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154 中国古都研究

长安与世界对话:唐都长安 1400 年国际


学术研讨会之“古都长安与世界古都
名城比较” 分论坛综述
赵昕宇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62)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赵昕宇 (1995— ),男,内蒙古兴和县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
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城市地理。

2018 年 6 月 18—19 日,由西安市人民政府和陕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长安


与世界对话:唐都长安 1400 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市曲江宾馆举行,三百余位国内
外学者会聚古都西安。大会以分论坛的形式展开相关研讨。其中,古都长安与世界古
都名城比较论坛,既是本次学术盛会的第一论坛,也是由中国古都学会主办的本年度
学术年会。论坛有来自韩国国立庆州文化财研究所、韩国圆光大学,以及国内中国社
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国
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九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围绕“古都保护、管理与展示”“古都
研究与城市文化建设”“长安与世界古都城市比较研究”三个议题展开,论坛共收到
论文和摘要 60 余篇,将陆续发表在《中国古都研究》上。本次学术活动无论从所讨论
的对象、内容及参会人员的专业方向都体现了中国古都学基础应用型的学科属性和国
际化的研究视野,多角度、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无疑是古都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方向。
古都长安研究无疑是本论坛的核心议题之一。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承载着汉唐
盛世的辉煌,见证了封建社会前半期历史的兴衰,在城市史和古都学研究中有着突出
重要的地位。长期致力于隋唐长安城研究的西北大学李健超和张永禄两位老先生在论
坛上积极发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长安城的历史地位及文化内蕴进行了解读。
李先生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唐长安城研究的经历,对唐长安城的历史地位及其因地制宜
长安与世界对话 155

的城市布局进行了全面分析。报告中还对近年来唐长安城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发表了见
解,如唐长安城东北段城墙的发掘及城市郊区地位的重新认识等。a 张先生的随机报告
更加强调了唐长安城建设蕴含着气象恢宏的理念与精神,尤其体现在城市建制上。b
此外,与会学者还广泛运用历史文献考证与考古发掘等手段,着力挖掘长安都市
的多元文化,不仅关注到了物质层面上的古都城市遗址,还对历史上曾广泛流传的精
神文化遗产给予了关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杨共乐的报告 c 讨论了外来文化传播问
题,阐释了古都长安发展中的异域风情。报告以摩诃兜勒音乐的传入为例,对“张骞
是否到过大夏”“摩诃兜勒的确切含义”“李延年改造新声相对之旧声是否存在”,
及“阎立本画中之障扇系本土还是外传”等若干问题结合中外史料进行了深入探讨。
而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先生则从纵向上对长安历史记忆的传承展开论述,其报告立足
于唐代乐府诗等文学遗存,一方面揭示了乐府诗中蕴含的对秦朝盛衰历史与英雄主义
的追忆,另一方面对乐府诗中所描写的咸阳宫阙建筑及城市生活风貌进行了解读。王
先生认为,乐府诗中包含着“秦”“汉”史事交叉追叙,“咸阳”“长安”区别模糊
的情形,这与秦汉都会的历史传承有着密切关系。d 陕西师范大学李令福先生论述了隋
唐长安城六爻地形的时代特征及针对其具体走向的研究情况,报告中提到的隋唐长安
城六爻理论与古代风水观念的联系,及秦都咸阳的法天思想和汉长安城的斗城观念的
联系等文化传承问题也引起与会者的思考。e
都城考古是古都学研究和都城遗产保护的主要课题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安家瑶研究员对唐长安城圜丘遗址的发掘与保护工作进行了阐述。f 圜丘始建于隋
末,废弃于唐末。从规模和价值上来说,西安天坛远胜于北京天坛,圜丘遗址的发掘
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圜丘的遗址保护长期备受各界关注,经
过不断协调和周密规划,西安天坛遗址公园得以在近期对外开放。何岁利研究员介绍
了六十年来唐长安城东市、西市的考古概况,值得关注的是 2005 年以来对西市中部、
东市中部及东北部进行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其中发现了大量街道、建筑遗址,也
出土了很多精美文物。报告基于对上述考古发现的分析,不仅形成了对东市、西市内

a 李健超:《一千四百年唐长安城》,2018 年 6 月 19 日上午报告。
b 张永禄:《唐长安城建设理念与精神》,2018 年 6 月 19 日上午报告。
c 杨共乐:《古都文化中的异域因素——以摩诃兜勒音乐传入汉长安为例》,2018 年 6 月 18 日
下午第一场报告。
d 王子今:《唐人乐府所见“咸阳”记忆》,2018 年 6 月 19 日上午报告。
e 李令福:《隋唐长安城六爻地形及其影响》,2018 年 6 月 19 日上午报告。
f 安家瑶:《隋唐长安城圜丘遗址的考古发掘》,2018 年 6 月 19 日上午报告。
156 中国古都研究

