從老師學

習。

(2)學習態度

荀子認為學習須有恆心、專一;韓愈則主張學習應保持不以拜師學習為恥的

虛心態度。

3. 試閱讀以下一節引文,回答所附問題。
9
(1)以上引文中,孟子以牛山之木為喻說明甚麼道理?
孟子以牛山之木為喻,說明人性本善的道理。他認為人有行善的能力。假如

人追求聲色的享受,就容易蒙蔽本心。所以需要注意培養本心,有為善的意

識,養成行義的習慣。

(2)根據《勸學》所提出的觀點,可推知荀子對人性有何預設?你認為孟子是否
會同意荀子的觀點?試抒己見。
荀子在《勸學》中強調學習能改變人的本性,可推知他以人性本惡為論證的

預設。荀子認為人可通過學習,達致「知明而行無過」,可見他認為學習可

以修養品德,造就人才,因此主張人需要憑藉客觀條件,採用適當的學習方

法和態度修養本性,積善成德,藉以去惡遷善。我認為孟子會同意荀子博學

參省、積善成德的向善方法。因為引文中孟子認為人有求善的自覺,只要得

到適當的存養就可以修養本性或恢復善性,與荀子注重修養德行,導人向善

的看法相似。但孟子不會同意荀子對人性的看法。因為引文中孟子以牛山之

木本為茂盛為喻,說明人性本善,再以牛山之木被砍伐、被牛羊吃掉而變得

光禿禿為喻,指出一般人對於惡人有誤解,以為見到他們有如禽獸的行為,

就認定他們沒有善良的本性。由此可見,我認為孟子不同意荀子對於人性本

惡的觀點。

(3)荀子和孟子均以木材為喻說理,你認為何者的論據更適切?試說明理由。
我認為孟子的論據更適切。孟子以「牛山之木嘗美」為喻,說明人性本是善

良的,又以木材遭到砍伐,被人們放牧的牛羊吃掉,以致山頭變得光禿禿為

喻,說明人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喪失善性,由此論證善性需要存養

的道理。孟子的比喻層層深入,條理清晰,有力地論證了人性本善、存養善

性的主張。而荀子以「木直中繩,輮以為輪」、「木受繩則直」為喻,說明

後天的學習可改變人性,造就人才,但是荀子並沒有說明木材的「曲」與「直」

何者更佳,論據層次單一,沒有正反論證,不及孟子的比喻適切。╱我認為

荀子的論據更適切。荀子以「木直中繩,輮以為輪」、「木受繩則直」為喻,

強調後天學習可改變人的本性,由此證明學習的重要。荀子運用博喻的方法,
10
從不同的角度反覆設喻說明同一道理,加強說服力。而孟子則由牛山之木比

喻人性,以木材被砍伐比喻人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喪失仁義之心。但比喻中的

木材是遭人為砍伐和放牧,而文中論說人們丟失人性中的善心是因為自身無

法抵禦環境的影響,可見兩者的情況並不相同,故其論據不及荀子適切。(學

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文化及文學內涵】
(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第四冊,頁13.16)

1. 孔子提出「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與《勸學》中
荀子的哪一句話意思相通?另,你同意這觀點嗎?試結合自身經驗,談談你的看法。
孔子的觀點與《勸學》中「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的觀點相通,兩

者均強調學習比思考更重要。

我同意這個觀點。因為不是所有的道理都能由自己思考所得。當遇到疑難時只靠自

己憑空思考,卻不肯潛心學習,不懂得向前人汲取經驗、知識,所得的很可能只是

主觀臆測,最終只是徒勞無功。所以人們不能一味思考而不學習。╱我不同意這個

觀點。我們應該學思並重,既不偏重於學,也不偏重於思。思考能使人融會貫通、

舉一反三。倘若在學習中只懂死記課本,不求理解,只求應付考試而不懂得思考如

何活學活用,這樣將難以觸類旁通,加以拓展,使學業有所進益。(學生自由作答,

言之成理即可。)

2. 現今社會提倡「終身學習」、「持續進修」,這與荀子在《勸學》中的主張是否相
同?試析述之。
部分相同。兩者均強調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人應時常保持學習的自覺,不斷學習知

識,不斷審視自己,調整心態,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但現今人們終身學習、

持續進修偏重學習技能,並將學習所得的知識視為謀取名利、提升生活質素的工

具,並非如《勸學》所言,視學習的作用在於積累善性、修養德行,以學習所得的

知識砥礪道德修養,以期達到聖人的理想人格。(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11
文化及文學知識工作紙

