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1

Abstract

There is still a gap between primary language reading


instruc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reading psychology. The research
which controlled primary reading instruction and reading psychology is
still very small.
This paper mainly controlled the primary language instruction
and reading psychology. The paper covers three parts: first, combing
the reading psychology research conclusion. Secondly, analyze the
situation that the use of reading psychology research conclusion in
primary school.
In this paper, there are three main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a fundamental part of the study, a total three
parts: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including the issues raised, the content,
method of the study, and the core concepts defined and the paper
structure. Chapter Ⅱ, the overview of reading psychology. Chapter Ⅲ,
combing the reading psychology research , select a number of
psychology conclusions.
The second part and the third part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study.
The second part is the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that the use of reading
psychology research conclusion in the primary language reading
instruction Lessons, lessons is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the
success lessons, the other one is the failures lessons. The 20 success
lessons are selected from <the Language Education Research
Department of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Volume>, the 35 failures lessons
are selected from <the primary language teacher classroom success or
failure to explore>, quantitative analyze these two tapes of lessons
applies reading psychology conclusions.
The third part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Lessons which
sorted out and psychology research conclusions, Discussed analysis
these lessons. Finally, comment how to use psychology conclusions not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reading Lesson.
This study found out that success lessons extensive use of the
relevant findings of the reading psychology. Failure lessons almost
ignoring the use of the conclusions of reading psychology. Therefore,
use the conclusions of reading psychology timely and appropriate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lass. The teaching methods as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effective training, highlight key words is the
mostly used. It can also to prove that these methods have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language teaching of reading from the lessons analysis.

Key words:Reading psychology;Reading lessons in primary school


目录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导言..................................................................................................................................... 5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4
(一)研究内容....................................................................................................................... 4
(二)研究方法....................................................................................................................... 4
三、本文的研究框架................................................................................................................... 5
(一)概念界定....................................................................................................................... 6
(二)论文提纲....................................................................................................................... 6

第二章 阅读心理学研究概览......................................................................................................... 8

一、西方篇章阅读的研究........................................................................................................... 9
二、我国篇章阅读理解的研究................................................................................................. 10
(一)阅读能力结构的研究................................................................................................. 10
(二)篇章阅读的眼动研究................................................................................................. 11
(三)篇章阅读的策略研究................................................................................................. 13
(四)篇章阅读推理的研究................................................................................................. 14
(五)篇章阅读信息保持与迁移的研究............................................................................. 16
(六)篇章阅读记忆与理解的研究..................................................................................... 17

第三章 本文所选取的心理学若干研究结论 ............................................................................... 19

一、阅读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择取............................................................................................. 19
二、所选取的研究结论汇总表................................................................................................. 19

第四章 小学阅读课例运用心理学结论的状况........................................................................... 23

一、本文所选取的小学阅读课例............................................................................................. 23
二、成功课例大量运用心理学结论......................................................................................... 24
三、失败课例几乎无视心理学结论......................................................................................... 26
四、从阅读心理学观照小学阅读教学的意义......................................................................... 27

第五章 成功课例中运用心理学结论个案分析........................................................................... 30

一、李吉林《海底世界》课例介绍......................................................................................... 30
二、《海底世界》运用心理学结论概况................................................................................... 35
三、《海底世界》课例分析....................................................................................................... 37

第六章 依据心理学结论对失败课例的分析 ............................................................................... 45

一、《落花生》课例分析........................................................................................................... 45
二、《花钟》课例分析............................................................................................................... 47
I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第七章 被忽视的若干心理学结论及其教学意义 ..................................................................... 52

一、在小学阅读课例中未被顾及的若干心理学结论............................................................. 52
二、运用上述心理学结论的建议............................................................................................. 53

第八章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59

一、研究的结论......................................................................................................................... 59
二、小学阅读教学的建议......................................................................................................... 59

参考文献......................................................................................................................................... 62

附录:............................................................................................................................................. 66

附录一:课例中使用到的课文................................................................................................. 66
附录二:选取失败课例名称表................................................................................................. 71

致谢................................................................................................................................................. 7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73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74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74

II
第一章 导言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更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无论是
欣赏诗歌、阅读故事,还是平时认识交通牌,都离不开阅读。会阅读、爱阅读,
在当今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阅读教学的有
效性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了。但是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呢?如今越来
越多的人关注到阅读心理学,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阅读心理学。
阅读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从卡特尔 1886 年的阅读实验作为阅读心理
研究开始算起,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在西方,特别是美国,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和阅读教学实践的需要,阅读心理的研究有了巨大的进展。阅
读研究已从教育和心理的研究中“独立”出来,自成体系,说明阅读心理学的地
位演变的越发重要。
比如说,根据已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从一出生到 6 岁之间发展的
很快,然后就以较慢的速度在 10 岁前继续发展。在这一段时间里,阅读能力和
写作能力是并行发展的。阅读上的有些进步源于较好的阅读技巧,年龄较大的儿
童比年龄较小的儿童更善于在页面上向前移动眼睛,他们一般还具有较好的视觉
审视策略,而且阅读时比年幼的儿童较少反向跳动。但是,年龄较大的儿童在阅
读能力上的主要进步不是由于纯粹的阅读技巧提高的结果,而是由于年龄较大的
1
或较好的阅读者采用了大量的认知加工。 不同年龄有着不同特点的阅读方式以
及策略。这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时更应该要注重到心理学的特点,因材施教,
做到教学效果最大化。阅读心理学中有的理论是适合于各种文字的,这些理论是
中国语文教学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为中国语文的教学实践提供心理学的
2
依据。
阅读心理学的研究很多,但是将阅读心理学与小学阅读教学进行比照的研究
还是很少。
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话题在硕博论文中一般都会有所体现。硕博论文能够反

1
[美]J. B. Best, 黄希庭. 认知心理学[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285.
2
张必隐. 阅读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

1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导言

应出当前研究的前沿话题、热点话题以及近年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期刊网中,从 1979~2012 年,检索关键词为“阅读心理学”和“小
学阅读教学”的论文,共 29 条记录,见表 1-1。

表 1-1 搜索中国期刊网论文情况
中国期刊全 中国博士学位论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 中国重要报纸
数据库名称 合计
文数据库 文全文数据库 论文全文数据库 全文数据库

论文数量 27 0 2 0 29

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显示:关键词为“阅读心理学”和“小学阅读教学”
的论文共有 2 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 0 篇,硕士学位论文 2 篇:谭洋阳的《背
景知识引入小学语文教学应用的适切性研究》和王小芳的《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
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两篇硕士论文皆是介绍一种理论或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
教学中的应用。谭洋阳在论文中从认知心理学图式理论的角度出发,实证性的考
查背景知识的引入是否真的能使语文教学质量有显著性的提高,在此结果上进一
步探讨,教师教学中应如何规范运用背景知识,并更多的结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
给阅读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王小芳在论文中提出五条促进学生学习迁移发生的
策略:注重生活知识向语文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语文学习态度;促
进语文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迁移;指导学生把已有的语文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
中;促进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2
阅读心理学的论著比较多,本文涉及的阅读心理学论著主要有:张必隐《阅
读心理学》、闫国利, 沈德立的《阅读发展心理学》、沈德立的《学生汉语阅读过
程的眼动研究》、张金桥的《汉语阅读与习得的认知心理研究》、莫雷的《阅读与
学习心理的认知研究》等。专家们的研究对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都有一定的借
鉴意义,但是目前与语文学科的应用还有隔膜。
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的阅读心理学相关研究,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
进行考察,将课例中所运用到的教学方法以及选取的教学内容与阅读心理学相关
研究进行对照,研究这些课例是否运用了相关阅读心理学研究,这些研究是否促

1
谭洋阳. 背景知识引入小学语文教学应用的适切性研究[D]. 宁波: 宁波大学, 2011.
2
王小芳. 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2
第一章 导言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进了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本文试图为当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理论基
础;借鉴当前的阅读心理学研究,以期改善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希望
能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一种
新的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根据已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确定研究内容为:
1. 梳理阅读心理学研究中相关结论
阅读心理学的研究比较广泛,阅读心理学的论著比较多,本文涉及的阅读心
理学论著主要有:张必隐《阅读心理学》、闫国利, 沈德立的《阅读发展心理学》、
沈德立的《学生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张金桥的《汉语阅读与习得的认知
心理研究》、莫雷的《阅读与学习心理的认知研究》等。本文所涉及的心理学论
文主要有:王惠萍、莫雷的《篇章阅读理解的认知研究》,王瑞明、莫雷的《我
国文本阅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张必隐的《中英文阅读理解之比较研究》,张金
桥、莫雷的《不同阅读水平对组织策略迁移的影响》,沈德立的《学生汉语阅读
过程的眼动研究》等。
2.考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运用阅读心理学情况
从《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和《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中
选取部分课例,《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收录了从 1978 年到 2005 年
优秀的课例,《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收录的也是一些名师的课例,这两
本书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两本书中被选取出来的课例对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
学的现状进行考察,是最直接、客观了解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方法。本
文主要考察了课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将《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与《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
两本书中选取的课例与阅读心理学已有研究结论进行对照分析。

3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导言

(二)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课例分析法。再对文献以及有关材料进行梳
理,课例进行分析后的基础上,将这两者进行对照,找出问题、分析问题。
1.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法是指搜集、鉴别、整理相关文献,并且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的一
种方法。本文除了传统的文献法检索资料外,主要采用网络来收集并检索所需的
文献资料。本文主要搜索三方面的内容:
(1)近年来相关的心理学论著,期刊杂志,对这些论著、期刊杂志中提及
的相关阅读心理学相关结论进行梳理。
(2)使用不同的搜索引擎,搜寻目前已有的阅读心理学相关结论。本文使
用到的搜索引擎主要有:www.googl.com;www.baidu.com。
(3)在中国期刊网及全国优秀硕博士论文库等网络数据库中中进行检索涉
及阅读心理学的论文。
2.课例分析法
课例分析法就是对所搜集到的课例进行分析,整理的方法。包括对课例的分
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具体方法。
本文主要是对《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和《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
败探索》这两本书中部分课例进行分析。本文涉及到两类课例,一类是成功课例,
一类是失败课例,成功课例选自《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这本书中,
失败案例选自《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索》这本书中。分析这两类课例中运用
阅读心理学研究情况。
3.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是将同一类别且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进行比较分
析。
本文研究是将阅读心理学中梳理出的研究结论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
方法、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

4
第一章 导言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本文的研究框架

(一)概念界定
1.阅读心理学
阅读心理学是对阅读活动中的各种心理想象及其规律性的一种心理学研究,
具体说,就是对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以及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
素的过程的一种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 6 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词的认知、句
子的理解、篇章结构的分析、篇章理解、元认知技能和阅读以及动机和社会因素
对阅读的影响。1
阅读心理学研究成果是心理学界中关于阅读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本文是直接
从心理学者所进行的研究论著中摘录出来的。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指在
小学中的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包括阅读教学内容和阅
读教学方法。
2
教学内容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 合
宜的教学内容是有效课堂的首要特质。3合适的教学,教学内容必须相对集中。4阅
读教学内容主要表现为这篇课文“教什么”。小学阅读教学内容的本质,是在具
体的阅读教学情境下的某一个、某一组或某一班的学生“实际上需要教什么”、
“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小学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根据学情,学生的阅读
心理过程,确定学生最需要、最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用的方式、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一般
在课堂教学中是穿插在一起的。小学阅读教学方法就是在小学阅读教育教学的过
程中所使用到的方式方法。比如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常用到的朗读,这就是一种阅
读教学方法。

1 张必隐. 阅读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


2
王荣生. 语文课课程论基础[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46.
3
王荣生. 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J]. 中学语文教学, 2010(9).
4
王荣生.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514.

5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导言

(二)论文提纲
本文的研究分为三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研究的基础部分,共有两章:第一章导言,主要包括问题的提
出,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论文架构。第二章
综述:阅读心理学文本阅读的研究成果概况,梳理阅读心理学中有关研究成果。
由于国内外变化差异、中英文阅读方式的差异性等方面原因,本论文摘录选取了
阅读心理学研究成果结论皆为国内阅读心理学专家通过实验得出的研究结论。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研究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是对小学阅读教学课例运
用阅读心理学状况的分析。本文选取的课例分两类来探讨,一类是成功案例,一
类是失败案例。成功案例有 20 个,选自于《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
这本书,失败案例有 35 个,皆为教学片断,选自《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
这本书。对这些课例进行量化数据分析;并将这两类课例应用阅读心理学相关研
究结论情况进行量化分析。
第三部分是将选取的小学阅读教学课例与摘录的阅读心理学研究结论进行
比照举例,对这些课例应用阅读心理学状况进行具体分析。
本文的研究框架见图1-2。

心理学论 期刊网、全国 搜索引 《语文教育研究 《小学语文名师


著 优秀硕博论文 擎 大系·小学卷》 课堂成败探究》
摘录

摘录

选取

成功课例 失败课例
阅读心理学相关研究结论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对照

研究结论、举例具体分析

图1-2 本文论文框架图

6
第一章 导言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本还存在一些方面的研究限制,国内外关于阅读心理学的研究资料众多,
由于笔者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研究可能不彻底;本文课例选取范围较小,
随机性较大,某一程度限制了研究范围;由于笔者经验和能力尚浅,对课例分析
尚不成熟,难免出现缺少错漏的情况,希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7
8
第二章 阅读心理学研究概览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阅读心理学研究概览

一、西方篇章阅读的研究
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
生,关于阅读的实验研究也由此开始。根据纳兹凯的意见,在莱比锡实验室进行
阅读实验的中心人物是卡特尔,卡特尔的主要兴趣不在于阅读本身,而在于个别
差异。当时,卡特尔对于字母和词的认知的研究、对于字母及各种印刷体的易读
性的研究以及对于注意广度的研究,激发了心理学家们对于阅读的实验研究的兴
趣。
罗曼尼斯最早对阅读理解进行研究,他测量了动物和人类的个别差异,在
1984年报告了第一个关于阅读理解的研究。他在研究中要求成年人在一定的时间
之内阅读一段有10行文字的文章,读完以后要求他们写下能够记起的一切。1他在
研究中发现,被试在阅读速度上有非常大的差异,并且读得快的读者回忆的也多。
他还指出,在第一次阅读之后,一般来说,回忆是不完全的,但在第二次阅读之
后,许多在第一次阅读后没有被回忆起来的项目,立刻被认为是熟悉的,他把这
种认知和回忆之间的差异归之于“思想的潜伏”。2在他研究之后的75年间,也
有一些偶然的阅读理解的研究发表,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对于阅读理解远
不及对字词水平的研究盛行。
罗曼尼斯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其他的研究者去研究篇章理解,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前,有两项对于阅读理解过程的研究在阅读理解研究史上起着重大的
作用。分别是亨德森和巴特利特的研究。在亨德森的记忆研究中,亨德森指出和
阅读理解有关的是对于短篇叙述文和说明文的连续的回忆。他的实验结果显示
出,被试在记忆中占优势的概念组织和从前已有的经验,在连续的回忆中发挥了
越来越大的作用。巴特利特注重从读者的角度来分析阅读的过程,他是最早指出
读者知识,以及读者对阅读材料所描述的情景或主题的熟悉性在意义获得加工中
具有重要作用的研究者之一。 3巴特利特在1932年的研究是被公认为实验心理学
中第一个严格的阅读理解的认知研究。他也得出和亨德森相似的结论。在巴特利

