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3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阶级的呼唤

潘毅 著
1 导言 ..................................................................................................................... 4

1.1 是社会行动者?还是阶级主体? .............................................................................. 7


1.2 打工主体的生成 ..................................................................................................... 10
1.3 主体、欲望与抗争 .................................................................................................. 11
1.4 田野地点和田野工作者........................................................................................... 12
1.5 全书概述................................................................................................................. 14

2 国家与资本:中国新兴打工阶级的形成与解体 ...................................................... 17

2.1 阶级主体新释 ......................................................................................................... 18


2.2 中国打工阶级的形成与解体 ................................................................................... 20
2.3 青河村:一个农村公社的变迁 ............................................................................... 21
2.4 移民城市——深圳 .................................................................................................. 24
2.5 劳动力使用的技术 .................................................................................................. 26
2.6 模糊的身分:阶级力量的根除 ............................................................................... 28

3 背井离乡:农村女性的挣扎 .................................................................................... 31

3.1 城乡迁移与亲族网络 ............................................................................................... 35


3.2 重述女性命运 ......................................................................................................... 39
3.3 夹缝中的挣扎:异化劳动与农村家庭生活之间 ...................................................... 41

4 社会性身体:规训与抗争的艺术 ............................................................................ 49

4.1 中国工人:「社会主义」的身体 .............................................................................. 49


4.2 空间的艺术:生产线上的定位 ............................................................................... 51
4.3 速度、控制与反抗 .................................................................................................. 60
4.4 规范劳动习惯:作息时间表 ................................................................................... 61
4.5 日常生活的制度化:工厂守则 ............................................................................... 66
4.6 电子眼:全景敞视主义原则 ................................................................................... 69

5 当上打工妹:身分认同与差异的政治 ..................................................................... 72

5.1 摸索身分认同:上班第一天 ................................................................................... 73


5.2 不同的命运,不同的身分认同:美芳的到来 ......................................................... 74
5.3 成为工人:城乡差异的政治 ................................................................................... 75
5.4 训导会上................................................................................................................. 77
5.5 地方及血缘——族群身分认同与不平等 ................................................................. 79

2
5.6 工资制度与分化...................................................................................................... 80
5.7 日常的偏见与适应 .................................................................................................. 82
5.8 语言与身分认同:车间的广东化 ............................................................................ 83
5.9 打工妹:非单一化的主体 ....................................................................................... 87
5.10 渴望性主体 ........................................................................................................... 88

6 性与性化身体的泛滥 ............................................................................................... 90

6.1 召唤性主体 ............................................................................................................. 91


6.2 性别分工................................................................................................................. 93
6.3 性倒错的身体(PERVERTED BODIES) ......................................................................... 96
6.4 女工打架................................................................................................................. 97
6.5 女人们的谈话 ......................................................................................................... 97
6.6 闲谈与说笑 ............................................................................................................. 99
6.7 消费主义欲望与现代自我 ..................................................................................... 101
6.8 外出购物............................................................................................................... 102

7 工厂里的尖叫、梦魇与叛离 .................................................................................. 105

7.1 尖叫 ...................................................................................................................... 106


7.2 个人创伤............................................................................................................... 107
7.3 慢性疼痛:身体与工序......................................................................................... 107
7.4 月经政治:女性时间与工业时间 .......................................................................... 110
7.5 资本的阴谋诡计.................................................................................................... 112
7.6 阿英的痛楚:在身体与社会之间 .......................................................................... 113
7.7 扭曲的自我 ........................................................................................................... 116
7.8 梦魇、尖叫与抗争 ................................................................................................ 117

8 开创一种抗争的次文体 ......................................................................................... 120

8.1 一种抗争次文体.................................................................................................... 121


8.2 多场域的抗争(MULTISIDED RESISTANCE) ................................................................. 122

英文参考书目 ............................................................................................................. 125

中文参考书目 ............................................................................................................. 138

3
1 导言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逃出来的,我们村里来的女孩子们都死在大火里了。只有我活了
下来。我到现在都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如此幸运,能从鬼门关逃出来。

——工厂大火中一位幸存者的话

1993 年的 11 月 19 日,一场大火吞噬了深圳的一间港资玩具厂,这是一间专门为欧洲
某著名玩具品牌公司进行产品加工的分包厂。80 多名工人在这场大火中丧生,其中只有两
名男性,其余均为女性。另外 50 多人被严重烧伤,还有 20 多人受轻伤。惨剧震惊了国际社
会,也在中国掀起了轩然大波,就好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次遭受跨国资本的重创一般。
1
大众传媒也仿佛突然之间才意识到,广大农民工人,的确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付出了惨
重代价。这场大火给中国社会笃信资本和市场的现代性梦想,留下了永恒的伤疤。追求现代
性的过程中既有希望与渴求的躁动,同时也充斥着发展所带来的种种罪恶,而在这一过程中,
社会底层的牺牲经常被视为发展之必需。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晓明,一个在这场大
火中,经历了与所有同乡姐妹们的生离死别而幸存下来的打工妹。正是她,正是她所经历的
这场能使厂房崩塌,却无法使年轻的打工妹们梦想成灰的大火,使我产生了写这本书的计划。
一直到今天,我仍然不能确定激励我完成此书的,到底是那些仍然满怀梦想与渴求继续前行
的幸存者?还是这场大火,以及被它所吞噬的人们?

为了探索女性生命中无法逃避的这些社会暴力,在社会主义中国,逐渐融入全球资本主
义体系的背景之下,我踏上了寻找中国打工主体的漫漫长路,并尝试在当代中国——它正迅
速成为一个为全球生产,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世界工厂」——提出一种社会
抗争的次文体(minor genre of resistance)。晓明的生命中不断闪现的火光、疼痛和记忆,凸
显出这个时代的创伤,细诉着贯穿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每一位打工者生命之中的社会抗争。

这场大火已经过去十年。在迅速走向全球化的中国,当我看到打工妹这个新的社会主体
正在奋力挣扎欲出的时候,晓明的生命仍然在我的脑海中闪着微光,忽明忽暗。第一次见到
晓明的时候,她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全身上下几乎全部遭到严重烧伤,唯一幸免于难的那张
美丽的脸上,闪动着一双明亮而纯真的眼睛。她看上去十分虚弱,但却非常平静。

小孩子喜欢打架,喜欢蹦蹦跳跳,喜欢唱歌。可我喜欢跳舞,所以我想过或许有一天我
能成为一名舞蹈演员……

到我们村可不容易了,我们的村在大山里面,不通火车也不通汽车。要到我们家,你必
须得走上大约一个小时……

现在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家……

我们那里的人很穷,但是很单纯……城市里几乎没有什么信任。我不喜欢城里人。

我帮父母做了几年农活和家务,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种田,我也不喜欢。每个人都视
在「外面」干活很好玩,而且还能赚很多钱。

1990 年,我和几个同乡一起离开家来到深圳打工,在一家制衣厂找到工作。那次是我

4
第一次找工作。进厂前,管理者对每个人都要进行面试和笔试,那个时候我真害怕极了。在
厂里人人都争工作,争工作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孤单。

我告诉自己要做个成年人,无论厂里有没有同乡,我都必须自己照顾自己。工厂安排我
住在工人宿舍的一个小床铺上,我谁也不认识。那个时候我才尝到了人们常说的那种离家的
「滋味」是什么,就是从此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了。

但是刚刚从农村出来的时候我真的很兴奋,大城市、高楼大厦、商店,还有那么多的
人……就好像看电影一样。而我自己就在电影里面。无论看到什么都觉得新鲜,觉得自己特
别土气特别单纯。……

但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做得很不开心。厂子是个台湾老板开的,总是拖欠我们工资,本来
应该是每个月的第一天发工资,但是他们总是迟发,有时候迟一个月,有时候迟两个月。……
好在工资不比其他厂低,我每个月能赚到 300 块钱。

我是 1991 年 5 月离开那间厂的,
我表姐介绍我到了现在的这间玩具厂,这个厂很大。……
我们干活很辛苦,从早晨到半夜,一天 12 个小时。每天都累得我精疲力尽。……但在这里
我觉得很开心,因为有很多亲戚朋友在这里;我们经常聊天儿,还能互相帮忙。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没有再想过要跳槽去别的厂。……每隔三个月我都会给在老家的
爸爸寄 600 块钱,也给自己存几百块钱。我觉得自己至少能在这间厂干上几年。

但是后来却着火了,大火……

我从未想到会认识晓明——这个年仅 21 岁,刚从湖北农村老家出来打工不久的年轻女
孩。因为担心唤起她对大火的记忆过于残忍,于是我和她聊起了她的童年、她的家庭,以及
她在深圳打工的经历。尽管许多年过去了,但在我的脑海中,她的脸庞和声音却依然是那么
的清晰。

玩具厂的工作让我觉得很满足。虽然工作特别辛苦,但是我们也有很多乐趣。

我们有个计划,打算在回老家结婚之前,大家一起存够钱去北京玩儿,这可是一个很大
的梦想啊。

一般来说,工厂大火之类的社会创伤预示着社会暴力,也呈现出打工妹们所承受的来自
国家社会主义、跨国资本,以及家庭父权制的三重压迫,这三者联手创造出一种以阶级、性
别,以及城乡差别为基础的特殊劳动剥削形式。分别来自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层面的
这三重压迫相互支持,彼此强化,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体系,向全球化生产开放时代的一种
特定的社会新蜕体(configuration) 。尽管这些压迫仍然依附于其自身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但
它们正在迅速地发生着转型和重构,正在迫切地寻找新的权力和实践模式来进行社会管治。
毋庸置疑,在新的国际分工中将中国重新定位为「世界工厂」是跨国资本的一个精心安排。
这种安排从一般意义上为新兴打工阶级,从特定意义上为新的打工妹主体的孕育提供了基础
(Lee 1995,1998;Jacka 1998;Pun 1999;Xu 2000)
。跨国资本向中国的转移,不仅因为这
里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同时还因为这里有大量勤劳、温顺并且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工,她
们更愿意每天埋头苦干 12 个小时,她们更能适应精益生产方式(just-in-time production)的

5
要求,并且她们还是全球化产品的潜在消费者(Croll 1995;Davis,ed. 2000;Chen et al. 2001;
Pun 2003;Yan 2003)。

在当代中国,打工妹的生活必须被放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发展背景之中去理解。中
国的社会发展主要由两股相互作用的力量构成:一股力量是国家对社会治理模式,以及社会
政治工程的变革;另一股力量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日益资本化和市场化,国家将其冠以「追
求现代性」或者「为了全球化」之名,并且提出了要「与全球接轨」的口号。 「政党-国家-
计划经济」(party-state-planning nexus)模式曾经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关键因素,现在却转变
为「政党-国家-市场经济」模式(party-state-market complex),权力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大,
政治精英与经济精英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不清,这些都导致中国社会不断地产生各种冲突
和紧张,而新的社会力量和社会抗争也必将随之出现。在过去的 20 多年中,中国发生了急
剧的社会变革:国家向全球资本开放并导入市场机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挽救执政党的统治
合法性危机。于是,市场和国家联手承包的这项社会工程,使中国社会遭受双倍的创伤,承
载三重的压迫。无论是在社会层面还是在个人层面,国家权力与跨国资本的联姻都将生成新
的控制形态。这一次,无论是土地还是劳动,无论是自然还是生命,都被「市场化」为商品
出售,而操纵这场「市场化」的,不单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还包括「社会主义」的国
家。无论怎样,改革时期中国中央权力的「去中心化」,以及意识形态作用的式微趋势,并
不意味着国家退出了对社会生活的管制(Shue 1988)。相反,在当代中国,陈旧而僵化的户
籍制度,地方政府不断扩张其行政权力的狭隘本质,对人口和经济发展的严格控制,以及对
独立劳工组织发展的种种制约等,无一不决定了无产阶级的生成(无产阶级化)与斗争过程
的特殊性。

打工妹是城市里的匆匆过客。她们在城巿中打工的时间一般很短,平均约为 4-5 年。这


样短暂而无常的打工生活并非她们自己的选择,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与家庭父权制的统
治所造成的结果。国家通过户籍制度,从结构上将打工妹们的命运与农村联系在一起。因此,
这些从农村外出到城巿打工的「农民工」们,在城市中无法享有城市居民的基本权利,例如
居住、成家、教育、医疗,以及其他社会福利等。2 这导致在城市的工业开发区中普遍采用
劳工宿舍制度。通过宿舍制度,用人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劳动时间和榨取劳动力,而且
完全毋须为中国的劳动力再生产等长远问题担心。中国的户籍制度尽管已经开始有所改变,
但它依然牢牢地控制着人口及劳动力,使跨国及私人资本从中受益匪浅。借助户籍制度的庇
护,资本对中国劳动力的临时性使用从制度层面上获得了合法性。于是,剥削和掠夺被进一
步打上地方性,以及文化性的烙印,使深圳,以及其他经济开发区的全球化工厂中普遍存在
的临时性劳动力使用方式被永久地固定下来。

尽管中国的父权制家庭,正随着社会变革发生着迅速改变,3 但它仍旧严重制约着每一
位农村女性的生活道路,尤其是在教育、家庭劳动分工、就业,以及婚姻选择等方面。打工
妹中的大多数是年轻的未婚女性,仍然要为外出打工和婚姻自主而进行抗争。通常一到 25、
26 岁,她们的家庭就会就是否允许她继续留在城巿里打工作出决定(Pun 2000)。因为到了
这个年纪如果还不结婚,通常被认为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大多数农村女孩儿都渴望结婚前
能够在城市里工作一段时间。大多数打工妹的另一个共同特征是:她们往往为了结婚而辞工
并重返农村生活(尽管她们对这种命运并非没有抗争)。而她们生命中的黄金时期(18-25
岁) ,就这样被全球资本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所征用、掠夺,以促进城市和工业的发展。

与西方的无产阶级化道路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外来工们并没有针对资本展开过有组织的
公开性对抗,也没有能够成长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政府严令禁止任
何正式组建独立工会的行为(Chan 2001;Lau 2001)
。另一方面,外来工们作为城巿过客的

6
两大特点——无常和游离,也给他们在城市中成长为一股集体性的阶级力量设置了障碍。然
而,尽管一个有组织的打工阶级的形成道路被阻塞了,但是一有机会,外来工们就会毫不犹
豫地展开各种短暂的、自发性的罢工等集体行动。对抗性集体行动在受到压制的情况下,会
导致各种反叛性集体行为的产生和蔓延,从一般的劳动反抗,一直到日常生活的抗争(Liu
1996;Lee 1998b;Blecher 2002;Perry 2002)。

工厂大火中幸存下来的晓明,以及像她一样的打工者们似乎都很清楚自身的处境。晓明
很清楚自己将和其他打工妹们一样面临痛苦的抉择:是继续留在城巿做一个孤单的打工者,
还是回到农村老家去结婚生子。但尽管如此,她和她的朋友们还是另有打算。她们知道结婚
意味着要在自己夫家的村子里度过余生,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到城里打工了。4 于是 1992 年
元旦放假的时候,她们的梦想变成了一个计划:在结婚前大家一起存够钱去首都北京旅游。
打工妹们的日常生活策略总是活泼开朗、尽量适应环境,以及群体取向的。她们用自己的行
动为当代中国书写出一部反叛的诗学(Certeau 1984;Scott 1994)

于是,晓明开始为自己存钱,到了 1993 年的深秋,给家里寄了钱之后,她已经攒下了


500 元钱。但就在那个寒冷的日子里,她的钱和梦想都在那场大火中灰飞烟灭了……。

1.1 是社会行动者?还是阶级主体?

我们都踏上了现代化的冒险旅程;问题是我们到底是奴隶?还是背着行囊满怀希望的过
客,并且清楚地知道我们必须做出的决断?

——Alan Tourain,Critique to Modernity

80 年代初,中国开始从僵化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而晓明正是在这场社会转型
中当上了一名打工妹。在后社会主义中国,现代性(用更加时髦的词来说即「全球化」)要
求中国社会向跨国,以及私人资本开放,允许资本主义的制度与关系不仅对中国的经济生活,
同时对其社会,以及文化生活进行管制。贯穿本书的最主要问题是:在中国追求现代性和全
球化的变革时期,个体的社会地位与阶级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国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关系的混合体到底对个体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而且,将会出现怎样的新主体、新身分认同,
以及新的权力-抗争关系?

Alan Tourain 强调了「全球性」霸权计划的荒谬。他指出, 「当今世界的大多数国家都接


纳了现代性」 ,「几乎所有的社会都已被新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通讯方式所渗透」 ,
甚至在某些国家, 「即使国家领导人公开谴责巿场经济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但人民却还
是欢迎它」 ,尤其是那些贫穷者或失业者(1995,201-202)。在中国,政府对这幅现代化蓝
图的渴望与外来工们同样强烈。 「现代性」的全球化过程决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新的生产方式、
消费方式,以及通讯方式普遍化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研究必须更加细致,应该认真而全面
地考虑统一与分裂这两股决定性力量(Appadurai 1996)。对这两股决定性力量进行理论化,
不能仅是简单地将两者视为对立,而是应该将其视为一对多层次的、交叉的、重迭的力量,
其关系是时而相互配合、时而相互冲突、时而相互退避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
解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各种竞争力量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全面现代化」对于任何一个单独
的国家或者个体来说,都是一个太过庞大以至难以实现的工程,那么,以某个传统的单一民
族国家作为分析单位来讨论「中国的现代性选择」 ,则必定是存在很大问题的(Ong & Nonini
1997;Rofel 1999)

7
成为打工妹是「全面现代化」工程中的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Appadurai 1996),它创造
出一个新的话语空间(dialogic space),在这个空间里,普遍主义的力量和历史特殊性及文
化差异性的力量相互碰撞,并建构出一个新蜕体。打工妹这个新型主体的系谱学的建立得益
于 Michel Foucault 关于「自我形塑技术(self technology)」的洞见。在这个概念中,他明确
提出要关注「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的一系列程式,它们要求或规定个体需要通过自我主
控或者自我形塑的知识体系(self-knowledge)来确定、保持或者改变其身分认同(1997,
87)。Foucault 主张研究主体的形成历史与政治管治形态这两大主题之间的互动关系(同上,
87-88)。关于主体性,我们必须问的问题是:主体是如何在不同时间、不同制度背景之下作
为一个可能的、适当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对象被建立起来的呢(同上,87)?关于政
治管治的分析,最根本的问题不单只是对一般的「权力」概念进行批判,抑或仅将其作为一
组 关注 他人行 为的 战略性 关系 来分析 ,而是 要将 其视 为个体 通过与 他人 关系 的扣连
(articulation)而进行的自我管治(同上,88)
。然而,Foucault 关于自我形塑技术的系谱学
研究过分注重细致的个体化技术,这反而使他关于「扣连与他人关系」的论述没有被凸显出
来。如果个体化真的是塑造现代自我的「技术」核心,如果真的像许多人期望我们相信的那
样,个人需要掌握一种塑造现代性自我的重要技术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时候对这个过程进
行追溯了。对这个过程的追溯,不能只是简单地两分为东方情境或西方情境,而是要呈现出
这一主体化过程,是如何将使孤立个人的个体化过程与关系性或群体性的主体塑造过程都涵
盖其中的。

那么,是否由于中国人主体比较强调关系性,因此西方情境中,使人不断走向孤立的个
体化模式对于认识中国人主体及其现代性就没有参考价值呢?答案是否定的。一般意义上的
中国人现代自我的建构(现代性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及特定意义上的中国农民个体向
产业工人的转变,都会同时受到以下两个过程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是强大的市场力量加速了
中国人个体生活的孤立化,另一方面是关系、同乡、血缘、家庭、性别、年龄,以及婚姻状
况等因素作为社会力量的重新出现(Honig 1986;Hershatter 1986;Perry 1993;Yang 1994)。
当晓明被安排到制衣厂的生产线上,面对管理者的检查和监控的时候,对于她来说,无疑已
经发生错位——离开了家人,离开了和她一样正在争取工作的同乡,独自面对资本的要求,
于是她的自我形塑技术被引向了个体化。打工妹最初进入工厂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自我进行
个体化的过程,即让个体意识到从此就只能依靠自己了。这是一场社会斗争,是一场要当上
打工妹的斗争,也是一场孤军奋战的斗争。晓明曾经告诉自己要学会做一个成年人,无论身
边有没有同乡都要自己照顾自己。事实上,在打工妹们的日记、书信,以及各种文字作品中,
孤独是个不断重复出现的最重要主题。

将主体孤立化和个体化当然是资本的计划,然而,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当代,嵌于社会关
系或者从文化资源中表现出来的集体性实践模式,都是打工妹们不屈不挠地抵抗市场力量的
日常策略。20 世纪初期,在上海和天津的一些工厂里,成立同乡会是产生社会身分认同(尽
管是片面的、流动的、易变的)的一种重要手段,并因此而出现了一些或者公开或者隐蔽的
。5 在当代中国的外资,以及其他类型
社会行动(Honig 1986;Hershatter 1986;Perry 1993)
的工厂中,打工妹们仍然是被紧紧包围在同乡和亲属网络之中的,尽管这些网络经常是被重
新想象和建构出来的,但是它们却给打工妹们提供了最亲密、最值得信赖的支持。打工妹们
最看重一个人的所属族群(例如是广东人,潮州人还是客家人等)或所来自的地区(例如是
四川人、湖南人还是湖北人等)(Tam 1992;Lee 1998a;Pun 1999)。扣连同乡身分,实际上
是一种文化的表现,是经常被打工妹们用以对付资本将其进行个体化之阴谋的一种策略。因
此可以说,打工妹主体的形成是一个双重的过程:一个是使个人不断走向孤立的个体化过程,
另一个是形成某种中国社会所特有的群体形态的过程。

8
对于嵌入在特定家庭关系之中的打工妹们来说,其生活道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她
们的家庭。但同时,中国父权制家庭制度的变迁,也为她们的生活改变提供了支援。正如
Stacey(1983)
,Andors(1983)和 Wolf(1985)曾经指出的那样,父权制关系从来没有被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破坏过。在毛泽东时代,父权制家庭的维系主要通过两种手段:一是男
女结婚后通常是女方入住到男方家,二是在家务劳动和受薪工作方面不平等的性别分工。到
了后毛泽东时代,父权制关系依然不断地重复和展现:公然歧视女婴,将女性视为次等性别,
要求她们 20 岁一过就要出嫁等,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David & Harrell 1993;Croll 1995)

中国女性作为女儿和妻子的命运中,充满了挣扎与反抗。尽管她们针对父权制家庭制度展开
集体性抗争的相关记载如凤毛麟角(Sheridan & Salaff 1984;Judd 1994),但是她们反抗家
庭决定,争取工作或婚姻自主的、充满辛酸的个人行动却是数不胜数,在工厂中比比皆是。
尤其是那些从父母或丈夫身边离家出走,跑到工厂里打工的女人们的故事最为打工妹们津津
乐道。是继续留在城市打工?还是返回农村老家?这是打工妹们都将面临的一个两难选择,
尽管她们总会在这两者之间举棋不定,但是大多数人仍然愿意将打工作为第一选择,她们渴
望能够在城巿中停留尽可能长的时间。尽管如此,只要打工与回家之间的冲突还不是很明显,
那么,她们一旦在城市中遇到什么困难或问题,家人和亲戚仍然是她们最后的、也是唯一的
依靠。这些家庭关系,以及她们的文化实践,暂时性地遏制了资本对个人所进行的个体化进
程,并将一种文化差异性注入到主体化过程与中国的现代性之中。

在我开始着手打工妹研究的时候,除了借鉴 Foucault 的「自我形塑技术」、马克思主义


的阶级斗争分析,以及性别与劳动的女性研究之外,我还参考了 Alan Touraine 的著作以及
他所提出的「社会行动者」的概念。在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转型的这场急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像晓明这样的外资工厂的打工妹们是经历这场转型的
先锋之一。身为女性、身为农民、身为外出打工者,打工妹是生活在变动社会中的一个游离
的主体,她们的声音决不会轻易被任何主导话语(无论是知识话语还是政治话语)所湮没。
Ann Anagnost(1997,17-44)曾经直截了当地指出:
「让底层阶级说话」是中国 20 世纪初期
现实主义文学所进行的一场革命,然而荒谬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却片面地借助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观点,将其纳入政党-国家的话语之中。尽管在当代中国,阶级分类
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新型打工主体的形成却仍然要比传统马克思主义对「阶级」
的看法——经常把主体视为纯粹抽象物或者生产手段与生产关系的结果——要复杂得多。

相比之下,毛泽东思想则更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与马克思主义关于阶
级和社会的经典分析是相对立的。毫无疑问, 「阶级」的概念与为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奠定了
坚实基础的中国农民是格格不入的,然而中国共产党却坚持宣称自己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
锋。政治象征与阶级主体之间关系的恣意性是如此明显,使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看上去倒好
像是一场「后现代运动」,并且发生在后现代主义思想活跃于社会分析领域之前。意旨
(signified)与意符(signifer)之间的差异是如此巨大,这种差异性既维持同时也破坏着作
为象征性符号的「阶级」话语。而阶级话语对中国人主体-地位的蜕体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
影响。毫无疑问,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符号需要不时地借助群众动员来弥补意旨与意符之间
的巨大差异。因此,中国人主体的阶级身分并不是被曲解,而是询唤(interpellate)主体就
位需要一种比经济或者物质更加强大的文化革命。

中国的打工妹们正在对其生活道路进行着经历、体验、想象和反抗,由于这个新型社会
主体的斗争是丰富、独特而多元的,因此她们的斗争不应该再被简化为政治化的「阶级斗争」。
中国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和资本的霸权论述稀释了阶级话语的力量,但这并不意味
着阶级分析已经过时,事实上,一切并不那么简单。在当代中国,资本和新兴精英阶层正在
试图对阶级结构与关系进行重构。去除阶级分析,是他们为了掩盖其阶级地位和社会特权而

9
采取的一种政治策略。为了给强调个人主义、专业分工、机会平等和开放市场的新自由主义
经济铺平道路,阶级话语受到彻底压制。因此,中国的「阶级」历史被双重地取代,首先是
被国家,然后是被市场。在急剧变革的当代中国社会,对阶级的双重取代使阶级实践的意义
无法呈现出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它是非常具有政治性的。

即使阶级分析作为一种社会斗争的武器是有效的,那也只有当它扎根于底层阶级的斗争
经验之时才能令其重振旗鼓。换句话说,阶级分析只有在中国打工者们自身抵抗资本与市场
的日常政治(infrapolitics)中才能发挥作用。6 深陷于三重压迫的囹圄之中的打工妹们,必
须要活出她们自己的阶级经验,作为其生活抗争的一部分。如果说,中国的底层阶级曾经被
来自统治阶级的主导话语伤害过,那么,在全球资本主义与中国现代性工程的交汇处出现的
新型主体——打工妹,则正在翘首盼望着「阶级分析」的归来,然而荒谬的是, 「阶级分析」
却早已因为它的霸权本质而沦为一种死语言。我认为,「阶级分析」作为一种霸权论述是统
治阶级的政治任意性所造成的结果。如果说「阶级分析」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沦为一种死语言,
那么在后社会主义中国,重述新的「打工」阶级则无论如何都称得上是一个很合时宜的话题。

1.2 打工主体的生成

「打工」意味着个体变成劳动主体的过程,尤其是在为资本主义老板工作的情况下。 「妹」
则进一步显示出这个劳动主体在特定情境下的性别身分。「打工」一词来源于香港的方言—
—广东话,在香港,劳动关系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简而言之, 「打工」就是「为老板工作」,
带有强烈的劳动力商品化或出卖劳动力以换取工资的意味(Lee 1998a)
。在过去的 20 多年
里,
「打工妹」和「打工仔」成为两个在中国被非常广泛使用的词汇,与「工人」,即无产阶
级——这个在毛泽东时代更加普遍使用的词汇形成对比。在毛泽东时代,「工人」在社会中
享有为农民阶级所望尘莫及的高度特权地位,国家宣扬工人无产阶级是国家的主人,他们不
再异化于劳动,而马克思曾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异化是普遍存在的。工人是社会主
义中国将劳动力从异化中解放出来,并使其在劳动过程中充分实现自我的新型主体的理想类
型。实际上,在过去 30 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工人是为国家工作的,而国家作为「社会
主义老板」,则不仅给工人发工资,同时还为其提供终身雇佣、住房、医疗保障,以及子弟
教育等福利(Walder 1986)
。总之,它是中国为了改变资本主义劳资关系而创造出来的一种
特殊类型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

「打工」不仅仅意味着离开「社会主义老板」,而且也意味着来自全球资本主义社会的
新老板们的到来。「打工」意味着劳动者不再受到国家的保护,它是临时性的劳动,是会被
任意解雇的劳动,并且是随时可能被更低价格的劳动所替代的劳动。打工的价值,如果有的
话,是由市场决定的,资本家榨取其劳动剩余价值作为利润。换句话说:「打工」一词意味
着从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向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转变,打工仔/妹则是清楚劳动剥削、具有阶
级意识的新蜕体。

新型「打工主体」是如何发展出与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人「阶级主体」,完全不同的主体
性与身分认同的呢?打工主体的形成又是如何从社会底层获得动力及生活策略,以使其不能
被任何单一政治议程所吸纳的呢?另外,抛开无产阶级化的目的论视角,打工主体会形成什
么样的个体或集体反叛模式?这些是本书最为重要的几个问题。

撇开对阶级的本质主义分析取向,打工妹这个特殊的打工主体不仅体现出生产关系,同
时也体现了社会与文化论述、消费关系、社会网络、家庭关系、性别比喻及社会抗争。如果
说,传统的阶级主体是一个将自己外化于他人的他者化的结果,是一种具有政治性的抽象形

10
(Touraine 1995,207),正如 Alan Touraine
式,那么,这个新型打工主体则是「行动者的回归」
所言,他(她)是「将自我变成社会行动者的一声呼喊」,而与此同时,主体还要努力抵抗
国家与市场力量的侵蚀。7 这是个体经验的回归,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对自我定位的实现。
从这一实现开始,一个人便决定了以集体的或者个体的方式采取行动。这是对自我的坚定回
归,对主体权利的掌控可使其能于政治霸权之中捍卫自身。打工妹是女性的打工主体,她们
的社会抗争不应该被简化为「阶级斗争」,因为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所界定的那种工人斗争。
她们的社会抗争既是打工者对国家与资本的反抗,也是女性对父权制文化的挑战。从这一点
上来说,这种集体性抗争既具有社会性,同时也具有文化性。

1.3 主体、欲望与抗争

本书开篇所提到的工厂大火,几乎包含了所有将在以下各章节中详细论述的关键问题。
首先,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大军,适逢当代中国全球化生产时代的到来。工业资本主义
一面熟练地操纵着需求、欠缺和欲望,一面在既梦想成为产业工人,又梦想成为现代消费者
的农民阶级中间,将其神圣化。创造欲望和欠缺是市场经济的艺术,用 Gilles Deleuze 和 Felix
Guattari 的话来说,它「在产品充足的情况下,刻意地创造出需求和需要;令所有的欲望蠢
蠢欲动,并使人永远堕入唯恐自身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深渊(1984,28) 。」从农村地区涌向
城市工业区的巨大民工潮展现出打工的欲望,并且从中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政治操纵着
社会欠缺,使农民工们产生了填补这个空缺的欲望。然而,正如城乡差别、地区和性别不平
等的系谱学所显示的那样,这个空缺被中国社会主义体系进行了历史性和制度性的修正
(Perry & Wong 1985;Selden 1993;Solinger 1993;1999;Stacey 1983;Wolf 1985;Croll 1985;
1994)。年轻女性离开农村的迫切渴望,远远不是将其归因于贫困或者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
等一般观点所能解释的(West & Zhao 2000;Zhang 2001c)
。贫困,从另一方面或许也可以
说是富有(剩余劳动力),作为具体的社会欠缺形态,是由国家权力与资本权力共同创造和
组织出来的。贫困,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巨大落差,是人和历史共同创造的,而且最重要的是,
它已经成为一种为了掀起填充和改变这种状态的社会性欲望而存在的消费性话语。

农业劳动的贬值及其与工业生产所形成的鲜明对比,暗示着差异政治、层级制度,以及
他者化等都与打工妹这个新型打工主体的形成过程相互关联(Pun 1999)。正如许多关于女工
和工业资本主义的研究中所描述的那样,农村人的身体通常被想象为粗糙的、肮脏的、土气
的或懒惰的;相比之下,敏捷而灵巧的工人的身体,则通常被描述成年轻的、单身的、女性
的,并尤其适合新的国际劳动分工(Nash & Fernandez-Kelly 1983;Kung 1983;Leacock & Safa
1986;Ong 1987;Lamphere 1987;Rosen 1987;Hsiung 1996)。新的自我与身分认同的建构
是一个赋权的行动(Laclau 1990)
,是一个自我-主体化、排斥和替换的过程(Foucault 1988),
涉及到制度控制、规训技术、命名艺术,以及话语权力的安排(Kondo 1990)。新型打工主体
的建构使陈旧落后的社会主义,以及农村人被不断地贬值、降级和放逐。农村人被想象成卑
贱的主体,换言之,是崭新的、现代的、理想的身分认同背后的黑暗污浊的内里。城市和农
村、南方和北方、男性和女性、已婚和未婚等社会差别都被用以维持、扩充和修正支配权力
与层级制度。打工妹,作为一种新身分,作为一件文化产物,恰好在全球资本主义的机器开
到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进行收割的这个特殊时期被创造出来;它标志着一个由市场、国家,
以及社会三方共同影响无产阶级化的新时期的开始。

如果说,马克思已经指出了城市与农村的分化是资本积累的基础,那么在本书中我将补
充资本积累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性别差异,尤其在这个全球化生产的时代(Nash & Safa
1976;Ong 1987;Stitcher & Parpart 1990;Ward 1990)。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强调阶级而否定

11
性别差异;而改革开放的中国却到处充斥泛滥着性论述,以及女性身体图像(Croll 1995;
Evans 1997)。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需要依靠一种性论述来作为差别体系和层级制度的
基础。晓明之所以能被招进工厂,不仅仅因为她是一名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同时也是因为她
是一名女性,是被认为价格更加便宜,更加容易管理和控制的女性。在中国,外资电子厂经
常被比喻为桃花源,那里的少女们正在等待着男性们的追求。生产机器的微体权力对平凡的
身体没有兴趣;它只对特殊的身体,即女性的身体感兴趣。因为女性的身体通常被想象为更
加驯服、更加忍耐,并且更加适合于工厂机器。

然而,打工妹既远非一件简单的文化产物,更不是权力和论述的结果,也并非一种性别
构造。作为一个打工主体,打工妹是自身主体化过程与社会对主体进行塑造的力量相抗衡,
以争取「行动者回归」而生成的一个主体。中国农民希望将自身从长期的隔离生活中解放出
来的强烈欲望,正好遇上企图控制农民身体的政治技术,因此农民将作为行动者主动展开行
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打工妹,作为一个以各种形式的合作、反抗,以及挑战为特征的特殊
底层阶级,体现了支配与反抗这个双重过程,它们共同创造出这个复杂、叛逆而异质性的主
体(Certeau 1984;Guha & Spivak 1988;Scott 1990;Willis 1981)。打工妹是复杂、叛逆而
机灵的主体,她们面对的是一个天生不足的支配体系,而且她们懂得应该如何在权力和纪律
体系的缝隙中展开反叛行动(Ong 1987;Kondo 1990)。在规训制度(disciplinary regime)
出现之前,无论打工妹们怎样无权,她们都不单只是「驯服的身体」。相反,她们是「机灵
而反叛的身体」 ,时而公开、时而隐蔽的对抗着霸权,有些时候她们甚至可以成功地将规训
权力颠覆或瓦解。我并无意要将这些「日常生活实践」 (Certeau 1984),或「文化抗争」
(Ong
1991)进行传奇化,但是,工厂女工们的故事与体验、疼痛与煎熬、尖叫与梦魇交织在一起,
的确构成了一幅「反叛的政治学与诗学」的生动画卷。

1.4 田野地点和田野工作者

对于大多数的民族志学者来说,田野是一个永远的迷宫。而迷宫的吸引力往往源自其文
化与空间的独特性。对于我来说,想进入工厂当打工妹的冲动是纯粹主观的,并且背负着一
种意识形态上的沉重。探索女工的身分认同,支撑着我一个知性而激进的幻想,那就是抵抗
全球资本主义不可抗拒的发展潮流。我相信工厂是一个「正确」的地方,在那里,我的研究
物件——打工妹们的女性身体、整个研究计划,以及我自己都可以找到合适的位置。大量外
资工厂在深圳经济特区的涌现,是对过去 20 多年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最好说明。这些工厂
为我们观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权力,共同创造打工妹主体的微观物理过程提供了最好的
场所。于是,我决定进入一间工厂,展开我游牧式的民族志学旅程。作为香港人的身分使我
比较容易与这些工厂取得联系,因为在深圳超过 80%的工厂是香港出资的。1995 年到 1996
年之间,我在深圳一家港资电子厂工作。出于匿名和美感的需要,我将这家工厂命名为「流
星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流星厂」)
,因为流星让人联想到当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和
大规模的流动。流星厂的大股东及总经理——周先生,是我家人的一位好朋友,他对我的研
究计划表示了赞同。

真正进入工厂之后,我最初的热情慢慢冷却下来,倒不是因为进入田野有困难,而是因
为受到了后现代理论对田野研究经验的批判,以及在田野日常生活中的艰苦与挣扎的影响。
例如,Paul Rabinow(1986)对田野研究的后现代批判认为,根本没有所谓的「田野」,因
此,即使「在那里(out there) 」也不会有所谓中国社会的「真实性」等待我们去认识和理解。
而且,认知主体并不是价值中立的,是可以随意创造出认知对象的。福柯式的洞见告诉我,
「真实」与知识的建构涉及到权力、抗争,以及社会实践。对于我来说,中国的「田野」既

12
不是「在那里」的,同时也不是可以根据人的意愿随意自由地建构出来的;正好相反,它总
是嵌入并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政治,以及空间之中的。田野作为一本活教材、作为一部流动
的乐章,它绝不是随意建构出来的,而是会不断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即中国的政治
情况;田野资料提供者的能动性;以及民族志学研究经验尚浅的我的经验和呈现能力。

无论怎样,1978 年以来中国实施的开放政策使我进入田野成为可能。1978 年,国外的


民族志学者们开始获准在中国进行广泛的田野工作,尽管大多时候需要在官方机构的监督之
下进行。1995 年夏天,我向流星厂的管理层递交了田野研究计划书。我在计划书中特别强
调,由于我的研究目的是了解劳动关系和工人心理,因此要求工厂安排我进入车间生产线上
当一名普工,并住在工人集体宿舍。1995 年 8 月,我收到工厂的答复,同意我在两个月之
后开始我的田野工作。工厂虽然接受了我的研究计划,但是总经理周先生还是善意地建议我
对计划进行一些改动。他的建议主要是出于对我健康和安全的考虑,而不是因为政治或者其
他的敏感问题。工作安排上,他建议我最好不要到生产线上当工人,而是到办公室做秘书;
工作时间上,他建议我每天下午 5 点钟下班,而且晚上不要加班;食宿安排上,他建议我不
要和工人们一起住在集体宿舍,而是和厂里的香港职员们一起吃住。我花了很长时间去说服
他,让他明白,如果我不能直接和生产线上的工人们一起工作和生活,那么他的好意就只会
让我的研究计划前功尽废。他觉得我不过是个满脑子理想主义的学生——没有什么工作经
验,所以根本不明白工厂生活的艰苦。最后,他终于同意让我先尝试一个月,之后再根据我
的个人意愿作出调整。

1995 年 11 月,我终于成为流星厂的一名全职工人。然而,想直接进入工人生活的野心
却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益处。我尽量表现出自己是来学习工厂制度运作和了解女工生活的一
名「实习生」 ,然而尽管如此,在最初的一个月里,大多数生产线上的工人并不信任我。相
反,我倒是经常被管理人员们包围着,比如部门经理、管工和组长等。她(他)们对我的到
来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和兴趣。比起生产线上的女工,她(他)们的教育程度比较高,能够想
象出研究意味着什么。实际上,她(他)们经常运用想象力来引导和描述我的研究兴趣。她
(他)们耐心地向我介绍工厂及工作的情况,我从她(他)们那里得到很多热情的帮助。然
而,与管理人员们的密切关系却反而阻碍了我与工人们的交往。在工厂里,我总是被视为「特
别嘉宾」 ,这无疑使我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打工妹的梦想破灭了。

好在一、两个月之后,管理人员对我的好奇心开始慢慢减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变成
了「正常人」。线上的女工们开始和我说话了。或许是因为我也在生产线上工作,并且更加
愿意去倾听她们的心声,她们向我倾诉自己的感受和痛苦,渴望我的理解。住在工人宿舍非
常有助于我更好地融入女工群体。在宿舍里,没有私人空间,所有的空间都是共用的,一个
人几乎不可能藏起任何东西。我和她们每天一起聊天、吃饭、看书和听歌,慢慢地打消了她
们对我的怀疑,建立了信任。尽管她们大多人可能永远也不会明白社会研究意味着什么,但
是她们有她们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她们把我这个民族志学者的角色想象和描绘成一个小说
家,一个专门描写打工者和穷人真实生活的小说家。于是,她们的辛酸和委屈(带有一点儿
夸张或虚构),开始连珠炮似的向我这个永不拒绝倾听的人袭来。很多时候,有些客家女人
用客家话向我诉说她们的痛苦经历,我只能久久地望着她们神情激动的脸,实际上却只字未
明。我可以流利地讲普通话、广东话和潮州话,除了那些会讲广东话的女工之外,大多数女
工都是用带着浓厚地方口音的普通话与我交谈。广东话是工厂的官方语言,而在日常生活中,
普通话则是最常用的语言,是来自各个地方的工人们彼此交流时使用的语言。

我在工厂的田野工作(field work)于 1996 年 6 月结束。那个时候,我在工人中已经交


到了很多好朋友,并开始能够听懂一些方言,与工友之间的交流已经变得没有那么困难。然

13
而,宿舍里一名女工的尖叫声却最终给我的田野工作划上了句号,因为那尖叫声唤醒了我对
民族志学实践之痛苦的认识。在田野,有些时候我几乎没有时间做田野笔记,而最重要的是,
为了理解工厂中每天变化的日常经验,我发现自己完全迷失了。每天十一、二个小时的工作
几乎耗尽了我所有的精力。而且但凡还有一丝余力,我宁可在临睡前和工友们聊上一会儿。
如果星期日休息,每个人都会像「猪」一样睡到日上三竿,然后会在下午出去逛街。我则通
常会挣扎着一大早爬起来,记下那些觉得尤其重要或者不应该忘记的细节,而无法做到是常
有的事情。因此,我的田野工作笔记是根据记忆和反思写成的,这使我强烈地意识到,民族
志学毕竟是一个被书写出来的构造。尝试对丰富而混乱的人类生活经验进行理解、排序,以
及重构的民族志学研究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因为这些经验从本质上就在抗拒着被模式化和概
念化。

1.5 全书概述

打工妹这个新型打工主体的形成是本书的中心主题。打工妹既是一个打工主体,同时也
是一个特殊的文化-象征产物,形成于跨国资本进入后社会主义中国的特殊时期。因此,打
工妹是一种新的社会身分认同,它出现在当代中国,适应并同时抵抗着国家社会-经济关系
的变革,以及资本的需要。作为一个浓缩的身分,它向人们展示出社会主义制度如何让位于
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以及资本主义实践如何依赖于中国的阶级与性别关系模式。作为一个打
工主体,它预示着一种社会抗争新蜕体的出现,以及一场自下而上的「沉默的社会革命」的
到来。

第一章,除了扼要介绍深圳经济特区的一个工业村落的变迁过程之外,我将描述当代中
国新型打工主体的形成过程。这一章的主要论点是:当新型打工主体在中国急剧的经济变革
中,奋力挣扎着破茧欲出的时候,主体的形成和解体将在这一过程中同时发生。我将试图阐
明,诞生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与全球经济接轨的光亮之中的新兴打工阶级,是如何屈服于市
场与国家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的?这个阶级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态是如何获得其历史
独特性的?这个新兴打工阶级从一诞生开始,就面临着即将被摧残甚至扼杀的命述,而这个
荒谬的过程恰恰正是这个阶级的独特性之所在。

第二章,我将阐述社会性欲望的生产,尤其是驱使年轻的农村女性离家外出打工的欲望。
令人迷惑的是,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世界转移的过程中,没有暴力、没有强制、也没有
误识。她们非常清楚血汗工厂的生活,知道工厂生活的艰苦。然而即便如此,她们仍然强烈
渴望离开农村去城市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这一章中,我将对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概念进
行重新评价,然后依据打工主体们的经验,以及她们将自己变成劳动者的过程来进一步阐述
这个概念。从农村地区涌入城市的巨大民工潮,展现出整个社会对市场经济的强烈憧憬和渴
望。联系这一点,我将考察:打工者们的欲望使如何被表述和生产出来的?为什么个体的欲
望与资本主义生产的要求能够如此和谐一致?此外,生存在正在变迁的父权制文化之中的打
工妹们,她们的欲望又是如何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挣扎并呈现出来的?

第三章,我将探讨生产机器在创造社会性身体——即温顺、驯服而且具有生产能力的打
工妹——的过程中的需求和技术。我将以流星厂为例,说明规训权力的技术(Foucault 1979)
是如何被有效地运用到身体之上的?研究身体——尤其是女性身体——将是本章的关键。我
将形象地展现出生产机器如何恣意而残酷地作用于真实的身体之上,而身体又是如何作出反
应和抵抗。探索当代中国社会特有的权力模式是我的主要兴趣所在。除了揭示权力作用于中
国女性身体之上的微观物理学之外,我还将考察工厂中抗争与反叛的实践。打工妹决不是「驯

14
服的身体」
,而是「机灵的身体」,是在崭新而充满压迫的工业化世界中,为了求生而不断进
行反叛的主体们的机灵的身体。我将试图把女性日常生活策略中的那些为了对抗规训权力而
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尝试展现出来,例如通过建立血缘和族群网络来控制劳动过程,操纵霸
权语言来挑战工厂的规章制度,以及创造出无数用以挑战生产机器的非正式规则。

第四章,我将提出的问题是:当年轻女性进入一套特殊的生产关系、经历无产阶级化,
以及异化过程的时候,打工妹这种新的社会身分认同是如何在这些农村女性的身体上被建构
和确定下来的?我将详细探讨这个主体化过程,并分析工厂内外的管制与身分认同的实践。
我还将讨论在工厂中,隐喻的艺术、语言的力量,以及他者化与差异化政治技术等是如何被
巧妙地运用到身分认同的创造之中?而地方、血缘,以及族群关系的差异性,又是如何被想
象和利用到身分认同的建构之中?本章的中心论点是:根据地方性或族群性原则而进行的主
体建构过程是充满政治性的,体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别和地区不平等。中国社会的主要社会差
别——城乡不平等——被创造出来,并被加以利用,从而在城市的工业空间里创造出一群卑
贱的主体。地方及血缘-族群身分认同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以及情境之中被建构出来的,
可将其视之为操演性的文化产物和实践性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差别和层级分化的系统,方言
政治也将被用以揭示工厂中围绕着权力、资源,以及身分认同而进行的斗争。

第五章,我将讨论工厂中的权力、论述,以及身体的性化(sexualizing)过程。具有性
的主体(sexed subject)可以被视为权力作用于身体之上的一个结果,是通过在特定时间与
空间中的意义化和重新意义化、分化和排斥等过程而被建构出来的。根据 Foucault(1978)
的观点,肉体是在性论述中被赋予性别(sexed)的,是权力、论述,以及愉悦等三者具有
历史性的特定组织形态的一种效应。在这一章,我将尝试在日常话语、本土实践、社会论述,
以及制度化等一系列结点上,将工厂中权力对身体的规训过程与女性身分认同的确定过程
(性别化,gendering)连接在一起。我将特别关注性别化过程中的冲突,以及规训权力在身
体之上的脱轨或失灵。本章的论点是:对劳动身体进行性化是资本在当代中国进行的又一项
重要工程。打工妹作为一个充满性意味的劳动主体与毛泽东时代的无性主体——「工人」—
—形成强烈对比。打工妹凸显出在工厂劳动中性的重新定位(sexual reorientation),这对于
工业资本主义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本章我将探讨,对于具有性的身体(sexed body)
的管制如何成为工厂规训技术的基础?个体又将如何通过对抗、挣扎,以及反叛来抵挡霸权
的统治?

