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1

目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 III

引言 .............................................................................................................................................................................. 1

一、
《桃花扇》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

二、本文的构想与研究方法....................................................................................................................................... 2

第一章 《桃花扇》与鲁文化的渊源....................................................................................................................... 3

第一节 孔尚任与鲁文化的特殊关系....................................................................................................................... 3

第二节 鲁文化的主要特点....................................................................................................................................... 5

第二章 《桃花扇》与鲁文化之史学文化............................................................................................................... 9

第一节 《桃花扇》的史笔特色............................................................................................................................... 9

第二节 《桃花扇》“救世”之创作目的............................................................................................................... 12

第三章 《桃花扇》人物形象的鲁文化精神体现................................................................................................. 14

第一节 顾全大局的大公无私精神......................................................................................................................... 14

第二节 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 16

第三节 以德为重的厚德精神................................................................................................................................. 20

第四节 “穷则独善其身”的洁身自好精神......................................................................................................... 22

第四章 《桃花扇》的爱国主义思想..................................................................................................................... 25

第一节 孔尚任对清朝的复杂态度......................................................................................................................... 25

第二节 《桃花扇》中爱国主义思想分析............................................................................................................... 26

第五章 《桃花扇》体现的其他鲁文化特质........................................................................................................... 29

第一节 对礼乐文化的重视................................................................................................................................... 29

第二节 “德治”理念的体现................................................................................................................................. 31

第三节 《桃花扇》中的祭祀文化........................................................................................................................... 32
结语 ............................................................................................................................................................................ 34

注释 ............................................................................................................................................................................ 36

参考文献 .................................................................................................................................................................... 3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0

致谢 ............................................................................................................................................................................ 41
中文摘要

清初著名戏剧家孔尚任生长于古鲁国都城曲阜,而且身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独特的

身份使《桃花扇》从创作目的、人物形象塑造及主题表现等都受到了鲁文化的深刻影响。

但迄今为止鲜有论者对此给予充分重视。本文分别考察《桃花扇》的创作目的、主题思想、

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特点,从中探讨古鲁文化的精神投射。

目前国内外对于《桃花扇》的研究论著有很多,可搜索到的期刊论文就约有 700 篇,

另外还有很多研究《桃花扇》的专著。关于《桃花扇》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有石玲老

师的《〈桃花扇〉与中国传统文化二题》、徐爱梅的《〈桃花扇〉中的〈周易〉文化研究》

宋希芝的《传统文化对<桃花扇>的影响》等。考虑到孔尚任的特殊出身,很多论者都提到

了本书与儒家文化的关系,但是大部分的文章均是从某一个方面去论证,对鲁文化与《桃

花扇》关系的研究还没有,笔者从鲁文化的角度出发,力图对《桃花扇》的研究尽一点绵

薄之力。

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其中论文的主体又分五

章。

第一章介绍《桃花扇》与鲁文化的渊源。《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出生并成长于古鲁

文化的中心——曲阜,又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这样的出身使他所创作的剧作也不可避

免地打上了鲁文化的烙印。接下来分析鲁文化的来源、主要特点及其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由于鲁国是周公的封国,第一任国君是周公的儿子——伯禽,鲁国又是以“姬”姓为主,

所以,鲁国与周朝的关系最近,继承的周礼也最完整,春秋时就有“周礼尽在鲁矣”的说

法,由此也决定了鲁文化具有重礼崇文、以德治国的精神特质。孔子对鲁文化的形成与发

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构架的文化理论思想体系。概

而言之,就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纲,统摄起了以“忠信”
、“孝悌”、
“礼义”、

“智勇”、
“廉耻”等等为主要范畴的一系列的道德规定。所以儒家文化是鲁文化最重要的

组成部分。这一论述旨在为下文《桃花扇》与鲁文化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章探讨《桃花扇》与鲁文化中史学文化的关系。作为历史剧,孔尚任自觉运用了

秉笔直书的“春秋”笔法,并高度追求剧作的真实性,很多观众甚至把它当做信史来看。

这种强烈的真实感将观众深深带入那段令人感慨的历史之中,引发了很多人去思考南明灭

亡的根本原因,从而使现在的统治者从中悟道,希望他们吸取前车之鉴,不再重蹈南明的

覆辙,达到了“为末世一救”的创作目的。这种史笔的自觉运用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
I
鲁文化中史学文化的传承。

第三章通过分析《桃花扇》中主要正面人物形象的人格特点,总结由此体现出来的大

公无私,舍生取义,注重德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鲁文化精神特质。

第四章论述《桃花扇》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思想。主要分析了《桃花扇》中既有浓烈的

吊明氛围,又为清朝唱赞歌的矛盾;孔尚任本人在清朝积极出仕,却在《桃花扇》中描写

了正面人物形象或是为国捐躯,或是归隐山林,不与清朝合作的态度这一对矛盾,这两组

矛盾都统一于孔尚任的忠君爱国思想,和他国家至上的思想,即对超越民族的“中国”的

认同上。

第五章论述《桃花扇》中体现的重礼、德治的政治主张、祭祀文化等其他鲁文化特质。

最后总结全文。

关键词:《桃花扇》 鲁文化 研究
分类号:I206.2

II
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famous dramatist Kong Shangren grew up

in the ancient capital of Qufu Lu, and as the sixty-fourth generation grandson

confucius. A unique identity to make the" Peach Blossom Fan" from the purpose of

the creation, characters and themes have been Lu Wenhua's profound influence. But

so far few scholars have given full atten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each

Blossom Fan" purpose, theme, characters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from which to

explore the ancient Lu culture mental projection.

"Peach Blossom Fan" at home and abroad on a lot can search to journal articles

to about 700, and there are many "Peach Blossom Fan" monograph. "Peach Blossom

Fan"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 teacher Shi Ling "<Peach Blossom Fan,

Xuai Mei's" Peach Blossom Fan> <Book of Changes cultural studie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roblem "" Song Xizhi's "traditional the impact of culture on

<peach Blossom Fan> ". Kong Shangren special origin, many commentators have

referred to the book and the Confucian culture, but most of the articles are from

one to demonstrate, Lu culture and "Peach Blossom Fan" 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u culture, trying to make some modest means "Peach Blossom Fan".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part is the main body. One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of" Peach Blossom Fan" and Lu Wenhua's origin. " Peach Blossom

Fan" author Kong Shangren was born and raised in Lu Wenhua center -- Qufu, Confucius

is sixty-fourth generation grandson, the origin that he produced plays are also

inevitably marked by Lu Wenhua's brand. Next analyzed Lu Wenhua sourc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onfucian culture. Lu is due to closure

of the first Ren Guojun Zhou Gong, son of Zhou Gong -- Bo Qin, Lu is also the"

Ji" is, theref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u and recently, inherited Zhou is

the most complete, spring and autumn when there is " rites of Zhou in Lu Yi ",

which also decided Lu Wenhua has a heavy ceremony in Chongwen, by virtue of the
III
spirit. Confucius to Lu Wenhua'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to : the establishment of "benevolence" as the core, with "ceremony

" for the frame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ought culture. Generally speaking, is

to " Jun Jun, Chen Chen, father, son son" as the key link, also played a" faithful","

filial piety"," justice"," brave"," shame" and so on as the main areas of a series

of ethical regulation. Therefore, the Confucian cult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u Wenhua. This is discussed as the" Peach Blossom Fan" and Lu Wenhua'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Peach Blossom Fan" and Lu Wenhua history

culture. As a historical drama, Kong Shangren consciously apply the write the truth

without fear or favor the "spring and Autumn" style, and the height of the pursuit

of his authenticity, so that many viewers even take it as true history view. This

strong sense of reality the audience deeply into the sad history, caused many people

to think about the demise of Nanming root causes, thereby allowing the present

ruler from the enlightenment, hope they learn from the past, no longer follow the

way of Nanming, reached" as an eschatological a save" purpose. This is not

accidental phenomenon, but Lu Wenhua historical cultural heritage.

The third chapt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each Blossom Fan" of the main

positive character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summed up the resulting

reflected selfless, lay down one's life for justice, pay attention to virtue, the

poor are immune to the economy and the world, the Lu Wenhua spirit.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Peach Blossom Fan" of patriotism. Primary

analysis of" Peach Blossom Fan" has both strong Hung Ming and Qing Dynasty

atmosphere, singing the praises of contradiction; Kong Shangren himself in the

positive outcome, but in" Peach Blossom Fan" describes positive images or die for

one's country, or the woods, not with the cooperative attitude of this pair of

contradiction, will be the two group of contradiction in Kong Shangren's loyalty

and patriotism thought, and his first thought, namely to beyond the nation 's"

Chinese" identity.

IV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Peach Blossom Fan" embodied in the rites,

politics, rule of virtue of religious culture and other Lu Wenhua characters.

The final text of the summary.

Keyword:Peach Blossom Fan ;Lu Culture ;Studies

Classification number: I206.2

V
引言

一、《桃花扇》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桃花扇》是清朝初期作家孔尚任经过十多年的辛苦努力,三易其稿创作出的一部不

朽名剧。剧本通过江南名妓李香君与复社文士侯朝宗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南明王朝的兴亡

历史。作品问世之后,一直受到读者好评。的确,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桃花

扇》传奇都可算作是我国古代历史剧的顶峰之作。三百多年来,为之作序题跋、点校评说,

可谓层出不穷。

随着《桃花扇》研究的不断深入,论者开始由最初史鉴的角度转变到文学的角度,关

注《桃花扇》的主旨,考察《桃花扇》的思想、文化意义,把它与文化、哲学、政治等思

想联系起来,对《桃花扇》的创作进行多角度的反思。但目前大部分的论者都集中在作者

及艺术特色上的研究,很少有人从文化的角度尤其是鲁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有的从文化的

角度来研究,内容及角度又比较单一。

石玲老师的《<桃花扇>与中国传统文化二题》中从史家之笔和黍离之悲两个方面,从

史与诗的角度对《桃花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探究[1]。宋希芝的《传统文化对<

桃花扇>的影响》一文中分析了剧作的悲剧意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该文指出,剧作中

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悲剧首先是个人理性思考与传统中庸之道相妥协的结果,即在中国

的“大团圆”模式和西方的殉情模式之间,选择了二人双双入道。另外, 侯、李二人在国

破之际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作者认为这个结果不具备必然性,而是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顾大局、重集体的传统观念影响的结果。

于元明的《论道教思想对<桃花扇>的影响》,分析了道教思想对《桃花扇》内容和形

式的影响,指出作者在抒写“离合之情”、“兴亡之感”的同时,宣扬了人生如梦、功名皆

假、成道归隐等道家思想,认为作者是以此为纲领,统揽剧本全篇,使全剧自始至终笼罩在
[2]
浓郁的道教氛围之中 。贺文荣的《<桃花扇>中的道教思想解读》一文中认为,此剧表露
出了对儒士政治的失望和儒家社会理想的破灭,而将希望移向了道教。具体表现在他为侯

方域、李香君等人物安排了入道的结局;又将史可法、左良玉等册为道教中的神;还在剧

中构筑了一个道教洞天式的精神家园——桃花源。所以,作者是以道教的兴亡观归结王朝

兴亡的。梁素芳的《略论道教思想在<桃花扇>中的体现》也谈到了剧作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井维增的《从孔子作<春秋>看孔尚任创作<桃花扇>》一文中从政治、道德、哲学和艺

1
术观来考察这两部作品,作者认为,虽然孔子的《春秋》是历史著作,《桃花扇》是历史

剧, 但二者却是一脉相承, 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从中可以明确看到《桃花扇》与儒家文

化的联系。

徐爱梅的《<桃花扇>中的<周易>文化》一文中指出,《桃花扇》的构思受到《周易》

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从孔尚任特意写成的《桃花扇纲领》表白中就可以看出。分别从《周

易》的“假象见义”、
“中正思想”、
“名小旨大”、
“审微思想”、
“阴阳对举”等五个方面分

别考察《桃花扇》的人物设置、道德评价、不奇而奇的构思、强烈的忧患意识、独创的天

然对待法的影响,可揭示孔尚任借阐发《周易》之义理达到了“有益于经济, 有益于人心”

的用世苦心[3]。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上述论文都将《桃花扇》与文化联系起来分析,但是各自的视

角不同,观点也不统一,有的甚至完全对立。笔者从鲁文化的角度出发,力图对《桃花扇》

的研究尽绵薄之力。

二、本文的构想与研究方法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生长于曲阜,身为孔子后裔,受鲁文化影响颇深。

鲁国是周朝诸侯国之一,地址大致在泰山以南,包括了山东省南部,河南、江苏、安

徽三省的一些地区。根据文献记载,鲁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都城就是今

天的曲阜,是孔子的故乡,鲁文化就是在这块土地上产生的。在鲁文化的基础上又产生了

儒家文化,这是鲁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孔子曾经说过“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

道[4]”。意思是:“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

道了。”

鲁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原发性文化之一。本文所说的鲁文化是指泰山

以南原鲁国域境的区域历史文化,即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先秦鲁文化思想。论文主要从鲁

文化出发,分析《桃花扇》的创作目的、人物形象塑造与作品主题思想等受到鲁文化的影

响。

论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

其中论文的主体分五章。第一章介绍《桃花扇》与鲁文化的渊源。《桃花扇》的作者

孔尚任出生并成长与鲁文化的中心——曲阜,还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这样的出身使他

所创作的剧作也不可避免的打上了鲁文化的烙印。接下来分析鲁文化的来源、主要特点及

其与儒家文化的关系。由于鲁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周公的儿子——伯禽,鲁国又是以“姬”
2
姓为主,所以,鲁国与周朝的关系最近,继承的周礼也最完整,春秋时就有“周礼尽在鲁

矣”的说法,由此也决定了鲁文化具有重礼崇文、以德治国的精神特质。在鲁文化的深刻

影响下,产生了儒家文化,它是鲁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论述主要为下文《桃花扇》

与鲁文化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章探讨《桃花扇》与鲁文化中史学文化的关系。作为历史剧,孔尚任自觉运用了

