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74

作者简介

盘和林
考拉看看签约作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
行院长,国内知名青年经济学者,著名财经作家,著名财经评
论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财经科学研究院应
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腾讯网“证券研究
院”、网易研究局特约专家,新浪“意见领袖”、《新京报》
《国际金融报》等的专栏作家。

先后在《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已出
版《5G新产业:商业与社会的创新机遇》《5G大数据:数据资
源赋能中国经济》等专著,其“去杠杆与稳增长并非经济
的‘矛’与‘盾’的观点入选《人民论坛》杂志严格评选的“2
017年理论界最具价值的70个观点”。

张宗泽
考拉看看签约作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特
约研究员,在《统计与决策》《财经论丛》等刊物发表多篇学
术文章,曾受邀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发展理论国际年会、投
资学年会等重要会议,研究领域为政府政策与产业经济。著有
《5G新产业:商业与社会的创新机遇》等书。

沈芝羽
考拉看看签约作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特
约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硕士,研究领域为经济法。
编辑说明
◎为了客观呈现互联网时代的“丰富语境”,对于一些当
前十分流行但不符合出版规范的网络用语,本书采用语义相近
的词语进行替代。

◎为了真实呈现互联网语境下的语言表达习惯,书中的部
分内容,特别是在新媒体中常用的各种形象化词汇,尽可
能“原汁原味”地保留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如实体门店、线
下门店、传统门店,线上课程、在线课程、网络课程、互联网
课程,用户、消费者、顾客、客户,等等),并未对其进
行“一致性”处理,文中不再赘述。
推荐序 1
宅经济将改变人类的工作及生活方式
盘和林博士主笔的《宅经济》即将出版,希望我作序。为
几位青年学者的著作致开场白,我乐在其中。只是我对“数字
技术”“云时代”懂得不多,当然也有勉为其难之感。好在作
者的研究重点是宅经济,而研究经济是我的本行,加之自己历
来很“宅”,多少有点发言权。这样想,写这个序也就心安理
得了。

据作者考证,宅经济一词最早起源于日本。真正进入国人
的视野,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疫情)发生后,病
毒来袭,人与人见面很困难,于是宅经济兴起:在线医疗、电
商购药,极大满足了人们的就医诉求;钉钉、企业微信、飞书
等远程办公平台涌现;同时,“停课不停学”的线上直播教学
发展迅猛,使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方式成为教育发展的新动
向。

可以预见,宅经济将会改变人类的工作及生活方式。《宅
经济》就为我们勾勒出了这样的图景,我特别赞赏作者的洞察
力。这本书不仅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宅经济的前世与今生,梳理
了宅经济的演变史,而且以全局性、前瞻性的眼光,对宅经济
的发展趋势做出了预判。
在梳理了宅经济的演变史后,作者还以疫情为背景,对宅
经济的主要应用场景做了具体分析,对悄然崛起的云生活、云
娱乐、云医疗、云海淘、云办公、云学习、云商业及云就业模
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作者大胆预言,宅经济将带
领我们进入云时代。据我理解,作者是说,宅经济将可能成为
推动科技创新的新动力。若我的理解没错,科技界对这一提醒
是否要予以足够重视?

顾名思义,宅经济的创新点在“宅”,而关键点则是经
济。市场有两个主体:一是生产者,二是消费者。当两者隔离
时,宅经济就会兴起。作者的这一分析无疑是对的。有事实为
证:上汽等一线车企,目前正在尝试直播卖车;房地产商正在
探索线上开盘、线上售房。从消费者角度看,云海淘、全球网
购不仅满足了其消费需求,而且随着物流、营销、售后等各项
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它们会反过来优化产业结构。

宅经济确实值得关注。不过,据我所知,时下也有学者对
此提出质疑。有人问:既然宅经济因疫情而兴,那么疫情过后
宅经济是否会消失?作者的回应是:宅经济并非要抛弃传统产
业,也不是“要求”所有行业皆线上化,而是其会加速线上、
线下的融合,故宅经济并不会因疫情的结束而消失。

我虽同意作者的判断,但在我看来,作者若能分别从生产
者与消费者的角度,选取典型案例,对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做
成本收益分析,然后从微观推导宏观,这样得出的结论会更加
令人信服。所以,希望作者在本书的基础上,能继续深入研
究,为宅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网络已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也
加快了新业态的发展步伐,宅经济这一全新的经济形态真的会
成为云时代的重要力量吗?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不
管怎么说,这本书将带领我们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王东京
著名经济学家、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推荐序 2
传统经济新出路:宅经济将突破『宅』的客
观限制
宅文化最早起源于日本。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电
影、动漫、电子游戏等产业的兴起,其逐步呈现出全球性的特
征。经过了几十年的演化之后,如今因宅文化所引申出的宅经
济被赋予了很多新内涵。

宅经济的参与主体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宅男宅
女”,而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宅经济的参与者,与其说宅经济是
一种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新型经济模式,不如说其是互联网时代
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直接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所定义
的宅经济,作者用更宽广的视角,将宅经济看作互联网、通信
技术在取得巨大突破之后的一种线上远程服务模式,其包含了
线上交易、在线娱乐等诸多形态。

科技的日新月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理念,而这
种改变也促使传统经济模式不得不进行转型升级。在本书的第
二章和第三章里,作者重点讲述了传统餐饮、零售、旅游、游
戏及媒体等行业的巨大变化,人们不断升级的“宅家”生活需
求,正引领传统产业走向“云化”革新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新兴技术的
出现,为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本书的第一
章里,作者为我们剖析了5G为宅经济提供的支持。其中,5G的
万物互联、高速率、超低时延、重构安全体系等特征,能够确
保宅经济服务体验更好、更懂人所需、保密性和安全性更高,
可轻松打通虚拟服务和现实服务之间的壁垒,真正实现“润物
细无声”,并且没有场景切换的“顿挫感”。

突如其来的疫情,截断了传统经济模式中消费者与商家所
建立的联系,无论社会经济,还是老百姓的普通生活,都迫切
需要每一个环节均能恢复正常运转。在特殊的背景下,从政府
到企业到个人,通过网络云端将供需双方的需求进行撮合,再
借助高效的物流、仓储或虚拟设备来提供产品和服务,既给传
统经济找到了突破困境的新路径,也有效地满足了人们的现实
需求。

正是基于多种因素,宅经济迎来了春天。这本《宅经济》
虽然落脚点是宅经济,但它没有落于俗套,更没有成为一部枯
燥无味的经济指导书,而是从宅经济给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
消费模式带来的具体改变出发,让读者能对宅经济有一个清晰
的认识。

本书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前面已经提到,疫情是宅经济
蓬勃发展的“契机”,实际上,宅经济也能帮助不少传统企业
解决很多实际困难。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可以给那些在疫情
期间苦苦挣扎的传统行业提供新的思路。例如,餐饮行业可发
力线上外卖、传统零售商可探索“网络带货”等。
最后,本书作者从科技融合、下沉服务和用户扩张三个角
度畅想了宅经济的光明未来。随着5G逐步被全面应用,大数
据、人工智能、VR等新兴技术将突破技术瓶颈,助力云餐饮、
云旅游等实现下沉服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健康需
求、休闲娱乐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在5G时代,宅经济将突
破“宅”的客观限制,拓展人们的社交圈子,无论从资源配置
还是供需关系来看,其都将为社会生活带来深刻改变。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如今,传统经济实现“云
化”已是大势所趋,面对云时代的新趋势,宅经济将提升传统
行业的效率和抗风险能力,有效解决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
题,助力人们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只有全面理解了这些变
化,我们才能敞开胸怀去迎接这个时代的一切新的美好事物,
而这些美好事物,这本《宅经济》将一一为你呈现。

司晓
腾讯研究院院长、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
前言
云时代的宅经济,离你更近、离『心』更近
科技迭代与经济样态是相辅相成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让交
通效率上升了一个台阶,商品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流通,基于面
对面的贸易方式初步出现,人们可以买到临近地区的农副产
品、手工业制品等;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
相邻国家和城市间的贸易开始迎来春天,虽然交易依然主要依
靠面对面的方式,但是商品交易的范围得到了扩展;第三次工
业革命为人类带来了计算机,通过计算机,许多交易被记录,
大体量、长周期的产品也可以实现电子化交易,这种交易方式
逐步成为传统交易方式的重要补充。

在前几次工业革命时代,消费者的一切交易行为需要在特
定的环境下完成。如今,新一轮工业革命呼之欲出,5G、人工
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逐步应用,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经济样
态和运行模式,尤其是疫情的爆发,直接引爆了云时代的宅经
济。

云时代的宅经济究竟是什么样子?可能有人认为,可以查
询银行存款余额,可以电子支付,就是宅经济,因为这些场景
把原先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变成了虚拟服务。我们并不认为服
务和商品的线上化及虚拟化就是宅经济。我们更愿意将其看作
信息化或者信息经济,这只是宅经济的基础阶段的“功能”。
真正的宅经济,是让商品和服务离“人”更近、离“心”更
近。

所谓离“人”更近,就是突破传统住宅和工作环境的客观
界限,解决商品和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就像前面提到
的,在前几次工业革命时代,一切交易行为都需要特定的场
景,如商场、超市、饭店等,产品、服务与消费者之间有一道
无形的屏障。当遇到疫情这种突发事件时,交易的纽带会被暂
时切断,传统经济立即陷入瘫痪。而宅经济则能够很好地突
破“宅”这个客观限制,将传统交易场所大大拓展,让产品、
服务可以便捷地融入宅生活中。例如,在疫情期间,餐饮外
卖、线上教育、线上医疗服务等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
巨大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认为,离“人”更近只是低级别的宅
生活,更高级别和更高质量的宅生活,是让宅经济离“心”更
近,即打通供给者与消费者的沟通渠道,让产品、服务
更“懂”人的各种需求,包括使用需求和心理需求。正是因为
宅经济突破了客观限制,在供给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了一个基
于信息的纽带,这就意味着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精细化处理,供
给者能够更加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例如,通过对消费者心率、
血压等一系列数据的分析,生成即时的健康数据,结合人工智
能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针对特定的指标进行诊断,得出差
异化的健康报告和建议,从而让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专属医
生。
本书第一章介绍了宅经济的前世今生,通过其发展历史找
到未来的演进方向,并且结合5G等新兴技术的迭代、疫情的冲
击等因素,深入分析了宅经济的美好前景及诸多限制。后面的
章节,分别从生活、娱乐、医疗、购物(海淘)、办公、学
习、商业及就业八个方面来描述了宅经济的主要应用场景。例
如,在云生活部分,宅经济可以帮助人们脱离传统居家环境,
餐饮外卖让人们可以“饭来伸手”、智慧出行可以让人们“宅
家”也能云游四海;在云娱乐部分,侧重描绘了云游戏、云蹦
迪、云晚会等全新场景,让读者理解宅经济给人们的宅生活带
来的诸多乐趣;在云就业部分,大胆展示了宅经济时代人们生
产、生活的可能面貌。

疫情不但让人们意识到了传统经济的局限,而且让每个人
都感受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而宅经
济正是这种变化的重要结果之一。与此同时,“方便快捷”的
宅经济也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生产更加智能、社会更加
高效的动力源之一。相信读者在读完本书之后,会对宅经济的
未来有更多憧憬。

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的有关资料与文
献,融合了一些学者的思想与观点,在此谨向所引用资料与文
献的作者表示感谢。全书体系的构思设计、提纲拟订、内容创
作、审稿工作由盘和林、张宗泽、沈芝羽负责,邓思尧、韩至
杰、胡霖、杨慧也参与了部分内容的写作,并提出了自己宝贵
的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衷心感谢各位读者打开本书,不足之处,望不吝赐教。
盘和林
2020年1月
第一章 宅经济的前世今生
进入21世纪,特别是最近十年来,科技的日新月异及智能
手机的普及,催生了多种经济模式和新业态,宅经济正是代表
之一。作为基于互联网(也称网络)而形成的新型经济,宅经
济的内涵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5G等的普
及和成熟而不断丰富。

如今,宅经济已经成为宏观经济不可忽视的构成部分。特
别是在疫情突然爆发,并且在全球迅速蔓延的背景下,宅经济
的快速崛起,蕴含了诸多特别的意味。
第一节 溯源:宅经济的演变史
2020年的中国春节,原本应是个万家团圆的喜庆日子,一
场重大疫情却突然降临。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抗疫行动中,无数
中国人重新认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被迫“宅
家”的日子里,人们线上买米、买面,不少中老年人第一次听
说了宅经济这个新鲜词语。

一、何为宅经济
那么,到底何为宅经济?宅经济最初来自哪里呢?宅经济
(Otaku Economy)一词最初起源于日本,其中“Otaku”便是
日语“御宅”的意思。日本长期以来盛行的宅文化(Otaku Cul
ture)和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共同造就了宅经济这一新型经济
形式。宅经济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在电子商务(简称电
商)、在线娱乐等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之上。因通常需要借助
计算机、手机等电子移动设备,宅经济又被称为“指尖上的经
济”。从“宅”到宅文化再到宅经济,生活习惯的改变是经济
形式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宅文化的出现
“宅”这个字作为“御宅族”的简略形式,早在1983年,
便由日本漫画家中森明夫通过漫画作品提出了。在当时的漫画
作品中,中森明夫主要用“宅”字来描写那些对动漫着迷,全
身心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与现实世界“脱轨”的人群。后
来,随着电影、动漫及电子游戏等产业的兴起,以宅在家中休
闲娱乐为主的宅文化也正式出现,并在日本“平成大萧条”[1]
之后风靡全日本。

泡沫经济的破灭让日本经济陷入了急转直下的溃败氛围,
人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欲望受到了迅速“挤压”,日
本社会也逐渐步入低欲望社会。即便如今日本的经济已经有所
恢复,也无法打破整个社会已然固化的低欲望氛围。日本著名
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其所著的《低欲望社会》一书中感
叹:“日本的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

低欲望社会的出现和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日本宅文
化的发展。低欲望社会的一个特征是,对现实获取的成就感很
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年轻人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似乎
只有互联网才能够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由自己主宰的世界,从而
满足他们的精神诉求。因此,动漫、电子游戏等宅文化的代表
产业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相关市场的规模亦呈现不断扩大的
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宅文化的发展未囿于日本本土,逐步
出现了全球性的特征。例如,韩国发达的网络游戏产业,在很
大程度上便得益于宅文化的兴起。根据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200
9年度总结报告,当年韩国网络游戏产业的输出额达15亿美元,
位居世界第二,占整个文化内容产业输出额的一半。在美国,
甚至在日本的“御宅族”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形容这类群体的
词语:“沙发土豆”。这一词语描绘了20世纪70年代电视对人
们生活的影响,泛指那些拿着遥控器长时间像土豆一般蜷缩在
沙发上,什么都不干,只是守着电视节目的群体。随着互联网
的发展,不愿外出的人们通过互联网找到了更多的娱乐方式,
这更加速扩大了宅在家中成为“沙发土豆”的群体规模。

在中国,宅文化的出现要晚于日本、韩国和美国。20世纪8
0年代末期,宅文化才刚刚在中国兴起。不过,由于中国拥有庞
大的人口基数,宅文化进入中国之后,在“80后”“90后”群
体中开始迅速传播,ACGN[2]是吸引这些年轻人接触宅文化的主
要项目,随着宅文化这种亚文化的兴起,其周边产业也得到了
极大的发展,宅经济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三、宅经济的兴起
宅文化自从出现以来,就一直带动着诸如ACGN等产业经济
的发展。不过,要说宅经济真正异军突起,还是在2008年全球
金融危机之后。在那场全球金融危机下,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冲
击,迎来了行业的寒冬。严峻的经济形势对大部分人的工作和
收入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人们开始削减开支、减少外出,消费
欲望也随之降低。

休闲娱乐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因此受到了一
定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休闲娱乐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尤其互
联网在彼时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2009年7月16日,中国互联网
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
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高达
3.38亿人,位居世界第一。在此背景下,金融危机后,人们的
休闲娱乐方式也从以往的线下模式逐渐向线上模式迁移,KTV唱
歌转变为在线K歌,部分聚会活动被网络游戏替代,商场购物也
变为线上消费,这些行为为宅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
壤。

线上支付的日趋成熟是宅经济迸发出强大力量的又一关键
因素。以支付宝为例,2003年10月,淘宝网首次推出支付宝服
务;2004年12月,支付宝从淘宝网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第三
方支付平台;2008年10月,也就是金融危机时期,支付宝正式
推出了手机支付服务。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支付宝人均交易
金额同比增长率达32.5%,这个数据远高于国内城镇居民的人均
消费支出同比增长率。

在人们还没有对宅经济在今后10年如何改变自身的生活娱
乐方式形成具体概念之时,基于宅文化的宅经济,背后所蕴藏
的市场机遇首先被“嗅觉灵敏”的资本紧紧抓住了。在线购
物、网络游戏、在线K歌等多款在线消费互动型应用受到资本的
青睐。据悉,2008—2009年,电商领域的凡客诚品、途牛旅游
网等7家企业及在线游戏娱乐领域的开心网、摩尔庄园等10家企
业都被资本看好,并获得了创投公司的投资。同样地,在宅文
化影响人群范围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快递宅配业务也迎来了增
长。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快递宅配业中在2008年被创投
资本投资的企业达到了9家,同比增长350%。资本对于市场的变
化总是最敏锐的,创投公司纷纷在金融危机期间加大对当时尚
未崭露头角的宅经济相关企业进行投资,这也预示着宅经济在
未来10年间将会展现出更加惊人的成长力。
第二节 知新:宅经济的新内涵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宅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的过程。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其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只不过,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宅经济在21世纪第二个10
年几乎以星火燎原之势飞速发展,这应该是大部分人在此前都
不曾想到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宅经济的内涵也在不断变
化。

狭义上,宅经济中的活动主体主要是当代的“御宅族”,
因其对ACGN等领域的痴迷与热爱,相关的软硬件市场及衍生品
市场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并且随着“御宅族”规模的扩大,创
造出更大的价值。在欧美国家,围绕动漫、游戏等ACGN领域的
相关产业及衍生品发展得如火如荼。在日本,高度发达的 ACGN
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东京的秋叶原地区
随着宅文化的兴起,已从电器街成为如今著名的“二次元圣
地”,不仅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宅文化和“二次元”爱好者,而
且其商业模式也突显出宅文化与现代商业相结合的特点。在电
子产品店、模型玩具店、主题咖啡馆等在此扎根的同时,新的
办公楼和零售大楼也在此拔地而起,以期凭借宅文化的地利之
便创造出更高的市场价值。

广义上,宅经济的主体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御宅
族”,人人都能成为宅经济的参与者。与其说宅经济是一种近
年来兴起的新型经济模式,不如说宅经济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
生活方式转变的直接结果。广义上的宅经济可以看作在互联网
和通信技术取得巨大突破之后的一种线上远程服务模式,线上
交易、娱乐等都属于宅经济的范畴。

具体来说,广义上的宅经济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
宅经济是一种新型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依托互联网和线上
支付,是一种“在家消费”的新形式;同时,以线上购物(以
下简称网购)、外卖服务等为主要形式的宅经济还推动物流等
行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宅经济是人们工作方式的转变,
这种转变在近年来呈现出愈发明显的趋势。对于部分行业,尤
其是依托互联网的线上职业来说,“在家办公”逐渐成为主
流,其内涵亦不断丰富,不仅包括开设网店、网络写作等较为
传统的线上工作,而且自媒体和网络直播也成为4G时代很受欢
迎的行业,吸引了大批的从业者。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宅经济已经展
现出如下五个特点。

一、宅经济的内容与形式日趋丰富
如今,我们讲到的宅经济,都是对其广义上的内容进行探
讨,即包含居家工作、居家学习、居家社交、居家消费等各个
领域,其范围涵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工作方面,通过互联网求职,从而得到一份线上的兼职
或者全职工作,成为“SOHO(Small Office,Home Office,居
家办公)一族”,因其使从业人员能够在拥有不错收入的同时
还能兼顾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的“自由”,所以这一方式越来
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学习方面,线上教育节约了学习者在路
途上花费的时间,并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内容选择。学习者既可
以选择直播课也可以选择录播课,在时间上享有了充分的自主
权。另外,如今全民学习的氛围亦促进了线上教育行业的发
展,线上教育提供了更便捷的学习服务和更自由的学习选择,
让人们在走出校园之后依然能够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在社交
方面,伴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从1G时代的电话
通信,到2G时代的短信交流,到3G时代的图片传输,再到4G时
代的视频聊天,足不出户地与外界相连已然成为现实。既然在
家便能实现与家人、朋友或者同事之间的联系,那么人们也有
更多的理由和动力减少无效社交的时间成本。

二、移动支付助推宅经济发展
宅经济持续升温的原因,除了众多网购平台的崛起,还离
不开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
台在网购热潮的推动下,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大大促
进了网络消费的进一步发展。从2009年开始,每年一度的天
猫“双十一”网络狂欢购物节(简称“双十一”),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线上支付所代表的宅经济的发展史。2009年,首
届“双十一”全天的成交额不过5200 万元,参与品牌也只有27
家。仅过了三年,到2012年,“双十一”全天的成交额便突破
了百亿元大关,达到132亿元,参与品牌也突破了10000家。之
后 , 其 快 速 增 长 的 势 头 愈 发 不 可 阻 挡 , 到 2019 年 , “ 双 十
一”全天的成交额已经达到了2684亿元,且几乎整个天猫平台
的商家都参与其中。“双十一”不仅是消费者的狂欢,也是商
家的盛宴。事实上,天猫不过是众多电商平台中最具代表性的
一个,如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同样拥有着大量的用户,并
向消费者和商家分别提供网购和销货的渠道。互联网时代这些
电商平台的“百花齐放”共同造就了宅经济的如火如荼。

在金融方面,乘着互联网的东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崛起
占据了线上支付市场的大头,并以极快的速度向线下市场扩
张。“无现金出行”如今在一二线城市已经成为主流,在下沉
市场中,年轻人也是“无现金出行”的积极践行者,同时带动
大龄消费者逐渐熟悉和使用第三方支付软件进行日常消费。在
此情况下,传统商业银行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不得不纷纷推出
了自身的网上银行和线上金融平台,并通过对平台功能和服务
的不断优化,满足那些倾向于“宅”在家中就希望能够完成金
融业务办理的消费者,线上理财产品也在这一时期迎来了黄金
发展期。可以预见,随着5G的正式商用,传统商业银行的线下
网点将呈现出加速减少的趋势,并逐渐完成向智慧银行的转
型。

三、B2C商业模式日益强势
电商的迅猛发展是宅经济崛起的关键,宅经济的崛起又促
进了电商销售和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宅经济这种经济模
式下,若想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成交,需要加强与消费者的沟
通,秉持消费者至上的理念。早期,淘宝和天猫作为C2C[3] 的
电商平台,以评分机制作为约束平台商家的方式。即便从现在
来看,这种机制也成效卓著,促进了商家的良性竞争,并在客
观上要求商家从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各种方式来吸引消
费者,包括热情的客服、较低的价格等。随着电商市场份额的
快速增长,品牌商自然也不会放弃电商这块大蛋糕,于是B2C
[4]的商业模式出现,淘宝和天猫开始有企业入驻并进行认证,
专攻 B2C 的京东也开始崛起。在2012年,京东甚至占据了当年
自营B2C市场49%的份额。到如今,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电商
化的背景下,相比C2C商业模式,B2C商业模式中消费者的交易
对象是大型企业或品牌商,这些大型企业或品牌商不仅有着运
营更为规范、服务更为周到的特点,而且其自身也是名片,能
够为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背书,让消费者更为信任,这是以往C
2C商业模式中个人商户所无法比拟的。更为重要的是,在线上
线下零售一体化的趋势下,企业有实力也正在努力将生产方式
从批量生产向按需定制转变。这种优势的存在,使B2C商业模式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成为电商乃至宅经济的新宠。

四、宅经济向大众消费领域渗透
虽然目前的宅经济还不能对实体经济起到替代作用,但是
宅经济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却是有目共睹的。便
民是宅经济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所起到的最大“正效应”,这
种“正效应”随之带来的“正反馈”,也反映在实体企业逐步
拥抱互联网的数字化进程中。没有开设网店或者网络销货渠道
的企业,正在摸索如何和互联网经济相融合,从而促使消费者
能够更多地通过网购获取商品。在政府方面,互联网的信息传
播机制可以与政务公开工作相连接。不同商家提供的同一种产
品或服务信息,能够通过政府统一的信息平台公开,进一步完
善了对事关民生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的监督机制,也方便
了消费者对药品、食物等产品的比价,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了
解民生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信息。

五、宅经济向线下渗透
宅经济在金融危机中爆发出强大的活力,并成为当下人们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普
及,以及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宅经济将
会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科技赋能生产和销售的潮流
下,企业想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在互联网领域进行深耕。也
就是说,宅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从最初作为实体经济
的附庸,到成为独立拥有庞大市场的经济模式,再到如今呈现
出与实体经济相融合的趋势,宅经济与实体经济正在成为相互
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实体企业将通过融合宅经
济的特点和优势,迅速开辟线上的虚拟市场,宅经济也将逐渐
向线下渗透,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销售和服务机制,从而更
好地以消费者为中心,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如今多家电商
平台正在积极探索的新零售、无界零售经营模式,目的是实现
零售市场的线上线下一体化。
第三节 借势:5G时代的宅经济
宅经济得以飞速发展,最重要的原因便是科技的迅猛发
展。无论是互联网的普及带来的网民数量增加,还是通信技术
更迭带来的移动端上网设备增加,都是宅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
条件,如果没有各种先进的科技的支持,那么宅经济的发展步
伐会缓慢很多,其内涵也不会如此丰富。

2019年10月31日,中国三大运营商在同一天公布了5G商用
套餐,并宣布于2019年11月1日正式上线,中国正式进入了5G商
用时代。那么,5G究竟能够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
又能如何为宅经济加码呢?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对于5G的认识可能只是速度更快、速
率更高,这的确是5G最突出的一个特点,5G的下行速率可达到1
0Gb/s,是4G的近百倍。这是什么概念呢?在4G时代,下载一部
时长两小时的电影可能需要7分钟左右的时间,到了5G时代,仅
需要不到10秒便能完成。

除了高速率的特点,5G还拥有泛在网、低功耗、超低时
延、万物互联、重构安全体系等特点,这为当前的通信技术带
来的改变可谓是颠覆性的。在5G时代,宅经济所包含的产业内
容必将被进一步丰富,我们以如下几个常见的行业为例。

一、云旅游
随着网络直播、短视频的流行,文旅产业也开始了数字化
的探索,云旅游在近两年来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各大景区也
开始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向公众推广景区来扩大影响力。

云旅游这种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旅游认知的全新“旅
游”方式,作为文旅产业数字化的成果,是技术发展和当前社
会需求的集中体现。对于愈发火热的旅游行业来说,景区的接
待能力不足是制约景区发展的障碍,云旅游则突破了景区接待
能力的上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旅游的限制。选择云旅游意
味着游客们不必再经历“黄金周”期间因人流爆发所造成的旅
游体验下降,景区也得以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向游客展示以往
出于对游客安全、环境(展品)保护等的考虑而没有向公众开
放的景点。另外,景区还能在网络直播中配备最专业的导游进
行实时讲解,并根据云游客的投票结果,优先为人们展示和讲
解景区最受期待的景点,在拓展旅游广度的同时增加旅游的深
度。

此外,云旅游还起到了拓展旅游群体、挖掘线上消费潜力
的作用,从而拉动了文旅产业的规模增长。当前,人们的生活
节奏明显加快,平时人们难有空闲时间外出旅游,这也是为什
么在“黄金周”人们明知景区人头攒动却依旧涌入。云旅游的
出现与推广,除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景区的接待压力,还
有如下效果:一方面抓住了一批有心外出却对景区游客密度望
而却步的潜在旅游群体;另一方面,为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
行休闲提供了路径,使人们即便是在周末两天的时间里,也能
游历远在千里之外的美丽世界。对于开展网络直播的景区来
说,在直播的过程中,能在直播页面为观看者提供景点衍生产
品的线上销货渠道,未来更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视情况引入网
络直播带货的形式,从而拉动景点消费与地方经济增长。

目前,依托4G的云旅游还是会受到网速等因素的限制,在
直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卡顿、延时等现象,5G时代的到来,能
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基于5G的高速率和超低时延,数据传
输基本不存在卡顿、延时等现象。未来,在5G的加持下,AR/VR
等技术具备随时随地“还原”景区的能力,能够真正让游客足
不出户便领略名山大川的魅力,进而大幅提升用户体验。

二、在线教育
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教育在其中都扮演着不可替代
的角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如今,各国
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推出了各
项政策措施来大力支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家庭愈发
重视孩子教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成年人也意识到了自主学习
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整个社会的学习氛围变得越来越浓厚。

相比以前,当下教育的形式愈发新颖,受教育的门槛也逐
渐降低,不过,在当前的教育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
题。在高等教育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课的形式开始大
规模地向教育市场铺开。尤其在大学校园中,无论出于自我提
升还是考证、升学需求,想要学习课堂之外、专业之外的知识
的大学生,基本已经养成了通过网课进行自学的习惯。在此过
程中,若直播课程存在着视频卡顿和时滞的问题或下载录像受
到网速的限制,会带来使用者的体验感不佳的问题。在基础教
育方面,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是老生常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的实质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虽说也有部分教师以支教等形
式促进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但对于大部分志在成为教师、具
有高学历、能力较强的人才来说,无论出于自身发展还是能力
提高的考虑,都会偏向于选择经济实力强和教育发展水平较高
的地区。在此情况下,教育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5G时代的在线教育作为宅经济的一部分,不仅对在线教育
质量有较大程度的提升,还能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提供很
好的解决方案。借助5G,在线教育的直播形式将会进一步得到
完善,互动式的实时直播教学将出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无
论对于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抑或想要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
成年人来说,5G的发展将革新在线教育的形式,解决在线教育
的痛点。一方面,5G具有的高速率、超低时延等特点,能够大
幅提升直播时视频和音频的质量,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
教学互动,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随着5G商用及VR/AR等技
术的成熟与普及,直播课程、视频课程能够实现由二维向三维
跃迁,将教学内容可视化地还原在学生眼前,变抽象为具体,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家庭娱乐
宅文化的兴起延长了人们居家的时间,居家娱乐已经成为
当下年轻人甚至中年人必不可少的消遣方式。不过,在智能手
机等移动设备的冲击下,原本在家庭娱乐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电
视呈现出“退居幕后”的趋势。虽说近年来网络电视的崛起为
电视挽回了些许“颜面”,但由于网络传输速度、清晰度等原
因,加上电视与移动设备相比,在便捷性上存在劣势,电视日
渐式微。

5G的商用为电视重归家庭娱乐中心带来了转机,也为丰富
家庭娱乐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撑。具体来说,5G对家庭娱乐方式
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5G可为8K超高清视频提供
支持,满足人们对于大屏和高画质相结合的期盼;同时,其更
高的速率也能支撑8K超高清视频的传输要求,从而满足人们对
视觉享受的追求。第二,人工智能在5G时代的发展将会重塑智
能电视的内涵,使智能电视不再只是“电视+互联网”,而是通
过更加频繁的人机交互真正体现“智能”二字的含义。例如,
通过对观看者微表情的捕捉,能智能地向观看者推荐其可能最
感兴趣的电视节目,从而减少观看者的决策成本。通过物联
网,电视与家中的其他电子设备相连,让用户在观看电视的同
时,赋予电视“智能管家”和“私人秘书”的能力,管理家中
的各项电子设备,协助用户完成工作。第三,在AR/VR技术普及
之后,VR将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在AR和VR的双重作用下,
《头号玩家》的游戏体验将会成为现实。玩家在家中便能拥有
沉浸式的游戏体验,体会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当然,5G 为宅经济带来的改变远远不只以上三点,5G 赋
予了宅经济全新的内涵。在本书后面的章节,针对5G给宅经济
带来的种种改变,我们会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
第四节 偶遇:疫情加速宅经济到来
2020 年 初 , 突 如 其 来 的 疫 情 打 破 了 中 国 乃 至 整 个 世 界
的“岁月静好”。在这场“战疫”中,我们见识了病魔的无
情,也见证了人间的大爱;见识了疾病的残忍,也见证了人民
的奉献,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勠力同心,有效阻挡了疫情肆
虐的脚步。

在此次疫情中,除了拼搏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全民宅
家”抗疫的普通群众同样功不可没。如果说宅经济此前还是边
缘化的存在,那么在此次“全民宅家”抗疫过程中,几乎所有
人都体验到了宅经济是如何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的。

宅在家中却心怀诗和远方,疫情期间云旅游增长势头强
劲。2020年2月23日,在淘宝直播的云春游中,八大博物馆进馆
直播,吸引了超过1000万人围观。一周后,布达拉宫又于3月1
日在淘宝进行直播,实现了自1388年来的首次直播。云旅游在
此次疫情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并接受
这一新的旅游方式。

“全民宅家”同样刺激了人们对生活物资的巨量需求,外
卖行业因此肩负起了满足人们正常生活需求的重大责任。权威
数据显示,2020年1月20日至2月23日,仅美团外卖一家配送平
台就吸纳了74922名外卖骑手,且其中一半以上都是本省就近就
业。他们中既有曾经的餐饮业、制造业从业人员,也有务农人
员、小微创业者和学生。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外
卖行业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在疫情面前,居家隔离既可以保护自己,也是为他人负
责。从2020年1月末起,在较长的全民居家隔离期间,除了基础
的生活需求,人们也有工作和学习的需求,远程办公、在线教
育开始大范围普及。这种新型方式不但保障了家长的工作需
求,而且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了满足。

建立在数字经济基础之上的宅经济在本次疫情中表现亮
眼,起到了国民经济“稳定器”的作用。不仅如此,越来越多
的人也在此次危机中感受到了宅经济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
用,这也是传统产业和数字经济融合的一次契机。危机当前,
宅经济及数字经济一方面助力全国人民共克时艰,另一方面也
使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成为可能。

[1]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泡沫经济盛行,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
经济破灭,日本经济出现大衰退,随后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
[2] ACGN为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
说)的英文首字母。
[3] C2C:Customer to Customer,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模式。
[4] B2C:Business to Customer,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模式。
第二章 云生活:生活更美好
云是对由网络连接起来的计算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统一调
度之后形成的计算资源池[1]。云终端的接入使得海量的存储数
据及强大的计算功能得以成功释放,人们因此可以享受各种云
服务的便利。

早在2009年,科幻影片便为观众描绘了一幅现实世界与数
字世界相结合的云生活画卷。在电影《夏日大作战》中,一个
名为“OZ”的网络虚拟平台受到追捧,全球的人们可以依靠特
有的“OZ”账号实现一系列生活资源及公共服务共享,关于购
物、出行、饮食等问题,此平台都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O
Z”虚拟世界中的多样化业务应用渗透到了现实生活的各个方
面。

影片中的科幻效果,体现的是新兴技术对现代社会运作模
式的创造式颠覆,在2020年一季度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在
奋力抗击疫情的时代背景之下,云生活模式呈现出加速发展之
势。云买菜、云点餐、云逛街、云出行等生活愿景与数字技术
融合发展,用户需求的不断扩大促使云概念融入了现实生活的
各个方面,云生活的梦想同样可以照进现实,并成为人们生活
的一部分。
第一节 “饭来伸手”的外卖时代
“嘿,你点外卖了吗?”相信这句话,你或者同事经常
说。很显然,外卖已经进入了日常的都市生活中。

相关行业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在线外卖市场规模已达2
845.5亿元。如今,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外卖配送已成为大多数
人的一种新型消费选择,无论写字楼中的高端白领,还是广
大“御宅族”或高校学生群体,几乎都曾享受过外卖服务的消
费便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饿了么、美团、百度外卖等订餐A
pp奠定了外卖市场的主要格局,外卖行业也经历了迅速兴起与
稳定发展的阶段,并使“点外卖”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日
常行为。

事实上,外卖业务的发展与崛起是云生活为餐饮行业带来
的快捷与便利的生动体现。依托各类平台,人们不需要依赖传
统的堂食消费,宅在家中便可轻松下单点外卖。即使在疫情期
间,通过无接触配送等方式,外卖产品也可以顺利被送至客户
手中。如今,外卖服务已经成为餐饮行业部分门店渡过疫情难
关的有力抓手。经过2012—2020年的沉淀与发展,互联网餐饮
外卖服务也升级成为餐饮企业保持行业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如
今,异军突起的宅经济为餐饮行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云生
活正朝着让生活更加美好的方向加速前进。

一、疫情暴露出传统餐饮行业短板
外卖服务以餐饮配送起家,餐饮行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
型产业,其50%的成本与人力及房屋租金相关。此次突然爆发的
疫情使到店餐饮消费的用户数量急剧下降,部分城市的餐饮店
甚至一夜间营业额骤降至零,不少丧失现金流的餐饮企业承受
不住巨大的经营成本压力,面临一系列的经营困局。与此同
时,本次疫情持续时间长、扩散范围广、影响力度大,以中小
型企业为绝对主体的餐饮行业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较长时间
的停业导致收入大量减少。显然,对于大多数依靠消费者到店
就餐的实体餐饮企业而言,此次疫情带来的冲击几乎是致命
的。

然而,疫情带来的危机中同样蕴含着无限机遇,餐饮消费
作为人们的刚性需求,其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无疑是值得期待
的。虽然此次疫情暴露出传统餐饮行业的短板,但从某种程度
上来说,此事也可以让经营者不得不思考,餐饮企业如何转型
才能赢得生机。在疫情期间,外卖服务与到店餐饮的对比便是
最直观的体现,虽然各大餐饮店“门可罗雀”,但外卖消费市
场却异常火热。显然,在居家隔离期间的外卖消费需求成为餐
饮商家挽回损失的大好机会,外卖服务受到疫情的影响显然更
小,这将为全民外卖时代的到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此看来,在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12月17日,美团外卖提
出的“助力千万商家打造‘下一代门店’”的口号是颇具前瞻
意义的。对餐饮企业来说,此次疫情在某种程度上让整个行业
经历一次洗牌和重塑。在疫情得以完全控制之后,人们的消费
需求将强力反弹至一定高度,渡过此次难关的餐饮企业可以抓
住大好商机,依托最新科技的优势,扩大企业规模。可以预
见,在疫情过后,线上外卖服务及线下到店餐饮的结合方式将
渗透到人们的餐饮消费习惯当中,外卖也将成为现代云生活的
有机组成部分。

二、品牌商家集体上线外卖业务
需求场景的多样化带来消费的多元化。从此前的外卖市场
来看,绝大多数商家都主营中低端餐饮业务,线下门店的火爆
使得不少品牌商家曾明确表示“不会考虑做外卖”。然而,从
订餐App平台在2020年初的入驻商家情况来看,很多品牌餐厅、
星级酒店等都选择在特殊时期及时上线了外卖业务,品牌商
家“扎堆”外卖市场的现象实属罕见。