第六章,我将呈现一幅由身体的疼痛、尖叫,以及梦魇所构成的工厂生活画面。在这一
章我将阐明的问题是:个体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的市场力量、社会主义的国家权力,以及地方
的父权制文化等三者之间的紧张冲突之中被撕裂的?她们是如何遭受社会暴力的?身体的
疼痛又是如何在工厂中产生的?我认为,疼痛的身体并不是屈服的身体,而是抗争的身体。
在工厂,工人们普遍受到慢性疼痛的折磨,例如头痛、背痛和经痛等。这些慢性疼痛为我们
提供了研究社会异化,以及对女性身体支配程度的指标。但是,正如 Arthur Kleinman(1995)
所言,慢性疼痛是人类痛苦的具体呈现,可以被看作是人类对真实而持续的日常经验的具体
反抗过程。女性所特有的体验——经痛,揭示出女性的身体时间与工业时间之间不可避免的
冲突。根据 Julia Kristeva(1986)的洞见,女性的生理时间是具有周期性并自然循环的,它
与线性累进式的工业时间之间存在本质上的矛盾。因此,无论工厂中的规训权力如何强大,
女性的身体都仍然会以经痛或昏迷等各种慢性痛苦来进行抵抗。尖叫和梦魇是人类的极限体
验(Bataille 1985)
,是人类在无法承受的痛苦之中发出的一声呼喊,在痛苦的极限之中呼喊
出人类对自由体验之可能性。在本章,追随 Foucault(1985)对梦的解读,我将论证,打工
妹们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挣扎——尖叫和梦魇,是实现人类自由的一种尝试。

15
最后,我将在第七章中尝试在中国创立一种抗争的次文体。这是一个国家、资本和父权
制三者同时对社会,以及个体施加暴力的时代,而打工妹的尖叫则是对这个时代所发出的强
烈抗议。尖叫还表明,在改革和全球化的时代,正在形成的新型打工阶级并没有被给予一个
表述自我的空间,就好像阶级语言已经被市场霸权判处了死刑。我将重点强调全球化中国的
社会暴力本质,并以此来召唤一种新的抗争理论,这种抗争理论将超越个体的和集体的行动、
非政治性的和政治的交战,地方性的和全球性的斗争等。我将在本章提出,中国社会正在进
行一场「沉默的社会革命」,而这场革命的主角正是这些新型的打工主体——打工妹。将中
国变成「世界工厂」,连同女工们在「中国制造」的所有产品,必将遭遇强大的抗争与变迁
力量。最后一个简短的结论标志着这个研究的(无)结论,并且期待着读者们开放式的阅读
和思考。

16
2 国家与资本:中国新兴打工阶级的形成与解体

我们是一群打工仔

北边来,西边来

原不知打工是何物

现在知道

从早到晚做苦工

流血流汗做苦工

出卖劳动和身体

让你做啥你做啥

只能服从,不许讲价

资本家用钱将我们变成商品

一件商品

——工厂宿舍墙上的一首诗

我是在流星厂的男工宿舍里发现这首打油诗的,是用圆珠笔写在纸上并贴在墙上的。那
时候是 1995 年的年底,我和流星厂的普通女工们一样住在工厂的集体宿舍里。第一眼看到
这首诗我就被吸引住了,多次向周围的人打听这首诗的作者,但最终还是一无所获。这间宿
舍里的人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有的说「作者」可能已经离开了,有的说可能是谁从哪本杂
志上抄下来贴在墙上的。但是工人们都很喜欢这首诗,他们说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他们这
些弱小者的生存状态」 。这间宿舍的四个工人围着我不停地抱怨说:
「我们根本就没有被当成
人来对待,你是不会明白的。我们就像牲口一样不停地干活,主管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
而且无论何时何地都得服从命令。……谁管你是谁啊?我们不是人,我们是东西。」尽管他
们对自己阶级地位的表述让我感到很震惊,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反驳说: 「你们是打工仔啊!
你们当然不是什么人也不是了。 」他们对我认真的态度感到有些意外,几个人都笑了起来,
并说道:「打工仔是什么?打工仔什么也不是,打工仔就是废物!」

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打工者们的阶级地位和阶级意识令我感到困惑,而正是这种困惑驱使
我想将当代中国的阶级斗争状况探出个究竟。然而,荒谬的是,「阶级」这个词汇已经被淘
空得只剩下一具躯壳,仿佛一个亡者盼望转世的幽灵。当我试图去理解一种完全陌生而残酷
的生活经验时,最令我感到困惑的是:尽管中国打工阶级的生活状况十分窘迫,然而这个阶
级的声音却不仅被国家机器建设现代化的轰鸣声所湮没,同时也遭到了普通民众(不仅是城
市新兴的中产阶级,有时候甚至包括打工阶级自身)的普遍反感和憎恶。

本章的第一个任务是推导出「阶级」在中国从毛泽东时期到后社会主义时期的系谱,以
帮助理解改革时期中国新兴打工阶级的「形成与解体」之喻意。我认为,打工阶级的「失语
症(discursive dyslexia)」对中国人口与劳动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也

17
许不仅限制了劳动力流动、就业机会和劳动就业模式,同时也阻碍了这个阶级的形成。我们
可以看到,就在「阶级」这个词语已经被宣判了死亡的时候,一个新兴的打工阶级正在奋力
挣扎着破茧欲出。而这些论述,以及制度的效应将结构性地抑制这个打工阶级的形成。

本章的第二个重点是强调「阶级」、
「阶级意识」,以及「阶级斗争」等充满争议性的概
念,需要在深入的历史学和民族志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建立更加成熟的理论。在后社会主义中
国,我们尚未观察到有系统、有组织地对抗国家与资本的集体性「阶级斗争」,然而这并不
意味着在这个急剧变革的社会中尚未出现「阶级意识」的萌芽。在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
—深圳,一个新兴的外来工群体,已经在工厂中发展出一系列具有阶级意识的实例。为了阐
明这种具体的、日常性的阶级斗争,以及打工阶级的形成与解体的过程,我将考察深圳一个
农村公社转变成为工业区的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变革中的国家-社会关系,崭新的城
市治理形态、市场论述与机制,以及工业村落的新型社会结构等,都将对外来工们的生活与
抗争产生特别的权力效应。伴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而出现的新兴打工阶级,
从一诞生开始就同时处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以及国家政治管治的双重作用之下,它
的形态,以及形成过程将因此而具有某种历史独特性。 8

2.1 阶级主体新释

形成,因为这是一个在动态过程中进行的研究,其中既有主观的因素,又有客观的条件。
工人阶级并不像太阳那样在预定的时间升起,它出现在它自身形成中。……不仅如此,对阶
级的看法还有赖于对历史关系的看法。如其它关系一样,历史关系是一股流,若企图让它在
任何一个特定的时刻静止下来并分析它的结构,那它就根本不可分析。……关系总是要体现
在真人身上,而且还要有真实的背景。

——E. P. Thompson, the Making of English Working Class

本章的副标题, 「中国新兴打工阶级的形成与解体」与其说是一个陈述句,倒不如说是
一个比喻或者反讽句。Thompson(1963)的洞见提醒我,要尽量避免将中国打工阶级的真
实生活变成一堆死气沉沉的统计数字、模型或者用「阶级」语言堆砌而成的结构。Thompson
的贡献主要有两点:第一,他对实证主义历史学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这种观点既忽略文化,
又忽略工业化、政治形态,以及工人阶级主体性的质变过程;第二,他对坚持唯物主义传统
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挑战,认为他们过分强调物质决定论而忽视社会或文化的能动性,因而
忽略了阶级主体,以及阶级意识的复杂性(McLennan 1982)。汤普森认为,阶级绝对不是
一种结构性的生成物,它有赖于历史关系,这个阶级的产生正是其自身实践的结果。工人阶
级的主体性及其形形色色的经验本身将为我们提供理解其自身阶级形成的线索。除了工人阶
级自己,没有人可以成为他们历史的行动者。Thompson 认为,阶级绝对不是一种结构性的
生成物,它有赖于历史关系,这个阶级的产生正是其自身实践的结果。正如 Gregor Mclennan
(1982,109)所言,
「形成(making)」不仅在文化或大众思想的层面上来说是来自底层的
历史,而且从道德和理论的意义上来说亦是如此。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及其形形色色的经验本
身,将为我们提供理解其自身阶级形成的线索。除了工人阶级自己,没有人可以成为他们历
史的行动者。

尽管工人阶级的主体性被重新恢复到历史舞台的中心,但在马克思主义对阶级的经典分
析中,文化、阶级主体性,以及阶级呈现等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却没有被充分地进行理论化。

18
9
因此它一直受到后结构主义理论的批判,后结构主义理论强调表述政治和主体的去中心
化,而这两者都竭力反对任何统一的或者目的论化的阶级观念。

我将在此重点强调两点:第一,表述政治总是存在于特定的历史、空间,以及文化之中,
表述场域恰好是各种力量汇集交锋的竞技场:国家、资本、知识份子、传媒,以及最后却非
最小的一种力量——打工者自身,都将纷纷进入这个场域,试图询唤出打工阶级的形态和本
质。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无产阶级是由社会主义的表述政治「宣布」并创造出来的,「阶
级」在其「相应的」主体尚未出现的情况下便被建构出来,可以说,国家机器为了创造出阶
级行动者而垄断了询唤的权力。

第二,以「目的论」取向来描述「阶级」是绝对有问题的。因为正如 Thompson 所言,


「阶级」既是一个历史性的、结构性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的、日常生活经验的概念
(McLennan 1963,9-11)
。就像「性别」和「种族」等概念一样,
「阶级」体现的也是一套
特定的人类关系,这些关系既不能被统一归类,也不能仅被简化为某种本质的具体呈现。
Don Kalb 曾经公正地评价说,Thompson、Raymond Williams、Eric Wolf,以及其他许多学
者都将阶级视为是关系性的,以此表明文化、社会,以及生产三者交叉的「动态」甚至冲突
的关系,并在生活方式的再生产过程中,展现出「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决定性和矛盾性」的
关系(1997,5)。Kalb 认为,这样一种历史性的、关系性的阶级概念,一方面意味着一种
更加开放性和偶意性的阶级分析形式,同时也是避免陷入化约主义(reductionism)、僵化主
义(reification)和本质主义(essentialism)等思想谬误之中的最好办法(同上,6-7)

除了主张对阶级进行关系性的解释之外,另外还有一种主张是倾向于用「阶级斗争」来
取代「阶级」本身。Gregor Mclennan(1982,112)尖锐地指出,Thompson 在其著作《英
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中,针对工人阶级的形成,发展出了「阶级斗争可以脱离阶级而存
在」的观点,因为他认为,抽象的「阶级利益」并不是由具体的阶级以其阶级身分来进行争
取的。Gregor Mclennan 还指出,Thompson 不仅在这本书,而且在他后期的著作中,都强调
了「斗争」要比「阶级」本身更重要的观点。Thompson 十分清醒地意识到,工人阶级的话
语与大众思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后者更加倾向于认同传统的「道德经济」 (同上,113)

对工人罢工的研究表明:没有阶级斗争就没有阶级,工人总是在阶级斗争中获得阶级意识,
并从而上升为一个阶级。Fred Chiu 曾明确提出「没有阶级斗争就没有阶级」的观点:

只有在个体的工人被询唤,并卷入到一种集体性身分认同的的建构过程之中的时候,
「阶
级」才存在——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个人有意识地确立自身的道德-政治地位,并被
卷入到具体斗争的战场。在这样的时刻——不是更早也不是更迟——可以说,阶级出现了
(2003,220)。

我同意主体性,以及工人对罢工等工人运动的积极投入都是阶级意识形成之必不可少的
条件。但是,将「阶级」假设为「阶级斗争」 ,尤其是将其简化成一种集体运动的做法,仍
然是不合理的。我对工厂女工的民族志学研究发现, 「阶级意识」同样可以在日常实践中形
成,它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里表现出来,而且日常生活实践中所表现出的「阶级意识」
几乎不比任何集体性阶级斗争的时候弱。在工厂里,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普遍而
灵活地传播和使用着包括凝缩技术(condensation) 、置换技术(displacement),以及呈现技
术(representation)在内的表述政治,而且通常将其与性别、族群,以及城乡地位等话语交
织混合在一起使用(Perry 1996) 。没有「阶级斗争」并不意味着没有「阶级意识」和「阶级」 。
很明显「阶级斗争」 、
「阶级意识」和「阶级」等三者之间并不存在顺次的一一对应关系,反
之亦然。将阶级区分为自在阶级(class in itself)和自为阶级(class for itself),对于理解打
工主体形成过程中的结构性,以及历史性的制约因素无疑是大有帮助的。

19
然而在中国,「阶级分析」则远远超出纯粹学术讨论的范围,它在更大程度上实际是个
具有政治性的话题。由于受到化约主义、僵化主义,以及本质主义的影响,半个多世纪以来,
人们一直把「阶级」话语和社会主义运动浪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说,是毛泽东的革命
思想在中国酝酿了一种「阶级斗争」话语的话,那么,就是邓小平所发动的改革宣布了这种
话语的「死亡」,并代之以一种「现代性」话语,承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 80 年代
初开始,中国的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伤痕文学」,率先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罪恶」,公开谴责
毛泽东及其对「阶级斗争」的信仰。这是一个时代向「毛泽东」的告别,因此也是向「马克
思」的告别,它很快成为一种普遍社会共识。当后社会主义中国正在迅速「资本化」的时候,
当「阶级」——不再仅仅只是一个空洞意符的「阶级」——正在迅速生成与重构的时候,国
家的政党机器却又将其霸权的矛头颠倒过来,直指「阶级」话语。历史是如此荒谬:曾自诩
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现在却将权力的利剑指向了自己的追随者。新世纪之交,
政党机器公开而诚恳地邀请资本家、商人,以及管理者等新兴社会阶层加入了它的行列。10
新的霸权集团正在形成,并自觉地对抗着一般意义上的「马克思」话语,以及特殊意义上的
「阶级斗争」话语,因为它们仍然有可能塑造大众记忆,以及中国的社会主义历史。打着新
自由主义话语的现代性旗号,新的霸权机器已经为抨击「阶级」话语和驳斥过时并且有害的
思想模式——毛泽东思想,尤其是它关于于阶级斗争的信条——做好了一切准备。然而就在
这个荒谬的历史时刻,借用 Jacques Derrida 的话来说,马克思的幽灵又回来了。它必须回来。
正如 Derrida 所指出的,「不过反对意见似乎也是无可辩驳,但是无可辩驳本身就表明:这
个正义使生命超越当下的生命或它在那里的实际存在,它的经验的或本体论的实在性;不是
朝向死亡,而是朝向一种生命的延续(1994,xx)。 」这句话具有一种「视觉效应」:我们看
不到谁正在注视我们,但是「这个幽灵般的存在的确正在注视着我们(同上,7)」。就在「阶
级」已经被剥夺了语言而无法发声的时刻,一个新的中国打工阶级却奋力挣扎着破茧欲出。
这一次,这个幽灵般的他者在我们周围徘徊并注视着,不敢期望有人可以看到它,除了它自
身的影像。孤儿一般的命运既是它的不幸也是它的幸。它不仅仅是一个自身形成的过程,同
时也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斗争,是一次让这个幽灵转世的机会。

2.2 中国打工阶级的形成与解体

宿舍墙上贴着的这首打油诗所表达的正是这场至关重要的「阶级斗争」,即打工者为了
自身阶级的形成而夺回能动性与话语权的斗争过程。在本章,「阶级」不仅是一组流动的历
史性关系,而且也是由无数的张力、多重的结构性矛盾,以及时而出现的弄巧成拙的因素等
共同构成的一组特殊关系。始于社会底层的打工阶级的形成注定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
它从一开始就要面对来自上层统治阶级的瓦解技术的破坏。瓦解技术与建构技术同样复杂,
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到中国的历史条件,以及政治管治形态等因素。形成与解体仿佛一个硬币
的正反两面,同时发生在新兴打工阶级在迅速全球化的当代中国挣扎出世的过程之中。11

正如 Andrew Walder(1986)所言,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无产阶级化」过程的独特
性在于,它完全由政治而非市场决定。首先,毛泽东思想重新解释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突
出强调阶级斗争。早在 1926 年,毛泽东在其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对中
国社会各阶级进行分析的原因是要为共产主义革命分辨出敌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
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他进而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1965,
13)」。然而 20 世纪初的时候,现代工业无产阶级为数不过 200 万人左右,并且「200 万左
右的产业工人中,主要为铁路、矿山、海运、纺织、造船五种产业的工人,而其中很大一个
数量是在外资产业的奴役下(同上,18-19) 」。尽管毛泽东在战前对中国工业无产阶级对革

20
命的参与寄予原望,但他也非常清楚当时这个阶级的人数仍然是很少的。12 实际上,后来与
日本,以及国民党的战争所依靠的主要是农村地区的广大农民群众。毛泽东将农民划定为「半
无产阶级」,这个阶级是无产阶级的最坚定同盟(Schram,1969)。然而革命胜利后,不是
广大农民,而是城市中的工人被称作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并因此而成为新中国的主人。
新的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目标之一,就是为了保卫社会主义革命而坚持阶级斗争。与 20 年
代中国工人阶级雏形不同的是,在毛泽东时代国家计划经济的背景之下,中国工人阶级的形
成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相比之下,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人阶级的形成则至少经历了
半个世纪,并且是由市场经济决定的。中国的工人主体是被毛泽东思想的阶级意识形态询唤
到「阶级地位」中的。表述政治的力量如此强大,它不费吹灰之力就掩盖了将「自在阶级」
误识为「自为阶级」的明显错误。

20 世纪 70 年代末,邓小平开始在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的大手很快将毛泽
东一手打造的社会「阶级」结构击得粉碎。开始于 80 年代中期的城市改革,打破了一直受
到国家保护的公有制企业工人阶级的「铁饭碗」 (leung 1988;Walder 1989;Sargeson 1999)。
新兴资产阶级、城市中产阶级和政府官员们一起,指望用主张现代性的新自由主义论述来将
急剧的社会变迁合理化。毛泽东的「阶级斗争」话语被永远地抛弃,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权地
位亦被否定。从农村涌入城市的外来工们迅速构成了新的劳动大军。城市的工业区或开发区
为全球资本,利用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提供了基础。因此,这个在中国进入全球经济体
系之际挣扎出世的打工阶级,这个由大量民工构成的打工阶级,它的命运由国家和资本共同
操纵着,前途未卜,不容乐观。

我的论点非常明确:与中国北方的经济开发区一样,这个主要由中国南方的外来工所构
成的新兴打工阶级,作为一种阶级力量,它从一诞生开始便遭到了结构性的压制。霸权集团
对于这个打工阶级是毫不心慈手软的,它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权力技术来遏制这个阶级的发
展。具体来说,这些权力技术主要包括:城巿化、国家机制,以及瓦解新兴打工阶级的国家
-资本联盟。中国打工阶级曲折坎坷的抗争道路将在一个特殊场景中被呈现出来,以便在历
史与空间上为它的发展留下一个特写。

2.3 青河村:一个农村公社的变迁

这是我在流星厂工作的一个平常的日子,早上 7 点钟,所有工人都冲进饭堂吃早餐,8
点钟开始上班。从宿舍到厂里大概需要步行 10 分钟。秋天的早晨空气寒冷而清新,打工妹
和打工仔们就好像早起的鸟儿一样,成群结队地从宿舍里走出来,说说笑笑地向工厂走去。
从宿舍走到工厂,一路要经过工人宿舍区、巿场、商店、诊所和一个大操场。周围林林总总、
新旧不一的建筑与流星厂的现代化厂房形成鲜明的对比。流星厂的厂房建于 1990 年,它的
外观与深圳的其他大工厂一样,四周的高墙和一扇巨大的铁门包围着一栋五层的楼房,楼房
的玻璃窗很大,外墙上到处悬挂着空调主机。厂房看上去现代而壮观,让人感觉到社会主义
土地上一个崭新的工业世界的到来(Lee 1998a)。流星厂的工人总数超过 500 人(我在此工
作期间约有 520-580 人),大多数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地区,其中女性约占 75%。所有工人
的平均年龄虽然超过 20 岁,但在生产线上工作的女工年龄较小,平均只有 16 至 18 岁。

流星厂位于深圳南山区青河村 13 。青河村位于南山区的最东边,邻接蛇口工业区和广
深高速公路,处于经济特区的范围之内。深圳市在 1985 年进行重新规划的时候,一共设立
了三个行政区,分别为罗湖区、福田区和南山区。14 其中南山区继续延用它一直以来的正式
行政名称「南山」,而本地人在日常生活中则将这个区称为「南头」。南头镇历史悠久,以一

21
座古城堡而闻名。经过改革开放 20 年的迅速发展,小镇以往的清净古朴风貌已经面目全非,
代之以各种新旧不一的混杂景象。人民公社时代已经过去。镇中心是一个商业区,许多家时
装店、百货商店、发廊、书店、饭店,以及旅馆聚集在这里。「繁华」的镇中心到处充斥着
各种资本主义的文化象征,呈现出正在急剧变迁中的社会百态。豪华的五星级宾馆,以及花
园式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 60 年代遗留下来的那些摇摇欲坠的旧房子中间。这种
混杂,或者借用 Foucault(1986)的词语来说,这种「异质空间」
(heterotopia),创造出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与全球资本主义相遇的叙述范例,带给人一种时空错乱(anachronism)的
感觉。到了夜晚,这个地方则换上另一番景象,到处是出来闲逛的工人们,她们通常也只能
是随便逛逛而已。实际上,逛街(大多时候并不买东西)是女工们最喜欢的消遣。生产和消
费是现代城市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它们为中国的打工者们制造出无数的梦想和承诺。

众多像流星厂一样的工厂在深圳的涌现,标志着跨国资本在中国社会的登陆,并凸显出
这个地方社会变迁中的社会关系。流星厂建厂于 1985 年,也就是青河村生产大队发生戏剧
性变革的一年之后。1981 年,中央政府和广东省政府决定在深圳建立一个经济特区,将其
作为引进外资的「踏脚石」和鼓励内地城市发展的「试点」 。1984 年,青河村政府受到改革
开放政策的鼓舞,并在南山区政府的支持下,决定成立一家公司。这种地方政府成立公司的
做法在改革时期并不罕见。到了 1992 年,青河村彻底转制成为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一个
60 年代成立的生产大队——青河村人民公社,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公司实体——青河实业公
司(简称「实业公司」 ),属下共拥有 13 家分公司。

青河村转制成为实业公司后,仍然继续使用旧的村政府办公楼,但在旧楼的基础上又加
建了一栋四层高的办公楼,并对其行政架构也进行了改革和重组。重组后的行政部门包括:
办公室、出口贸易部、财务部、行政部、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劳动管理部门,以及群
众组织部门(包括共青团、妇联,以及工会等)。实业公司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主义政治与市
场经济的混合体,是由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混杂产物。通过转制成立公司,青
河村政府在管制外商投资和地方贸易等方面取得了完全的自主权,毋须再受区、市等上级政
府的干预。当地人认为,如果能够避开上级政府的行政干预,那么地方就会获得更多的自由、
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发展。青河村并不是一个特例;相反,它所进行的实践在深圳非常普遍
地存在。80、90 年代,很多的农村乡镇都迅速地实行转制而成为现代企业(Lyons & Nee 1994;
Christiansen & Zhang 1998;Lin 1995;Oi 1995,1999)。在生产大队向日益私有化的公司实
体转型的「资本主义化」过程中, 「推动者」角色的与其说是资本,不如说是地方政府。作
为一个地方政府,同时作为一个公司,青河村充分反映了政治经济学的本质。正如 Jean Oi
(1995,1999)所言,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农村发展模式是地方政府法团主义(local state
corporatism)的典型范例,突出了地方政府将农村社会与农民生活整合,到以市场经济为本
的国家社会契约之中的权力。

(图)
:一家深圳工厂外的景象。

(图)
:一家深圳工厂的工人宿舍。

青河村也是一个复杂的文化-政治-经济共同体。作为一个客家族群的村落,青河村的亲
族网络整齐有序,为地方权力结构提供了穏定的基础。无论是从前的村落精英或干部,还是

22
现在的公司经理,他们往往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关系。林南(Lin 1995)曾经直言,由于
中国乡村组织的治理结构往往是以家族亲属关系为基础的,因此可以说这些组织已经被进行
了非正式的私有化。换句话说,家族亲属网络通常是党、政府和公司法人组织这种「三位一
体」的地方权力结构的建构基础。在这种法团主义治理结构之下,青河村的当地人口在 80
年代的时候相对比较同质化,全村共有村民约 2,000 人,都持有深圳城市户口 15 。1984 年,
刚分配给村民不到两年的土地被村政府重新统一征用,作为工业发展用地。这次征用并不像
50、60 年代那样立即没收充公,而是一步步逐渐展开的。

有一次,流星厂的总经理周先生和我在青河村的一家小饭店里聊天儿,他说:「1985 年
我刚来的时候,这里还很落后。我们现在坐的这个地方还是稻田,到处都是稻田和荔枝树。
这里的人都是种田的,特别穷。但是现在都不种田了,他们有的开商店,有的开饭店、有的
做生意,也有的进工厂打工了。」

村民土地是被有偿征用的。实业公司每年都会根据当年度的利润情况,按照每家农户的
家庭成人数进行分红。村民们经常私底下讨论实业公司内部的腐败,他们对实业公司实际上
被两父子拥有的事实感到不满,但是他们的牢骚和不满却从来没有转化为直接的冲突,而在
过去的 20 多年里,类似冲突在珠江三角洲的其他村落里是很常见的。

有一次我在工厂附近的一家小店喝茶,店主人对我说:「我知道(实业公司)里面的腐
败很严重,我们村里的干部都开名车,住豪宅。但是我们也没有办法,因为是他们让我们富
起来的。」在青河村,每年的人均分红收入约为 15,000-20,000 元,分红额度的上下浮动主要
根据实业公司的当年盈利水平。

当地的一个村干部很自豪地对我说:「现在每家每户的收入几乎是从前的十倍,现在的
村民什么都不用做,只要等着年底分红旧行了。而且,每家都可以从土地上腾出手来了,还
可以做生意。」

本地人突然之间富了起来,他们不仅从农村人变成了城市人,而且经济地位和阶级地位
也发生了彻底改变。他们不再是处于中国社会底层的农业人口,他们在深圳特区成了家、拥
有深圳城市户口的城市特权阶层。转制后,青河村的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彩电、音响、
空调等家用电器非常普及。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安枕无忧。从 90 年代中期开始,
愈来愈多的外国资本开始从经济特区,向生产生活成本更低的内地转移。消费上,本地人愿
意选择外国品牌的商品,即使他们知道这些商品实际上是中国制造。本地人认为自己是「深
圳人」,这是一种宽泛的文化身分认同,深圳或者深圳人意味着现代、时尚,并且走在世界
潮流的浪尖。尽管当地人实际上拥有中产阶级甚至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但是却几乎没有人
愿意用阶级来界定自己的身分。在青河村,最富有的人拥有非常现代的豪华别墅,外观上呈
现出欧式建筑风格的华丽与俗艳。这个异质空间所带来的时空错乱感(Foucault 1986,
22-27),不仅突出了经济地位的优越,同时也凸显出文化上的品位。有些人家甚至拥有两处
或更多的房产,他们将空置的房子出租给外来人口(大多是外来工)。在青河村,决定财富
拥有量的主要因素不是家庭的劳动人口比率,而是政治与文化资本,政治与文化资本的拥有
可以产生社会-经济地位(Oi & Walder 1999)

而另一方面,青河村的主要经济生产者——或者说劳动阶级——却并非本地人。以流星
厂为例,内地雇员中只有三个人持有深圳户口,其他雇员,无论是职员还是工人,都属于临
时工,持深圳临时户口。除了大部分工程师、技师、管理者、主管和部分文员是城巿户口之
外,超过 80%的工人所持有的都是农业户口,按照正式的官方分类她们应该属于「农业生
产者」。不仅流星厂的劳动力主要由农村人口构成,事实上,整个深圳制造产业的情况都是

23
如此。外来人口只有被深圳的用人单位雇用后才能得到临时户口,临时户口与雇用是联系在
一起的,外来工一旦被用人单位解雇、或者离开用人单位,他(她)就会因此失去在深圳居
住的权利。因此可以说,青河村的社会-经济形态呈现出一种二元结构:一层是由拥有深圳
城市户口的当地人构成,他们不仅拥有生产资料,而且拥有土地和居住权,而另外一层则由
外来工构成,他们向本地的用人单位出卖劳动力,但却没有在此长期定居的权利。这些外来
临时工的数量几乎是本地劳动人口的十倍,他们构成了这个地方社会的底层。

从青河村的例子来看,许多关心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政治社会学家们(Harding
1994;Perry 1994)所提出的问题,例如「在一个国家社会主义体系中进行的经济改革是否
会产生一个名副其实的自治的公民社会?或者一种更加和谐共生的社会-国家关系?」等看
起来似乎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我们也不用再去追问经济体制改革,是否会给转型的中国带
来一种更加民主的政治文化(Harding 1994)
。Elizabeth Perry(1994)曾经非常中肯地指出,
当我们研究中国变革中的国家-社会关系时会发现,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差异性无论何时何地
都存在。然而,无论差异性有多么巨大,我们却几乎找不到任何自治的公民社会被建立起来
的例子。例如,在青河村,人民权力、合作权利,以及公民文化等概念,如果不是被刻意地
压制,就是已经被完全剥夺了群众发声的权力。这并不是说地方政府没有改变,相反,正是
它作为公民权力的代表,重构了经济权力的获取方式。无疑,实业公司(前村政府)的制度
结构的确发生了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一种混杂的形态。但是,建立在家族亲属网络基
础之上的内在权力结构却完好无损地保持了下来。把持着实业公司各个权力地位的仍然是同
一个家族的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他们将原来所拥有的政治资本转化成为经济资本,并依
然掌握着对这个地方社会的支配权力。在青河村,我从未见过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普选,在关
于实业公司发展的问题上,也从未出现过集体性的决策行动。每逢遇到因工业发展而改变土
地用途、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或者个人与集体企业合并等问题而需要进行决策的时候,作为合
法股东的村民们经常是被动员的对象。几乎从未有村民公开反对实业公司上层的重大决定,
即使当这些决定对他们不利的时候亦是如此。

在当代中国,新兴资产阶级不仅与政府官员高度重叠,更与中国的家族亲属网络密不可
分(Bian 1994;Lin 1995)
。资产阶级与政府官员联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政府法团主义治理
形态,这也许是导致新的阶级语言被压制或阶级失声的最大力量。这种法团主义治理形态的
合法性,完全建立在村落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准普遍改善的基础之上。然而,这就意味着
市场经常被用以对社会不平等,或某些个人和家庭的劣势处境进行合理化。青河村的村民对
近年来日益增加的财富感到很自豪,经常会向附近村子的村民或者来访者们吹嘘炫耀。然而,
社区中日益加剧的不平等,以及对外来廉价劳动力的剥削,却常常被轻视或者忽略。青河村
的精英们眼中根本就没有什么「阶级分化」,他们只知道中央领导人们说过一部分人可以先
富起来,那么其他的人自然就会被远远地落在后面。霸权阶级试图用开放社会来取代阶级社
会的意图非常明显,至少可以在青河村的变迁中看到道一点。开放社会对阶级社会的「取代」
离不开霸权论述的充分构想和严格管制,因此,这个「取代」过程应被视为一个被巿场力量
(它虽然无形但却不可抗拒)合法化的「政治过程」。

2.4 移民城市——深圳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巿,是由外来人口在很短时间里建设起来的。1979 年,中国共产党
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和广东省政府决定将实安县这个小镇升级为市,命名为深圳。
1980 年 5 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从此,深圳作为一个向全球资本开放的经济开发区
试点,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改革的城市。我选择深圳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是因为这里是全

24
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初次相遇,共同联手创造和瓦解(尽管它们的合作并非总是和谐
一致)中国新兴打工阶级的地方。

深圳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最东边。北接东莞、南邻香港、东向大亚湾。总面积约 2,020 平
方公里。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仅是深圳巿的一部分,呈三角形,面积为 327.5
平方公里,约占整个城市面积的六分之一。如果乘坐公共汽车,可以在两个小时之内游遍全
区。特区「特」在其经济方面,而非政治与社会等方面,一面横贯东西的、长长的「铁幕」,
将特区与整个国家的其他部分分隔开来,海关设在南头区的西边。非特区居民必须持有由其
户口所在地公安局所签发的边防证才可以进入特区。

在特区成立之前,深圳不过是一个拥有 310,000 人口的小镇,劳动人口不超过 30,000


人。到了 1995 年,深圳人口已经达到 345 万人,劳动人口也猛增到了 245 万人。2000 年年
底,其总人口和劳动人口分别达到了 433 万人和 309 万人。从深圳的人口构成来看,约 30%
的人属于常住居民,他们主要来自全国各大城市,大多是政府公务员、企业家、技师和技术
工人等。其余约 70%的人则属于暂住人口,这部分人没有正式的深圳户口,因此不是真正
的深圳人。2000 年,深圳的暂住人口达到 308 万人,这个数字恰好与深圳的劳动人口数字
基本吻合( 《深圳统计年鉴》2001 年)

显然,深圳及其特区的扩张是建立在暂住人口的流动基础之上的(Andors 1988)。特区
的大部分体力劳动都来自广大农村地区的暂住人口们承担。在深圳,外来人口只有成为合法
的临时工,才能获得暂住的资格。所有的工人和职员一共可以分为三类:固定工、合同工和
临时工。固定工是指国有企业或者政府部门的正式雇员,他们享受医疗、住房等国家福利。
合同工是指各用人单位在合同基础上雇用的雇员,合同期通常是 3 年或 5 年。深圳的大多数
合同工都是大学毕业生,一般是技师、技术工人或管理人员。在深圳,临时工处于最劣势的
地位,直到 1988 年,相关部门才正式规定给予他们签订为期 1 年的临时合同。80 年代后半
期,临时工的数量增长迅猛,并开始超过固定工和合同工的人数总和。临时工大多受雇于集
体或私人企业,尤其以外资企业为主。16

对外来劳工的大量使用是深圳,以及其他经济开发区在劳动力使用中的最独特之处。无
论是 19 世纪的发达国家,还是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发展中国家,其资本主义发展中最具
特色的部分,就是对移民劳动力或临时劳动力的使用(Burawoy 1976;Cheng & Bonacich
1984;Sassen 1988)
。在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过程中,改革的中国也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
需要依赖对最廉价的农村劳动力的使用。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临时工的使用并不常见
(Walder 1986,48-54),它是经济特区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改革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

深圳的经济「起飞」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升位,主要依靠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剥削。深
圳在「全球化」过程中,其出口加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最廉价、最驯服的女性劳动者(Andors
1988;Tam 1992;Smart & Smart 1992;Lee 1998a)。然而,在中国官方的统计数字中,很难
看出临时工在整体,以及各个经济部门中的性别比例。17 Phyllis Andors(1988,31-32)估
计 1988 年在深圳的临时工中女性的比例超过 70%。Josephine Smart(1993,10)则认为港
资的轻工业企业中,约有 90%的工人是年龄在 25 岁以下的年轻女性(对 1989 年的情况的
估计),在流星厂,我发现除了有一名女工是合同工之外,其余所有女工都属于临时工。这
就意味着无论她们在深圳工作多久,在官方的分类标准中她们永远无法成为一名工人。

25
2.5 劳动力使用的技术

中国并不是唯一主动引进全球资本主义要素的社会主义国家(Frydman, Murphy &


Rapaczynski, 1998)。与东欧的改革一样,中国在全面的国家计划经济失败之后,决定引进
市场经济机制来解决社会危机,例如发展水平低下、就业不足、大量失业,以及人民生活水
平普遍下降等问题,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Dirlik & Meisner 1989;Nee, Stark & Seldon
1989)。于是,深圳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与全球资本的交汇点。正如 Vivienne Shue(1988)所
言,在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计划经济的退出,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国家将所有权力都拱手相
让给所谓的市场机制或全球资本。事实上,中央政府将权力下放给深圳地方政府,而地方政
府则试图将深圳规划和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工厂」。为了优先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当地政
府毫不犹豫地实行严格的社会控制。于是,在现代「大」都市的梦想与强化行政控制体系的
欲望之间的巨大鸿沟中,深圳出现了剥削型的劳动力使用和管理机制。18

在劳务巿场的建立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外国资本的代表,政治性地介入对劳动者的剥
削之中。地方政府不仅对劳动力进行行政管制,而且还对外来人口和劳动用工进行控制。在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通过劳务巿场对劳动力进行重组,使其适应新的国际劳动分
工的要求。劳务巿场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正式的劳务市场和非正式的劳务市场。正式
的劳务市场体现出政府试图通过其行政力量,来管制劳动力使用的策略;而非正式的劳务市
埸,则暴露出政府在急剧的社会转型中,对劳动力控制的失败。

1980 年特区刚刚正式建立,就成立了深圳市劳务公司,它是深圳巿劳动局属下一个专
门控制劳动力供给的政府部门。成立劳务公司,主要是为了对外来劳动力进行管制。在改革
初期的深圳,官方不允许外来人口自己到工厂直接找工作,而是必须通过劳务公司作中介,
并接受劳动局的统一管理。80 年代初期,只要外资企业有需要,深圳市劳务公司有权从全
国各省市合法地调配劳动力。在深圳,每个行政辖区都有各自的区级劳动局和劳务公司。这
些机构共同形成了深圳外来劳工管制与劳动用工管理的网络。在 80 年代前半期,经由深圳
各个劳务公司调配的劳动力人数约为 250,000 人/年(深圳巿劳动局 1991)。到了后半期,这
个数字上升到 350,000 人/年。广东省各市县纷纷在深圳设立驻深劳动管理站,总数超过 60
个,使深圳的劳务市场网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驻深劳动管理站主要是协助从各巿县向深圳
输入劳动力,同时帮助管理和控制外来工。尽管当地政府在劳动力调配上表现很积极,但是
过高估计政府对劳动大军的控制能力仍然是相常危险的。

深圳的非正式劳务巿场的情况,则与劳动力使用的实际状况接近得多。地方政府根本不
可能通过其行政网络,来控制逐年迅猛增加的临时工队伍(Andors 1988)。众所周知,一般
的劳动雇用都是未经劳务公司而私下进行的。从农村出来的打工者们经常直接到工厂去找工
作,而用人单位也只是简单地从这些找工作的人中挑选出合适的对象。从流星厂的招工历史
来看,公司建厂初期的大规模招工,主要依靠的是区劳动局和劳务公司等正规途径。但是到
了 90 年代,由于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不断上升,于是公司开始自行招工。由于自行招工可
以节省中介服务费,因此既方便又经济。深圳巿政府既没有也没法禁止这种自行招工的行为,
于是使试图通过建立新的机制来进行控制。

由于迅猛增长的外来工数量,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式劳务市场的能力范围,因此,深圳市
劳动局于 1988 年底颁发新的相关条例,认可用人单位的自行招工行为。条例规定,深圳的
所有临时工都必须签订一份 1 年期的临时合同,而且每年年初,所有的深圳用人单位必须申
报年度的劳务工指标,这个指标还需经过区劳动局的审核。核准后,用人单位即可在本年度

26
的指标范围内自行进行招工。用人单位需要招工的时候,必须通知劳动局,并向劳动局购买
临时工劳动合同书。用人单位和雇员双方签订临时工劳动合同之后,经劳动局核实该用人单
位的劳务工指标,然后发给工人每人一本临时工劳动手册,收取工本费 50 元/本。临时工劳
动手册中登记着打工者的个人背景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婚姻状况、
常住户口所在地,以及合同期限等内容。临时工劳动手册由打工者个人持有,但是离开工厂
时应该将其交还给当地劳动局。政府希望通过这种临时工劳动力手册制度,来控制农民工的
数量及其流动,从而保持其宏观的计划和控制能力。19

用人单位应该每年为工人办理续用手续,这就意味着用人单位每年都必须向劳动局交
钱。用人单位首先要对正在使用的外来劳动力进行整顿,确定下一年需要续用的临时工和劳
务工人数,然后按照规定时间到市区劳动服务公司办理续用手续。如果续用的是广东省内招
用的临时工和劳务工,那么用人单位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广东省各巿县驻深劳动管理站加
签续用意见(深圳劳动局 1995) 。用人单位需要在劳动管理站给每个工人办理外出务工证,
收费标准是 20-60 元/人。劳动管理站收费的正当理由是:它们为深圳的经济发展而输出劳
动力(尽管大部分的农民工都是自己出来打工的),输出地将因此而失去其主要劳动力。深
圳不允许外省设立驻深劳动管理站,因此,如果临时工是从外省来的,用人单位就不需要再
额外付钱为其办理务工证。深圳政府不欢迎来自外省的劳动力,并且尽量为广东省内的劳动
力优先提供就业机会。

然而,无论劳动力来自广东省内还是省外,申请到临时工劳动手册之后,用人单位还必
须每年为所有工人缴纳城巿增容费,通常为 300-400 元/人,其中省外劳动力的缴费额相对
更高一些。收取城市增容费的合理解释是:外来工增加了城市管理的工作量,以及城市化的
负担。为了防止用人单位逃费,深圳劳动局每年都会成立检查组,到用人单位检查劳动力的
使用情况。如果用人单位没有按照规定,申报用工计划或办理用工手续,或者没有缴纳城市
增容费,以及为工人办理务工暂住证的话,将会被处以罚款。然而尽管如此,工厂仍然可以
钻空子。根据流星厂的经验,工厂每年申请的正式劳务工指标为 400 名,而其余的 100 多名
劳务工则故意隐瞒不上报,未在劳动局进行正式登记。

一目了然,政府对临时工和劳务工的管制,不仅是为了给外国资本提供劳动力资源,同
时也是为了从劳动力使用中获利。政府部门从劳动力控制中牟利早已不再是什么秘密,流星
厂人事部的职员曾经这样告诉我:

这些规定其实都不过是「走走形式」。事实上,只要有需要,我们随时可以招工,而且
愿意招多少就招多少。过去这五年,所有工人都是我们自己招进来的。通知劳动局、申请暂
住证,还有办理临时工劳动手册这类的事情都不过是浪费时间。政府部门的人当然想靠这些
来赚钱。我们都很讨厌这些规定,因为他们(政府部门)什么也不会为我们和工人做。

流星厂每年向区政府缴纳的费用合计约 400 元/人。这个数目看上去虽然不多,但是全


厂正式劳务工指标有 400 名,因此厂里每年需向区政府缴纳的费用总额就是 160,000 元,这
样就使工厂每年的劳动力使用成本增加了 160,000 元。当然,这项成本将会分摊到每个工人
身上,从工人那里扣回来。另外,工厂除了向区政府缴费之外,还要向青河村政府缴费,而
且数目更加可观。企业的工资总额只有 70%用作工人工资,另外的 30%由村政府提取。例
如,流星厂是一个「三来一补」的加工企业,属于青河实业公司的属下公司,每个月要向青
河实业公司的支付工缴费 750 元港币/人。然后,实业公司会将港币按照官方汇率兑换成人

27
民币,并将 70%返还给流星厂作为工人工资。按照 1996 年的汇率计算,村政府可以从流星
厂所雇用的每个人身上赚取约 240 元/月。这种向所属公司上缴工缴费的做法,通常是由当
地政府规定的,而且在深圳非常普遍。收取工缴费的理由是:当地政府允许外资在其行政管
区内投资建厂,因此有权向企业征收劳动力的管理费、厂房租金,以及宿舍租金。然而,这
种工缴费的数额并无统一规定,公司与公司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依据公司的员工数及
其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上缴额度由公司与当地政府共同磋商决定。当地政府从外来工,尤其
是农民工身上牟取利益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当地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调配、控制,并将
其出卖给外国及私人资本,从而增加财政收入并建立起一个二元结构的社会。

2.6 模糊的身分:阶级力量的根除

在当代中国,除了劳动力控制之外,人口控制也是国家将劳动力调配给全球资本主义使
用的一种特殊手段。中国的人口控制主要是通过户籍制度,这个制度正式建立于 1958 年,
当时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国的户籍制度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居
住地,而且还决定了一个人的整个生活——社会等级、工资、福利、实物配给量,以及住房
等(Solinger 1991,8)。在改革前,中国只有一个严格的户籍体系,即「城巿常住居民户口」
和「农村常住居民户口」。20 在这种户籍制度下,农民的命运被农村户口禁锢在土地上。尽
管户籍制度本身的漏洞造成了一些「非法」城乡移民的存在,但从数量上来看,他们绝对不
可能改变农村与城市、农民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二元结构。

80 年代初,深圳市政府率先对户籍制度进行重大改革,颁布控制流动人口的暂行办法。
在原来的常住居民户口基础之上增加了暂住户口,主要是针对短期务工人员。在深圳户籍制
度与劳动力控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的管制模式是:如果用人单位要雇用农民工,它首先需
要得到劳动局对其「临时工」资格的认可,并在缴纳城市增容费之后,向公安局申请一份暂
住人口登记表,然后到当地派出所登记一个临时户口。最后,用人单位还要向区公安局申请
务工暂住证,只有这样它们的雇员才能够成为深圳的合法临时工。21 务工暂住证的有效期限
为一年,每年必须进行有偿更换。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的农村劳动力使用方式。
政府官员们公开表示,如果有工作机会,则允许农村劳动力进入并给予临时户口;但是如果
工作机会减少,这些流动人口就必须离开,以使政府无须承担无产阶级化和城市化的成本。

在对暂住人口实行检查的制度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将劳动力控制和人口控制结合起来的
做法。通常每年的中期时候,劳动局都要针对所有的用人单位——既包括外资企业也包括当
地企业——进行一次统一检查。检查的目的是要看用人单位是否按照规定,申报了用工计划
并办理了用工手续,是否缴纳了城巿增容费,以及是否办理了务工暂住证。如果任何用人单
位被发现没有按规定,为其工人申请务工暂住证,将被处以罚款,罚款的标准是来自外省的
工人是 300 元/人/月,来自省内的工人是 100 元/人/月。另外,每年春节的时候,也会对工
厂进行检查,以将非法雇用的临时工遣返回其户口所在地。每次面临检查的时候,流星厂的
工人们总是战战兢兢,因为她们不敢确定自己留在深圳的合法资格是否被工厂重新申请并得
到过劳动部门认可。另外对于那些没有合法有效证件的工人,人事部会建议她们不要到外面
闲逛,以免被警察抓走。这些没有合法有效证件的打工者,被称之为「三无人员」。22 在深
圳,这些「三无人员」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主要清退和遣返对象。

无论是深圳还是中国的其他城巿,户籍制度的存在都有助于劳动力剥削机制的产生。政
府利用户籍制度将城巿中的人口区分为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使政府毋须承担向农民工提供
住房、工作保障,以及其他福利的责任(Solinger 1999;Mallee 2000;Zhang 2001c)
。城市

28
需要农村人口的劳动力,然而一旦她们的劳动力不再被需要,她们便无法在城巿继续生存下
去。事实上,城市不允许新兴打工阶级在它的土地上生根。更糟糕的是,户籍制度与劳动力
控制机制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殊的权力形态,建构出民工模糊的身分认同,从而既深化
又同时掩盖了对她(他)们的剥削。暂住人口是不是城市居民?民工到底是工人还是农民?
这些问题的答案总是暧昧不清的(Andors 1988,40-41)。农民工地位的模糊性,有助于中国
政府在没有充分认可其劳动者身分的情况下,仍可对其随意使用。正如 Solinger(1999)所
言,这已经造成了一种即使不是畸形也是冲突的公民权(cotested citizenship)状态,这种状
态不利于农民工们将自身变成城市中的工人。「农民工」这个词,模糊了农民身分认同与工
人身分认同之间的界限。

本章的主要论点是:当中国政府允许农村流动人口满足全球资本与国家发展需要的时
候,既是它开始了这个无产阶级化过程,同时又是它抑制了这个打工阶级的形成。笃信发展
的政府,千方百计地将资本主义机制嫁接到社会主义体系之上,而与此同时,它却又拒绝—
—或者也可以说是无力——承担无产阶级化及其代际再生产的成本。农民/工人身分认同的
模糊化,或者说新兴打工阶级的弱势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压榨农村劳动力过程中出现的一
个奇特现象。下面这段话就是深圳市劳动局对这种权力形态的明确表达:

劳务市场主要是由农民工(临时工)构成,她(他)们的特点是在市场上中积极、富有弹性。
她(他)们认真、肯干、并且容易管理。而且更主要的是,她(他)们不用变户口(实际上
是不被允许)。有工作的时候,他们就来;没有工作的时候,他们就走。这样既可以减轻用
人单位的负担,解决劳动用工问题,同时又不会导致城巿人口过多(深圳劳动局 1991 年,
80)。

此外,深圳市政府不向暂住人口提供住房、教育,以及其他环境基础设施。外来工们不
仅自己不享有城巿居民的基本权利,其家庭成员也不被允许居住在深圳,除非她(他)们自
己也能够在深圳找到工作。外来工结婚和生育都不能在深圳进行登记。官方仍然将外来工视
为农民,认为她(他)们应该依靠其农村家庭网络的支持。因此地方政府和外资企业不仅可
以减轻负担,而且同时还可以利用农村劳动力为自身牟利。于是,农村社会又要承担劳动力
再生产的成本。外来工是城市中的匆匆过客,一般来说,打工者,尤其是打工妹,结婚前会
有 3-5 年的时间在城市的工厂里打工。而她们对生活的长远打算,如结婚、生育等都被预期
将在农村进行。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当代中国的无产阶级化过程,十分依赖自给自足的
农业生产模式。在中国,无产阶级化的另一个极端特点是,它不是由市场力量,而是由政治
与行政力量决定的。政治与行政的力量将各种现存的社合关系和经济结构整合到资本主义发
展过程之中。由于中国农村地区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城巿政府完全无需担心劳动力的
再生产问题。

由于不允许新兴无产阶级在城市中建立窝棚区(贫民窟),因此安排工人日常生活的负
担就落到用人单位头上。大多数打工者住在工厂的工棚或宿舍里。流星厂的总经理周先生曾
经向我抱怨说:

政府部门每年按照我们的招工人数收钱,但却从来不给工人提供任何宿舍或其他基础设
施。这笔钱说是所谓的城市增容费。可是,这个城市不给她们提供任何便利。工厂还要自己

29
给工人提供食宿。

然而周先生也坦然承认打工者这种身分,的确使公司受益匪浅。官方不认可临时工是「工
人」,所以厂里也不用认可她们。周先生告诉我,以前在香港,公司所有雇员都受香港的劳
动法保护,公司不能不加赔偿地随便解雇工人。而在深圳,公司可以随时随意地解雇工人。
他说:「劳动法规在这里是没有用的,没有人会执行,即使是工会和劳动局也不会管。」因此,
这种现状为全球资本创造了一个空间,使其能够以极低的成本来剥削中国的农村劳动力。

简而言之,要想将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成为一个现代的工业城市,必须依靠对来自全国各
地的农民工的使用,而与此同时,霸权论述却正在有意无意地否定其「阶级」地位。模糊的
身分认同是人口控制和劳动力控制等两种剥削机制的奇特混合产物,在中国与全球经济的整
合过程中,它有助于保持大量廉价而富有弹性的劳动力的供给。强调现代性与发展的新自由
主义论述既将上述剥削机制合理化,又决定了中国新兴打工阶级的弱势地位——他们甚至连
一个表达自己存在的空间都未被赋予。新兴打工阶级最根本的问题是,由于打工者没有在城
市中安家的权利,因此就等于被剥夺了阶级生根的土壤。贫民窟是无产阶级可以组织起来发
展成为阶级力量的地方。仅管广州、北京等一些大城市中,出现了外来工聚集的窝棚区(贫
民窟)迅速扩张的现象(Zhang 2001c)
,但在大多城巿中,这种窝棚区(贫民窟)通常是政
府努力清除的主要对象。农村的无产阶级是当代中国的一个独特现象,几乎没有人敢去奢望
真正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从农民变成工人。当外来工们被遣返回乡的时候,打工阶级在
逆境中成长的「根」便遭到破坏。因此可以说,在当代中国,政治与行政力量(仅管混乱)
连同阶级的失语,共同决定了新兴打工阶级的形成和解体。

30
3 背井离乡:农村女性的挣扎

这一天是 1996 年 3 月 4 日,中国的春节放假刚好结束一个星期,这一天也是农民工们


在深圳经济特区,热切盼望着能找到工作的日子。下午 1 点钟,流星厂的大门口挤满了希望
能进厂参加面试的人。拥挤的人群大约超过 200 人,其中大多数是女性。从她们的外表不难
看出她们都是农民工,并且应该都是随着春节过后的第一股民工潮,而离开农村到城里找工
作的人。中国政府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不仅决定了除向外国资本打开国家的大门,同时也
向农民打开城巿的大门。于是,整个中国社会开始了一场伟大的运动——一场经济体制改革
的运动,一场政治意识形态的运动,一场日常生活实践的运动,一场人民的运动。

人群把厂门口围得水泄不通,三名高大魁梧、身着制服的工厂保安,各自手持电棍站在
大门口,徒劳地维持着混乱的秩序。两名人事部的女职员,颖和君,站在入口处检查每位求
职者的证件。她们一边忙着手里的工作,一边努力向站在身后的我解释有关情况。颖说道:
「我们根本不用在报上登招工厂广告,也不用满大街贴通知。我们只要把今天下午招工的消
息在车间里一说就行了。你看现在来了这么多人,我们都应付不过来了。年年如此。」我问
她这些求职者通常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她回答说:「哦,全国各地的都有。不过,不管她们
是哪里来的,我敢肯定她们一定和我们厂有些关系。大多是我们厂工人的姐妹、亲戚、或者
同乡。」

颖和君要检查的证件共四种:身分证、中学毕业证、未婚证,以及进入深圳特区的边防
证。颖告诉我说: 「我们优先考虑来自广东省内的、年龄要 16 岁以上的,不过最好是 18 岁
到 23 岁之间、未婚,并且受过高中教育的。」这时候,君插话说:「如今啊,花点儿钱在哪
儿都能买到一张毕业证。我们也分不出是真是假。所以不仅要着她们的毕业证,还要看她们
的外貌。 」跟随着君的目光,我也朝着人群望去,仔细打量这些求职者们的脸孔和身材。她
们的外表看上去高矮胖瘦,截然不同,而且有些人看起来并不像农村人。然而,每个人无论
外表如何,所有人的目光都凝视着我所在的方向——工厂的正面,目光与大门的交汇之处,
将各种各样的期望凝聚成一股单纯的欲望流——对工厂生活的渴望。

最后,20 个人被初选出来。工厂大门缓缓地关上了,隔开了门外失望的人群。忽然一
切变得异常安静,仿佛比平时的工厂更加安静。流星厂现有员工 526 名,计划在该年度内再
招收 50 名工人。上一年厂里走掉了 40 名工人,她们春节放假回老家过年之后就再也没有回
来。刚刚挑选出来的 20 个人被带到位于厂房二楼的食堂里。颖和君让她们坐在餐桌旁,然
后发申请表格让她们填写。填表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指导,10 分钟之后,颖和君把填好的表
格都收上来,然后开始了第一轮的面试。

廖少华是笫一个被点到名字的人。一个脸圆圆的年轻女孩儿从人群中站出来,走到了桌
旁,她看上去很坚定,略微有点儿紧张。君再次核查她的各种证件,更加仔细地确认所有证
件中关于年龄、户口所在地、婚姻状况,以及教育程度的资料是否一致。一旦发现有什么可
疑之处,那么她就会不听任何解释地将这个面试者打发走。确认了廖少华的基本资料都准确
无误后,颖开始提问。

颖(广东话):你会讲广东话吗?你是客家人?

少华(广东话)
:会。至少差不多全都可以听懂。

31
颖:我们的部门主管都是香港人,你必须能够完全听懂他们的话。

颖继续询问了少华过去的工作经历,如之前所在工厂的工资、工作时间、住宿,以及其
他的额外津贴等情况。

少华:我做过质检员,在 X 电子厂工作了两年多。基本工资是 375 元,加班费是 200-300


元。

颖:工作时间安排呢?

少华:上午是七点半到十一点半,下午是十二点半到五点,还有晚上是六点半到十点。

颖:厂里有提供食宿吗?

少华:有。

颖:那你为什么要离开?

少华:工厂搬到广州去了,我们所有人都失业了。

颖:你有没有到其他地方找工作?

少华:没有。

颖:没有?真的吗?那你是不是太懒惰了?

少华:我确实试过找,……但是……但是都没找到面试机会。

颖:嗯,回到座位上等吧。

少华带着一脸的不安回到自己刚才的座位上,颖在申请表格上写上评语,建议让质检部
的人来面试她。君很快安排质检部的主管阿彪过来面试。阿彪大概 30 岁出头的样子,手里
拿着一部对讲机,看上去一副干练而自信的样子。他径直走到另一张餐桌旁,看了看申请表,
以及表上的评语。我把自己的椅子挪到他旁边,他朝我点了一下头,表情看起来有点儿吃惊。
我本来应该是在生产线上干活的,但今天为了观察今年第一次招工的整个过程,我提早已经
请好假。

「廖少华」
,阿彪高声喊道。少华这次看起来更加紧张了,她快步走到了桌前。

阿彪:你今年 20 岁,有两年工作经验。你原来在工厂里是做什么的?

少华:我做……我做质检。

阿彪:这个我知道。我是问你具体做过什么?

少华:我做功能测试,检查毛病,还有……

阿彪:行了,行了。如果让你检测这部对讲机,你会怎么做?

32
少华:
(更加迟疑地,握着对讲机的手颤抖着):我会……我会仔细检查外壳,然后测试
功能。我会仔细按照步骤做。

阿彪:(显得有些不耐烦,但当他看到少华的手在不停地颤抖时,忽然大笑起来)你的
手怎么了?是不是没有吃饱,连个对讲机也拿不动了?让我看看你的手。

少华伸出她柔软而细小的手掌。阿彪忽然抓住她的手指,少华下意识地想往回缩,但犹
豫了一下,还是控制住了自己,脸却一下子红了。

阿彪:嗯,不错。我猜你在家没干过农活,对吧?我希望你没有。

少华:是,我没干过。

阿彪:那你是算幸运的了。你的教育程度是?

少华:高中。

阿彪:全念完了?

少华:是。

阿彪:真的?那你应该认识这个英文单词吧?

(阿彪一边说,一边在一张纸上写下英文单词「open」,然后把纸递给她,并转向我微
笑了一下)

少华:笔,pen,是不是「笔」?

阿彪(大笑):还说自己是高中毕业呢!连「pen」和「open」都分不清。

阿彪:
(又把纸递回给少华):那好吧。如果你真的上过高中,那你就给我写出从笫十三
到第二十三个英文字母来看看。

少华迟疑了一会儿,很快将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全部按顺序写在纸上,然后再将前十二个
和后三个字母划掉。我们全都笑了,我笑是因为觉得她这样做很聪明,但是阿彪却说:「愚
蠢的工人都这么做!
」接着,他叫少华回到座位上继续等。

颖和君进行的第一轮面试已经结束,其中有两个女孩儿,君看了她们的证件之后就将她
们打发走了。剩下的 18 个人(2 名男性和 16 名女性)被安排到具体部门接受第二轮面试,
其中 12 人到生产部,6 人到质检部。经过第二轮面试后,又有 7 个人被打发走了,剩下的
11 个人被带去见各部门的主管或主管助理,接受最后的面试。通过重重面试即将成为工人
的个体,马上就要进入工厂的规训程序。选拔标准早已被确定好,标准是富有弹性的,可以
根据部门和工位的不同要求而作出调整。一般来说,懂广东话、受过一定教育、有工作经验、
手指灵活,以及态度良好等是最基本的要求。

包括廖少华在内,共有 5 个人被留下来接受质检部的最后面试,面试被安排在位于食堂
一个角落的香港职员餐厅里进行。质检部的经理邓小姐是一名香港人,下午 4 点钟的时候她
出现了。她的穿着很随意,尽管看上去已经有点儿发福,但是一副精力充沛的样子,稍微鬈

33
曲的短发使她的脸孔看上去颇为清秀。她一坐下就问阿彪,
「有没有好材料?我要的是好材
料!」阿彪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而是说道:
「简直是大海捞针!」阿彪和我坐在邓小姐的
旁边。阿彪尽可能详细地向她介绍每个人的情况。

廖少华的名字第三次被叫起。少华看上去已经有些疲倦,神情忧虑而紧张。她再次站出
来,走到桌旁坐下。

邓:坐直!不要驼着背!现在你不是在地里干活,知道不知道?

听到邓小姐的话,少华的脸上露出恐惧的神情,她立刻挺直了脊背,看着邓小姐。看见
少华很快调整了坐姿,邓小姐感到很满意,于是语气也缓和了下来。

邓:你在电子厂工作过?你接触过多少种机型?

:大概有 10 种,或者更多一些。
少华(迟疑地)

邓:那些机型的检测程序是不一样,还是差不多?

少华:差不多。

邓:你能记住那些机型的名称吗?你是自己做记录吗?

少华:是,是我自己做记录。而且我很少会出错。

邓:嗯,我给你三个月的试用期。试用期的基本工资是每个月 320 元,加班费是每小时


2.5 元。你觉得这个工资合不合理?

少华:合理。

邓:唔。那你就从明天开始上班吧。如果你肯干,技术又熟练的话,我会缩短你的试用
期,给你升工资,知道了吗?