秉笔直书的“春秋”笔法,并高度追求剧作的真实性,很多观众甚至把它当做信史来看。

这种强烈的真实感将观众深深带入那段令人感慨的历史之中,引发了很多人去思考南明灭

亡的根本原因,从而使现在的统治者从中悟道,希望他们吸取前车之鉴,不再重蹈南明的

覆辙,达到了“为末世一救”的创作目的。这正是鲁文化中史学文化的传承。

第三章通过分析《桃花扇》中主要正面人物形象的人格特点,总结由此体现出来的大

公无私,舍生取义,注重德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鲁文化精神特质。

第四章论述《桃花扇》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思想。主要分析了《桃花扇》中既有浓烈的

吊明氛围,又为清朝唱赞歌的矛盾;孔尚任本人在清朝积极出仕,却在《桃花扇》中描写

了正面人物形象或是为国捐躯,或是归隐山林,不与清朝合作的态度这一对矛盾,这两组

矛盾都统一于孔尚任的忠君爱国思想,和他国家至上的思想,即对超越民族的“中国”的

认同上。

第五章论述《桃花扇》中体现的重礼、德治的政治主张、祭祀文化等其他鲁文化特质。

最后总结全文。

第一章 《桃花扇》与鲁文化的渊源
现实生活是文学的源泉,任何文学创作,都与它产生的时代、选取的素材和社会政治
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作家,都要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
这是一条根本规律,也是创作的原则。孔尚任的杰作《桃花扇》也不例外,这部剧作与作
者赖以生存的土地以及在这块土地上产生的文化必然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节 孔尚任与鲁文化的特殊关系
孔尚任是一个身份特殊的人,他与鲁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他是山东曲阜人,生长于
鲁文化的发源地;又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正统教育,不仅深受鲁文
化影响,而且继承了鲁文化中儒家的思想传统。
一、生长于鲁文化的发源地及传播中心

3
鲁国的曲阜在春秋时期就是中国的文化中心。鲁国封于汶、泗流域,以曲阜为中心,
这里自远古时期起就孕育了发达的古老文化。鲁国又是周公的封国,在受封之初,就被周
朝统治者作为加强对东方统治的政治中心,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最全面、最有力地
贯彻了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
“革其俗,变其礼”
,促进了鲁国文化的发展。周王朝东迁之
后,作为西周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宗周衰落,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曲阜因保有大量的周
礼文化而成了“周礼尽在鲁矣”的全国文化中心。尤其是孔、墨在邹鲁地区的兴起,使鲁
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孔尚任从出生到入京做官,三十多年都生活在这块鲁文化繁荣的土地上,他的人生观、
价值观等都是在这种地域文化的滋养下形成的。鲁迅先生说过:“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
无根无蒂、突然发生的,总是承受着先前的遗产。[5]”从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演变过程来
看,文化心理具有层累性、积淀性的特征。这就说明,前人无法要求后人永远保持过去的
特色,后人也无法拒绝前人的遗留,那么《桃花扇》也一定留下了鲁文化的积淀。
二、孔子圣裔的出身与积极入仕的经历

孔尚任身为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少年时曾入孔颜曾孟四氏学堂就读,这样的家世,

加上后天的教育,孔尚任的思想还是以科举入仕为己任,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二十岁时,他为参加乡试积极做准备。康熙十七年(1678),孔尚任参加了乡试,结果名落

孙山。此时,孔尚任选择了隐居石门山,但是并未放弃科举之路,而是继续刻苦攻读。康

熙二十年(1681),孔尚任隐居期间典卖了一些田地,捐纳了一个国子监生,并写信给好友

颜光敏说:“弟近况支离可笑,尽典负郭田,纳一国子监生。倒行逆施,不足为外人道,
[6]
然亦无可告者。 ”从这件事可见孔尚任对功名的强烈渴望。随后,他应“衍圣公”孔毓
圻的邀请出山修家谱和《阙里志》。1684(康熙二十三)年,康熙趁“南巡”之便,到曲

阜祭祀孔子,孔尚任以监生的身份和他的叔伯弟弟被推举出来充任诗礼堂讲书官。康熙对

孔尚任所讲《大学》非常满意,回京后,随即任命孔尚任为国子监博士。从此,孔尚任开始

了仕宦生涯。

孔尚任三十九岁时,奉命赴江南治水,历时四载。这是一件为百姓造福,救民与水

火之中的好事。他对这一工作也是尽职尽责,全力以赴。但是由于他第一没有实际的权力;

第二没有解决水患的办法;再加上时任官员敷衍的态度,治河工作毫无进展。他又不愿意

每日过着逢迎宴请的生活,所以选择了访古交友。

康熙第二次南巡时,在返回扬州的途中,视察了治河工作。孔尚任迎驾面君,康熙赐

4
给他宴一盒、果饼四盘。孔尚任对此倍感荣耀,在《送驾至淮上恭赋》一诗中,他这样写

道:
“公然衮冕看花立,竟许渔樵近杖行。最是光辉人队里,龙颜喜顾唤臣名。”这次的赏

赐又增加了孔尚任对康熙皇帝的忠心。所以在看到官僚机构的腐败时,孔尚任为了避免权

奸误国的后果,为了更好地维护清朝的统治,作为地主阶级一员的他呕心沥血,花了数十

年的时间,写成《桃花扇》,借古喻今,希望圣主借鉴南明朝覆亡的历史教训,警惕祸国

殃民的乱臣与党祸。

康熙三十九年(1700),孔尚任不明不白地被罢官。罢官后,他并没有及时回到家乡,

而是继续留在京城,并在《投宿孙墅亲家宋处士》一诗中写道“还家徙壁依然冷,谁信相

如遇汉皇。”《归家夜坐》中“尽道君王能造命,冯唐头白未封候”,都表达了他对官宦生

涯的恋恋不舍。孔尚任六十五岁高龄还到莱州郡署去当幕僚,只是不久便因职小而离去。

直到去世,孔尚任都没改变“志在用世者”的想法,可以说是满怀遗憾,死不瞑目。

纵观孔尚任的一生,主要体现出两个特点:从人生的价值而言,他关心国家,积极入

仕,践行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从自身的修养而言,他注重对本

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这也是他得到康熙皇帝破格提拔的关键。从这两点,我们可以说,

孔尚任的思想深受鲁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鲁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鲁文化的来源

鲁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是产生于鲁地,由鲁人创造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有着自己

特点的一种文化模式和价值体系。

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也是整个周代最著名的礼乐之邦。鲁文化基础深厚,极富

特色,大致来说,有三个来源:一是周文化,这是鲁文化的主体、主流;二是殷文化,鲁

国有不少殷遗民,也有不少奄遗民,奄是殷商的附庸,殷遗民和奄遗民共同尊奉殷文化;

三是东夷文化,东夷人是鲁地的土著居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可

以说,鲁文化是融合了周文化、殷文化和东夷文化,再加上鲁国的本土文化创造而成的。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 鲁国与周礼这种密切关联,

使鲁国成为周朝在东方的文化中心。这里也自然成为其他诸侯国了解、学习周礼的中心。

在先秦时期,地处泰山南北的齐鲁两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还是开放的齐国发

展得更好,但是,齐国人却崇尚鲁国的文化,认为鲁文化比齐文化文明,还常常向鲁国学

习,这一直都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说来,落后的文化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文化,来丰
5
富和完善自身。荀子曾经对比过秦晋文化与齐鲁文化的不同,他在《荀子·性恶》篇中说:

“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教具敬文者,何

也?以秦人之从情性、安恣睢,慢于礼仪故也,岂其性独异哉!”在这里,荀子说“齐鲁

之民”比“秦人”更文明,人的文明是受到了文化的影响,很明显指的就是鲁文化的影响。

说明在先秦一流学者的心目之中,鲁文化的文明程度在当时是最高的,最有代表性的。

(一)鲁文化的先驱——周公

鲁国是周公的封国。参考王志民教授《齐鲁文化概说》的研究,周公旦是鲁国最早受

封的国君,他是周代杰出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和大军事家,可以说多才多艺,文武双全。

在他的一生中,周公协助武王打败了商纣王,打下天下;辅佐成王治天下;制礼作乐;做

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做这些事情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敬德保民”。

(二)鲁文化的直接来源:宗周礼乐文化

宗周礼乐文化是鲁文化产生的前提,又是鲁文化最重要的源头活水。二者本质上同属

一种文化,都属于“郁郁乎文哉[7]”的礼乐文化。

宗周礼乐文化,实赖文王和周公而成。周文王奠定其修德敬德的精神方向;周公制礼

作乐,提供了其日后藉以发展的基本范式和基本规模。

(三)鲁文化的其他来源:殷文化和东夷文化

鲁国的商奄之民和殷遗民,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有着自己的礼俗,并且通过孔子对

鲁文化产生了影响。鲁地的“商奄之民”主要是东夷人,东夷人秉性温柔,敦厚和平,讲
究礼让,崇尚仁德。许慎《说文解字》在“大”部中解释了“夷,东方之人”之后,又在

“唯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8]”正
“羊”部中指出:

因为东夷人有仁德,而又为孔子所尊重,所以有学者断定:东夷人的社会道德观念,“便

是中国历史传统上所说的‘仁道’。孔子本是接受东方传统仁道思想的,又进一步发展为

儒家的中心理论。[9]”

(四)鲁文化与周文化的关系

鲁国立国之初,即已得“周”独厚,其文化发展亦复如此。早在西周时期,鲁国就已

经是“大东”地区的文化中心。进入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在东迁之前曾遭到戎人的烧杀

抢掠,大量文物典籍被毁;东迁之后则日益衰微,王官失守,学在四夷,则鲁国进一步成

为当时全中国的文化中心。这时,鲁文化一方面居于宗周礼乐文化的正统地位,一方面又

成为宗周衰落之后礼乐文化的代表。

6
鲁国是周公的封国。周公制礼作乐,对于鲁国礼乐文化的形成有着莫大的影响。因为

周公的关系,鲁国立国之初,就拥有了天子礼乐、祝、宗、卜、史、礼器、典籍等等,这

些都为礼乐文化所必须,因此,鲁国一开始就很容易形成比较完整的礼乐文化体系,进而

形成自己的礼乐传统。

鲁国立国之初,为了推行宗周礼乐文化,在其境内进行了一番比较艰难也比较彻底的

礼俗改革。鲁国的方针是“变其俗,革其礼”。鲁国要除旧布新,要对当地原住民的习俗

和礼仪实行彻底变革、改造,以推行宗周礼乐文化。这一做法使其在推行宗周礼乐文化上

更为彻底,一方面也使鲁国的礼乐文化更为纯正,更少掺杂当地原住民的习俗和礼仪。

二、鲁文化的特点

鲁国的礼乐文化既与宗周礼乐文化同质而且一脉相承,又吸收了殷文化和东夷文化中

的一些有益成分,再加上鲁国人几百年的文化创造,这一切都使鲁国礼乐文化呈现出一些

新的特点。

(一)一切以礼为准绳,着重发挥礼制中的德治精神

礼在周代包罗了礼、法、道德规范、典章制度等等。鲁国奉行周礼,知礼、习礼、好

礼、学礼蔚然成风。鲁国人重视礼,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格外看重礼的德治内容,对于

礼所包含的法治精神不太重视,所谓“礼乎礼”,实际上是要求按德治办事,强调了德治

的精神。

(二)重文崇文的倾向和宗周礼乐文化

礼乐属文,文出自文王。周公制礼作乐,属于文的系统。鲁国秉承宗周礼乐文化,着

重继承和发展了它文的传统。鲁国培育出了儒墨两大显学,大思想家孔子更被推崇为“至

圣”,表现和反映了鲁国文化的最高水平,对中国历史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对待礼乐传统,有明显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

鲁国人珍惜文化,尊重传统,他们对于自己的先人、先君、先王怀着深深的着恋和莫

大的尊敬,念念不忘,言必称“先王之训”,事必尊“先人之业”。 总之,鲁文化的孕育、

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包括了物质的、精神的诸多方面,是一种以周代文化为

主体的,综合了东夷文化、殷商文化等因素的文化模式。

三、鲁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儒家文化产生于鲁地,与鲁国特有的人文环境有关,即深厚的礼乐文化积淀,丰富的

文化典籍收藏,以及自东夷始便已形成的“柔顿”、“尚仁”的民风习俗等。

7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出生并成长于春秋时的鲁国,鲁国文化毫无疑问从多个方面

对孔子发生了直接的影响。“礼”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这与鲁文化继承和保存了丰富

的“周礼”文化是一致的。很明显,鲁文化为孔子构筑“礼”的思想提供了最重要的文化

基础。其实,鲁文化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培育,可以说是与生即始的。孔子出身于没落

的贵族之家,自幼年时代起,接受最多的教育是“礼”
,搞得最多的活动是“习礼”
,他最

反对的是“非礼”和违礼。所以,孔子关于“礼”的思想形成,鲁文化给予了他多方面的

深刻影响。其次,儒这一阶层在鲁国特别发达,主要是殷遗民,他们是周礼的主要传布者。

孔子作为殷遗民之后,自然贴近了他与鲁国“儒”们的关系,这可能也是孔子创始儒家学

派最初的思想源泉。鲁国人收藏有大量的典籍文献,孔子之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

家,与鲁国丰富的典籍收存条件和孔子能够大量阅读和整理这些文献有直接关系。

鲁文化的发展是与儒家文化和私学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孔子首创私人讲学,其意

义不仅在于创造了全新的中国教育形式,还在于它实现了高雅文化从官府向民间的转移。

私学的出现使中国的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育的对象由贵族子弟转向全社会,如孔

子主张的“有教无类”,改变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传统。教育的内容由“先圣礼乐”、

