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7

魏晉與南朝文學概說

1. 建安文學 ................................................................................. 2

1.1 總論 ................................................................................ 2
1.2 建安詩文 ........................................................................ 5
1.3 建安風骨 ........................................................................ 6
1.4 名家評論輯選 ................................................................ 7
1.5 建安文學的重要概念 .................................................... 9
1.6 名著選讀 ...................................................................... 10
2. 南朝文學 ...............................................................................11

2.1 南朝文學思潮 .............................................................. 11


2.2 晉及南朝重要作家 ...................................................... 13
2.3 名家評論輯選 .............................................................. 16
2.4 晉及南朝的重要概念 .................................................. 21
2.5 名著選讀 ...................................................................... 23
2 | 魏晉南北朝

1. 建安文學
1.1 總論
東漢末的建安年代(196-220),曹操實際掌握了朝政大權,魏
都鄴(在今河北臨漳)不僅成為實際上的政治中心,也是當時
文學活動的中心,所以通常魏晉文學是從建安時代開始算起
的。
自東漢後期以來,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便處於不斷瓦解的過
程中;至漢末大亂而三國鼎立,中國開始進入約有四百年之
久的多個政權並存的歷史階段。魏晉時代紛亂而多彩,文人
對社會與人生的體驗顯得格外深刻且豐富,文學因此獲得了
前所未有的發展。

士族的興起與專制制度的削弱
自東漢後期開始,所謂高門大族的力量越來越突出。這種家
族既是地方性的勢力,同時又參與國家政治。在漢末大亂中,
高門大族的實力得到進一步的強化,他們擁有自己的莊園、
私人武裝部隊和大量依附的農民,任何統治者都不敢忽視。
到了曹丕正式建立魏朝時,更採用有利於地方大姓的選官制
度“九品中正”制,以換取他們的支持。這標誌了作為特殊
社會階層的士族(或稱“世族”、“勢族”)——中國中古時
的貴族——已正式形成。經過魏晉禪代,兩晉興亡,逐漸形
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士族享有世襲的政
治特權,又通過婚姻相互聯結。除了特殊的例外,士族與庶
族之間是不通婚的。這種士族門閥制度貫穿了整個魏晉南北
朝,並在一定程度上延續到唐代安史之亂以前。

士族的特殊地位和權力來自於他們自身所擁有的力量而非
皇帝的賜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士族的權力成為與皇權並列
的權力。如東晉是士族勢力最為強盛的時代,不僅建國之初
就有“王與馬,共天下”(《晉書·王敦傳》)之說,在以後的
一些年代中甚至出現皇帝僅擁有虛位的情況。這就大為減弱
了讀書人(尤其士族)對皇權的依附意識。在整個魏晉南北朝
時期,所謂君臣大義並不被看得很重,士族更多地從個人或
家族而非皇室的利益立場來考慮問題,正是所謂“殉國之感
無因,保家之念宜切”(《南齊書·褚淵傳論》)。這在力量強
中國文學史 | 3

盛的年代簡直是大逆不道,但既然士族權力並非來之於皇權,
他們不願為之承擔太大的道德義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士
族的興起導致封建專制統治的削弱,這給文學創造提供了較
為寬鬆的環境和自由想像的空間。

思想的多元化
魏晉是中國歷史上繼戰國“百家爭鳴”以後又一個思想活
躍的時代。
首先,也是從東漢後期開始,儒家學說的神聖地位逐漸被打
破。一方面,經學的繁瑣和迷信化,使得思想學術界對之產
生了厭倦和排拒的心理;另一方面,隨著中央集權的瓦解和
地方勢力的抬頭,這一以維護皇權的絕對權威為根本宗旨的
官方學說的基礎也發生了動搖。當孔子的後裔孔融也在宣導
“非孝”時,可見儒學所遇到的挑戰是多麼嚴峻了。到了曹
操掌握漢末大權,出於實際需要,他就敢於一再下達“唯才
是舉”、連“不仁不孝”之徒也不可排斥的命令。儒學當然
並非就此徹底衰微,由於其有利於建立和維護社會統治秩序
的特點,它甚至仍然屢屢得到帝王不同程度的提倡。但不僅
儒學本身也順應時代而發生了變化,而且,直到唐代也沒有
能夠重建儒學的獨尊地位。在魏晉以後很長的歷史年代中,
儒學只是作為各種學術思想的一種而存在。

老莊哲學自東漢中後期始就越來越為讀書人所愛好,進入魏
晉時代,以此為核心的“玄學”成為流行的思潮。玄學的基
本特徵在於它是一種抽象思辨的哲學,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人
類知性的重視。由於玄學表面上不牽涉現實問題,又被稱為
“清談”。但實際上這種玄學清談包含著一些深刻的內容。
如“名教”與“自然”的異同問題是清談的重要名目,它就
關係到尊重人為的社會規則與尊重人的自然天性孰為先後、
如何協調的問題;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所要得到
的是更大的精神自由,是個人選擇其生活方式的權利。
《世說新語》載,阮籍不顧“禮”的規制,與嫂面別,為人
所譏,阮曰:“禮豈為我輩設也?”他或許不否認禮對於維
護整個社會秩序的價值,卻認為像他這樣的人有權任性情而
越禮。
4 | 魏晉南北朝

佛教自兩漢之際傳人中土後,到魏晉時期才以迅猛的勢頭發
展起來,佛經的翻譯也達到極盛的狀況。這對此後的整個中
國文化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同時產生於中國本土的道教
也不斷擴大它的勢力範圍,不少著名的士族大姓世代信奉道
教。由於儒家獨尊的局面被打破,多種思想學說同時並存,
個體價值受到重視,人們對精神生活就有了更多的追求,這
有力地促進了魏晉時期各種藝術的發展。音樂、舞蹈、繪畫、
雕塑、書法乃至園林建築等,在這一時期都發生了重大的變
化,並不是偶然的事情。而文學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得以大
為減輕了過去強加給它的政治與倫理的負擔,進入到一個全
新的階段。

文學的興盛與文學的自覺
《宋書‧臧燾傳論》說:“自魏氏膺命,主愛雕蟲,家棄章
句,人重異術。”概括了建安時代由於曹氏父子的影響,文
人的興趣由經學轉向文學的情形。在這以後,皇帝、宗室等
權勢人物熱心於文學創作,並由於他們的特殊身份而成為一
個時期中文學的中心,在魏晉直至南北朝成為普遍的現象。
而這與漢代帝王在宮廷中招羅文人讓他們為自己服務的情
況有很大不同,它實際上是帶有文學集團性質的活動;參與
其中的人儘管有身份的高下,但僅僅從文學活動的範圍來說,
彼此間具有一定的平等意識,文人認為自已被“倡優畜之”
的感受幾乎不再存在。而與之相關聯的另一種現像是文學逐
漸成為上層社會所崇尚的文化素養,高級士族以能文自矜成
了普遍的風氣。文學自由創造的空間的擴展,加上權勢者的
宣導和貴族社會的崇尚,造成文學越來越繁盛的局面。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在介紹了曹丕
《典論‧論文》關於“詩賦欲麗”和“文以氣為主”的論點
以後,說:“用近代的文學眼光看來,曹丕的一個時代可說
是‘文學的自覺時代’。”現在看來,這一見解仍然能夠成
立,只是應該注意到,魯迅的見解是緊密結合當時文學創作
的情況提出的,並非只是從曹丕的片斷文句得出的結論。大
要而言,魯迅認為“詩賦欲麗”除以華麗為詩賦的主要特徵
中國文學史 | 5

