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7

学 校 代 码 10459

学号或申请号 201212050763
密 级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云斋广录》研究

作 者 姓 名:马安娜
导 师 姓 名:何新所 副教授
学 科 门 类:中国语言文学
专 业 名 称:中国古代文学
培 养 院 系:文学院
完 成 时 间:2015 年 5 月

万方数据
A thesis submitted to
Zhengzhou University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A study of “Yun zhai guang lu”

By Anna Ma
Supervisor: Prof. Xinsuo 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May, 2015

万方数据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
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
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
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大学
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
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州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

日期: 年 月 日

万方数据
摘要

摘要

《云斋广录》是北宋李献民编撰的一部小说选集。书中所记内容丰富,有当
朝名士的逸闻轶事、宋人诗歌本事和北宋传奇,多方面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社会、
文学、文化,具有可观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
本篇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从《云斋广录》作者、版本、内容和
影响四方面论述《云斋广录》的研究现状以及选题意义。
本文第二章第一节首先对《云斋广录》的序言进行了深入地解读,重点阐发
李献民在编纂时继承的史传思想以及文学作品的娱情功用。第二节考证“士林清
话”中所有条目的原出处,并阐发这些名人轶事的审美娱情功用。第三节“诗话
录”部分,笔者按诗话内容分为故事性诗话和诗歌评论性诗话,从中窥探出北宋
一朝的政治风云、宦海沉浮以及科举现象,并探讨李献民在诗话创作中的审美倾
向。
本文第三章传奇研究为本文的重心。本章首先对《云斋广录》每篇传奇的内
容进行了深入解读,并考证其故事题材的传承与流变;其次从传奇的编写态度与
小说作者的创作心理、传奇角色的世俗性和传奇的“话本”化三方面探讨传奇的
世俗化倾向;再次讨论传奇创作中体现出的儒释道思想,以及传奇的艺术特色。
最后探讨了《云斋广录》传奇的士大夫趣旨,从中总结出这些传奇在士大夫之间
的流传状况,士大夫对待传奇的态度以及从中折射出的士大夫精神风貌。
本文第四章为《云斋广录》中的风俗描写研究,包括饮茶、饮酒风俗、庙会
和街市风俗等。这些风俗不仅生动还原了当时社会的历史风貌,而且在小说情节
发展、内容建构和人物性格刻画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笔者希望通过以上的
研究,能对《云斋广录》一书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定位。

关键词:《云斋广录》;诗;传奇;小说;风俗

万方数据
Abstract

Abstract

“Yun zhai guang lu”, is a literary sketche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hich
is compiled by Lixianmin. The content is very copious and it reflects the society,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many aspects, which contains
considerable literary value and significance. “Yun zhai guang lu”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Shi lin talks”(Volume 1), “records of Poetry Talks”(Volume2,3)
and legend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Volume4—8). The article narrates the value
of documentation of Yun zhai guang lu from the study of poetry, the study of the
legend and the study of custom. The article is focus on the study of the legend, which
contains ideological content, artistic value and secular tendencie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author, version, content and effect
of “Yun zhai guang lu” are researched. Also it is studied with the selected topic
significance in introduction of chapter one.
The second chapter is firstly studied the preface of "Yun zhai guang lu", mainly
elucidates inheritance of Li Xianmin when compiling the history of thought and
literature entertainment function. Secondly, "shilin QingHua" in the second quarter of
the original source of all items is researched. And it elucidates the anecdotes of
aesthetic entertainment function. Thirdly, "Shihualu" can be divided into storytelling
and narrative poems. It is studied by the author with its content. From the political
upheavals of the look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once, his ups and downs, and the
imperial phenomenon, aesthetic tendencies of Li Xianmin are discussed.
Legend research of the third chapter i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This chapter
firstly each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e legend and
research its heritage and rheological stories. Secondly, from the legendary writing
attitude and the author of the novel creation psychology, legendary role secularism
and legendary "stops",it discusses the legend of secularization tendency. Thirdly, it
discusses the legendary creation which reflects th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s well as the legendary artistic features. 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Yun zhai
guang lu" in the legend of the literati interest, from which the spread of the legend is
summarized in the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 scholar-bureaucrat attitude towards the
legend and it reflects the spirit of scholar-bureaucrat.
The fourth chapter studies the custom description research, including tea,

II

万方数据
Abstract

drinking customs, such as customs, temple fairs and markets in"Yun zhai guang lu
" .These customs are not only vivid and restore the look of the history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and in the plot development, content,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 portrayal
has played a big role. Through the above research, the author hopes that we ca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positioning on"Yun zhai guang lu ".

Keywords: Yun zhai guang lu; poetry; legend novel; custom

III

万方数据
目录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目录 .................................................... IV
第一章 绪论 .............................................. 1
第一节 作者李献民研究 ........................................... 1

第二节《云斋广录》版本研究 ...................................... 2

第三节《云斋广录》内容研究 ...................................... 3

第四节《云斋广录》影响研究 ...................................... 6

第二章 序言、“士林清话”及“诗话录”研究 ............... 7


第一节 序言 ..................................................... 7

第二节 “士林清话”研究 ......................................... 8

第三节 “诗话录”研究 .......................................... 11

一 故事性诗话............................................... 11

二 诗歌评论性诗话........................................... 16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 22


第一节 《云斋广录》传奇内容 .................................... 22

第二节 《云斋广录》传奇的世俗化倾向 ............................ 32

一 《云斋广录》传奇的编写态度与小说作者的创作心理........... 33

二 《云斋广录》传奇角色的世俗性............................. 34

三 传奇的“话本”化......................................... 41

第三节 《云斋广录》传奇中的儒、道思想 .......................... 42

一 儒家思想与传奇研究....................................... 42

二 道家思想与传奇研究....................................... 43

三 佛教思想与传奇研究....................................... 44

第四节 《云斋广录》传奇的艺术特色 .............................. 45

IV

万方数据
目录

一 诗文并重、注重诗笔....................................... 45

二 手法新颖、构思巧妙....................................... 47

三 篇末垂诫、抒发议论....................................... 48

第五节 《云斋广录》传奇的士大夫趣旨 ............................ 48

第四章 《云斋广录》中的风俗描写研究 ..................... 51


第一节 饮茶、饮酒风俗 .......................................... 51

第二节 寺院庙会风俗研究 ........................................ 52

第三节 节庆风俗研究 ............................................ 54

第四节 婚姻风俗研究 ............................................ 55

第五节 巫卜风俗研究 ............................................ 56

第六节 其他风俗研究 ............................................ 58

一 火禁风俗................................................. 58

二 丧葬风俗................................................. 59

结语 .................................................... 61
参考文献 ................................................ 62
个人简历 ................................................ 6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7
致谢 .................................................... 68

万方数据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云斋广录》是北宋李献民编撰的一部小说选集。李献民,字彦文,廪延(今
河南延津)人。本书成于北宋政和元年辛卯(公元 1111 年),成书之时共十卷,
后经流传为八卷本和九卷本,书中所记内容丰富,有当朝名士的逸闻轶事和北宋
传奇,多方面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社会、文学、文化,具有可观的文学价值和时代
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云斋广录》的研究以学术论著居多,其中专门设立章节讨论
北宋传奇小说,大多涉及对《云斋广录》的研究与评价,如钟克豪的《宋代小说
考证》、李剑国的《宋代志怪传奇叙录》等。单篇论述《云斋广录》的学术论文
并不多见,综合研究《云斋广录》的硕士论文有三篇:苏州大学冯一的《<云斋
广录>研究》(2006 年)、四川大学向倩的《<云斋广录>传奇小说研究》(2008
年)和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张盈婕的《<云斋广录>研究》(2011 年)。目前关于
《云斋广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者、版本、内容和影响四个方面。

第一节 作者李献民研究
赵维国在其《<云斋广录>作者李献民考略》中首先对李献民的籍贯作了详细
地考证,又深入分析了王庭珪的三首诗作,进一步考证了李献民的交游状况,这
三首诗载于《卢溪文集》,分别是《和李彦文》、《重阳日送李彦文之衡湘兼简
向丰之》、《和李彦文春雪》。经作者考证,李献民在建炎及绍兴初年为避战乱
来到吉州,与王庭珪相识,遂成为好友,彼此间有诗歌唱和,王庭珪对其创作的
《云斋广录》也持赏识态度。另外,作者从王庭珪的诗作中又考证出李献民曾在
绍兴年间奔赴衡州,结识了向丰之,但李献民赴衡州的目的并未知晓。这篇文章
通过对他人诗作的研究约略考证出李献民生平事迹及行踪,丰富了史料中对李献
民生平事迹的记载。
吴琼在其《李献民与李献臣之辨》一文中对《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一《中
论》中“李献民者,李淑之字”①这一记载进行了纠正,认为李淑,字献臣,北
宋著名藏书家,著有《邯郸图书志》;李献民,字彦文,《云斋广录》作者。而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衢本)卷十儒家类《中论》条李淑写作“李献民”,《文
献通考》卷二百九《经籍考》三十六引晁氏语亦作“李献民”,是写作讹误还是
另有其人?经作者考证,《郡斋读书志》中《中论》所称的李献民,不应是撰写
《云斋广录》的李献民,而是 “李献臣”(李淑)之误,鉴于晁氏对李献臣的
熟悉与屡次征引,这种失误应该是后来传写造成的。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 年,第 773 页。

万方数据
第一章 绪论

钟克豪在《宋代小说考证》中,认为《盈盈传》这篇传奇并非作者李献民自
叙,而出自他人之笔,这篇文章“首称皇祐中,中称嘉祐五年,皆仁宗年号,与
献民时代不及,则传中所谓‘余’者,乃别一人,非献民自称也。”①

第二节 《云斋广录》版本研究
钟克豪在其《宋代小说考证》提到,他所见到的《云斋广录》是藏于国立中
央图书馆的金刊本,称“新雕云斋广录”②,乃八卷后集一卷,乃海内孤本。此
本白口双阑,单鱼尾,每半叶十五行,行二十四至二十六字不等。
程毅中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云斋广录》点校本前言中提到,《云斋广录》传
世有一个金刻本,点校时并未以此作为参考,而是以上海中央书店出版的排印本
为底本进行点校。程毅中认为排印本的底本据说是周越然所藏的影宋钞本,但不
知此本下落。另外,程毅中指出第九卷《盈盈传》并非李献民自撰,“《四库全
书总目提要》曾指出文中纪年与李献民作序的‘时代不相及’,‘所谓余者乃别
一人,而佚其名,非献民自称也’。但不知道它原来出自王山的《笔奁录》,洪
迈《夷坚三志》亦曾采入,并有明确记载。”③
李剑国在《宋代志怪传奇叙录》里考证出现今流传下来的《云斋广录》乃八
卷本,附后集一卷,共九卷。作者认为《云斋广录》有两个版本,一为滂喜斋旧
藏本,今存于台湾中央图书馆。昌彼得《说郛考·书目考》称滂喜斋旧藏本乃金
代刻本,并且潘祖荫和昌彼得以为八卷本系政和原刻或金代翻刻本,但据作者考
证并非如此,“因为八卷本卷帙不合《读书志》著录,少二卷三门,而宋人征引,
亦有逸出八卷本者……又八卷本后收集《盈盈传》,用第一人称‘予’自叙,与
前八卷叙事不同……今查此实为王山作,载其《笔奁录》中。”④因此,作者得
出结论,后集一卷可能是南宋人增益,而八卷本为残本。另一个版本是民国二十
五年(1936)年上海中央书店排印本,“周由廑识语称所据本乃越弟所得影宋钞
本,内容同滂喜斋藏本无异,亦为八卷后集一卷,只是在排印时把后集统一编为
卷九,可见同出一源。”⑤
程毅中的《宋元小说研究》中也简单提到,《云斋广录》现存金刻本(藏在
台湾),又有上海中央书店排印本,据说底本为影宋钞本。
张建川在《小说通典》中对《云斋广录》的版本也有约略的论述,“传世有
金刻全本(现藏台湾)、台中央书店据影宋钞本所出排印本(全本)。”⑥笔者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 年,第 1228 页。

钟克豪《宋代小说考证》,新文丰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第 88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前言第 3 页。

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210—211 页。

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211 页。

王立言《小说通典》,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第 165 页。

万方数据
第一章 绪论

认为张建川对《云斋广录》版本的著述有失偏颇,金刻本和排印本并非全本,据
《郡斋读书志》和《直斋书录解题》,《云斋广录》乃十卷本,后流传八卷后集
一卷,并非全本。
冯一在《<云斋广录>版本源流考》中考证出《云斋广录》今存两个版本,一
为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中央书店出版的排印本,现藏于中山大学图书馆,
中华书局 1997 年出版的程毅中、程有庆点校的单行本依据此本。二为金刻本,
今藏台湾中央图书馆。据作者考证,金刻本与排印本内容无异,所差在于,金刻
本为八卷加后集一卷,排印本把后集统一编为九卷,作者经过校对后认为排印本
底本即为金刻本。这篇文章还对《云斋广录》的版本流变状况进行了梳理,宋元
时期存在《云斋广录》和《云斋新说》两个版本,均为十卷本,明代正统年间官
方书库尚存有《云斋广录》,而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已佚。在明清私家藏书
中,钱谦益《绛云楼书目》载“云斋广录”;季振宜《季沧苇藏书目》载有“李
献民《云斋广录》八卷一本”;清末潘祖荫《滂喜斋藏书记》著录云:“宋刻《云
斋广录》八卷后集一卷”①。除此之外,作者论述了现存《云斋广录》九卷本(即
上海中央书店的排印本)的后集一卷《盈盈传》实为王山《笔奁录》之《盈盈传》,
并非李献民自撰。

第三节《云斋广录》内容研究
冯一在其硕士论文《<云斋广录>研究》第二章“‘士林清话’、‘诗话录’
的文史价值”中对其中条目,如“范文正公”条,进行阐发研究,指出笔记小说
对史料具有一定地补充作用,虽然笔记小说有夸饰成分,但应该说大都出自人物
本事,由于这些笔记的成书时间与所记人物的当时年代相距不远,可信度较高,
故极具史料参考价值,可补正史的不足。因此《云斋广录》卷一“士林清话”所
载 12 位朝野名士的相关事迹可作为宋史人物列传的参考资料和补充资料。
另外,冯一对《云斋广录》卷二、卷三的诗话研究也有独到的见解,并对“诗
谶”现象给予了充分地关注。卷二、卷三部分的“诗话录”辑录了 28 条诗话,
载宋人诗歌本事。《云斋广录》中的诗话并非就诗论诗,而是因事言诗、诗事并
述,这就决定了该部分诗话既具有文学研究价值,又具有史学参考价值。据作者
总结,在 28 条诗话中,“吕状元”、“苏内翰”、“宋尚书”、“王元泽”、
“郑毅夫”5 条为诗谶,作者由此反观出北宋时代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大抵
至北宋时中国古代的相术、相墓术、四柱术、星命术、占卜纳甲等术数理论都臻
于完备,陈抟、麻衣道人、徐子升、邵雍等各派术数理论的鼻祖和大师应运出兴,


《滂喜斋藏书记》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 926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446 页。

万方数据
第一章 绪论

传奇不断,故宋人大量的笔记和著述中都记载了文人、士大夫算命、看相、占卜
的故事,甚至一些深奥的方术、易数理论也被辑入其中”①。
作者在论文的第三章讨论了《云斋广录》中的诗歌创作。作者用大量的笔墨
论述唐宋诗之别,引述前人论点较多,虽整理颇为详细,但缺乏更为新颖的见解。
作者虽然有意将《云斋广录》中的诗作进行“唐品”和“宋品”归类,但不必用
如此大量的篇幅去论述,显得过分冗长。最后作者虽然统计归纳出唐品 7 篇,宋
品 15 篇,唐宋品 10 篇,但只是笼统地概括出《云斋广录》所收的北宋诗作体现
了宋诗风貌“渐进”的特点,所谓“渐进”,就是北宋后期苏、黄及江西派诗人
将宋诗风貌推向成熟的颠峰阶段,是宋诗发展的一种上行时段。在分析《云斋广
录》中涉及的诗作时,作者有意将其个别篇章与唐诗进行对比,以此探究其艺术
价值和分类,或唐品,或宋品。作者对诗作的解读十分详尽,总结出传奇中的诗
作不仅为小说故事锦上添花,提升了小说的文学性和观赏价值,而且对于研究宋
代诗学和中国诗史也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作者在论文第四部分论述了《云斋广录》中的传奇,首先对“传奇”一词概
念的发展流变作了清晰地论述,并对其含义作出了明确地界定,作者认为,鲁迅
对“传奇”概念的界定最为科学,“传奇者流,源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
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其间虽亦或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戒,而大归
则究在文采与意想,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外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②另外,
作者从五方面总结了“唐传奇”的特征。在论及《云斋广录》中的传奇作品时,
作者有意突显作品对唐传奇的继承性。“它们的特色风貌既成为唐代传奇发展的
余波,又体现了古体小说向近体小说的过渡,其独特的承启地位和对小说艺术领
域的探索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③ 除继承之外,作
者又深入发掘出《云斋广录》传奇的其他特征,例如向通俗小说的靠近、情节结
构的多元化、对感伤文学的认识,见解新颖独到。
张盈婕在《<云斋广录>研究》中对《云斋广录》进行了更为全面地论述。作
者首先从文献角度出发,对北宋文言小说的现况做出了简要地论述,其中涉及文
言小说的界定、作品辑录情况、北宋政治经济社会对文言小说的影响以及刊刻流
传等方面,并点明《云斋广录》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时代意义。其次,作者探讨
了《云斋广录》的内容与形式,在其内容研究方面,作者把《云斋广录》中的传
奇分为笔记体和传奇体两类,并对其编排方式、题材内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再
次,作者将《云斋广录》与同时代其他文言小说进行了比较研究,例如《东轩笔
录》和《青琐高议》,总结其中共有的特色以及《云斋广录》独有的艺术成就。


冯一《<云斋广录>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 年,第 21 页。

冯一《<云斋广录>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 年,第 42 页。

冯一《<云斋广录>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 年,第 46 页。

万方数据
第一章 绪论

最后作者从文学史的角度确立《云斋广录》在小说史的定位,将《云斋广录》与
唐传奇和元明传奇体小说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其继承与开创之处。总之,该文
除了深入探讨了《云斋广录》中表现的美学价值外,还将其置于文学史的脉络下,
考察此书与宋代文言小说的关系,以及其中的传奇体小说在传奇小说史中有何表
现。
凌郁之的《走向世俗——宋代文言小说的转型》中也分单章对《青琐高议》
和《云斋广录》进行阐述。在分析《云斋广录》中的传奇时,同样突出了对唐传
奇的继承性,除继承之外,《云斋广录》也有自己独特新颖的创作手法,例如心
理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等,另外,宋代传奇的通俗性较前代更强,并且作
者认为《云斋广录》中的传奇有向“说话”倾斜的迹象,这一点是在传奇研究中
是容易被人忽视的。
程毅中在《古体小说论要》中从体例上分析了《云斋广录》这部书,李献民
模仿唐人小说的“叙述遗事”,“得清新奇异之事颇多”①。从《云斋广录》的
目录来看,它是一部杂俎式的小说集,从目录的分类中可以看出宋人小说分门别
类的新方式,提出了灵怪、神仙的分类概念,并被后来的说唱艺人所沿用。从这
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分类本身出发,可以窥探出《云斋广录》中的所谓“新
说”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如何,哪些题材成为传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与之前
的传奇在题材上有什么样的不同,这都值得思考。
钟克豪的《宋代小说考证》在《云斋广录》的内容考中引李献民在《云斋广
录》中的自叙,认为书中所载,皆一时艳异杂事。并把本书《盈盈传》与唐元稹
《莺莺传》作对比,发觉其鄙陋殊甚,又考证出《盈盈传》与《莺莺传》时代内
容,皆不相同,盖名同而实异。
萧相恺的《宋元小说史》中论述《云斋广录》中的志怪一类,比之《青琐高
议》,文采既胜,又少古板面孔,值得称道,例如《钱塘异梦》一篇就经后人多
次改编。也有人评价此篇是“‘以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准传奇,是志怪传奇化的
典型例子。”②
程毅中的《宋元小说研究》对《云斋广录》中各类小说的内容进行了详细地
介绍与分析,涵盖了卷四到卷九的所有篇章,在艺术手法方面,作者点出了《云
斋广录》的创新之处,比如在小说中采用的虚实相生的手法,意识流的创作模式,
还有用小说来论诗的创作手法,都比之前人有所创新。作者特别提出了李献民较
之以往作家更注重词章文采,比早期作品更注重诗笔,可以说是小说中的词章派。
其中所涉诗词多写得华丽清新,有的还颇具唐人风致。另外,《云斋广录》中的
小说作品在结构设计上也独具匠心,例如采用草灰蛇线,横云断山的手法,显得

程毅中《古体小说论要》,华龄出版社,2009 年,第 47 页。

萧相恺《宋元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年,第 189 页。

万方数据
第一章 绪论

新颖别致。最后作者强调了传奇作品的通俗性,有向通俗小说靠近的趋势。
陈文新在其《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中首先提出《云斋广录》中的作品是李
献民辑录,而非亲笔写就,其次作者在论及小说审美特性时突出强调了作品之
“俗”和对心理描写的重视。最后作者简单总结了被后代改编成话本的部分小说。
李剑国的《中国小说通史》在肯定小说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缺点,
例如“语言过分雕琢,骈言偶句有失天真,且间有模仿痕迹。”①

第四节《云斋广录》影响研究
《云斋广录》中被后代改编的作品及其内容的发展流变也值得注意。冯一在
其《<云斋广录>研究》中提到了南宋罗烨的《醉翁谈录》,指出在小说的分门别
类上,两者有着一定的继承关系,而在小说分类方面,《醉翁谈录》较之《云斋
广录》更为完善,演进之迹更为明了。另外,作者通过《李达道》和《无鬼论》
被改编成话本的现象,阐释了文言小说向近体小说的转化和与市民文学的融合。
另外作者分析了自宋以降被改编而敷衍成杂剧或戏曲的作品,如《钱塘梦》、
《王
魁歌》,阐述了《云斋广录》对后代的深远影响。
李剑国的《宋代志怪传奇叙录》、《中国小说通史》及陈文新的《文言小说
审美发展史》只提到了小说被后代改编的篇目,未加详析。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现阶段学界对《云斋广录》的研究范围相对较广,在版
本、内容、艺术价值及后代影响等方面,都有所涉及。但值得注意的是,李剑国
在《宋代志怪传奇叙录》中辑佚出了四篇佚文,对这四篇佚文的真伪和价值学界
并未作出分析;另外,对于《云斋广录》这本书是李献民辑录还是自撰,并未给
出明确的答案。至于对小说文本的研究,在传奇小说方面,除了重视其对唐传奇
的继承性之外,更应注意它本身的创新点,例如创作手法的创新,以及后代作家
对这些新手法的继承。
具体来说,本文的选题理由有以下几点:首先,“士林清话”“诗话录”部
分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和文学研究价值,可与《宋史》及其它文献资料比照
参考、相互勘证;其次,对《云斋广录》中传奇本身的研究,可以从中发现宋传
奇较之于唐传奇的继承与创新,在艺术手法上是否有暗合及突变之处;最后,从
《云斋广录》中可以看出作者编撰时秉持的审美取向如何,又是怎样展现了北宋
一朝的风俗民情、士大夫生活。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研究,能对《云斋广录》一书
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定位。


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第 735 页。

万方数据
第二章 序言、“士林清话”及“诗话录”研究

第二章 序言、“士林清话”及“诗话录”研究

第一节 序言
夫小说之行世也多矣。国朝杨文公以《谈苑》行,欧阳文忠公亦以《归田录》行。
其次则存中之《笔谈》,师聃之《杂记》,类皆摭一时之事,书之简册,用传于事。此
亦古人多爱不忍之义也。其论次有纪,辞事相称,品章不紊。非良史之才,曷以臻此哉!
如仆者,寡学陋儒,诚不敢议其仿佛。然尝观《唐史·艺文志》,至有《甘泽谣》、《松
窗录》、《云溪友议》、《戎幕闲谈》之类,叙述遗事,亦见採于当时。仆虽不揆,庶
可跻而及也。故尝接士大夫绪余之论,得清新奇异之事颇多。今编而成集,用广其传,

