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教育评论/

2020 年第 5 期

接受美学视域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探究
●叶荣国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应 提 高 有 效 性 和 可 接 受 性。20 世 纪 60 年 代, 接 受 美 学 理 论 提 出
“读者中心”“期待视野”“读者参与”“召唤结构”“第二文本” 等核心思想。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视 角
探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思路。
关键词   接受美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
作   者   叶荣国,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安徽芜湖  241002)

受 “以教 师 为 中 心” 的 传 统 教 学 观 念 的 影 “读者中心” “期待视 野” “读 者 参 与” “第 二 文


响,人们习惯 从 教 育 者 的 视 角 探 讨 如 何 提 高 思 本”“召唤结构” 等核心思想,突出了读者在文
想政治理论课 (以 下 简 称 思 政 课 ) 教 学 的 有 效 学作品形 成 过 程 中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认 为 文 学 作
性,却往往 忽 视 受 教 育 者 的 接 受 主 体 地 位。 受 品的接受 过 程 不 是 消 极 被 动 的, 而 是 读 者 积 极
教育者不只是被动的 “接收者”,而且是一 个 能 参与的过 程, 文 学 作 品 的 接 受 过 程 就 是 读 者 填
动的接受 与 加 工 者。 教 学 内 容 只 有 被 学 生 广 泛 补作品的 “空白”,使作品具体化的过 程, 文 学
认同和普 遍 接 受, 才 有 内 化 于 心、 外 化 于 行 的 作品的接 受 是 读 者 与 作 者 的 视 域 融 合。 本 文 拟
可能性。从 这 个 意 义 上 来 说, 思 政 课 教 学 有 效 从接受美 学 的 视 角 出 发, 结 合 其 核 心 思 想, 探
性最直接的 体 现 就 是 学 生 对 教 学 内 容 的 认 可 和 索高校思 政 课 教 学 的 有 效 性 策 略, 以 期 为 高 校
接受程 度。 如 何 提 高 思 政 课 教 学 的 可 接 受 性, 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思路。
进而 提 升 思 政 课 教 学 的 有 效 性?20 世 纪 60 年 一、 “读 者 中 心”: 重 视 研 究 学 生, 提 高 教
代,以尧斯 (
J s) 和 伊 瑟 尔 (
aus Isr) 为 代 表
e 学针对性
的康斯 坦 斯 学 派 创 立 的 接 受 美 学 理 论, 提 出 针对 当 时 西 方 文 学 批 评 领 域 普 遍 流 行 的

本文系 2019 年度安徽 省 高 等 学 校 省 级 质 量 工 程 项 目 “接 受 视 域 下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学 有 效 性 研 究 ” (编 号

2019s
zjy011)、2019 年度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项目 “接受视域下思想政治 理 论 课 教 学 有 效 性 研 究 ” (编
号 MYKY201916) 的研究成果。