对于大部分已经开展外卖业务的餐饮企业而言,此刻继续
发力更多是作为一种“自救”措施。品牌商家此次放下“架
子”,主动下沉业务,意味着其转型升级不再是口号,而是实
实在在的行动。各类品牌商家同时发力,促使餐饮行业向更为
现代化的方向转型升级,“三餐可网订”的消费选择使更多的
人体验了云生活时代的便利。

众所周知,品牌特别是高端品牌具有高知名度和高品质,
市场需求的骤降,高端品牌餐厅、星级酒店等必须审时度势,
通过及时降维经营来获得收入。如今,各类品牌商家纷纷上线
外卖业务,这为其未来的发展带来线上线下经营相结合的契
机,同时能引导广大消费者养成新的消费习惯,这在一定程度
上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很显然,随着品
牌商家集体上线外卖业务,加上中低端餐饮店早已开始的外卖
做法,未来的外卖业务将会覆盖不同消费层次和领域。

三、全类别配送格局带来新发展机遇
2019年12月17日,美团高级副总裁王莆中在北京召开的“2
020外卖产业大会”上说:“未来5 年,外卖产业的发展重心将
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这实际上是对外卖行业发展历程的一
个整体概括,即未来的外卖行业,将不再只聚焦于简单的“一
日三餐”,水果生鲜、生活用品、鲜花蛋糕等新品类配送将成
为人们的消费主流,外卖必须向非餐饮领域拓展。事实上,相
关数据也证明,非餐饮外卖服务的消费需求正在进一步扩大,
规模也在稳步提升。

这种全类别的配送格局从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盒马鲜生的发
展历程中便可见一斑。作为阿里巴巴集团重构线下超市的新零
售业态,盒马鲜生是超市,是餐饮店,也是菜市场,不仅可以
到店购买,而且可以通过App下单。日用品、餐饮类等消费需求
在 盒 马 鲜 生 都 可 以 得 到 快 速 满 足 , 30 分 钟 送 货 上 门 的 “ 宅
家”服务是外卖时代的高效与便捷的直观体现,这种模式也是
外卖市场未来发展的全新突破口。

数字化运营策略的成功运用,使日用品也登上了外卖消费
的舞台。全民外卖时代不再局限于餐饮类食品,凡是有关生活
的品类均可涉及,这样才能吸引足够多的、各种类型的用户共
同营造美好生活的全新生态。我们有理由期待,外卖商品的全
类别服务将全方位提升用户体验,更高效的配送和更完善的售
后体系会全面提高人们的消费质量及生活水准。全类别配送将
进一步满足人们的各类生活需求,同时为相关行业带来新发展
机遇。

四、宅经济模式探索——无人配送
在疫情期间,无接触配送成为外卖生活的刚需,无人配送
机器人这个“新物种”也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我们可以看
到,消毒机器人、送餐机器人、酒店服务机器人等密集亮相,
各显神通,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实防线。就餐饮配送服务而言,
无人配送机器人为隔离在酒店内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服
务,在避免直接接触的同时,有效地节省了人力成本。事实
上,无人配送模式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此前,为解决物流
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已有部分电商平台推出了送货机
器人。在疫情过后,此类服务必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事实上,无人配送模式是宅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探索,这
种模式既节省人力,又大幅提高了配送效率。虽然目前无人配
送模式的发展可能仍旧面临一系列技术难题,基于技术和成本
考虑,暂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用得起的,但它毕竟为未来外
卖服务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与管理思路。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强大的功能是值得期待的。

综合来看,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
发展和普及,作为一种新型的云生活,“饭来伸手”的外卖时
代正悄然到来。特别是突如其来的疫情,给餐饮行业带来了巨
大挑战,也孕育了新的商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多层次、
全类别、无接触的外卖配送模式将成为各类消费市场的标配。
第二节 “老来喜乐”成为现实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全球各国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很多城市的实体零售业几乎被按下了暂停键。与此同时,疫情
的发生也促使更多的实体企业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多渠道的经营
方式,尽快建立数字化生态服务圈。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
示,在消费数据全面下滑的2020年1—2月,实物商品线上零售
额却迎来了3.0%的增长,成交额达到11233亿元,占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1.5%,比2019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此
外,京东数据研究院指出,在疫情期间,在京东超市下单购买
米、面、粮、油等食品的中老年用户同比增长了174%。

不难看出,现阶段中国生活服务业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加
快,“全民宅家”的抗疫举措使得各群体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理
念悄然发生变化,在线上零售平台消费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与以往不同的是,近年来中老年群体的消费实力持续增长,其
在娱乐文化、健康养老等方面的需求也明显提升,“银发经
济”催生出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在新一轮宅经济的孵化过程
中,中老年群体逐渐加入线上消费大军,这一客户群体的“迁
徙”成为疫情期间宅经济崛起的一大亮点。事实上,异军突起
的宅经济热潮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消费模式改变,并进一步丰富
中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老来喜乐”成为现实。

一、云买菜风潮引领网购热潮
在疫情期间,出门购物有着诸多不便,云买菜服务的出现
为生活必需品的供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时间云买菜、云购
物等成为热词。据统计,在线上买菜的大军当中,中老年群体
成批加入,带动了线上买菜交易额的暴涨。在疫情期间,蔬菜
供应量是有限的,因此,在很多 App上的蔬菜的上新时间也极
为短暂,早起进行线上抢购成了不少人的日常。以往,喜欢一
大早带着购物袋逛菜场或超市,很少接触网购的中老年群体,
在疫情期间却摸索出自己独特的云买菜攻略,对于网购的信任
度也进一步提高。

对于“宅家”的中老年群体而言,与线下购物相比,网购
的折扣优惠、价格对比等情况更为公开、透明,客户端轻松下
单及一站式送达的服务拥有诸多便利。数据表明,在刚刚过去
的2020年春节期间,京东生鲜、京东到家、每日优鲜、盒马鲜
生等的网络订单量增长迅猛,阿里本地生活数据显示,“60
后”用户线上买菜的订单量翻了四番。这充分说明,云买菜的
消费模式已经得到广大中老年群体的认可,同时引导该群体养
成了网购的消费习惯,宅经济群体得到了显著扩大。

疫情使中老年群体的消费行为发生改变,网络的迅速发展
也带动了享受型消费的持续增加。当前,众多的网购平台借机
积累了大量的中老年客户,当云买菜成为习惯,在疫情结束
后,这种购物习惯将有利于持续巩固“战果”。

二、居家保健服务之送药上门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在线医疗显示出了强大的活力。很多
数字化企业平台看准时机,免费对外开放了线上诊疗活动,为
广大市民提供疫情防护指导服务。居家隔离影响了普通患者的
正常购药,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中老年群体来
说,他们的购药需求更加强烈。

在宅经济的背景之下,为了满足这部分群体对于购药的需
求,美团外卖、微脉、平安好医生等平台联合推出了送药上门
服务,帮助中老年群体解决“买药难”的问题。事实上,在202
0年春节期间,人们对防护用品、养生保健用品、常备药品等的
需求不断增加,这些需求大多都是通过线上购买得以满足的。
在疫情面前,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居家消毒、“宅
家”保健的防护理念深入人心。在宅经济的风口之下,“送药
上门”服务得到了普遍重视,其人性化的应急、救急功能在中
老年群体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众所周知,中老年群体与其他消费群体存在明显的差异,
除了生存型消费需求,前者的养生保健需求显然更高,这也是
宅经济可以深度挖掘的一大消费增长点。目前来看,送药上门
服务的推出是对中老年群体消费需求的一种直接回应,经历过
此次疫情,此类消费者的网购习惯已经开始养成。可以预计,
在疫情结束后,人们的健康防护理念会进一步增强,养生保健
需求会显著增加。在宅经济背景下,针对中老年群体的居家保
健服务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一系列新兴科技手段的支持
之下,中老年群体的生活也将再添一份保障。

三、云上培养新爱好
受疫情影响,传统的线下消费的热度降低,有关文字、音
乐、视频等线上付费项目的热度却持续走高。除了一些热门软
件、视频平台的用户数量猛增,能够满足中老年群体娱乐需求
的棋牌类游戏的下载量也迅速增长,中老年群体也开始接受云
服务模式,线上消费体验得到进一步提升。不难看出,宅经济
正在有效地扩展中老年群体的文娱消费场景,传统的线下文娱
消费需求也开始逐渐向线上转移。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休闲
娱乐等各类消费产品百花齐放,为中老年群体的业余生活增添
了几抹亮色。

当前,5G网络布局加快,5G与大数据的双重加持,为宅经
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云生活方式逐渐开始渗入到人
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线上消费模式开始变得火热,以往
很少接触线上产品的中老年群体也加入进来,进一步推动了相
关消费需求的释放。事实上,在居家隔离期间,传统线下娱乐
项目的热度的确显著降低,但中老年群体的休闲娱乐需求却并
未丧失,甚至可能因为疫情的缘故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增长。例
如,之前一个小区的老年牌友或棋友,喜欢聚集在院落里娱
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疫情的到来,会将这些活
动“搬”到线上,利用计算机、iPad或智能手机,不必出门即
可进行云端组队“搏杀”,别有一番感受。

总的来看,线上平台和娱乐项目的不断丰富,为中老年群
体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线学习培训、K 歌、烹饪等新兴娱
乐项目吸引了众多中老年人,利用网络平台培养新爱好成了他
们的新选择。正因如此,“玩转互联网”已不再是年轻人才有
的“宅家”需求,在宅经济时代,中老年群体同样可以轻松地
在云上找到自己的爱好,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四、直播扫货无限忙,老年KOL正流行
作为一种新兴营销手段,KOL(Key Opinion Leader)是西
方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文译名为关键意见领袖。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消费者通常倾向于依赖自己熟悉和认同
的交际圈内的人群,来接受外来的新事物。通常而言,在一定
群体范围之内,KOL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能向消费者传
递更多的产品信息,因此,KOL也被视为天然的营销高手。

有关市场研究报告指出,现阶段中老年群体的消费能力稳
步提升。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
8年中国“银发经济”相关产业规模超过3.7万亿元,预计到202
1年,其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5.7万亿元。在2020年春节期间,
快手、抖音等视频平台的用户日均增长量超过了4000万,其
中,“刷”短视频的中老年用户开始大幅增加,“年轻时
髦”的短视频应用同样深受中老年用户的喜爱。不难看出,在
中老年群体中蕴含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如何牢牢把握这一群体
的消费需求,为其提供颇具吸引力的线上产品成为宅经济时代
的重大课题。

消费趋势的变化自然会带来全新的经济增长点,针对中老
年群体的短视频娱乐需求增长,中老年KOL与网络直播带货的创
新融合巧妙地契合了宅经济的市场定位,同时不断突破中老年
群体与互联网之间的屏障。事实上,中老年KOL具有极强的粉丝
黏性,消费者也非常信赖群体内的意见领袖,这类群体相互带
货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是难以想象的。目前,已经可以看到,在
热门短视频中经常会出现中老年人的身影,中老年KOL正成为行
业紧缺的人才。

总而言之,数字化技术与新需求的结合使宅经济遍地开
花。在这场消费模式的变革大潮中,中老年群体将为商家带来
全新的商机,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会因为云生活服务的便利而
变得更加美好,“老来喜乐”因宅经济的发展而变成现实。
第三节 大厨教学的趣味烹饪
在“全民宅家”的特殊时期,以“停课不停学,美食跟我
学”为口号的烹饪网络直播教学受到人们的欢迎,大家纷纷在
家中自制美食,开启了一场全民烹饪的“舌尖”之旅。虽然线
下餐饮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但线上居家“厨艺展”却一
片火热。得益于互联网、智能手机、大数据等的发展和普及,
烹饪网络直播教学走进了千家万户,并逐渐变成人们进行厨艺
学习的主要方式。一时间,各类美食在镜头中华丽现身,专业
厨师和烹饪爱好者争相推出形式丰富、功能齐全的“宅家”菜
谱,供众多网友模仿学习。

一、疫情催生“宅家躺买”新“姿势”
疫情的发生让线下餐饮行业遭受重创,除了一部分靠外卖
维持一日三餐的群体,大多数人的三餐还是依靠线上下单、厨
房自制的模式解决。此次疫情的持续时间较长,生活半径因为
居家隔离措施被极大地缩小,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也受到了显
著影响。如今,线上下单、拼手速买菜的新风潮使线上消费受
到热烈的追捧,足不出户的“宅家躺买”新“姿势”点燃
了“全民皆厨”的热度,趣味烹饪教学网络直播遍地开花。

在“全民宅家”时期,各类食谱App流量暴涨,美食原材
料、调味品等的销量增长明显,宅经济相关的消费市场快速赢
得了人们的认可。
事实上,除了对食材的消费需求,受疫情影响,厨房家电
的换新频率也出现大幅的提升。在疫情期间,对各类协助烹饪
的厨房工具的需求迎来了高峰,人们有更多时间去研究和使用
小型厨房家电,网络平台的一站式服务为此提供了安心、可靠
的消费渠道。除此之外,受疫情影响,消费者的健康观念逐步
增强,对食材的保鲜、清洁、制作等方面的要求都相应提高,
使部分厨房家电类产品的销量大幅增加。可以说,疫情催生消
费者“宅家躺买”的新“姿势”,趣味烹饪网络直播教学的火
热使宅经济的消费市场被进一步拓展。

二、“宅家”钻研厨艺成为全民活动
疫情的到来打乱了人们的出行计划,居家抗疫在很大程度
上限制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导致实体企业的损失尤为惨重。但
是,这并不代表人们生活需求的减少,“宅家”的消费场景也
能刺激新的消费需求,宅经济的发展空间无疑是潜力巨大的。

如今,日趋成熟的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的遍地开
花,为“全民皆厨”的时代热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互联网上
到处充斥着各类厨艺教学视频,人们在家便可轻松地学习制作
款式多样的美食。事实上,早在智能手机诞生之前,与厨艺教
学相关的电视节目便一直活跃在荧屏上。但与以往不同的是,
此次疫情使人们“宅家”的时间相对较长,为了充实居家期间
的生活,一些原本难以顾及或不想进入厨房的人也开始钻研美
食和厨艺。人们制作美食的创意带动了宅经济的迅速发展,各
类短视频平台的活跃也带动了美食DIY用户的明显增长。
因此,火力全开的趣味烹饪趋势也使家庭消费渠道被进一
步拓展,在特殊时期,各类美食网站的线上流量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度”。不出门、不聚餐的人们选择在各大网络平台上
晒厨艺,记录“宅家”中的趣味生活,这为刚刚火起来的宅经
济增添更多的活力。当前,“宅家”钻研厨艺成为人们居家娱
乐生活的一部分,社交平台出现的各类美食“盛宴”同样丰富
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全民皆厨”的宅经济时代已悄然来临。

三、趣味盎然的网络直播教学
2014年,中国网络直播行业开始起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
及及4G、5G 的更新换代,网络直播用户数量不断增长,行业发
展进入成熟阶段。作为年轻人的娱乐方式之一,网络直播内容
向着创意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直播+”模式越来越为人们
所认同,而需求不断增长的美食教学成了网络直播行业的重点
关注对象,烹饪网络直播教学也成为疫情期间独具特色的一大
亮点。

作为新媒体技术的展示平台,网络直播为美食创意的推广
和传播提供了强大助力,这类积极向上的美食网络直播活动也
传递出人们热爱生活的态度。在网络时代,通过短视频、Vlog
(视频博客)等形式可以对特色餐食的制作进行全方位的记
录,美食达人们各显神通,以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解
着制作美食的步骤,收看网络直播的观众还能与发布者实时互
动、参与厨艺教学问答。这样的体验形式趣味十足,具有强烈
的社交属性和休闲娱乐属性,因此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喜爱。
从现阶段来看,网络直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其涉及的领
域也逐渐多元化。可以说,火爆的烹饪网络直播教学拉近了美
食达人与观众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也激发了人们自制美食的
欲望。同时,在网络直播平台上,烹饪教学的成本较低,几乎
只需要一部移动终端设备便可以展示大厨的拿手绝技,观众通
过屏幕模仿学习即可,并且可以反复观看,不用担心像电视节
目那样一旦错过播放时间就很难找到教学视频。

当前,各大网络直播平台都在积极寻求差异化发展,宅经
济的火热也恰好成为网络直播产业培养其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
突破口,烹饪美食与网络直播平台的巧妙结合极具创意。借助
网络直播平台,各式各样的美食教程都可以清楚地被展现在观
众面前,观众近距离、全方位地记录也使其对厨艺的模仿和学
习更加到位,宅经济正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走进人们的日常生
活。
第四节 随时随地云逛街
疫情给实体店的正常运营造成了巨大影响,无奈之下,不
少商场、购物中心、百货超市等纷纷转战线上,通过完善自身
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进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
验,也为传统零售业带来销售渠道变革的新机遇。如今,各品
牌加速入驻线上平台,网购的进程随着复产复工进一步加速,
线上商城、社群营销、视频直播、VR逛街等云逛街方式的拓
展,也带动了新一轮的网购热潮,为实体零售业带来了一线生
机。

事实上,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实体零售业来说既是一场危
机,也是商业模式变革的一次契机。以往,大部分实体店并没
有健全、完善的线上销售渠道,疫情的发生迫使各类实体店积
极寻求“自救”之道。由于消费方式的变化,消费者已经养成
新的消费习惯,这对未来的零售业是一种全新的颠覆。此外,
云逛街的火爆体现了新的消费模式所激发的活力,新零售思维
将为实体零售业带来持续的助力,线上客户群体进行云逛街将
成为购物新方式。

一、新零售思维
所谓新零售(New Retailing),是指依托互联网、大数
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
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
务、线下体验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早在201
6年,马云在阿里云栖大会上便提出了这个概念,其核心是以消
费者为中心,将会员、支付、库存、服务等方面的数据全面打
通。

其实,传统的网购“逛街”体验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其
价格低廉的购物优势非常明显,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实体
销售造成了巨大冲击。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高
及用户增量的饱和,网购业绩增速明显放缓,传统电商也面临
着“天花板”的临界问题。此外,网购本就存在天然的劣势,
如其参与感、舒适度都与线下购物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对于
电商企业而言,唯有变革才有出路。

既然线上商品价格优势明显,线下购物的舒适度又无法被
替代,那么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无疑是未来消费模式的转型方
向。新零售的核心要义便在于推动线上与线下的一体化进程,
其关键在于使线上的互联网“力量”和线下的实体店终端形成
真正意义上的合力,从而完成电商平台和实体店在商业维度上
的优化升级,同时促成价格消费时代向价值消费时代的全面转
型。未来,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助力之下,用户
的线上数据信息可以被有效抓取,线下的交易行为也可以形成
数字化动态以供分析,线上平台与线下门店的有效结合,使消
费者的购物体验得到全面提升。

疫情使传统百货超市等线下门店开始探索线上销售新途
径,促使各类实体企业聚焦线上经营,形成线上与线下的合
力,以渡过难关。事实上,各类小程序的上线、直播间的设
立、微信社群推荐等都属于云逛街,新零售思维在各行业“自
救”过程中逐渐发挥作用,并培养了消费者新的习惯。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疫情的发生为实体企业提供了转型和变革契
机。

二、云开业的新浪潮
在疫情发生后,各大线下商场的客流量骤减,不少线下商
场为响应政府疫情防控政策而选择暂时闭店。面对人工成本、
仓储及租金费用等方面的压力,它们不得不积极思考自救之
策。因此,线下商铺的云开业方式开始逐渐被各类品牌采用。
事实上,虽然实体店铺暂时关闭,但是客户对于日常百货的消
费需求并未减少,线上超市无疑是疫情期间对人们旺盛的消费
需求的一种迎合。对各类超市或购物中心而言,虽然线下闭店
带来多重影响,但通过零售新路径的开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
的线上自救,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

除了常见的电商平台销售,不少品牌还纷纷建立了微信购
物群,有的还通过上线小程序和进行网络直播,全面调整销售
策略。各品牌利用已打造的成熟的百货数字化工具,不断推出
各类商品秒杀和优惠活动,实现了实体店与线上销售平台的顺
利连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直接在线上平台购物,从而成
功地将客户引流至线上渠道。

实际上,在这场云逛街的火热浪潮中,直接达成销售并不
是实体商家的唯一目标。培养消费者的新的消费习惯,吸引更
庞大的消费群,帮助实体商家探索新的销售模式(方式),增
强实体商家与消费者的黏性,才是各路实体商家在特殊时期的
制胜关键。

三、云逛街消费模式展望
疫情催生的云逛街模式,在特殊时期过去之后,依然有其
存在的意义。线下(实体)购物中心可以考虑组建专业的线上
团队,辅助线下运营,为线下购物中心引流,在面对突发情况
时可以更好地缓解线下的压力。目前,刚刚出现不久的云逛街
消费模式有以下两大特征。

1.当地商家成主角
传统的网购、电商网络直播带货等营销方式虽在早年间已
有发展,但在此次疫情中,当地的商场、购物中心、百货超市
等成为网络直播带货的“主力选手”,当地人熟悉的各类品牌
店铺都纷纷开启了线上亮相模式。当地政府为进一步推动复产
复工进程,也通过各类优惠政策及平台来助力当地商家打通线
上营销渠道,这对用户人气的带动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与
传统的网购相比,同城物流的便捷配送使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同
城消费,线上运营让利方式的优惠力度对消费者而言也更为直
观,云逛街可成为未来当地商家寻求发展的重要模式。

2.创造全渠道的购物体验
从实际销售数据来看,云逛街模式虽带动了特殊时期的实
物消费,但实物仍以日用品为主。这种模式对其他商品的消费
虽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效果不太明显。虽然各级政府也出台
了众多举措为各大商家搭建用户平台,以此促进复产复工,但
在体验式消费不断升级的现代社会,线上营销活动仍然具有很
大的局限性。由此看来,线下实体销售的场景优势是十分明显
的,多样化的购物体验带来的用户黏性也是较为明显的。

不可否认的是,云逛街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比以往更
多的流量,这种模式给了各类品牌更多的宣传和展示机会,在
疫情结束之后,这种线上流量会部分转化成线下消费。从线上
与线下的运营特点来看,仅仅依靠线下运营可能使商家在风险
来临之际缺乏有效的应对举措,其仅凭借线上营销又难以满足
广大客户的购物体验需求。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商家将更多
地充分融合线上线下资源,创造全渠道的购物体验,从而给自
身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第五节 智慧出行云时代
智慧出行即智能交通,是指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
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及理念的指导下,将传统的交通运输行业与
现代互联网进行有效的渗透与结合,从而形成“线上资源合理
分配,线下高效优质运行”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在5G、人工智
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之下,云时代与智慧出行的交汇
融通使交通出行方式及交通产业面临新一轮的变革,未来的出
行方式与交通工具等都将迎来颠覆性改变。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中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
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如今,各类卫星定位、移动通
信、高性能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人们的出行和生活紧密结
合,城市交通状况得以被实时感知、定位,智慧交通系统将惠
及千家万户。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趋势中,科技创新成为产业
智能升级与转型的重要途径,同时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好的服
务与体验,新一代的云出行正以崭新的面貌向我们走来。

一、从智能到智慧
从概念到现实,云力量为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
变化。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大众出行方式不断朝着物联网化、
共享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化的出行方式早已进入人们
的生活,并全面提升人们的出行质量。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数
字化、智能化的出行要求也在逐步提高,那些尚未被满足的需
求当中也蕴含着多重变革的机会。

从概念层面来说,传统意义上的“智能化”与“智慧
化”并不能完全等同,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仅就交通出行
的“智能化”而言,它更多时候是指有关设施或硬件的更新与
升级,即通过一系列技术性手段实现效率的提升和管理程序的
简化。出行的“智慧化”并不仅仅依靠有关硬件设施的迭代,
它像一个整体,通过对用户数据信息的收集与整合,统筹内部
各系统、网络之间的软硬件体系,实现更为高效的协调运作。

除了概念上的差异,智慧出行的衡量维度不只集中在信息
的处理与收集上,更注重与用户的出行“互动”。换句话说,
机械式的指令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人们的出行需要,为提升出
行的品质和体验,交互式的理解与情感交流成为人们深层次的
出行需求。从人们对交通工具的功能需求来看,智慧化出行并
不仅仅局限于对导航、定位、音乐等的传统智能设计方面,而
是开始注重用户的互动式情感体验。例如,在驾驶员开车感觉
不舒服时,驾驶室内的感应系统通过识别驾驶员的面部表情变
化,判断驾驶员是生病还是疲倦,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不
同的建议。如果是生病了,那么系统会给出让他去看医生的建
议;如果只是疲倦,那么会提醒他注意休息。虽然这种互动体
验涉及一系列关于识别问题的技术难题,但能更深层次地提升
出行品质,其将成为未来智慧出行的变革方向。

二、智慧出行的变革方向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智慧出行体验
应当首先从城市交通方面进行考虑,以数字化战略为起点,着
力解决城市交通的供需矛盾问题;通过智慧交通的出行方案,
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数据孤岛”的问题,辅助交通主管部门
打造城市数字交通,实现城市智慧交通科学与精细化管理,提
升出行的品质;从全面提升人们的出行质量角度出发,依靠科
技手段使出行更加便捷。

从出行方式的选择来看,普惠式的公交出行虽然有着众多
优点,但目前公交行业整体的运营效率与人们对公交出行的满
意度却并不乐观。如今,城市交通需求大幅增加,城市公交出
行供给却仍然不足,公交行业存在的大量痛点尚未被有效“挖
掘”,因此其也有着巨大的变革机会。此外,作为潜在消费
者,年轻群体对出行方式的选择要求更高,开车出行也是其在
城市生活场景里必不可少的一环。面对年轻群体的个性化乘车
需求,作为出行工具代表的汽车,其产业必须在保持原有优势
的基础上,积极依靠数字化力量进行自我变革。

如今,不少车企和数据服务商都意识到行业变革的重要
性,各上下游企业也纷纷达成战略合作,城市公交借助互联
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进行改造将成为必然。事实
上,在城市日益拥堵的现实背景下,倡导公交环保出行已是大
势所趋。乘客的满意度是城市公交的立足之本,通过对乘客大
数据进行价值挖掘,开发更加具有特色和个性化的服务,提升
人们的乘车体验,无疑是一个质的提升和飞跃。未来,在5G、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加持下,海量的实时公
交数据将通过云端实现汇集和整合,智慧公交云平台也将因此
实现管理与服务的精准调度,公交行业内部的统筹及运营决策
会更为高效,城市智慧交通系统将全面提升人们的出行质量和
体验。

三、云上智慧停车
停车难和停车贵,已经成为城市人们出行的最大痛点。高
高兴兴出门,找车位却花上半小时,这是很多老司机经常都会
遇到的场景。未来,智慧交通是城市交通网建设的重要一环,
从目前城市交通网的建设来看,30%的拥堵问题都是由停车难造
成的。要从根源上解决城市的停车难通病,必须打破各大停车
场所之间的“数据孤岛”状态,形成一张动态交通数据网。简
单来说,传统的方式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的停车需求,各停车场
所四处分散及信息不对称都使停车位的利用率降低。因此,智
慧化的停车平台可依托5G的万物互联特点,进行数据的实时共
享,然后通过大数据模型的计算和分析,轻松实现闲时车位共
享、合理定价等功能,有效降低人工和运营成本。

“在未来的交通出行系统中,没有独立存在的组织或个
人。”企业微信交通行业总监赵林曾如此表示。智慧交通的升
级必然使各行业实现无缝对接、交通枢纽实现综合运营,最终
实现全社会的节能减排。一体化的管理云平台配套城市级的智
慧停车全流程服务,通过云上智慧停车解决方案,将有望建立
城市级智慧静态交通平台,连通各类型停车管理子系统,形成
静态交通数据网,组成一个实时运转的交通“大脑”,实现对
城市交通的合理规划和治理,减少交通拥堵。(免费书享分更
多搜索@雅书.)

四、从“好”到“美好”的出行幸福感
出行幸福感指的是个体在出行过程中的情绪和感受,包括
正面积极情绪和负面消极情绪。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出行
已然不可或缺,它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出行体验成为
人们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内容。

如今,车载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车辆系统数据
分析功能显著提升,这也体现了人们对汽车出行的高性能要
求。结合现代交通状况及人们的出行痛点,准确把握乘客需求
成了智慧交通发挥效用的前提。正因如此,车辆实时定位、实
时报警、远程控车、实时音视频等基础功能显得极为必要。智
慧交通网络的遍布,在规范道路交通秩序的同时,也能提供更
为高效、智能化的出行服务,进而提升人们的出行幸福感。

未来已来,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未来的出行方式会
更“美好”。各类交通工具实现有效对接,交通管理统一调
度;公交线路网加速优化,畅通高效的服务保障能力更强;智
慧停车无感支付,车位互联助力智慧未来。如此看来,在云出
行时代,全新的服务运营模式可以实现从“好”到“美好”的
跨越,以人为本的交通体系也将得以进一步升级。

智慧交通连接你我,共创未来!
第六节 “购装住”一体化
疫情期间,在足不出户的特殊日子里,人们的居家时间普
遍延长,在居住空间内的活动方式和频率都发生了一定的变
化。尤其是线下消费受到较大限制,使人们对所在社区的商业
配套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线上消费模式的火热也
改变了消费者传统的生活方式,人们开始反思居家环境的安全
性、舒适性及健康性。宅经济的“触觉”开始覆盖居住空间,
人们对于品质生活的不断追求也向房地产企业释放了新的市场
信号,多元化的用户需求使相关消费市场被进一步开发、利
用,房地产企业的新机遇开始露出端倪。

当前,随着新中产阶层的崛起,产业消费结构的转型升
级,加上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房地产的单一供给方式显然无
法满足人们现代化的居住要求。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
算等新兴技术不断发展,并深刻地影响各行各业,这为复杂的
购房消费决策场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先进技术的助力下,
从购买到入住的一系列流程都可在云端进行,“一站式购
齐”的舒适体验需求得以轻松满足,足不出户的线上服务开启
了云生活的美好时代。

一、疫情倒逼房地产企业线上售房
突如其来的疫情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按下暂停键,在疫
情期间,房地产市场线下营销陷入僵局。在房地产行业整体营
销受到疫情冲击的背景下,2020年2月13日,恒大集团率先向社
会推出了线上购房服务,并配以多种优惠措施,如低价购买、
无理由退房等,吸引线上购买人群,自此拉开了房地产企业云
售房的序幕。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开始依托网络
渠道,开启了线上营销售房模式,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以此
应对疫情所带来的挑战。数据显示,足够诱人的优惠刺激的确
提高了线上房产认购率,令房产销售业绩迅速提升。

实际上,线上售房并不是疫情期间的特有营销方式。近年
来,围绕互联网展开的营销手段层出不穷,很多房地产企业都
已开始尝试发展线上销售渠道,但线上售房却一直处于不温不
火的状态。一方面,消费者对线上购房仍存有众多疑虑,担心
出现“买错”“买贵”等购房“风险”;另一方面,线上售房
模式仍然不成熟,尚有很大改进空间。其实,消费者对线上购
房有疑虑很好理解,毕竟按照当前的价格,一套100平方米的房
子,售价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元,消费者自然不敢大意。

在疫情期间,为促进房产销售,房地产企业给予了消费者
最大的优惠力度,加上无理由退房的保障,打消了消费者的疑
虑。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远程看房提供了强大助力,3D与V
R相互交融的实景看房体验与实地走访几乎没有差距,沉浸式的
线上购房体验对消费者而言是十分安心、可靠的,并且大幅减
少了看房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可以说,疫情的发生迫使广
大房地产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线上售房业务成了转型的突破
口,这样的新型售房方式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二、购房上云
房屋是一种地域属性极强且具备高价值的“大件”商品,
在以往的销售实践中,主要订单都集中在线下售楼部。在互联
网时代,万物皆可上云,尤其在疫情的风口浪尖之下,购房也
真正上云。在数字时代,线上购房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成为一种跨界营销的全新尝试。足不出户完成实景看房的全新
体验,既代表了新时代的一种巨大进步,也是宅经济的全新增
长点,未来大有可为。在当前阶段,房地产企业应紧紧抓住重
要的市场机遇,提升其在售房环节的科技水平。下列三个环节
值得房地产企业深入研究。

1.云选房
挖掘真实、实时的海量房源数据信息是房产营销的第一
步。基于云计算的支撑,房地产企业或行业撮合平台可掌握并
储存大量的房源数据信息,在必要时可以随时调用。此外,大
数据的精准匹配功能在消费者选房阶段可发挥重要作用,其强
大的技术优势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定位目标房源,极大地减少了
沟通成本及压力。事实上,与传统选房方式相比,云选房最大
的特点便是快捷和高效,它省去了消费者来回奔波于各个售楼
部之间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能避免多重外界因素带来的“干
扰”,有效提升了行业交易效率。

2.云看房
在房屋买卖当中,看房通常是最费时、费力的阶段。在快
节奏的现代社会,不少有购房需求的人难以抽出时间去集中地
实地看房,这是房屋买卖中常见的问题。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
要,云体验的直播售房方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助力消费者
足不出户便可选到心仪的好房。跟随远程镜头的移动,户型实
景、周围交通及商业状况等信息便可尽收眼底。此外,通过与
直播人员的答疑互动,云看房跨越了时间与地点的限制,生动
有趣的讲解加深了消费者对楼盘信息的直观印象,助力房地产
企业开拓更多的机遇。

3.云交易
在看房环节的实景体验结束之后,后续的咨询服务可以在
线上轻松完成,有关房屋的交易环节也可在线上一键完成。此
外,在线签的合同是根据消费者与房地产企业达成的意向形成
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合同,可永久保存备查,保障双方的合
法权益。

三、“一站式购齐”家装产品背后的黑科技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家装是“最后一公里”问题,必须
尽早进行布局,家装也是一项非常注重品质体验的服务,马虎
不得。通常而言,装修方案虽会被事先商讨确定,但装修的实
际效果可能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目前家装行业最大的
痛点,即品质不可控的问题。与此同时,有关消费者调查数据
显示,83.7%的消费者对需要“货比三家”的家装行业表示不
满,传统家装行业中各商家的单一供给方式使消费者花费大量
的时间和精力,装修成本也显著提高。
为了避免繁琐、重复式地购买家装产品,消费者开始普遍
倾向于家装服务的“一站式购齐”,即“只进一扇门”就能购
齐所需的家装产品,从而节省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提升效
率。庆幸的是,在新零售思维及数字技术的助力之下,“一站
式购齐”与一体化服务的消费新模式正式“入驻”家装行业,
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在远程客户端便可以得到满足。作为“一站
式购齐”家装产品背后的黑科技,VR装修设计、AI+3D云设计成
为达成“一站式购齐”的重要工具。

立体沉浸式的 VR 技术可以为家装设计提供仿真的装修画
面,依托平面户型图生成三维图形,业主可以全程参与装修设
计过程,显著提升自我成就感。同时,设计团队还可以从立体
的仿真画面中了解客户的实时需求,并消除客户因为装修图纸
过于平面而导致效果不真实的顾虑和担忧。此外,人工智能辅
助设计方案的完成速度比人工设计快得多,几乎在几秒钟之内
便可迅速识别平面户型图,进而生成全屋实景方案,从而大大
降低沟通成本。

对于房屋内的其他家装产品的购置而言,云设计为消费者
带来了更为直观的家装体验,帮助消费者实现与家居电商的便
捷沟通,消费者在云设计平台上便可做出自己的家装选择。未
来,家装行业可以轻松提供一体化购物服务,只需要接入云设
计平台,消费者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家装布置。在5G、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助力下,线上线下可以实现完美互联,
极大地简化家装产品的购买环节。
第七节 将私教请回家
在疫情期间,武汉方舱医院的一名医生带领患者一起健身
的短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他们在病房中跳广场舞、打太极
拳、练瑜伽、做俯卧撑,将气氛沉闷的方舱医院变成了一
个“热火朝天”的大型健身房,使全民健身话题在网络上引起
热议。在居家抗疫期间,为倡导大众强身健体,央视《新闻直
播间》特别邀请运动达人为全国人民量身打造了一套家庭健身
操,鼓励人们在“宅家”期间也要加强运动以提高免疫力。与
减脂、塑型、活动筋骨等有关的各种奇思妙想的家庭健身小视
频迅速爆红,关于健身的话题,全网参与量突破10亿人次。

在此背景下,多个健身品牌也相继发起了线上健身活动,
众多国内外优秀的教练采取线上教学方式,让人们在家中进行
健身运动。事实上,对于健身行业而言,春节前后本应是客流
旺季,但疫情的发生却使健身机构无法正常营业,从线下至线
上的升级转型本就不可避免。如今,随着各类健身直播和健身
产品的不断推出,原本略显枯燥的健身运动也成为一种“宅
家”的娱乐方式,云健身的风潮开始悄悄兴起。

一、健身机构的艰难突围
从1995年第一批健身俱乐部诞生至今,中国的健身市场经
历了从兴起到迅速爆发的阶段。根据三体云动数据中心的不完
全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健身机构门店数量约49860家(不含工
作室),远超美国,甚至已经逼近整个欧洲健身市场,中国的
健身市场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健身市场。健身市场的火爆促使各
大健身品牌加快了市场渗透的脚步,激烈的行业竞争也使各类
健身套餐服务层出不穷,健身行业的生存空间开始面临挑战。

事实上,健身行业在2019年已经迎来了洗牌阶段,急剧增
长的健身行业也开始面临转型的生存难题。数据显示,2019 年
中国有3000多家健身机构关闭,其中成立一年内关闭的有528
家。在过去的几年间,有关线下健身机构的黑幕不断被曝光,
各类诈骗式推销办卡的事件层出不穷,健身机构卷钱跑路的负
面新闻导致行业的信任危机加剧,健身市场正面临一场严峻且
复杂的考验。

面对疫情带来的沉重打击,线下健身机构无法获得盈利,
而店面租金、人力等高额成本又一直存在,这使本就处于洗牌
阶段的健身行业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很多门店也因此
倒闭。从行业内部运行来看,大部分健身机构都属于创业型公
司,运营模式的单一使其前期投入成本较大,后期的成本回收
又面临一系列不确定的风险,因此,市场淘汰率也极高。于
是,在内部竞争激烈、行业环境整体不佳的情况下,突如其来
的疫情将部分健身机构推至生死边缘,因此,如何从困境中成
功突围,成为各家机构的当务之急。

目前,各大健身品牌纷纷寻求自救之道,云健身一词开始
进入人们的视野。在现阶段,很多健身教练开启了线上云教学
课堂,供居家抗疫的人们免费学习,而各类健身训练产品的推
出则帮助人们在家中客厅里便可以锻炼。不得不说,虽然线下
门店的开业遭遇重重阻力,但线上健身的直播间却火热异常,
全民健身的参与感为人们打开了新型健身的大门,同时释放出
健身行业从传统运营模式向线上运营模式转型的积极信号。

二、云健身为何受到热捧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及人们对于生活品质
的追求,国内健身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即便在大多数健身机
构都歇业的疫情期间,也有大量的新老客户咨询健身服务,习
惯健身的人群依旧到处寻找可能营业的健身场所。这说明在现
代社会,尤其是都市群体的健身需求比较强烈,而疫情的爆
发,也让更多人认识到拥有健康体魄的重要性。借此时机,日
益高涨的全民健身热潮使云健身悄然出现,开始慢慢填补传统
健身机构单一模式的服务漏洞,很快受到人们的热捧。

目前,各类健身机构推出了形式多样的直播教学服务,且
基本采用免费的形式,吸引了各个层次健身爱好者的广泛参
与。除此之外,与传统的线下健身服务相比,云健身活动不仅
形式新颖,而且拥有众多突出的优点,可以显著提升健身互动
教学的效率。一方面,云健身不拘泥于场地与时间的限制,在4
G乃至5G的加持下,使用户在家中便可享受专属的健身服务,并
且能够自由、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让“将私教请回家”不再
是梦想;另一方面,云健身服务可以实现多人同时共享,“一
对多”的项目体验使健身服务的效率提升,进而有效地节约了
健身机构及相关用户的经济成本。
同时,云健身的线上教学特点也受到了众多健身新手的喜
爱。在疫情期间,健身也变成了一种娱乐方式,直播的形式相
对更为私人化,健身新手们可以近距离体验健身乐趣。在“宅
家”的时光里,人们也有更多的时间和意愿去积极尝试各种新
鲜事物,云健身方式的出现为人们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
式,因此吸引和培育了一大批潜在客户。

三、家用健身行业或迎来发展春天
近年来,健身行业经历了迅速发展的阶段,健身器材的销
售额也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2019 年中国健身器材产业研究
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之
下,预计2020年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将达到4.4亿。中国健身器
材消费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预计2020年健身器材销售额将达
到470亿元。

在疫情的影响下,云健身的风潮逐渐兴起,归根到底是因
为疫情影响了线下健身机构的正常运营,人们暂时无法在户外
或健身机构自由锻炼。在此情况下,人们将健身的主要场所转
移到各自的家中,一些家用健身设备成为需求释放的重要通
道,其销量也迎来了新一轮增长。例如,在宅经济的刺激之
下,跑步机、动感单车、瑜伽垫等家用健身产品广受欢迎,在
疫情期间的销量持续上涨,价格也伴随销量一路飙升。2020年
初,一款名为《健身环大冒险》的家用健身游戏颇为火爆,其
健身功能与趣味性相融合的特点广受人们欢迎,这也使其配套
的健身环价格翻倍上涨,即便如此,不少卖家仍接连宣告断
货。
事实上,为满足人们的普遍需求,很多家用健身品牌都加
快了研发的脚步,致力于打造将趣味性与互动性融为一体的家
用健身产品。如今,一些趣味竞赛的健身游戏相继出现,人们
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可以满足人们的娱乐要求,广受人们欢
迎。对于很多不愿出门却有相应社交需求的人来说,这类家用
健身产品可以实现线上多重互动,“宅家”也可以自由社交。

专家预测,家用健身产品未来将朝趣味性、互动性的方向
发展,该市场或将迎来快速增长期。在挖掘市场潜力方面,富
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家用健身产品将会更受青睐。

四、疫情过后的云健身将何去何从
事实上,为满足各类群体的不同健身需求,部分颇具前瞻
性的健身品牌已经开始尝试在小范围内开辟线上项目,发展直
播授课渠道本就是其原有的业务计划之一,疫情的发生只是让
这一天提前到来。当前,众多健身品牌开启线上教学形式来满
足人们的健身需求,以此吸引和维护客源。就目前情况来看,
虽然云健身方式大受欢迎,但这类课程基本上都是免费开放
的,付费转化率很低。对于很多健身机构而言,依赖“直播打
赏”等不确定的收入并不现实,这也是未来云健身在发展过程
中必须跨越的阶段性难题。

尽管云健身有着众多显著的优点,在现阶段受到了人们的
追捧,但健身运动毕竟是集专业性及体验舒适度于一体的训练
方式,现场的、实时的专业指导还是极为必要的。
因此,云健身平台的运作在现阶段主要还是作为一种营销
引流的手段,无法完全改变线下健身的行业格局。但不可否认
的是,宅经济的到来让人们看到了更多种生活方式的可能
性,“将私教请回家”的美好生活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或许,
在不远的将来,健身产业可能会出现新的服务方式和产品形
式,实现新一轮的升级。

[1] 李梦茹.云时代 云社区 云生活[J].住宅产业,2011(12):78-83.