外,還包含有反對寓訓勉於其中的意思;“文以氣為主”則
是提倡文章要富於生氣、要“壯大”。總之,有意識地追求
文學的藝術美感和生命活力,這是當時“文學自覺”的基本
標誌。

在對文學理解上,陸機的《文賦》較《典論‧論文》又有顯
著的進步。他明確提出“詩緣情而綺靡”的論斷,把“情”
作為詩歌寫作的出發點,作為“綺靡”即華美的藝術表現所
依賴的條件,這標誌了文學自覺程度的提高。《文賦》全篇
是以賦體描述文學創作的過程,尤其是創作中的心理現象,
以及創作中的利害得失。其中涉及構思活動、靈感現象等,
都是微妙而又不容易把握的,作者都作了稱得上深入細緻的
探討與描述,由此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已經進入了一
個更高的階段。至於儒家傳統文學觀的束縛,在這篇《文賦》
中已經看不到甚麼痕跡了。

1.2 建安詩文
建安文學是沿著東漢後期文學固有的方向推進的,但這種發
展同時帶有飛躍性質。它的最顯著的進步,一是個性特徵的
凸顯,二是情感表現的強烈,三是對藝術形式美的有意識追
求。
在重視個人價值的思潮下,作家打破陳規、自創一格的勇氣,
是文學的個性特徵得到凸顯的主要原因;在戰亂和饑荒、瘟
疫接連不斷的環境中,從事或準備從事實際政治活動的建安
文學家把憂時傷亂的悲哀和渴望建立不朽功業的雄心糅合
在一起,造成他們的作品中情感表現特別強烈;而追求藝術
形式的美根本上則是緣於情感表現趨向豐富、細緻。

建安文學另一方面的重大變化是詩歌開始佔據全部文學創
作的主導地位。如前所述,兩漢文人文學的主流是辭賦。建
安時期辭賦創作仍然興盛,並且徹底完成了從體物大賦向抒
情小賦的轉移,取得了可觀的成就。但是,建安文人需要表
達的悲涼慷慨、深厚濃重的感情,不要說體物的大賦,就是
抒情小賦也不能恰當和充分地表現。因為辭賦的美說到底是
由鋪陳、渲染而形成的,它無法形成表現慷慨悲涼的感情所
6 | 魏晉南北朝

要求的力度。因而,文人創作的中心就從辭賦轉移到詩歌,
從而形成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文人詩歌的創作高潮。

但辭賦的某些特點,如華麗的語言和駢偶句式,在需要時也
被擅長於作賦的王粲、曹植等人帶到詩歌領域中來。所以建
安文人詩既承受了樂府民歌的傳統,同時也開始向文人化的
精緻華美轉變。這在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
的開端。

人們常常用“建安風骨”這一概念稱譽建安文學尤其是詩
歌。這是指作品內在的生氣和感染力與簡練剛健的語言表達
的完美結合。

1.3 建安風骨
“風骨”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
唐,它一直是文學品評的主要標準。
風骨一詞最早大量應用于魏、晉、南朝的人物評論,大體上
“風”偏重指精神氣質,“骨”偏重於指骨骼形態,二者密
不可分,合二為一為風骨。後引用到書畫理論和文學評論之
中。至於文學評論,當以南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風骨》最
為精到:“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沉吟鋪辭,莫先於骨。故
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結言端直,
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生焉。”意思是端直的言辭
結合駿爽的意氣,形成格調勁健和藝術感染力強的“風
骨”。
“風”:風,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種內在的、能感染人
的精神力量,有了風,文章才能鮮明而生動,當然,“風”
始終比較虛化,它與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有關,但並非指內容
和情感自身。
“骨”:骨是指文章的表現力,也就是說文章應該表現的剛
健有力,“骨”是一個比較實的概念,直接體現在語言的運
用上;語言準確、簡練、明晰,文章就能表現得有力。
風骨這一概念很強調完整性,它們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去理解,
但是不能分成兩個概念來看。
中國文學史 | 7

1.4 名家評論輯選
1. 劉勰《文心雕龍‧論說》:魏之初霸,術兼名法;傅嘏、
王粲,校練名理;迄至正始,務欲守文。何晏之徒,始
盛玄論;於是聃、周當路,與尼父爭途矣。
2. 《晉書‧王衍傳》:魏正始中,何晏、何弼等,祖述老、
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
3. 《文心雕龍‧時序》:建安之末,區宇方輯。魏武以相王
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
公子之豪,下筆琳琅;並體貌英逸,故俊才雲蒸。
4. 《詩品‧序》:曹公父子,篤好斯文;平原兄弟,鬱為文
棟;劉楨、王粲,為其羽翼。
5. 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二》(頁 7):建安文學
的風格特徵,被後人標舉為“建安風力”、“漢魏風力”
或“建安風骨”。
6. 劉勰《文心雕龍‧風骨》:《詩》總六義,風冠其首。斯
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悟悵述情,必始乎風;
沈吟鋪辭,必先乎骨。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
含風,猶形之色氣。結言端直,則文體成焉;意氣駿爽,
則文風清焉。……故練於骨者,析辭必精;深於風者,
述情必顯;捶字堅而難移,結響凝而不滯,此風骨之力
也。
7. 鍾嶸《詩品‧序》:永嘉時,貴黃老,稍尚虛談,於時篇
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傳。孫綽、
許詢、桓、庾諸公詩,皆平典似道德論,建安風力盡矣!
8. 陳子昂〈修竹篇序〉: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
晉宋莫傳。
9.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頁 194):所謂“怊悵述情,
必始乎風﹔沈時鋪辭,必先乎骨”,實則包括文情與文
辭兩方面。簡言之,文情生動感人,文辭剛健有力,應
該即符合“風骨”之義。[……]關於“建安風骨”的含
義,一直是當今學界反覆爭論研討的問題,目前比較普
遍的看法,則認為“建安風骨”,指的是建安詩歌的整
體表現,以剛健有力為主要特徵的審美趣味。當然,倘
若進一步觀察,“風骨”亦可指建安詩歌在內涵方面流
露的慷慨多氣之精神風貌,亦即由作品本身併發出的一
8 | 魏晉南北朝

