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10 種不可錯過的印度美食

Bhelpuri 爆米花

這是孟買街頭常見的地道小食,材料有爆米花、花生、青辣椒與香濃的羅望子醬,味道略帶香辣,
可以直接吃,或者以薄餅捲著吃,各種材料帶來豐富而平衡的口感,令人食指大動。

牛油雞

牛油雞發源自德里,深受當地人的喜愛。這道菜的重點是醬汁,以番茄、牛油及鮮奶油做成;這款
醬汁由舊德里的 Moti Mahal 餐廳三位創辦人於 1950 年代創製。

至於雞則用乳酪、生薑、蒜蓉及紅辣椒粉醃過夜才煮,煮的時候除了在醬汁內加入新鮮番茄和香料
之外,還加入一大塊牛油,因此叫做牛油雞。這種煮法讓香濃的醬汁滲入雞肉內,一口咬下,醬汁
在口腔內四濺,立時齒頰留香,令你吃完還要再吃,欲罷不能。

羊肉咖喱
這是一道孟加拉邦風味的慢煮菜式,將羊肉與香料放進由洋蔥、生薑與蒜頭煮成的濃汁內燘煮而成,
通常是在喜慶節日吃的菜式,加爾各答尤其喜歡以這道菜來歡度佳節。煮羊肉咖喱用的是芥子油,
這是西孟加拉邦最常用的食油,因此令孟加拉邦的菜式帶有與別不同的風味。用慢煮的方式來燘羊
肉,可以保留羊肉的鮮味,令肉質嫩滑,吃後回味無窮。

海德拉巴 Biryani 香料飯

Biryani 香料飯是南亞的米飯菜式,以印度香米、肉類、乳酪及香料煮成。海德拉巴風味的香料飯則
帶有莫臥兒及伊朗的烹飪風格,將生米和生肉加入香料,再放進陶罐內,以木柴或炭烹煮。煮飯的
時間和火候均要準確把握,既要將肉煮熟,又不能令飯煮得過熟;過程雖然頗花精神和心思,但煮
出來的香飯令人垂涎三尺,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馬沙拉薄餅

在一塊薄餅內塞滿加了香料的薯蓉,就成了美味的馬沙拉薄餅。這種食品源自南印度的卡納塔克邦,
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據說可以追溯至 2,000 年前。首先在薯蓉內加入馬沙拉香料、再以芥子、芫荽
葉、洋蔥、青辣椒、椰子酸辣醬及薑來調味,然後用薄餅捲起,再配上各式酸辣醬來吃,是理想早
餐之選。
肉類串燒

在印度,肉類串燒並非將肉塊串在木簽上來燒那麼簡單。Kakori 串燒與 galauti 串燒都是有百年以上


歷史的傳統菜式:前者以絞碎的羊肉加入黑胡椒、蒜蓉及多種印度香料調味,後者以勒克瑙的製法
風味最佳,據說用上逾 150 種印度香料來調味,因此味道層次繁富,令其他串燒相形見絀。肉餅在
調味後於炭火上燒烤,讓你領略串燒滋味新境界。

Modak 甜團子

Modak 甜團子在印度很多地方都十分流行,這種甜點用米粉或麵粉做成帶甜味的外皮,以鮮磨椰子
碎及棕櫚糖作餡料,然後再拿去炸或蒸,吃的時候加上酥油,更加香口。這是傳統的甜點,每逢節
慶,就會做來作應節食品。現在也有人用非傳統的餡料來做 modak 甜團子,例如番紅花、朱古力及
果仁等,新口味令這種傳統美食更加吸引。

薯仔煮椰菜花
這是一道素菜,以薯仔、椰菜花與香料煮成,是印度一道極常見也極受歡迎的菜。薯仔煮椰菜花材
料簡單而健康,帶有家常風味,可隨意配搭其他食物;配上淡咖喱、米飯及薄餅同吃,風味尤佳。
有些餐廳會在材料中加入新鮮番茄和咖喱葉,令這道菜香氣更濃郁,色彩更繽紛。這是印度經典菜
式,不可錯過。

Paddu 鬆餅

Paddu 鬆餅又叫 kuzhi paniyaram 或 gunta ponganalu,是一種香脆中帶軟韌、內裡中空的鹹味薄餅;


用黑扁豆及米做成粉漿再放入有圓形模子的鍋內蒸熟。這種鬆餅是下午茶時常見的小食,也可以做
成甜味或香辣味,視乎在粉漿內加入的材料而定,例如紅蘿蔔、洋蔥、椰子或紅糖等。

天多利烤雞

發源自旁遮普邦的天多利烤雞是印度名菜,以香料和乳酪將雞塊醃過,再塗上燒烤汁,然後放入圓
筒形的陶泥烤爐內燒烤。燒烤汁由多種香料調製而成,包括肉桂、月桂葉及丁香等,令味道層次更
豐富。烤雞出爐後,略帶焦香,令人胃口大開。
印度服装
提起印度的服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纱丽”。纱丽是印度最有特色的国服,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史诗
《摩诃婆罗多》中就曾提到过它,在印度古代雕刻和壁画中能经常见到身披纱丽的妇女形象。

那么,纱丽到底是什么样的服装呢?事实上,纱丽只是一块一米多宽,五六米长的布料。穿着时,妇女们一
般自腰部缠起,绕过胸前,一端搭在肩上,用别针别住。随着社会的发展,纱丽也发生了变革。在传统的
基础上,上身配上了名为“杰姆普尔”的紧身胸衣,下身配以叫做“贝蒂戈尔”的衬裙。这样的搭配,使纱丽
更为方便实用。印度妇女还喜欢在纱丽上缀上诸如花卉﹑几何图形等各种各样的图案,最后再加上一
道美丽的花边。

