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

秦漢學術

1. 經學確立

焚 李斯:「主獨制於天下而無所制,能窮樂之極,荦祭獨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然後可謂能 明申韓之
書 術,而修商君之心」
焚書令: 「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 書, 百家語者,悉詣守、尉燒之。
「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惠帝四年)三月甲子,皇帝冠,赦天下。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挾書律」

儒 《史記‧儒林列傳》:「伏生者,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
學 《漢書‧藝文志》:「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之不絕。」
保 秦始皇巡遊刻石、睡虎地秦簡《為吏為道》,其文多儒家思想

錢穆:「《漢書‧藝文志》以六藝與諸子分類,六藝即古學,其先掌於史官,諸子則今學,所
謂『家人言』是也。……《詩》、《書》為六藝之宗,雖於古屬之王官,然自王官之
學流而為百家,《詩》、《書》亦已傳播於民間,故儒、墨皆道《詩》、《書》遂不
為王官所專有,然百家之言亦不以《詩》、《書》為限。此即在儒術而已然矣。」


《漢書‧藝文志》:「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
《惠帝紀》:「(四年)三月甲子,皇帝冠,赦天下,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挾書律。」

《史記‧儒林傳》:「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乃聞伏生能治……乃詔太常使掌
故晁錯往受之。」
《後漢書‧翟酺傳》:「初,酺之為大匠,上言孝文皇帝始置五經博士 [注……酺之言不知何
據],武帝大合天下之書,而孝宣論六經於石渠,學者滋盛,弟子萬
數。」

《漢書‧景十三王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脩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
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獻王所得書,皆古文
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記》、《孟子》、《老子》之
屬,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論,其學舉藝,立毛氏《詩》、《左氏春
秋》博士,脩禮樂,被服儒術,造次於儒者,山東諸儒多從而遊。」
《漢書‧劉歆傳》:「及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
九,《書》十六篇。天漢之後,孔安國獻之,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施
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舊書,多者二十餘通,臧於秘
府,伏而未發」

獨 儒道之爭
尊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
儒 司馬談:「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
術 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

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武帝嚮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草巡
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
「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 臧。綰、臧自殺,諸所
興為者皆廢。」
「及竇太后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

廢百家,專五經
錢穆:「蓋申公之儔其前為博士,乃以通古今,非以其專經。其時則諸子百家皆得為博士,至
武帝專隆儒術,乃特稱五經博士。而其他不以五經為博士者,遂見罷黜。」

《漢書‧董仲舒傳》「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對冊,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
董仲舒:「今師異道,人異端,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亡以持一統; 法制數變,下
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史記‧儒林列傳》:「公孫弘為學官……乃請曰:『……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
一歲皆輒試,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 其高第可以為郎中者,
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治禮次治掌故,以文學
禮義為官
《漢書‧儒林傳贊》:「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
有餘年,傳業者寖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至千
餘人,蓋祿利之路然也」
霸王道雜之
公孫弘 「少時為獄吏……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 「習文法吏事,緣飾以儒術」
張湯 「湯決大獄,欲博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
宣帝: 「漢家自有制度, 本以霸王道雜之, 奈何純任德教, 用周政乎! 且俗儒不達時宜, 好是古非
今, 使人眩于名實, 不知所守, 何足委任」
托古改制
元帝: 「(為太子時)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柔仁好儒」
蕭望之等「同心謀議, 勸導上以古制」
破舊: 廢鹽鐵專賣、均輸、平準等制, 刪法律七十多條
立新: 「興辟雍,設庠序,陳禮樂,隆雅頌之聲,盛揖讓之容

借經論政
春秋決獄 「時數有大園,向以為外威貴盛,鳳兄弟用事之咎。而上方精于《詩》、《書》,
觀古文,詔向領校中《五經》秘書。向見《尚書‧洪範》箕子為武王陳五行陰
陽休咎之應。向乃集合上古以來歷春秋、六國至秦、漢符瑞災異之記,推迹行
事,連傳禍福,著其占驗,比類相從,各有條目,凡十一篇,號日《洪範五行
傳論》。