分藝術感染力。這分藝術感染力,源自建安詩人對時代
憂患動亂的深切感慨,還有個人身處亂世,意欲建功立
業,追求不朽的抱負和理想,以及對於文學抒情功能與
審美趣味自覺的追求。
因為漢魏之際,是一個大動亂的時代,建安詩人大多親
身遭遇過流離之苦,有的甚至經歷過戎馬生涯,且目睹
政治敗壞,社會失序,感觸自然良多,將這種感觸訴諸
於詩歌,就增添一分濃厚的抒情意味。然而這也是一個
因動亂而充滿創業機會的時代,故而又滿懷豪情,壯志
凌雲,力圖在有生之年,建功立業,甚至垂名青史。可
是在現實生活經歷中,個人壯志未酬的挫折往往多於功
業聲名的成就,何況身逢亂世,但感人命危淺,朝不保
夕,難免情多哀思。乃至建安詩歌中表現的憂患動亂的
時代風貌,追求功名的個人精神,人生如朝露的生命體
味,形成慷慨多氣、悲哀蒼涼的抒情格調。再者,建安
詩人大多是圍繞在曹氏父子身邊的文人學士,雲集鄴下
之後,政局暫時的安定,經常群體遊宴,即席賦詩,形
成一種既娛樂又競爭的創作場合﹔且在互相切磋又各自
逞才的氣氛下,對於周遭事物的狀貌聲色乃至文章辭藻
之華美清麗,必然有意識地力圖表現。因此,如果以“建
安風骨”為建安時代詩風的標誌,則除了慷慨多氣的內
涵情調,還不能忽略追求華美清麗的語言風格,方能概
括建安詩歌的全貌。
10.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頁 118-119):建安詩歌之特色,
可自詩體、題材、風格三方面言之。自詩體言,樂府詩
與五言詩齊頭並進。建安詩人一面以樂府舊題故作新辭,
一面創作純粹五言詩。建安時代,樂府聲調多已失傳,
詩人乃採樂府舊題改作新辭。新辭之內容多與原作無關。
如薤露、蒿里,漢之挽歌;而曹操以之哀時,曹植以之
述志[……]。陌上桑,漢之艷歌;而曹操以之言神仙,
曹丕又以之悲從軍[……]。新辭形式大多較原作整齊,
篇幅亦漸增長,此為樂府詩文士化之必然現象。而其五
言詩則大多活潑生動,顯然不無樂府民歌之影響。在兩
者交互影響下,建安詩歌乃有長足之進步。自題材言,
寫實詩與浪漫詩平分秋色。建安詩歌一部分仍以現實社
中國文學史 | 9

會為題材,如曹操苦寒行(文選卷二七)、王槳七哀詩(文
選卷二三)等,富有漢世樂府民歌之寫實色彩。至兩晉即
罕見此類寫實作品。其原因當為建安詩人面對空前之亂
離現象,不免觸目驚心,形之於筆墨。兩晉人則己對此
司空見慣,能視若無覩,或避而不談。而另一部分詩歌,
或歌頌老、莊玄理,或憧憬神仙高士,或感歎人生如寄,
或沈溺飲酒享樂,正是兩晉浪漫文學之前奏。我國詩賦
自東漢後期,已呈現傾向玄學與神仙之端緒[……]至建
安作品,更為明顯。建安詩歌蓋正由寫實轉變為浪漫之
交替階段。自風格言,發揚顯露,麗句滋多。代表東漢
後期古詩成熟時之古詩十九首,雖非一人一時之作,所
寫情景亦不一致,但多質樸自然,含蘊溫厚,在風格上
無甚差異。至建安時代,一由於文士為詩之風大盛,不
免逞才競勝﹔再由於時代之離亂窮迫益甚,詩人不復有
含蘊溫厚之餘裕,故一變為發揚顯露。從此詩人之個性
人格表露於字裏行間,形成各家詩歌之獨特風格。如曹
氏父子之詩即各自成家,不容相混。
11.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頁 248):曹魏建安時期是當
今學界公認的“文學自覺”的時代,而“尚情”與“好
藻”,則是建安作家自覺的文學創作之標誌。姑且再引
沈約(441-513)《宋書‧謝靈運傳論》的觀察:至於建安,
曹氏基命,三祖陳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緯文,以文
被質。沈約所謂“甫乃以情緯文,以文被質”,即點出
在曹氏父子領導之下,建安文壇展現尚情好藻的時代風
貌。當然,在兩漢一些作品中,包括辭賦與無名氏古詩,
已經陸續出現尚情好藻的痕跡;不過,爰及建安文人筆
下,方成為一個時代文壇的整體風貌。或可從抒情意識
之自覺與尚辭好藻兩方面,覽其大概。[……]建安作家
的詩歌,大多是記錄個人的見聞,抒寫自我的經驗感受,
不但流露對時代憂患動亂的慨嘆,同時亦抒發個人建功
立業的理想抱負、人生苦短的焦慮,並且明確展示其旨
在抒情的創作意圖。這些建安作家,抒發個人情懷而創
作的自覺意識,在個別詩歌作品中已多有表露。

1.5 建安文學的重要概念
10 | 魏晉南北朝

建安七子: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七子”指孔融、陳琳、
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位作家。七子中孔融年輩
較長,且在建安十三年被殺,因此實際上只有六人參加當時
的文學活動。他們的作品反映了動亂的現實,表現了建功立
業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學的共同特徵。其中王粲、劉楨的成
就最突出,鍾嶸《詩品》列之於上品。

三曹:指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家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他們
的創作對當時的文壇有很大影響,故後人合稱為“三曹”。
曹操是建安時期傑出的文學家和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
開創了建安文學的新風氣,風格清峻通脫。曹丕擅長詩、文
及辭賦,其名作《燕歌行》全詩均用七言,句句押韻,在中
國七言詩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曹植是第一個大力寫五
言詩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詩的發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標誌著文人五言詩的完全成熟。

1.6 名著選讀
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
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
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
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
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
歸心。

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
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焭焭
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
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曹植〈雜詩〉(其一)
高台多悲風,朝日照北林。之子在萬裡,江湖回且深。方舟
中國文學史 | 11

安可極,離思故難任。孤雁飛南游,遇庭長哀吟。翹思慕遠
人,願欲托遺音。形景忽不見,翩翩傷我心。

王粲〈七哀詩〉(其一)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遠身適荊蠻。親戚
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
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
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迴首
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2. 南朝文學
西元四二○年,劉裕取代東晉,建立宋朝,此後不久,北方
也由北魏孝武帝拓跋燾實現了統一,經過一段雙方均無所獲
的戰爭,南北朝進入了相對穩定的對峙時期。
在南方,約一百七十年間經歷了宋、齊、梁、陳四代政權的
更替,但因多在上層間進行,並沒有使南方社會經濟發展停
滯,而文化相對寬鬆開放的格局,倒促進了文學的進一步繁
榮。
在北方,北魏後期也發生了東魏、西魏的分裂,和北齊對東
魏、北周對西魏的取代,最終由產生於北周政權基礎上的隋
王朝實現了全國統一。自晉室南渡以來,北方地區一直處於
少數民族統治下,由於大量文士的南下和經濟、文化因素的
制約,文學繁興的程度一度遠遜于南方。但經過長期的孕育
和南北文化交流,北方文學也逐漸獲得了可觀的成就並形成
與南方文學不同的特色。而伴隨著政治統一的步伐,南北文
學最終走向了融會的道路。