部格局及规划的新认识,还为东市、西市的复原保护提供了指导。a 刘瑞研究员综合
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对唐长安东、西渭桥的位置进行了考证。渭河上曾存在着汉唐
时代的诸多桥梁,他通过取样、测定等相关工作,对照文献记载,推定出了唐代中渭
桥和西渭桥的位置。根据上述研究,报告对以唐长安城为起点的过渭桥路网出了初步
复 原。b
古都遗址保护与管理问题是本论坛核心议题之一,如何在保持历史底蕴、继承文
化传统的前提下,有效保护、管理和利用文化遗产资源,从而助力当今现代化城市建设,
与会学者结合自身研究,形成了多样化的认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阙维民先
生以遗产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为切入点,指出杭州在申报世界遗产过程中存在着不可忽
视的问题。杭州的世界遗产申报主要基于对南宋都城临安的历史文化资源及西湖文化
景观的整合。报告在列举西湖文化景观的基本内容和形成要素之后,再以遗产申报的
诸项标准逐一分析思考,进而得出杭州的“世遗”核心区内容偏新,其南宋时期的地
面遗存景观很少的结论。这启示我们,在“申遗”过程中,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意义重大,
同样不容忽视。总的来说,古都遗产的保护需要尊重历史,需要下大力气来研究古人
建都的理念和思想。c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院长刘克成先生将隋唐长安城严格定义为隋
大兴、唐长安城,从遗产构成和保护规划等方面,对隋大兴、唐长安城的历史价值、
破坏过程及遗址现状进行了详细阐释,并呼吁各方加大保护力度。d
洛阳市文物局余杰局长从管理者角度,在系统梳理洛阳古都遗址特点及其与当代
洛阳城市空间扩展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洛阳在大遗址保护工作中的基本认识和若
干原则,这些认识也涉及韩国古都庆州的保护举措。e 由此可以说明,古都保护中面临
着相似的机遇与挑战,相关成果可以沟通借鉴,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应当是古
都保护过程中不断追求的目标。开封市文物局刘顺安局长对近年来古都开封的文物保
护工作实践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开封古都的历史地位及特点,并着重强调了开封古城
遗址分布集中和“城摞城”的特殊情况对保护与开发古都文物资源产生的不利影响。
开封市文物局针对保护难点,着力推动“立体保护”格局的形成,但在实践中仍有许

a 何岁利:《考古学视野下的唐长安东市和西市》,2018 年 6 月 18 日下午第二场报告。
b 刘瑞:《唐长安的西渭桥和东渭桥》,2018 年 6 月 18 日下午第二场报告。
c 阙维民:《世界遗产视野中的古都真实性——以南宋临安为例》,2018 年 6 月 18 日下午第一
场报告。
d 刘克成:《隋大兴唐长安城保护》,2018 年 6 月 18 日下午第一场报告。
e 余杰:《大遗址保护利用探索与实践——以洛阳为例》,2018 年 6 月 18 日下午第一场报告。
长安与世界对话 157

