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0

论文题目:近十年高考作文的语言研究

专 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硕士生:段凯红 签名:
指导教师:谢志礼 签名:
摘 要
在中学教育中,语文教学是一大难题。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
文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是其语文能力的表征。高
考中占据着“半壁江山”的作文,学生却并不擅长。目前的高考作文,语言表达大多
数表现为空疏干瘪、枯燥乏味、呆板僵死、空话套话较多,缺乏活力,更无美感可言。
笔者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以及“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对语
言的要求,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近十年各省市的高考优秀作文,结合思维训练,得出
高考作文语言的建构策略。要想在高考作文中做到脱颖而出,语言必须在达到“高考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的基础等级的前提下,达到发展等级要求的用词贴切、句式灵活、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而这就要求高考作文的语言要求新、求变、求美。
笔者在论文中初步进行了以下研究:
第一章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对作文语
言的要求两方面总结了高考作文语言写作要求;第二章对修辞和思维训练的相关知识
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第三章对近十年的高考优秀作文进行了解构,先总述了近十年作
文文风的转变,指出文章无论文风如何,必须要有“亮点”,之后从语音修辞、词语
修辞、句子修辞、辞格四个方面逐一对优秀作文的语言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笔者提出
了自己对高考作文语言建构的观点。只有将智能素养这一内功和写作技巧这一外功有
机地结合起来,文章才能如水晶球般浑然天成地呈现出来。

【关键词】高考作文 语言 思维训练 智能素养 写作技巧


【论文类型】基础

I
Title: study o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omposition
language in recent ten years
Major: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Name:Duan Kaihong Signature:
Supervisor:Xie Zhili Signature:

Abstract

In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Chinese teaching is a big problem.

Composition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eaching.Writing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end point of Chinese

teaching.The students writing level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language ability.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lays "half of

the country" in writing, students are not good at it. At present,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omposition, language expression

most is empty, dull, dull dead dry, hot air is more, lack of vitality, no

beauty at all.

According to the high school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 of

writing, as well a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omposition grading standards" of language, from a

rhetorical per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past ten years the provinces

of best college entrance essay, combining the thinking training,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omposition language writing

strategies. To achieve the talent showing itself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 the language must be in the

premise of rating to "college entrance essay grading standards" of

I
development, achieve the required grade choice of words, sentence

and flexible, good use of rhetoric, language expressive. And this

requires that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languag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hange, for the United states. The author

of the paper preliminary research is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from the high school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writing requirements,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omposition grading standards" on the writing

language two aspects summarizes the composition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language writing requirements; the second

chapter related knowledge of rhetoric and thinking training has

carried on the simple elaboration;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nearly ten years of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 outstanding composition, the first states the change of nearly

ten years of writing style, the article pointed out that no matter how

the style of writing, there must be a "bright spot", then one by one of

the outstanding composition language from the phonetic rhetoric,

rhetoric, sentence rhetoric, rhetoric four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the fourth chapter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view on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omposition

language. Only the intelligence accomplishment the skills and

writing skills of the external work organically, the article can such

as crystal ball - like nature itself -- highest quality out.

II
【 Key Words 】 The composition of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
Language The training of thinking Intelligent accomplishment
Writing skills

【Type of Thesis】Basics

III
目录
引言 ................................................................1

1 高考作文语言写作要求 .......................................3

1.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3
1.2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对语言的要求...........................3
1.2.1 语言流畅 .....................................................4
1.2.2 有文采 .......................................................5

2 修辞与思维训练 ...............................................7
2.1 修辞 ...........................................................7
2.1.1 修辞的概念和原则 .............................................7
2.1.2 修辞的一般要求 ...............................................7
2.1.3 修辞的分类 ...................................................8
2.1.4 传统修辞理论的不足 ...........................................9
2.2 思维训练 ......................................................10
2.2.1 思维的界定 ..................................................10
2.2.2 思维的基本分类 ..............................................10
2.2.3 思维与写作 ..................................................10
2.2.4 思维训练 ....................................................11
2.2.5 思维与修辞 ..................................................12

3 高考满分、优秀作文语言解构 ..............................15

3.1 近十年高考作文文风转变........................................15
3.2 语音修辞 ......................................................17
3.2.1 叠音词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18
3.2.2 象声词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19
3.2.3 节奏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20
3.2.4 其他语音修辞 ................................................21
3.3 词语修辞 ......................................................21
3.3.1 词语的形象化 ................................................22

1
3.3.2 词语的动作化 ............................................... 23
3.3.3 词语的色彩性 ............................................... 23
3.3.4 词语的凝练 ................................................. 24
3.4 句子修辞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 24
3.4.1 语义上的超常搭配 ........................................... 25
3.4.2 句式灵活 ................................................... 27
3.5 辞格 ......................................................... 29
3.5.1 排比 ...................................................... 29
3.5.2 比喻 ....................................................... 31
3.5.3 拟人 ....................................................... 31

4 高考作文语言建构策略 ...................................... 33
4.1 培养中学生的智能素养 ......................................... 33
4.1.1 学会观察和阅读,完善、提高认识机制 ......................... 33
4.1.2 表达真切感受,以形象生动展现情感生动 ....................... 36
4.2 辞格与相似思维 ............................................... 36
4.2.1 相似思维 ................................................... 36
4.2.2 比喻与相似思维 ............................................. 37
4.3 巧用诗句,扮靓语言 ........................................... 41
4.4 语言陌生化 ................................................... 42
4.4.1 理论 ....................................................... 42
4.4.2 类型 ....................................................... 42
4.4.3 训练策略 ................................................... 43
4.5 锤炼词语 ..................................................... 45
4.5.1 锤炼语言的基本功:六多 ..................................... 45
4.5.2 锤炼词语的多样化 ........................................... 46
4.5.3 锤炼动词、形容词、叠音词 ................................... 46
4.5.4 多用成语、四字词语 ......................................... 46
4.6 活用句式 ..................................................... 47
4.6.1 整散结合、长短参差、肯定句否定句连用 ....................... 47

2
4.6.2 巧用疑问句和感叹句 ..........................................47
4.7 增强文句的表现力 ..............................................47
4.7.1 增强语句的体验性............................................48
4.7.2 增强语句的审美性 ............................................48
4.7.3 增强语句的思辨性 ............................................49

结语 ...............................................................51

致谢 ...............................................................53

参考文献 ..........................................................55
附录 ...............................................................57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61

3
引言
1 研究缘起
在中学教育中,语文课作为基础课程,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单从短期内成绩的提高幅度来
说,语文课远远逊于数理化课程。因此,较之其他科目,语文教学无疑成为了中学教学中的难题。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作文水
平的高低是其语文能力的表征。在高考语文中,作文的分值比例占到 40%,可谓“半壁江山”,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中学教学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
周树人,三怕文言文。从中我们不难想象,学生对作文的喜爱程度以及擅长与否。语文教学难,
作文教学难上加难。
语言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写作能力体现的途径之一。语言承载着作者的思想。语
言的流畅与否,首先是作者整体思维水平的体现;其次是作者智力素养、能力素养的整体体现。
文章的立意是否深刻,主要凭借语言来表现,而文章的语言是否具有表现力,是否精彩,又是作
者智力的综合体现。在高考作文中,文章的语言更是阅卷老师评判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对高
考作文语言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立足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高考作文的语言。修辞,是对语言进行的综合艺术加工。修辞,
要立诚,切旨,适境。写作中,最能打动人的是作者的真情,真挚充沛的情感要通过优美的形式
表达出来,才最打动人心。在高考作文中,学生要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得准确无误、清楚明白,
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分析,首先要做到语言通顺流畅,也就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基础
等级”。那么在高考作文中要获得较佳的成绩,就必须达到“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发展等
级”,即“有文采”,要力求语言生动形象、妥贴鲜明、连贯得体,只有如此才有可能给阅卷老师
以深刻的印象和语言的美感,从而在高考作文中做到脱颖而出。
从高考作文语言运用实践分析,目前的高考作文,语言表达大多数表现为空疏干瘪、枯燥乏
味、呆板僵死、空话套话较多,缺乏活力,更无美感可言。本文通过探求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
途径、技巧,在达到“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基础等级”的基础上,力求达到“发展等级”要
求的“有文采”,即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方法、文句有表现力,以期能够为考生
写作和教师指导方面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

2 研究动态
近十年从语言角度对高考作文进行研究的论文,多涉及高考作文语言表达规范、语言表达弊
病、如何使语言有文采三个方面。

王大赫的《语言的简明——高考作文的文风规则》 阐述了简明是比“语言通顺”更高一层
的要求,简明常常能够反映考生思想明确、语言成熟的程度,并提出了在作文中做到简明的四条


《新闻与写作》2003 年第 3 期

1
措施:白话论述中恰当加进文言成分;运用成语;引用名言名句;在议论文中,不用修饰、描写
的语言,抓住阐述的中心。
专门论述高考作文语言表达弊病的论文,在文献中收录的只有一篇。朱光栋的《高考作文语

言表达弊病举隅》 中指出,在高考中,学生常见的语言表达弊病有以下八种:滥用修辞、引用
不当、重复啰嗦、不合逻辑、繁简不当、语言幼稚、语体不合、文字晦涩。
研究使语言有文采的具体训练策略的论文较多。这些论文基本涉及四个方面:
一是论述运用诗词、古典散文达到作文语言的典雅。如:杜芝芬的《高考作文与诗词运用》

从下列五个方面谈到了诗词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引用、博用、仿用、变用、化用。要求考生
不断地积累诗词,恰当运用,巧妙翻出新意,在高考中对话题作出诗意的表达;
二是论述作文语言的陌生化。如:蔡伟、王秋菊的《追求言语的陌生之美——高考作文高分

的语言策略》 中介绍了“语言陌生化”效应,指出了近年高考作文语言的四类痼疾:直白反呈
苍白、花哨反出漏洞、推理反显老套、仿用反成废话,并提出了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反弹琵琶、夸张变形、反常组合、词语错位;

三是论述作文语言的创新。如邵艳霞《点亮语言创新之灯》 中,概括出以下几种方法:化
虚为实法、物人异用法、大词小用法、动静化用法、庄谐互寓法、褒贬易用法等。该论文还指出,
技巧只是外功,关键是要注意积累,锤炼内功;
四是论述作文语言要运用修辞手法。如:万清平《精选词句作妙语巧用修辞谱华章——高考

作文“有文采”之“善用修辞”》 中指出修辞的准确运用,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考生要学会四
种技巧:巧用表达方式以增胜;锤炼词句以生辉;妙“比”生花,化抽象为形象;
“排”山倒海,
化孱弱为豪壮。

3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本论文的写作,笔者主要运用了文献综述法和分析论证法。
本文的语料来源:
相关研究文献的收集:收集国内相关著作、期刊论文文献,为本文提供可靠的文献信息和理
论支撑,并从中整理出研究方向和最新动态及成果,从而为本文研究设立研究目标和创新点提供
基础。
所需例证材料的收集:收集 2004 年至今的高考满分作文和优秀作文,这部分资料可以从历年来
的满分作文辅导丛书中得到。


《广东教育(高中版)》2006 年第 10 期

《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08 年第 5 期

《中学语文教学》2008 年第 5 期

《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0 年第 19 期

《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2010 年第 1 期

2
1 高考作文语言写作要求
1.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做了如下界定:“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
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它对高中生作文写作提出了以下
六点具体要求: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
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
神。
这两点是语言表达与交流的总体要求。要求培养中学生的智力素养和能力素养,完善其认识
机制、情感机制、思维机制。具体做到积极地参与生活,观察生活,关注热点时事,对事物形成
理性的认识和评价。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
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这是要求学生具有一
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从材料搜集、立意确定、结构安排等方面做了具体要求。要发展中学生的思
维品质,鼓励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来指导写作。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
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文章写作要坚持“我手写我心”,力求表达真情实感,不说
假话、空话、套话,不为文造情。
5.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
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文章写作,要
能够熟练地运用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语言表达方面,注重锤炼词语、活用句式、妙用辞格,达
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
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 分钟能写 600 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 2 万字。学生要锤炼语
言的基本功。做到前人总结的“六多”:多读、多想、多写、多积累、多比较、多修改。要注重
平时的作文训练。

1.2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对语言的要求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基础等级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是语言通
顺,具体分为以下四等:一等语言流畅,二等语言通顺,三等语言基本通顺,四等语言不通顺,
语病多。发展等级要求语言有文采,具体分为以下四等:一等有文采,二等较有文采,三等略有
文采,四等个别语句较精彩。
基础等级要求的语言通顺,是对作文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毕竟如果中学生连最基本的文从字

3
顺都做不到的话,就无从谈及文章的语言有文采。根据“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笔者将着重讨论
作文语言的流畅和有文采。

1.2.1 语言流畅
语言流畅,指的是语言流利、通畅。它是比“语言通顺”更高层次的追求。语言通顺,包括
“通”和“顺”两个方面的要求。通,指语句合乎规范,合乎所写的内容,不出现明显的语病;
顺,指句子连贯,符合所写事物的自然流程,符合一般的思维规律。语言通顺,侧重于指文章语
句没有语法上和逻辑上的毛病。而语言流畅是在此基础上,尽量使语言表达做到规范准确、连贯
得体、简明生动。
a.规范准确
规范是语言运用最起码的要求。在文章写作中,具体指要做到词语规范、句子规范以及用词
用句准确。词语规范指不滥用简称,不胡乱生造词语,对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以及外来语能做到
谨慎使用,一般情况下不用方言、俚语。句子规范指造句要符合语法、逻辑规律,符合人们的语
言习惯,要避免出现诸如成分残缺、用词不当、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的语病。准确,指写作时正确
选择词语、正确运用句式。汉语中,同义词、近义词大量存在,在选用时要注意区分词语的轻重
程度、适用对象、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同时词语的选用还要能表现出特定的情境。诗人臧克家
在《难民》一诗中写道“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动词“溶”的准确使用,将当时夜幕渐黑、
归巢乌鸦的翅膀一瞬一瞬模糊的情景表现地活灵活现。在句式的选用上,要注意句式的活用。
b.连贯得体
连贯,指意思和结构上的贯通。为了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句子与句子按照合理的顺序组织
起来。在作文中,要注意句与句之间要符合思维逻辑顺序。同时,句子和句子之间还要有语气上
的某种呼应,常用到的方式有:主语承前省略,利用代词呼应、使用关联词语、增加过渡性的语
句以及适当重复上文中的语句。
得体,首先是指语言表达要符合文章体式。即文章体制、结构和格式。其次语言表达要适应
不同的语境要求。在考场作文中,学生要努力做到能够根据不同的对象恰当地运用语言,还要能
够注意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及它们各自的语言特征。一篇文章往往要用到多种表达方式,在运用时,
要注意它们的区别,注意突出它们的特点。
c.简明生动
简明,包括“简”和“明”两个方面的要求,“简”指量的要求,要求用尽可能少的语句,
“明”指质的要求,指语言表达效果:清晰明了,不啰嗦重复,不晦涩难懂,没有歧义。简明,
指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且达到最佳效果。“简明”是比“通顺”更高一级的
要求,“发展等级”要求的“有文采”也离不开语言的简明。语言简明常常能够反映考生思想的
明确以及语言运用的成熟程度。考场作文中,学生常常引用名人名言、运用成语或是采用白话夹
杂文言的方式来使得语言简明、精炼。生动,指语言表达过程中,要注意选词造句的形象性和动
作性。

4
语言承载着作者的思想。语言的流畅与否是作者整体思维水平的表征,更是其智力素养和能
力素养的整体体现。

1.2.2 有文采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对作文语言的要求是有文采,具体表现在以下四
个方面: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a.用词贴切
文章中,词语运用要符合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征。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中,两次写到
孔乙己拿钱买酒。初见时,写道“‘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最后一次见
时,写道“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排”显示出孔乙己当时多么的“富有”和趾高气扬,
而后文中的“摸”形象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当时生活的极其贫寒和精神的萎靡不振。两个动词,
将主人公当时的情景展露无遗,堪称用词贴切之典范。又如 2008 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好奇心》:
“我的记忆里,有这样一场雨,先是散漫地落着,渐渐声势浩大,最后整个院子仿佛都淹没了。
雨水漫上青苔,青苔爬上岁月的双唇。于是,一个充满了湿气的故事从记忆的缝隙里汩汩流出。”
寥寥数语,凝练而富有吸引力,贴切生动,于诗情画意中为读者开启了一个故事。
b.句式灵活
指在作文时,根据表达内容和抒发感情的不同,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灵活地选用各
种不同的句式,增加语句的节奏感和流动性。整句散句、长句短句以及根据语气划分出来的陈述
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都有着各自的表义功能和修辞效果,在行文中各尽其妙,可使文章
语言如行云流水一般。比如:2006 年吉林高考满分作文《图书阅读,爱她没商量》中写道:
“徜
徉在书的海洋中,朝可拜谒屈子,暮可走访太白;夏可观十里桃花,秋可赏三秋桂子;意在北可
驰骋塞外草原,心向南可流连江南雨巷……在书中能发现一个一个的神奇:我们可以随曹雪芹一
同走进大观园,体验大家贵族的生活;我们可以跟鲁迅一同步入《彷徨》,加入《呐喊》,高举那
批判黑暗的旗帜;我们可以与三毛一道穿越撒哈拉沙漠,体验她那惊险的历程……”文章读来如
沐春风,如滋夏雨。整散结合、长短参差,使得文章错落有致,读后豪气在胸,酣畅淋漓。
c.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作文中,要多处运用修辞手法,力求活用以及与其他方式组合搭配,而且要能够准确地表情
达意。根据表达的需要,巧妙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通感等
修辞手法,使得文章形象鲜明,气势贯通,文采飞扬。如:2008 年河南考生的优秀作文《爱心
是心灵的一泓清泉》开篇写道:“心灵如山,爱心是径,随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心灵如海,
爱心是帆,扬帆出海,方知海之壮阔;心灵是歌,爱心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美妙。”考生
巧用比喻、排比,对仗工整,节奏感强,语句优美,诗意盎然。而且在比喻修辞的运用上,新颖
独到,不落窠臼。
d.文句有表现力
文章词句通过一定的技巧,要能够有力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现象的因果关系,人性的深