第三章 云娱乐:玩得更尽兴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高画质、强趣味性和强互动性的游
戏所需要占用的计算机的内存越来越大。例如,最近几年比较
火爆的《英雄联盟》,需要8G的内存,而之前,一些游戏只需
要3G的内存。还有一些实况比赛类游戏,如NBA2K ONLINE
等,
需要的内存更达到了45G。下载这些大型游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
间。试想,当你和朋友各自“宅家”,想通过游戏联络感情
时,结果光下载游戏客户端都要等上几个小时,你会是怎样的
心情?此外,许多大型游戏对于用户终端计算机的配置要求也
越来越苛刻,CPU、显卡、散热器、内存等的配置都会拉高宅生
活的成本。

此时,你一定在想,如果下载大型游戏只需要较短的时
间,对计算机配置的要求也不高,那就太好了。过去,这个目
标或许很难实现,如今,云娱乐完全可以让梦想成为现实。
第一节 游戏产业的颠覆式革新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绝大多数人暂时过上了居家生活,此
时,闲得发慌的人们需要通过娱乐来给生活增加一些乐趣和色
彩,游戏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与“庞大”客户端说再见
传统的游戏是在客户端运行的,游戏的图像压制、渲染及
运算工作都在本地客户端完成,之后所有处理过的信息和数
据,再通过网络传输到服务器,服务器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一
致性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在表面上看起来减轻了服务器的压
力,其实却加大了客户端的压力,从而造成了前文所说的所占
计算机内存空间大、配置要求高等问题。

云游戏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游戏,即传统游戏中由客户端
承担的计算任务,将会被交给服务云端,客户端仅承担收集和
展示职能,这在很大程度上释放了客户端的压力。

在云游戏中,不再需要终端计算机来进行图像渲染和运
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有点类似现有的网页游戏[1],却可
以运行3A级的大型游戏。而且,因为不再需要进行图像渲染,
客户端只需要接受云端处理好的图像和数据,所以对于用户的
计算机配置要求很低,只需要满足基本的功能即可。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现在才开始推出云游戏呢?

云端能力是云游戏的基础,而云计算是云端能力的保证。
在云游戏中,客户端的运算压力将都由云端来承担,为了保证
游戏的正常运行,云端服务器“身兼要职”,近几年快速发展
的云计算为此类高要求提供了保证。

网络传输能力是云游戏的关键,5G可以为其提供技术支
撑。当大部分运算都交给云端时,就意味着客户端需要收集大
量的图像和数据,并且在短时间内将其快速上传至云端,云端
经高速计算之后也要将处理后的图像即时传回,时延决定云游
戏的流畅性体验,其基础就是强大的通信网络。在4G时代,如
此庞大和即时的数据传输需求是难以实现的。如今,我们已经
迎来了5G时代,在5G的高速率、大带宽、超低时延等特点的加
持下,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技术条件达成,娱乐需求旺盛,可以说,云游戏已经迎来
了黄金发展期,它也将给人们的宅生活增添更多的乐趣。

二、大师请回家,有“鱼”又有“渔”
通常来说,一个娱乐性强的游戏,往往其竞技性也强,许
多技巧需要玩家自己去摸索。

然而,平时工作很忙的人,难得有一点“宅家”的休闲时
间,如果还要像考试、猜谜一样去思考游戏的精髓所在,那么
他一定会选择一个更为轻松的娱乐方式。所以,如何在游戏的
娱乐性、竞技性和便捷性之间做好平衡,是游戏公司应重点研
究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种超越传统游戏的新游戏模式,通
过云端共享,让每一个分离的游戏玩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游戏朋
友圈,在这里,他们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社交网络或者专用的游
戏交流平台切磋技艺、交流心得。

游戏通过云端共享可以让游戏高手随时分享他们的宝贵经
验和技巧,供初学者参考和学习;同时,初学者也可以和游戏
高手进行互动。游戏高手可以对初学者进行线上一对一指导,
这样既能够降低游戏的难度,也可以保证游戏的娱乐性。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催生代练行业。有一些游戏比
较耗费时间,游戏连贯性也强,如《天下》《阴阳师》等。一
些“宅家”但还需要线上办公的人,并没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
游戏中,又需要在零碎的时间里通过游戏来消遣,此时,代练
行业便应运而生,“宅家”的游戏高手帮助他人完成一些耗费
时间的任务,可以取得一定的报酬,这对于双方来说各有好
处。

当传统游戏实现云端共享时,玩家可以协作,组成自己的
圈 子 , 也 可 以 让 高 手 授 之 以 “ 渔 ”—— 线 上 教 学 , 又 授 之
以“鱼”——云端代练。单一的游戏也拥有了社交属性,在增
加娱乐性的同时,也促进了玩家之间的交流。
第二节 千里唤友云蹦迪
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人
性的弱点》等书的作者——戴尔·卡耐基,将在社会上与人相
处看作一项重要且必备的技能。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
耐基也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成功,15%靠过硬的专业知识,8
5%靠顺达的人际关系。”

一、社交对每个人都不可或缺
在人的一生中,社交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本质上来
说,这是由人的客观需求决定的。人本主义[2]理论创始人马斯
洛,有一个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这个理论中,他将
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在被满足第一个层次的生理需求和第
二个层次的安全需求之后,人们将会更加看重情感需求和归属
需求,这就是社交层次的需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分别是尊重需
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实际上这两者同样也需要通过社交来满
足。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第一个
层次的需求和第二个层次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这一点从中
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就可以看出[3]。在宅生活中的人们将
自己“宅”在家里,面对面的社交受到影响,当宅经济与宅生
活融合之后,拥有强大科技基因的社交方式将成为人们享受宅
生活的重要途径。

二、云蹦迪的关键在于体验更真实
在“宅家”的日子里你是不是非常想念和朋友推杯换盏、
谈天说地、随着音乐一起摇摆的逍遥生活?是不是遗憾自己之
前买的新衣服无法展示,新彩妆不能上阵?如今,在科技赋能
的宅生活中,这些都不是问题。

你可以通过社交网络邀请你的朋友们相聚在一个直播间,
大家开着视频一起喝酒,摆“龙门阵”,听着音乐一起跳舞。
随 着 5G 等 新 兴 技 术 的 发 展 , 未 来 的 宅 生 活 将 有 更 多 的 “ 功
能”。

“云”能让你随时与亲朋好友“面对面”。家里的电视等
设备通过传感器,能够捕捉你的一举一动,之后快速将其传输
到朋友们的终端设备上,当然朋友们的数据和视频也会被传输
到你的终端设备上。通过全息投影技术,你们各自的立体影像
就会出现在彼此的家中,彼此就可以伴随着音乐一起蹦迪,与
线下见面别无二致。

三、科技进步是实现一切的基础
想让你的朋友近乎真实地“出现”在你的家里,必须依靠
全息投影技术,它决定了影像的真实度。
全息,指完全的信息,包含光波的振幅和相位。普通的摄
影技术,只能记录光波的强度信息,即振幅,而无法记录其深
度信息,即相位。全息投影技术实际上就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
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的三维图像。

获取的数据越多,越贴近全息的真正意义。数据的处理、
计算需要一个统一的“大脑”,这个“大脑”就是云计算。物
体光波的振幅、相位及干涉条纹的反差和间隔等信息,都将在
终端处理之后被反馈到云端,云端需要在计算的同时进行匹配
处理,保证影像的协同。同一时间邀请的朋友越多,云计算的
算力压力就越大,这个“大脑”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也就越多。

超高速的网络通信是“大脑”(云计算)和“四肢”(成
像设备)能够有机协同的前提。你一定有过因网络延迟或视频
卡顿而很不悦的经历,同样,时隐时现、一动一停的“朋
友”会增加不真实感,影响你的娱乐体验和社交感受。幸运的
是,5G通过其高速率、大带宽和超低时延等特点,能够在保持
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的同时,进行更多的海量数据运算,为
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提供有力的保障。

可以说,这一切都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科技的不
断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在现实
世界里分离的人们可以利用云端联系在一起。可以预见,在宅
生活时代,“对影成三人”的孤独落寞场景,将会被虚拟世
界“煮酒论英雄”的畅快、惬意场景所取代。

四、除了强连接,还有弱连接
在社会学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强连接和弱
连接两种。其中,强连接指的是与熟人之间的连接,如亲人、
朋友等,这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也往往是大多数人更加看重的
社会关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弱连接就不重要。弱连接指的是
与陌生人、非熟人之间的连接。实际上,除了亲人间的强连
接,所有的强连接都是由弱连接逐渐演变而成的。如果忽视弱
连接,那么每个人的社交圈就会固定下来,再也不存在扩展的
可能。所以,弱连接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因而人们的社交需求往往也有拓展弱连接的需要。

之前我们提到的娱乐和社交,从交互的主体来看,都属于
强连接的范畴,而云娱乐在拓展弱连接方面也同样有其用武之
地。事实上,人们在参加社交活动时,谁不想多认识几个新朋
友呢?因为朋友是每个人的重要资源之一。然而,当你宅在家
里时,传统的社交暂时受到影响,通过传统社交方式拓展朋友
圈的渠道就被阻断了。

云娱乐可以弥补这个遗憾。每个人的行为反映了他的偏
好,这些数据都可以被传输到云端中枢系统,通过云计算处
理,进行“人物描边”,进而再借助大数据,在庞大的人群中
为你匹配最为合适的朋友。当然,你也可以设置大数据匹配的
选项,再由系统为你筛选符合要求的朋友。之后,在一个虚拟
的歌舞厅里,你和这些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以全息投影的方
式,一起听音乐、一起跳舞,互相了解对方。随着时间的推
移,你们之间的弱连接逐渐演变成强连接,你的朋友圈也得到
进一步的拓展。传统的居家生活将人们困在自己的圈子里,云
娱乐可以给你一个“走出去交朋友”的机会。

五、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场景往往能对人们关于娱乐生活的体验产生非常重要的影
响,相较于传统娱乐方式,云娱乐方式所具有的优势就是场景
的灵活性和丰富性。

云娱乐的本质是通过沉浸式互动,让人们在一个虚拟场景
中,完成社交活动和娱乐活动。通过在家中的投影屏幕和终端
成像设备来构建一个立体投影显示空间,让参与者能够完全沉
浸在一个被立体投影画面包围的虚拟仿真场景中,同时结合立
体音响,参与者可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三维立体视听影像和交
互感受。此时,再结合全息投影技术,把朋友或有共同偏好的
陌生人放在这个虚拟场景里,大家就可以在这个设定的场景里
进行娱乐活动了。

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客观条件限制了人们进行更高品质或
更有趣味的社交活动和娱乐活动。例如,在前往社交场合时堵
车,在高峰期时排队,在转场所时耽搁时间等,这些无谓
的“损失”都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社交质量和娱乐体验,然
而,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对这些问题无能为力;但在虚拟世界
里,这些限制都将不复存在,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呼朋唤
友,在西餐厅的场景里蹦迪,在大海边喝茶……

可以说,云娱乐让你玩得更尽兴、更开心!
第三节 天涯咫尺线上文艺晚会(演唱会)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原定的文艺晚会(演唱会)
被迫推迟或取消,就连全国消费者最为关注的一年一度的“3·
15晚会”也被迫延期。这让许多粉丝因无法见到偶像而难过,
而且因为疫情属于不可抗力,文艺晚会(演唱会)的主办方必
须退票,也让相关单位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然而,当人们宅在家中时,尤其在人们情绪波动较大的特
殊时期,文艺晚会(演唱会)带来的娱乐效果和对人们内心的
慰藉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为了丰富人们的宅生活,同时为了
挽回相关企业的损失,线上文艺晚会(演唱会)崭露头角,例
如2020年央视元宵晚会就采用了现场无观众、线上和电视台同
步直播的方式。

线上文艺晚会(演唱会)其实有着特有的优势。首先,这
种线上方式能够减轻主办方在安保等方面的压力,节约大量成
本。其次,因为线上文艺晚会(演唱会)的受众多,线上的票
价比线下的更便宜,能够为消费者省下一大笔钱。最后,在线
下大型演唱会开始前,市区部分区域会进行交通管制等,致使
观众在往返路途中耗费较高的时间成本,线上方式则无此困
扰。

由此可见,文艺晚会(演唱会)线上化是大势所趋,这既
是该产业转型的必经之路,也是人们在追求更高质量的宅生活
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当然,目前的线上文艺晚会(演唱会),
还只是借助电视、计算机等平面设备所呈现的一种视频影像。
为了更加丰富人们的宅生活,升级线上文艺晚会(演唱会)的
体验,还有许多可以探索和提升的地方。

未来,即便“宅家”,也是处在一个立体的投影空间中。
当线上文艺晚会(演唱会)开始以后,一系列的立体投影画
面,将会让人们犹如处于真实的演唱会现场。或许,有人担心
线上文艺晚会(演唱会)没有现场的气氛,其实这种气氛的来
源正是观众。如果结合全息投影技术,让你的亲朋好友和一群
共同为偶像疯狂的粉丝聚集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共同欢呼呐
喊,那么那种场景与线下文艺晚会(演唱会)别无二致。

当然,如果你喜欢安静,那么你可以关闭所有的观众选
项,自己一个人躺在沙发上,品着茶、吃着甜点,看着偶
像“站在”你面前,静静地欣赏偶像为你进行的“专场”表
演。这样的宅生活,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
第四节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分享是人类的本能。美国著名作家、演说家马克·吐温曾
说:“悲伤可以自行料理,而欢乐的滋味如果要充分体会,你
就必须要有人分享才行。”当人感受到美好的时候,出于本能
会乐于和周围的人分享,在这个过程中,自身也能获得愉悦。

正是因为人类所具有的这种特性,催生了分享体验产业。
如今,许多旅游评价网站,如马蜂窝、大众点评等,其实就是
这类分享体验产业的雏形。依靠体验者分享的自身感受,其他
人可以获得更加真实的产品信息,从而精准地做出决策。从经
济学角度来说,更加真实的体验分享,能够有效地解决商家和
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助于社会整体信任水平的提
升。

分享虽是人类的本能,但别人接不接受则取决于对方的认
知。在娱乐行业,对方的认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对于
别人分享的体验决定的。所以,如果能够让每个人的娱乐体验
都在云端汇集,那么通过分享体验,参与者的快乐都会“最大
化”。同时,人们在接受他人的分享时,也会对相应的娱乐服
务有更高层次的认知和更高的鉴别能力。

在现实世界里,人们无法体验世间的所有繁华与趣味,但
是在虚拟世界中却可以感他人之感、乐他人所乐。例如,人们
可以用可穿戴设备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有趣的体验,将其上传到
云端,其他人就可以通过可视化设备去真实地感受这种体验。
你虽可能没去过非洲,但可以躺在沙发上通过别人的分享来体
验一场非洲热带雨林探险活动。对于身体不便或者上了年纪的
人来说,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找回年轻、健康的自己。随着生
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娱乐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传统
娱乐产业存在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传统娱乐产业依然解决
不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例如,KTV等娱乐服务还是需
要人们走出家门,去特定的地点才能享受到,而那些因身体不
适或其他原因宅在家中的人们则无法获得相应的娱乐体验。

影视行业也依然需要人们在电影院才能获得更好的观感。
虽然在疫情影响下,部分2020年春节档的电影开始尝试在线上
播放,但是由于显示屏的平面化,观感依然与影院的全景视、
音效果差别较大。

除此之外,通过此次疫情也可以发现,传统娱乐行业抵御
风险的能力较差。通常来说,娱乐行业都是重资产运营,娱乐
场所的建设水平及灯光、音响设备的质量,往往决定了消费者
的购买行为。加上服务行业所需要的极高的人力成本支出,当
出现类似此次疫情的不可抗力因素时,娱乐行业的所有业务都
将停摆,留给管理者的只是大量的支出。

传统娱乐上云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消费者需要的是更
好的场景,而不是简单的场所。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科
技的进步,5G、全息投影等技术将会走进寻常百姓家。通过用
户家里的终端设备,就可以搭建起云娱乐需要的场景,那些因
身体不适或者其他原因需要宅在家里的人们,可以在自己
的“一亩三分地”随心所欲地享受娱乐。可以说,突破传统场
所、创造新场景,是云娱乐的真正内涵。

在云娱乐改造传统娱乐的过程中,原有的娱乐产业也会发
生巨大的变化。就像前文所提到的游戏产业,传统大型客户端
游戏现在已经遇到了一些发展瓶颈,企业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
资金用于研发游戏、优化画质及提升娱乐性,而且还需要耗费
极高的成本对游戏进行压缩,在游戏客户端的大小和游戏的质
量之间做出各种平衡和“牺牲”。这样既增加了多余的成本消
耗,也让消费者的游戏体验大打折扣。所以,为终端减负的云
游戏将会逐步成为主流。

同时,游戏的单一玩家体验模式也将被改写,玩家之间的
交流会慢慢从分享游戏转变为分享体验,再加上 VR 等技术的
加持,体验会变得更加真实与生动。玩游戏将不再是一个玩家
的事情,而会变成一群人的休闲娱乐方式;游戏体验也不再是
单一玩家的专属,共享的快乐可以满足更多人的娱乐需求。

在云娱乐重塑娱乐产业的过程中,传统娱乐产业的营销模
式也会随之改变。体验式营销成为企业营销策略的发力点。前
面我们提到,人们在接受他人的想法和意见时会受自身认知的
影响,这个原理体现在营销方面,那就是消费者买不买账,取
决于销售者如何改变消费者对其推销的娱乐服务的认知。由此
可见,与其绞尽脑汁、苦口婆心地劝说消费者,倒不如通过一
系列的科技手段让消费者沉浸在娱乐服务场景中,近乎真实地
去体验一番,这样有助于消费者愉快地决定是否花钱消费。同
时,如果消费者在体验过程中有很好的建议和反馈,那么销售
者可以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通过我们前面的讲述,想必你已经清楚,云娱乐能否很好
地实现,其效果如何,其实都与科技紧密相关。因此,我们认
为,为了自身的产业升级及满足人们更高质量的宅生活的需
求,娱乐产业必须与科技产业展开全面的合作,为云娱乐注入
科技基因。

例如,前文提到的拓展人们的弱连接需求,需要匹配“心
灵相通”的陌生人,这个匹配的准确性,需要运用大数据和云
计算对用户信息与需求进行人物“描边”,之后在众多用户中
进行筛选与匹配。

此外,云娱乐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系统,包含云端的高能
算力、中间层通信网络和终端的成像、音响等设备。这个系统
的稳定性决定了云娱乐的质量,所以,在云娱乐模式中,科技
能力较强的系统维护商及通信服务、应用服务运营商都不可或
缺。换句话说,未来娱乐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壁垒、界限将
会被打破,融合发展将成为娱乐升级的新趋势。

另外,说到融合,云娱乐除了体验的融合、产业的融合,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任何脱离真实
世界的体验都会给人一种不真实感,如果所有的娱乐服务都在
虚拟世界中,那么这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并不会真正被消费
者接受。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以影视为例,消费者
去电影院观影可以获得线上观影券,在线上观影后,还可以去
特定的电影院获得电影周边产品的线下体验,或者在线下观影
之后,可以去线上的虚拟空间再体验一把当主角的感觉,以便
对电影有更充分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不仅是娱
乐服务的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还有线上娱乐和其他实体服务的
融合。设想一下,当你和朋友正在线上的一个虚拟空间里畅谈
人生,恰逢聊至兴起时,想把酒言欢,此时,如果线上娱乐能
与线下的零售配送达成合作,那么你想要的酒品在短时间内就
会被送货上门;当你们酒兴正酣,需要下酒菜时,线上娱乐还
和线下外卖进行无缝衔接,美味的食品在短时间内就会被送到
你手中。

实际上,娱乐产业本身的发展与实体经济一直密不可分,
就连虚拟的游戏产业,也往往会涉及低端制造业,推出一些游
戏周边工艺品。所以,云娱乐的概念远不止云端虚拟服务这么
简单,它既融合现实体验和虚拟体验,也融合娱乐产业和非娱
乐产业,更融合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正是这种无边界的融
合,才让人们得以突破现实世界的约束,去更大的时空里体验
更惬意的娱乐方式。

[1] 现有网页游戏的最大的问题是画面质量不高、游戏体验不佳。
[2] 人本主义认为,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忽略了人的内在本性,应当强
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它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
质的一致性。
[3]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之
前,这个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四章 云医疗:身体更健康
自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之后,云计算成为诸多行业发展的
新动能,正影响并改变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上
云的趋势已势不可挡。

此次疫情加速催生了在线医疗、线上购药及健康管理等一
站式医疗服务,这些服务不仅满足了人们在特殊时期的就医需
求,而且还通过分级诊疗引流,极大地缓解了线下医疗机构的
压力。与此同时,人们的健康管理模式也开始朝着信息化、智
能化和移动化方向迈进。

云看病、云养生等新模式,让医疗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
机,健康产业升级的机遇也呈现在人们面前。随着科技特别是
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智慧医院和云医疗正缓缓拉开帷幕。
第一节 神通广大的互联网医疗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
高,人们对医疗水平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很多患者对于长时间
排队等现象极为不满,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线下医疗模式,医疗
行业也在探索更为高效、便捷的医疗模式。得益于互联网的触
角向社会各个角落渗透,互联网医疗应运而生。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健委)在2018年9月
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中指出,互联网医疗的主要形式包括但不限
于在线医疗平台和社区、在线医疗服务、互联网医院及远程医
疗、医疗大数据分析等。其中,在线医疗服务是指以互联网为
载体传递的医疗和健康服务,包括在线医院流程、在线健康咨
询等各种通过线上渠道传递的医疗服务。

目前,中国医疗服务领域存在着区域供需不平衡、部分医
疗资源浪费等众多难题。互联网医疗作为新型服务模式,为中
国医疗领域解决痛点提供了一个方便、有效的范式,逐渐成为
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医疗效率的有效手段。互联网医疗的出
现,不仅改变和颠覆了人们的传统就医模式和观念,而且还可
将医疗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与盘活,掀起了一场传统医疗体制和
医疗服务体系的重大变革,并重构中国的医疗健康事业体系。

一、互联网医疗的崛起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医疗手段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临床
医疗严格、精细的诊疗模式和人们的就医需求,同时,生物医
学领域的技术突破,加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都不断推动着传
统医疗手段和医疗观念的革新。疫情的突然爆发也让公共医疗
服务健康体系的全面升级提前到来。

互联网医疗的历史不算太短,它的出现还得追溯到20世纪6
0年代。随着医学影像数字化的推进,远程医疗的概念开始出
现,先后成立的COCIR(欧洲放射、电子医学与卫生信息技术行
业协会)和HIMSS(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为远程医疗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对来说,互联网医疗在中国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
猛。自2009年中国颁布并实施新医改政策以来,医疗信息化改
革不断推进,不少医院开始建立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挂号、收
费、处方和治疗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上
取得了一定成效[1]。

阿里健康原CEO王亚卿等众多行业内人士,都将2014年称为
互联网医疗元年。在这一年,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军
医疗健康产业,强势争夺这块诱人的“蛋糕”,互联网医疗投
融资迎来爆发期,各方都积极参与互联网医疗的建设。《reMED
2015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的互联网医疗领
域风险投资达到6.9亿美元,同比增长226%。一时间,在线问
诊、互联网医院、医药电商等各种互联网医疗形态纷至沓来,
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得到
了广泛应用和创新实践,机器人辅助手术、智能健康检测、远
程诊疗、智能医疗影像识别等技术为临床医疗提供了更为精
细、缜密的辅助技术手段,让病理诊断、手术康复变得更高
效,大大提升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与此同时,政策坚冰也逐渐消融,对医疗行业释放的政策
红利逐渐变多。自2015年以来,国务院和卫生主管部门发布了
数十份关于加强互联网医疗建设的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互联
网医疗的发展。针对此次疫情,国家卫健委也下发文件,再次
强调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的优势和作用。继2020年2月2
6日武汉市医疗保障局首次为微医互联网总医院开通医保支付
后,上海、浙江杭州等多个城市也临时将互联网诊疗费用纳入
医保报销范围,患者通过线上方式便可实现复诊购药的报销,
使线上医保问题得到了进一步解决。

当疫情爆发后,互联网在线问诊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极大
地缓解了线下优质医疗资源的紧缺情况,互联网医疗已成为患
者在特殊时期获取医疗服务的重要手段。互联网医疗模式,能
够最大限度地结合传统医疗服务的经验及互联网传播范围广、
用户数量多等优势。在疫情之下,云看病成为热潮,各个互联
网医疗平台的问诊数量均已超百万人次,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
补充力量。

二、架构全新的医疗服务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依托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可突破时间和空
间上的限制,打破传统医疗模式的禁锢,极大地提高医疗服务
的工作效率。互联网医疗搭乘互联网的“便车”进入发展快车
道,其以专业、快捷、实时等一系列的独特优势,深受患者青
睐。

1.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对接
互联网医疗有一个显著优势,就是有助于实现优质医疗资
源的跨时空配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充分利用现有医疗
资源并提升其运转效率,同时通过电子病历共享等手段,提升
医疗诊断能力和效率。

众所周知,三甲医院往往拥有优质的医护资源和先进的医
疗器械,这些医院大多分布在省会城市或发达地区。公共资源
过度向大医院倾斜,加上人们的小病要去大医院的传统就医理
念,多种因素导致了大医院“一号难求”,给大医院带来了超
负荷的运转压力。这种结构性矛盾不仅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
济负担和时间成本,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医疗资源的两极分化。

互联网医疗不仅实现了医疗资源和数据信息的集成共享,
打破了区域间的信息壁垒,而且还实现了医疗资源和患者需求
的精准对接,让身处偏远地区的患者不出家门便可享受优质的
医疗服务。

2.改进和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医疗行业的封闭性导致整个医疗流程的要求颇为严格,除
了诊前导流、诊中问诊、诊后开药,治疗、康复、在线支付和
药品配送等环节也都包含在内。在线医院流程属于在线医疗服
务的一种,通过互联网,大大优化了医院就医流程,实现服务
流程的信息化,让患者在线上便可完成挂号、缴费等一系列操
作。患者只需要在线绑定就诊信息,就能享受挂号、报告查询
甚至远程视频复诊的全流程医疗服务。这种依托医院的延伸性
线上服务模式,实现了医疗服务流程的系统优化和去繁化简。

同时,很多社区医院都已开始开展云门诊,让患者在家中
便可复诊,通过审核医生开具的电子处方,第三方药店将药物
直接配送到患者手中,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
分诊模式。这样不仅提升了患者的就诊体验,为患者节省了在
医院排队候诊的宝贵时间,而且极大地缓解了患者线下就医的
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的现
象。

3.拓展医疗产业链布局
早期,互联网医疗主要利用互联网连接线上线下资源来实
现跨区域资源配置,互联网医疗现已逐步渗透医疗产业链的上
下游。像微医、平安好医生等不少互联网医疗平台,都围绕在
线问诊、在线挂号等环节拓展产业链布局,覆盖诊前、诊中和
诊后各个流程,还与保险公司积极合作,走“医疗+保险”的精
耕模式,并逐步推出健康管理和互动、互联网医疗社区等增值
服务;一些互联网医疗App也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挖掘技术,
捕捉用户的消费习惯、就诊档案、饮食方式等行为特征,为患
者提供一站式云医疗服务,满足患者的健康管理需求,无论购
买医疗保险还是自主购药,用户都能线上一站式解决。

未来,互联网医疗平台将连接用户、医院、医保机构、保
险公司、检验检测机构、智能设备及各类健康服务提供商,形
成一个完备的闭环模式。互联网医疗的产业链将继续向纵深发
展,不断渗透上下游,通过围绕医疗服务价值链深耕,实现多
方共赢。

三、互联网医疗机遇与挑战并存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医疗资源紧缺的矛
盾,全社会对医疗资源的潜在需求十分巨大。如何弥补日益庞
大的老龄化人群带来的医疗需求缺口,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
题。

一方面,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慢性病人口逐年
增长,社会养老压力不断增大,这对现存医疗体系和医疗资源
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6
5周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2.6%,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逐
渐呈“倒金字塔”形。2018年,中国首部《健康管理蓝皮书》
指出,中国慢性病发病人群总数为3亿左右,慢性病以其呈现出
的“患病时间长久、医疗成本高昂、医疗服务需求庞大”等特
点,已经逐渐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头号致命武器。

另一方面,医疗资源总体供给不足和分配不均衡是中国医
疗体系的现状。“看病难、看病贵”也是中国多年来的民生难
题和社会痛点。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与其他行业相比,医疗
领域最大的特征是信息不对称:患者在不了解自身病情和医疗
水准的情况下,会选择去大医院就诊,造成“看病难”问题;
同时,个别处于信息优势地位的医生,通过以药养医,诱导患
者为昂贵的医疗服务买单,造成过度治疗,导致“看病贵”。

在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医疗会帮
助传统医疗行业提高效率,为解决医疗领域的难题提供新思路
和新方案,是实现经济转型、社会稳定的基础支撑,对稳增
长、调结构和惠民生具有重大意义。

当然,中国的互联网医疗还存在监管不足的问题:在政策
利好下,准入机构主体多而散乱、良莠不齐,且提供的线上服
务项目同质化严重;信息安全监管不到位,容易导致患者隐私
泄露、权责纠纷认定困难;医疗保险推广受阻、支付体系不够
健全……由此可见,在互联网医疗给我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
时,也应重视对互联网医疗的监管,确保患者能够享受优质的
医疗服务并规避风险。相关各方须明白,互联网医疗的规范化
是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日本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说过:“大凡世间事物,不进则
退,不退则进,绝无不进不退停滞不动之理[2]。”互联网带来
的各种革新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一切
事物都在变化和发展中进化并趋于完善。面对新形势,只有不
断创新突破,才能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互联网+”模式的
迅速爆发重塑了众多行业的运行模式,也加速了传统行业的迭
代和转型。无数传统行业投向互联网的怀抱,通过“破与
立”,寻求崭新的发展空间,医疗行业也不例外。前瞻产业研
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市场规模从2012
年的67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680亿元,呈现高速增长态势,预计
到2020年底,行业规模会突破940亿元,这反映出中国医疗行业
对互联网医疗的迫切需求。

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普
及,中国互联网医疗的瓶颈逐渐被打破。在不久的将来,以健
康管理为核心的医疗、医保、医药闭环式医疗服务体系将得以
实现,并推动行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时,以云计算、物联网
等新兴技术为载体和工具的云医疗,也会是未来医疗行业的发
展方向。我们相信,云医疗的出现,会让繁琐的医疗程序变得
更简单,通过云医疗,让人们的身体更健康,让健康、品质生
活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常态。
第二节 高效物流下的上门服务
近年来,电商在中国呈井喷式发展趋势,线上购药也成为
新的购药趋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购买医药保健类商品。在疫
情期间,凭借“零接触”优势,阿里大药房、叮当快药、1药网
等医药电商平台成为人们购买口罩、抗病毒类药品的主要渠
道。

物流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可为人们提供更高效、便捷
的药品物流配送服务,也为云医疗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保障。如
今,部分城市“一小时送达”的送药服务,让人们享受到了高
效物流带来的人性化关怀,让人们的身体健康得到更多保障。

一、线上购药成为新趋势
随着人们的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健康消费的升级及线上
购药模式的不断深化,医药电商行业的规模持续扩大;线上消
费成为中国医药电商行业发展的强劲驱动力,而网购用户数量
的持续增长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医药电商行业的高速发展。

在2019年的“双十一”中,健康产品和医疗服务的破纪录
销售业绩成为焦点,汤臣倍健等5个健康保健品牌跻身天猫医药
成 交 额 亿 元 俱 乐 部 , 京 东 健 康 医 药 部 交 易 额 同 比 增 长 超 10
倍……除了保健滋补品和数字健康用品受到消费者热捧,一些
口腔、疫苗、医美等医疗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业绩也十分亮眼。
医药电商凭借其高效、便捷的优势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
让足不出户的人们充分享受高效物流带来的便利。中商产业研
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9年的医药电商市场规模高达185
0亿元,预计在各种因素利好的背景下,2025年将突破7300亿
元,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伴 随 着 医 药 电 商 “A 证 ” ( 第 三 方 交 易 平 台 ) 、 “B
证”(企业与企业间的药品交易)和“C证”(向个人消费者提
供药品)取消审批,医药电商行业的准入门槛的逐渐降低,为
医药电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疫情期间,口罩、消毒液、体温计、抗病毒药品和家用
医疗器械的需求量呈指数级增长,各大医药电商平台日均活跃
用户增长了数倍。尤其是口罩长时间处于脱销状态,线上与线
下都卖断了货。1药网的数据显示,在疫情期间,口罩的日均搜
索量同比增长超170倍,“一罩难求”成为普遍现象。

医药电商,是指医药生产商、医疗机构、医药公司等市场
经济主体,采用计算机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运营
模式,实现医药信息流通、医药产品的经营销售及提供相关服
务的行为。目前,中国的医药电商的主要模式分为三类:

一是批发类(B2B)模式,医药企业与医院、药店直接对
接,从在线订货、付款到物流配送等方面,为医院、药店提供
综合性的商务服务。
二是零售类(B2C)模式,医药企业与消费者直接对接,消
费者通过线上平台比较同种商品不同厂商给出的价格并进行选
择,再由物流企业进行配送。

三是线上与线下合作(O2O)模式,线上平台和线下实体药
店进行合作,实现信息互通,将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药品进行
区域内专业化即时配送,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保证时效
性。

目前,中国医药电商行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诸多
问题,其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掣肘。

从政策角度来看,医药电商行业的准入门槛较高,行业壁
垒较多,只有具备一定运营实力的大型企业才能涉足医药电商
行业。虽然目前的政策形势有利于行业发展,但安全的医药供
给环境还需进一步保障。

从消费者群体来看,作为医药消费主力军的老年群体,对
于线上消费模式还不够熟悉和精通,他们往往习惯于去固定的
线下药店购药,线上支付成为老年群体线上购药的“拦路
虎”。如何将目标人群精准覆盖老年群体,是医药电商行业未
来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从药品本身来看,药品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能像正常
商品一样可以广泛流通。出于安全性考虑,国家对药品的监管
较为严格,规定处方药无法直接在线上平台购买。同时,线上
购药无法享受医保待遇,导致购药成本升高,使用户群体受到
一定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医药电商行业在此次疫情期间得到快速发
展,在线购药和医保支付的结合已是大势所趋,在线处方药、
互联网诊疗收费政策也有望早日落地。疫情推动了医药电商与
线下药店的深入融合和协同发展,同时推进了“互联网医院+医
药电商”的合作。类似于互联网医疗从医到药的服务闭环,医
药电商开始从药品销售向线上诊疗服务拓展,实现“药+医”的
闭环服务模式。