1
莫雷, 王惠萍. 文本阅读的百年回顾[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5).
2
张必隐. 阅读心理学(修订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4.
3
王惠萍, 莫雷. 篇章阅读理解的认知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4).
9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阅读心理学研究概览

特的研究中,他让20个被试阅读8篇内容不同的短文两遍,阅读之后,相隔一定的
时间,让被试回忆他所阅读的材料。阅读和回忆的时间间隔有长短不同的变化,
短的只有两周,而长的近10年。结果发现,被试回忆出来的情节和原有故事情节有
很大变化,读者对文章信息的记忆被有系统的歪曲以符合他们自己的现实与文化
知识背景,并且这种歪曲程度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随时间的推移,读者对
所读材料的记忆由“他们读到什么”逐渐变为“他们觉得文章应该描写什么”。
1
主要表现在: (1)简约化,丢掉了许多细节,很难回忆故事中的原词原句,只留
下一些语义在头脑中。(2)突出化,少数突出的细节留在头脑中,并可能过分强
调。(3)合理化,使情节变得更加前后一致,更符合个人的经验。对于实验结果,
他首次提出了图式的概念。他用图式的概念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图
式是一种对过去反应的积极的组织,也可称为是过去的经验。在阅读中 ,人们会
利用头脑中的图式去同化阅读的信息,在回忆的时候,是对储存的结构化图式的
回忆,如果人们遇到的故事与通常的理解有矛盾,人们把它放到现存的图式中就
有困难,倾向于不对它加以记忆或者对它进行“规范化”,修改它的细节直到与
现存图式一致。之后,在阅读心理学的领域内,用图式理论来说明阅读理解过程
成了研究阅读理解的主流。2
在20世纪30年代后,虽然严格的阅读理解的研究也出现,但是却一直没有真
正的成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信息加工主流思想的引
领下,现代认知心理学迅速发展,激发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文本阅读理解的研
究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一方面的研究才得以真正发展。

二、我国篇章阅读理解的研究

(一)阅读能力结构的研究
莫雷对国外能力结构研究的基本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创造性地提
出了用“活动——因素分析法”来研究阅读能力的结构,并进行了三方面的研究:
第一方面是“中小学生语文阅读水平量表编制”的研究,编制了小学六年级、初
中三年级与高中三年级三套语文阅读成就量表;第二方面是“中小学生语文阅读

1
王惠萍, 莫雷. 篇章阅读理解的认知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4).
2
莫雷, 王惠萍. 文本阅读的百年回顾[J]. 华南师范大学学, 2006(5).
10
第二章 阅读心理学研究概览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能力结构构成”的研究,提出了小学六年级阅读能力的六个因素、初中三年级阅
读能力的六个因素和高中三年级阅读能力的十个因素;第三方面是“中小学生语
文阅读能力结构发展特点”的研究,揭示出语文阅读能力结构随年龄的增长而发
生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因素的数量逐步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比较复杂、层次较高
的因素如组织连贯能力、语义情境推断能力在整个结构中的相对地位不断增强。
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该能力的结构能力的增加方式不同于西方心理学界所认为
的分解模式,而是变现为“接替”模式,即通过“基础能力因素”对活动的影响
作用为新的因素所接替而实现。1
杨丽霞等人采用多媒体语言理解测试任务和文章的阅读理解测试任务分别
测试了大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其中阅读理解测试取自莫雷编制
的《语文阅读水平测量》。结果表明:汉语综合语言理解能力有两个成分:外部
语言理解能力和内部语言理解能力,英语与汉语理解中所包含的认知加工过程可
能有所不同,书面语言的阅读理解与口头语言的听力理解显著相关,说明外部语
言的理解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影响较小。2

(二)篇章阅读的眼动研究
白学军和沈德立用眼动仪对大学生、小学五年级和小学三年级各30名视力正
常的学生阅读文章时的眼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组的阅读速度显
著地高于小学生组,而小学生组内则没有差异。大学生组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
对课文的注视次数、注视点持续时间、眼跳潜伏期、回视次数小于小学生组,而
注视广度、注视频率则大于小学生组。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各年级学生使用两种
类型的回视和四种注视课文的方式,回视次数随年级升高而减少,且句间回视次
数显著多于句内回视次数;各年级学生读课文时以使用直接和往复注视方式为
3
主,以使用间接和不规则方式为辅。 后来,他们对大学生和小学生文章阅读中的
眼动特征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发现,在理解句子意思时,大学生回视的
目的性高于小学生,大学生比小学生使用目的性更强的选择式回视方式,而在建

1
莫雷. 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结构的发展特点[J]. 心理学报, 1992(4).
2
杨丽霞, 陈永明, 崔耀. 汉语综合理解能力的测试及其初步分析[J], 心理科学, 2000(4).
3
白学军, 沈德立. 初学阅读者和熟练阅读者阅读课文时眼动特征的比较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5(2).
11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阅读心理学研究概览

立课文连贯表征时,无论大学生还是小学生都倾向于使用比较保守的相邻句间回
视方式。1
白学军研究了阅读障碍儿童与其年龄和能力匹配儿童阅读空格文本的注视
位置效应。结果显示:阅读障碍组与年龄匹配组和能力匹配组儿童在阅读过程中
存在注视位置效应, 但三组儿童的注视位置效应没有差异,单次注视时往往将首
次注视定位于词的中心, 多次注视时首次注视往往落在词的开头;当首次注视落
在词的开头时再注视该词的概率增加, 而且再注视往往落在词的结尾部分。 表
明:三组儿童在阅读过程中采用“战略-战术”策略; 词间空格没有对三组儿童
2
的注视位置效应产生影响。
沈德立、陶云采用2*2的二因素混合设计,对30名初中二年级学生阅读有无
插图并且难易不同的课文的阅读理解指标和眼动指标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阅读
有插图文章的成绩、时间、速度、注视次数和回视次数等指标显著优于无插图文
章,初中生阅读难度低的文章的成绩、时间、速度、注视次数、眼跳距离和回视
次数等指标也有显著差异,易课文显著优于难课文。 3陶云、申继亮还用眼动的
方法,对85名小五、初二和高二年级学生阅读图文课文的阅读理解指标和眼动指
标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学生阅读不同呈现方式和难度课文的阅读理
解指标和眼动指标,一般都具有明显的年龄发展特征。其中从小五到初二主要是
学生阅读不同呈现方式易课文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而从初二到高
二则主要是学生阅读无图难课文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不同年级学生阅
读不同呈现方式课文的阅读理解指标和眼动指标,有图课文大多显著优于无图课
文。图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整合具有明显地促进作用。不同年级学生阅读不同难度
课文的阅读理解指标和眼动指标,易课文显著优于难课文。4
沈德立、白学军用眼动仪,以 72 名小学三年级学生为被试, 通过三个实验
来探讨词切分对初学者汉语句子阅读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学三年级学生在阅读
有词间空格的文本和正常的无空格文本一样容易。 尽管词切分文本对阅读技能
高和阅读技能低的学生来说一样容易, 但非词空格呈现条件会对阅读技能低的
学生产生更大的干扰作用。阅读技能低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依赖于文本的低水
1
白学军, 沈德立. 不同年级学生读课文时眼睛注视方式的研究[J]. 心理科学, 1996(19).
2
白学军, 孟红霞. 阅读障碍儿童与其年龄和能力匹配儿童阅读空格文本的注视位置效应[J]. 心理学报,
2011(8).
3
沈德立, 陶云. 初中生有无插图课文的眼动过程研究[J]. 心理科学, 2001(4).
4
陶云, 申继亮. 中小学生阅读课文的眼动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 2003(2).
12
第二章 阅读心理学研究概览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平视觉线索。
陈向阳、沈德立对中小学生阅读寓言过程的眼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
同年级学生对同一难度寓言阅读理解成绩的差异,在小五与初二之间显著,在初
二与高二之间不显著。不同年级学生阅读同一难度寓言的眼动模式也有一定差
异。在小五与初二之间有四项指标(即注视次数、回视次数、注视点持续时间和
眼跳距离)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在初二与高二之间只有一项指标(即眼跳距离)
差异显著。上述差异说明:从小五到初二是阅读理解寓言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时
期。也就是说,对寓言真正理解的年龄在初中,高中只是进一步完善阶段。同一
年级学生对不同难度寓言的阅读理解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其眼动模式亦存在一定
差异,但材料难度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眼动模式的影响不同,材料难度分别影响小
2
五学生的眼跳距离、初二学生的注视次数和高二学生的注视点持续时间。

(三)篇章阅读的策略研究
张必隐等人对中英文阅读理解策略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由于认知要
求不同,中文读者与英文读者的认知策略也不同,中文读者在阅读加工中更多地
采用分散的策略,而英文读者则更多采用集中的策略;中文阅读中语义违反所造
成的朗读混乱大于句法违反所造成的混乱,而在英文阅读中句法违反所造成的混
乱大于语义违反所造成的混乱;中英文的阅读也有共同之处,由句法、语义和事
实违反所形成的阅读曲线的形状在中英文中是很相似的,而且在中英文中,由句
3
法、语义违反所造成的混乱都大于事实违反所造成的混乱。
莫雷在文章阅读过程中阅读水平对组织策略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文章
阅读中如果获得了组织策略,能迁移到后来的阅读中去,促进新阅读文章信息的
保持。无论阅读水平高或低的读者都不能自发地实现组织策略的迁移 ,需要通过
4
提示才能发生。
张承芬指出,我国初中生阅读水平不高,其主要原因是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
不当,对文章理解不深,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初中生进行阅读加工策略的传授与训
练。

1 沈德立, 白学军. 词切分对初学者句子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J]. 心理学报, 2010(2).


2
陈向阳, 沈德立. 中小学生阅读寓言过程的眼动研究[J]. 心理科学, 2004, 27(4).
3
张必隐. 中英文阅读理解之比较研究[J]. 心理学报, 1989(4)
4
张金桥, 莫雷. 不同阅读水平对组织策略迁移的影响[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2).
13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阅读心理学研究概览

张向葵探讨了图式策略对小学生文章阅读理解的影响,结果发现,图式教学
法有助于学生产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形成良好的阅读理解策略,促进文章的理解
及提高语文成绩,特别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周国韬探讨了阅读精加工策略与学生的阅读理解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通
1
过训练的模式可以使学生掌握阅读精加工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四)篇章阅读推理的研究
伍丽梅、莫雷等人研究了说明文阅读中局部连贯因果推理的产生,研究结果
表明:熟悉主题的说明文阅读过程中, 维持局部连贯的因果推理的实时产生,需
要一定条件的保证, 这些条件包括:文本提供完备的前提信息;前提信息与结论
信息密切连接——两者在文本中相随出现。由此, 就文本阅读过程中能否即时建
构维持局部连贯的因果推理, 不同体裁类型的文本研究得到不同的回答。有关记
叙文的研究表明, 这种维持局部连贯的因果推理的产生是即时的、自动化的; 然
而, 对于说明文来说, 即使是熟悉主题的说明文,这种推理也是在一定条件下发
生。由此可见, 说明文阅读具有自身的特点, 至少, 在维持局部连贯因果推理这
个问题上, 记叙文阅读与说明文阅读有不同的表现, 简单套用已有的记叙文研
究结论进行解释可能存在风险。2
崔耀、陈永明从工作记忆能力的个体差异的角度,探讨阅读描述日常生活事
件的段落时预期推理过程的资源分配特点,及其与阅读焦点转移的关系。结果表
明:预期推理可以维持较长时间。工作记忆能力强的被试进行预期推理的范围较
广;而工作记忆能力较弱的被试推理范围较小。工作记忆能力较弱者对每一个项
3
目的激活量较大。对于非常熟悉的事件,预期推理不受焦点转移的影响。 随后,
崔耀、陈永明研究了语义联系类型和强度对预期推理生成的制约作用,研究者认
为,阅读过程中,读者所具有的,关于篇章描述的背景知识,是直接影响分析和
理解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研究者用开放式问卷的试验方法,考察了活动的
典型性和可区分性对于熟悉性高的事件的预期推理的影响,以及不同工作记忆能
力的被试进行事件预期推理时的加工模式。实验结果表明:高工作记忆能力的被

1
王瑞明, 莫雷, 冷英. 我国文本阅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2).
2
伍丽梅, 莫雷. 说明文阅读中局部连贯因果推理的产生[J]. 心理学报, 2010(2).
3
崔耀, 陈永明. 阅读理解中的预期推理[J]. 心理学报, 1996(3).
14
第二章 阅读心理学研究概览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试对事件的预期量小于低工作记忆能力的被试;高可区分性的活动对事件的预期
作用强;高典型性且低可区分性的活动对事件的预期作用弱,其效果与低典型性
且低可区分性的活动对事件的预期作用无显著差异;事件对高典型性的活动都有
较强的预期。1
井世洁、缪小春使用移动视窗技术考察了初二和高一年级中的高低语言理解
能力学生的主题推理加工特点。结果发现:所有学生在无时间限制情况下,都能
顺利完成语篇主题相似度判断,较低语言理解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进行有
效主题推理;较低语言理解能力被试在主题推理加工上的困难可能是由认知加工
2
系统实时加工能力较差造成。 井世洁、缪小春又使用移动视窗技术考察了初二
和高一年级中的高低语言理解能力被试语篇阅读过程中将当前信息与背景信息
之间建立联系,建构语篇连贯表征的连贯推理加工特点。结果表明:不同语言理
解能力个体对语篇中明确提及信息的记忆无差异,但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连贯推理
3
上存在差异。个体进行连贯推理的速度和准确度会随年龄增加有所提高。
郭淑斌、莫雷研究了关键词对精加工推理的影响作用。研究采用了让被试阅
读后做测试题的方法,通过分析测试题的成绩得出的结果表明:在文章中突出关
键词有助于产生近推理和内涵推理,且使这两类推理更有可能在阅读过程中产
4
生。
曾庆、莫雷采用动窗技术对文本阅读中信息精确化推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
果表明:在文本阅读中,当需要进行信息精确化推理时,读者都会执着地即时进
行推理,不管推理是否必要,也不管进行这种推理所需要的信息是否容易获得,
5
读者都会进行即时推理。
金华、莫雷通过操纵读者信息加工的时间量考察了工作记忆容量对预期推理
生成的影响性质。结果表明:如果没有信息加工时间的限制,则工作记忆容量低
的读者也能表现出在阅读中生成预期推理的证据,而如果读者的阅读加工时间受
一定限制,则工作记忆容量低者建构预期推理的证据随着被允许的加工时间的缩
短而逐渐消失。 6在此基础上,金华、莫雷又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语义联系和因