以资谈燕。览者无诮焉。政和辛卯五月八日,廪延李献民彦文序。
在《云斋广录》的序言中,李献民将小说创作分为两类,一类是《归田录》
式的补史之作,一类是《甘泽谣》式的志怪传奇之作。李献民对前者的评价很高,
“论次有纪,辞事相称,品章不紊”②,这是指布局谋篇,下字属辞,讲究文章
结构和修辞的技巧。作者要善于组织文辞、结构,且对史学要有很好的掌控,才
可称得上是“良史”之才。这里作者不仅表达出小说创作内容艺术方面的见地,
而且将小说价值的高低与史学紧密结合,这种将小说与历史意识相迎合的态度,
表明了作者期盼被史学系统接受的心态,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历史叙事方式对小
说创作的影响,如《归田录》中欧阳修提到自己对小说的认识:
唐李肇《国史补序》云:“言报应,叙鬼神,述梦卜,近帷箔,悉去之;纪事实,
探物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谈笑,则书之。”余之所录,大抵以肇为法,而

小异于肇者,不书人之过恶,以谓职非史官而掩恶扬善者,君子之志也。览者详之。
欧阳修将小说分为记载怪异现象的志怪小说和记载朝廷遗闻轶事的志人小说,而
《归田录》属于后者,专门记载人物轶事,补正史之阙。欧阳修以去伪存真的史
传态度编写小说,体现的正是一种“良史”的创作风格。而李献民以自谦的态度
“不敢议其仿佛”④,李献民自称无“良史”之才,但却继承了前人在小说创作
中的纪实和补史的精神,这点在“士林清话”和“诗话录”中体现地尤为充分。
作者接着在序言中提到《甘泽谣》等书,亦为叙述遗事之作,这些素材被作家拿
来创作,书之于册,其中的创作有些情节内容虽然出于虚构,但所依托的历史人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 页。

同上。

[宋]欧阳修撰,李伟国点校《归田录》,中华书局,1981 年,第 36—37 页。

同①。

万方数据
第二章 序言、“士林清话”及“诗话录”研究

物都实有其人,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来架构故事的发展,在艺术虚构的
基础上力求符合历史真实,这无不说明作者对史才的注重,而《云斋广录》中的
传奇小说继承了这一特点,作者虽有意突出小说内容的奇异荒诞,但其中人物的
身份具备高度的真实性,作者在小说开篇往往会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姓名,
也就是虽为真人,并非真事,如在《钱塘异梦》一文中,史学意识已经逐渐褪去,
表现出更多的是志怪传奇色彩,这也符合作者序言中的“清新奇异之事”①,这
同样体现了李献民“对于小说观念有比较明确的理解,初步有了小说创作的自觉
意识”②,另外,李献民还在序言中提出了小说功用说,“用广其传,以资谈燕”

,也就是小说的娱乐功用,使得所记小说广为流传,成为士大夫之间的一种谈
资。另值得注意的是,李献民所说的“编而成集”④,也就是《云斋广录》中作
品的作者归属问题,目前仍无定论。程毅中认为其中作品为李献民所收录的,李
献民为“编者”而非作者,而李剑国在《宋代志怪传奇叙录》中认为《云斋广录》
为李献民所撰,即作者⑤。笔者在搜索资料的基础上界定编撰的意义,若在《云
斋广录》之前有明确文献记载书中所涉及的故事的,则认为此条目为李献民所编,
而未查阅到的则认为是李献民所撰,以此来探讨李献民诗歌创作的审美倾向,以
及在传奇创作中体现出的思想意识和艺术手法。
《云斋广录》中第一卷为“士林清话”,收录了陈尧佐、王禹偁在内的 12
位宋代名人的逸闻轶事;卷二、卷三为“诗话录”,一共收录了 28 条诗话,其
中所载宋人诗歌,往往有佚篇残句可辑,《诗话总龟》等书亦常引之,这些诗话
载宋诗本事,可以看作《本事诗》类作品的遗留。这两类均有轶事小说的特色,
体现出重故事、尚奇异的旨趣。

第二节 “士林清话”研究

“士林清话”几乎所有的作品在《云斋广录》之前就有记载,除“赵密学”
条和“张俞”条,其他条目被收录在《渑水燕谈录》《东轩笔录》等书,其创作
时间皆早于《云斋广录》,其中“王平甫”条为曾巩首记,“石曼卿”条所录诗
歌为范仲淹所创。列表如下: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 页。

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 109 页。

同①。

同①。

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209 页。

万方数据
第二章 序言、“士林清话”及“诗话录”研究

表 2.1

《云斋广录》条目 早期收录
陈文惠公 《渑水燕谈录》
王内翰 《东轩笔录》
赵密学 无
吕许公 《东轩笔录》
晏献公 《东轩笔录》
庞丞相 《东轩笔录》
陈恭公 《东轩笔录》
范文正公 《孙公谈圃》/《东轩笔录》
王平甫 曾巩首记
郭延卿 《东轩笔录》
张俞 无
石曼卿 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
其中《渑水燕谈录》成书于 1095 年,《东轩笔录》成书于 1094 年,而曾巩
记录“王平甫”的条目亦早于《云斋广录》所编写的年代 1111 年,这说明了这
些名人轶事在宋代广为流传。这些逸闻轶事或被笔记小说家拿来记载,或被用于
小说创作,皆带有士大夫文学创作娱宾遣兴的色彩,《云斋广录》中的序言提到:
“尝接士大夫绪余之论,得清新奇异之事颇多。今编而成集,用广其传,以资谈
燕。”①而这些士林清话被广为收录,皆体现了士大夫的一种笔墨消遣。如“王
平甫”条,此则材料在当时流传度颇高,张淏《云谷杂记》卷四云:
吴曾《能改斋漫录》载王安国梦游灵芝宫,予按此事本曾子固所记,后来魏泰《东
轩杂录》全用子固之文,但于末后添太常丞曾阜梦平甫一节尔,又《冷斋夜话》亦记之,
而略于二书,予固文见于《南丰杂识》中,盖吴曾未尝见此书也,《云斋广录》乃政和
中李献民所作,其载平甫此事,乃合曾魏二书并为一段,是吴曾非但不见《南丰杂识》,

于《东轩杂录》亦未尝见也。
曾巩第一次记载了王平甫梦游灵芝宫一事,但原文已佚。之后魏泰的《东轩笔录》
全引曾巩之文,后添加曾阜梦与平甫一节,更为详细:
王安国,熙宁六年冬直宿崇文院,梦有邀之,至海上,见海中宫殿甚盛,其中乐
作笙箫鼓吹之伎甚众,题其宫曰“灵芝宫”,邀平甫者,欲与之俱往。有人在宫侧,隔
水止之曰:“时未至,且令去,他日迎之至此。”平甫恍然梦觉,禁中已鸣钟矣。平甫
颇自负其不凡,为诗以纪之曰:“万顷波涛木叶飞,笙箫宫殿号灵芝。挥毫不似人间世,
长乐钟来梦觉时。”后四年,平甫病卒,其家哭,讯之曰:“君常梦往灵芝宫,其果然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 页。

[宋]张淏撰,张宗祥校录《云谷杂记》,中华书局,1958 年,第 60 页。

万方数据
第二章 序言、“士林清话”及“诗话录”研究

乎?当以兆告我。”是夕暮奠,若有音声接于人者,其家复哭,以钱卜之曰:“往灵芝
宫,其果然乎?”卜曰:“然。”又三年,太常寺曽阜梦与平甫会,因语之曰:“平甫
不幸早世,今所处良苦如何?”但见平甫笑不止,傍一人曰:“平甫已列仙官矣,其乐

非尘世比也。阜方喜甚而寤。”
而后《冷斋夜话》亦记此事,但较之《东轩笔录》更为简略:
王平甫熙宁癸丑岁,直宿崇文馆,梦有人要之至海上。见海中央宫殿甚盛,其中作
乐,笙箫鼓吹之伎甚众,题其宫曰“灵芝宫”。平甫欲与俱往,有人在宫侧,隔水谓曰:
“时未至,且令去,他日当迎之。”至此恍然梦觉,时禁中已钟鸣。平甫颇自负不凡,
为诗记之曰:
“万顷波涛木叶飞,笙歌宫殿号灵芝。挥毫不似人间世,长乐钟来梦觉时。”

《云斋广录》中所记与《东轩笔录》并无太大出入,加入了白乐天题诗梦游蓬岛
一事,指出二者的相似性:
王平甫以熙宁六年冬直宿崇文院,梦有人邀之至海上,见海中宫殿甚盛,其中乐作
笙箫鼓吹之技甚众,题其宫曰“灵芝”。邀平甫者,欲与之俱往。有美人在宫侧,隔水
止之曰:“时未至矣,且令复回,他日迎之至此。”平甫恍然梦觉。时禁中已鸣钟矣。
平甫颇自负其不凡,为诗以记之曰:“万倾波涛木叶飞,笙箫宫殿号灵芝。挥毫不似人
间世,长乐钟声梦觉时。”后四年,平甫疾卒,其家哭诉之曰:“君尝梦游灵芝宫,其
信乎?当以兆告我。”是夕暮奠,若有声音接于人者。其家复哭,以钱卜之曰:“往灵
芝宫其果然乎?”卜之曰然。昔有人至海上蓬莱,见宫殿中有题曰:“乐天之院”。乐
天自为诗,以志其事,与此梦实相似。盖二人皆天才秀逸,则精神所寓,必有异者。又
二年,太常丞曾阜梦与平甫会,因吊之曰:“平甫不幸早世,今所处如何?”但见平甫笑
而不止。傍一人谓曰:“平甫已列仙宫矣,其乐非处世之比也。”阜方喜而寤,然则灵

芝之梦,果然无疑矣。
此条笔记情节在当时流传度极高,并较“士林清话”的其他条目更为生动,初具
小说雏形,而王安国作为宋代颇具名气的士大夫,他的生平以至于死亡都被赋予
了一层神秘玄幻的色彩,并且更具文雅气息。类似此则题材的故事还有李贺梦白
玉楼,见绯衣人,云“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④,遂卒。
另有王逈梦游芙蓉城,逢仙女周瑶英,后苏轼遇王逈,问瑶英之事,信有之,乃
作歌一篇,并叙其事,名为《芙蓉城》。文人逝世被涂上神仙色彩不仅反映了神


[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中华书局,1983 年,第 66 页。

[宋]释惠洪撰,张伯伟编校《冷斋夜话》,《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27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4—5 页。

[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著《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 年,第 2266 页。

10

万方数据
第二章 序言、“士林清话”及“诗话录”研究

仙在宋人心中的地位,还体现出一种为文人雅士生平增饰,以求博得更多关注的
作用,使得故事的流传度更高,这也是符合《云斋广录》序言中“用广其传,以
资谈燕”①的消遣娱乐功用。另外,这些人物本事不见于正史,虽含有夸张美化,
但多少能补正史之阙,成为了保存史料的重要环节,如“陈文惠公”和“范文正
公”条。

第三节 “诗话录”研究

“诗话录”部分按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故事性诗话,多以故事情节取
胜,如王荆公、冯参政、唐御史、苏内翰、宋尚书等条目,一类是诗歌评论性诗
话,多是评论诗歌艺术价值。而前者多记录当朝士人的仕途生涯,亦多是不得志
或致仕隐居的士人,作者李献民身为人臣,无论对科举取士之路,还是踏入仕途
的宦海沉浮皆了然于心,于是才有所创作或选录。后者以评论收录诗歌的艺术价
值为主要内容,如周式、杨轩等条。值得注意的是,诗话录中仅有“王荆公”、
“曹丰州”和“苏内翰”条能找到比之更早的出处(“王荆公”“苏内翰”条被
载于《东轩笔录》,“曹丰州”条被载于《青琐高议》),其余皆为首见。因前
言提到《云斋广录》中作品是作者亲笔所写还是收录他人作品的问题,现不得而
知,因资料受限,那些未找到比之前更早的出处时的条目,笔者将其归入李献民
自撰的行列,以此探讨李献民在诗话创作中的审美倾向。

一 故事性诗话

故事性诗话多记载诗歌本事,带有“本事诗”遗留的色彩,其中诗话以故事
情节取胜,并可从中窥探出北宋一朝的政治风云、宦海沉浮以及科举现象。
宋代士子步入仕途的过程往往是饱含艰辛的,《云斋广录》卷二所记的冯京
也不例外:
参知政事冯京,庆历八年秋鄂州首预乡荐,即日赴阙,以俟春试。北至大江,风涛
汹涌,众不敢临岸。公特令整棹,遽然升舟。倾危之甚,殆于沉没,忧惧终日,方济北
岸。舟人曰:“君行之速,几累我等,异日过此,君宜慎焉。”公至来春,名魁南省,
及奏赋宸廷,为天下第一。公受恩还鄂,复过大江,风微浪稳,舟楫安然,移刻已济岸

矣。公乃题诗于江亭云:“江神也世情,为我风色好。”
据《宋史·冯京传》载:“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少隽迈不群,举进士,自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9 页。

11

万方数据
第二章 序言、“士林清话”及“诗话录”研究

乡举、礼部以至廷试,皆第一。”①乡举,即唐宋应试进士,由州县荐举;礼部
试士,常在次年的二月;殿试则在四月,于是有春试、秋贡之名。宋史传记对冯
京科举仕途的描写虽一笔带过,突显了考试成绩的优异,但其参加科举考试的过
程以及辛劳之苦并未提及,大都散见于各类笔记小说当中,为人所传道。《云斋
广录》所记即描写了冯京参加科举考试路途的艰辛,一路上风雨兼程,波涛中舟
楫倾危,险些丧命,而金榜题名之后,连江神也变得“世情”,使得“风微浪稳,
舟楫安然”。若单从字面来看,李献民所记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但结合故事发
生的背景,不得不令人反思。冯京在庆历八年到武昌参加应试,其中一阅卷官庸
谬寡鉴,要将冯京黜落,后又要将其成绩归为最末,监视的礼部官员在定卷时觉
察其中的不公正性,极力推荐冯京为第一名,第二年春天,冯京金榜题名,题诗
江亭,不得不有所感慨。此诗原出自唐朝进士施肩吾的《及第后过扬子江》,原
作为:“忆昔将贡年,抱愁此江边。鱼龙互闪烁,黑浪高于天。今日步春草,复
来经此道。江神也世情,为我风色好。”②而冯京所经历的中举前后对比与施肩
吾正相似,施肩吾在中榜之前形容江涛“鱼龙互闪烁,黑浪高于天”,恰恰也影
射出科举仕途的艰辛和在未中榜前所受世人的冷眼。这两个例子反映出的是一种
zkq 20150910
在科举制度影响下的社会心态,金榜题名,则受人尊重追捧,名落孙山,则遭人
冷眼,这其中的落差,无疑让经历过科举考试的士子饱尝多少辛酸与无奈。
除了士子本身的备考情况,主考官的态度也成为是否能士子能否取仕并在仕
途中走得长远的因素之一。“郑毅夫”条即载:
郑毅夫初及第时,尝吟诗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时有诗者云:

“长安花一日看尽,则意已足矣。”故毅夫止于内翰而终。
据《宋史·郑獬传》载:“郑獬,字毅夫,安州安陆人。少负俊材,词章豪伟峭
整,流辈莫敢望。进士第一。”④郑獬的才华人尽皆知,他人难以望其项背,而
年少得志的他,不免会变得恃才傲物,正如《云斋广录》中所记载的内容,能看
得出他进士及第时的那种欣喜得意之态。关于郑獬的才华,《梦溪笔谈》中也有
所记录:
郑毅夫自负时名,国子监以第五人选,意甚不平。谢主司启词,有“李广事业,
自谓无双;杜牧文章,止得第五”之句。又云:“骐骥已老,甘驽马以先之;巨鳌不灵,
因顽石之在上。”主司深衔之。他日廷策,主司复为考官,必欲黜落,以报其不逊。有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 年,第 10338 页。

《全唐诗》,中华书局,1980 年,第 5585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2 页。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 年,第 10417 页。

12

万方数据
第二章 序言、“士林清话”及“诗话录”研究


试业似獬者,枉遭斥逐,既而发考卷,则獬乃第一人及第。
因为具备傲人的才华,郑獬对自己“第五人选”的成绩并不满意,于是自比李广、
杜牧,抒发愤懑不平之感。主考官见此等狂妄的言论,自然怀恨在心,一心要打
压郑獬恃才傲物的嚣张性格,等到廷策之时,主考官遇到一人试卷文风与郑相似,
以为是郑所作,即被黜落,但启封公布成绩之时,郑獬仍金榜题名。这必然能证
明出郑獬才高难掩,也影射了宋代部分科举主考官以个人恩怨评判考生成绩的不
公平现象。郑獬之所以能吟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②这样的诗
句,与他恃才傲物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但如《云斋广录》所言,这是导致他“止
于內翰而终”③的主要原因,也未免牵强。据《宋史·郑獬》载:“神宗初,召
獬夕对内东门,命草吴奎知青州及张方平、赵抃参政事三制,赐双烛送归舍人院,
外廷无知者。遂拜翰林学士。”④郑獬拜翰林学士与当年所吟之诗并无关系,之
所以会被时人联系在一起,并流传至今,大抵因为诗话带有一定的故事性和传奇
色彩,当一个故事具有了新鲜感和传奇性,才能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以至口耳
相传。
除了科举取士,诗话录中的一些条目还记载了宋代士大夫在为官期间的宦海
zkq 20150910
沉浮,这里以“唐御史”条及“宋尚书”条为例。
御史唐介,一日絜家渡淮,至中流,忽有大风,波涛泛溢,舟人甚恐,以为不免饲
鱼龞。公乃朗吟诗云:“圣宋非狂楚,清淮异汨罗。平生仗忠信,今日任风波。”日暮,
舟济南岸,众乃欣然,以谓复生。公因憩于旅亭,遂继其诗云:“舟楫颠危甚,鼋鼍出
没多。斜阳幸无事,沽酒听渔歌。”盖情动于中而形之言,其诗无谄,可以感格神明,

故得免祸。
唐介,字子方,江陵人。天圣八年擢第,历迁殿中侍御史,劾张尧佐,并及
宰相文彦博、谏官吴奎,贬荆州别驾,直声动天下。据赵善璙《自警编》卷二载:
“贬公英州别驾,公之南迁,挈家渡淮,至中流,大风波涛泛滥,舟人恐不免饲
鱼鳖,公兀坐舟中吟诗云:‘圣宋非狂楚,清淮异汨罗。平生仗忠信,今日任风

波。’夕济南岸,众亦欣然。” 由此可知,《云斋广录》记录的这则诗话发生
的背景时间即是明道年间,唐介被贬至英州别驾所作。而唐介被贬原因可见《宋
史·唐介传》:


[宋]沈括撰,胡道静校注《梦溪笔谈校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年,第 344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2 页。

同上。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 年,第 10418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9—10 页。

[宋]赵善璙撰《自警编》卷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影印本。

13

万方数据
第二章 序言、“士林清话”及“诗话录”研究

入为监察御史里行,转殿中侍御史。启圣院造龙凤车,内出珠玉为之饰。介言:
“此太宗神御所在,不可喧渎;后宫奇靡之器,不宜过制。”诏亟毁去。张尧佐骤除宣
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介与包拯、吴奎等力争之,又请中丞王举正留百官班庭论,
夺其二使。无何,复除宣徽使、知河阳。介谓同列曰:"是欲与宣徽,而假河阳为名耳,
不可但已也。"而同列依违,介独抗言之。仁宗谓曰:"除拟本出中书。"介遂劾宰相文
彦博守蜀日造间金奇锦,缘阉侍通宫掖,以得执政;今显用尧佐,益自固结,请罢之而
相富弼。又言谏官吴奎表里观望,语甚切直。帝怒,却其奏不视,且言将远窜。介徐读
毕,曰:"臣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帝急召执政示之曰:"介论事是其职。
至谓彦博由妃嫔致宰相,此何言也?进用冢司,岂应得预?"时彦博在前,介责之曰:"
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彦博拜谢不已,帝怒益甚。梁适介使下殿,修起居注
蔡襄趋进救之。贬春州别驾,王举正言以为太重,帝旋悟,明日取其疏入,改置英州,
而罢彦博相,吴奎亦出。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李师中皆

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唐介为人刚正不阿,为官直言力谏,接连弹劾张尧佐、文彦博、吴奎等人,在同
僚们模棱两可、不敢进谏之时,唯有唐介上言抗争,但其建议并未受到采纳,反
zkq 20150910
被贬谪远方,唐介性格刚介,心中的忠义不被任何刑法所动,何况贬谪他乡。而
被贬谪的路途注定辛酸劳苦、风雨兼程,《云斋广录》对此记载可谓生动,唐介
携家渡江,突然狂风大作,波涛汹涌,他人皆被周遭环境所震慑,心中不免担忧
恐惧,唯有唐介于舟中淡然自如,虽经颠簸劳顿到达对岸,唐介也未有任何侥幸
之感,反而显得更为通达释然。这一路的风风雨雨象征着宦海沉浮,但唐介心怀
“忠信”,在御史台任职忠于职守,不惧高官,秉公弹劾,赤诚卫君,自然不惧

“舟楫颠危” “鼋鼍出没” ,即便宦途艰险,也不改心中信念。记载此事的李
献民对唐介的评价也是很高的,“情动于中而形之言”,诗歌“无谄”③,无论
做人还是赋诗,唐介都不谄媚,情之所至而行于诗,故可以感动神明,远离灾祸。
诗话中唐介所吟的诗歌出自范仲淹《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其中的一首,此事
写于范仲淹第二次被贬之后,携带妻儿离京南下,赴睦州所作。唐介遭此风波,
感同身受,借此抒发自己不惧邪恶势力的刚正心态。潘游龙《康济谱》评论此诗
曰:“大抵变起不虞,灾出无妄,士君子只是反己自信,以义安命,以理胜数而
已。若起一忧虞趋避之念,身未必免而心先坏矣。岂不为鬼物所揄椰乎,可见处
荆棘之时,即欲为子孙广树桃李得乎哉,诚知穷达有命,则无所往而不泰然矣。”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 年,第 10327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0 页。

同上。

14

万方数据
第二章 序言、“士林清话”及“诗话录”研究


君子当正身以自明,不为邪念所驱,以忠义安身立命,以道理战胜天命,守穷
达之节,则遇任何灾祸也可处变不惊。钱仪吉《衎石斋记事槀》卷五对此亦有所
评论:“盖刚介之气未有不生于淡定者,子方之谪也,舟覆于淮,赋诗云:‘斜
阳幸无事,沽酒听渔歌。’此足以观先生襟期矣。”②
另有“宋尚书”条:
工部尚书宋祁,与其兄枢密使郊,以文章齐名,天下称为“二宋”,以比“二陆”。
祁守蜀日,尝有诗三百首,名曰《猥藁》,其初有诗云:“碧云漫有三年信,明月空为

两地愁。”后竟不入两地,愁愤而薨。人以为诗谶。
宋祁,字子京,开封雍丘人。《云斋广录》所记条目的背景在宋祁守蜀之日,诗
中所记“两地”,借指中书省、枢密院。而宋祁“不入两地,愁愤而薨”④的原
因大抵是时运不济,仕途多舛。关于宋祁的官场失意,邵博的《闻见后录》这样
记载:
宋子京罢守成都,故事当为执政,未至,宰相于两地见次,尽以他人充之。子京
闻报怅然,有‘梁园赋罢相如至,宣室厘残贾谊归’之句。言者又论蜀人不安其奢侈,
遂止为郑州,望国门不得入,久之再为翰林承旨。未几,不幸讣至成都,士民哭于其
zkq 20150910
祠者数千人,谓‘不安其奢侈’者,诬矣。宰相,韩魏公也。言者,包孝肃也。然子
京先有‘碧云漫有三年信,明月空为两地愁”之句,竟不入两地,悲愤而没,世以为

