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63

海 外 汉 学 研 究

———汉 学 在 2 0 世 纪 东 西 方
各国研 究和发展的 历史

刘 正 著

武 汉 大 学 出 版 社
目 录 1

目 录

余英时先生原序 ………………………………………………… 1
序 论 …………………………………………………………… 5

第一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语言学为中心 ……… 21


引 言 ………………………………………………………… 21
第一节 汉语研究 …………………………………………… 21
一、汉语通论 ………………………………………………… 22
二、汉语语法学的研究 ………………………………………… 24
三、汉语方言学的研究 ………………………………………… 31
四、汉语音韵学的研究 ………………………………………… 33
五、高本汉的中古音理论 ……………………………………… 35
六、汉语教材的出版 …………………………………………… 37
第二节 汉语辞典的出版 …………………………………… 38
一、中外文辞典 ……………………………………………… 38
二、专业用语辞典 …………………………………………… 44
三、百科辞典 ………………………………………………… 51
第三节 古籍索引著作的出版 ……………………………… 51

第二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文字学为中心 ……… 59


引 言 ………………………………………………………… 59
第一节 甲骨文字学研究 …………………………………… 59
一、明义士的甲骨学研究 ……………………………………… 61
2 海外汉学研究

二、林泰辅的甲骨学研究 ……………………………………… 63
三、白川静的甲骨学研究 ……………………………………… 64
四、其他 ……………………………………………………… 66
第二节 金文学的研究 ……………………………………… 68
一、高本汉的青铜器研究 ……………………………………… 69
二、安特生的青铜器研究 ……………………………………… 70
三、其他 ……………………………………………………… 71
第三节 《说文》 学研究 …………………………………… 73
一、东西方汉学界的 《说文》 学研究 …………………………… 73
二、白川静和 《说文新义》 …………………………………… 73
第四节 文字学通论 ………………………………………… 74

第三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 上 )


………………………………………………………… 77
引 言 ………………………………………………………… 77
第一节 通史研究 …………………………………………… 78
一、20 世纪前期 ……………………………………………… 78
二、福兰阁和 《中国通史》 …………………………………… 81
三、20 世纪中期 ……………………………………………… 87
四、最近二十年 ……………………………………………… 89
五、欧美汉学界和 《剑桥中国史》 …………………………… 91
第二节 东洋史学的成立和展开 …………………………… 93
一、东洋史学的概念 …………………………………………… 94
二、东洋史学的成立过程 ……………………………………… 95
第三节 中国研究的成立和展开 …………………………… 99
一、早期美国汉学界的中国史研究 …………………………… 99
二、费正清的清史研究 ……………………………………… 100
三、费正清的“冲击—回应”说 ……………………………… 103
四、其他 …………………………………………………… 105
目 录 3

第四节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 ………………………… 108


一、日本汉学界 ……………………………………………… 109
二、欧美汉学界 ……………………………………………… 109
三、其他 …………………………………………………… 111
第五节 地域史研究 ………………………………………… 111
一、日本汉学界 ……………………………………………… 111
二、欧美汉学界 ……………………………………………… 112
三、其他 …………………………………………………… 113

第四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 下 )


………………………………………………………… 116
引 言 ………………………………………………………… 116
第一节 正史著作研究 ……………………………………… 116
一、《史记》 研究 …………………………………………… 116
二、《汉书》 研究 …………………………………………… 117
三、其他 …………………………………………………… 118
第二节 史学著作研究 ……………………………………… 119
一、沙畹和 《史记概说》 …………………………………… 119
二、内藤湖南和 《支那史学史》 ……………………………… 119
三、其他 …………………………………………………… 120
第三节 专题研究 …………………………………………… 122
一、人物研究 ………………………………………………… 122
二、文化史研究 ……………………………………………… 126
三、历史地理学的研究 ……………………………………… 129
第四节 断代史研究 ………………………………………… 130
一、殷周史研究 ……………………………………………… 130
二、秦汉史研究 ……………………………………………… 134
三、三国史研究 ……………………………………………… 137
四、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 137
4 海外汉学研究

五、隋唐史研究 ……………………………………………… 138


六、宋史研究和“宋代研究计划” …………………………… 141
七、元蒙史研究 ……………………………………………… 147
八、明史研究 ………………………………………………… 149
九、清史研究 ………………………………………………… 152

第五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宗教学为中心 ……… 160


引 言 ………………………………………………………… 160
第一节 中国宗教史研究 …………………………………… 160
一、杜瑞和 《中国的迷信和宗教信仰》 ……………………… 160
二、其他 …………………………………………………… 161
第二节 中国宗教学通论 …………………………………… 162
第三节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研究 …………………………… 164
一、葛兰言的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研究 ………………………… 164
二、原始宗教信仰研究 ……………………………………… 168
三、韦伯和 《儒教和道教》 ………………………………… 169
四、其他 …………………………………………………… 170
第四节 道教信仰研究 ……………………………………… 171
一、通论研究 ………………………………………………… 172
二、道教经典研究 …………………………………………… 173
三、道教史研究 ……………………………………………… 176
四、道教内外丹学研究 ……………………………………… 180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 185


引 言 ………………………………………………………… 185
第一节 中国思想通史研究 ………………………………… 186
一、20 世纪前期 ……………………………………………… 186
二、佛尔克和 《中国哲学史》 ………………………………… 191
三、20 世纪中期 ……………………………………………… 192
目 录 5

四、最近二十年 ……………………………………………… 195


第二节 儒家经学思想研究 ………………………………… 197
一、经学史研究 ……………………………………………… 197
二、经学思想研究 …………………………………………… 201
第三节 专题研究 …………………………………………… 207
一、先秦思想史研究 ………………………………………… 207
二、两汉思想史研究 ………………………………………… 219
三、魏晋思想史研究 ………………………………………… 223
四、宋代思想史研究 ………………………………………… 225
五、明代思想史研究 ………………………………………… 230
六、清代思想史研究 ………………………………………… 233
七、其他 …………………………………………………… 236

结 论 汉学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 237


一、汉学史研究论著的种类 ………………………………… 238
二、汉学史观和工具理性的问题 …………………………… 245

参考书目 ………………………………………………………… 247


后 记 …………………………………………………………… 254
序 1

余英时先生原序

什么是“ 汉学”? 这 在今天 已是 一个很 难 回答 的问 题。如 果


认真地分析它 , 我们至少 必须写 一部专书。“ 汉学” 的西 文原 字
是“ Sinology”。严格地说 , 它包括了有关最广义的“中国” 的 一
切研究成果。其 中 , 很 重 要的 一 部 分是 关 于 中 国 边疆 和 内 地 的
“非汉族” 的历 史、语言、 文化、宗 教、风 俗、地 理 等方 面的 探
讨。这样 看 来 , 我 们 用 汉 语 中 “汉 学” 一 词 来 翻 译 “ Sinology”
不但取义过狭 , 而且也在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 汉族中心论” 的
偏见。从字面上说 , “Sinology” 应该 相当于 中国 人所 谓“国 学”
的范围 , 但事实上 , “国 学” 一 词最初借 自日本 , 在近代 中国 又
另有演变 , 仍 不能 与 西文 原 意 吻合 无 间。 日本 学 者 曾 用“ 支 那
学” 译“ Sinology”, 在语源上最为 忠实。“支 那” 这个梵 文古 字
的初义似乎有褒无贬。然而 , “ 支那” 和“ 支那 人” 在某 些近 代
日本人的使用中又添 上了一层 特别的 涵义。因此 , “支 那学” 也
不是现代中国人所愿意接受的。
语言的特质之 一 是“ 约 定 俗成”, 中 国 自 《荀 子・正 名》 篇
起 , 西方从 柏 拉图 Cratylus 篇 起 , 早 已 揭出 此 义。所 以 我 们 不
妨承认“ 汉学” 即是“ Sinology” 的 译 语 , 不 必 再细 加 辨析。 但
是这里有 一 个问 题 却是 我 们无 法 完 全回 避 的 : 中 国 以 外 的“ 汉
学” 和中国学人在同一领域中所发表的汉文论著究竟是属于同类
的呢 , 还是 异 质的 呢 ? 据我 几 十 年 来 的体 验 , 除 了极 少 数 的 例
外 , 多数中国学人 , 主要由于语文的隔阂 , 往往不免以异样的眼
2 海外汉学研究

光看待所谓“ 汉学” 的著作。有些先辈中国学者总觉得中国经典


博大精深 , 文 字古 奥 曲 折 , 决 不 是 外 国人 所 通 晓 的。在 他 们 看
来 , 外国人出于好奇 心而 研治 中国学 问 , 大概 像张 骞 初至 西域 ,
不能得月氏的要领。章炳麟便曾流露出这一倾向 , 虽然他评论孔
子、儒学仍不免受到远藤隆吉、白河次郎等人的影响。这一心态
在当年自不是全无根据 , 但也未可过甚其词。王国维与日本林浩
卿博士往复讨论 《洛诰》 中“ 裸” 字之义 , 即可见一斑。如果说
日本早有中国经史研究 的传统 , 因此 才能产 生少 数杰 出的 人物 ,
那么我还应该想到欧洲 许多第 一流 的汉学 家 , 如 法国 的伯 希和、
马伯乐和瑞典的高本汉、德国的卫礼贤、福兰阁等。尤其是伯希
和与高本汉两位 , 对于 20 世 纪上 半叶 中国“ 国学” 的发 展曾 发
生过很大影响。
这样看来 , 我们 没有 强有 力的理 由把“ 汉学” 看作 “化 外”
的边缘事物 , 在若有若无之间。我们应该记得 , 在 20 世纪 30 年
代的北平 , 中国第一流学人如陈垣、陈寅恪、胡适、傅斯年等便
曾严肃地讨论过一个 十分重大 的问题 : “汉 学” 的中心 当时是 在
巴黎呢 , 还是在日本京都呢 ? 什么时候才能搬回中国北平呢 ? 这
个问题似乎在今天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如果说 , 在 19 世纪中 国人的 学问 依然 自 成系 统 , 与 域外 的
“汉学” 截然 异 趣 , 那 么 在进 入 20 世 纪之 后 , 情 况已 完 全 改 变
了。而且即使是在 19 世纪 , 英人利 雅格 ( James Legge ) 得王 韬
之助 , 将儒家主要经典译注成英文 , 便是世界汉学史上的一件大
事。1875 年陈其 元从 香港 的 《华 字日 报》 上 看到 这 条新 闻 , 大
为兴奋。 他 因 利雅 格 竟 能“ 研 究 马、郑、 程、朱 之 学 , 用 夏 变
夷”, 便毫不迟疑地称他为“豪杰之士”。可见“ 汉学” 即在彼时
也未能一律视为“ 化外”。自 20 世纪初 , 特别是“ 五四” 的“ 整
理国故” 运动以来 , 中国原有经、史、子、集四部系统已全面崩
解 , 代之而起的正 是 西 方 的 学 科 分 类 系 统。 从 此 , 中 国 的 “ 国
学” 和域外的“ 汉学” 在实质上更难分疆划界 , 惟一可实指的差
序 3

异只剩下发表论著时所使用的语文了。近几十年来就我阅读所及
的范围而言 , 当时竟不免发生一个非常奇异的感觉 , 即有些中国
学人以汉文写成的“ 国学” 著作好像是十足的“ 汉学” 成品 , 而
有些外国 人 以“ 非汉 语” 发 表的“ 汉 学” 成果 反 而体 现 了 中 国
“国学” 的风格。这就更不能不激起我们的反思了。
20 世纪下半叶 , 主要由于美国 所投注的 惊人的 物力和 人力 ,
“汉学” 发展的重心 已明显 地从 欧洲转 移到 北美。更 由于 涵盖 面
的年限扩大和时代性的包罗古今 , 美国学人嫌“ 汉学” 之名过于
陈旧 , 主张用“中国 研 究” ( Chinese Studies) 来代 替 它。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 “ 汉学” 这个名词的本身曾在美国学术界引起
了广泛 的争 论。 大 体上 说 , 今 天 美国 学 人 已 很 少用 “ Sinology”
这个字了。即使在欧洲 , “ 中国 研究” 也 已有取 代“汉学” 的 迹
象。
名词之争的本身并不重要 , 重要的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一个
不容忽视的事实 : 从日本、欧洲到北美 , 每一天都有关于中国古
今各方面的 研 究成 果 问世。 如 果我 们 继续 把 这 些 成果 都 称 之 为
“汉学”, 那么“ 汉学” 与中国本土的“ 国学” 已经连成一体 , 再
也分不开了。学术和知识不分国界 , 这一原则今天也同样适用于
一切有关中国 的 研究 领域。 1930 年 陈寅 恪先 生 撰 《陈 垣敦 煌 劫
余录序》 曾 提出“ 预流” 与“未 入流” 之说。他 认定“ 敦煌 学”
是当时“学术之 新潮 流”, 中国 学人必 须急 起直 追。今天 的“ 新
潮流” 则已扩大到中国研究的每一角落 , 不能再以“ 敦煌学” 为
限。域外的“ 汉学” 已取代了当年“ 敦煌学” 的位置。所以中国
学者即使研 究 自 己 的“ 国学” 也有 “ 预流” 或 “ 未入 流” 的 问
题。以我稍有所知的中国史学而言 , 倘在选定专题研究之前不查
清汉学界有关该题目的主要文献 , 我是不敢贸然决定的。万一在
研究工作完成以后发现别人已先我为之 , 并且比我做得更好 , 那
么我的时间和努力岂不完全浪费了 ?
我很高兴看到 今 天 中国 本 土的 学 人 已 开始 注 意 到 域 外“ 汉
4 海外汉学研究

学” 的相关性 , 虽然这一相关性目前还未能在学术论著中充分地
表现出来。改变中国学人长期以来对于域外“ 汉学” 的先入之见
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办得到的 , 但有系统地撰述汉学史不失为一
个最有效的始点。这一新风 气最 近似 乎已在 中国 大陆 上掀 起了 ,
这是最使我感到欣慰的。今年我所收到的作者赠本便有张国刚先
生的 《德国的汉 学研 究》 和 张静 河先生 的 《瑞 典汉 学史》 两种 ,
都是作者亲自在德国和瑞典深入考察访问后 , 根据第一手资料写
成的专著。这两部书都翔实可信 , 贡献不小。
旅日多年的静源 ( 刘正 ) 先生 , 英年好学 , 研究的规模尤为
宏大。他最近发奋写成了一部包罗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史。这
样一部通论性质的基础研究史 , 更是当前中国学术界所迫切需要
的。我虽然还没有机会读到全稿 , 但从目录中看见他将汉学研究
分系在“ 儒家文化圈” 和“ 基督教文化圈” 两大系统之内 , 我觉
得这是一个很有见解而又符合历史实际的设想。我希望静源 ( 刘
正 ) 先生此书出版后能够得到中国读者的热烈回响。故略道平素
所感 , 以当介绍。是为序。
余英时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一九九七年
序 论 5

序 论

20 世纪东西方 各国 的汉 学 研究 有 个重 大 变化 , 就 是对 近 现
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研究超过了以往的对古代中国的诸多
研究。这一变化的明显标志就是“ 中国研究” 在美国的兴起和走
红国际汉学界。
在 20 世纪以前的东方各国 , 汉学的发展是和儒学、汉文学、
支那学等术语及其相关的研究著作、学派和研究方法的发展史紧
密相关的。
首先 说 儒 学。 它 在 英 语 中 一 般 称 为 “Confusianism” (或
“Confusianist” 儒学者 , 它的本义又和占星术者有渊源关系 ) 。 在
20 世纪以前的 东西 方汉 学发 展 史中 , 儒 学并 不 是对 中 国古 代 儒
家思想的特定说明。中 国儒 学之 外 , 朝鲜 儒学 ( 如退 溪学 ) 、 日
本儒学 ( 如朱子学、阳明 学 ) 等 等也 是儒学 史的 研究 范围 之一。
但是 , 儒学在古代东亚社会里 , 特别是在古代日本和朝鲜 , 作为
汉学的一种指代 , 则是指对中国古代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专门研
究之学。朝鲜儒学 ( 如退溪学 ) 、日本儒学 ( 如朱子学、阳明学 )
等等则属于朝鲜思想史、日本思想史的研究范围 , 汉学史研究只
需参考其部分资料 , 不必顾及其全体。具体地来说有所谓“ 支那
儒学” 的 概 念 , 实 是日 本 学术 传 统 中所 谓“ 支 那 思想 史 专 题 研
究” 的简称。在中国学术界 , 对儒家、儒学、儒教的具体定义和
使用区分至今仍时有异论出现 , 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为重要
的核心基础 , “儒 学” 的概念 为国际 汉学界所 通用。其主 要内 容
是以传统的十三经为核心 , 以历代思想家们的经学著作为其辅助
6 海外汉学研究

而展开的对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研
究和著述。这也是我所理解的汉学史意义上的儒学。在古代的东
亚社会里 , 儒 学确 实 曾 是汉 学 的 特 殊 名称。 在 古 代 的日 本、 朝
鲜、越南等国 , 接受儒学和研究、解释儒学是了解汉学的一个途
径 , 并且由此又开始了 对中国 政治、 经济、历 史和 文 化的 了解。
直到今天 , 在亚洲 , 在欧洲 , 在美洲 , 儒学仍然被看作是汉学的
核心组成。与儒学有关的训诂学、文字学、汉清朴学、宋明理学
等等仍然是汉学研究的重要代表。
其次再说汉文学。这一概念也是在日本学术界曾被使用过的
学科名称。时 间 约 在日 本 的明 治 时 代 后期 到 大 正 时 代之 间。 在
1877 年东京大学 成立 时 就设 有汉 文学 科。当 时 有 所谓 “汉 文 学
会” 的学术组织和 《汉文学会报》 的杂志 , 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
文、哲经典著作的 研究。 1949 年以 后 , 进 行 这 一研 究 的组 织 是
日本中国学会。在日本汉学界传统中 , 一直把对日本汉学史的研
究称为汉文学史。对汉文学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 : ①汉文学即研
究以汉文写成之著作之学。如 1877 年至 1889 年的东京大学据此
设汉文学科。②汉文学即 汉学。如 1889 年东 京大 学 就把 汉文 学
科改名为汉学科。
最后说所谓支那学。“支那” 一词在古籍中有种种不同写法 ,
以我之所见共八种 , 如下 : 支那、至那、脂那、摩诃支那、莫诃
至那、震旦、振旦、真旦。这一概念最初来自梵语佛教典籍中的
“Ch’in” 一词。其本意是“秦”, 它是古代印度用来指代中国 古
代秦王朝的专门术语。在古代 印度的史 诗 《摩呵婆 罗多》 ( Ma-
habharat a) 一书中已有“支那” 一词。这就是今天英语中“Chi-
na”一词的直接来源。在西方汉学史上 , 德国汉学家 李施霍芬 博
士 ( Ferdinand Rich thofen) 曾主 张 “China” 一 词 来 源 于 今 天 的
越南地区。此 说 也 许有 点 根据 吧。 因为 秦 汉 之 际 的社 会 动 乱 之
时 , 曾有不 少 中 原人 避 难来 到 当时 的 安南 ( 即 今 天 的 越 南 ) 地
区。英 国 汉 学 家 拉 考 派 瑞 博 士 ( Terrien de Lacouperie ) 以 为
序 论 7

“China” 一词起源于今天的云南地区。但他是以上古 时代云南 与


印度贸易来往的历史角度来定论的。如能成立的话 , 也只说明印
度的“Ch’ in” 即是由 云南 传入 的“秦”。法 国汉 学 家考 狄博 士
( Cordier Henri) 甚至认为 《旧约全书・伊赛亚 书》 第四十 九章 中
的“Sinim” 就是 指“Sin”、“ Sinai”, 即指 中国。 此说 的成 立 没
有充分的汉文史料的证据 , 只说明了比较语源学上的一个可能性
问题。
日本汉学家岩村 忍博 士在 《13 世纪 东西 交 涉 史序 说》 一 书
中考证说 :

但是 , 有关“Sin”、“ Sinai” 等语源的通 说 , 都把“秦”


作为 其 起 源。 此 说 是 根 据 “ 秦” 的 北 京 音 ts’in ( 通 俗 的
chin ) 而来的。这一音 中的 ch 的 发音 是由 不发 ch 音 的阿 拉
伯人 传 向 欧 洲 成 了 Shin、 Thin 的 发 音 , 更 进 而 形 成 了
Sinae、 Thinae 的发音。①

在古代 语 言 世 界 里 , “ 支 那” 一 词 又 有“ Sin”、 “ Sinai”、


“Sinae”、“ Thin”、“ Thinai” 等读 法。日本 汉学家 青木富 太郎 博
士在 《东洋学的成立 及其发展》 ( 《东洋学の 成立とそ の发展》)
一书中以为 :

“支那” 的语源 分为两 支 , 一 支是 由 陆路 传来 , 读音 为


Seres 或 Serike。 一 支 是 由 海 路 传 来 , 读 音 为 Sin、 Sinai、
Thin、 Thinai。②

① 岩村忍 : 《13 世纪东西交涉史序说》, 三省堂 , 昭和十四年。


② 青木富太郎 : 《东洋 学の成 立とそ の发展》, 萤雪 书院 , 昭和十 五
年。
8 海外汉学研究

日本汉学家石田干之助博士在 《欧洲的中国研究》 (《欧人の


支那研究》) 一书 中 也曾 持 有 同样 的 观 点。这 一 考 证 是 可信 的。
本文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才把东西方汉学发展史按地理位置分成环
中国海诸国 ( 所谓“ 一支是由海路传来”) 、丝绸之路诸国 ( 所谓
“一支是由陆路传 来”) 和新 大陆 诸国 ( 和 “一支 是由 海路 传来”
的相同 ) 三个汉学文化区的。因为丝绸之路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
的关系 , “支 那” 和“ 丝绸” 的含义紧 密相关 , 并一度成 为“ 丝
绸”的代称。 希 腊 语 中 的 “ Serices”、 “ Seres” 和 拉 丁 语 中 的
“Sen”、 “ Sinai”, 以 及 “ Serikon” 或 “ Sericum” 的 概 念 , 都 和
“Serindia” 之 名 有 关。 从 语 源 学 的 角 度 上 来 说 , “ Serices”、
“Seres”、“Sinai”、“Sinae”、“Serikon”、“ Sericum”、“Serindia”、
“Sen” 等都有一个共同的词干“ser”。而“Serindia” 一词在古 希
腊、罗马时代的历 史 学 家 笔 下 , 如 在 著 名 的 《地 理 学》 ( Geo-
graph ice Hyphegesis) 一 书 中 , 指 位于 古 代中 国 和 古代 印 度 之 间
的地带。这一地 带即 所谓 的“西 域” 和“ 中亚地 带”。作 为中 西
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 这一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来华和去欧的中西
交通必经之路 , 进而也是汉学和西方各国、中亚各国进行文化和
思想交流的一 个窗 口。 20 世纪 初 的汉 学家 们 的中 亚 考古、 敦 煌
学的兴起等等 , 都与此有关。
最初 , 在日本汉学界出现的是“ 支那哲学” 而非“ 支那学”。
1881 年 9 月 , 东京 大 学正 式设 立了 “印 度及 支 那 哲学” 的 教 学
科目。1907 年 , 以京 都帝 国 大 学文 学 部教 授 狩野 直 喜博 士、 高
濑武次郎 博士 为 首 成 立 了“ 支 那 学 社”, 1920 年 开 始 又 发 行 了
《支那学》 刊物。日 本汉学 家三 浦国雄 博士 在 《中 国研 究 : 这 五
十年的哲学・思想研究》 (《中国研究この五十年・哲学・思想》) 一
文中曾指出 :

称呼为“ 支那学” 则是京都学派的学者们以清代考证学


序 论 9

为主 , 力图确立中国哲学研究的近代化的立场。①

因此 , 支那学的出现和京都学派有直接的联系。从学术史的
意义上说 , 它反映了京都学派的汉学家们以清代考证为核心 , 使
传统汉学走向近代化的一种努力。而京都学派的汉学家们上述倾
向的由来也许可以上溯到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第一任教授狩野直
喜博士的老师、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岛田重礼博士那里。见 《东
京帝国大学学术大观》 一书中的记载 :

岛田重礼……开启了把经学研究向新兴的支那学研究的
转向 , 在他的门下出了狩野直喜、服部宇之吉两大家……可
以说岛田重礼是现代日本汉学界新兴的支那学研究之父。②

在支那学社成立之前 , 以东京帝国大学为中心 , 曾先后成立


了“ 东亚学术研究 会” 和“ 经学 研究会”, 以 后又 合并为 “斯 文
会”, 并发行了 《汉学》、《斯文》、《东亚研 究》 等刊 物。到支 那
学社和 《支那学》 刊物出现为止 , 以支那学来指代汉学、中国学
的现象正式形 成。 1945 年以 后 , 日 本 政府 明 文 规定 停 止使 用 以
“支那” 称呼中国、以“支那学” 称呼汉学和中国学。
在 20 世纪以前的西 方各 国 , 汉学 的发 展 又是 和东 洋学、 东
方学、汉学、华学等术语及其相关的研究著作、学派和研究方法
的发展史紧密相关的。
首先说东洋学、东方学。东方学 “O rien talogy” 这一 概念 是
从地理位置的东方而来的学科名称 , 概指一切和东方国家的文化
和文明有关的学 问。这 也是一 种泛 指 , 和上 述 中国 学、印 度学、

① 三浦国雄 : 《中国研 究この 五十年・哲学・思想》, 见 《日 本中国 学


会五十年史》, 汲古书院 , 平成十年。
② 《东京帝国大学学术大观》, 国际出版印刷社 , 昭和十七年。
10 海外汉学研究

日本学、美国学的得名一样 , 但这一概念得名于西方世界 , 是指
相对西方来说的、从地理上的东方而形成的、研究东方的文化和
文明的学科。在拉丁语中 , “东 方” 一 词是“ Oriens”, 和 英语 中
的“ 东方” 一 词“ Orient” 都 有 共同 的 词 干“ orien”。 而 这 一 词
根的意义有表示方向性的含义 : 作为动词使用时可解作“ 定位”、
“定向”; 作为名词使用时可 解作“ 日出”、“ 升起”, 并 由此又 可
以作为动词意义的“ 日出”、“ 升起 来” 使 用。在 日语 中 , “ 东”
字又有起源、本 源 意 义 在内。 这 和 《周 易》 哲 学 中 的 “ 帝 出 乎
震。震者 , 东方之卦也” 的方位观又是一致的。在西方国家 , 东
方学的范围是非常广的 , 可以包含对古代近东国家、东方基督教
国家、阿拉伯国家、伊斯 兰教 国家、古 代中 亚 国家、 古代 印度、
东南亚地区、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的研
究。东方学以对中国、印度、南亚和中亚诸国之文化和文明的研
究为 主 , 这 是 毫 无 疑 问 的。美 国 东 方 学 家 麦 格 威 瑞 博 士 ( W .
M . Mcgovern) 在 《中亚早期帝国研究》 ( 《The Early Empires of
Cen tral Asia》) 一书中说 :

从本世纪开始 , 历史学家们意识到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古
代东方国家对 世 界 历史 的 发 展 , 有 着 不 容 忽 视的 重 要 性 存
在。①

目前在国际学 术 界 把研 究 东方 学 的 学 术组 织 称 作“ 东 方 学
会”。其中 , 比较著 名的“东 方学 会” 的 成立 时间、 具体 名称 和
主办国如下 : 1778 年 , 荷 兰东 方学 会成 立 , 正 式名 称 为 : Bata-
viansh Genootschap Van Kunsten en Wetenschappen。 1822 年 , 法
国东方学会成立 , 正式名 称为 : F rance Asiatic Society。1824 年 ,

① W . M . Mcgovern : T he Early Em pires of Central Asia , 此书具体出


版时间及出版社不详。
序 论 11

英国 东 方 学 会 成 立 , 正 式 名 称 为 : Royal Asiatic Society。 1842


年 , 德国东方学会成立 , 正 式名称 为 : Deutsche Morgenlandische
Gesellschaft。1842 年 , 美国东方学会成立 , 正式名称为 : Ameri-
can Oriental Society。到 了 1947 年 , 日 本东 方 学会 才 正 式成 立 ,
开始名为“ 东方学术协 会”, 由日 本外 务省管 辖。第 一任 会长 羽
田亨博士。1948 年 3 月正式命名为“东方学会”。
自 1873 年开始 , 定期召 开东方 学研 究的 国际 性 的东 方学 者
会议 , 迄今已达一百多年了。
东洋学这一概念也是从地理位置的东洋而来的学科名称 , 概
指一切和东洋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有关的学问。一般人可能以为汉
语中的“ 东洋” 是日本传来的概念。其实不然 , 早在明代刊行的
张燮 《东西洋考》 一书中就已经开始使用这一术语了。传到日本
并被使用则是 17 世纪中期 的事情了。 而且 , 1776 年 , 法 国东 方
学家狄・赫 伯 楼 特 氏 ( d ’Herbelot ) 出 版 了 著 名 的 《东 洋 书 目》
( Biblit heque Orien tale Masterich t ) 一 书。此书 对 17 世纪 以前 西
方有关东洋学的知识进行了总结。可见在当时的西方学术界已出
现了“ Orientale” ( “东洋学”) 的概念。 更远在 古希 腊、罗马 时
代 , 在西方文字中已经出现了“ 东洋” 的概念。俄罗斯著名汉学
家巴 尔 托 德 博 士 (В.Бартольд) 在 《俄 罗 斯 及 欧 洲 的 东 洋 研 究
史》 ( ИстрияИз
учениявостокавЕв
роп
еиРоссии) 一书中考证说 :

在罗马时代 , 欧洲人在和东洋交往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
义。希腊文化所影响的各地被罗马政权统一 , 作为希腊、罗
马文化在西欧扩大的结果 , 希腊、罗马的世界 , 即作为和欧
洲世界对立的、特殊的“ 东洋” 概念开始出现。在这种意义
上的“ 东洋” 或“ 东洋的” 的概念开始出现在罗马史学家的
著作中。①

① В . Барт
ольд: История Из
учения Во
стокав Европ
еи Рос
сии,
Пе
терюург, 1911 .
12 海外汉学研究

在汉语中的“ 东洋” 概念 , 日本汉学家山本达郎博士在 《关


于东西洋称呼的起源》 (《东西洋という称呼の起源に就いて》) ①
一文中考证 说 : ( 东西 洋称 呼 ) 早 在元 代 汪大 渊的 《岛夷 志 略》
一书中就已经出现了。日本汉学家宫崎市定博士在 《关于把南洋
分成东西洋的根据》 ( 《南 洋を 东西 洋に 分つ 根据 に就 いて》) ②
一文中甚至主张 : 宋代周去非在 《岭外代答》 中所说的“ 东南诸
国”、“ 西南诸国”、“ 东南海上诸国”、“ 西南海上诸国” 就是东西
洋概念的最初由来。但是 , 在明代以前 , 一般是把南洋 ( 印度尼
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一带 ) 分成东、西洋的。真正具有东洋
学意义上的东西洋概念确是自近代日本学术界诞生的。青木富太
郎博士在 《东洋学的成立及其发展》 一书中以为 :

中国、印度、日本一直是日本学术界所谓东洋学的核心
组成。③

他进一步把东 洋 定 义为 除 西 南 亚 以外 的 全 部 亚 洲地 区。 但
是 , 他也承认中国是东洋学研究的最大对象。在日本的东京大学
有所谓的“ 东洋文化研究所” 这样的学术研究机构 , 在日本国内
又有所谓的“ 东洋文库” 这样的图书馆 , 而作为其核心组成的当
然是汉学研究和汉学书籍。
其次说汉学。汉学 , 即英语中的“ Sinology”, 又被称为传 统
汉学、古典派汉学 , 一般认为是指对中国古代语言、思想、历史

① 山本达郎 : 《东西洋という称呼の起源に就いて》, 见 《东洋学报》


第 21 卷第 1 号。
② 宫崎市定 : 《南洋 を东西 洋に分 つ根据 に就い て》, 《宫 崎市定 全
集・东西交涉卷》, 岩波书店 , 1992 年。
③ 青木富太郎 : 《东洋 学の成 立とそ の发展》, 萤雪 书院 , 昭和十 五
年。
序 论 13

和文化的研究。汉学的概 念在 19 世 纪才 正式 形成 , 其中 , 1838
年有关学者才开始以“ Sinologist” 一词用来说明“汉学家” 这 一
概念。而 以 “ Sinology” 来 指 代 汉 学 , 德 国 汉 学 家 福 赫 伯 博 士
( Gauting Herbert F ranke ) 曾在 《对 欧洲 汉学 史 的一 些看 法》 一
文中提出 :

在 1882 年才正式出炉。①

日本汉学家福井文雅博士在 《欧美的中国研究史》 (《欧米の


中国研究史》) 一文中引证 :

以法语来写为 Sinologie, 以德 语来 写为 Sinologie, 以 英


语来写为 Sinology 或者 是 Synology , 发音 即 使是 有 点 变化 ,
但总有一点是共同的 : 在以 Sino ( 支那 ) 作为语源这一点来
说是不变的。其他语言也是以此为基准的…… ②

1814 年 12 月 11 日 , 西 方 汉学 史 上第 一 个 汉学 讲 座在 法 兰
西学院 ( College de F rance ) 正 式 设 立 , 并 由 法 国 著名 汉 学 家 雷
慕沙博 士 ( Jean Pierre Abel Remusat ) 主 持 此 讲 座。 这 是 作 为
“Sinology” 意义上的汉学在西方的起点。
最后再说华学。华学这一概念本来是从俄罗斯汉学史中产生
出来的概念 , 在俄语中以“Китайс
тика”来表示。但 其具体形 成
时间目 前 还 不 甚 了 解。 这 一 词 是 由 俄 语 “Кит
айский” 即 “ 华
夏” 一词发展而来的。因为中俄边界和所处地理位置的关系 , 华
学最初不但指对古典汉学的研究 , 也包含了对中国的西北史地之

① 见 Gauting Herber t Franke 提交我国台湾主 办的“1992 年欧洲汉学


史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 , 古伟瀛译。
② 福井文雅 : 《欧米の东洋学と比较论》, 隆文馆 , 平成三年。
14 海外汉学研究

学、蒙藏之学的研究。特别是在清代中、后期 , 为适应俄罗斯帝
国的侵华政策 , 俄罗斯的学 者们 和传 教士们 对中 国近 代的 经济、
政治和文化、思想 , 以及中央政府和边疆地区的所属关系等方面
进行了比较系统的 研究 , 称 之为“ 华学”, 实 是有 华夏 之学、 中
华之学含义 在 内的。 这 就是 俄 国的 汉 学被 称 为 华 学的 根 本 原 因
吧。如 俄 罗 斯 帝 国 时 代 著 名 汉 学 家 比 丘 林 教 士 (Бичурин Я .
Иакинф) 就是以 汉学、 蒙古 学、中 亚史 研究 为中 心 的学 者 , 由
此又形成了俄罗斯汉学史上著名的比丘林学派。但是 , 在中文中
亦有“华学” 这一 概 念。1861 年 , 清 代的 留 学 生郭 栋 臣氏 在 意
大利时 , 曾以意大利文 著成 一书 , 中 文书 名为 《华学 进境》。 此
书以对中国社会和传统思想的介绍为主。此书是为来华传教的意
大利教士们而作的介绍中国国情的小册子。但郭栋臣本人是基督
教信徒 , 这一概念从何而来 , 难以定论。
在 18、 19 世纪的西 方汉学 发展 史上 , 还有 一种 被称 作“ 领
事馆汉学”的术 语存 在。所谓“ 领事 馆汉 学”, 即为 了了 解中 国
的政治 , 在华领事馆人员定期向各自国家的政府机构写有关中国
政府和国内情况的分析报告 , 以此作为向本国政府提供对华政策
的参考。当时的以传教士为主的汉学家们把这类分析报告戏称为
“领事馆汉学”。与此 同时 , 对 古代 中国 进行 思想、 文化、 历史、
文学、政治、地理、法律等多方面研究的古典汉学在欧洲正式确
立。
在 20 世纪 , 对近现 代中国 政治、 经济、 外交 和 社会 的研 究
超过了以往的对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诸多研究 , 出现了“ 中国
研究” ( Chi nese S tud ies) 在美国的兴起和走红国际汉学界的重大
现象。这里所谓 的“中 国研 究” 又 常被人 称为“ 中国 学”。由 费
正清博 士 ( John King Fairbank) 开创 的 所谓 中 国 研 究 , 是 以 对
外交、政治制度、国际关系三者的研究为其核心内容的。又见艾
威斯博士 ( Paul M . Evans) 的 《费正清和 美国的 现代中国 研究》
( John Ki ng Fairbank and the A merican U nderst and ing of Modern
序 论 15

Ch ina) 一书 :

以外交史和制度史为方法 , 以近代中国为主题 , 以中国


材料为原始资料 , 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颖结合……它并不
受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汉学传统的影响。①

费正清博士的这一研究方法属于现在所说的外交学、政治制
度学和国际关系学的三位一体之学。这完全是和今天所谓的“ 国
情研究” 相一致的一门学科。在日本汉学界 , 最近又有所谓“ 现
代中国学” 的概念出现。如 , 日本汉学家加地伸行博士就曾专门
写有 《现代中国学》 一书 , 但他是把费正清博士开创的所谓中国
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来理解的 , 即所谓的“ 现代中国学”。
但是 , 因为中国研究和各国政府的对华政治、经济和外交政
策的密切 相 关 , 客 观 上 促进 了 它 对 古 典汉 学 的 取 代。因 此 , 在
20 世纪东西方 汉学 发展 史上 , 中国 研究 无可 争 议地 处 于汉 学 研
究的核心地位。研究古典汉学首先必须对中国古代传统国学具有
深入的了解。至少应对中国古代文、史、哲范围中的某一门具体
的学科有成体系的见解 , 才有可能利用其学之所长对东西方汉学
发展史上与此有关的 学术 受容 史和思 想发 展史进 行深 入的 研究。
而这一基础对于进行 中国 研究 的汉学 家们 来说并 不是 十分 重要。
相反 , 西方社会中基督教各流派和思想在近代中国流传和发展的
历史 , 中国和近现代西方各国之间在文化、经济、政治和外交领
域交流的历史和现状 , 对于进行中国研究的汉学家们来说 , 是必
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在东方汉学界 , 因为日本汉学界东洋史学的诞生 , 把古典汉

① Paul M . Evans: John K ing Fairbank and the A merican Underst an-
d ing of Modern China , 陈同、罗苏文、袁 燮铭、张培 德译 , 上海 人民出 版
社 , 1995 年。
16 海外汉学研究

学的发展和近现代西方史学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 实现了汉学的新
生。在日本学术界常常把从 事东 洋史 学研究 的学 者称 为汉 学家 ,
而且东洋史学又是以对中国史的研究为主的 , 因此 , 这里也把东
洋史学作为汉学的一种特殊指代来说明。东洋史学创始于明治时
代后期的日本史学界。主要创始人有那珂通世博士、白鸟库吉博
士等人。1890 年 , 白鸟库吉博士出 任学习院 大学历 史学科 教授。
当时 , 该大学的 历 史 学 科 分 为 国 史、 支那 史、 西 洋 史 三 科。 当
时 , 朝鲜成为中、日、俄三国产生纷争的交点 , 因此 , 白鸟库吉
博士以朝鲜史作为讲授东洋诸国历史的起点。这时“ 东洋史” 的
概念开始形 成。至 今 研 究朝 鲜 史仍 是 日本 东 洋 史 研究 的 主 题 之
一。
日本汉学家山崎宠博士主编的 《东洋史概说》 中说 :

“东洋史” 作为正式名称被使用开始于 1894 年。东京高


等师范学校教授那珂通世 , 在以校长纳治五郎为主的中学历
史教学科目修改会议上 , 提出把外国历史分为东洋历史、西
洋历史二科的议案 , 以此为准 , 同年九月 , 把中学教学科目
的支那史改名为东洋史。同年七月 , 历史学科教学科目修改
以国史、东洋史和西洋史为三个分野。自此开始 , 日本的教
育界和史学界东洋史学的名称正式确立了。这更可以看作是
与日清战争相应的民族自觉的结果。①

原来 , 当时的日本史学界有部分史学家把东洋史的形成看成
是“ 与日清战争相应的 民族 自觉 的结果”。为 了配 合这一 “与 日
清战争相应的民族自觉” 行为 , 日本的京都帝国大学被批准正式
成立了。之所以如此说明 , 请看 《京都大学文学部六十年史》 一
书第 14 页 :

① 山崎宠 : 《东洋史概说》, 南云堂深山社 , 1969 年。


序 论 17

但是为了节减经费 , 大学的增设计划遭到了挫折。日清
战争后 , 国内百般 事 业 开 始 发 达 , 对 大 学 的 需 要 变 得 迫 切
了。本学的设立被提前了。①

又见该书第 291 页 :

东洋史学讲座的设立 , 本文科大学创设正当日清战争之
后 , 国民的关心由亚细亚全体转向中国大陆。以东洋学被重
视的风潮为背景 , 东洋史学三个讲座运行至今。②

1902 年 , 那珂通 世博 士 的 议案 经 日本 文 部省 批 准后 , 在 全
国正式推广。1904 年 , 东 京 帝 国大 学 开始 设 立支 那 史学 科。 自
1911 年开始 , 东 京 帝 国 大 学 支 那 史 学科 又 改 称 为 东 洋 史 学 科。
从此 , 东洋史研究作为汉学的一大分支正式独立出来。
在山崎宠博士主编的 《东洋史概说》 一书中 , 东洋史的概念
范围是以中国、朝鲜为中心 , 以中亚、西亚、东南亚诸国为辅助
的。这是日本东洋史研究的一般观念。
同样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中国 , 在美国诞生的是中国研
究 , 在日本诞生 的 是东 洋史 学。但 是 , 20 世 纪 的汉 学 研究 由 于
受政治因素影响 的日 益加 大 , 对现 当代 中国 政治、 经济、 社会、
外交的研究日 益成 为 汉学 研究 的主 流。在 日 本 汉学 界 , 20 世 纪
前期 , 日本 汉 学界 在 东洋 史 学 诞生 和 发 展 之 时 , 所 谓 的“ 支 那
论” 之类的“ 汉学” 一时间成了日本军部、外务省、文部省及各
类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宠儿。著名的东洋史学京都学派祖师爷内藤
湖南博士就为此专门出版了 《支那论》 一书。汉学教育和研究明

① 《京都大学文学部六十年史》, 京都大学文学部印刷稿。
② 《京都大学文学部六十年史》, 京都大学文学部印刷稿。
18 海外汉学研究

显地成为日 本 军国 主 义侵 华 战 争中 的 理论 武 器。 侵华 战 争 失 败
后 , 对现当代中国的研究成了各类大学的法学部、国家和企业经
营的各类研究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研究所的当然任务。
在美国汉学界 , 20 世纪 20 年代时 曾数次 召开“优先 考虑 资
助中国研究” 的 会议 , 如 , 1928 年 夏 , 美 国 东 方学 会 决定 大 力
支持对 中 国、 日 本 的 研 究。 同 年 12 月 , 美 国 学 术 团 体 理 事 会
(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 召集 著名 的哈佛、 耶鲁、
哥伦比亚、芝加哥、纽约、斯坦福、加利福尼亚、南加利福尼亚
八所大 学 集 会 , 作 出 了 促 进 中 国 研 究 发 展 ( Confere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Studies ) 的 决 定。 1929 年 4 月 , 又 进 行 了
第二次会议 , 在奖学金、学 位授 予、论著 出版 和支 持 实地 调查、
毕业生的就职等方面 , 都作出了具体而实惠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资
助。到了 1929 年 12 月进 行的 美 国教 育调 查 ( Chinese and Japan
in Our U niversity Curricula ) 结果 显示 : 美国 全国 有 1/ 4 的 大 学
设有东亚研究或中国、日本研究课程。而且这些课程大多都以对
近现代中国的研究为核心。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 , 在美国 , 受麦
卡锡主义 ( Joseph Raymond McCart hy ) 的 影 响 , 为了 达 到 排 华
和反华目的 , 对现代中国的 研究 又成 了中国 研究 中的 重心 所在。
于是各个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始了由古典派汉学向现代派汉学研究
的根本转变。如 , 1959 年 6 月 , 召 开 了促 进 对 现代 中 国研 究 的
会议 ( Conference on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 。除 了 在 奖
学金、学位授予、论著出版和支持实地调查、毕业生的就职等方
面和以前保持不变之外 , 在研究范围上又增加了对中、苏等国家
的集团性研究。同年 12 月 , 正式 成立 了全 美现代 中 国研 究委 员
会 ( Join t Commit tee on Contemporary China ) , 以 此 机 构 作 为 联
合全美各类进行现代 中国 研究 的大学 和研 究所的 核心 指挥 机构。
20 世纪 70 年代 , 美国学术团体理事 会再次 作出了“优 先考虑 资
助中国研究的筹资和发展” 的决定。特别是在 1973 年 11 月召开
了促进 汉 学 研 究 的 发 展 基 金 会 议 (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序 论 19

Socie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 为古典派汉学和现


代中国研究的同时发展提供了政策和经济上的巨大支持。
在以研 究 古 典 派 汉 学 著 称 的 欧 洲 汉 学 界 , 在 英 国 汉 学 界 ,
1968 年 6 月正式 设立 了现 代 中国 研究 所 , 于 是 对现 当 代中 国 的
研究日益发展 , 和美国汉学界一样 , 已经出现了取代古典派汉学
研究的局 面。 在法 国、 德国 和 荷 兰 汉 学界 , 也 出 现了 同 样 的 变
化。
在前苏联汉学界 , 20 世纪 60 年代 , 中苏之间 的政治 冲突 引
发了汉学研究在苏 联和 东欧 国家汉 学界 的重 大变 革。1971 年 11
月 29 日 , 苏联政府召开了“首届苏联汉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苏
联 著 名 汉 学 家 齐 赫 文 斯 基 博 士 ( Се
ргей Пе
онидович
Тихвинский) 在发 言中 提 出了 要“ 揭 露中 国 领导 集 团用 大 汉 族
主义歪曲中国历史的任何企图”。①
又据刘存宽先生 《苏联对中国的研究和我国加强对苏联研究
的迫切性》 一文介绍说 :

早在 60 年代末 , 苏 联曾通 过一 项“ 进一 步 发展 社会 科
学”的决议 , 其中说 : “ 苏联的 中国学家 面临 着扩大 加深 他
们的研究的巨大 任务”, 以 便“从 根本 上批判 中 国的 大国 主
义政策”。②

当前苏联政府召开“ 首届苏联汉学研究学术研讨会” 时 , 前
苏联国家科学院副院长费多谢耶夫博士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刘
存宽先生在上文中评述说 :

① 参见刘存宽 《苏联对中国的研究和我国加强对苏联研究 的迫切性》


一文。
② 参见刘存宽 《苏联对中国的研究和我国加强对苏联研究 的迫切性》
一文。
20 海外汉学研究

他着重强调了苏 联党 和政 府对研 究中 国问 题的 “关 怀”
和重视 , 并号召苏联中国学家努力工作 , 给苏共中央“ 制定
对华政策以实际的帮助”。他解释说 , 这个实际“帮助”, 就
是要从各个角度证明“ 苏联对中国的原则和行动是一贯正确
的”, 是“善意和真诚的”, 就是要揭露和批判中国的“ 大汉
族主义” 的理论和实践。

受政治因素影响 , 当时的东欧社会主义诸国或出现汉学家失
业、改行现象 , 或紧步前苏联官方反华政策 , 在大量的以反华为
中心的现当代中国研究盛行之时 , 出现了古典派汉学研究的大退
化。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 随着中国和前苏联、东欧原社会
主义诸国关系的改善 , 古典派汉学研究又重新走进了大学和研究
所中。
尽管出现了上述现象 , 但是对古典派汉学的研究还是作为汉
学研究的基础课题而存在。因此 , 具体来说 , 即 : 以东西方各国
汉学界在 20 世纪对汉 语语言 文字 学的 研究 , 对 中国 古代 史及 史
学史、中国思想史 ( 特别是经学史 ) 的研究 , 对道教和原始宗教
信仰的研究为核心 , 构成了我所谓的比较思想、比较文化角度上
的 《海外汉学研究》 一书。美国著名华裔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曾
在 1997 年 8 月 26 日亲自为拙著作序。在此谨表衷心的感谢 !
第一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语言学为中心 21

第一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
研究 : 语言学为中心

引 言

进入 20 世纪以后 , 东西 方各 国的汉 学研 究以 前 所未 有的 规
模和深度、广度展开了 对古 代中 国的 思想、 文化、 科学、 教育、
历史、宗教、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民俗、军事等方面的研
究。在本书中 , 我将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和知名学者的
学术成果 , 对现当代东西方的汉学研究进行总结。其中 , 所列举
的研究成果以出版的著作为主 , 单篇论文基本上不在我的说明之
中。
本章首先对东西方各国的汉语研究进行总结。我将从以下几
节进行说明 :

第一节 汉语 研 究

汉语研究是东西方汉学家们进行汉学研究的基础。利用法语
和荷兰语进行汉学研究 , 那是 19 世 纪西 方汉 学界 的特 例 , 在 现
当代东西方汉学界中已经无此可能。一个汉学家汉学研究水平的
高低 , 和其自身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学术素养程度成正比。这
是作为汉学家的一条最基本的常识。到目前为止 , 的确有个别汉
22 海外汉学研究

学家还处于不能说汉语、只能读汉文的阶段 , 这样的汉学家的汉
学研究常常是隔靴搔痒式的 , 甚至容易出现基本常识性错误。一
名优秀的汉学家 , 首先应是一个对古代汉语有精湛的造诣并能进
行流利的口语会话的汉语学者。
本节内容分为以下几点 :

一、汉语通论

在相当多的场合 , 东西方汉学家们的汉语研究通论性著作就
是研究汉语语法特点的 著作。 或许 , 这 是 20 世纪 东 西方 汉学 家
们对汉语认识 的 一 个失 误 …… 但至 少 还有 一 些 著 作是 值 得 一 读
的。
1920 年 , 瑞典著 名 汉 学家 高 本汉 博 士 ( Bernhard Karlgren)
提出了以“ 屈折语” ( Langue Flexionnelle) 来 研究 上古汉 语的 性
质的观点。他以先秦时代的古籍中人称代名词在音形和用法上的
种种表现作为证据进行论证。
高本汉博士少年时代开始向其兄长学习古典瑞典语。他的兄
长当时是龙代尔博士的学生。高本汉在大学时代本是以俄语为研
究方向并接受龙代尔博 士 ( A . Lundall) 的 正式 指导的。 龙代 尔
博士是一位 比 较语 言 学研 究 的 权威 学 者。在 龙 代 尔博 士 的 推 荐
下 , 他大学毕业后来 到俄 国留 学 , 继续 进行俄 语的 研 究和 学习。
在他的兄长的劝 说 下 , 他 开始 接 触 到中 文。 1912 年 , 他来 到 中
国进行汉语学习和方言调查。在华期间 , 他以北京话和太原话的
发音为进 行 比 较研 究 的 出 发点。 他 的 足迹 遍 及 河 南、河 北、 陕
西、甘肃等省的不少镇县 , 他记录了他所选出的三千多个汉字在
中国 20 个主要方言 区域的 发音。以 此为 基础 , 开 始 了他 对中 国
方言学和中古音体系的研究。两年后 , 他回到欧洲 , 先后在伦敦
和巴黎等地进行比较语言学的研究 , 在此期间 , 他认识了当时名
满天 下 的 汉 学 家 伯 希 和 氏 ( Paul Pelliot ) 和 马 伯 乐 氏 ( Henri
Maspero) 。特别是 后者———在 1912 年 以比 较 语言 学著 作 《越 南
第一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语言学为中心 23

地区方言音韵发展史研究》 ( Et udes sur l a Phonetique Historique


de l a Langue Anna mite) 一书而声名赫赫的马伯乐 氏 , 在比较 语
言学的 研 究 方 法 上 给 了 他 极 大 的 启 发。 1915 年 , 他 回 国 后 以
《汉语音韵学研究》 ( A rch ives d’E tu des Orien tales) 这 篇 20 世 纪
西方汉学史上著名的论文 , 取得了博士学位。
1923 年 , 高本汉博士又出版 了 《汉语 和汉 字》 ( Sound and
Sym bol i n Chi nese) 一书。 1925 年 , 法国著 名汉学家 孔拉迪博 士
( August Conrady) 出 版 了 《古 代 汉 语 中 的 外 来 语 问 题》 ( A lte
Westoestliche K ult ur woerter ) 一书。这是 一部 研究 古 代汉 语中 的
外来语词汇 问 题的 专 著。孔 拉 迪博 士 和高 本 汉 博 士最 初 相 识 在
1912 年。在欧洲的两年期间 , 他们有过多次来往和学术交流。
1933 年 , 高 本 汉 博 士 又 提 出 了 “ 汉 语 的 单 语 家 族” 说
( “Word Families in Chinese”) , 并以此作为书名出版了他的这一
研究专著。在 《汉 语 的 单 语 家族》 ( Wor d Fa m ilies i n Chi nese)
一书中 , 他认为汉语在音韵学的特点上表现为单语性质。
自高本汉博士以后 , 对汉语通论性的研究一直没有太大的变
化。直 到 最 近 20 年 来 , 才 又 有 一 些 有 关 著 作 产 生。 如 : 1982
年 , 李 嘉 乐 博 士 ( Rygaloff Alexis ) 出 版 了 《汉 语 语 言 学》
( Chi ne et Li nguistique) 一书。这 是一 部研 究汉 语的 形、音、 义
特点的概论性著作。李嘉乐博士是法国著名汉学家 , 他本是俄国
移民的后裔 , 20 世纪 40 年代曾前来 中国留 学。他以汉语 语法 作
为研究 中 心 , 曾 长 年 任 法 国 高等 汉 学 研 究 所 的 教 授。 1986 年 ,
美国狄发恩克斯博士 ( John Defracis) 出版了 《汉语语 音》 ( T he
Chinese Language: Fact and Fantasy ) 一书。 他本 人还有 十几 部
汉语教科书出版。在语言学之外 , 他又热衷于研究中国社会史问
题 , 曾在 1956 年与人合著出版了 《中国社会史》 ( Chi nese Social
History ) 一书。1987 年 , 美 国罗 马 斯博 士 ( S . R . Ramsey) 出
版了 《中国的语言》 ( T he Languages o f China) 一 书。1990 年 ,
韩国文璇奎 博士 出 版了 《中 国语 言 学》 一 书。1993 年 , 美 国 马
24 海外汉学研究

斯尼博士 ( F . Masini) 出版了 《近 代汉语 辞典的 构成 及其 发展》


( T he Form ation o f Moder n Chi nese Lex icon and Its E vol ution T o-
w ar d a National Language 1840—1898 ) 一 书。 这 是 一 部 利 用
1840 年至 1898 年间所出版的汉语辞 典 , 系统地 研究现代 汉语 词
汇形成问题的专著。
有关汉语研究的通论性著作 , 大多以对汉语性质和特点的分
析和说明为主。换言之 , 有关汉语研究的通论性著作是在比较语
言学角度上 的 汉语 研 究。进 行 这种 研 究的 西 方 学 者多 于 东 方 学
者 , 因为在一个没有汉字存在的语言系统里 , 以印欧语系作为研
究参照物 , 很容易得出有关汉语的种种特性的认识。正因为受汉
学家们自身所在语言体系的影响 , 以高本汉博士为代表的西方汉
语学者们才会提出“ 屈折语” 说、“ 汉语的 单语家族” 说等理 论
来研究汉语问题。
其他 , 如 , 英 国 汉 学 家 克 特 施 威 尔 博 士 ( Paul Kratochvil )
的 《现 代 汉 语 和 语 言 变 化》 ( Modern Chinese an d L inguistic
Change ) 一书、日本汉 学家一海 知义氏 的 《汉语的 知识》 ( 《汉
语 の 知 识》) 一 书、 香 坂 顺 一 博 士 的 《中 国 语 学 的 基 本 知 识》
( 《中国语学の基础知识》) 一书 , 等等 , 在汉语通论性研究上都
有独到之处。

二、汉语语法学的研究

在现当代东西方汉学史上 , 有关汉语语法问题研究的著作很
多。汉学家们都希望建立一套完整而科学的汉语语法体系 , 以便
更好地研究和了解汉语。
早在 1898 年 , 日 本猪 狩 幸 之 助 氏出 版 了 《汉 文 典》 一 书。
关于此 书 , 日 本 牛 岛 德 次 博 士 在 《日 本 的 中 国 语 文 法 研 究 史》
( 《日本における中国语文法研究史》) 一书中评论说 :

本论的内容是以对助词的解说为中心 , 和后来要说到的
第一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语言学为中心 25

所谓 《汉文典》 有很大的不同。①

1902 年 , 日本儿 岛献 次 郎博 士 出版 了 两卷 本 《汉 文 典》 一
书。儿岛献次郎 博 士最 初 作此 书 是 有感 于 当时 已 出 版 了 《英 文
典》 和 《广日本 文典》 二书 , 他才下 决心 以中国 的 《马 氏文 通》
和猪狩幸之助氏的 《汉文 典》 为 基础 , 作 出新 的 《汉 文典》。 此
书分为文字典、文辞典、文章典、修辞典四大部分 , 系统地讲解
了古代汉语的语法理论和修辞问题。特别是在 《文辞典》 和 《修
辞典》 部分 , 儿岛献次郎博士对汉语的词类和品词进行了分类研
究。其中 , 在 《文 辞 典》 中 , 他 将 汉 语 品 词 分 为 十 类 , 即 : 名
词、代名词、动词、形 容 词、副 词、前 置 词、助 动词、 转 接词、
感应词、歇尾词。应当 说 , 和猪 狩幸 之助氏 的 《汉文 典》 相比 ,
此书才是现代 意 义上 的汉 语语 法 著 作。1903 年 , 儿 岛 献次 郎 博
士又出版了 《续 汉文 典》 一书。 1905 年 , 日 本 广池 千 九郎 博 士
出版了 《支 那 文 典》 一 书。此 书 10 年 后 又出 版 了 一 个 增订 本。
此书是在作者任早稻田大学教授时代的讲义基础上写成的。本书
的第四卷 《欧美学者的汉语研究史略》 (《欧米学者の支那语学研
究に关する略历 史》) 一章 , 对于汉 学史 研究 较有 参考 作用。 本
书分为总论、词论和文章论三部分。其中 , 在 《词论》 中 , 广池
千九郎博士将汉语品词分为八种 , 即 : 名词、代名词、动词、形
容词、副词、前置词、接续词、感词。和儿岛献次郎博士的 《汉
文典》 相比 , 转接词与 接续词、 感应 词与感 词 , 是 同 义而 异名。
多出的二者是 助 动词 和歇 尾词。 1911 年 , 日 本 森慎 一 郎博 士 出
版了 《新撰汉文典》 一书。此书在汉语品词分类上 , 又提出了九
类说 , 即 : 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接续词、感叹
词、介词、后词。 1922 年 , 日本 米 田 太 郎博 士 出 版 了 《支 那

① 牛岛德次 : 《日本に おける 中国语 文法研 究史》, 东方 书店 , 1989


年。
26 海外汉学研究

语文法研究》 一 书。1927 年 , 日 本松 下 大三 郎 博 士出 版 了 《标
准汉文法》 一书。其 中 , 有 关 汉 语 品 词 分 类 , 他 提 出 了 六 品 词
说。他主张汉语没有助动词和助词。
以上几部日文著作大都以马建忠和 《马氏文通》 为主要理论
依据 , 而且 又 偏重 于 古 代汉 语 的 研 究。因 此 , 牛 岛德 次 博 士 在
《日本的中国语文 法研究 史》 一 书中 特别 以 《马 氏文通》 的传 入
作为日本汉语语法研究史的分期点。这是非常合理的。
1926 年 , 高本汉 博 士 出 版 了 《左传 真 伪 考》 ( O n t he A u-
then ticity and N atu re o f the Tso-chuan ) 一书。此书系统地研究了
《左传》 中使用的 种种助 词现 象问 题 , 以此 作为 判定 《左 传》 产
生的历史年代问题的根据。张静河氏在 《瑞典汉学史》 中评述此
书说 :

明确地提出了古籍辨伪的科学方法 , 即根据古籍所属年
代的学者们惯于使用的汉语常用词性质 , 以及古籍内部的语
法特征对古籍进行综合 分析。 由于语 言内 部关 系 的复 杂性 ,
伪造的古籍不可能完全符合特定时代的语言特征 , 因此 , 可
以比较容易地发现真伪古籍之间的差异。①

1932 年 , 日 本 新 乐 金橘 博 士 出 版 了 《先 秦 时 代 文 法 研 究》
一书。在此书中 , 新乐金橘博士通过对先秦时期著作中动词和清
末著作中动词的比较研究 , 提出了汉语语法三千多年来“ 万古不
易” 的学 说。 1935 年 , 美 国 米 施 博 士 ( John L . Mish ) 出 版 了
《古代汉语条件句的研究》 ( Cond itional Sen tence i n Classical Chi-
nese) 一书。此书利用西 方语言 学的 方法 , 对 古代 汉语中 的条 件
句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比较性研究 , 这是其特点所在。米施博士
本人早年留学德国 , 专攻满文和中西交通史研究 , 以后又曾在波

① 张静河 : 《瑞典汉学史》, 安徽文艺出版社 , 1995 年。


第一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语言学为中心 27

兰、印度等地任教。20 世纪 40 年代 中期他回 到美国 , 专 心于 汉


语和满语研究 , 并有多部满语语法 和满语史 专著出 版。1938 年 ,
日本著名汉学家仓石武 四郎 博士 出版了 《支那 语语 法篇》 一书。
1940 年 , 高本汉博 士 又出 版了 《汉 字 在中、 日 文中 的 读音 和 字
形》 ( Gra m m at a Serica Scri pt and Phonetics i n Chi nese and Si no-
Japanese) 一书。1947 年 , 日本鸟居鹤美博士出版了 《汉语助 动
词的研究》 ( 《华语助动词の研究》) 一书。此书对黎锦熙的 《国
语文法》 对日本汉学界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予以肯定。仓
石武四郎博士 对 此书 曾有 很高 的 评 价。1956 年 , 日 本 著名 汉 学
家藤堂明保博士出版了 《汉语语 法的研究》 ( 《中国语文 法の 研
究》) 一书。此书分为 文章论、 构造 论和文 论 三部 分 , 是 一部 以
北京话为研究对象的语法学专著。牛岛德次博士在 《日本的中国
语文法研究史》 一书中认为此书最大的特点是以“ 十二种基本构
造” 来解说汉语的构成。
此时 在 西 方 汉 学 界 , 波 兰 著 名 汉 学 家 施 米 莱 斯 克 博 士
( Janusz Chmielewski) 在古代汉 语研究 中提 出的 所谓“象 形逻 辑
说” ( “Symbolic Logic”) 理论正盛极一时。
“象形逻辑说” 理论 主张 : 由 于古 代汉 语语法 体 系中 不具 备
西方语法体系中的动词的变格和词尾的变化形式问题 , 在思维和
方法论上形成了对理性思维即对科学思维活动的制约。汉语语法
中的“ 象形逻辑说” 和汉字的象形文字特点的结合 , 使利用古代
汉语的中国人有思维障碍。
显然 , 这又是欧洲中心论思 想在 20 世纪 古代 汉 语研 究中 的
一个 复 古 表 现。 早 在 1827 年 , 赫 姆 包 德 博 士 ( Wilhelm van
H umboldt ) 就已经进行 过 这 类 研 究 了。当 时 , 这 位 德 国 汉 学 家
只是要把汉字的训诂 学和 经学 解释学 研究 变成语 言哲 学的 研究。
因此 , 我想施米莱斯克博士或许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1958 年 , 日本太 田辰 夫 博士 出 版了 《中 国 语 历史 文 法》 一
书。本书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 , 太田辰夫博士说明了现代
28 海外汉学研究

汉语的语法问题 , 是“ 以句论为中心、以词论为从属” 的。在第


二部分中 , 他则通 过 历 史的 考 察来 说 明现 代 汉 语 语法 的 形 成 过
程 , 是“ 以词论为 中心、 以 句 论为 从 属” 的。 1964 年 , 他 又 出
版了 《古典中国语文法》 一书。此书以 《论语》、《孟子》 和 《檀
弓》 中的语法为 研究 对象。 1967 年 , 牛 岛德 次 博 士出 版 了 《汉
语文法论・古代 编》 一 书。 在 此书 中 , 他 以 《史 记》 和 《汉 书》
为中心 , 对古代 汉 语 语法 现 象 进 行 了详 细 的 研 究 和分 析。 1971
年 , 牛岛德次博士又出版 了 《汉 语文 法论・中古 编》 一 书。在 此
书中 , 他又以 《后汉书》、《三国志》、《宋书》、《南齐书》 和 《世
说新语》 为中心 , 对中古时代的汉语语法现象进行了研究。
1972 年 , 法 国 著 名 汉 学 家 阿 莱 顿 博 士 ( Vivianne Alleton )
出版了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 ( Les Adverbes en Chi nois Moderne)
一书。此书 集 中 研 究 了 现 代 汉语 中 的 副 词 现 象 问 题。 1973 年 ,
阿莱顿博士又出版了 《汉 语语 法》 ( Gra m m aire du Ch inois ) 一
书。1977 年 , 美国马 尔尼 博士 ( J . Marney) 出版 了 《现 代汉 语
语法手 册》 ( A H andbook of Modern Chi nese Gra m m ar ) 一 书。
同年 , 美国海尼尔博士 ( Henry Henne) 出版了 《汉语结构手册》
( A H andbook of Chi nese Language S truct ure) 一书。1980 年 , 法
国著名汉学家 贝 罗 贝博 士 ( Alain Peyraube ) 出 版 了 《现 代 汉 语
的方位 词》 ( Les Constructions Locative en Chi nois Moderne) 一
书。贝罗贝博士以汉语语法发展史和现代汉语作为研究中心。从
1973 年开始 , 他在北 京大 学留 学。 1975 年回 国后 , 他以 《现 代
汉语的方位词》 ( Les Constr uctions Locatives en Chi nois Moderne)
作为博士论文 , 取得博士学位。他的指导教授是法国著名华裔学
者吴德明博士。贝罗贝博士现任巴黎第七大学汉学教授。
1981 年 , 日本著名 汉学 家 吉川 幸 次郎 博 士 等人 出 版了 六 卷
本 《汉语文典丛书》 一书。此书收录了日本江户时代汉学家研究
古代汉语语法问题的论 著约 30 种。这是 研究 日本 汉学 史 , 特 别
是日本中国语学研究史 的必备 的工 具书和 史料 汇编。 这近 30 种
第一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语言学为中心 29

汉语语法研究著作是 :

第一卷 : 荻生徂徕 《训译 示 蒙》、伊 藤东 涯 《助 字考》、


冈白 驹 《助 词 译 通》、释 大 典 《诗 语 解》 和 《文 语 解》 和
《诗语 推 敲》、 皆 川 淇 园 《助 字 详 解》。 第 二 卷 : 河 北 景 桢
《助字鹄》、三 宅橘 园 《助 字审 象》、 东条一 堂 《助词 新译》、
北条霞亭 《助字辨》、释介石 《助字 》。第三卷 : 荻生徂徕
《译文筌蹄初 编》 和 《译文筌 蹄后 编》 和 《译文 筌蹄 写本》、
青山居士 《译 文 筌 蹄 字 引》、 太 宰 春 台 《倭 译 要 领》。 第 四
卷 : 皆川淇园 《虚字详解》。第五卷 : 伊藤东涯 《早觚字诀》
和 《用字格》、皆川淇园 《实字解》。第六卷 : 三好似山 《广
益助语辞》、松井河乐 《语助译辞》、松本愚山 《译文须知》、
皆川淇园 《史 记 助 字 法》 和 《左 传 助 字 法》 和 《诗 经 助 字
法》。

1982 年 , 法国阿莱克 斯 博 士 ( Rygaloff Alexis) 出版 了 《汉


语语言学》 ( Chine et Linguistique: L angage Syllabisme et Ecri-
t ure) 一书。1983 年 , 法国斯克派瑞博士 ( M . Scarpari) 出版 了
《古代汉语研究》 一书。同 年 , 法国 李嘉 乐博 士又出 版了 《汉 语
语法》 ( Gra m m aire Elemen taire du Chi nois) 一书。同 年 , 美 国
汉森 博 士 ( Chad Hansen ) 出 版 了 《古 代 中 国 的 语 言 与 逻 辑》
( L anguage and Logic in Ancien t Ch ina) 一 书。他 是对古 代汉 语
语法进行逻辑审 查的 学 者。1984 年 , 阿 莱顿 博 士 又出 版 了 《现
代汉语助动 词》 ( Les A uxiliaires de mode en Chi nois Con tem po-
rain) 一书。此书对 现 代 汉 语 中 的 助 动 词 现 象 进 行 了 系 统 的 研
究。同年 , 日本志村良治博士出版了 《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 一
书。志村良治博士在此书中以 《世说新语》、《游仙窟》 和敦煌变
文为基本用例 , 研究了汉语语法在中世纪发展的历史。比如 , 在
现代汉语中使用的“ 你” 字 , 作者考证出在 《北齐书》 中就已经
30 海外汉学研究

