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5

Rasional Kurikulum Bahasa Cina Sekolah Rendah

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任务
一、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时代背景
1 新世纪的呼唤
o 教育的竞争,谁能掌握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
谁就能在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o 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不约而同地发起面向新世
纪的教育改革。
o 课程改革主要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教育提
出新目标、新要求来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
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及提高人才
培养质量。
一、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
为何需要改革?
存在明显的不适应和差距
课程目标:知识技能取向教育理念陈旧
课程内容:难、繁、偏、旧,且过于注重书本知

课程结构:严重的“分科主义倾向”
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
课程实施:太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
训练、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课程评价:选拔取向、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
忽视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
为何需要改革?
考试过多
考试内容偏重知识的记忆
重视少数 / 一部分学生

为了根治基础教育的种种弊病,为了应对时
代的呼唤,为了赶上世界课程改革的时代,
教育部决定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
一、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时代背景
2 语文学科的发展
o 根据世界语言、文学、哲学、美学及语文课
程的发展情况及各类语文文字研究、文学研
究、文艺理论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来
看,也收获良多。
o 有助于我们认清语文丰富的内涵,接受存在
主义美学及提供了新视角。
o 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重视学生的主动发
展及课程的现代化。
一、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时代背景
3 世纪末的反思
o 各种考试、评估措施,使“训练”与“应
试”被质疑。
o 反对:“训练”成为“应试”的手段
o 反对:“应试”成为“训练”的目的
一、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时代背景
4 十年课改的检验
o 存在语文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支离破
碎、缺乏整合、功能单一、死记硬背、机械训
练等弊病。
o 要语文教学变“新”了:采用新教材,新理
念,新学习方式,学生的新创新思维、探究精
神和创新潜能才得以开掘。
o 要语文教学变“活”了:教学法活了,学生能
够感受语文学习的生动与美好。
一、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时代背景
o 要语文教学变“宽”了:教学目标增宽,注
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教学渠道拓宽,教
学视野扩大,注意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与学生经验世界的联系。
o 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课外、校外的联系,
使语文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
何谓“工具论” ?
o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 是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
- 比喻以达到目的的事物
o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表现是使学生能运用语言文
字这工具,顺利投入听说读写活动,体现了它
的工具价值。
什么是“人文性”?
• 根据《辞海》解释:
- “ 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 范式人类的各种文化都可以用“人文”涵盖。
- 语文当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学生
阅读的一篇篇课文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
容,学生凭借这些课文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
必然受到情感的熏陶、道德的教育、获得方方
面面的知识。
什么是“人文性”?
• 教母语,同时也就是在教民族的文化、民族
的思想、民族的感情。
•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 语文的工具与人文性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偏
废,也不可分离。
• 就是说,没有离开工具性的人文性,也没有
离开人文性的工具性,工具性是语文
之“表”,人文性是语文之“里”,两者是
一体化的。例如:“我爱傲放的梅花”意
义?
二、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 新课程的基本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
发展
• 这意味着 21 世纪基础教育的课程必须顺应
时代潮流,追求课程理念。
二、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一)教育民主
• 课程必须谋求所有适龄儿童平等享受高质量
的基础教育
• 平等与高质量指内在统一;若将高质量从平
等中人为删除,不顾教育质量,那么课程就
会变得软弱无力,甚至属于“平庸化的课
程”,背离了民主的要求。
二、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一)多元文化
• 必须追求及灌输多样文化的教育价值
• 通过课程教育学生尊重所述文化体系,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

• 通过课程教育学生面对其他文化,能够
尊重不同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尊严和
差异。
二、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 能够将自己的价值和自己所属的文化体
系相对化,发展尊重他人的能力和应对
挑战的技能。
• 通过课程教育学生在相互理解、尊重差
异的基础上,以完全平等的地位与他
人、他民族。他文化展开持续而深入的
交往,发展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合作
的能力。
二、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三)回归生活
• 回归生活的课程在目标上意味着要培养会
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的人。
• 这种人既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善于自
知,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善于“发
现他人”。
• 寻求学校课程、家庭课程、社区课程之间
的内在整合与相互作用。
二、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四)关爱自然
• 课程必须把关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
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
• 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看护者,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 这是一种“生态伦理观”、一种“关爱
伦理学”。
二、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五)个性发展
• 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
立性、具体性和特殊性。
• 个性发展包含了社会性,个性的成长是
在生活中、在持续的社会交往中进行
的,因此课程应创设有助于个性发展的
社会情境;个性发展又是持续终身的、
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因此要构建适应终
身学习的课程体系。
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 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4. 努力建设开放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1 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
展”
“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
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 = 语文能力 ?
什么是语文素养?
• 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
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修养和情趣
人格修养。语文能力包含与“语文素养”中。
• 语文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其内涵和构成因素十分
丰富
- 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 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
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
文化品位、审美情趣。