1
崔耀, 陈永明. 语义联系类型和强度对预期推理生成的制约作用[J]. 心理学报, 1998(1).
2
井世洁, 缪小春. 不同语言理解能力中学生的主题推理特点[J]. 心理科学, 2004(1).
3 井世洁, 缪小春. 不同语言理解能力中学生的语篇连贯推理[J]. 心理科学, 2004(1).
4
郭淑斌, 莫雷. 关键词对精加工推理的影响作用初探[J]. 心理科学, 2001(4).
5
曾庆, 莫雷. 文本阅读中信息精确化推理的初步研究[J]. 心理科学, 2006(6).
6
金花, 莫雷. 文本阅读中预期推理生成的容量制约性[J]. 心理科学, 2006(2).
15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阅读心理学研究概览

果制约对文本阅读中预期推理激活和编码的贡献。结果表明:预期语境与预期事
件间的语义联系不能使预期推理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得到激活和编码,语境与预期
事件间的强因果关系是文本阅读过程中预期推理激活与编码的必要条件;提示阅
读过程中的预期是因果预期而非联想预期。1
还有一些研究发现:相对于其他体裁, 记叙文总阅读时间短且回忆成绩更
好,由此研究者认为记叙文的理解相对容易。除了回忆成绩, 文本体裁还影响读
者的文本阅读加工活动模式。Graesser(1981)发现说明文阅读中产生的推理数量
比记叙文阅读中产生的推理数量少 9 倍。Olson,Duffy 和 Mack (1984) 要求被
试采用出声思维法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发现, 阅读故事时, 被试更多地进行前
瞻性的预期加工; 而阅读说明文的时候, 被试更多地进行回溯连接加工或对文
本结构进行解释。Horiba (2000) 要求读者在自由阅读条件下和出声思维条件下
阅读说明文和记叙文, 结果发现:被试在阅读记叙文时更多地进行向前推理, 而
2
在阅读说明文时更多地进行回溯推理。

(五)篇章阅读信息保持与迁移的研究
莫雷等人对文本阅读信息保持的特点进行了研究,他比较了不同年级的学生
在自然阅读、理解任务阅读与记忆任务阅读三种情况下对文章信息的效果,结果
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自然阅读后对文章信息保持的总量差异不显著,但年级较
高的学生的自然阅读与理解任务阅读都是较多地记住文章的内容信息,而年级较
3
低的学生的自然阅读与记忆任务阅读都是较多地记住文章的词句信息。 在此基
础上,莫雷研究了中小学生在自然阅读过程中不同的阅读任务采用的加工方式及
信息保持的基本特点及规律,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在自然的情况下的阅读保持效
果,与在有明确的记忆任务的情况下的阅读保持效果有重要的不同:在自然阅读
的情况下,学生主要记住的是与文章核心内容或与之有重要关系的信息,没有表
现出首尾位置效应,而是表现出趋中效应。4
张金桥、莫雷、张定坤探讨文章阅读过程中结构因素对文章信息保持的影响
作用,研究表明:阅读的文章结构越清晰,主体对文章结构把握能力越强,越能促

1 金花, 莫雷. 文本阅读中预期推理激活与编码的语境条件研究[J]. 心理科学, 2007(2).


2
伍丽梅, 莫雷. 说明文阅读中局部连贯因果推理的产生[J]. 心理学报, 2010(2).
3
莫雷. 不同年级学生自然阅读过程信息加工活动特点的研究[J]. 心理学报, 1998(1).
4
莫雷. 不同阅读过程文章信息保持特点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 1997(6).
16
第二章 阅读心理学研究概览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进文章的信息保持,结构清晰与否促进的是文章的主要信息的保持 ,而对文章的
细节性信息促进作用不大,也就是说,文章的结构因素对阅读保持有促进作用,
1
主要是促进文章的主要信息的保持。
关于迁移,莫雷等人首先研究了阅读保持的类比结构映射效应,探讨了文章
2
阅读过程中类比结构映射效应与共同元素效应对阅读信息保持的迁移作用。
随后,张金桥探讨了内容因素对文章结构映射迁移效果影响,结果表明:先
前阅读的源文章与随后构思的目标作文的内容越相似,越能促进源文章向目标作
文的类比结构迁移。在阅读两篇内容结构不同的源文章情况下,目标作文的结构
3
更易受与其内容相似的源文章的结构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张金桥又探讨了阅读过程中文章结构因素对问题解决迁移效果
的影响。在张金桥的实验中,他在两篇源文章问题解决原理相同条件下探讨其结
构类似与否对目标文章的问题解决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源文章间结构越不类
似,越能促进目标作业问题解决的迁移。文章信息的不同的组织结构方式能促进
相同原理条件下的问题解决的迁移。根据张金桥的实验结果,我们应该在教学中
多给学生不同的结构类型的材料进行学习,这可能会较好地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
力的培养。4

(六)篇章阅读记忆与理解的研究
我国对于中文篇章阅读的记忆与理解的研究大多数都使用了实验心理学的
研究方法,为我国文本阅读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赵莉如等在1963年研究了初中学生的识记方法,结果发现:初中学生对语文
短句进行识记时,运用了四种不同的方法,即意义分组、等量分组、首字提示和
音韵组合;各种识记方法的效果主要决定于材料性质和识记任务,能使识记材料
各部分在学习程度上大致相等较利于记忆保持。
段蕙芬等在1964年研究了初中学生对文言短文的识记方法,发现初一学生对
文言短文进行识记时采用了单句识记、逐句叠加、定量分段、意义分段、明确要
点、分段分层等不同方法,并认为识记文言短文的过程可能包含定量分块、联系

1 张金桥, 莫雷, 张定坤. 结构因素对阅读保持影响的研究[J]. 应用心理学, 2000, 6(1).


2
莫雷, 郭淑斌. 阅读保持的类比结构映射效应研究[J]. 心理学报, 1999(2).
3
张金桥, 莫雷. 内容因素对文章结构映射迁移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 1999(6).
4
张金桥, 莫雷, 文章结构因素对问题解决迁移影响的研究[J]. 心理学探新, 2001(2).
17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阅读心理学研究概览

旧经验和编制纲要三个阶段。后来他们进一步研究了初中学生对文言文的识记,
并与白话文的识记进行对照,结果发现识记文言文的方法与前次的结果相同,而
在识记白话文时绝大多数被试使用了意义分段和分段分层的方法。他们认为:识
记方法受识记任务和被试对材料的理解水平的制约,所以初中学生对文言文、白
1
话文的识记既有其共同点,又有其不同点。
陈光山在1964年研究了背诵诗歌与散文的遗忘过程,结果发现:诗歌与散文
的遗忘过程是有差异的,一般表现为散文比诗歌快。但遗忘的发展可能有前后两
个阶段,前期是散文快于诗歌,后期是诗歌快于散文。2

1
王瑞明, 莫雷, 冷英. 我国文本阅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2).
2
王瑞明, 莫雷, 冷英. 我国文本阅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2).
18
第三章 本文所选取的心理学若干研究结论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本文所选取的心理学若干研究结论

一、阅读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择取
本文所选取的阅读心理学研究结论皆从心理学家们的实验结论中择取出,有
两部分组成:
(1) 国内小学阶段的心理学研究结论。
(2) 国外小学阶段的心理学研究结论,但是在国内已经达成共识。
国内与国外有文化、社会等不相同的因素,一方面在教学方法、教学思维等
有所不同,国内学情与国外学生的学情也有所区别;另一方面,根据张必隐教授
的研究,阅读英文和与阅读中文是有所不同的,从阅读的认知策略到阅读方法都
有所区别,因而,如果硬是将国外的研究成果拉入国内的阅读教学中来,可能是
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国内的各个研究虽然各个地区中学生的情况也存在差异,但是相对而言,差
异还不是很大,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各个地区的学生视为没有差异的。

二、所选取的研究结论汇总表

表 3-1 本文选取的阅读心理学研究结论汇总表

1 读者读的越快,回忆的也越多

一般来说,经过第一次的阅读,回忆是不完全的,经过二次阅读后,很多之前没有想
2
起的内容会被觉得是熟悉的。

读者在记忆中占优势的概念组织和从前已有的经验,在连续的回忆中发挥了越来越大
3
的作用(短篇叙述文和说明文)

读者知识以及读者对材料所描述的情境或主题的熟悉性在意义获得加工中具有重要
4
的作用。

5 读者对原有故事进行回忆的时候,倾向于将已记忆的文本信息回忆成与他们自己的文

19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本文所选取的心理学若干结论

化知识背景相似的内容,并且这种现象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随时间的推移,读
者对所读材料的记忆由“他们读到什么”逐渐变为“他们觉得文章应该描写什么。”

散文的遗忘比诗歌快,但遗忘的发展可能有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是散文快于诗歌,后
6
期是诗歌快于散文

语文能力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表现为因素的数量逐步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比
7 较复杂、层次较高的因素如组织连贯能力、语义情景推断能力在整个结构中的相对地
位不断增强。

8 外部语言的理解受信息传递的方式的影响不大。

习得的组织策略能够迁移,可以促进新获得信息的保持。但是组织策略无法自发的迁
9 移,需要指导才能够进行,阅读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组织策略迁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
因素。

两篇前后阅读的文章在内容上有足够的共同性,要使两次阅读在信息保持上产生迁移
10 的条件是:第一次阅读向被试提示策略,第二次阅读时告知或暗示要用第一次阅读习
得的策略。

图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产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形成良好的阅读理解策略,促进文章的
11
理解及提高语文成绩,特别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是如此。

12 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速度有所提高,对课文的注视次数、注视点持续时间、眼跳潜
13
伏期、回视次数减少,注视广度、注视频率增大。

各年级的学生主要使用两种类型的回视和四种注视方式阅读课文,随着年级升高,回
14 视次数逐渐减少,句间回视次数逐渐多于句内回视次数,学生读文章时主要使用直接
和往复注视方式为主。

小学生阅读有插图文章时,阅读使用时间,阅读的成绩等各方面指标均优于无插图文
15
章,图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整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小五到初二主要是学生阅读不同呈现方式易课文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初二
16
到高二是学生阅读无图难课文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小五到初二是阅读理解寓言能力发展的一种重要时期,初中阶段才是学生对寓言真正
17
理解的年龄阶段,而进一步完善阶段是在高中。

20
第三章 本文所选取的心理学若干研究结论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同年级学生自然阅读时记住的信息有差异,高年级多是记住文章的内容信息,而低
18
年级多是记住的词句信息,但是对文章信息保持的总量差异不大。

中小学生在自然的情况下的阅读保持效果,与在有明确的记忆任务的情况下的阅读保
19 持效果有重要的不同,在自然阅读的情况下,学生主要记住的文章核心内容或与之重
要关系的信息,没有表现出首尾位置效应,而是表现出趋中效应。

阅读的文章结构越清晰,文章结构把握越强,越能促进文章的信息保持,结构清晰与
20
否对文章细节性信息保持作用不大,对文章的主要信息保持作用较大。

先前阅读的源文章与随后构思的目标作文的内容越相似,越能促进源文章想目标作文
21 的类比结构迁移。在阅读两篇内容结构不同的源文章情况下,目标作文的结构更容易
受与其内容相似的源文章的结构的影响。

22 源文章间结构越不类似,越能促进目标作业问题解决的迁移

23 文章信息的不同组织结构方式能促进相同原理条件下得问题解决的迁移

24 对于记叙文的阅读,维持局部连贯的因果推理的产生是即时的、自动化的。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即使是熟悉主题的说明文,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维持
25
局部连贯的因果推理。

26 预期推理跟工作记忆强弱有关,强的推理范围较广,弱的推理范围较小。

27 读者所具有的文本的相关背景知识,是直接影响分析和理解文本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没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学生都可以完成文本主题相似度的判断,但是低语言理解
28
能力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不能进行主题推理的。

对于文本中明确提到的信息,不管语文理解能力高低,记忆无差异,但是在阅读过程
29
中进行连贯推理上是存在差异的。

30 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进行连贯推理的速度和准确度会有所提高。

31 突出关键词,有助于学生产生推理,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

在阅读过程中,需要精确化信息时,读者都会进行推理,不管这种推理是否必要,或
32
者这种推理需要的信息是否容易获得。

在阅读中产生推理的证据与信息加工时间有关,如果没有时间的限制,无论工作记忆
33
容量高低,都可以表现出推理证据,而如果有时间的限制,低工作记忆容量者表现出

21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本文所选取的心理学若干结论

的推理,就会随着被允许的加工时间缩短而逐渐消失。

34 记叙文总阅读时间短并且回忆成绩好

35 说明文阅读中产生的推理数量比记叙文阅读中产生的推理数量少9倍

阅读故事时,被试更多的进行前瞻性预期加工,而阅读说明文的时候更多的是进行回
36
溯联接加工或对文本结构进行解释。

37 读者在阅读记叙文时更多地进行向前推理,而在阅读说明文时,更多的进行回溯推理

低年级学生自然阅读后再复述文章时需要重读原文的时间比高年级学生要多,据此初
步推知,低年级学生自然阅读过程可能主要是单一的语言解码信息加工活动,高年级
38
学生自然阅读过程可能同时进行了语言解码与组织连贯的信息加工活动,以后者为
主。

各种识记方法的效果主要决定于材料性质和识记任务,能使识记材料各部分在学习程
39
度上大致相等较利于记忆保持。

22
第四章 小学阅读课例运用心理学结论的状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小学阅读课例运用心理学结论的状况

一、本文所选取的小学阅读课例
本文搜集了《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和《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
探究》这两本书中部分课例,这些课例是 1978 年到 2005 年间语文教学专家的教
学实例,体现了我国当前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笔者选取其中的阅读课例进行分
析,希望能够从中了解我国当前小学阅读教学的状况。
本文从《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中选取成功案例,
《小学语文名师
课堂成败探究》中选取失败案例。由于本人能力尚浅,如果直接把课例定位成功
案例或是失败案例,没有权威性。本文选取的失败案例为任课教师自评定位,成
功案例为这两本书中编者定位,这两本书的主编王荣生教授、吴忠豪教授和窦桂
梅老师,皆为语文教学界的专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本文选取的成功课例有 20 篇,其中教学实录 18 篇,教学设计 2 篇。选取的
失败案例有 35 篇,这 35 个失败案例皆为教学实录片段。见表 4-1。

表 4-1 选取课例情况表
时间项目 成功案例 失败案例

教学设计 教学
书刊名称 教学片断 计
说课稿 实录

《语文教育研究大系· 20
18 2 0
小学教学卷》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
0 0 36 36
成败探究》
18 2
合计 36 56
20

23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小学阅读课例运用心理学结论的状况

二、成功课例大量运用心理学结论
成功案例中运用阅读心理学相关结论,并且使用较为合适的情况如表 4-2,
其中使用阅读心理学相关结论情况这一栏中序号对应于表3-1中的阅读心理学研
究结论汇总表序号。
表4-2 成功课例中运用阅读心理学相关结论情况表

