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第 11卷 第 1期 江 苏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V ol. 11 N o.

1
2010年 3月 JO U RN AL O F JIAN GSU PO LY T ECHN IC UN IV ERSIT Y M ar. 2010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的异同

喻 恂
(江汉大学 校报编辑部 , 湖北 武汉 430056)

摘 要: 鲁迅和沈从文是中国乡土文学领域的两位大师 , 他们以突出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文学作品开辟、 拓展了中国文坛。两者


的作品都具有浓郁中国味的乡土风情、 相似的主题思想等许多共通之处 , 但在时代背景、 小说人物设置和人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 ,
两位大师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鲁迅 ; 沈从文 ; 乡土小说 ; 异同点
中图分类号: I210. 6    文献标码: A     文章编号: 1672- 9048 ( 2010) 01- 0070- 03

  一、 乡土小说的兴起及代表人物 主义思想 , 也开拓了中国小说历史的新纪元。 鲁迅


“乡土小说” 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鲁迅的 《中国 这一时期的乡土作品带有鲜明的政治革命企图。 他
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 导言》 中 , 指的是二十世 对农民生活及命运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 , 他呼吁社
纪三十年代初出现的一大批展现故乡生活、 风土人 会革命要重视农民问题。 小说是他推行 “改造国民
情 , 充满怀旧乡愁的文学作品。其代表人物有鲁迅、 性运动”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是他向黑暗顽固社
沈从文、 蹇先艾等等。这批作家多生长于农村乡镇 , 会实施反抗和斗争的一把利剑。 他这一时期的乡土
他们了解农村生活、 了解农民 , 同时他们又受过教 小说还集中揭露了封建主义残留的罪恶 , 反映了处
育 , 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 , 因而他们能够把那个时 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的双重压迫下 , 农民物质和
代的腐败政治、 军阀混战、 封建礼教对农民造成的 精神双重贫困的生活面貌 ,展现了农民生存状况 ,婚
苦难充分展现出来。此时期乡土小说以描写现实、揭 姻状况 , 精神状况 , 命运状况的不幸、 悲哀和痛苦。
露黑暗、 促进社会改造为目的 , 对现代中国农村作 沈从文 , 生于荒闭而美丽的湘西凤凰。 其祖父
了多角度、 多层次细腻而深刻的展现 , 使封闭、 保 曾任前清贵州提督 , 其父亲曾组织参与辛亥革命武
守、 落后、 残酷、 衰败、 混乱的宗法制的农村社会 装起义后亡命关外。 其母亲 “极小就认字读书”。 他
在小说中得到真实反映。 六岁入私塾 , 十四岁加入地方行伍 , 自小就看惯了
又由于个人成长经历、 教育背景的不同 , 这些 军队残酷杀戮无辜乡民的惨状。 这些成长经历使他
作家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思想也不尽相同 , 他们对于 在后来的艺术创作中心态和平而冷静 , 夙愿美好而
中国传统文化 , 对于 “故乡” 也出现了肯定或否定 善良。 他注重描绘西南边城的风土和人情 , 并坚信
的不同倾向。这种不同 , 也体现在了他们的 “乡土作 只有在这种原生态的生活中才能找到今日民族重造
品” 中。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鲁迅和沈从文的小说作 与复兴的希望。 [1 ]
品中得到应验。 二、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的共同点
鲁迅是中国现 代小说的开山 鼻祖。 随着 “五 鲁迅与沈从文同为一个时代的乡土小说大师 ,
四”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鲁迅高举 “民主” 和 “科 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存在着很多共同之处。
学” 的旗帜开始了现代白话小说的创作 , 其题材多 1. 浓郁中国味的乡土风情
取自农村社会。 通过描述中国农村社会在新旧转型 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都以各自的故乡为背
中的真实情况 , 宣扬了自己激进的启蒙主义和民主 景 , 抒写一方风土人情和特定时代下乡民的生活与

收稿日期: 2009- 11- 20


作者简介: 喻 恂 ( 1983— ) , 女 , 湖北武汉人 , 硕士 , 编辑 , 主要从事新闻、 传播理论研究。
喻 恂 .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的异同 · 71·

