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为什么中国绘画是历史

艺术史的“危机”

1、参照日本佐藤道信的评论:
重新审视的过程和人文学科整体的“解构”性质相关联;作为观照东亚艺
术的一种方法,要理解传统日本艺术史,首先应该考察作为基础的中国古代艺
术史模式。

2、艺术史的研究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对立性两极—— 美学与历史 、形式与内容、

过去和现在 ,正由于这些辩证关系的存在 ,引发了现代艺术评论所揭示的


“学科危机”。
艺术史的研究要拒绝以往论述的所谓权威——诸如其术语、概念、假设等 。
尤其是与 19 世纪实证主义相关的论述——即认为科学原则必须以确定、正确、

真实的解释为前提。
黑格尔启示的信念:艺术提供各种手段,并凭借这些手段使人类精神以某种特
有的历史化方式显现?
黑格尔以“科学”作为哲学基础。19 世纪、20 世纪初:一切艺术风格均是文化

各个方面的反映,任何风格的创造、发展及其演变都是时代精神变迁的现象

3、源于语言学的结构主义符号学亦是科学化方法研究艺术史的倡导者:表义的

结构与具有内在的过程,与文化的其他方面保持变换关系 → 后结构主义者对
诸如艺术作品原创性、个体艺术家或作者权威以及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核
心地位等观念的“解魅”
社会艺术史家:“艺术本身是历史吗”?从对风格史的关注向“片段历史”或
“微观历史”研究

4、历史分析的本质:诠释学形式,艺术作品的历史分析属于艺术的阐释和评论,

不是客观的科学
理解艺术史:通览古今,辩证而循环(如时代整体风格和语境、分析其他作者
来确定时代风格);也要有根植的文化传统
后现代解构主义者一直以来有意消解中国画这种整体完备统一的理论自律特性
如:无需强调某种绘画的总体细化或无用的类型化?
“相对主义者 、解构主义者 ,更关心对这些作品在时代转换中不断变化的创作

和鉴赏方式的差异”
谢伯柯:当 (我们) 人文主义者试图理解复杂的历史拼图时 ,就必须确定些

历史材料的年代问题 。倘若不了解它是何时产生的话 ,就不能历史地运用一


幅画
风格的鉴定作为认知方式值得捍卫,中国画的真正价值在于表现方式的独特
脉络:黑格尔科学作为哲学基础 → 科学化方法:风格与时代变迁的映射关系
→ 后结构主义者“解魅”,从风格史向片段史转化?→ 对比梳理“历史分
析”的本质理解和运用(是否能一味解释内容而不顾其他)

传统中国谱系的艺术史学

1、中西画评方式差异,从观众与评论者,还是艺术家的角度?
西方:“表现”与现实的区别,戏剧仅为“模仿”。西方的审美理论更多是从
观众 、 评论者的角度而不是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待艺术的;
中国:表意文字与图绘表现的功能是“图载 ”, 是用来表达含义的。书法绘
画同时具有再现和表现的功能
理解中国画,是其书法性用笔(线条)呈现的作者心迹
例:对达芬奇素描的例证,绘画是自我投射行为,关于“水与空气”的理念,
正是绘画本身特有的活动意义,超越了简单的“模仿”
以对王羲之书法的分析,说明“墨迹”正是书法家或画家本人表现观念的物质
显示;甚至继续推演,后人对于艺术复制的过程,与人类社会学的谱系观念对
应。作品 — 典范风格的提取 — 反复传承“道统” — 后人与前人的“融
合”
(传统中国艺术史的写作主要基于谱系概念——张彦远所称的“师资传授”)

2、早期中国画的传承体系,讲究以高级的“形似”以追求“神似”。包括对于

“形似”(模仿写实主义)的“真实”功能理解(顾恺之绘女子像,以针戳其
心之例),以超自然“巫术”的理解

逻辑:对于“道”的理解不是新变,而是要通晓、复兴古代的原理才能通变
与描述西方艺术史时的矛盾:“风格史试图在设定的艺术自律规律内建立一个
叙事或因果链条关系”(问题是,如果以“复古”为引导,那么是否有一个正
向前进的自我发展因果关系)(而且如果是画家自我的领悟通灵,那么是否还
有一种客观的叙事因果关系?)
举例:对于书法史风格的梳理、张彦远对绘画史风格的梳理,强调“书法化”
表现的价值远甚于模仿(评吴道子绘画,“由聪明才智而不是外在意愿”)

模拟形似的局限

中国艺术在再现技巧上有一个整体的演化过程
以《女史箴图》研究为例:一件画品拥有诸多后世“文化传记”;探讨重
点变成了“接纳与感受”的过程,即画作在后世社会经历中的遭际。从画作本
身创造到后代拥有者的立场
方闻自身对于画作演化的梳理:如游丝描、构图形态与马王堆帛画形式类
比。以古代“花瓶式”图式为基础 ,加以神奇的游丝描的创作。借用贡布里希
“创造先于比配”的观念;需要解释“模拟何以产生”
(研究东亚艺术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最基本的是“接受”的过程)

3、苏轼结论与“艺术史的终结”论调相似:
一切风格已经尽善尽美,如果要复兴艺术,必须返回早期大师的古代语汇,
才能有所创新。蒙元以后,文人画家从模拟艺术转到自我表现,永远改变了以
后中国绘画的功用与意义。
“模拟、再现”的“终结”,推翻了艺术史线性“不断进步”的观念。如赵

孟頫采取多种前代大师的风格创作,“多角度、语境化的个性”

走向中国山水画史
1、先确定时代风格的结构分析法,“断代”的研究
罗越的研究:“风格”能否同时表达“形式与内容”?系统有序的方法能否描
述历史上风格形式的变化
2、很难构建连贯的中国画风格史描述
→ 用西方传统的形式分析,曾受到艺术史本质主义与科学决定主义的浸染,形

式分析与此有所关联。
批判纳粹浪潮下的“历史决定论”,可能与民族主义挂钩;
贡布里希批判“形式等同于表达”,亦强调“对传统的吸收基础上,画家才可
能再现与作画”,其基础性的绘画形式结构、技法与惯例,画法有自身发展历

3、夏皮罗(Shapiro)《论风格》:风格是考察的基本对象,鉴定原作品时间与

地点的尺度,也是追溯流派关系的手段
描述风格设计三个方面:一为图式因子或母题,二为造型的关系,三为一种特
殊个性的“表现”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