少华:知道了,谢谢。

邓小姐把身体转向我,对我说道:「我不会浪费时间问她们问题,我主要是从态度上判
断她们是否合适。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有礼貌、诚实和服从。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一定要
愿意做打工妹。

第二天,走进工厂的大门后,少华实现了她的梦想,当上了一名现代工业世界中的打工
23
妹。 她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去尝试理解农村女性背井离乡进入工厂打工的欲望
和梦想,而这也就是本章的第一个主要问题。另外,我还将探索农村女性在城市与农村、工
作与家庭之间的挣扎,以及她们个体的打工欲望和抗争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过
去 20 多年来的城乡迁移之间的关系。在父权制家庭中,农村女性正在不断为自身争取新的
性别角色和呈现方式,父权制家庭一方面为她们的城乡迁移提供了支持,但同时也给她们的
打工道路设置了障碍。这表明,支配和抗争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难以简单地一分为
二。

农村女性,无论是未婚者还是已婚者,她们为挑战传统性别角色而进行的日常抗争,将
在工厂的历史中被呈现出来。

34
3.1 城乡迁移与亲族网络

正如我们在前一章所讨论的那样,针对这个新兴打工阶级的形成,政府从制度和结构上
作出了各种调整,然而尽管如此,农村流动人口却依然以一种远远超出政府承受能力的速度
不断涌入城巿。24 据 1999 年 1 月 27 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根据 2000 年的人口普查资料,
流动人口的总数估计为 1 亿 2,000 万。Loraine West 与 Zhao Yaohui(2000,4)指出,1982-1997
年之间,共有将近 1 亿 1,200 万农村劳动力通过各种网络流入城市,平均每年的流量约为 750
万人。Sarah Cook 和 Margaret Maurer-Fazio(1999)估计在 1996 年,约有 4,500 万农村劳动
力在城巿中寻找工作机会,流动人口约在 7,000 万到 1 亿 2,000 万之间。周大鸣(1996)研
究了珠江三角洲的流动人口状况,他估计 1991 年珠江三角洲约有 500 万农村流动人口,这
个数字到了 1993 年已经增至 1,000 万,在两年之间几乎增长了 1 倍。谭深(2000,292)也
根据她在珠江三角洲的研究指出,在外资企业工作的所有外来工中,女性约占 74.4%。一种
普遍的估计认为,2000 年在城巿或经济开发区里找工作的农村劳动力约在 8,000 万到 1 亿
2,000 万之间,其中超过 1,000 万的人在珠江三角洲的外资企业中打工。毋庸置疑,在过去
的 15 年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巿的大规模流动,可以称之为中国社会的一场「沉默的革命」,
它试图挑战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重构国家-社会关系,改变父权制家庭制度,并重塑阶级
与性别关系。

中外很多学者对中国改革中出现的城乡迁移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许多重大成
果。他们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城乡迁移现象,以及像少华这样的打工妹们的欲望
和梦想(Wu 1994;Mallee 1996a;Croll & Huang 1997;West & Zhao 2000;Sun 2001;Zhang
2001c;课题组 2000)。然而 90 年代初期的迁移研究,比较倾向于关注宏观层面和结构性因
素,例如在经济改革与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差别、户籍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剩余
劳动力等问题,以及它们对劳动力流动的数量、特点和方向的影响。25 从 90 年代末开始的
中观研究,则对过往的结构性因素研究进行了补充,这些中观研究建立在包括县镇村在内的
普查数据的基础之上,它们补充强调中国城乡迁移大潮中所存在的明显地区差异,并且主张
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将家庭关系,以及农村社区发展等因素纳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
响要素之中(Mallee 1996a 2000;Huang 1997;Hare & Zhao 2000)。尽管这些关于农村劳动
力流动的研究其侧重各有不同,但是它们却有一点是相似的:即几乎都没有对具体的打工妹
生活进行系统考察,也没有对她们从农村向城巿流动的过程之中的个人挣扎及反抗给予关
注。26 当然,我并不否认家庭关系和农村社区发展等因素,对于女性外出打工具有重要影响,
毫无疑问,农村的非农业工作机会、家庭收入、财产等特定家庭经济状况,拥有土地数量和
质量、家庭发展周期、以及农村地区普遍的父权制文化等,通常都会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打
工的决策过程(Mallee 2000;Hare & Zhao 2000)。但是,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外出打工的
女性绝非中国父权制家庭中的「消极客体」,她们并不是由于纯粹的经济原因,而被其家庭
派到城巿打工,在打工和家庭两者之间的抉择上,以及在打工问题的细节上(例如,什么时
候?与谁一起出去?去什么地方打工?以及去多久?)都有她们自己的参与和争取。

在流星厂,我惊奇地发现,大多数女工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家庭拥有多少土地,有些人甚
至估算不出自己的家庭收入大致是多少。27 有些女工是从她们的出生家庭或者夫家偷偷逃出
来的,完全没有经过她们的父亲或者丈夫的同意。她们这样做,或者是为了逃避,或者是为
了反抗家庭中的父(夫)权。对于渴望进城打工的农村女性来说,包含着复杂的支配与反抗
关系的家庭和社区因素,既为她们的梦想实现创造了机会,同时也在她们的前行道路上埋下
了陷阱。

35
另外,还有一个既荒谬又重要的事实是:有助于农村女性进行城乡迁移和找工作的家庭
及社区因素,正是她们的家族和亲属网络。城乡在社会与文化上的差异性所带来的一个结果
是:由于农民工在城市里受到严重歧视,因此她们在建构和扣连血缘和亲族网络过程中,表
现出充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血缘及亲族网络,是由她们创造出来的操演性及文化性的
社会资源,它们的边界富有弹性、容易变通,非常有助于促进城乡流动,尤其对于外出打工
时间及地点等具体决策更是意义重大。事实证明,这些错综盘缠的网络,在提供就业资料和
介绍进厂工作等方面是特别有效的(Honig 1986;Hershatter 1986;Perry 1993;Lee 1998a)

与「盲流」这个充满贬义的词汇给人的印象恰好相反,大多数农民工在决定离家外出打工之
前,她们的血缘及亲族网络,就已经为其提供了明确的迁移路线和目的地。1992 年,我在
深圳一家制衣厂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打工者在工厂中往往会迅速
形成亲属-族群的聚群(Kin-ethnic enclaves),而且聚群通常呈现蜂窝状结构(Pun 2001,参
见图 3)。

例如,「蜂窝」结构通常从两到三个来自同一个村子的女工开始,她们构成「蜂窝」结
构的核心,然后,处于核心的人会逐渐帮助她们的家庭成员,以及同村或不同村的亲戚们在
同一间工厂找到工作。这些后来的人则成了核心的外围,然后这些人又会继续帮助远亲或者
同乡们介绍工作,于是,这个「蜂窝」结构的外围人数不断增加。具有血缘和族群关系的人
们通常喜欢聚结成群。有的时候,一个血缘关系的聚群是由来自三、四个不同村子的一群亲
戚聚结而成的。亲戚之间的义务是相互的,而且彼此关系是平等的,但是当资源稀缺的时候,
她们则会向处在核心的成员倾斜。不管怎样,由于打工者的流动频繁,因此聚群结构的核心
与外围之间的边界是浮动的,并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和重构之中。这种由同一血缘或族群的成
员所构成的「蜂窝」结构,可能仅仅因为某些成员的离开而解体,然而,一旦有其他人填补
上那些空缺,它就可能会在一夜之间被重新建立起来。

36
37
如果要描述深圳工厂中外来工的血缘或族群关系聚群的形成过程,揭阳(一个潮州地区)
帮的故事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证。卢秀红是公认的揭阳帮的大姐,换句话说,她是这
个亲族聚群中地位最高并且最有权威的人。22 岁的她并不是这个聚群中年龄最大的,但却
是第一个进流星厂,并建立起社会网络,将其他亲戚介绍进厂打工的人。少红和她的堂妹,
即她二叔的女儿卢美芬,1990 年 6 月进到一家制衣厂打工。对于她们来说,找工作的经历
是极其艰难的,因为当时没有什么亲戚在深圳打工。唯一一位在某制帽厂打工的远房亲戚,
也在她们来投奔之前就早已离开,去向不明。她们在工业区的街道上游荡了三天,询问了十
多间工厂,最后终于在南山工业区的祥龙制衣厂(以下简称祥龙厂)找到了工作。人们都认
为秀红是个能干的人,因为她从农村初来乍到,不仅没有被城巿的陌生环境吓倒,而且居然
敢为了找工作,而一间厂接一间厂地去敲人事部门的门。但是秀红却说能够在深圳找到工作,
只不过是因为运气好罢了。

秀红在祥龙厂工作了四个月就已经摸清了工厂的情况。于是,她开始陆续地将家人和亲
戚介绍进厂打工。1990 年 10 月,她的三妹,刚刚初中毕业的卢秀娣来到深圳进入祥龙厂打
工。同年 11 月,秀红和美芬又介绍了一个表妹,即她们姑姑的大女儿张金凤进厂打工。金
凤家和卢家不住在同一个村子,两个村子相距约五公里。这一年,秀红和美芬回老家过春节
的时候,受到了家人和所有乡里乡亲的热烈欢迎。因为她们除了带给家里自己外出打工七个
月的收获——1,500 元钱之外,还给村里人带回了许多关于深圳生活的激动人心的经历和见
闻。她们的故事一夜之间传遍了附近的村子。春节过后,住在东风村的两个表妹过来找秀红,
请求秀红带上她们一起到深圳打工。秀红同意了。于是,再加上金凤的嫂子陈怀珠,又有三
个亲戚进入了祥龙厂。很明显,在这个亲族聚群中,卢秀红和卢美芬处于核心,围绕核心形
成外围的是卢秀娣、林惠、林翠、张金凤,以及陈怀珠。在亲族聚群中,大家都有义务彼此
照应,并遵守互惠原则,而被公认为群体领袖的秀红,则有责任关照她的所有亲戚,有时甚
至需要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Pun 2001) 。

我不想用结构功能论的观点将亲属和族群等概念归纳到一个固定的、排他的范畴之中,
而是将其视为操演性的文化产物和实践关系。这些关系是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被创造出来
的;它们是流动的、变化的,并不断进行着创造与再造(Fardon 1987) 。在流星厂,建立在
亲属与族群关系基础之上的聚群边界是富有弹性、不断变动,并且绝不是由僵化的文化或地
理因素所决定的。根据特定的情境需要,个人会尽量争取使自己成为某一群体的成员(Honig
1986)。像「四川妹」或「潮州妹」这类的词,从广义层面上可以将来自截然不同背景的人
都涵盖在内,而它们从狭义上则可能连很相似的个体都会被排斥在外。亲属-族群的边界间
隔在那些认为彼此存在间隔的人们之间(Fardon 1987,176)。地域、家族,以及文化等因
素共同作用,建构出一种从个体到群体层面的身分认同。

并非所有亲族网络都呈现为「蜂窝」结构。在流星厂,更常见的是一些联系松散的网络,
它们随着成员的不断加入或离开而被建构或重构。经过时间的考验,有些群体会比另外一些
发展得更加强大稳固。流星厂的工人们通常都是在春节过后被她们的姐妹或者亲戚带到工厂
参加面试的。本章开篇的面试中所提到的少华就有三个亲戚在流星厂打工,而把她介绍到这
家工厂的表姐便是其中之一。她的表姐比她大三岁,已经在流星厂工作了两年多。少华在深
圳找工作期间,表姐为她提供了暂时的栖息之地——她的宿舍。少华认为这是从亲戚那里获
得的最大帮助之一,也是她经常会强调的一点。因为她根本住不起深圳的招待所,哪怕是在
价钱最便宜的地方住上一、两个晚上也负担不起。28 因此可以说,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愈大,
打工妹们运用非正式关系和策略,来对付日常生活压力的需求就愈大。进城打工过程中的帮
助通常是由家庭成员、亲戚,以及同乡等关系提供的,而这些关系经常也会被打破或重构。
在这个城市,外来工们正在默默无闻地为这场社会底层的「社会革命」提供着支持。

38
3.2 重述女性命运

打工妹对家庭和亲族关系的积极重述与重构,公开挑战着有关中国女性与家庭的大量研
究文献。在以往的研究文献中,中国的家庭经常被描写成一种僵化的制度,制度下的女性主
体及其主体性,都处于父权制霸权的压制之下。由于文学作品总是将中国女性固定在一种单
一模式之中,总是将她们描绘成一种永远处于家庭结构最底层的宿命式的形象。因此一般观
点认为,中国女性的生活和命运经常是受到父权制家庭的箝制的。父权制家庭是按照男性的
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其本质是父系和随父居(Johnson 1983;Kung 1983;Andors 1983;
Stacey 1983;Wolf 1972;1985)
。因此,传统的中国女性被剥夺了生产资料,以及对土地的
所有权,而且她们的个人自主权亦完全被父亲或丈夫的男性权威所淹没。Kay Ann Johnson
曾经指出,「与其他地方一样,中国的父权-父系-父居系统也使妇女在整个家庭结构中的地
位被边缘化。她们是自己出生家庭中的过客,而她们最后的归宿——丈夫的家,却又将其视
为一个陌生的入侵者(1983,9)。」就这样,女性身处的系统从结构上将她们置于易受欺凌
的危险位置上,使女性从本质上属于无权者(Johnson 1983;Kung 1983)。这些将中国女性作
为绝望主体的询唤,尽管偶尔可以得到一些经验性研究的支持,但仍然是被过分夸大和模式
化了。它们暗示出东方式传统中国女性形象要么是可怜的,要么便是逆来顺受而备受压抑的。

中国女性的东方式形象,进一步被大量关于中国社会主义与性别的批判性研究,进行了
充满讽刺性的诠释。大量关于现代中国妇女的研究使我们可以肯定,虽然「妇女解放」一直
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革命目标之一,但是 40 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并没有真正实
现「妇女解放」。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仍然是由家长
制和男权制铺就而成(Johnson 1983;Andors 1983;Stacey 1983;Wolf 1985)
。无论是解放
前的革命策略,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政策,传统的家庭制度和意识形态不仅没有遭
到破坏,而是还得到了延续和强化。这些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并不愿意积极推动家庭改革,
亦未能针对父居-父权的婚姻制度展开任何反思和行动,结果往往是维持了男性中心的传统
家庭结构(Johnson 1983;Stacey 1983)。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被视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
组成部分,这两者的优先发展战略令其他的社会变迁目标相形失色,甚至不惜以牺牲妇女解
放的承诺为代价。

于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一个令人沮丧的宏观历史现象:社会主义和父权制在
实际上可以如此穏定和谐地并存,无论是在想象中还是在现实中。进入改革时期,希望变得
更加渺茫,因为改革从未将挑战传统文化作为目标,父权-父系-父居的家庭制度,将只能强
化和维持一种虽已陈旧过时但却依然存在的社会关系。当土地被分配给家庭,当作为一家之
主的男性代表了所有女性的利益,当男性再次控制了所有的资源和生产资料的时候,女性的
权利和处境进一步恶化了(Crooll 1985;1994;Davis & Harrell 1993)。更为糟糕的是,计划
生育政策更进一步否定了女性的命运,它不仅控制了女性的生育,而且还控制了她们的身体、
性,以及个人自主,从而使女性永远被束缚在所谓的父权制体系之中。因此可以说,无论是
社会主义者的革命,还是改革主义者的转型,都没有能够为中国女性「解放」出更大的空间
和权力。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女性是制度性结构——尤其是长盛不衰的中国家庭制度——的受
害者,要否认这一点看上去似乎非常困难。然而,中国女性却也绝非「家庭的傀儡」,不会
任由他人宰割自己的命运。她们尽管没有权力,但却仍然是主动而机灵的行动者,尽量在争
取着自己的生活空间,在日常斗争中将那些压迫的力量化为己用。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景之中,
她们的生命会以多元的、变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作为打工妹,她们会建构出一个深嵌于

39
各种地方性文化形态、家庭经济地位差异、个体生命周期,以及女性身分认同变化等要素之
中的牢固的社会关系网络。29 女性一旦出嫁到新的村落,为了掌控一个陌生的生活空间,女
性会积极地拓展出自己的共同体,Margery Wolf(1972,9)将其称之为「女性的共同体」
(women’s   community)。同样,工厂女工也会通过赋予家庭和社区以新的内涵和意义,积极
利用家庭和姐妹网络来保护自己。作为单独的个体,女性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的制度性结构的
受害者;但是作为由无数迥然相异的女性生命共同构成的整体,她们在日常抗争中却展现出
可以在某些情境下改变男性控制地位的创造性和力量。甚至可以说,认为传统中国女性被束
缚在家庭之中,并且决不被允许参加生产劳动的一般观点实际上是言过其实的(Johnson
1983,15)。中国女性积极参加生产活动的历史记载绝非罕见。在贫穷的农民家庭中,让女孩
留在家中(不出去干活)简直就是妄想。在对一些有价值的历史研究进行了仔细的考察之后,
便可以将女性在生产劳动中扮演积极角色的历史重新表述出来。这些历史研究表明,中国女
性经常参加生产劳动,并且对家庭生计的贡献巨大。John Buck(1937)在其关于 30 年代土
地使用的研究中估计,在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中,女性占 16%,而在北
方种植小麦的地区则占 9%。Hsiao-tung Fei 与 Chih-I Chang(1945)在他们关于同一时期中
国云南农村的研究中也指出,女性在家庭经济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有时候她们从事的农业
劳动甚至比男人还要多。

女性不仅仅从事农业劳动,而且还从事各种其他类型的生产活动。在 20 世纪 20 年代末,
中国南方的客家女性从事各种搬运苦工,例如搬运煤炭、钢铁和水泥等(Johnson 1984) 。根
据 Pruitt(1967,175)所记载的一个汉族女孩的故事,由于女性商贩被允许进入富人家的房
子,因此女性比较擅长挨家兜售的工作。另外,女性还经常从事家庭手工业,例如纺线、织
布等,她们从中获得的收入与其丈夫的种地收入是一样的。Evelyn Rawski(1972,47)的
研究表明,一个熟练的女织工每 4-5 天可以织出一匹布,其价值相当于一亩良田每年产出的
六分之一。Rawski 还指出,在苏州,一个女性通过织布一年可以赚 20 两银子,而一个种田
的雇工一年却只能赚 13 两银子(1972,55)

从 20 世纪初期开始,珠江三角洲的女性就以从事丝制品生产而闻名,她们通过采桑叶、
养蚕和纺丝等可以获得非常可观的收入(Topley 1975;Stockard 1989)。这些收入不仅仅为
女性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也给她们带来了权力,借此发展出很多抗婚的策略,尤其是在顺
徳地区。在广东女性活跃于制丝工业领域的同时,上海女性在 1949 年之前就已经在纺织工
业中占据了主要地位。Emily Honig 在她关于上海女工的研究中指出,「在 1949 年之前中国
最大的工业中心——上海,制棉业是最重要的产业,而棉厂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女性。如果再
加上丝厂和烟厂的女工,那么女性几乎占了全上海产业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二(1986,1) 。

这些早期的打工妹们在各种各样的生产性劳动中,发挥了女性的积极作用,这一事实否定了
关于中国女性消极被动,并在经济上依赖他人的一般假设。

尽管父权制体系的颠覆依然遥不可及,但积极参与经济活动的确为女性提供了在家庭中
争取权力的空间。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女性的工资收入对家庭做出了贡献,因此女性地位
必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Honig 的研究驳斥了这种观点(1986,170)。Janet Salaff(1981)
和 Lydia Kung(1983)对 60、70 年代的香港与台湾的相关研究回应了 Honig 对早期上海的
研究发现。这些研究也证明了女性参与生产工作,以及受薪劳动,并不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
她们在家庭中的权力和地位。近年来关于现当代中国女工的研究,也没有发现女性可以通过
对家庭收入的贡献、而在家庭或社会中取得权力上的突破(Lee 1998a;Rofel 1999) 。然而,
女工——尤其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女工——仍然身处其家庭控制或支持之下的事实,并不意味
着父权制关系及文化没有受到攻击。至少可以说,父权制关系及文化正在迅速地发生改变和
重构。流星厂的工人们经常为她们的赚钱能力、劳动技能,以及她们的打工妹身分而感到自

40
豪。她们离家出走到城市打工或者拒绝回老家结婚等抗争的尝试,无一不是在向家庭中的父
权,以及统的中国女性形象发出挑战。女工们至少要成为自己生活的积极行动者,她们在工
厂里赚取工资的经历,赋予她们新的权力和自由以投入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生活。在下文中,
我们会看到农村女性们离开村落到工厂打工的欲望相当强烈,这种欲望对打工妹既依附又试
图颠覆的身分认同和家庭关系进行了重构。

3.3 夹缝中的挣扎:异化劳动与农村家庭生活之间

马克思的以下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现状,尤其是离家外出打工的强烈欲望对父权制
文化发出的根本挑战。

那么,到底什么是劳动异化?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
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已,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
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
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Marx 1964[1844] 。
,110)

马克思写道,当工人自在(at home)的时候他(她)在劳动之外,而当工人在劳动之
中的时候他(她)便不自在(at home)。当然,对于马克思来说:
「at home」并不仅仅是一
个空间上的概念,它同时意味着一种存在模式,通过这种存在模式,男性或女性实现他(她)
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

问题是,对于中国的打工妹来说,当她们真的在家(农村)里的时候,她们却没感觉到
自在(at home)。相反,她们渴望离家外出到经济开发区去打工,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
本家。对于马克思来说,这种行动将导致一个必然的过程,即在受薪劳动中,她们的真实自
我将经历自我异化和自我物化的过程。继续上述这段话,马克思接着又写道:

因此,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化性
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外
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最后对工人来
说,劳动的外在性质,就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
劳动中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别人(同上,110-11)

没有暴力、没有强迫,中国的打工妹们毅然决然的逃离自己的家,希望挑战父权制家庭
和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甚至不惜在工业劳动中将自身「异化」。而且对于打工妹来说,也
不存在所谓的「自我」(「I」)误识,Althusser(1990),在对具体个人进行询唤,并欺骗其
服从统治阶级利益的过程中,意识形态范畴是只管重要的。大部分打工妹在离开村子之前就
已经非常清楚,她们将会在血汗工厂里每天工作 12 个小时,每个月赚 500-600 元钱。她们
知道工厂的老板不会仁慈,不会把她们当成平等的人来对待。她们知道工厂和农村的生活之
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她们知道将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她们几乎什么都知道。然而,在异化劳

41
动和农村生活的夹缝中,通过打工,打工妹们是否真正能从生存状态的绝境中扭转她们俩人
的「命」(她们在工厂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呢?

冬:「这不是我第一次出来打工。」

外出一个人,打工一条村。

——冬的家乡的一句口头禅

冬的经历在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农村打工妹中是比较典型的。我在流星厂认识她的时候,
23 岁的她已经是个经验丰富的打工妹。她在深圳打工的四年多时间里,平均每年至少换一
间工厂。冬进流星厂打工之前,曾经在制衣厂和塑料厂工作过。她在流星厂的质检组工作,
而且宿舍就在我隔壁。她经常邀我一起吃晚饭,并且共同分享很多童年、家庭,以及工作的
珍贵经历。与其他女工相比,冬更加清楚自己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她是家中的长女,这意味
着她从小就要挑起家庭的重担了。

冬出生于湖南省一个比较贫穷的小山村,并且伴随着过去 20 多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步伐长大。1981 年,冬 8 岁,正好是上小学的年纪,村里开始了土地改革。冬一家五口共
分到 3.5 亩耕地和 2 亩山林用地。除了父母之外,冬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家中没有其
他出路,只能靠这些地维持生计。由于土地有限,因此只能进行精耕细作。由于家中缺乏自
然资源和劳动力,因此无法从事任何家庭副业。而在 80 年代初期,很多农户由于从事家庭
副业而成为「万元户」 。

但是冬并没有感觉生活特别艰苦,尤其是在她童年的时候。在 80 年代,种子、肥料,
以及杀虫剂的价格比较合理,税收的负担也不太重。然而到了所有孩子都开始上学的时候,
家庭生活就遇到了困难。除了受到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的通货膨胀的影响之外,家庭还要为
土地资源的日渐贫瘠,以及孩子们与日俱增的教育费用伤透脑筋。中国沿海及城巿经济的迅
速发展连同个体经济的繁荣加剧了通货膨胀,直接影响到农民们的生活(World Bank 1992,
1997)。30 而雪上加霜的是,进入 80 年代末,土地改革的结果开始显示出,对农民生活的影
响实际上弊大于利。将大片土地瓜分成小块的零星土地分到农民头上的做法,破坏了农业生
产的结构,阻碍了生产技术的革新,甚至导致某些地区的集体生产几乎彻底陷入停滞状态
(Wang & Hu 1999)

冬作为家中的长女,率先承担起了为家庭减轻负担的责任。冬 16 岁的时候,父亲让她
从中学退学回家,因为那一年冬的弟弟也考入了初中,而家里没有足够的钱同时供两个孩子
读中学。在家庭资源不足的时候,性别的不平等经常会表现出来。于是冬退学回家,帮助父
母分担农活和家务劳动。冬的家庭的劳动分工非常简单:父母承担所有的农活,如灌溉、耕
种、上肥和收割等。另外,母亲还负责家务和饲养家禽家畜,而父亲则更多地把时间花在计
划家庭经济,以及处理与市场相关的事情上(Croll 1985;Judd 1994)
。除了谷物之外,家里
还种植花生、棉花、大豆和几种蔬菜,连同养猪养鸡的收入一起,每年的家庭总收入约为
2,500 元。

一家人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家中的唯一男丁——冬的弟弟身上。他们希望男孩子可以接
受更好的教育,以便将来能在镇上找到工作。另外家里计划存钱为他盖一栋新房子,这样,

42
他结婚的时候就可以带着他的妻子回来居住。因此家里从现在开始就要考虑为他存钱。冬也
和自己父母一样,对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于是,当她的表姐到深圳打工的时
候,冬也希望能和她一起去。她曾经这样说过:「我想在深圳赚钱会多一些。反正呆在家里
也是浪费时间,因为家里的农活儿有我父母两个人就足够了。我的表姐妹和朋友们都在深圳
打工,她们经常给我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我还没出来(到深圳打工)就已经非常清楚这里
的工作环境怎么样、我可以赚多少钱。我知道在大城市里工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城巿对我
来说完全是个陌生的地方。但我还是觉得值得闯一闯试试,也可以趁机看看外面的世界(我
经常觉得自己是井底之蛙,对村子外面的生活简直就是一无所知。」正如冬所理解的那样,
深圳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然而同时也是一个令人兴奋,并且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赚到钱
的地方。对于她来说,到深圳打工不仅仅可以满足经济的需要和家人的期待,而且也可以给
自己一个在现代城市中尝试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的机会。

冬差不多每年都会回家探亲,而且每次都会带给父亲 2,000 元钱,而这个数目是父母辛


辛苦苦干上一年也赚不到的。冬对家庭的贡献令父母感到很欣慰,她自己也感到非常满足。
「我第一次看到父母笑得那么开心,我知道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有天壊之别。一开始我父母根
本不相信我可以在 5 个月内赚到 2,000 元钱!

但是对于冬来说,随着打工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外面世界的生活也开始变得愈来愈索然
无味。「我知道我们和城里人的区别很大。城里人赚钱多,过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生活。我
真觉得很累。工作时间太长了,太辛苦了,再说,我也不可能一直留在城市,我的户口在农
村。去年过年回家的时候,我真的不想出来了。我在家呆了两个月,每天就是睡觉,整天整
夜地睡。」但是,精力恢复之后,冬又开始觉得在家太闷,于是便又跑出来打工了。

冬已经有了男朋友,住在附近的一个村子里,他们已经决定明年结婚。冬知道自己结婚
后,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到城里打工了。因此,即使在工厂工作又苦又累又受剥削,但冬还
是希望能再多「享受」一段在外面的「自由」生活。冬打工的另―个考虑是为自己的将来存
一些钱,她说:「将来如果丈夫和公公婆婆对我好的话,生活应该会很幸福。但谁知道呢?
最好还是自己存些私房钱。」因此,女性从青春期向结婚期过渡的这个生命阶段,恰好与中
国从社会主义经济向全球资本主义过渡的这段社会时间啮合在一起,并在打工妹们的日常抗
争中被具体呈现出来。

冬,以及流星厂的其他女工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离开农村外出打工的故事、挣扎和期望。
像冬这样的打工妹,她的目标和期望大致与其出生家庭一致,这样的女性通常被人们视为孝
顺女或好女人(Salaff 1981)。婚姻生活仍然是她们最重要的考虑,而且到城巿打工的个人
计划也经常与其文化背景相联系。许多女工希望在结婚前尽可能地享受城市的自由生活,同
时还可以存些「私房钱」来保护自己。尽管大多数女性认为在选择婚姻伴侣的问题上,她们
比上一代人拥有了更多的自由,但是仍然有很多人非常忧虑结婚后的生活。由于中国的家庭
生活是建立在父权制基础之上的,因此女性结婚后仍然必须搬到夫家所在的村子里定居。正
如 Margery Wolf(1972)所指出的,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女性往往会发展出自我保护策略。
存私房钱和形成女性相互支援的社会网络是最常见的两种策略。

在工厂里,有时候还可以看到女工们公然反抗父权制家庭的例子。例如,有些未婚的女
工拒绝遵照父母的安排回老家结婚,还有些已婚的女工为了摆脱农业劳动,从农村偷跑到城
里打工。在遇到情感上或经济上的问题时,这些离家经历相似的女工们总会相互帮助。有些
女工坦然地公开自己的经历,并在工厂里形成姊妹网络:但也有些人选择对自己离家出走的
故事只字不提。冬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农村女性,挣扎于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典型事例。
在流星厂,还有另外一些女工,她们的反叛行为更加具有颠覆性,完全放弃了自己在家庭生

43
活中的女性角色和身分认同。

春:「有时候我不得不为自己活着」

春 40 岁左右,已婚,是生产部的一名清洁工。流星厂的女工已婚的很少,她们大多是
厨师、清洁工或包装工,收入要比车间里的未婚女工们低一些。春是个很安静的人,因为她
在工厂里地位最低,所以很少与人交谈。她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传闻里说她是一个
离家出走的女人。尽管春已在流星厂工作了将近两年,但是我每次见到她想和她打招呼的时
候,她总是显得很害羞。经过几次尝试之后,她终于愿意开口讲话了。

春来自四川省的一个农村。四川省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耕地严重缺乏。春有一儿
一女,都已经上了初中。她的丈夫是个农民,现在家里的所有农活和家务都由他一个人承担。

「你怎么会离开你的丈夫和家庭的?谁来照顾你的孩子?」我问春,这是我曾经问过流
星厂所有已婚女工的两个问题。

她回答说: 「对我来说,工作和家庭之间没有太多冲突。我的孩子们都已经长大了,一
个 6 岁,一个 13 岁。他们都会自己做饭了。而且我儿子读的是县城里的一间寄宿学校。
」讲
这些话的时候,春的脸上带着微笑,似乎在尽量将自己离家出走的故事说得轻描淡写。

我接若问她:「那现在家里种地的人手够吗?所有农活都是你丈夫一个人干?」

春回答说:「我们家土地不多,家里四口人,但只有三亩耕地,而且地都不大好。村里
的地全都分完了。你们城里的女人是不会理解我们的处境的。我们村个很穷的地方,不值得
去。」接着,她又继续说:「几年前,我丈夫曾经到西安打过几个月工,干建筑工地的活儿。
结果却被骗了。工程结束了,可包工头儿却跑了,所以一分钱工资也没有拿到。那之后,他
就不愿意去城里打工了。」

「后来轮到我想出来打工,因为这件事我还和丈夫大吵了一架。他讨厌我这个想法,说
像我这样结了婚,又到了这把年纪的女人根本就找不到工作……可是我们家翻盖旧房子的时
候欠了好几千块钱的债,我想尽快把债还清。」说着说着,春开始讲述起她的故事。

「我告诉他(丈夫),地是不会自己生出金蛋的,我们靠种地赚不到什么钱,一年到头
才那么几百块钱。几百块钱有什么用呢?那样就要等上很多年才能把债还清。但是如果我出
去打工,如果幸运好,能在广东的外资工厂里找到活儿干的话,那我赚的钱就会比在农村多
上十倍!」她用一种很自信的语气说。

「那你丈夫有没有生你气?」我对她的故事愈来愈感兴趣了。

「噢,每次我一提要出去打工他就发脾气。为这件事我们吵了好几次,都怪自己嫁到了
这么穷的人家,嫁给了这么没用的男人。」春一边抱怨,一边自己也忍不住地笑起来。

「我告诉他,我已经靠了他们家 20 多年,现在应该让我自己来养活自己了。我也想尽
分力,打工赚钱给这个家。

70 年代末,当中国农村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春出嫁到了夫家所在的村子。在她结婚
后,生产队解体,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根据春的回忆,80 年代是农
村生活的黄金时期。在政府还愿意以高价收购农产品的时候,农户曾经一度富裕起来(Oi

44
。31 但是到了 90 年代,农村生活再次陷入停滞状态,就业不足和失业成为广大农村地
1989)
区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春所在的村子里,外出打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年轻女性们都
非常渴望离开村子到城巿里去开拓新生活。而春却和其他已婚女性一样,被婚姻牢牢地束缚
在家庭之上。春婚后一年生下了一个儿子,三年后,又生下了一个女儿。接下来的那些年,
她整个人被家庭责任牢牢绑住。她没有机会离开村子,只能看着那些年轻的女孩子们去了又
回,回了又去。春从来不知道自由是什么滋味,她也从来没有为自己、为自己的家庭赚过一
分钱。

「我告诉自己等孩子们长大再说吧。我一等又是 15 年。有一天,我做了个决定,去广
东打工。我知道以我这把年龄已经太迟了。但是如果我不这样做,那我这辈子就再也不会有
机会了。于是我给孩子们的爸爸留了封信,招呼也没打就走了。」春说着,似乎已经完全沉
浸在回忆之中。

春在信中告诉丈夫她春节的时候会回家,而且会给家里带钱回去。「离开家的时候,我
很兴奋,但也很害怕。那是我第一次离开村子。」春到了广东,经过一个同乡的介绍,她终
于在流星厂找到了工作。

春总是强调自己作为一个已婚女人能够找到工作很幸运。「你知道,所有工厂都只招年
轻未婚的女孩子。像我这把年纪的女人几乎没有任何工作机会。能做清洁工我已经很知足。
清洁工的地位虽然低,但我才不在乎呢!我一个月能赚 500 元钱,在农村这可是相当于半年
的收入啊。」在我们谈话的时候,春正在为是否回家而进行思想斗争。她已经在流星厂工作
了两年,她太想念丈夫和孩子了,简直想马上放弃工作回家。 「这两年我已经存了几千块钱,
现在终于可以把债还清了。我还想买几套新衣服给我儿子、女儿,还有孩子们的爸爸。……」
春说着,脸上泛起充满自豪的微笑。

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中年已婚女性,努力摆脱中国农村父权制家庭生活的束缚,争取为
自己而生活的个人经历。未经丈夫允许,春孤身一人跑到广东打工,她的行动是对中国父权
制关系,以及性别不平等的公然挑战。然而对于中国农村女性来说,家庭生活中的反抗与支
配关系,绝不能简单地一分为二。仔细研究春的抗争时会发现,除了想获得独立和自己应该
拥有的权力之外,她还想为家庭还债,为家庭经济做贡献。作为一名已婚女性,春外出打工
的最终愿望,是在过年的时候可以为丈夫和孩子们买几套新衣服。春离家外出打工的欲望,
可能是她对家庭依恋的另一种异化,它为春的身分认同提供了原始的「归宿」。反抗与支配
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表明,有必要将女性的抗争,以及打工的欲望作为中国转型中结构性因
素的一部分,从更加广阔的社会关系背景中去进行理解。

经历对立

冬和春的抗争故事所呈现的另外一个事实是:她们所反抗的不仅仅是父权制,同时也是
令人反感的农村生活。中国城乡之间依然存在着严重分化,它为农村女性在工作与家庭之间
的挣扎奠定了基础,为年轻一代从农村流向城市去实现梦想提供了动力。打工的强烈欲望至
少来源于两种诱惑——仿佛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女性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的挣扎;另一面
是城乡之间和工农之间的巨大不平等。针对城乡分化,马克思曾经指出:

45
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城乡之间的对立是个人屈从于分工、
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的最鲜明的反映,这种屈从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
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重新产生二者利益之间的对立(Marx
& Engels 1976, 72)。

然而,在这里,马克思错了,错在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历史可以证明,20 世纪 50 年代,在没收私有财产的同时,城乡之间
的巨大鸿沟也被创造出来、将人变成了受局限的城市或乡村动物的,既不是「封建主义」 ,
也不是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资本主义萌芽」,而恰恰正是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声称
要将所有农民从压迫中解放出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认为阶级分化(尤其是工农之间的明显分
化)是国家故意在人民中制造出来的看法,当然有欠公正,但是说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中
固有的发展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副产品,则无疑是正确的(Seldon 1993;White 1993)。在当
代中国,社会和阶级的分化,不是由资本主义机器在市场逻辑的基础上制造出来的,而是由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制造出来的,它将私有财产没收并将其变成「国家财产」,
然后根据国家计划经济的要求分配给不同的社会部门。

我在本章中主要强调:应该在更加广阔的社会关系中去理解农村女性的打工欲望,以及
她们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的挣扎。在这场社会变革中,一个流动社会的真实欲望,被社会主义
的国家及其以从事农业为主的人口驾驭着,摇摇晃晃地朝着工业资本主义的方向冲去。政府
希望用一种混杂的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缩小现存的社会分化,而实际结果
却是反而扩大了社会分化,尤其是在城巿与农村之间、在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之间。劳动力
从农村向城市、从西部向东部流动的巨大欲望,无非意味着社会底层正在试图挑战着上层制
造出来的,这种看似不可逾越的社会分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缩小社会差别的可能性变得愈来愈渺茫。实际上,正如王绍
光所言,当这场经济改革在 1993 年进入第二阶段的时候,它便由一场双赢的游戏变成一场
零和的游戏,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社会不平等的加剧,以及失业状况的恶化(Wang 2000,
373-405)。1978 年至 1984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实际平均年增长率为 15%,但是到
了 80 年代后半期和 90 年代初,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却陷入停顿。1985 年至 1990 年,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仅仅增长了不到三个百分点,这使得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加大
(世界银行 1992,57-58) 。尽管农村人口的致富机会看起来似乎是多了—些,但是由于改
革时期中国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更加严重,因此社会匮乏进一步加深。从 90 年代中期开始,
社会的两极分化日益加剧。王绍光指出: 「到了 1999 年,城乡差距与 1978 年的时候一样大。
前些年的所有收获又都失去了……。1978 年的时候,一个典型的城巿居民的收人约比相应
的农村居民收入多 200 元。到了 1997 年,这个数字增加到 3,000 多元。……与其他国家相
比,中国的城乡差距之大可谓非比寻常。在其他国家,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通常低于 1.5,
而且极少会超过 2.0。而在中国,如果再加上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收益,那么真正的城市收
入便是真正的农村收入的 4 倍(Wang 2000,386-88)。」

到了 80 年代和 90 年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国家之一(Riskin, Zhao & Li


2001, 3)。1988 年到 1995 年之间,衡量居民家庭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上升了七个百
分点(达到 18%)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较高,约为 23%,而同一时期城市
的不平等程度则为 42%。从地区差距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1997,8) ,从 1990 年开
始东部沿海省份,与西部内陆省份之间的人均 GDP 水平差距不断扩大。1997 年,几乎所有
沿海省份的人均 GDP 水平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上海——中国最富裕的城巿——的人均

46
GDP 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 4.5 倍,而贵州——一个比较贫困的省份——的人均 GDP 水
平仅速到全国平均水平的 37%(Wang 2000,388)。因此,Carl Riskin,Zhao 和 Li(2001,
3)批评指出: 「尚未有证据表明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其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好像中国正在发生
的那样迅速和尖锐。 」随着中国加入 WTO,社会可能会出现更加严重的两极分化。接下来,
巨大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的后果,可能会令中国农民已经非常窘迫的生活进一步恶化。2000
年到 2010 年,由于国外农产品将大量流入中国巿场,因此超过 1 亿 3,000 万到 1 亿 5,000
万的农村劳动力将被挤出农业领域,成为失业者(Wang 2000,397)。可以预计,中国城巿
和农村生活之间的鸿沟将继续加深。

作为一场开始于社会底层的「社会革命」 ,农村人口向城巿迅速而大规模的流动,反映
出试图填平社会鸿沟的个体与集体欲望的沸腾与挣扎,仿佛这是她(他)们逃生的唯一希望。
然而,城巿没有感谢(甚至没有接受)农民工,而是将她(他)们视为「盲流」。城巿工业
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她(他)们,而与此同时,在官方论述、大众媒体,以及城市日常生活中,
她(他)们所遭受的却是严重歧视(Zhang 2001a)。
「盲流」这个词一方面意味着农村人口
无目标的流动,另一方面也暗示着它是威胁城市治安、社会稳定,以及社会秩序的潜在因素。
城市政府与大众媒体联手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使得城乡人口之间的对立更加紧张。90 年
代,各大城巿的报刊媒体都对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打工的事实进行报道,有些报道指出这
种「盲流」将会给城市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1985 年 7 月 13 日,中国公安部颁布《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
,重申了城镇暂
住人口的登记办法。规定了暂住时间过 3 个月的 16 周岁以上的人,必须申领暂住证。对外
来开店、办厂、从事建筑安装、联营运输、服务行业的暂住时间较长的人,采取雇用单位和
常住户口所在地主管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按照户口登记机关的规定登记造册,由所在地
公安局派出所等地为寄住户门,发给寄住证(Shi 1996,31)。然而,整个 80 年代和 90 年
代,几乎所有的城市政府部都对大量的人口流动失去了控制。《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
定》(1985 年)
,只不过是中央行政解决失控局面的一个措施罢了。而在另一方面,各个城
巿则各自采取地方性措施,甚至干脆利用公安的权力将流动人口赶出城市。城巿政府不断号
召要「消灭」盲流潮,尤其是在每年的春节期间。流星厂的一个工人告诉我,1994 年 12 月,
他在广州火班站亲身经历了一场打击民工潮的突击检查行动。他向我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大约是晚上 10 点,我和我同乡在火车站附近的天桥底下正想找个地方坐下。我们花了
很长时间终于找到一小块儿空地。站前广场上有很多人在到处找地方休息过夜,好等到明天
一早再去找工作。突然来了很多辆公家的车,从车上下来很多保安。他们把四散的人群都赶
到广场一角,有些人不听话,想跑,结果挨了打。那情景太恐怖了,好像我们都是犯人,就
要被抓起来似的。我们挨个被问老家是哪里的,然后分开站。四川人站成一群,湖南湖北人
站成一群。接着我们被赶上一辆大巴,不同地方的人上不同的车。车把我们拉到广州巿外,
还收了我们每个人 5 元钱。有些人没钱,就只能挨打挨骂啰。

无论是为了改变个人生活,还是为了反抗家庭的控制:无论是为了帮助增加家庭收入,
还是为了逃避穷困的农村生活,简言之,外出打工的梦想和欲望最终总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盲流论述,以及对农民工的歧视可以假设是性别无涉的,但是城乡流动和个人抗争的实践,
却绝对存在着性别差异。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始终笼罩在城乡差异的阴影之下,正是因为城乡
差异,使农村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产生了外出打工的强烈欲望,也正是因为城乡差异,

47
使她(他)们在城市中必然遭遇歧视。官方论述更是用「盲流」或「民工」等充满贬义的词
汇来描述她(他)们,在报纸和电台节目中,这些词汇被不停地反复使用。打工妹们每天都
要面对城巿人丝毫不加掩饰的歧视,而她们只好依靠自己,以及自己创造性地建构出来的家
族与亲属网络,以求能在城巿中生存下去。当她们因为反抗父亲或丈夫的权力,而从家乡跑
到城巿的时候,她们会立即重构出新的家族和亲属网络来保护自己。打工妹在工作和家庭之
间的挣扎,与既束缚同时又支持着她们的父权制家庭真实地联系在一起。这种紧张关系几乎
不可能消除,尤其当城乡对立进一步加剧这些冲突的时候。打工妹主体反抗的不仅仅是特殊
意义上的父权制关系,同时也是一般意义上的巨大城乡差别,以及日趋严重的农村贫困。

打工妹试图挑战和改变中国家庭与农村社会的欲望,正好与全球资本企图将中国改造成
世界工厂和国际市场的欲望相遇。因此在下一章,我将试图展示出全球资本的规训权力技术。

48
4 社会性身体:规训与抗争的艺术

这种对肉体的政治干预,按照一种复杂的交互关系,与对肉体的经济使用紧密相联;肉
体基本上是作为一种生产力而受到权利和支配关系的干预;但是,另一方面,只有当它被某
种征服体制所控制时,它才可能形成为一种劳动力(在这种体制中,需求也是一种被精心培
养、计算和使用的政治工具);只有在肉体既具有生产能力又被驯服时,它才能变成一种有
用的力量。

——Michel Foucault,Discipline and Punish

跨入工厂大门的欲望,正好遇上全球资本的需求和技术,这个交汇点将构成本章的核心
内容。如何将一个年轻的农村人,变成具有生产能力的产业劳动者?规训劳动力这一较具普
遍性的问题,是跨国生产遇到中国农村劳动力之后的首要任务。在这里,我不得不去理解工
厂里,施加在工人身体之上的各种规训技术,Foucault(1979)将这些规训技术称为「权力
的微观物理学」。身体,尤其是女性的身体,对于中国的全球资本来说极其重要,因为生产
机器可以从这些真实的劳动身体种榨取劳动力。跨国资本对于「中国打工妹」的想象,正如
中国父权制文化所表现的那样,是一种同质性、东方式的构造:身材苗条、目光敏锐、手指
灵活、性格羞涩并且勤劳肯干。然而流星厂女工们的经验、实践,以及反抗形态却截然相反,
与这种东方式的想象形成强烈对照。32 在后社会主义中国,由于中国向世界工厂转变而产生
的一种新的劳动身体——打工妹,引起了全球劳动力激增的壮观景象,这种激增是全球性与
地方性,世界资本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过度混合的产物。

在本章,我将探索这间深圳工厂的特殊实践——生产体制的规训技术及其论述实践、空
间实践,以及制度实践。我的关注点是工厂通过一种权力的微观物理过程对劳动力——尤其
是打工妹这一女性身体的劳动力——所进行的榨取,这也是通过全球规训权力所进行的个体
化过程之一。正如我在流星厂所观察到的那样,对人的身体进行个体化是生产性经济的目标。
除了对工厂的一般性技术和纪律进行研究之外,我还将探讨关于个体化身体的论述政治中的
生产机器的假想工程(imagineering)。在后社会主义中国这个特定的情境中,它的独特性、
它的权力及话语模式可以很轻易地就被识别出来。而且,我还将试图超越支配与反抗关系的
两分模式。如果将历史行动者们的日常生活策略之复杂性,简化为一个比喻的话,就好像一
个钟摆摆动的两端——一端压迫,另一端则反抗。「机灵的身体」这个概念凸显出日常实践
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这些日常实践往往深嵌于支配与反抗的多层次关系之中(Certeau 1984)。
无论女性的劳动身体是「驯服的身体」抑或是「机灵的身体」,她们总是处于一种利用情境
性机会,甚至利用霸权论述来保护其自身的「抗争结构」之中。她们多姿多彩的行动(尽管
有时候会弄巧成拙),粉碎了规训权力将其塑造成为物化而单一的身体形象的企图。

4.1 中国工人:
「社会主义」的身体

随着跨国资本将中国改造成为「世界工厂」的工程紧锣密鼓的展开,另一项工程也将随
之应运而生,那就是创造出适合全球化生产需要的新的劳动大军。然而,这个创造全球化劳
动力的殖民计划不过是个想象,目的无非是为了掩藏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以及地区性劳动大
军的混雑性特点(Rofel 1999,257-58)。新的全球化劳动大军的创造,不仅仅发生在一个非

49
常特殊的历史情境之中,同时也深嵌于相关的话语和物质基础之上。在流星厂,为了将打工
仔和打工妹们的价值观改变到符合现代生产体系的要求,霸权论述被频繁地创造出来,这个
现象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在工厂里,有一个谎言被不断地重复,而谎言的编造者是香港的
商人、管理者和技术人员们。这个谎言的内容是,社合主义与农民身体的混合物——工人,
是不适合资本主义生产的。塑造劳动身体涉及到一种巧妙的价值判断的政治,即充分利用这
种如「社会主义」工人之类的具体化形象,以及中国的城乡差异。香港的商人非常不信任大
陆工人,因为农民工通常被认为是没受过教育、不讲文明、不守纪律的。他们通常认为工人
会随时随地吐痰,随便离开工位,甚至会毁坏生产机器。沸沸扬扬的公众论述亦是同样,报
纸和杂志上的文章在这些外来工身上,打上了「盲目」、 「不守规矩」的记号,并且认为他们
时刻威胁着城巿的秩序和稳定。他们经常被称为「盲流」,他们被认为在中国的城市中构成
了「去区域化(deterritorization)」的盲目流动,而且这种盲目流动如果不加以适当管制的话,
那么中国的经济改革「成就」将会遭到破坏(Zhang 2001c)。然而从资本的角度看来,它可
以从这些廉价而难以控制的盲流身上榨取劳动力,由于他们是如此廉价、如此充裕,因此值
得花些时间和精力设计出一种全景监视(panoptic surveillance)系统,来规训这些无家可归
的身体。资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将所有不受欢迎的流动人口改造成为有用的工人,这个过
程将涉及到利用文化,以及权力等控制手段,或明或暗地影响并改变人的肉体与精神、行为
与信念、姿势与习惯、态度和能力。

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工业资本主义对农民(更确切地说是农民性)普遍持怀疑态度
(Marx 1954[1865])
。而在中国,跨国资本却发现,自己又陷入另外一种形式的怀疑论之
中:不能信任在中国社会主义体系之中成长起来的人。由于不切实际的集体主义之外,再加
上难以控制的农民性,这双重的缺陷使得这种体系,只能培养出懒惰而且毫无生产能力的劳
动者。在流星厂,到处都可以听到管理者抱怨劳动力的素质太差,简直到了难以令人接受的
程度(Yan 2001) 。他们把劳动力的懒惰和没有竞争力归结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过错,我经
常听到各个部门经理抱怨工人们缺乏竞争意识,而在一个资本主义社金中,竞争意识是生存
的最基本法则。这些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是有缺陷的或者不完美的身体,经常被认为天
生就与过往社会主义历史中的「大锅饭」实践联系在一起。因此港方经理们经常抱怨说: 「我
们需要花上十倍的力气来管教这些大陆工人。 」

毛泽东时代的工人即使不在实践意义上,至少在意识形态意义上,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和革命的领导阶级,而在改革的时代,工人却变成了懒惰的象征、跟不上工业资本主义的节
奏、并且带着前社会主义历史的某些劣根性(Rofel 1999)
。在港方经理们的眼中,中国的工
人身上都打着某种特殊的历史烙印,因此他们都是「红」的,是充满「政治性的」,不仅仅
过去是这样,而且即便是现在也依然如此。因此,即使是最成熟的规训权力的「微观技术」,
也难以有效地对其进行管制。社会主义的惯习(habitus)坚硬如铁,尽管当地经理人员的思
想可以改变,但是改变工人们的思想却要比登天还难。年轻一代的人,尤其是那些从农村地
区来的年轻人,被视为历史所造成的危险主体,因此他们被认为更加难以融入现代生产体系
之中。

对照着虽然隐性但却已经被本质主义化的香港劳工,33 作为社会主义主体的中国工人被
想象和创造出来。作为资本主义主体的香港劳工是遵守纪律、具有生产能力并且关心利润的,
而且他们所拥有的是经济理性而非政治意识。资本主义的个人天生就是个人主义的,他们具
有竞争性并且工作勤奋,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行为是成就取向的,并因此而能够更好地自
律。因此,天生又「红」又「懒」的社会主义主体们比起他们是劣等的。这种论述政治被用
以对不适合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主义主体进行想象,从而将生产机器的规则和技术进一步合
理化,正是这些规则和技术,将农村女性劳动者这种特殊的社会主义的身体改造成了现代的、

50
具有生产能力的打工妹。在本章,我将通过对特定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比喻和全球性/地
方性实践的关注,展示出中国女性的身体是如何被整合到这种现代的规训权力之中的。

4.2 空间的艺术:生产线上的定位

打工妹一旦跨入流星厂的大门,她就会立刻被安置到一个特定的位置,被牢牢地钉在一
个权力和纪律的网格之中。34 生产机器的技术和权力,迫不及待地开始作用于工人的身体之
上。流星厂的生产车间共有 10 条生产线和 4 个质检组,每条生产线上有 20 至 25 个工人,
而在每个质检组中则有 15 至 20 个工人。规训程序在工人身上所应用的第一种技术就是将其
身体安置到生产线上。工人就像机器上的齿轮一样,其身体被固定在其特定位置上,并且具
有各自特定的功能,以及生产能力。通过将身体安置在生产线上,规训权力开始向我们展示
它的空间艺术(art of space)。

美芳和我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她坐在我的正对面,因此我们之间便产生了一种特殊关系
——一种在别的地方或者与其他人都不会产生的特殊关系。我作为一名民族志学者在这个工
位上不同寻常的出现,以及生产的需要共同塑造出我们之间的关系。美芳是新来的,是在我
进厂两天后被招进来的。这个圆脸儿的女孩儿,看上去依然纯朴而羞怯。年仅 18 岁的她来
自湖南农村,刚刚初中毕业。她在生产线上一声不响地干了几天之后,便开始和我聊了起来。
车间里虽然规定不允许聊天,但是经常到了下午和晚上,当工人们觉得纪律控制开始有些松
懈的时候,就会三三两两、自然而然地聊起来。

「你为什么要来这儿打工?」美芳压低声音问我。

我猜她一定以为我是一名来自香港的学生。于是回答说:我想了解劳动过程、企业制度,
以及女工们的生活。

「那你喜欢在这儿工作吗?」还没有等我反问她,她又紧接着问我。

「喜欢。因为我在这里可以交到很多朋友。」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哦。
」她再次陷入了沉默,我想可能是我的回答触动了她的心事。

在这条由 22 名工人组成的生产线上,我们两个被安排的工位都是上螺丝。我们有一名
管工、一名组长和一名组长助理。这条生产线生产的机型 MB201 型导航仪(route-finder)

35
是专门为欧洲一家特别有名的汽车品牌公司生产的。产品到了我所在的这条生产线的时
候,基本上已经进入最后的生产阶段,主要负责装配主板、液晶显示屏,以及产品的塑料外
壳。这些工作一共被分解成 12 道工序,每道工序由 2 至 3 个人负责。上螺丝工序由我、美
芳,以及淑童等三个人共同承担。一直到现在,我仍然确信工厂是因为担心我工作速度太慢,
以至于会影响整道工序的完成,所以才特意将美芳安排到这个工位的。

在生产线上,每个工位都是一个知识和权力的程序,它清楚而精确地规定了每道工序中
身体应该采取的姿势(参见表 1)
。工人们仅仅被训练成为某道工序的专家。只有工作时间
超过一年以上的工人,才能够学习一种以上的工序。除非生产的机型有改变,否则工位安排,
以及工艺流程极少发生变动。每个人的座位前面的架子上都贴着一张工艺流程图,详细地规
定了工人需要遵守的每个步骤。对工人的作业要求可以归纳为:动作准确、遵守规定、系统
进行。个体所能够和所应该做的就是严格地遵守工艺流程。一个人只要足够细心和遵守纪律,
那么她所需要的便只是机械地重复某些动作而已。