谶云。”
按照宋代朝廷官员任选的旧制,凡从成都解职都会升迁到中央朝廷为执政大臣,
但当时的宰相却以他人充任了执政之职,宋祁只能再次到地方为官,因此怅然失
落,忧愤而终。而宋祁的讣告传至成都,当地人皆为其逝去失声痛哭,可见当时
对宋祁守蜀生活奢侈腐化的言论并不为真。宋祁先是在生活作风上被人诬陷,有
苦难言,后因仕途被困不得志,以至于忧愤而终。世人皆以为宋祁是被诗歌所累,
把这归咎于诗谶,殊不知其中关窍。身陷宦海,沉沉浮浮,仕途的艰辛,不得志
的无奈,皆身不由己。首记此事的李献民亦为人臣子,虽以诗谶结尾,但其中之
玄机,仕途的宦达与跌宕,亦了然于心,行之于文,加之传奇色彩,不免有所隐
晦。
以上所解析的“故事性诗话”生动地反映了北宋一朝士大夫的生活,而作者


[明]潘游龙辑《康济谱》,《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 7 册 7—311,北京出版社,1997 年。

[清]钱仪吉《衎石斋记事稿》,《清代诗文集汇编》第 541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第 340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2 页。

同上。

[宋]邵博撰,刘德权、李剑雄点校《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1983 年,第 147 页。

15

万方数据
第二章 序言、“士林清话”及“诗话录”研究

所收录目的不仅在于反映现实,还在于“以资谈燕”①,使诗话成为一种谈资,
而这种谈资不仅在士大夫之间广为流传,其故事的生动性也被下层民众所喜好,
因为此类诗话,“话”的成分重,而“诗”的成分轻,这样以来,诗话兼具了雅
俗共融的性质。从诗话本义来讲,“诗话之‘话’,即故事;‘诗话’的本义,
就是与诗歌相关的故事”②。诗话具有故事的性质,说明诗话带有俗的痕迹,同
样,《云斋广录》中的诗话亦兼具雅俗性质,一方面李献民所收录的诗话多描写
上层大夫的故事,为上层文人所喜闻乐见,另一方面其内容又多通俗色彩,如情
节的曲折(“冯参政”“唐御史”条),又如对诗谶的描写(“王元泽”“郑毅
夫”条),满足下层民众猎奇的喜好。如此,诗话成为了连接雅俗文学的纽带。
这也与《云斋广录》中所收录小说兼具雅俗的性质是息息相通的。

二 诗歌评论性诗话

北宋后期,活跃在诗坛的是苏轼影响下的诗人群体,首屈一指的要属江西诗
派,它以杜甫为宗,以黄庭坚为首,讲究字斟句酌,求新好奇,这种创作倾向不
仅影响了整个文坛,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云斋广录》中所收录的诗歌
zkq 20150910
无不受这种思想倾向的影响。除此之外还体现出清新流利的特点,崇尚质朴、反
对雕饰,其中不少诗歌还带有唐诗风韵,这无不体现李献民收录或创作诗歌的审
美特点。
首先,李献民注重诗歌含蓄蕴藉的特点,崇尚质朴之美,如“周式”条:
成都进士周式,有才调,尤工于诗。尝有春诗云:“珠帘绣户迟迟日,柳絮梨花寂
寂春。”时刑部尚书王拱辰入蜀,见留题其诗于廉让驿,甚爱之,及式谒见,以此诗为

献。拱辰曰:“予以为晏丞相之诗,乃子之佳句乎?”甚延誉之,式后得四门助教。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后集》中对写富贵气象有一番独到地论述:
漫叟诗话云:江为有诗:“吟登萧寺旃檀阁,醉倚王家玳瑁筵。”或谓作此诗者,
决非贵族。或人评“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乃乞儿口中语。苕溪渔隐曰:
“《靑箱杂记》亦载此事,乃元献云此诗乃乞儿相,未尝识富贵者。故公每言富贵,不
及金玉锦绣,惟说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人家有此景否?”《云斋广录》
载近时人诗一联云:“珠帘绣户迟迟日,柳絮梨花寂寂春”,虽用珠绣,其气象岂不富
贵,不害其为佳句也。《归田录》云:“晏元献喜评诗,尝曰:老觉腰金重,慵便玉枕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 页。

凌郁之《宋代雅俗文学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年,第 249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3 页。

16

万方数据
第二章 序言、“士林清话”及“诗话录”研究

凉,未是富贵语。不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此善言富贵者也。人皆以为知言。”

在《云斋广录》“周式”一条中,王拱辰之所以会把周式的这句诗误以为是晏殊
之诗,大抵因为所描写的富贵气象相似,意境相同。这里便涉及了怎样更为含蓄
巧妙地去描写富贵气象的问题。按《苕溪渔隐丛话》,若一味把代表富贵气象的
词填塞到诗句中,状摹一种雍容富贵之相,反而暴露了意图,效果适得其反,也
就是引文中所说的“乞儿口中语”,不知道什么代表着真正的富贵,因此下笔时
唯有金玉锦绣,虽然字面上写得富丽堂皇、珠光宝气,但意境欠缺,便显得俗不
可耐。因此,如何把富贵气象融化成一种意境入诗,是非常注重人格修养和写作
技巧的。周式的这两句诗“珠帘绣户迟迟日,柳絮梨花寂寂春”②,虽“珠绣”
一词稍显华丽,但不妨碍整体的富贵意境,傍晚夕阳的余晖衬托唯美的意境,院
落的柳絮梨花渲染着一种寂美的春色,其中还夹杂着主人公些许的闲愁,若没有
一种潇洒闲适的心态,是很难勾勒出这么一副图景的。鲁迅曾在《革命文学》一
文中也对此有所论及:
“唐朝人早就知道,穷措大想做富贵诗,多用些‘金’
‘玉’
‘锦’‘绮’字面,自以为豪华,而不知适见其寒蠢。真正写富贵景象的,有道:
zkq 20150910 ③李献民之所以会收录此条,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全不用那些字。”
大抵与其反对雕琢堆砌、崇尚创造意境的文学修养有关。
其次,作者讲究诗歌语言的新意,使得诗歌创作手法更为机智巧妙,作诗为
文讲究新与巧,开拓前人未开拓之境,若描写一件事物,往往总借用前人之语,
未免过于老套,或者形容一种现象,总以熟悉的词语重复使用,又会显得毫无新
意,这里便涉及了文学创作中一个关于创新的话题,“禁体法”,亦称作“白战
体”,所谓“禁体”,是宋人对“禁体物语”诗的简称,它的意思是作者在描写
某一物象时,“‘于艰难中特出奇丽’,也就是排除熟悉和容易的字眼,在陌生

和困难的语言选择中,使诗歌产生出一种奇特而新鲜的美感” ,这种创作手法
开始于对“雪”这一物体的描写,但此手法并不仅限于对“雪”的描写,其他咏
物诗也可拿来借鉴,通常这种手法用于文人聚会燕集的唱和,有娱宾遣兴,唱和
酬答的意味。当然,这种手法的高明之处是在于一种文字上的创新,看似是文字
游戏,但掌握好其中关窍,便可使诗作更为新奇俏丽。《云斋广录》中的“侯穆”
条即是借鉴了这一手法:
蔡州进士侯穆,字清叔,有诗名于时。容貌山野,语言质朴,似非儒者。常与一

[宋]胡仔撰,廖德明点校《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第 175—176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3 页。

《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第 544 页。

周裕锴《白战体与禁体物语》,《古典文学知识》,2010 年第 3 期。

17

万方数据
第二章 序言、“士林清话”及“诗话录”研究

村童偕行,因寒食闲步郊外,覩数少年风韵俊爽,陈列杯盘,饮于梨花之下。清叔长揖
就坐,众谓之曰:“君为谁也,而不召自至?”清叔曰:“仆稍能吟诗,故敢造坐末。”
众皆哂之,或曰:“能诗者饮,不能者起。”意为清叔不能而必起也。乃以梨花为题,
用“香轮莫碾青青破,留与愁人一醉眠”为韵。清叔探得“愁”字韵,顾谓其童曰:“吾
懒于笔,汝为我书。”童乃濡毫迭纸以俟。清叔曰:“共饮梨花下,梨花插满头”众
曰:“此常常之语也。”顷之曰:“清香来玉蕊,白酿泛金瓯。”众相视,颇有惊色。
徐又曰:“妆靓青娥妬,光凝粉蝶羞。年年寒食夜,吟绕不胜愁。”吟讫,清叔连引数

杯,不揖而退,众皆叹服。后数日,方知其侯清叔也。
诗话中提到侯穆在郊外散步时遇到一群在饮酒唱和的少年,他们以梨花为题作
诗,互较高下,而侯穆所作之诗为众人所叹服,他笔下的梨花并没有直接写出梨
花常有的特点,而是规避了形容梨花洁白的特性词语,而是以反衬手法侧面突出
梨花的清香洁白,如“妆靓青娥妬,光凝粉蝶羞”,青娥和粉蝶都不及此花之美
洁,十分新颖巧妙。又如“钱待制”条:
龙图阁待制钱勰尹府日,尝遇诞辰。其僚属尽以乌龟、白鹤为献,用表祝寿之意。
独杨杰次公翁,止以《老子出关图》并作小诗以赠之。诗云:“袐藏函谷关中子,将献

蓬莱阁上仙。愿得须眉如此老,却教龟鹤羡长年。”钱公大悦。
在为钱勰献礼祝寿时,杨杰以所赠之图中老子的形象,祝愿钱勰如老子一般长寿
安康,并将其称为“蓬莱阁上仙”,愿其长寿如仙人,使作为长寿象征的龟鹤都
来羡慕。祝寿的诗歌虽然都逃不过通俗献媚的色彩,但如此讨巧的写法,也别有
一番新意。以上两首诗在创作上皆避免了同类题材中被经常拿来使用的意象和词
语,使人感觉不入俗套,新颖别致。
另如“寒亭”条诗云:“朔风凛凛雪漫漫,未是寒亭分外寒。六月火云天不
雨,请君来此凭栏杆。”③作者写寒亭的寒并不直言其寒,而是采用了“翻案法”,
即反其意而用之的方法,《诗人玉屑》卷七“反其意而用之”条引《艺苑雌黄》
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④诗中写人们可以在
六月骄阳似火且干旱无雨的天气到寒亭游赏,更能突出寒亭的清凉爽快,从反面
写出了寒亭之“寒”,可谓巧妙,蔡正孙《诗格》卷二十“反骚格”评曰:“反
说发明本意,此格大有可学。”⑤
再次,《云斋广录》中所收录诗话不仅有以理趣见长的宋诗作品,还收录有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6—17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5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6 页。

[宋]魏庆之撰,王仲闻点校《诗人玉屑》,中华书局,2007 年,第 203 页。

[宋]于济、蔡正孙撰,徐居正增注《唐宋千家联珠诗格校证》,凤凰出版社,2007 年,第 907 页。

18

万方数据
第二章 序言、“士林清话”及“诗话录”研究

以意境取胜、气象万千的唐音作品。如“吕状元”条中所引之句“九霄离海峤,
一宿过天池”①,气象磅礴恢弘,又如“杨万毕”条“千里暮云山已黑,一灯孤
馆酒初醒”,②寂寞萧索之意油然而生。值得一提的是“僧仲殊”条,“北顾楼
前一笛风,碧云飞尽建康宫。江南三月多芳草,尽在蒙蒙烟雨中。”③这首诗首
屈一指的要属对意境的创造,首先是对“一笛风”这个语汇创造性的使用,“一
笛风”出自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中的“落日楼台一笛风”

,这种不同的物象组合拓宽了意象的组合空间,颇有新意,而僧人仲殊借用这
一词,也体现了禅家思维的反逻辑、非常理的特点,基于“空”“无”的本性之
上,跳出定式思维,把毫无关系的两个词拼接成一种意象,笛子的声音轻盈流利,
而和煦的春风温暖柔和,二者具有在感官方面的一致性,一种清新宜人的感觉。
在这里,作者用简明的词语构造出了清新自然的意境,这不是刻意地求新求奇,
没有怪异夸张的色彩,而给人以一种浑然天成且出乎意料的美感。其次是对诗句
的化用,“尽在蒙蒙烟雨中”化用杜牧《江南春》“多少楼台烟雨中”⑤,颇具
唐人风致,这首诗兼具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在蒙蒙的细雨之中扑捉住旖旎的春
色,意境唯美朦胧,格调清婉奇丽,给人以极高的审美享受。
“李元膺”条所引诗句“夹道桃花三月暮,马蹄无处避残红” ⑥,亦得唐诗

之高妙,此句从唐人“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脱胎,但在意境的
创造上有过之而无不及,李献民以“标致”⑧评价此诗,可谓贴切。值得注意的
是,本诗的作者疑为张公庠所作,赵令畤《侯鲭录》卷第六载:“张公庠少能诗,
《道中一绝》云:‘一年春事已写本‘又’成空,拥鼻微吟半醉中。夹路海虞本‘道’
桃花新雨过,马蹄无处避残红。’案《渔隐丛话》云《云斋广录》只载此诗后二
句,云是李元膺《春游诗》也。”⑨何汶《竹庄诗话》卷十八杂编八载:“《侯
鲭录》云:‘张公庠自少能诗,一绝云云。’苕溪渔隐云:‘《云霄广录》只载
此诗,后两句云是李元膺《游春》诗,未知孰是。”⑩何汶未能断定此诗作者是谁,
而之后的《事类备要》《锦绣万花谷》《类说》等皆以此诗为张公庠所作。而《侯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0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8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9 页。

《全唐诗》第 16 册卷 522,中华书局,1980 年,第 5964 页。

同上。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5 页。

《全唐诗》第 8 册卷 271,中华书局,1980 年,第 3052 页。

同⑥。

[宋]赵令畤撰,孔凡礼点校《侯鲭录》,中华书局,2002 年,第 159,168—169 页。

[宋]何汶撰,常振国、绛云点校《竹庄诗话》,中华书局,1984 年,第 365 页。

19

万方数据
第二章 序言、“士林清话”及“诗话录”研究

鲭录》中所载诗歌第三句中的“新雨过” ①不同于《云斋广录》中所引的“三月
暮” ②,而《古今合璧事类备要》《锦绣万花谷》为“三月暮”③,《类说》为
“新过雨”④,又与之不同,盖时间流变,传抄有误所致。从诗作的前两句可以
看出这是在描写科举下第的场景,以春事喻士子科举考试,因考试的时间在春天,
故有“春选”“春试”“春闱”之称,“拥鼻微吟”是借用东晋谢安的典故,谢
安有鼻疾,声音低浊,但是他能用这样的声音为“洛下书生”吟咏诗歌,当时的
士大夫学他的吟咏声调,就用手掩住鼻子,这里借以形容无精打采的吟诗,“半
醉”又道出了下第士子精神恍惚的状态,而以举子下第来看这首诗的话,后两句
便可看做化用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⑤,而这里反用其意,
描写落第后失落的心情,这首诗大抵为作者自嘲或嘲人之作,同情落第士子的不
幸,一语道破心中事,满腔的辛苦酸涩,可谓是入木三分。
最后,宋人多以议论为诗,在诗作中往往寄托寓意,发表议论,诗话录中的
若干条目也体现了以诗歌寓意、阐发警戒的特点。以“方子通”条为例:
吴人方子通,隐居不仕宦。工于诗,以诗知名。尝吟《古柏》诗云:“四边乔木
尽儿孙,曾见吴宫几度春。若使当时为厦榭,也应随例作埃尘。”其寓意之深如此。
又尝过滟滪堆,吟诗一绝云:“湍流怪石碍通津,一一操舟若有神。自是世间无妙手,

古来何事不由人。”荆公一见大爱之。
第一首诗歌化用《庄子·山木》篇,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⑦意
在说明山木无用因而能保全自身,成了栋梁之才反倒会招惹祸患,不如作无用之
材,不与纷争,旨在抒发清静无为,全身远害之意。方惟深以特奏名授兴化军助
教,却辞官不受,隐居城东,“无禄仕意,其于死生祸福之理莫不超达”⑧由此
可见其清高闲逸之态。第二首诗歌从现象阐发道理,具有明显的宋诗风貌,即便
前方河流湍急,泥沙险障,但船工拥有娴熟的技术,仍能渡过激流险礁,意在说
明事在人为、人定胜天,而王安石欣赏此诗,正与其改革思想有着不谋而合之处。
《中吴纪闻》卷三引此诗并载:“王荆公见之大喜,欲收致门下,盖荆公欲行新

法,沮之者多,子通之诗,适有契于心,故为其所喜也。” 后方惟深又将自己


[宋]赵令畤撰,孔凡礼点校《侯鲭录》,中华书局,2002 年,第 159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5 页。

《锦绣万花谷》卷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影印本。《古今合璧事类备
要》卷十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影印本。

[宋]曾慥辑《类说》,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年,第 1030 页。

《全唐诗》第 11 册卷 374,中华书局,1980 年,第 4205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9 页。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 年,第 534 页。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全宋笔记》第三编,大象出版社,2012 年,第 225—226 页。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全宋笔记》第三编,大象出版社,2012 年,第 225 页。

20

万方数据
第二章 序言、“士林清话”及“诗话录”研究

所作诗集呈送给王安石,深得好评,“凡有所作,荆公读之必称善,谓深得唐人
句法,尝遗以书曰,君诗精淳警绝,虽元、白、皮、陆,有不可及”①。另有“杨
轩”条:
淇水进士杨轩,尝吟《牡丹诗》四韵,其诗曰:“杨妃歌舞态,西子巧谗魂。利剑
斩不断,余妖锺此根。光华日已盛,栏槛岂常存。寄语寻芳者,须知松桂尊。”唐罗隐
有诗云:“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何二人之用意不同也如此,然轩之诗

挫风花,而甚有警戒,亦可尚焉。
杨轩的这首《牡丹诗》单从字面上即可看出作者对牡丹是怀有批判态度的,他把
牡丹比作杨贵妃和西施,而杨贵妃绝艳的歌舞魅惑了唐玄宗,吴王夫差被西施美
色所迷惑以致丧国,并且作者诗歌最后两句在为寻芳者进言,松柏品性高贵贞刚,
君子宜尚焉。《论语》有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③在这里作者寄
予寓意,崇尚儒家学说的君子,无论为人为臣,都应恪守正直的品格,不要流于
世俗浮华,关于对牡丹的批判苏轼《牡丹记叙》亦有论述:“盖此花见重于世三
百余年,穷妖极丽,以擅天下之观美。而近岁尤复变态百出,务为新奇以追逐时
好者,不可胜纪。此草木之智巧便佞者也。”④另外,杨轩亦或借此诗阐述作诗
为文应去浮靡尚质朴,推崇一种简约含蓄、质朴蕴藉之美,不流于时文,保持自
己的创作文风;也有可能借此诗来压低风花雪月的社会风气,意在对奢靡繁华生
活的告诫,由此看来,作者便具有了理学家的批判姿态,推崇儒家正统思想,而
李献民收录此则诗话,亦或表现出封建士大夫受理学思想控制的一面。
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云斋广录》所收录的诗话不仅体现了唐诗崇尚含蓄
蕴藉、以意境取胜的一面,又有宋诗以理入诗、精工句法词法,讲求练字造句的
一面,其诗话兼备唐品宋调,由此李献民收录诗歌的审美倾向可窥见一斑。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全宋笔记》第三编,大象出版社,2012 年,第 225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3 页。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9 年,第 94 页。

[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 年,第 329 页。

21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本章主要研究《云斋广录》卷四至卷八传奇小说的故事内容,其中涉及故事
内容概述、故事题材的继承与演变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云斋广录》的创新之
处、思想意识和艺术特色。

第一节 《云斋广录》传奇内容
《云斋广录》卷四为“灵怪新说”。“‘灵怪’一词是宋代说话及诸宫调等
常用的题材分类名称,在古体小说集中用意立目,尚属首见,也可说明其已不同
于以往的志怪小说。”①以“灵怪”分类,突出的是小说中灵怪本身所具有的特
有属性,不同于以往人们口耳相传、司空见惯的神仙、妖魔,而是不为人所见的
精怪,另外加之诡异曲折的情节叙述、清丽委婉的诗句篇章,使得小说更加新颖
离奇,情趣盎然。
《嘉林居士》篇写张平先生常年隐居于庐山,心归山水。一日有嘉林居士卢
甲来访,与之论《易》,穷极其理,莫不精通。卢甲博闻强识却无意于仕途,精
通占卜之术,但无法预言自身命运,于是便隐于世间。卢甲自知仕途险恶,故遁
隐江湖以此避害。张平送别卢甲时见其翻身落水,化为大龟。文中提到卢甲所言
“读庄周书,见其‘曳尾于途中’之说, 窃有取焉”②,可见其受到《庄子·秋
水》篇思想的影响,寓仕途险恶、全身远害之意。文章末尾有作者评论,延续了
史传传统。作者李献民编录这篇文章,一来是因其故事本身的荒诞离奇,二来不
乏托物叙怀的成分,作者借卢甲之言写仕途的艰险曲折,不如享受隐居山林的悠
闲安逸,这种自叙写作手法受唐人《东阳夜怪录》的影响,其文章讲述了王洙听
闻成自虚自述遇怪的故事,同样带有寓言色彩。
《甘陵异事》篇叙赵当托于供奉官宋潜门下,遇一灯精幻化成女妖,与之结
合的故事。文章情节简单,多用暗语影射的手法,例如灯精多次预言,如“唯恐
溺于恩爱,惑于情欲,终必丧身”③、“如今且伴才郎宿,应为才郎丧此身”④“不
辞夜夜偷相访,只恐傍人又得知。”⑤这些预言到最后皆得成真,灯精也无奈命


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 112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22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23—24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24 页。

同上。

22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丧他人之手。这些预言描写不仅为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也使得情节发展更为连
贯。关于灯檠成精的题材,亦见于《纂异记》杨祯条,文章中不乏清丽可人的诗
歌,另外写灯精主要突出这一精怪本身的属性,其中还穿插了关于对历史事实的
记述,这篇文章情节与《甘陵异事》相似,皆叙男主人公遇女妖幻化的佳人,与
之缱绻结合,最终灯精命丧他人之手的故事。
《西蜀异遇》在宋代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故事,宋话本有《李达道》一种(见
《醉翁谈录》),邵博《闻见后录》载:“程致仲为予言,近岁,《云斋小书》
出丹棱李达道遇女妖事,不妄。致仲亲见泥金鸳鸾出入云气中,黄色衣,奇丽夺
目,非人间之物,盖妖所服,留以遗道达者。又歌曲多仙语,尚《小书》失载云。”

文中提到程仲致所言之事不妄是没有真实性可言的,完全属耸人听闻之语,但
从侧面说明此则故事确有流行,且世人多拿来附会。本文叙丹棱县令李褒之子李
达道与狐精相恋,经历众多考验,两人仍相爱不渝的故事。其情节曲折动人,文
章以诗笔见胜,塑造的人物形象颇为鲜明生动,是宋传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丁生佳梦》篇叙进士丁渥在太学学习期间,奉命回家与崔氏成婚,二人婚
后情谊缱绻,分别后彼此相思甚切,丁渥在梦中见妻子作诗一绝,诗歌多相思之
情与别后凄苦之意。后丁渥收到家书,其中所附诗歌正如梦中所见。《丁生佳梦》
一文的文章情节在唐宋小说中十分常见,写梦中所见之事与现实相应,这种超于
常理的巧合可谓是荒诞诡谲,白行简在其《三梦记》中提到:“人之梦,异于常
者有之:或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者;或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或两相通梦者。”