2.1 南朝文學思潮
南朝文學的唯美傾向與“新變”要求
在克服了玄學思潮對文學過度的侵蝕以後,南朝文學再度接
續了自建安以來文人文學注重華美的傳統,並將之推向唯美
化的程度。區分文學與非文學的意識越來越明確,文學與政
教的關係進一步分離,而美被普遍認可為文學的基本特質。
重視文學的美質,首先表現為注重強烈的抒情性。如鍾嶸《詩
品序》說:“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署雨,冬月祁
12 | 魏晉南北朝

寒,斯四侯之感諸詩者也。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
至於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或負戈
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或士有解佩出朝,
一去忘反;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
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這種“感蕩心靈”
的自然現象及社會現象是文學的主要表現對象。

南朝文人試圖通過“文”與“筆”區分來分判文學與非文
學類型,劉勰《文心雕龍》說當時的“常言”即一般意見認
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而蕭繹的《金樓子‧立言》
中則提出一種更清晰的標準:“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
文。……至如文者,惟須綺縠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
情靈搖盪。”

這裡蕭繹要求於“文”的是三點:(1)辭采之美、(2)聲調音律
之美、(3)能夠撼動心靈的強烈抒情性。這種看法較前人更直
接地把握住了文學的本質。

這個問題可以和南朝文學普遍的追求“新變”的風氣聯繫
起來看。梁、陳時著名詩人徐陵,其文章的特點本是“頗變
舊體,多有新意”(《陳書》本傳),但他寫信給族人徐長孺,
仍稱自己缺乏新變,並為之自愧。不難看出,“新變”已經
被看作文學必須追求的目標和衡量作品優劣的準繩。在劉勰
《文心雕龍》
、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等當代文論中,
都可以看到專門的論說。

追求“新變”,就是不願一味沿襲舊的形式、題材、風格,
而力求創造具有新鮮特點和個性特徵的美。當時,只要是符
合時代審美觀的對象,都被作為創作題材寫入文學作品,特
別是有關山水自然、有關女性和男女之情的題材,得到更為
集中的表現,而且邊塞詩也開始興起。這一時期文學對藝術
形式的追求也格外強烈,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詩歌的格律化和
駢文(包括駢賦)的產生。在前者,齊永明年問以沈約的“四
聲八病”之說為理論先導,以謝朓等人為創作實踐的代表,
所謂“永明新體”開始走向格律化的道路。這一過程在梁代
中國文學史 | 13

又有進一步的發展,到以蕭綱為中心的文學集團(包括庾肩吾、
庾信父子與徐摛、徐陵父子),五言律詩已大體成型。駢文的
形成,據《文心雕龍》所說應始于魏晉時代,確實在西晉已
經出現了陸機《豪士賦序》等很嚴整的駢文,但這種文章終
究不是純文學作品。到了劉宋,出現了精美而富於抒情性的
駢體書信和小賦(如鮑照的《登大雷岸與妹書》及《蕪城賦》、
謝惠連的《雪賦》、謝莊的《月賦》等),純文學的駢體文才
進入成熟階段。

格律詩和駢文以一種顯著的藝術形式,以鮮明的音樂節奏,
構成美文學與口語及普通文章的區別,強化了美文學的抒情
效果。南朝文學在這兩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為後來文學的
進一步發展作了實驗性的探索,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同時也值得注意的是詩體的多樣化和與之相隨的藝術表現
功能的分化。在五言詩佔主導地位的同時,七言詩也逐漸興
盛,並最終取得與前者同樣重要的地位;在五言詩範圍內,
當律詩走向成型的同時,律體與非律體的藝術特點就開始出
現區別;在七言詩範圍內,以七言句為主而雜以其他句式的
詩體和每旬都是七字的齊言體常常用來表達不同的情緒;而
作為後世絕句之雛形的以四句為一首的五、七言詩體,也各
有自己的藝術特徵。此處無法具體地分析各種詩體的不同特
點,但必須注意到:中國古詩的各種體式絕不只是形制上的
區別,它們在以抒情為核心的藝術表現功能上是各有所宜的;
而詩體在南朝走向多樣化,正是由抒情需要、審美需要變得
豐富、複雜、細緻而引起的。

2.2 晉及南朝重要作家
一、張華
出身孤貧,早年為官曾受到士族官僚的排擠,博學多聞,官
譽清正。後官至宰相高位,但處於皇族內部紛爭中,最後死
於非命。創作詞藻溫麗,辭賦比較有名,如《鷦鷯賦》,也
是西晉重要的詩人。其詩寫兒女題材多,文字妍治,如《情
詩》五首,藝術上善於借景傳情,婉轉細膩。但被人議為“兒
女情多,風雲氣少”。另一方面,也寫了一些有社會意義的
14 | 魏晉南北朝

樂府詩,如《輕薄篇》、《壯士篇》。張華的詩模擬氣息重,
加之他尚繁縟詞藻的特點,都對西晉文風詩風起了影響。

二、陸機
出身東吳望族,太康末赴京師,以文名揚。仕途順利至亨通,
眷戀功名,也由此捲入皇族內亂。八王亂中死於非命。臨死
前留下“華亭鶴唳”的悔恨。
創作上是西晉留詩最多的詩人,被譽為“太康之英”,但表
現出形式美的傾向:辭藻繁麗,語言雕琢,講究對偶,可惜
內容貧乏、意蘊較為欠缺,雜有理念入詩,情味不長。模擬
前人習氣太重,是西晉一代詩風的代表,給後人的多是不良
影響。後人往往批評其擬古的呆板、亦步亦趨、不能流露性
情。當然某種意義上陸機對詩的形式探究有所貢獻。有某些
詩作品也具有較深的情味,如《赴洛道中作》二首雖多用排
偶,詞藻的修飾痕跡很重,不過詩中情感是胸臆的自然流露,
表達遊宦的孤苦憂愁和思鄉的沉鬱迷茫情緒,頗能感人(簡
析)。總之,陸機的詩文開了六朝文學的風氣,而《文賦》
是他的一篇重要的研究文學創作的理論論文,提出與“詩言
志”不同的“詩緣情而綺靡”的觀點。