多困难需要克服与改进。a 针对古都长安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西安市政府参事、西安
市文物局原局长郑育林教授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从遗产保护管理者角度,指出西安在
古城遗产保护中存在着如何统筹社会发展与资源保护的问题。针对这些历史性的文化
冲突,西安做了不懈的努力;但在具体展开相关工作时,又存在许多困惑。所以需要
思考作为历史文化古都的西安在其现代化进程中,究竟要保护和弘扬哪些遗产与文化,
即如何给西安历史文化进行定位的问题。b 当然,古都文化遗产保护还应遵循因地制宜
的原则,从各地的特殊情况出发,探索行之有效的保护框架。大同市人大常委会原主
任安大钧先生回顾了二十年来在梁思成、罗哲文两位先生古建保护理论指导下的大同
古城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他认为除大遗址保护之外,修缮与复建也是保护历史文物的
重要途径,而这种恢复性修建的基础条件和所遵循的原则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c
中西方古都城市考古发掘与研究之间的相互碰撞是本次研讨会上的一大亮点。中
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牛润珍先生对东魏、北齐时期邺城中的“行”进行了探讨。通过
与唐长安城、日本平安京的比较,他认为“行”是一种高于里、坊的区域单位,以“行”
为基础,邺城形成了网格化的城市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不仅是唐长安城和日本京都建
制的重要源头,也与今日城市街道管理的思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d
韩国国立庆州文化财研究所的李钟勋 e 和李仁淑 f 两位研究员就新罗古都庆州文化
遗址保护的成功经验进行了阐释与交流。他们对近年来庆州月城遗址的勘测与发掘成
果进行了分区展示,并介绍了韩国政府为保护庆州古城推行的若干措施,如制定完备
的相关法律,严格限制开发行为;同时对古城历史环境进行区域划分,逐级加大保护
力度,妥善协调城乡建设与古城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较为和谐的古都景观格局。
此外,他们还共享相关考古成果,拉近民众与古都文化之间的距离,体现了以人为本
的理念。韩国圆光大学崔完奎先生介绍了百济古都益山的历史概况,展示了其保存完
整的宫城、王陵、佛寺及官房遗址,并通过深入挖掘相关史料,对益山的性质及迁都
相关史实提出了新的认识。g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杨巨平先生从中外交流史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张骞之前,中国

a 刘顺安:《开封古都文物资源保护实践与探索》,2018 年 6 月 18 日下午第一场报告。
b 郑育林:《古都遗产保护与文化重建》,2018 年 6 月 18 日下午第二场报告。
c 安大钧:《梁罗古建保护理论在大同的实践》,2018 年 6 月 18 日下午第一场报告。
d 牛润珍:《魏齐邺京部行里坊与网格管理》,2018 年 6 月 19 日上午报告。
《新罗古都庆州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保存制度》,2018 年 6 月 18 日下午第一场报告。
e 李钟勋:
f 李仁淑:《庆州月城发掘调查成果与利用》,2018 年 6 月 18 日下午第二场报告。
g 崔完奎:《百济古都益山的再探索》,2018 年 6 月 19 日上午报告。
158 中国古都研究

文明与希腊文明之间没有实际的接触,而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帝国的建立奠定了两大文
明在中亚相会的基础。同时代的张骞是将希腊化世界和希腊化文明遗产的信息带入中
国的第一人,是绿洲丝绸之路的开拓者。a 王以欣先生通过对古希腊时期东西方史料的
辨析,对古巴比伦城的创建者进行了考证。报告首先对巴比伦的兴衰史进行了介绍,
接着对古希腊希罗多德和古波斯克特西亚斯二人所提及的城市营建者进行了史料分析,
认为其均不符合条件。最后根据出土的祭祀铭文,认定巴比伦城的真正建设者是尼布
甲尼撒二世,而他在位时期,正是新巴比伦王朝最鼎盛的黄金时代。b
近年来,如何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受到了管理部门与学者的广泛关
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王岗研究员以北京为中心,对中国古都发展史进行了追溯。他
认为,长安与北京是两个高级大古都,在中国历史的主干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王岗
还向与会者讲述了北京举办“纪念北京建都 850 周年活动”背后的故事,对当今的都
城保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c 郑州市文物局任伟局长论述了当代郑州城市文化形象
建设的问题。d 郑州作为一座由考古发现的文明古都,其文化资源丰富,不仅时代早,
而且传承完整有序,但郑州的文化定位在宣传中不太清晰,且存在着文化体验感、认
知感差等困境。所以需要准确而坚定地把握好“天下之中、文明之源”的文化定位,
以重点项目引领推动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王苹和陈剑强调了成都历史文化与当今“一
带一路”建设的关系。成都市委党校副校长王苹教授认为,成都文化以乐观、开放、
包容为特征,其内涵丰富的移民文化与客家文化是成都开放文化格局形成的重要因
素,而这种开放性又会推动成都在“一带一路”格局中的发展建设。e 成都文物考古研
究院陈剑研究员对近年来成都古代纺织品的考古成果进行了归类和阐述,报告从纺织
成品及图像、纺织工具及工艺、纺织原料、纺织品传播与销售几个方面,展示了以蜀
锦为代表的成都纺织业的辉煌历史,并以此生发,揭示出成都在古丝绸之路中的历史
地 位 f。
古都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以及古今中外古都文化比较等均离不了基础学术研究。