他将这种现象解释为“偶然”或“前定”③。《丁生佳梦》即白行简笔下的“彼
梦有所往而此遇之者”④,题材与《三梦记》中所载故事类同,但文笔比白要细
腻。除此之外,《太平广记》卷二七九苏检一事与之情节亦类似,但故事内容要
比《丁生佳梦》丰富,除作诗外,其中人物命运皆与梦中所见之事相同,所梦皆
得应验。《简帖和尚》中“错封书”一节亦与之相同,宇文绶旅居客栈,夜晚置
身家中,见其妻在烛灯之下题诗,聊以寄相思,宇文绶惊醒之时,发现封书中的
诗与自己梦中所见之诗一般无二,其情节简单,只记闻而已。与之类似的还有陈
应行《吟窗杂录》中所记之事,其卷四十七载:“崔球居太学久不归,一日,昼
梦至其家,见其妻题诗曰:‘数日相望极,须知意思迷。梦魂不怕险,飞过大江
西。’既觉,忆其诗。后月余,家问至此,诗一字不差,验其日,乃梦日也。”


[宋]邵博撰,刘德权、李剑雄点校《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1983 年,第 236—237 页。

[明]陶宗仪《说郛》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同上。

同上。

23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丁生佳梦》的故事在宋代十分流传,欧阳澈《欧阳修撰集》(卷六)中有《览
丁渥异梦记戏书一绝示内人》,诗云:“梦魂千里入巫峰,况在鸳帏咫尺中。笔
洒新诗宜赠我,临风幸免倩征鸿。”②《宋诗纪事》《柳亭诗话》中皆记有此事,
《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中所述情节亦与之相类。
传奇故事多以真人为据,但其荒诞色彩决定了传奇本身未必是真事,但在当
时,故事能流传开来,必基于人们的口耳相传,作者把传闻敷衍成一篇传奇,必
要证明传闻的可靠性,或者传闻本身的源头是故事的亲身经历者,以此证明可信。
《丁生佳梦》中丁生将崔氏的文章示于众友,于是这件奇闻便流传开来。
《四和香》一文主要叙述了太学生孙敏在求学期间遇一丽人,丽人主动邀请
孙敏次日至崇夏寺与之叙话,孙敏如期赴约,但问其姓名,丽人不做回答。此后
二人交往不断。一日,有一老仆为孙敏送来一盒四和香,但并无丽人消息。后孙
敏生病回乡,约丽人话别,丽人谓孙敏如果中秋之日能重返京都,则可与之相遇,
过期则不得相会。而至中秋之日孙敏未能赴约,于重阳节再访丽人,则丽人已不
复见矣,只见丽人题在墙上的诗歌,其诗凄婉动人。本篇情节曲折动人,新奇神
秘,引人入胜,结尾亦没有指出丽人身份与之去处,给人以缥缈无尽的遐想。更
值得注意的是,本篇的女主人公丽人的形象与往常的大家闺秀不同,更具市民色
彩。另外,本篇的通俗化倾向较其他小说更强,叶德均更将其以话本视之。
《双桃记》一文叙廪延人李生倾慕王萧娘的美色,乃厚赂同里老妪为通其意,
萧娘感其真诚,许李生逾墙相会,后李生得一并蒂双桃,李欲出妻取萧娘,而萧
娘不愿以私爱而夺人之夫。后萧娘之父将其许配给刘氏之子,而萧娘仍心恋李生,
托老妪向李生传达决绝之意。至迎娶之日,萧娘自缢于室中。这则故事情节并不
复杂,但叙宛转详悉,看似为封建礼教控制下的爱情悲剧,但背后体现出的是市
民精神渗透的俗文化与理学控制下新儒学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书生负心的故事在唐宋传奇中层出不穷,这与当时的科举制度有着密不可分
的关系。中榜之前的书生往往与心爱女子交好,而一旦中榜,则背信弃义,抛却
当日与之海誓山盟的女子,择了高门大户的人家。从唐传奇《莺莺传》、《霍小
玉传》到宋代的《王魁传》《琵琶记》,都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负心书生的典型。
《云斋广录》中收录了一篇歌行,描写的是当时非常盛传的故事,王魁负桂英。
最早记录王魁故事的是唐末陈翰编的《异闻集》,其中所载王魁事“当是后
人剿入”③。关于王魁的原型,见于《括异志》和周密的《齐东野语》。王魁并

[宋]陈应行编,王秀梅整理《吟窗杂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253 页。

[宋]欧阳澈撰《欧阳修撰集》卷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影印本。

据《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异闻集》十卷,唐屯田员外郎陈翰撰。翰,唐末人,见唐志,而第七
卷所载王魁乃本朝事,当是后人剿入之耳。”[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

24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非其本名,据罗烨《醉翁谈录》载:“王魁者,魁非其名也,以其父兄皆名宦,
故不书其名。”①王魁名俊民,字康侯,莱州掖县人。嘉祐六年进士第一,为应
天府发解官,得狂疾,未久而殁。《括异志》卷三《王廷评》条载:“王廷评俊
民,莱州人,嘉祐六年进士,状头登第……王向在乡闬与一娼妓切密,私约俟登
第娶焉,既登第为状元,遂就媾他族,妓闻之忿恚自杀,故为女厉所困,夭阏而
终。”②这是王魁负桂英故事的原始形态,王俊民虽有其人,但其中所记故事则
为附会。周密《齐东野语》卷六《王魁传》引王俊民的朋友初虞世所说的话进行
了辩证:“状元王俊民,字康侯,为应天府发解官,得狂疾,于贡院中尝对一石
碑呼叫不已,碑石中若有应之者,亦若康侯之奋怒也。病甚不省,觉,取书册,
中交股刀自裁及寸,左右抱持之遂免……康侯既死,有妄人托夏噩姓名,作《王
魁传》,实欲市利于少年狎邪辈,其事皆不然……康侯性刚峭不可犯,有志力学,
爱身如冰玉,不知猥巷俚人语。不幸为匪人厚诬,弟辈又不为辨明,惧日久无知
者,故因戒世人服金虎碧霞丹,且以明康侯于泉下。”③文中对王俊民的生平记
载颇为详细,也辨明了王俊民是由于误服金虎碧霞丹以致死。而王俊民这一形象
出现在传奇故事中,大抵出于当时人民的谣言与附会,一则因王魁具备状元身份,
二来因其身患狂疾,精神错乱,而世人往往把这种疾病与鬼神之说联系起来,可
使人们附会成一则因书生负心痴心女而遭受报应发狂的故事。
在宋代的笔记中,曾慥的《类说》、罗烨的《醉翁谈录》皆对王魁负桂英的
故事有所录入或记载,《类说》收入《王魁传》一文,当为节文,不注作者姓名,
其引文有删节,因此情节记载比之《醉翁谈录》更为简单,而罗烨的《醉翁谈录》
中的情节更为详尽充实,其中附带的诗歌更多,语言通俗浅近,更接近话本的创
作,在桂英抱冤中更有说话人敷衍的成分。《云斋广录》中的《王魁歌》的引子
中提到“贤良夏噩尝传其事”④,而《齐东野语》中初虞世言“有妄人托夏噩姓
名,作《王魁传》”⑤到底《王魁传》一文是夏噩所作还是有人托夏噩之名所作,
这里有待讨论。据《宋登科记考》,王俊民于仁宗嘉祐六年(1061)登进士,而
《齐东野语》中引初虞世所言王俊民生于丙子年间,也就是 1036 年,登进士时
王俊民 25 岁,死于嘉祐八年,也就是 1063 年。也就是在王俊民登进士之后的二
年误食丹药致死,按时间年份推算,初虞世所言更具真实性,也符合史书中王俊

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322 页。



[宋]金盈之撰,周晓薇点校《新编醉翁谈录》辛集卷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 67 页。

[宋]张师正撰,白化文、许德楠点校《括异志》,中华书局,1996 年,第 38 页。

[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 年,第 106—107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41—42 页。

[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 年,第 107 页。

25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民登进士的年份记载。而所谓夏噩传《王魁传》一说,除《云斋广录》之外,并
没有其他材料可证,按照二人登第时间,夏噩于嘉祐二年入制科,而王俊民于嘉
祐六年中进士,二人及第时间相差四年,夏噩抑或对王俊民的生平事迹有所了解,
但并不能说《王魁传》就为夏噩所作,因此笔者更倾向于《齐东野语》中初虞世
所言,但《王魁传》具体作者为何人,因资料受限,不得而知。另外,《王魁歌》
这篇歌行的作者仍有待探讨,其引言中提到:“先丞相文公爱其美才,奏赋宸廷,
为天下第一。”①先丞相文公即王安石,另据《梦溪笔谈》卷一记载王俊民中状
元即为王安石所定,在本诗中作者不乏流露出对王俊民被妖怪缠身以致身死的可
惜悲叹之感,则这首《王魁歌》的作者似为王安石的后人。
在内容方面,《王魁歌》与《王魁传》的情节大致相同,多出了“占梦”这
一情节,文中写到“曾占异梦定非祥,从君未必能偕老。”②因占梦不祥,王魁
与桂英便来到海神庙立下盟约,誓不负彼此。占梦一句为后文的悲剧作了铺垫,
一语成谶,故事以悲剧收尾。除此之外,《王魁歌》比传记更多了抒情性的铺陈,
如写王魁走后桂英独守空房的一段:“离愁别恨沦肌骨,月断飞黄腾灭没。一鞭
行色纵长途,万里秋风飞健鹘。归来满目西风酸,娇波泪落挥汍澜。朝来暮去朱
颜削,香肌渐觉罗衣宽。沉沉夜永青釭灭,肠断罗纬梦双阙。忆将桃脸笑春风,
忍把娥眉皱秋月。清晨报喜飞虚禽,尺素西来传好音。荣名荐书聊自贺,两情迤
逦调鸣琴。”③桂英在闺阁中独自等待,相思之苦无计可消,作者用不少的篇幅
来描写桂英的相思,更反衬出王魁负心的无情与凉薄。作者在写桂英得知王魁负
心后的一节也是颇为精彩的,“端来复命何苍惶,始知恩爱成参商。拊膺高蹈屡
欲绝,颠作强起踰周章。虚神暗许摅遗恨,尚有盟言要可信。誓将心曲诉重泉,
发匣金刀鸣利刃。侍儿欲拯悲填脾,□衣溅血呼凭陵”④,这一节的描写与前段
的相思描写相应成章,没有刻骨的相思便不会有负心后的悲痛欲绝,桂英捶胸顿
足以泄悲愤,在化为厉鬼后,作者写到“冤声夜久闻低诉,半露酥骨鲜血污。妾
缘非命为终来,次弟与君非命去。”⑤桂英势必要夺了王魁的命方可泄恨。作者
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描写王魁如何负心,只用“误凭青翼致罗襦,掷置公庭肆威
虐”⑥一句一笔带过,未免有粉饰之嫌。罗烨的《醉翁谈录》晚出于《云斋广录》
和《王魁传》,其中所记载的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扩充,在细节描写方面更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41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42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42—43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43 页。

同上。

同上。

26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为真切,如桂英知王魁负心后,往海神祠中告神曰:“我初来,与王魁结誓于此,
魁今辜恩负约,神岂不知?既有灵通,神当与英决断此事,吾即自杀以助神。”

后有又桂英报冤一段写得比较具体,“魁正在试院中,夜深,方阅诚卷,忽有
人自空而来,乃见桂英披发仗剑,指骂:‘王魁负义汉,我上穷碧落下黄泉,寻
汝不见,汝却在此。’语言分辨,魁知理屈,乃叹之曰:‘吾之罪也!我今为汝
请僧,课经荐拔,多化纸钱可也。’桂曰:‘我只要汝命,何用佛书纸钱!’左
右皆闻之与桂言语,但不见桂之形。”②这段描写可能有说话人敷衍的成分。
《钱塘异梦》叙述了贤良司马槱梦遇苏小小魂魄,与之对词唱和,并结下姻
缘,最终共赴阴间的故事。这则故事在宋代流传很广,屡见于宋人著作,《云斋
广录》并非首创。在此之前张耒的《书司马槱事》有所记载,但只简约记述了故
事梗概和其中词作,可以看作《钱塘异梦》的故事雏形。到李献民手中,才把这
则故事敷衍成一篇内容详细的传奇小说。宋代其他笔记也有对此则故事的记述,
不过皆晚于《云斋广录》。何薳《春渚纪闻》(成书于 1142 年到 1145 年)卷七《司
马才仲遇苏小》中的记载与张耒的记载略有不同,说后半阙词为秦少章所作,
“其
廨舍后,唐苏小墓在焉,时秦少章为钱塘尉,为续其词后云:‘斜插犀梳云半吐,
檀板轻笼,唱彻黄金缕,梦断彩云无觅处,夜凉明月生春渚。’”③其结尾较之
《书司马槱事》又有所增饰,比之《云斋广录》稍显单薄,“不踰年而才仲得疾,
所乘画水舆舣泊河塘,柁工遽见才仲携一丽人登舟,即前声喏,继而火起舟尾,
狼忙走报,家已恸哭矣。”④《云斋广录》中不仅详细记载了司马槱与僚属乘船
游江,又记其弟司马棫作诗为司马槱遇难表达哀思。《类说》引《云斋广录》,
情节相同。《吟窗杂录》记述的故事梗概与《云斋广录》相同,但内容较为单薄,
且结尾未附加其弟的悼亡诗。宋代小说家话本有《钱塘佳梦》
(见《醉翁谈录》)。
从故事内容的丰富性来看,这些书中所引的故事源流与演变可分为两个系统,一
则属于笔记,如《书司马槱事》《司马才仲遇苏小》和《吟窗杂录》《类说》中
的记载,这些对司马槱和苏小之事的记载情节内容较为单薄,可看作笔记一类;
一则属于小说,如《云斋广录》中的《钱塘异梦》和《醉翁谈录》中的话本《钱
塘佳梦》,这类情节较为丰满,内容更为详细,因笔记与小说体裁有别,自然作
者接受文献也分别取自各自的系统。
从创作时间上来讲,李献民在创作《钱塘异梦》时并未受到其后故事创作
的影响,从故事内容上来说,也称得上是一种重新创作,最为明显的不同就是,

[宋]金盈之撰,周晓薇点校《新编醉翁谈录》辛集卷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 69 页。

同上。

[宋]何薳撰,张明华点校《春渚纪闻》,中华书局,1983 年,第 102 页。

[宋]何薳撰,张明华点校《春渚纪闻》,中华书局,1983 年,第 102—103 页。

27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小说篇幅大大加长,且从一种实录性质的纪事变成重在人物形象的描写。另外不
同的是,《司马才仲遇苏小》与《书司马槱事》两篇看上去只是简单交代故事情
节,很少有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作者意图似乎在于突出文中的词作,并非故事本
身,使得这两则材料带有一定的诗话性质,而并非小说创作,而《钱塘异梦》中
作者花大量篇幅来塑造人物形象(后文展开论述),并铺陈情节的发展,这是之
后创作的根本不同之处。
司马槱与苏小小之事能被当时人敷衍成一篇内容生动详实的传奇小说,必
有一定的历史因素。司马槱,字才仲,陕州夏县人,光从孙。元祐六年御试贤良
方正直言极谏科,赐同进士出身,调关中幕官,累迁河中府司理参军。终知杭州,
卒于官。有《夏阳集》二卷。元代马端临云:“司马槱字才仲,温公之侄孙。元
祐初,与王当辈同中贤良科,调官钱塘,喜赋宫体诗,故世传其为鬼物所祟而卒。”

宫体诗多描写男欢女爱,风格浮靡轻艳,诗如其人,司马槱喜好此类诗歌,其
人也不免放诞风流。才子风流为世人所知,文中所记司马槱公署之后有又苏小墓,
种种巧合不得不使世人加以联想虚构,借名人名妓敷衍成文,以达托笔梦幻、实
写人生的目的。
在内容方面,《钱塘异梦》中虽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人鬼之恋,实则
体现出的是一种爱情与功名不可兼得的矛盾。小说开篇用不少的篇幅去描写司马
槱才华过人,博学多才,“好学博艺,为世巨儒,而飘逸之材,尤为过人。元祐
中,应方正贤良科,君以第三人过阁中第。天下之士,莫不想望其风采。君衣锦
还乡,里人迎迓,充塞道路。”②这样的贤良势必要踏入仕途,为官为宦,司马
槱自己也说“吾方以少年中第,始食王禄,将致身于公辅而后已。”③而苏小小
身为名妓,虽“姿色名冠天下,而身无所依,常以为恨。久欲讬附君子,未敢而
问”④,苏小小欲与君相知,渴望的是不掺杂名利的爱情,虽然久堕风尘,但对
纯真爱情的追求未曾停止。她曾写诗劝司马槱摆脱官场的羁绊,而文中并未交代
司马槱对此作何表态,作者在此设下了悬念。但从后文可知,司马槱的魂魄与苏
小小共赴阴间做了恩爱夫妻。作者对司马槱在对待功名与爱情的态度上作了幽微
巧妙的处理,事先并未交代司马槱对待苏小小劝退一事的态度,后来直接写其魂
魄与苏小小同赴画舫,共赴阴间,从而完成了作者理想爱情的升华。少年与美人
两者的灵魂共赴画舫,辉煌地消失在烈火之中,象征着爱情在烈火中得到了永恒,
而暴亡后留在公署的司马槱的躯壳,象征着对功名利禄的遗弃,爱情与功名的矛

[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经籍七十一》卷二四四,中华书局 1986 年,第 1993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44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45 页。

同②。

28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盾不再不可调和,作者以浪漫之笔突显了爱情的纯真与高贵。
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作者竭力对苏小小这一人物角色进行铺陈、渲染,开
篇叙述苏小小虽久堕风尘,但仍追求纯真爱情,寻求灵魂的寄托,虽主动追求爱
情,但不免心生胆怯,文中写到“久欲托附君子,未敢而问,余俟他日。”①几
笔刻画出苏小小在对待爱情上的专一主动和谨小慎微。在写苏小小与司马槱临别
时特别叮咛他“幸无相忘”②,见出她将自己托付于人的深重和对司马槱的情深。
后苏小小发觉司马槱在爱情与功名间徘徊时留诗规劝,希望他能抛却功名,与之
长相厮守,表现出她对司马槱的耐心。然后司马槱并不想放弃功名利禄,苏小小
便采取果断的态度,称富贵有命,生死在天,不得违逆命数、执意为官,这里又
写出了苏小小的刚毅果断。作者通过一层又一层剥笋似的叙述,一个追寻爱情奋
不顾身,面对选择刚毅果敢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玉尺记》叙海州举子王生寄居僧舍,见一女子姿色清丽,欲与之合。之后
二人往来频繁,谈古论今,吟风咏月。一日女子携一玉尺以赠王生,后三日有客
见此玉尺,声称乃为亡妹之遗物,王生乃知此女子为鬼魂所化。这样的故事题材
在唐宋志怪小说中十分常见,如《王魁传》中女子桂英死后化为鬼魂报复负心人
王魁,《青琐高议》中的《王幼玉记》即描写幼玉死后化为鬼魂寄语心上人柳富,
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玉尺记》的题材并无新意,但其文字清丽,所附诗歌相
思之意浓。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王生的形象,带有知识分子的软弱性的通病,王生
身为举子,深受儒家思想浸染,一方面倾慕女子姿色的姝丽,但女子自荐枕席时
他又摆出一副心生畏怯的面孔,恐怕事情为他人所知,有损声誉,如文中写道王
生所言“儿女之情,嗜欲之性,诚不可遏。然恐汝父母兄弟,幸而知之。则子爱
我之情,反为祸我之实矣。悔其可追,愿无及乱。”③王生一方面欲与之合,但
又怕女方家人知道,遭受连累,不能不说王生身上带有一定的软弱和虚伪的色彩。
《无鬼论》叙进士黄肃,性格刚烈秉直,尝作《无鬼论》以阐发对神怪虚妄
不可信的学说。一日一村仆来访,谓黄肃其主人有二子,请先生去教学,黄肃至
村仆村庄,主人命二子出拜,约先生明日赴任,黄肃忽然梦醒。次日又梦见村仆
来迎接,主人乃设宴款待黄肃,又将正值妙龄的女儿嫁给黄肃,约三日后成婚,
黄肃再次梦醒,三日后,黄肃又梦王大夫遣人来迎接自己,婚后居妻家月余,王
大夫要携女去外地赴任,不得已以车马送黄肃回家,约定明年清明将其迎回,黄
肃忽然梦醒,并将其所梦之事告诉友人何皋,次年清明,黄肃暴亡。这篇小说以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44 页。

同上。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47 页。

29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梦勾连,写黄肃三次入梦,且梦境前后衔接,情节层层递进,扑朔迷离,这种入
梦题材在唐宋传奇或笔记中并不少见,《墨庄漫录》卷四记载了关注梦仙一事,
写其寄居毗陵郡崇安寺古柏院中,曾三次入梦,写其在梦中听人奏乐,醒来以诗
记之,这篇文章较《云斋广录》情节类似,但记叙得更为简单。《无鬼论》中黄
肃被召为赘婿并后来发现万事皆空的情节与《玄怪录》卷六《袁洪儿夸郎》一文
类似,而《无鬼论》的构思更为精妙,梦境与现实交替,虚实相生,十分别致。
从题材的传承来看,书生著《无鬼论》并遭遇鬼神之事的故事并非此篇文章
首创,再次之前已有许多关于此题材的小说创作。《搜神记》卷十六记载阮瞻、
施续之事,与《无鬼论》情节相似,但内容单薄,《太平广记》卷三百一十七亦
有“宗岱”、“崔尚”条,情节亦与之同。金佚名有院本《无鬼论》一种,其本
以《云斋广录》中的《无鬼论》为底本,以此敷衍,大抵因为《云斋广录》所记
“情节复杂,亦异亦艳,最适合技艺人作场之用,决不会舍近而求远。所以院本
和小说,必是敷衍这一段故事的。”①
《丰山庙》一文属于托梦论史的小说创作题材,这种题材在唐宋传奇中十分
常见,如《纂异记》中《三史王生》的故事,以及与之故事情节类似的《楚王门
客》(见《青琐高议》别集卷七)宋代小说家多以史料为基础加工成一篇小说,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说家的“史学意识”,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并不能摆脱
对“史”的依附,因此在小说创作题材上对历史和时事保持着持久的兴趣,“表
明他们仍然向史官文化传统寻求庇护”②。《丰山庙》一文叙书生吕焕谒汉高祖
庙,题壁讥汉高祖杀戮功臣,夜梦汉高祖将其召去,命吕陈述汉王和项羽的得失,
吕焕随机应变,汉高祖喜,赐酒,命力士送之出门,吕焕遂梦醒。这篇文章的题
材大抵符合鲁迅对传奇的评价,“唐人大抵描写时事;而宋人则极多将古事”③,
在这种历史题材中,作者可以展示史才并寄托历史情怀,可以对历史人物褒贬是
非,探讨兴亡盛衰之由。值得注意的是,《青琐高议》中《楚王门客》主人公刘
大方被楚王项羽所召,在梦中陈述项羽的过失,如缺乏战略眼光、不善于利用人
才,行事凶残等等,皆不得人心,因此在楚汉争霸中败落,这与《丰山庙》中吕
焕讽刺刘邦杀戮功臣的写作意图是如出一辙的,只不过角度不同而已,二者皆写
统治者杀戮功臣的残暴,“恐怕是借以赞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策略”④。《丰
山庙》中吕焕对刘邦之得,项羽之失的分析可谓是切中肯綮,但将刘邦的成功归


戴望舒著,吴晓铃编《小说戏曲论集》,作家出版社,1958 年,第 5 页。

余丹《宋代文言小说的文化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年,第 197 页。

《鲁迅全集》卷九《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四讲《宋人之“说话”及其影响》,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319 页。

