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南 方 文 物 #$%&’( )*+, -+.

/0 1222 年第 3 期

香港大埔碗窑始烧年代探析

郭学雷

香港大埔碗窑青花瓷窑址是目前香港地 并没有明确提到大埔碗窑烧制青花瓷器的情
区发现的唯一一处烧瓷窑场,位于香港新界 况,不过我们透过“碗寥”和“碗窑”之名推测,
大埔西部的碗窑乡。关于大埔碗窑研究,最早 在清初的康熙年间大埔碗窑应该已经开始了
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初,香港珠海书院的蒋顺 烧造青花瓷器的历史。至于康熙以前情况如
洪先生对该该窑址进行了初步考察,并发表 何,从窑址中第二区第五号探沟的第二层中
了《香港碗窑陶业浅谈》一文 ! 。之后周月玲女 发现的一块碗心书有“崇祯十五年造”纪年款
士、林业强先生也对大埔碗窑进行了研究,但 的残碗 6 图一 7 来看,大埔碗窑始烧年代的下
由于资料所限,无法作更为深入、细致的研
究。455" 年香港和内地专家组成大埔碗窑普
查工作队,对大埔碗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地
面调查和小规模的试掘,并将调查、试掘资料
和研究成果编撰出版了 《香港大埔碗窑青花
瓷窑址调查及研究》一书 " ,为人们进一步了
解大埔碗窑的内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
也使大埔碗窑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成为可能。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大埔碗窑和研究了大埔碗
图一
窑调查、试掘资料和研究成果之后,认为《香
港大埔碗窑青花窑址调查及研究》6 以下简称 限至迟不会晚于崇祯年间,关于这一点已无
报告 7 一书中有关大埔碗窑创始年代和遗物 可争议。但是对于报告中认为大埔碗窑始烧
分期等存在诸多问题。为此,笔者就上述问题 于明代中期的观点,笔者认为值得商榷。下面
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 于香港和内地的同 就对报告中有关大埔碗窑始烧于明代中期的
行。 观点作一分析。
一、对报告中有关大埔碗窑断代依据的分析 报告中断定大埔碗窑始烧于明代中期的
从文献资料来看,康熙二十七年版《新安 最主要依据之一是探沟表土层中的一块瓷质
县志》 和嘉庆二十四年版《新安县志》 中分
# $
墓志 6 图二 7 。报告中称墓志上“只见阴刻墓主
别见有“碗寮”和“碗窑”之名,但上述文献中 的字和号,生年也只见戊寅九月。戊寅之上隐

・!"・
象。并不能将其作为判定历史长短的标志。
依据之三是一座建于乾隆庚戌年 # 乾隆
五十五年 $ 的樊仙宫祖师庙。报告中称“樊仙
宫是建筑于废瓷堆积之上的,它打破一条龙
窑……说明建筑樊仙宫时,樊仙宫附近的窑
炉已停烧多时”。又结合樊仙宫山前约数十米
山坡脚下厚达两米左右的窑址堆积等情况认
“如此种种,都说明樊仙宫建庙之前,大埔
为:
碗窑的青瓷器生产已有一段悠久的历史”。事
图二
实上,樊仙宫建于废弃的龙窑和废瓷堆积之
上以及樊仙宫前山坡脚下厚达两米左右的窑
址堆积等情况,只能说明在建造樊仙宫时大
埔碗窑已有一定的烧造历史,至于历史有多
长,上述材料并不能提供确切的证据。因为樊
仙宫建于乾隆五十五年,距大家公认的大埔
碗窑创烧的下限崇祯年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
史,在这百余年的历史当中形成一些废弃的
窑炉和厚达两米的堆积层是完全有可能的。
所以上述依据同样不能作为大埔碗窑创烧于
明代中叶的依据。
依据之四是上碗窑第一区的堆积上生长
的数株圆周达 %& ’ 米左右的巨大樟树。报告
中称“据樟树的自然生长速度计算,大概需要
三、四百年方能有那么粗大”,并根据“巨大樟
且还有“崇祯”。也就是说,这块墓志的年代既 树附近的破碎碗和窑具堆积多厚达三米 ” 而
可是天顺,也可能是崇祯。由此看来,报告中 进一步推断大埔碗窑的创始年代应在乾隆之
把这块墓志的年代断定为天顺并把其作为断 前的三百年左右。报告中在未能提供有关樟
代依据显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树科学依据的情况下,就得出了上述结论,同
依据之二是出土有菊花、牵牛花纹大碗 样有主观臆断之嫌。笔者通过咨询植物专家
# 据其造型与纹饰鉴定是乾隆或再早之遗物 $ 了解到,樟树的生长速度与其所处自然环境
地层之下尚有厚达一米的八个自然层 # 其中 的好坏有很大关系。而且,根据植物专家所提
三个层位是冲击层 $ 。据此认为堆积所需时间 供对深圳大量樟树调查的情况来看,在深圳
相当长,而且断定乾隆之前已有二三百年的 地区一棵圆周达 %& ’ 米左右的樟树的树龄也
历史了。大家都知道,窑址堆积的厚薄与产 应在 %() 年左右,而并非三、四百年。而 %()
量、堆积方式、地点等都有很大关系,仅凭地 年前正是乾隆初期,距大埔碗窑创烧的下限
层厚度就作出判断,未免有主观臆断之嫌。而 崇祯年间已有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的历
且,其中的三个冲只层亦不能作为堆积时间 史当中,形成厚达三米左右的窑址堆积也在
长短的标志。众所周知,香港地区雨量充沛, 情理之中。
加之大埔碗窑位于山麓地带,所以在窑址堆 依据之五是报告中认定的所谓 “明代中
积地层上形成若干冲击层应是极为常见的现 晚期的代表性产品”。笔者经过对上述器物与