西晉時,陸機寫下的《文賦》,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是第一
篇完整而系統的文學理論作品。它採用賦的形式,細緻地分
析了文學創作的過程,提出了文學理論上很多重要問題,對
以後劉勰的《文心雕龍》的寫作,啟發不少;所以,它對文
學理論的發展,有很大的項獻。他涉及範圍較廣,有幾個重
要的方面:
一、內容形式並重。他說:“理扶質以立幹,文垂條而結
繁”,質指豐富的內容,文指文句的修詞、音韻;合
之是 說,內容雖可貴,形式也不可忽略。二者並重,
才能枝條壯盛,意巧言妍,就會音聲迭代而成文。有
如五色相襯而為繡,故說:“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
也貴妍,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二、感受和想像的重要。在創作中必須重視感受和想像。
感受來自兩方面:一是“遵四時以歎逝,瞻萬物而思
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是從客觀環境
中國文學史 | 15

即四時變遷和萬物盛衰來生活感受,激發靈感;二是
“游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是學習古代優秀
作品,吸取 營養,以對創作起感興作用。“觀古今於
須臾,撫四海 於一瞬”、“罄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
為言,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是說創作就
貴展開豐富的想像,作者能有豐富的感受和豐富的想
像,作品才能生重感人。
三、貴獨創,反對抄襲。他說:“收百世之闕文,採千載
之 遺韻。謝朝華於已披,啟夕秀於未振”,“雖杼軸
於予懷,休他人之我先,苟傷廉而衍義,亦雖受而必
捐”, 謝已披之花,啟未振之秀,就是要發古人所未
發,言前人所未言。如專去抄襲前人之作,就會傷廉
損義了。 此外,還論述寫作技巧和文章的利弊,十種
文體的標準及其各自的特點。可惜他忽視了文學的思
想內容,只片面談及表現的方法技巧,是美中不足。

三、潘岳
在西晉較有文名。妙有姿容,為人輕躁,好功名。人品不高,
諂事外戚賈謐,是“二十四友”的主要人物,“望塵而拜”
趨炎附勢,最終被殺。元好問《論詩絕句》中嘲笑其“高情
千古《閒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工詩善文,與陸機有
“陸海潘江”之稱(鍾嶸:“陸才如海,潘才如江”)。其詩
重技巧雕琢,辭采繁麗,多阿諛奉承之作,品格不高。但“善
為哀誄之文”,以《悼亡詩》三首受後人稱讚,寫出對亡妻
的一派真情,低回沉鬱,哀楚悲涼,十分感人,並有《悼亡
賦》悼亡妻。在此之後,“悼亡”一詞便專指悼念亡妻。潘
岳還有一些懷念親人友人的文賦皆見真情,亦具有感染力。

四、陶淵明
出生非傳統望族,祖上雖有軍功,但到陶淵明時已家道中落。
29 歲前賦閑家中,29 歲因家貧無計而出仕。自此前後 13 年
中,出仕辭官反復多次,41 歲出任彭澤縣令,因不願為五斗
米折腰而自我解職,從此徹底歸隱。陶淵明早年思想上即有
高趣,不慕榮利。但同時也懷有濟世之志。只是當時的東晉
社會已進入後期,官場勢利惡濁,理想無從實現,加之個性
16 | 魏晉南北朝

任真自然,以脫俗為懷,不能忍受官場庸俗偽飾的生活,不
願與競進貪婪者為伍,遂隱居以潔身自好,追求曠放自由的
精神境界。

陶淵明的詩作大部分為田園詩,開創了田園的題材,堪稱田
園詩之祖。詩描寫優美宜人的田園風光,表現歸田的種種樂
趣,抒發對寧靜閒逸的田園生活的衷心喜愛,和對污濁官場
的憎惡,具有豐富的現實生活內容。代表作是《歸園田居》
5 首、《飲酒》20 首。

五、謝靈運
宋初“莊老告退,山水方滋”,玄言詩轉向山水詩,將山水
變為獨立的審美客體,是晉宋之交詩歌創作的明顯變化。謝
靈運開創了山水詩派。入宋後,謝靈運被降為侯,在劉宋一
朝不得志,在去職和任地方官期間肆意遨遊於山水,寫了不
少山水詩。謝詩詞秀豐茂,描寫山水巧似入微但有過於雕鐫
之病,並時有玄言佛理成分。代表作有《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登池上樓》。

2.3 名家評論輯選
正始文學
1.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頁 141):正始玄風給予詩歌之影
響亦巨。文心調龍明詩篇曰:“正始明道,詩雜仙心。
何晏之徒,率多浮淺。惟嵇康清峻,阮旨遙深,故能標
焉。”所謂“詩雜仙心”,即指詩歌受老、莊玄學之影
響,內容多為道家虛無之言。[……]論詩歌成就,自當
推嵇康、阮籍。
2.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頁 261):所謂“正始明道,
詩雜仙心”,即指正始詩歌受老莊思想影響,內容往往
揉雜著意欲超越世俗的羈絆,遊仙隱逸之心。的確,綜
觀現存正始詩歌,乃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導,往往以道家
虛無的眼光來看待現實人生。像建安詩歌中描述社會亂
象,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已經匿跡了,抒發詩人建功
立業的進取精神,也銷聲了﹔表現得最多的則是,憂生
傷時,畏禍避世之情;殷切嚮往的則是,超越現實,自
中國文學史 | 17

由逍遙的精神境界。換言之,正始詩人的關懷,已經由
群體轉向自我,由朝廷社稷,轉向一己身心之安危與節
操,由儒家的用世之心,轉為道家的離世之惰。乃至抒
情述懷之際,遂把玄理哲思引進文學,開始在作品中表
現莊老的人生境界, 唱詠玄虛的企慕,抒發歸隱山林、
遊仙太虛的情懷。因此,嚮往人間俗世的解脫,哀嘆人
生虛無如夢幻,以及畏禍避世、徬徨失路的心情,遂構
成正始詩歌的主調。
3.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頁 340):大凡抒寫企慕神仙
長生、歌詠遨遊仙境的詩,都可稱作“遊仙詩”。[……]
現存最早以“遊仙”名篇之作,則是曹植的〈遊仙詩〉。
其後,詩人創作同類性質的詩,往往也喜歡用“遊仙”
為篇名。不過,後世讀者把命名為“遊仙”和雖未命名
遊仙,卻與之題材相同,內涵相類的詩作,均稱為“遊
仙詩”,並視之為一種具有自身特色的詩歌類型。《昭明
文選》就錄有“遊仙”類,共選何劭〈遊仙詩〉一首、
郭璞〈遊仙詩〉七首。
4.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頁 266-271)謂正始詩歌主要
表現出以下四種內涵:(1)亂世危懼之感、(2)幽獨孤寂之
情、(3)仙鄉隱逸之企、(4)徬徨失路之悲。