以禮入法
《後漢書‧陳寵傳》「寵又鉤校律令條法,溢於《甫刑》者除之,曰:『臣聞禮經三百,威
儀三 千,故《甫刑》大辟二百,五刑之屬三千。禮之所去,刑之所取。
失禮則入刑,相為表里者也。今律令……溢于《甫刑》者千九百八十九
……宜令三公、廷尉平定律令,應經和義者,可使大辟二百,而耐罪、
贖罪二千八百,並為三千,悉刪除其餘,令與禮相應』

儒學>經學
呂思勉「中國之文化,有一大轉變,在乎兩漢之間。自西漢以前,言治者多對社會政治竭力
攻擊。東漢以後,此等議論,漸不復聞。」
蒙文通「東京之學不為放言高論,謹固之風起而恢宏之致衰,士趨於篤行而減於精思理想,
黨錮君子之行斯其著者,而說經之家固其次也。故董、賈之書猶近孟、荀之迹,而
東漢之學頓與晚周異術」

2. 今古文之爭
今古文經
古文?
漢人認為古文就是殷周的文字,但實際為秦國所罷的為六國文字 ?
許慎:「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文字,罷其不與秦文合者。」
司馬子長:「秦撥去古文」 揚子雲:「秦剗滅古文」

王國維:「六國文字即古文也……故古文、籀文者,乃戰國時東西二土文字之異名,其源皆出於殷
周古文。而秦居宗周故地,其文字猶有豐鎬之遺,故籀文與自籀文出之篆文,其去殷周
古文反較東方文字即漢世所謂古文為近。……姑許叔重《說文序》所云者,蓋循名而失
其實矣」 [籀文=大篆 發展至小篆]
「漢代鼎彝所出無多,《說文》古文又自成一系,與殷周古文截然有別。其全書中正字及重文
中之古文,當無出壁中書及《春秋左氏傳》以外者。即有數字不見於今經文,亦當在逸
經中,或因古今經字有異同之故。」

今文經: 魯詩, 伏氏書, 公羊春秋… 古文經: 毛詩, 費氏易, 左傳…

來源不同: 經師傳授 V.S.發掘古本,

思想不同: 先孔後經 V.S.先經後孔, 素王微言大義[為新王制法] V.S.先師整理的史料

利益衝突: 爭立博士

今古文之爭
西 今文經學

宣帝甘露三年-石渠閣經議

《漢書‧宣帝紀》:「詔諸儒講五經同異,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平奏其議,上親稱制臨決焉,乃

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穀梁《春秋》博士」
《玉海》:「宣紀甘露三年三月,詔諸儒講論五經同異。」

《漢書‧儒林傳》「武帝立五經博士,《書》惟有歐陽,《禮》后,《易》楊,《春秋》公

羊而已。至孝宣世,復立大小夏侯《尚書》,大小戴《禮》,施、孟、梁丘

《易》,穀梁《春秋》。元帝世,復立京氏《易》」

馬宗霍:「古文今文雖殊,然在漢初,古文不為官學,所立博士,皆今文家」
西 劉歆與王莽爭立古文經博士

劉歆請立古文經博士, 今文博士反對歆黨王莽,新朝立古文經博士

至 《漢書‧儒林傳》:「平帝時,又立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所
新 以罔羅遺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

《漢書‧劉歆傳》:「初,《左氏傳》多古字古言,學者傳訓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傳

文以解經,轉相發明,由是章句義理備焉。」

葉純芳:「清人認為此即是『今古文之爭』。然而,對當時漢博士而言,比起文字的古今的差

異,更重要的是這些典籍經過長時間整理,而經歷師說逐漸嚴密的過程,不想被劉

歆等人突如其來提倡的經書所破壞」

金春峰:「今古文的幾次鬥爭,主要是圍繞應否立學官這一點,並非基于學術上的分歧與對

立」

《漢書‧儒林傳》:「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迄於元始(平

帝),百有餘年,傳業者寖盛,支葉繁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至

千餘人,蓋祿利之路然也。」

今文家指古文家「顛倒五經,變亂家法」、古文家指今文家「專己守殘,黨同妒真」
東 官方只立今文經博士, 但章句繁蕪「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 災異五行為荒誕

