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佛法就是告诉你:回家!

 发布:慧芝 [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7/1/24 13:35:00    收藏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护持正法

  有人问:“学佛难不难?”-

  回答:“不难。为什么?学佛就是学回家。”-

  问:“可是,为什么就有那么多人觉得那么很难?”-

  回答:“因为他们不想回家?”-

  佛法本来是种很贴近人个性的教育,针对不同人本身的疑惑和不安,由佛陀或他的弟子们给于合适的开导,并指导他们应该
如何去做,并获得心灵的解脱。解脱这一词本来是很普通的,是因为人自身智慧不具备,并且由于不善的生活方式,错误的观
念,使自己的妄念阻碍住了自己。

  佛陀的教育,就象给人的心灵融入一线光明,使人茅塞顿开,如同太阳照破乌云,顿悟前非,使心灵从过去的缠缚中解脱出
来,不再受无明的摆布,并接受光明而发出内心本具善的力量。-

  因此说,学佛就是学回家。我们心灵本具一最纯洁的圣地,人人都是具有的。它一尘不染,永远不会改变,并具备一切功
能,佛法说自性本具一切善法。

  但是,为什么人们就不容易学呢?因为人们被外面这个世界迷惑了,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瞬息万变,变化无常,或者迷恋于暂
时的乐境,或者被恶风吹得昏头转向,他们忘记了自己有个家,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这个家。对于不想回家的人,想告诉他如
何回家,这是多么的难!-

  菩萨,这一词就是觉悟有情。菩萨是最多情的,如果菩萨不具备人类任何感情,就不能说是圆满的,也说不上自性具足一切
法。但菩萨在有情的基础上,不同于人类的是“觉悟”一词。

  人类的心灵是黑暗的,而菩萨的心灵是光明的。菩萨具备母亲的慈爱,也具备父亲的理智,他见到人类不想回家而担忧。一
旦风暴起时,人类就会不知所措,即使他们渴望摆脱,但在间不容息的恶境下,他们早已晕头转向,只有喘息的力量,根本少有
力气去接受菩萨的教导。所以,菩萨可怜我们众生,把我们称作刚强众生。因为我们的心象钢一样坚毅,坚决不走回家的路,菩
萨拿我们没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人们吃足了苦头,等他们想喘息了,才有机会来接近你,点拔你一下。-

  所以,佛陀最初的教育以“苦谛”为中心,当人们吃够了苦,就会起厌离心,当厌离心达到某种力量就会觉悟。因此,不懂得吃
苦的人是很难懂佛法的,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太可爱了,就如同风和日丽,是根本不会相信世界风暴的另一面。因此,一种恶劣的
环境可能会使人丧失理智,但也很可能蕴育一种追求真理无比的力量。

  苦,往往意味着能够接受真理。一个集真理的大成者,无不是吃尽人间一切苦的人。-

  苦与乐是一对兄弟。中国人知道苦尽甘来,乐极生悲,说明苦乐都是无常的。苦与乐集到一定程度,也必然向着另一方转
化。因此说,乐也是苦的一种因缘。我们普通人看不清这层道理,乐来则喜,苦来则嗔,因此心没有一刻能够停顿。佛陀教育我
们,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其根本都是苦,因此心中不要执著,使心安于平淡天真,不要被苦乐境界所转。

  人能够安于这种天然的平淡,也即是找到了回家的感觉,有资格去寻找自己本心清净处。
  因此说,厌离世间的苦这不是根本,只是开始厌离外面的世界,真正想回家了。接下去怎么回家,当然是还需要有回家的方
法。-

  当一个人真正想回家时,告诉他如何回家,这是非常容易的。佛与菩萨会告诉他们,家乡如何的庄严清静,所求必如所愿,
这是因为自性具足一切功能,没有什么是不能够实现的。阿弥陀世界就是我们的家乡,在那里,我们可以接受一切圣贤的教育,
恢复本来具备的功能,清除内心一切障碍,过着一种极其快乐的生活。-

  阿弥陀世界其实我们并不是不能感应到,因为阿弥陀世界称为安乐,本来就在我们这个真心之内,因为所有的世界都在我们
真心之内。当我们念念为善,安乐的光明就时常照耀我们。当我们念念为恶时,恐惧与不安的阴云就会遮住这片光明,使自己生
活在阴暗之中。当我们内心至诚至纯时,心中的安乐如光明无云,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家。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家时时怀在心里,不
离不弃,一心想回家而不再迷恋外面的世界,那么佛就会在路上接引自己,最终到达自己的家。-