・!"・
景德镇及闽南等地青花瓷器的对比研究之后 这种纹饰从万历出现一直到天启、崇祯都很
发现,没有 一件具备明代中晚期 产品的特 流行。从大埔碗窑的青花柳树山水纹的构图
征。 特点来看明显是受了明代晚期景德镇青花柳
首先,报告中在谈到蓝地白花装饰时,不 树山水纹的影响 # 两者不仅在构图上表现出
知有何根据 认为菊花花瓣留白的 装饰手法 惊人的一致,而且柳树的画法也如出一辙 $
“残留明初风格,明代中期已不多见 ”。事实 # 图四 $ ,应是明代晚期的产品。
上,青花留白的装饰手法在明初官窑瓷器确
实有较多使用,但在同时的民窑青花中还很
少见到。倒是在明代晚期和清初的民窑瓷器
中常常可以见到这种装饰手法。如耿宝昌先
生著《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书收录的的崇祯
青花进戟图八方罐的肩部和崇祯八年青花人
物笔筒的腹部都采用了青花留白的手法,特
别是该书中还收录了一件崇祯红绿彩碗,该
碗虽然不是青花,但以红地留白的手法表现
菊花与大埔碗窑青花留白的菊花有异曲同工
之妙,具有共同的时代特征。此外,福建德化
窑清初青花瓷器中也有装饰蓝地白花的菊花
纹碗 ! 。由此看来,仅凭蓝地白花的装饰手法
并不能就说明其有明初风格,况且大埔碗窑
图四 崇祯景德镇民窑青花山水柳树纹碗 # 上图 $
的蓝地白花碗在造型、工艺等方面也没有丝
与大埔碗窑山水柳树纹碗比较图
毫明初风格,倒是具有明末清初的特点。
其次,我们来看看青花柳树山水纹碗。报 第三,关于青花婴戏图碗的问题。报告中
告中在列举了青花柳树山水纹碗为明代中晚 在谈到婴戏图时以其 “也是景德镇青花瓷常
期的代表性产品时,并未提供任何依据。据笔 见的纹饰,且流行于明代中晚期,该窑婴戏作
者对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研究,青花柳树 舞蹈状,手中物不很明显,类似风筝而作球
山水纹是明代晚期才出现的一种装饰,从纪 形。婴儿头大身小,用笔极简而勾勒平涂”为
年资料来看,景德镇青花瓷器中最早在万历 由,而断其有明代中期风格。事实上,从景德
年间出现柳树山水纹,上海博物馆就藏有“大 镇青花瓷器来看,婴戏纹不仅仅流于明代中
明万历年制”款青花柳树山水纹盘 # 图三 $ 。
"
期,明代晚期也有大量婴戏纹的产品。而且勾
勒平涂也并非明代中期的专利,一直到明末
清初,这种手法还在沿用。问题的关键在于婴
戏纹本身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景德
镇瓷器中,于郊外放风筝的婴戏题材最早见
于成化官窑斗彩婴戏杯,嘉靖年间也有仿造
成化的此类制品。成化和嘉靖的此类婴戏仅
见于官窑,绘工细腻,人物生动,风筝的形状
结构逼真。从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来看,放风
筝的婴戏 纹真正流行 大约在万历 至崇祯年
图三 间,此时的婴戏纹用笔简率生动,风筝的形状

