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多元智能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自问世以来,在全球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冲击波。仅在美
国,就有上百所学校成为多元智能实验学校,有上千所学校以多元智能理论
为指导进行教学改革。伴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内地对多元智能理
论的研究日渐增多。在对多元智能理论充分研读,对国内外同类研究进行比
较以及内地语文教学现状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并于 2003 年 9 月立项为山东省“十
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下面就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中的精读
课例”教学的一般流程进行介绍。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一个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钥
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身
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的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感叩击学生心扉,
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丰富想象,激活思维,受到情感熏
陶。根据智能类型和认知方式的不同特点,在导入环节中可以采用的方法很
多,如:语言渲染法、对话法、音乐渲染法、说唱法、欣赏法、想象法、图
文结合法、情境表演法、反思法、游戏法。
 
二、认知字词,扫清障碍
 
认知字词,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低中高各年段对这一环节的要求是不同的。低年
级的认知字词一般要放在课内,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而中高年级应该主要放
在课外自学,课堂以检查、反馈为主。认知字词时,借助多元智能理论,运
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认
知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识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展
示法、情境表演法、音乐渲染法、小组合作法、语言渲染法、文字比较法、
朗读法等。
 
教师在执教《秋天》一课时,采用了情境表演法、小组合作法帮助学生
认知字词。教师先请学生自由读书,并且请学生采用查字典、请教别人、借
助拼音识字、上下文猜字等方法自主学习生字,然后和学生做“帮字妈妈找
宝宝”的识字游戏。教师首先用这样的导语激起孩子的游戏兴趣:“躲在每
个课桌纸袋子里的是调皮的字宝宝,字妈妈正在焦急地寻找他们,随着字妈
妈呼唤宝宝的名字,请热心的小朋友又准又快地帮忙找到字宝宝。”教师扮
演字妈妈焦急地问:“‘飘落’的‘飘’在哪里?”小朋友边举起找到的卡
片边说:“‘飘落’的‘飘’在这里。”这样认知字词的游戏既提高了学生
的识字效率,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读准了字音,扫清了阅读的障
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一篇课文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学生在认知字词、扫清文字障碍后,教
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出发,形成对一篇课文完整的鸟瞰式的全景图。正
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知道文
章之大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我们通常会借助多元智能理论,采用语言渲染法、想象法、图画再现法、朗
读法、反思法、小组合作法、文字补白法等,来达到感知课文梗概的目的。
 
教师在执教《爬天都峰》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
“读了课文,现在请大家想一想:课文中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有的
说“写天都峰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说“第二自然段也给我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紧接提问:“其他同学也这样认为吗?看来,天
都峰给大多数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在学生提
出的问题中,有些可以解答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随机解决。对学生提出的
“汲取”的意思,教师随机板书,并梳理“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
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汲取’是什么意思呢?这一老一小是怎样从对方身
上汲取力量的呢?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读书进一步
学习印象深刻的内容,并解决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这一教学环节中,教
师采用反思法、对话法等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并把学生印象
深刻的内容及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梳理出来,理清课文脉络。
 
四、把握文眼,重点品读
 
把握住文章的文眼,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获
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体味到文章或激昂悲壮、或凄
凉深沉、或清新明快的丰富情感。因为学生身上所具有的强势智能不同,可
以借助各种方法,或者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在个性化的阅读与多元感悟中完
成对文本的探索,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文眼,并做到有重点地感受、品读。
语言渲染法、批注法、比较阅读法、对话法、文字补白法、朗读法、音乐渲
染法、想象法、图文结合法、情境表演法、反思法、计算法等都常用于这一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谈到圆明园的风景名胜,先让孩子
们自由选择一处说说感受,有的孩子说,“蓬莱瑶台”在云端里若隐若现,
仿佛人间仙境!有的孩子说,“平湖秋月”在夜晚的灯光映衬下感觉很朦胧,
住在那里一定会做美梦。还有的说,“雷峰夕照”中的雷峰塔真高,直冲晚
霞,真壮观啊。
 
当孩子们还沉浸在对圆明园忘情的描述中时,老师拿出雨果写的文章,
让孩子们深情朗诵法国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
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运
用朗读法、对话法、比较阅读法等不同方式,引领孩子不知不觉走进了圆明
园,也走进了文本。
 
五、内化入情,回归整体
 
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不尽相同,他们所呈现的阅读体验的方
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表述……教师应该尊
重他们的选择,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引领孩子们更深地走入文本深处,升华
情感。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们经常采用诸如语言渲染法、文字补白法、朗读
法、欣赏法、图画再现法、反思法、评价法、小组合作法、分享法、游戏法
等来达到教学效果。
 
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对故事的结局,就可以放手让孩子们根据自
己的心理、能力特点去合理创设。有的孩子说“在那种情况下,可怜的小羊
别无退路,只能被凶恶的狼吃掉”;有的孩子说“小羊急中生智,忽然计上
心头……”;有的孩子说“小羊见状不妙,就采取了拖延策略……”等等。
这一环节中,教师正是借助想象、文字补白等方法,在为课文设计不同后续
故事和结局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情感体验,领悟文本内涵。
 
六、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比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善于为学生
搭建一个课内外知识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学习好、理解好、运用好课堂上所
学的知识,以课堂为起点,适当进行背诵、写字、词句积累、运用等方面的
训练,并且到课外去汲取更多的东西,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一环节
中,我们较常采用的方式有:对话法、朗读法、说唱法、欣赏法、情境表演
法、反思法、小组合作法、实践法、游戏法等。
 
比如,学习了《敦煌莫高窟》一文后,学生对我国古代灿烂文化深感兴
趣。教师因势利导,帮助学生组织多个学习小组,让各小组分别围绕“古代
伟大建筑知多少”去搜集祖国著名古代建筑的资料,并根据各小组的兴趣、
爱好,以“古代建筑摄影展”“我的古建筑之旅”“妙笔生花话建筑”等不
同的方式汇报总结学习收获。在这一拓展活动中,教师运用小组合作法、实
践法,帮助学生在搜集、整理知识的同时,接受了一次灿烂古文化的洗礼,
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