语文素养 = 语文能力?
• 语文素养是一个动态实施的过程
- 具有积极的态度和热烈的情感
- 能调动既有的认知结构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 能以坚定的意志完成任务

完成一项语文任务须具备:
与任务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对于这项任务的具体感悟和思维水平
• 语文素养是一个逐渐养成和持续作用的过程
- 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

开拓知识视野 —有助语文的积累和提高文
化品位
一般智力的发展 —有助于语文思维的发展
语文知识 —为语文技能定向,有助

熟练的言语技能
• 《大纲》:“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 《标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

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

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

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

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

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

展。”
思考活动 1 :
小学生的文学素养亟待提高,试针对我国目前学生的语文
水平,逐一回应一下各项标题。
(请参考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 2010. ( 12-19 页)
(一)小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原因
(二)提高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必要性
(三)文学教育需要建立多元的、开放的文学观念
–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 文学教育中的情感问题
– 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四)文学与读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五)加强文学教育的关键
绘制思路图:
语文素养的心理学观点
(一)语文素养及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 美国心理学家 加涅 Robert Mills Gagné
(二)语文素养的心理学解释

(参考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19-22
页)
美国心理学家 加涅
Robert Mills Gagné
五类学习结果

言语 智慧
信息 技能
学习
结果
认知
态度
策略
动作
技能
1 言语信息

语文知识 – 语法 / 修辞 / 拼音 / 句

课文内容知识 - “ 道” 文章所陈述或蕴
含的道理

课文背景知识 - 课文时代背景 / 作者生


平 / 写作意图的知识
2 智慧技能: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述自己思
想的技能并体现在字词句篇中
字词学习:字体知识、字体结构、搭配、字

运用

句子学习:语感、词汇基础

篇章学习:理解课文和内容后进一步

习文章结构
3 语文认知策略
• 是一套学习语文的程序
• 支配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高其学习效率
• 包括记忆字形方法、阅读课文方法及构
思取材方法
• 阅读课文策略:
浏览 - 提问 – 在阅读 – 自问自答 – 回
顾全文
4 语文动作技能
• 主要包括发音技能和书写技能。
• 拼音、朗读中含有发音技能,要求口
腔、舌头的肌肉协调。
• 用毛笔书写时,要求手部的肌肉协调能
力。
• 语文素养中的写字及口语交际能力都需
要有动作技能的参与。
5 语文情感与态度
•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里面
蕴含了许多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内容。
• 两方面:一是道德、二是审美
• 道德:歌颂、赞美的人物可以作为学生模仿的
榜样,从中习得做人处世的价值标准。
• 审美:课文作者在文章表达的情感、描绘的美
好意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陶冶情操
的目的。
• 语文素养中的情感态度、审美情趣、文化品位
等内容基本上属于情感态度范畴。
加涅五类学习结果
• 有利于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实现
• 在《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提到要促进五类学
习结果的习得,就要从内外两方面来满足各类
结果习得的条件,即教学及理论指导。
• 如动作技能的学习规律为教师示范、练习、反
馈,所以学习语文中的发音、朗读、书写基本
技能时,需要教师作示范,而后学生练习,教
师再提供反馈。
加涅五类学习结果
• 态度学习的最佳方式是为学生树立榜样提
供其观察模仿。
• 要对学生进行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时,
要选择些人物形象一鲜明、体现我们所倡
导的价值观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欣赏
中感知作品所塑造的榜样内涵,从而习得
相应的态度和价值观。
• 语文素养不仅仅是阐明了语文素养的含
义,更重要的是为培养语文素养指明了方
向。
课前自我思索:

• 谁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扮演什么角色?
• 在课堂学习中,你作为语文老师如何分配教
学的时间?
• 指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其最终的目的是什
么?
• 指导阅读课文的任务是什么?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a )关注人文精神——就必须重视在教学过
程中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注意教学内容的价
值取向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 关注课程的人文精神,需要研究学生的学习
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经成为教育界
的共识。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
不能不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并按照科
学的学习规律去办事。
1900 年 -1990 年学习观念的变化
主导 理论流派 学习 研究基础 教师角色 学生地位 教学方法
年代 观点
1900- 行为主义 反应 人为情景中的 奖惩的实 奖惩的接 练习实践
1950
增强 动物实验 施者 受者

