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FGC

捷 運 新 莊 線 CK570H 區 段 標 工 程 CK235 標 東 門 站
東北側鄰房建物沉陷抑制處理對策研擬說明

一、前言

本 CK570H 區段標東門站東北側鄰房建物(建物編號:E391~E420)
大多為地上 2~4 層/無地下室之 RC 或加強磚造構造,其基礎型式多
為獨立基腳基礎。
本次東北側建物沉陷評估主要針對連續壁施作完成後至目前
(94/7/03),沉陷量持續增加之情勢進行原因檢討及並提出改善對策。

本標施工期間於東北側鄰房建物(E391~E420)配置多處建物沉陷點
(SB)與房屋傾斜計(TI),監測系統平面配置圖詳附圖 1.1 所示。該區目前
(至 94/07/03 止) 連續壁已施作完成。依目前沉陷點監測變化資料(詳圖
1.2)顯示,該區測得之最大沉陷量為 54.30mm(SB257),而該區自導溝
施 作 完 成 期 間 (94/01/18) 至 目 前 (94/7/03) 之 最 大 沉 陷 量 增 量 為
17.00mm(SB254、SB255);另依目前傾斜計監測變化資料(詳圖 1.3)
顯示,該區測得之最大傾斜量 1_3 方向(南北向)為 298 秒(TI24),往開
挖區傾斜,4_2 方向(東西向)為-116 秒(TI25),往西向傾斜,而自導溝
施作完成至目前之最大傾斜量增量 1_3 方向為 99 秒,4_2 方向為 132
秒。

1
FGC

二、引致鄰房建物沉陷之原因分析

一般深開挖工程施工期間造成鄰房建物沉陷之原因主要有下列數
項:
1.連續壁導溝施築造成:連續壁導溝施工疏忽導致導溝壁崩坍擠進。
2.連續壁施工不良:包括開挖時間過長、穩定液品質控制不良、坍孔,或
出現破洞、漏水、管湧、接縫出現裂縫或漏砂等。
3.開挖控制不當:包括首挖過深、支撐施作延滯、支撐變形太大甚至彎曲、
支撐預力不足、中間柱隆起、壁體擠進、支撐拆除欠當、開挖面兩側壓力
不均衡等。
4.開挖面湧水:開挖面下方原有不透水土層受鑽孔未封填、水壓計或水位
觀測井安裝、中間柱貫穿等影響形成湧水孔。
5.施工抽水造成:開挖區外大量降水,可能引致大區域之地層下陷。開挖
區內降水時,若擋土壁並未貫入不透水層或壁體本身水密不良,壁外
地下水流入工區內,其影響亦與區外降水相同。
6.其地因素:如地盤改良灌漿造成地盤變形(隆起或沉陷)、壓力水管滲漏、
鋼軌樁或鋼鈑樁拔除未回填等。
本標東門站依目前施工進度與監測資料初步研判,造成該區鄰房
建物沉陷之原因主要有下列數項:
1.前置施工作業及臨時降水造成:前置施工作業(如管線挖掘遷移、淺層
開挖、排水溝施作…等),及施工所需臨時降水等施工因素造成建物沉
陷。由監測資料顯示沉陷點初始值建立至該區導溝地改施工前
(93/11/18)之施工階段產生 2.40~12.70mm 之沉陷量,最大沉陷量為
12.70mm(SB257),推測此沉陷量之產生主要應為前置施工作業及施工
所需臨時降水引致。
2.連續壁槽溝內外側 CCP 地盤改良:下列因素可能造成 CCP 灌漿產生先