5
层奥秘以及文化的深厚内涵等。文章语句内涵丰富,富有感染力,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且给读
者留有想象和思索的空间。艺术之妙,妙在笔墨之外。在作文中要懂得留有空白,常采用的方式
是暗示或烘托。另外,行文中运用名言警句或是化用诗文典故都可以达到言简义丰的效果。鲁迅
先生的《秋夜》中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
树。”看似平常甚至有点冗长的语句,却传达着丰富的内蕴:这种冗长的笔墨,传达单调、无聊、
乏味之感,而这正是他当时思想苦闷的真实写照。捷克作家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
“从门
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这个,我很熟悉。”后面短短六个字,再平常不过,含义却
异常丰富。它隐含着作者被关已久的事实,又体现出作者达观、坚强的意志和面对苦难不屈服的
英雄气概以及对捷克内外反动派的无限蔑视。2009 年重庆卷高考满分作文《我与故事》:“佛是
度不了人的,相反,佛是人度的。正是那些钞票,
‘度来’了敦煌的本真,
‘度真’了本该代代相
传的敦煌故事,民族文化精髓!”考生在此段中对敦煌和佛教被金钱化的悲哀进行冷笑和反讽,
显示了考生思想的深度。文句意蕴深刻,引人深思,极富表现力。

6
2 修辞与思维训练
2.1 修辞
2.1.1 修辞的概念和原则

“ 通常情况下,总是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
原则,指的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规矩。修辞在选择、组织话语的时候,也必须遵守一
定的原则。这原则就是修辞的客观准则和戒律。
论及修辞的原则,最有影响的是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到的“修辞以适应题旨情
境为第一义”。他解释道“语言文字的美丑是由题旨情境决定的,并非语言文字本身有什么美丑
在。语言文字的美丑全在用得切当不切当:用得切当就是美;反之,用得不切当就是丑。近来有

人把那些从前以为美辞丽句的叫做滥调套语,便是因为用得不切当的缘故”。 是否适合题旨和情
境,这也是修辞的最高原则。所谓的题旨,就是话题的中心,情境指的是交际环境。文章合于这
两点,就可算是好文章。
“修辞立其诚”语出《周易》。先秦《周易·乾·文言》: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
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立诚是修辞的一条根本原则。立诚,主要指的是立言态度
真诚和立言内容真实两个方面。《庄子·渔父》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就是说修辞主体
用语态度诚恳,真心实意。立言内容真实,指修辞的内容有客观事实做依据,有客观的物质基础。
如夸张手法的运用。夸张是为了突出事物而故意言过其实,产生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意境的修辞
手法。但是,
“故意言过其实”,首先得有“实”,不能毫无根据地乱说。如:
“燕山雪花大如席”,
这是可信的。因为燕山在北国,山的那边是塞北,冬天下大雪是很自然的事。但如果说“广州雪
花大如席”,则缺乏事实根据,因为广州的冬天是不下雪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要以客观的事实
为依据。
修辞的原则,可以归纳为立诚、切旨、适境。

2.1.2 修辞的一般要求
在运用修辞手法的时候,首先要符合立诚、切旨、适境这三个原则。那么,运用修辞对语言
进行加工,要达到一个怎样的标准,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好的语言,一般都是精确的、简明的、
生动的。那么修辞的运用也应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精确是修辞运用的起码要求。修辞的运用,要使句子的意思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既不夸大,
也不缩小。具体表现在两方面:正确地选用词语,正确地运用句式。
简明是修辞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简明使文章显得干净,毫无拖泥带水之弊。同时减少支脉,
使得主干清晰。简明,可以因其含蓄而增强语句的表现力。
生动是修辞更高一级的要求。要使得语言表达形象可感,活泼有力,就应该从三方面努力: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7,208 页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 3 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9

7
形象化、动作化、情态化。
形象化,就是少用那些虚词,多用一些可看、可感、可触、有色彩、有声音、有温度的实词,
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画面,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喻、比拟、通感、借代等修辞格的运用,
都能使语言变得形象,使寻常变得生动神奇。
动作化,指锤炼动词,使静态的画面动态化,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情态化,指文章要以情动人,这与修辞的立诚原则不谋而合。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中
说:“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比拟和移就就是使语言生动、富于情态的常用修辞格。

2.1.3 修辞的分类
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中写道:“修辞的手法,也可以分
做两大分野。第一,注意在消极方面,使当时想要表达的表达得极明白,没有丝毫的含糊,也没

有丝毫的歧解……第二,注意在积极的方面,要它有力,要它动人。”
a.消极修辞
消极修辞,即对事物进行清楚明白地表达。明白是消极修辞的总纲。具体来说,要求在内容
方面做到明确、通顺,在形式方面做到平匀、稳密。
意义明确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内容本身上的明确。即表达者在动笔之前,就要把自己的
头绪理清楚。二是表达方式上的明确。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一是运用意义分明的词语。
韩愈的《马说》中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句中用了两
个“千里马”,两个词同词异义。第一个指千里马的名,第二个指千里马的实。如不仔细分辨,
就有些费解误解。二是使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分明。“的”“地”“得”分用的习惯,即是为了
词语间的关系明确。三是分清宾主,即文章的着重处要一目了然。
伦次通顺,即要求文章语义通顺、连贯。
词句平匀即语言的运用规范。要运用汉民族通用的词语,不用或少用方言词语、外来词语;
对古语词、死词的运用要谨慎,尽量少用;阶层惯用语、行帮语要避免使用。
安排稳密,有稳和密两方面的要求。稳指词句的安排要符合语境,密指词句的运用不盈不缩,
贴合语境的需要,该繁的繁,该简的简。
b.积极修辞
积极修辞可以分为辞格和辞趣两类。辞格是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综合利用,而辞趣只侧重于
形式一方面的利用。
辞格的分类多种多样,各不相同,最具代表性的是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对辞格的分类。
依据组织间或依据作用,把辞格分为四类共 38 格,分别是材料上的辞格、意境上的辞格、词语
上的辞格、章句上的辞格。材料上的辞格包括比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
连、移就;意境上的辞格,包括比拟、讽喻、示现、呼告、夸张、倒反、婉转、避讳、设问、感
叹;词语上的辞格,包括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省略、警策、折绕、转类、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三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6-47

8
文;章句上的辞格,包括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真、倒装、跳脱。辞趣的形成,主
要是利用语言文字本身的情趣,大致分为以下三方面:辞的意味、辞的音调和辞的形貌。这三方
面大体同语言文字的意义、声音、形体三方面相对当。因此,有些学者将辞趣分为意趣、音趣、
形趣。

2.1.4 传统修辞理论的不足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修辞学本身,它应该告诉我们下列几件事”:一、修辞方
式的构成;二、修辞方式的变化;三、修辞方式的分布;四、修辞方式的功能或与题旨情境的关
联;五、各种方式的交互关系。
修辞本身,知识系统比较完整,理论性强。但在实践中却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尤其是在现
行的中学教育中。学生虽能很好地掌握修辞的相关知识,但在平时的说话写作中很难确切地运用。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要求语言有文采,那么能够贴切地运用修辞则是非常
必要的了。且看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教学大纲对修辞知识的规定:
表 3-1 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教学大纲对修辞知识的规定
年份 文件名称 修辞知识

选词造句的一般要求。明晰、确切、简明、生动
词的感情色彩和文体色彩
《 初 级 中 学 汉 语 词的配合。各种比喻法的运用。
1956 年
教学大纲(草案)》 各种句型的表达效果
句型的选择。长句和短句。句型的配合。对偶和排比。
段落的组成。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联系。

《九年制义务教
育全日制初级中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引用。
1988 年
学语文教学大纲 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初审稿)》
句子之间的关系和句子的变化
《全日制普通高
语言的规范和锤炼
1996 年 级中学语文教学
文章的整体和局部
大纲(供试验用)》
《全日制义务教
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
2001 年 育语文课程标准
反复。
(试验稿)》

从上表可以看出,建国以来,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修辞知识呈现越来越少
的趋势。在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八种修辞格。同时,可以看出,语文课程中的修辞
知识过于陈旧、老化,大部分的修辞知识都是产生于二三十年代。
目前中学修辞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修辞内容狭小,缩小了修辞的范围,只注重积极修辞的
教学,而忽视消极修辞的教学和研究。依据新课标,学生只需掌握八种辞格。部分学生会很自然
地把对修辞的认识等同于辞格,以为在文章中只要出现几个比喻、几个排比就是好文章,由此出

9
现了“为技巧而技巧”的形式化修辞现象。二是修辞教学目的的模糊,修辞实践缺乏可操作性。
中学教科书所涉及的仅仅是各类辞格的概念、作用、类型,学生经过一番学习,脑海中只是多了
几个概念,会区别,会判断,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加以运用。
鉴于修辞在作文指导上缺乏操作性,笔者引入思维训练,以期能够对学生的作文有积极的指
导作用。

2.2 思维训练
2.2.1 思维的界定
思维是众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哲学、逻辑学、语言学、写作学、神经生理学、脑科学、心理
学都对其有过界定,这些学科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思维的实质。我们选取与中学生作文最为相关
的写作学上对思维的界定:
写作主体的思维机制,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写作主体应具有的理论思维、逻辑思维以及具体
思维方式的集合,是一种宏观的思维框架与微观的思维指向的一种有机整合,从而表现为一种智

力统摄下的能力运用。

2.2.2 思维的基本分类
在思维科学的研究中,常常从以下两个角度对思维进行划分:一是从思维形式的角度,将其
划分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等;另一种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将其划分为求同思维、
求异思维等。
思维形式指思维借以实现的形式,并不具备实际的应用价值。思维方式指人们大脑活动的内
在程式,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理解意思上的“思维”,它是能够直接运用的、具体的思维方法,
对人们的言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实际写作中,要对学生有具体的指导性,实现理论向能力的转化,就必须对思维方式的具
体形态做进一步的分析。
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在各自的范畴中还包括许多具体的思维方法。求同思维常见的有因果思
维、比较思维、推进思维、两面神思维等;求异思维包括质疑思维、反向思维、侧向思维、曲线
思维、假定性思维等具体的思维方法。

2.2.3 思维与写作
恩格斯曾把“思维着的精神”称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苏联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
说:“思索,思索,再思索,否则就值不得写,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写出来的东西本身就一钱不
② ③
值”。 法国诗人布瓦罗也说过:“你们要学习思索,然后再来写作。” 由此可见,思维对写作活
动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贯穿于写作活动的整个过程。思维对写作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有着极为重


谢志礼.高师写作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9

舒聪.中外作家谈创作.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222 页

舒聪.中外作家谈创作.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321 页

10
要的作用,从材料搜集、主题提炼、结构安排到语言运用都要依赖思维。
立意的优劣往往是文章成败的关键。一篇文章的立意,要求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集中、
新颖、深刻。立意要新颖独到,就必须跳出陈旧的框子,不按习惯思维或者原有的思维定势去思
考问题,要选择一个独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问题,写别人所未写。这就需要学生运用求异思维来
思考问题。立意要深刻,就是要看是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在搜集到丰富材料的基础上
反复思索,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认真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深入挖掘。
这需要学生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作为支撑。学生是否会运用思维,直接影响到文章立意的深远。
其次,文章的结构也是鉴别文章优劣的标准之一。结构是指文章的布局谋篇,是学生对整篇
文章的构思安排。目前的高考作文中,议论文写作较多,议论文是较能体现考生思维是否缜密的
文体之一。但学生在组织论证过程中,往往显得论证模式单一,逻辑不够严密,论证不够充分。
中学生在逻辑思维中,求同思维起着主要作用,思维往往向着一个方向前进。为此,应拓宽学生
的思维,学生可以在议论文的本论部分,采用并列式、递进式以及对照式来论证论点。学生运用
横向思维、纵向思维或是反向思维,组织材料论据,使文章的论证过程显得有理有据。在写作过
程中,要努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突破思维定势,敢于标新立异。
再次,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是衡量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语言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
语言承载着作者的思想,语言的流畅与否,是作者整体思维水平的体现。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要求语言表达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这些都依赖于思维的缜密、清晰和流畅。语言与思
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的参与、巩固,思维就无法定型,难以形成完整、
缜密的思想。同时,没有思维的控制和制约,语言往往是支离破碎的,没有逻辑可言,更无从谈
及美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是我的语言杂乱无章,人家绝不会承认我的思想有条有理,
因为语言杂乱无章正就是思想杂乱无章。要是我的语言含糊朦胧,人家绝不会承认我的思想清楚
明确,因为语言含糊朦胧正就是思想含糊朦胧。要是我的语言干巴巴的,人家绝不会承认我的思

想好像刚开的花朵,因为语言干巴巴的正就是思想干巴巴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中指出,写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的表达。表达的有
个性、有创意来源于思想的个性化和独创性,这就要求学生对生活有着独特发现,独特感受、独
特领悟。提高语言能力,必须要以提高思维水平为前提,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对学生进行写作思
维训练。

2.2.4 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又称为思维教学,指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而进行
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教学活动。
有人把作文训练比作思维体操,作文训练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它的思维训练。在思维训练方面
要以语言训练作为重点。在中学生作文语言训练方面,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地运用语句,充
分发挥词语和句子的表达功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且巧用辞格,使语句富有表现力,实现有内涵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638 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1
的有文采,这就是写作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
写作思维训练的要求,即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学理论认为:思维能力的发展表现为思
维品质的发展,思维能力是思维品质的实质。这说明,思维品质发展了,思维能力也就提高了。
正如心理学家杨清所说:“我们为了要有效地发展自己的思维,首先必须详细地检查自己的思维

品质,然后根据检查的结果来自觉地消除消极的因素和继续地增进积极的因素。” 心理学家普遍
认为,思维品质主要体现在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五个方面。从写作的实际
来看,这的确是高中生应该具备的思维品质。
a.广阔性与深刻性
广阔性指思维要有广度,它要求写作者能够全面地考虑问题,能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事物,
能够在把握事物的主流的同时,不忽略支流方面,能预测事物发展的基本结果。思维的广阔性与
人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只有具备丰富、系统的知识结构,才能够全面地考虑问题。
深刻性要求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总结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写作中,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
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能够深刻挖掘,以小见大,使所要表现的对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意
义和时代价值。
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促进,广阔可以促进深刻,深刻又可以促使人进
一步拓宽视野。
b.独立性与批判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受现成的方法或者是别人的影响,在
思维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自控能力。思维独立的人,有着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对事物往往有着新
颖的看法。
思维的批判性,不是盲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能够依据客观标准,对别人以及自己
的观点、思维方法做出评价。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紧密联系,批判性是独立性的前提,独立性又使得批判性更加自觉。
c.灵活性与敏捷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变通、不死板,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思
路;不拘泥于习惯和成见,看待解决问题有新的角度新的途径。
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能够迅速正确地解决问题。思维的敏捷性要以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为前提。

2.2.5 思维与修辞
修辞是对语言进行的综合艺术调整。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修辞格的运用这一系列活动
的展开都依赖于写作主体的思维机制。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原有“他以为这大概也许因为二十多天没拉车,把腿歇生了”一
句,后将“歇”字改为“撂”字。因为“歇”有表示主动之意,而祥子拉车是不得已的,并非自

杨清.心理学概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

12
愿,“撂”带有不得已的感情色彩,这样改动显得更为贴切。鲁迅先生的《祝福》中,对祥林嫂
的肖像描写时写道“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个定语后置的变式句,强有力
地突显了“空的”所包蕴的内涵:在鲁镇家家大办福礼这样一个极为热闹的背景下,祥林嫂篮中
一个破碗,而且还是空的,极大的反差,更能凸显环境的冷漠,从而揭示了封建意识吃人的实质。
词语、句式的选择和调整,都需要写作主体有着严密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形象思维作为支撑,同
时还要掌握一些具体的思维方法,如求同思维中的比较思维、求异思维中的质疑思维等。
辞格的运用亦是如此。如夸张,即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变形。夸张,写作主体要具备相
似思维,找到事物间的相似点;同时还需要求同思维中的推进思维、求异思维中的反向思维等具
体的思维方法作为指导。