  人生只是一片过云,并不是恒常。人生也是种较善的境界,虽充满很多的苦。人们说,三恶道是报应,人生则是一种果报,
这说明人身是修善的一种成果。人也是承上接下的中转站,不继续修善业则很容易受报应而下堕,同样修善业则上升。神话故事
中说,狐蛇之类修练千年才能得人身,有的则修成妖,虽不一定完全对,但这说明得人身非常困难,但要失人身则很容易。

  当我们得到了人这个身体,要接受善就有很好的基础了,因为我们初步摆脱恶业的摆布,我们才会有时间闲睱来修习善业。
又因人生充满了苦,在苦味中的人们是更容易激发智慧。因此说,人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人生也是最容易造作的一个阶
段,要升上去很快,但同样堕下去也是直线的。-

  升上去意味着到家了,或者离家更近了。堕下去,则是因更找不到家,在自己造作的风暴中去接受洗礼。这就是佛法说的因
果,你自己心中的造作,只有自己去承担,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的。-

  佛法这么多道理,说四谛,说无常,说空、无我,说念嗔痴毒,就是要我们找到回家的感觉,看看我们有多大的决心,看看
我们是否归心似箭。另外佛说布施、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就是要我们舍离虚幻的世界,持心不失,这当然跟回家
的决心是有很大关系的。

  佛法一切都是围绕这个,先劝你要回家,然后告诉你回家有什么好处,再告诉你如何回家,并告诉你在回家途中不要再受妖
魔的欺骗,使自己顺利到达。-

  因此,如果说人生有什么意义,就是应该去找到自己的家。我们已经迷失这个家太久了,吃尽的苦头也太多了。我们好不容
易有这个机会来思考一下,如果不认真把握,那么在下个风暴中可能是根本没有间息来考虑的。每个人认真想想,你有把握始终
得到这样平顺的机遇吗?人生可能是万劫难逢,但要失去却这样容易,对迷失的人想想都是非常可惜。甚至有人为人不行人事,杀
盗淫妄之毒不除,真是可怜愚迷。-

  真正的清净平等心是我们的家,也是一切诸佛的家。当我们回到了自己的家,那么一切世界无不在圆满智慧光照之下,一切
世界也本来是我们的家,一切众生无不是自己的兄弟,无不如同自己一般,一切的一切都是真善美,一切的一切都是极乐。如此
的美妙境界,这都需要回到家以后才能明白。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
过邮件 xuhua@xuefo.net 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佛法原來與我們的生活如此貼近
2016-06-16 由  雲峰禪法  發表于文化

漢魏至隋唐期間,隨著佛教文化的廣泛滲入,為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了數萬條詞語,在漢語詞彙中留下了濃厚的佛教文
化氣息,使漢語中的成語、詞彙更加的豐富、五彩斑斕,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常用詞語都有近五百條。比如:現在、如實、實際、真諦、單位、迷信、無常、凈土、慈悲、相對、如是、上乘、有
緣、化身、懺悔、生老病死、菩薩心腸、大千世 界、不可思議、一絲不掛、芸芸眾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
意、在劫難逃、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執迷不悟、恍然大悟、當頭棒喝、走火入魔等等。
當我們上門求人辦事的時候,會說:無事不登三寶殿。這是典型的佛教成語。三寶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
只有遇到事情時,才會想起到寺院尋求幫助。後來比喻登門求人辦事。
我們替人求情時,會說:不看僧面看佛面。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語。僧、佛都是世人敬仰的對象,二者的階次有高下,
「佛」是佛教的信仰目標,而「僧」是佛教的信仰徒眾,所以漢地有「不看僧面看佛面」的說法,用來比喻請看在第
三者的情面上,幫助或寬恕某一個人。

「生老病死」最早由佛教提出的,佛教認為這是人生所必須經歷的四種痛苦,也稱四相。《法華經》言:生老病死,
四苦也。《百喻經》言:世間之人,亦復如是。為生老病死之所侵惱,欲求長生不死之處。現今,生老病死指生育、
養老、醫療、殯葬等大事。

「痴心妄想」來源於佛教,痴是佛教所說的三毒之一,三毒指貪、嗔、痴。痴又作無明講,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
佛教認為,正因為有痴心、妄心、貪心,所以眾生才會有痛苦產生。現形容一個人不切實際的想法。
「醍醐灌頂」出自佛教。「醍醐」是從牛乳中提煉的精華,比喻佛法的最高境界;「灌頂」是佛教密宗的一種形式,
《大日經疏》言:以甘露法水灌佛子之頂,令佛種永不斷故。現比喻恍然大悟,茅塞頓開之愉悅。