课例名称 执教者 使用阅读心理学相关结论情况 个数合计

《骆驼》 霍懋征 2、9、11、20、29、31、33、36 8

《火烧云》 左友仁 19、20、31 3

《海底世界》 李吉林 1、2、4、9、10、11、12、15、20、 12

27、31、33

《古井》 支玉恒 20、31 2

《有这样一个小村庄》 靳家彦 2、3、5、9、12、19、24、27、29、 12

31、32、33

《燕子过海》 杨明明 12、29 2

《雨中》 唐懋龙 1、9、10、12 4

《鱼游到了纸上》 霍京华 2、15、19 3

《小镇的早晨》 吉春亚 2、3、4、9、11、31 6

《卧薪尝胆》 薛法根 3、9、11、12、27、31、33 7

《“番茄太阳”》 盛新凤 1、9、12 3

《荷花》 游彩云 4、10、11、15、19、21、23、27、33 9

《十里长街送总理》 丁有宽 20、31 2

《西门豹》 张平南 9、12、29、31 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万永富 9、12、20、29、31 5

《草地夜行》 李静艳 4、9、11、12、21、31 6

《林冲棒打洪教头》 孙双金 9、12、27、33、36 5

《晏子使楚》 窦桂梅 9、12、18、19、20、29、36 7

《钱学森》 陈建先 2、12 2

《冬阳·童年·骆驼队》 阎学 3、4、11、18、19、27 6

合计 108
24
第四章 小学阅读课例运用心理学结论的状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表中可以看出选取的课例中,几乎每个课例都用到了相关阅读心理学结
论,使用率达到了100%,总使用次数是108,平均每堂课使用到相关阅读心理学
结论5.4个。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有几条阅读心理学研究结论使用频次最高。第 9条:习
得的组织策略能够迁移,可以促进新获得信息的保持。但是组织策略无法自发的
迁移,需要指导才能够进行,阅读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组织策略迁移的一个十分
重要的因素。被使用到了13次,占总使用次数的13%;第11条:通过训练,可以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被使用到了11次,占使用次数的10%;第31条:突出关键
词,有助于学生产生推理,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被使用到了11次,占总使用次
数的10%。 见表3-4。

表4-3 使用频次最高的阅读心理学结论表

序号 阅读心理学相关原理内容 使用次数 百分比

9 习得的组织策略能够迁移,可以促进新获得信息的保 13 12%

持。但是组织策略无法自发的迁移,需要指导才能够进

行,阅读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组织策略迁移的一个十分

重要的因素。

12 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11 10%

31 突出关键词,有助于学生产生推理,有助于学生理解文 11 10%

本。

80%
70%
60% 第9条
50% 第12条
40%
第31条
30%
其他
20%
10%
0%
使用频次百分比

图4-5 使用频次最高的三条结论在总使用频次中的百分比图

25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小学阅读课例运用心理学结论的状况

从这个图中看出在阅读心理学研究结论使用频次中,第9条、第12条和第31
条占了总使用频次的32%。可见,这三条研究结论是教师们在课堂当中有意或是
无意中经常用到的。这三条心理学研究结论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在
课堂当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失败课例几乎无视心理学结论
失败课例名称见附录二。
纵观这些失败的教学片断,几乎没有用运用到相关阅读心理学研究结论,虽
然有少部分课例运用到了相关阅读心理学研究结论,却都没有适时适当的运用。
从上面统计的数据来看,在成功的课例当中,几乎每一堂课,教师们都使用
了相关阅读心理学研究结论,并且使用得适时适度,使用率达到了100%,平均每
堂课用到阅读心理学原理5.4个。成功课例和失败课例中运用到相关阅读心理学
研究结论的个数是有明显差异的。在成功案例中,教师们运用到相关阅读心理学
研究结论比较多,而失败案例中,教师们几乎无视相关阅读心理学相关研究结论。
见表4-4。

表4-4 所选课例中使用阅读心理学结论状况表

课例类型 成功课例 失败课例

数据项目

总课例个数 20 35

使用心理学结论的课例个数 20 0

占总课例个数比例 100% 0%

表4-5 课例中使用心理学结论频次表

数据项目 课例个数 使用到心理 总使用心理 每堂课使用

学结论课例 学结论次数 结论次数

课例 个数

成功课例 20 20 108 5.4

失败课例 35 0 0 0

26
第四章 小学阅读课例运用心理学结论的状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影响一堂课的好坏有很多因素,比如教师上课的状态、所用语言、互动的方
式等。通过上面的课例的分析,我们可以说适时适度的运用相关阅读心理学研究
结论是有利于上出一堂好课的。也就是说在课堂当中合理的运用相关阅读心理学
研究结论是能促进课堂的有效性的。

四、从阅读心理学观照小学阅读教学的意义
阅读心理学对于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
1
种重要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它和阅读教学实践的关系上。
要搞好阅读教学,必须要了解阅读活动的心理历程。比如说,如果了解词的
认知的心理过程,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去确定生字、词的教学方法;如果了解理解
篇章的心理规律,也就比较容易地去确定,如何引导学生去分析篇章从而了解篇
章的结构并进而了解整个文章的主题。所以,阅读教学的发展有赖于阅读心理的
基础研究。
从另一方面来说,有关阅读的基础研究也需要用阅读教学的实践来检验。阅
读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证实,说明这种理论反映了阅读活
动的一定的心理过程,如果有的理论并没有在阅读实践中产生作用,那就需要加
以检验,看看这是这种理论本身的问题,还是它的运用收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综上所述,以阅读心理学观照小学阅读教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1) 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运用教学方法、选取合宜的教学内容找到一个理论
基础。
(2) 借鉴阅读心理学的研究结论,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阅读教学方法,选择
合宜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 通过对课例的分析,检验阅读心理学研究结论是否能在阅读实践中得到
证实。
本文将选取的课例中使用到的阅读方法,选取的阅读内容与阅读心理学相关
研究结论进行对照,可以发现:

1
张必隐. 阅读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7.
27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小学阅读课例运用心理学结论的状况

(1) 在选取的成功课例中,几乎每个课例都用到了相关阅读心理学研究结
论,使用率达到了100%,总使用次数是108次,平均每堂课使用到阅读心理学相
关原理5.4个。
(2) 在选取的失败课例片断中,几乎没有一堂课适时适度的运用了相关阅读
心理学研究结论。有的课堂平平淡淡,教师过分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有的课例
刻意的使用某种教学方法,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学习能力结构等因素。
(3) 使用频次最高的阅读心理学研究结论有三条,分别是第9条:习得的组
织策略能够迁移,可以促进新获得信息的保持。但是组织策略无法自发的迁移,
需要指导才能够进行,阅读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组织策略迁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
因素。被使用到了13次,占总使用次数的13%;第11条: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学
生的阅读水平。 被使用到了11次,占总使用次数的10%;第31条:突出关键词,
有助于学生产生推理,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被使用到了11次,占总使用次数的
10%。
以上结论说明了:
(1) 有效的运用阅读心理学相关研究结论是能促进课堂的有效性的,越是合
理有效的运用相关阅读心理学研究结论,越是能成为一堂优秀的好课。我们的小
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要了解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一般的阅读心理过程选择合适
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
(2) 优秀的教师也开始意识到阅读心理学的相关研究结论,并且合理的运用
它们。
比如说,小学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接受的知识也是从具
体的、形象的向概括性的、抽象性的过渡。小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具体的、形象
的事物,而对于概括性的,抽象的要到高年级甚至初中才能被他们所接受。在小
学阶段,教师多用一些插图,用学生明白的语言,即通常说的“弯下腰来”教小
朋友。注意到学生的某些知识,或者学习的某些策略是不能自发的进行迁移的,
需要老师指导,他们才能有效运用。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
还有很多事物没有见过,没有体会过,是无法感受到其中的情感的。而无法感受
到其中的情感的时候,就无法理解文本,体会到文本的深层含义。这些都是符合

28
第四章 小学阅读课例运用心理学结论的状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阅读心理学的相关结论的,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表明多适时适度的运用心理学
相关研究结论,是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的。
(3) 组织策略的运用、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教学时突出关键词等教
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被教师们广泛关注,实践也证明这些方法对语文阅读教学是
有促进作用的。

29
第五章 成功课例中运用心理学结论个案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成功课例中运用心理学结论个案分析

一、李吉林《海底世界》课例介绍
这是一篇三年级的拓展阅读综合课的教案,虽然是多年前的一篇教案,但从
设计上来看,确实用了很多心理学研究结论,并且运用的较为得当。
李吉林老师是情境教学的一代宗师,从这篇教案上来看,李老师注意理论与
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本文将李吉林老师的《海底
世界》教案作为个案进行分析。
在这篇教案中,李老师充分估计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在设计扩展阅读课时以
《海底世界》为范读课文,同时补充《海底的冷灯》和《人类的秘密仓库》两篇
自学文章,让学生较为全面的认识“海底的星光”和“海底无穷无尽的资源”。
这样的教法,提高了学生想要认识海底世界,了解海底世界的兴趣,也激发了学
生探索大海这一人类秘密仓库的热情。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有关的语言文字训练提
供了丰富的素材。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以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
阅读习惯,自然而得当的运用了阅读心理学的相关研究结论。
下面为李吉林老师的《海底世界》的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海底世界,获得有关海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

事物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大海这一人类秘密仓库的热情;懂得阅读一般科普读物的方法,

注意抓住文章的首尾,明确要说明事物的主要特点,学会按照自己的阅读要求,有详有略地

阅读说明性应用文,联系概括每一段的内容,初步懂得通过几个方面说明一个事物的方法;

理解“依然”、“窃窃私语”、“蕴藏”等词语,认识设问句。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海底的冷灯》、《人类的秘密仓库》;地球仪;大海的图画。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新课导入,自学《人类的秘密仓库》、《海底的冷灯》,

范读《海底世界》,创设问题情境,讲读课文第一、二、三段。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4、5、

6段,综合学习《人类的秘密仓库》。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3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成功课例中运用心理学结论个案分析

师:同学们可知道地球上有没有什么地方比全世界的陆地还要大?请你们自己阅读“补

充阅读
充阅读””上的《人类的秘密仓库》的第一、二、三段,注意速度要快,读后要能说出这三

段告诉我们什么。

二、自学《人类的秘密仓库》第一、二、三段,认识海洋大、海洋深。

第一段说什么大?陆地大

第二段说什么大?海洋更大

第三段呢?海洋深极乐

(出示地球仪)

启发:想象一下海的大(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轻声描述),比我们中国大,比全世界

的陆地加起来还要大,再想象一下海的深,把珠穆拉玛峰放到海洋最深的地方去,八千多米

高,山顶都被海水淹没了。(让学生具体感受海洋之大、之深。)

三、学习《海底世界》,认识海底世界

1 引导学生提问。

海洋这么大,这么深,你们应该思考一些什么问题?(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这一刻我们就要学习
这一刻我们就要学习《《海底世界
海底世界》》、《海底的冷灯
海底的冷灯》》、《人类的秘密仓库
人类的秘密仓库》》一组课文
一组课文,,

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同学们能知道一些海底的知识,而且还要学会怎样阅读这些知识

性的文章。

2 范读课文

3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开头、结尾,弄清说明事物的主要特点的文章的阅读方法

指导:课文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课文用几段来回答?大家浏览一下。

(学生浏览文章)

再看最后一段,说说海底是怎样的世界?

(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横向联系:你们还记得《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吗?是怎样开头的?课文第一段告诉我

们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世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然后下面就具体讲,西沙群岛风景怎么优美,物产怎么丰富。

指导阅读
指导阅读::这类知识性的文章
这类知识性的文章,,往往在开头或者结尾
往往在开头或者结尾,,把事物最主要的特点概括起来
把事物最主要的特点概括起来。。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那么阅读《海底世界》,看到文章这样结尾,阅

31
第五章 成功课例中运用心理学结论个案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读时就要想些什么问题?(景色怎么奇异?物产怎么丰富?)这样读起来,就更能抓住文

章的主要内容了。现在就抓住这八个字来读全文。

4 自学全文

5 创设情境,检查自学情况。(出示
创设情境,检查自学情况。(出示““蓝色的大海
蓝色的大海””图画。)海浪这么大,可以用什

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汹涌澎湃。)现在老师让你们潜入海底,向老师报告在海底看

到的奇异景象。看哪些同学把课文读懂了?

描述: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依然很宁静,李老师是海洋研究所的所长,你们是研究员,

为了研究一个事物,常常需要实地考察。今天,我们起的特别早,来到大海边。为了研究海

底世界,让我们潜入大海。现在请你们穿上潜水衣到海底去。(在画面上添上潜水员的剪纸,

慢慢往大海深处移动。)我们潜入海峡一百米,还比较亮;二百米不那么亮了;三百米开

始暗了;四百米更暗了;五百米以下,全黑了。这时你们发现了什么?请报告。

四 插入自学《海底的冷灯》,认识海底的星光

指导阅读:读书也要有详有略,为了研究一个问题。这时,虽然不可能把每篇文字或每

本书都从头至尾很详细地读过去,但也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要有所选择。对自己想找

的资料,就要读得仔细些,其余的可跳过。

刚才你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海底的星光是什么?(深水鱼发出的光。)深水鱼为什么

要发光?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自己注意一下深水鱼是怎么发光的?应该读哪几段?(引导

学生阅读要学会抓要点。)

发光的作用:
发光的作用:①①引诱食物

②寻找同伴

③防御敌人

这篇说明文又是怎么写的呢?

指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回答问题时,先说现象,后说原因,这样更吸引人。

五 继续学习《海底世界》

1 启发:海底是宁静的,但是不是一点声音没有声音?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知道了。

2 放录像或画简笔画示之,见下图:电脑屏幕上出现水中听音器,海洋工作者正在倾听

海底的动静。

3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成功课例中运用心理学结论个案分析

3 描述:为了研究一个事物,除了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还经常需要借助现代化的仪器

设备。现在请你们继续当海洋工作者,戴上耳机(双手掩耳,模拟情境),投放水中听音器。

老师模拟深水鱼发出的响声(轻轻地):嗡嗡、啾啾、汪汪、呼噜……

发问:听到了吗?

老师为什么不大声点?(结合解释“窃窃私语”,即私底下偷偷的说话。)

4 出示板书,进行比较

△海底的动物常常会发出各种声音,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嗡嗡、

啾啾、汪汪、呼噜。(指明读)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

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体会体会哪一种好?(进行语感教育)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点:课文把海底的动物比作人,有许多悄悄话要说,写得挺神秘的。

用了“……像……一样”,仿佛使我们真的听到了一样,更觉海底世界的奇妙。

指点:全文先提出问题,而后作出回答。

5 论读第一、二、三段。

六、小结

海大:地球的三分之二是海洋。

海深:最深的超过一万米。海底有亮光,是深水鱼发出的,在海底还能听到各种声音。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仿佛看到漆黑的海底星光闪烁,仿佛听到各种奇妙的声音,这

种奇异的景象,都是因为海底有许许多多的动物。学到这里,你们又应该思考什么问题?