1960- 认知主义 信息 人为情景中的 信息的分 信息的接 讲授教材


1970
加工 人类个体 配者 受者

1980- 建构主义 知识 真实情景中的 探索性学 意义的建 参与讨论


1990
建构 人类个体 习任务的 构者 ,有指导
指导者 的发现
研究近百年的学习观念,我们得到的启
示:
同一信息在不同的学生头脑中的形态是不同的
学习是个别主动、积极的选取材料和吸收的过

学生并非一块空洞的等待吸纳所有水分的海绵
教学活动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什
么”、“为什么”。
研究近百年的学习观念,我们得到的启示:

• 教师应该是学习活动的引导着、规划者及组织
者。
• 教师应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出有
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 创设平等自由、互助合作的学习气氛,引导学
生通过持续的概括、分析、推论、假设等思维
活动,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讨论
以下两个教学片段,教师都试图“尊重学生
独特的体验,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试分
析个别教学的效果。
1. 《小猴子下山》教学片段,(第 9 页)
2.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段, (第 10 页)

吴宗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小猴子下山》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

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底下。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

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

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

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小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小猴子下山》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潜藏的价值观是什么?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
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
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
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生:我觉得小猴子见一样,爱一样,结果什么也得不到,很傻。

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贪心的猴子。

生(叫起来):我认为小猴子很聪明,它要的东西一样比一样好。”

师(翘起大拇指):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
《狐狸和乌鸦》

狐狸在树林里找吃的。他来到一棵大树下,看见乌鸦正站在树
枝上,嘴里叼着一片肉。狐狸馋得直流口水。
他眼珠一转,对乌鸦说:“亲爱的乌鸦,你好吗?”乌鸦没有回
答。
狐狸赔着笑脸说:“亲爱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狐狸
一眼,还是没有回答。
狐狸又摇摇尾巴说:”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
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就唱
几句吧!”
乌鸦听了狐狸的话,非常得意,就唱了起来。“哇……” 她刚
一开口,肉就掉了下来。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狐狸和乌鸦》 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潜藏的价值观是什么?
片段(一)教师片面强调尊重,放弃了教师的
引导,从而导致置文本本身的价值取向不顾,
放任学生对文本的误读。

片段(二)当发现个别学生的体验与文本价值
取向发生偏差时,允许学生“自圆其说”,从
中适时点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并且通
过协商、讨论、辩论的沟通方式进行评价,使
整个课堂回归“主流”。
什么情况下应该宽容? 主流的社会
什么情况下应该引导? 价值观念

当学生的感悟≈ 文本的价值取向,但不违背社会价值
观念 宽容对待

当学生的独特体验 ≠ 文本的价值取向,也不符合社
会的主流价值观 加以引导(并非训斥),适
时点拨,使学生领会、感悟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语文课程和教学的
改革具有特殊的意义。
• 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对作品的体验。
• 教学是通过阅读课文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
评价,以提高个人从课文激发思维能力的
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
思想的交流。
2.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b )注重语文的实践性
• 言语实践是一种情境性的活动:
- 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
- 人与人之间交际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北京之中
- “ 语境”的概念和原理,其积极意义是引导母语教学进
入现代语言教学的领域

• 言语实践是一种过程性的活动:安排
• 言语实践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综合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多方面的技
能,以及将知识、技能与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人格养成有机结合。
• 言语实践是一种合作性的活动:小组活动、讨论等
( c )重视感性把握、整体把握
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搭石》
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
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每年汛( xùn )期,山洪暴发,溪水
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
必须脱鞋绾( wǎn )裤。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
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
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
就是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
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
( qiǎn )责这里的人懒惰( duò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
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
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
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 sú )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
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
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
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
( xié )调有序( xù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
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 chuò )绰,给人画一般的美
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
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
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
人总要伏( fú )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
们美好的情感。
讨论
试分析以下教学片段,说明教师如何让学生
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
1. 《搭石》教学片段

吴宗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11 页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教师给学生想象的空
间,使学生在议、说、写等语言实践中,领
会并学会运用“假如…”句式,积累了语
言,深入感悟了文本的内涵。

假如 ······ 总会
3. 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死背、机
械训练的现象。