对于医药电商行业来说,如何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深耕
增量进而提升用户黏性,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是取
得更大优势的关键。

二、打通医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较
大影响。在抗疫战争中,医疗工作者挺身而出上前线,竭尽全
力遏制疫情蔓延。很多药企纷纷驰援武汉,加班加点生产医疗
物资,将防护服、医用口罩、医疗设备等防疫物资紧急送往一
线,全力以赴地保障医疗物资的供应,为抗疫提供了强大支
撑。其中,医药物流行业表现尤为突出,无论医药电商采销还
是医药物流配送,都在防疫资源调度、民生物资供给上发挥了
巨大作用。一些企业克服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难、运输成
本高等困难,将抗疫物资和民生用品及时送达医护人员和消费
者手中,以其强大的实时数据监测调度能力和科学的供应链管
理手段,为防疫医疗物资的充足供应提供有力保障。

此次疫情让不少慢性病患者面临断药危机,幸运的是,医
药电商平台及时补位,阿里健康等各大医药电商平台都上线
了“湖北地区缺药登记”专区,为慢性病患者提供紧急缺药求
助服务。阿里健康联合天猫推出的“放心购药计划”,以及京
东大药房推出的“慢性病关爱计划”,为患者提供复诊、购
药、配送等一站式服务,解决了3亿慢病患者看病难、购药难的
问题。在用户提交求助信息后,医药电商平台联合物流等社会
各方力量统筹调度药品供应链,并构建绿色通道,全力以赴地
满足慢性病患者的用药需求,最快仅需30分钟慢性病患者就可
收到药品。

随着取消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批准政策、“两票制”“三
医联动”等一系列医药改革措施的不断落实,多余的分销商环
节被“砍掉”,缩短了医药供应链,加强了药品公司对终端网
络的渗透能力,使其运输渠道下沉至基层网络。这促进了医药
企业与第三方物流的深度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医药物流
的B2B业务模式带来了影响。

目前,中国医药物流行业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例如,
医药供应链环节的薄弱,导致无法保证持续的药品供应,仓储
和物流方面的问题也制约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对于医疗健康类
商品,供应链十分重要。医药供应链在此次疫情中暴露的问题
不少。例如,物流公司很难及时将物资运输到基层乡镇,很多
地方也没有合规的医疗物流仓库。不符合药品管理法规,以及
不能保证物流和配送的合规等问题,延长了配送周期。展望未
来,只有建设完善、配套的医药供应链,才能为医药企业赋
能,从而促进医药物资调配的合理化和合规化。

未来的医药供应链在朝着智能化和数字化方向推进的同
时,还应向网格化和生态化方面不断创新发展,逐步形成智慧
医药物流体系。通过提升供应链的可视化和运作水平,给用户
创造多元、一站式的服务模式。医药物流的网格化转变能够缓
解仓储压力,形成多主体信息共享、风险共担的协作运行机
制,以更低的物流费用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满足消费者对医
药物流规模化、系统化的要求。
第三节 线上医疗与线下医疗各取所长
此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人群范围
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医
疗领域来说,这既是一场危机,也是一次考验,同时蕴含着巨
大的变革机遇。

在疫情之下,作为抗疫主力军的三甲医院的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得到了充分检验,最美逆行者们奔赴一线,全力抗疫;
与此同时,互联网医疗异常火爆,为分级诊疗和互联网医院的
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互联网医疗快速补位,填补线下医疗
服务的缺口,让医疗资源“动起来”“活起来”。在移动互联
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助力下,互联网医疗迸发活
力,为缓解线下医疗压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战疫
的坚强后盾。

一、云问诊缓解线下医疗压力
为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
济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诸
多医院均开通了官方App和微信公众号的在线问诊功能,方便群
众在线诊疗,这样不仅避免了线下问诊有可能发生的交叉感
染,而且还能实现医疗资源的最优配置。这种以公立三甲医院
为依托,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专业健康互联网平台,既保持
了医学诊疗的权威性,也拓宽了互联网医疗的服务空间。
与此同时,国内各大互联网医疗平台(丁香医生、阿里健
康、平安好医生、好大夫在线、京东健康等)都加大马力,相
继推出自己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及时、高效地为居民提供线上
咨询和诊疗服务,有效地规避了线下问诊的耗时长、容易交叉
感染的弊端。特殊时期的这种“居家隔离和互联网问诊”模
式,不仅满足了超负荷的患者就医需求,而且能对稀缺的线下
医疗资源进行补充,切实减轻一线医疗资源的沉重负担。

正如上文提到的,中国慢性病患者众多,有近3亿人患有如
心脑血管疾病、肝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系统
疾病等慢性病。在疫情期间,居家隔离、“封城”暂时限制了
人们的正常出行,导致这些慢性病患者无法及时到医院就医。
在此情形下,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出现为这些患者提供了咨询诊
疗的渠道,顺利地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疫情使互联网医疗得到迅速发展,其向社会各界展现了传
统医疗无法比拟的优势,也体现了其对于线下医疗体系的补充
价值。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
也暴露出诸多短板和局限性,如医生无法直接接触病人进行准
确问诊、患者信任度不足、医治质量难以保证、医保制度不完
善等。虽然问题不少,但机会远多于挑战。可以预见,随着5G
等新兴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互联网医疗将迎来“二次起跳”。

二、互联网医疗为分级诊疗按下“快进键”
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三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接近100%,
而一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仅为58.8%[3] 。数量占比为7.6%的三
甲医院往往承担着近一半的诊疗次数,而小型医院却面临“门
可罗雀”的窘境。大型医院医疗服务的长期超负荷运转,不仅
使医疗资源和医护人员得不到充分调度,而且极易带来医疗安
全隐患。

目前,“三长一短”现象(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取
药时间长、就诊时间短)已成为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突出的结构
性矛盾。分级诊疗制度的缺失,更加剧了“看病难”问题。所
谓分级诊疗,就是将疾病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的难易程
度进行分级,让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类型的疾病治
疗,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确保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
均等化。

互联网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医疗模式,不只局限于解决患
者的就医诉求,其更深层次的目的在于实现去医院中心化和疾
病预防的功能。互联网医疗平台可以通过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基层来实现分级诊疗的目的。

在疫情期间,不少医疗机构纷纷借助互联网医疗平台开展
医疗服务,为居民提供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在线义务咨
询,同时指导居民如何安全地居家进行医学观察。互联网医疗
平台极大地弥补了稀缺医疗资源和医护人员的缺口,最大限度
地调动和盘活了医疗资源,协助筛查和分流不同病症的患者,
引导患者有序就医。一方面,为轻症患者、疑似患者提供及时
的线上诊疗服务,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帮
助患者消除心理上的恐慌和焦虑,安心地居家隔离;另一方
面,为全国各地的“宅家”的人们提供各种疾病的在线咨询服
务,让他们足不出户便可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作为全球互联网医疗平台的领军企业,平安好医生平台在
疫情期间的累计访问人次高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数量增长
了10倍;京东健康在2020年春节期间每天接待近10万用户的在
线问诊……

如今,互联网医疗已逐步成为传统医疗的有效补充,为分
级诊疗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它能快速筛选具有不同医疗服
务需求的人群,为轻症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将优质稀缺医疗资
源“释放”给重症患者,推动“基层首诊、远程会诊、双向转
诊”的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

三、智慧医院繁盛之路
医疗行业在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不断
融合中得到快速成长,越来越多的实体医院也依托互联网平
台,将医疗业务互联网化,将线下业务扩展到线上,提升医疗
质量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医院信息化、智能化的进
程。

随着互联网医疗向纵深发展,医疗业态也不断发生变化。
互联网医院作为医疗服务领域的新形态和新产物,它的发展历
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息化医院。随着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完
善,更多医院开始利用计算机等设备,收集、储存并提取病人
的诊疗信息。通过PAC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电子病
历系统、区域医疗系统等,将医院各科室系统和医疗资源“整
体化”,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互享,打破“信息孤岛”,让
医生从繁重的手写工作和业务流程中解放出来,在提高医院整
体运行效率的前提下提升患者满意度。

第二阶段:网络医院。这也是互联网医院的雏形,通过医
院、社区、大型连锁药店、卫生室进行医护及医药资源配置的
联动,实现从诊断到开药环节的闭环。网络医院的诊疗以常见
慢性病为主,通过线上快速诊断实现分级诊疗。全国首家网络
医院——广东省网络医院,于2014年10月正式上线,由第三方
提供网络平台,依托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在各地建立网络就
诊点,患者通过与医生在线视频通话就能完成就医过程。

第三阶段:互联网医院。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推进,互
联网医院成为医疗体系升级的新浪潮。互联网医院分为两种模
式:第一种是以医疗机构为主体,通过第三方平台提供技术服
务或在线医生提供医疗健康咨询及问诊服务,即实体医院的互
联网化;另一种是以企业为主体,依托实体医院,通过互联网
提供医疗服务,如微医宁夏互联网医院、银川春雨互联网医院
等。互联网医院将在线问诊、远程复诊、智能问药、商业保险
等环节连接,注重院内外系统的连通和数据共享,初步拓
展“医、药、险”协同的价值链。
第四阶段:智慧医院。这是互联网医院的未来发展方向。2
019年3月,国家卫健委明确了智慧医院的定义及内涵。目前,
智慧医院主要包括三大领域:一是面向医护人员的智慧医疗,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化诊疗决策,保障医疗安
全;同时建立移动医生工作站,提高服务效率。二是面向患者
的智慧服务,医院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手段为患者提供预
约、候诊、检测结果查询、缴费等一站式服务,优化服务流
程,改善医疗服务体验。三是面向医院管理者的智慧管理,利
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实现精细化管理和医药物流全流程闭
环操作,提高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智慧医院使医、药、险、
患的整体联动更为紧密,助力实现新一代医疗信息化、业务在
线化和场景智能化的全面升级。

不过,互联网医院在颠覆传统就医模式的同时,也存在着
不少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其无法完全匹配患者
的实际病情作为合理的诊断依据,可能会出现误诊情况。此
外,盈利模式模糊、医生多点执业等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医
保报销壁垒也有待被打破。如何对互联网医院进行有效的监督
和管控,也是未来互联网医院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四、线上医疗与线下医疗携手并进
面对疫情,人们深切认识到了互联网医疗的价值所在,也
意识到了它具有局限和不足。对于线上问诊来说,暂时还无法
实现面对面的“望、闻、问、切”,也不能使用精细的医疗器
械进行检测、探查,无法为重症患者提供有效的帮助。在大部
分时候,互联网医疗主要起医疗健康问题解答、心理疏导及为
线下导流的作用,当前还是以慢性病的复诊和随访为主,用户
定位主要是轻症患者和无暇去医院的上班族。由此可见,线上
服务是线下服务的延伸和拓展,互联网医疗是无法彻底取代线
下医疗的。

2018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
(试行)》规定,互联网医院必须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同时不
得接诊首诊患者,明确了线下线上医疗服务的权责划分。很明
显,互联网医疗的建设必须紧密依托于实体医疗机构,以实体
医疗机构作为支撑,相辅相成,协同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多
样化的医疗需求,不做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
曲折性的统一,是新事物对于旧事物的否定。在传统医疗不断
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新产品、新事物不断出现,旧事物相继
被淘汰和更替;新事物在改造旧事物的同时,也在对旧事物进
行一定的妥协和让步。医疗体系信息化、智能化的道路注定不
会一帆风顺,我们应理性、乐观地看待在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
瓶颈和障碍,善于接纳新事物,又不忘秉承传统。

此次疫情过后,相信不少实体医院会加快互联网医院的建
设进程,打造新的医疗健康生态圈。此外,像丁香医生、平安
好医生这样的互联网问诊平台,也会与实体医院紧密合作,与
传统模式进行互补,并在业务方面突出差异化,形成“线上+线
下”的家庭医生服务闭环。
可以说,传统医疗与互联网医疗应互为补充、各取所长,
打通互联网问诊与线下转诊的服务闭环,形成覆盖诊前、诊
中、诊后的全场景服务体系。虽然线上医疗与线下医疗的融合
是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医疗发展也要实行差异化策略,发
挥线上医疗、线下医疗各自的独特优势,这样才能为宅经济时
代的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的就诊渠道。
第四节 人人都有自己的健康顾问
近年来,“保温杯里泡枸杞”成为人们调侃中年人的热议
话题,这也充分反映出一定年纪的人们在忙碌工作的同时,对
健康生活的追求。过去,年纪较大的老年人才注重养生,如
今,30年岁左右的年轻人也越来越注重健康管理和保健养生,
这为宅经济时代的云养生浪潮创造了机会。

互联网的发展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
习惯。人们的养生保健观念已逐步从以前“有病才去医院”的
被动就诊,转变为现在主动关注自身的健康管理。

如今,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健康管理 App、可穿戴设备来实
时监测自身的健康情况,采用协同在线问诊、远程医疗等方
式,足不出户便能享受专业、有效的健康管理指导和疾病预测
方案。这些新方式在降低医疗成本的同时,使健康管理的效率
也得以提升,从而推动健康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

在家庭医生费用高昂、暂难普及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借
助先进科技的力量,拥有自己的健康顾问,人人都能成为自己
的“医学专家”。

一、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健康管理
如今,公众的健康问题已成为各国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
由于医疗制度不完善、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心理压力加大,
中国的亚健康和慢性病患病群体不断扩大,癌症患者也逐渐呈
现年轻化趋势。

亚健康问题深刻困扰着中国的年轻一代,饮食不节制、运
动量不足、工作压力大、不注重心理健康等不良行为,都容易
使人掉入亚健康的陷阱。亚健康是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灰
色状态”,是很多疾病的预警信号和前期征兆,稍有不慎就可
能演变为各类慢性病。

众所周知,慢性病的发病时间长、发病率高且具有隐蔽
性,前期不容易被察觉,一旦对病情处理不到位,就容易引发
一系列并发症状。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的预防呢?

积极进行健康管理有助于提前发现问题,降低发病概率,
防患于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20年
中国大健康产业规模将突破10万亿元。由此可见,大健康产业
已成为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
纲要》施行背景下,健康管理产业市场作为大健康产业最主要
的增量市场,成长空间巨大。

从实现路径来看,高效的健康管理离不开人工智能,更离
不开大数据。传统的健康管理类似静态管理模式,仅仅局限于
现有的个人健康数据和医疗手段。而未来的健康管理,必须将
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整合,建立大数据平台,通过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精准化地预测个人健康状况和评估疾病风
险,并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让人们享受科技带来的智
能化服务。与此同时,大健康产业相关企业可构建健康管理移
动云平台,利用5G和大数据总结疾病的演变规律,提升健康管
理信息系统的效率。

大数据也将服务于医疗的各个场景中,辅助诊断、基因测
序、药物研究等都离不开其提供的支持。大数据分析作为临床
医疗的重要补充,为精准医疗开拓了广阔空间,使医疗手段朝
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健康医疗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中国医疗生态正在全
面升级。健康医疗大数据,是指人们在健康管理、医疗诊治中
产生的与医疗有关的数据,现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
源。在政策利好和资本支持下,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市场正逐
步走向成熟。

健康医疗大数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以医疗体检、基因测
序为主的数据采集基础层;以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交易
业务为主的数据层;以健康管理、辅助治疗、医药开发等为主
要场景的应用层。在临床研发、数据整合及健康管理等方面,
健康医疗大数据都能实现其独特的商业价值。

当然,我们应注意,大数据在深刻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同
时,其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规范化的产业标准体系是健康管
理取得成功的基石。数据采集流程规范、数据共享规范都有助
于建立科学、完善的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保障健康医疗大数
据的安全。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大数据服务健康管理已是大
势所趋,应适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健康管理保驾护航。

二、可穿戴设备量身定制医疗服务
倒退20年,人们肯定想象不到,如今可以通过智能手环、
智能手表、智能内衣等可穿戴设备随时获取人们的个人健康数
据。基于大数据的深度分析,相关系统可为用户自动制定一套
可供用户参考的健康管理、疾病预测服务方案。

近几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深入
应用,不仅推动了基础医学研究的进步和医疗服务模式的迭代
升级,而且还带来了人们健康管理理念的转变,重新定义了健
康,颠覆了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在已经到来的5G时代,人们可
以借助5G,通过健康机器人等实时、动态地监测个人健康情
况,对自身进行精准的日常健康管理。人工智能在监测血糖
值、心电图、血压值等重要体征数据的同时,还能为特定群体
提供精细化、全周期的健康指导服务。例如,可穿戴设备能够
通过人工智能管理平台,实时监测糖尿病患者的各项健康指
标,并结合其饮食、用药、运动等情况,为其提供科学的指导
建议,有助于早期患者及时恢复健康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可穿戴设备主要被应用于健康监测、疾病治疗、远程康复
等领域。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设备进行计步、
心率监测、睡眠监测等;高危心脏病患者还能利用穿戴式体外
自动除颤仪进行急救;医生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患者
的健康数据并对其进行康复指导,从而实现远程医疗。
随着医疗行业和人工智能的加速融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
始推出移动健康管理类 App,用户只需佩戴相应的健康手环来
实时监测身体健康状况,通过蓝牙实时上传身体健康监测数
据,并同步记录到手机端或计算机端。智能软件通过监测数据
评估用户的身体状况、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和常规体检报告
等,通过大数据算法分析其患病趋势及概率,并为用户匹配对
应的科学治疗方案,及时提供预防措施,增强用户战胜疾病的
信心。

可穿戴设备不仅拥有强大的云端功能,能够存储海量用户
的个人健康档案,还可以为用户连接丰富的医疗资源,使用户
可以随时跟医生进行沟通,为用户提供“私人”健康管理服
务。

人工智能还能将可穿戴设备所采集的用户信息存入数据
库,能随时调取并检索关键词,为医院提供数据支持,辅助医
生做出决策,增强诊疗、检测的可靠性。在提高慢性病诊疗管
理效率的同时,可穿戴设备能够增强人们的健康管理理念,从
源头上降低社会的医疗成本和压力。

相信不久以后,上述健康管理手段将逐渐被普及,届时每
个人的健康状况都将被大数据医疗平台监测并记录下来汇集到
数据库,构建完整的多样性数据集。大数据可以根据每个人的
数据对比,判断其患病的风险及发病的概率等,为人们提供健
康管理建议和预警方案,将潜在疾病“扼杀”在摇篮里。

三、基因测序技术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
两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有“基因组学之父”之称的弗雷
德里克·桑格在1977年发明了第一代基因测序技术,为人类读
取基因代码奠定了基础,开启了基因组学的大门。此后,基因
测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考古学、犯罪调查、产前诊断和基础生
物学等领域。

自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以来,中国基因测序
技术不断迭代发展。目前,很多医院、第三方医学检验所、基
因测序公司都已利用该技术进行临床试验和诊断。21世纪被称
为生命科学时代,这种揭示生命本质和活动规律的学科深刻影
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5年,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的成立,标志着精准医
疗从医学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基因测序技术推动了精准医疗
的进一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基础研
究领域,促进了精准医疗在遗传病诊断、生育健康、肿瘤疾病
检测等方面的突破。西湖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曾表
示:“基因测序是精准医疗的技术基础,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对
疾病的检测及对人类未来的预测的方式。”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突破,全基因测序的成本从最初
的上亿美元降至不到1000美元,基因测序服务的门槛越来越
低,每个人都有机会为自己进行基因测序,产生的数据组成更
为完整的人类基因数据库,帮助研究人员进行对个体的复杂疾
病的诊断和预测。
近年来,知识密集型、技术含量高的基因测序服务行业竞
争激烈,号称“靠一口唾液便可体验”的基因测序服务,不仅
能测出遗传健康风险、药物反应、运动塑形等一些个性化特
征,还能追溯祖源,从生物科学的角度深入了解自己。不过,
此类只需几百元就能享受的基因测序服务,往往只适合某些特
定区域的基因组,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一些身高、酒精代谢等方
面的“秘密”,并不能得到完整的基因序列,因此并不具备诊
断层面的研究意义。

基因测序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深入应用,使临床实验周期大
大缩短,新药研发效率得以提升。更重要的是,基因测序技术
不仅有助于疾病诊断、疾病预防和新药研发,还能用来指导病
毒诊断试剂的研发。基因测序技术在疫情防控方面做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生命数字化的进程也在逐
渐加速。未来,基因测序技术的普及,能够进一步完善人类基
因库数据,助力医疗机构分析基因数据。普通大众也能够通过
基因检测,利用大数据预测出患病概率,“对症下药”,进而
对自身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提前预防疾病,真正做到“防患
于未然”。

[1] 陈根.互联网+医疗融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 福泽谕吉(日).劝学篇[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1.
[3] 数据来源: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第五章 云海淘:消费更方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及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品质
消费时代已经到来,人们的消费模式正在不断升级,进而推动
全球产业结构优化。目前,人们的目光不再仅聚焦中国市场,
从“淘中国”到“淘世界”,跨境网购变得日益大众化、常态
化和高频化,跨境电商行业站在了新的风口。与此同时,“一
带一路”倡议为跨境电商行业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赋予这
片蓝海新的增长动能。

在疫情期间,宅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云海淘的火爆。
在“宅家”期间,人们被抑制的消费需求亟待释放,云海淘为
人们提供了释放消费需求的新途径,成为消费市场新的增长
点。受供应链冲击的跨境电商企业,纷纷在疫情之“危”中,
寻找着发展之“机”。此外,物流、营销、售后等各项服务能
力的提升,与数字化技术共同为跨境电商行业开启了新的机会
之窗。
第一节 跨境网购成为时尚选择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下,国
与国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地球村的概念正变成现实,经济实
力较为雄厚的人们,开始把消费的区域从本国拓展到其他国
家。一时间,跨境网购开始成为人们争相追捧的时尚选择。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其购物习惯也发生着变化,消
费观念也在逐渐升级,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海淘行列,
以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如今,人们在购物时受时间和空间的
限制越来越少,电商的成熟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跨境购
物,轻松实现“不出家门就能买遍全球好物”的美好愿景。

一、购物模式的巨大变迁
随着科技不断取得新突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电商平台的出现及移动支付方式的流
行,人们的购物模式变得更加丰富和高效。从计划经济时期
的“凭票购买”,到后来的现金支付,再到现在的移动支付,
除了支付方式越来越便捷,人们对消费的追求也不再满足于温
饱,而是逐渐从满足刚性需求向个性化消费转变。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实施限量供应
措施,人们根据配额从供销社购买商品。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
较低、产品供不应求,主要满足人们的刚性需求。在当时的环
境下,消费者以生存性消费为主,自主选择的权利受到限制,
整个交易过程基于商品的稀缺性来实现价值交换,很难体现消
费者的主体地位。

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在市场化初期,商品得以
在市场上进行流通,消费者能够挑选货物,但主要方式是销售
人员进行产品推销,消费者挑选商品的自主性受到一定干预。
在传统购物情境中,在市场信息不对称[1]的情况下,销售人员
在交易中处在有利地位,而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消费者,往往
会被“牵着鼻子走”,难以做出最优的购物选择,消费者的购
物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商平台的发展趋于
成熟,传统的线下购物方式逐渐延伸到线上,人们逐渐养成了
网购的消费习惯,消费倾向也从生存性消费转变为发展性消
费。网购体现了以消费者为主的价值理念,以消费者的消费习
惯为出发点,为消费者提供自由化、人性化的虚拟购物平台,
使消费者的尊重需求[2]在网购模式中得以实现。这是一种营销
理念和购物模式的突破与创新,大大突破了传统购物模式的束
缚,将人们从被动消费的购物理念中解放出来,通过提供便
捷、个性化的网购服务,让消费者享有自主、轻松且高效的购
物体验。

对于忙碌的上班族而言,网购已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快捷
消费方式。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相契合的网购,能够提供
即时、高效的服务模式,满足人们个性化消费的心理诉求。此
外,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各种消费金融手段的兴起,成为消
费者超前消费和计划外消费的“助燃剂”,进一步激发了人们
的潜在消费需求。

二、跨境网购的类型
目前,跨境网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主要有海淘、代
购、跨境电商三种类型。

1.海淘
海淘是指消费者借助互联网等线上工具,在境外购物网站
上挑选商品后,以电子订单的形式发出购物请求,卖家通过转
运公司或国际快递(直邮)的方式将商品寄到消费者手中。相
较于直邮,转运的流程比较繁琐,费用较低。尽管海淘存在着
语言交流不畅、操作流程复杂、退换货繁琐等一系列弊端,但
其凭借成本低、商品种类繁多、购物方式更自由等优点,整体
发展较为迅猛。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海淘大军,
海淘也成为云生活时代的新潮流。

2.代购
代购分为个人代购和官方代购两类。个人代购即委托熟人
或职业代购人,从境外购买所需要的商品,熟人或职业代购人
通过国际物流或者随身携带的方式将商品带回国,再将商品寄
给消费者,一般职业代购人会抽取部分佣金作为代购费;官方
代购一般依托大型电商平台,即消费者在国内电商平台上选择
商品并下单,由职业买手或认证商家进行商品采购,然后通过
国际物流配送将商品送至国内消费者手中。

3.跨境电商
在跨境电商还未兴起之前,海淘和代购是国内消费者进行
跨境购物的主要途径。此后,随着大型电商平台的加入,跨境
电商逐步火热起来。

所谓跨境电商,是指跨境电商企业将商品入库至保税区、
自贸区等仓库进行备货,消费者在跨境电商平台上下单后,商
品分批出库,办理报关手续,直接从保税区、自贸区发国内快
递,然后送达消费者手中,或者直接由境外商家以直邮方式发
货给消费者。受益于政策支持,该方式下购买的商品的清关效
率大大提高,商品退换货服务得到保障,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得
以提升。

与另外两种跨境网购类型相比,跨境电商的优势较为突
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商品质量有保障。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售卖的商品一般
是由专业买手进行采购或由大型供应商直接供货的,在采购时
需要进行质检,保障商品的质量。相较于个人代购而言,跨境
电商平台能够大幅降低消费者买到假货、低质商品的概率,有
效地保障商品的质量。

二是性价比高。区别于个人代购和海淘的单个、零散的购
买方式,跨境电商通常采用批量进口的集中采购模式,省去了
中间环节,不仅在采购价格上占据巨大的优势,而且其物流成
本也远低于海淘的单件邮包成本。此外,跨境电商的商品税收
也比其他跨境网购渠道低,相较于其他跨境网购渠道征收的关
税、增值税及消费税,跨境电商只需征收一次行邮税,所以其
商品成本降低,在价格上更具优势。

三是售后服务更加完善。跨境电商一般采用“保税进
口”模式,商品囤放于保税仓,库存商品充足,退换货流程比
海淘要简单、优化,物流信息更新也及时、同步;同时,跨境
电商平台的法律监管较为严格、规范,能够提供一系列完善的
售后服务,保障消费者权益。

自2008年中国发生“毒奶粉”事件之后,中国企业生产的
商品的质量屡遭质疑,部分消费者继而将目光转向境外市场,
因此,境外消费市场逐渐扩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消
费逐步向享受型消费转型,一些消费者进而追求能够彰显个性
及社会地位的境外品牌商品,加之受从众心理的影响,越来越
多的消费者开始购买高端商品以获得心理满足感及愉悦的购物
体验。

如今,跨境网购的消费对象不再局限于奢侈品或高档商
品,人们还把目光聚焦在日用品,小到美妆护肤产品、服饰鞋
帽、婴幼儿奶粉,大到家具、厨具卫浴等,都成为消费者的海
淘目标。

艾媒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海淘用户高达1.5
4亿,预计2020年其用户规模将达到2.32 亿。在消费观念升
级、政策利好等背景下,中国海淘用户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
态势。

三、跨境网购存在的问题
电商的迅速兴起,带动了跨境网购的发展,跨境网购以其
高效、高质、全球化的优势深得人们的喜爱。与此同时,跨境
网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质量问题
在电商领域,假货问题一直层出不穷,境外代购是假
货“重灾区”。近年来,由于网购需求的逐年攀升及代购的利
润空间巨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境外代购行列,如微商代
购、朋友圈代购就比较火爆,监管制度的缺失让代购成为假货
流通的重要渠道。个人代购的售货主体一般为自然人,没有大
型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誉保障,其售卖的商品往往良莠不齐,售
后服务也不够完善。因此,消费者应增强防范心理,尽量选择
正规渠道进行海淘。

2.货物运输问题
很多消费者在境外购物网站下单时,会选择通过转运公司
进行商品运输,完成海淘。然而,目前很多转运公司面临流程
繁琐、物流周期长、清关费用高、丢件、破损等诸多问题,这
些问题成为中国电商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上消费者的热点
投诉内容。
3.信息安全问题
在海淘时,部分消费者往往直接在境外网站上进行购物,
网站信息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增加了消费者信息被泄露、被诈
骗及信用卡被盗刷的风险;同时,跨境网购的监管难度有所上
升,跨境网购的支付安全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4.维权问题
与传统电商不同的是,在跨境网购中,买卖双方存在着很
大的语言障碍,这增加了消费者的维权难度。高昂的国际运费
也让很多想要退货的消费者望而却步。此外,一些跨境电商只
提供线上交易平台服务,承担的法律责任较轻,消费者需追踪
第三方商家进行维权。当第三方商家信息缺失或不完整时,消
费者通常会面临维权无门的情形。

疫情使宅经济呈爆发式增长,直接促进了零售业务实现线
上发展。人们把大量的线下消费需求转移至线上,进一步推动
了跨境网购的消费热潮,激发了境内消费者的海淘热情。其
中,部分消费者开始通过相关网站购买境外的医疗物品、日用
品等。

受疫情影响,大量工厂暂时停工停产,导致商品库存短
缺,全球供应链也受到冲击,在网购模式下的配送也会受到一
定程度的影响。这一系列问题,既是对网购模式的一次重大检
验,也蕴含着跨境网购转型发展的新机遇。
第二节 互联网云电商发展契机

作为“中国新四大发明”[3]之一的网购,给人们的生活带
来了极大的便利。网购的新兴形式——跨境购物,基于全球化
的供应链,将消费者与商品进行精准对接,实现跨地域商品的
供需平衡。

消费领域新业态的崛起,得益于电商的快速发展,更离不
开全球化的进程。跨境电商的出现顺应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浪
潮,正在构建“买全球、卖全球、买卖全球”的贸易平台。

一、跨境电商的崛起密码
虽然中国在电商领域起步较晚,但因其体量巨大、需求潜
力旺盛、发展步伐快,迅速占据全球电商市场的巨大份额,其
中,跨境电商的规模正持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总额达186
2.1亿元,同比增长38.3%,未来的市场空间巨大。作为一种全
新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跨境电商对中国进出口的促进作用凸
显,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全球化贸易背景下,个人代购与海淘兴起,随着代购模
式的不断规范和规模的扩大,跨境电商已初见雏形。随着更多
的实力企业进驻跨境电商领域,大型跨境电商企业不断涌现,
海淘业迎来高速发展期。其中,海淘一族的迅速壮大,有力地
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也为中国跨境电商行
业的崛起打牢了基础。

在当前实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企业
开始涉足跨境电商行业,纷纷想在这个日益壮大的市场上“分
一杯羹”。总体而言,中国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
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标志着中国跨境电商
行业进入1.0 时代。最初的跨境电商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
提供线上信息展示、线下交易的第三方信息服务,其商业模式
较为简单,通过收取会员费或提供信息增值服务实现盈利。

第二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跨境电商行业2.0时
代到来。此时的跨境电商平台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渠道,而是
在提供信息发布服务的基础上实现了在线交易功能,通过线上
交易、物流的电子化整合上下游供应链,进一步改善了贸易结
构,丰富了中国跨境电商服务体系。

第三阶段:2013年是中国跨境电商行业的重要转型之年。
跨境电商行业的用户群体和商业模式在这一年都发生了重大变
化,传统制造企业和对外贸易公司纷纷加入该产业链中,使贸
易信息互通更加便捷,并逐步打造数字化的综合服务体系,跨
境电商行业由此正式进入3.0时代。自2013年起,中国的在线零
售交易额一直居于世界首位。
跨境电商模式不同于传统交易模式,前者具有全球性、小
批量、快捷性、及时性和虚拟性等特点,是一种创新的交易模
式,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中国跨境电商的参与主体有多种分类方式。按商品
流动方向可划分为进口跨境电商和出口跨境电商;按交易主体
属性可分为 B2B[4]平台、B2C[5]平台和C2C[6]平台;现在主流
的分类方式是按平台运营模式划分的,分为平台型和自营型。

跨境消费的主要群体,以崇尚品质消费的中产阶层居多,
他们并不会一味地追求低价实惠的商品,对价格的敏感度不
高,更关注商品的安全性和品质,以期满足自己多样性的消费
需求。这种个性化的购物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跨境电商
行业的崛起。

与此同时,政策利好、经济环境都为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
带来了机遇。2010年9月,中国开始调整出入境个人邮递物品管
理措施,此举大幅增加了境外代购的成本和风险,为跨境电商
行业提供了潜在发展机会。2012年12月,上海、杭州等五大城
市成为首批开展跨境电商服务的试点城市。2016年4月,开始实
施的电商进口零售税收新政,促使跨境电商行业更加规范化、
公平化。2019 年的全国两会也持续释放政策利好,强调要继续
推动对外贸易服务创新发展,继续扶持跨境电商行业等对外贸
易新业态,引导贸易出口转型升级。

从政策层面来看,跨境电商行业的市场环境正在不断优
化,国家正引导并推动着跨境电商行业的良性发展,激发市场
创新活力。在逐渐解除制约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制度瓶颈的同
时,也在不断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偷
税漏税行为,加大对个人代购的监管力度,营造有序、规范的
市场环境。

目前,中国电商的国际化进程已进入发展快车道。凭借前
期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科技实力的不断提高,中国跨境电商行
业发展势头强劲,交易额占比不断攀升。此外,中国制造业的
成本和产能优势,也使境外消费者对中国生产的商品产生了巨
大的需求,刺激了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

二、拥抱“一带一路”新蓝海
沿着历史的脚印,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开始,到如今的“一
带一路”倡议,每一步都映照着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文明史,
传颂着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佳话。从古至今,不同国家的人们
一直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前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
出,加上习近平主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也赋予
了跨境网购新的时代内涵,为跨境电商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
间。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及沿线各国(地区)的意义重
大,它为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亚欧各国(地区)开启了新
的机遇之窗,进一步激发了沿线各国(地区)的发展潜力,通
过互利互惠达到合作共赢。这一世界跨度最大、辐射范围最广
的“经济文化长廊”,不但推动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而
且为沿线国家(地区)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激发了海
淘行业的发展活力,为跨境电商行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
间。

2014—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
贸易值累计超过44万亿元,其进出口总值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
的近三成。中国在深耕传统对外贸易市场的同时,在“一带一
路”建设上成效明显,进一步推动了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在“一带一路”倡议为跨境电商行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的
同时,跨境电商行业以其全球化、数字化等优势,成为中国对
外贸易的新引擎和增长点,不断挖掘和释放着发展潜力,
对“一带一路”建设、全球经济一体化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
用。各国商品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更快捷地进行交易,为交易双
方提供更高效的供应链运作模式。跨境电商行业不仅创造了大
量的就业岗位,而且给创业者带来了投资机会。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屡遭波折,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势
力抬头,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受到了
一定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作为中国主动开放市场的标志——
进口博览会,为跨境电商行业等新业态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
通过主动降低关税、扩大进口,释放积极信号,持续刺激国内
消费。

诚然,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全球化使贸易壁垒
逐步减少,大量进口商品涌入中国市场,能够提高中国市场环
境的公平性;另一方面,全球化削弱了部分中国产品的竞争
力,部分企业陷入销售无门的窘境,面临生存危机。
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这是挑战也是机遇,贸易全球化进程
能够优化中国市场竞争状态,加快濒临倒闭企业的自主创新步
伐,紧紧围绕目标群体的潜在消费需求做文章;与此同时,促
使中国提升制造业水平,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
型,提升中国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目前,中国跨境电商行业还面临着诸多瓶颈和挑战。现有
的跨境电商行业法规体系不够健全,产权、商品质量监督及维
权方面的法规都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物流的配送时效和质
量也成为对外贸易发展的一大痛点。各国不同的贸易壁垒和数
字化管理的缺乏导致清关时间过长、物流难以实时追踪等一系
列问题。此外,营销手段和专业人才匮乏,同样也是制约跨境
电商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跨境电商市场虽然还是一片蓝海,
但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必须加快业务和营销手段的转型升级,
以更好的状态迎接下一轮发展契机。

全球零售业面临转型升级,新零售已成为大势所趋。“线
下场景+线上产品”将成为未来跨境电商销售的主流模式。尤其
在5G时代,相关企业可借助5G的万物互联、泛在网等特点,通
过多元化销售场景和分销渠道,建立在创新营销体系下的新零
售模式,利用精准营销来提升交易效率,打造全渠道、全场景
的跨境电商行业生态圈,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赋能
企业的转型升级。

三、疫情之下化“危”为“机”
此次疫情对跨境电商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考验。对于大多
数中小型跨境电商企业来说,疫情蔓延全球,无疑是雪上加
霜,使其生存压力加大。特别是疫情的持续蔓延,导致不少国
家对出入境管理变得更加严格,进出口贸易严重受阻。

与此同时,宅经济消费呈爆发式增长,跨境线上消费需求
大量释放,各类跨境电商平台订单量激增,而物流运输却成为
一大难题。幸运的是,随着中国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一系列
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加之跨境电商企业展
开积极自救,供应短缺问题逐渐好转,物流清关速度有所提
升。此外,疫情也让相关企业认识到科技、供应链转型升级的
重要性,这为跨境电商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跨境电商企业在抗击疫情方面也扮演着极为关键
的角色。在疫情发生后,中国境内医疗物资严重告急,有着境
外购货能力和国际物流优势的跨境电商企业义不容辞,迅速行
动,为抗疫前线从全球采购口罩、防护服等医护物资提供了重
要保障。例如,豌豆公主、洋码头等一些跨境电商企业及时发
现医护品类需求暴增,迅速做出反应,联系供应商紧急备货,
从全球搜寻口罩货源进行采购。尽管存在物流延迟、货物滞
留、供应商恶意涨价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但跨境电商企业及时
与政府部门密切合作,为疫情重灾区运送防护物资,满足了一
线医护人员及市民的防疫保障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e-WTP[7] 在2020年的全球抗疫和恢复生产
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e-WTP建立的初衷是让全球化更
加“普惠”,通过降低进入全球价值链的门槛,帮助中小型企
业更好地参与全球化进程。

