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31

分类号: 密级:

研 究 生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中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A Study on Burut’s History of Xinjiang in Qing
论文题目(外文)
Dynasty (1758-1864)
研 究 生 姓 名 张峰峰

学 科 、 专 业 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

研 究 方 向 中国民族关系史

学 位 级 别 博 士

导师姓名、职称 武沐 教授

论 文 工 作

起 止 年 月 2014 年 9 月至 2016 年 8 月

论文提交日期 2016 年 10 月

论文答辩日期 2016 年 11 月

学位授予日期

校址:甘肃省兰州市

万方数据
原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
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 期: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兰州大
学。本人完全了解兰州大学有关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兰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
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兰州大学。
本学位论文研究内容:
□可以公开
□不宜公开,已在学位办公室办理保密申请,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请在以上选项内选择其中一项打“√”)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 期: 日 期:

万方数据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中文摘要

布鲁特为清朝对今柯尔克孜族的称呼,柯尔克孜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清代以前,柯尔克孜族曾被称为“坚昆”、“鬲昆”、“黠戛斯”、“乞儿吉思”、“吉
利吉思”等,其祖先起源于叶尼塞河流域,在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西迁后,最终落
居于天山地区,成为该地区的一支重要部族。天山地区的一些布鲁特首领,在叶
尔羌汗国时期以及和卓时代,即于天山南路地区扮演着重要角色,布鲁特部落善
于依附周边政权和势力成为其重要特点。
乾隆年间,清朝统一新疆的过程中,伊塞克湖周围、纳林河上游、楚河、
塔拉斯河流域、费尔干纳地区以及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城周围的布鲁特部落先后
归附于清朝,清朝将其划分为东、西部,清朝官方将其中的十九个部落载入册籍。
由于布鲁特部落数目众多、分布地区较广,不同部落在不同历史时期与清朝的亲
疏关系不同,乾嘉年间,希布察克、冲巴噶什、胡什齐、额德格讷、萨尔巴噶什、
萨雅克等部与清朝的关系较为亲近,部分首领受到清朝重用,享有较高地位:如
希布察克部之比阿奇木被授为散秩大臣和四品阿奇木伯克,阿奇木之弟额森被授
为军前侍卫,冲巴噶什部首领阿瓦勒被授予四品顶戴和普尔钱等。乾嘉年间,这
些部落及其首领的相关事迹较具典型性,文章的前半部分即主要论述这些部落的
主要人物和事件。
嘉庆末年以及道光年间,白山派和卓家族后裔先后在南疆地区发起了多次
叛乱,在张格尔之乱、玉素普之乱、七和卓之乱的前后过程中,皆有布鲁特部众
参与其中,因而,文章的另一部分内容较多讨论此间布鲁特各部的角色和地位。
这一时期,希布察克、冲巴噶什部的固有地位渐为式微,奇里克、胡什齐等部因
帮同清朝平定叛乱,在诸部中占据重要地位。中亚浩罕汗国,自乾隆年间即欺凌
其周边布鲁特部落,道光年间,迈玛达里汗即位以来,加紧了对外扩张,楚河、
塔拉斯河、纳林河上游以及色勒库尔地区的布鲁特部落皆受到浩罕的统治,同时,
和卓后裔的多次叛乱也皆与浩罕势力的支持相关,因而,在论述布鲁特诸部与清
朝间的关系的同时,不可忽视浩罕因素的影响。东布鲁特(北方吉尔吉斯)诸部
较之于其他布鲁特部落,具有更为密切的亲缘关系,因此结成了松散的同盟,这
较具典型性。19 世纪 40 年代以来,东布鲁特各部逐渐受到俄国的统治,俄国通

万方数据
过广泛设立玛纳普,在伊塞克湖周围、纳林河上游的布鲁特部落中逐渐建立了统
治,这也为其通过不平定条约掠夺清朝西北边疆的领土奠定了基础,分析东布鲁
特与俄国间的关联,有助于理清俄国对我国西北边疆的侵略过程。
该文在翻检清朝满汉档案文献、编年体文献、方志文献等文献的基础上,结
合外文文献的记载和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清代新疆布鲁特诸部百年间
的历史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其中,布鲁特与清朝、浩罕、俄国及其与和卓家族之
间所形成的关系,成为贯穿于文中的多条研究线索,也是所着力研究的问题。布
鲁特作为清朝西北边疆的重要屏藩,国内外学界研究尚不系统,该文旨在通过这
一研究,进一步理清清代新疆布鲁特的历史脉络、论述前人所未能阐释清楚的问
题,并由此对布鲁特在清代西北边疆的地位和角色做出进一步的评析。

关键词:清代,新疆,布鲁特(柯尔克孜),和卓家族,浩罕,俄国。

II

万方数据
A Study on Burut’s History of Xinjiang in Qing Dynasty
(1758-1864)

Abstract

Burut was the name of Kirghiz in Qing Dynasty,Kirghiz people have a long history in
China.Before Qing Dynasty,Kirghiz once was called as Jiankun,Gekun,Khakas,Qirghiz,etc.Their
ancestors originated from Yenisei River and experienced different periods of migration to the west
direction,finally they settled down in Tianshan area and became an important ethnic group in this
region.Some Burut leaders in Tianshan area played key roles in south Tianshan area even in
Yarkand Khanate and Khoja Eras.Therefore,Buruts were characterized as being adept in
depending on the sourrounding regims and influence.
In Qianlong Era,when Qing Dynasty unified Xinjiang area,Burut tribes subsequently submitted
to Qing Dynasty from areas of Issyk-kul,upper course of Narin River,Talas and Chu
Rivers,Ferghana Region,Kashghar and Yarkand,etc.They were divided into East and West part and
nineteen Burut tribes were officially recorded by Qing’s government.Because of the large number
of the tribes and their wide distribution,relationships with Qing Dynasty varied among different
tribes in different periods.In Qianlong and Jiaqing years,tribes like Kipchak,Chongbagish,
Kuschu,Edigine,Sari-bagish,Sayak were rather close to the Qing Dynasty in relationships.Parts of
the tribes’ leaders were appoint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enjoyed high position,eg. Hakim,the Biy
of Kipchak,was granted as sula amban and Hakim Beg of the fourth rank;Hakim’s brother Esen
served as hiya (guard)in the army; Aval,the leader of Chonbaguish tribe,was granted fourth-rank
cap button and Puer money.In those years,these tribes and stories of the leaders were very
typical,so the former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analyzed the figures and events from these
tribes.
From the ending years of Jiaqing to Daoguang periods,descendants from the Khoja family of
Aqtaghliq faction revolted in southern Xinjiang for several times.Burut members participated in
revolts of Jihangir,Yusuf and Seven Khojas,so the latter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 explicated more on
the Burut’s roles and positions among these events.In this period,the position of Kipchak and
Chongbaguish declined gradually.However,tribes like Cherik and Kuschu helped the Qing
Dynasty subdue the revolts,so they played important roles among all tribes then.Even from the
Qianlong years,the Kokand Khanate in central Asia started to subdue the neighbouring Burut
tribes.In Daoguang years, Mahammad Ali Khan speeded up the outer expansion,and tribes from
III

万方数据
Chu and Talas Rivers,upper course of Narin River and Sarikol regions became colonized by
Kokand.Meanwhile,revolts by the Khoja descendants were also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Kokand
influence.Therefore, impacts from Kokand should never be neglected the when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urut and Qing Dynasty.Compared to other Burut tribes,tribes of East
Burut(northern Kirghizstan)had much closer genealogical relationships among one another,thus
forming a loose confederacy,which was typical.From the 1840s,East Burut tribes gradually
suffered from Russia’s colonization.Through widely appointing the Manap title,Russia came to
colonize the Burut tribes around the Issyk-kul and alongside the upper course of Narin
River,which actually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seizing the territory on Qing’s northwestern frontier
through unequal treaties.Analysis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ast Burut and Russia helps
understand Russia’s invasion process on China’s frontier area.
Based on gleaning from Manchu and Chinese archives,annalistic literature and local
chronicles,the dissertation combed the one-hundred-year history of Burut tribes in Xinjiang also
by referring to literature in foreign languages and related researches by scholars from home and
abroad.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urut and Qing Dynasty,Kokand,Russia and Khoja family
became the main clues throughout the dissertation and they are also the motif of this
research.Important vassal groups as Burut were,scholars from home and abroad haven’t studied on
them systematically.Through this study,the dissertation aimed at further sorting ou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Buruts in Qing Dynasty and analyzing the problems which haven’t been explicated
clearly by former scholars in order to further evaluate their role and position on Qing’s
northwestern frontiers.

Key words:Qing Dyansty,Xinjiang,Burut(Kirghiz), Khoja family,Kokand,Russia.

IV

万方数据
目 录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I
第一章 绪 论 ............................................................... 1
第一节 选题............................................................................................................................. 1
第二节 文献综述..................................................................................................................... 4
一、基本史料................................................................................................................... 4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17
第三节 理论阐释和研究方法............................................................................................... 32
第二章 清朝统一新疆前布鲁特(柯尔克孜、吉尔吉斯)的历史脉络 ................ 36
第一节 16 世纪前柯尔克孜族祖先的历史概况及其迁徙 .................................................. 36
第二节 叶尔羌汗国时期的吉尔吉斯人............................................................................... 40
第三节 准噶尔汗国时期的布鲁特及其历史角色............................................................... 44
一、准噶尔部对天山北路布鲁特的统治..................................................................... 44
二、叶尔羌汗国灭亡后布鲁特在天山南路参与的政教斗争 ..................................... 48
三、布鲁特与和卓家族关联性的发端:白山派、黑山派名称的起源 ..................... 56
第三章 乾隆年间东西布鲁特的归附及诸部的分类................................ 64
第一节 东布鲁特的归附....................................................................................................... 64
一、相关背景及归附过程............................................................................................. 64
二、东布鲁特诸部归附清朝的动因............................................................................. 68
第二节 布鲁特在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中的贡献 ........................................................... 71
一、布鲁特与黑水营解围............................................................................................. 71
二、布鲁特对和卓家族后裔的收容............................................................................. 73
三、其他布鲁特属众的积极作用................................................................................. 75
第三节 西布鲁特的归附....................................................................................................... 77
第四节 东西布鲁特诸部谱系分类再考............................................................................... 79
一、相关文献中所载的诸部名称和数目..................................................................... 79
二、布鲁特部落分类的多维视角及其相互关系......................................................... 83
第四章 乾嘉年间的希布察克部和冲巴噶什部布鲁特.............................. 96
第一节 乾嘉年间希布察克部布鲁特................................................................................... 97
一、阿奇木与希布察克部的角色定位......................................................................... 97
二、乾嘉之际希布察克部的历史转折....................................................................... 111
I

万方数据
三、小结....................................................................................................................... 118
第二节 乾嘉年间冲巴噶什部地位和角色变迁................................................................. 119
一、乾隆年间阿瓦勒及冲巴噶什部的地位............................................................... 119
二、玻什辉、苏兰奇及冲巴噶什部的式微............................................................... 125
第五章 乾隆年间胡什齐、额德格讷、奇里克部布鲁特及其与浩罕的关系 ........... 130
第一节 胡什齐部与清朝、浩罕的关系............................................................................. 130
一、纳喇巴图的贡献及其与浩罕的关系................................................................... 130
二、伯尔克及其外逃事件........................................................................................... 135
三、乾隆年间胡什齐部的角色与地位总结............................................................... 144
第二节 乾嘉年间额德格讷、奇里克部布鲁特及其相关活动 ......................................... 146
一、额德格讷部与奇里克部的归附........................................................................... 146
二、额德格讷部与浩罕的扩张................................................................................... 150
三、乾隆年间奇里克部的迁徙................................................................................... 157
第六章 乾隆年间东布鲁特及其他部落的主要活动............................... 164
第一节 东布鲁特主要人物及诸部间的关联性................................................................. 164
一、乾隆年间东布鲁特主要首领及其事迹............................................................... 164
二、东布鲁特松散联盟雏形的形成........................................................................... 170
三、萨尔巴噶什与布库的关系................................................................................... 174
第二节 乾嘉年间其他布鲁特部落的主要活动................................................................. 179
第七章 乾嘉年间布鲁特与清朝的社会、经济互动............................... 183
第一节 清朝的治理政策及布鲁特在西北边疆的地位 ..................................................... 183
一、清朝对布鲁特的政治政策................................................................................... 183
二、布鲁特在西北边疆的地位................................................................................... 186
第二节 布鲁特的朝贡贸易................................................................................................. 194
第八章 布鲁特与张格尔之乱................................................. 201
第一节 乾嘉年间布鲁特离心力的增加............................................................................. 202
第二节 张格尔与浩罕、布鲁特的关联............................................................................. 205
一、浩罕对于张格尔的管控....................................................................................... 206
二、1822-1824 年张格尔与布鲁特的纠约................................................................ 210
第三节 布鲁特与张格尔侵犯“西四城”......................................................................... 221
一、张格尔纠众占据西四城....................................................................................... 221
二、布鲁特与清朝平定张格尔之乱........................................................................... 223
第四节 那彦成善后措施中的布鲁特因素......................................................................... 232
一、额德格讷部内附清朝的主要过程....................................................................... 232

II

万方数据

二、那彦成安抚布鲁特诸部的举措........................................................................... 236
第九章 布鲁特与浩罕势力支持下的玉素普之乱、七和卓之乱..................... 245
第一节 玉素普之乱中布鲁特诸部的角色......................................................................... 245
一、玉素普之乱的爆发............................................................................................... 245
二、清朝平定玉素普之乱过程中布鲁特的信息探报作用 ....................................... 248
三、有关布鲁特参与叛乱的更多细节....................................................................... 254
第二节 道光初年浩罕向布鲁特的扩张............................................................................. 259
一、18 世纪中后期浩罕对布鲁特部落的侵略 .......................................................... 259
二、浩罕向那林上游及吹、塔拉斯流域布鲁特部落的扩张 ................................... 260
三、浩罕对帕米尔地区的入侵................................................................................... 266
第三节 “七和卓之乱”过程中的布鲁特角色扮演 ......................................................... 269
一、“七和卓之乱”的爆发过程................................................................................. 269
二、布鲁特诸部在清朝平定“七和卓之乱”中的作用 ........................................... 272
三、“七和卓之乱”后的和卓叛乱及斯底克之乱 ..................................................... 275
第十章 俄国对东布鲁特(北方吉尔吉斯)诸部统治的建立....................... 278
第一节 19 世纪松散的东布鲁特联盟及其与俄国的关系 ................................................ 278
一、联盟关系的加强................................................................................................... 278
二、东布鲁特内部矛盾及俄国势力的渗透............................................................... 281
第二节 玛纳普与俄国在东布鲁特诸部统治的建立 ......................................................... 285
一、学界对玛纳普的关注度....................................................................................... 285
二、玛纳普的产生背景............................................................................................... 286
三、玛纳普的主要职能及其地位变迁过程............................................................... 290
第三节 中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柯尔克孜跨国民族的形成 ......................................... 299
结 语 .................................................................... 304
参考文献 .................................................................. 308
在学期间相关研究成果....................................................... 317
致 谢 ..................................................................... 318

III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选题

清代,今柯尔克孜族(Kirghiz or Kyrgyz)被称为布鲁特(Burut),这一名称
源自于准噶尔部的称呼,在俄文文献被称为吉科卡门吉尔吉斯人(Dikokamenni
Kirghiz)或喀拉吉尔吉斯(Kara Kirghiz)等。柯尔克孜族在西域地区具有悠久
的历史,清代以前,曾先后被称为“坚昆”、“鬲昆”、“黠戛斯”、“乞儿吉
思”、“吉利吉斯”等。柯尔克孜族祖先曾生活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后又逐渐
向西向南迁徙到天山南北、帕米尔高原、费尔干纳等地区。
除我国之外,柯尔克孜族现今主要分布于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
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其人口大约有 450 万人,根据 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的柯尔克孜族有近十九万人,现今主要聚居于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也散处于南北疆的多个地区,另有小部分居住于
黑龙江省富裕县,他们是在乾隆年间由新疆地区迁徙而去的。在宗教信仰方面,
大部分柯尔克孜族人们信仰伊斯兰教,而新疆额敏县的柯尔克孜族则信仰喇嘛
教,黑龙江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则信仰萨满教。柯尔克孜族具有自己的语言柯尔
克孜语和文字柯尔克孜文,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克普恰克语
组。
布鲁特起源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其祖先自汉唐以来即活跃于我国北方民族
史上,先后受到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周边民族或政权的统治,并曾
建立过黠戛斯汗国,自汉唐时期开始,直至 18 世纪初,叶尼塞河流域的吉尔吉
所谓众志成城也。”、“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 康熙帝这一
斯人经历了若干阶段的西迁后,最终主要落居于天山、帕米尔地区。天山地区的
思想也为其后人所继承,成为有清一代筹边政策的指导原则。
布鲁特部落主要在叶尔羌汗国时期登上历史舞台,冲巴噶什、希布察克等部首领
也在汗国内部扮演了重要角色,并逐渐与和卓家族发生关联。1680 年,当叶尔
羌汗国被准噶尔政权归并之后,天山南路的布鲁特首领参与到白山派与黑山派和
卓的斗争之中,布鲁特与和卓家族的联系由此开始,并一直贯穿于清代新疆布鲁
特历史的始终,故而,阐述不同历史阶段中布鲁特与和卓家族的关系,也成为本
非如喀尔喀之分旗编设佐领。” 布鲁特归附前,乾隆帝也宣谕于布鲁特诸部:
文的一条重要研究线索。天山北路、伊塞克湖周围、楚河、塔拉斯河流域的布鲁
特部落,曾受到准噶尔政权的驱逐,迁徙到费尔干纳盆地,乾隆年间,准噶尔政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权瓦解之后,这些部落才返回到其原游牧地。
乾隆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1758-1759),在清朝统一新疆的过程中,布鲁特
多部归附于清朝,成为清代西北边疆屏藩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清朝治理。
《新疆识略》中载:“为我屏藩者,惟哈萨克、布鲁特二部而已。”魏源在《圣
武记》中言:“新疆南北二路,外夷环峙,然其毗邻错壤,作为屏卫者,惟哈萨
克、布鲁特两部落而已。”布鲁特派遣使臣入觐于朝,布鲁特各部之比被授予不
同品级的顶戴,南疆近卡布鲁特各部之比、阿哈拉克齐,配合地方大臣、伯克治
如是而已矣。” 这表明,在乾隆帝眼中,哈萨克、布鲁特被视为“外圉”,安集
理各部,守卫边卡。乾隆年间,在清朝平定乌什回乱的过程中,布鲁特多部协助
清军平定叛乱。嘉庆、道光时期,因清朝边吏管理上的失当,布鲁特渐离心于清
朝,部分属众参与了白山派和卓家族后裔在南疆发起的多次叛乱,如张格尔之乱、
玉素普之乱、七和卓叛乱等,布鲁特多部首领也率领所属部众,配合清军平定了
多次叛乱。故而,嘉庆、道光年间,作为外藩的布鲁特在维护南疆稳定方面发挥
了一定的作用,无论是附和于叛乱者,还是帮同清朝平定叛乱者的角色,皆值得
学者研究清代新疆历史时,也多聚焦于上述历史时段 ,即清朝统一新疆直至清
分析。清代布鲁特研究,为进一步认知清代西部边疆之管理与维护提供了极佳的
观察视角。同治年间,沙俄强与清朝政府议界,随着中俄边界的划定,布鲁特最
终跨居于中俄两国,成为现代意义的跨国民族。
布鲁特由清朝西北外藩最终成为跨国民族的过程,为我们深入理解清代西北
边疆治理制度提供了范例。清代前期,统治者以蒙古等少数民族为边疆屏藩,“不
专恃险阻”,康熙帝即曾言:“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
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
解,皆莫敢当。可见守边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帮本得,而边境自固,

如是的守边思想具体于西北边疆的治理中,即以哈萨克、布鲁特等部作为西
北屏藩,但对于哈萨克、布鲁特等部的管理毕竟不同于内地,也不同于喀尔喀蒙
古部落,如哈萨克部归附时,乾隆帝即曾降谕:“所谓归斯受之,不过羁縻服属,
如安南、琉球、暹罗诸国,俾通天朝声教而已,并非欲郡县其地、张官置吏,亦


“尔等若哈萨克慕化来归,朕将令照旧安居,不易服色,不授官爵,不责贡赋。”
及至乾隆三十六年,当土尔扈特部跋涉万里回归祖国之时,乾隆帝亦曾言即:“西
域既定,兴屯种于伊犁,薄赋税与回部,若哈萨克、若布鲁特,俾为外圉而羁縻
《清高宗实录》卷 892,乾隆三十六年九月乙巳。

《承德府志》卷首一,转引自张羽新:《清代前期的边疆政策》,马大正主编:《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第 315 页。

张羽新:《清代前期的边疆政策》,第 315 页。

《清高宗实录》卷 543,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丁未。

《清高宗实录》卷 555,乾隆二十三年,正月丙辰。
2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之,若安集延,若巴达克山,亦称远徼而概置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朕意亦

延、巴达克山被视为“远徼”,或羁縻之、或概置之,从中可见,清朝在西北边
疆管理上针对不同的属部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和差别。
本文以清代新疆布鲁特的历史作为研究主题,研究的时段主要集中于 1758
至 1864 年之间,即起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东布鲁特开始归附清朝,迄于同
治三年(1864)中俄议界,东布鲁特(北方吉尔吉斯)地区正式划归俄国。中外

朝于 1864 年失去对新疆的控制之间的阶段,这一时段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象征
着清朝对于新疆不间断的统治,1864-1877 年,清朝一度失去对新疆的控制,左
宗棠于 1878 率军平定阿古柏政权,清朝再次收复新疆,1884 年,清朝在新疆建
立行省制度。清朝文献中记载的主要的布鲁特人物和事件皆出现于 1758-1864
年这百年间,1878 年后,清朝文献中的相关记载也相对较少。
本文将研究时段聚焦于 1758 年至 1864 年之间,有助于集中讨论清朝治理下
的布鲁特历史的连续性,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清朝治理下的布鲁特及各部主要人
物和事件、布鲁特与和卓家族的关联性等,19 世纪 20 年代以来,浩罕、俄国相
继建立对布鲁特的统治,且在此前,浩罕、俄国即与布鲁特诸部产生诸多的关联
性,故而,分析布鲁特与浩罕、俄国的关系及其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也将是本
文的重要讨论主题。
布鲁特、哈萨克虽同为清代西北边疆屏藩,但二者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
结构及其所处位置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在此基础上,二者与清朝的关系也不同。
国内外学界在清代哈萨克历史研究方面已经产生了诸多成果,但对清代布鲁特历
史的研究则仍不系统,学界所涌现的相关成果相对较少,本文选定以清代新疆布
鲁特历史研究为主题,旨在进一步系统梳理布鲁特诸部重要人物和事件及其与清
朝、浩罕、俄国及和卓家族间的关系,因而,这一选题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创新性。


国内外学者多将 1759-1864 年约一百年视为清朝统治新疆的第一个时期,将 1878-1911 年视为清朝统治
新疆的第二个时期,讨论清朝治理新疆的政策时多集中于前一阶段,我国台湾学者罗运治指出, 第一个时
期的百年间,统治之策可以说是以乾隆帝所制定树立的独特政策为主,历经嘉、道、咸、同各朝,奉行不
逾。第二个时期因情势的改变,致使清朝的治新政策亦随而改变,第一期的统治政策不复存在。” 罗运治:
《乾隆帝统治新疆政策的探讨》,台北:里仁书局,1983 年,第 467 页。)林恩显先生也有相类观点,认为
前一个时期,清朝统治新疆采取的政策始满清独特的统治政策,与其统治全中国的政策密切相关,其目标
在以因地制宜的方式,希望将回疆隶属于满洲君主,成为其直接控制的军事保留之自治领,故此时期之回
疆仍保有其原有的传统社会文化色彩,在后一时期,上述政策不复存在,汉人势力进入回疆,使得回疆社
会文化发生了相当的变化。(林恩显:《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台北:商务印书馆,1988 年,第 20
页。)国外学者,如米华健(James Millward)在论述清代新疆的商贸政策时、劳拉·纽比(Laura Newby)
实录>新疆资料辑录》
在论述清朝与浩罕的关系时,也都将研究时段集中于第一个时期,参见:James为阅读和整理相关文献提供了极大便利。 A.Millward ,Beyond“the
pass:Commerce,ethnicity and the Qing Empire in Xinjiang,1759-1864, Stanford University, 1993;Laura J.Newby,
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A Political History of Qing Relations with Khoqand c.1760-1860, Leiden & Boston
( :
Brill,2005.
3

疆布鲁特历史记载较为有关的两部方略即为《平定准噶尔方略》 (傅恒等撰,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这一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发掘和考证更多相关史实,有助于进一步准确定位布鲁
特在清朝西北边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也有助于将其与清代哈萨克历史作进一步
的对比。但这一研究也面临着一些难点,这主要体现在文献搜集方面,清代汉文
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虽然较多,但仍不足,故而,在研究中,仍需要尽可能地多方
搜集更多相关史料,惟有如此,才能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因笔者暂不通晓满文、
俄文,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满文、俄文文献的搜集,所以,本文所做的深入讨
成书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和《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 (曹振镛等撰,成
论仍然较为有限,其中的不足惟有寄希望于来日以作弥补。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基本史料
(一)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纪传体、政书类文献

布鲁特作为清朝西北屏藩,是清代新疆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在诸多的历
史事件中皆有涉及,乾隆朝以来,布鲁特在清朝统一新疆、平定乌什之乱和平定
以张格尔之乱为代表的和卓后裔叛乱中,都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清代文献对于布鲁特事务多有记载,编年体文献方面,最重要的文献是《大
清历朝实录》,其主要价值在于史实记载的系统性,实录按照年代和日期记载了
清帝处理朝政的有关内容,主要记载自上而下的谕令和政令,对于大臣奏折内容
也有部分记载,与布鲁特有关的记载,主要集中于乾隆至同治年间的各朝实录中,
即《清高宗实录》、 清仁宗实录》、 清宣宗实录》、 清文宗实录》、 清穆宗实录》
其中尤以《清高宗实录》和《清宣宗实录》中所载布鲁特文献为多,这与乾隆、
道光年间清朝处置的布鲁特事务较多有关,实录中的记载是系统讨论新疆布鲁特
历史的基本文献。自东、西布鲁特归附清朝以来,与布鲁特有关的人物和事件较
多,实录中所载信息仍然较为零散,故仍需要结合更多档案文献来解读相关史实。
《清实录》内容丰富,卷帙浩繁,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整理出版的《<清
《 《 《
魏源的《圣武记》① 成书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主要叙述清朝开国以来的

清朝立国以来,多以编纂方略的方式来记载历次战争前后处置过程,方略按
照时间顺序汇集了朝臣的奏折、前线官员的汇报、清帝的上谕等内容,因此整体
上可被视为纪事本末体文献,其编纂顺序则是以编年体的形式来呈现。与清代新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清实录>新疆资料辑录》(1-12
《清史稿》 册),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为纪传体类的史著,为赵尔巽等人所纂修,与布鲁特相关的史料
2009 年。

傅恒等撰:《平定准噶尔方略》,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版,1990 年。
4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书于道光九年(1829))。
《平定准噶尔方略》分为前编、正编和续编,其中前编共计 54 卷,主要为
康熙三十九年(1701)至乾隆十七年(1752)间与准噶尔部相关的内容;正编共
计 85 卷,主要记载乾隆朝先后平定准噶尔部和追剿大小和卓的历史过程;续编
共计 程溯洛、穆广文先生所编《维吾尔族史料简编》
32 卷,内容始于乾隆十八年(1753)、迄于乾隆三十年(1765),记载了清
,从清代编年体、纪事本
朝统一新疆后对于新疆的管理以及对乌什之乱的处置过程。与布鲁特相关的内容
主要见载于正编和续编,涉及布鲁特自乾隆二十三年(1758)归附清朝至乾隆三
十年(1765)帮同清朝平定乌什之乱的有关历史,所载内容较为详尽,是研究清
朝统一新疆前后布鲁特历史的重要文献。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共计 80 卷,主要涉及清朝对张格尔之乱的前后
处置过程,所载内容起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迄于道光九年(1829),由于张
格尔之乱是清朝统一新疆后近六十年来南疆地区所爆发的最为重大的叛乱,清朝
政府耗费了较大人力、物力平定张格尔之乱,张格尔之乱历时较长,一些布鲁特
统事、以事隶官”,即以政府机构为纲,实以各类政事。 其中,嘉庆朝大清会
部落首领及其属众也卷入其中,附和张格尔之乱,方略中所载内容较为翔实,对
于整理该乱前后过程中布鲁特诸部的角色扮演具有重要帮助。
所载部落共计十七部 ,这些内容有助于与同时期的其他方志文献形成对比。则
相较于《清实录》,方略中的记载显得更为详尽,既包括朝臣自下而上的奏
折,也包括清帝自上而下的谕令,而实录对于清朝大臣上奏的内容多仅有简略叙
述,故而,需要同时结合方略与实录中的材料来解读相关历史。通过摘录和整理,
可以发现,乾隆朝以来的历朝实录和上述的两部方略中记载了大量与布鲁特相关
关事务。 《回疆则例》 系理藩院初于嘉庆年间所编修,张格尔叛乱之后,又于
的内容,它们虽然记载了诸多与布鲁特相关的史实,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地加以考
辨和论证。

历次重要战争,因此可以被视为纪事本末体的史料。在卷四《乾隆荡平准部记》、
《乾隆勘定回疆记》、 乾隆绥服西属国记》、 乾隆新疆事后记》、 道光重定回疆
记》、 道光回疆善后记》诸篇章中,对于布鲁特事务也有记载,对于道光年间布
鲁特参与张格尔叛乱的缘由也多有议论和阐发,对于南疆地区出现动乱的原因进
行了思考,这些内容都有助于从更为宏观的背景来审视布鲁特所处的历史位置。

疆善后事宜奏议》 较全面地记载了相关奏折原文以及道光帝所发上谕,这有助
《 《
散布于清帝本纪、大臣传记及诸种志书之中,虽然相关材料并不如实录、方略丰
富,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属国传中专有布鲁特传,西部各属国传中也
新疆稀见奏牍汇编》
《 ( 道光朝卷) 也收录了那彦成的部分善后奏议,同时收录

载有与布鲁特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助于理清有关人物、事件的结构和脉络。


曹振镛等撰:《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6 年。

魏源:《圣武记》,道光二十四年刊印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5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末体文献中摘录了与布鲁特有关的部分史料,围绕着孜牙墩事件、张格尔之乱等
整理了相关史料,并对有关史实进行了评论,这些文献汇编也较具有参考价值,
有助于多角度论述相关史实。
政书类文献记录了政府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及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实行情
况,内容丰富,政书类文献门类也较为多样,与本文写作较为相关的政书类文献
主要体现为通制类的清会典和诏令奏议类的奏疏。
曾为吴丰培先生所整理,称之为《奕山新疆奏稿》 ,相关奏折内容对于了解“七
大清会典在清代经过多次纂修,包括会典、则例、图说诸部分,会典“以官

典中的理藩院部分,记载了嘉庆年间布鲁特各部享有不同品级顶戴的人物数目,

例将具体事例附载于法典条下,理藩院所专门制定的《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嘉
方志中, 《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 无疑最为重要,它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
庆中期修会典,改“则例”为“事例”)有助于了解各藩部地区的具体管理制度,
(1782),
其中的理藩院部分所载回部管理制度有助于本文的写作,但较少提及与布鲁特相
④ ⑤

道光二十三年(1843)进行了修订刊印,该书对于回疆各城伯克管理制度进行了
详尽的记载,对张格尔之乱后浩罕、布鲁特等入卡贸易免税的规定也有提及,这
《嘉庆重修一统志》 是在乾隆年间所修《大清一统志》基础上修成的,成书
些内容有助于与同期其他文献形成对照。
道光年间,清朝政府平定张格尔叛乱的过程中,那彦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
南疆处理善后事宜,那彦成所奏诸多善后事务皆与布鲁特、安集延相关,奏明布
鲁特离心的缘由、安置内附的额德格讷部布鲁特的过程、招抚布鲁特逃人、嘉奖
《皇朝中外一统舆图》 成书于同治二年(1863 年),初为胡林翼在湖北巡署
布鲁特首领、驱逐安集延商人并禁止其入卡贸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内容
在《清宣宗实录》、《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中虽有记载,但《那文毅公平定回

于梳理张格尔之乱后清朝对布鲁特的措施。马大正、吴丰培先生所主编的《清代

《新疆图志》 为袁大化主持、王树枬等人编纂而成,成书于 1923 年,该


长龄、武隆阿、壁昌、奕山等人的奏稿,其中的《奕山奏稿(制胜全策)》收录


程溯洛、穆广文编:《维吾尔族史料简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年。

冯尔康:《清史史料学》,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年,第 68 页。

《嘉庆朝<大清会典>中的理藩院资料》,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编:《清代理藩院资
料辑录》,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中心,1988 年,第 114-115 页;亦载于赵云田点校:《乾隆朝内务府抄本
<理藩院则例>》,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年,第 395-396 页。

参见赵云田点校:《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理藩院》,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年。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编:《蒙古律例·回疆则例》,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中心影印
版,1988 年。

那彦成: 那文毅公筹画回疆善后事宜奏议》, 那文毅公奏议》卷 73-卷 80,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
心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第二辑《西北史地文献》第 8 卷,线装书局,2006 年。

马大正、吴丰培主编:《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道光朝卷),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年。
6

万方数据
《 《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了道光二十七年(1847)奕山等人处置“七和卓之乱”的相关奏折,这些内容也

和卓之乱”的前后过程以及布鲁特人物在其中的角色具有重要作用。

(二)方志类文献

清代民国时期的其他史籍中,有关布鲁特的文献较多体现于方志之中,官修

《西域闻见录》 系椿园七十一所著,成书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该书


内容完备、翔实,记载了清代新疆的地图、疆域、山川、官制、兵防、藩属等内
容,对于包括左右哈萨克、东西布鲁特在内的诸多西域藩属部落皆有记载,有关
布鲁特的内容,记载了乾隆年间布鲁特归附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乾隆帝对布鲁特
的御制诗文,这有助于理清有关历史脉络。

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但取材内容仅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故称为《嘉庆
《西陲总统事略》 系松筠主持编纂,成书于嘉庆十三年(1808 年),该书《卷
重修一统志》,该志对于东西布鲁特有一定的记载,其中涉及布鲁特的舆图也较
有价值。

任内请邹世诒、晏启镇绘制,图成,胡林翼死,严树森继任,遂请李廷箫、汪士
铎校订,该书以经纬图的形式将全国舆图加以展现,其中的《北一卷》、 北二卷》
对于布鲁特多部及其游牧的具体位置进行了标注,具有一定的价值,便于结合其
他材料进行详细解读布鲁特属部的具体位置。
值得与同类材料进行对比。

《 西陲要略》 为祁韵士所编,成书时间与《西陲总

因对于清代新疆历史的叙述相对更为全面,故多卷内容皆涉及布鲁特的历史,如
《卷四·建置》对于清朝晚期布鲁特诸部所处的位置及其与附近卡伦的关系有详
《新疆识略》 为松筠等人所纂,成书于道光元年(1821 年),该书在《卷十
细的记载;《卷十六·藩部》不仅对于东西布鲁特属部有详细说明,还对于清末
因沙俄入侵所导致的布鲁特多部被划入俄国的有关历史也有所说明;《卷五-卷
九·国界》中,对于清末中俄议界过程中哈萨克、布鲁特多部的归属过程有详细
的记载和论述,总之,该书所载的诸多相关内容和信息皆值得参考和利用。
清代私人所修西北边疆史地志书在清代学术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促进了
《回疆通志》 系和宁所著,成书于嘉庆九年(1804 年),对南八城的建置、


奕山:《奕山新疆奏稿》,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第二辑《西北
史地文献》(第九卷),线装书局,2006 年。

傅恒等撰:《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西北文献丛书》正编,第一辑《西
北稀见方志文献》第 58 卷,兰州古籍书店,1990 年;点校本参见:傅恒等撰,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
志校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年。

《嘉庆重修一统志》,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 年。

《皇朝中外一统舆图》,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同治二年刊印本。

袁大化、王树枬等:《新疆图志》,东方学会,1923 年。
7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新疆识略》、《西域闻见录》、《西陲总统事略》、《西
陲要略》等史书,皆对于布鲁特诸部的归附及其所受清朝的管理有着一定的记载。

在《外藩列传》中对于布鲁特有所记载,尽管较为简略,但仍然较有价值,其有
关布鲁特内部社会结构和制度的记载虽然简短,但却意义重大,其他的文献并无
相类的总结,这些记载也多为国外研究者所引用,以用于分析 18—19 世纪的布
比,该书存有多个刻本,本文选择使用经朱玉麒所整理点校的版本。 《汉西域
鲁特诸部的内部社会结构。在流传和刊刻的过程中,该书又以《西域总志》、 西
图考》 系李恢垣所著,成书于清代末年,他对于布鲁特部落的记载以及东西布
域记》、《新疆舆图风土考》等名称出现,其中内容大略相同。

十一·布鲁特源流》中,记载了布鲁特归附于清朝的过程,对其助剿大小和卓、
协助平定乌什回乱之过程都有所描述,对于东西布鲁特的分布有所说明,指出:
“大首领称为比,犹回部阿奇木也,比以下有阿哈拉克齐,大小头目皆由喀什噶
尔参赞大臣奏放给以翎顶,二品至七品有差。”这样的定性说明,《清实录》和
方略中似未作阐释,该书所载布鲁特各部沿边散处,共有十七部落,并将嘉庆十
《西域地理图说注》 ,据其考证,该书约成书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至二十
二年(1807 年)所查各部落头目所受品戴情况加以呈现,这一材料较有价值,

事略》相当,祁韵士亦曾参与了《西陲总统事略》的编纂,所列内容大致相当,
但并未载明布鲁特各部首领所受顶戴表。

二·布鲁特》专门记载布鲁特各部的位置,对于乾隆、嘉庆时期布鲁特的归附历
史有所叙述,其所附《布鲁特部落头人表》详载布鲁特十九部落中各部及其后代
所受顶戴的情况,对诸部主要人物的事迹进行了说明,这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乾嘉
布鲁特诸部的具体事务。

疆域、沿革、卡伦等内容都有记载,对各城与布鲁特诸部的贸易交往以及布鲁特
各部的分布、头人所受品戴等都有记载,这些材料可以补充其他材料记载上的不
足,为了解布鲁特与回疆的互动带来帮助。
《西域水道记》为徐松所著,约成书于嘉庆末年、道光初年,徐松不仅在书
中描述西域各主要水系状况,还在注解中陈明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他对
于乾隆、嘉庆年间重要的布鲁特部落如希布察克部、冲巴噶什部的地位及其首领
的事迹有所描述,并做出了一些定性的说明,这有助于与其他方志类文献形成对


椿园七十一:《西域闻见录》,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乾隆四十二年刻本。

松筠等纂,祁韵士撰:《西陲总统事略》,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刊刻本。

祁韵士:《西陲要略》,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光绪八年刻本。

松筠等:《钦定新疆识略》,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版,1965 年。

和宁:《回疆通志》,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版,1966 年。
某些专档详尽。 故而,通过翻检,可以发现,汉文《上谕档》之内容多有关内
8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鲁特的划分,迥然于其他文献中的记载,但仍值得参考。
上述所提及的诸种方志文献,也是前人在相关研究中经常引用的文献,除此
之外,另有一部西域方志稿本,系乾隆朝统一新疆之初,由满族旗人以满文、汉
文合著,具体作者不详,亦无书名,咸丰年间进士、广东顺德人李文田根据书中
内容称之为《西域地理图说》,该书后藏于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图
书馆,1992
道光两朝上谕档》年,阮明道、刘景宪两位先生对之整理、翻译并加以出版,名之曰:
对嘉庆初年清朝追踪阿其睦之子鄂布拉散的去向、冲巴噶什

九年(1764)之间,该书为尚待完善的稿本,但系以汉、满文字较早记述西域史
地而又不可多得的稿本,其中的卷六《外夷情形》,详载清朝统一新疆之初布鲁
特各部落的名称、户数、住居和游牧地区等内容,相较于清代其他的官私修史书,
该书所载的布鲁特部落数目无疑最多,对额德格讷、喀尔提锦、希布察克、萨雅
克—萨尔巴噶什部等主要部落所辖具体分支部落的记载也更为详尽,诸多信息并
未见载于其他各类文献中,因而,对于本文写作而言,该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有助于进一步理清各部落间的内在关系。
以上所提及的方志为记载清代新疆布鲁特的主要方志文献,其他的同类文献
也有助于本文的写作,在此也就不一一列举了,正文部分将有引用。

(三)满汉文档案文献和察合台文文献

民国时期,明清故宫档案即与殷墟甲骨文、河西汉简、敦煌文献一道,被罗
振玉先生称为四大新史料之发现,在过去近百年的史学史上,其中任何一项新史
料,皆在中外学术研究中产生了极大的轰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简称“一史
馆”)保存了诸多清朝处理民族事务的档案文献,档案资料价值极高,在清代历
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关新疆地区的民族类档案文献也常为学者们所引用。
近年来,“一史馆”已先后就其所藏的多种清代档案文献进行了整理、编译
和出版,其中,乾隆朝以来历朝的汉文《上谕档》有助于写作的开展,军机处的
案号、微缩编号等信息。其中,《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新疆卷) ,即主要
“上谕档”,综合记载了皇帝的谕旨,但若就某个专题内容来说,它又可能没有

地事务,有关新疆地区的内容相对较少,对布鲁特事务有部分记载,如《乾隆朝
上谕档》就乾隆四十九年(1784)希布察克布鲁特之比阿其睦因萨木萨克通信白


徐松著,朱玉麒整理:《西域水道记》(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

李恢垣:《汉西域图考》,台北乐天出版社影印版,1974 年。

阮明道主编: 西域地理图说注》,阮明道汉文笺注、刘景宪满文译注,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 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前言》,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 年。
9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山派信徒而诬控鄂对之子鄂斯一事有部分提及,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嘉庆

和希布察克部帮同追索萨木萨克之子玉素普等事务有所记载,对嘉庆年间图尔第
迈莫特因孜牙墩滋事而被枉杀一事的追查过程也有记载等,这些材料有助于弥补
《清仁宗实录》对相关事务记载的不足。
近年来,满文档案文献的价值日益凸显,中外清史研究者逐渐意识到,满文
档案不仅有助于清朝开国史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历朝边疆历史的研究。这是因为,
版社了 283 册的《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 ,这一巨著将清代有关新疆的满文
清代定满语为国语,称满文为清字,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满蒙官员,特别是承办
八旗事务及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满蒙官员,一般都用满文缮写公文,不得擅自使
用汉文,与此相应,有关诰敕、谕旨、寄信及各部院的行文,也都得用满文书写。
在现存的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满文档案中,满文月折包保存较为完整,所谓满文月
度长达 181 年。” 其中,录副奏折及其附件占大多数。故而,该书主要将《清
折包是军机处按照已定秩序打包保存的满文档案的总称,其中涉及新疆历史的档
案较多,满文月折包中又尤以录副奏折最多,官员呈进的奏折,经皇帝朱批后,
称为朱批奏折,经军机处抄录存案后为录副奏折,录副奏折虽为朱批奏折的抄件,
但价值高于朱批奏折,因为录副奏折中除了抄录奏折内容,还保存了官员呈进的
各种附件。
“一史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
究所等单位,通力合作,已就部分清代满文档案文献进行了一定的编译和整理。
其中《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即就“一史馆”所藏“满文月折包”中有关各
边疆地区的满文档案进行了翻译、编目,将其结集整理成汉文目录,各条目录包
目,并已于近期在其官网上开通了汉文录副奏折目录的查询系统 ,这无疑为检
纳了各奏折之上奏时间、奏报者姓名、官衔以及上奏的主要内容、各件档案的档

汇集了雍正至宣统年间“满文月折包”中有关新疆事务的满文录副奏折目录。驻
新疆之满蒙将军、大臣等多以满文奏及新疆事务,故而,该卷中有关新疆的满文
档案内容极为丰富,该目录无疑有助于了解相关档案的内容,也为学者们翻阅原
档提供了便利。该书虽然仅为目录文献,但仍然包纳较多的历史信息,对于清代
新疆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帮助。通过该目录,可以知晓满文录副奏折中有关布鲁
特的事务较多,该目录有助于获得其他汉文文献所未记载的相关历史细节。需要
明确的是,惟有在通晓满文的基础上,前往“一史馆”查阅满文原档,方能得以
阅见相关档案内容之全貌,但笔者现尚不通晓满文,惟有诉诸于来日了。
2012 年,经“一史馆”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合编、并由广西师范大学出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6-10 册,新疆卷 1-6,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10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档案原文结集出版,内容丰富,“收录所有军机处满文月折包内涉及新疆事宜的
录副奏折、上谕、寄信、札付、咨文、呈文以及随奏折呈进的履历、口供、清册、
清单等 72812 件,起自雍正八年(1730 年),止于宣统三年(1911 年),时间跨

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新疆卷)所列满文档案目录的满文档案原文加以汇编,
各册也列有汉文目录,笔者试着比较该书各册目录与《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
(新疆卷),发现它们所载的布鲁特事务内容相当,但笔者尚无法阅读该书所汇
编的满文原档。
故而,笔者目前仅能够借助上述档案的汉文目录搜集更多与布鲁特事务相关
的材料,但仍然能够获得诸多汉文文献所未记载的内容,这些材料应多来自于满
文月折包中的满文录副奏折。相较于此,清朝军机处对汉文朱批奏折进行抄录,
形成汉文录副奏折,“一史馆”于近年对其馆藏的汉文录副奏折进行了电子化编
乃当时不曾宣示中外的谕旨。

《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 这一套档案文献,是近年来由“一史馆”编译、
索相关文献体统了较大便利。笔者借助于该系统,查阅到了部分与布鲁特相关的
汉文录副奏折档案目录,但通过与满文月折包中的相关档案内容作比较,发现汉
文录副奏折中的较有价值的相关档案数量较少,其中乾嘉年间的相关档案极少,
主要的相关汉文录副奏折出现于道光十年(1830)之后,也有一部分出现于咸丰、
同治初年,主要记载布鲁特贡马请安之事以及查办布鲁特贼犯的事务,因而,这
些档案偏于记载布鲁特零散的社会事务,价值要稍逊于满文录副奏折。同样地,
未面世。 “反映了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政策与方式,大部分档案从未公布,
“一史馆”也对其馆藏的汉文朱批奏折进行了电子化编目,借助于网上查询系统
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其中的诸多寄信档皆有关新疆地区民族事务,有关布
也可查阅到一部分与布鲁特相关的朱批奏折,但数量较之于相关汉文录副奏折为
少,也偏于记载道光十年(1830)之后的布鲁特社会事务,对于研究与布鲁特相
关的重要事务而言,其价值较为有限。
满文寄信档乃是清朝满文档案中的一种,“寄信档”系“寄信上谕档”的简
称,是雍正七年(1730)清代军机处设立以来,军机处专门抄载寄信上谕的重要
档簿,满文《寄信档》,乃自军机处满文《上谕档》中分离别立者,军机处为了
存案备查,将上谕原件于发交之前,均抄录一份备存,因而形成了军机处之满文
《上谕档》,自雍正八年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满文《上谕档》按朝年分为“军
务”和“寻常”两种档簿,自乾隆二十六年(1761)始,军机处另立《寄信档》,
录中所载更为详尽,其中的《明清史料 庚编》(下) 对于乾隆至道光年间有

专门抄载寄信上谕,原有的军机处满文《上谕档》中的军务簿册,至此终止。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合编:《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 1-283 册),桂林: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

《前言》,《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 1 册)。

http://www.lsdag.com/NETS/lsdag/page/topic/Topic_1697_1.shtml?hv=965 该网上查询系统已于 2016 年 3 月
开通,公布了首批录副奏折的电子版目录。
11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时的满文《上谕档》,仅剩下以往的“寻常”簿册的上谕,但加有“明发”字样
的汉字标签,表明“寻常”簿册的上谕,即为“明发上谕”。从此以后,军机处
满文上谕档簿,即为《寄信档》与《上谕档·明发》两种档簿并存,满文《寄信
档》存至同治八年(1869),满文《上谕档》直至宣统二年(1910)。明发上谕系
由内阁颁降宣示中外的明发谕旨;寄信上谕系军机大臣奉旨以寄信的方式,密谕
或速谕臣工的上谕,因其寄自内廷,又称做“廷寄”,具有机密不宜公开的性质,

对外事务的档案,内容主要为相关奏折以及上谕,其中的道光朝外交史料 ,编

整理的乾隆朝满文寄信档案,全书共 24 卷,既收集了乾隆朝满文寄信档的原文,
又将各条满文档翻译成了汉文,《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大多反映了当时西北
边疆以及东北等地政治、军事、民族、外交等诸多方面的史实,即便在清朝,亦
系未曾全部汉译的谕旨。清代为修方略,曾经择选汉译了其中的大约百分之三十
左右,《清实录》中所采用折,亦未过于此,尚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密寄上谕从
先生主编、被收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的《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 一

鲁特的寄信档内容也较为丰富,对于乾隆朝处理布鲁特事务的记载甚为详尽,部
分内容虽亦载于《清高宗实录》之中,但满文寄信档的记载往往更为翔实,包纳
了更多的历史细节,这可以补充清代汉文文献记载上的不足。这些新近译编、出
版的满文档案,多数前辈学者在布鲁特研究中尚无缘阅及,笔者为能够阅览该部
分文献而感到庆幸。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
失德史》 1960 年刊行了《明清史料》,所收录的
同样关涉叶尔羌汗国,同时参考这两部著作,有助于获得叶尔羌汗国
档案多为清朝兵部、刑部、户部等诸部移会清朝大臣之奏折,故而,较为完整地
保存了奏折的内容,有助于从中知晓相关奏折之原貌,相关内容较之于方略、实

布鲁特的事务有所记载,对于东西布鲁特诸部的归附过程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对
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布鲁特散秩大臣阿其睦因通信萨木萨克而诬控鄂对之子
鄂斯的事件也有部分记载,还收录了张格尔的供词等,这些内容皆与布鲁特相
并发表于《孟加拉亚洲社会杂志》之上 ,该文后经我国学者陈俊谋、钟美珠先
关,有助于从中获得更多的历史信息。
生翻译成中文。 笔者试着比较察合台文《和卓传》译本和之前流行的英、汉译
除此之外,台北“故宫博物院”在 1968 年刊行《清代外交史料》(嘉庆朝、
道光朝)根据军机处所存档案,收录了嘉庆初年至道光十五年(1835)清朝处理


王小红:《序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编:《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 1 册,岳麓书社,2011 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编:《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 1-24 册。

王小红:《序言》,《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 1 册。

http://www.lsdag.com/NETS/lsdag/page/article/Article_249_1.shtml?hv=965

12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刊行:《明清史料 庚编》(下册),台北中华书局,1960 年。

为一册,共计四卷,四卷内容中的第三卷、第四卷所收录档案,关涉浩罕事务、
玉素普之乱,这较之于《清宣宗实录》中的记载更为详细,由于一些布鲁特部落
及人物牵涉其中,这些档案中也多提及布鲁特事务,这无疑有助于理清布鲁特诸
部在玉素普之乱中的角色扮演。
除了上述满汉文档案文献外,部分察合台文献也有助于本文的写作,苗普生

我国柯尔克孜族也以其本民族文字柯尔克孜文出版了一些史籍 ,但这些文
书,即收录了近年来由阿斯卡尔·居努斯、阿不来提•努尔东等学者所译注的清
代察合台文文献: 编年史》、 和卓传(附大和卓传)》、 伊米德史》、 塔兰奇史》,
对于本文而言,除了《塔兰奇史》,其他三种文献皆有助于本文的写作。其中《编
年史》系沙·麻赫穆德·朱拉斯(沙·马合木·楚剌斯)所著,内容有关叶尔羌
汗国自拉失德汗至伊斯玛因汗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对于叶尔羌汗国时期
吉尔吉斯人的历史事件有一定的叙述,尤其对于阿不都拉哈汗时期与吉尔吉斯人
相关的事务有更多提及;另外,米尔咱·马黑麻·海达尔所著《蒙兀儿史——拉

《 《 《 《
时期吉尔吉斯人的更多历史细节。
《和卓传》系穆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里所著,内容主要关于喀什噶尔和
卓家族的历史, 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所收录的《和卓传》,系由察合台文本
的《和卓传》翻译而出,并参考了此前流行于学界的版本,此前学界较为流行的
《和卓传》,系由沙敖(Robert Shaw)节译为英文,经伊莱阿斯(N.Elias)注解

疆民族研究所对其著作进行了选译
⑤ ,选译内容中有关南疆六城的记载较具有价

本,发现这一察合台文版《和卓传》的汉文译本内容显然更为充实,对吉尔吉斯
部落和相关事务有更多的记载,这无疑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吉尔吉斯人与白山派、

《俄国人在中亚》 是由瓦里汉诺夫、维尼科夫(M.
黑山派和卓家族的关系以及 Veniukof)及其他俄国探
18 世纪初期吉尔吉斯人的历史。 伊米德史》系毛拉
木萨·塞拉米所著,内容涉及叶尔羌汗国以及阿古柏政权的历史,前半部分有关
叶尔羌汗国历史的叙述中,所提及的阿不都拉哈汗对于吉尔吉斯人的利用,有助
于补充其他文献记载的不足。


台北“故宫博物院”辑:《清代外交史料》(道光朝),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年。

苗普生主编:《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 年。 《

米尔咱·马黑麻·海达尔著:《蒙兀儿史——拉失德史》,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译,王治来校注,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年。

The Khojas of Eastern-Turkistan,summarized from the Tazkira-I-Khwajan of Muhammad Sadiq Kashghari,by
Robert Barkley Shaw,edi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N.Elias,Published as a supplement to the Journal of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Vol. LXⅥ,PartⅠ,1897.

[英]奈伊·伊莱阿斯:《<和卓传>导言评介》,陈俊谋、钟美珠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
资料组:《民族史译文集》第 8 集,1978 年,第 53-136 页。
13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献主要为本民族的部落传说或者叙事诗,部分内容被译为汉文,这些内容主要有
助于理解诸部落之间的亲缘关系,对清代布鲁特的具体史实记载较少,对于本文
的写作而言,这些文献的价值并不如汉文、满文文献中的记载。

(四)19 世纪西方学者的考察记录和研究

19 世纪后期,诸多西方学者游历中亚多地和我国新疆地区,并在记录其见闻
学者翻译成英文发表出来

,该书的英文译本出版于 1998 年。
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布鲁特作为这些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与之相关的
历史记载或研究,多出现于这些西方学者的个人著作中,这些文献为补充汉文文
献材料、多角度认识布鲁特的历史背景创造了条件,以下即就其中的一些文献进
一文 ,在该文中,拉德洛夫追溯了吉尔吉斯人的历史,描述了吉尔吉斯部落的
行介绍。
国外文献中,乔汗·瓦里汉诺夫(Chokan Valikhanov)的记载较具价值,乔
汗·瓦里汉诺夫曾祖父为哈萨克著名的阿布赉汗,他于 1858—1859 年左右游历
了中亚、新疆多地,记录了诸多的部落和民族,形成了一些民族志文献。我国新

了《拉德洛夫的玛纳斯》一书 ,该书主要展现了数千行史诗及其译文,书中的
值,对于喀什噶尔地区的人口构成、政治体制有所描述,对布鲁特参与和卓叛乱
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较具有文献价值。

险家在游历中亚希瓦、布哈拉、瓦罕等地以及新疆地区的过程中所留下的记录,
原文为俄文,经英国学者翻译为英文,瓦里汉诺夫深入布鲁特部落之中,保存了
诸多鲜活的民族志材料,对于布鲁特诸部之间的世系关系、布鲁特各部的基本情
况等内容都有所记载,瓦里汉诺夫等人的考察发生在和卓后裔叛乱之后不久,较
为接近事件的发生时间,该书的内容也就较具有价值,有助于获得更多有价值的
材料,进一步补充汉文文献的不足。
实际上,在瓦里汉诺夫等人考察新疆之前,俄国学者谢苗诺夫(P.Semenov)
即率团于 1856-1857 年考察了天山地区,其考察名义上是科学考察,实际上是深
入天山地区,调查该地的自然环境及其民族状况,为俄国统治该地区做准备,他
途经伊塞克湖,接触了该湖周边的布鲁特部落,与布库部著名首领博銮拜
(Borombay)进行了交流,在此行中,他对于萨尔巴噶什部与布库部之间的斗
争有所了解,就布库部的内部事务有所叙述,根据此间的相关经历,他著有《天


参见: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研究室编写:《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柯尔克孜族卷》,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研究所编译:《乔汗·瓦里汉诺夫著作选集(选译)》,1975 年。

Valikhanof, M. Veniukof,etc,The Russians in Central Asia: Their Occupation of the Kirghiz Steppe and the Line
of the Syr-Daria or Their Political Relations with Khiva, Bokhara, and Kokan .Also Descriptions of Chinese
Turkestan and Dzungaria, trans. by John and Robert Michell,London:Stanford 1865.
14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山游记》一书,该书为俄文著作,其中的部分内容在 19 世纪末期即已经由西方

拉德洛夫(W.Radloff)作为德裔俄国学者,他曾在 19 世纪 60 年代深入萨
尔巴噶什部记录吉尔吉斯人的史诗《玛纳斯》,他曾著有《对吉尔吉斯的观察》

构成以及萨尔巴噶什、布库、苏勒图、奇里克、额德格讷部等部的内部支系,议
及比和玛纳普的职能、吉尔吉斯人的文化等。拉德洛夫是 19 世纪后期较早研究
吉尔吉斯人的学者之一,其相关论述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德国学者哈托
(A.Hatto)对于拉德洛夫所记录的《玛纳斯》史诗进行了整理和翻译,并出版

前言部分对于吉尔吉斯人历史的论述也有助于本文的写作。
19 世纪 70 年代,部分英国学者由印度至中亚及我国新疆地区进行考察,并
将所见所闻整理出版,福赛斯(T.D.Forsyth)所主编的《1873 年出使叶尔羌的报

告》 一书即收录了一些英国学者的见闻和研究,对于布鲁特相关历史也有诸多
其中第二卷分为两册,这两册中的第二册对于 19 世纪布鲁特的历史有所论及 ,
论述,有助于与俄国学者的记载进行对比,贝柳(H.W.Bellew)所著《喀什噶尔
史》作为其中一章,贝柳在阅读多种文字的文献基础上,从较长时段叙述了喀什
噶尔的相关历史,对曾与布鲁特发生关联的和卓家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也有过分
析,同时讨论了和卓家族后裔发动的多次叛乱,这都有助于理清有关历史背景,
从中了解西方学者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认知。另一位英国学者亨利·蓝道尔(Henry
Lansdell)也曾游历中亚和新疆地区,他所著《俄国的中亚:包括伊宁、布哈拉、

希瓦和梅尔夫在内》一书 ,对于布鲁特的历史进行了一定的追溯,对诸部落的
分布、内部社会结构及其与俄国的关系等皆有阐释。
美国学者尤金·疏勒(Eugene Schulyer)约于 19 世纪 70 年代游历过布哈拉、

浩罕、新疆等地,其所著《突厥斯坦》一书 ,对于所见所闻的多个民族皆有记
载,对于布鲁特的历史、各部落分布及相互关联皆有专门研究,所载的部分族源
传说较为独特,可以补充其他文献记载的不足,对于布库、萨尔巴噶什等部与沙
俄的关系也有较多阐述,从中可以了解更多历史细节。
巴布科夫所著《我在西西伯利亚服务的回忆(1859-1875 年)》 ,对 19


P.P.Semenoff,Djungaria and the Celestial Mountains,trans.by John Michell,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
ical Society of London, Vol. 35,1865,pp.213-231; P.Semenoff,Narrative of an Exploring Expedition from Fort
Vernoye to the Western Shore of the Issik-Kul Lake, Eastern Turkistan,trans.by E.Morgan,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 Vol. 39,1869,pp.311-338.

Peter.P.Semenov,Travels in the Tian’-Shan’ 1856-1857,trans.and edit.by Colin Thomas,etc., London:The Haklu-
yt Society,1998.

W.Radloff, Observations sur les kirghis, Journal of Asiatique 6,no.2,1863,pp.309-328.

Arthur T.Hatto,The Manas of Wilhelm Radloff,Wiesbaden:Harassowitz,1990.

T.D.Forsyth, Report of A Mission to Yarkund in 1873,Calcutta,1875.

Henry Lansdell,Russian central Asia including Kuldja, Bokhara, Khiva and Merv,London,1885.

Eugene Schulyer, Turkestan:Notes on a journey in Russian Turkestan,Khokand,Bukhara and Kuldja. Vol.Ⅰ&Ⅱ,
London : 1877.
15
A.N.Kuropatkin,Kashgaria:Historyical and Geographical Sketch of the Country; its Military Strength,Industries,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俄国学者库罗帕特金(A.N.Kuropatkin)所著《喀什噶利亚》 一书,较多篇
章皆涉及布鲁特(喀拉吉尔吉斯)人的历史,尤其是对 19 世纪 50-70 年代喀什
噶尔与浩罕的关系、和卓家族后裔的叛乱、阿古柏政权等多有叙述,这对于研究
道光朝及其以后布鲁特人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霍渥思(Henry H.Howorth)在 1876 年、1880 年、1888 年先后出版三卷本《蒙
古史》,其内容涵盖较广,时间跨度较大,以蒙古历史为中心,兼及中亚地区的
多个民族和地区的历史,所涉内容起于 9 世纪,迄于 19 世纪,全书共计三卷,

尤其是在阐述哈萨克历史与浩罕历史的过程中,提及多起与布鲁特相关的历史事
件,这对于解析布鲁特与哈萨克、浩罕之间的关联性具有重要帮助。

捷季连耶夫的《征服中亚史》 记载了沙俄征服哈萨克、布哈拉、希瓦、浩
罕以及我国西北地区的历史,该书有关哈萨克、吉尔吉斯等民族的文献材料也有
助于了解这些民族在中亚地区的历史。该书与同时期的俄文著作一样,将布鲁特
称为卡拉吉尔吉斯人或野石帐吉尔吉斯人,将哈萨克称为吉尔吉斯。该书第一、
二卷对于俄国征服哈萨克及浩罕的过程有较多记载,对布鲁特内部事务的阐述较
记》 一书中,记载了当时所见布鲁特的民俗民风。迪牙科夫在《柯尔克斯族考》
少,对 18-19 世纪哈萨克与俄国之间的互动交往有较多叙述,其中提及的 18 世
纪哈萨克中帐、大帐对布鲁特的入侵以及 19 世纪 40 年代阿布赉之孙肯尼萨里(克
涅萨热)对俄国的反叛及其对于布鲁特的入侵过程,有助于本文在写作东布鲁特
被称为“布鲁特”。 曾问吾所著《中国经营西域史》一书指出:“天山南北平
相关内容时整理相关背景;第三卷内容主要涉及 19 世纪末期俄国在中亚及我国
西北地区的相关事务,提及卡拉吉尔吉斯人所参与的事务,但此时中俄议界勘定
西北边界,所提及事务主要为俄国统治下的布鲁特所星散参与的中亚事务。
南路而西北为布鲁特。”

纪 60 年代中俄议界的过程有一定的记载,从中可以了解中俄勘定西北边界的历
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的《柯尔克孜族简史》 ,该书对于柯尔克
史以及哈萨克、布鲁特在议界过程中的归属。该书同样未对布鲁特内部事务有过
多阐述,提及了布库、萨尔巴噶什部布鲁特被划入俄国的过程,该书有助于了解
俄国在 19 世纪以来向清朝伊犁西部地区步步深入、逐渐侵占清朝在巴尔喀什湖
以东以南广大领土的过程,巴布科夫等人在参与中俄勘界的过程中,坚持以伊犁
地区常驻卡伦线为国界线,并先后通过《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勘定西北界约记》

and Trade, trans.by Walter E.Gowan,Calcutta:Thacker,Spink and Co.,1882.中文译本:A.N .库罗帕特金 著,凌


颂纯 等译:《喀什噶利亚》,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 年。

Henry H.Howorth,History of Mongols:From 9th to 19th Century,PartⅡ,DivisionⅡ,London:Longmans, Green
and Co.1880.

[俄]M.A.捷连季耶夫著:《征服中亚史(第一卷)》,武汉大学外文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年;
《征服中亚史(第二卷)》,新疆大学外语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年。《征服中亚史(第三卷)》,
西北师范学院外语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年。
委组织学者们编写的《柯尔克孜族社会历史调查》

[俄]伊•费•巴布科夫著: 我在西西伯利亚服务的回忆(1859-1875 年)》,王之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一书,系我国学者于
1973 年。
16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使之合法化,该书有助于了解我国西北疆土丧失的过程以及俄国在哈萨克、布鲁
特建立统治的过程。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内相关研究

民国时期,学者们对于布鲁特有一定的记载和研究,如谢晓钟即在《新疆游

一文中,就柯尔克斯族的历史发展进行了追溯,尤其对于蒙元时期的相关阐述较
述了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的主要脉络及其社会经济概况、文化生活习俗。
详,指出天山南麓、帕米尔高原一带的柯尔克斯通常被称为喀尔阿柯尔克斯,也杨建

定之后,葱岭以西各部落,纷纷附求为属国,当时领地及属国,以葱岭为纲,东
为新疆,西为外藩,外藩最著者有二:由天山北路而西北为左右哈萨克,由天山

关于柯尔克孜族综合性的研究,首先应该提及的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

管辖下的游牧部落。” 这一总结较具参考价值,指出了清代布鲁特各部与清朝关
孜族的概况进行了说明,以历史顺序对柯尔克孜族的历史进行了阐述,对汉唐时
期的坚昆、黠戛斯到辽元时期的乞儿吉思、清代的布鲁特以及当代柯尔克孜族的
现状等进行了论述。该书对于清代布鲁特自乾隆朝归附以来所参与的一些重要历
史事件进行了阐释,对布鲁特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加以归纳,对清代后期布鲁
清代布鲁特的历史。 万雪玉、阿斯卡尔·居努斯所著《柯尔克孜族:历史与现
特人民反抗外国入侵的斗争以及新疆建省之后对于布鲁特的管理进行了说明。该
实》 一书,以中国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和邻国同源民族历史发展为线索,
书对于清代布鲁特的研究无疑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于布鲁特诸部名称、数目及
各部之间相互关系的阐释为后人进行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该书中所引用的哈萨
克文版《瓦里汉诺夫文集》中的内容,对于认识布鲁特各部落之间的关系具有重
要作用。该书毕竟只是简史,有关布鲁特的相关叙述中所引用的材料主要是源于
《新疆识略》、 西域闻见录》在内的一些方志文献,所用文献并不充分。国家民

1958-1961 年对新疆多地和黑龙江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进行调查后所编写的调


谢晓钟:《新疆游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年。

[俄]迪牙科夫著:《柯尔克斯族考》,王日蔚译,《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新疆卷》,甘肃省图书馆,
1985 年。

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 年,第 258 页。

《柯尔克孜族简史》编写组:《柯尔克孜族简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丛刊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柯尔克孜族
社会历史调查》(修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年。
特各部落及其亲缘关系》 一文中,结合汉文、俄文史料进行了研究,汉文文献
17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查报告,对于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柯尔克孜族的社会生活概况具有一定的帮
助,提及了柯尔克孜族各部落的分布情况,这有助于与清代布鲁特诸部的分布形
成一定的对比。
王锺翰先生主编的《中国民族史》一书,对于清代布鲁特历史有过简述,叙

新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中,阐述了柯尔克孜族的在我国历史上
的发展历程及叶尼塞吉尔吉斯人的迁徙过程,并结合清朝文献,对于清代布鲁特
主要部落如萨尔巴噶什、冲巴噶什、希布察克、额德格讷等部落的历史加以简要
说明,并指出:“由于布鲁特部落当时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因此,对居
住在这些地区的布鲁特人在政治上的归属,必须进行具体分析。其中有的部落与
在《清季布鲁特(柯尔克孜)诸部的分布》 一文中,潘志平先生结合清朝
清政府的关系并不密切,有的在较短的时期臣服过清朝,有的则完全是清朝政府

系的整体情况。
贺继宏、章光汉所修《中国柯尔克孜族百科全书》,与布鲁特相关的词条就
清代布鲁特一些主要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解释,所覆盖的事件也较为全面,勾勒了

论述了其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人口分布、民族形成历史、跨国过程、社会经济
和文化发展状况等内容,对柯尔克孜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进行了研究,并与
境外的吉尔吉斯人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该书以跨国民族的视角集中研究柯尔克
孜族,对其历史的研究主要在于阐述其近代跨国历史。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国内有关新疆地区和黑龙江地区柯尔克孜族的具体
研究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族源、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而
专就清代布鲁特研究而言,研究者主要结合历史文献就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一
定的具体研究。
对于清代布鲁特的历史研究,首先体现在对于布鲁特社会组织、制度的研究
方面,包括对布鲁特部落构成及诸部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潘志平先生在浩罕史
研究过程中,对于布鲁特诸部名称、数目、亲缘关系等内容有所研究。在《布鲁

与清代新疆》及《浩罕国与西域政治》这两本著作 ,主要研究浩罕与清朝间的
对于布鲁特部落数目的记载有十五部、十七部、十九部、二十部等说,他梳理了
多种清代文献的叙述,最终总结出了其中一些主要的部落。同时,结合瓦里汉诺


王锺翰:《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第 841-849 页。

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年,第 459-485 页。

贺继宏、张光汉主编:《中国柯尔克孜族百科全书》,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国与汗国:清朝与浩罕关系的政治史(1760-1860)》 年。
,是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在

万雪玉、阿斯卡尔·居努斯:《柯尔克孜族:历史与现实》,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5 年。

潘志平:《布鲁特各部落及其亲缘关系》,《新疆社会科学》,1990 年第 2 期。
18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夫等人的调查材料,就布鲁特诸部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讨论,结合南北吉尔吉
斯,内、外部,左、右翼等多种分类方法,说明布鲁特部落氏族组织存在着多种
层次的分类,并列出布鲁特主要部落分支,该文无疑有助于厘清各部落间的关系。

晚期中俄划界之后布鲁特分属于中俄两国的状况,根据《新疆图志》中的有关记
载,对于清末新疆布鲁特各部所处位置进行了详细说明,又结合俄文、汉文史料,
对分属于吉尔吉斯的布鲁特诸部的地理位置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
布鲁特多部之间的血缘关系及部落名称的历史渊源,文后所附清季布鲁特诸部之
地图也较具有参考价值。
清代布鲁特除与清朝关系密切外,还与浩罕存在着重要关联,乾隆朝统一新
疆的过程中,浩罕同其附近的额德格讷部、奇里克部等布鲁特部落共同归附清朝,
在其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却又侵略布鲁特部落,乾隆年间,额尔德尼伯克在位时
期,浩罕即侵略额德格讷部,占领该部鄂斯地方,19 世纪以来,浩罕继续对外
扩张,迫使额德格讷部于道光初年内附清朝,并在 19 世纪 20 年代深入楚河、塔
拉斯河流域,在该地区修建军事堡垒,试图征服东布鲁特(北方吉尔吉斯)诸部
马文华在《18——19 世纪布鲁特人的社会经济概况》 一文中,结合汉文史
落。乾隆年间,胡什齐部布鲁特首领伯尔克、希布察克部散秩大臣阿奇木(阿其
睦)之子鄂布拉散等皆因不同原因逃往浩罕,嘉庆年间,希布察克部之比图尔第
迈莫特遭枉杀后,其子也逃往浩罕,故而,浩罕作为清朝藩属,是研究布鲁特历
史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况且,道光、咸丰年间,浩罕与和卓家族后裔在南疆
地区的历次动乱也存有重要关联,布鲁特在其中也扮演了不同角色,总之,浩罕
与清朝的关系、浩罕对布鲁特部落的统治等也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
胡延新所著《十八至十九世纪浩罕汗国同吉尔吉斯人关系初探》一文 ,结
潘志平先生已就浩罕与清朝的关系进行过探讨,先后出版了《中亚浩罕国

关系,尤其着重探讨浩罕与清代新疆的关联,并较多着墨于浩罕支持下的和卓家
族后裔在南疆的多次叛乱。对于布鲁特诸部与浩罕的关联性,潘先生在书中虽有
提及,但并不具体和系统,仍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与之相类的是,英国学者劳
何星亮在《柯尔克孜族的制度文化》 一文中,就柯尔克孜族的社会组织制
拉·纽比(Laura Newby)也围绕浩罕与清朝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她的著作《帝

浩罕史研究方面所涌现出来的一部上乘之作,作者精通中文和多种外文,自中国
艾莱提·托洪巴依在《“散吉拉”和柯尔克孜族部落谱系》 一文中,对于
第一历史档案馆系统收集了与浩罕相关的汉文、满文档案文献,包括军机处汉文


万方数据
潘志平: 清季布鲁特(柯尔克孜)诸部的分布》, 西域研究》,1992 年第 3 期。该文修订版被收录到《浩

罕国与西域政治》(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年)一书之附编,另被收录到《新疆历史研究论
③ 文选编·清代卷(上)》(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年),修订版主要内容与原文大体相同。
潘志平:《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浩罕国与西域政治》,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年。
Laura J.Newby,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A Political History of Qing Relations with Khoqand c.1760-1860,
Leiden & Boston : Brill,2005.
19

《 《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和满文录副奏折、朱批奏折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古今多种中外文文献,就清朝
与浩罕百年关系史进行了翔实的研究,相较于潘先生的著作,该著所涉及的内容
无疑更为充实和具体,在文献的搜集方面,劳拉·纽比女士所搜集的档案文献更
为系统全面,加之,其本人通晓多种外文,更为熟稔于外文文献,丰富的中外文
文献,为其进行具体历史事件的考辨提供了便利,她同其他国外学者一样,善于
进行理论探讨,这无疑也为该著增色不少。该著作对相关的布鲁特部落、人物、
事件也多有讨论,值得参考,但部分内容并不准确,笔者在研究中也对其加以考
辨。

苗普生在《略论清朝政府对布鲁特统治》 一文中,将布鲁特自乾隆年间至
籍材料,参照苏联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就布鲁特诸部的部落构成、社会组织结
构、商贸发展等进行了研究,由于结合中外文献,尤其对于社会结构的研究较具
有价值,如对于布鲁特之比分为乌鲁克比、阿卡拉克齐比等,对于受统治的布鲁
特牧民和奴隶如阿拉巴图、克杰依等也有所阐释,这些内容在汉文史籍中鲜有记
载,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布鲁特的社会结构。
一步深化研究的空间。苗先生在《伯克制度》 一书中,对柯尔克孜族历史上伯

合汉文、俄文文献,但更多依赖于俄文文献,对十八世纪下半期至十九世纪上半
期浩罕对于吉尔吉斯人的征服和统治过程进行了论述,并论及十九世纪吉尔吉斯
人在浩罕汗国的历史地位,该文论及清代布鲁特与浩罕之间关系的梗概,但并不
阿斯卡尔·居努斯在《关于清朝的布鲁特政策》 一文中,就清朝政府自乾
全面,由于作者并未系统整理相关汉文文献,部分史实的阐述并不准确。

度、政治制度、婚姻制度和亲属制度进行了阐述,结合历史文献与实地调查材料,
对柯尔克孜族的诸种制度进行了解析,有助于理解柯尔克孜族的多种制度。

马文娟在《浅析乾隆朝对布鲁特的政策及演变》 一文中,对乾隆年间布鲁
柯尔克孜本民族民间流传的口碑史料“散吉拉”(sanjira)作品进行了阐述,散
吉拉意为“一棵树”,形象表示部族世系,文章对三位“散吉拉”的传承人“散
吉拉奇”的作品进行了介绍,从中获取诸多关于柯尔克孜族族源及其部族划分体
系方面的内容,为理解布鲁特内部、外部,左翼、右翼的划分提供了重要参考。
国内学者在探讨布鲁特世系关系时通常参考俄文文献,该文介绍的柯尔克孜本民
窦忠平的硕士论文《1697—1760 年布鲁特与清朝政治关系研究》 ,主要以
族口碑史料提供了另一种研究路径,这些内容往往缺载于汉文文献中,该文有助
于解读布鲁特各部落之间的关系。


马文华:《18——19 世纪布鲁特人的社会经济概况》,《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 年
第 3 期。

胡延新:《十八至十九世纪浩罕汗国同吉尔吉斯人关系初探》,《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 年
第 2 期。

何星亮:《柯尔克孜族的制度文化》,《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1995 年第 2 期。

孙喆在其著作《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研究》
艾莱提·托洪巴依:《“散吉拉”和柯尔克孜族部落谱系》,《西北民族研究》,1998 一书中,设有“哈
年第 2 期。
20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清朝末年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对于清朝管理布鲁特的各方面的措施进行了梳
理,说明了一些布鲁特事务的主要脉络,分析了清朝统治布鲁特的政策变化和发
展。该文无疑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研究清代布鲁特时,清朝政府的管理措
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文献的查阅,可以发现,相关方面的内容尚有进

克制度的发展进行了论述,清代布鲁特伯克制度体现在比作为各部首领,至清朝
末年,新疆建省之后,清朝在布鲁特地区实行乡约制度,伯克制度也就逐渐消失,
这有助于纵向理解布鲁特内部社会结构变迁过程。

隆年间至清末时对布鲁特的政治、经济政策进行了概括,对道光年间部分布鲁特
被胁从加入张格尔之乱的过程、那彦成所实施的相关善后措施进行了说明,反思
了大批布鲁特人加入张格尔之乱的缘由,将之归结为:宗教信仰、清朝边吏的贪
赃枉法、懦弱无能以及清朝羁縻政策弊端重重,该文反思了清朝管理布鲁特过程
中的一些问题,值得参考。
周轩在《乾隆帝关于布鲁特的诗篇》 一文中,对于乾隆朝布鲁特使臣进京

特归附前后清朝对布鲁特的政策由“笼络”转向“优抚”的过程进行了阐释,认
为其中的转变主要与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有关,这样的转变也使得边疆地区得
到了长期的稳定,这可以为清朝治理布鲁特政策的纵向发展过程提供启发。

陈超在《布鲁特首领车里克齐拥护清朝统一的事迹》 一文中,阐述了萨尔
康熙年间准噶尔部噶尔丹被平定至乾隆年间清朝统一新疆为界限,讨论这一时期
布鲁特与清朝政治关系的变化发展过程,并从布鲁特在清朝藩属体系中的地位角
度来进行讨论,具有一定的价值。其所关涉的时段仅至布鲁特归附于清朝之初,
对乾隆朝至同治初年布鲁特的历史并无研究,研究视野较为有限,探讨布鲁特在
藩属体系中的地位,尚需解读乾隆、嘉庆、道光及其以后的诸多事件,如此才能
陈海龙、冯勰在《东西布鲁特分界考》 一文中,综合了清代文献中有关东
更加全面深入。

萨克、布鲁特的内附问题与清朝疆域”一节内容,讨论了哈萨克、布鲁特内附之
后为何未被列入版图的问题,作者指出清朝在确定一个地区的疆界时所遵循的总
体原则是“详考志书,兼访舆论”,绘制西北舆图、确定疆域范围时,顾及到两


苗普生:《略论清朝政府对布鲁特统治》,《新疆社会科学》1990
一文 年第 6 期。
,系近年来国内学界所出现的少有的围绕着具体布鲁特部落人物和事件所

苗普生:《伯克制度》,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 1995 年。

阿斯卡尔·居努斯:关于清朝的布鲁特政策》,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新疆历史与文化》2008),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年。

马文娟:《浅析乾隆朝对布鲁特的政策及演变》,《昌吉学院学报》2009 年第 6 期。

窦忠平:《1697—1760 年布鲁特与清朝政治关系研究》,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10 年。

孙喆:《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21

万方数据
李琪在《民族学视阈下的柯尔克孜(吉尔吉斯)人及其跨国》 一文中,主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 《 (
个因素:一是原准噶尔部的控制范围,一是汉唐以来各朝的管辖范围。由于哈萨
克、布鲁特两部在清以前“声教素隔中朝”,又不在准噶尔汗国疆域范围内,与
清廷确定疆域版图的原则不符。因此,未被列入清朝蒙古札萨克或回部体系中去,
而成为清朝的藩属,清朝统治者的疆域观念决定了这一结果的出现。这一研究也
极具启发意义,对于分析哈萨克、布鲁特诸部在清代西北边疆中的地位提供了新
的认识角度。

入觐时乾隆帝所作有关布鲁特的诗文内容进行了解读,结合东西布鲁特诸部归附
的历史,就主要的历史过程以及诗文的内涵进行了阐述,认为这些诗篇纪实述事,
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厚的历史感,这说明乾隆帝御制诗文对于研究布鲁特的有
关历史也有所帮助。

研究中,如齐清顺先生在《那彦成的南疆之行和清朝统治新疆政策的调整》
巴噶什部落首领车里克齐在乾隆年间率领所部归附清朝并进京入觐的历史,肯定 一
了其历史作用。此类人物研究显然在布鲁特研究中相对缺乏,而通过文献的整理
可以发现,诸多的布鲁特人见载于清代史料之中,这也为具体的人物研究提供了
较多的素材。
沿边“归附”各部的“羁縻”政策及其检讨》 一文中,齐清顺先生反思了清朝

西布鲁特分界的多种说法,通过对比相关舆图,对鄂什地望进行了考证,最终得
出结论,东西布鲁特分界河为锡尔河源头之一的塔尔河,该文从侧面反映出清代
布鲁特历史地理尚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对布鲁特历史地理的深入认知,也是进
一步研究布鲁特的重要基础。
的区分标准之一。厉声先生的《清代新疆巡边制度》 一文,有助于知晓清代新
李皛所著《试析乾隆朝治理南疆政策得失——以阿其睦、燕起事件为中心》

进行的研究,该文以希布察克部之比阿其睦诬控鄂斯、阿其睦之子燕起外逃一
事为中心,阐述了清朝军府制度的缺陷以及伯克阶层的内部矛盾,认为军府制与
伯克制度在南疆地区结合的过程中,问题逐渐凸显,军府制在南疆地区弊大于利,
万雪玉在《近三十年国内柯尔克孜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一文中,对近三
进而又论及清朝处理和卓后裔的问题以及应对浩罕的政策。这一分析,有助于从
新的视角认知相关事件,为深入解析相关背景带来帮助。

要倾向于借用俄文文献对柯尔克孜族的族名、历史、口述传说、跨国历史等内容


周轩:《乾隆帝关于布鲁特的诗篇》,《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 年第 6 期。

陈超:《布鲁特首领车里克齐拥护清朝统一的事迹》,谷苞主编:《新疆历史人物(第三集)》,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 年。

陈海龙、冯勰:《东西布鲁特分界考》,《清史研究》2013 年第 4 期。

李皛:《试析乾隆朝治理南疆政策得失——以阿其睦、燕起事件为中心》,《昆明学院学报》,2014 年第 5
期。
考》一文

,结合中外文文献,考证了古代柯尔克孜族名称“坚昆”、“黠戛斯”、
李琪: 民族学视阈下的柯尔克孜(吉尔吉斯)人及其跨国》, 西北民族论丛》,第 11 辑,第 112-128 页。
22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进行解析,其所引用的俄文文献内容值得参考,在历史叙述的部分内容中,仅就
清代柯尔克孜族的历史加以简单的描述,并未深入、具体地加以论述。
除上述相关研究外,其他与清代布鲁特历史相关的研究,散布于同类的专题
《 《

文中,论及那彦成在善后中安抚布鲁特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反思治理布鲁特措施
中的失误、对布鲁特部落首领颁发顶戴、赏食岁俸、优给牧地。在《清朝对新疆

对天山南北沿边各部的政策,指出清朝对各部的羁縻政策,在对待哈萨克、布鲁
特两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于哈萨克各部,清朝曾经严格禁止其越卡游牧,后
来又逐渐接受部分哈萨克内属;对于布鲁特,也允许一部分人进入沿边境内居住
游牧,将进入中国境内的布鲁特分为生、熟两部分,而是否赏有顶戴,则是重要

的阿克沙卡尔》 等研究皆能回归问题的本源,给人以诸多启迪,这些论文皆在
疆巡边制度与清朝对哈萨克、布鲁特、浩罕等部的管理密不可分的,清朝通过巡
边制度,限制哈萨克、布鲁特等越界游牧,但这种限制又逐渐发生了变迁,道光
外交文书》 一文中,将“七和卓之乱”后浩罕发往清朝的两件察合台文书进行
年间,通过巡卡会哨制度取代了巡边制度,这也为清朝在中俄议界过程中的丧失
疆土留下了隐患。

的态度。陈旺城先生对张格尔之乱后那彦成至南疆处置的善后事宜有所研究 ,
十年来柯尔克孜族研究进行了总结,就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研究分别进行回顾,指
出相关政治制度与社会组织的研究缺乏理论上的提炼与方法上的创新,对史实的
罗列与转述构成该研究的主要内容,对史实与表象进行历史人类学的细致分析相
对缺乏。有关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研究中也存在若干不足,如国外文化人类学
领域出现的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如边缘研究、历史记忆和结构性失忆、工具论、
生相关问题。
历史人类学研究等少有反映,这一总结无疑有助于促进柯尔克孜族研究的发展。
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在清代布鲁特历史方面的专题性研究并不多,相关成果主
要散见于一些论著之中,陈庆隆先生在 1975 年即发表《坚昆、黠戛斯与布鲁特

“布鲁特”的词源,认为三者源自不同的词源,所指系同一民族,就其在叶尼塞
河流域的住居过程及天山、帕米尔吉尔吉斯人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简论,结合多种
中外文献,对清代布鲁特的部落构成、位置等进行了考辨,陈先生从词源的角度
考证上述名称之不同,并借鉴了多种中外文献,该文至今仍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② 万方数据
齐清顺:《那彦成的南疆之行和清朝统治新疆政策的调整》,《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8 年第 5 期。

④ 齐清顺: 清朝对新疆沿边“归附”各部的“羁縻”政策及其检讨》,中国民族史学会: 第三次学术讨论


⑤ 会论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1 年。
厉声:《清代新疆巡边制度》,马大正等主编:《西域考察与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年。
万雪玉:《近三十年国内柯尔克孜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西域研究》2010 年第 1 期。
陈庆隆:《坚昆、黠戛斯与布鲁特考》,《大陆杂志》1975 年第 51 卷,第 5 期。
23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陈先生因通晓土耳其文、俄文、英文等多种外文,故其研究多能够发人深省,如
其所著《论白山党与黑山党》、《“和卓”考释:语源及语义的分析》、《喀什噶尔
《 《 ①

不同程度上有助于本文的写作。唐屹先生在《19 世纪中期由浩罕至清朝的两件

了翻译和注解,对“七和卓之乱”的相关历史背景有所说明,其中部分内容提及
布鲁特在该乱之前的一些历史细节,这两件文书本身也有助于了解浩罕对于该乱

其中部分内容涉及那彦成对布鲁特的安抚,这也有助于本文讨论布鲁特在张格尔
之乱前后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陈殷宜以讨论我国所出版的《柯尔克孜族简史》
一书的内容及其重要性为切入点,认为我国大陆地区旨在强调柯尔克孜族与境外
《十八、十九世纪的天山吉尔吉斯人》 一文,运用了较多的俄文文献,叙述了
吉尔吉斯人的不同,他们作为同源跨国民族,该书模糊了跨国民族现象,避免产

通过上述总结,可以发现,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清代布鲁特的研究鲜有综
合性的、集中性的研究,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出现了关于布鲁特诸部一些基本
问题的讨论,对于乾隆朝治理布鲁特的措施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
无疑为进一步研读相关文献奠定了基础,但国内学界对清代布鲁特历史研究尚存
在不足:如对于乾隆朝之后清朝对布鲁特政策的专题研究不足,对于布鲁特有关
《 《
的制度性内容研究尚不够系统,对布鲁特诸部人物、事件的研究也不足,在具体
社出版 ,其中的《吉尔吉斯简史》就吉尔吉斯历史进行了纵向追溯与考察,上
研究中,理论性的归纳或许更有助于更新研究视角。

(二)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首先体现 19 世纪后半期西方学者考察记录和研究中,
上文已经提及相关文献,这里主要阐释的是 20 世纪以来西方学者的一些相关研
究,因个人外文能力仍然有限,笔者主要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英文文献。
俄国学者巴托尔德(V.V.Barthold)在中亚史研究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其所著

万方数据
参见陈庆隆:《论白山党(Aktaglik)与黑山党(Karataglik)》,《边政研究所年报》,1971 年第 2 卷;《“和

卓”考释:语源及语义的分析》,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69 年第 40 卷(下);Chen Ching-


lung,Aksakals in the Moslem Region of Eastern Turkistan, Ural-Altaische Jahrbücher,Vol.47,1975,pp.41-46.
Tang Ch’i[唐屹], Two Diplomatic Documents from the Khokend Khanate to Ch’ing Empire in the Mid-19th
century,《国立政治大学学报》,1984 年第 50 期。日本学者小昭孝博(Onuma Takahiro)、新免康(Shinmen
③ Yasushi)、河源弥生(Kawahara Yayoi)对唐屹先生所提及的两件文书有进行了新的考释,对于阿克沙克

尔与呼岱达的关系也有新的阐述,参见:小昭孝博、新免康、河源弥生:《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 1848 年
④ 两件浩罕来文再考》,《辅仁历史学报》,2011 年第 26 期。
《吉尔吉斯人的起源研究》一文
陈旺城: 那彦成在回疆的历史评论》, 通识研究集刊》,2008 ,主要讨论的是现代吉尔吉斯人的形成历史, 年第 13 期; 那彦成经略西北评议》(1764-
1833),《人文及管理学报》,2008 年第 5 期。
陈殷宜:《从<柯尔克孜族简史>的撰写探讨“同源民族”之“人”、“族”区分》,《国立台中技术学院•人
文社会学报》,2002 年第 1 期。
24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十八、十九世纪布鲁特的历史,文中包含了一些重要的信息点,如俄国人与布鲁
特诸部之间的互动交往,也引用了乔里·瓦里汉诺夫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布鲁
《 《 《
特人的社会组织结构、俄国人对吉尔吉斯进行吞并的过程都有叙述,这也有助于
补充相关文献,进行对比研究。巴托尔德故去之后,苏联科学院于 1960 年就巴
托尔德生前著作进行整理并结集出版,遂成《巴托尔德文集》,其中第二卷第一
分册第一部分收集了巴托尔德的著作:《七河史纲》、《突厥斯坦史》、《塔吉克简
史》、 吉尔吉斯简史》、 土库曼简史》等,该部分中文译本已经由兰州大学出版

述《十八、十九世纪的天山吉尔吉斯人》一文即包含于其中,除此之外,还就十
八世纪以前吉尔吉斯人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其叙述脉络清晰,文献来源丰富,其
他俄国学者在整理该著时也有较多注解,较具参考价值,但该译本也存有明显的
不足,由于译者缺乏系统的相关知识背景,对一些专有名称如人名、地名、部落
名称的翻译并不准确,直接影响了翻译的质量。
苏联时期的学者在吉尔吉斯人历史研究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由于相关
文献为俄文,笔者因目前暂不通晓俄文而无法系统阅览相关俄文研究论著,但仍
可以通过阅读一些西方学者的英文研究著作,对苏联学者就 19 世纪吉尔吉斯人
研究方面的主要结论有一定的了解,从中可以发现,相关研究仍主要围绕着北方
吉尔吉斯(东布鲁特)诸部来展开,在吉尔吉斯人的部落构成、左右翼的划分等
方面取得的成果值得借鉴,但专就清代新疆布鲁特而言,俄国学者似并未深入探
究布鲁特诸部的具体人物和事件,即便有所涉及,也仍主要围绕着萨尔巴噶什、
布库等部落来展开。
做过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柯尔克孜族》 一文,在
少数相关俄文文献也被翻译成了英文,如伯恩斯塔姆(A.Bernshtam)所著

并结合叶尼塞吉尔吉斯人和天山吉尔吉斯人各自的历史及其迁徙过程,讨论了吉
尔吉斯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St.Antony)学院下辖的中
亚研究中心在 1953—1968 年所办英文杂志《中亚评论》(Central Asian Review)
是一份文摘型学术期刊,主要就当时苏联学者在中亚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介
绍,或翻译相关成果原文,或就相关成果内容进行简介,该刊所载的多篇文章有
助 于 本 文 的 写 作 。 如 楚 库 巴 耶 夫 ( A.A.Chukubayev )
和 扎 格 契 洛 夫


[俄]B.B.巴尔托里德:《十八、十九世纪的天山吉尔吉斯人》,李琪译,《西域史论丛》(第 2 辑),乌鲁木
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年。

[苏]瓦西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巴托尔德著,[苏]B.A.罗莫金、斯塔维斯基整理,张丽译:《中亚历史 :
巴托尔德文集第 2 卷第 1 册 第 1 部分(上、下)》,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3 年。

A.Bernshtam, “The Origin of the Kirgiz People”,in Studies in Siberian Ethnogenesis,edited by H. N. Michael,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2,pp.119-128.
25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 B.D.Zhamgerchinov ) 所 著 《 俄 国 对 吉 尔 吉 斯 的 社 会 、
经 济 、 政 治 影 响

(1855-1917)》一文 ,论述了吉尔吉斯部落自 1855 年开始宣誓效忠俄国至 1917
年俄国革命之间的阶段中,俄国为吉尔吉斯社会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变迁,这有助
于进一步理解布鲁特的社会发展过程,文章对于其社会各阶层的讨论,也有助于
对玛纳普及其他阶层有更多认知。玉丁(V.P.Yudin)论及蒙兀儿(东察合台汗国)
人由一个完整的民族群体到逐渐消失在历史舞台的过程,其中提及他们与哈萨
克、吉尔吉斯等民族的关系时,提到一些吉尔吉斯部落如胡什齐、蒙固尔多尔、

诺依古特等部落皆起源于蒙兀儿汗国时期。 这对于追溯这些部落的源起具有一
定的帮助,从中也可以看出吉尔吉斯人迁至天山后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的过程。
苏联著名民族学家亚布拉姆罕(S.M.Abramzon)曾于 1960 年对新疆柯尔克孜族

该文中,他对北疆和南疆柯尔克孜族的分布状况、部落构成及其人数进行了介绍,
对一些部落的历史进行了追溯,对其生产生活方式也有论及,该文有助于对 1949
年后我国的柯尔克孜族的概况有进一步了解,也有助于将其与清代布鲁特相关情
形进行对比。
近年来,在国内外清史研究方面,美国“新清史”学派在国际学界产生了
重要影响力,该学派挑战传统清史研究以汉族为中心,强调以满族人的视角来研
究清史,主张研究边疆民族和地区,在文献使用上尤其推崇使用满、蒙等少数民
族文献,这对于发掘新文献、推动清史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部分学者过
分推崇满蒙文献而忽视了汉文文献、过多偏于理论建构而非史实考证,这皆不利
于研究的客观性,因而,该学派的研究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其中,美国汉学家
柯娇燕(Pamela K.Crossley)、欧立德(Mark C.Elliott)、盖博坚(R.Kent Guy)、
卫周安(Joanna Waley Cohen)等皆为该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作为“新清史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学者狄宇宙(Nicola Di Cosmo) ,
A.Millward)的博士论文《嘉峪关外:清代新疆的贸易和民族(1759-1864)》
在中国边疆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对于清代新疆历史也有阐发,因其通晓满文,
他曾将嘉庆十一年至十二年(1806-1807)多份满文奏稿翻译成英文,奏稿源自
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晋昌喀什噶尔帮办大臣爱星阿等人,这些奏稿本属佐口透先生
私藏,后来狄宇宙访学日本时,佐口透先生将复印本交与其进行研究,他于
1992-1993 年将其翻译成英文。奏稿内容涉及边卡巡查、官员任免、财政事务、
参考。其著作《欧亚腹地的十字路口:新疆历史研究》 对于新疆历史的叙述时
民务等,还有布鲁特诸部使团之贡马、贸易、头目任命等内容。基于此,狄宇宙


A.A.Chukubayev,B.Dzhamgerchinov,The Social,Economic and Political Effects of Russian Influence in Kirgi-
zia(1855-1917),Central Asian Review,1957,Vol.Ⅴ, No.3,pp.235-246.

V.P. Yudin,The Moghuls of Moghulistan and Moghulia,Central Asian Review,1966,Vol.XIV,No.3,pp.241-251.

S.M.Abramzon,The Kirgiz of the Chinese People’s Republic,Central Asian Review,1956,Vol.Ⅺ,No.4,pp.196
-207.
26

万方数据 亚洲腹地》 一文中,对于清代新疆地区的行政管理制度及清代边疆的治理等内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在《来自西北的报告:喀什噶尔满文奏折选编》 一书中,结合上述主要事务类
别,摘录其中部分奏稿翻译出来,这对于了解嘉庆朝对布鲁特相关事务的处置具
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正是在这些奏稿的基础上,其所著《清代边疆的柯尔克孜游

牧:朝贡、贸易还是礼物交换》 一文,堪为国外学者在清代布鲁特研究中的上
乘之作,该文以布鲁特与清朝政府之间的关系为讨论对象,辨析了有关朝贡体系
的多种说法,结合具体的清代文献,尤其是满文奏折,对于清代管理布鲁特的具
体措施进行了逐条分析,从中复原相关制度。布鲁特自清朝享受贸易、封赏、军
事保护,并入觐于朝,而清朝也通过治理布鲁特,创造了一种不同类型的阈限
(limina),它并未存在于领土和行政所限定的边界内,而是存在于经济和政治层
面所及的范围内。故而,布鲁特并未传统地礼仪性地朝贡于清朝,双方也并非仅
仅出于商贸关系,他们在互动中都有所得,但布鲁特又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中。
狄宇宙在该文的研究中显现出较高的水平,可以为本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启发。
同样地,另一位“新清史学派”代表人物、美国汉学家米华健(James

主要以新疆商贸的发展作为线索,讨论了 1759—1864 年间,由于清朝政府在新


疆地方统治的财政基础脆弱,逐渐依靠内地汉回商人获得后勤补给、税赋收入以
及应急筹资,如此也推动了内地移民在新疆的定居,同时也巩固了清代在新疆的
统治。文章涉及新疆同浩罕之间的商贸,对于南疆六城形势的讨论也值得阅读和

段较长,上至八世纪以前的历史,下迄于 2000 年,在叙述 16—19 世纪新疆历史


时,以“在伊斯兰教与中国之间”为题,进行了讨论,着重强调了新疆在此阶段
的伊斯兰化过程,其中的宗教史部分也有助于讨论布鲁特等民族在宗教史上的联
系。
其他“新清史学派”学者对清代布鲁特历史鲜有具体研究,但他们在哈萨克
研究方面仍极力主张使用满文文献,这突出地体现在哈佛大学学者欧立德等学者
助于本文的写作 ,笔者庆幸于能够有机会亲身专赴该管阅览这部分文稿。
的倡导之中,这一主张也有助于启发笔者由满文文献中搜集更多相关文献。
美国哈佛大学学者约瑟夫·弗莱彻(Joseph Fletcher)在《1800
界的诸多认可,其所著的《新疆民族史研究》 一书对于吐鲁番、伊犁地区的社前后清代的


Nicola Di Cosmo, Reports from Northwest:A Selection of Manchu Memorials from Kashgar (1806-1807),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for Inner Asian Studies, 1993.

Nicola Di Cosmo, “Kirghiz Nomads on the Qing Frontier:Tribute,trade or gift exchange?”in Nicola Di Cosmo,
Don J. Wyatt( eds.),Political Frontiers, Ethnic Boundaries and Human Geographies in Chinese History,
Routledge, 2005,pp.351-372.

James A.Millward ,Beyond the pass:Commerce,ethnicity and the Qing Empire in Xinjiang,1759-1864, Stanford
University, 1993.

James A.Millward,Eurasian Crossroads:A
重要作用。在《18—19 世纪的新疆社会史研究》 History of Xinjiang,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7.
一书中,佐口透先生在浩罕、

[美]约瑟夫·弗莱彻:《1800 前后清代的亚洲腹地》,[美]费正清编: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 年)
(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
27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容具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对于新疆地区多个民族有过一定的阐述,在西方学者相
关研究中,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在其中提到俄国人将布鲁特称为“石山野人、
石山里人或石山人,或称喀喇(黑)克勒克孜人(因为与哈萨克人不同,他们的

统治者不是王族,即非成吉思汗的子孙)。十九世纪的俄国需要使用这些称呼来
区别柯勒克孜人和哈萨克人:俄国人称两者为克勒克孜—哈萨克人、克勒克孜—
凯萨克人、凯萨克人或径称柯勒克孜人,以区别于俄国本土的哥萨克人。”在文
中也注意到了“喀什噶尔地区的塔什密里克居住着柯勒克孜的土拉吉尔钦察部,
该部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约有五百户。这时清政府唯一允许住在东突厥斯坦而与
绿洲定居居民同等看待的柯勒克孜人。”这里所提的这一布鲁特部族就是布鲁特
散秩大臣阿奇木所在属部,他担任塔什密里克阿奇木伯克,在布鲁特诸部中具有
较高的地位。弗莱彻先生英年早逝,他在中国西北伊斯兰教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
果备受西方学界推崇,他对于和卓家族的研究也较具有价值,其部分研究文稿在
其离世后由李普曼(Jonathan N.Lipman)、曼茨(Beatrice F.Manz)等学者帮助整
理出版,另一部分未刊文稿至今仍存于哈佛大学档案馆,其中的部分研究成果有

就 19-20 世纪吉尔吉斯人的历史进行了说明 ,其中就 19 世纪后半叶沙俄统治

日本学者佐口透先生(Saguchi Toru)在新疆民族史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中外学

以及民族叙事诗“玛纳斯”》 一书的前半部分,对于吉尔吉斯历史的叙述也具有
会情况进行了叙述,在《伊犁的塔兰奇社会》一章中涉及“包沁与塔兰奇”,从
“布哈拉人”集团的角度进行阐释,包沁人为准噶尔部专司炮者,实录、方略中
均提及“包沁乃布鲁特回人种类”,从中可见包沁与布鲁特人的关联,这也有助
于理解准噶尔部时期布鲁特人的历史。其后文对于哈萨克的研究也较具有参考价
值,尤其对于塔尔巴哈台卡伦线的研究、对于哈萨克与清朝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亦
可对研究布鲁特提供一些借鉴,卡伦在南疆地区管理布鲁特诸部的过程中也起到

和卓家族等研究中,将布鲁特具体部落的分析和研究置于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
中,研究内容较为精细,也较具有参考价值。
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国学者共同编写的多卷本《中亚文明史》中,契

罗耶夫(T. Tchoroev)主要就 18—19 世纪吉尔吉斯人的历史进行了一定的总结 ,


Joseph F.Fletcher, Altishahr under the Khwajas,Harvard University Archives,HUG FP 100.45,Joseph F.Fletcher,
Jr.Lectures and Manuscripts ca.1977-1984,BOX 2.

[日]佐口透:《新疆民族史研究》,章莹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年。

[日]佐口透:《18——19 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凌颂纯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年。佐口
透先生所著该书原文为日文,出版于 1963 年,其中部分章节的英文译本先于该书的汉译本刊发而出,如
该书《浩罕的东方贸易》系该书第六章、《白山派和卓的复兴(1760-1820):从萨木萨克到张格尔》则包
含该书第二章和第七章的部分内容,英文译本有助于更为直观了解佐口透先生所引外文文献,参见:Toru
Saguchi, “The Eastern Trade of Khoqand Khanate”, Memoirs of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Toyo
Bunko,Vol.24,1965,pp.47-114. “The Revival of the White Mountain Khwajas,1760-1820(from Sarimsaq to
Jihangir)”, Acta Asiatica,Vol.14,1968,pp.7-20.

T. Tchoroev(Chorotegin), The Kyrgyz,in Chahryar Adle and Irfan Habib (eds.)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28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说明了吉尔吉斯人在中亚、天山地区的分布,就其在准噶尔汗国时期及准噶尔政
权覆灭之后的历史进行了论述,兼及吉尔吉斯人的宗教信仰及文化概况,引用了
较多俄文文献,提及诸多历史细节,对于其与浩罕、沙俄之间的关系多有讨论,
从中可以对于俄文文献中的记载有更多了解。特比沙里耶娃(A.Tabyshalieva)

的吉尔吉斯人历史的介绍,有助于进一步梳理布鲁特与沙俄的关系。吉尔吉斯斯
坦共和国前总统阿斯卡·阿卡耶夫(Askar Akaev)所著《吉尔吉斯的国家地位

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涉及 18-19 世纪时吉尔吉斯部落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该
书对萨尔巴噶什部首领阿提克(Atake)、斡尔曼(Ormon)、占泰(Jantay)以及
萨雅克部首领阿坦台(Atantay)和汰劣克(Taylak)等人的事迹皆有所说明,在
一定意义上可以补充汉文文献记载中的不足。
美国学者丹尼尔·普莱尔(Daniel Prior)于近年来专注于吉尔吉斯社会历史、
史诗等方面的研究,相关论述较为精细,较具参考价值。他的博士论文《吉尔吉

斯史诗传统的暮光时代》 即以吉尔吉斯史诗为研究对象,根据史诗在 19 世纪至
20 世纪初期所呈现的不同特点,结合史诗结构、形式、内容,将吉尔吉斯史诗
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 19 世纪 60 年代至 1922 年这一阶段称之为史诗的暮
光时代,这一阶段史诗的变迁与俄国的统治有关。该文对相关历史背景的论述,
对了解 19 世纪北方吉尔吉斯的历史而言较具参考价值,有助于认识俄国对于诸
部的统治以及诸部的内部关系。在《英雄、首领和吉尔吉斯人民族主义的根源》

一文中,他从多重维度,就 1917 年之前吉尔吉斯人民族意识的源起进行了讨论,
主要论及作为部落首领的玛纳普(manap)的源起及其对于吉尔吉斯人的意义,
结合一些原始文献加以了分析,并运用吉尔吉斯人的史诗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
丹尼尔·普莱尔所著《北方吉尔吉斯中的高阶与权力:名称及其问题(1845—

中期出现于萨尔巴噶什、布库等部落的“玛纳普”这一头衔的起源、内涵进行了
较为细致的考辨,从这一名称的出现过程,分析了北吉尔吉斯人社会内部因沙俄
势力扩张所带来的影响,也从中讨论了北吉尔吉斯人与哈萨克、浩罕、清王朝的

Central Asia,Vol.ⅤⅥ,UNSECO Publishing,2003,pp.109-125.



A.Tabyshalieva,Kyrgyzstan,in Madhavan K. Palat and Anara Tabyshalieva(eds.)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Vol.Ⅵ, UNSECO Publishing,2005,pp.263-287.

Askar Akaev,Kyrgyz Statehood and the National Epos“Manas”,New York:Global Scholarly Publications,2003.
人类学研究》
③ ,运用历史人类学的视角,结合历史文献和民族志材料,对于
Daniel Prior,Twilight Age of the Kirghiz Epic Tradition,Ph.D dissertation, microfiche,Indiana University,2002.
19

Daniel Prior,Heroes ,Chieftains,and the Roots of Kirghiz Nationalism, Studies in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Volume 6, Issue 2, 2006,pp.71-88.

Daniel G.Prior,High Rank and Power among the Northern Kirghiz:Terms and Their Problems,1845-1864,in
Paolo Sartori,(ed.)Exploration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Modern Central Asia (19th to Early 20th Century),
Leiden: Brill,2013,pp. 137-179.
1864)》 一文,结合丰富的俄文文献及吉尔吉斯人的察合台文书信,就 29 19 世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关系等。他所著《沙布丹巴图鲁写本:史诗和北方吉尔吉斯的历史书写》 一书,
则是对多件北方吉尔吉斯史诗写本的翻译、阐述和注解,写本内容包括 1846—
1847 年克涅萨热入侵北方吉尔吉斯、1864 年吉尔吉斯人掠夺土尔扈特等事件、
圣桑齐(Saint Sanci)的诗等,丹尼尔·普莱尔对于史诗写本中的所出现的人物、
事件等进行了考释和注解,这对于了解北方吉尔吉斯诸部的世系及诸部与浩罕、
俄国、清朝间的关系而言,极具参考价值。
与之相类的是,近年来,日本学者秋山徹(Akiyama Tetsu)主要围绕着 19
世纪北方吉尔吉斯地区各部部落与俄国之间的关系来开展研究,对 19 世纪 40
年代以来盛行于诸部的玛纳普这一职衔的产生历程、各部玛纳普在俄国建立统治

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等内容皆有讨论,成果颇丰。 道光朝以来,浩罕开始向楚
河、塔拉斯河、纳林河流域扩张,东布鲁特多部受其统治,俄国自北征服哈萨克
汗国后,尤其是萨尔巴噶什部、布库部帮同俄国平定哈萨克汗国末代汗王克涅萨
热的“叛乱”后,俄国势力逐渐深入东布鲁特诸部,并最终建立了统治,而东布
鲁特诸部在道光朝后期即逐渐与清朝疏远,清朝文献中记载较少。秋山徹在利用
俄文档案的基础上所做相关研究,无疑有助于了解这些部落逐渐受俄国统治的过
程,也有助于认知诸部间的内部矛盾,如萨尔巴噶什部两大分支部落提奈(Tinay)
和鄂僧古尔(Esengul)之间的内部关系、鄂僧古尔萨尔巴噶什部与博銮拜所领
的布库部之间的斗争等。
法国学者斯瓦特勒娜·雅克森(Svetlana Jacquesson)也着力于 19 世纪天山
吉尔吉斯人的研究,她的著作《游牧主义:天山内部吉尔吉斯一体化进程的历史

世纪天山吉尔吉斯的历史进程进行了一定的探究,对于北方吉尔吉斯诸部及其分
支部落的谱系结构有较多研究,对于多部历史也有较为系统的阐述,相较于丹尼
尔·普莱尔和秋山徹对 19 世纪北方吉尔吉斯历史的研究,该著作内容更为充备,
其所整理的各部世系结构图尤具参考价值。
其他一些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则体现于理论研究之中,如土耳其著名学者伊森
比克·图干(Isenbike Togan)深入地讨论了和卓家族白山派、黑山派的产生过程


Daniel Prior, The Šabdan Baatir Codex: Epic and the Writing of Northern Kirghiz History, Leiden: Brill, 2013.

参见秋山徹:(1)「20 世紀初頭のクルグズ部族首領権力に関する一考察:シャブダン·ジャンタイの
葬送儀式の分析をてがかりとして」,『内陸アジア史研究』,(24) 83-104,2009;(2)「クルグズ遊牧社会
におけるロシア統治の成立:部族指導者「マナプ」の動向を手がかりとして」, 史学雑誌』,119(8) 1-35,
2010;(3) クルグズ遊牧社会におけるロシア統治の展開:統治の仲介者としてのマナプの位置づけを中
心に」,『スラヴ研究』,(58)29-59, 2011;(4)「ロシア統治下におけるクルグズ首領層の権威について:
遊牧世界とイスラーム世界の間で」,『東洋史研究』 71(3) 29-57,2012;(5) “Nomads Negoti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Russian Central Asia:Focusing on the Activities of the Kyrgyz Tribal Chieftains”,Memoirs of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Toyo Bunko,No.71,2013,pp.141-160;(6)“Why Was Russian Direct Rule over Kyrgyz
Nomads Dependent on Tribal Chieftains ‘Manaps’”, Cahiers du monde russe,56(4),2015,pp. 625-649.

Svetlana Jacquesson, Pastoréalismes : anthropologie historique des processus d'intégration chez les Kirghiz du
Tian Shan intérieur, Wiesbaden : Dr. Ludwig Reichert Verlag, 2010.
30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及其变迁,从权力运行和统治方式上的区别、游牧与定居者价值观的不同、经济

生产上的差异等角度,论证了和卓家族进入叶尔羌汗国的过程及其所带来的不同
层面的变革,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和卓家族分裂的原因以及白山派和卓家族后裔

在 18—19 世纪发动叛乱的内在动力 ,作者从更高的理论角度探究了和卓家族在
新疆地区的历史,有助于我们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去认知和卓家族及其后裔的历史
过程,也有益于从理论角度讨论布鲁特与和卓家族之间的关联性。德国学者保
罗·盖斯(Paul G. Geiss)在其著作《前沙俄时代和沙俄时期的中亚:变化中的

公共承诺和政治秩序》中 ,阐述了沙俄在中亚建立统治的过程中,土库曼、哈
萨克、吉尔吉斯等部落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变迁,部分内容涉及 19 世纪的北方
吉尔吉斯部落,一些理论性的探讨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大卫·施尼斯(David

Sneath)在其所著《寡头国家:游牧内亚中的贵族秩序、亲系社会及其误解》 一
书中,对 19 世纪哈萨克、吉尔吉斯等内亚游牧社会的政治结构进行了解析,在
对于吉尔吉斯的贵族阶层的分析中,论及吉尔吉斯社会中的比、拜、玛纳普等职
务,这些理论分析,有助于深入认知其社会结构。
阿富汗学者哈米德·阿里库泽(Hamid Alikuzai)在《二十五卷本阿富汗、

中亚与印度简史》之第十卷中 ,专门叙述了新疆地区吉尔吉斯人的历史,对于
吉尔吉斯人与厄鲁特人的关系、吉尔吉斯人的内部社会结构、部落构成及划分皆
有说明,对于布鲁特人中的玛纳普阶层有诸多论述,对吉尔吉斯人与浩罕、沙俄
的关系也多有讨论,这些内容,有助于与其他中外文文献形成对照,进一步理清
布鲁特人的社会结构。
韩国学者金浩东(Kim Ho-dong)的博士论文题为《新疆穆斯林起义及喀什

噶尔酋长(1864-1877》 ,该文主要研究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及与阿古柏相关的问
题,其开篇章节涉及清代新疆政局的发展变化及对道光年间南疆地区多次叛乱的
研究,也涉及清朝与浩罕之间关系的分析,与布鲁特相关的内容亦出现在其分析
中,也很值得参考。他在此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专著《中国的圣战:新疆的

穆斯林起义和政权》 ,同样也值得参考。


Isenbike Togan,Islam in a Changing Society:The Khojas of Eastern Turkistan,in Muslim in Central Asia:Expre-
ssions of Identity and Change,ed.by Jo-Ann Gross,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1992,pp.134-148;
Isenbike Togan,Differences in Ideology and Practice:The Case of the Black and White Mountain Factions,
Journal of Sufism,2001(3),pp.25-38.

Paul George Geiss, Pre-Tsarist and Tsarist central Asia:Communal commitment and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2003.

David Sneath,The Headless State:Arisocratic Orders,Kinship Society,and Misrepresentations of Nomadic Inner
Asi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7.

Hamid Alikuzai, A Concise History of Afghanistan-Central Asia and India in 25 Volumes,Vol.10, Trafford Publ-
ishing, 2015,pp.81-97.

Kim Ho-dong,The Muslim Rebellion and the Kashghar Emirate in Chinese Asia,1867-1877, Harvard University,
1986.

Kim Ho-dong ,Holy War in China:The Muslim Rebellion and State in Chinese Central Asia,1864-1877,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31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
国内外学者在清代新疆布鲁特研究方面鲜有系统性的专题研究成果,国内学
者主要结合历朝实录、方略和官私修方志文献,对清朝治理布鲁特的政策、东西
布鲁特的归附及其分界、布鲁特部落的构成及其分布等内容有一定的研究,这些
成果无疑为我们了解清代布鲁特的概况奠定了基础,但相关研究成果仍然显得较
为零散,所参考的文献相对单一,整体上仍然显得笼统,缺乏更为具体、细致的
专题研究。由于诸部落分布范围较广,不同历史时段各部与清朝的亲疏关系实际
存在不同,深入的研究更需要结合长时段的综合分析和具体阐述。国内学者对于
相关满文文献的利用不足,即便近年来部分满文文献已经被翻译成汉文,国内学
者在相关研究中也很少利用相关文献信息。故而,清代布鲁特仍有进一步研究的
空间。
国外学者虽然也未能就清代布鲁特做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研究,一些研究成果
主要集中于对东布鲁特(北方吉尔吉斯)诸部落的研究方面,但这些新近的研究
成果仍然推动了清代布鲁特历史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如劳拉·纽
比在阐述浩罕与清朝百年间的关系发展史时,即结合一些具体的布鲁特部落事件
进行了论述,她在系统整理相关档案文献的基础上所做研究,较具参考价值,丹
尼尔·普莱尔、秋山徹等在对 19 世纪东布鲁特诸部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无疑有助于弄清楚这些布鲁特部落间的亲缘关系及其内部矛盾,也有助于认识俄
国在东布鲁特建立统治的过程。
所以,笔者在参考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了相关研究的不足,
黄松筠女士在其所著《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研究》 一书中,结合藩属制度在
本文将结合新近出版的文献以及新近刊布的研究成果,尝试着对前人研究力度不
足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讨,力求在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方面做出更为系统、
深入的研究。

第三节 理论阐释和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系统论述和考释清代新疆布鲁特的历史,讨论的时段主
要集中于乾隆年间清朝统一新疆至同治初年中俄议界之间的阶段,在史实考证的
基础上,如何结合相关理论阐述布鲁特诸部的历史过程也是本文的重要课题,这
但又较属国关系紧密。 该书集中于讨论清代藩属制度下的藩部,并将哈萨克、
些理论也是贯穿全文的重要线索。
专就布鲁特与清朝的关系而言,清代布鲁特诸部与哈萨克同为清朝西北边疆
地区的重要部族,清朝官私修文献对其归类和称呼方法不同,分别将其列为“外
成崇德先生在《论清朝的藩属国——以清廷与中亚“藩属”关系为例》 一
藩”、“外裔”、“藩属”、“藩部”等,类似的名称皆系藩属体制的表现,我国古代

32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藩属体制起源于汉、唐时期,在此后的各个时期皆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李大龙先
生在《汉唐藩属体制研究》一书中,即以汉、唐时期藩属体制的具体表现作为研
究主题,分别论述了两汉和唐朝对于藩属体制的构筑和维系过程,兼及汉、唐藩
属体制的前后发展历程,他在序论中指出,清代的藩属源出于先秦时期的藩和属
的概念,“藩”指藩部,专指理藩院下属的蒙古、新疆、西藏,“属”指属国,
指称已不同于汉代,而是专指藩部之外的附属国,如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

这也表明了清代藩属体制继承和发展了汉唐藩属体制,布鲁特应被列入藩部之
中。

商周、两汉、魏晋南北朝、唐朝、元明和清朝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将古代藩属制
度分为形成、确立、创新、强化和完备五个阶段,就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了
专题分析,这一研究体现出藩属制度在我国古代史上的一脉相承性,但所论仍显
笼统,并未涉及对于哈萨克、布鲁特等西北边疆民族的分析。
窦忠平在其所著《布鲁特在清藩属体系中的地位》 一文中,结合布鲁特在
张永江先生所著《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一书,即将清代藩属
制度分为藩部和属国两部分,并专门论述其中的藩部部分,讨论了藩部的形成背
景、途径、政治体制构造及其行政模式等内容,他注意到了哈萨克、布鲁特在藩
部体系中的特殊性,将其称为名义藩部,认为哈萨克、布鲁特在某些时期呈现出
藩部的特征,但又有别于一般的藩部,在另一些时期,二者呈现出属国的特征,

布鲁特称为名义藩部,这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清代藩属制度研究方面涌现的相对
系统和具体的研究,对于理清相关理论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文中,分析了藩属、藩部、属国、外藩等相关概念,认识到哈萨克、布鲁特既被
清朝纳入藩部范围,也被纳入属国的范围,而外藩的概念则更具有综合性,并通
过分析清朝的外藩体制,将哈萨克、布鲁特列为境外外藩的范畴,在此基础上,
结合清朝与中亚藩属的关系,分析了清朝向哈萨克、布鲁特、巴达克山、浩罕等
部所实行的羁縻政策,认为哈萨克、布鲁特与清朝的关系更为紧密,并指出了两
部地位的特殊性和相似性,虽然如此,但他并未能注意到哈萨克与布鲁特之间的
差异性,笼统地分析了两部的入境游牧问题,实际上类似问题仅产生于哈萨克各
部,这些问题并不适用于对布鲁特各部,故而,该文仍然缺乏对布鲁特诸部事务


参见李大龙:《汉唐藩属体制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年,序论第 3 页。

黄松筠:《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年。

参见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 155-165
页。

成崇德:《论清朝的藩属国——以清廷与中亚“藩属”关系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4 年第 4 期。
33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的具体研究。

清朝统一新疆前后过程中与清朝关系的变化过程,认为布鲁特在清朝藩属体系中
经历了由“永守边界者”向外藩又转而向内藩的演变过程,他对所用概念并未详
加论证和考辨,仅结合清朝统一新疆初年的部分布鲁特部落与清朝的藩属关系变
化来进行论证,难以观其全貌,恐有失偏颇。显然,布鲁特部落数目众多,分布
范围较广,各部并未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不同的部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清朝
的亲疏关系也不同,论述布鲁特在清朝藩属体系中的地位,无疑应该结合各部落
自乾隆至同治年间的完整历史来进行分析,如此才能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
清朝治理边疆的过程中,也继承了传统的大一统思想以及“守在四夷”的传
统观念,即以边疆民族作为屏藩,“不专恃险阻”,研究布鲁特诸部在清朝西北
边疆的地位和角色,无疑可以在清朝藩属体制的范围之内进行探讨,但不同布鲁
特部落与清朝的关系存在较大差别,仍需要在史实考证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分析,
从中讨论清代藩属体制的继承和发展及其在清朝治理布鲁特方面的体现。前人在
结合清朝藩属体制方面所做的相关讨论仍显笼统,并未注意到各部落在不同时期
的具体性和复杂性,本文也将注意在此方面进行提升和加强。
布鲁特与清朝间的关系无疑是本研究的重要主题,同时也应注意到布鲁特诸
部与浩罕、俄国之间建立的诸种联系,18 世纪中后期,额德格讷、胡什齐以及
萨尔巴噶什、萨雅克等部即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浩罕扩张的影响,19 世纪 20 年代
开始,浩罕更加大肆扩张至楚河、塔拉斯河流域以及纳林河中游地区,一些布鲁
特部落逐渐受其统治;俄国自北方而南扩张,在 19 世纪 20 年代兼并哈萨克汗国
之后,又于 19 世纪 40 年代逐渐渗透到东布鲁特(北方吉尔吉斯)诸部,并通过
面存在着相似性,在与俄国的关系方面也如此。 清代哈萨克、布鲁特皆为游牧
广泛设立玛纳普职衔逐步在东布鲁特建立了统治,俄国之所以在 19 世纪 60 年代
通过中俄划界侵占我国大量领土,这与其在东布鲁特诸部所建立的统治存在重要
关联。故而,除了讨论布鲁特与清朝的关系外,也要探讨布鲁特与浩罕、俄国之
间的联系,从中可以看出布鲁特诸部历史的多元性,为进一步解析我国西北疆土
的丧失奠定基础。
帝国和中国》 等理论著作,将有助于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做出比较研究。
通过史实的整理,可以发现,清代布鲁特诸部之所以在不同历史阶段与清朝
的亲疏程度不同,这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其与和卓家族后裔的关系,如清朝统一
新疆之初,希布察克部、冲巴噶什部皆与清朝关系密切,其首领阿奇木(阿其睦)、
阿瓦勒皆受到清朝政府的重用,但阿奇木因萨木萨克通信事件诬控鄂斯,最终
被治罪,并导致其族人外逃、离散,嘉庆年间,图尔第迈莫特因牵涉黑山派和卓
孜牙墩之乱而被枉杀,使得其子弟外逃,阿瓦勒之孙苏兰奇因报告张格尔入卡滋


窦忠平:《布鲁特在清藩属体系中的地位》,《新疆地方志》,2010 年第 1 期。
34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事、受到叱逐而附和张格尔,这也使得其部落离散,道光年间,张格尔之乱、玉
素普之乱、七和卓之乱的过程中,皆有布鲁特部众附和其中。故而,讨论布鲁特
部落与和卓家族在不同历史阶段所结成的关系,也是本文的一条线索。
布鲁特与哈萨克虽然同为清朝西北边疆的两大屏藩,但国内外学界对这两大
部族的研究成果和数量存在着较大差别,学者们在哈萨克研究方面的成果显然要
多于布鲁特研究,这应与布鲁特部落众多、文献上对清代布鲁特的记载不足有关,
近年来,日本学者野田仁(Jin Noda)在清代哈萨克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处于
学界前沿,他在其最新出版的英文版哈萨克研究专著中指出,布鲁特游牧民的历
史至少也需要与哈萨克历史一样、引起同样的关注度,两大民族在与清朝关系方

民族,但二者因所居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特点,哈萨克因生活于哈萨克大草
原,布鲁特则主要居于高原、山地之间,二者的游牧迁徙分别呈现出水平型和垂
直型的特点,人类学有关游牧民族的研究或将有助于相关比较,美国人类学者托
马斯·巴菲尔德(Thomas J.Barfield)所著《游牧的抉择》、《危险的边疆:游牧

本文的研究方法为历史文献研究法,在系统整理相关历史文献记载的基础
上,就清代新疆布鲁特的历史加以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着做理论上的探讨和
比较。作为清代新疆布鲁特的专题研究,本研究旨在系统阐述和讨论清代新疆布
鲁特的相关问题,在整理相关汉文文献的基础上,借助于近年来编译出版的满文
档案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发掘更多相关史实,同时,结合布鲁特诸
部的历史发展线索及其与清朝、浩罕、俄国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一定的理论阐释。


Jin Noda,The Kazakh Khanates between the Russian and Qing Empires:Central Eurasian International Relati-
ons during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Leiden&Boston:Brill,2016,p.18.