太康文學
5.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頁 140-141):晉武帝滅吳之年,
改元太康(西元二八零-二八九),三國紛爭之局面至此
重歸一統,在文學上亦頗有一番新氣象。詩品序:“太
康中,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勃爾復興,踵武前王,
風流未沫,亦文章之中興也。”文學史上所謂太康中興
指此。晉書卷五五張載傳附張亢傳曰:“[……]時人謂
載、協、亢、陸機、陸雲曰‘二陸三張’。”兩潘為潘
岳及其侄潘尼。一左則是左思。以上八人合稱為太康八
詩人。兩晉一百五十六年天下(西元一六五-四二零),
以太康時期最稱盛世。過此則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以
至偏安江左,欲振乏力。論文風亦以太康時期最盛,詩
人競騁文辭,以藻艷相高,而於興寄意境則往往未能兼
顧。正始詩歌所含蘊之深遠清峻之風格遂告中斷,而南
18 | 魏晉南北朝

朝唯姜文學由此發端。[……]太康八詩入中,潘岳、陸
機、張協、左思,詩品均列上品。張華雖不在八詩人之
列,實為太康詩人盟主。
6.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頁 155):張華為太康文壇盟主。
太康文學之盛,張華實有鼓舞推動之功。其本人作品,
詩、賦、雜文均著時譽。其詩長於抒寫情意。
7. 鍾嶸《詩品》:其體華豔,興託不寄,巧用文字,務為妍
冶。雖名高曩代,而疏亮之士,猶恨其兒女情多,風雲
氣少。
8. 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之三:鄴下風流在晉多,壯
懷猶見缺壺歌。風雲若恨張華少,溫、李新聲奈爾何。

永嘉文學
9.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頁 152-153):永嘉為晉懷帝年號(西
元三零七-三一二),正值五胡亂華,中原紛擾之際。懷
帝、愍帝先後為漢所虜,晉室南遷。曾於太康時期一度
消沈之正始玄風,至永嘉時期復熾。其時放誕之風雖戢,
名理之辨轉精,而詩風亦回復至正始時代。詩品序論永
嘉至東晉詩歌曰:“永嘉時,貴黃、老,稍尚虛談。於
時篇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傳。
孫綽、許詢、桓、庾諸公詩,皆平典似道德論。建安風
力盡矣。先是郭景純用儁上之材,變創其體;劉越石仗
清剛之氣,贊成厥美。[……]”蓋永嘉亂世,詩人感傷
離亂,自無閒情事藻繪。叉詩人多懷逃世之情,詠黃、
老,述神仙,詩歌遂淡乎寡味。西晉所謂名理,不出老、
莊;東晉則老、莊之外,又增佛理。[……]永嘉時,述
黃、老,賦遊仙,而不流於淡乎寡味者,殆僅郭璞一家。
復有少數不甘隱遯之志士,力挽狂瀾,為國憔悴,故其
詩多抒家國之痛,其辭悲憤。劉琨即為代表。前者玄虛
而有仙意,後者慷概而含血淚。
10.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頁 331):文學史上所謂“玄
言詩”,一般是指通過談玄說理論道,表達詩人對玄理
之體悟為創作宗旨者。可謂是魏晉文人士子清談玄學,
理論個人與天地宇宙的關係,思考個體生命存在意義的
副產品;是一種專門以說理論道為主要內涵的詩歌,亦
中國文學史 | 19

即是魏音文人將抽象哲理“詩化”的結果。按,玄言詩
最初以《莊》、《老》、《周易》這“三玄”的哲理為主要
內容,惟渡江以後,佛學興盛,文人名士與佛僧交往過
從頻繁,一齊談玄論道說佛,影響所及,玄言詩中又加
入了佛理。[……]就現存資料視之,純粹談玄說理論道
之詩僅是少數,經由隱逸遊仙、田園山水之情而引發的
玄遠之境,則為多數。
11.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頁 173):郭璞之詩,以遊仙詩十
四首為最著。[……]自永嘉以來,為詩理過其辭,淡乎
寡味。而郭璞則能棄平淡之體,轉事藻繪,頗使人耳目
一新。
12. 劉勰《文心雕龍‧才略》:景純豔逸,足冠中興[……]仙
詩亦飄飄而凌雲矣。

義熙文學
13.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頁 153):晉安帝義熙年間(西元四
零五-四一八),哲理詩、遊仙詩流行既久,不免生厭,
於是陶淵明以其數十年田園生活之經驗,發為吟詠,是
為田園詩。陶詩不但使魏、晉以來詩歌之發展進入一全
新局面,而且為我國詩歌史上之無上珍品。
14.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頁-198-199):曹植以後的兩百年
中,偉大的詩人除了阮籍,便是陶淵明。此兩百年中的
詩風,大體說來,完全在曹植的影響之下,就是阮籍也
不能例外,惟有陶淵明自成風格,超然於曹詩的影響之
外,而獨建一宗,衣被來世。
15.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頁 349-350):田園詩在中國
文學史上,地位之重要,影響之深遠,不容置疑。但是,
田園詩之形成,卻是東晉詩壇一項孤立事件,並非同時
代的詩人爭相創作,交互影響的結果,乃屬陶淵明
(365-427)個人的成就。[……]文學史上所稱“田園詩”,
應當是指像陶淵明所寫的,描述田園風光事項,揭露田
園生活情趣,以及抒發躬耕隱士懷抱的詩篇。陶淵明的
田園詩,主要是針對身為知識分子在仕和隱之間所作的
人生選擇而發,傳達的是一個棄官歸隱者的心聲,抒發
的是意欲隱逸以終者的情懷,揭示的則是對田園農村純
20 | 魏晉南北朝

樸寧靜生活的嚮往,個人身心逍遙自適的追求。“田園
詩”顯然是魏晉時代流行的隱逸之思,以及崇老莊、尚
自然的玄學風氣一部分。因此,田園詩其實也與隱逸詩、
玄言詩有親密的血緣關係,均屬“老莊同門”,只不過
是把隱居之處,從罕見人跡的山林巖穴,遷移至充滿人
間活動的田園農村,並將老莊思想中的抽象玄理,融化
在田園生活情趣中,表現在個人抒情述懷的詩歌裡而
已。
16.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頁 351-353):指出田園詩的
典型風格,可以分為“主題內涵”與“藝術風貌”兩方
面。主題內涵包括(1)描述田園風光事項、(2)揭露田園
生活情趣、(3)抒發躬耕隱士懷抱。藝術風貌又分為語言
與情境兩種:田園詩的語言樸實自然,不重雕飾;意境
則含渾融,淡而有味。
17.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頁 178-180):淵明之生活及其詩
歌,可大別為前後二期,而以晉安帝義熙元年(西元四零
五)為界。當其少壯,原有用世之志。[……]其後為生活
所逼,一再出仕。然官卑職小,仕途乏味,於是時仕時
隱,心中充滿矛盾。此為其前期生活。此時詩歌,無論
質量及意境,均較後期作品為遜。[……]義熙元年,淵
明辭彭澤令,賦歸去來辭,立志隱居。由此開始其後期
生活。[……]淵明從此日與農夫樵子相從;耕作之苦,
收穫之樂,無不備嘗。又時時讀書,發為吟詠。其永傳
不朽之篇什多數產生於後期二十多年田園生活中。
18. 鍾嶸《詩品》:文體省靜,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
愜。每觀其文,想其人德。世嘆其質直。至如“懽言酌
春酒”,“日暮天無雲”,風華輕靡,豈直為田家語耶?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
19.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頁 355):陶淵明的田園詩,
有隱居之樂,也有躬耕之苦,還有飢寒之因。反映的是,
一個棄官歸田者,具體的生活經驗與真實感受,而非想
像的、虛構的高遠理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詩中浮現
著陶淵明個人獨特的人格情性,令讀者不僅品嚐到田園
詩平實淡遠的韻味,還接觸到一個可敬可親的陶淵明。
20.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頁 355):陶淵明的田園詩,
中國文學史 | 21