51
表 1,质检工艺操作流程(三)36

机型 导航仪 质检员 工作编号

服 务 Car Kit 12V,JIG short line,2A 速度



1.5V 电池四粒,ROM Card

工序 COMMS 卡测试

内容:

1. 装 上 电 池 , 插 入 COMMS 卡 , 按 电 源 开 关 至 ON , 液 品 显 示 屏 显 示 如 下 :

ROUTE FINDER 00:00

NEW JOURNEY

2.同时按下按钮「↑」+「T」。此时画面将变为:

TEST ROUTINE OPTIONS

→KEYBOARD  TEST

LCD TEST 然后按「V」键,


将「→」(光标)移动
ROM TEST 到「COMMS TEST」
的位置上再按右边的
COMMS TEST 「-」键。画面出现如
图:
QUIT

52
COMMS ROUTINE OPTIONS

→RUN  LOOPBACK  TEST

RUN SLBUG

RUN ECHO TEST

QUIT COMMS TEST

3.按右边的「-」键变成:「PRESS ANY KEY TO SEND LOOPBACK Q TO QUIT」时,


再连续按「W」键两次,液晶显示屏上亦会显示「W」字样。

4.在三项状态下,依次按「P,I,M」字键进行测试。

5.在三项状态下,按「Q」键,画面出现如第二项的字样,然后按「V」键,将「→」
(光
标)移至「QUIT」,再按右边的「-」键,回复成以下字样:

TEST ROUTINE OPTIONS

KEYBOARD TEST

LCD TEST

ROM TEST

→COMMS  TEST

QUIT

然后按「V」键将「-」(光标)移至「QUIT」位置上,再按右边的「-」键,此时画面
将回复为开机状态。

6.开机取出 ROM CARD 和电池(在检测功能时,


检查液晶显示屏是否有暗划现象出现)

在流星厂,工艺流程中的所有步骤都被进行了详细规定。例如导航仪的质检工作共有五
个流程(外观检测、功能测试、COMMS 卡测试、检测发光灯,以及测量电流),每个流程
又进一步细分为 5 至 7 个步骤。每个工人只能占据一个工位,因此只熟悉其中一个流程。大
梅也不例外。即使在她自己所负责的流程中,她也既不明白液晶显示屏上的那些字的意思,
也不知道这种产品的用途。但是这都无关紧要,她只要按照工艺流程图上的指令,并且将那
几个英文字母和单词死记硬背下来就足够了。那些箭头、图形,以及英文字母会自然而然地
储存到她的脑子里。一看见它们,她就会毫不犹豫地、本能地做出反应,并准确无误地操作

53
键盘或按钮。她的记忆、眼睛,以及双手天衣无缝地配合在一起,似乎不会有任何出错的可
能性。

有一天我问大梅:「你觉得工艺流程图对你有用吗?」

「刚开始的时候有用。你知道,组长只教我们操作一次,谁也不敢问第二次。我第一次
看到那些虫子(英文字母)的时候,怕得要死,一个都不认识,于是我就把它们都抄下来,
晚上的时候就背。第二天早上它们就全在我脑子里了,就再也用不着工艺流程图啦!」

然而规训程式真正想要创造的是没有思想的身体。大梅告诉我说: 「我现在可以完全不
用脑了。同样的工作我已经干了两年了。东西流过来流过去的,就是不断地重复那几个动作。
现在我就是闭上眼睛也能做。」由于身体没有了思想,因此便可以被替代。每个身体都必须
被训练成没有思想的身体。这是生产机器为了保证其权力而采取的策略,以避免出现被从事
生产的个体所左右的可能性。一般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外来工们是不可信赖的工人,他们随
心所欲,随时可能离开。当然这种观点有些言过其实,但是每年春节期间的农民工的返乡率
的确特别高。工厂估计,每年都会有超过 20%的劳动力回家过年后便再也不会回来。因此,
为了使劳动的身体可被替代,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个体化。即让每个人都各司其职,
成为各自工位上的专家。毎个人都是有用的,但却非不可或缺的。没有任何个体能够了解或
影响生产的整体运作。

生产机器为了确保工厂整体的顺利运行而对工人进行个体化。为了榨取劳动力和确保整
体的功能发挥,必须首先对劳动身体进行细分和个体化,然后在生产线上将它们重新排列组
合并连接起来。个体与整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由空间艺术来控制。空间艺术是将社会性身体定
位于车间之中的艺术。正如 Foucault 所言,定位原则即是对个体进行分隔和组合的原则。

这涉及到如何将人员分配在一个既能隔离又能组合的空间里,而且还涉及到如何根据具
有独特要求的生产机制进行这种分配。必须把人员的分配、生产机制的空间安排,以及「岗
位」分配中的各种活动结合在一起(1979,144-45)。

图:流星厂功能测试部门的女工

一种权力技术:装配流水线

如果说是针对身体的空间分配技术导致了劳动力的分隔和个体化,那么,装配流水线这
个现代工业的创造,则又将分隔的个体重新统一到协调一致的动作之中。37 流星厂的 10 条
装配线上,都装有可以转动的传送带。简单地说,传送带的运转就是权力的运转。它就好像
一条锁链,将一个个分隔的个体锁定在特定的位置上,但同时又将其全部链接在一起,形成
一个以生产最大化为目标的集体性社会身体。

传送带的运转不仅具有协作性和生产性,同时还具有象征性。送带的前端装有指示灯,
它对每个身体的动作发出信号和指令,使个体的能量汇合成为一股集体性的劳动力,并以此
来展示其控制权。它就好像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指挥着所有「演奏者」——工人们——的
每一个动作。指示灯每隔 2 至 2.5 分钟闪动 1 次,是为了让线上的工人们知道又有一批产品
开始传送,它控制着速度、时间,以及身体的动作。尽管劳动身体被进行了个体化,然而荒
谬的却是,它们中没有任何一个是真正个人主义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从根本上来说,
流水线上最关键的是集体性劳动,以及协同合作,它是仪式性的、富有节奏的、整体性的。
这种能够使不同个体协同合作的统一指令,便是规训的艺术。

54
然而,与必须经过长时间严格专业训练的交响乐团的演奏者们不同的是,打工妹们被安
排到流水线上之前,完全没有必要接受长时间的训练。由于流星厂仍然广泛采用泰罗制
(Taylorism)生产方式,因此生产上几乎不需要任何技能。工序安排上仍以分工原则为首要
原则。每道工序都经过细致研究和精心设计,并被尽可能精细地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任务(见
表 2)

表 2,劳动分工与工序计时

工序:帮机(bonding)

机型:MWD-440

每块板的焊线数量:363

502 机:2 根/秒 秒/根:3'5"

509 机:1.5 根/秒 秒/根:4'04"

55
工序:锡焊

机型:SA-95

每块板的焊线数量:130

502 机:2 根/秒 秒/根:1'05"

509 机:1.5 根/秒 秒/根:1'44"

工序:刮锡浆

机型:MWD-440

时间:1 分钟

数量: 7 8 10

秒表测出时间:8"57 7"5 6"

平均时间: 8"

工序:刮锡浆

机型:RQF-CPU

时间:1 分钟

数量: 10 7 12 12

秒表测出时间:6" 5"57 5" 5"

平均时间: 6.12"

56
工序:贴 IC

机型:RQF-CPU

数量:2 个八脚 IC

秒表测出时间:14" 9" 7" 11"

平均时间: 11"

工序:执锡

机型:RQF-CPU

秒表测出时间:23" 43" 23" 39"

平均时间: 32"

例如,在帮机工序中,502 号机被设定每秒焊两根线,而 509 号机则是每秒焊 1.5 根线。


因此对于第一台机来说,焊完一块有 363 条焊线的电路板需要 3 分 5 秒,而对第二台机则需
要 4 分 4 秒。工人们经常处于工序所要求的速度与时间的巨大压力之下,而那些跟不上作业
速度的人则被视为懒惰或者无能。

在工厂里,工人们最厌恶的除了人事部的职员之外,就是作业分析员。他们全是男性。
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出现在车间,通常是手里拿着计时器,站在女工们身后计时。男性的支配
和女性的服从形成鲜明对比。一般情况之下,他们提出建议后,命令就会传达下去,于是女
工的身体便不得不再一次重新适应新的工作节奏。事实上,作业分析员不仅完成每项工作所
需要的时间,同时还研究身体的动作——包括姿势,以及身体动作之间的空隙。绝对不能浪
费时间。身体的每个动作都必须经过测量和纠正。身体与身体之间的距离、身体与送带之间
的距离,以及椅子、桌子和架子的高度全都要经过精心的测量和计算。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
尽可能经济地利用;决不能浪费任何「剩余」动作,决不能浪费任何「剩余」劳动力,至少
可以说,这是生产机器的梦想。

我所在的 B 线主要负责导航仪的装配工作,装配是产品加工的最后一个阶段。导航仪
的装配工作一共细分为 12 道工序(见表 3)。每次生产线上开始某种新产品的生产时,作业
分析员都会重新测量工人们的速度。他们将每个工人的测量结果输入电脑,就可以计算出每

57
天的生产指标、送带的速度,以及每个人的工作效率。工作速度的调整以每周的测量结果为
基准。这种方法不仅带给个体压力,同时也带给整条生产线压力。生产线之间经常进行评比,
如果差距太大的话,工程部作业分析室的主任杨先生,就会亲自到线上对工人们发出警告。
具体负责生产线日常运作的管工和组长们也同样感到压力巨大。他们的职责是培训工人、维
护纪律,以及调配工位和材料。在具体工作中,为了确保生产线的顺利运转,他们不得不尽
量排除或控制如怠工、生病、上厕所,以及其他无法预料的人为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Cavendish 1982;Glucksman 1990)。

表 3,B 线的分工与速度类比图

指示灯

佩希 检查来料 检查来料 凌瑜

20 件/分钟 20 件/分钟

蓝娣 模制软体按钮 模制软体按钮 甘珠

35 件/分钟 35 件/分钟

彩萍 放字粒、 放字粒、 卢芳

1 件/分钟 贴海绵、胶脚 贴海绵、胶脚 1 件/分钟

南南 模制开关纽 装 LCD 与面壳 戴梧

3 件/分钟 1.5 件 / 分

福星 装 LCD 与面壳 装 LCD 与面壳 嘉慧

1.5 件 / 分 1.5 件 / 分
钟 钟

施宁 上 LCD 板螺丝 上 LCD 板螺丝 白玫

2 件/分钟 2 件/分钟

东瑾 检查 LCD 半成品 LCD 半成品检测 兰婷

1 件/秒 1.2 件 / 分

富惠 安装底壳 上螺丝 淑童

58
0.2 件/秒 1 件/分钟

潘毅 上螺丝 上螺丝 美芳

1.5 件 / 分 1 件/分钟

萍萍 成品检测 成品检测 冼荷

1 件/分钟 1 件/分钟

美兰 修理 成品检测 云玲

0.3 件 / 分 1 件/分钟

工人们每天都在抱怨工作速度太快,以及工位与时间安排上的不合理。尽管每道工序都
经过「科学的」研究和精心的测量,然而对由个体化的身体所构成的整体进行组织和编排仍
非易事。尽管每项工作都已经被尽可能精细地分解,但是仍然无法使每道工序都可以在相同
时间内完成。因此,有些人被迫要比其他人工作得快一些,有些人则要从事比其他人更加复
杂或者困难的工作。流水线只是自顾前行,忽略了工作的性质,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流
水线要求人的身体去适应它,而不是由它去适应人的身体。在我们的面前,工作一次次地「堆
积如山」是不可能避免的。和我在同一组的,除了我和美芳之外,还有一个叫淑童的女孩,
她坐在美芳的前面,因为男孩子气的性格而被大家昵称为「肥仔」。

有一天,肥仔大声抱怨说:「这么快的速度还让人活不活?不应该让线转得这么快!你
们明明知道上螺丝比较费时间,我受不了啦!」

白兰,我们的组长,迅速走过来阻止她的抱怨:「别吵了!这线又不受我们控制。」

的确如此。流水线的运行与工序无关,甚至与组长或管工也无关。作为一种权力技术,
流水线是完全独断专行的。它一旦被工程部设定好之后,其运转便有了它自己的意志。如果
按照自主原则来安排机器的运转,那么人的身体能量便可以被最大限度地压榨出来。工作简
单、重复、乏味,而且一旦习惯之后,人的双手、眼睛,以及身体就可以自主地做出反应,
完美地配合工作的节奏。似乎一个人在某个工位上时间愈长,就会感到愈自由。身体无论多
么不满,它总能自己找到发泄的途径。因为一个人工作得愈多,效率就会愈高,而「堆积如
山」的工作一旦完成,人将会再次感到自由。工人的身体在一分一秒的周而复始之间不断地
重复着动作,它可以不停地运转下去,而毋须依靠任何积极的关注。即使没有关注,人仍然
可以完全自由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因为无意志的工序已经令工人的意志全无阻碍。流水线所
要创造的不仅是一个自动的身体,而且还是一个自由的身体——一个可以自由地发挥力量的
身体。这既荒谬又完美,是纪律和自由的另一种辩证关系。自动身体的原则不仅仅是权力独
裁的原则,同时也是身体自由的实践(praxis)。它是生产机器的一项杰作。我在车间的工作
经历,使我联想起匈牙利的作家及民主运动家 Mikolos Haraszti,1971 年,他曾经在红星拖
拉机厂工作并写下了他的名著《一个工人在一个工人的国家》
,在这本书中他曾写道:

59
最后,唯一的出路就是将自己变成一台机器。最好的工人们都非常擅长这一点。他们无
论做什么样的工作,都好像有一张固定面具紧紧地粘在他们脸上一样。他们的眼晴好像被蒙
住了,然而却决不会错过一样朿西。他们的动作看上去似乎不费任何力气。他们好像被磁铁
控制的铁屑一样,按照既定的轨道前进。他们可以一整天都保持一种快速而稳定的节奏,简
直就好像机器一样,即使感到新鲜也不会冲动,相反,感到厌倦也不会松懈。只有当「好」
工作与「坏」工作的比例实在太令人不快的时候,他们的「神经」才会有所反应。否则,他
们的行为反映着现实:无论「好」工作还是「坏」工作,无论「受薪」工作还是「不受薪」
工作,每天都在同时进行着。相对于这种差别,他们从自身压榨出的利润,以及劳动所得却
是相同的(1978,54)。

4.3 速度、控制与反抗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逃避、叛逆和反抗。男孩子气的打工妹——「肥仔」淑童是个急
性子,因此总是她第一个站出来对权力发起反抗。流水线的转速是一定的,但生产线上的工
位却是多种多样、存在差别的。因此,想将所有工序的速度统一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
需要依靠人的因素来创造这种一致性,因此生产过程不得不受制于不可控的个体差异性。在
车间里,无论泰罗制生产方式如何专制和强大,生产机器对劳动身体的控制都不是全能的。
作为一间分包加工厂,流星厂在生产模式上的特点是紧急订单多,产品更换频繁。就使得管
理层不得不依赖女工们的配合,不仅要愿意超时工作,而且还要愿意按时完成工作。女工们
也便因此而拥有了一定的权力(通常是间隙性的、非正式的)来争取改变她们的工作条件
(Knights & Wilmott 1986)
。在工厂里,这种间隙性权力(interstitial power)形态经常会导
致暗地里的破坏,以及非正式关系网络的形成。

工作速度经常是反抗的主要目标。生产机器千方百计地想将人的身体改造成一台生产机
器。但是,线上的打工妹们很快就发现,流水线原来是一只电子老虎,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
成本,它催促着她们的身体尽可能迅速地干活。在一个昏昏欲睡的下午,坐在我前面的女孩
儿富惠对我说:「我真希望流水线突然停下来一会儿。我连喘气儿的工夫都没有了。它(流
水线)拖得我们愈干愈快。我们干得愈快,老板就赚得愈多。他们自己赚大钱,却只给工人
那么一点点钱。」在车间里,阶级意识不断地被表述出来,尽管这种表述通常是个人的、一
带而过的。流水线上的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和紧张,导致女工每天都要以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
反抗资本的剥削。

尽管流水线的速度已经预先设定,但在某些时候,女工们可以对工作节奏施加一定程度
的影响,尤其是在晚间。当流水线的速度使得超负荷的身体已经不堪忍受的时候,或者当工
人们尚未习惯某种新产品的生产速度的时候,整个线上的所有女工就会突然间不约而同地放
慢工作速度,集体向组长和管工们表达一种无言的反抗。没有人会说一句话,她们任由产品
在自己面前堆积起来,有些人甚至会甩手离开。流水线独自运转着,看上去好像一只「纸老
虎」。在这种情况下,管工就会说很多「好话」来劝女工们保持耐心,好好工作。他会说:
「姑娘们,你们干得愈多,拿得就愈多,干嘛不快点儿干呢?」或者会说:「耐心点儿,你
们都是女孩儿家,挣得愈多,能花的就愈多。 」但是,如果女工们「听不进」这些「好话」,
依然消极怠工的话,那么,管工就只好向经理汇报,然后让作业分析员来调整流水线的速度。
女工们将这些时候视为劳动反抗的胜利。她们很清楚生产的忙季,是她们利用其身体权力的
最好时机,只要让身体放松,透口气儿就行了。忙季通常是女工们针对工作节奏和奖金率,
进行抗争和讨价还价的好时机(Westwood 1984;Rosen 1987)。有时候甚至还可以顺便争取
改善一下其他工作和生活条件。然而一旦忙季结束,女工们讨价还价的权力就会骤减。她们

60
非常清楚自己的权力就好像昙花一现般短暂。因此,她们必须抓住适当时机,否则它会转瞬
即逝。

在车间里,控制速度是反抗规训权力的有效策略。在流星厂,那些不在自动流水线上工
作的工人们(例如在锡焊室或者质检室)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可以根据自身利益「一张一弛」
地调整工作速度。

有一天,锡焊室的管工阿华告诉我:「女孩子们不高兴的时候,她们就会慢悠悠地把零
件装好,然后再慢悠悠地把工作传给下一个女孩子。慢得简直就像乌龟一样!如果你催她们
干快点儿,她们就会故意出错,害你要重新反工。有时候甚至干脆就集体装病。」

当流水线的速度调得太快或者奖金率太苛刻的时候,集体装病是常有的事情。38 奖金是
针对车间所有工人而采用的一种激励方式,奖金的分配主要根据个人工作时间和奖金率。每
个工人都知道奖金制度无非是为了刺激她(他)尽可能高效率地干活。因此奖金率高的时候,
她们就快点儿干,否则就慢点儿干。可以说,工人们通过某些方式可以获得间隙性的权力,
以此来对工作速度施加控制,并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暗地里的反抗行为无处不在,而管理
人员也总是能够察觉甚至预料到这些反抗行为。流星厂在生产淡季的时候,由于开工不足,
所以奖金率会下调,工人们则会自动放慢工作节奏,这样工厂就不需要停产。反抗与合作,
这两种看上去似乎完全相反的策略,每时每刻都在车间的各个角落里不断地进行着。

4.4 规范劳动习惯:作息时间表

对于规训权力来说,它的基本技术就是通过将身体安置在一个规训空间里进行测量和分
析以对其实行管制。然而,要想创造出既守纪律又具有生产能力的身体,仅仅这些还远远不
够。除此之外,时间管理也尤其重要(Thompson 1967,56-97)。一个自动的身体,或者说
一台身体机器,并不是全球资本的唯一目标。全球资本的要求远远要比这复杂得多。它所需
要的并不是中国人驯顺的身体,而是实践的身体,是现代的、富有效率的劳动身体。在规训
权力的想象之中,农村女孩儿只知道每天呼吸着新鲜空气,在山野之间游游荡荡、无所事事。
她们完全没有时间观念。农村女孩儿是年轻的、稚嫩的、野性的。只有将一个时间程序安装
到她们的思想、灵魂和无意识之中,才能使她们适应一丝不苟的工业化生活的节奏。而如何
能够做到这一点则成了全球资本在管理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39 于是,作息时间表应运
而生。作为一种基本技术,作息时间表被运用于日常生活实践的管理。适应新的工厂生活、
养成劳动习惯,以及对身体、思想和惯习所进行的自我形塑等都是作息时间表的实践结果。

表 4 是一张典型的流星厂白班工人的作息时间表。一般工作日的工作时间为 11 至 12 小
时,当有紧急生产订单的时候,工人们则被要求加班到半夜 11、12 点。夜班工人则是晚上
8 点钟上班,早上 8 点钟下班,中间有 1 个小时(凌晨 3:00-4:00)的休息。加班被看作是正
常工作时间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直接违反了中国的《劳动法》和《深圳经济特区劳动合
同条例》 (1995)
。这两个文件都明文规定:

1.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 8 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 44 小时的工


时制度。

2.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天。

3.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
不得超过 1 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

61
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 3 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 36 小时。

在深圳,没有哪一家工厂会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当然也包括流星厂在内。工人每个月都
会一半时间的晚上需要加班 3 小时以上。尽管称之为「加班」
,但是工厂只将其作为正常工
作时间来计算工资。

表 4,流星厂白班工人的作息时间表

上午 6:30-7:00 起床

上午 7:00-7:30 去工厂

上午 7:30-7:50 早饭

上午 7:50-8:00 打卡

上午 8:00-12:00 工作

下午 12:00-12:50 午饭和休息

下午 12:50-13:00 打卡

下午 13:00-17:00 工作

下午 17:00-17:50 晚饭

下午 17:50-18:00 打卡

晚上 18:00-21:00 或 22:00 加班

这张作息时间表对工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了一丝不苟的规定,而每个人都必须努力适应其
严格的要求。对于刚进厂的新人和来自相对富裕家庭的城市女孩子们来说,适应这个过程尤
其困难。个人对工业生产节奏的适应性存在着差异,有些人需要几个月,有些人却只需要一
个星期。下面这段文章摘自我的田野笔记,是我努力尝试适应工厂生活的一个片断,从中可
以看到工人们是如何努力去满足工作时间要求的。

时间观念 1996 年 1 月 19 日

今天很冷,刮风。外面的天还黑濛濛的,太阳还在睡梦中。我们却不得不起床了。从清
晨 6:30 开始,屋里的闹钟就开始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六个人,六个闹钟,但我可以肯定,
如果不是我自己的闹钟响起来的话,我是绝对起不来的。云玲、芳、月、华虹和美是我的室

62
友。云玲睡在我的上铺,她总是最后一个起床的,她仿佛梦呓般嘟囔着:「天吶,这是什么
日子啊!六点半起床,要是冬天我是绝对吃不了这种苦的。只有我妈才能做得到。她真伟大,
每天都要早起喂我们和那些猪。」我们都笑了起来,告诉她与其躺在那里啰嗦,还不如赶快
起床。

一过 6:30,大家纷纷起床,冲进洗手间,刷牙、洗脸、换衣服。大家必须彼此谦让,因
为厕所和盥洗台都只有一个。 「快点儿,快点儿」,屋子里充满了这样的叫喊声。其他宿舍经
常会因为这些琐事而发生争执,尤其是当有人发脾气的时候。我们房间的情况还算比较好,
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吵。大家都会尽量对彼此保持耐心。时间太紧迫了,我们一分钟也浪费不
起。因此,有人用厕所的时候,其他人就会在盥洗台洗脸刷牙,而另外的人则躲在床上换衣
服或者梳头。秩序自然而然地在沉默中被建立起来,我们共同生活,更多是靠共识而不是明
文规定。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容易一些,大家每天从一起床开始就要自律。

清晨 6:45 到 7:00 左右,大家开始陆陆续续离开宿舍。如果可以在 20 分钟之内走到工


厂的话,就可以有 15 分钟的时间吃早饭。云玲、美和我经常一起走去工厂上班,她们两个
都来自广东的农村地区。

云玲一路都在抱怨工厂生活的紧张:「在家的时候,我都是到了肚子饿想吃东西的时候
才会起床,那时候天早就亮了。但在这里,我们却要被闹钟叫醒。」

「早上你不用起床帮你妈妈煮饭或者喂猪吗?」我问云玲。

「偶尔也会啦。但我通常轮不到我做这些事儿。」云玲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嫂子,她们在
家里帮忙做家务和农活。云玲则是家里的闲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她才会出来深圳打工。农
村与工厂的生活节奏是截然不同的,尽管中国的农历上详细地规定着灌溉、施肥,以及收割
等农业活动的时间。但是具体劳动时间却是受家庭经济状况、排行,以及性别等因素影响而
因人而异的。一个人的性别和排行,决定了其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责任。生活是有压力的,尤
其是对于母亲和大女儿来说,她们有责任照顾所有家庭成员的日常饮食起居,因此不得不每
天很早就起床做饭。但是,我几乎从来没有听到有人抱怨在农村的时候会睡眠不足。在工厂,
人的生物钟则完全被社会异化,并被调整到与工业生产的时间保持一致。这造成的一个直接
后果就是睡眠的严重不足:工人每天的睡眠时间约为六个小时或以下。睡眠不足,再加上每
天漫长而紧迫的工作,导致工人被规训时间所异化和外化:规训时间,仿佛一个暴君,从外
部将作息时间表强加于劳动身体之上,迫使劳动身体去服从它。云玲就是最难以适应生产时
间安排的人之一。因此,她经常强调在家的时候她可以随心所欲地睡觉。一个人一旦处于工
业生产时间的控制之下,似乎就再也无路可逃。

早上 7:50,工人们在厂门口排队等候进厂,然后打卡。保安站在大门口仔细地检查每个
工人的厂牌,厂里要求工人必须把厂牌别在外衣胸前的口袋上。如果工人忘记了佩戴厂牌,
那么,保安即使认得出她是这个厂的工人,也不会允许她进去。工人必须返回宿舍取厂牌,
结果必然是会迟到,因此会遭到批评,并被处以罚款。厂里规定,工人迟到 5 分钟要按迟到
1 小时计算,并且要扣除 2 小时的工资。在流星厂,工资主要是根据劳动时间计算的,生产
线工人的工资约为 3 元/小时。对迟到行为的严厉处罚印证这句话,即劳动者的每一分钟对
于生产机器的整体功能发挥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迅猛发展的工业区里,「时间就是金钱」是一句非常流行的规训话语。随着全球化生
产大量涌入后社会主义中国,时间的价值愈来愈多地被人们强调,试图表述出对速度与金钱
的全球化意识。抓紧时间,埋头苦干是创造财富的秘诀,是全球资本主义的根本意识形态。
时间的损失就是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的损失。通过自我型塑技术,工人们将「时间就是金钱」

63
的观念内化,她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付出的时间和劳动都被赋予金钱的价值。除了规训技术的
压力之外,金钱和财富的诱惑是促使她们拼命工作的最根本因素。在流星厂(深圳的其他工
厂也是同样),如果按照每天正常工作 8 小时计算,工人的平均基本工资约只有 300 元/月。
由于只有加班收入才能使她们的工资翻倍,所以工人们愿意选择在晚上和节假日里加班。可
以说,精打细算地计划和控制时间的,不仅是生产机器,还包括生产者本身。因为她们在城
市的短暂停留期的首要目标就是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赚钱。

8 点钟,工厂的上班铃响了。工人们都已经换好了工衣,带上了帽子和手套,劳动工具
和材料都已准备就绪。每天上班的第一项活动是早会,通常是 10 分钟左右,主要内容是报
告每条生产线在产量和质量情况,并作出评价。早会后,工人们各就各位。指示灯一亮,流
水线启动,上午的工作开始了。为了让工人们的头脑恢复清醒,提高工作效率,每天工作开
始的时候,通常会播放 15 分钟的音乐或歌曲(通常是广东话的流行歌曲)。由于刚刚经过几
个小时的睡眠,所以工人们的精力得到了恢复。正是因为如此,据说工人们在上午的时候工
作效率比较高。而且,工人们在上午通常都会严格遵守纪律,很少出现聊天儿或者开玩笑的
现象。线上的工人们有这样一个共识:在上午的时候,管现者们对纪律要求比较严格,通常
难以容忍聊天儿说笑等违纪现象出现,尽量保持车间里秩序井然。总之,上午在车间里的感
觉是:快速转动的流水线,埋头工作的工人,倏然而过的时间。

中午 12 点钟,流水线停了下来,工人们开始结束自己面前的工作,还有 5 分钟就到午
饭时间。沉默了整个上午之后,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开始讲话,刚刚还很安静的车间一下子
就由于大家的七嘴八舌而沸腾起来。由于只有一个楼梯出口,因此工厂规定,下班后工人们
不可以一起离开车间,必须以生产线或组为单位,一批一批地按照顺序离开。大约用 15 分
钟时间匆匆忙忙地吃完午饭后,工人们都会回到车间的工位上睡午觉。关上所有的灯,明亮
的车间一下子陷入了黑喑和沉睡之中。每天令人精疲力尽的工作,使得工人们很快就能够进
入梦乡。无论是在中国的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有午睡的习惯。在毛泽东时代,工厂的午休
时间通常是从中午 12 点到下午 3 点,因此工人们吃过午饭之后,至少还能有两个小时的休
息时间。这令流星厂的香港管理者们感到难以置信,中国的工人居然可以过得如此悠闲,而
在香港,甚至连管理者们都无法享受或者奢望这种生活。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随着经济生活
模式的决定权由国家向私人资本的转移,城巿中的午睡习惯也开始发生改变。 「时间就是金
钱」不是专门被编造出来欺骗工人的谎言,可以说,这个「真理」的创造者——即管理者们
自身——也不得不去严格恪守它。

下午 12:50 分,车间的灯又亮了,工人们从午睡中醒来去打卡。1 点钟,上班铃声又响


起,播放音乐,流水线又开始转动。工作不断重复着,永无终止。车间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环
境,所有的窗户都被封住,并拉上了塑料窗帘,隔绝了工人们的视线与外界的接触。工人们
无法根据日出日落来判断时间,也无法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中央空调一天 24 小时将车间的
温度严格控制在常温 20℃,保持这样低的温度,一方而是因为电子零件的要求,另一方面
也是为了避免工人们打瞌睡,尽量使她们保持清醒。下午的时候,在不影响流水线运行和工
作进度的前提下,闲聊、开玩笑和吃零食等违纪行为有时是被允许的。说笑似乎是能够令工
人保持清醒的有效方式。女工们通常抱怨最多的,并非工资低或工作累,而是日复一日的睡
眠不足。

18 岁的女孩儿李萍曾经对我说:
「我每天只能睡上 5、6 个小时,虽然我现在还没有疯
掉,但是已经把我变得和懒猪一样了,只要有空儿我就能睡觉,简直就是没法儿不打瞌睡。 」

女孩子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保持清醒,自己寻开心。她们会把握每一个开玩笑或分享零
食的机会,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对于提神却很重要。避免打瞌睡的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到洗手

64
间休息一小会儿。但是,工人除非向组长助理请假,得到离岗证,否则不允许擅离工位,而
且离岗时间最长不能超过 5 分钟。工人们对这种时间限制非常不满,尤其是在经期的时候。

规训程序察觉到,打瞌睡这种传染性病毒是最难对付的。打瞌睡导致工人的工作节奏变
得缓慢,导致产品在流水线上堆积起来。有时候,甚至有工人因为打瞌睡而被焊枪或成型机
弄伤。对于工人打瞌睡,组长们通常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于午后或者半夜的时候工
人们容易打瞌睡,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较多发生弄伤手指之类的小事故。每当车间有工人
受伤被送去医院,其他工人就会立刻恢复清醒状态。

5 点钟,下午的工作结束,每个人都已经是饥肠辘辘。吃过晚饭后,6 点钟,又一次打
卡,工作又重新开始。通常晚上的工作一开始,管理者就会告诉工人们几点钟可以下班。晚
上的工作通常是 10 点钟结束,幸运的话 9 点钟就可以下班,但如果生产订单紧急的时候则
要加班到半夜 11、12 点。夜班则相对比较轻松,整个过程都可以听电台广播。流星厂的工
人们经常听香港电台,因为她们觉得香港电台比广州或深圳的电台更加有趣。谈论偶像明星,
似乎可以使时间更容易过去。电台播放的那些流行歌曲和爱情故事,激发起女工们对浪漫的
无穷幻想。它们帮助女工们挨过极端枯燥而疲倦的夜班工作时间。

晚上,人事部或生产部的高层管理者们很少会到车间巡视。我问肥仔为什么,她向我解
释说:「白领们的命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保养身体,他们没时间来巡视我们。

9 点或 10 点下班之后,大家赶快冲回宿舍,排队等候打热水洗澡。洗澡,洗衣服,还
有些人会煮些夜宵,晚饭后连续 3、4 个小时的工作使所有人再次饥肠辘辘。吃夜宵,聊天
儿,又一个小时过去了。12 点钟一过,所有人都上床睡觉。就这样,工厂生活忙碌的一天
过去了,它的节奏与农村生活的节奏截然不同,每分每秒都被充分地组织和利用起来。每天
6 个小时的睡眠,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够的,但是日复一日,所有人竟都已经对此习以为
常。我刚刚进厂的时候,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坚持不了一个星期,但是一个星期之后,一种
重复的循环,一种穏定的规律性,一种生活与工作的既定节奏,所有这一切不仅仅融入了我
的身体,同时也渗透进我的灵魂和精神之中。于是我发现自己已经完全适应了工厂生活。仅
仅通过一张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便可以将生活控制自如。

在流星厂,在对工人日常生活进行管制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时间模式完全压倒了农民
的时间观念。因此,人类的生命与时间之间变成了侵略与征服的关系(Thompson 1967,90)

这是一种异化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之中,生命被迫要去追赶时间,好像时间是一个外在的、
要去占有和征服的客体。作息时间表,有着其自身的信念和实践,它无疑是资本主义时间模
式的核心。它为个人建构新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时间观念,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个人必须将
「时间就是金钱」这个观念放在其核心。就这样,生命本身完全被时间异化,变成了一股由
支离破碎的时间所汇成的流。工作日的每分每秒,都被工人们勉强而持续的热情所粉饰着
(Haraszti 1978,57)。时间强硬、严格而苛求的本质,使工人们很容易察觉到自己的身体、
动作和日常生活都处于时间霸权的统治之下。

总之,作息时间表是一个抗争的场域,是劳动习惯形成之前劳动潜意识中的敏感点。作
息时间表的规定如此细致和严格,以至于每个人都会感觉到它的存在,每个人都必须熟悉它、
实践它。生活被分解成为一系列的定时行为,这些行为被定格和储存到每个工人的身体和意
志之中。就在规训权力与工人之间开始磨合的时候,女工们——包括我在内——开始明白自
己的劳动价值,并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在工厂,工人们既能从资本
角度,也能从自身角度出发来理解权力、适应权力,以及反抗权力。

65
4.5 日常生活的制度化:工厂守则

如果说作息时间表是规训权力管制工厂生活的关键,那么,工厂的规章制度则是执行作
息时间表的关键。执行一张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往往需要一个严厉的监督者。权力模式本身
是极权主义的,但是由于处于它统辖之下的工人数量众多,因此反而得到了合理化。流星厂
有 500 多名工人,她们所来自的地方不同,方言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行为守则和标准也不
同。为了能够用一套行为标准来规范这些异化的外来人口,并将严守纪律的意识注入她们混
乱的思想,规训程序所需要的是根深蒂固的权力技术。与此同时,它还需要借助一个公正无
私的立法者机器,这个立法者机器能够订立不偏不倚的守则,对奖惩机制做出明确规定。一
个应大的奖惩机制的建立,可以使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

在流星厂,每个新工人进厂后,在正式开始工作之前都必须阅读厂规手册。每个星期三
的下午 4:30 都要开训导会,40 每次会上,工厂守则经常被反复强调,不断地对各种违规行
为发出警告。重要的条例通常要被写下来,装裱在玻璃镜框里,然后挂在工厂楼梯和食堂的
墙上。所有人都没有办法避开它们,每天至少六次。当然事实上,这些条例不用去看也能够
看到,不用去听也能够听到。无论一个人多么反感这些条例,或者多么肯定它们是形同虚设,
但是日复一日,这些条例终将被灌输到人的无意识之中。

在车间二楼楼梯口的墙上,我们每天可以看到:

工作及生产条例

1.员工应提前五分钟做好上班前准备工作(如戴好工帽、静电带、手套等自属设备)。
为防止产品内污,不得在工位上梳头或引起污染,违者罚款 2 元/次。

2.员工应绝对服从上级有关生产工作的安排,如对有关工作安排有异议,应先把工作做
好,事后再找有关上级反映。

3.工作时间未经管理人员指派、允许,不得擅自离开工位或自行调工位。如因私人原因
需要离开工位应向管理人员申领属组离岗证方可离开,例如上厕所。违反者罚款 2 元/次。

4.上班时间出厂,不论公私事,必须持部门经理/主管签批的出厂证明上联到人事部办
理出厂证明下联交当值保安验证后方可离厂。未经批准擅自离厂者将予以严重警告处分,并
罚款 50 元/次。

5.严禁代人打卡或请人代打卡。违者第一次给予严重警告并罚款 20 元;第二次再犯则
罚款 100 元并开除出厂。

6.每半月迟到、早退累计不得超过 5 分钟(包括加班),超出 1 小时不足 2 小时做 2 小


时计,依此类推,并每小时扣 2 小时正常时薪。

在三楼的楼梯口和食堂的墙上,贴着如下条例:

日常行为条例

66
1.不准在车间里饮食、嬉戏、追逐、喧哗或斗殴等。

2.不准乱扔纸屑,不准随地吐痰。违者罚款 5 元/次。

3.工作时间不得接听或拨打私人外线电话。一经发现,立即开除,并扣除所有工资(不
论盗用电话时间长短) 。

4.凡盗窃厂方物品者,立即开除,并罚款 50 至 500 元。情节严重者,送交公安机关处


理。

5.工衣正常使用期限为一年。因工作损坏替换新工衣必须合理,否则替换工衣需扣除押
金(50 元)

6.工鞋正常使用期限应为 8 个月,工鞋受损不合理,则扣除押金(20 元)。

请假及辞职有关规定

1.员工需请假,必须预先填写请假单,经组长/管工、部门经理/主管核准后,交人事
部签批并发回已审批请假单给请假者签名,请假方为有效,否则视为旷工。

2.被安排加班的员工,如因病或有事需请假,必须预先写请假单批准后方可不加班,否
则视为旷工(加班旷工一晩扣半天工资,旷工一天扣一天工资。)

3.旷工即工作时间无批假请假单不来上班,旷工半天扣一天工资,旷工一天扣三天工资,
旷工两天扣六天工资,连续旷工三天作自动离职处理。

4.自动离职者,所有薪金作自动放弃论处。

5.基层员工辞职必须提前半个月,职级人员提前一个月递交辞职申讲,经属部管理人员
和部门主管/经理签批后,交人事部审批备案,呈总经理室最后签批方有效,然后由人事部
发回给申请离职者职员。

6.基层员工未提前半个月、职级人员未提前一个月而即辞即走者,工资结算时需扣 15
天薪金。

7.新员工未做满两个月而辞职者,将扣 7 天薪金作为培训费。

当然,这些条例和规定并不具有改变真实工厂生活的魔法。工人们通常只在即将或者已
经违反它们的时候,才会真正感觉到它们的存在。所有的上述规定都可以找到办法来钻空子。
例如,日常行为守则的第 1 条规定,不准在车间里饮食、嬉戏、追逐、喧哗或斗殴等。但我
在前面曾提到过,在下午和夜间的工作时间里,谈话、吃零食,以及开玩笑等行为非常普遍。
工人们如果想克服枯燥无聊中的瞌睡状态,就会不自觉地违反这条规定。在车间里经常发生
个人反抗,例如搞乱工作、大声讲话、开玩笑或未经许可离开工位等。工人们经常在流水线
上笑话,时而公开,时而隐蔽。这种行为可以被视为对非人性工作环境的一种反抗,同时它
也是令头脑一片空白的工人们重新振作起来的好办法。生产线上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女工们,

67
对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通常是男性)进行性暗讽的时候。谁在什么时候忘了拉裤链,谁又
剪了新发型,或者谁又穿了新衣服之类的话题都是工人们的谈资笑料。对于工人们的这些行
为,管工和组长们通常会「闭上一只眼」,因为他们很清楚,工厂守则过于刻板和严苛,一
味恪守这些条例绝对难以在实际中维持生产线的日常运作。必须要给工人们一些权力来换取
她们在生产上的合作。B 线的组长白兰告诉我说:
「太严厉也没有用。必须要理解工人们的
状况,以及她们的个人问题,与其看着她在座位上不停地打哈欠,还不如赶快叫她离开工位,
去用冷水洗洗脸。……有时候,看见她们聊天或者发呆我也不管,你要知道,不这样的话,
她们根本就没法儿继续干活。」在组长白兰来,规范一个由真实的行动、主体,以及局限性
所构成的人类世界,这套严格的规训技术似乎是太过霸道、浮于表面和不切实际的。

在工厂中,为了应付工作压力,以及尽量将恶劣的工作环境「人性化」,工人们还发展
创造出许多其他的巧妙策略,它们往往是难以被观察到和未被记录下来的(Kondo 1990) 。
女工们有的喜欢幻想,有的喜欢互相传糖果或零食,有的则喜欢听磁带和电台广播,还有的
喜欢把心爱的照片或者图片贴在自己的工作台上。而且每个车间的情况都是如此。女工们很
喜欢向我打听香港的影视歌明星们的绯闻(Pun 2001, 103-16)。23 岁的娟是质检组的组长,
她把刘德华视作自己的偶像,工作台的玻璃板下面压着十几张刘徳华的照片。刘德华的每一
张专辑娟都会攒钱买回来收藏。对英俊迷人的偶像们的幻想,有助于冲淡车间劳动枯燥而绝
望的感觉。娟说:「我从小就梦想能够成为一名歌星,可以到很多大城市去巡回演出。如果
能那样该多好啊!」在车间里,无论是普通工人还是组长都很喜欢幻想,这是一种心理逃避
的策略,有助于缓解每天重复劳动的紧张、压力与枯燥(Pun 2001, 114) 。

尽管工厂守则中并没有严格规定工作时间不准听收音机,但是事实上,白班的时候,只
有早晨和下午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播放 15 分钟的音乐。晚上加班或夜班的时候则由始至终开
着收音机;但这只是一个惯例,一种共识和期待,而不是一条规定。工人们不得不尽量将其
变成一条规定和一种权利。听电台广播是缓解工作与生活巨大压力的极其重要的娱乐方式。
尽管事实上听音乐是缓解紧张和压力的个人行为和策略,但是,任何与这种个人行为相对立
的做法都可能导致集体性抗识。这种抗议行为表明,工厂中的抗争行为并非总是围绕经济利
益展开的。工人的反抗并不总是为了「面包和尊严」 ,有时候也是为了「愉快和满足」。

我在流星厂工作期间,曾经观察到一个围绕听收音机而展开的有趣斗争。由于不同生产
线上的工人喜欢听的频道不同,因此,有时候当收音机的音量被开到最大的时候,播放的节
目之间就会相互干扰。这样管工或组长们与工人说话的时候就要大声喊才能听见,而喊声又
在某种程度上形成更大的干扰。有时候组长们会把收音机音量调低一些,但工人们很快又会
把音量调高。因为如果收音机的音量没有旁边线上的收音机或者机器噪声大的话,工人是根
本无法听清的。生产部的经理助理田注意到了这种情况。有一天晚上,在没有提前通知工人
的情况下,田突然命令组长们把所有收音机都关掉。当时正好是晚上 8:15,车间一下子安静
下来,笼罩在一种异样的气氛之中,与往常的夜间工作气氛形成了强烈对比。异样的情绪一
下子在整个车间蔓延开来,工人们陆续开始发牢骚和表示不满。所有人几乎同时放慢了工作
节奏,流水线停了下来。工人们开始很悠闲似地说说笑笑。起初,几个新来的工人还不敢停
下手里的工作,但当她们看到其他工人都已经放下工作在那里闲聊,她们也不敢再继续做下
去,悄悄地停下了手里的工作。于是,车间的所有工人都加入了消极怠工的行列。组长和管
工们也没人尝试劝说工人们继续工作,因为他们知道说什么都已经无济于事。这样的场面让
我感到震惊而兴奋,迫不及待地想看到这场斗争将如何发展下去。

结果却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工人们继续聊天儿、开玩笑,有些人甚至开始小声地哼起歌
来。管工和组长们被召集到生产部办公室,与田一起商讨对策。田是绝对不愿意做出让步的,

68
允许重新打开收音机,对他的尊严和脸面来说是个太大的打击。但是他也不能下令停工,因
为只有生产部经理吴先生才有这个权力,而这个时候吴先生又不在厂里。僵局仍然持续着,
工人们的谈笑声似乎都是对田的权威的嘲弄。晚上 9 点钟,管理者让所有工人下班离厂。走
回宿舍的路上,所有人都很兴奋,肆无忌惮地大声说笑着。所有人都很清楚,这是她们与霸
权的生产机器进行的一场公开冲突,尽管如此,但却没有一个人直接提及这件事。她们的话
题主要集中于自己喜爱的明星偶像,一旦谈论起自己的偶像,不说上几个小时她们是绝不罢
休的。如果没有英俊的明星偶像,那么工厂生活就太过苍白了,而她们年轻的心根本无法得
到慰藉。第二天晚上,收音机照常播放,生产恢复正常。

这个例子表明,工人们采取激烈的行动,有时候并不是出于经济原因,而是由于文化活
动的原因。她们把文化活动看作是自己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浪漫而美妙的爱情故
事和流行歌曲,是孕育她们幻想的最肥沃的土壤,能够缓解她们工作的压力和内心的感伤。
流行歌曲和明星偶像似乎可以降低劳动异化的程度。听收音机,不仅为女工们每天漫长而辛
苦的工作提供了娱乐,同时也是工人将其自身从被禁锢的身体中解放出来的唯一途径。通过
它,工人们即使处于工厂各种规章制度的重重约束之下,依然可以自由地去幻想。关掉收音
机是对她们私生活的干涉,因此也就是对她们权利的侵犯,而在这一点上,她们是绝对不会
妥协的。在这次事件中,甚至连管工和组长们也都站在了工人们的一边。白兰说:「电台节
目提供的是精神食粮,能让女孩子们好好干活。我敢肯定,如果没有收音机,根本就无法让
她们工作。」

然而,胜利只是一个侧面,工厂的规章制度依然是那么苛刻,那么详细,贯穿于每个工
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各项条例之外,每一层宿舍楼的墙上,还都贴着住宿
条例,共有十条守则。住宿条例再次重申:禁止随地吐痰、打架、赌博,以及饮酒;禁止拉
帮结派,禁止调换床铺,禁止后半夜谈话和大笑,夜里 12 点钟之后禁止来访,禁止访客留
宿,禁止使用电饭锅、热水器、私人风扇……。另外规范工人日常行为的守则还有近百条。
罚款分别为 5 元、10 元、15 元、100 元不等,最高可达到 500 元。尽管如此,宿舍里的违
规行为仍然要比车间里普遍得多。为了方便形成亲属或族群圏子,女工们经常换床铺,尽量
能够和自己的亲戚或者同乡住在一起。另外,在宿舍里禁止煮食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工人
在夜里加班后都会感到饥饿。如果有同乡到访,也总是会偷偷留宿到她们找到工作为止。有
时候甚至会在女工的床上发现男人,如果被别人告发到厂里,那么,留宿男人的这个女工就
会被立即开除。赌博和饮酒,在女工宿舍里虽然少见,但是在男工宿舍里却非常普遍。在工
人的日常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反叛行为数不胜数,但是她们并没有严重威胁宿舍生活的秩序。

4.6 电子眼:全景敞视主义原则

尽管各样论述的、空间的,以及制度的控制已经施加到女工身上,但是,生产机器即使
在其自身权力技术的保护之下,仍然觉得难以安心。农村人的身体并不那么容易对付,生产
机器需要一种具有更大覆盖和渗透能力的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权力的拥有者不应该是人
类,它甚至不应该在场(presence)。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答案是车间的一只电子眼。装
配流水线和作息时间表都是作用于身体之上的可见的、显著的权力形态。但是我们必须注意
到,规训权力中还有一部分的权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子眼的权力总是遮蔽而难以识别
的,它隐藏在办公室里。虽然工人们看不见它,摸不着它,但是所有人却都知道它是存在的,
并一直在注视着她们。它在某个地方,它无处不在。

车间每个楼层的墙角上方都装有一只电子眼。但是,工人们谁都未曾见识过它到底是如

69
何工作的。没有人知道它何时启动,何时关闭。工人中流传着许多关于它如何工作的传言。
对于电子眼的存在,虽然有的人完全不放在心上,但也有些人感到非常紧张,担心她们在车
间里的行为会被镜头一丝不漏地记录下来。肥仔以为我不知道电子眼的存在,所以有一天她
告诉我说:「墙上有一只电子眼,一直监视着我们呢!主管根本就不用到线上看着我们,他
只要坐在那里,就可以监视我们所有人的举动了。所有画面都在他眼前,不停地播放,而且
他还可以控制电脑,想让画面对准谁就能对准谁。」她尽量把声音压低,就好像有只眼睛正
在盯着她一样。「不在场」(unpresence)的在场,工人们对监视目光的凭空想象,可以更加
有效地控制她们的行为。

我们已经无从考证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工人中间被表述出来,进而不
断得到强化。尽管如此,事实上,关于这只监视的眼睛的故事一旦被传开,这种权力就已经
开始渗透了;大多数工人时刻都在提防着它。如果有工人干活磨蹭或者溜出去偷懒,她们旁
边的工人就经常会有手指指电子眼,提醒她们注意,简直就好像上面的管理者正在盯着她们
似的。还有传言说,一旦总经理看到有人在车间说笑,就会立即将其开除。线上的组长们还
告诉我,在装有电子眼的车间里,工人想偷你拿生产原料就比较困难。白兰说:「它(电子
眼)可能很贵哦,但是绝对物有所值。」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这只眼睛在车间的存在
促进了工人们的自律和相互控制,并由此使其权力得以实现。

这只眼睛的目光可以穿透墙壁,迫使工人们意识到她们全都处于永无休止的监视之下。
有一天晚上,我在车间的质检室目睹了一次争吵,一名女工因为一种产品的检测方式而与组
长发生了争执。争吵的声音很大,引起了其他工人的注意,大家开始声地议论纷纷。电子眼
或许已经把整个争吵过程都记录下来了,难小道她们不害怕?这可是工人公然挑战管理者
啊。我出于好奇,询问旁边的一个工人,她回答说: 「当然害怕啦。说不定什么时候主管就
会用这个记录把我们炒掉!只有胆子大的人才敢反抗。我是宁可保持沉默的。 」由于晚间的
规训权力通常会比较松懈,因此最高权威需要寻找机会来显示自己的权力。这种权力必须是
非人性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要远远超乎工人的想象力范围。它居高临下、无处不在,
非常具有威慑力。然而,除非工人们意识到它是存在的,否则它并不存在。有时候工人们会
完全忘记它的存在,有时候则会不断提醒彼此它的存在。注视的客体正是权力的主体;在规
训程序的核心,检查意味着被视为客体对象的人的被征服和被征服者的对象化(Foucault
1979,184-85)。在流星厂,我发现工人中间虽然存在劳动反抗和抗争,但她们际上完全处
于福柯式的「全景敞视空间」之中。

本章探讨了作用于女工身体之上的权力微观技术,以及女工们挑战生产机器的日常抗争
与反叛。社会性身体的同质化过程中,既涉及复杂而专横的权力,也涉及原始而简单的权力。
首先,我展示了严格的空间分配技术是如何将倍受怀疑、无处安身的身体固定在车间之中的。
为了将劳动时间最大化,每个动作和每道工序都经过了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其结果导致了劳
动力的分割。此外,装配流水线连续不断的、流动的权力实践,将一群单个的身体链接成一
个具有能动性的集体性社会身体。作息时间表和工厂守则,它们联手将一个全新的工厂生活
「软件」输入到工人的思想与灵魂之中,使她们获得一种新的日常生活惯习。工厂的空间与
时间的实践——即通过个人身体分隔技术与集体力量凝聚技术的共同作用——创造出一个
社会性身体——打工妹,并将其放置于电子眼的全面监视和控制之下。最大限度地榨取劳动
力,是工厂规训程序的唯一目标。近年来,劳动管理研究中的一些发现认为,在后福特主义
时代出现了「新型管理」、
「新型劳动关系」,以及「新型工厂」 。41 然而以上各种权力微观技
术的存在,无疑对这些发现提出了质疑。在中国的全球化工厂中,传统的泰罗制生产方式依
然被普遍采用(虽然存在着变形和曲解)(Chan 2001)。当泰罗制面临新的生产体系——即
「精益生产方式」——的要求的时候,工厂生产体系必然呈现出高度混杂的特点。而且,尚

70
处低度信任阶段的管理文化,很容易陷入李静君(Lee,1998a)所提出的「地方专制主义的
,或陈佩华(Chan 2001)所提出的「中国工厂威权主义」的模式之中。在当代中
工厂体制」
国的大部分经济开发区里,由于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力量弱,以及独立劳动组织的缺乏,
因此必然导致非人性化管理、超时劳动、低工资,以及住宿环境恶劣等问题在工厂中普遍存
在。

71
5 当上打工妹:身分认同与差异的政治

打工妹,是出现在当代中国的一种新的社会身分认同,是为了适应社会与经济关系的变
革,以及资本的需求而被创造出来的。随着年轻的农村女性进入一系列特定的生产关系,当
她们经历无产阶级化和异化过程的时候,一套新的自我道德规范被逐渐内化,于是一种新的
身分认同被构建出来。这个构造,一看就似乎注定是一项规训工程,它与同质性的、相互作
用的力量共同联手用一种现代工人的身分认同来询唤自我。Dorinne Kondo 在其著作《塑造
自我:一个日本工场中的权力、性别与认同论述》中提到,意味着统一和融合的身分认同规
训工程总是伴随着自我的碎片化而进行的(1990,16)。在特定时刻与情境下的日常生活抗
争中,差异政治为我们展现出自我与身分的生动蜕体,并贯穿整个身分认同的建构过程。差
异政治凸显出在特定情境下,特定个体的身分认同建构过程是异质性的、支离破碎的、流动
的、充满冲突的。

在本章,我将描述新的社会性身分认同的建构过程;我将从权力和主体两个侧面来考察
工厂内外的管制与认同的实践。打工妹是一种特殊的自我道徳规范,是私人和跨国资本在当
代中国出现的这一特定时期的独特生成物。从打工妹这个浓缩的身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让位于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的,而资本主义的实践又是如何彻底依頼于一
个复杂的管制网络,以及阶级、城乡差异、血缘和族群网络与性别关系的。42 我还将特别关
注打工妹主体形成过程中差异政治的展现过程,以及社会地位、阶级,以及性别等因素的社
会与历史差异性是如何对劳动层级(work hierarchy)进行管制的?而劳动层级反过来又被
工厂在工位、工资、奖金、食宿,以及工衣等方面的分化体系所强化。除了差异政治之外,
我还将强调一种论述政治,展现出在建构打工妹这种新的身分认同的过程中,规训程序是如
何有效地运用隐喻的艺术、语言的力量,以及他者化与分化等政治手段的。身分认同的「生
产」,既涉及论述政治,也涉及差异政治。

我并非意图通过对差异政治的描述,来论证主体形成的重要过程中,心灵的自我之不可
避免的分裂。我真正要做的,其实是想在嵌于急剧重构的中国社会之中的更加广阔的社会和
文化的意义中,呈现出打工妹主体创造过程中的差异政治的表演?当打工妹这种新的身分认
同出现在意旨的链条上,并试图现身于象征世界的时候,我所要强调的是这种身分认同在自
我内化过程中的社会性及历史性差异。处在城巿化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其管制与认同实
践的核心是差异政治,它在城镇与乡村、南方人与北方人、男性与女性之间筑起了一道森严
的等级之墙。在工厂中,差异政治提醒我,并让我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地方、血缘,以及
族群等差异是如何在打工妹身分认同的建构中被想象和运用的。43

作为一个具有新内涵的旧词汇,打工妹包含着多重的意义,并代表一种新型劳动关系,
一种从根本上有别于毛泽东时代的劳动关系。打工意味着「为老板工作」或者「出卖劳动」,
意味着以劳动换取工资的资本主义商品交换关系(lee 1998)。相比于中国以往的社会主义历
史,它是一个新概念。劳动——尤其是异化的劳动——被认为已经「解放」了三十多年,而
现在,它又被重新出卖给资本家,而且这一次是在国家的支持之下进行的。在毛泽东时代的
社会主义修辞中,「工人」一词代表着最高的社会地位。相比之下,在劳动关系和社会分层
中愈来愈强调市场因素的新型社会背景之下,「打工」—词代表的则是一种比较低下的社会
身分认同,即一个雇工的身分,「妹」意味着年轻的女孩儿,它不仅标识出性别,而且还表
明婚姻状况:与「姐」相比,「妹」意味着单身、未婚而且比较年轻。因此「妹」通常意指

72
较低的社会地位。因此,「打工妹」代表的是一种深嵌于资本主义劳动关系与性别关系之中
的次等劳动身分认同。

然而荒谬的是,对于年轻的农村女孩子们来说: 「打工妹」这个称呼并不一定带有负面
的感觉;甚至可以说,它代表一种崭新的自我认同和感觉,而这种感觉正是她们一旦进入工
厂工作便会梦寐以求的。对于需要自愿劳动者的权力和资本来说,自我-主体化非常关键。
正如 Foucault 所言,政治技术或政治管治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我-主体化的过程
(1994,81-82)。这两种冲突的力量在产生共识,以及身分认同的过程中是如何汇合并形成
对照的?如何能够在更加广阔的、强调霸权、价值,以及社会力量之变化的后社会主义中国
的动态中去理解这些冲突?

