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0

设计教学方案

设计教学方案

 一、明确教学原则
 二、确定教学目标
 三、筛选教学内容
 四、选择教学模式与方法
 五、编写教学计划
设计教学方案
 教学方案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对语文教学活动作出有利于
学生学习的科学化规划和安排。
 一、明确教学原则
 教学原则是学科特点、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是教学的指导思想。
 一、语文学科的特点
 (一)实践性
 语文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学科实践性含有 2 个方面:
 一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和培养学生热
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
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
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正确运用文字。
 二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途径是语文实践。听说读写等能力不能脱离实践。在语文
教学过程中,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特定情
境的实践中理解语言含义,体悟并表达思想情感。
 例如:学习游记时,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写作教学,力求学生抒
发真情实感。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共存,
统一,有序地活动在同一个实践过程中,使课堂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学生得
到最好的发展。
 (二)综合性
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有 3 个含义:
 1. 语文知识的综合吸收和运用
 学习内容复杂与多变,学生对语言和语言知识的吸收和运用呈现出多元化的格
局,涉及具体的语言(字、词、句、篇),语言知识(语、修、逻、文),既
运用积累的语言和语言知识,又在运用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积累。
 例子:“和”字连接并列的几项,往往用在最后一个词的前面。但是“他也在
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
大型建筑。”
 和字用在北京前,因为北京、香港、台湾都属于中国,并不与加拿大……等并
列,只有合起来才能与它们并列。这样综合地联系思想内容讲语言知识的吸收
和运用,效果更佳。
 2. 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 语文学习融听说读写活动于一体,教科书上的训练题,往往将听说读写与思维紧密结合在
一起。