33
第五章 成功课例中运用心理学结论个案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海底有哪些动物?除了动物还有哪些有生命的物种?)

二、自学讨论《海底世界》第四、五、六段,《人类的秘密仓库》第四段

1 《海底世界》第四、五、六段,分别写了什么?(第四段:动物;第五段:植物;

第六段:矿物。)

2 再看《人类的秘密仓库》第四段写的是不是一个内容?有几个内容?可以分成几个

层次?

3 指点:我们对照起来看,《海底世界》一段一个内容;而《人类的秘密仓库》是把这

些内容何在一段里写的,写的都是文字的主要内容。我们在阅读这类知识性文章的主体部分

的时候,如果是一段一个内容,就要学会编小标题。《西山群岛》也是一段一个内容。

4 刚才你们阅读这两篇文章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有矛盾的地方?(《海底世界》里说海

底有三万种动物;《人类的仓库》里说海底有十五万多种动物。把学生进一步带入探究的情

景。)

5海底的动物有十五万种之多,还有那么多植物、矿物,怎么来写?再自学。

指点:写动物,写动物的活动,以“各有各的活动特点”一句引出,列举四种,选最典

型的。写植物又选什么来写?自学,画出中心词。

6 海底世界的景色这么奇异,物产这么丰富,学到这儿,我们真想亲自去一趟,亲眼看

一下。已经有不少探险家、研究海洋的专家,都到过海底了,还把奇异的景象拍了电影、电

视,现在大家来看看。

小结:海底的景象这么光怪陆离,这么千奇百怪,但文章写得分门别类、有条有理。

结合上面的板书,提示:

阅读时注意:注意头尾,明确全篇。

分节分层,抓住重点。

搞清数字,掌握全貌。

选出典型,了解一般。

7 朗读课文第四、五、六段。

8 学到这儿,同学们说说,海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出示句子:

(1)海底真是一个( )的世界(说一句)。

(2)海底( )。(说一段)

三、总结
3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成功课例中运用心理学结论个案分析

1 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是一个生气勃勃的世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

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

2 但对于海底,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它,我们还要想办法打开这个秘密的仓库,这需要

科学,需要勇气。这些想法,《人类的秘密仓库》的最后一段给你们写出来了。

3和同学们共同总结、检查效果,通过反馈及时纠正。我们用两节课学了三篇课文,你

们学到了什么?

四、分层次的创造性复述

现在初步知道了海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请你们这些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员给小学生讲

一讲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象。有几种形式,任你选择。(体现因材施教)

1 你从海底考察回来

总说( )

分说( )

总说( )

2 两个人分别报告海底的一种景象。

3 简要说明海底是怎样的世界。

使用到相关阅读心理学研究结论的地方在教案中已经用黑体斜体标出。

二、《海底世界》运用心理学结论概况
阅读不纯是单一的活动,这在心理学中是达成共识的。Oakhill 和 Garnham
综合了他们自己和其他学者对阅读的研究,指出富阅读技巧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
中至少须完成:眼动与注视、字词辨认、句子处理、句意和文意处理、推论、连
贯篇章、建立文章结构、赏析文章整体目的等多项认知活动。不同学者对阅读的
见解不同、侧重点不同,尤其归纳的精心程度不同,对阅读的构成历程也就各有
不同的划分,不避重复的话,能够列出名称的不少于30项,这些阅读构成活动,
可以简约的概括成以后的阅读历程环节:
(1) 从眼动与注视、字词辨认,到句子处理,读者把握了文章的字面讯息。
(2) 推论,读者根据文章的字面讯息,推敲字里行间没有名言的隐含讯息。
(3) 连贯篇章和建立文章结构,读者把文章链接并连贯成为一个可理解的整
体。

35
第五章 成功课例中运用心理学结论个案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赏析文章整体的目的,读者把所理解的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对照与结
合,加深对世界的认识,进而或欣赏文章,或对文章表示质疑。
阅读的心理过程当然不是简单的由第一项到第四项顺序发展的序列,阅读历
程开始之后,各项便同步发生,各构成过程环节往往互相补足。1
从案例中也可以看出,李老师阅读教学模式实际上也是从四个部分来进行,
也就是阅读的四个心理过程,是符合一般的阅读心理的:
(1) 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了解文本的字面信息。
(2) 读读议议,了解文本隐含信息。
(3) 了解文章结构,整体感知,创设情境,把文章连贯起来,也就是对文章
全面了解。
(4) 联系生活,巩固内心体验,欣赏文章,学习写作方法,从中得到体会。
李吉林老师的《海底世界》在每一个阶段中,都运用了大量的阅读心理学结
论,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5-1 课例《海底世界》运用心理学结论情况表

阅读心 运用阅读心理学结论情况

理阶段 总表序号 主要内容

1 读者读的越快,回忆的也越多

2 一般来说,经过第一次的阅读,回忆是不完全的,经过二次阅读

后,很多之前没有想起的内容会被觉得是熟悉的。

15 小学生阅读有插图文章时,阅读使用时间,阅读的成绩等各方面

指标均优于无插图文章。

4 读者知识以及读者对材料所描述的情境或主题的熟悉性在意义

获得加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9 习得的组织策略能够迁移,可以促进新获得信息的保持。但是组

织策略无法自发的迁移,需要指导才能够进行,阅读水平的高低

也是影响组织策略迁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12 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1
薛锡金. 儿童阅读能力进展——香港与国际比较[M]. 香港: 香港大学出版社, 2011:20.
3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成功课例中运用心理学结论个案分析

27 读者所具有的文本的相关背景知识,是直接影响分析和理解文本

的一个重要因素。

31 突出关键词,有助于学生产生推理,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

33 在阅读中产生预期推理的证据与信息加工时间有关,如果没有时

间的限制,无论工作记忆容量高者还是工作容量低者都可以表现

出生成预期推理的证据,而如果有时间的限制,低工作容量者就

会随着被允许的加工时间缩短而逐渐消失。

11 图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产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形成良好的阅读理

解策略,促进文章的理解既提高语文成绩,特别对高年级学生来

说是如此。

20 阅读的文章结构越清晰,文章结构把握越强,越能促进文章的信

息保持,结构清晰与否对文章细节性信息保持作用不大,对文章

的主要信息保持作用较大

10 两篇前后阅读的文章在内容上有足够的共同性,要使两次阅读在

信息保持上产生迁移的条件是:第一次阅读向被试提示策略,第

二次阅读时告知或暗示要用第一次阅读习得的策略。

三、《海底世界》课例分析
李吉林老师的《海底世界》教案运用了很多心理学的结论。笔者将举例具体
分析李老师是如何运用了心理学结论。

(一)运用图式教学法
在《海底世界》这篇教学设计中,李老师用了图式教学法,“图式”这个概
念是由康德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20世纪初,图式这个概念又被格式塔心理学家
1
们以及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引入心理学的研究。 后来,巴特利特又给与“图式”
新的解释。所谓图式,巴特利特认为是一种人们对过去反应的积极的组织,也可
以称为“过去的经验”。其实,在人们的阅读中,人们通常会利用自己头脑中的
图式去同化在阅读中得到的信息。当人们回忆曾经阅读过的文本的时候,如果遇
到的信息与储存的结构化的图式不一样,即与理解有不一样的地方的时候,人们

1
马晓霞. 图式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J]. 教育研究, 1997(5).
37
第五章 成功课例中运用心理学结论个案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把它们放到现有的图式当中就会有困难,这个时候,人们就通常会对获得的信息
加以修改,使这些信息符合自己现有的图式。鲁墨哈特指出,图式的中心作用在
于构造一个事件,一个课题或者一种情况的解释,换句话说,它的作用在于说明
一种理解的过程。为了说明图式概念,借助安德森等人所举的一个例子:船舶命
名或下水庆典图式。

对新船祝 由要人执 与新船有联


福 行 系

船舶庆典图式 在船首打破酒瓶

在干船坞中 在新船下水 用绳索悬挂 包括香槟


进行 之前进行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来,关于船舶庆典的图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对新船的祝
福;由要人执行;在干船坞中进行;在新船下水之前进行;在船首打破酒瓶。根
据图式的理论,就是说当图式活动起来的时候,就是被人用来解释某些事件的时
候,这几个部分变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理解过程。
图式教学法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张向葵教授探讨了图式的策略对小学
生阅读文章的影响,结果表明图式教学法确实是有助于学生产生良好的认知结
构,形成良好的阅读理解策略的。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该是使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同化与顺应,不断修正、
丰富学生感悟图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同化和顺应,导致个体内部
1
图式——认知结构的变化,达到平衡。 在《海底世界》这篇教案中,李老师使
学生把文本与环境联系起来,通过文字来感受海底的与众不同,神幻莫测,让学
生感受到海底其实并不是那么的安静或无趣,海底是有声音的,并且也有丰富多
彩的生活空间,还有另一个有趣的世界,给学生一个新的“海底世界”的定义,
使学生不断同化、顺应,不断修正,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结构。

1
张必隐. 阅读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2004: 207.
38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成功课例中运用心理学结论个案分析

色彩多样

有山、有峡谷 有森林、有草地

发出各种声音
海底世界 有动物
丰富的活动

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 有稀有金属

从上图中看出,关于海底世界的图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有山、有峡谷;有
森林、有草地;有动物;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有稀有金属。李老师通过自
己的教学,成功的使学生对海底世界重新认识,重新理解,从而改变学生原有的
关于海底世界的图式。
鲁姆哈特指出发展新知识(图式)的三种过程:增长、调谐和重构。前两种
过程就是同化,后一种就是顺应。具体到阅读来说,这也是一种典型的认知过程。
1
对于一个文本来说,他只是一个载体,载的是作者想要表达或者隐含在内的见
解、意愿,目的是影响读者这个主体。而读者这个主体阅读到的仅仅是一些文字
符号,某一个字或词的意义不仅仅是符号本身,而是在于使用这些文字符号的人
们在一定的坏境中对这些符号的理解。最好的教学应该是不仅仅使学生了解到文
本的字面意思,而是能使学生对这些文字符号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真
正体会这些文字符号背后的东西。
从图式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与阅读和教学有关的几点启示:
(1) 学生不理解某篇课文,很有可能是在知识方面有缺陷。因为一个人如果
已经知道了什么,他就只能够理解这个东西。所以说,一个人如果知道的东西越
少,他理解的东西也就越少。
(2) 学生不理解某篇课文,可能对于他所阅读的材料所包含的事件之间的关
系可能了解的很少。他很难在阅读中进行推论,这种推论就是把课文中所给与的
信息编织起来,使得首尾一贯。

1
马晓霞. 图式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J]. 教育研究, 1997(5).
39
第五章 成功课例中运用心理学结论个案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根据图式理论给与我们的启示,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注意到以下
几点:
(1) 小学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到要尽可能的丰富和扩宽学生的图式
知识,在教学设计和安排课堂的时候,要确定的一个目标就应该是丰富学生的知
识网络系统。除此之外,也应该让学生多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知识,比如社会见闻、
科学知识、生活常识等等。
(2) 在阅读的教学中,老师也应该要教给学生,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和倾
向、文章的总体结构、核心意义和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意义等。要让
学生掌握文章的内部结构以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内在动机。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清晰地表述概念的基础上,明确概念与概念之间
的联系并且使学生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实际上也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一系列的图
式,从而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形成良好的阅读理解策略,提高学生的文章理解的成
绩。
(4)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文章的内容,还要让他们能从不
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或是理解文章,这样做事为了激活学生不同的图
式,当他们理解遇到苦难的时候,就可以转化成另外一种图式去理解,对于促进
学生的阅读理解是很好处的。

(二)运用组织策略
组织是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手段,将学习材料分门别类,根据要求对这
些材料进行类别学习,从而使每项信息存在一定的联系。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组
织有序的材料比杂乱无章的材料易学易记,习得的组织策略能够迁移,可以促进
新获得信息的保持。 1李吉林老师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合理运用了组织策略,也
把这种策略交给学生。例如:
师:海洋这么大,这么深,你们应该思考一些什么问题?这一课我们就要学习《海底

世界》、《海底的冷灯》、《人类的秘密仓库》一组课文,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同学

们能知道一些海底的知识,而且还要学会怎样阅读这些知识性的文章。

1
张金桥, 莫雷. 不同阅读水平对组织策略迁移的影响[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5).
4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成功课例中运用心理学结论个案分析

上段话中,老师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学习《海底世界》、《海底的冷灯》、
《人类的秘密仓库》这一组课文,了解海底的一些知识,学会怎样阅读这类知识
性的文章。李老师将《海底世界》、《海底的冷灯》、《人类的秘密仓库》三篇
文章组织在一起教,可谓是独具慧眼。她始终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学《海
底的冷灯》、《人类的秘密仓库》,范读《海底世界》。这些都可以看出,这种
“一次多篇法”在课文的组合上,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源自于教师自身对
课文内在机理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教师们应该要善于开发,选择相关教学内
容,从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
“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
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流出选择和扩展的空间。”走进新课改,
教师已不只是课程、教材的执行者,也应该积极参与、开拓和创新课程与教材。
当然,若老师没有给与合适的引导,学生也是无法很好的促进新知识的保持
的,老师要教给学生的就是这种组织策略的迁移,从而使学生能有效地阅读。这
三篇课文在内容上具有相似性的,也较利于学生进行组织策略的学习。而根据心
理学的研究,前后阅读的文章在内容上有足够的共同性,第一次阅读向被试提示
策略,第二次阅读时告知或暗示要用第一次阅读习得的策略,两次阅读在信息上
1
才能够产生迁移。无论阅读水平高低,都要经过提示,才能实现策略的迁移。 李
老师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是遵循心理学研究结论的,他在教这三篇内容相似的
课文时,适时的给与指导,从而使得学生能记忆与保持更多的信息,例如:
师:这类知识性的文章,往往在开头或者结尾,把事物最主要的特点概括起来。(帮

助学生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那么阅读《海底世界》,看到文章这样结尾,阅读时

就要想些什么问题呢?(景色怎么奇异?物产怎么丰富?)这样读起来,就更能抓住文章

的主要内容了。

李老师在给与指导的同时,也注重了对于学生是否掌握的训练检查,根据心
2
理学的研究,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李老师也是运用的如火纯
青。事实上,语文的阅读教学应以培养阅读方法和养成阅读习惯为主线,《语文
课程标准》对小学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也提出了具体而全面的要求。正如李老师

1
张金桥, 莫雷. 不同阅读水平对组织策略迁移的影响[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2).
2
王瑞明, 莫雷, 冷英. 我国文本阅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2).
41
第五章 成功课例中运用心理学结论个案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样做的,在教学生课文内容的同时,不忘交给方法以及这样用方法的习惯,并
进行训练。
师:刚才你们要解决的是:海底的星光是什么?(深水鱼发出的光。)深水鱼为什么

要发光?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自己注意一下深水鱼是怎么发光的?应该读哪几段?(训练

学生阅读要学会抓要点)

这是李老师通过讲解完《海底世界》,让学生自学《海底的冷灯》而进行的
训练,引导学生阅读时如何抓住要点。
从李老师组织策略运用方面,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 教师要重视自身对课文内在机理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要研读教
材,要熟悉教材。
(2) 善于将各类材料进行组织。
(3) 及时给与指导,让学生进行训练,更有利于学生的信息保持。

(三)教学结构清晰
在《海底世界》这篇科学设计中看出,李老师的教学思路是十分清晰的,采
取“开头启发”、“中间点拨”、“最后归纳”的教法,教学语言围绕主线,简
介明快。根据张金桥教授、莫雷教授的研究,表明:阅读的文章结构越清晰,文
1
章结构把握越强,越能促进文章的信息保持。 比如说李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时,
说:
·这类知识性的文章,往往在开头或者结尾,把事物最主要的特点概括起来。

·《海底世界》第四、五、六段,分别写了什么?(第四段,动物;第五段,植物;

第六段,矿物。)再看《人类的秘密仓库》第四段是不是一个内容?有几个内容?可以分

成几个层次?(动物、植物、矿物、小结)

·海底的景象这么光怪陆离,这么千奇百怪,但文章写得分门别类、有条有理。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李老师情境教学的同时,很注重文章的条理分析,
重在文章的结构分析清晰。李老师除了在教学中体现出文章结构外,最后课堂即
将结束的时候还不忘分层次创造性复述:

1
张金桥, 莫雷, 张定坤. 结构因素对阅读保持影响的研究[J]. 应用心理学, 2000(1).
4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成功课例中运用心理学结论个案分析

现在初步知道了海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请你们这些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员给小学生讲

一讲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象。有几种形式,任你选择。

1 你从海底考察回来。

总说( )

分说( )

总说( )

2 两个人分别报告海底的一种景象

3 简要说明海底是怎样的世界。

李老师的板书也显示出了文章的结构:

海底世界
1.提出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 回答问题
6.
7.