由于部落﹑语言﹑风俗﹑信仰和习惯各不相同,印度纱丽的式样也多种多样。有的因生活环境和职业
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渔家女喜将纱丽的衣片折迭在两腿之间,塞在腰后,便于水上生活;农村妇女因农活
较脏,爱穿短纱丽。再有由于地理﹑民族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孟加拉国地区的妇女常常是用纱丽的折边
遮掩头部,因为当地礼仪限制她们不得在男子面前抛头露面。卡拉拉邦的妇女所穿纱丽则是一头张开
成扇形。纱丽因穿者的贫富也有不同,穷人穿的纱丽大都是棉布或粗麻所做,贵妇人则穿的是丝绸或薄
纱的纱丽,上缀以金丝银线织成的图案装饰。

除了纱丽之外,印度妇女也喜欢穿一种叫“古尔蒂”的衣服。这种衣服上衣比较宽松,长至膝部;下身则是
紧身的裤子,名叫“瑟尔瓦”;最后再在脖子上加一条纱巾。
“托蒂”则是印度男子最为普通的服装。“托蒂”也是一块三四米长的白色布料,缠在腰间,下长至膝,或长
达脚部。古印度男子一般上身不穿衣,只在肩上披一条汗巾,或是用布围腰,一端搭在肩上,称其为“恰
达”。直到今天,这种穿戴在印度农村依然流行。

随着社会发展,印度男子的衣服也在不断改进,除“托蒂”外,他们在上身加上宽大的衬衣,名为“古尔达”。
天冷时,再加一件披肩。在一些特别重要的场合,经常会看到个别上穿“古尔达”﹑下围“托蒂”,脚穿托鞋
的老人,这是印度人最有身份的标志。

在印度农村,男子一般不穿上衣,只在肩上搭一条汗巾,或用一块布为主上身,一端搭在肩上,人们叫它“恰
达”。

印度的服装与当地气候有关,夏天气温可以高过 40°C,冬天也在 20°C 以上,因此服装要求透气、清


爽。现在,城市中的居民,服装一大部分西化,男的也穿衬衣、裤子,平常也多西装革履。女的仍以穿纱
丽的为多,也有不少改穿牛仔裤的。然而,各地区的民族还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许多穆斯林男人喜
欢戴一顶波斯羔羊皮的土耳其帽。锡克族的妇女通常穿着遮到膝盖的长衫和一种叫做沙尔沃一麦卡
兹的宽大的裙子。

印度人喜欢佩戴各种各样的首饰,名目繁多,如发饰、耳饰、额饰、鼻饰、项链、脑饰、腕镯、上腕
饰、指环等,大多为金、银或宝石制品。有些地方的人甚至把首饰看得懂于衣装。根据传统的风俗,印
度男子把首饰赠与女子被视为应尽的义务,女子把戴首饰视为生活的重要内容,但寡妇不能带任何首
饰。头饰是一种用小链子和小钩子固定于头顶与额部的制品。鼻饰多为金银制品,它是已婚女子的装
饰标志。颈饰中的项链被当作避邪之物而在婚礼中有新郎给新娘带上,只要不离婚,妻子要将这根链子
戴一辈子,印度农村至今仍有此俗。

马来人的传统食物
马来西亚人民的主要食物是饭米,但面类也相当普遍。小食方面有酿豆腐、虾面、炒果条、加厘面、清汤粉、
薄饼、海南鸡饭、瓦煲鸡饭、馄饨面、香港点心、肉骨茶等。 那么马来人的食物以辣为主,其中较出名的食物
有椰浆饭、香喷喷的沙爹(鸡肉、牛肉及羊肉串)、马来糕点、竹筒饭、黄姜饭等。

*椰浆饭传统上被用来当早餐吃的,而它也在清晨开始就在马来西亚的路边档口卖出。它通常是被报纸、麻浆
纸或香蕉叶包住卖的。无论如何,也有些餐厅把它盛在盘上当午餐或晚餐吃,让它有机会被论为一大佳肴。
*沙爹是一种將研製好的雞肉、羊肉、牛肉等肉類串在竹籤上成肉串,然後放在炭火上燒烤,然後再佐上甜中
帶辣的沙爹醬的一種美食。是馬來西亞、印尼、汶萊和新加坡的國菜,也流行於泰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地
區。

*马来粽是一种东南亚传统食物,在马来西亚欢庆伊斯兰开斋节常见这种食物,并且当成开斋节主要象征之
一。马来粽由於制法与形状类似华人所紮的粽子,所以当地华人习惯上把它称作“马来粽”。通常所见的马来
粽大抵可分两种:一种是采用羽状棕榈叶(daun tupat)包裹的,另一种却是用椰叶紮成。

*咖喱角也称“咖喱卜”,是马来西亚常見的小吃,以薄麵皮捲上餡料成三角形狀,再經油炸而成的食品。餡料
通常包括马铃薯泥、洋蔥、肉末(牛肉、鸡肉、羊肉等)及香料。
*竹筒饭是一种用火炭烘烤,使混合着椰浆的糯米饭,不但有椰香,还有竹筒的香味。可以这样直接吃又或拌
各式咖喱酱汁来吃。

*爪哇面是一种一种带有浓、辣汤汁的面食,佐以切细的虾肉、马铃薯片和豆腐。

*椰香卷饼是马来人的一种煎饼中带有棕榈糖和椰子的甜味,香甜可口。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