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建筑哲学——《日本住宅解剖图鉴》读书笔记

(一)
自慧教育 2018-06-03 20:32:24

昨天到社区图书馆逛一圈,发现刚刚进了一批新书,选了五本,其中一本是《日本住宅解
剖图鉴》——打造美丽住宅的 85 个法则<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张伦翻译,作者是
藤原昭夫,1947 年出生于日本岩手县盛冈市,1970 年毕业于东京芝浦工业大学建筑学科,
1977 年设立“结”设计事务所。

作者通过 85 个案例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讲述何为美丽而舒适的住宅,并通过这本书告诉
读者:设计师和施工者以匠人之心,守住住宅最本质的东西。

我不是建筑设计师,最近也没有装修之需求,为什么会对这本书感兴趣呢?

首先,在我心里一直有一个念头:“建筑”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建筑”是非常
有趣的事情,其中一定蕴含着很多“建筑哲学”,我相信这些“哲学”对于教育管理、个
人成长、职业规划、事业发展都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其次,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仿佛也是一片无限大的空地,就好比游
戏中的“我的世界”“迷你世界”,这个空地需要建设,需要设计规划,如何进行呢,需
要一些理论或实践的经验参考。

正是因为心中有这些小火苗一直在燃动,所以,我经常有意无意地关注一些特别让我心动
的建筑学方面的著作。

读书是有缘分的。而这份缘可能起于偶然,但更多的是自己先要种下一份“因”,没有这
份“因”,便是待机遇到了,也会无动于衷。因此,平时就要多观察、多思考,才能在心
中种下各种“因”,静待时来,静待花开。

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建筑设计中的美好吧。

本书共分六部分,第一章是“建筑物与其用地的深层关系”,第二章是“让人感到舒适的
布局”,第三章是“上下关系为生活创造变化”,第四章是“打造美丽的住宅外观(外表·
开口)”,第五章是“结构和材料提升住宅格调”,最后是“结语”。

“关系”“舒适”“布局”“创造”“变化”“美丽”“结构”“格调”这些关键词都深深
地打动了我。我们做任何事情、工作,包括自主管理,难道不都是需要关注这些方面吗?
对于这些关键词,我们应该加以注意、积累,并不断地玩味,如果愿意,应该建立一本
“个人词典”,将对这些词的独特解读记录下来,集中起来,不断丰富、完善,形成自己
的“自慧”库。
在第一章的前言中作者写了这样一段话:

“建造一栋建筑,要让它给人一种仿佛从地面上长出来一样的感觉。意思就是说,建筑要与
所在的土地相融,这样的建筑才最自然,才是我们需要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考量建
筑用地周边环境,土地大小、形状、高低,与道路的关系等多个要素的基础上,去探讨建
筑最合理的配置和容量。”

这一段话写得非常深刻,建筑应该是有生命的,也应该是有灵魂的,其生命与灵魂必受其
环境制约,同时又带给环境以积极之变化,最终实现与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新的环境。
这个过程的实现就需要考虑“最佳实践”——最合理的配置和容量,这应该也是“共同发
展”理念的具体体现。

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作品,也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有生命力,应该与环境共
生共荣,而不是逃离环境,更不是破坏环境。生命力,就是竞争力,更是创造力!生命力
的形成就源于我们对环境的认识、运用,以及对环境的服务、再造。生命力是对环境的理
解,更是对环境的正向反馈。构建生命力的过程就是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创造力
的形成过程。

在第十四页,作者写道:“建筑设计就是一种为实现想要的概念和形象而去进行结构思考
的行为。”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何对生活进行结构思考?如何对工作进行结构思考?如
何对事业进行结构思考?如何对人生进行结构思考?如何对知识进行结构思考?如何对情
绪进行结构思考?如何对健康进行结构思考?以此类推。这就是思维上的、心理上、精神
上的“建筑设计”。关于“结构思考”还可以进一步打开、延伸。

我们的内心世界并不简单地是外在世界的镜像投射,而是需要自我管理、自我设计、自我
建设的。如果没有这种自主管理意识,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内心世界将会变得杂乱无章,
很容易产生各种矛盾,比如空虚、孤独、焦虑、忧郁、暴躁、压抑等各种心理异常。为了
防止各种异常情况,我们需要进行心理建设,为了克服各种异常情况,我们更需要进行心
理建设。