出现。不仅如此 , 他又引用了大量的史料来证明“ 你” 字在中国


中世纪时代作 为 人称 代词 形成 的 历 史过 程。 1988 年 , 太田 辰 夫
博士又出版 了 《中国 语史 通 考》 一书。 1989 年 , 美 国 汤普 森 博
士 ( S . A . Thompson ) 等人 出版 了 《汉语 语法》 ( A Fu nctional
Reference Gram mar ) 一 书。 1990 年 , 德 国 克 劳 斯 博 士 ( Kaden
Klaus) 出版了 《古代 汉语语法 概说》 ( Ein f uhrung Ind ie Gra m-
m atik des Klassischen Ch inesisch ) 一 书。这 是 一 部介 绍 古代 汉 语
语法 的 著 作。 1995 年 , 英 国 普 莱 布 兰 克 博 士 ( Edwin George
Pulleyblank) 又出版了 《中古汉语语法纲要》 ( O u tli ne of Classi-
ca l Chi nese Gra m m ar )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中古汉语语法问题的
专著。作为现代英国 著名 汉学 家的普 莱布 兰克 博士 , 自 20 世 纪
60 年 代 以 来 , 二 十 多 年 时 间 一 直 出 任 剑 桥 大 学 的 汉 学 教 授。
1997 年 , 美国瑞米英顿博士 ( D . Rimmington) 等人 出版了 《汉
语基础语法》 ( Chi nese: An Essen tia l Gra m mar ) 一书。
在上述诸多著作中 , 真正对汉学的研究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
用的是 高 本 汉博 士 的 《左 传 真 伪 考》 一书。 其 重 大 意义 是 : 本
来 , 研究汉语语法 , 有以作为了解和学习一种语言的科学手段为
目的的。语法学的研究 , 有一定的形而上学性质在内。在构成语
言的三大要素中 , 语法 , 和词汇、语音相比 , 表现出一种时代的
稳定性。这是建立语法学并 以此 来理 解不同 语言 之内 容的 基础。
因此 , 以语法作为一种考证的根据 , 就具有了科学判断价值。而
古代中国学者们更多的时侯使用的是词汇判断 , 即所谓的文字学
和训诂学 , 以 及 作 为文 字 学和 训 诂 学 的物 质 载 体 的 版本 学。 因
此 , 可以说 , 高本汉博士使汉语语法的研究又具有了判断汉语文
献产生的历史年代的新意义。这种对文本的断代研究方法正是处
理上古汉语的重要手段。
除此之外的上述其他汉语语法的研究论著 , 大多以汉语向印
欧语法体系的接近为其用心所在。这似乎也是目前国内语法学界
的一个特征吧。
第一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语言学为中心 31

其他 , 如俄 罗 斯 著 名 汉 学 家 宋 采 夫 博 士 (Солнце
вВадим
Михайлович) 的 《现 代 汉 语 概 论》 ( Оч
еркипоСов
реме
нному
Китайск
омуЯзык
у) 一书、捷 克 汉 学 家 赫 马 诺 威 博 士 ( Zdenka
Hermanova) 的 《汉语构词法 问 题》 ( 原 书名 不 详 ) 一书 等 , 在
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方面皆有所建树。

三、汉语方言学的研究

对汉语方言 的 研 究 , 在 20 世 纪 的 东 西方 汉 学 研 究 活动 中 ,
是个比较冷僻的领域。
1920 年 , 法国著名 汉 学家 马 伯乐 博 士出 版 了 《唐 代长 安 方
言研究》 ( Le dialecte de Tch’angngan sous les T’ang ) 一书。 这
是一部研究唐代长安方言问题的专著。马伯乐博士是法国汉学大
师沙畹博士 ( Edouard Chavannes) 的四大弟子之一 , 他二十几岁
时就已经发表了研究古代汉语语音问题的论文。在比较语言学的
研究方面 , 他的 《越南地区方言音韵发展史研究》 一书 , 为他奠
定了国际性声誉 和权 威地 位。在 《唐 代长 安方言 研究》 一 书中 ,
马伯乐博士最为成功的考证是以实例证明了古音系统的存在。比
如 , 他在 书 中 以“ 家” 在 唐 代 的 长 安 地 区 发 音 为 例 , 证 明 了
“家” 在上 古 时 代 发“ ko” 音。 而 在 上 古 时 代 诗 文 中 “ 家” 和
“女” 常 可 以 作 为 同 一 韵 脚 使 用。 因 为 当 时 “ 女 ” 发 音 为
“ nyio”, “家” 的发音“ ko” 和“女” 的发音“ nyio” 有相同的 韵
脚“ o”存在 , 可以 互相 押韵使 用。正 是在 此 书中 , 他的 中古 音
体系和高本汉博士的中古音体系产生了重大的差异 , 并由此引发
了二人有 关 此问 题 的长 期 的争 论。 二人 争 论的 核 心 之 一 是 《切
韵》 中记录的古音是当时的方言还是当时的标准语。马伯乐博士
赞成前者 , 而高本汉博士则赞成后者 , 他们二人都以 《切韵》 为
基础 , 却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 , 曾经来华进 行过方 言调查 研究的、 高
本汉博士的学生、丹麦汉学家艾格若德博士 ( Egerod) 著有 《汉
32 海外汉学研究

语方言》 ( Chi nese Dialectology ) 一书。


1954 年 , 美国包拟古 博士 ( Nicholas C . Bodman) 出 版了 研
究 《释名》 的专 著 《释 名 语 言学 研 究》 ( A Li ngu istic St udy of
Shih Ming) 一 书。除 此 之 外 , 他 在 古 汉 语 语 言、古 汉 语 方 言、
现代中国闽南话等方面皆有研究论文发表 , 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1982 年 , 法国劳瑞 特 博 士 ( Sagart Laurent ) 又 出 版 了 《客
家方言》 ( Phonologie d u Dialecte Hakka de S ung Him Tong ) 一
书。这是一部研究 客家 方 言的 专 著。 1986 年 , 日本 中 干起博
士出版了 《吴语》 一 书。1987 年 , 中 干 起博 士 又 出 版 了 《湘
方言调查报告》 一书。中 干起博士长期以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
语言作为 研 究方 向 , 并曾 多 次 来 华 进行 方 言 调 查 和研 究。 1991
年 , 美国克伯林博士 ( Weldon Sout h Coblin) 又 出版了 《中国 西
北传统方言研究》 ( S tu dies in Old North west Chi nese) 一书。 这
是一部研究中 国 地域 方言 问题 的 专 著。1994 年 , 克 伯 林博 士 又
出版了 《中国西北传统方言研究 概论》 ( A Com pend iu m of Pho-
netics in North west Chi nese ) 一 书。克 伯林 博 士 专门 以 汉代 汉 语
作为研究方向 , 他甚至注意到古代藏汉语之间的影响问题。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 , 他就出 版 了成 名作 《东 汉语 言注 释手 册》 ( A
H andbook o f Eastern H an Sound Glosses) 一 书。他自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 , 在美国 主 要 刊物 上 发表 了 研究 汉 代 汉 语的 论 文 十 几
篇 , 影响很大。上述 90 年 代的两 部专 著是 他二十 几 年来 对这 一
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总结。
除此之外 , 值得一提的论著就太少了。赵元任博士、李方桂
博士、张琨博士等华裔学者的方言研究 , 乃至于华裔学者的汉学
研究 , 本书中不想涉及。
古代中国的方言研究 , 注重其使用词汇的差别性远远多于对
语音差别的研 究。从 《国语》、《方言》、《战 国策》 到 《楚辞》,
大致形成了古代汉语方言研究的上述特点。换句话说 , 古代中国
的方言研究不是“ 方音” 研究 , 而是传统文字学、训诂学的一个
第一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语言学为中心 33

分支。研究方言 , 首先要精通普通话 , 才能进行发音的比较。像


高本汉博士那样 , 在中国进行过实地方言调查的东西方汉学家是
极个别的。因为对汉语进行文献学的研究 , 就足以走向通往汉学
家之路了 : 在文字学、训诂学、语法学、古音学等方面成功的汉
学家非常多。
其他 , 如 , 瑞 典 汉 学 家 马 悦 然 博 士 ( Goran Malmqvist ) 的
《四川方言的音韵及 其语法 结构》 ( S ichuand ialekters Fonologiska
och Gra m atiska S truktur ) 一 书、 美 国 汉 学 家 巴 拉 德 博 士
( William Lewis Ballard) 的 《汉 语方 言 的变 化 过程》 ( Scenarios
of Change in Chinese Dialectology ) 一书 , 都为汉语方言问题的研
究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巴拉德博士 , 他对古代吴语和楚语语音问
题的研究 , 使古汉语历史语言学的研究一时蔚然可观。

四、汉语音韵学的研究

汉语音 韵 的 研 究 , 具 体 地 说 , 有 关 上 古、中 古 语 音 史 的 研
究 , 一向有直线说、差异说、方言群说三派学说在国际汉学界齐
肩并立。其中 , 主宰 20 世纪国 际中 国语言 学、中 古 音学 研究 领
域的是瑞典 汉 学家 高 本汉 博 士 和他 的 直线 说 理 论。这 一 领 域 是
20 世纪的汉语研究中最为成功和热闹的地方。
1915 年 , 日 本 满 田 新造 博 士 出 版 了 《支 那 音 韵 断》 一 书。
这是一部研究 中 国古 代音 韵史 的 专 著。1922 年 , 高 本 汉博 士 又
出版了 《重建古代汉语》 ( T he Reconstru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上古和中古汉语语音问题的专著。
在 《汉语音韵学研究》 一书中 , 高本汉博士以语音的发展为
线索 , 系统地研究了古代汉语 ( 特别是以 《切韵》 为代表的中古
汉语语音 ) 的历史发展过程。他在此书中最大的贡献是对中古汉
语音韵的审定 和中 古 汉语 音系 的确 立。 20 世 纪以 来 , 在西 方 汉
学界的古代汉语中古音研究一直被看作是热点课题 , 和高本汉博
士此书的先驱作用有直接的关系。此书 1940 年曾由赵元任博士、
34 海外汉学研究

李方桂博士等人合译成中文出版。高本汉博士认为汉语语音从上
古到中古、再到现代 , 其语音是呈直线发展的。他以中古音的研
究为基础 , 利用古代各类辞典、音韵著作、反切注音等 , 往上推
出上古音系 , 往下证以现代方言 , 建构了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中古
音理论。
1929 年 , 日 本 大 岛 正二 博 士 出 版 了 《支 那 古 韵 学》 一 书。
1931 年 , 大岛正二博士又出 版了 《汉音吴音 的研究》 ( 《汉语 吴
音の研究》) 一书。 此书 以 日 本语 中 保 留 的吴 音 的 发 音 为基 础 ,
研究了中古汉语的发音问题。汉字传到日本后 , 还根据传入时代
的不同 , 保留了当时 的发 音 , 形成 了吴 音和唐 音两 种 汉语 发音。
因为自三国时代以来 , 吴国所属地一直和日本保持水上来往 , 因
此 , 汉字在日本的传入也以吴音为标准音 , 形成了日本语中汉字
有音读和训读两种发音方法的现象。大岛正二博士的此书 , 从汉
语中古音角度来理解的话 , 实是一部研究古代汉语方言音韵的专
著。
1938 年 , 日 本 后 藤 朝 太 郎 博 士 出 版 了 《汉 字 音 的 系 统》
( 《汉字音の系统》) 一书。此书以现代汉语为中心 , 对汉语的字
音系统进行了分 类和 研 究。1954 年 , 高 本汉 博 士 又出 版 了 《上
古及中古汉语音韵学概论》 ( Com pen diu m of Phonetics i n A ncien t
and A rchaic Chinese ) 一书。这是 一部 研究上 古和 中古时 代汉 语
语音问题的专著。在本 书中 , 高 本汉 博士所 使用 的“上 古汉 语”
(“Ancient Chinese”) 和“中古汉语” (“Archaic Chinese”) 的概
念是有特定的地区指代 的。即 : 他 以商 周时代 的都 城 中心 区域、
今河南省一带作为他所谓的“ 上古汉语” 的典型代表 , 以唐代都
城中心区域、今西安市一带作为他所谓的“ 中古汉语” 的典型代
表。
1962 年 , 普莱布兰克博士又出 版了 《古 代汉语的 辅音 系统》
( T he Consonan tal System of Ol d Ch inese ) 一 书。此 书 是 研 究 古
代汉语音韵中的辅音问题的专著。他在著作中提出了古代汉语的
第一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语言学为中心 35

双元音问题 , 并以 36 个 语音 结构例 子为 证 , 修改 了 高本 汉博 士
的有关 中 古 音 理 论 的 学 说。 1974 年 , 朱 尔 博 士 ( John Robert
Alvin) 出版了 《汉语语音 的音 韵发 展》 ( Phonological E volu tion
of Chi nese Rhyme) 一 书。这是 一 部研 究魏 代至 梁代 汉 语古 音 变
化史的专著。1975 年 , 日 本 坂井 健一 博 士出 版 了 《魏 晋南 北 朝
字音研究》 一书。这是一部以 《经典释文》 为中心研究汉语中古
音问题的专著。1980 年 , 日 本尾 崎雄 二 郎博 士 出 版了 《中 国 语
音韵史的研究》 ( 《中国语音韵史の研究》)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
汉语音韵发展史的专著。同年 , 藤堂明保博士又出版了 《中国语
音韵论》 一书。这也是一部研究汉语音韵发展史的专著。两部研
究题目相同的著作 , 又在 同一 年出版 , 各自的 观点 又 不甚 一致 ,
并时有 对 立 现 象 , 实 在 是 别 有风 趣 的 一 件 学 界 盛 事。 1981 年 ,
大岛正二博士出版了 《唐代字音 的研究》 ( 《唐 代字音 の研究》)
一书。这是一部研 究唐 代 中古 音 韵 发展 史 的专 著。 1984 年 , 普
莱布兰克博士又出版了 《中 古汉语》 ( Midd le Chinese: A S tu dy
in Historical Phonology ) 一书。这也是一部研 究汉 语中古 音问 题
的专 著。 1987 年 , 美 国 沃 尔 顿 博 士 ( A . R . Walton ) 出 版 了
《汉语的音调、文节和音节》 ( Tone Seg men t and Syll able in Chi-
nese) 一书。

五、高本汉的中古音理论

在 20 世纪东西方汉 学界有 关汉 语的中 古 音研 究问 题上 , 不


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高本汉博士的中古音理论 , 都必须先从研究他
的理论体系入手。高本汉博士的前辈学者马伯乐博士是这样 , 他
的后辈学者普莱布兰克博士也是这样。尾崎雄二郎博士、大岛正
二博士、藤堂明保博士也是这样。华裔学者赵元任博士、李方桂
博士、张琨博士更是这样。
高本汉博士的中古音研究是极富天才的。他利用中国古代韵
书和辞典中有关反切问 题的记 录 , 结 合方言 中残 留的 古音 问题 ,
36 海外汉学研究

复原了中古汉语音系。他又利用罗马字母分析和注解古代汉语字
音 , 使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即 : 他将商周时
代的今河南省地区的语言定位为上古汉语 , 将唐代今西安地区的
语言定位为中古汉语 , 以 《切韵》 等古代韵书和辞书作为研究工
具 , 以 《诗经》 和汉唐时代诗歌作为证据 , 建立了一套科学而完
整的中古音体系。
但是 , 高本汉博士的 中古 音理 论是建 立在 一个 假 设之 上的 ,
即 : 在上古和中古时代 , 汉语词汇中有方言用语 , 而在汉语语音
中是没有方言问题的 , 是以一个音系直接发展而来 , 形成现代语
言中的方言系统。这为反对此说的差异说 ( 主张在上古时代就已
经出现方言和语音区域 问题的 学说 ) 提供 了成立 的根 据和 机会。
当然 , 这两派都是由古到今进行研究 的。20 世纪 70 年代 的美 国
汉学界 , 又产生了由今到古进行研究的方言群学说 : 以现代汉语
中的方言区域 , 推导出各自方言区域的原始表现 , 并以此来建构
复原上古中古语音。
其代表 人 物是 美 国汉 学 家诺 尔 曼 博 士 ( Jerry Norman ) 。 这
使国际汉语学界的高本汉学派开始出现了动摇。诺尔曼博士是著
名华裔学者赵元任先生的亲传弟子 , 他还在满语研究和闽语研究
方面有著作出版。1978 年 , 他又编纂了 《满英辞典》 ( A Concise
M anchu-English Lex icon) 一 书。他 是 现当 代 美国 汉 语 学界 的 代
表人物 之 一。 除 此 之 外 , 还 有 匈 牙 利 著 名 汉 学 家 陈 国 博 士
( Barnabas Csongor) 的 《唐代汉语轻音 的研究》 ( A Con tribu tion
to t he History o f t he Ching Y in ) 一书、普莱布兰克博士的 《中古
汉语音系构成的根据》 ( Some Notes on Ch inese Historical Phonol-
ogy) 一书、克 伯 林 博 士 的 《西 汉 蜀 语 中 韵 母 的 变 化》 ( Some
Sou nd Changes i n the Western Han Dialect of Shu ) 一书 , 以上诸
书对古代汉语中的方言问题和中古音体系问题 , 都进行了有意义
的研究和探讨。
第一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语言学为中心 37

六、汉语教材的出版

汉语教材的出版 , 就 其 种 类 和 数 量 来 说 , 可 能 以 日 本 为 最
多。目前 , 我已经见到的就有一百三十余种。特别是最近的十几
年来 , 中日学者合作 著书 的现 象非常 多。在欧 美等 国 也是 如此。
但是绝大多数作者因为古代汉语知识的不足 , 特别是文字训诂学
知识的不足 , 所编写的现代 汉语 中高 级类教 材中 错误 比比 皆是。
这一现象还出现在我所读到的最近十几年由北京大学、北京外国
语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等大学的汉语学者编写的有关现代汉
语或中国语中高级类教材中……真正由外国汉学家编写的汉语教
材出现比比皆是的错误 , 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我们的大学教
育体制和学科分类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明确分开 , 而文字训诂
学正是现 代 汉语 学 者所 忽 略的 地 方。使 用 错误 和 不 规 范 ( 即 病
句 ) 的汉语教材 , 更加上语音中有浓重方音、方言的 , 说着不标
准的普通话的汉语先生的教学 , 致使汉语教学水准在国外难以有
真正的提高。国外的学生、学者寄希望于来华留学。只有那些了
解古代汉语后再进行现代汉语研究的汉学家 , 才有可能写出比较
标准的汉语教材。
1906 年 , 法 国 著 名 汉 学 家 韦 格 尔 博 士 ( Le R . P . Leon
Weiger) 出版了 《书面 构造 用 语》 ( L angue Ecrite Mecan isme et
Ph raseologie) 一书。1910 年 , 法国 格 瑞英 博 士 ( A . Guerin ) 出
版了 《汉语会话》 ( Dialogues Chi nois) 一 书。 1914 年 , 法 国 克
瑞特博士 ( Maurice Couran t ) 出版 了 《汉 语 口语 语法》 ( Gra m-
m aire de le Langue Ch inoise Parlee) 一书。1963 年 , 日本金子 二
郎博士出版 了 《中国 语入 门》 一 书。 1966 年 , 藤堂 明 保博 士 和
著名汉学家香坂顺一博士合著出版了 《中国语教本》 一书。1967
年 , 美国特克斯包瑞博士 ( M . G . Tew ksbury) 等人 出版了 《汉
语口 语》 ( Speak Mandarin ) 一 书。 1982 年 , 斯 克 派 瑞 博 士
( M . Scarpari ) 出版了 《古 代 汉 语 教 程》 ( 原 书 名 不 详 ) 一 书。
38 海外汉学研究

1988 年 , 诺尔曼博士出版了 《汉语》 ( Chinese) 一书。同年 , 特


克斯包瑞博士出版了 《汉语 口语》 ( Speak Ch inese ) 一书。 1993
年 , 美国达沃逊博士 ( R . Dawson) 出版 了 《古代汉语 教程》 ( A
New Introd uction to Classical Chinese) 一 书。这是 一部古 代汉 语
教科书。
在韩国 , 有丁范镇博士的 《标准中国语》 一书、李炳汉博士
的 《大学汉语》 一书、柳晟俊博士的 《新编中国语》 一书。在日
本 , 有香坂顺一博士的 《现代中国语入门》 一书。在俄罗斯 , 有
扎多延科博士 (Тама
раПавло
внаЗадо
енко) 的 《汉语教学用书》
( Уче
бникКитайс
ког
оЯзыка) 一 书。在 匈牙 利 , 有 尤山 度博 士
( Jozsa Sandor) 的 《汉语》 一书。以上 都是比 较出 色的汉 语教 科
书。

第二节 汉语辞典的出版

在东西方汉学史上 , 辞典的出现标志着汉学研究的深入和汉
学普及程度的提高。从对中国古代各类辞典的印刷出版到编写出
版各类内容的汉学辞典 , 东西方汉学研究目前正反过来深刻地影
响到国内学术界。且不 说 20 世纪 前半 期的各 类 《引 得》 的编 纂
出版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 最近几十年来日本汉学界
和法国汉学界出版 的各类 中国 古籍 《索引》 和有关 《辞典》, 已
经成了国内学术界进行学术研究时必备的重要参考书。
本节重点说明东西方汉学界的辞典的编纂和出版问题。在下
一节中则说明各类中国古籍 《索引》 的编纂和出版问题。

一、中外文辞典

①中英辞典
1900 年 , 英国戴威斯 博士 ( D . H . Davis) 和 赛 尔斯 贝博 士
( J . A . Silsby) 编纂的 《中英上海方言辞典》 ( Shangha i Verna-
第一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语言学为中心 39

cul ar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一书出版。这是一 部利用上 海


方言编纂的辞典。1907 年 , 美国 富善 博 士 ( Chauncey Goodrich)
所作的 《富氏中英辞典》 ( A Pocket Dictionary of Chinese-English
and Pekingese Syllabary ) 一 书 出 版。 1912 年 , 格 利 斯 博 士
( Herbert A . Giles) 编纂的 《中英辞典》 ( A Chi nese-English Dic-
tionary ) 一 书 再 版。此 辞 典 的 初 版 出 版 于 1892 年。 冯 燕 氏 在
《近三十年来国外“ 中国 学” 工 具书简 介》 一 书中 介绍此 辞典 时
说:

它把汉字 及其 各 词类 按照 威妥 玛-瞿 理斯 ( Wade-Giles)


的罗马字母转写的字母顺序排列。①

本辞典的作者格利斯博士自 1897 年开始 , 近 35 年间一直出


任英国剑 桥大 学 ( Cambridge ) 的 汉学 教授。 在汉 语 研究、 中 国
思想文化史研究上著作颇丰 , 成就极大。
1923 年 , 由高本汉博士编纂的 《中日文 汉字字音 分析 辞典》
( A nalytic Dictionary o f Chi nese and Si no-Japanese ) 一 书 出 版。
本书最初在法国出版。在内容上由序论、上古音、中古音、现代
北京话发音、汉字字形字音和字义的说明构成。体大思精、解说
准确。1931 年 , 美 国 马 修 斯 博 士 ( Robert Henry Matthews ) 编
纂的 《中 英 辞 典》 ( A Chi nese-English Dictionary ) 一 书 出 版。
1942 年 , 美 国 芬 泰 瑞 博 士 ( Cour tenag H ughes Fenn ) 出 版 了
《中文专业学生中英五千 常用单 词词 典》 ( Five T housan d Dictio-
nary: A Chi nese-English Pocket Dictionary and Index to the Char-
acter Cards o f t he College of Chi nese S t udies ) 一书。 1947 年 , 美
国西蒙博士 ( W . Simon ) 编纂的 《初级中英用语辞典》 ( A Be-

① 冯燕 : 《近 三 十 年 来国 外 “中 国 学” 工 具 书 简 介》, 中 华 书 局 ,
1981 年。
40 海外汉学研究

gi nner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 f the N ational Language ) 一


书出 版。 1965 年 , 高 德 瑞 施 博 士 ( Chauncey Shafter Goodrich )
编纂的 《中英袖珍辞典》 ( Chi nese-English Pocket Dictionary ) 一
书出版。美国汉学家高德瑞 施博 士本 是研究 汉代 史的 著名 学者、
在大学里又是古代汉语的教授。因此 , 他的辞典在解说词义上失
误处并不多 , 十分难得。同年 , 美国耶鲁大学 ( Yale ) 主持编 纂
并出 版 了 《汉语 口 语辞 典》 ( Dictionary of Spoken Chi nese) 一
书。在编纂出版此辞典之 前的 1954 年 , 耶鲁 大学 曾 先出 版了 一
部汉语口语词汇表。书名为 IF EL Vocabu lary of Spoken Chinese。
这里的“ I FE L”是 耶鲁 大学的“ 远东 语言 研究所” ( Institute of
Far Eastern Languages) 。从词汇表的出版到口语辞 典的出版 , 用
了整整 11 年时间 ! 而从 口语 词汇的 搜集 到口 语辞 典的 出版 , 几
乎用了 20 年时间 ! 1979 年 , 美国马修 斯博士 编纂的 《马 氏中 英
辞典》 ( M atthews’ Chi nese-English Dictionary ) 一 书 修订 出版。
同年 , 《中英 实用口语 辞典》 ( Ch inese-Eng lish Dictionary o f Col-
loqu ial Ter ms Used in Modern Ch inese Litera ture ) 一 书 出 版。
1986 年 , 美国考威博 士 ( A . P . Cowie ) 编 纂 的 《中 英・英 中 双
解辞典》 ( Concise English-Chinese, Ch inese-English Dictionary )
一书 出 版。 1989 年 , 由 英 国 牛 津 大 学 ( Oxford ) 主 持 编 纂 的
《现代中英辞典》 ( A Modern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 一书 出
版。1993 年 , 英 国侯 恩 白博 士 ( A . S . Hornby) 编 纂 的 《牛 津
高级学习英中 辞典》 ( T he O x 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Chinese Dictionary) 一书 出 版。 1995 年 , 美 国 巴 楼 博 士 ( J . S .
Barlow) 编纂的 《中俄 英三用辞 典》 ( A Ch inese-Russian-English
Dictionary ) 一书 出 版。 同 年 , 美 国 康 波 比 尔 博 士 ( W . Camp-
bell) 编纂的 《汉字图解辞典》 ( A Dictionary o f Ch inese Sy mbols)
一书出版。此辞典以图解形式说明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文化等
方面的内容。1996 年 , 狄发恩克斯博士编纂的 《ABC 中英 辞典》
( A BC Chi nese-English Dictionary ) 一书出版。
第一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语言学为中心 41

②中德辞典
1924 年 , 德 国 儒 天 白 尔 博 士 ( Werner Rudenbery ) 编 纂 的
《中德辞典》 ( Chinesisch-Deu tsches Worterbuch) 一书出 版。因 为
此辞典收词量多 , 说明准确 , 出版后立刻得到了国际汉学界的好
评。当时 , 法国 伯 希和 氏 曾亲 自 写 文章 肯 定 了 此 辞典 的 学 术 价
值。1925 年 , 马上又出版了此辞典的补遗版。 1936 年和 1963 年
又出版了增订版。
1961 年 , 德国华塞克博士 ( Martin Piasek ) 编纂的 《中德 辞
典》 ( Chi nesisch-Deutsches Worterbuch) 一书出版。
③中法辞典
1901 年 , 法国瑞义博士 ( CH . Rey) 编纂的 《中法客家方言
辞典》 ( Dictionnaire Chi nois-Francais Dialecte H ac-K a) 一 书 出
版。这 是 一 部 以 客 家 方 言 为 主 的 辞 典。 1904 年 , 戴 遂 良 教 士
( Seraphim Couverur ) 编 纂 的 《古 代 汉 语 辞 典》 ( Diction naire
Cl assique de la L angue Chinoise) 一书 出 版。这 是 一部 系 统 地 介
绍中国历代古代汉语文章的辞典。书后还附有有关中国古代文化
史知识的附录十种。冯燕氏在 《近三十年来国外“ 中国学” 工具
书简介》 一书中介绍此辞典初版为 1930 年。此说有误。
1911 年 , 法国拉波瑞特博士 ( J . de Lapparent ) 等人编纂 的
《中法 方言 辞 典》 ( Petit Dictionnaire Ch inois-Francais) 一 书 出
版。这是一部以上海方言为主的辞典。
④中日辞典
中日辞典的编纂和出版在日本汉学界一直非常发达。在此仅
列举一些如下。
1903 年 , 三 省 堂 编 集所 编 纂 的 《汉 和 大 辞 典》 一 书 出 版。
1913 年 , 日本汉字研究会编纂 的 《大正 汉和大辞 典》 一书 出版。
1916 年 , 日本服部 宇之 吉博 士 和小 柳司 气太 博 士 合编 的 《详 解
汉和大辞典》 一书出版。此书再版次数超过 1 300 次。同年 , 日
本久保天随博士编纂的 《最新汉 和大辞 典》 一书出 版。1917 年 ,
42 海外汉学研究

日本冈田正之博士和上 田万 年博 士合编 的 《大 辞典》 一书 出版。


此书的再 版 次 数 超 过 了 2700 次。1923 年 , 高 本 汉 博 士 编 纂 的
《中日汉字 分析辞 典》 ( Analytic Dictionary of Ch inese and S ino-
Japanese) 一书出版。1928 年 , 日本井 上翠博士 编纂的 《井上 中
国语辞典》 一书 出版。 1933 年 , 日本 石 山福 治 博 士编 纂 的 《中
国语大辞典》 一书 出版。 此书在 1974 年又 再 版。他 使用 民国 期
间制定的注音方法来排列顺序。
从 1965 年开始 , 日本著 名汉学 家诸 桥辙 次博 士 编纂 的十 三
卷本的 《大汉和辞典》 一书出 版。这 是 20 世纪 日本 汉学 界最 大
的一部中日辞典。其曾有一百多位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同时协助他
进行整理、抄写工作。共收 汉字 5 万 多个、 词条 52 万 多个。 该
辞典对每一个词条都说明出处并引用古文献实例作为证据 , 是东
西方汉学史上最为浩大、最为标准、最为著名的辞典。其收词量
之多 , 是众所周知 的 , 但 也 有 一 些 该 收 的 词 却 没 有 收 , 如 “ 反
诗” 一词。在收录汉字的排列顺序上 , 也以 《康熙字典》 的部首
排列方法为主。
1967 年 , 爱 知 大 学编 纂 的 《中 日 大 辞典》 一 书出 版。 1969
年 , 藤堂明保博士出版了 《汉字语源辞典》 一书。同年 , 中国研
究所编纂的 《现 代中 国事 典》 一 书出 版。 1971 年 , 日 本熊 野 正
平博士编纂的 《中国语大辞典》 一书出版。他使用汉语发音作为
排列顺序。此书于 1984 年以 《熊野中国语大辞典》 为书名再版。
1981 年 , 诸桥辙次 博 士等 人编 纂的 三卷 本 《广 汉 和辞 典》 一 书
出版。1984 年 , 日本白 川静 博 士 出 版 了 《字 统》 一 书。此 书 是
以解说汉字字 源 为核 心的 一部 字 典。 1993 年 , 香坂 顺 一博 士 等
人编纂的 《中国语大辞典》 一书出版。
目前 , 在中日辞典的编纂活动方面 , 爱知大学和大东文化大
学专门设有各自的“中 日大辞 典编 纂委员 会”, 定期 进行 中日 大
辞典的新版编写和出版工作。同时 , 定期有中国学者来日本协助
进行编纂和修订工作。在最近几十年的新版汉语字典中 , 大多使
第一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语言学为中心 43

用汉语拼音作为排列顺序。
⑤中俄辞典
1927 年 , 俄罗斯妙泽博士 ( G . Kara Murza ) 编 纂的 《俄 中
辞典》 ( Russko-Kitaiskii T orm ach) 一书出 版。1955 年 , 俄罗 斯
鄂 山 荫 博 士 ( И . М . Ошанина) 主 编 的 《华 俄 辞 典》
( Китайско-Ру
сскийСлов
аръ) 一书 出版。 据冯 燕 氏 《近三 十 年
国外“ 中国学” 工具书简介》 一书介绍 :

鄂山荫以研究汉语词汇学见长 , 他把他对汉语中的所谓
“重音” 法则的研究 结果 有系统 地纳 入书 中 , 成 为这 部词 典
最显著的一个特点。①

1995 年 , 巴楼博士 ( J . S . Barlow ) 编纂 的 《中俄英 三用 辞


典》 ( A Ch inese-Russian-English Dictionary ) 一 书 出 版。其 他 ,
如俄 罗 斯 著 名 汉 学 家 顾 则 思 博 士 (Куз
есВладимирСер
геевич)
编纂 的 四 卷 本 《中 俄 大 辞 典》 ( Больщой Китайск
о-Ру
сский
Сло
варь) 一 书 , 俄 罗 斯 穆 德 罗 夫 博 士 ( Мудро
в Бо
рис
Григ
оръе
вич) 编纂的 《袖珍中俄辞典》 ( КарманныйКитайск
о-
Ру
сскийСло
варь) 一书 , 等等。
其他 , 如瑞典米施尔博士 ( Schoenhals Michael) 编纂的 《瑞
汉辞 典》 ( S wedish-Ch inese Dictionary ) 、 捷 克 赫 马 诺 威 博 士
(Zdenka Hermanova ) 等人编纂的 《捷华辞典》、西班 牙马特斯 博
士 ( F . Mateos ) 等人编纂的 《汉西辞典》 ( Diccinario Espanol de
la Lengua) , 以及 《汉朝辞典》、《匈汉辞典》 等等。
在以上诸多外语辞典中 , 中英辞典、中日辞典的编纂和出版
数量在 20 世纪最多 , 而意大 利、法 国、荷兰 等西 方 国家 的汉 学

① 冯燕 : 《近 三 十 年 来国 外 “中 国 学” 工 具 书 简 介》, 中 华 书 局 ,
1981 年。
44 海外汉学研究

研究则显得逊色了 , 和 17、 18、 19 世纪 时的 研究 成 果相 比是 不


相称的。究其原因 , 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

其一 , 语言学的原因。
英语作为西方国家通用 语 言 , 正 是在 19 世 纪中 期开 始
确立的。在 此 之 前 , 先 后 是 拉 丁 语、西 班 牙 语、 法 语 的 时
代。英语在国际语言 系统 中核 心地 位的 确立 , 为 20 世纪 中
英辞典的编纂和出版提供了语言学的基础。

其二 , 汉学的原因。
国际汉学研究的中心从法国向美国和日本的转移 , 为中
英辞典、中日辞典等工具书取代中法辞典、中拉辞典等西文
辞典的出版准备了汉学的基础。

其三 , 辞典学的原因。
19 世纪前期诞生的莫瑞逊教士 ( Robert Morrison) 所编
纂的六卷本巨著 《华英字典》 ( A Dictionary of Ch inese L an-
guage ) 一书 , 收词 量之 多、解 释字 义 之准 确是 当 时西 文 各
类辞典 ( 或字典 ) 所无法比拟的。它为中英辞典的编纂和出
版在 20 世纪的异常发达建立了辞典学的基础。而在 20 世纪
日本汉学界的研究成果丰硕 , 为中日辞典的编纂提供了社会
基础和学术基础。

二、专业用语辞典

① 俗语辞典
1961 年 , 日本波 多野 太 郎博 士 编订 的 《诸 录 俗语 解》 一 书
出版。此书是 比 较早 的 一部 俗 语 辞 典。之 所 以 称之 为 “编 订”,
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尚不知此书的原作者。但依此书收录俗语内容
第一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语言学为中心 45

多与禅宗有关 , 可知作者出自禅宗门下的可能性很大。波多野太
郎博士编订本以家藏写本影印出版。此书收录了宋代到清代各类
古籍中所见的俗语 , 对于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和解读文义有
重大的帮 助。据 冯 燕氏 《近 三 十年 来 国外 “中 国 学” 工 具 书 简
介》 一书的评价 :

此书值得注 意 之 处 有 两点 , 首 先 是本 书 集 录 的 词 语 本
身 , 有不少可以说明今日在汉语口语中的若干所谓“ 俗语”,
远在唐宋时代即已流行 ; 其次是编者对于所录词语的注释旁
征博引 , 考核用力…… ①

1962 年 , 日 本 鸟 居 久 靖 博 士 编 纂 的 《改 编 中 国 俗 语 4000
首》 一书出版。1969 年 , 日 本川 濑正 三 博士 编 纂 的 《歇后 语 汇
编》 一书出版。 1974 年 , 日本 著名 汉 学家 长 泽 规矩 也 博士 编 订
的 《明清俗语辞 书集 成》 一书 前 三卷 出 版。 1977 年 , 这位 日 本
爱知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又出版了 《明清俗语辞书集成》 的后
两卷。至此 , 五卷本的 《明清俗语辞书集成》 一书的出版 , 把对
元曲和明清小说中常见的俗语解说的著作汇在一起 , 方便了人们
对疑难俗语的解说和理解。
1991 年 , 英国罗赫森诺博士 ( J . S . Rohsenow ) 编纂的 《中
英俗 语 辞典》 ( A Chi nese-English Dictionary o f En ig m atic Folk
S im iles) 一书出版。
② 古代汉语辞典
1974 年 , 美国杜伯逊博士 ( William Arthur Dobson) 编纂 的
《汉语虚词辞典》 ( Dictionary of the Ch inese Particles) 一书出版。
此书对每个虚词都注出它的现代音、中古音和上古音 , 这是此辞

① 冯燕 : 《近 三 十 年 来国 外 “中 国 学” 工 具 书 简 介》, 中 华 书 局 ,
1981 年。
46 海外汉学研究

典最大的特色 , 也许是受了高本汉博士编著的 《中日文汉字字音


分析 辞 典》 一 书 的 影 响。 1987 年 , 美 国 舒 斯 莱 尔 博 士 ( A xel
Hart mu t Schuessler) 编纂 的 《中 英 西周 汉语 辞 典》 ( A Chi nese-
English Dictionary of Early Zhou Chi nese) 一 书 出 版。这 是 以 西
周时代古代汉语为中心的辞典。实际上此书是为甲骨学、青铜器
铭文学、先秦诸子思想、上古历史和神话传说等学科的研究活动
提供了极为便利的一部工具书。现任教于美国某大学中的舒斯莱
尔博士本是德国人 , 他目前以西周时代汉语作为研究方向。如他
对西周时期汉语否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对当时汉语语词词
类的研 究 都 是 很 有 特 色 的。 1991 年 , 普 莱 布 兰 克 博 士 编 纂 的
《官话 发音 构 成辞 典》 ( Lex icon of Reconstructed Pron unciation )
一书出版。这是一部系统地记录北京话在古代历史上发音变化的
辞典。
③ 方言辞典
1902 年 , 法 国 奥 巴 泽 克 教 士 ( Marie Louis Felix Aubazac )
编纂的 《法 语 广 州 方 言 辞 典》 ( Dictionnaire Francais-Can ton-
nais) 一书 出 版。 1923 年 , 美 国 托 马 斯 博 士 ( Thomas Barclay)
编纂的 《厦 门 俗 语 辞 典・补》 ( Supp lemen t to Dictionary of the
V ernacular or S poken Language of A moy ) 一 书 出 版。此 书 实 际
上是对 1899 年出版的 《厦门俗语辞典》 ( Chi nese-English Dictio-
nary of t he Vernacu 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 moy ) 一书所作的
补充。 1926 年 , 美 国 马赛 威 尔博 士 ( M . A . D . Maciver ) 编 纂
的 《中英客家方 言辞典》 ( 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
Dia lect ) 一书 出 版。这 是 一 部 以客 家 方 言 为 主 的 中 英 辞 典。 同
年 , 法国瑞义博士 ( C . Rey) 编纂的 《中法辞典》 ( Diction naire
Chinois-Franca is) 一书出版。这是一部以客家方言为主的中法 辞
典。同 年 , 高 本汉博 士编 纂的 《汉语方 言辞 典》 ( Dictionary of
Chinese Dialects) 一书出 版。此 书收 录 了常 见的 1 200 多个 汉 字
在日本、越南、朝鲜三地和中国国内 26 个不同地方的发音。
第一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语言学为中心 47

20 世纪 初 期 , 东 西 方 汉 学 界 对 编 纂 出 版 福 建 语、 广 东 语、
客家语辞典的热心 , 和 19 世纪 这一 地区来 华传 教士 们活 动的 兴
盛 , 是有直接的 关 系的。 因此 , 20 世 纪初 期 出 版的 这 些方 言 辞
典 , 实际上是 19 世 纪 海外 汉 学研 究 的延 续。 20 世 纪 30 、40 年
代的中国和世界局势的动荡 , 使东西方汉学界的汉语方言的研究
和方言辞典的编纂 , 处于停止状态。
1961 年 , 日本宫 田一 郎 博士 编 纂的 《江 南 语 语汇 集 解》 一
书出版。1972 年 , 日 本桥 本 万太 郎博 士 编纂 的 《客 家 语基 础 语
汇集》 一书出版。 1981 年 , 日本 村上 嘉 英博 士 编 纂的 《现 代 闽
南语 辞 典》 一 书 出 版。 1992 年 , 美 国 考 莱 斯 博 士 ( R . T .
Cowles) 编纂的 《袖 珍 广 东方 言 辞 典》 ( A Pocket Dictionary of
Can tonese) 一书出版。这是一部以广东方言为主的辞典。
其他 , 如 斯 天 博 士 ( Stenqvist Sten ) 编 纂 的 《现 代 土 话 辞
典》 ( Modern Nordkinesiek Sl angor dbok ) 一书。这是 以现代北 方
土话为主的辞典。
④ 学术辞典
学术辞 典 , 一 般指 包 括 有 关 中国 语 学、 中国 佛 学、 中 国 哲
学、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等方面内容的辞典。
1932 年 , 美 国温 纳尔 氏 ( Edward Theodore Chalmers Wern-
er ) 编纂的 《中国 神话 辞典》 ( A Dictionary o f Chinese Myt holo-
gy ) 一书出版。这部辞典收录了古代中国文化史上常见的神话 和
传说。1933 年 , 日本 小野 玄 妙氏 编纂 的 十四 巨 册 的 《佛书 解 说
大辞典》 一书出版。这是一部对中日文佛教经典进行解说的工具
书。据冯燕氏 《近三十年来国外“ 中国学” 工具书简介》 一书介
绍说 :

解说内容分为 十 项 : ( 1 ) 记 出 题名、 书 名、具 名、 略


名、异名。 (2 ) 卷数。 (3 ) 存缺。 (4 ) 著者、译者以及他们
的生存年代。 ( 5 ) 译作年代 以及译 出年代。 ( 6 ) 内容 解说。
48 海外汉学研究

(7 ) 末书。 (8 ) 写刊的年月。 (9 ) 现在的收藏者、图书馆书


库名。 (10) 发行所名。①

1935 年 , 日本近 藤奎 博 士编 纂 的 《支那 学 艺 大辞 汇》 一 书


出版。近藤奎博士是现代日本著名汉学家。他的儿子、前日本爱
知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近藤春雄博士也著有 《日本汉文学大事
典》 一书。近藤奎博士的此书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和
文化、艺术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书中又特别附有西方汉学界的
汉学研 究 大 事 年 表 等 , 极 为 便 利 和 实 用。 此 书 出 版 后 , 先 在
1959 年再版 , 又在 1969 年进行第三次 修订和 再版。再版 和修 订
者是他的儿子 近 藤春 雄博 士。 1978 年 , 近 藤 春 雄博 士 也出 版 了
自己著述的 《中 国 学艺 大 事典》 一 书。内 容 大 致 和其 父 之 书 相
同 , 但又增加不少新内容 , 并订正了其父原著中的错误。在冯燕
编著的 《近三十年来国外“ 中国学” 工具书简介》 一书中 , 似乎
并没有分清父子二人各有同名而异实的辞典问世。而且 , 该书对
《支那学艺大辞汇》 的介绍 说明 时 , 又几 乎全 盘使用 近藤 春雄 博
士的 《日本汉文学大事典》 一书中的注解。
1937 年 , 英 国 著 名 汉 学 家 苏 慧 廉 博 士 ( William Ed ward
Soothill) 等 人 编 纂 的 《中 国 佛 教 术 语 辞 典》 ( A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 dhist Ter ms) 一书出版。这是一部对佛学术语和佛教
人物进行解释的辞典。同年 , 日本平凡社编纂的九卷本 《东洋历
史大辞典》 一书出版。这是一部有关中国历史研究的工具书。早
在 1906 年曾出版了久保 得二博 士等 人编纂 的同 样内 容和 书名 的
一卷本 《东洋历史大辞典》。1954 年 , 美国休斯博士 ( R . H ugh-
es) 编译了 《古典时代的中国哲学》 ( Chi nese Philosophy i n Clas-
sical Ti mes) 一书。此书是以对中 国上 古时代 哲学 著作的 编译 为

① 冯燕 : 《近 三 十 年 来国 外 “中 国 学” 工 具 书 简 介》, 中 华 书 局 ,
1981 年。
第一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语言学为中心 49

核心的。作者特别使用“ 古典时代” ( “classical times”) 一词 来


指代上古时 代。在 序 言中 , 休 斯博 士 说 明 了他 所 谓 的“ 古 典 时
代” 的意义。同年开始 , 日本望月信亭博士编纂的八卷本 《佛教
大辞典》 一书出版。此书最 初是 对 20 世纪 初期 出版 的此 书的 补
充和增订。1973 年 开 始 , 此 辞典 以十 卷 本的 最 新 增订 版 《望 月
佛教大辞典》 为 书名 , 又 一次 出 版。 1959 年 , 日本 中 国语 学 研
究会编纂的 《中国语学事典》 一书出版。这是一部有关中国语学
研究的工具书。1961 年 , 日 本京 都大 学 主持 编 纂 的 《东洋 史 辞
典》 一书出版。这是一部反映日本东洋史学京都学派观点的、有
关中国历史研究的工具书。1975 年 , 美国黑逊博士 ( S . Hixson)
编纂的 《汉语辞书辞 典》 ( A Com p ilation of Ch inese Dictionary )
一书出版。这是一部 有关 中国 各类辞 书的 介绍 性工 具书。 同年 ,
日本龙谷大学主持编纂的七卷本 《佛教大辞汇》 一书出版。此书
是在 50 年前出版的 六卷 本 《佛 教大辞 汇》 一 书的 基础 上 , 重 新
修订出版的。1981 年 , 日本 著名 中国 佛教 史家钅兼田 茂雄 博士 出
版了 《中国佛教 史辞 典》 一书。 1984 年 , 日 本 日原 利 国博 士 等
人编纂的 《中国思想辞典》 一书出版。这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思
想史专 业 的 辞 典。1991 年 , 美 国 妙 尔 泽 博士 ( K . K . Mur thy)
编纂的 《佛 教 术 语 和 专 门 用 语 辞 典》 ( 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 and Ter minolog ies) 一书出版。 1993 年 , 坂出 祥伸博士 等
人出版了 《道教事典》 一书。
⑤政治辞典
1971 年 , 美国克莱恩博士 ( D . W . Klein) 编纂的 《中共 党
史人物辞典》 ( Biographic Dictionary o f Chi nese Co m m un ism ) 一
书出版。这 是 一 部 自 1921 年 到 1965 年 的 中 共 党 史 人 物 辞 典。
1973 年 , 美国 杜 鲁 林 博 士 ( D . Doolin ) 和 瑞 德 莱 博 士 ( C . P .
Ridley) 编纂的 《中英中共术语辞典》 ( A Chinese-English Dictio-
nary of Ch inese Com m unist Term inology ) 一书出版。这是一部以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术语为主的辞典。
50 海外汉学研究

⑥ 经济辞典
1974 年 , 日本山 口道 登 博士 编 纂的 《中 国 贸 易辞 典》 一 书
出版。同年 , 日本矶部俊雄博士编纂的 《中国贸易辞典》 一书出
版。1992 年 , 美 国 阿 达 玛 博 士 ( J . S . Adama ) 和 马 泽 逊 博 士
( T . I . Mat hieson ) 编 纂 的 《英 中 财 经 辞 典》 ( English-Chi nese
Dictionary of Finance ) 一书出版。
⑦ 地名辞典
1910 年 , 美国 波 莱发 阿 博 士 ( G . M . H . Playfair ) 编 纂 的
《中国的城镇地名辞典》 ( T he Cities an d Tow ns of Chi na : A Geo-
graph ical Dictionary ) 一书出版。1933 年 , 日本青山 定男博士 编
纂的 《支那历代 地名 要览》 一 书 出版。 1936 年 , 日 本 外务 省 主
持编纂的 《支那 地名 集成》 一 书 出版。 1962 年 , 日 本 井泽 宽 氏
编纂的 《支那地 名集 成》 一书 出 版。 1978 年 , 日本 竹 之内 安 己
氏编纂的 《英汉对照中国地名辞典》 一书出版。
⑧ 艺术辞典
1939 年 , 日本野木白云氏编纂 的十二 卷本的 《书 体大 字典》
一书出版。此书收有九千余个汉字 , 每个汉字又收有古今各类书
体。1975 年 , 日本大 西 林 五 郎 氏 编 纂 的 《支 那 书 画 人 名 辞 书》
一书出版。这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美术史、书法史上著名人物简
介性的辞典。1982 年 , 日 本 中西 庆尔 博 士编 纂 的 《中 国书 道 辞
典》 一书出版。
这类辞典还有美术辞典、工艺辞典、印章辞典 , 等等。
其他 , 如美 国查 尔 斯博 士 ( H ugker Charles) 编纂 的 《中 华
帝国职官辞典》 ( A Dictionary of Of f icial T itles in I m perial Chi-
na) 、洛优博士 ( Boorman Howard Lyon) 编纂的 《中华民国传记
辞典》 (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an China) , 等等。
可以明显地看出 : 现代东西方汉学界的中外文辞典的编纂工
作进展迅速 , 内容深广 , 实用、准确和便利是其最大的特点 , 已
经和国内学者编纂的辞典齐肩并立了 , 在更多的时候弥补了国内
第一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语言学为中心 51

学术界的不足。

三、百科辞典

1917 年 , 康 灵 氏 ( Samuel Couling ) 编 纂 的 《中 国 百 科 全


书》 ( Encyclopedia S in ica ) 一 书 出 版。此 书 内 容 涉及 到 中 国 政
治、经济、思想、艺术、文化和历史等方面。自此以后 , 东西方
汉学界的汉 学 类百 科 辞典 的 编 纂工 作 似乎 停 滞 不 前 , 直 到 最 近
20 年来才有所发展。
1982 年 , 霍克博士 ( Brian Hook) 主编的 《剑桥中国百科 全
书》 ( T he Ca m bridge Encycloped ia of China ) 一 书出 版。 不过 ,
英国汉学家霍克博士本是一位以研究现代中国的教育问题为中心
的学者。因此 , 他主 编 的 此 书 内 容 上 以 现 代 中 国 为 核 心。 1994
年 , 美国迪尼尔博士 ( M . S . Diener) 等人编 纂的 《东方 宗教 和
哲学百科全书》 ( T he Encycloped ia of Eastern Philosophy and Re-
ligion) 一书出版。这 是 一部 解说 佛教、 道教 等中 国宗 教术 语 的
百科辞典。同年 , 美 国布 尼 斯 博 士 ( W . Bunce ) 编 纂 的 《佛 教
及其佛教人 物、鬼神 百科 全书》 ( An Encyclopedia of Bu ddhist,
Deities, Demigods, Godli ngs, Sai n ts and Dem ons ) 一 书 出 版。
这是一部介绍历代佛教的高僧和鬼神的辞典。
在以上诸 多 方 面的 辞 典 中 , 冯 燕 编 著 的 《近 三十 年 来 国 外
“中国学” 工具书简 介》 一书 是极 为出 色的一 部东 西方汉 学研 究
文献学的解题著作。这是近几十年来十分少见的一部著作。

第三节 古籍索引著作的出版

20 世纪东西方 汉学 界 , 在 工具 书 的编 纂 方 面贡 献 最为 巨 大
的是有关古籍索引著作 的出版。 在现 代汉学 研究 的学 术活 动中 ,
“著作 分类 目 录” 和“ 古籍 原 文索 引” 的 出 现 , 为 进 行 科学 化、
精确化、深入化的汉学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52 海外汉学研究

在现代东西方汉学界 , “ 著作 分类目录” 一般 可以有 “研 究


文献目录”、“书 目解题”、“ 要目”、“ 书目指 南”、“书 录”、“ 选
录”、“ 研究指南”、“ 文献提要”、“ 略目” 等多种名称。
著名的“ 著作分类目录”, 如 :
1934 年开始 , 日本 京都 大 学人 文 科学 研 究 所每 年 出版 一 部
《东洋史研究文献 类目》。自 1964 年 开始 更名 为 《东 洋学 研究 文
献类目》。此书分为 论文、著 作两大 部分。 每一部 分 又按 学科 和
研究内容分为历史、 地理、 社会 史、经 济史、 政治 史、法 制史、
宗教史、学术思想史、科学史、文学史、美术史、考古学、语言
文字学等十八类。在以上各类中精选本年度发表的中、日、西文
论著目录 , 目前是国际汉学界的重要参考书。
1938 年 , 法国著名汉学家考狄 博士的 《中国 书目》 ( Biblio-
theca S in ica) 一 书 以 增 订本 的 五 卷 本 形式 再 版。 其内 容 开 始 自
16 世纪 , 截止于 1924 年。 本 书最 初 在 1924 年 年底 曾 经出 版 了
增补本。1881 年在巴黎 初版 时为两 卷 八册 本。1904 年出 版增 补
版时变成四卷本。此书可以说开各类书目之先河。此书共收约七
万种西 语 汉 学 著 作 书 目。 1938 年 , 北 京 出 版 了 此 书 的 影 印 本。
同年 , 荷兰出版了 此书 的 拉丁 文 本。 1953 年 , 专门 出 版了 此 书
目的著者人名 索 引一 书。1958 年 , 旅 美华 裔 学 者袁 同 礼博 士 又
编纂了此书的最新增补版一书出版。
1932 年 , 俄 罗 斯 著 名 汉 学 史 家 和 汉 学 家 斯 卡 奇 科 夫 博 士
(П .Е .Ска
чков) 的 《中 国书 目》 ( Библио
графияКитая) 一
书出版。冯 燕氏 编 著的 《近 三 十年 来 国外 “中 国 学” 工 具 书 简
介》 一书中介绍此书时 , 其书名的俄文原文完全不能辨认。十分
遗憾 ! 此书涉及内容始自 1730 年 , 截止于 1930 年 , 两百年间俄
国研究汉学的论著目录几乎全部收录在内 , 是研究俄罗斯汉学史
不可不 读 的 重 要 参 考 书。 此 书 1960 年 又 出 版 了 增 订 版。 1938
年 , 美国嘉德纳博士 ( Charles Sidney Gardner) 出 版了 《美国 图
书馆中的 有 关 西 方 汉 学 研 究 书 目》 ( A U nion List of Selected
第一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语言学为中心 53

Western Books on China in A merican Libraries) 一 书。 嘉德 纳 博


士 20 世纪 20 年代曾留学北京 , 并以中国史学史和日本史为研究
方向 , 除此书外 , 他还有多部专著出版。
1957 年 , 日本东 洋文 库 出版 了 《宋 代研 究 文 献目 录》 第 一
卷一书。1959 年出版了 此书 的第二 卷 , 1970 年出 版 了此 书的 第
三卷。 1961 年 , 日 本东 洋文 库出 版 了 《宋代 研 究 文献 提 要》 一
书。1969 年 , 法 国著 名 汉学 家 吴德 明 博 士 ( Yves Hervouet ) 主
持编纂 的 《1946 ~ 1965 : 宋 代 研 究 西 语 著 作 目 录》 ( Bibli-
ograph ie des T travaux en Langues Occi den tales sur les Sung Parus
de 1946—1965 ) 一 书 出 版。 1978 年 , 吴 德 明 博 士 主 持 编 纂 的
《宋代书录》 ( A Sung Bibliography ) 一书正式出版。以上几部著
作是著名的“ 宋代研究计划” (“Sung Project”) 的代表作。1966
年 , 美国列 斯乐 博 士 ( Donald Leslie ) 和戴 威德 孙 博 士 ( Jeremy
Davidson) 联合编纂的 《西方汉学著作者人名录》 ( Au thor Cata-
logues o f Western Si nologists) 一书出版。此书是研究西方汉学 史
不可 多 得 的 入 门 书。 1972 年 , 美 国 戈 登 博 士 ( H . D . Gordon)
和舒尔 曼 博士 ( F . J . Shulman ) 联 合编 纂 的 《1945 ~ 1970 : 西
语汉学研究博士论 文目录》 ( Doctoral Dissertations on Ch ina : A
Bibliography of S t udies in Western Languages 1945— 1970 ) 一 书
出版。1978 年 , 舒 尔曼 博 士 又编 纂 出版 了 《1971 ~ 1975 : 西 语
汉学研 究 博 士 论 文 目 录》 ( Doctoral Dissertations on China : A
Bibliography o f St ud ies i n Western Languages 1971—1975) 一书。
1973 年 , 美国施 坚雅 博 士 ( G . William Skinner) 主持 编纂 的 三
卷本 《近代中国社会研究文献解 题索 引》 ( Modern Chi nese Soci-
ety : An A na lytical Bibliography ) 一书出版。 此书 分三 卷 , 第 一
卷为西语编 , 收录文献开始自 1644 年 , 截止于 1972 年。第二卷
为汉语编 , 收录文献开始自 1644 年 , 截止于 1969 年。第三卷为
日语编 , 收录 文献 开 始 自 1644 年 , 截 止 于 1971 年。 此 书 历 时
10 年 , 耗资上百万美元 , 可谓现代社会的产物。
54 海外汉学研究

1987 年 , 英国洛斯 特博 士 ( John Lust ) 编纂 的 《1850 年 以


前出版的有关汉学研究的西方著作书目》 ( Western Books on Chi-
na Published up to 1850) 一 书正式出 版。此书 共收录了 1850 年
以前出版的西方研究汉学的著作 1283 种。早在 1964 年 , 他就曾
和艾施赫恩博士 ( Werner Eichhorn ) 联合 编纂 了 《1920 ~1955 :
汉学索引》 ( 1920 —1955 : Index Si nicus) 一 书出 版。当 时就 收
录了近两万种论 著。在 1995 年 出版 的 泽若 都费 尔博 士 ( Harriet
T . Zurndorfer) 所作的 《中国书目》 ( Chi na Bibliography ) 一 书
中 , 曾对 《1850 年以 前 出 版 的 有 关 汉 学 研 究 的 西 方 著 作 书 目》
一书有很高的评价。借此机会也要说明一下美国泽若都费尔博士
编纂的 《中国书目》 一书 , 此书对古今东西方汉学界中国研究的
一些重要著作 , 中国古今一些重要的学术、政治和文化人物及其
著作 , 进行了解说 , 是难得的汉学、中国学研究的论著提要。
除此之外 , 这类目录性著作可说多得汗牛充栋。如 , 日本国
书刊行会编纂出版的 《中国正 史研 究文献 目录》, 法 国国 家图 书
馆编纂出版的 《伯希和 所获 敦煌 汉籍写 本目 录》 ( Ca talogue des
M anuscrits Chi nois de T ouen-Houang) ……有 关此 类 介绍 性著 作
可参看 冯 燕 氏编 著 的 《近 三 十 年国 外“ 中国 学” 工 具 书简 介》、
泽若都费尔博士所作的 《中国书目》 等著作。
在现代东 西方 汉 学 界 , “ 古 籍 原文 索 引” 一 般 可 以有 “ 索
引”、“通 检” 和“ 引得” 三种名称 , 见 《说苑 引得・叙 例》 一 书
中:

本书引得一 辞 , 系 由英 文 “ Index” 一字 译 出 , 即“ 索
引” 之改译也。①

此叙例的作者是洪业博士。一般来说 , 日本汉学界使用“ 索

① 《说苑引得・叙例》。
第一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语言学为中心 55

引” 一名 , 法国汉学界使用“ 通检” (“Concordance”) 一名 , 而


英美汉学界使用“ 引得” ( “ Index”) 一名。
如果将上述目录类著作的产生看作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的
话 , 那么 , 尽管中国 古代 已经 有 《群 书备检》 这样 的 著作 产生 ,
但大规模的、科学化的这类“ 古籍原文索引” 著作和研究方法却
是近代西方学术界的产物。在冯燕氏编著的 《近三十年国外“ 中
国学”工具书简 介》 一 书中 曾将 索引分 为六 类 , 即 : 一般 索引、
语汇・字汇・语 释 索引、 事 类索 引、 人 名地 名 索 引、书 名 篇 名 索
引、其他索引。这种分类大致是合适的。
民国初期 , 著名的“哈 佛燕京学 社” ( Harvard-Yenching In-
stit ute) 专 门 成立 了 引 得编 纂 处 ( Sinological Index Series ) 这 一
机构来进行中国古 籍的 索 引编 纂工 作 , 共 出版 中国 古 籍引 得 63
种。具体负责人为洪业博士 , 还有聂崇岐、李书春、田继综、马
锡用四人参加此机构的 工作。 因此 , 该 机构所 出版 的 63 种索 引
大多出自当时的中国学者之手。这不是本书所要讨论的内容。受
此影响 , 当时的“ 中法汉学研究所” ( Edite par le Center F ranco-
Chinois d’ E tudes Sinologiques) 也专门出版了 《中法汉学研究 所
通检丛刊》。
有关此类介绍性著作可看冯燕氏编著的 《近三十年国外“ 中
国学” 工具书简介》。但该书收录内容只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
而最近 20 年来 , 此一工 作的突 飞猛 进已非 一两 部著 作可 以说 明
的。仅日本汉学界作出的索引就可以单成一部专著了。将来如有
可能 , 或许会有人专门作出一部“ 英、法、日、美、荷中国古籍
索引著作目录” 之类的著作来。
著名的“ 古籍原文索引”, 如 :
在古代经 学 方 面 , 如 , 1930 年 , 美 国 佛 若 泽 博 士 ( D . H .
Fraser) 和洛 克 赫特 博 士 ( H . S . Lockhart ) 联 合编 著 的 《左 传
索引》 ( Index to the Tso-Chuan) 一书出版。此书使用的 《左传》
版本出自利雅格教士 ( James Legge ) , 以 《康 熙字 典》 的 部首 检
56 海外汉学研究

字法作为词条 编 排顺 序。1935 年 , 日 本的 大 东 文化 学 院也 编 纂
出版了 《总合春秋左氏传索引》 一书。同年 , 日本重泽俊郎博士
编纂的 《左传人名 地名 索 引》 一 书 出 版。又 如 , 1945 年 , 日 本
铃木隆一博 士编 纂 的 《大 戴 礼索 引》 一 书 出版。 1989 年 , 日 本
野间文史博士编纂的 《周礼索引》 一书出版。他使用的版本是清
代阮元的 《十三经注疏》 本。1930 年 , “哈佛燕京 学社” 曾编 纂
出版了 《周礼引得》 一书。此书正是在 《周礼引得》 一书的基础
上编纂成的。
在史学方 面 , 如 , 1954 年 , 日 本京 都 大学 编 纂的 《中 国 随
笔索引》 一 书 出版。 此索 引 收录 了 唐 代 到 清代 的 160 种 文 史 随
笔。此书也有部分遗漏 , 如 , 误将“ 王葛” 理解成一个人 , 列为
一个条目 , 而遗 漏 了“ 葛 成” 一 人 的 条 目。实 际 上 这 里 的 “ 王
葛” 应作“ 王、葛”, 即王朝 佐、葛成。1960 年 , 当时的 京都 大
学东洋史教授佐伯富博 士又 编纂 了 《中国 随笔 杂著 索引》 一书 ,
作为上一书的补充著作出版。佐伯富博士的著作使用的词条编排
顺序是以五十 音 图为 主的。 1965 年 , 日本 矢 岛 玄亮 博 士编 纂 的
《中国随笔杂著四十一种 索引》 一书 出版。1973 年 , 日本 山田 英
雄博士编撰 的 《北堂 书钞 引 书索 引》 一 书 出版。 1995 年 , 佐 伯
富博士编纂的 《事物异名录索引》 一书出版。此书是对清代 《事
物异名录》 一书所作 的索引。 又如 , 从 1960 年开 始 , 日 本藤 田
至善博士编纂的 三卷 本 《后汉 书语 汇 集成》 一书 出 版。从 1961
年开始 , 日本田村实造博士编纂的三卷本 《元史语汇集成》 一书
陆续出版。
在宗教 方 面 , 如 , 1965 年 , 法 国 著 名 汉 学 家 施 博 尔 博 士
( Kristofer Schipper) 编 纂 的 《抱朴 子 内 篇 通 检》 ( Concordance
du Pao-Pou- Tseu Nei-Pien ) 一 书 出版。 1969 年 , 施 博 尔 博 士 又
出版了 《抱朴子外篇通 检》 ( Concordance d u Pao-Pou- Tseu W ai-
Pien) 一 书。 他 使 用 的 版 本 是 清 代 孙 星 衍 校 正 本 《抱 朴 子》。
1981 年 , 他 编 纂 的 两 卷 本 《云 笈 七 签》 ( Indes du Y un-Ji-Qi-
第一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语言学为中心 57

Qian) 一书出版。 又如 , 1977 年 , 日本 东洋 哲 学研 究 所编 纂 的


《法华经一字索引》 一书 出版。1979 年 , 该研 究所编纂 的 《维 摩
诘经・胜 经一字索引》 一 书出版。1985 年 , 日 本铃木哲 雄博 士
编纂的 《中国禅宗人名索引》 一书出版。
在文学方面 , 如 , 从 1957 年 开始 , 日本 斯波 六 郎博 士编 纂
的四卷本 《文选索引》 一书出 版。他 使用的 版本 是扫 叶山 房本。
此书 1970 年又曾在台湾出中文版。
在日本汉学界 , 编纂中国古代诗人诗集的索引工作进展得非
常迅猛。如 , 1957 年 , 日 本花 房 英树 博 士编 纂 的 《李 白歌 诗 索
引》 一书出版。1964 年 , 这 位日 本著 名 汉学 家 编 纂的 《韩 愈 歌
诗索引》 一书出版。在此两部索引中 , 他把索引分为人名地名索
引、首字 索引、 歌 诗 索引、 实 名 索 引四 部 分 , 极 为 便 利。 1978
年 , 日本京都大学编纂的 《王维诗索引》 一书出版。又如 , 1983
年开始 , 日本松浦崇博士和学生们进行了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索引》 的出版编纂工作 , 目前已经出版十一卷 , 计有 :

《全汉诗索引》、《全三国诗索引》、《全晋诗索引》 ( 两卷
本 ) 、《北魏诗索引》、《北齐诗索引》、《齐诗索引》、《北周诗
索引》、《全宋诗索引》、《陈诗索引》、《隋诗索引》。

此一编纂工 作 进行 了 十几 年。 1986 年 , 日 本山 内 春夫 博 士
编纂的 《杜牧诗索引》 一书出版。他使用的版本是中华书局出版
的现代本。正文前附有他研 究杜 牧诗 集的版 本问 题的 论文 一篇。
1989 年 , 日本平冈武夫博士编纂 的三卷 本 《白氏文 集歌诗 索引》
一书出版。此书在词条编排顺序上以 《康熙字典》 的部首检字法
为主。从著名诗人到无名诗人的索引 , 前前后后出版物多达一百
余种。
诗歌之外 , 日本汉学界的元曲和明清小说索引的编纂出版工
作也十分发 达。如 , 1972 年 , 日 本明 清 文学 研 究 会编 纂 的 《金
58 海外汉学研究

瓶梅词话语汇索引》 一书出版。使用的版本是日本日光轮王寺慈
眼堂藏 本。此 书 初版 于 1968 年 , 此为 修 正 版。又 如 , 1988 年 ,
日本大岛 吉 郎博 士 编纂 的 《容 与堂 本 水浒 传 语 汇索 引》 一 书 出
版。他使用 的 版 本 是 上 海 古 籍出 版 社 出 版 的 现 代 本。 1995 年 ,
他编纂的 《红楼梦语汇索引》 一书出版。他使用的版本是人民文
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本。
日本汉学界编纂的各类索引以单汉字索引为多。如上述野间
文史博士编纂 的 《周 礼 索 引》 等 书 , 即 所 谓 的“ 逐 字 索 引” 或
“一字索引”。相反 , “ Index” ( “ 引得”) 著 作的索引 并非以单 汉
字为例 , 有时是以人名、词组为例进行编纂的。因此 , 逐字索引
的中国古籍索引编纂体例已经成为目前索引编纂工作的主流。因
此 , 从 1988 年开始 , 香港中 文大 学中国 文化 研究 所 就曾 专门 进
行了“ 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 的编纂和出版工作。与此相
应的是 , 专题索引著作的出现 , 如人名地名索引。
在现代东西方汉学界的大学和研究生教育体制中 , 编纂某种
中国古籍的 索 引已 经 成了 进 行 学术 研 究和 训 练 的 一 项基 础。 因
此 , 这类工作进展之快、之广 , 难以预料。
第二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文字学为中心 59

第二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
研究 : 文字学为中心

引 言

考察一名汉学家的学术功力如何 , 我个人以为可以通过他对
古文字学的了解程度来进行衡量。同样 , 我们看一名中国学者的
国学学术水准之高低 , 也可以通过他对文字训诂学的了解程度来
进行衡量。现在所谓的“ 古文字研究”, 涉及到运用历史、民俗、
神话、传说、哲学、语言学、人类学等等诸多理论和史料 , 对汉
字的字形、字音、字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成立史的研究。因为研
究古代文化 , 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 都必须从读解古文文
义入手的。而读解古文文义的关键又是从准确地理解文字的意义
开始 , 也即从所谓的解释学和训诂学入手的。

第一节 甲骨文字学研究

在甲骨文字学 的 研 究上 , 有 一 件学 术 公 案 是 必须 加 以 说 明
的。即 , 在中外学术界 , 是谁最先发现甲骨出土地为河南省安阳
市小屯并将其定为殷代都城废墟的 ? 在国际甲骨学界有一个曾经
相当流行 的、 著名 的 观 点 , 即 : 这 是由 当 时 加 拿 大在 华 的 传 教
士、以后 成 为 国 际 著 名 甲 骨 学 家 的 明 义 士 博 士 ( James Mellon
60 海外汉学研究

Menzis) 最先发现和确定的。
此说之证据见于明义士博士所著 《殷墟卜辞自序》 一文中 :

甲寅始春 , 作者乘其羸老白马 , 徘徊于河南彰德北之洹


水南岸。……有碎陶数片 , 厥状甚古 , 因动余兴……盖余方
傍井而坐 , 检视 小 堆陶 片也 , 为首 童 子曰 : “ 君 何 为 ?” 余
曰 : “ 检视 碎 陶耳。” 曰 : “ 奚用 ?” 余 曰 : “ 好之。” 彼曰 :
“余能视君以龙骨 , 其上且有字焉。” 余聆是语 , 告以甚感兴
趣。余等遂行 , 环绕河曲 , 经一荒凉沙野 , 抵一小窟 , 窟在
西向斜坡上 , 坡间满被骨屑 , 一片白色 , 此即 : 殷朝武乙故
都殷墟是也。①

此文发表于 1917 年。文中所谓“甲寅始春” 即 1914 年 , 农


历甲寅年。细读此文 , 明义 士博士 的文 言文写 作水 准 还很 一般 ,
和他在甲骨学上的贡献很不相称。文中所述 , 颇似神秘 , 略有制
造成 《桃花源记》 文风之用心。而其所述人物又是无法查证之所
谓“ 为首童子” 云云。此文的故事传奇色调太浓 , 难以查证 , 当
不足以信。此一学术公案的真相是 : 罗振玉先生才是最先发现甲
骨出土地河南省安阳市小屯并将其定为殷代都城废墟的人。
证据如下 :

①在 1910 年出版的罗振玉 《殷商贞卜文字考・自序》 有


云“ 又从贾人之来中州者……知发现之地乃在安阳县西五里
之小屯”。

②在 1913 年出版的 罗振玉 《殷 墟书 契・自序》 中 有云 :


“洹水故墟 , 旧称 甲。今 证之 卜 辞 , 则 是徙 于武 乙 , 去 于

① James Mellon Menzis: 《殷墟卜辞》, 齐鲁大学油印稿 , 1917 年。


第二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文字学为中心 61

帝乙。

③在 1916 年出版的罗振玉 《殷墟古器物图录・序》 中有


云“ 光绪戊申 , 予即访知贞卜文字出土之地应为洹浜小屯”。

④“光绪戊申” 年为 1908 年。 罗振 玉开 始 发现 甲骨 来
历 , 所以在 1910 年文中 才有“ 知发 现之 地乃 在 安阳 县西 五
里之小屯”之 说。 1913 年 他更 进 一步 考 证 了地 名 的变 迁 问
题。

因为 有 了 明 义 士 博 士 , 比 他 略 晚 几 年 还 有 怀 履 光 氏
( William Charles White) , 使得 作为 新 大陆 诸 国 之一 员 的加 拿 大
的汉学研究 , 迅速发达起来。特别是其甲骨文字学的研究 , 成为
国际汉学界的一座丰碑 !

