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6

语文是规范课,不规范的

口语不该“包进”课堂内
学校的语文教育

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熟练地掌握和运用
语言文字

通过经典规范的文章的阅读学习,掌握
内化和规范化的语文知识

追求语言体系的稳定和规范
一般的口语学习

不需要进学校进课堂并开设专业的语文
课程

原生态的口语学习靠自然的习得并非专
门化的学习
语文学科的责任

传承汉语优秀的传统积淀

强调规范的养成:文字规范的养成、
文章格式规范的养成、交际表达规
范的养成
语文课是代表民族语言的学习
课室,其他语言的教育学和教
育理念不能全单照收。
• 从人类文化的纵向发展看,语文具有极强的民族性。

• 系统的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但是各民族的语言各不
相同。

• 因此,语文学科是学习中国语言文字与文学的学科,
其民族性是不言而喻的。

• “ 语文”一词出现在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

• 1905 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开始开办新学堂。
• 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
科,教授的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

• 五四运动后,提倡白话文,于是当时中小学改设“国
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
或儿歌、故事等。

• 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
迅、叶圣陶、谢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

• 在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丐尊二人提出了
“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
• 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
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获得了政府批准,“语
文”也随之成了中小学生的一门主课。

• 从“语文”一词的由来中,我们不难发现语文学科是上
承中华五千年文化,下启 21 世纪华夏文化篇章的学科,
它更是培养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启迪民族文化创
造力的重要学科,是具有极强民族性的学科。
• 汉民族的语言学习具有汉民族特有的规律。

• 母语教育定名为“语文”,突出了口语与书面能力
的培养,但却忽视了汉语与外国语在教育内涵上的
根本区别。

• 直到 1963 年,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才明确规定了
“使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目
的。

• 同样直到 1986 年才增添了“使学生热爱祖国语


言”的内涵。
我们应十分明确:

“ 语文是个民族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受
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制约,而且还受
这个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心理特点的影
响。”
• 因此,注重汉语规范的习得和学得,同时按照汉民
族学习汉语言的特定规律去组织语文教学。而不是
机械照搬西方和前苏联的教育学和语言学理论,从
而防止语文教育“旧病未除,新病又添”,就成为
汉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 语言是工具论”,熟练地掌
握和运用语言文字是课堂的唯
一目的。
交际工具 语言 思维必备的条件
“ 语文是工具”的后果

• 泯灭了语文教育启迪发展智力丰富完善人格人性的
伟大作用,把语文课搞成单纯的工具课,那就是只
剩纯技能操练和形形色色的文字游戏或练习。

• 语文被当成了语言文字训练课间接地训练成应试手
段。这造成学生死记硬背,脱离人文精神。
汉语教学
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是课堂的唯一目的 不能

这是因为……
• 汉语不能像外国语言的教学工具课的成分可以大一点
外国语言
- 沟通
- 书写
汉语
- 沟通
- 书写
- 字带有意思,还可以深入研究字的历史
语文到底是什么?
以往的语文和当下的语文差别

缺失

生命本位 语言本位 学科本位 教学本位


语文
• 具有稳定性
• 围绕着语文的内涵、语文的功能展开
• 赋予学生语文素养,完成学生的人格发展

• 具有变异性
•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教育背景,语文的定义也不同
语文不只是语言、文学、语言课程、人文、
人文课程…

语文是体现了五大本位
(生命、语言、学科、民族、教育)的学
科语文教育
生命

语言 学科
语文

民族 教育
生命本位
• 语文教育注重学生生命的发展和发扬,
使学生的生命本质、价值和境界得到不断的
体现和提升。

• 语文教育从言语的习得和学得中给人正确的
言语人格意识的定位。
语言本位
• 语文教学是言语和语言的教学

• 语文教学体现于语言本位, 才不会造成教学内容泛化和形
式化(才不会出现东拉西扯的“茶馆式语文”)
学科本位
• 语文强调

知识的系统性
内容的确定性
语言技能的可训性
实际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本位
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文教学来培
养语文素质和能力
伪语

泛语文 反语

课堂非
语文现

“ 泛语文”
“ 泛语
文”
是中小学语文教学难以
克服的痼疾
 语文教学研究者和工作者的浪漫情怀或
不切实际有关

 他们将整个教育的目的当成语文教学的目的,使
语文教学承担整个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 因此,语文教学内容虽然包括了很多其他教育内
容但是也同时失去了自己的学科本位。
其次,语文教学工作者未
能正确把握语文教学内

