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总 25 卷  第 5 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科版 Vol.25 No.

5
2004 年 5 月 Journal of Southw 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May.2004

睢景臣散曲《高祖还乡》的新解读
姚昌炳
(长江大学文学院 , 湖北 荆州  434100)

  摘要 :
睢景臣的套曲[ 般涉调·哨遍] 《 高祖还乡》 运用“ 陌生 化” 的艺术 变形手 法 , 讽 刺了最 高统治 者刘邦 , 是一
部讽 刺喜剧 。 这是大家普遍认可的结论 。 但作品的意义不仅此而已 。 如果我们换个角 度 , 联 系到元代文 人的现实
处境来理解 , 就会得到新的启示 。 作品内涵应该还包含有 对人的本质性思考与争取人格平等的意识在内 。
关键词 :
陌生化 ;
讽刺喜剧 ;
悲剧性 ;
人格
中图分类号 :
I207.24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4 — 3926(2004)05— 0252— 03

  元代散曲家睢景臣的代表作[ 般涉调·哨遍] 《高 衣夜行 。 平民出身的刘邦一朝尊为天子 , 回乡省亲


祖还乡》 , 是散曲中的名篇 , 历来为人所称赏 。 不同 乃自然之情 , 无可厚非 。 按常规 , 刘邦的家乡人应该
版本的《中国文学史》也对之作了高度评价 :
“它的新 热烈欢迎他这一伟人的归来 。但作品打破常规 , 事
奇处在于掀开了统治者尊严的外衣 , 显示他无赖的 先隐藏了事件的性质及当事人 , 让家乡人蒙在鼓里 ,
本质 , 从而加以无情的嘲弄和鞭挞”[ 1] (P .304), “ 全曲 于是自然出现了下面的场景 。尤其是作者有意识地
谐趣而又锋利 , 幽默而又深刻 , 它像一根闪着冷光的 让一位闭锁于乡村的农民作为观察者 、叙述者 , 导致
魔棍 , 批 中窍 , 洞幽烛微 , 把看似不可一世的封建 皇帝还乡的非同寻常的大事瞬间变成了一场莫名其
[ 2] (P .
366)
统治者逗 弄得哭笑 不得” 。 这些评 价都不 妙 、滑稽可笑的闹剧 。农民自有农民思维的方式 , 他
错 , 但作品给我们的感受还不仅仅只是这些 , 如果换 们最注重的是安居乐业 , 解决温饱 , 渴望安宁 , 害怕
个思路来重新解读 , 会有新的体悟 。 折腾 。 没料到 , 老百姓的宁静一下子被打破了 。 乡
元人钟嗣成在《录鬼簿》中对睢景臣的《高祖还 里那些官吏为了巴结逢迎皇帝大驾的到来 , 赶紧摊
乡》有很高的评价 : “维扬诸公 , 俱作《高祖 还乡》套 派任务 , 警告老百姓不得有误 。乡里所谓的“大户”
数 , 公[ 哨遍] 制作新奇 , 诸公皆出其下 。”新奇之处就 人家趋炎附势 、逢迎权贵的丑恶嘴脸顿时毕现 , 俗不
在于 , 作者运用了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手法 , 把人们 可耐 。“王乡老执定瓦台盘 , 赵忙郎抱着酒葫芦 。新
熟知的内容表现得超出人们的心理期待 。通过独特 刷来的头巾 , 恰糨来的绸衫 , 畅好是妆么大户 。”在闹
的艺术视角来变形地表现人或事 , 给人耳目一新之 不清是“车驾”还是“銮舆” 的忙乱中 , 一些乌合之众
感 。 历来的典籍或文艺作品对皇帝的记载或描写多 组成的迎驾乐队出场了 :“ 瞎王留引定伙乔男女 , 胡
为赞美之词 , 尤其是在 思想文化控制 严格的时代 。 踢蹬吹笛擂鼓 。
”见到皇帝庞大而威武的仪仗队 , 老
故而 , 人们也习惯那些对皇帝的歌功颂德之辞 , 如稍 乡懵了 , 一切所见 物在他眼里都产 生了折射 , 变了
有不同 , 即给人以“新奇”之感 。睢景臣正是选择了 形 。 旗帜上的各种图案 , 手里拿的各种器仗 , 对老乡
与常人相异的手法描绘了一出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 来讲 , 只不过是农村常见俗物的“错误”运用 , 看不出
的闹剧 , 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 。 皇帝有多少威仪 。“一面旗白胡阑套住迎霜兔 , 一面
《高祖还乡》的所述内容并非全是凭空杜撰 , 《史 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 。 一面旗鸡学舞 , 一面旗狗
记·高祖本纪》中就有些记录 。 只不过睢景臣在描绘 生双翅 , 一 面旗 蛇缠 葫芦 。” “红 漆了叉 , 银 铮了 斧
汉高祖刘邦做皇帝而衣锦还乡的历史场景时 , 采用 ……白雪雪鹅毛扇上铺 。 ” 如此话语虽显滑稽 , 却也
的不是平实的历史记录手段 , 而是通过“陌生化”的 真实 。生活圈子封闭的农民只能有此认识 , 这也不
艺术变形 , 把本应是威严 、庄重 、热闹 、豪华的还乡场 正是农民的悲哀么 ? 接着 , 通过这位老乡的眼 , 还对
面 , 写得出人意料 , 大煞风景 。 富贵不还乡 , 有如锦 出随从人员的穿着打扮 、运输工具等方面 , 进行了变