東觀古文經學派勢力日盛,民間古文經學不斷發展, 強調名物訓詁之實學 官方漸漸引入

東漢光武帝時韓歆請立《左傳》,光武帝立左傳博士,但博士李封死後復廢

「時尚書令韓歆上疏,欲為費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詔下其議」

「帝卒立《左氏》學……諸儒以《左氏》之立,論議讙譁 ,自公卿以下,數廷爭

之。會封病卒,《左氏》復廢」

章帝白虎觀會議

楊終上書:「方今天下少事,學者得成其業,而章句之徒,破壞大體。宜如石渠故事」

章帝:「欲使諸儒共正經義,頗令學者得以自助。」

《後漢書‧丁鴻傳》注:「于是下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

觀,講議五經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制問,侍中淳于恭,帝親

稱制臨決,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

章帝詔曰:「五經訖判,去聖彌遠,章句遺骭,乖疑難正,恐先師微言將遂廢絕,非所以重

稽古,求道真也。其令群儒選高才生,受學《左氏》、《穀梁春秋》、古文
《尚書》、《毛詩》,以扶微學,廣異義焉。」 鼓勵和承認古文經學,但沒

有立博士

《後漢書‧儒林‧孔僖傳》:「孔僖字仲和,魯國魯人也。自安國以下,世傳古文《尚書》、毛

《詩》」

《後漢書‧杜林傳》:「河南鄭興、東海衛守,皆長於古學。…… (杜)林前於西州得漆書古文《尚

書》一卷,常寶愛之,雖遭難困,握持不離身。出以示守等曰:『林流離兵

亂,常恐斯經將絕。何意東海衛子、濟南徐生復能傳之,是道竟不墜於地

也。古文雖不合時務,然願諸生無悔所學。』宏、巡益重之,於是 古文遂

行」

王國維:「以古文家為今文博士」: 周防、盧植、馬融

馬融《三傳異同

說》

盧植為古文經學家任太學博士

鄭玄遍注群經,採古今文經說,平古今文之爭

3.解經方法
解經體裁
故、傳、說、記、章句
戴君仁《經書的衍成》: 「解故」-字詞解釋/大義申發 、「章句」-逐句文義後來煩瑣
解經的變化
西 「訓故舉大誼」
漢 「申公獨以《詩經》為訓故以教,亡傳,疑者則闕弗傳」

西 章句、師法漸盛
漢 《漢書‧夏侯勝傳》「(夏侯)勝父子建字長卿,自師事勝及歐陽高,左右采獲,又從五經諸儒
中 問與《尚書》相出入者,牽引以次章句,具文飾說。勝非之曰:『建所謂

章句小儒,破碎大道。』(夏侯)建亦非勝為學疏略,難以應敵」

《毛詩正義》:「自古而有篇章之名,與《詩》、《禮》俱興也。......秦漢以來,眾儒各為訓
詁,乃有句稱。」

小章句: 丁寬作《易說》三萬言,訓詁舉大誼而已,今小章句是也。」
大章句: 「秦延君能說〈堯典〉,篇目兩字之說至十餘萬言。但說『曰若稽古』三萬言
e.g. 《漢書‧劉歆傳》:「初,《左氏傳》多古字古言,學者傳訓故而已。及歆治《左傳》,
引傳文以解經,轉相發明,由是章句義理備焉。」

《漢書‧儒林傳》:「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迄於元始(平
帝),百有餘年,傳業者寖盛,支葉繁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
至千餘人,蓋祿利之路然也。」
「(秦)恭增師法至百萬言」
應劭:「漢興,儒者競後比誼會意,為之章句。家有五六,皆析文便辭,彌以馳遠;綴文之
士,雜襲龍鱗,訓注說難,轉相陵高,積如丘山,可謂繁富者矣。」
《漢書‧藝文志》:「古之學者且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後世
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離,便辭巧說,破壞
形體,說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後進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
後能言」
東 章句的衰落
漢 君主:王莽: 《論衡》「王莽之時,省五經章句皆為二十萬。」
光武帝:「五經章句繁多,議欲減省。」
學者: 張霸「(張)霸以樊鯈刪嚴氏《春秋》猶多繁辭,乃減定為二十萬言」
揚雄「不為章句,訓詁通而已」
班固「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
桓譚「徧習五經,皆詁訓大義,不為章句。」

