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张静等:纳米晶Cu—Ag双峰合金材料热导率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文章编号:1001—9731(2017)10—10017—07

纳米晶Cu—Ag双峰合金材料热导率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张静,张士兵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河北保定071003)

摘要: 描述了一种制备纳米晶合金的方法,获得纳米晶Cu—Ag双峰材料。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温度
在100~300 K范围内纳晶Cu—Ag双峰材料的热导率随尺寸和温度的变化关系。在对初始截断半径和时间步长
进行设置和优化的条件下,计算并分析了平均晶粒尺寸热导率的影响规律。同时.对模拟结果和实验测试结果进
行对照,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一致,纳晶Cu—Ag双峰材料热导率明显低于单晶Cu/Ag块体,存在
明显的尺寸效应。其原因主要与细晶组织中热输运载流子浓度的降低以及裁流子在Cu/Ag纳晶晶粒界面上的
强烈散射有关。
关键词:分子动力学;纳晶Cu—Ag双峰复合材料;热导率;晶粒尺寸
中图分类号:TGll3.2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7.10.004

的意义,界面科学在材料和物理研究领域已作为一支
0 引 言
新兴的科学分支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分子动力学模
近年来,纳晶材料以其独特的力学、磁学、电学和 拟是在分子/原子水平展开对热传输过程的模拟,并逐
热力学性质来越得到广泛地重视和应用[1-8]。纳晶/超 渐成为国际传热界研究的热点。
细晶双峰合金材料是将粗晶颗粒植入纳晶基体中,纳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思想是搭建一个合适的粒子群
晶基体提供高强度,而粗晶颗粒增加材料的韧性,使其 系统,通过牛顿运动方程来描述系统中粒子的运动状
在强度损失极小的情况下,韧性相对大幅提高。针对 态,并通过求解粒子动力学方程组来得到每个粒子的
于纳晶Cu—Ag双峰合金材料,即将较大的银颗粒植入 运动状态、空间位置坐标与时间的关系,从而通过对粒
纳晶铜基体,显示出越来越优异的强度和韧性,成为了 子群微观行程的统计来展现材料的宏观物理特性。近
未来高速列车用接触线材、强磁场体系统、大型高速涡 些年,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来探究固体材料的
轮发电机转子导线及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等方面 热输运过程和热物理性的学者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并验
优先选择的潜在导体材料,工业应用价值和潜力极 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1994年,S.Kotake等[1朝以二
大[9q03,针对该功能材料热物性的确立及热输运性能 维Lennard—Jones系统为模型模拟了固体导热。唐祯
调控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u。¨]。 安等u61采用EMD方法研究了厚度为100~400 Elm、

然而,目前关于热导率尺度依赖效应的研究仅限 温度在100~400 K环境下纳米级薄膜铜热导率对尺


于纳晶非金属/半导体材料等,鲜有对纳晶金属材料热 度及温度的依赖现象。Hegedus[17’应用NEMD讨论
物性的探讨。至今为止,尚未见有关纳晶Cu-Ag双峰 了异质系统界面热传导,并基于声子散射理论的界面
材料热导率的报道。考虑到实验数据获取的有限性和 热阻模型进行了比较,两者取得了良好的匹配。Cao
不全面性,本文重点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理论分析和 等[18]对碳纳米管热输运过程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
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对纳晶Cu—Ag双峰材料热导 讨论了温度对双壁碳纳米管热导率的影响。Dong
率的研究。当晶粒尺寸处于纳米尺度时,处于材料边 等[1鲴采用NEMD的方法,通过建立三维泰森多边形
界处的原子在组成整个纳米材料的原子中占有很大的 材料模型对两端热流进行模拟,并计算得出材料模型
比例[1引,从而体现为纳米材料的尺寸效应。另一方面 内的温度梯度分布,进而得到了晶粒尺寸和边界散射
纳晶铜晶粒与纳晶银晶粒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不同于 对纳晶材料卡皮查热阻和热导率之间的关系,阐述了
同种材料的特殊晶界。晶界作为纳晶材料中广泛存在 阻碍热输运的主要因素。
的一种结构,对材料的热物理特性具有重要的影响,这 通常分子动力学可分为平衡态(EMD)和非平衡
就体现了纳晶材料的界面效应。不同纳晶物质晶粒的 态(NEMD)两种方法。鉴于NEMD方法往往需要对
交接界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材料的物理性质。因 系统施加很大的温度梯度,导致无法准确确定系统温
此,对双峰材料晶界结构和晶界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 度以及不便采用周期性边界条件所带来的巨大计算量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4BAA06800)
收到初稿日期:2017一01—16 收到修改稿日期:2017—06—16 通讯作者:张士兵,E—mail:zsb833@163.corn
作者简介:张静(1990一),女,山东菏泽人,在读硕士,师承高正阳教授,主要从事火电机组锅炉受热面导热性能研究。

