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6

唐代小说中的冥界官僚系统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术学位)

学生姓名:高丽丽

指导教师:彭 磊 副教授

学科门类:文 学

学科名称:中国语言文学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答辩委员会主席:木 斋 教 授

授位时间:2019 年 6 月
Study On The Bureaucracy System of The
Underworld in Tang Dynasty Novels

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Master’s Degree of Literature

By

Li li Gao

Supervised by Ass Prof. Peng Lei

June , 2019
中文摘要

摘 要

自先秦鬼观念产生以来,关于鬼神的描述和讨论日益增多,关于鬼的故事和
幽冥世界的描绘也逐渐被反映到小说当中。受到佛教传入和本土文化等一系列综
合因素的影响,经过逐步的发展和完善,小说中逐步构建出了一个与人间社会类
似的地府世界,并发展出一套地府官僚体系。
先秦时期,我国幽冥观念已经产生,并出现了最早的对地底世界的构想如“九
原”和“幽都”,“土伯”可以算是较早出现的一个冥吏。秦汉时期,地府世界
中的官僚体系初具雏形,主要形成了以泰山府君为首的地府统治机构,此时地府
机构简单,冥官数量相对较少。而魏晋南北朝及隋时,伴随着佛教的兴盛,阎罗
王成为地府的主宰者;相较于秦汉时期,官吏人数增多,体制有所扩大,并展现
出更加浓厚的佛教色彩。发展至唐朝,地府官僚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官职更加
细化,体系内部人员进一步增多,同时伴随着地藏王和十王信仰的兴盛,地府官
僚体系产生了新的变化,地藏王成为幽冥主宰,又形成了十王统治下的庞大的官
僚体系。这一套官僚体系从不同的方面展现出了鲜明的世俗化特征,间接地反映
出了人们的冥界观念。中古时期发生的这一变化,可以说是冥界官僚体系又一个
大的转折点,这一套体系的形成和转变,以及呈现出的种种特点,在继承前代成
果的基础之上,离不开唐代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一变化,不仅对唐代小说冥
界的构造具有重大意义,也为后世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在唐后各个
时期的作品中均能看到继承和发展的痕迹。

关键词:唐代;小说;冥界;官僚系统

I
英文摘要

Abstract

Since the concept of ghosts came into being in Pre-Qin Dynasty, more and more
descriptions and discussions about ghosts and gods have been made, and stories about
ghosts and depictions of the ghost world have gradually been reflected in the
novel.Influenced by a series of comprehensive factors, such as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and local culture, and through gradu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the
novel gradually constructs a prefecture world similar to human society, and develops a
system of Prefecture bureaucracy.
In the pre-Qin period, the concept of ghost had come into being in China, and the
earliest concepts of the underground world appeared, such as "Nine Plains" and
"Youdu". Tubo could be regarded as an early ghost official. During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bureaucratic system in the prefecture world took shape initially, mainly
forming the governing body of the prefecture headed by the emperor of Taishan
prefecture. At this time, the local government structure was simple and the number of
the underworld officials was relatively small. In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nd Sui Dynasties, with the prosperity of Buddhism, King Yanluo became the
dominant ruler of the prefecture; compared with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number
of officials increased, the system expanded, and showed a stronger Buddhist colo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local bureaucratic system further developed
and strengthened, the bureaucracy became more detailed, and the number of personnel
in the system increased.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flourishing of the beliefs of the
Tibetan King and the Ten Kings, the local bureaucratic system had undergone new
changes, and the Tibetan King became the ghostly ruler, and formed a huge
bureaucratic system under the Ten Kings'rule. This bureaucratic system shows distinct
secularization characteristic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nd indirectly reflects people's
concept of the underworld. This change in the Middle Ages can be said to be another
major turning point in the bureaucratic system of the underworld.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is system, as well as its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influence of many social factors in the Tang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revious generations. This chang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derworld in Tang Dynasty's fiction, but also to the creation

II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of later generations'fiction, which can be seen in the works of various periods after Tang
Dynasty'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Tang Dynasty; Novels; The underworld; Bureaucratic system

IV
目 录

目 录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1 绪 论......................................................................................................................................... 1
1.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
1.2 研究现状 ................................................................................................................................... 2
1.2.1 资料的整理与搜集 ............................................................................................................ 2
1.2.2 唐代小说的冥界观和地府世界研究 ................................................................................ 4
1.3 研究方法和目的 ....................................................................................................................... 5
1.4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 6
2 唐前冥界官吏简述 .............................................................................................................. 7
2.1 先秦时期幽冥观念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 7
2.2 秦汉冥界官僚简述 ................................................................................................................... 8
2.3 魏晋南北朝及隋小说中的冥界官僚简述 ............................................................................... 9
3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的演变 ............................................................................ 15
3.1 唐代小说中冥界大环境概述 ................................................................................................. 15
3.1.1 “冥界”与“仙界”“人界”的关系 ........................................................................... 15
3.1.2 冥界的称谓与所在 .......................................................................................................... 17
3.1.3 地府“王城”与奈河 ...................................................................................................... 18
3.2 初唐时期的冥界官僚体系 ..................................................................................................... 20
3.2.1 阎罗王主宰之下的文武官僚 .......................................................................................... 21
3.2.2 地府中重要的低级官吏:冥使 ...................................................................................... 23
3.2.3 僧人、“金天王”、城隍 .............................................................................................. 24
3.3 中晚唐时期的冥界官僚体系 ................................................................................................. 26
3.3.1 中晚唐小说中地藏地位的变更 ...................................................................................... 26
3.3.2 中晚唐小说中十王的发展概况 ...................................................................................... 28
3.3.3 地藏十王之下官僚的变化 .............................................................................................. 29
4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制度设置的世俗化特征 ................................................. 33
4.1 体系建构的世俗化 ................................................................................................................. 33
4.2 管理与刑罚的世俗化 ............................................................................................................. 35
4.3 徇私舞弊现象的世俗化 ......................................................................................................... 39

V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唐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与社会文化之关系....................................................... 41
5.1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与佛教之关系 ............................................................................. 41
5.1.1 唐代佛教的繁荣 .............................................................................................................. 41
5.1.2 地藏十王信仰的发展 ...................................................................................................... 43
5.2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与民间信仰之关系 ..................................................................... 44
5.3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与其他文化因素之关系 ............................................................. 46
5.3.1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与唐代官制 .......................................................................... 46
5.3.2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与道教的关系 ...................................................................... 48
6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 51
6.1 唐代冥界官僚体系对五代及宋元小说的影响 ..................................................................... 51
6.1.1 唐代冥界官僚体系与《大目犍连变文》 ...................................................................... 51
6.1.2 唐代冥界官僚体系与《夷坚志》 .................................................................................. 52
6.2 唐代冥界官僚体系对明清小说的影响 ................................................................................. 54
6.2.1 唐代冥界官僚体系与《西游记》 .................................................................................. 55
6.2.2 唐代冥界官僚体系与《聊斋志异》 .............................................................................. 57
6.2.3 唐代冥界官僚体系与《阅微草堂笔记》 ...................................................................... 58
7 研究结论 ................................................................................................................................. 61
参考文献 ...................................................................................................................................... 63
附 录 ...................................................................................................................................... 65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65
B 书目 ........................................................................................................................................... 65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8
致 谢 ...................................................................................................................................... 69

VI
1 绪 论

1 绪 论

1.1 研究对象的界定
在中国小说独特而漫长的发展史上,不乏有关鬼神怪异的记载和描述,从古
神话传说和异闻记载发展至六朝鬼神志怪之书再到后期小说的进一步发展,许多
作品中包含了对鬼世界和鬼形象的一系列构想,鲜明地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思
想观念,间接地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社会生活。随着小说的不断发展和历朝历代文
人作家们的加工和创作,关于鬼事的小说不断增多,内容不断丰富,加之又有宗
教因素在其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鬼这一形象逐渐变得丰满,鬼世界也更加地实
体化、现实化,这都构成了我国独特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追根溯源,从鬼观念的产生开始,有关鬼的各个方面都在逐步地发展和升级。
首先,鬼观念的产生有各种缘由。从万物有灵到灵魂不死,鬼从产生开始便有了
善恶之分;加之人们怕黑、怕死以及对梦境这个新奇世界的疑惑和不解,鬼观念
的产生也来自于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原理;佛教的轮回和地狱理论的传入,与中
国本土鬼相融合,道教又与佛教的鬼神合流,以及“来世信仰”等一系列宗教因
素的影响,鬼的观念不断地事实化和理论化;其产生还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流行
的善恶报应思想和习俗与佛教作用的结合,也是由说鬼谈及人事的社会需要的产
物和历代统治者警戒、教化百姓的需要的产物。鬼的形象则从最初的具有随意性
和“虚伪无穷”的特点,到类人动物和半人半兽型,并发展至各种形象,或高大、
或矮小、或狰狞可怖,或没有体重,可以隐形和显形等。鬼的种类也可以根据外
形特征、死因死状、活动地点、性格特征和行为特征等进行多种划分。鲁迅先生
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中国神话留存甚少的问题时,提到其原因之一便是神
鬼之间不能相互区别,“天神地祇人鬼,古者虽若有辨,而人鬼亦得为神祇。”[1]
可见就鬼的名称来看,从一开始“鬼神”是不分的。《中国冥界诸神》一书指出,
“鬼神”用来指代鬼怪和神灵,到后来人们才逐渐将本领最大、最具有超自然力
的鬼升华为神,二者才开始分化,进而演变成为鬼和神两个极端。[2]如同西方有“天
堂”和“地狱”之分,本土的鬼文化受到佛教和道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
“神界”“人间”“鬼域”三个并列的空间,三者彼此独立又互有联系。本文所
说的“冥界”,即指“鬼域”,幽冥之境,是群鬼的所在地。与人间社会系统一
样,冥界也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官僚体制,这套官僚体制是鬼世界得以运转的保证,
各种鬼官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作用的重要螺丝钉,如冥王、判官、各
种鬼卒等。这套体系在各个朝代的小说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带有其独特的社
会背景的特征,尤其是到了唐朝,这套官僚体系在继承魏晋南北朝完型的基础上,

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又带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尤其是在中晚唐,地藏信仰和十王信仰在冥界的出现,更
新了原有的官僚结构,并对后世此类小说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代人一脱以小说为末流且不在小说上多费功夫的旧传统,开始有意识有目
的地创作小说,遂促成了唐传奇的繁荣兴盛,唐传奇因而也成为了唐小说的代名
词,但唐代小说不仅仅止于唐传奇,侯忠义在《唐代小说简史》[3]中撇开刚萌芽的
说书和话本,系统地论述了唐传奇、唐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因而,在选定研究
对象时切不可一叶障目,唐代小说应该具有更广大的外延,至少应当主要从这三
个方面着手,而非仅限于唐传奇这一狭小的范围。尤其是其中的志怪小说或传奇
小说集中的志怪内容继承南北朝的余绪,更多地著录了鬼神怪异之事,对冥界官
僚系统的研究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1.2 研究现状
1.2.1 资料的整理与搜集
以唐代小说为对象来探寻其中对鬼世界的描写和呈现,仍然是一项比较浩大
和繁重的任务,撇开本人学识浅薄不论,由于不少小说作品的散佚和时间节点的
模糊,只能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在各种文学典籍中做广泛搜寻和细读探究的工作;
并且随着小说的勃兴,加之各种宗教因素的渗透,要对其进行搜集和考察,所需
要了解的内容不可谓少。
在探索唐代小说冥界官僚体系之前,有必要对其在唐前的发展脉络、产生原
因乃至呈现状态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以充分认识研究对象在唐代的特殊性及其
变化和特征。故参考资料的选择将非常广泛,但依然以涉及小说冥界为主要内容。
针对唐朝冥界官僚体系的研究,书籍类参考资料涉及到唐代的政治、宗教和文化
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涉及到宗教的发展变迁对小说冥界相关内容的影响,
人间官僚体制与鬼世界官僚体系的相似性等,需要对唐朝的社会有整体的认识和
把握,即了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发生变化的社会背景。此外,唐人始有意为小
说,在继承魏晋南北朝志怪风格的基础上,作意好奇,创造出大量的小说作品,
做本论题的研究则需要针对小说这一体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不仅仅包括具体
的小说名目,由于不少作品的散佚,故又选取宋代大型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作
为阅读对象,从小说内容当中,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唐代冥界官僚体系进行
发现和总结;且不仅限于唐代小说,分析其影响则对了解唐后小说的发展状况作
出了一定的要求。总之,写好本论文需要在广泛阅览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地阅
读和思考,在此不再赘述。
做好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是写作本论文一个重要的前提,另外,则需要了解和
熟悉前人的研究成果。除了部分典籍与冥界官僚体系相关外,有期刊和论文做了

2
1 绪 论

相关的研究,但据搜索,这部分内容并不多,故依然具有继续探寻的价值。对这
些已有的研究成果,现做简要的整理如下:关于冥界官僚这一研究主题的相关成
果,主要出现在国内。首先,张帆的《幽冥小说中冥间官吏的产生与演变》[4]一文
阐述了冥间官吏的来由和发展演变,认为冥间官吏的产生和演变是佛教与中原本
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其文分析了六朝小说中的“沙门”形象,并且认为地狱
中最初的官僚体系是由沙门建立起来的,伴随着佛教地狱的中国化,职业化的冥
间官吏便开始出现。其文对于梳理唐前小说中冥界官吏的来源与分析其影响因素
有所助益,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宏观概述,多不涉及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吏的
具体演变历程。明确以“冥界官僚系统”作为研究题目的文章还有李维、郑红翠
的《中国古代游冥故事中的冥界官僚系统论略》[5],此文以游冥故事为研究中心,
分析冥府中机构设置的特点,发现了冥府官制与人间机构的相似之处,并将其划
分为冥王、冥官、冥卒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文章介绍了泰山府君统治下的泰山冥
府官僚机构以及佛教地狱观念中的冥界官僚体系的构成情况,并对官吏群体中的
典型代表“判官”进行了具体说明。此文针对幽冥故事进行笼统的说明,也部分
涉及到唐代冥界官僚体系尤其是中晚唐发生的变化,如十王信仰和地藏信仰的兴
起,但只是略微提及,不够具体和深入。与此不同,本文则以唐代小说为中心,
深入探索并明确了冥界官僚结构的人员构成情况及其职能分配,更进一步地探索
其特点,具体分析中晚唐发生的重大变化,并探寻其原因。
另外,邵颖涛《中国文学中地府判官形象演变与文化蕴含》[6]则侧重对地府官
僚体系中的判官进行研究,分析了判官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着重突
出在唐代以后判官形象从地府到神坛的重大转变。也有对阎罗王进行专门研究的,
比如范军的《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印度地狱神的中国化》[7]和张金东的硕士学位
论文《论阎罗形象的本土化历程》[8]等。将本土化的泰山府君与佛教影响下产生的
阎罗王结合起来的研究,如刘影《泰山府君与阎罗王更替考》[9]。
张帆的另一篇文章《冥间官吏徇情-唐代小说中民众对冥界的世俗化理解》[10]
则关注幽冥故事当中官吏徇私这一主题,其文根据小说内容,从民众的角度来看
冥界的世俗化特征,并思考其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除去以上这些研究类型,其他成果多不甚直接涉及冥界的官僚系统。如邵颖
涛《唐代“入冥”题材小说和冥界观念的演变》[11]与冥界官僚系统关系并不密切,
但其对唐代小说中幽冥题材的分析,对某些观念的探讨,亦可作为本论文的参考
资料加以利用。
吴垠的硕士学位论文《志怪小说中幽冥世界的嬗变》[12]则主要根据魏晋南北
朝志怪和唐入冥小说分析了幽冥世界的演变。此论文介绍了中国本土四个具有代
表性的地底世界,即先秦“九原”、楚辞中的“幽都”、“泰山府君”统治下的

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幽冥世界和巴蜀之地的“丰都鬼域”;又对佛教地狱观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进
行了梳理,譬如开始出现了庞大的组织结构和形式多样的刑罚,以及因果报应和
生死轮回的观念等,在佛教的影响下,泰山冥府转移,府君职权衰落,人死后要
接受地狱的审判,阎罗王出现等,又分析了地狱故事的文学意义;他在介绍幽冥
世界演变过程的同时,涉及到唐代入冥小说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继承和拓展,
唐代也是佛教不断发展的时期,冥界体系已逐渐深入社会生活,小说作品中冥府
以官府为中心,又出现了“十殿阎王”的说法,即地狱十王说,但论文中对此并
未作具体分析。金官布《昆仑山到泰山——中国民间信仰幽冥观的变迁》[13]一文
主要阐述在佛教传入和产生影响之前,先民的冥界观的变迁,梳理了冥界体系由
简单到复杂,方位由山上到地下,主宰者由西王母到泰山府君的发展演变过程。
日本田中文雄的《泰山与冥界》[14]一文主要以中国佛教文献为中心,探讨了泰山
获得冥界性质特征的过程。它不仅说明了泰山最初为亡人的聚集所,左右着人的
命运,而且还表示在佛教地狱观的影响下,产生了新的泰山信仰;且泰山在传说
中有一套官僚组织来统治死者。并且提及了唐代包括泰山王和阎王在内的“十王
信仰”,列举了相关典籍与十王的名目。
以上内容则是对与本论题关系最为密切者进行简单的概述,其他相关的文献
均对本论文的写作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1.2.2 唐代小说的冥界观和地府世界研究
现具体针对唐代小说中的冥界观和地府世界的研究做一定的整理,其内容如
下:程广昌的《唐人小说中世俗化的地府世界》[15]主要探讨了唐代小说中对地府
世界的世俗化描写倾向,大致包含三点:第一,鬼的行为习惯的世俗化,如鬼同
人一样需要穿衣吃饭,也会爱财爱物;第二,官僚和机构运作的世俗化,如徇私
收受贿赂等;第三,官员任职的世俗化,如地府官员也由生人担任。这也正概括
了冥界官僚结构的部分特点。张帆《浅论唐代小说中佛教地狱文化的世俗化倾向》
[16]
主要探究唐代小说中佛教僧侣神佛身上的世俗化倾向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如
“沙门”淡出历史舞台,“王”成为冥府的主宰,判决人的生死,佛教中人也会
作奸犯科等。马琰的硕士学位论文《中晚唐志怪传奇小说中的“他界”书写研究》
[17]
,其论文将“他界”分为四种故事类型,即“‘仙乡’‘冥界’‘精怪界’‘梦
境’”,将“冥界”又分为“冥界游行”和“墓冢空间”两种故事类型进行叙述,
继而进行文化阐释,较少涉及冥界的官僚结构。
诸如此类的文献仍然还有很多,结合前一节所述内容,纵观这些研究成果,
或是对冥界官僚系统进行综合性概述,或是对地府世界和冥界观的讨论,或是就
冥界官僚系统中某一类官员譬如泰山府君、阎罗王、判官进行专项研究,抑或是
就某一类故事情节进行讨论,各有其侧重点,其中间或涉及到唐代冥界官僚体系

4
1 绪 论

的相关内容,但毕竟无人对唐代的冥界官僚体系进行系统的专门研究,故而对于
唐代冥界官僚体系这一研究主题而言,依然显得零散和琐碎,因而对唐代这一时
期不同阶段的小说中的冥界官僚体系有必要进行一个综合性、相对而言比较全面
的研究和总结。本文即在综合前面所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对唐代
小说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搜集和整理,力图勾勒出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的大致
轮廓,从而探寻其中的部分文化意蕴,加深对时代和对相关文学作品或文化现象
的认识。

1.3 研究方法和目的
本文主要采取广泛查阅和详细阅读相结合的方法,围绕文本进行细致考究,
以唐代小说为重点阅读对象,参考宋代大型小说总集《太平广记》和相关论文期
刊,以其他书籍作为辅助,在准备和搜集相对完备的研究资料的前提下,通过综
合分析和比较归纳,完成论文的写作。本论文主要是以唐代小说为对象,探寻小
说中对冥界官僚系统的刻画,分析其具体的表现形态,如成员的构成、职能的分
配等,探索在大约三百年的时段里,唐代的冥界官僚系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
及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这在后世小说中又有怎样的体现和改变等。既要了
解唐代小说,又要深入分析小说中冥界的官僚系统,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故本
文的主体内容具体可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这一章主要阐释本论文对研究对
象的界定,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以及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研究
价值。第二章,唐前冥界官吏简述。正所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本章主要
是对唐代以前冥界官僚体系的由来和演变进行梳理,从先秦时期的鬼观念兴起开
始,至汉末魏晋初的初步形成,乃至受到佛教影响后的转变等,不以事无巨细为
要,而以弄清其来龙去脉为主,为探讨唐代冥界官僚体系的特殊性奠定基础。第
三章,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的演变。本章首先具体介绍了唐代小说中冥界的
大环境,其次分初唐和中晚唐两个时期对冥界官僚体系分别进行了介绍,从这两
个部分即可看出唐代冥界官僚体系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第四章,唐代小说中冥
界官僚制度设置的世俗化特征。此章介绍了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制度设置的世俗
化特征,主要围绕世俗化这一总体特点,分别从体系建构、管理与刑罚以及官僚
徇私舞弊等三个方面具体阐述。第五章,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制度设置与社会文
化之关系。因为佛教与民间信仰对唐小说冥界官僚体系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故此章首先分析其与佛教、民间信仰的关系,继而涉及其与唐代官制、唐代道教
的发展等其他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第六章,分析唐代冥界官僚体系的特殊变化
对后世小说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选取宋元和明清时期最有代表性小说作品来
讨论。第七章,研究结论。

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唐人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小说题材众多,入冥题材是其中一种重要
的类型,小说中出现的不少的幽冥故事,不断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和研讨,在现有
的众多研究成果中,如上述综述所呈现的内容,虽然数量繁多,但依旧有不尽人
意之处,更何况唐小说数量之众,社会背景之复杂,不可能对其进行十全十美的研
究,总会产生各种缺漏和不足,尤其是对于唐代小说中的冥界官僚系统,缺乏专门
而系统的综合性结论与说明,这一研究主题正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而得以进行。
本论文以唐代小说中的冥界官僚系统为考察对象,不得不对唐代小说有全面
的认识和了解,因而进行主题研究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了解唐代小说的过程。
唐代社会空前繁荣,呈现出大一统的恢弘气势,在此期间,宗教的繁荣兴盛
在小说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尤其是佛教和地藏十王信仰对冥界的官僚体系产生
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进行主题研究,也是了解唐代社会文化背景和宗教发展
历史的过程。
另外,这种对于“异界”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另一方
面也体现了人们对于世界的不断探索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
在后世的众多小说中,关于幽冥世界,无不出现特定的体系和官僚结构,这
便有助于探寻其起源和出处,探索古代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影响。尤其是唐代作为
中古时期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小说得到极大的发展,小说著作繁多,相应地小
说中的冥界官僚系统也近乎成型,探索其形态和特点,既是对前期的总结和改变,
也为其后来体系的出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6
2 唐前冥界官吏简述