門派林立
出 「經有數家,家有數說」
現 詩: [齊詩, 魯詩]韓詩(韓嬰)韓詩王、食、長孫氏
家 書: 伏生歐陽氏平、陳氏之學, 大小夏侯孔許之學
法 馬宗霍:「或謂前漢多言師法,而後漢多言家法,師法、家法,名可互施,然學必先有師,而後能成一
、 家之言。若論其審,其間蓋微有不同,章帝建初四年詔曰:『漢承暴秦,褒顯儒術,建立五

經,為置博士。其後學者雖曰承師,亦別名家。』案此,則師法與家法不同之證」
法 徐復觀:「師法,不是說以師為法,而是把師所說的,賦予以法的權威性…….只有博士為了教授弟
子,順着經文,加以敷衍發揮,以成為固定形式的章句,再加上博士在學術上的權威性地
位,師法的『法』的觀念才得浮現出來」

門 學者齟守家法師法, 世代不替, 學派區分, 日益嚴格


派 師法: 嬴公「守學不失師法」 張無故「守小夏侯說文」
固 家法: 十四博士「各以家法教授」  不應通數家法、左雄改制「諸生試家法」

不可推翻, 但可潤飾、增刪
西漢後期: 不斷增加內容 [秦恭「增師法至百萬言」]
東漢時期: 又刪削內容 [桓榮, 桓郁刪《歐陽尚書》由四十萬言刪至十二萬言]
[伏恭刪伏黯章句為二十萬言]

固 浮華日盛
化 徐防:「伏見太學試博士弟子,皆以意說,不修家法」
程 《後漢書•方術傳論》:「漢世之所謂名士者,其風流可知矣。雖弛張趣舍,時有未純, 于刻情修

容,依倚道藝,以就其聲價,非所能通物方,弘時務也。」

葛洪:「時人語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左雄嘗試挽回:「請自今孝廉年不滿四十,不得察舉,皆先詣公府,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牋奏」
《後漢書‧儒林列傳》:「自是遊學增盛,至三萬餘生。然章句漸疏,而多以浮華相尚,儒者之風蓋衰
矣。黨人既誅,其高名茄士多坐流廢,後遂至忿爭,更相言告,亦有私行金
貨,定蘭臺桼書經字,以合其私文」

講究會通
《後漢書‧儒林傳論》:「夫書理無二,義有歸宗,而碩學之徒,莫或之從,故通人鄙其固焉,
           又雄所謂『譊譊之學,各習其師』」
《後漢書‧鄭玄傳》:「經有數家,家有數說,章句多者或乃百餘萬言。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
正。鄭玄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
《顏氏家訓‧勉學》「學之興廢,隨世輕重。漢時賢俊皆以一經宏聖人之道,上明天時,下該人事,
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來不復爾,空守章句,但誦師言,施之世務,殆無
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為貴,不肯專儒」

4. 讖緯之說
讖: 「詭為隱語,預測吉凶」 緯: 用天人感應, 陰陽災異解釋經的書
形成: 戰國陰陽家+方術士 秦「亡秦者胡」
董仲舒-《公羊春秋》、《春秋繁露》:天人五行+儒家學說大一統, 君權神授, 孔子為漢立法, 天人感應
《漢書‧五行志》:「漢興,承秦滅學之後,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陰陽,為儒者宗。」
「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 故求雨, 閉諸陽, 縱諸陰, 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 未嘗不得所欲」

天人感應
《漢書‧董仲舒傳》: 「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 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出災害以譴告
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
《春秋繁露》: 「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義也。」
符瑞: 麒麟、鳳凰、嘉禾、甘露 災異: 日蝕、彗星、地震、水旱
政 受命於天,五德相生