“君臣之礼”转向社会所需。教育的民间化带来了学术思想的民间化,这为独立的知识阶

层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私学由于摆脱了官方的控制,不再视官爵为最重要,而以道为最重

要。对“道”的争辩,必然就会产生见仁见智的学术派别。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

学术派别——儒家,就在这里诞生了。

“仁”、
“礼”、
“德”、
“义”、
“信”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理念。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范畴

是“仁”
。他以“仁”释“礼”
。“礼”是鲁文化的传统部分,
“仁”是孔子的创新部分。他

的仁学思想,突出了人性心理本位原则。他把抽象的“仁”和“礼”贯彻到日常生活和伦

常感情之中,要把爱推广到普遍的人际关系中。鲁文化特别强调以德治国,以德治民。
“德”

与“义”有着密切的联系。鲁文化对待“义”与“利”的关系,以“义”为重,形成崇德

尚义的价值观。诚信是鲁文化协调人与人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其典型代表是鲁国思想

家柳下惠。脱胎于鲁文化的儒家文化此时成为鲁文化主体的,为鲁文化增添了积极的实践

特征和理性特征。

总之,儒家文化是在鲁文化的土壤中诞生的,是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之,在鲁

国诞生的孔子及儒家学派,又深深影响了此后鲁文化的发展,给鲁文化圈涂上了浓浓的儒

学色彩。

8
第二章 《桃花扇》与鲁文化之史学文化

第一节 《桃花扇》的史笔特色

一、《桃花扇》与历史剧

分析我国古典戏剧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描写历史的戏剧数量

非常多。艺人中本来就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之说,这句话很形象地

写出我国古代戏曲中历史剧所占比例之大。分析这些历史剧的艺术特征可以看出,总体上

的特色就是“近史而悠缪[10]”。这些剧作家总是以历史为出发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或

是写真人假事,或是假人真事,或是张冠李戴、或是假托古人,使这些历史剧“近史而谬、

似实而虚[11]”,与真实的历史非常接近,然而仔细去分析又会有很多出入、不实的地方。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戏剧艺术从产生的那天开始,就受到封建正统文

人的歧视,因为戏剧的故事基本上来源于小说,所以,可以说,封建正统文化对待戏剧与

小说一样,称为“稗官野史”也不为过,都是道听途说,不能当真,自然也就是不可信的

东西。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孔子的话:“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是

以君子弗为也。”小说就是“小道”,这样的文章只会妨碍君子“致远”,所以不应该是君

子所为之事。封建正统文人这样看待戏剧,就注定了戏剧发展道路的坎坷。在这样艰难的

处境下,戏剧也在求生存。它寻找着合适的方式,逐渐向封建正统思想靠拢,让老百姓接

纳它。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以历史为表现内容,这样的改变有两个作用,一是加强作品

本身的真实性;第二就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强化戏剧的道德教化功能。做到这两点,就使戏

剧与诗歌和文章一样都具有了“载道”的功用,逐渐也就被正统文人所接受了。

孔尚任的代表作《桃花扇》就具备了以上特点,第一,这是一部历史剧;第二,作者

创作这部剧作的目的就是借南明灭亡的历史来告诫后世的统治者要引以为戒。而且,孔尚

任自称,此剧的用笔行文,乃“《左》
、《国》、
《太史公》也”。可见,孔尚任不仅创作的

是历史剧,而且还运用了史家之笔进行创作。

在试一出《先声》中,有人问及《桃花扇》的作者时,老赞礼答曰:“但看他有褒有

贬,作《春秋》必赖祖传;可咏可歌,正雅颂岂无庭训?” 这句话写出剧作“有褒有贬”

的特色,还对本剧作者的出身进行了溯源,用《春秋》、雅颂与此剧并列,一开始就要观

者抱着一种严肃的态度。在加二十一出《孤吟》中,老赞礼又说“司马迁作史笔,东方朔

上场人。”再次强调本剧的史笔特色。正是这样的特色才使观剧之人觉得“演的快意,演

9
的伤心,无端笑话哈,不觉泪纷纷”。作者曾在《桃花扇》的每一出后,做出批语,很多

批语都表白了剧作的史笔特色。如《阻奸》出后批为:“句句曲白,可作信史,而诙谐笑

骂,笔法森然。”《逮社》出后写到:“此折俱从实录,如太史公志传,不加砭刺,而笔法

森然。”
《迎驾》批为:
“描画拥戴之状,令人失笑,史公笔也。”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作

者直接站出来强调本剧的历史性,刻意地强调,让我们看到作者创作的重点。另外,《桃

花扇》中采用的是干支纪年的方式,很有实录精神。这些表明,孔尚任在创作此剧时就是

要让这个传奇色彩十分浓厚的故事还要具有说服力。由此,作者采用史家秉笔直书的笔法

来创作,大大提升了此剧的可信度。虽然,戏剧与小说被视为“小道”,可是一旦以历史

为描写对象则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因为观看此剧的人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个传奇故

事,经过孔尚任的处理,观者觉得这就是当年真实的历史再现,从观看此剧的老赞礼等人

的态度我们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二、《桃花扇》对历史真实的追求

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历史剧,《桃花扇》不仅采用了史家笔法,而且对本剧中

历史的真实性也有着很高的要求。根据《桃花扇本末》的描写,我们得知族兄方训公对他

讲的这一段弘光遗事可以与当时的各种稗记相佐证,根据这一点孔尚任判断族兄所言基本

上是实录。再加上孔尚任有感于李香君血溅扇面,被杨龙友点染为桃花的故事也的确新奇

可传,点燃了孔尚任创作的激情。孔尚任在《桃花扇本末》中说:“予未仕时,每拟作此

传奇,恐闻见未广,有乖信史;寤歌之余,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这句话的意

思是说,在他还没有步入仕途时,每当准备创作《桃花扇》,就担心见闻不够广泛,与真

正的历史有差距,所以仅仅画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实际的修饰都没有去做。从中我们不难

看出,作者创作此剧,故事的传奇性是一个创作的动机,故事的真实性才是作者最终想达

到的目的。

为了达到“信史”的目的,孔尚任做了许多工作。康熙二十五年(1686)七月,孔尚任

奉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赴淮扬治河救灾。当时黄河夺淮后淮海一带水灾严重,朝廷在扬州

设立“下河局”,督理河工疏浚淮河海口。孔尚任这次南下,给了他广泛结交江南文化界

人士,访问南明遗民和遗迹的绝佳机会,为他写作《桃花扇》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为了拓

宽《桃花扇》的剧情思路,孔尚任在大江南北广泛结客,访遗问老,实地考察南明史迹。

他经常举行文酒之会,倾听前朝遗民痛诉明末遗恨,还曾说自己平生的知己,多半都在维

扬。袁世硕先生《孔尚任交游考》表明仅与《桃花扇》有关的人,除了旧交孔尚则、秦光

10
仪、贾应宠 3 人外,还有诸多的明末遗老,主要有黄云(仙裳)、杜浚(于皇)、邓汉仪(孝

威)、冒襄(辟疆)、余怀(淡心)、李沂(艾山)
、李淦(若金)、石涛(朱若极)
、龚贤(半

千)和张怡(瑶星)等。这些人都是心怀明室、不忘故国的隐逸之人,其中与剧作直接关

联的人物是如皋冒辟疆和南京张瑶星。

孔尚任趁着留驻扬州的机会,不仅游览了扬州城内外的名胜古迹,还重点凭吊了史可

法的衣冠冢,这为剧中写史可法督师等戏奠定了基础。康熙二十八年(1689)七月,孔尚

任渡江到南京,这是《桃花扇》剧情的发生地,他的足迹可以说遍布了明朝所留下来的所

有遗迹。他曾寓居朝天宫冶城道院,游过秦淮、青溪,到过旧院河房和长板桥,过明故宫,

拜明孝陵,游历了虎踞关、鸡鸣寺、雨花台、莫愁湖、清凉山、牛首山、凤凰台等地。还

专门拜访了张瑶星这个剧中的关键人物,在《桃花扇》中他成为和老赞礼并列的经星,这

个创作构思无疑是从现实的拜访中想出的。

经过数十年的搜集材料与创作,孔尚任的《桃花扇》经过多次修改,终于完成了。最

令作者感到自豪的一点就是本剧的实证特点。
《桃花扇凡例》中作者说:
“朝政得失,文人

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说明了作者的创作准则。由于孔尚任对南明旧事有了清

晰具体的认识,所以作品戏说的成分就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实录”的品格。对于这一点,

作者还多次借剧中人物来说明。
《先声》中老礼赞说:
“实事实人,有凭有据。老夫不但耳

闻,皆曾眼见。
”《孤吟》中老赞礼总结这部戏为:
“当年真如戏,今日戏如真。
”老赞礼作

为南明王朝历史的亲历者,无论是作为观众还是戏中人,由他来评价这部描写南明兴亡的

戏剧,感慨作者描写的就是真实的历史,相比其他观众而言,更具有权威性。借老赞礼突

出剧作的真实性,恐怕是孔尚任剧中安排两出老赞礼独角戏的用意之一。

孔尚任自觉追求历史的真实性,又采用秉笔直书的笔法,应该是受到了鲁国发达史学

文化的影响。鲁国在建国初就设有史官,有“史”、
“太史”和“外史”等,他们的主要任

务就是记录时事,要做到“君举必书[12]”,对国君的举动都要加以记录,同时还要记载国

家对外的大事。由于鲁国史官的恪尽职守,鲁国保存了比其他国家更多的史料。孔子在各

国史料的基础上,以鲁国的编年为时间线索,编纂成了我国第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孔子编订《春秋》沿用了史官秉笔直书的笔法,后来孟子说“孔子成《春秋》

而乱臣贼子惧[13]”,这一笔法成为中国以后著史的优良传统。他编《春秋》的主要目的是

要把“周礼”传承下去,批判乱臣贼子。《左传》成公十四年(前 577)评论说:“《春秋》

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说明了孔

11
子在此书中惩恶劝善的目的。《左传》和《国语》这两部史书也出自鲁国,秉笔直书的笔

法也是史官们编纂历史的共同原则,史学的意义也固定为惩恶劝善、总结经验,为后世服

务。
作为“先圣六十四代孙”,孔尚任每以“鲁儒”自命,而且“必求有益于身心 ,有益
于经济,而不但为辞章训诂之儒,则仆之深愿[14]”。孔尚任的《桃花扇》以真实的历史为表
现对象,采用秉笔直书的笔法来描写,就是想达到“末世一救”的目的。由于孔尚任的用
心,
《桃花扇》问世后,轰动京畿,“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时有纸贵之誉(《桃花扇本末》)”。
“长安(指北京)之演《桃花扇》者,岁无虚日(《桃花扇本末》)”,甚至康熙皇帝也索
稿阅读,这样的影响应该与孔尚任谨慎的创作态度和高度的真实性不无关系,这也正是鲁
国史学文化的体现。

第二节 《桃花扇》“救世”之创作目的

《桃花扇》是一部历史剧,虽然是以真实的历史为依托,但是,任何一个历史剧的作

者在创作历史剧时,目的并不是为了传播历史知识。更多的是为了借历史的亡灵表现作者

的主观意识,都打上了作者与时代的烙印。那么孔尚任创作《桃花扇》的目的是什么呢?

作者想传达什么样的思想?

《桃花扇小引》中写道:
“《桃花扇》 一剧……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 亦可惩创人心,

为末世之一救矣。” 这句话表达出孔尚任创作桃花扇的真正目的,即通过剧作来揭示南明

覆亡的真相,并引起后人的警醒。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我们从孔尚任的诗文中也可以找到证明。《登文游台》

一诗中写道“但见流亡庐,荒础无人归;何处问游踪,枯骨引鸦噪。”这首诗写出了穷乡僻

壤中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场景。康熙二十七年(1688)写于扬州的《待漏馆晓莺堂

记》中,他这样记道,“今来且三年矣,淮流尚横,海口尚塞,禾黍之种,未播于野,鱼鳌

之游,不离于室。漫没之中灶场圃,飘荡之零棺败黄,且不知处所!而庙堂之上,议论龃

龉,结成冤案,胥吏避匿,视为畏途。即与予同事之官,或还朝,或归里,或散,或亡,

屈指亦无一人在者。独立予呻吟病饿于兹馆,留之无益,去之弗许盖有似乎迁客羁臣!”

文中写到了水患未除,当官的却互相打击,结成冤案,老百姓仍然生活于水火之中。《淮

上有感》写到:“九重图画筹难定,七邑耕桑户未收。为问琼筵诸水部,金尊倒尽可消忧?”