收稿日期 :
2003 -12 -20
作者简介 :
姚昌炳(1967 -), 男 , 湖北公安人 , 长江大学中文系讲师 ,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戏 剧文学研究 。
第5期 姚昌炳  睢景臣散曲《高祖还乡》 的新解读  
253

形处理 。所有一切显示皇帝威严的人与物 , 在这位 邦荣归故里的故事 , 从一个村庄人眼里和心底说出 。


没有见过世面的老乡看来 , 都是种种正常人与物的 村庄人心直嘴快 , 直把这个故使威风的大皇帝为 , 弄
某种“错位” , 是不可理喻的 、荒诞可笑的 。在老乡眼 得啼笑皆非 。 这虽是游戏之作 , 却嬉笑怒骂 , 皆成文
里 , 这一切都是不正常的 、不实用的浪费 。在一种看 章了 。”[ 3] [ p .406] 但说它 是“ 游戏之 作” , 恐 也未必 尽
似冷静的叙述中 , 自然而然地破坏皇帝的威仪 。嘲 然 。 在看似“游戏”的背后 , 作品中还蕴含着作者对
讽正体现于此 。 人的本质性思考及渴望人格平等的意识 。 元曲中有
上述描写是老乡平静地冷眼旁观的感触 , 接下 不少看似游戏的作品 , 其实都隐含着作者的某种情
来的描述就热闹起来 , 老乡压抑已久的感情突然爆 感倾向和处世态度 , 是作者身处特定环境 , 因无法正
发 。 自己宁静的生活被打乱 , 被无故抓来当差 , 早已 常表达自己的思想而采取的特殊手段与技巧 , 不可
使老乡不满 , 只是迫于“社长”的胁迫 , 加之对此事的 等闲视之 。如姚守中的《牛诉冤》 、曾瑞的《羊诉冤》 、
不甚明了 , 权且来凑个热闹 。 没想到折腾自己半天 、 马致远的《借马》 、刘时中的《代马诉冤》等作品 , 我们
原来要迎接的竟然是与他尚有旧帐未了的无赖“刘 能说它们都纯是文字游戏吗 ? 为什么元曲中会反复
三” , 老乡顿时气不打一出来 , 火冒三丈 , 发泄出多年 出现这类题材的作品 ? 我们完全有必要重新思考这
以来的积怨 。刘邦的为人确实难辞其咎 。 “那大汉 些“游戏之作”出现与存在的理由 。
下的车 , 众人施礼数 , 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 , 面对老 在皇权专制时代 , 怎敢对皇帝如此“轻薄” ? 只
乡们的尊敬施礼 , 刘邦眼中无人 , 趾高气扬 。 也许是 有在思想意识控制相对较为宽松的时代 , 才可能出
意识到如此这般的高傲会导致他在家乡人面前的孤 现一些不和谐音 。 睢景臣生活的元代 , 是少数民族
立 , 于是在“众乡老展脚舒腰拜”时 , 假惺惺地“ 挪身 把持政权而对汉族知识分子歧视最严重的时代 , 以
着手扶” , 欲缓和关系 , 以示亲近 。 老乡自也是跪拜 儒家理想人生作为追求目标的广大知识分子 , 在元
之人 , 等到老乡“猛可里抬头觑” , 终于辨认出在乡亲 代遇到了实现目标的最大障碍 。 对普通知识分子来
们面前如此装大的人之后 ,“险气破我胸脯” , 毫不留 说 , “学成文武艺 , 货与帝王家”的愿望主要通过科考
情地历数刘邦的老底 。“你须身姓刘 , 您妻须姓吕 。 一途 , 虽然此路是那么的狭窄与拥挤 , 可除此别无选
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 :