129
“本 文 中 心 论 ”, 接 受 美 学 强 调 读 者 的 能 动 性、 后” 大学 生 的 代 际 特 征, 分 析 他 们 的 思 想 实 际
阅读的创造性和接受的主体性,在 作 者、 作 品、 和现实需 求, 也 要 从 微 观 上 尊 重 学 生 个 体 的 多
读者三者之间的 关 系 上 旗 帜 鲜 明 地 提 出 “读 者 样性、差异性、独 特 性, 以 提 高 教 学 的 针 对 性
中心”,一反从前文学理论重点研究文学作 品 本 和亲和 力。 为 此, 思 政 课 教 师 要 坚 持 “从 学 生
身的传 统, 实 现 了 研 究 范 式 的 转 换, 即 从 “本 中来,到学生 中 去 ”, 从 课 前 的 “备 学 生 ”, 课
文中心” 转移到 “读者中心”。伊瑟尔认为 文 学 中的教学 方 法 选 择、 教 学 内 容 呈 现、 教 学 载 体
作品包含 两 极: 一 极 是 具 有 未 定 性 的 本 文; 一 运用,到课 后 的 学 生 教 学 反 馈 与 评 价, 都 应 符
极是读者 阅 读 过 程 中 的 具 体 化。 他 认 为 读 者 的 合当代大 学 生 的 接 受 特 点 和 成 长 规 律。 接 受 美
具体化是第一性的,未定性的本文是第 二 性 的。 学提出 的 “读 者 中 心” 对 教 学 理 念 的 更 新, 自
我们要批 判 地 吸 收、 借 鉴 接 受 美 学 思 想 既 要 防 觉坚持 “从 学 生 的 立 场 出 发” 理 解 教 学, 从 学
止脱离本文的、导致相对主义的主观主 义 倾 向, 生接受 的 视 角 改 进 教 学, 无 疑 具 有 启 发 意 义。
也要看到其 赋 予 作 者 在 作 品 形 成 过 程 中 的 价 值 需要强调的是, “学生中心” 既不是否定或削弱
和作用。 教师在教 学 过 程 中 的 主 导 作 用, 也 不 是 迁 就 或
传统的思 政 课 教 学 强 调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的 主 迎合学生 的 不 合 理 诉 求, 而 是 要 追 寻 教 学 的 本
导地位,忽 视 学 生 的 接 受 主 体 地 位。 随 着 建 构 真,实现 “授” 与 “受”、 “教” 与 “学 ” 的 统
主义教学 理 论、 反 思 性 教 学 流 派 特 别 是 后 现 代 一,促进学生的成长。
课程观的兴起,传统的教学观念受到强 烈 冲 击。 二、“期待视野”:实现 “视域融合”, 提高
随着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 “尊重学生的 教学接受度
主体性” “以 学 生 为 本” “学 生 是 学 习 的 主 体 ” “期待视野” 这一概念最早由尧 斯 提 出, 称
“形成师生教学 共 同 体 ” 等 教 学 理 念 深 入 人 心。 其为 “方法论顶梁柱”,但尧斯并没有对 “期 待
然而,在实 际 的 教 学 实 践 中, “以 学 生 为 中 心” 视野” 的 内 涵 进 行 界 定, 要 准 确 理 解 其 含 义 需
的教学理念却存在 “理论理性” 与 “实践理性” 追溯其理 论 来 源。 尧 斯 建 构 理 论 的 方 法 论 深 受
分离的现 象。 究 其 原 因, 主 要 是 由 于 传 统 的 教 现代诠释学大师海德 格 尔 (He
i r) 和 伽 达
degge
学理念仍然根深蒂固, “以教师为中心” 的惯性 默尔 ( r) 的 影 响。 海 德 格 尔 认 为, 理
Gadame
思维依然 强 大, 从 教 学 准 备 到 教 学 设 计, 从 教 解是作为 “定 在 ” 的 人 对 “存 在 ” 的 理 解。 理
学过程到 教 学 评 价, 传 统 的 思 政 课 堂 样 态 在 现 解总是受理解者的 “理解前结构” 制约和 引 导。
实中仍然存在,表征为教师完全单边掌 控 课 堂, 伽达默尔 发 展 了 海 德 格 尔 的 理 论, 认 为 在 理 解
学生成为教学的旁观者。 的过程中总是存在两种 “视域”,一种是本 文 的
思政课作 为 高 校 铸 魂 育 人 的 核 心 课 程, 其 视域,一种 是 解 释 者 的 视 域, 只 有 两 种 视 域 融
根本出发 点 与 落 脚 点 是 教 育 人、 培 养 人、 发 展 合,才能形 成 既 不 同 于 本 文 的 视 域, 也 不 同 于
人。实践 “以学 生 为 中 心 ” 的 教 学 理 念, 教 师 自己 原 先 视 域 的 新 视 域。 质 言 之, 理 解 就 是
首先要从 “研究学生” “读懂学生” 开始。 毛主 “视域融合” 的过程。在接受美学看来,“‘期待
席曾在 《反对党八股》 一文中告诫我们: “做宣 视野’ 就是阅读 一 部 作 品 时 读 者 的 文 学 阅 读 经
传工作 的 人, 对 于 自 己 的 宣 传 对 象 没 有 调 查, 验构成的思 维 定 向 或 先 在 结 构。”[2]读 者 在 阅 读
没有研究,没有 分 析, 乱 讲 一 通, 是 万 万 不 行 之前,他们的大脑并不是 “一块白板”,而 是 根
的。” 思 政 课 教 师 既 需 要 从 宏 观 上 把 握 “