诗中明确表达了对“水部”官员们整天饮酒作乐的不满。虽然,孔尚任生活在清朝的康熙

盛世,一片升平的景象。但是在几年治河的生活中,他不仅看到了百姓生活的艰难,更看
12
到了作为国家中坚力量——官员的腐朽,他们为了权利明争暗斗,为了金钱贪污腐败。从

自己的所见所闻,孔尚任看到了潜藏着的社会危机。作为一个有责任、有道义的人,他不

会置之不理,他想为这个社会,也为赏识他、提拔他的康熙皇帝真正做点有益之事。于是

他把南明覆亡的教训,创作为戏剧,把南明王朝兴衰的历史真实地再现给观众,希望通过

艺术的形式,引起人们关注。

《桃花扇小识》中说:“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

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

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

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可传者也。”

表达了孔尚任是借侯李的爱情故事,描写权奸误国的目的。
《桃花扇》正剧共 40 出,将侯

李二人的爱情与南明王朝覆灭的过程紧紧交织在一起,爱情斗争就是政治斗争,政治斗争

也就是在为自己的爱情而斗争。

这种创作意图在情节发展中也有很明显的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明崇祯十六年

(1643),距明朝灭亡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外有清兵入侵,内有闯王起义,内忧外患。可

是,此时的南京依旧是一片歌舞升平。关心国家兴亡的侯方域等复社文人尚且去看春光、

访佳丽、听说书,那些没有政治觉悟的人更是“酒卖斜阳,勾引游人醉赏,学金粉南朝模

样。”“秦淮烟月无新旧,脂香粉腻满东流,夜夜春情散不收。(《桃花扇·眠香》)”没

有人真正关心天下兴亡、在乎百姓的苦难。“……中原豺虎乱如麻,都窥伺龙楼凤阙帝王

家。有何人勤王报主,肯把义旗拿。(《桃花扇·抚兵》)”朝中大臣忙于争夺拥立之功,

守国武将也忙于争权夺位。凤阳督抚马士英与阉党余孽阮大铖勾结江北四镇武将,不顾史

可法等人的反对,拥立了昏庸的福王朱由崧。福王即位后,不考虑如何御敌,如何发奋图

强,却为《燕子笺》的角色未定,怕误了灯节而恼怒。阮大铖复官后,“日日罗织正人(《 桃

花扇·逮社》)”,将李香君置于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在文臣武将一片混乱之际,清兵

乘虚南下,终于回天无力,南明朝灭亡。
《桃花扇》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一幅“昏君乱相”

的社会图景,深刻地揭示了南明王朝灭亡的原因。传说康熙帝玄烨读此剧至《设朝》
、《选

优》等出时,不禁皱眉顿足,叹道:“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螟庐曲

谈》)这也侧面证明此剧确实起到了“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之功用。

那么,孔尚任为什么会用戏剧这一形式写作呢?徐振贵教授在《孔尚任何以要用戏剧

形式写作<桃花扇>》一文中指出:到孔尚任生活的清朝初年, 论者对戏剧的评价, 已经经

13
过了“小道末技”——“与诗词同列”——“戏剧优于或兼容其他文体之长”这三个阶段;

对戏剧作用的认识,则亦经过了“抒情言志”——“歌功颂德”——“有补世道人心”的

发展变化[15]。孔尚任就主张把戏剧与正统文学的诗文相提并论,认为戏剧不仅不是小道末

技,而且是文备众体的综合艺术,凡是诗词歌赋、骈体散文、小说百家,各类文体之长,

都集于一身。而且,传奇剧在描写人物、点染景物方面,还兼具绘画的功能,是其他文体

无可比拟的。因此,孔尚任选择用戏剧的形式来实现这一惩创人心、救助末世的思想。

虽然,从戏剧产生的那天起,就受到主流文化的排斥,但是,在日后的发展中它逐步

向主流文化靠拢,甚至成为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的舞台,
“药人寿世”成为戏剧的重要职能,

“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成为评价戏剧创作的重要标准。这种思潮也是孔尚任采用

戏剧表现这一段历史的原因之一。

这种心忧天下,关心百姓疾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与鲁文化精神中积极进取的理想主义

是一致的。这种理想精神既饱含着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又饱含着对未来“大同”时代的憧

憬。其“大同”理想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和谐的社会理想,二是自我完善的人性理

想。因此,鲁文化的理想主义精神既包含积极人世的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现实精神,又包

含超越现实的对人类终极关怀的追求。孔尚任是一个积极的入世者,也是鲁文化的实践者。

深受鲁文化史学文化的影响,他选择了历史剧为表现对象;为有益于经济,有益于人心,

他选择了一段令人警醒的历史,目的就是希望后世人引以为戒。

第三章 《桃花扇》人物形象的鲁文化精神体现

第一节 顾全大局的大公无私精神

顾大局、重集体一直是中国的传统观念,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华民族一向是崇尚

集体主义,讲合群,讲和谐,讲统一,强调大公无私。中华民族的这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传

统或者基本精神,在鲁文化中有着突出的表现。鲁国的儒、墨两家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

墨家强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利他利人,无我为极致,在中国历史上成为大公无

私的典范。而把大公无私理论化、系统化的则是孔子。孔子在总结前人关于群体主义思想

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虽然这样的社会仅仅是理想中的社会,换

而言之就是不大可能实现的。但是“大公无私”的群体主义精神却渗入到了仁人志士的心

中,他们为这个高尚的追求,奋斗不息。

继孔子之后,另一位集大成儒学大师荀子把群体主义提到了人类理性的高度。《荀

14
子·王制》云:“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亦

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

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

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人生不能无群”,“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

群生皆得其命”。

大公无私的集体观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克己

奉公,舍生忘死,成仁取义,英勇献身。这样的精神在《桃花扇》中表现也非常明显。

剧中的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是一伙结党营私,以权谋私、公报私仇的小人,而史可法

却是一身正气,为国捐躯、忠肝义胆的典范。两种性格对照着写,对比鲜明,表现了孔尚

任对大公无私精神的弘扬。马士英、阮大铖陷害复社文人侯方域,说他里通左良玉,要把

他除掉的时候,史可法挺身而出主持公道,指出“这也是莫须有之事”
,而且气愤地说“邪

人正无论,公议总私情”
(《桃花扇·辞院》
),说完拂袖而去,不与马阮同流合污。当马士

英来信议立福王,为个人谋取景秀前程时,他回信写了福王的“三大罪,五不可立”
,从道

德的层面给出朱由崧不适合做一国之君的理由。阮大铖为了此事深夜拜访史可法,他闭门

不纳。他总是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马士英、阮大铖拥立福

王既成事实之后,因为迎驾有功,都被重新录用;史可法此时则被委以“督师江北”之责,

他没有考虑“分明有外用之议”(《桃花扇·争位》)的内幕,反而尊君称臣,并且当场表

示“老夫身居本兵,每以不能克复中原为耻,圣上命俺督师江北,正好戮力报效。
(《桃花

扇·设朝》
)”这是真正的顾全大局,忠于朝廷。后来,在高杰被杀,许定国投降清兵,黄

得功、刘良佐、刘泽清被马士英、阮大铖调去堵截左兵,使得黄河一带成为千里空营,清

兵乘机长驱直入,明朝处在风雨飘摇的危急时刻,自命为“忠臣”的马士英、阮大铖一伙

人携带家人、细软,逃亡而去。史可法坚守阵地,直到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他想的还是

觉得自己身为总兵,却不能保护国家、保护皇帝,觉得无脸见人,愧对祖宗,是不忠不孝。

他拍胸顿足地大哭,眼都哭出血来了。在这种精神感召之下,将士们也发誓戮力拼命,死

守扬州,与明朝江山共存亡。扬州失守后,他依然没有自己去逃命,而是想“缀下南城,直

奔仪真。”,去保皇帝。最后当他听说“皇帝老子已经逃去两三日了,目下北兵过江,满城

大乱,城门都关的”时,顿觉成了“断篷船”,
“无家犬”,觉得生已无益,于是“摘脱下袍

靴冠冕”,沉江自尽(《桃花扇·沉江》
)。与马士英、阮大铖等人的贪生怕死,只谋私利形

成鲜明对比。同样是朝中重臣,国家危亡时的所为却差距如此之大。

15
其实阮大铖也是进士出身,在音乐戏曲方面很有造诣,《侦戏》出中,方密之、冒辟

疆等人在鸡鸣埭上吃酒,特地来借他新编的《燕子笺》。为了重新结识复社等人,阮大铖

不仅借了戏,而且还派人听取看戏之人对他的评价。方密之、冒辟疆等人说他:
“真才子,

笔不凡。”
“论文采,天仙吏,谪人间。好教执牛耳,主骚坛。
”“是南国秀,东林彦,玉堂

班。”一句一句的称赞,他自己也觉得受之有愧。作为饱学之士,他本应是国之栋梁,但

是他先依附魏党,后又依附马士英。可以说,谁得势谁就是他攀附的对象,目的很明显,

无非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崇祯帝自缢身亡的消息传来后,他们积极拥立福王,考虑的

就是自己可以争一个拥立的功臣,好升官发财。为了清除异己,他公报私仇,不惜污蔑侯

方域与左良玉暗中勾结,无中生有、捕风捉影,使正在新婚之中的侯李二人劳燕分飞,天

各一方。他奉旨搜拿东林党人,在蔡益所的书铺中不仅抓了正在选书的复社文人陈定生、

吴次尾,刚刚赶到的侯方域也被抓入狱,还给手下官员下命令一定要置他们于死地。为了

巩固自己在新朝中的地位,他拉帮结派,还为马士英的同乡田仰务色了一个小妾,就是李

香君,结果香君誓死不下妆楼,倒地撞头,血喷满地。在清兵随时南下的危难之际,为保

自己的地位,他调取防守清兵的三镇重兵去堵截左良玉,致使清兵趁机南下。马士英对当

时的时局都甚为忧患,他问阮大铖:“倘若北兵渡河,叫谁迎敌?”阮大铖说:“北兵一到,

还要迎敌么?(《桃花扇·拜坛》)”这段对话清晰地暴露了阮大铖卖国投降的嘴脸。概括

起来阮大铖等人的思想中心就是结党营私、中饱私囊、以权谋私、公报私仇。所以《桃花

扇》眉批说:“私君,私臣,私恩,私仇,南朝无一不私,焉得不亡?”

孔尚任的《桃花扇》在人物塑造上的主要特点是忠奸分明,分为以侯方域、李香君、

史可法等为代表的正面形象,和以阮大铖、马士英等为代表的反面形象对比鲜明,一忠一

奸,一公一私,褒贬分明,寄寓了作者的爱憎。作者肯定大公无私精神,批评以权谋私、

结党营私的行为,与鲁文化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南明昏君弘光昏庸腐朽,只图享乐;权奸马阮媚上欺下,铲除异己;四镇武将“恕国仇

而报私恨”,争权夺位。正是由于他们在国家危亡之时缺少大局为重、大公无私的思想,

以权谋私,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南朝的覆亡。

第二节 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

一、鲁儒文化的生死观

生命诚可贵,因为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人的生命又是十分有限的,每个人
16
都逃不开死亡的结局。正是由于生命的短暂,我们更应该思考生命的意义。鲁文化主张积

极入世的人生观,在生死问题上就是讲生死都要有意义,要生以益世,死以载义。

人活着不在于生命的长短,不在于穷达忧乐,而在于有意义,为道义而生,为道义而

死。孔子说得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为了

理想与道义,不惜奉献生命。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有益于世界,有益于人世。只要活的有意

义,哪怕只活一天,也比庸庸碌碌地活几十年有意思。一个人的生命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

鸿毛,就在于仅仅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了他人和社会而活,当面临死亡考验的时候,也要

死以载义,不能因为死亡的危险而失去道义,该死的时候要敢于死,正所谓杀身成仁,舍

生取义。人一生价值的最高目标和理想就是达到“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也就是

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虽然都难免一死,但人的道德、功业,学说却可以是不朽的,因

此,人追求生死的最高价值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不朽的有益贡献,这样的人生才是有

意义的。在生与义发生矛盾时,要“成仁取义”
“近其道而死,正命也(《孟子·尽心上》)”。

“义”的观念是孔子最早提出的,指的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公正、

合理而应当做的。义的最高层次就是天下大义,这是每个人都应当遵守的。孔子周游列国,

到处碰壁,“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

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在强暴面前,孔子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

如公元前 500 年,齐鲁夹谷之会。齐有司黎弥以献舞乐为名,欲劫持鲁君(定公)。在千钧

一发之际,孔子“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以礼严辞痛斥齐国君臣,挫败了齐

人的阴谋,保卫了鲁君安全,维护了鲁国的尊严[16]。

二、《桃花扇》中舍生取义的人物形象

《桃花扇》的创作背景是明朝末期,民族矛盾异常激烈的时候,也正是显示民族气节

的时候,而真正有气节的人都是为了民族大义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

(一)重名节、守贞节、有爱国气节和民族操守的李香君。

《桃花扇》全剧四十出中,有十四出或主或次地写了李香君。香君毫无疑问是戏曲史

上最具光彩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不仅外在美,有才气,她与其他的女性形象还有一个最大

的不同就是人格美,使观众不仅从外在上喜欢她,在人格上还成为令人尊敬的对象。

李香君从身份上来讲,只是一个低微的妓女,她与许多戏曲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一样,

有着卓尔不群、美丽动人外在美。上场之前,《传歌》中描写她是一个“温柔纤小,才陪

玳瑁之筵;宛转娇羞,未入芙蓉之帐”的少女。四壁上复社领袖张天如、夏彝仲等人的题

17
赠,更加衬托出香君的非凡气质。她聪慧有才,学习《牡丹亭》词曲,刚学几遍就得到了师

傅的称赞;《访翠》一出中,侯方域在楼下听见香君的箫声,情不自禁地大叫道: “这几

声箫,吹得我消魂。”

但是,这并不是孔尚任所表现出全部的香君之美,更加令人尊敬的是她鲜明的善恶观

念和进步的思想意识。首先,香君有正义之气和爱国气节。这两者有共通的成分,气节就

是坚持正义,宁死不屈。具有有所不为的操守,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气节之

中,民族气节为重。民族气节是爱国主义的道德基础,它以维护民族、国家利益为最高原

则,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

杜牧《泊秦淮》诗有“商女不知亡国很,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句子,李香君则不然,

同样是商女,她却敬重一心为国的复社文人,即使孔尚任连嫁妆都拿不出来,香君也心甘

情愿。她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为了与权奸作斗争,甚至不惜以性命相拼。在《骂筵》出

中,面对阮大铖的残酷迫害,香君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增加了对阮大铖之流的愤恨,因

此当她得知马士英、阮大铖要聚筵时,主动下楼“献技”:“难得他们凑来一处,正好吐

俺胸中之气。”她指骂马、阮之流,不顾江山社稷,只想着犬马声色,不务正业,骂他们

在做着亡国的勾当。为了国家,为了天下大义,她与逆党作了坚决的不留余地的斗争。

当她因骂贼而被推倒在雪地时,她依然顽强地说道:“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

愁冻。”
“奴家拼一死,吐不尽鹃血满胸。
(《桃花扇·骂筵》
)”这种以死相拼的精神就是鲁

文化中舍生取义,不同流合污的明证。由此,使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与政治交织在一起。