作为欧洲首个e-WTP共建国的比利时发挥了关键的枢纽功
能,大量物资通过比利时输送到欧洲各地,菜鸟网络覆盖全球
的智慧物流体系,极大地减少了运输时间和成本,展现出极强
的数字化运转能力。阿里巴巴全球化办公室秘书长宋君涛表
示,疫情会让世界各国都看到数字新基建的重要性,e-WTP有望
成为全球跨境电商行业未来十年的最大“风口”。

目前,跨境电商行业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在疫情之后,
中国跨境电商行业或许会迎来一次大洗牌。展望未来,在5G时
代已经到来、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情况下,跨境电商企业应加
快多渠道战略布局,加速推进全球贸易数字化进程,及时抓住
政策红利和转型机会,更加从容地应对全球局势的最新变化。
第三节 品质消费成为时代驱动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欢通过海淘的方式购买境外
商品,其中,年轻女性喜欢购买美妆产品和服饰,男性则购买
球鞋、手表等。虽然这些境外商品在价格上更加昂贵,但大多
数商品的质量确实不错,外观也比国产商品更精美,更符合当
下的潮流,因此,比国内的商品更加受到年轻群体的喜爱。

海淘的流行反映了当下消费者对品质消费的追求。追求品
质消费,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淡化商品的品牌光环而
更加关注品质,即消费变得更加理性。当然,消费者追求品质
消费绝不是单纯地指他们愿意花高价购买境外商品,低价格但
高品质的商品同样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事实上,品质消费在现实中还有很多表现。例如,屈臣氏
由于经营中低端护肤产品,近两年销售额有所下降,而高端美
妆品牌越来越流行。在日用品方面,消费者越来越喜欢电动牙
刷、戴森吹风机、日本生产的电饭煲等价格比较昂贵但品质较
高的商品;在餐饮方面,一些中高端的餐饮机构纷纷倒闭,而
一些装修风格独特的网红店却越来越红火。

一、消费升级、消费降级与品质消费
提到品质消费,很多人可能首先会想到近年来两个大热的
词: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
先来谈谈消费升级。消费升级现象的出现和流行受到多种
因素的影响。首先,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稳
步提升,这为消费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电子支
付的发展、物流的完善、海淘等购物方式的兴起,极大地便利
了消费者的购物过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消费潜力。最
后,消费者观念出现较大的变化。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而人们的消费视野更多地集中在
境内,在物质日趋富足和境外奢侈品大量涌入境内的双重冲击
下,部分消费者对待奢侈品的态度不够理性,更多是抱着一种
炫耀的心态进行消费。在这个阶段,消费者更关注奢侈品带来
的“光环”,并非商品本身的价值。近几年,主流消费者的观
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80后”和“90
后”逐渐成为主流消费者。这批消费者大多成长在良好的生活
环境和多彩的互联网世界中,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进入社
会后,他们的收入可观,被称为“新中产阶层”。他们具有极
强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消费意识,更注重自我个性的表达和精神
的愉悦,相较于一些大众化的品牌,他们更喜欢能彰显个性的
品牌。基于这些原因,他们对商品的品质有很高的要求,愿意
为优质商品支付较高的价格。

再来看看消费降级。尽管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收入水平有
所提升,但一路狂飙的房价,“挤占”了年轻消费者的大部分
收入。另外,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消费降
级的概念也逐渐流行起来。消费升级不是简单地追求高价商
品,消费降级也不是单纯地追求低价商品。消费者希望的是在
不降低消费品质的前提下,选择价格更低廉的商品,这意味着
部分消费者对商品的关注点是商品本身的实用价值。

了解了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看似
矛盾的概念,其实背后反映出消费者对产品的诉求并不矛盾,
甚至是统一的。在实用型消费方面,消费者希望买到更加物美
价廉的商品;在享受型消费方面,消费者希望商品能给他们带
来精神上的满足。总的来说,这两个概念的核心都可以理解
为:消费者“降低”品牌溢价,更重视商品本身的价值。

可以看到,品质消费的概念契合了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两
个概念的核心。因此,品质消费完全可以代表当下的消费趋
势,代表消费者对商品品质的强烈诉求。首先,商品的风格定
位要顺应当下年轻人的品位,既顺应潮流又彰显个性,这是当
下很多国产流行品牌可以牢牢抓住年轻消费者内心的重要原
因。其次,商品的外观和功能等方面都要有所升级,消费者愿
意为高价的优质商品买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年戴森
吹风机、扫地机器人等商品深受中产阶层青睐。最后,消费者
希望能以同样的价格买到比原先质量更好的商品,网易严选的
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售卖的商品的价格远低于其他品
牌,却有和其他品牌相似的品质。

二、掣肘品质消费的因素
品质消费的概念准确地描述了当下的消费趋势。推进品质
消费,有利于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潜力。但应该注意的是,目前
还存在很多掣肘品质消费的因素。
首先,消费环境的不成熟制约了品质消费。一是监管不到
位和不良商家钻空子,导致市场上存在着大量假冒伪劣商品。
这一点尤其以海淘为甚,很多海淘App进行虚假宣传,混卖真假
商品甚至全部销售假冒商品,使消费者买不到有“品质”的商
品。作为当下消费者主要购物渠道之一,网购的购物环境必须
被净化,才能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二是很多商家的
服务意识不强。以网购为例,在售前环节,由于在网购时消费
者处于信息的弱势地位,往往需要咨询客服一些问题,很多网
店回复慢或无法解决问题,使消费者对商品的了解出现偏差,
购买到不合适的商品。当消费者买到不合适的商品想要退货
时,售后服务又跟不上,商家处理慢、退货慢、退款更慢。这
些服务不到位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伤害了消
费者的权益,制约了品质消费。

其次,品质消费需要相应产业进一步升级。产业的升级需
要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宣传、销售在内的各个环节做出改
变,比需求结构的改变要复杂得多。目前,很多产业的升级相
较于品质消费的改变要滞后得多。

最后,有效供给不足限制了品质消费的发展。前面提到,
消费者希望买到更高质量、更优功能、更具个性化、更高性价
比的商品,这显然对供给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中国的供
给端还不能完全满足品质消费的需求,供需矛盾主要表现为传
统的低端商品供给过剩而中高端商品供给不足。海淘的流行就
是这个矛盾的体现,正是因为中高端商品的供给不足,才使大
量消费者将目光投向境外市场。
三、品质消费推动时代发展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高房价“挤占”了人们的
大部分收入,加上人们崇尚节俭等因素,中国的消费动力一直
不足。不过,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和
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加之进出口受到全球经济不振的影响不
断疲软,因此,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已经超过了投资和
出口,被视为现阶段及未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推动力。
可以说,推行品质消费,突破制约品质消费的瓶颈,有利于进
一步释放中国的消费潜力,顺应时代的经济发展形势,推动经
济高质量发展。

四、品质消费被视为时代驱动力
在当前形势下,品质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体现在如下几个方
面。

首先,推行品质消费可以提升消费环境。鉴于诸多主客观
原因限制了品质消费的推行,要进一步扩大品质消费,就要完
善市场监管机制,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惩罚力度;同
时,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市场服务水平,优化消费者的消费体
验。

其次,推行品质消费可以完善产业结构。一是要丰富商品
的层次,提升产业的发展质量。例如,由于消费者越来越注重
从商品中获得精神满足感,传统产业与文化产业可以进行合
作,既能增强文化输出,又能提升商品的文化内涵。二是在5G
时代,要充分利用5G挖掘和运用从各平台收集与整理的海量数
据,通过大数据技术,全面深入地了解消费者偏好,将资金投
入消费热点领域,实现更加有效的生产、经营,推动产业结构
升级。例如,近年来消费者在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消费支出逐
年增加,为了适应消费结构的改变,也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
率,资金就会大量流入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
通过这些方式,品质消费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而随着市场上
的商品供给结构发生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又会反过来推动消费
结构调整。这样,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品质消费也是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之一。
鉴于目前中国的高端消费得不到满足,大量消费能力“外
流”,对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我们要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增加有效需求,使供给与需求相匹配。为了满足人们对
低端商品的需求,企业要提高生产力,政府也要帮助企业减轻
税收等负担。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就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同
时降低产品价格。此外,我们要提高要素生产率,优化资源配
置,使资源顺应市场的选择流向消费热点领域,消费热点领域
中的中高端商品的供给自然会增加。这样,品质消费带来的大
量客观诉求,就会推动供给侧发生实质性变化。
第四节 贴心售后服务告别维权难
在中国消费市场升级后,消费者更关心商品品牌、品质、
安全性、产地、售后服务等综合性因素。对品质的高要求,使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关注度逐步减弱,反而对品质和品牌有了
更高的要求。

随着移动互联网及跨境物流的飞速发展,海淘这一跨境购
物形式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消费模式。中国海关最新数据显
示,2019 年1—11月,中国跨境电商行业零售进出口额同比增
长25%。

在“人肉代购”式海淘后出现了品类垂直跨境电商平台和
跨境综合电商平台,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在不同的
平台选购商品。电商平台对商品信息的透明化展示,不仅给予
消费者多重选择的空间,而且在源头上去除了买卖双方信息不
对称的弊端,让中国消费者享受全球同步的优惠折扣和优质商
品。与此同时,这些平台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贴心和有保障
的售后服务。

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多国在出入境、物流、海关监管等
方面趋严,跨境电商行业也迎来考验。同时,人们宅在家里,
消费需求亟待释放,云海淘成为消费者释放需求的途径之一,
进口商品消费更加常态化,消费者与平台间的黏性也逐渐增
强。拥有境外采购能力和物流渠道优势的跨境电商企业逐步成
为补给境内医护品类需求的重要力量。

一、从“淘中国”到“淘世界”
在海淘流行初期,只是消费者本人或委托他人在境外直接
进行商品购买。海淘一族的增加,“人肉代购”日趋流行。近
年来,不断有上班族、学生加入该行列,进行批量的境外采
购,再在境内进行销售。2011年之后,境外商品开始出现在各
大电商平台上,跨境电商行业的崛起逐渐加剧了各大平台上的
境外商品的竞争。

随着消费者从“淘中国”变为“淘世界”,不论前期
的“人肉代购”式海淘,还是当下基于互联网和电商平台运作
的海淘,和已经普遍流行的网购一样,境外商品在物流环节出
现的质量问题与售后服务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应运而生的海淘要想更快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在竞争激烈
的市场环境中得到持续的发展,售后服务将是其无法回避的一
道门槛。

二、告别“人肉代购”式海淘
所谓“人肉代购”式海淘,就是境外商品直接由消费者自
己或被委托人携带回国。该形式虽利润空间大,但订单完成所
需时间长。
“人肉代购”式海淘的出现,优化了资源组合,消费者可
以综合代购信息,选择商品进行代购。“人肉代购”不像电商
平台上的商家那样将商品陈列在平台上,而是通过微信、微博
等社交平台发布商品信息,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也是在这些社
交平台上进行的。正是这种交易方式阻碍了监管部门的监控,
消费者的权益不太容易得到充分的保障,让处于监管盲区的代
购备受争议。(免费书享分更多搜索@雅书.)

近年来,代购假货多这类新闻屡见不鲜。例如,代购人员
在社交平台上显示的定位是境外,然后从境内发假货;或者从
境外直邮的商品也是假货,包装是正品但商品是假货。此类新
闻让消费者甚是心寒。由于是私人代购,收到假货的买家询问
卖家得不到回复或直接被卖家拉黑很常见,从而导致买家无处
申冤、维权无门。然而,能识别假货的买家还是少数,黑心代
购制假的套路不断“升级”,以各种手段去包装整个造假流
程,消费者辨别真假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疫情期间,封境、停航、封仓、暂停销售等一系列举措
已然让代购市场瞬间陷入“绝境”,缺少政府和平台扶持
的“人肉代购”式海淘的发展几乎寸步难行。代购人基本上不
能出境采购货物,如果冒险出境扫货,一旦被隔离,那么就需
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另外,因疫情持续,境外很多工厂开始停
工,生产规模缩小导致商品断货,而价格上涨致使代购的利润
空间被大大压缩。部分代购人难以按时完成消费者之前的订
单,开始对消费者的诉求进行搪塞或不作为,售后服务更频频
遭遇投诉。
“人肉代购”式海淘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上一直为人们
所诟病,消费者维权也面临多重限制和困扰。例如,管辖法院
难确定、举证困难、维权成本高等种种原因,致使消费者不得
不放弃追责的权利。由此可见,“人肉代购”式海淘损害消费
者权益的情况日益严峻,如今,已经到了告别此类形式的时候
了。

三、依托互联网、电商平台
海淘的交易过程不断简化、安全程度愈来愈高、售后服务
的顾客满意度提高等现象,都与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化水平的提
高密不可分。在信息化时代,各大跨境电商企业在境外商品市
场竞争中“各展身手”,将大量资金投入研发和创新,不断在
各自平台上推出新的功能以吸引“海淘族”,也促使越来越多
的消费者加入海淘行列。

如今,境内已有数量众多的海淘代购网站,如天猫、京东
和考拉海购。除提供代购服务外,这些网站还提供境外商品的
详细信息,便于买家进行选择,也为新买家提供海淘的流程介
绍和策略。此外,通过对境外折扣商品进行分类,并及时清楚
地将其呈现在网站页面上,这一方式在不损失平台利益的前提
下,为消费者带来低价购入高品质产品的满足感。值得注意的
是,这些平台还会提供相同产品在境内外同一时间的价格和受
欢迎程度等信息,以满足消费者对时尚的追求。更为重要的
是,由于有大型平台的支撑,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也得到了更
大限度的保障,海淘从此更安心、更轻松、更快捷。
疫情终会过去。海关持续推进的通关便利化措施,将助力
跨境电商企业更快、更好地服务消费者。消费内需不断被释
放,加上通关便利、减税降费等利好政策,跨境电商企业对未
来更加充满信心。

当然,在海淘流行热潮的背后,也存在着部分消费者对境
外品牌的盲目崇拜现象,这也反映出消费者对境内产品质量的
不信任,背后的原因值得各方深思。这一现象警示境内企业应
该逐步淘汰低质、伪劣产品,通过高质量和品牌产品吸引更多
的顾客,在“危”中寻“机”。而且,我们还应清楚一点,无
论“淘中国”还是“淘世界”,产品质量始终是消费者高度重
视的关键点。

四、售后有保障,维权有渠道
从“海淘族”的需求心理来看,很显然,那些对海淘尤为
喜爱的人,大多是关注性价比的城市中产阶层,能以低价购买
高品质商品也是他们海淘的最终追求。此外,对时尚的追求和
购买力的提高,加上人民币国际支付能力的增强及海淘程序的
不断简化等因素,正在促使海淘成交量不断增加[8]。对于“海
淘族”来说,质量放心和价格实惠是两个“如影随形”的刚性
需求。

网购售后服务通常是指在消费者收到货物后,商家为消费
者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务。考虑海淘的运送方式不仅需要境内物
流,而且还需要境外物流,相比普通的境内网购来说较为特
殊,消费者除了需要面临商品本身的问题,物流环节的问题也
困扰着很多海淘买家,即商家对物流环节及商品本身的问题都
需要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

当然,不同形式的海淘售后服务流程也不尽相同。按照不
同购物流程,海淘可划分为三种形式:直邮形式、转运形式和
跨境电商形式。其中,直邮形式操作简单,直邮形式下商品的
经手人最少,从而降低了商品被偷换的风险。此外,快递公司
也会处理好商品的通关手续。除了保障海淘的物流环节,电商
平台对商品到达消费者手里后出现的质量问题,也会给出高效
率的回应。如果物流环节出现问题或签单后商品有问题,那么
消费者可以与物流公司联系以获取赔偿,或者联系境外电商平
台以获取赔偿。转运形式由于涉及多个境外和境内物流公司,
物流过程较为复杂,且电商平台对物流环节不提供保证,导致
在物流环节出现问题时,难以明确物流公司的责任,因此消费
者难以获得赔偿,此时消费者维权的难度较大。不过,若签收
后发现商品有问题,消费者同样可以联系境外电商平台进行相
应的售后处理。跨境电商形式的购物流程则比较简单,商品价
格和质量也与境外基本相同。在该形式下,当物流环节出现问
题时,消费者直接联系境内快递公司即可。如商品出现问题,
消费者也仅需通过网站在线联系境内电商,最终获得赔偿。

从售后服务上看,直邮形式和跨境电商形式,不论在物流
环节还是商品质量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地保障消费者
的权益,维权也有相应的渠道。至于针对转运形式的物流环节
维权问题,则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技术创新和社会监
督。总体来说,经过多年的发展,海淘在售后服务和维权等方
面的问题,已经逐步得到解决。

[1]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交易中的个人拥有的信息不同,一般来说,卖家比买家
拥有更多关于交易物品的信息。
[2] 尊重需求来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此外还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
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3] “中国新四大发明”为2017年的网络流行词,指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
车和网购。
[4] B2B:Business-to-Business的缩写,以阿里巴巴为代表。
[5] B2C:Business-to-Consumer的缩写,以天猫、京东为代表。
[6] C2C:Consumer-to-Consumer的缩写,以淘宝网、eBay为代表。
[7] 全称为Electronic World Trade Platform,由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201
6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
[8] 李佳珂,卢超杨,文汪艳.“海淘”对中国消费者及企业的影响研究[J].
金融经济,2013(16):7-9.
第六章 云办公:工作更高效
在疫情发生之前,云办公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个略显陌生
的工作方式。但在疫情发生后,至少已有5家远程办公平台先后
宣布,免费开放它们的远程办公服务,以满足企事业单位远程
协同办公的需求。

从主流办公软件下载量来看,移动数据分析平台App Annie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2月,飞书、ZOOM、钉钉、企业微信等多
款产品均出现大幅增长。与2019年2月11日至3月10日相比,202
0年2月2日至2月29日,飞书的下载量增长了4186%,ZOOM的下载
量增长了1204%,钉钉、企业微信的下载量则分别增长了223%和
219%。从环比数据来看,钉钉收获超过300%的环比增幅,用户
同时在线人数最高峰高达2亿人。阿里为应对流量需求高峰,两
天内扩容了2万台服务器。企业微信负责人介绍,线上开工第一
天,数百万家企业使用企业微信,数千万用户使用企业微信远
程办公,同时,几十万场会议在企业微信召开。

在线办公产品的普及,不仅给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从业者
提供了在特殊时期的办公工具,而且预示了随着5G商用的逐步
落地,云办公将不再是一种时尚和风潮,而是能够带来实实在
在的工作成效的。
第一节 高效沟通:云会议
会议可以说是每位员工都要接触的工作模式。早期的会议
主要以面对面的形式开展。随着交通工具的多元化,劳动力的
大规模流动及跨区域、跨国公司的出现,异地会议形式开始兴
起,很多公司开始选择以电话会议的形式来满足沟通协作的需
求。借助专业设备,只需将多个电话接入的声音“混合”起
来,就达成了会议讨论的效果。不过这一形式限制了参会者交
互的“级别”,他们只能依靠音频沟通,而不能看到在另一端
演示的人,使沟通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云会议的前世今生
随着科技的发展,视频会议进入人们的视野。它既兼顾了
电话会议的优势,又实现了可视化沟通,为人们带来更多共享
信息的选择。视频会议绝非仅依靠单一的视频交流来满足商业
需要这么简单。总而言之,视频会议的发展经历了相当长时间
的技术积累与市场沉淀,才从硬件视频会议系统走向软件视频
会议系统,再到今天的云会议系统。

所谓硬件视频会议系统,是基于嵌入式架构的视频通信方
式,依靠DS P(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嵌入式软件,实现音视频
处理、网络通信和各项会议功能。早期,中国视频会议系统市
场的绝大部分份额由硬件视频会议系统厂商占有,因嵌入式架
构天生具备良好的抗病毒能力,所以,硬件视频会议系统具有
极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此外,其良好的音视频效果、操作灵
活等优势,也催生了不少中高端视讯应用,但高昂的部署和维
护成本使其很难在中小型企业、新兴企业中被普及。

在此基础之上,软件视频会议系统因其经济性、操作简
单、兼容性强等特点迅速崛起。这种视频通信方式只需在当前
主流配置的 PC 上安装好摄像头、耳麦及相关软件就能够将其
作为视频终端,再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接入视频会议系统中心
的控制设备上,即可参加会议。此外,由于软件视频会议系统
是基于 Windows 操作系统的,还可以在召开视频会议的同时,
实现电子白板、程序共享、文件传输等数据会议功能。因此,
软件视频会议系统相较于硬件视频会议系统,在灵活性、功能
及成本方面都有了显著改善,但其仍然存在缺陷。由于软件视
频会议系统是基于Windows操作平台和PC架构的,其在安全性、
网络质量及稳定性方面还存在改进的空间[1]。

近几年,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再加上视频会议系统
被不断拓宽在各种领域的应用,云会议系统应运而生。

云会议系统指的是以云计算为核心,使用者只需要通过互
联网界面进行简单的操作,便可高效地与全球各地的团队及客
户同步分享语音、数据文件及视频,而在会议中数据的传输、
处理等复杂技术,均由云会议系统服务商帮助使用者进行操
作。企业以租用服务器的形式,就可以实现在会议室里和移动
状态下进行多方沟通。中国首场云会议是由本土远程会议服务
公司全时于2011年举办的,自此之后,云会议系统迅速在市场
上形成蔓延态势。

二、云会议系统优势尽显
IDC(互联网数据中心)预计,到2023年,中国软件视频会
议系统市场规模将达到5.4亿美元。同时,按照目前的发展趋
势,2025年中国软件视频会议系统市场规模将超过硬件视频会
议系统市场规模。

云会议系统之所以展现出优于传统视频会议系统的强大竞
争力,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云会议系统具有成本低、使用便利等优势。目前,
中国云会议系统主要使用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下的服务内
容,在云会议过程中,数据的传输、处理、存储全部由厂家的
云服务器进行,用户既无须购置昂贵的硬件、安装过程繁琐的
软件,也不必对视频会议系统软件进行维护。在硬件终端成为
基本配置的背景下,用户只需要支付较低的云服务器租赁费
用,再通过互联网界面就能向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同事和客户
发送语音、视频及文件。安排一次传统的视频会议不仅费钱、
费力,而且还必须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调试会议系统,大大
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其次,云会议系统适用范围广泛。伴随着终端设备的多样
化程度越来越高,云会议系统的兼容性也大大加强。既支持PC
端使用,又兼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设备,在Windo
ws、Android、iOS等不同应用平台皆可使用。此外,云计算还
能够为云会议系统提供超大容量的云存储与稳定的数据传输。
云会议系统在移动性和扩容性上具备的优势,意味着参会者可
以不再受终端设备的限制,大幅降低了使用视频会议系统的准
入门槛,真正实现了能随时随地参与商务交流。云会议系统的
普及不仅省去了与会人员的舟车劳顿,还减少了企业间动辄远
隔百里甚至漂洋过海的差旅费用。

最后,云会议的会议形式更加灵活多变。云会议能够于短
时间内在中国兴起,不仅得益于强大的技术力量,还得益于其
与市场需求高度吻合。传统的视频会议系统更多的是强调单向
的视频和声音,互动性严重不足。如今,市场对视频会议系统
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可以视频、能交流这么简单,企业需要的是
协作性更强的网络会议系统。云会议系统不仅注重音视频的质
量,还具有协同办公功能。在召开视频会议的同时,云会议系
统还能实现文档演示、电子白板、实时互动、远程桌面共享、
文件传输等共享功能,多维度满足客户对沟通协作和数据交互
的需求。这些功能决定了云会议系统不仅适合于传统的会议场
景,而且适用于研讨会、培训会、会议直播等需要高度协作的
工作场景。

三、助力企事业单位数字化转型
毋庸置疑,比起传统的视频会议系统,云会议系统在快捷
性方面具有更显著的优势,因而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中
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9年6月发布5G商用牌照,5G的超低时
延、高速率、大流量等特点,可为远程音视频会议系统提供更
强大的技术支撑,大幅提升视频会议的使用体验。云会议系统
也将成为互联网、金融、教育、医疗、政府等机构的首选。可
以预见的是,在资本助力和市场需求下,以往对传统的视频会
议系统使用频率不高的中小型企业,将会成为云会议系统市场
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此外,一些需要协同办公、数据图表演示
的企事业单位,同样会成为云会议系统的忠实用户。

我们应注意到,已有政府部门为减少各种行政性支出,将
各种工作会议、业务培训以云会议的方式开展。如河南省虞城
县国土资源局在加强基层规范化建设、提升执法巡查能力的工
作中就融入了“互联网+”理念,以解决基层国土资源所人员因
路途遥远而带来的工作极为不便的问题。该县国土资源局加大
科技投入,创新技术手段,以执法监察监管平台为基础,引入
了云会议系统。通过该系统,基层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可以随
时随地参与视频会议,并上传案件执法材料,足不出户就能迅
速知晓上级部署,并交接工作安排。

正如用友网络董事长王文京所说,当今数字经济已成为经
济的基本运行方式。在这种商业趋势下,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可
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字化原生企业,如很多创新型的互联网
公司;另一种是数字化重生的企业,以传统企业为主。不管哪
种企业,要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解决路径都是企业上云。

在疫情的“倒逼”下,许多从前以线下模式为主的传统企
业,因为云系统建设不足,开始尝试借助在线办公软件,开启
员工之间的音视频互动和企业信息流通,以实现复工复产。此
举使中国传统企事业单位体验到了以视频互动为核心的协同办
公方式的无可比拟的优势。例如,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在
招聘、培训和商务沟通方面一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成本,
而云会议系统能够对企业通信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造,帮助企业
实现远程招聘、远程培训和远程会议等向数字化转型,并且会
随着企业业务需求的不断升级而日益多元化,从而大幅降低企
业的沟通成本。

云会议系统助力企事业单位实现数字化转型,其带来的好
处不仅体现在企业沟通成本的降低上,还使企业的沟通效率提
升,减少信息流之间的不对称,使业务流程速度变得更快,进
而帮助企业拓展自己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能力和新领域,从而
更好地把握住商业机会,创造价值。

当前,在云会议系统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云服务的一些
共性问题。由于其依托互联网来发挥作用,服务的安全性、网
络质量及稳定性等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尤其对于像政府大
型会议、军事会议及大型企业的商业机密会议这样的场景,通
常对保密性和信号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基于可靠性和安
全性等考虑,部分会议系统还是倾向于采用传统的硬件视频会
议方式。当然,目前在云会议系统的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
视频电话接通困难、网络卡顿、语音无法传输等问题。令人兴
奋的是,目前,中国已经进入5G时代,随着5G的大规模商用,
前面提到的问题将得到很好的解决,云会议一定会有长足的发
展。
第二节 高效交互:云签约
受疫情影响,线上办公、远程协作等安全高效的工作方式
成为企业复工复产的首选,云办公已渐成趋势。与此同时,在
隔离措施影响下,招商引资、商务洽谈等活动都遇到了不小的
挑战。截至2020年3月底,中国的疫情防控虽然取得阶段性胜
利,但防疫工作仍不可掉以轻心,经济活动更不能一直停摆,
通过科技赋能,云签约模式开始走入大众视野。

一、云端谈判新思路
如今,不少人将2020年称为政府云招商元年,突然兴起的
云签约模式,正以极快的速度为大众所熟知。一方面,不少智
能云技术工作平台都开始积极探索升级举措,依靠5G、大数据
等新兴技术,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方式转变成“屏对
屏”的洽谈对接方式。例如,华为云WeLink可支持多达1000人
同时参会,助力人们实现精准、高效的合作服务。另一方面,
各大运营商也纷纷推出免费云服务功能,助力政府招商引资、
企业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

二、云签约成最优解
从最新发展情况来看,云签约模式在各个城市的经济复苏
过程中取得了不俗的“战绩”,获得了政府及企业的广泛认
可。2020年2月下旬,南京市重点招商项目云签约额超千亿的事
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其签约项目的种类涉及高端装
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投资
总额达1000多亿元。这种集中签约、精准对接的商务活动形
式,通过云端实现有效衔接,使在云上沟通变成商务谈判的最
优解。在疫情期间,类似的云签约模式将商务谈判工作搬到线
上,在配合防疫工作的同时,也确保经济发展工作的有序恢复
和推进。

事实上,从宅文化到宅经济,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了经济
模式的转变。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一系列云签约活动的开
启实现了服务“不打烊”的目标,培育了企业用户的新习惯,
进一步助推了宅经济的发展。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云签约
的异军突起开启了云端谈判新思路,反映出数字化赋能在经济
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这一模式不仅可以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的提
升,还能有效地弥补经济发展短板。

三、云签约:商业新常态
从云签约已经发挥的作用来看,即使疫情结束,企业、个
人的商务谈判合作的需求也仍然存在,“屏对屏”的远程协作
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并可有效地抵御未知风险。随着5
G商用步伐的加速推进,各种智能签约工作云平台的技术将愈加
成熟,云签约或将成为未来商务活动的常见形式之一。

“困难挡不住高质量发展的澎湃之势,疫情挡不住合作前
行的铿锵步伐。”一场特殊战“疫”推动了数字科技在商务谈
判领域的应用步伐,云签约模式体现的是云时代的便捷与高
效。未来,“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必将加速,而宅经
济所催化的云招商、云签约等新兴模式,其发展前景值得期
待。
第三节 高效管理:云办公
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无论员工众多的大型企
业,还是员工人数少、资金预算有限的中小型企业,都面临着
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团队工作效率的难题。

对于大部分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企业来说,将高效管理作为
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手段,已经成为企业
管理者的共识。但依旧有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对管理的深层次理
解,往往只强调对研发、原材料等成本的控制,而忽略了企业
的内部管理效率,造成管理机构冗余、管理流程繁琐。事实
上,拥有高效管理的手段,对企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借助
大数据、云计算,对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这对企业的长期稳
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
企业的管理工作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战略目标,确定工作内容和工作
计划。

(2)按照岗位职责明确分工,协调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
间的沟通工作。
(3)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确保员工都能按照企业的经
营规划开展工作。

(4)对相关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工作进度与计划保持
一致,并根据实时反馈情况不断修正。

(5)整合管理渠道,以提高管理的灵活性与时效性。

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各类工作、各种职能相互联系、相互
影响,构成了统一的有机管理系统。

在传统的纸质办公模式下,企业内部管理离不开上传下
达,由上级统一安排工作,再向下一级一级地传达指示和分配
任务;下级在接受任务后,依靠人力和传统的办公工具统一实
施完成,再向上一级一级地汇报工作进度及工作中存在的问
题,在此过程中一般不存在越级问题。通过这一方式,上级的
指示得到传达,每位员工的工作成绩也易于评估,企业的管理
工作基本能够正常运转。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员工人数越
来越多,组织管理工作愈加复杂,这种模式开始暴露出弊端。
首先,办公环节相对独立、分工明确,导致每位员工只与自己
工作相关的业务联系紧密,难以做到管理一体化;其次,管理
成本提高,部分人力资源与办公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最后,决
策和实施周期被人为拉长,导致办公效率和管理效率低下。这
些因素综合起来,容易造成办公环境混乱、工作相互推诿、管
理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而且工作成效大打折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办公方式逐渐被企业所接
受,企业开始进入数据化管理模式。在早期数据化管理模式
下,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对从研发到采购、
生产、物流、营销、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一系列企业运
营活动中的数据进行搜集,然后对其进行分类和编码处理。计
算机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不仅使企业的部分管理工作实现信
息化,大大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还使管理的系统性和
科学性得到显著提升,成功实现了由过去“人盯人”的管理方
式向程序式管理方式转变。不过,受当时技术水平的制约,数
据化管理模式还存在着管理手段单一、设备购置成本高、部署
维护流程复杂、接入设备受限、跨平台能力差等缺点。在激烈
的市场竞争中,这种管理模式仍难满足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需
求,于是企业管理开始朝着信息化管理模式方向发展。

不同于传统的数据化管理模式下财务、生产、销售等环节
相互分离的管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及人
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企业构建起具有一定智能化水平的联网
管理系统,可对企业内外部产生的大量原始数据进行数字化处
理,进而形成有效的信息,然后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实现企业
内部信息的共享,为管理者做决策提供帮助。此外,该系统还
将各部门整合起来,推动企业管理走向一体化。可以说,基于
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对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和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云办公模式为企业管理降本增效
1.云办公模式成为现实
曾几何时,人们还在担忧离开办公室如何工作的问题,疫
情的突然爆发,使很多企业毫无准备且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员工
被动地进行居家工作。在云办公成为现实以前,要想让员工快
速恢复工作,并对企业大小事务进行管理,可谓难上加难。且
不提管理人员要逐一“打包”不同员工的工作文档,然后通过
各种传输工具发送给员工,还要担心传送失败的问题,这给企
业考核员工绩效、管理工作流程带来了挑战。

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为云办
公模式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企业员工只需要通过云办公平
台登录个人账号,所有办公信息自动同步,每个人都可以对自
己的工作内容进行操作、管理。即时发布公告的功能也使消息
的发布速度得到很大提升,员工不用担心因云办公导致的业务
延误情况的发生,通过远程移动客户端就实现了及时互动管
理。

2.云办公模式改变信息获取方式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原始数据的收集还停留在眼观、手查
阶段,收集数据的过程不仅耗时耗力、杂乱无章,而且人工管
理还极易出现账目、物品数量的清查错误。在云办公模式下,
相关系统可轻松收集统计所需的数据信息,所有变动信息都能
被自动获取并实时更新。无须人工核对信息,信息的准确性高
且减少了重复性操作,这些都可以更好地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
支持。

3.云办公模式简化管理流程
大部分传统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管理流程繁琐的通
病,导致其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签批环节。签批流程
通常要往返于各个部门,依靠人工来完成文件签批,在等待签
字、盖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额外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过长
的签批流程也“削弱”了员工的耐心,使基层的行动力被束
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对于企业来说,亟须一个低成本
且高效率的管理平台,来解决组织架构混乱和管理不到位等问
题,云办公模式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

云办公模式使过去耗时、耗力的办公管理变得高效起来。
目前,云办公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公文管理体系,除了
必要的纸质要求环节,其他环节都可以在线上进行流程签批,
并且支持移动签批。企业领导通过手机就能随时随地完成文件
的签批,为异地办公的工作人员提供便利。签批流程的灵活配
置,不仅大大提升了签批效率,还不会拖延任何一项重要决
策。这让传统办公模式中很多形式化的流程被大大缩减,企业
日常的办公管理变得更加有针对性,指令的发布也更为清晰。
这一改变使管理的目的性突显,能让分散在各地的员工紧紧围
绕共同目标去努力。

4.云办公模式降低管理成本
以前,大多数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交流都是靠纸
质文件或口头表述形式完成的,这种方式的缺陷是耗时长,增
加了纸张、笔墨的采购费用和保存成本,而且文件的打印、装
订和保存这些重复性工作,浪费了很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这
不仅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而且时间一长还容易出现推诿责任的
现象,且无据可依。随着办公自动化深入企业业务的各个层
面,云办公模式将需要人工操作的重复性工作实现了自动化。
只要按照事先设置好的个性化流程进行设定,各个环节就能够
高效运转,大大提升了工作流程的规范性,也为企业节省了大
量的管理成本。

5.云办公模式助力企业搭建内部沟通交流平台
伴随着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企业内部权责划分日趋明
确,部门分工日渐细化,跨部门的沟通交流也愈加频繁,很多
工作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才能完成。但沟通不及
时、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容易导致部门之间的沟通难以协
调或各部门互相推诿,严重影响企业整体的运转效率,这些都
是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云办公模式能够助力企业搭建高效的内部沟通交流平台,
让跨部门协同办公不再固定于集中的场所,借助交流平台就能
根据工作需要随时随地建立项目群,在项目群内及时讨论和沟
通相关事项。特别是对于异地办公的情况,员工只需要用手机
上网,就能实现任务分配、公告通知、事务审批等。这样既不
会耽误工作进度,又能为跨部门协同办公提供方便,减少了工
作环节中因沟通不及时带来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团队协作
的效率与质量,帮助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6.云办公模式助力企业实现管理的集成化和协同化
云办公模式将企业内部原先分散的行政办公管理、业务流
程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进行统筹,助力企业实现从分散式、
单一流程的管理到集成化、协同化管理转变。这种转变使企业
以整体效率最优化为目标,企业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
规划、协调控制等,对内部人员、技术等进行充分的整体统
筹,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使其更灵活、高效地应对市场
变化。

尽管对企业管理方面的改进,不像对产品和服务的改进一
样可以给企业带来直接效益,但是管理效率的提升给企业带来
的价值,会逐渐体现出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市场化体系
日趋成熟,企业面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国内,还有更加激烈的
国际竞争。在此背景下,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而提
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十分必要。

在对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对相关的制
度体系做出适当调整,让云办公模式与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相匹
配,从而实现云办公模式的效益最大化。总而言之,云办公模
式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相互融合的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必
然产物,对于企业和个人而言,适应云办公模式的新特点和新
变化,是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选择。
第四节 高效生产:云制造
随着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
展,全球正迎来新一轮工业变革,制造业的生产体系也逐渐向
自动化、信息化方向迈进。与此同时,制造业的处境也有所改
变:第一,经济全球化,使制造业不仅要面对来自全球的竞争
对手,还要在全球产业链中参与协同生产;第二,互联网的普
及,使需求侧的消费者拥有了更多对产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途
径,迫使厂商对自身产品的关注要从生产、制造环节,延伸到
销售、售后甚至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这给供给侧带来的影
响是厂商对市场上“热销品”的把握更加及时且准确,受追捧
的产品会成为众多厂商争相模仿的对象,从而使产品的最初设
计者分得的“奶酪”越来越小。厂商不得不在原有产品的基础
上加快推陈出新的速度,“常青”产品越来越少,市场上取而
代之的是“快消品”。厂商单一产品线的“寿命”由此变得越
来越短,这些都给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推
动了新的生产模式——云制造的产生。

一、云制造到底是什么
在讲解云制造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工业云。工
业云是在云计算模式下,为工业企业提供软件服务,使工业企
业通过云端了解分散在企业各部门的制造原料、生产设备、工
艺设计等各个生产环节的资源的富余与稀缺情况,并对其进行
整合以实现资源共享化。对于较早完成工业化进程的西方国家
来说,它们的工业企业开始尝试利用软件将工业知识与技术联
合,在此基础上逐渐推出了工业云平台。西方国家的领先企业
早已将触角延伸到工业云领域,抢占未来先进制造业软件平台
和产业生态的制高点。例如,西门子公司在2015年底,宣布增
加研发投入3亿欧元来搭建自己的工业云平台,通过这一平台,
对机器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存储、收集、分析,并根据分析和
反馈结果对产品进行优化升级。

再来看中国工业云的发展情况。中国于2015年由国务院下
发《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
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企业经营管理、研发设计等在线应
用服务,降低企业信息化门槛和创新成本,支持中小微企业发
展和创业活动”。《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要“实施工业云及
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
业大数据平台,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
与标准的开放共享”。由此可见,中国正在鼓励工业企业大力
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全面推进和实施
制造强国战略。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一批面向企业、为企业提
供基本的工业软件、知识库等服务的工业云平台,并允许企业
以“以租代买”的方式来按需使用,从而降低企业的建设成
本。可以说,工业云的应用对工业企业降低实现信息化、智能
化的技术门槛大有裨益。

