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一届中国古书画鉴定与

鉴藏学术研讨会”纪要
熊倚加

DOI:10.16319/j.cnki.0452-7402.2022.02.010

鉴定与鉴藏是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美术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具有独特的学术传统。1949
年以来,老一辈专家学者在现代学术体系下,在古书画鉴定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为书画鉴定与鉴
藏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学术根基。近年来,古书画鉴藏史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不断丰富。2021
年10月17日至20日,由故宫博物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古书画鉴
定与鉴藏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天伦王朝酒店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
学、中央财经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中
国艺术研究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国书法家协会等高校、文博机构、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的50余位专家学
者提交论文并参加会议。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鉴藏研究所名誉所长王连起,中央美术
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总编辑范景中,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
白谦慎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赵国英主持。
王旭东院长在致辞中强调,为适应新时代学术发展需求,故宫博物院先后成立故宫研究院古书画研究所、古
书画鉴藏研究所等专门研究机构,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设立中国古代书画鉴藏史研究方向,设置古书画鉴藏研
究的相关科研课题。与此同时,在书画史、书画鉴定和鉴藏的研究基础上举办诸多精品书画类展览,获得社会广
泛认同。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古书画鉴定与鉴藏的发展也开始面临更多需要廓清和重新审视的问题。本次
会议将对相关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对古书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连起先生在致辞中指出,故宫博物院的研究者们肩负着继承和保护宫廷文物的历史使命,要有责任地开
展整理、搜集、研究和出版工作。古书画的鉴定和鉴藏研究应是所有博物馆、高等院校和其他研究机构专家学者
共同的研究课题。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还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聂崇正、单国强,故宫博物院原副院
长、研究馆员肖燕翼等。单国强、肖燕翼、王连起作了大会主旨发言。
研讨会为期两天,第一日以“中国古书画鉴定与鉴藏研究”为题进行大会研讨,分为四场讨论,共11位专家学者
受邀发言;第二日分别以“文物藏品研究”和“鉴藏史研究”为题展开分场研讨,分为八场讨论,共28位专家学者参
加。研究范围从微观个案研究到宏观艺术史议题,横跨各个时代,涵盖古书画研究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材料、
观点与理论的创新及多样化的学术视角。学者们从古书画鉴定理论与实例、鉴藏研究、书画史研究等方面,阐释了

“第一届中国古书画鉴定与鉴藏学术研讨会”纪要 125
独特的学术理念。下面依各会场演讲人的报告,对本次会议进行简要的学术评述。

(一)主会场研讨
现代意义上的书画鉴定学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以张珩、谢稚柳、徐邦达、启功等为代表的老一代专家学
者,开始梳理、归纳和总结书画鉴定方面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使之具备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独特方法论,初步
具有了现代学科的特征。1962年,书画鉴定之学由张珩先生首次提出,试图以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别古代书画
的真伪、高下、精粗和美恶等,藉以为文物和博物馆工作以及美术史研究打下有理有据的材料基础。同时,以徐
邦达、刘九庵等为代表的老一代专家,在书画鉴定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书画鉴藏研究初盛于20世纪70年代,庄申、李铸晋、方闻、傅申等学者的相关研究引起了学界极大的关注。
书画鉴藏和鉴藏史研究不仅关系到古书画的鉴定,同时还可拓广和加深美术史的研究范畴。21世纪以来,文物博
物馆工作发展迅猛,出版物水平显著提升,一代代文博工作者的涌现,以及获取研究资料的不断便捷,无不推动
着古书画鉴藏研究的进程。在深厚的学术基础和日渐完善的研究条件下,本次会议的举办或将成为标志新时代
古书画鉴定与鉴藏之学发展的里程碑。
故宫博物院单国强先生的《古书画鉴定的特殊性——与古器物鉴定相比较》,阐述了书画类文物鉴定的特殊
之处,指出鉴定者需要掌握画家个人典型风格的“样板”,领悟画家的“笔性”,在鉴定作品时,需辅以年款、上款、题
跋、地点、印鉴和图画形象等元素。作者在大量接触书画和各类器物的基础上,总结了自己的美术史和鉴定的研
究路径,提供了研究方法和思路的总结与思考,传达了丰富的鉴定实践经验和体会。
故宫博物院肖燕翼先生的《馆藏书画的鉴定远未结束——元吴镇竹石图鉴例的提示》,通过分析吴镇竹石图
一类绘画的真伪问题,整理了画家不同样式的类似题材画作,根据题跋诗句、文献著录和书法风格,认为有些作
品可能为詹僖伪作,并提出馆藏书画的鉴定工作远未结束的议题。
故宫博物院王连起先生的《访日看画所见的〈五马图〉》,介绍了在日本观看《五马图》的目鉴经验,通过对
五马风格、题跋位置及内容、着色与笔力等方面的比对分析,结合绘画史和鉴藏知识,对五马及各段题跋的真伪
问题进行探讨,指出日本所藏《五马图》前四图为真迹,接缝处四题作者存疑,第五图“满川花”为后人添配,解决了
学界常年对于《五马图》缺乏鉴定条件、难以考证的问题。
故宫博物院余辉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鉴藏史及艺术影响》,梳理了该卷五次进宫、流传有绪的递藏经
历,和“三宫一僧”的藏家特点,论述了绘画递藏对后世“万里图”图式和青绿设色的全景式影响。
故宫博物院尹一梅的《〈石渠宝笈续编〉碑帖拓本的问题辨析——从四部“宋拓”
〈淳化阁帖〉着眼》,辨析了
《石渠宝笈续编》碑帖拓本的相关问题,指出当年负责编纂工作的大臣碑帖鉴定水平并不精专,出现鉴定误判、
鉴藏印缺钤等失误实属紧张工作下无暇深研所致。
天津博物馆李凯的《金润〈溪山真图赏〉卷的初步研究》,对明代金润“画法方从义”的风格和来源进行了考
释,丰富了对该画家的认识,并揭示出明代前期吴门画家兴起前的画坛样貌。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赵国英《独特的文化景观:四王的崛起与私家书画鉴藏的鼎盛并行——有关画史研究中