2 唐前冥界官吏简述

2.1 先秦时期幽冥观念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我国鬼观念抑或幽冥观念的产生时代较早,鬼国地府的说法大约已经有两千
多年的历史。远在佛教传入中土以前,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对死后世界的想象。
在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远古时代,仅从生理和心理等因素来看,我国先民们在
众多的自然界现象面前倍显弱小,人们怕黑、怕死并对梦境这个新奇的世界充满
疑惑和不解,受到诸如此类的一系列综合因素的影响,他们逐渐萌生了万物有灵
和灵魂不死等观念,开始了对死亡的幻想与思考,并产生了自然崇拜。据考古研
究发现,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的墓葬中发现了不少随葬品,从对这些随葬品
及古代人葬俗的研究可以推知,这不仅彰显着远古先民们对死者死后生活的美好
祝愿,更代表着他们对死后世界的幻想,也表明将死者葬入地下入土为安的观念
已经出现,这对探索我国鬼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礼记·祭法》中言“大凡生于天地间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18]
《说文解字》道“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19]又《礼记·郊特
牲》言“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18]可见我国鬼观念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
并有所发展,而天地则是魂魄所归之地。伴随着这种观念的兴起和演化,我国古
代典籍中开始出现了较早的关于幽冥世界的相关描写和记载。“九原”和“幽
都”可以说是我国较早的冥界所在地。《礼记·檀弓下》言“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
原”,郑玄注曰“晋卿大夫之墓地在九原”[18]。又刘向《新序·杂事四》言“晋平
公过九原而叹曰:‘嗟乎!此地之蕴吾良臣多矣,若使死者起也,吾将谁与归
乎?’”[20]可见此九原尚指墓地,并不是后世成型的冥界。《山海经·海内经》言
“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
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21]又如《楚
辞·天问》中“日安不到,烛龙何照?”[22]一句,其下注曰“言天之西北,有幽冥
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22]93《楚辞·招魂》又曰“魂兮归来!君无下此
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敦脄血拇,逐人駓駓些。参目虎首,其身若牛
些。此皆甘人,归来!恐自遗灾些。”[22]201 其下注言“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
地下幽冥,故称幽都。”[22]201“土伯,后土之侯伯也。约,屈也。觺觺,犹狺狺,
角利貌也。言地有土伯,执卫门户,其身九屈,有角觺觺,主触害人也。”[22]201
此“幽都”倒是更接近幽冥之地的意思,一种说法认为“幽都”位于昆仑山,地
处西北,“土伯”则可以说是较早出现的冥吏。不仅如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西王母或许可以算作是最早的幽冥之主,《山海经·西山经》言“西王母其状如人,

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21]45 在《淮南子·览冥训》
[23]
中的嫦娥奔月故事中西王母又掌不死之药,可知其大概具有主宰生死之能。
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与人类崇拜和祭祀泰山等现实活动相关,又受到民间
信仰的影响,幽都的地理位置开始发生转变,位置从昆仑山转移至泰山,方位从
则西北转向东方。如《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
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
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24]从此文可见,这一时期鬼神聚集之
地乃是泰山,是为其证。其位置或又由山上转移至地下,乃是后话。
总而言之,先秦时期是我国幽冥观念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九原”和昆
仑山的“幽都”算是我国较早的对幽冥世界的描绘,至后期冥界才逐渐由昆仑山
转移到泰山。在这一阶段,鬼观念发展尚不充分,冥界地理位置不稳定,关于幽
冥世界的构想还比较简单,尽管出现了“土伯”这一冥吏,然而也并未过多涉及。

2.2 秦汉冥界官僚简述
古代多数帝王所热衷的泰山封禅活动,简言之即一种登山祭天的活动,它源
于先秦齐鲁之地的登山祭天仪式,它是自然神崇拜中的山神崇拜的集中体现,也
与民间的泰山神信仰密切相关,这种祭祀活动延续千年,对泰山治鬼说的盛行具
有巨大的影响。
泰山信仰在古代上层统治者与下层民众之间具有不同的面貌或功能。帝王将
其作为与上天沟通的媒介,在宣扬其政权和统治合理性与正当性的同时,以祈求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在民间,山神崇拜则更多地带有直接的功利色彩,民众
主要将其与人的生死联系在一起。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神仙方士之说的盛行,帝王
又普遍怀有长生成仙的希冀,故封禅活动逐渐与祈求成仙不死发生联系,而泰山
逐渐具有了主人之生死的职能,与民间信仰趋于一致。这一系列因素促使泰山逐
渐获得了冥府的性质特征,冥府得以在先秦转移至泰山,之后地位又逐渐提高,
至秦汉时,泰山治鬼的观念便逐渐确立下来,甚至于魏晋时期都普遍盛行死后魂
归泰山的说法,这一点已经为学者所证实。据研究,泰山成为鬼府,泰山神成为
冥司之主,最迟在汉朝末年即一千八百年前就已经产生[2]43。这也正肇始于先秦幽
都转至泰山这一重大变化,其在典籍中的反映如《后汉书》言“中国人死者魂神
归岱山也。”[25]是其所证。泰山成为冥府,拥有治鬼之能,这在这一时期甚至于
后世的部分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相应的佐证。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无论
是出于山神崇拜还是受影响于民间不确定的信仰,泰山之旁的蒿里山也曾获得过
冥界的性质特征,如汉无名氏诗《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
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26]在此魂魄所归之处乃是蒿里,传说蒿里山在

8
2 唐前冥界官吏简述

泰山之南,据研究,此蒿里山乃是道教中的罗丰山,显然这与道教的创建和发展
不无关系。尽管如此,泰山由于其重要地位,终究成为最被普遍认同的幽冥之所。
泰山府君是对幽冥主宰的通称,至汉明帝永平年间又或称为“太山元帅”,
至唐宋年间又有新的称谓,这留至后文再作论述。在此不得不对道教略作说明,
道教度过了战国末期和汉初的酝酿过程,至东汉顺帝、桓帝之际正式诞生,其后
续的发展对冥界官僚体系具有重大的影响。道教自有一套冥间管理体系,上文所
述蒿里山即是其影响的反映,其将罗丰山的丰都大帝作为阴间地狱的最高统治者,
尽管此时它不及泰山府君的影响力,但是它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理论不断完善,
更与佛教、民间信仰相融合,其合力对我国冥界环境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
既然冥府地理位置发生转变并得以确立,一方面为了便于统治,另一方面又
由于道教的酝酿和发展,西王母被纳入道教体系,故相应的主宰者由西王母转变
为泰山府君便是情理中事。泰山府君作为冥界主宰盛行一时。受到古代官吏之风
影响,历代王朝都似乎本能地强化官僚制度,这使得民众对其产生了畏惧、盲从
和迷信的心理,反过来又强化了官僚制度,抬高了它的地位,甚至将其神化。在
民众的信仰之中,冥界理当与人世一样,也拥有一套官僚体系。在秦汉,在汉末
佛教传入以前,形成了以泰山府君为中心的一套简单的官僚体系,如《三国志·方
技·管辂传》卷二十九言“吾自知分直耳,然天与我才明,不与我年寿,恐四十七
八间,不见女嫁娶也。若得免此,欲作洛阳令,可使路不拾遗、枹鼓不鸣。但恐
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也,如何?”[27]从此文则可见冥府官僚体系已经存在。
然据《汉书艺文志》载“右小说十五家,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
者之所造也。”[28]小说不被重视,故为之者也少,今日所能见到的汉代小说更是
屈指可数,其内容也大多谈及神仙之事,所以更少涉及对冥界官僚的描写。

2.3 魏晋南北朝及隋小说中的冥界官僚简述
正如《中国小说史略》言“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
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
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1]24 魏晋以来多鬼神志怪之书,幽
冥题材更加兴盛,以泰山府君为首的官僚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佛教传入
中土后,由于传播和扎根的需要,与本土鬼文化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形成了新
的泰山信仰,也更新了冥界的官僚体系。
此时期秦汉小说中已经出现的游冥故事更加的丰富,伴随着游冥过程的描写,
产生了冥界官吏的需要,而佛教在传播和吸纳信徒的需求当中,一方面在一定程
度上改造了中土的冥界观,另一方面也被强大的中土文化所解构,从而建立起了
新的冥界官僚体系。前文曾讲到道教也有丰都地狱的说法,显然本土原本就有地

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狱观念,这与佛教的地狱观有所区别,如学者们的研究所论,本土的地狱更多的
富有人情味,不像佛教地狱景象那般残酷,充满了众多可怕的刑罚。然而佛教传
入被极力地传播和推广,本土文化又以极大的包容力对其进行吸收和解构,这两
方面的相互渗透,使得道教地狱观在原本的基础之上,吸收佛教地狱的相关内容,
呈现出新的发展产物。然而将分属于各个宗教的事物明确区别开来,并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在各种事物竞相出现和发展的时期,必将产生由多方面因素相融合而
形成的统一体,故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据研究,在这一时
期冥界官僚体系主要是由“沙门”这一特殊形象建立起来的,在这一点上无疑是
受到了佛教的重要影响,小说中“沙门”频频出现,或游狱,或劝佛,显然扮演
着宗教宣传者的角色,他们亦神亦鬼,亦人亦佛,成为冥界的重要官吏,而中土
的冥界官吏则充当着配角,具有松散性的特点。不仅如此,在佛典的翻译过程中,
为了民众更好地理解,将佛教地狱翻译为本土的“太山”,从而与泰山冥府产生
了联系,佛教的地狱观也逐渐取代了中土具有人情味的地狱,鲜明地反映到小说
创作中。
佛教传入初期,其受众仅限于少数上层人物,并未被广大民众所理解和接受,
故尚未发挥出多大的影响力。而在鬼神志怪小说的繁盛期,中国冥界已经逐渐形
成了机构简单、官吏人数较少的官僚体系,其时并不具有后期小说中的佛教地狱
色彩。如《列异传·蔡支妻》一文:
“临淄蔡支者,为县里吏,曾奉书诣太守,忽迷路,至岱宗山下,见如城郭,
遂入致书,见一官,仪卫甚严,具如太守,乃盛设酒肴,毕付一书,谓曰,掾为
我致此书与外孙也。吏答曰,明府外孙为谁。答曰,吾泰山神也,外孙天帝也。
吏方惊,乃知所至非人间耳。掾出门,乘马所之。有顷,忽达天帝座太微宫殿。
左右侍臣,具如天子。支致书讫,帝命坐,赐酒食,仍劳问之曰,掾家属几人,
对父母妻皆已物故,尚未再娶。帝曰,君妻卒经几年矣。支曰,三年。帝曰,君
欲见之否。支曰,恩唯天帝。帝即命户曹尚书,敕司命辍蔡支妇籍于生录中,遂
命与支相随而去。乃苏归家,因发妻冢,视其形骸,果有生验,须臾起坐,语遂
如旧。”[29]
又如《博物志》言“泰山,天帝孙也,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故知人生命。”[30]
从这两段引文可见泰山神为幽冥之主,并可见其与天曹的内在联系。《搜神记·贾
偶》言“时有吏将诣泰山,司命阅簿,谓吏曰,当召某郎郡文合,何以召此人,
可速遣之。”[29]3076 其中出现了“司命”一职。又如《列异传·蒋济》:
“魏蒋济为领军也,其妻梦亡儿涕泣言曰,死生异路,我生时为卿相子孙,
今在地下为泰山伍佰,憔悴困辱,不可复言,今太庙西有孙阿者,将召为泰山令,
愿母为白领军,嘱阿转我,今得乐处。言讫,母遂惊寤,以白济,济曰,梦不足

10
2 唐前冥界官吏简述

凭耳。明日,母复梦之,言曰,我今来迎新君,止在庙下,未发之间,暂得归来。
新君明日日中当发,临发事多,不得复归于此,愿重启之,何惜一试验也,遂说
阿形状,言甚备悉。天明,母又为言之曰,昨又梦如此,虽知梦不足凭,何惜一
验之乎。济乃遣人诣太庙下,推问孙阿,果得之,形状如其梦,济乃涕泣曰,几
负我儿。于是乃见孙阿,具语其事,阿不惧当死,而喜为泰山令,惟恐济言之不
信也。乃谓济曰,若诚如所言,某之愿也,不知贤郎欲得何职。济曰,随地下乐
者与之。阿许诺,言讫遣还,济欲速知其验,从领军门下至庙下,十步安一人,
以传阿之消息,辰时传阿心痛,日中传阿亡。济泣曰,虽哀儿之不幸,见喜亡者
之有知。后月余,母复梦儿来告曰,已得转为录事矣。”[31]
这段文字中出现了“泰山伍佰”“泰山令”“泰山录事”等职,可见“泰山
伍佰”是一种等级较低、甚为劳苦的差事,其余二者是地府中相对舒服的职位即
所谓的“乐处”。又如《晋书·贾充》“贾充伐吴时,当屯项城,军中忽失充所在,
充帐下都督周勒,时昼寝,梦见百余人,录充,引入一径,勒惊觉,闻失充,乃
出寻索之。忽见所梦之道,遂往求之。”[32]此处出现录人者达百余人,是地府冥
吏数量增多的鲜明体现。总而言之,在受到佛教影响之前,中国小说中的冥界已
经初步形成了以泰山府君为首的官僚体系,其下包括“司命”“泰山令”“泰山
录事”“泰山伍佰”等官职以及众多冥吏。
随着佛教传播的日渐深入,其影响力日渐加深,而冥界官僚体系也因之变得
更加复杂,这主要体现在南北朝时期。佛教中的阎罗王取代泰山府君成为幽冥的
最高统治者,泰山府君地位降低,如人间宰相之职。虽然偶尔阎罗王也与泰山府
君地位相当共同治事,但从整体上来说,泰山府君的地位始终不及往昔。与此同
时,佛教的地狱观也与道教地狱相互吸收、融合,呈现出新的面貌。
在阎罗王和泰山府君之下,其官职更加多样化,官吏人数也进一步增多,描
写更加细致。如《幽明录·陈庆孙》中的“司命度事干”一职:
“鬼乃来谢曰,君为人心正,方受大福,愿莫道此事,天地闻之,我罪不细。
实见小鬼得作司命度事干,见君妇儿终期,为此欺君索食耳,愿深恕亮,君録籍
年八十三,家方如意,鬼神祐助,吾亦当奴仆相事。遂闻稽额声。”[33]
又如《王隐晋书·夏侯恺》和《幽明录·刘青松》两条:
“恺曰,数欲见父,而禁限未得见,又说我本未应死,尚有九年,官记室缺,
总召十人,不识,书不中,皆得出,我书中,遂逼留补缺。”[33]2530
“广陵刘青松,晨起,见一人著公服,赍板云,召为鲁郡太守。言讫便去,
去后亦不复见。至来日复至,曰,君便应到职。青松知必死,入告妻子,处分家
事,沐浴至晡,见车马吏侍左右,青松奄忽而绝。家人咸见其升车,南出百余步,
渐高而没。”[33]2545

1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上两条出现“记室”和“鲁郡太守”之职,相较于前时,冥界官职变动可
略知一二。不仅如此,小说中僧人的出现以及地狱刑罚的描写也更加普遍,明显
受到佛教的影响。如《冥祥记》中的《赵泰》一文,赵泰自说初死之时,梦见一
人来召,又带着两个乘黄马者,其两个随从挟持着赵泰往东而行,至高大严峻的
青黑色城郭,经两重门见瓦室数千间,男女大小数千人;赵泰与众人一起入见府
君,依次受到检阅,判定罪福,赵泰因不曾犯恶遂被遣作水官监作吏,带领二千
余人,负责运沙至河对岸,日夜勤苦;后来又被转为水官都督,带领兵马掌管诸
地狱之事,所到地狱之处,刑罚之惨毒卓然可见,其中鬼魂或被针贯穿其舌,流
血竞体,或披头散发,裸形赤脚,相牵而行,其后有持大杖者催促驱赶,鬼魂则
被迫抱卧于铜柱铁床之上,燃烧至焦烂,寻即又还生;又或者受炎炉巨镬蒸煮,
身首碎坠,随沸翻转,有鬼在侧持叉把守,各罪人等待受刑,只得相抱悲泣;或
者受剑树割截,罪人自登自攀,肢体零落。[29]2996 又如《杨师操》一文,夜里杨师
操受到东阳大监的追录,至曹司见到囚人,或著枷锁,露头散腰,或坐立行住,
不可胜数,又通过一个小孔,见猛火地狱,此地狱专用来惩罚戒持不全之人,杨
师操即将入此狱,幸得其家人布施斋供,故在地府受到僧人点化,劝其诚心礼佛,
勤心忏悔,改却毒心,杨师操如其言,终被放还,其后每食长斋,年至七十五,
不受追录。[29]3045-3046 对地狱中相关刑罚和残酷场面的细致描绘可见于《赵泰》一
文,杨师操故事中讲到“猛火地狱”是为持戒不全者准备的,均表现出佛教影响
的痕迹。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又出现了一系列的冥界官职,如于人间记人善恶
的“六部使者”,“水官监作吏”“水官都督”“东阳大监”等。再比如《冥祥
记·石长和》中有“扫除之役”[29]3056,以及后文即将提到的“北台史”等,可见此
时官职名称大大增多,更加地细化,现不作完整的统计。
另外,自地府官僚体系初步形成之时起,似乎就能看到体系内存在的某种“人
情味”,这在前文蒋济的故事中可以发现。又如《甄异录·张闿》一文中,鬼使承
北台史命前来收录张闿,鬼使以其为长者不忍相取,故佯装为病人卧于道侧,又
因为受到张闿的帮助和一饭之恩而感激不已,鬼使说明来意,张闿祈求救命,最
终鬼使以同名字者黄闿相代替,而张闿得以延命,年六十位为光禄大夫。[33]2546 再
比如《异苑·章汎》一文,章汎死后被录至天曹,天曹主者是其外兄,最终得以免
除其灾,并因为这层关系,同被录送的一个女子向他寻求帮助,女子脱金钏三双
以及臂上杂宝转交给主判者,最终也一同被放归。[29]3077《续搜神记·李除》一文中,
李除中时气而死,其妇守夜,夜半李除崛然起坐,急取妇臂上的金钏,其后心上
渐暖,因而复苏,原来是使金钏行货得免之故,金钏最终也依事咒埋。 [29]3054-3055
根据这几条,可见地府官僚的人格化特征,地府中也可以靠各种亲情和金钱关系
徇私,所使用的钱财主要以“金钏”最具有代表性。

12
2 唐前冥界官吏简述

总之,冥界官僚体系初步形成,并在佛教的逐步影响下,规模发展得更为庞
大,官吏人数增多,这在小说的描写中更加地细致和具体。然而机构的设置纷繁
复杂,似乎具有随意性的特点,其治理体系也稍显混乱。这一体系在隋代得以继
承和发展,由于隋朝历时较短,并未有多少突出的变化,故不再作具体分析。

1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3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的演变

3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的演变

本章将分初唐和中晚唐两个时期对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进行分析,故在此有
待先作一点说明。对于唐代的历史分期和界定,史学家以重大事件“安史之乱”
作为分节点,将唐代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部分,而另有一部分学者则将唐朝划分
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这主要是依据诗歌的发展状况。相较于诗
歌,唐代小说不太能鲜明地体现出时代政治的发展趋势,它自有一条独特的发展
之路。本论文的每章内容在对唐代的分期上并不严苛,主要是以地藏信仰和十王
信仰在小说中有所体现为大的分界点,因而难以有确切的时期划分,据小说内容
特点,本章将盛唐纳入初期,将分别从唐初和中晚唐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由于唐
代人的信仰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且复杂变化的过程,从体现唐人信仰的碑像等历
史文化景观以及残缺不可信的史料方面进行探索,学者们依然难以对唐人的信仰
有一个十分明确而清晰的认识,故本文在参考以往史学家们对唐代历史分期的基
础之上,主要以小说的问世和盛行年代为依据,有难以考证年代的小说作品,则
以小说作者的在世时段为参考进行推测。经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已经可以得知,
小说中冥界官僚系统在唐代主要是一个发展和成熟期,在魏晋南北朝的小说中其
实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简单的体系,唐初主要是在继承的基础之上继续发展和演
变,体现为官吏人数增多、职位增多等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其特殊之处主要在于
唐代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的独特性,如宗教的不断传播和发展,冥界官僚体系在唐
代小说中的发展和表现必然会呈现出新的内容。另外,中晚唐地藏王信仰和十王
信仰的出现,对冥府这套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故本论文主要是站在前人的肩
膀上,以小说的时代为参考,着重从两个不同的阶段来探索小说中冥府系统种种
特异的表现。

3.1 唐代小说中冥界大环境概述
无论是唐初还是中晚唐,撇开冥府中由于官僚体系的变化更新带来的特殊的
小变动,唐代小说中冥界的这个大环境始终都具有相似性,以下将从“冥界”与
“仙界”“人界”的关系、冥界的称谓与所在、地府“王城”与奈河等三个方面
分别进行阐述。
3.1.1 “冥界”与“仙界”“人界”的关系
“鬼神”自分化之后,通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了两种既相互区别
又互有联系的事物,其所居空间便是众多差异之一。前文已经提到在我国的文化
体系中,存在着“神界”“人间”“鬼域”三大并列的空间,暂不论各个空间的