「不離不即」出自《圓覺經》,「不離不即,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是佛。」真相與妄相有區別,即不即;但妄相
乃真相顯現,即不離。後指若合若離,即不接近也不疏遠,也做若即若離。

「當頭棒喝」源於禪宗的一種修行方法。臨濟的喝,德山的棒,棒喝是禪宗師家接待初學者的手段之一,對於其所問
的問題,師家往往不用語言來答覆,或者使用棒鋒擊打其頭部,或者沖其大喝,看其反應能力,斷定學生悟解能力。
現比喻促人醒悟的打擊或警告。

「一絲不掛」原是佛教用來形容沒有一絲牽掛,心地清凈無染著。現形容人赤身裸體。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出自《五燈會元·天衣懷禪師法嗣》:「曰:中下之流如何領會?師曰:伏屍萬里。曰:早知
今日,悔不慎當初。」謂今天看到不良後果,追悔往昔的失誤,有悔恨已晚之意。
「世界」源 於《楞嚴經》卷四。經言:「世為遷流,界為方位」。「世」是指時間,界是指空間,「世界」即宇宙。
以須彌山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 八海,稱為一個世界。積一千個世界,為「小千世界」;
積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積一千個「中千世界」,即為「大千世界」。「以三積千故,名 三千大千
世界。現今,「世界」成了一個偏義複詞,僅含空間的意思。

其他如:水到渠成、拖泥帶水、將錯就錯、七手八腳、半斤八兩、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膽戰心驚、感天動地、雪上
加霜、劍樹刀山、灰頭土臉、斬釘截鐵、眾口 難調、心猿意馬、頭頭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馬、去偽存
真、人間地獄、借花獻佛、天龍八部以及大開方便之門、解鈴還需系鈴人等等。

此外,有不少詞語雖然源於佛教經典,其來源卻鮮為人知。比如:讚嘆、究竟、浮屠、絕對、實際、緣分、隨緣、有
緣、妄想、障礙、曇花一現、五體投地、水中 撈月、不可思議、皆大歡喜、剎那間、一念之間、一念之差等語詞在佛
經中頻頻出現,都是佛法觀念日漸世俗化而廣泛用於日常生活中的,已成為漢語中通用的詞 匯,數量之多,難以盡述。
原中國佛教學會會長趙朴初先生說:「如果徹底掘棄佛教文化,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n5596g.html

07-064 贴近佛法的生活
[海涛法师] 发表时间:2014-05-09 作者:海涛法师 [投稿]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

网站推荐:

 免费结缘善书

 楞严经随喜助印

 传喜法师:人追钱还是钱追人?
 免费结缘二次书籍

 圣严法师《心无挂碍》

 倓虚法师:诽谤法师的现世惨报

 星云法师解释什么叫“即心即佛”