126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22年第2期・ 第238期


绘画与鉴藏关系的思考》一文,重申了鉴藏史研究的发端,并从社会文化角度对赞助人与鉴藏家的概念加以厘清,
从建立古典山水样式的原型、画家的创作理念和知识来源等多重角度考量了绘画史和鉴藏史的关系。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杨丹霞《钱维城绘画艺术初探》一文,阐释了当时的宫廷审美和君臣互动,为研究清中期
宗室贵族与词臣书画家之间书画鉴赏、创作活动提供了重要材料,并厘清了钱维城的绘画师承,纠正了以往画史记
载其师从女画家陈书之误。
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朱万章的《宋马麟款〈得春先图〉卷鉴藏及相关问题考辨》通过梳理时代风
格和收藏活动对此图进行了详细考证,认为该卷流传和鉴藏链条较为完整有序,应为无款宋画,马麟款为后添。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薛龙春的《王铎书法鉴定札记》,通过分析王铎真迹作品的鉴定难点,提出对于传
世作品较少的书家而言,
“标准件”的鉴定方法或有其不足的一面。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黄小峰《风雨云雾如何改变了现代中国绘画史?》一文,通过三个看似独立却彼此相
关的个案,讨论风雨云雾等自然视觉因素如何在20世纪前半叶以来成为书画界和鉴藏家特别关注的对象。

(二)分会场之一
“文物藏品研究”是本分会场研讨的主题,共14位学者从文物个案研究入手,探讨鉴定与鉴藏史的相关课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邱才桢《风入松:
〈听琴图〉新解》,结合宋徽宗时期的道教活动与音乐活动,对《听琴
图》的内容、创作年代、意涵解读等问题作了进一步考察。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王中旭《元代〈揭钵图〉的两种类型
与真伪考辨——基于佛画转型视野下的考察》,对浙博本、上博本及故宫本《揭钵图》的图式细节进行精细对
比,并结合“揭钵”母题演变脉络进行考察,认为浙博本应为朱玉真迹,上博本为浙博本临本,故宫本创作年代约
为元末。故宫博物院研究室徐华烽《明永乐〈驺虞图〉相关问题窥探》,结合历史背景和文献记载,对两卷明永乐
《驺虞图》加以比对,推测两卷可能为朱有燉及其父亲组织画工所画,绘制时间约为永乐二年八月初三到九月初
一之间。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吴雪杉《印章与鉴定:以吴待秋旧藏〈墨花图〉卷为例》一文,印证和修正了荒井
雄三关于徐渭印章的见解,并尝试判定《墨花图》卷真伪与创作时间。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王亦旻的《乾隆皇帝御笔书法中的代笔现象初探》,对故宫博物院藏乾隆书法作品进行
了比较研究,发现其中一些作品的笔法风格、结字特点以及章法布局与同期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并探讨了乾隆不
同时期和情况下的代笔问题。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张震的《浅谈乾隆朝宫廷画家陆灿作品的辨识》,以故宫
博物院藏《云华惜花图》为依据,揭示了乾隆朝宫廷画家陆灿的绘画风貌,分析其绘画风格成因,并对其他作品
进行辨识。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颜晓军《清宫藏董其昌作品研究》,对清宫藏董其昌作品进行了统计、研究和
考辨,并探讨了清人收藏观念,以及董其昌作品代笔和作伪问题。
故宫博物院研究室段莹《宋陈洎〈自书诗〉残卷研究》,围绕宋陈洎《自书诗》残卷的面貌、著录、题跋、流
传与变化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对颜复残跋予以披露。故宫出版社关键的《邓文原〈芳草帖〉考》,指出故宫博物院
藏元代邓文原《芳草帖》,曾为赵孟頫《水村图》卷后一跋,于明清之际流传中遭到分割。他同时分析了该诗文在
清代诸种诗集中存在的误题现象。故宫书画学校张梁《虞集存世题跋考略》,对虞集存世题跋墨迹进行整理,通