Thomas J. Barfield,The Nomadic Alternative,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1993.[美]巴菲尔德著:危险的边

疆:游牧帝国与中国》,袁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年。
35

万方数据

皆有贬义,意为错误的、不正的、恶劣的、荒谬的等轻蔑之意。 这一阐释虽然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第二章 清朝统一新疆前布鲁特(柯尔克孜、吉尔吉斯)的
历史脉络

第一节 16 世纪前柯尔克孜族祖先的历史概况及其迁徙
柯尔克孜族在清朝被称为布鲁特,这一名称来自于准噶尔蒙古,一般认为,
其意为“高山居民”。清代以前,柯尔克孜族在我国北方具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
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名称:在两汉时期,被称为“鬲(隔)昆”、“坚
昆”;魏晋南北朝时期,则被称作“护骨氏”、“契骨”;隋唐时期,在史籍中被载
为“纥骨”、“纥扢斯”、“黠戛斯”;辽宋时期,亦被载为“黠戛司”、“辖戛斯”、
“纥里迄斯”;元明时期,又作“吉利吉思”、“乞儿吉思”等;直至清朝初年,
柯尔克孜族受到了准噶尔蒙古的统治之后,被称为“布鲁特”,这一名称也为清
朝所沿用。可以看出,汉唐以来,在我国传统史籍上,柯尔克孜族名称丰富多样,
这本身即体现出柯尔克孜族在我国西北地区历史悠久,也是我国西北民族史上的
重要民族之一。
陈庆隆先生在《坚昆、黠戛斯与布鲁特考》一文中,从语源学的角度,对“坚
昆”、 黠戛斯”、 布鲁特”三种名称的词源和含义进行考释,对伯希和等西方学
者的相关观点进行了考辨,指出上述三个名称源自不同语源,坚昆源自 Kem 剑
河+kun(匈奴),乃剑河之匈奴之意;黠戛斯则系突厥碑文中的 Qïrqïz 的对音,
元史译为吉利吉思,西方学者将其曲解为 Khakas,既无意义且无事实根据,据
其本族传说,Qïrqïz 实际为四十女郎之意;布鲁特源自蒙古语,系 buru+t(复数
为四十,“克孜”意为姑娘。
接尾语),卫拉特蒙古语、喀尔喀蒙古语、布里亚特蒙古语中 Buru、buruu、buru

显得不同,但仍具有一定的道理,体现了古柯尔克孜人在不同阶段受到不同民族
的统治,这也就投射在上述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族称之中了。
柯尔克孜族发源于叶尼塞河上游,关于其族源,存在着多种说法,如“柯尔
乌古孜说”称国王乌古孜汗的一子率众迁至柯尔(大山)脚下后,与周围的蒙古、
塔塔尔等部族融合,从而被称为柯尔乌古孜人,即山里的乌古孜人,并逐渐演变
为“柯尔克孜”;“柯尔奥古孜说”称柯尔克孜起源于柯尔奥古孜人,“柯尔”意
“ “

陈庆隆:《坚昆、黠戛斯与布鲁特考》,《大陆杂志》1975 年第 51 卷,第 5 期。
36

万方数据

陵曾在柯尔克孜地区为王的佐证。 唐时黠戛斯的这种说法,是为了拉近其与唐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为大山、“奥古兹”意为大河,即居于山间河旁的人们,传说柯尔奥古孜人起源
于两座大山和一条大河,两座大山中分别流出十条河和三十条河,并最终汇合成
一条大河,柯尔克孜族内姓部落及左、右翼的起源与该说相关;“柯尔克居孜”
说认为柯尔克孜人由柯尔克居孜人演变而来,传说一位国王居于大河“艾乃赛河”
旁,河周围四十个部落从四十个方向前来归顺国王,这些人被称为“柯尔克居孜”,
“柯尔克”意为四十,“居孜”即部落或方向;“柯尔盖孜说”称乌古孜汗之子卡
提什汗即位后下令杀掉所有麻脸人,但他的王后所生一子却因天花而成麻脸,卡
提什汗接受群臣建议,派若干男女陪同麻脸太子至山中繁衍生息,形成一个群体
称为柯尔盖孜,“柯尔”即山,“盖孜”即游动,即山里游牧的人,并认为柯尔克
孜即源自柯尔盖孜;“四十姑娘说”传称一位叫舍赫的人和其妹因罪而被国王处
死,后其尸首被焚成灰后落入河中,皇宫中四十个姑娘由于饮用河水而怀孕,她
们遭到国王的驱逐,这些人逐代繁衍生息,被称为“柯尔克克孜”,“柯尔克”意

可以看出,这些传说主要围绕着对族称的解释而产生,通过不同的阐述方式,
追溯柯尔克孜人这样一个群体的产生背景。从中可见,柯尔克孜族的起源与大山、
大河存在着密切关系,这应与柯尔克孜族的发源地密切相关,同时,族源传说中
多次提及“四十”这样一个数字,称柯尔克孜人或起源于四十条河流,或来自于
四十个方向和部落,或称柯尔克孜人为四十个姑娘的后人等,这应与柯尔克孜族
分支部落较多有关,这也阐释了柯尔克孜族诸部间的原始内在关系。今天的柯尔
克孜族,是古代柯尔克孜人坚昆、黠戛斯、乞儿吉思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内与其
他周边民族群体不断融合、发展而来,在历史上,他们与匈奴、乌孙、鲜卑、柔
然、铁勒、回纥(回鹘)、契丹、钦察、蒙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并与之相互
融合。唐朝时,黠戛斯称其系汉朝将领李陵之后,杨建新先生指出,汉代柯尔克
孜族为匈奴冒顿单于征服后,受匈奴统治,李陵降匈奴后,曾被封为右校王,匈
奴以西方为右,当时李陵作为右校王,被单于派为统治柯尔克孜的王,也不是不
可能的,而《新唐书》所载柯尔克孜人有黑眼瞳者被认为是李陵之后,这也是李

朝李姓王族之间的关系,但根据推断,当时的部分柯尔克孜人也确有可能为李陵
之后。
两汉时期,坚昆曾经臣属于匈奴,其后又联合汉朝军队,打击匈奴,匈奴西
迁后,一部分柯尔克孜人已经开始西迁至天山地区。唐代古柯尔克孜人黠戛斯仍
迹。
生活于叶尼塞河流域,贞观(627-649)初年,黠戛斯曾受东突厥所辖,随着东


上述族源传说,引自《柯尔克孜族简史》编写组: 柯尔克孜族简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8-12 页。
国。

清初之时,柯尔克孜族仍居于叶尼塞河上游以及唐努乌梁海,准噶尔部强
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年,第 461 页。
37

万方数据 沙俄殖民者 ,正由于沙俄入侵叶尼塞河流域,准噶尔部将叶尼塞流域的柯尔克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西突厥相互征战,黠戛斯脱离突厥统治,并遣使至唐朝,随着唐朝对漠北诸部的
征服,贞观末年,唐朝在黠戛斯地区置坚昆都督府,黠戛斯被纳入唐朝版图。八
世纪初,黠戛斯虽曾受后突厥汗国攻袭,但仍然同唐朝关系密切,回纥汗国(822
年“回纥”改称“回鹘”)建立初期,黠戛斯依然同唐朝保持联系,但八世纪中
后期,黠戛斯因受回纥汗国进攻,中断与唐朝的联系。九世纪初,黠戛斯复兴,
开始反抗回鹘汗国,840 年,黠戛斯推翻了回鹘汗国,建立了黠戛斯汗国,迫使
回鹘向西、向南迁徙,黠戛斯汗国势力强盛,统治了蒙古高原及其以西地方,建
立了完整的政治制度和相当发达的官制。
十世纪初以来,古柯尔克孜人先后受到了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的统治,
契丹(辽)称黠戛斯为“辖戛斯”,金朝称古柯尔克孜人为“纥里迄斯”,整体而
言,10 至 12 世纪时,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较少。13 世纪初期以来的蒙元时期,汉
文文献中将柯尔克孜族载为“乞儿吉思”或“吉利吉思”,13 世纪初,随着成吉
思汗对蒙古高原诸部的征伐,乞儿吉思首领也臣服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分封诸子
后,乞儿吉思地区成为托雷的封地之一,元宪宗蒙哥也派人管理乞儿吉思及谦谦
10 世纪时已经往南迁徙至现今真正意义上的柯尔克孜人的居住地。 这就将柯尔
州。忽必烈即位后,诸王混战中,乞儿吉思地区仍归元朝政府所管领,元朝派刘
好礼任益兰、乞儿吉思断事官长达十多年,乞儿吉思地区社会经济得以发展。明
朝时期,柯尔克孜人因受近邻瓦剌的进攻,在较长时间内于叶尼塞河流域销声匿

16 世纪末至 17 世纪初期,叶尼塞河流域的吉尔吉斯人受到喀尔喀蒙古的统
治,巴托尔德指出,17 世纪时,叶尼塞吉尔吉斯人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主要
的吉尔吉斯公国有四个:图瓦公国、耶泽尔公国、阿勒泰尔公国、阿勒泰萨尔公

大之后,柯尔克孜族又隶属于准噶尔。沙俄在此时向东侵略扩张到了柯尔克孜族
地区,并在柯尔克孜族领地上修建城堡、据点,1703 年,柯尔克孜人奋起反抗

孜人迁往伊塞克湖,此后,叶尼塞河流域便几无柯尔克孜人,柯尔克孜人活动的
主要区域也集中于天山、伊塞克湖、楚河、塔拉斯河、费尔干纳地区。
支离破碎,并受制于浩罕、哈萨克等政权。 这一分析,无疑较为细致地分析了
值得注意的是,叶尼塞柯尔克孜人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移居到天山、
伊塞克湖等地区,巴托尔德指出:柯尔克孜人自蒙古高原被驱逐,这与契丹帝国
在 10 世纪的建立以及后来蒙古人的征伐有关,另言之,一部分柯尔克孜人早在


以上内容,参考了《中国民族史》、 柯尔克孜族简史》中的相关论述,参见:王锺翰主编: 中国民族史》,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第 841-842 页;《柯尔克孜族简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分柯尔克孜人向西南迁徙至天山南北的伊塞克湖和阿克苏、喀什地区。 这表明,
1985 年,第 26-32、48-61 页。

《中亚历史 : 巴托尔德文集第 2 卷第 1 册 第 1 部分(下)》,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3 年,第 577 页。

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年,第 467-468 页。
38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终形成阶段,使得天山和叶尼塞两大吉尔吉斯分支最终融合。 这也就将叶尼塞

克孜人南迁的时间溯及至 10 世纪。
苏联学者伯恩斯塔姆(A.Bernshtam)指出,柯尔克孜民族形成的特点即在
于其产生于叶尼塞河沿岸和天山这两个地区,并认为柯尔克孜人迁往天山是一个
缓慢的过程,历史文献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公元前 1 世纪和公元 《 8—10 世纪,
第三个阶段则发生于契丹和蒙古统治时期。在此基础上,他结合考古和文献资料,
将公元前 1 世纪至公元 18 世纪前天山柯尔克孜人的形成划分成了六个阶段:第
一个阶段,公元前 1 世纪成为匈奴的边缘群体;第二个阶段,公元 5—6 世纪,
古柯尔克孜人在楚河、塔拉斯河从事定居农业;第三个阶段 8—10 世纪,因受西
突厥的影响,进入封建时期;第四个阶段,则受制于西辽和喀喇汗王朝的统治;
第五个阶段,即 15-16 世纪,柯尔克孜人为争取独立而与蒙兀儿汗国(东察合台
汗国)作斗争;第六个阶段,16 世纪时,柯尔克孜人由天山迁徙至新疆地区,
17 世纪又由天山迁至费尔干纳,这就破坏了领土的统一性,使得柯尔克孜部落

天山柯尔克孜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说明天山柯尔克孜人的民族形成过程是
在较长时段内完成的。
杜荣坤、郭平梁先生论及:匈奴西迁过程中,部分柯尔克孜人迁移到中亚天
山地区;9 世纪时,黠戛斯曾占领安西、北庭,辽宋时期的西州回鹘内设辖戛斯
或与此相关;耶律大石建立西辽后,曾派兵攻打柯尔克孜,迫使一部分柯尔克孜
这应是柯尔克孜族逐步迁居天山后与周边民族相融合的结果。
人迁徙至天山地区;16 世纪东蒙古进攻瓦剌,迫使瓦剌退居西北,也使得一部

早在两汉时期,即有部分柯尔克孜人开始迁往天山地区。马曼丽先生认为,至迟
在公元 6—7 世纪,已有叶尼塞吉尔吉斯人西迁并留居天山等地,且公元 10 世纪
前吉尔吉斯人的西迁对后来中亚吉尔吉斯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10 世纪之
后,叶尼塞吉尔吉斯人的西迁主要分为 13 至 15 世纪蒙古时期和 16 至 18 世纪最
终迁徙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吉尔吉斯人的西迁与蒙古汗王的内讧相关,后一阶段
吉尔吉斯人因沙俄的扩张,被迫举部西迁天山,并进入了中亚吉尔吉斯民族的最

柯尔克孜人开始南迁的时间追溯至公元 6—7 世纪,并认为多个阶段的迁徙最终


促成了现代意义上柯尔克孜民族的形成。
领是蒙兀勒汗阿黑麻的一个儿子哈里勒莎勒坦。” 这一说法,强调了中亚地区的

W.Barthold, “Kirgiz”,Encyclopaedia of Islam,edited by C.E.Bosworth,etc.Vol.Ⅴ,Leiden:Brill,1986,p.134.

A.Bernshtam, “The Origin of the Kirgiz People”,in Studies in Siberian Ethnogenesis,edited by H. N. Michael,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2,pp.119-126.

杜荣坤、郭平梁:《柯尔克孜族的故乡及其西迁》,《新疆社会科学》,1982 年第 2 期。

马曼丽:《叶尼塞吉尔吉斯的西迁与中亚吉尔吉斯民族的形成》,《西北史地》,1984 年第 4 期;亦见于马
曼丽主编:《中亚历史:中亚与中国同源跨国民族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年,第 130-140 页。
39

万方数据

有一小部分幸运地逃到蒙兀儿斯坦。”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根据《拉失德史》可知,哈利勒速檀逃往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萨亦德汗也逃往柯尔克孜处,同其弟哈利勒速檀共同生活了四年。 满速儿汗在
前人的相关研究表明,18 世纪以前,叶尼塞柯尔克孜人自匈奴时期即开始
向天山、中亚地区迁徙,此后,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又经历了不同阶段的迁徙,
在这一缓慢过程中,天山柯尔克孜人的形成受到了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等民
族及其政权的影响,也与周边的民族逐渐融合,清代柯尔克孜诸部名称的多样性
即体现出此特点,如部落名称中即有希布察克、奈曼、蒙古什、奈曼、启台等,

第二节 叶尔羌汗国时期的吉尔吉斯人
叶尼塞柯尔克孜人虽然较早已经开始向天山、中亚等地迁徙,但天山柯尔克
孜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则主要发生于叶尔羌汗国时期(1514-1680 年)。巴托尔
德指出:“吉利吉思人很早以来就被人提到了,虽说不易确定他们是什么时候和
怎样占据七河流域的南部和锡尔河流域的东部,我们今天在这里发现他们有关帖
木儿和兀鲁伯出征的资料中,人们找不到有关吉利吉思人的任何记载。他们在七
河流域是在 16 世纪初第一次被提到的(他们是怎样在七河地区出现),当时的首

柯尔克孜人在 16 世纪初被提及,这与东察合台汗国阿黑麻汗之子哈利勒速檀有
关。
1504 年,东察合台汗国阿黑麻汗死后,汗国内部产生了分裂,阿黑麻之子
满速儿汗同其弟哈利勒速檀、萨亦德汗等为争夺汗位而斗争,哈利勒速檀逃到了
柯尔克孜人处,巴托尔德论及:“他离开曼苏尔(满速儿汗)逃往蒙兀儿斯坦,
释放了阿布都拉速檀,而与萨亦德汗产生矛盾 ,萨亦德汗率军讨伐并俘获马黑
在那里归附了吉尔吉斯人,吉尔吉斯人在当地被认为是‘野蛮的狮子’,他们推
举他做了自己的首领……至于吉尔吉斯人,曼苏尔汗将他们带到焉耆和吐鲁番,
吉尔吉斯人被指控为蒙兀儿斯坦所发生的所有骚乱的肇事者,大部分人被杀。只

天山柯尔克孜人所居之地,被柯尔克孜人奉为首领,任吉利吉思的监治官,其后,


苏联学者玉丁(V.P.Yudin)指出,察合台汗和蒙兀儿(东察合台汗国)首领吸引吉尔吉斯部落为其服务,
他们与吉尔吉斯人的民族互动过程在此后得以延续,吉尔吉斯的一些部落名称即显示出其中的蒙兀儿因
素,如胡什齐(Kushchi)、蒙固尔多尔(Mongoldor)、诺依古特(Noygut)等。参见:V.P.Yudin,The Moghuls
of Moghulistan and Moghulia,Central Asian Review,1966,Vol.14,No.3,p.249.这表明,察合台汗国和蒙兀儿汗
国时期,上述的吉尔吉斯部落即开始形成,而这些部落名称在此后也一直沿用。

[苏]巴托尔德:《中亚突厥史十二讲》,罗致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第 250 页。
十年。

《中亚历史 : 巴托尔德文集第 2 卷第 1 册 第 1 部分(下)》,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3 年,第 567-568
页。

米尔咱·马黑麻·海达尔著:《蒙兀儿史——拉失德史》(第一编),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译,王治
40

们基本上控制了蒙古斯坦中部地区。” 这表明,柯尔克孜人在东察合台汗国衰败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1508 年从吐鲁番进攻萨亦德汗和哈利勒速檀,并将二者彻底击溃,二者外逃,
哈利勒速檀逃至月即别,后被处死,萨亦徳汗则逃往其表兄巴布尔处。满速儿汗
将一部分柯尔克孜人带到了焉耆、吐鲁番,其中的大部分柯尔克孜人遭受屠杀,
小部分柯尔克孜人逃到了天山中部地区。
1511 年,萨亦德汗在巴布尔帮助下进攻安集延,楚河、塔拉斯河、伊塞克
湖、纳林河等地的柯尔克孜人皆归属于萨亦德汗,并帮助萨亦德汗攻打阿巴·癿
乞儿,先后占领英吉沙尔、喀什噶尔,攻破叶尔羌,萨亦德汗于 1514 年登上汗
位,创立了叶尔羌汗国。其中,马黑麻·柯尔克孜(Muhammad Kirghiz)被萨
亦德指认为柯尔克孜人领袖,1517 年,马黑麻·柯尔克孜因在与月即别战后,

麻·柯尔克孜。1522 年,萨亦德汗因进攻蒙古斯坦而释放马黑麻·柯尔克孜,
并使之随军前往,陪同萨亦德汗之子拉失德·速檀。当时哈萨克塔喜尔汗(Tahir)
正进入蒙古斯坦中部地区,马黑麻因欲投奔塔喜尔汗而再次被囚禁,直至萨亦德
汗离世。1525 年,塔喜尔汗建帐于库什卡尔(Qochqar),拉失德·速檀所领的
柯尔克孜人中的一半投奔塔喜尔汗,另一半柯尔克孜人也欲投奔塔喜尔汗与其他
人汇合,但被拉失德·速檀带往阿特巴什(Atbash)。1526 年,萨亦德汗令拉失
德·速檀率军出击柯尔克孜人,在“羊师之役”掳取柯尔克孜人近十万只绵羊,
次年春,塔喜尔汗至阿特巴什,将部分柯尔克孜人以及叶尔羌汗国所遗留的马群
带走。此后,“七河地区”成为哈萨克、柯尔克孜人的天下,彼此结盟,长达三

界,成为蒙古斯坦的重要政治势力之一,是叶尔羌汗国的可怕敌人。 王治来先
魏良弢先生指出: 从 15 世纪末,随着东察合台汗国的衰微,吉利吉思在蒙
古斯坦中部地区逐渐成为一支政治力量,以后同进入这一地区的哈萨克结盟,他

费尔干纳和喀什噶尔。
之后逐渐崛起,并与哈萨克结盟、与叶尔羌汗国相抗衡,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

来校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352 页。



关于萨亦德汗震怒于马黑麻·柯尔克孜的原因,马黑麻·海达尔的前后说法并不一致,他在《拉失德史》
(第一编)中论及: 马黑麻·吉利吉思(马黑麻·柯尔克孜)侵入突厥斯坦和费尔干,抢掠穆斯林。速檀·赛
德汗(萨亦德汗)有意保卫伊斯兰教,他把这一行动看做是对自己的侮辱。因此,他出兵攻击马黑麻·吉
利吉思,将其擒获并投入狱中囚禁了十五年。”(引自《蒙兀儿史——拉失德史》(第一编),新疆人民出版
社,1983 年,第 356 页。)在第二编中,指出:“928 年<公元 1522 年>,速檀·赛德汗计划要进攻蒙兀儿斯
坦,征服吉利吉思人。他的这一行动有几种理由。首先,上面已经谈到,他于 923 年囚禁了马黑麻·吉利
吉思,因为这人在战争中俘获了阿布都剌,而又将他放了,事后他在汗面前也不能<为自己的行为>提出站
后,汗军失败了,而吉尔吉斯人成了胜利者。” 次年,阿不都拉哈汗再次领军征
得住脚的理由,所以他被囚禁了五年。”(引自《蒙兀儿史——拉失德史》(第二编),第 300 页。)这一说法
虽不同于前一种说法,但可以看出,马黑麻·柯尔克孜擅自出兵发动抢掠,应是引起萨亦德汗不满的诱因,
前引文称马黑麻·柯尔克孜被囚禁十五年,应该有误,后引文已经指出五年后他即被释放,并指出了相关
背景。

万方数据
参见《柯尔克孜族简史》编写组:《柯尔克孜族简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65-70

③ 页;蒙兀儿史——拉失德史》第二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 年,第 330-333 页。V.V.Barthold,
“History of the Semirechye”,in Four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Central Asia,translated from the Russian by V.
and T. Minorsky,Vol.I,Leiden:E.J.Brill,1962,pp.154-157.
魏良弢:《叶尔羌汗国史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年,第 93 页。
41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治力量。16 世纪 20 年代以来,柯尔克孜人同哈萨克结盟之后,拉失德汗曾联合
月即别,全力对付哈萨克和柯尔克孜,以期恢复对蒙古斯坦中部的统治,1556
年,拉失德汗发兵,一度追击哈萨克、柯尔克孜联军直至额敏河,并胜利返回。
拉失德汗之后的叶尔羌汗王阿布都·哈林、马黑麻速檀历经多次征伐,但并未能
占领柯尔克孜人的土地。柯尔克孜、哈萨克等部族,同叶尔羌汗国以天山山脉为

生也曾论及,16 世纪时,柯尔克孜人经常进行反抗察合台后王的斗争,被视为
动乱之源,还与农业地区的穆斯林为敌,并经常进攻赛兰、塔什干地区,并侵入
《 (

这种局面在阿不都拉哈汗在位时期,发生了转变,柯尔克孜人逐渐移居天山
以南,并成为汗国内部的重要势力。阿不都拉哈汗即位初期,也同柯尔克孜人进
行过多次战斗,伊斯兰历 1050 年(1640-1641),阿不都拉哈汗在征服博罗尔、
巴达克山后,出师费尔干纳的奥什(Osh),他率军进入奥什后,却令其人马大
肆抢掠洗劫该城,他自己则退居科特曼图伯(Ketmen Tope),随后,尾随阿不都
拉哈汗的柯尔克孜人军队抵达后,同汗军投入战斗,“他们厮杀了五天五夜,最

国内部势力进一步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事件表明,阿不都拉哈汗时期,
讨柯尔克孜人,“齐拉克比(Tilekbey)之子科依沙雷(Qoy Sari)和玉尔·巴尔
登(Yol Boldi)来到阿克赛(Aqsay)加入战斗,那次战役被称为阿克赛之战。”

该役中,柯尔克孜军队一度占据上风,但由于和田军队的勇敢冲杀和和卓沙迪
的亲临指挥,叶尔羌军队转败为胜,凯旋而归,这也是叶尔羌军队对柯尔克孜多

此后,在阿不都拉哈汗于伊斯兰历 1053 年(1643-1644)第二次征伐费尔干


纳时,部分柯尔克孜人也随军出征,此后柯尔克孜人便移居天山以南,成为叶尔
羌汗国重要军事力量。当阿不都拉哈汗开始削弱汗国内部的蒙古诸氏族异密势力
后,柯尔克孜氏族异密也深感不安,其中一些人开始逃跑,汗召集会议,异密们
变为世俗政权的操纵者,17 世纪 20 年代白帽派进入叶尔羌汗国后 ,两派之间
一致同意消灭柯尔克孜人,结果,近万名柯尔克孜人被杀,在此过程中,冲巴噶
什部(江·巴格什)和希布察克部(克普恰克)首领塔瓦库里拜(Tawakkul Bey)
和努尔·塔伊拉克(Nur Taylaq)及其整个部众均被捕获。然而,此事并未彻底
镇压柯尔克孜人。两年后,由于柯尔克孜人被乌玛特米失伯克错怪冤枉,柯尔克
孜首领可帕克伯克、伊得里斯伯克等人一起离开,随后,阿不都拉哈汗亲切接见


同上,第 93-94 页。

王治来:《中亚通史·近代卷》,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第 37 页。

沙·麻赫穆德·朱拉斯著:《编年史》,阿不来提·努尔东译,苗普生主编:《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
他又怀疑庶民和吉尔吉斯人企图暗杀他,于是想去朝觐。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 81 页。

《编年史》,《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第 82 页。

《叶尔羌汗国史纲》,第 130 页。
42
次作战中很难取得的一次胜利。

万方数据

极不稳定。” 该材料源自于《编年史》:
“ 讷剌丁速檀告人世后,汗派米尔咱图
拉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了可帕克伯克等人,关切地对待他们,并惩治了肇事者,此后柯尔克孜异密在汗

喀什噶尔居民之间产生了较深的敌意。” 这表明,库依萨里系冲巴噶什部首领,
柯尔克孜人虽然同叶尔羌汗国经过了多次战、和,双方也互有胜负,但柯尔克孜
人正是在此时逐渐落居天山南路地区,也可以看出,冲巴噶什部、希布察克部当
《编年史》,
《 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第 88-89 页,相关背景阐述参考了《叶尔羌汗国史纲》,第 133 页。
时已经成为叶尔羌汗国的重要势力。
伊斯兰教苏菲派纳克什班底教团于 16 世纪初即已在东察合台汗国具有广泛
影响力,其第五世教长玛哈图木阿杂木曾至喀什噶尔,其子伊斯哈克瓦里和玛木
特·额敏(依禅卡兰)及其后裔长期相互斗争,逐渐产生了黑帽派(黑山派)和
白帽派(白山派)。16 世纪后期,黑帽派进入叶尔羌,逐渐由世俗政权的支持者

的斗争更加激烈。阿不都拉哈汗即位后,因支持黑帽派,并依靠柯尔克孜人镇压
白帽派,任命柯尔克孜部落头人担任各个地方的统治者,《伊米德史》即记载了
阿不都拉哈汗任命柯尔克孜人担任各地阿奇木的情况:
他不相信任何人,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加以怀疑。总之,他任命了很多吉尔吉斯人
作阿奇木,如库依沙里比(Qoy Sari Bey)被任命为喀什噶尔阿奇木,吾里加台比(Oljatay
Bey)被任命为阿克苏阿奇木,和卓雅尔比(Khoja Yar Bey)被任命为库车阿奇木,阿
里塔库尔特比(Alte Qurtqa Yar Bey)被任命为乌什阿奇木,奇热克比(Cherik Bey)被
任命为布古尔阿奇木,阿拉雅尔比(Alla Yar Bey)被任命为和田阿奇木。可是,不久,

库依沙里、吾里加台、和卓雅尔等皆为担任“比”职,他们应系不同柯尔克孜部
落的首领,这些柯尔克孜首领被任命为叶尔羌汗国多地阿奇木伯克,应促使大量
柯尔克孜人落居天山以南地区。库依沙里又被译为“科依沙雷”、“阔伊萨雷”、
“卡维萨雷”,魏良弢先生即指出: 阿不都拉哈汗任命吉利吉思人阔伊萨雷为阿
奇木,从此崇巴吉什氏族在喀什噶尔定居下来,但同当地居民发生了矛盾,社会

克·朱拉斯为喀什噶尔阿奇木,不久他便死了,指派卡维萨雷(Qawi Sari)担任
基本上都是吉尔吉斯人,汗已经不信任任何人了。” 这也表明了柯尔克孜人在当
这一空缺职位,于是琼巴噶什(Chong Baghash)就雄据喀什噶尔了。阿帕克伯
克(Apaq Beg)和克普恰克部的一些人,在该地颇有影响,这些人和崇巴噶什部、


刘正寅、魏良弢先生指出,现有材料看不出依禅卡兰本人曾到过天山以南地区的任何迹象,他的生涯主
要在河中地区度过,白山派和卓东徙叶尔羌汗国主要始于依禅卡兰之子玛木特·玉素布,并指出和卓玉素
布于 17 世纪 20 年代进入叶尔羌汗国,在 30 年代末 40 年代初方定居喀什噶尔。参见:刘正寅、魏良弢:
《西域和卓家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第 154-155 页。

毛拉木萨·赛拉米: 伊米德史》, 清代察合台文献译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 380

页,上述材料也曾为《柯尔克孜族简史》所引用,参见:《柯尔克孜族简史》,第 72 页。

43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前文提及阿不都拉哈汗在征讨柯尔克孜人的阿克赛之战时,齐拉克比之子科依沙
雷也曾加入战斗,科依沙雷即库依萨里,说明库依萨里曾敌对于叶尔羌汗国,但
后来又受到阿不都拉哈汗的任用,这也使得其所领冲巴噶什部雄踞于喀什噶尔,
但与喀什噶尔周围的人产生了矛盾,阿帕克伯克有可能为希布察克部首领,该部
在内的民族政权和地区统一名称,故清代把厄鲁特各部也统称为准噶尔。
也在当时落居喀什噶尔地区。乾隆年间,冲巴噶什部、希布察克等部同清朝关系准噶
密切,这应与这些部落在叶尔羌汗国时期即落居喀什噶尔地区有关。
叶尔羌汗国末期,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联合阿不都拉哈汗之子尤勒巴尔斯
《 《
汗,发展白山派信徒,并将阿不都拉哈汗赶出叶尔羌,阿不都拉哈汗最终前往麦
《叶尔羌汗国史纲》,第 93 页。
《编年史》,《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第 100 页。
加朝觐,当尤勒巴尔斯汗率军向喀什噶尔进发时,阿不都拉哈汗即已准备去麦加
朝觐,海达尔伯克向其进言不用惧怕其子,但他并未听从,“在这之前,汗身边

时具有重要影响力。1670 年,卫拉特军队帮助阿不都拉哈汗之弟伊斯玛业勒杀
死尤勒巴尔斯汗,在黑山派拥立下登上汗位,伊斯玛业勒对白山派展开血腥镇压,
阿帕克和卓被迫出逃,并辗转至西藏拜见达赖喇嘛,在达赖喇嘛的帮助下争取到
准噶尔部领主噶尔丹的支持,准噶尔部率军占领喀什噶尔、叶尔羌,俘获伊斯玛
业勒,1680 年,叶尔羌汗国灭亡,阿帕克和卓在南疆建立了依附于准噶尔部的
图尔珲台吉曾“下令派人到吉尔吉斯人那里征收实物税和马匹” ;十七世纪,
白山派政权,叶尔羌汗国的柯尔克孜人也就因此受到准噶尔部的统治,在此之后,
直至乾隆朝统一新疆,南疆地区的柯尔克孜人又卷入白山派与黑山派间的斗争之
中,后文将论及相关历史背景的梗概。
尔吉斯,得此消息之后,遂猛攻阿勒坦汗,并击溃了他。” 可见僧格时期,准

第三节 准噶尔汗国时期的布鲁特及其历史角色

一、准噶尔部对天山北路布鲁特的统治
湖周围的突厥人。 噶尔丹统治时期,准噶尔部统治范围包括天山南北广大地区

厄鲁特(卫拉特)蒙古源自于元明时期的斡亦剌和瓦剌,准噶尔部本为厄鲁
特蒙古四部之一,该部在 17 世纪 40 至 50 年代受巴图尔珲台吉统治的时期,日
渐勃兴,统辖了包括额尔齐斯河中上游、叶尼塞河上游和伊犁河流域等广大地区,
逐渐成为卫拉特诸部的政治中心,准噶尔部逐渐由厄鲁特蒙古其中一个游牧部落
的名称,演化为准噶尔蒙古贵族统治下的、包括厄鲁特蒙古各部和一些突厥部落

尔部在此时期的对外发展过程中,与哈萨克、布鲁特、诺盖等族发生过冲突,巴


《编年史》,《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第
从这里带走,迁到了伊塞克湖地区。 101 页。

《准噶尔史略》编写小组:《准噶尔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1 页。
44

万方数据

人的绝大部分已经从肉体上消失了。” 这表明,叶尼塞吉尔吉斯人从此不复存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喀尔喀蒙古的阿勒坦汗也多次以武力强迫吉尔吉斯封建主缴纳实物贡赋,“1667
年阿勒坦汗王朝的第三个代表人物罗卜藏台吉又一次入侵吉尔吉斯牧区,旨在巩
固吉尔吉斯人的克什提姆从属地位,并征收他们的实物税。僧格本也贪求统治吉

噶尔部为统治布鲁特,与阿勒坦汗发生过冲突。僧格死后,噶尔丹即位,他在
17 世纪 70 至 80 年代,多次发动了对周边哈萨克、布鲁特的战争,巴托尔德指
出,噶尔丹在 1682、1684 和 1685 年同吉尔吉斯人和费尔干纳人作战,并在此后
独霸于七河地区,18 世纪时,布鲁特(柯尔克孜)是唯一一种仍游牧于伊塞克

并扩及中亚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地,这些地区的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人都受其统治。
准噶尔部对吉尔吉斯人的迁徙产生了重要影响,先是准噶尔部将叶尼塞吉尔
吉斯人大举迁至伊塞克湖地区,其后,伊塞克湖及楚河、塔拉斯河的布鲁特又受
到准噶尔部的驱逐,迁至安集延。18 世纪初,沙俄入侵叶尼塞河流域,遭到了
当地吉尔吉斯人的抵抗,策妄阿喇布坦为避免引起冲突 ,便将叶尼塞河流域的
吉尔吉斯人迁至伊塞克湖地区。兹拉特金即论及:
般认为只有 6000—7000 人。” 故而,从此之后,吉尔吉斯人的历史舞台主要由
1703 年元月 10 日,阿卜杜尔叶尔克宰桑从莫斯科返回托博尔斯克,根据俄国政府
的指示,由这里被尊荣地送回国去。正在这时期,策妄阿喇布坦为了消灭冲突的策源地,
派出了自己的一支大军到南西伯利亚的吉尔吉斯地区,借助这支军队把所有吉尔吉斯人

掠沦为奴隶的。” 这说明,部分布鲁特曾被准部掳为奴隶。王希隆师曾就准噶
关于此,巴托尔德称:“1703 年秋,俄罗斯人得到消息,有 2500 名卡尔梅
克人来到了吉尔吉斯人的土地上,他们把所有的吉尔吉斯人都赶到自己那里,现
在吉尔吉斯人的土地上连一个吉尔吉斯人都没有了……不管怎样,叶尼塞吉尔吉
斯人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甚至当地的传说也把这一事实解释为吉尔吉斯

在,策妄阿喇布坦对吉尔吉斯人的迁徙成为其中的重要动因,之所以如此,这与
奴。 这也进一步证明了确有布鲁特人受到了准噶尔部的奴役。
当时叶尼塞河流域的吉尔吉斯人较少有关,胡延新指出,“十七世纪末,在准噶
尔同喀尔喀、清王朝发生战争时期,已经有大批叶尼塞吉尔吉斯人随噶尔丹来到
了天山地区。正因为如此,1703 年后最后西迁的叶尼塞吉尔吉斯人数不多,一

哈萨克,我等亦欲投降。” 这说明,萨尔巴噶什部、萨雅克部之所以在安集延

[苏]伊·亚·兹拉特金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1635-1758)》,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年,
第 216 页。
鲁特驱逐,借安集延等处游牧。”

同上,第 232 页。 这说明,清朝对布鲁特受准噶尔部驱逐之事

V.V.Barthold, “History of the Semirechye”,in Four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Central Asia,translated from the
Russian by V. and T. Minorsky,Vol.I,Leiden:E.J.Brill,1962,p.161.

《准噶尔汗国史(1635-1758)》,第 334 页。

《中亚历史:巴托尔德文集第 2 卷第 1 册 第 1 部分(下)》,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3 年,第 581-582
页。
45

万方数据
锡尔河沿岸,他们在那里从事农耕。” 这表明,康熙末年之时,布鲁特部落因受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叶尼塞河上游转至天山地区。
策妄阿喇布坦、噶尔丹策凌统治准噶尔部的过程中,布鲁特受到奴役,“他
们还把战争中俘虏来的战俘当奴隶,喀尔喀、布鲁特、维吾尔等族人民均有被劫

尔统治时期天山北路农业劳动者的来源进行了考证,其中提及一部分布鲁特人被
准噶尔部俘获和奴役,他们同被掠取的维吾尔人、布哈儿人、哈萨克人、汉人和
蒙古人一样,成为天山北路的农业劳动者,根据《军机处录副奏折》,在战争中,
布鲁特人因受到准噶尔人俘获从而充当奴隶或者种地,雍正年间、乾隆初年,布
鲁特人麻木特尔、托克托、沙喇克等人投奔清营,据其所供,他们皆被掳获而为

准噶尔部也迫使伊塞克湖地区的布鲁特迁往费尔干纳地区,东布鲁特诸部归
附时,萨雅克布鲁特之比图鲁启拜称:“又萨喇巴哈什鄂拓克亦有五百余户,系
玛木特呼里、拜鄂库分管,旧在右部安集延游牧,去岁闻大兵平定准噶尔,招服

河以南,直到清朝平定准部之后才返回到了天山地区。
地区游牧,是因为受到准噶尔部的驱逐,兆惠也曾告知车里克齐:“尔等曾被厄

牧厂税务,差派征收天山南回部徭赋,接待布鲁特使人。” 说明德墨齐的职务
有所了解。前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斯卡尔·阿卡耶夫(Askar Akaev)在其著作
中指出,“1718-1722 年,准噶尔汗国掠夺了吉尔吉斯位于伊塞克湖周围以及楚
河、塔拉斯河沿岸的领地。乔汗·瓦里汉诺夫描述当时的事件时写道:‘吉尔吉
斯人处处被暴怒的准噶尔人所追逐……吉尔吉斯人逃往南方,抛弃财产、老幼、
噶尔诸鄂拓克中,包沁为“专司炮者” ,与“防守边界、坐卡伦、巡查访察一
室内物品以及瘦弱的牲畜。’吉尔吉斯部落由阿提克(Atake)之父提奈比(Tynai
Biy)所领导,他们受到准噶尔人的追剿,定居于今南吉尔吉斯斯坦安集延市的
包沁等在准噶尔时,因驻防边境,每年进献兽肉。” 祁韵士曾就扎哈沁、包沁

到准噶尔部的驱逐,最终迁徙到安集延地区。
巴托尔德认为,十八世纪以来的俄文文献曾将哈萨克人称为吉尔吉斯人,使
得相关术语含混不清,给相关资料的使用造成了困难,通过引述文科夫斯基等学
者的研究,认为伊塞克湖附近的布鲁特人约有五千账、三千精良部队,并受到了
皆准噶尔鄂拓克也。
策妄阿喇布坦的统治,布鲁特可能曾被卫拉特人赶出天山并迁至费尔干纳、锡尔


胡延新:《十七世纪叶尼塞吉尔吉斯及其西迁》,《甘肃民族研究》,1986 年第 4 期。

阿睦尔撒纳曾奏称:“查包沁乃布鲁特回种,与乌英齐、博东齐近。”

王希隆:《准噶尔时期天山北路农业劳动者的来源和族属》,《民族研究》,1993 年第 5 期。
他又另

奏“新降包沁系回种,若仍选厄鲁特人为翼领,教殊,易生事。”

《平定准噶

Askar Akaev,Kyrgyz Statehood and the National Epos“Manas”,New York:Global Scholarly Publications,2003,
p.129.
领,令其管辖,恐其教各殊,易生事端。” 46 乾隆二十年(1755)二月,定北将

故未令阿玉锡驻包沁地方。” 乌什阿奇木伯克霍集斯协助清军擒拿达瓦齐之后,
万方数据

库车、阿克苏、赛里木、多伦诸回城,请遣旧和卓归。” 阿卜都伯克另告称: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准噶尔部的官制中,专设有德墨齐一职,“内则佐台吉以理家务,外则抽收

之一即为接待布鲁特使人,也表明布鲁特受准噶尔部的统治。准噶尔部二十四鄂
拓克中的部分属众可能与布鲁特人相关,其中包沁的构成中可能有布鲁特,在准

《准噶尔史略》编写小组:《准噶尔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139 页。
切事务”的扎哈沁较为相近,为准噶尔部管理边疆事务,班第即曾称“扎哈沁、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56,乾隆二十三年五月甲寅。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58,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壬辰。

的职责加以说明:
玛木特,号库克辛,初为准噶尔之札哈沁宰桑,札哈沁译言汛卒也,以宰桑领之,
玛木特守阿尔台汛,游牧布拉罕察罕托辉,其东为喀尔喀,有乌梁海界之,其西为准
噶尔,有包沁及噶勒杂特、塔本集赛界之,乌梁海凡数种,业打牲,分隶喀尔喀及准
噶尔,包沁为回族,准噶尔呼炮曰包,以回人司炮,故名之。噶勒杂特、塔本集赛,

这说明,扎哈沁、包沁分别守汛、司炮,居于准噶尔部边境地区,且包沁由维吾
尔人所构成。
乾隆二十年(1755),在清朝政府平定达瓦齐政权的过程中,定边左副将军

尔方略》载:“包沁之人,系回子种类,别为一教,若仍由厄鲁特内,选人为翼

军班第亦曾奏称“至包沁人等,俱系回子种类,若令厄鲁特驻彼照管,钤束较难,

霍集斯之兄阿卜都伯克曾告称:“叶尔羌、喀什噶尔,将偕包沁、希卜察克众袭

“大皇帝抚绥准夷,遣兵平定,俾群生乐业,今闻叶尔羌、喀什噶尔将欲兴兵,
尔汗国的炮手 ;佐口透先生则称,“包沁是布鲁特(柯尔克孜)人或回人(布
而包沁、奇卜察克、和硕齐等,又欲会合抢掳阿克苏、图尔、多兰、赛里木人
众,如果前来,此处兵少力弱,难与抵敌。求与酌量发兵,将我旧伯克和卓木一
族。” 他也就包沁与塔兰奇人进行了区别,“如果说,包沁是被强制移住在准


《中亚历史:巴托尔德文集第 2 卷第 1册 第 1 部分(下)》,第 585 页。
作者或农奴。”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 这就从二者的职能上进行了区分,包沁中可能确有一部分布鲁
29,官制一。

同上。

《清高宗实录》卷 483,乾隆二十年二月丙寅。

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卷 11,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西北文献丛书》正编第三辑,《西
北史地文献》,第二十卷,兰州古籍书店,1990 年。

《清高宗实录》卷 480,乾隆二十年正月甲申。

《清高宗实录》卷 481,乾隆二十年正月壬辰。
尔吉斯,四宰桑,人四千户,为一鄂拓克。”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5,乾隆二十年正月壬辰。
“奇尔吉斯”与“吉尔吉斯”音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7,乾隆二十年二月丁巳。

《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 116,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454 册,史部 212,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版。
47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并遣来拯救等语。”此时,天山南路叶尔羌、喀什噶尔等处尚处于黑山派和卓的
掌控之中,此处提及黑山派将偕包沁、希布察克人攻袭库车、阿克苏等地,阿卜
都伯克故请旨迎请旧和卓即白山派大、小和卓归来收复喀什噶尔、叶尔羌。此处
的希布察克部众即为希布察克(乞卜察克)布鲁特人,此时,一部分包沁、希布
察克布鲁特人皆为黑山派所用,表明包沁人与希布察克部存在着某些联系。
这些材料表明,包沁与布鲁特、维吾尔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但其中仅有阿
睦尔撒纳曾称“包沁乃布鲁特回种”,其本人及班第皆多称包沁为“回种”,因
而,包沁的主体可能为维吾尔人,布鲁特在包沁人中所占比例及其具体人数,难
以确知。关于此,日本学者羽田明认为包沁人为塔兰奇人的一部分,成为了准噶

哈拉人或维吾尔人),总之,广义解释的话他们的主体是定居在中亚的突厥语民

噶尔领域的‘布哈拉人’的战斗员兼牧民,那么塔兰奇就可以说是非战斗员的耕

特人,策妄阿喇布坦、噶尔丹策凌统治时期,准噶尔部掳掠多个民族的人民为奴,
部分维吾尔、布鲁特人有可能被准噶尔部迁至边境地区,专司炮务,形成了包沁
鄂拓克,同扎哈沁一同驻防边疆。另外,奇尔吉斯为准噶尔部鄂拓克之一,“奇

近,但奇尔吉斯部究竟是否与布鲁特(吉尔吉斯人)相关,仍然待考。

二、叶尔羌汗国灭亡后布鲁特在天山南路参与的政教斗争

准噶尔部于 1680 年归并叶尔羌汗国之后,并未实行直接统治,而是扶持叶


尔羌汗国汗室成员作为汗王对天山南路实行间接统治,白山派阿帕克和卓却参与
阿克巴什汗之子素檀·阿合玛特为汗,与叶尔羌相对抗。 约瑟夫·弗莱彻议及
权力斗争,与所立汗王相对抗,这也增加了天山南路的内乱。17 世纪末至 18 世
纪初期,布鲁特乘准噶尔部陷于战争、天山南路汗室成员内斗,再次参与到天山
南路的政治、宗教势力的斗争之中,准噶尔政权末期,布鲁特首领如胡什齐部库
巴特米尔咱、希布察克部乌玛尔·米尔扎等在白山派、黑山派斗争之中扮演了一
实际的权力。 吉尔吉斯首领阿尔祖穆罕默德等人,就是在此背景下参与了天山
定的角色,这主要表现在黑山派玉素普和卓返归叶尔羌以及白山派大和卓布拉呢
敦奉清朝之命收复天山南路的过程中。
噶尔丹征服叶尔羌汗国后,立汗室成员巴拜汗长子阿卜都·里什特作为代理


转引自赵毅:《清代“包沁”小考》,《西部蒙古论坛》,2013 年第 4 期。

[日]佐口透著,章莹译:《新疆民族史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223 页。

同上书,第 224 页。
被接纳为宗教领袖。”

察合台文本的《和卓传》中提及和卓达涅尔(达尼雅尔)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 29,官制一。
48

万方数据

的欢迎。 吉尔吉斯人阿尔祖·穆罕默德等控制了喀什噶尔的实权,约瑟夫·弗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权。 沙敖节译的《和卓传》仅提及:“在喀什噶尔,和卓阿哈玛特只是名义上的
人统治天山南路,每年向天山南路收取十万腾格的贡赋,但阿帕克和卓却发起叛
汗,而真正的统治者却是几个对叶尔羌不断进行侵略的吉尔吉斯首领。” 察合台
乱,迫使阿卜都·里什特逃亡,后被准噶尔政权囚禁多年。此后,阿卜都·里什
特之弟马哈玛特·额敏受立为汗,阿帕克和卓与之对抗,并在 1692 年的叛乱中
杀死马哈玛特·额敏,立其子雅雅和卓为汗。其后的两年间,阿帕克和卓、雅雅
和卓先后亡故,天山南路再次陷入混乱,巴拜汗第三子马哈麻特·木明被吐鲁番
和叶尔羌伯克拥立为汗,即为阿克巴什(锡)汗。阿克巴什汗血腥镇压了白山派,
驱逐阿帕克和卓子孙,但喀什噶尔白山派势力深厚,长期与叶尔羌汗廷作斗争,
为受到阿克巴什汗这位由东部伯克拥立的汗所统治而感到不满,故而,很快拥立

相关历史过程时指出,吉尔吉斯人在塔里木盆地的权力斗争中看到了空缺,并步
入其中,17 世纪 90 年代初,随着白山派掌握的世俗权力的减弱,而准噶尔政权
又无暇顾及,吉尔吉斯人代表了天山西部惟一发挥作用的游牧力量,他们掌握了

南路的权力斗争之中。
阿克巴什汗为了巩固其在叶尔羌的统治,并打压白山派,故迎请曾被驱逐的
黑山派达涅尔和卓,使黑山派势力重新出现在叶尔羌等地。沙敖先生节译的《和
卓传》载:“达涅尔动身,受到了吉尔吉斯人良好接待。然而,喀什噶尔人民坚
克,汗国大权落入他们之手。” 这一记载更为详尽,指出了阿尔祖穆罕默德掌握
持认为他是他们自己的宗教领袖。这样吉尔吉斯人就把他送到叶尔羌,他在那里

与其妻一同返回喀什噶尔,以阿尔祖穆罕默德为首的吉尔吉斯人前去迎接,但他
们却没能进入喀什噶尔,喀什噶尔的百姓以他们有自己的和卓、不需要他们为名,
争。 刘正寅先生援引佚名氏所著《喀什噶尔史》,指出此后喀什噶尔人和吉尔吉
不欢迎他们,此后吉尔吉斯人将其送往叶尔羌,受到当地阿奇木伯克等大小官吏
斯人乘胜占据叶尔羌,宣布速檀阿哈玛特为叶尔羌汗 ,然而,
《 编年史》载:

阿 ④

莱彻指出,阿尔祖穆罕默德实际上试图邀请达涅尔建立以黑山派和卓为傀儡的政


有胆量之人,他们两次包围了叶尔羌城。” 瓦里汉诺夫也指出,喀什噶尔人在吉
文本的《和卓传》则载:“喀什噶尔人让和卓艾和买德和卓(和卓阿哈玛特)坐
在自己的宝座上,吉尔吉斯人阿尔祖穆罕默德任大汗,喀喇占格伯克任伊沙噶伯
目的。 约瑟夫·弗莱彻指出,叶尔羌受到达涅尔和卓所领的黑山派托钵僧

上述历史背景,参考了《叶尔羌汗国史纲》第 144-147 页、《西域和卓家族研究》第 206-220 页。

Joseph F.Fletcher, Altishahr under the Khwajas,Harvard University Archives,HUG FP 100.45,Joseph F.Fletcher,
Jr.Lectures and Manuscripts ca.1977-1984,BOX 2 ,p.187.

[英]奈伊·伊莱阿斯:《<和卓传>摘要》,陈俊谋、钟美珠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资料
黑山派与贵族合作,吉尔吉斯人并不足以占据叶尔羌城。 上述说法存在着不同,
组:《民族史译文集》第 8 集,1978 年,第 102 页。

穆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尔著:《和卓传》,艾力·吾甫尔、阿斯卡尔·居努斯译注,苗普生主编:《清
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 158 页。

Joseph F.Fletcher, Altishahr under the Khwajas, Harvard University Archives,HUG FP 100.45,Joseph F.Fletch-
er,Jr.Lectures and Manuscripts ca.1977-1984,BOX 2 ,p.201.

《<和卓传>摘要》,《民族史译文集》第 8 集,第 102 页,刘正寅先生指出,引文中的和卓·阿哈玛特有
误,应该系速檀阿哈玛特,参见:《西域和卓家族研究》,第 218、225 页。
49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期之事。 1700 年,策妄阿拉布坦在叶尔羌伯克的请求下,进军叶尔羌,吉尔吉


了实权。
此后,阿克巴什汗西征喀什噶尔,但却被阿尔祖穆罕默德杀害于英吉沙尔,
阿尔祖穆罕默德还同其敌对势力即希布察克部之比卡玛特比(Camat Bi)相互斗

尔祖·穆罕默德伯克、库什·库拉克伯克、和卓雅尔伯克等吉尔吉斯首领召集军
队,统率喀什噶尔和英吉沙尔人包围了叶尔羌。”、 奇普恰克(希布察克)、库什
齐(胡什齐)、乃蛮(奈曼)、琼巴噶什(冲巴噶什)等吉尔吉斯部落都是勇敢和

科卡门吉尔吉斯人(布鲁特)的协助之下,包围了叶尔羌,以捉拿达涅尔和卓为

(dervish)组织和叶尔羌城内贵族的掌控,吉尔吉斯人并未成功攻破该城。阿尔
祖穆罕默德掌控了喀什噶尔和塔里木盆地北缘,反复袭击叶尔羌,但达涅尔所领

后几种说法皆认为吉尔吉斯人仅仅包围了叶尔羌,并未攻破该城,故而,吉尔吉
斯人当时是否占据了叶尔羌城,似乎仍然存疑。
阿克巴什汗被杀之后,阿尔祖穆罕默德所率吉尔吉斯人又包围了叶尔羌,其
中希布察克、胡什齐、奈曼、冲巴噶什等部亦参与其中。吉尔吉斯人在上述阶段
广泛地参与到政教斗争中,学界中的一些观点即认为白山派、黑山派和卓家族的
名称即与这一时期吉尔吉斯人分别与两派结盟所产生,国外学者多持此论,后文
将专门论及,我国学者潘向明也指出,由于柯尔克孜人的大量参与,两派和卓及
其各自信徒便有了白山派、黑山派的正式名称,即白、黑两派的名称正式起源于
阿帕克于 17 世纪 90 年代死后的两派大规模斗争中,亦即 17 世纪末和 18 世纪初

斯人西走,策妄阿喇布坦对天山南路实行了直接统治。此后,以喀什噶尔为据点
的白山派和以叶尔羌为据点的黑山派分别受阿哈玛特和卓、达涅尔和卓所领导,
1713 年,策妄阿喇布坦再次发兵天山南路,俘获阿哈玛特和达涅尔,并将其分


《和卓传》,《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第 158 页。

H.W.Bellew,History of Kashgar,in Report of A Mission to Yarkund in 1873,edited by T.D.Forsyth,Calcutta,
1875,p.178,该部分内容实际系贝柳所译的《伊达雅图传》。
政权”任由那些拥有权力的人摆布,如吉尔吉斯人或准噶尔部。
③ 正是基于这样


Valikhanof, M. Veniukof,etc,The Russians in Central Asia: Their Occupation of the Kirghiz Steppe and the Line
of the Syr-Daria or Their Political Relations with Khiva, Bokhara, and Kokan .Also Descriptions of Chinese
Turkestan and Dzungaria, trans. by John and Robert Michell,London:Stanford,1865,p.171.

Joseph F.Fletcher, Altishahr under the Khwajas, Harvard University Archives,HUG FP 100.45,Joseph F.Fletch-
er,Jr.Lectures and Manuscripts ca.1977-1984,BOX 2 ,p.204,p.212.

潘向明:《清代新疆和卓叛乱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 54-55 页。
50

万方数据

吉斯首领乌玛尔·米尔扎(Umar Mirza,或译作乌买尔米尔咱) 的支持,促使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别囚禁于额林哈毕尔噶和伊犁。此后,达涅尔和卓于 1720 年被放回天山南路,


协助诸城伯克管理该地区,达涅尔和卓奉噶尔丹策凌之命将喀什噶尔、叶尔羌、
和阗、阿克苏分封于其诸子。
候,黑山派就会遭遇困境。 这实际上总结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及此后两派间斗争
叶尔羌汗国灭亡后,准噶尔政权虽然在天山南路扶立叶尔羌汗国汗室成员为
汗,但以阿帕克为代表的和卓家族却在左右着南疆地区的政治,汗室成员实际上
成为了政治傀儡,自 1680 年叶尔羌汗国灭亡直至 1759 年清朝统一新疆之间的年
《西域和卓家族研究》,第 225-226 页。
代,也多被学者们称为“和卓时代”。伊森比克·图干指出,阿帕克通过与“黄
《编年史》,《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第 118-119 页。

金家族”成员的通婚获得了合法统治权,这也是白山派和卓这一脉后裔在此后近
两百年时间内号召平民发动反叛的源泉,这是因为,她将研究视野置于 1679—
1867 年之间,即上起于阿帕克在噶尔丹帮助下返回南疆,下迄于阿古柏在南疆
建立政权后白山派和卓后裔不再具有广泛的号召力时为止。她认为,和卓们集权
化的统治虽然使其获得了合法性,但并未造就集权化的政权,而是更多在意识形
态方面影响深远,这样的统治,并无加强完全集权化的官僚系统的手段,也并无
用于抵御或进攻的集权性的军事力量,正因为缺乏军事力量,使得这一“伊斯兰

的背景,“和卓时代”里,无论是白山派还是黑山派在天山南路建立统治时期,
吉尔吉斯首领都受到两派的笼络,但正因为和卓家族本身缺乏军事力量,故而,
他们会求助于吉尔吉斯人,因而,其命运会受到吉尔吉斯人的控制,下文中,吉
尔吉斯人适时选择所支持和依附对象的过程就体现上述特征。
1745 年,准噶尔部噶尔丹策凌去世后,其内部因权位而展开了激烈斗争,
吉尔吉斯人畏惧您,不敢擅自出兵。” 这也正顺应了玉素普和卓的本意,他迅即
直至 1753 年,达瓦齐成为统治者。达涅尔之子玉素普仍被羁于伊犁,他乘准噶
尔政权内乱之际返回天山南路,并争取到了正在伊犁牧场度夏的希布察克部吉尔

其领众返归和阗。约瑟夫·弗莱彻指出,和卓玉素普所领黑山派的合作同盟,由
准噶尔部转向了吉尔吉斯人,而这正与绿洲贵族利益相左,黑山派为掌握权力,
不得不依靠吉尔吉斯人和大众的支持,而他们也正是白山派和卓立足的基础,然
而,当被准噶尔部所拘的白山派和卓以竞争者的身份重新出现于塔里木盆地的时

区的胡什齐部吉尔吉斯首领库巴特米尔咱(Qubat Miza) 求助,根据察合台文
的形势及其走向。 “

咱的头目,他因勇敢而获‘巴哈都尔’(巴图鲁)的称号。”

这里的南部吉尔吉
Isenbike Togan,Islam in a Changing Society:The Khojas of Eastern Turkistan,in Muslim in Central Asia:Expre-
ssions of Identity and Change,ed.by Jo-Ann Gross,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1992,pp.140-142.

Mirza,译为米尔扎或米尔咱,系源自于波斯的一种头衔,最初意为生而为王公的人,后用于指称贵族或
者其他出身较好的人。参见: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ed.by C.E.Bosworth,etc.Leiden:Brill,1993,Vol.Ⅶ,
p.129.根据《和卓传》,希布察克部有首领乌玛尔·米尔扎、苏皮米尔咱、阿奇木米尔咱、依克米尔咱,
胡什齐部有首领名为库巴特·米尔咱等,根据米尔扎这一头衔,可以推断出这些布鲁特首领地位较高。

Joseph F.Fletcher, Altishahr under the Khwajas, Harvard University Archives,HUG FP 100.45,Joseph F.Fletch-
er,Jr.Lectures and Manuscripts ca.1977-1984,BOX 2,p.239.
51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其后,玉素普和卓也正是以吉尔吉斯人谋抢喀什噶尔为由,向准噶尔部告
知相关情形,准噶尔部因无暇顾及天山南路而派遣玉素普和卓前往喀什噶尔防御
吉尔吉斯人,并向其言:“回喀什噶尔后请带上您的士兵防备吉尔吉斯人,也许

动身返回了喀什噶尔。乾隆二十年(1755),清朝乘准噶尔政权内乱之际,决定
派兵远征达瓦齐政权,乌什霍集斯伯克帮同清军擒献达瓦齐,清朝就此平定了达
瓦齐政权。随之,清朝派遣白山派和卓布拉呢敦即大和卓随同清军,前往收服为
黑山派所统治的天山南路。
玉素普和卓返回天山南路之后,即在乌玛尔·米尔扎所率领的希布察克部吉
尔吉斯人的帮助之下,驱逐了叶尔羌、喀什噶尔、和阗各城伯克,建立了统治,
由此黑山派统治了上述诸城,并试图向乌什、阿克苏方向进攻,同时向安集延地

本《和卓传》,玉素普和卓在平定了喀什噶尔的内乱后, 派使者去南部吉尔吉斯
人那里,要他们协助振兴伊斯兰”、 库什齐(胡什齐)部落有一个叫库巴特米尔

斯即指的是费尔干纳地区的吉尔吉斯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朝在平定大小
和卓叛乱过程中,该地吉尔吉斯人归附清朝,被称为西布鲁特。
玉素普和卓专门致信库巴特·米尔咱,在信中曰:“库巴特米尔咱,您的祖
辈是我的祖辈的教徒,您父亲阿立切比(Alche Bey)是我父辈海则莱提·和卓
哈桑和卓(Hasan Khoja)的军事首领,曾经将伊斯兰的利剑刺向敌人,使敌人
闻风丧胆……如有可能,请率领您部落的人参加圣战,在今世和来世求得尊敬。”

这表明,库巴特·米尔咱之父阿力切比即曾担任军事首领服务于和卓家族,至
白山派和卓与黑山派和卓的后来的内讧。巴托尔德即注意到库巴特·米尔扎(咱)

该人物的具体事迹尚待考证,应系和卓家族成员,察合台文《和卓传》载玛哈图


《编年史》,《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第 176 页。

结合察合台文本的《和卓传》、乾隆年间清朝文献的记载、国外学者的研究,可以推断,该库巴特·米尔
咱即为《清高宗实录》中所提及的胡什齐部布鲁特的呼瓦特,其弟为纳喇巴图,伯尔克则系纳喇巴图从
弟,具体论述,见后文中的相关章节。瓦里汉诺夫在叙述相关历史背景时,也多次提及库巴特·米尔咱,
称其为安集延吉尔吉斯人首领。参见:Valikhanof, M. Veniukof,etc,The Russians in Central Asia,1865,
pp.177-183.

较了多种文献对于其子的记载,其中, 西域同文志》、 渴望真理者之谈伴》、 玄妙大全》皆载有十三子,


其中《西域同文志》载其第八子名为玛木特阿里,渴望真理者之谈伴》载其第九子名为伊禅和卓玛木特·阿
里,《玄妙大全》载其第十子名为和卓玛木特·阿里,故而,以上多种文献皆说明玛哈图木阿杂木确有一
几千士兵也正赶往这里,我们将荡平这里。
子名为玛木特·阿里,但对他在诸子中的顺序记载不一。参见刘正寅:《喀什噶尔和卓家族世系》,《元史
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 12-13 期,1989-1990 年。
52

万方数据

于此处的哈桑和卓,察合台文的《和卓传》称其系“安集延的阿里系后裔” ,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木阿杂木十三子中的第九子名为穆罕默德·阿里 ,两处所指的阿里是否即为同
一人,仍然有待考证,但可以看出,库巴特·米尔咱与和卓家族之间的互动已久,
玉素普因而求助于他攻袭乌什、阿克苏等地。
者保证回去以后策应卡尔玛克人” ,这说明,来自希布察克部的乌玛尔·米尔
巴托尔德也提及,在 18 世纪卫拉特汗国覆亡之前,喀什噶尔的吉尔吉斯人
已经增加,部分希布察克吉尔吉斯人取道库车来到了和田,吉尔吉斯人还参加了
喀什噶尔和卓司迪克从和田前往叶尔羌的征战,不论是当地的吉尔吉斯人,还是
《和卓传》,《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第 190 页。
安集延吉尔吉斯人,即以库巴特·米尔扎为首的费尔干纳吉尔吉斯人,都参加了
《和卓传》,《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第 190-191 页。
《和卓传》,《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第 191 页。 ①
《和卓传》,《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第 137 页,刘正寅先生曾考证过玛哈图木阿杂木诸子的情况,比
《 《 《
来自于费尔干纳,他所领的吉尔吉斯人参与了白山派、黑山派的斗争,希布察克
部吉尔吉斯人也随同黑山派和卓征战。
正当黑山派准备进攻乌什、阿克苏之时,玉素普和卓突然离世,其侄雅赫雅
率军向乌什进发,兵临乌什城下时,布拉呢敦已经随同清军抵达城内,此时,雅
赫雅派遣吉尔吉斯人为使者入城探闻乌什阿奇木伯克霍集斯等人的态度,使者
中,除了由喀什噶尔、叶尔羌的两位伯克,还有“乌买尔米尔咱的一个吉尔吉斯
将领,蒙古什(Monggush)部落的一个将领”,他们带信与霍集斯,在信中奉劝
霍集斯“弃暗投明”,向其许以高官礼遇,否则,将对其提出威胁:
如果你不答应,那么我们从叶尔羌、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及几个吉尔吉斯—克普
恰克部落、撒里卡勒帕克、乃蛮、琼巴噶什等带来的众多人马,库巴特米尔咱带领的

上述引文表明,当时黑山派其实争取到了希布察克、胡什齐、蒙古什、奈曼、冲
巴噶什等吉尔吉斯部落的支持,这些部落的吉尔吉斯人加入到黑山派的军队中。
然而,黑山派使者在入城后,见到了布拉呢敦,当时陪同布拉呢敦在座的人,有
来自喀什噶尔、阿克苏、乌什、库车等地的伯克,吉尔吉斯人阿布都拉伯克
了乌什军队” ,最终叶尔羌军队受到乌什军队猛烈攻击,丢盔弃甲地逃往喀什
(Abdulla Beg)、卡尔梅克人(准噶尔蒙古人)、清军将领托伦泰等,布拉呢敦等
知晓信件内容后,对使者进行了嘲笑,并对使者说明了达瓦齐被俘获以及清朝正
托付他们抓捕伊斯哈克耶派(黑山派)和卓的情形,如此以来,多位使者反而倒
们来此,将他们俘获,并派兵攻打他们的阿寅勒,以此报仇。” 和卓加罕听从了
戈,其中的数位使者直接投奔布拉呢敦,另外,“托呼提艾孜尼齐和吉尔吉斯使


[俄]B.B.巴托尔德:《十八、十九世纪的天山吉尔吉斯人》,李琪译,《西域史论丛》第 2 辑,新疆人民出
版社 1985 年,第 204-227 页。

庄。” 这说明,叶尔羌军攻打乌什失败后,由于蒙古什部之人倒戈,该部残余部
美国学者约瑟夫·弗莱彻在其未刊稿《和卓统治下的六城》中,也引用了上述文献,表明弗莱彻在写作中
参阅了其他版本的《和卓传》译文或者《和卓传》原文,他指出,当时黑山派所组织的联合军队向乌什进
发,包括了来自于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英吉沙尔等绿洲城市的居民以及来自于希布察克、萨里克卡
尔帕克(Sariq Qalpaq)、奈曼、冲巴噶什和奥特兹兀勒(Otug Oghul)等九个部落的游牧民。这与上引文
提及的布鲁特(吉尔吉斯)部落稍有不同,奥特兹兀勒即“三十子”部落,为布鲁特部落谱系中的外部,
见后文所载表 2-1,弗莱彻的引文表明,更多的布鲁特部落在当时为黑山派所笼络。参见:Joseph F.Fletcher,
Altishahr under the Khwajas,Harvard University Archives,HUG FP 100.45,Joseph F.Fletcher,Jr.Lectures and
Manuscripts ca.1977-1984,BOX 2 ,p.272.

53

万方数据

都归您。” 库巴特·米尔咱听闻后,“背叛之心愈发坚定”,随之,他对阿卜都拉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扎部下以及来自蒙古什部的另一位使者皆转而效力于布拉呢敦和清军。
叶尔羌军随后对乌什发起了进攻,但那些使者回归叶尔羌军队后,却劝降叶
尔羌军,这使得叶尔羌军中的众多人投靠布拉呢敦,尽管远征军一度猛烈攻击乌
什城,迫使布拉呢敦和托伦泰所率军队多次返回城内,但其中有几个“叛徒”提
议后退以引诱敌军,在后退过程中,“蒙古什部落的吉尔吉斯人乘机倒戈,加入
《和卓传》,《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第 196 页。沙敖所节译的《和卓传》并未具体提及此处的引文,

噶尔、叶尔羌。回到叶尔羌后,和卓加罕的部下建议其俘获蒙古什部的残余部众,
“蒙古什部落分布在诸山上,我们假称他们此次功劳不小,要重赏他们,诱引他

建议,并派人送信与蒙古什部落,诱引他们来到叶尔羌,“俘虏了四百人投入了
《和卓传》,《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第 197 页。
监牢,并派兵抢掠了他们的阿寅勒。有的被俘,有的人得以逃入深山中。这里分
布的几个部落,大部分逃脱,他们也趁夜抢掠了叶尔羌的几个村庄,乌买尔米尔
咱的手下感觉到这种事情早晚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就逃跑了,但他们没有抢掠村

众被黑山派和卓俘获,其村庄被毁,导致邻近的吉尔吉斯部落部众四处逃离,乌
玛尔米尔扎所领希布察克部众感受到危机,因此逃脱。
玉素普和卓在世时,即联络安集延的胡什齐部吉尔吉斯首领库巴特·米尔咱
群乞卜察克人。有一个名叫阿布都马吉德的人,是入侵者首领的支持者。” 沙敖
等人,他们接到信后即前往喀什噶尔,但抵达后,玉素普和卓已经离世,见到了
玉素普和卓之兄阿布都拉和卓。但喀什噶尔一位叫阿布都里玛吉德的人却背叛了
阿布都拉和卓,他阻止阿布都拉和卓所派之人与库巴特·米尔咱见面,并鼓动库
巴特·米尔咱投靠布拉呢敦:“您与其投靠阿布都拉和卓而当喀什噶尔阿奇木,
不如投靠和卓包尔罕尼丁,他也会让您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做喀什噶尔阿奇木伯
克,宫中许多柯帕克伯克等人搜刮的金银财宝,这些都将是您的,宫中一切权力

和卓所派之人答复道:“你们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玛合图木·阿杂木的子孙,
各派都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将保持中立。”故而,正是这位库巴特·米尔咱暂
时以中立的姿态,表明既不支持白山派和卓,又不支持黑山派和卓,但沙敖先生
所节译的《和卓传》却称:“入侵者经过商量,由于吉尔吉斯人的友好和守军的
崩溃,决定马上到喀什噶尔去。他们到达该城时,地方上的一些拥护者设法疏通
了警卫某城门的乞卜察克——吉尔吉斯人,所以他们同意在不援助任何一方的情
况下,让敌对的和卓们去决一雌雄。这些人就是达涅尔时代自伊犁逃到和阗的那

乌什、阿克苏、库车、多浪等地部队组成的大军向叶尔羌浩浩荡荡进发。” 这表

《和卓传》,《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第 198 页。

《和卓传》,《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第 198-199 页。

《和卓传》,《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第 199 页。

《和卓传》,《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第 200 页。
54

万方数据
者(阿奇木伯克)。 该卡必德应即为库巴特米尔咱,这一说法也并非完全正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先生此说可能将库巴特·米尔咱与乌玛尔米尔扎加以混淆,认为当时是乌玛尔米
依克木米尔咱、乌买尔米尔咱、琼巴噶什部落等众多士兵都已将叶尔羌团团包围。
尔扎所领的吉尔吉斯人因受到疏通而选择保持中立,然而,察合台文本《和卓传》
所载内容显然较详,对于库巴特·米尔咱受到劝说并最终表示中立的过程有明确
记载,这表明,沙敖所言并不准确,应该是胡什齐部吉尔吉斯人受到疏通并宣布
保持中立。
土耳其学者伊森比克·图干指出,在时局改变的前夜,在面临准噶尔部瓦解
和中国军队逼近的态势之下,没有人对于加入和卓的哪一派别表示明确,正如当

时的一位贵族所言,现在更适合于静观两支和卓世系是如何互相残杀的。 当时,
以库巴特·米尔咱为代表的吉尔吉斯首领同其他的伯克一样,都在静观时局的变
化,表示中立。正是库巴特·米尔咱的这一态度,使得阿布都拉和卓不得不选择
撤退至叶尔羌,布拉呢敦很快进入喀什噶尔,随之,布拉呢敦在阿布都瓦哈甫(霍
集斯之弟阿卜都伯克)的建议之下,乘胜追击,攻打叶尔羌,“库巴特米尔咱答
应向和卓包尔罕尼丁提供援助,和卓包尔罕尼丁答应待拿下叶尔羌后让其做喀什
噶尔的阿奇木伯克,并让库巴特米尔咱做先锋部队的指挥官,这样由喀什噶尔、

明,库巴特米尔咱此时正式投靠了布拉呢敦,并担任先锋部队指挥官向叶尔羌进
攻,沙敖节译的《和卓传》中所称库巴特比即为库巴特米尔咱。库罗帕特金指出,
布拉呢敦所率军队未遇抵抗便占领了喀什噶尔,其本人在喀什噶尔短暂逗留之
后,即继续向叶尔羌进军,并任命吉尔吉斯人卡必德(Kabid)为喀什噶尔统领


布拉呢敦当时仅向库巴特米尔咱承诺,攻克叶尔羌后由其担任喀什噶尔阿奇木伯
克。
他也背叛了我们,敌人联合了各地各部的力量包围了叶尔羌。” 这从另一角度说
布拉呢敦一行率军到达叶尔羌后,不久就包围了叶尔羌:
和卓包尔罕尼丁那里从伊犁、阿克苏、库车、乌什、喀什噶尔、多浪、吐鲁番、
英吉沙尔来的士兵以及吉尔吉斯库什齐部落的库巴特、克普恰克部落的苏皮米尔咱、

这表明,随同布拉呢敦的吉尔吉斯士兵,不仅包括库巴特米尔咱所领士兵,还包
括乌玛尔米尔扎(乌买尔米尔咱)等所领的希布察克部人以及冲巴噶什部人等,
乌玛尔米尔扎所领希布察克部曾帮助过玉素普和卓,由伊犁返归和阗,此时,他


《<和卓传>摘要》,《民族史译文集》第 8 集,第 115 页。

Isenbike Togan,Differences in Ideology and Practice:The Case of the Black and White Mountain Factions,Jour-
nal of Sufism,2001(3),p.35.

《和卓传》,《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第 202 页。

A.N.Kuropatkin, Kashgaria:Historyical and Geographical Sketch of the Country;its Military Strength,Industries,
and Trade, trans. by Walter E.Gowan, Calcutta:Thacker, Spink and Co.,1882,p.110.

《和卓传》,《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第 202 页。
55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也顺应了形势,选择投顺于布拉呢敦。双方对峙多日,叶尔羌对布拉呢敦的进攻
进行了顽强抵抗,布拉呢敦也曾向叶尔羌派遣使者递信于和卓加罕,劝令其率部
投降,和卓加罕随即愤然烧毁信件,并称绝不屈服,他也慨叹:“蒙古什部落、
苏皮米尔咱、吾买尔等由我们提供了大量装备,却加入了敌人的队伍”、 海则莱
提·玉素甫和卓帕迪夏派德尔维希巴卡吾里带着众多礼物请来了库巴特米尔咱,

明,吉尔吉斯部落成为黑山派和卓的重要拉拢对象,这些部众投靠布拉呢敦,对
黑山派和卓形成了重要打击。随之,黑山派阵营内部发生了分裂,哈孜伯克等人
说法 ,或称源于山名、地名,或称源于所戴冠帽的颜色,或因反对蒙古人统治
投靠布拉呢敦,布拉呢敦率军攻陷了叶尔羌,帮助清朝收服了天山南路地区。
自 1680 年准噶尔部归并叶尔羌汗国及至清朝派遣布拉呢敦于 1755 年招抚天
山南路间的七十多年间,吉尔吉斯部落在天山南路的政治、宗教斗争中均发挥了
重要作用,吉尔吉斯人的作用见诸于一些主要事件的节点之上,在白山派、黑山
派阵营斗争的过程中,吉尔吉斯人也成为双方共同的拉拢对象,黑山派所争取到
的吉尔吉斯部落则逐渐投靠于布拉呢敦阵营,如库巴特·米尔咱、乌玛尔米尔扎
所领的胡什齐部、希布察克部等皆如此,这也表现出吉尔吉斯部落善于根据时局
变化而选择投顺对象,这或许也是吉尔吉斯人被称为“无信仰者”(unbeliever)
的重要历史原因。再者,在此期间,具体的吉尔吉斯部落的活动逐渐趋于明晰,
希布察克部、胡什齐部、冲巴噶什部、蒙古什部等部活跃于天山南路,并逐渐在
喀什噶尔、叶尔羌乃至安集延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并积极加入布拉呢敦阵营,
帮助清朝招服天山南路,这也就是清朝统一新疆后,希布察克部、冲巴噶什部、
胡什齐部布鲁特与清朝关系亲近的重要因素。

三、布鲁特与和卓家族关联性的发端:白山派、黑山派名称的起源

伊斯兰教苏菲派纳克什班底(Naqshbandi)教团在新疆地区的传播过程中,
玛哈图木阿杂木及其后裔形成了著名的和卓家族,其子嗣因在叶尔羌汗国受到不
同的政教势力的影响,最终产生了白山派与黑山派,或称白帽派、黑帽派等,布
鲁特在选择其所支持的和卓派系的过程中即产生了分野,“白山派”(Aqtaghliq)
与“黑山派”(Qarataghliq)名称的由来即与布鲁特(吉尔吉斯)有重要关联,
学界对于白山派、黑山派名称的源起存在着较多的说法,对于其与布鲁特是否相
的出现。据此看,白山党及黑山党的名称首见于十九世纪。
关也仍存争议。如韩中义先生在论及黑山派名称的起源时,即曾指出了多种相关


《和卓传》,《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第 204 页。

韩中义:《略论新疆黑山派早期发展史(16-18 世纪)》,《西北史地》,1999 年第 1 期。
56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语” 、“据库奇哈奇称,去年,自喀什噶尔前来贸易之伊布赖姆、伊斯麦勒等二
而来,还有一种说法与吉尔吉斯人相关,国内学者在整理相关说法时也多注意到
人,原为白山(shanyan alin)地方之人” ,满文中以 shanyan alin 来指代白山,
该说,如安瓦尔·巴依图尔、马汝珩、陈庆隆、潘向明等学者皆对此有不同的阐
释和说明。
西方学者仍多认为和卓家族派系的名称起源于布鲁特,他们认为,本来定居
于天山西麓、喀什噶尔以北的布鲁特部落被称为白山派,定居于帕米尔、喀喇昆
仑山以及昆仑山脉的布鲁特部落被视为黑山派,随着和卓家族与不同区域的布鲁
特部落结盟,上述名称则用于指代不同的和卓派系。在这里,主要专就国内外学
者的相关说明做出一定的整理和总结。
翻阅清代文献,可以发现,白山派、黑山派或白帽派、黑帽派等相类名称鲜
见于乾隆、嘉庆年间的汉文文献中。我国台湾学者陈庆隆先生即指出:
事实上,白山党(Aktaglik)及黑山党(Karataglik)的名称,最早见于 Mir Izzet Ullah
1825 年的著作中,至于明清史料则未见此等名称,只在道光年间,和卓家族中的张格
尔入寇回疆(1825-1827),乃有“白帽回子”、“黑帽回子”或“白回”、“黑回”等字眼

然而,这一说法并不准确,这仅是根据汉文文献所得出来的结论,乾隆年间的满
文 文 献 不 仅 提 及 了 “ 白 山 ”、“ 白 山 人 ”, 还 根 据 读 音 记 载 了 阿 克 塔
哈 里 克
(Aqtaghliq)和喀喇塔哈里克(Qarataghliq)这两个名称,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载:

“再,伊等折内所奏,我卡伦地方增添回子兵丁日久后,不可欺压劳累阿克塔哈

里克及喀喇塔哈里克人等之处,则更为错谬。” 这里的阿克塔哈里克、喀喇塔哈
亦不加考虑乎?” 此处的“阿克达哈里克”应即阿克塔哈里克,指的就是白山
里克应即上述两个名称的直接“音译”,分别指称白山派和黑山派信徒,这很可
能是当时的清朝人根据维吾尔语发音所进行的记载。
除此之外,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还提及“白山人”、“白山地方之人”,如“回
子文内写有驻喀什噶尔之白山人(shanyan alin i niyalma),捎信给萨木萨克之词

白山人则译为 shanyan alin i niyalma,实际上,在满文中,shanyan alin 本来意指



长白山、niyalma 即指人 ,这显示出满文档中以“意译”的方式,借用原指称
长白山的名词来指称喀什噶尔地区的白山派教徒。又如,乾隆五十三年(1788),
清朝在招抚大和卓布拉呢敦之子萨木萨克时,令浩罕伯克纳尔巴图交出萨木萨


陈庆隆:《论白山党(Aktaglik)与黑山党(Aktaglik)》,《边政研究所年报》,1971 年第 2 卷,第 215 页。

《寄谕大学士阿桂等著赏赐额森缎匹并令其当差等情形》,乾隆五十年九月二十七日,《乾隆朝满文寄信
档译编》,第十八册,第 562 页。

《寄谕伊犁将军奎林等申饬保成等并派伊犁索伦官兵前往喀什噶尔换防》,乾隆五十年八月二十日,《乾
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十八册,第 534 页。

《寄谕伊犁将军奎林等著若有萨木萨克之消息即刻派兵缉拿等情》,乾隆五十年九月初二日,《乾隆朝满
文寄信档译编》,第十八册,第 540 页。

胡增益主编:《新满汉大词典》,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649 页、第 585 页。
57

色。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克,乾隆帝在谕令中指出: 惟萨木萨克本人及阿克达哈里克之人,均系尔仇敌。
尔既已缉获萨木萨克,将其责打释放,伊必定与尔结仇、日后于尔大为不力,尔

派之人。
这说明,乾隆朝时,白山派、黑山派的概念已经为清朝所熟知,满文档中所
出现的“阿克塔(达)哈里克”、“喀喇塔哈里克”,显系音译,这更可表明类似
名称已经为清朝所知晓,白山派、黑山派被译为阿克塔哈里克(Aqtaghliq)、喀
喇塔哈里克(Karataghliq),可能源自维吾尔语。
陈庆隆先生认为,白山党与黑山党之名称,与阿帕克(Apak)之名有关,
其中的 ak 意为白的或者白色,引申为清洁的、荣誉的,ap 则系加强语气,表示
强调,Apak 则表示非常白、雪白、纯白之意。白山、黑山及白山党、黑山党,
分别衍生自尚白、尊黑,尚白之人戴白帽,所据之山曰白山,所属之党称白山党,

尊黑之人戴黑帽,所据之山是黑山,所属之党称黑山派。 这一说法仅根据阿帕
克之名的内涵进行推断,可能并不准确。实际上,“阿克塔哈里克”、“喀喇塔哈
里克”应源自于突厥语,关于阿克塔什(aq-tagh),沙敖先生(Robert Shaw)曾
有解释:
书面意思为白山,也就是被雪覆盖的山脉(即与喀喇塔什(Qaratagh)相区别,它
代表着那些没有永久性积雪的山脉),在局部,该词通常被用作一个专有名称,用于指

代邻近的特定雪山,但它被用作通用的地理概念时,需要补充内容,在地方性的运用中,
需要加上某一地点的名称,就像英语中的布莱顿郡、威尔特郡一样,对于此点的忽视会
引起混淆,导致地理上的错误,同样也有一个地名被称为阿克塔什,源自于其岩石的颜

关于喀喇塔什(Qaratagh),他则指出,“喀喇意为黑色,喀喇塔什通常用于定名

未被永久积雪覆盖的山脉。” 这说明,阿克塔什、喀喇塔什的字面含义分别为白
山、黑山,用于指代是否被常年的积雪所覆盖的山脉,故而,阿克塔哈里克、喀
喇塔哈里克的名称很可能源自于突厥语。新疆地名中也分别有阿克塔什山、喀尔
铁盖山,虽然并不能断言上述名称即与这两座山相关,但应该可以推断这两座山
的名称应该源自于突厥语。
国外学者也有着用其他译法指称白山派和黑山派,其中,有分别将阿帕克、
伊斯哈克名称融入其中者,分别将两派称之为阿帕其雅(Afaqiyya)和伊斯哈其
部的喀喇塔什或黑山,他们向此地的吉尔吉斯人寻求帮助。


《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等著酌情妥办接交萨木萨克事》,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十四日,《乾隆朝满
文寄信档译编》,第二十一册,译文第 471 页。

陈庆隆:《论白山党(Aktaglik)与黑山党(Aktaglik)》,《边政研究所年报》,1971 年第 2 卷,第 216-218
页。

Robert Shaw, A Sketch of the Turki Language as Spoken in Eastern Turkestan(Kashghar and Yarkand), Calcutta:
Bapist Mission Press,1880,Part 2.p.11.

Ibid.p.141.
58

为正解。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雅(Ishaqiyya);19 世纪 60 年代,瓦里汉诺夫指出了两派的产生并非因教义上
的区别,而是因为各自首领的不同,依禅卡兰的追随者被称为伊萨尼雅(Ishkia),
伊斯哈克瓦里的追随者则指称为伊萨吉雅(Isakia)。后来,前者选择以山中居民
的名义来称呼他们自己为蒙特阿尔巴尼安(Mont-Albanians)或者白山人(White
Mountaineers),后者称呼自己为门的内哥罗人(Montegegrins),或者黑山人(Black

Mountaineers),这样的区别延存至今。”
白山派、黑山派名称的产生与不同布鲁特部落的支持存在关联的说法,较早
产生于英国学者贝柳(H.W.Bellew)所著《喀什噶尔史》这一长文中,载于福赛
斯(T.D.Forsyth)所组织编写的《1873 年出使叶尔羌的报告》一书中,其中提及:
支持位居阿图什的依禅卡兰,即玛木特•额敏(玛哈图木阿杂木的长子,其母为萨
义德•玉素普的女儿)的一派,被称为阿克塔哈里克(白山派),源自于北方的阿克塔什
或者白山,他们在那里寻求到吉尔吉斯人的外部支持。支持玛哈图木阿杂木幼子伊斯哈
克的一派,被称为喀喇塔哈里克(黑山派),源自于其所在地罕爱里克(Khanaric)西

贝柳先生较早阐述白山派、黑山派的产生,系和卓后裔与不同地方的吉尔吉
斯人进行合作的结果,这一说明也多为后来的西方学者所引用和阐述。美国学者
约瑟夫·弗莱彻(Joseph Fletcher)在其未刊稿《和卓影响下的六城》Altishahr under
the Khwajas)中,认为贝柳的阐释虽然没有文本的支持,但存在可能性,他也指
出,白山与黑山名称的起源并不能够确定,一些阐释将其与白羊、黑羊相联系,
另一些人则将其与八世纪下半叶的阿拔斯王朝和阿尔穆坎纳(al-Muqanna)(即
呼罗珊戴面纱的先知)相联系,但这些阐释的可能性较低,他认为贝柳的阐释或

英国学者奈伊·伊莱阿斯在《<和卓传>导言》中指出:
其中的一些人对历史有某些关系,因为他们表明了在玛哈图木·阿杂木死时,和
卓中如何发生了分裂,结果是一派成为玛哈图木的长子伊善卡兰的追随者,而另一派则
依附于他的小儿子伊斯哈克瓦里(Ishaq Wali)。看来伊善汗这一派获得了阿克塔赫里克


Valikhanof, M. Veniukof,etc,The Russians in Central Asia,1865,pp.167-168.该书的英文译者将指称和卓家族
白山派、黑山派的词,分别译为巴尔干半岛上与阿尔巴尼亚及黑山国相关的词汇,显系意译,在俄文中,
白山、黑山实际分别写作 Bielogortsi(Белогорцы)和 Chernogortsi(Черногория),上述英文翻译受到了
斯坦福德(V. Strangford)的诟病,认为译者本欲通过翻译中的优雅转换,来传递原文信息,并通过复合
的外文组合来翻译,而非仅仅是平白的英文,结果正适得其反。参见 A Selection from the Writings of Viscount
Strangford on Political,Geographical,and Social Subjects,edited by the V.Strangford,Vol.Ⅱ,p. 182.

H.W.Bellew,History of Kashgar,in Report of A Mission to Yarkund in 1873,edited by T.D.Forsyth,Calcutta,
1875,p.174.罕爱里克,又作汗阿里克,喀什噶尔所属回庄之一,《西域图志》卷十七《疆域十》载:“汗阿
里克,在赫色勒布伊南六十里,赫色雅、雅雅尔河两河之间,有小城,西北距喀什噶尔城一百四十里。”

Joseph F.Fletcher, Altishahr under the Khwajas,Harvard University Archives,HUG FP 100.45,Joseph F.Flet-
cher,Jr.Lectures and Manuscripts ca.1977-1984,BOX 2 ,pp.122-124.陈庆隆先生也指出类似的说法与和卓家族 (
分立为白山派、黑山派无关,并指出,阿拔斯王朝因与着白衣的倭马亚王朝相对抗而选择着黑衣,这是权
力斗争的结果,穆坎纳(Mukanna)系中亚本地人,之所以被称为“蒙纱先知”并选择穿白衣,是中亚本
地人对抗阿拔斯统治者的结果,和卓家族的白山派、黑山派也与之无关。 陈庆隆:《论白山党与黑山党》,
第 219-220 页。)
59

教重于政治的,白山党与黑山党的对立,是俗世重于精神的。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的名称,或称之为白山派;而伊斯哈克这一派则获得了卡拉塔赫里克的名称,或称之为
黑山派,但这些称呼对其信徒所居住的地区并无什么关系。他们都是东土耳其斯坦城市
和平原的居民,但各派都和邻近山里的吉尔吉斯人结为同盟并显然给以资助,使之为他
们去打派仗。位于喀什噶尔以北的天山山脉西部的吉尔吉斯部族,以“白山派”而闻名,
而在帕米尔一带的吉尔吉斯人则被称为“黑山派”,这样和卓们开始以他们吉尔吉斯盟
友的名字为名称。
这表明,玛哈图木阿杂木离世后,和卓家族产生了分裂,“白山派”、“黑山派”
本来分别为天山西部的布鲁特和帕米尔一带的布鲁特的名称,因玛哈图木阿杂木
之子依禅卡兰和伊斯哈克瓦里分别与两部分布鲁特结盟,这就导致两派和卓家族
各以其布鲁特盟友的名字来命名,依禅卡兰一派被称为白山派,伊斯哈克瓦里一

派被称为黑山派。
陈庆隆先生认为,玛哈图木阿杂木之后,其子依禅卡兰(穆罕默德·额敏)
(Isan Kalan)与伊斯哈克瓦里(Ishak Vali)之间即产生了分歧,在追随二者的
信徒中分别产生了 Isaniye 和 Ishakiye 两派,并认为两派的最大差异为,前者是
保守的、传统的,后者属于自由的、修正的,并指出:
和卓家族自 Apak 起,Isaniye 及 Ishakiye 两党的斗争渐趋激烈,再加上 Apak 家
族的内斗,游牧民族吉尔吉斯、哈萨克的介入,准噶尔的从中挑拨,故有一连串的斗
争而流血不止。如白山党 Ahmed 和卓对黑山党 Daniyel 和卓的倾轧。白山党大、小和
卓对黑山党 Yusuf 兄弟的缠斗,这流血的斗争并不象征宗教思想的分歧,而是表现着
政治权力的争夺。故象征宗教分裂的 Isaniye 及 Ishakiye 乃不被沿用。而代之以白山
用之于早些时代的和卓家族,这从历史上说,并不准确。
党和黑山党的名称。当然在本质上是不容混淆的。Isaniye 及 Ishakiye 的对立,是宗

这一说明无疑较具参考价值,他认为玛哈图木阿杂木之后的和卓家族所产生的分
裂分为不同的阶段,且不同阶段中两派的名称也不同。Isaniye 与 Ishakiye 两派间
的对立,主要表现为宗教思想上的分歧,而自阿帕克所处时代起,因受两派斗争
的加剧、吉尔吉斯等游牧部落的支持、准噶尔政权的挑拨等因素的影响,上述两
派间俗世的、政治权力的斗争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偏于政治斗争的名称白山派和
黑山派也就逐渐取代了上述象征宗教思想分立的名称。
西方学者也指出了白山派、黑山派名称的产生时间,如亨利·史华慈(Henry
G. Schwarz)指出:“多数研究已认可这些名称源自于两个吉尔吉斯部落,在其
内部斗争中,他们各自支持一支和卓派系。”他也阐明了白山派、黑山派名称的
适用范围,认为并不能够以此指称阿哈玛特、达涅尔对立时代之前的和卓先祖:
尽管先前的和卓世代可能已与这些高山居民产生联合,但没有任何现存文献提及


陈庆隆:《论白山党(Aktaglik)与黑山党(Aktaglik)》,《边政研究所年报》,1971 年,第 2 卷,第 222、
224 页。
60

万方数据

释的可能性虽然低于与山脉相关的解释,但玛哈图木阿杂木确曾戴过这样的法冠。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之。所以,我们推断,直到白山派阿哈玛特与黑山派达涅尔这一代人之时,吉尔吉斯
人才为了其所支持的和卓派系而相互斗争。故而,如大多数叙述中将白山派、黑山派

史华慈也指出了白山派、黑山派本为不同布鲁特派别的名称,和卓家族内部派别
的分裂源自于此,但仅在阿哈玛特、达涅尔相互对立时,布鲁特才与两派和卓家
族成员分别结盟,这就从时限上,对和卓家族白山派与黑山派的产生时间进行了
考辨。根据阿哈玛特、达涅尔所处时代,可以推断史华慈所强调的时间应该为
18 世纪初期,这一说法正与陈庆隆先生的上述说法存在着契合之处,强调白山
派、黑山派的产生与阿哈玛特、达涅尔的斗争相关。前文提到了吉尔吉斯人参与
白山派、黑山派之间的斗争过程,史华慈、陈庆隆等学者强调达涅尔这一代人才
产生了白山派、黑山派的名称,很可能与吉尔吉斯人迎回达涅尔和卓最终将其安
置于叶尔羌有关,这也促使白山派所据的喀什噶尔与黑山派所据的叶尔羌之间相
互斗争,这一过程中,吉尔吉斯人发挥了重要作用,白山派、黑山派名称可能正
式产生于这一时期,前文提及,潘向明先生也有类似的说明。
约瑟夫·弗莱彻也曾指出白山派、黑山派产生于 18 世纪早期,且与布鲁特
(吉尔吉斯)部落的支持相关,并从词源的角度考证了白山派、黑山派的内涵:
约在 18 世纪初的某个时期,伊斯哈其雅派(Ishaqiyya)被称为喀喇塔哈里克(黑山
派),显然是因为伊斯哈克派在喀喇塔什(帕米尔)的吉尔吉斯人中势力较强,出于
对比,阿帕其雅派(Afaqiyya)被称为阿克塔哈里克(白山派),阿克塔什是阿图什北
部天山山脉中一座山的名称,阿帕克派享有该地吉尔吉斯众人的支持。另一种说法的
出现或许较晚,认为这两个名称中的第二个词根(tagh),并非源自突厥语塔什,意
为“山”,而是阿拉伯词源中的一个词,塔克(taqi),它表示了来自不同神秘修行路
于帕米尔(喀喇塔什),另一部分则源自阿图什北方的山脉(阿克塔什)。” 她也
径的谢赫所戴的法冠(mitres),因此两派分别被命名为“黑帽”和“白帽”,这一解

弗莱彻也阐明,其中一种说法认为,18 世纪初时阿帕克派与伊斯哈克派因受到
不同地区布鲁特的支持,分别被称为白山派和黑山派,这种说法主要基于将两派
名称中的关键词根视为突厥语词汇;另一种说法,将该词根视为阿拉伯语词汇,
解释为冠、帽之意,如此也就将两派分别称为白帽派和黑帽派,且通过文献知晓


Henry G.Schwarz,The Khwajas of Eastern Turkestan,Central Asiatic Journal,Vol.20,No.4,1976,pp.280-281.

Joseph F.Fletcher,The Naqshbandiyya in Northwest China,edited by Jonathan N.Lipman ,in Studies on Chinese
and Islamic Inner Asia,edited by Beatrice Forbes Manz,Variorum,1995,Ⅺ,pp.10-11,note 3.该文系约瑟夫·弗莱
彻的遗作,生前并未发表,他 1984 年离世后,相关文稿藏于哈佛大学档案馆,经李普曼整理后刊出。关
于玛哈图木阿杂木戴法冠一事,弗莱彻提请阅读其论文《纳克什班底和吉克尔》 The Naqshbandiyya and the
dhikr-i-arra),发表于《土耳其研究》(Journal of Turkish Studies),1977 年第 1 卷,第 117-118 页,在该文
中,他通过援引相关阿拉伯文献,表明玛哈图木阿杂木通过自己的体验,不允许哲合忍耶(Jahriyya)高
念(vocal)吉克尔,而是通过戴冠低念(silent)吉克尔。弗莱彻也认识到汉文文献中将两派称为白帽回、黑
帽回,但这些称呼并不仅仅与阿帕克派和伊斯哈克派之间的区别相互关联,因为汉文中与帽相关的用法同
经济模式中垄断权力。 这一分析,注意到了吉尔吉斯人在和卓统治时期政治斗
样适用于区分西藏的藏传佛教教派。19 世纪的汉文文献也称呼黑山派和白山派,中国传统的史籍将阿拔
斯王朝称为黑衣大食,将倭马亚王朝称为白衣大食。
61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纳克什班底教团确曾强调过佩戴冠帽。
劳拉·纽比(Laura Newby)认为,“在 18 世纪初,阿帕克一派和伊斯哈克
一派分别被视为阿克塔哈里克(白山派)和喀喇塔哈里克(黑山派),通常认为,
反对白帽派。” 柯尔克孜族学者安瓦尔·巴依图尔认为,叶尔羌汗国苏菲派分立
他们因与之相联系的吉尔吉斯人而采纳这些名称,其中一部分吉尔吉斯据称起源

指出了学界多认为白山派、黑山派名称源自于与之结盟的吉尔吉斯人,并将其产
文献,推断以佩戴的颜色不同来区别两派的说法,近乎真实。 安瓦尔·巴依图
生的时间追溯至 18 世纪初期。

伊森比克·图干将 1679—1759 年这八十年间视为和卓统治时期,她认为这
一时期南疆地区的统治者由成吉思汗后裔转至和卓家族及地方贵族,蒙兀儿斯坦
因城市据点的破坏和天山北麓商贸路线的渐衰而失去了团结的动力并变得支离
破碎,吉尔吉斯和哈萨克在这种分解的政治结构中发挥作用并成为了塔里木盆地
整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而对于白山派、黑山派的分立及其相互斗争,她则
认为,这是因为塔里木盆地周围的草原价值观与绿洲文化的持续使得物质生活和
文化形式间的冲突日渐凸显,这种斗争的解决方案最终通过政治冲突来凸显。白
山派和黑山派实际代表了两种价值观下的不同统治模式,黑山派强调权力共享与
再分配的价值体系并与贵族精英合作,而白山派则基于大众的支持,在累积式的

争中扮演了重要作用,更为深入地解析了白山派与黑山派在争取世俗统治权力方
面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并结合经济实践的过程,说明了两派政治斗争的大背景,
尔” ,意为白帽,也被称为白山派、白纛派、白柳派等;
“ 黑帽回”也被称为“伊
这也表明了白山派、黑山派参与世俗政治斗争的背后蕴藏着诸多复杂的因素。
斯哈克耶”,意为黑帽,也被称为黑山派、黑纛派、黑柳派等。
我国学者组织编写的《柯尔克孜族简史》结合察合台文《和卓伊斯哈克传》,
指出了白山派、黑山派的名称源自于两派所戴的白帽、黑帽,故又称为白帽派、
黑帽派,在 17 世纪初,叶尔羌汗国阿布都·拉提甫汗在位时期,镇压伊斯哈克
瓦里信徒,于是汗国内的苏菲派分化、对立,“伊斯哈克·瓦里派信徒在公共场
合常戴黑帽,故又称为黑帽派,或黑山派;卡兰派的信徒常戴白帽,故又称为白
帽派,或白山派。在黑帽派、白帽派相互斗争时,柯尔克孜族大都支持黑帽派,

来指称两派。显然,他反对那种认为两派因所戴帽子颜色不同而得名的观点。 前
为两派,与柯尔克孜人的支持毫无关联,两派名称实际起源于不同派系党羽所佩
戴的黑帽、白帽或腰间所系黑色、白色布腰带而产生,马汝珩先生根据清代汉文


Laura J.Newby,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A Political History of Qing Relations with Khoqand c.1760-1860,
Leiden & Boston : Brill,2005,p.22,Footnote 1.

Isenbike Togan,Differences in Ideology and Practice:The Case of the Black and White Mountain Factions,Jour-
nal of Sufism,2001(3),pp.25-37.

《柯尔克孜族简史》编写组:《柯尔克孜族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71 页。

马汝珩:《略论新疆和卓家族势力的兴衰》(上),《宁夏社会科学》,1984 年第 2 期,尾注 26
62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尔在《论阿帕克和卓》一文中,认为“白帽回”一词源自阿拉伯语“阿克达斯塔

对于上述认为两派名称因两派所戴帽子的颜色不同而产生的观点,潘向明先
治时期方才消退 ,在和卓后裔一系列叛乱中,皆有部分布鲁特人附和于其中,
生进行了考辨,他通过整理清代史籍中对南疆地区人们所戴帽子情形的记载,发
现人们并未戴纯然的白色或黑色帽子,一般戴花红色之帽,即使阿訇,也仅以白
布缠头,并未见其以黑布裹首。随之,他又指出,阿克塔克里克、喀喇塔克里克
两名词中的“塔克里克”为山峦之意,维吾尔语帽子的发音为“特克依”,当快
读“塔克里克”时,人们可能将其误认为帽子,清朝官方文献以白帽回、黑帽回

文提及,他实际较为认同两派因柯尔克孜人的大量参与政治斗争而正式得名。
通过中西方学者的一些相关阐释,可以看出,仅通过汉文文献中所载的白山
派、黑山派或白帽派、黑帽派,难以确定相关词汇的来源,通过满文文献和国外
学者的阐释可知,这些词汇应源自于突厥语。玛哈图木阿杂木故去之后,其子依
禅卡兰和伊斯哈克瓦里即已产生宗教上的分歧,其所属教徒因而产生两个不同派
别,分别称为伊萨尼雅(Isaniye)或阿帕其雅派(Afaqiyya)和伊斯哈其雅派
(Ishakiye 或 Isaqiyya),此时,两派已经产生了分裂,但主要基于宗教上的差异
性。十八世纪初期以来,由于政治权力斗争的加剧,两派逐渐由宗教思想上的差
异转变为世俗政治上的斗争,白山派(Aqtaghliq)和黑山派(Karataghliq)的名
称因此正式产生,在此过程中,布鲁特(吉尔吉斯)部落的介入,助推了两派间
的政治斗争,白山派、黑山派名称的产生,应与布鲁特部落对两派的支持存在一
定的关联。
学界关于白山派、黑山派名称的产生原因,仍存分歧,但从中可见,布鲁特
在和卓家族后裔两派间的斗争中,成为了和卓家族的亲密盟友,布鲁特由此与和
卓家族产生了密切联系,和卓统治时期,一些布鲁特首领成为白山派、黑山派共
同的笼络对象,他们善于根据时局变化选择依附的对象,清朝统一新疆后,白山
派和卓后裔在仍为追求合法性统治而展开一系列叛乱,他们的热情直至阿古柏统

这也成为影响诸部落与清朝政治关系亲疏的重要因素,故而布鲁特与和卓家族间
的联系贯穿于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的始终。


有关“达斯塔尔”,《皇朝藩部要略》载:“回部不详其世系,大部二,曰哈密回部,曰吐鲁番回部……以
白布蒙头,故称曰缠头回,又称曰白帽回,回人自呼白帽曰达斯塔尔,别有红帽回、辉和尔哈拉回诸族,
然以缠头回为著。”(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卷十五,《回部要略一》。)

安瓦尔·巴依图尔:《略论阿帕克和卓》,《民族研究》,1982 年第 5 期。

潘向明:《清代新疆和卓叛乱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 57-58 页。

Isenbike Togan,Islam in a Changing Society:The Khojas of Eastern Turkistan,in Muslim in Central Asia:Expre-
ssions of Identity and Change,ed.by Jo-Ann Gross,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1992,pp.134-148.
63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第三章 乾隆年间东西布鲁特的归附及诸部的分类

乾隆二十年(1755),准噶尔部达瓦齐政权瓦解之后,清朝政府即着手于收
服天山南路地区,先是派遣白山派大和卓布拉呢敦(波罗尼都)前往天山南路,
击败了黑山派和卓,使得清朝政府暂时统一了新疆天山南北。但乾隆二十一年
(1756),当准噶尔部旧台吉阿睦尔撒纳在天山北路发动叛乱后,小和卓霍集占
趁机逃至天山南路发动了叛乱,原本效忠于清朝政府的布拉呢敦也被卷入其中。
随之,乾隆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1758-1759),清朝政府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并
最终统一了天山南北两路。
布鲁特作为天山南路的重要民族,在清朝收服天山南路、平定大小和卓的过
程中皆扮演了一定的积极角色,东、西布鲁特多部也先后归附于清朝。上述的历
史过程,有助于分析布鲁特与和卓家族所产生的关联,认识布鲁特人在清朝统一
新疆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第一节 东布鲁特的归附

一、相关背景及归附过程

乾隆二十年(1755),当大和卓布拉呢敦与清军招抚了天山南路之后,阿睦
不惜开示利害,尚其熟思审处。
尔撒纳即在天山北路发动了叛乱,招纳降人、公开叛清,定边左副将军班第兵败
自杀,清朝一度失去对天山北路广大地区的控制。乾隆二十一年(1756)初,清
朝发兵进剿,平定了阿睦尔撒纳之乱,再定伊犁。小和卓霍集占一度帮同清军平
定叛乱,但他却于清军进剿之时,乘乱逃至天山南路地区,侍卫托伦泰一度被回
人擒获,霍集占至天山南路后,释放被执的托伦泰,但托伦泰迟迟未归,兆惠又
派遣副军统阿敏道率兵收服天山南路,未料霍集占并无意归服于清朝,并于乾隆
惠领兵至善塔斯岭 处时,其属下之探哨士兵行至特木尔图淖尔岸边时,见百余
二十二年(1757)三月戕害阿敏道及数百名清军,由此霍集占在天山南路发动了
叛乱,其兄布拉呢敦本来对霍集占加以劝阻,但在霍集占的拉拢之下最终附和其
伤一人” ,后经清军中之厄鲁特人齐里克齐告称其为清朝大兵,方才有一名布
中,由此,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此后,清朝准备发兵天山南路,统一新疆。乾隆
二十三年(1758)正月,当清朝政府正举兵前往南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时,因
清军将由天山北路经由特木尔图淖尔(伊塞克湖)沿岸前往南疆,乾隆帝宣谕于
布鲁特部落:
64

万方数据
其头目来见,其余左部二鄂拓克在安集延,右部八鄂拓克与喀什噶尔相近。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尔布鲁特,本不与准噶尔相涉,但旧为邻国,今准噶尔全部平定,则尔土地即与朕
疆界毗连。尔等若如哈萨克慕化来归,朕将令照旧安居,不易服色、不授官爵、不责贡
赋,惟遣使来请朕安,即加恩赏赉。其或尔等,以外藩习俗,与中国异宜。不欲投诚降
服,亦惟尔便,但能约束所部,永守边界,不生事端,朕亦不加兵骚扰。倘尔等不安常
分,或越界游牧,肆行盗窃,则系自启衅端,斯时问罪兴师,尔悔将何及。朕仁爱为心,

这表明乾隆帝以哈萨克归附为例来宣谕于布鲁特,由布鲁特选择投诚与否,并阐
明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如若投诚,即令其照旧安居,“不易服色、不授官爵、不
责贡赋”,若不投诚,则要求其“约束所部,永守边界,不生事端”,这就将布
鲁特作为“外藩”来看待,此时宣谕布鲁特,旨在要求其配合清军追剿大小和卓。
当年四、五月间,定边将军兆惠即招服了东布鲁特多部,四月三十日,当兆

骑兵,因清军没收其游牧马群,产生了冲突,“伊等放枪救护,我兵射杀三人,

鲁特骑兵告知:“我等是布鲁特,闻大兵在和落霍澌等处剿灭厄鲁特,今因马群
被收,一时不识,情愿投顺等语。”
随之,齐里克齐招服萨伊克(萨雅克)鄂拓克头目图鲁启(起)拜、鄂库开
(另作鄂库拜)及其所属六十余人,图鲁启拜将萨雅克、萨喇巴哈什(萨尔巴噶
什)两鄂拓克的基本情况告之于清军:
我布鲁特右部十鄂拓克,左部五鄂拓克,我等居右,今迁于哈尔哈里固勒米、图古
斯塔老;其左部呼车、萨老、贺泰三鄂拓克,共千余户。距右部有十五日之程,俱可令

这对于了解布鲁特诸部的基本情况具有重要作用,听闻图鲁启拜的陈述之后,兆
惠向其说明清军之来意,“今大兵征讨回部,士马粮饷甚足,不须协助资给,但
选派熟识道路,及招服各部落之人,随军效力。至厄鲁特等尽已歼灭,惟布库察
罕、哈萨克锡喇等脱逃,如在尔境内自当擒献,据称并无投入之人。”即不要求
布鲁特供给粮饷,只要求其选派熟识道路之人作为向导、随军效力,并要求其留
意协助抓取厄鲁特人哈萨克锡喇等;随即,兆惠将上文中乾隆帝于当年正月所发
谕令“译读宣示”于图鲁启拜等人,图鲁启拜跪拜,并告称“大皇帝仁恩如此,

图 2-1 布鲁特头目形象图

《清高宗实录》卷 555,乾隆二十三年正月丙辰。

善塔斯岭,位于伊塞克湖东北方向,伊犁鄂尔果珠勒卡伦西南约一百三十里处,《伊江集载·山川》载:
“善塔斯达巴罕在惠远城西南八百里。”兆惠此时率军自伊犁前往喀什噶尔,选择经由善塔斯岭、巴尔珲
岭,渡纳林河,再往东南方向行至喀什噶尔,该线路为伊犁前往南疆的四条古道之一,“西南出鄂尔果珠
五月十二日,至图鲁启拜游牧地珠木罕 ,次日,宣召其所属各部,各部属众及
勒卡伦,一百三十里,逾善塔斯岭,五百五十里,逾巴尔浑山,一百八十里渡纳林河,四百五十里,至乌
兰乌苏河,以达塔什噶尔,路可行车,即三冬亦无雪阻之虞。清乾隆时,兆惠由此追讨大小和卓木至巴达
克山。”(谢晓钟著:《新疆游记》,薛长年、宋廷华点校,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119 页。)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56,乾隆二十三年五月甲寅。

同上。
分领。由此处行走,五六日可至。” 65侍卫托伦泰于五月十四日起程前往塔拉斯,

招抚该地各部,侍卫乌尔登亦于此时起程,五月十八日至图固斯塔老 ,见到萨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我布鲁特妇人孺子,无不欢感”,这也标志着乾隆帝有关布鲁特的谕令正式宣告
柏图拜等陆续到营。”
于布鲁特人,图鲁启拜等人则表示诚服于清朝。

三等侍卫达桑阿照看,车里克齐等赴京。” 这说明,车里克齐等人于六月初九

随后,兆惠派人同图鲁启拜一起前往招抚其他布鲁特各部,五月初四日起程,

在此地的塔拉斯头目迈他克之子额什博托亦在此跪拜、听闻乾隆帝谕令。额什博
托告称“塔拉斯有四千余户,系玛木特呼里比总管,哈喇博托、迈塔克、阿克拜

归诚。” 车里克齐为萨尔巴噶什部属人,此处的图鲁起即为萨雅克之比图鲁启
尔巴噶什头目车里克齐,并于次日向该部宣示谕令,车里克齐则敬献牛羊百头,
愿赴京入觐,并于六月初三、四日行至军营,定边将军兆惠要求其协助擒拿厄鲁
特逃人及大小和卓。当时,鄂库之弟那杂尔、车里克齐之弟恳遮等人也随车里克
齐等人至军营,“六月初三、四等日,那尔逊等带领萨拉巴哈什之车克齐(车里
十三年入觐,赏戴三品顶花翎。”
克齐)、鄂库之弟那杂尔、车里克齐之弟恳遮,塞伊克鄂拓克之图鲁起拜并伊叔

“又询以入觐人数,据称我玛木特呼里比,年九十余,身体过胖,坐时腹垂
至地,不能乘马,惟车里克齐、图鲁起、尼沙三人赴京等语。”、“初九日,派

日左右起程赴京入觐,是为首批入觐的布鲁特首领。关于此, 清高宗实录》载:


傅恒等撰:《皇清职贡图》,卷二,乾隆朝内务府刻本,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

珠木罕,又作珠穆翰,位于伊塞克湖西部,喀喇河上游地区。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58,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壬辰。

图固斯塔老,又作图古斯塔老,位于纳林河中游之南岸,位于珠木罕南部,西部界连安集延。

《吏部“为内阁抄出兆惠等奏”移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刊行:《明清史料庚编》(下册),
台北中华书局,1960 年,第 1915 页。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58,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壬辰。
66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定边将军兆惠等疏报,布鲁特部落萨喇巴哈什头目车里克齐、图鲁起、尼沙等

拜,参赞大臣富德于当年七月至塔拉斯,曾奏“又询迈塔克等云,从前图鲁起等
告称,塔拉斯有三鄂拓克”,此处说明图鲁起即为此前告称布鲁特基本情况的图
鲁启拜,而尼沙则实际为苏勒图部之比,《钦定新疆识略》载:“泥沙于乾隆二


其后,玛木特呼里比因其年事已高,且不便远行,遣其弟舍尔伯克等入觐,
“十九日,乌尔登率舍尔伯克及其族弟呼岱巴尔氐来营,查玛木特呼里比遣弟入

人:“乌尔登伴送入觐之布鲁特等,行至巴里坤、肃州等处,俱著优加宴赉,以
宴” ;九月六日,“赐布鲁特使臣舍尔伯克宴” ;九月八日,“布鲁特使臣


库尔来朝,赐宴” 。

启台鄂拓克头目喀喇博托等,“因喀喇博托年百岁余,两目失明,迈塔克年已望

即,舒库尔、哈毕启由托伦泰伴送入觐,他们成为当年第三批入觐的布鲁特首领。
兆惠后奏称:“臣等兵抵索勒屯、萨里等处,招服布鲁特人等,遣其头目,
克之阿克拜,何以未来?” 布鲁特人告称阿克拜等人“相距颇远,且与回人额


《清高宗实录》卷 566,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壬辰。

《钦定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

傅恒等撰:《皇清职贡图》,卷二,乾隆朝内务府刻本,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58,乾隆二十三年七月癸卯。

同上。

即胡什齐部,清朝统一新疆后,该部在楚河、塔拉斯河流域有所分布,在乌什卡外也有分布,但乾隆年
间与清朝关系紧密的胡什齐部,主要为乌什地区的胡什齐部。
图 2-2 布鲁特民人形象图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59,乾隆二十三年七月丙午。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59,乾隆二十三年八月甲寅。
67

万方数据 觐,甚属恭顺,应即派乌尔登伴送赴京。” 乾隆帝降谕,要求厚待舍尔伯克等

示慈惠。” 舍尔伯克等人入觐,他们也成为了第二批入觐的布鲁特首领。六月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二十三日,前往塔拉斯的侍卫托伦泰奏报,已招抚霍索楚 鄂拓克头目迈塔克、
觐”,此处的索勒屯即为苏勒图部,萨里即萨娄部,苏勒图部头目尼沙之所以随
同车里克齐、图鲁启拜一起入觐,是因为因兆惠所遣侍卫也招服了苏勒图部。当
七,亦难行走。迈塔克遣其弟舒库尔,喀喇博托遣其侄哈毕启来至军营。” 随
年九月初,三起入觐者分别抵京,九月三日,“布鲁特使臣车里克齐等来朝,赐
① ②


分为三起入觐。” 上述三批次的布鲁特头目入觐,即为兆惠所称“分为三起入
德奏“布鲁特人喀拉博托率属请求迁回其被厄鲁特所占之牧场折” ,富德率军
七月初,参赞大臣富德正率兵追捕厄鲁特逃人哈萨克锡喇并办理西哈萨克事
宜,当其行抵塔拉斯时,霍索楚头目迈塔克、哲野木,启台头目喀喇博托之弟喀
喇们都、子阿萨木等人皆来求见,并提及侍卫托伦泰招抚之事。随即,富德追问,
“从前图鲁起等告称,塔拉斯有三鄂拓克,今惟科索楚、启台两处,其萨娄鄂拓

哲伯特相攻。故前此未导侍卫前往,今阿克拜过夏之地,去此只四五日程期”,
其后,富德遣人至阿克拜所居之地,阿克拜之子伯勒克、爱达尔伯克之弟诺奇来
见,本欲赴京入觐,但因忙于追捕哈萨克锡喇,即令“阿克拜等使人,令且回游
牧”,故并未遣人伴送该部使人入京。
清朝文献将乾隆二十三年(1758)归附清朝的布鲁特诸部统称为东布鲁特,
上述萨尔巴噶什、萨雅克、苏勒图、霍索楚、启台、萨娄等部皆被划入东布鲁特
的范围之内,东布鲁特这一名称,系清朝根据众多布鲁特部落地理位置的不同所
做出的界定,与之相对应的是西布鲁特,东布鲁特诸部亲缘关系较近,各部间的
统一性更强,并形成了松散的联盟关系,后文将有更具体的论述。
尔奇喇 、特木尔图淖尔等处安设卡伦,并称:“伊犁有大兵驻防,若尔等游牧
狭隘,惟抒诚恳请恭候大皇帝指赏,不可私行迁徙”
二、东布鲁特诸部归附清朝的动因 ,兆惠告知车里克齐不得

在清乾隆年间统一新疆的过程中,东布鲁特多部相继归附于清朝政府,这
些部落曾被准噶尔部驱逐至费尔干纳盆地,他们在此时得以返回其位于伊塞克湖
沿岸的游牧地,并向清朝政府奏请赏与其游牧地。
富德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七月行至塔拉斯,招抚诸部布鲁特时,启台头
目喀喇博托提出了返回被厄鲁特所占牧场一事,根据满文档案,八月初四日,富

行经塔拉斯时,喀喇博托提出返回其原游牧地,这样的现实诉求应是布鲁特诸部
顺势归附清朝的重要动因。萨尔巴噶什头目车里克齐拜见兆惠时,提出:“我等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61,乾隆二十三年九月丙戌。

《清高宗实录》卷 570,乾隆二十三年九月己丑。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61,乾隆二十三年九月辛卯。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60,乾隆二十三年八月辛巳。
以便确定布鲁特游牧边界”

。 1,第 250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6 册新疆卷
68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来请朕安,即加恩赏赉。其或尔等,以外藩习俗,与中国异宜。” 并未将其纳
旧游牧地,求给赏为业”,兆惠则告知,准噶尔部平定之后,清朝将在格根、喀

正如《西陲总统事略》中所言,“边界者,系指卡伦外接界处所而言” 。

擅自迁徙,这说明准噶尔部统治之时,布鲁特游牧地多被准噶尔部领主所占领,
及至准噶尔政权瓦解,归附于清朝的布鲁特,将返归其旧游牧地作为重要诉求。
乾隆二十三年(1758)十月,车里克齐、舍尔伯克、舒库尔等人入觐时,又
向乾隆帝提出了赏给其旧游牧地一事,乾隆帝当时言及:“虽尔等旧游牧,久被
准准噶尔所侵,岂可仍视为尔土,但尔等既为臣仆,此地颇属宽闲,或附近游牧

之处,酌量赏给,以裨生计,尚属可行,俟交将军大臣等查奏后,再降谕旨。”
这说明乾隆帝对布鲁特的诉求仍然保持着审慎的态度,称待将军大臣查勘之后,
酌量赏给。随即,乾隆帝又降谕于兆惠、富德,“若遇布鲁特使人,即遵照宣示,
兆惠等,若知此地原委,即指明具奏,如未深悉,可派员详悉查勘,除附近伊犁
及尚可屯田之处,断不轻与。或附近伊等游牧,荒废无用者,酌量指给,仍须详
定边界。”根据布鲁特的相关诉求,详细查勘土地边界,除了伊犁附近及用于屯
田的土地之外,可将邻近于布鲁特的宽闲游牧之地酌情赏与。该谕令很快得到了
执行,当年十一月,参赞大臣富德“奏报特穆尔图诺尔一带地形、地貌、物产,

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部之后,将准噶尔部土地划入清朝版图之内,这些土地
与内地具有同等的地位,故而,并未轻易许诺赏给布鲁特土地,而是需要在详细
阿特巴什居住” ,有厄鲁特侍卫称“阿特巴什原系厄鲁特游牧”,鉴于此,乾
查勘之后,赏给其“荒废无用者”,同哈萨克部相类,布鲁特多部虽经归附,但
清朝政府仍视之为外藩,此前,乾隆帝在颁给布鲁特人的谕令中即言:“尔等若
如哈萨克慕化来归,朕将令照旧安居,不易服色、不授官爵、不责贡赋,惟遣使

入版图或在其地设郡置县,清朝俨然与布鲁特保持着一定的界限,即“藩界”。

乾隆二十五年(1760)七月,副都统丰瑞亨奏称,“布鲁特一千余户,移来

万方数据
格根、喀尔奇喇(哈尔奇喇)本均为河流名称,大体位于伊犁西南鄂尔果珠勒卡伦西南方向,善塔斯岭

的东北地方,清朝统一新疆后沿河设置格根、喀尔奇喇卡伦,《西域水道记》载:“鄂尔果珠勒水东流,
汇沙喇雅斯。沙喇雅斯挟以北流,达盐池口水。盐池口水西流四五十里,经格根卡伦北,(格根,明也,
见《元史语解》。格根卡伦东南距鄂尔果珠勒卡伦七十里。)是为格根河。又西流四十余里,哈尔奇喇水
来汇。水发自鄂尔果珠勒山南五十余里,西北流,经哈尔奇喇卡伦北。 卡伦东距沙喇雅斯卡伦七十里。)
② 又西北流,南汇尼楚衮哈尔奇喇水,折而北流,经齐齐罕图小卡伦东,东距格根卡伦六十里。汇于格根
③ 河。格根及哈尔奇喇水侧向为东布鲁特牧地,准噶尔侵秩,故西迁焉。”(徐松著,朱玉麒整理:《西域水
④ 道记》(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第 261-262 页。)
⑤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58,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壬辰。
⑥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62,乾隆二十三年十月丁巳。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6 册新疆卷 1,第 270 页。
《清高宗实录》卷 555,乾隆二十三年正月丙辰。
祁韵士:《西陲总统事略》,卷六《训练》。
69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隆帝言“准噶尔荡平,凡有旧版图,皆我版图,布鲁特曾经归附,岂可妄行逾越?
即应体察驱逐。”但据霍集斯所知,该地“原系布鲁特之地,为准噶尔所侵,大
兵平定之后,布鲁特等已移居三四年”,这说明此地曾为布鲁特所有,后来为准
噶尔人所掠夺,故而,乾隆帝谕令曰:“其或此地原非准噶尔所有,又在特穆尔
图淖尔及巴勒珲岭之外,自当听其游牧。即系准部之地,而远处边末,与我界不
相联附者,亦不必张皇遣兵驱逐。”即如同此前的要求一样,仍令大臣调查清楚
该地之原委,若无关紧要,即不必驱逐布鲁特人。

目车里克齐等率众接见,呈送口粮羊只。” 晓谕车里克齐等人“至纳林北岸,
其后,参赞大臣舒赫德查阅此前富德所绘特木尔图淖尔地图,地图中并无阿

图,阿克巴什原系布鲁特游牧,虽经准噶尔占据,而离伊犁甚远,即应以无庸办
理具奏,何必再行质询?”同时,他命令阿桂“于巡查之便,再行质询明白”。
这说明,阿特巴什本来即为布鲁特游牧之地,后来为准噶尔人所侵略,此时,布
鲁特人移居阿特巴什,并未“越界”,这里的“界”,当为清朝治理下的土地与
外藩之间的边界。
其后,参赞大臣阿桂派人查勘特木尔图淖尔、阿特巴什等地,至特木尔图淖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 4,乾隆二十五年七月辛酉,下引文同出此条文献。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年,第 52 页。

位于纳林河上游地区,今吉尔吉斯斯坦阿特巴施,图 2-3 中有标注。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 5,乾隆二十五年七月丁卯,下引文同出此条文献。
70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图 2-3 伊塞克湖周围地区示意图

尔,即遇见车里克齐属人在该地采铁,其后,“由巴勒珲岭,行八百里,至纳林
河,河两岸俱有布鲁特等游牧、耕种,随有阿特巴什赏孔雀翎三品顶之布鲁特头
特(克)巴什 之名,又有厄鲁特人称“此地系布鲁特那林郭勒之西山,从前准

噶尔曾夺取为沙喇斯游牧,似非越界” ,故而,乾隆帝称:“舒赫德既查阅地
阿特巴什东岸,则断不可逾越”,阿桂言“臣谨遣查阿特巴什等处,旧系布鲁特
之地,又在巴勒珲岭之外,去伊犁甚远,诚如圣主洞鉴,可以不须驱逐,臣等每
年巡查,即以纳林、阿特巴什为界,禁止侵越,至该处,距喀什噶尔虽近,尚隔
大山,而附近之布鲁特游牧更多,亦可无庸办理。”故而,阿桂遣人查勘纳林、
阿特巴什及其附近地理形势之后,确定阿特巴什远离伊犁、喀什噶尔,无需驱逐
游牧于此的布鲁特。
对照上附地图,可以发现,阿特巴什正居于伊犁、喀什噶尔、乌什三地结合
泰同往,发兵攻扰喀什噶尔,以分贼势。” 随即,“贝子玉素布(富)调取布
之地,阿特巴什河流经阿特巴什之后,汇入纳林河,伊犁与喀什噶尔、乌什三地,
正以阿特巴什河和纳林河为界,据阿桂所奏,清朝限定布鲁特不得逾越纳林北岸、
阿特巴什东岸,鉴于两河之流向,根据阿桂等人的说明,清朝将布鲁特游牧范围
限定于在纳林河与阿特巴什河之间以及喀什噶尔东北、乌什西北的山地之中,清
朝政府与该地布鲁特之间的“藩界”,主要基于这种地理上的划分而产生。
第二节 布鲁特在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中的贡献

一、布鲁特与黑水营解围

等欣感起程。” 这里的布鲁特人特穆尔占为萨雅克部首领明伊勒哈之弟,乾隆
在东布鲁特多部归附之时,正值清朝政府发兵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过程中,
在此,应该就布鲁特与和卓家族所产生的关联进行一定的说明,以从中知晓布鲁
特在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过程中,布鲁特从多方面协助清军进剿和卓叛
巴什时,“闻逆贼霍集占,差人请兵” ,即和卓叛军当时也欲拉拢布鲁特,至
军。乾隆二十三年(1758)十月中旬至次年正月中旬,定边将军兆惠因冒进攻击
叶尔羌的和卓叛军,其所率清军被陷于黑水营(黑水,即叶尔羌河,又称喀喇乌
苏)长达三个多月之久,史称“黑水营之围”,当时,清军深陷于此地,援兵尚
未至,参赞大臣舒赫德则试图通过征调布鲁特兵攻击喀什噶尔以扰乱叛军,“舒
赫德奏称,有居住乌什之布鲁特特穆尔占,与布鲁特头目等熟识,拟派侍卫布瞻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 7,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丙申。

《清高宗实录》卷 575,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辛丑。
71

万方数据
因遣所属及厄鲁特各一人通信。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鲁特之特穆尔占,随侍卫布占泰往布鲁特发兵,攻剿喀什噶尔,今特穆尔占,遣
其族子乌鲁特、特穆尔等前来,玉素富办给马匹,又赏缎匹茶叶,养赡家口,伊
系何处之兵,可传谕兆惠等访察,遇便奏闻。”

二十三年(1758)十一月,特穆尔占因熟识布鲁特头目,同侍卫布瞻(占)泰一
起被派往征集布鲁特兵,以攻取被和卓叛军占领的喀什噶尔城,特穆尔占派遣族
子乌鲁特、特穆尔随同布瞻泰前往布鲁特。但当布瞻泰等人抵达布鲁特边界阿特

该地请兵。当布瞻泰经萨尔巴噶什部首领车里克齐之弟策里木伯特的引导,前往
明伊勒哈处时,明伊勒哈则称:“来人已经逃走,游牧人少,不便调拨。”明伊
皆尔同类,伊受朕恩。

勒哈向其说明和卓所派之人已经离开,以布鲁特兵少为由未向清朝发兵援助。
实际上,此时清军虽然到明伊勒哈处请兵未果,但反抗大小和卓的和卓家族
成员额色尹、图尔都等,携布鲁特胡(呼)什齐部长纳喇巴图,率布鲁特攻袭喀
什噶尔、英吉沙尔等地,这使得和卓叛军误以为清军与布鲁特部落有约,从而暗
中帮助了兆惠所率清军逐步由黑水营解围:
有回人托克托默特自叶尔羌来投,询据大兵至叶尔羌,布拉呢敦自喀什噶尔领马步
五千人,霍集占领马步万人,合围大兵三十余日,因闻喀什噶尔所属英吉沙尔城,忽被
布鲁特抢掠,二贼猝谋御敌。是日薄暮,将军领兵纵火,夺贼营二,劫杀看守人众过半。
二贼相谓:此必将军与布鲁特有约,即围守经年,谅难取胜,且力亦不支,莫若议和,

兆惠所率军队已被和卓叛军围困三十余日后,当布鲁特人抢掠英吉沙尔时,和卓
叛军仓促应战,兆惠也乘机反攻,使得大小和卓产生议和之念,促使清军逐步解
鲁特人必不敢如此,不知系何游牧,亦于归日查访禀报。” 直至乾隆二十四年
围。实际上,清朝最初并不知晓具体何部落布鲁特属众攻袭喀什噶尔、英吉沙尔,
“据布瞻泰所告,是布鲁特人等,并未出兵,前抢掠喀什噶尔所属之英吉沙尔城,
什噶尔之英噶萨尔城,系布鲁特呼什齐部落之纳喇巴图。” 此时,清朝从和硕

乾隆帝对于布鲁特暗中协助清军攻击叛军之事,给予了肯定,他在发与车里
克齐的敕谕中有言:
再我大兵,昨进剿逆回,传闻布鲁特人等,曾抢掠喀什噶尔之英噶萨尔城,波罗泥
都转回救应,今尔游牧,并无发兵之说,则此举又系何人,我兵正在攻取贼城,此等布
鲁特,发兵抢掠,以分贼势,甚属可嘉。朕欲加恩奖励,尔等亦查明具奏,此等布鲁特

当清军就此询问车里克齐时,车里克齐也并不知晓:“至抢掠喀什噶尔属城,布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65,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辛亥。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67,乾隆二十四年正月壬寅。
位。”
③ 当霍集占乘阿睦尔撒纳叛乱归至天山南路时,额色尹因不从于霍集占,
《清高宗实录》卷 577,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壬午。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67,乾隆二十四年正月壬寅。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67,乾隆二十四年正月丁未。
图尔都从之。霍集占与布鲁特仇,以兵索之不得。” 72 这说明,额色尹及其弟侄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我军应,惧不敢逼喀喇乌苏围,则未知为布鲁特何鄂拓克也。 ①

(1759)四月,兆惠奏称:“自安集延前来之布鲁特和硕噶尔,禀称从前抢掠喀

噶尔的叙述中方才知晓帮助清军解围的布鲁特,系胡(呼)什齐部首领纳喇巴图,
关于这一人物,后文将有专论。
喀什噶尔分贼势” ,这也说明额色尹等人此举正与清军遥相呼应。次年,额色

二、布鲁特对和卓家族后裔的收容

除了上述布鲁特人与和卓家族产生的联系之外,在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的过程中,和卓家族其他成员如额色尹、图尔都等逃匿于布鲁特人中,“他们也
属白山派,但不像波罗泥都兄弟那样出身于阿帕克和卓系、在白山派中处于领导
地位。他们是阿帕克兄弟喀喇玛特和卓的后人,在白山派和卓中处于从属地

“避徙布鲁特、霍罕、玛尔噶朗、纳木干、塔什干诸部,弟帕尔萨及兄子祃木特、

因避霍集占而逃入布鲁特、浩罕、那木干等地。
乾隆二十三年,大军讨霍集占,抵叶尔羌,额色尹闻之,偕图尔都及布鲁特之胡什
齐鄂拓克长纳喇巴图,以兵攻喀什噶尔,袭英吉沙尔诸邑。时霍集占抗大军于喀喇乌苏,
哈密扎萨克贝子玉素卜遣侍卫布占泰征兵布鲁特,抵阿特巴什,其长曰明伊勒哈,以兵
寡辞,布占泰归,谍霍集占兄布拉呢敦自喀什噶尔援叶尔羌,闻布鲁特兵袭其邑,疑与

乾隆二十三年(1758)十月,当兆惠所率军队在黑水营被叛军围困时,额色尹及
效力等语。
其侄图尔都,同胡什齐部布鲁特首领纳喇巴图攻袭喀什噶尔、英吉沙尔等地,使
得大小和卓以为布鲁特兵与清军有所接应,不敢进一步逼近喀喇乌苏,图尔都
“闻大军征霍集占,抵叶尔羌,霍集占抗诸喀喇乌苏,阴以布鲁特兵从额色尹攻

尹派其侄玛木特同布鲁特使者,主动向清军归降,兆惠奏:
在布鲁特居住之回人鄂托兰珠和卓玛木特,与布鲁特之玛木特呼里、纳喇巴图等所
遣属人,同来投见。据称伊等皆霍集占等一族,从前大兵平定伊犁,原欲归附,因逆贼
安插,亦宜豫筹办理。
复叛,随潜匿于布鲁特游牧。去年闻大兵抵叶尔羌,伊叔额尔克和卓额色尹,伊弟图尔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69,乾隆二十四年二月癸酉。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71,乾隆二十四年四月癸丑。