一、明义士的甲骨学研究

1910 年来华传教 的加 拿 大 明义 士 博士 , 最 初在 中 国河 南 省
安阳地区传 教。那 时 他 年 仅 25 岁。 安 阳 地区 丰 富 的 出 土文 物 ,
特别是甲骨史料的大量出土和流失 , 使他很快地兴趣十足地走入
这门新兴的学科中。他又利用难得的几次回国机会 , 进行了西方
考古学理论和实际发掘工作的学习 , 这使他能利用西方比较科学
的考古学理论和 技 术处 理 安阳 地 区 的甲 骨 史料 的 发掘 和 研 究 工
作。因为有了这点基础 , 他的甲骨学研究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超出
常人的水准。他开始大量收购出土甲骨 , 并对每一片甲骨都进行
释读和临摹 拓片。 1917 年 , 明义 士 博士 出 版了 《殷墟 卜 辞》 一
书。这是一部以出土甲骨史料的拓片为中心内容的著作。此书至
今仍是甲骨学研究的必读著作之一。
1932 年 , 明义 士 博 士 开 始 担 任 山 东 齐 鲁 大 学 考 古 学 教 授 ,
主讲甲骨学。在此期 间 , 他将 美国 传教士 柏根 氏 ( Bergen Paue)
62 海外汉学研究

收藏的甲骨拓印成册 , 并进行释读。这就是著名的 《柏根氏旧藏


之甲骨文字》 一书的由来。正是这本书中的卜辞的从下向上的记
录方式 , 为研究 《周易》 六爻的从下向上的记录方式的由来提供
了史料上的证据。
1933 年 , 明义士博 士又 出 版 了 《甲 骨 研 究初 编》 一 书。 这
是他的第一部有关甲骨学研究的概论性著作。同年 , 他又出版了
《中国商代之卜骨》 一书。
又据方辉氏 《明义士在华期间的文物收藏及其对中国考古学
的贡献》 一文中的记述 :

明义士著述宏富。据笔者在山东省档案馆查到的有关资
料 , 除 《甲骨研究》 之外 , 他还著有 《殷墟卜辞类考》、《卜
辞中商代之战争》、《殷墟 卜辞文字 索引》、《殷墟 卜辞 考释》
等。①

明义士博士在甲骨学上最大的贡献是 : 他最先研究出一套鉴
别出土甲骨 真 伪的 方 法 , 使 甲 骨学 的 科学 化 走 出 了决 定 性 的 一
步。
这一点特别得到了李济博士的肯定。他在甲骨缀合、甲骨分
期、商周青铜器和上古中国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 , 都取得了突出
的成就。特别是他以甲骨文字字形、称谓为根据对甲骨文字的分
期的研究 , 发展了王国维先生开创的称谓分期标准。
如 , 他在书稿 《殷墟卜辞后编・序》 一书中说 :

在此时代中之兽骨 , 未有称“ 祖己” 为“ 兄己” 者 , 其


字形为大。小乙之所以称为“ 小乙” 者 , 乃其孙之所称。因
其先祖中 已 有“祖 乙” 之 称 在 祖 庙 中也 …… 可决 属 于 祖 庚

① 方辉 : 《明义士在华期间的文物收藏及其对中国考古学的贡献》。
第二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文字学为中心 63

时代。

对甲骨文字的分期和断代的研究 , 是使甲骨文字的研究走向
科学化、规范化的甲骨学研究的关键一环 ! 王国维先生、明义士
博士和董作宾先生三人在此问题上的贡献是举世皆知的。
董作宾先生 最 早提 出 了甲 骨 文 字分 期 和 断 代 研究 的 十 大 标
准 : ①坑位、②人物、③事类、④文法、⑤贞人、⑥书体、⑦方
国、⑧世系、⑨字形、 10 称谓。
这是今天已成甲骨学基础知识的观点 , 但在当时却是由明义
士博士首倡的。

二、林泰辅的甲骨学研究

林泰辅博士是日本现代汉学研究的先驱人物之一。同时 , 他
又是日本甲骨 学 研究 的开 山祖 师。 1887 年 , 他 从东 京 大学 毕 业
后 , 先后在东京大学和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
1899 年开始 , 河 南安 阳 甲 骨史 料 的发 现 , 在国 际 汉学 界 引
起了巨大的震动。但是 , 当时国内外学术界并不相信甲骨史料的
真实性。如 , 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就对甲骨史料的真实性持
反对态度。在日本汉学界也是如此 , 特别是对 《说文解字》 和训
诂学有所了解的国内外学者。在这种情况下 , 林泰辅博士接连发
表了 《关于周代书籍的文字及其传来》 (《周代书籍の文字及び其
传来に就て》) 、《周代的金石和经子史传的文字》 ( 《周代の金石
と经子史传の文字》) 、《关于清代河南省汤阴县发见的龟甲牛骨》
(《清代河南省 汤 阴 县发 见 の 龟甲 牛 骨 に就 き て》) 等 著 名论 文 ,
特别是在这最后一篇论文中 , 林泰辅博士详细地考证了出土甲骨
史料在文字学和上古史学上的可信度问题 , 充分肯定了甲骨史料
的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在日本神田喜一郎博士的 《敦煌学五十
年》 一书中曾记载说 :
64 海外汉学研究

罗振玉先生读了此论文后深受震动和刺激 , 他开始发愤
地研究起 甲 骨 史料 来 , 以后 作 出 了 著 名的 《殷商 贞 卜 文 字
考》 一书。①

1914 年 , 林泰辅博士以 《上代 汉字的研究》 ( 《上 代汉字 の


研究》) 论文取得博士 学位。这 篇博 士论文 是他 进行 甲骨 学研 究
的第一篇代表作 , 也可以说是中外甲骨学界的第一部甲骨学研究
的博士论文。此博士论文距孙诒让的 《契文举例》 ———中外甲骨
学界的第一部甲骨学研究专著的出版仅晚十年 ! 但却是一部可以
和王国维先生的 《殷卜 辞所 见先 公先王 考》、董作 宾先生 的 《甲
骨文断代研究例》 等论著并行于世的甲骨学名作。
1915 年 , 林泰辅博 士又 利 用出 土 甲骨 史 料 和上 古 史料 作 出
了第二部名著 《周公和他的时代》 (《周公と其时代》) 。国学大师
王国维先生读 后 亲笔 回信 给以 盛 赞。 1921 年 , 他又 出 版了 第 三
部名垂青史的大作———两卷 本的 《龟甲 兽骨 文字》。 此书 对出 土
的甲骨文字史料进行了分类 , 是国际甲骨学界、日本汉学界进行
科学化甲骨学研究的先驱著作。
他又有六卷本的巨著 《龟甲兽骨文字表》 至今仍未出版 !
在他 的 学 生 们中 , 贝土冢茂 树 博 士 继承 了 他 的 甲 骨学 研 究 ,
诸桥辙次博士继承了他的文字学研究。日本甲骨学界因为有了林
泰辅博士的开山之 功 , 才 造就 了第 二代 甲骨 学 大师 贝土冢茂 树 博
士、岛邦男博士、赤土冢忠博士、伊藤道 治博士 , 以 及 20 世纪 日
本甲骨学研究的集大成者白川静博士的甲骨学研究著作的诞生 !

三、白川静的甲骨学研究

20 世纪日本甲 骨学 研究 的 集大 成 者是 现 今仍 在 世的、 年 近

① 神田喜一 郎 : 《敦 煌 学五 十年》, 此 书 先有 单 行 本出 版 , 后 收 入
《神田喜一郎全集》 第九卷中 , 同朋社 , 昭和五十八年。
第二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文字学为中心 65

90 岁的白川静博士。
在极为重视毕业 学校 的日 本汉 学界 , 东 京 大学、 京都 大学、
早稻田大学、庆应 义 塾 大学 是 国内 外 知名 的 日 本 汉学 界 四 大 名
校。但是 , 如果把日本国土分为关东和关西两大部分的话 , 代表
关西地区的著名大学有国立的京都大学、大阪大学、大阪市立大
学、神户大学 , 还有私立的关西大学、关西学院大学、同志社大
学、立命馆大学。白川静博士就毕业于私立的立命馆大学。但他
的文学博士学位却是从著名的京都大学获得的。这在学术门户森
严的日本汉学界 , 是 极 为 少有 的 个 案。不 仅 如 此 , 1998 年 , 他
以对中国古代文字学研究的辉煌成绩 , 被日本政府授予代表汉学
学术研究领域最高荣誉的“ 文化功劳者” 的称号。
白川静博士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就已经发表了不少甲骨学研
究论文。但大部 头 的甲 骨 学著 作 是 自 20 世 纪 60 年代 开 始 出 版
的。从 1960 年开始 , 白川 静博士 出版 了十 卷本 的 《甲骨 文金 文
论丛》 一书。这部十卷本的学术巨著 , 实际上是由单篇的、对甲
骨文和金文中的单个汉字研究考证论文集组成的。从某种意义上
说 , 这十卷本的 《甲骨文金文论丛》 一书是他后来作十五卷本的
《说文新义》 一 书 的 基 础 著 作。 1965 年 , 他 又 出 版 了 《甲 骨 文
集》 一书。1972 年 , 他又出版了 《甲骨文的世界》 ( 《甲骨文 の
世界》) 一书。
除此之外 , 他的字典学三 部曲 著 作 《字 统》、《字 训》、《字
贯》 的出版 , 他研究上古历史和神话的著作 《古代殷帝国》、《中
国的神话》 ( 《中国の神话》) ……特别是那十五卷本的巨著 《说
文新义》 和八卷本 的 《金 文通释》 的出 版 , 在 甲骨 学、金 文学、
神话学、中国史研究、文字学、训诂学、考古学等众多学科中都
留下了他的不可磨灭的足迹和卓越的贡献。
自甲骨文字发 现 以 来 , 中 国 的 文字 学 家 们 梦 寐以 求 的 工 作
是 : 以新出土的甲骨史 料来考 证和 解说 《说文解 字》。在 这一 工
作上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甲骨学家是于省吾先生。但是 , 他并没
66 海外汉学研究

有做完这一工 作。 而第 一 个利 用 甲 骨 史料、 金 文 史料 完 成 了 对
《说文解字》 进行全 新的审 查、考证 和解 说的 文字学 家却 是日 本
汉学家白川静博士。
不但如此 , 他在甲骨学的分期和断代问题上也提出了独到的
见解。

四、其他

如果从西方 汉 学家 研 究甲 骨 文 的第 一 篇 论 文 的诞 生 来 说 的
话 , 也许可以推美国牧师方法敛氏 ( F rank H . Chalfan t ) 在 1906
年发表的 《中国原始文字考》 ( Early Ch inese W riting) 一文 , 稍
后还有 英 国 学 者 金 璋 博 士 ( L . C . Hopkins ) 在 1911 年 发 表 在
《皇家亚洲研究杂志》 ( Jou rnal of t he Royal Asian tic Society ) 上
的 《周代 中国 文 字研 究》 ( Ch inese W riting i n the Chou Dynasty
in the Li ght of Recen t Discoveries) 一文 , 以及在同一年发表的 沙
畹博士的 《中国古代之甲骨卜辞》 ( La Divi na tion par Lecaille de
tort ue dans la hau te An tiquite Chi noise ) 一 文。但 是 , 系统 而 科
学的甲骨文字研究 , 在西方汉学史上始自明义士博士 , 这是没有
疑问的。
1935 年 , 前 苏 联 布 那 科夫 博 士 ( George W . Bounacoff) 出
版了 《来自河南的 甲骨 文》 ( T he Oracle Bones from Honan ) 一
书。1945 年 , 怀履光氏 出版 了 《中 国 古 代 甲 骨文 化》 一 书。 怀
履光 氏 , 这 个 加 拿 大 多 伦 多 大 学 ( Toron to) 著 名 的 汉 学 教 授、
国际甲骨学界知名 的甲 骨学 家 , 是 1897 年 开 始来 华传 教的。 他
最初在中国国内的 传教 活动 是比较 成功 的。这使 他 在 1910 年 开
始正式成为河南省的主教。正是在此期间 , 他认识了同样也是传
教士、并来自加拿大的国际著名甲骨学家的明义士博士。在后者
的热心指导下 , 他 开始 走 入了 甲 骨 学研 究 领域。 1934 年 , 他 回
国后立刻成了多伦多大学考古学讲座的副教授。随之以后 , 在新
成立的汉学系里 , 他成了第 一任汉 学讲座教 授。《中国古 代甲 骨
第二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文字学为中心 67

文化》 一书的出版 , 使他成了明义士博士以后加拿大汉学界第二


个国际知名的甲骨学家。怀履光氏的一个老朋友、美国著名汉学
家费正清博士在他的回忆录中 , 曾对当时的怀履光氏的情况作了
如下描述 : “他似乎 忙得分 不开身。在 他的后门 , 他选购 一些 由
”①
有胆量的中国盗墓者挖出来的青铜器、墓俑以及其他东西。
1958 年 , 日本著名 汉 学家 岛 邦男 博 士出 版 了 《殷 墟卜 辞 研
究》 一书。1967 年 , 岛邦 男 博士 又出 版 了著 名 的 《殷 墟卜 辞 综
类》 一 书。 此 书 在 对 甲 骨 史 料的 分 类 研 究 上 有 创 建。 1976 年 ,
法国狄迪 尔 博 士 ( C . M . Deydier ) 出 版 了 《甲 骨 学 论 著 书 录》
( Les Jiagu wen : Essai Bibliographique et Synt het hese des Et udes)
一书。这是一部从 书 志 学角 度 上研 究 东西 方 甲 骨 学研 究 史 的 专
著。与此同时 , 日本也出版了十卷本的 《甲骨学著作序跋集》 一
书。此书汇集中外甲骨学著作的序和跋为一体 , 对进行甲骨学史
研究有极为重大 的意 义。同年 , 狄迪 尔博士 又出 版了 《甲 骨学 :
书志学和研究概说》 ( Les Jiagu wen ) 一书。 这是 一 部有 关甲 骨
学著 作 解 说 的 入 门 性 著 作。 1978 年 , 美 国 吉 德 炜 博 士 ( David
N . Keigh tley) 出 版了 《商 代史 料》 ( Sources of Shang History )
一书。此书是以甲 骨卜 辞 研究 殷 商 史的 专 著。1980 年 , 贝 茂
树博士和伊藤道治博士合著出版了 《甲骨文字研究》 一书。1991
年 , 美国阿莱安 博士 ( S . Allan ) 出版 了 《甲 骨卜 辞 : 早 期中 国
的神话、艺术和宇宙观》 ( T he Shape of the T urtle Myth Art and
Cosmos i n Early Chi na) 一书。 本书 利用甲 骨史 料研 究了 上古 时
代中国神话、传说、占卜及当时的原始宇宙观等方面的问题。
在甲骨学的研究上贡献卓著的还有已故东京大学中国哲学研
究室主任教授赤 忠博士。赤 忠博士大概是国际上第一个从事
甲骨学研究的职业中国思想史家。这位利用甲骨学研究中国上古

① 引见陆惠 勤等 译 《费正 清对 华 回忆 录》, 世 界 知 识出 版 社 , 1991


年。
68 海外汉学研究

时代思想史 的 著名 学 者 , 曾 长 期担 任 日本 中 国 甲 骨学 会 会 长 之
职 , 这在强调本职和专门性研究的日本学界是罕见的特例。赤
忠博士的甲骨学、青铜器铭文研究是他研究传统经学的一个组成
部分。他以甲骨史料和青铜器铭文史料考证上古时代神话、传说
和传统经书的原始本义。他那六大卷 《赤 忠文集》 并不是一般
的思想史学者就能通读下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 他的研究和我
国已故著 名 甲骨 学 家、历 史学 家 于 省吾 先 生的 《双剑 诗经新
证》 和 《双剑 易经新证》 等著作的研究方法是相同的。

第二节 金文学的研究

甲骨学的成立是 20 世纪初 期的 事情 , 可 是对 青 铜器 铭文 的
研究 , 即所谓金石学 , 在古代中国却起源极早。然而 , 在现代西
方汉学史上 , 对青铜器铭文 的研 究似 乎并不 是他 们的 研究 重点 :
对青铜器制造技术和工艺的科技史研究 , 对青铜器的美学、美术
史、工艺史的研究才是西方汉学界的研究着眼点所在。如 , 高本
汉博士、 若 沃 逊 博 士 ( J . Rawson ) 、 蒙 特 高 梅 瑞 博 士 ( Noel
Joseph Terence Mon tgomery ) 等人。而中国 的青铜 器学者 则以 对
古文字和上古史的研究为主。如 , 杨树达先生、唐兰先生、商承
祚先生、陈梦家先生、吴其 昌先 生等 人。在当 时的 西 方汉 学界 ,
以马伯乐博士为代表的古典派汉学家并不相信青铜器铭文的真实
性。他以为那些铭文的历史纪年都是建立在汉代刘歆的三统历基
础上的 , 可见是汉人的伪作。但是 , 吴其昌先生通过周代就存在
三统历的事实 , 批判了马伯乐博士的观点。
在 20 世纪前半期 , 研究金 文学的著 作有 : 1922 年 , 美国 劳
弗尔博士 ( Ber thold Laufer) 出版 了 《沃特 逊 先 生所 藏 商、周 和
汉代青铜 器》 ( A rchaic Ch inese Bron zes of the Shang Chou and
H an Periods i n t he Collection of M r . Parish W atson ) 一书。劳弗
尔博士本是德国人 , 曾多次来中国东北和西部地区进行实地考古
第二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文字学为中心 69

调查活动。早在 1909 年 , 他就出版了 《中国汉代的陶器》 ( Chi-


nese Pottery of the Han Dynasty ) 一 书。然 后 , 他 又专 心 于 中 西
交通史研究 , 先后刊发了数百篇汉学研究论文 , 是当时美国著名
的汉学家。1924 年 , 加拿大沃特泽施博士 ( E . A . Voretsch ) 出
版了 《青铜器》 ( A ltch inesische Bronzes) 一 书。这是西方汉学 界
两部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器问题的概论性著作。但是 , 在此学科上
贡献卓著的是两 位 瑞典 的 著名 汉 学 家高 本 汉博 士 和安 特 生 博 士
( Johan Gunnar Andersson) 。

一、高本汉的青铜器研究

对中国古代青铜器进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研究 , 始于瑞典汉
学家高本汉博士。因为在此之前的金文学家们大多注意的只是青
铜器铭文内容的史料价值———当然这类研究的前提是在肯定青铜
器的真实性基础上来使用的。
1936 年 , 高本汉博士出版了 《殷周青铜器》 ( Y i n and Chou
in Chinese Bron zes) 一书。 1937 年 , 他又出版了 《中国青铜器 研
究新探》 ( New S t udies on Chinese Bron zes) 一书。
有关高本汉博士 的这 两部 著作 , 张 静河氏 在 《瑞典 汉学 史》
中评述说 :

把青铜器研究和古汉语研究结合起来加以论述 , 借助古
汉语理论解决了青铜器中存在的不少问题 , 如年代问题、分
期问题和产地问题等等。①

当然 , 高本汉博士对 近代 金文 学的研 究成 果是 极 为熟 悉的。


如清代吴大徵、罗振玉、王国维等人 , 现代郭沫若等人有关青铜
器的研究论著 , 他都曾详细地研读过。

① 张静河 : 《瑞典汉学史》, 安徽文艺出版社 , 1995 年。


70 海外汉学研究

但是 , 高本汉博士的金文学研究 , 最大的贡献乃在于 : 以青
铜器花纹图案来判断青铜器制作年代的方法 , 即所谓青铜器的断
代学问题。
他把青铜器依花纹图案分为殷代、殷周、中国、淮四种。他
的这一方法 , 极富天才地解 决了 当时 金文学 界无 法解 决的 问题。
( 当然 , 亦有学者说此方法实开始于郭沫若 先生。) ① 在高本汉 博
士的金文学研究方向上走下去的学者 , 如著名的金文学家容庚先
生、陈梦家先生正是在西周铜器的断代研究和青铜器制作真伪辨
别上取得了极其辉煌的研究成果的。

二、安特生的青铜器研究

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和奥尔都斯青铜器制作风格上的一致性
问题 , 在国际学术界上首先进行这一比较研究的是有着“ 现代中
国考古学之父” 之称号的著名瑞典汉学家、在中国学术界尽人皆
知的安特生博士。
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在现代大量出土之时 , 东西方汉学界的考
古学家们、历史学 家 们 对青 铜 器的 年 代问 题 最 初 是持 怀 疑 态 度
的 , 特别是在 20 世纪前 期日 本汉学 界和 法国 汉学 界。原 因有 如
下两点 :

其一 , 在制作风格上 , 和 Ordos ( 奥尔都斯 ) 青铜器接近。


其二 , 在铭文内容上 , 和汉唐诗文近似者较多。

在高本汉博士肯定了青铜器铭文的真实性基础上 , 安特生博

① 贝 茂树 《中国古代史学の发展》 的原文为 : “郭 氏に暗示を 受け


たカ一ルゲレン氏は更に 确 实 な遗 物 によ つ て 金文 の 编年 的 研究 を 行い、
これを基础とし铜器及び文样の时代发展の体系を建设しようとした。”弘
文社 , 昭和四十二年。
第二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文字学为中心 71

士对以上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解答。
在 1933 年出版的 《远古 博物 馆馆 刊》 ( Bu lletin of the Mu-
seu m of Far Eastern Au tiqu ities) 杂 志 中 , 安 特 生博 士 发表 了 名
为 《精选奥尔都 斯 青铜 器》 ( Selected Or dos Bron zes) 的一 篇 论
文。在此论文中 , 安特生博士认为 : 所谓奥尔都斯青铜器是指在
亚洲和欧洲交界地区出土的一种古代青铜器。在制作风格上 , 中
国古代青铜器和奥尔都斯青铜器非常接近。
因此 , 安特生博士主张古代的奥尔都斯人和中国北方的游牧
民族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这一观点经安特生博士提出后一直得到
了国际青铜器学界的肯定。
1935 年 , 安 特 生 博 士 出 版 了 《古 代 中 国 的 金 匠》 ( T he
Goldsm ith i n Ancien t Ch ina) 一书。在此书中 , 他 利用考 古实 物
证明殷 代 是 中 国 金 属 制 作 工 艺 的 始 点。 1943 年 , 他 又 出 版 了
《中国史前期研究》 ( Researches in to the Prehistory of t he Ch inese)
一书。此书是他对中国考古研究的总结性著作。

三、其他

1956 年 , 美国勒赫博士 ( Max Johannes Joseph Loehr) 出 版


了研究 中 国 商 周 时 代 青 铜 武 器 的 专 著 《中 国 青 铜 时 代 兵 器》
( Chinese Bron ze Age Weapons) 一书。1960 年开始 , 白川静博 士
出版了十卷 本 《甲骨 文金 文 论丛》 一 书。 1962 年 开 始 , 白 川 静
博士又出版 了八 卷 本的 《金 文通 释》 一 书。 1971 年 , 盖特 恩 斯
博 士 ( R . Gettens ) 等 人 出 版 了 《早 期 青 铜 器 制 作 之 研 究》
( T wo Early Chi nese Bron ze Weapons with Meteoritic Iron Blades)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早期青 铜器 制品 中的武 器制 作问 题的 专著。
1977 年 , 美国狄・阿 格瑞 斯 博 士 ( R . Y . L . D . Agrence ) 出 版 了
《古代中国的青铜器》 一 书。1980 年 , 松丸道 雄博士出 版了 《青
铜器及其国家》 ( 《青铜器とその国家》) 一书。这是一部利用青
铜器铭 文 研 究 上 古史 的 专 著。 1985 年 , 美 国杜 朴 博 士 ( Robert
72 海外汉学研究

L . Thorp) 发表了 《商 代 前 期 青 铜礼 器 研 究》 ( The Growth of


Early Shang Civilization : New Date from R itual Vessels) 的著名
论文 , 在此之前的 1983 年 , 他就 出版了 研究 商代 青 铜礼 器的 专
著 《商代晚期礼 制研 究》 ( L ate Shang Rit ual Assem bl ages: Ar-
chaeological and Cultic Def initions) 一书。 他是 研究 青 铜美 术 和
宗教问题的著 名 汉学 家。1987 年开 始 , 美 国 若 沃逊 博 士出 版 了
系统地 研 究 夏、 商、周 三 代 青 铜 器 铭 文 与 图 案 的 四 卷 本 巨 著 :
《赛克莱尔所藏古代青 铜器》 ( A ncient Bron zes i n the A rt hur M .
Sackler Collections) 一书。 此书 各 卷出 版 时间 和 分卷 书 名 如下 :
1987 年 , S hang R itual Bron zes f rom the A rt hur M . Sackler Col-
lections, 一卷。 1990 年 , Western Z hou R it ual Bron zes f rom the
Arthur M . Sackler Collections, 二 卷。 1995 年 , Eastern Zhou
Rit ua l Bron zes f rom the Arthur M . Sackler Collections 一卷。
1990 年 , 若沃逊博士出版了 《古 代中国 和奥尔都 斯青 铜器》
( Ancien t Ch inese and Ordos Bron ze) 一书。这是一部对中国古代
青铜器和奥尔都斯青铜 器制作 风格 进行比 较研 究的 专著。 同年 ,
邦克博士 ( Emma C . Bunder ) 出版 了与 人 合著 的 《中 国古 代 与
奥尔都 斯 青 铜 器》 ( A ncient Ch ina and Ordos Bronzes) 一 书。
1991 年 , 美国托马斯博士 ( C . W . Thomas) 又 出版了 《古代 中
国的青铜器艺术》 ( Ancien t Chinese Bron ze Art ) 一书。这是一部
研究青 铜 器 制 作 艺 术 问 题 的 专 著。 1992 年 , 美 国 夏 含 夷 博 士
( Ed ward L . Shaughnessy ) 出 版 了 《西 周 史 的 原 始 记 录》
( Sources of Western Zhou History: Inscribed Bron ze Vessels ) 一
书。本书是一部有关西周史 研究 的青 铜器铭 文史 料汇 编性 著作。
夏含夷博士是美国汉学界新一代著名的甲骨学家和易学家 , 他对
殷墟甲骨分期和断代问题有比较精湛的研究。他的 《甲骨文断代
研究述评》 ( Recen t Approacher to Oraclebone Period ization ) 一文
显示了他对这 一 研究 领域 了解 的 深 度和 见 识。1993 年 , 美 国 发
莱肯 哈 森 博 士 ( L . von Falkenhausen ) 出 版 了 《铃 钟 音 乐》
第二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文字学为中心 73

( Suspended M usic)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青 铜器时代 的铃钟制 作


艺术的专著。
以上诸多青铜器研究著作的出版 , 大致确定了青铜器研究对
古代中国美术史、工艺史、科学技术史、古文字学、上古史等方
面研究的不可替代的学术参考作用。

第三节 《说文》学研究

在某种意义上 , 对甲骨学和金文学的研究可以说是对 《说文


解字》 进行的字义、字源的考古性研究。而且 , 作为进行甲骨学
和金文学研究的一项 基础 , 《说文解 字》 是极 为重要的 入门参 考
书。

一、东西方汉学界的 《说文》 学研究

1900 年 , 威格尔 博士 正 式出 版 了 《说文 解 字》 的 法文 选 译


本。1909 年 , 日本 高田 忠周 博士 出 版了 六 卷本 《汉字 详 解》 一
书。此书也是 《说文解字》 的日文选译本。同年 , 高田忠周博士
又出版了 《说文提要》 一书。这是一部对 《说文解字》 进行介绍
的著作。1928 年 , 日 本冈 井 慎吾 博士 出 版了 《说文 新 附字 考 正
合编》 一书。1971 年 , 日本小林 博博士出 版了 《说 文解字 要说》
一书。1983 年 , 日本赖惟勤博 士主编的 《说文入 门》 一书 出版。
这也是一部对 《说文解字》 进行介绍的著作。

二、白川静和 《说文新义》

1965 年开始 , 白 川静 博 士出 版 了十 五 卷本 《说文 新 义》 一


书。其中 , 白川静博士的 《说文新义》 一书利用了甲骨史料、青
铜器铭文史料和其他有关出土资料 , 对 《说文解字》 进行了全新
的研究。
在白川静博士之前 , 虽然有中国的古文字学家们留下了 《名
74 海外汉学研究

原》、《甲骨文字释林》 等等名作 , 试图以甲骨史料、青铜器铭文


史料和 《说文解字》 进行互证性研究 , 但白川静博士却是第一个
完整地做完了这一工作的人。他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
研究 , 肯定了 《说文解字》 在解说汉字字义上的准确性 , 在对汉
字进行具体的解说上 , 他是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之后最为出色的
《说文解字》 学家。
当然 , 在此之前 , 从 1960 年 开始 , 白川 静博 士 就出 版了 十
卷本 《甲骨文金文论丛》 一书。这为他著述 《说文新义》 一书打
下了基础。

第四节 文字学通论

一涉及到文字学 的 研 究 , 肯 定 离 不 开 对 《说 文 解 字》 的 研
究。在此意义上 , 本节内容是上一节内容的延续。
1909 年 , 高 田 忠 周 博士 出 版 了 六 卷 本 《汉 字 详 解》 一 书。
1915 年 , 威格尔博 士等人 出版了 《中 国文字》 ( Chi nese Charac-
ters) 一书。此书重点研究 了汉 字的 起源 和其 原始 词 义的 形成 等
问题。1916 年 , 冈井慎吾博士 出版了 《汉字的 形音义》 ( 《汉 字
の形音义》) 一书。1933 年 , 他又出版了 《玉篇的研究》 ( 《玉篇
の研究》) 一书。这是 一部对 中国 古代 文字学 著作 《玉篇》 进 行
研究的专著。此书是 他的 博士 学位论 文。此书 由前 后 两篇 组成 ,
前篇名为 《玉篇考》, 中心研究 《玉篇》 的作者和版本源流问题。
后篇名为 《玉篇 佚文》, 以 各种 史籍中 引用 的 《玉 篇》 佚 文为 中
心。神田喜一郎博 士 曾 评价 冈 井慎 吾 博士 此 书 在 考证 上 的 精 审
“如 老 吏 断 狱 般 的 明 查”。① 1934 年 , 冈 井 慎 吾 博 士 又 出 版 了
《日本汉字学史》 一书。
1922 年 , 美国威尔德博士 ( G . D . W ilder) 等人出版了 《中

① 参见 《玉篇の研究・序》, 东洋文库 , 昭和八年。


第二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文字学为中心 75

国文字的分析》 ( A nalysis o f Ch inese Characters) 一书。 1935 年 ,


日本后藤朝太郎博士出版了 《文字的研究》 ( 《文字の研究》) 一
书。这是一部研究 汉语 文 字学 的 概 论。1963 年 , 高 本 汉博 士 又
出版了 《汉代以前的假 借字问 题》 ( Loan Characters in Pre-H an
Tex ts) 一书。这是一 部 系统 地研 究先 秦时 代 汉 语的 假 借字 现 象
的专 著。 同 年 , 藤 堂 明 保 博 士 出 版 了 《汉 字 语 源 研 究》 一 书。
1970 年 , 日本加藤常贤博士出 版了 《汉字的起 源》 ( 《汉字の 起
源》 一书。以上两部著作都是以 《说文解字》 为核心来展开研究
的。其中 , 加藤常贤博士的 《汉字的起源》 一书 , 是利用甲骨史
料和金文 史 料 考 证 汉 字 字 义 和 字 源 之 关 系 问 题 , 证 明 汉 字 形、
音、义三者的统一 性的 一 部不 可 多 得的 著 作。1978 年 , 德 国 根
泽尔博士 ( Debon Gunt her) 出版 了 《中国 文 字 学的 基 础概 念 和
书画同源说》 ( Geundbegrif fe der Chinesischen Sch ri ftt heorie und
ihre V erbind ung zu Dicht ung un d Malerei )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
汉字的六 书 学 说 及 其 在 书 法、 绘 画 艺 术 中 的 表 现 问 题 的 专 著。
1979 年 , 福田襄之助博士出 版了 《中国字书 史的研究》 ( 《中 国
字书史の研究》) 一书。福田襄之助博士是冈井慎吾博士的女婿。
在汉语文字学的研究上 , 他受其岳父的学术观点的影响较大。
其他 , 如 , 韩国汉学家孔在锡氏的 《汉字的理解》 一书、日
本汉学家小川环树博士的 《中国的字书》 (《中国の字书》) 一书 ,
等等。 20 世纪东 西方 汉学 界的 文 字学 研究 , 早 脱离 了 以往 汉 字
来自古希腊、古巴比伦说等等无知观点 , 而且由于甲骨学、金文
学的发达 , 科 学、规 范、深 入 的 汉 语文 字 学 的 研 究正 一 天 天 形
成。
在 20 世纪初期 , 还有 一部怪 书是 值得 一 提的。 即日 本板 津
七三郎博士的 《埃 汉文 字 同源 考》 ( De U n itate Origin is Litter-
aru m Si nicaru m et Aegyptiacru m ) 一书。本 书出 版于 昭和 七年。
其中心内容是对古代埃及象形文字和中国上古时代的文字进行比
较研究。作者通过 25 种 常见 用字的 分类 和比 较研 究 , 力 图找 出
76 海外汉学研究

构成埃汉象形文字的共同源头。此书并不同于西方汉学界以往的
中国文化西来说、埃及移民说等怪论 , 它的价值在于启发了进行
古文字比较研究的思路。
第三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上 ) 77

第三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
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 上 )

引 言

东西方各国的中国古代 史研究 , 是 20 世 纪汉 学 史上 最为 辉
煌的一页 ! 就现代东西方汉学界的中国古代史研究而言 , 足可以
写出几十部、几百部与此有关的研究专著———从不同的角度来探
讨汉学史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史研究特点及其成果。
17 、18 世纪是儒 家传 统思 想占 据 了东 西 方 汉学 研 究核 心 的
时代。而在 20 世纪则是 中国 古代史 研究 为主、近 代 史研 究为 辅
的中国史研究成了国际汉学界的研究重点。中国在国际政治、经
济、军事、科学、文化等交流活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 对
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的了解成为与现代中国沟通和来往的必要条件
之一。这促使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 , 成为国际汉学界的研究
中心。 19 世纪的 东西 方各 国的 中 国古 代史 研 究 , 面 对 的是 一 个
正在走向死亡的中华帝国 , 汉唐时代的强大的中华帝国早已一去
不复返了 , 分析中华帝国走向死亡的原因和记述这个古代帝国走
向壮大的过去 , 对于一个西方汉学家来说 , 实在是一种充满了理
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调的文化和学术研究活动。
到了 20 世纪 , 新中国 的建立 , 在世 界历 史上 实 现了 古老 的
中国走向新生的梦想。与此相应的是 : 以研究近现代中国为主的
78 海外汉学研究

新汉学体系也就此诞生。这一新汉学体系的诞生地不在汉语研究
领域 , 也不在中国思想研究领域 , 而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 , 对
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个朝代的历史的研究成了新汉学体系诞生之
母 : 费正清 博 士 的“中 国 研究” 是 这 一新 汉 学 体 系的 第 一 代 掌
门。
可以说“ 20 世纪 东 西方 汉学 界中 国古 代 史 研究 一 直处 于 异
常发达状态”, 这是 因 为展 现 在 20 世 纪汉 学 界 的 中国 古 代 史 研
究 , 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思想、文化、科学、考古、法
律、语言、民族、民 俗、 地 域、地 理 等 多 方 面 , 进 行 了 极 为 详
细、极为精湛、极为深入、极为具体、极为壮观的研究 ! 这一部
部留名千古的定论性、划时代性的学术著作 , 把古代中国展示在
20 世纪国际舞 台上。这 是 中国 有史 以来 第一 次 被如 此 众多 国 籍
的学者们进行如此波澜壮阔的研究和观察。

第一节 通史 研 究

有一个误解常常在部分非历史专业的人们中产生 : 通史只是
对已发生的历史事件和经过的真实叙述。所以不少人把通史著作
当作名人传记似的进行阅读。这或许是一般人对史学的理解了。
其实 , 任何一部通史著 作都是 一种 史观或 一种“ 历 史哲 学”
( History of Philosophy) 的 体现 和载 体。在 古代 中 国的 史学 著 作
中是这样 , 在东西方各国的中国通史著作中也同样是这样。

一、20 世纪前期

1903 年 , 日本著名 汉 学家 那 珂通 世 博士 出 版 了 《那珂 东 洋


略史》 一书。这是日本汉学界在明治时代东洋史学诞生阶段的代
表作之一。作为日本现代东 洋史 学创 始人之 一的 那珂 通世 博士 ,
他在 1886 年就 开 始出 版 了 五 卷本 的 《支 那 通 史》 一 书。因 此 ,
《那珂东洋略史》 只 是五卷 本通 史的一 个概 述吧。因 此说 明的 重
第三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上 ) 79

点还得回到 《支那通史》 一书。因为那五卷本的著作是用中文写


成的 , 深受当时清末中国学术界的重视和欢迎。当时著名历史学
家夏曾 先生为此曾受到极大刺激 , 几年后 , 他写作出版了第一
部中国通史。
那珂通世博士的通史著作 , 以当时德国史学编年体著述方法
为手段 , 以儒学为核心 , 在叙述史事时目的是说明中国封建社会
的发展走向停滞的原因。我在专攻东洋史学研究生的一年间 , 当
时的指导教授、筑波大学东洋史主任教授田中正美博士在为 《东
洋学的系谱》 ( 《东洋学の系谱》) 一书中“ 那珂通世” 一章所作
的传记中 , 对此书作了如下评价 :

我认为本书建立的文明史观 , 是在和内藤湖南相对照的
场合 , 从中国文化历史性的停滞这一角度考察 , 体现出了那
珂通世所师事的老师福泽谕吉的强烈地影响的……周到的史
料搜集和选材的严密性 , 叙述考证的精确性等方面 , 面面俱
到的特点 , 和重视科学的实证精神的福泽谕吉的文明史观是
完全共通的。①

从 1938 年开始 , 那珂通世博士就出版了三卷本 《支那通史》


一书。
长期担任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的那珂通世博士 , 为日
本汉学界培养了大批中国史研究的优秀学者。最为著名的人物是
白鸟库吉博士和桑原骘藏博士 , 这两个人后来成为创建日本东京
大学和京都大学的东洋史学的祖师。
1910 年 , 英 国 兰 特 若 博 士 ( Josephs Lauterer ) 出 版 了 《中
国 》 ( China) 一 书。这是一 部介绍 中国历 史、地 理和文 化的 通
史性 著 作。1923 年 , 美 国卫 理 博士 ( Edward Thomas Williams)

① 参见 《东洋学の系谱》, 大修馆书店 , 1992 年。


80 海外汉学研究

出版了 《中国的昨 天和 今 天》 ( China Yester day and Today ) 一


书。1928 年 , 卫理博士又出版 了 《中 国简 史》 ( A Short History
of Chi na) 一书。这是他本人的 两部 中国 通史著 作。卫理 博士 曾
来华做过传教活动 , 又曾以美国驻华使节身份在华工作 , 因此他
的中国通史著作已经具有了古今对比性研究并以近现代中国为主
的研究特色。
1927 年 , 桑原骘藏 博士 出 版 了 《东 洋 史 说苑》 一书。 早 在
1898 年 , 桑原骘藏博士就出版 了两卷 本的 《中等 东洋史》 一书。
此书后来以 《东 洋 史要》 为 题 , 由 藤 田丰 八 博 士 翻译 成 中 文 出
版。罗振玉先生亲自题字、王国维先生亲自作序。作为和内藤湖
南博士并列的日本京都大学东洋史学的两大创始人之一的桑原骘
藏博士 , 在当时的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科学习期间 , 就开始接受白
鸟库吉博士的指导。但是 , 他更多地接受了白鸟库吉博士的西方
的史学研究方法 , 而对中国史学家的著作和研究方法 , 甚至对中
国人表现出了不适当的轻蔑态度。在这一点上 , 砺波护博士在为
桑原骘藏博士作的传记中曾进行了特别的说明和揭示。在当时的
日本汉学界 , 以西方的研究方法和历史观著出的中国通史 , 可说
仅此一部。
在此时期中出版的中国通史著作 , 还有法国著名汉学家考狄
博士的四卷 本 《中 国通 史》 ( Histoire Generale de la Ch ine) 一
书。此书 出 版 于 1920 年。 考 狄 博 士 出 生 在 一 个 银 行 家 之 家。
1859 年 , 他的父亲 携 带其 母 亲、弟 弟 到上 海 去工 作。 这使 他 失
去了来到中国的机会。因此 , 他一直是一位不会说汉语的、利用
西文资料和中亚史资料进行汉学研究的汉学家。尽管以后他曾在
上海工作七年之久 , 但他那时只注意西文汉学著作的研读 , 没有
更多的资料证 明 他能 读懂 汉文。 1888 年开 始 , 他成 为 法国 巴 黎
东方语 言 学 校 ( Ecole Nationale des Langues Orien tales Vivantes)
的讲座教授 , 主持东方学和中国史的讲座。后来 , 在沙畹博士的
影响下 , 开始重点研究中西交通史和近代中外关系史。因此 , 在
第三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上 ) 81

这部四卷本的通史著作 中 , 他更 多地 使用西 文研 究资 料和 成果 ,
而在使用东方诸民族的史料上明显不足。为此 , 法国汉学界的同
仁曾有过非议。但是 , 著名汉学家岩村忍博士认为 :

作为中国通史著作 , 在东西方汉学界作为写得最优秀的
中国通史之一 , 恐怕没有能越出此书之上的。①

除了多卷本的 《中国书目》 和 《中国通史》 之外 , 他的著名


大作是 《中 国和 西 方 列 强 关系 史 : 1860 ~ 1902》 ( Histoire des
Relations de la Chine avec les Pu issances Occidentales: 1860 —
1902 ) 一书。此书利用美、英、法、意、德等国原始资料 , 系统
地勾画出了清末中国和 西方列 强的 外交史。 它又 是 20 世 纪美 国
汉学界热衷于研究近代中国外交史的先驱著作。

二、福兰阁和 《中国通史》

1930 年 开 始 , 德 国 著 名 汉 学 家 奥 托・福 兰 阁 博 士 ( Otto


Franke ) 出版了五卷本 《中 国通 史》 ( Gesch ich te des Chi nesischen
Reiches) 一书。这是一 部在 20 世 纪三 四十 年 代极 为流 行的、 著
名的中国通史著作。其中 , 第一卷内容为上三代至汉末 ; 第二卷
内容为魏晋隋唐史 ; 第三卷内容为上古、中古史料的注解 ; 第四
卷内容为五代、十国至元末 ; 第五卷内容为宋元史料的注解。
其中 , 前三卷内容出自他本人之手 , 后两卷内容一大部分是
由其学生、夫人和儿子整理他的遗稿而成。前三卷的原文书名和
出版时间如下 : 《儒教国家的古代及其 形成》 ( Das A ltertu m und
das Werden des Kon f uzianisechen S taa tes) , 1930 年。《儒教国家》
( Der Kon f u zian ische S taat ) , 1937 年。《对前 两卷的 注解、补 充

① 岩村忍 : 《支那 关系欧美名 著略解》, タ イム ズ出 版社 , 昭和十 五


年。
82 海外汉学研究

和订 正》 ( An merkungen , Erganz ungen und Berichtigungen zu


Bd . Ⅰ u nd Ⅱ ) , 1937 年。
此书出版后 , 就得到了“ 这是整个欧洲罕有伦比的著作” 之
好评。① 但是 , 谁也没有明确说明此书的最大特点 是什么。我 以
为其特点有二 : 其 一是 最 大限 度 利 用 了古 代 中 国 正 史史 料。 19
世纪大规模的中国古代正史翻译为他的写作提供了基础。其二是
保持了中国古代的正史观。他也以汉文化和儒家正统思想作为中
国古代史发展的正统线索。这第二个特点在当时的西方汉学界是
绝无仅有的。正史观的问题 , 杰出的史学大师饶宗颐博士曾著有
《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这一优秀的著作。奥托・福兰阁博士的这
一正统中国古代史观的出现 , 是西方汉学界对中国古代史学思想
精确理解的象征。1938 年开始 , 日 本翻译出 版了此 书的日 文本 ,
译者是高山洋吉博士。日文 各卷 和奥托・福兰 阁博士 的原 书不 太
一致 , 其中 , 第三、五卷的注解内容用在了各卷书中。第一卷为
总论和上古史。第二卷为秦汉史。第三卷为魏晋南北朝史。第四
卷为唐宋史。第五卷为儒家思想史。原书中的元代史部分内容没
有译。
在奥托・福兰阁博士 的此 书中 , 他 以儒 家思想 作 为建 立他 的
中国史观的核心基础。因此 , 他利用大量史料说明中国古代国家
制度和民族的形成 , 并盛赞汉唐帝国的统治和大一统思想。但是
他的这部通史始终是以中国古代王朝的发展为核心来展开的。因
此美籍德裔 汉 学家 魏 特夫 博 士 ( Karl August Wittfogel ) 曾 在 为
此书作的书评中批评此书实为一部中华帝国史。
1934 年 , 美 国 著 名 汉 学 家 赖 德 烈 博 士 ( Kennet h Scott
Latourett ) 出 版 了《中 国 : 历 史 和 文 化》( The Chi nese : T heir

① 此评价见福井文雅博士 《欧美の 东洋学 と比较 论》 一 书中 , 隆 文


馆 , 1992 年。
第三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上 ) 83

History and Cult ure) 一书。此书 以上、 下两 卷本 篇幅 , 对古 代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赖德烈博士本是研究
基督教中国传教史和中 美关系 史的 著名学 者 , 他 在华 传教 多年 ,
又曾在英、日等国大学中 任教。 除此 书外 , 他在 1956 年 又出 版
了 《中国近 代史》 ( A History o f Modern Chi na) 一 书。他 的 博
士论文是早在 1917 年出 版的 《早 期 中美 关 系史》 ( T he History
of Early Rela tions Bet ween the U S an d Chi na) 一书。
从 1939 年开始 , 市村瓒次郎博士出版了四卷本 《东洋史统》
一书。这是一部代表 20 世纪初 期日 本汉学 界研 究水 准的 中国 通
史著作。其中 , 第一卷内容为上古至南北朝时代史 ; 第二卷内容
为隋代至宋金时代史 ; 第三卷内容为明代史 ; 第四卷内容为清代
史和民国史。
但是 , 此书第四卷因二战 而 不能 正常 出版 , 到 1950 年才 得
以出版。市村瓒次郎博士和白鸟库吉博士当年一同接受德国历史
学家罗斯博士 ( Lud wing Riess ) 的 指 导 , 又 和 白 鸟 库 吉 博 士 受
命一同创建东京大 学东 洋史 学科。早 在 1889 年开 始 , 他 就出 版
了六卷本 的 《支 那 史》。到 了 1893 年 , 在 上 述 六 卷本 著 作 基 础
上 , 他又出版了两卷本的 《支那 史要》。 1897 年 , 他又将 两卷 本
的 《支那史要》 修订 为 《东 洋史 要》 出 版。自 1897 年 开始 , 他
着手著述多卷本的东洋 史著 作。到他 76 岁之 时 , 四 卷本 《东 洋
史统》 第一卷正式出版。此书出版后 , 在日本汉学界获得了极高
的评价 , 被称为是和奥托・福兰 阁博士 的多 卷本 《中国通 史》 可
以相提并论的东西方汉学界的两大中国通史著作 ! 此书之所以超
出当时日本汉学界同类著作之上 , 乃是因为 : 其一 , 此书以中国
古代史为核心 , 论述了亚洲诸国文化历史的变化和发展 , 考察的
角度和范围无人能及。其二 , 此书在分析亚洲诸国经济和社会制
度的变化过程中 , 着重说明 中国 古代 史的变 化和 发展 的经 济的、
政治的、历史的、周边的原因。他已经明显地走出了福泽谕吉的
“脱亚论” 的文明史观。
84 海外汉学研究

1937 年开始 , 池内宏博士主编 的八卷 本 《东洋历 史大 辞典》


出版。这是一部有关 中国 通史 的辞典 , 代表了 20 世 纪前 期日 本
中国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到池内宏博士主 编的 八卷 本 《东 洋历史 大辞 典》 出版 为止 ,
以福泽谕吉的“ 脱亚论” 的文明史观为指导、受德国史学理论左
右的日本汉学界的中国通史研究可以告一段落了。
1942 年 , 法 国 著 名 汉 学家 格 罗 赛 博 士 ( Rene Grousset ) 出
版了 《中国史》 ( Histoire de la Chi ne) 一书。这位法国著名的 东
方学家 , 也和考狄博士一样 , 是个不通汉语的汉学家。《中国史》
一书 , 也和 《中国通史》 一书一样 , 都是利用西方的研究成果作
出的一部中国通史。
1948 年 , 艾伯哈德博士 ( Wolfram Eberhard) 出 版了 《中 国
史》 ( Geschichte Chi nas) 一书。 1977 年 , 他又 出 版 了新 版 《中
国史》 ( A History o f Chi na) 一书。德 国著名 汉学 家艾伯 哈德 博
士 , 他的大学时代曾在 当时 著名 汉学家 奥托・福兰阁 博士 门下 接
受指导。因为他的 父 母 都是 当 时德 国 著名 的 天 体 物理 学 家 的 缘
故 , 以汉学作为研究方向的艾伯哈德博士 , 终于以对汉代天文学
史的研究作为研究内容 , 取得了博士学位。这是他的双亲对他的
研究方向感到满意 的地 方。自 1934 年开始 , 他多 次 来到 中国 进
行实 地 调 查 研 究。 1937 年 开 始 , 他 出 任 土 耳 其 安 卡 拉 大 学
( Ankara ) 汉学教授。1949 年开 始 , 他 成为美 国加 州大学 ( Cali-
fornia ) 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学系讲座教授。
在 《中国史》 这部著作中 , 艾伯哈德博士提出了这几个重要
的见解 : 其一 , 他否定上古史上有关尧舜传说的可信性。他肯定
了疑古派历史 学 的 进步 意 义。其 二 , 他 利 用 最 新 出土 的 考 古 史
料 , 重构了一部上古中国史。即中国文化是由众多民族文化融和
而成的 , 周代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基础 , 汉代的封建制度
有超出封建帝国统治基础之上的法律意识在内 , 宋代中产阶级的
出现 , 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其三 , 他和奥
第三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上 ) 85

托・福兰阁博士一样 , 对 当时 德国流 行的 不正 确的中 国史 观进 行


了批判。
在 《国际汉学著作提要》 一书中 , 陆宏成氏对此书作了如下
评述 :

他更着重考察各个时期的经济生活、社会组织方式的变
更及其在文化中的反映、文化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从这个
意义上 , 这既是一本政治史 , 又是一本文化史和社会史。①

除此之 外 , 艾 伯哈 德 博 士 在 对土 耳 其、 中亚 诸 国、 东 亚 诸
国、西亚诸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专著六十
余种。他的汉学研究 , 除了此书之外 , 最为重要的还有研究中国
上 古 天 文 学 史 的 著 作 《古 代 中 国 的 星 相 学 和 宇 宙 论》
( S ternkunde und Weltibil d i n Alten Chi na ) 、研 究中 国古 代边 疆
史的著作 《中 国及 其西 邻》 ( Chi na un d Seine Westlichen Nach-
barn ) 二书。
1950 年 , 沙 畹 博 士 出 版 了 《中 国 史》 ( L ’Histoire de la
Chine) 一 书。 1951 年 , 美 国 富 路 德 博 士 ( Lut her Carrington
Goodrich) 又出版了 《中国人简史》 ( A Short History of the Chi-
nese Peop le) 一书。富路 德 博 士 的 父 亲是 著 名 汉 学 家 富 善 博 士。
他在汉学研 究 上有 十 几部 专 著 出版 , 但多 以 明 清 政治 制 度 史 为
主。1951 年 , 日本著 名汉 学 家和 田清 博 士出 版 了 两卷 本 《中 国
史概说》 一书。此书是在岩波讲座出版的 《支那》 一书的基础上
修订而成的。他以秦汉封建论作为建立中国古代史的基础。在日
本汉学界一般认为那珂通世博士、桑原骘藏博士、和田清博士三
人的中国通史著作最为优秀。② 此书开启了战后日本 汉学界中 国

① 陆宏成 : 《国际汉学著作提要》, 江西教育出版社 , 1996 年。


② 参见 《史学杂志》 第 26 编第 4 卷中植村清二的论文。
86 海外汉学研究

通史研究的先河 , 他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说明 , 体现了东京大


学东洋史学派的以政治史、制度史、经济史研究为核心的治史传
统。作为市村瓒次郎博士门下的著名弟子 , 他利用其蒙古史和中
国边疆史研究的特长 , 在这部中国史中 , 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社会
因素和经济因素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但是 , 和田清博士在书中仍
然拒绝肯定殷墟卜辞的史料价值 , 并对甲骨史料在研究殷商史上
的作用表示怀疑。这实在让人感到遗憾。
以上几部著作诞生在二战之后的法、德、美等国汉学界 , 在
史料和史观两方面值得称赞的学术贡献并不多 , 但是以下三点表
现是值得 一 提 的 , 即 : 其一 , 对 中 国古 代 史 的 分 期以 四 分 法 为
主 : 远古、上古、中古、近代。这和东方汉学界的三分法略有不
同 : 上古、中古、近世。其二 , 以宋代作为近代或近世中国的开
端 , 在东西方汉学界占多数。其三 , 对中国最新出土资料和考古
报告的利用开始形成一种趋势。其中 , 在对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
题上 , 东方汉学界的三分法和西方汉学界的四分法 , 其具体意义
是不同的。比如 , 三分法的问题。在东西方汉学界的中国通史研
究中 , 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分期 , 特别是三分法 , 是极有意义的一
个课题。此三分法的创始人是日本的东洋史学京都学派创始人内
藤湖南博士。内藤湖南博士在研究中国通史的过程中 , 把中国古
代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世三个时期。具体来说 , 即 : 从夏商周
三代开始到西晋时代为止为上古时期 , 从东晋五胡十六国时代开
始到唐代为止为中古时期 , 从宋代到辛亥革命为止为近世时期。
内藤湖南博士的这种三分法 , 他本人在 《支那上古史》 一书
中主张是以中国文化的形成、传播、发展为基础的。在这里特别
有意 义 的 是 有 关 近 世 时 期 的 划 分。 美 国 汉 学 家 佛 格 尔 博 士
( Joshua A . Fogel) 在 《政治和汉学》 ( Politics an d S i nology ) 一
书中特别肯定了内藤湖南博士这种划分的意义。他说 :

湖南以为清末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上的这种表现是自
第三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上 ) 87

宋代以后形成的。他把 这一 时期 定位为 “近 世”。他 提出 了


君主独裁政 治 和平 民 主义 两 大 主流 作 为 这 一 时期 的 主 要 特
征……而且 , 他又是共和 主义 的热 心的 提 倡者。 这意 味着 :
他以此作为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大致走向。①

三、20 世纪中期

从 1966 年开始 , 日本学术界又出版了十卷本 《东洋的历史》


( 《东洋の历史》) 一书。 其中 , 前 九卷 皆为 中 国古 代史。 因此 ,
此书实是现代日本东洋史学界历史观 ( 特别是京都学派东洋史学
观 ) 的一部典型代表著作。
各卷内容和作者、出版时间如 下 : 第一 卷 : 《中国文 化的 成
立》 ( 《中国文化の成立》) , 水野清一 , 1966 年。第二卷 : 《春秋
战国》, 贝 茂 树 , 1966 年。第 三 卷 : 《秦 汉 帝 国》, 日 比 野 丈
夫 , 1966 年。第四卷 : 《魏 晋南 北 朝》, 森鹿 三 , 1967 年。第 五
卷 : 《隋唐世界帝国》, 外山军治 , 1967 年。 第六卷 : 《宋代的 新
文化》 ( 《宋の新文化》) , 佐伯富 , 1967 年。第七卷 : 《大蒙古帝
国》 ( 《大モンゴル帝国》) , 田村实造 , 1967 年。第八卷 : 《明帝
国和日本》 ( 《明帝国と倭寇》) , 三田村泰助 , 1967 年。第九卷 :
《清帝国的繁荣》 ( 《清帝国の繁荣》) , 宫崎市定 , 1967 年。
这是一套以文化史和政治制度史为核心内容的多卷本东洋史
著作。
1967 年 , 马伯乐博 士出 版了 《中 国 古代 史 研究》 ( Histoire
et Instit utions de la Chine Ancien ne) 一书。这 是一 部研究 中国 古
代发展史和历 代 制 度问 题 的专 著。 同 年 , 葛 兰 言 博士 又 出 版 了
《中国的世界》 ( Le Monde Chinois) 一书。这 是一 部以文 化史 为

① Joshua A . Fogel : Politics and Sinology . Presiden t and Fellows of


Harvand College. 1984 .
88 海外汉学研究

主的中国通史著作。李璜博士在 《法国汉学论集》 一书中对此书


评述说 :

这一内容丰 富 的 著 作 的独 到 之 处 , 为 能 将 中 国 文 明 质
素 , 社会的、教 化 的、经 济 的、 工 艺 的 种 种 事 物 , 理 其 端
绪 , 指其进程 , 与五千年史事精细地连贯起来 , 以见演化之
迹 ; 然而又不忽略政治与军事之影响 , 不过将政治与军事视
为外 在 的 现 象 , 而 不 认 为 它 是 对 文 明 有 决 定 性 的 因 果 关
系。①

1970 年 , 贝 茂树博士出版 了三卷本 《中国 的历史》 ( 《中


国の历史》) 一书。1974 年 , 日本学术 界又出 版了七卷 本 《中 国
的历史》 ( 《中国の历史》) 一书。此书是现代日本东洋史学界历
史观 ( 特别是东京学派东洋史学观 ) 的一部典型代表著作。各卷
内容和作者如下 : 第一卷 : 《自原始到春秋战国》 ( 《原始かろ春
秋战国》) , 贝 茂树、伊藤道治。第二卷 : 《秦汉帝国》, 西 定
生。第三卷 : 《魏晋南北 朝》, 川 胜义雄。第 四卷 : 《隋 唐帝国》,
布目潮风、栗原益男。第五卷 : 《五代・宋》, 周藤吉之、中 敏。
第六卷 : 《元明》, 爱宕松男、寺田隆信。第七卷 : 《清帝国》, 增
井经夫。
和以往的多卷本东洋史相比 , 最大的不同是社会经济史研究
内容的突出。将此两套多卷本东洋史著作的同类题材的作者作一
比较 , 便可发现他们各自在学术上的异同。
1975 年 , 美 国 贺 凯 博 士 ( Charles Oscar Hucker ) 出 版 了
《中国的帝国时代》 ( Chi na’s I m perial Past ) 一 书。这 是 一 部 介
绍中国古代 历 史和 文 化的 著 作。贺 凯 博士 是 美 国 著名 的 明 史 专
家 , 出版了近二十 部汉 学 著作。 1978 年 , 日 本 著名 汉 学家 宫 崎

① 李璜 : 《法国汉学论集》, 珠海书院出版委员会 , 1974 年。


第三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上 ) 89

市定博士出版了两卷本 《中国史》 一书。这是一部体现了京都大


学东洋史学派的对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的治史传统的通史专著。

四、最近二十年

1984 年 , 贝 茂树博士又出 版了 《中国古代 的国家》 ( 《中


国古代の国家》) 一书。 此书是 以古 代中国 的国 家制 度的 形成 为
核心的 一 部 通 史 著 作。 1989 年 , 美 国 伊 沛 霞 博 士 ( Pat ricia B .
Ebrey) 出版了 《剑桥 图 解中 国 史》 ( T he Ca mbri dge Illustra ted
History of China) 一书。这是一部配有详细图解的、对中国通史
进行介绍的著作。伊沛霞博士是研究唐宋史的专家 , 已出版了十
几部汉学著作 , 影响深远。他又长期担任国际唐代研究学会的会
长 , 多次到中国和 日本 访 问或 讲 学。 1990 年 , 美国 威 尔科 尼 逊
博士 ( E . Wilkinson ) 出 版 了 《帝 国 时 代 的 中 国 史》 ( T he
History of I m perial Ch ina) 一书。这是一部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指
南性专著。1992 年 , 著名汉学家 费正清博 士的遗 著 《中国 新史》
( Chi na : A New History ) 一书 出版。 1994 年 , 美 国威尔 斯博 士
( J . Wills) 出版了 《中 国历 史人 物》 ( Mou nta in of Fa me: Por-
traits i n Chinese History ) 一书。这是一部以古代政治家和文化人
物为中心的中国通史著作。同年 , 美国白恩德尔博士 ( F . Bran-
dauer) 等 人 又 出 版 了 《传 统 中 国 时 代 的 皇 帝 及 其 文 化 政 策》
( I m perial Ru lership and Cu ltu ral Change i n Traditional China)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中国古 代各 个朝 代皇帝 的文 化政 策的 专著。
1996 年 , 美国艾尔温博士 ( Mark Elvin) 出版了 《欧洲人眼中 的
中国史》 ( Another History : Essays on Chi na from a European
Perspective) 一书。这是一部 以传统 的欧 洲中 心论 的 观点 来考 察
欧洲人认识中国历史的著作。艾尔温博士本是研究宋明社会经济
史的学者 , 在此之前 , 他与人合著了十几部有关中国经济史和社
会史的研究专著 , 是这一领域的知名学者之一。
以上诸多通史 著作 诞 生 在 20 世 纪 70 年代 到 90 年 代之 间 ,
90 海外汉学研究

对中国古代史的专题研 究代替 了对 中国古 代通 史的 研究。 因此 ,


以某一研究 专 题为 核 心的 中 国 通史 著 作开 始 风 行 一 时。如 上 述
《传统中 国时 代 的皇 帝 及 其文 化 政策》 一 书 和 《中 国 历史 人 物》
一书 , 等等。
这一现象说明 :
专题研究在通史著作中的出现 , 是中国古代通史著作著述体
例上的一个 新 的发 展 阶段 , 又 是专 题 研究 和 通 史 研究 的 有 机 结
合。这使得中国通史著作在叙述中国古代史发展过程中 , 有了一
个和中国历史发展相一致的实实在在的专题线索可资立论 , 它代
替了以往史学家们对史观或“ 历史哲学” 的生硬追求 , 也开启了
一种以对史事的分析为表现的现代社会史学派的汉学研究。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 : 在 20 世 纪以 来的 中国 通史 研究 中“ 欧
洲中 心 论” 的 影 响 越 来 越 小 了。特 别 是 由 于 受 施 本 格 乐 博 士
( Oswald Spengler) 和汤因比博士 ( Arnold Joseph Toynbee) 的 史
学思想的影响 , 种族论和环境论等西方传统的史学理论在文化形
态史学理论的冲击和批评下 , 从此一蹶不振。特别是汤因比博士
和他那 部 1947 年出 版 的、足 可以 留名 千古 的 《历史 研究》 ( A
S tudy o f History) 一书 , 为西方汉学界的中国史研究提供了建 立
史观或“历史哲 学” 的 依据。 而施本 格乐 博士在 《西方 的没 落》
( Decli ne o f t he West ) 一书中把“ 欧洲 中心论” 称 作“历 史学 上
的托勒密体系” 而进行批判 , 并把自己的观点视为“ 历史学上的
哥白尼发现”, 认为西方文化并不具有比中国文化更优越的地位。
两位史学大师的思想的影响 , 使得现代西方汉学界的中国通史著
作出现了以专题研究代 替对中 国古 代通史 的研 究的 倾向。 或许 ,
这就回答了汤因比博士的历史研究的最小单位 ( U nit ) 是什么 这
一问题了……
在以上诸多西方中国通史著作中 , 必须提到的是费正清博士
的遗著 《中国新史》 一书。在此书中 , 费正清博士基本上已脱离
了以前的“ 冲击—回应” 说 (“ Impact-Response”) 的论点 , 而是
第三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上 ) 91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古代历史的变迁。本书的内
容共分四编 , 从夏商的考古学时代一直到现代中国为止。他特别
推崇宋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形态 , 特别是宋代的文人政治和
科举制度。他在此书中提出了有关中国古代史发展的三点规律 :

第一 , 古代中国已经建成了政治化的国家。这一国家是
以哲学思想作为基础的文官制度、以最大的独裁者皇帝使用
的暴力二者实现中央集权制度统治目的的。
第二 , 来自北方的域外民族 , 作为征服者 , 以其军事能
力和行政手段成了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参加者。
第三 , 作为上述的结果 , 汉民族和北方域外民族合作下
的皇权 , 从属于经济增长和文化的多样化 , 以此实现中央集
权制的继续。①

作为研究清代史和现代 中国问 题的 汉学大 师的 费 正清 博士 ,


他的中国古代通史研究著作仍然可以反映出他的为人所熟知的研
究观点和方法。上述三点结论显然也是建立在他的清代史和现代
中国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的。

五、欧美汉学界和 《剑桥中国史》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 汉学家们因 为受到 研究专 业、学派 和


国别、政治 因 素等 区 别 的影 响 , 日 益 走向 各 自 为 政 的道 路。 50
年代开始的“宋代研究计划” (“ Le Project Sung”) , 为东西方汉
学家们进行国际协作研究开了一个先例 , 但是因为“ 宋代研究计
划” 的主持人法国著名汉学家白乐日博士 ( Etienne Balazs) 过 早
地逝世而不了了之。进入 70 年代后 , 以费 正清博 士 和英 国著 名

① John King Fairbank : Chi na : A New History , Harvand Universit y


Press, 1992 .
92 海外汉学研究

汉学家崔瑞德博 士 ( Denis Crispin T wichett ) 二人 为首 , 联合 国


际汉学界知名中国史专家共同制定了撰写一套多卷本中国通史的
研究和著述计 划 , 并 以 《剑 桥中国 史》 ( T he Ca mbri dge History
of Ch ina) 作为书名 , 于是这套有史以 来最大 的多 卷本英 文中 国
通史诞生了。此书自秦汉到现代中国目前共分十五卷。各卷内容
为 : 第一卷 : 《秦汉史 : 公元前 221~公元 220》 ( T he Ch’in and
Han E m pires 221 B . C . — A . D. 220 ) 。 第 二卷 : 因 笔 者 至 今 未
见到 原 书 , 不 详。 第 三 卷 : 《隋 唐 史 : 589 ~ 906》 ( Su i and
T’angChi na 589 —906) 。第 四 卷 : 因 笔 者 至 今 未 见 到 原 书 , 不
详。第五卷 : 因笔者至今未见到原书 , 不详。第六卷 : 《宋代史 :
907~1368》 ( A lien Regimes an d Border S ta tes 907—1368) 。第七
卷 : 《明朝史 : 1368 ~ 1644》 ( T he Mi ng Dynasty 1368— 1644 ) 。
第八卷 : 因笔者至今未见到原书 , 不详。第九卷 : 因笔者至今未
见到原书 , 不 详。第 十卷 : 《晚 清史 ( 1 ) : 1800 ~ 1911》 ( La te
Ch’ing 1800—1911 , Part 1) 。第 十一 卷 : 《晚 清 史 ( 2 ) : 1800
~1911》 ( Late Ch’ing 1800 —1911 , Part 2) 。第十二卷 : 《民国
史 ( 1) : 1912 ~1949》 ( Republican China 1912— 1949 , Part 1 ) 。
第十 三 卷 : 《民 国 史 ( 2 ) : 1912 ~ 1949》 ( Republican Ch ina
1912 —1949 , Part 2) 。第 十 四 卷 : 《现 代 中 国 史 ( 1 ) : 1949 ~
1965》 ( T he People’s Republic, Part 1 : T he E mergence of Revo-
lu tionary Chi na 1949— 1965 ) 。第 十 五 卷 : 《现 代 中 国 史 ( 2 ) :
1966~1982》 ( T he Peop le’s Republic, Part 2 : Revol u tions w ith
in the Chinese Revol ution 1966—1982) 。
以上的第二、四、五、八、九卷 , 笔者至今未见到原书 , 尚
未出版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此套中国通史的著述和出版并不是按
历史年代 先 后 顺序 进 行 的。比 如 , 第 一卷 内 容 是 秦 汉史 , 已 于
1986 年出版 , 第三卷内容是 隋唐史 , 却 于 1979 年出 版。从人 员
上来看 , 各卷学者多不一致 , 但整套著作的作者几乎是现代西方
汉学界著名中国史学家们的大聚会。费正清博士是第十卷至第十
第三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上 ) 93

五卷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 , 而崔瑞德博士是第一卷至第十卷
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这套中国通史的合作成功和出版 , 实
现了欧洲大陆古典派汉学和美国现代派汉学的统一 : 长达半个多
世纪的在汉学研究上的门户之别开始走向和解 , 尽管作为古典派
汉学的大本营的法国汉学界并没有一流的中国史学家领衔参加这
一活动。当然 , 此套中国通史著作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费正清
博士的中国历史观。如他对传统儒家的轻视、对古代宗法制度的
批判、对外交史和制度史研究的注重 , 通过这套通史得到了圆满
的体现。
这套通史已经出版的部分 , 都已翻译成中文正式出版。

