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4 師說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10分)
(1)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孰:誰(2分) (2)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出:超越(
2分) (3)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益:更加(2分) (4)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遺:遺
棄(2分) (5)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攻:鑽研 / 從事(2分)

2 試把以下文句語譯為白話文。(6分)
(1)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不懂句讀,以及有疑難不能解決,(1分)有的向老師學習,(1分)有的則不請教 老師。
(1分)
(2)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只是彼此在領會道理的時間上有先後,(1分)在學術、技藝方面各有專長,(1分) 就是
這樣罷了。(1分)

3《師說》屬「說」一類,這類文體的寫作目的是甚麼?(2分)
「說」的寫作目的:
用以說明道理。(2分)

4《師說》中韓愈提出「古之聖人」和「今之眾人」的不同表現,運用了甚麼論證方法? 他以此
論證甚麼觀點?試加以說明。(1分,3分)
(1) 論證方法:對比論證。(1分)
(2) 論證的觀點:他以具有過人智慧的古聖人尚且願意從師學習,對比當時社會上智慧 低
於古聖人的一般人卻恥於從師學習,(1分)結果聖人更加有智慧,一般人更加愚 昧,(
1分)藉此論證從師學習的重要。(1分)

5 韓愈在《師說》中對士大夫的哪些行為表示大惑不解?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子,並加以
說明。(2分,3分)
(1) 句子: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2分) (2) 說明:
士大夫挑選
老師來教導兒子句讀,自己卻把求師視為可恥的事。(1分)他們 認為不懂句讀這些小問題
要請教老師,卻認為有疑難不能解決這些大問題不用請教 老師。(1分)士大夫採取這種不
聰明的做法,使韓愈感到大惑不解。(1分) 內容 複述、整合

6《師說》中韓愈描述當時「士大夫之族」的表現,以下為有關片段。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
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
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第5段) (1) 試根據以上引文,說明士大夫的身份及他們
的表現怎樣造成「師道之不復」的後果。 (4分)
士大夫是社會上地位較高的人,他們的行為對社會風氣有很大影響,(1分)連讀書 做
官的人也不從師學習,從師的風氣當然不再存在。(1分)此外,他們聽到別人談 論老
師、弟子的事,就聚在一起譏笑,(1分)令有意從師的人因為害怕被人譏笑而 不敢從
師學習,使從師的風氣不能恢復。(1分)

(2) 韓愈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來描寫士大夫的行為?試指出這種手法的效果。(1分,2 分)
 修辭手法:示現法。(1分)
 效果:運用示現法可使描寫的對象具體生動,有如見其人的效果,增加文章的感染 力。(
2分)

7 韓愈在《師說》中評論當時社會的歪風時流露強烈的感情。試說明以下三個句子中韓愈
認為「難」、「惑」、「怪」的原因,並總結他流露的感情。(8分) 當時社會的歪風 說明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
「難」的原因:人人都會有疑惑,但當時的人不從師
‧ 學習,便難以解決疑惑。(2分)
人之無惑也難 矣!(第3段) 愛
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

「惑」的原因:當時的人會為兒子擇師,自己卻恥於

也,則恥師焉,惑 矣!(第4段)
向老師學習,這種矛盾的做法既可笑又有乖情理,令人
費解。(2分)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 「怪」的原因:君子看不起醫師、樂師和各類工匠,
但當時的君子卻比不上他們,不懂從師學習,令人感
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歟!(第5段) 奇怪。(2分)

總結全文,韓愈流露出 憤慨 / 不滿(2分)的感情。

8 在《師說》中,韓愈舉出孔子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學習為例子,以下哪一項不是 這個
例子的作用?(2分)
A 論證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B 論證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
C 論證先聞道和有技藝專長的人便可為人師。 A B C D D 論證從師學習的必要。 ● ○ ○
○ B「聖人無常師。」(第 6 段)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第 6 段) D 這是全
文的中心論點。

9 韓愈在《師說》中稱讚李蟠「能行古道」,試回答以下問題。
(1) 李蟠能行甚麼「古道」?(2分)
「古道」:從師而學。(2分)

(2) 這反映李蟠的哪些特點?(2分)
 虛心好學。  尊敬師長。
 不隨波逐流。  恪守儒家治學之道。
A 、
B 、
C 、、 A B C D D 、、、 ○ ● ○ ○10 試根據以下《師說》的引文回答問
題。
甲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吾從而師
之。(第2段)
乙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第2段)
甲、乙兩句都與擇師不須理會老師的年紀有關,有人認為這種寫法語意重複,你有何 意
見?試就個人對文章的體會,略加說明。(3分)
我認為並不重複。(1分)作者在整篇文章都是針對當時的社會風氣提出見解,當時的 人重
視老師的年紀,作者認為這是嚴重錯誤的觀念,必須糾正,故此不厭其煩,再三 強調擇師應
以老師是否領會「道」為準則,而不須在乎老師的年紀。(2分)
11 在《師說》中,韓愈如何運用引用論證指出擇師的原則?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子,並 略
加說明。(2分,2分)
(1) 句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2分)
(2) 說明:引用孔子的話,論證老師不一定比學生更有才能或德行,只要對方先領會道 理或
有技藝專長,便應虛心向對方學習,(1分)聖人孔子尚且向德行不及自己的 人學習,
一般人更應從師學習。(1分)

12 試從《師說》中摘錄一個句子,概括擇師的原則,並寫出它與文章主旨的關係。(2分, 6
分)
(1) 句子: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2分) (2) 與主旨的關係:
本文的主旨是藉寫文章贈給弟子李蟠,批評中唐時期士大夫恥於從 師求學的歪風,宣揚從
師的必要。(2分)文中指出當時的士大夫不願從師求學的 原因,包括認為對方不能比自己
年輕,地位比自己低的感到羞恥,地位比自己高的 則有阿諛奉承之嫌。(2分)這句反駁了這
些錯誤的觀點,指出擇師的惟一原則是 對方是否領會「道」,突出從師的必要。(2分)

13《師說》照應緊密,結構嚴謹,試說明第6段跟上文各段的內容怎樣互相呼應。(12分)
第6段 呼應上文 說明
聖人無常師。  第2段(原文):道之所存,
 指出擇師的標準應是該位老
師是否領會「道(1分)」,聖 有固定(1分)的老師。
人只要遇到有「道(1分)」的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
人,就以他為師,所以並沒 師之所存也。(1分)

 第1段(原文):古之學者必
 以孔子為例子(1分),說明古
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賢不 及孔子。孔子 代的聖人、學者也跟從老師
有師。(1分)
 第3段(原文):古之 學習。
聖人,
曰:「三人行,則必有 我 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
師。」 問焉。(1分)

聞道有先後。  第2段(原文):生乎吾前,  重申領會「道(1分)」有先(1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 分)有後(1分),只要那人
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 比自
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 己先領會「道」(1分),就可
師之。(1分) 以跟從他學習。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