刘正寅、魏良弢:《西域和卓家族研究》,第 277 页。

《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一一七。

同上。

同上。
处。 额色尹在布鲁特具有一定的威信,乾隆二十四年(1759),大小和卓外逃之
73

万方数据
喀什噶尔已定,若复进兵,是抗大军也。’布鲁特兵乃还。” 布鲁特听从了劝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都和卓曾领兵抢掠喀什噶尔之四处村堡,今仍在布鲁特纳喇巴图处,候进兵信息,情愿

玛木特呼里为萨尔巴噶什部布鲁特头目,纳喇巴图则为胡什齐部布鲁特头目,二
属于多斯和卓 后人,他也曾避居布鲁特,其祖父为伊克和卓,伊克和卓曾接任
者遣使同玛木特一起向清军归降,两部或皆曾收留过额色尹及其族人。对于额色
尹、玛木特等白山派和卓家族成员的主动归降,清朝政府最初持以审慎的态度。
其布鲁特,若有似玛木特呼里效力之人及额尔德尼伯克,若有归诚信息,或降旨慰
谕,著一并查奏;但布鲁特、回人等,既系逆贼一族,又曾在伊犁居住,此次投见,或
卜都尔避走布鲁特,霍集占捕禁之。
乘我平定回城后,窥伺徼幸,亦未可深信,我兵荡平回部,不可仍令藏匿,即酌量送京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74,乾隆二十四年六月戊寅。
乾隆帝以为额色尹、玛木特毕竟系大小和卓同一族,也曾被准噶尔部拘执于伊犁,
他们虽然主动归降,但仍存潜在的威胁,故要求将其送至京城居住。
布鲁特人积极收纳避徙霍集占的额色尹、帕尔萨等人,并拒绝将之交与霍集
占,而胡什齐部布鲁特纳喇巴图配合额色尹率兵攻袭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其实
暗中帮助了兆惠从黑水营解围,可以推断,额色尹等人曾避徙于胡什齐部布鲁特

后,仍有布鲁特兵围攻喀什噶尔地方,额色尹遣人制止,“霍集占等既窜,有布
鲁特兵攻喀什噶尔之布喇村,额色尹亟遣属从侍卫成果檄止之,曰:‘叶尔羌、

告,表现处布鲁特对于额色尹的敬重。帕尔萨“从额色尹走匿布鲁特境,布鲁特
称曰和卓”、图尔都“从额色尹走匿布鲁特境,布鲁特称曰和卓”,这说明帕尔
萨、额色尹皆因跟随额色尹避徙布鲁特,被布鲁特称为和卓,和卓信仰在布鲁特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阿卜都尔作为和卓家族成员,并不归属于白山派或黑山派和卓家族,而是

布拉呢敦、霍集占之父阿哈玛特而被立为和卓,但后遭到大小和卓戕害:
乾隆二十年,大军定准噶尔,释布拉呢敦归叶尔羌,伊克和卓不即纳,闻我军至,
明伊勒哈。” 清军平定准噶尔部之后,和什克并未主动迎纳布拉呢敦,当清军
乃迎入。已而霍集占萌叛志,偕布拉呢敦分据叶尔羌、喀什噶尔城,戕伊克和卓,阿


同上。

胡什齐部之所以收容额色尹等和卓家族成员,这是因为胡什齐部与和卓家族在较早前已经建立联系,此
时的胡什齐部尚居于费尔干纳盆地,邻近于浩罕、安集延。纳喇巴图之兄呼瓦特(库巴特·米尔咱)曾受
定边将军兆惠请降。” 此时,和什克同明伊勒哈至阿克苏,主动向清军请降。
到白山派、黑山派的拉拢,库巴特·米尔咱之父曾作为将领服务于玛哈图木阿杂木之子玛木特·阿里的后
人哈桑和卓,这在前文已有论及。


多斯和卓系玛哈图木阿杂木第二子,多种文献所载玛哈图木阿杂木诸子顺序中,多斯和卓皆为第二子,
参见:刘正寅:《喀什噶尔和卓家族世系》,《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 12-13 期,1989-1990 年。

《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一一七。
74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大小和卓叛乱后,伊克和卓被害,阿卜都尔避居布鲁特,但被霍集占拘捕,后
被清军救出,清朝授其为二等台吉,将其留于京师。
另一位回部人物和什克也曾逃至布鲁特,“初为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隶准
噶尔,大军既定准噶尔,遣布拉呢敦自伊犁归,和什克偕诸伯克不纳,闻我军至,
乃迎入。布拉呢敦寻偕弟霍集占谋逆,和什克避走布鲁特,依阿特巴什鄂拓克长

到来之后,才进行迎请,而当大小和卓叛乱之后,和什克避徙布鲁特,依托于明
伊勒哈,此处言及明伊勒哈为布鲁特阿特巴什鄂拓克长,其实明伊勒哈为萨雅克
部之首领。此时,和什克正避居于明伊勒哈之处,乾隆二十四年(1759),当清
军由喀喇乌苏解围后,“布占泰复赴布鲁特,和什克乃偕明伊勒哈至阿克苏,谒
夫妇,即行拿送。”

在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过程中,布鲁特曾迎纳和卓家族成员及回部长
官,并通过军事行动暗中帮助清军解围,为清朝统一新疆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
《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一一七。

可以看出,和卓家族在布鲁特人之中享有较高的威望,以胡什齐部为代表的布鲁
特多部也与和卓家族产生了根深蒂固的联系,这或许也是布鲁特成为额色尹、图
尔都等人避徙之处的重要动因。
三、其他布鲁特属众的积极作用

清朝政府要求布鲁特在缉拿厄鲁特逃人及和卓叛军时予以协助,前已说明,
乾隆二十三年(1759)十一月,当侍卫布瞻泰前往萨雅克部明伊勒哈处请兵之时,
量力出兵,协助将军大臣” ,对于车里克齐之允诺,乾隆帝并未笃定,“今虽
明伊勒哈以“游牧人少,不变调拨”为由未予以发兵,而且霍集占亦遣人至明伊
勒哈处“派人请兵”,后明伊勒哈言及霍集占所遣之人已经逃走,乾隆帝对此心
生不满,乾隆二十四年(1759)正月,乾隆帝知晓布瞻泰至布鲁特处调兵的过程
兆惠等亦酌量奖励调用,如可以不需,自当相机发遣。” 故而,清朝仅仅视时
后,即降谕令于车里克齐,重申相关事宜“尔等以极边藩部,慕义归诚,特欲共
享安乐,且将军大臣,此时应已成功,尔等派兵与否,无甚关系,但逆贼波罗泥
都、霍集占及附和之回人、厄鲁特等,为大兵攻剿,有逃入尔等游牧者,务将著
属之布鲁特四十户,可以酌量差遣,已将伊等挑选十人豫备。” 这表明乌什所
名首恶,查拿缚送,即可见感恩效力之忱。”、“哈萨克锡喇系负恩背叛之贼,
不可宽宥者,今逃入尔等游牧,似属实情,尔等自应晓示该鄂拓克人等,将逃贼

当年二月,对于派兵协剿和卓叛军一事,车里克齐答以“行至游牧后,情愿

宰杀马驼者,怨声载道等语。” 这说明布鲁特首领噶第及时告知其所见叛军情

同上。

《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一一七。
伯克霍集斯之属人阿里木等人一起,被赏与翎顶缎匹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67,乾隆二十四年正月丁未。 。乾隆二十四年(1759)
75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则自当速为缚献,若再漠然坐视,必行根究矣。

据伊等恳请自效,但所言亦恐无。惟视我之情形,我兵力精锐,则踊跃随性;或
稍觉平常,即从中观望。此亦外藩情势之必然者。伊等既有此言,若果践前约,

机酌量调遣布鲁特兵。当年五月,兆惠欲遣维吾尔人侦探情报,布鲁特也参与其
中,“至派出回人等,侦探声息,捉生询问等事,曾与额敏和卓相商,有乌什所
与布鲁特之玛木特呼里、纳喇巴图等所遣属人,同来投见。” “祃木特自布鲁

属布鲁特受到了派遣,在侦探军情方面产生了作用。
实际上,此前即有布鲁特属众为清军所利用,积极配合清军进剿和卓叛军,
乾隆二十三年(1758)十月,“伯克霍集斯将乌什所属之布鲁特头目噶第,唤至
军营,报告称,从前霍集占领众三千经过,随行人等,俱甚困惫,有毁军器者,

形;十一月,布鲁特首领乌默尔,因奋勇剿贼,同伯克托克托之弟总管阿卜都赉、

三月,当清军再度整兵平定和卓叛军之时,乾隆帝再次令兆惠晓谕布鲁特发兵:
大兵初攻叶尔羌时,曾令尔等派兵协助,尔等以冬寒雪盛为词,尚非无故。后大兵
虽稍稽捷奏,而剿贼颇多。今复整兵大举,逆贼等,无难计日就擒。尔等归顺天朝,蒙
大皇帝厚恩,自当派兵协助,以抒诚悃,且为将来受恩之地;或不愿发兵,甚至欲助回
人,亦惟尔便,但尔等游牧,距喀什噶尔不远,我兵攻取叶尔羌、喀什噶尔后,再行定
夺可耳。尔等若仍以力量不足为词,亦并不强尔协助。惟霍集占等,倘被迫投入尔境内,

一,献军门,请内附,兆惠慰谕之。” 这说明额色尹之侄祃(玛)木特先行至
此次敕谕之中虽未强制布鲁特人发兵,但将其中利害关系予以说明,相较此前所
发谕令,其言词更为严厉,强令布鲁特将逃入其境内的和卓叛军缚送而来,否则
必将追责到底。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额色尹等人集结布鲁特兵,自布鲁特至阿克苏,
归附清朝,当年六月,“兆惠等奏,在布鲁特居住之回人鄂托兰珠和卓玛木特,

特赴阿克苏,谒定边将军兆惠,以故告,且称额色尹集兵纳喇巴图,待我军檄。
兆惠传旨奖给币,令祃木特达额色尹书。额色尹以兵至,道遇贼百余击之,获纛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68,二十四年二月乙丑。

同上。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72,乾隆二十四年五月癸巳。
德尼伯克交好”
④ ,随之见到额德格讷部头目阿济比,阿济比云:“将军大人,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63,乾隆二十三年十月癸亥。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64,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壬寅。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70,乾隆二十四年三月庚子。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74,乾隆二十四年六月戊寅。
76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兆惠处,表明归附之意,跟随其来访的,还有东布鲁特头目玛木特呼里和胡什齐
布鲁特头目纳喇巴图之属人,兆惠令祃木特传书与额色尹,额色尹最终率布鲁特
兵内附,并且在途中击败百余和卓叛军,兆惠对其加以抚慰。

第三节 西布鲁特的归附

乾隆二十四年(1759)闰六月,为堵截和卓叛军,兆惠派遣侍卫达克塔纳等
万人。
传檄霍罕、安集延、玛尔噶朗、那木干及额德格讷、伊什奇里克部布鲁特,在安
集延,达克塔纳得知“为首伯克四人,俱系额德格讷之阿济比总统,与霍罕额尔

今遣使前来,我等不胜欢欣,愿为大皇帝臣仆,逆贼霍集占,并未到此,我等现
在领兵遮截,仍往告知额尔德尼。”故阿济比积极配合清军堵截和卓叛军,并告
之于霍罕伯克额尔德尼,额尔德尼则称:“阿济比既投诚,我亦同心归顺,并迎
来使”。阿济比呈书云:
谨呈天普覆,广大无外,如爱养众生素赉佛之鸿仁,如古伊斯干达里之神威,如
鲁斯塔木天下无敌之大勇,富有四海,乾隆大皇帝钦命将军军前,额德格讷布鲁特小臣
阿济比恭祝大皇帝万寿。今将军自喀什噶尔遣人传谕我等,所给印文,谨以奉到,不胜
欢喜踊跃,适合我等心愿,布哈儿以东,我等二十一万人,皆为臣仆。今来使侍卫,到
我等部落日久,恐烦将军大人远怀,敬遣使同侍卫差人至将军前禀明,侍卫等不久回营,
为此将钤记文书赍呈等语。
这说明额德格讷部布鲁特头目阿济比率领布哈儿以东二十一万人归顺清朝,以额
及奇卜察克(希布察克)布鲁特 ,也向清朝表达归附之意。
德格讷部为首的“西布鲁特”由是投顺清朝,《西域图志》载:
西布鲁特,在喀什噶尔西北三百里,道由鄂什逾葱岭而至。与东布鲁特相望。部落
凡十有五。最著者四:曰额德格纳鄂拓克,曰蒙科尔多尔鄂拓克,头目阿济比兼辖之,
月上旬至京师。” 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月,霍罕额尔德尼伯克及额德格讷、
户七百有奇。曰齐里克鄂拓克,头目由玛特,户二百有奇。曰巴斯子鄂拓克,头目噶尔
住,户千三百有奇。部落虽分而驻牧同地,东南扼葱岭,西迄于布哈尔诸部落,共二十

玛特遣其兄呼达呼里 ,额德格讷部头目阿济比遣使人锡喇噶斯相继入朝觐见乾
隆帝。
在此,清人列举了西布鲁特中较为著名的四个部落:额德格讷、蒙科尔多尔、齐
里克、巴斯子,东、西布鲁特的称呼其实源自于清人,布鲁特则将其自身划分为
左、右两翼,有关布鲁特诸部的分类方式,后文将有论及。在上述诸布鲁特部落
克山汗素勒坦沙处死,大和卓之尸被盗,巴达克山将小和卓首级呈献清朝。 至

《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一一七。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78,乾隆二十四年九月庚申,下同。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 45 藩属二,《东西布鲁特》。
77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归附清朝之后,浩罕伯克额尔德尼所属四城(霍罕、安集延、玛尔噶朗、那木干)

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月,浩罕及额德格讷、齐里克部布鲁特皆遣使入觐,
“据呼达呼里等告称,我等共四千余户,头目优玛特因未出痘,令我等入京等语,
请俟额尔德尼恭进马匹及阿济比来使到日,即交达克塔纳等带领入觐,计来年正

齐里克布鲁特所遣使臣至京,额尔德尼伯克遣使托克托玛哈玛特、齐里克头目优

七月初,富德、明瑞、阿里衮三路清军会合后,先后于七月初九日、初十日
在阿尔楚尔山和伊西洱库尔淖尔击溃叛军,和卓兄弟溃逃至巴达克山,后被巴达

此,清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统一了天山南北,并在新疆建立了军府志和札萨
克旗制相结合的治理制度,专就南疆地区而言,清朝既在回城驻扎大臣,又保留
了固有的伯克制度,总体而言,清朝政府在回部所建立的有效统治体系,在较长
时间内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在清军平定和卓叛军之后,其他布鲁特部落首领相继遣使入觐,当年十一月,
喀尔提锦布鲁特头目遣使表达归诚入觐之愿,“又安集延相近之哈尔塔金布鲁特
头目纳底尔玛特,遣其弟伯克颇拉特告称,我兄管领有一千五百户,呼图和卓管

领有五百户,情愿归诚入觐等语。臣等即令与奇布察克之毕阿奇木同来报闻。”
冲巴噶什部之比阿瓦勒也进京入觐,“据海明奏,布鲁特冲巴噶什之五品顶带阿

瓦勒作为冲巴噶什部之比,在乾隆年间诸部人物之中也曾享有重要地位,后文在
论及冲巴噶什部时,将有更多讨论。


此处的希布察克部布鲁特应属于浩罕所管领的布鲁特部落,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附近的希布察克部布
鲁特不同。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82,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戊午。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84,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乙卯。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84,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丁巳。

刘正寅、魏良弢:《西域和卓家族研究》,第 272-277 页。

《清高宗实录》卷 601,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癸酉。

《清高宗实录》卷 499,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辛酉。

《钦定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
78

万方数据
巴斯子四鄂拓克 ,除此之外,并未具体列出其他诸部名称。
《 平定准噶尔方略》、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鲁特十九鄂拓克” ,这说明,清朝官方认定布鲁特共计十九部。
第四节 东西布鲁特诸部谱系分类再考
瓦勒比,来京入觐,回抵游牧。” 《钦定新疆识略》载:“阿瓦勒,乾隆二十
四年入觐,赏戴五品顶花翎。” 这表明,阿瓦勒可能于乾隆二十四年入觐,阿
乾隆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1758-1759),在清朝统一新疆的过程中,东西布
鲁特先后归附,实际上,清人主要根据其地理位置将诸部落划分为东、西两部;
布鲁特自身则将其划分为左、右翼;另根据俄国学者的记载和研究,布鲁特诸部
也将自身归属为内部和外部等。上述的多种划分方法,都是基于不同的标准,就
部落数目众多的布鲁特诸所部进行的归类,在此,有必要在总结相关文献及前人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其中的问题。

一、相关文献中所载的诸部名称和数目

在讨论诸部构成之前,首先应就布鲁特诸部的构成问题进行分析,一些汉文
文献记载了布鲁特各部的文献。
《西域图志》言及东布鲁特五部、西布鲁特十五部,东布鲁特最著者为萨雅
克、萨拉巴哈什、塔拉斯,西布鲁特最著者为额德格讷、蒙科尔多尔、齐里克、

《清高宗实录》中的文献,虽然并未就布鲁特各部名称进行专门总结,但多种部
落的名称散处于相关记载中,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帝在谕令中提及,“布

和宁所著《回疆通志》,就喀什噶尔、乌什等城边外所属布鲁特部落进行了
记载,主要部落居于喀什噶尔卡外,分别为:冲巴噶什、胡什齐、蒙古尔多尔、
二十部落,不相统属” ,喀什噶尔所属部落为:冲巴噶什、胡什齐、奇里克、
萨尔巴噶什、萨雅克、察哈尔萨雅克、岳瓦什、提依特、喀尔提金、奈曼、希布
察克、萨尔特、图尔爱格、色哷库勒。在介绍乌什山川时,提及布鲁特布库部、
蒙古多尔部、冲巴噶什部和胡什齐部,并将奇里克部和胡什齐部作为乌什主要外
藩部落,在记载阿克苏城时,提及该城所属的诺依古特部落,故而,该著所载布
鲁特共十七部。
部落祁韵士所著《西陲总统事略》,载布鲁特诸部为:齐里克、希布察克、图尔
,分别为:冲巴噶什、希布察克、萨尔特、奈曼、喀尔提锦、提依特、图
额伊格尔、萨尔特、冲巴噶什、蒙古勒多尔、巴斯奇斯、额德格讷、萨尔巴噶什、
苏勒图、察哈尔萨雅克、萨雅克、胡什齐、岳瓦什、奈曼、提依特、喀尔提锦,
共计十七部。
嘉庆朝《大清会典》的理藩院资料,称布鲁特附牧于回城诸卡伦之外,“凡


傅恒等撰:《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 45 藩属二,《东西布鲁特》。

《清高宗实录》卷 1206,乾隆四十九年五月辛酉。
79

里克、萨雅克、巴锡奇斯、察喀尔、希皮察克,共计十八部。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萨尔巴噶什、萨雅克、察哈尔萨雅克、岳瓦什、提依特、喀尔提金(锦)、奈曼、
曰色勒库尔,凡十五部。”
希布察克、萨尔特、图尔爱格、巴斯奇斯、额德格讷、素勒团(苏勒图)、色呼
库勒,乌什属部为:胡什齐、奇里克。故而,其所列布鲁特诸部主要分布于喀什
噶尔所属卡伦之外,虽然说明共计二十部,但仅列出了其中的十七部。
《钦定新疆识略》约成书于道光元年(1821),其中载布鲁特部落共计十九

尔额伊格尔、苏勒图、岳瓦什、额德格讷、察哈尔、萨雅克、蒙额勒多尔、巴斯
起斯、色勒库尔、奇里克、胡什齐、萨尔巴噶什(亦名布库)、诺依古特,其中,
将萨尔巴噶什部与布库部等同为一部。其中的记载相对更为全面,也多为后人所
引用。
道光八年(1828),清军平定张格尔之乱以后,那彦成前往南疆地区处理善
后事宜,曾奏报布鲁特诸爱曼头目受赏银两、缎布数目,其中所列布鲁特部落为:
喀拉提锦、岳瓦什、额提格讷、奈曼、喀拉提依特、提依特、托拉尔根、冲巴噶
什、布格依(布库)、萨尔巴噶什、霍什奇(胡什齐)、蒙古里多尔、苏勒图、奇

成书于 1923 年的《新疆图志》,其中所载诸部名称与数目几与之相同。“其


游牧阿克苏、乌什西北者,曰奇里克,曰胡什齐,曰诺依古特、曰萨尔巴喝(噶)
什,凡四部;游牧喀什噶尔北与西及叶尔羌西南者,曰冲巴噶什,曰希布察克,
曰萨尔特,曰奈曼,曰喀尔提锦,曰提依特,曰图尔格依格尔,曰苏勒图,曰岳
瓦什,曰额德格讷,曰察哈尔萨雅克,曰萨雅克,曰巴斯奇斯,曰蒙额勒多尔,

可以看出,上述主要汉文文献所记载的诸部名称多数相同,但对诸部之间的
关系并未明确加以说明,如萨尔巴噶什部和布库部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为何会
将两部同等相待?前文在议及东布鲁特多部归附之时,塔拉斯地方即有霍索楚、
启台、萨娄三部,但这些名称均未出现在上述的各种记载之中,这些部落与后人
所总结的各部之间又有怎样的关联?这些问题都需要做进一步的考证和说明。或
许,正因为布鲁特部落数目众多,故而,无论是清朝政府还是布鲁特内部,均就
各部进行了一定的分类和划分,在解决上述问题之前,首先应就东西布鲁特及左
右翼布鲁特的划分方法及其关联进行分析。


《嘉庆朝<大清会典>中的理藩院资料》,参见赵云田点校:《乾隆朝内务府抄本<理藩院则例>》,中国藏学
出版社,2006 年,第 395-396 页。

《钦定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

那彦成: 那文毅公奏议》卷 80《收抚外夷》,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编: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
讷部的一些世系也同其一起游牧。 二
编)第二辑《西北史地文献》第 8 卷,线装书局,2006 年。

《新疆图志》卷 16,《藩部一》。
80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有关布鲁特的分类问题,国外学者的研究中,首先应该提及俄国学者瓦里汉
诺夫的研究,他将布鲁特人称为吉科卡门吉尔吉斯人(Dikokamenni Kirghiz),

并将各部落划分为左右两翼 。
吉科卡门吉尔吉斯人分为翁(On.)和索尔(Sol.),即右翼和左翼,分别与蒙古
人的巴伦噶尔(Borongar)和准噶尔(Dzungar)相对应,右翼由额德格讷(Adgene)
和塔盖伊(Tagai)两部分构成,后者作为最大一部,被分为同源但又相互敌对的部落:
萨尔巴噶什、布库、苏勒图、萨雅克、奇里克、冲巴噶什、巴斯子,共八个部落。
左翼由频繁出没于塔拉斯的三个部落构成,其首领与具有吉尔吉斯血统的浩罕汗存
有母系血亲关系,该国住居着游牧于此的部落奈曼(Naiman)、奇布察克(Kipchak)、
奇台(Kitai),这些部落已经融合于吉尔吉斯人之中了,分布于由奥什沿着帕米尔高原
直至巴达克山地区,后扩展至喀喇昆仑山的范围之内。同样,伊什奇里克以及额德格
巴噶什和奇里克六个部落,拉德罗夫并未提到巴塞子部。 实际上,拉德洛夫的

除此之外,瓦里汉诺夫还就右翼诸部具体游牧地及其生计进行了一定的描述。故
而,左翼和右翼分别被称为“索尔”和“翁”,其中左翼由塔拉斯三部构成,虽
然瓦里汉诺夫并未明确指出三部的名称,但结合汉文文献,可知游牧于塔拉斯附
《 (

近的三部为霍索楚、启台、萨娄;右翼则由额德格讷及塔盖伊组成,塔盖伊包括
萨尔巴噶什、布库、苏勒图、萨雅克、奇里克、冲巴噶什、巴斯子诸部。
同样在《俄国人在中亚》一书中,维尼科夫(M. Veniukof)也对布鲁特左右
翼各自属部有其自己的说明,他通过援引吉尔吉斯人族源传说,指出吉科卡门吉
尔吉斯人认为他们为吉尔吉斯伯克(Kyrgyz Beg)的后人,吉尔吉斯伯克有两个
孙子分别名为阿布尔(Abl)和柯吾尔(Kovl),后者即为左翼部落胡什齐、萨娄、
蒙杜斯和启台部的创立者,阿布尔后人发展为十个部落,构成了右翼,即布库、
萨尔巴噶什、苏勒图、奇里克、萨雅克、额德格讷、巴噶什、蒙固尔多尔、杰提

格和通古特(Tungatar)。 这一说法与瓦里汉诺夫的说法存在着一定的契合之处,
但又不尽相同,他们关于左翼的构成基本相同,但维尼科夫还提及了蒙杜斯部,
他们所提及的右翼部落,均包括以下六部:萨尔巴噶什、布库、苏勒图、奇里克、
萨雅克、额德格讷。
杰提根、通古特(Teungteurup)、比伯伦(Beche Beren)、克克伦(Kurkuren)。
巴托尔德在引用瓦里汉诺夫记载的基础上,对于左翼和右翼中具体的部落进
行了研究,提及拉德洛夫将右翼分为布库、萨尔巴噶什、苏勒图、额德格讷、冲

启台(Ktai),主要分布于阿赖和帕米尔高原。 他对右翼构成部落的说明与瓦里

丹尼尔·普莱尔指出,多数吉尔吉斯部落按其宗谱被划分为右翼和左翼,这显示了后成吉思汗时代的准
军事编队,但这一系统并没有并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吉尔吉斯人在记忆中并未在普遍的军事行动中作战。
参见:Daniel Prior:The Twilight Age of the Kirghiz Epic Tradition, Ph.D.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2002,p.49.

Valikhanof, M. Veniukof,etc,The Russians in Central Asia,1865,pp.102-104.

Ibid.pp.274-276.

[俄]B.B.巴尔托里德:《十八、十九世纪的天山吉尔吉斯人》,李琪译,《西域史论丛》(第 2 辑),乌鲁木
81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记载正是如此,他提及右翼部落正由上述六部所构成,在此基础上,他还指出了
这六部各自的分支部落或族谱,其中布库部分支部落有
传说进行了说明。 17 部,萨尔噶什部下辖
《中国民族史》指出,东、西布鲁特以纳伦河和天山为界,
11 个分支,苏勒图和冲巴噶什部各有 7 个分支部落,额德格讷、奇里克分别有 7
个和 2 个分支部落。除此之外,他认为左翼包括七部:萨娄、胡什齐、蒙杜斯、

翼之分。
美国学者尤金·疏勒认为布鲁特右翼包括布库、萨尔巴噶什、苏勒图、萨雅
克、冲巴噶什、奇里克、巴斯子诸部,主要分布于天山地区特克斯河、伊塞克湖、
纳林河和楚河流域。左翼则包括萨娄(Saru)、蒙杜斯(Munduz)、胡什齐(Kutchu)、
那林河为界,而南北人分界地则在那林河稍南的卡拉河。” 这说明俄国人也是

汉诺夫基本相同,但并未提及额德格讷部,他对左翼的说明与维尼科夫相同。
上述记载以及前文所提及的汉文文献,对于左、右翼各由哪些部落构成的说
明并不相同,但结合这些记载,可以推断,胡什齐、萨娄、启台应属于左翼,额
德格讷、布库、萨尔巴噶什、苏勒图、萨雅克、奇里克应属于右翼。汉文文献对
左、右翼各自的部落构成的记载并不明确,仍需要依靠国外学者的记载来进行讨
论。
由于东、西布鲁特与左、右翼布鲁特源自于不同的区分标准,前人在相关研
究中也就相关划定标准进行了一定的说明。《柯尔克孜族简史》指出布鲁特以天
山为界,天山以北的为东布鲁特,称天山以南的为西布鲁特,提及柯尔克孜族保
留着氏族和部落组织的残余,分为“伊奇克里克”(内部)和“奥托孜吾兀勒”
(三十姓部落),前者又分为四大部落,后者分为左翼和右翼二部,并结合相关

天山北为东布鲁特、天山南为西布鲁特,并认为各部落以南疆克孜尔河为界,分
为外部或北部柯尔克孜人、内部或南部柯尔克孜人,而北部各部落又有左翼与右
又各自划分为左、右翼。 这无疑为深入认识布鲁特部落的划分增加了更多的维

潘志平先生提及,俄国史料将吉尔吉斯人划分为南北两部,北部和南部吉尔
吉斯人大体分别等同于清人所称的东布鲁特和西布鲁特。“只是东西部基本上以

探讨,认为东、西布鲁特以纳林河下游及支流博什伯勒齐水为界。 苗普生先生
认为布鲁特以天山和纳林河为界,界北为东布鲁特、界南为西布鲁特。 周轩在
根据地理位置来进行划分的,他还认为上述两种划分方法有助于理清布鲁特人的
地理位置,但不能本质地反映其间的亲缘关系。并提出内、外部和左右翼是布鲁
特亲缘关系纵横两个方向的基本划分,布鲁特人首先划分为内、外部,内、外部
特’(曾称右翼布鲁特),天山以南的为‘西布鲁特’(曾称左翼布鲁特)。” 如

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W.Radloff, Observations sur les kirghis, Journal of Asiatique 6,no.2,1863,pp.318-320.

Eugene Schulyer, Turkestan:Notes on a journey in Russian Turkestan,Khokand,Bukhara and Kuldja. Vol.Ⅱ,
London : 1877,p.137.

鲁特以塔尔河为界,印证了钟兴麒先生的观点。

但该文仅为纯粹的历史地理考
王锺翰主编:《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第 842、845 页。

潘志平:《布鲁特各部落及其亲缘关系》,《新疆社会科学》,1990 年第 2 期。
82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度。马文华在援引苏联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左、右翼仍然是拥有一定地
域的政治集团,在十八世纪时,布鲁特左翼和右翼分别是占据了纳林河南北的南、
北吉尔吉斯。他还就清代汉文文献以东、西布鲁特取代左、右翼的原因进行了定

研究乾隆帝的布鲁特诗篇时,提及“清代以天山为界,称天山以北的为‘东布鲁

此,就简单地将东、西布鲁特分别等同于右翼和左翼布鲁特了。陈海龙、冯勰结
合清代舆图,对东西布鲁特的界线进行了考证,通过对比相关舆图对于东西布鲁
特界线的标注,并就“鄂什”这一重要地点的地望进行了考查,最终说明东西布

证,并未说明具体哪些部落分属于东西部。
前人就东、西布鲁特及左、右翼布鲁特的划分标准及相互界线等问题进行了
探究,也注意到南、北吉尔吉斯人的划分方法以及布鲁特内、外部的问题,这说
《柯尔克孜族简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77 页、第 21-25 页。

明清朝文献、俄文文献以及布鲁特自身皆以不同标准对各部落进行归类,但前人
就相关问题的整理尚不够系统,其中的部分观点也存在偏差、尚需修正。这里有
必要综合相关文献,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诸种归类方法及其相互关
联进行系统归纳,并就其中的一些观点进行考辨。
二、布鲁特部落分类的多维视角及其相互关系

(一)东、西布鲁特属部及其与左右翼的关系再考

乾隆二十三年(1758)六月,兆惠追剿哈萨克锡喇的过程中,途经伊塞克湖
时,游牧于此地区的布鲁特部落萨雅克、萨拉巴哈什(萨尔巴噶什)等部归附于
鄂拓克与喀什噶尔相近。” 这说明,布鲁特人将其自身划分为左右两部,左、
清朝,随后,侍卫托伦泰、乌尔登又招抚了塔拉斯河流域的霍索楚、启台、萨娄
等部,内附于清朝的布鲁特诸部派遣使臣入京朝觐,由此,清人称“东布鲁特”
归附。
“左”、“右”部(翼)的划分方法源自于布鲁特人的自称,萨雅克鄂拓克


潘志平:《清季布鲁特(柯尔克孜)诸部的分布》,《西域研究》,1992 年第 3 期。

马文华:《18——19 世纪布鲁特人的社会经济概况》,《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 年
第 3 期。

苗普生:《略论清朝政府对布鲁特统治》,《新疆社会科学》1990 年第 6 期。

周轩:《乾隆帝关于布鲁特的诗篇》,《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
领。” 此亦可强调左、右翼的划分方法源自于布鲁特的自称。 年第 6 期。

陈海龙、冯勰:《东西布鲁特分界考》,《清史研究》2013 年第 4 期。
83

“右翼布鲁特归诚” ,此处的右翼布鲁特当为玛木特呼里所管领的萨雅克、萨
万方数据

又奏“东布鲁特归诚” ,这是清代汉文文献就东布鲁特进行的最早记载,说明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之比图鲁启拜称:“我布鲁特右部十鄂拓克,左部五鄂拓克,我等居右,今迁于
哈尔哈里固勒米、图古斯塔老,其左部呼车、萨老、贺泰三鄂拓克,共千余户。
距右部有十五日之程,俱可令其头目来见,其余左部二鄂拓克在安集延,右部八
我等二十一万人,皆为臣仆”
① ,但《平定准噶尔方略》并未直接称呼此时归附

右两部分别有五鄂拓克和十鄂拓克,图鲁启拜所在的萨雅克部及其邻近的萨尔巴
噶什部属于右部,右部其余八鄂拓克则邻近于喀什噶尔;而塔拉斯三部霍索楚(呼
车)、萨娄(萨老)、启台(贺泰)则归属于左部,另有左部二鄂拓克则位于安集
延。
图鲁启拜的上述说法,是清代汉文文献对于左、右部布鲁特的较早记载。不
万人众,皆作臣仆。兆惠嘉其诚,表于朝。诏受之。由是十五部落皆内附。”
久之后,托伦泰于塔拉斯招抚霍索楚、启台等部时,启台鄂拓克头目喀喇博托之除
侄哈毕启称:“我布鲁特分左右翼,右翼系玛木特呼里管领,左翼系喀喇博托管

清人最初也以左、右翼代表相关部落,乾隆二十三年(1758)七月,当乌尔
登招降布鲁特并伴送玛木特呼里比之弟舍尔伯克入觐之时,定边将军兆惠即疏奏

尔巴噶什部。当托伦泰招抚霍索楚、启台两部并伴送两部使臣入觐之时,兆惠则

清人眼中的东布鲁特包含了此间归附的萨雅克、萨尔巴噶什、霍索楚、启台、萨
娄等部。乾隆二十四年(1759)八月,清军在追剿大小和卓的过程中,兆惠派遣
侍卫达克塔纳传檄霍罕、玛尔噶朗、安集延、那木干等城及布鲁特额德格讷、伊
什奇里克部,此时,额德格讷部之首领阿济比率众归附于清朝,“布哈儿以东,

的布鲁特诸部为西布鲁特。
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西域图志》则将阿济比所统领的额德格讷
等部统称为西布鲁特,“乾隆二十四年,将军兆惠既定喀什噶尔,追捕余孽,道
经诸部,遮道吁请内附。乃遣二等侍卫达克塔纳等往抚。阿济比奉将军书曰:额
德格纳布鲁特小臣阿济比,恭祝大皇帝万万寿……当率诸部,自布哈尔迤东二十

此之外,记载了东西布鲁特的基本情况,关于东布鲁特,载曰:
其部有五,最著者三:曰萨雅克鄂拓克,头目不一,而图鲁起拜为首,户一千有奇;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56,乾隆二十三年五月甲寅。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56,乾隆二十三年七月丙午。
③ 万人。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56, 乾隆二十三年七月癸卯。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56,乾隆二十三年七月丙午。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78,乾隆二十四年八月庚申。

傅恒等纂:《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 45 藩属二,《东西布鲁特》。
84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曰萨拉巴哈什鄂拓克,头目不一,而车里克齐为首,户亦千有奇。又一部旧居塔拉斯,
置、受顶戴人物等,但并未说明这些部落分属于东、西布鲁特的情况。
头目不一,而迈塔克为首,户四千有奇。
这说明该书的编者认为东布鲁特有五部,萨雅克、萨尔巴噶什、塔拉斯为其中较
为著名的三部,其实,塔拉斯并非单独一部,而是由霍索楚、启台、萨娄三鄂拓
提锦、额德格讷、哈卜齐克、萨尔特、奈曼诸部为西布鲁特。 其所载的布鲁特
克所构成。关于西布鲁特,又载曰:
西布鲁特,在喀什噶尔西北三百里,道由鄂什逾葱岭而至。与东布鲁特相望。部落
凡十有五。最著者四:曰额德格纳鄂拓克,曰蒙科尔多尔鄂拓克,头目阿济比兼辖之,
户七百有奇。曰齐里克鄂拓克,头目由玛特,户二百有奇。曰巴斯子鄂拓克,头目噶尔
住,户千三百有奇。部落虽分而驻牧同地,东南扼葱岭,西迄于布哈尔诸部落,共二十

清人认为西布鲁特共有十五部,与东布鲁特相望,可以想见,清人划定东西布鲁
特时,诸部地理位置及其归附的先后顺序,成为了重要的划分标准。
然而,乾隆朝之后的相关方志和典籍,多未明确东、西布鲁特各有哪些部落,
对布鲁特部落数目的记载也并不相同,《西域图志》说明东布鲁特五部、西布鲁
特十五部,即共计二十部,但仅列举了主要部落的名称;《西陲总统事略》笼统
地说明了东、西布鲁特的划分依据,即游牧伊犁西南及阿克苏、乌什西北一带的
布鲁特为东布鲁特,游牧喀什噶尔西北与西及叶尔羌西南者,为西布鲁特。《新
疆识略》载明布鲁特共计十九部,在所附《布鲁特头人表》,详载诸部名称、位

李恢垣在清末所修《汉西域图考》一书中,认为冲巴噶什、希布察克、萨尔
巴噶什、蒙额特多尔、奇里克、胡什齐、巴雅什诸部为东布鲁特,岳瓦什、喀尔

部落总计仅为十三部,但对于东、西布鲁特进行了明确的划分,而划分标准却迥
然于乾隆年间的划分方法。


此处所称齐里克部人数共二百余户,疑记载有误,应为二千余户,齐里克等部归附时,侍卫达克塔纳向
齐里克部首领由玛特之兄呼达呼里询问诸部人户,《平定准噶尔方略》仅载:“据呼达呼里等告称,我等
共四千余户”,并未说明诸部各自人户数目。《明清史料庚编》(下册)载:“据呼达呼里告称,我等齐里
斯、蒙额勒多尔,色勒库尔,共计十五部。 但应该注意的是,《新疆图志》划分
克鄂托克共有二千余户,蒙固尔多尔鄂拓克有七百余户,又巴斯子鄂托克有一千三百余户,通共有四千
余户。”(《兵部“为内阁抄出兆等奏”移会》,《明清史料庚编》(下册),台北中华书局影印版,1960 年,
第 1953 页。)这一记载仅有齐里克部户数与上引文不同,故而,上述三部人口应共计四千余户,其中,
齐里克部二千余户、蒙固尔多尔部七百余户、巴斯子部一千三百余户。

潘志平先生在《布鲁特各部落及其亲缘关系》一文中,列表比较多种文献对于东、西布鲁特的划分,他
认为《新疆识略》将萨雅克、察哈尔萨雅克、萨尔巴噶什划分为东布鲁特,其他十六部为西布鲁特,但
《新疆识略》中实际并未做相关说明,仅在卷 12《外裔》中说明布鲁特分东西两部,仅简要说明喀什噶
尔附近部落的地理位置,并未明确哪些部落分属东部和西部。在该文发表之前,我国台湾学者陈庆隆在
《坚昆、黠戛斯与布鲁特考》(《大陆杂志》,1975 年第 51 卷,第 5 期)一文中,也曾列表格,展现多种
清代文献对于布鲁特东西部的划分,他即注意到,《新疆识略》同《大清会典》、《西陲总统事略》一样,
仅列出了各部名称,并未说明哪些部落分属于东、西部,《新疆识略》载明布鲁特共计十九部,后两者所
载部落数目皆为十七部且各部名称相同。

李恢垣:《汉西域图考》卷 5《葱岭诸国沿革考》,台北乐天出版社影印版,1974 年。
85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民国年间编纂的《新疆图志》,所载布鲁特诸部名称与《新疆识略》相一致,
其所言东布鲁特诸部为:奇里克、胡什齐、诺依古特、萨尔巴噶什,共计四部,
其余诸部则为西布鲁特:冲巴噶什、希布察克、萨尔特、奈曼、喀尔提锦、提依
特、图尔额伊格尔、苏勒图、岳瓦什、额德格讷、察哈尔萨雅克、萨雅克、巴奇
布鲁特左、右翼政治集团的划分有关。” 事实也正如此,清代汉文文献并未就

东、西布鲁特的标准,类似于《西陲总统事略》中的说法,也并未参照乾隆年间
的相关史籍,而是将游牧于阿克苏、乌什西北的四部视为东布鲁特,将游牧于喀
什噶尔北与西及叶尔羌西南的十五部视为西布鲁特,这显然与乾隆年间清人所认
为的东、西布鲁特属部大相径庭。
乾隆朝以后的汉文文献,虽提及布鲁特分为东西部,但多未能明确东、西部
各自统领哪些布鲁特部落,即便有所划分,其划分标准也完全不同于乾隆年间,
说明乾隆年间的相关规定已渐为后人所淡忘。乾隆年间,在清朝统一新疆的过程
中,东西布鲁特的称呼,系清朝根据诸部的地理位置和归附顺序,强加于不同地
区布鲁特部落的名称,“东布鲁特”显系乾隆二十三年(1758)归附清朝的诸部
落,位于纳林河上游、伊塞克湖周围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而“西布鲁特”则
系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归附于清朝的额德格讷、蒙科尔多尔部、齐里克、巴
斯子等部落,位于费尔干纳盆地、阿赖山地区。
清代汉文文献中,清人多以东、西布鲁特的称呼取代了布鲁特人所自称的左、
右翼的划分方法,关于此,马文华先生曾撰文探讨,“18 世纪中叶以后的汉文
文献并没有采用左、右两翼这一传统的说法, 而是以东、西布鲁特取而代之。清
人为什么要把布鲁特分为东、西两部分至今尚无资料能予说明,但这种说法应与

为何以东、西布鲁特来取代左、右翼进行专门说明,他还注意到东布鲁特归附之
后、西布鲁特尚未归附之前,即有人用布鲁特的东、西部取代了“左、右”两翼,
有东西之号,在东者分鄂拓克为五,在西者分鄂拓克为十五。” 可以看出,乾
并认为“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乾隆皇帝自己,于是,慑于‘钦定’的威力,布鲁
隆帝将布鲁特分为东西两部,正参照了唐时大小勃律 ,其自注内容也能体现出
特左、右翼一词从此便在汉文文献中销声匿迹了。”
马文华先生并未就此做过多的阐释,关于此,我们可以在乾隆帝的御制诗集
中找到一定的答案,当布鲁特人入觐之时,乾隆帝在《御制布鲁特使臣至宴赐即
席得句》中有言:“七戎舜教远难稽,布露通唐付狄鞮。部昔两王称大小,人今
一派别东西”,并自注云:“布鲁特自古未通中国,考《唐书·西域传》始载布
露,或云勃律,有大小两王,其时虽称内属,不过羁縻勿绝而已。”、“布鲁特
布鲁特的地理位置进行了介绍。


袁大化、王树枬等:《新疆图志》卷 16,《藩部一》,东方学会,1923 年。

马文华:《18——19 世纪布鲁特人的社会经济概况》,《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 年
第 3 期。
86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古今对比的寓意,认为唐代大小勃律虽称内属,不过受羁縻而已,此时,仅有东
布鲁特人归附,西布鲁特多部至次年方才内附,说明他理所当然地认为布鲁特人
各部落本为一体,只是区分为东、西两部,将布鲁特人划分为东、西部,仅这无
疑是一种主观臆测,并非布鲁特自身的划分方法。乾隆帝的这一说法,也为后人
所沿用,如《嘉庆朝重修一统志》即基本沿袭了《西域图志》中的说法,对东西
名”、“所谓‘旧居塔拉斯’部即霍索楚部,塔拉斯部是不存在的” 。笔者的

乾隆帝本人称东、西布鲁特分别有五部和十五部鄂拓克,《西域图志》沿用
了这一说法,但清人所称的东、西部是否就与布鲁特自称的左、右翼相对应呢?
要理清其间的相互关系,就需要弄清楚上述两种划分方法各自指代的内容。前文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 45 藩属二,《东西布鲁特》。
提及图鲁启拜称布鲁特左、右部分别有五鄂拓克和十鄂拓克,而乾隆帝及《西域
图志》等汉文文献则称东、西布鲁特分别有五鄂拓克和十五鄂拓克,故而,它们
对布鲁特部落总数的说明并不一致,前者所言布鲁特共有十五部,而后者则称布
鲁特共计二十部。虽然如此,但所提及的左部及东布鲁特部落数目皆为五部,然
而,左部与东布鲁特是否就可以相对应呢?
这就需要结合具体的部落进行分析,图鲁启拜称“其左部呼车、萨老、贺泰
三鄂拓克,共千余户”、“其余左部二鄂拓克在安集延”,说明霍索楚、萨娄、
启台这三个位于塔拉斯部落归属于左部,左部另有两鄂拓克则位于安集延,“我
等居右”、“右部八鄂拓克与喀什噶尔相近”,说明萨雅克、萨尔巴噶什归属于
右部,右部其余八部则邻近于喀什噶尔。关于东布鲁特所属部落,《西域图志》
中言及,东布鲁特五部以萨雅克、萨尔巴噶什、塔拉斯三鄂拓克为著,而塔拉斯
实际并非布鲁特诸部落中的单独一部,而是指代了霍索楚、萨娄、启台三部。
潘志平先生亦曾讨论过上述的“塔拉斯鄂拓克”,“塔拉斯是地名而非族

霍索楚、启台。 然而,萨娄与萨尔巴噶什并非同一部:一方面,萨娄同霍索楚、
阐释稍有不同,笔者认为,上述的两种清代文献所指的塔拉斯部本身即包括了霍
索楚、启台、萨娄三部,并非只代表了霍索楚一部。《柯尔克孜族简史》仅结合
《西域图志》和《清史稿》中的相关材料,认为萨娄与萨尔巴噶什为同一部,并


乾隆帝理想当然地认为布鲁特与唐代勃律、布露存在关联,实际不然,布鲁特祖先在唐时被称为黠戛斯,
与大小勃律毫无关系,勃律系唐时位于今克什米尔东部的古国,分为大、小勃律,依附于吐蕃王朝,曾多
次遣使于唐朝。

后文将论及,清朝所称的布鲁特东、西部分别相当于苏联学者所称的北方吉尔吉斯和南方吉尔吉斯,清
朝所称的东、西部,其内在含义可能就是现在通认的东、西方向,但也可能受蒙古文化或突厥文化的影响,
因为在蒙古文化和突厥文化中,“东”、“西”的含义皆分别指称现在通常意义上的“北”、“南”。参见马大
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拿。” 年,第 7-8 页;麻赫默德·喀什噶里:《突
这说明,清朝统一新疆后,萨娄部仍为布鲁特中的一部,但乾隆朝之后
厥语大辞典》,第一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年,扉页所附图例。

潘志平:《布鲁特各部落及其亲缘关系》,《新疆社会科学》,1990 年第 2 期。
87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图鲁起、尼沙等归诚” ,其中车里克齐系萨尔巴噶什部落头目,图鲁起即为萨
认为东布鲁特有五部之说较为可信,五部分别为萨雅克、萨尔巴噶什、塔拉斯、

启台归属于左翼,而萨尔巴噶什则属于右翼,二者的归属并不同;另一方面,清
代汉文、满文文献分别单独提及两部人物和事件,并未将二者混为一谈。
乾隆二十三年(1758),东布鲁特诸部归附之后,清代文献除了直接提及与
在的鄂拓克应该也在此时臣服于清朝, 《 新疆识略》记载其为苏勒图部首领。

萨雅克、萨尔巴噶什两部相关的事宜外,还直接提及了萨娄(萨老、萨鲁)部的
相关事宜,如乾隆二十七年(1762)十一月,浩罕商人沙萨伊特之马匹被萨娄部
入西布鲁特。 事实上,结合上述历史背景,可以确定苏勒图即为东布鲁特的一

人抢掠,萨娄部头目沙巴图知晓后,尽行取出交还。 乾隆五十四年(1789),有
安集延和喀什噶尔商人之马匹被布鲁特人抢掠,在查拿抢掠之布鲁特人的过程
中,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奏请:“向萨鲁部比沙巴图、占颇拉特索要,令其查

的官修或私修史书在罗列诸部名称时,皆未将该部载入其中。
所谓的东布鲁特不仅包括左翼中的塔拉斯三鄂拓克,还至少包括右翼中的萨
雅克和萨尔巴噶什,从此角度而言,东布鲁特的指代对象既包括左翼又包括右翼
中的一部分,故而,“右翼”与“东布鲁特”所代表的部落也并不完全相同。
实际上,《西域图志》所言的东布鲁特五部至少包括了七部,乾隆二十三年
(1758)七月八日,定边将军兆惠奏称“布鲁特部落萨喇巴哈什头目车里克齐、

雅克头目图鲁启拜,而尼沙则为另一鄂拓克之头目。车里克齐等人随后同玛木特
呼里比之弟舍尔伯克、霍索楚头目迈塔克之弟舒库尔、启台头目喀喇博托之侄哈
毕启等人分为三起入觐。七月二十一日,兆惠即奏东布鲁特归诚,这说明,此间
归附并遣人入觐的布鲁特各鄂拓克皆被纳入了“东布鲁特”的范围之内,尼沙所

穆鲁特归诚,愿受安插,贡匕首。诏嘉美之,赐额木尔贝三品顶带。” 这说明
志平先生提及,苏勒图位于那林河北,似应属东布鲁特,但《新疆识略》将其归

部。该部地理位置与萨尔巴噶什部相邻,故而,同萨雅克、萨尔巴噶什等部共同
归附于清朝。
布拉呢敦欲相杀害,因率四百余户逃往安集延。” 乾隆二十六年(1761),

《西域图志》另载:“二十六年,其别部酋长额木尔贝亦率所部内迁,遣弟
被赏与三品顶戴,因其与布鲁特阿奇木同族,被派往一处安插游牧。 故而,清

《柯尔克孜族简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91-92 页。



《清高宗实录》卷 674,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戊午。
《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等著将追回之安集延等被盗马匹给还一半》,乾隆五十九年九月十三日, 乾
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二十一册,第 527-528 页。

《清高宗实录》卷 566,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壬辰。

松筠纂:《钦定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

潘志平:《布鲁特各部落及其亲缘关系》,《新疆社会科学》,1990
赐四品顶带。” 年第 2 期,在《浩罕与西域政治》一书
说明阿瓦勒比所属部落亦为西布鲁特之别部,阿瓦勒比实际为
中,潘先生似并未注意到笔者此处提及的相关历史细节,仍将苏勒图部划入西布鲁特,并不准确,参见
《浩罕与西域政治》,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187 页。
88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额木尔贝所在的部落亦被列入东布鲁特“别部”。额木尔贝可能即为希布察克部
额穆尔比,额穆尔先前同侍卫托伦泰、大和卓布拉呢敦一起攻取叶尔羌,“后闻

与安集延产生矛盾,率众自安集延归附。额穆尔派遣其弟穆鲁特“贡献土物”,

人将额穆尔所领的希布察克部作为东布鲁特“别部”。
关于西布鲁特, 西域图志》载其中共十五部,其中额德格讷、蒙科尔多尔、
额德格讷(Adygene)和塔盖伊(Tagay)的划分相一致。 即认为清朝文献中的
齐里克、巴斯子为其中较著者,除此之外,阿瓦勒所领部落被列为“别部”:“二
十八年,其别部阿瓦勒比,愿以其部供内地游牧,并悉心经理牧群事宜。帝嘉之,

冲巴噶什部之头目,被置于西布鲁特的范围之内,可见除了上述已经推论出的东、
西布鲁特属部之外,其他的多数布鲁特部落也可能属于西布鲁特。结合瓦里汉诺
夫等人的记载,西布鲁特中的额德格讷、齐里克、巴斯子、冲巴噶什部皆属于右
翼,左翼中的霍索楚、启台、萨娄属于东布鲁特,故而,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西
布鲁特等同于左翼布鲁特。
从上述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清人所称的东、西布鲁特与布鲁特人自称的左、
右翼布鲁特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两种划分方法各基于一定的标准,
所指涉的对象存在一定的重叠,东布鲁特既包括一部分左翼,又包括一部分右翼,
西布鲁特也包纳了右翼中的大部分部落,左翼中位于安集延的两部很可能也归属
于西布鲁特。所以,周轩分别将东、西布鲁特与右翼、左翼布鲁特相对应,这一
观点并不正确,并未明晰各自的包纳对象和指涉范围。苏联时期的学者伯恩斯塔
姆(A.Bernshtam)在讨论布鲁特历史时,虽然也注意到了汉文文献《西域图志》
和《西域闻见录》对于布鲁特的有关记载,但并未能够弄清楚清朝文献所称的东、
西布鲁特的各自含义,认为汉文文献中将布鲁特划分为西部和东部集团,分别与

西部和东部布鲁特分别与额德格讷和塔盖伊相对应,但根据前文的分析,额德格
讷和塔盖伊均系右翼中的两大构成部分,与清人所认为的东西部布鲁特含义不
同,指涉对象并不一致,并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
笔者在上文中主要结合乾隆时期的相关文献,就清人所言的东、西布鲁特及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 45 藩属二,《东布鲁特》。

《清高宗实录》卷 632,乾隆二十六年三月辛丑。

《清高宗实录》卷 634,乾隆二十六年三月戊辰。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 45 藩属二,《西布鲁特》。

A.Bernshtam,The Origin of the Kirgiz People,in Studies in Siberian Ethnogenesis,edited by H. N. Michael,
Univ- er sity of Toronto Press,1962,p.126.
89

万方数据 分为“伊奇克里克”(内部) 和“奥托孜吾兀勒”(三十姓部落),伊奇克里克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左、右翼布鲁特各自的指代对象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考辨。需要指出的是,相较
者又分为左、右翼,且左、右翼共计十五部。
于其他清代汉文文献,《西域图志》及《平定准噶尔方略》就上述问题的说明相
对更为明确,乾隆朝之后,清人所著文献,并未再就左、右翼布鲁特进行更多阐
释,而有关东、西布鲁特的分类或依据《西域图志》中的记载,或仅列出诸部名
称、并未就其进行分类。

(二)有关布鲁特诸部分类的更多维度

以上的分析中,笔者就清人所称的东、西布鲁特与布鲁特自称的左、右翼布
“苏勒”(左翼),右大将军管的部落叫“翁”(右翼)。 这一族源传说即为布
鲁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考辨,可以看出,两种类型的划分并不存在一一对
应的关系。从前人相关研究中,可知俄国人将布鲁特分为南北两部,布鲁特也将
其自身划分为内外两部,这也就增加了分类方法的多元性,这就有必要结合这些
维度进行更为全面的对比和总结。
《柯尔克孜族简史》论及,过去柯尔克孜族保留着部落和氏族组织的残余,

分为克普恰克、乃蛮、太依提、凯赛克等四大部落。奥托孜吾兀勒分为左翼和右
翼二部,下面再分为巴斯孜、蒙杜孜、撒鲁、库秋、克太依、额德格、塔阿依、
蒙古什、蒙古杜尔、切里克、布谷、冲巴格什、撒尔巴格什、撒雅克、苏勒托等
部落。这说明,布鲁特基于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内部”和“三十姓部落”,而后

这源于柯尔克孜族的一种族源传说,传说从北方有两座大山,从其中一座大
山中流出十条河,从另一座大山中流出三十条大河,汇聚成了“艾乃赛河”,居
于大山及河两岸的居民被称为“柯尔奥古孜人”,柯尔奥古孜有一个名叫布彦汗
的国王,他的直系后裔居住在那十条河的两岸,称作“伊奇克力克”(内姓部落)。
国王的其他臣民则居住在那三十条河的两岸,称作“奥托孜吾兀勒”(三十姓部
落)。布彦汗封两位王子为左右大将军,分管三十姓部落,左大将军管的部落叫

鲁特划分为“内姓部落”和“三十姓部落”奠定了基础,前者系国王的直系后
裔,后者则为国王的其他臣民,二者体现了血缘上的亲疏关系。而左、右翼则主

万方数据
乾隆二十四年(1759)西布鲁特归附时,《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78,乾隆二十四年九月庚申)载:

“达克塔纳等传檄霍罕、安集延、玛尔噶朗、那木干及额德格讷、伊什奇里克部布鲁特”,此时,清朝
误以为伊什奇里克为布鲁特其中一部,很可能因为当时清军尚不知内部的谱系划分,将之作为部落名称,
② 此后清代其他文献并未再将其作为单独的部落名称,清军亦有可能已经知悉其实际为费尔干纳地区多个

③ 布鲁特部落的统称。 西域图志》所载的东西布鲁特分界图中也标注有“伊斯克里克鄂拉”,该地的命名
很可能与该名称指涉该地区多部布鲁特有关。
《柯尔克孜族简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6 页。
《柯尔克孜族简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9-10 页。
如今这一代被划分为无数的分支,每一分支又被屡次再划分。
90 瓦里汉诺夫就柯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要指称三十姓部落内部的区分,左、右翼因分别受国王两位王子的管辖而享有同
等的地位。
瓦里汉诺夫指出,柯尔克孜人世系传统构成了口头传说中的最重要部分,一
个部落与另一个部落之间的关系取决于部落首领之间的亲密程度。一个支系之于
另一支系的世袭优越性取决于长子继承权,这一自然传统至今仍非常重要,因为
它们代表着人们的血统以及社会的构成。其中的凯萨克、乌兹别克、诺盖世系表,
体现出他们是在金帐和察合台汗国没落之后,由不同的突厥和蒙古部落所形成的
混合体,同时,柯尔克孜人的世系显示出人们主要由突厥化的柯尔克孜部落构成,
并最终加入了两个异己部分,在这其中,第一部分由希布察克、奈曼、启台构成,
河以南)、右翼占据了北吉尔吉斯地区(纳林河以北)。 这也就将左、右翼的属性
他们对于柯尔克孜族属的诉求,通过他们在世系上拥有共同的首领来表达出来,
这一首领宣称为柯尔克孜—白之子。伊什奇里克(Tchilik),或者第二部分,虽
然声称拥有一个共同祖先亦为柯尔克孜—白之子,但并未得到其他部落的认可。
第三等级构成了当前的柯尔克孜人,被划分为两翼,翁(Ong.)和索尔(Sol.),

尔克孜族的世系起源及其构成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可见柯尔克孜人由突厥化的柯
尔克孜人、“两个异己部分”及被划分为左、右翼的柯尔克孜人这三部分构成,

而第三部分柯尔克孜人即被称为吉科卡门吉尔吉斯人,即清代布鲁特的主要构成
部分,前两部分即构成了内姓部落,而左、右翼则构成了三十姓部落。
故而,从上述相关传说和记载可以看出,布鲁特内、外部(三十姓部落)之
分实际反映了布鲁特的世系亲疏关系,而左、右翼则共同构成了“外部”,相互
对等,左、右翼的产生也是基于一定的世系关系。
马文华参考了俄国学者的研究,指出 16 世纪中叶时,布鲁特人的祖先通过
和平谈判将居民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并各自推举出一位统治者,每一统治者拥
有各自的领土。故而,认为布鲁特的左右翼还是一个拥有一定地域的政治集团。
苏联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映出 18 世纪时布鲁特左翼占据了南吉尔吉斯地区(纳林

进一步加以明晰,并就其地理位置进行了说明,即左、右翼分别位于南、北吉尔
吉斯地区。
潘志平先生认为南北吉尔吉斯同清人所称的东西布鲁特一样,也是按照游牧
地域进行划分的,并认为北吉尔吉斯人相当于东布鲁特、南吉尔吉斯人相当于西
布鲁特,东、西布鲁特以那林河为界,南北吉尔吉斯人则以卡拉河为界,而左右
翼的划分反映了布鲁特各部的亲缘关系。潘先生注意到西特尼亚科夫斯基提出南
系纵横两个方向的基本划分。 在《清季布鲁特(柯尔克孜)诸部的分布》一文


Valikhanof, M. Veniukof,etc,The Russians in Central Asia,pp.97-98.

马文华:《18——19 世纪布鲁特人的社会经济概况》,《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 年
布鲁特较低层次的局部上的划分。
第 3 期。
91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吉尔吉斯人分成“内部”和“三十个儿子”两部,且两部皆划分成“右翼”和
“左翼”,这也就从纵横两方面来就南吉尔吉斯各部落亲缘关系进行划分。他还
专就伊什克里克、塞尔特克的含义及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他结合苏联学者捷尼
科夫的研究及我国《柯尔克孜族社会历史调查》中的资料,认为二者所提出的伊
什克里克、赛尔特克意义对等,其意分别为“内部”和“外部”,但《柯尔克孜
族社会历史调查》将左翼等同于内部、将右翼等同于外部,不符合实际,并举例
证明内、外部皆分为左、右翼,提出左、右翼和内、外部是对布鲁特各部亲缘关

中,潘先生也就上述观点进行了进一步总结,布鲁特首先划分为内部和外部,而
内、外部各自又有左、右翼之分,并指出塔盖伊、额德格讷、奥托孜吾兀勒则是

其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理清布鲁特的分类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布鲁特的分类
方法多元,既有源自于布鲁特人的“自称”,如左、右翼,内、外部;又有源自
于清代文献、俄国文献的“他称”,如东、西布鲁特,南、北吉尔吉斯人,布鲁
特的族源传说以及瓦里汉诺夫的记载和研究,也为认知相关问题提供了更为丰富
的观察视角。可以发现,“他称”主要体现出对布鲁特诸部所处地理位置的划分,
“自称”则反映了布鲁特诸部的亲缘关系,二者为认识布鲁特诸部之间的地理和
亲缘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维度,需要深入其中进行分析,不能简单地将“自
称”与“他称”中的分类概念进行对应。前人有关布鲁特的研究成果中,多存在
着这样的问题,应该予以更正。
实际上,清代文献对于布鲁特内部谱系、血缘关系的记载极为有限,布鲁特
内部各部落存在着诸多的支系,国内学者的相关论述较少,潘志平先生在《布鲁
特各部落及其亲缘关系》一文中,结合俄文文献,以附录形式展现了布鲁特主要
部落分支,可以发现,这些部落分支极为复杂,不同的部落产生了不同的支系,
即使同一部落之下,也产生了诸多的分支及次级分支,清代文献的有限记载中,
虽未加以明确说明,但从布鲁特头人的说明中,可以推断出各部支系较多的客观
现实。本文重点研究那些与清朝密切相关的主要部落的人物和事件,并不过多涉
及诸部的分支部落问题,但后文在阐述东布鲁特中的萨尔巴噶什、布库等部时会
有一定的涉及,东布鲁特多部实际上结成了松散的联盟,在抗击哈萨克、浩罕的
侵略中,产生了重要作用。现结合西方学者的一些研究,将布鲁特诸部构成表列
于下(表 2-1),该表系保罗·盖斯结合俄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整理而出,所
列部落数目众多、记载较为全面,这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各部间的关系。


潘志平:《布鲁特各部落及其亲缘关系》,《新疆社会科学》,1990 年第 2 期。

潘志平:《清季布鲁特(柯尔克孜)诸部的分布》,《西域研究》,1992 年第 3 期。

萨雅克(Saiak) 启台(Kytai)
92
凯萨克(Joo

万方数据

(Boston)
伦(Kuron)
诺依古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杰提格(Jediger)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冲巴噶什(Chong Bagysh)

表 2-1 吉尔吉斯部落结构图

奥特兹兀勒 三十子 非吉尔吉斯族源的混合


Otuz Uul(Thirty sons) 伊什奇里克 群体
多罗斯(Toolos
巴噶什(Bagysh)
翁康纳特(右翼) ——
索尔康纳特(左翼) (Ichkilik) (Mixed group of
Ong Kanat(Right wing) Sol Kanat(Left wing) non-Kyrgyz origin)

萨尔巴噶什(Sary 希布察克 萨尔特卡尔梅克(Sart


胡什齐(Kushchu)
Bagysh) (Kypchak) Kalmak)
卡尔梅克吉尔吉斯
布库(Bugu) 萨娄(Saruu) 奈曼(Naiman)
(Kalmak-Kyrgyz)

苏勒图(Solto) 们都斯(Munduz) 提依特(Teiit) 卡尔梅克(Kalmak)

提依姆萨伊特 查喇哈萨克(Chala
杰提根(Jetigen) 凯萨克(Kesek)
(Tynymseiit) Kazak)

科尔迪克(Keldike)
Kesek)
察哈尔萨雅克
巴斯子(Basyz) 康迪(Kangdy) 克古鲁(Kurkuroo)
(Chekir Saiak)
博什塔尼
奇里克(Cherik) 图伯伊(Toboi)

——
(Noigut)
阿巴噶特(阿巴
阿孜克(Azyk) —— 特)(Agagat ——
Abat)
塔盖伊
Tagai
Doolos)
蒙古尔多尔
——
—— —— ——
(Mongoldor)
苏木伦(Suu
—— —— ——
Murun)

巴阿林(Baaryn) —— —— ——

孔古拉特
—— —— ——
(Kongurat)

乔里(Jory) ——
额德格讷 ——
(Adigine ——

) 布鲁(Boru) ——
——
——
巴济(Bargy) ——
——
——
喀喇巴噶什(Kara
—— —— ——
Bagysh)

萨尔塔(Sarttar) ——
——
蒙古什 ——

鲁特领土的南部,包括帕米尔高原直至瓦罕。
扎噶尔玛依 上述地图集相较于盖斯所列的诸
—— ——
(Munghsh (Jagalmai)
——
部分所属部落的名称与之相同 ,只是前者在此三部分之外尚列出了第四部分“非
93

万方数据

清代文献中。值得一提的是,《 西域地理图说》中的记载则尤显特殊 ,该书记


载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 克什塔木格
—— —— ——
(Kosh Tamga)
资料来源:Paul George Geiss, Pre-Tsarist and Tsarist central Asia:Communal commitment and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2003,p.266.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学者尤里·布列格(Yuri Bregel)在


其所著的《中亚历史地图集》中,对于布鲁特部落的谱系划分进行了总结,并列
出了主要部落的住居地(参见下文图 2-3),他认为,布鲁特部落划分为三部分,
其中的两部分共同被称为奥特兹兀勒(三十子),被划分为左右两翼,右翼部落
多于左翼,被划分为塔盖伊(Tagay)、额德格讷(Adigine)和蒙古什(Mungush),
塔盖伊支系占据了天山地区的绝大部分,它包括了住居于楚河上游和伊塞克湖周
围及更东边的最大的布鲁特部落,如布库、苏勒图和萨尔巴噶什;归属于额德格
讷和蒙古什的部落住居于塔盖伊支系的西南部,在费尔干纳和阿赖山脉的山麓
中,以及费尔干纳盆地和阿赖谷地的东部;左翼的较小部落则占据了塔拉斯河谷
和查特卡尔(Chatkal)山的山麓地区;第三部分被称为伊什奇里克,占据了布

部落名称(参见表 2-1),尤里·布列格所列出的左翼、右翼以及伊什奇里克三

起源于布鲁特的混合群体”,后者并未提及这一部分部落。
上述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布鲁特部落数目众多,达四十多个,但主要
仍分为左翼、右翼和内部三大主要部分,然而,多数清代文献中主要记载了归附
于清朝且被清朝载入册籍的近二十个部落,另有二十多个部落并未见载于常见的

了清朝统一新疆之初浩罕所统领的八个布鲁特部的名称、列出了额德格讷部下辖
的八个部落的名称、详细说明了喀尔提锦部和希布察克部首领阿奇木所统领的各
分支部落的名称、首领、属民户数及其冬夏住牧地方等内容,另将萨雅克和萨尔
巴噶什部视为同一个部落联盟,并详载其中九个部落的具体情况,等等。该书记
载的布鲁特部落名称更为多样、数目更为众多,其中的诸多细节并未见载于其他
清代官私修文献中,但却能够与上述西方学者所列出的布鲁特部落名称形成一定
的对应关系,这在后文相关章节的写作中将会加以论及,这些内容也可以进一步
凸显该著对于促进相关研究意义和价值。


Yuri Bregel ,An Historical Atlas of Central Asia,London&Boston:Brill,2003,p.78.

Ibid.p.79.

参见阮明道主编: 西域地理图说注》,阮明道汉文笺注、刘景宪满文译注,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121-165 页。

94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图 2-3 布鲁特部落分布图

有的在较短的时期臣服过清朝,有的则完全是清朝政府管辖下的游牧部落。” 这


Yuri Bregel, An Historical Atlas of Central Asia,London&Boston:Brill,2003,p.79.
95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第四章 乾嘉年间的希布察克部和冲巴噶什部布鲁特

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发现,布鲁特部落数目众多,诸部间的亲缘关系不同,
实际上,清朝文献记载的各部落在不同历史时期与清朝的亲疏关系也不同,这直
观地表现在清朝史籍所记载的各部事务的多寡方面。杨建新先生曾议及:“由于
布鲁特各部当时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因此,对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布鲁特
人在政治上的归属,必须进行具体分析。其中有的部落与清政府的关系并不密切,

一论述,即总结了布鲁特各部与清朝关系的特点,对于阐述诸部在不同时段内与
清朝关系的亲疏具有启发意义。
由于诸部在与清朝关系方面呈现出不平衡性,这就更需要对那些与清朝关
系密切的部落做深入研究。本文自这一章开始,就乾嘉时期与清朝关系较为亲
近的多个部落及其主要人物的历史做专题研究,这包括喀什噶尔附近地区的希
布察克部和冲巴噶什部,起源于费尔干纳地区并与浩罕产生重要关联的额德格
讷部、奇里克部及胡什齐部,以及天山北路的东布鲁特诸部。国内外学者在相
关研究中,虽然提及过这些部落及其首领的事迹,但鲜有学者做过专题性研究,
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尝试着对这些部落主要人物及其事迹做系统整理,旨在从
中发掘更多历史细节,对清朝政府治理布鲁特的措施以及诸部与周边政权或民
族所建立的关系有新的认识。

达黑海、里海以北广大地区,这一广大地区亦称钦察草原。 希布察克部在历史

亚浩罕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

清代布鲁特有多部构成,希布察克部为其中
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 年,第 477-478 页。
一部,在清代文献中又作“克布察克”、“奇卜察克”、“吉布察克”
96 等,该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第一节 乾嘉年间希布察克部布鲁特①

富足。 可以看出,希布察克人为费尔干纳地区的重要部族,本节所研究的希布
一、阿奇木与希布察克部的角色定位

(一)费尔干纳地区的希布察克部及希布察克布鲁特的归附

希布察克(Kipchak)本为中亚历史上的一个著名部族,史书中又作可弗叉、
钦察、乞卜察兀等,为突厥之一支。原在额尔齐斯河流域,十一世纪向西扩展,

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融合于中亚地区的多个部族之中,蒙古、柯尔克孜、乌孜别克
等民族中皆有其分支。潘志平先生指出,布鲁特诸部之中,“奈曼和希布察克可
能与中亚古老的乃蛮、钦察(克普恰克)部族有历史渊源关系,克普恰克人在中

部主要于清朝政府统一新疆的过程中登上历史舞台。
保罗·盖斯(Paul G. Geiss)在其著作中,对希布察克部在中亚地区的分布
进行了总结,指出希布察克部部落集团主要由三部构成,第一部分的花剌子模希
布察克人(Qipchoqs of Khorezm),位于费尔干纳谷地的扎拉夫尚(Zarafshan)
谷地;第二部分为克台希布察克人(Ktai-Qipchoq),他们沿着扎拉夫尚谷地,与
克台人结盟,在布哈拉王国扮演了重要的政治角色;第三部分为费尔干纳谷地的
希布察克人,他们留居该地相对较晚,本来游牧于哈萨克至锡尔河中游地区,属
于哈萨克中帐的一部分,但后来因无以抗击厄鲁特的侵袭而大量遁居费尔干纳谷
即来自于希布察克部布鲁特。
地,并在安集延、纳曼干周围过冬,因缺乏游牧地,他们多数人生活贫穷、迫于
生计,但那些成为布鲁特伊什奇里克(Ichkilik)联盟的希布察克人生活则较为


本节部分内容已发表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 年第 3 期。

冯承钧原著,陆峻岭增订:《西域地名》(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 53 页。
纪时,清朝文献将后者称为希布察克布鲁特。”

潘志平:《布鲁特各部落及其亲缘关系》,《新疆社会科学》1990 年第 这表明,18 2 期。 世纪后,费尔干纳

清代文献中也提及过哈卜齐克部布鲁特,但多数文献所列部落名称并不包括该部,哈卜齐克与希布察克
名称相近,但应属于不同的部落。《平定准噶尔方略》提及:“由色勒固勒向北,经过哈喇库勒,其地系布
鲁特之哈卜齐克等部落游牧。”(正编卷 76,乾隆二十四年八月己卯)徐松也提及哈卜齐克部游牧于哈喇
库勒附近,但他将本文此处所指的希布察克部称为吉布察克部。(参见:徐松著,朱玉麒整理:《西域水道
记》(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第 29、34 页。)文献中对哈卜齐克部记载较少,其具体细节
仍然待考。

Paul George Geiss, Pre-Tsarist and Tsarist central Asia:Communal commitment and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e,
97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察克部布鲁特人即为盖斯所指的第三部分希布察克人的构成者,他们为布鲁特伊
什奇里克的构成部分,伊什奇里克即为内部之意,前文在讨论布鲁特内部的亲缘
关系和谱系划分时,曾有提及,布鲁特内部划分为右翼(On.)左翼(Sol.)和内
Qipchaq),乌玛尔·米尔扎则属于塔孜希布察克部(Taz Qipchaq) ,托库孜与
部(Ichkilik),相较于费尔干纳谷地的其他希布察克人,其生活境遇则相对较好,
他们一部分移居喀什噶尔附近地区,另一部分仍然归由浩罕所管领,19 世纪中
期,浩罕统治下的希布察克部一度左右了浩罕政局,其重臣阿里木库里(Alimqul)

延。” 这说明,额穆尔也曾随同托伦泰、布拉呢敦招抚天山南路。上述人物的
劳拉·纽比(Laura Newby)也指出,18 世纪时,希布察克人同萨尔特(Sart)、
布鲁特共为费尔干纳谷地的三大主要部族,但单独将希布察克人列出也存在问
题,“因为早在 16 世纪时,希布察克人中的一支即与乌兹别克人融合,成为了
半定居的人,而另一支则向东迁徙,并保持着本来的游牧生活方式,18—19 世

地区的希布察克人并非独立的部族,逐渐融合于乌兹别克、布鲁特人之中,本节
所讨论的希布察克布鲁特,即为希布察克与布鲁特相融合而产生的布鲁特支系部
落。
本文第二章论及清朝统一新疆前的布鲁特历史时,提及叶尔羌汗国阿不都拉
哈汗在位时,吉尔吉斯人开始大量迁至天山南路地区,并任命了多位吉尔吉斯首
领担任各地阿奇木伯克,希布察克部吉尔吉斯人也见载于史籍,并与当时定居于
喀什噶尔的冲巴噶什部产生了一定的矛盾,有理由推断该部当时即与冲巴噶什部
同时落居喀什噶尔。在准噶尔部归并叶尔羌汗国后,希布察克部吉尔吉斯人也屡
次参与到一些重要事件之中,准噶尔政权覆灭后,在布拉呢敦与清军招抚天山南
路的过程中,该部首领乌玛尔·米尔扎先是为黑山派玉素普和卓所利用,后又转
向布拉呢敦一派。布拉呢敦所领队伍中,苏皮米尔咱、依克米尔咱等皆属于希布
察克部吉尔吉斯人,而苏皮米尔咱、阿奇木米尔咱属于托库孜希布察克部(Toqquz

塔孜应系希布察克部吉尔吉斯的两个分支部落。乾隆二十六年(1761),希布察
克部布鲁特额穆尔比率部自安集延归附内迁,额穆尔即称:“前随侍卫托伦泰,
同布拉呢敦等攻取叶尔羌,后闻布拉呢敦欲相杀害,因率四百余户逃往安集

事迹表明,在清朝统一新疆之前,希布察克部布鲁特既已落居喀什噶尔地区多年。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2003,p.44.


被盗,巴达克山遂将小和卓首级呈献清朝。

The Life of ‘Alimqul:A Native Chronicle of Nineteenth Century Central Asia,edit. and trans. by Timur K.Beise-
mbiev,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2003,p.18.

Laura J.Newby,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A Political History of Qing Relations with Khoqand c.1760-1860,
Leiden & Boston : Brill,2005,p.211.
军,“积极协助清军作战,进行带路、侦察、阻击、追剿、围歼等等”。 从满

《和卓传》,《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第 212 页。

《清高宗实录》卷 632,乾隆二十六年三月辛丑。
98
阿里衮军中作为向导。” 七月三日,“参赞大臣阿里衮等奏赏阿齐木五品顶戴,
并用作向导追剿霍集占。” 这说明,阿奇木于闰六月下旬被派往阿里衮军中作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乾隆二十一年(1756),阿睦尔撒纳叛乱后,小和卓霍集占乘机逃回天山南
路,说服其兄布拉呢敦发动了叛乱。乾隆二十三(1758)初,清朝政府举兵天山
南路、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当年四月,定边将军兆惠在经由伊塞克湖前往喀什噶
尔、叶尔羌的过程中,招服了东布鲁特萨雅克、萨尔巴噶什等部。乾隆二十四年
(1759)六月,清军在经历呼尔大捷及黑水营解围之后,由定边将军兆惠、定
边右副将军富德分别率军,兵分两路,再次征讨和卓叛军,于闰六月中旬顺利占
据喀什噶尔、叶尔羌两城。明瑞于闰六月十五日起程,受布鲁特牧民及当地居民
的引导,于霍斯库鲁克山歼敌五百余人、生擒三百余人,叛军逃遁。闰六月十八
日,富德安抚叶尔羌居民之后,率军追赶逃敌,原驻扎叶尔羌、喀什噶尔两城之
间要隘的清军,则在阿里衮带领下追剿叛军。七月初,富德、明瑞、阿里衮三路
清军会合后,先后于七月初九日、初十日在阿尔楚尔山和伊西洱库尔淖尔击溃叛
军,和卓兄弟溃逃至巴达克山,后被巴达克山汗素勒坦沙处死,大和卓之尸不慎

此间,希布察克布鲁特之比阿奇木(阿其睦)被派往军中作为向导,引导清

文档案中得知,闰六月二十日,“定边将军兆惠等奏赏阿齐木五品顶戴,并派往

为向导,并对清军追剿和卓叛军产生了积极影响,因而也被奏赏五品顶戴。阿奇
木此时受到清军重用,说明此前其本人在此前即具有一定的地位,结合希布察克
占首级无疑。” 这说明,此前阿奇木与霍集占相熟识,这也表明了阿奇木与大
部在布拉呢敦招抚天山南路过程中的发挥的积极作用,阿奇木本人或许也曾随同
布拉呢敦与黑山派和卓做斗争,上文提及,察合台文版的《和卓传》载托库孜希
布察克部吉尔吉斯的苏皮米尔咱、阿奇木米尔咱即跟随布拉呢敦招抚天山南路,
其中的阿奇木米尔咱与此处的阿奇木名字相近、个人历史背景相近,但究竟二者
是否为同一人,尚难以完全断定,但至少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性。
乾隆二十四年(1759)八月,巴达克山呈献霍集占首级,阿奇木与霍集斯等
将阿奇木效力免其查取之处,晓示伊游牧。
人参与到接收霍集占首级的过程中,他们与济尔噶勒、呢雅斯索丕等人识认霍集
占首级,富德奏称:“三十日,额尔登额等到营,臣等与领队大臣、侍卫官员,
罗泥都属人,为波罗泥都属下苏朱克图之妻。 这表明准噶尔政权统治南疆时,
及伯克霍集斯、摩罗、郭波和卓、布鲁特阿奇木,令其识认。俱云,详看首级,
视生前虽觉稍变,但面庞可识,其发迹右太阳创痕,鬓角及唇颏微须,实系霍集


刘正寅、魏良弢:《西域和卓家族研究》,第 272-277 页。

王锺翰主编:《中国民族史》(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第 870 页。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6 册新疆卷 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
第 321 页。
请奖赏于西路军营效力之布鲁特比阿齐木等”
④ ,九月初四日,乾隆帝根据富德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6 册新疆卷 1,第 324 页。
99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为贝子,阿什默特、噶岱默特俱封为公,毕阿奇木授为散秩大臣……

小和卓曾经存在密切关系。这也可以通过阿奇木亲属与大小和卓间的的关系来推
断,当年九月十四日,兆惠奏波罗泥都之出妻一事:
又据提督董孟查报,托和齐系英噶萨尔旧阿奇木呢雅斯之妻,为波罗泥都所夺,后
侍卫。” 这表明希布察克部的归附,就发生在阿勒楚尔、伊西洱库尔淖尔大战
复离异。托和齐系奇卜察克布鲁特比阿奇木之从妹,应遣人往取等语。查布鲁特阿奇木
早经归附,现为阿里衮向导,若远取伊妹,恐新降人等,妄生疑惧,是以檄令停止,并

托和齐为阿奇木之从妹,为波罗泥都之出妻,同时,阿奇木之姐济尔噶勒亦系波

阿奇木即在回部具有一定的地位,他与和卓家族及回部上层皆交往密切。阿奇木
此时作为阿里衮的向导,其本人及其希布察克部为“新降人等”,兆惠考虑到,
若此时抓捕托和齐,会引起希布察克部的骚动,因而,奏及停止查拿托和齐,并

将免责于阿奇木之事告诸其众。
阿奇木因向导清军而被嘉奖,乾隆二十四年(1759)八月初一日,富德等“奏

等人的奏请,降谕嘉奖霍集斯、鄂对、阿奇木等人:
贝勒品级伯克霍集斯,公品级鄂对,散秩大臣阿什默特,头等侍卫噶岱默特,于阿
勒楚尔、叶什勒库勒等处,奋勇剿贼;布鲁特毕阿奇木向导大军,亦属效力;员外郎赫
伦、留保住,笔帖式金保,屡经战阵,且尽心办事;又蓝领侍卫赛神保、伊什,收降布
鲁特……大臣官员等,剿贼奋勉,殊属可嘉,除伯克霍集斯已封贝勒外,著加恩封鄂对

希布察克部游牧地。 阿赖谷地及其以南地区分布着众多希布察克部属部,阿奇
阿奇木被授为散秩大臣,侍卫赛神保、伊什因收降布鲁特而被嘉奖,这表明阿奇
木作为军中向导之时,其部众也同时归附于清朝。启泰也因招降希布察克部而被
授为三等侍卫,“兆惠等奏称:蓝领侍卫启泰招降奇卜察克布鲁特,在阿勒楚尔、
伊西洱库尔淖尔击贼,直至拔达克山,俱属奋勉效力等语。启泰著加恩授为三等
军为向道),旗军励志定坚昆。” “契苾”所指即唐朝契苾何力,“契苾”为铁

的过程中。王希隆师指出,葱岭北部的阿赖谷地为布鲁特希布察克部牧地、阿赖
谷地以南的和什库珠克岭、阿喇楚勒、伊西洱库尔淖尔等葱岭西部地区,也都是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81,乾隆二十四年十月庚子。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78,乾隆二十四年九月辛酉。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81,乾隆二十四年十月庚子。波罗泥都另有一妻名为额尔克扬,她也是布鲁
特人,但她究竟属于布鲁特哪一个部落,尚不明确。佐口透先生在研究波罗泥都各妻、子的过程中,论
及过额尔克扬,且其生子巴布敦。[日]佐口透:《18-19 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上),凌颂纯译,新疆人
民出版社,1983 年,第 100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6 册新疆卷 1,第 330 页。

《清高宗实录》卷 596,乾隆二十四年九月辛亥。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83,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己卯。
宿直,而宗室之秀,外藩之侍子,亦得预选,统以勋戚大臣,以重环卫之职焉。”
100

万方数据

大臣、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兼任前引内大臣,前引后扈,以供导从。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木本人率领其属部向导清军,这些部落也正是在清朝追剿大小和卓的过程中归附
清朝,阿奇木本人也受到了清朝嘉奖。
乾隆帝在为阿勒楚尔之战的题诗中有言:“蕃部勤王随契苾(时布鲁特皆随
捕阿奇木之子燕起有功,乾隆帝虽一度欲授其散秩大臣衔、二品顶戴
② ,但后来

勒之一部,契苾何力本为铁勒可汗,后率军归顺唐朝,成为唐朝名将,“坚昆”
即布鲁特的旧称,该诗句强调阿勒楚尔之战中,以阿奇木为代表的布鲁特人效力
于清朝政府、向导清军并率部归附的过程,以契苾何力归附唐朝为典故,由此喻
指布鲁特人归附于清朝的现实意义。

(二)布鲁特散秩大臣阿奇木的多重角色

清朝在平定准部、回部的过程中,准噶尔各鄂拓克来降宰桑及回部各城归附
伯克多被授为内大臣、散秩大臣等职衔。《清朝通志》载:“国初以八旗将士平
定海内,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皆天子自将,爰抡其子弟,命曰侍卫,用备随侍

清朝为重环卫,无论是八旗之之弟,还是宗室之秀、外藩之侍子,皆可以被选用。
阿奇木因向导清军被授为散秩大臣,散秩大臣本为侍卫处职官,无定员,秩从二
品,辅助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统率侍卫亲军翊卫扈从,遇皇帝出巡时,可与内

保成,于布鲁特十九鄂拓克人内各放一比管辖,分其权势。” 满文档案载:“布
在清朝统一新疆的过程中,归附于清朝的准噶尔部、回部上层人物多被授予
侍卫处职官如内大臣、散秩大臣、侍卫等,阿奇木被清朝授予散秩大臣,表明清
朝将之与其他回部贵族同等看待,同时,阿奇木之弟额森被授予三等侍卫,在乾
特。” 由此推断,在此之前,阿奇木一直受命于清朝政府,担任布鲁特十九鄂
隆年间多次受到委派,帮同处置边疆事务。除了阿奇木,鲜有布鲁特首领被授予
散秩大臣,另有额德格讷部布鲁特之比叶尔提拜,因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追

力敌势均,不相统辖” ,布鲁特诸部归附之后,清朝政府将阿奇木授为散秩大
因其属人放走燕起,所赏各项最终被撤销。故而,阿奇木应是惟一被授为散秩大
臣职衔的布鲁特首领。
清朝政府任命阿奇木为布鲁特散秩大臣,自有其深意。乾隆四十九年(1784),
阿奇木因诬控鄂斯而被解京治罪,上谕中提及,“阿其睦已获罪解京,著传谕


王希隆:《中俄关系史略》,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年,第 239 页。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首 3《天章三》,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西北文献丛书》正编,第
一辑《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 58 卷,兰州古籍书店,1990 年。

《清朝通志》卷 68《职官略五》,商务印书馆影印版,1935 年。

郑天挺、戴逸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年,第 484 页。
⑤ 木系散秩大臣,即以原衔管理阿奇木伯克事务。
《清高宗实录》卷 1207,乾隆四十九年五月辛巳。
101

万方数据 情,而被从宽治罪、解送来京。 阿喇古阿奇木伯克因此暂缺,从上述引文可以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鲁特之阿其睦,系来投朕效力之旧属,节次升用至散秩大臣,自然总督众布鲁

缺出补授,是舒赫德等所奏,原不因布鲁特等往来行走之多寡也。” 这说明,
拓克之总比,管辖布鲁特十九部,但清代汉文文献中并未直接说明此事。布鲁特
部落数目较多,各部并未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诸部之比“各君其地、各子其民,

臣,设定由其督抚布鲁特诸部并担任总比,这是布鲁特各部归附之后,清朝政府
为治理布鲁特而设定的一种政策。
乾隆二十五(1760)年九月,阿奇木被授为喀什噶尔所属地方阿喇古之阿奇
木伯克:
臣新柱面奉谕旨,命与舒赫德酌量将散秩大臣阿奇木补授阿奇木伯克,但现在回
部各城阿奇木伯克俱补授有人,今阿奇木系布鲁特人,若于布鲁特附近回城补授,庶
为人地相宜。查阿喇古尚无阿奇木伯克,请以布鲁特阿奇木补授,可以外防布鲁特,
内辑阿斯腾阿喇图什等处。至阿喇古有回人三百户,从前阿奇木伯克定为六品,阿奇

此时适值阿喇古阿奇木伯克一职暂缺,阿奇木被补授为阿喇古之阿奇木伯克,此
前,阿喇古阿奇木伯克察拉玛子弟参与迈喇木之乱,察拉玛因入觐来京、并不知

看出,较早于此,乾隆帝即谕令将阿奇木补授为回城阿奇木伯克,惟此时才出现
空缺职位,布鲁特首领阿奇木担任该职,正可使其兼管布鲁特和回部地方事务。
乾隆二十六年(1761)正月,阿奇木则由阿喇古阿奇木伯克调授为塔什密里
西南一百四十里 ,地处喀什噶尔、英吉沙尔两城之间。阿奇木之所以先后被任
克之阿奇木伯克,海明曾质疑舒赫德等人有关该事的奏议,认为塔什密里克“并
非要路”,对沟通商贸而言,阿喇古之位置更为重要,上谕指出:“以塔什密里
克等处与布鲁特接壤,而散秩大臣阿奇木系布鲁特人……俟有布鲁特接壤之伯克

塔什密里克与布鲁特接壤,较之于阿喇古,更便于阿奇木兼理布鲁特与回部事务。
回部荡平之后,清朝在回部设立阿奇木伯克之城共计三十一,阿喇古、塔什
辖。” 椿园强调阿奇木因军功而被授予散秩大臣衔,后又被任命为塔什密里克
密里克系喀什噶尔所属小城。阿喇古位于喀什噶尔城东北一百四十里处,为喀什
噶尔之东界,与乌什相邻。塔什密里克则位于雅雅尔谔斯腾东南、喀什噶尔城
按阿奇木本布鲁特人,旧亦称布鲁特阿奇木云。” 这也可表明,阿奇木作为布


《清高宗实录》卷 1206,乾隆四十九年五月辛酉。

《寄谕伊犁将军伊勒图等著分别设比管辖布鲁特并去文索取伯尔克》,乾隆四十九年五月初七日,《乾隆
朝满文寄信档案译编》第 17 册,第 555 页。

椿园七十一:《西域闻见录》卷 3《外藩列传上》,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 6,乾隆二十五年九月壬子。

《清高宗实录》卷 619,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壬辰。

《清高宗实录》卷 629,乾隆二十六年正月己巳。 《
102
品他什密里克散秩大臣布鲁特阿奇木伯克一员,每年养廉普尔二百腾格。” 同

万方数据

布鲁特阿克尔(阿瓦勒)、额森,每人各五十腾格。”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这表明,阿奇木每年共被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命为两城之阿奇木伯克,清朝政府应主要着眼于治理布鲁特的战略需要,当阿奇
木被授为散秩大臣之时,清朝政府就已经设想使其在回部地方担任阿奇木伯克之
职,便于清朝治理布鲁特诸部。
布鲁特阿瓦勒比等,各给一处,以为来城住宿之地。” 这也得到了乾隆帝的批
椿园载,“(塔什密里克)与布鲁特密迩,设四品阿奇木伯克为散秩大臣布
鲁特阿奇木也,霍吉占乱,阿奇木效力行间有功,上以此地赐之,回子亦归其管

之四品阿奇木伯克。成书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的《钦定西域同文志》就将阿
奇木列入喀什噶尔职官系统中,“阿奇木,以散秩大臣衔,官四品阿奇木伯克,

鲁特人,以散秩大臣衔兼任喀什噶尔所属回城之阿奇木伯克,在喀什噶尔所属地
方职官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较具典型性。乾隆年间,其他的布鲁特人物如额德
格讷部比阿济比、冲巴噶什部比阿瓦勒、萨尔巴噶什部比车里克齐等,虽也多次
受到清朝政府赏赉,但并未被纳入回部职官系统中。
阿奇木因任阿奇木伯克,每年享有二百腾格的养廉之资, 回疆志》载:“四

时,阿奇木作为布鲁特之比,另被赏与一百腾格,而冲巴噶什部之比阿瓦勒、阿
奇木之弟额森各被赏与五十腾格,“各外夷伯德尔格住喀什噶尔贸易者,每年交
纳普儿四百腾格,内奏明赏给喀什噶尔阿奇木二百腾格,布鲁特阿奇木一百腾格,

赏与三百腾格普尔钱。同时,阿奇木同阿瓦勒,以及其他回部伯克一起被赏与果
园,这些果园曾经为波罗泥都所有,后经核实数目后,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永贵奏
请将其进行分赏:“臣等酌量赏给阿奇木伯克果园三处,伊沙噶以下伯克四处,
中 ,多未提及阿奇木这样一位布鲁特首领担任阿奇木伯克一事,一般仅认为阿
又希卜察克布鲁特散秩大臣阿奇木、英噶萨尔阿奇木伯克素勒坦和卓、冲噶巴什

选的顺从清朝而且有能力的维吾尔人。” 刘义棠指出:“到清乾隆平定西域后,
准。阿奇木、阿瓦勒同为布鲁特首领,他们与其他伯克一起被赏与果园,以作为
犹古乡官之制。” 张永江则在清代藩部研究中提及:
“ 伯克均由维族所担任。”


《钦定西域图志》卷 17《疆域十》,该书载“(塔什密里克)西北距喀什噶尔城一百四十里”,有误,喀
什噶尔应位于塔什密里克东北方向。

椿园七十一:《西域闻见录》卷 2《新疆纪略下》。

《钦定西域同文志》卷 13《天山南路回部人名三·喀什噶尔官属》,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版,经部第 229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

永贵撰,苏尔德增补:《回疆志》卷 4,成文出版社影印版,1968 年,同条内容亦载于苏尔德:《新疆回
部志》卷 3,收入《西北文献丛书》正编第四辑《西北民俗文献》,第 2 卷,兰州古籍书店,1990 年。
其中曰:“四品他什密里克散秩大臣布鲁特阿奇木伯克一员,每员养廉二百腾格。”佐口透先生在研究伯
克制度时,通过整理《回疆志》中的记载,列出表格,他列出布鲁特阿奇木同南疆其他地区的一些伯克
一样,未被拨给养廉土地和种地人(燕齐),但他在该表格中并未列出阿奇木所享有的养廉之资。参见:
[日]佐口透:《18-19 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上),凌颂纯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151 页。

永贵撰,苏尔德补:《新疆回部志》卷四《赋役第三十二》。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 17,乾隆二十七年闰五月癸亥。
103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文,宜会同商酌,至事体较重,则两城大臣,应会于英噶萨尔,虚衷商榷。
来喀什噶尔之驻地,这体现出二者享有较高的体恤待遇。
佐口透、刘义棠、林恩显、苗普生、劳拉·纽比等学者在清代伯克制度研究

奇木伯克由维吾尔族人担任,佐口透指出:“总之,伯克们是经办事大臣具奏挑

用的南疆高级伯克的三个主要来源。 这一分析,肯定了阿奇木的角色和地位。
命大臣前往办事,因其旧俗,设立伯克等官,以维吾尔人简任之,并区分其品秩,
③ ④

过阿奇木这一个案,可以看出,认为伯克均由维吾尔人所担任的说法并不准确,
这也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清代伯克制度。结合布鲁特在天山南路的历史,阿奇木担
任喀什噶尔所属回庄之阿奇木伯克一事也并不为奇,前文论及,叶尔羌汗国阿不
都拉哈汗在位时期,即有多位吉尔吉斯首领担任喀什噶尔、阿克苏、库车等地的
阿奇木伯克,在和卓时代,胡什齐部首领库巴特·米尔咱被白山派、黑山派所笼
络,玉素普和卓、布拉呢敦皆曾允诺由其担任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清朝在统一
新疆之初,即将有功于清军的布鲁特首领阿奇木授为阿奇木伯克,既是对阿奇木
功劳的肯定,也是清朝着眼于治理布鲁特诸部的需要。
阿奇木也参与到边疆事务之中,乾隆二十六年(1761)四月,舒赫德奏言:
叶尔羌、喀什噶尔为回部大城、外藩要路,两城之间,有英噶萨尔城,距拔达克山
隘口甚近,布鲁特散秩大臣阿奇木及阿奇木伯克素勒坦和卓俱能熟悉外藩情形,其叶尔
羌所属沙尔呼勒(色勒库尔)附近之布鲁特等,俱系阿奇木旧管。两城声息相通,不可
自分畛域,寻常该管事宜,犹可自行办理,再为知会;其关系外藩事务、或委员、或移

可以看出,阿奇木同英吉沙尔阿奇木伯克素勒坦和卓皆熟悉外藩事务,他们在外
藩事务处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故而,舒赫德要求叶、喀两城大臣会同商酌相关外
称,于五月二十日后,领兵前往剿办素勒坦沙。” 乾隆三十年(1765),阿奇木
藩事务,阿奇木在回疆事务中的角色由此可见一斑。李皛认为,阿奇木作为布鲁
同冲巴噶什部比阿瓦勒等率布鲁特兵,帮助清军平定乌什之乱 ,因奋勉效力、
特游牧贵族,他同吐鲁番封建主额敏和卓、库车封建主鄂对一起,成为清政府重
著有劳绩而受到嘉奖。 翻检《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新疆卷),可以发现,

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月,因素勒坦沙攻占奇特喇尔一事,清朝政府派萨

① 布鲁特侍卫额森(阿森)为阿奇木之胞弟 ,他因出征巴达克山被授予五品
参见:[日]佐口透:《18-19 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
上),凌颂纯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121-222

页;刘义棠:《伯克制度研究》,《国立政治大学学报》,1965 年第 11 期;林恩显:《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
离政策》,台北:商务印书馆,1988 年,第 68-109 页;苗普生:《伯克制度》,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
社,1995 年;Laura J.Newby,The Begs of Xinjiang:Between Two Worlds,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Vol.61,No.2,1998,pp.278-297.


刘义棠:《伯克制度研究》,《国立政治大学学报》,1965 年第 11 期,第 371 页。

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 257 页。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 11,乾隆二十六年四月乙未。
普尔内,每年各赏给五十。”

李皛:《试析乾隆朝治理南疆政策得失——以阿其睦、燕起事件为中心》,《昆明学院学报》,2014 年第 5
期。
色勒库尔部布鲁特之比巴克提亦系阿奇木之弟 104
《, 新疆识略》载巴克提于乾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奏及:
“ 希布察克部比请求移三十户往沙尔浑” ,当年八月,叶尔羌办事大臣
里前往巴达克山晓示素勒坦沙,阿奇木也参与了是否发兵于素勒坦沙的决策过

兴阿等奏:“ 查收希布察克部移来布鲁特兵驻守要隘” ,根据这些信息推断,
程,“俟萨里等返回后,素勒坦沙若仍抗拒不从,即照布鲁特散秩大臣阿其睦所

阿奇木管领边疆事务诸多,包括树立纪功碑、安置自外归附的布鲁特人、牧放官
牛、查拿抢掠牲畜罪犯、前往什克南交涉等。这说明,阿奇木在回部边疆事务管
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顶花翎,并被补放三等侍卫,故而,额森在布鲁特人物中也具有较高的地位,多
[日]佐口透:《18-19 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上),凌颂纯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143 页。
受清朝政府重用。乾隆三十七年(1772),额森被赏与普尔钱,成为少有的享有
养赡之资的布鲁特首领之一:“富森布等奏称,希布察克部落布鲁特阿森、冲巴
噶什部落布鲁特阿瓦勒比,奋勉当差,并无养赡之资,恳恩赏给等语。阿森、阿
瓦勒前俱在军营出力奋勉,既无养赡之项,著加恩于喀什噶尔库贮赏余一百腾格

隆三十三年(1768)被赏与四品顶花翎,库楚克(昆楚克)、绰玛克(楚玛克)
兄弟二人为巴克提之子,二者皆“原系希布察克布鲁特”。这说明巴克提及其子
本为希布察克部属人,因色勒库尔部旧系阿奇木所管,故阿奇木将该部交与巴克
提管辖,阿奇木派遣巴克提至该部后,又曾迁徙部分希布察克部属众至色勒库尔
地方,根据满文档案,乾隆三十九年(1774)六月,喀什噶尔办事大臣福森布曾

时希布察克部比阿奇木很可能将其属众三十余户遣往沙尔浑即色勒库尔驻守要


《寄谕理藩院尚书新柱等酌办素勒坦沙攻占奇特喇尔事不可轻易出兵》,《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 4
册,第 471 页。

万方数据
乌什之乱,又称乌什事件,乾隆三十年(1765)二月所发生的乌什维吾尔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事件,该

事件以维吾尔人运送沙枣树事件为导火索,乌什小伯克赖和木图拉率众杀害清兵、占据城池,短时间内
聚集了大量反叛者,迫使乌什办事大臣素诚自尽,事发之后,清朝着手平定叛乱,直至七月初才完全平
定该乱。该事件实际是由于乌什维吾尔人民受到素诚及乌什阿奇木伯克阿布都拉欺压、搜刮所致,加之
啻依特等十一部落六百余户(人)之游牧。

素诚荒淫无度,这也激化了当地人民和地方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该事件后,清朝调整了回疆统治政策,

将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治所由喀什噶尔移往乌什。相关内容,参考了王力: 清代治理回疆政策研究》,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年,第 80-91 页。
《清高宗实录》卷 738,乾隆三十年六月己酉。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6 册新疆卷 1,第 500 页,额森(阿森)本为希布察克部属人,清朝授予

其军前侍卫职衔,但后因与阿奇木之子产生矛盾,迁徙至乌什卡外奇里克部,成为该部属人,有关于此,

后文在讨论奇里克部的章节中有详论。
《清高宗实录》卷 923,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丁亥。
载的哈喇萨达克、哈咱拉雅克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7 册新疆卷,啻依特应即提依特,雅满啻依特应即雅满提依
2,第 968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8 册新疆卷 3,第 1200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8 册新疆卷 3,第 1206 页。
105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布察克部属民一百五十余户 ,其他部落相关记载表列如下:

隘,这说明,阿奇木将其所领部众迁往色勒库尔,存在定例。
实际上,根据乾隆朝统一新疆之初满族旗人所著的《西域地理图说》,阿奇

序号 部落名称 首领
属民户 木本
数 人在
汉文 满文
色勒
1 启布察克(希布察克) kibcak 阿起木(阿奇木) 150
库尔
2 喀拉萨达克(哈喇萨达克) karasadak 萨依特 110 地区

3 托赖噶尔(图尔额伊格尔) toraigar 噶岱 40
所统
《 领的
部落多达十一部或十二部,其中的汉文部分载阿
奇木属下共十一部落六百余户人,满文部分载其所领部落为十二个,其中的汉文
文献载:
喀什噶尔往西南叶尔羌属沙尔胡尔。事见前部。入山往西北去三、五日路(不一),
所有乌曲、巴杂拉特、塔尔素斯、塔噶尔拉吗、乌撙塔尔、卜斯塘特勒克、浑都逊、
塔尔噶朗等八山沟内,皆我属希布察克阿奇木属下喀拉萨达克、啻依特、科子拉雅克、
托赖噶尔、奈满、萨尔塔哈布察克、喀拉哈布察克、科子哈布察克、梛雅古特、雅满

上述部落皆为阿奇木所领,这些部落皆位于叶尔羌属地沙尔胡尔即色哷库勒或色
勒库尔,他们身处于山地之间,尽管文中称阿奇木属部为十一部落,但实际仅列
出了其中十部,共计六百余户,这也就是阿奇木之派遣其弟巴克提至色勒库尔的
重要原因。其中的喀拉萨达克、科子拉雅克应分别即《平定准噶尔方略》中所记

特,托赖噶尔应即托拉尔根,又称图尔额伊格尔,哈布察克即希布察克,萨尔塔
哈布察克、喀拉哈布察克、科子哈布察克或皆为希布察克部分支部落,梛雅古特
应即诺依古特。
除此之外,《西域地理图说》中的满文内容中还详载了阿奇木所在部落及其
所领上述诸部的人口户数、各部首领、游牧种田之地等内容,其中阿奇木所领希


西域地理图说注》,阮明道汉文笺注、刘景宪满文译注,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 年,

第 132 页。原文中“梛”写作“氵那”,现代汉语中似并无该字,此处暂以“梛”代替之。
阮明道主编: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77,乾隆二十四年九月辛亥,有载曰:“又布鲁特阿勒达什等告称,我等哈
喇萨达克、哈咱拉雅克布鲁特,共七十户,虽旧属叶尔羌,而无贡赋,惟承办博罗尔、拔达克山、痕都斯
坦各路往来差使,闻沙尔呼勒归降,特来求见,原委大皇帝臣仆等语。”这表明,上述两部落也是清朝在平
定大小和卓叛乱的过程中归附清朝的。

阮明道主编:《西域地理图说注》,第 163 页。
106

万方数据

表 4-1 阿奇木所领希布察克部及其属部户数


4 喀拉克布察克 karakebcak 木鲁特 20
5 奈曼 naiman 启伯克 30
克伯克 15
科子拉雅克(哈咱拉雅
6 kedzilayak 阿克布塔 60
克)
kedzil
7 克子儿奈曼 克伯克 30
naiman
sart
8 萨尔塔克布察克 绰诺 30
takebcak
kedzil
9 克子儿哈布察克 肯吉拜 20
habcak
10 诺依果特 noigot 拜托巴特 20
11 硕兰泥曼 soranniman 舒布尔格 20
12 雅满梯依特 yaman tiit 巴巴克 20
合计 565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资料来源:阮明道主编:《西域地理图说注》,第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163-164 页。


以不可妄动等语晓谕沙尔呼勒伯克管穆喇特、布鲁特之巴克提等” ,沙尔呼勒
即色勒库尔,管穆喇特应即穆喇特 ,这表明穆喇特、巴克提在色勒库尔共同管

辖。” 这表明,昆楚克本来即在色勒库尔处置办理伯克事务,担任副伯克,由此

巴克提应在色勒库尔地区具有一定的地位,他曾帮同伯克穆喇特处理地方事
务,乾隆三十五年(1770),因巴达克山与爱乌罕产生冲突,巴达克山首领素勒
顶戴,其弟穆鲁特同回部伯克一起进京入觐。 当时,清朝文献中仅提及“额穆
坦沙向清朝请求援兵,因这些部落邻近于叶尔羌地区,乾隆帝在谕令中指出: 又

理该地区事务。乾隆四十九年(1784),阿奇木因诬控鄂斯而被治罪,查办该
案之时,喀什噶尔办事大臣保成试图缉拿阿奇木之侄昆楚克,乾隆帝否定了保成
的做法,并令大臣安抚昆楚克,“安抚晓谕昆楚克,即放回原游牧,仍办理伯克
事务”,此前,叶尔羌办事大臣阿扬阿也奏及: 现为晓谕色哷库勒管辖之布鲁特
之头人:将昆楚克缉拿送来后,即由伊等头目等内拣选二人前来,补授副伯克管

推断,其父巴克提此前有可能也担任该地副伯克职务。
前文提及的希布察克部之比额穆尔亦为阿奇木之弟,额穆尔曾跟随托伦泰、
波罗泥都收服天山南路,大小和卓叛乱之后,逃往安集延,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三月,因与浩罕额尔德尼伯克发生矛盾而率部内附清朝,清朝政府授予其三品


《寄谕叶尔羌办事侍郎期成额等著查特哷巴斯是否素勒坦沙之弟》,乾隆三十五年四月十八日,《乾隆朝
满文寄信档译编》,第九册,第 530 页。无论如何,从阿奇木个人及其子、弟的身份来看,
(1770)被授予六品顶戴。

清朝统一新疆前后,穆喇特任色勒库尔(沙尔呼勒)伯克,《清高宗实录》载:“又招抚之沙尔呼勒伯克
穆喇特告称,我等所管五百户,仅余二百余户。”《清高宗实录》卷 603,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丁酉。

《寄谕叶尔羌办事大臣阿扬阿设法诱来阿其睦之弟昆楚克》,乾隆四十九年五月十三日,《乾隆朝满文寄
信档译编》,译文第 559 页,清朝满汉文献中多处文献称昆楚克系阿其睦之弟,显然有误,昆楚克系巴克
提之子,应系阿其睦之侄。

《清高宗实录》卷 633,乾隆二十六年三月戊辰。
107

古楚卡伦内库纳萨尔地方,距城二百余里。” 《新疆识略》载:“布鲁特则希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拔达克山、布哈儿等地方。” 说明希布察克部距离喀什噶尔较近,并有一部分

尔比与布鲁特阿奇木同族”,并未直接说明其为阿奇木之弟,直至乾隆四十九年
(1784),在阿奇木诬控鄂斯事件中,文献中才提及额穆尔系阿奇木之弟。阿
里克乡政府附近。 塔什米里克乡即为清代文献所载的塔什密里克,由于阿奇木
奇木诸弟皆享有不同品级顶戴、统领部分属众,阿奇木之子燕起于乾隆四十五年

阿奇木家族应具有较强的势力,堪为布鲁特望族。

(三)作为“熟布鲁特”的希布察克部

希布察克部所处位置较为特殊,《回疆通志》载:“希布察克部落,在伊勒
斯坦人享同等权力。” 瓦里汉诺夫提及阿奇木之职务,所指的图拉伊吉尔—希

布察克部落在喀什噶尔之南,为最近。”、“希布察克部落在英吉沙尔城东南铁
列克卡伦至西北图木舒克卡伦以外,及喀什噶尔西南伊勒古楚卡伦内一带,游牧

人居于伊勒古楚卡伦以内。
伊勒古楚卡伦位于喀什噶尔西南一百五十里,其所处即今新疆疏附县塔什米

被授为该地阿奇木伯克,其所领希布察克部因此具有在伊勒古楚卡伦内游牧定居
希布察克部管辖。徐松指出,布鲁特“种人数十部,吉布察克为之首” ,这就
的权利。乔汗·瓦里汉诺夫记载了塔什密里克附近的布鲁特人,他将该部称为图
拉伊吉尔希布察克:“布鲁特人的首领阿奇木,因在 1758 年战事期间为帝国建
立了功业,被中国人授封为塔什密里克城的当权者(阿奇木伯克)……萨底克别
克(阿奇木的后代——引者注)所管辖的布鲁特人属图拉伊吉尔—希布察克部族,
萨底克别克管辖的布鲁特人是完全属中国的吉尔吉斯民族的唯一代表,与土耳其

布察克布鲁特人应指居于卡内的希布察克布鲁特,他们与回疆居民同样完全受清
朝管理。
希布察克部与其他部落存在统属关系,上文提及《西域地理图说》中载明阿
奇木在色勒库尔地区即统领数十个部落,喀什噶尔卡外地方的萨尔特、图尔额伊
格尔(图尔爱格)部也均属于希布察克部,《新疆识略》载萨尔特部“系希布察
克所属,在喀什噶尔西南伊勒古楚卡伦外游牧”,《回疆通志》载图尔额伊格尔
系希布察克部所属,除了上述两部,巴克提所领色勒库尔部布鲁特也间接从属于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8 册新疆卷 3,第 1477 页。

和宁:《回疆通志》卷 7《喀什噶尔》,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年。

松筠纂:《钦定新疆识略》卷 12《外裔》,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 年。

钟兴麒编著:《西域地名考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年,第 1097 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研究所编译:《乔汗·瓦里汉诺夫著作选集(选译)》,1975 年,第 104 页。

徐松:《西域水道记》卷 1《罗布淖尔所受水》(上)。
108

余户,因生齿日繁所致,恐卡外之布鲁特私行潜入游牧,亦未可定。

万方数据 《

字相差无几 ,至嘉庆二十年(1815)大约有五百余户,这些布鲁特主要应即卡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里克的吉尔吉斯人为五百户。 二者虽均提及卡内居住约五百户布鲁特人,但所
表明了希布察克部在布鲁特诸部之中居于首位,这一直延续到嘉庆二十年
(1815),徐松又提及:“嘉庆二十年,图尔第迈玛特伏诛,部落离散,今则冲
巴噶什最强。”
关于卡内希布察克布鲁特之人数,嘉庆二十年(1815),松筠查办孜牙墩事
件时奏及:
查卡伦以内游牧布鲁特,于乾隆二十四年,经前参赞舒赫德等奏,闻住牧者仅二
克齐,大小头目皆由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奏放,给以翎顶二品至七品有差。”
百余户。迨至乾隆五十二年,经前参赞明亮等查明,约有三百余户布鲁特住牧卡伦以、
内,严禁不准卡外之布鲁特私入游牧,办理在案。今查卡伦以内住牧布鲁特约有五百
者,无论其长与其属,视其伅诚效力,量给衔顶。” 以下表格就各部享有顶戴

这说明,乾隆年间卡伦以内仅有二三百户布鲁特人,上文提及, 西域地理图说》
载阿奇木所领希布察克部约有一百五十户,正与舒赫德所奏卡内约二百余户的数

伦以内的希布察克布鲁特人。瓦里汉诺夫则称,据乾隆朝代的统计数字,塔什密

除。” 故而,布鲁特各部首领所受顶戴亦多父子相承,嘉庆四年(1799),清朝
指称的时间不尽一致,乾嘉年间塔什密里克的希布察克布鲁特人约由二三百户逐
步增至五百户人左右。
布鲁特部落众多,不同文献对于其部落数目的记载不同,如分别有十七部、
十九部、二十部等说法。内附布鲁特诸部首领则被赏以不同品级的顶戴,并受到
喀什噶尔参赞大臣节制,“首领称为比,犹回部阿奇木伯克也,比以下有阿哈拉

“每部有长曰比,理其部之事者曰阿哈拉克齐。内附者各给以衔,布鲁特之内附

的人物数目进行了统计(参见表 4-2 和 4-3)。


其中,表 4-2 根据祁韵士所载嘉庆十二年(1807)之布鲁特各部落享有顶戴
的人物统计而出,表 4-3 根据《嘉庆朝<大清会典>中的理藩院资料》所载整理而
成,嘉庆朝《大清会典》成书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布鲁特诸部之首领之职
父子相继,“每部落之首领无额数,以曾经出力者为之,亦父子相继,有罪则

级赏戴。”

顶戴继承政策虽有变更,但上述表格仍可反映出乾嘉时期诸部首领
万方数据
② 松筠: 松筠新疆奏稿》,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 二编)第二辑《西北史地文献》第 9 卷,线装书局,2006

③ 年,第 48 页。
④ 似乎由此可以推断《西域地理图说》的作者可能系参赞大臣舒赫德之属下,作者应参与了新疆统一之初
⑤ 清朝对布鲁特的社会调查,掌握了当时较多的一手官方文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研究所编译:《乔汗·瓦里汉诺夫著作选集(选译)》,第 105 页。
⑥ 祁韵士:《西陲总统事略》卷 11《布鲁特源流》,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嘉庆朝<大清会典>中的理藩院资料》,参见赵云田点校:《乾隆朝内务府抄本<理藩院则例>》,中国藏学
出版社, 2006 年,第 395-396 页。
松筠等纂: 部落 图 蒙 萨 察 《钦定新疆识略》卷 12《布
人数 齐 希 尔 萨 冲 古 巴 额 尔 苏 哈 萨 胡 岳 奈 提 喀 总 109
布 额 巴 斯 德 尔 尔
里 尔 勒 巴 勒 雅 什 瓦 依
品级 察 伊 噶 奇 格 萨 曼 提 计
克 特 多 噶 图 克 齐 什 特
克 格 什 斯 讷 雅 锦
尔 什
尔 克
二品 1 1 2
三品 1 1 1 3
兰州 四品 1 1 4 6 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
代新疆布鲁特 五品 4 1 3 1 9 历史研究(1758-1864)
六品 3 8 1 6 3 2 1 24
七品
政府规定 金顶 1 5 1 2 3 2 1 1 1 17 “布鲁特内,如有军功
者,原戴 蓝翎 1 1 2 顶翎,著赏伊子冠戴,
若无军功 总计 4 18 2 2 12 2 1 1 4 1 1 2 1 1 3 2 5 63 者,降

所受封赏的情况。二者皆载希布察克部有十八人享有不同品级的顶戴,多于其他
各部落,这说明,乾嘉年间,该部有功之人较多,表明希布察克部在乾嘉年间居
于各部前 部落
喀什噶尔所属 乌什所属 列,故徐松所言“希
人数 萨 察
冲 喀 希 图 巴 额 色
布察克部 胡 奇 尔 萨

岳 提 萨 苏 胡 奇 总 为之首”也是有根据
巴 尔 尔 奈 布 尔 斯 德 尔
品级 什 里 巴 雅 瓦 依 尔 勒 什 里 计
噶 萨 提 曼 察 爱 奇 格 库
的。 什
齐 克 噶 克

什 特
锦 克

格 斯 讷


齐 克


二品 1 1 2
三品 1 1 1 3
表 4-2 《西陲总统事
四品 1 1 4 1 7
略》所载布 五品 1 3 1 3 2 4 1 15 鲁特各部享有顶戴之人数
六品 2 1 3 2 1 3 9 1 4 1 27
表 七品 1 1
无品金顶 2 1 1 5 2 1 1 1 1 1 16
总计 8 1 4 4 2 1 1 2 5 3 18 2 2 1 1 1 2 9 4 71

《 《 (
阿奇木(阿其睦) 在清朝治理回疆事务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在乾隆四十


《清宣宗实录》卷 94,道光六年正月甲辰。
110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表 4-3 嘉庆朝《大清会典》所载布鲁特各部享有顶戴之人数表
此皆大臣等平日过于宠信所致,若不重治其罪,何以示惩?” 故而,殴辱阿奇

二、乾嘉之际希布察克部的历史转折

木不和,现训导说和。” 阿奇木受到凌辱、与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产生矛盾,表
(一)阿奇木诬控鄂斯事件及其影响

九年(1784)萨木萨克通信一案中,阿奇木却伙同额穆尔、阿里木等人诬控鄂斯,
阿奇木最终被解至京,额穆尔等人也被获罪。事发后,阿奇木之子燕起畏罪外逃,
后被拿获,另一子鄂布拉三(散)也逃至浩罕,嘉庆初年,为浩罕伯克那尔巴图
囚禁,故该事件成为阿奇木家族命运与希布察克部历史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阿奇木也曾受到过主事乌尔衮的欺凌,并与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
噶岱默特产生过冲突。乾隆三十年(1765),当喀什噶尔副都统柏琨查办喀什噶
尔参赞大臣纳世通之罪责时,时任护军参领的保成称:“乌尔衮曾管布鲁特回人
队伍,竟将布鲁特散秩大臣阿奇木殴辱,阿奇木深为怨恨。其殴辱之由大约因索
物不遂等语。”柏琨也奏及: 乌尔衮仗势凌辱回人,索取财物,甚至殴辱散秩大
臣阿奇木,情殊可恶。”针对于此,乾隆帝在上谕中指出:“再回部伯克,俱系恩
赏职衔品级之人,该管大臣固不可过于优容,亦不可任意凌贱,至官员等,尤非
大臣可比。乌尔衮不过一主事耳,竟敢将散秩大臣阿奇木殴辱,实出情理之外,

木成为乌尔衮的重要罪责之一。乾隆四十年(1775),阿奇木与噶岱默特发生矛
盾,乌什参赞大臣绰克托奏及:“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噶岱默特与散秩大臣阿奇

明了阿奇木作为布鲁特上层,在日常生活中即与喀什噶尔地方权力阶层发生了摩
擦和冲突,这是否引发阿奇木诬控鄂斯,虽难以确定,但至少存在一定的关联。
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落居撒马尔罕的大和卓波罗泥都之子萨木萨克
木萨克,则他事皆易办理。” 说明乾隆帝最初以拿获萨木萨克为首要任务,暂将
生活窘迫,“同行十余人,求乞度日”,他暗遣白山派信徒托克托素丕、巴尔哈
特素丕寄书信于喀什噶尔维吾尔人默罗色帕尔等五人,获取物件。鄂对之子、喀
什噶尔阿奇木伯克鄂斯访得此事,喀什噶尔办事大臣保成将此事进行上奏。乾
隆帝要求其立即审讯默罗色帕尔等人,经审讯,得知通信一事缘由,鄂斯也议
臣绰克托处控告。 乾隆帝知晓后,认为应将阿奇木、阿里木、额穆尔解京,方
及欲借机将萨木萨克诱来剿除。乾隆帝认为:“将伊用计剿除,则非天朝体统”,
主张将其诱来送京,照霍集斯例、赏给职衔。然而,阿奇木之弟额穆尔却要求暂


乾隆四十九年(1784)后,《清高宗实录》将阿奇木写作阿其睦,为与前文一致,除引文外,行文中仍写
作阿奇木。

而被革职。

四月初,保成将阿奇木缉拿,解送至热河。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 30,乾隆三十年五月甲辰。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8 册新疆卷 3,第 1229 页。
111

谋于阿里木等人,诬控鄂斯亦曾受过萨木萨克书札。 七月,阿里木、额穆尔
万方数据
等被即行正法,阿奇木因曾有功且已年老,被判斩监候。 实际上,乾隆帝对阿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仍赏与伊生计及住房,又将伊等家口解送京城,令尔等骨肉完整。”

缓办理,并隐匿萨木萨克所遣之人,乾隆帝言:“布鲁特性最愚蠢,不可使其惊
扰生疑,设复逃窜远方,更属不成事体,暂且不必办理,尤不可显露,诚能得萨

二年(1787)八月,清朝最终将燕起擒获。 燕起被擒获后,其弟鄂布拉三(鄂
额穆尔之事搁置。
随后,阿奇木、额穆尔及英吉沙尔阿奇木伯克阿里木等,却转而控告萨木萨
克与鄂斯通信,经保成审讯,“俱属诬妄”,阿奇木等不服,又至乌什参赞大

特曾经擒献其兄燕起,“心怀忿恨,希图抢掠,以为报复之计” ,故而,他纠众
为妥当。闰三月至五月,乾隆帝反复降谕,多次密令保成、绰克托及伊犁将军伊
勒图,将阿奇木等人拿解至京,但保成、绰克托一度未能果断执行谕令,乾隆帝
责备保成“将伊等纵放”,绰克托自乌什亲率阿奇木等人前往喀什噶尔与鄂斯
质对,乾隆帝指斥其欲消弭此事,绰克托也因“未能妥速剖断,一味调停姑息”

该案源自额穆尔私自留宿萨木萨克所遣托克托素丕等人,后被鄂斯查出,
额穆尔惧鄂斯查办,又私将托克托素丕打死,阿奇木庇护其弟,为脱罪责,合

奇木进行了积极的安抚,“仅因额穆尔犯罪,甚是怜爱阿其睦等,解到京城后,

阿奇木被拿解送京后,其子燕起却于当年四月下旬携众外逃,冲巴噶什、额
德格讷、喀尔提锦、奈曼等多部布鲁特均协助清军抓捕燕起,五月,额德格讷部
首领叶尔提拜将其擒获,但该部阿哈拉克齐穆拉特却将燕起释放,直至乾隆五十

布拉散)仍在外逃,乾嘉之际,虽经阿奇木之侄昆楚克等协助追捕,但并未将其
直接拿获。嘉庆二年(1797),一度有传闻称鄂布拉散与萨木萨克相纠集,试图
尔巴图最终将其锁禁。
谋抢喀什噶尔,但清朝经调查后,发现这只系讹传,鄂布拉散因喀尔提锦部布鲁

可能是属于和卓派的人物。 这一分析有一定的根据,在清朝政府平定回部之前,
抢掠喀尔提锦部牲畜、人户。此后,清朝并未能直接拿获鄂布拉散,浩罕伯克那


《清高宗实录》卷 1202,乾隆四十九年闰三月丙辰。

《清高宗实录》卷 1203,乾隆四十九年闰三月辛未。

《清高宗实录》卷 1207,乾隆四十九年五月甲戌。

《清高宗实录》卷 1215,乾隆四十九年九月丙子。
月马肥时,再另行借端生事。”

他们皆供认阿奇木产生过举事之念,尽管阿奇
《清高宗实录》卷 1211,乾隆四十九年七月癸未。

《寄谕喀什噶尔办事副都统衔保成等著将阿其睦并家口解京给予生计》,乾隆四十九年五月初七日,《乾
隆朝满文寄信档案译编》第 17 册,第 557 页。

《清高宗实录》卷 1287,乾隆五十二年八月癸丑。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 2 册(嘉庆二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版,2000
年,第 246 页。
112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鄂斯不受该案影响,并授予其贝子爵位。 故而,两案结果的对比,成为乾隆、

佐口透先生认为阿奇木诬告鄂斯的事实本身没有特别的意义,但可以推断
出额穆尔、阿奇木是萨木萨克的党羽,阿奇木住在喀什噶尔的塔什密里克庄附近,

阿奇木家族与大小和卓关系密切,额穆尔留宿萨木萨克所遣之人,应出于对萨木
萨克的怜悯。阿奇木的随从艾三供称,阿奇木曾说:“我今前往乌什,俟回来时
相机举事。”阿奇木之妻弟默罗毕里雅克也供称,阿奇木曾言:“大人们若不将
机。 这一分析,主要从清朝大臣保成、绰克托等人在处置该事件过程中应变不
我等之事如此善为完结,阿里木之事如何能了?我们且著阿里木暂且罢手,俟八

木身为散秩大臣,却因该事件诬控鄂斯,甚至欲起事,阿奇木、额穆尔旧时与
白山派和卓所建立的关系,应是该事件的重要诱因。
王希隆师在分析乾嘉两朝对白山派和卓后裔招抚过程的得失中,提及过上述
事件,将嘉庆年间玉努斯追查萨木萨克之子玉素普却遭反控的情况与该案相进行
对比,认识到两案的结果完全不同,额敏和卓之孙玉努斯追查玉素普寄信敛财一
案,拿获为玉素普敛财的白山派信徒,但松筠却指认玉努斯与浩罕汗爱玛尔通好
致使爱玛尔试图在喀什噶尔设哈子(哈孜)伯克,玉努斯因此被摘取顶翎、加以

看守,终酿成冤案,而鄂斯受阿其睦诬控后,乾隆帝及时查明真相,尽可能使

嘉庆两朝在相关事务处置中得与失的缩影。
李皛认为,清政府办理阿奇木诬控鄂斯及其子燕起外逃一案的过程中,所
暴露的问题并非南疆伯克与萨木萨克串通的问题,而是显示出军府体制因自身所
存在的缺陷以及因伯克阶层的内部矛盾而难以有效运行,清朝政府过于依赖额敏
和卓家族、鄂对家族、阿其睦家族这几个封建主家族所垄断的伯克体系,以致于
乾隆末期,南疆治理体系弊端凸显,军府制与伯克制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出现了危
无一存者,报应相寻,及时榜样,是显为张逆所惑,殊难望其出力歼擒。” 可

力的角度来进行解析,以该事件为中心来认识军府制与伯克制相结合过程中所显
现的问题,为进一步理解相关历史背景提供了新的视角。
道光年间,张格尔以阿奇木之事蛊惑布鲁特属众,“据向布鲁特等探问,能
否出力,皆言前散秩大臣阿奇木曾经出力,屡次拿人,至今不过数十年,而子孙


《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 2 册(嘉庆二年),第 321 页。

[日]佐口透:《18-19 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上),凌颂纯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105 页。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第 12 册,中国档案出版社影印版,1998 年,第 156-159 页。
④ 权已分,即有事亦易办理。
王希隆:《乾隆、嘉庆两朝对白山派和卓后裔招抚政策得失述评》,《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 2 期。

李皛:《试析乾隆朝治理南疆政策得失——以阿其睦、燕起事件为中心》,《昆明学院学报》,2014 年第 5
期。
113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拓克内,依伊等属下布鲁特等心愿,各选一人为比管理。
以看出,张格尔以阿奇木获罪一事来煽惑布鲁特人,这也就是部分布鲁特参与张
格尔之乱的原因之一。
阿奇木本人被拿解后,清朝政府调整了对布鲁特的统治政策,希布察克部的
首领也发生了变更。前人在讨论清朝政府治理布鲁特的政策时,多以布鲁特诸部
作为整体来进行讨论,并未注意到相关政策的变迁过程。乾隆四十九年(1784)
闰三月,清朝政府即着手调整对布鲁特的治理政策:
再阿其睦等拿获来京后,布鲁特游牧事务,亦须妥协分晰办理,方能永远宁谧,
朕思于布鲁特中,如察罕雅素者,拣派数人,作为比衔,分设游牧,各自管理,则事

内所驻多连属下布鲁特惊惧,亦避往卡伦外,多连往追带回驻地。” 燕起外逃
此时,乾隆帝令在布鲁特各部落分设比衔,管理诸部游牧,说明清朝此时已经意
识到阿奇木管理布鲁特权力集中之弊,布鲁特诸部虽然各有其比,但上述事件之
前,清朝政府设定由阿奇木担任总比,管理各部,该事件之后,清朝政府显然是
要加强对各部首领的直接管辖。五月,乾隆帝又降谕令:
今阿其睦犯罪,是以拿获护解京城,遂即将布鲁特之十九鄂拓克之人,分别设比管
理,分权互不统辖,尚断众布鲁特盼顾之心,可永无事……于布鲁特之十九鄂拓克,
每鄂拓克各设一比,分别管理。设此等比时,由保成所奏换顶戴之布鲁特多连、拜你
泽尔等可授比者内,即具奏补授本鄂拓克之比,各自管理,其余鄂拓克均同样于其鄂

这说明此前的谕令得到了执行,强调在各部落分设比职,互不管辖,多连、拜你
泽尔(拜呢杂尔)即为希布察克部中的“察罕雅素”者(caganyasu,蒙语,意
为骨血纯洁),多连于此时被授为希布察克部之比。

(二)多连及其子图尔第迈莫特

清代汉文文献,包括《清实录》及相关官修或私修方志,均鲜少提及多连,
今人研究亦未重点关涉该人物,乾隆朝满文寄信档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此人物。
克事务。今多连又因奋勉效力,施恩多连加级,赏戴三品顶翎。” 这表明,乾
乾隆四十九年(1784)五月十八日保成奏:“阿其睦次子燕起逃遁后,卡伦