万方数据
10018囊口 锨 曹孝 斟 2017年第10期(48)卷
等缺点,本文采用作为动力学模拟基础的EMD并结 圆柱体(西一11 mm,h一4 mm),程控均匀升压至
合Green—Kubo公式的方法对晶粒尺寸在50~300 nm 5 GPa;再通过加热系统,以大约40。C/min的速率升
纳晶Cu—Ag异质边界及晶粒尺寸与热导率之间的关 温至700℃,并保温30 min对样品进行烧结;随后以
系进行探究。 50℃/min缓慢均匀冷却至室温;最后经18 h缓慢均
匀卸至常压。取出样品,编号为样品1。重复上述步
1建模与计算
骤,依次在750,800,850,900,950和1 000℃的烧结
1.1 样品制备 温度下制备得到样品2~7。如图2所示,对样品进行
如图1所示,选用平均晶粒尺寸为20 nm的铜粉 了XRD衍射和SEM扫描分析。样品由Cu和Ag 2种
(纯度为99.9%)和平均晶粒尺寸为30 nm的银粉(纯 元素组成;高温高压制备纳晶双峰材料样品过程中几
度为99.9%)作为制备原料,XRF分析(所有粒度):纯 乎没有产生气孔和结块,样品展现出了双峰显微组织,
度>99.8%,如表1和2所示。将铜粉和银粉按照 纳米级铜粉(灰色区域)和微米级银粉(白色区域)已经
1:1的质量比在TI。HL三维混料机均匀混合;然后, 均匀的混合。图中可以明显看出纳晶铜晶粒与纳晶银
按照以下工艺进行样品制备,混合粉末在温度设置为 晶粒形成的异质晶界。
400。C高真空炉进行氢气还原30 min;将铜粉预压成
40

35

寥30
暴25
安20
羹15
10

银颗粒直径,nm 铜颗粒直径『nm
图1 粉体实验原料颗粒尺寸分布与显微形貌
1 d 时 b吡 O n o

表 银粉的 №龈 F 吼分 撕析 m结 阻果 ⅢⅦ d异 s黄 瞰界 Ⅲ摸 m魁 叫如 “纠 q一 曙昕 y爪
Table 1 The XRF results of Ag powder

表2铜粉的XRF分析结果
Table 2 The XRF results of Cu powder
图2 纳晶双峰材料样品XRD衍射图谱和电镜扫描
(SEM)

Fig 2 SEM micrographs and X—ray pattern of samples

1.2模型的建立

根据本文实验得到的样品建立纳晶Cu—Ag纳晶
双峰材料异质界面模型。模型基于以下假设建立:(1)
根据实验测试结果,认为纳晶Cu—Ag双峰材料由纯物
质Cu晶粒和纯物质Ag晶粒组合而成;(2)铜银的晶 X

图3 Cu/Ag晶粒异质界面模型
胞形式相同,同为面心立方最密堆积(F4/M一3 2/M空
间群),且纳晶Cu/Ag界面无孪晶等缺陷。因此Cu/ Fig 3 The heterogenous boundary model of Cu/Ag

万方数据
鲎整篁!丝鲞曼里竺:垒墨翌堕盒全塑整垫曼皇鲤坌至塾垄堂夔塑婴窒 !!!!1
1.3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mann常数;J为热流函数。在EAM方法下,热流函
分子动力学模拟首先要对粒子群的初始位置和速 数可表示为
度按照客观事实进行合理设置,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小 , 1厂目。 1 F,。 、] ,n、
“7
。 叫“
计算量,算短计算时间。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正则系综 y。争圳…l 2智叫“”
(NVT)下,利用牛顿粒子群的运动属性可描述为[20] 式中,Vi为粒子i的速度,r u为粒子i和粒子J之
m;dzr; 间的距离;FIj为粒子J对i的作用力;Ej为每个粒子
FI(‘)=miai(t)2≮萨 ‘1’
的总能量。
Fi一~VUi(r,,,.。,…,r。) (2) 在Cu和Ag晶粒界面上及其附近的原子作用对
式中,ri、口i、mi、Fi和Ui分别是第i个粒子的坐 有如下3种:Cu—Cu、Ag—Ag和Ag—Cu。其中边界上以
标、加速度、粒子质量、所受的合力和其它粒子对其的 Ag~Cu原子作用对为主,是本文模拟和讨论的重点。
作用势。 粒子初始结构为面心立方结构,模拟采用的时间单位
分子动力学模拟通过数值求解牛顿方程给出了系 是1.0×10一S,模拟温度为300 K,边界条件选择较为
统中所有粒子坐标和动量随时间的变化。从计算中得 理想的周期性边界条件,以克服由于系统中原子数较