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 , 你 择 。 可是 , 由宋入元 , 知识分子的地位大幅度下降 ,
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 。曾在俺庄东住 , 也曾与我喂 科举考试也曾一度废止达八十年之久 , 堵塞了一般
牛切草 , 拽耙扶锄 。”刘邦出身寒微 , 本不值得讥笑 , 知识分子的进身之路 。 于是 , 知识分子出现了分流 ,
关键是他过去在乡里的所作所为实在为人所不耻 , 一部分沦为书会才人 , 靠填词谱曲谋生 。 乱世变局
现今做了皇帝 , 却 摆出这般架势来“ 折腾” 众乡亲 。 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对人的生命意义及人生的价值取
在老乡心目中 , 刘邦永远是欠自己旧帐的无赖 , 便赶 向重新进行思索 , 在无法摆脱的苦闷彷徨中 , 充满失
紧向刘邦讨帐 :
“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 , 欠我的粟 落感与幻灭感 。面对新王朝时进退两难的处境让他
税粮中私准除 。”老乡真是有理不让人 , 天真而无知 们悲愤 、浩叹 、怀旧 、反省 、思隐 , 玩世 、厌世 、避世的
地以为刘邦是想逃躲自己的债而“更了名唤做汉高 情绪成了元代文人的普遍流露 。 他们的价值观念与
祖” 。 一个尊为皇帝 , 一个贱为百姓 , 卑贱者怒斥高 行为规范与前此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相比是大异其
贵者的不是 , 刘邦该是 多么的难堪而 又无可奈何 ! 趣 , 嬉笑怒骂 、狂怪荒诞 、玩世不恭等表象无法掩饰
我们可设想当时的场景 :
刘邦尴尬万分 , 老乡痛快淋 其内心的隐痛 , 残酷的现实环境迫使他们变形地对
漓 。尊贵的皇帝居然成了老乡训斥的对象 , 想象一 之做出反映 。 元朝“四级十等”的民族歧视政策 , 使
下现实生活中那些凶悍泼辣的讨债人催逼欠债人时 汉族文人忿忿不平 , 进一步丧失了对皇权的仰仗与
咄咄逼人的架势 , 就知晓耀武扬威的皇帝此时灰头 依附信念 , 迫使他们反思一切 , 大到社会历史 , 小到
土脸的样子了 。 刘邦此时是何反应 , 作品没有写出 , 个体生命 。沦为书会才人而在市井飘荡的文人 , 在
但不论如何继续 , 皇帝头上闪耀的光环是暗淡了 , 对 思想精神上更少了些桎梏 , 多了些轻松 , 在他们心中
皇帝的讥刺也算达到了目的 。 当然 , 这只能是作者 已没有什么“可敬” 、“可畏”的事情 , 滑稽成性 , 戏谑
的一种文学虚构 , 历史的真实恐怕未必真敢如此放 成习 , 以玩世之态处世 。 深感绝望的元曲家们一反
肆 , 但多少蕴含有作者对皇帝的某种态度 。据此 , 我 传统的进取心 , 在 作品中出现大量 否世 、叹世 性主
们确实可以认可郑振铎在其《中国俗文学史》中的评 题 , 强烈 , 率真 、随意和无所顾忌地张扬自我 。 这是
价:
“《高祖还乡》 , 确是奇作 。 他能够把流氓皇帝刘 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心态 , 隐含有批判精神在
邦的无赖相 , 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曲曲传出 。 他使刘 其中 。
 