杨龙友为了向权贵田仰示好,就想把香君给他做小。先是以“三百金”为利诱,接着

又许以“金谷绮罗”的富贵。没有奏效后,他们又以官府威吓:“杨老爷新做了礼部,连

你们官儿都管的着,明日拿去拶掉你的指头。(《桃花扇·拒媒》)”香君依然是不为所动。

杨龙友亲自出马,并以马士英与田仰两家权势相威胁,香君依然守志不改,发出:“便等

他三年,便等他十年,便等他一百年,只不嫁田仰!
”劝说不成,他们竟然动手强拖。香君

死不下楼,以扇做防身,前后乱打,以至“倒地撞头晕卧”,血溅诗扇。以上三番,来的

一次比一次强硬,而香君也一次比一次坚强,宁死不屈。

(二)忠君爱国武将

剧中史可法的形象无疑是光彩动人的,前面我们已经论述过了他心忧天下,大公无私

的精神。他在报国报君无门的无奈之下,不愿看到江山换主,选择了沉江自尽,悲壮感人。

左良玉一上场就说“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
《桃花扇·抚兵》
)”,表明了

18
为国尽忠的赤胆忠心。崇祯吊死在煤山的消息传来,左良玉放声恸哭,让我们看到了他无

限的痛苦与深深的自责。虽然皇帝不在了,但是为了保西南半壁江山,他决心死守荆襄,

发誓要“戮力奔命,报国仇早复神京。
”表现了他为主的一片赤胆忠心。
《草檄》出中,当

他听到侯方域被逮入狱,再加上童妃事和太子事,决心沿江东下,
“剪除奸臣,救取太子”。

但最终被黄得功打败,气绝身亡。

黄得功对弘光帝忠心不二,他在《截矶》出中自我表白道:“一腔忠愤,盖世英名,

要与俺弘光皇帝,收复这万里山河”。作为四镇之一,他与另外三镇的本质是不同:高杰

无果而终;二刘最终还是背叛了弘光。只有他忠心耿耿。清兵渡江,扬州失守,弘光狼狈

出逃,是黄得功在危难之际收留了他,并且待之以君臣之礼,决心为弘光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二刘想把弘光献给清兵,黄得功持鞭就打,但是依然没能阻止弘光被挟持去北朝,

自己反而遭到了家将田雄的暗算,最后自杀而亡,真可谓“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这三人都是忠君爱国的典范,国家危难之际,他们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民族大义,

忠于职守,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三)柳敬亭和苏昆生

在《桃花扇》中,作者对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微的歌妓、说书人、乐工等给

予了不遗余力的歌颂,肯定了他们救危扶困、匡扶正义的侠肝义胆。

柳敬亭和苏昆生都是江湖艺人,他们本是阮大铖的门客,也过着舒适的生活,但当他

们从《留都防乱揭帖》中得知阮大铖是逆党后,毫不考虑自己将来怎样生活,毅然离开。

柳敬亭靠在江湖说书为生,而苏昆生则作了李香君的唱曲师父。虽然他们只是地位卑微的

江湖艺人,却表现了不与逆党同流合污的高洁精神。

在《修札》一出中,侯方域以父亲之名写了劝左良玉退兵的信,无疑侯方域就是送信

的最佳人选,但是他却说:
“小弟轻装薄游,只带两个童子,那能下的书来”。杨文聪强调

这是密信,一时也左右为难,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柳敬亭自告奋勇,主动揽下了这个苦差

事。给左良玉送这封信,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一是当时时局动乱,战火四起,安全没有保

障。二是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三是左良玉“军门严肃”
,不是普通人随意进出的。何况,

此信还有一个重大的目的,就是劝左退兵。所以,需要有足够的智力与体力才有可能完成。

面对这些困难,他一个白髯儿飘飘的老人却毛遂自荐,不仅顺利完成了任务,而且还得到

了左良玉的赏识,被留在帐中。由此可见,虽然作为下层平民的柳敬亭没有饱读诗书,但

是他们却有不具艰险,处理实际问题的胆识和谋略。

19
苏昆生的高义也不亚于柳敬亭。当侯方域、陈定生、吴次尾等复社文人被阮大铖抓走

之后,苏昆生为搭救侯方域等人,远赴湖广,求救于左良玉。后来,当左良玉被黄得功打

败,想派一人前往敌营游说,苏昆生主动请缨。也许会有杀身之祸,但是相对于国家的危

亡而言,他没有考虑自身的安危。而当左良玉被其子气死后,左的部将黄仲霖、袁继咸等

因为害怕黄得功攻来,都率兵离去,只有苏昆生一人“守着元帅尸首”,“哭奠一番”,并

一直等到左良玉之子奔丧回船,收殓停当之后,才离开。

他们只是普通的百姓,但是他们真正做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为了民族大义,

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第三节 以德为重的厚德精神

鲁国崇尚“德治”的社会理想,这种“德治”理想包括对统治者和民众两个方面的要

求。从选拔人才的标准来看,相对于提高自己的才能而言,鲁文化中更看重的是努力从事

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孔子认为,德才兼备不仅是个人自我完善的奋斗目标,

也是教育者育人的追求目标,同时又是执政者用人的标准。在政治上,他始终主张“尊贤

使能(《孟子·公孙丑上》
)”。不过在德才之间,孔子无疑更注重德。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特

点是道德本位或道德至上,其所倡导的是一种伦理政治。也就是说要以道德作为政治的基

础。人们只有内圣才能外王,从天子到庶人,都是以修身为本。因此,在选择统治人才时,

自然是以贤德为标准,把德行作为首要的标准,德是目的,才是手段。德的表现就是在家

能孝亲,在朝能忠君,忠君孝子还是逆臣贼子,这是衡量人才最重要的道德标准。这与鲁

文化一切以礼为准绳,追求德治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我们以侯方域、史可法等正面形象为

例来分析。

《桃花扇》的男主角是侯方域,同时作者也写到了以侯方域为代表的其他复社文人。

之所以把他们当作主角,孔尚任首先肯定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亟亟救世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这些文人都很有才华,尤其是侯方域,更是以文采著称。他在上场诗中便自我介绍

到:“早岁清词,吐出班香宋艳;中年浩气,流成苏海韩潮。
”将自己比为班固、宋玉、苏

轼和韩愈,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在文学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侧面说明

了侯方域在文学方面的非凡造诣。在《修札》一出中,当杨文聪看完侯方域写给左良玉的

劝诫信后,便称赞道:“妙妙! 写的激切婉转,有情有理,叫他不好不依,又不敢不依,足

见世兄经济。”这两句表明侯方域并不只是一介书生,他还有政治才能,一封书信就可化

解政治危机。
20
从作者的立场上讲,孔尚任对侯方域等文人贤士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从他们具体的

所作所为,又觉得他们并不是国家真正的依靠。

首先,复社文人对阮大铖等人“持之过急,绝之过严”
,不利于内部的团结。复社文人

对失势的阮大铖侮辱太甚,使之没有自新的机会。阮大铖参加丁祭,就是为了结交复社文

人,当时吴次尾等大骂他“唐突先师,玷辱斯文”
,喝令其“快快出去”
,而且还对他大打

出手,“掌他的嘴,捋他的毛(《桃花扇·哄丁》)”。在《侦戏》一出,陈定生等复社文人

评点阮大铖所作的《燕子笺》也评价了他的为人,骂他对魏忠贤“呼亲父,称干子,忝羞

颜,也不过仗人势,狗一般。
”丝毫不留情面。不仅如此,当阮大铖在秦淮河坐船游赏时,

与复社文人不期而遇,阮大铖为避免争端便“歇笙歌”、“灭灯火”,悄悄离去,但复社文

人陈定生、吴次尾等还是不依不饶,
“好大胆老奴才,这贡院之前,也许他来游耍么! (
《桃

花扇·闹榭》)”坚决与之划清界限。经过这些事,阮大铖便对复社文人恨之入骨,坚决投

靠到马士英门下。所以阮大铖污蔑侯方域与左良玉“暗里勾结”,使二人分离; 逼迫李香

君嫁与田仰而使之血溅定情扇。最后侯方域、陈定生、吴次尾被阮大铖抓入大牢,阮大铖

下命将他们置于死地。这些磨难与复社文人对阮大铖的态度不无关系。清人顾彩在《桃花

扇序》中也说:“清流诸君子持之过急,绝之过严,使之流芳路塞,遗臭心甘。
”也讲了这

个道理。

其次,复社文人缺乏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士人,侯方域等人接受的是儒家教育,

即做人就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过于注重人格的修养,却不注重实际处理

事情的能力,就使得儒学之士变得眼高手低,真正面对问题时却无计可施。在《辞院》中,

阮大铖要捉拿侯方域的消息传来时,大家都劝他赶快逃跑,而侯方域却只想到“新婚燕尔,

如何舍得。
”后经过香君的劝说最终决定逃跑时,却又乱了方寸,思前想后不知该去哪好:

“双亲在,双亲在,信音为准;烽烟起,烽烟起,梓桑半损。欲归,归途难问。天涯到处

迷,将身怎隐。歧路穷途,天昏地暗。”眉批也对此评到:“香君事事英雄,侯生方寸乱矣。

在《修札》一出,当杨文聪提到派一人送信给左良玉时,侯方域以“轻装薄游, 只带

两个童子”为由来推辞,但是白髯飘飘,势单力薄的说书人柳敬亭却做到了。送信或许要

担一定风险,但他作为复社的中流砥柱,却宁可放弃也不愿身体力行。南朝政治格局动荡

不安,复社文人不能收拾残局,重振乾坤,是与他们的政治素养脱不了干系的。

虽然,复社文人不能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他们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孔尚任

对他们还是更多地予以肯定。因为,他们心忧天下的责任心是有的,为了民族大义也做出

21
了很多有益之事,他们的人格依然是受人景仰的,这才是他们作为主角的关键。

《桃花扇》还大力歌颂了以史可法、左良玉、黄得功为代表的有明“三忠”。他们或

忠于崇祯,或忠于弘光,或忠于明朝,都是忠心耿耿。但是由于他们的才拙智短和书生迂

腐,依然没能阻止南明的灭亡。例如在《阻奸》一出,马士英欲拉拢史可法共立福王,史

可法却回书信给马士英说福王有“三大罪,五不可立”。史可法回完信后,便想当然以为

有自己这封反对信,马士英便会改变主意,
“写的明白, 料他也不敢妄动了。
”(《桃花扇·阻

奸》)此处把史可法迂腐的一面表露无疑,所以《眉批》评到:“焉得不败。”而当史可法

集齐四镇,共商大事之时,结果军情未议,四镇争端已起。而作为主帅的史可法, 用以调停

争端的办法却是“出张告示,晓谕三镇,叫他各回汛地,听候调遣”。四镇武将之间剑拔

弩张的气势岂是一纸告示就能调停得了的? 所以《眉批》评到:“以告示调停,乃书生之

见。”而当史可法以告示调停失败之后,便束手无策,“罢! 罢! 罢! 老夫已拼一死,更无

他法;侯兄长才,只索凭你筹画了。(《桃花扇·争位》)”史可法名为“北门关键”,但

面对残明江山,内外交困,内不能平四镇之争斗,外不能阻清兵之南下,虽死守扬州,但

最终失败,因此也是“万死无裨,一筹莫展”
,同样没有挽救南明必然覆亡的本领。再加上

两朝三忠史可法心在明朝,左良玉心在崇祯,黄得功则心在弘光。虽然忠心,却是“力不

相协”。因此,他们难以扭转南明王朝必然覆亡的命运。

有明“三忠”并没能保住南明王朝,但是他们为国为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

是可歌可泣,令人钦佩。作者高度评价他们的人生价值,说明作者在关注他们实际的功绩

的同时,更肯定的是他们忠君爱国的品德。

第四节 “穷则独善其身”的洁身自好精神

《桃花扇》中乱世的幸存者似乎都选择了一条共同的道路——归隐桃源。主人公侯方

域和李香君二人长期处于分离的状态,经历了多少的艰难险阻之后,终于相聚的,却在张

道士的一声棒喝中幡然醒悟,斩断情丝,双双入道。卞玉京因为朝廷搜拿歌妓,实在是忍

受不了“喉尖唱肿,裙腰舞松,一生魂在巫山洞”
。她一身道袍,了断尘心,告别好姊妹,

飘然出院了。丁继之与卞玉京的遭遇是一样的,也是想躲过朝廷的搜拿,飘然远去。因为

“若不离了尘埃,怎能免得牵绊。(《桃花扇·骂筵》)”张瑶星,原名张薇,本是北京锦

衣卫仪正。弘光被迎立后,补原来的旧缺,录为世勳。但是由于权奸当道,朝局日非,就

在城南修起三间松风阁,准备不日要投闲归老。促使他归隐的直接动因就是因为侯方域等

复社文人在蔡益所书铺选书,被阮大铖抓到,要治罪,蔡益所又是直接证人,为了不造冤
22
案,张瑶星带着蔡益所归隐了。蓝田叔、苏昆生和柳敬亭都是在扬州攻破之后,无处可去,