㈤料、品煮崭黧;譬罂曼湍蔷嚣篓
到时间序列,进而得到各物理量的系综平均 少而引起的人为表面效应。

c—lim÷I',A瞰砒加小t
因此,数值模拟的实质是对微分方程进行数值分 系。可以看出,对3种纳晶材料模拟时系统达到平衡
析并求解。 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大约都在25 ps,25 ps后热导率数
正则系综(NVT)的温度采用Nose—Hover热浴的 值基本不再随时间出现明显波动。因此,本文3种纳
方法进行调节,系统的动量方程描述为 晶材料对平衡时间没有太苛刻的要求,设置相同的模
Pi=F。一手(r,,P,)×P。 (4) 拟时间即可顺利完成对3种材料热导率的数值模拟。
式中,Pi为第i个粒子的动量,}为约束温度不变
的参数。由于温度不变,系统动能E。保持不变,即有 立

璺一o
÷


dt


所以可以得到参数S存在以下关系 曲

∑(户.×Fi)
e= (5)
∑№I

模拟时间Ips
图4 热导率与模拟时间的关系
不同种类原子间作用力不同,所对应的势函数也
Fig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mal conductivity
不同。选择原子间的势能函数U(,.。,r。,…,,一。)为分
and the simulation time
子动力学模拟中决定模拟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步骤,然
而大多数分子动力学模拟基本是基于经验或半经验势 2结果与分析
能。对于金属材料的模拟通常使用嵌入式原子势
(EAM)czl-22]。原子内嵌势是由带正电原子间相互作
2.1 纳晶Cu—Ag双峰材料晶粒尺寸与热导率的关系

用的冲击势和原子嵌到电子气中产生的吸引势组成的 图5为温度在100--一300 K范围内,不同晶粒尺寸


下纳晶Cu—Ag双峰材料的热导率。从图5可以看出,
U日一百1∑①(rij)一∑“(1D。)
。J≠i i
(6)
在某一晶粒尺寸下,热导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温
度在300 K时,当纳晶晶粒尺寸从150 nm减小到
pi一∑西b (7)

50 nm,热导率也随之下降了24.8%,这解释了晶粒细化
式中,西(rij)为原子i和J的相互作用势能;“(1Di)
的同时材料的导热性能也被削弱。另外,在同一尺寸
为原子i置于其周围电子云中的吸引势能;垂-j为中心
下,热导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例如在晶粒尺寸为
势。
150 nm下,当温度为100 K时,热导率为161 W/(m・K),
1.4热导率的计算
而在300 K时,热导率为137 W/(m・K),同比下降了
根据Green—Kubo公式,对于本文所要计算的热
14.9%。其原因主要是相比于低温环境,高温状态下
导率可表述为

扣南J。(心)×J(o”山(8)
晶格和边界对载热子的散射加强,致使热输运能力下
1 r∞

降。

其中,y为系统体积;丁为系统温度,忌e为Bohz一

万方数据
动 能曹雩 许 2017年第10期(48)卷
晶粒尺寸变化的拟合曲线趋于平缓,纳晶材料热导率
受晶粒尺寸的影响变小。图中虚线所示为AgCu。。体
材料热导率[2 6。,其热导率作为材料物理属性与尺寸无
关,可见,纳晶Cu-Ag双峰材料热导率比相应体材料
值低很多。
另外,金属材料的热导率由电子热导率和声子热
导率组成。虽然在纳晶金属材料中以声子热导率为
温度,K 主,占整个热导率贡献的95%以上[2川,但本文分子动
塑j 热导蛊的温爱依赖效应
力学方法得到的却是晶格也即声子贡献的热导率,忽
Fig 5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thermal con—
略电子以及电声耦合而直接将声子热导率当作总热导
ductivity
率显然是不准确的;文中计算的热导率与实验值比较
温度为300 K时,纳晶Cu-Ag双峰材料、纳晶Cu、 接近,甚至高于模拟值。因此,在结下来的工作中,为
纳晶Ag热导率随厚度的变化如图6所示,可见,在本 了能够更加准确地对金属材料热导率进行模拟,耦合
文模拟的范围内,3种纳晶材料热导率与晶粒尺寸呈 电子热导率进行模拟将是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这方
正相关,即纳晶材料热导率随晶粒尺寸的增加而增加。 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表明纳晶金属材料存在明显的尺寸效应,微纳尺度下
材料的物理性质发生显著的变化,物理特征需要进一
步探究。热导率的尺寸效应广泛存在于微纳米薄膜、 立