・!"・
几乎已经辨认为出来了,如景德镇陶瓷馆藏 景德镇青花瓷器中的天官图。从纪年资料来
明晚期的青花婴戏图碗。我们拿景德镇明代 看,景德镇青花瓷器中最早见到的天官图是
晚期的婴戏纹与大埔碗窑的婴戏纹比较,不 万历年间的制品,景德镇陶瓷馆就藏有大明
难看出,大埔碗窑的婴戏纹显然是受了明晚 万历年制款的天官图残片。而且,据黄云鹏先
期景德镇婴戏纹的影响 # 图五 $ ,两者在构图 生的研究,认为景德镇天官图“创于万历、一
直延续到康熙早期”! 。既然如
此,大埔碗窑的天官图受景德
镇或闽南青花瓷的影响,其时
代就不可能早于万历,更不可
能是明代中期的制品。
第六,关于菱形梅花点锦
带纹,报告中认为是明正统、
图五 崇祯景德镇民窑婴戏图 # 左图 $ 与大埔碗窑婴戏图比较图
景泰、天顺时期习见的边纹装
及小孩的举手投足的姿态等细部处理上都极 饰。报告中未能提供有关依据。但据笔者所掌
为相似,同样应是明代晚期的产品。 握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纪年材料来看,
第四,在谈到八卦太极图时,报告中称 报告中所依据的可能是景德镇北郊观音阁景
“由于八卦、太极图形,仙鹤、寿桃具有较多的 泰七年袁氏墓所出的青花盘 " ,在该盘的口沿
道家色彩,这类图形的涌现,似与明嘉靖时期 上确实装饰有类似大埔碗窑的菱形梅花点锦
崇信道教有关”。事实上,从景德镇青花瓷器 带纹。但据笔者观察,大埔碗窑的菱形梅花点
来看,嘉靖的青花瓷器纹饰确实具有道教色 锦带纹与景泰七年墓青花盘所饰锦带纹的整
彩,但仅限于云鹤、八仙、八卦等纹饰,目前还 体和细部都有很大差别,加之大埔碗窑中有
从未见过太极图形。据笔者的研究,景德镇最 一件标本于菱形梅花点锦带纹下书有“月白风
早出现太极图始于雍正、乾隆之际,最常见的 清”四个字,具有非常典型的明确期特征#
%
$
。所
器物是一种外豆青里青花的小碗,这种碗的 以凭借这样的依据,很难断定大埔碗窑的菱
内壁就装饰有太极八卦图。大埔碗窑的八卦 形梅花点锦带纹与正统、景泰、天顺有何关
太极图装饰 正是受了景德镇同类 装饰的影 联。
响,所以其上限不可能超过雍正年间。至于报 二、几点比较
告中所称的云鹤、寿桃纹是明清尤其是清代 为了更全面地说明问题,我们把上节讨
极为常见的吉祥图案,与嘉靖年间崇信道教 论中未能涉及到的有关问题继续展开讨论,
并无必然联系。由此看来,在不作具体分析的 这样或许有助于我们对大埔碗窑始烧年代、
情况下,把云鹤、八卦、太极和寿桃与嘉靖崇 遗物分期和文化内涵的进一步认识。
信道教联系起来并作为断代依据,显然是站 首先,我们来考察一下报告中定为明代
不住脚的。 瓷器的一件撇口碗 # 也称斗笠碗 $ 。对于其年
第五,关于天官图,报告中称“天官图既 代归属笔者认为并非报告中所认定的明代。
见于江西临江窑青花碗,也见于福建闽南平 因为从景德镇青花瓷器的情况来看,斗笠碗
和、华安青花瓷,图形大同小异,时代相当于 是康熙年间才出现的一种新器型 # 图六 $ #
&
$
。由
明代中晚期之际”。报告中在未能提供任何断 于大埔碗窑的青花瓷器生产主要是受了景德
代依据的情况下,就断定天官图时代相当与 镇和闽南等地青花瓷器的影响,所以大埔碗
明代中晚期之际,未免带有主观色彩。为了要 窑的青花斗笠碗的年代不可能早于康熙,更
证实上述观点正确与否,我们不妨考察一下 不可能是明代的制品,结合大埔碗窑斗笠碗