蓝田叔准备到城东栖霞山中拜访弃职修仙的大锦衣张瑶星先生,便邀请苏昆生和柳敬亭一

同前往。从此一住三载,他们就不曾回家,苏昆生往来牛首、栖霞,采樵度日。柳敬亭买

了只小船,也在此捕鱼为业。

除此之外,剧中也多次提到归隐的句子。
《桃花扇》第一出《听稗》
,说的是侯朝宗等

一班复社儒生去听柳敬亭说书。那柳麻子,怕“演义盲词”不能入尊客之耳,于是说了一

段《论语》故事《太师挚适齐》。这段话在《论语》里仅仅说道了乐师四散却没有讲明为

什么。柳敬亭讲到当时鲁道衰微,人心僭窃,申鲁三家犯了欺君之罪,我夫子自卫反鲁,

然后乐正。那些乐官恍然大悟,愧悔交集,一个个东奔西走,四散而去。这段说书很明显

是影射时政,乱鲁的三家公族正像马士英阮大铖等人,而太师挚等人岂不就是不肯屈从马

阮的柳敬亭辈的自况。
“俺们一叶扁舟桃源路, 这才是江湖满地,几个渔翁。(《桃花扇·听

稗》)”这句话正好为后面人物的归宿埋下了伏笔。随后柳敬亭说,
“但是桃花误处,问掩

渔郎”,自命为渔郎。第二十八出《题画》,写蓝田叔替张瑶星作一幅《桃源图》,侯方域

在图上题诗一首为“原是看花洞里人,重来那得便迷津,渔郎谁指空山路,留取桃源自避

秦。”续四十出《余韵》描写的就是一副世外桃源的场景,所有的幸存者也都进入到了深

山老林的“桃源”之中。清朝一位公差大哥奉命来搜寻山林隐逸,他抽出绿头签,取开红

圈票,把几个白衣山人吓走了。

《桃花扇》剧中正面人物形象的命运只有两种,或是为国捐躯,或是归隐桃源。《论

语·宪问》中有“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作者七人矣。
”的句子。其

中的“作者”,就是指为了在黑暗的社会中保持自身的高洁而归隐避世的人。这也正是孔

尚任运用这个典故的真正涵义。而并非像梁素芳的《略论道教思想在<桃花扇>中的体现》

一文认为,本剧宣扬了道家人生如梦、成道归隐的思想。剧中归隐的正好也是七个人,这

七人均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形之中选择入道的。留恋现实世界最深的应该是侯李二人,因为

二人虽然没有了国,但是他们可能还会有家,至少他们之间有着忠贞不渝的爱情,突然入

道的结局,表面上看来略显突兀,仔细去分析便会发现这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侯李二人在

剧中都是爱国的典范,试想如果他们不隐居,那么他们必然要谋生,要谋生只能靠侯方域,

而侯方域作为文人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参加科举,事实上侯方域也确实参加了科举,可

是这次科举给侯方域也带来了非常大的负担,侯方域本人也是非常矛盾的,甚至有些后悔。

而爱国的李香君为了生活能接受这一点吗?从李香君为了和田仰、阮大铖等人作斗争不惜

23
性命来看,李香君肯定是不愿意这样做的。所以,如果不入道,二人就要放弃自己崇高的

政治理想,爱国节操,这些曾经重于生命的东西。这就注定了他们是无路可走的,只能隐

居,才能保全自己的人格精神。由这七人的结局,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国破家亡

的历史关头,要想坚持自己的气节和理想,唯一正确的道路就是归隐出世。

结合孔尚任的一生来分析,他的处世态度是与新朝合作,积极入世的。孔尚任二十二

岁时参加清朝乡试,后来考试不中,他选择了结庐石门隐居读书。在隐居两年之后他典卖

土地捐了个监生,由此可以证明孔尚任隐居并不是因为看破了红尘。三十六岁时,他出山

为衍圣公夫人治丧;康熙南巡北归,路过曲阜到孔庙祭孔,孔尚任被选为御前讲经人员,

荣幸地成为康熙的导游。由于他表现出色,康熙皇帝竟然“一日而三顾臣名”
(《出山异数

记》),还被“不拘定例”
“从优额外”,授为国子监博士,从此步入仕途,做了十六年清朝

的官员。针对自己得到的厚爱,他还专门写了《出山异数记》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康熙三十二年(1693)秋,康熙又亲自命令孔尚任归曲阜摹御书“万世师表”匾额。

不久,曲阜孔庙落成,康熙派皇子允祯等前往告祭。孔尚任与衍圣公又一同迎送皇子,并

得到皇子赐坐、赐茶。五十二岁罢官以后,还在京城滞留两年之久。归曲阜老家后,已入

暮年的孔尚任还有过一段充当幕僚的生活,可见孔尚任对仕途的眷恋是相当深切的。

中国封建文人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往往以隐居来表现自己的清高,表明自己不屑于入

世。其实,这种隐居大多数只是因为入不了世而发牢骚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所谓的走“终

南捷径”而已。他隐居石门,只是为了潜心读书,并不是像明朝遗老们那样表明不与当朝

合作的态度。孔尚任一生与当朝密切合作, 满怀对康熙的感恩之情,这是明显不过的事实。

孔尚任生在顺治朝,为官于康熙朝,做了十六年的清官,可以说与明朝并无直接关系,他

对“明朝”的认知主要是得之于父辈及明代遗老的口中,或者来源于诗文史料,对于他来

说,明朝早已成为历史。更何况清朝的康熙朝又是这样的繁荣昌盛。康熙皇帝对孔尚任又

有知遇之恩。孔尚任的积极入世,就是鲁儒文化“达泽兼济天下”思想的表现。

在《桃花扇》中,归隐的七人都是在黑暗社会的逼迫之下,不愿同流合污才隐居起来

的,属于被人们称作高风亮节的举动。这是事君不得、万般无奈时的举动,曲折地反映了

作者“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第四十出《入道》中侯、李入道前张薇的警语更是直

接揭示了归隐入道的根本原因。

生:此言差矣从来男女室家, 人之大伦, 离合悲欢, 情有所钟, 先生如何管得?

外怒介: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

24
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生动地表现了张薇报君无望,报国无门时那种极其沉痛而又无可奈何的悲愤心情。这

种身处乱世,匡救社稷无力,但得身归桃源的行动是与鲁文化中维护国家统一,忠君报国

的思想完全一致的,是忠君报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桃花扇》以入道归隐为结,绝不能

仅仅看成是为了不落案臼、追求新奇,而是剧情发展之必然,是剧中人物性格发展之必然,

是作者为了表达不能济世则善其身的洁身自好精神所作的精心安排。

《桃花扇》通过南明灭亡前后这段历史的描写,褒贬了忠奸,宣扬了忠君报国的正统

思想,指出了身处乱世时应抱的人生态度。《桃花扇》所反映的思想倾向,同现实中的孔

尚任所一直奉行的忠君报国思想是完全吻合的。而这种思想正是孔尚任特殊的身份和所受

教育的精神折射。

人物是戏剧的灵魂,没有人物也就没有戏剧。我国古典戏曲人物塑造的最大特点就是

忠奸判然,正邪有辨,善恶分明。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刻画的这几类人也可以分为两类

人,即好人和坏人。分类的标准就是是否爱国,是否能够遵照执行鲁文化中的“仁”、
“礼”

“德”、“义”、“信”。作者褒扬了下层平民的柳敬亭、苏昆生与李香君等人的侠肝义胆与

舍生取义的精神;肯定了复社文人的爱国热情和亟亟救世的社会责任感;歌颂了史可法、

左良玉和黄得功等三人为国为君的忠心;这三点正是鲁文化的核心精神折射。

第四章 《桃花扇》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一节 孔尚任对清朝的复杂态度

孔尚任身为汉人,但生活于清朝,碍于儒家“夷夏之大防”的观念,孔尚任对于清朝

的态度还是值得研究的。康熙十七年(1678),孔尚任参加了清朝的乡试,结果名落孙山。

康熙二十年(1681),孔尚任隐居石门山期间典卖了一些田地,捐纳了一个国子监生。康熙

“南巡”时,到曲阜祭祀孔子,孔尚任充任诗礼堂讲书官。康熙对孔尚任所讲《大学》非

常满意,回京后,随即任命孔尚任为国子监博士。淮海四年,孔尚任奉命治理水患,期间,

孔尚任与一批明末遗老来往密切。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出山异数记》的撰写。为了迎接康熙皇帝的南巡祭孔大典,孔

府选出数百名弟子习学礼乐,并且“采访工师,造礼乐祭器(《出山异数记》)”。由于孔

尚任精通礼乐与文物鉴赏,这些工作便顺理成章地由他来主持。康熙二十三年(1684)冬,

康熙皇帝结束第一次南巡后返京路过山东,特意到曲阜圣城祭祀孔子。孔尚任以圣裔身份

25
被推举办理襄祭事宜,并被选为御前讲经人员。他讲了《大学》,并受到康熙皇帝赏识。

随后,孔尚任又兼任导游,引圣驾观览孔庙、孔林等圣迹。康熙皇帝非常满意,特旨令吏

部破格任用。就这样,孔尚任由一个乡村秀才平步青云成了国子博士。这件事对孔尚任来

说,简直是意想不到的人生大事,这些突如其来的荣耀也使他对康熙感戴不尽。

他为这次经历做了一篇《出山异数记》
。其中全面记述了康熙皇帝祭孔的过程,用“犬

马图报,期诸没齿”等字眼表达了自己无比感激的心情。其中对康熙三次问到他的年龄,

更是感到无上的荣光,他在文中写到:“霁堂陛之威严,等君臣于父子。一日之间,三问

臣年,真不世之遭逢也。并且“随路感泣,逢人称述”。康熙三十七年(1698)冬,孔尚任

将“乙丑(康熙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八日孔尚任私记”的《出山异数记》寄给张潮,张潮将

之编入《昭代丛书》乙集,表明他对康熙的深切感激之情。

孔尚任深受鲁文化影响,具有儒家正统立场和思想倾向。蒋星煜《<桃花扇>研究与欣

赏》中说,孔子“夷夏之大防”和“君臣之大义”思想他同时奉行。正是出于孔子“夷夏

之大防”说的民族意识,孔尚任撰写了这段以南明为背景的《桃花扇》传奇;为了表达对

康熙提拔的感恩,表现“君臣之大义”,孔尚任撰写了《出山异数记》。所以,孔尚任的

思想也存在矛盾,从这两篇文章来看,他其实是两个方面都想做好,但是,现实并不像他

想象的那么简单,最终,《桃花扇》虽然成功了,孔尚任却被罢了官。

孔尚任需要依附于统治者,他对康熙皇帝一度怀着强烈的感激之情,但因为不得志,

他对清廷的掌权派不满,并逐渐对康熙的“知遇”之恩表示怀疑。他希望用世,施展才能,

不羞谈仕途经济,但在浊流中仍保持着自己的情操,并且对历史和现实有自己的见解。他

时而讴歌新朝,时而怀念故国;时而攀附新贵,时而与遗民故老神交莫逆。清初复杂的民

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形成了他复杂的变化着的思想立场。这可能

就是孔尚任从事戏曲创作时的思想状况,而这种思想的形成与他的出身、所受的教育有着

不可分割的联系。

第二节 《桃花扇》中爱国主义思想分析

关于《桃花扇》爱国主义思想,很多论者还是有争议的。问题集中在这个“国”指的

是哪个国?是明朝还是清朝?从《桃花扇》主要描写的故事内容来看,作者借侯李的爱情

故事,抒发明朝兴亡的史实,表达了对明朝深切的悲吊。那些观看演出的“故臣遗老”更

是“掩袂独坐”、“唏嘘而散”。这两点说明作者表达的是对明朝的怀念,那么应该说作者

忠于的还是汉民族建立的明朝。但是《桃花扇》全剧却没有明显的反清描写,对于清朝入
26
关后“扬州十日”的惨剧也避而不谈,反而在《先声》等出中充斥着对清王朝的赞美之词。

这个矛盾应该怎样去看呢?我觉得应该这样看,剧作中的明代臣子忠于的是明朝,作

为汉人,却生活于清代康熙盛世的孔尚任忠于的则是清朝。首先,我们来看剧中主要人物

形象的表现。我们从剧中人物的命运来分析。正面的人物形象有侯方域、李香君、史可法、

左良玉、柳敬亭、苏昆生等人,包括了知识分子、重要武将、下层人民。侯方域是确有其

人的,根据文献记载,顺治八年,他参加了清朝的乡试,并不是剧中最后的入道。为什么

作者要作这样的改编呢?孔尚任不是拥护清朝吗?为什么他不按照历史事实去描写呢?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来理解,孔尚任是出生在清朝的,他也参加了清朝的乡试,而且一直在

朝中做官,并且对提拔他的康熙皇帝是一直感恩于心的,这一点有孔尚任的诗歌为证。所

以,孔尚任的出仕并不像侯方域当年参加清朝乡试那样引起很大的反响,从他撰写《出山

异数记》来看,这并不是耻辱,反而是一种荣耀。那么,从孔尚任来讲,他所认同的朝代

应该是清朝。孔尚任又是在鲁文化的熏陶之中成长的,那么忠君爱国的思想一定是根植于

心的,从这个角度讲,孔尚任忠于所处的朝代就不难理解了。忠于一个朝代,不等于忠于

一个君主,忠于一个朝代就要时刻关心她的命运,维护她的统一,为这个国家而服务,甚

至不惜自己的生命,这才是真正的爱国。所以,在这样思想影响下的侯方域参加清朝的乡

试,就意味着对明朝的背叛,说明他立场不够坚定。为了表现真正的忠诚的爱国思想,孔

尚任选择改编侯方域最终的结局为出家入道。

从李香君来分析,素有侠名的她更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从剧中可以看出,侯李二人

并没有互相倾心的过程,他们之所以能在一起,更多的是因为外人的说合。所以与其说李

香君看重的是侯方域的才干,不如说看重是他复社文人的身份。在和侯方域分开之后,无

依无靠的香君还与阮大铖等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为了揭露他们的罪行,甚至不惜自己的

性命,这个坚决的爱国者最终选择了入道,同样表达了她高尚的爱国精神。柳敬亭和苏昆

生虽然是下层的民间艺人,但是他们有着高度的责任心,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一句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为了救国,他们在动乱的世间四处奔走;为了保护自

己的名声,他们毅然与带给他们安逸生活的阮胡子划清了界限。但他们的努力毕竟是有限

的,不可能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在这个时候,他们也选择了隐居,保持自己爱国的气节。