2
FGC

沉陷之效應:(1)CCP 鑽孔擾動土壤,引致土壤鬆弛。(2)灌漿材膠結時
間若控制不當以致固結時間過長,或未確實跳樁施作導致鄰樁鑽孔與
灌漿影響已灌漿完成改良樁之固結成效。(3)黏土層中灌漿易激發大量
超額孔隙水壓,灌漿完成後超額孔隙水壓之消散將引致沉陷發生。由監
測資料顯示該區導溝外側 CCP 施作期間(93/11/18~12/03)引致 2.00~
13.60mm 之沉陷量,最大沉陷量為 13.60mm(SB261),而該區導溝內側
CCP 施 作 期 間 (93/12/15~12/31) 則 引 致 0.20 ~ 8.80mm 之 沉 陷 量 及
0.20~2.60mm 之隆起量,最大沉陷量為 8.80mm(SB257)。
3.連續壁導溝施工:導溝挖掘時因局部土壤應力解除,溝壁土壤有向內
擠進之趨勢,同時導溝施作時若擋土與支撐系統未完善,施工時將易
造成土壤崩落而引致地表沉陷。
理論上挖掘導溝造成之地表沉陷可依據 Fry & Rumsey(1982)之建
議進行評估:
0.25γKot H2
Sv = Sh = × 2
Es X +Z 2

其中 Sv,Sh = 地層某點之垂直與水平變位
γ= 土壤總單位重 = 1.85 t/m3
Kot= 總應力靜止土壓力係數 = 0.50
Es= 土壤楊式係數 = 1000 t/m2
H = 導溝深度,m
X = 與導溝之水平距離,m
Z = 欲求變位處之深度,m
依上述建議公式計算,預估挖掘導溝造成之地表沉陷量詳表 2.1 及
圖 2.1 與圖 2.2 所示。
由表 2.1 顯示預估導溝挖掘期間引致之理論地表沉陷量約 10.20mm,而
沉陷點監測資料)顯示該區挖掘導溝施作期間(93/12/31~94/01/18)引致
0.50~10.30mm 之沉陷量,最大沉陷量為 10.30mm(SB249)。

3
FGC

41.淺層降水:
由電子式水壓計監測資料顯示,雖然松三層之水壓變化不大,但
由於基地原有之淺層降水主要集中於松五層,上述之水壓觀測資料並
無法正確反應松五層之水壓變化;而由工地現場研判,於 SB251 及
SB260 前方各有一口 15m 深之抽水井,於施作期間均為現場施工用水
之主要來源,故推測沉陷量產生之主要原因應為施工所需臨時淺層降
水引致。
由於降水產生之沉陷狀況具時間遞延特性,即使於現階段暫停降
水,仍須待水壓回復常態水壓,及黏土層因降水產生之孔隙水壓消散
完畢後,沉陷狀況方會停止。
2.連續壁施工後續效應
連續壁挖掘時因土壤擾動造成應力解除,溝壁土壤有向側向解壓
之趨勢,進而引致地表沉陷問題。此問題可就兩方面進行探討:
 即時沉陷:由於連續壁開挖造成側壁土體鬆弛,將造成地表
上方於短時間產生沉陷;但由觀測資料顯示,槽溝開挖期間,
必無明顯之沉陷現象發生,故推測此作用影響並不明顯。
 壓密沉陷:由於連續壁開挖期間,由於土壤擾動造成應力解
除,溝壁土壤有向側向變形之趨勢,因而引致超額孔隙水壓
產生,雖然於連續壁澆置完成後,區域土體將回到平衡狀態,
但因超額孔隙水壓的消散需要較長的時間。由觀測資料顯示,
連續壁澆置完成後,沉陷速率雖較和緩,但仍有沉陷持續發
生,於前述說明尚屬符合。
由於連續壁槽溝開挖造成壁體週圍土壤之側向解壓,進而引致地
表沈陷之行為相當複雜,目前尚無完整之理論解,依據香港捷運工程
觀測結果顯示,連續壁構築完成後,主體開挖前的總變形量,可能高
達主体開挖總變形量之 40~50%。

4
FGC

歐章煜等人研究台北捷運連續壁構築過程之地表沈陷觀測資料發
現,於正常施工情形下,連續壁單一單元挖掘完成後引致之最大地表
沈陷量約為 0.05 Ht %(註:Ht代表槽溝深度),大部份的最大地表沈
陷量於距槽溝單元之 0.3Ht 範圍內發生,如下圖所示:

主要沈陷影響範圍為距槽溝單元之0.5 Ht左右,距槽溝單元之 1.0Ht


後之地表沈陷較不明顯。混凝土澆置對地表沈陷量的影響較不明顯。於
砂粘土互層之台北松山層中,單一單元挖掘完成後引致之最大地表沈
陷量為 1Omm~15mm;新加坡海洋粘土層中,單一槽溝單元挖掘
所引致之最大地表沈陷量為 24mm。
另比較上圖中單一試驗單元挖掘、多個試驗單元及整個連續壁體施
工所引致之沉陷包絡線可發現,連續壁槽溝開挖對於地表沈陷之影響
具有疊加效應,其中整個連續壁體施工所引致之沉陷量大於多個試驗
單元所引致之最大沉陷量,其比值大約為1.62,惟以上比例關係均僅
為歐章煜等人之統計資料,適用性仍待探討。
參考本標之多個試驗單元施作期間地表沈陷量結果(詳連續壁試
驗單元報告書)發現,沉陷量約為 5~10㎜,配合上述之比例關係,
故初步判斷於連續壁施工完成後,主體開挖工作開始前,預期最大可
能參考地表沉陷量約為16.2㎜。
台北捷運連續壁多個試驗單元施工引致之最大沈陷量為
0.07Ht08Ht%, 其所發生的位置及沈陷影響範圍, , 與單一單元施作
引致之相關位置及影響範圍大略相同。整個連續壁體施作完成後引致之
周圍土層及附近建物之最後總沈陷量,較單一試驗單元或多個試驗單
元施作過程引致之最大沉陷量為大;最大總沈陷量約為0.13Ht%,距
連續壁壁體1.5Ht至2.0Ht處之沉陷量較不明顯。針對本標採各分析模
式之初步沉陷預估值如下表,:但由於本標開挖深度較深,且穿越兩

5
FGC

層卵礫石層,故分析時連續壁底部深度採卵礫石層深度(GL-40m),
卵礫石層深度以下視為不動點(因礫石層於連續壁開挖引至地表沉陷
之影響極微),故分析時忽略不計,但其分析結果是否適用仍待進ㄧ
步探討,僅供參考,仍以試驗單元之結果為主要分析依據。

6
FGC

連續壁槽溝開挖引致地表沉陷經驗公式
1.CK245 標新莊站地表沉陷包絡線

槽溝深度 H = 40.0 (m)

距連續壁之距離 D = 0.5 (m)

δ/H(%)=0.035-0.0175D/H

地表沉陷比 δ/H= 0.0348 %

地表沉陷值 δ= 13.91 (mm)

2.歐章煜、楊玲玲(2000)

槽溝深度 Ht = 40.0 (m)

台北捷運單一單元挖掘完成後引致之最大地表沉陷量 δ=0.05×Ht%

地表沉陷值 δ= 20.00 (mm)

台北捷運多個試驗單元施工後引致之最大地表沉陷量 δ=0.078×Ht%

地表沉陷值 δ= 2832.00 (mm)

台北捷運整個連續壁整體施作完成後引致之最大地表沉陷量 δ=0.13×Ht%

地表沉陷值 δ= 52.00 (mm)

Clough and O'Rourke 包絡線之最大地表沉陷量 δ=0.15×Ht%

地表沉陷值 δ= 60.00 (mm)

3.何泰源、李魁士

槽溝深度 Ht = 40.0 (m)

δ=0.04Ht%

地表沉陷值 δ= 16.00 (mm)

7
FGC

三、後續處理方式結論

經參考實際沉陷量(表 1.1)主體開挖前各階段地表沈陷量比較表(表
3.1),得知連續壁施作期間(含導溝施作)引致之地表沉陷量大多小於
理論預估值,導溝施作期間鄰房建物之沉陷量在現場管控得宜之情況
下低於預期。導溝施作完成後承商亦已於該區施作 18 孔 L=5.5m 低壓灌
漿之建物保護應變措施,由沉陷點歷時變化資料(圖 1.2)均顯示整體沉
陷量與傾斜量之增加主要集中於施工前置作業及導溝內外側地改施作
期間,導溝完成導溝施作及連續壁開挖階段之地表沈陷量均大致符合
預期。後其變化趨勢已漸趨和緩,無顯著之遞增量,意即鄰房建物地表
沉陷與傾斜均已大致趨於穩定。