第二节 东洋史学的成立和展开

如序论中所说 , 日 本的“ 东洋 史” 这一 概念 最初 是 1894 年


经那珂通世博士提出 , 并经文部省在 1902 年在全国推广的。“ 东
洋史” 只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概念 , 以后又产生了专门研究中国史
的“支那史”概念。 特 别 是 在 20 世 纪 三 四 十 年 代 , 支 那 史 学、
支那文学、支那哲学、支那语学等概念相当流行。此时 , 和日本
的现代中国研究相一致的所谓“ 支那学” ( 古今皆有 , 以今为主 )
正有取代以往的汉学、汉文学、东洋史学之名称的倾向。而纯粹
的中国现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又
多喜欢用“ 支那论” 这一术语。如同费正清博士把对中国现代政
治、经济、军事、外交和 社 会 制 度 等 方 面 的研 究 称 为 “ 中 国 研
究”, 起初并不使用“ 汉学” 这一 概念 一样。但 在日 本因 为有 传
统的汉学、汉文学概念的存在 , 又有新兴的支那学、支那论概念
的存在 , 在二战之后 , 具有 不良 倾向 的支那 学、支 那 论不 见了 ,
传统的汉学、东洋史学 , 和新兴的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史
学甚至中国学等等概念在日本学术界被规范化地使用着。现在研
究现代中国的 学 者 , 如 中 岭 雄 博 士、加 加 美 光 行氏 等 人 使 用
94 海外汉学研究

“现代中国学” 这一 概念 , 但 似乎不 敢公 开地 使用汉 学或 汉学 家


这一名称。在一般日本人和日本学术界的概念中 , 只有那些研究
古代中国诸种学问的学者才是汉学家。汉学、东洋史学的概念紧
紧地把守着日本汉学、汉学界的地盘。这要归功于东洋史学在现
当代日本汉学界的异常的发达。而在美国也是如此 : 对中国近现
代史研究的异常发达 , 才使得“ 中国研究” 的概念占据了美国汉
学、汉学界的地盘。同样是中国史研究的异常发达 , 在日本和法
国、荷兰等国 , 传统的古典派汉学成了核心 , 而在美国则是现代
派汉学即“ 中国研究” 取代了古典派汉学。
作为 20 世纪国际汉 学界 两大新 兴的 学科 , 东洋 史学 和“ 中
国研究” 的兴起过程是本章要分别说明的。

一、东洋史学的概念

东洋史学在成立过程中 , 因为 创始者 们的 研究 领 域的 开阔 ,
实指以中国历史为核心 , 包括朝鲜、日本、越南、马来西亚、菲
律宾、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和后来的蒙古、西域、南洋等国和地
区的历史的研究 , 即一种广义的东洋史学。而把东洋史学理解为
中国史 , 在当时是东洋史学的狭义概念。二战以后 , 东洋史学和
东方学似乎有了点区别 : “东洋史学” 在更多场合指的是中国史 ,
而以往那 种 广义 的 东洋 史 学的 概 念 , 现 在 更倾 向 于 使 用“ 东 方
学” 这一术语来代替。
广义概念的东洋史学至少指对以下诸多学科的史的研究 :
①中国古代史研究。
②中国近代史・清史研究。
③蒙古史和满洲史的研究。
④西域史和中亚史研究。
⑤南洋史研究。
⑥伊斯兰史研究。
⑦印度支那史研究。
第三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上 ) 95

⑧朝鲜史研究。
当时日本史学界是把东洋史作为和西洋史、日本史并立的三
大史学分 类 来 处理 的。 和中 国 有 关 的 是前 三 项 : 古 代史、 近 代
史・清史、蒙古史和满 洲史。第 四、五项 涉及 到中 国 境内 民族 史
和边疆史的研究。

二、东洋史学的成立过程

从年代上说 , 东洋史学的成立过程是 :
1877 年 , 日本东 京大 学 成 立 , 标 志着 日 本 现代 教 育体 制 的
诞生。当时 任 教 的 外 籍 教 师 有 Charles James Cooper 博 士、 Ed-
ward W . Syle 博 士、Horace Wilson 博 士、 Leon Dury 博 士数 人。
东京大学成立之初 , 加藤弘之博士就上书文部省 , 希望设置“ 和
汉文学科”。但是此建议在五 年后才得 到批准。 1886 年 , 日本 东
京大学更名为东京帝国大学 , 并制定了减少外籍教师人数、引进
优秀外籍学者的策略。这一时期最为成功的是招聘德国历史学家
罗斯博士来日。本来 , 在 1877 年 , 东京 大学 成立 之 时就 有史 学
科 , 但是到了 1880 年 反而被 废除 了。其 理由 , 在 《东京 帝国 大
学学术大观》 一书中说 :

在史学 科 必 须 讲述 日 本、 中国、 印 度 和 东 洋 各 国 的 历
史 , 必须熟悉日本和西方社会的古今沿革、变化和兴废 , 而
且还要熟悉哲学。这样的人材太难求了。①

于是 , 在当时德国大使馆的推荐下 , 招聘德国历史语言考据
学派史学家罗斯博士出任 在 1887 年 成立的 东京 帝国 大学 文学 部
史学科第一任主任教授。当时确立了以东西方交通史作为史学科
的主要教学内容。罗 斯博 士当 时使用 的讲 义有 英国 史、世 界史。

① 《东京帝国大学学术大观》, 国际出版印刷社 , 昭和十七年。


96 海外汉学研究

其结果是 : 自此开始了东京大学在东洋史学研究上至今 110 年的


以德国历史语言考据学派的实证主义方法为主导、以对古代中国
政治史、经济史研究为核心的治史传统。
1889 年 , 日本东京 帝国 大 学文 学 部史 学 科 经重 新 整编 后 分
为国史科、史学 科 两 科。 自 本 年 开 始 , 在 文 学 部 国 史 科、 史 学
科、汉学科三科中都开设了支那史课程。但当时使用的教材是以
《十八史略》 为主。当时负责支那史课程的教授是白鸟库吉博士、
市村瓒次郎博士。 1894 年 , 那 珂通 世 博士 提 出 : 把 高 中历 史 教
学课程分为“ 东洋历史” 和“ 西洋历史” 两科。
有关这一提案的由来 , 三宅米吉博士在 《文学博士那珂通世
君传》 一文中说 :

明治二十七年 , 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氏 , 在和
同校教授及其他大学教授、高中教授的会面中 , 进行了与初
中各学科的教授活动有关的调查活动。当时 , 那珂通世君在
与历史科教授会面时提出了把外国历史分为西洋史和东洋史
两部分的提议 , 得到了当时出席者的一致赞成。这是东洋史
学作为一门科目的开始。①

但是 , 在 《东京帝国大学学术大观》 一书中作者却主张 : 日
本史、东洋史和西洋史的三个区分是东京大学早已有之的。此点
不妨作为一家之言以备考。
具体到东洋史学成立的时代背景问题 , 田中正美博士在为那
珂通世博士所作的传记中分析说 :

日清战争的 爆 发 , 日本 国 民 对 亚 洲大 陆 的 关 心 上 升 强

① 三宅米吉 : 《文学博士那珂通世君传》, 参见田中正美 《那珂通世》


一文 , 见 《东洋学の系谱》, 大修馆书店 , 1992 年。
第三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上 ) 97

烈。但是 , 当时的日本 , 正处于近代国家的急速上升期的明


治二十年 , 作为亚洲民族的一员的日本 , 和西洋相对等的自
觉意识日益明显 , 主张和西洋文化相对立的东洋文化的独自
性的时代思潮开始形成。那珂通世正是在这一时代思潮的影
响下提出了东洋史这一概念。①

这一分析是极为合理的。
1895 年 , 儿 岛 献 吉朗 博 士出 版 了 《东洋 史 纲》 一 书。 1897
年 , 市村瓒次郎博士出版了 《支那史要》 一书。同年 , 日本政府
决定设置京都帝国大学。
1902 年 , 日本 文 部省 决 定 : 采 纳 那珂 通 世博 士 的建 议 , 把
全国的高 中 历 史教 学 课程 分 为“ 东洋 历 史” 和 “西 洋 历 史” 两
科。
1903 年 , 那 珂 通 世 博 士 出 版 了 《那 珂 支 那 略 史》 一 书。
1904 年 , 东京帝国 大 学文 学 部将 国 史学 科、 史学 科、 汉学 科 三
科中的支那史又一次整编后分为国史学科、支那史学科、西洋史
学科三科。支那史学科教授 为白 鸟库 吉博士 和市 村瓒 次郎 博士。
1906 年 , 京都帝国大 学成立。 1907 年 , 东洋 学会 学 术调 查部 成
立。同年 , 京都帝国 大学 文学 部成立“ 东洋 史学 第一 讲座”。 狩
野直喜博士曾担当过教学工作。内藤湖南博士以律师身份出任新
设置的此讲座主 任。 1908 年 , 南满 铁 路学 术 调查 部 成立。 以 白
鸟库吉博 士 为 首 , 箭 内 亘博 士、 稻 叶 君山 博 士、 津田 左 右 吉 博
士、池内宏博士等人为骨干 , 对满洲历史和地理进行详细的研究
和实地考察 , 留下了两卷本 《满洲历史地理》 的名著。同年 , 京
都帝国大学文学部成立“ 东洋 史学 第二讲 座”。由桑 原骘 藏博 士
出任第一任主任 教授。 1909 年 , 京都 帝 国大 学 文 学部 成 立“ 东

① 田中正美 : 《那珂通世》, 见 《东洋学の 系谱》, 大 修馆书店 , 1992


年。
98 海外汉学研究

洋史学第三讲座”。矢 野仁一 博士 出任 第一任 主任 教授。 当时 在


汉学专业设有支那语学讲座、支那文学讲座、东洋史学讲座。因
此 , 《京都大学文学部六十年史》 中说 :

东洋史学三个讲座的设置 , 具体体现了东洋学的发展在
京都大学创立时的精神。①

自 1909 年开始 , 内 藤湖 南 博 士 出 任 “ 东 洋 史 学 第 一 讲 座”
主任教授。其结果是 : 自此开始了京都帝国大学在东洋史学研究
上至今近 90 年的以乾 嘉学派 的治 学方 式为主 导、以 对古 代中 国
文化史、制度史研究为核心的治史传统。而这一学风的形成又和
当时罗振玉先生和王国维先生二人在京都大学进行学术研究和讲
学活动有某种程度的直接或间接关系。
当然 , 内藤湖南博士的学风也许可以上溯到江户时代折中学
派实学思想体系中。他的祖父内藤天爵是朝川善庵的弟子 , 他的
父亲内藤十湾是明治期间著名的汉学家 , 内藤天爵的友人那珂梧
楼又是内藤十湾的老师 , 那珂梧楼的养子就是日本东洋史学创始
人之一的那珂通世博士。因此 , 内藤湖南博士的学风在其本质上
又和那珂通世博士的实证主义史学学风是一脉相通的。这样一位
集中、日、德三国实证主义史学传统于一身的汉学大师 , 为京都
学派的兴起准备了无可匹敌的基础。
1910 年 , 东 京 帝 国 大 学 文 学 部 把 国 史 学 科、 支 那 史 学 科、
西洋史学科三科再一次整编后分为国史学科、东洋史学科、西洋
史学科三科。1918 年 , 东京帝国大 学东洋史 学科讲 座制度 成立 ,
把东洋史学分为“ 东洋 史学 第一 讲座” 和 “东洋 史学 第二 讲座”
的双讲座制。其中 , 东洋史 学第一 讲座 主任教 授是 箭 内亘 博士。
东洋史学第二讲座主任教授是加藤繁博士和藤田丰八博士。

① 《京都大学文学部六十年》, 京都大学 , 1957 年。


第三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上 ) 99

自此 , 东洋史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 , 从古典派汉学体系中
独立出来 , 但又保持了属于古典派汉学之一员的学术性质。

第三节 中国研究的成立和展开

在本书的序论中 , 我已经提到了“ 中国研究” 的名和实的问


题。毫无疑问 ,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博士是“ 中国研究” 的真
正的创立者。但在他 之前 , 自 17 世 纪时代 开 始 , 就 已经 有在 华
传教士向各自国家 的政 府 机构 写有 关中 国的 考 察报 告。到 了 19
世纪 , 这一现象由于中外关系国的增多而变得极为普遍 , 所以这
类报告被当时正统的西方汉学家们戏称为“ 领事馆汉学”。因此 ,
对古代中国和现实中国的研究 , 在 17 世纪到 19 世纪中已经有了
一分为二的倾向 : 传统汉学和领事馆汉学。

一、早期美国汉学界的中国史研究

20 世纪初期 , 大批 欧洲 汉 学 家 因 战争、 生 活、政 治 等 问 题


来到 了 美 国。 如 , 德 国 著 名 的 汉 学 家 夏 德 博 士 ( F riedrich
Hirth) 、劳 佛 尔 博士 ( Bert hold Laufer ) 和 俄国 著 名的 汉 学 家 叶
理绥博士 ( Serge Elisseeff) 等人。和当时日本东洋史学研究一 花
独盛相比 , 和法国、荷兰在 传统汉 学研 究上的 声势 和 成果 相比 ,
20 世纪初期的 美国 汉学 值得 称 赞的 东西 并不 多。美 国 谭维 理 博
士 ( Laurence G . T hompson ) 在 所 作 的 《美 国 汉 学 : 1830 ~
1920》 ( A merican S inology : 1830—1920 ) 一 文中 , 对当 时美 国
汉学研究的业余性质表示出不满情绪。正因为如此 , 费正清博士
的学生们才把“ 中国研究” 诞生之前的美国汉学说得一片黑暗。
当时的美国汉学界的特 点是 : 在 20 世纪 初期 美 国汉 学研 究
的幼年阶段里 , 语言学和史学、经学的学习 , 是西方汉学界产生
的进行汉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传统汉学的学院派作风的清
高和领事馆汉学的中国通特点的实用 , 是有志于汉学研究的新一
1 00 海外汉学研究

代美国学生、学者所面对的选择。

二、费正清的清史研究

众所周知 , 费正 清博 士是 在 哈佛 大 学 ( Harvard) 毕业 之 前
才决定以近代中国外交史为研究方向的。他在大学时代更多地选
修了 政 治、 经 济、 艺 术、 历 史 等 方 面 的 课 程。 大 学 毕 业 后 的
1929 年 , 他 开 始 来 到 英 国 牛 津 大 学 ( Oxford ) 读 研 究 生 课 程。
但是 , 当时牛津大学的汉学教学并不使他感到满意 , 特别是在语
言的学习和使用上。费正清博士本人对当时汉学家们成为语言的
奴隶的现象表示出极大的反感 , 他曾说 :

中国 语 言 学 权 威 与 研 究 现 代 世 界 的 权 威 无 法 沟 通 思
想。①

这句话一言中的。
当时英国和整个欧洲汉学的一个传统就是 : 法语、荷兰语加
汉语 , 文字学、历史学加经学 , 这走进汉学研究王国的六大学术
基础 , 使西方汉学学生和学者在语言学和中国古文献中度过十几
个、几十个年头 , 落后的现实中国和发达的古代文明使西方汉学
学生和学者们无暇又无意去关心中国的现实问题。
当时 , 他自身的古代汉 语水准 也很 成问 题。在 中 国和 日本、
美国出版的有关费正清博士的传记和研究论著中 , 几乎都不想说
他在 20 世纪 30 年代 初期 曾被 当时哈 佛大 学的“ 哈佛燕 京学 社”
汉学研究特约学术顾问伯希和氏否决了向该学社申请研究基金一
事。那是因为费正清博士的古典汉学基础没有达到让伯希和氏满
意的程度。但是 , 20 世纪中国在国 际事务 中的地位 一天天 提高 ,

① 引用见中文版 《费正清 看中国》 一 书 , 陈同 等人 译 , 上海 人民 出


版社 , 1995 年。
第三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上 ) 1 01

需要大量的“ 领事馆汉学” 类型的人才。这为费正清博士的中国


研究在美国的兴 起 创造 了 机会。 1932 年 , 他 来到 中 国。在 当 时
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蒋延黼博士的帮助下 , 他开始了在华
教英语、查资料、写有关中国清代海关和对外经济贸易问题研究
的博士论文的生涯。 正是在 《中 国海关 的起源》 ( T he Origi n of
the Chinese M aritime Customs Service 1850 —1858 ) 这篇博士论文
中 , 他所进行的对中国清代海关和对外经济贸易史研究 , 确立了
他本人研究中国的一套全新的方法 : 从外交史和制度史的研究入
手 , 以近代中国为研究核心 , 有效地利用中国的原始材料 , 借鉴
新兴起的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 创立一种研究中国的新的实用
学科。“中国研究” 从此诞生。
从语言表达上来说 , 他利用的是近现代汉语。他曾说过 :

汉学仅仅是环绕着把中国的特征解释为可以理解的东西
而建立起来的 , 使用汉语文献资料所进行的工作将会消除汉
学的不可侵犯和不可动摇的神话。①

1935 年底 , 他回 到美 国 出 任哈 佛 大学 的 专任 讲 师 , 开 始 了
他创建中国学的历程。在 华四 年 , 他的 研究就 已经 和 中美 政治、
外交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换句话说 , 中国研究在其诞生过程中
就注定了其政治功利性价值的存在。
费正清博士认 为 汉 学家 应 该 利 用 语言 , 而 不 是被 语 言 所 利
用。比如 , 他 对 当 时 美 国 著 名 的 汉 学 家 恒 慕 义 博 士 ( Art her
H ummel) 的 《清代名人传》 ( E mi nen t Chinese of the Ch’i ng Pe-
riod 1644— 1912 ) 一书表示出极大的赞赏。因为那是 恒慕义博 士
利用他的中国助手房兆楹博士夫妇编定的资料而作成的。这或许

① 引用见中文版 《费正清 看中国》 一 书 , 陈同 等人 译 , 上海 人民 出


版社 , 1995 年。
1 02 海外汉学研究

就是他所理解的利用语言之本意吧。以后 , 他也像恒慕义博士那
样利用了语言 : 作为助手的中国学者邓嗣禹博士 , 和他共同写下
了 《清代行政机 构 研 究》 ( Ch’ing Ad min istration ) 和 《中 国 对
西方的回应》 ( Chi 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 等著作。
在本书中 , 从传统汉学角度出发 , 我特别要肯定的是费正清
博士的清史研 究。他 在 这一 领域 的 代表 著 作 有 : 1931 年出 版 的
《英国关于中华帝 国海 关起 源 问 题上 的 政策》 ( British Policy in
Relation to the Origi n o f the Chi nese I m perial Customs Serv ice ) 、
1935 年 出版 的 《中 国海 关 的起 源》 ( T he Origi n of t he Chi nese
M aritime Customs Service 1850— 1858 ) 、1952 年出版的 《清代文
献资 料 提 要》 ( Ch’ing Docu men ts: An In troductory Syllabus ) 、
1953 年出版的 《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 ( Trade and Di plom acy
on the China Coast : T he Openi ng of the Trea ty Ports 1842 —
1854 ) 、1960 年出版的 《清代行政机构研究》 ( Ch’i ng Ad m in is-
tra tion) ( 合著 ) 。
他的上述研究 , 极大地开拓了国际汉学界进行清史研究的视
野 , 对中国国内的清史和近代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作用。他
从外交史和制度史的研究中提出了“ 冲击—回应” 说 , 并以此作
为解释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这一学说虽然已被现
今的汉学界否定了 , 但他对中国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外交、军
事等方面的精到的分析 , 使死的档案文献资料成了有生命力的活
证据 , 为清史研究的史料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
例。
就他在清史研究中的上述著作来说 , 他称得上是古典派汉学
研究的一代宗师。
但是 , 他在 “中 国 研究” 方 面 的代 表 著作 , 如 , 1948 年 的
《美国与中国》 ( T he U n ited S tates and Chi na) 、1967 年的 《人民
中国和美国》 ( T he People’s Mid dle Kingdom and the U . S . A .)
等 , 则是我在本书序论中不敢赞同的。
第三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上 ) 1 03

不仅如此 , 他的“ 中国研究” 的信徒们败坏了传统汉学的清


洁和高雅 : 积极的入世态度和参与国际政治活动的美国的中国通
们 , 使汉学从传统的大学校园走进了白宫、走进了五角大楼。
金耀基博士在 《中国研究与社会科学》 一文中比较了汉学和
“中国研究” 之间的区别 :

汉学主要是研究传统中国 , 并以中国之文化为取向 , 着
重在彰显中国的特殊性。汉学主要地以人文学者 , 特别是历
史学者为主……而中国研究则主要地以社会科学者为主。相
对地说 , 汉学较注重历 史的观 点 , 侧 重中 国之 整 体与 全相 ,
是一种总合的研究。中国研究则是通过社会科学中各学科的
特有概念、方法 , 以比较的观点 , 选择地来考察中国之某些
面相 , 是一种多角度的、分散的研究。①

1959 年 , 在美 国 由 福 特 基 金 会 ( Ford Foundation ) 成 立 了


一个名称为“ 对 同 一时 代 的 中国 进 行 共 同 研究 委 员 会” ( Joint
Committee on Contemporary China ) 的 组织 , 目 的是 推 进以 费 正
清博士的“ 中国社会” 为代表的对现代中国进行的研究活动。

三、费正清的“ 冲击—回应” 说

“冲击—回应” 即英文的“ Impact-Response”, 这 是费正清 解


释近代 中 国 历 史 发 展 的 一 条 重 要 线 索。 这 一 概 念 最 初 出 现 在
1948 年出版的 《美国与中国》 ( T he U n ited S tates and Ch ina) 一
书第一版中。即 :

在西方列强的武力冲击下 , 清政府作出种种回应 , 以此
构成近代中国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因为当时的清政府 , 在

① 见金耀基的论文 《中国研究与社会科学》。
1 04 海外汉学研究

对待西方列强方面开始时还是以中央之国自居 , 为西方列强
的使者制定了一整套朝贡制度 , 并没有意识到制定朝贡制度
所引发的武力问题的存在。

因为朝贡 制 度 ( Tribu te Versus Treat y Relations) 是 古 代 中


国用来处理对外关系的惯用模式。其最为基本的核心就是为了体
现天朝的怀远政策。这一模式在和科学技术、军事、文化等方面
远逊于古代中国王朝的国家进行交往时 , 使用得相当见效。费正
清博士在 《美国与中国》 一书中正是从这一制度的起源问题上开
始提出他的观点的。清政府继承了这一制度并使用在以英国为首
的西方列强身上 , 他认为这一制度和西方列强强加在清政府身上
的不平等条约 是 同 样的 不 平等。 于 是 , 在 西 方 列 强的 武 力 作 用
下 , 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 , 放弃了古代的朝贡制度 , 来接受西
方列强的不平等 条约 , 因而形 成了 一种他 所谓 的“ 冲击—回 应”
说的现象。当然 , 后 来 , 他 更倾向 于使 用“中 国对 西方 的回 应”
“China’
( s Response to the West”) 这一术语。但是后者在本质 上
较“ 冲击—回应” 说已经有了一些改变。
这一观点和这本书是费正清博士的史学研究乃至中国研究的
核心基础。《美 国与中国》 一书 初版于 1948 年 , 立 刻风行 欧美 ,
成为了解中国、制定中美关系政策的重要参考书。此书到他逝世
前为止 , 共先后八次出版修订、增订本 , 而重印又是每年出版界
的重要工作之一。其中 , 第七章 《西方 的冲 击》 ( T he West I m -
pact ) 前后八版中改动极大。正是在 此章中 他提 出了著 名的“ 冲
击—回应”说以及与 此相 关的“ 朝贡 制度” 等 概念 和 学术 观点。
从 1948 年初版到 1993 年第八版 , 他在此章中对西方的冲击和中
国的反应进行了若干术语上的处理。比如 , 在初版中他并没有一
开始就点出英国的入侵和鸦片战争 , 而只是用西方文明来暗指以
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 , 但是在以后的修订本中 , 每一次都比前
一次将此问题更加明确化。
第三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上 ) 1 05

四、其他

现当代“ 中国研究” 的代表著作 , 可以分为 :


① 中国政治体制研究
如 , 美国巴克曼 博 士 ( David Bachman ) 的 《陈云 和 中 国 政
治制 度》 ( Chen Y un and the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s ) 一 书 ,
1985 年出版。
② 中国外交政策研究
如 , 美国鲍大 可博 士 ( A rthur Doak Barnett ) 的 《中 国外 交
政策的 形 成》 ( T he Making of Foreign Policy in China ) 一 书 ,
1985 年出版。他是 美国 研究 中 国政 治、外 交 问 题的 最 为著 名 的
学者。他的父亲、兄弟皆为汉学家。他已出版了二十几部有关著
作 , 在美国极负盛名。
③ 中国“ 文化大革命” 研究
如 , 美国鲍姆博士 ( Richard Dennis Baum ) 的 《“ 文化大 革
命” 透视》 ( Perspectives on the Cult ural Revolu tion ) 一书 , 1971
年出版。他是美国研究中国“ 文革” 史的著名学者。
④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
如 , 美 国 巴瑞 德 森博 士 ( Rober t Dale Barendsen ) 的 《教 育
在中国 : 一 项 调 查》 ( Educa tion i n Ch ina : A S urvey ) 一 书 ,
1964 年出版。他是美国研究中国当代教育史的学者。
⑤ 中外关系研究
如 , 美国包华德博 士 ( Howard Lyon Boorman ) 的 《莫斯 科
—北京轴心》 ( Moscow-Peki ng A xis) 一 书 , 1957 年出 版。他 是
美国研究中国当代外交史的学者。
⑥ 中国地域研究
如 , 美国鲍 德威 博 士 ( David D . Buck ) 的 《城 市 变化 在 中
国》 ( Urban Change i n Chi na) 一书 , 1978 年出版。他是美国研
究中国近代史、民国史的学者。
1 06 海外汉学研究

⑦ 中共党史研究
如 , 美国迪利克博士 ( Arif Dirlik) 的 《中国 共产党的 起源》
( T he Origins of Ch inese Com m unism ) 一书 , 1974 年出版。他是
美国研究中共党史的著名学者之一 , 已有十几部专著出版。
⑧ 中国民族政策研究
如 , 美国德雷尔博士 ( June Teufel Dreyer) 的 《少数 民族 和
中华人 民 共 和 国 的 民 族 大 一 统 问 题》 ( Ch ina’s Forty Millions
Mi nority N ationalities and National In tegration i 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 na) 一书 , 1976 年出 版。他 是 美 国研 究 中国 少 数
民族问题的著名学者。
⑨ 中国军事政策研究
如 , 美国戈德温博士 ( Paul Herber t Bareow Godwin) 的 《中
国国防的建立》 ( T he Chi nese Defense Establish men t ) 一书 , 1983
年出版。他是美国研究中国军事问题的学者。
10 中国知识分子政策研究
如 , 美国约翰 逊 博 士 ( Chalmers Johnson ) 的 《共 产 党 的 知
识分子政策》 ( Com m un ist Policies Tow ard the Intellect ual Class)
一书 , 1959 年 出 版。 除 此 之 外 , 他 还 出 版 了 十 几 部 同 类 著 作。
他是美国研究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学者。
1 中国人口政策研究
如 , 美国卡莱格伦博士 ( Joyce K . Kallgren) 的 《中 国的 计
划生育》 ( Fa mily Planni ng in China) 一书 , 1986 年出版。他是
美国研究中国政策问题的学者。
12 中国医疗政策研究
如 , 美国兰普顿博士 ( David Michael Lampton) 的 《中华 人
民共和国的 卫 生保 健》 ( Health Care i 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一书 , 1973 年 出版。 他 是美 国 研究 中 国 卫生 保 健问 题 的
学者。
13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第三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上 ) 1 07

如 , 美国麦斯纳博士 ( Maurice Meisner) 的 《中 国对马克 思


主义的再发现》 ( T he Chi nese Rediscovery of Karl M arx ) 一书 ,
1982 年出版。在此 问 题上 , 他 有多 部 著作 出 版。他 是 美国 研 究
中国马列理论的学者。
14 中国国家体制研究
如 , 美国米勒博士 ( H . Lym an Miller ) 的 《中国 的 行 政 机
构的革命》( Ch ina’s A d mi nistra tive Revol ution) 一书 , 1983 年 出
版。他是美国研究中国国情问题的专家之一 , 是比较典型的文化
情况分析家。
15 中国经济政策研究
如 , 美国派金斯博士 ( Dwigh t Heald Perkins) 的 《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经济研究》 ( Research on the Econom y o f the People’s Re-
public of China) 一书 , 1983 年出版。 他是美 国研 究中国 经济 问
题的学者。
16 中国农业政策研究
如 , 美国罗斯基博士 ( Evelyn Sakakida Rawski) 的 《华南的
农业 变 革 和 农 民 经 济》 ( Agricu ltu ral Change and t he Peasan t
Econom y of Sou th Ch ina) 一书 , 1972 年出 版。他 是 美国 研究 中
国农业问题的学者。
17 中国人物传记研究
如 , 美国特利尔博士 ( Ross Terrill ) 的 《毛泽东传》 ( Mao:
A Biography ) 一书 , 1980 年出版。他 是美国 研究 毛泽东 生平 和
思想的国际著名学者。
18 中国民主党派政策研究
如 , 美国范・斯 莱 克 博 士 ( Lyman Page Van Slyke ) 的 《中
国的统一战线》 ( T he U n ited Fron t i n China ) 一书 , 1967 年 出
版。他是美国研究中国统一战线问题的著名学者。除此书外 , 他
又有多部著作出版。
19 中国妇女政策研究
1 08 海外汉学研究

如 , 美国维特克博士 ( Roxane Wit ke) 的 《中 国社会 中的 妇


女》 ( Women in Chinese Society ) 一书 , 1975 年 出版。她 是美 国
著名女汉学家 , 也是研究中国妇女问题的知名学者。
甚至一年一度的所谓的“ 中国人权状况调查” 也是这一研究
的产物。在这一旗号下的研究 , 完全和传统国学、传统汉学的研
究规范和研究范围无关。中国研究所培养的是职业中国通和政府
工作人员 , 只能 称之 为“现 代中 国学” 或 “现代 派汉 学”, 我 更
倾向于使用“ 中国国情学” 这一名称。

第四节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

东西方汉学界的中国古 代社会 经济 史研究 是 20 世纪 汉学 研


究的又一个热点课题。现在 , 每年产生的有关中国史研究的博士
论文可能有一半以上是研究古今中国的社会经济史的。社会经济
史研究最大的特点是 : 对问题的微观数量分析和对史料宏观的理
论分析的有机地结合。
以上构成了既符合欧洲传统的实证主义史学思想的要求 , 又
体现了现代西方学术界 对社会 史、经 济史研 究的 注重 这一 特点 ,
更为费正清学派提供了继续发展的动力。
在日本和美国的汉学界 , 对中国古代某一朝代或某一地区的
社会经济史研究 , 是近几十年来博士论文的热点选题。在大学课
程安排中也是如此。但是 , 日本东洋史学界的社会经济史研究则
走出了以往的东洋史学研究模式 , 以人类史、世界史的角度来考
察中国史。其具体表现在以封建制时代地主和佃农为核心的社会
经济问题的研 究 上。如 , 1961 年 出 版的 西山
鸟定 生 博士 的 《中 国
古代帝国的形成和构造》 (《中国古代帝国の形成と构造》) 一书。
直到最近 , 渡边信郎博士的 《中国古代社会论》 一书 , 都是以此
为中心而展开的。
第三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上 ) 1 09

一、日本汉学界

日本汉学界的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也许开始自加藤繁博
士。1952 年和 1953 年 , 他 的 上、下 两 卷 本 《支 那经 济 史 考 证》
正式出版。上卷自先秦到唐代 , 下卷自宋代到清代。也许 , 此两
卷本著作 只 是十 几 年后 的 巨 著 《中 国 经济 史 研 究》 一 书 的 初 稿
吧。
1962 年 , 佐 藤 武 敏 博士 出 版 了 《中国 古 代 工 业 史 的 研 究》
( 《中国古代工业史の研究》) 一书。1977 年开始 , 他又出版了两
卷本 《中国古代 绢织 物史 研究》) 一书。 以上 两部 著作 , 都是 研
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的专著。佐藤武敏博士以不发达的工业史
和发达的绢织物史作为研究的对象 , 比较性研究的特点很强。他
想说明古 代 中 国 没 有 走 向 工 业 化 国 家 的 原 因 是 什 么。1966 年 ,
西 定生博士出版了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一书。在这部近一千页
的巨著中 , 西 定生博士为东洋史学东京学派的社会经济史研究
奠定了基础。从 书 名来 说 , 此 书 实 际上 是 研 究 社 会经 济 史 的 著
作 , 命名为“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 史研究”或 许更合 适。1976 年 ,
曾我部静雄博士出版了 《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 (《中国社会经
济史の研究》) 一书。1987 年 , 古林森 广博士 出版了 《宋 代产 业
经济史研究》 一书 , 此书也是以说明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在宋代
的产生为中心而展开的。作者试图通过对产业经济的分析 , 找出
中国近代社会 资 本主 义工 业的 最 初 形态。 1995 年 , 柳 田节 子 博
士出版了 《宋元社会经济史研究》 一书。

二、欧美汉学界

1982 年 , 美 国 费 维 凯 博 士 ( Alber t Feuerwerker ) 出 版 了


《宋代 到 1900 年 的 中 国 社会 经 济 史》 ( Chi nese Social and Eco-
nomic History f rom the Song to 1900 ) 一书。这 是 一部 对宋 代 至
清末的中国封建社会进行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专著。在美国密执安
1 10 海外汉学研究

大学 ( Michigan ) 任教 的 著 名 汉 学 家 费 维 凯 博 士 , 1957 年 从 哈
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他的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方向正
是在他的大学时代确立的。在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汉学界 , 特别是
在哈佛大学 的 汉学 研 究中 , 没 有谁 会 拒绝 接 受 费 正清 学 派 的 影
响。费维凯博士 研 究清 代 史的 论 著 《十八 世 纪 中 国的 国 家 和 社
会》 ( S tate and Society i n Eighteent h Cent ury China) 、 研究现 代
史的论著 《中国从清末到民初的过渡》 ( Aspects of the Transition
f rom Qi ng to Rep ublican Chi na) , 都是利用对社会经济史的分析
和调查来进行的。当然 , 他得出的近代中国社会停滞不前的原因
是资本主 义 和 商 品 经 济 的 落 后 的 结 论 是 值 得 探 讨 的。1995 年 ,
费维凯博士 又 出 版 了 《晚 清 帝 国 经济 史 研 究》 ( S t ud ies in the
Econom ic History o f Late I m perial Chi na ) 一 书。这 是 一部 研 究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专著。
1984 年 , 美国泽林博士 ( Madeleine Zelin ) 出 版了 《地方 官
员的工资制度》 ( T he Magistrate’s T ael ) 一书。这是 一部以清 代
地方官僚的工资制度为核心 , 研究清代国家经济运作问题的社会
经济史专著。1988 年 , 美国易劳逸博士 ( Lloyd E . Eastman ) 出
版了 《家 族、 土地 和 祖先》 ( Fa m ily , Fiel d and Ancestors) 一
书。这是一部通 过 对 1550 年到 民 国 期 间 中国 封 建 社 会 的家 族、
土地和祖先信仰问题的研究 , 系统地分析封建社会时代中国的社
会经济问题的专著。除此之外 , 他还出版了多部研究中国近代史
的专著。1992 年 , 美国莱安德博士 ( Jane Kate Leonard) 和沃 尔
博士 ( J . R . Wall ) 合 著 出 版 了 《安 全 和 富 裕 的 达 成》 ( To
Ach ieve Security and Wea lth)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清代经济制度
问题的 专 著。 1996 年 , 美 国 著 名 明 史 专 家 达 德 斯 博 士 ( John
Wolfe Dardess) 出版了 《明代社会》 ( A Ming Society) 一书。 这
是一部以 14 世纪至 17 世纪的江西泰和县为中心研究明代江西地
域经济史的专著。
第三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上 ) 1 11

三、其他

在俄罗斯 , 叶波姆宁博 士 (Оле


гЕфмовичНепомнин) 出 版
了两部研究清代社会经济史的著作 : 《中国经济史 : 1864~1894》
( Эк
ономич
ескаяИсто
рияКитая 1864— 1894 ) 一书和 《中国 社
会经 济 史 : 1894 ~ 1914》 (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
ская История
Китая 1894 —1914》) 一书 , 他利用马列主 义的经济 学说对清 代
社会经济史进行有意义的研究。
以上所举 , 实是挂 一 漏 万 , 我 只 是 说 明 一 种 研 究 倾 向 的 表
现。西方种种 史 学 流派 的 思想 和 研 究 方法 , 也 都 在此 得 到 了 体
现。
但是 , 现代西方的社会经济史研究 , 希望能从明清时代中国
社会的停滞不前的经济原因中分析出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在中国
没有得到全面 发 展 的理 由。如 , 在 近代 中 国 的 停 滞不 前 的 状 况
下 , 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自发的产生 , 还是在“ 冲击—
回应” 说之后才产生的 ? 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已经有资本主义和商
品经济的初级形式的情况下。江南地区自宋代开始的资本主义和
商品经济的萌芽 , 这或许是尽人皆知的了。也许 , 西方汉学家们
( 如 John Wolfe Dardess 博 士、Albert Feuerwerker 博 士 ) 热 衷 于
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原因乃在于此。

第五节 地域史研究

本来 , 地域史研究和社会经济史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在现代
东西方汉学界 , 社会经济史研究多通过对某一地域的研究体现出
来。在现代日本东洋史学界更是如此。

一、日本汉学界

1982 年 , 浜岛敦俊博士出版了 《明代江 南农村社 会的 研究》


1 12 海外汉学研究

( 《明代江南农村社会の研究》)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明代江南地
域史的专著。1984 年 , 西 村 成雄 博士 出 版了 《中国 近 代东 北 地
域史研究》 一书。此书是日本现代东洋史学界热衷于所谓“ 满洲
史” 研究的一个代表作。
日本汉学家则把精力多放在明清时代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史
研究上。如 , 东京 大 学 的岸 本 美 绪 氏、名 古 屋 大 学的 森 正 夫 博
士、大阪大学的浜岛 敦俊 博士、九 州大 学的川 胜贤 亮 博士 等人。
日本汉学界这一研究重点的突出说明了日本东洋史学界在比较史
学研究方面的兴致所在 : 中国的江南地域 , 即日本东洋史学界所
谓的“吴 文 化”, 自 古以 来 就 和日 本 有 密 切 的文 化 上、 经济 上、
贸易上的联系 , 是日本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一个补证和延伸。
这是日本汉学界的社会经济史研究、地域史研究和西方汉学
界最为明显的不同之处。
但是 , 把文化的研究变为对社会经济史的研究 , 在某种意义
上说是对京都大学东洋史学派的治史传统的背叛吧。

二、欧美汉学界

1942 年 , 艾 伯 哈 德 博士 又 出 版 了 两 卷 本 《中 国 地 域 文 化》
( Lokalku ltu ren im A lten Chi na) 一 书。第 一 卷以 华 北、西 北 地
区为主 , 第二卷以华南、华东地区为主。其目的是要说明中国中
原以外地域的地方文化在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此
书 1968 年又出修正增订 版。以社 会经 济史 研究而 称 著于 世的 艾
伯哈德博士 , 晚 年 又十 分 重视 实 地 调 查活 动。 他 曾多 次 到 东 南
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进行实地调查。
1964 年 , 美国郝若贝博士 ( Robert Milton Hariwell) 出版 了
《中国经济史资料指南》 ( A Gu ide to Sources of Chinese Econom ic
History ) 一书 , 此书是研究中国唐代到元末社会经济史的资料指
南。郝若贝博士还出版了研究中国唐宋社会经济史、货币史、人
口史等方面的有关专著多部 , 他是现代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著
第三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上 ) 1 13

名学 者。 1966 年 , 美 国 著 名 汉 学 家 魏 斐 德 博 士 ( Jr . Frederic
Evans Wakeman) 出版了 《陌生的大门》 ( S trangers at the Gate)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清代华南地区社会史的专著。魏斐德博士以
中国近代思想史和都市史为研究专业 , 他已刊发了数十篇有关这
类问题的论文 , 并出版了多部专著。他是美国研究中国明清史的
著名学者。20 世纪 80 年代 , 他又出版 了研究毛 泽东思想 的专 著
《历史 和意 志》 ( History and Will ) 一 书。他 曾 多次 访 问 我国。
1984 年 , 美 国 罗 威 博 士 ( William T . Rowe ) 出 版 了 《汉 口》
( H an Kow )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清代武汉 地区的 商业经 济史 的
专著。罗威博士是研究中国城市经济史的学者 , 曾多次到武汉进
行实地调查研究 , 并出版了多部有 关史料编 译的著 作。1996 年 ,
达德斯博士出版了 《明代社会》 ( A Mi ng Society ) 一书。这是一
部以 14 世纪至 17 世纪的江西泰和县为中心的地域经济史专著。

三、其他

1986 年 , 韩国吴金 城 博士 出 版了 《中 国 近 代社 会 经济 史 研
究》 一书。此书以 明 代 乡绅 阶 层在 社 会经 济 发 展 中的 作 用 为 核
心 , 分析了在江西、湖南、湖北三省的水利建设中 , 乡绅阶层的
作用和贡献。这是现代韩国著名汉学家在社会经济史研究方面的
代表著作。
西方汉学家们在确定地域史研究题目之时几乎是以中国古代
各县县志为依据 , 一 个县 又一 个县地、 一个地 区又 一 个地 区地、
一个研究角度又一个研究角度地进行着地域史研究。而且 , 地域
史研究的方法和西方史学流派密切相关。如 , 美国汉学家安德尔
逊 博 士 ( Eugenen Anderson ) 与 人 合 著 出 版 的 《山 和 水》
( Moun tai n and Wa ter) 一书 , 就 是利用 现代 西方 的 文化 形态 史
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 对中国近现代华南地区的文化史进行研究的
一部专著。在安特威尔博士 ( William S . Atawell) 出版的 《国际
1 14 海外汉学研究

的黄金流动和中国的经 济 : 1530~ 1650》 ( In ternational Bullion


Flows and the Ch inese Econom y Circa 1530 —1650 ) 一书中 , 他把
明代的经济和当时国际社会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 , 又有计
量史学的 思 想 包 含 在 其 中。 美 国 比 尔 斯 克 博 士 ( Lester James
Bilsky) 出版的 《社会 变化 和 环境 关 系 论》 ( Essays on Env iron-
men t and Social Change) 一书 , 在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变化和环
境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中 , 使用了历史生态学的史学理论和研究
方法 , 这种研究方法目前是地域史研究中的一种典型方法 , 重在
突出地 域 史 研 究 的 特 殊 性 问 题。 美 国 盖 尔 伯 特 博 士 ( Loren
William Garb tree ) 出版的 《狮子 和 龙》 ( T he L ion an d the Dra-
gon ) 一书 , 又是现代西 方史 学界极 为盛 行的 比较 史 学理 论和 研
究方法的代表作之一。
在现代东西方汉学界 , 注重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史研究的
主要是日本、美国、 俄 罗 斯 等国。 在 其 他国 家 , 如 韩国 , 是 20
世纪 70 年代才开始这一研究的。
以上的社会经济史研究和地域史研究的汉学著作 , 为中国古
代史研究提供了详细的 论据和 参考 , 扩大了 中国 史研 究的 视野 ,
把中国史研究上升到 了一 个自 古以来 中国 学者没 有达 到的 水平。
它完全不同于中国古代 正史 体系 中的所 谓 《食 货志》 之类 研究 ,
但又立足于正史中的上述资料之上 , 以西方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为手段 , 结合对中国史料进行科学的考证、分析和归纳 , 从各个
角度提供了各式各样的观点 , 具体地研究和说明了中国古代文明
的形成、发展和近代停滞不前的原因。把汉学意义上的中国古代
史研究放在国际学术史 的领 域中 , 超 出了 17、 18 世 纪西 方汉 学
界的中国史研究的宗教学目的 , 也不同于中国古代史学家和史学
著作理论的正统史学观。东西方各国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因为有了
社会经济史研究和地域史研究的出现而变得极有生命活力 , 又和
现实中国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第三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上 ) 1 15

但也不得不遗 憾 地 说 : 社 会 经 济史 研 究 和 地 域史 研 究 的 方
法 , 并不是古典派汉学的研究方法 , 而是现代中国研究或说是费
正清学派研究方法的发展。
1 16 海外汉学研究

第四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
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 下 )

引 言

在上一章中 , 我系统地说明了东西方汉学界的中国古代通史
研究、日本 的 东洋 史 研究 和 美国 的 中 国研 究 ( 近 现 代 史研 究 ) 、
中国社会经济史、地域史研究等方面的概况。在本章中 , 我将系
统地总结史学史、文化史、断代史方面的研究状况。

第一节 正史著作研究

在社会经济史研究和地域史研究占据东西方汉学界中国史研
究领域之时 , 也不 要 忘 了东 西 汉学 家 的对 中 国 史 正史 著 作 的 研
究。在现代国际汉学界上 , 它们已经退居中国史研究的后方 , 成
了传统汉学体系中的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的一部分。在所谓正史
中 , 我主要以 《史记》 和 《汉书》 为核心进行说明。

一、《史记》 研究

从 1932 年开始 , 日本著 名汉学 家泷 川龟 太郎 博 士出 版了 十


卷本巨著 《〈史记〉 会注考证》 一书。这是一部有关古代中国史
学界对 《史记》 进行注解和研究的集大成式的研究考证著作。
第四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下 ) 1 17

1942 年 , 日 本 武 田 泰 淳 博 士 出 版 了 《〈史 记〉 的 世 界》
( 《〈史记〉 の世界》) 一书。这是一部对 《史记》 进行介绍的著
作。1957 年 , 日本水 泽利 忠博 士出 版 了多 卷 本 有关 此 书的 校 补
性著作 《〈史记〉 会注考证校补》 一书。从 1964 年开始 , 水泽利
忠博士又出版了多卷本 《史记桃源抄的研究》 (《史记桃源抄の研
究》) 一书。这是一部 以 《史 记》 在 日本的 版本 流传 史为 中心 的
研究 《史记》 的原 文、 佚文 问 题 的 专 著。1968 年 , 美 国 沃 特 逊
博士 ( B . Watson ) 出 版了 《中 国大 历史 记录》 (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of China) 一书。这是一部对 《史记》 进行研 究
和注解的专著。1972 年 , 日本大岛利一博士出版了 《〈史记〉 的
成立》 ( 《〈史记〉 の成立》)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 《史记》 史料
由来和著述 过程 的 有关 《史 记》 的成 立 史 的专 著。 1977 年 , 贝
土冢茂树博士出版了 《中国史学史上的 〈史记〉》 (《中国史学史上
の 〈史记〉》) 一书。此书最大的特点是从史学著作的体例和叙事
方法的角度 , 系统、全面、详细地研究了 《史记》 对中国的古代
史学理论和史学叙事等方面的贡献和成就。这是一名甲骨学家和
历史学家眼中的 《史 记》。 在肯 定 《史 记》 记 录的真 实性 的基 础
之上 , 他对 《史记》 自身结构、史学理论、史学叙事等方面的研
究 , 肯定了 《史记》 在中国史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1995 年 , 美 国 达 特 兰 博 士 ( Stephen W . Durran t ) 出 版 了
《不明的镜 子》 ( T he Clou dy Mirror ) 一 书。这 是一 部研 究 《史
记》 的叙事方法和语言问题的专著。

二、《汉书》 研究

1950 年 , 美国毕汉斯博士 ( Hans H . A . Bielenstein) 出版了


《〈汉书〉 的灾异 学说》 ( A n In terpret ation of the Portents in the
Ts’ien Han Shu ) 一书。 这是一 部研 究 《汉 书》 作 者 的灾 异学 说
的专著。作为美国汉学界研究汉代史的著名学者 , 毕汉斯博士的
此书在研究 《汉书》 作者的史学思想上有独到之处 , 他在分析灾
1 18 海外汉学研究

异学说在汉代阴阳五行思想中的意义时 , 肯定了史学理论和当时
哲学思想的一致化倾向。

三、其他

1948 年 , 日本山崎 宏博 士 出 版了 《〈魏 志・倭 人 传〉 精 说》


一书。这是一部以 《魏志・倭人 传》 为 中心 , 研 究中 国古 代的 日
本观问题的专著。1955 年 , 日本 大森志郎 博士出 版了 《〈魏 志・
倭人传〉 的研究》 ( 《〈魏志・倭人传〉 の研究》) 一书。此书也是
一部研究 《魏志・倭人传》 时代中国的日本观问题的专著。
1962 年 , 日本大薮正哉博士 出版了 《〈元史・刑法 志〉 的 研
究译注》 ( 《〈元史・刑法志〉 の研 究译注》) 一 书。这是 一部 对
《元史・刑法志》 进行研究的专著。
1992 年 , 英国著名汉学家崔瑞 德博士 出版了 《官 定唐 代史》
( T he W riti ng of O f 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d) 一书。这是一
部研究 《旧唐书》 的史学价值的专著。
尽管在东西方汉学界每年研究正史著作的论文 , 在中国史研
究的论文数量上还占有重要的比例 , 但是 , 强大而有生命活力的
社会经济史研究和地域史研究论著的出现 , 使得正史著作的研究
反成了古典派汉学的看家学问之一 , 极不容易出成果 , 但研究者
又必须在就读博士学位期间进行这一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训练。研
究它并不需要新鲜的西 方史学 方法 和理论 , 也不 需要 实地 调查 ,
更不能寄希望于考古学上的文献出土和世纪性发现 , 需要的只是
利用中国古代的训诂学、文字学、版本学、文献学、音韵学、历
法学、金石学等传统的治学工具 , 利用现代学术界的基本研究方
法和学术素养 , 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 然后提出自
己的系统的中国史观或文明观。它完全是一种苦行僧式的、书斋
式的研究。20 世纪 体现 了 这种 研究 的成 果和 研 究特 点 的只 有 泷
川龟太郎博士出版的十卷本巨著 《〈史记〉 会注考证》 一书而已。
如果再把 19 世 纪 之 末、20 世 纪 之 初 沙 畹 博 士 的 六 大 卷 法 文 本
第四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下 ) 1 19

《史记》 也算在内的 话 , 我个 人以为 仅此 两本 著作是 可以 在东 西


方汉学界的中国古 代史 正 史著 作研 究中 名垂 千 古的。 就是 在 20
世纪中国史学界的中国古代史正史著作的研究中也找不出一部可
以和此二书相比的著作来 ! 这也难怪近几十年来中国史研究一直
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呢 ! 王国 维先生 和陈 寅恪 先生 , 这 20 世 纪
中国史学的两大丰碑树立在那里 , 谁也不可能向前再前进一步了
吧。

第二节 史学著作研究

史学著作研究 , 一般学者都以为这是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的
一部分。

一、沙畹和 《史记概说》

在 1895 年出版的 沙 畹 博 士 的 《司 马 迁 及 其 〈史 记〉 概 说》
( In troduction au x Memoires Historiques de Se-M a Tsien ) 长 达
250 页的专论中 , 已经 开启 了 20 世纪 东西 方 汉 学界 中 国古 代 史
学史研究的先河。我在 《汉学的成立及其展开》 一书中已经比较
详细地作了分析和说明。此书是西方汉学史上研究 《史记》 的最
为权威的著作。

二、内藤湖南和 《支那史学史》

1947 年出版的 内藤 湖南 博士 的 《支 那史 学 史》 一 书成 了 本
领域不可多得的名作 , 也是东洋史学京都学派的典型代表作。他
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史学观等方面的深入细致的研
究 , 为打破日本汉学界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德国史学理论一统天下
的现象 , 走出了大大的一步。他实现了中国传统史学史体系在日
本汉学界的回归。此书从 《史的起源》 ( 《史の起源》) 到 《清朝
的史学》 ( 《清朝の史学》) 共分十二章。其中 , 核心内容在第四
1 20 海外汉学研究

章 《史书的 渊 源》 (《史 书 の 渊源》) 、第 九 章 《史 学在 宋 代 的 发


展》 ( 《宋 代 に于 け る史 学 の进 展》) 、第 十 二章 《清 代的 史 学》
(《清代の史学》) 。全书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研究清代的史学 , 特
别是对乾嘉学派史学的形成及其贡献、研究方法等方面 , 进行了
独到的研究。而对于中古史学的研究明显不足。
在书中 , 内藤湖南博士特别肯定了唐代杜佑的 《通典》 一书
进步的历 史 观和 此 书对 中 国古 代 史 学史 研 究 的贡 献。 他 以 《通
典》、《文献通考》、《史通》 和 《文史通义》 作为建筑中国古代史
学史的四大基础。当然 , 此书能得到出版完全是神田喜一郎博士
等人的功劳。此书是在内藤湖南博士在京都大学的东洋史学讲义
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从著述体例上说 , 此书不仅是一部中国史
学史 , 更是一部中国学术史 , 一部中国思想史。作者的博识和精
审是此书成功的要素之一。
在日本汉学界 , 著名汉学家岛田虔次博士曾肯定了内藤湖南
博士的 《支那史学史》 一书的学术贡献 , 同时 , 他在文中又对现
代日本学术界中国史学史研究停滞不前的局面深表不满。①

三、其他

1938 年 , 美国嘉德纳博士 ( Charles Sidney Gardner) 出版 了


《中国传统史学》 ( Ch inese Trad itional Historiography) 一书。 这
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理论的专著。但是该书对中国古代
史学史上一些重大理论 问题 ( 如正 统史观、 儒家 史学思 想等 等 )
的分析明显不够 , 他仅在中国古代史学著作的叙述方法的角度上
进行了中西比较。这或许是受作者本人研究专业的限制吧。
1953 年 , 美 国 尼 威 逊 博 士 ( David Shepherd Nivison ) 出 版
了 《章学诚 的 文史 思 想》 ( T he Literary an d Historical T hought
of Chang)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章学诚的 《文史通义》 及其史 学

① 《アジア历史研究入门・序论》, 同朋社 , 昭和五十八年。


第四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下 ) 1 21

理论思想的专著。书中附有对 《文史通义》 的选译。研究章学诚


的 《文史通义》 及其史学理论和史学思想 , 是现代东西方汉学界
感兴趣的课题之一。
上文说到了岛田虔次博士在肯定了内藤湖南博士的 《支那史
学史》 一书的学术贡献的同时 , 又对现代日本学术界中国史学史
研究停滞不前的局面深表不满。在那篇序文中 , 他又寄希望于日
本新一代汉学家。但据我所知 , 进行这种研究卓有成果的仅有大
阪市立大学的山口久和博士而已。详论可见山口久和博士的著作
《章学诚的知识论》 (《章学诚の知识论》) 一书。在俄罗斯 , 有汉
学家斯莫林博士 (Гео
ртийЯко
вле
вичСмолин) 在 进行中 国史 学
史的研究。
1961 年 , 嘉德纳 博士 又 再版 并 修订 了 《中 国 传统 史 学》 一
书。这是一部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专著。西方汉学家们的中
国古代史学史研究 , 比较有意义之处是中西古代史学理论的比较
研究 , 此书或许可 以作 为 这类 研 究 的一 个 代表 吧。 1968 年 , 美
国普利查德博士 ( Earl Hampton Pritchard) 出版了 《中国传统 史
学和地方史》 ( Traditional Chi nese Historiography and Local His-
tories) 一书。1984 年 , 日本增井 经 夫博 士 出版 了 《中 国的 历 史
书》 ( 《中国の历史书》) 一书。这是一部中国古代史学史的介绍
性专著。
在祖国大陆学术界、在台湾学术界 , 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史的
论著也并不多。如 , 白寿 彝氏、李 宗侗 氏等人 的 《中国 史学 史》
等专著。
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 , 对古代中国史学史的研究都还没有
真正展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都还没有取得世界性的
像中国思想并立于国际哲学之林那样的地位。
古代中国绝对是个史学理论和史学著作非常发达的国家 , 比
古代希腊、近代德国、 现 代美 国 , 都更 具 有历 史 意 识。 《史 记》
的大名已经名垂宇宙了 , 但是司马迁没有留下一部史学概论性的
1 22 海外汉学研究

理论著作。尽管在 《史记》 的著述体例中包含了他的史学观和史


学理论、史学方法 , 但作为一部通史著作而出现的史学观和史学
理论、史学方法 , 它再成体系、再有思想 , 和正式的史学概论性
著作意义是不一样的。规范化和正式化、科学化的专著 , 才是研
究中国古代史学史所需要的。
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史 , 的确是极为费力的课题。如果只是研
究和分析前述“ 四通” 之学说 , 而没有实际的文本分析 ( 即对二
十四史中的某几部史书 精到 的研 究和分 析 ) , 那么 , 对中 国古 代
史学史的研究也就等于空说。这恰恰是国内史学界、国外汉学界
至今为止没有人做过的工作。对古代中国正史著作的文本分析的
研究 , 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史的必要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它不是
对史料的考证研究 , 也不是对用语的文法研究 , 而是具体地分析
某一部或几部正史著作 在叙 事、史观、 选材等 诸多 方 面的 表现 ,
印证“ 四通” 中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思想。然后 , 再进行史学史的
研究才会有实证可资立论。正因为没有人进行这一研究工作 , 因
此史学史研究流于谈玄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节 专题 研 究

对中国古代史进行过细的专题研究和科学的、实证的理论分
析是现代东西方汉学界的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大特点之一。

一、人物研究

人物研究 , 特别是传记体的人物研究著作 , 在现当代中国文


学界一向被 视 为传 记 体文 学 作 品。在 使用 史 料 和 叙述 方 法 等 方
面 , 这两者是有重大区别的。其实 , 对人物研究的传记体史学著
作一直是西方史学理论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在汉学界 , 受此理
论影响 , 对中国古代、近代名人的史学研究 , 实际上是作为对被
研究之人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学术、文化、科学等方面
第四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下 ) 1 23

的社会学的、思想史的研究的一个例证而出现的。因此 , 东西方
汉学界的中国 古 代、近 代 人物 研 究 , 上 自 皇 帝 下 到农 民 起 义 领
袖 , 应有尽有。
① 有关古代 帝王 和 统治 者的 史学 研 究 传记 著 作 , 如 : 1965
年 , 法国著 名 汉 学 家 施 博 尔 博 士 出 版 了 《汉 武 帝 内 传》 ( L’
E m perur wou des Han la legende T aoiste: Han Wou Ti Nei
Tchouan) 一书。这是一 部 通 过 对 《汉 武 帝 内 传》 一 书 的 考 证 ,
研究汉武帝和道教之关系的传记性著作。同年 , 宫崎市定博士出
版了 《隋炀帝》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隋炀帝的生平和政治活动的
专著。1966 年 , 日 本 谷 口 规 矩 雄 氏 又 出 版 了 《朱元 璋》 一 书。
这是一部研究 明 太祖 朱元 璋生 平 和 政绩 的 专著。 1967 年 , 美 国
史景迁 博 士 ( Jonat han Dermot Spence ) 出 版 了 《康 熙 的 一 生》
( The Seven Ages of K’ang-Hsi 1654—1722 ) 一书。 这是 一部 研
究清代康熙皇 帝 生平 和政 治生 活 的 专著。 1975 年 , 这 位现 代 美
国著名的汉 学 家 , 又 出 版 了 《中 国 的 皇 帝 : 康 熙 帝 的 自 画 像》
( E m peror of China : Self -portrait of K’ang Hsi ) 一书。 同类 题
材的著作还 有 美 国 凯 斯 乐 博 士 ( Law rence Devlin Kessler) 所 著
的研究康熙 皇 帝 统治 制 度和 军 事行 动 的著 作 《康 熙和 清 代 的 统
治》 ( K ang Hsi and the Consoli dation of Ching Ru le 1661—1684)
一书和日本间野潜龙博士所著的研究康熙皇帝生平和政治生活的
《康熙 帝》 一书。 同年 , 日 本谷 川 道雄 博 士出 版 了 《唐 的 太 宗》
( 《唐の太宗》)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唐代太宗皇帝生平和政治生
活的专 著。1981 年 , 法国 罗 特 瑞 博 士 ( Robert des Rotours ) 出
版了 《玄 宗 皇 帝 的 统 治》 ( Le Regne de I’E m pereu r X iuan-
Tsong)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唐代玄宗皇帝的生平和政绩的专著。
1986 年 , 美国克尔博士 ( K . A . Carl ) 出版了 《中国的西 太后》
( With the E m press Dowager of Ch ina)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清代
西太后生平和其政治活动的专著。
② 有关古代优秀的官僚和政治家的史学 研究传记 著作 , 如 :
1 24 海外汉学研究

1908 年 , 美国包 德 博 士 ( Derk Bodde ) 出 版了 《中 国 第 一 个 宰


相》 ( Chi na’s First U ni f ier) 一书。此书是研究秦代宰相李斯 的
政治传记。他特别 分 析 说明 了 李斯 在 秦朝 统 一 过 程中 的 历 史 作
用。1935 年 , 美 国 威 廉 逊 博 士 ( H . R . Williamson ) 出 版 了
《王安石》 ( Wang A n-Sh in ) 一书。这 是一部 有关 宋代政 治家 王
安石生平和政治生活的传记性专著。此书内容以王安石的家世及
其青年时代为核 心。 1937 年 , 他又 出 版了 此 书的 第 二卷。 此 卷
内容以王安 石 的经 学 研究 及 其 政治 思 想的 关 系 为 核 心 , 在 本 卷
中 , 威廉逊博士特别肯定了王安石的 《周礼》 研究 , 认为那是王
安石政治思 想的 基础。 1938 年 , 美 国奥 威 迪基 克博 士 ( G . W .
Overdijkink) 出版了 《林则徐》 ( Lin Tse- Tsu) 一书。这 是一 部
研究清代林则徐 生 平、政 绩和 治 国 思想 的 专著。 1966 年 , 日 本
梅原郁博士出版了 《文天祥》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宋代文天祥的
生平和政绩的专 著。 1972 年 , 日 本吉 川 忠夫 博 士 出版 了 《王 羲
之》 一书。此书以晋代王羲之的生平和艺术思想为中心 , 研究了
六朝时代贵族 制 度及 其政 治思 想 的 种种 表 现。1973 年 , 美 国 米
林格博士 ( James Ferguson Millinger ) 出 版 了 《戚 继光》 ( Ch’i
Chi-Kuang) 一书。这 是 一部 研 究明 代 军事 将 领 戚 继光 生 平 和 军
事活动的专著。同 年 , 美国 尼 海 斯 博 士 ( H . Nienhauser ) 出 版
了 《柳宗元》 ( Li u Tsu ng- Y uan) 一 书。这是一部研 究柳宗元 政
治思想的传记性著 作。1974 年 , 美 国孔 宝荣 博士 ( Paul Andrew
Cohen) 出 版 了 《传 统 和 现 代 之 间》 ( Between T rad ition and
Modern ity ) 一书。这是一 部研 究 清末 王韬 的 革 新思 想 和生 平 的
专著。
③ 有关农民 起 义 领 袖 的史 学 研 究 传 记著 作 , 如 : 1957 年 ,
美国 波 尔 博 士 ( Boardman Eugene Powers ) 出 版 了 《洪 仁 》
( H ung Jen-Kan )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 清代太平 天国总理 洪仁
生平 和 政 绩 的 专 著。 1971 年 , 美 国 尤 海 尔 莱 博 士 ( Stephen
U halley) 出版了 《李秀成》 ( Li Hsiu-Cheng) 一书。这是一部研
第四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下 ) 1 25

究清代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生平和政治活动的专著。俄罗斯汉学
家福明娜博士研究农民起义领袖 王逸 的 史学 传记 《王 逸》 ( Ван
И) 一书 , 是 以 马 克 思 主义 史 学 观 点 撰写 的 , 是 值 得 一 读 的 著
作。
④ 有关古代奸臣的 史学研 究传 记著作 , 如 : 1962 年 , 法 国
罗瑞特博士 ( Robert des Retours ) 出版 了 《安禄 山史 事》 ( His-
toire de N gan Lou-Chan )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唐代乱臣安禄山生
平事迹的专著。同类题材的著作还有 : 英国普莱布兰克博士所著
的 《安禄山之乱的背景》 ( T he Backgroun d of the Rebellion of An
L u-Shan ) 一 书 和 日 本 藤 善 真 澄 博 士 所 作 的 《安 禄 山》 一 书。
1964 年 , 法国 罗 尔 夫 博 士 ( Rolf Trauzettel ) 出 版 了 《蔡 京 传》
( Tsai Chi ng als Typus des Illegitimen Min ister) 一书。这是一部
研究宋代蔡京生平和政治活动的专著。日本神田信夫博士的 《平
西王吴三桂研究》 是一部很有史料价值的史学传记著作。他在书
中使用了一些满文史料 , 是同类著作中所少有的。他的父亲是著
名东洋史学家神田喜一郎博士 , 岳父是著名东洋史学家和田清博
士。两代人都是研究清代史和满蒙史的国际知名学者。
⑤ 有关学者的学术 研究和 传记 著作 , 如 : 1966 年 , 美国 尼
威逊博士出版了 《章学诚的生平和思想》 ( T he Life and T hought
o f Chang Hsueh-Cheng)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 清代 史学家 章学 诚
的生平和学术思想的专著。在此书中 , 尼威逊博士研究的重点是
试图解读出章学诚的历史哲学体系。同类的史学传记著作还有美
国比 尔 莱 特 博 士 ( Jean F rancois Billeter ) 所 著 的 《章 学 诚》
( Chang Hsueh-Cheng ) 一 书 , 1974 年 , 美 国 包 尼 尔 博 士 ( J .
Bonner) 出版了 《王国维》 ( W ang Kuo-Wei ) 一书。这是一部研
究清末史学大 师 王 国维 先 生生 平、 思 想和 学 术 贡 献 的专 著。 其
中 , 包尼尔博士对王国维文化思想和内心感情之冲突的分析 , 十
分难得。在中、日、英文同 类著作 中 , 该 著是 罕见 的 优秀 著作。
1990 年 , 美国 莱丁 恩博 士 ( K . Laitinen ) 出版 了 《晚 清中 国 的
1 26 海外汉学研究

民族主义》 ( Chi nese Na tion lism in the L ate Qing Dynasty) 一书。
这是一部研究清代国学大师章炳麟在青年时期的排满思想和政治
活动的专著。
⑥ 有关中国古代特 殊历史 人物 的传记 , 如 : 1969 年 , 德 国
著名汉 学 家 福 赫 伯 博 士 出 版 了 《燕 太 子 丹》 ( Pri nz T an von
Yen )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先 秦时 代燕太 子丹 生平的 专著。 1986
年 , 法国克翁博士 ( H . F . Kwong ) 出 版了 《王 昭君》 ( Wang
Zhao-Jun : U ne Heroine Chinoise de I’ Histoire a la Legende ) 一
书。这是一部研究汉代王昭君的生平事迹和传说的专著。

二、文化史研究

1900 年 , 美国莱费特博士 ( P . Laffitte ) 出版了 《中国文 化


概论》 ( Considerations Generales Dela Civiliz ation Chinoise) 一
书。1910 年 , 德 国 妙 斯 坦 白格 博 士 ( Oskar Munsterberg) 出 版
了 《中国艺术》 ( Chi neseche K unst geschichte) 一书。 同年 , 美 国
布什尔博士 ( Stephen W . Bushel) 出版了 《中国艺术》 ( Chi nese
Art ) 一书。 1911 年 , 格利 斯博 士 出版 了 《中国 的文 明》 ( T he
Ci viliza tion of Chi na) 一书。
1924 年 , 日 本 高 桑 驹 吉 博 士 出 版 了 《中 国 文 化 史 讲 话》
(《支那文化史讲话》) 一书。这是一部古代中国文化通史的著作。
1929 年 , 美国 著名 的中 国 美术 史家 斯瑞 博士 ( Osvald Siren ) 出
版了四 卷 本 《早 期 中 国 艺 术 史》 ( A History of Early Chi nese
Art ) 。此书集中研究 了 汉代 中 国 美 术 史问 题。 1933 年 , 斯 瑞 博
士出版了两卷本 《早期中国美术史》 ( A History of Early Chi nese
Pai nti ngs) 。第一卷内容自汉 代到 宋代 , 第二 卷内 容 自宋 代到 元
末。1938 年 , 斯瑞博 士 又 出 版 了 两 卷 本 的 《晚 期 中 国 美 术 史》
( A History of Later Chi nese Pain tings) 一书。第一卷自元末到明
万历年间 , 第二卷自明末到清乾隆年间。
1940 年开始 , 日本 大东 出 版社 翻 译出 版 了 中国 学 者所 作 的
第四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下 ) 1 27

十二卷本 《中国文化史大系》 (《支那文化史大系》) 。此书实际上


是一部中国通史。这十二卷的作者和书名依次如下 : 第一卷 : 吕
思勉・《中国民族史》。第二卷 : 杨幼炯・《中国政治思想史》。第
三卷 : 马乘 风・《中 国 经 济 史》。第 四 卷 : 曾 仰 丰・ 《中 国 盐 政
史》。第五卷 :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第六卷 : 郑肇经・《中国
水利史》。第七卷 : 冯 承钧・《中国 南洋交 通史》。 第八 卷 : 陈 邦
贤・《中国 医 学史》。 第九 卷 : 蔡 元 培・《中 国 化 理学 史》。 第 十
卷 : 陈顾远・《中国 婚姻史》。 第十一 卷 : 陈东 原・《中国 女性 生
活史》。第十二卷 : 蒋复聪・《中国图书史》。
1956 年 , 福 赫 伯 博 士 出 版 了 《元 代 及 蒙 古 文 化 史》
( Beitrage z ur Ku ltu rgeschichte Chi nas un ter der Mongolen-
herrscha f t) 一书。 这是 一 部研 究 元 代蒙 古 文 化 史 的专 著。 1957
年 , 美国杜 克 博 士 ( Bodde Derke ) 出 版 了 《中 国 的 文 化 传 统》
( Chi na’s Cult ural Tradition ) 一书。这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古代
文化史的专 著。 1962 年 , 福 赫 伯 博 士 又 出 版 了 《墨 的 文 化 史》
( K ult urgeschichte uber die chi nesische T usche) 一书。这是一部 有
关墨的文化史著作。他在此书中从美学角度 , 分析了墨在工艺制
作上、在使用方法上 , 在保存上、在观赏上的种种美学追求和效
果。1967 年 , 日本大 修 馆书 店出 版 了十 卷 本 《中国 文 化丛 书》。
这十卷的书名依次如下 : 第一卷 : 《言语卷》。第二 卷 : 《思想 概
论卷》。第三卷 : 《思想史卷》。第四卷 : 《文学概论卷》。第五卷 :
《文学史卷》。第六卷 : 《宗教卷》。第 七卷 : 《艺术卷》。第 八卷 :
《文化史卷》。第九卷 : 《日本汉 学卷》。第十卷 : 《日本文 化和 中
国卷》。
在内容上属于研究中国文化史问题的是第七、八、十卷。此
书反 映 了 60 年 代 日 本 汉 学 界 对 中 国 文 化 史 进 行 研 究 的 水 准。
1968 年 , 艾伯哈德博士 出 版了 《东南 亚 地域 文 化》 ( T he Local
Cu ltu res of Sou th and East Aaia) 一书。这是 一部 研究地 域文 化
史的专著。该书对中国华南地区的文化在东南亚地域文化中的影
1 28 海外汉学研究