・!"・
图六 清康熙景德镇民窑青花斗笠碗 # 左图 $ 与大埔碗窑斗笠碗 # 圈足残 $ 比较图

口沿施酱釉的工艺 # 下文中将作探讨 $ 具有明 曾生产过大量装饰梵文的民窑青花瓷器,而


显清代初期瓷器的特点的情况,判定这些斗 且梵文的字体也经历了由宽变窄再由窄进一
笠碗应是清代康熙或稍晚的制品。 步简化的过程,而这种简化了的梵文最早出
其次,谈谈装饰川字纹的瓷器。在报告中 现于清雍正年间,并大量流行于雍正、乾隆之
的明代和清代部分中分别提到几件川字弦带 际。雍乾之际的德化窑青花瓷器中就有大量
纹 # 图七 $ 和变形川字锦带纹青花瓷器 # 图 装饰梵文的盘碗杯等器物 # 图九 $ !
#
"
。这些盘碗
八 $ 。不知何故,报告中把几件造型和纹饰完

图七 大埔碗窑川字弦带纹碗

图九 德化窑青花梵文杯

内往往在简化的梵文中间装饰一未被简化的
梵文 # 图十 $ ,所以更使人确信所谓川字纹应

图八 大埔碗窑变形川字锦带纹碗

全相同的川字弦带纹碗有的定为明代而有的
则定为清代。笔者通过把上述川字纹与相关
的闽南青花瓷器进行研究对比之后,认为报
告中所称的川字纹其实是梵文的变体和简化
形式,而且其生产年代不会早于清代。因为,
就景德镇和闽南青花瓷器而言,明清两代都 图十 " 德化窑青花梵文盘

・!"・
是梵文的简化变体形式。大埔碗窑生产的所 大埔碗窑中的青花山水鱼舟图明显仿自景德
谓川字纹碗盘等器物正是受了清代雍正、乾 镇的同类图案 # 图十三 $ ,其时代也应在万历
隆之际的简化了的梵文瓷器
的影响,其中,所谓的变体川
字锦带纹与德化窑雍、乾之际
的简化的梵文比较相似,应是
同一时期的制品。而所谓川字
弦带纹应是在所谓变体川字
锦带纹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简
化和抽象化的结果,时代大约
图十三 崇祯景德镇青花山水、旗帜 # 左图 $
应在清代的中后期或更晚。
第三,在大埔碗窑中出土了很多青花水 年间或稍晚。
鱼舟图碗,这些碗的外壁绘有山水、小船和旗 第四,大埔碗窑中出土了一类装饰有牵
帜很有特点 # 图十一 $ 。此类图案在景德镇和 牛菊花纹 # 应是灵芝茶花纹 $ 的碗 # 图十四 $ ,

图十一 大埔碗窑青花山水鱼舟图碗 图十四 大埔碗窑青花灵芝茶花纹碗

闽南青花瓷中也可见到。据陈文平先生研究, 在报告中有的被定为明代制品,而有的被定
这种山水、亭塔、小船、旗帜的装饰是受了欧 为清代制品。从时代发展脉络比较清楚的景
洲绘画技巧的影响,而且认为这种装饰风格 德镇青花来看,这种纹饰最早出现于雍正,据
和图案不见于万历以前,我们从上海博物馆 此我们认为大埔碗窑的此类青花瓷器年代不
藏景德镇“大明万历年制”款青花山水盘可清 可能早于雍正,更不会是明代的产品。
楚地看到这一点 # 图十二 $ 。通过比较来看,
#
"
!
第五 ,关于器物 口沿所施酱 色釉的问
题。据笔者对明代中期至清代初年的景德镇
青花瓷器的结果来看,器物口沿施酱色釉在
崇祯年间已经出现,但数量极为有限,真正流
向开来是在清顺治和康熙初年。如果说景德
镇的口沿施酱色釉工艺对其它窑口有所影响
的话,应是在其最为流行的顺治和康熙初年
这一阶段。据此,我们认为大埔碗窑中口沿施
酱色釉的器物应是清初的产品。而且这一观
点同前面讨论过的我们认为是康熙年间的酱
图十二 “大明万历年制 ”青花山水盘
釉口斗笠可以相互得到印证。 # 下转 !% 页 $