治 對漢有利: 「孔子為漢立法」, 「漢家堯後,有傳國之運」

影 東漢再建-「卯金修德為天子」、「漢朝真人當更受命」、「四七之際火為主」

「今皆云劉氏真人,當更受命」

「傳稱『盛德必百世祀』,孔子曰『寬則得眾』夫能得眾心,則百世不忘矣。觀更始之際,劉氏
之遺恩餘烈,英雄豈能抗之哉!然則知高祖孝文之寬仁,結於人心深矣。周人之思
邵公,愛其甘棠,又況其子孫哉!劉氏之再受命,蓋以此乎!」
「王莽時,天下咸思漢德」、「今海內潰亂,人懷漢德」、「百姓謳吟,思仰漢德」
劉復「著《漢德頌》」、崔駰「上《四巡頌》以稱漢德」、劉毅「上《漢德論》」
班彪「著《王命論》,以為漢德承堯,有靈命之符」
班固《典引篇》「上稽乾則,降承龍翼,而炳諸《典》《謨》,以冠德卓蹤者,莫崇乎陶唐
(堯)。陶唐捨胤而禪有虞,虞亦命夏后,稷契熙載,越成湯武。股肱既周,天乃歸功元
首,將授漢劉……故先命玄聖(孔子),使綴學立制」

禮治- 周公、文王武王與三代- 宣帝「上古之治……其德劃可及已。朕既不明……將欲配三王之隆」

《潛夫論》「治世者若登丘矣,必先躡其卑者,然後乃得履其

高, 

                      是故……道齊三王,然後五帝之化乃可行也」

王莽制禮作樂、漢末強調禮刑

德治- 上古三皇五帝-《白虎通》「帝、王之德有優劣」

「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別優劣也」

《漢書‧刑法志》「禹承堯舜之後,自以德衰而制肉刑,湯、武順而行之者,以俗薄於唐虞

故也」

《後漢書‧仇覽傳》「(縣令)王渙……聞(仇)覽以德化人,署為主簿」

《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博士馬照曰:『『太上立德』,謂三皇五帝之世 以德化民。『其次

施報』,謂三王之世以禮為治也』」 (錢大昕懷疑馬照是鄭玄學生馬

昭)

東漢重視行動實踐多於埋首典籍

呂思勉「中國之文化,有一大轉變,在乎兩漢之間。自西漢以前,言治者多對社會政
治竭力攻擊。東漢以後,此等議論,漸不復聞。」
蒙文通「東京之學不為放言高論,謹固之風起而恢宏之致衰,士趨於篤行而減於精思
理想,黨錮君子之行斯其著者,而說經之家固其次也。故董、賈之書猶近
孟、荀之迹,而東漢之學頓與晚周異術」
錢穆「東漢士大夫風習,為後世所推美」

仲長統「道有『大中』,所以為貴也,又何慕於空言高論難行之術哉!今……在位之
人,有乘柴馬弊車戈矣,有食菽藿者矣,有親飲食之蒸烹者矣,有過客不敢
沾酒市脯者矣,有妻子不到官舍者矣,有還奉祿者矣,有辭爵賞者矣,莫不
稱述以為清邵。非不清邵,而不可以言『中』也。好節之士,有遇君子而不
食其食者矣,有妻子凍餒而不納善人之施者矣,有茅茨蒿屏而上漏下濕者
矣,有窮居僻處求而不可得見者矣,莫不歎美以為高潔。此非不高潔,而不
可以言『中』也」

對漢不利: 王莽篡漢「告安漢公莽為皇帝」「漢德已衰,新聖將興」

沖帝時- 九江賊馬勉稱黃帝、歷陽賊華孟自稱黑帝

桓帝時- 陳留盜賊李堅自稱皇帝、長平陳景自號「黃帝子」

扶風妖賊裴優自稱皇帝、蜀郡李伯詐稱宗室當立為「太初皇帝」

黃巾「黃家當興,黃天太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袁術「以黃代赤」

行政管理受讖緯陰陽影響

西漢: 丙吉- 宰相理陰陽, 「熒惑守心」宰相翟方進自殺

東漢: 光武、明、章信用讖緯 「多以決定嫌疑」、「宣布圖讖於天下」

學 學者多習陰陽讖緯

術 董仲舒 《春秋繁露》, 天人感應 「仲舒治國,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以錯行」