响进 行 了 研 究 和 分 析。 同 年 , 德 国 著 名 明 史 专 家 傅 吾 康 博 士
( Wolfgang Franke) 出版了 《明代史籍概述》 ( A n In troduction to
the Sources of Ming History) 一书。这是一 部对明代 史籍进行 详
细的版本学和 目 录学 考证 的专 著。 1974 年 , 日 本那 波 利贞 博 士
出版了 《唐代社 会文 化史 研 究》 一书。 1978 年 , 美 国 司马 富 博
士 ( Richard Joseph ) 出版了 《中国传统文化》 ( Traditional Chi-
nese Cult ure) 一书。他在 1984 年又 出版了 研究 清代 文化 史的 专
著 《清 代 中 国 的 文 化 传 统》 ( Ch ina’s Cu ltu ral Herit age: T he
Ch’ing Dynasty 1644—1912 ) 一 书。 1979 年 , 日 本间 野 潜 龙 博
士出版了 《明代文化史研究》 一书。此书是作者在多年研究 《明
实录》 的基础 上 写成 的一 部明 代 文 化史 专 著。1985 年 , 美 国 杰
克逊 博 士 ( D . Johnson ) 等人 出 版 了 《晚 清 中华 帝 国 的 民 间 文
化》 ( Popu lar Cult ure i n La te I m perial Chi na) 一书。这 是一 部
研究近代中国 的 民间 俗文 化的 专 著。 1987 年 , 美国 勃 瑞都 博 士
( J . Bredon) 等人出版了 《阴历》 ( T he Moon Year ) 一书。这 是
一部研究古代 中 国农 历和 年中 行 事 的专 著。 1988 年 , 美国 考 特
瑞尔博士 ( A . Cotterell ) 出版了 《中国 : 插 图本 文化史》 ( Chi-
nese: A Concise Cu lt ural History ) 一书。这是一部插 图本中国 文
化史介绍性著作。1989 年 , 美 国 托米 博 士 ( K . S . Tom ) 出 版
了 《旧中国的风俗》 ( Echoes fro m Old Chi na ) 一 书。这 是一 部
研究中国风 俗 文 化 的 专 著。 1992 年 , 美 国 史 密 斯 博 士 ( R . J .
Smith) 出版了 《中国历法》 ( Ch inese A l manacs) 一书。 这是 一
部研究中国古 代 历法 问题 的专 著。 1992 年 , 著 名汉 学 家伊 沛 霞
博士出版了 《中国文明》 ( Chi nese Civ ilization) 一书。这是一部
有关中国古代 文 化史 的资 料性 著 作。 1995 年 , 若沃 逊 博士 出 版
了 《中国的玉器》 ( Chi nese Jade) 一书。这是一部研 究自先秦 时
代至清末中国古代历代玉器制品的制作艺术的专著。
其他 , 如日本汉学 家 赤 家 忠 博 士 的 《中 国 古 代 文 化 史》、
韩国汉学家许世旭博士的 《中国文化丛说》 一书 , 等等。
第四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下 ) 1 29

三、历史地理学的研究

也许 , 第一部研究中国古 代历史 地 理学 的著 作是 1839 年 出


版的法国巴 斯 尔 博 士 ( M . G . Pauthier ) 的 《中 国 历 史 地 理 研
究》 ( Chine ou Descrip tion Histirique Gergraphique et Litera ire)
一书吧。此书比西方汉学界大名鼎鼎的德国汉学家李施霍芬博士
( Fer-dinand Rich thofen) 的著作要早半个多世纪 !
有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 , 内藤湖南博士在 《支那史学史》 中
特地把其放在清代史学史一章中进行说明。这说明了历史地理学
的研究在清代学术史中的地位。在东西方汉学史上有创始意义的
历史地理学名著 《皇舆全览图》 一书的作者中 , 就有雷孝思教士
( Regis) 等人 , 他们亲自参加了此书的著述和调查工作。
1928 年 , 日 本 小 川 琢治 博 士 出 版 了 《支 那 历 史 地 理 研 究》
一书。这是一部以 《山海经》 和中国古代地图为中心的历史地理
学专著。他的学生森鹿三博士继承了他的历史地理学研究。1970
年 , 森鹿三博士出版了 《东洋学研究 : 历史地理篇》 一书。此书
原名为 《中国 历 史 地 理 入 门》。 1977 年 , 森 鹿 三 博 士 又 出 版 了
《中国历史地理研 究》 一 书。小川 琢治 博士的 三个 儿子 : 小川 环
树博士 ( 研究中国古代 文学 ) 、贝 茂 树博士 ( 研究 中国 古代 史
和古文字学 ) 、汤川 秀树博 士 ( 研 究理 论物理 学 ) 兄 弟三 人是 现
代日本学术界尽人皆知的学术大师。就汉学研究来说 , 其中 , 以
贝 茂树博士的汉学研究和贡献为首 , 他是京都学派饮誉国际汉
学界的汉学家。他对古代甲骨文字、青铜器铭文、上古史的精湛
的研究 , 把京都学派的汉学研究体系推到了一个极为成熟和精密
的领域。
1942 年 , 日本日 比野 丈 夫博 士 出版 了 《支 那 沿革 地 理》 一
书。此书实际上是利用清代历史地理学著作写出的一部总结性的
中国地理变迁史。 1954 年 , 日本 平冈 武 夫博 士 出 版了 《唐 代 的
行政地理》 ( 《唐代の行政地理》) 一书。
1 30 海外汉学研究

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 , 在日本汉学界 , 除了森鹿三博士


出版的上述著作外 , 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开始明显地走
下坡路。

第四节 断代史研究

有关夏、殷二代和早期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史学研究 , 在东
西方汉学界以考古学、甲骨学、青铜器研究为核心内容。在前面
的甲骨学、青铜器研究中已经提到了这一研究的成果。如 , 国际
著名的考 古 学 家 安 特 生 博 士 和 他 的 《中 国 史 前 期 研 究》 ( Re-
searches in to the Prehistory o f the Chi nese) 这部名著 , 浜田耕作博
士和他的 《东 亚 文明 的 黎明》 (《东 亚文 明 の 黎 明》) 这 部名 著 ,
为国内学者所熟知的张光直博士的 《中国青铜时代》 和许倬云博
士的 《西周史》 等名著……但符合我国所谓国学意义上的汉学概
念的著作 , 是十分少 见的。 以古代 文字 史料进 行上 古 史的 研究 ,
在不借助现代考古学的前提下 , 是一件极为困难的工作。

一、殷周史研究

① 殷代通史
1908 年 , 夏德博士出版了 《中国上古史》 ( T he A ncient His-
tory : to the En d o f Chou Dynasty ) 一书。此书是这位德裔美国汉
学家最为重要的著作。虽然此书开始自神话传说时代 , 但因其内
容主要集中于西周时代 , 故将在下一小节中详细说明。
1927 年 , 马伯乐 博 士 出 版 了 《古 代 中 国》 ( L a Chi ne A n-
tique) 一书。这位法国著名 汉学 家、沙 博士 的四 大 弟子 之一 ,
生前只出版了此书 ( 就专著而言 ) , 1945 年 , 因 为他的儿 子参 加
了前法国总统戴高乐将 军领导 的抗 德运动 组织 , 他被 德军 逮捕 ,
最后死在德国纳粹组织的集中营里。在 《古代中国》 一书中 , 他
以文学、宗教为两大主线 , 系统地说明了中国古代自上三代到秦
第四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下 ) 1 31

代的发展历史。
马伯乐 博 士 出 生 在 法 国 , 他 的 父 亲 格 斯 顿 博 士 ( Gaston
Maspero) 是一位全法 著名 的埃 及考 古 学家。 因此 , 他自 幼年 时
代开始 , 受家庭影响接触了东方学和埃及学。他的哥哥乔治博士
( Gerges ) 也是一 位著 名 的东 方学 家。乔 治博 士 的女 儿 现在 也 是
一位汉学家。
1967 年 , 日 本 伊 藤 道 治 博 士 出 版 了 《古 代 殷 王 朝 之 谜》
( 《古代殷王朝 の谜》) 一 书。1978 年 , 美 国 吉 德炜 博 士出 版 了
《商代史探源》 ( Sources o f S hang History ) 一 书。这是以 商周 甲
骨史料为中心 而 构成 的一 部商 代 史。 1984 年 , 贝 茂 树博 士 编
纂出版了 《古代殷帝国》 一书。
以上诸书都是在利用了中日甲骨学界、考古学界的资料的基
础上编定而成的殷代通史性著作。美国著名的殷周史专家班大为
博士 ( David Ban) 是 利用 甲 骨 文写 殷 周史 的 学者 , 他 在美 国 各
类学刊上已刊发数十篇有关论文 , 甚至还有论文在中国的 《古文
字研究》 上刊发。他和吉德炜博士二人 , 还有夏含夷博士 , 是美
国研究中国殷周史的著 名学 者。其中 , 吉德炜 博士 对 商代 政治、
宗教、历史和文字的研究 , 已有几十篇有影响的论文在国内外刊
发。
② 周代通史
1908 年 , 夏德博士 出版了 《中 国上 古史》 一 书。此 书在 20
世纪前半期西方汉学界 产生 了重 大影响。 直到 今天 , 仍在 再版。
在处理中国历史的起源时 , 夏德博士以伏牺、神农、黄帝等人作
为中国历史的传说时代 , 以尧、舜、禹等人作为中国儒教的传说
时代 , 这两条线索共同发展到了商代的成汤时代。他在对商代历
史和文化进行研究时 , 并没有使用甲骨文献史料 , 而是以经书和
上古史籍为蓝本 , 尤其是对利雅格氏的英文 《圣经》 的译本和考
证的使用 , 构筑出了商代社会和文化发展史。该书用了近四十节
内容说明两周各主要王朝的历史。这构成全书的主干。书后又附
1 32 海外汉学研究

有详细的各个王朝的年代表。
本书是为大学中非汉学专业的学生而写的史书 , 全书以中国
史书中记录的历史年代为发展线索 , 又批判了西方汉学界流行的
错误的汉学史观 , 在解说历史发展时又时刻注意对使用史料的解
说 , 十分便利而实用。同时 , 对东西周时代的主要的思想家 , 如
老子、孔子、孟子、杨朱等人都进行了介绍和主要思想观点的说
明。
1915 年 , 日本林泰辅博士出 版了 《周公及其 时代》 ( 《周 公
とその时代》) 一书。这 是一 部以周 公为 核心 , 研 究 周代 初期 政
治、军事、思想、法律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的西周史专著。该书对
《周礼》、《仪礼》 和 《周易》 的思想 史、制度 史和政治 史的研 究
极为出色 , 史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亲笔致信给林泰辅博士 , 予以
赞赏。 1927 年 , 林 泰辅 博士 又 出版 了 《中 国上 代 的研 究》 (《支
那上代の研究》) 一书。 这是一 部以 周代社 会思 想史 为研 究中 心
的论文集。
1938 年 , 美 国 著 名 汉 学 家 顾 立 雅 博 士 ( Herrlee Glessner
Creel) 出版了 《早 期中 国 文明 研 究》 ( S t udise i n Early Chi nese
Cu ltu re) 一书。这是一部以 西 周 史 为核 心 的 研 究 中国 上 古 史 的
著作。但是此书更 多 地 利用 了 当时 中 国学 者 对 上 古史 的 研 究 成
果。实际上是一部反映当时中国史学家研究成果的介绍性著作。
1954 年 , 德国艾克斯博士 ( Eduard Erkes) 出版了 《周幽 王
和西周王朝的灭 亡》 ( Neue Beitrage Z ur Geschichte des Chou- Y u
Koni gs)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西周时代周 幽王历史 的专著。此 书
系统地研究了周幽王时代在政治、军事、外交、内政等方面的状
况 , 试图找出西周 王朝 走 向灭 亡 的 历史 原 因。1970 年 , 顾 立 雅
博士出版了 《西周王朝》 ( T he Wester n Chou E m pire) 一书。 这
是一部研究西 周 王 朝统 治 制度 问 题 的 专著。 同 年 , 他 又 出 版 了
《西周王朝 和中 央 集权 制的 起源》 ( The Origi ns of S tatecra f t in
China: T he Western Chou E m pire, Part Ⅰ ) 一 书。 在 此 书 中 ,
第四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下 ) 1 33

顾立雅博士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系统地研究和分析
了西周王朝的治国方法 , 证明了西周王朝的治国方法是当时世界
上最早、最大的中央集权制形式的帝国统治。
当然 , 对于古代中 国 中 央 集 权 制 统 治 的 起 源 年 代 问 题 , 美
国、日本等国的汉学家们观点并不一致 , 有不少人主张开始于秦
王朝。这又涉及到中国封建制度的开端问题。比如 : 以宫崎市定
博士为代表 的 日本 京 都大 学 东 洋史 学 派赞 成 汉 末 封 建说 , 以 西

鸟定生博士为 代表 的 东京 大 学 东洋 史 学派 赞 成唐 末 封建 说。 在
日本东洋史学界 , 浜口重园博士是主张西周末封建说的。与此相
应 , 在中国史学界 ( 如 李亚农 氏 ) 、俄罗 斯汉 学界 ( 如瓦 西里 耶
夫博士 ) 、日本汉学界 也展开 了对 中国 古代所 谓的“ 亚细 亚生 产
方式”的论争。“ 亚细亚生 产方式” 的论争、中 国古代封 建制 开
端具体年代的论争等等 , 在实质上是有关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
论争。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和论争 是 20 世 纪 20 年代 到 50 年代 东
西方各国汉学界的热点话题之一。顾立雅博士的此书 , 在不涉及
所谓的“ 亚细亚生产方式” 的论争的基础上 , 回答了古代中国的
中央集权制统治的起源年代问题。他的这一反马克思主义的史学
研究 , 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的汉学家
们的批判。如 , 俄 罗斯 著 名汉 学 家 别廖 索 夫 博 士 就为 此 写 了 专
文 , 对此类研究成果加以批判。
1980 年 , 德国妙莱尔博士 ( Claudius Muller) 出版了 《上 古
时代中 国 的 “ 社” 及 其 起 源》 ( U ntersuchungen z u m Er dalt ar
She im Ch ina der Chou und Han Zeit) 一 书。这是一部 研究周 代
“社” 的成立史问题的 专著 , 部分 内容涉 及到汉代。“ 社”, 又 有
春社等名 , 起源极早 , 最初的形式可能是作为一种集会的手段而
出现的 , 后来又具有了生育和性舞蹈等意义 , 是上古时代史研究
的重点问题之一。妙莱尔博士从民俗学角度上研究了“ 社” 自周
代到汉末发展的历史。
③ 战国通史
1 34 海外汉学研究

1964 年 , 费尔伯博士 ( Roland Felber) 出版了 《战国时代 中


国的商鞅变法问题》 ( Die Refor men des Shang Y an und das Prob-
lem der Sklaverei in Ch ina ) 一 书。这 是一 部 研 究商 鞅 变法 事 件
的专著。费尔伯博士在此书中力图以商鞅变法事件说明秦王朝和
中央集权制成立的历史前题。1975 年 , 美国 浦百瑞博 士 ( Blake-
ley Barry Burden ) 出版了 《楚国的王族继承制度》 ( An Annotat-
ed Genealogy of the Royal Clan o f Ch’u in the Ch’un Ch’iu
Period )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春秋时 代楚国 王族 继承 问题的 专著。
在对上古时 代 中 国史 ( 特 别是 楚 国 史 ) 研 究 中 , 楚国 王 族 的 姓
名、称谓和王族继承问题特别是景、昭、屈三族 , 一直是楚文化
研究的难点之一 , 也是解读 《离骚》 中人名用字和称谓由来的关
键。要进行此项研究 , 没有丰富的上古文化知识 , 特别是楚文化
知识 , 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就是在现今中国史学界能进行这种
研究的学者也不多见。甲骨学的成立和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是解
决了殷商时代王名称号和朝穆制度问题。史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
此做出的成绩是世人皆知的。但是 , 研究楚国史和楚国特殊的王
族命名制度、继承制度等问题时 , 就不像研究殷商王朝那样幸运
地有了甲骨史料作证。就这点来说 , 浦百瑞博士的研究是件非常
有意义的工作 , 尽管他的著作并没有解决楚文化研究中的上述疑
难问题。在今天国内学术界的楚文化研究热潮中 , 研究楚国特殊
的王族命名制度、继承制度等问题的著作迄今未见 !
从 1988 年开始 , 日本越 智重 明博士 出 版了 三卷 本 《战国 秦
汉史研究》。这是一 部研究 战国 秦汉史 的专 著。其 中 , 第 二卷 中
对战国时期华夷思想的研究、第三卷中对秦汉时代家族制度和税
役制度的研究尤为精彩。

二、秦汉史研究

① 秦代通史
1960 年 , 栗原朋信博 士出 版 了 《秦 汉 史 的 研究》 (《秦 汉 史
第四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下 ) 1 35

の研究》) 一书。此书由四篇有关秦汉史研究的论文组成。此书在
研究秦王朝的政治理想时认为以帝王的德为根本条件 , 帝王的一
元化支配权力是无限大 的 , 但 在现实 范围 内有 法的 限定。 因此 ,
高度德化的中 国 秦 汉王 朝 , 体 现 了 宗 法社 会 的 秩 序 性。他 认 为
“始皇帝” 这一称号 , 在秦代刻石文字史料中并没有存在的证据 ,
这一称号可能 是 汉代 开始 出现 的。 1966 年 , 浜 口重 国 博士 出 版
了 《秦汉隋唐 史 的研 究》 (《秦 汉 隋唐 史 の 研 究》) 一 书。在 此 书
中 , 浜口重国博士以兵制和役制为核心 , 对秦汉到隋唐的社会经
济和政治制度史进行了研究。在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中 , 他对魏
晋南北朝时代的专制现象之由来进行了分析。在有关隋唐史的研
究中 , 浜口重国博士以兵制、税制等内容为核心 , 分析了隋唐王
朝政治制度的形 成基 础。 1974 年 , 西 定生 博 士 出版 了 《秦 汉
帝国》 一书。他把秦王朝的社会形态定义为“ 家长式的家内奴隶
所有制” 的社会 , 并以皇帝对农民的个别人身支配为轴心展开说
明。1978 年 , 好 并 隆 司 博 士 出 版 了 《秦 汉 帝 国 史研 究》 一 书。
在此书中 , 他认为秦帝国是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才建立起
中央集权制的帝国。而汉代则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东方诸国的政治
制度统一后的产物。作者把秦王朝社会形态定义为“ 东方农耕社
会和西方农牧社会两种社会形态 的异质 的统一体”。 1986 年 , 剑
桥版 《剑桥中国史》 一书的第六卷秦汉卷出版。
以上几部著作 , 都以秦代政治史、制度史为研究重点 , 详细
地研究了秦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历史因素。
② 汉代通史
1943 年 , 美 国 著 名 汉 学 家 韦 慕 庭 博 士 ( Wilbur Clarence
Mar tin) 出版了 《西汉初期的奴隶制》 ( S lavery i n Chi na During
the Former H an Dynasty) 一 书。这 是一 部研 究西 汉 初期 奴隶 制
问题的专著。在此书中 , 对于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 , 韦慕博士不
赞成秦汉封建说 , 而倾向于唐代或宋代封建说。从 1953 年开始 ,
毕 汉 斯 博 士 出 版 了 三 卷 本 的 巨 著《汉 代 开 国 史》( T he Restora-
1 36 海外汉学研究

tion of the H an Dynasty ) 。 这 是 一 部 研 究 汉 代 建 国 史 问 题 的 专


著。他本 人 还 有 研 究 汉 代 官 僚 制 度 的 专 著 《汉 代 的 官 僚 制 度》
( T he Bu reaucracy o f H an T imes) , 美 国 格若 威 尔博 士 ( William
Gordon Growell ) 曾为此书 写了 很有名 的书 评。毕 汉 斯博 士是 现
代美国 汉 学 界 研 究 中 国 上 古 史 ( 特 别 是 汉 代 史 ) 的 著 名 学 者。
1972 年 , 美 国 杜敬 轲 博 士 ( Jack L . Dull ) 与 人合 著 出 版 了 《汉
代的社会结构》 ( Han Social S truct ure) 一书。 1982 年 , 法国 赛
斯特温博 士 ( M . P . Serstevens ) 出 版 了 《汉 代 的 中 国》 ( La
Chine Des Han ) 一 书。 这 是 一 部 研 究 汉 代 历 史 和 文 化 的 专 著。
1986 年 , 剑 桥 版 《剑 桥 中 国 史》 一 书 的 第 六 卷 秦 汉 卷 出 版。
1994 年 , 美国洛威博 士 ( M . Loewe ) 出 版 了 《汉 代的 神 秘 主 义
政 治 学 说》 ( Div ination , Mythology and Monarchy in H an
China) 一书。这是一部研 究汉代 政治 体制中 的阴 阳 五行 学说 问
题的专著。但是此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当年顾颉刚氏研
究的补充 , 并没有 重大 的 突破。 1995 年 , 日 本 渡边 义 浩博 士 出
版了 《后汉国家的支 配和儒 教》 (《后汉国 家の 支配 と儒教》) 一
书。这是一部研究 汉 代 儒家 思 想在 治 理国 家 中 的 功能 问 题 的 专
著。目前 , 在日本汉学界 , 此类著作还有狩野直祯博士的 《后汉
政治史的研究》 (《后汉政治史の研究》) 、东晋次博士的 《后汉时
代的政治和社会》 (《后汉时代の政治と社会》) 等书。
③ 边疆史
1992 年 , 美国巴 菲 尔 德 博 士 ( T . homas J . Barfield ) 出 版
了 《危险的边疆》 ( T he Perilous Fron tier ) 一书。这 是一部研 究
秦汉之间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央政府之间军事和外交冲突的历史的
专著。
④ 法制史
1975 年 , 美国 著 名汉 学家 卜德 博士 ( Derke Bodde) 出 版 了
研究汉代政治制度和礼教问 题 的专 著 《古代 中国 的庆 典》 ( Fes-
tivals in Classical Ch ina : New Year and Ot her Ann ua l Obser -
第四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下 ) 1 37

vances D uring the H an Dynasty, 206BC—220AD) 一 书。他还 编


译了几部中国 古 代法 律文 献专 著 出 版。1982 年 , 日 本 大庭 修 博
士出版了 《秦 汉 法制 史 的研 究》 (《秦 汉 法 制 史 の 研 究》) 一 书。
这是一部利用出土汉简研究秦汉时代法制问题的专著。这是大庭
修博士和日本汉学界的其他中国法制史专家所不同的地方。
⑤ 其他
在俄罗斯 , 克 罗 尔 博士 ( Юрий Льв
овичКроль) 是 著 名 的
研究 《史记》 和汉代史的专 家。他对 汉代法律 史、《史记》 的 文
献由来、司马迁使用文献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精到的研究。在美
国 , 杜敬轲博士 1980 年与 人合著 出版 了研 究汉代 农 业史 的专 著
《汉代的农业》 ( Han Agricult ure) 一书。

三、三国史研究

1952 年 , 美 国 巴 特 尔 博 士 ( Glen William Bax ter ) 出 版 了


《三国编年史》 ( T he Chron icle o f the T hree Ki ngdom ) 一书。 这
是一部以 《三国志》 为 基础、有 关三 国时代 历史 的编 年体 著作。
除此书外 , 他还出版了研究汉代乐府诗的专著。

四、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1932 年 , 日本冈 崎文 夫 博士 出 版了 《魏 晋 南 北朝 通 史》 一
书。此书是日本汉学界研究六朝史的名作。内藤湖南博士亲自为
此书作序。此书最大的创见是 : 在研究贵族制形成问题时 , 冈崎
文夫博士把六朝贵族制的起源上推到汉代乡举里选制度上来 , 把
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他又特别注意到了中央集
权制和地方贵族制的对立问题。在南北朝统一问题上 , 他赞成北
方中央集权制对南方贵族制的战胜。
1956 年 , 日 本 宫 崎 尚志 博 士 出 版 了 《六 朝 史 研 究》 一 书。
此书以六朝时期的政治史和社会史为研究核心。同年 , 宫崎市定
博士出版了 《九品官人法的研究》 (《九品官人法の研究》) 一书。
1 38 海外汉学研究

此书是现代日本东洋史学界最为著名的代表著作之一。此书以六
朝时代的贵族制为核心 , 详细地分析了官制文化在六朝时代的形
成过程。谷川道雄博士曾有文章评述此书内容之完善实为一部六
朝通史。1964 年 , 宫 崎尚 志 博 士又 出 版了 此 书的 续 篇。续 篇 以
六朝时期的宗 教 史为 研究 核心。 1983 年 , 越 智 重明 博 士出 版 了
《魏晋南北朝的贵族制》 (《魏晋南北朝の贵族制》) 一书。他在此
书中对贵族制现象的社会意义和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在此
问题的研究上 , 日本中村圭尔博士的大著 《六朝贵族制研究》 是
最为著名的著作。

五、隋唐史研究

① 隋代通史
1971 年 , 日 本 谷 川 道雄 博 士 出 版 了 《隋 唐 帝 国 形 成 史 论》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隋唐建国史历史因素的专著。此书以北魏末
的内乱为起点 , 考证了隋唐王朝形成的社会因素和历史原因。
1978 年 , 美国威瑞特博士 ( Ar thur F . Wrigh t ) 出版了 《隋
代》 ( T he S ui Dynasty) 一 书。这是 一部 隋代通 史专 著。在国 内
外汉学界和史学界 , 进行隋代通史研究是极为少见的。时间短短
的王朝成了大唐盛世的前奏 , 中古史家们多把隋代和唐代一同研
究 , 这使此书显得极为突出。
② 唐代通史
1941 年 , 美 国 宾 板 桥 博 士 ( Woodbridge Bingham ) 出 版 了
研究隋唐史的专著 《唐朝的 兴起》 ( T he Found ing of the T’ang
Dynasty) 一书。同时 , 他 还 在唐 代中 外交 通 史 研究 上 有论 著 出
版。1976 年 , 谷川道 雄博 士 又出 版了 一 部 《中 国中 世 社会 和 共
同体》 (《中国中世社会 と共 同体》) 一 书。此书 也是 以隋 唐王 朝
的成立为核心 的 研究 专著。 1979 年 , 日本 布 目 潮风 博 士出 版 了
《隋唐史研究》 一书。这也是一部研究隋唐建国历史因素的专著。
但和谷川道雄博士不同的是 : 布目潮风博士的研究是以隋末的农
第四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下 ) 1 39

民起义为核心而展开的。其中 , 对于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 , 谷川
道雄博士在此书中继承了内藤湖南博士的汉末封建说 , 他把隋唐
帝国的 形 成 看 作 是 中 国 进 入 中 世、中 古 时 代 的 开 始。 1978 年 ,
美国彼 得 森 博士 ( Charles Allen Peierson ) 出 版了 《中 晚 唐 时 代
的中央和地方》 ( Cou rt an d Provi nce in Mi d-an d Late T’ang) 一
书。此书部分内容又曾作 为核心 内容 选入 《剑桥中 国史・隋唐 史
卷》 中。 他 是 研 究 唐 代 政 治 史 的 著 名 学 者。 1979 年 , 剑 桥 版
《剑桥中国史》 一书的第三 卷隋唐卷 出版。1986 年 , 日本 砺波 护
博士出版了 《唐代政治社会史研究》 一书。在以唐代史作为专门
研究的汉学家中 , 在日本以砺波护博士为最高代表。他对唐代律
令制度和官制的研究是此书的核心所在。
日本汉学家的隋唐史研究 , 大多以陈寅恪先生的 《隋唐制度
渊源略论稿》 和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为蓝本 , 特别是陈寅恪先
生的种族文化论、陈寅恪先生以婚姻关系来研究李唐政治集团的
观点、陈寅恪先生的隋唐政治制度渊源论等等 , 都是国际汉学界
进行隋唐史研究的定论。
③ 南唐通史
1985 年 , 美 国 肖 孚 博 士 ( Edward Hetzel Schafter ) 出 版 了
《朱鸟》 ( T he Ver milion B ird ) 一书。这 是一部研 究南唐 史的 专
著。和前述对 隋 代 史的 研 究一 样 , 南唐 史 研 究 也 是国 内 外 汉 学
界、史学界少有人问津的领域。此书因而也有其特殊地位。肖孚
博士还是美国汉学界研究唐诗和道教的著名学者 , 并有多部著作
出版。他本人长期担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 , 是现代美国汉学界的
著名学者之一。
④ 法制史
1933 年 , 日本仁田 井升 博 士 出 版 了 《唐 令拾 遗》 一 书。 此
书在 1964 年 又 被 再 版。 此 书 实 是 一 部 史 料 考 证 性 著 作。 1937
年 , 他又出 版 了 《唐宋 法 律文 书 的研 究》 (《唐 宋 法 律 文 书 の 研
究》) 一书。在长达八百 多页 的此书 中 , 仁 田井升 博 士对 唐宋 时
1 40 海外汉学研究

代的从遗书到买卖文 书等 各种 法律文 书进 行了分 类说 明和 考证。


自从 1958 年开始 , 他出 版了四 卷本 的巨 著 《中 国法 制史 研究》,
完成了对中国法制史的系统研究。
1946 年 , 德国 布 格尔 博 士 ( Karl Bunger ) 出 版了 《唐 律 研
究》 ( Q uellen z ur Rechtsgesch ich te der T’ang-Zeit ) 一 书。这是 一
部研究唐代法律史的专著。
1979 年 , 日 本 出 版 律令 研 究 会 所 编 的 《唐 律 疏 议 译 注 篇》
一书正式出版。有关 唐代 法律 史的研 究 , 日本 汉学 界 著作 颇多。
如池田温博士是著名的唐代法制史专家。
⑤ 其他
1944 年 , 日 本 薮 内 清 博 士 出 版 了 《隋 唐 历 法 史 的 研 究》
(《隋唐历法史の研究》) 一书。 这是 一部研 究中 古时 代历 法问 题
的专著。在本书前面几章中 , 我们已经说过 , 天文学和历法学的
研究自古以来是日本求师于韩国 , 薮内清博士的中国古代天文学
和历法学的研究 , 第一次实现了对古老的中国天文学和历法学的
现代阐释。
他对僧一行和唐代历法问题的研究 , 是他的得意之处。一般
学者研究古代天文学和 历法学 , 很容 易从科 技史 角度 进行 研究。
比如 , 英国著 名 汉学 家 李约 瑟 博士 ( Noel Joseph T erence Mont-
gomery Needham) 的名著 《中国科学技术史》 ( Science an d Civi-
liz ation i n Chi na) 一 书。但 是 , 以 对 古 文献 资 料 进行 研 究 和 考
证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历法学的研究 , 在具体意义上是指对年历
学的研究 , 这是件奇难无比的研究工作。薮内清博士还曾有研究
《汉书》 和 《晋书》 等史书 中天 文志内 容的 著作 问世。以 历法 来
研究天文、以天文来研究历法 , 这是他进行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研
究的最大核心内容。
1974 年 , 日本那波利贞博士出 版了 《唐 代社会文 化史 研究》
一书。这 是 一 部 研 究 唐 代 中 央 和 四 邻 地 区 的 民 俗 文 化 问 题 的
专著。
第四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下 ) 1 41

六、宋史研究和“ 宋代研究计划”

宋史研究自 法 国著 名 汉学 家 白 乐日 博 士 加 入 这一 研 究 行 列
后 , 产生的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以他为首倡 导的所 谓“ Le Projet
Song”。“ Le Projet Song”, 中文 可译成“ 宋计划”、“ 宋代研究 计
划” 等等。此项研究创始 于 1955 年第 九届 国际青 年 汉学 家会 议
上。
①“ 宋代研究计划”
白乐日博士本是 德 国著 名 汉学 家 奥 托・福 兰 阁 博 士 的学 生。
最初 , 他是一位唐代史专 家 , 并在 1931 年出 版了 开 创中 国古 代
经济史研究之先 河 的研 究唐 代经 济史 的 专著。“ 宋代 研究 计 划”
的联络机构总部设在法 国国家 科研 机构之 一的“ 历史 研究 中心”
“Cen
( tre de Recherches Historiques”) 之中。白 乐日 博士在 中国 古
代史分期问题上也倾向于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 因此 , 研
究宋代历史并撰写一部符合现代汉学界通用观点的科学化、规范
化、系统化、学术 化 的 宋代 通 史 , 是研 究 中 国 封 建社 会 史 的 基
础。
方豪博士在 《欧美及日本研究中国史的近况》 一文中分析产
生“ 宋代研究计划” 的原因说 :

第一理由是 符合 西 方 人 近 代观 念 的 中 国 大部 分 中 央 官
制 , 到宋朝可以说已成定型。第二理由是宋史有其本身在各
方面的重要性 , 如 印 刷术、 航 海术、 工艺、 科学、 纯 文学、
哲学等 , 有些是在宋代发明 , 有些是到宋代发扬光大 , 同时
宋代历史可以满足学者 广泛 的兴 趣 , 无论 是西 方 的史 学家、
艺术史专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 ; 并且宋代还有
同时并存的辽、金、西夏和前期的五代。第三理由是资料无
比的丰富 , 可供人发掘。第四可以说宋代介乎中国中古和近
1 42 海外汉学研究

代之间…… ①

按白乐日博士的构想 , “宋 代研究计 划” 的具 体研究 内容 可


以分为三大方面 , 即 :
其一 , 宋代通史的研究和著述。
见下一小节“ 宋代通史” 中。
其二 , 宋代名人传记的研究和著述。
如 , 德国汉学家福赫伯博士出版了 《宋代名 人传记》 ( S ung
Biographies) 一书。这是一部有关宋代名人的传记性著作。
其三 , 宋代图书总目的研究和著述。
如 , 法国汉学家吴光明博士 ( Yves Hervouet ) 出版了 《宋代
书目》 ( Bibliograph ie des Sung ) 一书。 这是 一部 宋 代作 者在 文
学、历史、哲学等方面所作的论著的目录。此书在出版时 , 特别
选用宋代徽宗皇帝的瘦金体字作为书名用字 , 十分优美。但是在
收录的宋代作者 所作 之书 上 , 极为 不足。比 如 , 有 关 易学 著作 ,
尚不到实际的十分之一。
最先响应这一国际性研究活动的是日本汉学界。当时以京都
大学东洋史学派领袖、京都大学东洋史研究室主任教授、国际著
名的宋史专家宫崎市定博士为首的汉学家 , 得到日本国文部省在
科学研究经费上的特别支持 , 成立了“ 宋代研究计划协力委员会
宋代史综合研究班”。京 都大 学东洋 史学 派和 东京大 学东 洋史 学
派著名学者共计 21 人 参加 , 并 分成 东京地 区和 京都 地区 两个 研
究小组。主要负责人如下 :
研究代表 : 宫崎市定博士 ( 京都大学 )
东京地区代表 : 一雄博士 ( 东洋文库 )
京都地区代表 : 羽田明博士 ( 京都大学 )

① 方豪 : 《欧美及日 本研究中国 史的近况》, 《大 陆杂志》 第 15 卷 第


12 期。
第四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下 ) 1 43

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是三卷本的 《宋代研究文献目录》 和两
卷本的 《宋代史年表》 的编纂出版。这五卷本的宋史研究著作的
出版 , 奠定了日本汉学界 , 特别是宫崎市定博士在国际汉学界宋
史研究上的权威地位。
② 宋代通史
1947 年 , 日 本 吉 田 清治 博 士 出 版 了 《北 宋 全 盛 期 的 历 史》
(《北宋全 盛 期 の 历 史》) 一 书。 1974 年 , 美 国 海 格 博 士 ( John
Win tproh Haeger) 和 马 伯良 博 士 ( Brian Emerson Mcknight ) 合
著出 版 了 《宋 代 中 国 的 兴 衰》 ( Crisis and Prosperity in S ung
China) 一书。这是一部研 究和分 析宋 代中国 从兴 起 到灭 亡的 全
过程的通史体专著。其中 , 马伯良博士是美国汉学界研究宋史的
著名学者 , 除本书外 , 他本人还有 《宋书索引》 和 《南宋中国的
农村 和 官 僚 政治》 ( V illage and Bu reaucracy in Sou thern S ung
China) 等多部宋史研究著作出版。
宋史研究著作的出版 , 在客观效果上完成了前述的“ 宋代研
究计划” 第一项宋代通史的著述任务。福赫伯博士的 《宋代名人
传记》 和吴 光 明 博士 的 《宋代 书 目》 等书 的 出 版 , 也 可 以 看 作
“宋代研究计划” 中的又一项任务的完成。自 50 年代开始 , 中经
60 年代 , 到 70 年 代才 见到 具体 的成 果 的“ 宋代 研 究计 划”, 终
于产生了以上几部代表欧洲汉学界观点和实际水准的宋代通史。
1987 年 , 德国库恩 博 士 ( Dieter H uhn ) 出 版 了 《宋 代 文 化
史》 ( Die Song Dynastie ) 一书。此 书以 文化史 为核 心 , 分析 说
明了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 , 并对宋代被蒙古族
征服的历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994 年 , 剑桥版 《剑桥中国史》 一书的 第六卷 宋代卷 出版。
剑桥版 《剑桥中国史》 一书的出现标志着 : 将 20 世纪 70 年代后
期开始的、国际汉学家 合作研 究的“ 宋代 研究计 划” 变成 以美、
英汉学家为核心的、国际汉学家合作著述 《剑桥中国史》 的“ 剑
桥计划”。
1 44 海外汉学研究

“宋代研究计划” 和“剑 桥计 划” 合 作研 究成 果的 出现 , 为
近 30 年来古典派汉学 研究的 发展 作出 了重大 的贡 献 , 同 时也 成
功地实现了汉学研究重点从强大的汉唐帝国史开始走向没落的宋
明王朝史 , 再到正在兴起的近现代中国史的转移。
③ 社会史
1957 年 , 德国艾施 侯 恩博 士 ( Werner Eichhorn ) 出版 了《宋 代
的社会生活》( Zige aus dem haup tstad tischen Leben sud lichen S ung
Dynastie) 一书。这是一部有关宋代社会生活史的专著。1993 年 ,
伊沛霞博士又出版了 《宋代 妇女的婚 姻和 生活》 ( M arriage and
the L ives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S ung Peroid ) 一书。这是一 部
研究宋代妇女生活史的专著。作者重点说明了宋代中国妇女地位
下落的历史原因。
对宋代社会史的研究 , 是了解中国封建社会中社会经济史的
重要突破 口 , 宋 代 的 哲 学、 文 学、艺 术、 科 学、 技 术、 国 家 制
度、图书出版、思想自由等等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空前的
完善和发达。陈寅恪先生在为邓广铭 《宋史职官志考证》 一书所
作的序中特别以“ 宋代学术的复兴” 作为未来中国学术发展的代
表。对宋代社会史、经济史、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一直是国际汉学
界的又一个热点课题。
④ 经济史
1925 年 , 加藤繁博 士 出版 了 两卷 本 的 《唐 宋时 代 金银 的 研
究》 (《唐宋时代に于ける金银の研究》) 。这是一部研究中古经济
史的专著。加藤繁博士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上 , 以宋代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开端。他也以此观点作为本书的立脚点 , 以金银币制
的研究为切入点 , 说明了和社会形态相一致的唐宋之际经济的发
展和变化。1968 年 , 日本 斯 波义 信博 士 出版 了 《宋 代 商业 史 研
究》 一书。此书对宋代各类行业的商业史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资
料分析。竺 沙 雅章 博 士曾 有 文 章盛 赞 此 书“ 资 料 丰 富、论 证 严
密”。1977 年 , 美国米施尔 博士 ( Freeman Michael ) 出版了 《宋
第四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下 ) 1 45

代的农业》 ( T he Chapter on Sung ) 一书。这 是一 部有关 宋代 农


业史的专著。同类研究题材的著作还有马伯良博士的 《南宋中国
的农村和官僚政治》 ( V illage and Bureaucracy i n Sou ther n S ung
China) 一书。1983 年 , 日本长濑守博士 出版了 《宋元水 利史 研
究》 一书。1987 年 , 日本 古 林森 广博 士 出版 了 《宋 代 产业 经 济
史研究》 一书。1992 年 , 日 本河 上光 一 氏出 版 了 《宋 代盐 业 史
的基础研究》 (《宋代盐 业史 の基 础研究》) 一 书。这 是一 部研 究
宋代盐业经济史的专著。
以上诸多有关宋代经济史研究著作的出现 , 弥补了中国古代
正史记录的不足 , 同时 , 也使我们对于宋代社会的认识大大地往
前推进了一步。宋代被动挨打的固有形象被彻底地改变了 , 有赖
于国际汉学界的对宋代史进行的多方面的研究 , 近现代中国史学
界开始认识到宋 代 在古 代 中国 封 建 王朝 中 的特 殊 的地 位 和 作 用
了 !
⑤ 军事史
1984 年 , 德国费 莱赛尔 博士 ( Klaus Flessel ) 出 版了 《宋 代
的军事》 ( Das Militaer im Nord Song Reich) 一书。 这是一部 研
究宋代军事史的 专著。 1987 年 , 福赫 伯 博士 又 出 版了 《南 宋 军
事史研 究 和文 献》 ( S t udien und Tex te z ur K riegsgesch ich te der
Suedlichen Songzeit ) 一书。这也是一部研究 宋代军 事史的 专著。
这两部著作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和外来军事力量的冲突方
面 , 有极为精到的分析。
⑥ 官僚和科举制度史
1953 年 , 美国克瑞克博 士 ( Edward Augustus K racke ) 又 出
版了 《北 宋 初 期 的 文 官 制 度》 ( Civil Serv ice i n Early S ung
China) 一书。这是一部研 究宋 代文官 制度 的 专著。 此书 以北 宋
前期文官的保任制度为中心 , 研究了保任制度形成的历史以及它
和科举制度的关 系。 1969 年 , 日 本荒 木 敏一 博 士 出版 了 《宋 代
科举制度史》 一书。此书是研究此类问题的代表作。书后又附有
1 46 海外汉学研究

“宋代科举登第者数及状元表”, 引用资料多而考证细 , 把科举制


度在宋代的发展和问题都一一列举出来 , 并对新兴的地主阶级的
性格和心理进行 了分 析。 1985 年 , 日 本 梅原 郁 博 士出 版 了 《宋
代官僚制度研究》 一书。此书对宋代的寄禄官制度、恩荫制度等
问题进行了 研 究。 1995 年 , 美 国 施 费 艾 博 士 ( J . W . Chaffee )
出版了 《宋 代 中国 的 官 学》 ( T he T hor ny Gates of Learn ing in
Sung Chi na)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宋代国子监学官制度和科举 制
度的专著。
⑦ 政治史
1986 年 , 美 国 戴 维 斯 博 士 ( Richard Lee Davis ) 又 出 版 了
《宋代中国 的家 族 和 宫 廷》 ( Court an d Fam ily i n Su ng Ch ina)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宋代门 阀制 度和 宫廷内 部斗 争状 况的 专著。
同年 , 美 国 海 梅 斯 博 士 ( R . P . Hymes ) 出 版 了 《官 和 绅》
( S tatesmen and Gentlemen) 一 书。这 是一 部 研 究宋 代 江西 地 区
的官僚和当地贵族们之间政治、经 济依存关 系的专 著。1988 年 ,
日本寺地遵博士出版了 《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 一书。
宋代的政治制度和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最为完善的 , 对宋代
政治史和制度史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作用。
⑧ 法制史
1992 年 , 马 伯 良 博 士又 出 版 了 《宋代 中 国 的 法 律 和 规 范》
( Law and Order in Sung Chi na) 一书。这 是一部研 究宋代法 律
制度的专著。除此之外 , 他还出版了研究宋代法律思想、宋代司
法制度等方面 的 著 作。在 宋代 史 研 究 , 特 别 是 宋 代法 律 史 研 究
上 , 马伯良博士是国际汉学界知名的学者。
⑨ 其他
1992 年 , 美国克 万天 博士 ( L . Kwanten ) 出版 了 《北宋 期
间的中国及其西藏》。这 是一 部研究 宋代 中央 政府和 西藏 关系 的
专著。
第四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下 ) 1 47

七、元蒙史研究

① 蒙古史・元代通史
1907 年 , 那珂通世 博 士出 版 了十 二 卷本 的 巨 著 《成吉 斯 汗
实录》 一书。此书利用了中国和西方各国蒙古史研究的成果 , 对
蒙古文 《元朝秘史》 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解说。此书出版后使他
在国际蒙古史研究领域一时声名大震。蒙古文 《元朝秘史》 流传
到日本的经过是 : 清末文廷式把蒙古文 《元朝秘史》 送给了访中
的内藤湖南博士。内藤湖南博士回国后马上就把此书送给了那珂
通世博士。
1925 年 , 伯 希 和氏 出 版 了 《蒙 古 秘 史》 ( Histoire secretedes
Mongols) 一书。这是一部蒙 古 史专 著。伯 希 和 氏在 此 书中 旁 征
博引了十几种文字的原始史料 , 重点解决了元代蒙古人和中亚诸
国在军事、贸易和 文化 交 流等 方 面 的历 史。 1930 年 , 日本 著 名
汉学家箭内 亘博 士 出版 了 《蒙古 史 研究》 一书。 1931 年 , 德 国
泽施博 士 ( Erwin Ritter von Zach ) 出 版 了 《元 朝 秘 史 研 究》
( U n tersuchungen ueber das Y uan Chao Mi Shi ) 一书。这 是一 部
研究蒙古文 《元 朝 秘 史》 的 专 著。 1956 年 , 福 赫 伯 博 士 出 版 了
《蒙古时代的中国文化史》( Beitrage z ur K ult urgeschichte Ch ina’s
un ter der Mongolenherrscha f t ) 一 书。 这是 一 部研 究 元代 汉 文 化
史的专著。该书对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汉文化的发展状况作出了
史无前例的研究。 1972 年 , 日本 安部 健 夫博 士 出 版了 《元 代 史
的研究》 (《元代史の研究》) 一书。1973 年 , 日 本前田直 典博 士
出版了 《元 朝 史的 研 究》(《元 朝史 の 研究》) 一 书。这 是 两 部 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为止比较著 名的元史 研究专著。 其中 , 前 田
直典博士对元代行省制度的研究、对元代纸币印行政策的研究十
分出色 , 他肯定了以上两项制度对明清时代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
的重大影 响。 1985 年 , 美 国毛 赛斯 博士 ( L . Moses) 和海 尔 克
威博士 ( S . A . Halkovic ) 合 著 出 版 了 《蒙 古 的 历 史 和 文 化 概
1 48 海外汉学研究

述》 ( In troduction to Mongolian H istory and Cu ltu re) 一书。 这


是一部研究元代蒙古历史和文化的专著。
② 法制史
1962 年 , 日本小竹文夫博士和冈 本敬二 博士合编 的《〈元 史・
刑法史〉 的译注》 ( 《〈元 史・刑法史〉 の译 注》) 一书 出版。 从
1964 年开始 , 小林高 四 郎博 士和 冈本 敬二 博 士 合编 的 三卷 本 的
巨著 《通制条格的研究 译注》 ( 《通制 条格の 研究译 注》) 出版。
同年 , 德国罗斯尼博士 ( Erhard Rosner) 出版了 《元代法律中 的
十大 罪 问 题》 ( Die zehn Shim p flichen Delikte im Chi nesischen
Recht der Y uan Zeit ) 一书。本 书作 者以 元代 法律 中 的十 大罪 行
为中心 , 系 统 地 研 究 了 元 代 法 律 和 社 会 史 等 方 面 的 诸 多 问 题。
1972 年 , 德国罗特 施那 威斯 基博 士 ( Paul Ratchnevsky) 出版 了
《元代的法律》 ( U n Code des Y uan )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元代法
律问题的专著。1982 年 , 日 本大 薮正 哉 博士 出 版 了 《元代 的 法
制和宗教》 ( 《元代の法制と宗教》)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元代法
制问题的专著。
③ 政治制度史
1969 年 , 美 国 著 名 汉 学 家 牟 复 礼 博 士 ( Frederick Wade
Mote ) 出版了 《元代的儒生》 ( Con f ucian Eremitism i n the Y uan
Period)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元代政治制度 下儒生们 生活实态 的
专著 , 也是一部研究元代蒙、汉民族 关系问 题的论 著。1977 年 ,
牟复礼博士 又 出 版研 究 元代 《食 货 志》 的 专 著 《元・明食 货 志》
( T he Chapter on Y uan and Mi ng ) 一书。 1987 年 , 美 国阿 尔 森
博士 ( T . Allsen) 出版了 《元代 帝国 政治》 ( Mongol I m perial-
ism ) 一书。这是一 部研 究 1251 年至 1259 年 之间 元 代政 治制 度
的专著。 1989 年 , 恩 迪 克 特 博 士 ( West Endicott ) 出 版了 《元
代中国的统治》 ( Mongolian R ule in Ch ina) 一书。 这是 一部 研
究元代地方政治和统治问题的专著。
第四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下 ) 1 49

八、明史研究

① 明代通史
1948 年 , 傅吾康博士出版 了 《明代 史籍汇 考 : 1368 ~1644》
( Prelim inary Notes on the I m portan t Chinese Literary Sources for
History of t he Ming Dynasty 1368 —1644 ) 一书。这是一部对明代
史学著作进行考 证研 究 的专 著。 1966 年 , 他 又 出 版了 《明 史 史
料概述》 ( An In troduction to the Sources o f Ming History ) 一书。
这是一部研究明代通史的入门性著作。现代德国著名汉学家傅吾
康博士是著名汉学家奥托・福兰 阁博士 的儿 子。他以 明清 史作 为
研究方向 , 目前正在写多卷本的中国通史。
1968 年 , 美 国 法 墨 博 士 ( Ed ward Lewis Farmer ) 出 版 了
《明代学者辞典》 ( Directory of Mi ng Scholars) 一 书。这 是一 部
有关明代学者的通史体传记性著作。法墨博士还是美国汉学界研
究明史的国际性学术刊物 《明代研 究》 ( Ming St ud ies) 的主编。
同类题 材 的 著 作 还 有 德 雷 尔 博 士 所 作 的 《明 代 名 人 传 记 辞 典》
( Directory o f Mi ng Biography ) 一书。1976 年 , 法墨博士又出版
了 《明代初期的政府机构》 ( Early M ing Govern ment ) 一书。 这
是一部研究明代初期两京制度问题的专著。法墨博士是现代美国
汉学界进行明史研究的一位代表学者。
1988 年 , 剑桥版 《剑桥中国史》 一书的 第七卷 明代卷 出版。
1991 年 , 美国帕 劳旦博 士 ( A . Paludan ) 出版 了 《明 陵》 ( T he
Mi ng Tombs)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明代陵墓制度问题的专著。
明史研究本来具有和宋史研究同样的意义。在国家政治制度
上 , 作为古代中国最后一个汉民族统治的封建王朝 , 明代又是宋
代的极端发展和反动 , 这使明史研究在考察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
中央集权制上具有了独到的研究价值。在美国汉学界 , 明史研究
大有取代宋史研究的热点意义。
② 边疆史
1 50 海外汉学研究

1955 年 , 和田清博士出版了 《东亚史研 究・蒙古篇》 一书。这 是


一部研究明代初期蒙古史问题的专著 , 内蒙古大学的潘世宪教授
在 1984 年曾把此书译成中文 出版。1963 年 , 田村 实造博 士主 编
出版了 《明代满蒙史研究》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明代满蒙史问题
的当代日本汉学家的论文集。 1987 年 , 美国 赛若博 士 ( H . Ser-
ruy) 出版了 《明代的中国和蒙古》 ( T he Mongols and Ming Chi-
na)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明 代中 央政 府和蒙 古人 之关 系的 专著。
赛若博士在此基础上又 出版了 三卷 本 《明 代中央 政府 和蒙 古人》
( S ino Mongol Relations D uring the Ming ) 一书。他 通 过明 代 中
央政府和蒙古人之间在外交、贸易、政治制度、进贡制度等方面
的关系的研究 , 系统地研究了元代灭亡以后的蒙古人在汉人统治
下的生活实态。
③ 政治制度史
1961 年 , 贺凯 博士 出 版 了 《明代 国 家 行 政 制度》 ( Tradi-
tional Chinese S ta te in Mi ng Times) 一书。这是 一部研究 明代 国
家行政制度 的 专著。 此 书重 点 分析 了 明代 三 省 六 部制 的 成 立 问
题 , 以及这一 制 度 对清 代 国家 机 构 构 成所 产 生 的 直 接影 响。 同
年 , 美国格若发德 博士 ( Robert Bruce Grawford) 出 版了 《明 代
宦官的权力》 ( Eun uch Power in t he Ming Dynasty ) 一书。这 是
一部研究明代宦官专权现象的专著。作者集中说明了东厂机构的
由来及 其 在 国 家 运 营 中 的 作 用。 1968 年 , 贺 凯 博 士 又 出 版 了
《明代中国的监 察制 度》 ( T he Censorial System of Mi ng China)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明代国 家监 察制 度和特 务机 构问 题的 专著。
1978 年 , 这位现代美国研究明 史的著 名学者 , 又 出版了 《明代》
( T he Ming Dynasty ) 一书 , 系 统地 研究 明王 朝的 起 源及 其政 治
制度的由来等问题。
德雷尔博士也是美国汉学界研究 明史的 著名学 者。1971 年 ,
德雷尔博士又出版了研究明代初期政治史的著作 《明代初期的中
国政治史 : 1355 ~1435》 ( Early M ing Chi na : A Political Histo-
第四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下 ) 1 51

ry 1355 —1435 ) 一书。同 年 , 日 本栗 林宣 夫博 士 出版 了 《里 甲


制的研究》 (《里甲制の研究》) 一书。此书是研究明代村镇行政上
的里甲制度的 起 源及 其作 用问 题 的 专著。 1977 年 , 德 国格 瑞 尼
博 士 ( Peter Grainer ) 出 版 了 《 明 代 的 皇 族 继 承》
( T hronbesteigung und T hron f olge im Ch ina der Mi ng) 一书。 这
是一部研究明 代 皇族 继承 问题 的 专 著。1968 年 , 日 本 清水 泰 次
博士出版了 《明代土地制度史研究》 一书。此书对明代的徭役制
度、税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④ 教育史
1982 年 , 美国梅斯克尔博士 ( Johanna Menzel Meskill) 出版
了 《明代的书院》 ( Academies in Ming China) 一书。这 是一 部
研究明代书院 制 度及 其教 育活 动 的 专著。 1960 年 , 德 国格 瑞 民
博士 ( Tilemann Grimm ) 出 版 了 《中 国 明 代 教 育 的 政 策》
( Er ziehung un d Politik i m Kon f u zianischen Chi na der Ming ) 一
书。这是一部研究明代教育史和蒙学教育问题的专著。
⑤ 法制史
1995 年 , 法墨博士出版了 《朱元 璋和明 代初期的 立法 问题》
( Zhu Y uan-z hang and Early Ming Legislation ) 一书。这 是一 部
研究明代初期法律制度问题的专著。
⑥ 社会史
1953 年 , 傅 吾 康 博 士 又 出 版 了 《明 代 中 国 土 地 税 问 题》
( Grun dsteuer i n Chi na wahrend der Ming Dynasty ) 一 书。这 是
一部研究明代 中 国的 土地 税制 度 问 题的 专 著。1972 年 , 日 本 谷
光隆博士出版了 《明代马政的研究》 (《明代马政の研究》) 一书。
此书是研究明 代 茶马 贸易 史的 专 著。 1982 年 , 日本 浜 岛敦 俊 博
士出版了 《明代江南农村社会的研究》 (《明代江南农村社会の研
究》) 一 书。 此 书 是 作 者 研 究 明 代 社 会 经 济 史 的 论 文 集。 1986
年 , 日本岩见宏博士出版了 《明代徭役制度的研究》 (《明代徭役
制度の研究》) 一书。 同年 , 韩 国吴 金城博 士出 版了 《中 国近 世
1 52 海外汉学研究

社会经济史研究 : 明 代绅 士层 的形成 和社 会经济 的作 用》 一书。


1996 年 , 达德斯博士 又 出 版 了 《明 代 社会》 ( A Mi ng Society )
一书。这是一部以 14 世纪至 17 世纪的江西泰和县为中心的地域
经济史专著。
⑦ 其他
如 , 韩国汉学家郑在觉 博士 的 《明 代初 期兵 制研 究》 一书、
吴金城博士的 《明代提学官制研究》 一书 , 等等。

九、清史研究

清史、近代史研究是现当代西方汉学界 , 特别是美国汉学界
研究的重点课题 , 也是日本汉学界的热点课题之一。要想说明东
西方各国的汉学家们研究清史、近代史的意义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情。从已出版和发表的东西方各国汉学界中国史研究论著的数量
上来说 , 宋 史 研究 和 清 史、近 代 史 研 究远 远 高 出 秦 汉史、 唐 代
史、元蒙史研究之上 , 这也反映了东西方各国汉学界研究的大致
走向 : 宋代和清代并非古代中国国力强大的时代 , 反而比秦汉帝
国、大唐帝国、元蒙帝国更有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
我们清楚地记得在 18、19 世 纪 , 那 作为 国际 汉 学界 的热 点
课题的汉唐史和鞑靼史 ( 即元蒙史 ) 的研究 , 是怎样风靡了一代
又一代的汉学家 ! 在 走出 17、 18 世纪 浪漫 主义和 理 想主 义的 汉
学研究传统的现当代东西方汉学界 , 研究一个曾经强大的古代中
华帝国已经不再具有打开紧闭的大清朝的国门的意义了 , 更不需
再为传教的可能性问题而研究汉学。为了研究一个在清史和近代
史基础上正在国际世界崛起的现当代中国 , 清史、近代史成为研
究重点是可以理解的。宋代又是沟通上古和近代的核心年代。
因此 , 一个以研究现当代中国为目的的宋史和清史研究 , 一
时成为 20 世纪东西方各国汉学界中国史研究的重点。
① 清代通史
1905 年 , 日 本 服 部 宇之 吉 博 士 出 版 了 《清 国 通 考 第 一 编》
第四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下 ) 1 53

和 《清国通考第二编》 二书。这是两部研究清代政治制度史的专
著。服部宇之吉博士本人和前清遗老郑孝胥等人多有来往 , 后来
他成为了伪满洲国日满文化协会的理事 , 是一位和日本军国主义
政府有联系的汉 学家。 1912 年 , 内藤 湖 南博 士 出 版了 名 著 《清
朝衰亡论》 一书。此书是在他在京都大学的教学讲义的基础上整
理出版的。在此书中 , 内藤湖南博士从清代的兵力、财经、思想
三个方面系统地探讨 了清 王朝 走向灭 亡的 历史原 因和 现实 原因。
在此书的结论中 , 他提出了共和思想取代君主政治将是中国近世
发展的方向这一预见。在中国尚未发生武昌起义之前就提出这一
结论 , 其准确性是 十分 惊 人的 ! 1944 年 , 内 藤 湖南 博 士的 遗 著
《清朝史通论》 正式 出版。这 是一部 研究 清代 制度史 和政 治史 的
专著。内藤湖南博士本是以 研究 清代 思想史 起家 的东 洋史 学家。
因此 , 他在此领 域 的 代表 作——— 《清 朝 史 通 论》 和 《清 朝 衰 亡
论》 二书构成了内藤湖南博士汉学研究的主干———史学史 ( 学术
思想史 ) 研究和清代史研究是构成内藤湖南博士汉学研究体系的
两大基石。
1914 年 , 日本稻叶 君 山博 士 出版 了 两卷 本 的 巨著 《清 朝 全
史》。这是国际汉学界的第一 部清代通 史。1943 年 , 著名 汉学 家
恒慕义博士出版了两卷本的 《清代名人传 : 1644 ~ 1912》 ( E mi-
nen t Chi nese of the Ch’i ng Period 1644—1912) 一书的上卷 , 第二
年 , 该书下卷又得以出版。此书收录了 1644 年到 1912 年清代史
书中所记录的各类名人 , 是一部极为方便和完善的清代通史性人
物传记工具书。1965 年 , 日 本三 田村 泰 助博 士 出 版了 《清 朝 前
史的研究》 (《清朝 前史 の 研究》) 一 书。1971 年 , 日 本 安部 健 夫
博士出版了 《清代史的研究》 ( 《清代史の研究》) 一书。
1978 年 , 剑桥版 《剑桥中国 史》 一书 的第十卷 晚清卷 ( 上 )
出版。1980 年 , 该书的 第十 一 卷 晚 清 卷 ( 下 ) 出 版。这 是 两 部
代表了现代西方汉学界观点 , 特别是美国费正清学派观点的清代
通史著作。1996 年 , 美国 费 维凯 博士 出 版了 《十八 世 纪中 国 的
1 54 海外汉学研究

制度和社会》 ( S tate and Society in Eigh teen th Cen tu ry Ch ina) 一


书。这是一部研究 18 世 纪清代 乾隆 盛世之 时的 社会 经济 史的 专
著。费维凯博士本人还有一部研究宋代到清代中国封建社会经济
史的专著 《中国社会经济史 : 宋~1900》 ( Chinese Social an d E-
conom ic History f rom Song to 1900 ) 。
② 政治制度史
1957 年 , 美 国瑞 玛 丽 博 士 ( Mary C . Wrigh t ) 出 版了 《中
国保守主 义 的 最 后 防 线》 ( T he L ast S tand of Chi nese Conser-
va tism )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清代 1862 年至 1874 年间的 同治 中
兴失败的历史原因的专著。这位现代美国女汉学家 , 在此书中集
中研究了儒学和清代后期政治的关系问题。在她看来 , 清代同治
中兴的失败是因为一个强大的儒家历史主义传统和中华帝国走向
近代化要求相冲突的结果。她把批判的目标指向了构成封建社会
国家的理论基础的传统儒学。就这一点而言 , 瑞玛丽博士实际上
是发展了韦伯 博士 ( Max Weber ) 在 《中国 宗教 : 儒 教与 道 教》
( T he Religion of Ch ina : Con f ucianism and T aoism ) 一书中对儒
学的批判观点。以她本人在书中的话来说 , 即 :

在近代中国 , 儒家的保守主义在极其有利的条件下得到
了尝试 , 其表现是优良的 , 但结果却是惨痛的失败 , 阻碍中
国成功地适应近代世界的……根本原因在于儒家体系自身的
成分。①

瑞玛丽博士的 丈 夫 是 美 国 著 名 汉 学 家 瑞 沃 寿 博 士 ( Art hur


F . Wright ) , 一位研究中国佛教史和经济史、社会 史的学者。 对
政治制度研究的一个热点就是研究清代的官僚制度问题。在这方

① 译文用程钢氏 , 见 《国际汉学著作提要》, 江西教 育出版社 , 1995


年。
第四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下 ) 1 55

面著作颇多。如 , 1961 年 , 玛瑞施博士 ( R . M . Marsh) 出版了


《满清官 僚》 ( T he M andari ns) 一 书。 1963 年 , 美国 列 曼 博 士
( Frederick K . Lehman ) 出版了 《清代的 社会结构》 ( T he S truc-
tu re of Ch’ing Society ) 一 书。1964 年 , 日 本坂 野 正高 博 士 出 版
了 《中国 和 西 方 : 1858 ~ 1861》 ( Ch ina an d the West 1858 —
1861 ) 一书。坂野正高博士是哈佛大学的博士。他是日本汉学界
少有的受到现代美国中国研究的费正清学派正规训练的东洋史学
家。他精通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德文 , 一向有“ 语言的天
才” 之美称。他回到日本后任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当时他指导
的学生现在都成了日本东洋史学界进行社会经济史、政治制度史
研究的著名学者。如 , 坪井善明博士、浜岛敦俊博士、浜下武志
博士等人。
1976 年 , 美 国 凯斯 勒 博 士 ( Lawrence Devlin Kessler ) 出 版
了 《康熙和清朝统治的巩固》 ( K’ang-Hsi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Ch’i ng Rule) 一书。他特别注意到了清朝各部门的满汉种族问
题的处理。1984 年 , 狩野直喜博 士的遗著 《清朝的 制度和 文学》
( 《清朝の制度と文学》) 一书出版。 1987 年 , 美国马安博士 ( S .
Mann) 出版了 《中国的官僚和地方 商人》 ( Local Merchan ts and
the Chinese Bureaucracy ) 一书。1990 年 , 美国 威尔博士 ( P . E .
Will ) 等人合著的 《十八 世纪的 官僚 政治和 饥荒》 ( Bu reaucracy
and Fa m ine in Eighteeth Cen tu ry Chi na) 一书正式出版。
以上诸多著作 , 分别从总理衙门内官僚们各种政治派别斗争
问题、地方商人和中国政府官僚之间的依存关系问题、官僚政治
的运作机构问题、形成官僚政治的社会制度问题等等方面系统地
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瓦解和走向死亡的历史原因。
在最近十几年中 , 对清代地方乡绅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
视。一般被称做乡 绅的 人 大都 是 科 举资 格 获得 者。 如 , 1990 年
出版的论文集 《中国地方乡绅及统治模式》 (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 inance) 一书。 此论 文 集 以浙 江、四 川、 贵
1 56 海外汉学研究

州等地的地方乡绅为核心 , 具体分析了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
等方面的作用 , 以及他们对中央集权制的反抗活动。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 , 在东西方汉 学界 , 特别 是在美 国汉 学
界 , 费正清学派的影 响才 刚刚 起步 , 到 了 50 年代 以后 , 在清 史
和近代史研 究 方 面 , 这 一 学 派 就 不 但 “ 独 占 松 江 一 府”, 而 且
“横行天下九洲” 了。80 年代以 来 , 才进入 所谓的“后 费正清 学
派” ( Post John King Fairbank ) 。因 此 , 中国 近代 史研究 在很 大
意义上是对费正清学派 的中国 研究 的总结。 正是 在这 一意 义上 ,
所谓“帝政后期中国” ( Late Imperial China ) 的概念 成了他们 研
究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费正清博士把这一概念的使
用时间界定在 1600 年到 1911 年 , 见 《中国新史》 一书。这和中
国国内史学界的“ 晚清” 或“ 清朝末期” 不是一个时间意义上的
概念。而所谓帝政前期中国则是指秦汉时代 , 帝政中期中国则是
指隋唐时代。这是现代美国汉学界对中国古代史的三分法。
1990 年 , 美国著名汉学 家孔飞力 博士 ( Philip A . K uhn ) 出
版了 《盗魂术》 ( T he Ch inese Sorcery Scare o f 1768) 一书。此书
以乾隆年间发生在江南地区的“ 割辫案” 为中心 , 分析了此案发
生、发展和结束的全过程 , 特别反映了清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的矛盾 斗 争。1991 年 , 美 国 巴特 莱 特 博 士 ( B . S . Bartlett ) 出
版了 《君主制度和总理》 ( Monarchs and Mi nisters ) 一书。这 是
一部研究 1723 年至 1820 年之间清代中央政府机构运作制度问题
的专著。同 年 , 日 本 大 谷敏 夫 博士 出 版 了 《清 代 政治 思 想 史 研
究》 一书。此 书 是 作者 的 博士 学 位 论 文。作 者 以 经世 之 学 为 核
心 , 分析了清代学 术在 政 治运 动 中 的表 现。 1995 年 , 石桥 秀 雄
氏主编出 版 了 《清 代 中国 的 诸 问题》(《清 代 中 国の 诸 问 题》) 一
书。这是一部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史的论文集。作者多是现代日本
汉学界进行清代史研究的学者 , 如岸本美绪氏等人。
③ 农民起义史
对清代农 民起义史 的研究 , 是考 察清代灭 亡的一个 证明。
第四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下 ) 1 57

如 , 研究太平天国起义问 题的著 作 , 有 1976 年出 版 的美 国米 施


尔博士 ( F . Michael) 所作的 《太平 天国》 ( T he T ai ping Rebel-
lion) 一书。如 , 研究清代全部反叛史的著作 , 有 1970 年出版的
孔飞 力 博 士 所 作 的 《晚 期 中 华 帝 国 的 叛 乱 及 其 敌 人 : 1786 ~
1864》 ( Rebelliom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 m perial Chi na : Mili-
tariza tion and Social S truct ure 1786— 1864 ) 一 书。 如 , 研 究
1774 年发生在山东地域的王伦 起义问 题的著作 , 有 1981 年出 版
的美国那贵英博士 ( S . Naquin) 所作的 《山东起义》 ( Shan tung
Rebellion) , 等等。
④ 鸦片战争史
1992 年 , 美 国波 莱 施 克博 士 ( James M . Polachek ) 出 版 了
《鸦片战争》 ( T he Inner O pi u m W ar) 一书。 这是一部研究鸦 片
战争史问题的专 著。 1992 年 , 大 谷敏 夫 博士 又 出 版了 《清 代 政
治思想和鸦片战争》 (《清代 政治 思想と 鸦片 战争》) 一 书。在 此
书中 , 他正式批判了费正清博士的“ 冲击—回应” 说 , 认为是魏
源、龚自珍等人的改革思想在清代政治变革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
用。他认为鸦片战争在清代史上具有重要作用。
⑤ 帮会史
1977 年 , 美 国戈 拉 斯 博 士 ( Peter John Golas ) 出 版 了 《清
初的行会》 ( Early Ch’i ng Guil ds ) 一书。此书是研 究清初城 市
帮会史问题 的 专 著。 1996 年 , 美 国 奥 恩 伯 特 博 士 ( Ow nb t ) 出
版了 《清代初期和中期的秘密结社》 ( Brotherhood an d Secret So-
cieties in Early and Mid- Qing China ) 一书。 这 是一 部 研究 清 代
秘密结社组织问题的专著。帮会组织在清代本来最初是以反清复
明为宗旨的 , 后来历经清政府的镇压后又转变为一种和反清复明
无关的行业结社。
⑥ 其他
1985 年 , 美 国 约 翰 逊 博士 ( David Johnson ) 与 人 合 著 出 版
了 《晚清中华帝国的通俗文化》 ( Popu lar Cu ltu re in La te I m pe-
1 58 海外汉学研究

rial Ch ina ) 一 书。 1986 年 , 法 国 派 斯 贵 特 博 士 ( S . Pasquet )