13
14
3 高考满分、优秀作文语言解构
3.1 近十年高考作文文风转变
从 2001 年至今,高考作文文风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从 2001 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开始,“秋雨体”的文化散文在高考考场上大行其道,
赢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全国各地考生竞相模仿。笔者认为,文化散文盛行的原因,一是它迎合
了考纲的要求。例如,2006 年的《考试说明》中对高考作文语言的要求是“用词生动”,“文句
有意蕴”。而文化散文在语言上讲究辞藻华丽,铺排取势,这些都符合考纲的要求;二是它在文
章题材和文章结构上都有着很明显的操作性,对于考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方便,而且还可以赢
得阅卷老师的认可。继《赤兔之死》之后,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散文,典型的有 2002 年甘
肃高考满分作文《吊屈原赋》,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孔雀东南飞》,2004 年重庆满分作文《菊花
飘香时节》,2005 年四川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2008 年高考满分作文《一蓑烟草任江平》等。
文化散文盛行几年后,弊端百出。文化散文的写作渐渐地沦为了“套话作文”,典型的特征
是结构模式单一化、作文材料烂熟化、主题平面化。学生写作文化散文,在结构上均为“开头+
几个文化名人的例子+结尾”式。出现在“套话作文”中的文化名人也比较固定,以屈原、陶渊
明、苏轼频率最高,被称为文化作文的“三巨头”。其他常见的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嵇康、
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陆游、李清照、曹雪芹等。在高考作文中,无论出什么样
的题,考生都习惯于“回到古代、复述经典”。无论作文要求表现的是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
是关怀学生自身还是建设精神文明,考生都习惯于用上述材料敷衍。如 2007 年重庆卷是以“酸
甜苦辣说高考”为话题,这对正在经历高考的考生来说是深有感触,是有话可说的。但是阅卷老
师们发现,脱离现实生活的倾向似乎积重难返,一些考生还是坚持老一套,引用几句杜甫的话,
后面添几句话,说这是杜甫的高考,引用几句庄子的话,说这是庄子的高考……
高考作文的写作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趋时性,无论从命题还是立意,都要反映时代性。例如 2007 年的 18 道文题中至少有 4
道,如全国二卷明扣“丛飞无私助人而受助人不知回报的事件”,重庆卷明扣“我国恢复高考制
度 30 周年事件”等。2008 年的 18 道文题中至少有 5 道,如全国一卷和四川卷均明扣“四川汶
川大地震事件”,江西卷明扣“洞庭湖鼠灾事件”等,2009 年的 18 道文题中至少有 6 道,如全
国一卷暗合“有关是否应该取消文理分科的讨论”,辽宁卷明扣“三鹿奶粉事件”等等。
二是人文性,高考作文的写作以“人”即考生为终极关怀对象。高考作文命题应该引导学生
做“健康”的人,写“健康”的文。近几年全国各省区的作文命题便越来越突出地呈现出人文性
强的特点。诸多命题重在关注“人”的成长发展和“人”的真我感受。如 2007 年上海卷的“必
须跨过这道坎”、2008 年湖北卷的“举手投足之间”、2009 年全国新课标卷的“该不该帮行乞女
孩”、2010 年全国一卷的“猫有鱼吃还要不要捉老鼠”、2010 年江西卷的“找回童年”、2011 年
江苏卷的“拒绝平庸”、2011 年浙江卷的“我的时间”、2012 年全国新课标卷“船主与油漆工”、

15
2012 年福建卷“人生中的赛跑”、2013 年全国大纲卷“全心”、2013 年安徽卷“向未来进军”都
是关注考生的成长发展,引导考生对自我的思想品德、心理品质、人生历程、生命境界进行自省。
有些命题关注“人”的真我感受,在作文话题或题目中就有“我”字指明写作意图。如 2007 年
辽宁卷的“我能”、2009 年天津卷的“我说 90 后”、2010 年天津卷的“我生活的世界”、2011 年
浙江卷的“我的时间”等等。
然而,考生热衷的文化散文,有着很明显的脱离现实的倾向,不少考生主张“回到过去,复
述经典”,文章的写作背离高考作文写作的初衷,没有现实性、时代性可言。而且文化散文的写
作,材料基本都是古代的一些历史名人,阅卷老师从作文中很难看到考生“我”的踪迹,文章的
情感性基本处于缺失状态。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而文化散文的写作,很难看到考生的真情流露,
这是违背高考作文命题的初衷,也是不符合写作规律的。
2007 年,被考生和教师奉为指挥棒的《考试大纲》发生了变化。
《考试大纲》中对高考作文
语言的要求进行了修改,在“有文采”这一项,“用词贴切”取代了“用词生动”,“文句有表现
力”取代了“文句有意蕴”。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杨建宇曾经指出,考纲的这一改变是从
指导思想上开始反对追求华美、堆砌辞藻的不良之风。
2007 年《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一篇题为《一篇高考作文从及格变优秀的背后:为质朴文风
开一扇窗》的文章。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从恢复高考以来已经从事语文阅卷
工作 30 年。2007 年他将综合判定为 37 分的高考作文《怀想天空》,三次阅读之后最终给定为 54
分,高出 17 分。在点评中何永康写道“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
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然
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何永康教授
指出,“推荐它是一种导向”,只是为久违的质朴文风开一扇窗。
从 2006 年开始,阅卷评分的指挥棒开始发生变化。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山东、上海、
天津、海南、江西、广东、四川等许多省区的高考作文阅卷组就相继开始执行起了严打套话作文,
力倡真情作文的评分新政策。比如,2010 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领导组就特别强调:
“考生文风也
应是‘绿色’的,也就是说,高考作文的文字表述应当清新、自然、本本色色、不事铺陈、不尚
雕饰,考生在作文时应当返璞归真、顺其自然、实话实说、有话好好说。”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
为了打击套话作文,还出台了专门的书面“阅卷说明”——《关于“套话作文”的补充说明》。
近十年的高考作文,由学生热捧的华丽的“文化作文”到质朴的真情作文,文风的转变反映
了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以及写作规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力求有个性、有
创意的表达,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写作,要避免为文造情,不说假话、空话、套
话,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因此近几年表达真我认识的“我手写我心”的“真情作文”
“个性作文”呼声很高。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高考作文的写作,有其特殊性,它不
同于平时一般的习作。高考作文是高校选拔学生的形式之一,这就决定了学生不能随心所欲地来

16
写作,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在“得作文者得天下”的今天,学生写作高考作文有着很明显的迎合
性。在高考考场上,利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写成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学生的写作,必须依照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要求,才有可能获得满意的分数。而且,高考作文最终由阅卷老师来批
阅,阅卷老师一般都是一线的语文老师和高校的教授,只有迎合了他们的喜好,才有可能在作文
中脱颖而出。学生的写作,可谓是带着镣铐跳舞。
高考作文考查的是学生临场应变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短时间内编织成文
的能力。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只要在合题的前提下,无论是写作文化散文,质朴的文章,还是
真情作文、个性作文,都无可厚非。即使是近年来被打击的文化散文,只要经过合理的改造,将
其身上的缺点改掉,依然能够在高考作文中绽放光彩。重要的是,在作文中要体现个性特征、现
实意义、时代品格以及“我”即考生的情感态度。要想在作文中脱颖而出,不论文风如何,文章
中必须有亮点。正如何永康教授说的,“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
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
级徘徊了。”
下面,笔者将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近十年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的特色。

3.2 语音修辞

高尔基说:“语言的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辞的准确、明朗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的。” 老舍
先生也说:“除了注意语言文字的意义之外,还要注意文字的声音和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

韵之美。我们不要叫文字爬在纸上,必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 语音修辞艺术是语言美的一
个重要因素,因此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中,语音修辞艺术也大放光
彩。
语音修辞艺术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语语音自身的特点。汉语语音,音节界限分明,
乐音较多,加上声调的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形成了音乐性强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汉语
语音没有复辅音,在一个音节中,无论是在开头还是结尾,都没有两个辅音或是三个辅音相连的
现象,因此汉语音节界限分明;汉语语音,元音占优势,而元音基本上都是乐音,发音清晰响亮,
这就使得汉语的语音读起来悠扬动听,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汉语语音有声调,每一个音节
都有一个固定的声调。普通话有四种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值分别是:阴平 55,
阳平 35,上声 214,去声 51。可见,四个声调的调值差别非常大,高低升降变化明显,富有音
乐性。而且在语流中,连着念的音节或声调有时还会发生变化,这些都使得普通话的语音变化更
为丰富多彩,姿态万千。另外,与汉语音节相对应的方块汉字在书写时所占用位置的面积都是一
般大小,所以相同音节的语句书面形式整齐漂亮,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形象。上述这几个特点,
都为语音修辞的充分发挥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在高考作文中,语音修辞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叠音词、象声词、节奏的巧妙运用方面。


高尔基:《论社会主义和现实主义》,译文见《人民文学》,1953 年第 3 期

老舍:《民间文学的语言》,载《中国语文》1952 年创刊号

17
3.2.1 叠音词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叠音词是指两个音节的声音形式完全相同的词。” ,这里的叠音词,不仅包括词汇学上所
讲的叠音式单纯词,还包括重叠式合成词和词的重叠形式。词的重叠式,主要是形容词的重叠式,
其次是动词和量词等的重叠形式。
恰当地运用叠音词,不仅可以协调音韵,增强节奏,使语言富有感染力,而且可以壮大声势,
夸大描绘效果,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叠音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式,在我国的诗词歌赋以及文学语体中,用的相当普遍。元代
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煎煎熬熬的气;
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
袖儿,都搵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
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这段莺莺饯别张生的唱词中,
“煎煎熬熬”、
“娇娇滴滴”、
“昏昏沉沉”、
“重
重叠叠”、
“恓恓惶惶”五对叠音词的运用,将莺莺的温柔缱绻、万般柔情、百般娇媚展现地淋漓
尽致,语言极富感染力。
在近十年的高考优秀作文、满分作文中,叠音词运用地相当普遍,不乏运用精彩的例子。举
例如下:
①“我的目光停留在历史的湖畔,流水潺潺,鹤汀凫渚。历史的风猎猎作响,我听到一句响
亮的声音:
‘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个老人的声音又从远处隐
隐约约地飘忽而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以上摘自 2005 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的绝唱》。句中叠音词“潺潺”、
“猎猎”、
“隐隐约
约”的运用十分到位,既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同时使句子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有力
地诠释了生命的结尾也应高亢有力,赞扬了生命的高贵和伟大。
②“时已黄昏,天色微暗。一棵松树顶端正好到窗户,我的眼光逐渐向远方移动,我感到自
己浑浊的眼神开始慢慢变得澄清、柔和,并逐渐散发出熠熠光彩。远处,一抹小诗般起伏而别致
的山峦。山头,一簇簇乌云压抑着天空,太阳被乌云挡住了,挡住了它的形体,却挡不住它的热
情。一缕缕、一片片金黄的阳光透过乌云,发逸出来,如薄纱一般,轻柔而亮丽,形成一片灿烂
的晚霞,点缀着黑黝黝的山头,太阳真是一个绝妙的山水画家,在天空这张大宣纸上画出一幅生
机盎然的《万里江山图》,乌黑的云彩构成了连绵起伏的山峦,金黄的河水从两山之间缓缓地流
淌出来,形成一个开阔的湖区,而后悠然一转,绕过一片浅滩,滚滚而下,在乱石丛中冲泻、飞
溅……”
以上摘自 2005 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上述这段环境描写,运用了众多
的叠音词,
“慢慢”、
“熠熠”、
“黑黝黝”、
“缓缓”、
“滚滚”是形容词的重叠式,
“一簇簇”、
“一缕
缕”、
“一片片”是量词的重叠式。这些叠音词的运用,使描写的山峦、天空、阳光、河水如在目
前,形象逼真。考生景物描写的细致,很多程度上得益于叠音词的恰当运用。

黎运汉、盛永生:汉语修辞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8(127)

18
③“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尝尝清冽的山泉,丰润的荔枝,甘甜的香芒;看看鲜红的桃花,透
红的杜鹃,粉红的木棉;去听听小鸟的欢声,也可以尽情地躺在青草地上,晒着暖暖的太阳,看
山鹰盘旋,看云舒云卷……或沐着清亮的月光,迎着夜风数星星,遥看牛郎织女,念念‘金风玉
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间或做个美梦,让温暖溢在心中,让微笑浮在腮边。”
以上摘自 2006 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阅读山水》。句中用了四个动词的叠音式:
“尝尝”、
“看
看”、“听听”、“念念”,叠音词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句亲切自然,考生想要表达的号召人们走进
大自然的情感也自然畅达地表达出来。
④“弯道两旁围困固然在,但更多的是花香;荆棘固然在,但更多的是山风猎猎、海浪沧沧。”
以上摘自 2009 年安徽卷高考满分作文《当传统文化驶入弯道》。“山风猎猎”、“海浪沧沧”,
叠音词的运用使语言富有气势,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虽然面临流逝、日渐被西方文化挤占的困境,
但是挑战与机遇同在,我们要充分地相信传统文化定会在现如今的弯道上实现超越。
⑤“深阅读似茗,需细品,需在风静人定的夏夜想起那‘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闲情,需在金
风袅袅的黄昏想起那‘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需在浩浩江水边想起那‘大江东去浪淘
尽’的豪放。深阅读,是一种更贴切心灵的阅读。手里捧着书,在幽幽荷香中,温一壶月光下酒,
在字里行间聆听来自远古的清音。”
以上摘自 2010 年全国二卷高考满分作文《深阅读之美》。在文章中,考生描写了“深阅读”
的美,运用叠音“金风袅袅”、“浩浩江边”、“幽幽荷香”,不仅使文句变得整齐,富有节奏,而
且带有一种古色古香的美,清新雅致且韵味十足。

3.2.2 象声词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象声词,又称为摹声词、拟声词,指的是纯粹用来模仿声响、记录声音的词语。象声词的运
用,可以直接传达出客观世界的声音节奏,缩短人与自然界的距离,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同时,
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和形象性,富有描绘效果。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指出:“是以诗人
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
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
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彗星’一言无理;‘参差’、‘沃若’,
两字连(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象声词在高考作文中也备受青睐,运用广泛。例如:
①“想那咿咿呀呀的胡琴、脸谱上的花,一座戏台间,演出着千年间的悲欢离合。”
“想那叮
叮当当的响铁,叫卖的吆喝,一条条胡同中,因为有了那朴实而又如音乐般的吆喝声变得生机勃
勃。”
②“那是一个安逸的小山村,夏日的午后,似睡非睡间,总有几声欢快的蛙鸣,老牛‘哞—
—哞——’的呼喊。”
③“有一次,我被一只黄鼠狼赶得气喘吁吁,心脏‘噗噗’跳个不停。”
“我自认为是必死无
疑的。突然,砰的一声响,我睁开眼,正好看到鹰直坠下来,像块石头被从高空抛下,‘啪’的

19
很重一声响,落在水里,鹰的血染红了一大片水域。”
例①摘自 2006 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北京的符号》。象声词“咿咿呀呀”、
“叮叮当当”为文
章的语句增添了情趣和韵味。
例②摘自 2007 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蔷薇·故乡》。句中写老牛的叫声用了象声词“哞——
哞——”,这是小作者梦中回忆故乡的情景,象声词的运用,使牛的叫声那般真切,如在耳边,
形象地表现了小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例③摘自 2008 年江西高考满分作文《致人类的一封感谢信》。该文章以旧翻新,借助田鼠感
恩戴德的追忆,展现了善恶不分、急功近利的人类一次比一次更无情更无知的丑恶嘴脸。所选取
的两个句子分别是田鼠回忆中的“黄鼠狼追赶受挫”、
“鹰爪下侥幸逃命”两个片段。运用象声词
“噗噗”、
“砰”、
“啪”,使语句富有活力,有绘画效果,读者仿佛亲临田鼠所经历的艰险的场面。
象声词的运用,使得文章笔调诙谐,趣味十足。

3.2.3 节奏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朱光潜先生说:“声音节奏在科学文里可不深究,在文学文里却是一个最主要的成分,因为

文学必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 可见,节奏对一篇文章来说是至关重
要的。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全凭节奏来了解文意。节奏,可以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理上的
快感。节奏在近十年的高考作文中也大放光彩,给考生作文增色不少。
在近十年的高考作文中,考生从语音、词语、句子等方面下功夫,使文章富有节奏感。举例
如下:
①语音上的押韵。如:
“令人痛心的是,我至今一无所有。看看别人,有房有车有票子,古董收藏满屋子,哪像我
至今养不起孩子?怪父母,没有给我堂堂仪表;怪妻子,不是贤内助帮我成功;怪老板,不识英
雄毁英雄,让我至今仍是小兵。”
以上摘自 2011 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对抱怨情有独钟》。“有房有车有票子,古董收藏满屋
子,哪像我至今养不起孩子”,每一个分句的末尾都是“子”,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押韵,读起来
却琅琅上口。
“怪父母……怪妻子……怪老板……”,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把抱怨成风的事实写
得活灵活现。
②四字词语的运用使句子节奏感强。如:
“再看看那些尘世的悲喜。老子西出函谷,不问世事;庄子遨游天地,恣意汪洋;孟子周游
列国,奔走忙碌。还有那屈子行吟江畔,沉江而亡;陶潜隐世,采菊东篱;阮籍猖狂,穷途而哭。”