将文本内容当成教学内容

将其他学科的教育内容当成了语文学科的教育内容,
导致语文教学内容泛化,混淆语文教学对象和范围。

许多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地理课、历史课或其他课。
“ 伪语文”
“ 伪语文”的内容

一、看似语文其实
与语文相关度很小 二、伪情文,伪励
或近乎无关的教学 志文和伪哲理文。
内容。
存在于文学常识的教学中
不能在人文方面给学生熏陶

不能在语言方面给学生滋养

不面向学生的发展

不面向学生的应试
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及
语文考核经常出现内容之一。

“ 句子排序或段落衔 句子或段落之间有严格的时间、
接” 空间和逻辑顺序。

实际课堂教学和测试中,这样
的训练和测试很难真正检测和
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浪费
学生的时间。
“ 反语文”
• 语文曾经出现两种不同的倾向:

• 过分强调思想性(把语文课当作政治课)

• 过分强调文学性(大讲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篇
章结构)

• 结果:言不成句,语病百出,学生得不到语言上应有的
营养。
• 语文教学本应起到关怀人生、滋养性灵、激发想

象、提升品位的作用。

• 在这样的扭曲和异化中,逐渐变成了枯燥乏味、

压抑和摧残人性的知识之学、技能之学。
• 杨东平指出:

• “ 应试教育的最严重后果之一是将以树人育人为旨的基础目
标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

• 这样一来,语文和语文教学走向了它的反面,称为反语文和反
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不见了人性、人道、人本,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悲哀。

• 如:学生为了高分不惜诅咒自己的亲人以编造情节
• 教育的应有之义是面向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最后提升

人的生命。

• 教育和学习应该内在于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动中,而不是外

化和异化。
语文不教学生什么 ?

已懂的 虚假的
不教学生已懂的
• 开始语文教学的时应充分分析——哪些是学生目
前已知的,哪些是学生自己借助于工具书或思考
就能弄懂的,哪些是学生如果没有教师的资料的
帮助很难弄懂的。
• 凡是学生已知的、已懂的、坚决不再浪费课堂的
有限时间;
• 凡是学生自己借助于工具书或思考一下就能弄懂
的,教师不必花时间教。
不教学生虚假的
伪圣化 伪情化
引导学生向上向善,但不
常见人为拔高抒情部分
能无限延伸

培养一个“真人” 煽情为主

主要为人底线(利己不损 “ 为情造文”、“为理造
人)、责任的教育 文”、“为文造文”

不能够要求学生无私无我、
例:《鸭儿饺子铺》
舍生取义
语文教什么上的其他
错误认识
 教语文就是教教材或用教材教
错误之一:教语文就是教教材或用教材教

把教材当成主要的教学内容是 1988 年《语文教学大


纲》的规定,那些年,我们也是那样教的。当然,一
早也知道那是不恰当的。
作者认为“用教材教”是错误的。根本原因是“用课
文教,面临着用课文重点实现课文所蕴涵的多重目标
或内容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学的盲目性问题始终没
有得到解决。”
• “ 用教材教”的提法应该没有问题,赵镜中先生也提出
“教阅读”的观点。作者说的错误,应该是教材本身没有
系统的学科目标的问题,以及年级、课时目标不明的问题。
而不是“教什么”的错误。

• 所选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同时应该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然后在教学内容下选择能实
现教学目标、内容的具体例文,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主
要选用例文中能体现和落实教学内容的部分进行教学。
语文教什么上的其他
错误认识
 语文教学以阅读为主体
听说读写 阅读写作并重
• 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语文程度
a) 能读一般的书籍报刊
b) 能写一般应用的的文章
c) 能运用基本的工具书

• 读与写有着密切的关系
• 阅读是写作的根
• 阅读会直接影响到表达(写作能力)
如今比较侧重阅读教学
• “ 阅读独立目的论”——讲读教学成为主流
• 要求学生细读
• 逐字逐句
• 明白了解主题思想、辨明文章主旨

• 导致听说教学、写作教学的边缘化、退化、萎缩
• 说退出了语文教程
• 写沦落为读的附属
教学生
“生
命”