出版 了 《清 代 云 南 的 邮 政 制 度》 ( L ’E vol ution d u Systeme
Postal ) 一书。这是一部研 究 1644 年 至 1911 年清 代 云南 地区 的
邮政 史 问 题 的 专 著。 1994 年 , 美 国 基 南 博 士 ( Barry Compbell
Keenan) 又 出 版 了 《中 华 帝 国 的 最 后 的 古 典 书 院》 ( I m perial
China’s Last Classical Academ ies) 一书。 这是一 部研 究清 代的 江
南书院制度问题的专著。
在以上内容中 , 我概述了 20 世纪东 西方 汉学 界 的中 国古 代
史研究状况。而这些内容还仅仅是实际研究状况的十分之一、百
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左右的内容。正是因为现当代汉学 ( 特别是
中国史研究 ) 的异常发 达和进 步 , 才 促进了 20 世纪 以来 中国 学
术界在进行传统国学的研究过程中的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题目
的新颖、研究层次的深入、研究视野的开阔等效果的产生。老一
代国学家们 引 经据 典 时常 常 要 曰 若稽 古、 祖 述尧 舜 , 求 之 《说
文》, 证之经史。新 一 代 国 学 家 们 的 论 著 中 常 常 可 以 看 到 诸 如
Max Weber、Paul Pelliiot、John King Fairbank、白鸟库吉、内 藤
湖南、贝土冢茂 树、白 川静 等 人的 名 字。与 此 同时 , 在 东西 方 各
国汉学家们的论著中 , 现当代中国学者的学术观点和名字 , 如张
政火良、季羡林、李学 勤、李 泽 厚等 等 , 也 频 频 出现 在 各种 文 字
的汉学论著中。而且 , 新一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家们在有效利用
考古资料的同时 , 已经能放开传统的断代史的研究方式 , 以一个
问题、一个区域作为核心展开对中国古代、近代历史的研究 , 特
别注意到了江南地区 的社 会经 济的发 展对 整个中 国的 促进 作用。
反映这方面内容的著名著作 , 如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博士等人
的 《从明到清》 ( From Ming to Chi ng) 一 书。他 们 更注 意到 了
中国中心观的 问 题。反 映 这方 面 内 容 的著 名 著 作 , 如 科 恩 博 士
( Paul A . Cohen) 的 《在 中国发 现历史》 (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一书。
当然 , 也不得不说明一下的是 : 在西方汉学界的中国史研究
第四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历史学为中心 (下 ) 1 59

中有一种通病 : 即以政治制度史和社会经济史研究作为中国史研
究的核心———甚至作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通例。无疑 , 以政治制
度和社会经济作为中国史研究的方法之一是可取的 , 但它不是万
能的 , 不是放之四海而 皆准的。 而且 , 现 在所 谓的 思 想史 研究 ,
在西方汉学界更多地表现为以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来代替思想史的
研究 , 在日本汉学界则是以 精神 史的 研究来 代替 思想 史的 研究。
这既是对思想史、哲学史研究范围的抹杀 , 也是对政治史研究范
围的否定。以政治 制 度 史和 社 会经 济 史来 处 理 中 国古 代 史 的 发
展、变化是可取的 , 但它和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 , 乃至和中
国政治史是有重大区别的。分科的精确化和研究的规范性 , 在现
代西方汉学著作中开始出现了混乱局面。这和中国思想史、中国
哲学史、中国政治史的研究规范是完全不同的。
这是我对现代西方汉学书评中动不动就说某人的著作“ 对当
时的思想界、对当时的思想史研究有重大推进作用” 之说极为反
感的根本原因 !
1 60 海外汉学研究

第五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
研究 : 宗教学为中心

引 言

尽管 20 世纪汉学研 究的中 心已 经移到 了 美国 , 但是 说到 有


关中国古代宗教思想的研究 , 仍然是法国位居前列。对古代道教
思想和经典的研究 , 对古代秘密结社和宗教仪式的研究 , 对佛教
( 特别是藏传佛教 ) 的研究一直是以法国汉学界作为大本营的。

第一节 中国宗教史研究

一、杜瑞和 《中国的迷信和宗教信仰》

从 1911 年开始 , 杜瑞博士 ( Henri Dore ) 出版了十八卷本的


巨著 《中国的迷信和 宗教 信 仰》 ( Recherches su r les superstitions
en Chi ne) 一书。这是西方汉 学史 上留 名千古 的一 部气势 浩大 的
有关中国古代各种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的通史性研究专著 , 也是
法国汉学界在 20 世纪初 期向 国际汉 学界 显示 其学术 功力 和研 究
传统的一个典型代表。此书以中国的江苏省和安徽省为研究参照
物 , 以大量图版对上述二省的民间信仰的具体表现方式和道具进
行了极为详细的说明 , 从而从这里透视到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史上
第五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宗教学为中心 1 61

的宗教和 民 间 信仰 的 发 展 史 , 图 文 并 茂 , 体 大 思 精 , 资 料 又 极
多 , 是一部类似于 《金枝》 ( T he Gol den Bough ) 一样的著作。
杜瑞博士本人也是法国一代汉学大师沙畹博士的弟子。和著
名四大弟 子 比 起来 , 他 其实 一 点 也 不 逊色。 他 和 伯 希和、 葛 兰
言、马伯乐三人是同时代的弟子。戴密 微博士 ( Paul Demieville)
可能只是作为沙畹博士晚年的关门弟子才和前三位被并称为四大
弟子。以上五人学术上各有所长 , 实难以定其水平高下。只是在
近几年来西方汉学界 , 以伯希和、葛兰言、马伯乐、戴密微博士
四人作为沙畹 博 士 的四 大 弟子 似 是 一 种定 论 , 但 是 , 从 年 岁 上
说 , 前三位弟子和关门弟子显然已是两代人———从同时代人的角
度来说 , 我本人以 为 杜 瑞有 资 格列 入 沙畹 博 士 的 四大 弟 子 行 列
中。至少 , 也可以把伯希和、葛兰言、马伯乐、杜瑞、戴密微五
人作为沙畹博士的五大弟子来看待。

二、其他

1917 年 , 法国著名 汉 学家 威 格尔 博 士又 出 版 了 《原始 哲 学


和 宗 教 史》 ( Histoire des Croyances Religieuses et des O pi nions
Ph ilosophiques en Chine Depu is L’ari gine Jusqu’a nos Jou rs ) 一
书。这是一部以道 教 研 究为 核 心的 有 关中 国 古 代 宗教 通 史 的 专
著。此书由四部分组成 , 第一部分是上古社会原始宗教信仰的研
究 , 第二部分为秦汉时代哲学和政治思想的研究 , 第三部分为汉
代至唐代佛教、道教的发展史 , 第四部分为宋代以后的新儒教的
发展史。它是一部以儒、道、佛教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思想史性质
的著作。
1973 年 , 德国海西斯博 士 ( Walther Heissig ) 和意大 利图 齐
博士 ( Giuseppe Tucci) 合著 出版 了 《西藏 和蒙 古的 宗 教》 ( Les
Religions d u Tibet et de Mongolie ) 一书。 这是 一部 以 佛教 为主、
研究西藏宗教 和 蒙古 宗教 发展 史 的 名著。 1980 年 , 海 西斯 博 士
本人又单 独出版 了 《蒙 古的 宗教》 ( T he Religions of Mongolia)
1 62 海外汉学研究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蒙古宗教发展史的专著。
海西斯博士和图齐博士是战后西方汉学界研究蒙古宗教史和
西藏宗教史的首屈一指 的学者。 他们 的著作 都曾 有中 文本 出版。
对于研究元代和清代中国地区宗教的发展有重大的推进作用。
1983 年 , 日本宫川尚志博士出 版了 《中 国宗教史 研究 第一》
一书。这是一部以道教为核心的古 代中国宗 教史专 著。1993 年 ,
伊沛霞博士等人出版了 《唐宋时代的宗教和社会》 ( Religion and
Society in T’ang and Su ng Chi na ) 一 书。此 书是 一部 以唐、 宋
时代的中国社会的宗教和信仰为研究核心、系统地分析在中国中
世纪时代宗教 的 作用 和存 在价 值 的 专著。 1995 年 , 美 国杰 克 逊
博士 ( D . Johnson ) 出 版 了 《中 国 民 间 的 宗 教 仪 式 和 教 典》
( Rit ua l an d Script ure i n Chinese Popu lar Religion) 一书。 这 是
一部以明清时代民间宗教仪式和教典为核心的通史体研究专著。
有关中国古代宗教通史的研究 , 除杜瑞博士的十八卷本的巨
著 《中国的迷信和宗教信仰》 一书之外 , 目前尚没有产生多卷本
的大作。因为研究中国古代宗教需要涉及的文化心理差别和宗教
信仰差别太大 , 理解已很不易 , 而资料的搜集和使用、古典史料
的理解和翻译、宗教仪式和祭礼的解说等方面问题极多 , 还有实
地调查工作的困难等等 , 这些造成目前东西方汉学界中国宗教通
史研究的停滞局面。

第二节 中国宗教学通论

1905 年 , 英国帕 克 博 士 ( E . H . Parker ) 出 版 了 《中 国 人


和宗教》 ( Ch inese and Reli gion ) 一书。 这是 一部系 统地 介绍 古
代中国宗教的表 现形 式、思想、 仪式、典 籍等 方面 内 容的 专著。
1910 年 , 德国格若伯博士 ( W . Grube ) 出版 了 《中国的 宗教 和
祭祀》 ( Religion u nd Ku ltus der Chinesen ) 一书。这是一部 研究
中国古代宗教 思 想和 有关 祭祀 制 度 的专 著。 1920 年 , 德国 费 瑞
第五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宗教学为中心 1 63

纳斯基博士 ( F . Perzynski ) 出版 了 《中 国 的鬼 神》 ( Von Chi-


nas Gottern ) 一书。此书对古代中国 的鬼神 信仰和有 关的原始 宗
教信仰 进 行 了 专 题 研 究 和 介 绍。 1922 年 , 葛 兰 言 博 士 出 版 了
《中国的宗教》 ( L a Religion Chinese ) 一书。 此书 以社会 学的 方
法和理论 , 系统地研究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的种种宗教表现形式和
思想内容。1954 年 , 日本 加 藤常 贤博 士 出版 了 《中 国 古代 的 宗
教和思想》 (《中国古代 の宗 教と 思想》) 一书。 此书 是一 部研 究
中国上古时代宗教信仰向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的著作。
1971 年 , 美 国 韦 尔 博 士 ( James Ha milton Ware ) 出 版 了
《中国的宗教》 ( Ch inese Religion) 一书。这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
宗教思想和流派的介绍 性和书 目性 著作。韦 尔博 士出 生在 上海 ,
一直以基 督 教史 和 中国 宗 教史 作 为 研究 专 业。他 还 翻 译 了 《庄
子》、 《淮 南 子》 等 道 教 经 典 著 作。1973 年 , 美 国 肯 尼 迪 博 士
(Charles Alfred Kennedy ) 出 版 了 《中 国 宗 教》 ( Chinese Reli-
gion) 一书。1974 年 , 日本铃木中正博士出版了 《中国史中的 革
命和宗教》 (《中国史に おけ ると 宗教》) 一书。 此书 重点 研究 了
历代以宗教反 抗 中央 政权 的运 动 史。 1977 年 , 赤 忠 博士 出 版
了 《中 国 古 代 宗 教 和 文 化》 (《中 国 古 代 宗 教 と 文 化》) 一 书。
1979 年 , 美国汤普森博士 ( Laurence G . T homson ) 出版 了 《中
国的宗教》 ( Ch inese Religion ) 一书 以及此 书的 续编。 1985 年 ,
汤普森博士又出版了 《中国宗教研究 书目》 ( Chinese Reli gion in
Western Languages) 一 书。1983 年 , 日 本 大 渊 忍 尔博 士 等 人 编
辑出版了 《中国的宗教 礼仪》 (《中 国の 宗教 礼仪》) 一 书。此 书
的第二篇是以道教礼仪为核心的研究古代中国宗教仪式问题的专
著。
其他 , 日本汉学家伊藤清司博士出版了 《中国古代的山岳神
信仰》 (《中国古代の山 岳神 信仰》) 一 书。此书 在研 究上 古时 代
的宗教信仰上有独到之处。
1 64 海外汉学研究

第三节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研究

一、葛兰言的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研究

1911 年 , 葛兰 言 博士 来 到 北京 留 学。两 年以 后 , 他回 到 法
国。1919 年 , 他 出 版 了 《古 代 中 国 的 祭 日 和 歌 谣》 ( Fe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 一 书。这 是 一 部 研究 上 古 时 代
原始宗教思想 的 专 著 , 也 是作 者 的 博 士学 位 论 文。此 书 正 文 从
《如何读中国古典》 一章 开始。在 此章 中 , 葛兰 言博 士提 出了 解
读中国古典 《诗经》 的十六条准则 , 以此作为他研究 《诗经》 的
基础。在第一条准则中 , 他说 :

对于如何解释中国古典这一问题 , 完全不能采用现存的
同义异语的各种文本。这对于阐明 《诗经》 的原始内容无任
何贡献。①

如 《诗经・桧风・隰有苌楚》 一诗 , 古代诗经学一般以为是一
首讽刺诗 , 是“国人 疾其 君之 淫恣”。葛兰 言博 士以 为这 是一 首
青年男女的恋爱诗。他通 过对 《诗经・国风》 进行 人类 学、神 话
学等方面的分析 , 研究了中 国远 古时 代原始 祭祀 的宗 教学 意义。
书中大量引用了中国西南部少数民族的祭祀和恋爱时的歌舞作为
证据。他在书中还批判了古 代中 国文 献学和 训诂 学的 研究 方法 ,
以为那些 方 法 和 著 作 中 隐 藏 了 历 史 的 真 相。 本 书 曾 被 译 成 英、
德、日、俄、中等多种文 本 出 版。 此书 日 文 版 出 版时 间 为 1932
年。据说 : 当时 , 东京大学东洋史研究讲座主任教授和田清博士

① Marcel Granet : Fetes et Chansons A nciennes de la Chi ne , Paris,


1919 .
第五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宗教学为中心 1 65

曾对此书有一句“ 这种东西并不能算是研究” 的 不满之 语 , ① 而


京都大学中国哲学研究讲座主任教授小岛 马博士则评论说是一
种“ 像天马行空般的独断”。②
程艾兰博士在 《法国的古代中国研究》 一文中评述说 :

他的著述可以说是战前法国汉学中最富有独创性的 , 是
他在汉学研究中引进了一种当时很新颖的研究方法 : 社会学
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原是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葛兰
言是马尔赛・莫斯的 朋友 , 而 莫斯 是法 国社会 学 的创 立者 爱
弥勒・杜克海姆的 侄子。葛 兰言 认为 , 如 欲清 楚 地看 到中 国
文化的特性 , 必须将中国文化与爱斯基摩及西藏文化进行平
行比较……葛兰言在他的题为 《古代中国的节日与歌谣》 的
博士论文中对 《诗 经・国 风》 作 出的解 释与 传统 的儒 家解 释
的德化之说大相径庭。葛兰言根据诗经中的零星材料 , 并将
此与中国境内或邻近的少数民族的民间宗教加以比较 , 从而
使古代中国的社会习俗及神话的原貌再现出来。③

葛兰言博士的博士论文 并非只 是这 篇《古代 中国 的祭 日和 歌


谣》, 实是由两篇组成。还有 一篇 名为《古 代中 国的婚 姻制 度和 亲
缘关系》( Polygyn ie Sororale et Sororatdans la Ch ine Feodale) ———
专门以古 代 中 国 《诗 经》 时 代的“ 媵” 的 婚姻 制 度为 核 心 的 论
文。在此基础上 , 1929 年 , 他 又推 出 了最 为 著 名的 中 国古 代 社

① 和田清的原话为“あんなものは研究ではない”。引见 《东洋 学の
系谱・和田清》。大修馆书店 , 1992 年。
② 小岛 马的原话为“その天马空を行くが如き推断”。引见日 文版
《古代中国の祭日と歌谣・序》。
③ 程艾兰 : 《法 国的古代中国 研究》, 见任继愈主 编 《国 际汉学》 第
一辑 , 商务印书馆 , 1995 年。
1 66 海外汉学研究

会学研究的著作 : 《中国文明》 ( La Pensee Ch inoise: vie Publique


et la vie Pri vee) 。此书分为两部。第一部为中国政治史 , 第二 部
为中国社会史。他以封建家族制度为核心 , 对中国古代社会在政
治、经济、文化、宗教、军队、都城等方面的表现进行了透彻的
研究和分析。他又 为 中 国古 代 农民 和 皇帝 单 独 各 列一 卷 进 行 研
究 , 写出了西方汉学史上少有的中国古代农民史、皇帝史的研究
专著。葛兰言博士的研究方 法在 日本 汉学界 先后 有出 石诚 彦氏、
池田末利博士、铁井庆纪氏三人继承 , 并留下了三部对古代中国
神话和传说进行原始宗教思想研究的专著。但是 , 东京大学的和
田清博士和京都大学的吉川幸次郎博士都先后表示反对。吉川幸
次郎博士 在 注释 《诗 经》 时就 完 全 不使 用 葛兰 言 博士 的 研 究 方
法。葛兰言博士的社会学的汉学研究方法虽然没有在东方汉学界
得到回应 , 但在西方汉学界的中国宗教史研究中却产生了重大的
影响。
李璜博士 《法国汉学论集》 一书中以为葛兰言博士和马伯乐
博士二人分别以社会学、历史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宗教 , 各有不同
的进步意义。他特别强调说 :

在这里所注重的是中国在各个时代与各种派别的本土宗
教 : 远古信仰、道教与近代宗教 , 一方面去求其本真 , 而他
方面又不忽视本土与外来的密切关系。这一研究的范围是特
别广泛 , 处处关联于中国的其他研究 , 与一般汉学是分不开
来的。在法国汉学研究中 , 中国宗教的研究是有长期的传统
的。但谈到重要推动之力 , 划出一个时代 , 乃是由葛兰言与
马伯乐两氏所用的工夫 : 不过两氏各有不同的研究方向。案
葛氏以涂尔干一派的社会学见地 , 例举中国古代宗教中的神
秘故事 , 认为并非迷信 的虚 幻 , 乃 系事 实 的反 映 , 质 言之 ,
其成立时缘于社会背景 , 其影响力及于社会生活 , 中国儒家
所称之为“ 伪” 其中自有真也。至马氏则用历史学的眼光去
第五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宗教学为中心 1 67

清理道家之渊源及其给予中国政治建设与民俗生活的自古不
断之影响事象 ; 两氏著述皆甚富而有力 , 因而对近三十年来
的中国宗教研究后者起 , 至少在法国 , 其泽不衰。①

福井文雅博士在 《欧美的东洋学和比较论》 一书中曾比较了


葛兰言博士的研究方法、研究特点和伯希和氏的不同 , 他以为 :

Marcel Granet 氏 批 判了 中 国古 代 流传 下 来 的经 学 解 释
的方法 , 开拓了一条研究经学的新的道路 , 给年轻一代的汉
学家们留下了 影 响。他 的 论 著 都使 用 优 雅 的 古典 法 文 体 写
作 , 并表现在论述过程中。外国的读者 , 特别是对于日本读
者来说 , 理解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 因此几乎没有多少人去读
他的书。与此相比 , Paul Pelliot 氏的远见博识充分地表现 出
来 , 对文献和事物的考证 , 因为有文献学的基础 , 理解就很
容易。在 中 日 学 术 界 中 , Paul Pelliot 氏 是 有 很 高 的 知 名 度
的。而在欧美汉学界 , 作为学者被提到的话 , 大家都会谈起
Marcel G ranet 氏。 和 博 识 相 比 , 欧 美 汉 学 界 更 重 视 独 创
性。②

葛兰言博士的弟子中继承了他的宗教、道教研究的是康德谟
博士 ( Maxime Kaltenmark) 。康德谟博士的弟子中继承了他的 宗
教、道教研究的是施博尔博士。这一派的汉学研究在法国一直流
传至今。
1926 年 , 葛 兰 言 博 士又 出 版 了 《古代 中 国 的 舞 蹈 和 传 说》
( Danses et Legendes de la Chi ne Ancienne ) 一 书。这 是一 部研 究
上古文献中的神话和传说问题的专著。程艾兰博士在 《法国的古

① 李璜 : 《法国汉学论集》, 珠海书院出版委员会 , 1974 年。


② 福井文雅 : 《欧美の东洋学と比较论》, 隆文馆 , 1991 年。
1 68 海外汉学研究

代中国研究》 一文中评述说 :

葛兰言试图 不 仅 只 从 文献 出 发 , 同时 也 顾 及 到 社 会 组
织、神话、宗教等制度和信仰的总体 , 由此来重建上古中国
的原貌。①

其实 , 涂尔干一派的社会 学或爱 弥勒・杜克海 姆 的社 会学 理


论 , 在现在已经被一门专有学科———文化人类学所同化了。在法
国社会学创始人爱 弥 勒・杜 克 海姆 博 士 ( Emile Durkheim ) 死 去
的那一年 , 国际学术界正在为文化人类学的正式诞生而做着助产
工作。今天 , 以葛兰言博士为代表的西方汉学界流行一时的社会
学的研究方法已经被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所取代。在这条路上做出
成果来的东西方汉学家不胜枚举。如 , 中国的闻一多、萧兵 , 日
本的出石 诚 彦、 池 田 末 利 博 士 , 俄 罗 斯 的 李 福 清 博 士 (Бо
рис
Льво
вичРифтин) 等人。

二、原始宗教信仰研究

1943 年 , 出石诚彦氏 的遗 著 《中 国 神 话 传 说的 研 究》 (《支


那神话传说 の研 究》) 一 书 正 式出 版。 盛 年早 逝 的 出 石 诚彦 氏 ,
在此书中对上古著名的神话和传说进行了考证。如 , 有关龙的传
说、感生信仰的传说等等 , 此书是他的生前所发论文的结集。在
具体的考证方法上 , 他接受了法、德汉学家们的实证主义、社会
学的新派研究方法。
1977 年 , 赤 忠 博 士 出 版 了 《中 国 古 代 的 宗 教 和 文 化》
( 《中国古代の宗教と文化》) 一书。在此书中 , 赤土冢忠博士以殷
王朝为中心 , 利用甲骨史料 , 系统地研究了上古时代祭祀制度的

① 程艾兰 : 《法 国的古代中国 研究》, 见任继愈主 编 《国 际汉学》 第


一辑 , 商务印书馆 , 1995 年。
第五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宗教学为中心 1 69

形成及其思想基础。
在上古时代的原始宗教思想问题上 , 日本汉学家伊藤清司博
士还出版了 《巫祝和战争》 (《巫祝と战争》) 、
《日本神话和中国神
话》(《日本神话と中国神话》) 二书。这是两部以 《山海经》 为中
心的研究原始宗教思想的专著。桑原圭介博士出版了 《礼记宗教
思想研究》 一书 , 岛邦男博士出版了 《五行思想和礼记月令的研
究》 (《五行思想と礼记月令の研究》) 一书。

三、韦伯和 《儒教和道教》

1951 年 , 德 国 著 名 思 想 家 韦 伯 博 士 出 版 了 《中 国 的 宗 教 :
儒教和 道 教》 ( T he Relig ion of China : Con f ucian ism and Tao-
ism ) 一 书。 同 类 教 材 的 著 作 还 有 意 大 利 汉 学 家 白 佐 良 博 士
( Giuliano Bert ucgioli ) 的 《儒教和道教》 ( Con f ucianesimo e Tao-
ismo) 一书。其中 以 韦伯 博 士 的 书最 为 著 名。 此书 初 版 于 1913
年, 原 文 是 德 文 版, 书 名 为: Kon f uzianism us un d T aoism us
Gesa m melte Au f atze z ur Religionssoziologie。 此书后 来 被译 成中、
日、俄、法、 西、意 等 多 种 文 字出 版。 仅 日文 译 本 就 有 三 种 之
多。此书现已是 20 世纪 以来 对中国 古代 儒、道思 想 进行 比较 宗
教学研究最 为 杰出 的 一部 经 典 著作。 关于 韦 伯 博 士此 书 及 其 思
想 , 一直是国 内 外 近几 十 年来 研 究 的 热点 课 题。 在韦 伯 博 士 看
来 , 中国古代宗教和国家权力统一在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 , 作为
祭司的皇帝要求全体国民对他本人尽忠尽孝 , 皇权高于教权 , 致
使没有出现一个可以制约皇权的教士教会阶层 , 相反 , 作为国家
宗教的儒道在皇权的支持下则形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特殊的士阶
层。以上几个根本异于西方各国宗教体系和宗教功能的表现 , 造
成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长期化和封建家族制度的固定化 , 由此组成
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在具体的宗教思想上 , 儒道二家的
哲学基础———阴阳思想及其变化理论 , 使儒家实践理性主义传统
以扬“ 阳” 抑“ 阴” 之下的阴阳协调作为宗教和现实相统一的基
1 70 海外汉学研究

础。士阶层把这一基础以“ 礼” 的具体表现形式体现出来 , “礼”


成了士阶层和全体国民必须履行的宗教义务 , 成了中国一些宗教
的祭仪。在这种宗教形式下的中国社会阻止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
展 , 客观上延长了封建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存在。
韦伯博士的中国宗教研究已经超出了中国宗教思想和宗教史
研究的范围 , 他以宗教为研究的切入点 , 分析中国古代封建帝国
制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形式存在的宗教基础。这使他的研究深度和
研究意义远远在众人之 上 , 也使 他成 了 20 世纪 东西 方汉 学史 上
最大的中国宗教学家。

四、其他

1986 年 , 日 本 野 口 铁郎 博 士 出 版 了 《明 代 白 莲 教 的 研 究》
(《明代白莲教の研究》) 一书。 这是 一部以 明代 的白 莲教 史为 专
题的博士学位论文。在此书中 , 野口铁郎博士主张白莲教的起源
在元代末期 , 特别是由于罗教的加入才正式形成的。因此 , 白莲
教不同于宋代的白莲社、白莲宗等。它注重的是对信徒现世的救
济 , 是以反现 实 政 治体 制 的革 命 性 为 其基 本 特 点 的。在 元 末 明
初 , 白莲教一度被朱元璋所利用和信任 , 但是明代开国以后就禁
止 了 白 莲 教 的 活 动。 俄 罗 斯 博 罗 夫 科 娃 博 士 ( Людмила
Акимо
внаБо
ровкова) 也曾写 过同类 题 材的 研究 著作。 1992 年 ,
美国海尔博士 ( J . T . Haer) 出 版 了 《中 国 宗 教史 上 的白 莲 教》
( The Wh ite Lot us Teachi ngs in Chi nese Relig ious History ) 。 这 是
一部从比较宗教学角度来研究白莲教思想的专著。研究白莲教和
明王朝 开 国 史 的 关 系 , 是 明 史研 究 的 重 点 课 题 之 一。 1974 年 ,
日本相田洋博士在 《中国民众反乱的世界》 (《中国民众反乱の世
界》) 一书中对此有非 常出色 的分 析。目前 此问 题仍 是东 西方 汉
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第五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宗教学为中心 1 71

第四节 道教信仰研究

从 19 世纪晚期开始 , 道 教研 究以异 常迅 猛的 速 度和 规模 在
法国汉学界展开起来。至今 , “道教在中国 , 但道教研究在法国”
早已是国际学术界尽人皆知的常识。道教研究在中国远远没有得
到真正的发展。到目前为止 , 我还没见到一部法国道教学者的著
作被译成中文出版 , 也没有一部法国汉学史或法国道教研究史之
类的著作在国内出版。坦 率地说 : “道 教在中国 , 但道教 研究 在
法国” 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学术界必须面对的一个严
酷的现实 ! 不过 , 在现代社会里 , 学术研究的国际性特点是很强
的。有意思的是 : 把中国的学问研究得极为出色的法国 , 却要面
对日本学术界在法国历史和文学研究方面位居世界前列这样一个
事实。如果说 20 世纪现 代派 汉学研 究的 中心 在美 国的 话 , 那 么
道教研究的中心在法国是不会有异议的。
有关“ 道” 在西方的译名由来问题 , 福井文雅博士在 《欧美
的东洋学和比较论》 一书中评述说 :

现在 , 道家、道教 , 以法 语来 说都 是 T aoisme, 以德 语
来说 是 T aosmus , 以 英 语 来 说 是 Taoism , 以 俄 语 来 说 是
Daosizm , 上述的表达方式是国际学术界的惯例…… ①

在 17、18、19 世纪出版 的一 些西 文汉 学 著作 中 , 已 经普 遍
使用上述诸 多西 方 术语 了。如 , 1788 年 出 版的 《老子》 法 文 本
中已开始使用“ Tao”, 在 1870 年 出版 的 《老子》 德 文本 中已 开
始使用“Dau”, 在 1884 年出版的 《老子》 英 文本 中 已开 始使 用
“ Taoist” ……坂 出祥 伸 博士 在 《巴 黎的 书 店》 (《バ リ の 本 屋 さ

① 福井文雅 : 《欧美の东洋学と比较论》, 隆文馆 , 1991 年。


1 72 海外汉学研究

ん》) 一文中曾介绍说 :

在法国大小书店中到处可见到各种版本的 《老子》 和道
教研究类书籍 , 却很少有儒家经典著作的西方译本和研究专
著。①

一、通论研究

1923 年 , 日 本 小 柳 司气 太 博 士 出 版 了 《道 教 概 说》 一 书。
这是一部有关道教的概论性著作。本书重点讲述了道教的起源及
其在历 代 的 发 展 史 , 并 且 又 对主 要 的 教 理 进 行 解 说。 1930 年 ,
日本常磐大定博士出版了 《中国的佛教、儒教和道教》 (《支那に
ける 佛 教 と 儒 教、 道 教》) 一 书。1950 年 , 马 伯 乐 博 士 出 版 了
《道教》 ( 《Le T aoisme》) 一书。这也是一部有关道教的概论性著
作。诚如李璜博士在 《法国汉学论集》 中所述 : 在书中 , 马伯乐
博士“ 用历史学的眼光去清理道家之渊源及其给予中国政治建设
与民俗生活的自古不断 之影响 事象”, 这 是此 书异于 其他 同类 著
作的成功之处。②
1952 年 , 福井康顺博 士出 版 了 《道 教 的 基 础的 研 究》 (《道
教の基础的研究》) 。这是一部对原始道教的源流进行详细的考证
的专著。其考证内容以 原始道 教、五 斗米教、 太平 道 三家 为主。
其中 , 福井康顺博士在论述 《太平经》 的由来时 , 主张由前汉的
《天官历包元太平经》 向后汉 《太平清领书》、再向唐代 《太平洞
极经》 的变化过程 , 就是今本 《太平经》 的形成过程。今本 《太
平经》 又在元代被重新修订。

① 坂出祥伸 : 《バリの本屋さん》, 见 《东西シノ口ジ 一事情》, 东方


书店 , 1994 年。
② 李璜 : 《法国汉学论集》, 珠海书院出版委员会 , 1974 年。
第五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宗教学为中心 1 73

1955 年 , 法国白 蒙 德 博 士 ( Rene Bremond ) 又 出 版 了 《求


大知的中国道 教》 ( L a Sagesse Chi noise Selon le T ao) 一书。 此
书对中国古 代 道 教各 流 派的 思 想 和 修道 方 法 进 行 了解 说。 1957
年 , 日本幸田露伴博士出版了 《道教思想》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
道教的宗教思想的专著。
1970 年 , 顾立雅博士出版了 《何为道教》 ( W hat is Taoism )
一书。这是一部有关道教的概论性著作。同年 , 日本吉冈义丰博
士出版了 《对 长生 的 愿望》 (《永生 へ の 愿 い》) 一 书。 1971 年 ,
法国 高 尔 利 曼 博士 ( Gallimard ) 编 辑 出 版 了 《道 教 : 中 国 的 宗
教》 ( Taoisme et les Religions Chinoises) 一书。此 书在构 成上 以
马伯乐博士的 道 教论 文为 核心。 1980 年 , 日 本 石井 昌 子博 士 出
版了 《道教学的研究》 (《道教 学の 研究》) 一 书。这 是一 部研 究
道教的 综 合 性 的 概 论 性 专 著。 1982 年 , 施 博 尔 博 士 又 出 版 了
《道教总论》 ( Le Corps taoiste) 一书。 1983 年 , 福井康顺博士 等
人又主编出版了 三卷 本的 《道教》 一书。这 是一 部对 道教 经典、
道教史和道教理论进行系统的、综合性的介绍的专著。书后附有
《道教研究文献 目录》 和 《欧美 的道 教研 究》 等 内容 , 可 供初 学
者参考。1993 年 , 美国赫 尔 兹博 士 ( P . R . Hartz) 出版 了 《道
教》 ( T aoism ) 一书。这也是一部研究 道教的 概论 性专 著。其中 ,
此书对道教的起源及其在历代的发展史、仪式和内丹术等内容进
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二、道教经典研究

在道教典籍上 , 老子、庄子、列子等先秦时代道家人物的著
作见后面的专节中。在这里主要以汉代以后的道教经典为主。
① 道藏研究
1911 年 , 威 格 尔 博 士 出 版 了 《道 藏 通 检》 ( Catalogue du
Canont aoiste) 一 书。 这 是 最 早 的 一 部 研 究 道 藏 的 索 引 体 专 著。
关于威格尔博士 , 福井文雅博士在 《欧美的东洋学和比较论》 一
1 74 海外汉学研究

书中介绍说 :

博士把老子、庄子、列子译成了法文 , 而且他还撰写了
有关中国宗教、思想等方面的专著 , 并把全部 《道藏》 的目
录第一次整理出来 , 加以出版。①

1975 年 , 施博尔博 士 又出 版 了 《道 藏 通 检》 ( Concordance


du T ao- Tsang) 一书。这 也 是一 部研 究 《道藏》 的 索引 体 著作。
法国著名汉 学 家 施博 尔 博士 是 国际 汉 学界 首 屈 一指 的 研 究 《道
藏》 的专家。他年轻时代曾在台湾省台南市西港庆安宫内当了八
年道士。这一非同常人 的经历 使他 对道 教的 仪式、 经典、 修炼、
法术等等有了切身体验。当时指导他修道的道士是陈荣盛。在他
的家里 , 有第六十三代张天师书赠的符和自设祭坛。他特别选择
以道藏和仪式作为研究方向。本来 , 道藏的形成开始于陆修静的
《三洞经书》 一书 , 到了明 代集 而大成 , 出现 了卷帙 浩繁 的 《正
统道藏》 一书。在道藏的形成过程中 , 不断地吸收有关民间诸多
宗教信仰的文字经典 , 这使道藏的思想体系变得复杂和庞大。因
此 , 研究道藏的经典的思想组成和由来是件非常重要又奇难无比
的事情———把道藏诵读一遍就要花上数载时间 , 若要进行思想体
系的分类和研究就更非易事了。在国内学术界 , 陈国符先生是一
位在国内知名度不高 却在 国外 有极高 的知 名度的 道藏 研究 学者。
他的 《道藏渊流考》 是国外道教学者必备的经典参考书 , 也是施
博尔博士进行道藏研究的重要依据。在对道藏思想体系中民间诸
多宗教信仰的研究上 , 施博尔博士以几十年研究道藏之基础 , 依
思想体系和资料由来之不同 , 对复杂和庞大的道藏进行科学的分
类和索引研究。这一研究的工作量之大、之难是局外人所无法想
象的。

① 福井文雅 : 《欧美の东洋学と比较论》, 隆文馆 , 1991 年。


第五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宗教学为中心 1 75

1984 年 , 美国朗恩 博士 ( Piet van der Loon) 出版了 《宋 代


图书 馆 中 的 道 教 图 书》 ( T aoist Books in Libraries of the S ung
Period ) 一书。这是一部以宋代收 藏的 道教著 作为 中心的 研究 道
教经典的专著。
② 道教经典研究
1956 年 , 吉冈义丰 博士 出 版 了 《道 教 经 典史 论》 一 书。 这
是一部研究历代道教经典中的思想的论文集。在书中 , 吉冈义丰
博士对六朝时代图谶道 经的研 究是 最见功 力的 一篇 论文。 同年 ,
日本村上嘉宾博士出版了 《中国的仙人》 (《中国の仙人》) 一书。
这是一部研究 抱 朴子 思想 的专 著。 1965 年 , 施 博尔 博 士又 出 版
了 《抱 朴 子 内篇 通 检》 ( Concordance d u Pao-P’ou- Tsen Nei-P’
ien )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 《抱朴子内篇》 的索引体 著作。从同 年
开始 , 日本御手 洗 胜博 士 出版 了 四 卷本 的 巨著 《抱朴 子 外 篇 简
注》。从 1966 年开始 , 石井昌子博士出版了四卷本的巨著 《稿本
真诰》。1970 年 , 施 博 尔 博 士 又 出 版 了 《抱 朴 子 外 篇 通 检》 一
书。这是一部研究 《抱 朴 子 外 篇》 的 索引 体 著 作。 1975 年 , 施
博尔博士又出版 了索 引 体著 作 《黄 庭 经通 检》 ( Concordance du
Houang T ing Ki ng) 一 书。 1981 年 , 施 博 尔博 士 又 出版 了 索 引
体著 作 《云 笈 七 签 引 得》。 此 次 书 名 没 有 使 用“ Concordance”。
1991 年 , 美国本恩博士 ( C . D . Benn ) 出版了 《洞神道戒 传授》
( T he Cavern Mystery T ransmission) 一书。这是一部以 711 年 的
道教中的叙品式 为核 心 的研 究专 著。同 年 , 美 国 若斯 博 士 ( H .
D . Rot h) 出 版 了 《淮 南 子 文 本 的 成 立 史 研 究》 ( T he Tex tual
History o f T he H ua i N an T zu ) 一 书。这 是 一 部 研 究 《淮 南 子》
一书的成立和早期版本流传史问题的专著。
③ 道教思想研究
1939 年 , 英国威莱博士 ( Ar thur Waley) 出版了 《古代中 国
的三种思想体系》 ( T hree W ays of T hought in A ncien t Ch ina) 一
书。这是一部从比较宗教学角度对古代中国的儒、道、法三家思
1 76 海外汉学研究

想进行 比 较 性 研 究 的 著 作。 1952 年 , 吉 冈 义 丰 博 士 又 出 版 了
《道教的研究》 (《道教の研究》)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道教经典形
成史问题的专著。在此书中 , 他认为 《太上感应篇》 一书的作者
是南宋的 李 昌 龄 , 并 非 北宋 的 李 龄。 其中 , 他 考 证出 李 石 字 昌
龄 , 和李昌龄并非同一人。此说意义比较大。同年 , 美国韦尔斯
博士 ( Holmes Welch ) 出版了 《大道》 ( The Parti ng of the W ay)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道教思想的专 著。法国格 瑞尼尔 博士 ( Jean
Grenier) 出版了 《原道》 ( L’Esp rit d u Tao) 一 书。这 是一 部 研
究原始道教的 起 源问 题的 专著。 1987 年 , 日 本 福永 光 司氏 出 版
了 《道教 思 想史 研 究》 一 书。 这是 一 部研 究 古 代 道教 思 想 的 专
著。1995 年 , 美 国 考 斯 博 士 ( L . Kohn ) 出 版 了 《求 道 之 乐》
( L aughing at the Tao) 一 书。此 书重 点研 究 了 道教 和 佛教 的 交
流、对立的历史。

三、道教史研究

① 通史研究
1960 年 , 福 井 康 顺 博士 出 版 了 《东 洋 思 想 史 研 究》 一 书。
这是一部有关 道 教思 想史 研究 的 专 著。1964 年 , 大 渊 忍尔 博 士
出版了 《初期的道教 : 道教史的研究》 (《初期の道教 : 道教史の
研究》) 一书。这是一部 研究 道教发 展史 问题 的专 著。其 内容 是
从道教起源到六朝时代为止的有关原始道教发展的历史、初期流
派和原始经典的 研 究 和 考证。 此 书 在 1991 年 又 出 版 了 增订 本。
此书主要以太平道、五斗米道的成立史为中心 , 他特别肯定了这
两派道教在反抗外来佛教思想的侵入上的作用。他又主张道教信
仰中的忏悔、诵读 《老子》 等方法是古代中国固有的宗教信仰形
式 , 并非如有的外国汉学家所说的那样来自印度佛教的影响。此
书以道教 《想尔注》 的成立为核心 , 对早期道教史上的种种疑难
问题进行了考证。大渊忍尔博士的父亲是著名道教学家大渊慧真
博士。但是 , 大渊慧真博士晚年不幸双目失明。大渊忍尔博士继
第五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宗教学为中心 1 77

承了乃父的道教史研究 , 特别在对早期道教经典成立的考证上作
出了贡献。1974 年 , 美国吉拉多特博士 ( Norman John Girardot)
出版了 《早期 道教 理论 中“混 沌” 概念》 ( T he T heme of Chaos
“ hun T u n” i n Early T aoism ) 一书。 这是 一 部 研究 道 教理 论 中
“混沌” 概念的由来及其思 想意义的 专著。1977 年 , 日本 洼德 忠
博士出版了 《道教史》 一书。这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道教发展史
的研究专著。在此书中 , 洼德忠博士认为 , 把道教分为“ 民众道
教”和“成立道 教” 的 区分 法是 不当的。 他主张 以“民 间信 仰”
和“ 道教” 二者来说明。他把道教定义为 :

以古代 民 间 信 仰为 基 础、 以神 仙 说 为 中 心 , 再 加 上 道
家、周易、阴阳、五行、谶纬、医学、占星等学说和对巫的
信仰 , 并接受了佛教的影响 , 把以上诸说综合起来 , 以不老
长生为目的、反映现世利益的自然宗教。①

1978 年 , 日本秋月观 博士出 版了 《中 国近世道 教的 形成》


( 《中国近世道教の形成》)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近代净明派道教
发展史的专著。作者把对宋代许逊教团的研究 , 作为研究净明派
成立史的基础。他考证出道 士效 过薄 的出现 直接 源于 许逊 教团 ,
并分析了以忠教思想为核心的净明派在明代空前发展的社会基础
和思想基础。1987 年 , 秋 月 观 博士 又 出版 了 《道 教 和宗 教 文
化》 (《道教と宗教文化》) 一书。这是一部从史的角度研究道教和
古代中 国 宗 教 文 化 之 关 系 的 专 著。 1988 年 , 德 国 瑞 特 尔 博 士
( Fiorian C . Reiter) 出版了 《近代道教的展开》 ( Grun d-elemen te
und Tendenzen des Religioesen Taoism us)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元
明之际道教发 展 史的 专著。 1990 年 , 日本 小 林 正美 博 士出 版 了
《六朝道教史研究》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六朝时代道教史的专著。

① 洼德忠 : 《道教史》, 山川出版社 , 1977 年。


1 78 海外汉学研究

此书以六朝时代天师道、葛氏道及其相关的道教经典的成立为中
心 , 力求勾勒出六朝时代道教思想发展的线索。同年 , 砂山稔博
士出版了 《隋唐道教思想史研究》 一书。本书作者以历史学、文
献学的研究方法考察隋唐道教在中国思想史、道教史上的意义和
作用。在使用史料上 , 他特别引用并分析了 《道教义枢》、《无上
秘要》、《本际经》、《海空经》、《度人经》 等经 典。1992 年 , 日
本蜂屋邦夫博士出版了 《金代道教的研究》 (《金代道教の研究》)
一书。同年 , 吉川忠夫博士主编的 《中国古道教史研究》 一书出
版。此书是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六朝道教史研究班的全体成
员的论文集。其内 容 以 对 《真 诰》 的 研 究 和 注 解 为 核 心。 1993
年 , 浅野裕一博士出版了 《黄老道的成立和展开》 (《黄老道の成
立と展开》) 一书。此书利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出土的史料为
核心 , 研究了战国 时 代 到汉 武 帝时 代 之间 的 黄 老 道的 成 立 史 问
题。作者特别注意使用了马王堆帛书的资料 , 他把黄老道和范蠡
思想联系起来 , 认为范蠡思想是黄老道的直接来源。
以上几部断代道教史研究专著 , 都值得一读。
② 道教神仙谱系和人物研究
1913 年 , 威 格 尔 博 士 又 出 版 了 《道 教 的 神 仙 世 界》 ( Les
Peres du Systeme T aoiste) 一书。 这 是一 部 研 究 道 教神 仙 谱 系 的
专著。1956 年 , 村上 嘉 宾博 士出 版 了 《中国 的 仙人》 (《中 国 の
仙人》) 一书。这是一部以研究 《抱朴子》 内外篇的思想和其中的
仙人传说为中心 的专 著。 1977 年 , 日 本 平田 笃 博 士出 版 了 《葛
仙翁传》 一书。1982 年 , 吉 拉多 特博 士 出版 了 《早 期 道教 中 的
神话及其涵义》 ( M yth and Meani ng in Early T aoism ) 一书。吉
拉多特博士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了十几篇研究中国古代创世神话
与道教之形成等问题的论文 , 是现代美国汉学界研究道教的著名
学者。1986 年 , 洼德 忠 博士 出版 了 《道 教的 诸 神》 (《道 教 の 神
々》) 一书。此书对 古 代 道教 诸 神的 由 来和 传 说 进 行了 系 统 的 研
究。1989 年 , 美国威 尔恩 博士 ( F . Verellen) 出 版了 《杜光 庭》
第五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宗教学为中心 1 79

( Du G uang- Ti ng) 一书。这 是 一部 研究 唐末 道士 杜 光庭 的生 平


和思 想 的 专 著。 1990 年 , 美 国 海 森 博 士 ( V . Hansen ) 出 版 了
《道 教 诸神 : 1127 ~ 1276》 ( Changing Gods i n Medieva l Ch ina
1127 —1276 )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 1127 年到 1276 年之间道教诸
神的概念和形 象 变化 的历 史的 专 著。 1992 年 , 法国 赛 迪尔 博 士
( A . K . Seidel ) 出版 了 《汉代 道教和神 化老子 的过程》 ( La Di-
visation de L ao Tseu Dans le T aoisme des H an ) 一书。这是一部研
究老子在汉代被神化的历史的专著。
③ 道教流派研究
1981 年 , 法 国 瑞 斯 克 曼 博 士 ( Michal Strickmann ) 出 版 了
《茅山派道教》 ( Le T aoisme du M ao Chan) 一书。这是一部研 究
茅山道教发展史的专著。此书是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此书出版
后立刻在西方 汉 学界 引起 极大 反 响。 1984 年 , 法国 罗 比尼 博 士
( Isabelle Robinet ) 出版了 两 卷 本 《上 清 派 道教 史》 ( La Revela-
tion du Shang Qing Dans L’Histoire du T aoisme) 一书。此书重点
研究了上清派 道 教 的经 典 著作。 关 于 此书 , 日 本 山田 利 明 氏 在
《欧美地 域 的 道 教 研 究 现 状》 (《欧 米 地 域 に 于 け る 道 教 研 究 现
状》) 一文中评价说 :

这一研究的特点是把道教从观念的道教中解脱出来 , 以
对上清经的研究为重点。甚至在文中都极少使用道教这一名
称。①

罗比尼博士较有意复原一个以上清经为核心的道教流派的思
想和特点。1991 年 , 罗 比 尼 博 士 等 人 又 出 版 了 《道 教 的 丹 法》
( Taoist Medita tion) 一书。此 书 重 点 研 究 了 茅 山 派 道 教 的 瞑 想

① 山田利明 : 《欧米 地域に于 ける道 教研究现状》, 见 《道 教研究 の


すすめ》, 平河出版社 , 1986 年。
1 80 海外汉学研究

修炼术的方法。

四、道教内外丹学研究

道教的内外丹学是道教成立的科学基础 , 也是国际汉学界研
究道教的重要因素。它 涉及 到中 医学、 化学、 生理 学、药 物学、
文献学、工艺学、历法学等等诸多古今学科内容 , 也增加了研究
道教的难度。
① 房中术
房中术的产生年代很早。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相当盛
行。在 《素女经》 中、 在 《内 经》 中、在 马 王 堆 楚 帛 书 中、 在
《行气玉佩铭》 中……都 留下 了极为 成熟 的有 关房中 术的 修炼 说
明和历史记 录。道 教 的 房中 术 的核 心 理论 是 保 持 男子 的 精 气 不
泄 , 以阴制 阳 , 达 到身 体 的 阴 阳 调和、 健 康、长 寿、 成 仙 的 目
的。在具体的方法上 , 有所谓“ 九浅一深”、“ 七损八益”、“ 马阴
藏相” 等诸 多 方 法 , 但 是 最 为 核 心 的 内 容 是 “ 移 精 变 气”。 而
“移精变气” 并 非时下 所说 的“练 精化气” 之说。 实际上 “移 精
变气” 是个非常复杂的性器官的修炼过程。男女丹功的修炼皆是
如此。“移精变气” 在女丹功的修炼上要易于男丹功。
1937 年 , 马 伯 乐 博 士发 表 了 长 篇 论 文 《古 代 道 教 的 丹 功》
( Les Procedes de Nourrir le Pri ncipe V ita l dans la Religion T aoiste
A ncienne) 。这是一篇研究道教养 生术 的论文 , 1983 年被 译成 日
文 , 作为专著出版 , 书名为 : 《道教の养性术》。除此之外 , 他还
有一篇著名的 道 教 研 究 论 文 《道 教 研 究》 ( Etu des su r le Tao-
isme) 发表。1961 年 , 瑞典著名 汉 学家 高 罗佩 博 士 ( P . H . van
Gulik) 出 版了 《古代 中 国 的 性 生活》 ( Sexual Li fe i n A ncien t
China) 一书。这是一部研 究中国 古代 以道教 为主 的 房中 术问 题
的专著。此书在西方汉学界极为有名。
② 外丹术
外丹术 , 又称炼金术 , 也是道教的传统法术之一。
第五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宗教学为中心 1 81

1929 年 , 近重真澄 氏出 版 了 《东 洋 炼 金 术》 一 书。这 是 日


本汉学界比较早的一部研究专著。
1968 年 , 美国西 文博士 ( Nat han Sivin ) 出版 了 《中 国炼 丹
术》 ( Chi nese Alchem y: Prelim inary S tud ies) 一书。这是一部研
究中国古代道教外丹术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专著。西文博士是美国
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 , 有十几部专著出版。其中 , 炼丹术和中国
天文学 史 是 他 的 研 究 重 点 所 在。 1981 年 , 西 文 博 士 又 出 版 了
《炼丹术、 中医 和 道 教》 ( Alchem y, Medici ne and T aoism ) 一
书。1982 年 , 他出版了 《传统中国科学知识的界限》 ( T he Li m-
its o f Scienti fic K nowledge in Traditional Chi na) 一书。 1986 年 ,
他又出版了 《当代 中国 的中 医》 ( Traditional Medici ne in Con-
tem porary Ch ina ) 一 书。 1984 年 , 法 国 胡 斯 恩 博 士 ( Farzeen
Baldrian Hussein) 出版了 《十 一 世 纪 的 道教 炼 丹 术》 ( Procedes
Secrets du Joyau M agique T raite d’Alchi mie T aoiste d u XI S iecle)
一书。此书 对 宋 元 之 际 道 教 外 丹 术 的 修 炼 进 行 了 详 细 的 研 究。
1989 年 , 苏利 恩 博 士 ( L . E . Sullivan ) 出 版 了 《隐 藏 的 事 实》
( Hi dden Tru ths) 一书。这 也 是 一 部 研 究 道 教 外 丹 术 问 题 的 著
作。
③ 内丹术
内丹术 , 又 有 气 功、 吐 纳、瞑 想、导 引 等 等 别 名 , 种 类 各
异 , 但从和外丹术相对的角度来说 , 都可以归入内丹术中。
1987 年 , 德国安 格海 德博士 ( Ute Engelhardt ) 出版 了 《气
功的古典派传统 丹法》 ( Die Klassische Trad ition der Qi Uebu n-
gen ) 一书。这是一部研 究茅 山 派道 教司 马承 祯的 道 教养 生思 想
的专著。1988 年 , 坂 出祥 伸 博士 主编 出 版了 《中国 古 代道 教 养
生思想的总合研究》 ( 《中国古代道教养生思想の总合研究》) 一
书。这是一部研究道教各派内丹养生学说的论文集。全书共收论
文 30 篇 , 是以道教各派 的内丹 思想 和医学 思想 为中 心而 展开 论
述的。1989 年 , 美国克恩博士 ( L . Kohn) 和坂出祥伸博士共 同
1 82 海外汉学研究

主编出版 了 《道教 的 内丹 学和 瞑想 术》 ( T aoist Medita tion and


Longevity Techn iques)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道教瞑想 术问题的 论
文集。由日本和欧美汉学界 著名 学者 研究此 类问 题的 11 篇论 文
组成。其内容涉及到具体的各种流派的修炼方法以及和道教思想
的对应关系等方 面。 1991 年 , 罗 比尼 博 士等 人 出 版了 《道 教 丹
法》 ( T aoist Meditation ) 一 书。此 书 重点 研 究 了茅 山 派道 教 的
瞑想修炼方法。
④ 女丹功
在中国 古 代 宗 教 中 大 概 只 有 道 教 才 有 女 丹 功 吧。 1990 年 ,
法国杜斯波博士 ( Caherine Despeux ) 出版了 《中 国古代 的女仙》
( I m mortelles de la Chi ne Anciennetaoisme et A lch im ie Fem in ine)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女性内丹术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专
著。本书先对道教信仰中有关女性崇拜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文献考
证 , 然后就自金元时代到明清时代有关女丹功的历史和人物、功
法、经典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都一一进行考证和分析 , 如 , 作者
对麻姑信仰问题的研究 , 对孙不二生平的考证 , 对“ 斩赤龙” 概
念由来的研究等等。杜斯波博士的此书在道教研究史上第一次全
面、细致、深入并且资料翔实地研究了女丹功问题。作者在进入
正题之前的前四章 , 用了不少篇幅考证女性 ( 如西王母、麻姑等
人 ) 在古代神话、传说和道教中的作用。
关于此书 , 方玲博士在 《中国古代的女仙》 一文中介绍说 :

道教对女性的重视是其他宗教所不能相比的 , 但作者并
没有仅以主阴思想作抽象的论证 , 而是运用早期天师道中女
性和男性一样为师、为祭酒 , 上清派的创始人魏华存是女性
等材 料 说 明 : 道 教 初 始 , 女 性 就 有 一 个 实 在 的 立 场 和 地
位。①

① 方玲 : 《中国古代的女仙》, 见 《汉学研究通讯》 第 11 卷第 3 期。
第五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宗教学为中心 1 83

三浦国雄博士在为此书的日本版所作的解说中肯定了杜斯波
博士的慧眼和勇气 , 又特别说明了她从女性性生理的角度研究道
教女丹功内在的生理基础和修炼过程的重大意义。在本书后 , 杜
斯波博士列出了 从 《壹 天性 果女 丹十则》 到 《直 指女 丹真 觉说》
的 41 种女丹功文献资料书目 , 显示出她对此类古籍的熟悉程度。
就这一点而言 , 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超出此书水准的女丹功研究
著作。
⑤ 道教仪式和法术
1975 年 , 施博尔博 士 又出 版了 《分灯》 ( Le Fen Teng ) 一
书。这是一部系统地 研究 道教 各科宗 教仪 式的 专著。 在此 书中 ,
施博尔博士加入大量实地拍摄的照片 , 便于理解。此书主要解说
的道教仪式典籍有 《灵宝分灯卷帘科仪》、《太上分灯科》、《金分
灯卷帘科仪全集》、《灵宝开钟磬卷帘分灯科仪》 等。福井文雅博
士在 《最近的道教关系欧文文献》 (《最近の道教关系欧文文献》)
一文中评价此书说 :

分灯的研究 , 不光是对道教 , 而且对中国佛教史和佛道


交流史的研究也有很大益处。①

1987 年 , 美国 朗格 尔 威博 士 ( John Lagerwey ) 出 版 了 《中


国社会和 历史 中的 道教 仪 式》 ( Taoist Rit ua l i n Chi nese Society
and History ) 一书。此书是研究古代中国社会中道教仪式问题 的
专著。
1990 年 , 美 国 桑 苏 博 士 ( Michael Saso ) 出 版 了 《青 龙 白
虎》 ( Blue Dragon W hite Tiger ) 一书。 这是 一部 研 究成 为道 士
的必要仪式问题的专 著。早在 1972 年 , 桑 苏博 士就 出版 了 《道
教和宇宙创世》 ( T aoism and t he R ite o f Cosmie Renew al ) 一书。

① 福井文雅 : 《最近の道教关系欧文文献》, 隆文馆 , 1991 年。


1 84 海外汉学研究

1993 年 , 美国迪安博士 ( K . Dean) 出版了 《东南部 中国的道 教


仪式和民间信仰》 ( T aoist R it ual and Popular Cu lts of Sou theast
China) 一书。这是一部研 究东南 部道 教仪式 和民 间 信仰 活动 的
专著。1995 年 , 美国克兹博士 ( P . R . Katz) 出版了 《疫鬼和烧
船》 ( Demon Hordes and Bu rn ing Boats) 一书。这是 一部以浙 江
省为中心 , 研究当地的驱鬼仪式的专著。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1 85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
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引 言

20 世纪以来的 东西 方汉 学 界对 于 中国 思 想史 的 研究 , 和 对
中国史的研究以及出版论著数量、取得重大成果相比 , 明显地处
于劣势。但是 , 道教研究除外。
对于受过西方正统而又传统的哲学教育的汉学家来说 , 所谓
“中国哲学史” 实 际上就 是“中 国思 想史”。而且 , 在 20 世纪 的
国内学术界中 , 受留美归国学者撰写的中国哲学史著述体例的影
响 , 一直无法对“ 中国哲学史” 和“ 中国思想史” 两个概念进行
明确的区别。 而著 名 哲学 家、 哲学 史 家 金 岳霖 博 士 真 正 从“ 哲
学” ( P hilosophy) 这一意义上进行“ 中国哲学史” 研究 , 则常 常
被人看做是一个逻辑学家在进行着有关中国逻辑学史的研究。
近一个世纪以来 , 仅以中文著述的、以“ 中国哲学史” 作为
书名的著作 , 在国内出版了几十种。但是 , 绝大多数都只是一部
成体系的“ 中国 思想 史” 专 著 , 而 具有 “ 哲学” 这 一 意 义 上 的
“中国哲学史” 著作 却寥 寥无几。 在东 西方汉 学界 , 受此 现象 的
影响 , 他们所著述的“中 国哲 学史” 著作或 表现 为中 国儒 学史 ,
或表现为中国思想史 , 或表现为中国宗教史 , 或表现为中国文学
史……对于相当多的人来说 , 把“ 中国哲学史” 等同于“ 中国思
1 86 海外汉学研究

想史”, 和把“哲 学研究” 等同 于“马 克思 主义 哲学 ( 思想、 理


论 ) 研究” 一样 , 是一种概念上的混乱现象。这一混乱现象 , 在
东西方汉学界有两种表现 : 其一是以对“ 中国思想史” 的研究和
著述来代替对“ 中国哲学史” 的研究和著述。其二是以西方传统
哲学的概念和研究规范来解释和著述“ 中国哲学史”。
这前一种表现在环中国海诸国汉学文化区 , 具体地说在儒家
文化圈所属国 , 特别是在日本汉学界 , 表现最为突出。这后一种
表现在丝绸之路诸国汉学文化区 , 具体地说在基督教文化圈所属
国 , 特别是在法国、 德国 和 美国 汉 学界 , 表 现最 为 突出。 20 世
纪 80 年代以来 , 国内学 术界 产生了 从中 国哲 学的 逻辑 发展、 逻
辑范畴角度进行中国哲学史著述的几部专著 , 显示出有关学者一
种意图脱 离 以往 的 以“ 中国 思 想史” 的 研 究和 著 述模 式 来 著 述
“中国哲学史” 的努 力。 但 是 , 这 才 是 个 起 点 : 在 国 际 汉 学 界 ,
中国思想史研究和中国思想史家们以排山倒海之势推出一篇篇优
秀的论文、一部部杰出的著作 , 进行“ 哲学” 这一意义上的“ 中
国哲学史” 研究和著述 , 是那么不合时宜。
对于现代中国学者来说 , 想成 为一名 中国 思想 史 家并 不难 ,
但要想成为像金岳霖博士那样的中国哲学史家 , 并不是仅靠努力
和勤奋就能实现的……

第一节 中国思想通史研究

一、20 世纪前期

1900 年 , 日 本 远 藤 隆吉 博 士 出 版 了 《支 那 哲 学 史》 一 书。
此书是 20 世纪东西方汉 学史 上第一 部以 西方 哲学研 究方 法和 思
想体系著述中国古代思想通史的专著。在此前两年 , 日本松本文
三郎博士出版了 《支那哲学史》 一书。但在史料的使用和说明的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1 87

内容上 , 远藤隆吉博士的著作远胜于前者。坂出祥伸博士在 《中
国哲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 《中国哲学研究の回顾と展望》) 一
文中曾对此书作了如下评述 :

此书……对中国古代逻辑学的说明很少 , 对伦理学的说
明却很多。这一现象 , 实是以伦理学为核心展开的对古代中
国思想史的叙述。但是这种叙述方法包含了两个危险 : 其一
是把哲学的多样性变得单纯化 , 其二是把中国哲学研究著作
变成道德修身教材。①

远藤隆吉博士在书中把古代中国思想史分成古代哲学、中古
哲学、近世哲学三个时 期。其中 , 上古到 秦末 为古 代 哲学 时期 ,
汉代到唐末为中古哲学时期 , 宋代到明末为近世哲学时期。他没
有说明清代哲学 , 究其原因 , 日本町田三郎博士在 《明治的汉学
家们》 ( 《明治の汉学者たち》) 一书中认为 :

清代被省略的原因是当时的主流是训诂考证学 , 看不出
有哲学的色彩在内。②

在 《易的哲学》 ( 《易の哲学》) 一章中 , 远藤隆吉博士提出


了“ 历代中国哲学中不 体现 《易》 哲 学的 哲学体 系是 不存 在的”
的著名观点。
1903 年 , 远藤隆吉 博 士又 在 此基 础 上出 版 了 《支 那思 想 发
达史》 一书。此书实是 《支那哲学史》 一书的增订本。在汉学研

① 坂出祥伸 : 《中国哲学 研究の回 顾と展 望》, 见 《东西 シノ ロジ 一


事情》, 东方书店 , 1994 年。
② 町田一郎 : 《明治の汉学者たち》, 研文书房 , 1998 年。
1 88 海外汉学研究

究上 , 他还著有 《汉学的革 命》 ( 《汉 学の 革 命》) 、 《孔 子传》、


《东洋伦理研究》 等。
1910 年 , 日本高濑武次郎博 士出版 了 《支那哲 学史》 一书。
这是一部以宋明理学思想为中心的中国思想通史性专著。作为京
都大学中国哲学讲座的第一任主任教授 , 高濑武次郎博士的此书
是在以往的大学讲义的基础上著成的。当时 , 他在京都大学主持
宋明理学史、二程哲学、朱子哲学等课程的教学。本书同样表现
出试图从 西 方 哲 学 的 角 度 上 来 理 解 宋 明 理 学 的 特 点。1911 年 ,
日本宇野哲人博士出版了 《东洋哲学大纲》 一书。在此书中 , 宇
野哲人博士对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有很过激的批判 , 他甚至把孟
子排除在哲学家、思想家之外 , 将孟子列入政论家行列中。此书
后来以 《支那哲学史讲话》 作为书名连续再版。同年 , 威格尔博
士出版了 《中国哲学和宗教信仰发展史》 一书。威格尔博士的此
书是以宗教来 理 解古 代儒 家的 典 型 代表。 1923 年 , 格 罗赛 博 士
出版了 《东方哲学 史》 ( Histoire de la Philosophie Orien tale ) 一
书。此书 名为 “ Philosophie Orientale”, 实 则 是 以 中国 哲 学 和 印
度哲学为中心的一部哲学通史。格罗赛博士在书中以为 , 中国古
代哲学中的道教 , 是一种一 元论 性质 的又极 不成 熟的 思想 体系。
与此相反 , 他肯定了儒家思想中的实证主义因素 , 并把朱子理学
的诞生看做是中国古代哲学唯物主义倾向的一个表现。
1924 年 , 渡 边 秀 方 博士 出 版 了 《支 那 哲 学 史 概 论》 一 书。
这是一部通论性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专著。在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
史的分期上 , 渡边秀方 博士也 采用 三分法 , 但他 以“汉 代经 学”
作为“ 中世哲学” 的开端。这是他和武内义雄博士不同之处。此
书以清代考据学的思想作为近世思想史的核心课题进行叙述。为
此 , 这位早稻田大学 的汉 学家 特地把 梁启 超的 《清代学 术概 论》
译成日文 出 版———在 他 看来 , 梁 启 超的 此 书 实 是 一部 清 代 哲 学
史。当时 , 京都大学的狩野直喜博士也有如此观念。坂出祥伸博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1 89

士在 《中国 哲 学 研究 的 回顾 和 展望》 一 文 中曾 对 此书 有 很 高 的
评价。①
1934 年 , 小柳司气太博士出 版了 《东洋思想 的研究》 ( 《东
洋思想の 研 究》) 一 书。这 是 一部 中 国 古 代思 想 史 研 究 论文 集。
同年 , 葛兰言 博 士又 出版 了 《中 国思 想》 ( La Pensee Chinoise)
一书 , 葛兰言博士在此书中主张 : 我们对先秦时代哲学的发达的
了解 , 和我们对当 时 中 国历 史 发展 了 解的 不 完 善 程度 是 成 反 比
的。在书中 , 他肯定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进步意义。
1936 年 , 日 本 山 口 察常 博 士 出 版 了 《东 洋 伦 理 学 史 概 说》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古代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史的专著。对孔子和
儒家伦理学思 想 的研 究是 此书 的 成 功之 处。 1936 年 , 日本 武 内
义雄博士出版了 《支那思想史》 一书。这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思
想史的专著。在书中 , 他以上世 ( 诸子・经学 ) 、中世 ( 三教思想
交流 ) 、近世 ( 儒教革 新 ) 三 个时代 和概 念来 叙述古 代中 国思 想
发展史。这一时代的三分 法早在 1898 年出 版的松 本 文三 郎博 士
的 《支那哲学史》 一书中就开始出现。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三分
法经东洋史学京都学派创始人内藤湖南博士的大力提倡而发扬光
大。武内义雄博士的此书曾以 《支那哲学史》 作为书名出版 , 现
在所出为 修 订版 , 但他 没 有 说明 书 名自 “哲 学 史” 变 成“ 思 想
史” 的原因。
在前面的一章中 , 我介绍了内藤湖南博士在中国古代史分期
问题上的三分法观点。这里的三分法 , 是东洋史学理论在中国思
想史研究领域的运用。当时 , 武内义雄、本田成之、小岛 马等
人同在狩野直喜博士门下就读 , 并选修内藤湖南博士的东洋史课

① 坂出祥伸在 《中 国 哲 学 研 究 の 回 顾 と 展 望》 一 文 中 对 梁 启 超 的
《清代学术概论》 评价说 : “そ の论述 は、最 も系统 的であ り详细 である だ
けでなく、何よりも中国思想の理解 のしか たが、きわめ て客观 的かつ 崭
新である点で异彩を放つものである。”
1 90 海外汉学研究

程。武内义雄博士在书中以经学的发展史为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中
心 , 从汉学到玄学 , 再到宋明理学和清代朱子学。他不认为清代
考证学也属哲学史的范围。
1941 年 , 荷兰 著 名 汉学 家 戴闻 达 博 士 ( Jan Julius Lodewijk
Duyvendak) 出 版 了 《中 国 的 思 想 家》 ( U ren met Chineesche
Denkers) 一书。这是一部以 对 中 国 古代 思 想 家 的 介绍 为 中 心 的
通史性著作。 1953 年 , 狩 野直 喜博 士 在京 都 大 学的 讲 义被 整 理
出版 , 书名为 《中国哲 学史》。坂出 祥伸 博士 在 《中 国哲 学研 究
的回顾和展望》 一文中曾对此书作了如下评述 :

它的第一个特色是把中国哲学史定义为“ 中国古典学或
古典学研究的历史”。成为这一范围的有经学 ( 汉唐训诂学、
清代考证学 ) 、诸子学、 宋明理 学 ……它 的第 二 个特 色是 把
中国哲学史并不限定为经学研究的历史 , 而是开拓成包括诸
子学在内的古典研究的历史。①

这是此书最大的两个特色。此讲义是狩野直喜博士就任京都
大学中国哲学研究第一任主任教授期间的全部讲义的内容 , 反映
了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中京都学派的开山祖师的观点 , 也反映了
以后历代卒业于京都大学的中国思想史家们的核心思想。在狩野
直喜博士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 , 他一直以为古代中国的学案体著
作即是一个时代的哲学史的记录 , 即他把学术史和哲学史的概念
等同起来。这是他在京都大学任教期间一贯的观点。
可以说 , 在 20 世纪初 期 , 东西 方汉 学界 的中 国 哲学 通史 研
究 , 以西方哲学通史著述方式和研究方法来著述中国古代哲学通
史的形式占据主导地位。

① 坂出祥伸 : 《中国哲学 研究の回 顾と展 望》, 见 《东西 シノ ロジ 一


事情》, 东方书店 , 1994 年。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1 91

二、佛尔克和 《中国哲学史》

从 1927 年开始 , 佛 尔 克 博 士 ( Alfreed Forke ) 出 版 了 三 卷


本 《中国哲学史》。此三卷内容和书名、出版日期如下 : 第一卷 :
《中国 古 代 哲 学 史》 ( Gesch ich te der A lten Ch inesischen Philoso-
phie) , 1927 年。第 二 卷 : 《中 国中 古 哲 学 史》 ( Gesch ich te der
Mittelater Lichen Chi nesischen Philosophie ) , 1934 年。 第 三 卷 :
《中国 近世 哲学 史》 ( Gesch ich te der Neueren Lichen Chi nesischen
Ph ilosophie) , 1938 年。
关 于 此 书 , 福 赫 伯 博 士 在 《德 国 各 大 学 的 汉 学 研 究》
( S inologie an Deu tschen U n iversitaeten ) 一文中评述说 :