上述选自《书海看人生》。句中“西出函谷”、“不问世事”、“遨游天地、”“恣意汪洋”、“周
游列国”、“奔走忙碌”、“行吟江畔”、“沉江而亡”、“陶潜隐世”、“采菊东篱”、“阮籍猖狂”“穷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第 303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005 年《高中》第一期第 23 页

20
途而哭”皆为四字词语,其中“行吟江畔”、
“陶潜隐世”、
“阮籍猖狂”为临时组合。这些丰富的
四字词语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优美的旋律,节奏感强。
又如“一盏茶,一缕香,一捧古卷细思量,如豆的灯光下,书香浸染,茶香缭绕,心香氤氲……。”
以上摘自 2010 年全国二卷高考满分作文《深阅读之美》。四字词语“书香浸染”、
“茶香缭绕”、
“心香氤氲”的运用,如一曲古风一般,韵律优美,节奏舒缓,给人以美的享受。
③句式上,长短交错,整散结合,都能达到节奏感强的目的。如:
“因为诚信,跪着的日耳曼人挺直了腰,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为失信,站着的大和民
族抬不起头,受世人唾弃。
问世间信为何物?秋沙洗月、沧海横流,诚信之人能在淘尽英雄的历史浪涛中留名青史;蒲
苇时纫、磐石永坚,诚信民族终能在风口浪尖紧握日月旋转。”
以上摘自 2011 年全国旧大纲卷满分作文《问世间信为何物》。句式工整而富有变化,整散结
合、长短参差,使得文章音韵铿锵,错落有致,节奏感强,气势充足,指出诚信对个人乃至整个
民族都是不可缺失的。
④辞格上,排比辞格的运用可以使得句子气势增强,节奏感强。例如:
“坚强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坚强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坚强是灯,照亮生命之路;坚强是
路,引领成功之门。”
以上摘自 2008 年四川卷高考满分作文《用坚强书写人生篇章》。这段话兼用了比喻、排比手
法,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坚强”之于人生的意义,富有节奏感的语言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3.2.4 其他语音修辞
在近十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中,部分考生注意到了押韵对语言美的影响,在作文中
也小试牛刀,为文章增添情趣。例如:
①“昔日王昭君走上金銮大殿时,面对几十双居高临下的目光,她暗暗地告诉自己:满朝文
武皆向我望/别紧张,休张狂/我要缓缓地走/款款地行/怕什么/皇帝不也要百姓来供养!”
②“天苍苍,野茫茫,苍穹下的草原自沉睡中醒来,笼盖了四野的光华。蒙古汉子酡红的脸
庞映着朝阳,马背上的姑娘笑得张扬,洁白的毡房升起袅袅的炊烟,慈祥的老额吉捧着马奶酒眺
望远方。”
例①摘自 2004 年辽宁满分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例②摘自 2009 年江苏满分作文《品
味时尚》。例①句中末尾的字“光”、
“望”、
“张”
“养”和例②句中末尾的字“苍”、
“茫”、
“阳”、
“扬”、
“方”均属于江阳辙中的唐韵字。押韵使得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有着回环复沓的音乐美。

3.3 词语修辞
文章是一连串语句的结合体。词语是表达意义的基本单位,是文章组合体的基础材料。没有
词语,就没有句段,更不能成篇。可见,词语在文章组合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刘勰
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道:“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

21
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精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这
一论述表明,字(词)、句、章、篇是一线贯穿的层层递进的关系,而字(词)是行文的第一关,
是立言之本。
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都十分重视词语修辞。我国古代有很多推敲词语的故事,
“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
“语不惊人死不休”,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比“推”好……这些
故事,历来脍炙人口。现代许多作家也十分重视词语修辞,他们在文章写成后,往往修改再修改,
很多词语都以更好的选择代替了原来的选择。倪宝元的《汉语修辞新篇章——从名家改笔中学习
修辞》中分析了 635 条名家选择更改词语的例子。朱泳焱的《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中也分析
了 663 条更换词语的例子。许多人信奉福楼拜的一段名言:
“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
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这种“一
词说”,足见作家在选词上的慎重。
在近十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和优秀作文中,考生也十分重视锤炼自己的用词。“高考作文评分
标准”中“有文采”一项对词语的要求是“用词贴切”。“用词贴切”,从词语修辞的角度分析,
笔者认为在高考作文中具体表现为:词语的形象化、词语的动作化、词语的色彩性、词语的凝练。
下面笔者将详细分析。

3.3.1 词语的形象化
词语的形象化,即用来指称或修饰的词语形象色彩强烈、可被人直观感受,能达到具体生动
的效果。
在高考作文中,考生经常选用一些本身就具有形象性、造型性的词语来表示抽象的事物或状
态。如:
①“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葬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
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2007 年北京卷《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②“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
(2008 年上海卷《他们》)
③“捧一掌阳光,让它在心里开满朵朵绚丽的花;吻一掬月华,让它的清澈抚尽生活的尘埃。”
(2008 年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
④“我听着你语无伦次的‘谎言’,疼痛在心底绾成了一个结。”
(2010 年山东卷《背负青天》)
例①中的“花冢”一词,表示“心灵深处储藏不为人知的凄美情感的地方”这一抽象的概念,
形象而唯美。
例②中的“抽穗拔节”一词,表示“灵魂生长”这一抽象的动作。选用这一动词,读者读之,
仿佛能看到他们的灵魂像地里的作物一样自下而上依次迅速生长,形象生动。
例③中的“掌”和“掬”都是名词做量词的例子。“掌”和“掬”都表示“两手捧东西”的

22
意思。考生巧妙地用了自己最直观的感触,以手掌为容器,用来描述抽象事物“阳光”和“月华”
的数量。
“掌”和“掬”的运用,既形象又真切,而且避免了用语的重复,增加了语句的文学性。
例④“绾”一词,意思是把长方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考生选用这一词语,既表现了对
父亲心疼至极,心痛之深,又形象地表达了“疼痛在心里聚集最终成结”这一抽象的状态。
在高考作文中,考生选用象声词、带描摹性的叠音词也可以增强形象性。如:2008 年江西
高考优秀作文《致人类的一封感谢信》中写道:“有一次,我被一只黄鼠狼赶得气喘吁吁,心脏
‘噗噗’跳个不停。”句中象声词“吁吁”、“噗噗”的运用,使人如闻其声,增强了句子的形象
性。2010 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绿色生活》中写道: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茶源于
尘土而止于流水。这杯中的茶,竹雨缤纷翩翩而下,如御风群舞,绿波荡漾。此时捧起,雾色弥
漫,影影绰绰。”句中叠音词“翩翩”、状态形容词“影影绰绰”的运用,使句子富有诗意,读来
满口留香。

3.3.2 词语的动作化
词语的动作化,即锤炼动词,巧妙搭配,达到生动的效果。
在高考作文中,考生常常通过动作的描画使画面动起来。如:
①被风雨肆虐了一季的操场如玻璃纸般迷眼,可我觉得它仿佛是一座孤岛,而我也正在自己
的路上顶着风、冒着雨,苦苦地走,所有的颠簸都在脚底打趼,所有的风云都在胸中郁积,所有
的汗水都在肤上打皱。
(2004 年全国一卷《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
②车厢里悠扬的女声徐徐漾开。
(2011 年浙江卷《我的时间》)
例①中选用了诸多动词,“肆虐”、“顶着风”、“冒着雨”、“走”、“打趼”、“郁积”、“打皱”,
考生将这些普通的动词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深陷自我牢笼中我的困苦。
例②动词“漾”的选用,极其巧妙。一个“漾”字形象地写出了声音的扩散,极富画面感,
为语句增色不少。

3.3.3 词语的色彩性
语言运用中,色彩描写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其作用不可小觑。正如清人沈祥龙所说:“词不
宜过于设色,亦不宜过于白描。设色则无骨,白描则无采,如粲女试妆,不借珠翠而自然浓丽,

不洗铅华而自然淡雅,得之矣。” 在高考作文中,考生在选词上也注意到了词语的色彩性。色彩
的描绘,使文章的画面感鲜活起来,同时色彩的搭配,强化了画面的美感。如:
①你呷了一口茶,望向窗外,发现绿竟有如此丰富的层次和差别——鹅黄浅嫩、苍翠葱郁、
青碧眉黛,展现尽你所能想象到的每片绿。
(2010 年江苏卷《绿色生活》)


沈祥龙《论词随笔》,《古人论写作》,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274 页

23
②很喜欢一个人捧着茶杯品茶的感觉。渐渐西斜的残阳,一抹霞红穿透剔亮的玻璃,掩映着
书房里一排排古色发黄的线装书。一腾热气冲淡了黄昏,凝缩的那份脆干的青绿在热水中翻越,
升腾,一旦浸润了湿,就贪婪地吮吸久违的甘露,伸伸懒腰,缓缓的,蹬蹬腿,在古铜色的花杯
中舒展开久封的筋骨。
(2006 年全国二卷《为“真”守盼》)
例①中不同的绿色“鹅黄浅嫩”、“苍翠葱郁”、“青碧眉黛”,读者读之,仿佛置身于一片绿
意之中,放眼皆绿,不由自主地陶醉在这一片绿意中了。
例②中,残阳的霞红,线装书的古色发黄,茶的青绿,古铜色的茶杯,色彩的协调搭配,为
我们描绘了一幅午后惬意的生活画面,色彩斑斓,却又清香宜人。

3.3.4 词语的凝练
词语的凝练,即词语紧凑凝练,能达到言简义丰的表达效果。
在高考作文中,考生时常会选用很多熟语使文章语句典雅精致。为了表达的需要,也会选用
一些古语词。
熟语包括成语、歇后语、惯用语、谚语、格言。在高考作文中,考生常选用很多成语,使文
章语句显得精炼。2011 年湖南卷满分作文《你们一样重若千钧》,给分理由中写道,文章中成语、
熟语的大量使用,彰显出考生飞扬的文采。可见成语、熟语的运用是其获得高分的重要因素。一
个极富表现力的成语,往往可以让文章流光溢彩,如 2011 年浙江卷满分作文《我的时间》,文章
一开始写道“每一个清晨,我都平静地把自己铺成一张白纸,等着阳光到我的灵魂里泼墨挥毫”,
成语“泼墨挥毫”的使用,使语言富有诗意,彰显出考生不凡的文学才情。
为了表达的需要,考生也会选用一些古语词。古语词的使用,往往带有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
如:
“寂寞庭院把你灿若石榴的笑靥种植成一瀑生机盎然的青藤,渴望让所有抑郁的心灵都能在
梦中握住一枕缀满温情的绿意。”
“岂是绣绒才吐?残缺了你的浅唱低吟,漫天飞絮,还能迎着谁的目光缱绻天涯?”
“莺愁蝶倦,寂寞几度瘦。秋阴捧出的白海棠将以怎样的怅然虚度晨昏?萧疏篱畔的雏菊又
将以怎样的愁思幽缀几案?”
以上均摘自 2006 年江西卷满分作文《红楼泪眼·湘云》,文章的语词精美流畅,精练的古语
言词汇的选用,锻造了文章婉约凝致的散文般的语言。

3.4 句子修辞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句子是人们交际中的
基本表述单位。句子修辞在整个修辞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组词成句,连句成篇,句子是中
心环节。单个的词语,谈不上什么修辞问题,只有将其放在句子中,才能谈及它的修辞效果。词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 4 页

24
语的修辞价值要依据它在句子中的具体位置才得以实现。例如:
“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
去了。”
(鲁迅《药》)
句中“抢”、
“扯”、
“裹”、
“塞”、
“抓”、
“捏”、
“转身”孤立地看,都是极普通的动词,仅仅
表示动作行为,没有什么修辞价值。但是鲁迅将其放在句子的特定位置上,就把刽子手康大叔冷
漠、凶狠、贪婪、暴戾的性格特点表现地活灵活现。
文章语段的修辞效果,取决于句型、句式的选择和排列。有些句子的结构成分搭配,从语法
的角度看是错误的,但却能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例如:
“多情的月光,从窗口斜射进来,在房间里越拉越长。”
(谭谈《山道弯弯》)
这一例中,主语“多情的月光”从语法上看是错误的,定语“多情”和中心语“月光”搭配
不当,但是,从修辞上看却是恰切的。这里运用了移就修辞格,小姑娘对小伙子萌生了爱意,在
她的眼中,眼前的月亮也是多情的,移情于月,说“多情的月光”,不仅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内
心世界,而且使语言充满了诗意。
句子修辞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考生在句子建构时,利用语义上的超常搭配获得
新意;句式上,整散结合、长短参差、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句交错使用,实现句式的灵活。
下面笔者将详细论述。

3.4.1 语义上的超常搭配
在句子的建构上,利用语义上的超常搭配能达到新颖奇妙的表达效果。“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章如果有变化,有错综,就会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去理解文章内容。有经验的作家
会十分讲究在句子建构上写出新意。铁凝的《永远有多远》中的“永远有多远”一句,韵味无穷。
“永远有多远”,句子的主语“永远”,是一个表示时间很长久的副词,宾语“远”,是一个表示
空间距离很长的形容词。句子的主语和宾语说的不是一回事,但是因其有着同样的性质,搭配在
一起,这种错综复杂的语义关系带来了不乏哲理性但又似乎荒诞的修辞效果,意味深长。
在高考作文中也不乏有这样的例子。考生或是在述宾搭配上发掘新的语义关系,或是将一些
词语翻新,用法不符合常规,亦或是展开想象,造语新奇。
a.述宾搭配方面发掘新的语义关系
①“祖辈们留下千年的企盼:传承美的精魂,在美与这世界相融之前,我们在黑暗中呼吸激
越和执着。”
(2004 年湖南卷《蝶的翅膀·鱼的泪光·其它》)
②“现在,我要撷取你残留的袅袅余音,来窥得你的全部……”
(2005 年浙江卷《山水人文看华夏》)
③“我还多想带着一份儿时的回忆……然后在清澈的溪边,去采撷自由的呼吸、灵感的浪花。”

25
(2008 年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
例①“我们在黑暗中呼吸激越和执着”,谓语“呼吸”搭配宾语“激越和执着”。“激越”是
形容词,指(声音、情绪等)强烈、高亢。“执着”也是形容词,意思是坚持不懈。二者就语义
关系来说显然不可以搭配,但考生用意颇深。
“呼吸”作为生物体必须进行的活动,搭配宾语“激
越和追着”,表明蝴蝶在面对失败、痛苦、迷惘构筑的黑暗时,刚毅和执著是不可或缺的,就如
同阳光对生物体那般重要。文章中,蝴蝶是用来比拟作者,进行这样的语义搭配,小作者在面对
挫折时的刚毅、无畏、执着的决心就形象深刻地传达出来了。
例②“我要撷取你残留的袅袅余音”,谓语是“撷取”,宾语是“你残留的袅袅余音”。
“撷取”
是采摘的意思。二者组接在一起,语义关系显得牵强。但是宾语在文中指的是历经沧桑的华夏民
族的踪迹,指的是华夏民族的山水人文。
“我要撷取你残留的袅袅余音,来窥得你的全部”,实际
指作者要透过山水人文看华夏。作者这样写,既避免了用语重复,而且语句充满诗意,引发读者
的联想,结构上还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这一滞涩的词语组接,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例③“去采撷自由的呼吸,灵感的浪花”,谓语“采撷”搭配宾语“自由的呼吸,灵感的浪
花”,语义关系稍显牵强。但是宾语“自由的呼吸、灵感的浪花”是小作者对大自然的形象化的
表达,大自然能够给人以自由和灵感,这一宾语,将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的物象巧妙地联系在一
起,形象而真切,小作者亲近自然的形象跃然纸上。
b.词语翻新,用法新奇
①“她的头发之中,白色的发丝压抑着苟残的黑发。”
(2007 年山东卷《时间使记忆开出花》)
②“时间固然更改了故乡昔日的容颜,却风化不了她在我心中的记忆。”
(2007 年山东卷《蔷薇·故乡》)
③“秋风的抚摸必定会点染收获的金黄。”
(2008 年山东《顺其自然功到自成》)
④“这一缕赤红泣血的绝美魂灵已挣脱世俗的枷锁,随着汨罗江水的平平仄仄流过了漫漫岁
月,滋润在每个志士的心田。”
(2009 年福建卷《这也是一种永恒》)
⑤“一座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顶披着一层灰色的瓦,时光侵蚀了老屋的门。”
(2009 年湖北卷《站在老屋的门口》)
例①“压抑”一词,本指人的感情或力量得不到充分的表露和发挥,用在句中,形象地写出
了奶奶的渐渐变老,也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奶奶变老这一事实的无奈。
例②“风化”一词,本指地表岩石由于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等影响受到破坏。
“风化”
用在句中,富有形象感和动态感,写出了小作者那份浓浓的乡情。
例③“点染”一词,本指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修饰文字。用在句中,画面感极强,
读者仿佛看到秋风如一只画笔,大笔一挥,田野里一片金黄的景象。“点染”一词,赋予秋风灵