从这些来看,李老师注重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根据张金桥,莫雷的研究,
1
结构清晰与否存进的是文章的主要信息。 由此而见,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
是能够掌握课文的主要信息的。
此外,李老师为了学生更好的进行信息的保持,在教学中,不忘提炼出关键
词。比如李老师在讲解深水鱼发光作用时,帮学生提炼的关键词是:
发光的作用:
发光的作用:①①引诱食物

②寻找同伴

③防御敌人

1
张金桥, 莫雷, 张定坤. 结构因素对阅读保持影响的研究[J]. 应用心理学, 2000(1).
43
第五章 成功课例中运用心理学结论个案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在文章中突出关键词是有助于理解和记忆的。 可见,
李老师是适时适度的运用到了。
因而,教师在上课时,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结构,突出关键词,以帮助
学生理解和记忆。

1
郭淑斌, 莫雷. 关键词对精加工推理的影响作用初探[J]. 心理科学, 2001(4).
44
第六章 依据心理学结论对失败课例的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六章
依据心理学结论对失败课例的分析

一、《落花生》课例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第八册的课文。《落花生》课例选自《小学语文名师课
堂成败探究》,先看《落花生》失败课例的片段。
师:学了这篇课文,谁说说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

生:做人要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

生:像落花生。它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

生:我觉得做人要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

师:(点头)这位同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还有吗?

生:做人要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 (外表),而且实用。

生:(议论)是啊!

生:相比之下,还是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好一点。

师:是吗?

生: ……
生:……
……不不…… 是。
……是。

师:不是吗?

(生不语)

师:(小结)同学们,做人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虽然不起眼,但是有很大的实用

价值。

首先,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每个孩子对文本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在阅读中产
生推理的证据与信息加工时间有关,如果没有时间的限制,无论工作记忆容量高
低,都可以表现出推理证据,而如果有时间的限制,低工作记忆容量者表现出的
1
推理,就会随着被允许的加工时间缩短而逐渐消失。
从这个教学片断看来,课堂从开始到结束,都很平淡,几乎没有体现出学生
主体的位置,老师总是处于掌控的位置,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来得及打开,老师就
以他的想法草草收场了。很显然,这是有悖于心理学的研究的。学生的讨论刚开

1
金华, 莫雷. 文本阅读中预期推理生成的容量制约性[J]. 心理科学, 2006(2).
45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六章 依据心理学结论对失败课例的分析

始: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呢?刚刚有一点良好的讨论的氛围的时候,便在老师的
“是吗?”、“不是吗?”这样的问话中做出了结论。学生原来是何种理解,通
过这样草草的讨论之后,可能还是怎样的理解,没有得到提升。老师是在学生的
盲从中,给学生灌输进教室事先准备好的“台词”。而没有让学生自主发挥,说
出自己的见解,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老师在教
学的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而老师则是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
提供各种有利条件的服务者、支持者。老师应该要注意到这其中的差距,有效的
进行引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想法,并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能因为时
间不够或是其他的原因,而草草收场,这是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学习和发展的。
其次,根据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发现:不同语言理解能力的个体对语篇中明确
1
提及的信息记忆是无差异的,有差异的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连贯推理和理解。
很明显,在上例中,学生中是存在不同理解的,有的没有理解到位,他们没
有从这篇文章中明白做人不必要注重外表,更不能可以追求外表,我们应该像落
花生一样,把心思、精力放在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贡献上,这才是文章的主
旨。老师不是要把这样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应该要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
实践探索中学会学习,得出结论,这才是阅读教学真正应该要做的事情。
这堂课的任课老师通过课后反思,对失败课例进行修改,经《小学语文名师
课堂成败探究》编者评价以及任课老师自评,将修改后的课例定位为成功课例。
见下文:
师:学了课文,谁说说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

(生同桌讨论,气氛热烈)

生:做人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朴实无华。

生:是,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

生:这就是父亲所希望的。

生:我觉得做人应该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既朴实又华丽。

生:从外表看,落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稍逊一筹。

师:从外表看,它们谁美呢?

生:当然是桃子、石榴和苹果啊好看哪!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花生也很漂亮。

1
井世洁, 缪小春. 不同语言理解能力中学生的语篇连贯推理[J]. 心理科学, 2004(1).
46
第六章 依据心理学结论对失败课例的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你看,它的曲线多么的柔美。

生:你看,它的衣服(颜色)多么雅致。

……

(生争论激烈,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无论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我们

都要先讲究实用,都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生:我们明白了,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不可以追求

外表。

师:对了,我们不必要注重外表,更不能刻意追求外表,我们应该把一切心思、精力

都放在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作贡献上。

生:是啊,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一心为社会作贡献。

生:恩!华丽不华丽,这并不重要。

生:不错,我们千万不能只把心思、精力放在打扮外表上。

从中可以看出,老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
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各抒己见,课堂上宛如成了一个辩论会,比如上文中,“做
人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朴实无华。”“我明白了,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像落花生一样,不注重外表。”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
导作用。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儿获得灵感,
启发自己的思维,深挖自己的内心体验,并在课堂上表达出来,这样,就体现了
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不同理解。虽然,最后经过老师的引导,得
到一致的结论,但这种打开的讨论是行之有效的。就这样,花生是终于“落”下
来了。
修改后的教学是十分成功的,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也符合了相关阅读心理学的
研究。可见,课堂上多用心理学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且适时适度的使用,是有利
于课堂的阅读教学的,是能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果的。

二、《花钟》课例分析
《花钟》是人教版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花钟》课例选自《小学语文名师课
堂成败探究》,先看《花钟》失败课例的片段。

47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六章 依据心理学结论对失败课例的分析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1段,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学生自由读后
段,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学生自由读后,,说

得很简单)

师:你最想选择哪一种花或者几种花,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生:我最喜欢“牵牛花
生:我最喜欢“ ”(读)
牵牛花”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读)“ ”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师: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牵牛花?

生:牵牛花就像小喇叭。

师:那你能读得更美一点吗?(师范读)
师:那你能读得更美一点吗?(师范读)““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生再读一遍,

没有提高。)

师:(无奈)好,先坐下。还有喜欢别的句子,想来美美地读一读的吗?

(其余各花的教学情况基本同上)

在语文教学中有一种说法就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
就是说教学是有方法的,但是,怎么教是没有一定的法则的,重要的是获得、使
用这种方法。然而,如果只是为了用这种方式、方法,只是把它作为一种纯技术
手段,获得的效果就不尽人意了。我们有种感受,当听特级教师的课的时候,我
们会觉得他们好厉害,怎么会用这种方法,这个方法我怎么没有想到,于是就照
搬硬套的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中,而当自己真的去用的时候,你
又发现,似乎效果却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每使用一
种方法的时候,你要看看你的预备工作是否做足了,这个时候用这个方法是否合
适,而仅仅是为了用而用,那恐怕等待你的只有失败了。
就这个课例来说,他确实用了在语文教学中屡试不爽的“想象描述”和“情
感朗读”两种方法,这两种教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是久经考验、屡试不爽的,但为
什么这位老师教起来效果却不是那么明显呢?存在的问题可以说不是在“技法”
本身,而是在“技法”之外。他只是纯粹的用了这两种方法,而没有注意到学生
是否理解了文本,是否领悟、体会了语言。而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读者,特别是
小学阶段的读者,对场景的熟悉性以及对篇章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对文本意义的获
得有重要的影响。1没有这个前提,学生如何想象?

1
王惠萍, 莫雷. 篇章阅读理解的认知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8).
48
第六章 依据心理学结论对失败课例的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的老师以为只要选用“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学
生就能学得好。其实不然,如果老师只是将教学看做是纯技术手段,那是很危险
的。
如果要用到这个技术,首先,我们应该是要明白我们为什么要用,用他的原
理是什么?我们来看看“想象描述”和“情感朗读”的原理,这两个技术都是要
在学生熟悉这个场景,了解这个场景。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读者知识以及读者对
1
阅读材料所描述的场景或主题的熟悉性在意义获得加工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只
有学生对这个场景产生感情,学生才能进行想象描述,情感朗读。再者,读者具
2
有的关于篇章描述的背景知识,是直接影响分析和理解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
此而看,当我们用到这个教学技术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对文章的场景足够熟悉,
教师通过引导,探究出学生内部原本内隐的生活经验,从而真正的能够“想象描
述”和“情感朗读”。
这堂课的任课老师通过课后反思,对失败课例进行修改,经《小学语文名师
课堂成败探究》编者评价以及任课老师自评,将修改后的课例定位为成功课例。
见下文:
(师出示: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

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七点左

右,月光花开了;傍晚八点,夜来香开了;九点左右,昙花开了。)

师: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

生:
生:““开了
开了””一词用得太多了。

生:
生:““开了,开了”,太单调了,有点烦。
开了,开了”

生:
生:““什么花开了,什么花开了
什么花开了,什么花开了””,太枯燥乏味,一点儿也不美。

师:课文是不是这样写的?(生答
师:课文是不是这样写的?(生答““不是
不是””)同样写
)同样写““花开了
花开了””,文中是怎样写的?

读一读,画一画。

(生读,画)

生:写牵牛花用了“吹起
生:写牵牛花用了“ ”。
吹起”

生:写蔷薇用了“绽开
生:写蔷薇用了“ ”。
绽开”

生:写莲花开是“醒来
生:写莲花开是“ ”。
醒来”

1
王惠萍, 莫雷. 篇章阅读理解的认知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8).
2
崔耀, 陈永明. 语义联系类型和强度对预期推理生成的制约作用[J]. 心理学报, 1998(1).
49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六章 依据心理学结论对失败课例的分析

生:写万寿菊用的是
生:写万寿菊用的是““欣然怒放
欣然怒放””。

……

师:请挑其中一句反复朗读,并抓住这些关键词想象一下花的样子。

生:
生:““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牵牛花真像个调皮可爱的小男孩儿。

师:(满脸笑容)你也来吹吹看。

(生边做吹喇叭的动作,边读这句话)

师:(灿烂的笑)哎呀!吹的还真响呢。

生:
生:““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就是这样(用双手捂着脸,再打开,露出一张可爱

的笑脸。)

师:(大笑)哇,还真像个迷人的花仙子。

生:
生:““万寿菊欣然怒放
万寿菊欣然怒放””(生边做心花怒放的动作,边读这句话)就像过年时放烟花

一样,
一样,““嘭——啪
啪”,很快地向四面八方绽放,五彩缤纷(边做动作边说)。

师:(会心地笑)真是一位豪爽的花大姐。

生:
生:““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做伸懒腰的动作)多舒服啊!

生:有个成语叫昙花一现,可见昙花开放时间非常短暂。可是听爸爸说,昙花像仙子

一样美,让人迷恋,回味无穷。我来读这句话: “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读得

极有感情)

师:是啊,正是作者精炼而准确的用词,让我们欣赏到了这么多美丽的花。它们各有

各的性情,各有各的姿态,真是五彩斑斓,生机勃勃。

(师出示:蛇麻花大约在凌晨三点钟首先开花;淡雅的蒲公英大约在早晨午时开花;

伯利恒之星大约在十一时左右开花,博得了
伯利恒之星大约在十一时左右开花,博得了““11 点公主
11点公主
点公主””的美称;紫茉莉大约在十七点开

花,待宵夜大约在二十点钟开花。)

师:老师提供了五种花的开放时间,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把
师:老师提供了五种花的开放时间,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把““开花
开花””换一个词吗?