命运。鲁迅生长在浙江绍兴 , 他的作品中有未庄、 土 种压迫打磨得麻木不堪 , 浑身透露着奴隶气。 读到


谷祠、 乌蓬船、 咸亨酒店 , 还有祥林嫂、 闰土、 豆腐 这里着实让人深感震惊和惋惜。
西施、 七斤、 鲁四老爷、 《社戏》 中童年的伙伴们等 和鲁迅 的作品相比 , 沈 从文的小说 显得 “温
等 , 这些场景和人物无不活现出作者记忆中故乡的 和” 许多。 但也透露着作者深刻的思考和美好的希
景物和人物的影子。 如 《孔已己》 中的咸亨酒店就 冀。他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湘西人民的生活状态 ,将
是以故乡绍兴新台门斜对面的一家咸亨酒店为原型 他们生活的喜怒哀乐一一摆在读者面前 , 让读者通
的。《祝福》 中的祥林嫂的遭遇同绍兴东南乌石头山 过他们的故事自己去感受湘西民众生活中的 “愚
看坟人的女人的遭遇是一样的 , 她的心爱的小儿子 昧”、 “迷信”、 “混沌” 和 “无奈”。 例如: 《湘西》、
就是在山屋门口剥豆 , 给马熊拖去吃掉的 , 这妇人 《萧萧》 等作品 , 作者沉痛叙述了湘西居民原始野蛮
因此而哭瞎了眼睛。 鲁迅的外婆家在安桥头 , 《社 的陈规旧俗、 迷信愚昧 , 从而深刻地揭露了乡民精
戏》 中所描写的乡间景色便是这里的景色。 《风波》 神上存在多年的病诟 , 发人深省。
中的七斤等 , 便是安桥头人 , 那里的人喜欢用出生 作为一代乡土文学大师的鲁迅和沈从文 , 并没
时的体重起名。 有仅仅将个人的情绪停留在单纯的怀旧、思乡之上 ,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 , 构筑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 而是通过对故乡的怀念和追忆寄托对整个民族、 整
“湘西世界” , 他的作品中常常书写出自己所亲身经 个国家的忧思和关怀。 一方面 , 他们创造出了一个
历的人和事 , 描绘了故乡人民的喜怒哀乐、 经历与 个鲜活的充满悲剧的人和事 , 另一方面他们又迫不
命运。《边城》 是沈从文从都市回到湘西亲历沅水之 及待地想要改变这种民族劣根性 ,重塑民族精神 ,阐
后创作的 , 是水上的人 和事触动了他 的记忆和灵 发社会理想。 鲁迅认为 , 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
感 , 不仅仅是 《边城》 , 他的其它作品中也时时处处 唤醒国民 , 赋予他们自由平等的意识 , 这样才能改
充溢着水的形象。 例如: 《柏子》 中柏子与吊脚楼女 造社会、 改造国家。要把像阿 Q、 祥林嫂这类的人从
子刻骨铭心的情爱故事发生在雨夜。《三三》 中水反 酣睡的 “铁屋子” 里唤醒 , 并去除他们身上的封建
复出现 , 成为情节演绎的标志。 三三与城市青年有 毒瘤。 而沈从文对社会对民族的关怀则是从 “重造
了接触后 “常走到外边站在溪岸旁 , 望着清清的溪 民族精神” 入手的 , 他认为人们可以从小说中去认
水” , 对男青年有了一点好感时 , 在梦里遇见 “原来 识我们这个民族 , 可以用湘西世界保存的那种自然
那两个人在水里摸了许多鱼 , 上了岸 , 拍拍身上的 生命形式作为参照 , 来探求 “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