1]
00 据已有的思 想 观 念、 文 化 修 养、 社 会 经 验、 思

130
维习 惯 等 形 成 一 定 的 认 知 结 构 和 先 入 为 主 的 利益 诉 求 的 多 样 性 与 社 会 整 体 利 益 主 导 性 的
“成见”。 在 文 学 接 受 活 动 中, 读 者 对 文 学 本 文 统一。
的理解 受 到 自 身 的 “前 理 解” 所 制 约, 它 会 对 三、 “读 者 参 与”: 优 化 教 学 过 程, 提 高 学
读者的判断、选择、态度、评价起 着 定 向 作 用, 生参与度
规定着读 者 阅 读 和 接 受 的 基 本 走 向, 这 就 是 为 在接受理 论 看 来, 文 学 本 文 和 文 学 作 品 是
什么不同的 读 者 会 对 同 一 部 作 品 有 不 同 的 认 识 具有严格 区 分 的 两 个 不 同 概 念, 任 何 文 学 本 文
和理解的原因。当然, “期待视野” 并不是一成 都具有未 定 性, 都 不 是 独 立 自 为 的 存 在, 而 是
不变的,读者和文学本文交互作用, 相 互 融 合, “为他之物”。因 为 文 学 本 文 自 身 并 不 产 生 独 立
造成读者 视 野 的 变 化, 产 生 新 的 视 野, 从 而 形 的意义,意义 的 实 现 需 要 通 过 读 者 的 阅 读 使 之
成对本文的理解与接受。 具体化。也就 是 说 文 学 本 文 没 有 读 者 的 阅 读 便
接受美 学 理 论 的 “期 待 视 野 ” 方 法 论 原 理 是静态的 “自在之物”,具有价值的可 能, 只 有
落实到思 政 课 教 学 上 有 两 点 要 求: 一 是 正 视 师 经过读者 的 阅 读 欣 赏 和 接 受, 其 价 值 才 可 能 转
生 “期 待 视 野” 的 差 异, 尊 重 学 生 的 接 受 主 体 化为现实。 接 受 美 学 突 出 了 读 者 参 与 文 学 作 品
地位。无 论 是 学 生 还 是 教 师, 都 是 “现 实 中 的 价值创造 的 作 用。 一 方 面, 文 学 作 品 是 由 作 者
个 人 ”, 他 们 因 家 庭 环 境、 成 长 经 历、 知 识 结 和读 者 共 同 创 造 的, 读 者 的 阅 读 欣 赏、 批 评、
构、思想观念、道 德 认 知 等 方 面 的 不 同, 导 致 接受就 是 参 与 作 品 “再 生 产” 的 过 程。 另 一 方
他们的 “期 待 视 野” 存 在 差 异。 教 师 需 要 正 视 面,阅读 作 品 的 过 程 是 读 者 能 动 接 受 的 过 程,
差异的 客 观 性 存 在, 尊 重 学 生 已 有 的 “成 见 ”, 作者为什么 接 受, 如 何 接 受, 接 受 多 少, 受 读
从学生 现 有 的 “预 存 立 场” 出 发, 引 导 学 生 敞 者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意愿制约。
开心 扉, 表 达 己 见, 在 交 流 互 动 中 求 同 存 异, 传统的思 政 课 教 学 为 人 所 诟 病 的 是 师 生 主
弥合分歧, 形 成 共 识。 二 是 在 社 会 需 要 和 个 体 客二元对 立 的 划 分, 学 生 成 为 教 学 的 客 体, 无
需要之 间 保 持 适 当 的 平 衡, 实 现 师 生 的 “视 野 条件地被 动 接 收; 教 师 是 教 学 的 主 宰, 课 堂 教
融合”。思政课教学满足社会发展的工具性 价 值 学成为教 师 独 自 表 演 的 舞 台。 接 受 美 学 提 出 的
与满足学生 个 体 发 展 的 目 的 性 价 值 从 根 本 上 来 “读者参与” 对思政课教学的现代转型具有借 鉴
说具有内 在 统 一 性, 但 社 会 发 展 的 主 导 性 要 求 意义。教师 不 是 为 了 完 成 教 学 任 务, 采 取 自 上
与学生个体 发 展 的 现 实 需 求 并 不 是 完 全 同 质 同 而下、自外而 内 的 方 式 灌 输 正 确 观 念 或 结 论 的
步的,如 果 无 法 在 两 者 之 间 保 持 适 当 的 平 衡, 主宰者,而是学 习 的 参 与 者、 引 导 者; 学 生 也
会造成学 生 想 听 的, 教 师 不 愿 讲 或 讲 不 好; 教 不是被动 接 受 知 识 或 观 念 的 容 器, 而 是 学 习 的
师讲的, 学 生 认 为 “事 不 关 己 ” 而 不 愿 意 听。 能动主体。“教育过程的核心在于为受教育者提
教育者需要在把握学生 “期待视野” 的基 础 上, 供帮助和 对 话 的 机 会, 以 便 他 把 具 体 经 验 转 译
以理服人,以情 感 人, 以 文 化 人, 提 高 学 生 的 为更 加 有 力 的 标 志 系 统 和 更 加 有 次 序 的 体
思想 觉 悟 和 认 识 水 平, 促 进 学 生 “视 野 的 变 系。”[3]对话意味着平等互 动, 意 味 着 积 极 参 与,
化”,引导具有不同利益追求、不同思想 层 次 的 意味着 精 神 交 往, 意 味 着 由 传 统 “灌 输 式 ” 教
大学生 把 个 体 正 当 合 理 的 利 益 诉 求 与 国 家 的、 学模式 向 现 代 “互 动 式” 教 学 模 式 转 变, 师 生
社会的长 远 利 益 和 整 体 利 益 相 协 调, 把 个 人 的 在交互作用中真正形成 “教学共同体”,课 堂 呈
价值追求 融 入 社 会 主 导 的 价 值 追 求, 实 现 个 体 现出 “生 机 勃 勃 ” 的 别 样 风 景。 原 因 有 三 点。