晶体材料中,这与文献[-23]的结论相符。值得注意的
是,3种纳晶材料热导率相比其体材料热导率值低很 茎

多。300 K时,Cu、Ag体材料的热导率分别为385和 曲

429 W/(m・K)[z4-zs],在本文模拟的晶粒尺度范围内
纳晶Cu、Ag热导率最大值约占体材料值的45%和 d/nm

48%。另外,在相同条件下,纳晶Cu—Ag双峰材料热 图7 纳晶(、I_l—j\g对科热导塞随足霞的变i匕
导率志。,,觚不仅远远小于纳晶Cu热导率(走。。)和纳晶 Fig 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size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nanocrystalline Cu—Ag
银热导率(是。。),而且远远小于2种纳晶材料热导率平
2.2相关数值拟合模型
均值。因此纳晶Cu—Ag双峰材料热导率不能简单视
纳晶双峰合金材料的热输运机制相对较复杂,这
为2种纳晶原材料热导率的均值。
不仅同双峰合金材料成分有关,同时还由于不同物质
晶粒的形成,产生了许多界面,传热能力因受几何界面

÷ 的散射而减弱有关。所以在建立其理论模型时,应该
孚 考虑同种元素晶粒与晶粒、异质元素晶粒与晶粒之间

爵 的相互作用。基于以上原因,对于纳晶合金材料而言,

霰 基于唯象的Fourier定律已不再有效。纳晶材料有效
热导率随晶粒尺寸的变化规律可以用下式来表示[283
走。“。C d。 (10)
晶粒尺寸/nm
盈^ :㈨()bi温篾下纳翕材料样品热导率睫晶粒民寸 式中,口表示边界散射程度的大小。到目前为止,
∞变化 大量的文献致力于微纳米薄膜、纳晶材料等导热系数
Fig 6 Grain-size dependence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for—
模型的探讨并且一些相关的计算方程被开发出来,本
samples of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300 K)
文分别借助了Hasselman和Johnson一广义自洽模型
采用德国耐驰LFA一427激光热导率测试仪测量
以及kaptizareisitance理论模型。
得到样品的热导率,测试结果显示样品的热导率分布
研究表明,晶粒边界密度与晶粒尺寸存在密切关
于124.56~165.34 w/(m・K)-1之间,且随晶粒尺寸
系。晶粒越小,晶粒边界密度越大,载热子与边界发生
的增大而增大。图7是纳晶Cu—Ag双峰材料热导率
模拟值与实验测试结果对比图。从图7可以看出,同 碰撞散射的机率也极大地增加,散射现象得到强化,进

在室温下,实验测试结果与模拟值随晶粒尺寸变化的 而晶粒边界导热热阻也增加。因此,晶粒的生长是提

趋势一致,实验材料的导热性能随晶粒尺寸的增大而 高纳晶材料热导率至关重要的因素,与块体材料相比,
增强。值得注意的是,300 nm附近为曲线的转折部 纳晶Cu—Ag双峰材料晶粒内部和异质晶界处载热子
分,晶粒尺度d<300 nm时,纳晶材料热导率受晶粒 散射引起的热传导迟滞现象与晶粒尺寸密切相关。
尺寸的影响较大;晶粒尺度d>300 nm时,热导率随 从本文实验测试结果可知,纳晶合金材料热导率

万方数据
张静等:纳米晶Cu—Ag双峰合金材料热导率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10021

远低于粗晶块体材料热导率,不同物质及晶粒尺寸在
(14)
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材料的导热性能。Hasselman和 ‰。,一eN万o
JohnsonE291导热理论模型为 图9为根据晶粒尺寸计算出来的晶粒界面热阻的

…。。陵筹
倒数值。可以直观地得到二者之间的关系。

(11)

bf一意
(12)

1+2兰
2.0X

忙忐 (13)