1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实际名称,为方便区分和讨论,本文姑且称之为“冥界”“仙界”和“人界”。
在唐代小说当中,此三界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首先,神界权位最重,对冥界和人界诸事均有一定的管辖作用。《冥报录·睦
仁蒨》一文中云,天帝总统六道,是为天曹,阎罗王者如人间天子,泰山府君如
尚书令录,五道神如诸尚书,文中临湖国则如大州郡,每当人间有事,则由道士
上章请福,无理不可免除,有枉可得申诉,天曹受理之后则交由阎罗王办理,使
其知其月日和人物,教其勿令枉滥,阎罗敬受命奉行,好比人间奉诏行事。[31]2365-2367
从此文可以看出,“天曹”中“天帝”总领六道,地位之高,无可与之媲美,天
曹受理了人间之事可以交阎罗王办理,阎罗王敬受其命,如同听从了皇帝的诏令,
须如实地执行。又如《宣室志·崔君》一文,清河崔君不识神仙之事,误开启尹真
人所放之函,上帝敕命按验,故为冥司所召,其冥官即故相吕諲,与崔君友善,
本想求得宽宥,改过自新,然吕諲言,帝命至严,地府卑屑,不敢违令。[29]3060-3061
其中真人盖隶属于天曹,故他受到冥府的召唤,其旧识也无能为力,根源在于这
是“上帝”之命,地府根本不敢违抗,“地府卑屑”,可见其在天曹面前地位之
低,而天曹权力之大。
又如《玄怪录·崔绍》一条,大王告诉崔绍,其职位至为难得,先是李若初任
此职,然李若初性严寡恕,所以上帝不遣其久处其位,后来杜司徒替代了他,而
杜司徒又举荐他担任此职,所以得处此位,其难得若此。[29]3068 非但人间之事可以
向天曹申诉,从此文还能看到冥界“大王”之职的选拔和人才的聘用也是由“上
帝”决定的,天曹相对于冥界而言,好比如今的上下级关系。阎罗王受“上帝”
的任免和管辖,也难怪地府卑微,只能听命于天曹。
其次,冥界掌管了人间的诸多事情,包括人的生死修短、福禄、官运以及人
的婚姻和食料等,“凡幽吏皆主人生之事”[34]1142,即说如此。《录异记·李生》一
文中,李生与人辞别之时说道,此次辞别即辞世,不是去其他远处,其受命于冥
曹,主给一城内户口逐日所用之水,现在月限快到了,不能久留,后三日果然命
丧。[34]1131 此文即记述了冥界掌管人间所用之水一事。又如《玉堂闲话·许生》一
文,汴州都押衙朱仁忠家的门客许生,被误追入冥,乘隙偷看了冥界曹司架上的
签牌,写着人间食料簿,又见郡城中地上堆粟千石,中植一牌曰金吾将军朱仁忠
的食禄,他暗自记忆,将其与人事相验,果然相符。[34]1138 此文从“人间食料簿”
即可见地府掌管人间食料之职。除此之外,众多小说中生人入冥之后往往有机会
得知自己的寿命长短和官运前途,又或者地府令冥官主某地之婚姻,如《前定录·韩
滉》《逸史·李藩》、《广异记·阎庚》《续幽怪录·定婚店》等篇目,皆是主生人
之事的例证,其例众多,兹不细述。

16
3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的演变

总而言之,“人界”受到“仙界”和“冥界”的管辖,“仙界”统辖其他两
界,三者相互联系,在合理的运作中保持相对平衡。
3.1.2 冥界的称谓与所在
首先,冥界的称谓,受到宗教的影响,唐代小说中冥界兼称“地府”和“地
狱”,两种名称同时存在。其次,关于冥府的地理位置,在古代人民对自然崇拜
而衍生出的种种信仰与佛教的综合影响下,冥府的位置主要以泰山为中心,这也
是“泰山府君”这一称谓的由来,后来又或是发展至地下,这一构想在唐代仍然
在保持和发展。然而若从它与“人界”的相对位置这个角度来看,虽然难以说明
其具体位置,但作为与人间社会紧密联系的另一个世界,冥界事实上并不是完全
与人世间隔绝,相反,它与人间密切关联,往往相隔不远,甚至冥魂都是交错存
在于人的身边,凡人无法察觉,所谓“冥道固与人接迹,世人又安得而知
之。”[30]2194 正是如此。
前文有提到的《续幽怪录·定婚店》一条,其文大概如此:杜陵韦固,少年即
为孤儿,故想早娶妻子,然事与愿违,多次不成;适逢将游清河,停留在宋城南
店,有客以清河司马潘昉的女儿为其议婚,地点约定在店西的龙兴寺门,韦固因
为求婚的意愿迫切,第二天在斜月尚明的时候即前往,路中见到有老人依巾囊,
坐于阶上,向月检书,其人乃幽冥之人,其书亦乃幽冥之书,老人言,你自己出
行过早,不是我不应当来,凡幽吏皆主人生之事,主人不可不行其中乎,今道途
之行,人鬼各半,自不辨耳;方知此老人正主天下婚牍。[34]幽吏管理生人的相关
事务,就需要行走在生人中间,韦固由于出行过早,遇见了冥人,并且未能自行
辨认出来。可推知为了便于冥人来往人间,冥界所在大概也不能太远,从生人早
出行便可能遇见冥人来看,难免有点令人毛骨悚然,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冥界的作
息与人间相反这一特点。
《酉阳杂俎·高涉》一文讲述的故事发生于唐大和七年的冬天,给事中李石为
太原行军司马,孔目高涉因宿使院,鼕鼕鼓起之时,到邻房忽然遇见一人,长六
尺余,被其唤去,向北而行,行动稍显迟缓,则被人从后击打,约行数十里,至
一野外,渐入一谷地,后又上一山,至顶四望,邑屋尽在眼下,遂至一曹司所。[35]
《法苑珠林·方山开》一文中,唐朝时期曹州武城人方山开,少善弓矢,尤好游猎,
并以之为业,杀害的动物无数,贞观十一年死,经一宿苏醒过来,自说初死之时,
被二十人引去,行约十余里,即上一山,三鬼共引山开,登梯而进。[35]937
这两篇文字均包含了在地府召人入冥的过程中对入冥路径的描写,可知冥司
所在确实仍在山上,高山往往位于人所聚居之外的野地,初死之人被引去往往不
过行走数十里而已,可知若不是冥吏和魂魄行走较常人快,便是冥司所在根本就

1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并不是很远。小说中这种案例较多,通过对冥人特征的观察,能够发现冥人在很
多方面与人仍然有很多相似之处,故在此推测冥界离人界并不远。
中原地域辽阔,人员分散,而冥府中心尚且只有一处,冥人管理生人需要往
返于冥人两界,冥府不能太远,综合前文所引的相关文字来看,为了便于管理,
类似于人界官制的冥府制度的出现便体现出了必要性与合理性,冥府职权需要分
化,可见冥府官僚体系的日渐扩大也将是必然的趋势。
3.1.3 地府“王城”与奈河
通过众多小说内容可以明显发现,地府中的格局同人间皇城的构造并无太大
的区别,表现为结构复杂、门楼众多、人员繁杂等特点。但根据前文已然发现冥
界的作息与人间相反,《冥报录·柳智感》一文中也道“知幽显昼夜相反矣,于是
夜判冥事,昼临县职。”[31]2369 生人在地府做冥官则要晚上任职,故在这一点上相
关的地府环境与人间有很大不同,且奈河除了具有人间普通河流的属性外,也增
加了地府独有的特点。
地府的作息与人间相反,并不意味着地府同人间一样也有白昼。《宣室志·张
汶》一篇中张汶问其弟曰,今所居是何处,为何曛黑如是,其弟季伦曰,冥途幽
晦,无日月之光故也。[29]3006 可见地府不受日月之光,一片漆黑,只有黑夜没有白
昼,正所谓“地下昼日昏暗,如雾中行”[29]3044,便是说的这种环境,其作息相反,
大概是为了管理的便利罢。在整日如此昏黑的环境下,冥界依然能有序地运转,
有赖于其独特的提示方式,见于《河东记下·许琛》一文。其文大致言曰,所捕鸦
鸣国,周递数百里,其间日月所不及,故终日昏暗,常以鸦鸣知昼夜,即使是这
种禽鸟,亦有谪罚,其阳道限满者,即捕来以备此中鸣噪。[29]3067 可见办法是想出
来的,尽管冥界环境黑暗,但存在即是合理,总有应对的方法,地府以乌鸦的鸣
叫声来判断昼夜和计算时日。再根据《通幽记·王抡》一文,可知冥中并无昼夜,
长时间好比是十一月或十二月太阴雪时,其中有鬼王,著紫衣,决罪福,判官数
十人。[29]3018《河东记·崔绍》一文中亦写道崔绍询问判官之事,其问大约是,冥司
诸事,一切都与人间相似,惟独空鼓而无角,是为何故;判官回答道,角声即象
龙吟,龙者乃金精,而金精乃阳之精,阴府为至阴之司,故至阴之所,听不得至
阳之声。[29]3068-3073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冥府不仅终日黑暗,而且长年寒冷,没
有一丝温暖,这或许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相匹配,也或许是其独特的建构
需要使然,无论如何,地府乃是阴气最重之地,加之人们历来对死亡的恐惧心理,
所有这些特点的结合营造出了一种极度阴森寒冷而恐怖的气息。
在以上所述的环境里,地府依然有序运转,同样有“王城”。在整体上,其
“王城”的构建是以人世建筑格局为参照模型,“见衙府,如平生时,不知其

18
3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的演变

死。”[35]775 冥界衙门的构造与人间并无二致,使得人初死之时竟然都不知道自己
死了,其模样可见一斑。
冥府的官僚一样需要住处和处置公务的场所,这主要是以“王城”为中心。
冥府的王城是一座铁城,城门严峻,往往“仪卫甚严”,内部结构更是复杂。如
《法苑珠林·张法义》一文中,张法义被两人捉去,乘空行,至官府,入门后又巡
巷南行十多里,左右皆有官曹,门闾相对,不可胜数。[35]797《逸史·李敏求》一篇
中描写李敏求被追之后所见亦是类此。敏求被引入大衙门,正北有大厅屋,丹楹
粉壁,极其壮丽;又过西庑下一横门,门外多是著黄衫惨绿衫之人,又见著绯紫
端简而侦立者,披白衫露髻而倚墙者,有披枷带锁,牵制于人而俟命者,有抱持
文案,窥觑门中而将入者,大约数百来人。[34]1126-1129 文中寥寥数语,足见地府“王
城”门闾之众多,外观之壮丽,堪比人间的王宫。如此广大的空间,当是为众多
冥吏和鬼魂而设置的,又可见其人员之繁杂,事务之忙碌。
其中不仅有冥官办事之处,亦有鬼魂受罪之所,据《冥报记·李山龙》一文,
冥吏引其东行百余步,看见一座甚为广大的铁城,城旁多小窗,窗中即是大地狱,
中间有分隔,诸男女从地下飞入窗中,根据各自的罪孽赴地狱受罪,不再飞出。
[35]744-745
《广异记·孙明》文中云,前行约五六里,便至一府门,因大王出巡故不得
审判,冥吏遂将孙明幽闭在空室之中,其室纵广五六十间,盖若阴云。[35]708 从这
些描述可以看出,冥府王城规模十分庞大,其中包含各种院门以及各种具体的地
狱环境,况且这里所引的文字还只是一小部分,想见其结构之复杂。再举一例如
前文已提过的《崔绍》一条,其文描写道,不久即遥见一城门,城墙高约数十仞,
门楼甚大,有二神把守,其神见到天王,则侧立警惧;更行五里,又见一城门,
四神把守,其神见到天王,行礼亦如第一门;又行三里许,复有一城门,其门关
闭……更行一里,又见一城门,有八街,街道极为广阔,街两边有杂树。[29]3068-3069
由此文可见地府“王城”不仅守卫森严,而且所占地域之广,门楼众多。《冥报
录·兖州人》[31]2368 一文中泰山府君之子四郎与张某人交游,引张入地府参见府君,
也是“经十余重门”才得至大堂谒拜。又如《潇湘录·奴苍璧》“经七重门宇,至
一大殿下……殿前东西立仗侍卫,约千余人。”[33]2403 其例众多,不再细述。另外,
在地府,一般官吏的办公地点称为“局司”“曹”等,“局司”分各种类型,如
“法局详刑”“司刑”,“法局”用来判定某个鬼应受何种刑罚,又如“秋局”
有责问和审讯之职等;“曹”如“生曹”,判定被召之人的生死来去等。这与现
实官制中尚书省之下又分各司各行其职如出一辙。
鬼城里也有河流,即为人所耳熟能详的奈河,鬼进入王城也需要过桥或者过
河。据《报应记·高琚》一文言:“乃至一大山,见江海无涯,人畜随琚立岸边,
不知所向。”[35]734《宣室志·董观》一文有更详细的描述。僧人灵习与董观携行,

1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出泥阳城西向而去,见其地多草,茸密红碧,如毛毯一般;行约十余里,见一水
广不数尺,往西南方向流去,灵习即告董观,此河即俗称的奈河,其源头出于地
府;董观视其河水,皆血,腥秽不可近;又见岸上有数百件冠带袴襦,即逝者之
衣,逝者由此趋冥道;又望见水西有两座城,南北相隔约一里远,草树蒙蔽,庐
舍骈接。[33]2742-2744 仅仅从河水的颜色和味道来看,这奈河显然已经超越了人间普
通河流的性质,成为了地府中一道独特的景观,具有了地府特殊的印记。
冥府的这种大环境的构建,既象征着鬼官僚的威严,彰显出对鬼魂的震慑和
审判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死的恐惧心理和在宗教影响下对死后世界的想象。

3.2 初唐时期的冥界官僚体系
如前文所述,先秦“九原”,楚辞中的“幽都”是我国较早地对地底世界的
描述;在两汉魏晋时期,则盛行死后魂归泰山的说法,初步产生了泰山府君统治
下的地底世界,此时期的官僚体系结构简单,官吏为数不多。随着佛教地狱观的
传入,并与中国本土的鬼魂观相融合,阎罗王替代泰山府君成为了冥界的最高统
治者,冥府机制也较之前变得更加复杂。在魏晋至唐朝期间,由于佛教的影响和
游冥题材的兴盛,冥府官僚体系逐渐发展趋近成熟。在初唐时期,以阎罗王为首
的冥府官僚体制得到继承和发展,冥府机构更加庞杂,官吏人数增多,体系也更
为完备。
在初唐小说中普遍以阎罗王作为冥界的主宰,“泰山府君”一称也同样存在,
或简称为“府君”,但地位不及阎罗王,其在小说中出现的频次也大不如前,如
前文所提《睦仁蒨》一文“阎罗王者,如人间天子;泰山府君,如尚书令录;五
道神如诸尚书,若我辈国,如大州郡”[31]2365,此段鲜明地道出了地府中主要官僚
之间的等级关系。然有一处例外,见于《通幽记·刘凯》一文。此文所叙之事在唐
贞观二年,陈留县尉刘全素,家住宋州,父亲刘凯曾任卫县令,在官而卒,葬在
郊外约三十多年;刘全素在母亲死后护丧归卫,想要将父母合葬,发墓却发现其
父亲的尸体俨然如生,不久即复活能言,世事尽知,以东流水为汤沐浴,饮以糜
粥之后,精神焕发,据其所述,乃知其在幽途为北丰主者三十年,考治幽冥之事,
以功业得以再生,刘全素遂呼为继父,后去往蜀地不还,不知所终。[29]2981 此文简
单地提到了“北丰主者”一词,并没有详细的解释,其他小说中也难以找到类似
的片段,根据前文提到的秦汉冥界官吏简述一节,已经知道汉代泰山以外的罗丰
山曾有冥界的性质存在,而罗丰山属于道教体系的重要山脉,罗丰山与丰都大帝
的理论也随着道教的发展继续发展和完善,故推测此“北丰主者”受到了道教的
影响,尽管在唐代小说中这种情况极为少见,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其存在,故本文
仅在此稍稍提及。

20
3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的演变

3.2.1 阎罗王主宰之下的文武官僚
阎罗王自取代泰山府君之后,作为幽冥的主宰者,在其领导之下,逐步形成
了人员众多、体系庞大的官僚体系。冥府官僚同人间一样分文武两派。首先,就
冥界文官来看,从整体而言一部分官僚在小说中出现的频率并不是太高,且仅从
小说内容中难以看出其地位和等级,故根据地府官制建构的特征,先对这部分官
僚进行介绍。御史大夫,处御史大夫院。《广异记·卢氏》一文中描述道,行约数
十里,至一大城,城池极为壮丽,此即追卢氏之王城,冥吏带领卢氏入城之后,
将见大王,经过一院,即是御史大夫院,院大夫姓李名某。[35]705《广异记·霍有邻》
一篇中亦有相似之事,霍有邻经过一院,名御史大夫院,且冥吏言,百司并是,
何但于此,院大夫乃狄仁杰。[29]3032 这两段文字对此职并没有过多详细地描述,其
他篇目也大抵如此。除以上所述的御史大夫,地下亦有侍御史,见于《广异记·吕
諲》[31]2200 一条;有中丞,处中丞理屈院,见《广异记·刘鸿渐》[35]710 一文。诸如
此职多是在篇目当中提及,难以知其位次,根据冥界官制建构的特点和文段中御
史大夫院“百司并是”和中丞理屈的职能来看,可以推知此御史大夫和中丞盖属
于唐代现世中的监察和执法机构,类似现今的司法机关;且御史大夫即狄仁杰,
唐代现实中的人物被直接用在小说内容当中,不能不说小说对现实因素多有借鉴。
地府中又有太尉、司徒等职,太尉一职的出现在前文中已有相应的引文呈现,司
徒一职如《酉阳杂俎·元渊》一文:
“后魏广阳王元渊,梦著衮衣倚槐树。問占者杨元桢,元桢言,當得三公。
退謂人曰,死後得三公耳。槐字木傍鬼。果為朱荣所杀,赠司徒。”[31]2190
从此文中可见地下有“三公”,且“司徒”为“三公”之一,联系唐代官制,
盖此“三公”与实际官制的设置类似。
另外,地府中还有司刑、主簿、长史、掌事、记室、郎中令、“亭长”等职。
《冥报记·张公瑾妾》一文中有“公眠未可谒,宜可就霍司刑”[31]914 之语,“司刑”
一职亦难以看出其官职级别,据推测或亦属于司法审判机关;《广义记·李强友》
中有对“主簿”的描述:
“太山有两主簿,于人间如判官也。宾从甚盛,鬼神之事,多经其
所。”[29]3001-3002
根据古代官制,主簿一职在魏晋以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之中,为主簿权势
最盛的时期;隋唐以后,主簿成为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主要执掌文书,
重要性减少。判官则自隋朝设置以来,受到沿用并广泛设置,唐代以后权位日渐
加重,亦属于辅佐性的官僚。地府中的主簿如人间判官,盖官职设置广泛,且职
能多有相似之处。然而地府中同样有判官的存在,相较于主簿,判官出现的次数
更多,如《通幽记·王抡》一条“冥中无昼夜,长如十一月十二月太阴雪时,有鬼

2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衣紫衣,决罪福,判官数十人。”[29]3018 此类例子俯拾即是,不再多举,地府
中主簿不如判官出现频繁,或许是现实中判官在隋唐时期地位日渐突出,而主簿
重要性日渐减弱导致的吧,其与复杂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通幽记·睦仁蒨》一条中,地府中临湖国成长史将其从骑常掌事赠给睦仁蒨,
以便随时相助,后又言“有一事羞君不得道,既与君饱,众鬼多偷窃人食。我既
贵重,不能偷之。从君请一食。”[31]2365-2367《广异记·常夷》中言“司命追君为长
史,吾亦预巡察,此职甚重,尤难其选,冥中贵盛无比。”[33]2665-2667 可见地府中
“长史”地位较高,所以成长史即使饥饿也不能偷窃人食,掌事是其下属官职。
然长史在唐代官制中权位不定,多处设有长史,其地位视所属机构而定,故地府
中长史之职的大小可推知一二。其余官职地位也多不是位高权重之属,故不再详
述。“世间即有贵贱,冥司一般也。”[35]873 以上所列的众多官职在唐代小说冥府
的官僚体系中,均难以看出明显的等级差别,但根据地府官制的构建情况,均可
以做出相应的推测。
地府中另有一部分文官,其等级秩序一目了然。自上文已经谈到的判官一职
说起,在现实中其地位日渐上升,在地府中则揽审判大权,由于其事务繁重,故
又往往不止一个判官,这或许同样与现实中判官之职设置广泛,协助处理事务有
关。如据《冥报录·柳智感》一文所述,冥府有五个判官,柳智感为第六个,其厅
事是长屋,人坐三间,各有床案,事务甚为繁杂,西头一坐处无判官,冥吏于是
引智感就空坐。[31]2369
判官之下,又有录事、主典(典史)、大使等。录事的职责是署发文书,主
典负责管理和查检文案,以勘定鬼魂的罪福。如《法苑珠林·张法义》一文,张法
义至一曹院,看见官人正斥责使者,华州张法义本限三日到,却淹留了七日,使
者以义家有狗恶兼祝师袒衣而答,使者受到了祝师的驱打而背部青肿,然终因违
限过久受到了杖罚,血流洒地;后将张法义过录事,录事署发文书,令送付判官,
又召主典,取法义前案,簿满一床,主典在张法义前披检。[35]797-798 又《广异记·裴
龄》一条:“前谓一官,云是主簿,主簿遣领付典,勘其罪福。”[29]3033-3035
主典所检文案往往有“司命薄”“泰山薄”“阁内薄”等;大使则是新鬼得
见判官的一重关卡,具有审定和传唤之职,如《广异记·韦延之》“至一所,有府
署,吏将延之过大使,大使传语领过判官。”[29]3026 更下一级如司命,主世人禄命
之籍,司命之下则是地位普遍较低的冥吏。有负责推问的低级官吏,负责“捉事”
的鬼卒,书中往往称“黄衫人”,当然主召魂的也有骑着马的军吏;有负责传唤
的“传教”“催录”;也有管地狱的狱吏以及监管鬼魂和执行惩罚的牛头人等。
武官僚的结构则较为简单,主要是由将军和阴兵(鬼兵)组成。《独异志·李
源》中有相关语段:“即曰,某非世人也,为国掌阴兵百有余年,凝结此形,今