無論從題材內涵或藝術風貌上,都與當時所處的文壇風
氣不合,再加上陶淵明人微位低,乃至生前身後相當漫
長時期內,未受重視。儘管今天看來,陶淵明對後世詩
人影響之深遠,並不亞於屈原和杜甫,不過,倘若回顧
陶淵明田園詩的接受歷程,從備受冷落到爭相稱頌,乃
是經過一段相當慢漫長與漸進的歷程。

2.4 晉及南朝的重要概念
正始文學:正始時期,玄學興起,思想界玄學成為主流,這
對魏晉時期的文人及文學都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最有
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賢”。

太康文學:太康是西晉文學的繁榮時期,此時時局穩定,文
人們有時間和精力用於文學的創作和研究,又因社會小康,
文人歌功頌德,故文風多追求作品形式的華美,創作成就並
不太高,文人自覺地追求作品的藝術表現,因此這一時期的
文學大潮是趨於浮豔,詩尚雕琢,文崇駢儷,詞采綺麗成為
詩文的普遍特色。代表這種主流派風格的作家,當首推潘岳
和陸機。

竹林七賢:三國曹魏正始時期七位名士的合稱,即嵇康、阮
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七人常集於山陽竹林
之下,肆意酣暢,故世稱“竹林七賢”。他們的政治思想和
生活態度不同於建安七子,他們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
崇放達。在文學創作上,以阮籍、嵇康最為著名。代表作品
有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阮籍的《大人先生傳》、劉伶
的《酒德頌》、向秀的《思舊賦》等。

左思風力:是對西晉太康時期詩人左思詩歌風格的形象概括。
左思志高才雄,胸懷豪邁,是西晉最傑出的詩人,其詩情調
高昂,辭采壯麗,形成獨有的豪壯風格,鍾嶸《詩品》稱之
為“左思風力”。他的代表作《詠史》八首雖云詠史,實則
借詠史來抒發他對現實的不滿,因而在內容與風格上都是對
“建安風骨”的繼承和發揚,和當時流行的華麗詩風迥然不
同。
22 | 魏晉南北朝

宮體詩:產生於梁陳時代的宮廷,多是描寫女性和宮廷享樂
生活為對象,風格綺豔浮靡,追求形式、雕琢,注重詞藻、
對偶與聲律。內容平泛,題材狹窄,把形式主義詩風推向極
致。發展了吳歌西曲的藝術形式,並繼續了永明體的藝術探
索而更趨格律化。代表人物是蕭綱、蕭繹、徐陵父子等。
徐庾體:所謂“徐庾體”,是指徐、庾父子置身東宮時所作
的風格綺豔流麗的詩歌。徐,是指徐攡、徐陵父子;庾,是
指庾肩吾、庾信父子。他們都是宮體詩的代表作家,創作風
格流麗輕豔。

玄言詩:西晉末至東晉時期所出現的一種詩體,在東晉百年
間佔據主導地位,代表作家是孫綽、許詢。玄言詩興盛於東
晉,一方面是魏晉玄學及清談之風興盛的結果,另一方面也
與東晉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態有關。它在內容上宣揚
老莊哲學,在藝術上缺乏形象,鍾嶸《詩品》稱之“理過其
辭,淡乎寡味”。玄言詩中也有形象性較強的作品,大都借
山水以抒情。

田園詩:是指由晉末詩人陶淵明開創的以描寫鄉村風光、農
耕生活為主要內容的詩歌流派。陶淵明厭惡官場的汙濁,親
自參與勞動體驗,他以自己的田園生活為內容,真切地寫出
躬耕之甘苦,他的田園詩有的通過描寫田園景物的恬美、田
園生活的簡樸,表現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有的著重寫躬耕
的生活體驗,這是其田園詩最有特點的部分,也是最為可貴
的部分。其詩質樸自然而又韻味雋永,對唐以後的詩歌創作
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山水詩: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為獨立的、客觀的審美和描寫
物件。由於魏晉時期,社會動亂、政治黑暗,隱逸之風大熾。
士大夫階層大都以山林為樂土,他們往往把自己的理想生活
和山水之美結合起來。代表作家是謝靈運。山水詩對自然景
物的精細描繪,對永明新體詩和後世山水詩的發展奠定了基
礎。
中國文學史 | 23

永明體:齊梁陳三代是新體詩形和發展的時期。所謂新體詩,
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其主要特徵是講究聲律和對偶。因為
這種新體詩最初形成於南朝齊永明年間,故又稱“永明體”,
新體詩產生的關鍵是聲律論的提出。周顒對漢語語音的天然
音調進行規範,沈約把這種音韻的研究成果直接運用到詩歌
中,提出了自覺運用聲律來寫詩的要求“一簡之內,音韻盡
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

徐庾體:所謂“徐庾體”,是指徐、庾父子置身東宮時所作
的風格綺豔流麗的詩歌。徐,是指徐摛、徐陵父子;庾,是
指庾肩吾、庾信父子。他們都是宮體詩的代表作家,創作風
格流麗輕豔。

北地三才:北魏至北齊時期,北朝出現了幾位比較正統的詩
文作家,模仿南朝詩文創作,雖然水準有限,難與南朝相比,
但它卻標誌著北朝文學開始復蘇,也邁開了南北文學融合的
第一步。基中較著名的是溫子升、邢邵、魏收。號稱北地三
才。

2.5 名著選讀
陶淵明〈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招呼,有酒斟酌之。農務
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此理將不
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陶淵明〈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
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
意,欲辨已忘言。

謝靈運〈登池上樓〉
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雲浮,棲川怍淵沉。進德
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祿反窮海,臥痾對空林。衾枕昧節
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初景革緒風,
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祁祁傷豳歌,萋萋
24 | 魏晉南北朝