综合以上建物沈陷發生原因,由於自導溝施作完成及連續壁開挖
後開始,沉陷量大致以相同速率遞增,連續壁槽溝開挖並未對沉陷產
生明顯之影響,故判斷現階段以松五層淺層降水及連續壁開挖為主要
造成因素,承商亦於 5 月中旬起全面停止淺層降水,但因孔隙水壓消
散需相當之時間,目前尚無明顯之改善。

目前部分建物沉陷量已達警戒行動值,原應立即進行基地外建物
保護沈陷抑制措施,ㄧ般而言鄰房建物沉陷抑制工法如表 3.2。

考量本區大多為地上 2~4 層/無地下室之 RC 或加強磚造構造,


其基礎型式多為獨立基腳基礎。目前未達開挖階段,故亦無所謂截斷
破壞線之選項,因此建議施作目可採加固基礎下方土層方式進行,一
般而言,舊建物之靜力傳遞狀態的特點就是不存在超靜定之限制,擾
動建物基礎下方土層將可能破壞長時間來完成的平衡狀態。主要注意
事項但考量以下原因如下:

 於連續壁導溝內外側 CCP 施作期間,造成相當大之沉陷量,

8
FGC

可知該處淺層土層相當敏感。如貿然施作建物保護工作,可能
產生不可預期之負面效應。

 連續壁與鄰房距離過近,若施作基地外沈陷抑制工作,將與
後續之隔幕式灌漿施作位置衝突施作前須避免傷及維生管線。

 且本階段之連續壁工作亦告一段落,短期內無其他可能影響
鄰房穩定之工項施作。

故於此階段暫不考量進一步施作建物保護措施,以免因施工
不慎造成負面效應,並將加強現場監測系統之監控,嚴密觀察沈
陷量之遞增速率,並據以決定下階段建物保護施作方式。

本區大多為地上 2~4 層/無地下室之 RC 或加強磚造構造,


其基礎型式多為獨立基腳基礎。目前未達開挖階段,故亦無所謂截
斷破壞線之選項,故建議可採加固基礎下方土層方式進行,一般
而言,舊建物之靜力傳遞狀態的特點就是不存在超靜定之限制,
擾動建物基礎下方土層將可能破壞長時間來完成的平衡狀態。

基於以上考量,於個別建物超過行動值而須進行建物保護工作時,
最好的方法是在加固原有建物基礎下方土層的同時,盡量不改變現有
之平衡狀態,因此建議採用以下方式進行:

 以馬歇爾管低壓灌漿方式(如:馬歇爾管灌漿、LW 灌漿工
法)進行,以避免因擾動基礎下方土壤,造成於施作期間
即產生大量變形之負面效應。灌漿目的應以加固基礎下方
土壤為主,施作前須另行評估並詳細規劃灌漿位置及灌漿
量,須避免因漫流造成住戶維生管線收損。另因本區建物
形式不一,能提供之施工動線亦不盡相同,故承商將依個
別建物之狀況,視需要提送建物保護評估規劃案,於施工

9
FGC

前提送詳細之施工計畫書,並於核可後據以施工。

 鄰房建物外支撐方式進行建物扶正工作,此原理係利用型
鋼配千斤頂,於鄰房建物結構體外形成ㄧ個新的結構系統
並將荷重分布於原基礎外之穩定區域,藉以降低原基礎下
方之荷重並減少沈陷量;或於結構物傾斜惻施作側向支撐
藉以降低因不均勻沉陷造成之傾斜角。一般而言,此方法
之效果相當顯著,但對居民生活影響較大。,

因各結構體之構造並不相同,故承商將依個別建物之狀況,視需
要提送建物保護評估規劃案,並於核可後據以施工。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