22
3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的演变

夕,托质于张氏为男子,十五得明经,后终邑令。”[34]1105 将军如五道将军、覆校
将军、金吾将军等,见《广异记》中的《程道惠》《李迥秀》《王籍》等篇目。
此类武官主要是协助地府的管理,在此时期的小说中其主要职能是捉拿鬼魂,这
与冥使十分类似。如《前定录·韦泛》一文中:
“云,见一吏持牒来,云,府司追,遂与之同行,约数十里,忽至一城,兵
卫甚严,入见多是亲旧往还。泛惊问吏曰,此何许也。吏曰,此非人间也。泛方
悟死矣。俄见数骑呵道而来,中有一人,衣服鲜华,容貌甚伟。泛前视之,乃故
人也,惊曰,君何为来此,曰,为吏所追。其人曰,某职主召魂,未省追子。”[35]1076
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将军最普遍的形象往往是著紫衣,乘马,执弓矢,或
单独行事,或有阴兵跟从,其所执弓矢便是捉魂的重要工具。
3.2.2 地府中重要的低级官吏:冥使
在地府官僚体系中,有一类地位较低的官吏出现次数尤其频繁,其形象存在
于几乎每一篇召生人入冥的小说故事当中,其存在构成了地府官僚体系中一个不
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值得单独列出来作一个形象的归纳。
冥使,书中往往称其为“黄衫人”,以其著黄衫故也;其主要职能是负责捉
拿鬼魂,即书中所言的“捉事”。其职能在《广异记·张御史》一条中有所描述,
唐天宝中张某为御史判官,奉使淮南推覆,将要渡淮之时,有黄衫人自后奔走来
渡,御船者以其截留判官之船相责难,张御史不仅没有怪罪于他,还亲自赠饭;
上岸之后分路而行,后不期又遇,黄衫人即密告张御史,已实非人,本奉命取其
性命,合淮中溺死,然感激一馔之恩,姑且宽限御史一日停留,并言,一日之外,
不敢再违,其虽为冥使,然在地下,职类人间里尹坊胥,御史想要求救命之法,
鬼云,人鬼异路,无宜相逼,恐不免耳。[35]776-777 由此文可见,冥使之职与“人间
里尹坊胥”相类似,地位不高,需要四处奔走。文中“黄衫人”受张御史一饭之
恩,便感恩戴德,准许其停留一日安排后事,之所以如此,事实上与冥使在地府
中生存处境之艰难息息相关。此职奔波辛苦,加上中晚唐小说中描述道“幽冥吏
人,薄福者众,无所得食,率常受饿。”[33]2744-2745 故不少鬼会向人求食或者索钱;
不仅如此,冥使犯错或者延误了期限都要受到惩罚,其案例如下:
“云,使者曰,公且住,我当先白王,使者乃入。于屏障后,闻王遥语曰,
你与他作计,漏洩吾事。遂受杖三十,使者却出,袒以示公曰,喫杖了也,德玄
再三媿谢。”[34]695-696
“自云,初至冥司,怪以追人不得,将挞其使者。使者云,将军魏恂持金刚
经,善神拥护,追之补得,即别遣使覆追,须臾还报并同。”[35]711
“须臾,绿衫吏把案来,呵追吏,何故错追他人,各决六十,流血被地,令
便送还。”[29]3025-3026

2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官问主司,恪有何福,何为不录。主司对曰,福亦皆录,量罪多少,若福
多罪少,先令受福;罪多福少,先令受罪。然恪福少罪多,故未论其福。官怒曰,
虽先受罪,何不唱福示之,命鞭主司一百。倏忽鞭讫,血流溅地,既而唱恪生来
所修之福,亦无遗者。”[29]3031-3032
以上引文均是冥使犯错受罚的案例,第一例泄露了冥事,第二例追人不得,
第三例错追他人,第四例办事出错,所受刑罚均是杖打或鞭笞一类;从各自的结
果来看,这种惩罚方式也不见得有多轻松,地府众鬼本就常常忍饥挨饿,而冥使
这种低级官吏,差事本来就劳苦,犯错受到处罚后更见处境之困难。
另外,冥使往往是奉命追魂,或执阎王帖,奉判官或司命命行事,由于其地
位之低,故只要地位比其高者,均可以驱使冥使。其收录鬼魂往往有多种方式,
如用赤绳缚,用棒击头,用专门的取气袋,用猪胞,用弧矢,用针管针其神等,
若一次性收录的鬼魂较多,则往往是用兵取或疫取,即通过战争和用疫病行灾的
方式,事后根据名册进行点阅。如《酉阳杂俎·陈昭》文曰:
“唐元和初,汉州孔目典陈昭,因患病,见一人著黄衣至床前云,赵判官唤
尔,昭问所因,云,至自冥间,刘闢与窦悬对事,要召为证。昭即留坐,逡巡又
一人手持一物如球胞,前吏怪其迟。答曰,只缘此,候屠行开,因笑谓昭曰,君
勿惧,取生人气,须得猪胞,君可面东侧卧。”[35]720
此文即述猪胞取人气,其他见于《冥报记·李山龙》《酉阳杂俎·光宅坊民》《玉
堂闲话·邠州士人》等篇目。上节中所述的将军和阴兵则属于特殊的一类冥使,用
弓矢是其主要收录方式。
3.2.3 僧人、“金天王”、城隍
因为受到佛教的影响较大,唐小说又继承了魏晋以来小说的冥界成果,故在
以上所述地府官僚体系之外,往往还存在僧人这一独特形象,这一点是值得引起
注意的。这在唐代以前尤其明显,也有学者认为正是这些“沙门”中人建构起了
地府中官僚体系的雏形。这些僧人没有定处,或位列“天曹”,或往来地府,诸
小说中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僧人在地府中的地位较高,普遍受到礼遇,并且僧人
救人往往能够成功。如《广异记·席豫》一文,唐开元初,席豫以监察御史,按覆
河西,去河西两驿,吃饭之时求羊肝不得,鞭挞了主驿吏,不久外头人道觅得羊
肝,席豫又见肝在盘中摇动不息,颦蹙良久,便令人撤了下去,并取一绢为羊铸
佛;过了半日席豫暴卒,冥吏将其见王,王责其杀生无道,生取其肝,席豫辩解
道,起初虽然求取羊肝,但肝至见动,实在不敢吃;说完一小佛从云飞下,王起
顶礼,佛言如豫所陈,王谓羊曰,他并没有吃你的肝,现在还要怎么样呢,最终放
归席豫。[35]803 王对佛顶礼以示尊重,这种事例十分常见,佛在地府中普遍受到礼遇,
其来去自由,不受限制,往往左右着地府的审判,在地府官僚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

24
3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的演变

作用。从众多小说的内容中可以发现,地府的审判很多均是以佛教义理或戒律为标
准,间接地体现了佛教在其中发挥的影响力,这在后文当中会继续谈到。
另外,在地府官僚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华阴之地华山庙的“华山君”或
谓“金天王”、“城隍神”等也执掌了一定的冥事。《纂异记·浮梁张令》一文曰
“泰山召人魂,将死之籍付诸岳,俾某部送耳。”[33]2774 可见在发展中诸岳均掌管
了一定的冥事,但从小说内容来看,出现次数较多的主要是华山。如《宣室志·淮
南军卒》一条言:
“至华阴县,舍逆旅中,寝未熟,忽见一人绿衣,谓赵曰,我吏于金天王,
王命召君,宜急去。”[33]2410
此段是使者奉金天王命召人的案例,其相关篇目又如《广异记·刘可大》《广
异记·仇嘉福》《集异记·张光晟》《纪闻·韩光祚》等,华山府君在职掌冥事中的
突出地位,或许是冥界管理的需要使然,然其与唐朝前期五岳受封之事正相吻合,
又或许与当时的民间信仰有所联系。总之,它依然总受泰山统摄,服务于地府核
心体系。
关于城隍的描写在唐代小说中所见不多,譬如《纪闻·宣州司户》与《报应录·王
简易》的文中分别写道:
“吴俗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神。开元末,宣州司户卒,引见城隍神,神所
居重深,殿宇崇峻,侍卫枷仗严肃。司户既入,府君问其生平行事,司户自陈无
罪,枉见录。府君曰,然。当令君去,君颇相识否。司户曰,鄙人贱陋,实未识。
府君曰,吾即晋宣城内史桓彝也,为是神管郡耳。司户既苏言之。”[33]2400
“初梦见一鬼使,自称丁郢,手执符牒云,奉城隍神命,来追王简易。某即
随使者行,可十余里,方到城隍庙。”[35]873
城隍最初是作为城市保护之神的身份而出现的,然“唐时城隍之神已主冥籍,
如今世所传矣。”[2]147 以上两段文字中城隍正行其职,又根据其由来,可以推知
城隍神大概属于冥界地方官,唐代以后出现得更加频繁,得到进一步发展。
另外,由于地府多由人间环境建构而成,故在官僚体系之外还有“赁驴
者”“卖饼者”等小职,如“其胡在生,以卖饼为业,亦于地下卖饼。”[29]3060。
纵观整个唐初的小说,内容当中官职的分布具有零散性,其官职的设置也颇
具随意性,仅能从综合和推理中知其大概。然综合本章所述,初唐小说中地府官
僚体系的大致轮廓也已经基本呈现,为了便于观察,挑选其中身份比较明确的官
职作一简图,主簿,长史等职因为设置广泛,地位不够明确,故不包含在图中,
简图如图 3.1。

2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3.1 初唐小说中冥界官僚结构简图
Fig. 3.1 A sketch of the bureaucratic structure of the underworld in the early Tang Novels

3.3 中晚唐时期的冥界官僚体系
中晚唐冥界官僚系统相对于唐初而言,更加地完善和具体化,内容更加的丰
富。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由于地藏王信仰和十王信仰的兴盛,致使小说中冥
府官僚体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地藏王一跃而成为冥界之主,十王相继出现,并在
地府环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他普通冥界官僚的设置也进一步细化、具体化,
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
3.3.1 中晚唐小说中地藏地位的变更
“地藏菩萨”,由梵语“Ksitigarbha”翻译而来,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从其
传入中土、鲜为人知到发展成地藏菩萨信仰,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我国小说的发展尤其是小说中冥界统治者的构建,产生了深远而且持久的影响。
地藏王在中晚唐小说中取代阎罗王,成为幽冥主宰,改变了地府统治格局,这一
重大变化对后世小说内容依然影响深远,它的这种变化伴随着现实社会中地藏十
王信仰的发展,在地府中的地位也经历了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在冥府中,地藏菩萨从最初的与诸菩萨的名号相并列出现在小说中,继而成
为为阎罗王所尊敬的拥有一定地位的宣传果报思想的宗教代表,发展至中晚唐地

26
3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的演变

府的主宰者,又或者与十王并治相结合,这一变化过程与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在小说中也有相应地体现。
地藏早期出现在小说中可见于魏晋时期,其以地藏菩萨的身份与其他菩萨一起
出现。如《冥祥记·孙敬德》一文,东魏孙敬德信奉释教,曾造观音像,自加礼敬,
后来被劫贼抓获,受到拷打,不胜其苦,忽然梦见一沙门,令他诵救生观世音千遍,
被缚临刑之时,诵念数满,刀自折为三段,而肤颈不伤,三易其刀,始终折为三段,
所司以状奏闻,丞相高欢上表请求免其死罪,孙敬德归家后,见其家观音像项上有
刀痕三道,于是敕写其经布于世,今称之高王观世音经;自晋、宋、梁、陈、秦、
赵国,观音、地藏、弥勒、弥陀,称名念诵,得救者不可胜纪。[35]765
此文以叙述观世音为主,附带提及地藏、弥勒、弥陀等菩萨,对地藏没有过
多描述。到了唐朝,地藏在小说中的地位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整体呈抬
高的趋势。在唐代整个时期的小说中,佛教内容在地府管理和审判过程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僧人在地府中的地位始终居高不下。初唐时期地藏菩萨出现在冥府,
较之唐前有了更详细的文字描写,成为了宗教果报和劝善戒恶思想的宣扬者。《通
幽记·王抡》一文中,王抡被追入冥,判决之时并无他过,唯食肉罪确凿,虽未故
意杀生,然罪过亦深重,有赖于其曾写金光明经,手自封里,将其置于佛堂内,
到了冥界以此业得见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告之他,因为此善举,当得重生,即令
取经;鬼王判官数人,都是平生相友善之人,相见恍惚,亦不叙往事。[29]3018《纪
闻·李思元》一文中,地藏菩萨召见李思元,思元出殿门,门西墙有门东向,见门
外僧众数百,持旛花迎接思元;思元入院,见院内地上皆清池,院内堂阁皆七宝,
堂内有僧,衣金缕袈裟,坐宝床,即地藏菩萨,思元跪拜礼谒,诸僧皆为赞叹声,
思元闻之泣下,菩萨后遂对思元道,汝见此间事,到人间一一话之,当令世人闻
之,改心修善,汝此生无杂行,常正念,可复来此,后令诸僧送归。[36]由文段可
见生人只有在潜心修行没有业罪的情况下,才能在地府见到地藏菩萨,其地位非
同一般可以得知;地藏菩萨与诸僧在地府中,委人去人间宣扬报应之事,其在地
府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可见一隅。
又据《广异记·费子玉》一条载,费子玉受到阎罗的召唤,仓促之间随冥吏而
去,至一城,见城门内外各有数千人,子玉恒心持诵金刚经,心念若遇菩萨,当
诉冤屈;受到王命召见之后,见一僧人即地藏菩萨,子玉便即礼拜;其命合死,
有赖于地藏菩萨以其一生诵金刚经之故,与阎王苦论,故得还而复活;临走之时,
地藏菩萨戒之云,汝还,勿复食肉,当得永寿,于是引子玉礼圣容即铜佛,头面
手悉动,菩萨礼拜,手足悉展,子玉亦礼,礼毕出门,菩萨又告之门外诸辈各罪
福不明,已数百年为鬼,不得记生,以此戒之。[29]3019

2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初齐之入,见王座有一僧一马。及门,僧亦出,齐之礼谒。僧曰,吾地藏
菩萨也。汝缘福少,命且尽,所以独追,今可坚持僧戒,舍汝俗事,住闲静寺,
造等身像七躯,如不能得钱,彩画亦得。齐之既苏,遂乃从其言焉。”[36]672
从此文齐之入冥接受冥王审判的过程来看,齐之见到王座上有一僧一马,而
此僧人正是地藏菩萨,僧人在地府的地位本就尊崇,若说前期只是受到冥王的礼
遇和尊重,那么在此则可谓凌驾于冥王之上了,王座都能坐,并且可以在冥王审
判的同时旁听,此后又告诉齐之解救自己的办法,其行为举止完全不受限制,可
见在宣扬宗教思想的基础之上,其身份产生些许转变的痕迹。
随着后期的继续发展,其地位进一步提高,角色发生转变,不仅参与了地狱
和幽魂的管制,而且逐渐具有了驱使冥吏的职能,如《酉阳杂俎·孙咸》一条,地
藏王告孙咸业风吹人入无间地狱之事,并带领孙咸观看地狱,只见烟焰煽赫,声
若风雷,孙咸惧不敢视,尔后又临视镬汤,跳沫滴落左股,痛入心髓,观览完毕
后,地藏王令一冥吏送孙咸归,不许漏洩冥事。[35]717 又据《王氏见闻录·潞王》一
条云,马步判官何某,被追入冥,无他罪过,只是代阴君传语给潞王,告诉他来
年三月,当帝天下,然何某之言被视为妖妄而无人相信,故传语不成,再次被召
入冥,复见阴君,阴君又令其传语,并请潞王画阴君形象及地藏菩萨像。[35]979
由文一可以看出其称谓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除了地藏菩萨,又称之为地藏王,
且在此文中地藏王开始带领生魂观览地狱,并驱使一冥吏将其送归,从侧面反映出
它已经具有了地府管理者的某些职能,或许已经成为了幽冥之主;文二中阴君有“仍
请王画吾形及地藏菩萨像”之语,说明地藏菩萨和阴君的地位至少是相当的。
地藏王在中晚唐小说中成为幽冥主宰,已经被部分学者所认同,从唐代小说
来看,其地位的提高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不同时期的小说中能够发现潜在
的踪迹;尽管在现存的唐代小说中地藏王的出现频率并不是特别高,但确实能够
发现其地位在地府的转变,这对地府官僚体系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形态被
后世所继承和沿用。
3.3.2 中晚唐小说中十王的发展概况
阎罗王随着佛教传入中土后,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几经发展,便增加了另外
九个王,形成了十王信仰,中晚唐小说中十王的出现与十王信仰的发展密切相关,
而关于十王信仰的研究,已经出现了不少成果,尤其表现在敦煌学的研究方面,
以下将以十王信仰的研究为基础,探讨在中晚唐小说中十王的表现情况。
首先,有必要先弄清楚十王为哪十个冥王,《唐宋地狱说之成型》一文中对
历代典籍所载地狱十王的称谓和排序均有详细的说明,根据其内容,典籍中除去
部分十王的顺序不同外,大多数认同的十王的次序按序排列分别是:“一殿秦广
王、二殿初(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仵)官王、五殿阎罗王(阎罗天

28
3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的演变

子)、六殿变(卞)成王、七殿泰山王、八殿平等王、九殿都市王、十殿转轮王。”[37]
另外,日本田中雄文的《泰山与冥界》一文所列十殿冥王分别为“秦广王、初江
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太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轮转王”[14]。
《中国冥界诸神》一书中介绍的“十殿阎王”即“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
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轮转王”[2]66。从整体上来看,
典籍中十王的顺序和个别字的写法仍然存在差异,并且佛教和道教典籍中也存在
称呼上的差异,但显然十王的名称大致已经确定下来。
既然如此,小说中十王的名称便能找到根据。就小说内容来看,魏晋时期,
《幽明录》中曾有“十狱”出现,但与唐代所谓的十殿有所不同;至唐代晚期,
冥界十王的说法反映在中晚唐小说中,十王的部分成员也已经能够从小说中看到,
但其出现的频次并不均衡,小说中以阎罗王和平等王出现的次数最多,而其他八
王几乎没有发现。如《玄怪录·刘讽》和《河东记·萧洞玄》两文言:
“某三四女伴,总嫁得地府司文舍人,不然,嫁得平等王郎君六郎子七郎子,
则平生望足矣。”[33]2612
“既而有黄衫人,领二手力至,谓无为曰,大王追。不愿行,但言其故即免,
无为不言,黄杉人即叱二手力可拽去,无为不得已而随之,须臾至一府署,云是
平等王,南面凭几,威仪甚严。厉声谓无为曰,尔未合至此,若能一言自辩,即
放尔回。无为不对。平等王又令引向狱中,看诸受罪者,惨毒痛楚,万状千名。”[38]
以上两段文字均涉及平等王,段一只是提及,段二则体现其审判之职,引人
观览地狱。再比如《河东记·卢从事》中一段:
“其年通儿死,冥间了了,为丈人征债甚急,平等王谓通儿曰,尔须见世偿
他钱,若复作人身,待长大则不及矣,当须暂作畜生身,十数年间,方可偿也。
通儿遂被驱出畜生道。”[39]
在以上引文中均是平等王作为地府重要首领判决冥事,阎罗王自初唐发展而
来,不少小说中仍出现其身影,在此不再例举。但除此之外,其余各王在小说中
并不常见。
3.3.3 地藏十王之下官僚的变化
在唐代中晚期的小说中,地府官僚体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地府
统治上,更表现在以地藏十王为首的下级附属的众多官僚上。
在中晚唐小说中,不仅主宰者变更,鬼王变多,地府主宰者以下的诸官僚也
在前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扩大编制,相关内容更加的丰富和具体。在发展的
过程中,体系扩大且职能不断分化。据《纪闻·李虚》一文言:
“顷王坐,主者引虚见王,王曰,索李明府善恶簿来,即有人持一通案至,
大合抱,有二青衣童子亦随文案。”[35]703

2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里于主典之外增加了两个新的成员,即“青衣童子”。除自初唐以来置多
个判官和御史大夫外,录事又分化为“左右曹录事”,此见于《玄怪录·董慎》一
文,体现了公务繁杂背景之下对人手的需求,体系人员的扩充。《宣室志·郄惠连》
中所记郄惠连被迎接册立为阎波罗王时,百官并至接受检阅,可见其盛况:
“大历中,山阳人郄惠连,始居泗上,以其父尝为河朔官,遂从居清河。父
殁,惠连以哀瘠闻。廉使命吏临吊,赠粟帛。既免丧,表授漳南尉。岁余,一夕
独处于堂,忽见一人,衣紫佩刀,趋至前,谓惠连曰:‘上帝有命,拜公为司命
主者,以册立阎波罗王。’即以锦纹箱贮书,进于惠连曰:‘此上帝命也。’轴
用琼钿,标以纹锦。又象笏紫绶,金龟玉带,以赐。惠连且喜且惧,心甚惶惑,
不暇顾问。遂受之。立于前轩,有相者趋入,赞曰:‘驱殿吏卒且至。’已而有
数百人,绣衣红额,左右佩兵器,趋入,罗为数行,再拜。一人前曰:‘某幸得
为使之吏,敢以谢。’词竟又拜。拜讫,分立于前。相者又曰:‘五岳卫兵主将。’
复有百余人趋入,罗为五行,衣如五方色,皆再拜。相者又曰:‘礼器乐悬吏,
鼓吹吏,车舆乘马吏,符印簿书吏,帑藏厨膳吏。’近数百人,皆趋而至。有顷,
相者曰:‘诸岳卫兵及礼器东悬车舆乘马等,请使躬自阅之。’惠连曰:‘诸岳
卫兵安在?’对曰:‘自有所自有所耳。’惠连即命驾,于是控一白马至,具以
金玉。其导引控御从辈,皆向者绣衣也。数骑夹道前驱,引惠连东北而去,传呼
甚严。可行数里,兵士万余,或骑或步,尽介金执戈,列于路。槍槊旗饰,文繍
交焕。俄见朱门外,有数十人,皆衣绿执笏,曲躬而拜者。曰:‘此属吏也。’
其门内,悉张帷帟几榻,若王者居。惠连既升阶,据几而坐。俄绿衣者十辈,各
赍簿书,请惠连判署。己而相者引惠连于东庑下一院,其前庭有车舆乘马甚多,
又有乐器鼓箫,及符印管钥。尽致于榻上,以黄纹帊蔽之。其榻绕四墉。又有玉
册,用紫金填字,以篆籀书,盘屈若龙凤之势。主吏白曰:‘此阎波罗王之册也。’
有一人具簪冕来谒,惠连与抗礼。既坐,谓惠连曰:‘上帝以邺郡内黄县南兰若
海悟禅师有德,立心画一册。有阎波罗王礼甚,言以执事有至行,故拜执事为司
命主者,统册立使。某幸列宾掾。故得侍左右。’惠连问曰:‘阎波罗王居何?’
府掾曰:‘地府之尊者也。摽冠岳渎,总幽冥之务。非有奇特之行者,不在是
选。’”[29]3002
此文所述甚为详细,是冥界官僚不断发展和细化的典型案例。其中普通吏卒
各有分值,每一部均可达数百人;五岳依旧发挥协助掌管冥事之职的作用,诸岳
大概亦有同类型的简单的官僚体系,卫兵主将加起来又达百余人,足见其规模之
庞大,人员之众多,这种模式也使得整个体系更加地趋向世俗化。
总而言之,中晚唐小说中冥府官僚结构较之唐初有了重大变化,综合以上所
述内容,现拣其主要部分,画简图如图 3.2。

30
3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的演变

图 3.2 中晚唐小说中冥界官僚结构简图
Fig.3.2 A sketch of the bureaucratic structure of the underworld in the
novels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3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2
4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制度设置的世俗化特征