影 [佞人祿,功臣戮,天雨血。誅示原情,厥妖鼠舞門。婦人專政,雌雞雄鳴]

響 鄭玄「睹秘書緯術之奧」 + 郭泰「考覽六經、探綜圖緯」+張衡《靈憲》
學術內容受纖緯影響

孔子為「素王」、能「預知」、「孔丘素經,為漢赤制」

氏姓之學興- 「感生帝」, 「漢為堯後」、袁術自稱舜後, 漢碑

經學- 「漢時,又詔東平王蒼,正五經章句,皆命從讖,……言五經者,皆憑讖為說」

何休注《公羊傳》獲麟:「孔子仰推天命……知漢當繼大亂之後,故作撥亂之法以授之」

董生建基兩漢經學
董仲舒: 「孝景帝時為博士。下惟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
《公羊春秋》、《春秋繁露》: 天人五行+儒家學說

 大一統, 君權神授, 孔子為漢立法, 天人感應

董仲舒解釋孔子為後聖建太平的程序

孔子: 所見三世,所聞四世,所傳聞五世,於所甩微其辭,於所聞痛其禍,於傳聞殺其恩

內京師外諸夏  內諸夏外夷狄  不外夷狄,制禮作樂

太平: 「上下和睦, 習俗美盛」 + 「夷狄慕義,百蠻率服」 + 無災禍,「祥瑞畢至」

先太平後制禮樂,未太平先用夏禮(上繼堯舜)

「王者未作樂之時,乃用先王之樂宜於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

「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者,所繼之教,當用此也。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 知