26
性,也使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动感。
例④“平平仄仄”本指诗歌的韵律。用在句中,形象地写出了水的蜿蜒曲折,也促成了句子
的音节和谐。
例⑤“侵蚀”本指逐渐破坏。用在句中,形象地描摹出了漫长岁月里老屋的变化,也激发了
考生对家的守望。
c.其他
①“没有比枫桥更波澜的心情,摇荡清秋的月亮;没有比李白更易醉的豪肠,张口一吐,就
是半个盛唐。”
(2007 年山东卷《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
②“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
手,走进他们的生活……”
(2008 年上海卷《他们》)
③“手里捧着书,在幽幽荷香中,温一壶月光下酒,在字里行间聆听来自远古的清音。”
(2010 年全国二卷《深阅读之美》)
④“因为时间若能下酒,回忆便可当一场宿醉,一醉醒来天依旧清明,而两岸的光阴依旧无
法一苇杭之。”
(2011 年浙江卷《我的时间》)
例①“没有比枫桥更波澜的心情,摇荡清秋的月亮”考生这句所熔铸的是张继的《枫桥夜泊》。
“摇荡”一词,赋予“枫桥”万千情愫,以枫桥和清秋的月亮写凄清的诗境和心境,整个句子诗
意盎然,引读者万般遐想。
例②“带着泥土气的乳名”,定语“泥土气”和中心语“乳名”本是不相干的事物,考生采用
语义的超常组合,就将自己对农民工子弟的那份亲切自然地流露出来。
例③“温一壶月光下酒”,温润的月光,如火一般浓烈的酒,两个毫不相关的意象组合在一
起,使得文章语言富有诗意和灵性,而且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令人遐思。
例④“以时间下酒”、“回忆当一场宿醉”、“无法一苇杭之的光阴”,这样的语义组接,使得
句子形象感强,原本无法把握的时间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可触可感。
另外,有些考生利用语义的超常搭配来巧拟题目。例如,2008 年全国一卷的满分作文《谁
的眼泪在飞》,题目是一个主谓结构,主语“眼泪”搭配谓语“飞”,不合常规的语义搭配,表现
效果却恰到好处,一个“飞”字,既写出了灾难带来的泪水之多,又写出了万众瞩目、聚焦灾区
的无疆大爱。俗话说:题好一半文。精致的题目,一开始就为文章增色不少。

3.4.2 句式灵活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有文采”一项对句子的要求是“句式灵活”。汉语的句式丰富多
彩,从修辞和语用的角度,可以分为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紧句和松句、常式句和变式句、
主动句和被动句。从语气的角度,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从结构特点的角

27
度,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在高考作文中,句式灵活主要表现为整散句结合、长短句参差,
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句交错使用。
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它主要包括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整句结构整齐,
声音和谐,气势贯通,适合于表达深刻的感受、奔放的感情,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散句是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散句调遣自如、灵活多变、音节参
差,适宜用来表现行云流水的叙述、起伏变化的情感。正如马叙伦在《修辞九论》中所说:“意
有缓急。意缓则辞易于整齐,意急则辞利于疏散。意有蹇利。意蹇则辞难于骥骋,意利则辞赴如
川流。”在高考作文中,考生选用句式时往往整散交错,在整齐中求变化,于对称中显错落,错
综见意,曲折生姿。
例如:2010 年重庆卷高考满分作文《难题》中这样写道:我们只知沉迷在“温一壶月光下
酒”的柔情中,我们只会在“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的园中嬉戏、游玩。作
为花朵,我们害怕凋零,所以不能开放;作为矿石,我们害怕锻炼,所以不能成为钢;作为种子,
我们害怕埋没,所以不能发芽。少年强则中国强!可这般无激情、无豪气的青年,怎能面对一个
崛起中的中国?
此段读来激情洋溢,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文采飞扬,气势雄浑。句
式工整而富于变化,骈散句结合,长短句参差,使文章气韵流畅,音韵铿锵,错落有致,如行云
流水一般。
长句和短句是相对来说的。长句结构复杂、字数较多,短句结构简单、字数较少。就修辞功
用来说,长句内涵丰富,集中紧凑,能严密地表达思想,有较强的逻辑力量,适宜于表达舒缓的
语势,抒发细腻的情感。短句简洁明快,干净利索,适宜于叙述描写,表现紧张的气氛或抒发激
越的感情。在高考作文中,往往长句短句交替使用,错综变化,优势互补。如:
①2008 年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中这样写道:可生活并不是一汪平静得泛不起丝毫涟漪
的水。它是那自然中一股奔流不息的泉,注定有那么一些浪花被遗落,或天涯,或海角。
此段长短并用,错落有致。写出了生活的不平凡。
②2009 年全国一卷满分作文《西安的无奈》中写道:
西安,这才是真正的你,如一杯茶幽香沁脾,如一坛酒醇香永久。
西安,多么希望你能脱掉那不属于你的难看的水泥外衣,换上一件只有你才有的古色古香却
又历久弥新的大袖宽袍。
这才是真正的你,西安!
《西安的无奈》采用长短交错的语言,写出了作者对古都长安的深情,对长安提出了扬长避
短的希望。行文自然洒脱,情感真挚细腻。
③2010 年全国一卷满分作文《鸿雁远去情不老》中写道:
樱桃说:你不来,我不老。
她用一生绵长的守候来见证一句不老的情话。一生太长了,可在已逝的岁月里,朋友,你也

28
一定有过一次这般的等待吧?
还能记得吗?用蜡笔涂抹的信封被你用颤颤的小手认真投进街角墨绿的邮箱,以后,就是你
每天坐在红墙老屋外的老槐树下,扳着手指等回信的日子了。时光在不紧不慢地散着闲步,你小
小的心却早已望穿了风烟吧。
《鸿雁远去情不老》巧用第二人称“你”,形成对话氛围,拉近与读者距离,给人亲切之感。
长短错落的语言,让文章错综见意,摇曳生姿。
在高考作文中,句式灵活还表现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的交错使用。如:2011
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摈弃我们情有独钟的“偷”》。这篇考场作文,考生逆向思维,将“情有独
钟”的对象定位为国人喜欢的一种“偷菜”网络游戏,对其产生的思想根源进行剖析,指出其危
害性。文章句式灵活,既有陈述句,也有反问句、疑问句,多用长句,表达意思比较严密。如:
陈述句:真让人匪夷所思,一个小小的“偷菜”游戏居然搞得人们如此紧张。新闻报道说,
有一家医院里的一个值班医生因在值班期间沉迷于“偷菜”,竟对下跪几次的病人家属不闻不问。
疑问句:但我们是否要情有独钟地“偷”一辈子?是否要将“偷”作为一生的追求?如果是
这样,那我们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的社会、国家还能有怎样的发展?我们情有独钟的“偷”,
偷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人生,还偷走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反问句:难道我们不该从这个虽平凡但又了不起的校工中得到一点启示吗?难道我们不该变
换一下自己情有独钟的对象吗?
祈使句:摈弃我们钟爱的“偷”,摈弃我们的恶习,我们要昂首挺胸,大步向前!
《摈弃我们情有独钟的“偷”》中,陈述句的使用,看似平静地叙述事件,读者却能感受到
压抑的愤怒。疑问句,句句扣人心弦,发人深省。反问句,气势增强,且使用长句,情感细腻真
挚。文章最后的祈使句,言简意赅。灵活的句式,使得文章说理透彻,逻辑严密。

3.5 辞格
朱光潜先生在《朱光潜美学论文集·漫谈说理文》中曾经讲到:“我们确信,说理文如果要
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感情,要用一点形象思维,要讲一点修辞的。”诚然,议论的语言要求准
确、严密、概括,但它也绝非板着面孔冷冰冰地说教。高考议论文写作更是如此。作为高考作文
指挥棒的评分标准已经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指明了方向。评分标准发展等级对语言的要求是有文
采。可见,议论文的写作,也还是要讲究写作主体情感的渗透,讲究议论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议
论文的语言要有一种动人的魄力。辞格是语言增色添彩的催化剂。
在近十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辞格的运用极为普遍。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
等等,都在文章写作中大放光彩。其中,气势磅礴的排比、形象说理的比喻、物人异用的拟人,
是使文章有文采最有力的“武器”。下面笔者将着重分析几种常见辞格的运用。

3.5.1 排比
排比的运用,不仅给人整齐划一的形式美、张弛有度的节奏美、一泻千里的气势美,而且还

29
能增加文章的气韵,使得文章内涵厚重,神采飞扬。
在近十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排比的运用主要表现在:
a.排比与比喻结合
2008 年四川卷《用坚强书写人生篇章》:“坚强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坚强是火,点燃希望
之灯;坚强是灯,照亮生命之路;坚强是路,引领成功之门。”
语段兼用了暗喻、排比手法。将“坚强”比喻为“石”、“火”、“灯”、“路”,生动形象地阐
明了坚强之于人生的意义,也增加了文章的气势。同时,前后分句的物象相互勾连,内在逻辑合
情合理,这种类似顶真的表达,彰显了考生不凡的写作功力。
2010 年重庆卷《难题》:“作为花朵,我们害怕凋零,所以不能开放;作为矿石,我们害怕
锻炼,所以不能成为钢;作为种子,我们害怕埋没,所以不能发芽。少年强则中国强!可这般无
激情、无豪气的青年,怎能面对一个崛起中的中国?”
句中把青年比作“花朵”、“矿石”、“种子”,形象地写出了当代青年的精神状态,呼吁要找
回青年的豪气。言辞恳切,充满激情。
b.排比与比拟结合
排比与比拟结合,能使读者对所要表达的事物产生更为鲜明的印象,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
作者描画的意境,体味它蕴含的深意,同时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2011 年浙江卷《我的时间》:“ 当繁密的树叶遮住午后的阳光,又故意疏漏其中的一两缕,
打在潮湿的地面;当深秋的第一枚或黄或红的落叶在我面前摇曳而下,带着欲言又止的幽怨;当
南风带着沁人的土香袭乱我的头发……这一刻,时光在外部世界里一点一滴地逝去,却好像与我
无关。”
“故意疏漏”、“带着欲言又止的幽怨”、“带着沁人的土香袭乱我的头发”,拟人手法,赋予
树叶、落叶、南风以人的情感,描写细腻,令人叫绝。整饬的排比句式兼用拟人,让句子显得空
灵轻盈,彰显出考生的文学才情。
c.排比与问句结合
排比、问句都有增强气势的作用,二者结合,句子逻辑性更强,气势更加恢弘,情感更为强
烈,起到了引人注意,促人思考的奇效。
2010 年重庆卷《难题》:“‘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的豪气在哪儿?‘江山也要伟人扶’
的自信在哪儿?‘仰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志气在哪儿?‘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的霸
气在哪里?‘治国平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在哪里?”
排比本就有增强气势的作用,兼用问句,气势贯通,一泻千里。上述文字,兼用排比、问句,
突出了找回青年的壮志已经成为难题这一语义,强化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加强的语气起到了引人
注意,促人思考的效果。
d.排比与诗词结合
排比中引用一些诗词,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而且诗意盎然、寓意深远。

30
2011 年湖北卷《旧书》:“若非如此,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何以引人慷
慨朗读?李白的‘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何以引人愁绪满怀?陆游的‘楼船夜雪瓜
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以引人气概壮阔?旧书是情感的记录,它以一纸墨迹记录下旧时人、
旧时情——报国无门的悲壮,友人逝去的伤感,爱国爱家的豪情……”

3.5.2 比喻
议论文写作,如果干瘪的说理,文章会显得空洞,没有阅读趣味,更无从谈及美感。议论文
还是要讲究修辞的。比喻的作用之一,就是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便于人们理解。在近十年的高
考优秀作文中,学生巧借比喻来说理,让文章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2011 年湖南卷《低姿态的高贵》:“大师的风范并不在于他强势的外表与斐然的成绩,而在
于他成熟的外表下,是否有一颗饱满充盈的种子,圆润晶莹,能够在人间深处的土壤中深深扎根、
生根发芽,开出饱满的花来,骄傲地绽放着人生全部的光荣与信仰,繁荣与梦想。”
在这里,考生把“低姿态”比作“饱满充盈的种子”,化抽象为具体,回扣了题目“低姿态
的高贵”,而且充满了诗意,摇曳多姿。
2010 年山东卷《光明与阴影构成人生》:“过多的追求完美就是不完美。正如一杯醇酒总带
些涩味,而那一丝涩味正是凸显出它香浓飘逸的地方。”
在这里,考生利用了道理上的相似构成了比喻。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3.5.3 拟人
高考议论文的写作,讲求写作主体情感的渗透。拟人的运用,使文章在说理的同时,将写作
主体的情感细腻、亲切、自然地传达出来。拟人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
捕捉作者勾勒的意境,体味文章传达的深意。
2011 年湖北卷《旧书》:“纷繁的都市脚步踏碎了细腻的梦,旧书躲在角落里低语,低语着
历史的告诫,低语着“陌上花缓缓开”的古老约定,低语着不灭的情、不变的理,渴望被人阅读、
被人理解……”
“纷繁的都市脚步踏碎了细腻的梦”、“旧书躲在角落里低语”,拟人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文
章的意蕴,贴切地写出了读者极度匮乏、旧书受尽冷落的现状,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2004 年上海卷《忙兮忙兮奈若何》:“忙使我们的社会飞速发展,忙也使我们的心灵无所依
傍,曾经的质朴人情正在变得淡薄,曾经的经典正在被人遗忘,那种久久品味、欣赏名家之美的
感觉已变成了一种奢侈,龙井在角落无意义地散发淡香,可乐披着闪亮的罐头高高在上。”
“龙井在角落无意义地散发淡香,可乐披着闪亮的罐头高高在上”,运用拟人,客观事物带
有了人的感情,人的观念。句子内涵丰富,鲜明的对比深刻揭示了人内心的空虚,传统经典在人
们忙碌的同时被遗忘。拟人的运用,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的思考,紧扣题目“忙兮忙兮奈
若何”。
2008 年重庆卷高考满分作文《在自然中生活》:“阳光打着卷儿,慵懒地躺在树叶上,让那

31
翠绿的血液闪着诱人的光……多情的流水正从你脚边绕过,不远处,一朵红莲开得正盛,微风拂
过,它一低头的温柔深深打动了你的心”。
“打着卷儿”、“慵懒地躺”、“绕过”、“一低头的温柔”,诗意的笔调,传神的拟人,让读者
看到了考生对“在自然中生活”这一命题的思考,并给出了具体的答案:若有一颗善感的心,就
可把自然收藏于胸,就可拥有诗情画意的生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文采斐然,彰显了考生
不凡的语言功底,且很好地诠释了命题。

32
4 高考作文语言建构策略
近十年的高考作文场上,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考场作文,或淡雅质朴,或铺排华丽,或清
新活泼,或幽默风趣、或典雅庄重,或含蓄隽永。但欣欣向荣文风各异的考场作文,也难掩考生
在语言表达方面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病。不少考生的作文语言表达幼稚,缺乏思想内涵;亦或是不
符合逻辑,尝试推理反而显得老套;又或是滥用修辞,表面花哨实质漏洞百出……学生平日里反
复训练结果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只注意到了要掌握和练习语言表达的技巧,而这
仅仅做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达到语言的有文采,必须锤炼自己
的内功,即培养自己的智力素养和能力素养。历年来优秀的高考作文,无不折射着考生良好的智
能素养和纯熟的写作技巧。可见,只有将智能素养这一内功和写作技巧这一外功有机地结合起来,
文章才能如水晶球般浑然天成地呈现出来。另外,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在考场作文
中展露头角,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和训练。平时训练有素,语言功底扎实深厚,在高考考场上才
有可能挥洒自如,脱颖而出。

4.1 培养中学生的智能素养
智力素养包括写作主体的知识构成、认识、情感、思维、审美和心理机制等内容。能力素养
包括观察与感受、叙述与描写等。智力素养和能力素养是紧密联系的,智力素养是内隐的,能力
素养是外现的,二者互为表里,且具有互补性;智力素养是能力素养发挥的基础和前提;智力素
养中必然涵盖着更高层次的能力素养。因此,要把智力素养和能力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文章是由形象性、情感性、认识性构成的统一体。在实际写作中,对学生作文起重要作用的
是中学生的认识机制、情感机制和思维机制。中学教师和学生要着重从这三方面进行努力。笔者
也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4.1.1 学会观察和阅读,完善、提高认识机制
写作是一个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高考作文的写作,着重考查的是
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面对同一个话题,不同的考生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2011 年安徽高考卷的作文题目是“时间在流逝”,学生有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时间
在流逝,我们应该只争朝夕;时间在流逝,人生意义在于奉献;时间在流逝,我们应该学会忘却;
时间在流逝,应珍惜现在的拥有。可见,认识存在差异性。学生认识机制的整体状态如何,不仅
会影响文章的立意高低,还关系到文章的语言表达。2006 年天津一考生的高考作文《愿景》中
写道:“我的愿景是考上一所好大学,找到一个好工作,这样以后才能让我的儿子考上一所好大
学,找到一个好工作……”一个高中生,应该对社会人生有着较为深入的理性思考和认识。而这
位考生语言幼稚,正是其认识肤浅的表现。
中学生认识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高下得失,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笔者认为,要丰富、完善、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有两大途径:一是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学
会观察,二是阅读书本。鲁迅在《致董永舒》一文中说:“此后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

33
看别人的作品。”他认为写好文章,必须观察和阅读。生活是源,书本是泉。
a.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
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而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