5.1 摸索身分认同:上班第一天

1995 年深秋的一个清晨。6 点钟,当同宿舍的女孩子们还在睡梦之中的时候,我就已经


起床了。我感到有点儿兴奋,因为在办公室翻阅了两个星期的档案资料后,我今天终于可以
进车间当工人了。为了使自己看上去更像个打工妹,我还特地跑到南山区的一个市场买了 T
恤、牛仔裤和鞋子,甚至还在总经现秘书高玲的建议下电鬈了头发,我到工厂的时间比平时
早了—些,见人事部的君正在工厂对面的一家小食店里吃早餐,她也看见了我,笑着跟我打
招呼说: 「你不用着急,我知道你今天要进车间上班了。」接着,她说我今天打扮得的确像个
女工,「如果再摘掉眼镜,你就和我们一模一样了! 」

君把我带到总务室,填写了一张表格后,总务室的工作人员发给我一套工衣,包括两件
蓝上衣,一个蓝帽子,一双白手套和一双拖鞋。生产部人员的衣服颜色是蓝色。上楼进车间
之前,我到洗手间里换衣服。一直陪在我旁边的君,看到我穿工衣的样子大笑了起来。不知
道为什么,我觉得自己的样子很滑稽,很不自然,我的新身分并没有体现出来。8 点钟左右,
君带我走进了车间,我将在四楼的 B 生产线上工作。除了机器的回响声之外,偌大的车间
居然显得很安静。我忽然感到有些局促不安,不是因为这种安静,而是因为就在我出现在车
间的一瞬间,所有人都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看着我。我穿工衣的样子很古怪吗?我看上去不像
个打工妹吗?或者是她们不欢迎我吗?我心里暗自嘀咕着,感到自己心跳加速。这时候,唯
一欢迎我到来的人——B 线的管工何川走过来,他打量着我,似乎正在等着我的到来。他把
我带到我的工位——B 线中部的上螺丝工位,并让我坐下。我依照他的话坐下来,感觉到所
有的目光仍然停留在我的身上——一个与打工妹身分并不相称的身体之上。

尽管我作为民族志学者的身分尚未清晰和稳定,但它却已经在我身上定型,致使我无法
适应一种新的身分。我曾无数次地自问:我不像打工妹吗?我知道所有工人都不会认为我像
打工妹,甚至到了最后她们已经把我当成伙伴、已经完全接受我的时候依然如此。随着时间
的流逝,我以往的所有身分认同都已被冲淡或变得模糊,我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迷失在工厂之
中,每天 12 个小时的辛苦工作,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然而,即使是这样
的时候,我依然不敢问自己, 「我是打工妹吗?」在工厂,人们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对待我,
并提醒着我过往的身分。任何人——甚至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无法在我身上打上「打工妹」
这个身分认同的烙印。事实上,生产机器从一开始就对将我整合进它的世界毫无兴趣。我被
冷落在一边。

73
5.2 不同的命运,不同的身分认同:美芳的到来

美芳的命运则与我形成强烈对比。生产机器表现出强烈的欲望要将美芳变成一名打工
妹,她本人也是同样。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工人,尤其对于美芳这样的人来说,她们应该是
「生为农民」的。一个人认同自己的某种身分,不是因为遗传、不是因为因果关系、不是因
为生物性因素的合理性、也不是因为宿命的态度,而是由于特别复杂而精细的权力技术与策
略。另—方面,内化所需要的是更加迂回曲折、痛苦甚至反常的自我形塑方式。

美芳是星期三来的,那一天的下午正好开训导会。训导会每个星期召开一次,每次 15
分钟,是管理人员专门进行讲话和训导工人的时间。组长白兰把她带到我对面的工位上。和
我的试用期不同的是,美芳还没开始工作,就已经受到严厉的警告和指导。白兰检查了她的
工衣、工帽和手套,告诉她要将头发整齐地扎起来,而且要全部塞进工帽里面。

「要保证头发一根都不能掉到桌子、椅子和地板上。短头发容易掉,而且掉到产品上不
容易看到。指甲要剪短;否则会把手套弄破,会把产品划花!」白兰对美芳说道。

接下来,白兰指导美芳将一条静电带系在手腕上,这是为了防止身体上的静电对电子产
品产生影响。另外还给了她一个金属计数器,提醒她要每次把产品放到传送带上之前要按一
下。

「你千万不要忘了按!它记录的不仅是你自己的工作量,也是整条线的产量。最后,所
有计数器上的数字都应该是一样的。千万不要出错!」白兰说完后,开始教美芳上螺丝的工
序如何操作。

我立刻察觉到,管理人员对待我和美芳的方式存在着根本上的不同。何川告诉我要小心
手指不要被螺丝刀弄伤,而白兰告诉美芳的则是要小心别把螺丝刀弄坏。过了一个星期我才
明白,原来美芳是被专门招进来增援我的,因为上面的管理者认为我不可能跟得上工作节奏,
而且我还可能会因为其他原因而经常请假。

在签订 1 年期的正式劳动合同之前,美芳需要经过三个月的试用期,接受在岗培训,所
有新进厂的工人一律如此。事实上,上螺丝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难。我们这个组所负责的工
序是:用四个小螺丝和两个微型螺丝将主板固定在两个外壳上。从盒子中拿起螺丝并将其装
入正确位置要求手指灵活、敏捷,否则螺丝很容易掉下来,或者可能同时拿起不止一个螺丝,
因为螺丝很容易沾在手上。但是这些还不算难,最需要技巧的是使用电子螺丝刀。力度的把
握最为关键。不同规格的螺丝,或者同样规格的螺丝放在不同的位置上,所用力度都会有所
不同。力度太大可能会在外壳表面造成划痕,而力度太小则可能会放歪,就需要再从头操作
一次。我用了三天时间终于掌握了这道工序。

虽然美芳所用的时间和我差不多,但是又过三、四天之后,她就已经做得比我快多了。
但她总是很沉默,一声不响。即使两个星期之后,她也只是偶尔向我点点头或者微笑一下,
然后又继续埋头上螺丝了。

有一天中午吃饭的时候,肥仔对我说:「她好像很不开心。整天一句话都不说,真怪。

是什么令美芳如此沉默?当其他女工说说笑笑的时候,是什么令她忧心忡忡呢?难道能
如此胜任此项工作还不能让她满意吗?

是的,无论对于生产机器,还是对于工人自身来说,这些都还不能让人满意。一个胜任

74
工作的身体还并不完美。如果要在一个现代工厂中生存下去,她还需要一些其他的东西,一
些对一个人的自我感觉最重要的东西。美芳的不快,以及我的不适,正是因为我们感到自己
缺少了一些什么,而这种欠缺却又难以言喻。我们虽然能够胜任工作,但是却尚未被固定在
打工妹——这个在现代工业空间中挣扎求生的主体——的位置之上。

如果 Gilles Deleuze 和 Felix Guattari(1984,28)所言是正确的,即创造欠缺是市场经


济的功能,是支配阶级的艺术,是被蓄意地通过社会大生产创造、组织和生产出来的,那么,
我们就必须清楚,美芳,以及其他农村女孩儿对欠缺的恐惧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她们又是
怎样去适应这一切的?打工妹,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产物,它包含着一组相互作用的力量,
试图对原本应该是复数的、变动的、并且存在差异的人类行为和自我感觉进行同质化。同质
化过程是一个外化和替代的过程,它会给个人带来焦虑,造成痛苦,并驱使她们将自己整合
到这个霸权构造的集体意志之中。

5.3 成为工人:城乡差异的政治

在中国,劳动者身分认同的政治不仅与工业化相关,同时也和空间上的城乡二元分割存
在着密切联系。正如我在第一、二章中所提到的,在农村只能产生农民,而在城巿只能产生
工人。中国 30 多年的社会主义历史设想的不是现代化工程,而是在城镇与乡村之间筑起一
道屏障,并且因而导致了工人和农民之间的分化。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中国人的身分认同
是与生俱来的,它不是由生物学属性,而是由其所处位置——即其出生的地区(农村或者城
镇)——决定的。在毛泽东时代,在工业化的要求之下,农村资源被挤占以支援城镇建设,
对农村和城镇的发展进行刚性的计划,并对个人地位和身分实行严格控制(Solinger 1999)

正因为如此,命名和分类的艺术成为毛泽东政治的核心,户籍制度就是其中的一个创造。而
另一方面,在邓小平时代,工业发展和实现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不再仅仅是农村地区的原材料,
还有农村的人力资源。道就是为什么要把美芳,以及成百上千万的农村女性变成打工妹的原
因。

1996 年初,流星厂的 550 名工人中,只有 11 个人拥有城镇户口,其余全部来自中国各


地的农村或乡镇,按照官方的户籍分类,她们都属于农民。这些打工者出生在农村地区,她
们不是工人;她们已经被命名为农民,然而现在却需要她们成为产业工人。这一次,背负着
历史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无力再重新开动它命名的马达,于是它让位于资本主义机器。打
工妹的身分认同所反映的是她们与城镇,以及资本的关系,而不是她们与国家的关系。中国
在新的时代里出现了新型的产业工人,而且其出现是必然的。资本的机器现在终于感到可以
自由地重新辖域(reterritorialize)中国的城乡边界,模仿运用命名与排他的政治了。

首先,流星厂的管理者们并没有把美芳这样的新人视为合格的工人,而是将要成为工人
的人。即使是进厂几个月之后,她们仍然经常被视为农村人。这并不是因为她们在工作上缺
乏技能或者速度,而是因为她们不合时宜的外表和行为举止。她们通常看上去单纯而安静。
她们土气,不怎么搽粉底或口红,尽管穿着 T 恤和牛仔裤,但款式却总是有些过时;而她
们消磨时间的方式——编织——尤其给她们增添了一种浓厚的乡土气息。不仅是生产机器想
将她们改造成为现代的打工妹,她们自身也怀有同样的渴望。

我总是要尽可能地放慢工作速度,以确保我所负责的每一件产品都品质良好。我担心会
因为我的疏忽而导致其他工人——尤其是美芳——受到训斥。然而问题最终还是没能避免。
那一天是美芳进厂的第五天,她仍然处于培训期,下午的时候,我感到很困,正想着找个人
聊聊天儿。主管何川突然出现在美芳面前,手里还拿着一个导航仪,他朝美芳喊道:「你看

75
看你干了什么?你把这个外壳划花了,道么大一条划痕(他用手指着产品外壳)。你到底有
没有用心学?你要搞清楚,现在你不是在耙犁沟,懂不怪?这东西很贵的,你就是在地里干
上―年也买不起。粗手粗脚!」

然后他把目光转向我,显得有点儿尴尬,又加了一句说,

「这些农村女孩子就是这样,难教!

何川说完就走了。我看着美芳,她的脸胀得通红,眼里噙着泪水。这突如其来而且不分
青红皂白的训斥让我感到非常气愤。他怎么可以未经调查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将责任归咎到美
芳身上,并大声地训斥她?但是,很快我就明白了,实际上他根本不需要调查清楚那道划痕
究竟是谁造成的,他只要走到最有可能的目标面前大声训斥,那么这个组的其他成员自然都
会听到,并共同承担资任。

训斥本身似乎并不重要,它只是给出一个简单的资料:我们组的成员中有人出错,但规
训程序根本不需要确切知道这个人到底是谁。何川为了显示权威而训斥工人,但结果他却同
样挫败了自己,因为训斥表明他无法完全控制劳动过程。但是他的语言还有另一种功能,即
生产出一种出乎规训权力意料之外的「剩余价值」:帮助建构打工妹的身分认同。他所运用
的比喻「耙犁沟」,意指轻视农业劳动,对农业劳动身分的认同较低。在车间里,这些比喻
经常被引用,在产品外壳上造成一道划痕就好像在土地上耙出一条犁沟。它在告诉女工们:
你是农民,你不是工人,但你应该做一名工人。尽管你仍然是农民,但你的行为举止应该像
个工人。在何川运用的这个比喻中,他并不是想说在工厂工作就好像在农田里干活一样,但
他却又无法避免这种比喻的荒谬:工业劳动不是农业劳动,但在某些感觉上可能具有相似性。
否则这个比喻又怎么可能有效?这个比喻的确显露出论述的矛盾本质,但它决不会白费力
气。通过对比种田和工业劳动,一种价值层级体系得到强化,工厂劳动在这个价值层级体系
中占据较高地位。就这样,断层被制造出来,这个断层恰好为权力创造卑贱主体提供了一个
真空地带。

美芳并不是唯一处于这种训斥和话语权力之下的女孩子。在车间里,我每天都能听到很
多针对工人的充满歧视的话语。

在广东话中,农村女孩儿被称为「乡下妹」,这个词经常被用于贬低农村女性地位的场
合。例如「乡下妹,除了种田什么都不懂!」,
「乡下妹,懂点规矩,文明点儿!」,
「乡下妹就
是乡下妹,粗手粗脚!」或者「乡下妹根本没法教,又蠢又笨!」等诸如此类的话,在车间里
经常可以听到,尤其是当男管工或男组长训斥女工的时候。这些日常对话中所暗含的喻意是,
身体与空间形成了强烈对比:不合时宜的乡下妹蹩脚地生活在现代工业的世界中。一方面是
缺乏教养、笨手笨脚、不讲文明、土里土气的农村女性,她们的劳动力是廉价的;另一方面
则是工厂的现代技术,其产品出口到国际巿场,是值钱的。于是,强烈的焦虑感随之产生,
它使一些人感觉到「欠缺」、
「不合时宜」或者「不适合」工厂生活。像美芳这样的农村女性,
由于感觉自己不够现代,不符合现代世界的要求,因而感觉到了挫折和沮丧。

车间里的对话、争吵,以及训斥不断地提醒着美芳,以及其他新工人的农民身分。「粗
手粗脚」是一个耻辱性的标记,标志着一个人的农民身分;而「乡下妹」则是必须要加以粉
饰和提升的卑贱身分。我用了很长时间才终于明白美芳为什么会不开心。要想免受歧视,一
个人必须努力改变自己。正如 Foucault(1988)所言,自我形塑技术是权力的核心,也是现
代一个人要想获得一种新身分,就必须与自己过往的身分进行斗争,要完全抛开过去的生活,
争取自立,为塑造一个崭新的自我打下基础。农村女性渴望进入工厂,不仅是为了较高的工
资,同时也是为了获得新的身分认同和新的生活感觉。模式化的农民形象——「粗手粗脚」

76
——是可以改变的外表,也可以说是获取新身分认同的外在障碍。一个人如果不正视自己过
去的生活,并对其进行否定的话,那么她(他)将难以创造出新的生活。

Frantz Fanon(1952)说,黑人的灵魂是白人的产物。

我们说,打工妹的灵魂是生产机器的产物。

1996 年初春的一个寒冷的晚上,我找了个机会到美芳的宿舍和她聊天儿。开始的时候,
她还是很羞怯,一直低着头。我试图展开谈话,于是便问她是哪里人、今年多大、有几个兄
弟姐妹之类的一般问题。她告诉我她来自湖南北部的一个农村,还告诉我一些她家里的基本
情况,说着说着,她忽然哭了起来。看到泪水从她脸上滑落,我心里感到很难过。她哽咽着
说,

「我真的很想回家。

「为什么?你在厂里干得这么好。」

「不知道。我很想家。觉得自己不适合工厂。

「但是为什么呢?你干得一点儿也不比别人慢呀。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自己不适合这里。我觉得自己和别人太不一样了。下个
月发了工资我就离开。」

一个月过去了,美芳并没有离开。

后来她告诉我,「这里的生活是很苦,但是别人都能忍受,我为什么不能呢?」休息的
时候,她也开始和其他人一起出去逛街;晚上也和大家一起听广东话的流行歌曲。她开始穿
比较新潮的衣服,并且也像其他女工那样,托我从香港帮她带洗发水、洗面乳和唇膏。尽管
给她们推荐一些名牌化妆品总是令我有些负罪感,但是买化妆品的确曾经是我帮助这些女工
的方式之一。

5.4 训导会上

每个星期三的下午 4:30,生产线上都会开一次训导会。组长白兰通常会提前几分钟把流
水线停下来,让大家做好准备听人事部和生产部人员的训话。生产部的经理助理田几乎每次
都会来。如果出现了重大的生产问题,生产部经理吴先生就会亲自到场。田大约 30 岁出头
儿的样子,他是个大学毕业生,已经在流星厂工作了四年多。在女工们眼中,他是个受过良
好教育、精明能干的城里人,不发脾气的时候还颇具吸引力。因此,在这个几乎没有男性的
车间里,他经常成为女孩子们幻想的目标。

又是一个星期三的下午,美芳和我都在猜测今天的训导会上会发生什么事。下午 4:30,
颖、田、何川和白兰准时出现在车间。除了我之外,所有工人都在生产线前面站成一排,我
则被告知可以留在自己的工位上。我再次感到自己是个外人——我一次又一次地发现生产机
器根本就没有兴趣规训我。颖穿着―套三件头的西裙套装,看上去像个都市的职业女性。在
流星厂,作为文职人员的她,无论是地位、工资、还是福利及生活条件都与生产线上的工人
完全不同。她用一种管理者的口吻说道:

77
这个星期,我们抓到一个工人帮缺勤的工人打卡,这严重违反了厂里的规定,根据规定
将她立即开除。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帮好朋友或者同乡打卡。帮人打卡的人会比请求帮忙
的人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在工厂里,你应该只为你自己负责。如果你在乡下的时候很习惯于
互相帮助的话,记住,记住你现在是在工厂里。……

星期一厂里对工人宿舍进行了大检查。在两个工人的床上发现了剪刀和胶带之类的生产
工具。尽管这些不是什么贵重东西,但是这同样属于偷盗行为。根据厂里的条例,这两个人
各罚款 50 元。我再强调一次,这些都是严重的违规行为。如果再犯,立即开除。

在检查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工人把纸板箱拿到宿舍里当凳子。我强调一下,禁止任何人
将任何生产材料带出工厂大门,即使是废品也不行。废品也不是你们的财产,它们都属于公
司。你们无权使用。严格地说,可以将其视为偷盗行为。你们把废品带回家的习惯必须要改
正。我再重复一次,你们现在是在工厂工作,那些从农村带来的坏习惯必须要改掉。另外不
要随地吐痰,要保持床铺和宿舍清洁。

颖的讲话丝毫没有让任何人感到意外。对于工人们来说,这些话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工
人们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有些人甚至根本就没听。在工人中间,资料通常以闲话或传言的
形式传播,而不是通过这种正式途径。颖所提到的事情,车间里的所有人都早已知道。是谁
在帮别人打卡的时候被抓住;是谁因为偷拿公司财物而被罚款。对于被抓住的工人,所有人
都觉得是她们「运气不好」。美芳一直低着头,没有看颖。但是,颖的这些话自有其效用。
即便她不能让所有工人都遵守厂规,但她至少可以批评农民的「劣根性」。她把「互相帮助」
看成是农村生活的特点,提醒工人如果想在工业世界中生存的话,就必须放弃这种习惯。另
外,工人应该只为自己负责:生产机器需要的只是孤立的个人。女工们应该学会的是如何彼
此竞争,而不是互相帮助。44

同样,偷盗也经常被认为是农村人的一个坏习惯。颖和其他来自城市的员工经常提醒我
不要将贵重物品放在宿舍。工厂规定工人不准携带袋子进厂。由于所有工人都被视为潜在的
偷盗者,因此进出大门口的时候,每个人都要接受检查。偷盗倾向被视为在农村地区滋生出
来的人类劣根性。因此,对于农民工来说,私有财产变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颖的话告
诉她们要放弃对废弃资源的再利用,甚至要鄙视这种行为。由于不断强调车间废料也是公司
财产,禁止工人带出去进行再利用,于是,利用资源与偷盗又被联系在一起。资本主义的实
践逻辑需要战胜所有非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才能巩固它的霸权。为了获得权力、赢得战斗,
必须彻底摧毁所有与其不同的生活方式。

田的讲话则主要围绕生产目标和劳动纪律而展开。他说 B 线的次品率比其他生产线高,
影响了整体的生产进度。他提醒工人们干活的时候不要讲话,让每个人都要注意力集中。他
说下周一欧洲的客户要来公司参观,提醒每个人都要守规矩。「这个周末,每个人都要把工
衣洗了,我们不想让客户在你们身上,在车间里看到一点儿污垢!整个参观过程结束之前,
任何人不得离开自己的座位。材料和纸板箱必须做好分类,贴上标签。公司的指示是,要让
客户们看到一支完全现代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工人队伍,以及一个技术先进的工厂。 」听起
来好像工人们必须配合,要尽量在外国客户面前表现出对公司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吃晚饭的时候,女工们谈论起训导会上的讲话。她们对田的讲话比较接受,对颖则是冷
嘲热讽。工人们给她起的绰号至少有十几个,比如「纸板箱小姐」、
「高妹」、
「波斯猫」以及
「鸡」等。外表俨然是个「现代女性」的她,却很少得到工人的尊重,甚至经常成为嘲笑和
影射的目标。工人们经常在背地里模仿她的口音和态度,当作笑料。如果她到车间进行突击

78
检查,往往她一离开,立即就会笑声四起,「波斯猫今天打扮得这么漂亮,哇喔,她今晚要
去干什么呢?跟男人鬼混?」「纸板箱小姐真以为自己是纸板箱小姐,我真受不了她走路的
姿势。」诸如此类的话语就会在线上传开。女工们认为现代而文雅的颖代表着管理层和资本
的利益。因此,她是一个负面的形象,绝非女工们的模仿对象。

5.5 地方及血缘——族群身分认同与不平等

在工厂里,错综复杂的地方、血缘-族群关系使得主体塑造过程中的差异化和他者化政
治被进一步复杂化。女工们不仅仅被区分为城市人和农村人,而且还按照其所属的地方和族
群被进一步细分(Lee 1998)。在流星厂,约有三分之一的女工来自广东省内的农村地区,
她们分别来自广东话地区、潮州话地区以及客家话地区(只有两个女工是深圳本地人)。因
此按照方言和地区,她们又可以被细分为广东人、潮州人和客家人等三大群体。其余三分之
二的女工全都来自广东省以外,因此无论是在厂内还是厂外,她们经常被称为「外省人」 。
根据原籍省份,这些「外省人」分别被称为「四川妹」、「湖南妹」、 「湖北妹」
,甚至干脆被
统称为「北妹」。而来自广东省内的打工妹们则分别被冠以「潮州妹」、「广东妹」和「客家
妹」的称呼。在工厂里,人们普遍使用这些称呼来界定工人的身分认同,尤其是在工人们谈
论彼此的日常话语中。根据一个人所属的地区和族群来界定身分认同,体现了一种比城乡差
异更加微妙的空间不平等感。一个人来自什么地方,讲何种方言预示出她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从而也就决定了她进行讨价还价的权力及其在工厂层级体系中的位置。地方、血缘-族群等
身分认同与城乡分化交叉作用,令这块孕育出差异性的土壊——城乡分化——被进一步整齐
地层化出更加细致的等级(Honig 1986;Hershatter 1986;Perry 1993)。

「你是什么地方人?」是在工厂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陌生人之间的第一次交谈往往是
从这句话开始的。这句话比英文中的「where are you from?」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在「地
方」这个词汇中,「地」意味着「地点」,而「方」则给「地」添加了一层文化的涵义,暗含
着特定的血缘与族群关系。因此,「你是什么地方人?」不仅是在询问一个人来自什么地区,
而且也是在询问她的血缘-族群身分以及她讲什么方言。在日常讲话中,知道「你是什么地
方人」比知道「你叫什么名字」或者「你多大年纪」都要重要得多。工人们很少会直接询问
彼此的名字,她们更愿意打听彼此所属的地方以及血绿-族群的圏子。在工厂,工人们几乎
无一例外地根据这种所属关系被归类到不同的地方或血缘-族群的聚群,并陷入各种义务和
权威的网络之中。

生产机器经常利用这些地方和血缘-族群网络来制造劳动分工和工作层级体系。在流星
厂,所有重要的管理职位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和血缘-族群等关系的影响。例如,一个
人要当上组长不仅要看她(他)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看她(他)在工人中的关系网络和威
望。

有一天,C 线的组长秀华告诉我说:
「控制车间的日常运作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因
为它涉及到所有工人的配合。有时候订单紧急,我们必须提高工作速度,而这往往需要所有
人的合作。最可靠的人就是自己的亲戚或同乡,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扩大自己的圈子。 」
在工厂里,扩大自己的地方或血缘-族群圈子是最重要的政治手段之一,无论是支配群体维
持其地位,还是弱势群体提高其地位都要通过这种手段。工厂中群体力量最弱的是外省人,
尤其是来自北方的外省人,她们经常被称为「外省妹」或「北妹」 ,大多从事包装、锡焊等
比较繁重的工作。在车间里,争夺「好工作」是家常便饭,每天都会发生。而工人们为了能
够获得「好工作」,往往需要依靠其地方或血缘-族群关系的力量。

79
另一方面,管理层也经常巧妙地利用地方及血缘-族群关系来加强对工人的日常管理,
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同乡或亲戚被认为应该对彼此的表现负责。毫无经验
的新工人进厂后,介绍她们进厂的同乡或亲戚们通常会向她们传授经验。这样就为工厂节省
了管理的时间与成本。如果新工人不遵守工厂纪律或者违反了基本行为守则,那么有些时候
她们的亲戚或同乡也要为此承担责任(Hareven 1982)。工人们担心如果自己介绍进厂的人
很糟糕或者不合适,她们将会既失去继续介绍亲戚朋友进厂的机会,同时甚至还会令自己的
名誉受损。因此可以说,地方及血缘-族群关系中的这种自律倾向有助于提高劳动控制的效
率,并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女工们的服从。

在工厂中,生产机器进一步夸大、制造并利用地方及血缘-族群之间的差异性,对劳动
力进行分割和排序。工作层级的建立主要根据对每一个体文化特征的想象。总经理周先生说,
他根据自己在深圳办厂十几年的经验,发展出一套关于所有血缘-族群及地方群体的特殊知
识。他认为,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个性,其工作能力所适合的工种亦有所不同。他对这些
群体特征的想象力,或者说是创造力,便决定了工厂内部的劳动层级体系。他说,潮州妹顺
从、专心而且聪明,因此适合从事会计或人事工作。客家妹害羞、内向而勤劳,既听话又忠
心,因此,经过培训后比较适合担当组长、管工之类的中层管理工作。周先生还说,深圳的
其他用人单位经常认为客家妹比广东人低一等,但他本人的看法却正好相反,原因是广东人
向上流动的机会更多,所以反而不会像客家人那样忠心。流星厂的大部分中层管理职位都由
客家人或潮州人所占据,而几乎所有的「外省妹」都在生产线上工作。

周先生说,由于当地政府以及本地人对外省人普遍存在歧视,外省人在雇用、提升和居
住权等问题上都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外省妹更爱表现自己的能力。在外省妹中,他认为湖
北妹比湖南妹好,因为愈贫困的地区出来的人,愈能吃苦耐劳。湖北妹的特点是手巧、肯干,
因此她们是作业员的最好人选。当然,由于她们在工厂里属于少数,因此讨价还价的权力比
较弱。45

生产机器利用血缘-族群群体之间的相互对抗来避免劳动反抗,这就使得对血缘-族群关
系的操纵进一步复杂化。生产部经理吴先生说,尽管地方性群体看上去似乎支配着某些工位,
但是他是不会让她们完全控制生产过程中的任何一部分的。把地方性群体安排在同一条生产
线上比较容易进行控制和培训,但是他会同时安插其他一些群体的人进去加以制衡。吴先生
并不信任这些群体,他认为她们诡计多端,随时都可能用集体装病或消极怠工的方式来进行
反抗。我工作所在的 B 线上,除了我和组长之外,其余的 20 名工人中有 8 个潮州人、5 个
客家人、3 个四川人、3 个湖南人和 1 个贵州人。组长白兰是潮州人,她尽量在各个地方群
体之间保持平衡,很少表现出对某一特定群体的偏爱。但是当遇到困难或者订单紧急的时候,
她仍然需要依靠自己的同乡——潮州妹们——来帮助她。在 B 线的日常会话中,广东话和
普通话是最常用的「正式」语言。但是,每当白兰向自己的同乡们求助的时候,她就会改口
使用潮州话。各个群体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信任。阻碍沟通的不仅仅是方言的差异,而且还
有生产机器建构出来的偏见和歧视。对地方以及血缘-族群关系的想象和强化不仅塑造出工
作层级,而且还加强了劳动控制,于是,劳动力的分化亦随之产生。

5.6 工资制度与分化

通过工资制度,工厂中的劳动力分化被进一步展现出来。在流星厂,除了港方的管理者
之外,何川、颖以及白兰等人的工资是最高的。工资制度是表现差别与分化的最明显、最关
键的机制,因此也就成为工厂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的核心。显而易见,建立在层级分化基础

80
之上的工资制度,连同地方、血缘-族群以及性别等因素一起,共同促成了一个权力和地位
的万花筒。流星厂的工资制度非常复杂,它同时采用月工资、日工资、小时工资、加班工资
以及生产奖等多种报酬支付方式。工资代表着一个人的地位和身分,尽管每个人工资的确切
数额是保密的,但却总是可以一目了然。

在工厂里,工资是工人们最经常谈论的话题之一,尤其是到每个月快发工资的时候。尽
管原则上每个人的工资是保密的,但事实上大多数工人对彼此的工资都很清楚,或者是通过
各自的网络,或者是通过传言。5 名香港管理者的工资数额通常超出工人们的想象力范围,
但是根据他们平时的花销情况(例如到饭店吃饭、出外打的等),可以推断出其收入大约在
内地管理者的 15 到 20 倍之间。工人大多数并没有兴趣将自己的工资与这些香港人做比较,
因为他们是来自不同世界的。所有组长以上的管理人员的工资是按月支付的。这些拥有城市
户口或大学学历的管理人员的月收入在 1,000-1,500 元之间,不仅收入稳定,而且工作前景
好。工人们都很羡慕这些管理人员,因为工人的工资是按小时计算的,收入由小时工资、加
班费和生产奖等几个部分构成。办公室和车间管理人员的特权地位还表现在住宿方面,他们
通常住的是带有独立厨房及卫生间的公寓套间。然而,这些职位是打工妹们连做梦都不敢想
的,因为农村出身和教育背景已经给她们注定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命运。

流星厂的普工工资通常按小时计算。在 1996 年,正常的日班工资为 2.4 元人民币 7 小


时。夜间加班工资为 3.6 元港币/小时。这种计酬方式有助于激励工人在夜间加班。如果不
加班,工人的平均工资仅有 300 元/月,如此低的收入在深圳难以维持衣食住行等生活基本
需要。一般来说,午餐的一个盒饭是 2 元钱,在小食店里吃一次晚饭约 5 元钱。在当地市场,
一条牛仔裤的价钱在 20 至 50 元之间。住在工厂宿舍的人每个月须向厂里交 50 元住宿费。
女工们经常这样对我说: 「我们都讨厌晚上加班,但是只有加班,才能赚到港币,赚到钱。」
46
如果加上加班费和生产奖,线上工人的平均收入约为 500-600 元/月。有些工人告诉我,
她们转来流星厂就是因为这里的加班机会多,而且加班费以港币支付。对于线上的工人来说,
加班费约占其月工资的三分之一。

除了加班费之外,线上工人还有一部分收入是生产奖,约占其月工资的四分之一。在报
酬体系中,生产奖往往是最富竞争的部分,因为它导致车间里出现了偏心和不公平等现象。
线上工人的生产奖数额由各组组长根据每个工人的工作表现及工作量来决定。工人们经常向
我抱怨说生产奖的评估不够「科学」和透明,工人们普遍认为,「谁有亲戚当组长,谁就多
拿生产奖!」在工厂,是否有亲戚或同乡当组长是保障个人工资水平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围
绕这些具体的金钱报酬问题,各个地方及血缘-族群群体之间展开权力斗争。从组长们的角
度来看,生产奖为她(他)们提供了操纵工人认同与合作的空间,尤其是当生产任务紧急的
时候。

组长的工资计算方法最为复杂。它既不是按月工资率支付,也不是按小时工资率支付,
而是与线上的产量直接挂钩。组长的工资由基本工资及其所在生产线的工人月平均收入等两
部分构成。组长的基本工资约为 400-600 元/月,如果加上线上工人的月平均收入,其月收
入通常是工人的两倍。在流星厂,如果一条生产线的生产情况好的话,这条线上的组长就可
以赚得与管理人员同样多。这种计酬方式有助于激励组长们提高产量的积极性。在车间里,
争当组长的斗争非常激烈。一个人要想被提升为组长,个人能力是一个必要但却非充分的条
件,工作的经验和工人的支持(通常来自同乡和亲戚)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车间里的
三个组长对我都很友好,她们分别是广东人、潮州人和四川人。她们在流星厂的工作时间都
在 3 年以上,并且都是从普工开始做起的。三个人都是典型的「大姐姐」形象,并且都有强
大的血缘-族群网络在车间里支持着她们。一天晚上,组长白兰邀请我到她的宿舍喝糖水,

81
我注意到工厂提供给她的住宿条件比线上的工人要好得多。线上的作业员或普工是八个人一
个房间,而白兰的房间则只住四个人。所有的宿舍房间里都有一个厕所和一个用来晾衣服的
阳台。白兰的屋子里还有一台电视机,是同屋四个人的共有财产。较高的工资,加上较好的
居住环境,在所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工厂的层级体系形成了。

5.7 日常的偏见与适应

一般来说,所有进入工厂打工的工人都被预先设定了具有某种地方或族群的身分认同,
以及一系列被想象和假定出来的文化特征,以及工作能力。而且无论是厂内还是厂外,人们
都会根据她们的方言和口音来判断她们。在工作中,文化特征被利用,并同经济利益混合在
一起,因此每个工人都被网罗到一个层级体系之中,然后彼此之间相互冲突。在工厂中,广
东人和潮州人等特权群体通过镜像化一种模式化印象并迎合这种印象创造,将管理层的偏好
内化。而处于弱势的群体,尤其是外省人,则竭尽全力地试图改变她们在管理层心目中的负
面印象,她们或者通过努力工作来表现她们的勤劳,寻找机会表现她们的能力;或者去适应
强加在她们身上的这种模式化形象。

日常策略是流动的、策略性的,个体会根据不同的情境而采取不同的行动。下面这段文
章摘自我的田野笔记,记录的是一个四川籍女工的抱怨。

1996 年 4 月 10 日李婷的愤怒

大约是晚上 11 点,我洗完澡,环顾四周,准备在睡觉前再找几个女工聊聊。我经过李
婷的房间,看见她正在对着她的室友——一个叫月的广东女孩儿发脾气。因为正在气头上,
所以李婷的嗓门很高,声音很大。

「别以为自己是广东人就了不起!总是欺负人!」

月没理她,也没有反驳,自顾着跑到其他房间去了。我等李婷平静下来之后,问她发生
了什么事情,她仍然很生气地说,这个女人总是到处乱跑,为所欲为。她从来不为别人着想,
还看不起人。我再也忍受不了她了。她以为她是个广东人就了不起了。她打烂了我的碗,不
打算赔给我不说,还说是我的东西挡了她的路。……她从来都不打扫屋子,却总是批评别人
把屋子弄脏了,还总说我们外省人不讲卫生。

在工厂里,不同地方、不同族群的人很少会跨越彼此的边界来交朋友。彼此缺乏闲暇时
间来进行沟通使得群体之间的不信任感愈来愈强烈。空间的拥挤,以及时间的紧迫都导致日
常冲突不断增加,而彼此相互创造出来的负面印象又导致冲突进一步恶化。在广东人或潮州
人的眼中看来,外省人是不讲文明的、懒惰的、邋遢的。而外省人尽管比较贫穷,但是她们
的教育程度往往比广东人高,因此她们认为广东人粗鲁、骄傲、狡猾而且绝对不可信任。外
省人对广东人的普遍感受是,「就是这些人,她们总是踩着我,成天提醒着我低人一等。
」在
工厂里,外省妹总是被安排做最低等的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她们是被排斥和欺侮的对象。
人类由于地方,以及族群因素的介入而产生的相互排斥是既武断又残酷的。

图:流星厂宿舍里的外来女工。

82
5.8 语言与身分认同:车间的广东化

语言的社会功能应将其独特的社会价值归因于这样的事实:即它们倾向于被组织到差异
体系之中,而这种差异体系,在差异性偏离的象征秩序中,再现出社会性差别的体系。

——Pierre Bourdieu,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语言的对抗,尤其是车间的方言政治,进一步加剧了对城/乡、地方及族群等身分认同
的争夺。语言是一个差异的系统,是在诠释社会事实的社会性差别、层级体系,以及分化等
共同构成的网状结构中被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47 正如 Bourdieu(1991,52-54)所言,合
法性语言的斗争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因为它涉及到对身分认同、地位,以及权力的争夺。身
分认同政治深陷于语言政治之中。一个人说什么方言,带有什么地方的口音,这些都至关重
要。在工厂中,一种方言的层级体系被有效地运用到「语言战争」之中,这场战争是与围绕
工位、资源,以及权力而展开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

在工厂里,语言战争在不同的战场上展开,并且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首先是普通话和
广东话之间的较量。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具有政治上的优越性。但是在广东省的很多
地方,普通话对于广东人却失去了它的这种合法性。为什么国家的官方语言会让位于当地的
方言?这个现象可以部分地归因于这样的事实:即在对社会生活的管治上,国家的政治权力
已经开始让位于地方的市场力量。两种语言的战争,不仅反映了国家与市场对社会生活管治
权的激烈争夺,并且制造并左右了这场争夺。在工厂,尽管普通话仍然被普遍使用,但是不
再拥有权力、优越性或者霸权地位。而另一方面,广东话作为商业语言在塑造工厂层级体系
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工厂的高层管理者都是香港人,中层管理者也大都是来自广州、中
山,以及顺德等城市的讲广东话的人。因此,广东话是工厂的管理语言,是会议,传达命令,
以及管理者们的日常冲突之中普遍使用的语言。

于是,精通广东话成了在工厂层级体系中向上流动的一个必要条件。会广东话增加了一
个人获得提升的机会,这是因为,讲广东话不仅能使一个人更好地与上级沟通,同时它作为
相同惯习与表达方式的一部分,使一个人更容易被管理文化所同化。总经理周先生和另外四
名香港的管理者从来不讲普通话,即使他们知道别人的广东话讲得不好的时候,他们仍然会
坚持使用广东话。对于他们来说,广东话是一种文化资本,是代表自身地位与身分认同的一
个符号,有助于他们更加有效地行使其权威。这种语言的权力在个人身上的运用,既非无声
无息,也非不落痕迹,相反它非常明确地表现出来。那些本非讲广东话的处于下层地位的人,
如果能够学会讲一口流利的广东话,将会获得赏识,以及较大的提升机会。而那些不懂广东
话的人则不得不因为误解了上级主管或者其他人的意思而付出代价,而且还要忍受因此而产
生的焦虑。如果一个人不想一直处于工作层级体系的底层,那么就要学好广东话,至少能够
掌握到足以在工厂里生存下去的水平。

尽管作为商业语言的广东话已经在这场语言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是,反叛和抗争依
然在不断地发生。在车间里,当一个处于较高地位的讲普通话的管理者恰好碰上一个讲广东
话的人的时候,这种紧张状态就会变得尤其尖锐。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工程部人员与生产部人
员之间的沟通。生产部的人员不管是来自广东还是外省,都已经被同化为以讲广东话为主。
而工程部的工程师和技术员们大多是来自北方城市的大学毕业生,对于广东话表现出一种毫
不让步的态度。对于他们来说,一口带着北京口音的标准普通话仍然是其资格、地位,以及

83
自尊的象征性标志。这些年轻的专业人士们即使懂广东话但却仍然会坚持使用普通话。当工
程师们和生产部人员讲话的时候,经常可以见到有趣的冲突。一方讲普通话,有意识地维护
这种来源于其政治资本的国家官方语言的优越地位;而另一方则是讲广东话——工厂和地方
工业世界中的官方语言。双方当然都清楚地理解彼此的意思,但任何一方都不肯作出让步。

生产线上的沟通就更加复杂,尽管冲突似乎并不那么尖锐。当组长向她(他)们的主管
汇报工作的时候,她(他)们通常讲广东话。但是当她(他)们与线上的女工——尤其是外
省人一讲话的时候,则宁可使用普通话。大多数的组长原本来自非广东话地区,有些来自潮
州地区,有些来自客家地区。对于她(他)们来说普通话和广东话都属于「外语」,她(他)
们会根据情境适当地使用这两种语言。然而也有例外的情况。D 线的组长珊来自湖南,她在
生产线上工作了四年之后被提拔到现在的位子上。她极少和主管或其他组长讲广东话。作为
车间里的一个强硬而能干的角色,她被提升为组长不是因为她能够将自己同化到管理文化中
去,也不是因为她与高层管理者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而仅仅是因为她的工作能力,以及严
格的纪律性。珊是车间里最令人讨厌的人之一。她对待线上的女工从不客气,经常大声地用
普通话训斥她们。反过来,女工们也经常拿珊来取笑,尤其是讲广东话的工人们:她们模仿
珊的普通话和口音,让人们注意到她的「非管理性」语言,以此来贬低她的地位和权威。

她对讲普通话的坚持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有一天我问她,
「珊,你为什么总是讲普通
话?你会讲广东话的,是不是?」

她回答说:「我就是忍不住要讲普通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来深圳打工一年之后就
能听懂广东话了,但我不想说,除非迫不得已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我不喜欢广东人。他们总
是太骄傲自大了,他们觉得自己有钱,所以别人就都应该说他们的方言。」

但是珊是独特的,这是与霸权语言进行斗争中的一个特例。而工厂中的大部分人都在忙
于(或者是被迫)加入到这场语言政治的表演之中。

这场战争的第二个方面是广东话方言之间的内部冲突。语言的机器并不满足于仅仅在普
通话和广东话之间的分化基础上制造出层级体系,它需要在广东话自身的内部分化中建构出
一种更加微妙的差异。在工厂里,广东话被进一步区分成不同的风格和口音,例如香港的广
东话,广州的广东话,客家的广东话(乡下话)和广西的广东话。口音是文化资本的耻辱性
标志,不仅是对隐蔽的权力还是对公开的制度化权力都刻上了层级的记号。在流星厂,一个
人的广东话发音愈接近香港和广州的口音,那么其地位和权威就会愈容易获得认可。很明显,
一个人在管理层级上的位置愈高,那么他讲香港或广州广东话的可能性就愈大。经理助理和
主管们都精通流利的香港广东话,因为他们经常与香港的经理们接触,而且他们大多原本就
是讲广州广东话的人。管工和组长们主要学习广州的广东话,因为他们经常和讲广州广东话
的主管们交流。不同口音的广东话赋予个体不同的文化资本,因而也影响到她(他)们在与
上级主管进行斗争,以及争取新身分认同过程中进行讨价还价的权力。如果工人们不努力改
变口音,反而坚持讲乡下口音的广东话,那么无论她们自己是否觉得比讲普通话或者其他方
言的人优越,她们都依然属于这个内部层级体系的底层。

怡萍是一个广东的客家女孩,我刚开始在流星厂工作的时候,她在办公室做接待员兼接
线员。她为人友善,而且长得漂亮,是从生产线被提拔到办公室工作的。但是经过一个月的
试用期之后,她又被重新安排回到生产线上工作。至于工作调动的原因,办公室的秘书玲抱
怨地对我说:「她连『林』和『玲』的发音都分不清楚,而且也听不出这些发音之间的区别。
她总是把电话转错人。」……「她是个农村来的客家人,广东话说不准。而且,她也不知道
怎么应付那些不受欢迎的电话和人……」虽然玲是潮州人,但却能讲一口标准的香港广东话。

84
一天晚上,我在宿舍见到怡萍,她正在听香港的流行歌曲。工作调动仍然让她感到很受
伤害,并打算要回老家。「我不想在这里工作了。他们让我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如果他们不
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就去别的地方。」但是事实上,怡萍很清楚是带有客家口音的广东
话对她不利。她努力尝试改变自己。她尽可能利用机会和我说话,希望我能够教给她一种更
加文雅、并且具有更高价值的广东话。听广东歌是她喜欢的另外一种学习广东话的方式,她
经常会在宿舍里放声高唱广东话的流行歌曲。

在当上打工妹的道路上,当一个人梦想、渴望并且决意要去获取一种现代身分认同、学
习具有优越地位的广东话、追求现代生活模式的时候,自我的形塑便得以完成。要想当上打
工妹,一个人不仅必须改变以往生活方式中的「坏」习惯,而且还有改变自己的方言。象征
性权力的价格昂贵,一个人除了努力去争取之外,别无选择。正如 Bourdieu(1992,52)所
言,语言是一个潜藏的政治神话对社会差异体系的预言、编码与合法化。差异政治具有高度
政治性。为了贬抑农村生活,便将其想象成为一种「他异性」(alterity)的存在。对于一个
农村人来说,要想变成一个城市工业世界中的主体,他或她就必须与其过往的生活彻底划清
界限——包括惯习、性情、口音和身分认同。农村世界必须被想象成一个有欠缺的事实
(deficient reality),它无法生产出完整的人或者现代的主体。首先,资本主义机器将农村人
捏造成一种不完整的、有欠缺的存在,于是农村人也认为并且看到自己果真如此。这里面包
含着一个双重的扭曲过程。如 Huck Gutman(1988,112)所言, 「有欠缺的事实被转化成为
想象(imaginary),想象再以同样方式迭加到真实(the real)之上,然后想象转化、控制、
并生成真实。 」因此,真实不可能存在,它只会变得愈来愈虚假(Deleuze & Guattari 1984,
34)。

因此,打工妹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主体,包含着多种相互作用的力量,为支离破碎的、流
动的并且被束缚的自我创造出一种同质性感觉。当上打工妹是一个双重的扭曲和错位的过
程,它在个人的日常抗争中制造出焦虑、迟疑和痛苦,并且驱使她们进行自我形塑,以帮助
完成一件霸权主义的作品。自我并非天生就是支离破碎的,它是被社会性地进行了否定和分
割,以便塑造出一个新的主体。在这里,工厂不仅仅是整个二元社会的一个缩影,而且也是
一个日益两极分化的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组成部分。正是通过这种环境中的日常实践,身
分认同政治——生产机器通过它可以在自我之上实践权力的微观物理学——得以被支配。在
对现存社会关系的利用之中,生产机器一边将自己作为系统的组成部分进行简单的再生产,
一边同时建构着这个系统。工厂体制自身并非一个金字塔形的权力层级结构,而是由性别身
分认同、血缘-族群纽带,以及城乡差异等因素共同作用而被创造出来的一个权力与层级的
万花筒。

性与性别的想象

秒针分针滴答滴答在心中

我的眼光闪烁闪烁好空洞

我的心跳扑通扑通地阵阵悸动

我问自己要你爱你有多浓

我要和你双宿双飞多冲动

85
我的内心忽上忽下地阵阵悸动呜……

明天我要嫁给你啦

明天我要嫁给你啦

要不是每天的交通烦扰着我所有的梦

(要不是停电那一夜才发现我寂寞空洞)

明天我要嫁给你啦

明天我要(终于)嫁给你啦

要不是你问我

要不是你劝我

要不是适当的时候你让我心动

(可是我就在这时候害怕惶恐)

——台湾流行歌曲《明天我要嫁给你了》

在流星厂工作期间,我在车间里每天都能听到上面这首由一名男歌星演唱的台湾流行歌
曲——《明天我要嫁给你了》 :这首歌深受女工们喜爱,歌词生动地表达出女性对爱情与性
的渴望,及其每天在工作与婚姻生活之间的挣扎。用这首歌开始本章,是因为我将开始从主
体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女性的性别身分认同,同时从规训权力的角度来探讨工厂政治中的性
(sex)与性别(gender)的技术。在工厂,性别化的主体(gendered subject)是建构权力与
层级分化体系的核心,它们既非预设亦非传统的产物。Foucault(1979)指出,主体本身是
规训行动的结果,它完全是由权力和论述模式创造出来的,并深嵌于这些模式之中。倘若果
真如此,那么在接下来的两章,我将在中国将其自身整合到全球化生产之中的后社会主义背
景之下,探索一种女性主义的批判,对「性」与「性别」等概念提出质疑,寻找并揭示出创
造并掩盖着合格的中国打工妹的政治手段。

将女性建构成一种统一身分认同是权力的一项工程,其目的是在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中实
现劳动力的女性化:在第四章我曾强调指出,像打工妹这样的一致的社会性身体不过是海市
蜃楼,因为女工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阶级、地方、家庭、年龄,以及生命周
期等方面。在本章,我将探讨的问题是:异质性的社会主体是如何在工厂中被建构成一个统
一的社会性身体的?相比毛泽东时期的无性主体(asexual subject)——「工人」,打工妹/
仔的性别身分认同又是如何形成的?作为资本的一项工程,打工妹/仔的性化
(sexualization)过程折射出「工人」的「去性化」过程——这是毛泽东时代的一项国家工
程。

在本章,我将展现伴随着转型时期「性化」的普遍复兴而出现的性别身分认同政治,如
何受到工厂规训权力和农村家庭生活——女工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忍受的两种相互作用
力——的抵制。我在第二章曾经指出,农村的父权制家庭和婚姻关系是束缚女工生命的最主
要力量,女性呈现,以及重新争取其新的性别身分认同的过程,无疑将受到这一更加广阔的
社会背景的制约。女性对性别化的现代自我,以及进城打工的争取是对父权制家庭生活的叛
离,然而在历经了工厂规训权力的残酷之后,她们往往又会重返这种家庭生活。当工厂劳动

86
令打工妹们感到厌倦、疲惫和煎熬的时候,她们就会渴望结婚,渴望回家。我将在本章探讨
这一悖论,考察女工们如何呈现、驳斥与反叛这些关于工厂与婚姻生活的比喻。

在本书中我还将指出,争取性别身分认同还受到城市消费主义欲望,以及成为「文明的」
现代自我之渴望的影响,这是成为打工妹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本章,我将探讨女工
们是如何通过参与城市消费主义生活,来争取成为现代自我的,正是因为如此,她们不仅无
法反抗资本的权力,反且深陷其中,无力自拔。

5.9 打工妹:非单一化的主体

在流星厂,女工们每当看到我和工友肥仔拉着手走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会取笑我们。 「真
像一对儿」或「一对儿鸳鸯」是女工们对我们这种亲密状态的普遍反应。但是当我和其他女
工一起出去,甚至是和某个男工一起去吃饭的时候,类似的取笑却从未发生过。肥仔是淑童
的绰号,被冠以这个绰号是因为她的外表和个性都倾向男性化。肥仔短头发、圆脸儿、眼睛
大大、鼻子挺直而且嘴唇丰满。她 21 岁,结实、精力旺盛、喜欢讲话。肥仔在车间里以其
机灵开朗的性格,以及敢于顶撞上级的勇气而闻名。女工们都喜欢在自己的床铺上贴一些装
饰画,通常是花儿、影星、歌星之类的,可肥仔的床铺边贴的却是汽车和飞机的海报。而且
相比女性化的衣服,肥仔更喜欢穿运动服。由于我和肥仔在同一条线上工作,而且她似乎比
别人更愿意和我交朋友,因此我们的关系很亲密。我们经常一起上下班,一起吃饭。关于我
们俩关系的那些善意的闲话,并没有令肥仔感到不快,相反有些时候她似乎很高兴听到别人
取笑说我是她「女朋友」。

我和肥仔的关系竟然使我有些「受益匪浅」的感觉,不仅因为我是肥仔的「女朋友」 ,
而且还因为肥仔「倒错的」性的身分认同(sexual identity)扰乱,并因而开拓了我对打工妹
理想类型的建构,即它是阶级和社会性别身分认同的体现。在第一章,我将打工妹作为一种
阶级身分认同进行了讨论,而在本章,我将尝试梳理出对真实的女工身体进行性别化的错综
复杂的过程。我们应该如何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打工妹这个性别化主体?又该如何从特殊意
义上去理解肥仔这样一个在身分认同上自相矛盾的个体?有太多的时候,具有社会性别的身
分认同(gendered identity)与性化的身体(sexualized body)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令
我感到困惑不已,而这两者经常是未被充分表述并且缺乏自我反省(self-reflexivity)的。