在第十九页,作者写道:“面对艰难的条件,设计师们都具备攻坚克难的责任心。但是,
当面对优良的条件时,具备面对艰难条件时同样的责任心,将优良条件升华到一个更高的
境界,这种设计师并不多见。”读到此,我们应扪心自问,面对艰难条件时可有此责任心?
面对优良条件时可有此意识?这是值得每一个人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问题。

每个人的禀赋不同,教育程度、经验阅历也不同,有些人对自主管理、最佳实践、共同发
展等道理领悟得慢些,需要加强学习和实践,而对于那些领悟得快些的人而言其实也需要
不断加强,只不过这种加强可以是通过自我实现的。这就是教育的意义所在。教育不是一
时的,而是持续的,是终生的;教育不是针对部分人的,而是针对所有人的,只不过在教
育内容、方法上有所区别;教育不是在特定领域的,而是在所有领域的、在所有方面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事皆可教育。
读书就是一种碰撞、一种启发、一种批判与自我批判的过程,因此读书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作者所讲的是一件事,而我们收获的可能是另一件事,但这两件事之间通过一种巧妙的思
维建立了某种连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此即读书之美好。

(未完待续)

建筑哲学——《日本住宅解剖图鉴》读书笔记
(二)
在第二章的前言中作者写了这样一段话:“房间之间的关系需要去整理,房间与庭园的关
系,房间与邻家、道路的关系,同样也要好好规整。这样就能使生活动线畅通,打造出一
个采光通风良好、居住舒适的住宅。”

这里讲到处理各种关系,这种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平时的一切行为,都处于各种关系
之中,但未必就会主动将管理这些关系纳入到我们的日程范畴中,纳入到自主管理的高度
上来,往往是当某一关系出现矛盾后才被动地去思考解决方案,而此方案也经常是头痛医
头、脚痛医脚,采取一些临时应急措施罢了。由此启发,我们平时的实践中一定要留心处
理各种关系,将这些关系摆在重要位置,经常研究,系统规划,持续改进。

在第四十页,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建住宅?因为人“需要一个归宿。什么
叫归宿?一个等你的存在。”

这是作者在深入了解建筑委托人的需求时对建筑设计的思考,以求寻找最准确的答案。这
给我两个启示:第一,我们做事从用户的需求出发了吗?第二,我们做事从工作的本质出
发了吗?

比如,孩子不愿意讲话,不愿意做作业,不愿意和小朋友一道玩游戏,不愿意吃饭,不愿
意按时睡觉,等等,这些现象的背后都隐含着孩子的各种深层次的需求,我们就是要挖掘
和分析这些需求,想方设法去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纠正孩子的不合理需求。

我们如何才能合情合理地做到教育引导孩子呢?这就需要掌握教育孩子的一般方法,能够
运用这些方法去探寻教育孩子的特殊规律。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既要
掌握一般规律,也要探索特殊规律,这样才能真正趋近于教育的本质,更好地发挥教育之
功能,帮助孩子实现健康成长。

在第四十四页,作者写道:“设计住宅布局,思索空间布置,‘让人看不出其中略施小计
的痕迹才算成功’,‘开阔、通畅才算优秀’。美丽空间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这里的
关键点是“看不出‘略施小计’的痕迹”,这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涵养和艺术,是一种大智
慧。
这种智慧体现在教育孩子上,就是不要讲一大堆理论、理念,而要将这些孩子听不懂、不
喜欢听的大道理放在心底,而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形式展现、展示出来。我们在做其他
工作时也应该是这样,少讲道理,多讲故事,少说,多做。

在第四章的前言中作者写了这样一段话:“立面是与街道的接点。住宅既要有自己的特性,
又要与街区和谐相融,这样才能让居住人对它更加喜爱。同样,开口部也是将住宅内部与
街道相连的接点,如果开口太过开放,那么这栋住宅就无法让人安心。开口的方向、大小、
数量的平衡至关重要。”这里面的理念“接点”“和谐相融”“平衡”是关键点。我们做
任何事情都需要考虑事情本身与环境的连接与平衡,同时还要考虑事情内部构造的连接与
平衡。

比如我们在和孩子沟通交流过程中,我们讲话的音调如何,我们是站着讲还是蹲着讲,我
们是鼓励为主还是批评为主,是注重场合还是当着他人面教育孩子,等等,我们与孩子的
互动交流也要时刻注意“接点”“和谐相融”“平衡”,不能自以为是、刚愎自用。