无意义,音乐对他来说不是对象。” 这段话从某一侧面表明,一个事物能否成为认识对象,与主
体的认识机制密切相关;主体认识水平的低下,也必然会导致文章的立意低下。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写作素材,一草一木,蝉鸣蛙
叫,一次意外的邂逅,一个爆炸性的新闻等等,这些都可以进入到作者的笔下。现如今,中学生
的生活基本相似。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学生可以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有些却不能,原因
来自多方面,但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对周围发生的一
切不闻不问,对生活没有很好地体验、感受,更没有思考,那么想要在写作时灵感泉涌,思接千
载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当然很难打动人心,写出来的文字也会苦涩干瘪,没
有灵性。
2008 年重庆高考卷优秀作文《在自然中生活》中写道:
“走过一片荷塘,雨连成了线,在水
面上打出一个又一个圆圈;一只小小的青蛙坐在荷叶上,静静地看着这生命的流逝。多情的流水
正从你脚边绕过,不远处,一朵红莲开得正盛,微风拂过,它一低头的温柔深深打动了你的心。”
读着这段充满诗意的文字,我们仿佛也能收自然于胸。善思的青蛙,多情的红莲,这些都源于考
生有一颗善感诗意的心。细腻的观察和感受,成就了文章语言的生动活泼。
文章写作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观察。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发

达的智慧最重要的特征是观察力。” 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是发展智力活动的一项不可或缺的
心理品质。
中学生首先培养自己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性。世间万物都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一般来说,一
些大的事件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而习以为常的生活琐事容易忽略掉,而这些如果经过加
工,出现在文章中,往往更容易打动人心。优秀的作文都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2011
年江苏高考卷优秀作文《拒绝平庸》,考生选取了一个小小的切入口——杀鸡。这样一个看似微
不足道的生活小事,在作者才情流动的文字里跳荡不凡。可谓方寸天地,以小见大。文章通过细
节、动作、神态描写,将大黑鸡刻画得活灵活现。文章中写道:“他开始挣扎,尽管双腿被绑,
他还是尽力迈开步子、扑着双翅,在卫生间里上蹿下跳。奋力一跃,前行一大步,想快跑时又被
绳子带倒。”考生细致的观察,精致的思考,名为写鸡,实则写人,很好地诠释了做人要拒绝平
庸,只要拼搏绝处也可逢生的道理。
观察离不开思考。在观察身边事物的时候,要培养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奥秘的浓
厚兴趣。2008 年江苏卷高考优秀作文《好奇心》,考生在文章中写了考场上前面有一个空的座位,
于是“好奇”产生了“好奇心”,小作者对这位考生没有来展开了三种揣测,生动地刻画了高三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 79 页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277 页

34
学生的生活实际,读来生动感人。细心观察和善于思考成就了他的考场作文。
观察中必然会渗透写作主体的感情。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捕捉、积累自己由外界事物触发的
特定情感。而且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要引导他们将已有的情感经验提取出来,融入到文章中,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声情并茂。
b.阅读
阅读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中学生而言,阅读是他们了解外界世界的一
个窗口。在阅读过程中,众多优秀作家对社会和人性的独特的领悟和透视,对于认识正在逐步完
善的中学生来说是有极大的裨益的。就具体的写作而言,阅读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同时,优秀作家的写作技巧也在阅读中融会贯通。
中学生要爱读书,会读书;爱写作,会写作。懂得有个性地读书,体会到读书的趣味,加强
阅读积累,进而生成语文能力,将课内课外阅读引入高考,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中学生应该精读中国传统经典。每年都有依托《红楼梦》成就佳作的高考优秀作文。从 2004
年福建卷《薛宝钗魂断大观园》到 2006 年江苏卷《人与路——从刘姥姥进贾府说起》,江西卷《红
楼泪眼·湘云》,这些优秀作文,都是基于中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对《红楼梦》熟稔于胸,
运笔才能这般游刃有余。
2008 年上海卷《她们》,考生选取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三个不同类型却有着鲜明个性
的女人苏文纨、鲍小姐、孙柔嘉展开论证。文章中既有原作的描述,又有自己独立的思考。2010
年四川卷《捻亮点点星灯》,文章以“花魂”“柳梦”“雨思”为标题,以黛玉写真爱的伟大,以
柳永写真情的伟大,以杜甫写挚爱国家民族的伟大,进而表现“将无数点的汇聚却也能成就伟大”
这一主题。所有这些都必须借助于对其作品的熟读,身世的熟知和生命历程的深刻感悟才能做到
的。2011 年江苏卷《拒绝平庸》考生以梵高的三幅画作为线索展开行文,以《麦田里的乌鸦》
论证要拒绝平庸,以《向日葵》论证拒绝平庸要有很大的勇气,以《紫鸢尾》论证拒绝平庸要有
一定的才情。考生阅读面广,涉猎丰富,文中所运用的不但有绘画方面的素材,还有北岛的诗歌
《回答》,金庸的武侠小说等,笔意老辣,充分展示了作者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情……众多高考
优秀作文的落成,都得益于考生平日里广泛的阅读,精心的阅读,富有思考性的阅读。
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以获得浩如烟海的写作素材,而且可以学习优秀作家的写作技巧。很多
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如同一杯白开水,没有“味道”,或者是情感虚假得让人生厌,很重要的一个
原因就是不会灵活地运用汉语句式。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但效果却不尽相同。
优秀作家写作时总要反复斟酌,找到最适合表情达意的句式。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开篇
用了三句排比,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孙犁的《荷花淀》中水生嫂的一句“怎么了,你?”,
对丈夫的关爱表现地淋漓尽致。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中学生应该精读课内文章,从优
秀作品中汲取营养,经过不断地积累、背诵、模仿,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积淀,以期在自己的文章
中得到展现。

35
4.1.2 表达真切感受,以形象生动展现情感生动
文章写作过程中,“情动于中”尔后“形于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者,文之
始。”“为情造文”是艺术创作的根本规律。这也因此成为评判作文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那些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都包孕着令人感动的真情。《孔雀东南飞》
中生死相随的爱情悲剧,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忠诚之心,李密《陈情表》中的拳拳孝情,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中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苏轼《江城子》中对亡妻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感是
共通的,是文章致胜的法宝。
文章通常要求的“形象生动”,实质是要求形象所体现的情感生动、真挚。离开了情感,无
所谓“形象生动”与否。形象是情感的存在形式,形象的存在是为了传达情感的需要。情感是人
的内心体验,除了形象之外,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朱自清的《背影》中,作者为了表现父亲的
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选取了一个形象——父亲蹒跚的背影。2009 年四川卷
优秀高考作文《熟悉》,考生为了表现质朴深沉的父爱,选取了父亲“抽烟的姿势”这一形象,
于平朴中写出深刻,于平淡中写出真情。
情感是文章创作的原动力,又是作品的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
情感真挚一直是文章致胜的法宝。在考生极力追捧文化散文的今天,考场上的真情作文就显
得弥足珍贵。2007 年江苏优秀作文《怀想天空》,文章真正做到了“以情动人”,考生没有依靠
华丽的辞藻和大段的抒情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把真情融入到了平实的叙述中,得到了阅卷老师
的赏识。
高考作文中,“为文造情”情感虚假的作文俯拾皆是。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中学
生不会表现情感。借助形象表现情感,如果塑造的形象不能生动,读者又怎么能体会到形象背后
的情感呢?
要形象生动,中学生需要调动多种感觉传达感受,把视觉、听觉、触觉、味觉都融入到形象
中,读者自然会感同身受。女作家张洁曾经说:“人和人的眼睛是不同的,他们只能看见各自心

灵上所给予他们的那个界限之内的东西。” 感受具有主观性和独特性,中学生把用“自己的眼睛”
看到的内容写入文章中,个性化写作也就表现出来了。福楼拜说过,写好同时就是感受好、想好、
说好。有感受的文章,才最有“味道”,才算是好文章。
中学生要注意培养感受生活的敏感性和丰富性,并将这种独特的感受写入文章中,这样写出
来的形象必然是生动的,情感也是生动的。

4.2 辞格与相似思维
4.2.1 相似思维
相似思维,指当前感知到的事物与记忆中的事物在性质、形态等方面具有共同点、相似点,
在头脑中建立联系,发现规律,从而进行创造性的认知活动的一种思维方式。


转引自廖亮《观察的重要性》,《阅读与写作》2000 年 4 月

36
辞格的形成与发挥作用都是建立在相似思维的基础上的。以夸张为例。“故意言过其实,对

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辞格叫夸张。” 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夸张辞格的成立,取决于“蜀道”与“上青天”二者在“难”这一点上具有相似点。李煜《虞美
人》中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水的汪洋恣肆,奔腾倾泻,又不舍
昼夜,长流不断与亡国之君李煜“故国不堪回首”、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悲愁悔恨
具有相似点。词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满腹愁绪比作“一江春水像东流”,短短九个字,写出了词人
内心无限的愁苦。夸张辞格的运用依赖于相似思维。
下面,笔者将以最为常用的比喻为例进行分析,来管窥辞格与相似思维之间的关系,以期为
中学生运用辞格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4.2.2 比喻与相似思维
比喻是人类运用最普遍的修辞格之一。对比喻的研究也有着长远的历史,修辞学者们大多从
比喻的界定、分类、作用以及比喻与其他修辞格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有着浩如烟海的成果。
但是很少有人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探讨比喻的规律,下面笔者试图从比喻的思维轨迹这一角度,
管窥比喻的思维特征。
a.比喻是一种思维模式
传统修辞学认为,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乙事物来说明与之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甲事
物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由三个要素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根据比喻词的不同,将比喻分
为明喻、暗喻、借喻,详见下表:
表 5-1 比喻的类型及构成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举例
名 形
称 式

像,好像,如,似,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出现 她像玉兰花。
宛如,犹如,仿佛
是,变成,成为,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出现 她是玉兰花。
等于
借喻 乙代甲 不出现 无 出现 玉兰花走进了房间。

传统修辞学对比喻的性质、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比喻这一辞格的把握。在教学中,
尽管学生对比喻的知识掌握得十分透彻,却还是不能造出一个很好的比喻句,这就需要对比喻的
思维机制进行研究。
形成比喻,必须通过联想用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连接喻体和本体。在确定描写或说明的对
象之后,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从自己的认知经验中寻找与之具有共性的另一对象,并进行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7
比照、连接,这一过程的完成是在思维层面进行的。
通过联想寻找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这是一个复杂且抽象的心理过程。比喻这一思维过程主
要表现为以下两类:本体和喻体一对一;本体和喻体一对多。
本体和喻体一对一: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在这一比喻句中,作者有两个思维对象,一是“荷塘上面弥望的田田的且出水很高的叶子”,
即本体,一是“亭亭的舞女的裙”,即喻体。在这里本体和喻体是一对一的关系,二者有着本质
上的不同,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作者对本体“荷塘上弥望的田田的叶子”进行分析,从它的形象
进行联想,找到了有着共性的“舞女的裙”,同时,由本体的特点“出水很高”联想到“舞女的
亭亭玉立”。最终由“形态以及形态上的高挑”这一相似点,连接了本体“出水很高的叶子”和
喻体“亭亭的舞女的裙”,完成了这一思维过程。
本体和喻体一对多:对本体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比喻,用多个喻体来说明或描
写同一个本体,称之为博喻。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
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
在这一比喻中,作者用“明珠”、“星星”、“美女”三个喻体来描写本体“荷花”,很明显是
一对多的思维模式。作者由“淡月辉映下的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这一特点,通过联想找到了与
之有相似之处的“一粒粒的明珠”,由“绿叶衬托下的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这一特点,通过联
想找到与之有相似之处的“碧天里的星星”,由“荷花纤尘不染的美好的特质”这一特点通过联
想找到与之有相似之处的“刚出浴的美人”。这些比喻运用地惟妙惟肖,灵动活泼,给人以美好
的感觉。
b.喻体的选择过程
喻体的选择并不是无迹可寻的,也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有规律可循。钱钟书先生曾经提到重
要的两条:一是“近取诸身”,二是“取鄙琐物”。第二条在最初的时候可以用于比喻,现在多适
用于讽刺调侃之类以及文字游戏,因此在此不做讨论。“近取诸身”对喻体的选择尤为重要。
“近取诸身”,指的是喻体多从身边的事物进行选择,多以眼、耳、鼻、舌、身以及与之相
关的事物来做喻体,形容或说明抽象的、深奥的、复杂的事物或道理。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的,也是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的。人们的认识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人们对身边的事
物熟悉,理解深刻,在比喻中,选取身边事物做喻体,可以使深奥难懂的道理更容易被人们理解
和接受。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也提及“用眼前的事物做比”,可见“近取诸身”是选
择喻体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律。
在中学作文中,写作主体是十七八岁的青年,他们的思维认知各方面都在逐步趋向成熟稳定,

38
但是这个年龄段的他们并没有十分丰富的生活阅历,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也不深刻,因此在运用比
喻这一修辞方式的时候,喻体的选择多来自于自己相对狭小的生活圈子,能够用来比喻的事物十
分有限,喻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点显得十分牵强,比喻句显得干瘪无力,更无从谈及新意。要想
写出一个成功的比喻,学生必须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逐步培养自己具备良好的思维
品质,这样运用比喻才能信手拈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观察生活,
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正契合了选取喻体的要求。
c.比喻的客观基础:寻求相似点
要构成比喻,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之间
有相似点。相似点是比喻得以成立的关键,但是相似点往往不是显而易见的,成功精美的比喻,
相似点往往隐藏得很深,需要人们发挥大胆的想象来发现。刘勰的《文心雕龙·比兴》中用“物
虽胡越,合则肝胆”来说明比喻的特征,钱钟书先生也说“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

分的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 可见,成功的比喻往往本体和喻体相距很远,
从表面上看过去是毫不相干的两个事物,但是仔细思考,大胆想象,就会发现二者的相似点。我
们在为造句者巧夺天工的比喻叹服的同时,也要认真思考寻找相似点的思维轨迹。
例如:
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
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
这一比喻句中,杨二嫂的形象是本体,
“细脚伶仃的圆规”是喻体,
“杨二嫂”和“圆规”看
似是相距很远的事物,毫无关联,作者将其运用在这一比喻中,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杨二嫂“身材
瘦削”的特点,而与杨二嫂之前“豆腐西施”的形象一对比,透视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经济
的衰败、萧条,小市民经济破产的悲惨遭遇。一个形象传神的比喻,对人物细腻的刻画,揭示了
深刻的社会问题,可见成功的比喻意蕴深远。
又如:
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
叶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
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钱钟书《围城》)
在这一比喻中,本体“文凭”和喻体“亚当夏娃下身的树叶”毫不沾边,作者匠心独运地用
“功能”这一相似点将二者连接在一起,搭配成比喻,刻画了方鸿渐爱慕虚荣且无知鄙俗的形象,
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其的鄙夷态度。
上面两个例子中,作家巧妙地利用两个事物在形态、功能上的相似,将本来看似无关的事物
运用到比喻句中,且十分妥帖,意蕴深刻。可见,相似点是比喻句精彩与否的关键。


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9
相似点的寻找,是在思维层面进行的。对一个事物进行比喻,首先要仔细观察该事物,挖掘
它的特点,然后开始在自己的认知经验里寻找与之具有共性特点的事物,进行连接,形成比喻。
相似点可以从以下角度寻找:
(1)从事物的物质特征寻找相似点。事物的物质特征包括声音、形貌、色彩、光亮、材质
等方面。这是人们最为常见的寻找相似点的方法,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
深。以事物的物质特征为连接点,比喻句多形象贴切,人们从自己的认知经验出发,从自己熟识
的事物进行联想,更能对那些抽象或难以描状的事物加深理解。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
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的声音很难描摹,
诗人用人们认知经验里常见的事物对其进行比喻。“疾风骤雨”描写其声音很响且急促有气势,
有排山倒海之势,
“儿女私语”描写其声音细腻、清脆,
“珠落玉盘”描写弹奏声虽高低缓急,轻
重快慢不一,但错落有致,且每一声都清脆悦耳,没有混杂,给人以美的享受。抽象的音乐在诗
人笔下写得惟妙惟肖,突出了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2)变化过程的相似
有的比喻是利用了甲乙两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相似性。如:
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
(钱钟书《围城》)
这个比喻句中,本体是“苏小姐的脸红”,这是一个变化着的事物,从部分的红扩展到满脸
的红,是一个变化过程,因此,作者选取的喻体也必须是一个变化中的事物,作者用“纸上沁的
油渍”做喻,十分贴切且富有创造性地描写了苏小姐当时的情状。
(3)寻求内在联系的相似
有的比喻句,本体包含两个事物,喻体也至少包含两个事物,两两相对,本体和喻体都分别
是在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样连接起来构成比喻。如: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中国民歌)
这一比喻句中,本体是“革命群众和共产党的关系”,喻体是“鱼儿和水的关系,瓜儿和秧
的关系”,相似点是“二者相互依存,互相离不开”这一关系。
(4)蕴含的哲理相似
在这类比喻中,本体和喻体都是在阐述一个道理,喻体所阐述的道理被人们熟知或易被人们
理解,二者构成比喻,相似点是二者蕴含的内在事理的相似。比喻的作用主要在描写方面和说理
方面。描写方面,通过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便于人们接受,还可以使概括的事物形
象化,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说理方面,通过比喻,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便于人们理解
和体会。那么这类比喻的功用主要在后者。
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40
这一比喻句中,喻体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地上实实在在的路,本来没有,但只要多数人敢
于走,就会走出一条路。那么利用本体和喻体事理上的相似性,可以了解到本体所要传达的是这
样一个道理:希望,无所谓有和无,只要大多数人憧憬希望,并且勇于实践,希望就会到来。这
一比喻,写出了鲁迅先生对新的生活充满了信心,虽然并不明白这新的生活是什么,但是他坚信,
只要大多数人向往新生活并努力去创造新生活,新生活是会到来的。这一富含哲理的比喻句,本
体是“希望之路”,是对新生活的到来的期盼,喻体是“地上实实在在的路”。相似点是“只要大
多数人努力实践,就能走出一条路”。
比喻是建立在相似联想的基础上的,但是这一辞格的形成,不单单是这一种心理机制起作用,
相关联想、对比联想也对比喻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把对比喻产生作用的心理机制看做一个
矛盾体,那么相似联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相关联想、对比联想以及想象等思维活动是矛盾的次
要方面。在这些思维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比喻得以成立并被人们广泛运用,成为人类语言表达最
基本的类型之一。