从本质上来说,打工妹的身分认同政治产生于工作和婚姻之间的斗争,两者都极力想成
为女性身分认同中的首要因素。两者之间的冲突使女性的生命变得自相矛盾、反复无常并且
支离破碎,这些特征从本质上嵌入于性别化过程之中,并建构出总是去中心的、不稳定的而
且多元化的主体。女性主义民族志学确立了「分裂的自我」(dividual self)这个概念,并且
指出主体——无论是西方主体还是非西方主体——总是分裂的、破碎的、流动的、多元的
(Moore 1994;Strathern 1988,1991)。
「女性」这一范畴从本质上就是去中心的、不稳定的,
并且是标示着差异的一个场域,它难以被某种描述性的身分认同所总结或者概括。正如
Judith Butler 和 Joan Scott(1992,15-16)所言,
「女性」一词成了一个永远开放并不断被重
新意旨的场域。性别、性,以及身体都好像在特定的权力与论述模式中有着其自身的局限性
和实质性,它们可以自行地被虚构、表述,以及建构。

正是这些对性别、性,以及身体的批判(亦被称之为政治解剖学)为我在工厂中的民族
志研究提供了最伟大的洞见(Foucault 1978)。工厂机器的微体权力(bio-power)感兴趣的,
不仅是将普通的身体,而且也是将特殊的具有性的身体——女性身体——塑造成为符合工厂
纪律要求的劳动身体。48 在本章,我将尝试将工厂中的政治解剖学过程与女性身体的性化过

87
程,以及多重女性身分认同的获得过程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些纵横交错的过程必须被放置
于一个更加广阔的历史情境——中国的家庭与工作史——之中去加以理解,这个历史情境为
微体权力与身分认同政治之间的对抗、交涉,以及女性生命的呈现、抗争与变动提供了场域。
在急剧变迁的中国社会,在社会论述、消费主义文化,以及日常实践等三者的共同作用之下,
性别化的冲突过程,以及反常作用在被性化的身体之上被展现出来。

5.10 渴望性主体

在《深圳人》、
《女报》、《打工妹》
,以及《外来工》等通俗杂志上,关于打工妹的故事
数不胜数:这些故事的比喻、暗喻、片段,以及情节主要是围绕打工妹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
命运沉浮、性观念的改变、爱情、婚姻,以及成为现代人的渴望等内容而展开。这些杂志塑
造出众多生动鲜明并且迥然相异的打工妹形象。这些打工妹故事的情节并不排除夸大其词与
特例的存在,在故事中,打工妹们经常被描绘成性的主体,她们远走他乡不仅是为了找工作,
而且也是为了寻找爱情和男人。她们在故事之中的角色经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并且心中充满
着「真」爱难寻的痛苦。除此之外,与传统中国女性形象的被动与顺从相比,这些故事中的
打工妹们追求爱情的态度却是积极而勇敢的,这为中国女性的主体性注入了新的内涵。在某
期标题为「特区无暇顾及打工者的爱情」的《深圳人》(1994)中,刊登了以下几则小故事。

一个男组长和十个流水线女孩儿

萍到包装组上班的第一天,她说:
「这个男组长真英俊啊!」她前后在六间工厂打了两年
工,还是第一次碰上个英俊的男组长。萍的话使同一条线上的另外九个女孩儿感到了威胁,
因为这个组长早就成了这九颗芳心中的白马王子。

组长是广东人,大学没有毕业就出来工作。他身高一米七二,不胖不瘦,皮肤白晰,带
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既成熟又有点害羞的样子。他干活很利索,说话很温柔;他对十个女孩
子不偏不倚,一视同仁,不会和任何人说一句多余的话。需要批评的事情,他会批评所有人;
需要关心的时候,他也会关心每个人。

同一时间里,十颗爱的种子被撒下了。大胆的人会给他写情书、送礼物,而腼腆的人则
把对他的爱愉偷藏在心底。十个女孩子之间展开了一场公开的爱情战争,严重影响了生产。
组长终于因为无法处理好这件事,最后被迫辞职离厂。他走了,没有给线上的女孩子们留下
一句话。

一个管工和六个打工妹

管工阿赖又矮又不爱说话,因此和公司里的其他男孩子简直没法比。他虽然只有 22 岁,
但是因为他从早到晚拼命工作,所以工人们都叫他「老男孩」或者「工作狂」。

然而工厂里的六个漂亮女孩子却都爱上了他。她们都写情书给他,盼望他的回音。但是
他什么也没有说,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似的。星是工厂里最漂亮的女人,虽然她写给阿

88
赖的信也没有回音,但是她却没有像别人一样灰心,而是继续写信给他。为了能够引起阿赖
的注意,她每天都第一个到车间,并且努力工作提高产量,然而他却依然毫无反应。

最后星终于绝望了,她觉得自己无法再去面对阿赖。于是她辞去工厂的工作,到一家五
金商店做售货员。但是管工阿赖经常来这间商店买东西,于是她又辞掉了这份工作并写信给
阿赖,说她要去一个让他再也见不到她的地方。后来她在一间大酒店里找到了一份当服务员
的工作。然后不幸的是,每个星期日管工阿赖都会和老板一起到这间酒店吃早餐,他们又见
面了。她无处藏身……

于是星又写信给他说:
「你不爱我,我不能再见到你。我必须走。」最后她离开了这个城
市。

勤杂工和女主管

对于来自广西的男孩子小涛来说,能在工艺厂找到工作并不容易。他是个勤杂工,负责
打扫车间和厕所,搬运材料和产品。他的工资比其他人低,经常感到很自卑。然而,俗话说
得好,傻人有傻福。他收到了一封情书,是厂里最有名的生产主管陈小姐写来的。

面对陈小姐的求爱,小涛感到自己心跳加速,难以置信。最后在陈小姐连续几封情书的
进攻之下,他终于投降了。

他们租了一套公寓同居了:陈小姐扮演着养家者的角色:她负担小涛的所有支出,而且
还帮他定期寄钱回老家。……

小涛无论如何都无法相信自己找到的「爱」。为了拒绝「吃软饭」,他悄悄地不辞而别,
热情而真诚地爱着他的陈小姐哭成了泪人儿。

所有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对性爱充满渴望的女性主体:她们对爱情的表达和追求远比
男性要积极主动得多。在传统的论述中,女性依然被描述成被动地等待着男性来俘获的性客
体,而大众文化则更倾向于塑造年轻而现代的职业女性形象,让她们在对传统两性关系的挑
战中扮演积极角色。中国年轻的农村女性们不再守在家中等待父母或媒人,来安排或决定自
己的命运,相反,在这些故事中,她们鼓起勇气走出家门,离开农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
和生活。「你的身体是你自己的」,
「紧紧抓住爱情」,以及「掌握自己的命运」等诸如此类的
隐含资料透过大众文化被传达出来,并且已经成为现代女性生活的座右铭。从表面上来看,
这些「解放的」思想激励了女性挑战传统生活模式,以及父权制家庭制度,然而这些思想却
也同时被现代性的霸权计划,以及为私人及跨国资本创造「自由」劳动者的权力机器所操纵
和利用。

89
6 性与性化身体的泛滥

与其他出口加工区一样,深圳在劳动力使用上也存在女性化倾向。这种女性化倾向经常
会被联系到女性空间与女性权力的再议工程(project of renegotiating),以及一般意义上的性
与性别的重新想象政治。这些更大的论述和政治为颠覆传统的规范和价值观提供了新的元
素,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女性被压抑的能动性再次被新的权力模式所征服。我看到当代中国已
经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景象,到处滋生充斥着性话语(sex talk)、性论述,以及消费主义
化的女性形象(Evans 1997)。性的标志比比皆是,令人感到似乎置身一个鲍德里亚式
(Baudrillardian)(1993)的世界,女性的身体被膜拜和商品化到如此彻底的程度,以至于
只有一大堆符号保留下来。报纸、杂志、海报、小说封面、挂历甚至严肃的学术书籍上都可
以看到裸体、色情画,以及各种各样性感并充满诱惑力的东西方女性肉体形象。在深圳与中
国其他城市的很多街角上都可以看到一些广告,告诉经过的路人们有某些家传秘方、偏方可
以医治某些性病。性、暴力、失控的性欲,以及婚外情等内容充斥于小说、录像、电影、电
视、绘画,以及其他可视艺术形式之中,所有现代舞蹈的表演都集中于展现「性化的身体」
这一主题。Elisabeth Croll 对中国进行了十几年的田野研究之后,她指出:

因此,改革时期的标志是一种对女性化形象与呈现的新偏好,首先关注于外表和装饰。
很显然,改革时期与革命时期的最大不同是对消费、消费品及其风格、颜色、质地,以及品
牌等方面的新偏好,所有这些共同作用,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消费者欲望——的产
生。……对商品与生活方式的新偏好带来了人与物之间的新关系,因此对人的阶层界定不再
像从前那样主要根据其阶级出身或者所从事的职业,而是根据其拥有的物品或者价值,因此
身分认同变得更多是与其生活方式而非阶级标签联系在一起(1995,151)。

在改革的中国,对女性身体的全面兴趣被全能的消费者欲望所唤醒,消费者注视的目光
不仅要求性感,而且还要进一步性化。与生产的权力技术相比,消费的权力技术想要创造出
的不是驯服的身体,而是充满性欲的、挑逗的、放荡的女性身体。荒谬的是,就在资本和权
力在全球化时代对中国女性的身体进行管制、扭曲和压制的关键时刻,中国社会对女性主义
政治的召唤(李小江 1988,1989),却遭际了性与性别政治的花招(political maneuvers of sex
and gender)。曾将中国人的身体假定为温和而顺从的论述被颠倒过来,这不仅是为了生产权
力的应用,同时也是为了消费资本的需要。现在,中国人的身体必须是足够精力充沛的、性
化的、诱人并且解放的,这样才能释放出其所有的性冲动。从 80 年代中期开始,深圳的夜
生活日益丰富,夜总会、卡拉 OK、酒吧,以及发廊等遍地开花,夜生活的最大标志是纵欲
无度,尤其是对女性肉体欲望的放纵。甚至连那些女工居多的工厂,如制衣厂、电子厂、鞋
厂和玩具厂等,也经常在通俗杂志或小说中被称之为「桃花源」。 「桃花源」一词令人联想到
一个充满性、爱与快乐的女性世界,然而事实上,这个词如果不是男性至上主义者,追求性
欲对象的隐喻,便是男性主义取向的。到处都是年轻女性的工厂,对于男人来说或许是桃花
源,但对于女性来说——至少对于流星厂的女工来说——却绝不是一个充满快乐和幸福的世
界。

90
Foucault(1978,154)尤其精辟地指出,肉体绝非预先的设定(preset)
,而是为了创造
出单一的性生活模式(modality of sexuality)而在性论述中被「赋予性别(sexed)」的,其
自身是权力、论述,以及愉悦等三者具有历史性的特定组织形态的一种效应。一个人不是因
为其拥有身体而获得性(sex)而是由于拥有某种特定的性观念,因此才获得了某种特定类
型的身体。身体模式当然只是性的一个结果,而非性的起因,性是在一组特定的社会规则和
权力关系中被建构出来的。

性话语在工厂中也非常盛行。工友们经常警告我千万不要去发廊或酒店,尤其是规模小
的那些,因为那些地方经常是进行「不正当」性交易的场所。在工人们的眼中,被称为「北
妹」的北方女孩子是从事卖淫的身体,与打工妹这个劳动的身体截然不同。49 据说,年轻漂
亮的北方女孩子(她们所来自的地方被着重强调,然后被贬低)会在酒店里独自等待和寻找
男人。她们会在深夜打电话到酒店客人的房间里推销「特殊服务」。相比于工厂中纯粹而具
有生产性的打工妹,「北妹」这个意指中国女性倒错性身体的词语,则具有更加卑贱但却反
叛的意味。北妹们更加年轻纯洁、更加新鲜稚嫩,因此她们更容易激起男人的性欲和渴望,
更容易扰乱父权制社会的秩序。对于女工们来说,即使北妹们受压迫的境况比她们还要悲惨,
她们也不会将「北妹」视为自己的同类。姐妹这个统一体仍然是高度隔离和排他的。

在性交易过程中,「北妹」中的南北地区差异被再一次生产和再生产出来。性别不仅被
打上了男女不平等的烙印,而且也被刻上了南北方经济差异的标记。性工作者们自身之间也
存在着层级分化:来自较富裕地区的人要比来自较贫困地区的人的标价更高。女性之间的这
些差异性再次表明,将女性作为普遍范畴来进行讨论无疑会弄巧成拙。身分认同政治总是差
异的政治。这些主体应该被视为权力的结果,是通过意旨、分化,以及外化等过程使其自身
成为可能的论述构造(Butler 1990)

开放中国的这些「性感的」画面令我不禁发问:全球资本特别需要性化的主体吗?显而
易见,无论在城市还是乡镇,私人和全球资本所到之处都会出现性交易和性论述的大量繁殖。
从 90 年代初开始,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城市中一次次地发起扫黄运动。官方论述依然大力提
倡规范的性活动模式。正如 Harriet Evans 所言,国家关于性主题的论述很大程度上是对变迁
中的民众信仰与实践的一种回应。国家永远不会失去对个人的性行为,以及婚姻行为进行管
制的兴趣,尽管已经不再具有效力(1997,156)。随着意识形态的失效与过时,中央政府保
卫中国社会「贞操」的失败太过明显以至于视而不见。而地方政府则要忍耐得多,因为它们
看到性产业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南方一个镇政府的干部曾经公开对我说:「没
有性、没有录像厅、没有夜总会、没有发廊、没有饭店、没有酒店,就没有钱!」性将整个
经济活动的链条串联起来,就好像腐败相对于中国政治生活的作用一样。没有性就没有钱。
在当代中国的性论述中——无论是官方的,民间的,抑或是两者混合的,都在试图努力把握
和创造现实,而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真实再次变得更加虚假。

6.1 召唤性主体

对于私人和全球资本来说:「性化主体」对于创造现代性工程似乎至关重要。资本的政
治技术包含一系列社会分化与层化的手段,其中,性的差异是管制的主要目标之一。正如我
在前面曾指出的,打工妹与毛泽东时期的无性主体「工人」形成对照,它涉及到劳动身体的
性化过程。「妹」一词专指年轻女性或女孩子。深圳,以及其他经济开发区中劳动力女性化
的迅速增长趋势清楚地表明,基础的产业工人,尤其是廉价的非熟练工人大多数是女性。尽
管产业工人中也包括男性工人——打工仔,但是正如我们将看到的那样,在工厂的劳动性别

91
分工中,一旦需要他们,往往会将他们安排到与女工不同的工位上。因此在后社会主义中国,
劳动力不再被当成是非性化身体,而是被视为性别化主体,这个主体更多是将自身呈现为一
种「性的存在(sexual being)」而非「阶级存在(class being)
」。

以这种方式对劳动身体进行性化是资本而非国家的工程。只要将毛泽东时期的「工人」
与当今的「打工妹/仔」这两种主体进行一下比较便可以理解。在社会主义劳动关系中,
「工
人」的性别差异是隐性的、多余的。女性被带入轻工业、重工业及军事工业等「男人的世界」
之中。在社会主义中国,官方话语始终宣称女性支撑着「半边天」,男性能做的事情女性也
同样能做。在官方的管制实践中,通过宣传与制度化安排,性别差异被淡化得毫无意义。但
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解体,随着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破产,工人主体正在逐渐消失,
甚至在日常论述中这个词语也变得过时,尤其是在中国南方。平凡而单调的工业世界中的劳
动力一定要被性化;劳动力的性别必须要被再造和管制,而不再需要遮遮掩掩。

不难发现,对于具有性的身体的管制是流星厂劳动力管理的基础。由于车间是一个年轻
女性们的世界,她们几乎占据了装配作业中的所有工位,因此对于高层管理者、管工,以及
组长们(大多由男性担当)来说,管理工人成了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没有一个管理者(无
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认为打工妹是逆来顺受、容易管理的。我经常听到管理者们抱怨女工不
守纪律。事实上,「服从」需要在管理者的日常话语中被不断地进行表述和重述(经常伴随
着对女工所应具有的女性身分认同的想象),以强化对劳动力的控制。以下是我所记录的一
些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用来召唤性化身体的话语。

顺(C 线管工)
:梅,你是个女孩子,怎么能这样跟我说话?你爹妈没有教过你怎么做
个女人吗?你跟你爸爸也这样讲话?

宏(经理助理)
:粗声粗气的,你还想不想把自己嫁出去?规矩点儿!你毕竟是个女孩
子家。

李(A 线管工)
:姑娘,你有没有长耳朵?让你做什么从来都做不好,心都跑哪儿去了?
跑情人哪儿去了吧?

何川(B 线管工):看看你自己,像个男人婆,你就不能学学做个女人?

诸如此类的话语在车间里经常可以听到,特别是在工人纪律必须要抓紧的时候。尤其有
趣的是,在管理者们眼中,女工们的女性身分比她们的劳动者身分更加重要。当劳动控制一
出现问题,性别规范就会被提出来。工人们经常被人提醒她们的女性身分——「你是个女孩
子」。在女孩子变成女人的过程中,她的行为应该符合文化的要求:恭顺、服从、勤劳、温
柔等。以上话语的潜在含义是:「你是个女孩子,你应该服从你的上级,按照他的吩咐做事。
你是个女孩子,你不应该大声说话来顶撞你的上级。你是个女孩子,你将来要嫁人、侍侯人,
所以最好训练自己该如何行为得体。你应该好好对待工作,因为你将来需要照顾家庭。作为
一个女孩子,你将成为一个女人,成为男人的妻子和母亲……」。

这些女性特质的归因造就出一个女人,管理者对女工行为的管制当然不是出于对她们将
来的关心。相反,为了将她们塑造成为驯服的劳动力,管理者们利用她们作为妻子和母亲的
将来作为借口。正如 Judith Butler(1993,1)所言,
「性/性别(sex/gender)
」不仅具有规
范的功能,而且还是创造出受其控制的身体的管制实践的一部分,即「性/性别」的管制力

92
量是一种创造性权力——创造出受其控制的身体的权力。

同样有趣的是,在警告工人的时候,男性化特质被放在一个对立的、被贬斥的位置上:
「你不要像个男孩子似的,男孩子又懒惰又讨厌,粗心大意,举止粗鲁。你这样的话,小心
嫁不出去!」因此男性化被表述为一种对立的、次等的性别属性,要想成为一个好女人或好
工人则不应该具有这些属性。用 Bulter 的话来说,主体是「通过外化和鄙弃这两种力量而建
构起来的,在主体之上创造出一个建构性的外在,一个需要鄙弃的外在,这个外在终究由于
对自身形成的否定而「内在于」主体之中(1993,3) 」。

尽管男性化被假定为与打工妹的自尊及自我认同相矛盾,但似乎拥有话语权的人往往不
受性别压制。当管工何川训斥工人的男性化行为时,好像完全忘记了自己就是男人。这些话
听上去那么自然,以至于没有人会怀疑好女人与好工人之间相关的合理性。论述的权力不仅
无处不在,而且难以捉摸。掌握管制权力的人处心积虑地在其谴责对象中制造紧张——作为
女孩子,如果她做事像个男孩子似的就应该感到羞耻。正如 Marlyn Strathern(1988,19)
所说,分裂的个体经常被视为个体的全部,而且一个人只能选择或被迫选择做女人还是做男
人。

个体内部不允许存在内在矛盾;女性化和男性化作为人类的基本二元对立被创造出来。
对于女工们来说,与其说她们在乎自己能否结婚,毋宁说她们更在乎自己是否符合一个理想
女性的标准。当女工被管工或组长攻击其性特征(sexuality)太过男性化的时候,她们往往
没有任何反击的余地。她们被迫恐惧自身出现任何意味着性别模糊或倒错的迹象。因此性别
成为规训和自律的一种手段,女工的性别意识被唤醒以使其学会自我监督。女性化不仅被想
象、被刻画,同时也被自我所渴求,而且它所影射的他者正是其对立性别——男性(Irigaray
1977,25)。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打工妹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权力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被自身
所渴求的客体。

6.2 性别分工

女性特质(femininity)通常使人联想到好工人的表现。但是流星厂的女工们非常清楚
在工厂内部的金字塔形层级体系中,次等性别是女性而非男性。尽管她们可能并不完全理解
在日常的规训实践中她们的女性特质是如何一次次被表述、想象和策划出来的,但她们却很
清楚劳动分工是严格按照性别差异进行的。工厂的 500 多名工人中约有 75%为女性。装配
生产线上以女性为主,她们被安排从事各种工序:插件、上螺丝、滴胶、焊锡,压模,测试,
质检,以及包装等。而男性则担任监督和管理她们的工作,例如管工、主管和经理等。流星
厂是个女人的世界,但却不是为女人而存在的世界。虽然她们经常被提醒「不要做事像个男
孩子似的」,但是拥有权力和地位、享受更高工资和福利待遇的却恰恰正是男性。女工们不
得不面对规训论述、日常话语,以及制度化权力所共同建构出来的这些矛盾现实,而它们从
本质上是分裂的、自相矛盾的。

性别像一条分水岭将管理人员与装配工人的世界严格分开。构成管理层的并不完全都是
男性,而是男性,以及男性化的女性。在女工们眼中,高级管理层是一个充满男性特质的世
界——冷酷、深奥而且遥不可及。尽管有两名经理和三名主管是女性,但是她们都被当成男
人或「像男人般有能力」的人。总经理周先生,以及四名经理——工程部李先生,生产部吴
先生,质检部邓小姐,以及物料部的任小姐——等五位高层管理者都是香港人。流星厂与中
国的其他大型外资公司一样,最重要的管理职位不会任命大陆人担当。总经理周先生是流星
厂的创始人,他给人的印象好像一位严厉而强硬的父权制家长,在工厂里,他是一位高高在

93
上的权威人物。周先生很少在车间里出现,除非是在陪同外国客户代表参观工厂的时候。倘
若周先生自己亲自来到车间,便意味着一定出现了什么严重的问题。

李先生是一位在香港土生土长的专业人士,他 50 多岁,普通话讲得不太标准。李先生
主管的工程部的成员主要由大学毕业生构成,因此在女工们眼里,李先生是个比较令人尊重
的专业人士及知识分子。吴先生大约 40 岁左右,是 1987 年从大陆移民到香港的新移民。吴
先生属于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他被聘请到生产部经理这个重要
位置是因为他的特殊背景。据吴先生介绍,生产部有 350 名工人,是厂里最大的一个部门,
因此也是公司的核心部分。所以公司要求这个部门的经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不能是大
陆人;二、精通如何管理大陆工人。有一天吴先生对我说: 「老板们觉得我是中国经济方面
的专家,应该懂得如何控制大陆工人的心理。 」吴先生从南京大学经济学系毕业后,最初是
在南京的一家国有企业做会计。1985 年他被提升为企业的党委书记。他选择离开中国大陆,
是因为那里的地位和权力都不再能够满足他。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标准,他移民到了香港。

邓小姐被聘为质检部经理,或许是因为她看上去像个男人,而且足够精明强干。工厂里
盛传她是个同性恋者,关于她的闲话简直多到无法控制的地步。人们在她面前称呼她为邓先
生,背后则叫她「男人头」。任小姐是个坚强的母亲,她放下香港的丈夫和儿子独自到深圳
工作。和其他香港职员一样,她只能每个星期六下午离开公司回香港与家人团聚,而星期一
一大早必须赶回深圳上班。周先生告诉我,他更愿意在香港请男性来流星厂担任管理职位,
因为他们的家庭负担相对比较少:而女性,即使像任小姐这样坚强仍然会把家庭放在第一位。

对于女工们来说,工程部是个令人产生幻想和渴望的地方。工程部的所有人,包括工程
师、技术员、作业分析员,以及机械师等都是男性。他们看上去年轻、英俊、彬彬有礼并拥
有专业知识。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通常拥有城市户口,因此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女工们渴
望能够摆脱农村生活的贫困,并能够在社会阶梯中向上流动,而工程部的男性恰好满足了女
工们的这些幻想。如果某位工程师和某位女工一起出去吃饭或者看电影,那么这件事马上就
会成为工厂里的热门话题。然而在日常斗争中,女工们有时候不得不与这些拥有权力并负责
曰常生产的男人们相对抗,这就给她们的性幻想增添了一些矛盾的感觉。电子工程师的工作
是设计装配线运作,以及决定每道工序的操作流程。作业分析员的职责是研究和决定生产线
的时间、速度和报酬比率。技术员和机械师主要负责传送带,以及所有机器和工具的保养及
维修。工程部的人员将命令,以及生产设计传达到生产部,然后由生产部具体落实到日常生
产运作中。

生产部经理吴先生的手下设有两名经理助理——田和沈——分别负责生产线和锡焊室
的管理。田和沈都是来自城市的大学毕业生,拥有女工们所不敢奢望的大学文凭。由于车间
生产实际上由田和沈直接控制,因此对于线上的女工们来说他们拥有最高的权威。很显然,
男性控制着整个生产过程,他们下达命令、决定工作速度,以及女工们的工资报酬。在工厂
里,从来没有人会因为男性权威而感到愤愤不平,因为性别差异被城乡差别和教育程度差异
所掩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尽管女工经常会针对男性权力自发地展开短暂的反抗,但是似
乎难以组织发起对工厂男性权力的根本挑战。

尽管生产线上的操作工多为女性,但她们也并非一个同质性群体。操作工共分为三个级
别:初级操作工、二级操作工和一级操作工。其中初级操作工专门从事一种工作;二级操作
工至少胜任三种工作;而一级操作工则几乎胜任所有工作,她们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在各种不
同工位之间流动。有些一级操作工被称为「飞人」,她们接受过所有工序的培训,当有人因
故离开工位的时候,
「飞人」可以被调派到任何工位上进行顶替。「飞人」通常被认为是能干、
富有经验并且敢于表达意见的,大多数的组长助理都是从「飞人」中选拔出来的。有一次我

94
问田为什么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男性,他回答说:
「从线上女工中很难找到合适的人做领导。
虽然她们聚在一起的时候特别爱讲话,但在工作中她们都太腼腆,不敢批评别人。

虽然生产线并没有完全将男性排斥在外,但的确有超过 90%的工位由女性从事。一般
来说,装配微型电子零件通常被认为是女性的工作,因为它需要耐心、细心、目光敏锐,以
及手指灵活。流星厂的管理者们经常强调在实际工作中劳动力并不是完全服从管理的。尽管
高层管理者倾向于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加顺从、细心、灵巧而且可靠。但是更加接近真实车间
的中层管理者们却经常持有不同观点。

图 6:流星电子厂的性别分工

(根据 1996 年 5 月的资料作成)

公司总经理
(1 名男性)

经理
(2 名男性,2 名女性)

电子工程师 经理助理 厂长
(6 名男性) (3 名男性) (1 名男性)

电子技术员 主管 秘书
(8 名男性) (2 名男性,3 名女性) (1 名女性)

机械技术员 管工 会计
(6 名男性) (4 名男性,8 名女性) (1 名女性)

杂工 组长 文员
(9 名男性) (28 名女性) (12 名女性)

操作员 厨工
(284 名女性,15 名男性)(1 名男性,2 名女性)

质检员 清洁工
(72 名女性,4 名男性) (5 名女性)

焊锡工和检测员
(46 名女性,6 名男性)

包装工
(8 名男性,6 名女性)

物料搬运工
(9 名男性,15 名女性)

95
由于工作中存在性的分隔(sexual segregation),因此建立于层级分化基础之上的工资制
度也就同样对男性更加有利。在流星厂,男性的工资通常比较稳定,在工人中,男性的平均
工资比女性高 30%。此外,通过工厂的制服和工衣,所有的劳动个体被贴上标签并被带入
性的等级世界(world of sexual hierarchies)
。处于不同工位上的男性和女性,其制服和工衣
的款式及颜色都有所不同。 「颜色管理」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工厂管理实践,即通过颜色来区
分工位、地位,以及权力。除了总经理之外,所有人——包括经理、办公室人员、现场管理
人员,以及工人都必须按照要求统一衣着。

但是,穿制服的人与穿工衣的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工程师和技术员必须穿白衬衫,
男主管穿蓝衬衫,女主管则穿蓝色套装。衬衫和套裙作为制服被工厂正式认可,是管理层权
力的符号象征。尽管车间的管工和组长有时也被视为管理层的代表,然而他(她)们的着装
却不是制服而是工衣(尽管其工衣颜色与操作工有所区别) 。管工和组长的工衣为黄色,而
操作工的则为蓝色和白色。质检员的工衣为白色,象征其地位比穿蓝色工衣的操作工稍高一
些。因此,制服与工衣仿佛一条分界线,将管理者与工人、男性与女性、控制者与被控制者
区分开来,而性别等级(gender hierarchies)在制服和工衣的遮掩下被隐蔽地揭示和呈现出
来。当女工们穿着蓝色工衣在车间里工作的时候,她们都会开始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发觉自
己的性别低人一等,身体亦遭到贬抑。

6.3 性倒错的身体(perverted bodies)

不管怎样,将打工妹视为驯顺而服从的社会性身体不过是一种霸权的想象:尽管这种想
象足够强大,然而在真实生活抗争中的事实却总是恰恰相反。作用于女性身体之上的权力技
术经常会弄巧成拙,有时候甚至是无能的。当工厂的规训程序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对肥仔的性
的身分认同进行吸收同化,并皆以失败告终的时候,「无所不能」的权力与话语模式的「无
能」被彻底展露无遗。肥仔是个经常让管理者感到头痛的工人,她拒绝将自己女性化并且公
然地表现出男子气概。肥仔喜欢抱打不平,看到不合理或不公平的现象,她马上就会站出来
表示不满并表达个人意见。线上的组长和管工们都很讨厌她,但工人们却都非常喜欢她。肥
仔干活比其他人快,看到其他工人面前工作堆积的时候,她总是会热心出手相助。肥仔几乎
从来不请病假,相反,一旦有其他女工出现经痛或者其他身体不适的症状,她总是会帮忙将
其送到休息室或者医务室。人们通常认为男主管接触女工身体是不适当的,尤其当女工处于
经期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肥仔在生产线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性的管制对于她根本不起
作用。这并不意味着规训程序对于她的行为管制完全失败,只不过要想管制她的行为,规训
程序就必须采取其他策略。

图:流星厂宿舍里正在排队打热水洗澡的女工。

尽管肥仔经常要承受许多闲言碎语的压力,但她依旧我行我素。她说:「我才不介意别
人说我男性化,我不喜欢像女孩子那样羞羞答答、大惊小怪、而且动不动就发出尖叫。」肥
仔更喜欢和男孩子交朋友,她经常和男工们一起出去看电影或录像,而且看的往往都是暴力
片或英雄片。尽管闲聊是女工们工作之余最普遍的一种休闲方式,但对于肥仔却毫无吸引力,
她总是觉得女人太爱说闲话而且太过啰嗦。而另一方面,车间里的女工们都把肥仔当成男人,
每当需要帮助的时候就会向她求助。在肥仔身上,身体、性,以及身分认同并非一一对应;

96
无论她的身体还是性都无法将其性的身分认同合理化。她的性的身分认同虽然尚未分裂,但
却充满矛盾,并且有些异样(Moore 1994)

6.4 女工打架

打工妹的理想型构造是温顺的女性化身体。然而有一天,在亲眼目睹了下面这一幕可怕
的场景之后,这个理想型构造在我的头脑中被进一步颠覆和粉碎了。

这是一个冬夜,刮着风,很冷。10 点钟加班结束后,我和肥仔一起拖着疲惫不堪的身
体,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肥仔说她会去帮我排队打热水洗澡,让我先到床上休息几分钟。我
们每天晚上都会因为洗澡问题而进行思想斗争,尤其是天气冷的时候。如果决定洗澡,那么
就必须去排队打热水,有时候甚至要排一个半小时。宿舍楼的走廊尽头有一间锅炉房,里面
有一个很大的锅炉,锅炉房在每晚 10 点到 12 点之间供应热水。由于热水定时供应,因此女
工们经常会帮助亲戚、朋友或者同乡去排队打热水,有时候甚至会有人拿着四、五个水桶去
排队。插队当然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而且总是会伴随着争执和吵架。总之,这里是一个战
场。

进了宿舍大门,我和肥仔直接朝锅炉房走去。很远就听到锅炉房里传出争吵声,我猜想
一定又发生了争执。肥仔喊道:「打架啦!有人打起来了!
」我们跑过去一看,只见两群女人
厮打在一起,我见到一个女人愤怒地打了另一个女人一个大耳光,而被打的那个女人则死死
揪住对手的头发拼命进行还击。肥仔试图挤上前去拉架,却被一个身材瘦削的年轻女人用力
推到一边。我被这眼前正在发生的暴行吓呆了,站在那里动弹不得。

当晚,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思忖着女人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暴力行为。我一直
认为暴力是男性特质的,换句话说,它应该只属于男人,因此打架应该是只有男人之间才会
发生的行为。但是这场女人之间的激战却改变了我的看法。追问她们为什么会像男孩子一样
残忍而好斗似乎很愚蠢,质疑「人性」也同样没有什么意义。当人被迫要生活在一个紧迫的、
非人性的环境之中时,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还能够忍耐多久。猜疑、争吵甚至打架都是发泄
不满的方式,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遭受压抑的人们来说。对主体产生作用的是外界环境。假
如我返回到主体「内部」,返回到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的「本质」之中,那么意义何
在呢?暴力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像,它嵌于特定的历史与社会情境之中,从本质上经常是被
性别化的,但是,它却从未被在性的意义上被指定过(sexually prescribed)

第二天,参与打架的女工全部被解雇了,工厂并没有深入调查打架事件的谁是谁非。总
之她们都违反了工厂纪律,她们都必须牢牢记住这个事实:她们的行为有失体统,完全不像
女孩子,更像是不守规矩的男孩子或者动物。反叛的身体受到了惩罚,她们再一次在性与性
别的论述中受到了规训。

6.5 女人们的谈话

接下来连续几天晚上,女工们在宿舍里都在谈论锅炉房的打架事件。每天晚上十点半左
右通常是女工们的闲聊时间。由于女工们每天从早到晚都要在沉默中工作,因此谈话成了工
厂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每天晚上,女工们一洗完澡,就会和自己的亲戚、朋友或者同乡
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儿,这种情景在宿舍楼里随处可见。我经常听到男人抱怨说「三个
女人一台戏」。
「七嘴八舌」这个成语经常用以形容女人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状态,这个

97
充满贬义的词汇公开表达了男性试图让女性保持沉默的权力和欲望。长期以来,女人之间的
谈话一直被视作对父权制秩序,以及管理秩序的威胁(Spencer 1980)

一到晚上,女工们谈论管理者;交换人事政策上的资料;讨论谁又因为违规而受罚,谁
又交到了男朋友,以及谁总是和女人搭话令人讨厌等。她们谈论性、谈论生孩子、谈论家庭,
有时候也会抱怨食堂的伙食。因为我会讲潮州话,所以有时候会加入潮州女人的谈话。有一
次,几个潮州的年轻女工一起围着两名 40 多岁的潮州厨工抱怨工厂的伙食。

「阿姨,你觉不觉得我们食堂的东西太难吃了?」
,其中一个叫兰的潮州女孩儿问道。

其中看上去年轻一些的厨工马上回答说:「姑娘啊,我也不想让你们吃那么差的米啊,
但是我有什么办法?我已经尽力伺候你们了。

「但是阿姨,饭菜都馊了,我看就是拿去喂猪,猪也不会吃的!」兰继续说道。这时候
另外一个看上去年纪大些的厨工阿金打断了兰的话说道:

「喂,姑娘们,不要说话这么难听,会遭报应的。你们还年轻,从来就没吃过苦,没经
历过困难时期。60 年代闹饥荒的时候,我们连野菜和树皮都得吃!
」厨工阿金的语调很伤感,
为了说服这些年轻人,她讲起了自己在困难时期的经历。

「哇喔!阿姨,你说的事情也太可怕了,但是现在时代不同啦!」童童打断了阿金的话
说道。

「你们都太懒了,生在这个年代太幸福了。你们根本不知道过去的女人有多苦。你们现
在穿漂亮衣服,自己能赚钱,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我们年轻的时候谁能像你们这样?我们连
做梦都没敢想过离开家,离开乡下。女人是要守在家里的,煮饭、做家务、嫁人、生儿子。」
阿金一连串儿的话把所有人都逗笑了。她也感到轻松了一些,于是继续向这些女孩子讲述「女
人的苦日子」。

「你们还不懂做女人是怎么回事,没吃过苦你是不会明白的。你们呀,前面的路还长着
呢!你们以为将来嫁了人就会幸福。但是到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其实很孤单,那个家是男人的,
不是你的,永远也不会属于你。你婆婆会成天盯着你,挑剔你,连你丈夫也帮不了你。而且
如果结婚两年你还不下蛋(生儿子),你就知道什么样的日子在等着你了。村里人就会到处
说你的闲话。……等你肚子大(怀孕)了,又要忍受十月怀胎的痛苦,还有生孩子的时候,
那真是疼啊。……你们还年轻,那种疼你们根本想象不出来。简直疼死人,疼死人,但每个
女人都能熬过去的,这就是女人的命啊。你们永远都不会懂的。」厨工阿金「兴致盎然」地
叨咕着。

「哎呀哎呀,阿姨,你们那个年代早都过去了。现在我们可以随便从家里跑出来打工啦!」
童童一副乐天派的样子。对于年轻女性来说,进城打工经常被视作可以取代结婚的一种选择。
但是对于已婚女性来说,离家进城打工只能是暂时的逃避,她们作为妻子的性别角色并没有
发生改变。

「你说的都是孩子话。你老了怎么办?工厂还会要你?女人始终是属于家庭的!你们都
不相信我的话?是不是?」阿金感慨地说。

在工厂里,女性受压迫的历史,以及不幸的生活遭遇是女工们的主要话题之一。通过女
性之间的闲谈,充满压迫的女性生活历史(尽管经常是充满想象、夸张,以及冤屈)被口述
给年轻一代(Anagnost 1997)。女性的生活经历经常是被排除在正式,以及官方的文字记载
之外的。在由男性书写的历史中,她们的经历常常被边缘化和琐碎化,甚至被完全忽略,仿

98
佛根本不曾存在过。然而,剥夺女性书写与被书写的权力却无法封缄其口。被压迫者不能发
声是不真实的,女性在父权制的压制之下不能发声是不真实的,仅仅只有一个「连名字都没
有的问题」也是不真实的(Ardner 1975,10)。而最重要的问题是:谁会去倾听她们的声音?
谁愿意在支配与权力的罅隙间侧耳倾听这些被压迫者的窃窃私语?中国的女性历史建构出
漫长的口述历史传统,并借助记忆和想象代代相传(Croll 1995,11-12)。这些女性的故事
有助于解释女性的生活世界,并且可以帮助女性理解其自身的经历。女性之间的谈话是丰富
的文化资本,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各种故事、范例与模式,而且还有一部活生生的系谱,女性
可以从这个系谱中学会如何作为女性主体与自身进行抗争。

6.6 闲谈与说笑

一天晚上,一群来自清远的女工邀我去她们的宿舍喝糖水。她们都在质检部工作。对于
女工们来说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一起吃东西聊天儿了。大家一边喝糖水,一边很自然地谈论
起厂里近期的「花边新闻」,这一次的话题还是集中在她们的部门经理邓小姐身上。

晴首先向大家「报告」邓小姐的近期动态:「我在麦当劳看到男人头和她女朋友啦!

「什么时候?你看到她女朋友?漂亮吗?」其他几个人异口同声地问道。

「上个星期日:我也只看到她的侧面。你们知道,我哪里敢进去。我是隔着玻璃窗看到
的。我估计样子应该不错。她打扮得很时髦,化着浓妆。冬告诉我有一天还看到她们俩一起
在街上走呢!她女朋友好像比她高。」晴回答道。

「我觉得男人头的样子也很英俊啊,你们不觉得吗?」斌说。

「哇噢,有人暗恋上我们的男人头啰!」晴开始取笑斌,其他人也跟着哄堂大笑起来。

斌受到晴的取笑马上回应说:
「你少胡说八道!我怎么会喜欢一个对我们这么苛刻的人?
我觉得她就是因为对人太严厉太无情,所以才会变得不正常。我才不会爱上一个不男不女的
人,你们觉得我会吗?」

大家毫不理会斌的解释继续笑成一团。「为什么不会?她又有钱,又有权,而且还英俊
呢!我敢说如果她看上你的话,我们都能被提升。你就牺牲一下自己吧!」另外一个叫华的
女孩子边笑边说道。

「但是女人怎么能爱上女人?嗯,我是说正经的。两个女人怎么上床?会怀孕吗?」斌
把头转向我,等待我的回答,并且试图将大家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引开。我因为不想介入她
们的谈话,因此只是简单地回答道:「她们可以上床,但是不会怀孕。」

晴接着我的话补充说:「我看到一本杂志上说外国有很多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她
们根本不在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坚持要和对方结婚。」

「太古怪了!同性恋居然也可以结婚。但对他(她)们自己来说是件好事情,对不对?」
另外一个叫珊的女孩子感叹地说。

「但他(她)们不能生孩子多遗憾啊。我觉得一个女人如果没经历过结婚生子,她的生
命就不完整。」斌小声嘀咕着。

「哎呀,斌,你的思想可真是有点儿落伍了。现在的人谁还在乎生不生孩子?自己快乐
最重要!」晴对斌的想法表示异议。

99
「但我还是觉得找个好男人很重要,不是吗?」华问道。

「喂,华,你不是已经有男朋友了吗?你什么时候嫁给他?」斌反问华。所有人又哄笑
起来,华的脸一下子红了。

「我也不知道。我不想太早回家。但是去年回家过年的时候,他家人已经上门跟我爸爸
提亲。上个月我男朋友过来看我的时候,还想说服我跟他一起回家。」华的语气有些尴尬。

「你多幸运啊!一定是上辈子做了很多好事。还有我问你,你结婚前会不会和他上床?」
晴又开始取笑华,所有人又哄笑起来。

华的脸涨得更红了,她马上大声说:
「不会,绝对不会!」

「我爸爸如果知道我在城里和男人有那种关系,一定会打死我的。」文静的珊小声地说。

「我倒是不觉得这有什么错。如果我真的爱他,我就不会介意!」晴抬高了声调,脸上
露出一个淘气的表情。

「天哪,你也太解放啦!」接着,所有人都开始把玩笑的矛头转向了晴,房间里接连不
断地传出阵阵笑声。

性与爱的话题所引发的闲谈、玩笑,以及阵阵笑声就像「糖水」一样,给枯燥而艰苦的
工厂生活增加了几分色彩。闲谈和笑声展示出女工们嘲弄父权制和资本主义秩序的力量,尽
管这种力量依然很微弱。正如 Paul Willis(1981,29)所言,「开玩笑」是战胜厌倦和恐惧
的一种方式,是缓解生活苦难和冷酷的一种方式。很显然,「开玩笑」是对抗劳动异化和资
本侵蚀的武器。女工们都知道性是具有政治性的,而且她们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对其加以利用。
假如一个人愿意,那么和某个管理者建立一种具有性意味的关系便可能使她获得提升或者得
到好处。像劳动一样,性也是虽然属于工人但却会被操纵和吸纳到资本的逻辑之中。在流星
厂,女工与男主管发生性关系的例子并非不存在,但这种性关系却往往为所有局外人所深深
不齿。与男主管约会或者发生性关系,通常被女工们视为功利性行为,而其最终结果如果不
是不幸,便是徒劳无功。

根和静的爱情故事是流星厂女工们的另一个热门话题。根是生产部的一名主管,而静则
是生产部的秘书。女工们经常向我提起静,根据她们的说法,静在与主管根谈恋爱之前只是
一名普通女工,她曾经是位非常善良谦虚的好女孩,但自从她与根谈恋爱之后就变得骄傲起
来,甚至对自己的同乡也变得不理不睬。一位我已经记不起名字的女工曾经对我说: 「你看
她的妆化得多浓,她比谁都厉害。我绝对不会学她,拿自己的身体去换取好工作。」

尽管传言与事实之间总是存在着偏差,但女工们对自己与男性陷入恋爱关系或发生性关
系的担心其实有着真实的社会与文化原因。首先,如果男方是城里人,那么他的家庭就很可
能不愿意接受一名农村女性。第二,如果双方所来自的省份不同,那么女方家也可能反对这
门婚事。因为除非家庭特别贫困,否则谁愿意让自己的女儿远嫁他乡?第三,工厂里有很多
关于女性未婚先孕的传闻,通常的情节都是女方一旦怀孕,男方就会逃之夭夭,从此销声匿
迹,因为现代城市不是所有人都彼此相识的传统村落,它是个匿名性很高的世界。如果男方
一走了之而女方怀孕的事情又败露出来,那么厄运就会随之降临到女方身上。女方会因此而
被公司解雇,失去工作的她同时也不敢回老家面对父母,因此只能独自承受所有的不幸。大
多数女工认为利用身体(性)作为筹码去交换短期利益是不值得的,因为这最终会毁掉自己
的一生。

然而,开玩笑、放声大笑,以及闲谈与其说是嘲弄管理人员的武器,毋宁说是女性对其

100
自身性别主体性(gender subjectivities)的表达方式。女工们通过笑声,心照不宣地交流和
表达着彼此对性、爱情,以及婚姻的看法与观念,并使其女性身分认同趋向一致。女工们在
开玩笑或者一起放声大笑的过程中,更能清楚地表达出自身的感受和情绪,尽管这些感受和
情绪总是存在着相互矛盾和冲突的,例如爱与恨、渴望与恐惧、梦想与焦虑。既有人像斌一
样,认为女人不经历结婚生子其生命就不可能完整;有人像华一样,将婚姻视为女人生命中
的头等大事,也有人像晴一样,可以接受以愉悦为目的的性关系。谈笑之中表现出来的感受
和情绪都是性化过程的组成部分(Hearn & Parkin 1987),正是通过这些方式,女工们共谋
来展现她们被性化的主体。

6.7 消费主义欲望与现代自我

如果「开玩笑」是女工生活中的一种休闲方式,那么外出购物和游玩儿则是在时间允许
情况下的另一种选择。在流星厂,每个月发薪日之后的那个星期天是休息日,女工们在这一
天最喜欢的消遣之一就是到深圳市区逛街购物。我和工友们最常去的地方是东方市场,在那
里服装、鞋、帽子、手提包、首饰,以及化妆品等一应俱全。对于女工们来说,东方市场是
购物天堂,是一个她们可以找到既适合自己又物美价廉的商品的地方。时装店、百货商场、
超市、快餐店,以及咖啡厅等大多是当地人开的,交错聚集在道路两侧。这些西式风格的消
费空间,既能让打工妹们体验一下时尚的生活方式,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她们作为现
代女性进行自我肯定的需要(Yan 1997)。打工妹们在追求「现代性」
,以及力求自身生活改
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消费欲望,她们的消费欲望是在另外两种迫切渴望的驱使之下产生
的:一种是缩小与城巿人之间差距的渴望,另一种是追求现代女性美的渴望,即对大众媒体
与通俗报刊不断想象并呈现出来的现代女性美模式的向往。

在打工妹们努力改变自己的过程中,即使仅仅只是外表变得时髦都会唤起她们的梦想和
渴望。女性作为消费主体的最普遍策略是利用一些时尚点缀来突出其外表。在城市中,「消
费的诱惑」引发出不可抗拒的消费欲望,甚至对于不具有消费能力的人来说也不例外。没有
消费能力并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欲望的力量会驱使她们去梦想、并制造出承诺,以及更多
欲望。当我匆匆忙忙记下以下这段田野笔记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这个承诺对于年轻的打工
妹们的意义。

1996 年 4 月 28 日,晚上

今天晚上我们还是必须上班。收音机开着。没心情工作,我们等待着,幻想着。明天是
发工资的日子。线上的女工们正在谈论发了工资之后去哪里逛街,并各自盘算着需要买些什
么。肥仔想买条新牛仔裤,而坐在我前面的富惠则打算买支口红。她让我帮她推荐几种物美
价廉的牌子。我感到很迷茫……。

在工厂,即使是在工作的时候,女工们也会幻想着消费,这种幻想好像无论情绪如何都
会出现。消费是一个「个体化工程」是由资本倡导并为资本而存在的假设,而打工妹的消费
实践却恰恰与这一假设相反。女工们对于购物也抱有与对工作同样强烈的满足感和挫折感。
消费不仅没有令女工们分化,相反,渴望成为崭新的性别主体(gendered subject)的共同梦
想和欲望反而将她们联结成为一个「集体」。「打扮」也许是这种实践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结束了一天的购物活动回到宿舍后,女工们往往会迫不及待地穿上新买的 T 恤和牛仔裤来

101
展示崭新的自我。城市中众多的购物休闲选择对于已经进城打工 1 至 2 年的女工们来说非常
具有吸引力。晚上女工们经常聚在宿舍里兴致盎然地讨论时装、化妆,以及最佳购物地点等
话题。渴望自我转型,以及改头换面的欲望将她们聚集在一起。

外表的改变对于女工们来说非常重要。正如上面文中所提到的那样,管理人员经常讥笑
打工妹是「粗手粗脚」——卑贱主体身体上的一个象征落后农村的耻辱性标志物。女工们会
花上很多时间将每个指甲都涂上亮晶晶的颜色,使它们看上去更加漂亮。还有一件让女工们
着迷的东西就是美白皮肤的产品。较黑的肤色被认为是农村人在田地里长时间劳作的标志,
很多美容品都承诺可以将她们的皮肤变得白晰。要想成为一个城巿人,首先要使自己看上去
白晰一些,于是美白面霜成为女工们最喜欢购买的商品之一。新的自我形象与新的身分认同
不仅可以梦想,而且还可以通过积极的行动来自我实现。消费实践具有自我形塑技术的功能,
通过消费实践,一个人可以获得重生,可以使土气的外表获得「大跃进」。

6.8 外出购物

一个星期日,五个来自四川的女工,即月、玲、红、琴和萍邀请我和她们一起去东方市
场逛街。我主动提出到那里之后请她们喝咖啡。

从出来搭车一直到逛街,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能强烈感觉到周围人对她们的歧视。由于她
们都讲普通话,并带有浓重的四川口音,因此小巴上的售票员态度很不礼貌地催促她们快点
上车。由于她们的打扮不像城里人那么时髦,因此时装店里的售货员对她们非常冷淡,即使
听到她们询问商品价格也不理不睬。售货员的态度好像是在说:你们这些外来工太穷了,根
本就买不起这里的商品。当我们走进另一家时装店的时候,萍让我用广东话去跟售货员问价
钱。我说:
「如果你们想买什么的话,我就帮你们用广东话问她们。否则我不想和她们说话。
她们瞧不起我们,我们更瞧不起她们!」她们五个看到我好像比她们更加生气的样子都笑了
起来。萍赶快安慰我说:「你不要太认真,她们当地人的这种态度,我们早就习以为常啦!
她们不就是觉得自己有钱嘛?」50

在露天的巿场逛了一圈之后,我们走进一家超市。在 90 年代中期,超市在深圳已经变
得很常见。超市为了显示自己与当地其他家庭式经营的小商店之间的区别,专门提供各类外
国商品,并着重强调其对食品质量的关心。令我感到大惑不解的是,超市的保安措施简直像
工厂一样严格。至少有四名保安站在超市的入口处,进去之前必须将背包儿寄存在前台。或
许是因为我们看起来像农村人,因此有个保安一直跟在我们身后。不过超市里的确存在一个
将我们视为潜在「小偷」的「真实」原因,那就是,商品的价格贵得不可思议。一盒日本方
便面的价钱是 11 元,相当于一名工人一天的工资。我们边逛边议论,不停地交头接耳,并
发出阵阵笑声,但是没有买任何东西。萍问我本地人到底能赚多少钱,居然可以买得起这么
昂贵的东西。我注意到工友们在到处都是贵不可及的外国商品,以及保安的超市之中显得尴
尬和格格不入,于是提议请大家去咖啡厅喝东西。

图:流星厂宿舍里正在给男友写信的一名女工。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对于这些女工来说这竟然是她们第一次走进咖啡厅。坐下来之后,
她们没有人知道应该点什么,而且饮品的价格对于她们来说更是无法接受。于是她们劝我离

102
开,但是已经太迟了,一个侍者已经站在我们桌前,脸上挂着一种奇怪的笑容看着我们。

月说:
「一杯可乐要八元钱!」

红也跟着说:「一杯茶要十元钱!十元钱我能自己冲一百杯啦!