对于史可法的描写,作者也做了一些改编,我们沿着上文的思路,就可以看出作者的

改变之妙。历史上的史可法是在清兵围困扬州时,他坚决守卫,城破被俘。多铎以宾礼相

待,口称先生,当面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史可法却骂不绝口,严词拒绝,后被清人杀害。

27
而剧中改为在去往南京保驾的途中,听说圣上已经不知所踪了,他选择了沉江自尽。事实

是史可法坚守扬州,清军为了破城,就大举屠城。这是一段很敏感的历史,孔尚任不可能

不知道,但是写出来一是对自己不利,而且还可能引发激烈的政治事件。生存于国家和民

族的夹缝中的孔尚任选择了忠于清朝,好在“中国”还在,康熙也是一个外圣内王的君主。

在这里,孔尚任的拥清和《桃花扇》中吊明的立场就合二为一了。

我们还应该看到,孔尚任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爱国思想发生严重蜕变的时期。明清之际,

封建专制统治更加严苛,鲁文化中忠君思想中的积极意义正在消失,愚忠的成分则不断加

强。此时,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对此提出来不同看法,他们提出了

要区分“国”与“天下”;
“一君之私”与“天下大公”的思想。在高岚的《王朝效忠与民

族认同—从<桃花扇>与<大义觉迷录>论明清之际的“国家”与“民族”》一文中,通过分

析这两篇文章指出了,在那个时代,“国家认同是由以下三个层面构成的:一、集中体现

于对在位君主的忠诚,皇帝既国家;二、被聚焦于维持着属于某一姓的君主统的王朝。这

是前现代的中国国家认同最基本的核心。三、对“中国”的认同。王朝总是有兴有灭,但

在时间上前后相连,于是出现了超越具体王朝而始终存在的一个历史性的政治共同体观

‘中国’。”[17]徐振贵教授的《孔尚任儒家思想发展变化新探》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
念:

孔尚任的思想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个人阅历的增加,孔尚任开始对儒家思

想进行反思,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对封建士大夫的清谈表示怀疑,认为这是不可能救国的,

真正救国的应该是实学。所以,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之中,孔尚任爱国的思想不应该不受其
影响。

作为孔家后人,必然会受到鲁文化中“攘夷”爱国思想的影响,虽然,孔尚任生活在

清朝,毕竟,清朝是满人建立的天下,在面对汉族建立的明朝灭亡的时候,应该还是有一

些感慨的,这是孔尚任的民族认同感。清人建立的政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受到了汉人

猛烈地反抗。孔尚任写《桃花扇》时,为了搜集资料还与那么多的明代遗老直接交往。这

种感慨自然也就渗透进了《桃花扇》的创作之中,使剧作表现出了浓郁的民族“兴亡之感”。

剧作真正的目的却是要使当权者引以为戒,成为“末世一救”的依据,这种服务清朝的态

度是孔尚任王朝效忠思想的表现。另外,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孔尚任对国家的认同。明朝

灭亡,能使他得到安慰的是“中国”未曾因为朝代改换而变化,这一认知将“国家”层面

上的政治效忠与文化、情感层面上的民族认同调和了起来。

28
第五章 《桃花扇》体现的其他鲁文化特质

鲁文化的特点之一便是一切以礼为准绳,着重发挥礼制中的德治精神。礼在周代包罗

了礼、法、道德规范、典章制度等等,所谓“制度在礼,文为在礼”即指此而言。鲁国奉

行周礼,知礼、习礼、好礼、学礼蔚然成风。鲁国人重视礼,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格外

看重礼的德治内容,对于礼所包含的法治精神不太重视,所谓“礼乎礼”,实际上是要求

按德治办事,强调了德治的精神。

第一节 对礼乐文化的重视

礼乐文化是鲁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就是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

体系,它们的本义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就是教化,这也是圣人制

礼作乐的本意。清代学者淩廷堪说过:“上古圣王所以治民者,后世圣贤之所以教民者,

一“礼”字而已”。意思是,上古时代圣君们治理百姓的依据和后世的圣贤教育民众的方

法就是一个“礼”。 礼乐之教就是在人们之间形成一种制度,从而约束人的行为,调节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之间能和睦相处。孔子十分重视礼乐之教。

他兴办私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特色就是把礼乐之教贯穿于教学的各

个环节。

礼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首先是指周礼,就是周公所制定的西周礼制。由于周

公首创的那套制度的文明和完美,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

佾》)”意思是说,周礼是在借鉴了夏、商两代为政得失的基础上制定的,典制粲然大备,

足以为万世龟鉴,所以他表示了“从周”的立场。

众所周知,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周文化的基调。这套制度之所以为

后世所称道,因为它是以道德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由此确立了道德在治国理念中的主导

地位,这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种种原

因,这套制度瓦解了,世道大乱,史称“礼崩乐坏”。贵族们为了权和利,彼此征战不息,

所以自古有“春秋无义战“的说法。孔子向往周公之礼,既是他对春秋乱世的不满,也是

他对西周道德礼制的向往。

《桃花扇》也体现了强烈的“礼”治精神。在《争位》出中,史可法约齐四镇,“共

商防河大计”,四镇入座之后,还没来得及议及正题,黄得功就对高杰做到首位表示了不

满,认为高杰是个无礼之人。理由是他是李自成的部下投诚而来,又没有任何战功,所以,

29
他是没有资格坐在四镇之首的。高杰却以自己投诚最早,年龄又最大,坐这个位子是理所

应当的。刘泽清又说,按照宾主之礼,高杰也应该是坐在下首的。由座位的争执引发了四

镇的混战。在混战中,高杰最终抵不过其他三镇,无奈向史可法求救,就是在这种走投无

路的情况下,高杰还在说“除了服礼,都依都依。(《桃花扇·移防》)”四镇这样的武夫,

对这种由尊到卑排列的座次的礼制如此重视,并且不惜用战争来争取,自觉去维护,可见

这种制度已经根深蒂固地扎根到他们的血液之中了。

再说史可法,他其实不同意迎立福王,但是在马士英、阮大铖等人完成迎立大典之后,

他也愿意称臣,并且立誓为新朝效力。因为他还愿意遵循这种社会起码的秩序。在人类社

会中,如果任何人都可以放纵自己的行为,那么,人就和禽兽没有了区别,社会也就没有

办法再维持下去。

鲁礼乐文化的实质就是“亲亲尊尊”。它要求人们在家族内部,
“亲亲为大”,讲究“亲

亲之杀”;在家族以外,
“尊贤为大”,讲究“尊贤之等” (《礼记·中庸》)。可见无论是

亲亲还是尊尊,都是为了共同的“定亲疏”
、“别尊卑”的目的。礼乐的“一招一式”都蕴

涵着深刻的等级观念,使政治与伦理和谐地结合起来。礼乐文化博大精深,赋予了人循规

蹈矩所需的一切,让人心甘情愿地恭顺于已定的统治秩序中,具有无与伦比的教化作用。

史可法等忠臣贤士们就是遵循这个“礼”,基于这样的思想才愿意继续为一个昏庸的朝廷

继续卖命。

孔子注重用名教纲常伦理行道德教化,用声名不朽的观念劝善惩恶、行仁复礼。《桃

花扇》中行善的则为圣君贤相、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于是“流芳百世”,行恶则为奸贼

叛道,以致“遗臭万年”,集中体现了孔子这种思想。

名声不朽的观念,是孔子行仁复礼的精神支柱。他说“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

语·卫灵公》)”在他看来“名”就是人生头等的大事。他还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

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论语·季氏》
)”这就是说,一

个人即使生前富贵,如无功德,死后无名,等于白活一世。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他所作

《春秋》,为他自己留了名,实现了“留芳百世”的理想,正如孔颖达在《春秋正义序》

中说的“因鲁史以得失,据周经以褒贬,一字所嘉,有华衮之赠;一字所黜,无异于萧斧

之诛。所谓不怒而人威,不赏而人劝,实永世而作则,历百王而不朽者也”。

孔子宣杨的以伦理纲常为内容的“名教”观念,被历代统治者推崇备至,成为人们追

逐的道德信条。作为孔子的六十四代孙的孔尚任,从小受着这种“庭训”的熏陶,祖师的

30
名教观,当然影响更深。考察《桃花扇》中的人物,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忠臣孝子,

奸臣贼子,跃然纸上。

第二节 “德治”理念的体现

周公制礼作乐,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即“敬德保民”。“敬德”,是因为“皇天无

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
)”,有德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
“保民”,是因

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引《泰誓》)”
。“保民”实际上就是保社

稷、保国家。鲁文化的直接来源就是宗周的礼乐文化。孔子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仁”的

思想,教育人民以道德教育为主,通过礼来规范和整齐民众的行为。孔子认为,“道之以

政,齐之以刑”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因为老百姓不去触犯犯法,是因为畏惧刑罚,

他并没有羞耻之心。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礼来保证道德目标的实现,结果就不

同了,老百姓因为有了羞耻之心,不仅不会去做坏事,而且还会“格”,就是有上进心。

分析《桃花扇》,我们便可看出,孔尚任的追求与鲁文化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即在政治

上追求“德治”,在做人上追求忠义、节气。

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后,崇祯帝自缢而亡。马士英、阮大铖等人趁机勾结四镇军师

头目,拥立福王朱由崧称帝,建立南明。弘光帝可以说是荒淫无道的集大成者。朱由崧当国

执政之时,虽然正处于内忧外患日益加深之际,但是君臣上下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当时

南明弘光政权控制的区域,东自黄河下游以南,西迄武昌长江以南,其物力、财赋、人力

也比清廷所控制地区雄厚。但实际上,弘光朝野人士不仅没有因北都的覆亡而振作起来,

反而在腐败、内讧、争权夺利上远远超过了崇祯时期,因而极端的腐败,十分的脆弱。孔

尚任在《桃花扇》中对昏君乱相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在史可法犹豫迎立福王时,侯方域便向史可法提出了弘光的“三大罪,五不可立”之

说,还说:“这君德全亏尽丧,怎图皇业。(《桃花扇·阻奸》)”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弘光

的确是一个无德昏君。弘光登基后,国家内忧外患,可是他既不为“流贼南犯”而担心, 也

不为兵弱粮少难以抵抗清兵大举进攻而忧愁, 唯一使他感到烦闷的尽然是“朕独享帝王之

尊,无有声色之举, 端居高拱, 好不闷也。(《桃花扇·选优》)”此时,作为一国之主,他

更应该励精图治,为明朝的将来打算,为百姓谋福。但是,他却是为“声色之举”而烦恼。

对于阮大铖所献《燕子笺》的演出,他异常关心:“乃中兴一代之乐,点缀太平第一要事。

今日正月初九,脚色尚未选定,万一误了灯节,岂不可恼。(《桃花扇·选优》)”清兵打来

了,他选择了弃城而逃,言明“寡人只要苟全性命,那皇帝一席,也不愿再做了。”在弘光
31
不多的出场中,作者将其昏庸腐朽表现的一览无遗。“无德”一词贴切概括了福王的全部。

第三节 《桃花扇》中的祭祀文化

中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名,我国民间的礼俗仪式主要有“冠、婚、丧、祭”

四类,其中,祭礼主要包括神鬼祭祀和祖先祭。在古代中国,凡与鬼神有关的事情都可纳

入“礼”的范围。事鬼敬神的仪式旧称“礼神”
、“事鬼神”,也就是“祭祀”
。鲁国是周公

的封国,对周代礼乐的保存也最典型。在春秋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之际,鲁国成为全国的

文化中心,继续弘扬周礼。鲁国又是儒学的故乡,孔子也笃行周礼,也特别重视祭祀。这

源于孔子对“孝”的重视,他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仅要赡养父母,还有尊重父母

和长辈,如果缺乏孝敬之心,那么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马一样,这是大逆不孝。不

仅要在父母生前赡养、孝敬他们,他们百年之后还要守孝三年,就是在自己的俗尊亲去世

后,在三年之内要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对亲人的哀悼。《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宰我与孔

子论礼的事情。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

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

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

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认为,守丧三年实行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如果君子三年不作礼乐的话,就会礼

崩乐坏的。去年旧谷已尽,今年新谷已成熟,钻燧取火已改用新木。三年之丧的礼制改成

一年就可以了。孔子反问宰我,父母去世的时候,你吃美味的食物,穿华丽的衣服内心安

宁吗?宰我回应孔子说他自己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吃美味的食物,穿华丽的衣服内心很安

宁,很满足。从孔子的“今女安,则为之”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真心认同宰

我的说法。言外之意就是,孔子不会这样做,会坚持行三年之丧礼。

生长于重视祭祀文化的鲁国,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多次写到祭祀,很值得我们去分

析。主要的描写有:第三出《哄丁》对祭祀孔子丁祭的描写;第三十二出《拜坛》写了崇

祯皇帝忌辰时在太平门外设坛祭祀的内容。第十三出《哭主》中写到,左良玉、袁继咸等
32
人听到崇祯皇帝自缢煤山的消息后,穿戴起来暂借自附近民家的三领白衣,三条白布,对

着大行皇帝在天之灵,恸哭拜盟。闰二十出《闲话》中更是写到了从北京来的锦衣卫堂官

张薇,在三月十九日,流贼攻破北京,崇祯皇帝缢死煤山,周皇后殉难自尽后,自己领了

些本管校尉,寻着尸骸,抬到东华门外,买棺收殓,独自一个戴孝守灵。在闯贼搜查朝官,

逼索兵饷,对张薇监禁夹打的情况下,他散尽自己的家财,求得了为崇祯守灵戴孝。因为

大行皇帝未满周年,张薇身着孝服,每天早晚上香、哭拜,表达了一个臣子对皇帝的忠孝

之心。值得注意的是,剧中还有一位“老赞礼”,不仅是整个剧作的开场人物,而且还是

全剧的线索人物,用这样一个特殊身份的人来贯穿全剧,笔者认为不仅仅是因为老赞礼亲

历了这一段历史,应该与孔尚任本人的礼仪修养有一定的关系。

在以上提到的祭祀形式中有祭祀先师先圣的“丁祭”,还有祭祀先帝的“周年祭”、
“朝

夕祭”等。王季思等人注本的《桃花扇》中解释“哄丁”说,
“丁”指的就是“丁祭”
,古

代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逢丁的日子就叫做“丁日”
, 封建时代,每年遇到阴历二月、八