4.3 巧用诗句,扮靓语言
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要求语言有文采,有着浓厚诗词底蕴的语句是真正的有文采。古人云: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篇文章如果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古诗词,凭借着自己的巧智,雕琢文章
的语句,就能在高考考卷中鹤立鸡群。
我国是诗文的国度,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宝藏。在作文中巧引诗歌,不但丰富了文
章的内容,而且扮靓了文章的语言,使文章氤氲着厚重的诗香。
诗句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化用,是指依据一定的语言,加以变化,产生出新的用意。
比如,毛泽东的诗: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化用了古代湘妃的典故。
诗句可以出现在文章的标题。题好文一半,有着浓厚诗词韵味的题目,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
的眼睛。2008 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一蓑烟草任江平》。“一蓑烟草任江平”是化用苏轼《定风
波》里的名句而来的,用作标题比较引人注目,彰显了考生一定的文化底蕴。2004 年上海卷高
考优秀作文《忙兮忙兮奈若何》,标题化用诗句,新颖出彩,将全文阐述的重点落在“奈何”两
字上,既是对种种为利禄而“忙”的种种社会现象的感慨不满,又是对“忙”的负面效应的批评,
给予我们以人生的一种警示,显示了考生在日常学习中对周边生活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立意选择恰当的诗句,丰富文章内容的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亮点。有
时候,下笔千言,却不如巧引的诗句更有说服力。2008 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他们》中写道:
“‘昨
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惆怅,迷茫,是他们;喜欢在诗人词人手中寻找慰藉,
偶尔朗诵两首与诗人来一次心灵的交流,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是他们。但他
们不总是这样的抒个人之情,‘怒发冲冠,凭栏处’,是谁,这般慷慨激昂?还是他们!”诗句的
巧妙穿插,将青年的精神面貌展现地活灵活现。
古诗词也可以作为一种构思角度。引用古诗词作为小标题谋篇布局。2004 年湖南高考满分
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文章构思精巧,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作为结构转换的标志,
“转轴

41
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
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
声胜有声”、“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座上泣下谁最多,掌上明珠双眸湿”,同时
将考生自己的成长过程结合到一起,把日常的琐屑之事写的诗意盎然。而且文章脉络清晰,给人
耳目一新的感觉。
妙用诗句,可以营造出作文的庄重典雅之美,增添作文的书卷气。考生应该增强平时的阅读
积累,进行有意识的专项训练,不断丰厚自己的诗文积淀,做诗意之人,写诗意之文。

4.4 语言陌生化
4.4.1 理论
“陌生化”是由俄国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二十世纪初提出来的。他在《词语的复活》中
说:“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
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文学是人学。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是抒发创作主体的内心情感。而人的内心世界是异常复杂
和微妙的,用日常的语言进行表达,总显得力不从心。于是,语言陌生化诞生了。语言陌生化凝
练含蓄,给人以熟悉的陌生感。而且,文学创作追求的是独创,唯有创新的内容和形式,才能激
起人的审美兴趣,才有可能使作品的审美价值得到实现。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文学作品的审
美价值必须借助语言才能实现。因此,陌生化语言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在写作中,训练学生语言的陌生化同样重要。别林斯基说:“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
想以生动的、感性美丽的形象。”陌生化的语言实现了语言的形象生动。陈黎《在一个被地震所
惊吓的城市》中写道:“文人放下锄头/农人放下眼镜。”句中“文人”和“农人”的错位搭配,
将被地震所惊吓的人们手忙脚乱的情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4.4.2 类型
语言陌生化主要有以下三类:
a.名词并置。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九个名词,九种景物,表现断肠人的秋思之情。
b.反常搭配
(1)主谓反常搭配
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适逢小雪。(洛夫《今日小雪》)
“荷”、“蝉”名词在句中作谓语。“夏”与“荷”,“秋”与“蝉”进行搭配,写出了时间的
流逝,且意境优美。
(2)动宾反常搭配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42
(3)附加成分与中心语反常搭配
“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正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看到了黄昏的头发。”
(余华《十
八岁出门远行》)
“黄昏”搭配“头发”,超常的语义搭配,造语新奇。
c.词语交互错位
陈黎《在一个被地震所惊吓的城市》中写道:“文人放下锄头/农人放下眼镜。”

4.4.3 训练策略
语言陌生化,实际就是语言的变异和创新。创作主体有意打破语法规则,背离生活常规,寻
求一种新的表达方式,给语言注入新鲜的血液。有意延长感知的时间长度和难度,使传统已经麻
痹的感觉重新恢复“可感觉性”,从而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在近十年的高考作文中,有些考生
在语言表达上已经有所变化,有所创新,这些都可以视为语言陌生化的尝试。高考作文写作中,
题目有时被限定,选材又要避免与数十万人撞车,那么如果能在语言表达上迸发出强烈的视觉撞
击力,就很有可能让高速阅卷的老师对其一见倾心。
a.反弹琵琶
语言陌生化,就是要打破语言运用的思维定势,寻求一种新的言说方式,增强文章的表达效
果。中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对于人们已经烂熟的表达,要有“反弹琵琶”的意识和精神。
描写黎明的情景,人们都会用“鱼肚白”这一个词,第一个用“鱼肚白”的人肯定是个天才,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中学生应该尝试全新的表达。
2011 年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我的时间》开篇写道:
“每一个清晨,我都平静地把自己铺成
一张白纸,等着阳光到我的灵魂里泼墨挥毫;每一个夜晚,我都把自己倒得空空的,然后往里面
添加风、星星、萤火虫……总之,尽量添加一切诗意的东西。”
这段文字文采斐然,新颖别致。考生一反大多数人追求的不平凡,追求“低入尘埃的小小的
幸福”,有着鲜活的个性。
“平静地把自己铺成一张白纸,等着阳光到我的灵魂里泼墨挥毫”,
“我
都把自己倒得空空的,然后往里面添加风、星星、萤火虫”,诗化的语言,想象奇特。沐浴阳光、
抚清风、看星星、捉萤火虫,这些再熟悉不过的事情经过考生的点染,重新恢复了“可感觉性”,
文章一开篇就抓住了阅卷老师的眼球。
b.反常搭配
反常搭配是语言陌生化常见的一种类型。反常搭配就是违反语言运用规则的搭配,它有意背
离语法、逻辑以及语言运用习惯,追求新奇特异的效果。反常搭配的作用就是以搭配方式的变化
来表现特殊的意义。常规的搭配因被人们所熟知而忽略,不能传递出更多的信息。而一旦有意违
反,就有可能传达出现有语言自身不曾包括的信息。
鲁迅的杂文标题常出现反常搭配的情形。“文学与出汗”、“战士与苍蝇”、“魏晋风度及文章
与药及酒之关系”。搭配的对象没有逻辑上的联系,非逻辑并举,却能够大致概括文章中基本内
容、主要材料,并暗示了标题中并列的几者间产生关联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标题,语

43
出惊人,出奇制胜。
2004 年重庆卷高考满分作文《没有翅膀的飞翔》写道:
“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的轮回……
阳光安静地淌过我每一寸藏青的肌肤,我听到山风掠过树梢,如同一支深远的骊歌。”
“那里才是承载我快乐的天国,我不会把鹰的期望强锁上眉头,碾碎一个春花秋月的日子,在一
片放逐理想的草原,我会和鹰一样快乐。”
这篇文章,题目“没有翅膀的飞翔”,违背常理,反常组合激发了阅卷者的兴趣。
“每一只蝴
蝶都是一朵花的轮回”,“蝴蝶”属动物类,“花”属植物类,把动物与花开花落组合在一起,想
象奇特。
“阳光安静地淌过我每一寸藏青的肌肤”,与谓语动词“淌过”搭配的主语一般是物理意
义上的流动的液体,这里搭配天象“阳光”,
“碾碎一个春花秋月的日子”,
“碾碎”一般搭配谷物、
盐类等实体,这里搭配“日子”,这些足见考生超凡的语言创新能力。
c.通感、移觉、夸张辞格的运用
语言陌生化强调一个“新”字,在语言结构上和语义关系上除旧布新,使人们习以为常的语
言具有新的生命力,从而使文章亮丽多姿。
中国古典诗词中,陌生化的例子数不胜数。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贺知章的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等等,都
可以作为语言陌生化的典范。修辞的运用,使得语言组合发生变异,却传递出更多新的审美信息,
让读者获得了充分的审美体验。
熟练地运用移就、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就能变见习为新知,化腐朽为神奇。
(1)移就
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一般可以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通
过移就,将人的情绪、状态同事物联系起来,用极少的笔墨就能将人的情绪、思想、性格鲜明地
表现出来,或者将事物的形状、本质凸显出来。移就使得语言出奇制胜,饶有情趣。如:
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紫酱色的脸皮上泛出来。然而
只有一刹那,他又回复了刚毅坚决的常态。(茅盾《子夜》)
吴荪甫是作者笔下的铁腕人物,带有某种“英雄”的色彩。“紫酱色的脸皮”就是作为这种
身份的标识出现的。但当最后危机四伏,即将全线奔溃的前景面前,他的脸上刹那间出现了“铁
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尽管瞬间之后就被主人克制住了,但仍表现了人内心的无望和空虚。
“铁青
色”、
“酱紫色”本是用来形容事物的颜色,这里用来写人脸色。作者巧借脸色的对比把人的灵魂
深刻地勾勒了出来。
(2)夸张的使用也可以达到语言的陌生化,尤其是缩小夸张。
鲁迅在《药》中写道:“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睛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
小了一半。”“眼睛正像两把刀”,新奇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康大叔的蛮横暴虐。“缩小了一半”
看似不合常情,却极为准确地写出了华老栓内心的恐惧,华老栓胆小老实的形象立于纸上,更是
突显了康大叔的形象。

44
(3)通感
通感指打破感觉的局限,不同感觉之间可以互通,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可以相互为用,
可以用视觉来写听觉,也可以用听觉来写视觉。
写作学中的通感,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样也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复杂的
艺术现象,是一种重要的写作能力,是写作主体由一般的写作层面升华为艺术写作层面的必要途
径,是写作主体的写作基本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是主体智力素养基础上能力素养的个性化发挥。
通感的产生,需要写作主体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以及充沛的情感。情感是通感产
生的直接动力。
通感的运用,使简单、平面的叙述上升到艺术表现层面;巧妙刻画人物心理,使得人物心理
描写细腻入微;抒发饱满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克服语言运用的单调乏味,实现“陌生化”
的效果。如: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
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鲁彦《听潮》)
这段文字运用了通感。在描写“那声音”即海的声音时,作者又用比喻从各种感官来描写:
“温柔”是写触觉,“芳醇”是写嗅觉和味觉,“微风拂过琴弦”写听觉,“落花飘在水上”写视
觉。作者要描写的是“那声音”,是听觉,却从触觉“温柔”、嗅觉“芳”、味觉“醇”、听觉“微
风拂过琴弦”、视觉“落花飘在水上”五种感官相互交错来集中表现,使审美形象美不胜收。
新奇的比喻、拟人、双关、婉曲等辞格也可以实现语言的陌生化。而且,使语言陌生化的修
辞也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多种辞格交互使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写出来的句子,往往摇曳
多姿,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4.5 锤炼词语
孔子曰: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只有经过锤炼的语言才是有生命力的语言。高考作文要想
字字珠玑、充满文采,必须重视对字词的锤炼。

4.5.1 锤炼语言的基本功:六多
要想在高考考场上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平时就必须多下功夫,做到前人总结的“六多”:
多读、多想、多写、多积累、多比较、多修改。
词语的锤炼过程,是对意思相近的词语进行反复比较、推敲的过程。前提是中学生要掌握大
量的词汇。在平常的学习中,中学生要注重积累,同时要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查字典,有助于
学生对词语的音、形、义的把握,还能扩展知识面,丰富知识储备。词义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实词一般都是由理性义以及附着在理性义上面的色彩义构成的。色彩义一般是指词语的感情色
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意思相近的词语,区别往往在词语的色彩义上。中学生在表达的过程
中,对想到的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能反映事物特点、最能增强表达效果
的词语。这样写出来的语句既准确又生动。

45
4.5.2 锤炼词语的多样化
汉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文章中,同义词连用或是反义词连用,可以使语言富有
变化,避免枯燥单调,而且还能起到强调语义、营造气氛的效果。
2008 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优秀作文《心灵的放生》中写道:
“心灵的束缚,是蜘蛛网上的圈
圈蛛丝;心灵的枷锁,是蝴蝶翅上的条条蚕茧;心灵的封闭,只能是强作笑颜后不尽的无奈。”
“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解放,是思想的放飞,是精神的充盈。”
“束缚”、“枷锁”、“封闭”是一组同义词,考生将其连用到一起,写出了整饬的排比句式,
意蕴深刻。“自由”、“解放”、“放飞”同义词连用,增强了语义,且给人整齐的节奏美。
鲁迅在《淡淡的血痕中》中写道:“他专为他的同类——人类中的怯弱者——设想,用废墟
荒坟来衬托华屋,用时光来冲淡苦痛和血痕;日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以能
微醉为度,递给人间,使饮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
欲生。他必须使一切也欲生;他还没有灭尽人类的勇气。”
反义词连用,突出对比,引发思考。

4.5.3 锤炼动词、形容词、叠音词
巧用动词,可以使文章活起来。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春之意境全出。朱自清
在《荷塘月色》中写道: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动词“泻”写出了
月光自上而下的洒落,表现了月光的轻柔缓和。2010 年湖南卷满分作文《早》:“今天又是以凛
冽的寒风奏响黎明的。”动词“奏响”赋予“凛冽的寒风”人的灵性,且搭配宾语“黎明”,点明
了考生心中黎明的美好,为后文写暖暖的母爱做了铺垫。2010 年四川卷满分作文《捻亮点点心
灯》,考生独具文心,动词“捻”的运用,既贴合“灯”,又突出“点”。
活用形容词,能够充分调动人的感官来感知事物,从而使表现的事物贴切形象。南宋蒋捷的
《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词人用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
物的颜色变化,写出了时光的奔驰。词人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
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借“红”、
“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
人生易老的感叹,道出了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春愁。
创写叠音词,可以使语言叮叮当当,达到绘声的效果。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
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成功运用叠词的典范。2011 年江苏卷《拒绝平庸》开篇写道:“西
施倾国倾城,超凡脱俗,让人拜倒,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于是乎,拒绝平庸的东施急了,娇喘连
连,碎步款款,却只引得路人指指点点,白眼翻飞。”叠音词“连连”、“款款”把东施效颦的情
态写得栩栩如生,且使得句子音韵和谐,自然流转。

4.5.4 多用成语、四字词语
成语是在长期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形成的内涵丰富、结构固定的短语。在作文中,准确、恰当
地运用成语,可以收到言简义丰、含蓄隽永的效果。另外,中学生也可以临时组合四字词语,使

46
语义凝练。结构整齐。2010 年全国二卷高考优秀作文《深阅读之美》:“一盏茶,一缕香,一捧
古卷细思量,如豆的灯光下,书香浸染,茶香缭绕,心香氤氲……”读者阅之,浓浓的书卷气扑
面而来,文辞优美,意境深远。

4.6 活用句式
4.6.1 整散结合、长短参差、肯定句否定句连用
高考作文中,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整句、散句,长句和短句,肯定句和否定句,会使
句子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2009 年湖北卷高考满分作文《站在文学的门口》:“青山隐隐,绿水迢迢,我站在文学的门
口,窥见那门内流转的,是墨色生香,勾勒出清风明月的韵致;梧桐细雨,西窗红烛,我站在文
学的门口,窥见那门内流淌的,是令人心旌摇动的浓愁和长情。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已能听到门
里的笙箫,门里的叹息,门里的牧笛,门里的美妙。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心中摇曳着的思索,已
化作一江春水,流入门内的世界。”
语段整散结合,既有整句整齐匀称之美,又有散句自由活泼之美。二者结合起来,气势贯通,
节奏鲜明。
2011 年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是你,教会我如何挥洒汗水,在成长的道路上尽情让青
春张开了飞翔的翅膀;是你,给予我最有力的支持,在曾看不到微光的漫漫长夜中独自冲出阴霾
走进晨光;是你,让我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勇敢向前永不退缩;是你,点燃了我的小世界,使
我在这个舞台上释放出了最大的最大的能量。”
语段长短句参差,表义完整严密,错综变化,摇曳生姿。
2011 年广东卷《回到原点》:“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
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
二万,翻越无数高山……”
语段肯定句否定句连用,比较中突出重点,富有气势。