- 课程改革重点:
( a )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 b )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 c )探究式学习—在探究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 a )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 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正视发展个性、培养创造
精神的重要途径。
•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 主动学习的潜能
- 阅读求职的潜能
- 表达交流的潜能
- 探究、创造的潜能
- 自我完善的潜能
( b )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
神,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和谐共处,共
同生活。
• 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互助性的学习
• 学会共同生活
• 合作学习的特点 (多向交流、平等参与、
教学相长)
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有三种:
1. 复杂的学习内容
2. 开放性的内容
3. 彼此相对独立
吴宗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15-16页

• 合作学习需要注意:
1.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2. 需要对合作学习内容进行筛选
3. 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4. 合作学习要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
5. 合作结束,小组展示过后,要有总结评价
- 谁做总结?
- 评价什么?
6. 给学生充分的合作时间,使合作能充分的开展。
(c) 探究式学习—在探究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师不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他们围绕问题作出各种
假设、尝试、然后收集、分析、整理资料,进而得出结论
• 探究是人的潜能 - 好奇心、求知的欲望
•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开放视
野)
• 探究学习要发扬的三种精神(怀疑、探究、求实)
• 探究学习的三种关系(理解与探究、自主与合作、解疑与
存疑)
• 语文探究和科学课程的探究有区别。
• 科学课程探究—科学事实
• 语文探究—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构成规律,
对语言文字的体会和感悟
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化选择将成为事实
- 语文科的课程内容:
( a )定篇
( b )语文知识
• 语文教材将呈现“多元化”的格局
- 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语文教材改革:“一纲
一本”走向“一纲多本”走向“多纲多本”。
- 使用不同的课程资源

• 树立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等专业准则
- 课程内容:语文课程形态、语文教材形态语文教学
形态
- 语文特级教师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创建“教学模式”、
“ 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的任务

• 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
• 初步培养语文能力
• 初步学会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
学习习惯
• 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 情感、态度和个性心理品质方面的任务
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虽降低了对语文知识的要求,
但并不是说语文知识的不重要。
认知心理学家把知识分为三大类:
• 陈述性知识 —关于世界“是什么”的知识
what
• 程序性知识 —关于 “怎么办”的知识 how
• 策略性知识 —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对学习任务
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
控。
现行语文课程的标准的指导思想是:
• 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
向能力方面转化,尽量使学生在语文实践
中逐步领悟和掌握。
初步培养语文能力
1. 识字写字能力
2. 口语交际能力
3. 阅读能力
- 认读能力
- 理解能力
4. 习作能力
1. 识字写字能力

• 小学低年级要以识字为重点
•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 认识常用汉字: 3000 个左右,其中 2500 个左右
会写。
• 会使用字典、词典,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 硬笔书写楷书,能做到正确、洁净、行款整齐,
有一定的速度
•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2. 口语交际能力
• 倾听
辩音—能够听清楚别人说的话
理解—能够理解对方说话的重点、本质性
的含义以及说话的感情色彩
回应—能很快判断出对方观点的正确与否、
目的性等,同时决定作出什么回应
• 表达—用词恰当,条理清晰,语调高低恰当,
语音强弱适度
• 回应—交流时能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
3. 阅读能力
- 认读能力
用过对文字符号的感知,了解这些符号
所代表的意思
- 理解能力
理解不仅是了解表面的意思,而且要能
理解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含蓄之意、弦外
之音。
- 初步的品评和欣赏能力
鉴别文章的能容、形式、风格,给予评论。
4. 习作能力
• 能把内容写具体
• 能表达真情实感
• 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 能根据需要进行分段
• 做到行文通顺
初步学会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 学会学习是当今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 其意思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 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
- 课前预习
- 勤于思考、质疑问难
- 勤读书、勤作文
- 写好字、说好话
- 读书做笔记、随时积累
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 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 能够使学生把书本读丰
满,写文章能够具体、鲜明、生动,说话具感
染力。
• 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听话、阅
读方面分清主次、抓住要点,说话、习作能够
调理清晰。
•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
素质人才
情感、态度和个性心理品质方面的任务
•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
趣。
•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
态度。
•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体系
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建议

•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
择教学策略

杨九俊《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15-19 页
M1 辅导题:
讨论下列课文的中心思想及难点,并针对书中提
及的教学,进行深究分析:(按照语文课程的基
本理念对其进行评点。)
( a )《小猴子下山》
( b )《狐狸和乌鸦》
( c )《搭石》
( d )《如梦令》
( e )《少年闰土》
( f )《夜晚的实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