4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制度设置的世俗化特征

犹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人王化,小说中冥府官僚制度
的设置也趋向世俗化,如前人所说即参照人间官府结构构建地府的官僚体系,这
使得冥界官僚制度的设置在很多方面都与人间社会存在相似性,本文将围绕其世
俗化特征,分别从体系建构、管理与刑法、徇私舞弊的现象等三个方面探究其具
体表现:

4.1 体系建构的世俗化
以现实基础为原型进行文学创作,这是很多小说写作的一个重要方式。唐代
小说的特点之一便是以人间社会为雏形,发展和虚构地府环境;参照人间官府结
构构建地府官僚系统,更是冥府系统逐渐成形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特点从小说
地府的相关描写中能够轻而易举地发现。
首先,小说中多处出现冥间环境与人间类似的说法,如“既到阴冥间,有廨
署官署,与世无异。”[29]3011“初死,被一人将至王所,王遣将牛耕地”[29]3046 等,
这在前文中也已经有所例举,兹不赘述。其次,不仅整体的环境建构与人世无异,
甚至官僚系统也是仿照人间官府所构拟出来的。《酉阳杂俎·元渊》一文中“问占
者杨元桢,元桢言,当得三公。退谓人曰,死后得三公耳。槐字木傍鬼,果为朱
荣所杀。赠司徒。”[31]2190 此文中有尊贵职位“三公”和“司徒”,《唐六典》三
师三公尚书都省卷第一中记“太尉一人,正一品”[40],其注中言“隋置太尉、司
徒、司空为三公,正一品,置府僚;寻省府僚,置公则于尚书省上,皇朝因焉。”[40]
《唐代官制》中言此职只是亲王的荣誉称衔或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加官,并没
有具体实务。由此我们可知地府中此职并不是从虚空中来,以及其他各职发挥了
主要作用的原因所在。又御史台卷第十三言“御史大夫一人,从三品;中丞二人,
正五品上;御史大夫之职,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中丞为之
贰。”[40]“侍御史四人,从六品下。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40]通过《官
制》又可见唐代有“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等职与御史大夫相并列。以上
内容则是地府中御史大夫地位崇重的现实佐证。另外,关于“金吾将军”的记载
在御史台卷第十三卷尾有言“凡岭南及黔府选补,亦令一人监其得失。凡决囚徒,
则与中书舍人、金吾将军监之”[40]。关于“记室”一职的现实依据如记室卷第二
十九“记室参军事二人,从六品上”[40] ,注中言记室令史“主上章表,奏报书
记”[40]。而关于“主簿”的又如御史台卷第十三“主簿一人,从七品下;录事二
人,从九品下。主簿掌印及受事发辰、句检稽失(兼知官厨和黄卷)”[40]等。

3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除此之外,还有各处出现的“录事”“长史”“将军”等职,这些官职或自
汉代发展以来,已经或多或少地出现在小说作品中,都是作者在人世社会的背景
上进行地衍生和发挥。其中尤其是“亭长”一职突出地体现了小说在唐代的表现,
《广异记·胡勒》一文中记地府有“亭长”一职,“勒邻人张千载,死已经年,见
在门上为亭长。”[29]3051 文中言地府中亭长类似于守门者,这在《唐六典》尚书刑
部卷第六有明确的现实佐证,其文“亭长六人”之下注曰“汉因秦制每十里一亭,
亭有亭长,高祖为泗水上亭长,隋文帝始采古亭长之名以为流放之号,皇朝因之
主守省门通传禁约。”[40]可见“亭长”一职在唐代这一时期有其特有的职能,地
府中此职的出现符合这一时期的变化,是地府官制仿现实体制的真实写照。
不仅如此,“唐立府兵之制”[41],唐朝因袭隋制,隋有“十二卫”,故唐建
十二军。尤其是重视军士的骑射,这一点成为军士得到提拔的一个重要标准。《新
唐书》“兵志”中记载唐代军队的大致概况:“盖唐有天下二百余年,而兵之大
势三变: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后废而为彍骑;彍骑又废,而方镇之兵盛矣。
及其末也,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41]其中“彍
骑”由宿卫兵改名而来,“彍”如“彉”字,《说文解字》解释道“弩满也,从
弓,黄声,读若郭”[19]。又如“人具弓一,矢三十”[41]一句,从以上内容可见在
唐代的一段时间内,大部分兵士基本上都有弓矢作为武器装备。而从前文中可以
得知,地府中作为冥使行“捉事”的有骑马的军士,也有冥使使用弓箭捉来拿亡
魂,例如“有将军乘马,从十余人,执弓矢。”[33]2438 地府中这种情形的出现很有
可能与现实中的兵制有莫大的关联。
除了环境和官职建构仿人间官府以外,官职人员也一如人间官员。连地府的
最高统治者也具有世俗中人的特点,前文曾提到的《冥报录·兖州人》一文中“庙
中府君及夫人并诸子等,皆现形像。”[31]2367-2368 可见府君也有亲属,并且此文中
兖州人张某还与府君第四子同游,可见地府中人也有交友的需要。《广异记·韦璜》
一文言“太山府君嫁女,知我能粧梳,所以见召。”[33]2672-2673《续玄怪录·蔡荣》
言“王后殿倾,须此巧匠。”[33]2438-2439《广古今五行记·石秀之》言“闻巧侔班垂,
刻杭尤妙,太山府君故使相召。”[33]2571-2572 地府统治者嫁女需要梳妆的人,冥殿
倾颓了需要召巧匠修理,还要召唤会制船的人,由此种种可见地府中各种官僚也
并非如现代人所想象的那样,具有各种生人所不具备的超能力,它们与人间社会
并列,同样如人间社会一般运转,甚至在很多方面还需要生人的帮助,这充分体
现了地府体系建构的世俗化特点。

34
4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制度设置的世俗化特征

4.2 管理与刑罚的世俗化
地府中这一套具有尊卑等级的官僚体系,形成了一层层的逐级管理体系,并
建立起了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这对于地府正常秩序的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对地府官员的选任和考核即属于管理制度的范畴,另一个更为突出的方面则
是地府中地狱的普遍存在和以刑治鬼的特点,这二者充分体现了冥府官僚体系的
世俗化特征。
首先,从冥官的选任和替换来看。在地府,冥官一般由亡人担任,故新亡者
常常有旧相识;重要官员的选拔以其在人世时的才学和品德作为评判标准,往往
是贤人才能被推举为官员,因为这一条件的限制,故小说中又多有追生人为冥官
的事例;已经做官的人受到重用仍然按照才学和功德进行衡量,学识和功德不够
者则需要学习历练或者立功。总之,被选者的各种条件需要有一个度,不能过低
也不能过高,过低者不能任职,过高者则不归地府,或属天曹。如《吕諲》中“判
官云,此人勋业甚高,当不为用”[31]2200-2201,这种人地府不敢任用,故最终另选
了一个名士代替。前文所引《宣室志·郄惠连》一文中说地府统治者的人选需要有
“奇特之行”,连最高级的官员都是需要选拔的,可见其选官之慎重。又如《冥
报记·张公瑾妾》一文中的两段文字:
“门者曰,公眠未可谒,宜可就霍司刑,乃益州行台郎中霍璋也。见嘉运延
坐,曰,此府记室官阙,东海公闻君才学,欲屈君为此官耳。嘉运曰,贫守妻子,
不愿为官,得免幸甚。璋曰,若不能作,自陈无学,君当有相识,可举令作。”[35]914-915
“谓曰,闻君才学,欲屈为记室耳,能为之乎。嘉运拜谢曰,幸甚,但鄙夫
田野,颇以经业教授后生,不足以当记室之任耳。公曰,识霍璋否。答曰,识之。
因使召璋,问以嘉运才术。璋曰,平生知其经学,不见作文章。公曰,谁有文章
者。嘉运曰,有陈子良者,解文章。公曰,放马生归,即命追子良。”[35]914-915
由以上两段可知,地府召嘉运为记室,嘉运心有不愿,旧为故人现为冥官的
霍璋为其出谋划策,说假话欺骗了上级,这也正是后文将要论述的官员徇私这一
特点的例证;又由前文可知,记室一职乃作章表和记录的文官,因而需要有才学
之人来担任,文段中地府里面重“文章”轻“经学”,可见其选拔的标准是看“文
章”,这或许正间接地反映了当时兴起的某种社会思潮,体现其世俗化特征。嘉
运最终在冥官的帮助下,通过荐举了另一个有才学的人为官而得以幸免。
又如《集异记·马总》一条:
“俄而总召元封,屏人谓曰,异事异事,某适有所诣,严邃崇閟,王者之居
不若也。为人导前,见故杜十丈司徒,笑而下阶相迎曰,久延望,甚喜相见。因
流连曰,祐之此官,亦人世之中书令耳,六合之内,靡不关由。然久处会剧,心

3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力殆倦,将求贤自代。公之识度,诚克大用,况亲且故,所以奉邀,敬以相
授。”[33]2441-2442
文中半是以亲故的关系,半是以马总才学确实堪担大任,荐举他而自己离任。
由以上均可看出选官不仅要看“文章”,而且荐举也是重要的选拔方式,如果被
选者不愿在地府为官则需要伪装自己,否则无法幸免;而地府统治者对于候选人
才学的真实情况并不了解,轻信手下官僚的谎话,不加检验和核实,也是机制的
弊病所在。另一方面,如果被选者甘愿任职,在地府做官似乎也算得上一件好事,
《广异记·常夷》文中一事则是如此:“后夷病甚,秀才谓曰,司命追君为长史,
吾亦预巡察,此职甚重,尤难其选,冥中贵盛无比,生人会当有死,纵复强延数
年,何似居此地,君当勿辞也。夷遂欣然,不加药疗,数日而卒。”[33]2667 总之,
关于地府选官的描述不胜枚举,如“主簿不幸有阙,以君才颖,故欲相
屈。”[29]2998-2999“佐时问何人,答曰,鬼兵也,大王用君为判官,特奉命迎候,
以充驱使。”[33]2415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此外,对于已经在地府为官者而言,根据《续玄怪录》中《钱方义》一文来
看,文中云:
“方义曰,何求。对曰,登久任此职,积效当迁,但以福薄,须人助,贵人
能为写金刚经一卷,一心表白,回付与登,即登之职,遂乃小转,必有后报,不
敢虚言。”[33]2744-2745
可见长久为官,有绩效了理当升迁,但升官并不容易,这又关系到此人的在
生功德,相当于其人的背景条件,条件差则需要生人的帮助,其中《金刚经》扮
演了添福长功德的重要角色,成为升官的重要辅助工具。而从《灵异录·韦安之》
一文来看:
“道曰,余非人,乃冥司主典也,泰岳主者欲重用,为以才识尚寡,给一年
假,于人间学。今年限已满,功业稍成,将辞君去,慎勿洩于人也。”[33]2751
这一则正是已为官者要得到重用却学识不够,需要继续学习和提升的案例,
并且处理地府中事务的能力可从人世中学来,可见地府机构运转和人世的相似性,
无处不体现冥府机制世俗化这一特点。
在地府官僚系统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则是生人判阴事,即生人白天如常人生
活,晚上则要到冥间处理冥事。这种情形一般适用于此人阳寿未尽而地府官职紧
缺的情况。《报应记·于昶》一文,唐人于昶在天后朝任并州录事参军,每至一更后,
即喘息流汗,二更后即恢复,妻子柳氏打算请医生,于昶暗地告诉妻子,自己并
没有什么毛病,只是昼决曹务,夜判冥司,有所劳累罢了;每当知道有灾咎之时,
则暗地里筹谋准备,都不形于言,凡六年,后丁母艰,持金刚经,更不复为冥吏;

36
4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制度设置的世俗化特征

也因为此段经历,他极言功德之力,令子孙讽转;后为庆州司马,年八十四,将
终之时,忽闻异香,谓有圣人迎其往西方,言讫而没。[35]700
从文中于昶的状态可见生人兼作冥官任务繁重,十分劳苦。能做冥官,则知
死后之事和相应的修福免罪之法,于昶不仅自我修持,而且告诫子孙努力持《金
刚经》,最终自己得以升上天曹,如此看来,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做阴间冥官不失
为因事得福。又如《柳智感》一条“今有一官阙,故枉君任之。智感辞以亲老,
且自陈福业,未应便死。王即勘籍,信然,因谓曰,君未当死,可权判录
事。”[31]2396-2397 亦是生人做了阴间录事的例子。
职位有任选,当然就有罢黜。《报应记·沈嘉会》中云“前府君有过,天曹黜
之。”[35]690-691 又前文所引《崔绍》一文阎罗王李若初性严寡恕,上帝将其罢免,
据以上两条,可见对地府官员也有相应的约束和管理方式,地府官僚并不是一成
不变的,当官员犯错或者不符合任职要求时同样有免职的可能,这在某种程度上
对官僚们也形成了一定的制约,更有利于地府机制的运行。
其次,地狱刑罚制度,这自然与佛教的地狱之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地狱
刑罚制度主要体现在管理所捉拿的亡魂方面,根据个人在世的表现,进行相应地
管理,其衡量的标准往往与佛教戒律有很大的关联,佛教相关内容在地府拥有至
高的地位,毁谤佛法者或触犯相关佛教戒律者则会受到惩罚,因果循环,符合报
应之说。在小说中出现最频繁的则是地狱刑罚制度,在世者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罪
过,如果没有阳世功德或是持经向善以消灭罪孽,死后往往要受到罪罚,而地狱
中的种种刑罚可谓是地府中的一大特色,这在小说中也普遍出现。
“先君随声叫曰,吾以平生谤佛,受苦弥切,无晓无夜,略无憩时。此中刑
名,言说不及。惟有罄家回向,冥资撰福,可救万一。轮劫而受,难希降减,但
百刻之中,一刻暂息,亦可略舒气耳。妹虽宿罪不轻,以夫家积善,不堕地狱,
即当上生天宫也。”[35]676-677
上段出自《续玄怪录》中《韦氏子》一文,地狱中刑罚名称一时难以道尽,
谤佛受罪,没有一刻停歇,唯有生时积福行善,或死后由生者撰福,则或可减轻
罪孽,或可上升天曹。地府对亡人的管理和评定方式,由此可想见其大概面貌。
较之更加具体的描述则如《通幽记·皇甫恂》一条:
“其始入也,见左右罪人,初剥皮吮血,砍刺糜碎,其叫呼怨痛,宛转其间,
莫究其数,楚毒之声动地。恂震怖不安,求还,又北望一门,炽然炎火,和尚指
曰,此无间门也。言讫欲归,忽闻火中一人呼恂,恂视之,见一僧坐铁床,头上
又铁钉钉其脑,流血至地。细视之,是恂门徒僧胡辨也。惊问之,僧曰,生平与
人及公饮酒食肉,今日之事,自悔何阶,君今随和尚,必当多福,幸垂救。曰,

3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何以奉救。僧曰,写金光明经一部,及于都市为造石幢,某方得作畜生
耳。”[33]2393-2395
此中“无间门”正合《地藏经》中无间地狱之说,寥寥数语,狱中刑罚之苦
毒,则已令人不寒而栗;违背了佛法戒律的僧人身处地狱后悔莫及,则可见地狱
刑罚的劝善治鬼之效。其脱离苦难的解救方式是撰写佛教经典《金光明经》和于
市造石幢,足见佛教在地府救人于苦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此僧人如此才能轮
回为畜生,可见僧人背弃佛门这种行为的罪孽之深重。又如《报应记·宋义伦》中
一段:
“王曰,君曾杀狗兔鸽,今被论。君算合尽,然适见君师主云,君持金刚经,
不惟灭罪,更合延年,我今放君,君能不喫酒肉,持念尊经否。……王令随使者
往看地狱,初入一处,见大镬行列,其下燃火,镬中煮人,痛苦之声,莫不酸恻。
更入一处,铁床甚阔,人卧其上,烧炙焦黑,形容不辨。西顾有三人,枯黑伫立,
颇似妇人,向义伦叩头云,不得食喫,已数百年。”[35]696
从此段可见地狱中的另一种刑罚以及受罪鬼的一个生存状态,另外,犯杀生
之罪要受到追究,而持念佛典《金刚经》则不仅可以灭罪,还可以延年益寿,不
受地府的追捕。以上出现的刑罚如铁钉、铁床、汤镬等,只是地狱刑罚的一小部
分,不同的小说不同的部分有或同或异表现,又如铁环、刀林地狱、十八重地狱
等,这在小说中都有所体现。例如,《酉阳杂俎·高涉》一文中有铁环剔头之刑,
“露架方梁,梁上钉大铁环,有数百人,皆持刀,以绳系人头,牵入环中,刳剔
之。涉惧走出,但念金刚经。”[35]732-733《冥报记·尼修行》一文中因杀螃蟹以汁涂
疮患,结果入刀林地狱受罪,肉中还有折刀七枚,痛苦不堪,无奈只好求亲人做
功德以相救。[35]693-694《纪闻·刘子贡》一文中刘子贡之父刘慎,因弹杀鸟兽的缘故,
每日被牛头狱卒,烧铁弹数千,放入破皮的身体之中,苦不堪言。[33]2639-2640 此外
又有十八重地狱之说,随罪之轻重,各受其罪。《冥报记·李山龙》一文中冥吏则
带其历观诸狱,见诸大地狱及汤镬。[35]744-745
以上关于地狱刑罚和苦境的描写,无不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系列的
管理方式无不体现佛教的深刻影响,佛教地狱观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甚
至连佛教经典也成为其中重要的救苦方式,如上文在刀林地狱中的受苦者,通过
生者为其写金刚般若经,体内的刀才得以出来,暂缓其苦痛。地府中僧人被以礼
相待,具有尊贵的地位,常常能救人于苦难,也是佛教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间接反
映,这种地狱场景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起到劝诫和教化的作用。

38
4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制度设置的世俗化特征

4.3 徇私舞弊现象的世俗化
如前文所述,冥界官僚体系自产生之时起就含有某种“人情味”,存在交情
或者金钱关系。这一特点发展至唐代,与其说仍然完好地保留下来,不如说表现
得更加普遍,这或许是人类政治体制发展的产物,难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尽管冥界拥有如上所述的体系相对完整而严苛的管理制度,但显然在官员中间徇
私舞弊的现象随处可见,鬼官身上也具备人身上所具有的某种情感,这仍然避不
开世俗化这一特点,同人间官府的弊端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就冥使这一角色来看,从前文已知地府境遇苦楚,冥使生活艰难,故常常因
吃不饱而向人索食,这也使得冥使在受到人的恩惠后往往感恩戴德,具有知恩图
报的特点,这促使他们为报恩而不得不违背地府的管制。如前文所引《报应记·窦
德玄》[35]695-696 中窦玄德容许鬼使乘船并赐之以食,冥使遂为他作计谋,因而漏洩
冥事受到了处罚。《纂异记·浮梁张令》一文中“一饭之恩,诚宜报答。”[33]2774
冥使告诉张令免死的办法。又《会昌解颐录·牛生》一文中冥使“曰,某非人也,
冥使耳,深愧昨夜一餐,今有少相报。”[33]2758《酉阳杂俎·李和子》中“二鬼相顾
曰,我等受一醉之恩,须为作计。”[33]2721-2722 又言“君办钱四十万,为君假三年
命也。”[33]2721-2722 在这里冥使为报恩德,竟然还可以通过钱财的贿赂来延长亡人
的寿命,可见所做动作之大,冒了多大的风险。同时,小小的冥使都可以私自设
法篡改人的生死,可见上行下效,地府体制的弊端暴露无疑,与其表面严苛的刑
罚制度不相一致。除上述内容外,前文有提到冥官由亡人担任,所以彼此之间多
是相互认识的,正因为如此,地府中还有出于旧时相识的交情而徇私的情况。如
《报应记·陆康成》[35]714-715 一文中陆康成受冥使旧吏的点拨,修《金刚经》得免于
兵祸。这种徇私有时可以延长人的寿命或者留出为自己作功德的时间,使人躲过
追捕而免于至地府受罪,但更有甚者,以个人私情枉害他人性命,可见不正之风
的盛行。如《报应记·董进朝》一文中捉捕者因为受到董进朝持《金刚经》的恩惠,
取“同年同姓,寿限相埒”[35]726 者相代替;《广异记·杨瑒》一文中给予冥使恩惠,
结果冥使言“君对坊杨锡,亦有才干,今揩王作金以取彼。”[33]2616-2617 这种描写
不止一两处,不顾地府法制,徇私舞弊残害了无辜者的性命,显然徇私发展至这
种地步,可见其多么地不公平和不合理。
从地位更高的官僚来看,莫不如此。《冥报录·兖州人》一文中,因张某与府
君四郎子有交,因而只需府君四子的一句话,其妻就得以复活,用的方法是“乃
须夹此案于众案之中,方便同判,始可得耳。”[31]2367-2368《集异记·沈聿》一文中
“沈聿吾之外孙也,尔可致吾意于秋局,希缓其期。”[33]2428-2429 沈聿因为是冥官
的外孙最终得以脱身。以上两例均是靠私人交情而人死复生的案例。又如《崔绍》
一文:

3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绍又曰,无因得一至此,更欲资问大王,绍闻冥司有世人世人生籍,绍不
才,兼本抱疾,不敢望人间官职,然顾有亲故,愿一知之,不知可否。曰,他人
则不可得见,缘与公是亲情,特为致之。”[29]3068-3073
从前文所举案例我们已经得知,冥使洩漏冥事是不被允许并要遭到处罚的,
而此处冥官竟因为亲情的关系自己将冥事告诉了崔绍,可见其以自身权力为中心,
为官不正,并没有给下级树立良好的榜样,无怪乎各冥使敢频频地肆意妄为。
再如《广异记·六合县丞》一文中由于县丞与判官是故人,从而衍生出的一段
故事:羊大言道,判官徇私情,当见上帝评理,判官则对县丞道,帝是天帝,这
样的小辈怎能见得到,就好比是百姓求见地上的天子,比登天还难,然而你终究
需要为其作功德,说完放县丞回去;县丞既出,见一容貌端丽的女子来前礼拜,
问缘故之后其人言曰,是扬州谭家之女,被召见之后本该以无罪放回,然门吏以
其美貌曲相留连,离家已久,恐舍宅颓坏,今见其得归,故前来寻求帮助,并许
以千贯钱财,兼永为姬妾,县丞于是入见判官,告之以情,判官对县丞道,千贯
钱财我得二百,我子得二百,余六百属君;因为书示之,判官云,我二百可为功
德,便呼吏问,何得勾留谭家女子,决吏二十,遣女子随丞还。[29]3035
根据此段,不仅可以发现地府中“亲情”和金钱关系的重要作用,而且可以
更清楚地看到地府官僚体系内部的腐败特征。判官与县丞有交情,故徇私枉法,
使得“羊”连声叫屈、忿忿不平,判官更是以“天高皇帝远”的说法自鸣得意并
不惧其申诉,结果是地位高者肆意妄为,地位低者无处伸冤。此外,无辜女子因
貌美被门吏私自勾留,因为县丞的亲情关系方才有解救之法,并且在疏通关节的
过程中承诺了大笔钱财,判官以及判官的儿子都侵占了一份,还假言自己用来做
功德,地府官场的虚伪黑暗以及对金钱的贪婪可见一斑。对于犯事的门吏只是“决
二十”,相较于前文当中对冥使的处罚,在此不可谓重,可见判官平日审事不察,
处事不清,更可见官僚体制内部从上到下沆瀣一气,难免不滋生黑暗和腐败,这
或许也正是现实官府体制的映射。
总之,在地府貌似严苛的管理体制下,暗藏着众多不合理与不公正的行为,
官僚徇私舞弊的现象充分暴露了地府官僚体制的种种弊端,对冥界这种环境的构
设或许正是对现实的反映和批判