[2 ]237
水点 ,把鱼全拿走了。”当男青年死亡的消息传来时 , 铸”。
“三三站立溪边 , 眼望一泓碧流 , 心里好像掉了什么 三、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的不同点
东西 ,极力去记忆这失去的东西的名称 ,却数不出。” 1. 人物性格的设定
2. 共同的时代催生出相似的主题思想 鲁迅笔下的乡民物质贫困且灵魂麻木。 例如:
鲁迅和沈从文所处的 20世纪二、 三十年代正值 《祝福》 中 , 初次出场的祥林嫂是 “头上扎着白头绳 ,
中国新旧思想剧烈交锋 ,内外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 乌裙 , … …顺着眼 , 不开一句口” , 中期她的形象变
他们都怀揣着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忧国忧民的责 为 “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 顺着眼 , 眼角上带些
任感 , 用文学创作的方式 , 思考和探寻国家、 民族 泪痕 , 眼光也没先前那样精神了” , 最后祥林嫂已经
的前途。 他们将视角放在了中国最普通、 受压迫最 是 “脸上消瘦不堪 , 黄中带黑 ,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
严重的农村 , 本着对人的命运的关注 , 积极地探讨 哀的神色 , 仿佛是木刻似的 , 只有那眼珠间或转动
改变民生、 振兴民族的方向。 一轮 ,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通过祥林嫂前后
鲁迅关注的是中国 “病态” 社会里人的精神状 形象的对比 , 鲁迅向人们揭示了在封建文化礼教的
况。 通过揭露人精神上的 “病态” 来揭露造成这种 侵蚀毒害下 , 个人很容易失去理性判断 , 选择对权
病态的原因 , 即提出了 “吃人” 的封建社会的主题。 势盲从、 对偶像崇拜。 鲁迅通过设立这些在精神和
他刻画了许多生活在这种社会中的劳苦大众 , 通过 物质上双重贫困 , 却麻木不知的人物 , “将所谓上流
他们被奴役、 被损害的精神世界 , 深刻地揭示了这 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 陆续用短篇小说的
些芸芸众生身上的愚昧、 无知、 麻木和软弱。例如: 形式发表出来” [3 ]389揭示、 披露了封建文化是怎样一
《故乡》 里 , 成年闰土再次与鲁迅相遇时的一声 “老 步一步吃掉祥林嫂们的 , 从而对社会、 对封建主义
爷” , 证明当年活泼机智的闰土已被贫困、 战乱、 各 进行彻底的批判。
· 72· 江 苏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2010年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充满了木呆、暗淡的气息 ,而 社会存在不满 , 他是以美好的自然作为理想 , 批判