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 122 页。

30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于天命,“陛下隐约之时,则有云气之异,断蛇之祥。及入关之后,五星聚于东
井,此受命之符,昭然可见,则天命已归矣。”①则因袭了正史中对封建帝王的
美化之辞。《宋代文言小说的文化阐释》一书中对此类题材的小说创作有着深入
的见解:
作者的用意在于借人物之口,阐发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见解,以充分展示‘史才’,
抒发怀古之幽情。他们的这些看法在史学家看来并无新意,但在小说中则不失水准,
较之治乱循环、红颜祸水之类的看法还是明显高明得多,其鼓吹‘仁义’、强调得人
心者得天下的核心思想与宋代史学强化纲常伦理、注重人事的理性精神是相互贯通的。

不难发现,宋人创作历史题材文言小说的兴趣集中在汉、唐两朝,这是中国
历史上两个强大的大一统王朝。北宋立国,结束了长期分裂、战乱频仍的局面,
宋人希望也能创造一个如汉、唐一般强盛的时期,故而对这两个朝代的历史格外
关注,并积极总结其所以得天下、又可以由盛而衰的教训,以期借鉴,这与当时
史学家倡导的借鉴论不谋而合。
《华阳仙姻》分上、下篇,是《云斋广录》中篇幅最长的一篇。文章叙萧防
博闻强识,好黄老之书,因生活窘迫而投奔故人,于旅社遇以占卜为业的诸葛氏,
诸葛氏姿色姝丽,且赠萧防路费,并将卜筮所得皆奉与萧防。萧防北归后梦诸葛
氏谓其“年周四十复相亲”③之语。萧防累举不第三十余年,又经过七八年再遇
诸葛氏,其容色如故,宛若神仙。于是二人于诸葛氏家中相谈甚欢。次年萧防殿
试登第,报家中妻子俱亡。得官后被东方朔大夫相召,并于华阳洞与诸葛氏成亲,
宴会间女童召萧出席,忽然萧防恍如梦觉,身在野外,不知所在,从此便辞官,
入山林为道士。这篇文章的题材六朝以来人神相恋的套路,在此之前有不少关于
这种故事类型的小说创作,如《太阴夫人》(《太平广记》卷六十四)即写仙女
到人间择婿的故事,《定婚店》(《续玄怪录》卷四)将婚姻前定的故事,其情
节与《华阳仙姻》类似,《传奇》中的《文箫》、《裴航》皆如此类。而《华阳
仙姻》与这些故事相比情节更为曲折波澜,作者的创作旨趣带有更多士大夫的浪
漫主义情怀,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文章中还融合了道教的
各种观念和教义,使得整篇文章神仙色彩更加浓郁。
《居士遇仙》叙南唐居士郭智,夜梦神投以金文一帙,有“僬侥、两子、御
史、岩叟”④八字,后至河南遇异人赠以药方,又还河东见异人谓宿世负郭三兆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54 页。

余丹《宋代文言小说的文化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年,第 201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56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63 页。

31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镪。郭因悟八字隐喻“尔夫值仙”①一语。其后子孙昌盛,所居人称“冀郭里”②。
本篇因果报应思想浓厚,情节较为简单。在宋代,传奇中描写神异的题材越来越
多,出现了大量“梦仙”、“遇仙”、“入冥”、“见鬼”、“再生”的故事,
这种题材通常有“事实”作为一定的依据,如本篇篇末云后见居士裔孙郭述,证
明其事不妄,但其文学性并不如唐传奇那样出彩,过多因果报应的铺陈以及谶语
成真的描写显得枯燥无味。这种对神异的搜寻显示了一种现象:“与唐人精神相
反,五代以后的作家向往历史、神异讨生活。他们或从时间上去追溯那些老掉牙
的故事,或从空间上追求那些莫须有的境地。”③题材的选择决定了文章内容是
否有新意,除此之外更不能忽略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特性。

第二节 《云斋广录》传奇的世俗化倾向
所谓宋代传奇小说的世俗化倾向,是指“传奇小说从士大夫圈子里走出来,
成为下层士人写给一般人民欣赏的文学样式,宋代传奇小说观念意识明显下降,
这就是俗话的开端。”④宋代小说的通俗化倾向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首先由作
者自身的审美情趣决定,就针对《云斋广录》中的传奇来说,其小说作者可能并
非李献民本身,据本书序言提到“编而成集”⑤,也就意味着李献民为小说的编
选者,并非创作者,而“编选者则仅仅是潜在的接受者,并不是著述的目的所在;
对编选者而言,著述者的著述则可以成为一种‘商品化’的流通物,而一种具有
‘商品性’的流通物,它必然要考虑到市场的阅读需求,也因而具有了俗话的特
征,这一俗话特征则是其编选的目的所在”⑥。另外,小说的作者有可能是士大
夫,也有可能是地位不高,在市井社会中生活多年的中下层人士,或不出名的文
人,这些人对市井生活、思想意识是颇为了解的,不自觉地就会将自己旧生活的
思想习俗带入小说创作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说题材的通俗化倾向。其
次来自于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宋代商品经济较以往更为发达,街市的兴起,勾
栏瓦肆的增加,人们对说话小说的需求较往常更甚,读者追求新鲜奇异之事,光
怪陆离之谈,而来自下层民众的审美需求必然会带有世俗化的倾向;另外,统治
者的提倡,印刷行业的发达等均为通俗小说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节将从
三个方面、结合文本研究,探讨《云斋广录》中传奇所体现出的世俗化倾向。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63 页。

同上。

石麟《传奇小说通论》,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335 页。

石昌渝《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年,第 110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 页。

李军均《传奇小说文体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186 页。

32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一 《云斋广录》传奇的编写态度与小说作者的创作心理

作者在编撰这些传奇时,要充分考虑到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及阅读要求,因此
作者往往会“以俗为雅”“化雅入俗”①。作者之所以把小说“入俗”,是因为
他十分重视小说的“娱情功用”,“一方面表现在创作的自觉,另一方面表现在
接受的自觉”。②李献民曾在《云斋广录》自序中提到欧阳修的《归田录》等,
“类皆摭一时之事,书之简册,用传于世”③,欧阳修《归田录》自序云:“录
之以备闲居之览也”④,而《云斋广录》中的自序也提到,作者收录的作品,“尝
接士大夫绪余之论,得清新奇异之事颇多。今编而成集,用广其传,以资谈燕”

李献民收录这些作品的目的也在于记录所见所闻,加以传播,供大家谈笑、消
遣,这便使小说具备了娱情的功用。这种娱情观念的发达,无疑促进传奇朝着更
加通俗的方向发展。除作者本身的审美情趣决定文学作品的通俗走向外,社会风
气的因素也不容忽视,宋初统治者鼓励大臣 “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
舞女以终天年”⑥,统治阶层对于声色享乐的追求大大增加,这同样会对一般百
姓产生影响,加之社会经济逐年发展,城市经济趋于繁荣,人们对娱乐的要求大
大增加,在这种浮靡奢华的气氛下,当时不少士人沉醉于美酒少妇的色欲幻想之
中,因此会有很多对女子自荐枕席,主动入室的描写。
传奇小说自从被印上商业化的标志之后,就很难再被称为阳春白雪,这使得
小说带有市民阶层的娱乐性以及作者自身强烈的主观意识。《云斋广录》中《华
阳仙姻》篇即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华阳仙姻》中,作者把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得近乎完美,首先女主角诸葛氏为仙人,且才貌双全,这与男性的书生特点相契
合,如萧防“本衣冠之裔。美风调,丽辞藻,博学强志”⑦,诸葛氏则“善《易》,
以卜筮为业。年未逾笄,姿色极丽”⑧,这满足了男性对女性审美的外在条件。
而在书生落魄时期,诸葛氏能慷慨相助,这又进一步表明诸葛氏的有情有义,并
且在萧防孤身一人时,又被安排了一场热烈隆重的婚礼,且结婚对象即为倾心已
久的诸葛氏,与此同时,又得知自己为仙家后裔,与之前的落魄的身份形成了天
壤之别,这所有的情节构建体现出了一种封建文人的猎艳心理,在人神相恋题材
的背后,传达出的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文化心理和士人心态:“一是神仙信仰,二


李军均《传奇小说文体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300 页。

李军均《传奇小说文体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309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 页。

[宋]欧阳修撰,李伟国点校《归田录》,中华书局,1981 年,第 3 页。

同③。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 250《石守信传》,中华书局,1977 年,第 8810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55 页。

同上。

33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是男子的女色赏玩心理和女才赏玩心理,三是白日梦式的自慰和自娱。这些原本
是士人社会中男子们的普遍心态,在人神遇合的主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扬。”

这种女性形象符合几乎所有男性的审美要求,这往往也与作者的视角和创作心
理密切相关,首先作者为了使作品阅读面更广、知名度更高,不得不去迎合时下
民众的审美心理,这属于接受美学的范畴,另外,于作者自身而言,“皆意有所
托,借他事以导其忧幽幽之怀”②在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的操控下,女性形象的
塑造皆以满足想象为基准,因此“文人的畅想造成女性行动上更有文人气质,文
采、学问、多情、节操,鲜明地表现了诗人超现实的女性理想,与小说中男性文
人正相契合,而在情节方面以诗词促进故事发展也与文人士大夫的喜好一致。”

二 《云斋广录》传奇角色的世俗性

冯梦龙有言:“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尔。”④这一
时期,以市民题材或体现市民意识的小说也是大量涌现,其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
鲜活生动且带有市井色彩的人物形象。《云斋广录》中《四和香》一文即体现了
这一点,在这篇文章中,女主人公并不是在被动中等待爱情,在礼教的束缚下不
敢越雷池一步,而是在意中人出现的时候,敢于主动出击,表达情意,在孙敏第
一次遇到丽人时,丽人“数眄生微笑”⑤,孙敏疑而避之,“少顷,其丽人又至,
似相亲密。”⑥丽人主动邀请孙敏喝茶,孙敏却表现得犹疑不决,面对期期艾艾
的孙敏,丽人“嫣然微笑曰:‘适邂逅相遇,倾慕风采,虽不待援琴之挑,而已
有窃香之志,君何避焉?’”⑦在约定好再次相见的时间地点之后,丽人再三叮
嘱孙敏“愿无愆期”⑧。从这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在市井社会,市民阶层中的
女性受传统礼法约束相对较小。(笔者在风俗描写章中推测出丽人的身份可能是
歌妓)在这种阶层中,女性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活动空间,如丽人曾多次出入寺
院庙会,她们中的一些人因而形成了大胆、泼辣的性格,这类人物形象被小说家
拿来便成为了使人耳目一新的市井化了的女性形象,她们对待爱情的态度非常明
朗热情,对真挚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有着强烈的渴求,在宽松的市井社会环境中,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第 458 页。

[清]周克达《唐人说荟》,扫叶山房石印,民国二年石印,第 1 页。

许军《论宋代文言小说中女性形象演变的文学史意义》,《云南社会科学》,2004 年第 1 期,第 115 页。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古今小说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第 227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35 页。

同上。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36 页。

同上。

34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她们的命运与封建官府和家长权威下女子的命运是不大相同的,一般表现得较为
开明,更为自由。《四和香》中的丽人自荐枕席,主动逾垣,而且写明了是因情
欲的驱使,丽人所讲的话,如“援琴之挑”,本来这些典故是讲男人主动挑逗或
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子,如司马相如借琴引卓文君的注意,孟子说鲁莽的人才会逾
东墙拥抱心爱的女子。但丽人却把这些典故用在自己身上,充分表明了她们大胆
追求情欲的勇气。她们所跨越的墙垣,也就是礼教的堤防,体现出了十分明显的
世俗色彩。《云斋广录》中收录的其他小说也有着关于人物形象世俗化的描写,
这说明以《云斋广录》为代表的北宋中后期小说通俗化特征十分明显:
就题材的世俗性和思想感情与愿望理想的大众性而论,唐代传奇小说主要集中在
仙道神怪主题、梦幻主题与士人恋爱主题等,是“文士对自身价值的直接的自我肯定”。
宋代传奇小说对这些题材进行了继承与开拓,同时还增添了历史主题,不过这些主题
则由唐代行旅、夜宴士人的个人性和集团性走向都市化、民间化的大众性和公共性。
与唐代传奇小说的题材主要是为了满足文人集团的‘昼宴夜话’的‘征奇述异’的审
美追求相比,宋代传奇小说取材的俗话表现为对冶艳的男女私情的极大兴趣,这些大

多能满足市民审美需求并且具有对大众读者的亲和力。
《云斋广录》中不仅写才子佳人,对下层的市井小民、市井鄙妇的描写亦可
谓是大放光彩。在《双桃记》一文中,作者对充当媒人一角的老妪的描写,较之
以往对底层配角人物的忽略也大有创新。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偷情始于李生对美
色的向往和冲动,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家庭结构的限制,使得他们不能直接
接触,而不得不借助另外的媒介,这样,一群老婆子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当中,
在很多笔记当中,媒婆作为配角,其作用也就在于传递消息,成其好事,小说中
没有任何笔墨去渲染媒婆这一微乎其微的角色,但《双桃记》中的老妪一角就有
了自己的声音,李生多次贿赂老妪后,她说:“妾本微贱,闾巷之贫妇也。每辱
郎君赒其不给,虽粉骨碎身,将何以报?如可备驱策,虽赴汤蹈火,惟君命之。”

这里一个因恩惠而心存感激,且愿意为李生不辞劳力、赴汤蹈火的人物形象就
生动地被刻画出来,大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而她其后的言行也可圈可点,比
如她一方面安稳住李生相思急切的情绪,另一方面试探萧娘的心意,旁敲侧击将
事情打听得水落石出,既保住了萧娘沉稳羞涩的颜面,又将事情办的妥帖恰当,
这些无不显示出她的精明能干,加之知恩图报的性情,使得这一配角人物获得了
某种生气。作者以不少的笔墨去铺陈这一底层人物的言行,不仅是为了情节的需
要,而且更使整篇文章看起来更具市井气息,满足了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

李军均《传奇小说文体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298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39 页。

35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另外一篇颇具市民气息的传奇当属《西蜀异遇》,文中对狐狸精宋媛形象的
刻画,以及对腐儒的讽刺,皆带有市井色彩。自唐代以来,不少传奇以人狐相恋
为题材,《任氏传》即为其中较为精彩的一篇,其中狐精较多体现出狐精兽性的
特点,比如姿色动人,常于夜晚出入,临死时被猎狗追赶,化为一狐逃窜,最终
仍命丧黄泉。除兽性之外,人性特点也初露端倪,忠于爱情,处事从容不迫等等。
而《西蜀异遇》中的狐精宋媛比任氏更多了几许人性,她不仅容貌超群,而且富
于才气,面对爱情坚贞不渝,在误会与偏见面前敢于抗争,并更加具备一定的市
民色彩,在李母病危之时为其治病,与李生同辈相处融洽,颇通人情世故,“其
同辈悉知之,争来一见。而媛亦不之避,皆得与语。媛性慧敏,能迎合众意,人
人自以为媛亲已,而莫肯为先生言者,以故媛常得与生会聚于彼。”①为了讨好
李生的父母,“乃持缯绮毛罽之属,以谢舅姑。”②在宋媛的身上,体现更多的
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狐精形象的市民精神,一种被人性化的物性,反对传统道德、
追求自身幸福,为人处世从容不迫、世故老道。《青琐高议》中亦有对狐精的描
写,例如《小莲记》中的狐精小莲精通医术,且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体现较多的
是狐精的兽性,虚诞色彩浓郁;《西池游春》也为同类题材,其中有较多关于宫
廷政变的描写,融入了更多关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把原本单纯的人妖
相恋的故事主题复杂化,虽增加了故事的厚度和深度,但对整体情节的发展来说
不免显得过于冗长。值得注意的是,《西池游春》中对狐精形象的描写除以往姿
色艳丽,精敏聪慧外,也塑造了她为人处世老道的一面,如:“生幽居数日,姬
先来。姬装囊最厚,生煖愈温。生久寓都辇,至起官费用,皆姬囊中物。姬随生
之官,治家严肃,不喜揉杂,遇奴婢亦有礼法,接亲族俱有恩爱。暇日论议,生
有不直,姬必折之。生所谓为,必岀姬口,虽毫发必询于姬。”③她不仅为侯生
置办行囊,且治家井井有条,待人接物皆有礼法,且头脑聪慧,善于措辞,可与
《西蜀异遇》中的狐精相较。除此之外,在描写宋媛的人物性格时,作者不惜笔
墨,初遇李达道,宋媛表现地落落大方,交代自己的身世,并表达了误入短垣的

羞愧,当李生问她是否婚配时,她又表现出少女般的羞涩,“逡巡有赧色” ,
在得知李生同样未婚时,她又敢于主动追求理想爱情。另外,宋媛在守护自己爱
情时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泼辣刚烈,讥笑腐儒,施法报复,在这个以儒家学说为
主流的时代,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在宋媛的性格中,即具备任氏的温柔与智慧,
也具备《孙恪》中袁氏的刚烈与果决,在新型的市民意识的熏陶下,具有时代的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30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29 页。

[宋]刘斧撰《青琐高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第 208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26 页。

36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典型意义和新鲜感。本文的结构亦是波澜起伏,曲折生动,宋媛和李生的爱情屡
遭波折,受尽各种阻扰,皆被二人的爱情所冲破。本篇小说对儒生形象的刻画亦
有创新,并且对儒家之道有着某种程度上的颠覆意味,在传统文人眼中,儒生是
以端正严谨的形象示人面前,而《西蜀异遇》中的儒生一角却被人以“腐儒”①冠
之,这极大地颠覆了传统文人的正统形象,具备新兴的反礼教精神和创新色彩,
更具备新鲜性,为下层市民所喜好。《西蜀异遇》的故事要旨,与儒家之道相去
甚远。作者并不否定人狐相恋,并认为人的价值通过爱的实践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作者不因狐精为丑类而加以鄙视,也不因其自荐枕席,背弃伦理纲常而以淫妇视
之,作者没有像富于道学气小说家那样把狐精写得邪恶丑陋,在满足欲望之后伤
人之命,而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分手,其结局有着咀嚼不尽的遗憾与苦涩,
但却蕴含着不尽的美的情调与想象。作者以市民精神来塑造人物形象,并不是秉
承着“理”的标准,而是借女子之口,斥腐儒之见。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两个儒生
的形象,一个是李二秀才,一个是孔昌宗,二人皆扮演了阻拦宋媛与李生相爱的
绊脚石的角色。文中提到,孔昌宗“家素以儒为业,衣冠世系,纡朱搢绅者多矣。
曩昔以才调自高,风韵绝人,不幸为妖物所媚,耽惑沉溺。岁月既久,则与之俱
化,同为丑类。”②而孔昌宗口中的妖物即宋媛之妹,李达道与孔昌宗皆被狐精
所迷惑,为何一个相爱多年,而另一个死于非命?大抵是因为李达道明知宋媛为
狐妖仍一往情深,这种感情超过了《任氏传》中郑生“徒悦其色而不征其情性”

,而孔昌宗一面沉溺于狐精的肉欲不能自拔,一面又悔恨不已,显得尤其道貌
岸然,品性鄙陋,可以说,二者命运的不同正是证明了作者对爱情的礼赞和对肉
欲的谴责。小说在写这两个儒生的时候,皆写出了二者因帮李家治妖而要求索取
报酬,一个要求李家为其修葺庙宇,一个要求李家为其收葬尸骨,一旦得到报酬,
便不再出现,这也体现了对儒生的讽刺。在传统儒学家眼中,这种怪力乱神皆不
合法度,狐精的形象一旦被诉诸笔端,皆为“贼人之命,伤人之生”④的异类,
而作者在文中以宋媛一女子之口,发出了强有力的反击,“岁再暮矣,情深义重,

虽人间夫妇,亦所不及此……彼昌宗腐儒耳,庸矩知我耶?” 宋媛直接称孔昌
宗为腐儒,不懂得世间最珍贵的情爱,这一描写具有极其鲜明的反礼教思想。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狐精宋媛的性格,写出了对自由恋爱的
礼赞,并对腐儒的形象进行了讽刺,这背后体现出的是一种北宋中后期传奇小说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31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28 页。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 年,第 3697 页。

同①。

同①。

37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的新气象,即反应市井民众风貌的思想倾向。市民文学带有通俗性的特征,这种
通俗,一直为正统文士所轻视,这从侧面反应出本书的通俗性和市民性,“实际
上,其书本来即为世俗而编,其所收传奇本来就是为世俗而作,它们的作者不像
唐传奇那样属于学士史官之流,而多出于不上不下的才人之手……这样世俗化处
理后的文字,文人士大夫以为不雅,而为下层民众所喜闻乐见……它顺应了民间
的选择,而不以上层文人意志为转移。”①在文章中,男女主人公视爱情高过生
命高于礼教,这是具有平民社会性质的,女主人公要求爱情平等自由,誓死捍卫
爱情的举动比唐传奇更具有市民特点,“宋元明的传奇,则直接体现在现实生活
的女性形象中。这是市民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冲破理学束缚的表现。”②宋代的
传奇小说势必会受到正统文学的压制,受到理学的控制与谴责,而对市民精神、
自由精神的渴望却不可遏制,在这样的矛盾与冲撞中,作者自然而然地把一腔热
情诉诸于笔端,对腐儒的讽刺,对自由和爱情的讴歌,使传奇小说朝着更为通俗
的方向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云斋广录》中传奇并不是一味地崇尚世俗化,而是具备世
俗化的倾向,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作者,仍旧会抛不开文人背负的理学枷锁,这往
往使作品带有理学性和世俗性的双重审美风格,或者带有封建文人对待人物处理
的粉饰态度,例如《双桃记》和《王魁传》。
《双桃记》一文叙廪延人李生倾慕王萧娘的美色,乃厚赂同里老妪为通其意,
萧娘感其真诚,许李生逾墙相会,后李生得一并蒂双桃,李欲出妻取萧娘,而萧
娘不愿以私爱而夺人之夫。后萧娘之父将其许配给刘氏之子,而萧娘仍心恋李生,
托老妪向李生传达决绝之意。至迎娶之日,萧娘自缢于室中。这则故事情节并不
复杂,但叙述宛转详悉,看似为封建礼教控制下的爱情悲剧,但背后体现出的是
市民精神渗透的俗文化与理学控制下新儒学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宋代是以市
民生活为载体的俗文化与新儒学——理学倡导的雅文化并存的时代。”③在《双
桃记》一文中,萧娘的形象肩负市民色彩与理学压迫下的重荷,其市民色彩体现
在李生在初次向萧娘表达爱慕之意时,萧娘的态度十分地微妙,作者写到:“萧
乃微笑而言曰:‘遽敢尔耶?’”④一方面对李生的行为感到欣喜,另一方面又
怕迫于世人眼光,责怪李生鲁莽冲撞,后经老妪之口得之萧娘同样有意于李生。
作者在塑造萧娘这一人物形象时,并没有把她刻画成为一个追求爱情大胆主动的
女性形象,而仍带有封建礼教约束下的大家闺秀的色彩,但她允许李生逾越短垣,

凌郁之《走向世俗——宋代文言小说的转型》,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 年,第 267 页。

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齐鲁书社,1994 年,第 597 页。

王颖《论宋代爱情题材小说的双重美学风貌》,《社会科学辑刊》,2009 年第 4 期,第 175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38 页。

38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与之私会,并且“尔后寖历岁月,情欲所使,都无避忌,所不知者父母也。”①充
分表现出萧娘的大胆,她在与李生的一见钟情后,不再保持尊贵和矜持,而是享
受自由恋爱带来的身心满足。李生与萧娘偷情的情节,使得传统才子与佳人的形
象远离了高雅的传统路线,而多了市井男女的放诞与浅俗。作者故意安排一个受
传统礼教约束的大家闺秀作出如此有悖常理的事情,更加突显出对礼教的背叛,
而且作者有意把二人缱绻偷情的云雨之情描写得绘声绘色,“娇羞融洽,喜而复
惊,翠罗微解,香玉乍倚,眉黛轻颦,花心已破。生以人间天上,无以易之。”