生:蛇麻花大约在凌晨三点钟独展风姿。

生:淡雅的蒲公英大约在早晨午时展开美丽的笑脸。

生:
生:““11 点公主
11点公主
点公主””伯利恒之星大约在十一时左右为人们献上动人的容貌。

……

师:课文写得很美,大家说得也好。这么美的课文,不背下来太可惜了。试着背背这

一段。

……
50
第六章 依据心理学结论对失败课例的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这个例子来看,老师重视了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并且重视了学生对场景熟
悉性的引导,尽量把学生带入到这个场景中去,让学生自己体会,在这个基础上,
老师再用“想象描述”和“感情朗读”这两种方法,很显然,成功案例效果较好。
这个也在说明,无论是什么方法什么方式,不能生搬硬套的用于实际的教学
当中,要在一个前提之下,顾及阅读心理学相关研究。

51
第七章 被忽视的若干心理学结论及其教学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七章
被忽视的若干心理学结论及其教学意义

一、在小学阅读课例中未被顾及的若干心理学结论
在表3-1的心理学结论中,有很多可以用,但是都是没有被用到的,见表7-1。
序号对应于表3-1中研究结论汇总表中序号。

表7-1 课例中未被使用的心理学结论表

序号 主要内容

6 散文的遗忘比诗歌快,但遗忘的发展可能有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是散
文快于诗歌,后期是诗歌快于散文。
7 语文能力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表现为因素的数量逐步增加,另
一方面表现为比较复杂、层次较高的因素如组织连贯能力、语义情景
推断能力在整个结构中的相对地位不断增强。
14 各年级的学生主要使用两种类型的回视和四种注视方式阅读课文,随着年级升

高,回视次数逐渐减少,句间回视次数逐渐多于句内回视次数,学生读文章时主

要使用直接和往复注视方式为主。

17 小五到初二是阅读理解寓言能力发展的一种重要时期,初中阶段才是
学生对寓言真正理解的年龄阶段,而进一步完善阶段是在高中。
25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即使是熟悉主题的说明文,维持局部连贯的因果
推理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的。

探讨一下这些研究结论如何使用,才能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促使学生更
好的理解文本,使他们的阅读水平有所提高。

5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七章 被忽视的若干心理学结论及其教学意义

二、运用上述心理学结论的建议

6、散文的遗忘比诗歌快
散文的遗忘比诗歌快,,但遗忘的发展可能有前后两个阶段
但遗忘的发展可能有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是散文快于诗歌
前期是散文快于诗歌,,后期

是诗歌快于散文。

根据心理学家陈光山的研究,熟记散文的时间一般要比熟记诗歌的时间要
长,但是散文的遗忘发展却是比诗歌要快的,总体而言是这样的一个趋势。但是
随着时间的流逝,散文和诗歌的遗忘又有所变化,也就是说散文和诗歌的遗忘发
展差异是不稳定的。表现为在前期是散文快于诗歌,而在后期是诗歌快于散文。
诗歌与散文相比较,具有另外一方面的特点,比如说诗歌受到格律、音韵的
限制较多,修辞造句等也有严格的要求。一般情况下,还会出现较多的生字,难
词,甚至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句式、暗示语,还有一些典故等,这些对于学生来
说都是比较难理解的。与散文相比,诗歌的内容也比较丰富,情节变化较为复杂。
这些也更加增加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困难。思维与语言是一致的,只有理解了材
料的内容,才能真正记住相应的词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水平一般不会超过散文,
在熟记时就一定程度的依靠了材料的外部联系,保持的牢固性也就相对降低了。
诗歌和散文遗忘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散文的遗忘多是由于错漏、位置颠倒等原因,
而诗歌的遗忘多是因为理解问题。
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们在教学的时候,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应该首先
帮助学生理解好教材,不能让他们满足于出口成诵、却不求甚解的现象,这是应
该杜绝的,这在诗歌教学方面是有现实意义的。在散文教学的时候,当要背诵某
一部分的时候,教师们也应该完成好一个任务,就是教学生要尽量避免大量出现
缺漏的现象,尽量减少错误和颠倒的产生,纠正学生对材料的改造等等。
综上所述,对于诗歌教学,为了防止诗歌中出现种种遗忘的现象,教师除了
要注意及时复习意外,应该多重视材料的理解,材料的消化。除此之外,一定要
帮助学生字字过关,词词落实。要重视学生的背诵默写与原文的对比与强化,帮
助学生对近似材料的精密化分析。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的背诵诗歌,使学生久
久不忘。对于散文教学,更应该要先在消化材料的基础上,更多的及时应时的复
习。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背诵,使这些材料能刻在脑子里,而不要出现临时

53
第七章 被忽视的若干心理学结论及其教学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抱佛脚,考完立即忘的现象产生,应试的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大大不利的。
但是,在背诵教学的指导中,也应该从材料的实际出发,指导工作要落实到文本,
句子,词语,也不应该千篇一律,更不该简单化。

7、语文能力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表现为因素的数量逐步增加
语文能力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表现为因素的数量逐步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比较

复杂、层次较高的因素如组织连贯能力、语义情景推断能力在整个结构中的相对地位不断

增强。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结构的因素会不断的增加。个体所从事的某个范
畴中相对独立子活动的数量增多,也就是说活动在不断的丰富化,这样就促使这
个活动的能力结构派生或者形成新的因素,而表现出能力结构因素的数量不断地
增加。
西方心理学家们认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原先比较笼统的、综合的能力因
素逐步分解成较多的、较为单纯的因素,这样便表现出能力结构的因素随着年龄
的增加而增多。但是,按照心理学家们的研究,我国中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结
构的构成因素随年龄而递增,而不是由于活动的丰富化。我国的中小学阅读教学
是按照螺旋式的来安排教学内容的,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阅读领域的子活动并
没有明显的增加。根据莫雷的研究,我国中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结构构成因素随年
龄而递增,可能是通过一种“接替”的模式而实现的。所谓“接替”模式,就比
如说:某领域活动的若干子活动在起初阶段受到某一能力因素的制约,但这个能
力因素对这些子活动的制约作用是不相同的,其中一些子活动可能会自始自终都
受到该因素的影响,该因素是他们的恒定的影响因素;而对于其余的子活动而言,
他们顺利进行,只不过是要以该因素发展到一定程度作为先决条件为前提。这样,
在初始阶段个体这种能力因素还未发展到这种程度时,这些子活动的进行质量主
要取决于该能力因素的发展水平。然而,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该能力因素逐步
发展到了足以满足这些子活动进行的程度,自此,这些子活动的进行水平不再依
赖于该能力因素的进一步提高,而其他的因素的作用便突出出来“接替”原先的
因素对这些子活动发生影响。这样,原先由该因素制约的若干变量中,只有其中
部分变量仍继续受它的制约,而另一部分则改由新的因素影响,因而出现能力结
构中原先因素与新增因素并存的现象。这种由于原先因素对活动的影响作用为新

5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七章 被忽视的若干心理学结论及其教学意义

的因素所接替而导致能力结构的因素的数量增加的形式,就是“接替”模式。下
图为莫雷教授的研究成果,列出了这个接替过程中所涉及的因素及其所制约的分
测验的变动情况。

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结构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接替”方式出现的,在阅读
教学中就应该要注意到这样的规律,要根据具体学情具体教学。这是要引起广大
教师关注的地方。

14 、各年级的学生主要使用两种类型的回视和四种注视方式阅读课文,随着年级升高,回
14、各年级的学生主要使用两种类型的回视和四种注视方式阅读课文,随着年级升高,回

视次数逐渐减少,句间回视次数逐渐多于句内回视次数,学生读文章时主要使用直接和往

复注视方式为主。

这是白学军教授和沈德立教授对于不同年级学生读课文时的眼睛的注视方
式所做研究的结论。曾有过心理学的研究,也是都达成共识的,即对于回视次数
而言,高阅读能力的学生比低阅读能力的学生是显著减少的,并且低阅读能力的
学生对所读内容常常是多次重复注视的。
另外一项研究发现高阅读能力的学生与低阅读能力的学生相比,更能依据所
读内容的难度来调整自己的注视方式。随着年级的升高,我国学生阅读课文时眼
睛的注视方式是否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呢?也有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四年级以
55
第七章 被忽视的若干心理学结论及其教学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的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注视方式是有较大的变化的,而在四年级以后,学生
的注视方式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变化不会太大。这种变化还表现在阅读不同难度
的文本中。比如,让五年级学生和初中一年级的学生阅读不同难度的文本,可以
发现当让他们阅读适合自己年级水平的文本时,注视方式是相近的。还有研究者
也指出,如果一个学生不能依据阅读文本的难度来变化自己的注视方式,这是因
为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根据白学军教授、沈德立教授的研究,他们将回视分为句内回视和句间回视,
句内回视是指注视点在一句话内从右向左的移动。句间回视指注视点从上而下的
1
移动。 句内回视主要的作用是对句子意思的进一步加工。根据研究结果看,随
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回视次数显著减少,说明学生加工句子的能力是显著提高的。
句间回视的作用,是为了对先前的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地方进一步加工,从而
使对课文意思的理解前后一致或相连贯。 2 研究也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句间
回视的次数也是越来越少的,其中,相邻句回视方式被用的最多。一篇课文的意
思并不是由文本中每个句子的简单之和那么简单的。课文的意思是要大于每个句
子的简单之和的。因此,当读者要理解课文意思的时候,首先必须要将各个句子
的意思综合来,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能形成课文的意思。如果读者不能立即将
各个句子的意思综合起来的话,他们就不能在头脑中形成整个课文意思的连贯表
征,也就是说不能理解课文的意思。当读者发现前后两个句子不能连贯起来或者
连贯起来出现困难的时候,就会进行回视了。老师们也应该在这个地方注意,如
果学生回视时间过长的话,说明他们在综合句子意思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学
生进行再加工回视,说明学生对整篇课文是不理解的,这个地方也就是老师需要
讲解的地方。这个方法可以在课堂开始时,用作老师探测学情时的方法。
各年级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回视课文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方式:问题方式、
直接方式、往复方式和不规则方式。这四种回视方式其实是跟学生的阅读策略有
关,如果学生更多运用的是直接方式和往复方式,说明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使
用的阅读策略水平不高,他们不能根据阅读任务来变化自己的阅读策略。他们可
能会认为只要是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的阅读。问题方式是指先知道问题,然后在
阅读课文,从中找出相关内容的一种阅读方式,这是一种高水平的阅读策略。如

1
白学军, 沈德立. 不同年级学生读课文时眼睛注视方式的研究[J]. 心理科学, 1996, 19(1).
2
白学军, 沈德立. 不同年级学生读课文时眼睛注视方式的研究[J]. 心理科学, 1996, 19(1).
5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七章 被忽视的若干心理学结论及其教学意义

今的考试是更需要学生有这种能力的,阅读题都是给出问题,需要学生从文本中
找出答案的,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更是应该多注意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问题
方式的阅读策略。无规则阅读方式则是一种漫无目的的阅读方式,是最低级的阅
读方式,一般学生都不会这么阅读课文。
当不同年级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存在着一定困难的时候,他们往往是阅读策
略水平不高,学生不能依据阅读任务的要求,主动地采取相应的阅读策略去完成
阅读的任务。作为老师,应该要注意到教学生掌握良好阅读策略对于学生阅读是
至关重要的,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也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工作之一。

17 、小五到初二是阅读理解寓言能力发展的一种重要时期,初中阶段才是学生对寓言真正
17、小五到初二是阅读理解寓言能力发展的一种重要时期,初中阶段才是学生对寓言真正

理解的年龄阶段,而进一步完善阶段是在高中。

寓言的主题一般都是借此喻彼,或是借远喻近,或是借小喻大。小学课本中
的寓言有部分从标题或课文中是不能找到寓言的意思的,必须要通过思维,才能
获得寓言的言外之意。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思维仍然具有很大
的具体形象性,对寓言的理解能力还处于概括不完全、具体抽取的水平。很多小
学老师应该都有这样经历,当让学生概括一篇寓言的寓意的时候,很多学生往往
只会抓住课文某一个情节或是某二个情节进行归纳概括,还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读
完课文之后,对文章基本不能够理解,常常抓住一点描述,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
错误的联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是跟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有关。小学
五年级以前的学生思维水平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而到初二二年级之后抽象
逻辑思维就开始占优势了,也已经由经验型转化为理论性,思维而趋于成熟。在
小学阶段,教学生语言的时候,老师不应该把注意点完全放在寓意上,非要学生
说出寓意不可,这样不仅老师费了很大的力气,学生也没有真正学到东西,这是
得不偿失。
不同年级的学生理解寓言的速度也有所不一,阅读速度是衡量阅读能力高低
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很多的阅读能力测试中,都是把阅读速度作为一个重要的指
标来衡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我国语文教学专家张志公也曾指出:所谓阅读能力,
包括三个方面:即理解、记忆和速度。也有一些研究者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分为
速度、记忆、理解和辨别等四个要素。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无论是简单的材料还

57
第七章 被忽视的若干心理学结论及其教学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难的材料,都表现出随着年级升高,阅读速度会逐渐加快,特别是小学五年级
到初中二年级的提高速度是要大于其他年级的。事实上,这些也是与儿童思维发
展的几个转折期是有密切关系的。小学四、五年级是儿童思维发展由具体形象向
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根据心理学家们的研究,我们知道了从小五到初二是阅读理解寓言能力的一
个重要时期,对语言真正理解的年龄是在初中,高中是进一步完善的阶段。在小
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一重要的结论,教师不应该要强求学生必须要说出
寓言故事的寓意,或是说从中学到了什么,这些都是老师可以告诉他们的,引导
他们慢慢体会,因为这并不是他们要学习的重点,重点应该是要让学生读出寓言
故事的趣味或是其他的东西,小学阶段可以直接把寓言当做一个小故事来让学生
读,让他们喜欢读,这样就可以了。

25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即使是熟悉主题的说明文,维持局部连贯的因果推理也是在一定
25、对于说明文的阅读,即使是熟悉主题的说明文,维持局部连贯的因果推理也是在一定

的条件下发生的。

文本阅读中所包含的推理,根据对理解文章的作用,研究者们认为主要有三
类:维持局部连贯的推理,即必要推理;维持文本整体连贯的推理;为了对文本
理解更深入更丰富的预期推理,即精加工推理。
相对于记叙文来说,说明文阅读加工中进行各种推理成本更高的,这种成本
主要体现在心理努力程度的不同。具体说来,记叙文是承载生活经验的载体,记
叙文中的信息与平时生活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因为文本中包含的关系主要是基于
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在阅读记叙文的过程中,读者往往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对自
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回想、联想或者想象,对文中主人公的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
也可以对主人公的将要做的事件或行为作出预期。然而,说明文的作用主要是向
读者传播知识,或说明一个现象等等,而不是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因为
无法导出科学原理等知识。原因即是文本中包含的关系不是基于具体的生活经
验,而是主要基于抽象的逻辑推导或严密的科学实验,读者很难在说明文的阅读
过程进行推理,或进行相关逻辑性的活动。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明
白记叙文和说明文教学的区别,有的时候需要适时的推理,而有的时候只是学习
文本中的知识,如果画蛇添足,那就多此一举了.