沈从文小说中的人物则鲜活、 明亮得多。 这些人物 现实社会的黑暗不平 , 寻求民族振兴的出路。
生活在大自然中、 远离尘嚣、 烂漫如花、 清纯如水、 3. 人物命运的安排
诚实无邪 , 充满了人性。 例如 《边城》 中的翠翠和 鲁迅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人物充满了悲剧色
爷爷 , 《三三》 中的三三 , 《长河》 中的夭夭和老水 彩。 但是 , 他们并不是为写悲剧而写悲剧 , 其目的
手等等 , 全都是正直善良、 重义轻利、 信守承诺的 在于揭露和呐喊 ,以唤醒人们去更新旧的生存模式 ,
人。还有 《灯》 里描写的伙夫老兵外表雄壮固执 , 内 追求新的人生方式。 只是两位大师在悲剧的设置上
心天真憨直 , 他们体现了真实的人性。沈从文曾说: 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我 只想 造希 腊小 庙” , “这神 庙供 奉的 是 `人 在鲁迅的作品中 , 生命的生存意味着要承受苦
性’ ”。[ 2] 228这是他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他 “想借 难 , 这种苦难来自生活的压力 , 也来自精神的禁锢。
文字的力量 , 把湘西淳朴自然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 例如: 《故乡》 中的闰土在成年后 , 当初的活泼和朝
钟、 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 , 使他兴奋起来 , 气早已被麻木和迟钝取代 , 生活的艰辛和封建道德
年青起来”。 [4 ]也是因为如此 , 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充 对他的折磨使他丧失了生命的意义与希望。 还有祥
满了诗意。 但沈从文小说创作有一个特点 , 往往较 林嫂的疯癫惨死、 阿 Q的胡乱被杀等等无一不是一
孤立地描写人物 , 而不是把人物放到社会矛盾中加 幕幕血泪悲剧。 从人物的悲剧命运中 , 其题材 “多
以刻画 , 因而时代色彩不强 , 这是他与鲁迅小说人 采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 , 意在揭出病苦 , 引起
物刻画不同的地方之一。 疗救的注意。” [3 ]261
2. 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但是 , 沈从文的作品中 , 则总是存留了一份希
两位乡土文学大师的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地方风 望。 例如: 《边城》 中的翠翠 , 与闰土一样也生活在
情的描写 , 但其中所包含的情绪与倾向却有很大不 贫困之中 , 与爷爷靠撑渡船维持生计 , 他们居住在
同。 溪边的小茅屋里 ,父亲在自己未出生前就服毒自杀 ,
在鲁迅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地方风景画 , 有 母亲在自己出生后死去 , 而相依为命的爷爷也在下
社戏、 拆灶、 捐门槛 , 有咸亨酒店、 乌桕树、 花脚 着暴雨的夜晚离开了人世。 但翠翠并未被生活的苦
蚊 , 有赵太爷、 闰土、 祥林嫂、 阿 Q, 还有抓跳鱼儿、 难打垮 , 而是选择平静地面对一切 , 带着一个似有
雪地捕鸟等等。 这些画面和场景是作者童年生活的 似无的希望勇敢地生活着。 在故事的最后 , 留下一
真实再现 ,但读过之后却让人感到极其缺乏朝气。乌 丝希冀 , 正反映了沈从文内心对重塑和振兴民族留
桕树是 “干巴巴” 的 , 花脚蚊子是 “哼着” 的 , 蒸 有的一丝希望。他认为湘西文化中崇尚道德与人情、
干菜是 “乌黑” 的 , 在他笔下故乡天气是阴晦的 , 扑 正直朴素的做人标准、 健康自然的人生状态正是这
面而来的是清冷的风 , 天空是苍黄凝滞的 , 村庄没 个希望的所在。
有丝毫活气。 他旨在剖析农村的现状 , 渴望呐喊出 总而言之 , 不管是呐喊着砸破铁屋的鲁迅还是
对社会、 对民族的救赎。 追寻至真至善至美的沈从文 , 他们采用的艺术手段
沈从文笔下的乡村景色与鲁迅大相径庭 , 总是 或许不尽相同 , 但是两位大师都能怀着救赎民族觉
充满诗情画意。 他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物的外化 , 人 醒的历史责任构建自己的文学世界 , 其寻求国家崛
物的衍生 , 致力于营造一种天人合一 , 人与环境水 起、 民族振兴的可贵努力必将具有永恒的魅力。
乳交融的意境。 例如: 《边城》 由描写 “茶峒” 开始 ,
自河 , 河街 , 吊脚楼… …然后才引出了主人翁翠翠 , 参考文献:
[ 1] 肖 华 . 论沈从文作品中乡情与理性的冲突 [ J] . 常州工学
而翠翠淳朴、 自然、 率真的性格也反映了 “茶峒” 的
院学报 ( 社科版 ) , 2008 ( 4): 50- 53.
风土人情。 爷爷一心要给翠翠找一个好夫家 , 却又
[ 2] 沈从文 . 沈从文选集 (第 5卷 ) [ M ] .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
猜不透孙女的心和翠翠初恋的羞涩的难言 , 文中出 社 , 1983.
现了大量描写河岸的自然风光和乡土民情的句子。 [ 3 ] 鲁 迅 . 鲁迅全集 [ M ]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1.
他致力描绘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宁静和谐。 他的作 [ 4] 苏雪林 . 沈从文论 [ M ].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 1989: 456.