  贴近佛法 的生活 —一海涛辑


  1.「修持」意指自身与佛法合一,而非视其为离我们之外的一样东西。当我们和佛法(佛陀 的法教)融合为一时,便能把佛法
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那时就是真正修持佛法的开始了。
  2.修行 佛法,从己身出发。它以处理我们心的负面为开始,并使我们内在所俱足的一切本善升起。
  3.我们心的本性是本然清净且善良的,它可以通过修行,消除心的负面(烦恼 障)而显现出来。
  4.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的想法,也就是一种我执 的心理——这是万恶的根源。
  5.我们心识 中的恶根,源于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它就像屋中的梁柱一样。轮回 之屋没有我执之柱的支撑,就不能存在。
  6.我执的心态,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就有如心脏位居人体中心一样,它是我们负面情绪和烦恼(例如,贪、瞋、痴)的基
石。
  7.修持禅定 ,基本上就是在烦恼升起时,马上察觉对治。
  8.在佛教 里,初学者修持禅定的打坐 ,就是一般所谓「止」的禅修。
  9.在「止」的禅修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把精神和注意力导向当下。
  10.一开始做「止」的禅修时,它会帮助我们把精神导向呼吸专注的这事上,同时,我们也在处理自己的烦恼障。这是由于当
我们专注于呼吸时,心中就没有其它空间容下任何烦恼。
  11.即使我们心中生起烦恼,也会立刻察觉。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的贪、瞋、痴等升起时,往往自己不知不觉。但在禅修中,我
们要训练自己在情绪变动的剎那,就马上察觉。在烦恼一生起时就察觉,是件很重要的事。
  12.察觉自己的烦恼,就像控制车子速度的排文件一样,它不能使我们的车子一剎那间完全停下来,但能减缓车子的速度。
  13.在减慢速度的过程里,留给我们和车子一些空档,让我们有时间运用智慧 去取得驾驶、穿越马路的行人、和车子三者之
间的安全。
  贴近佛法的生活—二海涛辑
  1.如能察觉烦恼,不论何时瞋心升起,我们都不会再受它摆布。我们要试着把自己和瞋念分开,不要随着瞋念或嫉妒等的念头
转。
  2.佛法就是在处理我们的烦恼障,例如心中的贪、瞋、痴等毒素。
  3.在处理三毒的过程中,我们的心本俱的善,就会显现出来。
  一、我们培养爱心和慈悲来对治瞋恨;
  二、开拓我们的心智来克服愚痴;
  三、显现知足的善性来对治贪婪。
  4.当我们降伏恶念时,每个人本俱的善良根性就会展现出来。
  5.佛陀教导我们每个人都要自立,并独自走上解脱 开悟的道路,在修行的路上没有幻想,一切都是稳扎稳打,脚踏实地的。
  6.在佛教里,我们常提到「宝贵」的人身,意指暇满无缺——五官俱全、身体健康 ;心识上的特质,例如:信心 、勤勉、智慧
(智识)也都完备。
  7.生理和心理都具备了这样的条件,这样的人才能修持佛法,也才是所谓的暇满珍贵的人身。
  8.如果能以真诚的态度来帮助别人,经常想到别人的利益,自己便会比从前更快乐。
  9.如果老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自己应摆在第一位,别人其次,结果便会适得其反,自己的利益总是最后才到来。
  10.我们必须了解忍辱的利益,才会有助于对敌人或对那些找麻烦的人生 起真正的慈悲,否则我们慈爱的态度只是片面或偏
颇的。
  11.如果真正努力修习忍辱,那么即使在怒气爆发时,我们仍能学习让爱与慈悲生起。
  12.通常我们慈悲的意识 都夹杂着欲望或执着,主要的原因是这种慈悲的觉受只能针对特别亲近的人而发。
  13.如果我们能在心中培养爱与慈悲的美善,观想他人因你的慈悲良善而得到快乐,就能驱使我们超越这个分别心、执着心
的狭隘心胸,并增强了我们放下 、不执着的能力。
  贴近佛法的生活—三海涛辑
  1.皈依 时,如果我们发心 断除恶行并且生起利他的心,那么,不管我们的习气多重,这种大愿终究会引领我们到达觉悟 的境地。
  2.在金刚乘,皈依的对象有六个。除了佛、法、僧外,行者 还要皈依三根 本:上师、本尊、以及勇父空行和护法 。
  3.佛陀在世时,曾预言在未来末法时期,他将化现为上师的形相,以便追寻者能得其指引和护佑。
  4.上师通常是一位已经圆满 深广修持、证得 高度精神成就的大师,是由一个真实不虚的不间断传承所授予他宏扬法教的资
格。
  5.即便我们获得人身,具足聪慧,且值遇佛法,若没有上师的指引,在修行道上也很难有重大的突破。
  6.我们未开悟的心,受累世以来积习的牵引,没有上师超凡的内观 能力和指导,便很难降服它们。
  7.上师是三宝 的具体化身 ,尤其是佛的化身,为加持根本。本尊是诸佛的示现,以各种不同形相展现出佛性 ,契合各种不同根
性的行者。
  8.当行者认知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无别时,便可了悟到自己本具的佛性。
  9.勇父、空行与护法是觉悟者,他们行息、增、怀、诛等四种佛行事业,为行者消除修行的障碍。因此,他们被称为佛行事业
的根本。
  10.佛法的学习即是修行、即是功德 的积聚——任何善业、善行的积聚。功德可以带给我们智慧、带给我们对真理实性的
了悟。
  11.如果我们学习一句,或一段佛陀的法教,便会让我们的智慧更敏锐,积聚更多功德。当智慧增加而且变得更敏锐时,便离真
理实性——对实相的了解与证悟,更近了。
  12.如果我们学习或教导一句佛法——仅仅是一句,所积的功德将远比供养 珠宝或任何的宝物为大。
  13.学佛 法是要找出真理——最真实、最真实的真理。学佛法使我们方便趋进「究竟」真理的了解和证悟,而这也是禅修
的目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