40
5 唐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与社会文化之关系

5 唐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与社会文化之关系

郭豫适在《中国小说史略》导读中评述鲁迅先生的成就和贡献时,就指出鲁
迅先生善于把小说史上的问题跟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政治背景、思想文化潮流
或社会风俗习惯等情况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他指出“不把文学看作是孤立于社会
的一般发展之外,而把它看作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实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
响的产物,并且从相互联系中去阐述历代小说的产生和兴衰变化,这是《中国小
说史略》的一个重要特点。”[1]14 同理,在分析唐代小说中的冥界官僚系统时,离
不开对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离不开对唐代社会文化背景的考察。
唐朝作为中古时期的一个大时代,将近三百年的历史,社会文化空前繁荣。
就宗教而言,蔚为大观的佛道二教,至唐朝得到极大的发展,二者与政治有着密
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佛道需要王权的支持,才有助于弘扬;另一方面,王权
需要借助佛道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二者随着政治形势此起彼伏地发展。唐代奉行
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政策,三者“相互观摩”,整体呈融合的趋势,从《太平
广记》中就能看到有不少三教代表在皇帝面前论法的描写。唐玄宗又曾颁布分属
于三个教的《孝经注》、自己对《金刚经》的注释以及《道德经御注》等经典,
对全民学习相关内容起到了号召和带头作用。尤其是佛教与民间信仰的结合对唐
代小说冥界官僚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政治发展状况乃至其他宗教类型等也
都是社会背景当中的重要内容。以下将首先对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制度设置的特
征进行分析,进而就其与社会文化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5.1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与佛教之关系
佛教在唐代的发展形势大好,除了少数统治者采取灭佛政策以外,多数均推
崇和扶植佛教的发展,而这种发展状况又对小说的内容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从上文所述世俗化特征这一部分,已经能够发现不少佛教影响的痕迹,故以下就
其繁荣之概况,来探寻小说中冥界构建的深层因素。另外,中晚唐冥界官僚体系
的重大变化,与地藏十王信仰的发展密切相关,鉴于其重要性,故单独列出来作
一点说明。
5.1.1 唐代佛教的繁荣
佛教自汉末传入中土,在缓慢的发展过程中,至唐代基本上走完了其本土化
的道路,对上层统治阶级乃至下层民众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佛教在唐代的
发展遭遇过短暂的曲折,但其繁荣兴盛,甚至超过了与之争相竞发的道教,成为
唐代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4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佛教初入中土,并未立即引起反响,最初仅限于上层社会中的小范围,甚至
被人与黄老学说混为一谈,继而受到官府的明令禁止,至晋朝才得以解除,尽管
在民间有所传播,但从整体上看地位仍然是无足轻重。至南北朝方才有突飞猛进
的飞跃,形成了传入后的第一个高峰。在唐代的二百九十年中,除了武宗李炎废
弃佛教外,其余大多数皇帝均扶植和崇信佛教,至玄宗时期更是出现了众多佛教
宗派,佛教得到改造日益中国化,译经事业达到巅峰,寺院经济更是得到极大的
发展。
佛教在唐代的极大发展离不开统治者的扶植,武则天时期一反唐初崇尚道教
的风尚,大力弘扬和发展佛教;中宗时期由于政治等多种因素,依然继续坚持发
展。中宗与玄奘有着特殊的关系,自己也有佛光王的称号,此时期僧徒们多受到
礼遇,据《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42]一书介绍,当时的荐福寺成为了僧徒的聚居
地和译经中心,于阗名僧实叉难陀也来到了长安。由此可知,之后于阗对佛经翻
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地藏经》等佛教经典则极可能为中晚唐地藏信仰的兴
盛奠定了基础,进而影响到小说创作中来。严耀中《论佛教戒律对唐代司法的影
响》一文从各个方面阐述了佛教对中国礼制和法制的影响,从这篇文章可知,“佛
教约束观念的文字,频频出现在唐律中”[42],“格、律、令中纳入佛教规范”[42],
而且“佛教成了贯彻唐代所谓‘德主刑辅’法律思想的辅佐”[42] ,佛教戒律对
礼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法律文本上,而且表现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佛教惩戒
报应思想对酷吏起到了良好的心理制约作用。这种现实环境难免会被反映到小说
创作中,在地府官僚体系内,佛教戒律是判决罪福的重要标准,对佛教的修持关
系到死后的生存状态,这与佛教的高度发展不无关系。
佛教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民间信仰联系密切,二者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具
有民间色彩的佛教,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改造,在中土扎下根来。佛教初入之时
未能得到广泛的接受和信奉,其后的发展和改变离不开众多佛教徒的传播和改造。
不仅要满足汉族文人的需求,又要关照民间百姓的实际需要,佛教从东晋十六国
起便开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佛教的来世说不符合广大民众的现实需求,佛教徒
则在其中增加现世的内容,由此而产生的报应说,能切实地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
给予民众所渴望的恩惠,这与民间信仰的直接功利性不无关联,其例如慧远的《三
报论》;又比如将佛教与本土的伦理道德观念紧密结合,更好地融入民众生活等。
在唐代,佛教在民间广泛传播的主要内容当属地狱观念,佛教地狱观在近乎普及
的过程中与本土道教地狱相结合,佛教诸神与民间各神互相吸收和融合,形态更
加完备,也更加深入人心,并鲜明地反映到了文学创作中。
再者,《中国冥界诸神》一书中介绍了佛门“六道”,即天、人、阿修罗、
畜生、恶鬼、地狱。其中后三者为“恶道”,而地狱居首,可见地狱是用来惩罚

42
5 唐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与社会文化之关系

至恶之人的;此书还详细介绍了地狱的种类,如“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
独地狱”“十八层地狱”等。《地藏经》一书则详细阐述了佛教的地狱观,《观
众生业缘品第三》中记述了地藏菩萨为佛母讲述无间地狱的造业因缘和号称“无
间”的缘由等内容。《地狱名号品第五》中又云“若广说地狱罪器等名,及诸苦
事,一劫之中,求说不尽。”[43]诸如此类,在小说地府环境中常常可以看到具体
的表现,由此可见佛教在小说构拟地府刑罚制方面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5.1.2 地藏十王信仰的发展
地藏十王信仰是佛教传入以后,与本土诸多因素相融合,尤其是与民间信仰
相作用而发展起来的,故难以说明地藏十王信仰是属于道教、佛教还是民间信仰。
十王在佛教和道教的典籍中均有相应的记载,但道教吸收了佛教很多内容,故暂
且把地藏十王信仰归入佛教。
关于地藏王信仰和十王信仰的发展状况,有众多的学者进行过相应地研究,
尤其是在敦煌学的研究过程中,较多地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尹富的《地藏菩萨
及其信仰传入中国时代考》[44]一文对地藏王信仰的相关内容作了相应的考证,他
从经典传译的角度考察发现,地藏菩萨传入中国之后,并未得到广泛的尊崇,隋
前地藏信仰资料的可靠性无法得到保证,故对其发展状况的时段难以给出确切的
节点。经研究,事实上地藏菩萨和地藏信仰的传入是不同步的,二者之间经历了
较长的发展阶段,据作者考证,地藏菩萨之名被传入中土至少出现在三世纪中叶
即三国时期,而宣扬地藏信仰的经典传入相对教晚,至迟在六世纪五十年代末,
地藏信仰已进入中国。根据这一研究结论来看,也确实能在小说文字当中找到相
应的佐证,如文中地藏和其他佛教诸菩萨的名号相并列出现,这也许正是地藏菩
萨在小说中的最早反映。
从尹富的另一篇论文《中国早期地藏信仰状况考论》[45]中,我们可以看到地
藏信仰在隋及唐初七十年间的发展概况。既然隋前地藏信仰的资料不可信,那么
他着手从经典传播的角度探索其在隋及唐初的流传情况。随着宣扬地藏信仰的经
典《大方广十轮经》和《占察善恶业报经》的传播,地藏菩萨逐渐为民众所熟悉,
但从地藏造像数量少近于无,分布范围不广,而又有地藏救度故事流传的情况来
看,只能说地藏名号在这一时期已经非常普遍,而地藏信仰的发展尚在初步阶段。
由此,可见地藏信仰的发展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这便为地藏十王信仰在唐
代中晚期才得以兴盛并在冥府官僚体系中发生作用提供了一种佐证和可能性。
另外,“十王信仰”是“指生者为死者祈求冥福而举行供奉仪式,或为祈求
安乐,生前就为死后举行‘预修’,或曰‘逆修’的佛事,再把负责各个忌日的
王合并起来,加上阎罗王,就构成了与这些佛事、忌日相对应的十个冥王。”[46]。
唐代十王信仰得到发展,从相关典籍可以推知,关于十王的典籍有《佛说预修十

4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生七经》《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等。另外慧琳《一切经音义》中已
有平等王出现的片段。
十王在地府的概况,郝宪爱的《敦煌十王信仰研究综述》[46]一文根据《佛说
十王经》指出,这与七七斋紧密相联,大致便是在冥间亡人需要每隔七天过一王,
犹如过一关卡,故需要亲属为其做斋以求转生这样一种情况。文中提到了学者们
对十王信仰起源的不同观点和“十王信仰”不是“七王信仰”的原因。也阐述了
萧登福的一个重要观点,即《佛说十王经》中阎罗王既是地狱之主,地位崇高,
但同时又是十王之一,与十王平起平坐,这二者似乎相互矛盾;随后论文给出了
石守谦对此的解释,即“当地府需要一个明确的代表人物时以阎罗天子为代表,
在需要强调功德修持之持续性的必要时,则使用十王分治的概念,使十王的地位
相互平行,警惕信徒修斋之不可懈怠。”[46]可见二者并不矛盾。从这篇文章还可
以了解到,在敦煌石窟壁画和绢画中,一般以地藏为尊,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学者的一种观点是认为地藏已经具有了教化和解救地狱众生及罚诸众生坠入地狱的
职能,而后虽然阎罗王纳入了地藏体系,但仍然以地藏为尊;另一种观点认为地藏
形象经过嬗变之后与十王结合,十王信仰的出现使得阎罗王地位下降,从而产生了
冥府新统治者的需要,抑或是在惩罚和救赎的矛盾中,救赎成为了主要因素。
从整体上看,在中晚唐,地藏王纳入十王体系经历了一个发展嬗变的过程,
通过地藏王在壁画和绢画中为尊这一现象,说明在小说中地藏王成为幽冥主宰是
极为可能的,并且部分学者已经持有肯定的说法;同时,由于宗教的因素,地藏
王的统治和十王并治现象的同时存在可能并不矛盾,这为中晚唐复杂的社会文化
背景之下,分析小说中冥府官僚体系提供了有利条件,以上观点甚至是尚未例举
的更多学者的成果是写作本论文的坚实基础。

5.2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与民间信仰之关系
神鬼观念是我国古代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内容,研究神鬼相关内容不得不对
我国民间信仰有所了解。从整体来看,我国古代民间信仰具有多样性、多功利性、
多神秘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中国民间信仰发展至唐代,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与正式宗教相区别,出于利益追求的不同,自古在下层民众之间便流行着另类的信
仰,这与统治阶级的信仰时而相离,时而相合,并对正式宗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唐代,民间信仰产生的基础是自古逐渐发展而来的各种崇拜和鬼魂观念,
民间信仰的中心则是各路神明和祭祀,此时的民间神往往有名目众多、来源复杂、
面目多变和人间化色彩浓厚等特点。多数信仰都继承了唐代以前的各种观念,现
就影响最为突出者予以说明。就山神崇拜来看,在唐代五岳祭祀系统日益完备,
但五岳地位不一,最为突出者按次序排列如泰山、华山、嵩山,在唐代泰山神和

44
5 唐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与社会文化之关系

华山神被列入了国家祀典。如前文所提到的泰山冥府的出现,与当时民间信仰的
泰山神有着密切的关联,而这种泰山神信仰的持续存在和发展,至宋代才大致定
型,这也是泰山始终被看作是幽冥之地的原因之一,泰山神信仰在唐代民间依然
具有十足的影响力。其次如华山神信仰,在唐玄宗时期,华山地位得到提升,出
现了华山封禅的观念;“加山川之神,始于武则天。”[42]35 这一做法在后世得到
继承,如“玄宗乙酉岁生,以华岳当本命。先天二年七月正位,八月癸丑,封华
岳庙为金天王。”[47]玄宗以西岳华山当本命,将华岳庙封为金天王,可见华山在
唐代地位产生变化之后,几乎不亚于泰山,而与此相应,唐代小说部分内容当中
经常出现“华山君”“金天王”等掌管一定冥事的官员。华山被封,继之而起才
出现玄宗遍封五岳为王的举动,玄宗封东岳泰山为天齐王,封北岳恒山为安天王,
封南岳衡山为司天王,封中越嵩山为中天王。在玄宗以前的则天朝,武则天封中
岳嵩山为天中山,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实际施行的在泰山以外的封禅活动,但嵩山
的崇高地位也似乎仅限于这一时期,其后鹊起者则是华山。可见除泰山神信仰外,
华山神信仰的盛行。然即使华山凸起,其地位几乎与泰山齐平,权利却依然有限,
华山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逐渐具有了治鬼之职,但多数时候还是听命于泰山,这种
信仰状况在小说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除此之外,较有影响力的信仰如泰山三郎、
华山三郎和炳灵公,土地和城隍等。就前者而言,又涉及到神的儿子,这关乎到
神性和人性的问题,涉及到唐代民间信仰中最具特色的一个部分,即人格神崇拜;
各路神明在发展的过程中,似乎都逃不开这一个宿命即人格化,又譬如二郎神、
紫姑神、海天神妃等。民间信仰当中这种人格神的出现和发展,是小说中冥界各
官员普遍呈现世俗化特征的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唐代以后小说内容中土地
和城隍的频繁出现,或许与民间信仰的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关系。
祭祀活动伴随着先民抽象意识的产生而产生,这在历朝历代都有所发展,并
逐渐分化为民间祭祀与国家祭祀两种类别,与国家正式祭祀相对,不在此列的或
称为淫祀。在唐代,民间淫祀与国家祭祀的对象难以有明确的分界线,所祭对象
众多,往往具有以下特点:一、历代显贵易成为祭祀对象;二、与祭祀对象在生
时的地域有关,但对象与地域并不完全对应,可以转移;三、被列入国家祀典的
称作正神,正神与淫祀的界线不清晰,角色可以互换;四、淫祀与反淫祀势力互
相制约,难分胜负。[48]这种淫祀活动与巫的发展不无联系,巫,《说文解字》言
“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19]95 或称觋、“役鬼者”、“见鬼师”、
“见鬼人”等。自原始社会产生之时起,巫就扮演者沟通人和神鬼的角色,并在
曲折中不断发展,其活动领域由上层统治阶层转至民间,在民间祭祀活动中占有重
要的地位。这种祭祀活动的盛行对于神鬼世界的构想具有重要的影响,冥界官员的

4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来历及其所处的冥界地域由此生发而来也实未可知,譬如唐代狄仁杰被写入小说,
成为了冥界的御史大夫,处御史大夫院,或许是其在世时的名望和功绩使然。
唐代民间信仰与国家正统宗教相并而行,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成为唐代社
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其与佛教和道教的相互联系,成为唐代文化现象
中不容忽视的内容。

5.3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与其他文化因素之关系
就唐代小说中的冥界官僚体系而言,从很多内容可以发现,其受社会文化因
素影响最深的首先当属佛教,其次则是民间信仰。鉴于社会背景的复杂性,其影
响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于佛教和民间信仰之外择重点而论,其鲜明的世俗化特
征与唐代官制密不可分,尽管道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与冥界相并列的另一个空间
即仙界上,但道教对冥界也产生了有一定的影响,故在此对唐小说中冥界官僚体
系与唐代官制和道教的关系作简要的分析。
5.3.1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与唐代官制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逐步发展,古代官制也在承袭和变化中不断地发展和完
善。唐代官制在沿袭前代各种设置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变化,形成了严密完整
的行政官僚制度,鉴于其复杂性,现就其大致情况和与本文主要内容相关的重要
部分叙述如下:
在中央,最为瞩目的要数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
部为吏、礼、户、兵、工、刑。其中中书省负责拟旨,长官为中书令,副长官为
中书侍郎;门下省审议,长官为侍中,其下又有录事、主事各四人;尚书省执行,
长官由尚书令变为左右仆射。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三省的长官一起便构成唐
代的宰相,武德贞观年间左右仆射则为首席宰相。为了分权制衡,从贞观年起,
又开始以他官干预相事,这在《唐代官制》中有具体的描述,据言,资历浅者称
为参议朝改、参知机务、参知政事或专典机密,而元老重臣的名号则为平章事、
同三品或同中书门下三品。至唐高宗时,则将“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固定为正式的宰相名号,至此时事实上的宰相则是仆射之职外加“同
三品”或“平章事”的名号,无名号则不堪为宰相。另外,尚书省统管六部,“每
部以尚书为长,侍郎为副,其下各辖四司共二十四司。”[49]尚书省之下分“司”
(“曹”)。除以上三省六部之外,还有秘书、殿中、内侍三省,其中殿中和内
侍省中也仿尚书省设有六尚二十四司。而此六省之外还有九寺五监,其中九寺包
括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唐代的御史台则
包括台院、殿院和察院三部分。台院长官为侍御史,负责纠举百官;殿院的长官
为殿中侍御史,负责殿庭供奉之仪;察院的长官为监察御史,负责分察百僚和巡

46
5 唐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与社会文化之关系

按州县等,这在《新唐书》中有相应的记载,后文也有提到。根据以上的介绍,
在此有必要提及的是,我国古代最尊贵的官职“三公”至唐朝时已经退居其次了。
“三公”自周出现,《礼记》中指司马、司徒、司空三职,《周礼》中以太师、
太傅、太保为“三公”,秦汉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又并称为“三公”。而唐
朝时“三公”即司徒、司空和太尉,指“亲王的荣誉称衔或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
的加官”[50],并没有具体实务。可以看出以往地位高贵的诸如司徒、太尉、御史
大夫等职,在唐朝地位已经大不如前,司徒和太尉徒有其名,御史大夫主掌监察
执法之职。
从以上内容,已经或多或少地能够看出唐代官职一些细微的变化,而这种官
僚设置的情况,也鲜明地反映在小说的地府环境中,为冥府官僚的构建提供了借
鉴和参照。譬如在阎罗王地位上升,逐渐取代泰山府君之时,有小说内容就将阎
罗王比作人间天子,把泰山府君比作尚书令,而泰山府君地位下降是一个缓慢的
过程,其地位或与阎罗王齐平,或仅次于阎罗王,而在这种类比当中,仅次于天
子地位的即为宰相,而尚书令一职自先秦以来,至隋唐时期地位最高,才与宰相
之职有所牵连,唐以后则成为虚职,时置时废,故小说中这种写法与唐代官制的
变化有莫大的关联。又如在小说中难以看出地位等级的“太尉”一职,
《广异记·刘
鸿渐》一文中简要提及道“一日出门,忽见二吏云,奉太尉牒令追”[35]710,从此
引文仅能看出此职地位较高,信息量少,且“太尉”一职在整个唐小说中地府官
僚体系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可推测“太尉”一职在地府中的地位或许同人间并
无二致,仅为“虚名”罢了。又如御史大夫,秦汉时位高权重,晋代不设此官,
唐代主管监察执法,宋代又不设大夫,明代则将其废止。由此来看,唐小说中御
史大夫的地位并不属于极重之职,能够监察“百司”,或许也正是有现实模板来
参照的缘故。
据《旧唐书·职官三》载“大夫、中丞之职,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
中丞为之贰。凡天下之人,有称冤而无告者,与三司讯之。凡中外百僚之事,应
弹劾者,御史言于大夫,大事则方幅奏弹之,小事则署名而已。若有制使覆囚徒,
则与刑部尚书参择之。”[47]2315 御史大夫和中丞为御史台的两个首席领导者,中丞
仅次于御史大夫,这两职同样出现在小说的冥界官僚体系中,此外,三司由御史
台、刑部尚书(侍郎为长官)、大理寺组成,相当于现今所谓的司法机关,这种
现实机制的呈现状态对后文分析其等级差别将有所帮助。再如三省六部、六尚二
十四司、九寺五监和御史台三院等一系列划分方式,反映在地府中,则同样呈现
出各门各院的格局,无处不透露出与现实官制的联系。