无不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理想,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庸俗的趣味。从作品的具
体情节看,作者并没有刻意描写言情,对于男女风情的描写笔墨也比较雅洁,没
有过多的夸张和淫秽的渲染,有别于明清时期的言情小说。在这种风情描写的背
后,体现的是宋代以市民为主体的人本意识的觉醒,这种意识推崇尊重人的个体
生命存在和独立自觉的价值,肯定自由独立的人的思想意识,虽然《云斋广录》
中也有其他篇传奇突显主人公不服礼教约束大胆追求爱情,但多以神仙鬼怪的形
象出现,而作为真是存在的人的男女青年形象,《双桃记》可谓是有明显的突破
的。
但作者笔锋一转,使整个故事的情节朝着悲剧的方向发展。女主人公萧娘在
得知李生要出妻而娶之之后,不但坚决反对,而且作出了一番颇有意味的说教:
“夫男子以无故而离其妻,则有缺士行;女子以有私而夺人之夫,则实愆妇德。
显则人非之,幽则鬼责之,此非所宜言。愿君自持,无复及此。”③而李生并没
有坚持自己一开始的选择,反而显得刚韧不足,昏懦有余,对萧娘的劝阻心悦诚
服,而萧娘这一人物形象从刚开始的叛逆发展成为礼教约束下的大家闺秀,说明
她的叛逆并不彻底,自始至终承载着礼教的重荷,文中提到萧娘所言“文君一寡
妇也,慕相如之高义,卒往奔之,遂见弃于父母,取讥于后世,为天下笑。此我
之所不能也。”④她不肯做后人的笑柄,自愿“效绿珠之死”⑤。作者从对自由爱
情的肯定转为对礼教的屈服,是因为“小说家尤其是文言小说家也接受了理学的
规范,因为在作品中自觉担负起惩劝教化的责任,使小说拥有‘道德教化彻底自
觉’的显著特征”⑥。因此我们可以从作者笔下清楚看到萧娘身上有着浓重的道
学气息,以此证明宋代理学对伦理道德的规范是多么地深入人心。其背后折射出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40 页。

同上。

同上。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41 页。

同上。

王颖《论宋代爱情题材小说的双重美学风貌》,《社会科学辑刊》,2009 年第 4 期,第 176 页。

39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的是市民生活为载体的俗文化与理学倡导下的雅文化的激烈碰撞,使得作品体现
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双重美学风貌。
除此之外,本文的理学气息还体现在篇末作者对萧娘的评价。“呜呼!人之
有情,至于是耶!观其始与李生乱,而终为李生死,其志操有所不移也。使其不
遇李生,以适刘氏之子,则为贞妇也明矣。可不尚欤!”①作者一方面肯定“人
之有情”,感叹他们的自由爱情,但其主要意图在于突出萧娘不移操守,可称为
贞妇,并且这种作为在作者眼中是值得肯定称赞的,这从侧面体现出理学控制下
士大夫的思想,以及伦理教化的深入人心,小说家的态度是矛盾的,但最终还是
妥协于礼教的权威之下。此外,作者有意把李生的形象写成一个有妇之夫,不妨
可视作为突出萧娘遵守妇德而故意添加的细节,这样看来,其教化意图就显得更
加明显了。
《王魁传》写王魁中状元后负桂英的故事,这则故事在宋代民间十分流行,
其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科举制度使书生身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
“富易交,
贵易妻”的风气由此弥漫开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书生弃妻的现象,这成为了负
心题材文学作品产生的现实土壤;其次是来自于下层民众的关注与谴责,王魁的
故事长期流传在民间,它极大地反映了民间的因果报应观念和市民阶层的审美情
趣,人们以书生负心的故事为契机,宣泄愤怒,谴责背叛;另外,政治因素也不
容忽视,宋代开国之始便遭受到内忧外患的困扰,在这样的时代,“臣子的‘忠’
与妇人的‘节’具有同样重要的时代意义,朝廷以妇女的节烈来激励臣子的忠诚,
统治阶级有一种政治上的需要”②,而宋代的士大夫往往把“忠义”作为道德标
准之一,王魁作为背信弃义的典型被赋予了一种政治上的象征意义。这里值得注
意的是,正是在以上几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王魁本应受到强烈的谴责与批判,士
大夫在记述王魁故事时应当怀有一种激愤与谴责的态度,以正风气,以平民怒,
从而表达出对忠义的倡导,但在《云斋广录》中的《王魁歌》中,作者流露出更
多的是对英才命运无常的惋惜与哀叹,其引文中说到“故太学生王魁,嘉祐中行
艺显著,藉藉有声。先丞相文公爱其美才,奏赋宸廷,为天下第一。中间坎壈失
志,情随物迁,遂欲反正自持,投迹功名之会,而卒致妖衅,以殒厥身,可胜惜
哉!”③引文首先对王魁的才华加以肯定,并得到王安石的赞誉,但最终被妖物
缠身,以致丧命,实在是可惜可叹,歌行的最后又写到“慈亲恸哭更堪论,志士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41 页。

杨果、方圆《王魁负桂英故事在宋代的变迁及其政治道德意涵》,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1 年第 4 期,
第 153 页。

同①。

40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传闻亦呜咽。皇家结网罗英才,沉迷丧真诚可哀”①再次抒发了伤悼哀惋之情,
究其原因,首先上文提到,本篇歌行的作者可能为王安石的后人,而王魁毕竟得
到过王安石的赏识,才为其行为稍作粉饰,情感上也不免流露出惋惜悲叹;再者
是因为书生毕竟为知识分子中的一员,文人对于文人,总有一种天生的庇佑,下
层民众那种决绝的感情到了文人作品中总是避免不了被软化的命运,在文人眼
中,桂英作为下层出身的妓女,自然与出身大家的淑女在身份上有天壤之别,一
个迎来送往,一个端庄贤淑,而王魁有着状元的头衔,按门第观念,所配之妻自
然是品性端庄的大家闺秀。而作者身为文人,他既想赞美平等自由的爱情,又不
想彻底丢掉文人的面子,不免在行文中流露出进退两难的矛盾与困惑,这反应出
了文人既痛恨忘恩负义者又不自觉为其粉饰的心态。

三 传奇的“话本”化

传奇小说与话本之间的密切关系,话本作为主体娱乐文学潮流之一滋润着传
奇小说的发展,二者互相影响,使得话本成为了传奇小说获得新的发展的内在驱
动力。在《话本小说简史》一书中,作者将其中的传奇看作是“准话本”,即体
制上有相类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准话本’作为话本文本的母体‘基因’
在创作题材上也必然和话本有着相通相生的‘血缘’关系。”②,胡士莹在《话
本小说概论》中说:“其中的《丽情新话》、《丽情新说》、《奇异新说》、《神
仙新说》等,颇近于话本中的烟粉、灵怪、传奇。又此书所载《无鬼论》、《盈
盈传》、《钱塘异梦》等篇,也被南宋说话人编成话本”③,以《四和香》为例,
胡士莹认为“此《四和香》当为宋人话本。本事出宋李献民《云斋广录》卷六《丽
情新说》下。”并且认为《云斋广录》一书“也是一部话本的参考书”“起初原
为文人猎奇模拟话本某种形式的作品。”④叶德均云:“或谓《广录》所载悉为
‘传奇文’,不得谓之为话本。然征之罗烨《醉翁谈录》之以《夷坚志》、《琇
莹集》为说话人之底本,则《广录》之《四和香》亦不妨以话本视之也。”⑤ “(《云
斋广录》中的小说)在基本的结构模式和思想精神上,却和话本如出一辙……和
宋元早起话本中的《西湖三塔记》、《洛阳三怪记》、《西山一窟鬼》等作品大
同小异。”⑥宋周密《志雅堂杂钞》云:“癸巳十月,借君玉买到杂书……《云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43 页

张兵《话本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19 页。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商务印书馆,2011 年,第 194 页。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 年,第 148 页。

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中华书局,1979 年,第 598 页。

张兵《话本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20 页。

41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斋广录》十卷,北本,小记灵怪,内有《四和香》及《豪侠张义传》。”①癸巳
是元至正三十年(1293),他所说的“北本小说”,“就是‘汴京小说’,与‘临
安话本’对称,显然是北宋话本的别称。”②这里他已经把《四和香》看作为早
期的话本。话本与小说之间的影响使传奇小说更具通俗文学的色彩,这种形式与
内容的互通,促成了宋传奇较唐传奇不同的新变,显示了小说近代化的端倪,为
元明清传奇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再从《云斋广录》传奇的分类来看,李献民将传奇分为“灵怪新说”“丽情
新说”“奇异新说”“神仙新说”,而观之《醉翁谈录·小说开辟》,可考察出
宋人说话有传奇、烟粉、灵怪、神仙、妖术诸门,这与《云斋广录》中的分类有
不谋而合之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它与说话分类的联系,针对“灵怪新说”一
门,程毅中先生指出:“‘灵怪’一词是宋代话本及诸宫调等常用的题材分类名
称,在古体小说集中用以立目,尚属首见。也可说明其已不同于以往的志怪小说。”

这足以见得小说题材分类与话本分类的密切联系,而李献民将这些分类均冠以
“新说”,“意即‘新话’、新传奇,我以为,所谓‘新说’,就是其书作为说
话的明证,这都与当时说话家有相同和相通之处。”④无论是题材上被话本改编,
还是分类上与话本相近,都证明了《云斋广录》中的传奇受到说话的影响或者与
说话互动的趋势,而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传奇的通俗色彩和市井民众的思想风
貌。

第三节 《云斋广录》传奇中的儒、道思想

一 儒家思想与传奇研究

儒家思想作为宋王朝的统治思想,对宋代小说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云斋
广录》中有不少传奇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这类故事与儒家礼教有一定的
关系,他们对自由婚恋的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这无疑冲击着以儒家礼教为基
础的婚姻制度,他们承认现实种种的客观性,但并不消极颓废,而是更加发挥出
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毕竟基于时代因素,这些带有反封建思想的“异端”均以失
败告终,另外,也有的故事对异类的姻缘并不采取肯定态度,多以异类亡命为结
局,这与儒家思想宣扬幽明两隔,劝善惩恶的思想相一致。


[宋]周密撰,邓子勉点校《志雅堂杂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 37 页。

张兵《话本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20—21 页。

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 112 页。

凌郁之《走向世俗——宋代文言小说的转型》,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 年,第 264 页。

42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宋代的理学日渐兴起并对世人思想的渗透与控制与之俱增,男女的结合要采
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爱情是绝不被允许,在这种强烈的思想压制下,
容易产生超越礼法约束的婚恋行为。比如《云斋广录》中塑造了很多追求爱情大
胆主动的女主人公形象,尤以深受礼教约束的大家闺秀的形象最有代表性,如《双
桃记》中的萧娘,另外还有《四和香》中的歌妓丽人,《王魁歌》中的桂英,《西
蜀异遇》中的狐精宋媛,《钱塘异梦》中的苏小小,这些主人公皆具备行动上的
大胆性,但无奈现实严酷,儒家礼教观念已深入人心,就算付出了实际行动也不
能收获完满的结局,不得不向现实妥协。尽管这些主人公在行动上具有“离经叛
道”的色彩,但仍能在不自觉中流露出儒家思想的端倪,如《西蜀异遇》中体现
了荣亲的思想,狐女在离别时对李达道所说“君方年少,可力学问,亲师友,以
荣宗族,以显父母,则尽人子之道”①等,又如《双桃记》中萧娘得知李生将休
妻而娶之时,说出了此举有违伦理的劝慰之语。这些都体现了“小说家尤其是文
言小说家也接受了理学的规范,因为在作品中自觉担负起惩劝教化的责任,使小
说拥有‘道德教化彻底自觉’的显著特征”②另外,作者对异类姻缘的描写,如
人妖之恋,人鬼之恋,皆采取否定的态度,这表现在结局的描写上,如《甘陵异
事》中灯精命丧他人之手,《西蜀异遇》中狐精携子离开李达道,《四和香》中
丽人不见踪迹,《钱塘异梦》中人鬼俱亡。这些皆符合儒家所强调的“礼”,如
果逾越这个界限,就有可能受到情欲的惩罚,尽管作者试图以自由恋爱的行动冲
击礼教的束缚,但在结尾都蕴藏了儒家的情欲道德惩戒。

二 道家思想与传奇研究

宋代的文言小说不仅渗透出封建士大夫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理念,而且融入
了许多关于道教描写的内容,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底蕴,还可以提高文章表
现力,寄托情感。道教“大致溯及巫、易、史三大类,具体则又牵涉到医家、房
中、神仙、形法、杂占、蓍龟、历谱、阴阳等小类”。③宋代统治者在建国之初

就尊崇道教,“信奉神仙的思想倾向到宋徽宗时更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许多士大夫也非常崇尚道教的神仙方术,并且继唐代神仙
小说之后创作了又一批神仙道教小说。道家思想对小说的渗透不仅体现在小说的
道家内容描写,也表现在作者在文章中体现的清静无为的思想,比如《华阳仙姻》
有很多关于道教的描述,文章中诸葛氏会精通《易经》,更以占卜为业,还精通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31 页。

王颖《论宋代爱情题材小说的双重美学风貌》,《社会科学辑刊》,2009 年第 4 期,第 176 页。

吕佳《宋代文言道教小说蠡探》,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 7—8 页。

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 38 页。

43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默朝之道”、“漱咽之方”、“丹药之说”①,这使得人物形象道教气息浓郁。
值得注意的是,在极端理学思想的控制下,宋代小说中的道家女仙形象“不再如
唐代那般妖艳多情,而是更多地带上了清丽脱俗的神仙色彩。”②他们对待感情
的态度也不似以往那样的热情奔放,而是走温婉路线,“发乎情,止乎礼”,带
有浓厚的儒道色彩。诸葛氏面对萧防的轻佻举动时,乃正色而言曰:“某自西吴
漂泊江外,鬻薄伎取资,唯以正洁自守,岂敢辄辱门阀,为宗族羞?与君交游,
非结朝夕之好,愿无及乱,即旅身之幸也。”③在时机未成熟之前,诸葛氏一时
与萧防保持着适度的距离,而在成亲之后才把事情的原委告诉萧防,“盖以时之
未至,不得与君为偶。故托以诸葛为氏,每得见郎,用慰思渴,而郎不知也。”

诸葛氏虽然心恋对方,但压制住了心中的欲望,在成婚之后才委婉地表达出自
己的感情,和唐代女仙的自由奔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此可以看出“受封建礼
教的影响,女仙门与凡人的恋爱带有一定的道学气,缺乏唐代小说那种活泼的生
趣,这无疑削弱了女仙形象的丰满性。”⑤此外,在《云斋广录》的一些传奇中
能见出作者寄托清静无为、远离尘世的道家思想,如《嘉林居士》篇写张平先生
常年隐居于庐山,心归山水。一日有嘉林居士卢甲来访,与之论《易》,穷极其
理,莫不精通。卢甲博闻强识却无意于仕途,精通占卜之术,但无法预言自身命
运,于是便隐于世间。卢甲自知仕途险恶,故遁隐江湖以此避害。张平送别卢甲
时见其翻身落水,化为大龟。文中提到卢甲所言“读庄周书,见其‘曳尾于途中’
之说, 窃有取焉”⑥,可见其受到《庄子·秋水》篇思想的影响,寓仕途险恶、
全身远害之意。作者李献民编录这篇文章,一来是因其故事本身的荒诞离奇,二
来不乏托物叙怀的成分,作者借卢甲之言写仕途的艰险曲折,不如享受隐居山林
的悠闲安逸。

三 佛教思想与传奇研究

佛教文化自传入中国,就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传奇中有大量
以佛教为题材的传奇小说,《云斋广录》中亦有若干篇传奇涉及到佛教文化与思
想,其思想具体体现在三方面,对僧人人物形象的描写,以报应为中心的故事类
型,以佛寺为故事发生地的场景选择。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57 页。

吕佳《宋代文言道教小说蠡探》,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 19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55—56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61 页。

吕佳《宋代文言道教小说蠡探》,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 21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22 页。

44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在塑造僧人人物形象方面,《四合香》一篇最为典型,在这篇小说中,孙敏
与丽人的每次约会皆通过老李师,作者虽未直言老李师的身份,但其很有可能就
是居于社会底层的尼姑。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相会于崇夏寺与皇建院,老李师为他
们行方便之门。作者之所以选择尼姑作为媒人,大抵受到了佛家以脱离苦海、实
现完满人生为目的的思想。尼姑除了本身具备的善心之外,更为了成全世间感情
以及完美人生。另外,僧人在转化情节方面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四合香》
中老李师为孙敏送四合香,为后文设下悬念,孙敏最后寻老李师与丽人不见,渲
染悲剧结尾。类似这样的僧人形象参与到世间生活中,更加能表明这类人对世间
生活的肯定,而他们的性格中充满了人情味,增加了传奇的趣味和可读性。
佛教文化认为,善恶有报,这是佛教文化最基本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
了伦理劝诫作用。在《王魁歌》一篇中,王魁背信弃义抛弃桂英,最后为鬼所害,
这是典型的以报应为中心的故事类型。作者虽然对王魁一行具有粉饰态度,但也
抒发了以劝诫为目的思想,使作品呈现出追求“善”的价值观。另外,佛教认为
人的生命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有三世,前世、今生和来世,每一
次的生死轮转,都取决于现世的行为。《居士遇仙》一篇即讲述因前世欠钱今生
偿还的故事,其中蕴含着因缘果报的思想观念。这类的小说中的劝诫思想浓厚,
警戒世人勿施恶于他人,与人为善。
在宋代传奇中,很多奇闻异事都发生在寺庙之中,寺院与奇异情感互相牵连,
成为了男女主人公酝酿感情的场景中介。《云斋广录》的《四合香》一篇体现地
尤为充分,男女主人公每次相会皆在寺院。另有《玉尺记》一篇,写王生寄寓到
一僧舍求学,夜里与鬼魂幻化的女子相会,而寺庙就成为了人鬼感情发展的特殊
场所。作者之所以把地点设置为寺庙,大抵逃不出佛教承载着实现人们美好人生
的观念。这种对地点选择的拓展,使得寺院被世间化、世俗化,对之后的世情小
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四节 《云斋广录》传奇的艺术特色

一 诗文并重、注重诗笔

诗文并重、注重诗笔是《云斋广录》传奇最为显著的一个特色,几乎《云斋
广录》所有收录的传奇,其中都有诗歌创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清新流利,宛转
动人。如《甘陵异事》,其情节多以诗歌连贯,诗作虽不算顶尖,但在小说情节
发展、推演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灯精第一次出场唱曰:“郎行久不归,妾心伤

45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亦苦。低迷罗箔风,泣背西窗雨。”①一方面交待出自己不幸的身世和凄凉伤感
的情怀,另一方面又向对方暗示自己自荐枕席的原因,第二首“一自别来音信杳,
相思瘦得肌肤小。秋夜迢迢更漏长,守尽寒灯天未晓。”②以清丽的语言写出了
浓郁的相思之情和分别后的凄苦。接着又有诗曰“世间谁有相思药,无奈薄情弃
后约。有时缓步出兰房,傍人竟笑身如削。”③这里的“身如削”一语双关,既
写出了灯精本身的物性特点,又体现出浓郁的凄苦之情,虽有心上人夜夜陪伴,
但诗作中仍不免渗出凄凉的气氛,无形中暗含了后来的悲剧。后又云“如今且伴
才郎宿,应为才郎丧此身。”④把故事氛围渲染地更加低沉。最后一篇“向晚临
鸾拂黛眉,红妆妖艳照罗帏。不辞夜夜偷相访,只恐傍人又得知。”⑤虽弄妆梳
洗、精心装扮,只可惜自己的苦心经营终被他人打破。这些诗作清丽可读,细腻
委婉,诗与诗之间环环相扣,人物命运以此推演,使得整篇小说情趣盎然、脉络
连贯。再如《丁生佳梦》篇,文章以一篇诗歌为中心,从而展开情节,证明作者
十分重视“诗笔”,符合当时尚雅的普遍风气,“若从诗话角度看,则近似‘本
事诗’”⑥,小说在描写丁渥重抵太学后的相思之情可谓细腻,且富有诗笔:
及数月,思念之心不已,恨不能御风缩地,一至其家。鱼沉鴈远,杳无音耗。一日,
遇上巳,车马骈阗,士女和会,同舍皆出。生独处爨馆,转增郁结。及夕,乃神凝心想,
就枕而寐。忽梦其家,见崔于灯下,方披笺搦管,为书以寄生。其辞凄恻,其情周至,
生谓之曰:“我已至矣,何用书为。”告之数四,崔但挥泪而不答。又于别幅见诗一绝,

其词曰:“泪湿香罗袖,临风不肯干。欲凭西去鴈,寄与薄情看。”
此段文辞优美,骈散并用,且以诗的语言叙述故事情节,并在故事内容中穿插诗
词,更增情韵。可凡事过犹不及,过多的雕琢反失天真。李剑国在《宋人志怪传
奇序录》中对此篇评价道:
“语言过分雕琢,骈言偶句有失天真;且有模仿之迹……
有模仿唐人李玫《纂异记》的明显痕迹。”⑧单就文章中崔氏“泪湿香罗袖,临
风不肯干。欲凭西去鴈,寄与薄情看”⑨一诗来说,倒更为清丽,寄意相思,“尚
有唐音”⑩。这种通篇以诗为线索的故事模式,可看做是元明“诗文小说”的滥
觞了。再如《西蜀异遇》中多以诗文相间,有时骈散杂糅,散文用于叙事,骈体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23 页。

同上。

同上。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24 页。

同上。

凌郁之《宋代雅俗文学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年,第 253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33 页。

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213 页。

同⑦。

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 114 页。

46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用于描写,如对女性的描写,“见一女子,年十四五许,缓移莲步,微亸香鬟,
脸莹红莲,眉匀翠柳,真蓬岛之仙子也。”①这种对女性容貌的描写并无多大创
新。在体制方面,这篇传奇“文备众体”,集诗词、书信、祭文为一篇,足见得
作者的诗笔才情和深厚造诣。还有《钱塘佳梦》中词作的描写,可谓是格调清高,
韵味隽永,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完美地融为一体,给人以极强的审美感受。
《苕
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八收录其中作品,并赞“其词颇佳”②。

二 手法新颖、构思巧妙

在小说描写的艺术手法上,作者有很多自觉的创作,使得《云斋广录》的写
作手法更为新颖,其中有些篇章开始注重心理描写,如《西蜀异遇》中,“生复
避于亭上,沉思久之,以谓娼家也,则标韵潇洒,态有余妍,固非风尘之列;以
谓良家也,则行无侍姬,入无来径,亦何由而至此。”③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
描写增多,这是有别于正史、六朝笔记小说和唐传奇并有所突破创新的一点,凌
郁之认为这种心理描写可能是受到了说话的影响,这种写作手法会使人物形象更
加饱满细腻,更具可塑性。
在部分传奇小说的情节构思方面,作者可谓是独具匠心,其中最为精彩的要
属《无鬼论》一篇,作者写黄肃三次入梦,把一场梦分成三段,并与现实相杂糅,
使得小说情节曲折、波澜迭起,“已近似现代电影艺术时空交错的剪接手法”④另
外,这篇文章在叙事上还采用了全知视角、限制视角相结合手法,可谓是颇具匠
心,按照西方文艺理论,本篇的叙述视角是把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巧妙融合在了
一起,在形式上,作者是以局外人第一人称“我”的口吻通篇叙述,由篇尾“(何
皋)具道本末,故予得而书之”。⑤由此得知,作者对整篇文章应该有绝对的宏
观操控能力,站在叙述者的角度上把握故事的整体构造,情节的发展与性格的刻
画,但在具体内容上,作者又是以限制视角,以一个潜在的形象出现的,也就是
黄肃一人在梦与现实中徘徊来铺陈情节的发展,既不相信自己是在做梦,又怀疑
自己身在梦中,梦境与现实看上去衔接的天衣无缝,作者并没有过多指陈人物到
底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故事又该怎样发展下去,通篇看来,黄肃似乎站在了第
一人称来向读者传达自己的亲身经历,怎样由梦入实,又怎样以实入梦,这种手
法是把全知视角限知化,也就是从把握全局到由主人公自己主导命运的发展,让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25 页。