4.6.2 巧用疑问句和感叹句
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还要言之有气。没气的语言难以震撼人心。
最能体现文气的句式是疑问句和感叹句。
2011 年四川卷高考优秀作文《总有一种期待》,考生以疑问句“我总有一种期待:我们的优
秀传统文化何时才能回家”串联全文,疑问句在文中反复出现,气势恢宏,情感充沛,发问直扣
人心,引人深思,且很好地诠释了文题:总有一种期待。

4.7 增强文句的表现力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有文采”一项对文章语句的要求是“文句有表现力”。在近十年
的高考作文中,“文句有表现力”主要表现为文章词句准确、透彻、精辟,鲜明、生动、形象,

47
给人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引人回味或思索。有表现力的语句,往往是具有体验性、审美性、思辨
性的文句。体验性,即在文句中融入了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审美性,即文句能引人无限联想和
想象,有令人回味的诗意空间。思辨性,即文句精辟警策,能够启迪人的心智。

4.7.1 增强语句的体验性
文贵情真,言为心声,文章从来都是关乎人的心灵和性灵的。高考作文中,考生字里行间流
露出来的真情是最能打动阅卷老师的。如:
2010 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早》中写道:
“我静静地走动,仿佛看到这十几年的早晨一位母
亲忙碌的身影,这样的身影成了她每天早晨的节奏。”
“这样的身影成了她每天早晨的节奏”,词语的超常搭配,造就了别样的韵味和想象的空间。
每天早晨的节奏,持续十几年,母爱的伟大于平凡琐屑中得以彰显,真挚感人。
又如 2010 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背负青天》中写道:
“爸,明天要考试了。”
“嗯,我的女儿我清楚。”
再没有了下文。
而我仿佛听到你急促的呼吸声,像警世的长笛,炽热、缓慢、深长。爸,你的祝福已收到。
《背负青天》语言凝练,富有意蕴。以上文字写的是考前打电话这一场景。考生没有写父亲
的谆谆叮咛,却用比喻渲染了他急促的呼吸声,既符合父亲朴实的性格,又写出了父亲对女儿的
期许,可谓言简义丰,韵味无穷。

4.7.2 增强语句的审美性
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往往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令人回味的诗意空间。如:
2007 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中写道:
“我用想象触摸你诗的轮廓,我
手心的雪花含苞欲放,我梦想的枝头缀满星光。没有比枫桥更波澜的心情,摇荡清秋的月亮;没
有比李白更易醉的豪肠,张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商隐的秋池浇开紫丁香的惆怅,渭城的朝
雨沾湿王维的衣裳。”
考生用美丽的词汇,营造了全文梦幻一般的气氛,将唐朝的背影用梦幻般的语言娓娓道来。
洋洋洒洒的语言,洋洋洒洒的时代,让读者在洋洋洒洒的历史挥洒中陷入陶醉和沉浸之中。
又如 2008 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在自然中生活》中写道:“柔美的朝霞是仙女遗落的霓裳,
金色的阳光正透过薄雾向你微笑。阳光打着卷儿,慵懒地躺在树叶上,让那翠绿的血液闪着诱人
的光。”
“走过一片池塘,雨连成了线,在水面上打出了一个又一个圆圈;一只小小的青蛙坐在荷
叶上,静静地看着这生命的流逝。多情的流水正从你脚边绕过,不远处,一朵红莲开得正盛,微
风拂过,它一低头的温柔深深打动了你的心。”
考生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格,使语句生动活泼,也多了一份含蓄委婉。“柔美的朝霞是
仙女遗落的霓裳”,想象瑰丽;“阳光打着卷儿,慵懒的躺在树叶上”拟人传神;“一只小小的青

48
蛙坐在荷叶上,静静地看着这生命的流逝”,实中生虚,颇有禅宗的“静观”之味。品读这篇清
新隽永的散文,读者也不自觉地融入到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中了。

4.7.3 增强语句的思辨性
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往往能够荡涤心灵,发人深省,引人思考。高考作文中语句的思辨性,
根源于考生对历史文化、社会人生的现象与本质、成因与趋势的深刻认识和独到体悟。如:
2010 年江西高考满分作文《找回童年》中写道:
“人们在愈发明晰的灯光中,视界却越来越
模糊,斑斓的彩色变得更加花哨,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
“成长,似乎变成了一个背离时间
原点的逆向发展!”语句精警深刻,启人深思。
2010 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光明与阴影:论体验的人生态度》中写道:
“人生是一本奇特的
账本,其上只有收入,没有支出。”精妙的比喻,有着哲理的意味。文章末段的引用,
“陀思妥耶
夫斯基在赌桌上输掉的,又在其描写赌徒心理的小说中极其辉煌地赢了回来”,既是实例,又是
名言,把考生的体验哲学推向极致,耐人咀嚼。

49
50
结语
本论文的写作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为理论支撑,
以中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为现实依据,通过分析近十年高考优秀作文的语言特色,从中
汲取营养,最终提出高考作文语言的建构策略。
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高考作文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驾驭语言的能
力。语言是文章的外衣。要想在高考作文中做到脱颖而出,必须学会雕琢文章的语言。高考作文
的语言要求新、求变、求美。而这些都是基于考生有着良好的智力素养和能力素养。只有将智能
素养这一内功和写作技巧这一外功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才有可能在考场上崭露头角。
在研究中,笔者认为有些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本论文中,笔者尝试着研究辞格与思维训练
的关系,以期为中学生运用辞格打开一个新的思路。但在消极修辞与思维训练的关系研究上则有
些力不从心。而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努力改进。

51
52
致谢
在本文撰写过程中,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谢志礼老师的指导、督促,谅解、包容;从论
文选题、开题报告、论文撰写到论文修改都得到了谢老师认真地指导,没有谢老师的帮助也就没
有现在的这篇论文。谢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的耐心负责让我感怀于心。求学历程是艰苦
的,但又是快乐的。其次感谢学院的相关老师,谢谢他们对我的悉心指导和帮助,老师们不求回
报,无私奉献的精神很让我感动,再次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最后,在此次论文的写作中,身
边的同学和朋友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此,也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语言学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

53
54
参考文献
【1】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2】 陈汝东,社会心理修辞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3】 陈志明、李晋林,古代汉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
【4】 董学文,美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5】 何明,写作语言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6】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
【7】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
【8】 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9】 贾平凹,全国高考满分作文[M],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 年版.
【10】 李德龙,谢志礼,写作思维训练[M],语文出版社,1998 年版.
【11】 刘 路,历届高考满分作文精选(珍藏版)[M],湖北辞书出版社,2004 年版.
【12】 黎运汉、盛永生,汉语修辞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13】 马俊强,2007-2011 五年高考满分作文精选[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年版.
【14】 麦坚,解密历年高考满分作文[M],春风文艺出版社,2009 年版.
【15】 祁寿华,西方写作理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16】 石 林,高中生高考满分作文[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年版.
【17】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2002 年版.
【18】 唐仕伦,2009 年中国年度最佳高考满分作文特辑[M],朝华出版社,2009 年版.
【19】 闻 钟,高考满分作文特辑[M],朝华出版社,2010 年版.
【20】 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1】 王德春,语言学概论(增订本)[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
【22】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23】 谢志礼,高师写作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
【24】 姚亚平,当代中国修辞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
【25】 袁明光,写作艺术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26】 赵书君,最新高考话题作文汇编[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27】 张鹄,写作的语言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年版.
【28】 庄文中,中学语言教学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29】 张桂红,中学生写作语言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 年 10 月 10 日.
【30】 刘盛浪,高考作文语言研究[D],西南大学 2009 年 4 月 15 日.
【31】 陈燕萍,从高考优秀作文蠡探中学生作文语言表达倾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9 年 11
月.

55
【32】 王瑞钢,论高中生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08 年 10 月.
【33】 周静,高考“文化作文”语言研究,山西师范大学,2012 年 9 月.
【34】 孙岩,创新:思考与表达——高考优秀作文与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现状的比较研究,2006
年 6 月.
【35】 王启东,“陌生化”写作研究在中学写作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延边大学,2012 年 05 期.
【36】 苏振成,浅谈修辞在写作中的运用,宁德师专学报 2009 年第 3 期.

56
附录
怀想天空
2007 年 江苏考生
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的明净。在黄金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
麦收时节,中午常是烈日当空。我们勤劳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劳动。因为作为农民,这
是他们的义务。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
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
愿意……”
农家子弟努力学习吧!全力以赴吧!我们敬爱的父母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埋头在烈
日当空的麦田里收割麦子。那种滋味,你们体会过吗?
在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前两天,我体会到了。又热又累。当时,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快点把麦
子割完,到家洗个澡,然后在床上睡五六个小时。
6 月 5 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
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
我睡醒后,拿起表一看:5:50。大概在学校里起早起惯了吧。我快速穿上衣服。我把衣服泡
在铁盆里。然后,我进入厨房做饭。
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在饭盆里,拿了五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过饭。
碗都没刷,便骑车下地了。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
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
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
“孩子,你爸没本事,
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
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回到家,我没有吃饭。洗了个澡,就睡了。
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
烈日当空的滋味。

57
好奇心
2008 年 江苏考生
坐在我前桌的那个人竟然没来参加考试?!看着前面空荡荡的座位和那空白的答案纸,我的
好奇心蠢蠢欲动。
她(他)是因为害怕吗?
如果是这样,我只能表示理解但并不赞成。我们这一届是江苏高中课改的第一届,放在科学
实验中也就和“小白鼠”差不多,从教材内容到考试形式都是全新的,从老师到学生都是摸着石
头过河,真正信心百倍的能有几个呢?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就临阵脱逃。高考
固然可怕,但仔细想想,高考也是可爱的。它意味着我们终于能和数不清的作业、上不完的晚自
习和考不完的试卷说再见了!我们终于能以最公平的方式和同龄人展开较量,证明自己的实力了!
毛主席说得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以对于高考,今朝的咱们不用怕!
她(他)是因为复习太认真而病倒了吗?
如果是这样,那真的太不值得了。高考对于我们这群人来说是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它直接决定了我们未来五六十年的生活质量,很多家长都把高中生活说成是“辛苦三年,幸福六
十年”,但高考的成败并不代表一切,上大学是一条出路,不上大学也照样有很多创造美好生活
的选择,
“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古训永远都不会过时。所以,何必为了一次高考把自身给搞垮呢?
高考诚可贵,健康价更高啊!还是咱毛主席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她(他)已经被某所著名院校提前录取了吗?
如果真是这样,我只能说:
“太羡慕了!”上学期,我们班也有一位同学被南大录取了,当时
那个轰动啊,真是无法形容。班上同学都羡慕得有点嫉妒,拼命吵着让那人请客,后来还是“老
班大人”结束了这场骚乱,以每人一块德芙巧克力收场。要是我前桌的这个人真的被提前录取了,
我倒挺幸运的,兴许还能沾沾她(他)的仙气,最后也能上一所重点大学,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唯
心主义思想啊?
去年有部特火的电影,叫《好奇害死猫》,说的是好奇心毁了一个家庭。不过今天,在这个
考场上,好奇心帮了我一个大忙!顺利完成了这篇命题作文。要是有幸能拿到不错的分数,我一
定会对身边所有的人说:“好奇心真是个好东西!”

58
拒绝平庸
2011 年 江苏卷
我久久凝视那一幅《麦田里的乌鸦》,压抑的色调,深邃的意境,以及脑中响过一声枪响,
那是梵·高最后留给世界的警世格言,他说:“拒绝平庸!”
这个被誉为“扑向太阳的画家”离世前留给世界的就是这样一个暴烈而突兀的手势。举枪,
是他对自我意识完整的成功捍卫;举枪,是他对平庸生活的勇敢否定;举枪,是他无可奈何地用
所谓消极的方式作出的对这个世界的积极反抗!
这个生活在阿里小镇的红头发荷兰男人是一向与别人不一样的。他不被富商的金钱诱使去画
自己不想画的,他不听别人劝说改变风格而总是一意孤行,他不随大流和别的画家一样创作贵族、
富人需要的表现奢侈生活的平庸画作。
他拒绝平庸!
也许梵·高不是最优秀的,但他是最独特的。他仿佛是龙身上的一片逆鳞,闪烁着独一无二
的光芒。在甚喧尘上,糜烂之气泛滥的欧洲,他是清凉的风。他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印象画风。不
同于莫奈的温和宁静,不同于塞尚的写实平稳,梵·高像最不循规蹈矩的精灵,在艺术的殿堂自
由舒展,发挥自己无与伦比的创作激情。
他彷徨过。画作因为格格不入时代的洪流而一幅也卖不出去。没有其他技能的梵·高难以生
存。幸而有弟弟提奥,他的无私奉献与支持始终支撑着梵·高努力与这个平庸的画界做斗争。
拒绝平庸需要足够的勇气。
也许有人挣扎过拒绝平庸,却最终被流言或因内心不够强大而屈服于平庸。这时候,坚守住
内心高地而带来的强大魅力熠熠闪光。梵·高的《向日葵》色彩明丽,我想到武侠小说中的一位
饱受争议的人物杨过。他拒绝成为郭靖那样“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宁愿在人间帮扶百姓,
除暴安良,内心中也是有强大的力量。
拒绝平庸需要一定的才情。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说出“拒绝平庸”,因为拒绝就表明你决定为这个世界带来不一
样的色彩。梵·高做到了,他挥动画笔,带来一幅幅令人惊艳的画。我领略过《紫鸢尾》的风采,
这种形态奇特的花是法国国花,原本是优雅高贵的,而梵·高却画出山间一丛鸢尾的凋零枯败,
拥挤,杂乱,是繁盛之后的意兴阑珊,别有一种妖冶的美。
拒绝平庸带给我们射人心魄的震撼。当梵·高死后,画作在二百年后公开,世界为之惊艳。
真正好的作品不会因为一时的世人无法接受而永被湮没,而真正与平庸斗争的战士却已消失在这
个世界上,只立于历史的另一边,颔首微笑。
诗人北岛喝出:
“告诉你吧,我不相信!”拒绝成见,拒绝既定规则,拒绝那最默默无闻的路
人甲:平庸。
让每一颗星在夜空闪出最亮的光泽,让拒绝平庸的光芒似太阳普照真理人间。

59
捻亮点点心灯
2010 年 四川卷
即使“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点点落红,也会轻舞生命,殒入泥土。
即使“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点离情,也要肝肠寸断,泣泪伤人。
即使“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点点滴滴,也将落入灵魂,燃放豪气。
点的人生是平凡的,无数点的汇集也能成就伟大,让我们捻亮那点点心灯!
花魂
潇湘竹影,幽馆萦香。那倦倚西风的身影已然黯淡,而点点滴滴散落心间的残红却以最美的
姿态留存世人心间。
感叹红楼一梦中花落无奈,香殒无踪,而黛玉的影子终究是挥之不去。众人眼中锦衣玉食,
荣华富贵的生活,于她不过是寄人篱下的苦楚,不过是“青灯照壁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凄
冷。
一直觉得她的生命就像一枝秋海棠,沐诗之唐风,浴词之宋雨,出落得纤尘不染,蕙心兰质,
纵使身世凄零,也仍有诗情对月吟,“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该是多妙的佳句!咏
菊诗夺魁,秋雨夜填词,那生命里点点滴滴的笑与泪、情与思都成了文字。
终是逃不过“冷月葬花魂”的宿命,但那短暂平凡的生命爱过怨过笑过哭过便也无悔,至少,
心灯常明。
柳梦
折扇轻摇,衣袂飘飘。那一袭潇洒的身影,缓缓沿着历史的杨柳岸踱步。
谁都赞他是一代才子,诗情飞扬,然而进士出身的他终也只得“奉旨填词”,自由多情的他
又有何难为呢?忍把浮名,换了浅斟吟唱。生命原本是平凡的一点,却在点滴的岁月中得到了拓
展。他在宋词的领域发展了诗体,改造自制了新调,音韵优美,成了北宋前期最有影响的诗人。
烟柳一梦,仍旧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淡雅,仍旧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的痴念,点点心灯,梦境绚烂。
雨思
踏着朝代的兴衰走来,历经风尘、雨雪。我深深地凝视他的斑鬓,该是怎样的风刀霜刻。他
永远是与百姓并肩的,心中盛满的是对民生的忧虑。
一介布衣,衣食无着,他却“穷年忧黎元”;已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他
依然想的是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自己身陷敌城,悲的却是“四万义军同日死”。
诗句乘云而来,骤雨纷纷洒落,淋湿我无边的思念,而在心中,雨恨云愁不复存在,只有那
不逝的灵魂与点点心灯仍旧“风雨不动安如山”!
没有哪一种胭脂能涂抹“点”的平凡,没有哪一种服装能掩饰“点”的平凡,没有哪一套古籍
能装潢“点”的平凡,将层层叠叠的梦堆在角落,捻亮那点点心灯,点点滴滴成就伟大。

60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中国门文化初探》,《山西师大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 5 月

6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