“第一届中国古书画鉴定与鉴藏学术研讨会”纪要 127
过题跋探究虞集的书法与鉴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姜鹏《董其昌古画题跋的历史语境》,对现存董其昌
在重要古画上的一系列题跋予以鉴别解读,尝试重构其历史语境。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秦明的《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笔记中的黄易》,梳理了40年间刘九庵先生对黄易书画所
做的研究及其历史发展脉络,旨在建构刘九庵书画鉴定方法研究体系。中国书法家协会李宁《南朝押署的真
相——以摹搨本二王法书为中心》,探究了南朝押署的位置、书写格式等,反观南朝押署的变相与伪相。中央财经
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张冰《王澍建构唐代书法观念的两个维度:从〈积书岩帖〉切入》,阐释王澍不同于前人的唐
代书法观念即认为唐代书法是学书不二之选和书史体系的关键,其观点进一步对清代书学产生影响。

(三)分会场之二
“鉴藏史研究”是研讨会的另一分场研讨主题,共14位学者从收藏、题跋考释、著录以及鉴藏家个案分析、书
画递藏流传等角度进行了细致研究。
北京大学历史系史睿《唐代历史叙事与书法鉴藏史的交错》一文,以宏大视角,将书画鉴藏史与唐代重大历
史叙事加以关联,试图在唐宋之变的历史进程中勾勒出书画藏品性质从文到雅的转化脉络。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
研究所李方红《重建与展示:宋代皇室书画收藏的历史考察》一文,考察并梳理宋代皇室书画收藏的历史过程,探
索其背后的文化政治含义。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郭怀宇《明代内府书画收藏流散之梗概——以钤有“纪察司
印”的作品为线索》,针对学界较少探讨的明代内府书画收藏的流散现象,考察“纪察司印”和其涉及的鉴藏家,讨
论此现象对明代鉴藏家寓目情况产生的影响。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赵琰哲《水患与鉴藏——乾隆帝的现实忧思
与内府书画鉴藏的关系》,结合档案文献和内府藏品,探讨在乾隆朝中后期大灾背景下,皇帝的现实忧虑与书画鉴
藏之间的互动关系。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杜娟《明代张寰的书画鉴藏与交游》,以张寰的书画藏品为切入点,考察其书画鉴
藏观念与交游活动,分析明代中晚期书画藏品流传的特点与书画鉴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故宫博物院书画部汪亓
《翁嵩年及其鉴藏述略》对翁嵩年的鉴藏活动进行综述和考证,勾画出其鉴藏的轮廓梗概,指出他对于书画的
兴趣明显高于古籍与碑刻。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部任文岭《罗天池书画鉴藏活动研究——以罗氏题跋
墨迹为中心》,对罗天池书画鉴藏活动进行系统梳理与研究,分析其当时在广东乃至全国书画鉴藏方面的影响与
地位。
故宫博物院研究室盛洁的《宋代馆阁曝书与书画鉴藏》,对宋代曝书会制度进行梳理,思考观览内府收藏对
士大夫的书画鉴藏活动造成的影响。故宫博物院研究室栾林《从〈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所载题跋看周必大的书
画鉴藏》,深入剖析《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所载题跋,梳理周必大的鉴藏活动,并通过题跋内容探究南宋前期
的鉴藏网络和书画流通情况。故宫博物院研究室王莹《缪曰藻过目书画存世名迹举隅》,梳理分析了故宫博物院
藏缪曰藻过目鉴赏的书画作品,并对其书画鉴赏能力进行考察和评价。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韩燕《〈壬寅销夏
录〉中的晚清书画鉴藏》,通过《壬寅销夏录》中收录的清宫旧藏及相关记载,探讨端方等晚清鉴藏家的特点及
水平,并进一步考察晚清书画鉴藏活动的具体情况。

128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22年第2期・ 第238期


故宫出版社李源《赵孟頫〈秋郊饮马图〉卷流传考述》,讨论了作品的流传情况及其未入《石渠宝笈》的原
因,同时对现藏锦州市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两件摹本予以介绍。故宫博物院研究室谭浩源的《〈宋
拓武梁祠画像册〉清代递藏脉络补考》,通过梳理清至民国时期金石学者的题跋观款,探究《宋拓武梁祠画像
册》在清代的完整递藏过程。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程俊英《简述近代日本书画鉴藏体系的形成——以中国书
画鉴藏为中心》,从明治时期以来日本收藏家的中国书画收藏观发生的重大转变入手,讨论近代日本中国书画鉴
藏体系的形成。

综上所述,本次会议发表的研究成果和提出的学术观点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会议直面学科新发展趋势,
拓宽多学科研究方法,促进交流合作,必将增强古书画鉴定与鉴藏研究的学术热度,培养后备力量,加速学科发
展,推动中国古书画鉴定与鉴藏研究走向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院办公室]

(责任编辑:盛  洁)

“第一届中国古书画鉴定与鉴藏学术研讨会”纪要 12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