254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科版 第 25 卷

《高祖还乡》讽刺皇帝刘邦 , 还原其最初面目 , 多 恶行 , 除了一定的讽刺意义外 , 似乎还有另外的一层


少暗含有为普通文人争取地位的意识在内 , 可说是 含义 。可以推测 , 这是在等级森严的元代社会里 , 身
对民族歧视政策的变 相反拨 。 诚 如孙绍先先生所 处底层的汉族知识分子在寻找平衡 , 为自己争得一
言:“被传统文化极度矮化了的书生 , 除了会读几本 席之地而作的曲折努力 。
无用的圣贤书 , 几乎丧失了其他的谋生本领 , 他们本 其实 , 刘邦也是一悲 剧人物 , 因 为他也被 异化
想把科举之路当成唯一的进身阶梯 , 然而 , 竞争的残 了 。 过去的低贱与现在的高贵形成极大的反差 , 皇
酷和方法的荒谬 , 使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除了身 帝的光环又不容他过去的恶丑 , 而做皇帝前的一切
心的伤痛之外一无所有 。 他们被无情地抛出了原设 又不可抹杀 , 一味被美化的皇帝 也被悬置于空 中 。
计的 生 命 轨 道, 注 定 了 是 一 个 时 代 的 失 败 真实地再现他的过去 , 似乎成了“异端” , 令人惊奇 、
[ 4] (P .
179)
者 。” 身处元代的知识分子感触更深 , 更加觉 诧异 。推测作品暗示了元代知识分子对元统治者的
得传统地位的丧失给自己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和无尽 不满 , 是替自己找平衡 , 那是因为刘邦对知识分子也
的屈辱 。 马致远在其杂剧《荐福碑》中借龙神对书生 曾大不敬 , 容易让人想起元代统治者对待儒生的态
张镐的训斥之语说出了读书人的不堪处境 :
“你本是 度 。《史记》中有些记载可资证明 。做为文化圈外的
儒人 , 我看你今后不如人 !”虽为戏言 , 实乃读书人现 一员 , 刘邦不大喜欢读 书人 , 经 常侮辱他们 。 陆贾
实处境的形象反映 。 从四民之首一下沦为社会的底 “以客从高祖定天下 , 名为有口辩士 , 居左右 , 常使诸
层 , 心理落差之大让读书人一时无所适从 。 读书人 侯” , 曾在刘邦前说称《诗》 、《 书》 , 刘邦颇不耐烦 , 盛
的当务之急是 , 需要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 , 重新确立 气凌 人 地骂 道 :
“ 乃 公居 马 上而 得之 , 安事 《 诗》 、
自己的在社会中的地位 。 在看似散漫无羁的游戏之 《书》 !”郦食其是一“好读书”之人 , 欲拜见刘邦 。 刘
笔中 , 他们以最高统治者为参照 , 来重塑自己的精神 邦麾下一骑士忠告郦生 :
“ 沛公不好儒 , 诸客冠儒冠
人格 , 提升自己地生存地位 。 贵为帝王的刘邦 , 原来 来者 , 沛公辄解 其冠 , 溲溺 其中 。 与人言 , 常大 骂 。
也不过是一介草民 , 历史的机遇与潮流把他推上了 未可以儒生说也 。”当郦生亲自到门拜访时 , 刘邦“方
皇帝的宝座 , 证明人的价值与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 居倨床使两女子 洗足 , 而见 郦生”[ 5] , 竟如此怠 慢 !
的 , 阶级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地位与价值 , 都可 应该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恶习影响到刘邦 。不学无
能有风云际会之机 , 关键在于把握施展才干的时机 。 术的粗人即使身为皇帝 , 也还是本质不变 , 他对知识
刘邦仍是现实生活的一个人 , 并不比别人高出一头 , 分子的大不敬 , 自然会激起广大儒生的反感 , 故而在
对皇帝的顶礼膜拜 , 其实质是一种人格的丧失 。皇 文学作品中对之加以讥刺乃自然之事 。“王侯将相 ,
帝头上的光环是牺牲自己的人格尊严而铸成的 , 难 宁有种乎 ?”实质上是一种人格平等的呐喊 。联系到
道这不是人的一种悲哀么 ? 《高祖还乡》对刘邦荣归 元代统治者及其对知识分子的态度 , 我们就不难理
故里的嬉戏 , 既是嘲弄 , 也是悲悯 。 刘邦作为一个现 解作品中更深一层的内涵了 。
实的人 , 更加真实可信 。 人为涂抹的色彩使他失去 凡是名作都有其多义性的内涵 , 才有永久性的
了本来面目 , 成为隔绝于人的屏障 , 掩饰了真相 。 皇 艺术魅力 。睢景臣的散曲《哨遍·高祖还乡》就是一
帝回乡省亲与普通人功成名就后的衣锦还乡具有同 部具有多义性的佳作 , 它能给读书带来无穷的想象
样的性质 , 可就因为他是皇帝 , 好象一切与众不同 , 与永远的思索 。
高高在上而神圣不可侵犯 , 其实 , 他本质上就是“刘
三” , 让人敬仰与畏惧的“汉高祖” , 不过是个虚幻的 参考文献 :
符号而已 。皇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之神 , “皇 [ 1] 游国恩 .中国文学史(三)[ M]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2 .
[ 2] 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 M ] .北京 :
高 等教育
帝”的名号并不能掩盖过去的一切事实 。 作品中老
出版社 , 1999 .
乡揭刘邦的老底也没有什么不妥 , 仅是如实展示他 [ 3] 郑振铎 .中国俗文学史[ M] .北京 :
东方出版社 , 1996.
的从前罢了 , 本不值得也没有什么好取笑的 。 相反 , [ 4] 孙绍先 .英雄之死与美人迟暮[ M]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
如此真实地再现 , 更让人感到自信起来 。 无赖汉刘 版社 , 2000.

三 , 庄稼人刘三 , 时来运转也可高为天下之主 , 那么 [ 5] 司马迁 .史 记(卷 九十 七)[ M ] .长沙 :岳 鹿书 社出 版社 ,


1988.
普通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又何愁前途茫茫 ? 只要自己
不沉沦 , 机会总会出现 。 因此 , 作品揭露刘邦的家底 (责任编辑  陈灿平)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