・!"・
无中”# 见刘芳谷《山川秀气》瓶 $ ,以及“久斑 民国初期,以景德镇珠山八友为代表的
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见王琦《盟鸥 新粉彩瓷逐渐盛行,其色泽鲜明,层次丰富,
图》瓷板 $ 、
“淡冶真如笑,当春见远山 # 见许达 兼具传统五彩、粉彩之美。而浅绛彩瓷由于愈
生《一片冰心》提梁壶 $ 。浅绛彩瓷画有许多表 发刻意追求浅淡,彩层极易磨损,渐不为人所
现幽山小屋、空山独处、携琴访友、世外桃源, 用。笔者曾见扬州私藏之“江西瓷业公司”款
反映出清末民初政府腐败、列强入侵、动荡不 盖碗,绘高士泛舟,画意虽好,浅淡之甚,似可
安的形势下,社会上祈求安宁、避乱归隐的心 随意抹去。至此,线绛彩瓷不免被新粉彩瓷取
境,而浅绛彩山水瓷画中人物多勾偻身躯则 代的命运,但师法传统卷轴画、追求文人趣味
更添画面荒老之感。 的优秀传统被后代画瓷艺人继承发扬。
除了山水题材之外,浅绛彩花鸟、人物瓷 注释:
!"清钱杜著《松壶画忆 》。
画也较多。受同时期“海派”绘画影响,花鸟题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 》。
材瓷画多“松鹤延年”、
“国色天香”、
“喜鹊登
%清《芥子园画谱 》初集卷一。
梅”、
“紫藤绿鹦”等迎合市民意味的吉祥寓意 # 附言:本文一些器物例证选自梁基永先生所著《中国
作品。人物画中以体现文人趣味的高士图、米 浅绛彩瓷 》,特此致谢。 $
芾拜石图较为常见。 # 责任编辑 彭适凡 $

########################################################

# 上接 !% 页 $ 据此,我们认为报告中认定是明 大埔碗窑青花瓷窑址调查及研究 》,香港区域市政


局,&’’(。
代产品的酱釉口蕉叶山水点彩碗、变形牡丹
《新安县志 》卷三 # 地理志・都里 $ 。
#靳文谟修:
碗、飞凤碗、菊花碟等都应是清代早期的产
《新安县志 》卷二 # 舆地略・都里 $ 。
$舒懋官修:
品。 《德化民窑青花 》,文物出版社,&’’’。
%陈建中编著:
通过上述分析和对比不难看出,没有任 《青花釉里红 》,上海博物馆・两木出版
)汪庆正主编:
何迹象能表明大埔碗窑创烧于明代中期。从 社,&’)(。
《明清瓷器鉴定 》,紫禁城出版社,&’’"。
*耿宝昌:
大埔碗窑习见的山水柳树纹、天官图、山水、
《中国陶瓷・景德镇民间青
+中国陶瓷编辑委员会编:
鱼舟、旗帜等纹饰的时代特点来看,大埔碗窑
花瓷器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 年。
的上限最早也只能到万历年间。而且从深港 《明代民间青花瓷的断代 》,
,黄云鹏: 《景德镇陶瓷 》
两地的明清墓葬来看 &
(

,大埔碗窑的青花瓷器 &’)* 年 " 期。
主要出土于清代墓葬中,目前在明代墓葬中 -同+

尚未能发现大埔碗窑的青花瓷器,这从一个 & 从景德镇的情况来看,这种于碗的外壁书写诗文和


.

吉祥用语手法主要流于明代晚期。
侧面说明,大埔碗窑在明代晚期的生产规模
/ 同*

&
还很有限,这也是为什么大埔碗窑生产青花 0 同%

&
瓷器的史实不见于明代文献的一个原因。 1 同)

&
注释: ’
& 《深圳出土瓷器及有关问题探讨 》,
( 杨耀林: 《深圳考
《大埔陶业浅谈 》,香港珠海书院,&’(" 年。
!蒋顺洪: 古发现及研究 》,文物出版社,&’’!。
《香港
"区家发、周世荣、曾广亿、佟宝铭、马恩生编撰: # 责任编辑 许智范 $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