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此言百王之用,以

此三者矣……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今漢繼大亂之後,若宜少損周之文

致,用夏之忠者,禹繼舜、舜繼堯,三聖相受而守一道」

何休「王者,未制作之時,取先王之禮樂宜於今者用之」

奉天 ‧天人感應: 天以符瑞或災異為將懲

‧五德: 王朝依五行往復循環 ‧三統: 王朝依黑白赤往復循環

‧讖緯: 讖-神秘預言, 緯-以神秘方式解經

法古 ‧依古禮及土德,改秦制而復周制

[涉及祭祀、禮樂、官制、爵制、井田、貨幣、歷法、明堂……

‧董仲舒、師丹建議限田 師丹支持廢錢用龜貝

何武主張三公制、州牧制…

鄭玄總結兩漢經學
學遍今古文,注遍群經

《後漢書‧鄭玄傳》鄭玄前「學者各自名,而守文之徒,滯固所禀,異端紛紜,互相詭激,遂令經有數

家,家有數說,章句多者或乃百餘萬,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

鄭玄「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

皮錫瑞:「鄭君博學多師,今古文道通為一……雖以古學為宗,亦兼采今學以附益其義。學者苦其時家法繁

雜,見鄭君閎通博大,無所不包,眾論翕然歸之,不復舍此趨彼。」

    「注《易》用費氏古文……注《尚書》用古文,而多異馬融;或馬從今而鄭從古,或馬從古而鄭

從今……箋《詩》以毛為主,而問易毛字。自云:『若有不同,便下己意。』所謂己意,實本三

家……注《儀禮》並存今古文,從今文則注內疊出古文,從古文則注內疊出今文……注《論

語》,就《階論》篇章,參之《齊》、《古》,為之注……注《孝經》多今文說」

黃彰建「鄭玄治學,雖以古學為宗,但仍博採今文經說」

彭林「鄭玄詳於名物度數、聲音訓詁之學,思想脈絡則若隱若現,難以鉤稽」

反駁東漢重堯舜德治,重新提倡先用禮治

賈公彥「劉向子歆校理秘書,始得列序,著於《錄》《略》 ……時眾儒共出並排,以為非是,唯
歆獨識。其年尚幼,務在廣覽博觀,又多銳精於《春秋》,末年乃知其周公致太平之
迹,迹具在斯……林孝存以為,武帝知《周官》末世瀆亂不驗之書,故作《十論》、
《七難》以排棄之。何休亦以為六國陰謀之書,唯有鄭玄遍覽群經,知《周禮》者乃周
公致太平之迹」
《周禮‧天官‧冢宰》鄭注「周公居攝而作六典之職,謂之《周禮》,營邑於土中。七年,致政
成王,以此禮授之,使居洛邑治天下」
《儀禮疏》序「《周禮》、《儀禮》,發源是一,理有終始,分為二部,並是周公居攝太平之
書」
      《士冠禮》「若不醴,則醮用酒」  
           鄭玄注「若不醴,謂國有舊俗可行,聖人用焉不改者也」
           賈公彥疏「云『聖人』者,即周公制此《儀禮》,用舊俗則夏殷之禮是
也」
《禮記‧禮器》「《經禮》三百,《曲禮》三千」
           鄭玄注「《經禮》謂《周禮》也,《周禮》六篇,其官有三百六十。曲
猶事也,事禮謂今《禮》也。《禮》篇多亡,本數未聞,其中事儀
三千」
           鄭玄《六藝論》「今《禮》行于世者,戴德、戴聖之學也」  (《儀禮》
博士)
           賈公彥 「《儀禮》亦名《曲禮》……言儀者,見行事有威儀,言曲
者,見行事有屈曲,故有二名也」
《公羊傳》哀十四年「君子何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則未知其為是
矣?其諸君子樂道堯舜之道與?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
之義以俟後聖,以君子之為亦有樂乎此也。」
     何休注「道同者相稱,德合者相友,故曰樂道堯舜之道」
     鄭玄- 「時任城何休好《公羊》學,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
疾》;玄乃發《墨守》、鍼《膏肓》,起《廢疾》。休見而歎曰:『康成
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玄答何休,義據通深,由是古學遂
明」
《禮記‧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鄭玄注「此以《春秋》之義說孔子之德……孔子祖述堯舜之道而制《春秋》,而斷以文王、
武王之法度。」「《春秋傳》曰:『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
近諸《春秋》。其諸君子樂道堯舜之道歟?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哀公
十四年)又曰:『是子也,繼文王之體,守文王之法度。文王之法無求而求,故譏
之也。』(文公九年)又曰:『王者孰謂?謂文王也。』(隱公元年)此孔子兼包堯
舜、文武之盛德而著之《春秋》以俟後聖者也。」

先太平後制禮樂,未太平先用周禮

王吉「王者未制禮之時,引先王禮宜於今者而用之。臣願陛下承天心,發大業,與公卿大臣延及
儒生,述用舊禮,明王制,驅一世之民濟之仁壽之域,則俗何以不若成康」
《白虎通‧禮樂》「太平乃制禮作樂何?......功成作樂,治定制禮」

「王者始起,何 用正民 ?以為 且用 先代之禮樂。天下太平 ,乃 更制作焉。《書》

曰:『肇稱殷禮,祀新邑。』此言太平去殷禮」

《尚書‧洛誥》「周公曰:『王肇稱殷禮,祀於新邑,咸秩無文』」

         鄭玄「王者未制禮樂,恆用先王之禮樂。是言伐約以來皆用殷之禮樂,非始

成王用之也。周公制禮樂既成,不使成王既用周禮,仍令用殷禮者,欲待明

年即政,告神受職,然後班行周禮。班訖,始得用周禮,故 告神且用殷禮

也」.