[宋]胡仔纂集,廖德明点校《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第 315 页。

同①。

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 127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53 页。

47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读者随着主人公的视角去感受情节发展、体悟故事脉络,而并非明显感受出作者
在驾驭结构和塑造人物的能力。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读者能明显感觉到全知视
角叙事的创作手法,起先交代人物生平,最后总结并抒发议论,而在故事情节发
展时,作者以限制的视角使读者更能融入情节之中,而并非跳出故事本身之外,
给读者一种虚实相生,如梦似幻的迷离之感,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内涵,程毅中
称此篇为“中国古代的意识流小说”①,也可谓是切中肯綮。这种“自叙者”从
作者本身到故事主人公的流变,体现了一种多元的创作视角,其目的不仅在于增
强小说的艺术魅力,而且突显出了小说的真实性,以全知视角叙事,使故事更具
权威性,以限制视角叙事,更具感官真实性。为了使本身荒诞的小说更加使人信
服,小说家都在试图营造出一种真实的效果,使自己的作品让人看起来言之凿凿,
不得不信服,作者为了达到此种目的一般会“利用重复的力量,往往梦主首次并
不相信梦是真的,然后类似的梦境一再出现,终于使梦主信任。”②《无鬼论》
中即是采用了这一重复的手法,主人公本身不相信时间有鬼,但三次入梦也不得
不推翻自己原本创下的定论。

三 篇末垂诫、抒发议论

宋代文言小说家不仅吸收了史传的批判精神,而且直接借鉴了史传的议论模
式,在叙事告一段落之后,发表议论,褒贬是非。这种方法被宋代小说家所接受,
形成了“篇末垂诫”的议论模式,《云斋广录》中《丁生佳梦》《嘉林居士》《双
桃记》等篇即体现了这一点。这种“篇末垂诫”的议论模式自唐代小说就屡见不
鲜,如《长恨歌传》《谢小娥传》《南柯太守传》等,这些议论不仅吸收了传统
史传的批判精神,也直接继承了史传的议论模式。除受史传影响外,宋人喜发议
论,也成为其中因素之一。在这些评论中,作者或寄托人生感慨,或表现劝诫思
想。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云斋广录》“所载皆一时艳异杂事,文既冗
沓,语尤猥亵”,其内容“纯乎诲淫而已”③,不免有失偏颇,《云斋广录》中
传奇所承载的传统史传批判精神,以及其中所表现出的劝诫教化思想,在一定程
度上有积极的作用,并且反映了宋人喜发议论的思想风貌。

第五节 《云斋广录》传奇的士大夫趣旨
李献民在《云斋广录》中序言提到:“接士大夫绪余之论,得清新奇异之


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 122 页。

陈艳华《中国古代涉梦小说叙事研究》,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年,第 33 页。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 年,第 1228 页。

48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事颇多。今编而成集,用广其传,以资谈燕”①,从中能看出书中所涉及到的传
奇故事为士大夫平时的谈资,口耳相传之后被敷衍成了传奇故事,这不仅证明了
这些传奇故事的流传度极高,也反映出这些传奇在士大夫之间的流传状况,体现
出士大夫对待传奇的态度以及从中折射出的士大夫精神意识。《云斋广录》在写
成之后,一些文人大夫都将其阅读感受写入诗中,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云斋广录》
的受众层面、阅读对象主要为士大夫,体现的更多的是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如
欧阳澈在阅读过《丁生佳梦》篇之后,赋诗《览丁渥异梦记戏书一绝示内人》,
诗云:
“梦魂千里入巫峰,况在鸳帏咫尺中。笔洒新诗宜赠我,临风幸免倩征鸿。”

欧阳澈(1091——1127),字德明,靖康初应制条敝政。而他生活的年代或是
身为太学生的年份大概在宋钦宗、宋徽宗时期,而《云斋广录》正好完成于这一
时期,即 1114 年。欧阳澈在读到《丁生佳梦》时大概还为太学生,他的生活状
况与书中丁渥的状况类似,不免心有感触共鸣。另外,欧阳澈还有两篇诗歌写到
了他对《华阳仙姻》一篇的阅读感受,《读萧防遇仙传戏书一绝》和《梦仙谣》:
读萧防遇仙传戏书一绝

华阳宫阙杳难寻,空有遗踪古到今。不识萧郎仙去后,床头花酝共谁斟。
梦仙谣
寥阳洞口风烟好,枯木槎牙插云岛。重重金锁绕婵娟,满地落花常不扫。萧郎闻说已乗
鸾,空余九转烧丹灶。烟霞截断絶非尘,凡夫踪迹无由到。髙阳有客携佳侣,访异寻幽豁襟
抱。琼楼饮散恣欢游,误入蓬壶如梦觉。云关初叩闲无人,松梢鹤唳如惊报。湏臾奓户迎者
谁,吴宫女儿面凝脂。指点兰堂篆烟袅,珠箔玲珑窣地垂。髙擎翠袖轻轻卷,半露妖娆素莲
脸。嫣然一笑启檀唇,唤我跻堂语声软。相随环坐一轩秋,旋列杯盘供雅宴。倚风仙蘂似有
情,竞吐芳苞喷香远。朝云一段下阳台,绰约标容尘世鲜。黛眉轻拂远山青,明眸斜盼秋波
剪。兰柔柳弱不禁风,睡起芙蓉香体颤。樱桃缓启歌贯珠,夕阳花外流莺啭。曲终低语愈含
情,自诉芳心犹未展。苞藏惟恐泄真香,寻常娇怯羞莺燕。为怜坐客俱多才,拚羞试许求相
见。嫣然若有惜花情,愿丐锦章镌琬琰。温柔惠性已无双,更听斯言真绝艳。放怀卷白不暂
停,酷嫌鹦鹉杯中浅。醉玉颓山卧绮窗,秋水一床凝角簟。悠扬好梦入巫峰,洩洩溶溶兴正
浓。蘧然惊觉一何有,点缀余霞散眼封。依约余香虽满袂,行云缥缈已无踪。壶中天地古来
有,黙想风物遥应同。我闻刘阮曽迷路,武陵邂逅如花女。灵丹咀嚼顿轻身,脱洗红尘已仙
去。又闻仙去有萧防,曽耦双成饮玉浆。一朝误入华阳洞,于飞终许学鸾凰。仙凡异境无凭
据,毎笑前闻但虚语。岂意亲逢事偶符,始信人间有奇遇。归来灯火欲黄昏,隐几无聊暗追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 页。

[宋]欧阳澈撰《欧阳修撰集》卷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影印本。

同上。

49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慕。濡毫试作梦仙谣,端欲梦魂重黙悟。
在第一首诗歌中,作者清晰指出了《华阳仙姻》中的“百花酝”②,也写出
了华阳宫的神秘莫测和萧防得道的命运。《梦仙谣》也在诗歌最后写到了萧防误
入华阳洞遇仙一事,不得不使人相信故事的荒诞离奇。这些诗作体现出了文人大
夫在阅读《云斋广录》中的趣旨,好光怪陆离之谈,尚新鲜奇异之事。另外,《云
斋广录》中也有不少传奇的主人公为儒生举子,如《西蜀异遇》中的举子李生,
《甘陵异事》中的赵当,《钱塘异梦》中的司马槱等,而这些儒生举子可能就是
将来的士大夫,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又有邵博《闻见后
录》载:“程致仲为予言,近岁,《云斋小书》出丹棱李达道遇女妖事,不妄。
致仲亲见泥金鸳鸾出入云气中,黄色衣,奇丽夺目,非人间之物,盖妖所服留以
遗达者,又歌曲多仙语,尚《小书》失载云。”③受于时代限制,当时人对于妖
魅一事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程致仲会对李达道遇女妖一事持信服态度,无
论其态度如何,这从侧面反映出了《云斋广录》在当时社会的流传度以及士大夫
对待妖妄一事的态度。由此观之,《云斋广录》在创作时的材料来源于士大夫的
笔墨闲谈,而写成之后的阅读对象也主要为文人大夫,这证明了《云斋广录》无
论从创作或受众层面来讲,仍不脱离士大夫的生活圈子,体现的是士大夫的生活
和精神。


[宋]欧阳澈撰《欧阳修撰集》卷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影印本。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59 页。

[宋]邵博撰,刘德权、李剑雄点校《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1983 年,第 236—237 页。

50

万方数据
第四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第四章 《云斋广录》中的风俗描写研究

《云斋广录》一书兼备“笔记体”和“传奇体”小说,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
北宋一朝的宦海沉浮、情感风波、世情百态。其中的传奇小说,内容虽荒诞离奇,
但我们仍能从中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价值取向的各个方面。作者笔下不
再是高筑的皇宫城墙、森严的禁卫,而是流动的鲜活生命力,市井的喧嚣、街市
的繁华、情感的释放,这些皆见于《云斋广录》一书的风俗刻画,它不仅生动反
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风貌,而且在小说情节发展、内容建构和人物性格刻画等方
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章将从以下方面对《云斋广录》中的风俗描写进行研究:
饮茶、饮酒风俗、庙会和街市风俗、节庆风俗、婚姻风俗、巫卜风俗和其他风俗。

第一节 饮茶、饮酒风俗
在饮食风俗方面,这里着重研究《云斋广录》中的饮酒、饮茶的风尚。宋代
的饮茶之风十分盛行,“上自官府,下至闾里,莫之或废”。①王安石也说:“夫
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②在东京的街市上,随处可见茶行、
茶坊,还有许多走街串巷的售茶者。《云斋广录》中《四和香》一篇即写到当时
的饮茶之风。男女主人公初次相遇在禅刹,“适会一鬻茶者过其侧,姬乃呼茶以
饮生。敏不敢措辞。茶彻,遂遽起,因游伽蓝,入东塔院。”③这里的鬻茶者即
是提瓶走街的茶贩子,吃茶已经成为外出郊游活动落脚歇息的好法子。另外,吃
茶也在男女相遇、情愫暗生时发挥了很大的媒介作用。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卷四中提到,辰沅靖州,男女未嫁娶者,聚而踏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
出来吃盏茶。”④《四和香》中的丽人请孙敏吃茶,也别有用意于其中,微妙地
为后文的情感发展作了铺垫。
宋代的酿酒业空前繁荣,社会上的饮酒之风盛行不衰。聚会嘉宾,娱宾遣兴,
皆离不开美酒佳肴。《北山酒经》上卷云:“酒之于世也……上自缙绅,下达闾
里,诗人墨客,渔夫樵妇,无一可以缺此。”⑤在这种风气下,酒楼日渐增多,
遍布京城街市。《云斋广录》中的《丁生佳梦》一篇,女主人公崔氏对丁渥再三
叮嘱:“子其行矣,妾尝闻帝阙有花衢酒市,年少辈往往控马携金,秦楼纵饮,


[宋]佚名撰,黄宝华整理《南窗纪谈》《全宋笔记》第五编,大象出版社,2012 年,第 203 页。

[宋]王安石著,秦克、巩军标点《王安石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 274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35 页。

[宋]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 年,第 45 页。

[宋]朱翼中《北山酒经》,《知不足斋丛书》第 12 集《庆元党禁》。

51

万方数据
第四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薄幸于夫妇之间者多矣。”①可见帝都东京的热闹繁华。另外,饮酒成为了男女
交往中一剂不可或缺催化剂,《云斋广录》中有着不少关于男女两情相悦借酒助
兴的描写,“须臾,生备嘉肴旨酒,相与叙话,各尽所怀。”② “自开樽同饮,
语论极洽,防之酝不觉告竭。诸葛曰:
‘某有百花酝一榼,愿继之以尽今日之欢。’
乃于榻东取醴就席,怀中出二大叶,绀润如玉,倾酒叶中,满囗数四,其甘香不
可名状。”③

第二节 寺院庙会风俗研究
宋代庙会的发展繁荣有赖于街市的形成和佛教的传播。庙会是街市的一部分,
在这里,庙会可以是沟通八方货物的物品交流会,可以是人们烧香祈愿的祝祷场
所。东京城内寺院林立,建造奢华。每逢庙会,场面十分红火,物品交换、算命
卜卦、杂技女乐皆不在话下。单就《云斋广录》中的《四和香》一篇,就提到了
多个寺院,启圣禅刹、崇夏寺、皇建院。启圣院位于东京“踊路街北,南对太平
兴国寺”④,“太宗诞生之地,晋护圣营也。太平兴国六年建院,雍熙二年成,
赐名‘启圣’,《东京记》曰:‘本晋护圣营。天福四年,宣祖典禁兵,太宗诞
圣其地,兴国中建院也。”⑤作者对此寺院的描写颇为精彩细致,并且作者对空
间地点的描写也伴随着男主人公孙敏复杂的心理活动,“生告归,乃取道于阊阖
门,因游启圣禅刹,过法堂之后,轩窗四敞,竹槛相对。生乃凭栏而坐。”⑥作
者先写孙敏游启圣禅刹,与丽人相遇,见丽人容貌姝丽,不敢与之对视,虽心生
爱慕但却羞于表露,“乃起游别殿,徘徊周览,复憩于前竹轩之地。”⑦孙敏又
来到了与丽人初次见面的地方,动机不言而喻。再次与丽人相遇时,孙敏仍不敢
轻言妄语,于是作者又写到“茶彻,遂遽起,因游伽蓝,入东塔院。”⑧孙敏正
在廊间行走时,又得到了丽人的邀请,自然“惊喜交集”⑨,遂来到前殿,几番
地点的周折,终于得与丽人相约。在这里,作者通过多次的地点描写,更为清晰
地刻画了人物的活动踪迹,并且在这种地点的徘徊与周折中,把人物的各种心理
刻画地淋漓尽致。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32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26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59 页。

田银生《走向开放的城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年,第 139 页。

[宋]高承撰,[明]李果订,金圆、许沛藻点校《事物纪原》,中华书局,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72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35 页。

同上。

同上。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36 页。

52

万方数据
第四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作者而后又提到了崇夏寺和皇建院这两个寺庙,孙敏需由老李师和张生充当
媒介才得以见到丽人,并且相约之处仅此二地而已。作者为何会把故事的发生地
设此二处?文中的丽人的身份到底是什么?而张生、丽人、老李师等人为何会走
到一起?这大概由寺庙本身的游览观光、住宿性质和传奇主人公的神秘身份有
关。据高承《事物纪原》载:“《东京记》曰:‘唐大中三年置。建隆中,石守
信以(崇夏寺)寺门窄狭重造,二年八月门成,车驾临幸,《宋朝会要》:守信
重修三门,诏治宫材也。”①另据周城《宋东京考》:“崇夏寺在丽景门外之东,
始建未详,金季兵毁。”②皇建院位于“土市子南,皇建院街”③。周城《宋东京
考》:“皇建院在土市子街东南,周世宗显德元年九月,以潜龙宫为皇建院,遣
沙门清兴居之,元末兵毁。”④作者把故事的把男女主人公相约地点设为此处,
大抵是因为这两个寺院有在当时有一定的知名度,并具备观赏性质的风景名胜或
知名壁画,据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载:“高益,涿郡人,工画佛道鬼神……
画崇夏寺大殿《善神》,笔力绝人。”⑤ “僧传古大师,四明人,善画龙水,得
名于世。叙集卷中已述皇建院有所画屏风见存。弟子缶阇黎受学于师,其品次之。”

正因此二处有精妙绝伦的图画屏风,才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在此观光。除此之
外,宋代寺庙不仅是烧香祈愿、游玩观光的场所,而且也是行人落脚歇息的好去
处,宋代寺庙中往往设有供香客和外来旅客住宿的客房,时人常常借宿于此,因
此丽人与张生会相约在这里。另外,崇夏寺为尼寺,文中的老李师并非院中尼姑,
他们所住的屋子也是租赁而来的,并且丽人与张生相会处所皆为租赁之地,例如
文中提到的“水柜街一租宅”⑦,这证明丽人居无定所,文中也只字未提丽人的
姓名生辰、家庭背景,更突显了传奇的神秘性。从文中可知,丽人与尼姑这样处
于社会下层的人走得很近,且姿色姝丽,如此看来,丽人应不是寻常人家的女子,
有可能为歌妓一类。正是因为通过这样的人际关系网和庙会繁华、且提供住宿的
性质,丽人、张生、老李师(尼姑)才会相遇。寺院络绎不绝的人流为男女主人
公相遇提供了机会,又有老李师这样的尼姑从中充当媒介角色,故事因此发生铺
展开来。此外,从叙述艺术上来说,寺院这一特殊的地点,比如宗教的神秘性,
又为故事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发生在崇夏寺的故事,并不仅
限于此一则,在此之前便有一条与之部分情节类似的故事记载,上官融《友会谈


[宋]高承撰,[明]李果订,金圆、许沛藻点校《事物纪原》,中华书局,1989 年,第 372 页。

[清]周城撰,单远慕点校《宋东京考》,中华书局,1988 年,第 263 页。

田银生《走向开放的城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年,第 139 页。

[清]周城撰,单远慕点校《宋东京考》,中华书局,1988 年,第 282 页。

[宋]郭若虚撰,俞剑华注释《图画见闻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年,第 123 页。

[宋]郭若虚撰,俞剑华注释《图画见闻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年,第 103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37 页。

53

万方数据
第四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丛》卷下《张生》条载某官员夫人因丈夫外出则心生偷情之意,与张生相约崇夏
寺某院相会,“约以某日,于崇夏寺某院为期,先以此致意尔。居中及生依期而
往,果见酒殽承迎相。”①此则故事记载早于《云斋广录》一书,两则故事的发
生地点皆定为崇夏寺,且情节类似,李献民是否受其影响也未可知。

第三节 节庆风俗研究
《云斋广录》中的传奇涉及不少关于节庆风俗的描写,它不仅反映出特定节
日所具有的民俗风情、场景气象,同时也为少男少女的相遇创造了机会。例如关
于上巳节和寒食节的描写,上巳节在宋代又称为重三、三月三,时间在每年的三
月三日,人们在这天往往外出郊游,踏青上坟。晏殊有诗云:“曲榭回廊手伎喧,
彩楼朱舫鼓声繁。游人已著浓春去,不待歌长舞袖翻。”②《丁生佳梦》一篇即描
写到:“一日,遇上巳,车马骈阗,士女和会,同舍皆出。”③在这一天,街上
人头攒动,车马往来不绝,男女相会,十分热闹。寒食节是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
天,此节日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介子推立下的,过节时家家户户厨房断火,因此
也被称作“禁烟节”。除了担酒上坟,春游也是寒食节必不可少的活动。苏轼有
诗云:
“北城寒食烟火微,落花蝴蝶作团飞。王孙出游乐忘归,门前骢马紫金勒。”

《云斋广录》中《双桃记》一篇即写到“时扺禁烟,夭桃灼灼,嫩柳盈盈,风
日如芳酒之浓,郊原如锦绣之焕。宝鞍骄马,络绎道路,纷如也。”⑤在寒食节
这一天,天清气朗,万物生新,人们踏春游玩,车马来往络绎不绝,十分地繁华
热闹。正是这样的节庆为男男女女相知相遇提供了绝佳的契机。传奇中的男女主
人公李生和萧娘的相遇即诞生在这样的气氛之中。他们的自由恋爱如烈火般燃烧
起来,这对封建婚姻观起到了有力的冲击。在欢闹的节庆气氛中,被封建礼教等
级压抑下的人们的自然属性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在这个时候,压抑已久的声色
本能及愤懑情绪在各种娱乐形式中的到满足和释放,伦理道德束缚之下无法实现
的对男女、行为、服饰、交往的诸多渴求一时得逞……宣泄之后,归于平静,一
切照旧。”⑥这种具备开放性质的节日也对封建礼教压抑下的女性来说显得更加
可贵,平时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也有了一个“合理合法”的娱乐机会。《双桃记》
中的萧娘即是在禁烟节倾心于李生,文中描写到“我前因禁烟,出游西圃,偶于


[宋]上官融撰《友会谈丛》,《宛委别藏》,江苏古籍出版社,第 49 页。

[宋]蒲积中编,徐敏霞点校《古今岁时杂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 224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33 页。

[宋]蒲积中编,徐敏霞点校,《古今岁时杂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 157 页。

同③。

田银生《走向开放的城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年,第 216 页。

54

万方数据
第四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路隅邂逅李生,实有意于彼。彼以数言及我,我亦言赋之,迫以车马往来,不遑
款语。自此心常不释,临风对月,不觉失声,其谁知我哉。”①这里我们仍能看
到,萧娘在街上与李生相遇,李生虽略表爱慕之情,但萧娘仍迫于人多眼杂,不
敢与之有过多的交谈。由此细节可知,萧娘仍不敢放下礼教的约束,虽与李生暗
自相恋,但最终以悲剧收场。发生宋代节庆中的爱情故事,往往屡见不鲜,这个
繁华热闹的节日为追求幸福的男男女女提供了极大的契机,冲击着封建礼教的桎
梏,可大多以悲剧收尾,终究为昙花一现,令人嗟叹。

第四节 婚姻风俗研究

中国古代男女婚姻,主要采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娶方式,结合双方政
治经济地位确定婚姻关系。宋代科举制度对婚姻风俗有着极大的影响,形成了一
种“榜下捉婿”的风气。出身寒门的士子,一旦金榜题名,便会身价百倍,前途
无量。尤其是考中进士的,不但升迁快,而且容易进入馆阁清闲之地。在这种风
气的影响下,宋人皆以“子为进士而女嫁大夫”②为荣,择婿以进士为重。《云
斋广录》中的《丁生佳梦》篇即描写到:“进士丁渥……忽一日收家君书令趣归,
以成婚媾之礼……父母谓生曰:‘吾为汝约里巷崔氏之女为姻,彼亦簪缨之后,
抑所谓庆门者也。’”③丁渥的婚姻是十分合乎封建婚姻制度规范的,有父母之
命,且门当户对,皆为显贵人家,并且女方家为福庆之家,可谓荣耀。丁渥虽还
未考中进士,但女方家长依旧把女儿嫁过去,也有对丁渥考中进士的期盼之意,
一朝中榜,可名利兼收,光耀门楣。
古代的婚姻程序有六重: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宋代的婚
姻程序在原有基础上简化,订为纳彩,纳币,迎亲三项。迎娶新娘的礼节和场面
是十分隆重的,《丁生佳梦》中描写道:“乃择良日,刲羊刺豕,肆筵设席,备
童仆车马,迎崔氏于其家。”④可见其场面隆重。这里提到了备下僮仆车马,虽
文中并未提及是何种车辆,但据北宋婚姻迎娶风俗,大抵有花檐子,即花轿,
《东
京梦华录》卷五《娶妇》载:“至迎娶日,儿家以车子,或花檐子发迎客。”⑤成
婚的程序更为复杂热烈,《华阳姻缘》中有详细地场面描写:“北有一堂,名曰
‘双景’,即礼堂也。堂之上下,花烛相照,烂如白日,金童玉女,拖云曳霞,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39 页。

[宋]王令撰,沈文倬点校《王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 346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32 页。

同上。

[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中华书局,2006 年,第 479 页。

55

万方数据
第四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各相往来,莫知其数。”①接着是接引者致辞,“辞毕,男女交拜。女回身之帐,
男接踵而往,姮娥、麻姑拥入帐内,偶坐于床。姮娥结缡,麻姑进卺,交互三饮,
乃撤卺解缡下帐而退。乐部奏《双合凤》曲,仙眷亚肩而立,屏息而竣。”②这
里反映出的宋代婚姻风俗的有参拜礼,即文中提到的男女交拜;撒帐礼,撒帐是
宋代婚礼席上必不可少的一节,新夫妇行完交拜礼之后,女向左,男向右,面对
面坐在床上,也就是文中提到的“拥入帐内,偶坐于床”;之后行交卺礼,《东
京梦华录》载:“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饮讫,掷盏
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③宋代行交卺礼,夫妇
饮酒时必须要交换杯盏。文中还提到奏乐这一风俗,关于婚礼是否要奏乐,是当
时存在争议的一个问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看法,《礼记·郊特牲》:“昏礼不
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昏礼不贺,人之序也。”④儒家对婚礼奏乐持
否定态度,在不同时期,是否行此礼仍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北宋前期,仍袭旧
制,至元祐时,皇室婚礼正式开始用乐,《东京梦华录》卷四“皇太子纳妃”条
载:“皇太子纳妃,卤部仪仗,宴乐仪卫。”⑤而民间婚礼用乐已成既定习俗,
迎亲迎娶队伍皆一片热闹喜庆的乐鼓声。

