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勸學》

內容:
1. 根據文章內容,君子是否天賦異稟?試加以說明。
君子並非天賦異稟,文中明言「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可見君子之所以成為君子,並
非資質優於常人,而是因為懂得不斷學習,才能比他人更有學問和德行。

2. 作者認為應怎樣做,才可達到「知明而行無過」呢?試簡略說明。
「知明而行無過」意指心智澄明而行為沒有過失。作者指出,人若能廣博學習和多省察自己,
便能達致上述的境界。

3. 文中最後一段以多個比喻說明甚麼道理?
作者以泥土能堆積成高山、水滴能積累成深淵的比喻,說明學問需一點一滴累積,不能一步登
天,因此學習要有恆心。
作者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說明要取得成果必須持之以恆。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比喻則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成功,帶出學習應有堅持到底的決
心。
作者以蚯蚓及蟹比喻專心致志與心浮氣躁的分別,說明如果學習專注,即使先天條件不如別人
,也有可能獲得較佳成果。

4.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甚麼?試摘原文作答,並解釋這句話的意思。作者對於學習有哪幾方面
的主張?
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可以停止學習。
作者對於學習有以下幾方面的主張:
● 君子須透過學習,增進個人的智慧和完善道德修養。
● 藉學習可以彌補本身的不足,增進個人的能力。
● 學習要透過不斷累積,持之以恆,才能夠有所成就。
若能做到以上幾點,便是「學不可以已」了。

5. 綜合全文,作者認為學習有甚麼作用?
作者認為學習能使人改變天性和進步,就如「木受繩則直,金受礪則利」一樣。
學習亦可使人獲得知識以及建立良好的價值觀,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

作法:
1. 本文的中心論點出現在文章的甚麼位置?這種寫作手法有甚麼好處?
●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出現在文章的開端。
● 這是「下筆立論」的寫作手法,可收先聲奪人之效。
● 文章首先點明學習不可以停止,以強化讀者的印象。然後由此開啟下文,逐步提出學
習的重要性、成效、方法以及應有的態度等,緊扣「為學」的主題層層展開,使讀者
易於掌握全文要點。

2. 根據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甲「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乙「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除了比喻論證,上面兩段引文運用了哪種論證手法說明道理?試加以說明。
兩段引文均運用了對比論證。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將「騏驥」和「駑馬」對比,前者雖為良駒
,但僅僅躍前一步,走得不遠;後者雖為劣馬,但堅持拉車十天,故能到達較遠的地方,
由此說明學習的致勝之道在於恆心和毅力,而非資質的優劣。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以「朽木」和「金石」作對比,先從反面指
出若輕易放棄,即使朽木亦不能折斷,但如能持之以恆,縱然是金石也能雕刻好,由此說
明學習應有堅持不懈的決心,方能取得成果。

3. 作者如何運用對比手法說明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試舉一例加以說明。
作者以螃蟹及蚯蚓作對比,蚯蚓雖「無爪牙之利」,又不強壯,卻能「上塵埃土,下飲黃泉」
,憑自己努力找到吃喝,這全因牠專心一志;反觀螃蟹,牠雖有「六跪而二螫」,卻只能
四處尋找「蛇蟺之穴」棲身,這只因牠心浮氣躁,不如蚯蚓般專注。
作者以螃蟹及蚯蚓的對照,闡明學習應有的態度,並以此說明只要專注學習便能彌補先天不
足。

4. 本文善用比喻,以形象說理,試舉例說明其如何以形象說理及其效果。
例如文中藉由種種譬喻反覆強調學習的態度必須循序漸進,持恆專一。首先藉由「青出於
藍」、「冰寒於水」兩個事例,說明後來居上的事實;接著指出木材經過加工做成車輪後
,也無法恢復筆直的原狀。

5. 第3段的論點是甚麼?除了比喻論證以外,這一段還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來論證論點?試
舉例說明。
(1) 論點:為學必須不斷累積、堅持不捨和專一。
(2) 論證方法:
類比論證:文中以堆積土石成高山風雨便興起,以及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會生長,類比推
論出一個人多行好事,養成崇高的品德,自然心智澄明,具備聖人的思想境界,證明累積
的重要。
對比論證:以駿馬一跨躍不能超過十步距離,對比劣馬拉車走十天能跑完千里的路程;再以雕
刻幾下,朽木不會折斷,對比不停地雕刻,金石也可以刻鏤,論證「不舍」堅持的重要。
以沒有爪牙和強健筋骨的蚯蚓可以挖洞吃泥土、喝泉水,對比有螯和足的蟹,卻要寄居在
蛇鱔的洞穴,論證專心的重要。

6. 作者為何要於首段提出「青出於藍」、「冰寒於水」的比喻?運用比喻有何好處?
作者以這兩個比喻帶出學習能使人進步的道理,論證論點「學不可以已。」
比喻可把抽象道理具體呈現,使論點闡述得清楚易明,亦更為生動。

深度:
1. 究竟是先天的質性還是後天的學習比較重要?本文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你的看法呢?
能否就個人學習經驗略述你的看法?
先天與後天的因素同樣重要。若完全歸咎於先天質素問題,則易產生為宿命且不知應對自己負
責的人生態度;但若完全認為是後天的學習勝過一切,則又不免犯了環境決定論的錯誤。

2. 荀子如何運用對偶和排比句式來加強文章的表現力?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子,並略加說
明。(6分)
(1) 對偶:
 句子:單句有「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複句有「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 不積小流
,無以成江海」。
 說明:句子整齊、勻稱,讀起來琅琅上口,不但增添了文章的氣勢,而且豐富多變的對偶句
形式,使文章瑰麗多采,厚重典雅。
(2) 排比:
 句子: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說明:具有排山倒海的氣勢,起強調內容的作用;音節跌宕有致,既富論辯色彩,又富文學
韻味。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