教学生 教学生
文言素 语言
养 语文教
什么

教学生
教学生
逻辑和
知识
理性
语文教学生“生命”
抨击各种残害生
命的思想、制度
和行为

引导学生感悟生 赋予生命以现代
命 品格

教学生 引导学生如何真
培养对生命的珍 实地活、快乐地
爱和敬畏意识 “生 活、有价值地活
命” 和诗意地活
语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语文学科—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 不仅是学习语言和言语,而是它具有其他学
科所不可代替的人文熏陶、人文关怀功能
• 通过文学的经典作品,得以与大师进行心灵
的对话与沟通。
培养对生命的珍爱和敬畏意识
“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到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
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
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
一头栽下时,怎样治疗内心淌血的伤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
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
能度过难关?跌倒,怎样可以变成远行的力量?失败,为什么往往是
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

青少年自杀事件提升
必须让学生意识生命的唯一和可贵
从孩子时代起就学会珍爱生命
引导学生感悟生命
* 太多老师不是从生命在逆境中如
何 做到柔软和圆滑,感受苏东坡的
旷 达和释放,而是简单地从思想高
苏东坡的 度上去分析苏东坡作品的积极和消
极意义。
黄州诗词 * 本来的很好感悟生命的教学内容
被上得索然寡味,面目可憎。

感悟生命有时还可以 * 学会如何拯救生命
从我们对待其他生物 * 虽然救不完所有人,但
的生命入手,例子: 是可以救一些人,可以减
轻他们的痛苦。
《这条小鱼在乎》
抨击各种残害生命的思想、制度和行为
• 不少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塑造的往往是一个个及纯朴率
真、敢爱敢恨敢作敢当但同时又嗜血如命、杀人如麻、
把杀人当儿戏、视生命如草芥的英雄、壮士。
•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情与理的熏陶。
• 无论如何,都应该珍惜别人的生命,同时也珍爱自己的
生命。
赋予生命以现代品格
• 语文教育应跟上时代的步伐,灌输良好的价值观
欣赏孤胆英雄、孤独求败的武林高手

莫忘双赢和合作更应该是为人处世应有之举

为朱自清的父亲对朱自清的爱感动

应想到朱自清对父亲的感恩和宽容更是
化解亲人仇怨或矛盾的良方
引导学生如何真实地活、快乐地活、
有价值地活和诗意地活
• 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
• 学习经典作品就是走近先贤和时贤,用他们健康高尚
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结构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让我们清清楚楚地感受到字里行间跳动的游子的生命气
息,就仿佛真的感受到余光中那动情的描述:
“杏花。春雨。江南。”
语文教学生语言
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目标
• 教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形成他们的识
字与用字、阅读与写作以及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要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 语文教学只有在民族语学习这个意义上
才具有与其他学科截然不同的是使命
• 民族语不仅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最重要载体,
而且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本身,对下一代进行的
民族教育,是传承、延续、发扬民族精神、民族文
化的必然选择。
• 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下一代进行民
族语的教育
当今现象
• 遗憾的是,在社会急剧转型、浮躁功利的今天,太多的人
在使用汉语时非常草率、随便,太多人喜欢对汉字糟蹋、
滥用、进行随心所欲的组合、代替。简约精辟、意义完整、
结构定型的成语被滥用谐音篡改得面目全非
• 任意生造的各种时髦语言花样别出,让人摸不住头脑,错
字、别字屡屡出现在书籍、报刊和电视
海德尔:“语言是存在的家”。

• 我们的语言同时反映我们的精神境界、我们的人格
心灵,我们的思维智慧,我们的自律规范,因此我
们的语言必须规范、纯正、理性、优美。
• 规范、干净、理性、优美语言的形成是规范社会、
文明社会形成的前提。
• 教学生语言已成为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
语文教学生知识
语文陈述性知识教学的必要性
“ 语文知识”教学
“ 语文知识”何指 的“淡化”
教学生知

实施语文知识教学 “ 语文知识”教学
的有效策略 的必要
语文知识指?

死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
活的语文知识
(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即静态的、以显性特征呈现的,可以以系统的方
式传授和记忆的方式获得的知识

主要回答“是什么”和“怎么样”
语文知识教学有必要吗?定的!