第五节 巫卜风俗研究
《云斋广录》的传奇中有大量的关于巫医和卜筮风俗的描写。中国自古以来
便流行医巫一体的说法,巫术与医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生产力和科学技
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但这种巫医之术在宋代仍大有市场。南方的巫术
之风较北方更为盛行,例如四川,“蜀民尚淫祀,病不疗治,听于巫觋。”⑥《云
斋广录》中的《西蜀异遇》即有所描述,“如是者阅月,生容色枯悴,肌肉瘦削。
父母恐其疾不起,遂召师巫禁治,终不能制。”⑦文中提到李生因被狐妖所迷惑,
患病不起,父母召巫师为其治病,终不见效。《玉尺记》中女主人公死后灵魂出
窍,化为女鬼与王生相遇,并赠诗制衣,李生还得到了在灵柩中的陪葬物玉尺,
后遇其兄,道其原委,才恍然大悟。作者把发生地定位江苏海州,而江浙一带,
巫风盛行,洪迈《夷坚乙志》卷十九《韩氏放鬼》载:“江浙之俗信巫鬼,相传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61 页。

同上。

[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中华书局,2006 年,第 480 页。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吕友仁整理《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第 1093 页。

[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中华书局,2006 年,第 396 页。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 年,第 9216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27 页。

56

万方数据
第四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人死则其魄复还,以其日测之,某日当至,则尽室出避于外,名为避放。命壮仆
或僧守其庐,布灰于地,明日,视其迹,云受生为人为异物矣。”①由此观之,
还魂说在当时十分盛行。作者把巫术融入传奇的创作中,不仅反应了当时巫术盛
行的社会现状,而且是符合传奇创作的浪漫主义思维的,这不仅激发作者浪漫主
义的情愫,而且增添了小说奇谲诙诡、虚幻荒诞的一面,而巫术的神秘性可以激
发读者进一步的幻想,更加体现了传奇小说的魅力。
占卜衍生于巫术,它作为古老的预测吉凶的方法,在宋代民间十分流行,被
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卜筮之法中易卦卦法比较流行,在当时还有专门以占
卜为业的人员。《云斋广录》中的《嘉林居士》一篇即写到卢甲精通《易经》,
“平因与论《易》,甲乃考隐推显,原始见终,爻尽其变,彖阐其幽,穷消长于
剥复,辨去来于否泰,忧虞莫不极其理,悔吝莫不究其义。至于日月星辰之运,
不待旋玑土圭之制,而后可知。”②《西蜀异遇》中“(李生)於几上得符,生
视之,乃《易》之坤卦也,生大惶恐”。③《华阳姻缘》中“时同邸有女冠诸葛
氏者,善《易》,以卜筮为业。”④《居士遇仙》中“先是,居士之祖以子孙不
竞,令日者筮之。遇坤(坤上坤下)之谦(坤上艮下),日者喜曰:是殊遇之卦也。
夫坤顺也,众也,谦致和而卑以自牧也。六爻无犯,而三为阳,阳为德,为报,

为朋,其于人也为真仙。” 文中提到的日者即是以卜筮為业的人。诸如此类的
描写可以反映出占卜在宋代社会的盛行,“前代,人们集中地为选择所谓‘黄道
吉日’而运用占卜。宋代,人们更多地为预测自己的前程与命运而求助占卜。”

占卜被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科举、婚姻、仕途。《居士遇仙》中居
士之祖为子孙后代的命运卜卦,所卜之言日后皆得应验;《西蜀异遇》李生因被
狐妖纠缠,所卜之卦十分不吉,不免心生惶恐。作者用不少的笔墨来描写占卜,
也是受当时的社会风俗的影响,可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形成了这种风气?为何占
卜在宋代如此盛行?其具体原因有很多,
“关键在于当时社会流动的趋势增大。”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土地所有权转化频率加快,在经济上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加之当时政局反复、宦海沉浮,官员休想只升不降,甚至很难终身为官……由
于不可预料的因素增多,未来前途的未知数增大,人们出于对由贫变富、由贱变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 年,第 352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21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27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55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64 页。

杨晓红《宋代占卜与宋代社会》,《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 年第 29 卷第 3 期,第 95 页。

杨晓红《宋代占卜与宋代社会》,《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 年第 29 卷第 3 期,第 98 页。

57

万方数据
第四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贵的企盼和对由富而贫、由贵而贱的恐惧,难免更多地求助于占卜……土地所有
权的转换频率的加快使土地集中的过程提速,其结果是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社会
上的无业游民增多。他们急需寻找生计,做个可望‘其肆如市’、‘其门如织’
的卜者,无疑是一条较好的出路。”①(《宋代占卜与宋代社会》删除)另外,
从传奇叙事本身的艺术性来讲,作者花大量笔墨去描写占卜风俗,不仅是为了突
出传奇的浪漫主义色彩,增强其本身的艺术魅力,突显出传奇的神秘荒诞的特性,
也是受宋代士大夫自身心态的影响,宋代士人经常参与占卜,对占卜理论和《易
经》也颇为精通,士人还与道士、僧侣有广泛的郊游。士人参与占卜,往往怀着
一种玩味的心态,并且宋代占卜类书籍增多,“宋代士人纷纷以《周易》阐发理
学思想,公开研究卜筮。”②作为士大夫的李献民,经常在文中提到《易经》,
例如在《丁生佳梦》的篇尾写道“评曰:《易》之语神,有曰‘不疾而速,不行
而至’。”③并且在描写占卜内容和原理时显得游刃有余,不能不证明出作者本
人对占卜的精通。

第六节 其他风俗研究

一 火禁风俗

科举取士是无数寒门弟子想要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寒窗苦读数十年,就是
为了能够改变命运,光耀门楣。而宋代的举子们在仕途中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
的。《云斋广录》中的洪浩即被时运所困,十年不得省侍。洪浩常年游学京师不
回家,这也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历史因素,就是北宋“太学”的演变,其中制度的
变革,使得举子可以长期寄居于太学之内,刻苦攻读,以备科举考试。太学,即
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
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
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北宋之初的太学,是不允许学生留宿学校的,一律施行走读
制。这一情况与太学实行的“火禁”条例有着密切的关系。魏泰《东轩笔录》卷
十载:“京师火禁甚严,将夜分,即灭烛,故士庶家凡有醮祭者,必先关白厢使,
以其焚楮币在中夕之后也。”④但到了嘉祐中,火禁这一制度稍为松弛,据张舜
民《画墁录》载:“仁宗庆历初,改锡庆院为太学,都下举子稍稍居之,不过数


杨晓红《宋代占卜与宋代社会》,《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 年第 29 卷第 3 期,第 98 页。

欧阳秀敏《宋代占卜风气中的士人行为与心态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年,第 66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33 页。

[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中华书局,1983 年,第 117 页。

58

万方数据
第四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十人,至暮出归,不许宿,以火禁也。至嘉祐中,孙复、胡瑗领教事,乞弛太学
火禁,准小三馆秘阁,令脱有不戒,愿以身任之,自尔诸生方敢宿留,四方学者
稍稍臻集,然熙宁之初,犹不上五百人,今乃千数人矣。”①张舜民详细记载了
火禁制度对宋代太学生留宿学校产生的重要影响,也是因为火禁制度的沿革,才
使得众太学生得以留宿学校,刻苦攻读,以至于有洪浩者,十年离家游学忘返,
除《云斋广录》中记载之外,《宋史·乔执中传》也记载了这一现象,“乔执中,
入太学,补《五经》讲书,五年不谒告。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
与之游。”②乔执中在太学讲书,五年都没有请过假,这种勤勉的学风,不仅由
本人认真教导、遵于职守的品格决定,也有着像太学制度变革的外部因素起作用。

二 丧葬风俗

《西蜀异遇》中载李褒为孔昌宗“饭僧数十,持诵佛书以追荐焉。并作文以
祭之。”③从此可以看出封建士大夫是如何处理丧事的,这种丧葬方式背后有一
定的社会原因,宋代统治阶级推行儒释道的合流,“不讲理论、修行简捷的禅宗
和净土宗成为佛教诸宗的主流,诵念佛经、祈祷、超度亡灵等神学迷信逐渐取代
了对佛学理论的探讨研究。”④并且宋代的儒家士大夫把丧葬看作是人生中最重
要的一件大事,“认为‘孝莫重乎丧’,送死为人之大事。”⑤因此《西蜀异遇》
中的李褒会对他人之丧事如此重视,不仅因为孔生前有恩于他,还受宋代特有的
丧葬观的影响。“佛事是一种超度死者亡灵的活动,其主要内容是诵经设斋、礼
佛拜忏、追荐亡灵,每个环节都要有僧道的主持、参与。宋代盛行给死者作佛事,
时间一般为七天,多着可达四十九天,甚至一百天;所需的僧道少则数人,多则
成千上万。”⑥

三 旅行风俗

在宋代,人们外出旅行是十分常见的,文人外出游学,或迫于生计在外漂泊,
都实属不易,不仅需要千辛万苦的旅途跋涉,而且需要足够的旅费盘缠,在旅途
经费的筹集方面,《华阳姻缘》中有这样的描写:“(萧防)后以生事不振,投
故人于新淦,舍于逆旅。旬余,故人未徨延致。防疑其忘旧,图归甚速,其如匮
乏,不能遽去,乃质衣以糊口。时同邸有女冠诸葛氏者,善《易》,以卜筮为业……

[宋]张舜民撰,汤勤福整理《画墁录》,《全宋笔记》第二编,大象出版社,2006 年,第 201 页。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 年,第 2017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29 页。

徐吉军、方建新、方健、吕凤棠著《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年,第 448 页。

徐吉军、方建新、方健、吕凤棠著《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年,第 451 页。

徐吉军、方建新、方健、吕凤棠著《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年,第 568 页。

59

万方数据
第四章 《云斋广录》传奇研究

一夕,(诸葛氏)忽叩防扉曰:‘窃闻公谋归甚速,恐朝暮成行。某囊箧无他资,
适有余镪半千,聊助道途之费。’……(诸葛氏)凡筮卦所得,不计多寡,悉以
奉防。”①萧防在外漂泊,先依靠友人,后因友人不得空闲没有见他,便窘迫到
变卖自己的衣服,实在走投无路时,遇到了贵人诸葛氏。从此可以看出宋代旅人
的旅途花费的数目不可小觑,需要经过一番筹备。“或经过长期筹备,或典卖田
地房产,或向亲友求助,或向富人借高利贷。”②梅尧臣《行路难》有诗云:“路
途无不通,行贫足如缚,轻裘谁家子,百金负六博。蜀道不为难,太行不为恶,
平地乏一钱,寸步临沟壑。”③这里还涉及到旅途住宿的风俗,宋人外出时的休
息之处主要有驿馆、旅馆、寺庙等。文中提到的“逆旅”即为旅馆的一种,这种
邸店位于道路旁边,供行人住宿。同样,旅行一俗也贯穿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中,
文中男主人公的旅行贯穿了小说发展的始终,十分巧妙地勾连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脉络,萧防因旅途窘迫遇到了诸葛氏,又因得到诸葛氏资助而结下情缘,仕途不
利无奈南归,后于街市上再次遇见诸葛氏,一段姻缘就此展开,二人因旅行结缘,
又因途中相遇生情,旅行成为了二者相知相遇的催化剂,完美地架构了小说的叙
事结构。
在旅行中,除了要凑够盘缠,路途的艰辛也超出常人的预料,人们往往要
乘坐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更要遭遇跋山涉水的艰辛,特别是乘船,时常要遭遇
到翻船人亡的危险,《云斋广录》卷二“冯参政”条和“唐御史”条皆记录了乘
船旅行的辛苦与危险,“北至大江,风涛汹涌,众不敢临岸。公特令整棹,遽然
升舟。倾危之甚,殆于沉没,忧惧终日,方济北岸。”④冯京安全抵达岸上后,
题诗“江神也世情,为我风色好。”⑤“御史唐介,一日絜家渡淮,至中流,忽
有大风,波涛泛溢,舟人甚恐,以为不免饲鱼龞……日暮,舟济南岸,众乃欣然,
以谓复生。”⑥通过作者惊心动魄的描写,传神地展现了行路之艰难。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55 页。

徐吉军、方建新、方健、吕凤棠著《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年,第 235 页。

[宋]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第 515 页。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9 页。

同上。

[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第 9—10 页。

60

万方数据
结语

结语

《云斋广录》是北宋具有代表性质的杂俎性小说选集,其中所收录的作品,
上承晚唐传奇的遗风而又有新的创造,在情节结构和文章风格等方面都有一些新
的特色,其中文章更注重诗笔、讲究词章文采,叙述手法新颖,情节曲折,构思
巧妙,波澜迭起,颇具匠心,在艺术手法上有很多自觉的创造,另外,从传奇中
体现出的世俗化倾向更使小说向通俗小说靠近。《云斋广录》中对风俗的刻画,
十分生动地反映了北宋一朝的宦海沉浮、情感风波、世情百态,而且在小说情节
发展、内容建构和人物性格刻画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云斋广录》中的部
分内容和传奇作品对后世影响广泛,不少作品被改变成话本、金院本和杂剧。
《云
斋广录》的价值长期以来并未得到肯定,编纂《四库全书》时,只作为存目书处
理,《四库全书总目》里对其评价亦不高。二十世纪末,学术界对该书的价值进
行了重新的评估,给予《云斋广录》一书客观公正的定位。现如今,学术界对《云
斋广录》的研究更为深入透彻,这一论题的展开,不仅使我们对北宋传奇小说有
更为全面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61

万方数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古籍
[1]李献民:《云斋广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上海中央书店排印本)。
[2]李献民:《云斋广录》,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金代刻本)。
[3]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中华书局,1997 年。
[4]李献民:《云斋广录》,上海中央书店出版社,1936 年。
[5]李献民:《云斋广录》,台湾国家图书馆藏金刻本。
[6]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 年。
[7]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 年。
[9]纪昀:《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 年。
[10]彭定求等编,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中华书局,2011 年。
[11]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 年。
[12]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 年。
[13]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 年。
[14]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年。
[15]阮阅编,周本淳校点:《诗话总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年。
[16]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
[17]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 年。
[18]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 年。
[19]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1979 年。
[20]《历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21]《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22]曾慥:《类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
[24]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
[25]无名氏:《锦绣万花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厉鹗:《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
[28]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2006 年。
[29]赵彦卫:《云麓漫钞》,中华书局,1998 年。

62

万方数据
参考文献

[30]刘斧:《青琐高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31]龚明之:《中吴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32]张师正:《括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33]范仲淹:《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年。
[34]耐得翁:《都城纪胜》,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5]李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 年。
[36]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年。
[37]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 年。
[38]欧阳修撰,李伟国点校:《归田录》,中华书局,1981 年。
[39]沈括撰,胡道静校注:《梦溪笔谈校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年。
[40]潘游龙辑:《康济谱》,《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 年。
[41]钱仪吉:《衎石斋记事稿》,《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 12 月。
[42]邵博撰,刘德权、李剑雄点校:《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1983 年。
[43]魏庆之撰,王仲闻点校:《诗人玉屑》,中华书局,2007 年。
[44]于济、蔡正孙撰,徐居正增注:《唐宋千家联珠诗格校证》,凤凰出版社,2007 年。
[45]赵令畤撰,孔凡礼点校:《侯鲭录》,中华书局,2002 年。
[4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 年,
[47]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笔记》,大象出版社,2012 年。
[48]杨伯峻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9 年。
[49]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 年。
[50]刘斧撰:《青琐高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
[51]何汶撰,常振国、绛云点校:《竹庄诗话》,中华书局,1984 年。
[52]陈应行编,王秀梅整理:《吟窗杂录》,中华书局,1997 年。
[53]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54]金盈之撰,周晓薇点校:《新编醉翁谈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
[55]张师正撰,白化文、许德楠点校:《括异志》,中华书局,1996 年。
[56]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 年。
[57]何薳撰,张明华点校:《春渚纪闻》,中华书局,1983 年。
[58]周密撰,邓子勉点校:《志雅堂杂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年。
[59]王安石著,秦克、巩军标点:《王安石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60]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 年。
[61]高承撰,李果订,金圆、许沛藻点校:《事物纪原》,中华书局,1989 年。

63

万方数据
参考文献

[62]周城撰,单远慕点校:《宋东京考》,中华书局,1988 年。
[63]郭若虚撰,俞剑华注释:《图画见闻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年。
[64]上官融撰:《友会谈丛》,《宛委别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年。
[65]王令撰,沈文倬点校:《王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
[66]郑玄注,孔颖达正义,吕友仁整理:《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67]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中华书局,1983 年。
[68]徐吉军、方建新、方健、吕凤棠著:《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年。
[69]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70]蒲积中编,徐敏霞点校,《古今岁时杂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
[71]周克达:《唐人说荟》,扫叶山房石印,民国二年石印。

二、今人著作
[1]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年。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3]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年。
[4]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
[5]李修生、赵义山:《中国分体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6]王汝梅,张羽:《中国小说理论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年。
[7]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齐鲁书社,1994 年。
[8]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
[9]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人民出版社,2010 年。
[10]李剑国、陈洪:《中国小说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
[11]王立言:《小说通典》,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 年。
[12]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年。
[13]程毅中:《古体小说论要》,华龄出版社,2009 年。
[14]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
[15]孙楷第:《小说旁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年。
[16]程国赋:《唐代小说嬗变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年。
[17]昌彼得、王德毅主编:《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华书局,1988 年。
[18]钱钟书:《谈艺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年。
[19]郭绍虞:《宋诗话考》,中华书局,1979 年。
[20]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 年。
[21]周绍良:《唐传奇笺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年。

64

万方数据
参考文献

[22]孔凡礼:《宋诗纪事续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3]鲁迅:《唐宋传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年。
[24]程毅中:《唐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年。
[25]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
[26]李剑国:《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 年。
[27]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
[28]吴组缃、沈天佑:《宋元文学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年。
[29]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中华书局,1979 年。
[30]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商务印书馆,2011 年。
[31]钟克豪:《宋代小说考证》,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年。
[32]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年。
[33]萧相恺:《宋元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年。
[34]凌郁之:《宋代雅俗文学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年。
[35]余丹:《宋代文言小说的文化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年。
[36]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
[37]石麟:《传奇小说通论》,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年。
[38]石昌渝:《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年。
[39]李军均:《传奇小说文体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年。
[40]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
[41]《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
[42]张兵:《话本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年。
[43]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中华书局,1979 年。
[44]田银生:《走向开放的城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年。
[45]戴望舒著,吴晓铃编:《小说戏曲论集》,作家出版社,1958 年。

三、期刊及学位论文
[1]凌郁之:《走向世俗——宋代文言小说的转型》(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5 年。
[2]赵章超:《宋代文言小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3 年。
[3]唐瑛:《宋代文言小说异类姻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6 年。
[4]冯一:《<云斋广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6 年。
[5]张盈婕:《<云斋广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政治大学,2011 年。
[6]吕佳:《宋代文言道教小说蠡探》(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 年。
[7]陈艳华:《中国古代涉梦小说叙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工业大学,2011 年。

65

万方数据
参考文献

[8]欧阳秀敏:《宋代占卜风气中的士人行为与心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0 年。
[9]冯一:《<云斋广录>版本源流考》,《苏州大学学报》,2006 年。
[10]吴琼:《“李献民”与“李献臣”之辨》,《古典文献研究》,2009 年。
[11]赵维国:《<云斋广录>作者李献民考略》,《文献》,2009 年。
[12]周裕锴:《白战体与禁体物语》,《古典文学知识》,2010 年第 3 期。
[13]许军:《论宋代文言小说中女性形象演变的文学史意义》,《云南社会科学》,2004
年第 1 期。
[14]王颖:《论宋代爱情题材小说的双重美学风貌》,《社会科学辑刊》,2009 年第 4 期。
[15]杨果、方圆:《王魁负桂英故事在宋代的变迁及其政治道德意涵》,《国际社会科学杂
志》,2011 年第 4 期。
[16]杨晓红:《宋代占卜与宋代社会》,《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 年第 3 期。

66

万方数据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马安娜,女,生于 1989 年 7 月 31 日,河南洛阳人。2012 年 7 月,毕业于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15 年 6 月毕业
于郑州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试论北宋初期前六客会及对后世影响》[J].《语文知识》,2013 年(03)

67

万方数据
致谢

致谢

一晃三年,研究生生活已接近尾声。不得不承认时间如流沙,悄然从手中滑
过。三年间,不知不觉感受着季节的更替,后知后觉地体会着即将毕业所带来的
仓惶与不舍。三年的欢声笑语、奋斗辛劳终将尘埃落定。值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
我谨向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三年前,我还为调剂专业一事感到忐忑不安,承蒙何新所先生不弃,带我走
上了研读古代文学的道路。一入古文深似海,我曾经感到迷惘无助,何老师曾说
过,若没有对这门专业的兴趣,大可不必为此浪费掉三年的宝贵时间。这句话我
到现在仍旧记忆犹新,正是这句话一直在激励鞭策着自己,无论古代文学有多难
学,也要尽全力学好。为了培养我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何老师为我列出书单,指
点我一步一步扎稳根基,并要求读书时要做笔记,勤于思考。等到真正要着手写
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时,我才意识到做学问的严谨性。何老师是一名严师,但我
却成不了所谓的“高徒”。每次课堂指导,我的文章总被批得千疮百孔,在下面
坐着的我虽然表面淡定,实则早已万箭穿心。何老师从来就是高标准、严要求,
说话很直,师姐师妹们都被批得哭鼻子,我也不例外。但正是在这种严苛的标准
下,才能更为深刻感受到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比如说话
表述要准确,写作要规范到每一个标点符号。在何老师的指导下,我顺利完成了
开题报告。论文写作时,老师一点一点指导,每写一节,老师都要提出修改意见,
并且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我们“开小灶”。硕士论文对我来说工程浩大,自知
才疏学浅,以至每走一步都倍感艰难,但听到老师说这部分写的还可以的时候,
心中的兴奋真的是溢于言表。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何老师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帮我整理架构,提炼创新点,甚至为我标明哪怕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在此,我
向我的导师何新所先生表示深切的谢意!
本篇论文的完成也离不开其他老师的关心与帮助。首先要感谢刘志伟先生,
刘老师对古代小说有着深厚的造诣,深入地为我们讲授了《世说新语》等课程,
他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诙谐幽默的讲课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受到刘
老师课程的启发以及对古代小说的喜爱,我选择了《云斋广录》作为硕士论文题
目,在开题和预答辩时,刘老师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对论文的修改给予了很
大的帮助。其次要感谢王士祥老师平日里的指导以及对我论文提出的宝贵建议,
王老师在授课中让学生自己阅读书目提出问题,再在课堂上讨论,这种启发式的

68

万方数据
致谢

授课模式使我们获益匪浅。另外要感谢王建生老师、王允亮老师、高小慧老师、
毛德富老师、卫绍生老师在论文开题、预答辩期间所提出的宝贵建议。
另外,还要感谢我的高大上师姐韩雨恬、可爱二师妹贾倩和学霸小师妹杨国
文平日里对我的关心。韩雨恬师姐在生活上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在我学习上有问
题时为我排忧解难,谢谢小师妹们在我沮丧时为我加油打气。另外要感谢我的同
门,在一起相伴学习的时光,我会永远珍惜。最后要感谢我的室友们对我的包容
和帮助,愿我们友谊地久天长!

69

万方数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