之后,卡伦内希布察克部属人被惊扰,向卡外逃避,多连追索了这部分布鲁特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十月,保成奏请将阿奇木仆人赏与布鲁特比多连 ,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11,道光六年四月庚申。

《清高宗实录》卷 1203,乾隆四十九年闰三月戊寅。

《寄谕伊犁将军伊勒图等著分别设比管辖布鲁特并去文索取伯尔克》,乾隆四十九年五月初七日,《乾隆
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 17 册,第 555-556 页。

《寄谕喀什噶尔副都统衔保成著赏绸缎与追回外逃属下之布鲁特多连》,乾隆四十九年五月十八日,《乾
汝。” 说明多连受到了重用,乾隆帝以更优于阿奇木之待遇来勉励其效力。乾
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 17 册,第 567 页。
114

回子房屋赏之可也,并每年赏给一百五十腾格养育额份。” 如此,阿奇木之仆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乾隆五十年(1785)十月二十九日,乾隆帝又提及该事:“去岁,多连于燕起等
出逃时,因驻卡伦外布鲁特等亦畏惧而逃之际,即前往追截,使其平安返回,并
安抚其属下人等,故此,施恩多连加级,赏四品顶戴花翎,授其为比,管理鄂拓

之数名鄂拓克比、阿哈拉克齐等,俱赏给顶戴。
隆四十九年(1784)时,多连追索逃往卡外的布鲁特人之后,即被授为希布察克
部之比,并被赏与四品顶戴花翎,次年,多连又因奋勇效力,被加级赏与三品顶
戴花翎。

迈莫特为希布察克布鲁特比额森之后裔 ,他主要根据汉文文献推断而出:乾隆
说明多连被授为希布察克部之比后,正逐渐取代阿奇木的职位。乾隆五十年
(1785)十月,多连被授予三品顶翎时,上谕有载:“嗣后,诚能如此奋勉效力,
访得并缉拿燕起、伯尔克等,体恤尔不仅如同先前之阿奇木,而且尤加施恩于

隆五十一年(1786)正月,上谕提及:“兹加恩将从前赏给阿其睦之一块土地、

人、土地、房屋皆赏与多连,多连享有了更高的体恤待遇,地位进一步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嘉庆年间的希布察克部之比图尔第迈莫特即为多连之子,他
因孜牙墩事件而被枉杀。 清高宗实录》仅提及“多连之子图尔第”,除此之外,
并未就图尔第迈莫特相关事宜进行更多记载。根据满文档案,可以确定图尔第即
为图尔第迈莫特即为多连之子。乾隆四十九年(1784)十月,保成奏:
为安抚布鲁特等,已向宣召前来之各比等赏赐顶戴,其尚未前来之呼兰部鄂拓克比
托克托库勒等畏惧迁徙,布鲁特多连之子图尔第迈玛特追之唤回原处。又呼唤尚未来会

此处直接说明图尔第迈莫特为多连之子,说明他直接参与了召唤诸部之比并赏给
其顶戴之事,从中也可以看出,于各部落分设比衔的谕令得到了进一步执行,清
朝政府在各部挑选合适人选担任比职,并赏给其顶戴。苗普生先生曾认为图尔第

三十七年(1772),额森与阿瓦勒比被赏与普尔钱, 回疆通志》正记载了阿瓦勒
之子玻什辉及图尔第迈莫特皆享有赏钱,推测图尔第迈莫特承继了额森的岁俸,
尔钱十千文,赏布鲁特比博什惠七千五百文,赏图尔第迈莫特七千五百文。” 乾


《寄谕陕甘总督福康安等著赏赐多连等并派兵严加防守卡伦》,乾隆五十年十月二十九日,《乾隆朝满文
寄信档译编》第 18 册,第 580-581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9 册新疆卷 4,第 1692 页。

《寄谕陕甘总督福康安等著赏赐多连等并派兵严加防守卡伦》,乾隆五十年十月二十九日,《乾隆朝满文
比多廉(连)之房屋转赏其子”
寄信档译编》第 18 册,第 581 页。 ,这表明多连约于乾隆五十七年四月前病故,

《寄谕喀什噶尔办事副都统衔保成著赏赐多连》,乾隆五十一年正月十四日,《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
第 19 册,第 490 页。

《寄谕伊犁将军伊勒图等著布鲁特之事毋庸插手》,乾隆四十九年十月十九日,
所载,图尔第迈莫特在嘉庆十二年(1807)享有二品顶戴花翎。 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
第 17 册,第 643 页。

苗普生:《略论清朝政府对布鲁特的统治》,《新疆社会科学》,1990 年第 6 期。
115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我管。许以临期带人帮助。”
故推断图尔第迈莫特为额森之后裔。然而,上述满文档案材料则直接证明这一推
论并不准确,图尔第迈莫特并非额森后裔,而是多连之子,多连亦享有一百五十
卡追捕,拿获部分逆匪,据供,孜牙墩欲夺南八城作王子。 嘉庆帝专委松筠办
腾格(即普尔钱七千五百文)的养赡之资,后由图尔第迈莫特继承。
成书于嘉庆四年(1799)的《回疆通志》载“每年外赏阿奇木伯克伊斯堪达
回庄照常安业。” 其后,松筠在审讯过程中,澄清了一些事实,如查明孜牙墩

隆五十三年(1788),玻什辉继承了阿瓦勒所遗之比,图尔第迈莫特也有可能在
《回疆通志》成书之前继承了多连的比职。乾隆五十七年(1792)四月,明亮等
奏“希布察克布鲁特比多廉(连)病故其子承袭其职”、“请将希布察克布鲁特


图尔第迈莫特于此时承袭其职,并继承了其土地及普尔钱,根据《西陲总统事略》
曾协同官兵查拿逆党,今以疑似之情,置之重辟。” 然而,松筠未待上述谕令

之执行,便将图尔第迈莫特凌迟处死,清仁宗深为震惊,将松筠革职治罪。
然而,嘉庆二十年(1815),图尔第迈莫特因卷入孜牙墩事件而被枉杀,此
事之后,希布察克部地位就进一步衰落,布鲁特部众也渐离心。孜牙墩本为塔什
密里克黑山派阿訇,他因娶白山派之女为妻,欲将其妻室搬至塔什密里克,却受
阻于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玉素普和卓,因而决定起事。孜牙墩此前曾与图尔第迈
莫特抱经发誓、结为兄弟,图尔第迈莫特后曾供言:“孜牙墩说,阿奇木玉素普
不准搬取新娶此房妻室,想要闹事。我说卡伦以外,直至阿赉地方布鲁特,俱属

嘉庆二十年(1815)八月,孜牙墩即携众焚烧马厂、戕害官兵,永芹带兵出

理此事,并令图尔第迈莫特配合追剿。九月十七日,成宁即奏“逆回孜牙墩就擒,

夺南八城作王子即系虚构之言,但松筠在办案过程中,却将图尔第迈莫特处以极
刑,松筠知晓图尔第迈莫特曾与孜牙墩抱经发誓,事发当天又欲协同孜牙墩,故
而深信图尔第迈莫特有同谋之罪,奏请将其定拟斩枭。嘉庆帝阅览其奏,认为松
筠所奏疑窦重重,殊难凭信,并密令长龄复行审讯查办。“如讯明图尔第迈莫特
甘心定行闹事之言,清仁宗认为松筠“办理实属草率。” 图尔第迈莫特死后,
实系助逆,自应照松筠原拟奏明办理,不可疏纵,若该比并无同谋助逆情事,且


布察克总比之缺,本非额制,著即裁撤,毋庸请补。” 这同时说明图尔第迈莫


和宁:《回疆通志》卷 7《喀什噶尔》。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10 册新疆卷 5,第 2020 页。

祁韵士:《西陲总统事略》卷 11《布鲁特源流》。
卓、热仔、胡则等逃至浩罕 。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白山派和卓后裔、

程溯洛、穆广文编:《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下),民族出版社,1981 年,第 148-149 页。

《清仁宗实录》卷 310,嘉庆二十年九月辛卯。

《清仁宗实录》卷 310,嘉庆二十年九月己亥。

《清仁宗实录》卷 312,嘉庆二十年十一月戊申。

《清仁宗实录》卷 313,嘉庆二十年十二月辛酉。
116

万方数据

其意可知。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其后,经长龄查办,图尔第迈莫特虽然曾应允帮助孜牙墩滋事,但受到了其
妻、子的劝止;事息之后,他因欲占有孜牙墩之田产而未遂,心怀怨恨,又有不

其妻外逃,嘉庆二十一年(1816)九月,其妻自行投回,受到清朝政府安置,“将
其希布察克部落图尔第迈莫特原有随比田地房间,赏给该回妇等俾资养赡,至希

特被处极刑之后,希布察克布鲁特总比这一职衔被裁撤。
虽然图尔第迈莫特之妻木巴喇克、子阿则依受到了安置,但尚有其子阿仔和

萨木萨克之子张格尔纠众三百余人侵犯图舒克塔什卡伦,杀伤卡伦官兵,抢掠卡
伦马匹,图尔第迈莫特之子胡则、冲巴噶什部之比苏兰奇也与张格尔相纠集。此
时,继位不久的清宣宗,对于苏兰奇参与滋事颇为不解,对于张格尔其人之真伪,
尚表怀疑,但对于胡则参与其中,并未感到意外:
惟是苏兰奇系布鲁特比,因何遽尔生心,谋为不轨,欲占据喀什噶尔城池,其中必
有起衅根由。萨木萨克之事,传闻异词,张格尔是否果系萨木萨克之子,虚实未定。图
尔第迈莫特前因孜牙墩谋逆案内凌迟处死,其子胡则数年来逃往何处,此次带兵前来,

其后,清宣宗虽令人查拿胡则、苏兰奇等人,但并未能将其拿获。
道光四年至七年(1824-1827),张格尔又多次纠集布鲁特人、安集延人等,
侵入卡伦,占据“西四城”达半年之久,清朝经多方调兵,最终于道光七年底
(1828),擒获张格尔,平定了叛乱,此后,那彦成奉命处理善后事宜。道光八
年(1828),那彦成奏准收抚外逃来归的布鲁特人事宜,称其至喀什噶尔以后,
即令伊萨克差人传谕图尔第迈莫特之子阿仔(孜)和卓及苏兰奇族叔拜莫拉特等
人,以表收抚之意。当年十月,阿仔和卓遣其弟热仔来喀什噶尔献马投诚,热仔


《清仁宗实录》卷 317,嘉庆二十一年三月庚寅。

《清仁宗实录》卷 322,嘉庆二十一年九月戊辰。

劳拉·纽比认为阿仔、阿则依、胡则、霍则依皆指同一人(Laura J.Newby,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A
Political History of Qing Relations with Khoqand c.1760-1860, Leiden & Boston : Brill,2005,p.57,Footnote 52),
这并不准确,长龄曾提及“图尔第迈莫特之第三子阿则依”(长龄:《长文襄公自定年谱》卷
顺情形,实无虚诈”, 因此,奏请赏与热仔六品翎顶,遣令其速回,并告之于阿 2,《续修四库
全书》第 557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54 页。)说明图尔第迈莫特至少有三子,且阿则依为其第三子,阿
则依并未出逃,他曾经被拘禁于喀什噶尔,后交由其母领回,而根据图尔第迈莫特之堂弟岳哈西第之供述,
阿仔逃至浩罕,并服侍于浩罕汗(Laura J.Newby,pp.88-89),这至少表明阿仔与阿则依并非同一人,后文将
特二品翎顶”, 那彦成上奏此事时,热仔已经回至其兄所居之处,但因雪大封山,
提及,那彦成处置善后事宜的过程中,受那彦成之招抚,阿仔之弟热仔、鄂斯曼至喀什噶尔表明归顺之意,
且称他们并未参与张格尔之乱,而图尔第迈莫特另一子胡则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同张格尔、苏
兰奇等人抢掠图木舒克、伊斯里克卡伦,故而,图尔第迈莫特之子至少包括阿仔和卓、热仔、阿则依、胡
仔六品翎顶”, 其后,那彦成并未言明后续事宜,阿仔和卓及其弟有可能于次年
则、鄂斯曼五者。道光十年(1830),清朝平定“玉素普之乱”后,清朝查办“伊萨克案”的过程中,伊萨
克护卫胡达雅尔爱萨曾有相关供述,其中提及“又有吐尔第买莫特之孙共十五口人,由浩罕出来,安置卡
内,吐尔第买莫特之次子噶则仍在浩罕,我们听见噶则同安集延来此会合”。《伊萨克护卫胡达雅尔爱萨供
词》,台北故宫博物院辑:《清代外交史料》(道光朝四),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年,第 367 页。)该噶
则很可能即为胡则,他为图尔第迈莫特之次子。综合以上信息,可以推断,胡则(噶则)、阿则依分别为图
尔第迈莫特之第二子和第三子,阿仔(阿仔和卓)为长子,热仔和鄂斯曼分别为第四子和第五子。
尔第迈玛特伏诛,部落离散,今则冲巴噶什最强。” 该该事件实为清朝“失布

《清宣宗实录》卷 4,嘉庆二十五年九月甲子。
117

该比之子阿仔和卓率其兄弟眷口逃往浩罕,各布鲁特因而离心。” 此后,希布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称其父获罪后,他们即携眷逃往霍罕,且张格尔犯事时,他们并未助逆,“我哥
哥阿孜和卓先差我来请安递马,只求恩典仍赏我们的地方居住,再与大皇帝出
力”,那彦成认为,“其助逆与否,原虽难深信,此时兵威之后,招之即来,其恭

仔和卓:“作速来城,再行赏给原住地方,并奏明大皇帝仍赏给伊父吐尔第迈玛

尚未到来。清宣宗批准了那彦成的奏请,“既据那彦成等先行宣示朕恩,赏给热

天气转暖之时,携众返回了喀什噶尔。
此后,希布察克布鲁特地位远不及从前,正如徐松所言,“嘉庆二十年,图

鲁特之心”的重要源起,那彦成言:“自嘉庆二十一年孜牙墩事一案,松筠以误
听人言,误将希皮察克爱曼世袭二品翎顶布鲁特比吐尔第迈玛特凌迟处死,以致

察克部式微,道光年间,因协助清朝政府平定张格尔叛乱,奇里克、冲巴噶什等

部势力崛起,希布察克部的地位渐为他部所取代。

三、小结

乾嘉年间,在布鲁特各部之中,希布察克部与清朝政府关系尤为密切,该部
之比阿奇木因向导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被授为散秩大臣,回部平定之后,他
受到清朝政府的器重、身兼多职,管理布鲁特和回部边疆事务,同时,其子弟也
多享有顶戴,因而,阿奇木家族堪为布鲁特之望族。希布察克部因于卡内游牧、
居住,被称为“熟布鲁特”,该部诸多人物被清朝政府授予不同品级的顶戴,享
有顶戴的人物数目居各部之首,在诸部之中具有特殊地位。
然而,乾隆四十九年(1784),阿奇木等人诬控鄂斯事件却成为阿奇木家
族及希布察克部历史的转折点,该事件也促使清朝政府调整了对布鲁特的治理政
策,此后,多连及其子图尔第迈莫特先后任该部之比。图尔第迈莫特于乾隆末年
承袭父职,但却在嘉庆年间因孜牙墩事件而被枉杀,此后,希布察克部地位渐衰。
阿奇木诬控鄂斯及图尔第迈莫特被枉杀,为道光年间布鲁特人参与张格尔叛乱


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四)卷 80《收抚外夷》,第 553 页。

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四)卷 80《收抚外夷》,第 554 页。

《清宣宗实录》卷 150,道光九年正月丁未。

徐松:《西域水道记》卷 1《罗布淖尔所受水上》。

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卷 80《收抚外夷》。
118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埋下了隐患。因而,阐述乾嘉年间希布察克部的典型地位、人物和事件,可以为
推动布鲁特历史的研究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第二节 乾嘉年间冲巴噶什部地位和角色变迁

乾隆、嘉庆年间,冲巴噶什部在布鲁特诸部之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希布察克
部同样在回疆事务中扮演了突出角色,希布察克部随着阿其睦诬控鄂斯事件的
发生以及图尔第迈莫特被枉杀,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如此以来,冲巴噶什部
于诸部之中居于首位。然而,嘉庆末年,苏兰奇因奏报张格尔等人叛乱,受到章
“在喀什噶尔城东北巴尔昌卡伦至西北喀浪圭卡伦以外一带游牧,通霍罕。”
京绥善之斥责,愤然而去,并加入到张格尔的叛乱行动中,如此,该部势力和地 乾
位也渐衰。在道光朝平定张格尔叛乱的过程中,附居于乌什卡伦内外的奇里克部
首领和属众,为平定张格尔叛乱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了道光年间地位突出的布
鲁特部落。在此,围绕着乾嘉年间冲巴噶什部的相关人物和事件来进行分析。

一、乾隆年间阿瓦勒及冲巴噶什部的地位

(一)阿瓦勒及其所领冲巴噶什部
前文曾提及,叶尔羌汗国时期,阿不都拉哈汗任命冲巴噶什部吉尔吉斯人首
领库依萨里(阔伊萨雷)为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从此之后冲巴噶什部便开始雄
踞于喀什噶尔。1755 年,在布拉呢敦、托伦泰等招抚黑山派所掌领的天山南路
的过程中,冲巴噶什部众也加入布拉呢敦一派,为清朝收服天山南路做出过贡献。
别奖赏翎顶缎疋等语。” 这说明乌默尔有功于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但乾隆
有理由推断,在清朝统一新疆前,冲巴噶什部正式落居于喀什噶尔地区已达近百
年之久,该部首领库依萨里担任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这也促使冲巴噶什部在诸
部之中占有重要地位。
比自京转回,臣委令查缉。” 当时,乌默尔比因趁迈喇木之乱抢掠安集延商人,
冲巴噶什部紧邻喀什噶尔,位居喀什噶尔北部卡伦之外,《新疆识略》载:

隆二十三年(1758),在清朝平定和卓叛军的过程中,该部之比乌默尔曾因有功
于清军而受到嘉奖,“兆惠奏称,伯克托克托之弟总管阿布都赉、伯克霍集斯之
属人阿里木、布鲁特乌默尔、额敏和卓之护卫沙丕、呢雅斯等,奋勇剿贼,已分


《钦定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
119

万方数据
即行呈报,甚属恭顺。” 较之于前文所提及的东西布鲁特诸部归附清朝的过程,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二十六年(1761),乌默尔因抢掠安集延贸易之人而被治罪,“本年六月,迈喇
木作乱时,冲噶巴什之乌默尔比,率属抢掠安集延商人牲只银两远遁,及阿瓦勒

百户,于托勇(toyung)地方种田游牧,于托岳鲁克(toyoluk)地方养牧。” 这
此事交由冲巴噶什部阿瓦勒比查拿。海明奏:“请将乌默尔比之职衔革去,或交
阿瓦勒比管辖,或交奇布察克布鲁特散秩大臣阿奇木管辖。”但乾隆帝不以为意,
有托云乡。托岳鲁克又名托依洛克、佟鲁克,乌鲁克卡伦所领小卡伦之一。
认为海明“所办非是”: 这

冲噶巴什之布鲁特,乃喀什噶尔所属,与外藩回人不同,必宜赏罚严明,始足以昭
惩劝。即如阿瓦勒比抒诚效力,既经加恩奖赏,而乌默尔比,乘乱抢掠,自应正法示
品顶戴,阿瓦勒病故,将原品顶翎,赏博什辉。” 这说明,阿瓦勒于乾隆二十
惩,乃仅请革职管束,甚属姑息。著将乌默尔比,派员看守送京。
这说明,乾隆帝强调冲巴噶什部之不同,“乃喀什噶尔所属,与外藩回人不
同”,并下令严惩乌默尔比,将其送京治罪。乌默尔比被送京之后,其家属亦被
分赏与各城阿奇木伯克,“乌默尔比,系恩赏游牧、附卡安插之人,仍不改旧习、
肆行抢掠,应如所奏,将家口分赏各城伯克为奴。阿瓦勒比,闻知乌默尔比不法,

清朝文献并未就冲巴噶什部如何归附清朝做专门的说明,这应与冲巴噶什部在喀
什噶尔落居已久并早已融入该地区有关,清朝统一新疆后,冲巴噶什部自然归由
清朝统治,故而,乾隆帝会强调冲巴噶什部的特殊之处,乌默尔比被送京治罪。
阿瓦勒比作为冲巴噶什部的首领,清朝文献虽并未说明其在清朝统一新疆过
程中的功劳,但其本人及其后人玻(博)什辉、苏兰奇仍在布鲁特诸部首领中占
有重要地位。《西域地理图说》载:“冲巴噶什布鲁特阿瓦儿(awal)之属民近二

里的阿瓦儿即阿瓦勒,托勇即托庸或称托云,清代有托庸河,今新疆乌恰县境内

说明,阿瓦勒在上述地方住牧。《新疆识略》载:“阿瓦勒,乾隆二十四年,入
觐,赏戴五品顶花翎,嗣于二十八、三十等年因照料官马厂并乌什出兵,奏赏三


《清高宗实录》卷 575,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壬寅。

《清高宗实录》卷 628,乾隆二十六年正月癸丑。根据《清实录》,冲巴噶什部在乾隆前期和中期写作“冲
噶巴什”,后期作“充巴噶什”,乾隆朝之后,则作“冲巴噶什”,为了统一,本文除引文外,具体论述
中统一写作“冲巴噶什”。徐松对冲巴噶什之含义加以了解释,“冲(回语),大也”、“巴噶什,布鲁特
回托庸地方” ,乾隆二十六年(1761),喀什噶尔参赞大臣舒赫德奏:“布鲁特
语,手腕也”,徐松著,朱玉麒整理:《西域水道记》(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第 26 页。
冲巴噶什部阿旺比之弟默德特率众返回其旧游牧居住”

《清高宗实录》卷 639,乾隆二十六年六月甲午。 ,此处的阿旺比应即阿

阮明道主编: 西域地理图说注》,阮明道汉文笺注、刘景宪满文译注,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 年,
第 164 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编: 新疆通志·文物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 390
页。

德奏请: “ 赏布鲁特比阿瓦尔之弟默德特六品空顶翎”
《钦定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 ,这表明,默德特同为
冲 120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四年(1759)即进京入觐,并被赏与五品顶戴,后因管理官牧及出兵乌什而被赏
与三品顶戴,他病故后,其子玻什辉继承其顶翎。阿瓦勒效力于清朝政府,被赏
端。
与较高品级的顶戴,乾隆年间,布鲁特诸部首领中,除了阿其睦、额森,鲜有其
他布鲁特首领能够与其地位相当。
阿瓦勒之弟为默德特,乾隆二十四年(1759),默德特率众由安集延归附清
朝,满文档案载:“定边将军兆惠等奏布鲁特伯克默德特请求率部众由安集延迁
信用,今闻霍集斯留京,恐续行解送,遂起意潜逃。” 乌朗噶为布鲁特人,他

瓦勒比,故而,可以推断,默德特系阿瓦勒之弟,在清朝统一新疆前担任伯克职
务,清朝统一新疆后则率众由安集延归附于清朝。乾隆三十四年(1769),舒赫

人等、各赏银三两。仍以加恩奖赏之处,传谕知之。
巴噶什部的重要首领。
乾隆二十五年至乾隆二十六年(1760-1761),阿瓦勒因奉命查拿抢掠牲只、
银两的布鲁特而逐渐凸显其地位和角色,上述乌默尔比抢掠安集延商人一事,即
为其中的案件之一。乾隆二十五年(1760)十一月,海明奏言:
布鲁特冲噶巴什之五品顶带阿瓦勒比,来京入觐,回抵游牧,闻伊属人等抢掠安集

延之物,即查出银两马匹等物交还。而安集延人等,反云尚短少银马若干,仍令阿瓦勒

比酌量办理呈报等语。阿瓦勒比,感激恩赉,查还抢掠邻封物件,甚属可嘉,著赏缎二

这说明,当阿瓦勒由京入觐返回后,即着手处理冲巴噶什部属人抢掠安集延人物
品之事,阿瓦勒查出被抢掠的银两、马匹,将之归还,并受到嘉奖。随之,阿瓦
勒又拿获抢掠牲只之布鲁特人乌朗噶,“查乌朗噶,系布鲁特种类,为霍集斯所

本曾为回部望族霍集斯所任用,但因霍集斯被清朝政府送京安置,他因担心亦被
送京而蓄意外逃。阿瓦勒比受命追拿乌朗噶,并最终将之追拿归案:
海明奏布鲁特冲噶巴什之阿瓦勒比,查出伊属人抢掠安集延什物给回,此次又查拿
盗马回人乌朗噶等,擒获贼党,甚属奋勉等语。阿瓦勒比,著再加恩赏缎二端。所差属

阿瓦勒对于上述案件的处理,为进一步彰显其角色奠定了基础,乾隆二十七
年(1762)五月,阿瓦勒同希布察克布鲁特之比、散秩大臣阿其睦以及南疆伯克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6 册新疆卷 1,第 339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6 册新疆卷 1,第 434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6 册新疆卷 1,第 899 页。

《清高宗实录》卷 625,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辛酉。
奏入,得旨,如所请行。

《清高宗实录》卷 626,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辛未。

《清高宗实录》卷 627,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丙申。
121

万方数据

什庄上焉齐回户,俾作来城栖止之地。”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这说明,阿瓦勒被赏与的果园,或位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一道,各被赏与喀什噶尔果园一处,这些果园本为旧时波罗泥都所有,此时,永
齐 以供役使,这实际上与伯克所享待遇相当。
贵乘再次核实果园数目,奏请将其分赏各方:
永贵等奏言,从前喀什噶尔查出波罗泥都等果园,因伯克等初次呈报,不无遗漏,
臣等晓示,令其首出免罪。续据阿奇木伯克噶岱默特等,于赏给官兵之果园十三处外,
续报出二十九处,自应全行入官,但念该伯克等,始虽瞻徇,一奉晓示,即尽行呈首,
情有可原。臣等酌量赏给阿奇木伯克果园三处,伊沙噶以下伯克四处,又希卜察克布鲁
班再行遣往。伊等若请以其子弟近亲代往,宜令入班赴京。” 乾隆帝在寄信档
特散秩大臣阿奇木、英噶萨尔阿奇木伯克素勒坦和卓、冲噶巴什布鲁特阿瓦勒比等,各
给一处,以为来城住宿之地。其余入官,仍交回人看守采取,赏给官兵。再此等果园内,
尚有喂马之苜蓿草,每年可得二万余束,定额征收以供饲牧,俱造具印册,永远遵照。

永贵奏言中指出,赏与阿其睦、阿瓦勒等果园各一处,作为其来喀什噶尔的
住宿之地,这反映出他们虽作为布鲁特首领,但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之伯克同
样享受优待,阿瓦勒与阿其睦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嘉庆二十五年(1820),阿
瓦勒之孙苏兰奇纠同张格尔侵犯卡伦,清代文献有载:“苏兰奇系布鲁特比,在
冲噶巴什爱曼居住,每年贸易来城一二次,伊祖父出力时,曾给有本城及阿尔图

于阿尔图什回庄,该地作为其来喀什噶尔时的栖息之地,同时,他还掌控部分燕

前文讨论阿其睦之地位与角色时,曾经提及阿其睦、阿瓦勒与回部伯克一同
按班入觐,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月,时任礼部尚书的永贵奏请回部伯克入觐
事宜:“噶岱默特、鄂对、阿其睦、阿瓦勒四人,除阿其睦业经第一班入觐外,
其余三人本年均应入班朝觐。但伊等现俱有承办事务,是以本年暂停遣派,下一

中告知永贵:“自本年起,将四品以上伯克等以四年一次分班,五品以下伯克等
不必入班……今永贵即称噶岱默特、鄂对、阿其睦、阿瓦勒等,皆有承办事务,
本年暂不遣派,则如所请。”阿其睦当时即任塔什密里克之四品阿奇木伯克,阿
瓦勒系冲巴噶什部之比,其虽然未担任回部地方之阿奇木伯克,但当时已经享有
五品顶戴,回部伯克轮班入觐时,阿瓦勒能够与阿其睦及其他回城伯克一同入觐,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 17,乾隆二十七年闰五月癸亥。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2,嘉庆二十五年十一月丙寅。

燕齐,又译为颜齐、烟齐,维吾尔文音译,意为种地人,地位相当于农奴。主要从事种地、手工劳动及
充当跟随、仆役等。不拿贡赋。清乾隆统一新疆后,规定了各级伯克的品级,按品级高低额定役使燕齐
户数,如最高品阿奇木伯克为一百户,嘉庆时略有减少。各级伯克利用职权滥行挑派,有超出额定数倍
鼓励。
者。新疆建省后废。——《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年,第 574
页。

《寄谕礼部尚书永贵著宜派稍大伯克等带领每班回子等入觐》,乾隆二十八年三月十五日,《乾隆朝满文
寄信档译编》,第 4 册,490-491 页。
122

万方数据 鲁特阿奇木阿瓦尔加级” ,此处的阿瓦尔即为阿瓦勒比,阿瓦尔系译者根据满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这也是对其个人身份的认可和肯定,一定意义上讲,阿瓦勒虽无伯克之名,但却
部落纳喇巴图之侄,亦愿随军效力,当加奖谕,令与我兵一体支给行粮。” 乾
有伯克之实。故而,从阿瓦勒、阿其睦被赏与果园及其被要求轮班入觐,可以看
出,二者作为布鲁特首领,其驻牧之地邻近喀什噶尔,清朝政府安插二人,既为
治理布鲁特诸部,亦为兼理回部事宜而考虑。
乾隆二十八年(1763)九月,阿瓦勒因主动要求照管官牧而受到嘉奖:
永贵等奏称,回地水草,不宜游牧,因布鲁特阿瓦勒比情愿移于该部落,派人照管,
无养赡之项,著加恩于喀什噶尔库贮赏余一百腾格普尔内,每年各赏给五十。
伊复亲身督率办理。已量给伊属人羊只茶封,阿瓦勒比甚属奋勉,可否加赏顶带等语。
阿瓦勒比夙著恭顺,兹复照管牧群,俾得蕃息,甚属可嘉。著加恩赏给四品顶带,以示

阿瓦勒主动选择将其属部迁移于回部,照管牧群,乾隆帝准予授其四品顶戴,相
较于前所享有的五品顶戴有所升级,阿瓦勒因照管官牧而受到奖赏,其属部也被
赏与羊只和茶叶。满文录副奏折中也对此有所提及,乾隆二十八年(1763)七月
二十八日,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奏请“令布鲁特阿奇木阿瓦尔牧放官牛”、“给布

文文献而音译。
乾隆三十年(1765),阿瓦勒也领兵帮助清朝平定乌什之乱,“又希布察克
布鲁特散秩大臣阿奇木、冲噶巴什布鲁特比阿瓦勒,各领布鲁特兵前来,呼什齐

隆三十七年(1772),阿瓦勒同希布察克部之布鲁特侍卫额森一同被赏与普尔钱,
作为养赡之资:
又谕曰:富森布等奏称,希布察克部落布鲁特阿森、冲噶巴什部落布鲁特阿瓦勒比,
奋勉当差,并无养赡之资,恳恩赏给等语。阿森、阿瓦勒比,前俱在军营出力奋勉,既

其他布鲁特诸部落首领,鲜有人物能够被清朝政府赏与普尔钱,上述材料明确载
明额森、阿瓦勒每年被赏与五十腾格之普尔钱,前文提及,阿其睦作为塔什密里
克四品阿奇木伯克及布鲁特比,每年被赏与三百腾格的普尔钱,故而,阿其睦、
额森、阿瓦勒作为布鲁特上层,与清朝关系极为密切,直接参与回部事务的管理。
阿瓦勒及其冲巴噶什部邻近于喀什噶尔,阿瓦勒为帮助清朝政府管理官牧而
受到嘉奖,在布鲁特事务处理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乾隆四十八年(1783),
阿瓦勒因禀报伯尔克外逃之消息,在途中离世:
至令瑚斡特、哈尔噶齐同玻什辉,办理游牧事件,著照保成等所请行。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 22,乾隆二十八年九月丁巳;同条材料亦见于《清高宗实录》卷 694,乾隆
二十八年九月丁巳,只不过后者将“已量给伊属人羊只茶封”载为“已量给伊属人羊茶”,“只”、
“封”皆为量词,分别用于指称“羊”、“茶”之数量,茶叶每五斤为一封。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6 册新疆卷 1,第 572 页。

《清高宗实录》卷 731,乾隆三十年闰二月乙亥。

《清高宗实录》卷 923,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丁亥。
123

万方数据

《新疆识略》记载了阿瓦勒属众所参与的事务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蒙乌尔于乾隆二十四年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又谕,据保成奏,充巴噶什部落,赏给三品顶戴花翎之布鲁特比阿瓦勒,于八月二
十六日病故等语。阿瓦勒前于乌什出征,颇属效力,一切职事,皆办理妥协,朕曾施恩
拜因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追踪外逃的胡什齐部首领伯尔克 而被赏与六品顶
赏给三品顶戴花翎,伊昨闻伯尔克迁徙之信,即遣伊子玻什辉,追赶伯尔克等,询访消
息,亲赴大臣处禀告,在途病故,实属可悯,著交保成等,由彼处库银内动用五十两,
与玻什辉办理丧事,并施恩将阿瓦勒所遗比,即著玻什辉补授,仍赏给三品顶戴花翎。
胡(忽)瓦特 于乾隆四十年(1775)因帮办游牧事务,被赏与六品顶蓝翎,

阿瓦勒在离世前享有三品顶戴花翎,这说明,乾隆二十八年(1763)至乾隆四十
特 ,被赏与四品顶花翎。嘉庆二年(1797),胡瓦特帮同清朝追踪萨木萨克之子
八年(1783)之间,阿瓦勒又因功被赏与三品顶戴,他离世之后,其子玻什辉继
承其比职和顶戴,继续办理官牧事宜。
由于布鲁特并未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故而,各部落首领对于其属众的管理
具有重要作用,阿瓦勒作为冲巴噶什部首领,其所参与的上述各项事务都有其部
否仍在该地藏匿。 这说明,嘉庆初年,冲巴噶什部与希布察克部配合清朝追踪
众的功劳,所以,冲巴噶什部的诸多属众也因功被清朝赏与不同品级的顶戴,通
过前文所附表格 4-1 和 4-2 即可显见,嘉庆年间冲巴噶什部属众享有顶戴的人物
数目仅次于希布察克部,这些人物或在乾隆年间即被授予顶戴,或继承了其父兄
所享有的顶戴,这说明,该部属众积极效力于清朝,参与诸多边疆事务。

(1759)同阿瓦勒一同入觐,被赏与六品顶蓝翎;噶尔密杂克、萨赉拜、托落拜
因在乾隆三十年(1765)出兵乌什,被赏与六品顶戴和金顶;图里雅克、托克托

戴;伯格什、木拉特、噶岱因参与嘉庆二年(1797)清朝招抚萨木萨克一事,皆
被赏与六品顶蓝翎。

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五十四年(1789)参与拿获雅依奇(燕起)和占颇拉

玉素普,玉素普曾向忽瓦特差送书信,试图与忽瓦特相纠约,忽瓦特收到书信后,
及时向清朝大臣呈报书信,嘉庆帝令忽瓦特领其所管冲巴噶什部布鲁特一百余
名、并令希布察克部布鲁特引路,前往哈拉库尔(哈喇库勒)地方查看玉素普是


《清高宗实录》卷 1189,乾隆四十八年九月甲寅。

《钦定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

伯尔克系胡什齐部首领,乾隆四十八年(1783),伯尔克突然率属外徙浩罕,清朝政府对此殊为不解,一
度试图加以追索,终无果。伯尔克系纳喇巴图之从弟,纳喇巴图则系库巴特·米尔咱(呼瓦特)之弟,
后文有详论。

胡瓦特很可能即系默德特之子华特,根据满文档案,乾隆四十年(1775),默德特去世,将其所戴六品空
顶翎赏给伊子华特,这正与胡瓦特被赏给六品顶翎的时间相应,且华特与呼瓦特读音相近。

占颇拉特系察哈尔萨雅克部阿哈拉克齐,乾隆五十四年(1789),占颇拉特抢掠安集延人和喀什噶尔人的
近千匹马而受到追剿,布鲁特多个部落属众皆参与其中,最终将其拿获。

《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 2 册(嘉庆二年),2000
鲁特比阿瓦勒之子玻什辉园囿” 年,第 278、285、289 页。
,此项园囿,即为阿瓦勒生前所被赏赐的果园,
124

万方数据

额份之例赏赐之处,请旨。”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这表明,玻什辉每年被赏给一百五十腾格普尔钱,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白山派和卓后裔,这也表明两部受到了清朝政府的任用,凸显了两部的地位。

第迈莫特七千五百文。” 博什惠即为玻什辉,图尔第迈莫特即为多连之子,普
二、玻什辉、苏兰奇及冲巴噶什部的式微

阿瓦勒离世之后,其子玻什辉、其孙苏兰奇继承了阿瓦勒所受封赏,在乾隆
末年与嘉庆年间仍然具有较高的地位,但嘉庆末年,苏兰奇因受绥善叱逐而附和
匹,玻什辉因帮助清军拿获占颇拉特等,被赏给二品顶戴。 这是布鲁特诸部之
张格尔,这成为冲巴噶什部命运转折的重要节点,使得该部部落离散,失去了其
原有的地位。
享有二品顶戴花翎。 这也表明,乾隆朝末期至嘉庆朝中期,冲巴噶什部与希布
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二月,喀什噶尔办事大臣保成奏请,“赏赐已故布

该条材料表明玻什辉继承了阿瓦勒之果园。玻什辉同样继承了阿瓦勒所享有的普
尔钱份额,乾隆五十一年(1786),保成奏请嘉奖当时的希布察克部布鲁特之比
鲁特比病故,请由伊子苏兰齐袭爵。” 嘉庆二十年(1815),孜牙墩事件之后,
多连时,曾提及“布鲁特多连去年以来,效力颇多,可否将先前赏给阿其睦之一
块入官闲地、数间房屋赏之,并照阿瓦勒之子玻什辉每年赏给一百五十腾格养育

要远多于其父每年所享有的五十腾格之份额。前文提及,《回疆图志》载:“每
年外赏阿奇木伯克伊斯堪达尔钱十千文,赏布鲁特比博什惠七千五百文,赏图尔

尔钱七千五百文即为一百五十腾格,多连离世后,图尔第迈莫特继承了多连所享
有的普尔钱份额。
乾隆四十九年(1784),玻什辉参与追剿燕起;乾隆五十四年(1789),察哈
尔萨雅克布鲁特阿哈拉克齐占颇拉特等人,抢掠安集延人及喀什噶尔回人之马

首领所享有的最高品级的顶戴,《西陲总统事略》仅载明玻什辉和图尔第迈莫特

品顶带。” 直至此时,苏兰奇方被赏与二品顶戴,这说明尽管玻什辉享有二品
察克部在诸部之中仍然占据突出的地位。这一时期,玻什辉担任冲巴噶什部之比,
他也多次前往喀什噶尔请安贡马,直至嘉庆十六年(1811)八月,玻什辉离世,
其子苏兰奇(齐)继承其比职,“喀什噶尔参赞大臣铁保等奏报,崇巴噶什部布

降级赏戴。” 或许,正因为此缘故,苏兰奇最初被授予三品顶戴。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9 册新疆卷 4,第 1627 页。

《寄谕喀什噶尔办事副都统衔保成著赏赐多连》,乾隆五十一年正月十四, 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
十九册,第 490 页。

和宁:《回疆通志》卷 7,《喀什噶尔》。
十年,图尔第迈玛特伏诛,部落离散,今则冲巴噶什最强。”
④ 这表明,该案之
《清高宗实录》卷 1346,乾隆五十五年正月乙未。

松筠等纂:《西陲总统事略》卷 11,《布鲁特源流》。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10 册新疆卷 5,第 2401 页。
125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苏兰奇因帮同擒剿孜牙墩受到嘉奖,“以剿办孜牙墩出力,赏布鲁特比苏兰奇二

兵二千名,俟官兵到来,即带兵进剿等语。
顶戴,但苏兰奇最初承袭的顶戴品级可能为三品,因为嘉庆四年(1799)时,嘉
庆帝有旨言:“布鲁特内,如有军功者,原戴顶翎,著赏伊子冠戴,若无军功者,

前文对于图尔第迈莫特被枉杀一案已有说明,该案对于希布察克部产生了较
大影响,该部之地位亦受牵连,徐松即在《西域水道记》中言,“大军之追霍集
详细察访,如有激变情事,据实参奏,勿得稍有瞻徇。” 此中提及“如有激变
占,涉其界,酋豪曰图鲁起拜者请内附,种人数十部,吉布察克为之首。嘉庆二

前,希布察克部居于诸部之首,该案之后,该部人众分离,《西域水道记》约成
书于道光元年,这表明嘉庆末年时,冲巴噶什在诸部之中最为强盛。
之子胡则,会集三百余人前来滋事。” 这说明,张格尔向浩罕借兵未果之后,
然而,嘉庆二十五年(1820),苏兰奇与萨木萨克之子张格尔相纠集,最终
促使张格尔之乱进一步演变和发展,这也是部分布鲁特勾结张格尔发动叛乱的原
因之一。当年九月,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斌静奏:
图舒克塔什卡伦外之冲巴噶什爱曼布鲁特比苏兰奇,串通萨木萨克之子张格尔滋
事,贼众约有三百余人,业将图舒克塔什卡伦官兵杀伤,并将伊斯里克卡伦马匹抢去,
其呈报公文纸马兵二名,已被贼匪杀害。色普征额带同官兵追捕,杀贼五十余名,生擒
贼八十余名,贼即纷纷逃窜出卡。现调叶尔羌官兵三百名,乌什官兵三百名,伊犁预派

此时,斌静得知苏兰奇串通萨木萨克之子张格尔,杀伤图舒克塔什卡伦官兵、抢
劫伊斯里克卡伦马匹,随即派兵进剿叛众。道光帝要求拿办相关贼匪,按律严办,
对于苏兰奇与张格尔串通一事,颇为不解,要求伊犁将军庆祥据实参奏,“再此
次苏兰奇等滋事,究因何起衅,是否系内地官兵,因事激变,并著庆祥到彼后,

情事,据实参奏”,道光帝可能已感知苏兰奇或因受刺激而生变。
其后,斌静审理安集延人迈玛特里提普后得知:“张格尔于本年五月内,曾
向霍罕伯克爱玛尔借兵,来抢喀什噶尔,未允,遂纠同苏兰奇,向图尔第迈莫特

才伙同苏兰奇、胡则等人于卡伦处滋事。道光帝对于胡则参与其中之原因,尚可


《清仁宗实录》卷 317,嘉庆二十一年三月癸卯。

《清宣宗实录》卷 94,道光六年正月甲辰。

徐松:《西域水道记》卷 1《罗布淖尔所受水》(上)。

《清宣宗实录》卷 4,嘉庆二十五年九月庚申。注:嘉庆帝颙琰于嘉庆二十五年七月驾崩,其子旻宁于
八月继位,是为道光帝,故而,《清仁宗实录》所载内容迄于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嘉庆二十五年八月至十
二月内的相关内容载于《清宣宗实录》。

同上。

《清宣宗实录》卷 4,嘉庆二十五年九月甲子,下同。
126
兵有激变情事,或别有起衅之由,即行据实参奏,不可稍有隐饰。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知晓,“图尔第迈莫特前因孜牙墩谋逆案内凌迟处死,其子胡则数年来逃往何处,
贼,抑系无辜布鲁特,或系无辜回民,斌静等一味滥杀,以期灭口。” 当时,
此次带兵前来,其意可知。”但仍旧困惑于苏兰奇参与其中之原因,“惟是苏兰
奇系布鲁特比,因何遽尔生心,谋为不轨,欲占据喀什噶尔城池,其中必有起衅
根由。”
此后,道光帝再次令庆祥查办其中原因,结合苏兰奇之身世,难以想见其滋
事之缘由,况且仅仅三百余人竟敢于谋乱,更无法理解:
斌静原奏内称,系苏兰奇串通张格尔滋事,苏兰奇系阿瓦勒之孙,博硕辉之子,阿
瓦勒在乾隆三十年平定乌什叛回时,曾经出力,博硕辉并曾赏给二品翎顶,苏兰奇袭职
受封,安居已久,何以此次忽萌异志,且仅有众三百人,遽思抢掠城池,谋为不轨,亦
觉太不自量,恐斌静前奏,尚多不实不尽,庆祥须详加访察,并讯获犯供词,如内地官
窜逸,是苏兰奇久蓄逆志,狡狯异常,次方藉贸易之名,以为窥探之计。

此处,道光帝提及阿瓦勒、玻什辉之功名,乃在于将其与苏兰奇突然谋反一事形
成对比,并质疑究竟系内地官兵激变所致,还是因另有起衅缘由。
然而,色普征额带兵追拿滋事贼匪过程中,擒获二十余名,并解交斌静八十
逆等久蓄逆谋,尚无激变枉杀情事。” 故而,此时庆祥认为苏兰奇并非因激变
余名,但斌静却将之全行正法,道光帝亦怪罪之:“前此色普征额所获活贼二十
余名,及解交斌静八十余名,正可根讯确供,又何以全行正法,究竟所杀是否逆

清朝对张格尔之身份尚存疑问,对苏兰奇突然参与谋乱仍然不解,“现在逆首张
格尔、苏兰奇,杳无下落。张格尔,是否实有其人。从前屡传萨木萨克滋事,均
属子虚乌有。此次,张格尔称系其子,恐亦系谎播之词。至苏兰奇,自其祖父向

化已久,嘉庆二十年孜牙墩案内,苏兰奇颇为出力,何以忽生叛志,均属可疑。”
当年十一月,据伊犁将军庆祥所奏:
苏兰奇系布鲁特比,在冲噶巴什爱曼居住,每年贸易来城一二次,伊祖父出力时,
曾给有本城及阿尔图什庄上焉齐回户俾作来城栖止之地,七月初十日晚间,贸易来城,
遂煽惑阿尔图什庄内回子七八十名,往迎张逆,即于是夜烧毁卡伦、戕害官兵,势败

该条材料显示了更多的细节,指出了阿瓦勒被赏与家园所在之地,以及苏兰奇谋
乱过程。此后,庆祥亦说明,“此案逆裔张格尔,欲图抢复喀什噶尔,与苏兰奇
潜通消息,纠结谋逆,苏兰奇煽惑回众,首先接应,烧毁卡伦,残害官兵,是该

而谋逆,乃在于其煽惑回众、侵扰卡伦,并与张格尔相接应。


《清宣宗实录》卷 4,嘉庆二十五年九月丙寅。
各犯,不问名姓,全行正法,办理乖谬之至,并著革职拿问,归案审办。”

《清宣宗实录》卷 7,嘉庆二十五年十月辛丑。


《清宣宗实录》卷 7,嘉庆二十五年十月壬寅。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2,嘉庆二十五年十一月丙寅。

《清宣宗实录》卷 9,嘉庆二十五年十一月庚辰,下同。
127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同时,又有奏折提及斌静被众伯克所控诉的情况:“又另折参奏,斌静被众
伯克公同控告行止不端,并回务章京绥善、废员贾炳,与斌静家人张得幅结拜弟
兄,倚势婪索,凌辱伯克等款。朕早已料及,实为可恶,大干法纪。斌静、绥善,
均著革职拿问,交庆祥严行审讯。”这说明斌静、绥善当时即因仗势欺辱回部伯
克而受到控诉,道光帝令将其革职讯问。十二月之时,庆祥审理后,追责于斌静、
色普征额及回部多名伯克,“第斌静纵容委员家人等、苦累回众。前据庆祥等访
察。并该回人控告。已有端倪。”、“斌静前已降旨革职拿问,色普征额将捕获

静前已被拿问,色普征额将拿获的贼匪全行杀害,道光帝斥其草率,故而对之追
责,同时,专管回庄之伯克多人亦被革职或降级。
嘉庆二十五年(1820),张格尔、苏兰奇等相纠集侵犯卡伦一事,当为张格
十五间,地六察拉克。即作为该庄六品哈资伯克、七品明伯克官房公产,俾资办公。
尔之乱的发端,该事之后,道光帝虽令庆祥等人查明缘由,并追责于斌静、色普
征额及回部伯克,但并未就苏兰奇突然参与谋乱的真正原因核查明白,也未能将
张格尔、苏兰奇拿获归案,此后,张格尔逃往浩罕,一度为浩罕所拘执,后再次
逃脱,并联合萨雅克部阿坦台、汰劣克等人,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叛乱,占据西四
城,清朝政府耗费了较大的精力,多处调兵,方最终将张格尔拿获,有关张格尔
之乱的更多细节以及布鲁特的参与情况,后文将专门论及。张格尔、苏兰奇侵犯
卡伦之后,清朝并未查明苏兰奇参与其中的真实原因,此后,清朝政府在查办该
事的过程中,虽多次提及苏兰奇之前后转变过程中的反差,并要求将之拿获,但
并未能将其擒剿。在张格尔后来所发起的多次袭击中,清朝文献再未提及苏兰奇,
其下落也不明。
道光元年(1821),苏兰奇因随同张格尔滋事,其家产被抄没,其所享有的
普尔钱以及田园皆被查抄入公:
秀堃奏,查明逆产分别办理一折,苏兰奇从逆滋事,其从前所给普尔钱、官园及伊
在内地所置私产,自应分别裁撤入官。著照所议,每年支给普尔钱七串五百文及官园一
城住居指出,但并不确定这些财产是否由苏兰奇继承。 但上述文献对于苏兰奇
处,均即停撤,其官园租息,准其作为印务处公费。阿尔图什回庄,苏兰奇所置私产房

这表明苏兰奇每年即享有普尔钱七千五百文、拥有一处官园,同时,他于阿尔图
什庄置房产十五间,地六察拉克,这些资产可能多由其祖父阿瓦勒、其父玻什辉
处继承而来,这也进一步表明苏兰奇在布鲁特人物中具备相当的地位,但该事件
之后,其家产被充公,冲巴噶什部的亦受到较大冲击。劳拉·纽比(Laura
J.Newby)指出,苏兰奇祖父曾被赏与燕齐回户及在阿图什拥有房屋,以作为来
本应按律治罪,姑念事属已往,著发往黑龙江充当苦差,以昭炯戒。” 这表明,


《清宣宗实录》卷 10,嘉庆二十五年十二月壬辰。

《清宣宗实录》卷 16,道光元年四月甲午。
128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之田产、房屋的记载,可以表明苏兰奇正继承了阿瓦勒传承下来的资产。
克恨甚,率所部二千人追覆官兵于山谷,贼遂猖獗。於是有八年重定回疆之役。
直至道光九年(1829),那彦成在善后事宜处置中,才奏及苏兰奇参与张格
尔之乱的真正原因,当时,苏兰奇之族叔拜莫拉特、苏兰奇之侄拜尔第阿里雅,
先后投诚,并被赏与翎顶。“至嘉庆二十五年张格尔纠众犯卡,布鲁特比苏兰奇
入城报信,被已革回务章京绥善斥骂赶逐,以致该比远飏助逆,现据彼时印房当
差之回子玉努斯,与布鲁特拜莫拉特等所供相符,是绥善任性乖谬,贻误军机,

在张格尔来犯卡伦之时,苏兰奇本来欲入城报信,但却受到了回务章京绥善的斥
骂和驱逐,苏兰奇愤而外逃,并参与到张格尔叛乱行动中。
乾隆后期以来,清朝政府官员在边疆事务中的处置不当,最终导致布鲁特人
参与谋乱,《清史稿》有载:
然布鲁特人贫而悍,轻生重利,喜虏掠。乾隆以后,边吏率庸材,抚驭失宜,往往
生变。嘉庆十九年,孜牙墩之案,枉诛图尔第迈莫特,其子阿仔霍逃塞外,愤煽种类图
报复。二十五年,叛回张格尔纠布鲁特数百寇边,有头目苏兰奇入报,为章京绥善叱逐。
苏兰奇愤走出塞,遂从贼。道光四年,张格尔屡纠布鲁特扰边。五年九月,领队大臣色
彦图以兵二百,出塞四百里掩之,不遇,则纵杀游牧之布鲁特妻子百余而还。其酋汰列

这一总结,言明布鲁特先后受图尔第迈莫特被枉杀、绥善叱逐苏兰奇、巴彦巴图
滥杀布鲁特属众等事件的影响,参与到了叛乱之中,这也是导致张格尔之乱最终
爆发并产生恶劣影响的重要因素。
在乾隆、嘉庆年间,希布察克部与冲巴噶什部在诸部之中具有重要地位,在
地理位置上,两部皆邻近于喀什噶尔,两部首领人物享有较高的体恤待遇,被授
予了较高品级的顶戴,从前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两部在诸部之中地位极高。但
嘉庆年间,随着图尔第迈莫特的被枉杀,以及苏兰奇被边吏叱逐而参与到张格尔
之乱中,两部之首领皆遭遇到不公,如此,也惊扰了两部落属众,致其离散,这
两部之固有地位受到动摇。随之,在道光年间平定张格尔之乱的过程中,邻近于
乌什的奇里克部,逐渐显现其角色,取代了希布察克和冲巴噶什两部自乾隆年间
所享有的优越地位,后文将专就奇里克部进行专门讨论。


Laura J.Newby,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A Political History of Qing Relations with Khoqand c.1760-1860,
Leiden & Boston : Brill,2005,p.87.

《清宣宗实录》卷 150,道光九年正月丁未。

《清史稿》卷 529,《列传三百一十六·属国四》。
129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第五章 乾隆年间胡什齐、额德格讷、奇里克部布鲁特及其
与浩罕的关系

乾隆年间,浩罕对于一些布鲁特部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胡什齐、额德格
讷、奇里克部皆源起于费尔干纳地区,与浩罕相邻,但都受到了浩罕的欺凌,这
也是促使这些部落迁徙和变迁的重要因素,本章即主要讨论这些部落在浩罕影响
下所产生的相关事务及其部落的变迁。

第一节 胡什齐部与清朝、浩罕的关系

喀什噶尔,袭英吉沙尔诸邑。” 喀喇玛特系和卓家族成员额色尹、图尔都偕同
乾隆年间,胡(呼)什齐部布鲁特在布鲁特诸部之中也具有重要地位,乾隆
二十三年(1758),在清朝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过程中,该部首领纳喇巴图
曾携手额尔克和卓等人暗中帮助兆惠由喀喇乌苏解围;清朝政府统一新疆之后,
该部以纳喇巴图、伯(博)尔克为代表的重要人物,既曾帮助过清军平定乌什之
乱,但又因屡次向霍罕地区迁徙而受到清朝追剿。乾隆四十八年(1783)至嘉庆
初年,伯尔克外逃事件,恰与清朝政府招抚萨木萨克以及阿其睦诬控鄂斯、阿
其睦之子外逃等事件相重叠,成为该时期清朝政府所重点关注的事宜,对于乾隆
朝末期治理回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关事件也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布鲁特与霍罕
之间的关联。

一、纳喇巴图的贡献及其与浩罕的关系
追剿和卓兄弟时,“额色尹集兵纳喇巴图” ,额色尹由纳喇巴图处征调布鲁特

前文提及,乾隆二十三年(1758)末,在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过程中,
定边将军兆惠及其所率清军因冒进而被困于喀喇乌苏,当时,“大军讨霍集占,
抵叶尔羌,额色尹闻之,偕图尔都及布鲁特之胡什齐鄂拓克长纳喇巴图,以兵攻
克之路,一面尽力尾追。” 这说明,纳喇巴图配合清军堵截和卓叛军。大小和

胡什齐部首领纳喇巴图攻袭喀什噶尔、英吉沙尔,使得和卓叛军误以为布鲁特与
清军有约,兆惠乘机率众突围,由喀喇乌苏解围。次年,及至清军再次重整旗鼓


《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一一七。
130

万方数据

居住,不得滋生事端。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亦令将其安置于阿拉克图呼勒 等地游牧。其后,清朝政府得知,“呼瓦特系呼

兵,并率军至阿克苏,拜谒兆惠。其后,乾隆二十四年(1759)七月,将军兆惠
投,曾奏准安插。” 这说明,纳喇巴图之兄呼瓦特曾担任喀什噶尔之阿奇木伯
奏言:“闻霍集占兄弟,约于色哷库勒之齐里衮巴苏相会,若兵至,即可擒获等
语。臣等一面檄知布鲁特纳喇巴图等,截贼人前往色哷库勒、投霍罕额尔德尼伯

卓发动叛乱之后,额色尹及其子弟多人皆避徙于布鲁特,从额色尹与纳喇巴图的
军事行动中,可以看出,以纳喇巴图为代表的胡什齐部布鲁特对额色尹等人进行
了接纳,配合清军的追剿行动,为清军的平叛过程做出了贡献。
虽然胡什齐部的活动与清军遥相呼应,但清朝统一新疆之后,居于浩罕的胡
什齐部直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才内附清朝,当年十一月,该部投归清朝:
据永贵等奏,呼什齐部落之布鲁特比纳喇巴图等因为额尔德尼侵凌,率领游牧人众
前来,恳赏给游牧安置等语。纳喇巴图等既已率众来投,著传谕永贵,即照伊等所奏,
将纳喇巴图等移于阿拉克图呼勒等处,仍严行晓谕,务将游牧人众妥为约束,令各安静

这说明,此时,纳喇巴图因不堪霍罕伯克额尔德尼之欺压,率众内附,而乾隆帝

什齐布鲁特,旧为喀什噶尔阿奇木,后被额尔德尼杀害,伊弟纳喇巴图,近日来

克,但后来遭到额尔德尼杀害,这或许即为纳喇巴图率众来投的重要原因,也可
以推知,胡什齐部呼瓦特、纳喇巴图等人在清朝统一新疆之前即在喀什噶尔享有
一定的政治地位。
结合前文相关论述,可以推断,呼瓦特很可能即为前文论及的库巴特·米尔
咱,察合台文本的《和卓传》对其事迹有所说明,他为安集延地区的胡什齐部的
首领,其父阿立切比曾为哈桑和卓军事将领,故而,黑山派玉素普和卓曾向他请
求援军,但后来他又转向了布拉呢敦一派。保罗·盖斯则论及,浩罕额尔德尼
( Irclana Biy ) 在 位 时 期 ( 1751 — 1770 ), 延 续 了 前 任 首 领 阿 布 尔 噶

里 木
(Abdalkarim)与布鲁特部落结盟以对抗准噶尔部威胁的政策,他与胡什齐部首


同上。

《清高宗实录》卷 592,乾隆二十四年七月己酉。

《清高宗实录》卷 674,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戊辰。

阿拉克图呼勒,清朝文献似仅有该条文献提及该地,具体地点待考,清代新疆与之最为接近的地名为阿
拉克图古勒淖尔,又称图古勒池,位于塔尔巴哈台西南地区,今称阿拉湖(Ala-Kol),属哈萨克斯坦。
但如果阿拉克图呼勒即为阿拉克图古勒淖尔,意味着清朝将纳喇巴图及其属众安置于塔尔巴哈台地区,
远离喀什噶尔、乌什,这难以解释纳喇巴图、伯尔克等所领胡什齐部为何于此后住居于乌什卡外地区并
帮同清朝平定乌什之乱,故而,两地是否为同一地点,尚待考证。

《清高宗实录》卷 676,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戊戌。
近日来投,曾奏准安插。” 该事正发生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说明呼瓦特在

该译名参考了潘志平先生的翻译,参见:潘志平:《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1 年,第 177 页。
131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领库巴特比(Kubat Biy)结盟,库巴特比所领的巨大的胡什齐布鲁特部落联盟,
活动于费尔干纳谷地、天山和新疆地区,阿济比(Khaji Biy)作为额德格讷部联
盟的首领,与伊什奇里克(Ichkilik)联盟形成了结盟。1762 年,额尔德尼正利

用了上述两大同盟之间的矛盾,占据了鄂斯,吞并了其堡垒及周边土地。 胡延
新也指出,吉尔吉斯人在额尔德尼执政初期,开始参与浩罕汗国的政治生活,库

巴特在汗国占据了显赫的位置。
显然,这里的库巴特比即为《和卓传》中的库巴特·米尔咱,这表明,1762
因受浩罕的侵掠,后移牧到阿克苏方面去了。” 纳喇巴图及其属众最初被安置于
年时,浩罕额尔德尼侵略了额德格讷部和胡什齐部。而《清高宗实录》记载:“呼
瓦特系呼什齐布鲁特,旧为喀什噶尔阿奇木,后被额尔德尼杀害,伊弟纳喇巴图,
东巴什雅哈玛卡伦外哈克沙勒地方游牧,通喀什噶尔。” 哈克沙勒,亦作喀克善

当时被额尔德尼所杀害,且其“旧为喀什噶尔阿奇木”,应系清朝统一新疆前发
生的事,而前文正专有论及,无论是玉素普还是布拉呢敦,皆曾向库巴特·米尔
咱许诺,将其任命为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纳喇巴图也正因其兄呼瓦特被杀而选
择内附清朝。
综合上述信息,可以推知,清朝文献中的呼瓦特即为《和卓传》中的库巴特·米
尔咱,他所率领的胡什齐部在费尔干纳地区具有较强的势力,故而成为黑山派和
白山派共同的拉拢对象。乾隆二十年(1755),在布拉呢敦招抚天山南路的过程
中,他曾率领所部转向了布拉呢敦和清军这一派,为清朝收服天山南路做出了贡
献。而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后,他又回到了费尔干纳地区,其所率领的胡什齐部与
阿济比所领的额德格讷部皆在该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但他们却受到了浩罕首领
额尔德尼的打压,乾隆二十七年(1762),额德格讷部受到浩罕的侵略,而胡什
齐部库巴特·米尔咱则被杀死,这也就迫使其弟纳喇巴图内附清朝。佐口透先生
曾论及:“柯尔克孜族的呼什齐部,原在费尔干纳的奥什以东阿拉万地方游牧,

阿拉克图呼勒,其后,又迁徙到乌什卡外,《新疆识略》载:“胡什齐部在乌什城

军效力,当加奖谕,令与我兵一体支给行粮。” 这说明上述诸部首领皆率军前
山、哈克善、廓克沙勒等,该山脉位于乌什西北,说明胡什齐部最终被安置于乌
什西北卡外喀克善山之内。
乾隆三十年(1765),维吾尔人赖和木图拉在乌什发动了叛乱,布鲁特多部
巴图及其从弟博尔克,曾效力军前,由将军、大臣等赏给翎顶。” 满文寄信档
记载:“伯尔克前因效力,大圣主加恩赏给四品顶戴”

,这说明纳喇巴图及其
Paul George Geiss, Pre-Tsarist and Tsarist central Asia:Communal commitment and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2003,p.133-134.

胡延新:《十八至十九世纪浩罕汗国同吉尔吉斯人关系初探》,《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 年
第 2 期。

《清高宗实录》卷 676,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戊戌。

[日]佐口透:《18-19 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下),凌颂纯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425 页。佐
口透先生虽提及胡什齐部曾在阿拉万地方游牧,但并未注明相关史料的出处。阿拉万(Arawan)现为吉
尔吉斯斯坦奥什(Osh)州下辖区,但位于奥什西部,并非奥什东部,北与乌兹别克斯坦邻近。

《钦定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
132

万方数据

如已逃往霍罕安集延,即遣人向额尔德尼索取。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头目率领布鲁特兵帮助清军平定叛乱,“又希布察克布鲁特散秩大臣阿奇木、冲
噶巴什布鲁特比阿瓦勒,各领布鲁特兵前来,呼什齐部落纳喇巴图之侄,亦愿随

来,纳喇巴图之侄同阿奇木、阿瓦勒一同参与其中,并且“呼什齐之布鲁特纳喇

奏,布鲁特胡什齐部比纳拉巴图率众至安集延浩罕” ,其后,“伊犁将军明瑞

从弟伯尔克也在乌什之乱的处置中效力,伯尔克被赏与四品顶戴。
处” ,九月初六日,“军机大臣傅恒等寄信伊犁将军明瑞,为著设法阻止布鲁
然而,乌什回乱被平定之后,纳喇巴图却又率众逃往浩罕、安集延:
特胡什齐部比纳拉巴图投奔浩罕安集延” 。这些满文奏折表明乾隆三十年
据柏琨奏,呼什齐之布鲁特纳喇巴图及其从弟博尔克,曾效力军前,赏给翎顶,博
尔克之兄额拜都拉,又与将军驻扎地方相近,伊恐乌什事竣,令额拜都拉统辖,因唆令
往霍罕、安集延,额拜都拉不从,伊即领所属二百余户,度叶提叶木岭而去,业遣人往
额德格讷查访,俟得确信,即报明瑞、阿桂等办理等语。前因纳喇巴图为额尔德尼所扰,
加恩指赏游牧,俾得安居,今胆敢唆耸额拜都拉,并带所属径赴霍罕、安集延,情实可
恶,若不捕执,无以示戒。著传谕明瑞、阿桂,如额德格讷人等将伊献出,即行治罪,

这说明,纳喇巴图虽与其从弟伯尔克一起被赏与翎顶,但由于伯尔克之兄额拜都
拉(额贝都喇)所居之地距离清军更近,纳喇巴图深恐额拜都拉在此后夺其权势,
唆令额拜都拉外徙至浩罕、安集延,由于额拜都拉并未从之,纳喇巴图本人反而
率众而去。乾隆帝令大臣前往额德格讷部布鲁特及浩罕额尔德尼处,追访其踪,
将其拘捕。根据满文奏折,可以知晓,乾隆三十年(1765)八月,纳喇巴图即已
迁往浩罕、安集延,乾隆三十年(1765)八月初十日,“喀什噶尔帮办大臣柏堃

等奏,咨令喀什噶尔帮办大臣阻止布鲁特胡什齐部比纳拉巴图投奔安集延等

理。” 这说明,纳喇巴图已经率众迁至浩罕地方,同时,永贵主动请罪,认为
(1765)八月,纳喇巴图即已率众外迁,明瑞等虽曾令大臣阻止之,但纳喇巴图
终究率属离去。
随后,阿桂、永贵奏及:“呼什齐布鲁特纳喇巴图,同额尔德尼在阿克霍尔
罕地方游牧,已札付额尔德尼,令将纳喇巴图献出,若有别词推托,即严行办


《清高宗实录》卷 731,乾隆三十年闰二月乙亥。

《清高宗实录》卷 744,乾隆三十年九月戊寅。

《给霍罕伯克纳尔巴图之札文稿》,《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十六册,第 644 页。

《清高宗实录》卷 744,乾隆三十年九月戊寅。叶提叶木岭,即铁叶尔里叶克岭,亦名铁列克、贴列克
岭,是清代新疆通往浩罕的重要隘口。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7 册新疆卷 2,第 702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7 册新疆卷 2,第 705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7 册新疆卷 2,第 707 页。
133

万方数据

于事何益?” 这就更加明确了向额尔德尼索取纳喇巴图的强硬态度,斥责阿桂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① 《 《

“布鲁特习俗甚恶,此等事件屡经办理,终不能革其陋习,从前办理不善,伊难
以辞咎,请交部治罪。”乾隆帝则认为“所奏殊属乖谬,且复取巧”、“今阿桂、
旨妥善处理布鲁特纳尔巴图事宜并谢申饬之恩” ;四月初五日,
“ 乌什参赞大臣
永贵同在一处办事,既联名具奏,永贵又复自行请罪,特以前奉旨催办,又恐掣
永贵等奏再次咨文浩罕额尔德尼伯克送拿胡什齐部比纳尔巴图” ;六月二十七
肘,故佯设此法,朕若将永贵交部,则纳喇巴图之事即可不办,此皆阿桂之意,
特欲尝试朕耳。”乾隆帝认为永贵请罪乃为阿桂迁延纳喇巴图之事,以此责之,
纳尔拉巴图等情” 。这说明,永贵、绰克托反复奏及追拿纳喇巴图之事,并反
并再次晓谕之:“且纳喇巴图毫无难办之处,伊等应先行文,如有别词,即遣人
索取,额尔德尼焉敢抗违,倘仍复推托,应作何办理之处,临时尽可酌定,何必
先存畏难之意。”这也就进一步明确了要向额尔德尼索取纳尔巴图的要求。
纳拉巴图属下布鲁特生活困难仍请回来” ,这表明居于安集延的纳喇巴图及其
其后不久,阿桂将送交额尔德尼的文稿及额敏和卓致额尔德尼的书稿进行呈
奏,乾隆帝则认为“阿桂等所办,又复姑息”、“阿桂等文内并无严厉之词,仅
谓额尔德尼岂有容留之例?有似祈求,岂有此理?如此额尔德尼又岂肯听命?伊
等欲索取纳喇巴图,即严词行文则已,何必令额敏和卓另行寄书。而额敏和卓书
内称将军欲带兵前往,经伊阻止之语,不但威吓不了额尔德尼,反启骄蹇之意,

等所寄书信尚存姑息之意。
此后, 清高宗实录》中对纳喇巴图的下落并无更多的记载, 清代边疆满文
档案目录》(新疆卷)所载相关满文奏折反映了清朝政府仍继续向额尔德尼伯克
追索纳喇巴图,如乾隆三十一年(1766)正月初九日,“乌什参赞大臣永贵奏遵

日,“喀什噶尔办事大臣绰克托等奏行文浩罕额尔德尼伯克拿送胡什齐布鲁特比

复咨文于浩罕罕额尔德尼伯克。此后,满文档奏折中较长时间内未再提及该事进
展,直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乌什参赞大臣安泰为赶往安集延之胡什齐部

属众生活困难,并申请回迁,但究竟其详情如何,从该满文档案目录中难以知晓,
且此后的满文目录中并未再提及纳喇巴图之事。
结有父仇;继而又有伊兄纳尔巴图去霍罕后,在彼病故之事。” 此处所提及的

《清高宗实录》卷 748,乾隆三十年十一月癸未,阿克霍尔罕应系浩罕所属地方,清朝文献中并未详细
说明该地位置,浩罕地名中有乌克库尔干(Utch-Kurgan)与之读音相近,该地位于那木干东北方向、纳
林河下游沿岸,不知是否即为此地,难以确知。

《寄谕内大臣阿桂等申饬索取纳喇巴图一事办理未善》,乾隆三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乾隆朝满文寄信
档译编》,第六册,第 655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7 册新疆卷 2,第 727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7 册新疆卷 2,第 742 页,纳尔巴图应指纳喇巴图。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7 册新疆卷 2,第 754 页,纳尔拉巴图应即纳喇巴图。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8 册新疆卷 3,第 1066 页。
134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直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伯尔克也率众外逃之时,满文寄信档则再次提
及了纳喇巴图的下落,“伯尔克乃从前于乌什军前效力,加恩赏给顶戴之人。兹
虽率其属逃往霍罕、安集延等处,然从前其父霍什齐前往霍罕后,为安集延所害,

纳尔巴图应即为纳喇巴图,伯尔克为其从弟,这说明纳喇巴图迁至浩罕后,清朝
政府并未能将之索回,纳喇巴图最终于浩罕去世。
纳喇巴图之所以逃赴浩罕,这应与胡什齐部在费尔干纳盆地所建立的根深蒂
固的关系有关,纳喇巴图之兄呼瓦特即库巴特·米尔咱,呼瓦特之父阿立切比曾
为安集延地区的阿里系和卓后裔哈桑和卓担任军事将领,正是这样的关系使得呼
瓦特曾受到黑山派和白山派和卓的拉拢,并最终转向白山派,为清朝在平定准部
后收服天山南路做出了贡献并收容喀喇玛特系和卓家族成员。根据国外学者的研

时间 内容
喀什噶尔办事大臣安泰等奏,胡什齐部布鲁特比博尔克等人来
乾隆三十三年(1768)十月初一日
喀什噶尔请安献马

乾隆三十四年(1769)十二月二十一日 喀什噶尔办事大臣福森布等奏,胡什齐部布鲁特比伯尔克遣人

究,呼瓦特也曾与浩罕伯克额尔德尼建立联盟,共同对抗准噶尔政权,但在清朝
统一新疆后,胡什齐部却又受到浩罕欺凌。这都表明胡什齐部在费尔干纳地区具
有一定的根基,这也是促使纳喇巴图在忧惧额拜都拉对其权势产生威胁的背景下
逃往浩罕,表明其所成长和生活过的费尔干纳地区仍对其有相当的吸引力,这也
是其从弟伯尔克在此后步其后尘逃往浩罕的重要原因。
二、伯尔克及其外逃事件

(一)伯尔克与清朝的关系及其外逃过程
纳喇巴图外徙至伯尔克外逃之间的时段内,即乾隆三十年(1765)至乾隆四
十八年(1783),清代汉文文献多未就胡什齐部事务有过多记载,但根据《清代
边疆满文档案目录》 新疆卷),我们仍可以得知满文奏折中记录了该部的更多事
务,同时,《钦定新疆识略》所载《布鲁特部落头人表》也记载了该部的重要人
物及其事迹。从满文档案目录中,可以看出,伯尔克在此阶段担任了胡什齐部之
比,并遣使或亲自前往喀什噶尔、乌什等地请安献马,表列如下:
表 5-1 伯尔克朝贡记录表


《寄谕乌什参赞大臣绰克托著速办伯尔克外逃事宜》,乾隆四十八年九月二十四日,《乾隆朝满文寄信档
译编》,第十六册,第 641 页。
135

万方数据


至喀什噶尔请安献物

喀什噶尔办事大臣申保等奏,布鲁特比伯尔克等派人到喀什噶
乾隆四十年(1775)八月十八日
尔献马请安

乌什参赞大臣绰克托等奏,胡什齐部布鲁特比伯尔克等到乌什
乾隆四十二年(1777)十月十一日
问安

乌什参赞大臣永贵奏,布鲁特比伯尔克兄弟来乌什问候互赠礼
乾隆四十四年(1779)二月十四日

乾隆四十四年(1779)五月二十日 乌什参赞大臣永贵奏,布鲁特比伯尔克来阿克苏问安互赠礼品

喀什噶尔办事大臣玛兴阿等奏,胡什齐部布鲁特比伯尔克遣使
乾隆四十四年(1779)九月二十五日
来喀什噶尔问安贡马

乾隆四十四年(1779)十一月初九日 乌什参赞大臣申报等奏,胡什齐部布鲁特比伯尔克等来乌什问
安贡马片

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一月二十六日 喀什噶尔办事大臣景福等奏,布鲁特胡什齐部比伯尔克派员来
喀什噶尔请安贡马并回赏

乾隆四十八年(1783)正月二十八日 乌什参赞大臣绰克托奏报,胡什齐部布鲁特比伯尔克等陆续来
乌什请安并进贡马匹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资料来源:《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7—9 册(新疆卷 2-4)

哈儿噶齐所遣之人盘问,竟敢动手,将人畜劫掳而去,已派官兵前往追拿。” 伯

从中可见,自乾隆三十三年(1768)直至乾隆四十八(1783)年初,伯尔克
担任胡什齐部之比职时,多次派遣使臣或亲身前往喀什噶尔、乌什、阿克苏贡献
马匹,其中尤以乾隆四十四年(1779)为甚,当年,伯尔克本人及其兄弟多次前
往上述三地问安、贡马,这一直延续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初。然而,就在这
一年,伯尔克却效仿其从兄纳喇巴图,携众外迁至浩罕、安集延地方,该事件在
乾隆朝末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无论对于布鲁特诸部还是对于南疆,此事皆较具
典型性,此事也有助于解析伯尔克及其家族成员与浩罕之间的关联。
乾隆四十八年(1783)九月,“据法灵阿奏称,呼什齐部布鲁特比伯尔克,
肆意率数百户布鲁特,逃离其原游牧之地,至崇武巴什(冲巴噶什)游牧,遇见

尔克率属下百余户逃离原游牧之处,即位于乌什西北卡外的游牧地,冲巴噶什部
人哈尔噶齐虽然劝阻之,但伯尔克却于该部抢掠人畜而逃,法灵阿虽派兵追拿之,
但此时乾隆帝认为法灵阿“略属冒失”、“布鲁特俱赖游猎为生,即与哈萨克同
属一类。今其率部向外迁徙,定视作逃人,派官兵捉拿,亦属过分。然事既如此,
就此罢手不管,亦为不可。(亦追之莫及矣。)”同时,令绰克托调查其中缘由:


《寄谕乌什参赞大臣绰克托著查明速奏布鲁特比伯尔克迁徙情形》,乾隆四十八年九月二十二日, 《乾
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 16 册,第 639 页,下同;该条内容亦见于《清高宗实录》卷 1189,乾隆四十
八年九月庚戌(二十二),二者所载内容大体相当,但前者所载略详于后者,后文多条材料皆如此,后将
直接引用同条文献记载更详者,不再专做说明。
136

万方数据

图去霍罕后,在彼病故之事。伯尔克无故投往仇家地方,有是礼乎?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著将此速寄绰克托,令其将布鲁特比伯尔克向外迁徙之情由,详细核查,倘无别故,
则派人趱赶抚慰,以弥事端,其派往追缉之官兵速行撤回。比伯尔克若有蓄意逃往何处
滋事之势,绰克托惟依理而行,详度可否,或使息弭,或予严惩,酌量而定,(办理具
奏。)且布鲁特等,俱如出生,以四处游猎为生。即便向外迁徙,亦听其自便游牧,不
过如此耳,又何必定要拿办耶?(不可与我回子相比也。)此间,所遣官兵若已追拿缉
获,具奏请旨,示惩办理,固然好;若其业经远遁,避往何处,亦不必深究矣。为此区
区小事而动兵戈,实不值得。
这说明,对于兴师动众追剿伯尔克一事,乾隆帝此时不以为意,要求绰克托前往
有消息,亦以六百里驰奏。” 乌什哈达所率之兵即为之前法灵阿所遣往追踪伯
查问、抚慰,撤回所派官兵,并根据布鲁特游牧生活特点,认为对于其外迁之事
听其自便,不必追拿,前所遣官兵抓获则已,未获也不必深究之,不值为此大动
兵戈。但对于伯尔克率众外徙,乾隆帝也深为不解:
伯尔克乃从前于乌什军前效力,加恩赏给顶戴之人。兹虽率其属逃往霍罕、安集延
等处,然从前其父霍什齐前往霍罕后,为安集延所害,结有父仇;继而又有伊兄纳尔巴

伯尔克之父霍什齐先前即因赴浩罕、安集延而被杀害,前所提及的其从兄纳喇巴
妄动。”
图在逃往浩罕之后病故、纳喇巴图之兄呼瓦特也被浩罕伯克额尔德尼杀害,据此
而言,伯尔克及其家族应与浩罕、安集延人结下了深仇,此时,伯尔克却逃往仇
家之地,令人费解。
其后,伊犁将军伊勒图、乌什参赞大臣绰克托、喀什噶尔办事大臣保成等人
皆奏及伯尔克之事,且相互会商,认为应暂缓派兵索取,“据理修书,派人送交
霍罕伯克纳尔巴图及伯尔克”,乾隆帝命“著一面查询伯尔克出逃情由,一面派
人访查乌什哈达率兵追往之情,酌情阻止,从缓办理。”、“保成、敦福、鄂斯
遣人讯问伯尔克,其情若何,霍罕伯克纳尔巴图接到伊等之书,有何言语,俟

尔克之兵,乾隆帝令人寻访该队人马,阻止其继续追剿伯尔克,同时,也认可保
成等言寄书于浩罕伯克纳尔巴图以及伯尔克本人,俟回信到达之后再行定夺。对
寄与纳尔巴图的书信,乾隆帝称:“况所修书内,将伯尔克写作重罪之犯,殊属
错误。伯尔克乃无故脱逃耳,又非我大臣欲拿办之。”这也为伯尔克外逃之事定
下了基调,并令“如果已将伯尔克带回,则将其押送来京;万一拒不献出,伊勒
图等即令所遣之人,携书径赴纳尔巴图游牧,将晓以利害之书交付之,毋得轻举


《寄谕乌什参赞大臣绰克托著速办伯尔克外逃事宜》,乾隆四十八年九月二十四日,《乾隆朝满文寄信档
译编》,第 16 册,第 641 页。

《寄谕伊犁将军伊勒图等著伯尔克出逃一有消息速即奏闻》,乾隆四十八年九月二十五日,《乾隆朝满文
寄信档译编》,第 16 册,第 642 页。
如此,尔能独自承担抵挡乎?彼时,尔将无地自容,再应允,恐亦不及矣。”

《寄谕伊犁将军伊勒图等著派员往纳尔巴图游牧索要伯尔克》,乾隆四十八年九月二十六日,《乾隆朝满 显
137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满文寄信档附有保成等所拟的上述文书,告知纳尔巴图伯尔克逃往浩罕之
事,并晓谕其中之利害关系,“伯尔克前因效力,大圣主加恩赏给四品顶戴,今
一时糊涂出逃,与获罪脱逃尚不可比。”、“伯尔克之父,从前为安集延所害之
事,纳尔巴图尔岂有不知。今伯尔克此去,乃念其父仇,伺机报仇,亦未可料。
灵阿即难逃其咎。”
此情而知之则好。尔且思之,尔若将伯尔克窝留,拒不交出,我等奏明大圣主后,
岂能轻饶于尔。”、“尔系乐受大圣主恩抚之旧仆,为窝留一愚昧之布鲁特比伯
尔克尔获罪,愿否乎?尔今若将伯尔克恭顺交出则已,如果拒不交出,我等一面
札付交与克依米雅克遣回。” 乾隆帝准其所奏并推断:“伯尔克如此差遣其弟
奏明大圣主,一面动用伊犁、乌什等地大军,一举将尔执拿,阖部之人瞬息可灭。

然,要求纳尔巴图交出伯尔克,并向其阐明了是否交出伯尔克的后果。
随之,乾隆帝根据伯尔克率众迁徙的更多细节,问责于法灵阿是否有延误查
报之处,据胡什齐布鲁特部之迈玛特的奏报:“伯尔克已帅布鲁特五百余口,于
八月十二日从科克克依雅勒启程,向其原居之安集延而去。”、“此事,法灵阿
冒昧饬令乌什哈达领兵往追伯尔克,缘其未曾经历此类之事,朕尚可宽恕之。但
伯尔克原游牧之阿克冲阔尔处,距乌什四站;科克克依雅勒地方,又距阿克冲阔
尔四站。伯尔克既于八月十二日,自科克克依雅勒外徙,看来伯尔克早即离开原
游牧之阿克冲阔尔,至达科克克依雅勒矣。此事若系早经觉察,而法灵阿并未留
意,疏忽未查,致伯尔克乘机远逃,而后方才派人往追,其即法灵阿延误矣,法

乾隆四十九年(1784)正月,保成曾奏及伯尔克派其弟克依米雅克前来喀什
噶尔,“克依米雅克告称雪融化后可以迁移回来,故将诱伯尔克返回之处,拟以

克依米雅克会见保成呈文,谅其业已穷困力竭,雪化后即行迁回,亦不可料定。”
但随后的文献记载中再未提及该事之后续情形,说明伯尔克迁回之事只系流言。

文寄信档译编》,第 16 册,第 643 页。



《附件:给霍罕伯克纳尔巴图之札文稿》,《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 16 册,第 644 页。

《寄谕乌什参赞大臣绰克托著查奏伯尔克出逃法灵阿是否失察事》 乾隆四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乾隆
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 16 册,第 645 页。这里的“阿克冲阔尔”显然为一个地名,这一写法,应系译
者根据满文拼写音译而成,似难以在其他汉文文献中直接找到阿克冲阔尔这一地名,此前,伯尔克应随
容留伯尔克一事之非,对于绰克托姑息纳尔巴图之态度进行指责。
同纳喇巴图由浩罕归附于清朝后先是被安插游牧于阿拉克图呼勒,后又被迁徙至阿克冲阔尔地方,但阿
克冲阔尔与阿拉克图呼勒是否为同一地点?如果不是同一地点,二者相距多远?这些问题仍然待考。科
克克依雅勒的具体位置,尚待考证,结合满文寄信档的记载,该地应位于乌什和喀什噶尔之间,伯尔克
率属由乌什卡外地方迁徙至浩罕,先后经由阿克冲阔尔和科克克伊雅勒。 新疆图志》卷 4 记载了清末中
俄划界后留在新疆境内的五个布鲁特部落的主要游牧地(游图),其中冲巴噶什的一个游牧地名为科科雅,
潘志平先生考证后,认为科科雅又作克科雅或科尔雅尔,今作科科克牙,潘先生在其所绘图例中标出该
地,位居伊斯里克卡伦以北不远处,正位于胡什齐部以西地方,上述科克克依雅勒很可能即为科科雅,
应为冲巴噶什部游图之名称,由此推断,阿克冲阔尔亦为游图名称。参见潘志平:《清季布鲁特(柯尔克
孜)诸部的分布》,《西域研究》1992 年第 3 期。

《寄谕伊犁将军伊勒图等著毋庸另办出逃之布鲁特伯尔克迁回一事》,乾隆四十九年正月初六日,《乾隆
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 16 册,第 649 页。
138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事,终不能告结,伊勒图等竟不能思及此情乎?

其后的二月、三月间,乾隆帝多次降谕,要求伊犁将军伊勒图、喀什噶尔办事大
臣保成等人去文,严谕浩罕伯克纳尔巴图,令其查拿伯尔克。其中议及纳尔巴图

(二)清朝政府追剿伯尔克及其影响

乾隆四十九年(1784)闰三月以来,住居撒马尔罕的萨木萨克,因生活窘困,
遣人通信于喀什噶尔,最终引起了阿其睦诬控鄂斯事件,该事一定程度上转移
了清朝政府追捕伯尔克的注意力,但相关追查工作仍在进行之中,伯尔克外徙之
事也为乾隆帝处置阿其睦等人提供了借鉴:
倘谕旨送到前,绰克托抵达喀什噶尔,因循质审,意欲消弭安抚完结,已将阿其睦
遣之人与纳尔巴图所派使人拜默特留作人质,由此敦促纳尔巴图交付伯尔克。可
等放回游牧,则非事矣,阿其睦系糊涂布鲁特,伊已与鄂斯结仇,惊惧之中,断无静
呆游牧之理。即伊等属下布鲁特等[因](为)不随意,阿其睦[等]不能举动,独似伯尔克,
率妇孺亲近之人远逃,亦难以预料?伯尔克一案尚未完结,又致阿其睦等远逃,索取之

在阿其睦一案审办初期,乾隆帝即援引伯尔克远逃之事来进行告诫,防止阿

其睦因该案而率众远逃。即便如此,当将阿其睦等人解京治罪之时,其子燕起、
鄂布拉三却仍因阿其睦一事而领众外逃,前文已经提及清朝政府对于二者的追剿
过程,乾隆五十二年(1787)八月,方将燕起抓获,而鄂布拉三也一直于浩罕、
安集延等地游荡,自乾隆朝末期直至嘉庆朝初年,清朝政府一直追索鄂布拉三,
最终,浩罕伯克纳尔巴图将其囚禁。
相较于伯尔克外逃初期,乾隆帝认为不值得兴师动众追剿伯尔克,当阿其睦
诬控鄂斯事件发生之后,乾隆帝似乎更为重视治罪于伯尔克,也更加要求大臣
继续追索之。乾隆四十九年(1784)五月,伯尔克遣人欲取走其原游牧马畜,乾
隆帝断言“由此看得,伯尔克不欲回返之意已定”,并要求保成等人将伯尔克所

差鄂布勒格色木带伯尔克之弟库尔班伯克会同德禄等一同前来。” 乾隆帝对纳
见乾隆帝仍主要寄希望于纳尔巴图,要求其能够积极配合清朝政府擒获伯尔克。
随后,纳尔巴图并未能将伯尔克交出,而是遣使臣鄂布勒格色木并带领伯尔克之
弟库尔班伯克,随同清朝大臣德禄一同返回,“纳尔巴图云:伊甚难拿获伯尔克,


《寄谕伊犁将军伊勒图著复行严谕纳尔巴图索回所逃布鲁特人伯尔克》,乾隆四十九年二月十九日,《乾
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 16 册,第 656-657 页;《寄谕大学士阿桂著就所办伯尔克一事陈明意见据实
奏闻》,乾隆四十九年三月十四日,《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
后,我等尚可同沐大圣主之恩。” 16 册,第 666 页。

《寄谕伊犁将军伊勒图等著遵旨将阿其睦等拿解送来京城》,乾隆四十九年四月初十日,《乾隆朝满文寄
信档译编》,第 17 册,第 541-542 页。

《寄谕伊犁将军伊勒图等著申饬保成等办理伯尔克一事欠妥》,乾隆四十九年五月初六日,《乾隆朝满文
寄信档译编》,第 17 册,第 554-555 页。
139

万方数据
伯尔克遂迁至山内恒阔勒地方。” 乾隆帝据此断定,“看来,纳尔巴图并非不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尔巴图深为不满,要求以伊勒图之口吻再次严行晓谕于纳尔巴图,向其阐明利害,
并将鄂布勒格色木、库尔班伯克、拜默特俱留为人质。尔后,乾隆帝亦令伯尔克
之弟库尔班和卓寄信与伯尔克,并要求其向伯尔克说明:“今倘自行来投,大圣
主必定加恩不治罪;倘不前来,断缺粮石、牲畜之后,亦不仅饥饿导致死亡,我
亦在此难以活命必死无疑。尔宜感激大圣主之恩,又念兄弟之道,承认己错前来

即顺从喀什噶尔,请求于哈克沙勒地方游牧,甚佳。” 同时,赏与阿里雅尔伯
当年五月末,在额德格讷部布鲁特首领叶尔提拜、阿尔体拜等人的协助之下,
阿其睦次子燕起首次被擒获,但不久之后却被额德格讷部阿哈拉克齐穆拉特释
放,再度外逃。当燕起此次被擒获之时,乾隆帝再次要求伊勒图严谕纳尔巴图索
同逃,复乘间率领百余户投诚奏赏六品顶蓝翎。”
取伯尔克,经那旺等调查,时有布鲁特人言:“纳尔巴图与伊等四沙尔为首伯克
商议,不可容留该等之人,差人往告伯尔克曰:仍回尔等地方,不可住在我处。

能擒拿伯尔克,乃有意支吾推诿。”同时,令将伯尔克之弟库尔班伯克由伊犁解
往京城治罪,并再次以札书晓谕纳尔巴图,阐明治罪库尔班伯克及以鄂布勒克色
木为质之事,并晓谕纳尔巴图:“伯克尔仔细思之,为一不重要之伯尔克,致累
罪责,以往恭顺所行,徒然尽弃而身罹祸患。”
尽管清朝多次敦促纳尔巴图擒获伯尔克,但仍然未能收到纳尔巴图及伯尔克
的直接回应,但跟随伯尔克外迁的部分属众,却脱离伯尔克而返回原游牧地,当
年八月,即有胡什齐布鲁特比阿里雅尔伯克与伯尔克反目,阿里雅尔伯克“请求
率其百余户布鲁特等,居于哈克沙勒(haksal)原游牧处”,乾隆帝予以准许,
“布鲁特阿里雅尔伯克今与伯尔克反目,带百余户布鲁特等外投,听额森所言,

克蓝翎,要求他“将其鄂拓克百余户布鲁特等,妥善管束,不得滋事,安静居住。”
《新疆识略》对此事进行了记载:“阿里雅尔伯克于乾隆四十八年被伯尔克逼迫

乾隆五十年(1785)年五月,海禄奏浩罕伯克纳尔巴图掠取伯尔克之兄额贝
都喇,“其妻子、马匹尽被劫掳,情形窘迫”,额贝都喇被纳尔巴图抢掠,说明


《寄谕伊犁将军伊勒图等著分别设比管辖布鲁特并去文索取伯尔克》,乾隆四十九年五月初七日,《乾隆
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 17 册,第 556-557 页。
何定准?”
② 说明,乾隆帝对其进行安抚,令其返回原游牧之处,并以此诱取伯
《寄谕伊犁将军伊勒图著与纳尔巴图交涉索要伯尔克》,乾隆四十九年五月十七日,《乾隆朝满文寄信档
译编》,第 17 册,第 566 页。

《寄谕伊犁将军伊勒图著严词札饬纳尔巴图拿解伯尔克》,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九日,第 596 页,《乾
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 17 册,下同。

《寄谕伊犁将军伊勒图等侍卫额森招抚布鲁特有功著予奖赏》,乾隆四十九年八月初九日,第 632 页, 乾
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 17 册,下同。

《钦定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
来额森游牧” ,此额贝杜喇应即为额贝都喇,这说明,额贝都喇投顺一事,终
140

万方数据

呼达雅尔即系浩罕所属霍占 地方之伯克。乾隆帝对此进行甄别,认为“此等倘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他也率属跟随伯尔克外徙。鉴于额贝都喇之窘境,乾隆帝即晓谕,若额贝都喇诚
心投诚,“著额贝都喇带领其属下人等,前往迈玛特、舒库尔处所,与其亲戚等
一并居住。诚然,伯尔克闻知未给其兄额贝都喇治罪,并仍安置于原游牧地方,
或亦前来投诚,亦未可定。今以额贝都喇作为诱饵,然后以此计抓捕伯尔克,有
犯后,不仅可得伯尔克等所有家产,朕必令施厚恩加以赏赐。” 其后,亦重申

上述信息尚需探闻真伪,“虽不可信,然不可不探实消息,暗中防范。”
尔克返回。但上述谕令仅为一种假设,如果额贝都喇来投,则将其进行安置,但
后来并未见其来投,汉文文献未就相关后续事宜进行说明,根据满文档案目录,
乾隆五十年(1785)九月,“乌什参赞大臣海禄奏布鲁特伯尔克之兄额贝杜喇未

未果。
当年八月,自安集延传言,“燕起、伯尔克、萨木萨克,邀约呼达雅尔之兵,
欲抢掠喀什噶尔”,燕起、伯尔克、萨木萨克此时尚皆游荡于浩罕、安集延等地,
所管之事。

若确图喀什噶尔,亦必先掠纳尔巴图、叶尔提耶拜二游牧后,才可抵我喀什噶尔;
断无越此二游牧,而到我喀什噶尔之理。我等惟应静候,暗中留意防范。纳尔巴
图若以此等人掠其游牧,而请我援兵,断不可派遣。”同时,要求布鲁特率属阻
截上述人等,“我卡伦外(各布鲁特)额森、叶尔提耶拜、阿里雅尔伯克等,令
伊等带领属下,于伯尔克等所经之路迎击伊等,诚能阻截此等人等,并能拿获人


乾隆帝仍笃定其为纳尔巴图所编造谣言,仍要求纳尔巴图拿获伯尔克等人,
并令保成等传谕于纳尔巴图:
(尔若拿获伯尔克、燕起,呈现大皇帝,大皇帝必施恩于尔,我亦体恤尔等。不
然,)此等人前往尔处抢掠游牧,与我无干,即先前尔等抢劫伯尔克之兄额贝都喇之举,
乃尔等希图额贝都喇家产而已。若是为我出力,何不呈现所掠家产?亦何不解送拿获
之额贝都喇?(而有错而无功,岂能援助尔等?)今此等人抢掠尔等游牧,并非我等

这说明乾隆帝待纳尔巴图极为冷落,认为纳尔巴图抢掠额贝都喇,不过是为了夺
部为首之伯克艾三库勒(爱三呼勒) 等七人,海禄因此奏请增兵于乌什、喀什

《寄谕伊犁将军伊勒图等著札饬纳尔巴图等尽快拿获逃犯伯尔克等》,乾隆五十年五月初六日,《乾隆朝
满文寄信档译编》,第 18 册,第 508 页。

官兵一千名至乌什,增调乌鲁木齐官兵一千名至叶尔羌。”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9 册新疆卷 4,第 1734 页。 乾隆帝以海禄前奏
霍占,又作忽毡等,今塔吉克斯坦霍占特。

《寄谕伊犁将军奎林等著严加防范伯尔克等前来抢掠》,乾隆五十年八月十四日,《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
编》,第 18 册,第 529 页。

《寄谕伊犁将军奎林著速派那旺率领厄鲁特兵丁巡查布鲁特游牧》,乾隆五十年八月十八日,《乾隆朝满
文寄信档译编》,第 18 册,第 533 页。

《寄谕伊犁将军奎林等申饬保成等并派伊犁索伦官兵前往喀什噶尔换防》,乾隆五十年八月二十日,《乾
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 18 册,第 534 页。
141
扬阿核实相关消息之真伪。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其家产,并非真正为了协剿伯尔克。据鄂斯追访,从喀什噶尔维吾尔人伊布赖
姆(伊布喇伊木)处得知,萨木萨克曾致信于伯尔克之兄额贝都喇、萨尔巴噶什

噶尔、叶尔羌,“请增调伊犁、乌鲁木齐等处官兵二千名至喀什噶尔,增调伊犁
斯,以此安抚众心,一切事务务须妥善办理,使之对边界地方更为有益。” 这

萨木萨克等人攻袭喀什噶尔消息不实,今却又奏请增兵于诸回城,“前后不一、
迥然不同”,斥责海禄“心意已乱”,并分析了相关传言并无甚关碍,要求海禄
“著其巡查所在地方,抵达喀什噶尔后,与保成等商议,暗中探访确实消息,务
必如同无事一般处置,断不可过于声张。”随之,也要求叶尔羌办事左都御史阿

有关伯尔克、燕起、萨木萨克纠集一处并欲攻袭喀什噶尔的谣言,促使清朝
政府在南疆人事任用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如将原本分别担任叶尔羌和喀什噶
尔阿奇木伯克的色提卜阿勒氐和鄂斯互调,由鄂斯担任叶尔羌阿奇木伯克,
由色提卜阿勒氐担任喀什噶尔之阿奇木伯克。同时,专门派遣陕甘总督福康安前
往喀什噶尔处置相关事宜,也指令庆桂专赴乌什,“福康安抵达喀什噶尔,更换
鄂斯,妥善办理该处所有事宜后,庆桂再赴乌什,静心整饬一二年,想必可宁
息无事。再,色提卜阿勒氐原本住于喀什噶尔,鄂斯之父鄂对原居叶尔羌,现
若将此二人如此互调,对伊等亦有益耳。”、“福康安抵达喀什噶尔后,调换鄂

说明,乾隆四十八(1783)、四十九年(1784)以来,伯尔克外逃、阿其睦诬控
鄂斯及燕起等外逃、清朝招抚萨木萨克等相关事件相结合,促使清朝政府加强
了对于回疆治理的重视,因而,首先从回部各城官员的任免方面做出调整,以整
饬相关事件。随着对相关传言的进一步调查,综合保成、额森、海禄等遣使追踪
的结果,从中得知,伯尔克、燕起、萨木萨克纠集一处并谋抢喀什噶尔之事全系
子虚乌有,清朝随即也就停止增兵事宜。
然而,根据布鲁特苏勒图部落比尼沙之子多里雅特之奏报,“萨木萨克、伯
尔克等确已会集一处,前往呼达雅尔处,萨木萨克仍派人向其请求派兵,众比、
回。” 这表明伯尔克、萨木萨克纠集一事属实,并有萨木萨克遣人向布鲁特多
阿哈拉克齐等,深知承蒙朕恩,数年安居乐业,断无派出援兵之理,并将其驳


结合西方学者学者的研究,该艾三库勒可能即为萨尔巴噶什部玛木特呼里(Mamatqul)之孙、波罗特(Bolot
Biy)之子,英文写法为 Esengul,或译为鄂僧古尔,他与阿提克(Atake)一系分属于萨尔巴噶什部的两
个不同分支部落,其所在分支最终以其名为名,而阿提克所在分支以阿提克之父提奈(Tinay)之名为名,
后文在东布鲁特相关章节中将有更多论及。

《寄谕伊犁将军奎林等著若有萨木萨克之消息即刻派兵缉拿等情》,乾隆五十年九月初二日,《乾隆朝满
文寄信档译编》,第 18 册,第 540 页,下同。

《寄谕叶尔羌办事左都御史阿扬阿等查报萨木萨克等是否劫掠喀什噶尔等情》,乾隆五十年九月初二日,
《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 18 册,第 542 页。

《寄谕大学士阿桂等著福康安可否调换鄂斯等情形》,乾隆五十年九月十一日,《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
编》,第 18 册,第 551 页。
142

万方数据

伯尔克心惊胆战。” 故而,令奎林准备派兵前往吹、塔拉斯地方进行剿捕,即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部请兵援助,但布鲁特之首领并未应之。上述消息也促使乾隆帝确信,“此等流
地情形,相机办理。 其后,奇里克部布鲁特侍卫额森奏请:“玉默特并伯尔克
言倘非系鄂斯所编造而使众人畏惧折,将其留于喀什噶尔,谓之尚为有利,则
丝毫不可泄露调离鄂斯一事,即毋庸议论,不可拘泥于朕屡降之谕旨。”故暂
停将鄂斯调往叶尔羌,并告之不得泄露任何有关调离鄂斯的信息。
送回原游牧处,将伯尔克送入京城。
乾隆五十年(1785)十一月,乾隆帝即令此时的伊犁将军奎林筹划派兵追剿
伯尔克:“先前曾闻得伯尔克居于奇特曼杜伯(克特满图伯)、吹塔拉斯地方,
此奇特曼杜伯为伊犁南面大山之名,至此山之末端,即吹塔拉斯地方。倘若伯尔
克藏匿在外布鲁特地方,我等不行前往缉拿,尚可;(若确实)藏匿于我伊犁所
属空旷之地[矣],若不予理睬,并非是事。”、“若伯尔克此间(确实)藏匿吹
塔拉斯地方,则派伊犁官兵,备办妥当,前往剿捕,相继若能拿获伯尔克,甚佳;
即便不能拿获,亦将其家口,属下布鲁特等及家畜,尽行杀戮劫掠,亦可足以令

便未能拿获伯尔克,抢掠其人畜,也可震慑伯尔克。
次年初,据奎林访问得知,伯尔克所居之地已离伊犁稍远,且追剿伯尔克尚
需经由布鲁特地方,可能会使沿途之人妄生疑惧,故而,乾隆帝奏准奎林根据当

亲族布鲁特人托霍瑞等,执额森之信,遣往招抚伯尔克”,乾隆帝准许之,“兹
既照额森所请,差遣玉默特等前往招抚。”并告知若伯尔克来投,则将其妻、子

相较于伯尔克外逃初期,此时乾隆帝对于伯尔克外逃之事的态度发生了巨大
的转变,这应与当时追剿燕起、萨木萨克等人的背景相关,最初,伯尔克外逃之
时,仅将其视为单独个案,并未太在意其或将产生的影响,并将追索伯尔克一事
寄希望于霍罕伯克纳尔巴图,尽管多次以严词晓谕纳尔巴图且扣留其所遣使人为
质,但追拿伯尔克始终未能获得实质进展。况且,随着阿其睦诬控鄂斯、燕起
外逃,更有传言伯尔克、萨木萨克、燕起纠集一处并谋划攻袭喀什噶尔,此时的
边疆环境显然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迁,而适值有消息称伯尔克藏匿于吹、塔拉斯


《寄谕陕甘总督福康安著查办调任鄂斯并筹谋防备萨木萨克等进犯》,乾隆五十年十月十七日,《乾隆
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 18 册,第 573 页。

《寄谕伊犁将军奎林著妥善筹谋派遣官兵前往吹塔拉斯地方缉拿伯尔克》,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初十日, 乾
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 18 册,第 587 页。克特满图伯即中亚地名 Ketmen Töbö (Ketman Tepa),现位
于吉尔吉斯斯坦贾拉拉巴德州(Jalal Abad)北部,托古托古尔(Toktogul)水库东南岸,清朝时,该地
属于浩罕东北边境地区,北邻伊犁地区,因居于费尔干纳谷地的东北方向,克特满图伯也具有重要战略
意义。

《寄谕伊犁将军奎林著相机派兵缉拿伯尔克》,乾隆五十一年正月初九日, 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
19 册,第 490 页。

《寄谕乌什参赞大臣明亮著若伯尔克来投即押解至京》,乾隆五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乾隆朝满文寄信
档译编》,第 19 册,第 493 页。
143
照富尼善所请行。” 乾隆帝对安置伯尔克之弟一事予以准许,将其交由胡什齐

万方数据

牧,五十八年奏赏金顶。” 这体现了更多的细节,说明额德格讷为伯尔克之从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地方,故而,乾隆帝借机令伊犁将军奎林筹划发兵追剿之事。
清朝政府虽然筹划诸种举措追剿伯尔克,但并未能够将其索回,并将更多精
情形” ,这表明,直至此时,仍有伯尔克属下脱离伯尔克并受到了安置。
力投入于对燕起的追剿以及对于萨木萨克的招抚上,并最终于乾隆五十二年
(1787)八月间,将燕起再次拿获,虽一度欲收抚萨木萨克,但并未果。此后,
在汉文文献中未见其他有关伯尔克的记载,不知其所终。乾隆五十七年(1792)
七月,伯尔克之弟额德格讷带领一户布鲁特人投诚,富尼善奏请,将其交原游牧
处安置,“交瑚什齐部长等,领回原游牧安置。并照迈玛特等所请,准其暂随学
习办事,如果奋勉。再行奏请赏给顶戴。永令协办游牧事务等语。额德格讷前随
伊兄伯尔克逃亡,今因伯尔克肆行,不能忍耐,自行投出,尚无别项情事,均著

部首领迈玛特管理、安置。《钦定新疆识略》载:“额德格讷,伯尔克之从弟,
乾隆四十八年,伯尔克脱逃,额德格讷率领一户十口投诚,又帮同迈玛特办理游

弟,此次脱离伯尔克并率领十余口人来投,并于次年被赏与金顶。此后,仍有伯
尔克属人,陆续脱离伯尔克、前来投顺,直至嘉庆初年,仍可见相关记载,如嘉
庆七年(1802)十月,“乌什办事大臣伊崇阿奏将自伯尔克脱出之布鲁特等安置

通过《新疆识略》,还可得知乾隆四十八年(1783)伯尔克外逃之时,胡什
齐部尚有多人未并未随伯尔克外逃,如迈玛特、沙巴克、舒库尔、托霍硕依等,
前文所提及的阿里雅尔伯克伯克虽同伯尔克一起外逃,但后来又率百余户人投
诚,这些人物,在胡什齐部布鲁特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也因辅助清朝政府
管理布鲁特及回部事务而受到嘉奖。
三、乾隆年间胡什齐部的角色与地位总结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发现,乾隆年间,胡什齐部布鲁特部与和卓家族关系密切,
该部首领库巴特·米尔咱(呼瓦特)曾服务于和卓家族后裔,并受到白山派和黑
山派的拉拢,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以后,胡什齐部曾收纳向外避徙的和卓家族成员
额色尹、图尔都等人,该部首领纳喇巴图也曾率军偕同额色尹攻袭喀什噶尔、英
吉沙尔诸邑,客观上促使定边将军兆惠从“黑水营之围”中解围。其后,额色尹
又于该部征集布鲁特兵,前往阿克苏,帮助清军追剿和卓叛军。清朝政府统一新
疆之后,纳喇巴图因受浩罕伯克额尔德尼欺凌,率众归附清朝,并受到了安置。

《清高宗实录》卷 1241,乾隆五十年十月癸巳。

《钦定新疆实录》卷 12,《布鲁特》。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10 册新疆卷 5,第 2244 页。
144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在乌什之乱中,胡什齐部纳喇巴图、伯尔克等人参与清军平定叛乱而受到嘉奖。
然而,其后,纳喇巴图唆令伯尔克之兄额贝都喇外徙,未果,最终选择率众前往
浩罕,清朝政府虽追踪之,但并未将其追回,纳喇巴图也最终病故于浩罕。
在此之后,纳喇巴图之从弟伯尔克担任胡什齐部之比,乾隆四十八年(1783)
前,多次按照定例前往喀什噶尔、乌什等地贡马,并帮助清朝政府处理回部事宜。
但就在当年,伯尔克却步纳喇巴图之后尘,亦率众外徙至浩罕,其中原因难以确
知,此后直至乾隆末年,清朝政府多次遣人追查其下落,并再三督促浩罕伯克纳
尔巴图将其缚献,在此过程中,跟随伯尔克外徙的属人阿里雅尔伯克率属脱离伯
尔克而投顺清朝政府,伯尔克之弟额德格讷亦如此,其兄额贝都喇也一度欲摆脱
伯尔克来投,但终未成行。针对伯尔克之外徙,乾隆帝并未大举发兵前往追剿,
主要寄希望于纳尔巴图将其追拿送交清朝政府,虽以严词札谕纳尔巴图并扣押其
所遣使人为质,但追拿伯尔克之事始终未能获得实质进展,伯尔克本人之最终下
落无以确知。
况且,伯尔克外逃之后,萨木萨克通信事件,致使阿其睦诬控鄂斯,也使
得阿其睦之子燕起外逃,此时,有关伯尔克、燕起、萨木萨克纠集谋事的传闻也
不断,虽未导致恶劣的后果,但这些事件的结合,却成为乾隆末期影响南疆安危
的重要因素,也成为乾隆帝及地方将军、大臣在决策中的重要考虑因素,对于南
疆伯克、大臣的任用调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关事件,也最终促成总理回疆
各地事务参赞大臣的驻地,由乌什迁往喀什噶尔。
伯尔克及其家族成员在费尔干纳盆地落居已久,与浩罕关系密切,纳喇巴图
之兄呼瓦特(库巴特·米尔咱)遭受浩罕伯克额尔德尼杀害,纳喇巴图也因受到
额尔德尼欺凌而投顺清朝政府,但被安置不久却又再次投往浩罕;伯尔克之父霍
什齐亦为浩罕伯克所杀戮,但其却也最终率属众向浩罕迁徙,纳喇巴图、伯尔克
先后迁往浩罕,这与胡什齐部在费尔干纳盆地所打下的基业有关。结合其他布鲁
特部落与浩罕之间的关联,可以发现,布鲁特部落往往成为浩罕扩张过程中的侵
略对象,清朝统一新疆之后,希布察克部额穆尔、胡什齐部纳喇巴图等人皆因受
到浩罕欺凌而率属内附,受到了清朝政府的安置,额德格讷部阿济比虽在清军平
定和卓叛军过程中表达投顺之意,但并未率属内迁,其部落居于浩罕东南方向,
与浩罕相邻近,乾隆二十七年(1762),额尔德尼侵略额德格讷部在鄂斯之耕地,
亦可反映出浩罕对于布鲁特的侵袭。而在相关事件发生之后,乾隆帝往往仅以谕
令形式督令浩罕伯克帮同清朝政府追剿布鲁特逃人,并未付诸实质的军事行动。
这样的处置方式和态度,也可为理解清朝对外藩管理制度带来一定的启发。
布鲁特诸部被清朝政府视为“外藩”,其中大多数部落居住和游牧于喀什噶
尔、乌什、叶尔羌等地卡伦以外的山地之中,楚河、塔拉斯河流域也有分布,再

145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有部分部落居于霍罕、安集延地区,他们或因受到准噶尔部驱逐而落居霍罕、安
集延。在清朝统一新疆过程中,清朝政府虽笼统言及东、西布鲁特同左、右哈萨
克皆“归附”,但这种“归附”显然流于形式,并无实质性的内容。乾隆帝虽告
之于布鲁特诸部不责贡赋、不授爵秩,仅将其视为外藩部落,但为何纳喇巴图、
伯尔克以及燕起的外逃却一度引起清朝政府的不安呢?这应该与这些人物所在
的胡什齐、希布察克部落的所处位置和地位有关,前文提及,胡什齐部主要居于
乌什西北巴什雅哈玛卡伦外的哈克沙勒山地方,希布察克部居于喀什噶尔西南伊
勒古楚卡伦以内,以及英吉沙尔东南铁列克卡伦至西北图木舒克卡伦以外,如前
文所论,该部地位更为特殊。
同样,其他诸多部落也皆附卡而居, 钦定新疆识略》在说明诸部位置之时,
即多以南疆各城边外诸卡伦为参照对象来进行阐释,这表明附卡而居成为了布鲁
特诸部的一大重要特点。相较于其他边远部落,希布察克、冲巴噶什、胡什齐等
部,显然更加邻近于诸回城,而这些部落首领也具有更强的影响力。伯尔克、燕
起率属外逃,之所以引起清朝政府的重视,乃因为伯尔克、燕起本皆为有功之臣,
但却擅自率领属众外逃,相对而言,清朝政府在追剿燕起的过程中,大举发兵,
直接追索,而对于伯尔克,则并未如此。或许因为燕起因其父阿其睦诬控鄂斯
一案而逃,伯尔克则系无端外逃,故而,清朝政府对之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第二节 乾嘉年间额德格讷、奇里克部布鲁特及其相关活动

一、 额德格讷部与奇里克部的归附

在清代文献中,额德格讷部和奇(齐)里克等部布鲁特同属于西布鲁特,相
较于希布察克、冲巴噶什等附卡居住的布鲁特部落,这些邻近浩罕、安集延的布
鲁特部落,距离喀什噶尔较远,与浩罕、安集延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乾隆年间,
额德格讷部与浩罕在土地事务上发生冲突,清朝政府在其中进行了一定的调解,
额德格讷部的相关史实,有助于分析清朝与浩罕的关系,也有助于理解额德格讷
部的角色。
在清朝追剿大小和卓的过程中,额德格讷部虽然呈书投诚,但并未内迁,直
至道光初年,额德格讷部才因不堪忍受浩罕的统治而分批内附清朝。奇里克部本
来也邻近于额德格讷部,与浩罕、安集延相近,同额德格讷部一同归附于清朝,
但该部后来则居住于乌什卡外,显然,奇里克部的游牧地发生了迁移。同时,根
所统领,阿济比呈书投诚:“布哈儿以东,我等二十一万人,皆为臣仆。” 由
据相关史实可知,奇里克部首领应该存在两个系统,一者为额森及其后人,额森
本为希布察克部属人,后来迁居乌什卡外,成为了奇里克部之人,额森离世后,
其后人继承其位;二者,该部首领为昭玛拉特及其后人,昭玛拉特本来居于浩罕
146

岭,西迄于布哈尔诸部落,共二十万人。” 这些部落皆分布于布哈儿以东、葱
万方数据
岭以西,据奇里克头目优(由)玛特之兄呼达呼里所称,“我等共四千余户” ,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地方,后迁至乌什卡外,其后人继承了其位。额德格讷、奇里克等部的迁徙历程,
从前乾隆年间,该比海提迈特等,随同官兵剿灭霍集占最为出力。” 此处提及
有助于进一步认知布鲁特部落的内部变迁。
前文提及,乾隆二十四年(1759)闰六月,侍卫达克塔纳奉命前往浩罕、安
集延等地及布鲁特额德格讷等部,安集延为首四伯克俱系额德格讷部首领阿济比

此,以额德格讷部为首的西布鲁特诸部投顺清朝,阿济比所领的范围,不仅仅包
括额德格讷部布鲁特,还包括安集延、那木干、玛尔噶朗。根据《西域图志》,
西布鲁特共计十五部,“最著者四:曰额德格纳鄂拓克,曰蒙科尔多尔鄂拓克,
头目阿济比兼辖之,户七百有奇。曰齐里克鄂拓克,头目由玛特,户二百有奇。
曰巴斯子鄂拓克,头目噶尔住,户千三百有奇。部落虽分而驻牧同地,东南扼葱

这一数字应该指布鲁特四部之总户数。
额德格讷部首领在清朝追剿大小和卓的过程中,曾效力清军,道光年间,那
彦成曾奏称:“窃查浩罕所属之布鲁特额提格讷爱曼,在各爱曼布鲁特中为最强,

的额德格讷部之比海提迈特,似并未见载于乾隆年间的相关文献之中,但从中可
知,海提迈特应为清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部落)与岳瓦什同在喀浪圭卡伦外,两部落相去八站。” 这一描述并不够具体,

图 5-1 额德格讷、奇里克部所处位置图

关于额德格讷部的具体位置,《新疆识略》载:《新疆识略》载:“(岳瓦什部落)
德格讷部布鲁特地。” 故而,此处指出额德格讷部位于图巴尔拉克塔木,该地
在喀什噶尔城西北喀浪圭卡伦外游牧,通玛尔噶浪、霍罕等地方。”、(额德格讷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78,乾隆二十四年九月庚申。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 45 藩属二,《东西布鲁特》。
里之地,此处是峨德格讷所管阿塔布托游牧、修桥路之十余户布鲁特。” 这说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82,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戊午。

《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75,道光八年十二月癸巳。
147

霍罕。” 从中可知,额德格讷部即居于浩罕与喀什噶尔分界之处。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仅仅称其于喀浪圭卡伦外游牧,通往浩罕、玛尔噶朗。徐松则有更为具体的说明:
“又六十里至塔尔噶拉克,又三十里至图巴尔拉克塔木,有败城,周里许,为额

位于鄂斯东南方向,属于喀什噶尔所领之地。祁韵士在《西陲要略》有载:“塔
尔噶拉克至图巴尔拉克塔木三十里,有水草,无柴,有坍塌土城、墙圈,周围一

阿拉特等八部落之三千余户游牧之处。
明,该地所居额德格讷部布鲁特仅有十余户。徐松另载:“霍罕与回部分界处有
二岭,曰噶布兰,曰苏提布拉克,额德格讷部布鲁特居之,岭东为回部,岭西为

额德格讷部实际作为右翼部落中的一个较大部落同盟,这从 20 世纪时苏联
学者的相关研究结论中就可以看出(参见前文表 2-1),从表 2-1 中可知,额德
格讷部作为右翼中的分支之一,统领了孔古拉特(Kongurat)、乔里(Jory)、布
鲁(Boru)、巴济(Bargy)、喀喇巴噶什(Kara Bagysh)、萨尔特(Sarttar)这几
个部落,多数汉文文献似并未记载上述除了萨尔特之外的其他部落。然而,《西
域地理图说》中的记载则可与上述研究结论形成一定的对照:
自喀什噶尔往西北去十八日路,至鄂斯地方,平川三百余里,有小土城一座,大
庄四处,园广田多,地界大河一道,乃自纳林等处流往之水归安集彦,该处种田小水

九股,俱归此水,柴草俱好,南北皆山,乃新来投诚之额德格讷部落之布鲁特,带领
属下胡鲁木什、觉里、阿尔达木那克、卜依勒、伯尔格依、哈尔巴噶什、岳瓦什、孔

此处的觉鲁应即乔里、卜依勒可能即布鲁、伯尔格依即巴济、哈尔巴噶什即喀喇
巴噶什、孔阿拉特即孔古拉特,根据表 2-1,这五部应属于受额德格讷部所统领
的右翼部落,该引文所提及的受额德格讷部统领的其他三部分别为胡鲁木什、阿
尔达木那克、岳瓦什,胡鲁木什、阿尔达木那克仍然待考,表 2-1 中并未列出这
两部落;岳瓦什部被诸多相关汉文文献所载,上文即提及《新疆识略》载岳瓦什
与额德格讷部相去八站,而此处的引文表明岳瓦什部受到额德格讷部统领,然而,
表 2-1 中并无岳瓦什部,说明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并未注意到该部,因而,难以断
定其究竟从属于左翼、右翼抑或内部。上述记载具体体现了额德格讷部统领上述
八个部落、属民多达三千余户,这也就进一步表明额德格讷部具有重要地位。
因未出痘,令我等入京等语。” “优玛特”又作“卓尔玛特”,“霍罕额尔德
尼伯克使人陀克塔玛特、车里克卓尔玛特使人呼达呼里等至京,入觐。” 车里

《钦定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

徐松:《西域水道记》卷 1《罗布淖尔所受水》(上)。
特额德格讷阿济比使人锡喇噶斯等至京,命入宴时,坐于霍罕使人之次。”

祁韵士:《西陲要略》卷 4,《霍罕路程记》,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徐松:《西域水道记》卷 1《罗布淖尔所受水》(上)。

阮明道主编: 西域地理图说注》,阮明道汉文笺注、刘景宪满文译注,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 年,
第 129-130 页。
148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额德格讷、奇里克部归附之后,两部首领阿济比、优玛特皆遣使入觐,优玛
特派遣呼达呼里进京入觐,“据呼达呼里等告称,我等共四千余户,头目优玛特
知之,当加以爱惜,特欲。其敕谕齐里克兆玛喇特比略同。

克即奇里克,卓尔玛特应即为优玛特。同时,阿济比遣使锡喇噶斯入觐,“布鲁

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当呼达呼里、锡喇噶斯等使人居京入觐之时,乾隆帝
即赐敕书于霍罕、额德格讷、博洛尔、奇里克等:
敕谕霍罕额尔德尼伯克,尔远处边陲,闻大兵平定回城,逆贼逃匿信息,即慕化归
诚,请擒贼自效,遣使入觐,深可嘉尚……今来使等,并无所请,朕故未有他谕,但尔
部落素被准噶尔侵扰,今既为朕臣仆,自必加恩抚恤,尔其约束所部,永享无疆之福,
护送尔使之索诺木车凌等,仍有面传谕旨,特谕。其敕谕额德格讷阿济比略同。
又敕谕博洛尔沙呼沙默特,尔远处边陲,闻大兵平定回部,拔达克山呈现逆贼尸首,
即慕化归诚,遣使沙伯克入觐,深可嘉尚……尔部落素被准噶尔侵扰,今既为朕臣仆,
自必加恩抚恤,尔其约束所部,永享无疆之福。在代尔入觐之沙伯克,诸凡妥协,尔其

根据这些敕书,阿济比所受敕书内容与浩罕额尔德尼伯克的敕书内容相当,奇里
克兆玛喇特比所受敕书则与博洛尔沙瑚沙默特的敕书内容相当,提及诸部在大军
平定回部的过程中归诚并遣使入觐,清朝政府对其予以嘉奖,赏给物品,并要求
其约束所部,受恩于清朝。乾隆帝仅将额德格讷、奇里克部视为外藩部落,在敕

书中丝毫未单独强调额德格讷、奇里克部的布鲁特族属身份,视其地位与浩罕、
博洛尔相当,这里的奇里克昭(兆)玛喇特比应即上文中的卓尔玛特、优玛特,
确定该人物的身份,有助于后文讨论奇里克部的迁徙和发展历程。
乾隆二十八年(1763)正月,额德格讷部和奇里克部也同爱乌罕、巴达克山、
浩罕一样遣使入觐,乾隆帝分别赐敕书于额德格讷部首领阿济比和奇里克首领昭
玛拉特:
又赐额德格讷阿济比衣敕书曰:汝遣使色哩库楚克入觐,朕加恩宴赉,赐汝缎疋绸
绫、器什,又赏汝使器什、银两各有差。汝受朕重恩,应奉守法度,约束属人,和睦邻
对,一切事务,俱遵驻扎喀什噶尔、叶尔羌大臣等节制,毋得抗违。庶祇受隆恩于勿替。
特谕。
违,庶永邀朕恩于勿替。特谕。
又赐齐里克照玛喇特比衣、沙藏比衣敕书曰,汝遣使诺海图玛入觐,朕加恩宴赉,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82,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戊午。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84,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乙卯。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84,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丁巳。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85,乾隆二十五年二月丙子。
149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赐汝缎匹、绸绫、器什,又赏来使缎匹、器什、银两各有差。汝受朕恩,应谨守天朝法
度,约束属人,和睦邻封,一切事务,俱遵驻扎喀什噶尔、叶尔羌大臣等节制,慎毋抗

敕书中的“比衣”即布鲁特首领职衔“比”,“照玛喇特”应即前文所提及的
“兆玛喇特”、“卓尔玛特”、“优玛特”等,所指代的对象为同一人,“沙藏”
为奇里克部另一首领。两部首领所受敕书内容相当,乾隆帝在其中除了提及赏赐
物品之外,主要要求其遵守法度,约束属人:“一切事务,俱遵驻扎喀什噶尔、
叶尔羌大臣等节制”,说明其内部事务要受到清朝大臣管理,该条内容同样见诸
巴达克山首领素勒坦沙和浩罕伯克额尔德尼所受敕书之中,这表明,无论是额德
格讷部,还是奇里克部,仍作为外藩向清朝朝贡,乾隆帝在敕书中也并未强调其
布鲁特族属和身份。
这说明,清朝统一新疆之初,将额德格讷部与奇里克部布鲁特与浩罕、博罗
尔、巴达克山等藩属同等看待,并未将这两部与其他布鲁特部落相联系,这两部
因远离喀什噶尔、乌什等南疆回城,其地位与冲巴噶什、希布察克部并不同,前
文提及,清朝在处置冲巴噶什部乌默尔比的时候,乾隆帝强调“冲巴噶什之布鲁
特乃喀什噶尔所属,与外藩回人不同”,由此推测,希布察克部也“与外藩回人
不同”。显然,额德格讷部、奇里克部并不属于“喀什噶尔所属”的范畴,清朝
近的柯尔克孜人作为其向东方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上述部落即在此背景下受到
将其视为“外藩回人”,这也体现出不同布鲁特部落与清朝的亲疏关系不同。

二、额德格讷部与浩罕的扩张

(一)浩罕对布鲁特多部的侵袭

乾隆二十六年(1761)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浩罕侵袭费尔干纳、阿赖
地区的布鲁特部落,包括额德格讷、奇里克、胡什齐、希布察克等部落在内的布
鲁特部落皆受浩罕欺凌,这也引起了上述部落首领率属内迁。佐口透先生即曾就
浩罕额尔德尼的向外扩张进行了分析,注意到浩罕虽然未对清帝国的边疆采取积
极的侵略行动,但却对费尔干纳东部、喀什噶尔西北的柯尔克孜部落,采取了积
极的行动,征服这些柯尔克孜部落,是浩罕汗国在 19 世纪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西部柯尔克孜中,与浩罕政权关系最为密切的即为额德格讷部,浩罕将征服其附

浩罕不同程度地侵略和欺凌。

① 闻之,亦必同心归诚大皇帝,我等欲即敬遣头目,恭请大皇帝圣安。
《清高宗实录》卷 678,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己巳。

[日]佐口透:《18-19 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 上),凌颂纯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423-425 页。
150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过程中,当浩罕同其附
近地区的额德格讷部、奇里克等部布鲁特归附清朝时,浩罕伯克额尔德尼即通过
侍卫达克塔纳,向清朝请求赏给玺书以制约布鲁特,额尔德尼面见达克塔纳时称:
霍集占弟兄并未前来我等地方……愿将所属安集延、玛尔噶朗、那木噶、和罕等四
城人众输诚效力,均为大皇帝臣仆,但我附近之布鲁特生性不常,难以凭信,如大皇帝
意管辖,令与别部落布鲁特彼此和睦、不生事端,大皇帝自必加厚恩。
赏给钤印、黄札一道,我等约束属下,及防范邻近部落,更为有益,即布哈儿以东之人

引文中的“和罕”即浩罕,额尔德尼在该信函中,请求乾隆帝赏给印札以约束和
管制其附近的布鲁特部落,这显然是为了利用清朝的威信管控布鲁特,这显现出
浩罕在归附清朝之初即欲向附近的布鲁特部落扩张。其后,额尔德尼遣使臣跟随
达克塔纳收服齐里克部落、查看浩罕所属各城生计请款,浩罕使臣再次代表额尔
德尼,向达克塔纳说明,请求清朝赏给印札以约束布鲁特:
再布鲁特等情性不常,专事抢夺,且喜侵犯邻近部落,闻得伊等皆已为大皇帝臣仆,
我欲与伊等剖断是非,又恐上烦天听,恳求大皇帝怜悯,赏一钤印、黄札,约束布鲁特
诚,恳请指地游牧等语。” 额穆尔因遣其弟阿前往浩罕开展贸易,但阿却
等,则布哈尔、萨玛尔罕等别部落统归大皇帝属下等语。臣等谕以额尔德尼伯克感慕大
皇帝仁德,率领和罕等四城回众投诚,愿为臣仆,甚属可嘉,各布鲁特部落内,前岁即
有投诚之人,今亦有在额尔德尼伯(克)之先来此投诚者,同系大皇帝臣仆,尔额尔德
尼伯克只应将伊属下和罕、玛尔噶朗、安集延、那木噶等城回众并伊属下之布鲁特等加

这表明额尔德尼因布鲁特诸部好抢夺,请求清朝赏给玺书以约束诸部,达克
塔纳则以布鲁特已归附清朝、同为大皇帝臣仆为由,要求管理好其所属四城及其

所管领的布鲁特,并与周边布鲁特部落和睦相处,故而否定了其请求。额尔德尼
反复请求赏给印札以约束其附近的布鲁特部落,是为了利用清朝的威信管控布鲁
特,再次体现出浩罕欲向其附近布鲁特部落扩张的企图。此后,额穆尔、纳喇巴
图的率属内附,也与浩罕的欺凌有关。
乾隆二十六年(1761),希布察克比额穆尔率属内附,额穆尔称:“愿率所
部来归,适与伯克额尔德尼,有贸易之约,遣弟阿前往,忽为所拘。今决意归

被霍罕伯克额尔德尼所拘,故而,额穆尔率属来投,最终受到了安置。与此相类,
胡什齐部之比纳喇巴图也因为受到额尔德尼之欺压,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率
其所部内附,这在前文已有提及,纳喇巴图本来居于霍罕、安集延地方,额尔德


《兵部“为内阁抄出兆惠等奏”移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刊行:《明清史料庚编》(下册),
台北中华书局,1960 年,第 1951-1952 页。
遣额勒韬第,请往谕霍罕。经臣等据理斥责,并檄霍罕:令各守疆界,不得滋事。

同上,第 1953 页。

《清高宗实录》卷 632,乾隆二十六年三月辛丑。
151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遣人会商齐里克齐、特木尔占,齐里克齐阻回等语。” 玛木特呼里、阿尔杂默
尼的扩张和欺凌,促使纳喇巴图率属内迁。
额德格讷部阿济比和奇里克部比昭玛拉特也受到浩罕的侵袭,额德格讷部因
与浩罕相邻,两部之间多有摩擦。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月,左都御史永贵
即奏两部之冲突事宜:
从前,额德格讷阿济毕等与霍罕额尔德尼伯克,因抢掠贸易人等成衅。嗣霍罕抢割
额德格讷田禾,额德格讷人等,又乘霍罕与霍集雅特部落相攻,抢掠报复,续因畏势,