a 杨巨平:《从希腊到中国:张骞到底从西域带回了什么?》,2018 年 6 月 19 日上午报告。
b 王以欣:《谁是巴比伦城的创建者?古希腊东方史料辨析》,2018 年 6 月 19 日上午报告。
c 王岗:《北京古都保护的价值及意义》,2018 年 6 月 18 日下午第二场报告。
d 任伟:《“天地之中、文明之源”——从考古发现谈郑州城市文化形象建设》,2018 年 6 月 18
日下午第二场报告。
《“乐观包容开放”的天府文化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2018 年 6 月18 日下午第二场报告。
e 王苹:
f 陈剑:《天府成都纺织考古成果类述——兼谈成都在丝绸之路网络体系中的地位》,2018 年
6 月 18 日下午第二场报告。
长安与世界对话 159

研讨会上,从事现代地理学研究的南京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所所长姚亦
峰教授结合南京的城市格局,探讨了古都空间生成的地理机制。他认为古都建设中往
往存在着地貌衔接城市的嵌套式空间结构,所以需要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去重新认知遗
址与城市,从哲学的高度来辩证分析城市景观变迁与地理空间的统一关系。a 杨浣回
顾了三十年来关于西夏都城兴庆府的研究成果,并就西夏都城研究的史料应用及兴庆
府的建置沿革、宫城形制、“人字形”的府城形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兴庆府宫城位
于府城西北一隅,并不在南北中轴线上。这种独特的城市布局,与统万城的建设和唐
宋时期的都城制度,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b 太原师范学院王尚义先生课题组的报告
以黄河及渭河为讨论中心,通过对商、周、秦诸代都城的迁徙历史及长安、洛阳、开
封等古都的自然环境的分析,探讨了都城分布与流域之间的时空秩序及其相互耦合的
过 程 c。
以上报告以古都长安为中心,共涉及中外历史上的十五座古都。论坛历时一整天,
萧正洪、耿占军、王尚义三位先生分别主持了上述三个议题的讨论,安家瑶、牛润珍、
陈文道、吕卓民、侯甬坚和毛曦六位先生分别对以上二十七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评议。
正如萧正洪会长在报告总结时所说,各位演讲人和评议专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讨论着
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在古都名城的比较研究中,如何遵循历史基点、当代情怀和世界
眼光这样的认知原则。这将为我们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指引。本次学术
研讨会不仅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内容和学术空间,增强了学界对中国古都
学基础应用研究学科性质的认识,体现了中国古都学理论研究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紧密
关 系。
在最后的大会闭幕式上,中国古都学会与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西安市社会科学界
联合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协定,未来三年合作内容是:(1)发挥各自资源
优势,拓展合作领域。作为社科研究的两大智库,在人员、资料、信息等资源储备上
各有优长,双方应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基础上,积极谋求更广泛领域的合作,并使
之常态化。(2)合力推进长安古都研究 , 为当代大西安建设服务,积极规划,整合资
源,组织队伍,培养人才,以项目为中心,推进学术研究,以卓越的研究成果作为市
委市政府的决策依据,成为西安城市精神提升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推进力量。(3)共同

a 姚亦峰:《古都空间的地理机制研究》,2018 年 6 月 19 日上午报告。
b 杨浣:《兴庆府地理指要——30 年来西夏都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18 年 6 月 18 日下午第
二场报告。
c 王尚义、田毅:《都城与流域:从渭河到黄河》,2018 年 6 月 19 日上午报告。
160 中国古都研究

研发和建设中国古代都城地理信息系统(GIS)共享平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
古都地理信息进行集成、分析、开发和研究,发挥其在文化储存、传播、管理、学科
建设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等领域的作用,积极探索政府、社会组织与企业联合发展模式。
将最新学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成果与现代城市的发展、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古
都文化遗产的成果转化,使之成为全域旅游、城市复兴和实现人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
重要力量。
(此文经中国古都学会秘书长肖爱玲审核)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