其中,k。,、k鲋分别为合金原材料热导率平均值(本 图9 晶粒界面热阻随晶粒尺寸的变化关系
文特指粗晶铜银热导率均值)、纳晶合金材料有效热导 Fig 9 Grain—size dependence of thermal resistance
率;V。为弥散颗粒的体积分数,本文假设以银颗粒为 复合材料为非均质材料,二者热力学秉性不同,温
基体,以铜为弥散颗粒;d为合金材料平均晶粒尺寸; 度梯度在增强相和基体相中也存在着差异。Hassel-
Rh。,为异质晶界热阻,如图8所示。 man和Johnson导热理论模型主要是解决复合材料热
导率与弥散物晶粒直径和弥散物体积分数之间的关
系,阐述了复合材料热导率随着颗粒尺寸的变化关系,
界面热阻的影响是晶粒尺寸的函数,颗粒尺寸的大小
影响着界面热阻,从而影响热导率。同时也能够对复
合材料热导率进行合理地预测,如图10所示。


÷




热流
图10 Hasselman和Johnson导热理论模型下热导率
热源 热沉
变化规律
删2 d『2 Fig 10 Variation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based on the
Hasselman and Johnsonconduction model
尺jnter
然而,本文通过热压烧结制备获得的具备双峰结
图8 两种晶粒间热输运模型
构的纳晶Cu-Ag材料,晶粒发育良好,二者均匀地混
Fig 8 The heat transfer model across two grains
合在一起。显然已不再是简单的颗粒弥散型复合材
对于金属合金材料而言,由于异质晶界的存在,载
料。为了更加合理地研究纳晶Cu—Ag导热特性,在接
热子在跨越异质晶界的过程失配现象显著强与同种物
下来的工作中将着重在Kaptza Resistance理论基础
质晶界;同时,由于晶粒尺寸的减小导致晶界密度增
上通过对热输运几何模型的简化分析来进一步探讨纳
加,载热子在晶界发生碰撞散射的概率也极大地增加,
晶合金材料热导率传热特性。
散射现象得到强化,导致晶粒边界导热热阻随之增加。
在通过相同热流密度的情况下,晶粒与晶粒之间需要 3 结 论
获得更大的传热温差来维持既定传热过程的进行,进 (1) 利用一种基于铰链式六面顶压机的二级6
而致使晶粒与晶粒之间热传导的不可逆性增加,晶粒 "--8型大腔体静高压装置合成得到了晶粒尺寸大约在
间势容的损耗也大幅度增高。总的来说,边界热阻与 50~300 nm之间的纳晶双峰Cu—Ag材料。该方法技
晶粒尺寸呈负相关。晶粒尺寸的减小必然会使总的传 术成熟,所获得的双峰材料晶粒形状规则,SEM照片
热热阻加强;同时,异质晶界的存在也加剧了载热子的 显示该材料具有清晰的Cu—Ag异质界面。
散射效应,致使传热过程进一步弱化。根据式(3)~ (2) 选择合理的阶段半径和模拟时间,基于
(10),异质晶界热阻与晶粒尺寸之间的关系式可写为 EMD方法对纳晶Cu-Ag双峰材料中相邻晶粒Cu与

万方数据
10022 勤 锨 财 料 2017年第10期(48)卷
晶粒Ag结合处异质界面热导率以及纳晶Cu、Ag的 Physics,2006,99(11):114301-114301-6.

热导率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热流在沿垂直于异质 [9] Fan G J,Choo H,Liaw P K,et a1.Plastic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of uhrafine-grained A1--Mg alloys with a bi—・


界面传播时,热导率存在明显的尺寸效应;模拟获得的
modal grain size distribution[J].Acta Materialia,2006,
纳晶Cu—Ag双峰材料热导率显著小于对应的大体积
54(7):1759—1766.
晶体实验测量值。另外,在相同条件下,纳晶Cu—Ag M,Ma E.Three
[10] Wang Y strategies to achieve uniform
双峰材料热导率不仅远远小于纳晶Cu的热导率和纳 tensile deformation in a nanostructured metal[J].Acta
晶Ag的热导率,而且远远小于2种纳晶材料热导率 Materialia,2004,52(6):1699-1709.
平均值。 [11] Li H J,Ju R Y.Liu Y G,at a1.A theoretical composite