“ 没有哪一门课程,能够既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作为一门
课程而存在,又能离开一个
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展开它的
教学过程。”

刘大为先生
简单的学习

跳过

通过

陈述性知识
模仿
获得
复杂的学习

死性知识
实施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注意“学”、“用”结合

注意语文知识教学的系统性

注意确立“适切、精当、致用”
注意“学”、“用”结合
陈述性知识的重要性: 语文知识教学应致力于
为学生学习语文打下基础 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

掌握诗歌的意象、意境 一、发挥实际功能,
服务现实需要

对把握诗歌的 二、运用语文知识研究语
本质特征有帮助 文现象、探索语文的规律
语文知识教学应在教学陈述性知识之余,对学生进行程序性
知识的教学,达到“学语文”和“用语文”的统一
注意语文知识教学的系统性
• 语文学科必须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 知识体系的构建应本着“科学、全面、有序”的原则
• 所面对的问题
1. 内容与目标不相一致,甚至截然相对
2. 内容不正确,且数量不少
3. 内容以一种极不确定的面目呈现,又是笼统得几无内容
4. 许多迫切需要教的,无内容
5. 充斥着乱七八糟的内容
注意确立“适切、精当、致用”

适切 关注语文知识教学的具体内容

精当 少而精,具有启发性

注意情境化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言语
致用
实践中操作和运用
教学生逻辑和理性
社会缺少逻辑:民族缺少理性,缺少质疑,
缺少合理性、合法性的追问

教学不重视逻辑:中小学生的作文里,出
现偷换概念、转移话题、东拉西扯、否认
事物和概念相对确定性的相对主义

对语文教育者重要的是:如何根据中小学
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确定合适的逻辑教
育内容,对学生实施适合的逻辑教育
语文教文言素养
得到一些感性
的知识
对语言发展有 掌握阅读古典
初步的认知 作品的能力
文言素

提高语言能力 丰富学习词汇
文言文该不该教?

教 • 继承文化遗产
• 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 滥用古文词语 不教
强调文言文已
是死去的语文

强调优秀文言 主张文言作文
作品对学好白 与白话作文秉
话文的重要性 性不驳

专家秉
持不同
意见
如今,白话文 > 文言文
• 学习是为了提升运用白话文的能力
• 教学质量考察应该以
• 掌握及运用白话文以及文言文为标准

• 文言文依然存在于生活之中
• 小说
• 诗歌
• 歌曲
语文怎么教?
语文教学可教吗?

不教之教处
半可教处
不可教处
可教处
可教处
• 语文知识是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掌握的 例如 : 字,词,
句,篇,语,修,逻,文,这些陈述性知识是语文学习
的内容之一。

• 刘锡庆说 : " 能教的,多用不上 " 在完成小学阶段的识


字用字的基本任务后,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用在陈述性
知识的教学上。

• 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教师花太多的时间去教学这些易
教却无大用的知识。
不可教处
• 许多编者和教师特别喜欢在编教材或教学上选择那些充
满才气和灵气的作家。以为通过他们的教材和教学,学
生立刻就会充满灵气和才气。

• 创造力是学生与生俱来的潜质,教师最高的境界是创造
让学生创造力潜质赖以外显的宽松环境,激发学生的创
造潜能,即不是教会创造而是让创造放飞。
半可教处
• 教是为了不教

• 想让学生自能读书,自会作文,就要让学生了解和把
握阅读和写作过程、技巧和方法、培养兴趣,使之掌
握四大基本语言能力
 识字和用字能力
 阅读能力
 写作能力
多读 多背  口语交际能力
多写 多说
多思 多听
不教之教处
• 给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健康的精神教育出
精神健康的学生。

• 强调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 真正的人文教育 --- 化人于无形,潜移默化。

• “ 不教之教”—不是不需要教或者不教,而是提倡自然教
育,提倡体验教育,提倡生成教育。
语文教学该怎样连接学生的
思考: 经验世界外面的生活世界和
语文怎么教? 学校的教学世界?

语文多元教学 语文教学如
有界吗? 何面对传统?

语文教学需要系统 语文教学活动重
和循序渐进吗? “形”还是重
语文教学可教 “实”?
吗?
语文教学需要系统和循序
渐进吗?

