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文言選讀‧出師表‧分析與探究

1 課文共七個自然段,按內容可分成四個部分,試填寫下表。(12 分)
部分 段落 內容大意
一 第1段  分析蜀漢當前的形勢,(1分)勸勉後主要虛懷納諫。(1分)

二 第 2-5 段  勸勉後主要賞罰分明,(1分)並推薦宮中和營中賢能之士,(1 分)
(1分) 以及提醒親賢遠佞。(1 分)

三 第 6 段  敍述自己的身世,(1分)表明自己忠貞為國的心迹,(1分)以及出
(1 分) 師北伐的原因。(1分)

四 第7段  重申君臣的職責,(1分)再次勸諫後主,望君臣協力,興復漢室。(1
分)

2 在課文第 1 段,諸葛亮三次提到先帝有甚麼用意?試摘錄原文加以說明。(6 分)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1分)勉勵後主發憤圖強,繼承父志,復興漢室。(1分)
「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1分)朝廷內外的官員和將士忠心為國,是因為追念先
帝的知遇之恩,提醒後主羣臣效忠是得到父蔭,宜好自為之。(1分)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1分)先帝虛懷納諫,使忠臣義士的士氣高漲,先帝這種德
行,後主宜效法。(1分)

3 試根據課文第 1–5 段,回答問題。


(1) 在這幾段中,諸葛亮勸勉後主做甚麼?試分別用四字概括。(3 分)
 虛 懷 納 諫 從第 1 段可見

 賞 罰 公 平 從第 2 段可見

 任 用 賢 能 從第 5 段可見

親 賢 遠 佞

(2) 諸葛亮以甚麼方法勸勉後主「親賢遠佞」?試略加說明。(3 分)
答:他從正反兩面舉出事例來論證:(1分)前漢的君主親近賢臣,遠離小人,使國家強盛;後漢
的君主親近小人,遠離賢臣,使國家衰微。(2分)

1
(3) 諸葛亮勸勉後主「親賢遠佞」時,提出甚麼具體的建議?(2分)
提升工作表現優異的官員。
貶謫工作表現不好的官員。
宮中之事,要諮詢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
軍旅之事,要諮詢將軍向寵的意見。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4 試根據課文第 6 段,回答問題。
(1) 第 6 段中,諸葛亮向後主說的一番話,有甚麼用意?試摘錄原文,加以說明。(8 分)
原文 用意
不求聞達於諸侯。  說明自己本性淡泊,無意追求功名富貴,只為報先帝知遇之
恩,以免後主猜疑。(2分)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  指出南方已平定,蜀漢無後顧之憂,而且軍備充足,是北伐
率三軍,北定中原。 的好時機。(2分)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 勸勉後主發憤圖強,繼承先帝復興漢室的遺志。(2分)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  表明自己盡力完成先帝的遺命,效忠於後主,以報答先帝。
分也。 (2分)

(2) 第 6 段中,諸葛亮多次提到先帝,目的是甚麼?(3 分)
答:諸葛亮的目的除了是藉此表白自己忠君愛國的心志外,(1分)還希望用父子之情感動後主,
希望他能深切遵行先帝的遺訓。(1分)此外,以先帝的名義和權威,加強勸諫的效果。(1分)

5 在《出師表》中可見諸葛亮具備以下特點,試從文中各舉一例為證,並略加說明。(8分)
(1) 感恩圖報:他本來隱居南陽,但劉備紆尊降貴,三顧草廬,他為報答劉備的賞識而出山效命。
/ 劉備臨終託孤,他為了報恩,受命以來,為國家盡心盡力,恐有負所託。(2 分)
(2) 忠貞為國:他輔助先帝二十一年,不辭勞苦。/ 自先帝臨終時把國家、少主交託與他後,他早
晚憂慮,為恐有負所託。(2 分)
(3) 曉暢軍事:他能把握當時天下三分的形勢,深知蜀漢地小力弱,不能久守,故決定以攻為守,
北伐曹魏。/ 在北伐之前,懂得先平定南方,以除後顧之憂。(2分)
(4) 處事周密:他在出師之前,特別向後主上表,提出處理朝廷和宮中事務的原則和人選。/ 他北
伐前先平定南方,以消除後顧之憂。(2分)