品中 , 矛盾总是逐步走向和谐统一。 作者如此地留
恋自然、 寄情山水 , 并不是回避现实 , 而是对现实 【
英译转至第 79页】  
蒋惠珍 . 用亚氏悲剧理论分析悲剧人物命运成 因— — 以 《德伯家的苔丝》 为例 · 79·

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撕裂的凄美。 然环境描写中 , 具有强烈的宿命论色彩: 老马死亡


三、 哈代的悲观主义思想和宿命论为苔丝的命 的途中对黑暗天空的描写 , 遭奸污后回家路上看到
运抹上浓重的悲剧色彩 鲜红的摘句 , 夜晚树林里的种种神秘恐怖现象 , 与
除了环境和性格的矛盾纠结导致她的悲剧命运 安玑逃亡途中遇到的悬石坛等。 这些环境描写极好
之外 , 苔丝的悲剧的产生显然还有其他不容忽视的 地铺垫和烘托了苔丝的悲剧命运。 就哈代而言 , 苔
因素。 如作者哈代本人的悲观主义思想倾向 , 他认 丝是他哲学观念的体现 , 苔丝的悲剧就是一场由宿
为: 在强大的环境面前 , 渺小的个人是无法掌握自 命主导的偶然性悲剧。
己的命运的。 他的主人公在与命运的角力中总是居
于劣势 , 总是被命运无情地碾碎 , 一步一步走向宿 参考文献:
[ 1 ] 姚介厚 . 论亚里士多德的 《诗学》 [ J] .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
命的深渊。 悲剧的过程 , 也就是性格— 人与环境—
生院学报 , 2001 ( 5) .
社会发生种种矛盾冲突的过程 ; 悲剧的原因 , 或以
[ 2 ]董学文 . 西方文学理论史 [ M ]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5.
性格的因素为主导 , 或以环境的因素为主导 , 或是 [ 3 ] 托马斯· 哈代 . 德伯家的苔丝 [ M ] . 张谷若 , 译 . 北京: 人
二者交互作用的结果。 简而言之 , 人物的悲剧命运 民文学出版社 , 2003.
常常归咎于 “命运的捉弄”。 不禁让人喟叹: “神看 [ 4 ] 弗洛伊德 . 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 [ M ] . 林克明 , 译 . 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 2004: 165.
待我们 , 就好像顽童看待苍蝇 ; 他们为自己开心 , 便
不惜要我们的命。”苔丝的故事始终笼罩在神秘的自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ragic Figure 's Fate with Aristotle 's Theories
of Tragedy—— Taking“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for Example
JIAN G Hui- zh en
( Scho ll of Fo reig n La ng uag es, Jia ng su Poly technic Univ ersity, Chang zho u 213164, China )
Abstract: In the sto ry of T ess o f the D 'urberv illes, Thomas Hardy had crea ted a faithf ul but t ragic - f ated
fi gure—— T ess, w ho w ent out to ma ke a livi ng f o r the poo r family but unfo rt unately seduced by an evil
m an and t hus suf f ered f rom t rem endo us miseri es in her lat er lif e. Owi ng t o the consi derable publici t y a nd
popula ri ty , many peo ple hav e do ne researches and st udi es co ncerni ng t his sto ry in all aspect s; f ro m the
view poi nt of Aristo tle 's t heo ries of t rag edy, Tess ' trag edy is deeply root ed in the cont radictio n bet w een
the social system and her ow n cha ract ers. Th ro ug h the a nalysi s of her tragic destiny , readers can
apprecia te the novel mo re ra tionally and systematically and wi ll be impressed by i ts t ragic eff ect a nd ar tistic
appeal.
Key words: theo ry of t ragedy; t ragic desti ny; societ y; character
(责任编辑 : 陈 红 )   

   【上接第 72页】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uXun and Shen Conhwen 's Native Literature
YU Xun
( Editorial Depa rtm ent o f Colleg e N ew spaper, Jing han U nive rsity , W uha n 430056, China )
Abstract: There a re tw o g reat nativ e li t era ture w ri t ers in Chi nese li terat ure hist ory , o ne is L U Xun, a nd
the other is S HEN Co ng - w en. They opened and ex panded the Chi nese li terary w o rld w it h outst andi ng
a rtistic achiev ements a nd rich li t era ry w orks. The w orks o f the tw o masters hav e much in co mmo n in local
cust oms wi th a st rong Chi nese f lav o r a nd simila r theme. Yet th ey also hav e thei r ow n unique
cha ract eristics in term s of tim e backg ro und , the set ting of characters a nd the relati onshi p betw een man a nd
envi ronment.
Key words: L U Xun; S HEN Cong- w en; nativ e lit era ture; si mi lari ties and di ff erences
(责任编辑 : 刘志新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