評分參考
(第二版)第四冊單元 13,頁 13.74~13.79)
(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一、中國傳統的人倫道德
【知識掌握】
1. 中國傳統的「人倫」
,意指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1 分) 及處理這些關係所

應遵守的 行為準則(1 分) 。(2 分)

2. 根據課文內容,子夏認為人們怎樣處理人際係才是修養高的表現?(2 分)

 待朋友見賢思齊 A B C D
 對父母盡力侍奉 ○ ● ○ ○
 為君主捨命服務
 擇偶以知識與美貌並重

A  B 
C  D 

3. 根據課文內容,判斷以下陳述,塗滿與答案相應的圓圈;各分題限選一個答案,
多選者 0 分。 (每道分題 2 分;各分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 0 分)
(4 分)

正確 錯誤 無從
判斷
(1) 確立「五倫」關係是社會安定的基礎。 ● ○ ○

(2) 「五倫」中,儒家最看重君臣關係,對朋友一倫較為 ○ ● ○
輕視。

12
4. 根據課文對「五倫」的概述,完成下表。 (每項 1 分)
(12 分)

「兄弟」 此兩倫源 「父子」 「君臣」


‧ 弟弟要(4) 敬重 ‧ 子女要孝順父母;
於 (5) ‧ 「君」包括(7) 國家
‧ (6) 孝親 的
兄長;兄 血緣關係 和政權;
觀念有助建立事
長愛護弟妹; 而生的親 ‧ 臣下應忠於君上,君上應(8)
君敬上的思想。
‧ 提倡敬老愛幼。 情,稱為 禮待 臣
「天倫」。
下。

「五倫」:強調五種人際關係及其行
為準則,講求「父子有親,

君臣有(1) 義 ,夫婦有

(2) 別 ,長幼有序,朋友有

(3) 信 」
,是儒家倫理道德的

核心內容。

「夫婦」

‧ 是其他人倫關係的(9) 發

端 ; 「朋友」

‧ 講求夫婦二人要(10) ‧ 要以(12) 誠 相待;

要遵守承諾。
相敬 ,過「(11) 男主

外,女主內 」的生活模

式。

13
5. 中西方的人倫觀念有何差異?根據課文,完成下表。 (每項 1 分)
(8 分)
中國 西方
‧ 提倡(1) 羣體 本位,由於中國 ‧ 注重自由自主,重視個人的(5) 獨

以農立國,族人需要分擔耕作任 立價值 ,尊重個性的發展,強調

務,聚居的方式形成了古人重視人 (6) 個體 本位,崇尚自我價值。

在(2) 社會羣體中關係 的表 ‧ 認為(7) 個人自由 是每個人與生

現。 俱來、不可剝奪的基本權利,只有

‧ 不強調、甚至否定(3) 個人自 保障個人自由,才能實現(8) 社會

由 ,認為只有嚴格遵守(4) 倫常 的公平 。

關係 ,社會才能安定。

【文化反思】
1. 中國人講究羣體的和諧,維護羣體利益長期以來成為大眾所遵從的道德標準,這種
思想對社會有甚麼影響?試談談你的看法。小組討論
中國人自古以此思想來維持社會的和諧平穩。(1 分)在社會秩序和個人應有本份的
規範下,個人順服整體的傳統道德多於自身的真正意願,致使中國人的性格傾向謙
和、沉默及不願突出自己(2 分)
,就算與權威意見相左時,也不敢直言爭論,以免
被指有違人倫道德(1 分)
。人們不敢有個人見解,以致中國社會傾向保守和缺乏獨
立思考,容易盲從附和權威。(2 分)(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如以 6 分計算)
評分參考:
‧ 能明確指出講究羣體和諧、維護羣體利益對社會的影響,最高每項給 2 分;
‧ 能詳細說明自己的看法,最高給 2 分。

2. 有指在中國,關係網和人情是分不開的,因而在很多事情上出現「拉關係、給面子」
的情況,漠視公平原則,以致侵害公眾利益,擾亂社會秩序。你同意這個說法嗎?
小組討論
同意。(1 分)中國人的倫理關係強調由親及疏,假如至親犯錯,往往因雙方的關係
而隱瞞包庇至親,危害公眾利益。
(1 分)現代社會以法律管治,若倫理與法治有所
衝突時,盲目地把倫理關係凌駕法治之上,這會對社會秩序構成嚴重的影響。
(2 分)
(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其他答案)
不同意。
(1 分)中國人重視倫理關係,由親及疏,推己及人,所謂「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對親人、朋友,乃至不相識的人都有情。(1 分)
而且,現代社會許多的糾紛源於人際關係欠佳。故此重視倫理關係,非但不會侵害
14
公眾利益,擾亂社會秩序,相反有助社會和諧穩定。(2 分)(學生自由作答,言之
成理即可。)