58
第八章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八章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的结论
1.阅读心理学相关研究的合理运用是能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师们
要注意到阅读心理学的研究,将他们合理的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当中,能有效地提
高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优秀的教师们也已经越来越重视到阅读心理学的运用,在选取的这 39条
心理学结论中,有三条阅读心理学研究结论被使用到最多,分别是:第 9条:习
得的组织策略能够迁移,可以促进新获得信息的保持。但是组织策略无法自发的
迁移,需要指导才能够进行,阅读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组织策略迁移的一个十分
重要的因素。第12条: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第31条:突出关键
词,有助于学生产生推理,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通过课例的分析,证明这些心
理学研究结论的合理运用是有利于课堂阅读教学。
3.阅读心理学的已有研究成果,为我们阅读教学提供参考性的资料。有些
研究结论还未被运用到阅读课堂。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参照已
有的研究结论,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建议,改进小学阅读教学。

二、小学阅读教学的建议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训练听说读写能力,而阅读又是训练的重点。阅
读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方面
1.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其年龄
阶段的心理特征,既具有稳定性,又可能随着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状况的改变而
发生相应的变化。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的发展水平以及创造力、想象
力等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小学生的主导活动由以前的游戏转变为
学习,口头语言逐渐向书面语言过渡,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小学
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的态度都逐渐迎合社会的要求。在学生的生理逐
59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八章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渐成熟的基础上,心理也逐渐发展为成熟,能够适应当前发展阶段的要求。小学
阅读教学应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在基础阶段,教师要
注意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学生有
效阅读,爱阅读,乐于阅读。同样,在学习阅读的初期,学生不仅仅要学会读通
顺、读准确,更要学习阅读方法,有合理运用阅读方法的意识。学生本身可能并
未意识到在阅读某处运用到了阅读方法,但是学生要有这种意识。

(二)教师方面
1.将运用阅读心理学从教师的无意识层面提到意识层面
在阅读课堂中,教师教授阅读技巧,阅读方式等一般都是基于经验性的,并
没有真正基于学生的位置去考虑。教师们认为“以前我就是这样教的,用了这种
技巧,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师要基于学情,为自己的阅读教学找到一个
合理的依据,要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2.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教育学研究人类接受教育的一般规律。心理学知识,是为了解学生学习的特
点而需要学习的知识。尤其是《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学习心理学》
等知识,这些知识有助于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学习的特点,从而更好的
组织教学。
3.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前面分析过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师应该遵循或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
点。教师可以在学生身心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也可以适当尝试“最近发
展区”的理念,可以稍超前一点,稍微高一点,但不能不顾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这样不仅不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很可能适得其反。
4.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观察学习在儿童的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榜样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重要的,他们会有意去模仿他人的行为动作,尤其是老师、
家长或同伴。教师要从自身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教师要起到一个模范的作用。

60
第八章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当然,教师作为长者,应是学生的指导者,借助学生对自己的崇拜、敬仰与尊重,
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对于阅读的指导,学生会很快认同自己的阅读老师的
想法与做法。小学生尚不能自发运用阅读策略,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61
参考文献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参考文献
书籍类:
[1] 桂诗春. 新编心理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 林崇德主编.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 北京: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
[3] 韩雪屏著. 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 沈德立. 学生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5] 闫国利, 沈德立. 阅读发展心理学[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6] 张必隐. 阅读心理学(修订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7] 王荣生.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8] 迈耶. 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M]. 南京: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9] 莫雷. 阅读与学习心理的认知研究[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0] 沈德立. 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11] 吴忠豪主编. 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12] 周小兵,张世涛等. 汉语阅读理论教学方法与方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3] 周小兵. 怎样教阅读: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4] 王荣生.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5] 王荣生.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16] 张金桥. 汉语阅读与习得的认知心理研究[M].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8.
[17] 张金桥. 汉语句子阅读的心理学研究[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8] 姚春杰.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9] Karen Tankersley. 教会学生阅读(策略篇)[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20] 莫雷. 文本阅读信息加工过程研究:我国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与实验[M]. 广州: 广东
高教出版社, 2009.
[21] 洛林· W.安德森(Lorin W.Anderson) (作者)等, 罗星凯 (合著者),蒋小平 (译者),
张琴美 (译者), 罗晶晶 (译者).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
其测评(完整版)(修订版)[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22] 郭根福. 阅读有效教学:目标·课型·文体·策略[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3] 列夫·维果茨基, 李维. 思维与语言[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4] 范琳, 周红, 刘振前. 二语语篇阅读推理的心理学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6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25] 赵镜中著,吴敏而主编. 提升语文阅读力的教与学[M]. 台湾: 万卷楼, 2011.


[26] 薛锡金. 儿童阅读能力进展——香港与国际比较[M]. 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 2011.

论文类:
期刊类:
[1] 张必隐. 中英文阅读理解之比较研究[J]. 心理学报, 1989(4).

[2] 莫雷. 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结构的发展特点[J]. 心理学报, 1992(4).

[3] 白学军, 沈德立. 初学阅读者和熟练阅读者阅读课文时眼动特征的比较研究[J]. 心理

发展与教育, 1995(2).
[4] 崔耀, 陈永明. 阅读理解中的预期推理[J]. 心理学报, 1996(3).
[5] 白学军, 沈德立. 不同年级学生读课文时眼睛注视方式的研究[J]. 心理科学,
1996(6).
[6] 马晓霞. 图式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J]. 教育研究, 1997(5).
[7] 莫雷. 不同阅读过程文章信息保持特点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 1997(6).
[8] 莫雷. 不同年级学生自然阅读过程信息加工活动特点的研究[J]. 心理学报, 1998(1).
[9] 崔耀, 陈永明. 语义联系类型和强度对预期推理生成的制约作用[J]. 心理学报,
1998(1).
[10] 莫雷, 郭淑斌. 阅读保持的类比结构映射效应研究[J]. 心理学报, 1999(2).
[11] 张金桥, 莫雷. 内容因素对文章结构映射迁移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
1999(6).
[12] 张金桥, 莫雷, 张定坤. 结构因素对阅读保持影响的研究[J]. 应用心理学,
2000(1).
[3] 杨丽霞, 陈永明,崔耀. 汉语综合理解能力的测试及其初步分析[J]. 心理科学,
2000(4).
[14] 张金桥, 莫雷, 文章结构因素对问题解决迁移影响的研究[J]. 心理学探新,
2001(2).
[15] 郭淑斌, 莫雷. 关键词对精加工推理的影响作用初探[J]. 心理科学, 2001(4).
[16] 王惠萍, 莫雷. 篇章阅读理解的认知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4).
[17] 沈德立, 陶云. 初中生有无插图课文的眼动过程研究[J]. 心理科学, 2001(4).

[18] 张金桥, 莫雷. 不同阅读水平对组织策略迁移的影响[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 2002(2).
63
参考文献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19] 陶云, 申继亮. 中小学生阅读课文的眼动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 2003 年(2).


[20] 井世洁, 缪小春. 不同语言理解能力中学生的语篇连贯推理[J]. 心理科学,
2004(1).
[21] 井世洁, 缪小春. 不同语言理解能力中学生的主题推理特点[J]. 心理科学,
2004(1).
[22] 陈向阳, 沈德立. 中小学生阅读寓言过程的眼动研究[J]. 心理科学 2004(4).
[23] 王荣生. 解读“语文实践”[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6).
[24] 金花, 莫雷. 文本阅读中预期推理生成的容量制约性[J]. 心理科学, 2006(2).
[25] 莫雷, 王惠萍. 文本阅读的百年回顾[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5).
[26] 曾庆, 莫雷. 文本阅读中信息精确化推理的初步研究[J]. 心理科学, 2006(6).
[27] 金花, 莫雷. 文本阅读中预期推理激活与编码的语境条件研究[J]. 心理科学,
2007(2).
[28] 王瑞明, 莫雷, 冷英. 我国文本阅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
育科学版), 2009(2).
[29] 王瑞明, 莫雷, 冷英. 我国文本阅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
育科学版), 2009(2).
[30] 沈德立, 白学军. 词切分对初学者句子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J]. 心理学报,
2010(2).
[31] 伍丽梅, 莫雷. 说明文阅读中局部连贯因果推理的产生[J]. 心理学报, 2010(2).
[32] 王荣生. 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J]. 中学语文教学, 2010(9).

[33] 白学军, 孟红霞. 阅读障碍儿童与其年龄和能力匹配儿童阅读空格文本的注视位置效

应[J]. 心理学报, 2011(8).

硕博论文类:

[1] 郭淑斌. 文本阅读中因果性预期推理构建过程的实验研究[D]. 广洲: 华南师范大学,

2002.
[2] 周金业. 认知心理学与阅读教学[D].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03.
[3] 尹林涛. 论阅读心理与语文阅读教学[D]. 云南: 云南师范大学, 2006.

[4] 周小群. 影响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因素的心理语言学分析[D].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07.
[5] 王小芳. 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6] 谭洋阳. 背景知识引入小学语文教学应用的适切性研究. 宁波: 宁波大学, 2011.

6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外文类:

[1] Michael A. Arbib. From Schema Theory to Language[M].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 J. M. Mandler. Stories, Scripts, and Scenes: Aspects of Schema Theory (Distinguished Lecture

Series)[M]. USA: Lawrence Erlbaum, 1984.

65
附录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
附录一:课例中使用到的课文

《海底世界》

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
没有呢?也不是。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如果你用上
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
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
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发出警报。
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乌贼和
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有些贝类自己不动,但能巴
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还有些深水鱼,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
来像闪烁的星星。
海底植物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
还有红色的……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就拿大家族海藻来说,从借助显微镜才能
看清楚的单细胞硅藻、甲藻,到长达几百米的巨藻,就有八千多种。
海底有山峰,也有峡谷。这里富含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蕴藏
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6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

《海底的冷灯》

在海中夜航,要是你注意的话,在漆黑的海面上,突然会看到游来一条火龙,
或是一座彩碑,有时像一行亮堂堂的火炬。
这些灯火是海中的一些动物点起来的。在深深的大海中这种点灯的动物很
多。
有一种灯笼鱼,相貌丑陋,大大的嘴巴,尖尖的牙齿,全身都点着红绿灯笼。
有一种提灯安康鱼,宽宽扁扁的身段,大眼睛生在头顶,头上长着一根能伸缩的
“钓鱼竿”,末端发出很亮的灯光,腹部有一排排的灯笼。还有满身星光的乌贼和
水母。夜航中所看到的灯火,就是它们在海面活动时发出来的灯光。
在五百米以下的深海里,那儿整年是一片漆黑。这些动物虽然有眼睛,但什
么也看不见,那么,它们怎么能吃东西、找同伴、逃避敌人呢?
它们也很聪明,跟人们一样,在夜里,点起灯笼火把来。小动物看到灯光,
就被吸引过来当了它们的点心;它们有了灯光,就能寻找和邀请自己的伙伴;凶
猛的敌人看见了也不敢轻易侵袭它们了。
其实,这些海底动物并不是真正有什么灯笼火把,而是在它们身上具有特别
的发光器官罢了。这些发光器官就分布在它们的头上,腹部和眼睛周围,这样,
它们活动起来就很方便了。
发光器官是由很多能发光的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同吸进来的氧气接触经过
变化就发出光来了。
有些动物,例如海虾,没有这样的发光器官,它只得跟一些发光细菌合作,
自己慷慨地让出肠子和胃里的一些地方,给发光细菌居住,招待它们吃喝,以便
借细菌的光来寻食、找同伴和威吓敌人。发光细菌有地方住,又不被敌人威吓,
也乐于给海虾点灯。它们就这样相互依靠,共同生存。
但是,这些灯光,只发光,不发热,所以人们把它叫做海里的“冷灯”。现在
人们用的那种又亮又便宜又不刺眼的灯管,就是根据“冷灯的”的发光原理制出来
的,它叫“荧光灯”。

67
附录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类的秘密仓库》

小朋友,如果我说“我们住着的陆地是很广大的”这句话,你们听了不会反
对吧!地球上的陆地,的确广大。如果要爬山越岭,经平原,过沙漠,走遍七大
洲的每一处地方,那不知要花多少年代才能走得完呢!
不过,小朋友,你们可知道,地球上还有比陆地更辽阔的地区吗?告诉你们:
那就是大海洋。陆地虽然这么大,但还不到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而海洋呢?
却占了三分之二还多一些。即是说海洋的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两倍以上。
海洋不但非常的辽阔,而且深得惊人。最深的地方,就是把世界上最高的珠
穆朗玛峰放下去,它的山尖也会被海水完全淹没!
就在这浩瀚无边、深不可测的大海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动物、植物、矿
物和其他资源。仅仅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海洋动物,从身长30多米、体重120吨以
上的鲸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浮游动物,就多达15万余种。那数不清的鱼、虾、
蟹、蚌,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和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可做成营养丰富的
食物或制成珍贵的药品。在海底深处,人们还找到了更重要的宝藏,那就是丰富
的石油!而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这伟大的人类秘密仓库中的一部分财富,还有
更多宝藏在海洋深处等待着人们去开发呢。
在弱者的眼里,那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可怕的,在强者的眼里,大海却是那么
的神秘而又令人憧憬,它在召唤一大批才智出众的勇士,运用科学知识去寻找开
启海洋宝库的金钥匙。少年朋友们,立下大志,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准备做一
个征服海洋的勇士吧!

68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

《花钟》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
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
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
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
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
一现……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
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
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
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
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
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
样,组成花的“时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
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69
附录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落花生》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
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
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
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
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也
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7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

附录二:选取失败课例名称表

课例名称 执教者 课例名称 执教者

《蛇与庄家》 何捷 《蜗牛的奖杯》 王志芳

《落花生》 陆友松 《葡萄沟》 黄宗耀

《惊弓之鸟》 许光伟 《慈母情深》 叶耀国

《天净沙·秋思》 徐卫东 《学画》 叶洁云

《精彩的马戏》 韩吉旺 《爬山虎的脚》 李萍

《谁的本领大》 周艳霞 《我的战友邱少云》 郑百苗

《猫》 刘娟娟 《泉水》 肖俊宇

《白鹭》 顾素文 《我和祖父的园子》 周有利

《二泉映月》 马建明 《打赌》 林润生

《开国大典》 纪育华 《中彩那天》 刘学英

《黄果树瀑布》 樊铮 《孔子游春》 张忠艳

《将相和》 贺蕾 《燕子妈妈笑了》 王亚敏

《花钟》 刘仁增 《富饶的西沙群岛》 丁淑珍

《生命 生命》 傅结龙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赵雪玉

《学棋》 刘长永 《咏华山》 吕伏安

《一夜的做工》 徐发金 《丑小鸭》 孔建芳

《小池塘》 刘颖 《巨人的花园》 李丽丽

《日月明》 陈丽婷 《雪地里的小画家》 林清

71
致谢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随着论文的完成也将画上圆满的句号,心中涌起一股离别
式的惆怅,混合着留恋和感激。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在我求学
的日子里,总是能碰到好老师、好同学。与他们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从中
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说是乐趣,其实伴随着更多的艰辛,但同时也收获了许多
人生的智慧和财富,对此,我心存感激。
首先,由衷感谢我的导师王荣生教授,成为他的学生是我今生的荣幸。在我
确定论文方向后的一年半时间里,他给与了我全方位的指导,教会了我如何确定
论文框架、如何进行对论文进行撰写等。在跟着王老师学习的近三年时间里,王
老师有着强烈的带教责任心和学术上的指导,还有很多精神上的鼓励,才让我能
顺利完成学业。跟着王老师参加各种会议,各种活动,甚至因为王老师的关系,
我还能很幸运的参加国家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让我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使
我受益匪浅,为我以后的可以独立进行科研铺平了道路。再次感谢王教授的指导
和帮助。
感谢我的学姐高晶博士,学长步进博士、袁斌博士,我的同门王立娟硕士,
在我开题的时候,给我提供了许多文献资料和指导建议,使我能及时理清思路,
以更好的完成论文。
感谢我的辅导员金钧老师,给与我们生活上、学生上、精神上的帮助。
感谢我所在院校的领导,他们为我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宽阔的平台,使我能
顺利的完成论文的撰写。
感谢我的父母,你们一直以来默默地支持、关心我,激励我不断上进。
最后,感谢参与本论文评阅和答辩工作的各位老师。

7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1]2012 年 1 月在《读写算》中发表《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与应对策略》

7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