 3. 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 语文的综合性体现在把学生带到社会活动中去、运用语文素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使社会语文化。
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在大草原开展活动,分小组用地图寻找集合地,再根据文字介绍分头
寻找藏起来的物品;测量水流流速;定点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植物和人物的活动;活动
结束后,学生举行一个讨论会,并完成一次写作。文章包括:
 说明文,配图介绍草原地图,标出河流,房屋,道路,自己行走的路线;
 实践报告,写明测量水流的目的,手段,操作方法和实验的结果;
 描写文,描写草原上典型的植物,如外形,颜色,生长的地理特征,或描写你在某一观察
点观察到的人物活动。
 从这个案例看,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呈现出显
著的活动化特征。
 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 一般教学原则:知识与能力相统一、教学相长、因材施教、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发挥等
 语文学科特色的教学原则:
 (一)语文教学与思想情感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语文教学具有教育性。让学生透过语言逻辑文章的内涵,体会情感,激起情感上
的共鸣。
 教师启发学生体会隐蔽性、含蓄性的思想情感,在理解语言艺术的过程中,结合
学生生活体验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在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的过程中,再去研
讨语言形式的妙处,分析语言形式如何恰当地表达思想情感。
 例如:李密《陈情表》,联系教师自己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感受,体会作者的处境,
品味李密祖孙间真挚的感情。
 (二)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协调发展的原则
 案例 3-1 ,《散步》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感知生活,真情告白”口语表达训练。
 口语表达训练内容:
 · 爸爸,妈妈,那次是我错了……
 · 爸,妈,你们怀里撒娇的孩子长大了……
 请学生任选其一进行口头训练。
 (领悟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祖孙三代的亲情后,学生试着与自己的父母展开一段
真情告白,拉近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再次感悟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揭示其深意。
 口语交际教学应与读写教学协调发展,具体实施途径包括:
 第一:口语交际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紧密结合。
 学生对范文总结、复述、讨论等形式,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训练学生的口语能
力。
 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是,学生把课文内容作为对话、讨论、辩论、演讲的材料,加
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案例 3-1 将散文的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训练相结合,也是情感渗透教育的范例。
 第二,口语交际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紧密结合。
 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如口述见闻、看图说话、谈论感想等,学生有中心、有条
理地进行口头表达、将口头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为写作打下基础。
 写作前,组织学生就写作话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写作的各个环
节都可渗透口语训练,如立意、选材、表达、评论等组织学生口语表达。
 (三)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 文章是作者语言活动的结果及思维的结晶。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准
确性、条理性、连贯性和灵敏性。具体实施途径包括:
 第一,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形象思
维中,表象和意象是形象思维加工的材料,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丰富表象、
意象的过程非常重要。初中阶段,学生想象力丰富,在阅读、说话、写作的练习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进行直观地交流与表达。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
思维能力强,训练他们的概括、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的逻辑思维很重要。
 第二,在不同形式的语言训练中加强思维训练。阅读过程是提取,概括,抽象,评
价的过程。教导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时,进行各
种思维训练。不同类型的文章侧重与不同的思维训练。文学性质的文章重于形象思
维训练;说明文和议论文偏重抽象思维训练。
 二、确定教学目标
 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层次,语文教学目标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
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指通过语文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单元教学目
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是指通过一个单元或一堂课的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
 重点是课时教学目标:
 1. 确定教学目标的作用
 1.1 积极的导向作用
 确立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体导向作用。语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会把注意力
集中在与目标有关的问题上。例如,学生去茶场参观,活动前,教师与学生确定参
观学习的目标,那么学生在参观时,会依据目标关注相关内容,例如,通过与茶场
工人的交流理解种茶、采茶的知识,通过与茶坊茶艺表演者的对话学习认识茶的种
类,品味各式茶的喝法。
 1.2 充分的激励作用
 科学的教学目标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当一个教学目标实现后,师生
收获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良好的情绪体验,为下一个目标的确立与实现
进行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当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后,语文教师通过激励的语
言表扬、鼓励学生。
 1.3 有效的评价作用
 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尺度之一。一篇文章出现于不同学
段的课本,评价的尺度不能一致,须依据恰当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
 例如,杨绛《老王》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和苏教版高中必修三,各有特定的教学目标,
特定的评价标准。
 人教版教学目标:(初中阶段)
 · 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 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 ·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 · 培养爱心、善心、同情心,品味作品中的仁爱精神
 苏教版教学目标:(高中阶段)
 · 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学习作者将零散的材料组织起来展现人物形象的特点
 · 通过“不幸、善良、愧怍 zuo4” 三个关键词把握全文要义,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
表现力的语言。
 · 分析人物命运的根源,尤其是社会根源。
 2. 确立教学目标的要求
 (一)宏观上的要求
 从宏观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需要符合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 1. 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与内容”和“学段目标与内容”。
 总体目标与内容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统率各个学段目标
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则指向总体目标与内容
 要明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四个学段目标的层次性,认清其逐层递进的序列关系。
拟定具体教学目标时要明确特定的教学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特定地位,教
师教 的是哪个 学段,就要制订与之相匹配的目标
 · 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不要超出要求。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要求过高,而在各个学
段的教学中则重复某些要求,揠 ya4 苗助长,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 2. 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 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不同。学生在语文素养上
的不足之处,他们的学习能力,生活视野都成了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 3. 符合教材的编写目的
 每套教材,每册课本都有它们编写的目的。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前,要阅读这些内
容,领会编者意图,将编写理念融入教学目标中,提高使用教科书的效果。例如在
“写在前面”中,“为了用好新课本,需要进行一次语文学习的‘革命’——形成
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语文教师需要根据这教学理念,调整
教学活动,确定“过程与方法”这一级目标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他人合
作学习,深入探究的能力与意识。
 (二)微观上的要求
 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注意以下要求:
 1. 必须明确、具体
 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引导师生围绕目标的实现而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恰当地组
织教学过程,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 2. 必须具有全面性
 教学目标反应教育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体现工具性
与人文性的统一。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与能
力目标,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具有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整个
教学目标才会内容完整,结构合理。
 3. 必须难度适中
 目标太容易,不能对学生在语文素养的提高上起作用。目标太
高,学生无法达到,会丧失信心与勇气,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 3. 教学目标的表述
 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注意表述方法与途径:
 (一) ABCD 表述方法
 包括 4 个要素: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它是由马杰要素发展而来的。
 1.A—— 对象( audience )指需要完成行为的学生,学习者或教学对象。例如:教
会学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或帮助学生辨别明喻、暗喻、借喻的区别。
 2.B—— 行为( behaviour ),指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完成的判定且可观察的行为。
 用来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对于学习行为,语文教师必须使用准确。具体、
便于操作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如“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或“说出‘焉’在古汉语中
的几种用法”。
 3.C—— 条件( Condition ),指学生表现规定行为时所处的环境等因素。用来说
明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环境因素、人的因素、设备因素、
信息因素、时间因素等。如“通过多种形式的诗歌朗诵和歌曲学唱等形式,增强
情感体验,坚定和平信念”或“分小组查找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本词的一些典故,
小组间互相进行交流”等。
 4.D—— ( Degree ) , 指用来评鉴学生行为的标准。说明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
的最低学习标准。学习标准一般可以从行为速度、正确率等方面进行表述。如
“通过反复朗读,达到当堂成诵”或“熟练掌握‘一’‘爱’‘取’‘族’等实
词的用法”等。
 这种 ABCD 表述方法趋向于“行为目标”,避免了表述目标时的含糊性、抽象性
 它的缺点是提倡在教学前预先设定教学目标,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支配、控制学习
过程及结果,实际上,教学过程往往富有创造性,具有不可测性。此外,它强调
行为结果,忽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品质。所以此方法不适合表述较高层级
的认知目标,不适合表述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领域的目标。
 (二)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表述方法
 教育要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学生内在能力和情感的变化。
 教育心理学家格伦兰提出了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来表述教学
目标的观点。
 先陈述内部心理过程的目标,然后列出表明这种内部心理变化的可观
察行为,使目标具体化。
 例如,“理解议论文中类比手法的运用(内部心理过程)”,接着给
若干行为目标“用自己的话解释运用类比法的条件”,“在课文中找
出运用类比法阐明观点的句子”。
 好的教学目标具备以下要求:
 1. 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不是教师
 2. 行为动词必须具体,明确,可测评的。
 3. 行为方式必须灵活,多样,可操作的。
 4. 行为范围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