这部书受到一些批评毫不奇怪 , 因为如此宏篇巨制 , 实
非一人能力所及。但是佛氏的著作取材宏富 , 又对原文严加
考辨分析 , 一些不太出名的思想家和作者也没有被忽视 , 故
长期以来它都是西方著述有关中国哲学史的最便利、最完备
的参考书。可称得上是一部后人难以企及的哲学史著作。①

此书对宋代理学的肯定 和高度 评价 , 开启 了 20 世纪 西方 汉
学界宋明理学研究的热潮。他特别说明了由唐代前后佛、儒交流
的历史到宋代新儒学诞生的社会、经济和学术的变化过程。但需
要说明的一点是 : 此书也是以西方哲学通史的著述方式来处理中
国哲学通史的。
佛尔克博士最 初 是德 国 驻华 使 馆的 一 位 外交 官 , 1903 年 回
国后 , 任柏林大学 ( Berlin) 研究教授。从 1923 年开始 , 他到 汉
堡大学 ( Hamburg) 出任汉学教授。在这三 卷本中国 哲学史著 作

① Gauting Herber Franke: Si nologie an Deutschen Un iversitaeten , 译文


见张国刚博士 《德国的汉学研究》 一书 , 中华书局 , 1995 年。
1 92 海外汉学研究

出版之前 , 他先后出版 了研究 《墨 子》 ( Mo Ti , 1922 年 , 德 文


本) 、《杨朱》 ( Y ang Chu’s Garden of Pleasu re, 1912 年 , 英 文
本) 、《论衡》 ( Lu ng Hen , 1911 年 , 德 文本 ) 思 想的 译著。 除
此之 外 , 他 的 著 名 的 著 作 还 有 : Die Volker Chi nas, 1907 年。
St ud ien z ur Gesch ich te des Kon iu zianischen Dog m as und der Chi-
nesischen S taatsreligion , 1920 年。 World concep tion o f the Chi-
nese, 1925 年。 Gedanken welt des Ch inesischen K u lturkreises,
1927 年。 Gesch ich te der Chi nesischen Philosoph ie, 1927 年。
Dicht ungen der T ang u nd S ung Zeit, 1929 年。
在当时的德国汉学界 , 他是自 米勒氏 ( Muller) 以后 最为 著
名的汉学家。如果说 , 法国的沙畹博士是当时西方汉学界中国古
代史研究的顶峰的话 , 那么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上 , 这一顶峰级人
物就是佛尔克博士。从第一卷的古代哲学史部分到第三卷的近世
哲学史部分 , 全文长达二千页左右 , 使用了古代、中古和近世三
个阶段来构成中国哲学 通史。 其内容 之完 备、资料 使 用之 丰富、
古文理解之正确是没有先例的。

三、20 世纪中期

1954 年 , 德利贤博士 ( M . Delia) 又出版了 《中国哲学史纲


要》 ( U na S toria della Filoso fia Ci nese) 一 书。此 书是一 部概 论
性的中国古代哲学通史著作。这位意大利著名汉学家 , 曾在华传
教多年 , 回国 后 任罗 马大 学 ( Roma ) 汉学 教授。 他是 研究 西 方
传教士在华传 教 史和 中国 哲学 史 的 著名 学 者。1957 年 , 德 国 狄
帮博士 ( Gunt her Debon ) 出 版了 《中 国 的 思想》 ( Chi na Geis-
teswelt ) 一书。这是一部阐述自孔子时代开 始到毛泽 东时代为 止
的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思想发展史的专著。在当时的德国汉学
界 , 自从有了佛尔克博士的三卷本的 《中国哲学史》 以后 , 几乎
没有谁再敢作此类著作了。此书的出现 , 不能说不是一种进步。
同年 , 德国奥伯瑞特博士 ( Peter Olbrigh t ) 出版了 《中国 的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1 93

思想》 ( Chi nesische Geistwelt ) 一书。 这是一 部有 关 中国 古代 思


想和宗 教 哲 学 发 展 史 的 介 绍 性 著 作。 同 年 , 美 国 胡 克 博 士
( Charles Dscar Hucker) 又出版了 《中国的思想和制度》 ( Chi nese
T hought and Institu tions) 一书。这 是一部 研究 中国 古代 思想 史
和制度史的专著。
以上几部通史著作 , 极大地完善了西方汉学界对中国思想发
展全史的认识 , 反映了 20 世纪 50 年代西方汉学界对中国古代思
想史研究的水准。
1959 年 , 狄帮博士又出版了 《中国 : 思想和艺术》 ( Chi na :
Geist und Gesellscha f t) 一 书。这 是一 部研 究 中 国古 代 美学 思 想
的专著。德国著名 汉 学 家狄 帮 博士 本 人还 对 唐 诗 和中 国 古 代 画
论、书论等古代传 统的 美 学思 想 都 有独 到 的研 究。 1960 年 , 著
名汉学家狄百瑞博士 ( William Theodore de Bary ) 又 出版了 《中
国传统思想文献》 ( Sou rces of Chi nese Trad ition) 一 书。这是 一
部内容完善的资料体中国思想通史。此书和陈荣捷博士的多卷本
英文著作 《中国哲学资 料书》 是 20 世纪 英语 世界里 最为 著名 和
权威的资料体中国思想通史。但是 , 狄百瑞博士的此书和陈荣捷
博士的多卷本英文著作 《中国哲学资料书》 相比 , 其明显的不足
是 : 对于具体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一些固有概念的定义和现代
语译解释不详。
1962 年 , 重 泽 俊 郎 博士 出 版 了 《中 国 哲 学 史 研 究》 一 书。
此书是以唯物主义和 唯心 主义 斗争的 历史 为核心 而展 开论 述的 ,
是作者以马 列 主义 理 论研 究 中 国思 想 史的 一 部 代 表 作。在 此 书
中 , 重泽俊郎博士提出了判定一名哲学家的思想是唯物主义还是
唯心主义的标准 , 他说 :

判定一名哲学家在本质上是唯物主义的 , 还是一般表现
为唯物主义的 , 应当以哲学著作的内部结构和社会、历史作
的基盘作为基准 , 在对这二者的关系确实能贯穿理解后 , 才
1 94 海外汉学研究

可以进行判定。①

然后 , 他以事实来分析说 , 比如墨子信鬼 , 但他在本质上是


唯物主义的。王充信命 , 但他在本质上也是唯物主义的。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 重泽俊郎、本田济等博士当时都是
小岛 马博士的 学生。 在日本 汉学 界 , 京都 大 学、早 稻田 大学、
爱知大学是研究汉学的三大重镇。京都大学自不必说 , 早稻田大
学的津田左右吉博士、爱知大学的长泽规矩也博士几乎是中国学
术界尽人皆知的汉学家。重泽俊郎博士此书的出版 , 大有名至实
归之结局。
在 《京都大学文学部六十年史》 一书中曾如此评述重泽俊郎
博士的学术研究风格 :

重泽的普通讲义以年代顺序进行 , 把中国哲学思想和使
它发生的基础的、社会 的、政治 的各 种条 件紧 密 联系 起来 ,
并努力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来把握中国哲学发
展的历史过程。②

1968 年 , 日 本 小 岛 马 博 士 出 版 了 《中 国 思 想 史》 一 书。
此书是根据小岛 马博士在京都大学任主任教授期间的全部讲义
内容整理而成的。
此书最大的特点是 : 小岛 马博士在书中一举推翻了他的老
师狩野直喜博士的中国学术史即是中国思想史的传统观念 !
他把西方汉学界的社会思想史研究方法引入中国哲学史的研
究中。由此以汉代为中心 , 他以前期、后期的两分法处理中国古
代思想史的分期问题。他 在 1968 年 还曾专 门出 版了 《中 国的 社

① 重泽俊郎 : 《中国哲学史研究》, 法律文化社 , 昭和三十九年。


② 《京都大学文学部六十年史》, 京都大学 , 1957 年。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1 95

会思想》 (《中国の社会思想》) 一书 , 继续他的社会思想史研究。


1969 年 , 美 国 孟 旦 博 士 ( Donald Jacques Munro ) 出 版 了
《早期中国的人论》 ( T he Concep t o f Man in Early Chi na) 一书。
这是一部以中国上古时代思想家们有关人性论的观点为中心而展
开的研究中国思想的专著。在此书中 , 他特别对先秦时代的道家
人性论和儒家人性论思想进行了比较和研究 , 揭示了古代中国平
等观念的由来 及 其内 涵。1971 年 , 著 名汉 学 家 牟复 礼 博士 出 版
了 《中国的 思 想 基 础》 ( In tellectual Founda tions of Chi na) 一
书。这是一部对中国古代思想体系成立的基础进行系统的研究的
专著。因为牟复礼博士本人同时又是一位甲骨学家 , 他对古代思
想家们的人论思想进行 研究时 , 总能 破除宋 明理 学的 人论 学说 ,
对性、道、德、心 等 人论 思 想 的 发 展线 索 进 行 了 十分 明 显 的 说
明。同年 , 日本根本诚博士出版了 《中国古典思想的研究》 (《中
国古典思想の研究》) 一书。
在此一时期 , 东西方汉学界的中国哲学通史的著述开始出现
脱离西方哲学通史著述方式的倾向 , 出现了各自有突出特点的中
国古代哲学通史著作。

四、最近二十年

1983 年 , 加地伸行博士出版 了 《中国逻辑学 史研究》 ( 《中


国论理学史研究》) 一 书。这是 一部 研究中 国古 代逻 辑思 想发 展
史的专著 , 也是作者本人的博士学位论文。本书以大量篇幅研究
名实关系问题和 《公孙龙子》 的文本成立史问题 , 是以先秦名学
为核心、研究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逻辑基础的专著。作者以对古
代汉语词性和功能的分析作为他进行名学研究的基础 , 这一立脚
点是有意义的。1984 年 , 日 本木 村英 一 博士 主 编 出版 了 《中 国
思想辞典》 一书。这是一部辞典体中国思想史的专著。各位作者
都是现代日本各大学进行中国哲学史教学的老师。在准确性和知
识性上它是极 为 难得 的一 部工 具 书。 1985 年 , 日本 户 川芳 郎 氏
1 96 海外汉学研究

又出版了 《古代中国的思想》 ( 《古代中国の思想》) 一书。这是


一部有关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通史体专著。同年 , 美国著名汉学家
史华 慈 博 士 ( Benjamin Schwartz) 出 版 了 《古 代 中 国 的 思 想 世
界》 ( T he Worl d of T hough t in Ancien t Chi na ) 一书。这 是一 部
在美国汉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研究古代中国思想史的名著。岛
田虔次博士称此书是一部“ 中国古代哲学史研究方面划时代的著
作”①。在此书中 , 史华慈博士以古代中国思想 家 ( 特别 是孔子、
老子、孟子和荀子、庄子等人 ) 的世界观为核心 , 中心目的是重
新探讨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他在此书中对先秦儒家思想和汉代
以后儒学思想的区别和评述 , 和费正清博士的否定儒家的一贯观
点有了明显的区分。在东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上 , 史华慈博士在
此书中对 《孟子》 的人 性思想 和卢梭的 人性思想、《论语》 中 的
道和 《圣经》 中 的 道等 方 面都 进 行 了东 西 方哲 学 差别 的 比 较 说
明。史华慈博士本人一向以研究近现代中国思想和历史为主 , 他
是研究严复思想和中共党史的著名学者 , 又是费正清博士的正宗
继承 人。 在 本 书 之 前 , 他 曾 先 后 出 版 了 研 究 中 共 党 史 的 著 作
Ch inese Com m un ism and t he R ise of M ao 和 Com m u nism an d Chi-
na 二书 , 以及研究严复的著作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等
书。因此 , 此书以古代哲学 通史 为研 究核心 , 对作 者 本人 来说 ,
出现对使用史料的误解是在所难免的。如 , 史华慈博士在书中把
《孟 子》 的 “ 生 之 谓 性 ” 理 解 为 “ 生 之 ” 是 “ 性 ”, 并 使 用
“SHENG CHI N” 来表现“ 生 之”。 这一 典 型 的 误 解已 被 刘 述 先
博士著文指出。类似的误解为数不少。现代美国汉学界研究宋明
理学的著名 汉 学家 尼 维森 博 士 ( David S . Nivison ) 也 曾 有 文 章
进行过专门的说明。遗憾的是 : 在李学勤先生主编的 《国际汉学
著作提要》 中对此书中出现的使用史料上的错误没有提一个字。

① 岛田虔次的原话是“中 国古代 哲学史 として 恐らく 划期的 と称 し


てよい”。见 《アジア历史研究入门・序》, 同朋社 , 昭和五十八年。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1 97

1987 年 , 日本著名 汉 学家 本 田济 博 士出 版 了 《东 洋思 想 研
究》 一书。同年 , 日本内山俊彦博士出版了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
自然观》 ( 《中国古代思想に于ける自然认识》) 一书。这是一部
以自荀子到董仲舒哲 学中 的自 然观为 中心 而展开 的通 史体 专著 ,
也是作者的博 士 学位 论文。 1991 年 , 日本 沟 口 雄三 博 士出 版 了
《中国的思想》 ( 《中国の思想》) 一书。
其他 , 如赤 忠博士出版了 《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 和 《儒
家思想研 究》, 木 村 英 一 博 士 出 版 了 《中 国 的 实 在 观 的 研 究》
(《中国的实在观の研究》) , 桑原圭介博士出版了 《中国古代乐论
的研究》 (《中国古代乐论の研究》) , 福永光司氏出版了 《中国思
想概论》 一书 , 等等。
在最近二十年中 , 以专题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哲学通史著作大
量出现。这反映了东西方汉学家们对中国古代思想研究的深入。
研究中国思想史离不开对经学思想史的研究。在以儒家文化
和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 , 儒家经学思想也是构成中
国思想史的核心。

第二节 儒家经学思想研究

一、经学史研究

① 通史研究
1925 年 , 宇野哲人博士出 版了 《儒学 史・上卷》 一书。在 此
书中 , 宇野哲人博士 把儒 学分 为孔子 之学、孔 子以 后 之学 两种。
在 20 世纪初期的东西 方汉学 界 , 对 儒学进 行分 期性 的研 究似 乎
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这对原始儒学思想的复原是有其一定的积
极作用的。但是 , 宇野哲人博士在此书中颇有过激之论 , 如 , 他
甚至主张日本儒学才是真正的孔子之学。与此同时 , 在朝鲜学术
界也出现了朝鲜是儒家宗主国说。
1 98 海外汉学研究

1927 年 , 本田成之 博士 出 版 了 《支 那 经 学史 论》 一 书。 这
是一部研究古代经学发展史的论文集。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学术
界 , 本田成 之 博士 是 尽 人皆 知 的 日 本 汉学 家。 在 此 书中 , 他 对
《易经》 的研究论文曾被译 成中文发 表。1933 年 , 诸桥辙 次博 士
出版了 《经史八 论》 一 书。这 是一部 经学 史研 究论 文集。 其中 ,
在 《中国的神器及正统论》 (《支那の神器及び正统论》) 一章中 ,
他分析了 儒 家 史 学 正 统 论 和 经 学 思 想 的 互 相 作 用 , 十 分 精 彩。
1933 年 , 诸桥辙 次博 士主 编 出版 了 《经 学史》 一 书。 这是 日 本
汉学界第一部比较完整地研究自先秦到明代末期经学发展史的专
著。作者都是当时日本汉学 界从 事中 国经学 史研 究的 著名 学者。
其中 , 唐宋 经 学 史 部 分 是 由 诸桥 辙 次 博 士 本 人 所 写。 1934 年 ,
日本泷熊之助博士出版了 《支那经学史概说》 一书。这是一部对
中国经学发展 史 进行 概说 的著 作。 1936 年 , 诸 桥辙 次 博士 出 版
了 《经学研究序说》 一书。这是一部系统地研究经学的成立和经
学发展史的 专 著。作 者 详细 地 分析 了 经学 流 派 的 产生 和 研 究 态
度、研究方法等问题在经学发展中的作用。
1964 年 , 瑞沃寿博士出版了 《儒家学说和中国文 明》 ( Con-
f ucianism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 一 书。 瑞 沃 寿 博 士 自 20 世
纪 50 年代就开始专心 研究儒 家经 学史 , 并 有多 部著 作和 编译 资
料出版。1968 年 , 日本户田丰三 郎博士出 版了 《易 经注释 史纲》
一书。这是 一 部 研究 古 代中 国 对 《易经》 进 行 注 解的 通 史 体 专
著 , 也是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其中 , 对汉代易学的研究是此书
的特长 , 而对明清 易学 发 展史 的 说 明比 较 薄弱。 1976 年 , 日 本
麓保孝博士出版了 《近世儒学变迁史论》 一书。在此书中 , 麓保
孝博士以理学到心学的发展为核心 , 说明了近世中国儒学思想的
发展过程。当然 , 他把“ 近世” 的概念定义为从宋代开始到清代
为止的历史年代。这又是内 藤湖 南博 士的三 分法 中的 近世 概念。
1984 年 , 美国诺斯科博士 ( Peter Erling Nosw ) 出版 了 《儒家 学
说与德 川 文 化》 ( Con f ucianism and Tokuga wa Cu ltu re ) 一 书 ,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1 99

此书是进行中 日 比较 儒学 史研 究 的 专著。 1987 年 , 户 川芳 郎 氏


等人合著出版了 《儒教史》。 1988 年 , 日本佐野 公治博士 出版 了
《四书学史的研究》 (《四书学史の研究》) 一书。这是一部以四书
学为中心的研究明清思 想史的 专著 , 也是作 者的 博士 学位 论文。
此书以明代四书学的历史为核心 , 开拓了明代思想史研究的新领
域。佐野公治博士的这一研究 , 在国际汉学界和国内学术界都是
前无古人的。1995 年 , 日 本 板野 长八 博 士出 版 了 《儒 教成 立 史
的研究》 ( 《儒教 成立史 の 研究》) 一 书。本 书以 《孝 经》、《左
传》、《韩非子》 和 《大学》、《易经》、《吕氏春秋》、《荀子》 为核
心 , 研究了以上各经书在汉代儒教成立史上的作用问题。
② 断代史研究
1942 年 , 日本内野熊一郎博士 出版了 《汉初经书 学的 研究》
(《汉初经书学の研究》)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西汉经学史的专著 ,
他对西汉经学思想本质的分析和对汉初经学流派形成的研究 , 是
本书独到之处。他的岳父是著名汉学家诸桥辙次博士。同类题材
的著作还有美国帕波尔博士 ( Jordan David Paper) 的 《东汉的 儒
学》 ( Con f ucian ism i n the Post Han Era)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东
汉经学思想的专著。除此 书外 , 他 还出 版了多 部研 究 庄子 思想、
研究萨满教的专著。以上这两部专著把汉代经学研究的历史极大
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如 , 关于经古文学的问题、关于经学和当时
政治之关系的问题、关于经学和纬学的关系问题等等 , 内野熊一
郎博士和帕波尔博士都提出了有说服力、可信度高的见解。
1958 年 , 日 本 今 井 宇三 郎 博 士 出 版 了 《宋 代 易 学 的 研 究》
( 《宋代易学の研究》)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宋代易学发展史的专
著。出版后没有再版。最近 , 原 版书 居然 以 14 万 日 元的 高价 在
日本的古旧书店里作为“ 古书” 出售着。此书对作为宋代易学之
核心的太极学 说 进行 了详 细的 考 证 和研 究。 1963 年 , 日本 铃 木
由次郎博士出版了 《汉易研究》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汉代易学发
展史的专著。铃木由次郎 博士对汉 代易学 发展史、《焦 氏易林》、
2 00 海外汉学研究

《周易参同契》 的研 究是此 书的 特长。此 书目 前已是 国际 汉学 界


进行汉代思想史、经学史、易学史研究的必读著作。
当然 , 铃木由次郎博士的此书也没有再版 , 而且目前也被日
本的古旧书店作为“ 古书” 高价出售着。
1964 年 , 日本加 架荣 治 博士 出 版了 《中 国 古 典解 释 史》 一
书。此书是一部以魏晋时代对古代经学著作进行解释的历史为核
心 的 著 作。 1967 年 , 麓 保 孝 博 士 出 版 了 《北 宋 儒 学 的 展 开》
( 《北宋における儒学の展开》)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北宋儒学发
展史的专 著 , 作 者 对 二程 思 想 的 形 成有 极 为 细 致 的说 明。 1968
年 , 藤川正薮博士出版了 《汉代礼学的研究》 (《汉代における礼
学の研究》) 一书。这是 一部 研究汉 代礼 学思 想的 专著。 此书 对
汉代有关礼学的几次官方会议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 并肯定了汉代
礼学对后代的影响和积极作用。以研究古代礼学为中心的现代日
本汉学家藤川正薮 博士 , 1960 年 时就 曾出 版 过 一部 研 究魏 晋 时
代礼学的著作 《魏晋时代的丧服礼的研究》 (《魏晋时代における
丧服礼の 研究》) 。此 书 以杜 佑 《通 典》 中 记 录 的 礼学 制 度 为 基
础 , 把礼学理论和魏晋时代丧服的礼学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论
述 , 是礼学研究领 域罕 见 的著 作。 1970 年 , 日 本小 泽 文四 郎 博
士出版了 《汉代易学的研究》 ( 《汉代易学の研究》) 一书。这是
一部研究汉代象数易学发展史的专著。此书和铃木由次郎博士的
《汉易研究》 是这一领域中 不可多得 的著作。 1973 年 , 日 本山 本
命博士出版了 《宋代儒学伦理思想的研究》 (《宋时代儒学の伦理
学的研究》) 一书。1974 年 , 山本命博 士又出 版了 《明代 儒学 伦
理思想的研究》 ( 《明时代儒学の伦理学的研究》) 一书。山本命
博士的这两部著作以中国近世儒学的伦理学思想为核心 , 说明了
在由理学向心学的变化过程中伦理思想在儒学思想体系中的作用
和意义。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2 01

二、经学思想研究

① 通论研究
1923 年 , 日本高田真治博士 出版了 《儒教的 精神》 ( 《儒 教
の精神》) 一书。这是一 部研究 中日 儒家思 想的 成立 和其 比较 研
究的专著。高田真治博士本人也是日本著名的易学家 , 他的 《周
易》 日文注解本是日本 汉学界 的经 典著作 之一 , 至今 还在 再版。
他的儿子高田淳 氏 也是 一 位研 究 易 学和 中 国近 代 思想 史 的 汉 学
家。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 代 , 对儒 家思 想的 研究集 中 在伦 理思 想
上。这是 20 世纪初期东 西方汉 学界 的中国 古代 经学 思想 研究 的
一个通病吧。 1930 年 , 日 本 北 村 泽 吉 博 士 出 版 了 《儒 学 概 论》
一书。这是 一 部 全 面 介 绍 古 代儒 学 思 想 体 系 的 著 作。 1931 年 ,
日本安井小太郎博士出版了 《经学门径》 一书。这是一部经学入
门性著作。1936 年 , 诸 桥辙 次博 士 出版 了 《经 学 研究 序 说》 一
书。这是一部系统地研究经学的成立和其发展史的专著。在此书
中 , 作者详细地分析了汉代经学流派的产生和历代研究态度、研
究方法在经学 发 展中 的作 用等 问 题。 1949 年 , 重泽 俊 郎博 士 出
版了 《原始儒家思想和 经学》 ( 《原始 儒家思 想と经 学》) 一书。
在此书中 , 作者利用社会经济史学的方法和思想分析了孔孟思想
中道德政治的实现方法。他提出了研究中国思想史不能从哲学史
角度出发 , 而要从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
新颖观点。
1959 年 , 尼维森博 士 和瑞 沃 寿博 士 合著 出 版 了 《行动 中 的
儒教》 ( Con f ucian ism in Action) 一 书。这是一 部研究儒 家思 想
中的实践理性 主 义精 神的 专著。 1960 年 , 瑞 沃 寿博 士 又编 著 出
版了 《儒教信仰》 ( Con f ucian Persuasion ) 一书。这是 一部从 宗
教学角度上对 儒 家经 学思 想进 行 系 统介 绍 的著 作。 1963 年 , 瑞
沃寿博士出版了 《儒教的性格》 ( Con f ucian Personalities) 一书。
这是一部对原始儒家思想进行介绍的著作。同年 , 日本荒木见悟
2 02 海外汉学研究

博士出版了 《佛教和儒教》 ( 《佛教と儒教》) 一书。这是一部对


儒家经学思想 和 佛教 思想 进行 比 较 研究 的 专著。 1964 年 , 瑞 沃
寿博士又出版了 《儒教和中 国文 化》 ( Con f ucian ism and Chi nese
Ci viliza tion)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儒家思想和中国古代文化史 之
关系的专著。1967 年 , 日 本 市川 本太 郎 博士 出 版 了 《原始 儒 教
的道德思想》 ( 《原始儒教の道德思想》) 一书。此书重点研究了
早期儒学思想形成阶段中伦理学的意义和作用这一问题 , 为说明
伦理学在宋明理学思想体系中核心地位的由来准备了基础。1985
年 , 孟旦博士又出版了 《个人主义 和集体 主义》 ( Ind ividualism
and Holism ) 一书。这是一部对儒家和道教的个人主 义和集体 主
义价值观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
可以看出 , 从伦理思想研究到实践理性主义精神的研究、比
较思想史的 研 究、价 值 观 的研 究、 文 化 史的 研 究 …… 近 几 十 年
来 , 东西方汉学界的中国经学思想的通论性研究的角度在不断变
化 , 水平在提高。
② 专题研究
1932 年 , 藤村 与六 氏 出 版了 《易 的 新研 究》 ( 《易 の 新 研
究》) 一书。这是一部以 所谓 新角度、 新观 点研究 易 学的 代表 性
著作 , 但此书 并 没 有发 现 新的 问 题 或 解决 以 往 的 疑 难问 题。 同
年 , 德国卫礼贤博 士 ( Richard Wilhelm ) 又 出版 了 《周易 讲 话》
( Lect ures on t he I Ch ing) 一书。此 书 由有 关 《周易》 的几 个 讲
演报告组成。这是一 部易 学概 论性著 作。此书 出版 后 多次 再版。
1935 年 , 日本内 野台 领博 士 出版 了 《四 书通 论》 一 书。这 是 一
部有关 四 书 学 的 概 论 性 专 著。 1939 年 , 北 村 泽 吉 博 士 出 版 了
《周易十翼精义》 一书。这 是一 部以研 究 《易 传》 思 想为 中心 的
专著。同年 , 武内义雄博士又出版了 《儒教的精神》 (《儒教の精
神》) 一书。这是一部研 究中日 儒学 发展史 和进 行中 日儒 学比 较
研究的专著。
1960 年 , 本 田 济 博 士 又 出 版 了 《易 学———成 立 和 展 开》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2 03

( 《易学———成立と展开》)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 《周易》 起源问


题的专著 , 也是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在此书中 , 本田济博士对
有关 《周易》 起源的种 种传 说进 行了考 证 , 提出 了他 的 《周 易》
成立史观。在现代日本汉学界 , 本田博士父子两代人的经学研究
成就辉煌。本田博士父子几乎不使用新出土的考古材料 , 只是以
乾嘉考据学的方法、以丰富 的文 献资 料进行 详细 的研 究和 考证。
本田济博士的日文 《易经》 注解体著作 , 也是现代日本汉学界的
经典著作之一 , 一直被再版着。同时有一卷本的 《易》 和两卷本
的 《周易》 两套注解本著作发行。本田济博士是易学研究的京都
学派的代表。日本汉学 界进行 《周易》 起源 的研 究 , 只 有 20 世
纪前期的福口田司朗博 士和 20 世 纪后 期的本 田济 博士 二人。 目
前东京大学的池田知久、茨城大学的前川捷三、北海道大学的伊
藤伦厚等人正在进行 《周易》 成立史的研究。他们当年一同在赤
忠博士门下就读博士研究生 , 代表了易学研究的东京学派。同
年 , 卫德 明 博 士 ( Hellmut Wilhelm) 又 出版 了 《易 : 有 关 易 经
的八篇演讲》 ( Change: Ei ght Lectrures on t he I Chi ng ) 一 书。
他在此书第一讲中肯定了 《易经》 起源于周初。在第二讲中则系
统地分析了“ 易之三义” 的由来 , 从而揭示出从占卜到哲学的发
展过程。这是他的 易学 观 的集 中 体 现。1963 年 , 日 本 田正博
士又出版了 《左传的成立及其展开》 (《左传の成立とその展开》)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 《左 传》 的 成立 史和左 氏学 思想 史的 专著。
1964 年 , 日本竹内照夫博士 又出版了 《仁的 古义之研究》 ( 《仁
の古义の研究》) 一书。 此书以“仁” 在 《论语》、《诗经》、《左
传》、《国语》 中的诸多用法为核心 , 利用训诂学的方法 , 结合儒
家经典 , 考察了“ 仁” 的原始意义 , 以及由“ 仁” 向“ 德” 的发
展在中国思想 史 上的 价值 及其 变 迁。 1966 年 , 日本 今 东光 氏 出
版了 《今氏易学史》 一书。此书和户田丰三郎博士的 《易经注释
史纲》 一书同 为 当时 日本 汉学 界 的 名作。 1970 年 , 日 本小 仓 芳
彦氏出版了 《中 国 古代 政 治思 想 研 究》 一 书。 这 是一 部 以 研 究
2 04 海外汉学研究

《左传》 的 政 治 思 想 为 中 心 的 专 著。 同 年 , 德 国 施 米 特 博 士
( Schmidt ) 出版 了 《周 易 贞 卜》 ( Sp ruche der W and lungen au f
ihrem Geistesges Chichtlichen Hin tergrund ) 一 书。这 是一 部研 究
《周易》 成立的思想背景的 专著。1976 年 , 日本 日原利国 博士 又
出版了 《春秋公羊传的研究》 (《春秋公羊传の研究》) 。这是一部
研究 《春秋公羊传》 中的政治学、 伦理学思 想的专 著。1980 年 ,
德国卫德明博士又出 版了 注解 本 《易经》 ( T he I Ch ing ) 一书。
1983 年 , 日本佐 川修 博士 出 版了 《春 秋 学论 考》 一 书。此 书 是
在作者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作者认为“ 义” 是春秋
公羊学的中心思想 , 并由此而发展出汉代董仲舒春秋学中的“ 王
道” 思想。他认为这一由“ 义” 到“ 王道” 的思想一直发展到清
末康有为的公羊学的经 学思想 体系 中 , 并发 展出 经世 致用 之学。
1989 年 , 德国 恩莱 尔博 士 ( Friesrich K . Engler ) 出版 了 《删 定
易图研究》 ( Diskussionen ueber das I-Chi ng) 一 书。这是 一部 研
究宋代李觏象数易学思想的专著。在宋代象数易学研究中 , 学术
界一直以朱熹、朱震、邵雍等人为核心 , 而李觏的象数易学和他
的 《删定易图》 等论著 , 对象数易学在宋代的发展和回归两汉之
倾向有重大作 用。1990 年 , 美国 本格 楼特 博士 ( Lars Berglund)
出版了 《洛书》 ( T he Secret of L uo- Shu )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明
堂九宫学说和 古 代建 筑之 布局 关 系 的专 著。 1991 年 , 美国 史 密
斯博士 ( Kidder Smit h) 等人 出 版了 《宋 代的 易学》 ( Sung Dy-
nasty Uses o f the I Chi ng) 一书。这 是一 部研 究宋 代 易学 思想 史
的论文集。此书以苏轼、 二程、朱 子、邵 雍的 易学 思 想为 中心 ,
分析了易学在宋代 理学 中 的意 义和 价值 , 代表 了美 国 汉学 界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研究水平。史密斯博士是美国汉学界进行易学
研究的新一代代 表 人物 之 一。1995 年 , 卫 礼 贤博 士、 卫德 明 博
士父子的讲演集 《理解易经》 ( U nderstand ing t he I Ch ing) 一书
出版。卫礼贤博士、卫德明 博士父 子的 诸多著 作一 直 长期 再版。
说理明白易解和行文优美流畅是卫氏父子诸多汉学著作最大的特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2 05

点。而在论文中 , 德国民族 的思 辨哲 学素质 才 会体 现出 来。如 ,


卫德明博士的著名论文 《易经的象和意的互相作用》 ( T he Inter-
p lay o f I m age and Concep t in the Book of Changes ) , 在 此 文 中 ,
有关易学概念和易学思想的论述 , 开启了范畴学研究的先河 , 同
时也体现出 20 世纪以美国为中心的分析哲学研究的倾向。
③ 优秀经学译注著作介绍
1921 年 , 日本根本 通明 博 士 出 版 了 《周 易讲 义》 一 书。 此
书是以象数派易学思想来解释 《周易》 经文的名作。根本通明博
士是易学研究的东京学派的开山祖师。在当时的日本易学界以朱
子易学为核心的情况下 , 根本通明博士以汉代易学的注解体系来
解释 《周 易》 经文 , 特 别是 又 采用 了 汉代 虞 翻 易 学的 思 想 和 观
点 , 这是极为难得 的事 情。 1924 年 , 卫礼 贤 博 士出 版 了注 解 本
《易经》 ( I Ch ing) 一 书。这 部英 文注 解体 《周 易》 著作 一面 世
就成了经典名著 , 再版 至 今。 1933 年 , 威 莱 博 士出 版 了注 解 本
《易经》 ( T he Book of Changes) 一书。
据笔者的统计 , 到 20 世纪 前期 各类西 文的 《周 易》 译本 多
达一百二十余种 , 和 《老子》 的西文 译本、《论 语》 的西 文译 本
数量几乎是齐肩并立的。
但卫礼贤博士的译本最好、最易理解、最符合原义。这和他
曾长期在华传教、教学、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他又得到了
清末学者劳乃宣亲自为他讲解 《周易》 经文的机会 , 再加上卫礼
贤博士和当时中国学术界名流如胡适等人的长期学术交往 , 使得
他的译本最接近原义又最能被西方人所理解。相反 , 有的西方汉
学家不认真研究中、西文易学经典著作就来立论 , 出现笑话是必
然的。如 , 英 国 马 克 瑞 特 氏 ( Christopher Markert ) 的 《易 经 :
第一号成功的预测》 ( I Ching : T he No . 1 Success For m ula ) 一
书 , 国内曾有人把此书翻译成中文出版。但该书中误解和差错比
比皆是 , 如该书作者主张 :
2 06 海外汉学研究

From all this seems obvious that original text of the I


Ching was altered some centuries before Confucius , with the
in tention of degrading t he Yin element and upyrading the Yang
element . In t he presen t edition I have restored the original se-
quence . I have also taken t he libert y of rephrasing ot her male
oriented statements wherever I found t hem t hroughou t the
book .①

他的核心思想是要说 《周易》 是以坤为尊的。而易学和易学


史的基本概念是 《周易》 是以乾为尊的。在书中 , 他立论的根据
是 : 《泰 卦》 卦 象 是坤 在 上、乾 在 下 , 卦 辞说 “ 小往 大 来。吉。
享”。所以 , 坤大乾小。他 连卦象 排列 是由 下往上 发 展的 这一 基
本概念都没理解 : 这里的“ 小往” 和“ 大来” 是指在上面的坤卦
要“往”, 在 下 面的 乾 卦 要“ 来” 了 , 是“ 小” 的 坤 卦 先 “ 往”
了之后 , “大” 的乾卦才能“来”。所以尽管在卦象上是坤在上而
乾在下 , 但以变化和变动思想作为核心的 《周易》 是要说明 : 发
展下去就会出现坤往而乾来、变成乾在上而坤在下的局面———因
此卦 名 才是“ 泰”。再 如 , 一阳 爻 在上 而 五阴 爻 在 下 的 《剥 卦》
也是说发展下去一阳爻要被五阴爻占据 , 变成六阴爻 , 所以卦辞
才说“ 不利君子贞”。 类似的 例子 有几 十个。我 很奇 怪这 样一 本
连基本概念都没理解清楚的书也会被出版、被翻译成中文。
1938 年 , 日本小林一郎博士出 版了二 十五卷本 《经书 大讲》
一书。这是一部对先秦儒家经典和诸子著作进行注解和说明的专
著。他把经学的概念从 儒家 扩展 到包括 《孙子》、 《吴 子》、《管
子》 等整个先秦诸子在内的著作范围。对日本汉学界来说 , 中国
古典著作或许都可以称为“ 经书”。尽管 《孙子》、《吴 子》 等 书

① Christopher Markert : I Ching : T he No . 1 Success For m ula , Lon-


don , 1980 .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2 07

在古代中国也有“ 兵经”、“ 武经” 之称。这和狩野直喜博士的经


书概念是一致的。但是中国正统文化和思想中的经书概念是以儒
家十三经为核心的。小林一郎博士此书可名为汉籍大讲、古籍大
讲等。 1949 年 , 顾赛芬 博 士 出 版了 注 解 本 《四 书》 ( Ssu S hu )
一书。这是一部法 文四 书 注解 体 著 作。1973 年 , 日 本 下见 隆 雄
博士出版了 《礼记》 一书。这是一部对 《礼记》 进行注解研究的
专著。同年开始 , 日本池田末利博士出版了五卷本的注释性著作
《仪礼》 一书。同年开 始 , 日本 川原 寿市博 士出 版了 十五 卷本 的
《仪礼释考》 一书。1981 年 , 钅兼田正博士出版了四卷本 《新释春
秋左氏传》 一书。这是一部以注解体研究 《左传》 的专著。
《论语》、《孟子》 的研究请见后面的“《论语》 和孔子研究”、
“孟子研究” 两小节中的内容。

第三节 专题 研 究

一、先秦思想史研究

① 通史研究
1939 年 , 威 莱 博 士 出 版 了 《古 代 中 国 思 想 的 三 种 体 系》
( T hree W ays of T hought in A ncien t Ch ina)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
上古 思 想 史 的 专 著 , 其 研 究 内 容 以 儒、 道、 法 三 家 思 想 为 主。
1943 年 , 重泽俊 郎博 士出 版 了 《周汉 思 想研 究》 一 书。此 书 论
述内容由周代思想、荀子思想、司马迁思想、董仲舒思想四个部
分组成。先秦思想是他的研究重点所在 , 因此此书实是一部上古
思想史著作。
1971 年 , 日本森三 树 三郎 博 士出 版 了 《上 古到 汉 代性 命 观
的展开》 ( 《上古より汉代に至る性命观の展开》) 一书。这是一
部以先秦 时 期 性 命 思 想 为 核 心 而 展 开 的 一 部 上 古 思 想 史 专 著。
1990 年 , 法国 毛 瑞 兹 博 士 ( Ralf Moritz ) 出 版 了 《古 代 中 国 哲
2 08 海外汉学研究

学》 ( Die Ph ilosophiei m alten China ) 一书。这 是一 部研 究上 古


时代儒家思想和诸子思想的通史体专著。
② 《论语》 和孔子研究
日原利国博士曾说过这样 一句话 : “被 称作硕 学的大 师们 都
”①
会对 《论语》 进行注释。
此话是极为精确的。
1907 年 , 英国格 利 纳 博 士 ( Lionel Giles ) 出 版 了 《孔 子 之
言》 ( T he Saying of Con f uci us)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原始儒家和
《论语》 思想的 专著。其 中 , 对 《论 语》 的 注解 性研 究是 此书 的
特长之一。1916 年 , 林 泰辅 博 士 出 版 了 《论 语年 谱》 一 书。 此
书以对 《论语》 的史料 考证 为主 , 以 编年 体的形 式说 明 《论 语》
思想的形成过程。1923 年 , 法国赛莱特博士 ( Pierre Salet ) 出 版
了 《孔 子 的 生 平》 ( Les Livres de Con f ucius) 一 书。此 书 以 对
《论语》 的注解性研 究为中 心 , 系统 地说 明了 孔子生 平和 思想 的
发展过程。 1932 年 , 美国 施瑞 克博士 ( Shryock) 出 版了 《孔 子
形象的起源和 发展》 ( T he Origi n and Developement o f the Sta te
Cu lt of Con f uci us) 一书。在这部非 常 成功 的 研 究专 著 中 , 施 瑞
克博士利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 , 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古代社会
中孔子的“ 神” 的品格形象在历代成立的历史过程。他否定儒家
的宗教性存在 , 认为要分清作为国家利益角度上的孔子和作为学
者角度上的孔子形象。在说到孔子形象形成的过程时 , 他用了近
六章的篇幅系统地分析了汉代儒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此书以后多
次再版。从 1936 年开始 , 诸 桥辙 次博士 等人 编写 出 版了 六卷 本
《论语讲座》 一书。 这是一 部对 《论语》 进行 详细注 解和 分析 的
研究专著。 本 书内 容 由 注解、 孔 子 思 想研 究、 儒 学史 等 部 分 组

① 日原利国的原话是“硕学 といわ れるほ どの大 先生 は、みな 《论


语》 の 注をされる”。日原利国 : 《ア ジア历 史研究 入门・思 想史》, 同 朋
社 , 昭和五十八年。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2 09

成。体大思精 , 解说明白浅易 , 十分 便于初 学者学 习。1939 年 ,


武内义雄博士出版了 《论语的研究》 ( 《论语の研究》) 一书。在
此书中 , 他对 《论语》 诸多版本及其由来进行了详细的考证 , 比
较了各家版本在表述孔子思想时的异同 , 对于研究 《论语》 的起
源问题有重大推进作用。
武内义雄博士是狩野直喜博士的学生 , 他的研究是以清代乾
嘉考证学的治学方法作为立论的基础。此书是京都学派研究 《论
语》 的早期代 表 作。从 同 年开 始 , 北村 泽 吉 博 士 出版 了 四 卷 本
《论语义注及集义》。本书引用了从汉代郑玄到清代刘宝楠、日本
汉学家伊藤仁斋等江户 时代 汉学 家们的 注解。在 对中 日 《论 语》
学资料的使用和比较思想的研究方面 , 此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
度。北村泽吉博士在儒学思想的研究上还有大量论著发表。
1939 年 , 安 井 小 太郎 博 士出 版 了 《论语 讲 义》 一 书。 1946
年 , 日本著名汉 学 家津 田 左右 吉 博 士出 版 了 《论 语和 孔 子 的 思
想》 ( 《论语と孔子の思想》) 一书。此书重点是研究 《论语》 一
书的成书过程。他认为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整理各类古籍中记录的
孔子之言而 成书 的。 1949 年 , 又 出版 了 《孔 子 : 其 人 及其 神 秘
性》 ( Con f uci us: the Man and the M yth)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孔
子的生平和其思想特点的专著。作者把孔子的理性主义思想和其
思想的神秘主义成分进行了比较研究。在认识孔子思想的多层次
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认为他发现了历史中真正的孔子。在
第一部分 , 他研究了有关孔子的种种传说。核心内容是在第三部
分 , 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进行了分析 , 认为孔子和儒家思想有民
主进步意义。此书在 1961 年被田岛道治氏译成日文出版。
1950 年 , 美国克瑞墨博士 ( Robert Paul Kramers) 出版了 十
卷本 《孔子家语》 ( K’ ung- Tz u Chia Y u : T he School Saying of
Con f ucius) 一 书。这 是 一部 研 究 和翻 译 《孔子 家 语》 的 英 文 专
著。此书又是研 究孔 子 生平 和思 想 发展 的 重 要著 作。早 在 1788
年 , 《孔 子家语》 就被法国 帕恩尼氏 ( Dominique Parennin) 译 成
2 10 海外汉学研究

法文出 版。 20 世 纪 以 来 , 卫 礼 贤 博 士 在 1927 年 出 版 了 德 文 译
本 , 葛兰言博 士 在 1926 年出 版 了 法 文 译本 , 达 克 博士 ( F . S .
Drake) 在 1943 年出版了英文译本 , 多种西文译本在 当时出版 发
行 , 反映了西方汉学界对 《论语》 研究的深入化。
1950 年 , 法国 斯兰 博 士 ( Friedrich Thiel ) 出 版了 《圣 人 之
言》 ( Die Gol dene Mitte) 一书。1951 年 , 贝土冢茂 树博士 出版 了
《孔子》 一书。1953 年 , 美国 伯瑞蒙德 博士 ( Rene Bremond ) 出
版了 《观念的伦理学》 ( Pensees Morales ) 一 书。这 是 一部 研 究
《论语》 中的伦理思 想的专 著。以上 的著 作是 第二次 世界 大战 之
后东西方汉学界 《论语》 研究的代表著作 , 其研究重点仍然是孔
子的伦理思想。
1971 年 , 木村英一博士出版了 《孔子和论语》 ( 《孔子と 论
语》) 一书。1972 年 , 白川静博士 出版了 《孔子传》 一书。白 川
静博士 把 孔 子 作为 巫 祝 之 子。同 年 , 法 国费 格 瑞 特 博 士 ( Her-
bert Fingarette ) 出版了 《孔子》 ( Con f uci us) 一书。 在此 书中 ,
作者肯定了 孔子 有 关“礼” 的 学 说的 进 步 意义。 1974 年 , 宫 崎
市定博士出版了 《论语的新研究》 ( 《论语の新研究》) 一书。此
书对前人的 《论语》 学 研究质 疑处 比较多 , 就学 术严 密性 而言 ,
这种 质 疑 是 必 要 的。 1976 年 , 德 国 格 瑞 米 博 士 ( Tilemann
Grimm) 出版了 《论 语 的 新 研 究》 ( 《论 语 の 新 研 究》) 一 书。
1976 年 , 德国格瑞 米 博 士 ( Tilemann Grimm ) 出 版 了 《古 代 史
上的孔子》 ( Meister Ku ng Zur Gesichchte der W irkungen des Kon-
f u zius)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 孔子 思想 在古代 中国 历史发 展过 程
中的作用问题的 专著。 1978 年 , 日本 金 谷治 博 士 出版 了 《唐 抄
本郑氏注 论 语集 成》 一书。 这 是一 部 对新 发 现 的 唐抄 本 郑 氏 注
《论语集成》 进 行 详细 的 注解 研 究的 专 著。除 金 谷 治 博 士之 外 ,
作者的博士研究生们 ( 如现任立命馆大学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教
授的岛一氏 , 当时是金谷治博士门下的博士研究生 ) 也参加了此
书部分注解的写作。当时任东北大学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教授的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2 11

金谷治博士 , 为了此书资料的核对和理解 , 曾和我国国内不少学


者进行了书信来往。国内有关刊物曾对此进行过报道。此书对唐
抄本郑氏 注 《论 语集 成》 一书 的 复 原和 思 想理 解 有重 大 参 考 价
值。1980 年 , 金谷治博士又出版 了研究孔 子生平 的传记 《孔子》
一书。同年 , 日本合山究博 士出 版了 《论语解 释的 疑问 和解 明》
( 《论语解释の 疑问 と 解 明》) 一 书。 1992 年 , 美国 克 莱恩 博 士
( B . Kelen) 出版了 《生活 和传 奇中 的孔 子》 ( Con f ucius i n Li fe
and Legend ) 一 书。 这 是一 部 系 统 地 研 究 孔 子 生 平 和 思 想 的 专
著。
其他 , 如意大利汉学家史华罗博士 ( Paolo San tangelo) 出 版
了 《孔子和儒家学 派》 ( Con f ucio e le Scuole Con f uciane ) 一书。
这是一部系统地研究孔子和早期儒家学派思想发展史的专著。
③ 孟子研究
1901 年 , 美 国 格 若 贝 博 士 ( W . Grube ) 出 版 了 《孟 子》
( M an dschu) 一书。这是一部 研究 《孟子》 思 想 的注 解 体 专著。
1916 年 , 卫礼贤博士出版了 《孟子》 ( Mong Dsi ) 一书。这是 一
部研究 《孟 子》 思 想 的 注 解 体 专 著。 1922 年 , 美 国 罗 斯 博 士
( Ivan D . Ross) 出版 了 《诗韵 体孟子的 译注》 ( Verse: Transla-
tions of Mencius) 一书。 1942 年 , 格利纳博士出版了 《孟子的著
作》 ( T he Book o f Mencius ) 一书。这 也是 一部 研 究 《孟 子》 思
想的 注 解 体 专 著。 1964 年 , 美 国 理 查 德 博 士 ( I . A . Richard)
出版了 《孟子的思想》 ( Mencius on the Min d) 一书。此 书重 点
对孟子的民本 主 义思 想进 行了 研 究。 1972 年 , 日本 井 上顺 理 博
士出版了 《我国中世为止 〈孟子〉 受容史的研究》 (《本邦中世ま
でおける孟 子 受 容史 の 研 究》) 一 书。此 书是 一 部 研 究 《孟 子》
在日本流传史的专著。1973 年 , 日本伊藤 伦厚氏 出版了 《孟子 :
思想和行动》 ( 《孟子 : その思想と行动》)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
孟子思想的专著。 1974 年 , 日本 市川 本 太郎 博 士 出版 了 《孟 子
之总合的研究》 一书。此书对孟子的思想及其由来进行了系统的
2 12 海外汉学研究

研究。1983 年 , 日本大 岛晃 氏 出 版 了 《孟 子》 一 书。这 是 一 部


有关 《孟子》 的注解体专著。
研究孟子思想 , 特别是研究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 , 在东西方
汉学界一直存在肯定派和否定派两种。宇野哲人博士是否定派的
代表 , 而理查德博士是肯定派的代表。日原利国博士在 《亚细亚
历史研究入门・思想史》 ( 《アジア历史研究入门・思想史》) 一章
中说 :

以 《孟子》 为题的评 传 和 研究 是 很多 的。如 , 金 谷治、


伊东伦 厚、加 贺 荣 治。 译 注 中 , 如 , 金 谷 治、贝土冢茂 树、
汤浅幸孙、渡边卓、宇野精一等人的大作 , 是可以安心信赖
的。特别是宇野的注释之精确、渡边的解说之精彩。①

④ 老子研究
1900 年 , 德 国 杰 施 博 士 ( Erwan von Jach ) 出 版 了 《道 德
经》 ( Dau De Gi ng) 一书。 这是 一部注 解体 专著。 1902 年 , 法
国尤拉博 士 ( Alexander Ular ) 出 版 了 《老 子 的 生 平 及 其 思 想》
( Le Li vre de la Voie et la Ligne Droite de L ao Tse) 一书。此书对
老子思想的介绍和翻译浅显易解 , 文字翻译采用诗的体裁 , 是比
较成功的译本。1904 年 , 英 国 著名 汉 学家 格 利斯 博 士之 子、 格
林纳博士出版了 《老子 之言》 ( T he Sayings o f L ao T z u ) 一书。
1908 年 , 英国梅迪 博 士 ( Silva Mendei ) 出 版 了 《老 子》 ( L ao
Tz u) 一书。以 上 译 本 各 有 千 秋 , 难 定 高 下。 在 王 尔 敏 博 士 的
《中国文 献 西 译 书 目》 一 书 中 , 公 布 的 《老 子》 西 文 译 本 共 计
135 种。每种译本少则出版一次 , 多 则再版几 十次 , 至今 还在 再
版。此书是 1975 年出版的。自 1975 年至今二十几年间 , 又产生

① 日原利国 : 《アジア历史研究入门・思想史》, 同朋社 , 昭和五 十八


年。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2 13

了近 30 种 西 文 译 本。即 到 目 前 为 止 至 少 有 170 多 种 西 文 译 本
《老子》 出 版 发 行。 如 果 把 日 文、韩 文、 喃 文、泰 文、 伊 朗 文、
阿拉伯文等等众多东西 文译 本统 计在内 , 东西文 译本 的 《老 子》
不会少于 200 种。《易经》 的东西文译本数量也大概与此相当。
1911 年 , 市村瓒次 郎 博士 和 渡政 兴 博士 合 著 出版 了 《老 子
集说》 一书。就在同一年 , 威格尔博士又出版了 《道的始祖们的
理论体 系》 ( Les Peres du Systeme Taoiste ) 一 书。 此 书 是 有 关
《老子》、《列子》、《庄 子》 的西文译本。 1921 年 , 日本管野道 明
博士出版了 《老 子解 义》 一书。 1926 年 , 武 内 义雄 博 士出 版 了
《老子原始》 一书。在 此书中 , 武内 义雄博 士主 张老 子生 活年 代
比孔子晚。1927 年 , 津田 左 右吉 博士 出 版了 《道家 的 思想 及 其
展开》 ( 《道家の思想とその展开》) 一书。此书在著述目的上是
和武内义雄博士的书相对立的。这两部著作分别代表了东京学派
( 津田左右吉博士 ) 和京 都学派 ( 武内 义雄 博士 ) 在汉学 研究 上
的不同。为此 , 1929 年 , 武内义雄 博士又 出版了 《老 子的 研究》
( 《老子の研究》) 一书 作为回 答。这 是一部 研究 和注解 《老 子》
思想的专著。有关 《老子》 一书的成书年代问题 , 武内义雄博士
在此书 中 主 张 秦 汉 之 际 说。 1928 年 , 小 柳 司 气 太 博 士 出 版 了
《老庄哲 学》 一书。 这是 一 部 研究 老 子、 庄子 哲 学 思 想 的专 著。
其研究内 容 自 道 家 起 源 到 魏 晋 时 代 老 庄 玄 学 的 形 成。1935 年 ,
小柳司气太博士出版了 《老庄的思想和道教》 (《老庄の思想と道
教》) 一书。这是一部研 究道 家和道 教思 想的 专著。 其研 究内 容
是自周代老、庄思想的成立到原始道教的成立的发展过程 , 实是
一部研究从道 家 到道 教成 立的 思 想 史专 著。 1940 年 , 日本 山 下
寅次博士出版了 《老子年代考》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 《老子》 一
书成书年代的专 著。 1958 年 , 木 村英 一 博士 出 版 了 《老子 的 新
研究》 ( 《老子の新研究》)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 《老子》 思想的
专著。对 《老子》 一书的成 书和 思想 的分析 是此 书的 特色 所在。
2 14 海外汉学研究

在此书中 , 木村英一博士通过对先秦各类古籍的分析和研究 , 主
张 《老子》 一书成书于汉代初期。他认为 :

老子至少是战国中、末期出现的民间知识人的一员 , 他
是农村共同体的长老 , 又是一个天才的思想家。①

他又主张 《老子》 一书是 :

把道家的先驱们留 下来 的 各种 训条 , 诸如 俚谚、 格言、


方言等加以整理取舍而作出的。②

1962 年 , 日本大浜皓博士出版 了 《老子的哲学》 ( 《老子 の


研究》) 一书。大浜皓博士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上有三大名作 : 《老
子的哲学》 ( 《老子の哲学》) 、《庄子的哲学》 ( 《庄子の哲学》) 、
《朱子的哲学》 (《朱子の哲学》) 。大浜皓博士在承认“《老子》 一
书并非一时一人之作” 的同时 , 又主张 :

因为有脉络可言 , 所以可以把 《老子》 看成一次成书的


结果。③

在书中 , 他用前四章来分析“ 道” 在 《老子》 一书中的意义


和特点。然后 , 他又以无为、无私、无欲、无知、自然五个概念
为中心分章 , 分析 《老子》 中“德” 的思 想。他的 研 究特 点是 :
以对几个重要概念的分析和理解、考证为核心 , 从而说明被研究

① 木村英一 : 《老子の新研究》, 创文社 , 1959 年。


② 木村英一 : 《老子の新研究》, 创文社 , 1959 年。
③ 大浜皓 : 《老子の哲学》, 劲草书房 , 1962 年。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2 15

对象的思想本质。即他以范畴学为研究的切入点。这是微观研究
的一种表达方式。
1965 年 , 法 国 康 德 谟 博 士 又 出 版 了 《老 子 和 道 教 思 想》
( Lao Tsen et le T aoisme) 一 书。 此 书重 点 研 究 了 老子 的 道 家 思
想在道教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康德谟博士是法国汉学界研究
道教的著名学者。他在道教研究上有多部论著出版。
1966 年 , 加藤常贤博士出版 了 《老子原义的 研究》 ( 《老 子
原义の研究》) 一 书。这是 一部 解说 《老子》 思想 的专 著。在 此
书中 , 加藤常贤博士从政治、人生、思想研究三个方面入手 , 展
开了对 《老子》 一书的思想研究。但是 , 他更多地以性行为来解
说“ 道”、“ 德” 的意义和 《老子》 的思想 , 他主张老子思想是建
立在性交和天 地 造化 的类 比基 础 上 演绎 而 成的。 1979 年 , 日 本
楠山春树博士出版了 《老子传说 的研究》 ( 《老 子传说 の研究》)
一书。此书对古代中国史籍中有关老子的种种传说进行了详细的
考证。此书对古代文献资料的使用极其丰富和翔实 , 在日本汉学
界同类著作中极其少见。但是 , 由于楠山春树博士并不通甲骨学
和简帛学 , 所以没能利用最新出土资料进行论证。同年 , 日本波
多野太郎博 士出 版 了 《老 子 道德 经 研究》 一书。 1987 年 , 铃 木
喜一氏出版 了 《马 王堆 老 子》 一书。 这是 一 部 以 马王 堆 帛 书 本
《老子》 为研究对象的专著 , 但是并没有重大的创新。
日本汉学界对中国出土资料一向极为重视。比如 , 马王堆帛
书本 《易经》 出土 20 年来 , 当 国内 只有几 名专 业学 者进 行研 究
和释文整理时 , 东京大学由池田知久氏领导的马王堆帛书本 《易
经》 的研究小组已经开始了对释文的注解工作了。
⑤ 庄子研究
1956 年 , 日 本 福 永 光 司 氏 出 版 了 《庄 子》 一 书。 此 书 以
《史记》 为基础 , 认为 内篇是 忠实 的庄 子思想 , 而外 篇则 是后 人
之作 , 发展了庄子思想。但是 , 他研究庄子是把庄子定位在“ 古
2 16 海外汉学研究

代中国的实存主义” 这一立场上的。金谷治博士在为此书作的书
评中称之为“ 福永庄子”。① 所谓“福永庄子”, 即福 永光司氏 认
为 , 庄子在真实在的世界中进行逍遥游 , 而“ 道” 作为万物存在
的根据 , 也就是一种真实在。因此 , 庄子更注重对这一真实在世
界的体验。1966 年 , 日 本远 藤 哲 夫 氏 出版 了 《庄 子》 一 书。 这
是一部有关 《庄 子》 的注 解体 专 著。 1966 年 , 大浜 皓 博士 出 版
了 《庄子的哲学》 ( 《庄子の哲学》) 一书。这是一部从概念角度
研究庄子思想的专著。此书的最大特色是 :

大浜皓博士以庄子哲学中的死、时、生、齐同等十几个
概念为核心 , 对庄子思想进行说明和分析。

1983 年和 1986 年 , 池田知久博士先 后出版 了两卷 本的 《庄


子》 一书。这是一 部 以 注 解 为基 础 的、 研 究 《庄 子》 思 想 的 专
著。1973 年 , 美 国 韦 瑞 博 士 ( James Hamilton Ware ) 出 版 了
《庄 子》 ( Chuang T zu ) 一 书。 1992 年 , 美 国 墨 顿 博 士 ( T .
Merton) 出版了 《庄子之道》 ( T he W ay of Chuang T zu ) 一书。
1996 年 , 美 国 威 特 逊 博 士 ( B . Watson ) 出 版 了 《庄 子》
( Chuang T zu ) 一书。以上三部西文著作都是注解翻译体的研 究
专著。但是在对 《庄子》 各篇的写作年代的考证问题上 , 目前在
东西方汉学界还没有出现权威性的著作。同年 , 美国克杰尔本格
博士 ( P . Kjellberg) 出版了 《庄子 的怀疑 论、相 对论 和道德 论》
( Essays on Skep ticism , Relativism , and Eth ics in t he Zhuang-Zi)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庄子思想的新作。其中 , 对 《齐物论》 的研
究是作者最下工夫之处。 他以 西方的 逻辑 学说对 庄子 的“齐 物”
思想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① 见 《东方宗教》, 昭和三十九年 , 第 24 号。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2 17

其他 , 如 , 佩波尔博士 出版了 《庄 子 : 从萨 满 到神 秘主 义》
( Fro m Sham an to Mystic i n the Chuang T zu ) 一书。这是一部从
萨满教角度分析庄子思想的神秘主义性质的著作。英国格瑞海姆
博士 ( Angus Charles Graham ) 出版 了 《庄 子》 ( Chuang T z u)
一书。这是对内篇进行翻译和注解的专著。
在老、庄思想的异同的研究方面 , 以日本金谷治博士和美国
顾立雅博士为代表 , 都主张老、庄思想各不相关 , 不存在思想上
的前后继承关系。①
⑥ 荀子研究
1928 年 , 美 国 著 名 汉 学 家 德 效 骞 博 士 ( H . Dubs) 出 版 了
《荀子的著作》 ( T he Works of Hsun T ze)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荀
子思想的专 著。 1961 年 , 金 谷 治 博 士 又 出 版 了 二 卷 本 《荀 子》
一书。这是 一 部注 解 体 专著。 同 年 , 日 本 藤 井 专 英博 士 出 版 了
《荀子思想论考》 一 书。这是 一部研 究荀 子思 想及其 在儒 家流 派
中的地位的专著。1976 年 , 内 山俊彦博 士出版 了 《荀子》 一书。
这是一部研究荀子思想和其生平的传记性著作。内山俊彦博士在
此书中特别肯定了荀子的天人分离学说的进步思想和意义。1988
年开始 , 美国考 伯 劳 克 博士 ( J . Knoblock ) 出 版 了 三 卷 本 《荀
子》 ( Xun Zi ) 一书。这是一部有关 《荀子》 一书 的注解 体研 究
专著。1993 年 , 美国麦施尔博士 ( E . J . Machle) 出 版了 《荀 子
的天道观和自 然观》 ( Nat ure and Heaven in the X un Zi ) 一书。
这是一部研究荀子的天道自然观的专著。此书论述的核心课题以
《荀子・天论篇》 为主。
⑦ 管子研究
1987 年 , 金谷治博士 出 版 了 《管 子的 研 究 : 中国 古 代 思 想

① 金谷治 : 《庄 子内 篇に つ いて》, 见 《日本 中 国学 会 报》 第 5 卷。


Herrlee Glessner Creel : On the t wo aspects i n the early Taoism , 见 《京都 大
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学报》 人文科学研究所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号。
2 18 海外汉学研究

史的一面》 ( 《管子の研究 : 中国古代思想史の一面》) 一书。这


是一部从中国哲学史角度上研究管子思想的意义及其在中国思想
史中的地位和存在价值的专著。在此书中 , 作者认为 《管子》 注
重经济、法令并强调道义的政治思想是折中儒、道、法三家思想
的产物。在 《管子》 文本的成立史上 , 他认为 《经言》 以下的内
容由来极早 , 而余 外内 容 多为 战 国 末期 的 产物。 1964 年 , 美 国
李克博士 ( W . Allyn Rickett ) 出版了 《管子》 ( T he K uan- Tz u)
一书。这是一部有 关 《管 子》 的 英 文 译注 的 专 著。 1965 年 , 李
克博士又 出 版 了 《管 子 : 中 国 思 想 中 的地 位》 ( K uan- Tz u : A
Repository o f Chi nese T hought ) 一书。这 是一 部研 究 《管 子》 思
想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的专著。李克博士以研究管
子思想为主。
⑧ 墨子研究
1922 年 , 佛尔克博士出版了 《墨子》 ( Me Tsi ) 一书。这 是
一部有关 《墨子》 的 注解 体专 著。 1926 年 , 马 伯乐 博 士出 版 了
《墨子的名学》 ( Notes sur l a Logique de Mo Tseu et de son ecole)
一书。这是一部研 究墨 子 名学 思 想 的注 解 体专 著。 1967 年 , 高
田淳氏出版了 《墨子》 一 书。 1978 年 , 本 田济 博 士 出 版 了 《墨
子》 一书。
但是 , 东西方汉学界在对墨子名学思想的研究上 , 一直未能
解决墨子的逻辑思想体系的由来问题。实际上 , 在我国学术界除
潘有鼎博士、谭戒甫氏等人 的论 著对 此问题 有深 入的 研究 之外 ,
中外学术界在此问题的研究方面还非常不足。当然 , 这并不影响
对墨子哲学思想的研究。如美国研究墨子思想的著名学者墨子刻
博士 ( Thomas A . Metzger) , 就 是 一位 研 究 墨子 并 以“墨 子 刻”
为汉名的墨子学家。他在此领域已刊发了十几篇著名的论文。
⑨ 其他
1964 年 , 美国 威 特 逊博 士 ( B . Watson ) 出版 了 《韩 非 子》
( H an Fei T zu ) 的 英 译本。 1974 年 , 顾 立雅 博 士又 出 版了 研 究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2 19

申不害思 想 的 专著 《申 不 害》 ( Shen Pu-Hai ) 一 书。 1986 年 ,


浅野裕一博士出版了研究春秋战国时代军事家孙子的军事思想和
辩证法思想的专著 《孙子》 一书。1990 年 , 格若海 姆博士 ( An-
gus Harles Graham) 出版了有关 《列子》 的 注解体专 著 《列子 的
著作》 ( T he Book of Lieh T z u) 。
先秦时代的每一位思想家的著作 , 都有东西文研究著作和译
著出版。其中 , 就 《列 子》 的 研 究 来说 , 1981 年 出版 的 日 本 小
林胜人博士的巨著 《列子的研究》 ( 《列子の研究》) 一书 , 是研
究 《列子》 思想和文本成立史问题的权威著作。

二、两汉思想史研究

① 通史研究
1943 年 , 重泽俊郎 博士 出 版 了 《周 汉 思 想研 究》 一 书。 这
是一部研究秦汉思想史的专著。本书由周代思想、荀子思想、司
马迁思想、董仲舒思想四部分组成。其中 , 对董仲舒政治思想和
天人感应论的 分 析是 此书 的精 彩 部 分。1960 年 , 金 谷 治博 士 出
版了 《秦汉思 想 史 研究》 一 书。 后 来 又在 1981 年 出 版 增补 本。
这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 系统地研究秦汉之际儒、道思想发
展史的专著。其 中 , 秦 汉 儒生 的 政 治活 动 是 全 书 研究 的 中 心 内
容。在有关老子思想的研究上 , 他从 《淮南子》 中开始出现“ 老
庄” 连用这一 现 象 , 认 为 庄子 思 想 不 是老 子 思 想 的 继承。 他 以
“现实的老子” 和“ 思辨 的庄子” 作为 二者 的区 别。而老 庄思 想
的统一则是始自 《淮南子》。1964 年 , 狩野直 喜博士的 遗著 《两
汉学术史》 一书出版。由于狩野直喜博士一向以学术史来理解哲
学史 , 因此此书实是他所作的两汉哲学史 , 特别是两汉经学的发
展和政治的关 系 是此 书的 重点 所 在。 1973 年 , 富士 正 晴氏 出 版
了 《中国的隐者》 ( 《中国の隐者》)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从先秦
到魏晋时代中 国 知识 分子 隐逸 思 想 的专 著。 1973 年 , 美国 马 绎
博士 ( John Stephen Major) 出版 了 研 究 汉 代科 技 史 的 专 著 《西
2 20 海外汉学研究

汉思想 中 的 地 形 学 和 宇 宙 论》 ( Topography and Cosmology in


Early Han T hought ) 一 书。1983 年 , 美国 戴 维 森 博 士 ( Steven
C . Davidson) 又出 版 了 《西汉 儒 家的 宇 宙模 式、 历史 传 统 和 政
权法统》 ( Cosmic Patterns , Historical Preceden t, and Political
Legiti macy i n Early H an Con f ucianism ) 一 书。他 以 董仲 舒思 想
为核心 , 分 析 了 汉 代 思 想 发 展 中 的 宇 宙 观 问 题 及 其 历 史 意 义。
1985 年 , 町田三郎博士出版 了 《秦汉思想史 的研究》 ( 《秦汉 思
想史の研究》) 一书。这 也是 一部以 儒家 思想 为核 心 , 系 统地 研
究秦汉思想发展史的专著。町田三郎博士是金谷治博士的著名弟
子 , 后任九州大学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教授。师生二人都以同样
的研究专题作出了秦汉思想史的专著。在使用资料上 , 町田三郎
博士以 《吕氏春秋》、《管子》、《盐铁论》、《太 玄》, 直 至新出 土
的云梦秦简等 , 系统地描绘出了先秦至汉代思想发展的历史。在
行文中 , 他又以政治制度史作为思想史的辅助背景。本来九州地
区汉学研究的传统是宋明理学的研究。在近代日本汉学史上 , 南
海朱子学就是以九州地区为主的一个朱子学学派。在近现代日本
汉学界 , 九州地区 的 宋 明理 学 研究 自 江户 时 代 就 已经 非 常 发 达
了。现代的著名汉学家 , 如岛田虔次博士、荒木见悟博士、冈田
武彦博士、福田殖博士等等 , 都是研究宋明理学的著名学者。町
田三郎博士主持九州大学中国哲学研究室研究工作期间 , 把秦汉
思想史的研究从东北大学带到了九州地区。
1986 年 , 日 本 田 中 麻沙 巳 博 士 出 版 了 《两 汉 思 想 的 研 究》
( 《两汉思想の研究》)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汉代儒学经学思想的
专著。同年 , 日原利国博士出版了 《汉代思想的研究》 (《汉代思
想の研究》) 一书。这是 作者 的一部 研究 汉代 思想 的论 文集。 全
书以对 《春秋公羊传》 的思想史研究为核心。作者认为汉代的春
秋公羊学是 把 国 家主 义 和儒 家 中 心 主义 统 一 起 来 的产 物。 1988
年 , 日本堀池信夫博士出版了 《汉魏思想史研究》 一书。此书以
对汉代律历学的研究为核心而展开。他力图说明自汉代“ 宇宙的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2 21

