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5

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 教学是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渠道。
• 如何把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强
调的新的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
为实际的教学效果,“教学建议”提出了具体要
求。
• 贯穿“教学建议”的思想是树立现代语文教育
观,包括以人为本、促进全民发展的教育观,学
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主动性、创
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
紧密联系的课程观。
• “ 教学建议”首先讲了一些原则问题,即
要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四个关系,而后具体
到教学各个方面,阐述如何遵循学生的认
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大力改进语文教
学。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
和创造性
• 这一点强调的是应正确处理好第一对关系 -------- 教
与学的关系。
• 一方面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被动
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 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在以往的
接受性学习中往往被教师剥夺了,现在要一一还给
学生:
• 一是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
设法使这种兴趣长久保持,学生就一定“爱学”语
文。
• 二是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学生如果能不断地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会对语文学习充满自
信,就一定能“学好”语文。
• 三是学习语文的方法、习惯。学生如果在大
量的、自主的语文实践中渐渐领悟、习得、
积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一些良好的习
惯,甚至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语
文,就真正“会学”语文了,这正是教学所
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 另外一方面要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师要
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以引领学生“爱学”语
文,“学好”语文,“会学”语文。
• 首先,我们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努力激发他们
学习语文的兴趣,营造融洽的语文学习氛围。
• 学生有疑问,随时可以提;有想法,随时可以
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
流。
• 我们还要不断地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肯定每个
学生的学习进步,使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不
断获得成功的愉悦。
• 在这种情况下,还愁学生不想学语文,学不好语文
吗?
• 一位老师说得好:“教育事业说到底就是爱的事
业。教学过程是个认识过程,而认识过程中必须有
良好情感的参与。如果课堂上师生关系是不平等
的,没有和谐、宽松的氛围,别说创造性思维的火
花不会逬发出来,就连书本知识也难以掌握好。”
• 我们还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
者。
• 目中有学生,心中有学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
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为
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同时做好“平等中的首席”的工作,精
心“导”,就大家共同关心的“疑”与“惑”巧
妙“导”,导中将学习不断引向深入,导中不断
引领学生发现、总结学习方法。
• 教师要想在创造性的教学中做一个称职的
学生学运用多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要认真学
习,用现代教学思想武装自己;要更新知
识,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
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面向
全体,关注差异,引发内需,适时点拨,
注意反馈,善于评价,使语文教学充满生
气和活力。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

• 这一点强调的是应正确处理好第二对关系 --------- 课
内、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 课程标准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三个维度综合提出课程目标的,我们在设计教
学、进行教学时,也应从这三个维度综合提出课程目
标,全面实现课程目标,不能有所偏废。
• 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从课程内容上说,就是
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语文教
育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使语文课程内容
成为一泓不断更新、源远流长的活水,而不是局限于
教科书。
• 从课程实施上说,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就是要整体考虑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注重听说
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
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 课堂教学要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文、与其他
学科、与生活的沟通;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动
脑、动口、动手,是语文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全
程;还应努力开展综合性学习,充分发挥个人和
群体的聪明才智,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生活
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 这一点强调的是正确处理第三对关系 ----- 实
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实现其他目标
的统一。
•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根
据国家对未来人才规格的需求及时代的现状
与发展趋势,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情
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是十分必
要的。
•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这一点呢?
•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站在提高国民素
质、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高度,站在学生终身发展
的高度来认真对待这个问题,要充分认识到帮助
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科学的思维方式、高
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趣味、积极的人生态
度,不是语文课程的外加任务,而是分内之事。
•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目标,要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的
规律。
• “ 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实施正确导向
的基本方式,要“披文”“入情”,结合
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积累、运用进
行,要“润物细无声”,不能说教、灌
输,要“渗透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因势
利导,持之以恒。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小学语文课程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一
定要夯实基础。
• 打好语文基础,就是要使学生学会识字写字,学
会阅读,学会写作,学会口语交际,学会感悟、
积累、运用语言,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
• 21 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再是掌握更
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能知道到什么地方用什么方
法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有自觉更新知识的意识
和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更新和
• 运用知识过程中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创新
能力和创新人格。
• 所以语文课程标准除了重视培养学生的语
文基本技能,还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
养、创造潜能的开发。
• 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既要夯实基础,
又要开发潜能;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
发展。
• 发展,需要基础,只有打牢了语文教材,才能促
进学生更好地持续发展。
• 它不是传统的、通过机械习得的、以高分数为标
志的不会运用的死基础,而是以语文能力为核
心,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在内的实而活的基础。
• 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长期坚持,学生的创造潜能一定能得到开
发,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一定会逐渐培
养起来,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一定会得到
发展。
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
律,选择教学策略
•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所
采取的步骤、途径以及所选择的手段、方法
的总和。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
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
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
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
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
高。”
• 选择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规
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
• 不同学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
相同学段的不同学生也有着许多差异,包括认
知水平、认知特点以及个性心理特点的差异。
• 在教学中,必须动态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特
点及其规律,了解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不同阶
段的变化特点以及在面对不同教材时不同的心
理反应。
• 以儿童学习语言为例,在低学段可以采用以口头语
言发展来促进书面语言发展的策略。
• 入学儿童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而他们的口
头语言发展先于书面语言。
• 从二三年级起,书面语言发展才可能超过口头语言
的发展。
• 为此,整个低学段应该十分重视儿童的口语教育,
让儿童的语言在关键期内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这样到三四年级能为儿童书面语言发展创造一个更
高的起点。
• 而当书面语言中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时,反过来会影响口头语言的发展:儿童的口
头语言中越来越多地加入了书面语言的成分,
日益变得更精炼、更有条理、更为丰富。
• 还比如根据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小学阶
段的阅读教学要采用多读多背的策略。
• 按照心理学家的研究,低、中年段儿童以形象
思维为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到 10-12 岁
以后才会加快发展。
• 阅读能力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积累性
阅读阶段 ------ 理解性阅读阶段 -------- 评判性阅读
阶段。
• 阅读首先要识字,也要能理解词义。要掌握句
子、段落和整篇的意思。缺乏这种基本能力,阅
读就不能顺利进行。
• 小学阶段的儿童基本处于积累阅读阶段。
• 积累性阅读所指的积累,既包括感性语言材料的
积累,又包括语言知识和自然社会知识的积累。
• 积累性阅读要特别强调熟读、背诵。通过熟读和背
诵,学生既进行了字、词、句的积累以及语言表达方
法的积累,又进行了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积累。
• 只有当学生的语言、语言知识以及自然社会常识有了
相当的积累之后,才能逐步发展到理解性阅读阶段。
•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主要关注如何准确地把握教
材,如何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这当然是对的,但如
果忽视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的掌握,忽
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同样不能提高教学效率。
•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材是学习活动
的凭借,教学方法不过是对教学材料的有
效处理。
• 我们在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时,一是
要“吃透”学生,二是要“吃透”教材,
二者都解决好了,自然就能获得事半功倍
的效果。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