云制造是实施工业云的一种“智”造模式和手段,它
在“制造即服务”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云计算技术和平
台,以制造业的数字化、物联网化、虚拟化、服务化、协同
化、智能化为手段,实现制造资源在云端的再分配和再配置。
企业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就能随时随地按需获取资源,为产品提
供高附加值、低成本和全球“制造”的服务,达到制造资源的
高度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此外,云制造实质上已突破了制
造业的行业边界,延伸拓展到使用、服务等领域,属于大制造
概念,故而能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尤其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
融合,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帮助企业与市场进行有效的对接。工
业云借助硬件和软件设施,对制造资源和能力进行高度集成。
企业和用户利用开放的入口和权限,通过工业云平台就可获得
全方位和全生命周期的工业服务,从而为云制造提供基础技术
支撑。云制造进一步帮助企业打造面向生产制造的动态协作网
络,实现生产制造业务过程的柔性重组、自动衔接、全局优
化,向企业提供最优质的生产、加工、检测等设备,帮助生产
制造企业释放产能,提高生产加工资源利用率。可以说,工业
云和云制造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二、云制造赋能生产变革
过去,当一个制造业企业想要开发新产品时,它需要购买
生产设备,聘请专业人员做产品研发,联系供应商提供原材
料;产品研发成功以后还得为接下来的销售环节铺设道路,甚
至还要考虑将来的售后服务问题,可以说,制造业企业不得不
参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在此过程中,资金和人才匮乏、
研发能力不足、经营管理水平落后、产业链协作能力低下等问
题,令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头痛不已。
相较于传统生产模式,云制造大大拓展了制造业企业的业
务范围和交易方式,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解决了大多数制
造业企业同时存在的部分资源过剩或不足的问题,将分散在不
同地方的碎片化资源集中到云端。企业可以通过发布制造任
务,来寻求能够匹配的高质量制造资源,从而在企业间实现优
势互补,通过更加优质的资源组合来提升综合竞争力。此外,
云制造资源池由一个个制造业企业组成,都具有高度的自治
性,云制造平台负责进行统筹,使其协同完成某项制造任务。
在这种模式下,彼此之间互为竞争关系的制造业企业,借助云
平台进行广泛、密切的合作,使合作共赢成为主流模式。

目前,在中国制造业企业当中,中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
对于这些中小型企业而言,它们更容易在资金链上遇到瓶颈;
寻找生产服务合作商本身也会给它们增加经营压力;在生产过
程中,相较于大型企业它们更期盼得到制造资源、相关技能和
知识方面的支持。云制造将生产流程分解为一个个独立的生产
单元,推动中小型企业朝着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然后
虚拟化制造资源,使其更加方便地实现按需使用,大大减少了
中间环节的交易成本。满足当前现状的云制造平台应具备以下
特点。

1.多样性
云制造平台给制造业企业提供的制造资源应符合多样性特
点,这些资源不仅要囊括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类设备、设施,
还应包括各类软件资源、数据资源等。
2.智能性
由于制造资源具有排他性特点,同一制造资源不能同时为
两家企业所用。制造业企业能够在云制造平台按需索取制造资
源,决定了云制造平台必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开放的智
能配置系统,以保障制造资源的均衡利用。

3.商业性
云制造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制造资源的自由交易,并为制
造业企业的整体运营建立起智能化支付和信用体系,切实为制
造业企业带来节约成本和增加效益的效果。

4.全生命周期
云制造平台提供的资源应覆盖生产活动全生命周期,因
此,要确保多个单主体提供的相关资源能够保证全生命周期制
造活动的顺利完成。

人力成本的上升和市场需求的快速更新,都对制造业企业
提出了更加柔性化的要求。未来的生产线必须是高效、节能和
响应敏捷的,以应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变化。云制造这种新型
生产模式,为中国制造业的提档升级提供了理论上和技术上的
支持。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将制造、
销售领域向使用、服务等领域拓展,进一步拉长产业链。

云制造的运行原理是,由每位用户同时扮演资源提供者和
资源使用者两种角色。作为资源提供者,用户将本企业闲置率
较高的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云制造平台,
云制造平台对云服务进行高效管理,并及时匹配资源使用者的
需求,对资源进行最优组合。与此同时,资源使用者可以通过
物联网技术实时掌握各类资源的动态,从而实现多主体之间的
协同制造。此外,云制造平台运营者会对云制造平台进行日常
维护,以确保用户的商业机密不被泄露。在云制造过程中,云
计算、物联网、可视化技术等在其中起着核心支撑作用,有效
地支持在多情景、多环节中,多种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的有机
融合。可以说,云制造的推广和应用能够助力实现闲置资源的
优化配置,大大提高经营效率,节约企业寻求资源的时间和成
本。

三、传统生产“华丽转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提升,“快消品”这一定义
不再局限于食品、饮料、服装等行业范围,手机、家电、平板
电脑、汽车等原本与“快消品”八竿子打不着的行业也逐渐被
打上新的烙印。HTC前首席执行官周永明曾表示,HTC在顶峰时
期,几乎每个月都要推出新款手机。

在这一背景下,受产品消费模式变化的影响,各企业为占
取更多的市场份额,都争先恐后地加快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
单款产品的“寿命”越来越短,甚至有些产品个性化需求较强
的企业已广泛运用个性化定制模式。企业的生产线由此逐渐出
现碎片化迹象,大型企业选择用专业代工的方式来缩减开支。
例如,苹果公司选择富士康进行代工生产。但是对于很多中小
型企业来说,高额的代工费用让它们望而却步,因此,云制造
的兴起给更多企业提供了新的选择空间。

当前,受市场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启个性化
定制模式。未来,按需生产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必将成为市场
常态。传统的生产模式受限于技术水平,企业只能依靠抽样调
查、线下座谈等传统市场分析方式,来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
少,并进一步根据销售业绩和售后用户反馈,来对产品进行改
造升级。在这一生产决策模式下,市场分析方式的局限性,导
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充分,容易使分析结果出现
误差,从而使需求定位不够精准,企业难以针对不同的客户群
精准定制出个性化的产品。

在云制造中,企业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广泛地征集用户
需求,并对市场行情等进行建模分析。与此同时,用户可以借
助平台的交互功能,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范围内与企业进行对
接。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实现了与用户之间的深度交互,对产
品的销售情况、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都有了更为全面的了
解,从而能够更为及时、精确地对产品的结构、功能等进行调
整,助力产品改进。未来,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
技术的普及,企业有望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实现科学决策与精
准控制。

另外,云制造的核心是高效协同。在5G时代,云平台可以
利用5G的万物互联和泛在网特点,有效连接各种各样的制造资
源,很好解决在传统供应链中产品可选择范围小、管理难度
大、生产线周转效率低等问题,并且实现企业从外包业务向众
包业务的飞跃。通过云制造平台,企业能够以最低的交易成本
采购优质原材料,大大减少了在传统供应环节中时常发生的原
材料短缺、供应不及时等问题。此外,企业通过内部“私有
云”的应用,能够对供应链的有关环节,如生产配比、物料配
送、产品质量等进行协同管控,使整个供应链运行实现系统
化、流程化,并且有效地降低成本与能耗损失,以此提高整个
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越来越多的相关企业成为云制造平台的用户,这意味着企
业能够打破空间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寻找协同合作伙伴。企业
能够通过公有云应用,查看和利用云端上的软件和资源,实现
企业间的合作与共享,降低中间环节的交易成本。更重要的
是,云制造将生产流程分解,以沟通比价的方式将其众包给线
上的资源提供者,颠覆了过去工厂“一条龙式”外包的做法。
如今,用户的需求逐渐朝着差异化、小众化、个性化的方向发
展,基于大数据平台和协同化生产的云制造,为越来越多的个
性化定制生产提供了可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曾指出:“实践表明,云制造确实
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新模式、新手段,而且是云计算在制造领域
的落地和延伸,对我们国家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起到积
极作用。”目前,新一轮国际分工争夺战的号角已经吹响,各
国都在为重塑全球制造业版图,加快本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
伐。对于中国来说,云制造或将成为推动制造业变革的利器。
在现阶段,中国已涌现出一批云制造平台。随着云制造进程的
逐渐加快,原有的生产范式将会被彻底改变,中国的云制造也
将在全球化竞争中变得更加出色。
第五节 高效规制:云司法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司法工作是铁面无私、冰冷的,但
实际上,司法也是有“温度”的。疫情为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带来了诸多困难,这些困难使许多已经签订的合同因不可抗力
因素而无法执行。与此同时,因为生产受到影响,大量企业的
员工待岗“宅家”,引发大量劳动关系纠纷,这些都需要司法
的介入。

一、省时省心——云服务
众所周知,传统的司法服务不仅程序繁琐、耗时较长,而
且在疫情期间很难满足社会需求。此时,因客观原因造成了司
法服务在供需方面的结构性失衡,司法机构有提供司法服务的
动机,却缺乏客观条件的支持。因此,升级传统的司法服务模
式就显得至关重要。以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民法院建立的智
慧法院平台为例,个人和企业可以借助移动终端登录“福建移
动微法院”平台,在进入该平台以后,点击“我要立案”,之
后按照系统提示进行身份验证、证件核验及人脸识别,就可以
完成立案。如果操作存在问题,那么也会有“一对一”的线上
客服提供帮助。这种智能手段打破了疫情等客观因素造成的供
需壁垒,拉近了个人和企业与司法服务之间的距离。

二、火眼金睛——云取证
如果仅仅让用户提交立案申请更为便捷,而后续的取证、
审判等程序没有相应的改变,那么意味着这些案件同样会被堆
积,依然没有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所以,云司法所需要实现
的绝不是创新前端服务这么简单,真正的云司法应覆盖司法服
务全流程,在疫情期间依然能够高效地完成案件审理任务。

取证是正式进入司法服务流程的第一步。随着社会的发
展,司法案件越来越复杂,人们也一直在探索更好的取证方
式。目前,常见的取证方式有三种,分别是JTAG[2]、物理读取
和普通读写。普通人不用去深入了解这三种方式的深层原理。
简单来说可以这样理解,JTAG可以被看作我们习以为常的USB
[3],即一种接口。这三种方式都有各自的缺陷。JTAG方式还不
够普及,许多设备并没有 JTAG 接口。而且,当我们为了保护
用户隐私而采取全磁盘加密方式之后,JTAG和物理读取方式都
将丧失作用。与之不同的是,普通读写方式虽然不会受此影
响,但是耗时费力,而且还需要提供Root权限[4]来读写数据,
这就给取证工作增加了困难。

相较于上述三个传统的取证方式,云取证具有其独特的优
势。例如,云取证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户无感知,而且可
以跨平台使用,也可以脱离访问物理设备。借助区块链的哈希
算法、时间戳等技术,让电子数据在各平台之间进行实时保全
和存证并生成存证编号,实时同步备份到电子数据平台,随取
随用。可以说,云取证是云司法的后续一系列程序的基础。
据了解,有着十余年电子数据存证经验的杭州安存网络科
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存公司)研发了智能电子证据平台,
被应用于杭州互联网法院。该平台不仅对接了法院等司法机
构,还对第三方数据持有者,如淘宝等,以及第三方数据服务
提供商,如运营商平台等的多个电子数据来源提供接口,这样
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收集数据。安存公司的这个平台还能够对电
子数据进行要素化、格式化等,为法官打造智能数据分析系
统,自动整理电子数据并进行数据比对,有效提高了取证和数
据处理的效率。

三、在家在线开庭——云审判
当完成取证工作之后,大量冗杂而无序的案件审理工作成
为压在司法人员身上的沉重负担。此时,如何让这些案件“动
起来”呢?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提供了很好的示范。该法院
在省高院的指导下,与安存公司合作,成功升级和打造“金融
纠纷一站式化解平台”2.0版。在这个平台上,借助科技手段,
实现要素式审理、网上自助立案、自动后续分案、排期、网上
应诉答辩、网上庭审、裁判文书一键生成及网上送达等功能。
数据显示,这些功能可以为当事人节省50%的时间,为书记员减
少70%的工作量。

另外,案件的审理过程也可以“云化”,从而打破传统审
理方式的客观限制。
安存公司旗下有一个无忧智审产品,该产品可以实现要素
式审理、网上自助立案、网上应诉答辩、网上庭审、裁判文书
一键生成等功能。2020年2月4日,在杭州互联网法院,这个平
台就用一个特殊的“法庭”解决了一个网购纠纷案件。这
个“法庭”特殊在哪里呢?法官被隔离在家,法官和双方当事
人分别位于杭州、西安、温州三地,实现了在家在线开庭的云
审判。

四、守护公平——云仲裁
除了前面提到的审判,仲裁也是当前维护社会公平的一个
重要手段。仲裁指的是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将争议递交第三
方,这个第三方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公认地位,然后由第三方
来对争议的是非曲直进行评判并裁决。仲裁是当前解决社会纠
纷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因为它属于一种自愿型公断,有别于诉
讼等强制性公断。所以,比起诉讼的大张旗鼓,仲裁更容易被
当事人所接受,程序也要简单得多。

在疫情期间,云仲裁有效克服了客观不利因素,维护了社
会公平。在司法部发布的第一批在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法
律服务十大案例中,由中国广州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广州仲
裁委)提供的云仲裁案例吸引了广泛的关注。数据显示,2020
年2月3日至28日,广州仲裁委收到网络立案587件,邮寄立案47
4件,非接触式立案数量同比增长了47%。

广州仲裁委的模式是疫情期间云仲裁的典型案例,为后续
案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云仲裁的远程庭审、公开高效等优点
深受企业赞许,推动了中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建设
人民满意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见面式”司法活动也能够超越客观限制,在云端
开展。在疫情时期,国家的规制力度将不会有任何的衰减,社
会的公平、公正更不会因疫情而打折扣。云司法就是这杆公平
秤的坚定捍卫者,更是人民利益和社会经济秩序的“保护
神”。

[1] 李征.视频会议系统的技术与发展[J].中国有线电视,2005(Z1):266-2
68.
[2] JTAG:英文Joint Test Action Group的缩写,其含义是一种国际标准测
试协议,主要用于芯片内部测试。
[3] USB:Universal Serial Bus的缩写,含义是通用串行总线,它是一个外
部总线的标准,用于规范计算机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和通信。
[4] Root权限:属于终端设备的最高权限。
第七章 云学习:成绩更优秀
近年来,在各类“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中国在线教育
的用户规模不断增加,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开始从线下向线上
转型。在疫情期间,中国中小学延期开学的举措使传统的线下
课程受到影响,各类在线学习平台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机会。

在全民“宅家”抗疫的大背景下,政府关于“停课不停
学”的号召让线上直播教学迅速火遍大江南北,海量的线上学
习资源也因此走进千家万户。未来,如何通过云学习的方式,
让孩子的成绩变得更优秀,值得相关各方进行深入研究和探
索。
第一节 寓教于乐:沉浸式教学教育理念诞生
如今,网络云课堂已成为“互联网+教育”成果展示的重要
窗口,它打破了在教学过程中时间及地点的多重限制,以高效
性、即时性、交互性等众多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线上用户,
也极大地促进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伴随移动互联网
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在线教育以一种令人瞩目的方式进入
人们生活,云学习时代已经悄然到来。通过统筹丰富的教学资
源,云学习可以凭借独特的技术优势,满足用户对学习场景多
样化的需求,在强调互动教学的同时,也能实现学习资源的共
建共享。

事实上,技术对于教育的赋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人工智
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最终会促进在线教育
行业的整体进步。云学习提供的多样化教育资源和教学方式将
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并以多种优势打破了人们对于
传统教学的认知和体验,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现实。未来,在5
G、VR等新兴技术的加持下,各类课程的学习形式将更为丰富,
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将进一步得到优化。

作为古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诗人
和文艺批评家昆图斯·贺拉斯·弗拉库斯曾在《诗艺》中提
出:“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这是最
早提出的有关寓教于乐的理论观点,说明教育不应当只注
重“教化”二字,而应当通过艺术和美的形式带给人们乐趣和
益处,并对生活有所帮助。实际上,随着人们自我认知的提高
及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教学体验也逐渐朝更为现代化的方
向演进,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除了传
统的线下课堂,人们更愿意通过各种先进的教学工具来挖掘学
习背后的乐趣,在习得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愉悦身心。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虚拟数字技术开始从娱乐产业向各领
域渗透,并对教育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基于 VR 技术的支撑,
沉浸式教学教育理念开始逐渐生根发芽,这种方式可以利用技
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环境的虚拟学习环境,通过强
烈的感知和有效互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同于依赖黑板或
投影仪等工具的传统教学模式,沉浸式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更
为“可触”,身临其境般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欲望。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的课堂成为
未来教学追求的方向,寓教于乐的教学体验已经近在眼前。

一、沉浸式教学
“沉浸”的本意是“浸泡”,后被引喻为“使充
满……”或“完全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事实上,沉
浸式教学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魁北克省St.Lmab
ert地区,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教学模式,曾被用于第二语言的
教学实验。简单来说,这种模式通过全天候使用目的语言进行
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全身心“浸泡”在第二语言的语言环境
里,从而“沉浸”于课堂教学体验之中,更高效地学习基础知
识。随着加拿大沉浸式教学实验的顺利开展,沉浸式教学也在
各个国家推广开来,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教学模式。

如今,我们所指的沉浸式教学,是通过 VR 技术为学生提
供一个接近真实环境的虚拟学习环境,借助虚拟学习环境,学
生通过高度参与互动、演练而提升技能。目前,沉浸式教学已
被多个国家采用,常常被用来给企业组织培训或学习活动,并
取得了较好的反响。除了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它甚至可以被用
于军事、医学等领域,通过对真实环境的模拟实现仿真操作,
大大地提升了体验的真实感和丰富度。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沉浸式VR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教育培
训领域,实现了教学内容与 VR 技术的完美结合。与传统课堂
教学模式相比,沉浸式教学营造的学习情境是丰富多样的,各
种新兴技术的应用也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互动性和情境
性的并存为教育培训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改变。在构建智慧型社
会的今天,沉浸式教学以独特的技术优势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
景,高效、生动的沉浸式课堂将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进而推动教育培训行业的整体进步。

二、知识传递的“进化”规律
知识传递,是指以交流和继承认识成果,取得间接经验的
一种教育形式,由教师、学生和知识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知识
作为一种社会经验,是前人不断认识和探索的结果;教师是知
识的传授者,其职能是按照学习规律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
是知识的接受者,其任务是积极主动地加工所接受的知识,将
前人的间接经验转化为相应的认知。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传递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
个阶段是“学”,即知识传递的过程,需要特定个体进行知识
讲授;第二个阶段是“习得知识”,需要学生将所学内容吸收
内化成自己的学问。事实上,知识传递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第
二个阶段的必要基础,第一个阶段通过师生双方的协同互动决
定了第二个阶段的效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知识传递及获取方式都发生
了重大变化,“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也在悄然转变,这也
要求教学方式做出相应的变革。在VR技术的加持之下,教育资
源共享、教育虚拟化、学习自主化成为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标
志,沉浸式教学的发展使知识传递的过程更现代化。从传统私
塾,到多媒体技术支撑下的现代化教室,再到VR课堂,可实时
互动的沉浸式教学正在引发一场新的教育革命。

从现阶段看来,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实践式的创新
教学方式将枯燥的知识传递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这为学生的
学习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能有效提升知识传递的速度及成
效。沉浸式 VR 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巧妙融合,有赖于现代化
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随时随地根据学生的需求模拟课堂情
境,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三、三维沉浸式教学的奇妙体验
随着5G的商用,未来“VR技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将众多优
质教学资源巧妙融合,使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在课堂当中生动
呈现,极大地提升学习的趣味性。沉浸式教学的震撼、逼真体
验将刷新学生们的认知,使课程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吸
收,使课堂教学转化为一场视听盛宴。身临其境般的学习、互
动场景是立体且丰富的,沉浸式教学的奇妙体验背后,反映的
是科技的美好与时代的进步。

1.打造立体化学习环境
VR技术具有创建可视化环境、强化视觉和听觉感受的功
能,因此,可以将面对面的传统教学现实场景变成立体的沉浸
式教学虚拟场景,弥补了传统教学的抽象、过于平面化的弊
端。借助互联网技术,各类音频、视频及其他交互式多媒体将
课堂的呈现方式变得具象化、立体化,能够自我感知的多层次
学习体验更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为教育工作者带来极
大的工作便利。

具体而言,VR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师生双方营造更为立体
化的教学环境。例如,对于一些难以触及的历史场景,VR技术
的应用可以实现教学场景的顺利转化,创建逼真的学习场景供
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对于复杂、抽象的教学难点,VR技术可以
打造三维立体模型,辅助学生近距离观察、学习。新型的教学
方式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能还原高度沉浸的逼真教学
场景,是VR技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2.远程教育的“黑科技”
近年来,在线教育发展迅速,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成为基础
教育的重要改革方向,也是教育行业不断追求的重大目标。《2
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发展,提升教育的公平性及教学质量,因此,“互联网+教
育”的概念被再度提及。事实上,在线教育具有众多优点,其
不仅是构建教学资源共享网络的重要途径之一,还可以助力远
程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如今,5G与VR技术深度结合的沉浸式教学,无疑是远程教
育发展的重大突破,图文、视频、音频等各种形式的体验打破
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让学生们得以自由、灵活地选择学习时
间和地点。在5G条件下,VR沉浸式教学的视频传送更便捷,不
会因为带宽和时延问题出现视频传输速度过慢或卡顿现象,这
些可实时共享的“黑科技”无疑给远程教育带来了福音。

3.寓教于乐的奇妙体验
VR沉浸式教学通过对虚拟场景的打造,让参与者完全置身
于知识海洋中,身临其境般的沉浸式学习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
体验。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线教学更多地依赖学生的自
觉性,其教学效果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生的学习兴
趣是重要因素之一,VR沉浸式教学恰恰抓住了这一要点,利用
现代化数字媒体技术创建多变的学习环境,将学习的乐趣融入
学习过程本身,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奇妙体验。
第二节 举一反三:人工智能发挥威力
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在接受MSNBC采
访时说:“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革命性意义,甚至会比电或
者火带来更深远的影响。”作为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之一,人
工智能自问世以来便获得迅速的发展,其强大的技术威力更带
动了数字技术领域的持续升温。伴随着科技战略的实施落地,
人工智能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被广泛应用到教育、
医疗、金融、交通等众多行业当中。

当前,科技领域的技术对垒成为各国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
要手段,人工智能也相继上升为各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其应
用场景也逐渐渗透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中,人工智能对教育
行业的影响日渐深远,各类产业政策的出台使其与教育产业的
深度融合成为大势所趋。未来,在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改革领
域,人工智能将持续发挥其技术威力,并有望带来一场深层次
的行业变革,进而推动教育行业的整体进步。

一、“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度融合
Frost Sullivan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教
育市场规模达1034亿元,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3年中国人
工智能教育市场规模将突破7000亿元。在“科技+教育”的探索
过程中,人工智能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其自诞生之初便与教
育行业紧密相连,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产生重大影响。
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尔逊教授,对人工智
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
表示知识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这说明人工智
能在本质上也是让计算机接受教育、提高智能的一门科学技
术,它通过对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进行深层次研究,依靠计算
机软硬件的配套应用来模拟人类的某些智能行为,更新、改善
人类的知识语言系统。教育领域因此成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
场景。

从“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在2014—
2016年开始正式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的应用。近年来,在
有关产业政策的支持之下,眼光独到的企业纷纷涉足这一片蓝
海,被成功开发出来的人工智能教育产品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与 应 用 。 2017 年 , 国 务 院 发 布 了 《 新 一 代 人 工 智 能 发 展 规
划》,正式提出要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并提倡构建交互式
的智慧型教育体系。2018年4月,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高等学
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要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
工智能普及教育,着力形成“人工智能+X”的复合专业培养新
模式。从此,“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时代趋势,中
国的人工智能教育也迈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其发展前景受到
了万众瞩目。总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与教育的
结合将更为紧密,有关人工智能教育产品的应用必将渗透到社
会生活当中,进而推动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

二、人工智能教育的无穷威力
当前,在“互联网+”思维方式及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数
字技术的助力之下,线上人工智能教育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
泛。目前,市面上也出现了很多新型智能教学工具,例如,可
以进行互动交流的学习类智能机器人,能协助老师或家长为学
生在线答疑。此外,高校管理中普遍采用的智慧校园体系也是
人工智能的应用之一,它为校园学习、工作及生活搭建了一体
化平台,实现了对校园场景的全方位覆盖。人工智能在教育领
域的渗透开始逐渐深入。

在智慧型课堂的探索过程中,视觉识别、语音识别、人机
交互等人工智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人工智能通过线上
线下环境的创造,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全程互动和交流,实时
反馈及答疑服务可以显著提升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在视觉、
听觉领域的多样化技术手段助力之下,人工智能将思维或活动
轨迹转化成机器运行语言,因此可以替代很多重复、繁琐的教
学工作。在一些判断属性较强的场景之中,如语音测评、作业
批改和阅卷工作等,人工智能可以对一些重复劳动予以轻松替
代,从而进一步减轻教学压力。

此外,通过统计系统、专业的教学数据,为学生打造个性
化学习服务更是人工智能教育最大的优势之所在。如今,线上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的自觉性,而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
功能却可以成为学习问题监测、学习效果监督的重要助手,从
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形成个性化的数据报告。在人工智能具备的
数据分析功能的支持之下,教育机构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量身定制的教学服务成为教育
行业的常态。由此,教育行业将迎来颠覆式的改变。

三、人工智能的定位:教学辅助工具
近年来,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热度不减,人工智能教育更以
其独特的优势及发展前景占据了资本市场的一席之地。现如
今,人工智能日益走向成熟,各类在线人工智能教育产品也加
快落地,在各行各业中都有人工智能的“身影”。尽管人工智
能有着较大的优势,并为教育行业的深刻变革和转型带来了无
限可能,但从教育的本质来看,人工智能教育的定位应当是一
种得力的教学辅助工具。无论其未来拥有怎样的发展,也并不
足以完全取代教师这一岗位。

乔木创投创始人、董事合伙人顾怡梅曾表示,人工智能不
会消除我们的职位,它只会改变人的工作。在人工智能飞速发
展的今天,人工智能教育虽然的确可以将教师从重复、繁琐的
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能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但在涉及创
新、沟通和深入思考的教学场景中,仅仅凭借数据指导和机器
运行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回归到教育本身,只有深刻认识到
人工智能的定位,摆正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正确关系,才能真
正培养学生创新型的深层思维方式,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教
育”的深度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育的智能化、数字化的深刻
变革。
第三节 沧海拾珠:从海量资源中获取有用知

在疫情期间,“宅家”不外出成为普通大众的无奈选择。
为满足广大师生在此期间的学习资源使用需求,各高校图书馆
也联合各大数据库服务商进行跨界合作,开启了“闭馆不停
学”服务模式。与此同时,学术及出版界、数据库服务商及研
究机构都推出了免费服务,海量的线上数字资源可供读者阅读
及下载,有效地节省了查找资源时间。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之
下,各类优质资源的共享实现了教育场景的全覆盖,使人们足
不出户便可从海量资源中获取有用知识。不难看出,方便、快
捷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线教育的发展进程不断加
快,在线教育信息资源成为个性化教学的迫切需求。在信息爆
炸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递与资源获取的方式,
同时显著提升了资源利用的效率,使信息网络的触角深入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前,5G已经开始商用。云存储技术的发
展,使在线教育信息资源的容量也急剧增加,线上资源获取途
径实现了全面化、多元化发展。如何从海量资源中获取有用知
识,逐渐成为提高中国教育资源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
早在2012年,中国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就已经全面启动,其旨在通过IP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将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传输到全国各个教学点,以此促进在全国范
围内的教育资源共享。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
家信息化规划》也明确指出,要推行在线教育普惠活动,加强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二者之间的深度融合,到2020年,基本建
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全国、多级分布、互
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

事实上,为引导信息技术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促进中国
教育领域的深层变革,2018年4月,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中正式提出,要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实现
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在解读教育信息化
的时代转变问题时,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张治表示:“过
去,我们将知识资源数字化、平面资源立体化,但这还不够,
我们要更强调基于互联网的大资源观。”这意味着在互联网已
经普及的背景之下,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
现代社会的教育资源观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

二、“平台+教育”的结合
在大力推行教育现代化的政策指导过程中,中国数字教育
资源建设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进程稳中有序。在数字化时代
及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数字云里所蕴含的资源市场无疑是潜
力巨大的,而教育云平台也成为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的重要
渠道。目前,在“平台+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很多企业在基础
教育信息化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努力进行数字教育
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面向客户提供海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及服务
产品。

为了让“教育真正实现信息化”,很多企业都朝着教育资
源共享的方向而努力,“一站式”应用和云的理念在其建设的
教育云平台上得到了完美呈现。常见的一些教育网站,如“和
教育”云平台、网易云课堂、沪江网校等,汇聚了海量的教学
资源及应用服务,可以提供教学“参与”的“一条龙”服务,
这也是对教育信息化边界的尝试性打破。实际上,信息技术的
发展使各类开放式教育平台成为资源供给的一支重要力量。未
来,“平台+教育”的结合将更为紧密,足不出户的资源获取渠
道也将遍地开花。

三、5G、云存储技术添砖加瓦
随着技术的发展,海量线上资源满足了人们获取有用知识
的庞大需求,移动智能生活方式的普及也为有效信息的充分挖
掘提供了强大助力。现如今,各种官方机构出品的优质教学资
源应有尽有。从线下到线上的渠道转移,使人们对数据存储与
传输功能的要求相应提高,因此云存储技术的转型升级备受瞩
目。当前,5G的商用已经趋于成熟、完善,其大带宽、高速
率、超低时延的优势显著提升了信息传输效率,使线上云操作
系统也进一步得到完善。

众所周知,互联网上的资源相对分散,纷繁多样的资源形
式要求具备更为灵活的存储空间。在此背景下,各类云存储平
台开始发挥各自的作用,为资源的集中存储、便捷传输等提供
了有力抓手,使有关学术成果、数据等可以通过合集的方式统
一传输,进一步彰显了云存储技术的优势。目前,对于很多人
而言,几乎已经离不开百度网盘、360网盘等储存应用,智能存
储空间的扩大也将是大势所趋。此外,目前很多解析工具都在
加速升级,已经可以对部分网站或搜索引擎的有效资源进行抓
取,并对可用资源进行页面价值评价和格式化存储。这无疑是
海量资源存储的重要进步,充分满足了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资
源使用需求,必将有效提高在线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数字化教
学资源进一步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
导之下,“平台+服务”的共享倡议,使教育资源供给朝着更公
开、透明的方向发展。5G、云存储技术的日趋成熟,显著地提
升了资源存储能力及传输效率,使现代教育的数字鸿沟正逐渐
缩小。
第四节 有来有回:重视实时反馈的互动式学

在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满足了线
上教学的全部功能需求。专业的教育资源、学习平台、课程服
务等应有尽有,带动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以往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环境的受限使得“教”与“学”的模
式通常是单一的,学生作为课堂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参与度往
往不够。随着移动互联网教学平台及数字化学习工具的不断升
级、完善,一些专业的媒体技术也逐渐在课堂教学当中应用,
丰富的课堂形式开始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今,学生的实时
反馈成为教学效果评估的一大关注点,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式
的互动教学方式也越来越普遍。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重视实
时反馈的互动式学习方式是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突破
口。

一、“教”与“学”的互动模式重构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建立,依赖于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它
将教学过程看作一种动态的交互影响过程,通过强化教学“共
振”来提升课堂学习的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
课堂的主导地位,以绝对权威的方式决定、“影响”教学内
容,学生的自主参与性难以得到体现。因此,要推进教学互动
机制的优化,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师生双方有关教育活动的单向
性思维,尤其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疑问意识,从而形成
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

随着信息化资源的不断丰富,“教”与“学”的互动机制
也开始发生转变。在互动式的教学实践中,师生都处于平等的
交流状态,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作为互动
式教学方式的一大实践,“翻转课堂”(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
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转移给学生)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过
程进行了重构,即更加注重课堂的互动反馈,有针对性地给予
学生辅导。实际上,就知识传递而言,学习过程一般由两个阶
段组成,第一个阶段的“信息传递”通过师生互动完成,第二
个阶段的“吸收内化”由学生在课后自主复习完成。不难看
出,不断普及的“翻转课堂”正是基于对学生实时反馈的注
重。传统的单向性教学模式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转
变,“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不再孤立、单向,而是相辅相
成的。

二、教学云平台提供强大助力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直播教学将越来越普及,而各类教学
云平台则为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实时
直播对教学云平台及学生的课堂参与的要求均相应提高,互动
式教学方式成为保持课程活力及生命力的秘诀。只有当课堂互
动反馈具备全员性、广泛性时,课堂的优势及效果才能得到充
分的体现。从现阶段来看,很多教学辅助工具和平台都具备强
大的互动功能,在课堂当中可以轻松实现资源共享,这为互动
式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足够的便利。此外,签到、课堂提问、视
频答疑等多种功能的开放,使师生互动性进一步增强,从多个
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除了对课堂教学本身的反馈,教学云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
不仅满足了互动式教学的内在要求,还能为教学互动的拓展提
供助力。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支持,学生的线上
学习动态可以得到及时的汇总、反馈,并形成有关的数据报告
以供教学参考,这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及学生的参与
效率。同时,教学云平台采用了众多现代化多媒体工具,视
频、音频、图文等的有效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力,使其现场参与感更加强烈。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在共享
性、交互性、及时性等方面的局限的突破。

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对于老师的阶段性及总结性课程评
价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问卷或课堂参与的大数据反馈,可以
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密的数据追踪,这对课程方案的改进
尤为重要。学生的反馈蕴含其对于课程的针对性需求,可以根
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是互动式教学方式
带来的极大便利,也是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实现的。

三、交互、沉浸式的云课堂设计方案
互动式学习的顺利开展,不仅仅依赖师生双方的口头交流
与思想碰撞,各类数字技术、现代化媒体设备的应用必不可
少。换言之,对传统课堂进行改革,一方面要淡化教师的主导
地位,营造平等、互动式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还要利用媒体
技术改变传统的课堂环境,如虚拟数字技术等,使学生真
正“沉浸”在融洽、开放的教学氛围之中,增强其在互动阶段
的表达欲望。

为了满足现代教学的场景化创新需求,更好地完成教育改
革任务,交互、沉浸式的云课堂设计方案开始呈现,进一步促
进了教育与信息化的交互式融合。与传统课堂相比,云课堂巧
妙集合了随堂测验、微课教学、智慧题集等平台技术功能,提
供预习、课堂学习及课后复习的全套辅助服务,极大地提升了
课堂的现代化、数字化水平,同时营造了更为和谐、轻松的互
动环境。云课堂突破了传统课堂单向性思维的局限,集中体现
了“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并且最大限度地强化了教学“共
振”效果,为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未来,对新型的“教”与“学”模式的探索将更加深入,
注重学生实时反馈的互动式学习方式将得到进一步推广,教育
信息化的价值会被充分挖掘。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5G、云计
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带动传统教学
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互动式学习方式集合了课堂教学的多样
性功能需求,更加注重学生对于实时教学的反馈,将师生互动
效果纳入课堂效果评估的范围,这对师生双方而言都是一种全
新的课堂体验。
第八章 云商业:生意更红火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社
会的运行方式,许多学者甚至将其看作新一次的工业革命。

当然,纯粹的互联网经济远远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新
需求。如何打通互联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是
相关各方需要思索和解决的问题。当传统产业纷纷迈入云时
代,其相应的商业模式和运营理念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火起来的宅经济,将助推云商业实现更加迅
猛的发展。
第一节 线上销售:网络迸发商业价值
在疫情期间,为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大多数人在一段
时间里宅在家中,对经济活动来说,这也切断了企业的收入来
源。其中,所有基于“面对面”的销售方式的企业均受影响,
餐饮、零售等行业受损最为严重;传统实体企业也难以幸免,
上汽等一线车企,开始尝试直播卖车等新营销方式以增加收
入;不少房地产企业也开始探索线上开盘、线上售房的新方
式。

一、企业如何破局
实际上,当人们的客观的物理联系消失时,大部分商业活
动就会立刻停滞,主要原因是销售方式过于注重卖产品,而忽
略了与消费者(用户)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在疫情给经济
发展造成困难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思维和销售
方式,具体而言有以下两点。

第一,我们必须思考,为什么当人们宅在家中后,不少企
业的销售就停摆了?这是因为传统的“面对面”的销售方式是
通过产品建立关系的,企业注重介绍产品,而忽略了消费者的
体验。如果在体验过程中建立信任,从而和消费者建立一种社
群关系,那么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会大大提高。未来,这种
关系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就像前文所说的,技术的发展会助
力餐饮外卖、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使这些行业的产品和服务
突破原有的客观界限。所以,当客观界限不再重要时,若想真
正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就要依靠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的
关系,这个关系的稳固性的强弱将决定企业能否抵御未来可能
存在的不确定性风险。

第二,企业最好能赚到与时代相关的钱,或者说,企业只
有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才能赚到钱。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
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伟大之处,在于其一直处于不断
的变化之中。对很多企业来说,重资产运营的时代已经过去,
轻资产运营才是企业在重大危机中得以生存的关键。所以,那
些依然沉迷于投门店、投库存、投厂房的企业已经逐步淡出了
历史舞台。同样,传统销售方式的过度依赖场所、服务短暂等
弊端,基本注定了传统销售方式即将走到尽头,我们是时候迎
接云销售时代了。

二、线上获客——云销售的第一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传统销售时代,有一句话被很
多人奉为真理,那就是“渠道为王”。到了云销售时代,基于
互联网的新型渠道同样是云销售的“骨干力量”。选择对的渠
道,并匹配适当的获客方式,云销售就有了一个好的基础。

一般来说,云销售所采取的渠道可以分为三类:H5[1]、Ap
p 和小程序。如今,因为电子设备浏览器的兼容性都比较强,
所以H5是使用成本最低的方式,其开发速度也比较快。在十年
前这类渠道非常有效,相信许多人当时都在搜索页面的右边,
看到过阿里巴巴投放的大幅广告。目前这类渠道只能作为其他
渠道的补充,很难再“独当一面”了。App 是目前比较主流的
渠道,虽然其成本较高,需要维护,但是交互体验较为流畅。
小程序更像是前两者的综合,取长补短。它不需要下载,往往
是基于社交软件。

通过对比可知,不同的渠道具有不同的优势。因此,企业
在采取云销售的时候,需要根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特点有针
对性地选择渠道。例如,如果产品和服务的时效性较强、活动
属性明显,那么小程序这种更为灵活的方式是云销售发力的方
向;而如果产品私密性较强,私人信息储存量较大,对于安全
性需求较高,如金融产品或者社交产品,那么企业应该选择使
用App。