思维” 向魏晋时代的“ 内在的思维” 发展的思想史线索。他特别


强调了律历学说在汉魏思想上的特殊作用。
② 纬书研究
1959 年开始 , 安居 香山 博 士和 中 村璋 八 博 士合 编 出版 了 八
卷本 《纬书集成》。各 卷内容和 出版时 间如下 : 第 一卷 : 《易 纬・
上》, 1960 年。第二卷 : 《易 纬・下》, 1961 年。 第三卷 : 《书 纬・
中候》, 1961 年。 第四 卷 : 《诗 纬・礼纬・乐 纬》, 1959 年。 第 五
卷 : 《春 秋纬・上》, 1963 年。第 六卷 : 《春秋 纬・中》, 1964 年。
第七卷 : 《春 秋纬・下》, 1964 年。第 八 卷 : 《河图・洛书》, 1959
年。
这八卷著作以资料的收集、分类和汇编为核心 , 把汉代各类
书籍中的有关纬书的资料全部汇总在一起 , 是研究纬学、经学和
两汉思想史的 不 可多 得的 参考 工 具 书。1971 年开 始 , 安居 香 山
博士和中村璋八博士在上述基础上又进一步增补原书。以八卷本
《重修纬书集成》 的书名又 一次出版 增订本。 1995 年 , 中 国河 北
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中村璋八博士编定、署名安居香山博士和中
村璋八博士合著的三卷 本 《纬 书集 成》。 中国 社会科 学院 历史 研
究所李学勤所长为此书作序。在序文中 , 他一再赞美两位博士在
资料的收集工 作 上所 达到 的高 度 和 广度。 1976 年 , 中 村璋 八 博
士出版了 《五行大义的基础的研究》 (《五行大义の基础的研究》)
一书。此书是作者的 博士 学位 论文。中 村璋八 博士 在 纬书 研究、
《五行大义》 的研究、日本阴阳道的研究三个方面都留下了名著。
1979 年 , 安居香山博士出版 了 《纬书的成立 和展开》 ( 《纬书 の
成立と展 开》) 一 书。这 是 一 部以 两 汉 纬 书为 中 心 的 研 究专 著 ,
也是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此书的主任审查是著名汉学家内野熊
一郎博士。此书对各类纬书 的由 来及 其在汉 代特 殊的 政治 作用 ,
有十分精到的分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上古时代感生神话和纬书
之关系的研究。在有关感生神话研究的论文中 , 这是自白鸟清博
士 ( 日本东洋史学祖师 白鸟 库吉 博士之 子 ) 、出石 诚彦氏 ( 白 鸟
2 22 海外汉学研究

库吉博士 的 学生 ) 两 人 论著 之 后 第 三篇 让 我 赞 赏 的论 著。 1981
年 , 安居香山博士和中村璋八博士合著出版了 《纬书的基础的研
究》 ( 《纬书の基础的研究》) 一书。这是一部对纬书理论进行研
究的专著。其中 , 对汉代政治体制和纬书的神秘学说之关系的研
究是此书的成功之处。
安居香山博士和中村璋八博士二人是日本汉学界进行纬书研
究的两大代表。他们二人都师从陈寅恪先生的早年弟子、研究纬
学的著名学者陈 先生。
③ 淮南子研究
1959 年 , 金谷 治博 士 出 版了 《老 庄 的世 界》 ( 《老 庄 の 世
界》) 一书。此书是 研究 《淮 南 子》 和老 庄 思 想 之 关 系 的 专 著。
本书作者在对 《淮南子》 一书作者身世和思想背景的研究上极为
出色。他认为淮南王的思想是受楚国文化影响、是以道家为核心
的。这一思想背景和当时的中央政权的儒学思想是不一致的。而
当时他的门客又都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 , 由此开始了老子思想
和庄子思想的统一。他认为 《淮南子》 中的无为是有为、无为的
统一 , 是自然和人 事的 结 合。 1982 年 , 楠 山 春 树博 士 又出 版 了
《淮 南 子》 的 日 文 译 本。 1983 年 , 美 国 阿 梅 斯 博 士 ( R . T .
Ames) 出版了 《统治的艺术》 ( T he A rt of Ru lersh ip ) 一 书。这
是一部研究 《淮南子》 的政治哲学 和道家 思想的专 著。1985 年 ,
美国布兰克博士 ( C . E . Blanc ) 出 版了 《淮南 子》 ( H uai N an
Tz u) 一书。此书从对 《淮南子》 的研究 入手 , 以 此为中 心对 西
汉时代的哲学 思 想和 政治 思想 进 行 了系 统 的研 究。 1992 年 , 美
国若斯 博 士 ( H . D . Rot h ) 出 版 了 《淮 南 子 文 本 成 立 史 研 究》
( T he Tex tual History of the H uai Nan T zu ) 一 书。 此 书 以 对
《淮南子》 原书的 史料考 证为 核心 , 是 研究 《淮南 子》 一 书成 立
史的专著。同 年 , 法 国 马 斯 若 博 士 ( R . Mathieu ) 等 人 出 版 了
《中华帝国的神秘主义哲学》 ( M yt he et Philosoph ie A L’ Aube de
la Ch ine I m periale)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 《淮南子》 一书中的道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2 23

家神秘主义思想的专著。
④ 其他
1964 年 , 铃木由次郎博士出 版了 《太玄易的 研究》 ( 《太 玄
易の研究》)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汉代扬雄 《太玄》 思想的专著。
作为现代日本著名易学家的铃木由次郎博士 , 力图通过此书的研
究复原 汉 代 象 数 易 学 的 理 论 基 础。 1984 年 , 美 国 皮 尔 逊 博 士
( Margaret J . Pearson) 出版了研究王符 《潜夫论》 政治思想的 专
著 《有价值的赋》 ( T he Worth U nem ployed ) 一书。 1996 年 , 美
国奎恩博士 ( S . A . Q ueen) 出版 了 《从 编年 史 到经 典》 ( Fro m
Chron icle to Canon ) 一书。 这是 一部 研 究董 仲舒 的 《春 秋繁 露》
思想的专著。
再如 , 美国洛 威 博 士 ( Michael Loewe ) 的 《中 国 人 的 生 死
观》 ( Chi nese Ideas of Li fe and Dea th)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汉代
人信仰和理性问题的专著。
对汉代帛书和竹简的研究 , 是最近几十年美国汉代思想史研
究的热点课题。如王安国博 士 ( Jeffrey K . Riegel ) 自 70 年代 至
今 , 发表了数十篇有关的论文 , 并出版了专著 , 影响极大。

三、魏晋思想史研究

① 通史研究
1964 年 , 日本加 贺荣 治 博士 出 版了 《中 国 古 典解 释 史》 一
书的“ 魏晋篇” 一卷。此书对魏晋学术的发展和刘表的关系进行
了分析 , 肯定了荆州地区在魏晋学 术史上的 特殊地 位。1968 年 ,
狩野直喜博士的遗著 《魏晋学术考》 一书出版。同样 , 此书实是
作者的 《魏晋哲学史》。1974 年 , 日 本村上嘉 实博士出 版了 《六
朝思想史研究》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魏晋时代佛、儒、道思想的
专著。其中 , 以对六朝时代的道教、佛教思想、艺术和美学思想
的研究为主 , 并涉及到了隐逸和清谈问题。在对待当时的老庄思
想问题上 , 他认为老庄的寡欲思想是对实践的肯定。实际上 , 老
2 24 海外汉学研究

庄思想对人生的欲求是 持肯定 态度 的。此一 见解 明显 异于 常识。


但他的这一见解成立的基础是 : 老庄思想中的寡欲思想是以人的
欲望的净化为前提的。他正是在此意义上理解魏晋时代的清谈和
隐逸的。他以“ 格” 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 , 以“ 逸” 作为反抗儒
家思想的代 表。 而这 一“ 逸” 又以 对 道教 修 炼 的 追求 为 主 要 表
现。1982 年 , 福永光 司 氏 又 出 版 了 《中 国 中 世 的 宗 教 和 文 化》
( 《中国中世の宗教と文化》) 一书。此书实是一部魏晋时代的思
想文化史。1984 年 , 吉 川 忠 夫 博 士 出 版 了 《六 朝 精 神 史 研 究》
一书。此书以对六朝时代著名的家族范氏、潘氏、颜氏三家的研
究为核心 , 探讨了当时门阀制度下的政治、学术、宗教等的诸多
表现和发展的历史。在书名上 , 作为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博士
的儿子 , 他没有使用思想史、哲学史之类的概念。而且 , 他使用
的材料并不属于思想史、哲学史的范围。但是以精神史作为研究
的切入点 , 实是以家族史为核心 , 研究当时的思想和文化的一种
比较有效的方法。 1985 年 , 日本 中 隆 藏博 士 出 版了 《六 朝 思
想的研究》 ( 《六朝 思想の 研究》) 一书。这是 一部 六朝时 代儒、
佛思想交流史的专著。中 隆藏博士是日本东北大学中国哲学研
究室现任主任教授。他也是金谷治博士的弟子。坂出祥伸博士针
对他的道教思想研究曾有很高的评价。
以上的诸多著作有一个相同点 : 对魏晋思想史的研究都以当
时的儒、道、佛三教的交流为中心 , 而且都比较重视魏晋时代反
传统性的文人精神的研究。
这是和我国学术界有重大区别的地方。这反映了国际汉学界
对此问题的重视。和汉代的研究相比 , 魏晋时代的文人精神的上
升 , 汉代官方哲学和政治神学的兴盛 , 二者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
比。
② 专题研究
1962 年 , 美 国 迪 恩 博 士 ( Albert V . Dien ) 出 版 了 《颜 之
推》 ( Yen Chih- T ui ) 一 书。这 是 一部 研究 颜之 推思 想 的 专著。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2 25

1968 年 , 日本中村茂夫博士 出版了 《中国画 论的展开》 ( 《中 国


画论の展开》) 一书。此 书以 魏晋时 代的 画论 为中 心 , 对 魏晋 美
术史和美学史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 作者特别肯定了魏晋美学理论
在中国古代美学 史、美 术 史中 的 地 位和 意 义。1976 年 , 美 国 马
泽尔博士 ( R . B . Mat her) 出版了 《有关世界的故事的一个新 的
解释》 ( A New Accoun t o f T ales of World )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
和注解 《世说新语》 的著作。

四、宋代思想史研究

① 通史研究
1929 年 , 诸桥辙次博士出版了 《儒学的 目的和宋 儒的 活动》
( 《儒学の目的と宋儒の活动》)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宋代儒学政
治思想史的专著。作者以理学的知行问题为主 , 对宋代士阶层的
政治活动和儒学思想进行了对比研究 , 并重点说明了宋代儒学在
修身、治国方面的 追 求。1934 年 , 武 内 义雄 博 士 出版 了 《宋 学
的由来及其特殊性》 ( 《宋学の由来及び其特殊》) 一书。此书是
一部系统地研究宋代理学思想成立史的专著。武内义雄博士在详
细地说明中国古代经学从汉学到宋学的形成过程史的同时 , 又提
出了宋代理学思想的三个特殊性问题 , 即 : 其一 , 宋代理学思想
以对四书学的哲学的研究为核心 , 这是宋代理学思想的第一个特
殊性。其二 , 宋代理学思想在接受佛教思想之时又维持儒学的伦
理道德和家族主义原则 , 这是宋代理学思想的第二个特殊性。其
三 , 宋代理学思想以对古代经学传统学说的批判为主 , 并开始了
以考证学为 立 说之 本 的学 风 , 这是 宋 代理 学 思 想 的第 三 个 特 殊
性。
1973 年 , 美国希 罗 考 尔 博 士 ( Conrad Max Schirokauer) 又
出版了 《理学的反击》 ( Neo-Con f ucians under Attack ) 一书。 这
是一部研究 宋 代理 学 思想 的 专 著。其 中 , 对所 谓 “皇 权 性 的 儒
学” ( Imperial Confucianism ) 的研 究 是本 书 重 点 之 一。早 在 19
2 26 海外汉学研究

世纪末期就开始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英国汉学家利雅格氏 , 曾提
出了一个被他称作“ 皇权性的儒学” 的概念 , 用来解释宋代理学
思想的社会性的核心本 质。希罗 考尔 博士在 研究 理学 思想 之时 ,
也注意到了理学的产生所具有的那种“ 皇权性的儒学” 性质。他
在书中肯定了这一性质 存在的 意义。 在 20 世纪 西方 汉学 界的 宋
明理学研究中 , “皇 权性的 儒学” 这一 术语似 乎是西方 汉学界 研
究宋明理学时使用的常规概念之一。但是 , 和明代性理学的盛行
相比 , 宋代思想中的“ 皇权性的儒学” 的特点并非是极端的。
因此 , 陈荣捷博士虽然长期在美国提倡宋明理学研究 , 以我
所读到的陈荣捷博士的有关论著来看 , 他似乎并不太看重理学中
的那种“ 皇权性” 问题。
希罗考尔博士是美国研 究宋代 思想 史的 专家。 早在 20 世 纪
60 年代 , 他就 出 版 了 《朱 熹 的政 治 生 涯》 ( Chu Hsi’s Political
Career) 一书 , 70 年代 , 他 研究 宋代 史和 中国 文化 史 的论 著引 起
了学界的注意。从 80 年 代开 始 , 他又 展开 了中日 比 较文 明史 的
研究。
1976 年 , 日 本 安 田 二郎 博 士 出 版 了 《中 国 近 世 思 想 研 究》
一书。这是一部研 究宋 代 朱子 思 想 的专 著。 1977 年 , 冈田 武 彦
博士出版了 《宋 明哲 学序 说》 一 书。 1980 年 , 日本 久 须本 文 雄
博士出版了 《宋代儒学的 禅思想 研究》 ( 《宋代 儒学の 禅思想 研
究》) 一书。此书重点研 究了宋 代理 学思想 受佛 教禅 学影 响的 问
题。1982 年 , 日本松川健二博 士出版了 《宋明 的思想诗》 ( 《宋
明の思想诗》) 一书。此书以对宋明理学家们的诗的研究为核心 ,
分析了诗的内 容 和理 学思 想的 一 致 性。1962 年 , 日 本 楠本 正 继
博士出版了 《宋明时代儒学思想的研究》 (《宋明时代儒学思想の
研究》)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宋明理学思想的专著。
1989 年 , 狄百瑞 博 士 又 出 版 了 《新 儒 学 中 的 心 法》 ( T he
Message o f t he Mind i n Neo-Con f ucian ism ) 一书。 此书实 际上 是
研究宋明理学思想史的一部专题著作。这位现代美国汉学界著名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2 27

的汉学家 , 在进行明清思想史研究过程中 , 发现学术界对程朱理


学和陆王心学的区分十分明确 , 而他个人以为这两者的区别并不
是如此之大。由此开始了他对宋明理学中理学和心学之关系的研
究。
② 二程研究
1920 年 , 著名汉学家宇野哲人 博士出 版了 《二程 子之 哲学》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二程思想的专著。在此书中 , 宇野哲人博士
从纯正哲学和实践哲学两个方面来具体地分析二程思想体系的构
成及其意义。他又 以 陆 王之 学 和朱 子 之学 来 理 解 二程 之 学 的 区
别。1957 年 , 格若海 姆博 士在 两个 观 点上 一 反 西方 汉 学史 的 传
统观点 : 其一 , 他认为宋代以前中国没有哲学家 , 因为那时的所
谓哲学只是政治理论、道德理论和神秘主义的结合体。而西方汉
学史上的传统观点是汉代以后没有哲学家。其二 , 他认为在哲学
建构方面朱子远逊于二程 , 二程在哲学体系的创建方面是朱子不
能比的。而西方汉学史上的传统观点是只有朱子的理学才是宋学
的核心所在。
在本书中 , 这位现代英 国著名 汉学 家系 统 地研 究了 理、命、
气、性、心、诚、敬、格物、仁、易、神、善、恶等二程哲学中
常见概念的意义和二程的哲学思想 , 并且肯定了二程思想和佛学
思想的结合。
1964 年 , 日 本 市 井 安司 博 士 出 版 了 《程 伊 川 哲 学 的 研 究》
( 《程伊川哲学の研究》) 一书。这是一部以程伊川的“ 理” 的概
念研究为核心 , 具体地分析并研究程伊川的理学思想的内容及其
思想的价值所在的专著。作者在此书中本着把程、朱分开进行研
究的方针 , 完全异于以往的将程朱一体化进行研究的惯例。
③朱子研究
1920 年 , 美国布若克博士 ( Rev . Bruce) 出版了 《朱子及 宋
学概论》 ( An Introd 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Chu Hsi an d the
Sung School) 一书。 这是 一 部以 朱 子为 核 心 的 有 关宋 代 思 想 史
2 28 海外汉学研究

研究的专著。 1922 年 , 布 若 克 博 士 又 出 版 了 《朱 子 的 人 性 说》
( T he Philosophy of H u m an N atu re by Chu Hsi ) 一书。这 是一 部
研究朱子性理 学 思想 的专 著。 1926 年 , 日 本 秋 月胤 继 博士 出 版
了 《朱子研究》 一书。此书对朱子学说的起源、朱子学和佛道思
想的比较等方 面 进行 了深 入细 致 的 研究。 1937 年 , 日 本后 藤 俊
堂博士出版了 《朱子的 实践哲学》 ( 《朱子の 实践哲 学》) 一书。
1948 年 , 安田二郎博士又出版了 《朱子的气论》 ( 《朱子 の气 に
ついて》) 一书。此 书以朱 子思 想中的“ 气” 的概 念为 核心 , 重
点分析了 古 代中 国“ 气” 的思 想 的 产生 及 其在 宋 代理 学 中 的 地
位。
1955 年 , 西班牙狄利 阿博士 ( Pasquale M . D’ elia ) 出版 了
《中国的宋学》 ( La Filosof ia di Ciusci in Ci na) 一书。此书是 介
绍朱子的有 关“ 理” 的思 想的 专 著。 1964 年 , 后藤 俊 端博 士 又
出版了 《朱子的伦理思想》 ( 《朱子の伦理思想》) 一书。此书以
朱子在四书学体系中的伦理思想为核心 , 对理学的伦理思想、特
别是朱子的伦理思想进行了独到的研究。同类题材的著作 , 还有
1983 年出版 的 日 本 山 根三 芳 博 士 所 作的 《朱 子 伦 理 思 想 研 究》
一书。1969 年 , 日本佐 藤仁 博 士 出 版 了 《朱 子行 状》 一 书。 这
是一部研究朱 子 生平 的专 著。 1969 年 , 日 本 友 枝龙 太 郎博 士 出
版了 《朱子思想的形成》 ( 《朱子の思想形成》) 一书。这是一部
系统地研究朱子思想成立史的专著。其中 , 对朱熹和陆九渊思想
之异同的分析研究是作者的功力所在。本书是在作者的博士学位
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在此书中 , 他特别注意了张南轩思想在
朱子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问题。他认为朱子思想的核心是“ 无
极而太极” 和“ 理气” 二者。他特别把“ 无极而太极” 作为一个
整体概念来看 , 并提出了“ 无极而太极” 中的“ 无极” 是存在于
内部的“ 理”。1978 年 , 日本山田庆 儿博士出 版了 《朱子 的自 然
学》 ( 《朱子 の自 然学》) 一书。此书 从朱子的 宇宙 观和天 文观、
星象学等方面入手 , 对朱子的科学思想进行研究。他试图发现朱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2 29

子思想存在的科学基础。在国内外朱子研究学术界 , 此书是有其
独到之处的。1983 年 , 大浜皓 博士出版 了 《朱子 的哲学》 一书。
此书从朱子思想中的理、气、心、性、仁等概念入手 , 对朱子哲
学中的伦理思 想 进行 了研 究。 1985 年 , 日 本 佐 藤仁 博 士出 版 了
《朱子》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 朱子理学 思想的 专著。 1988 年 , 孟
旦博士又出版 了 《人 性 说》 ( I mages of H u m an Na tu re ) 一 书。
这是一部对 朱 子 的理 学 思想 进 行 系 统分 析 和 批 评 的专 著。 1989
年 , 狄百瑞博士又出版了研究宋明理学中的教育思想的专著 《理
学教育》 ( Neo-Con f ucian Education ) 一书。 1992 年 , 美 国提 尔
曼博士 ( Hoyt Clevland Tillman ) 又 出版 了 《儒 家的 说 教和 朱 子
的优势》 ( Con f ucian Discou rse and Chu Hsi’s Ascendancy) 一书。
作为史华慈博士的学生 , 提 尔曼 博士 在 10 年前 就曾 出版 了一 部
研究朱子思想的 专著 《功利 主义 儒学》 ( Utilitarian Con f ucian-
ism ) 。此书是以陈亮为中心 , 研究陈亮和朱子的思想 交流的一 部
著作。在此基础上 , 他又推 出了这 部以 朱子思 想为 中 心的 著作。
他肯定了朱子的 理 学在 儒 学传 统 的 道德 主 义说 教 性哲 学 中 的 作
用。
朱子研究一直是 20 世纪东西方汉学界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④ 陆象山研究
1935 年 , 秋月胤继 博士 又 出 版 了 《陆 王 研究》 一书。 此 书
实际上是以陆象山之思想为研究中心的。其中 , 秋月胤继博士在
此书中将陆象山的思想和朱子、王阳明等人的学说进行了比较研
究 , 并且又说明了陆象山之学的继承人 ( 如 , 杨慈湖、潘定川等
人 ) 的思想对陆学的发展。
1972 年 , 日本福田 殖博 士 出 版 了 《陆 象 山文 集》 一 书。 此
书实际上是 《陆象山文集》 的日文版。
⑤ 其他
1935 年 , 日本荻原扩博士出 版了 《周濂溪的 哲学》 ( 《周 濂
溪の哲学》) 一书。这是 一部以 周子 哲学为 主的 研究 北宋 初期 哲
2 30 海外汉学研究

学史的专著。在此书中 , 他对周子的图说及其宇宙观、形而上学
的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984 年 , 美 国卡索夫 博士 ( Irae Ka-
soff) 出版了 《张 载的 思 想》 ( The T hough t o f Chang Tsai ) 一
书。这是一部研究张载思想和二程思想之渊源关系的专著。

五、明代思想史研究

① 通史研究
1960 年 , 日 本 酒 井 忠夫 博 士 又 出 版 了 《中 国 善 书 的 研 究》
( 《中国善书の研究》) 一书。此书是以明代各类善书为中心的研
究明代思想史的 专题 著 作。1970 年 , 狄 百瑞 博 士 又出 版 了 《明
代思想中的自我和社会》 ( Sel f an d Society i n Mi ng T hought ) 一
书。此书是研究明代知识分子的自我思想的专著。在书中 , 狄百
瑞博士肯定了宋明理学思想中所存在的合理因素。即在理学派和
心学派思想中都有其内在的发展动力 , 以往指责性理学对人性发
展的制约和心性学在实践上的空疏是片面的。肯定宋明理学特别
是明代性理学的合理之价值 , 或许是他研究的目的所在。
1972 年 , 日本荒木见悟博士 出版了 《明代思想 研究》 一书。
这是一部研究 明 代思 想史 的专 著。 1979 年 , 荒 木见 悟 博士 又 出
版了 《明末宗教思想研究》 一书。此书以管东溟的生平和其思想
为核心 , 研究了明 末中 国 宗教 思 想 发展 的 情况。 1980 年 , 日 本
山井涌博士出版了 《明清思想史的研究》 (《明清思想史の研究》)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明清思想史的专著。在此书中 , 山井涌博士
对明代性理学 , 特别是戴震、顾炎武、黄宗羲三人的思想进行了
专门研究。1981 年 , 沟口 雄 三博 士出 版 了 《中 国前 近 代思 想 的
曲折和展开》 ( 《中国前近代思想の曲折と展开》) 一书。在此书
中 , 他以李卓吾作为明清思想家的典型代表 , 研究了明清思想家
李卓吾、戴震、黄宗羲等人有关“ 理” 的思想 , 认为他们上承宋
代理学思想 , 重新 建构 了 以实 学 为 核心 的 天道 观。 1984 年 , 美
国斯坦达尔博士 ( F . T . Standaer t) 出版了 《晚明时 代的儒学 和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2 31

基督教》 ( Con f ucian and Ch ristian in Late M ing China ) 一书。


这是一部将明代末期的儒学和基督教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
② 王阳明研究
1915 年 , 高 濑 武 次 郎又 博 士 出 版 了 《王 阳 明 详 传》 一 书。
1916 年 , 美 国 黑克 博 士 ( Frederick Henke ) 出 版 了 《王 阳 明 的
哲学》 ( T he Philosophy of W ang Y ang-M ing) 一书。在书中 , 黑
克博士特别肯 定 了王 阳明 的直 觉 主 义思 想。 1922 年 , 日本 安 冈
正笃氏出版了 《王阳明研究》 一书。这是一部全面介绍王阳明的
学问和人生的著 作。 1969 年 , 冈 田武 彦 博士 又 出 版了 《王 阳 明
和明末的儒学》 ( 《王阳明と明末の儒学》)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
王阳明思想在 明 代思 想史 中的 地 位 和价 值 的专 著。 1971 年 , 日
本山下龙二博士出版了两卷本的 《阳明学的研究》 (《阳明学の研
究》) 一书。其中第一卷 研究 王阳明 思想 的成 立史 问题。 第二 卷
对王阳明思想进行分析和研究。吉田公平博士在为此书作的书评
中认为 :

本书的基调是儒教的宗教性 , 朱陆的类似化和陆王的分
离、气的哲学三点。①

此一归纳是可取的。在 《阳明学的成立》 (《阳明学の成立》)


一章中 , 他对日本阳明学的发展史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就日本汉
学界而言 , 从江户时代至二战前是对作为一种信仰性的阳明学的
受容时期。而学术性的阳明学的研究则开始自山本正博士和安田
二郎博士。 他认 为 王阳 明 的“ 心即 理” 说 接近 于 朱 子 的“ 性 即
理” 说 , 又认为把陆王思想作为程朱思想的对立面的传统看法是

① 见 《集刊东洋学》, 见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学报》 人文 科学
研究所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号。
2 32 海外汉学研究

不可取 的。他 把 王 阳 明 的 哲 学 定 位 为 以 心、气 为 核 心 的 哲 学。


1979 年 , 日本大 西晴 隆氏 出 版了 《王 阳 明》 一书。 这 是一 部 研
究王阳明思想的传 记体 专著。从 1982 年开 始 , 由 安 冈正 笃氏 主
持 《王阳明 全 集》 的日 文 翻译 和 出 版工 作。日 文 版 《王 阳 明 全
集》 共十 卷 , 使 用 的版 本 是四 部 丛 刊本 三 十八 卷 《王 文 成 公 全
书》。各卷译者和内 容分 类如下 : 第一 卷 : 语 录和 传习 录等 , 大
西晴隆、中田胜。第二 卷 : 文录 等 , 冈 田武 彦。第 三 卷 : 奏 疏・
上编 , 石川梅次郎。第四卷 : 奏疏・下编 , 石川梅次郎。第五卷 :
公文等 , 山崎道夫、难波江通泰。第六卷 : 诗文 , 山崎道夫、中
村宏。第七 卷 : 诗 和杂 文 补 , 冈 田武 彦。 第 八卷 : 文 录 和 公 文
补 , 山井涌。第九卷 : 年谱 , 冈田武彦。第十卷 : 世德纪 , 近藤
康信、近藤邦康。
1988 年 , 日本中田 胜氏 出 版 了 《王 阳 明 靖乱 录》 一 书。 这
是一部研究王阳明生平的专著。同年 , 吉田公平博士出版了王阳
明 《传习录》 的日文译本。
其他 , 如 , 日本汉学家久须本文雄博士出版了 《王阳明的禅
的思想研究》 ( 《王阳明の禅的思想研究》) 一书。下斗米晟博士
和吉田公平博士分别出版了同名的 《陆象山和王阳明》 (《陆象山
と王阳明》) 一书。对王 阳明 思想的 研究 一直 是日 本汉 学史、 日
本思想史研究的热点课题。特别是因为阳明学在近代日本思想史
上的地位确立以后 , 研究王阳明思想也就具有了二重意义 : 研究
中国哲学史意义上的王阳明哲学、研究日本思想史意义上的阳明
学。因这二重属性的存在 , 日本的王阳明思想研究一直具有和朱
子学研究一样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③ 其他
1984 年 , 法 国 斯 派阿 博 士 ( Wilfried Spaar ) 出 版 了 《中 国
思想史上的李贽哲 学》 ( Die Systemkrische Philosophie des Li-Zhi
und ihre Politische Rezep tion in der Volksrepublik Ch ina ) 一 书。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2 33

这是一部研究李贽思想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界影响的专著。同类
题材的著作有沟口雄三博士的 《李卓吾》 一书。

六、清代思想史研究

① 清代初期、中期专题研究
1954 年 , 狄百瑞博士出版了 《黄宗羲》 ( H uang Tsung- Hsi)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和他的 《明夷待访
录》 一书的专著。1983 年 , 山 井涌博士 出版了 《黄宗羲》 一书。
这是一部有关 黄 宗羲 思想 的传 记 性 专著。 1985 年 , 美 国著 名 汉
学家艾尔曼博士出版了 《从哲学到文献学》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
清代乾嘉学派的思想体系的专著。此书实际上是以清代南方知识
群体的政治观和学术思想为核心 , 研究政治运动和学术思想之对
应关系的专著。从某种意义上说 , 这位美国汉学界的新一代学术
代表之一的艾尔曼博士以此书证明了瑞玛丽博士在 《中国保守主
义最后的防线》 一书中的一个基本思想 , 即 :

在近代中国每一个政治运动 , 都有一种学术思想作为理
论基础。①

仅仅过 了 一 年 , 他 就 又 推 出 了 《古 典 主 义 , 政 治 和 家 族》
( Classicism , Politics and Kinshi p ) 一 书。此 书 是研 究 清代 经 学
思想和政治之关系的专著。此书以清代常州今文经学的诞生为核
心 , 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影响下的家族制度和政治的依存关系及
其在今文经学上的表现。其中 , 第七章论述刘逢禄和今文经学的
关系尤其出色。在 《国际汉学著作提要》 中介绍此书说 :

① Mary Wrigh t : The Last S tand of Chi nese Conserva tis m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
2 34 海外汉学研究

艾尔曼认为 , 庄存 与代 表 的是 18 世 纪的 公羊 儒学 , 而
刘逢禄则把庄的理论观 点与技 术结 合了 起来 , 代表 了 19 世
纪公羊学的水平。在刘逢禄手上 , 今文经学熟练地阐释了为
后世颁布经典过程中孔子所扮演的先知角色 , 刘逢禄把考证
变成了他所需要的认知工具…… ①

1987 年 , 日 本 近 藤 光男 博 士 出 版 了 《清 朝 考 证 学 的 研 究》
( 《清朝考证学の研究》) 一书。此书作者对考证学下的定义是 :

以洗练的语 言 感 觉 和 敏锐 的 文 字 直 感 , 潜 心 于 古 代 经
学 , 探索古代圣贤们的深奥的思想。②

在此书中 , 他列出专章研究清初钱牧斋的学术思想。他特别
肯定了钱牧斋在清代考证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988 年 , 瑞典楼 天 博 士 ( Torbjon Loden ) 把 戴 震 的 《孟 子
字义疏证》 一 书 译成 了瑞 典文 出 版。 1989 年 , 美国 布 莱克 博 士
( A . H . Black) 出版了 《王夫 之哲学 思想 中的人 和自 然》 ( M an
and Nat ure i n t he Philosophical T hough t o f W ang Fu-Chih) 一书。
此书是研 究 明 末 清 初 思 想 家 王 夫 之 的 人 和 自 然 观 思 想 的 专 著。
1990 年 , 法国威格那德博士 ( J . F . Vergnaud) 出版 了 《顾炎 武
的思想》 ( La Pensee de Gu Y an- W u ) 一书。 此书系 统地 研究 了
清初思想家顾 炎 武的 生平 和思 想。 1996 年 , 美 国布 迪 沃斯 特 尔
博士 ( A . D . Birdwhistell ) 又 出 版 了 《李 和 儒 家 思 想》 ( Li
Y ong and Epistemological Di mensions of Con f ucian Philosophy )
一书。此书是一部研究清初思想家李 的思想体系的专著。

① 《国际汉学著作提要》, 江西教育出版社 , 1995 年。


② 近藤光男 : 《清朝考证学の研究》, 研文出版社 , 1987 年。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 : 思想史为中心 2 35

② 列文森的清代思想史研究
1953 年 , 列文森 博 士 ( Joseph Richmond Levenson ) 出 版 了
《梁启 超 和 现 代 中 国 思 想》 ( Liang Ch i-Chao an 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清末梁启超思想的专著 , 也
是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美国现代著名汉学家列文森博士虽然是
费正清博士的学生 , 但在美国汉学界中却是和费正清博士学派并
立的一 派 汉 学 家。从 1958 年 开 始 , 列 文 森 博 士 出 版 了 三 卷 本
《儒学中国及 其 在 现 代 中 国 的 命 运》 ( Con f ucian China an d Its
Modern Fate) 一书。这是 20 世纪美国汉学 史上著名 的研究中 国
思想史的专著。在此书中 , 他认为 : 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及其文
化传统是一 种 具有 历 史价 值 和 平和 特 点的 思 想 体 系 , 他 称 之 为
“传统” 的东西。受 近代社 会中 西方文 化和 思想、 科学、 战争 等
因素的“ 冲击”, “传 统” 不是 在被 “冲 击” 之后 产生 “回 应”,
而是自此开始才进入“ 现代”。他以“传统—现代” 说 (“ Tradi-
tion-Modern”) 作为解释近代中 国社 会思 想发 展的 一个 模式 , 以
此和费正清博士著名的“ 冲击—回应” 说模式相对应。
列文森博士的博士论文 《梁启超和现代中国思想》 曾被译成
中文出版。列文森博士在 《儒学中国及其在现代中国的命运》 一
书的第三卷出版后不到一年死于溺水。
③ 清代后期专题研究
1978 年 , 德 国 桑 比 那 博 士 ( Nagata Sabine ) 又 出 版 了 《19
世纪晚 期 中 国 的 保 守 主 义 思 想》 ( U n tersuchu ng z u m Konser-
vatism us i m Chi na des S paeten 19) 一书。这是一 部研究 19 世 纪
清末保守主义思 想的 专 著。1983 年 , 坂 出祥 伸 博 士出 版 了 《康
有为》 一书。这是一部研究清末康有为革新思想和经学思想的专
著。1984 年 , 日本 有田 和夫 氏博 士 出版 了 《清 末 意识 构 造》 一
书。这是一 部 研 究 以 康 有 为 为 首 的 清 末 思 想 革 新 运 动 的 专 著。
1986 年 , 德国 考 格 斯 施 特博 士 ( Hermann Kogelschatz) 出 版 了
《王国维和 叔 本华》 ( Wang K uo- Wei und Schopenhauer ) 一 书。
2 36 海外汉学研究

这是一部将王国维思想和叔 本华 ( Schopenhauer ) 思 想进 行比 较
研究的专著。此书对于研究王国维哲学思想的悲情意识有重要的
参考价值。1987 年 , 日本竹内弘 行博士出 版了 《后 期康有 为论》
一书。这是一部研 究康 有 为晚 年 思 想的 专 著。1995 年 , 美 国 威
尔逊博士 ( T . A . Wilson) 出版了 《晚期中 华帝国儒 家传统的 解
释和应用》 ( T he Construction and Uses of t he Con f ucian Tradi-
tion i n Late I m perial Ch ina) 一书。这是一部 研究 清末儒 家思 想
传统的现代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的专著。

七、其他

1981 年 , 德 国 的 汉 学 家 们 出 版 了 《元 代 思 想》 ( Y uan
T hough t) 一书。这是一部 有关元 代思 想史 研 究的 论文 集。同 类
研究题材的专著还有狄百瑞博士的 《元代思想 : 蒙古统治下中国
的思想和 宗教》 ( Y uan T hought : Chinese T hought and Religion
U n der the Mongols) 一书。

现代西方汉学界对近代思想史研究的热潮 , 和费正清学派在
美国的兴起有直接的联系 : 一部分汉学家在对近代中国历史和文
化、政治的研究过程中回归传统 , 形成了以清代思想史研究为核
心的思想史学派 ; 另一部分汉学家则走进现实中国 , 形成了以现
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研究为核心的费正清学派。
当然 , 国内不少学者对思想史学派的西方汉学家们的著作有
浓厚的兴致。在相当多的人眼中 , 列文森博士的著作比费正清博
士的著作更有参考价值 , 其中中学和西学的联系也更密切吧。
结论 汉学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2 37

结论 汉学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结束了对 20 世纪东 西方汉 学发 展史的 叙 述之 后 , 我 想在 此


对东西方汉学界的汉学史研究进行一下分析和总结。到本书出现
前为止 , 在国际汉学界还没有一部通史体的汉学史著作产生。作
为始作俑者 , 我并不为此书的出现感到过多的高兴。参考资料的
不足和个人学识素养的短缺 , 是可以想见的。在本书中我并不想
对东西方汉学界 的 中国 古 代文 学 研 究和 佛 教研 究 进行 具 体 的 说
明 : 前者目前被称作 比较 文学 , 正 在被 中外学 者们 热 火朝 天地、
大会战似 地 研 究 着。这 和 我 自 幼 养 成 的 以 孤 独 的 性 格 进 行 冷、
难、怪、偏之学科和问题的研究之初衷是截然不同的。我不想因
为一部著作的完整而改变我二十多年的习惯、个性。学者的使命
是什么 ? 这或许是德国古典哲学家感兴趣的问题。在我 , 它只是
陪伴我走完极为短暂的生命旅程的一盏明灯。后者与其说是汉学
史研究的必要课题 , 不如说是比较思想史、比较宗教史、中外思
想交流史等学科中的研究课题。因为只有禅宗的研究才属于我理
解中的传统国学范畴之一。佛教 , 如同以后的基督教一样 , 不是
传统国学的家庭固有成员 , 只是她的近亲 , 因为其存在历史的久
远 , 有很多人都把她列入传统国学的家庭固有成员之一。我以为
这是一种误解。如果中国的封建社会再延续一千年的话 , 基督教
的中国化程度更深 , 甚至会诞生成为经典的中国式基督教教义和
著作 ! 或许那时基 督 教 也变 成 了传 统 国学 的 家 庭 固有 成 员 之 一
了 : 中国固有的思想和文化 就是 如此 具有兼 并性 而不 是受 容性。
历代那么多的士大夫在对待封建社会的主体意识上 , 惟有反儒或
2 38 海外汉学研究

尊儒之别 , 但在对待外来文化、对待外在于中华帝国的北狄、南
蛮、西戎、东夷为 首 的 诸夷 诸 番 诸 方 国的 态 度 上 , 都 没 有 脱 离
“以夏变夷” 这一传统观点。那才是真正的“中国中心观”。
———这是在我的汉学通史体系中不想加入这两类学科和研究
专题的根本原因。
下面 , 该开始对东西方汉学界的汉学史研究进行分析和归纳
了。

一、汉学史研究论著的种类

以我本人所读到和见到的来说 , 我把这类研究的论著依著作
体例的不同分为十一种体例 , 即 :
① 国别体
所谓国别体就是以某一国家的汉学发展为研究中心的汉学史
著作。
如 , 关于法国汉 学 史 的 著 作 , 有 李 璜 博士 的 《法 国 汉 学 论
集》 和 《近三十年来法 国的 汉学 研究》、坂出 祥伸 博士的 《东 西
汉学事情》、刘增泉博士的 《汉学研究在法国》、费海玑氏的 《法
国的汉学研 究》、松 村 次 氏 的 《海外 最 近的 中 国研 究 的 状 况》
(《海外に于はる最近の中国研究の状况》) 、程艾兰博士的 《法国
的古代中国研究》、福井文雅博士的 《法国东洋学的近况》 ( 《フ
ランス东洋学の近况》) 、 金冈 照光氏 的 《法 国东 洋学研 究管 见》
( 《フランス・シノロジ———体验记》) 、何金兰氏的 《法国汉学之
奠立及其 发 展》、戴 密微 博 士 ( Paul Demieville ) 的 《法 国 汉 学
史略》 ( Apercu Historique des Et udes S inolog iques en France) 、陈
祚龙博士的 《浅评简介法国的 汉学 研究》、帕 瑞特 博士 ( Thierry
Pairault ) 的 《目前法国研究中国 问题之 概况》、后 藤末雄 博士 的
《中国思想的法国西渐》 ( 《支那思想のフランス西渐》) 、松本信
广博士的 《法国的中国研究》 (《佛兰西に于はる支那研究》) , 等
等。
结论 汉学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2 39

关于瑞典汉学史的 著作 , 有 张静 河氏的 《瑞 典汉 学史》、 松


村 次氏的 《海外最近 的中 国研 究状况》、张 十之 博士的 《瑞 典
三位汉学家剪影》。
关于德国 汉 学 史的 著 作 , 有 张 国 刚 博 士的 《德国 的 汉 学 研
究》、福赫 伯博 士 的 《德国 各 大学 的 汉学 研 究》、 格林 特 泽 博 士
( Heiwing Schmidt Glintzer) 的 《联邦德国 的汉 学研 究》、 萧师 毅
氏的 《德国的汉学研究》、福 井文 雅博 士的 《欧美的 东洋 学和 比
较论》、松村 次氏的 《海外最近的中国研究的状况》。
关于日本汉学史的著作 , 有梁容若博士的 《现代日本汉学研
究概观》、坂出祥伸博士的 《东西汉学事情》、严绍 氏的 《日本
中国学史》、陶振誉氏的 《日本学人对中国史的研究》、远藤隆吉
博士的 《日本汉学史》、近藤春雄博士的 《日本汉文学事典》。
关于英国 汉 学 史 的 著 作 , 有 巴 瑞 特 博 士 ( Tim Barret t ) 的
《英国学者和 中 国 经 典研 究 的 简 史》 ( S ingu lar List lessness: A
Short History of Chi nese Books and British Scholars) 、许美德博士
( Rufh Haynoe ) 的 《英国的中国 学》、陈 尧 圣氏 的 《英 国的 汉 学
研究》、福井文雅博士的 《欧美的东洋学和比较论》、松村 次氏
的 《海外最近的中国研 究的 状况》、村 山吉广 博士 的 《英 国的 东
洋学》 ( 《イギリスの东洋学》) 和 《英国的中国学》 ( 《イギリス
の中国学》) 、杨国祯氏 的 《牛 津大学 中国 学的变 迁》、张 国刚 博
士的 《剑桥大学中国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关于俄罗斯汉学史的著作 , 有吴相湘氏的 《苏联对中国的研
究》、韦慕 庭 博 士 的 《苏 联 的 中 国 研 究》 ( Ch inaku nde i n der
Sowjetun ion) 、福井文雅博 士 的 《欧 美 的 东 洋 学 和 比 较 论》、 松
村 次氏的 《海外最近 的中 国研 究的状 况》、蔡鸿 生氏的 《评 俄
国“ 汉学”
》、刘存宽氏的 《苏联对中国的研究和我国加强对苏联
研 究 的 迫 切 性》、 齐 赫 文 斯 基 博 士 ( Се
ргей Пе
онидовнч
Тихвинский) 的 《俄国和苏联的中 国文化 研究 概述》、斯 卡奇 科
夫博士 ( П.Е.Скачков) 的 《俄国汉学史纲》 ( Оч
еркиИстории
2 40 海外汉学研究

Ру
сско
гокитае
вед
ения) 、 布 罗 夫 博 士 ( Владилен Гео
ргие
вич
Буров) 的 《俄 罗 斯 的 中 国 哲 学 研 究》 ( Из
учени
еКитайск
ой
Фило
софиивСССР) 和 《俄罗斯中国现代史研 究现况》、罗曼 诺
夫博士的 《俄科学院远 东研究 所对 中国哲 学的 研究》、费 奥克 基
斯托夫博士的 《关于中 国哲学 史研 究的方 法论 问题》、米 亚斯 尼
科夫博士的 《苏联的中 国学 的形 成与发 展》、吴相 湘氏的 《苏 俄
对中国的研究》、中国 社会科 学院 文献 情报中 心的 《俄苏 中国 学
手册》 等。
关于 美 国 汉 学 史 的 著 作 , 有 谭 维 理 博 士 ( Meribeth Elliott
Cameron) 的 《美 国 早 期 的 亚 洲 研 究》 ( A mericas Far Eastern
S tud ies) 、杜尼尔博士 ( Rut h Dunnell) 的 《美国八十年代的中国
学研究》、 王佳 晴 博士 的 《美 国的 中 国学 研 究 评 述》、高 华 氏 的
《三十年来美国“中国学” 的研究趋向》、宋 博士的 《美国的汉
学研究》、福井文雅博士的 《欧美的东洋学和比较论》、松村 次
氏的 《海外最近的中国 研究 的状 况》、 李达三 博士 的 《美 国对 中
国研究的贡献》、史东游博士的 《论费正清与中国研究》、王湘云
氏的 《关于美国学者研 究中 国的 一些感 想》, 还有 张铠氏 的 《从
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观》、《美国中国史研究专业队伍的形成及
其史学成就》 和 《国际 学术思 潮与 美国的 中国 史研 究》, 侯且 岸
氏的 《费正清与美国现 代中国 学》, 中国 社会 科学院 文献 情报 中
心的 《美国中国学手册》。
关于意大利汉学史的著作 , 有许倬云博士的 《意、瑞、西三
国汉学研究近况》、张雪慧氏的 《意大利中国学研究之现状》、吴
宗文氏的 《意大利的汉 学研 究》、 福井 文雅博 士的 《欧美 的东 洋
学和比较论》、松村 次氏的 《海外最近的中国研究的状况》。
关于朝鲜 汉 学 史的 著 作 , 有 李 元 植 博 士的 《韩国 的 汉 学 研
究》、李丙涛博士的 《韩国儒学史略》。
关于匈牙利汉学史的著作 , 有李国祁博士的 《匈牙利及捷克
的中国研究》。
结论 汉学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2 41

关于捷克汉学史的著作 , 有李国祁博士的 《匈牙利及捷克的


中国研究》。
关于荷兰汉学史的著作 , 有吕秋文氏的 《荷兰的汉学研究》、
荷兰驻华大使馆 编定 的 《荷 兰汉 学史》、福井 文雅 博士的 《欧 美
的东洋学和比较论》、 松村 次氏 的 《海 外最 近的中 国研 究的 状
况》、伊维德博士 ( Wilt Lukas Idema ) 的 《荷兰汉学 : 过去、 现
在和 未 来》、 戴 闻 达 博 士 ( Duyvendak ) 的 《荷 兰 的 中 国 研 究》
( Holland ’s Con tribu tion to Chinese S t udies ) 、 何 四 维 博 士
( H ulsewe ) 的 《荷兰的中国 学和 日本 学》 ( Ch inese and Japanese
S tud ies in Holland ) 等。
关于西班牙汉学史的著作 , 有许倬云博士的 《意、瑞、西三
国汉学研究近况》。
关于瑞士汉学史的著作 , 有许倬云博士的 《意、瑞、西三国
汉学研究近况》。
关于澳大利亚汉学史的著作 , 有刘渭平博士的 《汉学研究在
澳洲》、福井文雅博士的 《欧美的东洋学和比较论》、佐藤保氏的
《澳大利亚的中国研究》 ( 《オ-ストラリヤの中国研究》) 。
关于奥地利汉学史的著作 , 有张国刚博士的 《德国的汉学研
究》。
关于新加坡汉学史的著作 , 有林徐典博士的 《汉学研究在新
加坡》、苏莹辉氏的 《东南亚的汉学研究》。
关于泰国 汉 学 史的 著 作 , 有 苏 莹 辉 氏 的 《东 南亚 的 汉 学 研
究》。
关于马来西亚汉学史的著作 , 有苏莹辉氏的 《东南亚的汉学
研究》。
关于印度尼西亚汉学史的著作 , 有苏莹辉氏的 《东南亚的汉
学研究》。
关于越南汉学史的著作 , 有邬增厚氏的 《越南的汉学研究》、
黄国安氏的 《孔子学说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
2 42 海外汉学研究

关于印度 汉 学 史的 著 作 , 有 周 祥 光 博 士的 《印度 的 汉 学 研
究》、松村 次氏的 《海外最近的中国研究的状况》。
以上所举 , 只是我本人所读到、见到的国别体汉学史研究论
著中的一部分 , 而我尚未读到、见到的这类论著还有很多。
②通史体
所谓通史体就是对东西方各国汉学发展史进行研究和叙述的
著作。但是 , 到本书出版前 为止 , 尚没有 这样 完善 的 著作 产生。
在此 , 我将把对三国以上汉学发展的历史进行研究和叙述的著作
归入通史体例中。
如 , 朱谦之氏的 《中国 哲学对 于欧 洲之 影响》、 莫东 寅氏 的
《汉学发达史》、福赫伯博士的 《西方汉 学研究》 ( Zu r Gesch ich te
der Westlichen S inologic ) 、 石 田 干 之 助 博 士 的 《欧 洲 的 中 国 研
究》 和 《欧美的中国研 究》、青木 富太 郎博士 的 《东 洋学 的成 立
及其展开》、巴托尔德博士 (В .Бар
тольд) 的 《俄国 及欧洲的 东
洋研究史》 ( Историяи
зуче
нияво
стокавЕв
ропеиРо
ссии) 。
如上所说 , 以上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汉学通史。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 的汉学研究 : 思想 史为中
心 24 3

③ 断代体
所谓断代体就是对某一国家的某一时期的汉学发展的历史进
行研究和叙述的著作。
如 , 考 狄 博 士 的《西 方 汉 学 研 究 : 1895 ~ 1898》( Les E tu des
Ch inoises 1895— 1898 ) 、傅吾康博士的《莱比 锡大学近 五十年汉 学
研究》( D ie E ntw ickl ung der Ch inakunde i n den L etz ten 50 Jah r-
en) 、海尼斯博士 ( Erich H aenisch ) 的《柏林 大学的 汉学研 究 : 1889-
1945》( Die S i nolog ie an der B erli n F riedrich Wi lhelms Un iver-
sitset i n den Jahren 1889 -1945 ) 、谭 维 理博 士 的《美国 汉 学 研究 :
1830-1920》, 等等。这类论著目前比较多。
④ 地域体
所谓地域体就是对某一地区的汉学发展的历史进行研究和叙
述的著作。
如 , 海尼斯博士的《柏林大学的汉学研究 : 1889~1945》, 等等。
这类论著目前比较少 , 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
⑤ 书志体
所谓书志体就是以图书目录的形式列举某一国家或某一类专
题汉学研究的论著目录的著作。
如 , 考狄博 士 的《中 国 书 目》、戈 登 博 士 ( Leona rd Gordon ) 的
《有关中国研究的西文博士论文书目 : 1945 ~1970》( Doctora l Dis-
serta tions on Chi na : A B ibliogr ap hy o f S tu d ies in Western L an-
guages 1945 —1970 ) 、侯尼 博 士 ( Deborah B . H onig) 和 威 尼 克 尔
博士 ( Edwin A . W inckler ) 合编 的《现代 中国 社会研 究论 文书 目》
( Modern Ch inese Societ y : A n Anal y tical B ibliog ra phy ) 、路斯特
博士 ( John Lust ) 的《1850 年 以前 西方出 版中 国研 究书 目》( West-
ern Books on Chi na P ublished u p to 1850 ) 、斯卡 奇科 夫博 士 ( П .
Е .Скачков) 的《中国书目》(Библио
графияКитая) , 等等。
这类研究很要功夫 , 并非想 象的 那样容 易。如 台 湾林 庆彰 博
士主编的几部经学研究的 书目 , 就有 相当 大数 量的已 经公 开发 表
24 4

的论著目录被遗漏了。下 了很大 工夫、又 花了人 力、财 力 , 最后 只


是节选本的水准。
⑥ 专题体
所谓专题体就是以东西方汉学界对汉学研究中某一专题的研
究为核心展开的汉学发展的历史的研究和叙述的著作。
如 ,木夏一 雄 博 士 的《汉 字 在 西 方 的 传 播》(《汉 字 の 西 方 传
播》) 、卜德博士 ( De rke Bodde ) 的《中国思想西传考》( Chi nese I de-
as i n t he West ) 、布 罗夫博 士 (ВладиленГе
оргиевичБуро
в) 的《俄
罗斯 的 中 国 哲 学 研 究》 ( Из
учени
е Китайс
кой Фило
софии в
СССР) , 等等。
这类研究因为非常难 , 所以 论著 也极少。 和进 行 通史 研究 一
样要求通多种外语 , 并要对所研究专题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⑦ 比较思想体
所谓比较思想体就是把汉学思想和东西方某一国家或某一人
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的历史作为研究和叙述汉学发展史的一个核
心 , 以此产生的著作就是比较思想体著作。
如 , 后藤末雄博士的《中 国思 想的法 国西 渐》、朱 谦之 氏的《中
国哲学对于欧洲之影响》等。
这类研究也是难度极大 的一 种汉学 史研 究。目 前 , 值 得一 提
的论著并不多。
⑧ 比较文化体
所谓比较文化体就是把中国与东西方某一国家的文化进行比
较研究的历史作为研究和 叙述 汉学发 展史 的一个 核心 , 以 此产 生
的著作就是比较文化体著作。
如许苏民氏的《比较文化研究史》等。
这类研究也是难度极大 的一 种汉学 史研 究。目 前 , 值 得一 提
的论著并不多。
⑨ 辞典体
所谓辞典体就是以辞典 的形式 对东 西方各 国汉 学 家、汉学 著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 的汉学研究 : 思想 史为中
心 24 5

作、汉学流派进行介绍的著作。
如 , 中国社会 科学 院 文 献情 报 中心 编 的《美 国 中 国 学手 册》、
《日本的中国学家》、
《世界中国学家手册》、
《俄苏中国学手册》等。
10 传记体
所谓传记体就是以传记的形式对东西方各国某一位或某几位
汉学家进行介绍的著作。
如 , 拉施博士 ( Donald L ach) 的《米 勒的 中 国研 究》( T he Chi-
nese S t ud ies o f And reas M ueller ) 、杰 格尔 博 士 ( F ritz Jaege r) 的
《奥托》( Otto Franke ) 、艾克斯博士 ( Eduard Erkes ) 的《孔拉迪和格
贝莱兹》( Geor g von der Gabelen tz und A ug ust Conra dy ) 、威廉博
士 ( Salom e Wil helm) 的《卫礼贤》( R ichard W il hel m ) 、江上波夫博
士主编的三卷本《东洋学的系谱》(《东洋学の系谱》) , 等等。
这类东西文著作目前极多 , 以我之所见不下百部 , 但大多以文
学类人物传记性体例为主。
1 编年体
所谓编年体就是按年代发展顺序进行汉学史的研究和叙述的
著作。
如 , 考狄博士 注解、尤 勒先 生 ( Sir H enry Y ule ) 编 著 的《发 现
喜望峰航路之前 时 代里 的 中国 和 西 方的 交 往》( P relim inar y Es-
say on the I ntercourse Between Chi na and t he Wester n N a tions
P revious to t he Discover y o f t he Cape Route) , 石田干之助博士的
《欧洲的中国研究》, 等等。这 类研究 也是 难度 极大的 一种 汉学 史
研究。目前 , 值得一提的论著并不多。
本书是以通史体、编年 体为 主 , 以地域 体、专题 体 为辅 展开 的
第一部总括 20 世纪东西 方主 要汉学 研究 国家 的汉学 发展 史的 专
著。实际上 , 汉学史研究 只能存 在对 通史的 基础 研究 和对 某一 流
派的专题研究两种体例。但是因为受外语和知识水平的局限才有
上述十一种体例存在的现象产生。将来 , 对汉学史研究的进展 , 只
能存在对通史的基础研究和对某一流派的专题研究两种体例。
24 6

二、汉学史观和工具理性的问题

在东西方 汉 学 史 上 大 致 产 生 了 以 下 五 种 重 要 的 汉 学 史 观。
即:
① 欧洲中心论
② 中国中心论
③ 民族、文化优劣论
④ 儒家中心论
⑤ 汉文化宗主国论
建立一种合理的、符合实际的、科学的汉学史观是一件相当困
难的事情。因为汉学史观被汉学家们的工具理性所操纵。工具理
性又和对中国思想和文 化的感 情问 题连在 一起。 但是 , 工 具理 性
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进入洋汉学家们的感情世界 ? 它对洋汉学
家们的汉学史观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 我们不能像古代中国的士阶
层那样寄希望于有志洋人 来“以夏 变夷”, 也不 能寄 希望于 在东 西
方各国会出现一个“六经注我 , 我注六经”的汉学世界 , 因为我们自
己也常常说不清研究国学对现代中国学者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这
样一个基本问题。在涉足于 异民 族的 文化和 思想 的研 究活 动中 ,
如何把握工具理性和感情世界的矛盾是一种科学的学术史观产生
的先决条件。同样 , 对于现代中国学者来说 , 在自己涉足于对中国
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研究活 动中 , 也存 在着 工具 理性和 感情 世界 矛
盾的问题。洋汉学家们也不 想变 成中 国古代 社会 里的 正宗 的、传
统的知 识分 子 , 他 们或 许只 是对“文 化的 中国”或 说对“ 中 国的 文
化”感兴趣。因为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
的洋汉学家们并 不 想实 现 古代 中 国 人的 那 种内 圣 外王 之 道 的 理
想。因为他们是在研究汉 学 , 而不是 在弘 扬儒 教。而 我们 现代 中
国学者 , 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 也根本不可能把自己复原成替天
行道的孔子门徒。
———汉学在东西方社会中流传和发展的历史说明 :
第六章 现代东西方各国 的汉学研究 : 思想 史为中
心 24 7

作为科学的、非功利性、非政治性的汉学 , 战胜作为儒教的、功
利性的、政治性的汉学 , 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 !
24 8

参 考 书 目

一、中文

耿升译 :《法国当代中国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8 年。


李璜 :《法国汉学论集》, 珠海书院出版委员会 , 1974 年。
李璜 :《近三十年来法国的汉学研究》,《中华月报》, 第 702 期。
刘增泉 :《汉学研究在法国》, 见《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
费海玑 :《法国的汉学研究》, 见《世界各国汉学研究史》。
程艾兰 :《法国的古代中国研究》,《国际汉学》第 1 期。
何金兰 :《法国汉学之奠定及其发展》。
陈祚龙 :《浅评简介法国的汉学研究》。
帕瑞特 ( Thierry Pair au lt ) :《目前法国研究中国问题之概况》。
张静河 :《瑞典汉学史》, 安徽文艺出版社 , 1995 年。
张十之 :《瑞典三位汉学家剪影》, 见《世界各国汉学研究史》。
张国刚 :《德国的汉学研究》, 中华书局 , 1994 年。
格林特 泽 ( H eiwig Schmid t Gli ntze r ) :《联 邦 德 国 的 汉 学 研
究》。
萧师毅 :《德国的汉学研究》, 见《世界各国汉学研究史》。
梁容若 :《现代日本汉学研究概观》, 商务印书馆 , 1985 年。
陶振誉 :《日本学人对中 国史 的研究》, 见《世 界各 国汉 学研 究
史》。
许美德 ( R ufh H aynoe ) :《英国的中国学》。
陈尧圣 :《英国的汉学研究》, 见《世界各国汉学研究史》。
参 考 书 目 24 9

杨国祯 :《牛津大学中国学的变迁》。
张国刚 :《剑桥大学中国 学研 究的历 史与 现状》,《中国 史研 究
动态》, 1995 年第 3 期。
吴相湘 :《苏俄对中国的 研究》,《民国 史纵横 谈》, 时报 文化 出
版事业有限公司 , 1985 年。
蔡鸿生 :《评俄国“汉学”
》。
刘存宽 :《苏联 对中 国 的研 究 和 我国 加 强 对 苏 联研 究 的 迫 切
性》。
罗曼诺夫 :《俄科学院远 东研 究所对 中国 哲学的 研究》,《哲 学
动态》, 1996 年第 5 期。
费奥克基斯托夫 :《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米亚斯尼科夫 :《苏联的中国学的形成与发展》。
齐赫文斯基 (Сер
гейПеонидовнчТихвинский) :《俄国 和苏 联
的中国文化研究概述》。
杜尼尔 ( R ut h Dunnell ) :《美国 八十 年代 的 中国 学 研究》,《历
史文献研究》, 新 2 辑。
王佳晴 :《美国的中国 学研究 评述》,《历史 研究》, 1993 年 第 6
期。
高华 :《三 十 年 来 美 国“ 中 国 学”的 研 究 趋 向》,《社 科 信 息》,
1988 年第 1 期。
宋 :《美国的汉学研究》, 见《世界各国汉学研究史》。
李达三 :《美国对中国研 究的贡 献》, 联经 出版 事业 公 司 , 1978
年。
史东游 :《论费正清与中国研究》。
王湘云 :《关于美国学者 研究 中国 的一些 感想》,《清史 研究》,
1992 年第 2 期。
张铠 :《从西方 中 心 论 到 中 国 中 心 观》,《中 国 史 研 究 动 态》,
1994 年第 11 期。
张铠 :《美国中国史研究 专业 队伍的 形成 及其史 学成 就》,《中
25 0

国史研究动态》, 1995 年第 7 期。
张铠 :《国际学术思潮与美国的中国史研究》。
侯且岸 :《费正清与美国现代中国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美国中国学手册》, 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 1993 年增订本。
许倬云 :《意、瑞、西三国汉学研究近况》。
张雪慧 :《意大利中国学研究之现状》,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
资料社《历史学》, 1990 年第 1 期。
吴宗文 :《意大利的汉学研究》, 见《世界各国汉学研究史》。
李丙涛 :《韩国儒学史略》, 亚细亚文化社 , 1978 年。
李国祁 :《匈 牙 利 及 捷 克 的 中 国 研 究》,《近 代 中 国 史 研 究 通
讯》, 第 21 期。
吕秋文 :《荷兰的汉学研究》, 见《世界各国汉学研究史》。
荷兰驻华大使馆编定 :《荷兰汉学史》, 内部印刷。
伊维德 ( W ilt Lukas Idem a ) :《荷兰汉 学 : 过 去、现在 和未来》,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3 年第 1、2 期。
刘渭平 :《汉学研究在澳洲》, 见《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
林徐典 :《汉学研究在新加坡》, 见《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
苏莹辉 :《东南亚的汉学研究》。
邬增厚 :《越南的汉学研究》, 见《世界各国汉学研究史》。
黄国安 :《孔子学说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
周祥光 :《印度的汉学研究》, 见《世界各国汉学研究史》。
朱谦之 :《中国哲学对于欧洲之影响》, 商务印书馆 , 1940 年。
许苏民 :《比较文化研究史》, 云南人民出版社 , 1992 年。
《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 中华书局 , 1995 年。
《世界各国汉学研究史》, 台湾 , 1962 年。
《国际汉学》。
《世界汉学》。
《汉学研究》。
参 考 书 目 25 1

《法国汉学》。
《汉学研究通讯》。

二、日文

坂出祥伸 :《东西シノロジ一事情》, 东方书店 , 1994 年。


松村 次 :《海外に于はる最近の中国研究の状况》, 亚细亚经
济研究所 , 昭和三十八年。
福井文雅 :《フラン ス东 洋学の 近况》,《东 洋の 思想と 宗教》,
创刊号。
福井文雅 :《欧米の东洋学と比较论》, 隆文馆 , 平成三年。
金冈照光 :《フランス东洋学研究管见》。
兴膳宏 :《フランス・シノロジ一体验记》。
后藤末雄 :《支那思想のフランス西渐》, 出版时间及出版社不
详。
松本信广 :《佛兰西に于 はる 支那 研究》,《支 那研 究》, 昭和 十
三年。
村山吉广 :《イギリスの东洋学》。
村山吉广 :《イギリスの中国学》。
远藤隆吉 :《日本汉学史》, 出版时间及出版社不详。
近藤春雄 :《日本汉文学大事典》, 明治书院 , 昭和六十年。
尹南汉 :《韩国儒学史》,《韩》, 1977 年号。
李元植 :《韩国的汉学研究》, 见《世界各国汉学研究史》。
佐 藤保 :《オ-ス トラ リ ヤ の 中国 研 究》,《东 京 支 那学 报》, 第
12 号。
石田干之助 :《欧人の支 那研 究》, 日 本图书 株式 会 社 , 昭和 七
年。
石田干之助 :《欧米に于ける支那研究》, 创元社 , 昭和十七年。
青木富太郎 :《东洋学の 成立 とその 展开》, 萤雪 书 院 , 昭和 十
五年。
25 2

一雄 :《汉字の西方传播》, 大东出版社 , 昭和五十八年。


江上波夫 主 编 三 卷 本 :《东 洋 学 の 系 谱》, 大 修 馆 书 店 , 1992
年。
《日本中国学会五十年史》, 汲古书院 , 平成十年。

三、法文

H enri Cordier , Bibliot heca S i nica , Paris , 1924 .


Paul Demieville, Apercu H istori que des Et udes S inolog iques
en France , 日本京都大学演讲稿 , 1966 年 .
H enri Cordier , Les E tu des Ch i noises 1895—1898 ,《通 报》单
行本 , 出版时间不详 .

四、德文

Gau ting He rber F ranke , Sinologie an Deu tschen


U niversit aeten , Wiesbaden , 1968 .
Gau ting H erber Fr anke, Zur Geschichte der W estlichen
S i nolog ic , Colloquium Ver lag, 1980 .
Wolfgang F ranke , Die Entw ick lun g der Ch inakun de i n den
Letz ten 50 Jahren , N OAG , 1952 .
Erich H aenisch , Die S i nolog ie an der B erli n Fried rich
Wil helms Uni versi tset in den J ahren 1889— 1945 , St udium
Be roli nen se, 1960 .
Eduard Erkes , Geor g von der Gabelen tz und Au gust
Conra dy , Leipzig( 1409 - 1959 ) ———Beit raege zur U nive rsitaets-
gesch ich te, 1959 .
Salome Wilhel m , Richar d W il hel m , Dues seldorf Koeln ,
1956 .
参 考 书 目 25 3

五、英文

H arriet T .Zur ndorfe r , Chi na B ibliog ra phy , Brill, 1995 .


Tim Ba rrett , Sing u lar List lessness: A Short H istory o f
Ch inese Books and British Schol ars .
M eribet h Elliot t Ca meron , Americas Far E aster n S t ud ies ,
Fa r East ern Quar ter ly, 1947 , vol .7 .
Duyvendak , Ho llan d’s Contributionto Ch i nese S t ud ies , T ’
oung Pao , vol .3 2 , 1936 .
Laur ence G . Thompson , American S i nolog y 1830— 1920 ,
《清华学报》, 1961 年 , vol .22 .
Leonard Gordon , Doctora l Dissert ations on Ch ina : A
B ibliogra ph y o f S t ud ies i n W ester n Lan guages 1945— 1970 ,
Washi ng t on , 1972 .
N akamura H ajime , A Com p arati ve H istory o f I deas , Lon-
don , 1992 .
Joh n Lu st , W ester n Books on Chi na Published u p to 1850 ,
Ba mboo , 1987 .
Shambaugh , American S t ud ies o f Contem pora ry Chi na ,
A rmonk , 1993 .
Donald Lach , T he Ch inese S t ud ies o f And reas M ueller ,
JAOS, vol .60 , 1940 .
F ritz Jaege r , Otto Fr anke , ZDM G, vol .99 .
Sir H enry Y ule , Pebli mi nar y Essay on t he I ntercou rse
Between Ch ina and t he Western N ations P revious to t he
D iscovery o f the Ca pe Route , London , 1866 .

六、俄文

П . Е . Скачков, Оч
ерки Истории Ру
сско
гокита
еве
дения,
25 4

Мо
сквы, 1977 .
Владил
ен Гео
рги
евич Буров, Из
уче
ние Китайск
ой
Фило
софиивСССР ,《汉学研究通讯》, 总第 56 期 .
В . Ба
ртольд, История и
зуче
ния во
стока в Ев
ропе и
Ро
ссии , Ленинг
рад, 1925 .
后 记 25 5

后 记

我研究汉学史 , 算起 来已有 十几 年了。在 海外 留 学的 九年 多


时间内 , 外语的学习和严格的学术训练 , 再加上提交为了完成学分
单位所必须写的研究报告 , 曾 几乎使 我丧 失了 进行汉 学史 研究 的
勇气和信心。几年前 , 当我完成了近百万字、三卷本的《汉学通史》
博士论文时 , 我发誓再也不做汉学史研究了 ! 所以 , 在进入博士后
研究时 , 我又回到了出国留学前的研究兴趣所在 : 金文和传统国学
的研究。现在 , 为了我的汉学史著作的出版写个后记 , 大有为九年
多海外留学生活和研究活动写“悼词”的味道。
首先 , 本书能得 到 出 版 , 当 感 谢 美国 普 林 斯 顿 大学 余 英 时 先
生 , 武汉大学哲学系郭齐勇先生、中文系龙泉明先生以及武汉大学
出版社陶佳珞先生、柴艺先生的大力推荐 , 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黄鸣先生为此书作了非常详细的文字校对工作。
其次 , 此书出版后 , 我的汉学史研究方法和汉学史观大体上得
到了比 较 完 整 的 体 现。《汉 学 的 成 立 及 其 展 开》一 书 研 究 的 是
1900 年以前汉学在东西方各国 传入、研究和 发展的历 史。而本 书
则集中处理汉学 在 20 世 纪东 西 方各 国 研 究和 发 展 的 历 史问 题。
其中 , 余英时先生的序 文是 针对三 卷本《汉 学通 史》而作 的。本 书
是《汉学通史》第三卷。 作为专 题研 究 ,《传 教士 汉学研 究史》、
《东
西方汉学思想史》、
《美国汉学编年 史》、
《东洋 史学 一 百年》四部 著
作是今后想交出版社出版的旧稿。以上六部著作是我留日九年中
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一个证明和成果。
25 6

20 世纪 80 年代是 我进 行易 学研 究 的 十年 , 迄今 为 止已 在 海
外出版易学研究专著七部、刊发 论文六十 余篇。90 年代 是我进 行
汉学史研究的十年 , 除在日本刊发了数篇论文外 , 便是上述六部汉
学史著作的定稿了。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将是我进行金文和
殷周史研究、著述的十 年 , 目前已 完稿 的是《金 文氏 族研究》一书。
下一步已列入研究计划的是依次进行《金文庙制研究》、
《金文方国
研究》、
《金 文 语 言 研 究》等 著 作。 我 自 己 二 十 多 年 来 治 学 凡“ 三
变”: 由经学而史学 , 又由史学而古文字学。说是“ 三变”, 其实实际
上是回归古文字学研究。 因为 70 年 代末 期到 80 年 代 中期 , 为 了
能读懂《周易》, 我下了数年工夫 , 专攻《说文解字》和《金文编》、
《名
原》三部家藏旧书……
但有条不变的主线那就是 : 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礼制的成
立史研究。如果我的生命足 够长 的话 , 新世 纪第 二个 十年 将是 我
以甲骨、金文考证殷周礼 制的 诞生和 对三 礼进 行断代 研究 与文 本
真伪考证的十年。学者的使命感促使我一部接着一部地研究和著
述下去……
由海外来到武汉大学 , 以一首诗说明我此时的心情 , 亦作为本
后记的终结吧 :

七 律・春日江城有感
一入江城雨意深 , 九年东渡化轻尘。
牛衣对泣听箫客 , 马革裹尸舞剑人。
玩火少风难如愿 , 摔琴假戏竟成真。
尔来四万八千岁 , 说与痴愚换效颦。

著者 京都静源 (刘正 ) 于武汉大学寓所内


二 一年春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