評分參考:(如以 4 分計算)
‧ 能明確指出是否同意重視倫理關係會侵害公眾利益,擾亂社會秩序,給 1 分;
‧ 能準確說明中國傳統倫理關係,給 1 分;
‧ 能詳細說明自己的看法,最高給 2 分。

二、中國傳統女性的社會地位
【知識掌握】
1. 在傳統倫理的制約下,中國古代婦女深受「三從四德」的規範。試分辨以下的言行
(每道分題 1 分)
屬於「三從」還是「四德」。(7 分)
三從 四德
(1) 女性要對父母言聽計從。 ● ○
(2) 女性要做針黹紡織、煮食的工作。 ○ ●
(3) 女性舉止要端莊大方。 ○ ●
(4) 女性在丈夫死後,要依靠兒子。 ● ○
(5) 女性要對丈夫忠貞不二。 ● ○
(6) 女性要賢良淑德。 ○ ●
(7) 女性要言語得體温柔。 ○ ●

2. 以下哪些有關中國傳統女性的的描述是不正確的?(2 分)
 女子必須要立即辦妥夫家所有人的命令。 A B C D
 女子必須持家有道,使族人關係和睦。 ○ ○ ● ○
 女子需要為男人守貞,而男人可以尋花問柳。
 女子纏小腳以取悅男性。
 女子可以選擇自己愛讀的言行規範典籍。
 女子愛借纏足來完成延續家族後代的職責。
A  B 
C  D 

15
3. 試根據課文,比較中國古代和近代的女性在教育和婚姻方面的境況。
(9 分)
(每項
1 分)
古代 近代
‧ 女性可以讀書,入
‧ 大多沒有接受(1) 正規的教育 ,但可以通
學校接受和男子
過「女教」,在家庭中接受(2) 父母及其他 同等的教育。
長輩 的教導,學習「三從四德」、儒家經
典、女教課本等;
教育
‧ 因社會倡導「女子不必明才」
、「女子無才便
是德」,女性不可學習(3) 詩詞歌賦 ;
‧ 要學習針黹編織,而學習(4) 琴棋書畫 ,
是為了將來能攀龍附鳳。

‧ 婚姻大事由(5) 父親 作主; ‧ (9) 一夫一妻

‧ 必須恪守婦道,從一而終,即使丈夫離世亦 制保障了女性權
不能(6) 改嫁 ,甚至要為保貞操而(7) 捨 益;
婚姻
棄生命 ;更要做到「夫無嗣,勸娶妾」; ‧ 男女雙方都有離
‧ 受到(8) 一夫一妻多妾 制和「七出之條」 婚的自由和權利。

的約束,而且隨時可被丈夫典賣。

三、中國傳統的朋友觀
【知識掌握】
1. 孔子認為「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是甚麼意思?(4 分)
 「友直」: 正直誠懇(1 分)

 「友諒」: 誠實不欺(1 分)

 「友多聞」: 見多識廣(1 分)

 可見孔子認為交友最重要的是: 品德(1 分)

2. 交友之道,古今相同,惟交友方式有異,根據課文,完成下表。 (每項 1 分)
(8 分)
‧ 純粹出於人的自覺選擇;

朋友之定義 ‧ 朋友的範圍很廣泛,不分血緣、(1) 年齡 、貴賤、(2) 種族

等。

16
‧ 以(3) 道義事業 相勉、着重彼此互信,可以(4) 和而不同 ;

‧ 會為培養(5) 仁德 和追求事業共同進發;
交友之道
‧ 尊重對方的(6) 想法 和性格;

‧ 在朋友行差踏錯之時(7) 加以規勸 。

古 面對面交流溝通。

交友途徑 ‧ 親身接觸;

‧ 通過網上交友平台或(8) 即時通訊軟件 認識新朋友。

3. 根據課文內容,以下引文說明了甚麼交友之道?塗滿與正確選項相應的圓圈。
(6
(每道分題 2 分)
分)
選項:
A 朋友之間應該誠懇相待。
B 交友不能有任何倚仗的觀念。
C 朋友之間應該互相鼓勵。
D 朋友之間的信任應是超越利益的。
E 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學習。
F 交友的範圍愈大愈好。
A B C D E F
 「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 ● ○ ○ ○ ○
 「一純粹之精神上人格上,超乎一切私心與利害 ○ ○ ○ ● ○ ○
之關係。」
 「一鄉之善人,友一鄉之善士,天下之善人,友 ○ ○ ○ ○ ○ ●
天下之善士。」

1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