三、深度营销——云销售落地的关键一环
云销售基于网络服务,然而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却是
实实在在的。因此,如何让云销售落地,将订阅量转变为实际
的购买行为,则涉及变现。

要想落地,这块“云”要够大。云销售适用摩尔定律,即
连接用户的数量决定了整个“云”的效力。所以,扩大用户
群,让云端的覆盖范围更大,是云销售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
裂变营销和社群营销就是其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方式。

一种方式是裂变营销,很多人对这个名词可能有点陌生,
但当我们给你举几个例子之后,你就会恍然大悟。你还记得在
淘宝购物时出现的优惠券吗?只有当你将这个优惠券分享给不
同的人之后,你才能拥有优惠券的使用资格,而你分享的人也
将拥有这个优惠券。还有,你可能会在朋友的请求下,下载拼
多多等 App,帮助他们砍价。实际上,推广积分、优惠券裂
变、拼团裂变等方式,都属于裂变营销。

裂变营销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全员营销,即除了营销人
员,平台的用户也将为营销贡献一份力量。通过不断裂变扩大
企业的用户群,这种营销方法充分运用了社交软件等新工具,
让整个营销模式融入人们的社交生活中,就好像“云”一样看
不见、摸不着。这虽然可能会引起部分人的反感,但带来的效
果的确是极为明显的。

另一种方式是社群营销。实际上,下一节我们将介绍的直
播带货也属于社群营销的一种,通过直播、视频,以及用户体
验笔记等方式,具有影响力的主播会形成自己的社群,供用
户“种草”“拔草”[2]。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用户成为产品的
忠实用户,进而大幅提升用户转化率。

四、全程可追溯——云销售的质量有保证
售假卖假一直是消费者普遍反感的事情。每年的中央电视
台“3·15晚会”,都会曝光有关虚假销售的现象,这种现象在
某些行业尤其突出。2019 年1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连续三天
分三批公布了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和反不正当
竞争执法重点行动典型案例,共有30例,其中“虚假宣传”包
含夸大功效、虚构功能、恐吓营销等。
在这些案例中,由于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欠缺及存证、
留证难等问题,导致消费者维权困难,因此,才让不法分子有
了钻空子的机会。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传统销售转变为云销售之后,所有的
销售行为将全程可追溯。

未来,当销售人员进行线上销售时,其与消费者的文字沟
通信息或者语音通话信息都将被记录,而且,所有的产品信息
也都将完整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这些都可以作为证据进行留
存。同时,还可以结合区块链技术进行取证。区块链技术最大
的优势就在于不可篡改,一旦出现虚假销售的情况,消费者可
以立即保留证据,而销售方无法删除或修改证据,这样有助于
提升消费者的信心,也能够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从企业角度来说,技术的进步也有助于其进行更高效的监
管。一直以来,销售岗位都是较容易“吃回扣”的岗位之一;
同时,因为销售还涉及维护客户关系,会有一些额外支出,企
业往往很难对这些细枝末节进行有效的监管。当销售模式变为
云销售时,所有销售行为及与销售有关的所有资金支出都将透
明化、可追溯。如此一来,企业可以随时追踪到任何一个销售
环节,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所有销售人员的行为也都将被“公
示”。适当的压力便于督促员工尽心尽责地工作,从而提升公
司的业绩。

五、专一服务——云销售的优势
当用户数量增加时,我们更应当关注质量,通过提供更有
深度的VIP服务,提升用户转化率,这是云销售的重点之一。

1.解决传统销售方式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传统销售方式过于关注产品本身,为了能够尽快将产品推
销出去,在进行推销的宝贵的几分钟时间里,销售人员会用尽
浑身解数,苦口婆心地向用户介绍产品,这种销售方式极易让
用户产生压迫感,使其对销售人员反感,最终放弃购买。云销
售则不仅仅专注于“那几分钟”,还包括售前环节和售后环
节。通过5G、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企业可以根据用户的偏好为
其推送产品;同时,能够根据用户的个性,匹配合适的销售人
员与其进行沟通,让销售成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行为。

2.突破客观限制,贴近场景化
如今,销售已经开始逐步向场景化、体验化转变,用户更
容易在适当的场景、惬意的体验中购买产品。目前,许多企业
已经开始尝试这种模式,比如一些家居用品企业,开始尝试建
立智慧家居体验店,让用户沉浸其中感受科技的魅力。然而,
这还远远不够,未来的云销售可以借助全息投影等技术,根据
用户的真实户型投放虚拟的家具、电器,让用户在家里就可以
体验购买场景,从而让他们愉快地选购更为心仪的产品。在这
个过程中,交易行为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被迫的。

3.更好的售后服务,有助于实现更好的裂变
用户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日趋同
质化,用户如今更加看重售后服务的质量。因此,借助云端的
功能,企业可以对用户进行分类,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售后服
务。企业还可以结合人工智能,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用虚拟客
服替代人工客服,解决用户的常见问题。当用户的问题比较有
针对性时,再对接专业的人工客服。这样既能够尽快解决用户
的问题,也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

六、云销售——线上和线下一体化体系
云销售绝不仅仅是线上销售,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是线
上和线下一体化的体系。

一方面,线上要渗透线下。线上的销售行为可以打破时空
的界限,为用户提供虚拟化的购物体验,也能够让用户对产品
有更深刻的了解,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矛盾;线下产品是“根
本”,线上的一系列体验最终还是要转变成线下产品,用户对
于线下产品的信任才能增加其对于线上销售行为的信任。

另一方面,线下要迎合线上。既然企业已经将销售的重心
放在云端,那么云端的即时性特征就要在线下体现出来,所以
线下门店的科技水平非常重要,包括智慧物流、智慧门店等,
要让用户在线下和线上之间感受不到断层,让线下服务和线上
体验实现无缝衔接,这才是完整的云销售体系。
第二节 直播带货:深度探索热度营销
直播带货是最近几年才火起来的时代宠儿,在分析它在宅
经济时代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它的前世
今生。

一、直播带货的前世今生
从根源上来说,直播带货脱胎于MCN(Multi-Channel Netw
ork,多频道网络),实际上它是一个整合性质的中介平台,如
将内容生产者和社交平台联系在一起。

最初的 MCN 构成大多数是广告营销公司,随着微博的兴


起,这些公司在社交平台上通过自建的自媒体,将一些内容搬
运到社交平台上,吸引用户。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平面图
片逐渐被短视频所取代,短视频成为新的潮流,并催生了一大
批网红。此时,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的企业开始孵化个人网红
电商平台,培育自己的主播群。

此后,MCN进入了爆发期,诸多企业争相进入短视频领域。
与此同时,原有的融合理念更多的是指做到内容输出即可,如
今已经开始向商业输出转变。再加上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用
户群呈爆炸式增长,MCN正式成为云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直播带货为何成为电商争夺的新高地
直播带货之所以能成为时代的宠儿,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
原因。

第一,当宅经济成为趋势,大多数商业模式都需要考虑如
何渗透用户的生活场景,打破物理界限。直播可以借助社交平
台和短视频融入人们的宅生活,进而再进行产品的销售。

第二,电商原有的互联网销售模式遇到了瓶颈,传统的流
量获取方式已经不再适用。数据显示,2019年,移动购物行业
的MAU[3]已经达到了10亿,渗透率高达90%。过去那种“跑马圈
地”增加流量的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如何将存量转变为交易
量,成为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时,许多企业开始在存量上做文章,用户使用的软件和
用户注意力就成了新的“主战场”。此时,通过直播的方式来
吸引眼球成为各平台新的杀手锏,而且,随着人们开始进行体
验式购物,这种基于“直播+购物”的软促销方式更容易被大多
数人所接受。

传统的网购方式,是在努力建立一种“货对人”的关系,
通过页面介绍产品的优点,让用户能够信服,然而,用户是以
一颗略有防备之心来看待这些信息的。而直播带货则不同,它
是建立在一种“人对人”的关系上的,主播和用户之间存在一
种关系,让用户基于对主播的喜爱和信赖而选择购买产品,这
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流量变现能力。

三、直播带货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
从本质上来说,用户最终选择购买某产品,主要受到以下
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产品本身的属性,二是在购买过程中的
体验,三是产品的价格。当这三者都能够让用户满意时,他们
自然会欣然付费。这既能够提升用户的效用水平,也能够帮助
市场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对比传统的几种销售模式你就会发现,直播带货是目前少
有的能够符合以上三个因素要求、让用户身心都满意的销售方
式。先从最传统的线下购物来说,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用户
对产品属性很难有更多的了解,而销售人员所提供的信息的真
实性和充分性都难以保证;同时,用户无法在大量的同类产品
之间进行价格和品质比对,这些都是传统的线下购物方式的弊
端。

那么,网购方式怎样呢?传统网购是将产品信息呈现在用
户眼前,这有助于用户对产品属性进行充分了解,而且借助大
数据,用户也可以进行同类产品的价格比对。但是,用户在这
个过程中可谓零体验。当购物真的褪去“外壳”只剩付费与收
货环节时,这种体验会给人带来不适感。这也是在网购中客服
的服务质量如此重要的原因。

还有一种销售方式,那就是电视购物。许多人将电视购物
和直播带货混为一谈,认为两者非常相似,区别无非一个在电
视上看,一个在社交平台或者其他互联网平台上看。实际上,
两者之间有巨大的区别,正是如此,人们才更加喜爱直播带
货。先问读者一个问题,你在通过电视购物买东西时,记得那
个主持人的名字吗?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回答不上来。实际上,
这是电视购物和直播带货最本质的区别。电视购物只能提供实
时讲解,进而让用户产生购买行为,实时讲解的效果全看主持
人能不能打动用户,这种销售方式的效率非常低且费时、费
力。直播带货则不同,直播是一种“陪伴”,正是基于主播日
复一日的直播,才让其拥有了大量的私域流量。用户喜欢某个
主播,才会在主播直播带货时购买产品。而且,比起电视购
物,直播带货并不会给人太多的不适感。试想,当一个人使出
浑身解数来让你信任他,你难道不会产生不适感吗?

四、未来的直播带货不再是简单地进行推销
如果直播带货只是利用直播进行推销,那么直播的利润空
间是非常小的。而且,要想塑造一个被大家所接受和信任的主
播更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努力。因此,在不断地拉近直播和用户
之间的距离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拉近主播和产品之间的距离,
通过这种捆绑式的紧密关系让主播更具让用户信服的能力。

追溯直播带货的发展历程你就会发现,尽可能地靠近货源
极为关键。最早的直播方式是店铺直播,主播介绍一款在售产
品,甚至还要贴钱,此时吸引流量的关键在于产品本身。未
来,直播带货将向“直播机构+MCN+商家+供应链”的四合一模
式转变。在该模式中,自主供应链、自主工厂,以及自造品牌
是主播背后的“货”和“场”。届时,直播将不再是一种简单
的销售工具,它更像是生产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体化的直
播模式将集成生产、经销等多个环节。用户选择主播推荐的产
品,除了与产品质量有关,还与主播的个人魅力和权威性密切
相关。
第三节 智慧物流:大幅提升交易效率
疫情让人们不得不暂时宅在家里,这推动了宅经济的快速
发展。一方面,疫情使部分行业面临生存危机;另一方面,疫
情也给了很多行业新的发展机会。当宅经济成为潮流时,由此
产生的相关经济新业态,大多是建立在发达的通信网络之上
的。如果脱离实体产品和服务,那么一切只是空中楼阁。要想
让宅经济在云时代发展壮大,一个高效、智能的物流体系是不
可或缺的。

一、宅经济的发展壮大对物流行业提出新要求
一方面,云销售和云直播等新型销售模式的兴起、网购的
流行及电商的快速发展,都需要物流行业的支持。数据显示,
快递业从2007年起就保持年均增长率超过50%的高速增长,2016
年,快递业收入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阿里研究院预计,2020
年 中 国 网 络 零 售 额 将 超 过 10 万 亿 元 。 2017 年 , 马 云 曾 指
出,“一天10亿件的包裹量在六七年后将会实现”。如何让这
么大的配送需求得到满足,是当前物流行业智慧化建设需要解
决的重点问题。

另一方面,除了传统的网购,新零售的发展催生了近距
离、小范围、多样化的高效物流行业。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
通过线上服务、线下体验及物资配送的运营模式,保障了用户
的生活物资供应。新零售也激发了企业合理优化库存布局的需
求,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物流同样需要智慧物流的支持。

此外,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用户直连制造)
模式的出现也对物流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C2M模
式,就是将用户直接和产品生产制造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新型工
业互联网模式。举一个现实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在耐克公司官
网,有一项服务是 DIY,用户可以自己设计球鞋,自己进行虚
拟涂鸦,生成球鞋外观方案,然后交给耐克公司,由其安排生
产,这就是C2M模式。但是,普通的球鞋人们从购买到收到产
品,最多只需要一周的时间,然而这类DIY产品人们至少要等待
一个月才能收到。同时,这种C2M模式属于级别比较低的,因为
用户更改的只是外观,无法改变球鞋的其他配置。未来,C2M模
式会将用户、设计师和制造商连接在一起,真正实现个性化定
制,因此,物流的及时响应、时间成本的降低是不可或缺的。

二、智慧物流融合多种技术
先进的技术是智慧物流的基本保障。具体来看,智慧物流
的技术“基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仓内技术,就是在货仓内部,通过机器人等
自动化技术,实现自动分拣、批量归类等,最终将人从机械化
的仓内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无人仓,许多厂商已经有所实
践。例如,早在2016年,京东就已经组建了无人仓团队,成功
开发了高科技货架穿梭车、六轴分拣机器人等。如今,京东的
无人仓已经实现了无人自动装车、自动卸车、自动商品上架、
自动分拣的全流程自动化。

第二个方面,技术在帮助仓储实现高效运转的同时,也将
使运输的效率得到提升。比如干线技术,该技术可以简单理解
成某种无人驾驶技术。目前,在某些智能物流园内已初步实现
短距离无人驾驶,其成功实现需要区块链、5G等新兴技术作为
基础,之后通过整合形成车路协同效果,最终才可以实现无人
驾驶,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第三个方面,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在一些高校
内,如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有一些智能机器人和无人机参与到
了产品配送的工作中。对于一些居住场景,智能快递柜开始进
入小区。物流的末端服务是与用户连接的关键节点,通过智能
快递柜,统一调配区域内仓储物流,可节约用户的时间,提升
其幸福感。
第四节 智能推演:商业模式的拨乱反正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企业决策者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对
企业产生巨大影响,所以,尽可能地考虑到决策会产生的后果
是提升决策准确率的关键。此时,智能推演将扮演重要的角
色。

一、为什么需要智能推演
许多行业已经开始尝试用沙盘进行推演,比如一些房地产
商,在选择地块的时候会组织团队进行沙盘推演,以此预估企
业未来的业绩,然后综合考量地块的优劣。通过这种方式,企
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评判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提前做好准
备。

其实,沙盘推演源于军事领域的战争沙盘模拟推演。战争
沙盘模拟推演,通过红、蓝两军在战场上的对抗与较量,寻找
双方战略、战术上存在的问题,提高指挥员的作战能力。此
后,一些商学院和管理咨询机构意识到这种方法同样适合企业
对中高层管理者的培养和锻炼,于是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借鉴,
并将其大规模应用于商业活动中。

虽然沙盘推演具有很多优点,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缺点是,
推演更多是建立在历史经验之上的。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市场
信息瞬息万变,仅仅依靠历史经验来预测未来,显然存在较大
的风险。于是,智能推演应运而生。

二、数据会说真话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理念,那就是“历史必会重演”。这
个理念如今已深入地渗透在现代商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家的
决策往往会参考历史经验和其他公司所遇到的类似情况。然
而,从目前来看,我们所采用的推演方法的人为因素影响较
大,大多数都是召集专家组建团队,然后通过历史经验或一些
初步的实证线性回归方法对关键数据进行预测。在这种方式
中,所谓的“历史”由人说了算。

人 们 做 决 策 的 依 据 是 历 史 经 验 , 对 于 “ 历 史 ”“ 衡
量”的“质量”将直接决定决策的准确性。如果仅仅是通过人
来完成这项工作,那么很明显是有所偏颇的。

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可以
完美地承担这项工作,因为数据是不会说谎的。数据量越大,
预测的置信区间(指由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
间)就越小,可信度也就越高。商业决策与宏观经济、微观变
化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需要综合多方因素进行推演,这就
是智能推演的精髓所在。

简单来说,智能推演,就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
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某个活动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进行建
模、分析、画像并推算出可能的结果,以提高推演的准确性。
很显然,在云时代,智能推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或将颠覆传
统商业模式。
第五节 云卖房:房地产业的“创造性破坏”
疫情如同冷冻剂,在2020年春天将楼市“冷冻”。国家统
计局3月16日的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2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
积同比下降近40%,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35.9%。在这种情况
下,损失惨重的房企纷纷积极开展自救。

2020年2月中旬以来,多家房企推出网上购房活动,提供网
上VR看房、选房、购房等服务,并推出多重购买优惠、无理由
退房等政策,一时间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形成了热闹的房
子“网购”市场。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统计,在中国前200强房企
中已有143家房企开展云卖房。

一、云卖房是宅经济的产物
云卖房的出现,一方面,表明了在“互联网+”时代,疫情
的出现加快了房地产业销售方式的创造性转变。传统的面对面
的售房方式在遇到不可抗力冲击的时候很难持续,而云卖房则
可以抵御这种风险,在人们被困在家里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满
足人们的购房需求,这也成了房企的一根救命稻草。

另一方面,从淘宝购物到网上买车、网上看房,互联网正
快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汽车等大件物品日趋流行
的背景下,网上买卖房产只是时间问题。2020年云卖房才真正
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被市场接受,除了疫情的影响,还得益于
人们消费理念的改变。

二、云卖房的难点是如何打消消费者的疑虑
房产作为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谨慎”是消费者目
前的基本态度。2020年3月中旬,深圳某楼盘线上开盘仅7分30
秒,288套房就全部售罄,该楼盘线上销售之所以取得巨大成
功,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受疫情的影响,原来的线下销售都转战到了线
上,可以看到消费者大多对楼盘进行过实地考察。另一方面,
该楼盘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准刚需群体,加之地理位
置、户型、周边环境、区域规划等优点,“秒光”在意料之
中。

除了上述两点,消费者更相信眼见为实,并且会担心将来
见到房子时产生落差感。因此,企业提供了一些保障,如在线
下看房之后不满意可以全额退款等,这些做法能够打消消费者
的疑虑,促进云卖房的进一步推广。

不过,在目前的情况下,要彻底打消消费者的疑虑,仍需
要一定的时间和借助新兴技术。这也是云卖房最大的难点,值
得房企仔细研究。

三、云卖房并不是纯线上卖房
正如互联网支付的鼻祖 PayPal 的诞生一样,“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会给各行各业带来“创造性破坏”。疫情只是
加速了云卖房的提前出场,作为“破坏”的痕迹,当疫情结束
后云卖房将仍然存在。客观地说,目前相关技术、软硬件设施
还没有完全“成熟”,云卖房难以完全取代线下卖房,其只是
暂时作为辅助销售的手段。但从长远来看,云卖房极具前景。

尽管新兴技术可以让 AR 看房更加真实,但住房对于中国
人来说,有特殊意义,短期之内很难完全脱离线下渠道。因
此,借助新兴技术,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给消费者提
供更好的购房体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四、云卖房的未来大有可为
疫情为宅经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也催生了云卖
房这类新兴事物。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云卖房还有
更多的应用场景。

一方面是监控楼盘建设。在疫情期间,火神山、雷神山医
院的建设过程的直播吸引了无数人观看。其实,每个人都普遍
存在好奇心,如果建设的是自己的家,那么人们会倾注更多的
关注。因此,未来的建筑工地可以参考这种直播模式,对一些
关键性的建设过程进行直播,实时为人们“汇报”工程进度。
这样人们就可以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一样,随时观察自己家
的建设进度。
另一方面是装修。很多人可能经历过因为装修而导致的纠
纷。云卖房绝不是一锤子买卖,它还包括后续的一系列云服
务,实时监控装修进度就是其中的一种。消费者在完成云购房
之后,还可以在线上监控住宅的装修情况。通过这种外部监督
能够提升装修质量,遏制装修施工方的偷工减料行为。

此外,云卖房这种新型销售方式,意味着所有交易都可在
线上追溯。这就提高了交易的透明度,有助于减少一些隐性消
费陷阱,破除现存的一些行业潜规则。例如,之前面对楼市限
价令,房地产市场曾出现过“双合同”现象。未来,如果当所
有的交易都利用区块链技术时,所有的交易信息是不可篡改
的,随时接受社会监督,那么这些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发生
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第六节 金融科技:无接触贷款解燃眉之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服务早已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
各个环节,疫情防控与金融服务并举,成为复工企业最迫切的
需求。受疫情影响,企业上下游产业链供应不足,导致很多企
业的资金周转出现一系列问题,甚至危及员工就业。

一、金融不能因疫情而停滞
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颇具特色的“空”中金融服务成为
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撑的一大亮点。截至2020年3月底,
中国企业的复工复产正在安全有序地推进,金融业对实体企业
的支撑作用突显,金融机构通过开放绿色通道帮助各类企业缓
解资金压力成为金融服务的重点。

在疫情之下,金融业的服务效率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
活力恢复。在配合防疫工作的同时,各金融机构都在加紧探索
数字化转型方案,积极想办法来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为了促
进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金融业不但不能因为疫情而停滞,
而且必须担负起特殊时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积极探索契
合企业需求的云金融服务,帮助企业战胜疫情、渡过难关。

二、无接触贷款为企业解燃眉之急
在疫情期间,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董小君的
团队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81.9%的小微型企业
经营者资金缺口较大,人员规模越小的企业受疫情冲击越大,
有六成以上小微型企业经营者的资金缺口在50万元以内,有近
半数的资金缺口在10万元以内。绝大多数的受调查者都认为,
只要能够及时获得融资,就能够有效应对疫情风险。

面对企业的实际困难,国家有关部门适时推出了一系列的
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但是这些资金和贷款
如何才能快速高效地出现在企业的账上呢?支付宝是无接触贷
款的先驱,该平台打造了“310”无接触贷款模式,即“三分钟
申请、一秒钟放款、零人工介入”,这种极具科技“基因”的
解决办法精准解决了金融政策“滴灌”实体企业的目标。数据
显示,已经有超过2000万小微型企业经营者从支付宝获得了无
接触贷款。

三、数字技术是“无接触”的基础
正如所有“云化”场景一样,云金融的无接触贷款同样需
要强大的数字技术的支持。

然而,从目前来看,金融业的数字化进程还不够顺畅。部
分金融机构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研发团队,技术人员
数量占比较低。5G时代的到来,加上此次疫情带来的冲击,将
会使金融机构对数字技术高度重视,从而大力推进云金融的普
及。
通常来说,一个完整的云金融技术链包含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泛终端。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入口,这
个入口是距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一个体验较好的应用是尽快
发现消费者需求的关键,这个环节的建设往往需要利用人工智
能来提供服务,通过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进行前期的数据收集。

第二个环节是云端。这里主要运用的是大数据和云计算,
以实现数据云存储、资讯云服务、多渠道信息推送匹配等。

第三个环节是微服务,包括封装柜台和客户画像等环节。
通过这种深层计算和服务匹配,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第四个环节是中间件。如果说在前面的环节中使用大数据
只是将其作为辅助手段,那么在这一环节中大数据就要挑“大
梁”了。在中间件环节,要形成一个集群,包括日志服务、大
数据集群、流计算集群、搜索引擎集群等,为最后的交易打好
基础。

第五个环节是交易。我们前面所说的无接触贷款也是依靠
这个交易平台来撮合完成的。交易平台需要根据适用的场景来
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如社会化金融体系和金融电商的体系就
不太一样,线下交易的一系列程序差别都将体现在云金融的交
易中。

[1] H5:HTML5,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这类渠道理解成网页。
[2] “种草”,网络流行语,是指人们在遇到好的产品时会互相推荐;“拔
草”,网络流行语,是指人们尝试他人推荐的产品后发现名不副实,然后提醒大家
不要再上当。
[3] MAU:网站或应用的月活跃用户量。
第九章 云就业:员工更满意
“一个人想工作,而又找不到工作,这也许是在阳光下财
富不平等所表现出来的最惨淡的景象了。”这是著名作家托马
斯·卡莱尔的名言,也是宏观经济学家在研究失业问题时较爱
引用的名言之一。毫无疑问,就业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就
业关乎个人乃至家庭的收入状况,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
影响。综合全社会的家庭来看,就业直接反映在整个社会的收
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上,最终也会体现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状
况上。

此次疫情,从表面来看,是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对社
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或者可以说,医疗系统在短时间内的
集中负荷,只是疫情影响的冰山一角,那些并未生病却感到异
常焦虑的人们,也应得到广泛关注。这些人焦虑的原因是“在
岗待业”。
第一节 用工荒:折射需求陷入低谷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数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疫情期
间,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PMI(Purchasing Managers'Inde
x,采购经理指数)极为重要,对制造业来说,PMI可以直接反
映经济的活跃度。

一、通过数据看形势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组数据,2020年2月,中国制造业PMI为3
5.7%,环比降低14.3个百分点;中国非制造业PMI为29.6%,环
比降低24.5个百分点。

在新闻报道中,虽然这两个指数经常出现,但很多人并不
清楚这两个指数的具体含义。简单来讲,这两个指数代表行业
的发展情况,一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行业的相关情况进行
数据统计,然后根据计算公式得到最终的结果。由于 PMI 的调
查范围广,因此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代表性。那么,35.7%和2
9.6%分别代表什么水平呢?我们通过对比予以说明。中国制造
业PMI 和中国非制造业PMI,在过去多年里双双保持在50%左
右,中国非制造业PMI时常保持在55%左右。从2020年2月的数据
来看,两个指数的较2019年同期分别下降27.44%和45.49%,这
意味着全行业的发展受挫,并且非制造业比制造业的下降幅度
更大,受损更为严重。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PMI 仅仅度量了劳动力的需求端,
此次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还表现为供给端的萎靡。PMI 是
由很多分项指标加权构成的,部分分项指标可以体现劳动力供
给端的变化。其中,从业人员指数(雇员指数)便是反映这些
问题的一个指标[1],2020 年2 月,制造业雇员指数为31.8%,
非制造业雇员指数为37.9%,两个指标较2019年同期分别有了较
大幅度的下降。在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叠加影响下,失业率也达
到了近年来的新高。2020年3月16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
20年1月和2月的失业率分别为5.3%和6.2%,2020年2月的失业率
也达到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值。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
勇称,2020年2月失业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影响,企业用
工需求减少,就业人数因此下降。他同时称,国内疫情防控卓
有成效,企业复工复产势头向好,就业情况有望好转,失业率
也会有所下降。

二、当前的失业率正常吗
很长时间以来,国际上普遍将2%~6%当作自然失业率。可
能有人会问,失业率难道不是越低越好吗?为什么会专门设置
一个失业率呢?实际上,失业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根据不
同原因可分为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与自然失业率关系最
大的是摩擦性失业,通俗来讲就是职业的变更。摩擦性失业是
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指一个正值劳动年龄的人因为寻找工作、
换工作而出现的短期失业现象。由于摩擦性失业是普遍现象,
所以总会存在一定的失业人群,失业率也就会保持在一个较为
稳定的水平。
在疫情期间,企业停产、工人返乡实际上加大了劳动力市
场的“摩擦”,从而提高了摩擦性失业的发生概率,失业率自
然就上升了。因此,即使2020年2月的失业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上
升,国家统计局依旧对未来持乐观态度。

不过,虽然从当前来看,失业率上升是正常现象,对经济
社会的长期发展影响不大,但不代表人们不应该对此有所关
注。这里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社会原因,其二是劳动力市场原
因。前者主要是由于中国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不少
务工人员的存款额度较低,特别是一些青年务工人员,在没有
工作后,会马上陷入零收入的困境。对这部分人而言,有工作
才有收入、才能生存。在疫情影响下,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失
业”在家,他们只能靠存款维持生计,生活质量直线下降。如
果疫情持续太久,那么这部分人甚至可能难以解决温饱问题。
此外,这一类务工人员与企业普遍没有稳定的劳动关系,疫情
过后可能会从暂时性失业变为长时间失业,从而拉长寻找工作
的时间,相当于继续加大劳动力市场的“摩擦”。

结构性失业是由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的不匹配造成的,简
单来讲就是劳动者的技能与工作所需的技能不匹配。在疫情期
间,我们发现不少企业开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企业开始
加大资本投入,智能化发展将成为可能,这会对职位的需求产
生影响。可能在短短数月时间内,劳动者依靠目前的技能已经
无法匹配新的岗位需求了。这个问题在劳动经济学界已经讨论
了数年,一些学者认为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以大数据、
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压缩”了劳动力市场,造成大批
的低技能劳动者失业。但也有研究认为,技术进步虽然使一些
职业或岗位消失了,但同时创造了新的岗位,从数据上来看,
对劳动力市场有促进作用,而非抑制作用。无论如何,工作方
式的转变是肯定会发生的,由此带来的技能不匹配可能会造成
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

总体来看,当前失业率高是由市场“摩擦”加大导致的,
如果疫情继续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那么摩擦性失业将有可能
转变为结构性失业,会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同时,我们
要看到,有大量的劳动者是靠不太稳定的工作获得收入的,因
此对其提供一定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决胜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绝不能马虎对待因疫情产生的失业问
题。

三、用工荒背后是需求低谷
经济学通常将失业率与产出水平挂钩,这是由于劳动作为
经济生产中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其生产能力是非常可观的,
一旦劳动短缺,为了保证生产要素间的合理搭配,相应地也会
造成资本和其他配套生产要素的减少。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凝
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劳动,因此劳动相当于最基础的价值产生
源泉。劳动与经济发展最直观的关系,来自美国经济学家阿瑟
·奥肯提出的奥肯定律(Okun's Law),阿瑟·奥肯利用美国
的年度数据对失业率和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进行了研
究,发现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增长率
便低于潜在GDP增长率2个百分点。
不过,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很多读者并不能很好地与现实
做对照,我们拿一些数据来说明。春节是一个消费需求极为旺
盛的时节,春节前后虽然有工人返乡,但实际上企业的招聘需
求是上升的,此时也是跳槽的旺季。然而,受疫情影响,2020
年的就业市场与以往大不相同。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
示,2020年春节后的2月3日至2月12日,就业市场新增的招聘需
求较2019年同期减半。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如旅游
业、酒店住宿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此期间的招聘需求降
幅普遍超过六成。其中,旅游业受冲击最大,新增招聘需求缩
减近八成。招聘需求的减少意味着消费需求的减少。试想,在
以往的春节期间,人们争相出行,若旅游业减少用工,一定会
难以维持正常运营。因此,失业率体现行业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数据驱动:化解求职者“无所事
事”之苦
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与2019年同期相
比增加了40万人。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意味着中国高素质人才
继续增加,这件本该值得庆贺的事情,却因为疫情的爆发成了
令人担忧的问题。在疫情影响之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
大,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教育部不
仅针对高校学生采取延后开学的政策,同时非常关注高校毕业
生的就业问题。2020年2月28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
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表示,将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多种途径拓展招聘渠道,最大限度地增加
就业机会。

一、刚起步的人生遭遇疫情
数据显示,虽然就业市场似乎掀起了“学历不值钱”的风
潮,但目前中国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那
么,为何这个看似稀有、背景光鲜的群体,在就业市场上并没
有太多优势呢?事实上,其背后是有原因的。

在疫情期间,不少企业对线上业务愈发重视,企业对于互
联网、计算机等专业的中高端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从直觉上
来讲,名校毕业的互联网、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由于需求增
加应该较容易找到工作,现实却是企业更偏向于选择具有工作
经验的技术人才。其中,对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才需求占
比高达62.2%,对应届生和工作经验不足一年的人才需求只占
5%。因此,寒窗苦读十余年,取得本科学历并不代表就能符合
市场的需求。于是,人生刚起步就失业便成了常态。

虽然可能有人会说这只是一个行业的情况,但从市场的总
体情况来看,还真不只是一个行业的现状。在疫情影响下,企
业对应届生的招聘需求全面减少,其中广告传媒、汽车行业的
招聘需求跌幅超过六成;同时,热门就业行业,如文化娱乐、
金融等服务业的招聘需求缩水一半以上。从职位需求来看,各
类职位对应届生的整体需求明显减少,内容编辑岗位、文案策
划岗位的招聘需求跌幅超过七成。

当然,这还只是高校毕业生群体,对于在疫情前就在寻找
工作的人来说,情况更加严峻。如何化解求职者“无所事
事”之苦,成为摆在相关各方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云招聘是“天使”还是“魔鬼”
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有半数以上的企业选择更
改“春招”计划;同时,为了满足企业的招聘需求,七成企业
选择线上面试的方式进行招聘。越来越多的云招聘方式,为解
决无法在线下招聘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办法。特别是在武
汉,云招聘方式成了企业招聘的新选择。在疫情期间,武汉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联想集团、高德红外、明德生物、
武商超市等近900家企业开展线上专场招聘会,提供医疗、互联
网、生物科技、批发零售、食品加工等岗位10万余个。

云招聘方式充分运用了互联网资源。据相关人员介绍,企
业不仅通过官方网站及各大招聘网站投放招聘广告,而且还用
起了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通过发布短视频介绍企业和公布
用工需求。求职者仅需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网上简历投递即
可。

在线下招聘难以开展的特殊时期,云招聘方式成了企业和
求职者的唯一选择。虽然这种线上模式让我们看到了招聘的新
模式,但就目前而言还是要进行双向选择。

作为“天使”,云招聘方式让求职者和企业无须面对面接
触,几乎可以复制线下招聘的各个流程,使受限的招聘流程能
够重新运行。并且,由于云招聘方式突破了地理的限制,让求
职者更加方便地进行面试准备,不必再为“长途跋涉”花更多
的精力。不过,虽然云招聘方式能够做到方便、快捷,但规模
还是有限的,特别是当前的通信技术还无法完美地满足面试连
线对清晰度的要求。不过,随着5G的商用,这一问题有望被很
快解决。

作为“恶魔”,云招聘这个突然降临的新方式让很多求职
者倍感压力,通过视频进行面试虽看似新颖,但不免失去了线
下面试的真实感和仪式感。同时,在云招聘方式中,很多求职
者无法清楚地感受到面试官的态度,从而很难做到临场应变。
线下到线上的转变,也对面试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完成
企业的招聘任务,在无法准确了解面试者个人情况的时候,面
试官会在潜意识里提高面试要求。此外,云招聘方式使面试标
准发生改变,容易让面试者无所适从。

三、数字经济助力云就业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实体经济开始逐渐走向数字化。说到
数字经济,不少人对此一知半解,我们不妨先把这个概念“揉
碎”,帮助大家消化一下。

无论数字经济还是传统经济,都只是一种经济形态,并且
数字经济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形态,只是在传统经济之上发生的
改变。过去,我们通过市场来决定商品的价格,再通过价格来
指导生产,整个过程是通过实体交易完成的。而数字经济则不
同,它是通过大数据来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也就是说,数字经济相当于将传
统经济的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转型,将人们连续的行为“信
息”,如声音和图画,转化为一串分离的单元数据,在计算机
中用0和1表示,继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价值提取,从而对
现实生活形成“指导”。无论数字经济还是传统经济,始终没
有摆脱经济学的三大问题: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么生产?