应该
原因一

• 根据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必须具有衔
接性,连续性以及系统性,因此如果语文教学皆
没有这些要求在里面,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
变得较为随意及盲动。
例子
• 作文教学都是“铃声一响,走进课堂,要做什么,等我来想”
的这种随意教法。
• 此外,学生的作文中也会常看到“少年老成”的文字(套路
语 / 言套路作文)
如 :“同学们看着清洁的教室,擦着额头上的汗水笑
了 ..........”
(用于描写大扫除之后)
“ 那天小王老师使尽了全身力量给我们上了最后一节课,
可是小王老师只教了我一星期的课就患癌症去世了”
( 小学生为了感人,许多教师就这样“患癌症”去世了。
原因二
• 教学方法没有一个延续性。而且还出现了惊
人的反复。那是因为教师们都把课文当成教
学内容,所以让大家都有一个错觉,以为不
同的课文就是学不同的教学内容,但是实际
上课文却只是落实知识点和情意点的例子。
例子
• 小学到高中都一直在学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
用文,所以只是作者把张三换去李四而已,但是教学
内容基本上没有变化。
- 如 : 学古代的游记,只是从柳宗元换成苏轼,《小
石 潭记》换成《赤壁赋》。而教学的步骤永远都
是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和分析优美句子的 这 类
教法。
总结 :

语文教学必须从系统性出发,或者
说为系统和连续性而教。
如何才能做到系统和连续性?
• 教师必须先研究语文教学到底教哪些知
识点和情意点,并把这些知识点和情意
点进行适当的编排。
优点

• 即便是同一文体的课本,但是在具体教学内容的落
实上也是有差异的。
• 可以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
也就是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上一堂课和下一堂课
之间,上一学期和下一学期之间或者小学至高中之
间都有紧密的关联,并且螺旋排列。
语言多元教学有界吗?

有!

怎么说?
语言多元教学是什么?

• 一言堂
从前 • 标准答案
解放!
进步和
• 多元解读
现在 • 重视文本多义性
• 接受者的差异性
提倡多元教学应。。。
重视语文熏陶感染

注意教学内容价值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但。。
多元解读存在 3 个误

• 漠视文本的存在
内涵的曲解 • 漠视文本呈现的意义

文本意义任 • 漠视阅读能力训练
意衍生 • 漠视思想的教育与情感的熏陶

教师丧失主 • 学生随意解读,教师一味给予肯定
导作用 • 教师不擅于发挥对学生的影响
多元解读

有界 多元阐释

导向教育,教
排除未点到问 讨论、探究要
导学生明辨是
题要害的解读 有集中点

切勿。。

脱离作者意图
脱离教学意图
脱离教学内容
规律
脱离文本
生活常识
科学常识
多元有界,界中多元

多 异变的、不确定的、
无限的、存在审美
元 差异

有 有限的、有范围的
界 存在着社会共通性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教学活动
重“形”或“实”?
活动教学

• 以“动态”取代“静态”
• 以“活动教学”取代“灌输教学”
• 以“群言堂”取代“一言堂”

• 但是。。
• 何为“动”?“动”的效果如何?
• 出现形式与实质的偏离
• 这是源于对“活动教学”的肤浅认知与盲目的理解
四项偏离 活动太多,
一动到底,
活动没有
为 忽略静心
明确目标 一 思考、实
/ 目的 “动”
“动” 在训练

到底
“动” 教师放任
自流,学
生说的,
教学看似 流于形 教师失 只是一味
热闹,却 式 言 给予由衷
/ 违心的
难收到实
效 肯定性评

怎么办??

重视活动目的与教育价值
思考:
活动须具备: -“ 为什么安排
- 教育意义与价 此活动?”
“ 从活动中学”
值 -“ 如何有效安
- 杜威
- 能提升能力或 排活动”
素质 让活动有明确意

把握活动的“度”(合宜), 防止以活
动代替教学

“ 教学五步”:
“ 思维五步”:
- 真实情境
- 情境
- 能产生真实问题的
把活动有机地结 - 提出问题
刺激物
合在教学过程 - 提出假设
- 思考与假设
- 推断有效假设
- 设想解决方法
- 检验假设
- 检验假设的有效度
把握好活动中的两个立场 –
“儿童的立场”与“教师的立
场”