在第一百五十一页,作者写道:“可以说,家庭,由家和庭组成。庭园不是用地上的一块
空地,它与住宅之间是正面关系,还是负面关系,这直接影响着一个家庭的状态。”这段
话传递了一个信息,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处理得当,正面价值突显,处理不当,负面价值
突显。因此不能轻敌、骄躁、马虎大意,正确对待任何一部分、一环节、一细节。

我们希望孩子多学知识,多懂道理,但是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承受能力,要注重
教育的方式方法,否则,孩子一下子接收太多信息无法消化,反而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感。

在第五章的前言中作者写了这样一段话:“通过优化结构大幅提升空间质量,如,在广阔
的空间中尽量减少柱子的数量,在没有支撑的状态下做出较深的屋檐。材料也是一样,细
节上的精益求精和考究会让住宅更加美观。同时,材料要选择容易保养的,平衡性也要考
虑,这样住宅的美观更具持久性。”我们虽然不从事建筑设计,但是建筑设计中这些形象
而生动的理念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价值。“优化结构”“空间质量”“细节上的精益求精
和考究”“平衡性”“持久性”,这些理念都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注意和把握。

教育孩子,不同于加工艺术品,却要比加工艺术品更加复杂,不能想当然地、随心所欲地
教育,而要小心谨慎、精益求精,要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观察孩子的特点,充满耐心、
爱心、决心,帮助孩子逐步发现自我、塑造自我、超越自我。

建筑哲学——《日本住宅解剖图鉴》读书笔记
(三)
在结语的前言中作者写了这样一段话:“住宅设计是一个有梦想并充满挑战的工作。每一
次设计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仅需要克服各种用地限制,还要为委托人建造美丽而舒适
的住宅。住宅设计的理想状态与现实条件之间会产生各种矛盾,而如何克服这些矛盾正是
住宅设计的趣味性和难点所在。”
大家想一想,如果将自己工作的“梦想感”挖掘出来,还会厌倦工作吗?如何将每一项任
务都做成独一无二的,还会没有成就感吗?如果从用户的需求和本质出发,我们的服务难
道会缺乏品质、用户不满意吗?我们的独特竞争力在哪里,就在于能够处理复杂问题,克
服各种别人难以克服的矛盾啊!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点,什么是最佳实践?这就是最佳实践:“克服各种用地限制,还要为
委托人建造美丽而舒适的住宅。住宅设计的理想状态与现实条件之间会产生各种矛盾,而
如何克服这些矛盾正是住宅设计的趣味性和难点所在。”最佳实践一定是基于各种约束、
各种矛盾、各种复杂环境下创造出来的,“佳”就是平衡,最佳,就是在各种约束条件下
建立的平衡。

结语的内容十分精彩,摘录如下:

前述内容将各住宅的特色部分的设计手法作了总结。接下来,将设计时的一些构想进行全
面阐述。

一开始看到用地的时候,我丝毫不考虑设计条件等问题,一心只想挖掘这块土地的特征以
及潜在可能性。找到一些潜在可能性之后,我就会开始想象,将这些可能性优化提高之后,
建造出的建筑物是什么样的,然后凭着直觉(其中不乏矛盾之处),第二天就开始尝试做
设计规划。

几天后,我便将这个规划放开(使之趋于成熟),期间忽略最开始那个规划,在住宅调查
的条件、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每一个规划因素,做理想状态的假想规划(或者说虚构)。
然后将这个理想规划根据每一个因素,一点点画在一张纸上(草图)。影响因素有:“日
照和用地的法规规范”“道路与隐私、车棚以及通道与庭园的位置和数量”“预算和家庭
成员人数以及所需的每个房间面积”“起居室、餐厅等重要房间的理想位置”“规划主题
的特征”“新颖又美观的样态”等。

写写画画的过程中,每个因素的理想状态与其他的理想之间会产生一些矛盾,接下来我要
做的就是一个个克服这些矛盾。克服方法有:“怎样做才能消解矛盾,或者说是否可以调
整”“这个高度能否通过技术解决”“将预算考虑进去,并尝试去取得委托人的理解,这
样是否能解决”等。也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各部分的矛盾越来越小,问题总算解决,但
是,因为细小的变更,隐藏的矛盾又开始显露出来,结果导致要做更大的变更。总而言之,
“所谓设计,就是在让矛盾保持矛盾状态的同时,最后克服矛盾达到目的的一种技能”,
矛盾存在是理所当然的,克服它的过程才是这个工作的趣味所在。

上述这些内容的精彩之处在于,作者生动地阐释了如何在建筑设计上创造最佳实践。其实,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如果要创造最佳实践都可以参考这个模式。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