这说明额德格讷部与浩罕本来即因抢掠贸易之人而结怨,继而,因浩罕抢掠额德
格讷部之庄稼,额德格讷部进行报复。鉴于此,永贵遣人晓谕浩罕各守疆界、不
平川约二千里,南北皆山,山泉渠水柴草俱好。
得滋事。
乾隆二十七年(1762)时,东布鲁特部首领玛木特呼里等欲举兵进攻浩罕伯
克额尔德尼,但被萨尔巴噶什部首领车里克齐、萨雅克部明伊勒哈之弟特穆尔占
阻止,“据永贵等奏称,布鲁特比玛木特呼里、阿尔杂默特欲合兵往攻额尔德尼,

特之所以欲往浩罕发兵,也是因为萨尔巴噶什、萨雅克等东部鲁特部落先曾受到
了浩罕的侵袭,这表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左右,在浩罕伯克额尔德尼的
扩张过程中,不仅邻近于浩罕的布鲁特诸部受到了欺凌,即使远至伊塞克湖湖畔、
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的布鲁特部落也受到了威胁。
除了上述事件表明浩罕对其周边一些布鲁特部落进行欺凌和侵略外,另有一
些部落受到了浩罕的直接统治,《西域地理图说》载:
自喀什噶尔往正西去十余日路,至阿赖地方,乃霍罕属布鲁特托罗斯、哈布察克、
阿紫克、卜斯坦、满哆斯、巴噶什、奈满、巴斯启斯等八部落之七千户(人)游牧处,

上述多个部落受到了浩罕的直接统治,其中的多数部落并未载于其他的汉文文
献,因而,上述记载也较俱价值。这些部落来自于布鲁特左翼、右翼及内部(伊
什克里克 Ichkilik),其名称皆能与前文所载表 2-1 即 20 世纪苏联学者对于吉尔
吉斯属部的研究成果形成对照,其中的托罗斯、哈布察克、卜斯坦、奈满即分别
为表 2-1 中的多罗斯(Toolos)、希布察克(Kypchak)、博斯塔尼(Boston)、奈
曼(Naiman),这几个部落皆属于内部部落;阿紫克、巴噶什即分别为表 2-1 中
的阿孜克(Azyk)、巴噶什(Bagysh),属右翼中的部落,满哆斯、巴斯启斯即


《清高宗实录》卷 646,乾隆二十六年十月己巳。

《清高宗实录》卷 664,乾隆二十七年六月壬寅。玛木特呼里系萨尔巴噶什部首领,前文已有提及,阿
尔杂默特也系布鲁特首领,但其所领部落不明,满文档案中所提及的阿尔租默特应即阿尔杂默特,他于
乾隆四十年(1775)七月至喀什噶尔请安献礼(《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8 册新疆卷 3,第 1248 页。)
其具体身份、事迹仍待考。

阮明道主编: 西域地理图说注》,阮明道汉文笺注、刘景宪满文译注,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 年,
第 129 页。
152

万方数据 鄂斯 本为额德格讷部所属游牧地,但浩罕额尔德尼伯克却发兵侵占之,乾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分别为表 2-1 中的们都斯(Munduz)、巴斯子(Basyz),属左翼部落。从中可见,


浩罕实际上统治了布鲁特内部部落中的多个部落,少数左右翼部落也归其直接统
辖,这应与浩罕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关,内部部落正主要处于喀什噶尔与浩罕之间
的山地之间,故而,其中一些部落会受到浩罕的直接统治。上述八部人口多达七
千余户,且住牧环境优越,这实际表明浩罕所控制的布鲁特部落人数众多,其统
所遣使人归日,即将该部落情形具奏。

治对于布鲁特产生了较大影响力。或许,这也刺激了浩罕向其周边那些归附于清
朝的布鲁特部落进行进一步的扩张和侵略。

(二)浩罕侵占鄂斯事件及清朝的调解
比所属鄂斯等处,为额尔德尼占据,人亦扣留不还。” 额尔德尼不仅侵占阿济

隆二十七年(1762)七月,永贵奏称额尔德尼侵占阿济比所属鄂斯之事:
永贵等奏称:额德格讷阿济毕所属鄂斯等处,为额尔德尼占据,亲来恳请遣使持书
往谕,因酌给印文,令其自行传送等语。额尔德尼,自恃力强,侵扰邻部,若将额德格
讷所属,占据不还,未免滋事。永贵等措词未为严厉,伊等岂能警动。此时额尔德尼,
若将所据之地给回,固善,如稍涉游移,永贵等即派干员,谕以致书系我等私意,欲保
全尔等游牧,尚未陈奏,今欲视为无足重轻,则当奏闻请旨。夫以强凌弱,乃大皇帝所
深恶,万一天威不测,命我等兴师问罪,虽后悔无及矣。似此剀切晓示,伊等自必信从,

阿济比在其所属鄂斯被额尔德尼占据后,恳请清朝发给印文,遣使晓谕额尔德尼,

乾隆帝认为永贵措辞不够严厉,难以警示额尔德尼,并令永贵致书额尔德尼,剀
切晓示其中利害关系。
关于此,满文寄信档亦有载之,所叙内容更详:“永贵等奏,额德格讷阿济

比所属鄂斯等地,还扣留其属人,满文寄信档载永贵将所拟文书进行了上奏,乾
隆帝指明永贵措辞不甚严厉的问题:“永贵等致书额尔德尼尚可,惟措词未为严
厉。外番事宜,不管则已;若非管不可,即应果敢致书,严词示儆,伊等方能畏


该鄂斯应即为现今中亚城市奥什(Osh),有学者将其与南疆城市乌什混为一谈,如英国学者爱德华·帕克
(Edward H.Parker)在 1899 年所发表的《浩罕与中国》一文中,虽然指出了额尔德尼侵犯额德格讷部鄂
斯一事,但却误以为鄂斯为阿克苏附近之乌什,显然有误,参见:E.H.Parker,Khokand and China, The
Imperial and Asiatic Quarterly Review and Oriental and Colonial Record,Series 3,Vol.8(1899),p.114. 另有喀
什噶尔西北所属地名曰“鄂什”也易与安集延附近之鄂斯即今奥什相混淆,因为奥什也在清朝文献中被
标注为鄂什,陈海龙、冯勰在考证东、西布鲁特分界时,曾就鄂什、奥什、乌什三地进行区分,认为鄂
什是讨论东西布鲁特分界的重要地点,该地以西之河为清朝文献中东西布鲁特的界河,该地实际处于费
尔干纳山和苏约克山之间,它与今中亚著名城市奥什并非同一地名,参见陈海龙、冯勰:《东西布鲁特分
界考》,《清史研究》,2013 年第 4 期。

《清高宗实录》卷 666,乾隆二十七年七月乙亥。

《寄谕礼部尚书永贵等著严词致书额尔德尼将所占地方给还阿济比》,乾隆二十七年七月十五日,《乾隆
备兵征讨问罪。”
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三册,第 永贵认为,如果额尔德尼归还鄂斯,将对其进行嘉勉,若拒
512-513 页,下同。
153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惧施行。永贵等致书额尔德尼,措词理应严厉,而其如此温和,伊等岂能撼动。
既然如此致书,就看额尔德尼如何回复。”同时,责令额尔德尼交还阿济比之鄂
斯及属人,“尔接到此书,应将阿济比之鄂斯等处及其所属人等,即行给还,以
昭恭顺大皇帝之诚悃,亦可谓尽邻邦友好之意。”
帝谕旨,称伊为汗,且以喀什噶尔岭以外归伊所属,以内归我所属。” 对于额
乾隆二十七年(1762)十二月,“永贵等奏,霍罕额尔德尼伯克遣使呈书,
叙述前后事情,故严词复书,遣拕穆齐图等往谕。额尔德尼伯克若将鄂斯地方全
部给还,或以言语有理而相应给还,则致书嘉勉;若支吾搪塞,拒不给还,即请

不给还,则将对其兴师问罪。乾隆帝认为,“霍罕额尔德尼伯克,与布鲁特等杂
处,互相侵夺,亦所时有。额尔德尼伯克自内归以来,尚属恭顺,此并非要事,
永贵等若谕以情理,伊自必遵行,可以无须用兵。万一必须兵力,永贵亦只首办
军务,不谙征战。前已调爱隆阿,伍岱等前往伊犁,如若用兵,则派爱隆阿等自
伊犁前往,尚属近便。”即仍然要视情形而定,若额尔德尼遵行敕谕,则无须用
兵,若要用兵,则可由伊犁发兵。
额尔德尼之所以四处扰掠布鲁特部落,这应与其本人的权力欲望膨胀有关,
他甚至自称为“汗”,并与清朝划分边界,乾隆二十七年(1762)十二月十四日,
永贵等奏称:“霍罕额尔德尼伯克所复回文书札,据译称,前遣使人,奉有大皇

尔德尼宣称曾有谕旨称其为汗并以喀什噶尔岭为界的说法,乾隆帝予以斥
责:“似此种种谬妄,皆永贵等从前给伊之书,词气懦弱,伊方如此张狂,肆意
胡言。”认为额尔德尼之所以如此张狂,盖因永贵在寄与额尔德尼的书信中措辞
软弱所致。由此,乾隆帝令永贵再次寄书于额尔德尼:
大皇帝所降谕旨,凡由本处寄尔之书,据称汝作额尔德尼伯克,何时称作额尔德尼
汗?何时降旨以喀什噶尔岭为界,其外归汝,其内归我所属乎?大皇帝乃天下一统之君,
汝系大皇帝臣仆,布鲁特亦系臣仆,又岂能以你我之分降旨于汝?此皆为尔妄行编造,
尔意以大皇帝所颁谕旨,我等拒不得见。岂知凡大皇帝所颁有关外番部落之谕旨,俱抄
发原稿,传谕我等知之,何得为汝所骗。嗣后,额尔德尼伯克,凡事汝当恭顺而行,以
永沐大皇帝恩典,不可仍蹈前辙,致取罪戾。
乾隆帝要求永贵直接向额尔德尼说明,向来称其为伯克,从未称其为汗,以喀什
暂缓办理出兵霍罕之事,乾隆帝谕曰:“所见尚是” 。
噶尔岭为界之事,更属荒谬,并向其说明当恭顺而行,不可自取罪戾。对于额尔
德尼侵占鄂斯一事,清朝本欲发兵于额尔德尼,但因巴达克山之素勒坦沙侵袭博


《寄谕礼部尚书永贵等著致书霍罕额尔德尼伯克给还鄂斯等处地方》,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初十日,《乾
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三册,第这说明,额尔德尼抢掠额德格讷部土地、人口,是为了
额尔德尼必会从命。” 559—560 页。

《寄谕礼部尚书永贵等著发书严斥额尔德尼伯克妄自称汗》,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十四日,《乾隆朝满文
寄信档译编》,第三册,第 561 页,下同。
154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罗尔,博罗尔首领沙瑚沙默特请兵求救,故而,永贵、新柱等人经商议后,请求
发兵问罪,悔无及矣。特谕。

乾隆二十八年(1763)正月,及至巴达克山、浩罕遣使入觐之时,乾隆帝向
浩罕使臣询问额尔德尼侵占额德格讷所属地方之事,“又询额尔德尼伯克何以抢
掠额德格讷地方人等,据霍罕使人巴巴什克称,从前额德格讷人等,曾经抢掠安
集延商人,额尔德尼抢掠伊等,乃为报复。且俱云,喀什噶尔大臣等如若致书,

报复额德格讷部抢掠安集延商人一事。随即,乾隆帝在赐予额尔德尼的敕书中即
言:
穆齐图等,自霍罕前往会面阿济比,并将土地给还。” 对于额尔德尼最终归还
汝受朕恩深重,应谨守法度,约束属人,和睦邻封。一切事务,俱遵驻扎喀什噶尔、
叶尔羌大臣等节制。再额德格讷之人,去岁侵掠汝等安集延商人,汝因报复,掠彼鄂斯
等地。但额德格讷,系与汝一体内附之人,汝虽有仇怨,亦不可妄肆攻夺。前经喀什噶
尔大臣移咨,令汝给还所掠额德格讷土地人民,今朕已面谕汝使。汝奉到此旨,即遵奉
归还,慎勿延缓,则可以永邀隆恩;若迟延不给,驻扎喀什噶尔大臣等,必具奏请旨,

在此敕谕中,要求额尔德尼受喀什噶尔、叶尔羌大臣等节制,其中的主体内容即
要求其应该尽快归还额德格讷部鄂斯地方之土地和人民,并再次说明了其中的利
害关系,以发兵问罪相威胁。
此后,当年三月,清朝派遣拕穆齐图至浩罕向额尔德尼晓示利害关系,额尔
德尼最终归还鄂斯等地,并最终交与阿济比,“顷据永贵等奏,拕穆齐图等前往
霍罕,以利害晓示额尔德尼伯克,额尔德尼伯克当即谨遵交付,将所侵阿济比原
居之鄂斯等处以及所有耕地水域俱行给还。又派安集延阿奇木伯克鄂坦布昆随拕

鄂斯地方一事,乾隆帝予以肯定,“额尔德尼伯克遵从拕穆齐图所言,立即将所
侵地方田地交还阿济比,甚属恭顺。伊等感恩,尤当嘉许;伊将来若能如此,可
以永荷朕恩。”
由此,浩罕伯克额尔德尼侵占鄂斯一事,最终宣告完结,额德格讷部首领阿
济比在此事处理的前后过程中,并未惧于额尔德尼,而是始终诉求于清朝政府,
乾隆帝反复晓谕额尔德尼,陈明其中利害关系,最终,遣使面见额尔德尼,促使
其归还鄂斯。该事件虽然直接源起于额尔德尼为了报复阿济比抢掠安集延商人,


《寄谕礼部尚书永贵等著由伊犁调取进剿巴达克山等处》,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乾隆朝满文
寄信档译编》,第三册,第 569 页。

《寄谕礼部尚书永贵等著酌情办理巴达克山霍罕等抢掠邻部一事》,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初三日,《乾隆朝
满文寄信档译编》,第四册,第 470 页。

《清高宗实录》卷 678,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己巳。

《寄谕参赞大臣纳世通著果决办理外藩事务不可苟且塞责》,乾隆二十八年三月十六日,《乾隆朝满文寄
信档译编》,第四册,第 491 页,下同。
155
虽一普尔,不敢私取。” 额尔德尼调解了阿济比与鄂斯人之间的关系,因恐鄂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但若结合前文所提及的布鲁特多部皆受浩罕欺凌的背景,可以推知,当时额尔德
尼正大举向外扩张,以致于其本人甚至自称为汗,并试图与清朝划分疆界,乾隆
帝对此加以严厉斥责。毕竟,清朝统一新疆之后,正值盛世,清朝政府对于西北
边疆诸外藩的权威性不容挑战,这也最终阻止了额尔德尼的扩张步伐。
该事过后,乾隆二十九年(1764),又有传言称额尔德尼拘留阿济比以及收
取鄂斯赋税之事,当时的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纳世通,派遣维吾尔人阿克伯克前往
问询,并由额尔德尼所遣使臣努尔默特比处得知事情原委:“因阿济比与鄂斯人
等不睦,代为和解,至鄂斯布鲁特等并无头目,恐其离散,暂遣五十户前往居住,

斯人离散,派遣了五十户人前往鄂斯居住,并未向其收取税赋。阿济比也呈文与
纳世通,证实了上述说法:“且称额尔德尼已将所耕水田给还,所遣五十户亦经
撤回等语。”这表明,额尔德尼最终退还了鄂斯地方所耕水田,并将所遣五十户
人撤回。因此,乾隆帝也认为,“今既给还鄂斯水田,撤去移住人户,似可暂免
深求。”这表明,额尔德尼仍因鄂斯与阿济比产生些微的冲突,但额尔德尼终将
阿济比之地给还,冲突并未进一步升级。
额德格讷部虽然也受到了浩罕的欺凌,其所属鄂斯地方和人口被额尔德尼抢
掠,后经清朝政府干涉,额尔德尼最终将其交还阿济比。虽然受到了额尔德尼的
欺压,但阿济比及其属众并未向南疆迁徙,直至道光年间,当时的额德格讷部首
领方才率领额德格讷部内迁,并受到了安置,阿济比之所以未向内迁徙,应与其
所在部落势力较强、浩罕的扩张暂未威胁到该部的生存相关,同时,这也说明阿
济比敢于与浩罕相抗衡,清朝政府对于浩罕的威慑力也是阿济比及其属部求得生
存的重要保障。
乾隆四十九年(1784),阿济比之子叶尔铁拜(叶尔提耶拜)协助清朝拿获
阿其睦之子燕起,清朝政府一度欲授予叶尔铁拜二品顶戴和散秩大臣职衔,但其
属下将燕起释放,使得燕起再次逃脱,清朝赏与叶尔铁拜的职衔、顶戴及相关物
件最终被撤销。此后,乌什参赞大臣绰克托将叶尔铁拜之弟沙米尔扎暂留为质,
促使叶尔铁拜帮同清朝拿获燕起,叶尔铁拜至乌什探望其弟,要求释放其弟、以
己为质,乾隆帝知晓后降谕将沙米尔扎释放,令其与叶尔铁拜一同擒拿燕起,但
他们并未再次拿获燕起,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清军终将燕起擒获。此后,
清朝文献对于叶尔铁拜相关事务并未再加记载。乾隆末年、嘉庆年间,额德格讷
部首领托里雅什及其弟萨柯依巴什作为该部首领,因功受到清朝嘉奖,二者与叶
尔铁拜的关系不明。
嘉庆二年(1797),叶尔铁拜之弟沙米尔扎(沙弥尔杂)试图乘鄂布拉散抢


《清高宗实录》卷 710,乾隆二十九年五月癸亥,下同。
156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掠喀尔提锦部落时谋抢冲巴噶什部,拿获冲巴噶什部属人多斯莫特,据多斯莫特
告称,浩罕伯克纳尔巴图听闻之后,“差传沙弥尔杂”,沙弥尔杂应即沙米尔扎,
沙米尔扎因惧怕,不敢亲自前往,派遣其子阿撒前往,“那尔巴图一见,即行詈
骂,并说:‘你们何尝是要抢冲巴噶什,我早已听见你们要跟着萨木萨克去抢喀
什噶尔,你们部落都在我左近,如敢生事,我必抄灭你们巢穴。’即将阿撒逐回。”

此后,沙米尔扎因受到纳尔巴图之威胁释放了多斯莫特,也并未抢掠冲巴噶什
部。纳尔巴图因堵截沙米尔扎而受到清朝的嘉奖,清朝奖赏纳尔巴图松石金盒一
个、缚蟒缎一匹、大缎二匹、黄辫珊瑚豆大荷包一对、小荷包四个。道光初年,
阿济比之孙爱散因不堪于浩罕统治,率属内附,清朝将其安置于阿特巴什,爱散
很可能即为上文中的沙米尔扎之子阿撒,后文将有详论。
嘉庆、道光年间,浩罕逐渐加速了向外侵略的步伐,也加强了对其相邻布鲁
特部落的统治和剥削,额德格讷部因不堪浩罕汗国欺凌,先后于道光元年(1821)
和道光八年(1828)向内地迁徙,内附清朝,清朝政府将其安置于卡伦以外地方。
克部昭玛拉特比遣使到喀什噶尔请安情形” ,此处的昭玛拉特即照玛喇特,是
额德格讷部的内附过程,直接反映了浩罕政权在费尔干纳盆地的扩张,这一内附
显然不同于乾隆年间该部的归附,在内附过程中,该部迁徙到了南疆回城边卡之
外。
众暂住爱兰苏地方” ,这表明照玛喇特携众内迁,从而被暂时安置于爱兰苏地

三、乾隆年间奇里克部的迁徙

(一)照(昭)玛喇特及其属众的迁徙

乾隆年间,奇里克部本邻近于浩罕,同额德格讷部一同归附于清朝,但清
代文献所载奇里克部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乌什地区,这说明奇里克部住居地发生了
一定的迁徙,满文档案中的信息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相关过程。
前文提及,清朝统一新疆之初,照玛喇特系奇里克部首领,根据满文录副奏
折,乾隆二十六年(1761)四月,“喀什噶尔参赞大臣舒赫德等奏闻布鲁特奇里

现今我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第五界点附近 ,该界点应大致位于清代阿克苏北部地
满文档案翻译者根据满文音译而成,此时,照玛喇特尚遣使至喀什噶尔纳贡,但
当年十月,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永贵等奏:“布鲁特齐里克部昭玛拉特比等属下人

方,爱兰苏即阿依浪苏,今乌恰县东北下辖有阿依浪苏一地,位于苏约克河沿岸,
托云乡西北方向,在清代时,该地应属于喀什噶尔西北地区;另有阿依浪苏位居
地安置”、“布鲁特托克玛哈默特率众来归” ,说明木拉特、托克玛哈默特皆


《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 2 册(嘉庆二年),第 235-236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6 册新疆卷 1,第 433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6 册新疆卷 1,第 458 页。
157

万方数据

等所贡马匹派人解送京城” ,这说明奇里克部之比昭玛拉特等人最终迁徙到了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进贡马匹事宜,“为布鲁特齐里克部比进贡马匹等物事咨呈”

方,远离喀什噶尔。相比较而言,上引文中的爱兰苏更有可能指代前一阿依浪苏,
报布鲁特齐里克部比昭玛拉特等因得赏谢恩” ,这说明他内迁之后,因有功而
奇里克部内附之后,很可能被暂时安置于喀什噶尔西北地方。在照玛拉特被安置
之时,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永贵同时奏:“布鲁特木拉特等由安集延率众来归并赏
贡,“喀什噶尔帮办大臣柏堃奏布鲁特奇里克部比昭玛拉特派人请安送礼” ;

内附清朝,至于他们是否与奇里克部有关,仍然需要参阅满文档案原文,但可知
布鲁特比派人到喀什噶尔请安贡马” ,此处并未提及布鲁特比之名,很可能仍
晓的是,木拉特由安集延率属内迁,托克玛哈默特也可能来自于浩罕、安集延地
区,在当时的背景之下,诸多布鲁特部人皆由浩罕、安集延内迁至喀什噶尔、乌
布鲁特比沙藏请安献马” ,这里的沙藏亦为奇里克布鲁特之比,前文中,乾隆
什等城边卡外,这应与浩罕伯克额尔德尼的扩张有关。
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照玛拉特又迁徙至阿特巴什地方,“永贵等
奏布鲁特昭玛拉特等移居阿特巴什地方并纳贡”,“永贵等奏将布鲁特昭玛拉特

阿特巴什,并派人进贡马匹。乾隆二十七年(1762)四月,永贵呈报照玛拉特等
朝谢恩 ,根据布鲁特比职多为父子相继的规定,呼图鲁克很可能由其父照玛拉

乾隆二十七年(1762),照玛拉特受到封赏,“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永贵等奏

受到了清朝政府的认可。乾隆三十年(1765),照玛拉特再次遣人至喀什噶尔纳

乾隆三十一年(1766)十一月,“喀什噶尔办事大臣绰克托等奏齐里克部落

为照玛拉特;乾隆三十二年(1767)七月,“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绰克等奏齐里克

帝在赐与奇里克部的敕书中即提及沙藏比,这表明,沙藏作为奇里克部的首领之
一,同样至喀什噶尔贡马。此后的多年间,奇里克部皆遣使贡马,甚至一年之内
多次遣使至喀什噶尔,这应该为照玛拉特、沙藏所主导。
乾隆四十年(1775)二月,呼图鲁克因被补放为奇里克部布鲁特之比而向清

特或者沙藏处继承了比职,究竟其由照玛拉特还是沙藏处继承该职,虽难以直接
臣雅德等奏奇里克部布鲁特比沙藏等遣人献马请安” ,这表明,此时奇里克部

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1996-12/30/content_1481398.htm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6 册新疆卷 1,第 458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6 册新疆卷 1,第 470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6 册新疆卷 1,第 488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6 册新疆卷 1,第 506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7 册新疆卷 2,第 691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7 册新疆卷 2,第 774 页。
之呼依木,奏赏五品顶花翎,胡图鲁克病故,赏阿达克六品顶蓝翎。” 满文档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7 册新疆卷 2,第 806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8 册新疆卷 3,第 1228 页。
158

大缎一匹。”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知晓,但可由以下信息推知:乾隆四十二年(1777)十二月,“喀什噶尔办事大

另一比沙藏此时仍然在世,故而,呼图鲁克很可能为照玛拉特之子,照玛拉特于
乾隆四十年(1775)二月之前离世,其子呼图鲁克故而继承其所遗比职。《新疆
识略》中所提及的奇里克部之“胡图鲁克”与“呼图鲁克”为同一人,但仅就胡
图鲁克之后人进行了记载:“阿达克,胡图鲁克之孙,胡图鲁克因拿获抢夺回子
卫,在新疆效力。” 额森作为布鲁特首领,即属于这一类军前侍卫。在边疆和外


案中多次提及呼(胡)图鲁克前往喀什噶尔贡马请安事宜,他也因协助追拿抢夺
马匹之察哈尔萨雅克占颇拉特而受赏,“齐里克部落之布鲁特比呼图鲁克,著赏

旨赏二品顶戴。” 汉文文献对其所参与事务的记载仍显简略,根据满文寄信档
(二)额森由希布察克部迁往奇里克部的过程

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奇里克部的属众来源更为丰富,这主要源于
卫额森随额勒登额等出使巴达克山” ,额勒登额系永常之子,此时,额勒登额
希布察克部的额森迁往乌什地方,成为奇里克部之人,额森及其属众的迁徙,无
疑增加了奇里克部属人的多元性。前文提及,额森(阿森)本为希布察克部属人,
为希布察克部之比阿奇木之弟,他被授为侍卫职衔,应属于军前侍卫,耿琦指出,
驻守新疆的军前侍卫,除了由京城选调或由临时被派往新疆执行任务的侍卫获准
转为军前侍卫效力于新疆之外,“也有少数军前侍卫选取自新疆驻防官兵或厄鲁
特、布鲁特与回部投诚人员。他们多因立有军功或当差奋勉被特旨拔擢为军前侍

藩事务中,额森多被委以重任,因而,他在布鲁特诸部人物中享有较高地位。 新
疆识略》载其生平曰:“额森于乾隆二十四年两次出征拔达克山,赏五品顶花翎、
补放三等侍卫。后,二十七年,入觐,赏四品顶戴;三十年,出征乌什奋勉,奏

和满文录副奏折,可以对其所参与的回部事务有更多了解。
乾隆二十五年(1760)七月,阿克苏办事大臣舒赫德奏:“派布鲁特三等侍

森进京入觐,“布鲁特散秩大臣阿齐木请准其胞弟额森进京陛见” ,该条内容
享有头等侍卫职衔,额森则为三等侍卫,舒赫德奏请派遣额森出使巴达克山,表
明额森被委以重任。乾隆二十七年(1762)六月,希布察克部之比阿奇木奏请额

口”、“将额森等奉命赴什克南索取额米尔所略人地之事咨照绰克托等人” ,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8 册新疆卷 3,第 1354 页。

《钦定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

《清高宗实录》卷 1346,乾隆五十五年正月乙未。

耿琦:《清代驻守新疆“侍卫”职任考述》,《清史研究》,2015 年第 4 期。
南伯克额米尔所略布鲁特”
《钦定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 。什克南系巴达克山所属,与清朝回部边界相邻,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6 册新疆卷 1,第 391 页。
159

万方数据

之布鲁特侍卫额森等人” ;当年十月,额森受喀什噶尔办事大臣安泰等委派,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护送浩罕使臣并向布鲁特索还被抢财物” ,这表明,额森也受委派处理布鲁

正可体现出额森系阿奇木之胞弟;乾隆三十二年(1767)十月,叶尔羌办事大臣
往奇里克部查拿偷盗案犯” 。鉴于额森的贡献,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二月,
旌额理等人奏:“布鲁特侍卫额森等夺回巴达克山所属什克南伯克额米尔所略人

这表明,额森夺回了什克南伯克额米尔所掠夺的回部人口,旌额理将此事进行了
上奏,并将此事告之于绰克托等人;随之,绰克托等奏:“侍卫额森等夺回什克
项,著加恩于喀什噶尔库贮赏余一百腾格普尔内,每年各赏给五十。

什克南伯克额米尔掠夺了回部土地、人口,额森奉命将之索回,此次所处理事务
仍系外藩事务。
除此之外,额森亦管理喀什噶尔官牧事宜,乾隆三十四年(1769)九月,额
森即因管理官牧受到奖赏:“喀什噶尔办事大臣安泰等奏奖赏牧放喀什噶尔牛只

森布等奏布鲁特侍卫额森与散秩大臣阿齐木之子不和将其移居他处”

,这表额

特事务。与此相类的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四月,乌什参赞大臣舒赫德委派
额森查拿奇里克部偷盗案犯,“乌什参赞大臣舒赫德等奏派布鲁特三品顶戴额森

额森被赏与普尔钱:
富森布等奏称,希布察克部落布鲁特阿森、冲噶巴什部落布鲁特阿瓦勒比,奋勉当
差,并无养赡之资,恳恩赏给等语。阿森、阿瓦勒比前俱在军营出力奋勉,既无养赡之

此处的阿森即系额森,他本系希布察克部之比阿奇木之胞弟,系希布察克部之属
人,并多次受到了清朝回部大臣的委派,处置外藩和布鲁特事务,此处的引文表
明,直至此时,额森仍为希布察克部属人,但乾隆朝以后的汉文文献皆将其列为
奇里克部之人,这主要由于额森率其所属迁徙到了奇里克部所属地方。其中的原
因,可以据以下信息推知,乾隆三十六(1771)年六月,“喀什噶尔办事大臣福

森即因与阿奇木之子产生矛盾,被喀什噶尔办事大臣福森布迁往他处。
希布察克部本附卡居住于喀什噶尔边外,伊勒古楚卡伦以内也有分布,喀什
噶尔所属地方塔什密里克即为该部的主要聚居区。额森迁徙到了乌什所属地方,
准伊移牧乌什卡外鄂伊塔勒地方之恩” ,这说明,额森本人即请准其迁徙于乌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6 册新疆卷 1,第 500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7 册新疆卷 2,第 821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7 册新疆卷 2,第 822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7 册新疆卷 2,第 906 页。
勒地方游牧通伊犁”
⑤ ,故而,鄂斯塔勒位于乌什城附近沙图卡伦外。根据《西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7 册新疆卷 2,第 910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7 册新疆卷 2,第 932 页。

《清高宗实录》卷 923,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丁亥。
必特克里克卡伦、沙图卡伦,位于乌什西北境。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7 册新疆卷 2,第 986 页。 《乌什直隶厅乡土志》记载更
160

万方数据

山口。” “沙头”即“沙图”卡伦,位于乌什城西北五十里处,这些记载表明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并不准确,沙图卡伦位于今新疆阿合奇县。 由此,即可知额森由希布察克部迁
乾隆四十年(1775)十月,乌什参赞大臣绰克托奏:“布鲁特三品花翎额森恭谢

什卡外鄂伊塔勒地方,鄂伊塔勒即《新疆识略》所载的鄂斯塔勒,该地即为《新
疆识略》所载奇里克部所处的位置,奇里克部“在乌什城东南沙图卡伦外鄂斯塔

请求随年班回子伯克入京朝觐” ,该布鲁特侍卫应即为额森,额森系当时少有
域图志》,乌什所属卡伦中,巴什雅克玛卡伦位于乌什西境,古古尔鲁克卡伦、

详,“有布鲁特两部落在西北沙图卡伦外者为奇里克,在西南巴什雅哈玛卡伦外
者为胡什齐。”、“西北二座曰沙图卡伦、伊布拉引卡伦。”、“厅城西北行五
卫额森游牧归乌什参赞大臣管辖” ,这表明,额森迁徙到乌什附近之后,受到
十里至沙头卡伦,又西北行百九十里至伊布拉引卡伦,又西北行八十里至别叠里

沙图卡伦位于乌什西北方向,惟有《新疆识略》载沙图卡伦位于乌什东南,该说

徙到了乌什西北约五十里处的沙图卡伦外,清代文献最终将其列为奇里克部之属
人,额森由喀什噶尔地区迁徙至乌什所属地方,很可能因为与其侄发生了矛盾。
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二月,额森受赏普尔钱时,其尚为希布察克部属人,
乾隆三十九年(1774)正月,喀什噶尔办事大臣福森布奏:“奇里克布鲁特侍卫

的担任侍卫职衔的布鲁特首领,说明此前额森已经迁徙至乌什所属地方,据此推
测,额森很可能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迁徙到了乌什西北方向的鄂斯塔勒。基
于此背景,乾隆四十二年(1777)十一月,“乌什参赞大臣绰克托等奏布鲁特侍

乌什参赞大臣的直接管理。
额森在布鲁特人物中地位显要,满文寄信档有助于对其个人有更多了解,乾
隆四十六年(1781)正月,额森因会同苏勒图部之比尼沙查拿盗马贼而受到奖励:
据申保等奏,前来贸易之安集延回人麦詹等,于苏勒图部布鲁特等处住宿时,因马
货被盗,派遣布鲁特侍卫额森等前往苏勒图部,会同该部落比尼沙、阿哈拉克齐等,现
已将被盗马货悉数查出,给还麦詹等;其盗窃之人,眼同尼沙比等,俱予以重惩。仍请


缎匹,以示鼓励。等语。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8 册新疆卷 3,第 1275 页。

《钦定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

《钦定西域图志》卷 31,兵防。

《乌什直隶厅乡土志》,《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 61 卷,兰州:兰州古籍书店,
1990 年。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史志办编:《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1161 页。
寝、围场、驼马厂多设之,然品秩悬殊,执掌不一。” 虽然翼长一职设立较为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8 册新疆卷 3,第 1180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8 册新疆卷 3,第 1350 页。
161

万方数据 对绰克托予以指责,令其释放额森、阿散拜 ,并赏与额森、阿散拜缎匹:“传

一级更换顶戴,著伊等惟感激朕恩,一如既往,勤奋效力,等语,安抚放回游牧。”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严加申饬尼沙比、阿哈拉克齐等,分别嘉奖;执掌翼长图记之布鲁特侍卫额森等,赏赐

年特旨赏阿散拜四品顶戴,嘉庆十三年,阿散拜病故,赏噶勒察五品顶花翎。”
这里指出,额森会同尼沙查出盗马贼,并将所盗物品归还,并指出额森作为布鲁
特侍卫,“执掌翼长图记”,这表明额森担任翼长之职,翼长为清代官名,“清
代八旗之武职官员。初名翼领,乾隆后期更名翼长,健锐、火器、善扑等营及陵

普遍,但额森作为布鲁特人担任该职,仍较具有典型性。
事并未治罪,且格外恩赏二品顶戴,深为感激。” 这表明,额森因上述特旨晋
乾隆四十九年(1784),当额森之兄阿奇木诬控鄂斯一事发生之后,在查
拿阿奇木的过程中,乌什参赞大臣绰克托也将额森、阿散拜进行了拿解,乾隆帝

额森、阿斯喀拜等放回后,即将朕嘉奖谕旨,详谕额森等,由伊等现有品级晋升

阿斯喀拜即为阿散拜,他应与额森一同迁徙至乌什地区,“阿散拜于乾隆二十四
年入觐,赏六品顶翎,四十三年因阿散拜办公出力,奏赏五品顶花翎,又四十九

子花翎” ,额森病故后,其子伊斯拉玛被赏与五品顶戴花翎,乾隆五十五年
这表明,阿散拜也曾入觐,乾隆四十九年(1784)因特旨被赏与四品顶戴,在上
述事件中,额森、阿散拜一同被加级赏与顶戴,额森本拥有三品顶戴,也在此过
程中被赏与二品顶戴,乾隆四十九年(1784)八月,额森因安抚与伯尔克反目之
阿里雅尔伯克,受到了嘉奖,其中上谕中提及,“布鲁特侍卫额森,因阿其睦一

升一级顶戴而被赏与二品顶戴。
《新疆识略》指出,额森“(乾隆)三十年,出征乌什奋勉,奏旨赏二品顶
戴。”该书认为额森因乾隆三十年(1765)参与平定乌什之乱而被授予二品顶戴,
此说存在错误,实际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时,额森方享有二品顶戴。此后,
额森及其弟玉默特在清朝追拿伯尔克、燕起以及招抚萨木萨克等事件中受到了差
遣,在乾隆末期,他们继续受命处理相关布鲁特事务。乾隆五十二年(1787)二
月,额森病故,“乌什参赞大臣明亮等奏报奇里克部布鲁特侍卫额森病故请赏伊


《寄谕乌什参赞大臣申保等著加赏苏勒图部比尼沙等》,乾隆四十六年正月二十三日,《乾隆朝满文寄信
年四月,“乌什办事大臣毓奇奏布鲁特库图鲁克和卓谢赏五品顶翎之恩” ,此
档译编》,第十五册,第 546 页。

《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年,第 583 页。

《清高宗实录》卷 1206,乾隆四十九年五月辛酉。

《寄谕钦差大学士阿桂等著据实速奏如何办理燕起逃遁一事》,乾隆四十九年五月十九日,《乾隆朝满文
寄信档译编》,第十七册,第 574 页。
匹”
⑤ 。
《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

《寄谕伊犁将军伊勒图等侍卫额森招抚布鲁特有功著予奖赏》,乾隆四十九年八月初九日,《乾隆朝满文
寄信档译编》,第十七册,第 633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9 册新疆卷 4,第 1807 页。
162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1790),伊斯拉玛病故,清朝将五品顶花翎赏与其弟库图鲁克霍(和)卓,当

后,库图鲁克和卓应多次前往乌什进献马匹,直至嘉庆中期仍如此,如嘉庆十六
年(1811)正月,“乌什办事大臣纳尔松阿奏报布鲁特库图鲁克和卓等进献马

额森、阿散拜及其后人自迁徙到乌什地区后,起初似并未担任奇里克部之比,
该部之比仍由昭玛拉特、沙藏及其后人担任,故而,清朝政府始终以布鲁特侍卫
称呼额森。额森在布鲁特诸部人物中地位显赫,多次受命于清朝政府,处置外藩
和布鲁特事务,阿奇木诬控鄂斯一案中,额森并未受到牵连,反而受到嘉奖,
并被赏与二品顶戴。乾隆末年,额森病故后,其后人之地位显然不及其本人,在
奇里克内部,奇里克部之比呼图鲁克及其后人影响力渐增,在道光年间,清朝政
府平定张格尔之乱的过程中,该部之比托依莫特等人受到了重用,奇里克之地位
也逐渐凸显,后文将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9 册新疆卷 4,第 1939 页。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10 册新疆卷 5,第 2389 页。
163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第六章 乾隆年间东布鲁特及其他部落的主要活动
布鲁特部落使臣入觐的记载,推断出苏勒图部属于东布鲁特。

第一节 东布鲁特主要人物及诸部间的关联性

前文已经提及,清代文献中的“东布鲁特”,相当于今天的北方吉尔吉斯,
至少包括萨雅克、萨尔巴噶什、布库、霍索楚(胡什齐)、启台、萨娄、苏勒图
等部,其中萨雅克、萨尔巴噶什、布库主要位居伊塞克湖湖畔,是清军在追剿大
小和卓的过程中最早接触到的部落,也是较早归附于清朝的布鲁特部落,萨雅克
部头目图鲁启拜介绍了布鲁特部落的一些基本情况,正是在其引导之下,“东布
鲁特”归附于清朝政府。霍索楚、启台、萨娄、苏勒图诸部居于楚河、塔拉斯河
流域,霍索楚、启台两部名称似仅于当时出现于清代文献之中,其后的清代文献
并未直接提及霍索楚、启台相关事宜,萨娄、苏勒图两部则见诸清代文献之中,
清代文献并未直接言明苏勒图部属于东布鲁特,笔者根据其首领尼沙随同其他东
品顶戴。 在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过程中,乾隆帝反复晓谕车里克齐,虽未

在本章中,笔者主要就清朝统一新疆之后,上述诸部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进行
研究,其中的主要人物如萨尔巴噶什部车里克齐、萨雅克部明伊勒哈、特木尔占、
苏勒图部尼沙等皆曾在清朝边疆事务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尽管这些人物之地位
不如前文所提及的阿其睦、阿瓦勒等人,但仍可以通过分析与之相关的事务,对
上述部落的典型特点有更多认知。

一、乾隆年间东布鲁特主要首领及其事迹

(一)车里克齐、明伊勒哈
萨尔巴噶什部首领车里克齐,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进京入觐,被赏与三

强令其发兵,但要求其拿获霍集占派往布鲁特部的使臣,因为在侍卫布瞻泰于乾

万方数据
必行根究矣。” 前文提及,车里克齐在归附清朝之后,多次向清朝政府请求赏
清朝文献未直接说明苏勒图部于此时归附,但通过该部之比尼沙与萨尔巴噶什部、萨雅克部之比车里克

齐、图鲁起共同进京入觐的记载,可以推断苏勒图部也于此时归附于清朝, 新疆识略》载尼沙为苏勒图
②部首领。潘志平先生在《清季布鲁特(柯尔克孜)诸部的分布》一文中,认为清史料中将该部划为西布
鲁特、俄文文献则将其列入北吉尔吉斯,存在矛盾之处,其实不然,苏勒图部同萨雅克、萨尔巴噶什一
同归附清朝,乾隆朝时即被列入东布鲁特。
《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
入觐,赏三品顶花翎。” 清军曾遣布瞻泰至明伊勒哈处请兵,但明伊勒哈“以
164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隆二十三年(1758)十一月至其部请兵之前,即有和卓派人前往请兵,乾隆帝对
于布鲁特未能及时拿获和卓使臣,深为不满。“尔等若仍以力量不足为词,亦并
不强尔协助。惟霍集占等,倘被迫投入尔境内,则自当速为缚献,若再漠然坐视,
势。” 随之,特穆尔占遣其族子乌鲁特、特穆尔前来,“玉素富办给马匹,又

赏缎匹茶叶,养赡家口,伊等欣感起程” 。
给其位于阿特巴什附近的游牧地,乾隆帝多次令将军、大臣查勘该地是否“越
界”,最终以该地为边远之地,将其赏与车里克齐等布鲁特首领作为游牧地。
明伊勒哈(敏什拉哈)系萨雅克部布鲁特之比,“敏什拉哈于乾隆二十六年
巴哈什鄂拓克亦有五百余户,系玛木特呼里拜、鄂库分管。”

舍尔伯克作为萨
兵寡辞”,明伊勒哈接纳了向外避徙的回部人物和什克,并于乾隆二十四年偕和
乌尔登,招降布鲁特,玛木特呼里比遣其弟舍尔伯克等入觐。” 鄂库为萨尔巴
什克,拜谒将军兆惠。特穆(木)尔占系明伊勒哈之弟,“特木尔占于乾隆二十
四、二十七等年,因差赴布鲁特地方并截回征讨额尔德呢之布鲁特人等,出力两
次,奏赏五品顶花翎。”特穆尔占本居于乌什,因而,舒赫德奏请令其同布瞻泰
往布鲁特处请兵,以攻袭喀什噶尔。“舒赫德奏称,有居住乌什之布鲁特特穆尔
占,与布鲁特头目等熟识,拟派侍卫布瞻泰同往,发兵攻扰喀什噶尔,以分贼

前往晓示。又据称,来人已经逃走,游牧人少,不便调发。” 这表明,上述两
萨雅克、萨尔巴噶什部同属于“右翼”且关系密切,乾隆二十三年(1758),
图鲁启拜即“系萨伊克鄂拓克之比……与比舍尔伯克分管五百余户”、“又萨喇

雅克部之比,同时,他亦为萨尔巴噶什部玛木特呼里之弟:“准富德咨称,侍卫

噶什部首领之一,当兆惠率军与布鲁特人初步接触时,作为侍卫的厄鲁特人齐里

克齐,招抚图鲁启拜与鄂库所领之六十余布鲁特人,并从图鲁启拜口中得知更多
信息。
明伊勒哈虽为萨雅克部首领,但萨雅克、萨尔巴噶什两部游牧事务或皆系明
伊勒哈所管领,乾隆二十四年(1759),布瞻泰前往布鲁特请兵之时,从萨尔巴
噶什部首领车里克齐之子策里木伯特处得知:“伊等游牧,系明伊勒哈办理,及

部应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处理要务。
乾隆三十年(1765),在清朝政府平定乌什赖和木图拉叛乱的过程中,萨尔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70,乾隆二十四年三月庚子。

《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下同。

《清高宗实录》卷 575,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辛丑。
逸贼,毋得容留”
④ ,随之,乾隆帝降谕:“看来贼势穷蹙,闻我兵陆续前往,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65,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辛亥。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56,乾隆二十三年五月甲寅。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58,乾隆二十三年七月癸卯。

《清高宗实录》卷 579,乾隆二十四年正月壬寅。
165
率三百余兵丁,截堵逆回逃路,又知会齐里克等布鲁特十四部。” 这里所指的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巴噶什部车里克齐及其弟海兰达尔等,为清军平定叛乱做出了较大贡献。当年闰
二月,纳世通在指挥清军平定叛乱的过程中,“传谕布鲁特十四部落,令其拿送

复知奋勉,恳请自效,甚属可嘉,著加恩赏缎四端,伊弟著赏缎二端。” 这些
必畏惧潜逃,今卡伦防范既严,纵有逃脱者,不过往布鲁特等部落,伊等焉敢容
留,倘稍有抗违,自可一并办理。”满文寄信档载纳世通所奏,“故令翼长亮福,
布拉,车里克齐最终擒获二者,并令其弟喀喇们都 交与清军,“据柏琨奏称,

布鲁特十四部,应该即为西布鲁特之十四部,此时晓谕这些部落,也是为了堵截
叛乱者。
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噶岱默特所遣使人爱伊特默特至萨尔巴噶什部晓示相
关讯息后,车里克齐即派遣其弟海兰达尔前来打探消息,听候调遣,车里克齐及
赐伊等,著施恩再赏缎四匹,即由该地方取缎四匹赏之。”
其弟也因此受到赏赐,“噶岱默特前往额德格讷、萨尔巴噶什侦探回人爱伊特默
特,路遇乌什回人等,扬言布鲁特俱已疑贰,伊前至车里克齐等游牧晓示,车里
克齐即遣伊弟海兰达尔前来求见,又请示听候调遣等语。车里克齐素称恭顺,兹

居路径过,驹只蓦遇计擒全。们都解送喀什噶,外域输衷意实虔。
散布谣言的“乌什回人”,其实正是赖和木图拉遣往浩罕求援的巴布敦、玛玛达

布鲁特车里克齐拿获乌什逆贼派去额尔德尼处之两回子,将银两、缎匹抢夺均分,
另将布鲁特三名经商回子等自行遣回。拿获之回子巴布敦、玛玛达布拉,已派其
弟喀喇们都等,解至喀什噶尔。” 乾隆帝因此晓谕车里克齐:“该车里克齐曾
来觐见,朕熟知伊。伊感戴朕恩如此行事,甚属可嘉。喀什噶尔大臣等,虽已赏

车里克齐因此而立功,清朝文献多有记载,乾隆帝作诗讲述平定乌什回乱前
后过程时,专列有《献谍》篇,诗言:
游牧东西勃律连,不同回部列氓编。负城既叛赖黑木,间道潜通安集延。布鲁适

乾隆帝所附注解对其内涵做出了阐释,该诗指出了布鲁特不同于回部之人,但仍
将布鲁特与勃律相联系,存在错误,前文已有提及,布鲁特与唐时的大小勃律毫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 28,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壬申,下同。

《寄谕伊犁将军明瑞等著将乌什被害官兵查明具奏分别优恤》,乾隆三十年闰二月二十七日,《乾隆朝满
文寄信档译编》,第五册,第 635 页。

《清高宗实录》卷 732,乾隆三十年三月乙酉。

关于喀喇们都,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富德率兵至塔拉斯地方之时,曾提及“至布鲁特之塔拉斯,其头目
迈塔克、哲野木,又喀喇博托之弟喀喇们都、子阿萨木及分管三百余户之纳苏卜呼里,俱来求见,言及
侍卫托伦泰招抚情事。”(《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60,乾隆二十三年八月辛巳)该处所言启台首领
喀喇博托之弟喀喇们都与此处提及的车里克齐之弟喀喇们都,二者姓名写法一致,但究竟是否为同一人,
难以确知,若为同一人,更可表明东布鲁特诸部之间的关联性。

《寄谕伊犁将军明瑞等车哩克齐拿获乌什所派求援回子著赏缎匹》,乾隆三十年四月初十日,《乾隆朝满
文寄信档译编》,第六册,第 562 页。

《钦定西域图志》卷十七,《疆域十·天山南路四》。
166

万方数据

俱与明瑞前奏相同,是其情真罪当,实属众口如一,著谕众知之。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无关系,同时,说明布鲁特虽向化内附,但清朝并未将其编户入籍,赖和木图拉
遣人求助于安集延,路经布鲁特人处,布鲁特比车里克齐擒获巴布敦等人,并交
由其弟喀喇们都解送喀什噶尔。该诗所言,正与上文所言史实相应。巴布敦等人
被拿获后,清朝政府通过审讯,获得了更多信息,对于乌什之乱的起因和过程有
了更多的了解:
前据明瑞查奏,乌什回人一事,实由素诚等狂纵妄行,以致激成事变,及纳世通之
妄自尊大、凌辱回众,卞塔海之轻率攻城,掩饰败状,均为法所难宥,已将伊等分别治
罪示惩,兹复据柏琨奏,讯取巴布敦等供词,则素诚在乌什奸淫妇女,苦累回人各款,

这说明,乌什之乱乃因素诚、纳世通、卞塔海等地方官员胡作非为所致,巴布敦
之供词有助于对素诚之罪责有进一步的了解。乌什之乱的产生,促使总理回疆事
务参赞大臣驻地由喀什噶尔转至乌什。
亡一千余人,又被掳去千余人,内有许多头人,等语。
(二)阿提克
乾隆朝中后期,萨尔巴噶什部分支提奈(Tinay)部的首领阿提克(Atake)
郭勒南岸,索郭鲁克西三十里支河之间,逾乌兰乌苏至其地。” 此处哈萨克人
在东布鲁特占有重要地位,他领导诸部抵御哈萨克的入侵,成为首个遣使于俄国
的布鲁特首领。前文提及,康熙末年,伊塞克湖周围、纳林河上游、楚河、塔拉
斯河流域的布鲁特部落受到了准噶尔部的驱逐,阿提克之父提奈率领这些部落逃
往费尔干纳谷地,在当地从事农耕,准噶尔政权瓦解后,阿提克则在肃清天山的
厄鲁特人势力方面发挥了领导作用。乾隆朝中后期,清代文献对于阿提克略有所
记载,乾隆三十九年(1774),哈萨克抢掠布鲁特,阿提克即曾率军反攻哈萨克:
止。”
伊勒图奏,据哈萨克推索克禀称,阿布赉、阿布勒比斯率领多人至哈拉巴勒丹,与
布鲁特打仗,抢掠布鲁特男妇牲畜甚多,布鲁特阿提克等追至塔拉斯地方,又复败绩阵

此处的“哈勒巴勒丹”即为哈喇巴勒图,《西域图志》载:“哈喇巴勒图,在吹

所抢掠的布鲁特,应系东布鲁特诸部,阿提克虽然反攻哈萨克人,但又复战败,
损失惨重,这反映了当时哈萨克与东布鲁特处于对立状态。东布鲁特多部欲联合
突袭哈萨克,受到了阿提克的阻止,乾隆四十二年(1777)七月,“据伊勒图奏,
布鲁特萨尔巴噶什鄂拓克比阿提克派布鲁特多罗特等前来告称:布呼鄂拓克之布
鲁特比齐里克齐等五部布鲁特,邀阿提克伙同往掠哈萨克等,被阿提克回绝制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 30,乾隆三十年四月乙卯。

《清高宗实录》卷 958,乾隆三十九年五月丁卯。

《钦定西域图志》卷 13,《疆域六·天山北路三》。

《寄谕伊犁将军伊勒图著用心办理迁回布鲁特事》,乾隆四十二年七月二十日, 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
167

万方数据
境而调整其权力和威信。 这突出了阿提克的角色,表明哈萨克入侵的特殊背景,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阿提克即为俄国学者所记载的 Atake Bi 或 Atake Tynay Biy Uulu(Атаке


Тынай бий уулу),该人物在清代文献中记载较少,他是布鲁特诸部落中首位向
俄国派遣使臣的布鲁特首领,俄国学者伊万·安德烈耶夫(Ivan Andreev)指出,
俘获部分布鲁特人至中帐北部地方。 俄国人捷连季耶夫在其所著《征服中亚史》
在哈萨克侵略布鲁特的背景之下,布鲁特诸部出现了权力的集中化,“吉尔吉斯
人并无汗或者苏丹,但他们拥有一位王子或比,即阿提克……阿提克是全帐的首
西伯利亚草原的北部,有一段时间他们被称为贾(新的)吉尔吉斯人。 哈萨克
领,他在属部中心拥有游牧地,被划分为十部,各部分拥有自己的头目”。丹尼
尔·普莱尔在援引上文的过程中,指出,阿提克至少对于安德烈耶夫所知的那些
布鲁特部落行使了至高的统治权,这也表明了一些部落之比有能力为适应政治环

隆帝请兵帮助哈萨克制服额尔德尼等人。 这样的请求并未得到清朝的允准,上
促使布鲁特在一定范围内权力集中化,阿提克于此时担任首领。
18 世纪后半期,阿提克实际上是东布鲁特诸部的重要首领,他曾经参加过
对准噶尔部的战争,在其主导之下,萨尔巴噶什、布库、苏勒图、萨娄、胡什齐
等部联合,共同抗击哈萨克阿布赉的入侵,霍渥思(Howorth)则指出,早在 1760
年的时候,哈萨克中帐即攻袭布鲁特,阿布赉率领哈萨克军队劫掠布鲁特,甚至

中也提及阿布赉对于布鲁特的侵略,他提及大量被俘的布鲁特人被阿布赉迁徙到

中帐汗阿布赉在 1767 年(乾隆三十二年)呈递与乾隆帝的奏书中指出,当清朝


平定大小和卓后,额尔德尼招募了一部分逃亡的布鲁特,1765 年(乾隆三十年)
时,浩罕伯克额尔德尼即联合布鲁特洗劫了哈萨克大帐,因而,阿布赉试图向乾

述事件也应是哈萨克与布鲁特发生战争的原因之一。
哈萨克对东布鲁特的入侵,主要发生于关于 18 世纪 70 年代,关于其原因,
秋山徹指出,哈萨克、布鲁特曾受到准噶尔政权的驱逐,被迫向西迁徙至费尔干
纳地区,在准噶尔政权末期内乱不断之时,哈萨克、布鲁特乘乱向东迁徙,返回
原游牧地,此间,双方在为保卫各自游牧地的过程中结下矛盾,并在 1770 年爆
发了战争,战争以布鲁特惨败于阿布赉所领的哈萨克军队告终,其后,双方达成
第 12 册,第 554 页。

Daniel G.Prior,High Rank and Power among the Northern Kirghiz:Terms and Their Problems, 1845-1864,in
Paolo Sartori,(ed.)Exploration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Modern Central Asia (19th to Early 20th Century), Leiden:
和平协定,划定各自界线。
Brill,2013,pp. 143-144. 该役后不久,哈萨克中帐苏丹巴拉克(Baraq)洗劫

Henry H.Howorth,History of Mongols:From 9th to 19th Century,PartⅡ,DivisionⅡ,London:Longmans, Green
and Co.1880,p.648,p.650.

[俄]M.A.捷连季耶夫著:《征服中亚史(第一卷)》,武汉大学外文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年,
第 103 页。
队,突袭巴拉克营帐,将其击败,剿杀巴拉克和他的众多追随者。

Noda Jin(野田仁),Onuma Takahiro,A Col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the Kazakh Sultans to the Qing Dynasty,
TIAS:Department of Islamic Area Studies, Center for Evolving Humanities, Graduate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ology,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2010,pp.118-119.
168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了布鲁特的圣地,为了加以报复,在萨尔巴噶什部鄂僧古尔·波罗特(Esengul
布库部,以及阿孜克(Aziq)部皆委质于阿布赉。 阿布赉于 1781 年离世后,所领
Bolot uulu)的领导之下,由萨尔巴噶什、苏勒图、萨雅克部布鲁特所组成的军

阿布赉于 1779 至 1780 年,在其生平最后一役中,再次入侵布鲁特,率军向


被布鲁特人所执,并最终惨死,其儿子和兄弟仍然继续与布鲁特发生战争。 捷
塔拉斯河地区的布鲁特萨雅克部和苏勒图部发动了大规模突袭,并带走大量战俘
连季耶夫也指出,大帐汗也经常掠夺卡拉吉尔吉斯人 ,这表明,阿布赉死后,
和战利品,使得萨雅克和苏勒图部损失惨重,几乎摧毁了一些布鲁特部落及其支
系。苏勒图部首领贾伊尔巴图尔(Jayil Baatir)及他的两个儿子死于战场,萨底
尔汗(Sadir Khan)作为萨雅克卡巴(Qaba)世系中有权势的首领,其权威性在
整个北方吉尔吉斯皆受认可,他本人被逮捕并遭杀害。战后,鄂僧古尔萨尔巴噶
什部向南迁徙到费尔干纳和喀什噶尔间的山地中,布库部东迁至特克斯河谷,阿
胜利,但这都未能带来北方吉尔吉斯权力的统一。
布赉向那些仍处于其掌控中的布鲁特征税,鄂僧古尔萨尔巴噶什部、阿里克(Ariq)

哈萨克部落邻近于清朝边疆的中帐首领伯迪和卓(Berdi Khoja),仍然频繁地与
布鲁特作战,在 1785 年虽然赢得了一场关键性的胜利,但后来却因贸然行军而

哈萨克仍然长期侵略东布鲁特。
哈萨克的入侵导致东布鲁特遭受重创,诸部虽然在与哈萨克的对抗中紧密联
合,但并未形成统一的政治单元,根据俄国学者所记载的一些布鲁特口述史料,
尽管阿提克在肃清厄鲁特残余势力方面、鄂僧古尔在击溃巴拉克苏丹方面取得了

关于阿提克遣使俄国,契罗耶夫指出:
吉尔吉斯首领早期与俄国建立联系的尝试,发生于 18 世纪末期。萨尔巴噶什部落
首领阿提克比,于 1785 年派遣其使臣阿布都喇曼·库楚克至俄国,使臣面见了沙俄女
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然而,其出使终告失败,因为沙俄西伯利亚当局怀疑吉尔吉斯人在
新疆抢掠了其商队,阿布都喇曼因而被拘于奥姆斯克,并于 1789 年 6月 20 日亡故。对

Akiyama Tetsu(秋山徹), Nomads Negoti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Russian Central Asia:Focusing on the
Activi-ties of the Kyrgyz Tribal Chieftains,Memoirs of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Toyo Bunko,No.71,
2013,p.144.

Daniel Prior, The Šabdan Baatir Codex: Epic and the Writing of Northern Kirghiz History,2013,pp.34-35.鄂僧
古尔之父为波罗特比(Bolot),波罗特之父则为玛木特呼里(Mamatqul),该分支后称为鄂僧古尔,Ibid.p.244.

Ibid.,p.35.鄂僧古尔、阿里克分别系萨尔巴噶什和布库部的分支部落,阿孜克系右翼中的一部,该部在清
朝文献中并无记载。

Henry H.Howorth,History of Mongols:From 9th to 19th Century,PartⅡ,DivisionⅡ,London:Longmans, Green
and Co.1880,pp.650-651.
⑤ 吉尔吉斯首领的这些努力,通常是为了顺应沙俄的主动要求。
[俄]M.A.捷连季耶夫著:《征服中亚史(第一卷)》,武汉大学外文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年,
第 107 页。

Daniel Prior, The Šabdan Baatir Codex: Epic and the Writing of Northern Kirghiz History,2013,p.36.
169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沙俄而言,弥补其过,为时已晚,阿提克比也绝不会原谅其聪慧、博识的使臣之死。其
他北吉尔吉斯首领也试图与沙俄建立外交和商贸关系,实际上,19 世纪 20 年代以来,

阿提克是最早遣使与沙俄建立政治联系的布鲁特首领,但此次遣使并未取得成
功,其使臣因被俄国拘留而最终客死他乡。
关于阿提克遣使俄国的原因,有说法表明这与东布鲁特部落受到浩罕的欺凌

有关。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前总统阿卡耶夫(Askar Akaev)在其著作中提及,
18 世纪末期,浩罕首领纳尔巴图曾试图征服北方吉尔吉斯诸部,并多次邀请阿
提克至浩罕,试图令阿提克向其表达效忠之意,但并未果,阿提克返回布鲁特的
过程中,浩罕所遣百余士兵至布鲁特,宣称要在布鲁特诸部征收贡赋,但阿提克
国遣使、寻求保护。 这表明,自 18 世纪中后期,东布鲁特即受到浩罕扩张的威
坚决加以抵制。为保证北方吉尔吉斯诸部安定、和平,他期望寻求强有力的庇护,
因而,集中多部组织忽勒台(kurultay),即议事会,除了阿提克,其他多部代表
皆来与会,萨雅克的喀岱比(Kadai)、胡什齐部的伊瓦达比(Ivada)、布库部的
沙巴克比(Shapak)、苏勒图部的毕尔纳扎比(Birnazar)、启台部的木萨比(Musa)、
萨娄部的沙巴图比(Sary Batyr)等,皆参与此次会议,当时,阿提克对于伊塞
克湖周围、珠穆翰、纳林、阿特巴什、托古斯托罗、克特满图伯等地的布鲁特部
落皆具有统领权,各位代表全体一致同意阿提克向圣彼得堡派遣布鲁特使团。季
米特里·库兹涅佐夫(Dmitry Kuznetsov)也有相类的观点,他指出,18 世纪时,
当阿提克领军驱逐了塔拉斯和楚河河谷的入侵者后,浩罕却构成了新的威胁,浩
罕统治者向其索求贡赋并试图吞并布鲁特领地,正在此时,阿提克召集会议向俄

胁,这也促进了东布鲁特诸部间的团结,并成为阿提克向俄国遣使的动因之一。
总之,阿提克在 18 世纪下半叶的东布鲁特中发挥了领导作用,他率部抗击
哈萨克的入侵,并与浩罕相对抗,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布鲁特诸部间的团结
和统一,但东布鲁特并未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

二、东布鲁特松散联盟雏形的形成
乾隆年间所指的“东布鲁特”主要部落中,萨尔巴噶什、布库、萨雅克、苏
勒图,属右翼中“塔盖伊”,主要分布于伊塞克湖周围和纳林河上游地区,霍索


T. Tchoroev(Chorotegin), The Kyrgyz,in Chahryar Adle and Irfan Habib (eds.)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Vol.ⅤⅥ,UNSECO Publishing,2003,p.120.

Askar Akaev,Kyrgyz Statehood and the National Epos“Manas”,New York:Global Scholarly Publications,2003,
pp.132-133.

Dmitry Kuznetsov,Kyrgyzstan:Fight for Democracy,First President Askar Akayev’s Vision and His Opponents’
Policy,trans.by Anna Trusevich and Veronica Geminder, Berlin:CorInA,2011,p.80.
170

萨尔巴噶什五百余户,由玛木特呼里、鄂库分管。 舍尔伯克既为萨雅克部之比,
万方数据 也是玛木特呼里之弟,他曾代表玛木特呼里入觐。 年长的玛木特呼里在东布鲁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楚、萨娄、启台等,均属左翼,主要分布于楚河、塔拉斯河流域。清朝布鲁特诸
部总体分布较为零散,诸部间关联性较少,而东布鲁特各部则可被视为一个整体,
诸部间的亲缘性更强,结成了松散的联盟。
拉斯有四千余户,系玛木特呼里比总管” ,表明塔拉斯三部也由玛木特呼里总
东布鲁特各部间的联系,在汉文文献中即有一定的体现。萨雅克、萨尔巴噶
什部同属于右翼,图鲁启拜本人为萨雅克部之比,与舍尔伯克比分管五百余户,
里管领,左翼系喀喇博托管领” ,仅表明右翼系玛木特呼里所管领;
《 西域图志》


里,则兼辖诸部。” 玛木克呼里即玛木特呼里,表明东布鲁特各部首领彼此虽不
特诸部中享有较高威望,这不仅体现在他与舍尔伯克对萨尔巴噶什、萨雅克部的
管领方面。萨尔巴噶什部另一首领车里克齐称:“我玛木特呼里比,年九十余,
身体过胖,坐时腹垂至地,不能乘马,惟车里克齐、图鲁起、尼沙三人赴京。”

图鲁起即为图鲁启拜,尼沙为苏勒图部之比,萨尔巴噶什、萨雅克、苏勒图三
部,或皆认同于玛木特呼里的权威性;霍索楚首领迈塔克之子额什博托称:“塔

的宗谱关系。
管;启台首领喀喇博托之侄哈毕启则称:“我布鲁特分左右翼,右翼系玛木特呼

指出“诸头目不相统属,推一年长者有事则告,俾与闻而已。头目之长玛木克呼

木伯特所言,认为“伊等游牧,系明伊勒哈办理。” 明伊勒哈系萨雅克部首领,
相统属,仅推举年长者传告事务,但玛木特呼里作为主要首领兼辖各部。
上述不同说法,对玛木特呼里个人角色的描述不尽相同,哈毕启指出右翼诸
部受其统领,额什博托及《西域图志》阐明东布鲁特中的左翼也受其总管,但仍
可说明东布鲁特诸部形式上认同于共同的首领,各部间的亲缘关系可以由此体
现,而归附清朝的其他地区的布鲁特部落则并无此特点。维尼科夫(Vinnikov)
即曾指出,相较于南方各吉尔吉斯部落,北方吉尔吉斯部落之间存在着更多内在

这样的关系,也体现在具体事务中。乾隆二十三年(1758),在清军追剿大
小和卓的过程中,侍卫布瞻泰曾至萨尔巴噶什部请兵,并根据车里克齐之子策里

他在两部用兵事宜上具有一定的统领权,即体现出两部间的密切关系。乾隆二十
七年(1762),布鲁特比玛木特呼里、阿尔杂默特欲联合发兵攻袭浩罕伯克额尔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56,乾隆二十三年五月甲寅。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58,乾隆二十三年七月癸卯。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58,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壬辰。

同上。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59,乾隆二十三年七月丙午。

《西域图志》卷 45,《藩属二·东布鲁特》。

Daniel Prior, Heroes,Chieftains,and the Roots of Kirghiz Nationalism, Studies in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Vol.6(2),2006,p.74.

《清高宗实录》卷 579,乾隆二十四年正月壬寅。
171
恩赏换花翎,所赏缎匹即由彼处所存缎匹赏给。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德尼,车里克齐、特穆尔占阻止之,并因此受赏:
萨尔巴噶什比齐里克齐、特木尔占皆系新附之人,玛木特呼里等欲与额尔德尼搆兵,
遣人会商,伊等开谕阻止,和睦邻封,甚属可嘉,永贵虽经各赏缎一匹,为数过少,齐
里克齐从前业经赏戴三品翎顶,著加恩再加赏缎二匹,特木尔占已赏给五品顶带,著加

车里克齐、特穆尔占皆被赏与缎匹,且特穆尔占被换赏五品顶花翎。从该行文,
伯(komak tube)地方游牧,其所属九个部落内……” 玛玛库里应即玛木特呼
可以看出,将车里克齐、特穆尔占皆视为萨尔巴噶什部之人,其实特穆尔占为萨
雅克部之人、明伊勒哈之弟,清朝政府遣人与二者会商,亦可表明两部之间存在
着一定的同盟关系。此时,玛木特呼里、阿尔杂默特之所以试图联合发兵于浩罕,
这与浩罕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左右对外扩张有关,前文中的额德格讷部受到
浩罕侵略、胡什齐部纳喇巴图等率属内附,也都是基于额尔德尼欺凌布鲁特部落
表 6-1 《西域地理图说》所载萨雅克—萨尔巴噶什属部一览表
这一大背景。
更为典型的是,《西域地理图说》将萨雅克、萨尔巴噶什部归为同一个大的
部落,称其为萨雅克锡尔巴喀什(萨雅克—萨尔巴噶什):“萨雅克锡尔巴喀什
(sayak sirbagasi)布鲁特玛玛库里(mamahukuli)之属民近二千户,于阔马克图
哈布肯 ②
sayak)
里,阔马克图伯有可能为前文提及的克特满图伯,这里提及玛木特呼里作为该部
落首领,统辖了九个部落,根据相关记载,表列如下:


部落名称 首领 户数

住牧地

1 萨雅克(sayak) 锡尔伯克 500


于硕曼苏(soman su)地方种田游牧
阿什克萨雅克(asik
2 400
图里克依 400 于朱木干(珠穆翰
jumgan)地方种田游牧
察喀(哈)尔萨雅
3 明依儿哈(明
克(cak’ar sayak) 200 于帖尔哲扎克(tiyerjejak)地方种田游牧
伊勒哈)


《清高宗实录》卷 664,乾隆二十七年六月壬寅。

阮明道主编: 西域地理图说注》,阮明道汉文笺注、刘景宪满文译注,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 年,
坡拉特
第 164-165 页。
(sargagasi)

该表格中所提及的多数住牧地名难以明确考证,其中,朱木干即珠穆翰,前文有所提及;库木什塔克
(Kumushtak)应即清代文献中的库穆什山地区,该地有库木什塔克山和库木什塔克河,位于塔拉斯河上游
地区,也是清朝统一新疆后清朝的西部边境地区,南邻浩罕,在哈喇布拉岭与额得默克岭之间,自古即为
产银地区,现为吉尔吉斯斯坦银矿区;克特玛儿可能即克特满山脉,位于伊犁河及其支流察林河之间,其
他地名仍然待考。
172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特木尔扎儿
100 于图玉胡雅尔(tuyuhuyar)地方种田游牧
(特穆尔占)
萨尔巴噶什
4 2000 于克特玛儿(ketmal)地方种田游牧

于玉楚海克(yucuhaike)地方种田,夏
5 布黑(布库)(buhei) 季游牧于沙尔噶尔拉木(sargarlam)地方
齐里克齐
种田度冬,于雅木布拉克(yambulak)地
600
方养牧
于玉鲁玛拉儿(yurumaral)地方种田游
6 巴噶什 巴雅斯坦 500

阔岳胡里 500 于塔拉斯(talas)库木什塔克(kumusi tak)


7 萨鲁(saru) 地方种田游牧
沙巴图 400
礼木巴拉儿 400
8
巴什启斯(巴斯奇
木拉特 400 于阿拉布古(alabugu)地方种田游牧
斯)(baskis)
9 蒙古多尔(蒙额尔
恐系传闻等语。” 这说明,当时纳世通等人并不知晓巴噶什、巴雅尔斯坦的具体
额齐拜 300 ——
多尔)(munggudor)
合计户数 6700 ——
资料来源:阮明道主编:《西域地理图说注》,第 164-165 页。

《西域地理图说》将玛木特呼里视为萨雅克—萨尔巴噶什部落联盟的首领,

上引文称其所领属民二千余户,而通过该表可知,其所属九个部落人口户数实际
共计六千七百户,而这些部落应包纳了东布鲁特的多数部落。该著所提及的多数
部落见载于前文所提及的汉文文献中,但其他文献似并未记载阿什克萨雅克部,
且它将明伊勒哈、特穆尔占皆载为察哈尔萨雅克部首领,这一说法与《新疆识略》
中的记载并不相同;同时,还记载了巴噶什部及其首领巴雅尔斯坦,《清高宗实
录》就巴噶什、巴雅尔斯坦有所记载:“纳世通奏,准明瑞咨,巴噶什、巴雅尔
斯坦之布鲁特抢掠哈萨克人口一事,随查投诚布鲁特各部落册籍,并无来咨名目,

情形,清朝也并未将该部布鲁特列入册籍,而上述文献则表明巴噶什部实际系玛
木特呼里下属部落,巴雅尔斯坦则为该部首领,其户数约五百户。总的来说,上
述记载进一步表明了东布鲁特多个部落间的存在着紧密的亲缘关系并以萨雅克、
萨尔巴噶什部为核心,在玛木特呼里的领导下组成了一个部落同盟。
以萨雅克、萨尔巴噶什部为核心的东布鲁特多部之间亲缘关系较近、分布范
围相对较为集中,各部间的内在关联性较强,这体现在上述相关事务的记载之中。


《清高宗实录》卷 724,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己丑。
173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东布鲁特西邻哈萨克与浩罕,且又远处清朝边外,与南疆喀什噶尔、乌什等城距
离较远,故而,东布鲁特诸部与清朝关系并不如希布察克、冲巴噶什与清朝的关
系亲近,在抵御外敌入侵的过程中并未能从清朝获得足够的帮助。在此情境下,
东布鲁特诸部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加强了内部的团结和统一,这样的联合性,
在这些部落受到准噶尔部的统治和驱逐过程中即已开始结成。故而,东布鲁特归
附之初,清朝得知玛木特呼里对于左、右翼多个部落皆有统领权,萨雅克、萨尔
巴噶什部也共同处理内部事务。
清朝统一新疆后,受到驱逐的东布鲁特诸部得以返回其原游牧地,这也是其
归附清朝的重要原因,但清朝经勘界后,仅将边远之地赏给其游牧,并严令其不

得越界,这在前文中已有提及。乾隆朝中后期,东布鲁特面临哈萨克的入侵和浩
罕的威胁,阿提克再次涌现出来,加强诸部的团结和统一,率领诸部抵御外敌的
木尔图淖尔南岸游牧。” 潘志平先生也注意到清代多数相关汉文文献皆只载有
侵犯,并于 1785 年首次向俄国遣使,成为布鲁特与俄国建立联系的开端。乾隆
年间,东布鲁特各部虽然一度紧密团结,但诸部落仍主要各自为政,并未形成统
一的政治实体,仅形成了松散联盟的雏形。19 世纪 40 年代,萨尔巴噶什部在诸
部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凸显,该部分支鄂僧古尔部的首领斡尔曼一度独自称汗,
萨尔巴噶什占其西部。
但因各部间的内部矛盾而并未成功,诸部进一步结成了松散的联盟,这在后文将
有论及。

三、萨尔巴噶什与布库的关系

关于萨尔巴噶什部与布库部(布呼、布扈),清代文献多仅提及前者, 新疆
识略》载:“(萨尔巴噶什部)亦名布库部落,在伊犁西南鄂尔果珠勒卡伦外特

萨尔巴噶什部,惟有《新疆识略》提及了两部名称,并将其作为同一部落,他结
合俄文史料,认为“它们早期或为同一部,后发展成经常发生冲突的两个部落。”
俄文文献以地理位置的不同来进行区分,两部分列伊塞克湖左右,布库占其东部、

乾隆年间的清代文献较少提及记载布库部事务:
一者,乾隆五十四年(1789),察哈尔萨雅克部占颇拉特及其子伯尔克抢掠
博斌引路,俱应施恩。” 此处也将萨尔巴噶什与布库两部并列。
安集延、喀什噶尔商人马匹,博斌经布鲁特帮助,拿获了占颇拉特等人:“巴斯
起斯、蒙郭勒多尔、萨尔巴噶什、布库等游牧比等,既各派出阿哈拉克齐等,为

著加恩将图里拜翎顶赏给伊子胡鲁拜戴用,以示眷念之意。” 这说明,图里拜

《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

潘志平:《清季布鲁特(柯尔克孜)诸部的分布》,《西域研究》1992 年第 3 期。
年(1781),图里拜因拿获偷盗马匹之布鲁特而被赏与五品顶戴花翎。
174 图里拜故

万方数据
之布鲁特两次,奏赏五品顶花翎。” 虽然此处将其列为萨尔巴噶什部,但上述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二者,乾隆五十五年(1790)九月,布库部之比图里拜病故,“据永保奏称,
拿获发遣。” 其中所列部分布鲁特部落名称时,将萨尔巴噶什与布库并列,这
布扈鄂拓克五品顶戴赏戴花翎之布鲁特比图里拜病故等语。图里拜前于缉拿布鲁
特贼匪时,曾经带道出力,且于一切委派事件,亦属奋勉,今伊病故,殊堪悯恻,

作为该部之比,曾被赏与五品顶戴花翎,他曾参与捉拿布鲁特贼匪,乾隆四十六

去后,其子胡鲁拜继承其顶戴。《新疆识略》所载图里叶拜应即为图里拜,“图
里叶拜,乾隆三十四、四十六等年,因布鲁特泥杂尔事内出力,并拿获偷窃马匹
特,邀阿提克伙同往掠哈萨克等,被阿提克回绝制止。”
④ 此处文献将萨尔巴噶

乾隆年间的文献却明确称之为布库部之比。
三者,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一月,“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永保等奏,请定
回民出卡贸易章程,喀什噶尔贸易回人,如往充巴噶什、额德格讷、萨尔巴噶什、
布库、齐里克等处贸易者,给于出卡执照,如往各处远部落,俱不得给与,违则

表明,直至乾隆末年,两部之间仍然存在着区别,并非同一部落。
关于车里克齐,清代文献多明确记载其为萨尔巴噶什部之比,前文提及,乾
隆二十三年(1758),兆惠也称车里克齐为萨尔巴噶什头目,但满文寄信档又称
其为布库部之比,说明清朝对于萨尔巴噶什部与布库部仍存在混淆。根据满文寄
信档,乾隆四十二年(1777)七月,“据伊勒图奏,布鲁特萨尔巴噶什鄂拓克比
阿提克派布鲁特多罗特等前来告称:布呼鄂拓克之布鲁特比齐里克齐等五部布鲁

什部与布库部并列,且称车里克齐为布库部之比,阿提克为萨尔巴噶什部之比,
满文寄信档中如此说明,表明此时两部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该条满文寄
信档,同时提到了阿提克在奎屯库勒图耕种田地一事,“阿提克于奎屯库尔图地
方少耕田亩,请秋季收割后再外迁。”鉴于阿提克阻止车里克齐等人攻袭哈萨克
一事,乾隆帝令伊勒图晓谕多罗特:
尔等之人私越边界于奎屯库尔图地方耕田,实属不当。案例即行将伊等驱逐,但阿


《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等将拿获盗马贼各官回子等分别赏赐》,乾隆五十五年正月十四日,《乾隆
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二十二册,第 510 页。

《清高宗实录》卷 1363,乾隆五十五年九月甲辰。

《寄谕伊犁将军伊勒图等著赏擒贼之布鲁特比图里拜五品顶戴花翎》,乾隆四十六年八月,《乾隆朝满文
寄信档译编》,第十五册,第 591 页。

《钦定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

《清高宗实录》卷 1464,乾隆五十九年十一月乙酉。
勒,河也;谓冷水河,其地有之,故名。” 《西域图志》载:“奎屯郭勒图,

《寄谕伊犁将军伊勒图著用心办理迁回布鲁特事》,乾隆四十二年七月二十一日,《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
在额林椿集西北五十里,地饶水草。”
编》,第十二册,第 554 页,下同。 钟兴麒先生等注曰:“奎屯郭勒图,位
175
于新疆巴里坤县博尔羌吉镇东官炭窑和红柳泉以北一带区域。” 可以看出,奎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提克等回绝制止齐里克齐等往掠哈萨克,甚善,事宜现免驱逐伊等,俟收割后,即应回
匹。” 此处仍然指明车里克齐为布库部之比,车里克齐死后,应由其子策(希)
迁,来年我遣人巡查,若尚在彼栖留,则断然不可。
这表明,乾隆帝应允阿提克在秋收之后迁出奎屯库尔图。此处的奎屯库尔图
即为奎屯库勒图,《西域同文志》载:“奎屯郭勒图,蒙古语。奎屯,冷也;郭

屯库勒图在现今巴里坤县境内,距离伊塞克湖甚远,阿提克为何远至该地耕种田
地,其中原因难以确知。
乾隆五十年(1785),车里克齐病逝,满文寄信档载:“据海禄奏,布呼部
比齐里克齐病故,将所赏顶翎,因希里木伯特年迈,照其所请,将顶翎传袭给其
弟鄂霍拉克,故将齐里克齐顶翎,赏戴额霍拉克及授比而管理实务,并赏赐缎

里木伯特继承,但策里木伯特因年老,将车里克齐之顶翎让与其弟鄂霍拉克,由
鄂霍拉克担任比职。乾隆帝由此责怪海禄,“海禄更加错矣!若将齐里克齐之翎
奏奉特旨,赏五品顶花翎。”
顶,赏给额霍拉克并授其为比办事,应亦朕施恩之谕旨,晓谕伊等才是,何以在
奏折内并未陈明此事?”这说明,乾隆帝责备海禄未待圣谕下发,即同意车里克
齐之顶翎转由鄂(额)霍拉克继承,其后,乾隆帝正式降谕:“齐里克齐之兄希
里木伯特,理应承袭比一职,因其年迈,自愿传袭给其弟,甚佳;亦赏戴五品花
翎,以示朕之体恤。仍开诚晓谕希里木伯特、额霍拉克二人,伊等感戴朕恩,好
生管束下属人等。”车里克齐本来享有三品顶戴,此后,由其子鄂霍拉克承袭该
项顶翎,策里木伯特则被另赏五品花翎,需要指出的是,此处文献称“齐里克齐
之兄希里木伯特”,显然有误,策里木伯特应为车里克齐之子。《新疆识略》对
此也有记载:“鄂霍拉克,奇哩克齐之子,奇哩克齐,乾隆二十三年入觐,赏三
品顶花翎,奇哩克齐病故,将原品顶翎赏鄂霍拉克。”、“萨哩木伯特,奇哩克
齐之子,乾隆五十年,奇哩克齐病故,萨哩木伯特情愿将翎顶让给伊弟鄂霍拉克,

根据瓦里汉诺夫的记载,布库、萨尔巴噶什、苏勒图、萨雅克、奇里克、冲
巴噶什、巴斯子同属于右翼中的塔盖伊(Tagai),“布库自 1855 年开始臣服于
沙俄,共计六部,他们耕种于伊塞克湖南岸,夏季游牧于格根河和特克斯河上
游。”、“萨尔巴噶什部,共计十帐,沿楚河和伊塞克湖东岸游牧。” 瓦里汉


《钦定西域同文志》卷一,《天山北路地名》。

《钦定西域图志》卷 9,《疆域二·安西北路一》。

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188 页。

《寄谕伊犁领队大臣著赏赐布鲁特布呼部希里木伯特等缎匹事》,乾隆五十年九月十八日,《乾隆朝满文
寄信档译编》,第十八册,第 555 页,下同。

《钦定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
176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诺夫强调布库臣服于沙俄,说明二者皆属于“塔盖伊”部,并根据住居、游牧地
点来进行了区别。
其后,布库部落就产生于他们。
尤金·疏勒从族源传说的角度来说明了两部的关系,这些族源传说多与动物
相关,多个布鲁特部落皆将其源起与英雄塔盖伊相联系,苏勒图、萨尔巴噶什、
布库皆称其为塔盖伊正室所生之后人,而萨雅克人却为塔盖伊之妾所生,因此,
萨雅克人为其他部落所蔑视,以致于频频沦为他部所奴役,布库人中盛行以下传
说:
据布库人所言,现今的纳林堡附近有一座名为阿拉米沙克(意为花猫)的山,其中
有一条隧道。某日,一位正猎取山鹿的萨尔巴噶什部吉尔吉斯人,偶然行至此地,他看
最东边的布谷(鹿)部与俄罗斯人交往的时间早于其他部落。” 这表明,布库
到隧道另一端发出光亮,就涉险进入其中。当行程过半时,他遇到了一只有触角的动物,
他误以为是鹿,就将其猎杀,但将其拖出入口时,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形似鹿(布库)且
有触角的男人。很快,一位长有相类触角的女人跑来,伏尸而泣,并称那是她的弟弟。
那个萨尔巴噶什人不知所措,为其无意的谋杀而悔恨,他就提出通过与她结婚来赎罪,

们只在塞米巴拉斯克和鄂木斯克受到了接待。” 这表明,19 世纪 20 年代,


这一族源传说表明,布库部族源与鹿有关,鹿或为该部之图腾,说明布库部源自

于与鹿与萨尔巴噶什部的结合,或许,正因为两部存在着密切的联姻关系,以致
于汉文文献将两部视为同一部落。
者。当时比利亚克人的首领可能还是以前曾到过俄国的科伊奇伯克。” 这说明
俄国学者巴托尔德也就布库、萨尔巴噶什部与沙俄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说明,
“一些吉尔吉斯人感到接受俄国的保护可能更有利一些,于是承担起了护送俄罗
斯商队前往喀什噶尔的义务。居住在伊塞克湖东岸和特克斯河之间的吉尔吉斯人

部较早与沙俄产生了联系,巴托尔德指出的布库人居住于伊塞克湖东岸和特克斯
河之间,这与瓦里汉诺夫所言相当。1824 年,喀山鞑靼人法伊祖拉•赛富林“劝
说布谷部落 3 个氏族(吉尔丹、阿雷克图库姆、比利亚克)的比承认自己是俄罗
斯臣民,并为此派出了一个代表团。代表们要求允许他们去见最高统治者,但他

俄政府进一步向布库部落渗透,要求其不同氏族宣称其为俄罗斯臣民,“在国籍
方面走得最远的是比利亚克氏族,他们甚至请求俄罗斯派军镇压袭击商队的抢劫

布谷部落的最高马那普布兰巴依或布拉姆巴伊表示归顺俄罗斯人。”


Valikhanof,etc.The Russians in Central Asia,p.102. 此说,对
Eugene Schulyer, Turkestan:Notes on a journey in Russian Turkestan,Khokand,Bukhara and Kuldja. Vol.Ⅱ,
London : 1877,p.138.

[苏]巴托尔德著,张丽译:《中亚历史(下)》, 2013 年,第 588 页,下同。

[苏]巴托尔德著,张丽译:《中亚历史(下)》,第 588 页。

[苏]巴托尔德著,张丽译:《中亚历史(下)》,第 589 页。
177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布库部中的比利亚克氏族最终加入了沙俄国籍,“1855 年拥有 10000 帐人口的


于前文所引瓦里汉诺夫所言“布库自 1855 年开始臣服于沙俄”进行了更具体的


阐释,说明当年布库部之玛纳普(Manap)布兰比(Buranbay)或布拉姆比(Burambai
博銮拜)正式归顺于沙俄,这二者与沙俄关系密切,受到了沙俄委任,玛纳普这
一头衔的出现,正与布库、萨尔巴噶什等部在 19 世纪中期受到沙俄的统治密切
相关,有关细节,后文将有专论。
通过中外文文献的对照,可以发现,乾隆年间,清朝文献确曾同时记载了萨
尔巴噶什部和布库部,这表明,二者确系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清朝政府也并未
能明确说明二者不同之处,以车里克齐而言,清代满汉文献中,既有称其为萨尔
形成中。
巴噶什部属人者,又有称其为布库部属人者,但道光年间,却将两部视为同一部。
从瓦里汉诺夫、巴托尔德等人的记载和研究中,可以发现,俄国学者对于两部之
地理位置进行了区分,但也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联,两部在族源上关系密切,且
又在先后于 18 世纪末期至 19 世纪中期受到了沙俄的渗透,促使两部归附了沙俄。
由于布鲁特人游牧、迁徙频繁,其部属也经常发生变迁,丹尼尔·普莱尔(Danier
Prior)即指出:
吉尔吉斯人归属于某一部落或另一部落的身份,不是固定的或一成不变的,如其中
一人仅仅由萨尔巴噶什地方迁至苏勒图部,那么他就不再被称为萨尔巴噶什人,而是苏
勒图人;迁至萨雅克,他就变成萨雅克人,但这只针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玛纳普严格维
持诸部之划分,诸多部落的形成时间非常近——就一两代人,即使今天,新的部落仍在

这表明,布鲁特人的部落身份归属并非绝对的,因诸部之间的迁徙、相互往来以
及联姻,故而使得萨尔巴噶什部与布库部之间关系密切,这也是使得清代学者以
两部为一部的重要原因。同时,东布鲁特诸部也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实际上形成
了一个松散联盟,相较于南疆喀什噶尔、乌什、英吉沙尔、叶尔羌等地附卡而居
的布鲁特诸部,东布鲁特诸部之间的关联更为密切。由于其在地理位置上与沙俄、
哈萨克更为接近,故而,较早受到了沙俄的政治渗透,在 19 世纪中期的时候,
布库部即完全归附于沙俄。


[苏]巴托尔德著,张丽译:《中亚历史(下)》,第 592 页。

Daniel G.Prior,High Rank and Power among the Northern Kirghiz:Terms and Their Problems, 1845-1864,in
Paolo Sartori,(ed.)Exploration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Modern Central Asia (19th to Early 20th Century), Leiden:
Brill,2013,p. 140,note 3.
178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第二节 乾嘉年间其他布鲁特部落的主要活动

以上的章节中,笔者主要论述了乾嘉年间与清朝关系较为密切、文献中记载
较多的多个部落的主要人物及其活动,其中,希布察克部、冲巴噶什部与清朝关
系尤为亲近,其首领阿奇木、阿瓦勒在布鲁特首领中地位较高,受到清朝优待;
胡什齐部虽也与清朝关系密切,但由于其首领纳喇巴图、伯尔克先后率属逃往浩
罕,令清朝政府颇为不解,这也影响了该部与清朝的关系;额德格讷部的活动受
浩罕影响的程度较深,这突出地体现在阿济比所领鄂斯地方受到浩罕侵略方面,
同时,奇里克部的迁徙也可能受到了浩罕的影响,而额森率属由希布察克部迁往
奇里克部则增加了奇里克部部落构成的多元性;东布鲁特诸部本身即存在更为密
切的亲缘关系,诸部间的关联性较强,这一特点也是其他地区的部落所不具有的,
这些内容皆值得做专题性的分析。
从中可见,对这些主要部落相关活动的梳理,可以将乾嘉年间与布鲁特相关
的主要事务囊括其中,如对阿奇木、阿瓦勒、多连、玻什辉、图尔第迈莫特、苏
兰奇等人物事迹的整理,有助于我们知晓阿奇木及其家族的影响力,认识阿奇木
诬控鄂斯事件的前后过程;对于多连及其子图尔第迈莫特身世的分析,有助于
进一步理解图尔第迈莫特因孜牙墩事件被枉杀所造成的影响;对于阿瓦勒及其子
孙地位的解析,也有助于了解苏兰奇加入张格尔之乱所造成的影响。同时,对于
车里克齐、明伊勒哈、阿提克等东布鲁特部相关人物及其活动的总结,有助于进
一步认识东布鲁特的特殊性,等等。
相较于上述诸部,清朝满汉文献对于其他较小部落所参与活动的记载相对较
少,《新疆识略》所载《布鲁特头人表》即描述了十九个部落中的主要人物所受
顶戴及其参与的主要活动,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其他较小部落所参与的事务多
与上述主要事件相关,如乾隆四十九年(1784),阿奇木因诬控鄂斯被治罪,
其子燕起(雅依奇)外逃,在清朝缉拿阿奇木、追剿燕起的过程中,多个部落的
人物参与其中,如萨尔特部多斯莫特、努库里参与拿获阿奇木,奈曼部色提、托
克塔胡尔皆曾帮同追剿燕起,同样地,散处喀什噶尔边卡外的喀尔提锦部、提依
特部、图尔额伊格尔部、岳瓦什部等部人物皆曾参与上述事务,部分人物还帮同
清朝处置孜牙墩事件及招抚萨木萨克一事,这些人物都被清朝赏给不同品级的顶
戴。同时,巴斯奇斯部岳勒达什、蒙额勒多尔部列别斯,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
克苏城东木杂喇特河东岸游牧” ,该部之比噶岱密尔杂于乾隆二十三年(1759)
帮助清朝拿获盗马贼占颇拉特,受到清朝的嘉奖。总之,乾嘉年间,这些较小部
落的所扮演角色极为有限。
179

戴。
《 回疆通志》载,阿克苏额设“诺伊古特布鲁特毕一名,金顶布鲁特六名” 。
万方数据

五户。庄在木咱喇特河北岸十余里。”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迈玛第利应即迈玛斯第克,系噶岱密尔杂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另有诺依古特部较为特殊,因为该部是惟一一支落居于阿克苏地区的部落,
也是清朝文献所载的十九部中位置最为偏东的部落,《新疆识略》载该部“在阿

至阿克苏地方” ,这部分被迁居阿克苏的布鲁特很可能即为诺依古特部布鲁特,
投附清朝,清朝授其五品顶戴,他病故后,其子额木尔受五品顶戴,额木尔因帮
同平定乌什之乱,出兵受伤,被赏与四品顶戴,后因帮同处置抢掠安集延之布鲁
特,清朝赏给其三品顶戴,额木尔之子鄂斯曼、孙迈玛特斯第克相继承袭三品顶

朝政府规定,牛格伊特人要清除穆札尔特山口的冰块积雪,以此支差服役。”
徐松在《西域水道记》中载:“诺伊古特者,布鲁特部也,乾隆二十三年,布鲁
特噶岱密尔杂内附,授牧地于斯,今四品比迈玛第利,其曾孙也,辖布鲁特八十

之曾孙,其所辖布鲁特人口仅八十五户。
徐松言及噶岱密尔杂归附之初即被安置于阿克苏地方游牧,然而,根据满文
档案,乾隆二十四年(1759)五月,定边将军兆惠奏及:“将乌什布鲁特人等迁

该表中的一些人物见载于《新疆识略》所附的《布鲁特部落头人表》
这表明,诺依古特部是清朝统一新疆的过程中被迁徙至阿克苏的。瓦里汉诺夫所中喀
提及的牛格伊特人应即诺依古特部,“牛格伊特人,半游牧民族。据说其祖先是
布鲁特人。住在穆札尔特山麓,属乌什州管辖,从事畜牧业,夏季住毡帐篷。清

除此之外,根据《西域地理图说》的记载,喀尔提锦部也较为典型,该著载
喀拉梯金(喀尔提锦)共有九个部落、属民二千余户:“喀拉梯金布鲁特和卓米
雅尔之属民二千余户。喀拉梯金有城,种田游牧。近处山中尽是牲口群、大部落。
其所属九个部落内……”前文提及,多种汉文文献所载的部落皆将喀尔提锦作为
单独一部,并未提及其所统领的其他部落,故而,显然是以喀尔提锦这一地理概
念指代了该地区的多个布鲁特部落,《西域地理图说》对于喀尔提锦部属部的记
载表列如下(见下表 6-2):

尔提锦部的相关内容中,如克得尔沙首领萨满齐曾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效力
于擒获燕起,清朝赏给其四品顶戴;鄂克启部首领沙尼(泥)雅斯、纳(讷)底


松筠等纂:《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木杂喇特河即穆杂喇特河,《回疆通志》载其位于阿克苏城东
一百七十里,穆杂喇特(Musart)又作穆札(扎)尔特、穆(木)素尔岭,即冰岭,穆素尔达坂系清代伊
犁通往阿克苏的重要通道,今我国在此地设有木扎尔特口岸。

和宁:《回疆通志》卷 9,《阿克苏》。

徐松著,朱玉麒整理:《西域水道记》(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第 93 页。


[俄]乔汗·瓦里汉诺夫:《六城状况或南路(小布哈拉)中国省辖的东部六城状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民族研究所编译:《乔汗·瓦里汉诺夫著作选集(选译)》,1975 年,第 103 页。

松筠等纂:《钦定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
180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尔默特也参与拿获燕起且皆被赏给四品顶花翎。同时,值得说明的是,该表中所
列的喀尔提锦部各分支部落名称,除了梯依特(提依特)、奈满(奈曼)之外,
其他名称似未见载于其他汉文文献中,但这些名称可以与苏联学者的相关研究结
论形成一定的对照,前文表表 2-1
6-2 所列的吉尔吉斯部落结构图即为苏联学者的研究
喀尔提锦部属部情况一览表
成果,通过将表 6-2 和表 2-1 形成对比,可以推测,喀尔提锦部的这些属部多从
属于布鲁特谱系分类中的内部(Ichiklik 伊什克里克)和右翼(Ong.)部落,表
6-2 中的梯依特、奈满、卜斯坦、启萨克即表 2-1 内部部落中的提依特(Teyit)、
奈满(Naiman)、博斯坦尼(Boston)、凯萨克(Kesek),札大格尔即右翼中的杰
提格(Zhediger),其他四部克得尔沙、鄂克启、阿克塔启、冲启尔格斯难以与

表2 梯依特(tiit)
2-1 中的所列部落形成对应,仍有待考证。这至少表明喀尔提锦部实际上统领
克墨特
了内部部落中的多个部落,实际上,前文所列希布察克部所领的十二个属部中的
呼图和
希布察克部及其多个分支、提依特、奈曼部分支、诺依古特皆从属于内部部落的
3 卜斯坦(bostan)

范畴,这表明清朝所记载的喀尔提锦部、希布察克部应同为两大同盟,包纳了内
部部落中的多数部落。

于岳儿博斯塔拉(yolbos tala)地方种田,于
200
序 (saniyas)
部落名称 首领 户数

住牧地方
克得尔沙 于博伦齐塔拉(boronci tala)地方种田,夏季
萨满齐
1 于乌鲁克(uruk)地方游牧,于合什和尔干
(kederga) (samanci)
1200 (hesihorgan)地方度冬

于托尔博斯(torbos)地方种田、夏季游牧,
700
于硕尔布拉克(sorbulak)地方度冬,于额木金
《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第 (bekmet)
6 卷新疆卷 1,第 308 页。
(emgin)地方养牧
于吹托博(ts'uitobo)地方种田,夏季游牧,于
400 苏苏克苏(susuksu)地方养牧,于额依格斯叶
(hutuhojo)
尔(eigesyer)地方度冬

4 鄂克启 (okci)
沙尼雅斯 纳达尔墨特
(nadarmet) 拉克(irak)地方牧马、夏季游牧,于库儿楚
200
儿鲁克(kulcul luk)地方度冬

札大格尔 和吉米雅尔
5
(jadager) (hojimiyar)
100 于里雅木噶尔(liyamgar)地方种田,夏季于


该表中的多数住牧地方的具体位置也难以考证清楚,整体而言,它们应位于浩罕东南与喀什噶尔西北地
区之间。其中,乌鲁克应即今乌恰县乌鲁克恰提地方;硕尔布拉克具体地点待考,《清高宗实录》提及过该
地,此地应系铜矿产区;库库苏系喀什噶尔通往浩罕的要路之一,《西陲总统事略》卷十一《霍罕路程记》
中载:“库库苏至铁叶尔里叶克达巴罕下三十里”,表明库库苏位于铁列克达坂以东三十里处。其他地名仍
然待考。
181

万方数据
多罗特衮(dolot gou)地方游牧,于托罗克彦
(tolokeyan)地方度冬
哈儿玛墨特
6 启萨克(kisak) 100
(halmamet)
阿克塔启 和什万
7 100
(aktaki) (hosiwan)
于依什儿楚木布斯(isil cumbus)地方种田,
冲启尔格斯 鲁子玛哈默特
8 100 夏季于库库苏(kukusu)地方游牧,于章噶尔
(cungkirges) (ruzimahamet)
克彦(janggarkeyan)地方度冬。
伯克木拉特
9 奈满(naiman) 100
(bekmurat)
合计户数 3200 ——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资料来源:阮明道主编:《西域地理图说注》,第 162-163 页。

故而,总体而言,这些部落所参与的清朝事务相对较少,《清代边疆满文档
案目录》(新疆卷)中零散地提及了一些布鲁特部落的人物及其活动,但该目录
所涵盖的信息毕竟较为有限,仅仅根据这些零散的信息难以做出更为系统的论
述,故而,对于这些较小部落的研究仍有待阅读满文档案原文,但个人能力毕竟
有限,现阶段仍无力阅读满文原档,所以惟有寄希望于来日再做详论。
182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第七章 乾嘉年间布鲁特与清朝的社会、经济互动

上述的多个章节,结合乾嘉年间主要布鲁特部落的活动展开论述,这些专题
性的研究有助于发掘更多的历史细节,也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布鲁特与清朝间的互
动过程,本章内容主要在上文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总结,从中论及布鲁
特与清朝在政治上的关系以及布鲁特的社会经济生活。

要节点,将清朝对布鲁特的统治划分为了三个阶段。 王锺翰先生主编《中国民

第一节 清朝的治理政策及布鲁特在西北边疆的地位

浩罕的扩张则使布鲁特的历史发生了改变。 阿斯卡尔·居努斯也有一定的总结,
一、清朝对布鲁特的政治政策

我国学者对于清朝治理布鲁特的政策已有一定的论述,如苗普生先生论及,
关系间的重要地位。 马文娟则指出,布鲁特在归附于清朝前,清朝对布鲁特实
乾隆朝以来,清朝通过任免部落首领、赏给品戴、入觐与进贡、酌给养廉、征收
行笼络政策,在归附后,清朝对之实行优抚政策。
赋税统治布鲁特,但嘉庆末年及道光初年,浩罕的扩张、张格尔之乱,使得清朝
的治理政策发生了变化,并以道光八年(1828)、光绪三年(1877)作为两个主

族史》总结了清朝对布鲁特的政策:对整个布鲁特稽查约束,由喀什噶尔参赞大
臣专管,并实行封官赐爵和优厚政策,册封首领、选人进京朝觐、允其自由放牧、
不改变原有风俗、贸易减税,然而,十九世纪初以来的孜牙墩事件、张格尔之乱、

认为清朝并未改变布鲁特原有统治政策、册封头人,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直接管辖
布鲁特人,清朝政府向其收取一定赋税,并着重指出了商业贸易在布鲁特与清朝

这是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对乾嘉年间清朝治理布鲁特政策所做出一些总结,


参见苗普生:《略论清朝政府对布鲁特统治》,《新疆社会科学》1990 年第 6 期。

参见王锺翰:《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第 843-845 页。

参见阿斯卡尔·居努斯:《关于清朝的布鲁特政策》,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新疆历史与文化》
(2008),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年,第 231-239 页。

参见马文娟:《浅析乾隆朝对布鲁特的政策及演变》,《昌吉学院学报》2009 年第 6 期。
183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掠哈萨克人口一事,随查投诚布鲁特各部落册籍,并无来咨名目,恐系传闻” 。
大体内容相当,这主要表现在清朝任免布鲁特首领、赏给顶戴、入觐朝贡、赏给
当时,纳世通即核查了投诚各部落册籍,布鲁特并无巴噶什和巴雅尔斯坦部 ,
养廉之资以及减免贸易赋税方面,这些内容也体现在了前文的具体分析中。类似
的总结,主要基于将布鲁特诸部视为一个整体,乾嘉年间,清朝治理布鲁特诸部
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前文中的相关分析以及清朝文献中的记载,有助于进一
步理解相关政策的一些具体性和差异性。
1、建立册籍
乾隆年间,在清朝平定回部的过程中,布鲁特诸部相继归附,从乾隆年间的
记载,可以推断,清朝应就各个归附的部落建立了一定的档案,以供稽查之用。
乾隆二十九年(1764),时有传闻称巴噶什、巴雅尔斯坦部布鲁特人抢掠哈萨克
人口,当时,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纳世通奏称:“巴噶什、巴雅尔斯坦之布鲁特抢

这表明,此前,清朝已经为诸归附部落建立册籍,清代文献所称的布鲁特共计十
九部的说法很可能也源自于该册籍中的记载。
2、重用布鲁特望族
乾嘉年间希布察克部首领阿奇木及其弟额森、巴克提等皆受到清朝的任用,
清朝统一新疆的过程中,阿奇木、额森皆被授予侍卫处职官,阿奇木被授为散秩
大臣、额森担任三等军前侍卫,阿奇木又曾先后担任阿喇古、塔什密里克的阿奇
木伯克,阿奇木、额森皆受委任处置边疆、外藩事务,巴克提及其属众被阿奇木
派往色勒库尔,驻守关隘,巴克提本人还帮同色勒库尔阿奇木伯克穆喇特办理伯
克事务。冲巴噶什部阿瓦勒及其子玻什辉、孙苏兰奇皆享有较高地位,阿瓦勒帮
同清朝办理游牧事务,受到了清朝的肯定。前文讨论阿奇木诬控鄂斯事件时,
提及阿奇木、多连、图尔第迈莫特曾经先后担任希布察克部比职,皆曾被清朝委
命为布鲁特总比,直至图尔第迈莫特被枉杀,该职务才被取消,这说明,清朝统
一新疆之后,试图以希布察克部首领统领布鲁特十九部,但布鲁特各部并未形成
统一的政治实体,这一职务的影响力毕竟有限。
他们也受到了清朝的封赏,被赏与果园、房屋、土地、普尔钱等,前文在分
别论及希布察克部和冲巴噶什部时即有所说明,如希布察克部散秩大臣阿奇木作
为该部之比,同时担任塔什密里克之四品阿奇木伯克,他每年享有二百腾格的普
尔钱作为养廉银,同时,阿奇木作为布鲁特之比,另被赏与一百腾格。冲巴噶什
部之比阿瓦勒、阿奇木之弟额森各被赏与五十腾格,除此之外,阿瓦勒离世后,
其子玻什辉继承了阿瓦勒之职,后享有二品顶戴,每年被赏与一百五十腾格普尔
钱,玻什辉死后,其子苏兰奇袭其职,并于嘉庆二十一年(1806)享有二品顶戴。


《清高宗实录》卷 724,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己丑。

前文已有提及,《西域图志图说》中载明巴噶什部相关信息,巴雅尔斯坦系该部首领。
184
6 峰,大小牛 78 头,羊 571 只。” 这表明图尔第迈莫特生前家中资产较为富足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当阿奇木被解京治罪之后,希布察克部之比多连被授予三品顶戴,每年享有一百
不蓄一须,如其比死,立其比之子,若弟他人,不得与也。
五十腾格的养赡之资,并被赏与曾为阿奇木拥有的土地、果园等资产,多连死后,
其子图尔第迈莫特继承了多连的普尔钱、田产和房屋,并在嘉庆年间被授予二品
顶戴,嘉庆二十年(1805),当图尔第迈莫特因孜牙墩之乱而被枉杀后,清朝从
图尔第迈莫特家中抄没的家产有被抄没的家产有:“田 260 余亩,马 40 匹、驼

由此推测,阿奇木在被治罪之前也曾享有如是的财富。
什噶尔参赞大臣奏放,给以翎顶,二品至七品有差。” 他指出,布鲁特诸部之
3、部落首领及其顶戴的传承
布鲁特诸部以比、阿哈拉克齐作为首领,椿园论及布鲁特时提及:
称其君曰比,或有管领一二十爱曼者,或有管领二三十爱曼者,爱曼人户即其阿
乾嘉年间各部首领被赏与顶戴的情况,其所受顶戴多父子相继。 嘉庆四年
拉巴图,虽皆为布鲁特,而其比不一,各君其地,各子其民,力敌势均,不相统辖,

特内,如有军功者,原戴顶翎,著赏伊子冠戴,若无军功者,降级赏戴。” 这
诸部首领称为“比”,各部之内又分为若干爱曼,“爱曼”即蒙语“爱马克”、
“爱麻”、“阿亦麻黑”等,含有部落分支、胞族之意,即彼此有亲族关系的
氏族集团、家庭或氏族联盟,阿拉巴图即平民或奴役,而诸部之比各自管理其
嘉庆二十一年(1806),苏兰奇因帮同追剿孜牙墩,苏兰奇被赏与二品顶戴。
属民,互不管辖,并未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比衔由父子相承。祁韵士载:“大
首领,称为比,犹回部阿奇木伯克也,比以下有阿哈拉克齐,大小头目皆由喀

中的大首领称为比,比以下亦有首领称为阿哈拉克齐,由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奏
请,赏给诸头目不同品级的顶戴。《新疆识略》所载《布鲁特头人表》即反映了

(1799),清朝对于布鲁特人的顶戴继承政策有所调整,“嘉庆四年奉旨,布鲁

表明,自此,清朝依据继承者是否有军功来确定其所继承的顶戴品级。如冲巴
噶什部玻什辉享有二品顶戴,玻什辉病故后,即赏其子苏兰奇三品顶戴,直至

布鲁特之比实际分为不同的类型,且布鲁特社会结构深受厄鲁特蒙古的影
响,根据马文华先生的研究,布鲁特左、右翼每年推选出的各自之比,被称为乔
次比,他行使各翼内部公共管理权,乌鲁克比则是布鲁特各部落的最高统治者,
由其管理属于自己的氏族部落;厄鲁特人即称部落为鄂拓克、部落分支为爱马克、


军机处录副奏折,民族类·维吾尔项,卷 134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转引自马文华:《18——19 世纪
成爱曼、爱曼组成鄂拓克。 有理由推断,布鲁特的社会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
布鲁特人的社会经济概况》,《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 年第 3 期。

《西域闻见录》卷三,《布鲁特》。

《西陲总统事略》卷十一,《布鲁特源流》。

《钦定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

《清宣宗实录》卷 94,道光六年正月甲辰。

《清仁宗实录》卷 317,嘉庆二十一年三月癸卯。
185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回子、布鲁特七十九名。” 这表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边外,皆有布鲁特在
爱马克分支为阿寅勒,受此影响,布鲁特同姓或近亲人户组成阿寅勒、阿寅勒组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厄鲁特的影响。
4、任用布鲁特人当差
乾嘉年间,住居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边卡内外的布鲁特人,通常与回部之
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亦有布鲁特人在卡伦效力,《回疆通志》即载:“喀什噶尔
各处通事回子十七名,各军台应差回子二十名,刨挖硝磺回子十五名,防守卡伦、
牧羊、看船桥、种菜、炭厂回子,卡伦当差布鲁特,共二百一十二名。”、“英
吉沙尔四品阿奇木伯克一员,部颁铜图记一颗,六品哈孜伯克一员,七品明伯克
一员,金顶回子四名,通事回子二名,各军台应差回子四十名,防守卡伦、牧羊

卡伦处当差,他们同当地的维吾尔人一样,防守卡伦、牧放羊只,或帮同照看船
桥、种菜等事务。这体现出布鲁特融入了当地社会生活之中,并在清朝边卡谋求
差事,这些布鲁特人很可能为居住于卡伦内的布鲁特人,他们与回部的维吾尔人
完全归属于清朝管辖,故而被称为熟布鲁特人。他们主要来自于希布察克部和冲
结,表现为服事观和华夷观; 杨军先生指出,我国古代藩属在与中原的互动中
巴噶什部,二部与喀什噶尔距离最近,其属人与当地社会的融合程度也更高。道
产生了双重边疆; 孙宏年先生指出,清朝继承了传统的边防战略,分为内、外
光初年,邻近于乌什的奇里克部之人,大量入居乌什卡伦以内地方,这相较于乾
两圈,内圈通过驻扎军队建立防御线,外圈依托周边藩属形成了防线;
嘉年间布鲁特人的分布情况,有所变迁,后文将有专门论及。 马尔科

二、布鲁特在西北边疆的地位

清朝立国之后,继承了我国历史上各朝一脉相承的大一统观,这也是促使其
开疆拓土的重要动因,同时,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继承了我国自古即有的二元乃
至多元的边疆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也是区分内地与边疆的重要标准。刘逖先
生认为,我国古代的传统边疆观就是古人对不同范围与层次的内外关系认识的总


姆•安德森(Malcom Anderson)认为,帝制中国存在着内外两条边疆,外边疆是中


马文华:《18——19 世纪布鲁特人的社会经济概况》,《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 年
第 3 期。
土扩及此边界的意图。 正是在类似边疆治理思想的影响下,清朝自初期起即树

《回疆通志》卷 7,《喀什噶尔》。

“ “
刘逖:《我国古代传统治边思想初探》,马大正主编:《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0 年,第 354-365 页。

杨军:《双重边疆:古代中国边疆的特殊性》,《史学集刊》2012 年第 2 期。

孙宏年:《清代藩属观念的变化与中国疆土的变迁》,《清史研究》2006 年第 4 期。
承,成为有清一代筹边政策的指导原则。 故而,乾隆年间清朝统一新疆之后,
186

万方数据

部落而已。” 这就表明了哈萨克、布鲁特作为清朝屏藩,在新疆南北两路占有重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国人所想象出来的,也是中国影响力所及的边限,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有将领
乾隆帝向布鲁特所发谕令中称:“其或尔等,以外藩习俗,与中国异宜。” 在布

立了以蒙古等少数民族为屏藩的筹边指导思想,康熙帝强调: 不专恃险阻”、 本
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康熙帝的这种指导思想为其继承者们所继

《 《
西北边疆地区的哈萨克、布鲁特、浩罕、拔达克山、博罗尔等部皆归附清朝,清
朝将其列入藩属系统之中,并以哈萨克、布鲁特作为两大重要屏藩,魏源即指出:
“新疆南北二路,外夷环峙,然其毗邻错壤,作为屏卫者,惟哈萨克、布鲁特两

要地位。
乾隆年间,清朝将布鲁特视为外藩,前文提及,乾隆二十三年(1758)初,

鲁特多部归附之后,清朝则将哈萨克、布鲁特并称为外藩,相关方志文献或将布
和前代“藩”、“属”的用法并没有完全割裂,而是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用法。
鲁特列入藩属的范畴,或称其为外藩(番),如《西域图志》将东、西布鲁特与
左、右哈萨克,霍罕、安集延、那木干、玛尔噶朗、塔什罕、拔达克山、博罗尔
等部共列为藩属; 嘉庆重修一统志》也将布鲁特、哈萨克称为藩属; 西域闻见
录》在《外藩列传》中记载哈萨克、布鲁特的历史;《新疆识略》将哈萨克、布
鲁特称为外裔;《回疆通志》则将安集延、布鲁特部落称为外番;《新疆图志》将
哈萨克、布鲁特列为藩部,等等。总之,清朝文献多将布鲁特笼统地称为外藩或
者藩属,这应源自于清朝延续了我国古代起源于汉唐时期的藩属体制,但藩属体
制在清朝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迁,“藩”和“属”的概念得以进一步明晰,李大
龙先生即指出,其中的藩为藩部,指的是西藏、蒙古、新疆等部,属则是指属国,
包括安南、暹罗、朝鲜、琉球等。清代给予了“藩”、“属”新的内容,这一含义

张永江先生则在研究清代藩部的过程中,将哈萨克、布鲁特称为名义藩部,
他认为:哈萨克、布鲁特具有藩部的特征,但又有别于一般的藩部,呈现出属国
的性质,但又较属国关系紧密,布鲁特、哈萨克同清朝的关系大同小异,布鲁特
是名义上归附清朝,清朝的布鲁特政策也是矛盾的,一方面,将其作为属国,将
其安置在界外;另一方面,对布鲁特实行一种类似荣誉官衔的制度,布鲁特所受
衔顶既非封爵又非官职,只是一种荣誉衔号,用于奖励对清廷忠诚者。布鲁特由


Malcom Anderson.Frontiers Territory and State Formation in the Modern Worl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6,p.88.

张羽新:《清代前期的边疆政策》,马大正主编:《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件发生,该部都会不同程度的卷入。
1990 年,第 315-316 页。
这一分析,强调了哈萨克、布鲁特部的特

魏源:《圣武记》卷四《乾隆朝绥服西属国记》。

《清高宗实录》卷 555,乾隆二十三年正月丙辰。

参见李大龙:《汉唐藩属体制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年,序论第 3 页。
187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于处于清廷有效管辖的边缘地带,界处回部、浩罕之间,又与两者属同一个历史
文化区,历史的、政治的和宗教文化传统都一直,故每有回部反叛或浩罕入侵事

殊性,因而将其单独归为名义藩部,以此区别于西藏、蒙古、回部等藩部,指出
乘乱抢掠,自应正法示惩。” 乾隆帝在此处明确强调了冲巴噶什部乃喀什噶尔所
了清朝对待布鲁特政策的矛盾性,既将其视为属国,也用荣誉官衔制度对之进行
笼络。
之所以如此,这与布鲁特部落众多、分布范围广泛且与回部地区杂处有关。
希布察克部、冲巴噶什部自叶尔羌汗国时期即已经开始世居于喀什噶尔地区,阿
奇木、阿瓦勒在清朝统一新疆之处即受到重用,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功于清
朝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也与他们在喀什噶尔地区固有地位有关,因而,他们所在
部落与喀什噶尔较为邻近,甚至部分属众有权居于卡内地方。前文提及,乾隆二
扎喀什噶尔、叶尔羌大臣等节制。” 佐口透先生在援引上述引文的基础上,认识
十六年(1761),冲巴噶什部首领乌默尔因抢掠安集延商人被治罪,乾隆帝即要
求对之严惩:“冲噶巴什之布鲁特乃喀什噶尔所属,与外藩回人不同,必宜赏罚
分明,始足以昭惩劝,即如阿瓦勒比,抒诚效力,既经加恩奖赏,而乌默尔比,
不定期朝贡国之列。 实际上,这仅针对此时位于费尔干纳地区的额德格讷部和

属,与外藩回人不同,说明清朝并未将冲巴噶什部列入外藩的范围之内,由此推
论,希布察克部也未被列入外藩的范畴。
相较于这两个部落,清朝对其他部落的态度与之不同,如乾隆二十八年
(1763)正月,当额德格讷部、奇里克部遣使入觐时,清朝向两部首领阿济比、
照玛拉特所赐敕书的内容,与清朝赐予巴达克山、浩罕首领的敕书内容相当,皆
提及:“汝受朕恩,应谨守天朝法度,约束属人,和睦邻封,一切事务,俱遵驻

到清朝对浩罕及额德格讷等部的敕书内容相同,且均受喀什噶尔、叶尔羌大臣节
制,由此认为,清朝作为宗主国,将浩罕政权、布鲁特、哈萨克同样列为所谓的

奇里克部,两部邻近于浩罕,奇里克部尚未向乌什地区迁徙,故而,清朝将这两
个布鲁特部落与巴达克山、浩罕同等视之,要求他们严守法度,一切事务受喀什
噶尔、叶尔羌大臣节制,将其作为属国来看待,清朝对待不同布鲁特部落的政策
实际存在不同。
成崇德先生在分析清朝藩部、属国、外藩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认识到清朝
将布鲁特视为外藩部落,但外藩的概念又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包含了藩国、属国、


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 155-165 页。

《清高宗实录》卷 628,乾隆二十六年正月癸丑。

《清高宗实录》卷 678,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己巳。

[日]佐口透:《18——19 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下),凌颂纯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年,
第 477 页。
188

万方数据

克和布鲁特管理不力、在边界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藩服、藩部等相关称谓的内涵,在进一步分析清朝外藩体制的基础上,他将哈萨
克、布鲁特、安南、暹罗等列为境外外藩,即传统习惯边界线以外的部族与国家,
与之相对的则是新疆、西藏、蒙古等内属外藩。在分析中亚藩属国与清朝关系的
过程中,他认识到,哈萨克、布鲁特比浩罕、巴达克山等部与清朝关系更为紧密,
他虽然提请注意哈萨克、布鲁特所处地位的特殊之处,但并未能明晰二者间的区
别,将乾隆年间哈萨克越界游牧所产生的问题转嫁于布鲁特,认为乾隆后期,大
批哈萨克、布鲁特进入新疆游牧,尤其是自乾隆三十一年(1766)后,清朝改变
了相关政策,使用抽税的办法允许其越境游牧,布鲁特也因种种原因在同时期进
入新疆游牧,因此对清朝边疆产生了不利后果,导致边卡线内缩、对于境内哈萨

成先生指出了哈萨克、布鲁特地位的特殊性,但主要分析的是哈萨克越境游
牧的问题,理所当然地认为清代布鲁特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通过阅读相关文献,
可以发现,乾隆年间,哈萨克越境游牧的问题,主要与清朝在伊犁西部地区所置
移设卡伦的春展秋撤有关,哈萨克诸部主要游牧于哈萨克大草原,其游牧方式主
要为水平迁徙游牧,哈萨克游牧民在冬夏转场之间,时常因为未能及时按照清朝
卡伦的展撤来迁徙,因而居留于卡内地方,久而久之,逐渐产生了越境游牧的问
题,清朝因此渐渐改变了一些政策,对卡内游牧民进行安置。然而,布鲁特诸部
彼时再行逐回,则伊等愚意以为此地系伊等之游牧,反难免埋怨。
主要落居于天山、帕米尔地区以及南疆各城边外的山地之中,过着半游牧半定居
的生活,其游牧方式则主要表现为垂直迁徙游牧,布鲁特诸部较少发生过类似哈
萨克越境游牧的问题。况且,清朝对于布鲁特越境游牧有所防备,如乾隆四十三
年(1778),布鲁特首领玛木伯特试图率众请求于伊塞克湖等处游牧时,乾隆帝
即加以拒绝,他在上谕中指出:
哈萨克非布鲁特可比。哈萨克地方雪大,过冬牲畜多伤,故居于边界周围之哈萨克
等,雪大时避入我边内,其所牧牲畜百中贡一。令其游牧交春雪化,仍令各回牧所。此
乃避雪暂居者,尚可准行。布鲁特非此可比,伊等平时即潜入边内耕种,今若准伊等所
请游牧于特木尔图淖尔等处,则伊等又以春耕秋收又避冷为名,必至终年居住。伊等牲
畜少,虽令进贡,不甚要紧,尚属细事。若经年居住数载,或居不宁静,或别生事端,

乾隆帝比较了哈萨克、布鲁特生活方式之不同,指出了容纳哈萨克于边内游牧的
原因,防备布鲁特在边内终年耕种、游牧,因而拒绝布鲁特越境游牧。此类的问
题主要发生于东布鲁特部落,相较于东布鲁特,天山南路的布鲁特因处于沟通浩


成崇德:《论清朝的藩属国——以清廷与中亚“藩属”关系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4 年第 4 期。

《寄谕伊犁将军伊勒图著勿准布鲁特于特穆尔图淖尔等处游牧》,乾隆四十三年六月十九日,《乾隆朝满
文寄信档译编》,第十三册,第 567 页。
189

万方数据 房。 这表明,哈萨克与布鲁特因所处环境的不同,其居所分布呈现出不同特点。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罕与清朝的商路之上,因而,清朝统一新疆后,时常发生布鲁特抢掠安集延或维
吾尔商人的问题,此类的问题对布鲁特而言较为典型,嘉庆末年以来,布鲁特部
众附和白山派和卓家族后裔的叛乱,这则成为另一个阶段的新问题。
19 世纪 60 年代,俄国学者拉德洛夫也比较了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人在游牧、
住居形式上所呈现出的不同,他指出,哈萨克人通常沿着广阔的大草原分散各帐,
很难在同一个地点发现二十个以上的帐篷,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吉尔吉斯人将各
其位于雪线的夏季牧地更为接近。 尽管巴菲尔德所论及的为当代哈萨克、柯尔
帐同时落居于同一山谷内,并在数俄里之内绵延成一条直线,很难发现孤立的帐

美国人类学学者巴菲尔德(Thomas J.Barfield)在其著作《游牧的抉择》一
书中,即比较了欧亚大陆腹地游牧民族哈萨克和柯尔克孜在游牧方式上的区别,
他指出,欧亚腹地的游牧民迁徙周期(migratory cycle)采用两种模式,即跨越
草原的水平运动和出入于山地间的垂直运动,那些利用平整大草原所进行的迁徙
耗时更长,因为他们需要前往更高纬度去寻找夏牧场,然而,他们的邻居即居于
山地间的游牧民只需要改变其营地的海拔即可达到上述目标。在里海和咸海之间
的草原游牧的哈萨克游牧民来往迁徙所需路程在 500 公里以上,而帕米尔高原的
柯尔克孜牧民的迁徙距离不足 100 公里,这是因为他们位于河谷的冬季营地距离

克孜族游牧民在迁徙游牧方面所呈现出的不同,但这种差异显然也适用于清朝时
哈萨克、布鲁特,清朝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差异,才对哈萨克、布鲁特采取了不同
的治理措施,而清朝时游牧民越境游牧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哈萨克而非布鲁特。
布鲁特虽与哈萨克同在清朝西北藩属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但二者的历史起
源和发展背景、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内部社会结构等皆存在着差异。哈萨克起
源于西域历史上的塞种、月氏、康居等民族,并在发展过程中与突厥、蒙古多部
相融合,在 15 世纪时形成了统一的哈萨克汗国,主要游牧于哈萨克草原,在 16
世纪 60 年代形成了大中小三玉兹或称大帐(右部)、中帐(左部)、小帐(西部)。
布鲁特起源于叶尼塞河流域,并自汉唐时期开始了向天山地区的迁徙过程,最终
在 18 世纪初期主要活动于天山、帕米尔地区,布鲁特祖先在历史上虽然建立过
黠戛斯汗国,但在西迁之后,始终未能建立统一的汗国政权,仍然以各部落为组
织单位,散处于天山、帕米尔的山地之间以及伊塞克湖周围、楚河和塔拉斯河流
域,因而,其生产生活方式较为多元,山地间的部落以垂直迁徙游牧为主,河谷
地区的部落还从事农耕。
哈萨克内部社会组织结构相对更为复杂,分为七层,下自阿吾勒、阿塔、乌
牧民、牧工和奴隶。 相较于哈萨克,布鲁特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前文提及,
露、阿洛斯,上至兀鲁思、玉兹、汗国,其社会内部则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
统一的汗国系统,布鲁特内部并不存在类似于可汗或苏丹的统治阶层

,诸部内
M.Radloff,Observations sur les Kirghis,Journal Asiatique 6,no.2, 1863,p.323.