萍小声说:
「要饮料干什么?就喝水好啦。又喝不饱,我们还是走吧!」

我感到有些尴尬,让她们安静下来,然后帮她们点了饮品:两杯咖啡,两杯柠檬茶,还
有两杯汽水。侍者离开我们这张台的时候,我注意到周围的人都在看着我们。我无法原谅自
己的愚蠢,令她们陷入这样的尴尬之中。几分钟后,一个侍者将一杯饮品端了上来。但我马
上注意到这杯饮品并不是我们点的,于是我叫回这个侍者让他端走,他又将这杯饮品送到我
们前面的那张台上。坐在那张台的男人大声地用广东话说:

「她们的手碰了这杯饮料,给我换一杯!你知不知道她们的手有多脏?那些外省妹!」
「外省妹」是当地人对广东省以外的女孩子们带有贬义的称呼。我对他的话感到很气愤,于
是用广东话激动地说道:「外省人怎么了?狗眼看人低!」他没有预料到我会突然发作,于是
匆匆起身离开,依然带着一脸鄙夷的表情。或许他想到了中国的那句老话——好男不跟女斗。
我们都笑了起来,然后一边喝东西,一边继续取笑刚刚被气走的那个当地人。

那天晚上躺在宿舍的床上,我又辗转难眠,那个男人面目可憎的形象依然萦绕在我脑海
中。我十分清楚「外省妹」这个词带有双重的鄙视:性别和城乡差异。我可能还是第一次真
实地体验到了与其他女工们同样的感觉——被歧视的感觉。尽管在那个男人起身离去的那一
刻我们感到了胜利的喜悦,但是他的沉默所暗含的也许是另外一种歧视:即对女性主体的歧
视,「好男不跟女斗」这句中国老话的意思是:与女人争论是没有意义的。我起身走到月的
床边,她还没有睡,正在给她在北京当兵的男朋友写信。她在信中写道:

今天过得很开心。我们去了东方市场逛街,还在一间很现代很贵的咖啡厅里喝了一杯饮
料。有一个很丑陋的本地人欺负我们,不过我们回击了他。……沈,为什么我们这么穷?为
什么那些本地人不把我们当人看?我现在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我发现自己比在农村的
时候还要不值钱一百倍。你在北京别人对你怎么样?那里是首都,相信那里的人一定会比较
友好。……

在写给亲友们的信中,打工妹们能够很清楚地描述出她们所处的地位:深圳是个繁华都
市,到处是高楼大厦、游乐场、昂贵的品牌店、精品店、豪华的酒店和咖啡厅,但这个地方
不属于她们。无论她们在这里流血流汗苦熬多少年,她们自始至终都被视为外人。打工妹们
的种种梦想——渴望消费欲望满足、向现代自我转变,以及追求现代女性美来掩饰自己农村
身分——最终只能强化她们的阶级及性别差异。当打工主体竭尽全力试图重现于象征世界的
链条之中时,它是一种负面幻觉(negative hallucination)的作用,生产「主体(I)」不得不伴
随着消费「他者(other)
」进入一个身分认同过程或主体化过程。然而,当打工妹们打扮整
齐外出购物的时候,她们却发现自己并没有被当作理想的消费者。

在这个急剧转型的时代,陈旧的文化实践、崭新的国际大都市模式、农村社会的压力与
规范,以及匿名的现代工业社会中的欲望与渴求,所有这一切混合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了
新型女性主体与性的身体的出现。没有固定的边界,没有稳定的参考框架,亦没有可以供新
型主体避难的港湾。可以说,中国在毛泽东时代的唯一目标是创造出无性的主体——「同志」,

103
它是嵌于国家社会主义生产这个共同愿望之中的统一主体,没有阶级、没有性别。然而身处
资本全球化工程之中的转型中国,却对将主体重新性化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针对为
满足新的国际劳动分工要求而出现的新型打工主体。工厂的性别构成尽管看起来主要以女性
为主,但是类似邓小姐这种另类的性别身分,来自香港、台湾、日本,以及西方的新思想,
以及城市生活的新体验等充满矛盾与冲突的迥然相异的思想和行为却孕育其中,有助于建构
出流动的、变动的、去中心的女性主体。有些女性从农村的家庭逃到这个世界工厂来打工,
她们渴望通过城市生活将自身提升为现代主体,但是她们中的大部分人很快就意识到工厂的
繁重劳动只是一种无法逃离的异化;也有一些人则是为了逃避工厂劳动而梦想嫁人并渴望回
家。当代中国的打工妹们,被引诱着去承受充满矛盾与冲突的感受、情绪,以及主体性,而
这些绝非她们自己所决定的。

然而,这些中国打工妹不仅在资本的操纵之下变成了能干的产业劳动者,而且她们自己
也渴望成为被膜拜的主体,作为主体工程与权力工程的基本构成元素。正如马克思(1954)
所言,生产过程是一个异化的过程,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将在这一过程中将自身变成客
体,并作为陌生而敌对的存在与自身相冲突。同样,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试图通过消费
过程将自身从异化中解放出来,并从中获得一种满足感。她们愈拼命工作,就愈渴望消费;
而她们愈渴望消费,就愈需要拼命工作,这就是生产与消费之间动态关系的镜像效应。摆脱
贫困并成为现代性别主体的欲望,它与对商品的消费欲望一起被表述出来。所有年轻的打工
妹都对口红、美白面霜、时尚手表、牛仔裤,以及 T 恤等不胜枚举的商品抱有同样的购买
欲望。这些商品将新的欲望主体们唤醒,但她们醒觉之后却只会发现自己仍然深陷于身分认
同与差异政治的罗网之中。

下一章,我将在支配与抗争、梦魇与渴望、希望与焦虑的夹缝之中,继续探索打工妹们
在急剧转型的中国进行反叛的漫漫征程。

104
7 工厂里的尖叫、梦魇与叛离

我在流星厂进行田野工作的最后阶段,不期然地遭遇到一名女工的尖叫和梦魇。

一声尖叫刺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它又来了,就像往常一样,在凌晨四点钟的时候。阿英
又做了同一个噩梦,并再一次尖叫起来。我被那鬼魅一般的尖叫声惊醒,可它却已经消失了,
夜再一次沉入无边无际的静寂之中。

阿英每天深夜发出的尖叫声引起了同屋女工们的不满,不满者的搬出使我得以搬入与阿
英同住。8 个人挤在一间不足 10 平方米的小房间里,住着四张上下两层的铁架床。简言之,
这是深圳经济特区工厂宿舍的一般情形。

这间宿舍的人际关系很紧张,其原因不仅是空间狭小、难有隐私,而且阿英的尖叫声也
令室友们感到害怕并且很难睡得安稳。我自己本身也是深受其苦,倒不是因为睡不好觉,而
是因为我无从把握和理解阿英的尖叫声并为之执言。受害最少的似乎是阿英自己;她在尖叫
声中瞬间清醒之后,便又马上倒头睡去。尖叫声之后是一片可怕的寂静。在这间宿舍只住了
一个星期,我便由于急于理解这尖叫声而陷入了焦灼之中。社会底层能否发声?难道她(他)
们不得不发出尖叫声?而在这间宿舍里,静寂似乎是对我所有焦虑的唯一回答。

然而,那片静寂并没有使我裹足不前;反而在那一刻给我提供了认识人类痛苦与叛离的
崭新可能,并因此激起了我构思一种抗争次文体(minor genre of resistance)的欲望。尽管
最初是无意识的,但我愈来愈被一种欲望所驱使着去创造一种新的书写文体,并将自己融入
抗争政治之中。什么是次文体(minor genre)?或者借用 Deleuze 与 Guattari 的术语,即什
么是「次文学(minor literature) 」?首先,如他们所定义的,次文学的语言受到一种「高度
去地域化(high coefficient of deterritorialization)」的影响。次文学并非来自一种次语言;它
是由一个少数社群在主导语言中建构出来的(1986,16)。第二,次文学中的一切都具有政
治性。在主导文学中,当个体之间的忧虑相互扣连的时候,社会环境只是作为一个背景而存
在。而次文学则完全不同,「它拥挤而狭窄的空间迫使所有个体都试图将自身与政治及其共
同构成的社群直接联系在一起(同上,17)。」最后,次文学中的一切都具有集体性价值。
「个
体的声音不可能从属于这个或者那个『主流』,而且也不可能从集体的声音中被分离出来(同
上,17)。」总之,次文学是大众忧虑(literature  of  people’s concern)的文学。从来没有个体
化的主体,只有集体汇集而成的声音,只要它们不是无中生有,只要它们仅是作为即将出现
的破坏性力量或者建构中的革命性力量而存在的话,它们就是次文学所要表现的主题(同上,
18)。

创造一种次文体的想法令我着迷。通过这种次文体,个体经历的表述将可以被纳入一种
历史性的叙述与分析之中。尽管我所观察到的东西有些是不能传达的,有些则是具有普遍意
义的人类经验,但我在这间中国工厂中所遇到的事情全部扎根于一个地方性的空间之中,它
们都是由特定历史时期,以及社会文化转型所决定的,并且同时与全球化力量联系在一起。
针对这种新文体,我想探索的问题包括:一种另类的抗争文体是否可能存在?换句话说,新
的抗争渴望能否通过这些经验得以实现?梦魇、尖叫,以及身体痛楚等边缘性的体验(这些
体验往往被主流的抗争论述所湮没或抹煞,无论是集体的还是个体的)能否被视为叛离行

105
为?我是否可以说在意识和无意识的边界中存在着极大的抗争可能性?

7.1 尖叫

阿英的夜半尖叫已经持续了整整一个月。她说连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而且也
无法控制。

听到人家议论我做梦尖叫的事情,我心里很难过。我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一醒
来,尖叫声就消失了,接着我就又睡着了。不过,我每天晚上都会做同一个梦:我梦见自己
朝着一个码头走,想要坐船渡过一条河。这条河把两个村子隔开了,要想到另一个村子去的
话,就只能坐船。……我眼巴巴看到船就要开走了,心里很着急。但是我的身体却怎么也动
不了,又疼又累,想动也动不了。我心里怕得要死,因为船就要开了。我眼看就要被丢下了,
天愈来愈黑。夜来了,我走投无路了。

阿英在梦中感到的巨大恐惧使她完全失控地尖叫起来。然而就在她发出尖叫的一瞬间,
她醒过来,随即又倒头睡去。她和其他女工们都太累了,因此很快又都沉沉睡去。而我却躺
在那里再也无法入睡,我听到一片静寂;我听到一声深深的叹息,是睡在我上铺的萍;还有
一阵阵的磨牙声,是睡在我旁边铺位上的斌。我发现自己陷入了极度的焦灼和痛苦之中,因
为我不知道该如何去理解这种状况。在田野中,我迷失了,就在被这尖叫声惊醒的那一刻,
我迷失了。

正如 Elaine Scarry(1985)所言,当身体经受剧烈疼痛的时候,世界、自我,以及声音
全部或者几乎全部都会失去。如此接近这种痛楚使我发现自己——一个经验尚浅的民族志学
者——被推上了一条新奇而陌生的旅程。使我在田野中产生异己感(sense of otherness)的,
并不仅仅是我所置身的这种异文化(foreign culture)或者这个陌生空间(alien space) ,而是
还有这尖叫声,这没有自身意义及指涉却反抗着语言的声音——当这看不到摸不着的尖叫声
无所不在地展示其自身的时候,没有所谓的「现实」 (reality)。倘若我们的时代真如 Michel
de Certeau 所言,属于一部视觉的史诗(1984,xxi),那么我们的「表演型的学术工作者们
(showbiz academics)」又该如何去处理那些既不可视又属于前语言(pre-language)范畴的
事物?然而我别无选择。这尖叫声太过有力,它以其无边无际的指涉力量,刺入象征的世界,
令这个世界的所有要求都失去效力。而且它直接来自一个社会底层的身体;来自一个往往被
排除于书写与被书写之外的人;来自一个为了实现自身存在而挣扎的特定个体;来自一个生
活在后社会主义中国的打工妹,一个已经扭曲却依然坚持抗争的主体。

正是在工厂中与这尖叫声的不期而遇,以及试图理解、解读以及整理其不可能之中的可
能意义,驱使我去认识认知的实践。阿英的尖叫声将我引入一个陌生而危险的场域之中,我
从未涉足过这个地方,它存在于声音和文字之间,语言和非语言之间,意识与无意识之间。
我知道是痛楚,以及对其体验之不可能使我产生了创造一种抗争文体的渴望。闯入存在
(presence)与非存在(unpresence)
、符号与非符号之间的夹缝之中,便有可能创造出意义
与叛离。归根结底,这道夹缝、这条边界是抗争欲望的源头,它们所提供的崭新经验正在等
待着我去探索。

106
7.2 个人创伤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那个梦,而且每天都会做同样的梦。码头、河,对我来说是那
么熟悉,我好像曾经到过那里似的。……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个梦的?一个月前,我们连
续三个晚上被留下来加班到 11 点半。而且星期日的早上我们又要搬到新宿舍。我觉得很累,
浑身上下到处都很疼,身体简直就好像不是我的。我无法控制身体,也没办法止痛。其他人
都出去逛街了,屋子里空荡荡的,我使出浑身的力气大喊了一声,声音大得连我自己都不敢
相信。那声音把我吓坏了。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每天晚上都做那个梦并发出尖叫了,一次又
一次。……

阿英的梦魇和尖叫类似一种创伤性精神官能症。Cathy Caruth 曾经对创伤做过最为一般


性的总结,即「创伤是对意料之外或者无力抗拒的暴力事件的反应,这些事件在发生的时候
并未完全被人所理解,但是事后却会以反复倒叙、梦魇以及其他重复现象的形式重新出现
(1996,91)
」。阿英每天晚上重复发出的尖叫声,似乎在向人们倾诉她正在经历的某种创伤。
但是除了身体上异乎寻常的疼痛之外,阿英的生活中并没有发生什么可以被精神分析理论列
为个人创伤的特别意外或突发事件。在表面上看来,她是个普通工人,与其他工人没有什么
两样,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第一次见到阿英的时候,她已经在流星厂工作了 13
个月。我于 1996 年 3 月底搬进了她所在的宿舍。阿英在工作中没有犯过什么错误,家里也
没有发生过什么重大变故,除了 1996 年春节时候她祖母的去世。阿英得知祖母病重的消息
后,立即和工厂请假并赶回远在湖南农村的老家。祖母去世后的第二天她就赶回工厂上班,
甚至连葬礼都没有参加。但阿英认为祖母 83 岁高龄辞世应该属于寿终正寝,虽然她确实感
到很悲痛,但却也算不上是意外打击。于是我放弃在阿英的生活中寻找意外的突发事件,而
是开始尝试从她社会生活的真实经历中去理解她的梦魇与尖叫。

尽管阿英的生活中没有出现过什么令她震惊的事情,但是可以肯定,她的意识领域首先
经历的是工厂超时劳动所引发的身体痛楚。在宿舍里空无一人的那个午后,她声嘶力竭地发
出一声尖叫,继而经验被置换到她的无意识领域:经验进入梦境,并在那里不自觉地反复重
现。随后的尖叫声则在她惊醒那一霎那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爆发出来,随即她又倒头睡去。
从无意识到意识,然后又回到无意识的迂回曲折的过程之中包含着这个故事的双重线索,我
将在工厂这个更加广阔的背景中将其进一步展开。

7.3 慢性疼痛:身体与工序

我有背痛的毛病,经常痛得很厉害。我到这里工作才几个月,后背就开始痛。你知道,
我的工作比起线上的女孩子还算是比较轻松的。她们一天到晚都要坐在那里,而我在生产部
的工作只是打字、做记录、记账,有时候还可以起身走走,喝点儿水,休息休息。但是不知
道为什么我的背上还是会痛,有时候是后背痛,有时候是脖子痛。

阿英是流星厂生产部的一名文员,这实际上是她的第二份工作。阿英在家乡初中毕业后,
曾经到广州学了一年会计。阿英对自己身体疼痛的理解充满了矛盾:有时候她觉得疼痛显然
是由于繁重的工作压力所致,但有时候她又会觉得是因为 24 岁的自己年纪太大,已经没有

107
精力每天埋头苦干上 12 个小时,对工厂的工作应经不再能适应。在这里,年纪大的意思是
指身体状况已经不足以应付工厂的工作。如我在前文中所提到的,女工的平均年龄约为 20
岁,她们的健康状况往往在进厂工作 3 年之后便陆续开始恶化。

电子业由于使用有毒化学物质而臭名昭著,这些化学物质往往有损工人健康。51 我将依
据自己和其他女工的共同经验,重点讨论女工中普遍存在的各类慢性疾病以及疼痛,包括头
痛、喉咙痛、感冒、咳嗽、胃病、背痛、恶心、眼部疲劳、眩晕、浑身无力以及痛经等。

在生产电子产品的过程中,几乎所有工序以及工位都会涉及一系列复杂化学程序的应用
和操作。在半导体装配作业中,第一项工作便是清洗,使用的几乎全部都是化学药剂,例如
使用酸碱溶剂对电子晶片或晶粒进行除污、冲洗、蚀刻、氧化以及打磨。这些溶剂的毒性可
能非常高,并且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长期的影响(Gassart 1985)。车间里的工人经常要接触
这些有毒的清洗剂,尤其是负责电路板以及半导体装配的工人。酒精类、脂肪族、芳香族以
及含氯碳氢化合物等有机溶剂是工厂中最常用、并且可能也是毒性最强的化学品。这些化学
用品有些是纯溶液,有些则是用以混合或稀释其他物质,如油墨、颜料、塑胶或者胶水。几
乎所有主要工序都需要进行不同形式的清洗。流星厂经常采用的清洗方式是「浸洗法」:晶
片和电路板在进行装配之前,先要被浸放在一个装满热溶液的大缸中进行清洗。由于清洗室
里到处都是这些化学品,因此这里是工厂中最令人厌恶的地方。工人们都不愿意在清洗室工
作。化学品强烈而刺鼻的气味令人作呕,并且经常会导致头痛、嗜睡、眩晕及醉醺醺等类似
中毒的后果。

我进入流星厂工作三个月后的一天,清洗室的一名女工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叫惠萍,20
岁,我注意到她是因为她的脸色苍白得可怕。她在清洗室工作了将近一年,患有严重的头痛,
并且经常感到眩晕。她的体验非常具有代表性:

你也知道,谁都不愿意到清洗室工作。所以他们就欺负新来的。我一进厂他们就把我安
排到这里(清洗室),而且说什么都不肯把我调出去。清洗室的空气污浊得让人窒息,简直
比医院的味道还难闻。那些酸味儿令我经常感到头晕,注意力也总是集中不起来最近我的头
痛得很厉害,简直痛得没法形容。如果头痛再好不了,我打算干脆回家算了。

锡焊是另一种导致慢性疼痛的基本工序。这道工序是半导体装配的核心部分,就是在一
个装置上将电子晶片(或者晶粒)焊接到集成电路微晶片上以制造出电路。这道工序需要采
用一台带有电脑显示器以及显微镜的机器来进行,因此属于半自动化工种(机器需要由锡焊
工进行操作和保养)。流星厂主要采取两种锡焊方式:晶片锡焊和打线锡焊。晶片锡焊由手
工操作,即由工人将微小的半导体晶片、晶体管、二极管或集成电路微晶片等一起安装到装
置上。进行晶片锡焊需要用一种固化剂将环氧树脂涂抹在装置表面,以使晶片等能够被固定
在装置上。锡焊工先要用一个镊子将晶片分开,夹起,然后再将其安放到正确的位置上,由
于晶片微小,容易掉落,因此整个操作过程一定要非常小心。由于晶片是整个生产过程中最
昂贵的电子零件,因此工人们经常会被提醒这一点,并且不得不在这种额外的压力之下小心
翼翼地工作。

打线锡焊是在晶片锡焊之后进行的下一道工序,就是用铝丝将每个晶片都焊接到装置的
电子终端上,从而制造出一条电路。这道工序需要使用超声波。超声波使铝丝与结点上的分
子产生振动并混合在一起,形成粘合。因为晶片和铝线都极其微小,所以锡焊工必须利用显

108
微镜和电脑显示器才能用铝丝将晶片焊到结点上。焊好后,为了避免晶片受到损坏,因此还
要在粘合好的晶片上滴一层黑胶(环氧树脂)。在这道工序中,工人们手工操作胶枪,将黑
胶一滴滴地滴到装置上,然后再将装置放入烤箱之中烘烤至黑胶完全干燥。而人们早就知道
黑胶有毒,对工人健康有损害,尤其容易引起皮肤病和肺病(Gassart 1985,122-123)。

在锡焊工序中,除了可能接触有毒的黑胶之外,最值得注意的是所接触的都是极其微小
的零件。长时间使用显微镜以及注意力高度专注于精细工作会导致眼部疲劳、眩晕、头痛以
及精神紧张。如果工人持续使用显微镜工作两年以上,则会导致永久性的视力受损。然而,
流星厂的锡焊机是全天 24 小时不停运作的。由于工厂的机器设备投资巨大,因此公司无法
承受机器休班所造成的损失,于是就安排工人实行两班轮替制。由于我白天要在生产线上工
作,因此无法观察到锡焊室里的白班生产情况,只能了解到夜班的生产过程。加上技术员、
管工和组长在内,锡焊室里共有 46 名工人。工人大多数是女性,而且据说只有在这间厂工
作了至少两年以上的熟练工人才有可能进入锡焊室。对于在锡焊室的工作来说,眼力好、手
指细以及工作态度好都非常重要。管工阿伦向我解释说:

晶片损坏了无法补救,所以我们必须一丝不苟,压力很大啊。……工人上夜班的时候经
常精力不足,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工作节奏比较慢,损坏零件的情况也较多发生。……因
为锡焊工作比较辛苦,而且更加费神,所以这里的工资和生产奖要比其他生产线高一些。

在锡焊机富有韵律的轰鸣声中,阿伦和我说话的时候必须要提高嗓门。因为晶片,以及
机器的保养需要低温环境,所以锡焊室的温度比其他房间和车间的温度要低得多。尤其是夏
天,由于室内外温差大,因此午饭和晚饭时候,工人们在低温与高温环境之间进进出出,使
她们很容易患上感冒和咳嗽。在锡焊室,工人晕倒的情况时有发生,尤以女性月经期间为甚。

淑美是锡焊室的一名「老」工人,有一天晚上,她告诉我说:

他们(管理人员)总是告诉我们说我们处于生产的核心,是公司里最重要的工人。但是
我们得到什么了?每个月只比其他部门的工人多拿 50 元钱。可是我们都知道自己的视力一
天不如一天。有时候出了厂我都不敢接触阳光。我现在的视力很差,走路都走不直。

淑美说话的时候,坐在她旁边的另外一名女工阿玲插话说:

我就是担心我用眼过度,我也总是头痛,肚子痛(她所指的是痛经)。在这儿工作太紧
张了,而且日夜颠倒。我请求调到别的部门去,但是还没有答复。你要知道,我可不想有一
天也晕倒在这里。

锡焊室的人都认为,女人一旦出现眼部疲劳、头痛,以及痛经等症状,就再也不会好转。
据说这些慢性病无论吃西药还是吃中药都统统无效。阿玲说她到锡焊室工作半年之后就患上
了头痛的毛病。她尝试过许多种治疗方法,但都没有用。「有时候痛起来就好像再也好不了

109
似的,即使回到家还是痛。」白天睡不好,晚上工作紧张,所有这些使得工人的体质普遍比
较虚弱,也导致了她们每个人身上的疾病。有时候只要一看工人的脸色,便可以判断出她是
新员工还是老员工。年轻的农村女孩儿进厂工作不消一、两年时间,作为她们象征性标志的
红润脸庞便会颜色尽褪。

当然,工人身体疼痛的剧烈程度因人而异。没有一个「疼痛计」可以测量出疼痛的程度,
而且疼痛体验往往与个人知觉,以及社会影飨是密不可分的(Kleinman 1992,6)。一个工
人的疼痛经验很容易影响到其他工人,尤其是与她一起工作或者居住的人。尽管头痛、背痛,
以及经痛等在工人中普遍存在,何是这些问题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大多数女工将其
视为个人问题,并对此保持缄默。然而一旦问题被提出来,几乎每个工人都能讲述出属于自
己但同时又彼此非常相似的经历。由于慢性疼痛具有持续性,以及不可治愈等特点,因此为
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工厂中社会异化与支配程度的清晰指标。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Arthur Kleinman 认为,慢性疼痛作为人类痛苦的具体呈现,


也可将其视为个体抵抗真实日常经验的具体过程。因此他认为慢性疼痛是力量的源泉,它通
过坚定不屈地拒绝被治愈之可能,向社会关系中的微观政治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1992,174;
187)
。例如,疼痛不仅会拖慢工作节奏,而且有时候甚至会直接导致生产的中断或者完全瘫
痪。晕倒为我们提供了一幅身体进行反抗的生动图例。另外眩晕和眼部疲劳虽然症状不特别
明显,但也可能会影响锡焊工操作机器的精确度和效率。因此,疼痛的身体并不是失败的身
体,相反它可以为自我构建出一面抵挡微观权力直接攻击的盾牌。因此,可以将女工们集体
性的慢性疼痛视为她们用自己的身体对工作、对充满异化与惩罚的工业劳动所进行的根本反
抗。

女工痛经的事例便是对上述观点的最好证明。

7.4 月经政治:女性时间与工业时间

工厂里经常发生女工在工作中晕倒的现象。五月的一个炎热午后,A 线上一个叫阿兰的
女工又晕倒了。她的脸色煞白,嘴唇没有一丝血色,冰冷的身体不停地颤抖着。面对阿兰身
体的冰冷和疼痛,大家都束手无策,生产线被迫停止了运转。「这是女人的事情、女人的周
期,女人的命运。」线上的所有女工都很清楚阿兰晕倒的原因,每次看到有人晕倒她们只能
不断地唉声叹气,并担心这种厄运迟早会落到自己身上。工厂里每个月都会有一、两名女工
因为痛经而被送进医护室。工厂里的所有女工,无论其年龄(从初潮到绝经的年龄之间) 、
所属地方,以及族群,全都要面临这种威胁、这种疼痛,以及这个无法逃避的问题。这种女
性的普遍经验无可避免地将工业时间的僵化本质与女性生命之间的冲突暴露无遗。

Penelope Shuttle 和 Peter Redgrove(1978)认为,女性周期是「永远无法容纳谎言的真


实时刻」 。在中国工厂这个特殊情境中,我想将所谓的「真相」明确表达为规训时间的异化
和专横跋扈,正是它侵入、割裂并且重组了女工们的生命。女性的时间感更接近于她们普遍
的身体经验,它与工厂的规训时间却存在着本质上的冲突。Julie Kristeva 的洞见使我们知道,
女性的时间是与众不同的,它永远不可能被社会时间所完全整合。由于在曰常生活实践中,
女性的身体总是不断重复地发生变化,因此她们的时间感具有周期性或者循环性的特点。
Kristeva 认为,女性的时间模式与历史,以及社会的时间模式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冲突:

女性的主体性看起来似乎与循环的时间(重复性)和不朽的时间(永久性)联系在一起,
至少从母亲角色,以及生育的角度所理解的时间是这样的。而历史的时间却可以被理解为一

110
种线性时间:即类似计划、技术、出发、进步,以及到达等时间概念……(1986,187)

女性时间是母性的时间。月经周期、婚姻与生育周期、青春期,以及做母亲的周期等都
是女性生命中至关重要的身体经验。女性的周期性时间感与男性化的、富有侵略性的线性累
进式工业时间之间存在着必然冲突。Emily Martin 言简意赅地表明了这一观点:

女人,无论她们喜欢与否,其身体经验都是周期性的,她们生活在两种时间之中,一种
是工业社会的时间,而另外一种则是往往与前者背道而驰的时间(1987,198)

晚上加班结束后,我去探望阿兰。她躺在床上,看上去仍然苍白而虚弱。年仅 19 岁的
她经常要忍受痛经的折磨。

「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痛得我根本没法控制。身体好像被撕裂似的。而且血,血好像
一直不停地在流。」阿兰告诉我说。

「护士怎么处理的?」我问她。

「护士给我打了一针,过了几个小时就不怎么痛了。但我感到很虚弱,而且头晕,后来
躺在那里睡着了。醒来发现天都黑了,护士就叫我回来了。……但是我很害怕,我能感觉到
血还在不停地流。裤子都弄脏了,真是太丢人了。」阿兰低声地说。

「你在家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痛过?」阿兰来自江西省的一个农村。出来工厂打工之前,
她在家中帮父母务农。

「没有。来(月经)的时候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我以前根本不知道这(来月经)也会
痛。来(月经)的时候,我妈有时候不让我到田里去干活。她说那个(经期)的时候身体虚
弱,不应该泡在水里,否则就会肚子痛,但我一直没有痛过。」阿兰说。

工厂中有许多女工都饱尝痛经之苦,尽管疼痛的程度与时间因人而异。她们都说在农村
的时候很少出现痛经。大多数女工在工厂工作一、两年之后便开始出现痛经,但也有些人说
她们一离开农村马上就出现了痛经。痛经不仅令女性饱受疼痛的折磨,同时也给生产机器带
来困扰。规训的时间是经过科学研究,以及精心编排的,然而女工们的身体却有其自己的时
钟,根本不可能完全被工业生产的节奏所管制和吸纳(Martin 1987)
。一个女工的晕倒经常
会导致整条生产线被迫停止运转,一直要等到有人顶替她的工位后生产才能恢复正常。工人
晕倒不可避免会给生产带来损失,而且它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尤其是在生产任务紧急的时候,
女工晕倒经常被视为不祥的预兆,即预示着这批生产任务可能无法按时交货。环境的突然转
变、工作时间长,以及压力大等都容易造成女工生理周期紊乱,出现各种经期异常现象。例
如,有些女工的经期会推迟 5 至 7 天,有些女工的经期会持续一个月以上,还有些女工出现
停经甚至绝经。月经紊乱既打乱了女性的时间,同时也令规训程序对女工的控制变得更加困
难。

女性身体经验的内部分裂所引发的后果是:女性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痛楚是由身体之
外的社会暴力所造成的。Emily Martin 断言,女性从部分自我的异化中所遭受到的痛苦远比
男性要强烈得多。

仅就一件事来说,从性的意义上成为女人需要自我从内部分裂。一个女人要想成为性的
身体,就必须将自己变成一个纯粹的肉体(187,21)。

女性的普遍经验是:将自我从身体中分裂出去,然后将身体作为一个与自我相对立的客
体来对待。尤其是当她们正在忍受痛经之苦的时候。
「我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我真讨厌它」,

111
「我的身体好像被它撕裂了似的」 。因此,身体不仅被自我视为客体,有时候甚至将其视为
自我的敌人。面对极度痛苦的煎熬,女性不单只撕裂了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同时更将自己变
(Martin 1987)
成了一张面具(personae) 。如果女性想保持对自己生命与身体的权力意志,
那么,分裂自我便是抵挡极度身体痛楚,以及避免自我完全崩溃的方法之一。否则,精神紧
张、身体的极端痛楚将破坏自我的完整,并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分裂症状(Laing 1967,
1969)。由于疼痛往往无法控制,因此饱受其苦者会将其视为与自己的身体相对立的存在,
并尽量将其外化于身体之外。女性的身体与自我之间亦相互对立,疼痛袭击身体,身体忍受
疼痛,然后反过来向自我进行报复。身体与自我的分裂是由于疼痛而导致的。或者可以说,
自我为了抵抗无法忍受的身体疼痛而从身体中分裂出去,这个外化过程好像一个缓冲机制,
有助于避免身体/自我的复合体全面崩溃。

因此,内部分裂是女性对抗身体疼痛并避免自我丧失的普遍经验。我所要阐明的是,女
性身体的内部分裂是如何同社会暴力,以及异化联系在一起的?R. D. Laing 曾经尖锐地指
出:

内部矛盾将身体、思想与精神撕裂,并将它们拖至不同方向,人既与其思想分离,同时
又与其身体分离——变成一个疯狂世界中的半疯癫的产物(1967,46-47)

除了 Laing 之外,Deleuze 和 Guattari(1984)也认为,精神分裂,即自我分裂,并非一


种只属于少数群体的症候群,它其实是一种普遍现象,是普通人为了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
生存下去而采取的一种日常生活策略。为了在疯狂的工业世界中生存下去,为了面对社会异
化,人类所能做的只能是将自己的精神和肉体统统撕裂。在 Laing(1969)眼中,社会解构
首先要经过自我解构。他认为,被自身与社会所放逐的分裂的自我,不可能再「真实」或「完
整」地体验自己或他人。自我创造出一个虚假自我,借助它,一个人便可以对抗外部世界,
以及自身的绝望。随着虚假自我中不真实部分的增加,真实的自我不断瓦解,一直到自我彻
底崩溃,这种状态即精神分裂的极致。

7.5 资本的阴谋诡计

无论怎样,规训权力自有一套阴谋诡计来遏制女工们的身体反抗。在车间里,组长们的
口袋里总会装着一些不知名的药片,一旦有女工出现经期不适的症状就会发给她们吃。女工
们不能以痛经为由请假。有一次,组长白兰告诉我:「有这种毛病的女工太多啦!如果我们
给了一个人假,其他人也都会同样要求请假。那我们怎么办?生产又不能停。我们给她们发
药吃,帮她们止痛。如果有人晕倒,我们就把她送去医院。」

我猜测这些不知名的药片可能是止痛片和避孕药,这些药片是由人事部统一派发到车间
的。

「我们平时都带在身上,有人肚子痛(痛经)的时候,我就给她水,让她把这药吃下去。
有时候还真的很有效——一会儿就能止痛。」白兰向我解释说。

痛经的时候,女工们除了依靠这些药片之外别无选择,有些人甚至觉得它们是仙丹妙药,
好像离开它们就没办法活下去。

「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药,反正每次肚子痛(痛经)的时候我都会吃,吃了就轻松多
了。……有时候我怕组长不给我(药)
,所以还自己偷偷藏起了几颗哩!
」有一次,B 线一名
叫福星的女工对我说。

112
工厂虽然鼓励女工在痛经的时候吃避孕药止痛,但同时也担心避孕药会被滥用,导致性
行为的发生。因此管理人员经常警告女工只能在痛经时吃这种药。组长常常提醒女工们说:

「这些药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吃错了会出大问题的! 」显而易见,工厂对这些药片的语
焉不详造成了它们在女工中的神秘感,以及种种传言,而这正是生产机器为了控制女工身体
及其性行为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因此可以说,提供「神秘」药片是工厂控制女性身体的一种
尝试,它试图改变女性时间的流向,并将其导入规训时间的主流之中。众所周知,马克思所
指的劳动是一种无性劳动,而他所提出的劳动异化也是所有工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的
共同经验。而在本章,我想强调男工与女工所经历的劳动异化在本质上存在着生理性别,以
及社会性别的差异。我认为,由于女性的生理、身体,以及时间感等都与资本主义生产模式
和工业化时间模式存在着本质上的冲突,因此相比于男性,女性可能处于更加尖锐并且深刻
的异化力量控制之下。征服女性时间并非易事,而控制女性身体更是难上加难。经前综合症、
痛经、产假,以及各种妇科疾病都是令资本主义机器束手无策的女人问题。很明显,女性劳
动者之所以遭到贬低和歧视,正是因为生产机器难以将女性时间导入工业时间的轨道。在资
本主义生产模式所主导的世界里,女性不仅作为性的主体居于次等地位,而且作为劳动主体
也是同样。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者们坦言:女性受到双重异化的压迫:一是作为女性,一是
作为劳动者。我们需要进一步阐明的是:这双重异化是如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彼此强化的
(Bartky 1990)?一方面,由于工业时间与女性时间相冲突,因此作为女性,工人在物质资
料生产中被严重异化;另一方面,作为工人,女性与自身在家庭中的生物-文化生产相背离。

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经期中的身体可以是抗争的身体,规训程序企图控
制它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无论对身体动作的测量如何精确,无论对工作节奏精细至分秒的
计算如何科学,女工的身体却总有其自身的时间节奏与痛苦。女工不是机器人,她们有血有
肉身体可以被管制,却决不会完全被规训程序所改变或吸纳。尽管规训程序成功地控制了女
性时间的大部分,但女性的经期确切时间、剧痛、沮丧,以及愤怒却是无法精确预见的。昏
晕——身体疼痛的极端体验——被视为女工对规训程序所发起的根本挑战。昏晕不仅是一种
病征,而且也是由于女性身体按其自身规律而存在所导致的功能紊乱,它揭示出工业时间的
暴力及其试图将女性身体改造成为劳动机器的失败。

7.6 阿英的痛楚:在身体与社会之间

我想我是爱他的……

我是穷,可我不贪心……

我犹豫不决,是回家?还是去别的地方找工作?开始的时候我真是不知如何是好。

让我们重新回到阿英的故事。我们已经知道,是流星厂的工作导致她身体的痛楚,但是
必须再一次强调,阿英身体的痛楚必须被放置个更加广阔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之中去理解。阿
英说 24 岁的自己已经年纪太大,不再适合在工厂打工,这句诂不仅表明她的身体状况,而
且暗含更多的是她所承受的微妙的社会文化压力。在中国农村的文化中,年龄蕴涵着丰富的
性别意义。阿英出生并成长于湖南西部的一个小镇,尽管这个小镇是全省最贫穷的镇之一,
但是由于阿英的父母都是镇政府的正式干部,因此她的家境并不差。高中毕业后,阿英努力
想考上大学,结果两次参加高考都名落孙山。阿英 19 岁那年,父母将她送到广州读了一年
会计。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在镇政府下面的林业局当上了一名会计。

113
然而无论是工作,还是贫穷小镇的生活都不能令阿英感到满意:经过在广州的那一年,
阿英清楚地感受到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她说:「在老家,我虽然是个干部,可是工资只有
200 元,而在广州即使是一个普通工人也比我挣得多。」而且除了工资差距之外,物质生活
方式上也存在巨大差别。没有年轻人愿意留在小镇上,阿英告诉我说: 「镇上的年轻人不管
有没有受过教育,都跑到广州闯世界去了。」阿英自己也不例外。她强调自己并非特别有野
心。阿英与她的姐姐一起去东莞打工,后来姐姐嫁给了一个当地人,于是她们俩每人向地方
政府交了 500 元钱,便将各自的户口都从老家迁到了东莞。

正如我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所指出的,在毛泽东时代,户籍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过
程中控制人口与分配的最有效机制之一。一个人的命运系于他(她)的出生地。出生于农村,
便一辈子都是农民;而如果运气好出生在城市,则意味着他(她)可以成为工人,成为享受
农民劳动果实的特权阶级中的一员,而农民则几乎不可能享受城市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在
毛泽东时代,除非是国家计划安排,否则人口流动是不被允许的。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政府
对人口流动的控制放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引到城市,满足了私人及跨国资本的需要。被
牢牢束缚于土地上 30 多年之后,中国农民终于第一次获得了流动的自由,同时也获得了体
验城乡不平等的自由,这无疑将形成一场发自社会底层的「社会革命」 。

阿英在东莞工作了两年多,她在一家电子厂当秘书,月薪 600 元。在东莞打工的第一年


她过得很开心,因为有姐姐家的支持。她吃住都在姐姐家里,享受着所有打工妹都梦寐以求
的家庭生活。作为一名直接向公司总经理负责的秘书,她在公司的地位很高,而且还能够在
工作中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学会了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总之,在这份工作中,阿英
渐渐成熟了。

然而最终,一段暧昧的感情却迫使她离开了公司,甚至离开了东莞。因为她和公司总经
理——一个 40 多岁的香港男人——有了私情。

一天晚上,在一起去书店的路上,阿英向我讲述了她的这段往事。

他对我特别好,就像个叔叔似的,他教给我很多东西。说老实话,我并不恨他。我们在
工作上是好搭档,他从来没有骂过我,也没有批评遇我……怛是他在香港有家庭,有妻子,
还有儿女。有时候她们会从香港来探望他,一家人看上去很幸福似的。他想让我做他的情人,
而且说如果我愿意跟他,他就给我找个地方住,照顾我你知道,现在很多女孩子都希望找到
这种关系,让男人来养她们。她们不介意没有地位。但是我很犹豫,怕万一出了事自己控制
不了。说不定会影响我一辈子。

阿英拒绝了这种关系,并离开了公司。我问阿英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她报之一笑,然
后说:
「有时候我还真挺想念他呢!」很明显,他们之间的确曾经存在过性吸引,而阿英拒绝
这种关系绝非仅仅因为道德的压力。她内心充满矛盾,甚至连她自己也说不清自己的感觉。

在深圳,有些住宅区被称为「二奶村」,住着很多被香港商人包养起来的女人。
「二奶」
指的是非法的妻子,「二奶」的不道德之处在于:她们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破坏其他女人
的家庭。有时候,我和女工们路过这些地方,她们总是会嘲笑住在这里的女人,并对这些女
人的化妆和服饰指指点点。「不要脸」、
「卖身」等是经常用以嘲讽这些女人的字眼儿。「脸」
不仅意味着个人尊严,同时还意味着个人与其他人的关系,尤其是与家庭及社群的关系。因
此,
「不要脸」这句话不但侮辱了所指对象,同时也侮辱了她的家人,以及同乡。「卖身」则

114
意味着用自己的身体作为筹码来换取比较好的物质生活,言外之意则是过分看重物质生活。

当女工们对着街上的女人们评头论足的时候,阿英总是一言不发。偶尔她会忍不住插上
一句,「那是人家自己的事儿,你们就别操心了!」对于阿英来说,那个已婚男人吸引她并不
是因为他有钱,然而最终促使她下定决心离开他的,却并非没有出于对「脸面」的考虑。她
的姐姐,她身为镇政府干部的父母,她相对较高的教育背景,所有这些因素无一不造成她的
焦虑,令她压抑自己的欲望。「我是穷,可我不贪心」,阿英和我谈话的时候总是不会忘记向
我传达这个资料。尽管促使她离开家乡到别处寻找更好生活的,是贫穷:然而令她爱上这个
香港男人的,却不是穷。她并不认为自己对这个已婚男人的爱是非法或不道德的,然而「脸
面」,以及将来的不确定性却促使她最终放弃了这段关系。换句话说,阿英对自身性欲的压
抑既是个人的,也是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仍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导,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
对大多数陷入这种状态的贫穷女性的歧视进一步强化这种文化价值观,尤其是当男方来自较
高的社会阶级,两方地位形成巨大落差的时候,这种歧视便会更加严重。

然而,离开东莞又使阿英不知道应该何去何从。

我犹豫不决,是回家?还是去别的地方找工作?开始的时候我真的不知该如何是好。我
很想家,很想回家。但是我发现自己别无选择。我的户口已经(从家乡)迁出来了,所以我
不可能再回到镇政府工作了。我发现自己已经无家可归。我不能这个样子回家。

就在那一刻,阿英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一旦抛出,便再也无法回头:她的生活从此再也由
不得自己控制了。她经常告诉我她在到处漂泊。然而矛盾在于,为了避免失去对自己命运的
主宰,她毅然压制了自己爱一个男人的欲望;而现在,她发现自己已经陷入这种不由自主的
境地。我认为这个突然的「顿悟」可能是造成她创伤的原因。阿英省悟到一些她无法接受的
东西,而这个省悟是一个充满痛苦与拒绝的过程。

阿英将自己的梦魇与尖叫,归结为源于她身体内部的无法驾驭的恶魔的力量。她所说的
「恶魔」并不是东南亚国家盛传附在女工身上的妖魔鬼怪(Ong 1987):她认为自己得了「心
病」。尽管她总是强调自己也不知道缘由,但是她经常说:「一定是我心里头有问题,……我
有病,你知道吗?这就是我做梦尖叫的原因。 」对她来说,梦魇和尖叫是她得病的征兆。即
使她的「心病」是源自内部的、心理层面的,但其形式却无法独立于她的身体或者社会。梦
魇和尖叫是身体失衡与外部世界失序的征兆。阿英所说的「恶魔」虽然是支配她的一种外在
力量,但却生成于她自己的身体与思想之中。

在阿英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体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更为动态的关系,社会可能
是「外在的」 ,但是,除非个体将自己的生活彻底翻出,否则社会不可能对其产生任何影响。
急剧的社会变迁带给阿英的影响或许非她所能控制,但是这种错位只有在阿英意识到并且拒
绝它的那一刻,才有可能破坏她的自我感觉。然而,个人与社会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二元对
立;个体总在不同程度上处于认识社会的过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便可以理解「个体
是非个人的」这句话的意思。但对我们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去解译非人格化
(impersonalization)的过程,并呈现出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对自我施加的暴力——而自我,
作为在世(being-in-the world)的存在,所能做到的,只能是认识到所谓社会存在的事实
(reality)其实并不真实(real) 。

115
7.7 扭曲的自我

我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在这个城市的街头游荡的时候,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地方,它不
属于我。但我却不得不留在这里。我看见有人在路边摆摊儿卖东西,……我不禁问自己,是
否我的最后的下场也会和他们一样。……

离开东莞之后,阿英在一个亲戚的帮助之下,在深圳找到了现在这份工作。然而这份工
作她却做得并不开心:作为公司里的一名普通文员,阿英不再拥有任何像在东莞时候那样的
地位和特权,在她的上头是一个庞大的层级架构。她很清楚,如果没有特殊的关系,即裙带
关系或亲属关系,晋升的机会可谓微乎其微。像流星厂的其他工人一样,她每天工作 12 个
小时,而且还要加班。而在东莞的时候,她通常每天只工作 10 个小时,晚上还会有些闲暇
时间。而且,在深圳,没有了姐姐家的支持,她不得不和其他女工一样吃在厂里,住在宿舍。
一切都得靠自己。有一天,听到几个工人发牢骚抱怨工资低的时候,阿英对我说:

「我以前从来没有想到工厂里剥削这么严重。我知道老板们总是能赚很多钱,工人的工
资却少得可怜。在东莞工作的时候,所有人的工资我都晓得。……工人工资很低,总经理在
饭店里吃一顿饭的花销要超过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工人之间也不平等,有些人的工资是其他
人的两、三倍。但那个时候我从来没想过为什么,我接受现实,觉得这是人各有命。」

阿英在流星厂的月薪只有 550 元,比在东莞的时候少 50 元。她认为自己应该赚得更多,


因为她在厂里所做的工作超出一个文员的职责范围。作为一名既会做图表又能做会议记录的
打字员,她实际上承担了生产部办公室的大部分工作。

在流星厂,工人们普遍都强烈感觉到自己是一件商品,阿英尤其如此。在市场力量取代
国家指令对社会生活进行管制的改革时代,急剧的转型孕育出一种疏离感。农民们离开土地
进城打工,城市的生活与农村完全不同,在城市中,她们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换取金钱。「卖
身」所指的不仅是女人将身体出卖给男人,而且也可以是工人将身体出卖给资本家。打工者
必须意识到自己是无产者,因为离开农村和土地的时候,她们除了自己的身体之外,一无所
有。

尽管如此,阶级意识的表现却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阿英在东莞的时候比较愿意去面对
工厂生活,觉得「卖身」给公司很合理。而到了深圳,她开始抱怨工资低,并对不平等和剥
削愈来愈敏感。她对老板的看法也随着环境而有所改变。她现在将自己放在一个完全对立的
阶级立场上。在东莞的时候,阿英的阶级地位并不明确,而现在她已经完全清楚自己的地位:
「以前我管人,现在被人管。……在那些经理眼里,工人就是可以随意扔掉的东西。」

由于工厂的工作时间长,以及劳动环境恶劣,工人们普遍感觉自己「猪狗不如」。她们
经常打趣说:「你一定后悔自己生来不是条洋狗吧?」或者说:
「下辈子,即使投胎做狗也千
万记得投到别的地方去。」有些工人会用「时来运转,总有一天会转运」之类的想法来安慰
自己。有些工人幻想有朝一日能成为小资本家,有些人则比较现实,知道自己在工厂辛苦劳
碌几年之后,将不得不返回自己的户口所在地——农村。对于女性来说,这就意味着要赶在
年纪太大之前把自己嫁出去。除非嫁给本地人或者以其他方式将户口迁入城市,否则她们几
乎都是无望留在这个城市的。正如我在前面所讨论的,在城市中,外来工们从真正意义上形
成无产阶级的机会可谓微乎其微:因为无论是户籍制度,还是城乡生活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
都给外来工们留在城市设置了障碍。

116
说到结婚,阿英也是进返维谷。24 岁的她已经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在农村,
24 岁几乎是女性享受单身生活的上限,而保持独身几乎是不能想象的,婚姻仍然被视为女
人的「终身大事」 ,女人的最后归宿应该是在夫家,而不是在娘家。总之,一般到了阿英这
个年纪,女工们就会返回农村老家,有的是自己决定回去,有的则是听从父母的要求回去。
拒绝结婚并非不可能,但是一旦这样的话,女性从此便要完全依靠自己,而且还会遭到家人
反对,也会令家门蒙羞。女工经常是分裂的:在家庭的期望和工作的要求之间,在婚姻的压
力和城市生活的诱惑之间,左右为难。

很明显,资本主义机器恰好利用了这些个体的冲突与文化的期望。一般来说,大多数女
性到了 23、24 岁的时候就会主动离开工厂。她们将自己生命中从 16 岁至 24 岁的这段黄金
时期「贡献」给了工厂,工厂则最大限度地榨取她们年轻的劳动力。工厂中数年如一日、每
天 12 个小时的繁重劳动使女工们的身体被累垮。接下来正好是结婚的「好」时候,她们将
生儿育女,为父权制家庭贡献出她们的一生。像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当代中国
的资本主义也没有颠覆父权制。实际上恰恰相反,它们彼此携手共进,合作得天衣无缝,非
常愉快。

阿英对自己将来的婚姻没有半点头绪,她本来的最后打算就是在农村老家找个丈夫,但
是她原来在老家的户口却已经被注销。每当她想到自己的婚姻大事,便感到很迷茫。

有一天,我问阿英:
「你为什么不在深圳或者东莞找个男人嫁?」

「哪里有你想象的那么容易。有深圳户口的男人不会找农村女孩子。这里有很多漂亮女
孩子供他们选择,北方的、大城市的……。在东莞的时候,我姐给我介绍过几个对象,但不
是我不喜欢人家,就是人家不喜欢我。总之不容易啊。」

阿英说她有时候也考虑过干脆不结婚算了,但是她也不愿意让时光虚度。「我该怎么办
呢?但问题是我要找份工作养活自己。真不知道我这样的身体还能撑多久,即使身体撑得住,
我想工厂也不会愿意要一个老太婆吧。」说完后,阿英便一直沉默着,一言不发。阿英对生
活的焦虑不难理解,正如我在上文中所提到的,她生命的耗损与撕裂既源于身心失调,同时
也具有生物-文化性。倘若是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户籍制度束缚了她的流动,那么便是资本主
义机器榨取了她的青春与活力,而父权制文化又助纣为虐地将她推入这种绝境之中。三重压
迫,我们已经愈来愈接近阿英的梦魇与尖叫了。

7.8 梦魇、尖叫与抗争

打破那些只能迷惑清醒意识的客体性,恢复人的主体的彻底自由,梦,矛盾地揭示出自
由向世界迈进的轨迹,而从这个原点开始,梦使自身成为世界。梦的轨迹,人类自由的整个
漫长征途。

——Foucaul(1985)「Dream,Imagination and Existence」

支配预示着抗争,让我们重新回到阿英的梦魇与尖叫中去。倘若阿英个人的故事揭示了
社会与文化施加于个体身上的暴力,那么最后我们必须提出的问题是:个体应该如何对暴力
事实做出反应并进行抗争呢?阿英的梦魇和尖叫,是否就是叛离?是否就是抗争欲望的冲
动?如果我们不想将阿英的创伤仅仅归结为一种内在的、个体的、身体的危机,那么她的故
事就必须被放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但又必须避免陷入文化决定论

117
的怪圏。最后,她的梦魇和尖叫是否有助于我们开拓出新的抗争经验,以及我们从未想到过
的崭新的叛离境界?阿英的故事最终将我们带到了 Foucault 关于梦的解读。Foucault 认为,
梦并不是被压抑的欲望的实现,也不是帮助做梦者逃避现实的「一种意象狂想」。应该说,
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人类体验,蕴含着存在理论的终极可能。Foucault 曾指出: 「毫无疑问,
梦绝非一种意象狂想,理由很简单,梦是一种想象的体验;而且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倘若
精神分析不能彻底地解释它,那是因为它关系到某种知识的理论(1985,43) 。」

梦作为想象的体验,被理解为是人类存在的实践,以及超越的一种特殊可能。只有承认
梦是想象体验的一个表征,一种可能打破并超越客体性与主体性(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之
间二元对立的经验才能为存在提供在这个世界中自我解放,以及自我创造的经验。「梦:像
所有想象体验一样,是超越的一个人类学指标;在这种超越之中,梦通过将自己变成世界,
通过给予自己光、火、水乃至黑暗,以向人宣示世界。梦的历史的人类学的意义告诉我们,
梦以其物质性格,既在它的超越之中揭示世界,同时也以它的材料改变世界(同上,49)
。」

Foucault 并不把梦的经验当成是对清醒现实中的缺失的一种替代,或者是被压抑的欲望
一厢情愿的实现。他希望恢复人类想象体验的最终可能性,梦以其自身的超越展现出一条通
向世界的彻底的自由之旅。Foucault 说,在梦中,人类会「看到现在和将来的自己,自己所
做过的和将要做的事情,并发现自己的自由被束缚于世界的必然之上(同上,47) 」

阿英的梦魇可以被解读为她实现自己现世存在的轨迹,以及自由与抗争的终极可能性。
国家社会主义、全球资本主义,以及父权制等三重压迫让她身陷囹圄:追求工厂生活换来的
却是一副孱弱的身体,性欲和道德压力的矛盾令她紧张焦虑,婚嫁文化与国家对其流动性的
管制则将她困在中间,使她进退两难:阿英身体的痛楚,烙着社会和文化创伤的印记,在她
的生命中一再重现。阿英的梦是特殊的,但它的特殊性之中却包含着普遍性,蕴含着一个身
处中国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模式转型的十字路口上的女工所做出的极其平常的挣扎。

阿英将挣扎连同痛楚一起推入梦中,以此恢复身体与自我的统一。在梦中,她并没有放
弃,而是继续无望地挣扎着:她正在跑着穿过一条河,试图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有时候
我觉得梦中的场景很熟悉,我从前一定曾经到过那儿。就好像在召唤我回家一样,我跑啊跑
啊。……」对于她来说,梦就像一个家;借用 Martin Heidegger(1988)的话说,梦是「存
在(existenz)
」的栖身之所,是希望,是实现现世存在的极大可能。梦为阿英的生命建构了
一个家,非常熟悉、非常亲切、而且非常真实,但是在梦中她却总是在向着某个陌生而未知
的地方奔跑。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拼命想过那条河。可我就是打定了主意要那样做,去追
那条船。我很坚决。看到船开走了,我发觉自己好像一下子充满了异乎寻常的力量。……好
像要去冲开挡在我面前的一切障碍。 」

在经典的中国农村场景中,河经常是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分界线。一个女性过了河,便意
味着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并且通常是跨入自己的婚姻生活。根据传统,
女性结婚后必须离开自己的家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在自己的夫家开始新的生活。而在当
代中国,女性过河,离开家乡可被视为离家外出到城市打工。中国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
全球资本的涌入,为农村女性追求新生活创造了新的可能性、新的希望与新的欲望。放在一
个超验(transcendental sense)的层面上来看,女性过河可能意味着旧生活与新生活的决裂;
阿英决心要和现在的生命、所有痛苦,以及无法忍受的存在方式决裂。决意过河意味着她渴
望在一个崭新而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那里有崭新的存在可能性,以及机遇。一个 24
岁的生命还太年轻,不应该枯竭。这是一个过客、一个放逐者的体验。尽管她实际上进退维
谷,身体的痛楚更是将她撕裂,但那冲动、那呼喊,却正是她寻找新事物的强烈欲望。

118
尽管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存在着一条裂缝,但是阿英由于穿过了无意识,因此挽回了一
个失去的自我。阿英在梦中的失败再现出她的窘境:进退两难。然而她继续挣扎着想移动她
那精疲力尽、动弹不得的身体。对未来的憧憬,又一次在梦中遇到障碍,她爆发出一声尖叫
——这是最真实的抗争,在梦的边缘将自己唤醒。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尖叫声宣示出她的
挣扎的真实存在。那尖叫声,跨越了语言与非语言、想象与真实、自我与世界,它是自我延
展的最后源泉,它超越所有个人,以及文化的疆界,占据了一个远远比阿英的生命世界更加
广阔的去地域化空间(deterritorialized space)

阿英在人类自由与实践的漫长征程上,开创了一种抗争的次文体。

119
8 开创一种抗争的次文体

然而我没有选择

我只能不断低语

欲望

2001 年 7 月的一个温度高达 35℃的炎热午后,我在粤北一个相对贫困的地区——梅州


——的山区农村意外地碰到一户人家,是一户从四川移居到此已有八年之久的五口之家,他
们住在一间从当地村民那里租来的房子里。家中最小的女儿在当地出生,孩子们都在当地的
学校里读书。我见到这家人的时候,年纪约三十五、六岁的男主人正在喂孩子吃饭,他对我
说:「哈哈,你觉得很惊讶?我们四川人到处都是,全国各地都有我们四川人……。我们在
一家砖厂干活,看,厂子就在河对面,从这里都能看到烟囱里冒出来的烟呢!砖厂的活儿又
脏又累,本地人谁都不愿意干。 」而此时的女主人正在忙着做饭。为了帮助补贴家用,她从
当地农户那里租种了一块地,而那家农户则全都跑去一个沿海城市打工了。男主人最小的弟
弟刚刚从砖场下班回来,这个 20 岁左右的年轻人靠着自行车,也加入了我们的谈话:
「我没
技术,在城里找不到工作,那些外资企业只要女孩子。你在这涸村子里几乎看不到女孩子。
嗨,她们都走啦!」