131
其一,师生在平等、民 主、 信 任、 尊 重、 包 容、 中,由于 学 生 (包 括 部 分 教 师) 自 身 思 想 和 学
理解的教 学 氛 围 中 相 互 倾 听, 相 互 影 响, 相 互 识的局限, 存 在 很 多 的 疑 问 和 困 惑, 尤 其 是 对
补充,教学 相 长, “教 师 是 内 在 于 情 景 的 领 导 理论、观 点、 结 论 形 成 的 根 源 还 存 在 “空 白 ”
者,而不是 外 在 的 专 制 者。”[4]学 生 是 教 学 的 积 和 “未定性”,而理论的抽象性、学理的 规 范 性
极参与者,能动接受者和价值的创 生 者。 其 二, 以及党和国 家 路 线 方 针 政 策 的 时 代 性 则 加 大 了
“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 本 身 的 实 现。”[5]师 学生理解和 接 受 的 难 度。 “
00 后 ” 大 学 生 思 想
生围绕教 学 内 容 开 展 对 话, 分 享 彼 此 的 人 生 思 活跃、 视 野 开 阔、 富 有 个 性、 渴 望 独 立、 充 满
考、社会体验和 成 长 感 悟, 即 使 有 差 异, 有 分 自信,传统 的 单 向 度 灌 输 既 定 结 论、 正 确 观 点
歧,也会在 思 想 的 碰 撞 中, 在 心 灵 的 对 话 中 实 和党的路线方 针 政 策, 既 不 符 合 “
00 后” 大 学
现思想解蔽、价值澄清和道德教化。 “一种成功 生的接受特点,也违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学
的谈话就 在 于, 人 们 不 再 会 重 新 回 到 引 起 谈 话 生们不会 从 一 篇 完 美 无 瑕 的、 只 提 出 正 确 问 题
的不一致 状 态, 而 是 达 到 共 同 性 …… 正 是 这 种 并且都给了 正 确 答 案 的 文 本 中 学 会 学 习 …… 提
共同性才使 道 德 的 统 一 性 和 社 会 统 一 性 成 为 可 供给学生进 入 到 他 们 自 己 的 思 想 中 去 讨 论 和 思
能。”[6]其三, 对 于 实 存 的 课 堂 教 学 来 说, 对 话 考的空间, 真 正 的 学 习 就 发 生 了。”[8]接 受 美 学
是师生共同探究、发现之旅。在对话 式 教 学 中, 提出的 “召 唤 结 构” 启 迪 我 们: 思 政 课 教 师 在
师生围绕教 学 内 容, 发 现 问 题, 思 考 问 题, 交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存在的 “未定性”
换见解,超越对立,从而创造新的价值。 和 “空白 ”, 激 发 学 生 参 与 教 学 的 兴 趣, 因 为
四、 “召 唤 结 构”: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兴 趣, 提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 兴 趣, 而
高教学吸引力 不是注入等 级 或 往 后 的 竞 争 等 外 来 目 标。”[9]作
伊瑟尔在 吸 收、 借 鉴 现 象 美 学 理 论 家 英 伽 为 “平等者中的首席”,思政课教师不仅要 传 授
登 (
I rden) 和伊格尔顿 (
nga Eag
leon) 观 点 的
t 理论知识, 还 需 要 以 问 题 为 导 向, 阐 释 理 论 内
基础上首先提出文学本文的 “召唤结构”。 伊 瑟 在的逻辑, 以 理 论 回 应 现 实, 打 开 文 本 广 阔 的
尔认为,由作 者 完 成 的 文 学 本 文 仍 处 于 一 种 潜 意义世界; 发 挥 学 生 的 主 体 能 动 性, 激 发 学 生
在状态,有待 读 者 在 阅 读 活 动 中 予 以 现 实 化 和 的学习兴 趣, 让 学 生 在 多 视 角、 全 方 位 的 比 较
具体化。“作品的未定性和意义的空白促使读者 鉴别中探 究 结 论 背 后 的 根 源, 弥 补 教 材 存 在 的
去寻找作 品 的 意 义, 从 而 赋 予 他 参 与 作 品 意 义 “空白”, 从 而 提 高 教 学 的 吸 引 力 与 感 染 力。 需
构成的权 利, 因 而 未 定 性 和 意 义 空 白 就 构 成 了 要说明的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填补的 “空 白”
作品的基础结构。” 正是文学本文 的 “未 定 性”