Thomas J. Barfield,The Nomadic Alternative,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1993,pp.141-142.
190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级,统治阶级分为可汗、苏丹、比、巴图尔、部落头目和牧主,被统治阶级则为

布鲁特社会组织由阿寅勒、爱曼、鄂拓克构成,由于各部落各自为政、并未形成

部以比为首领,比以下还有阿哈拉克齐帮同管理部落事务,根据《西域闻见录》
的记载,布鲁特普通游牧民则被称为阿拉巴图,即奴仆。东布鲁特诸部亲缘关系
更近、各部间统一程度更高,但并未形成统一的汗国,仅结成了松散的联盟,19
世纪 40 年代,萨尔巴噶什部首领斡尔曼试图独自称汗,但并未成功,这表明,
布鲁特固有的部落制社会本身较难被重构。然而,俄国在 19 世纪中期扩张到东
布鲁特诸部之后,通过建构玛纳普阶层,逐渐打破了原有的部落制度,通过广泛
任用玛纳普,在东布鲁特地区建立了俄国式的行政机构,进而统治了这些布鲁特
部落。玛纳普为一种职衔,主要由各部之比担任,但其职权超越了诸部之比,是
俄国在东布鲁特建立统治的产物,有关于此,后文将有详论。
准噶尔政权兴盛之时,哈萨克、布鲁特同样皆受到了准噶尔政权的倾袭,准
噶尔政权瓦解后,在清朝追剿厄鲁特头目的过程中,哈萨克归附于清朝并遣使入
京。由于哈萨克草原北邻俄国,俄国自 18 世纪时即开始向哈萨克草原扩张和渗
透,并于 1822 年归并了哈萨克汗国。相较于哈萨克,布鲁特与俄国间的实质性
往来主要开始于 19 世纪 40 年代,这与俄国逐渐入侵清朝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
南地区领土的进程有关,随着俄国步步深入于伊犁西部地区,加之两次鸦片战争
使得清朝内忧外患不断、国力急剧衰退,俄国凭借《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
分西北界约记》,掠夺我国西北地区四十四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东布鲁特诸部落
最终被划入俄国版图、成为俄国属民。
清朝文献如《回疆通志》、《新疆识略》等,记载各部所处的位置时,主要以
卡伦作为参照,指明各部落与卡伦间的位置关系,多数部落位于喀什噶尔、英吉
沙尔、乌什、叶尔羌各城所附卡伦以外的地方(见下图 7-1),冲巴噶什、希布
察克、萨尔特、提依特、图尔额伊格尔、岳瓦什、奈曼、喀尔提锦等部,围绕着
喀什噶尔东北方向的巴尔昌卡伦、西北方向的喀浪圭和图舒克塔什卡伦、城西的
乌帕喇特卡伦、西南方向的伊勒古楚卡伦和玉都巴什等卡伦之外地方游牧,部分
希布察克部居于卡伦以内地方。胡什齐和迁徙后的奇里克部,游牧于乌什城外的
巴什雅哈玛卡伦和沙图卡伦以外地方,色勒库尔部则位于叶尔羌西南亮噶尔卡伦
以外地方,萨尔巴噶什部则位于伊犁西南鄂尔果珠勒卡伦外,游牧于伊塞克湖周
上述卡伦间的位置关系。

《哈萨克族简史》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年,第 175-176 页。

拉德洛夫也提及,哈萨克人告诉他吉尔吉斯人被称为喀喇(黑)吉尔吉斯,正是因为其内部并不存在贵
族阶层,而哈萨克人称其贵族为“白骨”阶层。M.Radloff,Observations sur les Kirghis,Journal Asiatique 6,no.2,
1863,p.321.
191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围,潘志平先生即曾根据相关文献绘制了诸部所处位置的示意图,表现了各部与

清朝统一新疆之后,在天山南北两路修建卡伦,这些卡伦成为清朝处理边疆
事务、限定哈萨克、布鲁特等部族游牧的重要保障,由于多数部落皆被安置于卡
伦以外地方,从中可见,清朝主要以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乌什等地卡
伦线作为布鲁特与清朝之间的边界,这一边界显然并非清朝的疆界,而是限定布
鲁特活动范围的重要界线,将布鲁特各部限制于卡伦线以外地方,使之成为清朝
西部边疆的屏藩。这表现了清朝延续了自古即有的“守在四夷”的安边政策,试
图以边疆民族来守卫边疆地区的安全,乾嘉年间,清朝对于布鲁特的治理较见成
效,但嘉庆末年以来,随着张格尔之乱的爆发以及浩罕的扩张,诸多布鲁特部落
参与了叛乱,冲击了乾嘉时期清朝所建立的布鲁特统治制度。
由于布鲁特部落众多,各部与清朝亲属关系程度不同,因而,难以用某一概
念完整地体现出布鲁特地位的特殊性,上文提及,清朝文献将其纳入藩属的范畴,
又称之为外藩,张永江称之为名义藩部、成崇德先生则将其列为境外外藩,其他
学者可能仍将提出不同的概念,过多纯粹的概念辨析也并无太大意义。总的来说,
清朝将布鲁特纳入其藩属体制中,其地位与哈萨克相当,相较于其他中亚藩属部
伊犁之境,分驻游牧” ,同时,自塔尔巴哈台与伊犁交界的哈布塔海沁达兰一
族,两部与清朝的关系更为亲近,但两部差异性也较为明显,这主要表现在其游
牧迁徙方式及其社会组织结构方面。同时,乾嘉年间,希布察克、冲巴噶什等部
落居于喀什噶尔周围,与清朝关系极为紧密,其首领地位较高,受到清朝重用,
一定意义上说,这两部已被清朝纳入回部内的治理范畴中了,地位迥然于其他部
落,但嘉庆末年以来,这样的格局因张格尔之乱的爆发产生了变迁,这两部的地
位和势力渐为式微。
清朝统一新疆后,以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天山南北两路,而伊犁将军所辖的
地区中,新疆自北而南的塔尔巴哈台、伊犁、喀什噶尔三地区实际构成了清朝西
北边境地区。天山北路,清朝设立察哈尔、索伦、锡伯、厄鲁特四营环卫伊犁诸
城(惠远、宁远、惠宁、熙春、绥定、塔勒奇、瞻德、广仁、拱宸),“凡四营环

带往西而南直至伊犁河南北、再转而向南各处设立卡伦多处,分别由察哈尔、索
伦、锡伯、厄鲁特四营领队大臣专辖,自北而南诸卡伦则分别与哈萨克、布鲁特
游牧部落相邻,故而,察哈尔等四营护卫伊犁诸城,发挥了戍边作用。《西陲总
统事略》有载:
塔尔巴哈台西南一带卡伦八处,界连伊犁,卡伦以外,亦哈萨克游牧。伊犁东北


参见潘志平:《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第 113 页;潘志平:《清
季布鲁特(柯尔克孜)诸部的分布》,《西域研究》,1992 年第 3 期。

祁韵士:《西陲总统事略》,卷五,《城池衙署》。
192

万方数据
系厄鲁特领队大臣专辖。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七百余里与塔尔巴哈台接界之处,由哈布塔海沁达兰一带而南设大小卡伦二十三处,
伊犁诸城与哈萨克、布鲁特的边界地方,“ 边界者,系指卡伦以外接界处而言” ,
系察哈尔领队大臣专辖,卡伦以外俱哈萨克游牧;又西而南尾至伊犁河北岸,设大小
卡伦八处,系索伦领队大臣专辖,卡伦以外俱系哈萨克游牧;自伊犁河南而西设大小
卡伦十六处,系锡伯领队大臣专辖,卡伦以外隔河与哈萨克接壤,其锡伯屯牧西南,
因有回子屯,每夏秋设卡伦于达尔达木图,以资巡察,由锡伯卡伦接连以西转而东大
小卡伦十七处,系厄鲁特领队大臣专辖,卡伦以外,西北系哈萨克游牧、西南系布鲁
特游牧;又厄鲁特屯牧东南设卡伦八处,界连喀喇沙尔自土尔扈特、和硕特游牧,亦

上述文献阐明了上述四营的屯牧位置,察哈尔等四营自北而南,由伊犁与塔尔巴
哈台交界处转向伊犁诸城西部、西南、南部方向,各营领队大臣专辖所属卡伦,
卡伦以外则与哈萨克、布鲁特等游牧部落接壤。显然,上述四营屯牧之地实际系

这与清朝统一新疆后位于巴尔喀什湖地方的西北国界仍有相当的距离,故而,察
哈尔、索伦等四营所戍之边并非国界。
较之于此,在天山南路,部分布鲁特核心部落所扮演的角色类实际似于上述
四营。喀什噶尔作为边境地区,与浩罕及拔达克山、博洛尔等外藩部落相邻,图
7-1 即生动呈现出南疆布鲁特诸部住牧于喀什噶尔沿边一带地方的情形,清朝在
南疆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乌什、阿克苏等城设立卡伦,用以与
布鲁特分界,但布鲁特诸部与清朝的亲疏关系不同,清朝以其中的核心部落拱卫
诸城,并用利用其首领处理边疆事务,但其他部落仍被其视为外藩部落,这些部
落与天山北路察哈尔等四营卡外的哈萨克、布鲁特部落具有同等的地位。从前文
的整理中可以看出,乾嘉年间,希布察克、冲巴噶什环卫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
奇里克、胡什齐部紧邻于乌什,同希布察克部关系密切的色勒库尔部则住牧于叶
尔羌西南卡外地方。清朝在处置天山南路的边疆事务时,多委命于希布察克、冲
巴噶什部、奇里克、色勒库尔等部的首领,如阿奇木、阿瓦勒、额森、巴克提、
胡瓦特等人皆受到了清朝任用,帮同处理外藩和边疆事务。在一定意义上,上述
布鲁特核心部落实际上发挥了类似于北疆察哈尔、索伦、锡伯、厄鲁特诸营的戍
边作用,但就布鲁特整体而言,因其部落众多,各部地位并不平衡,其他诸多部
落仍被清朝视为外藩部落,因而,并不能够笼统地将布鲁特各部的地位等同于察
哈尔、索伦等四营。
上述的分析,主要是基于乾嘉年间布鲁特诸部与清朝的关系来进行的讨论,
整体而言,布鲁特系清朝西北边疆尤其是天山南路边疆地区的重要屏藩,诸部地
位及其与清朝的亲疏关系不尽相同,在清朝西北边疆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嘉庆


祁韵士:《西陲总统事略》,卷三,《南北两路疆舆总叙》。

同上,卷六,《训练》。
193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末年及道光年间,部分布鲁特部落渐离心于清朝,参与到和卓后裔的叛乱之中,
在清朝平定多次叛乱的过程中,仍选择依靠奇里克、胡什齐、冲巴噶什、希布察
克等部的首领及其属众探报信息、擒拿叛众头目,从中可见,这些布鲁特部落仍
然在拱卫南疆城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于此,后文将有详论。

图 7-1 布鲁特分布示意图

第二节 布鲁特的朝贡贸易
乾隆年间,布鲁特诸部归附于清朝,除了慑于军威之外,布鲁特与回部开展
贸易并获得赋税上的优惠,或许也是重要的动因。清朝统一新疆之后,归附于清
朝的布鲁特、浩罕、安集延等外藩部落至回部贸易者,络绎不绝,乾隆二十五年
(1760),驻叶尔羌办事参赞大臣舒赫德有鉴于此,奏请降低对于布鲁特等外藩


该图摘自永贵、苏尔德撰:《新疆回部志》,乾隆五十九年(1794)南屏理抄本,编委会编:《四库未收书
辑刊》,玖辑·柒册,北京出版社,1998 年,第 758 页。需要指出的是,该图并未见载于其他版本的《新
疆回部志》之中,这包括前文所提及的《西北文献丛书》所收录版和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版。
194

仍照旧例,则贸易者多,税课自然丰裕,奏入,报闻。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贸易之人的征税比例:
人进马酌赉绸缎、羊只,商回以牲畜皮张贸易至者,税减内地商民三分之一” ,
现在回部安静,其布鲁特、霍罕、安集延、玛尔噶朗等贸易之人,络绎不绝。臣等
照旧例收税数次后,回城伯克等恳告云:旧例收税稍重,彼时牲只价贱,尚不甚累,今
逆酋扰害之后,叶尔羌、喀什噶尔,羊一只,价至十余两,肥马一匹,价至五六十两,
商贾未免观望不前,祈暂行减收等语。臣等察看情形属实,谨拟将回人买来牲只,十分
取一暂改为二十分取一,外来商人牲只,二十分取一暂改为三十分取一,其余皮张缎布,

舒赫德提及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后,牲只羊、马价格皆上涨,若仍按照旧例
征税则税赋较重,故而,回部伯克请将税收降低,舒赫德奏请对于回部及外来买
甚平,情形喜乐。
卖商人皆相应降低征税,回部商人买来牲只的税收,由十分之一改为二十分之一,
外藩前来交易的商人则由二十分取一改为三十分取一。祁韵士也提及,“每岁遣

这表明,布鲁特人前往回部贸易之时,在税收上比内地商人享有了更多的优惠,
这无疑促进了外藩诸部与回部之间的贸易往来。
布鲁特也前往阿克苏、乌什等地贸易,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月,时任阿
只羊,清朝将其购买用于官兵口粮,且布鲁特羊,既肥且大。
克苏办事大臣的舒赫德即奏:
五月二十七日,布鲁特之玛穆特呼里及阿特巴什部落商人,带有牛羊、皮张,来阿
克苏贸易,内有头目塔速尔海哈什哈,曾于乾隆二十三年入觐,此次即戴恩赏翎顶前来,
臣加以抚赏,查布鲁特等贸易,系此次初至阿克苏,而回人等又皆力耕余地,米肉价值

前往阿克苏”。 永贵担心布鲁特、安集延商人远赴哈密经商,日久滋事,奏请
舒赫德在这里提及,此次前来阿克苏的布鲁特商人,来自于玛木特呼里所领的阿
特巴什部落,根据前文所述,可以知晓其所指应为萨尔巴噶什部,该部头目塔速
尔海哈什哈曾入京朝觐,被赏与顶戴,他率人携带牛羊、皮张前来阿克苏贸易,
加之阿克苏当地维吾尔人勤勉耕作,促进了阿克苏的米肉价格的平衡。乾隆二十
六年(1761),萨尔巴噶什部另一首领车里克齐至乌什售卖羊只,共售卖 1162

布鲁特在新疆开展贸易,不仅仅局限于喀什噶尔、乌什等地,他们同安集延
人,还曾远至哈密、吐鲁番、巴里坤等新疆东部地区,这也引起了清朝大臣的不
安,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月,时任礼部尚书的永贵即奏:“布鲁特、安集延
有远赴哈密贸易者,伊等非同于回子,往来日久,难免滋事。事后,宜禁止伊等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84,乾隆二十五年正月辛未。

《西陲总统事略》卷十一,《布鲁特源流》。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 4,乾隆二十五年六月丁未。

《清高宗实录》卷 633,乾隆二十六年三月戊午。

《寄谕礼部尚书永贵等著不宜公然阻止布鲁特等前来哈密等处贸易》,乾隆二十八年三月十五日,《乾隆
195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禁止其经由阿克苏前往哈密。乾隆帝认为:“若谓其来往途次恐生事端,则初始
即应禁止。今无端阻止伊等前来吐鲁番、哈密、巴里坤等处贸易,伊等转生疑虑”,
即认为,若担忧布鲁特、安集延人在路途中生事,当初即应禁止,现今若突然阻
止其前往新疆东部地区贸易,会使其顿生疑虑。有鉴于此,乾隆帝令寄信于哈密、
巴里坤等处大臣,“以彼处各办事大臣、官员等之意,暗中授意该处商人,凡与
伊等贸易时,我方货物俱行加价,伊等货物均行减价,令伊等无利可图。久而久
之,伊等自行不来吐鲁番、哈密、巴里坤等处贸易”。即通过暗中调节价格,使
得布鲁特、安集延人无利可图,以此来阻止其前往这些地区进行贸易。
乾隆末年,因希布察克部之比阿奇木诬控鄂斯事件,以及伯尔克、燕起等
布鲁特人外逃事件,给南疆造成了一定的震荡,故而,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
一月初,清朝颁布条令,规定回人出卡贸易章程,其中多条内容皆有关于布鲁特:
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永保等奏,请定回民出卡贸易章程,喀什噶尔贸易回人,如往充
巴噶什、额德格讷、萨尔巴噶什、布库、齐里克等处贸易者,给于出卡执照,如往各处
远部落,俱不得给与,违则拿获发遣。
一、出卡回人,自十人至二十人为一起者,始给于执照,每起派阿哈拉克齐一员,
往则约束,回则稽查,毋令羁留,如有不遵约束,枷号三月,仍重责示众,隐匿者并究。
一、出卡回民等,如贪利擅往布鲁特远方,被人抢夺物件,查获后仍给原主,不足
示惩,请嗣后半给原主,半交阿奇木伯克等,作为公项,地隔窎 远者,应置不问,仍将
违禁回民,枷号半年,不准出卡。
处行走,非不晓事者可比,著严行申饬。
一、回民等被布鲁特抢夺,必将实在遗失物数,报官查办,如有捏造私增,查出不
准给还,半赏饬查之人,半交阿奇木伯克等,以备充公,该管人重惩,自行失去者,俱
不准官为代查。
一、布鲁特等如私进卡座,及于就近处所劫夺,拿获后俱正法。
一、回民出卡被窃,除照数追出外,查系初次行窃,照布鲁特例,罚取牲畜,分赏
饬查之阿哈拉克齐等,如有侵害人命,不论初次二次,抵赏办理。
一、布鲁特等窃取零星什物,应先示薄惩,发交该伯克等收管,倘再不知儆惧,照
初次加重办理。
得旨,永保等奏,请定回民出卡贸易,并布鲁特等偷入卡座,抢劫行窃治罪办理一
折,所奏尚属可行,著即照永保等所请行,但折内语句太繁,殊欠明析,永保向在军机

该章程对回部商人及布鲁特皆做出了限定,规定回部商人欲往冲巴噶什、额德格
讷等布鲁特部进行贸易者,清朝发给执照,欲往更为边远的部落,则停发执照。
对于出卡的回人,严加管领,规定每十至二十人为一起,由一位阿哈拉克齐管领,

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四册,第 490 页,下同。



《清高宗实录》卷 1464,乾隆五十九年十一月乙酉。
196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来往途中皆加以约束和管理。对于出卡贸易而受到布鲁特抢掠的维吾尔人,则根
据情况,对被劫维吾尔以及行窃的布鲁特加以惩处,如此,就对于维吾尔和布鲁
特人皆做出了约束和限定。
关于该通商条例,林恩显先生即认为,“当时清廷为避免回人与卡外部族勾
结造乱,不仅严限喀什噶尔贸易回人出卡地点、人数,并派‘阿哈拉克齐’
不易。
(aqalaqchi 首领之意)随队约束稽查。特别是布鲁特喜善抢夺、行窃,清廷均有

严惩章程特别防犯。” 说明,清朝此举在于避免回部与卡伦外部族勾结生乱,通
商条例多针对布鲁特,这应与乾隆末年间所发生的多起布鲁特事件相关。劳拉·纽
其所递伯勒克马匹,收厂咨部。” 这表明,布鲁特之比在贡马的过程中,被赏
比在研究浩罕与清朝关系时,注意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月,永保即已奏请
与绸缎半匹、羊一只,其所贡马匹被称为伯勒克马 ,且喀什噶尔牧厂“每年应
议定回商出卡行商条例,认为 18 世纪 90 年代,清朝限定回部商人出卡贸易、甚
至向与布鲁特开展贸易的维吾尔商人颁发执照的做法,实际上吸引了更多浩罕商
人定居南疆,在浩罕与清朝的贸易中获利,他们在南疆的商贸区也迅速扩展并更

为繁荣。 美国学者米华健(James Millward)也注意到上述通商条例,提及清朝
向维吾尔人商人头目颁发出卡执照,允许其结团出卡,至帕米尔、昆仑山的布鲁
特部落开展贸易,尽管私自远行贸易并不合法,但这些限定的执行也很可能殊为

布鲁特诸部首领在前往喀什噶尔、乌什等地请安贡马之时,也会被回赏物品,
《回疆通志》载:“布鲁特比呈进马匹,酌赏库贮绸缎半匹,羊一只,造入奏销,

收伯勒克马三四十匹不等”,喀什噶尔每年自内地调取绸缎,“备赏布鲁特等绸
缎四十余匹”,这可表明,每年至喀什噶尔朝贡的布鲁特比约四十人次。通过满
文录副奏折,可知清代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统一新疆直至同治三年(1864)
中俄划定疆界,布鲁特各部头目一直派人至伊犁、喀什噶尔、乌什等地请安献马,
并在此过程中受到清朝的回赏,回赏物品多为绸缎、布匹、茶叶等物品。
乾隆末年以来,在遣使请安贡马的过程中,布鲁特头目也多请求减免牲畜贸
易税,嘉庆年间,这一诉求尤为凸显,布鲁特诸部头目在历次贡马过程中,几乎
皆会提出免征贸易税的要求。这是因为,布鲁特头目在至喀什噶尔朝贡过程中携


林恩显:《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台北:商务印书馆,1988 年,第 212 页。

Laura J.Newby,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A Political History of Qing Relations with Khoqand c.1760-1860,
Leiden & Boston : Brill,2005,p.64.

James A.Millward ,Beyond the Pass:Economy,Ethnicity 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1759-1864, Stanford
University, 1998,pp.123-124.

和宁:《回疆通志》卷七《喀什噶尔》。

“伯勒克”系满文 belek 或 beleke 的音译,其本意即为礼物,参见:胡增益主编:《新满汉大词典》,乌
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82 页。布鲁特部落所贡之马被称为伯勒克马,哈萨克各帐所贡
之马也被称为伯勒克。参见:Noda Jin,Onuma Takahiro,A Col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the Kazakh Sultans to
the Qing Dynasty,TIAS:Department of Islamic Area Studies, Center for Evolving Humanities, Graduate School
特呈进马匹并献纳贡物者,所带货物,照例免税。
of Humanities and Sociology,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2010,p.29,pp.32-33.
197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带商品进行交易,通常会被免税:
外藩安集延、布鲁特部落人至喀什噶尔贸易者,及其牲畜货物,按三十分抽收一
分,本处回子由外番部落贸易回喀什噶尔者,计其牲畜货物,按二十分抽取一分,其不
计分数者,按照部价折收钱文,如有隐匿税课者,按三十分罚五分,惟外番来使及布鲁

这说明,布鲁特属人若仅携带牲畜货物至喀什噶尔交易,其征税比例虽较内地商
人受赏物品的价值相匹配。” 狄宇宙所译满文档案,对于嘉庆年间布鲁特头目
人为轻,但仍会被征以三十取一的贸易税,但布鲁特若在献纳马匹等贡物过程中
开展贸易,则会被予以免税,这无疑激发了布鲁特诸部的朝贡热情。嘉庆年间,
布鲁特各部之所以频繁至回部诸城献马请安,很可能因为清朝满足了其免征牲畜
伊等绸缎、布匹、刀具、火石等物,此后,遣人将其送归游牧地。” 晋昌、伊
贸易税的请求。然而,道光朝以来,上述诉求却戛然而止,诸部首领虽仍照例遣
使贡马,但并未再提出免税之事,想必,清朝在道光朝以来应拒绝了布鲁特的相
关诉求,在征税方面更为严格。无论清朝是否给予布鲁特人减免贸易税,布鲁特
诸部在贡马过程中皆能得到回赏,这仍促使其保持着向清朝贡马的惯例。
狄宇宙(Nicola Di Cosmo)即指出:“清廷官员的职责似乎是既控制又支持
与边外游牧部族的商贸,同时,通过授予其物品,与其保持政治关系。布鲁特人
所贡马匹的价值,不能够仅仅依据这些奏折来计算,但是其价值不可能与布鲁特
月二十一日敬奏之。当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受朱批曰:“知道了。” (引者
译) ②

前来贡马请安事宜有所提及,嘉庆十一年(1806)九月,当晋昌、爱星阿巡查台
站时,边卡附近之布鲁特头目闻讯来见,晋昌等奏:“臣等亲身收其贡物,赏给

崇阿、爱兴阿另有相关奏折,对于布鲁特贡马请安之事的记载更为详尽:
奴才晋昌、伊崇阿、爱兴阿敬奏圣上布鲁特进贡马匹事宜,奈曼部六品顶戴蓝翎布
鲁特比伊萨,胡什齐部六品顶戴蓝翎布鲁特阿哈拉克齐帕拉特,奇里克部布鲁特阿哈拉
克齐巴达萨克以及额德格讷部布鲁特比莫洛依次来见。伊等前来问安贡马,并请免牲畜
贸易税,臣等为普化皇恩福佑,遂蠲免伊萨等头目之贸易税。臣等令将贡马归入官牧草
场,在按章赏给伊萨等绸缎、羊只之后,遣人将其送归于游牧地。臣等于嘉庆十一年九

上述奏折对于嘉庆十一年(1806)时布鲁特人来贡马匹之事进行了详细记载,表
明布鲁特头目不仅仅按例于每年春秋两季遣人至喀什噶尔、乌什等地贡马请安,
即使当清朝大臣巡查军事哨所、台站之时,亦借机向大臣贡马,并受到了回赏,
回赏物品较为多样,除了绸缎、布匹外,还有火石、刀具、羊只等物;布鲁特头


和宁:《回疆通志》卷七《喀什噶尔》。
② 狄宇宙也以专文论述了布鲁特与清朝之间的朝贡关系
Nicola Di Cosmo, Reports from Northwest:A Selection of Manchu Memorials from Kashgar,他指出,自嘉庆十
(1806-1807),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for Inner Asian Studies, 1993,p.8.

Ibid.pp.23-24.

Ibid.pp.26-27.
198

万方数据

朝贡序 使团成员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
学 次 所属部落 姓名 职衔 顶戴品级 位论文 清代新疆
布 鲁特历史研究
( 奈曼 伊萨 比 六品顶戴蓝翎 1758-1864)
胡什齐 帕拉特 阿哈拉克齐 六品顶戴蓝翎
1
奇里克 巴达萨克 阿哈拉克齐 目按例朝贡,多
额德格讷 莫洛 比 部头目或皆以组
伊曼 比 六品顶戴蓝翎 团的形式来访,
伊萨 比 六品顶戴蓝翎
在朝贡之时,其
2 奈曼 所提出的减免牲
雅尔门 阿哈拉克齐
畜贸易税的请求
伯克迈特 阿哈拉克齐
萨底克 比 四品顶带孔雀翎 得到了满足。
喀尔提锦 ①
伯克特穆尔 比
帕拉特 阿哈拉克齐 四品顶带蓝翎 一年(1806)九
3 额德格讷 阿哈拉克齐 金顶 月至嘉庆十二年
胡什齐 齐萨里特 阿哈拉克齐 (1807)十月,
穆泽 阿哈拉克齐 共计有九支布鲁
巴克穆尔德 阿哈拉克齐 特使团来访喀什
阿罕 阿哈拉克齐 噶尔,晋昌、伊
岳瓦什
4 阿达伯克 阿哈拉克齐
崇阿等在奏折中
萨雅克 艾利尔格 阿哈拉克齐
说明历次布鲁特
胡什齐 帕拉特 阿哈拉克齐 六品顶戴蓝翎
5 奈曼 伊萨 比 六品顶戴蓝翎 使团贡马一事时,
额德格讷 赛都喇 阿哈拉克齐 奏折内容除使
胡什齐 霍卓木呼里 比 五品顶戴孔雀翎 团成员不同外,
6
提依特 巴赛克 阿哈拉克齐 六品顶戴
其余内容与上述
喀尔提锦 萨底克 比 四品顶戴孔雀翎
7 引文大致相当,
胡什齐 霍卓木呼里 比 五品顶戴孔雀翎
如下表格即根据
狄宇宙的翻译,
就此间的九支布鲁特使团成员的基本信息进行了总结:

表 7-1 嘉庆十一年(1806)九月至嘉庆十二年十月(1807)布鲁特朝贡使团信息表
蒙额尔多 阿提彦 阿哈拉克齐 金顶

8 察哈尔萨 爱渠里 阿哈拉克齐
雅克
胡什齐 伯克特木尔 阿哈拉克齐
奈曼 伊萨 比 六品顶戴蓝翎
9 伯克迈特 阿哈拉克齐
胡什齐
萨里克 阿哈拉克齐
资料来源:Nicola Di Cosmo, “Kirghiz Nomads on the Qing Frontier:Tribute,trade or gift

比即于一年内造访喀什噶尔达四次之多。” 满文档案为了解布鲁特向清朝的朝

朝而言,这被视为朝贡,因为在其他情况下,献马即指代贡品。” 虽然贡品及


Nicola Di Cosmo, “Kirghiz Nomads on the Qing Frontier:Tribute,trade or gift exchange?”in Nicola Di Cosmo,
Don J. Wyatt( eds.),Political Frontiers, Ethnic Boundaries and Human Geographies in Chinese History, Routledge,
2005,pp.351-372.
199

万方数据

内部权力源头出现明显错乱,也就是当地的首领。” 狄宇宙的分析,深入挖掘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exchange?”in Nicola Di Cosmo, Don J. Wyatt( eds.),Political Frontiers, Ethnic Boundaries and
Human Geographies in Chinese History, Routledge, 2005,pp.351-372.

根据上述信息,狄宇宙指出,诸部首领次序按照清朝所授顶戴品级降序排列,
且“朝贡使团由多部代表构成,同一部落的不同成员也可加入不同的使团中”、
“该地区的地方志通常仅说明布鲁特部落每年贡马一次,即允许诸头目每年至喀
什噶尔一次,但这些奏折表明部分首领至喀什噶尔超过每年一次,如奈曼部伊萨

贡提供了更多具体的细节,实际上,朝贡的布鲁特使团中,各成员每次仅献马一
匹,并请求清朝免征其贸易税,相应地,清朝大臣准许其免税请求,并回赏各成
员半匹绸缎及一只羊,“就布鲁特一方而言,该交易实为一种礼物交换,而就清

回赏物品皆显微不足道,但这一过程对于布鲁特与清朝而言皆具有重要意义,对
于布鲁特而言,他们能够直接获得贸易税的蠲免,这对于其在回部开展贸易无疑
具有优惠,同时,也能够从中得到清朝的政治军事庇护,“对于清朝而言,通过
接受布鲁特朝贡并予以回赏、免税,可以为维护边疆稳定奠定基础。礼物交换的
核心功能存在于其过滤了附属关系,通过含蓄地表现在礼物交换中的一种公平来
实现。故而,游牧部族政治过程的独立,可以重构于依赖性关系中,而不会使得

了清朝与布鲁特之间的朝贡关系,为进一步解析清朝的布鲁特治理政策提供了新
的思考维度。
布鲁特归附清朝之后,通过象征性地向清朝贡马请安得以减免贸易税赋,这
无疑促使布鲁特积极开展朝贡贸易获得经济上的实惠,乾嘉年间,这样的朝贡贸
易也使得清朝对归附清朝的布鲁特部落进行了有效统治和控制。然而,嘉庆末年、
道光初年,随着张格尔之乱的爆发,旧有的朝贡贸易秩序被破坏,部分布鲁特部
众甚至附和于白山派和卓后裔叛乱,后文将有详论。


Ibid.p.361.

Ibid.p.362.

Ibid.p.366.
200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如潘志平 、潘向明 等学者对于和卓家族后裔叛乱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国外学


第八章 布鲁特与张格尔之乱

自乾隆至嘉庆年间,清朝治理布鲁特的政策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从政治上
说,乾嘉年间,布鲁特诸部整体趋于稳定,清朝的治理政策对于控制布鲁特诸部
行之有效,虽然阿其睦诬控鄂斯、燕起外逃、图尔第迈莫特被枉杀等事件,在
布鲁特诸部以及南疆产生了一定的震荡,但并未直接引发布鲁特动乱;从社会经
济角度来看,布鲁特与南疆各城贸易互动频繁,部分布鲁特人居于卡内,同南疆
居民一样完全受到清朝管辖,希布察克、冲巴噶什、奇里克等紧邻喀什噶尔、乌
什的部落,其首领如阿其睦、阿瓦勒、额森等人,因有功于清朝,多受清朝重用。
因此,阐述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应将乾嘉年间相关历史置于一体。
然而,几乎自嘉庆帝颙琰驾崩开始,即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以来,布
鲁特人即参与到了白山派和卓后裔张格尔、玉素普等人的叛乱之中,先是嘉庆二
十五年(1820),冲巴噶什部之比苏兰奇、希布察克部图尔第迈莫特之子胡则等
人随同张格尔侵犯卡伦,其后,在道光四年至道光七年(1824-1827)张格尔之
乱主体阶段中,萨雅克部首领阿坦台、汰劣克及诸多布鲁特人皆助逆于张格尔,
侵袭南疆“西四城”,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即使在张格尔被擒拿治罪后,在
道光末年至咸丰年间先后爆发的玉素普之乱、七和卓之乱、倭里罕之乱中,皆有
布鲁特人参与其中。
因而,讨论新疆布鲁特历史,有必要分析布鲁特参与和卓后裔动乱的原因,
乾嘉至道光初年的历史过渡中,图尔第迈莫特被枉杀、苏兰奇被叱逐等事件,直
接促使布鲁特离心于清朝;嘉庆年间,南疆吏治腐败、地方官员品行低劣等问题,
成为激发南疆地区社会矛盾的内在因素;19 世纪初期以来,浩罕汗国不断向外
扩张,其统治者对于和卓家族后裔管束或支持力度的强弱,也成为左右和卓后裔
是否发动叛乱的重要影响因子,如下的章节将结合以上诸种因素进行阐释。前人
① ②

如贝柳、佐口透、劳拉·纽比等也对相关事件有所论述,但鲜有研究以布鲁特的
视角来分析相关事件的过程,本文正着重以布鲁特作为中心来观察其在多次和卓
即将其亲属布鲁特侍卫额森、阿三拜等,一并拿解,更属荒唐。”
后裔叛乱中的角色。 、“又保成等

什噶尔之处,亦可不必。”

参见潘志平:《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

参见潘向明:《清代新疆和卓叛乱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
201
欲迁徙,多连闻信,即往追唤回。” 燕起外逃一月有余时,即乾隆四十九年(1784)

万方数据

私放,并为喀尔提锦部布鲁特比萨玛齐所容留。 清朝嘉奖叶尔提拜各项也终被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第一节 乾嘉年间布鲁特离心力的增加

前文在论述乾嘉年间布鲁特诸部的历史时,已就其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进行
了讨论,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之前,布鲁特诸部归附清朝后,整体较为安定,
诸部首领及有功之人被清朝授予不同品级的顶戴,并定期向清朝朝贡,其中,希
布察克部之比阿其睦被授为散秩大臣,并先后担任喀什噶尔所属回庄阿喇古、塔
什密里克之阿奇木伯克,其弟额森也多次受命处置边疆事务,并同冲巴噶什部之
比阿瓦勒一同被赏与普尔钱,在乾隆三十年(1765),阿其睦、阿瓦勒同胡什齐
部首领纳喇巴图、伯尔克,萨尔巴噶什部车里克齐等人率领属部,帮助清朝平定
了乌什之乱。
乾隆四十九年(1774),阿其睦及其弟额穆尔等人诬控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
鄂对之子鄂斯通信萨木萨克,却在布鲁特内部引发了动荡,导致阿其睦之子燕
起、鄂布拉三外逃至浩罕。清朝驻南疆大臣在处理相关事件过程中,举措失当,
也在布鲁特属众中留下了负面印象。如在审理和处置阿其睦的过程中,乌什参赞
大臣绰克托、叶尔羌办事大臣阿扬阿分别将阿其睦亲属额森、阿三拜、昆楚克等
人拿解,此举受到了乾隆帝的斥责,“且绰克托一闻保成将阿其睦等拿解之信,

奏,行知阿扬阿,查拿叶尔羌所属色哷库勒地方居住阿其睦之弟昆楚克,解送喀

在阿其睦被拿解的过程中,希布察克部属众也受到惊扰,他们行将外徙时,
被多连追回,“从前布鲁特之多连来喀什噶尔报信时,伊之属下布鲁特疑惧,将

年五月,额德格讷部布鲁特比叶尔铁拜已将其抓获,乾隆帝深感欣慰,并欲授予
叶尔铁拜二品顶戴和散秩大臣衔,但其后燕起却被额德格讷部阿哈拉克齐穆拉特

取消,此后,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八月,方最终将燕起拿获,可见,在燕
起外逃之后,一些布鲁特首领并未积极配合清朝追拿燕起,反而助其脱逃,这体
现出此时已有部分布鲁特离心于清朝。
加之,乾隆四十八年(1773)时,胡什齐部首领伯尔克外逃浩罕,这些事件,


《清高宗实录》卷 1206,乾隆四十九年五月辛酉。

《清高宗实录》卷 1206,乾隆四十九年五月辛酉,此处称昆楚克为阿其睦之弟,不当,昆楚克实际为阿
其睦之弟巴克提之子,故而,昆楚克当为阿其睦之侄,乾隆年间清朝汉文、满文文献多处皆称昆楚克为
阿其睦之弟,但也有称昆楚克为阿其睦之侄的记载,通过考辨,显然可见昆楚克因为阿其睦之侄。

《清高宗实录》卷 1207,乾隆四十九年五月甲戌。
④ 窜后,苟延残喘,今又胆敢从逆,情实可恶,当将该犯解送喀什噶尔严加审讯。
《清高宗实录》卷 1209,乾隆四十九年六月丁未。
202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导致了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布鲁特内部局势的不稳定。燕起、鄂布拉三、伯尔克
等布鲁特外逃本身即直接体现出布鲁特离心于清朝。实际上,经过清朝的及时处
逆” 。这说明,张格尔因在浩罕生活窘迫,起意抢掠喀什噶尔,但因向浩罕伯
置,相关事件自身并未产生过于严重的后果,如清朝追剿燕起虽经历了波折,但
终将其拿获;鄂布拉三虽自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一直藏身于浩罕,但他最终被浩
罕伯克纳尔巴图所囚禁;伯尔克率属众逃离其邻近于乌什的游牧地,远至浩罕,
清朝虽反复与浩罕交涉,也终未能将之拿获,虽一度有传闻称,大和卓波罗泥都
之子萨木萨克与鄂布拉三、伯尔克相约起事,但他们终究未纠众谋乱,清朝对于
他们的追剿也最终不了了之。
嘉庆年间,希布察克部之比、多连之子图尔第迈莫特因孜牙墩事件被枉杀,
冲巴噶什部之比、阿瓦勒之孙、玻什辉之子苏兰奇因报告张格尔谋乱之事,被章
京绥善叱逐,愤然远徙,并参与了张格尔之乱。这两大事件,直接促使布鲁特人
对于清朝的离心力增加,相关事件的过程,前文已有论及,图尔第迈莫特被枉杀
后,其子阿仔、热仔、胡则、鄂斯曼外逃至浩罕,胡则及图尔第迈莫特之堂弟岳
哈西第,参与了嘉庆二十五年(1820)张格尔攻袭图木舒克、伊斯里克卡伦一事,
岳哈西第被拿获后,在呈供中道明了相关细节。
翻译 二十三日,有差探之四品伯克帕拉特等,在安集延道上拿获从逆布鲁特岳哈西第,
,根据岳哈西第的供述,在图尔第迈莫特因孜牙墩事件被判死刑后,他们
讯据供称,是前已正法图尔第迈莫特之堂弟,因二十年孜牙墩案内,逃至安集延爱玛尔
的地方居住。今年七月间,知张格尔带人出了浩罕,到了那林阿萨雅克爱曼,与江噶拉
齐,会同他依拉克、蒙达拉克等要抢喀什噶尔。该犯带同五人,随张格尔等滋事,至霍
尔罕回庄,遇见官兵打败,逃窜出卡,被获,不知苏兰奇逃往何处。查该犯之二十年逃

的驱动力。” 无论如何,图尔第迈莫特被枉杀,间接促使其亲属参与到张格尔的
这表明,岳哈西第作为图尔第迈莫特之堂弟,在嘉庆二十年(1815)图尔第迈莫
特因孜牙墩事件被行刑后,逃至浩罕汗爱玛尔所属地方居住,嘉庆二十五年
(1820)年七月,在知晓张格尔逃出浩罕后,抵达萨雅克部布鲁特,同萨雅克部
江噶拉齐、他依拉克、蒙达拉克等人抢掠喀什噶尔。
在随后的事件调查中,清朝得知:“此次张格尔因在浩罕地方居住最苦,起
意要抢喀什噶尔,因向浩罕伯克爱玛尔借人,爱玛尔不允,并将该逆拘留,张格
尔乘便潜逃,赴萨雅克爱曼,会合布鲁特比江噶拉齐、巴依巴哈什、蒙达拉克、
他伊拉克、岳哈西第、胡则,并与苏兰奇素通书信,曾在掇落滚拜地方,面约谋
不轨,亦觉太不自量。” 在后来的善后事宜处理过程中,清朝方才得知苏兰奇因

克爱玛尔借兵未果而被爱玛尔拘留,后张格尔乘机潜逃,与萨雅克部多人相约,
岳哈西第、胡则皆参与其中。
关于岳哈西第为何加入张格尔行列谋乱,劳拉·纽比注意到了中国第一历史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1,嘉庆二十五年九月乙亥。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3,嘉庆二十五年十一月庚辰。
203

禀相符。” 故而,苏兰奇原本至城报告张格尔纠众入卡滋事,但章京绥善却并不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档案馆所存朱批奏折对于岳哈西第供词有着更为详细的记载,并对其供词进行了

已经失去了图尔第迈莫特所拥有的土地,故而怀着侥幸心理,随同张格尔攻袭喀
遗有未收禾稼并蒙古包三十余架,当即焚毁,绝其居食。” 色普征额在追捕苏兰
什噶尔,以重新拥有其长兄的土地。有鉴于此,纽比认为,“岳哈西第支持张格
尔的动机,显然并非意识形态或者宗教信仰方面的,而是实际的经济方面的,他
希望恢复其堂兄被征收的土地。对于张格尔自身而言,合法性而非宗教,为实际

叛乱行动之中,导致了布鲁特离心力的增加。
前文在写作冲巴噶什部相关章节时,曾就该部之比苏兰奇参与张格尔之乱进
行了一定的说明,苏兰奇因受章京绥善的叱逐而激变,成为了张格尔之乱的共谋
者,事件发生之后,清朝对于苏兰奇参与其中的缘由深感费解,喀什噶尔参赞大
臣斌静即奏称:“苏兰奇串通张格尔滋事,苏兰奇系阿瓦勒之孙博硕辉之子,阿
瓦勒在乾隆三十年平定乌什叛回时,曾经出力,博硕辉并曾赏给二品顶,苏兰奇
袭职受封、安居已久,何以此次忽萌异志?且仅有众三百人遽思抢掠城池,谋为

系受到了章京绥善的叱逐,故而愤然逃出卡外。
道光九年(1829),钦差大臣那彦成在处理善后事宜过程中,收抚外逃布鲁
特,除了招抚图尔第迈莫特之子阿仔和卓、热仔等,还招抚了苏兰奇之叔拜莫拉
特、苏兰奇之侄拜尔第阿里雅,当时, 布鲁特比苏兰奇早已身故”,二者至喀什
噶尔投顺,称“嘉庆二十五年张格尔纠众入卡,苏兰奇到城报信,章京绥善不信,
将苏兰奇叱逐,该比一时气愤,带人逃往浩罕。”、“至从前叱逐苏兰奇之回务章
京绥善,任性乖谬,讯据彼时印房当差之回子玉努斯所供各情,与拜莫拉特等所
卡伦,不知苏兰奇下,当将该匪等俱行正法。” 在并未讯明的情况下,即滥杀所

以为然,斥骂苏兰奇,激起苏兰奇愤怒,率领属众外逃浩罕,显然,拜莫拉特、
拜尔第阿里雅等人皆随同苏兰奇逃往浩罕。
实际上,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张格尔携布鲁特三百余人侵犯卡伦事件发
生后,喀什噶尔帮办大臣色普征额在追查冲巴噶什部的过程中,却烧毁冲巴噶什

部庄稼、营帐,该举并不利于稳定布鲁特之心,“臣色普征额于十八日督兵进山
真确,如实有激变及妄杀情事,即行据实严参,不可瞻徇讳饰。”
追捕,即于十九日追至喀浪圭卡伦外十余里苏兰奇爱曼铿什拜地方,人皆逃散,

名以待复讯,其中必由办理错谬,是以滥杀灭口,甚有可疑之处。”
① 在反复怪罪
Laura J.Newby,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A Political History of Qing Relations with Khoqand c.1760-1860,
Leiden & Boston : Brill,2005,p.88-89.

Ibid,p.89.

204
该处帮办大臣。”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奇等人的过程中,抵达苏兰奇所在的冲巴噶什部所在地后,已经发现部众皆逃散,
他当即焚毁该部未收庄稼以及蒙古包,断绝冲巴噶什部之食居,此种做法颇显极
端,道光初年,更多布鲁特部人参与张格尔之乱,该事或许刺激了更多布鲁特生
变。
斌静、色普征额在领军追捕苏兰奇的过程中,滥杀所追捕到的叛乱者,“侦
探前面山口内约有贼匪六七十人,即督率官兵追进山口,杀贼三十余名,生擒二
十余名,讯据活贼佥供,原系跟随苏兰奇等来抢喀什噶尔,遇见官兵接仗,逃出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1,嘉庆二十五年九月丙寅。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76,道光九年正月丁未。 ①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1,嘉庆二十五年九月乙亥。

遇“贼匪”,道光帝也对该做法加以指责:“逆首苏兰奇、张格尔,亦杳无下落,
其所获活贼,自应现将起衅缘由询问明确,并查明孰为起意,孰为胁从,分别办
理,乃色普征额将卡外所获之贼全行正法,斌静又将前获贼犯八十余名全行正法,
但云俱系情罪重大,并无切实犯供。恐系斌静等因事激变,此时转妄行杀戮,希
图灭口,边陲种地,所关甚巨钜。”他令伊犁将军庆祥查办相关事宜: 庆祥察访

对于此事,道光帝在谕令中多次令庆祥查明:“此案布鲁特滋事前后,斌静
等奏到三次,其因何起衅,缘由总未据奏明,所获贼匪,色普征额处,先行诛戮
二十余名,解交斌静审办者,又续诛八十余人,并无一确实供词,曷不留要犯数

斌静、色普征额滥杀后,道光帝将二者解职查办,“斌静、色普征额历次奏报含
混,于所获多犯,全行诛戮,不留一名讯取确供,其办理错谬,已咎无可辞,俱
著先行留任于该处,听候查办,现已将武隆阿授为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秀堃调为

斌静、巴彦巴图的上述烧杀行为,实际上并不利于抚慰布鲁特部众,反而刺
激了更多的布鲁特参与张格尔及其他和卓后裔的叛乱,使得布鲁特对于清朝的离
心力进一步增强。

第二节
乾隆年间,清朝统一新疆之后,霍(浩)罕
张格尔与浩罕、布鲁特的关联
首领额尔德尼及其侄纳尔巴图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上半期,中亚浩罕汗国进一步崛起,随着其势力的膨胀,
领土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展,这一时期,布鲁特多部无可避免地受到了浩罕对外扩


同上。

同上。

205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张的影响,在费尔干纳地区,额德格讷部因受浩罕的侵袭和严酷统治,于道光初
明 ,如瓦里汉诺夫称清朝约自 1756 年开始,清朝每年向浩罕支付
年,选择向东迁徙至距离喀什噶尔较近的地方,并受到了清朝的安置,相关过程, 1000
元宝
后文将有详论。至 19 世纪 20 年代,浩罕的势力扩及塔拉斯河、楚河流域的布鲁
特部落,并于该地区修建堡垒和哨所,并敢于与俄国分庭抗礼,清朝所称的东布
鲁特多部,如萨尔巴噶什、萨雅克、萨娄、胡什齐等部落及其支系,皆受到了浩
罕的渗透,其中的一些首领如萨尔巴噶什部提奈支系的著名首领占泰(Jantay)
及其子沙布丹(Sabdan)等人甚至参与浩罕内部的权力斗争,还有部分布鲁特首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1,嘉庆二十五年十月壬寅。
领被浩罕授予了达得华(datqa)职衔,相关内容将在后文中进行详论。总之,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2,嘉庆二十五年冬十一月丙寅。

在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上半期,浩罕对于东西布鲁特多部皆产生了重要影响,同
时,张格尔、玉素普、倭里汗等白山派和卓家族后裔在南疆地区发动的多次叛乱
中,浩罕的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
一、浩罕对于张格尔的管控

先后担任伯克,但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对外扩张的步伐,虽然清朝称浩罕为其外藩
属部、且浩罕与清朝保持着朝贡关系,但额尔德尼、纳尔巴图在与清朝交往时尤
显桀骜,甚至试图与清朝划分国界线,前文在论述额德格讷部与浩罕的关系以及
清朝向浩罕追索伯尔克、萨木萨克的过程时,曾有论及浩罕首领所显现的傲慢姿
态。由于地缘上的密切联系,清朝在处置与浩罕相关的布鲁特事务以及和卓家族
后裔相关问题时,皆寄希望于浩罕首领,浩罕对于萨木萨克、张格尔也起到了一
定的监管作用。
大和卓孙张格尔入陷回疆西四城之祸。
基于浩罕统治者对于白山派和卓后裔的管束,19—20 世纪,中西方一些学
者认为清朝每年向浩罕支付了一定金额的酬金或薪俸,用于监视控制白山派和卓
家族后裔。纽比注意到,中西方学者中,包括瓦里汉诺夫(Valikhanov)、纳里夫
金(Nalivkin)、包罗杰(Boulger)、兰斯德尔(Lansdell)、库罗特帕金(Kuropatkin)、
库兹涅佐夫(Kuznetsov)、弗莱彻(Fletcher)、曾问吾等人皆有相关的表述和说

且松筠的调查,也否认了这一供给延续到
(yambu),兰斯德尔称清朝约自 19 世纪 20 年代的可能性。 200 元宝,
1813 年开始,每年向浩罕统治者补助 她在进


乾隆年间,多写作“霍罕”,嘉庆末年以后,则多写作“浩罕”,“霍罕”向“浩罕”的变迁,实际上反映
了该政权由清朝藩属国向独立汗国的演变过程。

Laura J.Newby,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p.59,note 41.佐口透先生也曾议及西方学者的相关记载,认为清
朝史料中尽管没有明确记载,但清朝为了监视和卓,送给其藩属国浩罕的一些财物和恩赏,可以认为是事
实了。(参见:[日]佐口透:《18——19 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下),凌颂纯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
社,1983 年,第 489-490 页。)故而,佐口透先生并未就相关说法做进一步的考证,而劳拉·纽比对相关
说法进行了考辨。
206

万方数据
放大 ,有关清朝向浩罕支付款额以使其监视和卓后裔的说法并不可靠,这一分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包罗杰则称浩罕在 1812 年时停止向清朝朝贡,两三年后,清朝每年给予浩罕相


当于 3500 英镑的款额以使其监视和卓,库兹涅佐夫称纳尔巴图在 1797 年被清朝
赏与职衔和一定金额的货币,弗莱彻则称浩罕除了自清朝收受茶叶,还收到 200
至 1000 元宝。我国民国时期学者曾问吾也曾称:
大和卓博罗尼都之子孙窜伏浩罕,为回疆之乱源,前已明言之矣。徒以乾嘉时,新
疆兵威尚盛,足资镇慑,吏治颇平,无隙可乘。又每岁赐银万两与浩罕,使其监视大和
卓之子。因此,自乌什乱后,阅五十余年,回疆太平,人民康乐,下至道光初年,始有

即表明乾嘉年间,正因为清朝每年赏赐浩罕白银万两,使浩罕监视大和卓之子萨
木萨克,才使得乾嘉时期回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太平,直至道光初年方才有张格
尔之乱。
然而,纽比根据清朝文献的记载,发现嘉庆十九年(1814)时,无论是伊犁
将军松筠还是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额敏和卓之孙玉努斯,他们对于萨木萨克下
落的闻讯和查办过程,丝毫未能显示出清朝每年向浩罕支付款额以监视和卓,而

克(qadi) ,向该地区的浩罕商人征收赋税,这一要求被清朝坚定拒绝,尤其
步的研究中发现,最早对于清朝向浩罕岁付款额以使其监视和卓的说法,源自于
阿布都拉西姆(Abd al-Karim)在 1818 年的著作,这也为 19 世纪时的西方学者
所援引,但其著作并未详细记载相关信息的出处,很可能是源自道听途说而非文
大的怀疑。 清朝档案文献对相关事务也有所说明,嘉庆二十五年(1820)上谕
字材料,结合乾嘉年间清朝与浩罕历任统治者额尔德尼、纳尔巴图、阿里木、爱
玛尔之间的封贡关系,浩罕向清朝朝贡的过程中,会受到清朝的回赏,而这些回
赏物品很可能被西方学者认为是清朝向浩罕支付的岁币,然而,清朝回赏浩罕只
是其维系双方宗藩关系的一种手段,且浩罕在乾嘉年间并非每年皆向清朝朝贡,
因此,清朝只是象征性地和礼节性地向浩罕回赏物品,其意义被西方学者误解和

析考辨了相关说法的真实性,较具参考价值。
乾嘉年间,清朝虽然并未专门以岁币要求浩罕监视和卓后裔,但实际上浩罕
将此谕令知之。
统治者对于张格尔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嘉庆年间,浩罕首领阿里木、爱玛尔
开始自称为汗,正是浩罕首领对于萨木萨克之子张格尔的管束和控制,阻碍了张
格尔在嘉庆年间在南疆发动大规模的动乱。纽比认识到,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
张格尔同苏兰奇、胡则等人侵犯清朝卡伦之前,张格尔即于嘉庆十九年(1814)
试图发动对于喀什噶尔的攻袭,只是张格尔所率属众尚未抵达玛尔噶朗城时,浩
罕军队就迫使其撤退,爱玛尔因此向清朝提出要求,在南疆设置哈子(哈孜)伯

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卷 2,《民国丛书》第一编 81,第 302 页。

兰奇、胡则等带领三百余人,同往卡伦滋扰。”

Laura J.Newby,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p.62. 这表明,当年五月,张格尔即曾
Ibid.p.62-63.劳拉·纽比提及,阿布都拉西姆的著作为:Abd al-Karim,Histoire de l’Asie Centrale (History of
Central Asia).trans.by Schefer.
207

万方数据

滚拜地方,面约谋逆。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是当时的清朝官方,对于浩罕是否存有白山派和卓向喀什噶尔发动进攻,尚表极

档载:
斌静等奏,霍罕遣递信字,请添阿克萨哈尔管理买卖事务,痛加驳斥一折,所办
甚是。喀什噶尔呼岱达,向由阿奇木伯克选派,霍罕伯克从不干预,乃爱玛尔承袭后,
前次即请设海子伯克抽取税务,业经松筠等严行驳斥,嗣复更换名目,先将博塔占私
作为阿克萨哈尔,兹又欲令托克托霍卓接替管理,实属贪利,妄行渎请,自应严词驳
斥,斌静等既将博塔占、托克托霍卓遣回,霍罕地方著严饬各卡伦不准纵令再来内地,
如该伯克或再饬词呈请,仍当严行驳回,务令遵守旧章,不得稍有紊越,以靖边圉,

这表明,嘉庆二十五年(1820)前,浩罕伯克爱玛尔试图在喀什噶尔添派阿克萨
哈尔即呼岱达的请求受到了清朝方面的拒绝,此后,道光元年(1821)浩罕伯克
遣使赴京入觐的请求也受到了拒绝。这表明,爱玛尔极力亲近于清朝,其主要目
的仍在于沟通贸易,故而,对于张格尔等人进行了一定的约束。
汉文文献对于爱玛尔管束张格尔一事,也有所说明,嘉庆二十五年(1820),
张格尔纠众侵犯卡伦、杀伤官兵后,被清朝逮捕的迈玛特里提普供言:“本年五
月间,张格尔向浩罕伯克爱玛尔借人,未允。该逆随往冲巴噶什等部落邀约,苏

依拉克、蒙达拉克等要抢喀什噶尔。” 这表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的
向浩罕伯克爱玛尔借兵谋事,但未得应允,后来纠集苏兰奇、胡则等布鲁特多人,
至卡伦滋事。其后,伊犁将军庆祥查办后得知:
此次张格尔因在浩罕地方居住最苦,起意要抢喀什噶尔,因向浩罕伯克爱玛尔借人,
爱玛尔不允,并将该逆拘留,张格尔乘便潜逃,赴萨雅克爱曼,会合布鲁特比江噶拉齐、
多随从,在雅尔玛杂尔周围狩猎,张格尔乘此机会逃到了萨雅克部。 这表明,
巴依巴哈什、蒙达拉克、他伊拉克、岳哈西第、胡则,并与苏兰奇素通书信,曾在掇落


哈孜或哈子伯克(qadi),根据伊斯兰教教法管理民政、司法、宗教事务的法官。

Laura J.Newby,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p.73.相关汉文文献见载于《清仁宗实录》卷 284,嘉庆十九年
进行了为期多日的狩猎,他的离开,为和卓后裔张格尔逃离浩罕提供了机会。 他
二月癸巳。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 25 册(嘉庆二十五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版,

2000 年,第 24 页。(亦见于《清仁宗实录》,卷 366,嘉庆二十五年正月乙酉)海子伯克即哈孜伯克。清朝


称阿克萨哈尔为“呼岱达”,源自满文 huuda da,其中 huuda 意为商业、商务,da 意为首领、长,“呼岱达”
即意为商人首领,清朝将其作为浩罕的商务代理。阿克萨哈尔,即 Aksakal(Aqsakal),存在双重含义,其
中一意为白胡子或者村落长老,另一意为贸易行会之头领。关于新疆的阿克萨哈尔,陈庆隆先生曾有专论,
参见 Chen Ching-lung,Aksakals in the Moslem Region of Eastern Turkistan, Ural-Altaische Jahrbücher,Vol.47,
1975,pp.41-46.关于“呼岱达”的满文含义,唐屹先生也曾有所阐释,参见:Tang Ch’i[唐屹] Two Diplomatic
Documents from the Khokend Khanate to Ch’ing Empire in the Mid-19th century,《国立政治大学学报》,第 50
期,1984 年,第 45 页;上述满文词语,参见胡增益主编:《新满汉大词典》,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第 427 页、第 152 页。

大人们讨便宜,我实在不平,又逃到塔什霍尔罕。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1,嘉庆二十五年九月丙子。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2,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庚辰。
208

万方数据

监视,将其带往宫廷,并为其提供居室。 1821 年,爱玛尔去世,约瑟夫·弗莱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这其中包含了更多细节,表明张格尔系因生活窘迫而心生起事之意,当其向爱玛
灾难。 当迈玛达里汗(Mahammad Ali Khan)于 1822 年即位后,张格尔因感觉
尔借兵未允后,爱玛尔将其拘留,但张格尔却乘机潜逃,并至布鲁特萨雅克部,

与众布鲁特相纠集。图尔第迈莫特之堂弟岳哈西第被抓获后,也曾提及:“今年
七月间,知张格尔带人出了浩罕,到了那林阿萨雅克爱曼,与江噶拉齐,会同他

,
时候,张格尔逃离了浩罕,随后至萨雅克部。
朱批奏折中所载岳哈西第之供词,内容更为详尽,其中提及,道光二十五年
(1820)七月某日,有五个人至浩罕并对岳哈西第说,爱玛尔带领张格尔以及众

张格尔确实乘着爱玛尔汗外出狩猎之时,逃离了浩罕。俄国学者纳里夫金则指出,
浩罕汗每年秋天皆要组织一次盛大的狩猎行动,这是一项古老的传统,在 1818
年(另一说 1816 年)八月,爱玛尔汗离开浩罕,在玛尔噶朗、安集延等地周围

也指出了张格尔乘机逃脱,但所指出的张格尔逃走的时间并不准确,并非 1818
或者 1816 年,而应该为 1820 年。当年,张格尔、苏兰奇等人抢掠卡伦后,张格
尔再次被浩罕所拘留:
我于二十五年从浩罕带领安集延回子阿哈呼里等一百多人,又纠约萨雅克爱曼比阿
特头目攻袭喀什噶尔。
坦台、张喀拉什、汰劣克、冲巴噶什爱曼比苏蕴兰奇等带领五百多人一同前来抢图舒克
塔什卡伦,见有大兵追,我就逃往浩罕地方,浩罕伯克将我圈禁,以我向喀什噶尔参赞

汉诺夫也强调张格尔最终于 1822 年逃离。 她也注意到,《平定回疆擒剿逆裔方


这说明,张格尔在事后逃到了浩罕,再次被浩罕伯克拘禁,因浩罕方面欲将其移
交清朝,他后又逃到了塔什霍尔罕地方,塔什霍尔罕即塔什库尔干。根据纳里夫
金的记载,1820 年张格尔向喀什噶尔进攻后,逃至浩罕,浩罕首领爱玛尔将其
拘执,仍为其提供衣食,其后,有人为张格尔进行了保释,但爱玛尔为便于对其

彻认为,爱玛尔汗的离世成为中国与浩罕关系的转折点,爱玛尔汗的主要目标在
于掌控中国与中亚之间的贸易,但清朝与浩罕并未能达成协议,这也最终引发了

其“宏图”梦想未受到尊重,再次逃脱,但尚未抵达奥什时,即被擒拿并被带至
不及而还”

,这表明,张格尔由浩罕逃脱后,浩罕方面确曾追拿浩罕,但未果,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1,嘉庆二十五年九月乙亥。

《朱批奏折》,民族类,第 479 册第 5 卷,嘉庆二十年九月二十日至嘉庆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中国第
一历史档案馆藏,转引自:Laura J.Newby,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2005,p.88-89.

V.P. Nalivkin, Histoire du Khanate de Kokand,trans.by Aug.Dozon,Paris:Ernest Leroux,1889,p.132.

《张格尔供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刊行:《明清史料庚编》(下册),台北中华书局,1960
年,第 2055 页。

V.P. Nalivkin, Histoire du Khanate de Kokand,1889,p.142-143.

Joseph F.Fletcher, Altishahr under the Khwajas, Harvard University Archives,HUG FP 100.45,Joseph F.Fletch-
er,Jr.Lectures and Manuscripts ca.1977-1984,BOX 2,p.421.
209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浩罕关押,1822 年(道光二年)夏天,因费尔干纳地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地
震,张格尔乘乱逃离了浩罕。随后,便再次与布鲁特接触,并于两年后,与布鲁

纽比结合相关史实,认为爱玛尔汗去世后,其子迈玛达里汗与张格尔的关系
恶化,相关史实表明张格尔仅被迈迈玛达里汗关押了数周或者数月的时间,瓦里

略》中载:“据供,张格尔兄弟二人向在浩罕,伯克看待甚薄,改扮回妇逃出,

欲来喀什噶尔投诚,恳求赏地安置。” 根据道光四年(1824)时,清朝所获贼
犯供出的信息,可知张格尔及其弟巴布顶系因受浩罕伯克轻视,改扮女装逃离了
浩罕。根据《平定回疆擒剿逆裔方略》和《清实录》中的记载,可以看出,道光
二年(1822)、道光三年(1823),张格尔等人尚未纠众滋事,直至道光四年(1824)
八月下旬,张格尔所携属众多人烧抢乌鲁克卡伦后,张格尔等人的动向才再次为
清朝所重视,当年九月,据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永芹奏,“据阿奇木伯克郡王迈玛
萨依特呈报,浩罕伯克属下夷目差人报称,张格尔由该处逃出,追至阿赖地方,

此后,张格尔即纠众侵犯卡伦,故而,根据清朝官方文献中所载相关奏折的时间,
可以推知,张格尔很可能在道光四年(1824)七、八月间之前脱离了浩罕。

二、1822-1824 年张格尔与布鲁特的纠约

(一)张格尔谋抢乌鲁克卡伦前后布鲁特的“助逆”作用

嘉庆二十五年(1820),张格尔因向浩罕爱玛尔汗借兵未果,即由浩罕至布
鲁特萨雅克部,与该部之比江噶拉齐、巴依巴哈什、蒙达拉克、他伊拉克等人共
谋倾袭清朝卡伦一事,上引文中已有说明,随之,冲巴噶什部苏兰奇、希布察克
次日约人,戕害官兵的。
部图尔第迈莫特之子胡则等人也参与其中,在突袭图木舒克、伊斯里克卡伦之后,
如上文所论,虽潜逃至浩罕,但又数次逃脱浩罕,且又数次被拘禁,最终,他与
什噶尔请降,喀什噶尔大臣本允诺赏与其物品及杭阿里克庄 ,但第二次遣额尔
其弟巴布顶乘费尔干纳地震乔装逃离。先是逃至塔什霍尔罕(塔什库尔干),后
又向北,与喀尔提锦、萨雅克等部布鲁特相谋,在这些地区游荡两年多后,最终
在道光四年(1824)至道光七年(1827)末,攻袭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城,对南
疆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张格尔在逃离浩罕后,为何选择与这些布鲁特部落结盟?
延人巴布占等五百人抢掠乌鲁克卡伦 ,受清军追剿后,先是逃往塔什霍尔罕,
受巴彦巴图的追拿,又逃至托古斯托罗
① 布鲁特萨雅克部之比阿坦台家中。巴彦
V.P. Nalivkin, Histoire du Khanate de Kokand,1889,p.153-154.

Laura J.Newby,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2005,p.92.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5,道光四年十月丙子。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4,道光四年九月甲寅。
210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在此后,张格尔为何能够发动更大规模的动乱?此处将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根据张格尔供词,可知张格尔在逃至塔什霍尔罕后,又逃至托古斯托罗,与
萨雅克部阿坦台、汰劣克相约:
西尔噶孜等二十五人” ,侵犯乌鲁克卡伦,焚毁门栅、杀伤官兵,官兵伤亡三
浩罕伯克将我圈禁,以我向喀什噶尔参赞大人们讨便宜,我实在不平,又逃到塔什
霍尔罕。曾差额尔勒,上喀城禀请投降,大人们看得很好,又赏东西,又说赏我杭阿里
克庄子的语,我听见很感激,二次又差额尔勒来时,都被杀害,是以我生气,同我兄弟
巴 塔什霍尔罕。布鲁特玛巴特、伊斯拉木,同我从浩罕逃出,带领安集延回子巴布
占等五百人前来抢乌鲁克卡伦。见有大兵追赶,我又逃往塔什霍尔罕,去后,有巴大人
带兵前去拿我,我害怕,逃往托吉斯托罗阿坦台家里。大人们听见,巴大人又木(带)
兵上托古斯托罗,将我的二十个人并汰劣克的家属全被杀害,所以我同汰劣克逃出,于

根据张格尔后来的供述,可知其逃至塔什霍尔罕后,曾经差遣属人额尔勒前往喀

勒至喀什噶尔时,额尔勒被清朝所杀,故同其弟巴布顶逃离塔什霍尔罕,此处引
文中的“ ”所载文字,应系巴布顶的名字中“布顶”二字,其后为“逃离”
或相近词语。原本追随张格尔的布鲁特玛木特、伊斯拉木,为报复清朝,同安集

巴图至萨雅克部追剿张格尔,未果,杀害无辜布鲁特妇孺多人,张格尔随从以及
萨雅克部另一首领汰劣克家属全被杀害,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有关细节,后
文中也将有更多论及,该事件这也是激起阿坦台、汰劣克等布鲁特首领参与张格
尔之乱的重要原因。
根据清朝文献的相关记载,张格尔于道光四年(1824)八月,率众侵犯乌鲁
克卡伦,根据张格尔本人的供述,此次抢掠乌鲁克卡伦,主要是因为其派往喀什
所率部众五十余人,最终击毙其中四十余人,西尔噶孜也因伤而亡。 喀什噶尔
噶尔的使臣被杀害,其属人为报复清朝,从而纠众犯卡,但除了张格尔自己的供
述外,清朝官方文献似乎并未说明张格尔属人额尔勒为清朝大臣所杀一事。道光
四年(1824)八月二十二日,张格尔自带追随者二百余人,“纠合奈曼部落布鲁
特伊斯拉木等五十人,喀拉提依特部落阿尔巴克提依等五十人,雅曼提依特部落

巴彦巴图等即行撤兵增兵,严守卡伦。
十余人,游击刘恒发带兵赶到,侵犯卡伦者死伤二十余人,事后溃散。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刊行:《明清史料》庚编(下册),台北中华书局,1960 年,第 2055 页。

“杭阿里克”即罕爱里克、汗阿里克,前文有注解。
奏赏五品顶。”

自乾隆朝至道光初年,拜呢杂尔一直系希布察克部内较为著名的
“乌鲁克”意为伟大,乌鲁克卡伦是英吉沙尔所属最重要的卡伦,位于英吉沙尔西南 90 至 100 里处,是
通往塔什库尔干的重要通道,参阅英吉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英吉沙县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
版社,2003 年,第 458-459 页。

即图固斯塔老,萨雅克部游牧地,前文有所提及。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5,道光四年十月乙丑。
211

案,被赏与五品顶带花翎。 图尔第迈莫特被枉杀后,拜呢杂尔则成为该部内的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在随后的追查中,清朝逐渐明晰了该事件的前后过程,从中得知,纠同张格
尔的布鲁特人中,伊斯拉木系奈曼部比、享有五品顶翎的爱散之胞弟,同时,雅
曼提依特部落头人西尔噶孜,喀拉提依特部落头人那尔巴他、阿玉巴什、巴哈提
人,跟随张格尔到卡焚抢” ,在经确认属实后,巴彦巴图就轻率地将胡纳克等
拜、西尔等人也参与其中,巴彦巴图、色普征额,在事后的追踪中,拿获了喀拉
提依特的头人那尔巴他及西尔,搜查出官兵衣物、鸟枪等相关罪证,又擒获该部
头人阿玉巴什,并供出巴哈提拜、尖胡里、图尔底三者,巴彦巴图、色普征额在
获悉上述六人皆属犯卡贼目后,即将其斩枭,因念及伊斯拉木系爱萨之弟,并未
将其处以极刑。随之,巴彦巴图又继续追索雅曼提依特布鲁特头人西尔噶孜及其

参赞大臣永芹在陈述巴彦巴图等追索这些布鲁特头目时,简单地认为:
巴彦巴图、色普征额搜擒歼毙者已有百余名内,著名贼目伊斯拉木、阿玉巴什、那
尔巴他、西尔噶孜,西尔等,尤为险恶,既经次第就获刑诛,其余不过随声附和,似毋
庸旷日持久、重劳兵力,即派可靠之布鲁特比拜呢杂尔细心查拿,随时解来惩办,商同

拜呢(泥)杂尔系希布察克部布鲁特首领,“拜泥杂尔,乾隆三十、四十九年,
因出兵并拿布鲁特比阿奇木出力而奏赏六品顶蓝翎,嘉庆二十一年以差委得力,

首领,在乾隆三十年(1765)参与平定乌什之乱,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阿奇
木诬控鄂斯事件之后,他也同多连一起涌现出来,共同管领希布察克部属人,
嘉庆二十一年(1816),拜呢杂尔作为希布察克部阿哈拉克齐,因处置孜牙墩之

主要首领,在道光初年仍帮助清朝处置张格尔之乱。
永芹此时的设想未免过于简单化,仅认为将追随、附和张格尔的上述布鲁特
阿浑抱经发誓,指给回庄,即来投诚。” 其后,永芹遣伯克西里木同伊满等探闻
头目拿获、诛杀即可,并依靠拜呢杂尔等人继续捉拿,无需旷日持久派重兵处置,
然而,张格尔及其属众在此后多年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叛乱,应是永芹等人所未能
料及的。实际上,永芹、巴彦巴图等追杀相关布鲁特头目、属众,非但未能震慑
布鲁特人,反而,刺激了更多的布鲁特参与张格尔之乱。与之相类的是,巴彦巴
图拿获布鲁特人胡纳克等人后,据胡纳克供述,“实为贪得便宜,就带所属十余

人斩枭示众,类似的做法应在布鲁特诸部中产生了恶劣影响,以致激起更多人谋
乱。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5,道光四年十月丙子。

同上。

《钦定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

《清仁宗实录》卷 317,道光二十一年三月癸卯。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5,道光四年十一月丙申。
212
和金顶蓝翎,提拉巴尔底等八人被赏给金顶和赏银三百两。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张格尔于道光四年(1824)八月侵犯乌鲁克卡伦后,又游离于布鲁特部落之
中,他虽然窥伺伊尔古楚卡伦,但因卡伦守卫严密,再次窜逃至塔什库尔干,遇
到了奈曼部四品顶翎之比伊满,并将伊满执缚二十余日,伊满并未屈从于张格尔,
并向其强调喀什噶尔百姓安居乐业、官兵强盛,张格尔因此有所醒悟,释放伊满
并与之抱经起誓,产生投诚之意。当年十二月,伊满遣人告知张格尔相关情形。
道光五年(1825)初,张格尔遣人递信于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称“愿与伯克、

张格尔动静,张格尔遣博巴占递信于永芹,称“欲求罕爱里克回庄居住”,此当
为张格尔供词中所提及的杭爱里克庄。永芹即会见博巴占,对其加以赏赉,并欲
檄谕张格尔。但张格尔却又游移不定,又经浩罕伯克之劝告,满腹狐疑,后又与
格得勒沙(无业游民或土匪)四百余人相纠集,杀害永芹所派往的伯克,本欲引
诱奈曼部布鲁特比,但伊满等人并未从之,巴彦巴图率军前往追拿,但张格尔再
次远窜无踪。
虽然一些布鲁特头目和属人参与了侵犯乌鲁克卡伦一事,但也有一部分相邻
部落的布鲁特首领,因并未助逆而受到清朝嘉奖,奈曼部享有四品顶翎之比伊满
因向伯克提供张格尔的情报,被赏给三品顶带,五品顶翎布鲁特比阿布都拉伊木
因未参与谋乱,被加赏四品顶带,六品顶带布鲁特比曼勃特因功被赏给五品顶带,
吐勒额依格尔部落六品顶布鲁特比巴哈提拜,因追索相关贼匪,被赏给五品顶带,
其他一些奈曼部的所谓“闲散布鲁特”,如多列特、住玛喀分别被奖与六品顶翎

结合张格尔之乱的前后过程,似可将嘉庆二十五年(1820)至道光四年(1824)
间张格尔两次率领布鲁特、安集延等部众抢掠卡伦、杀伤官兵的过程,视为张格
尔之乱的第一个阶段,毕竟这一阶段,叛乱者仅仅是烧抢卡伦,并未直接向喀什
噶尔进攻。这一阶段中,张格尔先后两次由浩罕逃脱并侵犯卡伦,第一次逃脱后,
萨雅克部江噶拉齐、蒙达拉克,希布察克部岳哈西第、胡则,冲巴噶什部苏兰齐
等布鲁特属众,追随张格尔抢掠图舒克塔什、伊斯里克卡伦,杀伤官兵;第二次
脱离浩罕后,提依特部布鲁特分支雅曼提依特和喀拉提依特头目及属众多人烧抢
乌鲁克卡伦,但巴彦巴图等人在其后的追索中,滥杀相关头目,这也激起了更多
的布鲁特人参与叛乱。

里沟坡下,与官兵同时阵殁。” 道光帝对此极为震惊,连发谕旨,在人员调度、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6,道光五年五月癸丑。
事,何以布鲁特等附和者甚多”
② ,即对于诸多布鲁特参与其中表示怀疑。其后,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6,道光五年五月癸丑。
213

万方数据 释放,此次道光帝再次任用玉努斯,交由其查拿贼众。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二)张格尔与汰劣克、阿坦台的纠集

上文提及,张格尔在道光五年(1825)初,虽产生了投诚之念,但最终游移
未定,再次远窜,潜逃至托古斯托罗地方萨雅克部之比阿坦台家中,与该部之比
阿坦台、汰劣克相纠集,并谋划了更大规模的动乱,在道光六年(1826)年时攻
破喀什噶尔,进而占据南疆西四城,清朝四处调兵,在道光七年底(1828)方才
杀布鲁特百余人,官兵多有阵亡,巴彦巴图旋因臂中枪伤,自刎身死。
擒获张格尔,最终平定张格尔之乱。
论及张格尔与萨雅克部的关系,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张格尔即与萨雅
克部江噶拉齐、蒙达拉克等相纠集,侵犯卡伦,道光五年(1825),张格尔与该
部首领阿坦台、汰劣克相纠集,上文提及,张格尔在供词中即指出,巴彦巴图杀
害了其随从二十余人及汰劣克的家属,使得汰劣克加入张格尔之乱中。道光五年
(1825)八月,巴彦巴图阵亡,“巴彦巴图带领官兵于八月二十四日行抵阿克密
依特地方,二十五日遇贼打仗,杀贼百余名,乃于撤退时,误入山险被围,是夜,
贼匪连来攻抢,经官兵尽力抵御,至二十六日,巴彦巴图带兵突围,退出二十余

责任追究以及对于该事件的追查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部署,由庆祥署理喀什噶
尔参赞大臣事务,调派长龄担任伊犁将军,并令庆祥追查该事件的真相。对于布
鲁特人参与其中,道光帝也追问之:“此次复潜赴萨雅克部落布鲁特处,勾结滋

道光帝试图用“以夷制夷”之策,追剿张格尔等人,启用玉努斯,玉努斯在嘉庆
年间因查办萨木萨克之子玉素普敛财案被松筠治罪、遭到拘禁,酿成冤案,后被

庆祥也逐渐查明了巴彦巴图阵亡一事,知晓了其中的过程,得知“据称查得
张格尔于七月间至萨雅克部落,同汰劣克居住,并无劫掠贸易回子之事”,故而,
张格尔抢掠回商只系谣言,并非事实,在进一步的追踪中,庆祥从逃脱的官兵口
中得知了真相,道光帝结合庆祥所奏内容,在上谕中指出:
兹据查明张格尔于七月间至萨雅克部落居住,跟随仅十八人。经该阿奇木玛萨依特
带同贸易回子及小布鲁特等禀报,永芹即令巴彦巴图带兵二百名,以查卡伦为名,前往
职位加入张格尔的圣战(Hazat)之中。 英国学者贝柳即指出:“1825 年,一小
搜拿,行至都尔伯津地方,将汰劣克及伊属下人等之家口男女大小百余名全行杀害,询
知张格尔已于前五六日潜匿拜巴哈什处,汰劣克带同众布鲁特追围官兵,力战一夜,剿

这表明,永芹听闻张格尔在萨雅克布鲁特的下落后,令巴彦巴图前往搜拿,但巴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6,道光五年九月壬寅。

《清宣宗实录》卷 89,道光五年九月壬子。

《清宣宗实录》卷 90,道光五年十月己未。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8,道光五年十二月乙丑。
214

万方数据

均提及汰劣克系张格尔之岳父。 汉文文献中并无相关说明,汰劣克与张格尔的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彦巴图却将萨雅克部首领汰劣克及其属下的家口百余人全行杀害,男女老少皆如
此,这也直接刺激了汰劣克领众攻袭巴彦巴图及其所率官兵,布鲁特及清朝官兵
皆有阵亡者,巴彦巴图受伤后自刎而死。张格尔在其供词中也提及此事,表明巴
彦巴图滥杀无辜导致布鲁特生乱。汰劣克伏击巴彦巴图所率官兵一事,在浩罕、
安集延等地也产生了极大震荡,这也是后来浩罕、安集延人随同张格尔攻陷喀什
噶尔、英吉沙尔等“西四城”重要原因。
19 世纪时,俄国学者瓦里汉诺夫指出,汰劣克等人的此次“胜利”被视为
一个奇迹,张格尔于此时开始实施决定性的措施,并将其战绩告知浩罕汗及其他
统治者,并向乌兹别克、哈萨克、布鲁特部落的不同游牧地遣使,并在 1825 年
做好战斗准备,喀什噶尔的移民、浩罕的印度兵(Sepoy)、乌兹别克人、突厥人、
希布察克人等都迫不及待地涌至阿帕克旗下,一些浩罕人甚至包括官员皆离开其

支中国人至纳林追剿袭击者,并洗劫了其(阿坦台、汰劣克)家园直至库尔特卡
堡(Fort Kurtka),在归途中,他们在一个峡谷内受到伏击并被屠杀得所剩无几。
此次胜利立即在浩罕引起了轩然大波,随即有使者至乌兹别克、哈萨克、布鲁特
筹集部众,这些地方的众多人随同安集延和拔达克山的投机者群集至张格尔旗
下。次年春,张格尔在爱萨(Isa)达得华(Dadakwah or Datqha)所领大军的协
部落坚持忠于清朝,但诸多部众却愿意不遗余力地支持和卓的事业。” 她提及了

同下,征伐喀什噶尔。” 贝柳先生所指的受到伏击的中国人即为巴彦巴图所率部

队,爱萨实际为浩罕所领安集延地方的军事指挥官 。他的阐释,表明汰劣克家
属被害以及清军被伏击一事,为张格尔在浩罕、安集延、布鲁特人中进行宣传和
筹集同谋者提供了基础,次年,张格尔及其部众之所以能够占据西四城,与浩罕、
安集延人的帮助不无关联。
关于张格尔为何选择与萨雅克部之首领相纠集,弗莱彻、米华健在其研究中,

鲁特享有盛名,被授予巴图鲁头衔。
关系仍然待考。劳拉·纽比提及巴彦巴图滥杀布鲁特属众一事,“巴彦巴图令其
属下残杀张格尔随从二十余人以及一些布鲁特,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萨雅克之
首领汰劣克,因此失去了其整个家庭,遂决定报复,翌日,当巴彦巴图及其随军
往回喀什噶尔时,他们受到了伏击,其部队被屠杀仅余一人,巴彦巴图受重伤后,
提剑自刎。”、“该事件标志着布鲁特与清朝之间关系的分水岭,尽管部分布鲁特
了张格尔翌年入境煽起大规模叛乱。” 查明此事真相后,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永芹

其加赏世职及应得抚恤待遇概予以停止。

Valikhanof, M. Veniukof,etc,The Russians in Central Asia,1865,pp.201-202.

H.W.Bellew, “History of Kashgar”,in Report of A Mission to Yarkund in 1873,edited by T.D.Forsyth,Calcutta ,
1875,p.182.

and Trade, trans.by Walter E.Gowan,Calcutta:Thacker,Spink and Co.,1882,p.138.



James A.Millward ,Beyond the Pass:Economy,Ethnicity 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1759-1864, Stanford
University, 1998,p.215.Joseph Fletcher,“ The heyday of the Ch’ing order in Mongolia, Sinkiang and Tibet”,in
John K.Fairbank(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Vol.10,Late Ch’ing,1800-1911,PartⅠ, p.366.
215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相关过程,表明了汰劣克实际为报复巴彦巴图之滥杀行为而伏击清军,并且认为
该事件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引发了更多的布鲁特部众参与张格尔的行动。前吉尔
吉斯斯坦总统阿斯卡尔·阿卡耶夫也曾提及相关背景,并指出阿坦台、汰劣克兄
弟二人于 19 世纪初定居纳林河地区,他们与清军做斗争实际是被逼迫的,一支
清军以追踪张格尔为名,洗劫了萨雅克部位于阿克塔拉(Ak-Tala)的定居点,
而这正是阿坦台和汰劣克所统领的部落,该地遭受血洗,一百多居民失去生命,
汰劣克追查负有罪责者,并将那支清军部队全力击溃。汰劣克因这一功绩而在布
A.N.Kuropatkin,Kashgaria:Historyical and Geographical Sketch of the Country; its Military Strength,Industries,

总之,巴彦巴图的贸然行动及其滥杀无辜布鲁特的行为,对于布鲁特诸部产
生了极大的震动,这就导致了更多的布鲁特参与张格尔的叛乱行动中,继而向喀
什噶尔、英吉沙尔等城展开进攻,潘向明先生也指出:“巴彦巴图事件直接促成

被革职治罪,其子被降职,清朝对巴彦巴图做出评判:“轻率出卡、妄杀多人”,

(三)布鲁特帮同清朝擒剿张格尔及其追随者

不过随声附和,似毋庸旷日持久、重劳兵力” ,即仅认为应将其中头目诛杀,
巴彦巴图在领军追拿张格尔的过程中,滥杀萨雅克部首领汰劣克之家属百余
人,此事为张格尔纠约、诱惑更多的布鲁特部众参与其叛乱行动提供了口实,以
致于张格尔在道光六年(1826)六月向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城发动了更大规模的
袭击,清朝政府也为此由陕西、四川、黑龙江等地调遣四万余兵力,方才最终平
定张格尔之乱。事实上,结合巴彦巴图、色普征额等人在张格尔先后两次侵犯卡
伦后的相关举措,可以发现,滥杀布鲁特部众并非偶然之举。
前文提及,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张格尔纠约苏兰齐、胡则等人侵犯图舒
克塔什、伊斯里克卡伦后,色普征额在追查相关逃犯的过程中,行抵苏兰齐所在
完全是清朝政府管辖下的游牧部落。” 正是基于布鲁特各部与清朝关系上的多元
营帐后,发现其部众已经逃散,遂焚烧其帐房,毁其庄稼;色普征额在其后的追
索中,又先后滥杀包括苏兰齐属下在内的布鲁特百余人,道光帝也多次斥责其滥
杀行为。道光四年(1824)八月,张格尔纠约奈曼部、喀拉提依特、雅曼提依特
等布鲁特部众侵犯乌鲁克卡伦,巴彦巴图、色普征额等追索到相关头目后,对之
枭首、滥杀,并击毙了诸多布鲁特参与者。综合来看,巴彦巴图滥杀汰劣克家属,


Laura J.Newby,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2005,p.94.

Askar Akaev,Kyrgyz Statehood and the National Epos“Manas”,New York:Global Scholarly Publications,2003,
pp.115-116.

潘向明:《清代新疆和卓叛乱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 116 页。

《清宣宗实录》卷 92,道光五年十二月乙丑。
216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则系延续了上述行为,永芹简单地认为:布鲁特头目“既经次第就获刑诛,其余
带者,各赏给加一等顶带。

其余部众不过附和于其中,无需劳费弭众来对待参与的布鲁特部众,巴彦巴图、
色普征额皆受到了这一判断的影响,这一设想,非但未能阻止更多的布鲁特参与
德即奏“查那帕斯现袭伊父格岱三品顶带并赏戴花翎” ,而察哈尔萨雅克部首
张格尔的叛乱行动,反而诱发了更多的布鲁特和南疆白山派信徒参与其中。
领格岱则系图里柯依之子,图里柯依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入觐 ,由此推断
自布鲁特多部于乾隆年间归附清朝以后,对于清朝而言,各部的地位和角色
显然不同,杨建新先生即曾指出,“由于布鲁特各部当时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
实体,因此,对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布鲁特人在政治上的归属,必须进行具体分析。
其中有的部落与清政府的关系并不密切,有的在较短的时期臣服过清朝,有的则

性,纵向来看,具体的布鲁特部落,在不同的时期与清朝的关系也不同。乾嘉年
间,邻近于喀什噶尔的希布察克部、冲巴噶什部,在较长时间内一直处于核心地
位,但希布察克部之比阿其睦诬控鄂斯、图尔第迈莫特被枉杀,这些事件导致
希布察克部的式微,其后,冲巴噶什部地位一度上升,但冲巴噶什部阿瓦勒之孙
苏兰齐因报告张格尔动向受到章京绥善斥责,进而同张格尔侵犯卡伦,如此也使
得其部落离散。道光初年,因张格尔纠合更多的布鲁特部众参与叛乱,清朝为平
定张格尔之乱,尽力争取萨雅克、奇里克、萨尔巴噶什等部落的支持,依附于乌
顶带,并由庆祥授予其本人。 萨雅克部伊里斯曼底因担心汰劣克抢掠,率其所
什边卡内外的奇里克部在此时期地位上升,其中的一些首领为清朝平定张格尔之

乱提供了重要帮助。
道光五年(1825),巴彦巴图阵亡一事发生之后,布鲁特首领那帕斯、提里
功,有驱策布鲁特才识,使其乐为我用,方能奏功。” 这表明庆祥已经认识到布
斯、伊里斯曼底因并未从逆而受到嘉奖:
现既查有布鲁特头人那帕斯、提里斯、伊里斯曼底,能知大义,并不甘心从逆,伊
里斯曼底因先事报信,汰劣克欲加抢劫,现已率其所属五百余户,移住奇里克部落,情
愿合力效顺,听候差遣,正可乘此机会,加以奖励,谕以利害,庶可坚其心志。著永芹
查明,即将伊三人招致,宣示谕旨,嘉其诚悃,如无顶带,即各赏给七品顶带,其有顶

那帕斯、提里斯、伊里斯曼底作为布鲁特首领,并未助逆于张格尔,并向清朝提
供情报,那帕斯实际系察哈尔萨雅克部首领,其父为格岱,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常
托依莫特之子札那满被赏给六品顶带蓝翎,巴里柯莫洛、胡则依被赏给金顶。

那帕斯系察哈尔萨雅克部属人,因此那帕斯由于已经享有三品顶带而被加赏二品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5,道光四年十月丙子。
现在加意操防,不时派员侦探,以备庆祥到日相机进剿。”

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 年,第 477-478 页。
这表明,冲巴噶什、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7,道光五年十月乙亥。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9,道光六年正月乙酉。

《钦定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
217

必尽力擒捕。” 当年三月,据庆祥所奏,塔什坦伯克遣其子莫尔台,再次表达效
万方数据

威,将来大兵进捕逆贼,如离其部落较近,愿率众出力,帮同堵捕。”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塔什坦伯

部五百余户至乌什卡外的奇里克部落,因此被加赏顶戴。伊犁将军庆祥奏称, 助
逆系布鲁特,来往探报、引导前行者,亦系布鲁特,欲擒张格尔,非布鲁特不为

鲁特的中介作用,应该利用布鲁特追剿张格尔。
巴彦巴图阵亡的过程中,一些布鲁特人也跟随其中,部分布鲁特人伤亡,一
些布鲁特首领也因此受到抚恤,如冲巴噶什部中,该部之比占帕拉特属下,有七
人阵亡、四人受伤;别克依享有五品顶花翎,其属下阵亡八名;塔巴鲁克享有金
顶蓝翎,其属下有三人阵亡,这些阵亡的布鲁特属众,按照马步兵伤亡之例减半
受到抚恤。奇里克部之比爱散克勒底并未助逆且告诫其属下不得从逆,同时,他
也看护了阵亡者的尸骸,被赏给五品顶蓝翎,另有布鲁特们得胡尔、爱散胡勒、

道光六年(1826)正月,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常德在奏报张格尔、阿坦台、汰
劣克等人的动向时,提及:“现据冲巴噶什、奇里克、吐勒额伊格尔、奈曼、西
布察克、提依特、胡什齐、岳瓦什、蒙额勒多尔、布库等部落,均遣布鲁特递马
情愿效顺,其为感激天恩,畏惧兵威,已可概见,当即遵照前旨晓谕收马赏赉,

奇里克等多部布鲁特均向清朝贡马以表效力之愿,此前,也有萨尔巴噶什部首领
塔什坦伯克遣人贡马,愿意率属效力,“萨尔巴噶什爱曼布鲁特头目塔什坦伯克
及时榜样,是显为张逆所惑,殊难望其出力歼擒。” 有鉴于此,道光帝认为:
“ 所
遣布鲁特珠满递马,据称大兵进剿时,愿率属下效顺出力,如此时令其往拿,亦

力之愿,“萨尔巴噶什爱曼布鲁特头目塔什坦伯克遣使递马、探信,愿效堵擒,
遣其子莫尔台随差去通事玛勒汰来城递马,臣面加询问,据称伊父感戴大皇帝恩

克实际系萨尔巴噶什部的分支部落提奈(Tinay)的首领,系阿提克次子。
道光六年(1826)春,待天气渐暖之时,清朝对于张格尔及胁从于张格尔的
布鲁特头目汰劣克、阿坦台等人的追索,再度被提上议程,清朝的策略在于利用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10,道光六年三月丙申。
谋乱,正值赫尔巴什至绰勒萨雅克爱曼

《清宣宗实录》卷 91,道光五年十一月己酉。 纠合该部之人时,那帕斯、萨底克即遣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5,道光五年十一月己酉。根据《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所载《布鲁
特头人表》,占帕拉特之父为胡(忽)瓦特,胡瓦特事迹,前文已有论及,他因于乾隆年间帮同办理游牧
事务、擒拿燕起及察哈尔萨雅克部盗马贼占颇拉特,嘉庆初年,他也曾受委命赴哈喇库勒追踪玉素普和
卓,被换赏四品顶戴花翎,胡瓦特病故,占帕拉特继承该顶翎;塔巴鲁克系萨赉拜之孙,海连达尔之子,
萨赉拜于乾隆年间帮同平定乌什回乱,被赏给金顶蓝翎,海连达尔、塔巴鲁克相继承袭该顶翎。爱散克
勒底应即“爱散柯尔底”,其父为诺依海,诺依海于乾隆年间办理泥杂尔事务被赏给六品顶蓝翎,后爱散
柯尔底继承之。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9,道光六年正月甲辰。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9,道光六年正月庚寅。
也受到恤赏。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10,道光六年三月甲申。
218

万方数据 人曾参与伏击巴彦巴图所领官兵 ,因张格尔所率部众人多粮缺,他受张格尔委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花翎。 奇比勒迪之子胡达巴尔底、侄伊斯玛依尔在奇比勒迪被击毙后,潜匿于
布鲁特“以夷制夷”,据庆祥奏:“并据向布鲁特等探问,能否出力,皆言前散秩
大臣阿奇木曾经出力,屡次拿人,至今不过数十年,而子孙无一存者,报应相寻,
其擒获,伊斯拉木伯克因此被赏与六品顶带蓝翎及赏银一百两、大缎二匹。 关

奏布鲁特等,以阿奇木曾经出力,子孙现无一存,此等言词,自系为张格尔所惑,
现在办理该逆,以夷制夷,正须善用布鲁特,散其党羽、免令蔓延,若竟明言其
不可恃,岂不益令解体?庆祥惟当存之于心,断不可宣之于口,以致人心涣散。”
可以看出,乾隆年间,希布察克部之比、散秩大臣阿奇木被治罪,在布鲁特人中
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庆祥归之于张格尔以此诱惑布鲁特部众,道光帝再次强
调了“以夷制夷”之策,善用布鲁特,这一政策具体到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布鲁
特首领受命诱降、击毙部分附和张格尔的布鲁特头目。
当年三月中旬,察哈尔萨雅克部之比那帕斯及其弟萨底克等人,帮同擒捕张
格尔亲信赫尔巴什,赫尔巴什实际系萨雅克部拜巴哈什之弟,二者皆追随张格尔

人报信,并领人剿堵之,清朝官兵闻信后赶至那帕斯处,那帕斯、萨底克凑集百
余人,帮同官兵一起擒捕赫尔巴什等人,拿获了赫尔巴什,经庆祥审讯后,得知
巴彦巴图系汰劣克喝令、放枪所害。有鉴于那帕斯等人的功劳,已享有二品顶带
的那帕斯被赏给大缎四匹,其弟萨底克被赏给五品顶带花翎及银二百两,噶勒奇
雅因受那帕斯、萨底克委派报信,被赏给六品顶带、银一百两,伤亡的布鲁特人

斩之。”
四月之时,冲巴噶什部比占帕拉特、铁杂克拜等人击毙追随张格尔、汰劣克
的巴斯奇斯部头目奇比勒迪,受到了嘉奖。奇比勒迪与汰劣克相纠集,其属下之

派,试图赴巴雅尔地方种地聚粮,占帕拉特、铁杂克拜,领众设伏,击毙奇比勒
迪。因此,享有四品顶翎的占帕拉特被赏给二品顶带,铁杂克拜被赏给五品顶带

克伏击官兵一事,庆祥审讯被擒获的赫尔巴什,赫尔巴什所言与之相同。
奇里克部附近,庆祥令与二者相熟识的奇里克部之比伊斯拉木伯克引诱二者,将
当年六月,蒙额勒多尔(蒙古勒朵)部布鲁特首领迈玛呼里 被擒获,嘉庆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11,道光六年四月庚申。

绰勒(Choro)萨雅克爱曼系萨雅克部的分支部落,清朝文献中,该部并未被单独列为一部,而那帕斯所
在的察哈尔萨雅克部则被列为布鲁特十九部落中的一部。潘志平先生在《布鲁特各部落及其亲缘关系》
(《新 疆社会科学》1990 年第 2 期)文末,所附俄文文献中所列的主要布鲁特部落分支表中,绰勒即被
列为萨雅克的其中一个分支,很可能是音译而成的“绰勒”二字,正与此处所引清代文献中的写法相一致。
哈满被遣发伊犁,给察哈尔、额鲁特兵丁为奴。
绰勒萨雅克、察哈尔萨雅克部相邻近,也表明了两部或存在亲缘关系。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11,道光六年四月乙亥。

关于奇比勒迪(Bi-Chebyldy),瓦里汉诺夫在叙述巴彦巴图遇袭一事时有所提及,指出巴斯奇斯(Basyz)
部竭力袭击清军,仅有一人脱逃。参见 Valikhanof, M. Veniukof,etc,The Russians in Central Asia London:
Stanford, 1865,p.201.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11,道光六年五月甲申。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12,道光六年六月庚申。
219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于上述事件,《清史稿》记载庆祥的生平时,提及:“六年夏,张格尔遣其党赫尔
巴什潜赴绰勒萨雅克爱曼,纠合夷众,复令奇比勒迪至巴雅尔开渠占地,遣兵擒
千人,该地位于在纳林河以北、毗连于托古斯托罗。 这也意味着张格尔等人,

萨尔巴噶什部塔什坦伯克与其弟伯勒底伯克、其子莫尔台也帮同诱擒萨雅克
部玛达特,塔什坦伯克本令莫尔台前往玛达特所居之地将其擒拿,未料及玛达特
已经远徙至吹、塔拉斯河地方藏匿,由于路途艰险,难以前往捉拿,塔什坦伯克
仍令莫尔台打探消息,令其弟伯勒底伯克禀报消息。后萨雅克部爱散克勒底派人
来报,称其为玛达特妻舅,可以证明玛达特并未助逆于张格尔,也并未参与汰劣

二十五年(1820),他曾跟随张格尔烧抢卡伦,道光五年(1825),又参与伏击清
朝官兵,后居住于萨雅克部布鲁特地方。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迈玛萨依特,委派
商伯克克奇克以及享有金顶的维吾尔人塔他里克等,通过递信、行赏、怂恿等方
式,将迈玛呼里缚解至喀什噶尔,经庆祥奏请,迈玛呼里被斩首枭示,其子喀喇

道光六年(1826)上半年,清朝通过“以夷制夷”之策,委令布鲁特首领捉
拿追随张格尔的布鲁特头目,显然利用了布鲁特诸部间的关联性,虽然擒获了部
分布鲁特头目,但并未能够遏制布鲁特人参与张格尔之乱。奇里克部所处地方,
成为了道光初年布鲁特首领的重要聚集地,如萨雅克部伊里斯曼底曾向清朝报告
汰劣克相关消息,因恐汰劣克攻袭,率其所领五百余户迁徙至奇里克部。奇比勒
迪子侄、蒙额勒多尔部迈玛呼里曾助逆于张格尔,亦潜至奇里克部地方。汰劣克
亦曾派遣拜密尔杂,至萨雅克部之比推莫特及其弟爱散克勒底处,表达投诚之意,
庆祥遣人先后至察哈尔萨雅克、奇里克部密访,得知那帕斯及奇里克首领萨木图、
伊斯拉木伯克、沙底伯克等,皆欲聚集属人防御张格尔之众,而汰劣克投诚之说
显系饰词,实际为试探之意。同时,清军在行经布库等部的过程中,诸部之比皆
告称张格尔、汰劣克、拜巴哈什、阿坦台等人已至呼尔哈特地方筑城,聚兵一两

正在酝酿更大规模的叛乱行动。


《清史稿》卷 386《列传一百五十五》,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 年。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11,道光六年五月己酉。

根据《新疆识略》卷 12《布鲁特》,迈玛呼里系列别斯之子,列别斯于乾隆年间拿获察哈尔萨雅克部盗
马贼占颇拉特,被赏给金顶,列别斯病故,迈玛呼里承袭该顶戴。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12,道光六年六月乙亥。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12,道光六年六月戊辰。
220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第三节 布鲁特与张格尔侵犯“西四城”

就张格尔之乱的全部过程而言,嘉庆二十五年(1820)至道光六年(1826)
围五里,墙垣三层,甚为峻固,墙外皆回屋,屋外皆树。
六月中旬之间,张格尔纠合布鲁特、安集延等,烧抢卡伦、杀害伯克、伏击官兵
等事件,星散出现于该时间段内,专论影响而言,这些事件虽然令清朝政府震惊,
但并未对南疆各城造成实质性的威胁。然而,自道光六年(1826)六月中旬直至
次年末,张格尔纠集布鲁特、安集延和白山派信徒,抢掠南疆回城,“西四城”
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一度失守,迫使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庆祥自缢
身亡,清朝于多地调集近四万兵力,方最终擒拿张格尔、平定叛乱。张格尔之乱
不仅产生了巨大破坏作用,而且也引发了后续更多的叛乱,玉素普和卓之乱、七
和卓之乱、倭里罕之乱等和卓家族后裔叛乱,皆可视为张格尔之乱的延续。故而,
这一阶段的张格尔之乱,可以被视为主体阶段。分析此间布鲁特诸部的角色扮演,
有助于对张格尔之乱有新的认识。

一、张格尔纠众占据西四城
之路” 。张格尔此次进入阿尔图什庄玛杂地方,显然利用了其自称的牌罕巴尔

道光六年(1826)六月十四日夜,张格尔带领众安集延、布鲁特人五百余人,
由开齐山路进入阿尔图什庄玛杂,纠集千余人,并与清军交战,清军击毙其中四
回子,全行变乱,道路不通,万分紧急。”
百余人、生擒四十余人。这也标志着张格尔之乱主体阶段的开始,喀什噶尔参赞
大臣庆祥,在事发次日晨即予以奏报:
臣于十五日卯刻,将十四日派兵剿应大概情形先行具奏。当据探报,张格尔率领安
集延、布鲁特五百余人,于十四日夜,驰至伊斯里克、图舒克塔什两卡相距之中,不扑
卡伦,径由开齐山路突进。五更到阿尔图什回庄,至伊等牌罕巴尔坟园,回子呼为玛杂
达万人,抢劫牛羊厂,并来断台路。 此后,因喀什噶尔与外界通讯中断,清廷
之地,礼拜,众回子附从甚多……舒尔哈善身先士卒,奋力乘势逼战,右嘴角中枪,铅
子透出,并未落马,仍麾兵前进,协领章京等合力杀贼,乌凌阿压至梁下,短兵相接,
官兵亦间有伤亡,而勇气倍增,共杀贼四百余名,生擒四十余名。时已天晚,贼始大败
分窜,一股由东北窜出,当即分兵尾追,一股仍窜回大玛杂内,拼死拒守,计大玛杂周

千名,令多隆武带领,驰援喀什噶尔。 六月底,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形势危急,
显然,张格尔所领部众,除了五百余布鲁特、安集延人外,尚有更多维吾尔人附
和其中,此次,张格尔率众并未抢掠卡伦,而是经由喀什噶尔西北方向的伊斯里
克、图舒克塔什之间的开齐山路,进入阿尔图什庄,根据《新疆识略》,“开齐”
为“两卡伦第筹巡查之路”,佐口透先生将之解释为“两个警备哨所之间的联络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12,道光六年七月癸巳。
221

万方数据

此开始,叶尔羌、和阗二城文报开始不通。 上述“西四城”的相关讯息,多经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① ②

英吉沙尔、叶尔羌道路梗塞,难以得知确切消息。
后裔的身份诱惑白山派信徒,一夜间, 八月以来,清朝政府陆续收
该逆率众已有千人,回夷相杂”,表明了
当时张格尔借其身份纠集了更多人谋乱。事发之后,英吉沙尔大臣奏明,“喀城

当年七月,庆祥后在奏折中指出,六月十四日夜交战后的形势,六月十四、
十五日,经过交战,清军将叛乱者围入玛杂之内,十六日时,张格尔之众四处突
围,与清军短兵相接,清军击毙多人,十七日,清军乘地方势衰攻入玛杂,但发
现张格尔已经逃逸。十八、十九日时,张格尔率众纠合白帽回人(白山派信徒)

再未接到庆祥奏折。
六月二十日前后,叛乱者又攻袭英吉沙尔,英吉沙尔形势告急。道光帝令伊
犁将军长龄发兵援助,令陕甘总督杨遇春为钦差大臣,带兵赴南疆筹办进剿事宜。
又令乌鲁木齐都统英惠于乌鲁木齐调兵二千名,令达凌阿带领,于巴里坤调兵一

叛乱者聚集万余人,喀什噶尔一时音讯不通。经庆祥寄信于叶尔羌、乌什、阿克
苏、喀喇沙尔、乌鲁木齐等地大臣、都统,诸大臣因此皆知晓喀什噶尔形势之严
峻,伊犁将军长龄于新疆多地征调兵力,遣发满汉官兵以及部分土尔扈特、和硕
特蒙古兵前往喀什噶尔。同时,清朝政府开始四处举兵近四万人,调遣吉林、黑
两路贼匪渐多,该城形势吃紧。和阗领队大臣奕湄、桂斌也确认上述信息。 其
龙江精兵赴回疆平定叛乱,派遣凉州、庄浪、宁夏等地满营官兵驻扎哈密这一新
疆咽喉要地,陕西、四川、河南等多省也积极配合剿捕形势,遣发满汉官兵、调
集粮饷。
和阗内部发生叛变,长清称和阗于七月二十日失守。
自六月中旬以来,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先后告急,自六月二十一、二十二日
起,两城文报不通,六月二十六日夜,叶尔羌当差维吾尔人变乱,抢掠商民,自

由阿克苏、乌什、喀喇沙尔等地大臣间接奏报,故而,因通讯上的延迟,诸多信
息直至当年八月以后才得以确认。当年七月底,仅得知喀什噶尔已被叛乱者围攻,

到多方奏折,对于西四城形势逐渐明晰。八月初,接到叶尔羌办事大臣音登额、
多隆武奏折,从中得知英吉沙尔城池已被攻破、官兵被害,贼匪于六月二十六日,
体邀恩懋赏也。”


[日]佐口透著,李大龙译:《清代塔尔巴哈台卡伦线和哈萨克游牧民》,《民族译丛》1993 年第 5 期。

“牌罕巴尔”即派噶木巴尔(Peygamber),清代文献中又写作“牌罕帕尔”、“排罕帕尔”等,伊斯兰教
的先知、天使。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12,道光六年七月癸巳。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13,道光六年七月丙申。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13,道光六年七月乙未。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15,道光六年七月甲辰。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16,道光六年七月戊申。
222
迎剿,再次获胜,并击毙贼首和卓库尔班素皮。 直至当年九、十月间,绿营兵

万方数据

民房被尽行拆毁。 由此,张格尔及其附和者攻克西四城,南疆形势危急。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杀害叶尔羌所属第七军台官兵,并阻绝道路,向第八、九军台聚集,叶尔羌东西

后,奕湄、桂斌又奏明,叶尔羌所属十四路军台,维吾尔人均皆变乱,管台官兵
被杀害,七月初五日,和阗所属军台也被攻破,官兵被害,台房被拆毁,加之于

有鉴于西四城的危急情势,道光帝降谕,令扬威将军长龄广张告示、宣谕恩
威,反思回疆酿成变乱的缘由,并令长龄细加察访近十年来回疆历任官员,究系
公廉称职还是在任荒谬,“倘庆祥到任后,有失回众之心及堕奸计之处,一并详

查覆奏,如巴彦巴图有妄杀汰劣克家属之事,汰劣克亦可量从末减也。” 即探
究回疆变乱的原因,并对于汰劣克予以宽免,并再次强调“以夷制夷”。九月,
道光帝在谕令中再次提及汰劣克抗拒官兵,乃因巴彦巴图妄杀其家属,赦免汰劣
克罪责:“特颁恩旨,赦其擅杀巴彦巴图之罪,檄令效顺图功,当与各布鲁特一

在西四城危急之事,道光帝令严守“东四城”,即阿克苏、乌什、喀喇沙尔、
库车,并强调阿克苏为回疆适中扼要之地,必须重兵防守。西四城逐渐失守后,
叛乱者又向东攻袭阿克苏所属军台,七月二十一日,叛众攻袭阿克苏所属都齐特
军台,官兵寡不敌众,全军俱殁,鄂尔古伦等在浑巴什河南岸迎剿贼匪,大获全
胜,阻碍了贼匪进一步向东攻袭阿克苏。此后,叛乱者又于八月十五日至十八日
试图渡过浑巴什河,攻袭阿克苏所属察哈拉克军台,达凌阿、巴哈布率官兵前往

闫义和厄鲁特兵丁巴兰报称,喀什噶尔已于八月二十五日失守,庆祥自缢身亡,
噶尔察、库图鲁克到营 ,但仅有噶尔察前往,乌什办事大臣庆廉怀疑库图鲁克
城中三百余官兵被掳,逆匪剪其发辫、给以衣食,西四城皆被攻陷,各处衙署、

二、布鲁特与清朝平定张格尔之乱
庆廉办事大臣之职、交部议处。 长龄谨慎处置库图鲁克砍伤木萨一事,并将责
(一)“以夷制夷”中奇里克部的典型地位

西四城失守以后,清朝由内地调集满汉官兵向南疆进发、征剿逆匪,同时,
令东四城严加防范。随着回疆形势日益严峻,清朝更加意识到应善加利用布鲁特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17,道光六年八月壬子。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24,道光六年九月癸未。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18,道光六年八月丁巳。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28,道光六年九月辛丑。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27,道光六年九月乙未。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31,道光六年十月庚申。
拟就告示通谕回子布鲁特等顺逆利害,俾从逆者,咸知自新,不从逆者,群思效顺。
223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人,以取得“以夷制夷”之效。道光六年(1826)十月初,道光帝即密令伊萨克
遣人赴布鲁特部落,许给银物,令其阻截张格尔,并多次反思巴彦巴图妄杀汰劣
克家属一事,强调赦免汰劣克之罪,鼓励其防守卡隘、拿获逆犯,并慎重对待布
一日,俱已回去,此后张格尔如再差人到来,即当遵谕拿送大营,以表恭顺。”
鲁特首领,如长龄抵达阿克苏军营后,传令居于乌什卡内的奇里克部布鲁特首领

假捏称病,遣阿奇木伯克木萨前往查看,库图鲁克砍伤木萨及随从,并畏惧逃走。
加之,当年七月,庆廉为抓捕盗取马匹的布鲁特人,将噶尔察、库图鲁克圈禁数
日、革去翎顶,他们本已对乌什大臣心生畏惧,故而,长龄将责任归之于庆廉遣
木萨催逼库图鲁克,以致增其疑惧,激成事端。道光帝阅览长龄奏折后,令撤去

任归之于清朝大臣,这也得到了道光帝的认可,这应与西四城失守以来清朝政府
对治理布鲁特政策的反思有关,也体现出清朝于此时积极笼络布鲁特,增强其向
心力,以帮助平定叛乱。
正基于此,长龄在各城广发告示,宣谕于回部伯克及大众,他在抵达阿克苏
后,又译写谕旨,将其传令于汰劣克、阿坦台,并令噶尔察传谕于布鲁特多部:
抵阿克苏后,又将节次奉到恩旨译写回字谕帖,传谕汰劣克、阿坦台,令其转传各
布鲁特,同心报效,截阻张逆归路,如能再将张格尔擒献,定当奏请封赏,并遣噶尔察
持檄传谕冲巴噶什、巴斯奇斯、萨雅克、奈曼、额提格讷等五部落。复用扬威将军衔,

清朝逐步意识到布鲁特诸部的中介作用,故而积极争取布鲁特的支持,萨雅克部
首领汰劣克、阿坦台虽然曾伏击清朝官兵,但确系巴彦巴图妄杀所致,清朝派遣
噶尔察传谕于冲巴噶什、巴斯奇斯等部落,冲巴噶什位居喀什噶尔西北卡外,离
城较近,其比占帕拉特、塔巴鲁克等曾帮助擒拿奇比勒迪等人,巴斯奇斯、萨雅
愿遵奉檄谕,或探听张格尔信息,堵截要路,或俟其来时,量力擒拿、禀报。
克、奈曼部皆有布鲁特附逆于张格尔,额提格讷即额德格讷,位于喀什噶尔与浩
罕之间,宣谕于该部,应是为了防止张格尔逃赴浩罕而令其帮助擒拿。
奇里克部首领噶尔察、托依莫特随即遵令,出卡传送檄谕于奇里克、萨雅克
部,据托依莫特所遣使人报称,“前次张格尔差来三人,因伊比不肯帮助,住了

万方数据
库图鲁克应即《新疆识略》所载之库图鲁克霍卓,他为额森之子,噶尔察在指称库图鲁克时,称“其父

额森当年擒获霍集占有功,曾蒙赏二品翎顶”(《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33,道光六年十一月乙酉),
噶尔察应即为《新疆识略》中所载的噶勒察,为阿散(三)拜之子,阿散拜系额森之弟,乾隆年间文献
② 对于额森、阿散拜皆有提及,额森个人地位较高,故而噶尔察与库鲁图克为堂兄弟关系, 平定回疆剿擒
③ 逆裔方略》(卷 41,道光七年四月庚戌)载:“库图鲁克之堂兄噶尔察”,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二者的上述
④ 身份。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33,道光六年十一月乙酉。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34,道光六年十一月戊子。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35,道光六年十一月乙巳。
224

库图鲁克被张逆勾结,前往谋抢乌什,无论虚实,总应严密防范。” 当年五月初,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张逆,勾结煽惑各爱曼六百余户,潜迹日久,口粮不敷,以致陆续星散。” 随之,
这表明,张格尔也欲笼络布鲁特,长龄有要求,如果张格尔再次差人,当加以缚
献,同时,噶尔察派遣其次子招回库图鲁克眷属及手下五百多人,因而受到赏恤。
当年十二月,张格尔再次遣人递信于托依莫特,长龄奏言:
臣等译看张格尔所寄该比托依莫特等信,字内称要派萨的克都官伯克出兵,令伊等
充任奇里克部之比,奇里克部另一首领托依莫特被赏给三品顶翎。 是年七月,
派二千人,预备枪矛火药、马匹口粮,俟萨的克、都官伯克到时,在索木他什地方随同
出兵。至该布鲁特比等所呈回,禀咸称自其祖父以来,屡受大皇帝厚恩,不敢从逆,情

这表明,张格尔试图令托依莫特准备武器、粮饷,配合其所派萨的克、都官伯克

出兵,托依莫特因遵奉清朝谕令,并未从之,而是配合清军打探张格尔信息、堵
截要路,并称其祖父以来深受清朝厚恩,表明托依莫特之祖父在乾隆年间很可能
有功于清朝而受到封赏,但其祖父究竟孰为,仍待考证。除了托依莫特受到张格
尔拉拢,噶尔察也听闻了张格尔的动向,长龄同时奏报,噶尔察派其子鄂鲁素报
称,“听说张逆派出五千人往乌什,自带四万人由大路到阿克苏,又说张格尔俟
家眷到来,就起身等语。”表明叛乱之众欲往乌什、阿克苏进攻,这些信息的获
得可能亦源自于张格尔所派之人。可以看出,乌什卡内外的奇里克部成为了清朝
和张格尔共同的笼络对象,这也是张格尔之乱的过程中,奇里克部在众布鲁特部
落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库图鲁克砍伤阿奇木伯克木萨及官兵后,携属潜逃,噶尔察之子虽然招回其
谋、罪不胜诛之犯,随于讯明后,将该贼目凌迟晓示以昭炯戒”。 这表明集阳伯
眷属及手下五百多人,但并未将库图鲁克本人追回,库图鲁克与张格尔之众相纠
集,道光七年(1827)四月间,当清朝克复西四城后,根据被抓贼犯所供,库图
鲁克纠约张格尔,试图攻袭乌什,道光帝令严加防范,“其获犯所供奇里克头人

那彦宝、齐慎带兵拿获库图鲁克及其属下头目六名,将其押赴喀什噶尔军营,其
余家属男妇一百零七人被押赴乌什,库图鲁克之后父供称,“库图鲁克实因听从

库图鲁克及其属下多人被正法,其家属妇女幼孩七十六口,被发往伊犁,交与察
哈尔、额鲁特营为奴。库图鲁克之堂兄噶尔察因并不知情,未受牵连,清朝令其

清朝官兵拿获了帮同张格尔的布鲁特大头目集阳伯克,集阳伯克供称,“自嘉庆
糊口。其有牲畜之户,分别责令该管头目造具花名,随时稽察。
二十五年起,节次纠人帮同张逆谋反攻破喀什噶尔城池,伪封总管大伯克,本年
二月间闻知大兵由乌什草地前来,复敢出卡纠约各布鲁特堵挡要路实为助逆主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36,道光六年十二月辛酉。索木塔什即今阿合奇县境内的苏木塔什乡,东
临阿合奇镇。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41,道光七年四月庚戌。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44,道光七年闰五月乙巳。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45,道光七年闰五月庚戌。
225

万方数据

工,便令管束,至该管头目,向无养赡,今拟酌给官荒地亩,用示体恤。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克被张格尔封为总管,帮同张格尔谋乱,故而,杨遇春奏请将其凌迟处死。
道光初年,乌什卡伦内外的奇里克部,成为清朝与张格尔双方共同的笼络对
象,并与其他相邻部落关系较为亲近,该部首领众多,前文的分析中已有多次提
及。这一时期,乌什卡伦内外皆有布鲁特部众,他们应多来自于奇里克部。道光
七年(1827)五月,乌什办事大臣恒敬即奏明卡伦内居住布鲁特之情形:
臣恒敬驰抵乌什接印后,随亲赴各卡伦,查看卡伦内居住布鲁特三百九十余户,该
头目库曲圭、图尔底、鄂罗斯等带领所属布鲁特前来迎见。臣剀切晓谕利害,据称库图
鲁克砍伤木萨时,带领附近三十余户逃窜,各爱曼亦有私搬出境,一时尚难查出户数,
惟现在卡内之户,半无恒产,向在各回庄佣工,嗣因滋事,各回目疑惧,止工,全行逐
出,以致度日维艰。臣当即逐一查明发给腰牌,仍令回目各领回原庄、照旧佣工,俾资

这表明卡伦内居住的布鲁特三百九十余户,他们在乌什城所属各回庄受雇佣,恒
敬向他们发给腰牌,并就有牲畜之户造具名册,以便稽查,说明乌什卡伦内的布
鲁特于当地佣工,已与当地回人相融合,这些布鲁特也受到了清朝大臣的直接管
理。此时期清朝文献在提及噶尔察、库图鲁克等人时,皆强调其于卡内居住,这
表明了其特殊身份。
此后,恒敬再次奏明了乌什附近所居住的布鲁特情形:
乌什办事大臣恒敬等言,查乌什卡伦内外布鲁特户口,向无稽查,今值四城甫定、
抚恤自宜周详,除库图鲁克等犯外,现计附近居住四百零一户均经造入册档,分派头目
管束,发给腰牌,随时稽查。其有牲畜者,准其就近牧放,无业者交回目分给各回庄佣

布鲁特’。” 笔者以为,以是否内附来区分生熟布鲁特尚不够具体,道光九年
恒敬再次核查乌什附近的布鲁特户数,此次奏明乌什卡伦内外布鲁特达四百零一
户,并为其造册入档,分派头目管辖、发给腰牌,并对于各类布鲁特人皆予以体
赏与卡内英吉沙尔附近之地方游牧。” 乾隆以来,内附布鲁特部落诸多,被赏
恤,或令其就近放牧,或令其至回庄佣工,甚至向布鲁特头目赏给土地。恒敬前
此统计卡伦内即居住有布鲁特三百九十余户,此次卡伦内外共计四百零一户,表
明多数布鲁特人居于卡伦内,由于正值平定张格尔之乱期间,清朝政府对之加强
体恤和管理,或许正是出于笼络布鲁特之心的政治目的。前文提及,乾隆年间,
清朝统一新疆之后,部分布鲁特首领及其属众于卡内居住,其中,希布察克部之
比阿奇木和冲巴噶什部之比阿瓦勒,即为其中的重要代表,清人所称的熟布鲁特
很可能指称卡伦内居住的布鲁特。
布鲁特诸部或因游牧位置及地位的不同被划分为“生”、“熟”布鲁特,这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50,道光七年九月戊申。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44,道光七年五月庚子。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47,道光七年六月丙申。
226


万方数据
廓清后路” ,自二月初六日起,清军在进剿过程中,获得多次大捷,二月二十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大捷,“杀贼至十余万,生擒数千名” ,这为进一步收复喀什噶尔、英吉沙尔等

可能沿用了中原王朝以生、熟来区分不同族群的方法,如生番、熟番,生苗、熟
苗等。所谓“熟布鲁特”,很可能指代游牧或居住于卡伦以内的布鲁特人。齐清
顺先生曾言:“对于‘内附’的布鲁特部众,清代文献一般称为‘熟布鲁特’,
而对那些虽在新疆沿边境内游牧但没有‘内附’的布鲁特部众,清代文献多称‘生

(1829),那彦成在奏折中即指出,“查希皮察克爱曼部系熟布鲁特,乾隆年间,

与顶戴的布鲁特人也较多,但并非所有部落均被称为熟布鲁特。生熟布鲁特的说
法主要见诸于道光年间,结合相关语境即那彦成的说明,可以推断,是否于卡伦
内游牧、居住可能是划分生熟布鲁特的主要标准。

(二)清朝克复四城并拿获张格尔

自道光六年(1826)末以来,清朝所调大军相继抵达南疆,道光七年(1827)
二月初至三月末,清军相继克复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四城,平定
了张格尔之众在回疆所发动的叛乱,此后,抓获张格尔本人遂成为平定叛乱的主
要任务。道光七年(1827)二月初,长龄、杨遇春、武隆阿等率领大军经由阿克
苏所属地方浑巴什河开始进剿,在进剿前,长龄等即议定已至大军兵分两路,一
清军。张格尔先后逃往阿赖、拉克沙、木吉、达尔瓦斯等地方 ,喀尔提锦布鲁
路由乌什巴什雅哈玛卡伦经由草地向喀什噶尔进剿,另一路则由巴尔楚克军台树
窝子向喀什噶尔征伐,其中, 经由树窝子一路,先将附近从逆各回庄顺道扫除,

该伯克未允,借给张格尔蒙古包帐房粮物,留其居住。” 这表明,张格尔曾向达
日至二月二十八日,清军先后在洋阿尔巴特、沙布都尔回庄、阿瓦巴特回庄取得

城奠定了基础。二十九日,清军攻破喀什噶尔,但张格尔却已经提前脱逃。随即,
长龄驻守喀什噶尔,三月以来,杨遇春、武隆阿等领兵,进剿英吉沙尔、叶尔羌,
势如破竹,英吉沙尔城内叛众在清军未到之时即已投顺,清军迅即收复英吉沙尔;
随之,杨遇春领兵收复了叶尔羌;三月末,提督杨芳领兵前往和阗剿办贼匪,克
复和阗,由此,清军自二月初至三月末,收复了西四城,但张格尔仍在外逃,故
异,并请潜往设法擒献。” 这表明,张格尔在清军收复西四城后,逃至萨雅克部
而,自三月末至当年年末,抓获张格尔遂成为平定叛乱的主要任务。
清军在抓捕张格尔的过程中,多部布鲁特首领也积极向清军提供信息,引导


疆著:《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24 页。

齐清顺、田卫
那彦成: 那文毅公奏议》卷 80《收抚外夷》,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编: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 二
编)第二辑《西北史地文献》第 8 卷,线装书局,2006 年。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38,道光七年二月壬申。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45,道光七年闰五月辛亥。
227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特比萨底克即报称,“本年五月内,伊于达尔瓦斯伯克沙依布拉伊木处,见张格
张格尔试图自刎,胡超、段永福等夺刀,生擒张格尔及其他头目。 由此,清朝
尔带同托胡塔等数十人前来送给沙依布拉木鞍辔腰刀等物,要借人与官兵打仗,

尔瓦斯伯克请兵,但并未成功,此后,清朝虽令达尔瓦斯伯克、喀尔提锦部布鲁
特首领帮同堵截张格尔,但仍未将张格尔拿获,张格尔又逃往托古斯托罗。
当年十月,奇里克部首领托依莫特、萨底伯克等即报告张格尔的动向:“张
格尔带领余贼二百余人逃至托古斯托罗地方,与阿坦台、汰劣克会合,意欲纠合
各布鲁特,再抢喀什噶尔,并分抢乌什卡伦,经阿坦台、汰劣克将张格尔留住,
《 (
又据奇里克爱曼布鲁特比萨底伯克、古子伯克二人亲来大营,面禀各情,与前无

布鲁特处,再度产生举事之念,阿坦台、汰劣克并未从之。伊里斯曼底本为萨雅
克部之比,后因受叛乱者威胁而迁徙至奇里克地方,他于当年十一月,禀报张格
尔试图借兵粮攻袭喀什噶尔,“据伊里斯曼底告知,张逆近日闻大兵陆续撤回,
分遣回子向各爱曼借兵、借粮,意欲仍来抢占喀什噶尔,各布鲁特知官兵甚众,
不敢应允,阿坦台、汰劣克虽不助逆,实无拿献之意。”、“旋据阿坦台、汰劣克
差布鲁特巨满拜、托克塔来营呈递回禀,内称张格尔到彼已经月余,本要擒送大

营,因跟随二百余人,不敢轻动。”
拿获张格尔,将其交与清朝。 这进一步表明,张格尔此时仍欲求助于布鲁
约瑟夫·弗莱彻论及相关过程时,指出伊萨克通
特,再次谋乱,但慑于清军兵威,布鲁特首领不再敢帮同张格尔。
张格尔游奕于布鲁特部落多日,并试图于道光七年岁末(1828 年 2 月)过
年之时,潜入卡伦,长龄、杨芳等,探闻消息以后,最终于除夕日,在喀尔铁盖
山拿获张格尔,这也宣告了张格尔之乱的结束。岁末之时,张格尔纠众,先是潜
杨芳将其擒获。 上述说法皆强调了布鲁特受到伊萨克贿赂,故而,布鲁特人通
入阿尔古回庄,被黑山派信徒四百余人持械阻拦,随即逃出卡外,直奔阿尔图什
回庄卡外的喀尔铁盖山。杨芳连夜带兵,赶至喀尔铁盖山,先后击毙贼匪五百余
米华健、劳拉·纽比等学者所沿用 。但汉文文献中似并无相关记载,张格尔供
人,张格尔最终仅携十余人,弃马登山,都司段永福及额尔古伦、胡超追及山巅,

白玉翎管、白玉扳指和大小荷包。 若伊萨克确如上述所言的那样贿赂布鲁特并
正式抓获了张格尔,随后,张格尔被送京治罪。
国外学者强调鄂对后人、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伊萨克在抓捕张格尔过程中的
贡献,如瓦里汉诺夫在论及清朝最终抓捕张格尔的过程时,提及伊萨克通过在布
鲁特人中散布钱财,成功争取到了布鲁特的支持,并在冲巴噶什部之比的帮助下


拉克沙,在今塔吉克斯坦库达喇以西约 25 公里;木吉,在今阿克陶县西部。参见:冯志文等编著:《西
域地名词典》,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 265 页、第 312 页。阿赖系山名,界居浩罕和
喀什噶尔之间,达尔瓦斯系部族名称,位居浩罕西南部,今塔吉克斯坦境内。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37,道光七年七月甲子。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53,道光七年十一月乙巳。
劣克听见得了城,都来帮我,七月间,浩罕伯克带领五千人,也来帮我。” 同时,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55,道光七年十二月癸酉。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57,道光八年正月壬戌。
228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过派遣代理人进入布鲁特所居山内,散布清军已经撤军的虚假消息,并贿赂张格
尔的布鲁特岳父汰劣克,布鲁特人因担心受到清朝的报复,从而“背叛”张格尔,
张格尔听闻相关消息后,带领五百人返回南疆,但当张格尔觉知被骗并欲逃脱时,

过散布虚假信息,诱惑张格尔贸然领军入卡,从而被清军擒拿。这样的说法也为

词中也并未提及相关背景,其中的细节仍然待考。可以肯定的是,伊萨克确实有
功于擒拿张格尔,张格尔被拿获后,道光帝令伊萨克由贝子晋封郡王,并赏给其

最终帮助清军抓获张格尔,这也就进一步表明布鲁特在抓捕张格尔过程中同样有
功于清朝。
回顾张格尔之乱的前后过程,不禁要反问张格尔为何能够在短期内侵袭西四
城?主要原因还是张格尔借用其和卓后裔的身份,煽惑布鲁特、安集延和白山派
信徒,同时,浩罕也为其提供了重要帮助。根据张格尔的供述,当他被围于阿尔
图什回庄玛杂内时,白山派信徒将其救出,他占领喀什噶尔后,“阿坦(台)、汰

英吉沙尔、叶尔羌伯克投顺张格尔,也加速了西四城的沦陷,张格尔供言:“英
吉沙尔的阿奇木赵通事,伤害官兵,也来投降我,叶尔羌的伯克伊布拉依木差人
投降,我派托和达、约霍普等,带领二千多人,取了英吉 尔 尔羌、和阗三城。”

该文献中的残缺处,显然为英吉沙尔、叶尔羌,当清军由乌什前往西四城进剿
时,阿坦台受其委派,“我所(听)见大兵要由乌什进来,我派胡达雅尔带领一

张格尔于 1826 年占据喀什噶尔后,他派遣阿坦台率领布鲁特人截击清朝军队的


粮草和物资,阿坦台本人在张格尔所组织的决议会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张格尔将

供词中所指的派阿坦台带领布鲁特截后路。
对于布鲁特参与和卓叛乱的原因,瓦里汉诺夫曾经结合布鲁特的宗教信仰状


卒是游牧于天山一带的吉尔吉斯人。布库、萨雷巴噶什和沙尔吐未直接参与叛乱。
Valikhanof, M. Veniukof,etc,The Russians in Central Asia,1865,p.207.

Joseph Fletcher,“ The heyday of the Ch’ing order in Mongolia, Sinkiang and Tibet”,in John K.Fairbank(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Vol.10,Late Ch’ing,1800-1911,PartⅠ, p.366.

参见:James A.Millward ,Beyond the Pass:Economy,Ethnicity 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1759-1864,
Stanford University, 1998,p.215; Laura J.Newby,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A Political History of Qing
Relations with Khoqand c.1760-1860, Leiden & Boston : Brill,2005,p.118.