虽说数字经济和传统经济只是经历了“信息”的转化,但
其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却是深远的。虽然中国通信技术发展迅
速,即使在疫情期间人们无法面对面交流,但人们依然可以进
行云招聘,尽管云招聘方式并不能完全替代线下招聘方式。数
字经济的出现,让云招聘方式的效率得到提升。
一方面,数字经济让云招聘方式变得有迹可循。数字经济
的发展使“实体连接”逐渐减少,“线上模拟”逐渐增加,物
理实物被数字解决方案所取代,特别是一些重复性的体力劳动
或低脑力劳动会逐渐被替代。在这个过程中,机器被应用于管
理的分析、决策环节,而员工更多的是起到维系情感和人际交
流的作用,这种改变会使招聘变得标准化且具有针对性。

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实现更多维度的共享。或许,很多人
第一次听说共享概念都是通过共享单车,随着数字经济的发
展,共享将会深入社会的各个层面。狭义的共享指所有权和使
用权的双共享;广义的共享,即使用权的共享,基本上已经成
为现实。共享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改变,便是使具有弹性、创
造性的工作逐渐取代全职、单一的工作。人们通过更多地共
享、共用资源,实现高弹性的就业。

与共享相对应的,还有零工模式的兴起。由于在数字经济
时代,数据采集、分析、运用速度加快,未来零工模式可能会
变得普遍。短期合同对于员工是非常不利的,一旦遇到突发事
件,就极有可能使员工失业。数字经济让零工模式变得具有吸
引力,使组织或将被个人所取代。当然,现阶段的发展趋势是
企业任务的外包。Upwork和PeoplePerHour是两个在线自由职业
平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原来的部分招聘工作进行外包,
通过其寻找专业的营销人员、互联网专家、设计师和其他知识
型工作者,这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灵活
性。
此外,数字经济催生的平台经济对就业市场产生了重要影
响。我们所熟知的阿里巴巴和京东,它们通过充当市场中不同
参与者之间的中介来创造价值。实际上,平台经济对于就业的
作用就是缓解市场“摩擦”。除了对传统就业的赋能,数字经
济的发展也创造了新的岗位需求,帮助很多无法到岗的员工实
现远程办公。正如比尔·盖茨所说,我们总是高估未来两年的
变化,而低估未来10年的变化。不要让自己无所作为。数字经
济未来的发展潜力是无穷的[2]。
第三节 集中上云:解决企业“无米之炊”之

古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在疫
情之下,面对着空荡荡的工作环境,再有激情的企业家,也难
有所作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从聚集走向分散,又从分散
走向聚集。然而,单一的工作方式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应对力较
弱,值得让我们深刻反思。

一、从聚集劳动到集中办公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上班暗含“属于同一个劳动集体的
个体,从私人住所前往某个特定场所进行工作”的意思,这与
人们最初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业社会中,人们集
中于地里进行作物的种植或牲畜的饲养;在工业社会中,机器
虽然极大地节省了人力,但仍有大部分工作需要劳动者手工完
成。无论在农业社会还是在工业社会中,劳动者之间的交流都
是分工协作、提升效率的必要之举。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快
速发展使机器更好地代替人工,这并不意味着工作岗位的减
少;相反地,更多的工作岗位需要劳动者付出脑力劳动,让人
体的能量更多地用于输出创意。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人们所
从事的工作种类与性质都发生了极大改变,但对于大部分工作
来说,到固定场所集中办公的形式没有改变。
无论出于工作效率、交流便利,还是出于仪式感的考虑,
集中办公早已成为人们头脑中关于工作的普遍印象。城市中林
立的写字楼将从事不同工作的人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使整个
城市的运作看起来井然有序。深入其中,你可能会发现其内部
设置格子间,每个人坐在属于自己的格子里,一台计算机、一
根网线,就是全部的劳动工具。房间里可能坐满了人,但整个
房间却并不嘈杂。有了方便的社交软件,人们可以在线上自由
交流。当他们想要与某个人交流时,就开启一对一的聊天模
式;当他们想向一些人传递信息时,就在群组中发布消息;如
果需要进行面对面的讨论时,就请大家聚集到会议室。其实,
很多人的日常工作就是在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寂静之中有序
地进行着。

二、工作性质转变催生工作场所改变
对于一些新兴行业来说,集中办公已经不是开展工作的必
要条件了,很多企业做出了一些新尝试。1979 年,IBM 为了缓
解总部主机“拥堵”的状况,将一些终端安装在了几个程序员
的家中,这几个程序员自然也就成为第一批“远程办公”模式
的探索者。30年之后的2009年,IBM有来自全球170多个国家
(地区)的15万余名员工实现了居家办公。这一举措帮助IBM节
省了5800万平方英尺的办公场地开支,折合到每年能节省近20
亿美元的成本。

在互联网时代,众多初创企业都在人才争夺大战中厮杀,
希望通过优厚的福利待遇、优越的办公环境吸引人才。为了吸
引更多的人才,初创企业普遍选择营商环境优良的地区作为办
公地址,而昂贵的办公场地费用却给这些尚处于初创阶段、资
金并不充裕的初创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与此同时,通信技
术的飞速发展,多样化、便捷化的协同办公软件的出现,让远
程办公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根据专业研究机构统计,2017 年,超过80%的美国企业建
立了远程办公机制,超过3000万人选择居家远程办公,占全部
工作人口的16%~19%。由于这种特殊的办公方式较为灵活,与
互联网公司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较为契合,因此,远程办公
在科技类企业中的应用比例更高。

在欧美地区,人们常用的办公软件主要有 Slack 和微软的


Teams。Slack 集聊天群组、大规模工具集成、文件整合、统一
搜索功能于一体,目的就是集合企业员工之间碎片化的沟通与
协作,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Slack成立不过数月就成了有史以
来发展较快的SaaS(软件即服务)公司之一,现在已经成为当
之无愧的办公软件领域的巨头。微软在2017年进入远程办公的
细分市场,推出了办公软件Teams,主要面向企业员工,协助员
工完成在项目组内部沟通协作、合理规划项目进度,以及群组
内部文件的传输与共享。依托于强大的微软生态系统,Teams成
为Slack的有力竞争对手。

近年来,中国的通信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只是在传统的
企业经营理念之下,中国的远程办公并不如国外那样普遍。调
查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有180万名员工进行远程办公;到20
14年,这一数据仅仅上升到360万,年化增长率不到10%,将近
十年才翻了一倍。这说明虽然许多工作可以在家完成,但企业
并没有将远程办公作为办公方式的改革方向。直到近几年一些
远程办公平台的出现,才给远程办公的发展带来了新变化。

微信等社交软件在日常工作中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
专门为办公打造的办公软件也开始出现在员工的手机和计算机
中。2015年,阿里巴巴推出了办公软件——钉钉;2016 年,腾
讯适时推出了专门面向企业的企业微信;2019年底,腾讯推出
了专注于视频会议的软件——腾讯会议,几乎在同一时间,华
为也发布了智能工作平台——WeLink。

三、疫情加速了远程办公的发展
虽然各大互联网公司加码远程办公,但这样的办公理念依
旧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其实这也在情理之中。工作性质与工
作场所关系密切,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开始让人们走向
聚集性的工作场所,而远程办公则对应于数字经济。如今,虽
然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但还没有形成“遍地开花”的局面。远
程办公远非现在就能完全普及的工作方式。

然而事情的变化总超乎想象。受疫情影响,企业推迟开
工,学校延期开学,远程办公、线上会议等突然间受到了广泛
关注。

不过,远程办公不仅仅是将办公地点从公司大楼转移到住
所,其是指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通过第三方软件
满足员工异地办公、移动办公的一种工作方式,包括文件协同
管理、即时通信、音频或视频会议、项目管理等多种细分工
具。如果按软硬件划分,那么远程办公还可分为基础层和应用
层。基础层提供基础服务,包括IDC、服务器、网络及终端等硬
件设施;应用层按功能可分为音视频会议、任务管理、文档管
理、综合协作和云存储五大类。

随着远程办公应用面的持续扩大,应用层各类产品快速涌
现,诸如满足音视频会议、综合协作等移动场景的远程办公产
品,在疫情期间被广泛应用。2020年2月3日,阿里巴巴旗下的
钉钉上线视频会议功能,首日就有上千万家企业和上亿人在线
使用,用户增长量是以往的十几倍。企业微信、金山旗下的 WP
S 及字节跳动的飞书线上办公等软件,也纷纷“提供”多种线
上办公服务,其用户数量均呈指数级增长。

由于突如其来的用户量增长远超预期,服务器一度不堪重
负以致崩溃,互联网上关于办公软件不能使用的抱怨此起彼
伏。钉钉和腾讯会议为应对视频直播或音视频会议的流量洪
峰,均连续多天进行扩容,各自新增10万余台云服务器。

随着疫情逐步缓解,远程办公的热度是否持续,尚难定
论。不可否认的是,在面临类似问题时,远程办公给予了工作
更大的灵活性,有效地避免了经济的长时间、大规模停摆。当
然,远程办公不仅仅在中国变得火热,随着国外疫情呈现爆发
态势,全球企业的生产环境都受疫情影响,远程办公成为更多
企业的选择。2020年3月中旬,微软表示其旗下的办公软件Team
s在一周内新增用户1200万,用户总量达到4400万,较2019年11
月的用户数量增长超过一倍。
四、为什么选择远程办公方式
为什么会出现远程办公方式?我们暂且先抛开疫情的催化
作用,来谈谈远程办公方式诞生的前提条件。能够远程办公的
首要前提条件是工作可以在家中完成。有一些工作需要到固定
地点或使用专门的设备才能完成,如消防员、警察、医生的工
作,这些工作并不是远程办公的主要覆盖范围。另外一些工
作,如文字工作者、金融从业人员、软件开发与设计者等的工
作相对灵活,不受空间限制,只要有网络和计算机,并配备相
应的软件,就可以进行工作。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很多企
业都有相当一部分类似的工作性质的岗位,符合远程办公的前
提条件。

图像
随着通信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远程办公方式可以帮助企
业和员工节省大量的时间与经济成本。对于企业来说,远程办
公方式直接减少了对大面积办公场所的需求,进一步降低了房
屋租金、水电费等费用;对于员工来说,远程办公方式节约了
大量的通勤时间和成本。特别是对于在大城市工作的人来说,
许多企业的办公地点处于租金昂贵的市中心,为了节约生活成
本,员工往往将居住地点选在租金较为便宜但离市中心距离较
远的郊区。通勤的过程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消耗精力,
使员工很难达到最佳工作状态。远程办公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
企业及员工对于成本和上下班路程的顾虑。当上下班路程不再
是择业的重要因素时,企业也能够使用更低的成本招聘到更多
的优秀人才。

从员工角度来看,当上下班路程不再是择业的重要因素
时,他们会有更多元的选择。远程办公方式意味着员工可以在
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工作,被“弱化”的固定工作时间与工作任
务,增强了他们在工作时的心理舒适度,节省的通勤时间能够
用来与家人相处或进行适当的运动,以使他们更好地回归工作
状态。

五、远程办公方式的普及仍有一段路要走
在疫情期间,对于远程办公方式的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
那么,这种势头能否在疫情过后持续下去呢?

一直以来,企业对于远程办公方式所持的态度一直都
是“冰火两重天”。归根到底,企业究竟是选择集中办公方式
还是远程办公方式,都会在办公成本和收益方面进行综合考
量。

远程办公方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工作效率低下。在无人监管
的情况下,如果员工工作的动力不足,再加上周围环境的干
扰,那么便不能集中精力工作。长期进行远程办公,彼此之间
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容易淡化团队的协作关系。事实上,长久
的相处造就的团队精神及思维碰撞产生的灵感火花,往往都是
通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形成的。很显然,远程办公方式
在工作效率的提升及企业文化的培养等方面并不能起到良好的
促进作用。

当然,我们还是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所谓的效
率不足其实还是观念的问题。当远程办公方式愈发普遍,企业
开始不看过程只看结果时,无论远程办公方式还是集中办公方
式可能都是一样的结果。特别是随着5G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
展,4K、8K视频将获得更快的发展,AR、VR 甚至全息投影技术
的应用,会使距离被进一步“模糊”,即使坐在家中也能营
造“面对面”的氛围。

一方面,对于一些具有保密文化的企业来说,对信息泄露
的担忧往往导致远程办公方式难以开展。在疫情期间,当许多
企业开始选择远程办公方式时,苹果公司还没有制订明确的远
程办公内部规则。苹果公司一些员工反映,家中的网络并不能
访问公司内部系统,或者出于安全考虑,苹果公司禁止将未发
布的产品带出园区,因此,相当一部分员工不得不继续在园区
内办公。员工在进行工作交流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企业机密,
市面上流行的远程办公软件能否满足保密需求,是企业需要着
重考虑的因素。

另一方面,员工对于远程办公方式也持不同的态度。虽然
一部分员工认为远程办公方式让自己的时间安排更灵活,但另
一部分员工却认为远程办公方式打破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边
界。反对者普遍认为,有了远程办公软件,他们便处于随时待
命的状态,这种状态严重侵蚀了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
间。数据显示,在比利时,全国平均工作时间是每周39小时,
远程办公者的工作时间则为44.5小时;在日本,全国平均工作
时间是每周39.1小时,远程办公者的工作时间达46.5小时。也
就是说,远程办公者的工作时间普遍比本国的平均工作时间
长。远程办公方式似乎成了企业管理者压榨劳动者的新方式。
因此,综合来看,远程办公方式的普及仍有一段路要走。
第四节 共享员工:人才市场的新气象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念,目前学界对“共享”的解读主要集中在城
乡区域发展差距、居民收入差距等涉及社会分配不公的领
域。“共享”发展理念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共
享经济(也称分享经济)也是“共享”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体
现。2015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提出通过分享、
协作方式搞创新创业,大力发展中国的分享经济[3]。

共享经济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新商业”形态,
其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2014年共享经济的市场
规模达到150亿美元。据普华永道预测,2025年其市场规模可达
335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高达36%。

一、何为共享
自共享单车问世以来,共享经济的概念被用在越来越多的
地方,同时还引发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无论学者还是企业
管理者,他们并不热衷于共享经济的概念,而是关注已经在运
行的共享经济体的机制和收益。这种“目的至上观”虽使很多
人对共享经济都有个模糊的认知,但真想给其下个定义却很
难。不过,本书也不尝试给出一个概括性的定义,而是选择从
其成因、内涵来对其进行简要的说明。
首先,技术进步是共享经济的基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
速发展,全球使用移动电话的用户数量迅速增加,中国移动电
话用户数量更呈爆炸式增长。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发
布的《中国无线电管理年度报告(2018年)》显示,2018年中
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5.7亿个,比2017年净增1.49亿个,
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12.2部/百人。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流
量资费的持续下降激发了人们的流量消费。2018年,移动互联
网接入流量消费达711亿GB,比2017年增长了189.1%,全年移动
互联网接入月户均流量达4.42GB/月/户,这使数字化资源的流
通速度得到快速提高。

其次,共享经济是解决资产闲置问题的最优方案。共享经
济的一大表现形式是让渡资产使用权。那么为什么要让渡资产
使用权呢?自然是资产所有者在当下没有使用资产的意愿。当
然,资产闲置问题对于任何经济体而言都是正常的。宏观经济
学研究的一个大方向就是解决资产闲置问题,而共享经济恰好
提供了一个方案。

最后,共享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使社会福利最大化。资产闲
置必然造成社会供给、产出的低下,因此,如果能更大限度地
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那么社会福利就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但
这涉及利益分配的问题,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利益分配不均
衡现象,那么共享经济还是难以“生存”的。我们用帕累托最
优的概念来解释这个问题,只有当闲置资产创造的价值给资产
使用方和资产让渡方都带来收益,才是符合帕累托改进方向
的,而这正是共享经济的基本功能。
二、员工竟然也能共享
此次疫情对中国较大的影响之一,或许是很多中老年人学
会了网购,这是2020年初网上流行的一句话。一句平淡无奇的
话实际上反映了各行业发展的“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是餐
饮、交通运输、旅游、娱乐等行业的萎靡,另一方面是外卖、
快递等行业的持续火热。各行业境遇的不同其实也反映出用工
需求的不同,疫情属于突发性事件,很多人属于暂时性“在岗
待业”,因此出现了用工荒和需求热并存的现象。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阿里巴巴开创了共享员工的概念。其
旗下的盒马鲜生通过共享员工模式,吸纳了西贝、温莎KTV、大
众出行等40多家企业的5000多名员工,一方面解决了由于配送
业务繁忙而出现的用工短缺问题,另一方面为其他企业降低了
经营成本。同时,由于是在特殊时期,共享员工模式有效降低
了企业间的合作成本,保障了员工的稳定收入。来自美团的数
据同样说明了问题。数据显示,2020年1月20日至3月18日,美
团新注册骑手33.6万人,其中,工厂工人占18.6%,销售人员占
14.3%,创业者、个体户数量排第三位,并且这些新注册骑手半
数以上为本省(市)居民。

虽然共享员工从表面上看是企业不得不寻求自救的方案,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也是在倒逼传统企业寻找新模式。疫
情让人们看到共享经济在资源流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让人
们意识到,未来的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也可以在新兴技术的辅
助下走互助共享的道路。从工具共享到资源(员工)共享,未
来,共享经济将融入各个产业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的
高效经营。

三、共享员工模式常态化
未来,共享员工模式可能逐渐走向常态化。盒马鲜生全国
经营管理总经理胡秋根曾表示:“不同行业的淡旺季不同,如
果可以跨公司进行人力资源的灵活调配,那么可大幅度提高社
会和企业的运行效率,并让有意愿多干活的人获得更多收
入。”可能正是基于此,让盒马鲜生看到了未来共享员工模式
的潜力。

虽然共享员工模式刚刚问世,但其背后却蕴藏着极高的经
济学价值,劳动这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将发挥最大的效用。
共享员工模式其实也正对应了数字经济带来的零工模式,通过
零工的自由调配,实现行业内部、行业之间的有机互补,并且
随着零工模式的发展,当数据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或将形成
一种“自我重组”的新生产力模式。

首先,探索共享员工模式常态化还是要打好数字经济基
础,要搭建好共享就业信息平台,为共享岗位信息、职业技能
培训及相关认证等提供一站式在线服务,令企业用工信息快速
同步,使不同企业、不同技能的劳动者快速匹配岗位。如此一
来,共享员工模式的效率优势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其次,有关共享员工模式的相关法律法规要及时跟进,政
府应该对在共享员工模式中各方企业、各方员工之间的多方法
律关系予以明晰,对可能产生的新型劳动社保缴费模式进行说
明,从而降低共享成本,降低共享难度。

最后,共享员工模式大规模、常态化的运行要在合规平台
的基础上及在相关法律框架下有序开展。唯有如此,才能保障
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1] PMI 中的从业人员指数(雇员指数)=本月从业人员÷上月从业人员×2


0%。
[2] 张刚,孙婉璐.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一个文献综
述[J].管理现代化,2020,40(1):113-120.
[3] 郑志来.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
(3):32-36.
第十章 宅经济的光明未来
网购和网络游戏的“春天”是在2003年非典期间到来的,
也正是在那个时期,淘宝才真正开始融入每个人的生活。虽然
疫情阻断了传统经济的生产、销售等渠道,在隔离病毒的同时
也拉开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传统经济面临巨大的冲
击,但是疫情期间成为了宅经济——这种新经济形式发展的绝
佳时间节点。

疫情终究会过去,这并不意味着宅经济就走到了尽头,销
售、餐饮等诸多行业的“云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我们可以大
胆展望未来,宅经济只会加速融入现实生活,让人们的居住场
景变得更加智慧化,让生活更美好。
第一节 科技融合:赋予宅经济“三头六臂”
在前文,我们提到的所有宅经济细分领域,其发展都需要
强大的通信网络技术作为支撑。细数中国通信网络技术从2G进
化到如今的5G,其每一次技术的迭代都能给各个行业带来巨大
变化。

一、5G替代4G——“鸟枪换炮”正当时
在2G时代,局域网诞生,这促使许多产业开始实现电子
化。虽然其只是比较低端的无纸化形式,但已经是一个革新式
改变了。此后,在3G时代,移动终端——手机成为人们接触网
络较重要的媒介之一。传统业务线上化成为各个企业争相追逐
的方向。4G时代与3G时代较大的区别之一就是网络质量的变
化,无论传播速度,还是稳定性和时延,都得到了大幅改善。
技术条件的改善推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
发展。但是,随着数据库的不断扩大及机器学习要求的空前提
高,4G开始变得捉襟见肘,限制了诸多新兴技术和新场景的后
续发展。

如今,我们终于迎来了5G时代。目前,5G所要求的密集的
微基站、复杂的天线集群还没有被大范围建设,因此,在当前
阶段,我们只能说看见了5G的曙光,还没有“大面积”感受到
它的美好。不过,随着5G的逐渐成熟,它一定会为宅经济的发
展和繁荣发挥巨大作用。
传统业务“云化”是宅经济的重要特点之一,而5G可以
为“云化”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

5G具有高速率、低功耗、超低时延、万物互联、泛在网及
重构安全体系等特点,这意味着5G能够快速构建信息指令和数
据流的通路,实现网速和承载量的巨大升级。终端设备数量和
数据容量决定了“云化”的影响力,数据和指令在设备终端与
云端的传输速度决定了“云化”的执行力,这些都需要借助5G
的高速率和大带宽的特点来实现。

因此,前文所提到的宅经济的各种设想场景和演进方向,
都需要5G的支持。未来,随着5G的大规模商用,云时代的宅经
济将会变得更加“神通广大”,并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和幸福感。

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辅相成
早在2008年, Nature (《自然》杂志)曾推出大数据专
刊,2011年, Science (《科学》杂志)也曾推出数据处理专
刊,紧接着麦肯锡公司发布了有关大数据的报告,指出大数据
时代已经到来。这个时候,大数据开始成为一个新的科技风
口。虽然在十几年前,大数据就已经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但是
之所以到近几年才得以蓬勃发展,得益于通信网络技术的进
步。

说到大数据,就不得不提人工智能。很多人将这两者割裂
开来,我们认为这样做是有失偏颇的。所谓人工智能,其“智
能”的关键就在于机器学习,而机器学习的效果则由它的库来
决定,库的大小、丰富程度决定了它掌握技能的水平。举个例
子,就像学生想提高考试分数,就要刷题一样,题目的高质量
和多样性是学生提高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也是为什么教辅书那
么重要的原因。

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体现是人们可以从低端、无趣的
工作和琐事中解脱出来。这些事情就可以由宅经济的各个细分
领域来完成。如何更懂消费者、更精准地捕捉消费者的需求并
加以满足,正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需要做的事情。因此,前文
所提到的云娱乐中的智能匹配、云商业中的智能物流等一系列
宅经济的设想,都需要借助这两种新兴技术来实现。

三、AR/VR技术——世界就在眼前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提到,宅经济可以满足人们宅在家
中时的一系列社交和娱乐需求,包括云蹦迪、云游戏等。这些
新形式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让人们宅在家里也能感受到外面
世界的美好。

从根本上来说,虚拟体验的好坏是由虚拟技术接近现实的
程度的大小决定的。一个完全失真的朋友“投影”,并不会让
你获得切实的社交满足;一个所谓“一眼假”的云蹦迪场景,
更不会让你有欲望跟着音乐摇摆身体。

所以,AR/VR技术在宅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
AR/VR技术的发展历程将经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AR/V
R单机运行,以无须联网的本地闭环为主,通常就是VR单机游戏
和视频播放,实现的仅仅是图像和文字在终端叠加。这个是目
前比较普遍的AR/VR技术,因此可以说,这距离我们所设想的云
娱乐场景还有一段路要走。

第二个阶段,目前许多企业正在探索,那就是所谓的云辅
助AR/VR技术。基于云的动作处理和基于动作的现场成像将成为
主导,“改变”上一个阶段一成不变的呈现效果,可以给消费
者提供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式模拟,达成这一“改变”的基础条
件就是稳定和高速的通信网络。

第三个阶段,也是许多宅经济细分领域能够真正发挥功
效、从根本上彻底重塑宅经济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云辅助AR/
VR技术将会变成真正的云AR/VR技术。在第二个阶段中所实现的
是云端闭环,在这一阶段不仅需要云端闭环,还需要云端处理
实时渲染。此时的AR/VR技术将会变成MR(Mixed Reality,混
合现实)技术。这个时候才能够真正地将人们的现实居住场景
和虚拟的场景无缝连接起来,基于现实而超越现实,从而实现
虚拟场景的超现实化。
第二节 下沉服务:让宅经济更懂你我
如果说前文是站在各个行业(领域)的角度,分析云端的
各种优势及其给宅经济带来的诸多变化的话,那么这一节则是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对前文进行总结,同时做一些适当的延
伸,让大家能够进一步明白,宅经济是如何让宅生活变得更加
美好的。

一、生理需求:新零售、新餐饮
生理需求是人们最为基础的需求,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人
们对于餐饮和生活日用品的需求。

从餐饮方面来看,外卖成了餐饮业减少因疫情带来的损失
的重要手段。大量传统餐饮企业和外卖平台合作,在疫情期间
提供外卖服务,既满足了人们的餐饮需求,又帮助餐饮企业解
决了生存问题。

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的餐饮外卖行业仍然存在许
多 问 题 。 例 如 , 消 费 者 之 所 以 经 常 会 将 “ 没 营 养 ”“ 不 卫
生”的标签和外卖食品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消费者并不了解餐
饮外卖的制作过程和生产场所的卫生状况。未来的云餐饮外
卖,则可以利用5G,通过安装摄像头等方式,让消费者在下订
单之后,随时了解餐饮外卖制作的环境,并监督烹饪过程。这
也有助于食品监管部门进行日常监督。
虽然未来的宅经济会越来越繁荣,也会使人们的生活越来
越便捷,但这不能成为降低人们生活质量的理由。传统餐饮外
卖也需要升级,如餐饮外卖平台上线的餐饮品牌更多、种类更
丰富。另外,餐饮外卖的制作环节也需要考虑更多消费者的意
见。消费者可以像自己做饭一样,对餐饮外卖的菜品提出要
求,并且有权决定口味、配送时间和地点。

从零售角度来看,疫情虽减少了人们出行的机会,但并不
会减少人们的生活需求。数据显示,在2020年春节期间,京东
到家全平台销售额较2019年同期增长约470%;其他零售生鲜电
商,如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其销售额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3
50%和600%。

如何在“宅家”的消费者和零售厂商之间建立一条纽带,
并通过这条纽带连接供需双方,成为零售行业在新形势下演变
的方向。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易观
公司测算,2017—2020 年,中国生鲜电商交易额年均复合增速
将高于40%,渗透率将会从2017年的11%提升至2020年的22%。大
量消费者会逐渐习惯线上购买、送货到家的新零售模式,“衣
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高品质宅生活指日可待。

二、健康需求:在线医疗、在线保健
许多人认为非典开启了中国的医改之路,并且推动了之后
的医改方案的出台。后来的情形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医疗保险
实现了全覆盖,同时在公共卫生领域,如传染病领域,投入增
加。
如果说非典让中国的医疗服务覆盖的人群更广,那么此次
疫情给医疗行业带来的变化,是医疗的覆盖场景更加“全
面”。

实际上,从此次疫情的情况来看,我们会发现,轻症患者
数量占比是最高的。轻症患者拥挤在医院,交叉感染的风险较
高,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分级诊疗机制还不够完
善。未来,中国需要尝试让最基础的诊疗服务进入人们的家庭
场景,借助5G等新兴技术,实现云医疗。

医疗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同样重要,将医保系统、医药服务
提供方、患者联系在“一朵云”下的云医疗,是医疗未来的发
展方向。

三、休闲娱乐需求:云游戏、云传媒
前文已经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云游戏给宅在家里的人们的娱
乐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并且分析了云游戏如何满足人们的社
交需求。现在,我们转换一下思路,来分析一下短期内云游戏
有哪些发展方向。

根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的数据,2019年,中国游戏市场
的实际销售收入达到了2308.8亿元,市场扩张迅速。与这个数
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游戏产业用户较2018年只增加了0.1亿
人,增速明显降低,这意味着市场的竞争已经变得越来越激
烈。这时,ARPU[1]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游戏厂商必须通过
深入挖掘用户体验,提高长期渗透率进而长久地留住用户,之
后才能提高从用户身上获得的收入。

所以,从商业逻辑上讲,在提升用户体验方面,企业和用
户的目标是一致的。想要快速地通过结合AR/VR等技术提高游戏
的真实性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从短期来看,在宅经济的推动
下,游戏厂商一样可以优化用户体验,如优化游戏的交互体验
和增强游戏的社交“基因”。笔者有一位老友,在某互联网公
司的游戏部门任职,从他那里笔者了解到,他们公司最为看重
的就是与用户的交互,如何让用户感觉面对的不只是冷冰冰的
游戏设备,是公司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这也是目前许多人所提
到的经营游戏项目的态度,通过语音、视频或者一些 VR 技
术,来拉近用户和游戏之间的距离,以加强用户与游戏之间的
联系。

再说说社交“基因”。近几年,市场上最为火爆的几款游
戏,如《王者荣耀》《荒野求生》及《阴阳师》等,都非常重
视团队协作的作用。游戏的实质是社交,通过将社交和游戏融
合,发挥社群的作用,把物理空间分离的人们聚集在虚拟空间
里,在满足其娱乐需求的同时,使其得到更好的社交体验。

四、自我提升需求:在线教育、在线办公
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中国大中小学的学生迎来了史上最
长“寒假”,让一个个曾经厌烦上学的孩子高呼“何时才能开
学”。虽然疫情使学生困在了家里,学校也不得不暂时关闭,
但正如教育部2020年1月27日发布的《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
开学的通知》所提到的,要“停课不停学”。俗话说“身体和
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既然身体的远行“搁浅”了,那么
就让心灵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

同样,疫情也让许多人成为“待业人群”中的一员,大量
企业陷入停摆的困境。因此,许多企业探索并完善线上办公的
模式,保证“在家不停工”,尽可能地将工作线上化,以维持
企业的正常运转。

前面的章节已经介绍了云办公和云学习将如何丰富人们的
宅生活,现在我们主要站在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在在线教育和
线上办公的宅经济浪潮中将会有哪些改变。

先说在线教育。一直以来,在线教育在学生和家长中的认
可度并不高,因为中国有非常发达的线下教育市场。然而,当
疫情来临时,在线教育“被迫”暂时成为使教育能够继续的唯
一方法。经过几个月的体验,在线教育已经获得不少学生和家
长的认可。我们认为,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在线教育的
发展,进而促使在线教育市场下沉和渗透率的提升。数据显
示,2019年第三季度,三四线城市的在线教育用户数量占比仅
为28.1%,在此次疫情之后,未来在线教育用户数量占比有望大
幅提升。

在线教育市场下沉的趋势将倒逼线下辅导机构进行线上化
运营。新东方等传统培训巨头纷纷上线互联网直播课,这意味
着在未来的教育产业中,线上和线下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
多媒体及全渠道的融合教育将会逐步取代传统的线下教育模
式。

同时,在线教育的发展也将促进它的一个分支——成人教
育的高速发展。近年来,教育水平的提升及产业的升级让升
学、求职、考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等教育、职业培训、语
言培训等成人教育细分市场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春天”。实际
上,这些市场最适合线上化发展,因为成年人的自控能力较
强,而且也不必太过担心因使用电子设备造成的视力下降问
题。所以,我们认为,未来成人教育的在线化发展或将加速。

再来说一说线上办公。截至2020年3月底,随着国内疫情得
到有效控制,全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均已复工复产,在短时间
内,线上办公的热度有所下降。但从产业角度来看,在后疫情
时代,线上办公平台将会走向融合发展之路。平台将给企业提
供语音会议、网络会议等基本服务,形成“行业应用+云视
频”的模式,构筑一个“云+端+应用”的全产业链格局,彻底
改变人们的办公场景,真正让高效的线上办公在平时也能成为
传统工作的有效手段。
第三节 用户扩张:宅经济“飓风”将至
在疫情期间,每一位宅在家里的人都会有一种感受,那就
是封闭。较长时间的封闭,已经让人们与这个世界脱离太久,
朋友之间的沟通变少了,许多工作也搁置了。这就是宅生活的
弊端,客观上的封闭由于受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变成主观
感受上的封闭。

一、宅经不是“封闭经济”
宅经济不是“封闭经济”,而是一种新的融合趋势。例
如,云蹦迪让彼此远离的朋友可以把酒言欢,云游戏让玩家在
虚拟空间里可以团结协作,云购物拉近了人们和商品之间的距
离等。可以说,宅经济可以让人们在更广的维度上开展社交、
开阔视野、丰富生活,从而提升幸福感。

所以,宅经济绝不是“封闭经济”。宅经济虽然有
个“宅”字,但它的含义已大大超出了“宅”本身。

二、宅经济能够为社会带来什么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宅经济实现了资源的在线化和数
字化,通过线上匹配和交易的方式,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升;
同时,因为一切资源都可以通过在线查询,让资源配置的过程
更加透明,资源流动也更加自由。这有助于降低交易壁垒,破
除“劣币效应”,从而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提
升资源的配置效率。

另外,虽然餐饮等行业因受疫情影响导致供给停滞,但消
费者的需求并未减少,从而导致供需失衡,部分行业出现原材
料和最终产品堆积的情况。当宅经济出现之后,线下物质条件
的“障碍”将被云端所消除,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力将得到
显著提升。

从供需关系的角度来看,疫情阻断了传统供需之间基于面
对面的联系方式。当这个联系方式被疫情等因素破坏时,原有
的供需关系就会被打破,从而导致供给过剩或需求过剩等供需
失衡的现象。当这些传统行业“云化”之后,消费者宅在家中
就可以享受到许多服务,如教育、外卖、娱乐等,这样就让供
需双方可以跨越时空进行对接,诸多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商业模
式的发展速度将更快,这有助于有效地解决供需失衡的问题。

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看,在福利经济学里,有一个著名的
理论,那就是帕累托最优理论。当社会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时
候,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的水平,即全社会的福利达到了最大
化。这里的帕累托改进,指的就是一种改变,这种改变可以在
不使某些群体福利水平降低的情况下,提升另一部分人的福利
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宅经济的兴起和传统行业“云化”的
过程,就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厂商因为
其库存可以得到消化,企业的生产经营得以在线上恢复,从而
能提高员工的收入;政府因为经济复苏而恢复了税收收入;人
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宅生活的质量,餐饮等一系列需求得
到了满足。三方的效用和福利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全社会离帕
累托最优的状态更近了一步。

在讲完不同行业的变化之后,我们来谈一谈监管问题。这
里的监管我们分为两个角度,一个是在疫情期间的监管,一个
是在后疫情时代的常态化监管。对于疫情期间的监管来说,抗
疫物资的配送越高效,就意味着相关人员可以更早地得到医治
和防护。中国某些机构在疫情期间依然采取以人工为主的物资
配送方式,结果导致许多支援物资的送达时间延后,最后经有
关部门督促之后,该问题才得以解决。

在疫情期间,医院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从广义上来
说,在医院并肩作战的医护人员也处在一个所谓的宅经济“范
畴”中。物资的及时到货,以及医疗机构的线上采购、云端服
务平台的自动统筹分配方式,都为医院奠定良好的后勤保障基
础。

从民众的角度来看,虽然绝大多数人都被要求宅在家里,
但很多特殊岗位的人还是要出门工作的。那么在这个时候,将
他们的出行路径、体温等个人信息在充分保密的情况下上传云
端进行监控,对异常人群进行即时预警并追踪接触者,就变得
非常高效。这种基于云的新监管模式可以更好地对敏感人群进
行监控,有效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疫情终会过去,那么在后疫情时代,“云”又能在哪些方
面助力监管部门提质增效呢?我们举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
子,在此之前,想先问读者一个问题:当你和朋友出去吃饭的
时候,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如果不索要发票则可以优惠一二
十元。这种情况许多人都遇到过,虽然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但
并不合理。实际上,这会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如果对所有商
家的经营实行云端监管,那么每一个商家的所有流水都将被上
传到云端数据库,实现全面监管、可追溯,就可以有效地减少
偷税漏税现象。

当然,虽然宅经济有很多优点,但目前的宅经济并不是完
美无缺的。例如,许多餐饮外卖商家的资质和卫生条件并不达
标,媒体也对这类问题进行过报道,这对消费者的饮食安全带
来了极大的威胁,也体现出云餐饮在建设过程中监管缺位的问
题。再如,在疫情期间,个别快递企业停工,这也在一定程度
上说明了目前的快递企业的云端管理和无人分拣配送系统建设
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物流还没有完全实
现。还有,在疫情期间,学校虽然都采取了线上授课的方式让
学生继续学习,但从反馈情况来看,教学质量并不高,许多学
生上着网课却在做别的事情,甚至有学生高呼“都快要结课
了,还不知道老师长什么样”。另外,网课的质量也不高,时
常会出现画面卡顿的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都是在线教
育存在的问题。

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宅经济虽然存在诸多有待改进
的方面,但它终究是一个新生事物,我们需要对其持包容和理
解的态度。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日趋成熟,宅经
济将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后疫情时代,宅经济会消失吗
行文至此,很多读者可能有一个疑问:在疫情过后,宅经
济还会存在吗?

2003年的非典,同样让不少人宅在家里,正是那时,淘宝
正式上线。非典过后,淘宝不但没有就此消失,反而蒸蒸日
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和消费理念。

我们之所以在本书的最后才提出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让读
者能够在阅读完前面的内容之后,心里的疑问已经得到解答。

首先,从客观上来说,人们在家中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在外
工作、娱乐的时间。家永远是让人感觉最温暖的地方,人们都
希望在一天的忙碌之后,能舒适地待在家里。因此,人们对于
更高质量的宅生活需求,并不会因为疫情的结束而有所降低,
反而会有所提高。

其次,宅经济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宅”的概念。例如,医
院里行动不便的患者,因为一直被迫处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
里,我们可以认为这也属于宅经济的范畴。从这个角度而言,
宅经济其实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可以说,“心有多大,宅经
济就有多大”。

再次,宅经济的兴起更像是云时代的一个影子,传统产业
上云,通过云端指导企业进行智能生产、高效监管。打破传统
的客观限制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这是行业更新迭代的必由
之路。而且,上云能够提升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使其灵活处理
各种经营危机,有效抵御不利的客观因素,这更是传统产业逐
步走向成熟的体现。这种“车轮式”的演进方式并不会因疫情
的结束而终止,反而会滚滚向前。

最后,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人们的记忆会随着时间而变得
模糊,但互联网不会。在疫情期间暴露出来的分级诊疗、社区
防控、零售配送等方面的不足,都会被铭记在互联网的历史
里。在人们的抗疫工作慢慢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这些弊端
无一不是通过技术的手段来解决的。所以,为了更好地保护人
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
对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的需求,我们有理由相信,宅经济的春风
才刚刚吹起。

记住,我们都是宅经济的一分子,宅经济“飓风”即将到
来!

[1] ARPU,即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个用户平均收入)的缩写,是运


营商用来测定取自每个最终用户的收入的指标。
反侵权盗版声明
电子工业出版社依法对本作品享有专有出版权。任何未经
权利人书面许可,复制、销售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本作品的行
为;歪曲、篡改、剽窃本作品的行为,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
国著作权法》,其行为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构成犯罪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我社将依法
查处和打击侵权盗版的单位和个人。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积极举
报侵权盗版行为,本社将奖励举报有功人员,并保证举报人的
信息不被泄露。

举报电话:(010)88254396;(010)88258888

传真:(010)88254397

E-mail:dbqq@phei.com.cn

通信地址:北京市万寿路173信箱

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办公室

邮编:100036
版权信息
COPYRIGHT

书名:宅经济

作者:盘和林,张宗泽,沈芝羽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ISBN:9787121392146

字数:208千字

版权方:电子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目录
作者简介

编辑说明

推荐序 1

宅经济将改变人类的工作及生活方式

推荐序 2

传统经济新出路:宅经济将突破『宅』的客观限制

前言

云时代的宅经济,离你更近、离『心』更近

第一章 宅经济的前世今生

第一节 溯源:宅经济的演变史

第二节 知新:宅经济的新内涵

第三节 借势:5G时代的宅经济

第四节 偶遇:疫情加速宅经济到来

第二章 云生活:生活更美好
第一节 “饭来伸手”的外卖时代

第二节 “老来喜乐”成为现实

第三节 大厨教学的趣味烹饪

第四节 随时随地云逛街

第五节 智慧出行云时代

第六节 “购装住”一体化

第七节 将私教请回家

第三章 云娱乐:玩得更尽兴

第一节 游戏产业的颠覆式革新

第二节 千里唤友云蹦迪

第三节 天涯咫尺线上文艺晚会(演唱会)

第四节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第四章 云医疗:身体更健康

第一节 神通广大的互联网医疗

第二节 高效物流下的上门服务

第三节 线上医疗与线下医疗各取所长
第四节 人人都有自己的健康顾问

第五章 云海淘:消费更方便

第一节 跨境网购成为时尚选择

第二节 互联网云电商发展契机

第三节 品质消费成为时代驱动力

第四节 贴心售后服务告别维权难

第六章 云办公:工作更高效

第一节 高效沟通:云会议

第二节 高效交互:云签约

第三节 高效管理:云办公

第四节 高效生产:云制造

第五节 高效规制:云司法

第七章 云学习:成绩更优秀

第一节 寓教于乐:沉浸式教学教育理念诞生

第二节 举一反三:人工智能发挥威力

第三节 沧海拾珠:从海量资源中获取有用知识
第四节 有来有回:重视实时反馈的互动式学习

第八章 云商业:生意更红火

第一节 线上销售:网络迸发商业价值

第二节 直播带货:深度探索热度营销

第三节 智慧物流:大幅提升交易效率

第四节 智能推演:商业模式的拨乱反正

第五节 云卖房:房地产业的“创造性破坏”

第六节 金融科技:无接触贷款解燃眉之急

第九章 云就业:员工更满意

第一节 用工荒:折射需求陷入低谷

第二节 数据驱动:化解求职者“无所事事”之苦

第三节 集中上云:解决企业“无米之炊”之痛

第四节 共享员工:人才市场的新气象

第十章 宅经济的光明未来

第一节 科技融合:赋予宅经济“三头六臂”

第二节 下沉服务:让宅经济更懂你我
第三节 用户扩张:宅经济“飓风”将至

反侵权盗版声明

版权信息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