7]
“未定性” 是在遵循教材内容的基本框架下完 成
激起读者 创 造 的 欲 望, 成 为 读 者 再 创 造 的 内 驱 的,教师不 能 随 心 所 欲 地 裁 剪 教 学 内 容、 偏 离
力。“召唤结构” 其实就是文学本文存在的 “未 教学目标。
定性” “空白” 等召唤读者参与意义重塑的动力 五、 “第 二 文 本 ”: 重 视 教 学 反 馈 与 评 价,
机制。 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思政 课 教 学 基 本 遵 循 的 教 材 呈 现 的 大 伊瑟尔把 文 学 作 品 与 文 学 本 文 作 了 严 格 区
多是被广 泛 认 同 和 普 遍 接 受 的 观 点 或 结 论。 因 分,他认为作 家 创 作 的 文 学 本 文 未 经 读 者 的 阅
此,思政课 教 学 的 内 容 是 确 定 的, 立 场 也 是 鲜 读,只能是 “第一文本”,仅提供某种文 学 性 和
明的。然而, 在 教 材 体 系 向 教 学 体 系 转 化 过 程 文学价值 实 现 的 可 能 性, 只 有 经 过 读 者 的 阅 读

132
实践,即通过读者的审美活动以及 思 考、 加 工、 二文本” 的 重 要 性, 但 因 思 政 课 教 学 评 价 的 特
改造,使其成为 “第二文本”,文学本文 的 潜 在 殊 性 (不 仅 是 认 知 领 域, 还 关 涉 理 想、 信 念、
价值才能实现。因此, “研究一部文学作品, 不 情感、道德等非认知领域) 加大了 “第二文 本”
仅应该关 心 实 际 的 本 文, 而 且 应 该 同 等 程 度 地 信息获 取 的 复 杂 性 与 困 难 性, 从 而 放 弃 了 对
关心对 那 个 本 文 所 做 出 的 反 应 行 动。”