《清宣宗实录》卷 132,道光八年正月癸亥。


同上。

同上。奇克塔具体地点待考,很可能是界居乌什与喀什噶尔之间要隘。

Valikhanof, M. Veniukof,etc,The Russians in Central Asia,1865,p.206.
229

万方数据

万人在奇克塔险路堵截,又派阿坦台等带领布鲁特截后路”。
占巴克 ;阿瓦巴特之捷中,清军亦击毙安集延头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 贼尸中认出安集延大头
瓦里汉诺夫提及,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阿瓦,子迈玛底、那尔巴特阿浑二名” ;当清军兵临喀什噶尔城下时,仍有安
况,进行过一定的说明:
集延大头目推立汗及其侄萨木汗等人率众拼死抵御。 这说明,安集延头目在张
吉尔吉斯人是不严谨笃信的穆斯林人;他们的宗教信条和概念模糊不清,依旧信奉
一位阿奇木伯克的女儿婚配与阿坦台。 瓦里汉诺夫所提及之事,或正为张格尔
萨满教,不识文字,因而,他们置身于卷入和卓发起的反叛事业,不能不识为出于贪婪
发财致富的动机;同时,这个民族对宗教愚昧无知,又迷信十足。我在天山遇见卡尔玛
克部的一族人,这些人是富殷的吉尔吉斯人。他们阐述他们的财富源出于他们的祖先玛
米克和沙帕克效力于博罗尼都和霍集占之故,是和卓给了他们幸福和造化,他们视若神
物一般,保存其中一和卓遗留下来的铁三角架。吉尔吉斯人使我信服,当他们的牲畜发
病时,支起三角架可为牲畜治病消灾。
无以何说,吉尔吉斯人过去是,仍将是和卓反叛大业的积极参加者。张格尔时期,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刊行:《明清史料》庚编(下册),台北中华书局,1960 年,第 2056 页。
沙雅克、奇里克、巴斯子部的吉尔吉斯人是和卓们的兵卒,然而,冲巴噶什人则秘密地
串通中国人,他们一首领伊兹玛伊尔由于憎恨张格尔而获黑山派的绰号,和卓的主要兵

瓦里汉诺夫强调,布鲁特属众虽然并非严谨的伊斯兰教信徒,但和卓信仰在其中
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参与叛乱的布鲁特多是出于功利性的物质追求,故而,布
鲁特在较长时间内成为和卓叛乱的重要参与者。他指出萨(沙)雅克、奇里克、
巴斯子诸部布鲁特属众成为张格尔的兵卒,布库、萨尔(雷)巴噶什、苏勒图(沙
尔吐)这些部落并未参与叛乱,这也印证了清朝文献中的记载。其所指的冲巴噶
什首领伊兹玛伊尔被视为黑山派一事,清朝文献虽无记载,但客观反映了冲巴噶
罕,不过亦安集延为逋逃薮。” 这表明,叛乱者在占领西四城后,产生了内乱,
什部积极帮助清朝平定叛乱的过程。
张格尔据守四城最终失败,除了清朝调集大兵予以征剿外,其内部矛盾和斗
争,也是导致其快速失败的重要原因,同时,张格尔的同谋者中,浩罕、安集延
人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沙布都尔回庄大捷中,清军即击毙安集延头目色提巴尔第、

众数千,遂益强。” 这表明,张格尔同浩罕汗曾有约分享所掠,但后来张格尔违
格尔之乱中统领叛乱者,在叛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军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克复西四城,也存在着一定的基础,道光六年
(1826)末,先是和阗维吾尔人绑缚叛众投诚,且张格尔与浩罕伯克产生矛盾,
帮同张格尔的浩罕人爱萨、木萨逃回浩罕,“浩罕伯克因向张逆索地不遂,颇不
和睦,爱萨亦与该逆口角,同伊弟木萨俱回浩罕,则逆裔窜逸之路,未必再向浩


[俄]乔汗·瓦里汉诺夫:《六城状况或南路(小布哈拉)中国省辖的东部六城状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尽管如此,迈玛达里汗仍准备奋力攻占清朝汉城(Gulbagh)
民族研究所编译:《乔汗·瓦里汉诺夫著作选集(选译)》,1975 年,第 150 页。
堡垒,它位于喀什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39,道光七年三月己亥。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40,道光七年四月戊申。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41,道光七年四月辛亥。
230

遗憾,他将令人羡慕的战士头衔钤印在了货币上。” 这一说法与《清史稿》所载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不仅回众投诚于清朝,而且张格尔因与浩罕伯克产生矛盾,浩罕人爱萨、木萨也
背离而去。
爱萨、木萨为张格尔侵袭喀什噶尔等城的重要帮凶,成为清朝平叛过程中的
主要征剿对象之一,前文提及,贝柳先生也曾提到爱萨同张格尔一同进攻喀什噶
尔。有关于张格尔与浩罕伯克之间的矛盾,清朝文献所载较为简略,《清史稿》
载:“先是张格尔求助于浩罕,约四城破,分所掠,且割喀城以报,及见官兵无
援,悔欲背约,浩罕酋怒,自以所部攻城未下,寻引去,张格尔追击之,受其降

背约定,浩罕汗独自攻城而未果。贝柳先生有更多说明,他指出,“张格尔入据
喀什噶尔后,在众人的簇拥下,自称为苏丹(Sultan),并按照浩罕模式组织其行
政机构,将清朝的冠帽、顶翎替换为穆斯林式的缠头巾,他允许多数伯克任原职,
但任命其安集延党羽担任要职,并处死了代表清朝的郡王迈玛萨依特。”、“六月
时,迈玛达里汗妒忌和卓的成功,他率领一万五千人至喀什噶尔以加入到战士队
伍(ghaza)中,但他却因受到了张格尔的冷遇,张格尔将其视为危险的敌人。

噶尔城西数百码的地方,清朝守卫部队仍然在那里抵抗,但其努力结果并无收效,
并在十二天围攻城墙的过程中,失去了一千人。其热情冷却之快,恰如其开始炽
穆斯林的支持。 这些阐述表明,浩罕伯克迈玛达里汗曾试图从张格尔之乱中分
热一般。此后,他返回到其汗国,为了弥补未能将一个新的行政区纳入其版图的

相类,但显然更为详尽。
贝柳先生也指出,随着张格尔攻陷汉城,清朝大臣因此自杀,迈玛达里汗对
于张格尔的日益成功心怀不安,他阻碍帮同张格尔的志愿军,并于爱萨在军队中
暗中策划一场哗变,但其计划被及时发觉,爱萨的明巴什职位被剥夺,政变被平
息。其他反抗张格尔的密谋也逐渐显现,但张格尔在整体上受欢迎,并受到各地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37,道光七年正月丁酉。

《清史稿》卷 386《列传一百五十五》。

Gulbagh 这一名称,多见诸于国外学者的著述中,佐口透先生在其著作中也提及该名称,将其直接译为
古尔巴赫,称其本意为维吾尔语花园之意,是建筑在回城西角的一个要塞,由清军守卫着。(参见佐口透:
《18——19 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下),第 508 页。)金浩东指出其意即为清朝的堡垒(Manchu fort)参
见 Kim Ho-dong ,Holy War in China:The Muslim Rebellion and State in Chinese Central Asia,1864-1877,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p.49.包罗杰在其所著《阿古柏伯克传》中也多次提及该名称,我国学者翻译该书时,
将 Gulbagh 翻译为汉城,将 Yangyshar 翻译为新城,如原文“The Chinese constructed a fresh fort,Yangyshar,in
the place of the destroyed Gulbagh”翻译为“中国人在被毁的汉城旧址筑了一个新的城堡,即新城”,显然系
意译。参见:[英]包罗杰: 阿古柏伯克传》,商务印书馆翻译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年,第 55 页。
Demetrius C.Boulger,The Life of Yakoob Beg : Athalik Ghazi, and Badaulet; Ameer of Kashgar,London:W.H.Allen
&Co.1878,p.68.通过翻检包罗杰原书,可以发现其所指 Yangyshar 系专有名称,与地名英吉沙尔(Yangy
Hissar)并非同一词,故而,我国学者上述翻译较为贴切。

H.W.Bellew, “History of Kashgar”,in Report of A Mission to Yarkund in 1873,edited by T.D.Forsyth,Calcutta ,
1875,p.182-183.
231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得一杯羹、占有新的领地,但却遭到了张格尔的冷落,因嫉妒张格尔占有西四城,
而试图令爱萨等人发动政变,此即汉文文献所指“浩罕伯克因向张逆索地、不遂”,
爱萨、木萨与张格尔因口角之争而离去,应该正基于上述背景。由于迈玛达里汗
并未从张格尔之乱中获利,这也为 1830 年浩罕势力所支持下的玉素普之乱埋下
了伏笔。

第四节 那彦成善后措施中的布鲁特因素

张格尔被擒获后,清朝着手于南疆善后事宜,直隶总督那彦成被委任为钦差
大臣,至喀什噶尔负责善后事宜,那彦成于道光八年四月,抵达喀什噶尔。他所
采取的善后措施,主要针对流寓南疆各城的安集延人,驱逐居住十年以内的安集
延人,禁止浩罕通商。同时,那彦成也积极反思布鲁特参与叛乱的原因,并招抚
内附的额德格讷部布鲁特以及逃往在外的布鲁特属众,并试图赏给诸部布鲁特首
领以岁俸,以此安抚众布鲁特。
俱有重罪,因不堪其苦,冒死携眷而来等语。” 这表明,这部分冲巴噶什部布

一、额德格讷部内附清朝的主要过程

(一)阿济比之孙爱散的内附

乾嘉年间,额德格讷部布鲁特主要居于喀什噶尔通往浩罕的交通要道上,
邻近于浩罕、安集延,因而受到浩罕的侵犯。19 世纪 20 年代,浩罕的大举扩张,
威胁到了额德格讷部的生存,因而,爱散、阿里玛卡先后率领一部分额德格讷部
属人,选择内附清朝,并受到了清朝的安置,道光元年(1821),阿济比之孙爱
散率部内附,并被安置于阿特巴什,张格尔之乱后,另一部分额德格讷部属人内
附清朝。
道光元年(1821)十月,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武隆阿奏明部分布鲁特人由浩罕
潜回游牧,其中一部分为上年即嘉庆二十五年(1820)跟随苏兰奇的冲巴噶什部
布鲁特人,“有冲巴噶什爱曼之布鲁特数户,携眷由浩罕潜回游牧,佥称去岁随
苏兰奇逃赴浩罕之人,约有二百余户,浩罕地方,既无可耕之田,又无牧放草场,
已均失业,又兼浩罕伯克贪残暴虐,伊等流离困顿、思念故土,自知滋事以后,


Ibid.p.183.
232
其父阿济比之敕书为证” ,该敕书即阿济比所受敕书,与爱散之子木拉特所携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鲁特人约有二百余户,到达浩罕后,生活窘迫,并受到浩罕统治者的欺压,故而
主动归来。武隆阿认为该部分布鲁特人不得已而逃至浩罕,此时,“自应听其安
居游牧”。除了这部分布鲁特人,尚有额德(提)格讷部布鲁特人在首领木拉特、
玛达特的率领之下,由浩罕地方迁出,内附清朝,武隆阿说明了该部的相关信息:
木拉特是爱散之子,系安集延所属古勒什地方居住之额提格讷爱曼布鲁特,爱散之
祖名阿吉,前于乾隆年间投归天朝,曾两次差人进京、瞻仰天颜,蒙恩筵宴,并赏敕书
及各色物件。因爱散所住之古勒什地方距喀什噶尔甚远,是以给浩罕伯克作属下,如今
浩罕伯克爱玛尔常向布鲁特勒索科派,又常派出兵,难以度日。俱各携带妻子、锅帐,
由古勒什移在阿特巴什、硕尔阿古尔提锦等一带地方,居住数十日,爱散差伊二人来城
请安,并捧赍敕书二卷,呈验。臣等恭阅敕书,二道均钤盖敕命之宝委,系乾隆年间颁
发。
木拉特系爱散之子,爱散祖父为阿吉,阿吉两次遣人进京入觐,受赏敕书及物品,
故而,阿吉即为阿济比,爱散之父辈应为阿济比之子叶尔铁拜、阿尔体拜、沙米
尔扎等。爱散所呈乾隆年间之敕书二卷,应分别系乾隆二十五年(1760)和乾隆
二十八年(1763)年,阿济比遣人进京入觐时由乾隆帝所颁发的,武隆阿结合钤
印,认可了敕书的真实性,敕书内容,前文有载。乾隆年间,额德格讷部之比叶
尔铁拜令其亲家苏叶尔前往喀什噶尔告知擒拿燕起事宜时,即令苏叶尔“携前赏

敕书为同一物品,从中可知,阿济比离世后,该敕书交由叶尔铁拜或沙米尔扎继
承,前文提及,嘉庆二年(1797)时,沙米尔扎试图谋抢冲巴噶什部,但受到了
浩罕伯克纳尔巴图的威胁和阻截,他当时受到纳尔巴图差传后,即派遣其子阿撒
面见纳尔巴图,阿撒与此处的爱散名称相近,二者很可能为同一人,故而,爱散
之父很可能即为沙米尔扎,而木拉特则沙米尔扎之孙。爱散所领额德格讷部人本
居住于古勒什,古勒什即古勒沙,位于鄂斯东南,图巴尔拉克塔木以北不远处。
该部之人因受浩罕伯克爱玛尔勒索财物、科派赋役、征调兵丁,痛苦不堪,故而,
爱散率部移往阿特巴什等地,并派遣木拉特、玛达特至喀什噶尔说明情况。
武隆阿鉴于额德格讷部人早年即归附清朝,此时因苦于苛政而内附,迁徙至
阿特巴什地方游牧,因该地居于卡外,故应准其在此游牧,“至于额提格讷爱曼
布鲁特爱散等千余户,本系早年效顺投归之人,今因困于苛政,奔驰千余里,归
仁向化,移来阿特巴什等地方游牧,该处距卡伦,在四五百里之外,且布鲁特等
迁居游牧,亦各爱曼常有之事,今该布鲁特遣人赴城禀报,益征恭顺小心,伊等


《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4,道光元年十月丁亥,下同。

《寄谕伊犁将军伊勒图等著叶尔提耶拜拿获燕起即速奏闻》,乾隆四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乾隆朝满文
寄信档译编》,第十七册,第 630 页。
233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奏入。

户众业已各安其居,自应听其在各该处游牧。”此处提及爱散率领的布鲁特人有
千余户,道光帝批准了武隆阿之奏请,“至额提格讷之布鲁特,向年效顺投归,
今因困于苛政,移归游牧,该处本在卡伦外数百里之外,亦只好听从其便。”故
而,这一部分额德格讷部人迁徙到了阿特巴什地方,也是第一批向内迁徙的布鲁
特人,该部分布鲁特人即为阿济比之后人爱散所管领。

(二)张格尔之乱后额德格讷部的内附
系额德格讷部的两个不同分支。
道光八年(1828),第二批额德格讷部布鲁特人向内地迁徙,钦差大臣那彦
成招抚了另一部分受浩罕欺凌的额德格讷部,并将其安置于特依劣克巴罕(即帖
列克达湾、铁列克达坂 Terek Dawan,铁列克又作铁叶尔里叶克、铁勒克等,该
地系鄂斯通往喀什噶尔的孔道,更接近于喀什噶尔)地方游牧,该部首领阿里玛
卡被赏与二品顶戴。
那彦成、武隆阿奏言,窃查浩罕所属之布鲁特额提格讷爱曼,在各爱曼布鲁特中为
最强,从前乾隆年间,该比海提迈特等,随同官兵剿灭霍集占最为出力,该爱曼游牧在
倭什地方,界邻浩罕,全部俱为所胁。兹据喀浪圭卡伦官兵禀报,额提格讷布鲁特比阿
里玛卡、巴尔底伯克、西尔玛特、沙尔底巴拉、爱散等五名亲自到卡,携带随来一千余
户,佥称为浩罕苦累多年,情愿投诚天朝,得安生计,察其情词,实出真心。查从前该
比原系三品顶翎,先行给予该比阿里玛卡三品顶翎、巴尔底伯克四品顶翎,西尔玛特、
沙尔底巴拉、爱散五品顶翎。至阿里玛卡,系爱曼头人,请赏换二品顶带,使该比等知
系特恩,则归附益坚。臣等并酌赏绸缎粮食等物,押令该比等出卡,即指与特依劣克达
巴罕地方,妥为安置,查该处系浩罕来往要路,沿卡一带声威既壮,浩罕羽翼顿翦,其
势愈孤,不久衰弱,愈可必其恭顺,从此边疆永固,外定内安,于善后大局甚有裨益,

在该奏折中,那彦成、武隆阿指出额德格讷部邻近浩罕,为浩罕所裹胁,受到了
浩罕的欺压,该部一千余户人于此时向内地迁徙,其比阿里玛卡等五人亲自到卡
伦,表达内附之意。较之于爱散所领的本居于古勒什的额德格讷部布鲁特人,阿
里玛卡所领属人本游牧于倭什即鄂斯地方,这体现出二者的不同。随同阿里玛卡
的首领中亦有一名为爱散的首领,此爱散与上文所提之阿济比之孙爱散可能并非
同一人,根据上引文,阿里玛卡应系海提迈特之后人,而海提迈特与阿济比应同
系乾隆年间额德格讷部重要首领,前文中的爱散所领部落与阿里玛卡所率部落应


《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75,道光八年十二月癸巳,下文所引道光帝谕令同出于该条材料。

劳拉·纽比也注意到那彦成招致额德格讷部人,认为此时内附清朝的额德格讷部首领系阿济比(Hajji Biy)
之孙,她之所以如此说明,或因将海提迈特与阿济比视为同一人,或因将两个名为爱散的额德格讷部首领
视为同一人,但结合笔者的上述比较,此说并不准确,参见 Laura J.Newby,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A
234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那彦成等奏请赏换阿里玛卡二品顶带,并赏给该部之人绸缎粮食等物,并将
该部安置在特依劣克达巴罕地方。阿里玛卡称“为浩罕苦累多年,情愿投诚天朝,
得安生计”,表明该部受到了浩罕欺压已有多年,为了维持生计,率属投诚天朝,
不相告禀。今惟当遵旨严守卡伦,听其自为。
乾隆年间,该部阿济比虽已率属表达归附清朝之意,但并未迁徙游牧之地,此次
“投诚”意在向内地迁徙,附卡游牧居住。那彦成在善后事宜中正着手从商贸上
禁止浩罕与内地通商,故言额德格讷部之内附,将使得“浩罕羽翼顿翦,其势愈
孤,不久衰弱”。
对于那彦成之奏请,道光帝虽认可额德格讷部前来投诚将使浩罕顿失羽翼,
“俾浩罕顿失羽翼,固属甚善”,但考虑到浩罕与额德格讷部的关系,仍然谨慎
视之,担忧该部投诚会致边衅,“惟伊归附浩罕有年,一旦遵我檄谕前来,未必
浩罕不以我纳彼叛人为词,设以此遣使致问,岂不又生边衅?”对于将阿里玛卡
及其属部安置于特依劣克达巴罕,道光帝认为,“该督等,当体察情形、妥为办
理,慎勿视为易易,凡抚驭之方,或通商等事,尤期经久无弊。”即仍要求那彦
成以长久之计妥善安置该部,虽同意将阿里玛卡换给二品顶带,但仍晓谕阿里玛
卡:“将该比阿里玛卡加恩赏换二品顶带,与效顺各布鲁特爱曼一视同仁,善为
抚恤尔等,当自安生计,永作藩篱,与外夷有构怨兴兵之事,天朝体制,从不过
问。”虽授予其二品顶带,但仍仅将额德格讷部视为外藩,与其他布鲁特部落同
等相待,对于其与外夷构兵之事,并不过问。如此以应对将来之所求,“庶将来
有求,不应不致稍生觖望也。”
对于道光帝安置额德格讷部的上述谕令,那彦成也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至现在投出之额提格讷布鲁特爱曼,从前原系我之臣属,被浩罕裹胁,兹因浩罕苦
累,慕义来归,本系该夷掳胁天朝所属之部落,兹之来归,并非该夷之亡命,前此额提
行为负责。”
格讷来时,即与该夷打仗,将其杀败,其力即不能相敌。臣等前奏所指与特依劣克达坂
游牧地方,距卡八日路程,约有千里,原系该爱曼旧时游牧,兹已住定三月有余。臣等
曾派人顺便密加访查,实为安静,兹奉谕旨,赏该比阿里玛卡二品翎顶,该比自益知仰
沐天恩,倍深感激,复查各爱曼布鲁特之与浩罕本非同类,又无统属,强则相并,弱则
相离,今额提格讷虽全部来归,仍处以卡外地方,其夷人与夷人,纵有仇杀之事,向俱

那彦成安置前来投诚的额德格讷部,主要着眼于惩处和孤立浩罕,对于道光帝的
忧虑,那彦成指出,额德格讷部本来即为清朝所属部落,并非浩罕之亡命之徒,
其前来投诚,源于与浩罕交战而败,他们已在指定地方住居三月有余,“实为安
静”,且该部之比已被赏与二品顶带,自当感恩,布鲁特与浩罕并非同类、不相
统属,额德格讷部毕竟居住于卡外地方,即便浩罕追杀该部,该部也不会诉诸清

Political History of Qing Relations with Khoqand c.1760-1860, Leiden & Boston : Brill,2005,p.147.

《那文毅公筹奏议》卷 79,《设策擒取逆裔》。
235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朝,同时,那彦成表示要谨遵圣谕,严守卡伦,任凭该部在卡外生存和发展。英
国学者爱德华·帕克(Edward H. Parker)对于此次额德格讷部迁徙也有论述,
“布鲁特额德格讷部主动背离浩罕的关注,迁徙至通往喀什噶尔之路中的铁列克
布鲁特桀黠者,无不从逆,善良者亦观望两歧,此想来之实在情形也。
达坂,因为该地处于清朝边卡之外,清帝称他并不加以反对,只要他们对自己的

道光元年(1821)和道光八年(1828),各有一千余户额德格讷部布鲁特人,
分别在爱散和阿里玛卡的率领之下,向内地迁徙,内附清朝,爱散之属人移至阿
特巴什地方,阿里玛卡属人则被安置于特依劣克达巴罕。爱散与阿里玛卡皆为额
德格讷部之比,爱散系阿济比之孙,阿里玛卡应系海提迈特之后人。额德格讷部
的内附,这表明,在 19 世纪初期,浩罕政权势力已经极度膨胀,统治了费尔干
纳盆地,其周边布鲁特部落已为其所吞并。

二、那彦成安抚布鲁特诸部的举措
(一)招致布鲁特逃人

道光八年(1828),那彦成于张格尔被擒拿后,抵达喀什噶尔,奉命处置善
后事宜,善后中的重要内容即反思布鲁特谋乱的原因,追溯清朝失布鲁特之心的
又素尊重之人,著手办理,则雍齿,且侯大众自可安心归附” 。道光八年(1828)
根源:
窃查乾隆年间,初定回疆,内而安辑回众,使之安业乐居,外而绥俫各布鲁特,羁
縻不绝,无事则卫我藩篱,有事则用为间谍,寄以侦探,诚为万世不易之良法。乃自嘉
庆二十一年孜牙墩事一案,松筠以误听人言,致将希皮察克爱曼世袭二品翎顶布鲁特比
吐尔第迈玛特凌迟处死,以致该比之子阿仔和卓率其兄弟眷口逃往浩罕,各布鲁特因而
离心。有嘉庆二十五年,张逆纠众入卡,经冲巴噶什爱曼布鲁特比苏兰奇入城报信,被
回务章京绥善斥骂赶逐,致该比气忿出卡,转投张逆,旋又有阿坦台、汰劣克戕害大臣
力。” 那彦成认为,“其助逆与否,原虽难深信,此时兵威之后,招之即来,
官兵之案,又系巴彦巴图妄杀偾事,失布鲁特人心之事,并非一端,是以上年张逆滋事,

那彦成提及的上述事件皆使布鲁特离心,松筠枉杀图尔第迈莫特(吐尔第迈玛
特),致使其子阿仔和卓等率属逃往浩罕,苏兰奇禀报张格尔入卡滋事,却遭到
叱逐,使得苏兰奇愤然出卡追随张格尔,巴彦巴图妄杀汰劣克家属及无辜布鲁特,
恩,赏给热仔六品翎顶。” 此后,那彦成又在道光八年(1828)十二月二十八
又失布鲁特之心。有鉴于此,那彦成遵照道光帝“善后总以收抚布鲁特为要著”
的谕令,并认为“在在布鲁特游牧,欲收全部,须择各布鲁特素来众人为之抱屈、

陆续投回,前已奏明在案。”

这里提到了图尔第迈莫特的另一子鄂斯满也同热
E.H.Parker,Khokand and China, The Imperial and Asiatic Quarterly Review and Oriental and Colonial Record,
Series 3, Vol.8(1899),p.118.

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卷 80《收抚外夷》,第 552 页。
236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伯克押送出卡,指给喀浪圭卡伦外赫尔俄依地方安插。
十二月,那彦成奏准收抚外逃来归的布鲁特人事宜,那彦成奏言,其至喀什噶尔
以后,即令伊萨克差人传谕图尔第迈莫特之子阿仔(孜)和卓及苏兰奇族叔拜莫
拉特等人,以表收抚之意。
道光八年(1828)十月下旬,阿仔和卓遣其弟热仔来喀什噶尔献马投诚,热
仔称其父获罪后,他们即携眷逃往霍罕,且张格尔犯事时,他们并未助逆,“我
哥哥阿孜和卓先差我来请安递马,只求恩典仍赏我们的地方居住,再与大皇帝出

其恭顺情形,实无虚诈。”因此,赏与其六品翎顶,遣令其速回,并告之于阿仔
和卓:“作速来城,再行赏给原住地方,并奏明大皇帝仍赏给伊父吐尔第迈玛特
二品翎顶。”那彦成上奏该项内容时,热仔已经回至其兄所居之处,但“现因雪
大封山,尚未来到”。道光帝肯定了那彦成的奏请:“既据那彦成等先行宣示朕

日的奏折中提及:“又有冲巴噶什爱曼前任比苏兰奇之子弟拜尔第阿里雅,与希
皮察克爱曼前任比吐尔第迈玛特之子热仔与其弟鄂斯满等俱避罪逃往霍罕,均已

仔一同来投顺,那彦成并未言明后续事宜的细节,阿仔和卓及其弟有可能于次年
天气转暖之时携众返回了喀什噶尔。
那彦成也就苏兰奇之叔、侄进行了安置:
等偾事之员,应请发往黑龙江当苦差,以昭炯戒。” 故而,请准将绥善发往黑龙
其冲巴噶什爱曼,布鲁特比苏兰奇早已身故,其族叔拜莫拉特及苏兰奇之侄拜尔第
阿里雅于十一月见到城,据称嘉庆二十五年张格尔纠众入卡,苏兰奇到城报信,章京绥
善不信,将苏兰奇叱逐,该比一时气愤,带人逃往浩罕。今接檄谕准免罪投回,带来一
百余户人口,在卡外喀拉塔尔地方等候。臣当即好言慰谕,宣示皇上天恩,赏给拜莫拉
特三品翎顶,拜尔第阿里雅五品翎顶,并酌赏元宝绸缎、茶叶等物,令伊萨克派令晓事

18 部布鲁特全部归附清王朝。” 在此基础上,那彦成请准参照乾隆年间旧例,
那彦成安抚苏兰奇族叔莫拉特及苏兰奇之侄拜尔第阿里雅,并将二者分别赏与三
品顶翎和五品顶翎,并将其所带一百多户布鲁特人口安置于喀浪圭卡伦外。那彦
成也经由二者的奏报,得知苏兰奇因报告张格尔纠众入卡一事,反而受章京绥善
叱逐,从而率众出逃。有鉴于此,那彦成奏请治罪于绥善,“至从前叱逐苏兰奇
之回务章京绥善,任性乖谬,讯据彼时印房当差之回子玉努斯所供各情,与拜莫
拉特等所禀相符,彼时未经参奏,绥善旋因另案革职,发往伊犁,年满释回,此


同上,第 553 页。

同上,第 553 页。

银十五两,缎二匹,布十匹,由臣等发给札付,遣人持送各爱曼,令其按年分给。

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卷 80《收抚外夷》,第 556 页。

《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76,道光九年正月丁未。
237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表 8-1 那彦成奏请赏给布鲁特诸部首领岁俸表

顶翎
编号 部落名称 首领 头衔 拟请岁俸
品级
二品 萨底克 比 每年赏元宝一锭,缎二匹,布二十匹
1 喀拉提锦
四品 万吉 比 每年赏银二十两,缎二匹,布十匹
阿布都热依
二品 比 每年赏银四十两,缎二匹,布二十匹

2 岳瓦什 三品 胡里喀 比 每年赏银二十两,缎二匹,布十匹
四品 木萨 比 每年赏银二十两,缎二匹,布十匹
五品 拜尔克 比 每年赏银二十两,缎二匹,布十匹

江。
《清宣宗实录》卷 150,道光九年正月丁未。
(二)拟请酌赏布鲁特首领以岁俸

随之,那彦成鉴于图尔第迈莫特之子以及苏兰奇之叔皆来归附,额德格讷部
前来内附并受到安插,其他如喀尔提锦、达尔瓦斯等部首领,亦来请安递马,潘
志平先生指出,“那彦成这一系列措施在短时间内,相当成功,短短几个月内,

赏给诸部头目以岁俸:
查乾隆年间旧例,出力之爱曼如奇里克、冲巴噶什、希皮察克等爱曼,皆优与世袭
翎顶并酌赏缎匹银两作为岁俸,兹钦遵圣明指示,业已收服全部,非优与翎顶酌加赏赐
作为岁俸不足以示怀柔而昭巩固。拟离浩罕附近之各爱曼及旧有劳绩者,作为头等;其
次爱曼大而恭顺者,作为二等;再如爱曼小而无劳绩折,作为三等。其头等者,给与二
品翎顶,元宝一锭、银四十两、三十两,缎各二匹,布各二十匹;其二等者,给与三品、
四品翎顶,银二十五两、二十两,缎各二匹,布各十疋;其三等者,给与五六品翎顶,

那彦成注意到,乾隆年间,奇里克、冲巴噶什、希布察克部诸部首领,享有世袭
翎顶及岁俸,前文提及,奇里克部额森、冲巴噶什部阿瓦勒、希布察克部散秩大
臣阿奇木等皆享有一定的银两作为岁俸。那彦成试图以此作为参照,按照各部首
领的功绩,将其所享顶翎及岁俸,分为三个等级。并缮列清单,陈明各部首领享
有顶翎的品级及拟请给予的岁俸。


同上。

潘志平:《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第 111 页。

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卷 80《收抚外夷》,第 556-557 页。

同上,第 557-560 页。
238

万方数据
三品 鄂布鲁阿孜 比 每年赏银二十两,缎二匹,布十匹
三品 阿里玛 比 每年赏银四十两,缎二匹,布十匹
四品 乌鲁斯 比 每年赏银十五两,段二匹,布十匹
3 额提格讷 四品 拜尔底 比 每年赏银二十两,缎二匹,布十匹
五品 西里买特 比 每年赏银二十两,缎二匹,布十匹
五品 爱散 比 每年赏银十五两,缎二匹,布十匹
五品 萨尔特胡里 比 每年赏银十五两,缎二匹,布十匹
二品 爱散 比 每年赏银三十两,缎二匹,布二十匹
4 奈曼 阿布都热依
三品 比 每年赏银二十两,缎二匹,布十匹

5 喀拉提依特 五品 巴海 比 每年赏银十五两,缎二匹,布十匹
6 提依特 三品 拜哈提巴依 比 每年赏银四十两,缎二匹,布二十匹
7 托拉尔根 五品 别列克 比 每年赏银十五两,缎二匹,布十匹
二品 占颇拉特 比 每年赏元宝一锭,缎二匹,布二十匹
三品 斯底克 比 每年赏银二十两,缎二匹,布十匹
三品 伯克阿里 阿哈拉克奇 每年赏银十五两,布十匹
五品 巴依木拉特 比 每年赏银十五两,缎二匹,布十匹
8 冲巴噶什
五品 拜尔第 闲散布鲁特 每年赏银十五两,缎二匹,布十匹

四品 托胡达伯克 比 每年赏银十五两,布十匹
五品 巨迈 阿哈拉克奇 每年赏银十五两,布十匹
五品 伯克 阿哈拉克奇 每年赏银十五两,布十匹
9 布格依 五品 爱散纳满 比 每年赏银二十两,缎二匹,布十匹
三品 塔什琅伯克 比 每年赏银二十两,缎二匹,布十匹
10 萨尔巴噶什
四品 尼雅斯伯克 比 每年赏银二十两,缎二匹,布十匹
11 霍什奇 五品 帕拉特 比 每年赏银十五两,缎二匹,布十匹
12 蒙古里多尔 五品 舍氐 比 每年赏银二十两,缎二匹,布十匹
13 苏勒图 三品 阿里汰尔 比 每年赏银十五两,缎二匹,布十匹
二品 托依迈特 比 每年赏银五十两,缎二匹,布二十匹
三品 舍底伯克 比 每年赏银二十两,缎二匹,布十匹
14 奇里克
四品 喀里察 比 每年赏银二十两,缎二匹,布十匹
四品 卜巴伯克 阿哈拉克奇 每年赏银十五两,布十匹
二品 伊里斯满底 比 每年赏银二十五两,缎二匹,布十匹
15 萨雅克 三品 玉素普 比 每年赏银二十两,缎二匹,布十匹
四品 迈达特 比 每年赏银二十两,缎二匹,布十匹
16 巴锡奇斯 五品 达尔瓦什 比 每年赏银十五两,缎二匹,布十匹
二品 挑噶 比 每年赏银二十两,缎二匹,布十匹
17 察喀尔
三品 噶里察 闲散布鲁特 每年赏银二十两,缎二匹,布十匹
18 希皮察克 二品 鄂斯满 比 每年赏元宝一锭,缎二匹,布二十匹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不同于其他文献,喀拉提依特、雅曼提依特均为提依特部的分支部落 ,前文阐

哲提根(Zhetigen)。 实际上,清代汉文文献中提及了察哈尔萨雅克与喀拉提依

付’和‘年俸’形式,稳定布鲁特以达到边疆的长治久安。” 然而,那彦成的奏

239

万方数据 事,必当设法停止,著那彦成、札隆阿体察情形,妥为筹办,据实具奏。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资料来源:《那文毅公奏议》卷 80《收抚外夷》,第 557-560 页。

那彦成所缮列的此份清单,呈现出道光初年布鲁特各部主要首领或重要人
物,是了解当时诸部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所提及的十八部布鲁特首领共计
四十三人,其中,冲巴噶什部首领共计八人,冠于诸部之首,额德格讷部共计七
人,奇里克、岳瓦什部皆有四人,萨雅克部三人,这凸显处上述部落有功之人较
多。
那彦成所列诸部名称与《西陲总统事略》、 新疆识略》等文献不尽相同,他
将“喀拉提依特”、“提依特”两部同时单独列出,将二者视为并列关系,这显然

述张格尔于道光四年(1824)八月侵犯乌鲁克卡伦时,曾提及两部均有一些人物
随同张格尔犯卡。“托拉尔根”即《新疆识略》所指的图尔额伊格尔,“布格依”
应即布库、布扈部,“霍什奇”即胡什齐部,“蒙古里多尔”即蒙额勒多尔,“巴
锡奇斯”即巴斯奇斯部,“察喀尔”即察哈尔萨雅克部。相较于《新疆识略》中
的记载,那彦成并未列出色勒库尔部和诺依古特部相关人物。劳拉·纽比也认识
到部分部落名称不易识别,她发现其他地方并未提及察哈尔萨雅克与喀拉提依
特,喀拉提依特可能为喀拉特列克(Qara-terek)之误,并猜测托拉尔根实际为

翎,以示奖励。” 当那彦成等奏请按照酌赏布鲁特岁俸章程招抚达尔瓦斯部时,
特的相关内容,她猜测托拉尔根为哲提根部的说法有误,哲提根实际为布鲁特左
翼中的一部,居于塔拉斯河流域,与霍索楚、启台、萨娄等部邻近,这在前文所
附表格中(表 2-1)有所提及,但该部并未与清朝产生联系,清代文献中也并未
提及该部。
厉声先生认为:“那彦成在肃清回疆各城流寓浩罕人的基础上,以颁发‘札

縻,从无酌给岁俸之事。
请并未得到道光帝的肯定,道光帝认为其所奏殊为冒昧:
那彦成等所奏,甚属冒昧,从前乾隆年间平定回疆,卡外各布鲁特爱曼甚多,并无
赏给岁俸之事,彼时爱曼中之出力者并非无人,如必须给与岁俸,各该办事大臣早该筹
议及此,当年从无一人议及,可见此事断不可行,何以那彦成等此次办理善后因各爱曼
陆续来城请安递马、极为恭顺,援引乾隆年间奇里克及冲巴噶什希皮察克等爱曼,曾有
世袭岁俸辄行分别等差,给予翎顶、银两、缎匹,发给札付,令其按年分季持照颁赏,
并令乌什照依办理……那彦成、武隆阿俱著传旨严行申饬,此时业经发给札付,殊不成


潘志平先生在《布鲁特各部落及其亲缘关系》(《新疆社会科学》,1990 年第 2 期)一文中,援引俄文文
献,列出主要部落的分支,其中所列提依特部存在多个分支部落,喀拉提依特、雅曼提依特均为其中的
分支。

Laura J.Newby,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A Political History of Qing Relations with Khoqand c.1760-1860,
Leiden & Boston : Brill,2005,p.147,footnote 89.
札付交代札隆阿暂存备查,俟奉到批回之后,再行查销。

厉声:《那彦成善后制外浅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 年第 3 期。

《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77,道光九年二月乙丑。
240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道光帝认为那彦成的奏请颇为草率,因为乾隆年间并无赏给岁俸之事,卡外各布
鲁特虽然相继前来归附,但并无劳绩,不过请安递马,并认为那彦成应该先行奏
明,不应该向各部首领率行发给札付,因而令那彦成、武隆阿停止发给札付。
其后,道光帝在谕令嘉奖善后事宜中有功大臣及各城伯克的过程中,仅就上
述清单中的所列的数位布鲁特首领予以嘉奖,“著赏戴蓝翎奇里克爱曼三品顶翎
布鲁特比托依莫特,著赏给二品顶带,冲巴噶什爱曼五品顶翎布鲁特比托胡达伯
克,著赏给四品顶带,巴斯奇斯爱曼六品顶翎布鲁特比达尔瓦什,著赏给五品顶

道光帝再次强调赏给布鲁特岁俸一事不可行:
和薪俸。日前据那彦成等奏,卡外各布鲁特爱曼全行归顺,声明酌赏俸银、俸缎,朕即以其
事涉冒昧,降旨令那彦成、札隆阿设法停止。兹复据奏达尔瓦斯伯克差额尔沁、沙阿布
都拉等,带同跟役前来请安递马,并呈递禀帖,情词恭顺,拟照现议酌赏布鲁特岁俸章
程,一体办理。边疆重务,全在镇静抚绥,即布鲁特等果有诚心归附者,亦只当就地羁

道光帝在此处再次说明,那彦成赏给布鲁特各部岁俸一事本来已经颇为冒昧,而
那彦成竟奏请以该例安抚达尔瓦斯,并不可行,只应就布鲁特、达尔瓦斯实行羁
縻之策,不可赏给岁俸。
详细点明,即行销毁,无得再行存留。
道光九年(1829)四月,道光帝降谕,令撤销赏给布鲁特岁俸之札付,并结
合那彦成奏陈的布鲁特人物的不同背景,对布鲁特首领其加以不同形式的赏赉,
那彦成根据前所奉谕旨,奏言:
前奏拟酌给卡外各爱曼布鲁特岁俸以示羁縻,兹萌圣谟指示,告诫严明,实深惶悚。
至拟赏之布鲁特四十三人,除乾隆年间得有翎顶,其自上年世及者十七人,此次军营出
力,经各大员奖赏翎顶者,十六人外,其余如额提格讷之阿里玛卡等五名,苏兰奇之族
人拜莫拉特等二名,又办理善后出力之托依莫特等三名,均系节次奏奉谕旨,赏还翎顶,
者的支持。” 这肯定了那彦成招抚布鲁特政策的积极性,但实施过程未能得到清
量功加赏,有案。前请给各爱曼札付,原拟俟奉到批回之日给领,此时并未发给,现将

这表明,那彦成受到道光帝斥责后,内心惶恐,同时,也就其所奏陈的布鲁特首
领四十三人的不同背景加以解释:其中十七人系享有世袭顶翎,另有十六人,因
平定张格尔之乱有功而被赏与顶翎,阿里玛卡、拜莫拉特、托依莫特等十人,因
内附归来或帮同处理善后事宜,被奉旨赏与顶翎。他也指出,所拟札付并未发给
因宣宗之保守怕事,恐再遭卡外实非,使那彦成的该项措施,功败垂成。” 那
布鲁特各部,并将之备存。劳拉·纽比也认识到,清廷起初对于那彦成招抚布鲁
特的政策表示欢迎,但意见逐渐发生了转变,因为招附诸部是一回事,而使之保


同上。


《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80,道光九年四月己巳。
241
那彦成所制定的回疆善后措施中,其制外措施“以惩治浩罕为中心” ,除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持归顺则是另一回事,而且并无前例给予那些仅仅问安、贡马的部落首领以品级
《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78,道光九年二月戊寅。

此后,道光帝在谕令中指出了那彦成之前所奏并不明晰,并令宽免那彦成之
过,将所拟札付销毁:
兹据奏称,拟赏之布鲁特四十三人内,除乾隆年间赏有翎顶者十七人外,此次军营
出力奖赏翎顶者十六人,其余如额提格讷之阿里玛卡等五名,苏兰奇族人拜莫拉特等二
名,善后出力之托依迈特等三名,均系节次奏明赏给。前旨止于未经分晰奏陈,其岁俸
札付,亦尚未发给,所有那彦成自请交部议处之处,加恩宽免,其岁俸札付,著扎隆阿

由此,道光帝对于那彦成所拟请赏给布鲁特首领岁俸的章程,进行了正式否定,
那彦成所列出的四十三人,或因世袭、或因功绩、或因归附,皆享有不同品级的
顶戴,但道光帝并不认可其赏给这些人物岁俸的奏请,表明道光帝仍以羁縻之策
来安抚布鲁特诸部,这也表现出道光帝的保守。
潘志平先生指出, ‘收服各布鲁特部’,是那彦成对外策中最积极的措施。
数年之后,可以驱逐净尽。
可以设想,这一措施如得到完全实施,那清代新疆与浩罕之间的政治形势将是另
一种面貌。”、“但那彦成这一计划无法推行、实现,主要是得不到清朝最高统治

帝的支持。我国台湾学者陈旺城先生,也积极评价了那彦成所制定的政策:“对
布鲁特的收抚,实乃那彦成制外政策中最为进取独到的一项措施”、 所以当那彦
成抵喀什噶尔后,即对来迎的卡外布鲁特人优加赏犒,并予恩抚。此一招抚政策
也很快就收到成效。布鲁特各部全先后与清政府重修旧好,并归顺受封。只可惜,


彦成对于布鲁特的招抚取得了一定的收效,但因道光帝的保守怕事而使得这些措
施功败垂成。

益为有裨。 (三)限定布鲁特开展贸易

了对于布鲁特部落及主要头目的招抚外,其主要的措施还包括严禁茶叶、大黄出
卡,驱逐各城所居十年内之安集延人,道光八年(1828)四月,那彦成抵达喀什
噶尔后不久即奏请驱逐部分安集延人:

Laura J.Newby,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A Political History of Qing Relations with Khoqand c.1760-1860,
Leiden & Boston : Brill,2005,p.147.
鲁特易换粮布,出卡购买茶叶,每人不得过一斤,并不许卖给杂茶”。

《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80,道光九年四月己巳。
即为了防

潘志平:《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第 118 页。

陈旺城:《那彦成在回疆的历史评论》,《通识研究集刊》,2008 年第 13 期。

陈旺城:《那彦成经略西北评议》(1764-1833),《人文及管理学报》,2008 年第 5 期。
242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是张逆之变,实由于失布鲁特之心,自坏藩篱,亦由于安集延之内外串通,遂敢鸱
肆,必须全行逐出,断不可再事姑息。第据各大臣咨覆各城寄居安集延之人,自数十户
以至百余户不等,人户既多,刻下若同时逐出,恐生事端。现已委员确查,凡寄居在十
年以内,与现贩违禁之物者,先行逐出。其余暂准居住,以安其心,以后,或查有偷漏
大黄、茶叶出卡,或查有囤积违禁物件,或被人讦控有犯,即逐陆续查办,不动声色。

此后,新疆南北各城,包括伊犁、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乌什、
阿克苏、库车等城大臣,皆按照那彦成的要求,统计各城安集延、布噶尔等人口
户数,并就居住十年以内者加以驱逐,对于居住十年以上的安集延人,编入当地
趣。” 实际上,张格尔之乱的前后过程中,道光帝以及那彦成等大臣多次反思布
回户人口中,进行安置和管理。
道光九年(1829),那彦成在安抚布鲁特各部的过程中,认识到布鲁特与浩
罕间的关联性,认为应就其持平抚驭,一视同仁:
再查布鲁特各爱曼强弱不同,并无统率,故其势分而断不能合,向所称归附浩罕者,
因布鲁特不务耕种,所需粮食非仰给与卡内,即取资于浩罕。此外别无产粮之区,如在
浩罕交易,年久即为该夷所胁,任意需索,驱使惟命,是布鲁特本非浩罕所属之人,岂
能堪其扰累,今各爱曼视天朝为乐土,固未可因其来归,特加优待,亦不可麾之使去,
再者,对布鲁特的政策虽然最为积极,但却未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道光帝
转与浩罕相结,惟当持平抚驭,一视同仁,在浩罕增一仇敌,卡外即多一藩篱于疆圉,

善后使命就此结束。
即认为应该善于利用布鲁特,既不对其特别优待,又不任其离去、与浩罕相勾结,
而是使得清朝在卡外多一藩篱。有鉴于布鲁特有可能私自向浩罕转卖茶叶、大黄,
那彦成也请准限定布鲁特入卡贸易: 至布鲁特入卡,只准贩卖羊马,易换粮布,
如有别项货物,即系安集延私货,查明确系转卖代销,概行入官,照例治罪”、
“外夷及布鲁特贩羊入卡,总由坐卡员弁禀报分别派令官兵点验”、 再浩罕所需
内地茶叶,恐布鲁特贪利贸贩接济,为浩罕向用杂茶,布鲁特向用副茶,嗣后布

大的人力、物力。 道光十年(1830)八月,张格尔之兄玉素普率浩罕军队入侵,
止布鲁特转销茶叶等物,就布鲁特入卡贸易种类、数量均加以限制,并加强核验。
这样的措施,无疑是在进一步禁绝浩罕贸易,阻断其由内地获得茶叶、大黄的途
径,类似的善后措施,虽然一时打击了浩罕,但 1830 年浩罕借张格尔之兄玉素
普的名义入侵南疆,那彦成的这些举措被证明是失败的。俄国学者库罗帕特金结

合清朝在善后措施中对待浩罕与布鲁特的不同政策,提及:“清朝并未采取任何
措施惩治附和于张格尔并在张格尔遭受挫败时向其提供庇护的布鲁特,这较为有


《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62,道光八年四月辛卯。

《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80,道光九年三月乙卯。

《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80,道光九年三月乙卯。
243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鲁特“从逆”原因,尤其是巴彦巴图枉杀汰劣克之家属,成为清朝在平定张格尔
之乱前后过程中的前车之鉴,故而,对待布鲁特诸部更为审慎,那彦成善后措施
中未惩治布鲁特也就不足为怪了。
潘志平先生认为,那彦成的善后制外策并不成功,原因在于:首先,断定浩
罕专以贸易为生,从而断贸易、禁茶叶、大黄,不切实际;其次,驱逐内地外夷,
不加区别地打击驱逐浩罕商人,不能孤立敌人,只能孤立自己,策略上不明智;

否决了那彦成关于赏给布鲁特首领岁俸的措施奏请后,又斥责其派人索取张格尔
之子布素鲁克,道光九年(1829)正月,那彦成接旨后迅速返京,那彦成的南疆

张格尔之乱,始自嘉庆二十五(1820)年八月,终于道光七年底(1828),
前后断续历时八年,其后,清朝又用时近两年以处置回疆善后事宜。故而,张格
尔之乱在南疆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和恶劣影响,打破了新疆自乾隆年间统一以
来六十余年的政治稳定局面,此后,和卓之乱滥觞于南疆,动乱不断。同时,天
山以南尤其是西四城社会经济不断遭受摧残,清朝为平定历次动乱,也消耗了巨

是为玉素普之乱;道光二十七年(1847),玉素普之子迈买的明等七和卓入侵喀
什噶尔、英吉沙尔,是为七和卓之乱;咸丰年间,铁完库里和卓、倭里罕等先后
多次频繁纠众侵犯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等城,直至同治三年(1864),
阿古柏入侵新疆,清朝失去对新疆的控制长达十余年。张格尔之乱后的历次和卓
叛乱中,虽仍有部分布鲁特附和其中,但其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并不如张格
尔之乱中那般明显。

用。1830 年事件的元凶则是浩罕的入侵。” 相较于张格尔之乱,“玉素普之乱”

and Trade, trans.by Walter E.Gowan,Calcutta:Thacker,Spink and Co.,1882,p.141.



潘志平:《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第 115-118 页。

同上,第 115 页。

王希隆:《张格尔之乱及其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 年第 3 期。
244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A.N.Kuropatkin,Kashgaria:Historyical and Geographical Sketch of the Country; its Military Strength, Industries,

第九章 布鲁特与浩罕势力支持下的玉素普之乱、七和卓之

第一节 玉素普之乱中布鲁特诸部的角色

一、玉素普之乱的爆发

张格尔之乱后,那彦成奉命担任钦差大臣处置善后事宜,其所制定的善后措
施以惩治浩罕为中心,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在于禁止与浩罕通商,严禁大黄、茶叶
出卡行销浩罕,驱逐伊犁及回疆各城居住十年以内的安集延人,那彦成的南疆之
行,始于道光八年(1828)三、四月间,止于次年二月。然而,那彦成针对浩罕
的强硬措施,却为下一次的南疆动乱埋下了隐患。
道光十年(1830)八月至十一月,浩罕假借张格尔之兄玉素普之名义,纠胁
安集延、布鲁特围困喀什噶尔、英吉沙尔二城达三月之久,并试图进犯叶尔羌,
清朝为解二城之围,不得不再次由多处大举调集兵力,最终在十一月中旬解围喀
什噶尔、英吉沙尔,平定了此次动乱。故而,该乱系浩罕所主导,即如潘志平先
生所言:“1826 年张格尔骚乱时,浩罕也参预其事,但总地说来,只是起帮凶作

的前后过程显然较为短暂,其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相对较小,此次动乱,主要源
自于那彦成在善后措施中禁止浩罕通商、驱逐安集延人。专就布鲁特而言,此间
虽有布鲁特头目和属众“从逆”,但毕竟只系少数,而诸多布鲁特首领则积极向
清朝提供情报,为清朝了解浩罕军情提供了帮助。
道光初年,即 19 世纪 20 年代,浩罕汗国正值扩张期,其周边的一些布鲁特
部落亦受其凌虐,前文所提及的两部分额德格讷部先后内附清朝,即主要受到浩
罕的欺凌。除了该部,浩罕也向东北方向扩张,楚河、塔拉斯河流域以及纳林河
上游的一些布鲁特部落皆受其影响,萨雅克、萨尔巴噶什、萨娄等部落首领与浩
罕产生了重要联系,一些布鲁特首领甚至任职于浩罕汗廷,被授予官衔。因而,
这些部落的首领对于浩罕情势有更多了解,浩罕发动“玉素普之乱”的过程中,


潘志平:《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第 122 页。
245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也曾拉拢布鲁特助其谋乱。分析此间布鲁特的相关动态,也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该
时期布鲁特与浩罕的关系。
道光十年(1830)五月,伊犁将军玉麟即奏报,浩罕属臣爱散纠同布鲁特首
领阿坦台、汰劣克等,曾试图抢劫喀什噶尔换防兵丁。先是哈萨克公阿布拉禀告:
“听得从前跟过张格尔的浩罕人,名叫依散即爱散,现同阿坦台、汰劣克等、约
同霍罕共有几千人,在那林桥一带等候喀什噶尔换防兵丁过彼,欲行谋劫等语。”

玉麟鉴于汰劣克有投顺之意,对阿布拉所言半信半疑, 惟查上年春夏间,经喀

什噶尔参赞大臣札隆阿奏称,汰劣克近因释回伊子托胡达迈玛特,已有感悔投诚
之意,恐阿布拉所禀,系外夷一面之词,未便轻信,而又不可不密为体察。”说
令伊萨克长龄巴喇特旋回”。 鄂勒吉拜所称汰劣克曾被布库部拿获之事,应即为
明汰劣克之子托胡达迈玛特曾经被清朝拘执,后被释回,因而产生投诚之念。 清
史稿》载:“上方厪顾西陲,以玉麟悉边务,九年,特命出为伊犁将军。疏言:
‘浩罕将作不靖,请缓南路边防。阿坦台、汰劣克屡请投顺,包藏祸心,添巡边
兵以备御……近夷布呼爱曼恭顺,重赏以固其心,则卡外动静俱系。’诏如议行,

汰劣克存有戒备之心,二者虽然屡次投顺,但却包藏祸心,而其所称布库部恭顺,
即指代该部首领鄂勒吉拜等人,向清朝报告浩罕勾结阿坦台等欲行谋抢换防兵丁

之事。
赴该爱曼,令塔什坦伯克前来,查看其言语支吾,神情闪烁,不敢来见。 。
当时,布库(布呼)部布鲁特之比鄂勒吉拜则向领队大臣湍多布禀告:

适有向来恭顺之布呼爱曼布鲁特比鄂勒吉拜前来迎接,面禀阿坦台、汰劣克、依散
即爱散,又有布鲁特奇布勒岱、莫德特、讷苏普、伯库巴萨尔、色依特、洋阿尔西及浩
罕人木苏伯克,纠约布鲁特及浩罕人众,上年就要谋抢换防兵丁,因布呼爱曼将汰劣克
拿去三个多月不放,所以耽误他们。上年冬间,仍时时商量此事,只因阿坦台、汰劣克
等从前戕害了巴大人,得了便宜,又跟张格尔进卡,他们又得了便宜,竟都无罪,所以
并令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札隆阿为之备。” 玉麟在“玉素普之乱”前即对阿坦台、
又要谋抢,这话是汰劣克的妹夫告诉我的,如今他们还不知道换防官兵去与不去的确信,
我若不告诉大人前往,难保无事,我若谎言,自有天知等语。又有布爱曼之布鲁特比毕
可概见。”
尔纳咱勒遣其子铁列克玛特来见,所禀与鄂勒吉拜之言无异,并称我们游牧上的人,都
深知此事,无一人敢说他们,我若不告诉大人,设若他们得罪了天朝,将来大兵到时,

道光九年(1829),布库部之比却喇即奏报过汰劣克被其擒拿之事:“扎隆阿奏,
接据布库爱曼布鲁特比却喇,遣五品顶翎巴喇特到卡禀报,汰劣克现被诱获,当

可以时时得其梗概。”

《伊犁将军玉麟等奏探闻那林一带布鲁特勾结浩罕滋事各情形折》,道光十年五月二十五日,台北故宫博
物院辑:《清代外交史料》(道光朝三),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年,第 294 页。

《清史稿》卷 367《列传 154》。

《伊犁将军玉麟等奏探闻那林一带布鲁特勾结浩罕滋事各情形折》,道光十年五月二十五日,《清代外交
史料》(道光朝三),第 295 页。鄂勒吉拜实际为布库部著名首领博銮拜(Borombay)之叔父或伯父,博
众杖毙,以昭炯戒。” 这表明,玉素普之乱之前,南疆地区即有迎奉玉素普的传
銮拜于 1855 年向沙俄宣誓效忠,成为首个归附沙俄的布鲁特首领,19 世纪 50 年代,考察伊塞克湖地区
的瓦里汉诺夫、谢苗诺夫,皆在其著中提及博銮拜,后文将有专论。
好歹难辨,我们实在害怕,所以前来禀知大人断不可前往等语。
246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却喇擒获汰劣克之事。鄂勒吉拜所奏之言,得到了布库部首领毕尔纳咱勒之子铁
列克玛特的证实。
然而,萨尔巴噶什部首领塔什坦伯克(阿提克之子)所言却并不同:
但向来巡边大臣出卡时,塔什坦伯克先来接见,此次遣其子三人前来递马,并极劝
领队勿轻信人言,只管前进,伊已预备二百人马等候,护送官兵,且云阿坦台、汰劣克
久已远飏 无踪,其言均属可疑,领队欲留其一子,随营行走,察其情状,甚属虚怯,领
队并未讯及汰劣克情形,照例筵宴、赏以绸布、遣回游牧,复派索伦骁骑校富克吉布前

故而,鄂勒吉拜与塔什坦伯克所奏之不同,引起了玉麟的怀疑,玉麟称:“窃思
萨尔巴噶哈什爱曼之塔什坦伯克,在各布鲁特中,向来最为狡黠,张逆滋事时,
办大臣塔斯哈出卡追击,至明约洛地方 ,遇伏陷殁;叶尔羌也受危及,其所属
曾经助逆,且与浩罕联络,为卡外各夷所共知,其习于诡谲,貌为恭顺,向背无
常,已非一日,今于巡边官兵出卡,遣子递马,未敢亲来谒见,并欲助人马二百,
护送官兵,亦俱为向来所未有,所云汰劣克等等早已远飏之语,尤为欲盖弥彰,
币众言甘,未必非其诱计。”、“塔什坦伯克举动异常于寻常,其为首鼠两端,已

州提督胡超、陕甘总督杨遇春等,由内地驰往南疆,相机往办进剿事宜。 随之,
道光帝因此令玉麟密访确情,并按照玉麟所请,令将南路换防官兵照从前间
一年更换之例,暂停一年。同时,道光帝也令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扎隆阿、阿奇木
伯克伊萨克密访“该夷”踪迹,并令其善加利用布鲁特,获得卡外信息,“其喀
什噶尔近卡各布鲁特,及前此收抚之各布鲁特爱曼,向皆纳款输诚,均可为我所
筹拨伊犁一年经费。 清朝在调集官兵驰援喀什噶尔等城的过程中,也令阿克苏
用,伊犁卡外各布鲁特如布呼等各爱曼,均极恭顺,亟宜加意羁縻,卡外动静,

其后,扎隆阿又访获白山派信徒试图迎奉张格尔之兄玉素普,“访获阿斯图
阿尔图什庄白帽回子迭捏雅尔、则依特、阿布拉等,妄言倡众,以迎奉玉素普为
词,意图谋变,除阿布拉病故不议外,将迭捏雅尔、则依特二犯,押赴回城,当

闻。
道光十年(1830)八月,浩罕即纠约安集延、布鲁特人,以玉素普和卓的名
义将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围困,进而扰及叶尔羌,清朝随即四处调兵三万余名驰


《清宣宗实录》卷 160,道光九年九月甲辰。

《伊犁将军玉麟等奏探闻那林一带布鲁特勾结浩罕滋事各情形折》, 清代外交史料》 道光朝三),第 296
页。塔什坦伯克(Tastanbek)系萨尔巴噶什部分支部落提奈(Tinay)的首领、阿提克之次子,阿提克见
载于乾隆年间,前文有所论述,那彦成所拟欲赏赉的布鲁特首领名册中,即有塔什坦伯克,见表 8.1。
尚无从小路直扑乌什确信等情。”

这表明,此次动乱,系参与张格尔之乱的浩罕
《伊犁将军玉麟等奏探闻那林一带布鲁特勾结浩罕滋事各情形折》,《清代外交史料》(道光朝三),第
296-297 页。

《清宣宗实录》卷 170,道光十年六月丙午。

《清宣宗实录》卷 171,道光十年七月甲子。
247

等谋逆情形,不顾与其同类结仇,尚属恭顺” ,并请准授予其三品顶翎,这得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援。八月初十日,即有安集延人突入喀什噶尔卡伦,戕害卡伦官兵,喀什噶尔帮

亮噶尔卡伦被一千余安集延人抢劫,色勒库尔阿奇木伯克迈玛沙被缚;“贼匪”
也欲由树窝一带直扑阿克苏,截断西四城官兵后路。
道光帝令伊犁、乌鲁木齐军区调集满汉官兵,喀喇沙尔征调土尔扈特、和硕
特兵,增援喀什噶尔,也令琦善选调四川官兵驰赴肃州,并令固原提督杨芳、甘

喀什噶尔旧城、英吉沙尔城垣被围,文报不通,情形危急,道光帝令福克精阿、
富僧德,挑备吉林、黑龙江精壮马队、官兵,各一千五百名。令陕甘总督随时拨
解所封贮的一百六十余万两饷银,将山西等省一百万两解赴甘肃备用,并令鄂山

大臣挑派官兵,设法堵御,加意防范、严兵固守。当各路官兵在向回城驰援过程
中,叶尔羌所属东路军台被“贼匪”扰乱,马匹被劫,道路阻断,文报不通,但
叶尔羌城尚能固守,和阗诸城伯克回人则出力防堵。

二、清朝平定玉素普之乱过程中布鲁特的信息探报作用

(一)布鲁特诸部帮同获悉玉素普之乱的背景

事发前后,一些布鲁特首领积极向清朝提供了情报,乌什附近奇里克部之比
城,进剿霍罕,捣穴歼梁,与南路同时夹击,俾腹背受敌,庶可净扫贼氛。
库曲圭同阿奇木伯克木萨等维吾尔人,即出卡探报,“探得霍罕安集延贼匪头目
爱散、木萨、前次从逆之喀什噶尔白帽回子伊闵察克等,勾结布鲁特比阿坦台、
汰劣克、沙提伯克、斯底克,带领各爱曼布鲁特等入卡滋扰,卡外仍陆续纠约,

属臣爱散、木萨等,纠集布鲁特比阿坦台、汰劣克等人入卡滋事所致,且并未扰
及乌什。
玉麟则奏准嘉奖布鲁特比鄂勒吉拜,“布鲁特比鄂勒吉拜禀称霍罕与汰劣克

到了道光帝的许可,肯定了鄂勒吉拜向清朝大臣提供信息的功劳,道光帝也令玉
木、胡里姜、萨里吐尔底、托依莫特等,令其一心报效,保护身家。” 随即,清


明约洛,地名,曾称乌兰乌苏,位于赫色尔河北岸,喀什噶尔西南七十里处,乾隆年间于此设小卡伦。
苏尔德所纂《新疆回部志》(卷四《隘卡第三十五》)所载“喀什噶尔所属卡伦十处”,提及“西南七十里
乌兰乌素设小卡伦,瞭望布鲁特地方,路通安集彦。”该“乌兰乌素”即为明约洛。

《清宣宗实录》卷 173,道光十年九月戊午。

《清宣宗实录》卷 173,道光十年九月庚申、辛酉。

《清宣宗实录》卷 173,道光十年九月乙丑。

《清宣宗实录》卷 173,道光十年九月癸亥。
248

万方数据

仍回萨雅克爱曼等语。” 布鲁特首领派人进一步探闻此次动乱的实情,从中知晓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麟不可偏信鄂勒吉拜之言,“惟鄂勒吉拜所称卡外情形,究系一面之辞,未可尽

信,该将军等当细加体察,留心访查为要。”
当南路回城再次受扰之时,玉麟担心叛乱者趁清军至南路平乱时扰及北路,
奏请派员带兵征剿塔什坦伯克及浩罕:
鄂勒吉拜所称浩罕筑城聚众之吹、塔拉斯地方近在伊犁千里之内,快马驰行七日可
到,塔什坦伯克、汰劣克等所居,均在左近,该逆夷等聚集一处,包藏祸心,若不及早
剿除,不特南路逆氛难期迅扫,即伊犁西南边卡路皆平旷,无高山大河之隔,重镇孤悬,
地险一无可恃,揆诸贪狼之性,南路逆谋亦逞,竟难保其必无觊觎伊犁之事……奴才等
再四熟商,惟有仰恳天恩,于征剿南路官兵之外,另请简派熟谙行阵之大员,管带精兵
二万,出关后,分路直来伊犁,即由伊犁出卡,先灭塔什坦伯克部落,直下吹、塔拉各

道光帝在该奏之后的朱批中曰:“尔等所议乃攻心之计、一劳欲逸之思”、“然可
言而不可行”、 各布鲁特爱曼,必应厚加体恤”,道光帝认为该议并非完全之策,
殊难成行。玉麟之所以提及先灭塔什坦伯克部落,这应与塔什坦伯克此前所供信
息不同于鄂勒吉拜、劝令换防兵丁照常行走有关,因而怀疑塔什坦伯克与逆匪勾
结。
乌什地区虽未受滋扰,但乌什办事大臣常德仍晓谕乌什附近布鲁特比等齐心 叶
铁里木,经叶尔羌办事大臣壁昌率兵合力迎剿,杀毙贼匪多名,大获胜仗。
效力,恐其有首鼠两端之意,并令印务章京德英崇额等译写饬谕:“传令卡内布
鲁特比噶尔察、库曲圭等,持谕亲赴卡外,晓谕附近胡什奇等爱曼布鲁特比霍卓
形” ,且“伊在喀什噶尔七里河子回庄曾见玉素普”,阿布都尔满“将所带玉素

朝得知:“贼目沙底伯克复出纠约各布鲁特,而卡外各布鲁特等亦因回子未尽从
逆,率多观望”,奇里克部之比托依莫特差遣布鲁特那素拜、迈玛特禀报: 阿坦
台、汰劣克因攻城未破,复出卡仍回萨雅克爱曼”,这表明,阿坦台、汰劣克返

回其所居部落,未再围攻回城,奇里克、胡什齐等部布鲁特首领积极向清朝提供
信息,这为清朝探报敌情提供了帮助。
其后,布鲁特首领又遣人至喀什噶尔边外,“探得霍罕伯克并未亲来,先遣
爱散、伊闵察克,率众勾结阿坦台、汰劣克入卡,攻城未破。贼目玉都克素皮带
人在树窝子潜匿,令贼匪往阿克苏探听大兵信息,其余各贼,均在喀什噶尔新城
附近回庄居住,因攻城未能得手,遣人至霍罕求援,阿坦台、汰劣克复行出卡,
玛底敏、爱散巴图鲁,率众围住喀什噶尔新城等语。” 这些供述,使得清朝对于

浩罕伯克并未亲来,仅派爱散、伊闵察克等勾结布鲁特首领阿坦台、汰劣克等入


《清宣宗实录》卷 174,道光十年九月己巳。

《伊犁将军玉麟等请分兵征剿浩罕折》,道光十年八月二十六日,《清代外交史料》道光朝三),第 306-308
页。

《清宣宗实录》卷 175,道光十年九月丁丑。

《清宣宗实录》卷 175,道光十年九月壬午。
249

不尽从等语。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卡,因攻城未果,阿坦台、汰劣克返回萨雅克部,叛众则打探清军信息并求援于
浩罕。上述信息,使得清朝对于此次动乱的原委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为明晰军令

提供了帮助,道光帝因令长龄为扬威将军,前来驰援,并令长龄、杨芳、杨遇春,
“务将博巴克、阿坦台、汰劣克,及爱散、伊闵察克、胡达巴尔底等犯,悉数就
擒,应如何截其归路,毋致窜逃,熟筹制胜之策,以杜后患。”
时至九月,叶尔羌“贼匪”试图窜入叶尔羌东北、毗连喀什噶尔的回庄奎里

尔羌阿奇木伯克阿布都尔满由维吾尔人迈玛特那里,得知了“逆犯玉素普谋逆情

普纠约该伯克从逆回字呈明,不稍隐讳”,被壁昌所擒获的萨底尔则称“玉素普
等现在喀什噶尔回城”,因此,道光帝称: 前以该犯玉素普,在布噶尔地方种地、
念经度日,是以未经搜捕,此次竟敢纠约回夷,入卡逞逆、占据回城,显系倚恃
和卓后裔,煽惑愚回,复敢书写回字逆信,妄思勾结。”、“玉素普父子为逆种祸
根,以一日不除,则边疆给未能永靖,该都统等当设法擒拿,断不可使窜逸,无
论何人临阵生擒,或计令缚献,必立加懋赏。”道光帝由此判定该乱系玉素普纠
约众人,入卡滋事所致,因令擒拿玉素普父子。另据所获“活贼”萨底尔、阿比
尔供述,“玉素普已占据回城,博巴克充伪阿奇木,派令贼目萨木萨克,及胡尔
班、素皮察克等,分扰英吉沙尔、叶尔羌二城。玉素普之外甥推拉罕及莫洛、迈

玉素普及其他头目的活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都给你,不必疑心、耽误大事,立等回信、密密速速为要等语。
伊犁将军玉麟也逐步探得“从逆”者相关细节:

探得逆酋是玉素普及其一子,尚有张格尔在布噶尔所属布哈拉地方所生一子,年已
二十,不知其名。霍罕从逆者依萨、木萨、胡什伯克,布鲁特从逆者阿坦台、汰劣克、
冲莫得特、奇布勒得依,并纠结巴俟斯、希布察克、冲巴噶什等爱曼人众,说有七万人
到喀什噶尔打仗。塔什坦伯克虽未同往,劫将抢得哈萨克之马匹,帮助贼匪,此外布鲁
惟弹压所属,同心效顺,等候大兵进剿,随同出力” 。托依莫特并未“附逆”,
特不肯从逆者尚多。喀什噶尔黑帽回子,多不从逆,有逃往阿克苏者;其白帽回子,亦

这表明,玉麟探知了“逆酋”系玉素普及其子,张格尔一子也参与其中,浩罕从
逆者主要系爱散(依萨)、木萨、胡什伯克,布鲁特巴斯奇斯(巴俟斯)、希布察
克、冲巴噶什等部人众则受到阿坦台、汰劣克等人的纠集,但布鲁特“从逆”者
贼目素都尔,将迈玛沙并所抢人口财物等,带赴牌斯热瓦特达坂,不知下落。”
并不多,塔什坦伯克因抢劫哈萨克马匹帮助贼匪,也被玉麟视为“从逆”者。


《清宣宗实录》卷 175,道光十年九月戊寅。

《清宣宗实录》卷 176,道光十年十月丙戌。

《清宣宗实录》卷 176,道光十年十月戊子。

《清宣宗实录》卷 177,道光十年十月乙未。
250

万方数据
斯底克等,均已先后出卡。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浩罕属臣爱散也试图纠约奇里克部首领托依莫特,并向托依莫特寄送密信,
试图纠同其帮助攻取乌什、阿克苏各城,并与之平分所得财物,爱散在信中曰:
谨译爱散逆信清单,浩罕巴图鲁爱散密寄信,传知奇里克爱曼布鲁特托依莫特:知
道我同明伯克带人前来,攻取喀什噶尔等处各城回城,我已经得了卡内,回子们都顺了
我,不多日,这几城必得。咱们素来相好,不比旁人,你或带领所属,就从那里攻取乌
什、阿克苏一带,想来进卡后,回子们必能帮助,尚不费力;或就往喀什噶尔来,咱们
同力攻打各城,将来得了城池多少、财物多少、回子多少,俱与你们出力之家平分,断
无私心相待。但是现在新城设法攻打,总不得手,砌了炮台,就被他们城上打倒,挖了
地道,随挖出水来,总等你来出主意,若能有方法,功劳不小,得城后,你要什么好处,

爱散在该信中明确表达纠约拉拢托依莫特之意,试图说服托依莫特,或带领布鲁
特属众攻袭乌什、阿克苏,或者帮同其攻击喀什噶尔,并允诺与之平分城池、财
物,在该信中,爱散指出攻打喀什噶尔遇到困难,故而怂恿托依莫特帮同其攻城。
然而,托依莫特并未从之,并遣人呈献“逆信”,“自以世受国恩,不敢附逆,现

饷,此其罪四。
并表达了效力清朝之意,因此,常德赏给托依莫特等缎匹、银两。
除此之外,安集延人也曾勾结喀拉提锦布鲁特滋事,叶尔羌办事大臣壁昌奏
及:“卡外所属色哷库勒地方,前有安集延勾结喀拉提锦布鲁特等,将该处阿奇
木迈玛沙财物家属,全行抢掳,嗣经舒克舒庄之五品伯克萨依特带领兵回,剿败

这说明,喀拉提锦部布鲁特属人被安集延人纠集,抢掠色哷库勒阿奇木伯克财物
家属。
随着形势的发展,清朝逐渐明晰了此次动乱的真相,及至十月,乌什办事大
臣常德奏及:
探报喀什噶尔、英吉沙尔,二城守御甚固。霍罕、安集延贼目明伯克、爱散等,
假玉素普和卓之名,煽惑勾结。而从逆者,多系上次附逆、幸逃法网之犯及白帽回子、
鲁特等,到处抢掳搜取财物。
惰兰回户。现今被逼从逆回众,均盼大兵前往救援,其阿坦台、汰劣克、沙提伯克、

这就进一步明确此次事件系浩罕属臣明伯克、爱散等,假借玉素普和卓之名,
煽惑勾结众人所致。伊犁、乌鲁木齐等处所调官兵,先后于九月初至九月下旬
抵达阿克苏,容安因闻叶尔羌内有“贼目”,迁延观望,未能及时带兵进剿,欲


《浩罕巴图鲁爱散寄奇里克爱曼布鲁特比密信》,《清代外交史料》(道光朝三),第 328 页。

《清宣宗实录》卷 177,道光十年十月丁酉。

《清宣宗实录》卷 177,道光十年十月癸卯。

同上。
251

万方数据

率多观望,贼势愈蹙。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由和阗进发,而据壁昌所奏,叶尔羌境内并无布鲁特、安集延之人,因贻误战
机,容安被降旨革职拿问,道光帝指出容安四重罪责:迁延观望、坐失事机,
此其罪一;畏葸不前,借词支饰,此其罪二;和阗并无贼匪,致耽延时日,无
谋无勇,措置乖方,此其罪三;不知缓急轻重,任意宕延,坐拥重兵,虚糜粮

(二)布鲁特首领及其属众深入前线探报信息
由于喀什噶尔自八月十三日以来即音讯不通,乌什阿奇木伯克木萨令奇里克
部首领托依莫特派遣布鲁特萨底尔前往探报,巴尔昌卡伦为安集延头目所把守,
但萨底尔得到安集延人的准许,得以入卡探报,从中得知:
该逆爱散等,纠约阿坦台之叔巴依别格什,引水灌入城壕,不意数日后冲开决口,
水归大河,于城垣毫无伤损,该逆等被城上枪炮打毙数十名。又闻说霍罕伯克遣人送来
一千骆驼,驮载皮袄,散给众贼,嘱令爱散、明伯克、木萨、胡什伯克等,上紧设计攻
城,到明春,霍罕伯克自必率众,亲来接应。并闻喀什噶尔黑帽回子有一千多人,在城
内随同防守,其余逃避远庄,并未助逆,白帽回子及惰兰回众,俱附和安集延,从逆布

布鲁特人萨底尔得以入卡探报信息,这体现出布鲁特因其身份的特殊性,为清朝
了解敌情带来了便利,爱散、阿坦台之叔巴依别格什试图引水灌城,但并未果,
浩罕伯克遣人援助骆驼、皮袄,更加表明了浩罕对于此次动乱的助推作用。同时,
萨底尔的探报,表明确有部分布鲁特“从逆”。
道光帝因听闻“逆贼”起衅根由,在于不准安集延进卡贸易,遂假借玉素普
和卓名义,勾结浩罕、布鲁特“助逆”,并令暗访之。常德派令乌什阿奇木伯克
送出卡,交令托依莫特附近安插。
木萨、卡内布鲁特比库曲圭密探起衅根由,经过探报,得知:
据称安集自向借贩卖货物为生,霍罕亦资其利,近因不准安集延进卡贸易,无以资
生,深以为恨,因与霍罕狼狈为奸。兼之阿坦台、汰劣克反覆无常,从中图利,勾结布
鲁特等助逆等情。现在乌什卡内夷回效力,卡外附近各布鲁特,均极恭顺,喀什噶尔、
英吉沙尔、防守甚固,该逆等攻城不得手,肆掳财物,人心涣散。阿坦台等因卡内回子
未尽从逆,早经出卡,各回游牧。其余小部落各布鲁特,经噶尔察、库曲圭等剀切晓谕,

由于“从逆”者中,本来即存在部分布鲁特属众,因此,清朝大臣多次委派布鲁
特首领探闻相关讯息,木萨、库曲圭的奏报,证实此次事件根由系不准安集延入


《清宣宗实录》卷 179,道光十年十一月癸亥。

《清宣宗实录》卷 178,道光十年十月癸丑。

《清宣宗实录》卷 179,道光十年十一月庚申。
252
兵,又说已派人往叶尔羌大路去,所有各处路口,俱有人把守等语。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卡贸易,浩罕也受其影响,故而,浩罕、安集延相互勾结,并纠约阿坦台、汰劣
克等布鲁特头目谋乱。阿坦台、汰劣克因见攻城未果,逃回原游牧地,而噶尔察、
库曲圭所领布鲁特属众则经其剀切晓谕,亦多观望,并未“从逆”。
部分布鲁特遭受安集延“贼匪”胁迫而帮同安集延部众,在清军尚未抵达前
线,喀什噶尔、英吉沙尔仍被围困的情况下,布鲁特首领的奏报,有助于清军了
解前线信息:
喀什噶尔卡外冲巴噶什爱曼四品顶带花翎布鲁特比托胡达伯克,六品顶带蓝翎布鲁
特阿里雅尔伯克来城诉称:本年八月,霍罕安集延贼匪纠约该比等滋事,因一时吓怕应
允,只在后路供给羊面,并未敢帮同伤害官兵,贼众因攻城受伤,未能得手,各回子亦
未尽从逆,被逼之布鲁特因受欺凌,俱逃散出卡。现止有一万余贼,一半围城,一半抢
掳财物,回子人人怨恨,俱盼大兵速援,喀什噶尔、英吉沙尔二城防守甚严,惟城内柴
薪将尽,是以飞报求救等情。并据将该此等加意抚绥,赏给缎匹、茶叶、羊面等物,饬

冲巴噶什部托胡达伯克、阿里雅尔伯克的奏报,表明冲巴噶什部也受到了纠约,
并遭受胁迫,但仅向“贼匪”供给羊面,并未随同攻城,该部属人因受欺凌而四
处逃散,托胡达伯克等对其积极安抚,使之安插于奇里克部托依莫特附近地方。
同时,从中得知,十月中旬时,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尚坚守城池,未被攻破,惟
缺乏柴薪。
当年十月下旬,乌什差往喀什噶尔之探信布鲁特米孜呼尔则告称玉素普及其
子并未同来,进一步了解了此次事件的真相:

拿获乌什差往喀什噶尔探信之布鲁特米孜呼尔,供称伊在喀什噶尔,听说前次伊萨
克带领官兵并黑帽回子打仗,伤坏一千多贼,因此都恨他。再明巴什跟前有十几岁小孩
子,说是玉素普之子,暗暗打听,实系假的,又听得英吉沙尔玉素普也是假的,玉素普
并未出来,喀什噶尔听说有四五万贼,看来未必有此数,英吉沙尔贼数多少,伊不知道。
听说伊敏察克、玉都克素皮带着数千人,在排素巴特、树窝子、巴尔楚克地方,堵挡官

十一月初九日逃窜出卡,仍回霍罕。” 这表明,叛众因受清朝大军的震慑,逐渐
布鲁特米孜呼尔应居于乌什附近,他受命前往喀什噶尔打探消息,探得玉素普及
其子并未前来,“贼众”仅假借其名义围攻回城。
十一月初,胡什齐部之比霍卓木胡里之弟密尔杂胡里赴喀什噶尔侦探敌情,
初十日夜全行逃遁”
进一步证实了玉素普及其子并未亲来的说法:
但却闻讯树窝子至牌斯巴特设有埋伏,“将道路挖断,拉有栅子,阻截官兵”
特派卡外胡什奇爱曼布鲁特比霍卓木胡里之弟、金顶布鲁特密尔杂胡里,由草地潜,
赴喀什噶尔侦探贼情,安慰回众。该布鲁特亲入贼营,面见明伯克、爱散、博巴克,均
相待甚好,后赴喀什噶尔阿勒吐什等回庄,与黑帽回子入孜巴依等相见,据各黑帽回子


《清宣宗实录》卷 179,道光十年十一月戊辰。

《清宣宗实录》卷 180,道光十年十一月甲戌。
253
匪先经闻风西窜,回城已空” ,故而,自八月初十日至十一月十四日,二城被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等称,自从霍罕、安集延逆贼滋事,搜取财物子女,均被苦害,专盼大兵到来即可活命,
至玉素普与伊子并未亲来,听说霍罕伯克亦未派人前来策应,新城虽然被围,防守甚严,
现在贼不甚多,大兵到时,就要逃窜等语。
密尔杂胡里得以亲入“贼营”,面见头目明伯克、爱散、博巴克,这更加凸显了
布鲁特在探报军情方面存在着优势,他从黑山派信徒口中了解到此次浩罕、安集
延滋事,使得民不聊生,而玉素普及其子则并未亲来。可以看出,上述多项情报
皆由乌什附近的奇里克、胡什齐部布鲁特探得,乌什办事大臣常德也奉旨嘉奖托
依莫特、库曲圭、密尔杂胡里等布鲁特首领,托依莫特“各率所属防守乌什卡外
要隘山口,同心效顺”,道光帝也称赞之: 托依莫特及众比等合力防守,忠悃可
嘉”。
十一月初,随着清朝所调集的官兵相继就绪,“贼势”渐衰,多数浩罕、安
集延“贼众”听闻大兵来剿,纷纷逃回浩罕,此次动乱大势已去。托依莫特派其
侄爱达尔伯克探报如下信息:“乌什卡外布鲁特比托依莫特,遣伊侄爱达尔伯克
等报称:喀什噶尔所有霍罕、安集延贼众,闻得大兵由叶尔羌进剿,口称霍罕有
事,必须回去,仅留围城贼匪数百名,嘱令俟贼众出卡较远,再随后出去,均于

素普和卓叫人给阿坦台、汰劣克送过六个马驮子的东西等情。
逃窜。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扎隆阿此后也奏明:“贼人自月初以后,渐次移营,至

十一月初,胡超率军抵达巴尔楚克,本欲取道树窝子进剿贼匪,解围二城,

同时他接到杨芳咨文,令其由叶尔羌进援,故而,双方由叶尔羌会集,共同向二
城进发,十一月十四日,胡超率军抵达叶尔羌,十五日开始向二城行进。实际上,
未待胡超、杨芳率兵行抵喀什噶尔、英吉沙尔,乌鲁木齐提督哈丰阿已于十一月
十四日,率领满汉官兵将二城解围,其所率满汉官兵于当日行抵英吉沙尔时, 贼

围困三月有余,至此终告解围,这也就宣告此次“玉素普之乱”的终结。

三、有关布鲁特参与叛乱的更多细节

该乱被平定后,清朝对于事件的过程及其根源有了更多的了解,据哈丰阿所
擒获的安集延“贼目”巴拉特所供:


《清宣宗实录》卷 181,道光十年十二月辛卯。

《清宣宗实录》卷 181,道光十年十二月甲午。

《清宣宗实录》卷 181,道光十年十二月壬辰。

《清宣宗实录》卷 181,道光十年十二月丙申。 “
254

人。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有毛拉迈玛底、阿雅活普阿浑、吉勒达尔伯克等,同伊带了三千余人前来。并供伊
从喀什噶尔起身,有阿克库里、迈玛西里普、巴图鲁伯克、胳的伯克、舒都鲁伯克、博
巴克、玉素普和卓、推里和卓、约洛达什伯克,俱是霍罕人,帕拉特比、萨玛克比,共
带著七八千人,在喀什噶尔住着,同官兵打仗,阿坦台、汰劣克,并未进来,十月内玉

其所供“贼目”名单不同于前所探报的信息,这也引起了道光帝的疑惑,“至巴
拉特此次所供贼目,与前此发去贼目名单,不尽相符,其阿坦台、汰劣克、玉素
普和卓各犯,据各处奏报,侦探情形,有云已经入卡者,有云并未入卡者,究竟
该犯等曾否入卡,并著长龄确切查明覆奏。”据巴拉特所供,玉素普和卓曾向萨
雅克部首领阿坦台、汰劣克提供物品,这突显出玉素普和卓与布鲁特的关联,但
据此前所探军情,得知玉素普和卓并未同来,因而,不同人物的供述内容并不相
同。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辑《清朝外交史料》(道光朝)所载巴拉特的供词内容更
详,关于玉素普向阿坦台、汰劣克提供物品一事,巴拉特称:“十月里,玉素普
和卓叫人给阿坦台、汰劣克送过留个马驮子的东西,这是我听见的,收了没有,
我不知道,这是实话,不敢说谎。”即他只是听说玉素普向二者提供物品,实际
情况无从得知。除此之外,巴拉特还提及汰劣克、阿坦台之兄伊里斯曼(满)底
曾经劝止二人:
据巴拉特供,年二十五岁,是浩罕所属塔什干的人,今年八月有浩罕的人舒都鲁伯
克、玉素普和卓,同着博巴克并带着张格尔儿子推里和卓来到我们爱曼,说会着我们人,
上喀什噶尔,同北京官兵打仗去,要不跟着你们,就搬开我们浩罕的地方,我们就会了
三百余人,跟着玉素普和卓去会合布鲁特阿坦台、汰劣克,一同上喀什噶尔。阿坦台的
哥哥伊里斯满底说天朝的兵多,你们就是得了喀什噶尔各城,也保守不住,惹的官兵来
了,将我们的地方洗了、夺了去,可往哪里去住着?汰劣克听了他哥哥的话,说是我现
在病着,不能去,阿坦台也不去了。舒都伯克不依他们,两下里打了一仗,都伤了好些


《清宣宗实录》卷 181,道光十年十二月甲午。

《籍隶浩罕之安集延队目巴拉特供词》,《清代外交史料》(道光朝四),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年,第
354-355 页。伊里斯满底即前文中的伊里斯曼底,系萨雅克部首领,前文提及,张格尔之乱时,伊里斯
一天接的信,随时报知参赞大人了。
曼底因曾受汰劣克、阿坦台之胁迫,迁徙至乌什附近的奇里克部,关于伊里斯曼底与汰劣克、阿坦台兄
弟二人之间的亲缘关系,《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43,道光七年五月辛卯)载:“又据汰劣克、阿
坦台之叔,萨雅克部落布鲁特比伊里斯曼底,差遣金顶布鲁特达勒倭什来营,呈递马匹。”表明伊里斯曼
底为二者之叔。然而,本处所引巴拉特供词,表明伊里斯曼底实际为二者之兄,这也可以通过伊里斯曼
底之子爱里雅尔与二者关系来推断,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多次提及爱里雅尔系伊里斯曼底之子,《清
代外交史料》 道光朝四)《乌什办事大臣常德等奏黑帽回子供出之浩罕、安集延各贼目勾结滋事各情形
片》,道光十年十月十五日,第 353 页)载:“阿坦台、汰劣克亦未在卡内扰害,惟阿坦台之叔父巴依别
格什、汰劣克之侄爱里雅尔伯克曾在卡内助逆”。此爱里雅尔伯克应即伊里斯曼底之子爱里雅尔,表明爱
里雅尔系汰劣克、阿坦台之侄,而伊里斯曼底即汰劣克、阿坦台之兄,故而,《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
所言伊里斯曼底为汰劣克、阿坦台之叔的说法有误。法国学者斯瓦特勒娜·雅克森(Svetlana Jacquesson)
所列萨雅克部的世系表中,汰劣克(Taylak)、阿坦台(Atantay)即与伊里斯曼底(Їrïsmende)为同辈关系。
255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伊里斯曼底在张格尔之乱期间因为未“从逆”而受到嘉奖,“玉素普之乱”前,

他又劝阻阿坦台、汰劣克,阻止其附和浩罕人攻袭喀什噶尔,巴拉特的供述表明,
( (
阿坦台、汰劣克经劝后,并未前往喀什噶尔。
有关阿坦台、汰劣克等与浩罕间的往来,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郡王伊萨克
曾向伊犁将军等报禀相关情形:
阿奇木伯克郡王伊萨克叩禀伊犁将军、参赞、大人,本年六月初二日,萨雅克爱曼
布鲁特比伊里斯满底、汰劣克等呈递回文,内称:五月内,浩罕伯克迈玛特爱里差人前
往布噶尔地方,将张格尔之兄和卓玉素普偷到浩罕地方。又六月底来回文,内称和卓玉
素普已到浩罕,又会同从前在喀什噶尔逃出之博巴克等,将喀什噶尔、叶尔羌、英吉沙
尔各处朵兰回子,共一千余人,送与玉素普,又浩罕将三个庄子的回子,亦给玉素普,
浩罕内凑普尔钱,预备马驼,前往喀什噶尔滋事。又见和卓的图记并浩罕伯克的图记,
送给布鲁特汰劣克、阿坦台倭缎、金丝、缎袍,七月间,要往喀什噶尔去呢,给我们人
马,若要不给,就将你们杀了。又七月二十七日,伊里斯满底递字,内称浩罕人不安稳,
正要往喀什噶尔去时,有布噶尔阿塔里克伯克,带着陈浩罕伯克爱里木的两个儿子,前
往吉杂克地方,言说浩罕伯克若往喀什噶尔去,我们就要取浩罕地方呢,因此,浩罕伯
克不敢出来了。又冲巴噶什爱曼六品顶戴买玛柯,提提爱曼四品顶戴花翎俾拜哈提陆续
报来,和卓玉素普往浩罕来了,实有要抢喀什噶尔的心,以上报来的信,我伊萨克将那

这说明,在“玉素普之乱”发生之前,伊里斯曼底已经多次向伊萨克禀报浩罕相
奴才何敢不据实上闻,亦何致漫无防范。
关情形,自道光十年(1830)五月以来,浩罕即迎奉玉素普和卓,将其由布哈(噶)
儿迎至浩罕,并给与其人马,准备前往喀什噶尔滋事,浩罕也曾于当年六月遣人
向萨雅克部请兵,试图要挟阿坦台、汰劣克许给人马,帮同前往喀什噶尔,浩罕
使臣呈现玉素普图记及浩罕伯克图记,并向阿坦台、汰劣克赠送倭缎、金丝、缎
袍,这或许与巴拉特所称玉素普曾向二者送给物品有关。
然而,当乱平之后,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札隆阿在查办伊萨克案的过程中,却
矢口否认了伊萨克在玉素普之乱前的上述奏报,札隆阿称:
据伊萨克禀称,探得本年五六月间,卡外布鲁特、安集延等纷纷谋逆,彼此要结报
信,并浩罕收留玉素普与汰劣克等送礼、约其进卡等情,俱随时禀明扎参赞,未知曾否
通知将军等语,并称因闻贼匪要赴喀什噶尔,令其子爱玛特由阿克苏递禀……伏查卡外
夷情,奴才节次遵奉严谕,不准遣人出卡,是以自上年即不准遣人前往,仅就布鲁特前
来者,令伊萨克察问,以通消息。迨本年五月,因伊犁闻有抢谋,不得已令伊萨克差派

(参见 Svetlana Jacquesson,Pastoréalismes : anthropologie historique des processus d'intégration chez les
Kirghiz du Tian Shan intérieur, Wiesbaden : Dr. Ludwig Reichert Verlag, 2010,p.40),这也可表明伊里斯曼底
系二者之兄的说法较为接近实际。

《伊萨克呈递伊犁将军参赞大臣禀函》,《清代外交史料》(道光朝四),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年,第
410-411 页。
256

万方数据

快人心。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回子出卡察探,自是差报频频,其中并无汰劣克与浩罕勾结及各布鲁特纷纷谋逆之报,
所有卡外情形,奴才业据伊萨克所禀,两次密陈圣鉴在案,惟玉素普向在布噶尔,今年
为浩罕接去,曾经据禀一二次,其禀中,亦系闪烁之词,并无凿凿可信之说,奴才业将
缘由札致南北两路各城矣。至汰劣克恭顺,差人递马,系据伊萨克禀报入奏,即上年呈
缴拾遗马十四匹之布鲁特巴哈提拜,亦据伊萨克禀报,却赏而陈,现在讯据贼供,巴哈
提拜、占帕拉特、毕列克等,俱经背叛,而巴哈提拜实与伊萨克通谋召寇,奴才亦不敢
因奏其恭顺遂少回护。在伊萨克身为阿奇木伯克,卡外夷情,是其专责,如果禀报切实,

由于扎隆阿在乱平之后即咬定伊萨克有勾结浩罕之事,因而,坚称伊萨克在浩罕、
安集延入卡滋事之前,未向其奏报浩罕向汰劣克等人送给物品,勾结拉拢其入卡
滋事,并称伊萨克谎报汰劣克与浩罕相勾结。
由于清朝所获得的诸多情报信息多由布鲁特探报或者经由所擒获的叛乱者
所供述,故而,有关玉素普是否确曾入卡以及阿坦台、汰劣克是否跟随滋事,存
在着不同的说法,乱平之后,长龄奉命追查之,并于道光十一年(1831)正月奏
报相关内容:
由于本年正月初二日,奉到上谕,巴拉特此次所供贼目与前次发去贼目名单不尽相
因此怀恨勾结” ,其后常奉清又供称:
符。其阿坦台、汰劣克、玉素普和卓各犯,究竟曾否入卡,并著确切查明覆奏等因,钦
此。奴才查玉素普本系逆裔,而汰劣克、阿坦台又系上次滋事之犯,其余如博巴克、明
巴什、爱散、木萨等,皆为著名贼目,诚属罪大恶极,不容稽诛,叠经咨令哈朗阿、杨
芳及各该城大臣严密查访,奴才前将提到之黑帽回子、布鲁特等隔别讯问,有称听从该
犯等已入卡者,有称未见过者,且有称未来者,惟据故远密杂尔供,听得浩罕、安集延
贼目因将茶叶、大黄、田产全行留下,气恨不过,因此,明巴什约阿坦台、汰劣克进卡
情。
帮助,阿坦台令伊子雅尔肯拜同汰劣克带了三百余人行至卡伦间,爱散所约哈拉别噶什
爱曼布鲁特现在围城,汰劣克忆及从前抢过哈拉别噶什的马匹,恐其仇杀,旋即折回等
语,较为详悉。至玉素普一犯,据喀玛勒、阿里雅尔伯克等供,曾经旁人指认,一骑马
之人为玉素普,其余博巴克、明巴什、爱散、木萨等犯,该布鲁特等均称,皆经到喀什
噶尔与官兵打仗等语。奴才查该犯等狡诈成行,踪迹诡谲,现虽逸出卡外,难保不就近
潜藏、伺我动静,亟宜查访明确,设法搜捕,或悬赏购线,令就传献,庶足以彰国法而

道光帝注意到了不同供述之间存在着矛盾之处,因令长龄确切查明,长龄接到谕
系驱逐安集延,查抄家财,断离眷口,禁止茶叶、大黄所致。
令后,经查证,得知,明巴什纠约阿坦台、汰劣克入卡,阿坦台之子雅尔肯拜及


《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扎隆阿奏伊萨克谎禀汰劣克与浩罕勾结各情并背叛通贼并派大臣严审片》,道光十年
十二月初七日,《清代外交史料》(道光朝四),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年,第 362-363 页。

《大学士长龄奏明浩罕安集延等滋事各犯咨行查办折》,道光十一年正月十五日, 清代外交史料》 道光
朝四),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年,第 416-417 页。
257
造伊萨克内通浩罕,欲做五城王子的舆论。 伊萨克为鄂对之后人,张格尔之乱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汰劣克所率之人虽曾入卡,但因遇见爱散所纠约的萨尔巴噶什部(哈拉别噶什),
因先前抢马之事而恐其仇杀,故而又出卡,这也印证了前文中诸布鲁特人所探报
的信息。而玉素普也曾至喀什噶尔,后又窜逸,这得到了多人的证实。长龄等在
溯查起衅根由时,询之于布鲁特和维吾尔人:“皆称由于抄没安集延驱逐出卡,
① (

贼人围城数日后,有安集延一人,向城上告称:且不要放枪炮,那些围城千余贼,
都已跪下,令通事来说,我们是喀什噶尔、阿克苏、伊犁等处逐出的安集延,在卡内,
买卖多年,并未随张格尔造反,忽于八年间,将我们的茶叶大黄全行抄没入官,并不给
价,驱逐出卡,无以为生。后来有布鲁特在我们爱曼,拿着茶叶,夸说这是大皇帝赏还
的,我们更加气忿,因此进卡,只求将茶叶大黄给还,仍准在卡内作买卖,就是恩典等

究出商同捏奏之委员” 。扎隆阿因诬蔑伊萨克且“以无据之词妄行入奏”、“欺
这一安集延人的供述,更为直接地表明了安集延入卡滋事,原因在于张格尔之乱
后,大量安集延人被驱逐出卡,其茶叶、大黄被抄没入官,此次安集延人围困喀
什噶尔、英吉沙尔,在于诉求入卡贸易。布鲁特部众向安集延人炫耀其所获茶叶,
则刺激了安集延人发起动乱。此后,长龄在抵达阿克苏后,经询问布鲁特比,进
一步证实了浩罕、安集延入卡滋事的根由在于禁止安集延贸易、驱逐安集延人:
询据布鲁特比等佥称,霍罕安集延逆贼入卡滋事,由于抄没货物、驱逐出卡,以致
怀恨勾结。与沿途所访与论相符。复据各城咨覆,均与传讯各供无异,是起衅根由。显

鉴于此,道光帝将责任归咎于那彦成所定善后措施, 将那彦成革去太子太保衔,
拔去双眼花翎,并革去紫缰,交部严加议处。”
随着二城之围解,追踪此次动乱之根由、处置善后事宜遂成为该乱之后的主
要目标,而对相关过程的追查中,又衍生出所谓“伊萨克案”,所谓伊萨克案,
实际系浩罕所设反间计,欲借此除之,或送书信,或使人传话,或公开扬言,制

期间,因率众作战立功,由沙雅尔伯克升为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享有世袭札萨
克郡王头衔,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扎隆阿控告伊萨克在该乱中勾结浩罕、安集延,
谋为内应,道光帝审慎处置之,专委长龄赴回疆处理善后事宜,并屡发谕旨,令
长龄等严切根究伊萨克案,督令长龄同伊犁将军玉麟“和衷共济、审讯确情”,
广泛搜集人证,审讯有关人员,约自道光十一年(1831)正月至七月,长龄等人
历经半年有余,终查明:“扎隆阿参奏伊萨克勾结谋逆一案,审明尽属虚诬,并


《清宣宗实录》卷 183,道光十一年正月乙丑。

《清宣宗实录》卷 183,道光十一年正月壬申。

《清宣宗实录》卷 184,道光十一年二月壬辰。

潘志平:《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第 131 页。
258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君罔上”,在该案审明之前已被革职,最终被判斩监候,其他罗织罪责、构成冤
狱多人亦被革职、治罪。对于伊萨克,道光帝则仍准其留军功王爵,饬令驻京当
差,其次子迈玛特,准许其随带进京,令其长子爱玛特仍回阿克苏任阿奇木伯克。
“玉素普之乱”,历时三月有余,显系浩罕、安集延借白山派和卓家族后裔
的名义入卡,围攻喀什噶尔、英吉沙尔,扰及叶尔羌,其根由在于那彦成所实施
的以惩治浩罕为中心的善后措施,驱逐安集延人,禁止茶叶、大黄贸易,均成为
该乱的导火索,“从逆”者试图通过该乱诉求弛禁贸易、恢复通商。专就布鲁特
而言,“助逆”布鲁特鲜少,乌什附近的奇里克部布鲁特首领托依莫特、库曲圭
等多次遣属探闻情报,为使清朝在二城围困期间得知更多相关讯息提供了重要帮
助。

第二节 道光初年浩罕向布鲁特的扩张

一、18 世纪中后期浩罕对布鲁特部落的侵略

论及布鲁特与浩罕间的关系,还应追溯至乾隆年间浩罕伯克额尔德尼试图侵
占额德格讷部所属鄂斯地方,前文曾有详论,根据清代文献,乾隆二十七年
(1762),浩罕试图侵占鄂斯,经清朝政府的干涉,浩罕终究未能如愿。清军追
剿大小和卓的过程中,胡什齐部首领纳喇巴图曾率所部联同和卓家族成员额色尹
攻袭喀什噶尔、英吉沙尔,暗中帮助清军由黑水营解围,纳喇巴图因受浩罕欺凌,
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内附清朝,其兄呼瓦特即曾被浩罕伯克所杀害,乾隆三
十年(1765),乌什之后,纳喇巴图因恐其职位受威胁,纳喇巴图又逃往浩罕,
其从弟伯尔克则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也选择逃往浩罕,该事也在南疆造成了
一定的震荡,以上事件具体过程,前文皆有论述。这些内容表明,乾隆年间,额
德格讷、胡什齐等部皆曾受到浩罕的威胁和欺凌。
实际上,额德格讷部和胡什齐部受到浩罕欺凌存在着一定的背景,保罗·盖
斯(Paul Geiss)指出,浩罕额尔德尼(Irclana Biy)在位时期(1751-1770),延
续了前任首领阿布都卡西姆与布鲁特部落结盟以对抗准噶尔威胁的政策,他与胡
什齐部首领库巴特比(Kubat Biy)结盟,库巴特比所领的巨大的胡什齐布鲁特
部落联盟,活动于费尔干纳谷地、天山和新疆地区,阿济比(Khaji Biy)作为额


《清宣宗实录》卷 193,道光十一年七月癸酉。
259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德格讷部联盟的首领,与伊什奇里克(Ichkilik)联盟形成了结盟。1762 年,额
尔德尼正利用了上述两大同盟之间的矛盾,占据了鄂斯,吞并了其堡垒及周边土

地。 这也正与清朝文献中的记载形成了一定的对应关系,表明浩罕侵占鄂斯、
纳喇巴图率部内附清朝存在着一定的契机,前文有论及,库巴特比(库巴特米尔
咱)很可能即为纳喇巴图之兄呼瓦特,额尔德尼借助于胡什齐部同盟与额德格讷
部同盟之间的对立,杀死了呼瓦特。故而,胡什齐部和额德格讷部在乾隆年间皆
曾受到浩罕欺凌。这些事件表现了浩罕试图征服与其邻近的西布鲁特(南方吉尔
吉斯)诸部落,契罗耶夫曾指出,这是浩罕试图征服这些部落的开端,这一企图
自额尔德尼在位时期即开始,然而,在其后的六十年间并不成功,布鲁特首领中,
包括玛木特呼里比(Mamatkul(Muhammad Quli) Bi)、阿尔杂默特比(Arzymat Bi)、
阿济比(Haji Bi)、纳喇巴图(Narbuta Bi)和萨提克(Satyke),皆曾抵御浩罕的

武力威胁。
乾隆末年,东布鲁特(北方吉尔吉斯)著名首领阿提克之所以遣使于俄国,
也与浩罕向东布鲁特诸部的扩张相关,浩罕伯克纳尔巴图试图使阿提克臣服于浩
罕,并试图向阿提克所领的部落征收贡赋,在此情境下,阿提克团结各部,与浩
罕相对抗,并召集议事会讨论对策,这也促使其向俄国派遣使臣。阿提克系萨尔
巴噶什部的分支部落提奈部之比,十八世纪中后期,其威信实际得到了东布鲁特
诸部的认可,他在抗击哈萨克入侵的过程中发挥过领导作用,也成为首个向俄国
遣使的布鲁特首领。1785 年左右,他遣使于沙俄,这与哈萨克的入侵以及萨尔
巴噶什部内部矛盾相关,这也与浩罕向东布鲁特的扩张也有关联。然而,浩罕对
布鲁特的扩张和统治主要开始于 19 世纪 20 年代。

二、浩罕向那林上游及吹、塔拉斯流域布鲁特部落的扩张

浩罕自 19 世纪以来即大肆开拓疆土,阿里木汗(爱里木)(Alim Khan)在


其统治时期(1800-1811),即已开始对外扩张,奠定了进一步开拓的基础,王治
来先生指出,阿里木汗在世时,曾进攻柯尔克孜人,至于纳林河上游的克特缅·土

别(克特满图伯)。 这表明,19 世纪初期,浩罕继续侵袭其东北方向的布鲁特


Paul George Geiss, Pre-Tsarist and Tsarist central Asia:Communal commitment and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2003,p.133-134.

T. Tchoroev(Chorotegin), The Kyrgyz,in Chahryar Adle and Irfan Habib (eds.)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Vol.ⅤⅥ,UNSECO Publishing,2003,p.120.上述布鲁特首领译名,笔者结合汉文文献推断而出,
萨提克很可能即为萨尔巴噶什部首领阿提克,其他首领在汉文文献中皆有提及,玛木特呼里、阿尔杂默特
曾欲合兵往攻浩罕,“布鲁特比玛木特呼里、阿尔杂默特欲合兵往攻额尔德尼,遣人会商齐里克齐、特木
尔占,齐里克齐阻回”。(《清高宗实录》卷 664,乾隆二十七年六月壬寅)阿济比、纳喇巴图即分别为额
德格讷部、胡什齐部首领。

王治来:《中亚通史·近代卷》,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187 页。
260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人。阿里木汗的继任者爱玛尔汗(Umar Khan)统治期间(1811-1822),浩罕继
续拓展边界,完善汗国的治理,其中浩罕对于游牧民的控制成为浩罕成长与繁荣
的关键因素,先后征服了哈萨克大帐和部分中帐,将其势力扩及锡尔河(Syr
Darya)下游,浩罕通过在锡尔河沿岸建设一系列堡垒巩固其统治,这一计划由
爱玛尔汗提出,并由其继承者所延续,不仅仅围绕着军事控制和征税来开展,还
通过建设水利工程、清真寺、神学院、巴扎等,制造一种自 14 世纪以来人烟荒
芜的村落生活表象。爱玛尔汗对于楚、塔拉斯河谷的布鲁特游牧民的政策也与上
述线路的延展有关,实际是为了保护两条经由那林河谷和伊塞克湖的商贸线路。

佐口透先 生也指出,浩罕于十九世纪上半期大举扩张,促使其兴盛的原因在于

其独占东方贸易的政策。 这也就是浩罕向楚河、塔拉斯河流域的布鲁特部落扩
张的大背景。
浩罕迈玛达里汗在位时期(1822-1842),浩罕开始向北方吉尔吉斯大举扩张,

这突出地表现在浩罕于皮斯格克(今比什凯克)、楚河(吹)、塔拉斯河流域修建
有霍罕伯克带人在皮斯格克筑城,寄信哈萨克前去游牧,伊并未允从。” 关于此,
堡垒,清朝政府对此也有觉察。除此之外,邻近于浩罕的额德格讷部因受到浩罕
欺凌,内附清朝。道光元年(1821)和道光八年(1828),先后各有一部分额德
格讷部属人,分别在首领爱散和阿里玛卡的率领下,内附清朝,并受到安置,他
们先后内附清朝,实际上即表明了额德格讷部受到了浩罕的侵袭。
胡延新曾指出:“十九世纪前三十年中外史籍均无浩罕征服额德格讷部的记
信号。 次年五月间,德英阿经访查后奏言:
“ 霍罕所筑之城,既据查明只系土堡,

载,但一八二八年的一条汉文史料称:‘浩罕所属之布鲁特额提格讷。’” 这一
说法并不准确,前文在论述这两部分布鲁特内附清朝的过程中,清朝即知晓浩罕
疑惧。” 鉴于此,道光帝称“现在查明霍罕所筑土堡,原系防范布鲁特抢掠而设,
对于额德格讷部的侵袭,道光元年(1821)爱散内附时,武隆阿即奏:“因爱散
所住之古勒什地方距喀什噶尔甚远,是以给浩罕伯克作属下,如今浩罕伯克爱玛

卡率其所领额德格讷部内附时,那彦成也曾奏及:“该爱曼游牧在倭什地方,界
(皮什彼克)、托克玛克等城堡,是为了监视布鲁特和哈萨克人。
邻浩罕全部,俱为所胁”、“佥称为浩罕苦累多年,情愿投诚天朝,得安生计”,
道光帝也指出,“额提格讷前此为浩罕所胁,强占其地,现因苦于悉索,遵檄率
欲由吹(楚河)地方取道,令该地布鲁特比尼雅斯伯克 出迎带道,尼雅斯伯克

部分属人内附清朝。
浩罕在皮斯格克(Pishket)建筑军事堡垒一事,最早见诸于道光七年(1827)


Susanna S.Nettleton, “Ruler,Patron,Poet: ‘Umar Khan in the Blossoming of the Khanate of Qoqan,1800-182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urkish Studies,2,no.2(1981-1982),pp.127-140.

[日]佐口透:《18——19 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下),凌颂纯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年,
少,断不可去。
第 591 页。

胡延新:《十八至十九世纪浩罕汗国同吉尔吉斯人关系初探》,《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 年
第 2 期。
尔常向布鲁特勒索科派,又常派出兵,难以度日。”

《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4,道光元年十月丁亥。 道光八年(1828),阿里玛

《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75,道光八年十二月癸巳。
为浩罕所制,实不能亲来叩见。” 浩罕已经在楚河上游地区的皮斯格克、喀喇巴
261

万方数据
其部众前来投诚”。 这表明,道光初年,浩罕试图吞并额德格讷部,迫使上述两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清朝擒拿张格尔的过程中,哈萨克公阿布拉约于当年十一月奏报: 今年秋收后,

道光帝在上谕中指出,“至霍罕筑城一节,虽系布鲁特地方,但距伊犁、喀什噶
尔均不甚远,亦应密加访查,以期边圉有备无患。”此时道光帝要求密加访查浩
罕于皮斯格克筑城一事,并因阿布拉并未前往该地游牧而对之嘉奖。劳拉·纽比
也指出,阿布拉禀报浩罕向皮斯格克驻兵一事,也是浩罕向新疆北部扩张的最早

且在布鲁特境内,距那林换防巡边大路,尚有数站,自未便过事苛求,致启外夷

并无别情”,并令德英阿晓谕哈萨克阿布拉,使其“各安生业,不可倚恃天朝威
力,与霍罕及布鲁特肇衅生事”。故而,仅将浩罕皮斯格克所筑之城视为土堡,
令哈萨克公勿与浩罕、布鲁特发生争端。瓦里汉诺夫也指出,浩罕所修皮斯格克

道光十一年(1831)八月,领队大臣西朗多、湍多布在伊犁西部巡查边界时,

赋被称为扎克特(Ziaket),它其实由以下的几种税款构成:屯鲁克扎克特(Tunluk
遣人告知了浩罕的动向:
该布鲁特诉称,被霍罕逼勒,移住吹地方,无计脱逃,入夏以来,霍罕闻天朝来的
兵多,畏惧由喀什噶尔发兵出讨,查访甚紧,派人在皮斯格克、喀喇巴勒坦、塔拉斯三
处,筑墙安卡,以为防守,并将胁从之布鲁特、哈萨克等多人纠集在彼,作为属下,征
其租税,若是多带兵来征剿,他们才知惧怕,地方才得安静,我情愿巴结出力,若是兵
普德(puds)的麦和糜。

此时正值清朝处置“玉素普之乱”的善后事宜,尼雅斯伯克所领的萨尔巴噶什部
鄂僧古尔分支因受到浩罕的逼迫,移住于楚河流域,尼雅斯伯克因此声明:“现

庸深入。” 浩罕已经派人在皮斯格克把守并收索税物,这也阻碍了清军继续深入
勒坦(哈喇巴勒图)以及塔拉斯河上游的塔拉斯地方建筑城堡,并统治着部分布
巡边。八月初一日晚,萨尔巴噶什部分支部落提奈部之比塔什坦伯克、青格斯 报
鲁特、哈萨克属人,并向他们征收租税。上述地区属于清朝伊犁西部边境地区,
尼雅斯伯克的禀报,表明此时浩罕已向清朝所管领的楚河、塔拉斯河上游地区扩


《清宣宗实录》卷 131,道光七年十二月辛巳。

Laura J.Newby,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A Political History of Qing Relations with Khoqand c.1760-1860,
Leiden & Boston : Brill,2005,p.200.

《清宣宗实录》卷 137,道光八年六月癸酉。

[俄]乔汗·瓦里汉诺夫:《六城状况或南路(小布哈拉)中国省辖的东部六城状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民族研究所编译:《乔汗·瓦里汉诺夫著作选集(选译)》,1975 年,第 149 页。

尼雅斯伯克(Niyazbek)系萨尔巴噶什部分支部落鄂僧古尔(Esengul)部之比,其父即鄂僧古尔,其子
论,该领队等查至吹河,探明彼处情形,即行转回,尚无不合。”
为斡尔曼(Ormon),那彦成所列诸部布鲁特首领名册中即有尼雅斯伯克,他享有四品顶翎,见表 道光帝此时已 8-1。

《清宣宗实录》卷 197,道光十一年九月乙亥。

《伊犁参赞大臣布彦泰奏领队巡边旋回,据述吹地方情形折》,道光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转引自厉声:
《清代巡边制度研究》, 新疆历史研究论文选编·清代卷》 下),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年,
第 356 页。
262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张,一部分布鲁特部落也受到浩罕的兼并。因此,当年西朗多、湍多布巡边受阻,
行至察罕乌苏地方折回。
瓦里汉诺夫等提及,臣服于浩罕的布鲁特部落每年向浩罕缴纳贡赋,这种贡

Ziaket)即烟税,相当于每帐抽取一羊;阔伊扎克特(Koi
( Ziaket),即羊税,根
据不同情况,每五十只、四十只或二十只羊中抽取一只;哈剌泽拉(Harazela),
即向农产品征收的税款,每一个谷仓征羊一只。除此之外,为维护军队,每帐还
需要贡献三只羊,苏勒图部以及部分萨尔巴噶什部每年向浩罕军队提供五千五百

道光十二年(1832)八月,西朗多、湍多布再次领兵巡查布鲁特边界,“于
八月初一日行抵吹河地方,离霍罕筑城处尚有三四站,在塔拉斯河之东,其地名
皮斯格克,有霍罕头人胡什伯克把守,又有阿克胡里收索税物,该领队等商定无

称:“霍罕头人胡什伯克等,豫备人马,为抵御计,并商量抢劫官兵,又称霍罕
头目库勒产霍卓带人由巴雅什买克赴前途,会合哈萨克,恐欲截官兵后路。”由
于浩罕头目胡什伯克等欲谋抢清军巡边部队,西朗多等令驼队先行,未料驼队遭
遇土匪抢劫,驼夫被杀伤、口粮驼马羊只被劫去,因而,此次巡边再次受阻,即
行折回。道光帝称:“皮斯格克地方窎远,我兵巡边不到,已阅三十余年,久为
布鲁特住牧,霍罕自以所占乃布鲁特地方,不知为伊犁边界,此时自不便骤与理
卡伦以外地方,不可因额鲁特向与有仇,希图泄忿,误听其言,致失布鲁特之心。

经认识到清朝已有三十余年未能巡边至伊犁西界,该地地处吹、塔拉斯河流域,
布鲁特多部在此游牧居住,而随着浩罕对布鲁特的侵袭,清朝伊犁西界即受到了
浩罕的侵占,使得清朝巡边一再受挫,此时,清朝的西北边疆危机俨然已经开始
显露。
道光帝之所以言及清军巡边不及皮斯格克地方已历经三十余年,这应与乾隆
年间以来清朝对吹、塔拉斯地区巡边制度的变迁有关,道光十年(1830)十二月,


扎克特(Ziaket),又译为扎尕提,英文中又写作 Zakat、Zakdi 等,即天课,意为法定施舍,为伊斯兰教
图淖尔为断。” 道光帝并未采取实质性措施加强吹、塔拉斯地区的巡边力度,反
五善功(念、礼、斋、课、朝)之一。《伊斯兰百科全书》对其定义为:“穆斯林因其定额的特定类型的法
定财产,为了穷人或其他被枚举阶级的利益所做的义务性的支付,通常按照《古兰经》的要求,支付额定
财产。”具体阐述详见: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edited by P.J.Bearman,TH.Bianquis,etc.Vol.Ⅺ, Leiden:Brill,
2002,pp.406-422.
躏”
② ,这也是近代西北边疆危机的重要诱因,因而,浩罕即有可乘之机向这些
Valikhanof, M. Veniukof,etc,The Russians in Central Asia,1865,p.284.普德(pud 或 pood)系俄国旧时重量单
位,每单位普德重量约相当于 16.38 千克。

《清宣宗实录》卷 219,道光十二年九月丁巳。

塔什坦伯克,前文已有提及,系萨尔巴噶什部分支提奈部首领、阿提克之子,青格斯(Cingis)系索尔托
洛伊(Soltonoy)之子,索尔托洛伊则系阿提克之子。参见 Daniel Prior, The Šabdan Baatir Codex: Epic and
the Writing of Northern Kirghiz History, Leiden: Brill, 2013,p.178.

《清宣宗实录》卷 219,道光十二年九月丁巳。
263

万方数据

随着浩罕于 1876 年,原本归浩罕管辖的布鲁特部落也就归入俄国。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这说明,浩

伊犁将军玉麟即在查阅相关档册的基础上,奏明乾隆朝以来对相关地区巡查措施
的变迁过程:
计自乾隆三十年至嘉庆二年,此三十余年中,官兵巡查布鲁特边界,俱由山塔斯、
沙拉伯勒至纳林河、吹河、特木尔图淖尔,周历查勘,见有布鲁特在该处偷种地亩者,
即将其田禾刨挖、牲畜入官,该夷等亦皆闻风避匿,边圉肃清,缘夷人亦知是伊犁城内,
非其所得侵入也。自嘉庆三年,兼送南路换防官兵,从此查边之役,改道南行,其西北
疆界即不过问,而巡边之本意,渐以不讲阅数年,而又有不准践踏布鲁特田禾之禁,以

故而,自乾隆三十年(1765)至嘉庆二年(1797),清军巡边路线经由伊塞克湖
以南、天山以北的善(山)塔斯岭、沙喇伯勒直至纳林河、楚河及伊塞克湖沿岸,
并对沿线布鲁特严加管制,对于偷种土地者严加监督;而嘉庆三年(1798)以来
至道光十年(1830)所历经的三十余年间,巡边路线改道南行,原有的按年或间
年巡边制度发生变迁,吹、塔拉斯地区无以顾及,故而,道光帝称“我兵巡边不
到,已阅三十余年”,尽管如此,道光帝却言及:“兹据该将军等奏称,现已查明
要时可充当补充兵员。” 这也表明不同部落的布鲁特对于浩罕的态度不同,他们
筑堡情形,即不值频年前往,至巡查布鲁特边界,系属年例举行,既有此次哈什
塔克遇劫之事,则明岁巡边更不可少,著照所请,循照向年规制,以查至特木尔

而要求清朝巡边仅至伊塞克湖,这也就使得“清朝拱手让出大片领土,任浩罕蹂

地区扩张,统治了纳林河上游、吹、塔拉斯等地区的布鲁特部落。
美国学者尤里·布列格(Yuri Bregel)指出,19 世纪 20 至 30 年代,浩罕汗
国统治了大部分吉尔吉斯部落并吞并了其领地,这些部落虽仍由其传统的首领所
统治,但首领们却奉命于浩罕官方,其中部分首领被委任以汗国的行政职务。吉
尔吉斯部队成为浩罕军队的重要构成部分,19 世纪时,吉尔吉斯首领在浩罕汗
国的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自 19 世纪 40 年代初期以来,他们通常与
费尔干纳的希布察克人结盟。然而,那些远居天山和帕米尔地区的吉尔吉斯人仅
在名义上认可浩罕的权威,或者毫不认可。浩罕虽然统治了部分布鲁特部落,但

罕对于布鲁特诸部的统治,主要限定于与其邻近的部落,一些受其统治的布鲁特
部落首领甚至在浩罕内部担任要职,扮演重要角色。瓦里汉诺夫指出:“就对浩
罕的态度来看,吉尔吉斯人可分为浩罕的臣民和承认浩罕的权力两类;前者享有


《伊犁将军玉麟等请由出卡捕逆之便查勘吹塔拉地址有无浩罕筑城聚众等情折》,道光十年十二月十九日,
《清代外交史料》(道光朝四),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年,第 386-387 页。

《清宣宗实录》卷 224,道光十二年十月庚午。

潘志平:《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第 150 页。

Yuri Bregel,An Historical Atlas of Central Asia,Leiden&Boston:Brill,2003,p.78.
264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与乌兹别克人相同的权力,服军役、出任军事和民政官吏,后者要交纳天课,需

也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受制于浩罕。
浩罕自 19 世纪 20 年代开始在纳林河上游的托古斯托罗(Toguz-Torou)、库

尔特卡(Kurtka) 、珠穆翰(Dzhumgal)等地修建堡垒,试图控制上述地区。
瓦里汉诺夫指出,1831 年春,浩罕开始与吉科卡门吉尔吉斯人(布鲁特)发生
战争,哈克库里(Hak-Kuli)率领七千印度兵(Sepoy),分布于纳林河上游的萨
雅克部诸营帐,擒获了其首领阿坦台和汰劣克。塔什干的库什伯克同时追剿布库

部,迫使该部跨越伊犁地区边界迁至锡伯军营所在地。 阿卡耶夫也指出,阿坦
台、汰劣克在 19 世纪 30 年代反抗浩罕统治,他们兄弟二人曾被浩罕拘执,但浩
罕汗并未惩处之,并授予其较高品级的职衔、允其返回,在 19 世纪 30 年代末,
汰劣克领导了新一轮的反抗浩罕的起义活动浪潮,库尔特卡堡最终为吉尔吉斯人

所攻陷,这令浩罕统治者难以忍受,汰劣克最终为浩罕间谍所毒害。
专就北方吉尔吉斯而言,其中的一些部落同浩罕关系密切,部分首领甚至于
浩罕汗廷内任职,一些首领既被俄国授为玛纳普,又在浩罕汗国内享有达得华
虑效忠俄国。 这表明东布鲁特一些部落受到了浩罕扩张的影响,但随着浩罕的

(Datqa) 职衔,这也体现出玛纳普的特殊身份。玛纳普受到了俄国与浩罕双方
的笼络,如占泰即于 1863 年收到了浩罕将军阿里木库尔(Alimqul)的来信,要
求其效忠于浩罕,占泰随之将该信件交与俄国军事长官库尔帕科夫斯基(Kolpak-
ovskii),故而,俄方赞扬占泰更为忠诚。相较于此,苏勒图部的部分玛纳普则选
择效忠于浩罕,根据占泰所言,玛纳普江噶拉齐(Janggharach)、迈米尔(Maymil)、

提阿里(Tinali)即选择前往浩罕。
18 世纪末,萨尔巴噶什部鄂僧古尔之子库巴特(Qubat)向浩罕遣使,标志
着浩罕向东布鲁特扩张领地,在 19 世纪 20-40 年代,浩罕爱玛尔汗、迈玛达里
汗统治时期,浩罕在北方吉尔吉斯修建了一系列堡垒,萨雅克部首领梅德特(Me-

det)被浩罕授予达得华(daqta)职衔,服务于浩罕。 乌玛塔里之叔告诉谢苗诺


[俄]乔汗·瓦里汉诺夫:《六城状况或南路(小布哈拉)中国省辖的东部六城状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民族研究所编译:《乔汗·瓦里汉诺夫著作选集(选译)》,1975 年,第 148 页。

库尔特卡(Kurtka)位于纳林河与阿特巴什河交汇处。

Valikhanof, M. Veniukof,etc,The Russians in Central Asia,1865,p.214.

Askar Akaev,Kyrgyz Statehood and the National Epos“Manas”,New York:Global Scholarly Publications,2003,
p.116.

我国学者在较早前翻译俄文文献时所译成的“达得华”、“达特华”可能即为该职衔,意为长官,又作为
裁判的监督官或法官助理。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研究所编译: 乔汗·瓦里汉诺夫著作选集(选译)》,
1975 年,第 138 页;[苏]B.C.库兹涅佐夫:《论张格尔运动的反动性》,潘志平译,王嘉琳校,载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编辑:《中亚研究资料(中亚民族历史译丛)》(增刊),1985 年,第 110
页;魏长洪:《外国探险家西域游记》,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年,第 96 页、第 75 页。

Akiyama Tetsu(秋山徹), “Nomads Negoti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Russian Central Asia:Focusing on the Acti-
vities of the Kyrgyz Tribal Chieftains”,Memoirs of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Toyo Bunko,No.71,2013,pp.149
-150.玛纳普系 19 世纪中期盛行于北方吉尔吉斯的一种头衔,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玛纳普统治阶级,玛纳普
的产生主要受到俄国的影响,后文将有详论。

Daniel Prior,The Šabdan Baatir Codex: Epic and the Writing of Northern Kirghiz History, 2013, p.37.
恳求遣人出卡晓谕驱逐,该头目诺尔巴依稍有解散。”这表明,道光十三年(1833) 265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该伯克有无欲向布鲁特抽收马税之事,据称并无其事。” 浩罕头目吊噶尔拜对于

夫,他曾于 18 世纪末期入京朝觐,面见清帝,但萨尔巴噶什部在 19 世纪中期中



断了其对于清朝的效忠,并开始臣服于浩罕,然而,浩罕对其横征暴敛,因此考

灭亡,本受其统治的布鲁特部落,最终仍臣属于俄国。
道光朝中期以来,即 19 世纪 30 年代中期以来,清代文献对于东布鲁特诸部
内部事务鲜有叙及,对于萨尔巴噶什部塔什坦伯克、尼雅斯伯克及其后辈占泰、
斡尔曼等著名首领之事未加记载,这主要是因为浩罕、沙俄对于东布鲁特诸部的
势力渗透和统治所致,故而,占泰、斡尔曼等人与清朝几未产生关联,他们更主
要与浩罕或沙俄产生联系。东布鲁特中的布库部位居伊塞克湖东岸,与伊犁距离
较近,道光朝中期以来的清代文献对于该部事务的记载多于他部,对于其首领博
銮拜也有提及,但清人并不知晓布库与萨尔巴噶什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具体起
因和过程,对于其内部事务也未能明晰。这表明,道光朝中期以后,清朝对于东
布鲁特诸部的管理力度逐渐减弱,同治年间,随着中俄勘界,清朝西北疆土大片
胡什伯克管理色哷库勒地方,劝令库尔察克归顺。” 说明浩罕再次遣人侵略色哷
沦丧,布鲁特多部也被划归俄国。 “

三、浩罕对帕米尔地区的入侵

19 世纪 30 年代,浩罕除了向其东方和北方的布鲁特部落扩张外,还试图向
东南方侵略叶尔羌所属之色哷库勒(色勒库尔),该地区的布鲁特部落也受其吞
并。道光十四年(1834),长清奏:“叶尔羌所属卡外色哷库勒回庄,于上年九月
被霍罕头目诺尔巴依,带领布鲁特五百余人前来掳掠,并称欲向该庄收税。维时
杀贼二十余名,将牛羊夺回。” 这表明,浩罕头目布古奇率属来犯色哷库勒,抢
霍罕额尔沁吊噶尔拜已至叶尔羌,即令阿布都尔满向伊责问,该额尔沁极口分辩,

九月,浩罕头目诺尔巴依即领布鲁特掳掠色哷库勒回庄,欲向该庄征税。其后,
长清派安集延人伊斯玛伊尔讯问后,额尔沁暂留为质,并遣人回禀浩罕伯克,并
撤回众人,道光帝称其“尚属恭顺明白”,要求叶尔羌参赞大臣加以提防、严巡
被枪伤身死,其眷属皆被掳去,该处回庄十四处已被抢占大半。” 这表明,库尔
各卡。长清后奏及,“据饬令伊斯玛依尔,向霍罕现住叶尔羌之吊噶尔拜询问,

浩罕欲向布鲁特征税一事,矢口否认。
另据色哷库勒阿奇木伯克库尔察克所报,道光十四年(1834)八月,浩罕头
目勒什噶尔、胡什伯克,派人驻扎塔哈尔玛庄,“并称霍罕伯克现派勒什噶尔、


P.Semenoff, Narrative of an Exploring Expedition from Fort Vernoye to the Western Shore of the Issik-Kul Lake,
Eastern Turkistan,1869,pp.327-328.

《清宣宗实录》卷 249,道光十四年二月丙申。
该布鲁特比爱里雅尔素称恭顺,未肯听从。”

《清宣宗实录》卷 253,道光十四年六月丙申。 希布察克比爱里雅尔受到胡什伯克
266

劳拉·纽比对于相关过程有所论及 ,并注意到此间道光帝的态度,面临浩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库勒,并试图令库尔察克归顺于浩罕,鉴于此,道光帝称: 色哷库勒孤悬卡外,
为叶尔羌咽喉要地,该夷于上年借称向布鲁特收税,妄肆抢掳,经该大臣等饬令
额尔沁、吊噶尔拜派人出卡晓谕,现在又遣人前来。直欲强占地方,披阅该夷禀
词,实属狡强可恶。”这说明,浩罕以向色哷库勒布鲁特部落征税为由,实际为
了侵略色哷库勒地方,在此过程中,帕米尔高原的布鲁特部落也受到浩罕的吞并。
道光十五年(1835)至道光十六年(1836),浩罕对于清朝的指责无动于衷,
继续侵略色哷库勒,道光十六年(1836)四月,根据库尔察克所报,“有霍罕头
目布古奇带领安集延、布鲁特数百人,前来滋扰,抢取牛羊,该伯克率众抵御,

劫牛羊,阿奇木伯克库尔察克领众抵抗,夺回被抢牛羊。然而,当年十一月,浩
罕头目胡什伯克(又作列什格尔胡什伯克)率众滋扰色哷库勒,库尔察克及其孙
在抵御过程中身亡,“伊什罕伯克带领回子堵截山口,库尔察克在山南塔什霍罕
庄抵御,杀贼十数名,因胸间中枪身死,伊次孙英提巴哈沙在山北本庄防守,亦
使用武力,而且对于仅以武力相威胁也勉为其难。 正由于这样的原因,19
③ 世纪

察克等战死后,色哷库勒多半已被浩罕所侵占。
随后,胡什伯克向叶尔羌投递禀帖,“内称库尔察克伤害布鲁特甚多,伊已
将库尔察克杀死,占据地方,仍欲向克什米尔、巴达克山诸外夷索税各等语。”
显然,胡什伯克以库尔察克伤害布鲁特为由侵占色哷库勒,进而向克什米尔、巴
达克山等周边地区征税。胡什伯克此后被浩罕调回,但他仍试图诱惑布鲁特附和
其中,“胡什伯克于回去之便沿途逗留,在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卡外一带各布鲁
特爱曼妄肆煽惑,复遣人致信于希皮察克爱曼布鲁特比爱里雅尔,亦系勾引之词,

引诱,但爱里雅尔并未听从之。

罕入侵色哷库勒,虽然反复指责浩罕的侵略行为,但以色哷库勒究属卡外地方,
一再要求大臣“不许轻出邀功”、“不得轻举妄动、出卡滋事”等,严禁大臣发兵
内容仍然继续,逐渐衰败。
出卡抗击浩罕的入侵,由此,道光帝惯有的守成之态即在此中凸显。劳拉·纽比
指出,自清朝平定张格尔之乱以来的数十年间,见证了清朝对卡外政权政策上的
巨大变迁,随着 19 世纪 30 年代初清朝领地危机的深化,同时,由于帝国军队的
鲁特租子各等语。” 浩罕想要从前往南疆七城的巴达克山、克什米尔、推依博特


《清宣宗实录》卷 261,道光十四年十二月癸巳。

《清宣宗实录》卷 283,道光十六年五月癸未。

《清宣宗实录》卷 292,道光十六年十二月壬子。

《清宣宗实录》卷 293,道光十七年正月甲辰。

Laura J.Newby,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A Political History of Qing Relations with Khoqand c.1760-1860,
Leiden & Boston : Brill,2005,pp.204-206.
267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且清朝与英国的贸易争端渐为密集,清朝不仅不愿意在卡外

30 年代以来,清朝边界的概念发生着变迁,清朝虽然宣称卡外之地属其所有,
但并未以武力捍卫这些领土,清朝对于西北边疆的实际控制力逐渐限于卡内,实
际上,当时的清朝在限定边界时,应将所用的名义上的边疆(frontier)概念转变

为更为具体的边界(border)定义。
19 世纪 40 年代,英国和俄国在中亚地区展开势力角逐,浩罕汗国内忧外患
不断,浩罕受布哈拉入侵,其首领迈玛达里汗被布哈拉处死,此后,迈玛达里汗
之堂叔西尔阿里联合希布察克和布鲁特,赶走布哈拉总督,重建汗国,但希布察
克领袖木素满库里在抵御布哈拉的过程中地位凸显,希尔阿里成为政治傀儡,
1845 年,希尔阿里被其侄木拉特所刺杀,木拉特即位不久即被木素满库里赶下
台,随之,木素满库里拥立希尔阿里年少之子呼达雅尔为汗,自任摄政王,掌管
汗国大权,汗国军政要职为希布察克贵族所管领。直至 1852 年,呼达雅尔汗在
其他政治力量拥护下屠杀希布察克人,木素满库里也被处以死刑,此后,汗国内

基于此背景,道光二十六年(1846)二月,木素满库里即遣人递字,“内称
欲抽七城贸易之巴达克山、克什米尔、推依博特等外夷货税,并收取希皮察克布

(拉达克)商人处收取货税,并欲收取希布察克部布鲁特租税,这也进一步反映
了浩罕的扩张并扰及希布察克部布鲁特。随之,浩罕进而安设路卡收取货税,又
要求布鲁特首领退还清朝所赏顶戴:“又于推依博特路上色列克雅尔地方,将回
和卓有所关联,因而,“布鲁特入卡是和卓们入卡的先声” 。
子迈买底敏放了卡子伯克,在彼抽收货税,又称要在巴达克山路上筑城安卡收税
各等情。”、“黑孜塔克布鲁特迈买提玉素普等,呈出安集延呼岱达奈迈提图书字
一纸,系称明巴什胡什伯克谕令转传所管布鲁特等,有戴用中原人之顶带者,俱
勾结布鲁特滋事。 英吉沙尔、喀什噶尔伯克领兵射毙“贼匪”二名,擒获多名,
著送还等语。因疑布鲁特聚众,亦系该呼岱达之唆使。” ⑤ 黑孜塔克系地名(红
山),并非具体的布鲁特部落名称,该地位居色勒库尔以北,系奈曼部布鲁特游
外布鲁特提拉等勾结滋事” ,即该事件系布孜尔罕勾结布鲁特提拉所致,布孜
牧地之一,迈买提玉素普可能即为奈曼部属人,呼岱达等唆使布鲁特首领送还清
朝所授予的顶戴,这体现出道光末年浩罕煽惑布鲁特疏离清朝,并试图控制清朝
所属之布鲁特部落。
滋事。 瓦里汉诺夫的记载有助于进一步弄清楚事情原委,他提及提拉(梯拉)


Ibid.206.