(3) model for study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imodal


通过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值的对比,实验测
nanocrystallinematerials[J].Journal of Materials Re—
试结果与模拟值随晶粒尺寸变化的趋势一致,能够比
search,2015,687-691(11):8237-8245.
较合理地反应出纳晶双峰材料热导率随晶粒尺寸变化
[12] Meyers M A,Mishra A,Benson D J.Mechanical prop—
的规律,这与模拟得到的规律具有一致性。另外,d<
erties of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J].Progress in Mate—
300 nm时,二者关系变化剧烈,传热特性的尺寸效应
rials Science,2006,51(4):427-556.
非常明显;d>300 nm时,图中曲线斜率逐渐减小,明 E13] Liu Y,Zhou J,Shen T,et a1.Effects of ultrafine

显变缓,热导率的尺寸效应表现不太明显。 nanograins on the fracture toughness of nanocrystaUine

(4)纳晶双峰材料的导热性质是异质晶界散射 materialsD].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201 l,z6

效应和载热子失配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且当晶粒尺 (14):1734—1741.

[14] Yang Ping,Wu Yongsheng,Xu Haifeng,et a1.Molecu—


寸足够大时,载热子失配效应成为影响材料传热行为
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for the
的主要因素。由于失配效应,纳晶双峰材料的热导率
Ti02/Zn0 nano—film interface[J3.Acta Physica Sinica,
随晶粒尺寸的增加而增加,并不是趋于体材料的热导
2011,60(6):557—563(in Chinese).
率值。
杨平,吴勇胜,许海锋,等.Ti0:/Zno纳米薄膜界面
热导率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物理学报,2011,60(6):
参考文献:
557-563.

[1]Lei L,Chen X.Revealing the maximum in Kotake S,Wakuri S.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of heat
strength [15]
nanotwinnedcopper[J].Science,2009,323(5914):607—610. conduction in solid materials[J].Jsme International

[2] Shen Y F,Lu L,Lu Q H,et a1.Tensile properties of Journal,1994,37(1):103—108.

copper with nano—scale twins[J].Scripta Mater,2005,52 [16] Ye Jiecheng,Tang Zhenan.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

(10):989—994. tion to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copper thin-film[J].


[3] Tang C H,Cheng F T,Man H C.Improvement in cavi—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2002,1 9
tation erosion resistance of a copper-based propeller alloy (4):321—324(in Chinese).

by laser surface melting[J].Surface&Coatings Technol— 叶杰成,唐祯安.分子动力学模拟铜薄膜的热导率口].


ogy,2004,182(2—3):300—307. 计算物理,2002,19(4):321—324.
[4] Yan G,Chang G.Preparation and microstructure charac— [173 Hegedus P J,Abramson A R.A molecular dynamics

teristics of super-hard nanocomposite Ti—‘Si—。C—‘N coatings study of interfacial thermal transport in heterogeneous

deposited by pulsed DC PCVD[J].Acta Metallrugica Sini— 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Mass

ca,2005,41(9):985-988. Transfer,2006,49(25—26):4921—4931.

[5] Shi J,Pei Z,Gong J.Effect of Si content on the micro— [183 Hu G J,Cao B Y,Guo Z Y.Molecular dynamics studies

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i-・AI—-Si—‘N films on thermal transport through muhiwalled carbon nano-

deposited by cathodic vacuum arc ion plating[J].Acta tubes[J].Journal of Nanoscience& Nanotechnology,

Metallurgica Sinica,2012,48(11):1349—1356. 201 5,15(4):2989—2996.

Bai X M,Zhang Y,Tonks M R.Testing thermal gradient


[6] [193 Dong H,Wen B,Melnik R.Relative importance of grain

driving force for grain boundary migration using molecu— boundaries and size effects in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lar dynamics simulations[J].AetaMaterialia,2015,85: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J].Scientific Reports,2014,

95-106. 4:7037.

[7] Wang S,Brooks I,Mccrea J L,et a1.Thermal conductiv— [20] Allen M P,Tildesley D J.Computer simulation of liq—

ity and electrical resistivity in polycrystalline and nano— uids[M].Oxford:Clarendon Press,1989.

crystallinenickel[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1, [213 Ackland G J,Tichy G,Vitek V,et a1.Simple N—body

409:561—565. potentials for the noble metals and nickel[J3.Philosophi—


[83 Angadi M A,Watanabe T,Bodapati A,et a1.Thermal cal Magazine A,1987,56(6):735—756.

transport and grain boundary conductance in ultranano— [22] Cui Xinlin,He Hongliang,Zhu Wenjun,et a1.A re-

crystalline diamond thin films[J].Journal of Applied search on the atomic potential of iron[J].Journal of A—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