進階思考
6 試閱讀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甲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
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
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 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節錄)
2
乙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
天下之達道也。
——《中庸》第二十章(節錄)

(1) 從引文甲可見,諸葛亮對後主來說,涉及引文乙所提到的哪兩種人倫關係?(2 分)
答:君臣、(1分)父子。(1分)

(2) 承上題,諸葛亮對後主來說有哪兩種身份?試從《出師表》中摘錄語氣符合這兩種身份的原文
句子,並簡略說明。(5 分)
身份 原文 說明
臣子 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  自稱為「臣」,稱後主為「陛下」,
(0.5 分) 也。(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皆可) 並表示忠心,是臣下的語氣。(1分)

父執 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1分)  以「宜」或「不宜」等語,叮嚀囑


(0.5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皆可) 咐,是父執輩的語氣。(1分)

(3) 承上題,諸葛亮分別在甚麼時候用這兩種語氣,達到甚麼效果?試加以說明。(4 分)
 他在向後主推薦賢能,分析天下的形勢,表明北伐的決心時,用臣下的語氣,(1分)語氣恭
敬有禮,能顯示出效忠後主的心志。(1分)
 他在勸諫後主虛懷納諫、賞罰公平及徵詢治國的良策時,用父執輩的語氣,(1分)語氣委婉
懇切,能使後主較易接納建議。(1分)

(4) 據引文甲,劉備臨終時稱許諸葛亮「必能安國」,又對他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假如你是諸葛亮,你會怎樣理解劉備這兩句話?試簡略說明。(4 分)
 第一句話:劉備這句話表示了他對我的信任,(1分)相信以我的才幹必定能輔助劉禪,完成
統一漢室的大業。(1分)
 第二句話:這是劉備的門面話,無論劉禪是否成材,我也要鞠躬盡瘁,輔助劉禪。(1分)因
為在傳統的君臣倫理規範下,即使君主沒有才能,臣子也不可取而代之。(1分)(學生自由
發揮,言之成理皆可)

(5) 據引文甲,諸葛亮回應劉備的託付時說:「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試評價這種思想。(答
案不多於 100 字,標點符號計算在內。)(4 分)
答:這話反映了諸葛亮認為臣對君要講求忠貞,甚至甘願付出自己的性命;(1分)而且君臣身份
有異,臣子不能僭越, 取代國君。(1分)我認為這種思想能夠維持國家的穩定,(1分)
君臣之間能各守本分, 不互相猜疑, 也不會為了王位而互相殘殺。(1分)
(另一立場答案)這話反映了諸葛亮認為臣對君要講求忠貞,甚至甘願付出自己的性命;(1
分)而且君臣身份有異,臣子不能僭越,取代國君。(1 分)我認為這種思想容易造成愚忠,
(1 分)如果遇上殘暴的國君,臣子不問是非,盲目為他效力,只會禍國殃民。(1 分)

3
7 試閱讀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甲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君子》第9則)
乙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仁》第2則)

(1) 根據課文和引文甲,可見諸葛亮的行為跟孔子的想法有甚麼相合的地方?(3 分)
答:諸葛亮有才能,卻隱居南陽,不求富貴名位,(1 分)直到得劉備賞識才出山報效他的知遇
之恩。(1 分)可見他不擔憂自己的才幹得不到賞識,與孔子「不病人之不己知」的看法相
合。(1 分)

(2) 根據課文,諸葛亮好甚麼人?惡甚麼人?(2 分,1 分)


 所「好」的人:賢能的大臣,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褘、董允等為人「良實」、「志慮
忠純」的大臣,(1分)和「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將軍向寵。(1分)
 所「惡」的人:奸佞小人。(1分)

(3) 承上題,根據引文乙,你認為諸葛亮可算是仁者嗎?為甚麼?
答:我認為諸葛亮可算是仁者,(1分)因為他能理智地判斷對人的喜惡,秉持公正,推薦人才時
以忠心及有才能為標準,(1分)沒有偏私或考慮自己的利益。(1分)(學生自由發揮,言
之成理皆可)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