4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地方,中原大部分地区行政上有州、县两级,后或又发展成道、州、县三
级,州上有监察官称按察使,其后改名为采访处置使和观察处置使。州长官刺史
之下有长史、录事参军、录事等佐官,县令的佐官有县丞、主簿、县尉等。
除此之外,在军事上,“隋唐沿袭北周实行府兵制。唐中央禁军有南北衙之
分。南衙有十六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
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除最后四卫外,其余十二卫分领全国府兵。
十六卫各设上将军一人、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47]43 兵制对小说冥界中官制
的影响同样不可忽略,“金吾卫”是唐朝龙朔年间改前代官名而来,宋朝沿用,
这一官名出现在唐小说中,可见其现实依据;又小说中“将军”一职出现频繁,
“将军”本有巡逻警戒和服务保护统治者的作用,而小说中除去战斗外,更多地
出现了勾魂之责,盖地府官僚不再像人间统治者一般需要警戒和保护,使得小说
对众多军士的职责了进行了合理性的安排,赋予其协助地府管理和捉拿等职责。
非但如此,唐代律法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隋唐时期律法中存在五种刑罚,即笞、
杖、徒、流、死,其中笞、杖二刑在唐代小说地府中出现十分普遍,这从后文的
引文即可看出。
5.3.2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与道教的关系
唐代社会空前繁荣,呈现出大一统的恢弘气势,采用儒、释、道三教并用的
政策。在唐代初期和盛唐时期,道教在统治者的扶植下不断发展,至玄宗时发展
至顶峰;在中唐后唐时期,道教依旧在低潮中前进。道教尽管对仙界的构建具有
更大的影响力,但其发展态势对唐代小说同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唐初,统治者神化老子,将其作为自己的远祖,由此神化自己的统治,强
调自身尊贵的血统,道教在这一需求下被抬上至高的地位,甚至超过了佛教,这
一局势至武则天时期得以遏制,佛教得以暂露头角,二者在此起彼伏的发展中前
进。其中道教在唐代的发展如《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一书中所述,道教吸收了
不少佛教深奥精微的玄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自六朝发展至唐初,道教经过改
造,不再与世俗皇权针锋相对,去掉了与官方冲突和与伦理道德相背的内容,从
而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如“正一、灵宝、上清不再有明确的派系界限,只是
不同的阶梯法位”[42]13,在此基础上,上清系符合社会主流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观
念,受到了上层士大夫的欢迎。道教的这种发展趋势必然对小说的内容产生影响,
这从仙界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如《太平广记》中“神仙”和“女仙”两部分内容,
道教对仙界环境的影响,对冥界的构建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岳真君祠、青城山丈人祠和庐山九天使者庙的建立以及相关祭祀系统鲜明
地体现了道教在唐代的持续发展,尽管道教因为反对血祭企图改造国家祭祀,但
统治者主要是利用道教为国家、帝王或百姓祈福,最终道教在杜光庭“洞天福地

48
5 唐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与社会文化之关系

说”的阶段接受了国家权威。在道教的这种发展转变的过程中,尤其值得注意的
是“道教仙真高于国家岳神的观念深深影响了唐代的民间信仰,使得国家祭祀在
很大程度上贴近了民间社会”[42]13 。在道教整个发展背景下,正是因为这一思想
观念,使得小说中“冥域”“人间”都要受到“天曹”的管理具有了合理性和现
实依据,而“天曹”这个所谓的仙界正与道教的发展息息相关。又因为“加山川
之神以人间封爵,始于武则天”[42]35 ,并且这一做法在后世得到继承和发展,可
知地府中出现更多与人间类似的官职名称,可能也受到了现实因素的启发,这在
小说中充分地予以虚幻和夸张,便又有了狄仁杰在地府任御史大夫等一系列文字
的出现。
此外,秦汉时期出现的蒿里山即罗丰山,曾也被当做幽冥之地,具有掌管冥
事的职能,后被归属于道教体系,道教开始产生了其独特的冥界主宰者即丰都大
帝;至魏晋南北朝,关于丰都大帝的理论更加地系统化;隋唐时期,道教体系中
的天子殿又得到扩建。道教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地在丰富和发展,这也是唐代小说
中仍有“北丰主者”存在的原因,其出现并非偶然。并且至宋代和明代,现实社
会中以丰都大帝为冥间天子开始实行供奉,其持续发展对唐后小说的影响又不是
用三言两语可以道明的。
以上虽然仅就其主要方面作了简单分析,仍有很多内容并未提及,但这一视
角是较为重要的。总之,唐代社会可以说是唐小说存在和发展的沃土。唐代作为
中古时期一个具有特殊性的大时代,其多样而复杂的社会背景,是探求小说中冥
府官僚体系不得不参考的重要因素;地府环境的建构是多方吸收和综合而形成的,
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影响的产物,对每个部分的具体分析,都应该想到唐代独特的
社会文化背景可能产生的影响,事实证明,这确实有必要。

4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0
6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6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小说中冥界官僚系统到了唐代是一个持续发展和完善的时期,过程中又伴随
着新变。地府官僚体系在发展中逐渐完善和世俗化,中晚唐地藏十王信仰在小说
中有鲜明的体现,都使得地府这套体系更加的成熟和完备,因而也能在持续发展
中对后世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出中古时期这一发展新
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6.1 唐代冥界官僚体系对五代及宋元小说的影响
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更替,各种制度和文化也必然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沿革,
小说的题材和形式等多个方面自然也不例外。五代和宋元小说在前代小说的基础
之上,吸收了大部分内容的同时也酝酿着新的成分,唐代小说中形成的冥界官僚
体系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可从此时期小说的内容中窥探一二。
唐后,地藏十王信仰持续发展,从五代及宋初的敦煌绢画中可以发现,到了
宋代伴随着各种文化的发展,关于地藏和十王形象的图画越来越多,并且不断被
传播到海外,据学者研究,如今国外博物馆如日本正收藏有宋代的《十王图》。
可知地藏十王在此时如此兴盛,五代及宋元小说难保不会继承和发展唐代小说中
所形成的冥界官僚体系。
6.1.1 唐代冥界官僚体系与《大目犍连变文》
敦煌变文《大目犍连变文》一卷由薛安俊作于后梁贞明年间,这个时段的这
篇文章正好反映了唐代以来已经成型的地府环境和官僚系统。此文讲述了目连想
方设法入冥救母,受如来的帮助助母离开地狱的全过程,全文充满佛教色彩的同
时清晰而又较完整地展现了地府官僚体系以及地狱的相关境况。
首先,就官僚体系而言,此文中的内容与本文所论述唐代小说中的状况相差
无几。如目连入冥寻母打听阎罗王的住处,“诸人答言:和尚,向北更行数步,
遥见三重门楼,有千万壮士皆持刀棒,即是阎罗大王门。”[51]以相似的环境见过
阎王之后入见地藏菩萨,又有狱主“弟子虽为狱主,断绝皆由平等王”[51]916 之语,
可见冥界依然是地藏十王的格局;此外,又有五道将军、“业官、伺命、司录”、
善恶童子、地狱罗刹、夜叉和“牛头马脑”等,现举其一段为例:
“目连言讫,大王便唤上殿,乃见地藏菩萨,便即礼拜。‘汝觅阿孃来?’
目连启言:‘是觅阿孃来。’‘汝母生存在日,广造诸罪,无量无边,当堕地狱,
汝且向前,吾当即至。’大王便唤业官、伺命、司录,应时即至。‘是和尚阿孃
名青提夫人,亡后多少时?’业官启言大王:‘青提夫人亡来已经三载,配罪案

5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总在天曹录事司太山都尉一本。’王唤善恶童子,向太山检青提夫人在何地狱,
大王启言和尚:‘共童子相随,问五道将军,应知去处。’目连闻语,便辞大王
即出,行经数步,即至奈河之上,见无数罪人,脱衣挂在树上,大哭数声,欲过
不过,恛恛惶惶,五五三三,抱头啼哭。”[51]875
唐代小说中零散分布的地府环境与官府状况的描写大致都浓缩在了这一篇文
章之中。另外,地狱的惨状也如目见亲临,目连经过奈河桥进地狱寻母青提夫人,
分别经过了刀山地狱、铜柱铁床地狱、阿鼻地狱,其中的各种酷刑和惨状描述详
细,目连入冥的过程更是艰难曲折。如:
“目连前行又至一地狱,左名刀山,右名剑树。地狱之中,锋剑相向,涓涓
血流。见狱主驱无量罪人入此地狱。目连前问曰:‘此箇名何地狱?’罗刹答言:
‘此是刀山剑树地狱。’目连问曰:‘狱中罪人作何罪业,当堕此地狱?’狱主
报言:‘狱中罪人,生存在日,侵损常住,淤泥伽蓝,好用常住水果,盗常住柴
薪。今日教伊手攀剑树,支支节节皆零落处。’”[51]890
总体而言,《大目犍连变文》一文中冥界官僚体系与唐代所表现的内容十分
相似。但唐代小说所呈现的官僚体系分散在各种小说中,内容十分零散,且描述
不详。就此文来看,通篇结构严密,内容丰富,将冥界众多官僚乃至地狱环境和
刑罚等内容完成地呈现在一文之中,仿佛吸收了唐代成果,对冥界官僚体系进行
了总结和浓缩;但通过整个故事,又不难看出更加浓厚的佛教色彩,其侧重点又
有所不同,表现出敬佛修善的重要性和佛教宣扬因果报应学说的痕迹。
6.1.2 唐代冥界官僚体系与《夷坚志》
《夷坚志》作为宋代一部大型的文言志怪小说,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出自
洪迈一人之手,卷帙之浩繁,几近于《太平广记》,令人咋舌,四百二十卷,现
存两百多卷,《四库全书总目》对其有详备的介绍。故探求唐小说的部分影响,
不可略过此书。
虽然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的众多名称在这部小说中不再那么频繁地出现,但
通过仅有的部分内容,关于地府十王格局的形式,我们依然能看到唐小说的潜在
的影响。如《夷坚甲志卷六·俞一郎放生》一文:
“俞一郎者,荆南人。虽为市井小民,而专好放生,及装塑神佛像。绍熙三
年五月,被病危困,为二鬼卒拽出,行荒野闲,遂至一河。见来者甚众,皆涉水
以度,独得从桥到彼岸,别有鬼使引飞禽走兽万计,尽来迎接。稍抵前路,又遇
千余僧,及一门楼,使者导入,望殿上十人列坐,著王者之服,问为何所,曰,
地府十王也。判官两人,持文簿侍侧。俄押往殿下,检生前所为。王者问有何善
业,可以放还,判官云,此人天年尚余一纪,并有赎放物命,已受生人身者三千
余,合增寿二纪。王遂判俞一本寿只六十三岁,今来既增二纪,日下差童子押回,

52
6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俄两青衣童引行青草路,至一缺墙,推其背使过,不觉复活。左手掌内有朱字数
行,不可认,盖批判语也。”[52]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到,这则故事的内容和形式与唐小说的某些故事结构十分
类似,并且十王为地府统治者,判官、青衣童子仍是地府官僚体系中的组成成员,
在世功德是重要的评判标准。与阎罗王相关的内容如《夷坚丙志卷一·阎罗王》和
《夷坚丙志卷七·周庄仲》两文,其内容分别如下:
“林衡,字平甫,平生仕宦,以刚猛疾恶自任,尝知秀州,年过八十,乃以
荐被召,除直敷文阁,既而言者以为不当得罢归,归而病,病且革。见吏抱案牍
来,纸尾大书阎罗王林,请衡花书名。衡觉以语其家,前此二十年,盖尝梦当为
此职,秘不敢言,今其不免矣,家人忧之,少日遂卒。卒之夕,秀州精严寺僧十
余人,同梦出南门迎阎罗王,车中坐者,俨然林君也。衡居于秀之南门外,时乾
道二年,二事方务德说。”[52]
“周庄仲,建炎二年登科,梦至殿廷下,一人持文字令书押,视其文若世间
愿状,云当作阎罗王。辞以母老,初入仕,不肯从。使者强之再三,令押字,不
得已从之,觉而殊不乐。明日,遂改花书,至夜,梦昨夕人复来云,汝已书押,
岂可更改,但事犹在二十年后。绍兴十七年,为司农寺主簿,又梦人持黄牒来,
请受阎王敕,更二年当复来,愈恶之,秘不语人。逮十九年七月,恰及二年,方
为户部郎官,自谓必无事,始为家人话前梦,其夜梦门神土地之属来拜辞,若有
金鼓骑从,相送迎者。翌日,在部中欲饭,觉头昏不清,急归,不及治药而卒。”[52]
这两段文字均是生人被选定,迎为阎罗王的案例,展现的是地府选官、任官
的制度设置特征。在《夷坚志》整部小说中,地藏出现次数极少,其作为地府统
治者的情形几乎没有出现,且在小说中多被称为地藏菩萨,更难以看出具有冥王
之职。如《夷坚乙志卷十七·沈十九》一文:
“昆山民沈十九,能与人治书画,而其家又以煮蟹自给。县人钱五八新绘地
藏菩萨象,倩沈示,票饰之,其傍烹蟹,盖不辍也。夜梦入冥府,所见狱吏,皆
牛头阿旁,左右列大镬,举叉置人煮之,将及沈,忽有僧振锡与钱生皆在侧,谕
狱吏曰,但令此人入镬净洗足矣。沈犹畏怖,吏命解衣而入,俄顷即出于沸鼎烈
焰之中,众囚冤呼不可闻,己独无苦趣,清凉自如,正如澡浴,身意甚快。展转
而寤,遂戒前业,卖饧以活云。时绍兴十二年也,三事边维岳说。”[52]
从唐代小说中,已经可以看到有冥王要求生人画地藏菩萨像的事例,此文中
亦有绘地藏菩萨像一事,这继唐代以来,又或许与宋代绘像的风气有关。文段中
地藏菩萨具有救人于危难的能力,释教的戒律和地狱刑罚的内容则从侧面尽显无
疑。再如《夷坚丙志卷八·黄十翁》一文,地藏菩萨则与观世音一同出现,仍然扮

5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演着劝善弃恶的角色,青衣童子仍然存在,误追之事则展现着世俗化的特征,地
狱劝善惩恶的作用得到宣扬。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城隍在此小说出现了大约十多次,城隍的地位日益凸显。
以上所述小说内容,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涉及到冥
界内容,部分小说或简单涉及,或完全没有呈现,较难以看出前后的继承发展情
况。从五代杜光庭的《神仙感遇传》来看,其中关于冥界的信息较少,《杨大夫》
一文有“有廨署官属,与世无异”[29]3011 之语,能看出冥界官府的构建特征;其《录
异记》中《贺瑀》一文是人死入官府的故事。王仁裕的《玉堂闲话》中《邠州士
人》一文提到了以战争和疫病取人魂的方式。宋代《北梦琐言》较多地著录了史
实,卷十有城隍出现,卷十九提及地府的存在。徐铉的志怪小说《稽神录》一书
相对来说相关内容更多一点,《太平广记》均有收录,《刘皞》一文中有语云:
“汉宗正卿刘皞,忽梦一人,手执文簿,殆似冥吏,意其知人命录,乃诘之,仍
希阅己将来穷达。吏曰,作齐王判官,后为司徒宗正卿。皞自以朝籍已高,不乐
却为王府官职。”[33]2489 从此文来看,太山作天齐王依旧如前,冥界官僚持续发展,
出现了新的名称。另外,《杨收》[35]869 一文中上帝可以调遣阴兵,《沽酒王氏》
[33]2488
和《婺源军人妻》[29]2799 两篇文章中都能看到官僚世俗化的特点,冥界官僚
徇情的情况依然存在;《贝禧》[29]3009 一文除涉及冥界环境外,主要讲述了冥界判
官;《陈龟范》一文有“簿书分地界”[29]3075 之语,可见此时冥界管理的进一步规
范化,或许也受到了新时代背景的影响。以上所列小说均没有关于地府统治者的
文字描述,但综合《稽神录》的相关内容,依然能看到对其唐代小说内容的继承
和发展。
又根据《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冥界考略》来看,此文联系了“敦煌写卷中
的《唐太宗入冥记》、《目连变文》、《阎罗王授记经》,宋代《玉历宝钞》、
明代《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53]等文本展开讨论,对本论文探讨唐后的发展
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此文中《玉历至宝钞》和《目连戏文》可知,唐以
后的宋代和明代地府冥王均是十王,可见其前后继承关系。然元代小说在继承前
朝历代小说的基础之上,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成就,反倒是话本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言“宋之说话人,于小说及讲史皆多高手,而不
闻有著作;元代扰攘,文化沦丧,更无论矣。”[1]85 《全相平话》中也仅有“阴
君”“阎君”之说而已,就元代的整体情况而言,在此姑且不作具体的讨论。

6.2 唐代冥界官僚体系对明清小说的影响
明清时期,小说发展极其繁盛,题材尤其丰富,现举几例加以说明。《西游
记》作为明代著名神魔小说,内容多有与幽冥世界相关的详细描写,《聊斋志异》

54
6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一书更是以记狐鬼为主,《阅微草堂笔记》则在当时与《聊斋志异》齐名,充满
志怪内容,从《西游记》《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几部小说来看,均能
看出唐代冥界官僚体系在后世的继承和发展情况。本文拟据这三部小说,来看唐
代冥界官僚体系发生的重大变化到此时呈现出何种表现。
6.2.1 唐代冥界官僚体系与《西游记》
《西游记》这部小说以唐朝为时代背景,将唐朝的部分史实作为写作材料,
也明显继承和发扬了唐代小说中对地府官僚体系的构建。《神魔小说<西游记>中
的冥界考略》侧重于探究冥界的渊源,其文认为“《西游记》的成书受到敦煌所
见文献和十王地狱信仰的影响是可以肯定的”[53],这正好探究了其根本来源,与
本论文主题的一大根源同出一辙,但若就小说这一支来看,不如说《西游记》中
冥界的有关内容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小说已经成型的发展成果。高小强《<西游记>
冥界考述》[54]一文内容则与上述这篇文章十分类似,亦可佐证本文的相关论点。
这部小说对地府环境有了明确和详细的描写,结构相对完整而不再零散。首
先,就名称来看,菩提祖师话语中有“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
身!”[55]之语,美猴王被勾魂至地府所见:
“那城上有一铁牌,牌上有三个大字,乃‘幽冥界’。美猴王顿然醒悟道:
‘幽冥界乃阎王所居,何为到此?’”[55]
可见这部小说中将地府称为“九幽”或者“幽冥界”。另外,地藏王作为幽
冥教主,统辖十王,如:
“十王躬身道;‘我等是阴间天子十代冥王。’悟空道:‘快报名来,免打!’
十王道:‘我等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
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55]
“那十王不敢近,都去翠云宫,同拜地藏王菩萨,商量启表,奏闻天上,不
在话下。”“老龙王顿首谢去。下面又有葛仙翁天师启奏道:‘万岁,有冥司秦
广王赍奉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表文进上。’”[55]
不同于唐代小说,此小说中明确出现了完整的十王的名目,且从后文所引的
相关文字可以看出,此时的十王有了明确的排序。同样,地府又受到天曹的管辖。
小说中地藏王菩萨的表文云:
“幽冥境界,乃地之阴司。天有神而地有鬼,阴阳轮转;禽有生而兽又有死,
反复雌雄。生生化化,孕女成男。此自然之数,不能易也。今有花果山水帘洞天
产妖猴孙悟空,惩恶行凶,不服拘唤。弄神通,打绝九幽鬼使;恃势力,惊伤十
代慈王。大闹森罗,强销名号,致使猴属之类无拘,猕猴之畜多寿,寂灭轮回,
各无生死。贫僧表具,冒渎天威。伏乞调遣神兵,收降此妖,整理阴阳,永安地
府。谨奏。”[55]14

5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此表文可见,天曹与地府呈现出一种明确的等级关系,同人间秩序一样,
需要上书奏事,秩序谨严;天神地鬼,都是自然常理,地府的存在具有了十足的
合理性,并且这种秩序和存在是不容许被打乱的。此外,地府其他官僚如判官,
掌管生死文案之职:
“十王即命掌案的判官取出文簿来查。那判官不敢怠慢,便到司房里,捧出
五六簿文书并十类簿子,逐一查看。”[55]14
“唬得那牛头鬼东躲西藏,马面鬼南奔北跑,众鬼卒奔上森罗殿。”[55]14
在此不仅仅有牛头鬼,更出现了马面鬼等众多鬼卒。而其中最突出的有唐太
宗游冥一事,“在森罗殿上,见泾河鬼龙告陛下许救反诛之故,第一殿秦广大王
即差鬼使催请陛下,要三曹对案。”[57]45 在太宗入冥之时,魏征写书一封付与地
府崔判官,以寻求照应,最后果真因这份人情太宗得以还生,崔判官私自修改了
生死簿,阎王不能发现,依旧可见体制的弊端,其文如下:
“他如今已死,现在阴司做掌生死文簿的丰都判官,梦中常与臣想会,此去
若将此书付与他,他念臣薄分,必然放陛下回来,管教魂魄还阳世,定取龙颜转
帝都。”[55]45
“言毕,命掌生死簿判官:‘急取簿子来,看陛下阳寿天禄该有几何?’崔
判官急转司房,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先逐一检阅,只见南赡部洲大唐太宗
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崔判官吃了一惊,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
画,却将簿子呈上。 ”[55]46
太宗游观地府,“阴山背后一十八层地狱”则体现了对地狱观的继承和发展:
“太宗道:‘是那十八层?’判官道:‘你听我说;吊筋狱、幽枉狱、火坑
狱,寂寂寥寥,烦烦恼恼,尽皆是生前作下千般业,死后通来受罪名。丰都狱、
拔舌狱、剥皮狱,哭哭啼啼,凄凄惨惨,只因不忠不孝伤天理,佛口蛇心堕此门。
磨捱狱、碓捣狱、车崩狱,皮开肉绽,抹嘴咨牙,乃是瞒心昧己不公道,巧语花
言暗损人。寒冰狱、脱壳狱、抽肠狱,垢面蓬头,愁眉皱眼,都是大斗小秤欺痴
愚,致使灾屯累自身。油锅狱、黑暗狱、刀山狱,战战兢兢,悲悲切切,皆因强
暴欺良善,藏头缩颈苦伶仃。血池狱、阿鼻狱、秤杆狱、脱皮露骨,折臂断筋,
也只为谋财害命,宰畜屠生,堕落千年难解释,沉沦永世不翻身。’”[55]47
具体的地狱名目和犯罪缘由罗列详细,是对佛教地狱观和因果报应观的继承。
此后相继出现的奈何桥、枉死城和“六道轮回”之所以及刘全妻借尸还魂之事,
都有根可溯源,与前文唐代冥府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佛法在地府救人苦难
之功效,如伯钦之父言:
“我在阴司里苦难难脱,日久不得超生。今幸得圣僧,念了经卷,消了我的
罪业,阎王差我上中华富地长者人家托生去了。 ”[55]61