我在广东梅州遇到这户四川移民家庭的时候,距离我在深圳流星厂进行田野调查已经过
去了五年多。中国农村的外出人口已经不再仅仅四处「流动」,而且已经在远离自己家乡(决
定着其地位、身分认同、权利,以及生存方式)的地方定居下来。中国的民工潮于 90 年代
中期达到顶峰,之后开始回落,并同时蜕变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形态,构成一个象征着中国社
会整体运动的生动隐喻。这场沉默却又势不可挡的「社会革命」表达出追求现代性的强烈欲
望,在它的驱使之下,底层阶级释放出促进社会转型的力量,与种种压制的力量相抗衡。中
国社会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它将必然会破坏和颠覆现存的社会关系,并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创
造出政治工程,以及社会抗争的崭新模式。

我用「社会革命」一词代表一种从社会的最底层——中国农民——中迸发出来的社会力
量,中国农民构成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的底层阶级,并推动了这场急剧的社会变革。相比于自
上而下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后来的经济体制改革,这场沉默革命的巨大社会力量却是
从社会底层中迸发出来的,是以被束缚在土地上超过 30 年的中国农民为先锋的。20 世纪末,
广东省的农村日益「虚空」 ,居住人口愈来愈少,土地上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农活则落在四
川农民的手中。这些四川农民为了谋生或发财而离开自己的土地,来到广东省的工业城市或
者边远农村打工。90 年代末,人口流动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新态势,宣示着社会关系与社会
阶级正在更深的层次上发生重构,而其实质尚未进行过充分研究。如果说是社会主义国家这
只「看得见的手」,从 50 年代开始一直将中国农民牢牢地控制在土地上,那么在 90 年代,
正是这只手的失败将农民推入了流动的大潮之中。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家的消亡,相反,在整合了市场论述将其政治权力合法化、改变了
其政治技术、扩大了其官僚体制之后,国家的力量变得日益强大。然而,市场这个崭新的角
色已经登上舞台,它在为这个时代建构新想象、新身分认同,以及新欲望的过程中扮演着霸
权角色。这场沉默的社会革命——如果我们同意它是存在的——必将有一场硬仗要打。然而,

120
敌人的面目却依然模糊不清。

在本书中,我首先尝试理解这场「沉默的社会革命」的意义,并认清它的敌人(权力与
论述的模式),而这个敌人在我书写的过程中依然在不断地重构着自身。根据我的理解,这
场「社会革命」是针对两股互动力量而进行的抵抗运动:一股力量是国家对社会的政治管制
模式的变化,另一股力量则是国家打着「追求现代性」的霸权标语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日益市
场化。我保留「革命」这个词,既非为了将这股新的社会力量浪漫化,亦非为了表明反对国
家与资本的社会议程业已成熟。相反,从这股强大的社会力量的根本特点,即矛盾性和(不)
可能性而言,我认为它不仅是对现存的社会关系——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日益加剧的社会不
平等——的一个根本挑战(课题组 2000)
,而且还是使社会转型成为可能的新主体、新梦想,
以及新欲望的创造者。

然而,这是一场社会革命,是一场不能被笼统归入「阶级斗争」这个马克思主义术语范
畴之中的社会革命。52 在后社会主义时期,无论是支配力量还是被支配力量(两者无法简单
地一分为二)都在迅速地形成并不断对自身进行再造,寻求其自身的文化认同、社会地位、
市场位置,以及政治合法性。必须强调的是,对这些复杂的过程进行理论化超出本书的研究
范围,我将自己的尝试仅限定在理解这场社会革命——它的行动者与行动,它的主体性与反
叛;以及对工厂中的外来女工、新打工主体的形成,以及农民成为「现代工人」的梦想与欲
望进行民族志学的研究。

正是这个打工主体永无止境的形成过程,为我打开了一道探索中国社会的门扉。

8.1 一种抗争次文体

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与全球资本主义的对接过程为起点,我开始踏上这条探索中国打工
主体的漫漫长路。打工妹的个人生命所遭际的那些似乎无法逃避的社会暴力,为我的这段旅
程画上了句号。我很清楚这段旅程危机四伏,随时可能将能动性、主体性,以及社会变革引
入陷阱或者死路。然而,只有遭际这种危险,才能为在中国开创一种抗争的次文体打开一扇
可能之门。事实上,阿英的梦魇与尖叫之类的社会暴力是划时代创伤和社会抗争的突出例证,
而正是社会抗争将中国打工妹的生命卷入了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一个聚焦于全球市场的镜
头将改革时代的中国摄入其中。这个镜头不仅凝固了新的阶级形态和性别不平等,并将其合
理化为不可避免的罪恶,而且还任由个体反叛的声音被集体性工程所湮没。谁在乎?一个巨
人般的中国正在崛起,几百万人的牺牲根本无足重轻。然而,首先预言并承诺让巨人中国在
21 世纪崛起于世界东方的竟然是西方!它在中国大陆发动强大的欲望机器,其效果尤其体
现在中产阶级精英,以及刚刚摇身一变成为资本家的人中间,他们荒谬地存在于一个资本主
义尚未名正言顺的体系之中: (Eyal,Szelennyi & Eleanor Townsley
「没有资本主义的资本家」
1998)

外资玩具厂的那场重大火灾发生在我正式开始工厂民族志研究的两年之前。大火呑噬了
80 多名工人的生命,导致了厂房的崩塌,然而它却未能将成千上万的打工妹们的梦想和希
望烧成灰烬,她们仍然继续从天南海北涌入城市或经济开发区。在这本书已近尾声的时候,
我感到的却是从未有过的茫然与失落。我所关心的人们可能永远不会有时间或者有机会来阅
读这本我为她们写下的书,尤其是以这种形式来书写的书。那么为什么我还要继续低语?我
再次强调,或许正是那迫切的欲望、那痛楚,以及那放弃书写之不可能促使我写下了这些故
事。然而,对书写暴力及其特殊权力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意义、语言、学术机构,以及自
我殖民地化等都纵容了对中国打工妹生命的书写暴力)的探索和揭露可能需要展开另一段漫

121
长旅程。

在流星厂进行田野工作的最后阶段,我遇到了阿英,一个外来的打工妹。她挣扎在梦魇
与尖叫的边缘,威胁并破坏着工厂的规训秩序。为了揭示社会暴力,我梦想构思一种可以将
痛苦彻底展现出来的书写政治,并更加深入地探索控制着个体生活的权力技术;如果打工主
体是人类实践的主体,那么一种书写的诗学将可能有助于表述出社会叛离和人类自由的漫漫
征程。

我没有想到自己会遇见晓明——本书开篇中那名大火中幸存下来的女孩儿,还有阿英—
—她的故事为本书划上了句号。然而,火光、疼痛、梦魇,以及尖叫却将我们三个人的生命
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而捆绑我们的正是找寻出路的共同需要。我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敏感性,
如果有的话,它最初的觉醒便是在 1993 年我见到晓明的那一刻,从此那种痛苦像鬼魂一般
缠住了我。晓明的创伤,以及后来阿英的尖叫终于使我认识到,没有任何人的故事可以脱离
政治性和社会性。正是在田野中与这些创伤的遭际,以及尝试对打工妹们的生命与挣扎进行
理解和叙述,驱使我开始了对开创一种抗争次文体的实践。

当我们将一种抗争次文体的视角引入当代中国的情境之中,就会明白阿英的尖叫和晓明
的疼痛并非个体性的经验,而是来自社会底层的集体性的经验。这些经验不单只与主导语言
相对立,而且甚至抗拒所有语言。她们的尖叫和痛苦从本质上来说是政治性的,它的颠覆性
力量来源于它拒绝进入这个象征世界的决然。尖叫声迸发出来,彻底破坏了这个日益异化及
两极化的世界中的象征秩序。抗争次文体将焦点集中在个体身上,它自身的边缘性权力并不
在于将个体的叙述普遍化为集体的声音,而是直接展示出:没有任何个体的故事不是历史的
叙述。在这个时代,所有的中国打工妹都被迫要活出她们的普遍存在,而阿英那声嘶力竭的
尖叫声正是对这个时代所发出的高声反抗。

8.2 多场域的抗争(multisided resistance)

毫无疑问,中国向全球资本的开放,以及市场机制的导入,使中国社会,以及个人都遭
受到远远超乎我们想象的严重创伤。中国有一个特殊的无产阶级化过程,在过去的 20 多年
里,尽管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打工,但却未能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劳工阶级。市场制度,
以及国家机器共同阻碍、破坏并粉碎了其阶级力量的生成。半农半工的打工妹是由国家与市
场的混合体所创造出来的扭曲的主体。

晓明侥幸地逃出了地狱之门,这使我产生了书写的痛苦,以及揭露这种双重创伤的强烈
欲望。在田野工作的后期,我亲眼目睹了工厂权力复杂而精细的微观物理学。处于国家和市
场庇护之下的生产机器,是制造大量扭曲性自我的最直接方式。人的身体,即生产的身体,
是政治与经济暴力时而合谋、时而冲突地恣意横行的界面。

然而,国家和市场却并非仅有的权力来源,地方性文化实践——具体来说是正处于转型
与重构之中的中国父权制文化——也加入了这场权力的角逐。性别化过程、性与性行为的规
范,以及婚姻和家庭的主导地位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打工主体的性化过程。农村的家庭
依然为打工妹们提供最重要的支持,以及身分认同,否则她们将不得不独自面对资本的要求。
成为现代打工妹的道路正是悲剧发生之所在,女工们很快就会发现工厂的工作并不是改变她
们生活的灵丹妙药,相反,工业劳动是对她们婚姻生活的一种新的异化,在中国,结婚生子
仍然是农村女性的普遍实践。一些单身女性甚至为了逃离工厂劳动而梦想结婚,而在结束了
城市的工厂生活重返农村之后,她们将继续为中国的父权制家庭当牛做马。三重压迫是我对

122
中国打工妹命运的一种诠释,尽管这种诠释存在着过度普遍化,以及简化的危险。然而,面
对这些不可逃避的压迫,一个新的中国打工-主体正在奋力超越所有这些(不)可能性的极
限,挣扎着破茧欲出。

阿英的尖叫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尖叫,是对三重压迫的社会暴力与荒谬所发出的谴责之
声。

饱受痛苦煎熬的身体失去了话语的能力,它以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揭示出社会底层的本
质。通过他者化过程,晓明用一种平静并且毫无感情的声音说出自己的故事,阿英则向着虚
无发出尖叫,试图缓解疼痛,试图将分裂的身体与自我重新拼凑起来。她们都在拼命抗拒着
自我分裂的可能,捍卫着打工-主体的自由:一种带着人类的尊严将自身融入生活世界的自
由,一种对自身所遭受的社会暴力发起反击的自由。正如 Alain Touraine 所言,主体是「将
自我转化成为行动者的一声召唤(1995,210)
」。痛苦的自我绝不是屈服的身体,而是反叛
的主体。如阿英和晓明这样的扭曲的主体,被证明原来正是实践的行动者。

对抗争(不单只是打工-主体的抗争)进行重新理论化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另外,
抗争的理论化应该超越个体行动与集体行动、个人抗争与社会抗争、非政治冲突与政治冲突
等传统的两分法。多场域抗争这一概念或许为实现这种超越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与阿英和晓
明的偶遇使我开始关注社会,尤其是关注社会暴力和个人生活之间的生动关系。她们的创伤
启发了我,使我意识到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市场与国家作用于个体身上的力量,以及主体
的多场域反抗与叛离等盘缠交织在一起,超越了抗争的传统意义。支配与抗争之间复杂的相
互依赖关系已然形成,正如 Jean Comaroff 所言,
「这个体系由一组层级分明、相互协作的关
系所构成,它的中心化权力的实践……将其支配权强加到生产、交换、性,以及生育等更加
分散的领域之中(1985,260)。」反过来,这些分散的微观权力会在所有层面上生成一种植
根于日常实践的真实抗争政治(realpolitiks of resistance),由于它们精细巧妙并且形态各异,
因此否定了抗争与服从之间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同上,261-62) ,抗争模式出现了裂变,
打破了个体行动(通常被琐碎化,并且未被视为社会变革的抗争力量)与集体行动(通常被
高度浪漫化为唯一能够真正向现存秩序进行挑战的力量)之间传统的二元对立(Scott 1900) 。
梦魇、尖叫、晕倒、痛经、自我的内部分裂、劳动反抗、怠工、逃跑、请愿,以及罢工等都
可被视为抗争行为的点或线,它们共同构成一幅抗争的图画,并且必将直接向权力与支配发
出挑战。

一个非主流的、多元的抗争之旅,其目的在于对抗争与支配的物化空间进行去地域化,
并开创一种多阵线的抗争,一部崭新的反叛诗学,它总是会推进为一场与众不同的阵地战。
它将唤起一种多场域的社会行动,一组多姿多彩的叛离行为,最终将证明它们是用以对抗权
力技术整体的完整抗争策略。借用 James Scott(1990)的术语来说:「隐藏文本(hidden
transcripts)」或「底层政治(infrapolitics)」是任何社会底层群体都能创造出来的,他们不仅
会在支配者背后采取行动,而且还会公然对抗,以及破坏支配者的权力。Scott 简明扼要地
指出:

被冒犯的个体可能会一个人幻想报复和对抗,但当这种侮辱只是其所属种族、阶级或阶
层所受冒犯之变形的时候,这种幻想就有可能变成一种集体性的文化产物。无论其假设形式

123
如何——背地里模仿、幻想武力报复,世界在千禧年已经彻底颠倒过来——这种集体的隐藏
文本是理解权力动态关系的关键(1990,28)

半农半工的主体——中国打工妹/打工仔——的形成,并没有产生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
级结构与关系。相反,这种新型打工主体呼唤出一部反叛的诗学,它是多阵线的,更加富有
创造性的,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它对资本、国家,以及社会-文化论述效应的权力模式
更加具有穿透力。当然,这种崭新的反叛政治学绝不能被简而化之为单纯的个人行动或集体
行动、非政治冲突或政治冲突,以及地方性斗争或全球性斗争等。

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我的工友、我的朋友,还有那些我所遇到的可谓时代先锋
的人们,她们正在自己所面临的所有结构与历史的力量之中梳理着自己的紧张。我还看到她
们正在作为人类主体,以及实践主体,或者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进行着身体政治的实践,并
对各种张力作出应对和反抗。深陷于三重压迫的囹圄之中的打工妹们,的确活出了她们自己
的阶级经验,并且在自己的生命抗争中询唤出自身的阶级地位。然而,阶级差异却几乎算不
上是她们打工生活中的核心冲突,其部分原因是由于支配权力的幻觉效应(hallucinating
effects),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生活在远比阶级关系更加复杂的微观支配权力之中的她
们自身的主体性经验。城乡不平等、政府管制、性别差异、家庭与亲属网络、生产关系以及
消费主义等共同促进了支配关系模式的形成,而这种模式几乎无法被还原为某种单一的对立
逻辑。父权制家庭与全球化生产机器在制造女工矛盾经验过程中的伴生物,以及冲突关系是
争论的敏感地带。

如果我们将个人主义视为西方新自由资本主义的罪恶产物,而将集体主义视为中国社会
主义的危险物的话,那么,我们已经别无选择,必须既不偏向个人主义(因为它是为资本的
逻辑服务的)也不偏向集体主义(因为这个名字它很容易沦为政治策略的牺牲品)地寻找一
个能够对个体性与集体性进行反叛和重述的抗争议程。打工主体正在寻求一个属于自己的空
间,并试图超越意识形态化的抗争逻辑(它经常导致劳工的主体性在运动中被吸纳)。因此,
打工主体应该开创一幅崭新的反叛图景,它是多阵线的,纵横交错地点缀于个体与集体层面
之上,它所对抗的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因素,而且还有文化和心理经验。

124
英文参考书目

Anagnost, Ann. 「The Politicized Body」in body, Subject and Power in China, eds. Angela
Zito and Tani E. Barlow. Chicago and London: Unir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____. National Past-Times: Narrative, Representation, and Power in Modern China.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

Andors, Phyllis. The unfinished liberation of Chinese women, 1949-1980.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3.

____.  “Women  and  Work  in  Shenzhen”,  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Vol.  20(3)
(1988): 22-41.

An, Zi. Qingchun xuyu: dagongzai dagongmei qingjian 「The Dialogue of the Youth: Love
letters of the Working Boys and Working Girls」. Shenzhen: Haitian Chubanshe, 1993.

Appadurai, Arjun. Modernity at Larg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6.

Althusser, Louis. For Marx, trans. Ben Brewster. London: Verso, 1990.

Ardner, Shirley. Perceiving Women. New York: Wiley, 1975.

Barlow, Tani E., ed. Gender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Writing and Feminism.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3.

____. 「Politics and the Protocols of Funü(Un)making National Woman」, in Engendering


China: Women, Culture, and the State, eds. Christina K. Gilmartin[et al.]. Cambridge, MA,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Bartky, SandraLee. Femininity and Domina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90.

Bataille, Georges. Visions of Excess: Selected Writings, 1927-1939.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5.

Baudrillard, Jean. 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 London: Sage, 1993.

Bettelheim, Bruno. The Informed Heart. London: Penguin Books, 1960.

Bian, Yanjie. Work and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4.

Blecher, Marc. 「Hegemony and Workers’  Politics  in  China」, China Quarterly, No. 170, June
2002, pp. 283-303.

Bordo, Susan. Unbearable Weight: Feminism,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Body. Berkeley, Los
Angele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Bourdieu, Pierre.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1984.

125
____.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London: Polity Press, 1991.

Bradley,   Harriet.   “Technological   Change,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based Job Segregation   in   the   Labour   Process”,   in   Gender   and   the   Labour   Process,   eds.  
David Knights and Hugh Willmott. London: Gower, 1986.

Braidotti, Rosi. Nomadic Subjects: Embodiment and Sexual Difference in Contemporary


Feminist The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Braverman, Harry. Labour and Monopoly Capital. New York and London: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4.

Brownell,   Susan.   Training   the   Body   for   China:   Sports   in   the   Moral   Ord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Buck, John L. Land Utilization in China: Statistic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7.

Burawoy, Michael. The Politics of Production. London: Verso, 1985.

Butler, Judith.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1990.

____.  Bodies  that  Matter: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  London:  Routledge,  1993.

Butler, Judith, and Joan W. scott, eds. Feminists Theorize the Political. London: Routledge,
1992.

Caruth, Cathy.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Baltimore and
London: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Cavendish, Rosemary. Women on the Line.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2.

de Certeau, Michel.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4.

Chan, Anita. 「Labour Relations in Foreign-funded Ventures, Chinese Trade Unions and the
Prospects for Collective Bargaining」, in Adusting to Capitalism: Chinese Workers and the State,
ed.  G.  O’  Leary.  Armonk,  NY:  M.  E.  Sharpe(1998): 122-149.

____.  China’s  Workers  under Assault: The Exploitation of Labor in a Globalizing Economy.
Armonk, New York: M. E. Sharpe, 2001.

Chen, Nancy N., Constance D. Clark, Suzanne Z. Gottschange, and Lyn Jeffery, eds. China
Urban.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1.

Cheng, Lucie, and Edna Bonacich. Labor Immigration under Capitali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Cheng, Tiejun, and Mark Selden. 「The  Origins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China’s  Hukou  
System」, The China Quarterly September, No. 139(1994): 644-668.

Chiu, Fred. Colours of Money∕Shades of pride——historicities and moral politics in


industrial conflicts in Hong Kong. London: Routledgecurzon, 2003.

126
Christiansen, Flemming and Zhang Junzuo. Village Inc.: Chinese Rural Society in the 1990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8.

Clark, Jon, and Marco Diani, eds. Alain Touraine. London: Falmer Press, 1996.

Clifford, James, and George E. Marcus, eds. 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ghy. Berkeley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Cohen, Paul. 「 Ethnicity: problem and focus in anthropology 」 ,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7(1978): 379-403.

Comaroff, Jean. Body of Power, Spirit of Resistance: the Culture and History of a South
African Peopl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Cook, Sarah. 「Surplus Labour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Agriculture: Evidence from
Household Survey Data,」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35, 3(February 1999): 16-44.

Cook, Sarah, and Margaret Maurer-Fazio,  eds.  The  Workers’  State  Meets  the  Market: Labour
in  China’s  Transition.  London:  Frank  Cass,  1999.

Cornwell, Andrea, and Nancy Lindisfarne-Tapper, eds. Dislocating Masculinity: Comparative


Ethnograph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Croll, Elisabeth. Wome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1985.

____. From Heaven to Earth: Images and Experiences of Development in 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____. Changing Identities of Chinese Women. London: Zed;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5.

Croll, Elisabeth and Huang Ping.「Migration For Against Agriculture in Eight Chinese
Villages」, The China Quarterly, Issue 149(1997): 128-146.

Dai,  Wei.  Zhongguo  hunyin  xing’  ai  shigao  [History of marriage and sexual love in China].
Beijing: Dongfang chubanshe, 1991.

Davis, Deborah, ed. The Consumer Revolution in Urba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Davis, Deborah, and Stevan Harrell, eds. Chinese Families in the Post-Mao Er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Davis, Deborah, et al eds. Urban Spac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Cambridge and Washingt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shington, D. C.: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1995.

Delbridge, Rick. Life on the Line in Contemporary Manufact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Deleuze, Gilles, and Felix Guattari. Anti. 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1984.

127
____. Kafka: Toward a Minor Literature. Minneapoli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6.

Derrida, Jacques. Specters of Marx.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Dirlik, Arif, and Maurice Meisner, eds. Marxism and the Chinese Experience, Armonk, N. Y.:
M. E. Sharpe, 1989.

Dirlik, Arif, and Xudong Zhang, eds. Postmodernism and China.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0.

Douglas, Mary.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London: Routledge, 1966.

Evans, Harriet. Women and Sexuality in China. London: Polity Press, 1997.

Eyal, Gil, Ivan Szelennyi and Eleanor Townsley. Making Capitalism Without Capitalists: The
New Ruling Elites in Eastern Europe. London: Verso, 1998.

Fanon, Frantz. Black Skin, White Masks. London: Pluto Press, 1952.

Fardon, Richard. 「 ‘African   Ethnogenesis’:   Limits   to   the   Comparability   of   Ethnic  


Phenomena」, In Comparative Anthropology;ed L. Holy. London: Basil Blackwell. 1987.

Fei, Hsiao-tung and Chih-I Chang. Earthbound China: A study of rural economy in Yunna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ernandez-Kelly, Maria Patricia. For We Are Sold, I and My People: Women and Industry in
Mexico’s  Frontier,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3.

Foucault, Michael.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ume. 1: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8.

____.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New York: Vintage, 1979.

____.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Interviews. New York: Pantheon,
1980.

____. 「Dream, Imagination, and Existence」,in Dream and Existence, Michel Foucault and
Ludwig Binswanger. Atlantic Highlands;NJ: Humanities Press, 1985.

____. 「Of Other Spaces」, Diacritics 16(1986): 22-27.

____.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in Technaologies of the Self, ed. Luther H. Martin, Huck
Gutman, and Patrick H. Hutton. London: Tavistock, 1988.

____. Ethics: Subjectivity and Truth, ed. Paul Rabinow. London: Penguin, 1994.

____. The Essential Works of Michel Foucault, 1854-1989. Vol. I, ed. Paul Rabinow. London:
Penguin, 1997.

Freud, Sigmu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London: Pelican Books, 1976.

Frydman, Roman, Kenneth Murphy and  Andrae  Rapacazynski.  Capitalism  with  a  comrade’s  

128
face: studies in the postcommunist transition. Budapest: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1998.

Gassart, Thomas. Health Hazards in Electronics: A Handbook. Hong Kong: Asia Monitor
Resource Center, 1985.

Gilmartin, Christina K., et al eds. Engendering China: Women, Culture, and the State.
Cambridge, MA,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Glucksmann, Miriam. Women Assemble, London: Routledge, 1990.

Griffin, Susan. Woman and Nature: The Roaring Inside Her.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78.

Guha, Ranajit, and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eds. Selected Subaltern Stud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Gutman, Huck. 「Rousseau’s  Confessions:  A  Technology  of  the  Self」, in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eds. Luther H. Martin, Huck Gutman, Patrick H. Hutton. Britai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1988.

Hall, Stuart, and Paul du Gay,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Sage, 1996.

Haraszti,  Miklos.  A  Worker  in  a  Worker’s  State.  Translated  by  Wright  Micheal. New York:
University Books, 1978.

Harding, Harry. 「The Contemporary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China


Quarterly, 139(September 1994): 699-703.

Hare, Denise and Zhao Shukai, 「Labour Migration as a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
View form the Migration Origin」, in Rural Labour Flows in China, ed. Loraine A. West and Zhao
Yaohui, Berkele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0.

Hareven, Tamara K, Family Time and Industrial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maily
and Work in a New England Industial Commun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Hearn, Jeff, and Wendy Parkin. 「Sex」at 「Work」: The Power and Paradox of Organization
Sexuality. London: Wheatsheaf Books, 1987.

Heidegger, Martin. Existence and being. Washington, D. C.: Regnery Gateway, 1988.

Hershatter, Gail. The Workers of Tianjin, 1900-1949.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____. 「The Subaltern Talks Back: Reflections on Subaltern Theory and Chinese History」,
Positions Vol 1(Spring 1993): 103-130.

Honing, Emily. Sisters and Strangers: Women in the Shanghai Cotton Mills, 1919-1949.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Hsiung, Ping-chun. Living Rooms as Factories: Class, Gender and the Satellite Factory
System in Taiwan.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Jacka, Tamara. 「Working Sisters Answer Back: The Presentation and Self-Presentation of

129
Women  in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China Information, 18(1)(1998): 43-75.

Johnson, Elisabeth. 「Women and Childbearing in Kwan Mun Hau Village: A Study of Social
Change」, in Women in Chinese Society, ed. Margery Wolf and Roxane Witk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Johnson, Kay Ann. Women, the Family and Peasant Revolution in China.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Judd, Ellen R. Gender and Power in Rural North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4.

Kalb, Don. Expanding Class: Power and Everyday Politics in Industrial Communities, The
Netherlands, 1850-1950.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77.

Kam Wing Chan and Li Zhang, 「The Hukou System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
Processes and Changes」, China Quarterly 1960,(December 1999): 819-855.

Kelliher, Daniel. Peasant Power in China: the Era of Rural Reform, 1979-1989.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Kleinman, Arthur. 「Pain and Resistance: The Delegitimation and Relegitimation of Local
Worlds」, in Pain as Human Experience: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ed. Mary-Jo DelVecchio
Good et al.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____. Writing at the margin: discourse between anthropology and medicin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Knights, David, and Hugh Willmott, eds. Gender and the Labour Process. London: Gower,
1986.

____. Labour Process Theory, London: Macmillan, 1990.

Kondo, Dorinne K.Crafting Selves: Power, Gender and Discourse of Identity in a Japanese
Workpla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Kristeva, Julia. 「Women’s  Time」, in The Kristeva Reader, ed. Toril Moi UK: Blackwell
Publishers, 1986.

Kung, James Kai-sing. 「Off-farm Labour Markets and the Emergence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forthcoming, 2002): 1-38.

Kung, Lydia. Factory Women in Taiwan,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3.

Irigaray, Luce. 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7.

Laclau, Rrnesto, New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of Our Time. London: Verso, 1990.

Laing, Ronald David. The Politics of Experience and the Bird of Paradise. London: Penguin,
1967.

____. The Divided Self. London: Penguin, 1969.

Lamphere, Louise. From Working Daughters to Working Mother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130
Press, 1987.

Lau, Raymond W. K. 「Socio-political control in urban China: changes and crisi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52, 4(2001): 605-20.

Lee, Ching Kwan. 「Engendering the Worlds of Labor: Women Workers, Labor Markets and
Production Politics in the South China Economic Miracl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0
(1995): 378-397.

____. Gender and the South China Miracle: Two Worlds of Factory Wome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a.

____. 「The Labour Politics of Market Socialism: Collective Inaction and Class Experiences
Among State Workers in Guangzhou」, Modern China 24, 1(1998b): 3-33.

Leacock, Eleanor, Helen I.  Safa  eds.  Women’s  work:  development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of gender. South Hadley, MA: Bergin and Garvey, 1986.

Leung, Wing-yue.   Smashing   the   iron   rice   pot:   workers   and   unions   in   China’s   market  
socialism. Hong Kong: Asia Monitor Resource Center, 1988.

Li, Si-ming. 「Labour Mobility,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rea」,
Asian Geographer Vol. 8(1989): 35-60.

Lin, Nan. 「Local Market Socialism: Local Corporatism in Action in Rural China.」Theory
and Society 24, 3(1995): 301-354.

Liu, Alan.  Mass  Poli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Boulder,  Co:  Westview,  1996.

Lyon, Thomas, and Victor Nee, ed.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South China: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post-Mao era, Ithaca, N. Y.: East Asia Program, Cornell University, 1994.

Mallee, Hein. 「Reform of the Hukou System: Introduction」,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Vol. 29(1)
(1996a): 3-26.

____. 「In Defence of Migration: Recent Chinese Studies of Rural Population Mobility」,
China Information 10(3-4)(1996b): 108-40.

____. 「Agricultural Labor and Rural Population Mobility: Some Observations」, in Rural
Labour Flows in China, ed. Loraine A. West and Yaohui Zhao. Berkele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0.

Mao, Zedong. 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 Vol I. Pek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Marcus, George E. Ethnography through Thick and Thin.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Martin, Emily. The Woman in the Body: A Cultural Analysis of Reproduction.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87.

Marx, Karl.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64.

131
____. Capital Vol. 1.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1954.

Marx, Karl, and Frederick Engels. The German Ideology.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1976.

____. Selected Works.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1968.

McLennan, Gregor. 「E. P. Thompson and the Discipline of Historical Context,」in Making
Histories, eds. Richard Johnson, Gregor McLennan, Bill Schwarz, and David Sutt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2.

McNay, Lois. Foucault and Feminism: Power, Gender and the Self. Oxford: Polity Press,
1992.

Mill, Marry Beth. 「Migrant Labor Takes a Holiday」, Critique of Anthropology 19(1)
(1999): 31-51.

Milkman. Ruth. Gender at Work.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7.

Moore, Henrietta L. A Passion for Difference: Essays in Anthropology and Gen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____, ed. The Future of Anthropological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1996.

Nash, June, and Helen Safa, eds. Sex and Class in Latin America.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6.

Nash, June, and Maria Patricia Fernandez-Kelly, eds. Women, Men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3.

Nee, Victor, and David Stark, eds. Remarking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Socialism: China
and Eastern Europe.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Perry, Elizabeth J., and Christine Wong, ed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form in Post-Mao
China. 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Harvard University, 1985.

Perry, Elizabeth J. Shanghai on Strike: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labou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____. 「Trend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s: State-Society Relations」China Quarterly 139,
(1994): 704-713.

____ ed. Putting class in its place: workers identities in East Asia. Berkele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6.

Perry, Elizabeth. Challenging the Mandate of Heaven: Social Protest and State Power in
China. Armonk, N. Y.: M. E. Sharpe, 2002.

Pollert, Anna. Girls, Wives, Factory Lives. London: Macmillan, 1981.

Poster, Mark, ed. 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Cambridge: Polity, 1975.

Pruitt, Ida. A Daughter of Han: 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Working Woma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7.

132
Pun, Ngai. 「Becoming Dagongmei: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in Reform China」
China Journal, No. 42,(July, 1999): 1-19.

____.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Labor Politics: Gender, Kinship and Tthnicity in a Shenzhen
Workplace」 in The Chinese Triangel of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es, eds. Alvin Y. So, Nan Lin and Dudley Poston.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2001, pp. 103-116.

____. 「Opening a Minor Genre of Resistance in Reform China: Scream, Dream, and
Transgression in a Workplace」 in positions: east Asian cultural critique 8(2), Fall 2000: 531-555.

Oi, Jean. 「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44,(1995): 1132-49.

____. Rural China takes off: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____.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Berkeley: Universti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Oi, Jean and Andrew G. Walder.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Ong, Aihwa.Spirits of Resistance and Capitalist Discipline: Factory Women in Malaysi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7.

____. 「The Gender and Labor Politics of Postmodernity」, Annual Reviews in Anthropology
20(1991): 279-309.

Ong, Aihwa and Donald M. Nonini. Eds. Ungrounded Empires: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modern Chinese transnation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Rabinow, Paul. 「 Representations Are Social Facts: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in


Anthropology」 In 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 ed. James Clifford
and George Marcu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Rabinow, Paul. ed., Ethics: The Essential Works of Michel Foucault 1954-1984, Volume One.
England: Allen Lane, the Penguin Press, 1997.

Rawski, Evelyn Sakakida. Agricultural change and the peasant economy of South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Riskin,   Carl,   Zhao   Renwei   and   Li   Shi,   eds.   China’s   Retreat   from   Equality.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2001.

Rofel,  Lisa.  “Hegemony  and  Productivity:  Workers  in  Post-Mao  China”,  in  Marxism  and  the  
Chinese Experience, eds. Arif Dirlik and Maurice Meisner. New York: M. E. Sharpe, Inc, 1989.

____. 「 Rethinking Modernity: Space and Factory Discipline in China 」 , Cultural


Anthropology, Vol. 7(1992): 93-114.

____. Other modernities: gendered yearnings in China after socialism. Berkeley: University

133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Rosen, Ellen Israel. Bitter Choices: Blue-Collar Women In and Out of Work.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Rothstein, Frances Abrahamer, and Michael L. Blim. Anthropology and the Global Factory.
New York: Bergin and Garvey, 1992.

Salaff, Janet W. Working daughters of Hong Kong: filial piety or power in the famil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Sargeson,  Sally.  Reworking  China’s  Proletariat.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9.

Sassen, Saskia. The Mobility of Labor and Capital.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Scarry, Elaine. The Body in Pai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Schein, Louisa, 「Urbanity, Cosmopolitanism, Consumption」in China Urban, ed. Nancy


Chen, Constance D. Clark, Suzanne Z. Gottschang, and Lyn Jeffery.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1.

Schram, Stuart R.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Mao Tse Tung. New York: Fredreick A. Praeger,
1969.

Scott, James C. Weapons of the Weak: 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____.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Selden, Mark.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Socialism. Armonk, N. Y.: M. E. Sharpe,
1993.

Sennett, Richard, and Jonathan Cobb. The Hidden Injuries of Class. London and Boston:
Faber and Faber, 1972.

Shapiro, Michael, ed. Language and Politic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84.

Shen, T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ign Enterprises, Local Governments and Women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Rural Labor Flows in China ed. Loraine West and
Zhao yaohui.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Sheridan, Mary, and Janet W. Salaff, eds. Lives: Chinese Working Women,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4.

Shi, Songjiu. 「Strengthen Management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Vol. 29(1) (1996): 26-52.

Shue, Vivienne. The Reach of the State: 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Shuttle,   Penelope   and   Peter   Redgrove.   The   Wise   Wound   :   Eve’s   Curse   and   Everywoman.  
London: Paladin Grafton Books, 1978.

134
Smart,  Alan,  and  Josephine  Smart.  “Capitalist  Production  in  a  Socialist  Society:  The  Transfer  
of Manufacturing from   Hong   Kong   to   China.”   in   Anthropology   and   the   Global   Factory,   ed.  
Frances Abrahamer Rothstein and Michael L. Blim. New York: Bergin and Garvey, 1992.

Smart,  Josephine.  “Coercion,  Consent,  Reciprocity  and  Exploitation:  Labour  Management  in  
Hong Kong Enterprises  in  China,”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3.

Smith, Chris. and Paul Thompson. eds. Labour in Transition: The Labour Process in Eastern
Europe and 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Solinger, Dorothy  J.  China’s  Transients  and  the  State:  a  Form  of  Civil  Society?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1.

____.  China’s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m:   Statist   Legacies   and  Marker  Reforms  1980-1990.
Armonk, N. Y.: M. E. Sharpe, 1993.

____. Contesting Citizenship in Urban China. Berke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Spencer, Dale. Man Made Language.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0.

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 「Can the Subaltern Speak?」in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ed. Cary Nelson and Lawrence Grossberg.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Stacey, Judith. Patriarchy and Socialist Revolution in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Stichter, Sharon, Jane L. Parpart, ed. Women, Employment and the Family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Philade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Stockard, Janice E. Daughters of the Canton Delta: Marriage Patterns and Economic
Strategies in South China, 1860-1930.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9.

Strathern, Marilyn. The Gender of Gift: Problems with Society in Melanesi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____. Partial Connections. Lanham, M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1991.

Tam, S. M. Maria. The Structuration of Chinaese Modernization: Women Workers of Shekou


Industrial Zone.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Hawaii, 1992.

Taussig, Michael. The Devil and Commodity Fetishism in South America.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an Press, 1980.

Thompson, Edward P.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63.

___. 「Time, Work-discipline, and Industrial Capitalism」, Past and Present, Vol. 38(1967):
56-97.

Topley, Marjorie. 「Marriage Resistance in Rural Kwantung」, in Women in Chinese Society,


eds. Margery Wolf and Roxane Witk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135
Touraine,  Alain.  The  Workers’  Move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____. Critique to Modernity. Oxford: Blackwell, 1995.

Truong, Thanh-Dam. Sex, Money and Morality: Prostitution and Tourism in Southeast Asia.
LOngdon: Zed, 1990.

Vogel, Ezra F. One Step Ahead in China: Guangdong Under Refor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Walder,   Andrew   G.   “The   Remaking   of   the Chinese Working Class, 1949-1981”,   Modern  
China,(January), 1984.

____. 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____. 「Factory and Manager in an era of Reform」, China Quarterly No 118(1989): 242-64.

Walker, Anne E. The Menstrual Cycl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Wang Shaoguang.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China’s  WTO  Membership」,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9, 25(2000): 373-405.

Wang Shaoguang, and Hu Angan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Uneven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China. Armonk, N. Y.: M. E. Sharpe, 1999.

Ward, Kathryn, ed. Women Workers and Global Restructuring.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ILR Press, 1990.

Water, Malcom, ed. Changing Workplace Relations in the Chinese Economy. London:
Macmillan, 2000.

Watson, Rubie S., and Patricia Buckley Ebrey, eds. Marriage and Inequality in Chinese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West, Loraine A. and Zhao Yaohui, eds. Rural Labor Flows in China. Berkele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0.

Westwood,  Sallie.  All  day,  Every  day:  Factory  and  Family  in  the  Making  of  Women’s  Lives,  
London: Pluto, 1984.

White, Gordon. Riding the Tiger: 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Reform in Post-Mao China.
London: Macmlillan Press, 1993.

Willis Paul. Learning to Labo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Wolf, Margery. Women and family in rufal Taiwa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____. Revolution Postponed: Women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World Bank. China: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Poverty in the 1990s. Washington D. C.: World
Bank, 1992.

136
____. Sharing Rising Incomes: Disparities in China. Washington, D. C.: World Bank, 1997.

Wu, Harry Xiaoying. 「Rural  to  Urban  Migr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Quarterly, No. 139(September 1994): 669-98.

Xu,  Feng.  Women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s  Economic  Reform.  London:  Macmillan,  2000.

Yan, Hairong. 「 Neo-Liberal Governmentality and Neo-Humanism: Organizing


Suzhi∕Value Flow through Labour Recruitment Networks」, Paper presented at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21-25 March 2001, Chicago.

Yan, Yunxiang. 「McDonald’s  in  Hong  Kong:  The  Localization  of  America,」 in James L.
Watson, ed. Golden  Arches  East:  Macdonald’s  in  East  Asi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Yang, Mayfair Mei-hui. Gifts, Favors and Banquets: The Ar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China.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4.

____, ed. Spaces of Their Own: Women’s  Public  Sphere  in  Transnational  China.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Zhang, Li. 「Contesting Crime, Order and Migrant Spaces in Beijing」 in Ethnographies of
the Urban in Contemporary China, ed. Nancy Chen et al,.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1a,
pp. 201-22.

____. 「Migration and Privatization of Space and Power in Late Socialist China」, American
Ethnologist 28(1)
(2001b): 179-205.

____. Strangers in the City: Reconfigurations of Space, Power, and Social Networks within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c.

Zhang, Liwen, et al eds. 「Sex and Morality」,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Winter
1994-1995 Vol. 27(2) (1994): 37-56.

Zhou, Daming.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Migrant  Odd-Job  Workers’  in  Guangzhou」,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Vol. 28(4) (1996): 75-94.

Zhou, Daming, and Zhang, Yingqiang.「Rural   Urbanization   in   Guangdong’s   Pearl   River  


Delta」,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Vol. 28(2)(1996): 47-102.

137
中文参考书目

蔡方、郭寒英、高加林主编,2001,
《中国人口流动方式与途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高敏,1995,《深圳打工妹,你们活得怎么样?》,《深圳人》,第 18 期,第 20-22 页,


深圳市总工会。

Gan, Wujin,1995,《流浪的日子》,《外来工》第 29 期,第 9 页。

郭海红,1994, 《深圳人》第 15 期,第 26-27 页。


《特区无暇顾及打工者的爱情》,

黄平,1997,《追求生存:关于城市外来工的社会学研究》
,云南人民出版社。

Hung, xiangfa,
《逃婚的打工妹》《深圳人》第 12 期,
, (1994 年 8 月),第 6 页,深圳市
总工会。

李培林,1996, 《社会学研究》第 4 期,第 42-52


《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
页。

李强,2000, 《社会学研究》第 4 期,第 64-76 页。


《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

李小江,1988,
《夏娃的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

李小江,1989,
《性沟》,北京三联书店。

刘应杰,2000,
《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孙立平,2001,
《关于农民问题的几点基本看法》,
《农民工研究选编》,清华大学当代中
国研究中心。

《一位打工妹掉钱得钱的悲喜剧》,《女报》第 49 期,深圳女报杂志社。
吴显国,1996,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农民外出务工女性课题组,2000,
《农民流动与性别》
,中
国农民出版社。

中国女职工部编写,1997,
《中国女职工状况》
,中国工人出版社。

中国农村家庭调查组编写,1993,《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Books
of social science)

政府文件与出版物

深圳市劳动局 1994 年第 229 号文,《关于办理 1995 年度劳务工用工手续的通知》。

深圳市南山区城市人口控制领导小组文件,1992 年。

广东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写,1991,
《广东省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
,中国统
计出版社。

《中国 1987 年 1%人口抽样调查资


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合编,1988,
料:广东省分册》,中国统计出版社。

138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室合编,1991,《中国 1990 年人口普查
10%抽样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Report of the Third Plenum of the 11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hina Communist Party.
Hong Kong: Joint Publishers, 1978.

《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

深圳劳动局,1991,
《深圳特区劳动制度十年改革历程》,深圳海天出版社。

深圳市妇女联合会,1995,
《深圳妇女的状况》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资料(1979-1985)

深圳市人民政府计划生育办公室,1994,
《深圳经济特区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深圳市总工会,1993,《深圳经济特区劳务工条例》

深圳市「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资料(1986-1990)。

,1991,1992,1993, 1994,1995,1996。
《深圳市统计年鉴》

,1992,1993,1994, 1995,1996。
《广东省统计年鉴》

,1990 年 9 月 16 日。
《中国人口报》

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

报纸与杂志

《工人日报》

《广东劳动》

《南方周末》

《人民日报》

《深圳特区报》

《中国劳动报》

1. 中国的外商投资工业区的第一场大火发生于 1990 年 5 月,在珠江三角洲的一个高度


工业化的地区——东莞,一家专门为欧美市场进行出口加工的港资雨衣厂发生重大火灾,80
多名工人葬身火海。惨剧发生后,我到广州的一家医院探访受伤工人,那是我与中国外来工
们的第一次接触。稍后,在 1990 年 7 月,我又和好友陈瑜一起,对分别来自湖北省四个村

139
子的受伤工人进行了追踪调查。

2. 参见 Dorothy Solinger(1999)关于中国的户籍制度,将城市和农村人口限定在不同
的生活机会和权利中的生动描述和分析。

3. 参见 Deborah Davis 和 Stevan Harrell 等(1993)关于后毛泽东时代中国家庭形态变迁


的讨论。

4. 许多农村地区的已婚女性都争取外出到城市的工业区打工。90 年代末开始,外资工
厂开始出现已婚女性日益増多的趋势,但是至今尚未有针对这个问题的系统性研究。

5. Emily Honig(1986)
,Gail Hershatter(1986)和 Elizabeth Preey(1993)都精辟地论
证了在二十世纪初期,同乡关系是中国打工政治形成的核心。

6. 正如 Elizabeth Perry(1993,4-5)所指出的,
「劳动政治是劳动者自身:他们的籍贯、
性别、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工作经验,诸如此类」

7. 通过阐明「社会行动者」的槪念,Alan Touraine 试图对阶级主体的理念进行去中心


化,因为这种理念太容易被国家或者整体性计划所整合。他认为,社会行动者并不是那些行
为是由其经济地位所决定的人,而是「通过改变劳动分工,决策模式、支配关系和文化取向
等来对自身所处的物质及社会环境进行改造的人(1995,207)」。社会行动者是努力从个人
主义和集体主义中解放出来的人,并且时刻准备以开放的社会抗争形式,为社会变革而采取
行动。

8. 在英文原著中,
「阶级」一词作为一个单数名词使用。作者的用意在于:尽管并不想
忽略在中国不同地区都出现这个新兴打工阶级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但是中国的外来工们不仅
在生产方式上,同时在生活方式上都具有很多相似性。本书的民族志学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
中国南方的外来工,因此这个研究只能解释在深圳,这个变革社会中出现的一种特定的打工
阶级类型。然而,这种打工阶级类型正在对中国社会整体的现在及未来变得愈来愈重要。

9. 参见 Don Kalb(1997,1-23)对阶级分析的疑问所进行的批判性述评。

,2002 年 7 月 2 日。
10. 《人民日报》

11. 参见 Andrew Walde(1984)对社会主义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与解体的论述。

12. 参见 Stuart R. Schram(1969,236-237)对农民的角色和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


地位的争论。

13. 青河村为匿名。

14. 90 年代,深圳重新划分为四个行政区,其中包括新増加的一个盐田区。

15. 青河村村民从前所持有的是农业户口,后来深圳市政府发出「加速改变落后地区」
的号召,于是本地村民的农业户口被统一变为深圳城市户口。

16. 1990 年的工人和职员总数超过 550,000 人,其中的 290,000 人为临时工。1995 年底,


临时工的总数超过固定工 2 倍,并超过合同工 5 倍。参见《深圳统计年鉴》
,1996 年。

17. 对这个统计数据的另外一个仔细解读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根据 1992 和 1996


年的深圳统计出版物,1991 年轻工业的从业者中,女性劳动者(不仅是临时工)占总数的
62.8%。1994 年整个制造业中的从业者中,女性占 60.8%。1995 年深圳的女性劳动者总数已

140
经增加到 417,123 人。由于这些统计数字包括固定工、合同工和临时工,而且并没有对这三
者进行区分,因此我们无从知道深圳制造业中的女性临时工的确切百分比;但是,我们仍然
可以推断这个百分比应该高过整体中女性劳动者的百分比。

18. 对中国政府的分析必须要非常细心,这样才能针对具体情况作出分析,避免过度槪
括化。例如,中国政府,既可以是中央政府,也可以是省政府或地方政府。而它们的利益是
具有差异性,并且经常是相互冲突的。当中央政府为了控制财政混乱而试图限制经济发展速
度的时候,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

19. 然而,深圳的一些企业,尤其是小型的或者地方资本所有的企业通常无视这些劳动
管理手段。几乎没有企业会将临时工劳动手册返还劳动局,而且我在流星厂发现很多已离厂
工人的劳动手册原件仍保存在厂里。

20. 除非是国家计划要求,否则没有人能够改变自己的身分。有些时候,国家允许大学
毕业生改变户口到大城市工作,这是因为他们被视为专业人员。

21. 深圳公安局户籍科文件,1990 年。

22. 「三无」即无身分证、无暂住证、无务工证。

23. 从打工妹进入工厂大门的那一刻开始,便可以看到工厂制度对女性身体的规训。我
将在下一章就这个问题进行详细讨论。

24. 难以收集到关于全国的流动人口,以及外来工人数的确切资料,因为流动劳动人口
的界定、特点和构成等都是非常复杂的。

25. 根据 Elisabeth Croll 和黄平的介绍,1994 年,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对中国的农村


流动人口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的三个宏观研究由中国人口资料与研究中心的农村流动人口
调查组和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 Cheng jiyuan, Hubiliang 和 Yu Dechange 主持,参见
「Migration For and Against Agriculture in Eight Chinese Villages」,The China Quarterly, Issue
149(1997): 128。这些研究主要关注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及其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意义。

26. 张丽(2001b,179-205)关于北京外来工群体的研究则是个例外。她很好地讨论了
外来工群体的空间性、权力,以及主体性。

27. 中国的社会学家孙立平回应了这个表述,他指出在农民工的意识中,土地与劳动权
力之间没有确切的关系。年轻的农民工们几乎不知道自己的家庭所拥有的土地数量。孙立平
(2001,2)说:
「耕地多几亩少几亩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反正种地也不能赚钱。」

28. 在 90 年代中期,深圳特区内最便宜的旅馆也需要每晚 100 元左右。

29. Margery Wolf(1972)的先创性著作对中国女性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如何争取


地位和权力提出了很好的洞见。「母系家庭」这个槪念生动地描绘出女性在其生命周期的第
三阶段——做母亲的阶段,是如何以母子关系为中心,发展出非正式渠道来保证自己的地位
和建立家庭权威的。作为夫家的陌生人和外人,她在一个完全男权取向的家庭中的主要策略
是在自己的日常存在中争取一些保障。Wolf 认为,她只有在母子关系的基础上精心地营建
起她的母系家庭,才能够保证其家庭地位的稳定,以及权力的长久有效(1972,8-9)
。Wolf
认为,
「一旦女性建立起她的母系家庭,她就有可能颠覆这个男性的家庭」。在将来的家庭策
略中,在丈夫不愿意替她说话的时候,女性可以以儿子的利益为由为自己辩护。如果她持家
有道,那么到了她成为男性家庭(中国农村的男权堡垒)中的祖母的时候,她实际上就已经

141
可以为所欲为,当然在形式上可能要借助成年孙子们来表达」
(1972,9)。

30. 世界银行(1992,57-58)也提出了 80 年代中期农民贫困和发展停滞的原因:1)粮


食及其他生活必需品价格的迅速上涨,对大部分农村贫苦人口的真实收入产生了负面影响;
2)适龄劳动人口的数量的迅速増加,超过了就业机会的增长,导致农村失业现象进一歩恶
化;3)相对收入较高的沿海地区,比收入较低的内陆西北西南地区的经济増长速度快。财
政的去中心化导致了农村开支的比重持续増加,以及减少地方政府的服务,这样不利于充分
的社会服务和经济増长。

31. 1985 年,中央政府改变了统购统销制度,这意味着政府不再以比市场价格相对较高


并且较稳定的优惠价格从农民那里收购粮食。

32. 以往的女性主义研究已经证明,一般印象中温顺的打工妹们绝对不是环境的被动接
受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利用着自己的工作环境来保护自己的权利(Emily Honig 1986;Lousie
Lamphere 1987;Anna Pollert 1981;Ellen Israel Rosen 1987;Sallie Westwood 1984)。在过去
的几十年中,对工厂女性斗争的一种新的解释已经渐渐发展起来,这种解释试图将积极的、
多变的、多元的劳动文化进行理论化。这种文化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女性试图发展出日常
生活策略,对劳动过程进行非正式的控制(Dorinne Kondo 1990;Aihwa Ong 1987;Lisa Rofel
1999)

33. 参见 Ching Kwan Lee(1998)


,她生动地描述了华南和香港企业政治的差异性。她
将华南的工厂政治槪念化为「地方专制主义」
,而将香港的工厂政治槪念化为「家族霸权主
义」。

34. Lisa Rofel 指出(1992,103),


「工厂的空间性关系不仅仅是为了实施规训而设置的,
而且它们本身就是权力和权威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35. 一种安装在汽车上的道路电子导航系统。

36. 这张工艺流程图贴在质检 A 组的质检员大梅的工位前。

37. 参见关于其他国家女性与工作的相关研究(Cavendish 1982;Glucksmann 1990;


Knights & Wilmott, 1986)

38. 第七章将针对女性身体的疼痛和疾病展开进一歩的讨论。

39. Foucault(1979,149)指出,时间表是从中世纪的 monastry 的古老实践中,延续过


来的一种严格的规训模式。

40. 训导会的详綢内容将在下一章进行详细讨论。

41. 参见关于福特主义生产的变迁与延续的更深入讨论。Delbridge(1998,2-4)指出,
像精益生产之类的新型生产方式是为了减少库存量、劳动及时间(因此而降低成本),这从
而缩短工序与工序之间的距离,因此产品质量必须被放在第一位。这种做法给劳动者和供货
商带来更大的紧张和压力,因为它要求必须随时按照要求,以可被接受的质量水平进行生产
和供货。

42. 参见 Emily Honig(1986)、Gail Hershatter(1986)


、Elizabeth J. Perry(1993)关于
中国工人历史的研究,这些研究强调了在 20 世纪初期,中国工人阶级形成的过程中地方、
血缘-族群纽带,以及性别的重要性。

142
43. 性别差异将在下一章进行讨论。

44. 帮别人打卡在工厂里非常普遍;有时候着急上洗手间或者寄钱回家的时候就会找别
人帮忙打卡。邮局只有白天营业,因此许多工人必须牺牲她们的午饭时间去邮局办事。因为
知道中午时间邮局一定是要排长队的,因此可能会上班迟到。其他人如果发现自己的亲戚或
者同乡没有按时回来上班的话,就会帮她打卡。

45. 毋庸置疑,在深圳的用人单位中,有关各个地方及族群特点的观点是存在差异的。
任何将其特征普遍化的做法都是危险的。但是,本书对流星厂的研究表明了在一个特定的工
厂里,这种地方和族群的文化特点是如何被想象、表述和呈现出来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对工
人的工位和转工产生重大影响的。

46. 我是工厂中唯一一个没有工资的人,我拒绝了公司发给我的工资,以此交换到一些
可以休息的星期日。

47. 我在本书中不会讨论 Saussurian 对语言的观点,其观点认为语言是以差别体系为基


础的一种内在的话语结构。我将追随 Bourdieu 的观点,即差别是具有社会性的。

48. Foucault 在对性和身体进行研究的时候,有批评意见指出他对于作用于身体之上的


规训技术的社会性别本质,以及在生理性别上具有差异性的身体——它对于某种形态的机制
或制度的分析比较是必要的——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McNay,1992)

49. 对女性与工作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多元化和工业化导致传统道德的瓦
解,以及色情文化的泛滥(Ong 1987;Thanh-DamTruong 1990)

50. 李静君(1998a)于一间深圳工厂的民族志学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经验。

51. 由于我既没有受过医学训练,也没有关于化学制品对健康危害的第一手资料,因此,
我没有详细探讨这些化学制品可能对身体机能造成的危害,例如影响生殖能力,甚至导致癌
症等。

52. Alain Touraine 并不是将社会运动理解为阶级斗争,而是将其理解为主体为获得历史


性而进行的斗争。他不是将社会行动者简化为阶级主体,而是认为「社会运动将对社会行动
者及其敌人的界定,与构成冲突的历史性的基础文化价值观联系在一起」(Alain Touraine, Jon
Clark & Marco Diani 1996, 312)。

14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