月的第一个丁日,举行春秋二祭来祭祀孔子,称为丁祭。[18]太常寺送来祭品,在国子监举

行祭祀仪式;二坛户摆好祭品,国子监祭酒、司业和监生四人主持祭祀。根据创作的需要,

作者只写了与祭者依次排班,副末唱礼,众人依礼四拜。音乐和舞蹈自古以来就是各种礼

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排笙歌,堂上宫悬”“迎神奏乐”等句子可以看出在丁祭仪式

中还有配合有音乐和舞蹈。虽然作者没有对这个仪式作详细描写,但是场面肃穆,一丝不

苟。在这个严肃的场合下,阮大铖想借机接近复社文人,利用参加集体礼仪的方式让复社
文人重新接纳他的算盘是打错了。参加祭奠的人无一不对此人恨之入骨,而且又打又骂,

表达了坚决不与不义之人为伍的决心。

第三十二出《拜坛》中,文武百官是在为崇祯皇帝的忌辰做周年祭。据《南明史志第

二》记载:“弘光元年,壬寅寒食,于奉先殿举哀,百官于太平门外设坛遥祭,别一坛祭

东宫,二王于侧,是日,止音乐,禁屠宰,停百姓嫁娶,各衙门轻重刑罚——鲁王在舟山

——王伏地哭,陪祭文武皆泣不成声。”[19]由此可见,文中在崇祯皇帝忌辰时安排哭奠也

是有依据的。何况,祭祀的本意就是遵照一定的仪式,向神灵或先祖表达自己的尊敬之心。

而马士英和杨文聪一上场便说道:“旧江山,新图画,暮春烟景人潇洒。出城市,遍野桑

麻;哭甚么旧主升遐,告了个游春假”。礼毕之后只有史可法一人真心为国为君痛哭流涕。

阮大铖来晚了急忙四拜,哭着说:“先帝先帝!你国破身亡,总吃亏了一伙东林小人。如

今都散了。剩下我们几个忠臣,今日还想着来哭你,你为何至死不悟呀!”这种装腔作势

33
的表现连史可法都觉得可笑!果然,这几个所谓的“忠臣”转眼就去赏牡丹花了,对于他

们来说这次祭拜正好是一次春游的绝好机会。这段描写让我们对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更加

厌恶,正是作者安排这个特殊的舞台让他们自己来表演,使作者不用多说一个字就将对他

们的批判表达了出来,而这个批判的严重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从以上叙述中,可以得出结论:由于孔尚任自幼苦读经传,博览书史;隐居于曲阜城

北的石门山时又研究了很多前朝逸闻旧事和古代礼器乐律,使他掌握了足够多的礼乐知识

和制度。为了迎接康熙皇帝的南巡祭孔大典,孔府选出数百名弟子习学礼乐,并且“采访

工师,造礼乐祭器(《出山异数记》)”。这些工作也顺理成章地由他来主持,被破格录用

为国子监的事实证明,孔尚任的确擅长此道。由于孔尚任对各种祭祀礼仪非常熟悉,再加

之他本人就是在康熙祭孔时备受赏识而踏上仕途的,所以剧中所记载的祭祀礼仪也是一丝

不苟,非常真实,经得起推敲。

对于祭祀文化的描写,虽然作者根据艺术创作的需要做了一些改动,可是从中我们仍

然可以看到鲁国礼文化的繁富博大。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礼学思想已经成为中国

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指导人们思想和言行的

准则。孔尚任在剧中描写祭祀礼仪的认真,让我们看到他对祭祀礼仪的重视。可是,《桃

花扇》是一部爱情剧,或者说是一部政治剧作,作者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描写祭祀本身,

那么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呢?总体而言,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是为剧情服务的,作者就

是想通过这种特殊场合中人物的表现来分辨好人与坏人、忠臣与逆贼,渲染了强烈的兴亡

之感。这也是鲁文化中史学文化对此剧有力影响的又一个证明。

结语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孔尚任生长于鲁文化发源地,又是儒家后人,他

创作的《桃花扇》中体现了深刻的地域文化特色。一、作者运用历史笔法来创作《桃花扇》,

在成书的十几年之中,作者严谨地搜集资料,访遗老,走明代历史遗迹,使这部历史剧的

真实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用“戏如真”的作品来引发人们思考南明灭亡的根本原因,

希望现在的统治者从中悟道,吸取前车之鉴,不重蹈南明的覆辙。自然而然地表明了自己

“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的创作目的。这正是鲁文化中史学文化的传承。二、在《桃

花扇》所塑造的正面人物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文化中大公无私,舍生取义,注重德

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精神特质。三、通过分析《桃花扇》剧作和孔尚任本

人对于明朝和清朝的态度:《桃花扇》中既有浓烈的吊明氛围,又有对清朝的赞歌;孔尚
34
任本人在清朝积极出仕却在《桃花扇》中描写了正面人物形象或是为国捐躯,或是归隐山

林,不与清朝合作。这两组矛盾正是孔尚任忠君爱国思想的集中体现。由于他深受鲁文化

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所以孔尚任本人忠于清朝,剧中的人物忠于明朝。同时,孔尚任的

思想也有所发展,相比于清谈,他更注重实践。从国家的层面而言,他认识到不仅有民族,

还有超越民族观念的“中国”,这种认同是解释以上矛盾的最好注解。四、最后通过剧中

一些小细节,分析了《桃花扇》中体现的重礼、德治的政治主张,祭祀文化等其他鲁文化

特质。由此,我们可以说孔尚任在创作《桃花扇》时的确受到了鲁文化的多重影响,这也

是分析此剧时不可忽视的一个特色。

35
注释

[1]石玲.《桃花扇》与中国传统文化二题[J].山东:齐鲁文化研究,2005.4.

[2]于元明.论道教思想对《桃花扇》的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第

19 卷第 3 期 2003 年 8 月.P84-85.

[3]徐爱梅.《桃花扇》中的《周易》文化[J].济宁学院学报,2009 年第 1 期.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2. P 66.

[5]鲁迅.鲁迅全集:第 12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P381.

[6]孔尚任.《湖海集》卷七《与颜修来》[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2. P 28.

[8]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8. P164.

[9]王献唐.山东古国考[M].济南:齐鲁书社,1983,P219.

[10]鲁迅.中国古代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10.P6.

[11]郑传寅.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4

[1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0. P196.

[1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 P104.

[14]清·孔尚任.孔尚任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5]徐振贵.孔尚任何以要用戏剧形式写作《桃花扇》[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0,11.P76-81.

[16]西汉,司马迁.史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0. P549.

[17]高岚.王朝效忠与民族认同———从《桃花扇》与《大义觉迷录》论明清之际的

“国家”与“民族” [J].民族文学研究 2007. 1P147-153.

[18]王季思.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P26.

[19]转引自葛海燕.从《桃花扇》看儒家的祭祀文化[J].绥化学院学报,2011.1.P30.

36
参考文献

[1]石玲.《桃花扇》与中国传统文化二题[J].山东:齐鲁文化研究,2005.4.

[2]徐振贵.孔尚任何以要用戏剧形式写作《桃花扇》[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0.11.P76-81.

[3]宋希之.传统文化对《桃花扇》的影响[J].《四川戏剧》,2006.3.P32-33.

[4]谭淼.评《桃花扇》中的李香君[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8

期.

[5]吴新雷.孔尚任和<桃花扇>研究的世纪回顾[J].南京大学学报,1999 年第 2 期.

[6]李新灿.从文本看《桃花扇》的反清爱国思想[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3 年第 5 期.

[7]曾垂超.论《桃花扇》是忠清之作[J].莆田学院学报,2008.12,15 卷第 6 期.

[8]徐爱梅.《桃花扇》中的《周易》文化[J].济宁学院学报,2009 年第 1 期.

[9]陈庆惠.《桃花扇》二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 年第 5 期.P73-78.

[10]于元明.论道教思想对《桃花扇》的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第

19 卷第 3 期,2003.8.P84-85.

[11]孙丕文 汤国梁.试论《桃花扇》的人格意识[J].济宁师专学报,第 17 卷第 3 期,

1996.9.P66-70.

[12]高岚.王朝效忠与民族认同——从《桃花扇》与《大义觉迷录》论明清之际的“国

家”与“民族”[J].民族文学研究,2007.1.P147-153.

[13]陈晓丽,徐泽亮.略论《桃花扇》中对儒家士大夫的批判[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10.4.P55-59.

[14]梁素芳.略论道教思想在《桃花扇》中的体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 年第

5 期.P56.

[15]陈桐.《桃花扇》不是反清之作——《桃花扇》主题辨[J].三明师专学报,1999

年第 2 期.P33-37.

[16] 陈 玉 华 , 王 世 涛 . 论 齐 鲁 文 化 的 道 德 传 统 [J]. 山 东 省 青 年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

报,2010.1.P15-17.

[17]张达.论齐鲁文化的形成及其根本特征[J].理论学刊,2003.6.P125-128.

[18]王克奇.齐鲁文化和儒道二家[J].中国哲学史,1999.3.P10-18.
37
[19]葛海燕.从《桃花扇》看儒家的祭祀文化[J].绥化学院学报,2011.1.

[20]孙之梅.史断 诗意 哲思——《桃花扇》对历史的超越[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8.1.P90-94.

[21]胡明伟.《桃花扇》的主题意蕴与艺术成就[J].南都学坛,2007.4.

[22]陈美林等.孔尚任及其《桃花扇》——《桃花扇校注》序[J].艺术百家,2001.

[23] 刘 曙 . 从 李 渔 戏 曲 理 论 看 《 桃 花 扇 》 的 成 功 [J]. 伊 利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

2003.4.P41-43.

[24]王昊,姜耕玉.一片痴情敲两断桃花扇底下送南朝浅析《桃花扇》主题意象的美

学功能[J].中国戏曲,2006.8.P72-74.

[25]吴瑞霞.《桃花扇》叙事结构的透视[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6.P38-40.

[26]周卫彬.《长生殿》与《桃花扇》结构艺术比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3.P75-78.

[27]王永健.“从此看去,总是别有天地”—— 《桃花扇》批语初探[J].艺术百家,

2001.

[28]张景芬.人力文化、人性文化和人格文化——秦、齐、鲁文化比较[J].中国哲学

史,2005 年第 1 期.P26-33.

[29]邱文山.齐文化与鲁文化之比较[J].淄博师专学报,1996 年第 2 期.P17-20.

[30]邵先锋.齐文化与鲁文化之异同论[J].管子学刊,2007 年第 4 期.P33-37.

[31]杨善民,颜丙罡.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略论齐鲁文化的本质之别[J].山东社

会科学,2003 年第 5 期.P93-94.

[32]王钧林.论邹鲁文化[J].东岳论丛,1997 年第 1 期.P76-81.

[33]王钧林.鲁文化的来源与特点[J].齐鲁文化研究,2005 年.

[34]李雪凤.浅谈古典戏剧中道具的功能[J].丝绸之路,2010.14.P36-37.

[35]王季思.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2.

[37]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

[38]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7.

[39]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8
[40]西汉,司马迁.史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0.

[41]王献唐.山东古国考[M].济南:齐鲁书社 1983 年版.

[42]王志民.齐鲁文化概说[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10.

[43]山东孔子学会.鲁文化与儒学[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6.

[44]王志民,邱文山,丁冠之.齐文化与鲁文化[M].济南:齐鲁书社,1997.

[45]山东孔子学会.鲁文化与儒学[M].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1996 年.

[46]杨朝明.鲁文化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47]崔大华.儒学引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48]李申.儒学与儒教[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9]张立文.圣境:儒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0]杨淑芳.儒家思想与齐鲁文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

刘宗贤.鲁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7.1.

[51]徐振贵.孔尚任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2]徐振贵.孔尚任全集辑校注评[M]. 济南:齐鲁书社,2004.10.

[53]袁世硕.孔尚任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7.

[54]李季平.孔尚任与《桃花扇》[M].济南:齐鲁书社,2002.

[55]胡雪冈.孔尚任和桃花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6]清·孔尚任著湖海集[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57]蒋星煜.桃花扇研究与欣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8]南炳文.南明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59]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60]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1]黄春燕.李渔的戏曲叙事观念与明末清初的江南城市文化[N].北京师范大学,

2007.

[62]熊元义.中国悲剧引论[N].华中师范大学,2005.

[63]朱俊玲.昆曲在北方的流传与发展[N].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64]胡婧.理性光芒照耀下的爱情悲剧典范——《桃花扇》与《熙德》比较研究[N].

厦门大学,2008.

39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德治精神与《桃花扇》的人物塑造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1 期 P182-183 独立创作

40
致谢

随着论文的完成,我的读书生活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也即将划上句号。作为一名高

校教师研究生,三年的求学生涯走得虽辛苦,但更多的是收获。在此,向帮助过我的师长、

亲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石玲老师。她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从选题、定题

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石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

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正是石老师的无私帮助与热忱鼓励,我

的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谢谢石老师。

其次,我还要感谢陈元锋老师、杜贵晨老师、王琳老师、周远斌老师对我的教导和关

心。感谢我的同学杨春、李瑞、李海舰等,感谢他们对我真诚的关爱和帮助。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是我坚强的后盾,是他们的大力支持,我才能够安

心学习,完成学业。谢谢!

经过努力,论文终于完成了,虽然在准备和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常常告诉自己要知

难而进,但由于学力有限,论文中也有许多缺憾和不足,敬祈专家批评指正。

4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