56
6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总之,冥界官僚体系发展至此,无论是官僚结构还是地狱刑罚,可以说都已
经相当完备,冥府环境已经发展成熟,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
6.2.2 唐代冥界官僚体系与《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这部小说堪称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将近五百篇的内容,关
于冥界和鬼魂内容的达百余篇,而关于“入冥”题材的就约有三十余篇,故从其
内容更能看出前后的渊源关系。小说中神鬼内容通过清代以前的长期发展,内容
已经相当丰富和全面,故再做这方面的小说创作必定会对前代有所继承,而难以
有所创新,《聊斋志异》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展现出新的特点,
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
在这部小说中,虽然不见地藏王菩萨的出现,但依然是唐末以来的十王统治
格局,如《陆判》一文中的三小段文字:
“陵阳朱尔旦,字小明,性豪放,然素钝,学虽笃,尚未知名。一日文社众
饮,或戏之云:‘君有豪名,能深夜负十王殿左廊下判官来。众当醵作筵。’盖
陵阳有十王殿,神鬼皆木雕,妆饰如生。东庑有立判,绿面赤须,貌尤狞恶。或
夜闻两廊下拷讯声,入者毛皆森竖,故众以此难朱。”[56]
“夫人曰:‘古有还魂之说,君既有灵,何不再生?’朱曰:‘天数不可违
也。’问:‘在阴司作何务?’曰:‘陆判荐我督案务,受有官爵,亦无所苦。’”[56]
又一夕来谓夫人曰:“今与卿永诀矣。”问:“何往?”曰:“承帝命为太
华卿,行将远赴,事烦途隔,故不能来。”[56]
此文以描述陆判为主,但同时又能看到地府官僚体系和十王的延续,并且此
时西岳华山同样在执掌冥事的同时形成了官僚体系;而从判官移花接木给朱尔旦
换妻首等一系列描写,可见此时对地府判官的描写增加了更多的想象,其活动区
域已经不仅限于地府,其权力增大可使其肆意妄为,不受限制,判官这一形象从
众多冥官当中脱颖而出,地位显著提高。又如《小二》一文亦写到判官:
后翁家媪抱儿来戏,窃言:‘主人初归,篝灯夜坐。地忽暴裂,深不可底。
一判官自内出,言:‘我地府隶也。太山帝君会诸冥曹,造暴客恶录,须银灯千
架,架计重十两。施百架,则消灭罪愆。’主人骇惧,焚香叩祷,奉以千金。判
官荏苒而入,地亦遂合。’”[57]
此处往来人间者不是别人,又是判官,并且从“太山帝君”在冥曹集会来看,
其地府主者该是前文的十王,地点则仍是泰山。此外,又如卷九《岳神》一文:
“扬州提同知,夜梦岳神召之,词色愤怒。仰见一人侍神侧,少为缓颊。醒
而恶之。早诣岳庙,默作祈禳。既出见药肆一人,绝肖所见。问之知为医生,及
归暴病,特遣人聘之。至则出方为剂,暮服之,中夜而卒。或言:阎罗王与东岳

5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天子,日遣侍者男女十万八千众,分布天下作巫医,名“勾魂使者”。用药者不
可不察也!”[58]
此文提到的“东岳天子”,也许是受宋朝以后东岳大帝地位日渐提高的影响
而继承沿用,卷六中的《阎罗》和卷八中的《司文郎》也都涉及到阎罗王;唐朝
小说中以阎罗王和平等王出现最为频繁,而在《聊斋志异》,又可以看到“楚江
王”和“转轮王”的出现,如《珠儿》和《龙飞相公》两篇,字里行间又可见其
人格化特征与佛教的地狱之说,其文分别如下:
“又二三日,谓母曰:“姊在阴司大好,嫁得楚江王小郎子。珠翠满头髻。
一出门,便十百作呵殿声。[56]
“安庆戴生,少薄行,无检幅。一日醉归,途中遇故表兄季生。醉后昏眊,
竟忘其死,问:“向在何所?”季曰:“仆已异物,君忘之耶?”戴始恍然,而
醉亦不惧,问:“冥间何作?”答曰:“近在转轮王殿下司录。”戴曰:“人世
祸福当必知之?”季曰:“此仆职也,乌得不知?但过繁不甚关切,不能尽记耳。
三日前偶稽册,尚赌君名。”戴急问其何词,季曰:“不敢相欺,尊名在黑暗狱
中。”戴大惧,酒亦醒,苦求拯拔。季曰:“此非仆所能效力,惟善可以已之。
然君恶籍盈指,非大善不可复挽。穷秀才有何大力?即日行一善,非年余不能相
准,今已晚矣。但从此砥行,则地狱或有出时。”戴闻之泣下,伏地哀恳;及仰
首而季已杳矣。悒悒而归。由此洗心改行,不敢差跌。”[59]
此外,与唐时有所不同的是,清代“城隍”出现得更加普遍,在《聊斋志异》
一书中就大致有三十余处。《聊斋志异》在对冥界官僚体系的继承上从这些方面
即可知其一二。就题材而言,亦有所借鉴,如冥界选召生人、冥使误勾人魂等内
容,从《考城隍》《王兰》等篇章当中可以看见;《聊斋志异》又突破传统,开
拓出生人由被动入冥到主动入冥的新方式,且不仅限于前代诠释宗教内涵,过多
地注重宗教宣传和刻意求奇,它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也力求彰显儒家的文化内核,
在艺术上更是迈上了新的台阶。
6.2.3 唐代冥界官僚体系与《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其时与《聊斋志异》并行海内,享有极高的声望。
此书当中也不见地藏王菩萨,然十王轮流治事显而易见。
譬如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中“北村郑苏仙”一文所述:北村郑苏仙,一日
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正在审判囚人,邻村一媪到王殿前,王改变脸色拱手相待,
并赐以杯茗,命冥吏速速将其送生善处;郑苏仙私自询问冥吏才得知,这个老妇
人有大功德,一生无利己损人之心,利己之心,即使在贤士大夫的身上都难免会
存在,而想利己者必然损人,种种机械因是而生,种种冤愆因是而造,甚至贻臭
万年,流毒无穷,这都是一念之差造出的危害;这仅仅是一介村妇,却能自制其

58
6 唐代小说中冥界官僚体系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私心,读书讲学之儒在面对她时也必然心生愧疚,也难怪阎王会以礼待之;郑苏
仙素来心思敏捷,闻之惕然醒悟;郑又说在此老妇人未到之前,有一官人穿着公
服昂然而入,自称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水,如今无愧于鬼神,阎王哂笑道,假若官
治民,下至驿丞闸官,都有利弊之当理,只是不要钱便为好官,做一木偶放于堂
上,并不饮水,不比你更强吗,官又辩解道,我虽无功但也无罪,阎王道,你一
身处处求得保全自己,避开有嫌疑的案子,不是辜负百姓吗,不做烦杂劳累之事,
不是辜负国家吗,三年考绩是什么,没有功劳即是有罪;官人大为窘迫,锋棱顿
减,阎王笑道,怪公年轻气盛而已,平心而论,要是三四等好官,来生尚不失冠
带,促命即送转轮王。[60]
从此文可见,此时冥府审判的标准相较于前时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于佛教
理义外,更多地贴近社会生活,体现出基本的道德规范;此外,阎罗王审判过后,
又转送给转轮王,鲜明地体现了十王的统治,卷六《滦阳消夏录六》一文又呈现
“十王共议”的场面。但此书中十王并没有全部出现,除以上提到的两个王之外,
其余八王均不曾出现。
此外,卷四《滦阳消夏录四》、卷五《滦阳消夏录五》、卷七《如是我闻一》、
卷十八《姑妄听之四》等一系列篇章中关于“冥府”“冥吏”“冥官录籍”“无
间地狱”以及佛法因果轮回等说法在前时早已有之。
大体上《阅微草堂笔记》也继承了前时相关的幽冥内容,不仅如此,此书中
有众多的城隍故事,约十八则,并将其与阳间的官吏进行对比描写,将梦幻、鬼
神和现实世界相结合,更多地突出了社会现实内容。
此外,《金瓶梅》一书作为世情小说,其中也偶尔有地府和地狱的语言出现,
地府主宰者仅提及了阎罗王,“地藏庵”和“十王功德”的出现则可能与地藏十
王信仰在明清时期的继续发展有关。《水浒传》一书除了“地藏寺”外,情况也
大抵如此。《红楼梦》中除“地藏庵”外,第十四回中有僧人参拜阎君,延请地
藏王的描写,显然也继承了前时的成果。其他小说也或有继承和发展,然在此仅
就一小部分视角来窥探唐代小说对后世的影响,故不再详述。
总而言之,唐代冥界官僚体系在中晚唐发生的重大变化,在明清时期的部分
小说中都能看到继承的痕迹,尽管在之前的基础之上又有所变化,但显然是情理
中事,依然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5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0
7 研究结论

7 研究结论

地府官僚系统是一个长期发展变化的过程,自产生和初具雏形开始,不断变
化更新,伴随着小说的发展演变,也一直处于持续的发展之中。本论文侧重于唐
代这个中间时段对小说中的地府官僚系统进行考察,发现唐初大致继承唐以前已
有的地府官僚体系,呈现以泰山府君或阎罗王为首的地府官僚结构,展现出的新
变化主要是成员增多、规模扩大等特点,本论文以此为基础,在小说文本的基础
上对这一时期具体的官僚构成进行了梳理。到了中晚唐,伴随着地藏十王信仰的
发展兴盛,地府官僚系统产生新变,最突出的便是主宰者的变更,地藏王逐渐替
代阎罗王成为地府的主宰者,阎罗王的地位下降,或与十王并列。这一时期地藏
王和十王信仰鲜明地反映到小说地府世界中,促使地府官僚系统发生了重大的变
化。尽管如此,小说中主要以十王中的平等王和阎罗王出现频率较多,地藏十王
在小说中有所表现,但在这一时期的小说中稍显零散。无论如何,唐代地府官僚
系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是无疑的,甚至可以说这一形态已经确定下来。
从整个分析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又会发现地府官僚系统的某些特点,如按照人
间官府形态构建地府官僚系统,对人间官制的借鉴,官僚体系存在的弊端等,均
呈现出世俗化的特点,在继承前代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又带有唐代这一特殊时期
的印记。
唐后各代各种文学形式尤其是小说,继续传承了唐代小说中已经形成的地府
官僚体系,在由唐至明这一段时期内继续吸收和完善,更加地完整和系统化,尤
其对后世小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关于冥界官僚的发展状况毕竟是一个长期演
变的过程,本论文只关注了唐代小说中的地府官僚系统,撇开其他文学形式不论,
单就小说这一角度来看,随着小说发展历史的推进,各个时期、各个朝代地府官
僚系统可能各具特色,都有必要结合不同的社会背景,针对不同的时代进行相应
的专项考察,最终将其综合起来,形成小说地府官僚系统的一个完整的纵向发展
脉络,抑或是对各个时期的地府官僚系统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探寻其发展的变
化和特异之处。另外,地府官僚系统中成员众多,名目繁杂,都有必要对每个官
职追根溯源,探究其来历,这不仅有助于深入探究地府系统的发展过程,更有助
于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这是基于本论文的研究局限,对后续研究所作的
一点展望。

6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2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0.


[2] 马书田. 中国冥界诸神[M]. 北京: 团结出版社, 1998: 14.
[3] 侯忠义. 唐代小说简史[M]. 辽宁: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2.
[4] 张帆. 幽冥小说中冥间官吏的产生与演变[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9(02): 71-74.
[5] 李维, 郑红翠. 中国古代游冥故事中的冥界官僚系统论略 [J]. 江汉论坛, 2011. (05):
118-121.
[6] 邵颖涛. 中国文学中地府判官形象演变与文化蕴涵[J]. 沈阳大学学报, 2011. 23(05): 81-84.
[7] 范军. 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印度地狱神的中国化[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1): 92-98.
[8] 张金东. 论阎罗形象的本土化历程[D]. 江苏: 扬州大学, 2010.
[9] 刘影. 泰山府君与阎罗王更替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3): 36-41.
[10] 张帆. 冥间官吏徇情——唐代小说中民众对冥界的世俗化理解[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报,
2013. 31(02): 41-4.
[11] 邵颖涛. 唐代“入冥”题材小说与冥界观念的演变[J]. 江汉论坛, 2010. (11): 84-88.
[12] 吴垠. 志怪小说中幽冥世界的嬗变[D]. 甘肃: 兰州大学, 2013.
[13] 金官布. 昆仑山到泰山——中国民间信仰幽冥观的变迁[J]. 青藏高原论坛, 2013. 1(02): 95-97.
[14] 田中文雄, 李杰玲. 泰山与冥界[J]. 泰山学院学报, 2012. 34(02): 15-22.
[15] 程广昌. 唐人小说中世俗化的地府世界[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 (2).
[16] 张帆. 浅论唐代小说中佛教地狱文化的世俗化倾向[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0(04): 45-47.
[17] 马琰. 中晚唐志怪传奇小说中的“他界”书写研究[D]. 江苏: 江南大学, 2016.
[18] (汉)郑玄注, (唐)陆德明释文. 宋本礼记[M].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7.
[19] (汉)许慎撰, (宋)徐铉校定. 说文解字[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186.
[20] (汉)刘向. 新序[M]. 宋刻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23.
[21] 袁珂校注. 山海经校注[M].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22] (宋)洪兴祖. 楚辞补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23] (西汉)刘安撰, 陈广忠译. 淮南子[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7.
[24] (春秋战国)韩非. 韩非子[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7.
[25] (南朝宋)范晔. 后汉书卷九十: 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M]. 后汉书.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12.
[26] (北宋)郭茂倩. 乐府诗集二十七卷: 相和歌辞[M]. 乐府诗集.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398.
[27] (晋)陈寿. 三国志卷二十九[M]. 三国志.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675.

6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8] (汉)班固. 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


[29] (宋)李昉等. 太平广记[M]//太平广记: 第八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61: 2984.
[30] (晋)张华等. 博物志[M]//博物志: 卷一.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31] (宋)李昉等. 太平广记[M]//太平广记: 第六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61: 2177.
[32] (唐)房玄龄等. 《晋书》卷四十: 列传第十[M]//《晋书》. 北京: 中华书局, 2015: 765.
[33] (宋)李昉等. 太平广记[M]//太平广记: 第七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61: 2522.
[34] (宋)李昉等. 太平广记[M]//太平广记: 第四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61: 1142.
[35] (宋)李昉等. 太平广记[M]//太平广记: 第三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61: 732-733.
[36] (宋)李昉等. 太平广记[M]//太平广记: 第二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61: 670-672.
[37] 姜守诚. 十王信仰: 唐宋地狱说之成型[J], 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9): 81-87.
[38] (宋)李昉等. 太平广记[M]//太平广记: 第一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61: 276-278.
[39] (宋)李昉等. 太平广记[M]//太平广记: 第九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61: 3541.
[40] (唐)李林甫. 唐六典[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
[41] (宋)欧阳修等. 新唐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42 ]荣新江. 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43] (唐)实叉难陀. 地藏菩萨本愿经[M]. 甘肃: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15: 66.
[44] 尹富. 地藏菩萨及其信仰传入中国时代考[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
[45] 尹富. 中国早期地藏信仰状况考论[J]. 文史哲, 2007, (4).
[46] 郝宪爱. 敦煌十王信仰研究综述[J]. 河西学院学报, 2015.
[47] (后晋)刘煦等. 旧唐书卷二十三: 礼仪志三[M]//旧唐书.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881.
[48] 贾二强. 唐宋民间信仰[M]. 福建: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2: 148.
[49] 左言东. 中国古代官制[M]. 浙江: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 42.
[50] 张国刚. 唐代官制[M]. 陕西: 三秦出版社, 1987: 213.
[51] 项楚. 敦煌变文选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869.
[52] (宋)洪迈. 夷坚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53] 王映予. 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冥界考略[J]. 《图书与情报》, 2013, (5).
[54] 高小强. 《西游记》冥界考述[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
[55] (明)吴承恩. 西游记第三回[M]. 西游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13.
[56] (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卷二[M]. 聊斋志异.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 1998.
[57] (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卷三[M]. 聊斋志异.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 1998.
[58] (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卷九[M]. 聊斋志异.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 1998.
[59] (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卷十[M]. 聊斋志异.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 1998.
[60] (清)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滦阳消夏录一[M]//阅微草堂笔记.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

64
附 录

附 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 高丽丽, 彭磊. 山海经对镜花缘的影响[J]. 云南科技管理, 2017, 6: 389-391.

B 书目
[1] (魏)曹丕. 列异传[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8.
[2] (唐)戴孚. 广异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2.
[3] (清)董诰. 全唐文[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4] (唐)道世. 法苑珠林[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5] (唐)道宣. 续高僧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
[6] (唐)杜祐. 通典[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8.
[7] (晋)干宝. 搜神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
[8] (唐)李复言. 续玄怪录[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9] (南朝宋)刘敬叔撰. 异苑[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1.
[10] (唐)李枚. 纂异记[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11] (唐)刘餗. 隋唐嘉话[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12] (梁)刘孝标. 世说新语[M].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5.
[13] (南朝宋)刘义庆. 幽冥录[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8.
[14] (唐)李肇. 唐国史补[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1.
[15] (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6] (战国)墨子. 墨子[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6.
[17] (唐)牛僧孺. 玄怪录[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18] (宋)欧阳询. 艺文类聚[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19] (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20] (唐)裴铏. 传奇[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21] (梁)任昉. 述异记[M]. 吉林: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5.
[22] (五代)孙光宪. 北梦琐言[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23] (唐)司马承祯. 天隐子[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24]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
[25] (宋)宋敏求. 唐大诏令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26] (梁)陶弘景. 真诰[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6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7] (梁)陶弘景纂, (唐)闾丘方远校定, 王家葵校理. 真灵位业图校理[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28] (唐)唐临. 冥报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2.
[29] (晋)陶潜. 搜神后记[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30] (宋)王钦若等. 册府元龟[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9.
[31] (清)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8.
[32] (宋)徐铉. 稽神录[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33] (清)袁枚. 子不语[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34] (清)永瑢. 四库全书总目[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6.
[35] (唐)虞世南. 北堂书钞[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36] (唐)张读. 宣室志[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37] (宋)赞宁. 高僧传[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
[38] (唐)张鷟. 朝野佥载[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39] 陈寅恪.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40] 陈毅中. 古小说简目[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41] 韩瑜. 唐代小说与唐代民间信仰[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42] 高国藩. 中国巫术史[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9.
[43] 孔令纪. 中国历代官制[M]. 山东: 齐鲁书社, 1993.
[44] 李剑国. 唐前志怪小说史[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
[45] 李剑国. 唐五代志怪传奇小说叙录[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7.
[46] 刘开荣. 唐代小说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55.
[47] 李零. 中国方术正考[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48] 李利安. 四大菩萨与民间信仰[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49] 鲁迅. 古小说钩沉手稿[M]. 浙江: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8.
[50] 马书田. 中国佛神[M].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06.
[51] 马书田. 中国佛教诸神[M].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10.
[52] 平野顾照著, 张桐生译. 唐代的文学与佛教[M]. 贵州: 贵州大学出版社, 1987.
[53] 卿希泰. 道教史[M]. 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
[54] 任继愈. 中国佛教史[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55] 孙昌武. 唐代文学与佛教[M]. 陕西: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
[56] 孙逊.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57]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58] 乌丙安. 中国民间信仰[M]. 吉林: 长春出版社, 2014.
[59] 王重民, 赵万里, 傅增湘等.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3.

66
附 录

[60] 王重民等. 敦煌变文集[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61] 张总. 地藏信仰研究[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
[62] 何卯平. 东传日本的宋代宁波佛画《十王图》之研究[D]. 甘肃: 兰州大学, 2013.
[63] 刘丽.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游地府故事研究[D]. 甘肃: 西北师范大学, 2015.
[64] 金官布. 唐前鬼文化与志怪小说研究[D]. 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65] 钱光胜. 唐五代宋初冥界观念及其信仰研究[D]. 甘肃: 兰州大学, 2013.
[66] 邵颖涛. 冥界与唐代叙事文学研究[D]. 天津: 南开大学, 2010.
[67] 王航. 敦煌密教鬼神信仰研究[D]. 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 2018.
[68] 魏晓虹. 《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 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69] 杨金川. 六朝隋唐冥审小说研究[D]. 江苏: 南京大学, 2012.
[70] 陈晓曦. 《西游记》中“唐太宗地府还魂”的政治与伦理考察[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 2018, 16(10): 37-42.
[71] 高明. 东岳司职图像探源[J]. 宗教学研究, 2010, (03): 118-122.
[72] 彭建华, 朱世业. 从唐太宗游地府和三打白骨精说起——论《西游记》中的生死[J]. 长春
师范学院学报, 2005, (01): 57-58.
[73] 史礼心. 论中国古代小说中“阴曹地府”的描写[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1996, (02): 19-25.
[74] 邵颖涛. 巡游泰山地府题材小说流变与冥界观的演进[J]. 学术论坛, 2011, 34(07): 90-94.
[75] 邵颖涛. 论清代小说中的幽冥空间[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8(04): 84-87.
[76] 谭邦和. 略论清代小说的发展与演变[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03):
19-21+28.
[77] 韦凤娟. 从“地府”到“地狱”——论魏晋南北朝鬼话中冥界观念的演变[J]. 文学遗产,
2007, (01): 16-25.
[78] 武利华, 燕燕燕. 汉代图像中的阴曹地府[J]. 东方收藏, 2011, (07): 64-66.

6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关键词 密级 中图分类号
唐代;小说;冥界;
公 开 I0
官僚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名称 学位授予单位代码 学位类别 学位级别


重庆大学 10611 学术 硕 士

论文题名 并列题名 论文语种


唐代小说中的冥界
无 中 文
官僚系统研究

作者姓名 高丽丽 学号 20162802010

培养单位名称 培养单位代码
重庆大学 10611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学制 学位授予年


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三年 2019.06

论文提交日期 2019.06 论文总页数 80 页

导师姓名 彭 磊 职称 副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木斋 教授

电子版论文提交格式
文本(√) 图像() 视频() 音频() 多媒体() 其他()

68
致 谢

致 谢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将要迎来在重庆大学求学的最后半个学期,经过这几年
来的在校生活和学习,我开阔了视野,收获了知识,遇到了很多学识渊博的老师
和勤奋刻苦的同学,这将成为我人生中无比宝贵的财富,也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
回忆,他们都将激励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持续奋进,不断进取。我幸运地来到
重庆大学,成为了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一员,对此,我满怀感激。
本论文的写作,离不开各位老师的集体指导。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领略了各
位老师的风采,感受到了老师们勤勉而严谨的学术精神,他们为我指引了方向,
为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感谢他们在背后默默的付出;也感谢他们对我这篇论文
提出的批评和建议,这对于我论文的修改和完善至关重要。更加要感谢我的导师
彭磊老师的指导,彭老师没有嫌弃我的愚笨和粗疏,诲人不倦,适时地给予我建
议,多次给我指出论文的缺陷和改进的方向,给我在学习和写作上提供了重大的
帮助。同时,也感谢我身边的朋友们的提点。在这繁忙的一年,我有幸顺利地完
成了论文的写作,收获颇多,不胜感激。尽管我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但我会继续
努力和学习。在此向大家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高丽丽
二 O 一九年一月 于重庆

6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