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持操豈獨古,無悶徵在
今。

謝靈運〈入彭蠡湖口〉
客遊倦水宿,風潮難具論。洲島驟回合,圻岸屢崩奔。乘月
聽哀狖,浥露馥芳荪。春晚綠野秀,岩高白雲屯。千念集日
夜,萬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鏡,牽葉入松門。三江事多往,
九派理空存。靈物郄珍怪,異人秘精魂。金膏滅明光,水碧
辍流溫。徒作千里曲,弦絕念彌敦。

江淹〈別賦〉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況秦吳兮絕國,復燕趙兮千里。
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風兮暫起。是以行子腸斷,百感淒惻。
風蕭蕭而異響,雲漫漫而奇色。舟凝滯于水濱,車逶遲於山
側。棹容與而詎前,馬寒鳴而不息。掩金觴而誰禦,橫玉柱
而沾軾。居人愁臥,怳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軒而飛
光。見紅蘭之受露,望青楸之離霜。巡層楹而空掩,撫錦幕
而虛涼。知離夢之躑躅,意別魂之飛揚。

故別雖一緒,事乃萬族。至若龍馬銀鞍,朱軒繡軸,帳飲東
都,送客金穀。琴羽張兮簫鼓陳,燕、趙歌兮傷美人,珠與
玉兮豔暮秋,羅與綺兮嬌上春。驚駟馬之仰秣,聳淵魚之赤
鱗。造分手而銜涕,感寂寞而傷神。

乃有劍客慚恩,少年報士,韓國趙廁,吳宮燕市。割慈忍愛,
離邦去裏,瀝泣共訣,抆血相視。驅征馬而不顧,見行塵之
時起。方銜感於一劍,非買價於泉裏。金石震而色變,骨肉
悲而心死。

或乃邊郡未和,負羽從軍。遼水無極,雁山參雲。閨中風暖,
陌上草薰。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騰文。鏡朱塵之照爛,
襲青氣之煙煴,攀桃李兮不忍別,送愛子兮沾羅裙。

至如一赴絕國,詎相見期?視喬木兮故里,決北梁兮永辭,
左右兮魄動,親朋兮淚滋。可班荊兮憎恨,惟樽酒兮敘悲。
中國文學史 | 25

值秋雁兮飛日,當白露兮下時,怨復怨兮遠山曲,去復去兮
長河湄。

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陽,同瓊珮之晨照,共金爐之夕香。
君結綬兮千里,惜瑤草之徒芳。慚幽閨之琴瑟,晦高臺之流
黃。春宮閟此青苔色,秋帳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晝不暮,
冬凝兮夜何長!織錦曲兮泣已盡,回文詩兮影獨傷。

儻有華陰上士,服食還仙。術既妙而猶學,道已寂而未傳。
守丹竈而不顧,煉金鼎而方堅。駕鶴上漢,驂鸞騰天。暫遊
萬里,少別千年。惟世間兮重別,謝主人兮依然。

下有芍藥之詩,佳人之歌,桑中衛女,上宮陳娥。春草碧色,
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
明月白露,光陰往來,與子之別,思心徘徊。

是以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有別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奪
神駭,心折骨驚,雖淵、雲之墨妙,嚴、樂之筆精,金閨之
諸彥,蘭台之群英,賦有淩雲之稱,辨有雕龍之聲,誰能摹
暫離之狀,寫永訣之情著乎?

庾信〈小園賦〉
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壺之中,壺公有容身之
地。況乎管寧藜 床,雖穿而可坐;嵇康鍛竈,既暖而堪眠。
豈必連闥洞房,南陽樊重之第;綠墀 青瑣,西漢王根之宅。
余有數畝弊廬,寂寞人外,聊以擬伏臘,聊以避風霜。雖復
晏嬰近市,不求朝夕之利;潘岳面城,且適閑居之樂。況乃
黄鶴戒露,非有意於輪軒;爰居避風,本無情於鐘鍾鼓。陸
機則兄弟同居,韓康則舅甥不别。蝸角蚊睫,又足相容者也。

爾乃窟室徘徊,聊同鑿壞。桐間露落,柳下風來。琴號珠柱,
書名《玉杯》。有棠梨而無館,足酸棗而非台。猶得欹側八
九丈,縱横數十步,榆柳兩三行,梨桃百馀樹。撥蒙密兮見
窗,行欹斜兮得路。蟬有翳兮不驚,雉無羅兮何懼。草樹混
淆,枝格相交。山爲簣覆,地有堂坳。藏狸並窟,乳鵲重巢。
26 | 魏晉南北朝

連珠細茵,長柄寒匏。可以療饑,可以棲遲。崎嶇兮狹室,
穿漏兮茅茨。檐直倚而妨帽,戶平行而礙眉。坐帳無鶴,支
床有龜。鳥多閑暇,花隨四時。心則歷陵枯木,發則 睢陽
亂絲。非夏日而可畏,異秋天而堪悲。

一寸二寸之魚,三桿兩桿之竹。雲氣蔭於叢蓍,金精養於秋
菊。棗酸梨酢,桃榹李薁。落葉半床,狂花滿屋,名爲野人
之家,是謂愚公之穀。試偃息於茂林,乃久羨於抽簪。雖有
門而長閉,實無水而恒沉。三春負鋤相識,五月披裘見尋。
問葛洪之藥性,訪京房之卜林。草無忘憂之意,花無長樂之
心。鳥何事而逐酒,魚何情而聽琴?

加以寒暑異令,乖違德性。崔骃以不樂損年,吳質以長愁養
病。鎮宅神以薶石,厭山精而照鏡。屢動莊舄之吟,幾行魏
顆之命。薄晚閑閨,老幼相擕。蓬頭王霸之子,椎髻梁鴻之
妻。燋麥兩甕,寒菜一畦。風騷騷而樹急,天慘慘而雲低。
聚空倉而雀噪,驚懶婦而蟬嘶。

昔草濫於吹噓,藉《文言》之慶馀。門有通德,家承賜書。
或陪元武之觀, 時參鳳凰之墟。觀受釐於宣室,賦長楊於
直廬。遂乃山崩川竭,冰碎瓦裂,大盜潛移,長離永滅。摧
直轡於三危,碎平途於 九摺。荆軻有寒水之悲,蘇武有秋
風之别。關山則風月淒愴,隴水則肝腸斷絕。

龜言此地之寒,鶴訝今年之雪。百齡兮倏忽,菁華兮已晚。
不雪雁門之踦,先念 鴻陸之遠。非淮海兮可變,非金丹兮
能轉。不暴骨於龍門,終低頭於馬坂。諒天造兮昧昧,嗟生
民兮渾渾!
中國文學史 | 27

參考書目

1.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2. 駱玉明:《簡明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3 年。

3. 李傑、顧大鵬編寫:
《《中國文學史》學習輔導與習題集》,
濟南:齊魯書社,2006 年。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