《禮記‧明堂位》鄭云「猶用殷禮者,至成王即位,乃用周禮」

以禮為教 強調以中人為制,針對東漢士大夫道德標準過高
《白虎通‧三教》「教者,何謂也?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
《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鄭玄注「修,治也。治而廣之,人放效之,是曰『教』」
《禮記‧緇衣》「子曰:『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
鄭玄注:「言民化行,不拘於言」
「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豈必盡仁?」
鄭玄注「言百姓效禹為仁,非本性能仁」
《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
者,天下之達道也。」
       鄭玄注「中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樂,禮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也。」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鄭玄注「庸,常也。用中為常,道也…『君子而時中』者,其容貌君子,而又時 節其中
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知(智)者過之,愚者不及也…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
也。』
鄭玄注「言中庸為道至美……過與不及,使道不行,唯禮能為之中」
「子曰:『舜其大知(智)也與……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
鄭玄注「『兩論』,過與不及也。『用其中于民』,賢與不肖皆能行之也。」
《禮記‧檀弓》「子思曰;『先王之制禮也,過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
《禮記‧表記》「聖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勸勇愧恥,以行其言。」
鄭玄注「以中人為制,則賢者『勸勉』,不及者『愧恥』,聖人之言乃行也」
《禮記‧中庸》「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
宜 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好學近乎知(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
修 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
之,一也。或安之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
誠矣。」
鄭玄注「言『誠者』,天性也。『誠之者』,學而誠之者也……由至誠而有明德,是
聖人之性者也。由明德而有至誠,是賢人學以知之也。有至誠則
必有明德,有明德則必有至誠」
3.儒、道、神仙方術
表面性的儒家
「(公孫)弘……習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上大說之」

神仙
出土西王母的圖像遠超孔子
海昏侯墓: 穿衣鏡-孔子與西王母放在一起 《衣鏡書》-「西王母兮東王公……口口聖人兮孔子」

《孔子見老子圖》- 今出土有 70 餘件: 孔子、老子、小孩


孔子- 聖人、喪家狗、素王、智不及小兒
老子- 周守藏室之史-智者、其猶龍邪、修道而養壽、隱君子
圖像- 孔子問禮、問道、問仙於老子
靖邊老墳梁西漢中期至王葬壁畫: 孔子、老子出現在仙雲之中

《列仙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陳人也。生于殷,時為周柱下史。好養精氣,貴接而不
施,轉為守藏史。積八十餘年。史記云:二百餘年時稱為隱君子,諡曰聃。仲尼至周見
老子,知其聖人,乃師之。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函關,關令尹喜待
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上下二卷。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道一生死,迹入靈奇。塞兌內鏡,冥神絕涯。德合元氣,壽同兩
儀。」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游者可
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
老子,其猶龍邪!』.....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
養壽也。」
邊韶《老子銘》

官方- 天生聖人
緯書《春秋演孔圖》:「孔子長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曰準,河目龍顙,鬥脣昌(白)顏,均
頤輔喉,駢齒龍形」

民間畫像- 人形修仙
《荀子‧勸學篇》:「干、越、夷、貂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積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牟子理惑論》:「道家云:『堯、舜、周、孔、七十二弟子皆不死而仙。』

方術與政治
西漢- 巫蠱之禍

東漢-《太平清領書》
*「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但模仿儒家
— 「太平」、孔子為漢立法、瑞應、天人感應、學習
上天命「神人」傳授給「真人」,再由「真人」「以此書付道德之君,令出之,使凡人自思
行得失,以解天地之疾,以安帝王」
「真人問神人曰:『吾欲使帝王立致太平,豈可聞邪?』神人言:『但大順天  地,不失
分銖,立致太平,瑞應並興』
「六合八方悅喜,則善應矣;不悅喜,則惡應矣,狀類景象其形,響和其聲」
「人安得生為君子哉?皆由學之耳」
「奴婢賢者,得為善人;善人好學,得成賢人;賢人好學不止,次聖人;聖人學不止,知天
道門戶,入道不止,成不死之事,更仙;仙不止,入真;成真不止,入神;神不止,乃與
皇天同形」

*不同儒家— 速緩不同
《漢書‧刑法志》「聖王承衰撥亂而起,被民以德教,變而化之, 必世(三十 年)然後仁道成
焉」
《太平經》「古者但敬事四時五行,故致太平遲,三十年致平。今乃並敬事其神,故疾,十五年
而平也。」
「今上皇氣出,真道至以始,故十五年而太平也……此十五歲而太平者,乃謂帝王以下及臣
大小,案行真道,其卻邪偽,故十五年而平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