儿童是中心,教 教育过程是教 教师应适时对学


育的措施为他们 师与儿童共同参 生进行到位而不
而组织起来 与、真正合作的 越位的引导或澄
– 杜威 过程 清教育
小结
注意、警惕活动教学形式与实质的偏

真正把握西方活动理论与实践的精髓

使活动教学真正完成从形式到实质的
回归
语文教学如何面对
传统?
教育改革
• 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
• 一个以新的较为适应的教育思想、制度、
方法取代旧的不完全适应的教育思想、
制度、方法的过程。

吐故纳新
• 不是一味的弃旧求新。
• 不等于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对语文教育传
统的忽视和抛弃。
• 一味的弃旧求新,使语文新课程改革失去了语文
教育传统的强有力的滋养。
• 因此,语文课程改革不能为了创新而抛弃传统,
而是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

立足于本
适合于当 正确的语
民族深厚
代语文教 文课程改
的文化根
育 革

重视举一
重视诵读
反三,强
和背诵的
调厚积薄
涵咏作用

重视教师 重视“授之以
的指导作 渔”和“得鱼
用 语文教学 忘筌”
如何面对
传统?
1. 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代教学情况:
• 教师怕讲,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
• 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

师生间应该建立一个平等对话的关系,教师对
学生的指导是教师专业地位赋予他的一种职责。
叶圣陶先生:“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
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

要精当的讲。
讲的内容要击中要害。

• 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具体对待。
• 教师应该怎么讲,讲了些什么,是把学
生的头脑看成一个能动的,能思考的对
象来讲呢,或是 vice versa 。
• 一门课需要多讲,教师就要从头讲到底。
• 而在另一节课,教师就可以少讲一点。
学生的
对话中 领队
的首席

促进者、
引导者、
参与者

教师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重视教师主导作
用的发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的
学习。
2. 重视诵读和背诵的涵咏作用
诵读

传统 现代

• 十分强调通过诵读来 • 充斥了太多的浮华,霸占
了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
进行必要的积累。
• 教师忽视学生对文本的阅
读理解。
• 课堂活动样式太多。

学生读书时间、思考感悟
的时间、对语言文字的理
解、品味、运用的时间少
了。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如
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诵读!

• 教师应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 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对范文的诵读、品
味、赏析,生成语感,学习汉语的丰富表
现力。
• 也可受到范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熏陶。
背诵
• 背诵≠死记硬背

• 是最基本的积累方式。

• 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到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背点范
文,减少讲解与活动的时间。

• 可以培养语感,丰富各方面的知识。

• 先前的读背功夫,日后就会化为很强的写作能力。

• 同时,大量背诵美文佳句能够让学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陶冶
学生的心灵。
3. 重视举三反一,强调厚积薄发
现代 传统
• “ 举一反三”—— 通过课
文作为范例形成学生的语文 • “ 举三反一”—— 数量的巨
能力。 大,例子的极大丰富,才是形
• 强调精读,强调讲深、讲透、 成语文能力最首要的条件。
讲细、讲实。 •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 举一”——以有限的课
文作为范例
• “ 反三”——不厌其烦地
讲析,斟句酌字

使学生会读、会写同类文章
• 我们的语文教学,终于认识到了大容量的需要,这一点
在课程标准中有所体现。

强调阅读的大 强调积累
阅读量 • 课程标准提出
• 提倡扩大阅 各种语言材料、
读面 加强背诵的要
• 规定课外阅 求。
读量 • “ 在阅读中
积累词语”
• 于永正先生把“积累”分为三个方面:

• 对那些对学生一生都受用的东西,要
语言的积
求熟记,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记得
累 牢。

生活的积
• 重视课外阅读。

感受的积
• 重视做读书笔记和对生活感受的积累。

4. 重视“授之以渔”和“得鱼忘筌”
现代教学法:
• 上课时动辄让学生自己活动,“什么都不
管”。
• 即使有许多教学内容无法或无须探索的问
题也教给学生自己解决。

• 无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剥夺部分学生独
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
张志公先生指出:“归根究底,教法的中心目标在于最有
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自己
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
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
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 教师应传给知识,教以规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精心地、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生疑、质疑、解疑。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应反复历练,如预习的习惯。
• 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能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灵活应变,从而获得飞跃性发展。

• 在教学中,只有通过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思考、生疑、释疑等
心理过程,才能理解与把握“语”与“文”的规律,养成自学
的习惯。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