10]
当 然, “第二文本” 的关注。殊不知,既然选择 成 为 一
经过读者阅 读 后 形 成 的 “第 二 文 本 ” 以 “第 一 名思政课教 师, 就 要 敬 畏 讲 台, 攻 坚 克 难, 勇
文本” 为基础。虽然不同的读者对本文 的 感 受、 于承担 “给 学 生 心 灵 埋 下 真 善 美 的 种 子, 引 导
理解、认识不同,但读者不能超越必 要 的 限 度, 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1]的教育责任。
“曲解” 甚至 “误解” 文本的原初意义。
从思政课 教 学 接 受 的 过 程 看, 教 师 围 绕 教
材开展的教学内容是 “第一文本”,经过学 生 的 参考文献:

认知、判断、 选 择、 认 同、 接 受、 内 化 后, 形 1]毛泽东 .毛泽东 选 集(第 三 卷)[M].北 京:人 民


成新的认识,即生成 “第二文本”。接受 美 学 启 出版社,


1991:
837.

迪我们,思政 课 教 学 的 有 效 性 最 终 体 现 在 学 生 2][德]H·R·尧斯,[美]
[ R·C· 霍 拉 勃 .接 受 美

经过 教 学 后 形 成 的 “第 二 文 本 ”。 按 照 泰 勒 学与接受理论[M].周 宁,金 元 浦,译 .沈 阳:辽 宁 人 民


Tay
lor) 的教学评 价 原 理, 评 价 思 政 课 教 学 有 出版社,
1987:
6.

效性就是判断学 生 参 与 教 学 后 生 成 的 “第 二 文 [ 9][美]布鲁纳 .布 鲁 纳 教 育 论 著 选 [M].邵 瑞


3][

本” 与教 学 目 标 的 契 合 度。 因 此, 关 注 大 学 生 珍,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109、
29.

“第二文本” 的反馈,分析、对比课 前、 课 中 与 4][美]小威廉·E.多 尔 .后 现 代 课 程 观 [M].王


课后学生 思 想 观 念 的 变 化, 既 是 教 师 改 进 教 学 红宇,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
173.

的基本 环 节, 又 是 评 价 教 学 效 果 的 基 本 途 径。 5][德]雅斯贝尔 斯 .什 么 是 教 育 [M].邹 进,译 .


教育部印发的 《新 时 代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12.

学工作基本要求》 明确提出 “坚持全流程 管 理, 6][德]伽达默尔 .真 理 与 方 法 I


[ I[M].洪 汉 鼎,译

贯穿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课 前、 课 中、 课 后 各 环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235.

节”。可见,把握学生的 “第二文本” 是 完 善 和 7][德]伊瑟尔 .阅 读 活 动:审 美 反 应 理 论 [M].金


改进思政课教学的应有之义。 元浦,周宁,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11.

在教学实 践 中, 部 分 思 政 课 教 师 往 往 重 视 8][美]帕克 · 帕 尔 默 .教 学 勇 气———漫 步 教 师 心


“第一文本” 的 灌 输, 忽 视 了 学 生 “第 二 文 本 ” 灵[M ]. 吴 国 珍,译 .上 海: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的收集、 整 理。 究 其 原 因, 主 要 有 两 个 方 面: 2014:
73.
一是部分 教 师 认 识 上 存 在 误 区, 认 为 思 政 课 教 10][德]伊 瑟 尔 .阅 读 行 为 [M].金 惠 敏,译 .长

学只能解决理论 “知 不 知” “懂 不 懂” 的 问 题, 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
25.
学生 “会不会” 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 “信 11]习近平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 铸 魂

不信” 课堂教学所传递的立场、观 点、 方 法 等, 育人   贯彻 党 的 教 育 方 针 落 实 立 德 树 人 根 本 任 务 [N].


要靠学生人生实践中的悟性和自我提 升。 因 此, 人民日报,
2019-03-19.
教师更关 注 学 生 对 知 识 的 理 解、 记 忆、 习 得 与
巩固。二是 部 分 教 师 即 使 认 识 到 获 取 学 生 “第

13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