Ibid.208-9.

潘志平:《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第 153-155 页。

《清宣宗实录》卷 428,道光二十六年四月戊申。

《清宣宗实录》卷 432,道光二十六年七月甲午。
268
阻止吉尔吉斯人携带武器闯入境内。” 按照瓦里汉诺夫的说法,奈曼部布鲁特提

万方数据

拒杀军台弁兵” ,清朝官兵回击,迅即平定此乱。什克南伯克阿布都热依木遣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人报称:
“ 前闻奈曼等爱曼布鲁特将的瓦年称为和卓,在各城滋事” ,这表明

第三节 “七和卓之乱”过程中的布鲁特角色扮演

一、“七和卓之乱”的爆发过程

道光二十五年(1845)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布鲁特头目提拉、的瓦年
等侵犯卡伦、军台,抢掠回庄,如上事件毕竟属小规模动乱,在较短时间内即经
扑灭,其中头目也被抓获,提拉、的瓦年等虽并未受到浩罕的支持,但他们仍与

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间,英吉沙尔卡外布鲁特多人扑入图木舒克卡伦、
戕害官兵,并有传闻称,系阿克苏、和阗、叶尔羌、喀什噶尔等城大阿訇(浑)

此后,其余附和者业经逃窜,地方安静。奕经查明,“此次首逆布孜尔罕,与卡

尔罕又作布素鲁克(Buzurg),系张格尔之子,但实际上其本人并未前来纠众滋
事,事后清朝本来拿获逆首胡完,并认为胡完即布孜尔罕,但经萨迎阿审问后得
游魂,亦不值逼令献出,即此后竟不解送,亦无须悬赏向索。” 即并未再强求追
知,该人实际名为萨密斯,并非布孜尔罕本人,与张格尔无关、也并未“从逆”

裔入侵的前哨战,却不得而知了。 但他能以和卓名义纠集奈曼等布鲁特部落滋
系奈曼部布鲁特之人(乃蛮部族的吉科卡门吉尔吉斯人),1845 年适值浩罕希布
察克时期,纳米得汗担任浩罕驻六城的阿克沙卡尔,“提拉追捕自己的敌人吉尔
吉斯阿奇木伯克,这个人对希布察克不满,逃奔天山,提拉伙同一帮人追捕阿奇
木伯克,越过克兹尔闯入中国哨所境内以企抄最捷近的路到达帖列克第。中国人
对这种动作极感掠恐,束手无策,无法阻止梯拉,敬奉厚礼敦请浩罕阿克沙卡尔

什噶尔移民及布鲁特组成的军队,围困喀什噶尔。 他所指的布鲁特侵犯边卡的
拉实际是在抓捕其敌人的过程中闯入清朝边卡的,以致于引起了一定的骚乱,这
也表明提拉当时已经臣属并效力于浩罕。
道光二十六年(1846)八月,又有的瓦年率布鲁特“突入山口,抢掠回庄,

万余人,“盗抢卡伦马匹,并窜入回庄劫掠、戕害伯克” ,进而围困喀什噶尔汉
瓦年以和卓名义与奈曼等布鲁特相纠集从而滋事。事后,的瓦年、朵斯巴依等虽


程溯洛、穆广文编:《维吾尔史料简编》(下),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年,第 184 页。

《清宣宗实录》卷 417,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壬戌。

《清宣宗实录》卷 418,道光二十五年六月乙未。

程溯洛、穆广文编:《维吾尔史料简编》(下),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年,第 185-186 页。

[俄]乔汗·瓦里汉诺夫:《六城状况或南路(小布哈拉)中国省辖的东部六城状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民族研究所编译:《乔汗·瓦里汉诺夫著作选集(选译)》,1975 年,第 141 页。
叛匪引进城内,喀什噶尔回城失守。

《清宣宗实录》卷 433,道光二十六年八月丙子。
清朝由阿克苏、乌什、乌鲁木齐、伊犁等

《清宣宗实录》卷 436,道光二十六年十一月甲辰。
269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经什克南、巴达克山伯克搜获,但却又令其逃脱。道光帝称:“况的瓦年等釜底

索的瓦年等人。的瓦年仅在此事件中被提及,他究竟与和卓家族是否存在关联,
尚难断定,佐口透先生指出,的瓦年的入侵,是不是 1847 年爆发的和卓家族末

事,这本身即体现出和卓信仰对于布鲁特仍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瓦里汉诺夫指出,1845 年浩罕内部发生动荡,即年幼的呼达雅尔汗升任为
汗,这反射到喀什噶尔,表现为阿克萨哈尔(Aksakal)的不断变更,布鲁特不
断地大规模侵犯清朝边卡,但曾允诺阻止他们的浩罕阿克沙卡尔,在收受贿赂后,
对之视而不见。和卓们从这些动荡中获利,并于 1847 年秋,利用一支主要由喀

事件,很可能就是上述清朝文献所记载的相关事件,而他也指出了这些事件促成
了 1847 年的和卓之乱。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七月中旬,“七和卓之乱”爆发,浩罕呼(胡)岱达
奈玛特纠同和卓家族后裔,并联合安集延、布鲁特以及南疆白山派信徒,共计二
度聚集叛众数万人,经过清军一日三战,连获胜仗、斩擒甚多。
④ 九月二十九日,

城、攻破喀什噶尔回城,围困英吉沙尔,并滋扰叶尔羌军台。据喀什噶尔所属地
方伯克迈买特热依木、阿布都卡哈尔、伯巴克等在事后所供信息,得知叛众约于
七月十六日到了卡伦,七月十七日攻破图舒克塔什卡伦进入阿尔图什庄,在七月
二十日围喀什噶尔回城,十二天后,即八月初二日,浩罕呼岱达奈玛特趁夜间将
卓之子罕和卓、斯底尔罕等,勾结滋事。”
⑤ 故而,热孜克所供,只系“七和卓”

处调集官兵一万余名,前往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增援,经英吉沙尔城内驻兵防御
以及叶尔羌兵勇抗击,清军连获胜仗,清朝逐渐得知此次滋事系张格尔等人后裔
所为,并听闻张格尔之弟巴布顶之子倭里汉(罕)条列和卓(倭里)参与其中。
八月初,叛乱者在英吉沙尔筑立炮台,试图攻城,经驻守清军回击,连获胜
仗,击毙“贼匪”多名,并拆毁其炮台、拿获器械。当年九月,叛众试图滋扰叶


《清宣宗实录》卷 441,道光二十七年四月戊午。

[日]佐口透:《18——19 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下),凌颂纯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年,
第 595-596 页。

Valikhanof, M. Veniukof,etc,The Russians in Central Asia,1865,p.217.瓦里汉诺夫指出,1831 年时,浩罕向清
朝要求,浩罕在南疆六城向外国商人征税,并在各城驻守阿克萨哈尔(Aksakal)即商业代理或商务官,浩
罕也向清朝承诺,监视和卓。(pp.214-215)关于此,前文有所注释。

《清宣宗实录》卷 445,道光二十七年八月己酉。

奕山: 审明投回伯克分别办理折》, 奕山新疆奏稿》,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编: 中国西北文献
丛书》(二编)第二辑《西北史地文献》(第九卷),线装书局 2006 年,第 570-579 页、第 618-626 页,潘
志平先生认为“十八日围喀什噶尔回城”(《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第 158 页),实际这只是阿布都卡哈
尔的说法,迈买特热依木、伯巴克皆直接指出了喀什噶尔回城于七月二十日被围,另噶杂纳齐伯克密尔哈
斯木、伊什罕伯克阿布都迈里克、六品伯克帕拉特等伯克在供述中皆提及喀什噶尔回城于七月二十日被围,
十二日后即八月初二日城破,故而,综合而言,七月二十日喀什噶尔回城被围的说法更可靠。
270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尔羌军台及东西两路地方,均经清朝官兵击退,叶尔羌所属科科热依瓦特地方一
《清宣宗实录》卷 448,道光二十七年十月戊辰。 ①
《清宣宗实录》卷 449,道光二十七年十一月庚辰。
清军解围英吉沙尔,喀什噶尔回城叛乱者纷纷逃散,二城皆解围,故而,历时数
月的此次动乱宣告终结。
《 《 《
后经安集延维吾尔人热孜克所供,“此次贼首,系阿里玛斯、玉素普和卓之
子布孜尔罕、爱林伯克、巴布顶和卓之子倭里罕条列、加玛尔密喇普、张格尔和

的一种说法,此后,经奕山探访,“此次滋事贼首,系张格尔之兄玉素普两子迈
买的明、阿布都拉,张格尔之弟巴布顶之子倭里即倭里罕条列,由霍罕进卡滋事,

实未闻有布孜尔罕、罕和卓、斯底尔罕等名目。” 即奕山所查明的“逆首”多不
同于热孜克所供,仅有倭里汉条列均被提及,热孜克所供头目共计七人,而奕山
探访后所奏报者仅包括玉素普之子迈买的明和阿布都拉、巴布顶之子倭里罕条
列。
瓦里汉诺夫仅指出了其中的部分和卓头目,其中伊善罕条勒
(Ishan-Khan-Türia)即卡塔条勒(Katta-Khan),最为年长,另有倭里罕条勒

(Vali-Khan-Turia),在 1857 年也主导了另一次叛乱。 贝柳所载的和卓头目,包
括伊善罕和卓(Eshan Khan Khoja),倭里罕(Wali Khan)、布素鲁克罕(Buzurg

Khan)、克希克罕(Kichik Khan)、塔瓦库尔罕(Tawakkul Khan)。 库罗帕特金
的说法较为完整,其所载七和卓分别为:卡塔条勒(Katta-Turya)及其弟克希克
罕 ( Kitchkine-Khan )、 其 侄 倭 里 罕 ( Vali-Khan-Turya ), 塔 瓦 克
尔 条 勒
( Tavakkal-Turya )、 萨 比 尔 罕 条 勒 ( Sabir-Khan-Turya )、 阿 克
恰 尔 干 条 勒

(Ak-Tchagan-Khodja)、伊善罕条勒(Ishakhan-Turya)。 故而,上述中外文献对
于七和卓具体名称多未明确,仅有库罗帕特金的记载较为全面,但也未必尽然,


他显然将卡塔条勒与伊善罕条勒视为两个不同人物。 潘志平先生实际正采纳了
库罗帕特金的这一种说法,并指出,迈买的明即卡塔条勒,也有人称之为伊山罕
条勒,克希克条勒系玉素普之子,塔瓦克尔条勒、萨比尔罕条勒、阿克恰干条勒


同上。

Valikhanof, M. Veniukof,etc,The Russians in Central Asia,1865,p.219.

H.W.Bellew, “History of Kashgar”,in Report of A Mission to Yarkund in 1873,edited by T.D.Forsyth,Calcutta ,
1875,p.93.

A.N.Kuropatkin,Kashgaria:Historyical and Geographical Sketch of the Country; its Military Strength, Industrie
s,and Trade, trans.by Walter E.Gowan,Calcutta:Thacker,Spink and Co.,1882,p.144.

咸丰二年(1852)七月,和卓后裔再次入卡,滋扰小阿尔图什庄,《清文宗实录》(卷 70,咸丰二年八月
壬寅)载: 据称夷匪铁完库里霍卓与倭里罕霍卓,在喀什噶尔卡外阿克萨伊里方会合,并有贼目克奇克霍
卓、卡提条列霍卓、依善罕等,由霍罕逃出,同聚一处。”这一记载显然也未将卡提条勒与伊善罕作为同一
鲁特之比爱吉伯克即曾受到倭里汉条列所寄密信,“ 令其纠众攻城” ,爱吉伯
人,具体二者是否为同一人,说法不一。

271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的赏呢。” 正基于此,爱吉伯克、木萨拜等呈献倭里罕之密信,奕山奏请赏予二

的情况不明,也有可能是自封或冒充和卓的。 劳拉·纽比指出,此次叛众由玉
素普和卓之子卡塔条勒(Katta Tore)和巴布顶之子倭里罕(Vali Khan)所领,
玉素普和卓另一子克希克罕(Kichik Khan)也参与其中,塔瓦库尔条勒(Tavakkul
Tore)、张格尔之子布素鲁克罕(Buzurg Khan)及卡塔条勒的儿子爱克木汗(Hakim
Khan)和阿希木汗(Qasim
“ Khan)可能也在其列。她也认识到诸种记载尚存迷
惑之处,尤其是一些和卓的名字甚至有两到三种写法,至于布素鲁克及卡塔条勒
的二子是否卷入其中,并不明确,可以确定的是,卡塔条勒、倭里罕、克希克罕、

塔瓦库尔条勒确实附和其中。
故而,综合可见,由于文献记载上的不足,19 世纪以来,中外学者皆难以
完全确定所谓七和卓的具体名称,七和卓之乱后,四品噶杂纳奇伯克密尔哈斯木
曾供述: 此次进卡滋事,倭里罕条勒系巴布顶之子,特瓦里克不知他是什么人,

迈买的明、阿布都拉系玉素普之子,萨比尔系安集延回子。” 他作为该乱的亲历
者,所述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他指出了七和卓中的五人,其中的特瓦里克应即塔
瓦库尔条勒,萨比尔即萨比尔罕条勒,二者虽然称为和卓,但并非白山派和卓家
族成员,密尔哈斯木当时也未知塔瓦库尔条勒的身份,根据劳拉·纽比的研究,
塔瓦库尔条勒来自于白沙瓦,密尔哈斯木称萨比尔实际系安集延人,上述五人应
该确实参与了七和卓之乱,玉素普另一子克希克罕可能也参与其中。

二、布鲁特诸部在清朝平定“七和卓之乱”中的作用

倭里汉条列也试图纠集奇里克、胡什齐部布鲁特滋事,乌什卡外奇里克部布

随之将此呈递于清朝大臣,随之,胡什齐部布鲁特之比木萨拜也遣人禀报,“倭
里汉条列差人纠约,情词相同”,这表明,爱吉伯克、木萨拜皆曾受到倭里汉条
们爱曼,我们就捆住来献呢。
列的诱惑,但他们并未附和其中。奕山也曾告谕爱吉伯克、木萨拜及冲巴噶什五
品顶翎布鲁特比沙伯克等人,令其帮同擒献迈买底明等头目,“该布鲁特等均称
他们闹事,实在最大,若是跑到我们爱曼上,我们就捆绑了送来,还要讨大皇帝


潘志平:《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第 158 页。

Laura J.Newby,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A Political History of Qing Relations with Khoqand c.1760-1860,
Leiden & Boston : Brill,2005,p.224. 劳拉·纽比在参阅瓦里汉诺夫和贝斯姆别耶夫(Beisembiev)的研究
的基础上,指出塔瓦库尔条勒(Tavakkul Tore)据称为先知后裔,因而也被视为和卓,他最初来自于白
沙瓦(Peshawar),也被称为萨义德·阿哈默德和卓(Sayyid Ahmad Khoja),这无疑有助于弄清楚塔瓦库
尔条勒的身份。同时,她也将塔瓦库尔条勒与铁完库里视为同一人(Ibid.p.233)。

奕山:《奕山新疆奏稿》,第 621 页。
木萨拜差同密尔杂胡里前往喀什噶尔侦探贼情,实属勉力报效,拟请赏戴六品顶戴。

《清宣宗实录》卷 447,道光二十七年九月癸巳。

奕山:《奇里克爱曼来词恭顺、厚加奖赏片》,《奕山新疆奏稿》,第 538-539 页。
272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者四品顶戴,“奇里克爱曼布鲁特比爱吉伯克、胡什奇爱曼布鲁特比木萨拜以上
二名,自军兴以来,均经逆酋寄信,纠约不肯附从,复将逆信呈献,并差人侦探
贼情,木萨拜设法置办鹰马,遣令伊子强坎赴喀什噶尔侦探贼踪。均属尤为恭顺,

查该比等现无顶带,拟请赏给四品顶戴花翎。” 这也得到了道光帝的允准,二者
均被赏给四品顶戴花翎。
及至清军平定该乱后,居于那林河上游的萨雅克部,遣四品顶翎布鲁特比托
胡达迈买特、五品顶翎布鲁特比入斯唐木、六品顶翎布鲁特比阿什呈递伯勒克马,
他们言及:
我们前在那楞桥北住站时,听说和卓带领人马从浩罕出来,到喀什噶尔抢了回城。
后来,又听说和卓带领人马几次与大兵打仗,被大兵大败,带领手下人逃出卡子。向浩
罕大道上去了,我们知道大兵到了喀什噶尔,因此,我们爱曼比凯里底伯克、阿底雅尔
比、倭斯曼比商量着,派我们来请安递马来的。我们先来受大皇帝的恩典,要和卓到我

这表明,萨雅克部各首领也与乱平之后积极向清朝表达恭顺之意,并称愿意效力
擒拿和卓。
除此之外,经奕山奏准,乌什卡伦内布鲁特首领密尔杂胡里、托依莫特受钟
翔差遣、侦探消息,被加赏顶戴,胡什齐部木萨拜之子强坎因随同密尔杂胡里侦
探敌情,也被赏给顶戴:
卡内六品顶戴蓝翎布鲁特头目密尔杂胡里、卡内五品顶戴花翎布鲁特头目托依莫特,
以上二名之军兴以来,设法前往喀什噶尔一带侦探贼情,均属奋勉出力,密尔杂胡里拟
请赏换四品顶带花翎,托依莫特拟请赏换四品顶戴。卡外胡什齐爱曼布鲁特强坎经伊父

此后,道光帝降旨允准之,密尔杂胡里由所享六品顶戴蓝翎赏换四品顶戴花翎,
托依莫特由所享五品顶戴花翎赏换四品顶戴,强坎被赏给六品顶戴。
与上述所提及的布鲁特人物相类的是,奇里克部二品顶翎布鲁特比伊斯拉伊
木,因“自军兴以来,屡次侦探贼情,尽夜奔驰”,奕山请准赏其子阿洪以六品
顶戴,奇里克部之比吐尔底恺,因“设法侦探禀报贼情”被赏给五品顶戴,奇里
克部四品顶戴首领伯巴克因“屡次禀告贼情”被加赏三品顶戴,胡什齐部无顶戴
前往铁里木去了等供。” 这表明提拉之弟曾率所属五百余众附和叛匪。另据被清

之布鲁特比托依莫特 因“帮探贼情”,被赏给六品顶戴。这说明,在清朝平定“七


奕山:《请奖布鲁特爱吉伯克等折》,《奕山新疆奏稿》,第 565 页。

奕山:《布鲁特回众来营呈递马匹片》,《奕山新疆奏稿》,第 554 页。以上所提及的萨雅克部各比多为汰
劣克、阿坦台之近亲,结合斯瓦特勒娜·雅克森(Svetlana Jacquesson)的研究及其所列萨雅克部的世系
表,上述部分人名可与之相印证,据此推断,其中倭斯曼比即为汰劣克之子 Osmon,五品顶翎布鲁特比
入斯唐木即 Їstam,凯里底伯克即 Keldibek,入斯唐木则系凯里底伯克之叔父(参见 Svetlana Jacquesson,
布拉克,该贼匪相见后,毛拉迈玛底即折回,齐往英吉沙尔而去。” 乌舒尔供出
Pastoréalismes : anthropologie historique des processus d'intégration chez les Kirghiz du Tian Shan intérieur,
Wiesbaden : Dr. Ludwig Reichert Verlag, 2010,pp.39-40)。

奕山:《请将出力人员折(附旨)》,《奕山新疆奏稿》,第 562-564 页。

自张格尔之乱以来,奇里克、胡什齐部多位人物皆名为托依莫特,张格尔之乱期间,奇里克部首领托依
273

万方数据

巴噶什部布鲁特比爱麻尔达特哈巴图鲁的腿被官兵的炮打伤 ,其余的布鲁特、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和卓之乱”的过程中,乌什附近的奇里克、胡什齐部布鲁特的多位首领皆因侦探
敌情受到嘉奖,这类似于“玉素普之乱”的过程中布鲁特首领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除了这些人物,岳瓦什部四品顶翎布鲁特比阿布都热依木曾解救阿尔古回庄
六品阿奇木伯克阿布都卡哈尔,在喀什噶尔回城失陷之后,阿布都卡哈尔虽经藏
匿,但仍被安集延人搜出,带至呼岱达奈玛特跟前,奈玛特向其索要银钱,但其
家中财物已经被众贼匪抢去,无以赎命,故而,他向与其熟识的阿布都热依木之
弟、五品顶翎布鲁特帕拉特求助,央求帕拉特转告其兄向奈玛特说情,帕拉特应

允三天后,阿布都热依木果然将之保出,并将其进行安置。 这表现出布鲁特部
落首领在其中的调解作用,同时,根据阿布都热依木、阿布都卡哈尔、伯巴克的
供述,可知叛众在攻陷喀什噶尔回城后,多向喀什噶尔回庄之伯克索要财物,故
而,抢掠伯克财物或许也是此次动乱的重要动机。
布鲁特提拉曾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扑卡滋事,其弟参与了“七和卓之乱”,
在科科热依瓦特之战后,奕山奏及投诚维吾尔人巴海曾供述:“今日打仗,贼匪
有二万有零,贼目倭里罕、特瓦克、库鲁罕、密尔哈色木带领,再贼头毛拉买迈
卡子去了” ,布鲁特头目爱林伯克曾率领布鲁特、安集延与清军交仗,系此次
特带着一万多贼,在铁里木庄住着,前一天,布鲁特提拉之弟,又带了五百贼,

军拿获的从逆维吾尔人乌舒尔所供:“二十七日,有毛拉迈买底带领骑马贼八百
余名,由英吉沙尔前来托布拉克住下,二十八日早晨先有哈塔霍卓、特瓦克里霍
卓,带领马步贼一万二千余,由察木伦回至托布拉克后,已饭时,又有布鲁特提
拉之弟纳尔奇保兰巴图鲁带领骑马贼五百余,步行贼四百余,亦由察木伦回至托

叛众逃散情形,这里指出提拉之弟系纳尔奇保兰巴图鲁,他曾领兵与叛匪相纠集,
可以看出,纳尔奇保兰亦系其中的重要头目。
另据曾跟随呼岱达奈玛特的维吾尔人乌斯满所供,科科热依瓦特之战过程
中,一些附和叛匪的布鲁特头目在与清朝官兵交仗时伤亡,岳瓦什部布鲁特头目
赛里克托克索巴巴图鲁、萨雅克布鲁特头目赖里托克索巴巴图鲁等均被击毙,冲

莫特因有功于清朝平定叛乱,被赏给二品顶戴;“七和卓之乱”期间,奕山奏请赏赉的布鲁特人物中有两
人皆名为托依莫特,其中一人为“卡内五品顶戴花翎布鲁特头目”,后被赏给四品顶戴,另一托依莫特为
胡什齐部之比,本无顶戴,因探信被赏给六品顶戴。故而,托依莫特实际指代了三个不同的布鲁特首领。

奕山:《审明投回伯克分别办理折》,《奕山新疆奏稿》,第 575-578 页。

奕山:《审问差往投诚报信回子巴海与以赏赐片》,《奕山新疆奏稿》,第 519-520 页。

奕山:《官兵获胜贼匪分散英吉沙尔城解围》,《奕山新疆奏稿》,第 520-521 页。

这些布鲁特首领都拥有一些浩罕所授头衔,也表明他们在此前已经受到浩罕的统治。托克索巴(toqsaba)
系浩罕内部的一种军衔;巴图鲁(baatir)这一头衔则较为常见,意为勇士、英雄;达特哈(dadkhah)系
官衔,前文有所提及,我国学者又译为“达特华”、“达得华”等,地方长官,也负责与外国统治者通信。
上述名词的相关解释,参见:Islamic Central Asia:An Anthropology of Historical Sources,edited by Scott C.Levi
滋扰小阿尔图什庄。 咸丰五年(1855)六月,倭里罕、铁完库里窜扰玉斯图阿
and Ron Sela,Bloomington&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10,p.268.对于达特哈,贝斯姆别耶夫解释
为:“公平正义的诉求者”,浩罕的中级荣誉头衔。见 The Life of ‘Alimqul:A Native Chronicle of Nineteenth
尔吐什庄,清朝在阿斯图阿尔吐什庄拿获玉散霍卓依善等十三人。 274 咸丰七年

尔回城,围困两城之汉城,进而扰及叶尔羌、巴尔楚克,达三个多月之久。 咸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安集延也伤亡较多,他还提及“和卓被太拉克的儿子并布鲁特爱林伯克带着跑出

叛乱的重要头目,前文安集延人热孜克所供述的主要头目中即包括爱林伯克及众
和卓后裔,迈木特所指太拉克是否即系汰劣克,难以确知。可以看出,“七和卓
之乱”的过程中,确实有部分布鲁特头目附和叛众,但仍有诸多布鲁特首领为清
朝官兵侦探信息,并受到了清朝的嘉奖。

三、“七和卓之乱”后的和卓叛乱及斯底克之乱
张格尔和玉素普之乱后,南疆保持相对平静仅十多年时间,白山派和卓家族
后裔又对南疆所发动了新一轮的动乱,“七和卓之乱”堪为新一轮动乱之始,该
乱之后,相继又产生了倭里罕之乱、铁完库里之乱,直至同治初年阿古柏占据新
疆,使得清朝对新疆失去统治达十多年。可以发现,布鲁特与和卓家族的联系仍
斜黑曾于咸丰七年(1857)迎请倭里罕,被治罪后,其子外逃。 此间,少数布
未终止,和卓信仰仍为部分布鲁特首领参与叛乱的动因。倭里罕、铁完库里自咸
丰二年(1852)至咸丰十年(1860)间,先后多次纠众窜扰卡伦,侵袭喀什噶尔、
舒克塔什卡伦窜至小阿尔图什庄。 相较于此前的和卓叛乱,倭里罕、铁完库里
英吉沙尔等地,甚至再次攻陷喀什噶尔回城,同治三年(1864)阿古柏入侵新疆,
也挟持张格尔之子布素鲁克,利用和卓名义占据新疆。
其中,咸丰二年(1852)五月,铁完库里纠众入卡,被追剿后窜逸,六月初,
铁完库里再次纠众,窜扰乌什毕底尔卡伦,倭里罕纠众,由图舒克塔什卡伦窜扰
小阿尔图什庄,其后不久,又由伊兰瓦斯卡伦滋扰阿尔古庄。当年七月,铁完库
里、倭里罕,纠同由浩罕逃出的克奇克霍卓、卡提条勒(迈买的明)、伊善罕等,


戴。 咸丰十年(1860),斯底克因率众拿获聚众闹事之安集延人而受到嘉奖。 瓦
(1857)五月,倭里罕、铁完库里等再次纠众入卡谋乱,占据喀什阿尔、英吉沙

丰十年(1850)五月,阿布都热依木纠集布孜尔罕之子,结党进卡,由喀浪圭卡
伦窜入,滋扰喀什噶尔,又于阿尔古庄放火滋事,阿布都热依木系斜黑阿訇之子,
因忠实效力获红珠官帽,深为喀什噶尔办事大臣所器重。” 当然,此说似仅见

Century Central Asia,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Timur K.Beisembiev,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
2003,p.18.

奕山:《奕山新疆奏稿》,第 636-637 页。

《清文宗实录》卷 66,咸丰二年七月己未;卷 67,咸丰二年七月庚午,卷 70,咸丰二年八月壬寅。

《清文宗实录》卷 174,咸丰五年八月癸巳,玉散霍卓依善系浩罕呼达雅尔汗的妹夫,在当时以种痘为
生。参见 Laura J.Newby,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A Political History of Qing Relations with Khoqand
c.1760-1860, Leiden & Boston : Brill,2005,p.233.

《清文宗实录》卷 228,咸丰七年闰五月壬寅、戊申;卷 233,咸丰七年八月辛亥、乙卯;卷 234,咸丰
的穆斯林支持力量,占有喀什噶尔汉城和回城。” 浩罕重臣阿里木库里(Alim
七年八月己巳、丁丑;卷 235,咸丰七年九月丙戌、戊子。
275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鲁特附和其中,如咸丰二年(1852)六月初,倭里罕纠约布鲁特二百余人,自图

叛乱期间,布鲁特在其中的作用显然较小,绝非动乱的主流因素。
同治三年(1864),新疆多地如库车、乌鲁木齐、伊犁等地皆爆发人民起义,
自此直至 1877 年的十多年时间里,新疆地区一直陷入动乱状态,清朝也一度失
去对于新疆的控制。在此过程中,希布察克部布鲁特之比斯底克(Siddiq Beg)
也曾占领喀什噶尔,建立政权,并迎请布素鲁克。斯底克,又作思的克、司迪克
等,其父为爱里雅尔,道光二十五年(1845),提拉率众扑卡时,曾诬蔑爱里雅

尔勾结其中。 咸丰七年(1857)十一月,斯底克因守卡有功被清朝赏给二品顶
④ ⑤

里汉诺夫认为斯底克为乾隆年间布鲁特散秩大臣阿奇木(阿其睦)的后人,“布
鲁特人的首领阿奇木因在 1758 年战事期间为帝国建立了功业被中国人授封为塔
什密里克的当权者(阿奇木伯克),他的后代萨底克别克,继 1857 年叛乱之后,

地方官并统领布鲁特士兵。 包罗杰实际也指出了斯底克后来的去向,1865 年,
于瓦里汉诺夫,萨底克是否为阿奇木之后人,难以确知。1864 年,斯底克(Siddiq
Beg)联合金相印等人,占据喀什噶尔,形成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政权,“南路
喀什噶尔回目金相印亦纠徒众,勾结布鲁特叛回思的克同叛,连陷叶尔羌、和阗
负伤,最终到达塔什干。斯底克作为清末喀什噶尔地区较为著名的布鲁特人物 ,

各城。”
其后,斯底克派人至浩罕迎请张格尔之子布素鲁克,以利用其影响力统治喀
什噶尔,金浩东论及:“斯底克伯克希望利用和卓的宗教影响力来重整周围回庄

Quli)虽准许布素鲁克至喀什噶尔,但却派遣一位浩罕军官陪同布素鲁克一同前
往,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阿古柏(Ya’qub Beg),阿古柏及其党羽进入喀什噶尔,
这令斯底克颇为不满,但斯底克也别无选择,因为布素鲁克在喀什噶尔颇受欢迎。
此后,斯底克及其布鲁特属众被迫撤离喀什噶尔,阿古柏领兵击败斯底克,迫使


《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卷十一,咸丰十年六月十五日壬申、七月初二日戊子、八月初一日丁巳、九
月十六日辛丑。

《清文宗实录》卷 67,咸丰二年七月庚午。

《清宣宗实录》卷 419,道光二十五年七月庚辰。

《奏为希皮察克爱曼布鲁特世职斯底克守卡出力请赏二品项戴事》,咸丰七年十一月初一日,中国第一历
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案号:04-01-12-0489-153。

《清文宗实录》卷 325,咸丰十年七月己酉。

[俄]乔汗·瓦里汉诺夫:《六城状况或南路(小布哈拉)中国省辖的东部六城状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民族研究所编译:《乔汗·瓦里汉诺夫著作选集(选译)》,1975 年,第 104 页。

魏光焘: 勘定新疆记》卷一, 武功记》,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编: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 二编)
第二辑《西北史地文献》第 3 卷,线装书局,2006 年,第 191 页。

Kim Ho-dong ,Holy War in China:The Muslim Rebellion and State in Chinese Central Asia,1864-1877,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p.49.
276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其逃亡,后来,斯底克与阿古柏又达成了一定的和解,斯底克在阿古柏手下担任

斯底克与阿古柏虽宣誓结盟,但斯底克及其所领布鲁特军队并未甘于此,他最终
逃亡,直至 1877 年,斯底克再度现身,进攻喀什噶尔,在与清朝军队的抗争中
② ③

《 《 《 (
他在动乱中一度占据喀什噶尔,试图利用布素鲁克实行统治,这也再次体现出布
鲁特与和卓家族的关联性,但这也是布鲁特与和卓家族互动交往的尾声了,随着
阿古柏入据新疆并建立政权、布素鲁克受到阿古柏的驱逐,和卓家族在新疆的历
史也就基本宣告终结,自“和卓时代”开始直至此时,布鲁特在天山南路所产生
的影响力也贯穿着和卓家族历史的始终。
上述与和卓相关的历次动乱之后,清代新疆布鲁特的主要历史基本接近尾
声,随着同治初年中俄划定边界,部分布鲁特划归俄国,另一部分则仍属于清朝,
清朝所管领的布鲁特部落在近现代逐渐演变为跨居两国甚至多国的跨国民族。19
世纪 50 至 60 年代,随着沙俄势力的扩张和渗透,东布鲁特(北方吉尔吉斯)诸
部与俄国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布库、萨尔巴噶什等部落首领逐渐向俄国宣誓效
忠,俄国也逐渐在这些地区建立了统治。而此时的清朝,内忧外患不断,也无暇
顾及东布鲁特诸部,故而,清朝官方文献对于东布鲁特诸部的内部事务鲜有记载,
下文也将主要就 19 世纪下半叶东布鲁特诸部的特点及其内外关系进行论述。


Ibid.pp.83-85.

[英]包罗杰:《阿古柏伯克传》,商务印书馆翻译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年,第 70、84-87、213、
222 等页。关于“斯底克”,哈萨克斯坦学者帖木儿·贝斯姆别耶夫(Timur K.Beisembiev)对其生平有过
一定的总结,他认为 Sadyq Töra 应即本文所指的“斯底克”,他指出,SadyqTöra 生于 1837 年,后来他成
为 1864 年反抗清朝起义的头领,并于当时邀请白山派和卓自浩罕返回。由于仅为阿古柏的可怜的对手,他
坏了清朝对布鲁特的影响力
返回到费尔干纳,与其兄阿斯兰·条勒(Arsa ,这促使俄国自道光中期逐渐在东布鲁特建立统治。
Töra)及哈萨克的杜格拉特(Dughlat)和阿尔根(Arghyn) 部
落,站在阿里木库里(‘Alimqul)一方,抵御塔什干。1865 年末,SadyqTöra 试图夺回喀什噶尔大权,但却
被阿古柏军队所击溃。1867 年,他抵达布哈拉并为埃米尔服务。1868 年,他在反抗埃米尔的起义中崛起,
并支持阿卜杜勒·玛里克(‘Abd al-Malik Töra)反抗其父即布哈拉的埃米尔穆扎法尔(Emir Muzaffar)的
叛乱。1877 年,在阿古柏死后,他在喀什噶尔承担其活动,与中国人斗争,在战争中受伤后返回到俄国突
厥斯坦。1888 年,他住居于阿姆河沿岸的奇姆肯特县(Chimkent uyezd)。 参见 The Life of ‘Alimqul:A Native
Chronicle of Nineteenth Century Central Asia,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Timur K.Beisembiev, London and New
此愿最终落空。 萨尔巴噶什部鄂僧古尔分支首领斡尔曼(Ormon)宣告自己为
York:Routledge Curzon,2003,p.32.)这一论述虽然更为细致,对于 SadyqTöra 在中亚地区的逃亡经历有更为
充分的说明,但贝斯姆别耶夫的这一说法也存在问题,本处所引书系贝斯姆别耶夫对于浩罕重臣阿里木库
里自传进行的翻译和注解,上述内容见诸于他的注解之中,阿里木库里所指的 SadyqTöra 实际系哈萨克汗
国末代汗王克涅萨热(Kenesary Kasymov,该书中又作 Qancha-Sary Töra)之子,克涅萨热则系阿布赉子孙,
因反抗俄国统治,并试图恢复汗位系统,并入侵东布鲁特(北方吉尔吉斯)部落,最终为苏勒图部和萨尔
别享有三品和四品顶翎。尼雅斯伯克即为鄂僧古尔之子,塔什坦伯克(Tastanbek)
巴噶什部布鲁特联合剿杀,故而 SadyqTöra 显然为哈萨克人,而本文在此处所言及的斯底克本为布鲁特首
领,根据清朝文献及瓦里汉诺夫的说明,斯底克应系希布察克部布鲁特之首领,其父为爱里雅尔,他并非
克涅萨热之子,贝斯姆别耶夫的上述说明中,部分内容虽然与斯底克本人的生平相吻合,但其他内容也有
可能系克涅萨热之子 SadyqTöra 的生平,故而,贝斯姆别耶夫可能误将二者身份混淆。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志》对其事迹有所记载,参见: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史志办编:《克孜勒
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1477 页。
277

治。 虽然如此,斡尔曼仍作为“汗”,在十多年时间里,统治了萨尔巴噶什部和
万方数据 以伊塞克湖、楚河河谷为中心的其他东布鲁特部落。 后来,因诸部间的矛盾和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1854 年与布库部的一次战斗中被屠杀。 (

第十章 俄国对东布鲁特(北方吉尔吉斯)诸部统治的建立

第一节 19 世纪松散的东布鲁特联盟及其与俄国的关系

一、联盟关系的加强

张格尔之乱后,随着俄国军队在七河流域的出现并深入于布库部游牧地,加
之,张格尔之乱本身也对于清朝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瓦里汉诺夫提及,这直接破

乾隆年间,东布鲁特诸部已经结成了一定的联盟关系,这在 19 世纪 40 年代
盛极一时,保罗·盖斯(Paul G. Geiss)指出,北方吉尔吉斯诸部仅结成了松散
的联盟关系,斡尔曼在 19 世纪 40 年代,曾试图联合东布鲁特诸部结成联盟,但

东布鲁特诸部落之汗,清代文献对其本人并无记载,仅对其父尼雅斯伯克
(Niyazbek)略有记载,那彦成提及萨尔巴噶什部塔什坦伯克和尼雅斯伯克,分

紧张。 占泰在提奈内部被升任为“汗”,但这一职衔显然与斡尔曼所宣称的汗位
系阿提克之子,二者分别为鄂僧古尔分支和提奈分支的家族成员,占泰(Jantay)
则为塔什坦伯克之侄。
斡尔曼在宣称自己为汗后,任命占泰和托洛格尔迪(Torogeldi)为其主帅,由
于二者皆来自萨尔巴噶什部,其他北方吉尔吉斯部落并不愿意认可斡尔曼的统

斗争,东布鲁特联盟终究未能形成,19 世纪中期,东布鲁特内部政治分裂势头
渐长,斡尔曼强迫萨雅克部和布库部承认其权威性,但并未成功,他本人也在

斡尔曼死后,东布鲁特事务的统领权即转移至提奈分支,较之于斡尔曼,

克涅萨热,叛乱因此平定。

Valikhanof, M. Veniukof,etc,The Russians in Central Asia ,1865,p.193.

Paul George Geiss, Pre-Tsarist and Tsarist central Asia:Communal commitment and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e,
2003,pp.108-110.

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卷 80《收抚外夷》,第 557 页。

T. Tchoroev(Chorotegin), The Kyrgyz,in Chahryar Adle and Irfan Habib (eds.)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
tral Asia,Vol.Ⅴ,UNSECO Publishing,2003,p.119.

Daniel Prior, The Šabdan Baatir Codex: Epic and the Writing of Northern Kirghiz History,2013, p.296.

T. Tchoroev, The Kyrgyz,2003,p.119.
278

万方数据 和防线。 这表明,肯尼萨尔反叛俄国统治存在着大背景,同时期的其他苏丹也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阿提克之孙占泰虽然并未达到斡尔曼的政治地位和高度,但其所在家族的政治地
位在数代人之间稳固提升,其父喀喇伯克(Qarabek)鲜为人知,阿提克的实际
权力传位于占泰之叔塔什坦伯克,在塔什台伯克的安排下,在对喀喇伯克的周年
纪念宴会上,占泰升任为汗。他不仅在萨尔巴噶什部享有较高威望,在东布鲁特
其他部落以及哈萨克同样如此。尽管他被斡尔曼称作首席顾问,但二者通常关系

不同,占泰升任为汗,显示出他在提奈分支内部的权威性,但 19 世纪末期,随
着斡尔曼、占泰的先后离世以及俄国对东布鲁特的统治,占泰之子沙布丹
(Shabdan)服务于俄国,东布鲁特诸部事务的统领权最终转移到沙布丹之手。
19 世纪 40 年代,东布鲁特多部携手,抵御哈萨克汗国最后一任汗王克涅萨
热(Kenesari)(肯尼萨尔)的入侵,表现出军事上的联合,并成为东布鲁特历史
上的标志性事件。1846 至 1847 年,克涅萨热反抗俄国的统治,并向东侵袭伊塞
克湖附近的布鲁特部落,俄国在 19 世纪 20 年代加强了其对于哈萨克草原的控制,
并于死。他的头颅骨送到了戈尔恰科夫公爵处,保存在“肯尼萨尔暴动”档案里。
1822 年废除哈萨克的汗位系统、瓦解了哈萨克汗国,克涅萨热因此反抗俄
国,试图恢复汗位系统。克涅萨热吞没了哈萨克草原及其周围地区,这促使布鲁
特诸部首领与俄国进行合作,其中包括布库部的博銮拜、萨尔巴噶什部斡尔曼和
占泰、苏勒图部的江噶拉齐,1847 年,在占泰领导下,诸部布鲁特合力剿杀了

象征着俄国对哈萨克人征剿的终结。
关于克尼萨热暴乱,捷连季耶夫指出,俄国统治哈萨克汗国之后,在哈萨
克草原上设立州、乡州分为乡,乡长叫苏丹,同时,建立了哥萨克新村,这引起
了苏丹们的不满,阿布赉之子卡西姆和他的儿子肯尼萨尔父子二人梦想回到阿布
赉时代,恢复汗王称号并自立为汗,1838 年开始反叛俄国统治,而在 1837 年,
即有苏丹卡普开始发动骚乱,另两名巴图鲁伊谢泰和朱拉曼等人与之联合,肯尼
萨尔的叛乱,客观上促使俄国在 1838-1840 年加强了俄国在西伯利亚草原的工事
的折磨和嘲弄,然后同他的两个兄弟、两个侄子和十五个苏丹一起被杀死了。

发起了反叛。捷连季耶夫也指出,1847 年,当肯尼萨尔征服塔什干后,又开始
收拾卡拉吉尔吉斯人:
1847 年,他窜到了他们的阿拉套山区,他把被俘的妇女和儿童当着他们的丈夫和
父亲的面放到大锅里煮,引起了当地人民的狂怒,因此他就在这里一个峡谷中遭到了
惨败,三千人全军覆没,肯尼萨尔本人和全部捷连古人(他的卫队和刽子手)都被杀


Daniel Prior, The Šabdan Baatir Codex: Epic and the Writing of Northern Kirghiz History,2013 , p.297-299.

Akiyama Tetsu(秋山徹), Nomads Negoti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Russian Central Asia:Focusing on the
Activities of the Kyrgyz
心位置。 Tribal Chieftains,2013,p.146.
正是这样的地位,使得东布鲁特在建立联盟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俄]M.A.捷连季耶夫著:《征服中亚史(第一卷)》,武汉大学外文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年,
第 105-106 页、第 125-126 页。
279

万方数据

阿提克又将喀喇伯克婚配于伯迪克的孙女,她也就是占泰之母。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尤金·疏勒通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捷连季耶夫描述了肯尼萨尔对布鲁特的残暴侵略行径,这也导致肯尼萨尔及其三
千军队受到伏击、遭遇惨败,肯尼萨尔本人被杀死。王治来先生论及,肯尼萨尔
之子斯迪克虽然继续反抗,但也并未长久坚持, 1847 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年代,

巴布科夫也提及,肯尼萨尔试图恢复汗的称号,1847 年,他向伊塞克湖、
楚河上游的吉科卡门吉尔吉斯人进行了侵袭。
但是肯尼萨尔在这里遭到了不幸:他的五千人的先头部队,在胡代缅达·加津率
领之下,被酋长阿尔曼所率领的吉科卡门吉尔吉斯人击溃。随后肯尼萨尔本人也被吉
科卡门吉尔吉斯人诱入卖陶山谷(现时托克马克附近),在该处被俘之后,受到了残酷

巴布科夫也描述了肯尼萨尔受到布鲁特伏击从而身亡的过程,这里的阿尔曼即本
文中所提及的斡尔曼,这也表明了肯尼萨尔最终因入侵布鲁特而遭受失败的过
程,斡尔曼在伏击肯尼萨尔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领导作用。
可以想见,当东布鲁特在 19 世纪中期再次遭受外敌入侵时,此时的萨尔巴
噶什部首领率领诸部进行了积极抵抗,最终剿杀入侵者,这也促进了各部间的团
一个与鹿相关的传说,认为布库部因萨尔巴噶什人与鹿的结合而产生。
结、统一,并在客观上迎合了俄国的需要,斡尔曼等人也赢得了俄国的嘉奖。斡
尔曼试图独自称汗、统领东布鲁特诸部落,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自乾隆朝到
清末,东布鲁特的诸多要务皆由萨尔巴噶什部所主导,正如丹尼尔·普莱尔所言,
萨尔巴噶什部作为一个整体,在北方吉尔吉斯的关键性政治和军事事件中处于核

并形成了松散的联盟,这一特点也是清代其他地区布鲁特所不具备的。
东布鲁特松散联盟的存在,表明了诸部整体上间的关联性,就诸部具体关
系而言,萨尔巴噶什部实际为苏勒图部的亲密盟友,占据伊塞克湖西部、楚河上
列为塔盖伊所属的次级分支柯尔哲(Kylzhyr)的两个组成部分 ,更表明两部之
游各支流地区,萨尔巴噶什部男性与萨娄部女性之间存在着联姻,并在多代人之
间延续,如阿提克之妻、喀喇伯克之母即为萨娄部伯迪克(Berdike)的女儿,

过族源传说来阐述诸部间的关系,认为这些族源传说多与动物相关,多个布鲁特
部落皆起源于英雄塔盖伊,苏勒图、萨尔巴噶什、布库人皆称其为塔盖伊正室所


同上,第 242 页。

王治来:《中亚通史·近代卷》,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27-228 页。此处提及的斯迪
克即肯尼萨尔之子,与前文中所提及的 1864 年迎请布素鲁克的希布察克布鲁特首领斯底克并非同一人,这
在前文中有所论及。

万方数据
部的进攻,导致了大规模的屠杀。 1853 年,两部爆发战争,斡尔曼获胜,博銮
④ [俄]伊•费•巴布科夫著: 我在西西伯利亚服务的回忆(1859-1875 年)》,王之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拜失去了其最为钟爱的营地,并被迫撤离。
⑤ 1854 年,两部再战,斡尔曼被博銮
1973 年,第 37-38 页。
Daniel Prior, The Šabdan Baatir Codex: Epic and the Writing of Northern Kirghiz History,2013, p.23.
Ibid.p.186.
280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生之人,而萨雅克人却为塔盖伊之妾所生,因此,萨雅克为其他部落所蔑视,以
致频频为他部所奴役,相关传说也表明了这些部落间的亲缘关系。布库部还盛行

二、东布鲁特内部矛盾及俄国势力的渗透

东布鲁特内部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其中尤以萨尔巴噶什部和布库部之间的不

和为著,清代文献并不明确两部间的联系与区别,《新疆识略》将萨尔巴噶什和
布库作为同一部,其他多种文献甚至未提及布库部。瓦里汉诺夫认为,布库、萨
尔巴噶什、苏勒图等部同属于右翼中的塔盖伊,维尼科夫将萨尔巴噶什和布库同

间的密切关系。这表明,萨尔巴噶什与布库两部之间的关系本来较为亲密。
虽然如此,但两部之间逐渐产生了不和,并在 19 世纪中期爆发战争。俄国
考察家谢苗诺夫(P.Semenov)曾率团于 1856 至 1857 年考察天山地区,他指出,
萨尔巴噶什部首领斡尔曼死于与布库首领博銮拜(Burambai)的战争中,但两部
实际存在着联姻,斡尔曼之女即嫁与博銮拜之子。谢苗诺夫认为两部间的血腥冲
突,源自于萨尔巴噶什部欲征服布库部,两部间开战,最初由两部属民个体间因

买卖、交易中的口角之争引起,有时是因设定部落领地间的界碑而产生。 瓦里
汉诺夫也提及,萨尔巴噶什与布库部之间存在着殊死世仇,萨尔巴噶什部向布库

拜长子克里奇(Klych)所刺死,但萨尔巴噶什部仍然取得了胜利,博銮拜失去
了其位于伊塞克湖东岸的大片领地,并被迫远徙至伊塞克湖东北地区,萨尔巴噶

什部将整个伊塞克湖盆地据为己有。① 其后,斡尔曼之子乌玛塔里(Umotaali)

率部多次洗劫布库部,在 1856 年的一次突袭中,俘获博銮拜家族中多位女眷。
博銮拜在斗争中失去了其位于伊塞克湖南岸的大片耕地和果园,这令其伤心不
已。故而,两部间的斗争,突出地表现为斡尔曼所在的鄂僧古尔萨尔巴噶什部与
布库部间的冲突,冲突的大背景为斡尔曼称汗之后强迫布库部认可其汗位,但并
布鲁特盗马贼姜噶什等,被赏给三品顶戴花翎。 《军机处录副奏折》载:“伊犁

Eugene Schulyer, Turkestan ,Vol.Ⅱ, London : 1877,p.138.
将军特依顺保奏请赏拿获逞凶贼首之布呼爱曼布鲁特比博銮拜等顶翎事”

Lawrence Krader,Peoples of Central Asia,Indiana University,1963,p.267. ,二

P.Semenoff,Narrative of an Exploring Expedition from Fort Vernoye to the Western Shore of the Issik-Kul Lake,
Eastern Turkistan,trans.by E.Morgan,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 Vol. 39,1869,
pp.323-325.

Valikhanof, The Russians in Central Asia, 1865,p.285.

P.Semenoff, Narrative of an Exploring Expedition from Fort Vernoye to the Western Shore of the Issik-Kul Lake,
Eastern Turkistan,1869,p.325.

Peter.P.Semenov,Travels in the Tian’-Shan’ 1856-1857,trans.and edit.by Colin Thomas,etc., London:The Haklu-
yt Society,1998,p.173.

Ibid.p.144.
281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未能如愿。
除此之外,布库部的分支部落黑底克 (Kydyk)也受到了萨尔巴噶什部的
伏击,损失惨重。黑底克系布库部的一个强有力的氏族,其首领萨玛卡拉(Sam-
kala)本臣属于博銮拜,但他与博銮拜发生争执,率所属三千人携带武器,试图
经由伊塞克湖东南方向的佐卡走廊(Zauka Pass)越过天山,萨尔巴噶什部本秘
密地允许这部分叛众通过该走廊,但最终对他们进行了伏击,黑底克部完全受到
歼灭,其所有畜牧群皆被抢掠,大量属众遇害或受到俘虏,只有小部分人得以逃
脱并返回博銮拜处。然而,博銮拜相较于其所失去的耕地、果园以及被俘的女眷,
并未对黑底克部所受损失太过悲伤。 该事件表现了萨尔巴噶什部与布库部之间
矛盾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更加削弱了布库部的实力。
需要指出的是,俄国学者所指的布库部首领 Burambai(Borombay),即为汉
文文献中的“博銮拜”,首先,二者发音相近;其次,相关中外文文献可以相互
印证:道光十四年(1834),布鲁特首领博銮拜引导清朝官员赴黑底克爱曼拿获

者所指事件相同,且明确说明博銮拜系布呼(布库)部首领。道光二十七年(1847),

博銮拜因功被加级赏与翎顶。 谢苗诺夫称,他见到 Burambai 所戴的清朝所授官

帽上有红顶 ,清朝所授顶戴为红色者,惟有一品和二品的顶戴,所用材质分别
为红宝石和珊瑚,而清朝授予布鲁特首领的顶戴品级最高者为二品,故而,可以
推断,1847 年时,博銮拜应被加级赏与了二品顶戴。光绪年间,博銮拜之孙托
克托逊率属由俄国逃归清朝,《新疆图志》称托克托逊博兰(銮)拜被赏与珊瑚

顶戴 ,这正印证了谢苗诺夫的描述。
同样地,结合类似考证,可以对同时期布库、萨尔巴噶什部其他人物与清朝
的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限于篇幅,不再专列相关文献。因地理位置上的关系,
东布鲁特诸部事务受伊犁将军、大臣的节制,而其他布鲁特部落所属事务,则多
由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大臣的节制,这也体现东布鲁特的特殊性。托克索拜系博
了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 他之所以遣使于俄国,这与浩罕的扩张有关,同
銮拜近支族弟,其父为鄂勒吉拜,在清朝平定张格尔之乱的前后过程中,鄂勒吉
拜多次向清朝大臣提供情报,被清朝授予三品顶戴,鄂勒吉拜离世后,托克索拜
支部落,在两者的斗争中,提奈部处于下风,这就激发了阿提克遣使于俄国。 但
继承三品顶戴。布库部属人毕尔纳杂勒及其子铁列克玛特,也曾向清朝汇报萨雅


P.Semenov, Travels in the Tian’-Shan’ 1856-1857, trans.and edit.by Colin Thomas,etc., London:The Haklu-yt
保持独立的野石帐吉尔吉斯人,于
Society,1998,pp.144-145. 1845 和 1847 年都先后臣服俄国。” 这表明,

《清宣宗实录》卷 260,道光十四年十一月乙丑。

《奏请赏拿获逞凶贼首之布呼爱曼布鲁特比博銮拜等顶翎事》 道光十四年十一月四日), 军机处录副奏
折》,档号 03-2632-01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清宣宗实录》卷 447,道光二十七年九月甲午。

P.Semenoff, Narrative of an Exploring Expedition from Fort Vernoye to the Western Shore of the Issik-Kul Lake,
Eastern Turkistan,1869,p.326.

袁大化、王树枬等:《新疆图志》卷 16,《藩部一》,东方学会,1923 年。
282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克部汰劣克等人的动向,该部人物却喇曾扣押汰劣克达三个多月。这些人物与鄂
勒吉拜、博銮拜的关系并不明确,但显然也配合了清朝平定动乱。与之相类,阿
提克之子塔什坦伯克也曾配合清朝追索叛乱者。这表明,萨尔巴噶什部、布库部
皆曾积极帮助清朝平定张格尔之乱。19 世纪 40 年代末以来,清代文献对于东布
鲁特诸部并无更多的记载,尼雅斯伯克之子斡尔曼、塔什坦伯克之侄占泰等人,
皆未见载于清朝文献,这是因为斡尔曼、占泰及其后人乌玛塔里、沙布丹,主要
( 《
与浩罕、俄国开展交往,从而与清朝疏远。
论及布鲁特与俄国之间的交往,最早还要追溯到 18 世纪 80 年代,阿提克作
为布鲁特首领,首次遣使于沙俄,契尔罗耶夫(T. Tchoroev)指出:“萨尔巴噶
什部落首领阿提克比,于 1785 年派遣其使臣阿布都喇曼·库楚克至俄国,面见

时,这也与提奈同鄂僧古尔分支之间的矛盾有关,二者同为萨尔巴噶什部重要分

俄国势力向布鲁特部落的渗透,主要发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捷连季耶夫指出,
“大帐剩下的部族(阿德班部、杜拉特部和贾莱尔部)和沿阿拉套山脉北坡游牧、

哈萨克大帐的一些部落和部分布鲁特在 1847 年左右臣服俄国,这应与克尼萨热


叛乱的平定有关,而东布鲁特主要部落还是在 19 世纪 50-60 年代正式臣服于俄
国。
团至伊塞克湖周围进行地理考察。 谢苗诺夫提及了相关背景,认为布库部虽然
19 世纪 40 年代,东布鲁特诸部帮助俄国平定了克涅萨热的叛乱后,占泰、
斡尔曼等人受到了俄国的嘉奖,俄国对于东布鲁特诸部的影响力渐增,这突出地
表现为,东布鲁特诸部之比广泛地被俄国任命为玛纳普(manap),这一职衔主
求援助,以抵御邻近部落的入侵,故自愿率属归附于俄国。 博銮拜的“归附”,
要在 1847 年克涅萨热之乱后,普遍盛行于东布鲁特诸部,被视为封建贵族阶层,
根据地位的不同分为大玛纳普、中玛纳普和小玛纳普,斡尔曼、博銮拜等人皆被
称为大玛纳普。萨尔巴噶什、萨雅克、布库、苏勒图、胡什齐等部首领皆被授予

该头衔,玛纳普逐渐成为了这些部落首领的代名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职衔
仅见于东布鲁特诸部,系俄国势力扩张背景下东布鲁特所呈现出的独特之处。俄
国通过广泛任命玛纳普,建立了密集的军事防御网络,俄国逐渐渗透于东布鲁特
诸部。俄国在北方吉尔吉斯的军事扩张及其所建立的统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

部玛纳普,玛纳普阶层也成为北方吉尔吉斯社会中的重要群体。 以丹尼尔·普


T. Tchoroev, The Kyrgyz,2003,p.120.

Daniel Prior, The Šabdan Baatir Codex: Epic and the Writing of Northern Kirghiz History,2013,298.

[俄]M.A.捷连季耶夫著:《征服中亚史(第一卷)》,武汉大学外文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年,
第 108 页。

秋山徹,2010,“クルグズ遊牧社会におけるロシア統治の成立:部族指導者「マナプ」の動向を手がか
りとして”,《史学雑誌》, 119(8):6-7。

Akiyama Tetsu(秋山徹),Why Was Russian Direct Rule over Kyrgyz Nomads Dependent on Tribal Chieftains
283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莱尔、秋山徹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在近年来多有论及,关于此,后文将有专论。
在此情境下,博銮拜率先归附于俄国,瓦里汉诺夫称,1855 年,博銮拜作为
布库部的大玛纳普,率其属众一万余人,向俄国宣誓效忠,次年,俄国即遣考察

实力强大,但要面临萨尔巴噶什部和哈萨克大帐的攻袭,他们虽然名义上依赖于
清朝,但并未从清朝那里得到资助或支持,由此,博銮拜诉诸于俄军,向俄国寻

实际是以寄信于俄国西伯利亚当局的形式表达效忠之意,随后,以谢苗诺夫、瓦
里汉诺夫为代表的俄国考察团多次考察天山、伊塞克湖等地,俄国在其后的十多
年时间里,方完成对于东布鲁特的“征服”,占泰所率领的萨尔巴噶什部提奈分
支,则于 1862 年向俄国宣誓效忠,斡尔曼之子乌玛塔里直至 1867 年才勉强开始

效忠俄国,成为最后一位投附俄国的东布鲁特首领。
同治年间,因中俄勘界,清朝的一些布鲁特部落被划归俄国,根据《新疆

图志》,苏勒图、察哈尔、萨雅克、巴斯奇斯、萨尔巴噶什诸部投归俄国, 其中
的察哈尔应即察哈尔萨雅克,萨尔巴噶什、萨雅克、苏勒图则确系东布鲁特所属
部落,实际还应包括布库部。
自东布鲁特归附清朝以来,诸部即存在着较多的关联性,哈萨克的多次入侵,
客观上促进了东布鲁特的联合与合作,逐步构建了一个松散的东布鲁特联盟,阿
提克、斡尔曼、占泰等首领先后涌现出来,斡尔曼更是在 19 世纪 40 年代独自称
汗,但并未能如愿,这也激发了内部矛盾,突出地表现为萨尔巴噶什与布库之间
的斗争。19 世纪后半期,夹杂于清朝、俄国和浩罕之间的东布鲁特,呈现出了
多元化的特点,一些首领既享有清朝所授顶戴,又被俄国任命为玛纳普职衔,还
有一些布鲁特首领则供职于浩罕,东布鲁特历史的变迁过程直观反映了沙俄势力
的渗透过程。

“Manap s”, Cahiers du monde russe,56(4),2015,pp. 625-649.



Valikhanof,The Russians in Central Asia,1865,p.88.

P.P.Semenoff,Djungaria and the Celestial Mountains,trans.by John Michell,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ap-
hical Society of London, Vol. 35,1865,p.219.

Daniel Prior, The Šabdan Baatir Codex: Epic and the Writing of Northern Kirghiz History,2013, p.299.

袁大化、王树枬等:《新疆图志》卷 16,《藩部一》,东方学会,1923 年。
284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位和血缘关系,“玛纳普”分为“大玛纳普”,“中玛纳普”和“小玛纳普”。
第二节 玛纳普与俄国在东布鲁特诸部统治的建立

一、学界对玛纳普的关注度

东布鲁特诸部西邻哈萨克、浩罕,北邻俄国,俄国在 19 世纪 20 年代归并
哈萨克汗国之后,又进而向东侵入东布鲁特(北方吉尔吉斯)诸部,1847 年东
布鲁特帮同俄国平定克涅萨热(肯尼萨尔)叛乱之后,俄国逐步在东布鲁特地区
建立了统治,步步深入于清朝西北边疆地区,并最终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清朝巴
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大量领土。俄国势力扩及东布鲁特的过程中,在布鲁特首
领中广泛设立玛纳普(Manap)这一职衔,进而利用玛纳普们逐步建立了统治,
这一节内容旨在讨论玛纳普这一职衔产生的相关背景,及其在俄国建立统治过程
中所发挥的作用。
国内学界在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方面,主要利用清朝文献中的相关记
载,更多讨论与清朝关系较为亲近的部落和人物的历史,东布鲁特众多事务并未
见载于清朝文献,国内学者也较少讨论东布鲁特各部历史及其内部事务。专就玛
纳普而言,国内学者几乎未就对其加以系统、深入的论述,清朝文献中似并未记

载这一名称,近年来,部分国内学者虽然有所提及,但并未加以更多讨论; 相
对全面的阐释,还要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北地区卷》中对于玛纳普
的说明:
但这些研究仍显零散。近年来,美国学者丹尼尔·普莱尔(Daniel Prior)
玛纳普:旧时柯尔克孜族氏族统治者的代名词。这一专用名词与柯尔克孜萨尔巴额、日
本学者秋山徹(Akiyama Tetsu) 等,在多篇论著中,结合俄文文献以及吉尔吉
什部落朵洛斯比的儿子玛纳普有关。当时仅指个人,后来逐渐形成一个专用名词在广大
柯尔克孜地区流传,成为一种氏族统治者的代名词,与“比”这一官名通用,在意义上
无任何差别。18 世纪,只有创造英雄业绩的“比”才被成为“玛纳普”。到了 19 世纪,
“玛纳普”开始成为世袭的官衔,一般都拥有大量的牲畜、财物和土地。根据其社会地

这一名词解释论及玛纳普的源起、性质及其地位,相较于国内学者的其他阐释,
更显充分,但毕竟仅作为名词被收录该著之中,并未加以更为深入的讨论。
相较于国内学界,国外学者自 19 世纪中期开始,即注意到玛纳普存在于东
布鲁特各部,这首先体现俄国学者瓦里汉诺夫、谢苗诺夫等人的记载中,他们曾
亲身与萨尔巴噶什、布库等部的著名玛纳普有过接触,这些记载,为深入认知玛

如马文华在《18——19 世纪布鲁特人的社会经济概况》(《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 年
第 3 期)一文中,所引述的俄国论著虽提及这一名词,但并未做专门讨论;曹盟在《19 世纪吉尔吉斯民
族社会转型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 年第 1 期)一文中、焦一强在《影响吉尔吉斯斯坦政治
转型的部族主义因素分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 年第 3 期)一文中,皆议及 19 世纪时玛纳普
在北方吉尔吉斯的存在,并称其为封建贵族、大牧主,但所论并不详尽。

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北地区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年,第 221
页。
285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纳普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尤金·疏勒、巴托尔德对于玛纳普的活动也有所说
明。20 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在讨论 19 世纪中后期布鲁特与沙俄、浩罕的关系,
以及东布鲁特(北方吉尔吉斯)内部的社会结构时,多涉及相关的议论和分析,

斯史诗,对于玛纳普这一头衔在 19 世纪布鲁特社会中的历史进行了相对深入、
全面的解析,他们的这些研究,为进一步认知 19 世纪东布鲁特的历史和社会结
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东布鲁特诸部首领被广泛授予玛纳普头衔,客观反映了沙俄势力向布鲁特的

扩张以及道光朝以来清朝无暇顾及东布鲁特诸部的历史事实。俄国在东布鲁特诸
部建立统治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玛纳普,对于玛纳普阶层的分析,有助
于解析东布鲁特诸部社会结构的变迁,总结其起源和发展的历史,也可为深入认
识东布鲁特在 19 世纪的历史发展带来更多启发。故而,本节主要在参考国外学
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于玛纳普做出一定的评述,并讨论俄国是如何借助玛纳普阶
层在东布鲁特地区建立统治的。

二、玛纳普的产生背景

18-19 世纪时,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在清朝文献中被称为布鲁特,今北
方吉尔吉斯地区相当于清朝的东布鲁特,主要包括萨雅克、萨尔巴噶什、苏勒图、
布库、霍索楚、启台、萨娄等部落,分布于天山中部伊塞克湖周围、纳林河上游
地区以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这些部落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归附于清朝,
受到清朝驻伊犁的将军、大臣的节制,其部落首领被清朝授予不同品级的顶戴。
布鲁特在新疆其他地区也有分布,这些部落位于费尔干纳、阿赖、帕米尔地区,
并散处于南疆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乌什、阿克苏等城卡伦内外地方,


参见 Daniel Prior:The Twilight Age of the Kirghiz Epic Tradition, Ph.D.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2002; “Heroes ,Chieftains,and the Roots of Kirghiz Nationalism”, Studies in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Vol.6, Issue 2,2006, pp. 71–88; The Šabdan Baatir Codex: Epic and the Writing of Northern Kirghiz
History, Leiden: Brill, 2013;“High Rank and Power among the Northern Kirghiz:Terms and Their
Problems,1845-1864”,in Paolo Sartori,(ed.)Exploration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Modern Central Asia (19th to
Early 20th Century), Leiden: Brill,2013,pp. 137-179,etc.

参见秋山徹: 「20 世紀初頭のクルグズ部族首領権力に関する一考察:シャブダン·ジャンタイの葬送
儀式の分析をてがかりとして」,『内陸アジア史研究』,(24) 83-104,2009;「クルグズ遊牧社会におけ
るロシア統治の成立:部族指導者「マナプ」の動向を手がかりとして」, 史学雑誌』119(8) 1-35, 2010;
「クルグズ遊牧社会におけるロシア統治の展開:統治の仲介者としてのマナプの位置づけを中心に」,
『スラヴ研究』,(58)29-59, 2011;「ロシア統治下におけるクルグズ首領層の権威について:遊牧世界
とイスラーム世界の間で」,『東洋史研究』 71(3) 29-57,2012; “Nomads Negoti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Russian Central Asia:Focusing on the Activities of the Kyrgyz Tribal Chieftains”,Memoirs of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Toyo Bunko,No.71,2013,pp.141-160,等。
286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这些归附于清朝的布鲁特部落则多受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大臣的节制,由清朝驻
南疆的大臣颁给各部落首领二品至七品不同等级的顶戴。
关于各部落首领,清朝文献中,《西域图志》载:“诸头目不相统属,推一年

长者有事则告,俾与闻而已。” 《西域闻见录》载:“布鲁特,回子之一部落也,
地界安集延、喀什噶尔之间,地广人众。称其君曰比,或有管领一二十爱曼者,
或有管领二三十爱曼者,爱曼人户即其阿拉巴图。虽皆为布鲁特,而其比不一,
各君其地,各子其民,力敌势均,不相统辖,不蓄一须,如其比死,立其比之子,


若弟他人,不得与也。” 这些记载,阐述了布鲁特内部的社会结构,各部落首领
为比,各比分领其属民,互不统摄,《西陲总统事略》载:“大首领称为比,犹回
部之阿奇木伯克也,比以下有阿哈拉克齐,大小头目皆由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奏放,

给以翎顶二品至七品有差。” 这表明,比、阿哈拉克齐皆为布鲁特首领的名称,
但翻检清朝相关文献,并未发现任何有关玛纳普这一职衔的记载。19 世纪初期
以来,清朝在东布鲁特的影响力渐小,清代官私修文献对于东布鲁特内部事务的
记载也愈发不足,加之,19 世纪 20-50 年代之间,和卓家族后裔在南疆多次发
动叛乱,西方列强在东南沿海对清朝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也使得清朝国势渐衰,
清朝更无暇顾及东布鲁特内部事务的具体情形,清代文献对玛纳普并无记载也就
不足为怪了。
前文提及,18 世纪中后期,东布鲁特因面临着浩罕势力的扩张和哈萨克的
入侵,诸部空前团结,并涌现出了阿提克这一首领,他统领诸部抗击哈萨克,并
成为首个向沙俄派遣使臣的布鲁特首领,在 1785 年,派遣使臣前往莫斯科面见
了叶卡捷琳娜二世,但其所遣使臣受到俄国拘押并最终客死异乡,故而,东布鲁
特与俄国间的关系并未因此次遣使而获得实质性进展。此后,直至 19 世纪 40
年代,因东布鲁特各部联合抵御哈萨克末代汗王克涅萨热的入侵、剿杀了克涅萨
热,从而帮同俄国平定了克涅萨热的叛乱,该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此事直接拉
的塔塔尔人、哈萨克汗国的知识分子和传统地方精英等皆起到了相类的作用。正
近了东布鲁特与俄国之间的距离,俄国效仿哈萨克由成吉思汗后裔成员苏丹所组
成的贵族阶层,在吉尔吉斯部落中建构了玛纳普这一贵族阶层,这也使得玛纳普
这一职衔盛行于东布鲁特各部,他们也成为俄国在东布鲁特建立直接统治过程中
萨克苏丹的贵族阶级。
的合作者(collaborator)和中间人(mediator),为俄国瓦解部落制度、建立俄式
行政单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玛纳普这一职衔盛行于东布鲁特各部,诸部玛
纳普为俄国统治的逐步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萨尔巴噶什部鄂僧古尔分支的首
领斡尔曼虽自主称汗于东布鲁特,但并未受到认可,东布鲁特松散的联盟也在内
乱中瓦解。1855 年初,布库部首领博銮拜因其在与鄂僧古尔部的斗争中处于下


《西域图志》,卷 45,《藩属二·东布鲁特》。

椿园七十一:《西域闻见录》,卷三《布鲁特》。
这些内容确实为重构玛纳普的画面起到重要作用。

祁韵士:《西陲总统事略》,卷十一《布鲁特源流》。 实际上,也正是如此,在类
287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风,率先带领所部向沙俄宣誓效忠,其后,东布鲁特即北方吉尔吉斯多部相继投
附于俄国,最终俄国于 19 世纪 60 年代吞并了东布鲁特各部。
本文所讨论的玛纳普这一职衔,即主要出现在 19 世纪中期,尤其是北方吉
尔吉斯诸部平定克涅萨热之乱的前后过程中。该事件对于北方吉尔吉斯产生了重
要影响,俄国的势力进一步渗透于诸部落之中,进而扩及天山地区,并与浩罕产
生了对抗。沙俄帝国在其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为了寻求统治地方社会而非片面地
整合被统治地区,总是寻找那些能够担任合作者的角色,如伏尔加—乌拉尔地区

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当俄国在 19 世纪中后期深入于东布鲁特时,也力图在当
地寻找为其所用的合作者,有意或无意地制造或加强了玛纳普这样一个类似于哈

西方学者中,较早注意到玛纳普这一头衔的,还要数 19 世纪 50—60 年代考


察北方吉尔吉斯部落的谢苗诺夫和瓦里汉诺夫,他们注意到玛纳普作为首领盛行
于各部落中,而斡尔曼、占泰、博銮拜等皆被称为大玛纳普或高级玛纳普,虽然
他们并未就玛纳普这一头衔加以系统地解析,但仍观察到了玛纳普所扮演的一些
角色。法国学者斯瓦特勒娜·雅克森(Svetlana Jacquesson)也指出,她在研究
吉尔吉斯人历史的过程中,总结了俄国旅行家在与玛纳普直接会面过程中的相关
评论,她认为,俄国旅行家的相关记录虽然仅为只言片语,其可靠性尚存疑,但

似的记载中,谢苗诺夫认为玛纳普具有司法斡旋权,并参考最为接近的审判做出
最终裁决,若当事人归属于不同部落,他们将诉诸不同的玛纳普,最终会由两部

的玛纳普和审判员组成会议,做出最终判决。 瓦里汉诺夫也多次提及布库部的
的逐渐推移,其权力渐增并最终转化为领主和奴隶间的专制关系。
高级玛纳普博銮拜,他对于玛纳普这一职衔的内涵和起源有一定的说明:
喀喇吉尔吉斯人由玛纳普或长老所统领,他们一度是由选举产生,尽管现在成为世
皆未洞察到吉尔吉斯玛纳普现象的起源。 惟有吉尔吉斯人的传统口头或书面文
袭性的。“玛纳普”一词,从古希腊语的意义上说,字面含义为暴君。最初,它是一个
以凶残和无情品性著称的长老的专有名称,从他开始,这一称呼遍及所有的吉尔吉斯统
治者。可以看出,玛纳普们并非贵族血统,除此之外,吉尔吉斯人拥有比,以示区别,

比依照人们的习惯法做出判决,但很难说他们远离公正。
一样,所有相关信息的推论,仅能够追溯到沙俄时代以来。

这表明,玛纳普本
Akiyama Tetsu(秋山徹), “Why Was Russian Direct Rule over Kyrgyz Nomads Dependent on Tribal Chieftains
‘Manap s’”, 2015 , p. 626.

Ibid.p.627.

Svetlana Jacquesson, Pastoréalismes : anthropologie historique des processus d'intégration chez les Kirghiz du
Tian Shan intérieur, Wiesbaden : Dr. Ludwig Reichert Verlag, 2010,p.42.相较于丹尼尔·普莱尔和秋山徹对于
玛纳普的研究,斯瓦特勒娜·雅克森更倾向于研究俄国统治东布鲁特后玛纳普在土地分配和管理制度中
的作用,而前两者则更倾向于历史性的考证,强调玛纳普的社会政治地位和作用。

P.Semenoff, “Narrative of an Exploring Expedition from Fort Vernoye to the Western Shore of the Issik-Kul Lake,
Eastern Turkistan”,trans.by E.Morgan,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 Vol. 39,1869,
p.324.
夫本人似乎并不相信这种说法。

Valikhanof, M. Veniukof,etc,The Russians in Central斯瓦特勒娜·雅克森结合多年的田野调查,她
Asia,1865,pp.278-279.
288

万方数据

味着政治体系中的权力运行模式发生了转变。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她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吉尔吉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尽管瓦里汉诺夫在此注意到吉尔吉斯人中存在玛纳普,但所做阐释仍然较为有
限。他也根据玛纳普和平民在身份上的区别,将吉尔吉斯社会描述为一个分层明
晰的社会:
至于社会地位,人们被划分为两个等级:领主(manap)和平民(kara-bukhary),
玛纳普作为某一帐内最古老祖先的直系后裔,最初作为家族之父领有父权,但随着时间

丹尼尔·普莱尔结合俄国学者的记载和研究指出,无论是清朝文献还是浩罕文献,

献,方对于玛纳普的起源有着更为直接的记载。自十九世纪起,“玛纳普”这一
名称,被记忆为萨尔巴噶什部的一个宗谱分支祖先的名字,其名字后来被抽象为
一个普通名词。这一个名为玛纳普的人物为朵洛斯(Doolos)之子,他在萨尔巴
噶什部吉尔吉斯中较为著名,但实际上,如同所有的有关吉尔吉斯民族历史传说

为萨尔巴噶什部传说中一个首领的名称,后来在沙俄统治时期被取而用于作为一
种头衔。
巴托尔德提及,拉德洛夫在 19 世纪 60 年代考察北吉尔吉斯地区时,有人向
其说明玛纳普是 18 世纪后在吉尔吉斯人那里出现的,萨尔巴噶什部一位比名为
玛纳普,他成为其所在部落的首领,他死后,所有的比都被称为玛纳普,拉德洛

对于吉尔吉斯人的世系和宗谱系统具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她就指出玛纳普
(Manap)确曾为萨尔巴噶什分支一位首领的名字,但萨尔巴噶什部在各部斗争
纪 40 年代以前。 上述说法虽然并不统一,但皆强调了玛纳普产生于 19 世纪
40
中,于天山地区占据统领性的地位,这也就是一位首领的名字会被整个北方吉尔
吉斯地区所选用的原因所在,首领不再被称为比而是被称为玛纳普,这一事实意

斯人传说中的相关说法,她也指出,玛纳普这一名称盛行于北方吉尔吉斯,这与
论及俄国人时,多用玛纳普来称呼自己。 故而,玛纳普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受制
萨尔巴噶什部的统领地位相关。
关于玛纳普的产生时间,原始文献中似并无明确说明,学者们仅能够通过有
关记载进行推断。丹尼尔·普莱尔在研究中指出,根据巴托尔德本人的研究,就


Ch.Valikhanov,Sobranie socinenii v pyati tomakh.Alma-Ata:Glavnaya redaktsiya Kazakhskoi sovetskoi
entsiklopedii,1985,p.38, reprinted in David Sneath,The Headless State:Arisocratic Orders,Kinship Society,and
转继于其子。”

Misrepresentations of Nomadic Inner Asi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7,p.86.
Daniel Prior,“High Rank and Power among the Northern Kirghiz:Terms and Their Problems,1845-1864”,in
Paolo Sartori,(ed.)Exploration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Modern Central Asia (19th to Early 20th Century),
Leiden: Brill,2013,p.143.

Ibid.p.145.

[苏]巴托尔德著,张丽译:《中亚历史 : 巴托尔德文集第 2 卷第 1 册 第 1 部分(下)》,第 590 页。

Svetlana Jacquesson, Pastoréalismes : anthropologie historique des processus d'intégration chez les Kirghiz du
Tian Shan intérieur, 2010,p.33.
289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玛纳普这一名称而言,在克涅萨热在 1847 年死于吉尔吉斯人手中之前,这一名


称并未被证实,该事件发生后,文献中才提及之,苏联历史学家贝加马里·扎姆
噶契诺夫(Begamaaly Dzhamgerchinov)将该名称已知的最早使用时间追溯到
1844 年,而后续的研究者,也未能将文献中对玛纳普这一名称记载追溯到 19 世

年代。
瓦里汉诺夫在考察吉尔吉斯地区时,曾与博銮拜就布鲁特的世系及玛纳普进
行过交流,博銮拜称玛纳普是沙俄所授予的修饰性头衔,其他的布鲁特首领,在

于沙俄,也有说法称,玛纳普是沙俄为了在北方吉尔吉斯人中构建一个类似于哈
萨克苏丹的阶层所制造的名称。丹尼尔·普莱尔指出,“19 世纪早期,对于吉尔
吉斯而言,是一个决定性的时期,除了比或者氏族长老之外,一个新的世袭性的
首领阶层产生了,他们并非汗,而是被称为玛纳普,这一名称,习惯性地被解释
为 18 世纪萨尔巴噶什部一位首领的名字,他得以聚集大量财富和权力,并将之

丹尼尔·普莱尔本人在研究中,根据博銮拜的察合台文书信,推论玛纳普一
词源自于突厥语,他注意到,1845 年,博銮拜曾寄信于俄国军事长表达效忠俄
国之意,在该信中,他称呼自己为玛纳普,而信的末尾所钤印的印章中则用其头
地位,并受制于玛纳普。 斯瓦特勒娜·雅克森也指出,比是按照习惯法所确定
的宗派的名称。
衔“比”,这表明,玛纳普并非类似于比(Biy)、汗(Khan)或者巴图鲁(Batir)、
达特华(Datkha)的头衔,它们通常出现于个人姓名之后,该信也显示出早期使
用玛纳普名称者,是如何基于特定场合的政治背景,就不同的术语做出协调的。

这说明,与博銮拜处于同时期的布鲁特首领,既作为比,又被授为玛纳普,他
们以不同形式求得两种称呼上的平衡。

三、玛纳普的主要职能及其地位变迁过程

在布鲁特社会结构中,玛纳普的产生时间明显晚于“比”和“阿克沙卡尔”
(aksakal)(老者,长老),有学者对类似职衔所管事务进行了区分,“比”被视
萨克的汗或者王公世袭血统。
为较大亲系单元的首领,像阿克沙卡尔那样,要成为比,需要在社会中受尊重并
熟知传统法,土耳其学者塔玛拉·奥尔瑟克(Tamara Ölçekçi)指出,“比”最初


Daniel Prior,“High Rank and Power among the Northern Kirghiz:Terms and Their Problems,1845-1864”,2013,
p.147.

Ibid.p.157.

Daniel Prior, “Heroes,Chieftains,and the Roots of Kirghiz Nationalism”, Studies in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Vol.6(2),2006,p.75.

Ibid.pp.149-150.布鲁特部落首领称为比;汗存在于哈萨克大帐、中帐、小帐中,布鲁特并未形成统一的
政治单元,并不存在汗;巴图鲁、达特华主要为 19 世纪浩罕所授予的头衔,巴图鲁为英雄、勇士之意,
达特华(达得华),意为地方长官,又负责与外国统治者沟通。
290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视为非法占有,故而斡尔曼在 19 世纪 40 年代遭受其他部落首领的敌对。 盖

与玛纳普在法律意义上没有区别,但“比”后来逐渐失去了其固有的社会角色和

大卫·施尼斯(David Sneath)注意到俄国学者所翻译的汉文文献中对布鲁
特比的描述,即前引文中椿园七十一所言:“各君其地,各子其民,力敌势均,
不相统辖,不蓄一须,如其比死,立其比之子,若弟他人,不得与也。”他议及,
这虽然表明古代吉尔吉斯存在着贵族阶层,但这并不能够为世系社会模式所接
受,而且被轻视甚或拒绝,同时,他指出盖斯的观点类似于摩尔根,即部落制社
会不能够容忍真正的世袭贵族阶层,盖斯指出,比是由其部落之人所选定的,玛
纳普这一高级职衔(大致相当于王公)则是一种新近产物,与比相比较,玛纳普
不可能更有权势,并称吉尔吉斯社会并不存在占统治地位、同族通婚且类似于哈

显然,大卫·施尼斯是在就盖斯的观点进行考辨,实际上,盖斯在其著作中
指出,现有的证据表明,作为首领的比与玛纳普之间并无真正的差异,因为玛纳
普也为其他影响力较小的首领所使用,那些依赖于大玛纳普(aga/senior manap)
的被称为次级玛纳普(minor manap),因为村级(aiyls)首领可能被称为小玛纳
普(cholok/small manap)。盖斯也就椿园的上述记载进行了解读,指出相关记载
表明,各部落统领权父子相传,其他部落属人无法称为首领,其次,汉文文献强
调了 17 世纪时的布鲁特部落大小相等,因而一个部落不能统治其他部落,但这
并不适用于 19 世纪的部落情况,固有的部落间的平衡已经不复存在。他同时推
论,准噶尔政权瓦解后,布鲁特诸部大小相当,并不存在一个部落统治其他部落,
而且山地环境也对此形成了限制,这种平衡直至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方被打破,
有权势的玛纳普将其势力扩及邻近部落。浩罕在布鲁特部落中日益增强的势力,
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统领权的延伸并不符合习惯法,玛纳普身份也被
纪 70 年代才完成普及。 这表明,布鲁特内部本不存在贵族阶层,19 世纪 40
年 ④

结合汉文文献的内容进行了解析,指出了玛纳普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变迁过程,
表明玛纳普的产生是在布鲁特各部落平衡性被打破的情况下所产生的。
丹尼尔·普莱尔指出,吉尔吉斯人缺乏或者淡漠于贵族制度,布鲁特首领在
斯则以玛纳普作为其特定的贵族阶层。
不同时代承担不同的头衔,将部落作为权力基础,正基于吉尔吉斯人缺乏成吉思


Tamara Ölçekçi, “Manaplar ve Kırgız Tarihindeki Rolleri(Roles in Manap and KyrgyzHistory)”,Bilig,Vol.67,
2013, p.113.

Svetlana Jacquesson, Pastoréalismes : anthropologie historique des processus d'intégration chez les Kirghiz du
上是拥护沙俄政权的玛纳普们的奴隶,玛纳普机构在

Tian Shan intérieur,2010,p.33. 20 世纪苏联时期被取消。
David Sneath,The Headless State:Arisocratic Orders,Kinship Society,and Misrepresentations of Nomadic Inner
Asi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7,p.85.

Paul George Geiss, Pre-Tsarist and Tsarist central Asia:Communal commitment and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e,
2003,p.110-113.
291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汗后裔的白骨(white bone)贵族,这就使得俄国人称之为喀喇(黑)吉尔吉斯。

同时,他指出,占泰是第一代承担玛纳普称号的布鲁特贵族,玛纳普也成为布
鲁特社会体系严重分层化的缩影。玛纳普因其世系和对大众拥有的专制权力而著
称,从而处于东布鲁特社会的顶峰,在世系上,玛纳普独有的血统类似于吉尔吉
斯的“白骨”阶层。在 19 世纪 40 年代以前,几乎没有证据可以表明玛纳普存在
着有别于“比”的这一阶层。沙俄出于外交目的和间接统治,才授权这一头衔的
使用。它由北吉尔吉斯传至南吉尔吉斯,自吉尔吉斯人效忠俄国开始,至 19 世

代以来,玛纳普因拥有集权成为布鲁特的贵族阶层,玛纳普的产生,标志着东布
鲁特内部严重分化。秋山徹也认为,俄国当局在统治吉尔吉斯人的过程中,以哈
萨克游牧民的社会结构来对待吉尔吉斯人,哈萨克以白骨阶层为贵族,在吉尔吉

捷克学者帕泰·克凯色尔(Petr Kokaisl)指出,玛纳普是布鲁特封建世系贵
族的代表,世系成员给予他们司法权力和军事指挥权,这一机构主要存在于现今
北吉尔吉斯领土的家族中。最富有的玛纳普拥有大量牧群和广阔的游牧地,19
世纪末,一群有影响力的比出现,玛纳普失去了其影响力,大多数世系成员实质

秋山徹指出,苏联时期,玛纳普被视为阶级敌人,但苏联解体后,对于玛纳普的
重新评价得以开始,尤为显著的是,以英雄为中心的历史叙述称赞玛纳普为国家

和民族的伟人。 同时,沙俄在北方吉尔吉斯建立统治的过程中,逐渐面临着与
浩罕汗国的直接对抗,吉尔吉斯人也夹杂于沙俄与浩罕汗国之间,一部分吉尔吉
察。 谢苗诺夫提及了相关背景,认为布库部虽然实力强大,但要面临萨尔巴噶
斯人也受到浩罕的笼络,俄国便利用玛纳普,防止布鲁特逃亡,并将东自伊塞克
湖西岸、西至塔拉斯盆地的游牧地,分配给各玛纳普,占泰即监视萨尔巴噶什部,
防止该部布鲁特逃脱,并向浩罕报告一切军事行动,玛纳普被部署于俄国的军事
侵,故自愿率属归附于俄国。 博銮拜的“归附”,实际是以寄信于俄国西伯利亚

防御网络中,并从基层层面融入军事指挥结构中。
上文提及,1847 年克涅萨热之乱的平定,拉近了俄国与北方吉尔吉斯首领间
的距离,此后,俄国派遣考察团深入天山吉尔吉斯地区,并通过西伯利亚军队威


Daniel Prior, The Šabdan Baatir Codex: Epic and the Writing of Northern Kirghiz History, Leiden: Brill,
2013,p.28.

Ibid.p.43.

Akiyama Tetsu(秋山徹), “Why Was Russian Direct Rule over Kyrgyz Nomads Dependent on Tribal Chieftains
‘Manap s’”, 2015, p. 631.

Petr Kokaisl, “The lifestyles and changes in culture of Afghan Kyrgyz and Kyrgyz”,Asian Ethnicity, Vol.14,
No.4, 2013,p.412.

Akiyama Tetsu(秋山徹), “Nomads Negoti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Russian Central Asia:Focusing on the Acti-
vities of the Kyrgyz Tribal Chieftains”,Memoirs of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Toyo Bunko,No.71,2013,
p.142.

Ibid.pp.147-148.
292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慑吉尔吉斯人。当时,伊塞克湖南岸和东岸的布库部与萨尔巴噶什部鄂僧古尔支
系的首领斡尔曼发生了大规模冲突,处于下风的布库部首领博銮拜因此率先归附
于俄国,瓦里汉诺夫指出,1855 年,博銮拜作为布库部的大玛纳普,率其属众
一万余人,向俄国宣誓效忠,次年,俄国即遣考察团至伊塞克湖周围进行地理考

什部和哈萨克大帐的攻袭,他们虽然名义上依赖于清朝,但并未从清朝那里得到
资助或支持,由此,博銮拜诉诸于俄军,向俄国寻求援助,以抵御邻近部落的入

当局的形式表达效忠之意,随后,以谢苗诺夫、瓦里汉诺夫为代表的俄国考察团
多次考察天山、伊塞克湖等地,俄国在其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方完成对于东布鲁
特的“征服”,占泰所率领的萨尔巴噶什部提奈支系于 1862 年向俄国宣誓效忠,
萨尔巴噶什部鄂僧古尔支系首领斡尔曼死于与布库的战争中,其子乌玛塔里
(Umotaali)直至 1867 年才勉强开始效忠俄国,成为最后一位投附俄国的东布

鲁特首领。 这也标志着俄国在东布鲁特地区正式建立了殖民统治,并设立军政
机构来对东布鲁特地区实行直接统治。俄国为了统治哈萨克草原和吉尔吉斯地
区,以塔什干为中心设立了突厥斯坦总督府,下设锡尔河州(Syr Daria Oblast)
和七河州(Semirech’e Oblast)等。
俄国自 1867 年直接统治北方吉尔吉斯地区以来,瓦解了游牧部落制度,效
仿农业区的统治机制,逐步建立了州(oblast)、县(uyezd)及乡(volost)三级
行政机构,以七河州统辖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七河州下设立维尔
尼(Vernyi 阿拉木图)县、托克玛克县、伊塞克湖县,托克玛克县主要管理伊塞
克湖西部以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的吉尔吉斯人,该县下辖的十四个乡,主要以

布鲁特部落名称、人名或地名作为乡名,如阿提克乡、萨尔巴噶什乡、提奈乡、
萨雅克乡、苏勒图乡、鄂僧古尔乡、巴噶什乡等。俄国三级行政单位的建立过程
中,玛纳普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布鲁特被纳入俄国统治机制的过程中,玛纳普
作为其中的中间人,俄国在托克玛克修建堡垒的过程中,玛纳普与俄国人通力合

作,浩罕也对玛纳普进行拉拢。 更为重要的是,俄国通过这些乡级行政单位将
作为传统首领的玛纳普纳入其官僚系统,在俄国选举乡长的过程中,一部分玛纳
普急切地希望担任乡长,如苏勒图部的拜提克(Baytik),另一部分玛纳普并未

亲身担任乡长,而是由其部落内部的次级首领担任,他们自身退居幕后工作,如


Valikhanof et al.,The Russians in Central Asia,1865,p.88.

P.P.Semenoff, “Djungaria and the Celestial Mountains”,trans.by John Michell,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 Vol. 35,1865,p.219.

Daniel Prior, The Šabdan Baatir Codex: Epic and the Writing of Northern Kirghiz History,2013, p.299.

秋山徹: クルグズ遊牧社会におけるロシア統治の成立:部族指導者「マナプ」の動向を手がかりとし
て」,2010 年,8-9 頁。
293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萨尔巴噶什部提奈支系的沙布丹(Shabdan)、特米尔(Temir)支系的托洛格尔

第(Torokeldi)等。
的移民安置政策的阶段。 然而,一些玛纳普并未能适应新秩序,如面临俄国通过组
在第二、三阶段中,部分俄国统治者一度试图排除玛
建新的行政机构来弱化玛纳普的作用时,乌玛塔里作为最后归附俄国的布鲁特首

领,因抵抗俄国统治,他并未能担任任何官职,仅仅作为普通牧民。
这是因为,担任了俄国任命的乡长职务,就需要抛弃作为传统部落首领期间

所享有的权威和行动自由,这突出的表现在俄国对于“巴里玛塔” barimta) 行
为的禁止方面,巴里玛塔实际上也是玛纳普权威性的来源。然而,沙布丹享有巴
图鲁(Batur)头衔,其本人却在配合俄国禁止巴里玛塔的过程中更为灵活,他
参与到俄国的军事行动中,参与了 1868 年俄国对发动叛乱的萨雅克部首领奥斯

曼·汰劣克(Osmon Taylaq)的追剿,也参与到 1876 年俄国对浩罕的征服过程
中,故而,他就将巴里玛塔转化为俄国允许的军事行动,沙布丹本人因此获益,
受到了俄国当局和吉尔吉斯人双方的认可和接受,由此他被授为陆军上校并作为
惟一的吉尔吉斯玛纳普参加了 1883 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加冕礼。 其所在的提
奈支系也因此受益于俄国,与俄国关系亲密该支系的玛纳普在处理俄国与鄂僧古
尔支系首领乌玛塔里之间的关系时,成为了斡旋者,乌玛塔里本人坚持抵制俄国
的统治,在 1867 年最后归附俄国,他所在支系最终受到俄国的驱逐。正因此,
提奈支系在协调俄国与吉尔吉斯地方及俄国与浩罕的关系时皆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支系超越了乡级行政单位的职能,其玛纳普享有特殊的角色,除了沙布丹外,
治能力的微弱所致。 俄国建立的州、县、乡三级行政单位,实际上是统治定居
来自于该支系的其他人物也作为县长的初级助理,如占泰属下呼达雅尔(Khu-
dayar)之子苏伦拜(Sooronbay)、沙布丹长兄玛纳普拜(Manapbay)等,他们

受到俄国优待,俄国授予其冲额敏(Chong Kemin)地区的游牧地。
然而,自 1867 俄国直接统治东布鲁特地区开始直至 1917 年俄国爆发革命之
间的阶段中,玛纳普作为地方合作者的职务发生了一定的变迁,秋山徹即将玛纳
普职位的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1867 年俄国开始直接统治吉尔吉斯直至
19 世纪 80 年代到完成殖民统治的阶段;(2)19 世纪 80 年代到 1905 年俄国势力
全然渗透到吉尔吉斯社会的阶段;(3)1905 年至 1917 年,俄国开始实行大规模


Akiyama Tetsu(秋山徹), “Nomads Negoti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Russian Central Asia:Focusing on the Acti-
vities of the Kyrgyz Tribal Chieftains” ,2013,pp.150-151.

Daniel Prior:The Twilight Age of the Kirghiz Epic Tradition, Ph.D. dissertation, 2002,p.170.
多限制影响力而是逐渐将其建构为统治阶级。
③ 19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上述情
巴里玛塔(barimta),在哈萨克、吉尔吉斯等中亚游牧民族历史上流行的对其他部落或民族的报复性突袭
形和劫掠行为,受到传统习惯法的允准。

秋山徹:「ロシア統治下におけるクルグズ首領層の権威について:遊牧世界とイスラーム世界の間で」
『東洋史研究』,2012 年,39-40 頁。

Akiyama Tetsu(秋山徹), “Nomads Negoti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Russian Central Asia:Focusing on the Acti-
vities of the Kyrgyz Tribal Chieftains” ,2013,pp.152-158. 秋山徹:「クルグズ遊牧社会におけるロシア統治の
成立:部族指導者「マナプ」の動向を手がかりとして」, 2010 年,21-22 頁。

秋山徹: クルグズ遊牧社会におけるロシア統治の展開:統治の仲介者としてのマナプの位置づけを中

心に」,2011 年,32 頁。
294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势力深厚,难以撼动。 与此相类的是,在 20 世纪初,俄国试图将帝国内的其他

纳普在地方的影响力,并试图掀起反玛纳普的斗争、流放玛纳普,但俄国最终发
现玛纳普仍能够占据要职并控制地方社会,这实际是由于帝俄在吉尔吉斯地区统

地区农民的机制,俄国试图由平民选举出的乡长来替代既存的部落首领即玛纳
要依赖于玛纳普维持地方秩序 ,他们并未配合移民安置局的移民安置进程,也
普,由乡长来作为俄国实行直接统治过程中新任的官方中间人,乡长受制于县长,
他们皆听命于俄国当局的直接命令。虽然俄国政府试图由此削弱玛纳普在地方的
影响力,但上述规制在不同地区的实行程度并不同,如托克玛克县的行政官即仍
然继续任用玛纳普作为中间人,一部分玛纳普仍担任乡长。
19 世纪 70 年代以来,在俄国军事官员的头脑中,玛纳普逐渐被视为特定于

吉尔吉斯人的贵族阶层,认为玛纳普系吉尔吉斯人祖先塔盖伊(Tagay)的后裔,
这与哈萨克苏丹系成吉思汗后裔的说法相对应,这样的认识也逐渐扎根于俄国军
事官员意识之中。在此背景之下,俄国军事当局虽然未官方性地认可玛纳普的职
位,但日益将其作为吉尔吉斯贵族阶层并仍然利用玛纳普作为中间人,即并未过

发生了转变,俄国军事当局将玛纳普视为其实行殖民统治的障碍,试图组织平民
发动反玛纳普的斗争,将其作为斗争对象,罗织玛纳普罪责,将其视为平民的剥
削者,对其展开审查,调查那些因向平民征税而涉及腐败的玛纳普,然而,多数
审查无功而返,鲜有玛纳普确有罪责。此后,以占泰之子沙布丹为代表的一些玛
纳普仍为俄国所用,他作为吉尔吉斯玛纳普的代表,于 1883 年受俄国政府邀请,
出席了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加冕礼,其本人也被授为陆军上校。
19 世纪 90 年代,俄国建立阿特巴什区(Atbash District)以加强对处于帝国
边缘的乡级行政单位的监视,该区长官试图继续引领反玛纳普斗争,认为玛纳普
操纵地方系统和人民法庭,成为平民和俄国政府间的障碍,并进而欲以此为由流
放玛纳普,但并未收到预期效果,沙俄政府对此即持否定态度,而玛纳普在地方

地区的俄国人口迁徙安置至东布鲁特地区,移民安置局在安置移民的过程中,需
要由游牧民中征收土地,并由此推动土地改革,将游牧民转为定居者,但玛纳普
作为土地领主,成为了移民安置的障碍,故而,移民安置局试图由此再次掀起反
玛纳普的高潮,主张将平民由玛纳普的控扼中解放出来,但俄国地方警局仍然需


Akiyama Tetsu(秋山徹), “Why Was Russian Direct Rule over Kyrgyz Nomads Dependent on Tribal Chieftains
‘Manap s’”, 2015,p. 628.

Ibid.pp.631-635.

Ibid.pp.641-642.

秋山徹: クルグズ遊牧社会におけるロシア統治の展開:統治の仲介者としてのマナプの位置づけを中
心に」,2011 年,51-52 頁。
295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并未支持反玛纳普活动,相反的是,玛纳普作为中间人的角色,受到了俄国地方
当局的认可,沙布丹作为 19 世纪末期最为著名的玛纳普,他也被授予大量土地。
俄国军事当局之所以在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依赖于玛纳普实现对北方吉尔
吉斯地区的直接统治,这是因为俄国政府与吉尔吉斯普通民众之间存在着一道鸿
沟,普通民众并不信任俄国当局,而是选择信任玛纳普。秋山徹指出,俄国军事
当局自 19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一度将玛纳普视为其实行殖民统治的障碍,但逐步发
现他们实际无法限制玛纳普的权力,相反的是,玛纳普实际上有助于弥补俄国军
事当局在地方统治的弱点,其弱点主要表现在帝俄的多层统治结构所呈现的矛盾
中,也体现在沙俄中心与边缘的不和谐性之中,这就有必要使玛纳普成为其合作

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俄国主动雇佣、保护或培养玛纳普作为其合作者,而是
很大程度上被动地依赖于玛纳普,这是因为他们多少需要适应于他们。帝俄末期,
玛纳普由合作者变为反抗者,玛纳普以及七河州南部的吉尔吉斯牧民也参与了

1916 年的中亚人民大规模起义中,这最终加速了帝俄的瓦解。 秋山徹的深入论
述,认识到了玛纳普与俄国间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过程,这也是其他研究者所未能
议及的内容,表明玛纳普阶层已经深植于北方吉尔吉斯社会中,成为吉尔吉斯重
要的统治阶级。
正如苏联时期的学者楚库巴耶夫(A.A.Chukubayev)所言,19 世纪末期,
吉尔吉斯社会统治阶级由玛纳普、拜(bay)、比和骑士(atkamenirs(horsemen))
构成,玛纳普是社会中最有权力的社会成员,拥有大量的牲畜群,大玛纳普统治
依附于他们的中级玛纳普,中级玛纳普则统领小玛纳普和骑士。拜最初为任何富
有的牲畜领主,但随着贸易的发展以及货币系统的完善,拜这一名称开始适用于
商人和簒夺者。拜则被封为两大群体:库多鲁(Kurdoluu)或贵族,即世袭性的
拜,以及最初源自于普通人的阿萨克(asayk)拜。比或者地方法官受制于玛纳
普和拜,俄国在吉尔吉斯建立统治后,氏族贵族的代表,即那些拥有大量牲畜并
掌控着公社耕地外延区域的人,也被视为比。除了上述统治阶级外,其他人口则
是为玛纳普或拜服务的人,还有一些游牧民因失去牧群而被迫从事农业劳作。这
些论述表明,19 世纪末,吉尔吉斯社会内部出现了进一步的阶级分化,但玛纳
普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统治阶级。与此相类的是,大卫·盖里特(David Gullet)
也指出,19 世纪下半期,在吉尔吉斯社会结构中,除了玛纳普和比,还产生了
“拜”这一阶层,三者相比较而言,玛纳普为部落首领,比则是按照习惯法解决
争端的法官,富裕的牲畜领主则被称为拜,苏联时期,上述三类群体被视为吉尔
吉斯社会的阶级敌人,其中玛纳普被视为拥有最强的控制力,他们在俄国殖民统


Akiyama Tetsu(秋山徹),op.cit.pp.647-649.

A.A.Chukubayev,B.Dzhamgerchinov, “The Social,Economic and Political Effects of Russian Influence in Kirgi-
zia(1855-1917)”,Central Asia Review,1957,Vol.Ⅴ, No.3,pp.238-239.
296

万方数据 政府批准,他们效力多年后,俄国政府或授其勋章,或给其在骑兵部队中的官位。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治期间权力渐增,他们在军队中被授予职务,拥有诸多的权威统治人民;比则在


群落内部,根据习惯法拥有广泛威信,拜则聚集大量资本。
上述说法表明,俄国兼并了东布鲁特后,布鲁特原有的社会结构体系逐渐被
打破,内部社会结构进一步多元化,玛纳普、拜、比、骑士构成了统治阶级,而
纳普的职务。 这说明,殖民时期,玛纳普的作用和影响并未体现在其直接参与
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层级和类别,玛纳普则成为统治阶级中的最有权势
者。这与俄国统治东布鲁特后,布鲁特在生产方式、商贸发展、社会生活上因受
俄国影响所产生的变迁密切相关。
雅克森更着重于从社会和经济的角度来看待玛纳普所扮演的角色,她指出,
吉尔吉斯人的民族史叙述中,强调将玛纳普作为仪式领域内的核心人物,玛纳普
的允诺对于组织盛大宴会(feast)而言十分必要,同时,玛纳普对于土地领有权
具有至高的裁决权,玛纳普可以为其他玛纳普割让牧场或者是禁止其利用部分土

地,这一旦付诸实施,使用者们将会依赖于玛纳普的保护。 她也议及,当俄国
在东布鲁特建立殖民统治后,玛纳普被视为大人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同时充任
乡级行政官,另一些人则置身于殖民管理之外,但无论是否处于行政框架内外,

这些人实际上成为了新建立的殖民单元的统治者。 这也进一步表明了玛纳普在
东布鲁特地区受俄国殖民统治时期所扮演的角色。
玛纳普也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拉德洛夫指出:
每个比对于其所领的特定数量的家庭行使直接的行政和司法职能,他们可以在议
事会中相遇,但只是为了处置那些滋扰到不同比所属臣民的事务,或者是有共同兴趣
的事务。这些议事会由大玛纳普(Aga manap) 主要玛纳普)来主持,根据民族法典,
他自己没有职权,没有比和玛纳普的协助,他无以行事。所有这些人的任命均由俄国

这说明,玛纳普的产生,系俄国政府任命的结果,而大玛纳普虽然可以主持议事
会,但其职权仍受到限制,玛纳普的产生与俄国殖民统治下所产生的新的行政单
位的过程密切相关。雅克森议及,在各级行政单位建立之后,玛纳普虽然享有一
定的地位,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实际上并未直接担任相关行政职务,而是更多地
争取到了人们的信任,各级行政单位长官并不敢违背玛纳普的意愿,这是因为,
鉴于乡级行政机构的数量,地方政府的机构中不可能只存在玛纳普或者近似于玛


David Gullet,The Genea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Kyrgyz Republic:Kinship,State and “tribalism”,Folkestone :
Global Oriental, 2010,p.55.

Svetlana Jacquesson, Pastoréalismes : anthropologie historique des processus d'intégration chez les Kirghiz du
Tian Shan intérieur, 2010,pp.46-47.

Svetlana Jacquesson, “Reforming pastoral land use in Kyrgyzstan: from clan and custom to self-government
and tradition”,Central Asian Survey,Vol.29,No.1,2010,p.109.

M.Radloff, “Observations sur les Kirghis”,Journal Asiatique 6,no.2, 1863,p.322.

Svetlana Jacquesson, Pastoréalismes : anthropologie historique des processus d'intégration chez les Kirghiz du
Tian Shan intérieur, 2010,pp.93-94.
297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各级行政机构的管理中,而是在体现在社会阶级之中。
俄国之所以能够在东布鲁特构建玛纳普这一阶层,这与东布鲁特诸部自 18
世纪以来即开始结成松散的联盟有关,较之于天山南路以及费尔干纳地区的布鲁
特部落,东布鲁特各部在地理分布上更为集中、亲缘关系更为紧密、所处地位相
对独立,在抵御准噶尔、哈萨克、浩罕等外敌入侵的过程中达成了团结统一的状
态。19 世纪中期以来,东布鲁特与清朝关系渐渐疏远,俄国的影响力逐渐深入
该地区,东布鲁特所结成的松散联盟,为俄国建立统治创造了条件,俄国利用玛
纳普打破了各部之间的固有平衡,部落制度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俄国的三级
行政机构,玛纳普的权限超越了诸部之比,成为布鲁特社会的贵族阶层,俄国依
靠其所任命的各级玛纳普,最终在东布鲁特地区建立了统治。
俄国于 1867 年在北方吉尔吉斯建立直接统治后,玛纳普阶级一直作为俄国
实行殖民统治的重要合作者,虽然俄国当局的一些部门试图削弱玛纳普的影响
力,但由于沙俄在当地的统治能力较弱,仍需要依靠玛纳普的帮助,这种局面一
直维持到 1917 年俄国革命的爆发。沙布丹本人作为 19 末 20 世纪初声明最为显
赫的吉尔吉斯玛纳普,深得俄国信任,他即断言玛纳普系统终将消失、由玛纳普
所领导的吉尔吉斯游牧民社会体系终将瓦解,故而令其四子各谋生业,他 1912
年离世后,吉尔吉斯人按照习俗为其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葬礼和纪念宴会,在俄国
当局的干涉下,其本人的陆军上校职衔未再继续传承,其所获得的土地也未被其
子继承,但实际上,沙布丹本人仍然作为一种象征存在于吉尔吉斯人脑海中,这

也促使沙俄政府末期俄国殖民当局与地方吉尔吉斯人沟通。 1917 年,玛纳普阶
级也最终伴随着沙俄帝国的灭亡而最终消解。
总的来说,玛纳普系 19 世纪 40 年代以来流行于东布鲁特各部落的,主要是
在俄国的推动下所产生的,玛纳普的流行,冲破了固有的部落制度,玛纳普的权
力超越了诸部之比,管辖范围逐渐跨越了部落间的界限,成为布鲁特社会的贵族
阶层,俄国依靠所任命的各级玛纳普在东布鲁特地区建立了统治。19 世纪后半
期,俄国在北方吉尔吉斯地区建立统治的过程中,需要像在其他中亚地区一样寻
找到社会精英或贵族阶层作为中间人与合作者,在此过程中,玛纳普便成为俄国
统治北方吉尔吉斯的合作对象。面对吉尔吉斯人的游牧社会体系,俄国先是扶持
玛纳普成为吉尔吉斯社会的贵族阶级,由此冲破游牧部落制度的限制,在此基础
上,进行了行政制度改革,建立了州、县、乡三级行政机构,并在 1867 年实现
了对于北方吉尔吉斯地区的直接统治,一些玛纳普担任了乡长,而沙布丹所领的
萨尔巴噶什部提奈支系则较具权势。
19 世纪 80 年代至 20 世纪初,部分俄国统治结构和官员试图审查、流放、


秋山徹:「20 世紀初頭のクルグズ部族首領権力に関する一考察:シャブダン·ジャンタイの葬送儀式
の分析をてがかりとして」,『内陸アジア史研究』,2009 年,24,93-94 頁。
298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镇压玛纳普并掀起反玛纳普斗争,但因俄国在北方吉尔吉斯地区的统治力量仍然
薄弱且不同层级统治机构间对于镇压玛纳普的意见并不一致,一些地方机构也在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玛纳普实行统治、维护治安,故而,反玛纳普运动最终未果。
沙俄统治末期,随着沙布丹的离世,玛纳普势力逐渐衰微,最终也参与到反抗俄
国统治的运动中,随着俄国革命的爆发,玛纳普阶级最终在北方吉尔吉斯渐渐消
亡。玛纳普系 19 世纪吉尔吉斯社会的特殊历史产物,存在着诸多典型特征,深
入讨论其历史演变历程,有助于对吉尔吉斯近现代社会和历史发展进程有更多的
山之特穆尔图淖尔,南至浩罕边界为界。” 这表明,中国的西北边界已由巴尔喀
认知,仍值得对其做进一步的研究。

第三节 中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柯尔克孜跨国民族的形成
道光朝以来,南疆地区多经战乱,和卓后裔先后发动了多次叛乱,造成了极
其恶劣的影响,清朝政府不得不四处征调军队平定叛乱,耗费了大量的兵力、物
力、财力,加之,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朝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西方列强屡屡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朝割地、赔款,清朝国力渐衰。在风
雨飘摇之中,清朝西北边疆危机不断,这主要来自于俄国对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入
尔为标志,故其利害关系甚重。” 该约的签订,导致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并使清
侵和掠夺。俄国在 19 世纪 20 年代即吞并了哈萨克汗国,此后,在 19 世纪 40
年代,逐渐通过任用布鲁特首领并授予其玛纳普职衔,逐步在东布鲁特各部建立
了统治。俄国之所以侵入哈萨克并笼络布鲁特首领,实际上是为了侵吞清朝西北
边疆的领土。因此,俄国借助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在 1860 年与清朝所签订的《中
俄北京条约》(《北京续增条约》)中,迫使清朝以伊犁地区常住卡伦线作为中俄
边界,这就使得清朝丧失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大片领土,并以伊塞克湖作
为中俄界湖,随之,在 1864 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国迫使清朝边
界继续内撤,中俄边界改定为伊犁西北常驻卡伦线以及天山山脉,伊塞克湖完全
沦入俄国的领土范围之内,这也正式宣告了伊塞克湖周围的布鲁特部落成为俄国
属民。
关于中国西北边界, 中俄北京条约》规定: 西疆尚在未定之交界,此后应
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等处,及一千七百二十八年,即雍正六
年,所立沙宾达巴哈之界牌末处起,往西直至斋桑湖淖尔湖,自此往西南,顺天

什湖向内收缩至伊犁地区常驻卡伦线,并向南延伸至伊塞克湖以及清朝与浩罕的

归俄国 ,游牧于天山北路、伊塞克湖周围、纳林河上游的多个布鲁特部落也就

王铁崖编:《中俄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年,第 150 页。
299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边界。“这一走向是以中国境内远离边界的常住卡伦及内湖斋桑湖、特木尔图淖

朝在此后的勘界中处于不利地位。此后,中俄双方继续勘定中国西北边界,1864
分明。
年,中俄所签订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进一步明晰了西北边界,伊塞克湖
《 “
由界湖转为俄国的内湖,清朝边界继续内缩,转以常驻卡伦线向南续接天山山脉
为界,其中第三条规定:
格根等向西流水之处,为俄国地;温都布拉克等向东流水之处,为中国地。自此往
西南,由喀喇套山顶行,至毕尔巴什山,即顺向南流水之达喇图河,至特克斯河。过特
克斯河,顺那林哈勒哈河,靠天山岭为界。自此往西南,分晰回子部落、布鲁特部落住
牧之处,由特穆尔图淖尔南边之罕腾格尔、萨瓦巴齐、贡古鲁克、喀克善等山,统曰天
山之顶,行至葱岭,靠浩罕界为界。
第五条内容则确定了定界之后人随地归的原则:
今将边界议定,永固两国和好,以免日后两国为现定边界附近地方住牧人丁相争之
处,即以此次换约文到之日为准,该人丁向在何处住牧者,仍应流域何处住牧,俾伊等
安居故土,各守旧业。所以地面分在何国,其人丁即随地归为何国管辖;嗣后倘有原住
地方越往他处者,即行拨回,免致混乱。
这表明,天山山脉以北,伊犁常驻卡伦线以西的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划

正式划归俄国。
清朝文献中即称布鲁特十九部落,其中五部投附俄国, 勘定新疆记》记载:
四城旧有卡伦,皆附近数十里、百数十里内安设,卡伦外为布鲁特十九部落,错杂
而居。在喀城西北者,五部落:苏勒图、察哈尔、萨雅克、巴斯奇斯、萨尔巴噶什,其
名也,不知何时投附俄罗斯,其冲巴噶什、希布察克、提依锦、图尔额依格尔、岳百什、
额勒德讷、色勒库尔、奇里克、胡什齐、诺依古特、萨尔特、奈曼、哈尔提锦、蒙额勒
近中国卡伦,喁喁内向,代为守边,可纪者仅千余家而已。
德十四部落,向附安集延,其头目来谒锦棠,愿仍归中国,宗棠以喀城形势介葱岭支干
之中,安集延、布鲁特,地居西偏逾山而东,乃达喀城,本中外天然界,尽请南自英吉
沙尔、北至布鲁特界,按照卡伦地址,改筑边墙于冲要,间以碉堡,则形势完固,界画

这表明,苏勒图、察哈尔萨雅克部(察哈尔)、萨雅克、巴斯奇斯、萨尔巴噶什
部被划入俄国,其他十四部则仍愿归属于清朝管辖,这一说法与《新疆图志》、
《清史稿》中的记载相同,《新疆图志》载:“同治间,安集延伪怕夏窜陷南路,


王希隆:《中俄关系史略》,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年,第 216 页。

《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编写组编著:《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
目。第 191 页。
潘志平先生指出,中俄划界后,留在新疆境内的其实只有冲巴噶什、胡什

魏光焘:《勘定新疆记》卷四《武功记》(四),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第二辑《西北史地文献》
第三卷,线装书局,2006 年,第 217 页。
300
记载,整理了这几个部落的具体位置及其所辖游牧地。 《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伊犁亦失,布鲁特在喀什噶尔城西北五部苏勒图、察哈尔、萨雅克、巴斯奇斯、

萨尔巴什(萨尔巴噶什)已投附俄罗斯。” 《清史稿》载:
迨同治三年,布鲁特叛酋田拉满苏拉满与库车土匪马隆等句结为乱,逆回金相印等
永远脱离他们的势力范围,而这却大大便利了我们对他们进行监视。
乘之,新疆沦陷十有馀年。光绪四年,钦差大臣左宗棠遣刘锦棠收复南八城,驻军喀什
噶尔,有布鲁特头目来谒锦棠,愿仍归中国。自言部落十四,盖即向之西布鲁特也。而
东布鲁特接伊犁边者,又有五部:曰苏勒图,曰察哈尔,曰萨雅克,曰巴斯特斯,曰萨
尔巴噶什,已投附俄罗斯矣。光绪初,俄人并吞浩罕後,西部亦大半为俄所胁收。其附

这里提及的投附俄国的布鲁特部落与上述说法相同,其所称“其附近中国卡伦,
喁喁向内,代为守边,可纪者仅千余家而已”,表明清末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
朝范围内的布鲁特属众仅有千余户。实际上,俄国通过划界,不仅仅将上述五部
纳入其版图,同时,前文所提及的其他东布鲁特部落无可避免地也被划入俄国,
这包括伊塞克湖东岸的布库部,其首领博銮拜在 1855 年即率属最早投诚于俄国,
还包括楚河、塔拉斯河流域的多个部落胡什齐、启台和萨娄等部。1884 年,清
朝在新疆建省以后,对新疆内的布鲁特进行了管理,在北疆地区,对布鲁特部落
的管理和哈萨克族一样,实行千、百户长制,在南疆,和维吾尔族一样,实行乡
约制度,设置乡约管理布鲁特人,部分地方仍保留着原有的比、阿哈拉克齐等名

齐、奈曼、希布察克、岳瓦什、奇里克六部。他借助于《新疆图志》等文献中的

巴布科夫参与了 1864 年中俄勘定西北边界的全部过程,俄方坚持以常驻卡


伦线作为中俄国界,将布库、萨尔巴噶什等部划归俄国,这正顺应了俄国统治这
些部族的意愿,巴布科夫称:
上述的划分国界线,在这一关系上对我国也有极其重大的利益,即这个国界从南
方起把勃沽和沙雷巴什部族的吉科卡门吉尔吉斯人的全部牧区都包括进来,而且除了
一些微不足道的例外,差不多把该部族全部保持在俄国属管之下。因此,这些游牧部
族,他们大多数特别是沙雷巴什部族当时是以凶恶癖性著称的,终于同中国人分离并

勃沽即布库部,沙雷巴什即萨尔巴噶什部,这表明,俄国将这些布鲁特部落正式
划归俄属,是为了使其与清朝脱离关系从而正式对这些部落进行监视和统治。


穆尔图淖尔,博罗斯犹哈萨克之言鄂拓克也。
袁大化、王树枬等:《新疆图志》卷 16,《藩部一》,东方学会,1923 年。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 529,《属国传四》。

《柯尔克孜族简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106-107 页。

潘志平:《清季布鲁特(柯尔克孜)诸部的分布》,《西域研究》,1992 年第 3 期。

[俄]伊•费•巴布科夫著:《我在西西伯利亚服务的回忆(1859-1875 年)》(上册),王之相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1973 年,第 204 页。
301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光绪年间,八十多户俄属布库部属民因不堪忍受俄国统治,历经艰险,在首
领托克托逊的率领之下逃赴伊犁,受到清朝政府的安置和管理,而托克托逊即为
前文提及的布库部著名首领博銮拜之孙,《新疆图志》载有相关内容:
又有光绪十四年自俄之逃布鲁特八十户,现居伊犁地方,归将军管辖云。查档案,
布鲁特百户长托克托逊呈称布民托克托逊等系布胡而特一族后辈子孙,托克托逊之高祖
博兰拜因于国家出力,仰蒙大皇帝天恩,赏珊瑚顶戴,博兰拜病故,因伊子萨尔丕克年
幼,蒙恩给伊近支弟托克索巴赏给珊瑚顶戴,管抚部民,萨尔丕克长大成人,又蒙赏给
红顶,萨尔丕克之子即系百户长托克托逊,其时年方十七岁,仰蒙赏给五品顶戴,从前
博兰拜所管布胡而特一族,至今生齿繁多,现在共有二十二个博罗斯人均归俄国所管,
在热海地方游牧,托克托逊等乱后,在俄属为民十九年,光绪九年,大兵到喀喇沙尔,
随遣托克托逊胞弟库西克赴该处投诚,又赴喀什见张师上,禀请由俄属索出等情,及库
西克旋回,已被俄人将布民搬赴阿特巴什等处,九年,托克托逊带许多户逃赴乌什、土
鲁番地方,在阿克苏山住数年,由冰岭搬赴伊犁,走至阿古牙孜地方,即光绪十四年,
由纳林郭勒出来,俄兵夜间劫去三十多户,现在珀尔日瓦拉苏牙孜属下为民,其户在中
属者,共有八十余户,不归哈萨管,蒙恩照准另立一百户长充当官差云云。按热海即特

布胡而特显然即指布库部,博兰拜即为布库部首领博銮拜,无论是瓦里汉诺夫还
是谢苗诺夫,都曾提及过这一人物,前文已有说明。此处引文称博銮拜为托克托
逊之高祖,显然并不准确,根据引文,博銮拜离世时,托克托逊年之父为萨尔丕

克,萨尔丕克则系博銮拜之子 ,故而,博銮拜应为托克托逊之祖父。托克索巴
即托克索拜,《清宣宗实录》中也有记载,其父则为鄂勒吉拜,前文均有提及。
引文中提及托克托逊在俄为其属民十九年,直至光绪九年(1883)开始投诚清朝,
这应自 1864 年新疆内乱且当年中俄勘界、伊塞克湖划归俄国算起,直至 1883
年,托克托逊率属历经波折,直至光绪十四年(1888),最终率领剩余的八十余
户布库部人至伊犁地区落居,清朝设置百户长管理这部分人。这一个案,体现出
清末之时部分俄国布鲁特属民经历艰险逃赴清朝的历程。
中俄划界之前,布库部主要游牧于伊塞克湖东岸,本来即临近于伊犁西南边
卡,道光年间,博銮拜及其族人也与清朝存在诸多互动,其后人率属投附清朝,
表明他们应受到了俄国的压制,并且心系于清朝。1916 年,中亚人民因反抗俄
国征兵而爆发起义运动,大量俄属布鲁特、哈萨克、塔塔尔等民族之人选择越界
布库部约有 6000-7000 人。 他的调查结果,反映了新中国初期新疆地区柯尔克
逃赴新疆地区,他们受到了杨增新政府的安置,杨增新通过劝回、遣返、抚恤、


《新疆图志》卷 16,《藩部一》。

谢苗诺夫指出博銮拜有四子,分别为长子克里奇(Klych)、次子埃米尔扎克(Emirzak)、三子特尔克曼
(Tiurkmen)、克奈(Knai),并无萨尔丕克,或许谢苗诺夫的记载并不准确。参见:Peter.P.Semenov,Travels
in the Tian’-Shan’ 1856-1857,trans.and edit.by Colin Thomas,etc., London:The Hakluyt Society,1998,p.145.
302
柯尔克孜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调查报告。 根据上述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安插等措施处置这些流民,这应属民国年间新疆地区所发生的较大规模的跨国人
口迁徙运动。民国年间,住居我国的布鲁特人最终被命名为柯尔克孜族,新中国
成立后,柯尔克孜族被识别为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我国的柯尔克孜族与
主要居住于中亚吉尔吉斯斯坦的吉尔吉斯人也就成为了同源跨国民族。
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也有分布。 我国柯尔克孜族与中亚吉尔
苏联时期的民族学学者亚布拉姆罕(S.M.Abramzon)曾于 20 世纪 50 年代
考察过我国新疆地区的柯尔克孜族,据其考察,天山地区的柯尔克孜部落由冲巴
噶什、奇里克、胡什齐、萨尔巴噶什、蒙杜斯等部落构成,一些奇里克部落由俄
国迁至新疆境内,而胡什齐部与奇里克部关系密切,当时冲巴噶什部和奇里克部
皆约有 10000 人,胡什齐部则有 5000-6000 人;新疆南部还分布着希布察克、奈
曼、提依特和凯萨克部,其中希布察克部人数最多,约有 10000 人,奈曼部系阿
克陶县柯尔克孜族主体部落,约有 3000-4000 人,塔什库尔干地区分布着人口较
少的部落,如提依特部约有 1200 人,而凯萨克部约有 700-800 人。北疆地区的
特克斯盆地,则分布着布库、萨雅克、萨娄、苏勒图和萨尔巴噶什等部落,其中

孜族分布的整体概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说明,清朝时即具有较大影响力
的希布察克、冲巴噶什、胡什齐、布库等部落人数相对较多,这应与他们自清朝
以来在新疆地区长期住居、游牧有关。
我国在 1958-1961 年也组织学者对我国的柯尔克孜族社会历史进行了调查,
考察了新疆乌恰县、阿合奇县、阿克陶县、特克斯县、额敏县以及黑龙江富裕县

调查,绝大多数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地区,只有少量柯尔克孜族分布在东北地
区。其中乌恰和阿合奇两地的柯尔克孜部落较为多元,冲巴噶什、希布察克、奇
里克、岳瓦什、萨雅克、萨尔巴噶什、胡什齐等多个部落在两地皆有分布,阿图
什地区主要分布着胡什齐部和冲巴噶什部,北疆地区的特克斯县主要分布着布库
部的众多分支部落,额敏县分布着萨尔巴噶什、蒙古什等部落,这样的分布格局,
应与清末民国时期柯尔克孜人的迁徙历史存在着重要关联。
苏联解体以前,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人为苏联国民,苏联解体后,吉尔吉斯
斯坦共和国成立,吉尔吉斯人占据了该国人口的大部分,同时,吉尔吉斯人在乌

吉斯人历史起源相同,但清末以后的历史发展轨迹不同,柯尔克孜族成为跨居我
国和中亚国家之间的跨国民族。


S.M.Abramzon,The Kirgiz of the Chinese People’s Republic,Central Asian Review,1956,Vol.Ⅺ,No.4,pp.196-
207.

会历史调查》(修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年。

马曼丽:《中亚研究:中亚与中国同源跨国民族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年,第 140 页。
303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结 语

本文所讨论的布鲁特(柯尔克孜),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代以
前即一直活跃于我国北方民族历史之上,其祖先发源于叶尼塞河流域,后逐渐向
西迁徙于天山地区,并最终于 18 世纪初在准噶尔部的干涉之下完成了西迁历程。
在古代历史上,柯尔克孜人作为一个重要民族,先后受到过多个政权或民族的统
治,虽然他们在历史上也曾建立过黠戛斯汗国,但整体而言其势力毕竟相对较小,
因而,适时攀附于周边较大政权或者势力便成为其求得生存的重要手段。
天山地区的柯尔克孜人主要于叶尔羌汗国时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联合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丛刊编辑组、《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
《 柯尔克孜族社
萨克势力与叶尔羌汗国相抗衡,成为天山北路的重要政治势力,虽然多次与叶尔
羌汗国发生战争,但在 17 世纪 40 年代前后,即阿不都拉哈汗时期,发生了转变,
此时,大量柯尔克孜人迁徙至天山南路地区,诸多首领得到了阿不都拉哈汗的重
用,担任多地阿奇木伯克,柯尔克孜人依附于叶尔羌汗国,开始落居天山以南地
方,这也为此后柯尔克孜人势力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当伊斯兰教苏菲派纳克什班底教团进入叶尔羌汗国后,柯尔克孜人又卷入了
和卓家族的斗争之中,并帮助阿不都拉哈汗镇压白山派和卓,在叶尔羌汗国被准
噶尔政权归并之后,柯尔克孜首领也一度左右天山南路的政治走势,如阿尔祖穆
罕默德参与迎请达涅尔和卓、杀害阿克巴锡汗、包围叶尔羌等。国内外学界有研
究表明,白山派、黑山派名称的正式确立,与柯尔克孜人参与两派间的斗争存在
着重要关联,虽然学界对这两派名称起源的说法仍不统一,但并不能够否认柯尔
克孜人在和卓家族产生分立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力。在准噶尔政权的末期,希布
察克部首领乌玛尔·米尔扎、胡什齐部首领库巴特·米尔咱(呼瓦特)等布鲁特
首领成为白山派、黑山派和卓共同的拉拢对象,乾隆二十年(1755),在布拉呢
敦奉清朝之命招抚黑山派所掌控的天山南路过程中,乌玛尔·米尔扎、库巴特·米
尔咱在内的众多柯尔克孜首领静观大势,见风使舵,由支持黑山派转而支持布拉
呢敦和清军。当大小和卓于天山南路发动叛乱时,布鲁特首领再次捕捉时机,坚
定地帮助清军平定叛乱、统一新疆,故而得到了清朝的信任。清朝统一新疆后,
希布察克、冲巴噶什、胡什齐等部首领即受到清朝重用,这些部落也与清朝关系
较为亲近。
清代新疆布鲁特的历史,主要集中于乾隆年间清朝统一新疆至同治初年中俄
勘界间的历史阶段,在这近百年期间,布鲁特诸部与清朝的亲疏关系,在横向和
纵向两个角度皆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特点。
从横向上说,清代新疆布鲁特部落数目近二十个,诸部在地理位置上相对分
散,散布于伊塞克湖周围、纳林河上游、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天山和帕米尔地
304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区以及南疆多城卡伦内外,各部落与南疆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乌什等
城距离的远近,也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其与清朝关系的亲疏,乾隆朝以来,希布
察克、冲巴噶什、奇里克、胡什齐等部距离上述回城较近,甚至居于卡伦以内地
方,因而与清朝的关系尤显亲近;从纵向上说,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部落与清
朝的亲疏关系亦显不同,这通常受到其主要首领功过、是非的影响,一些关键性
的事件往往成为导致这一部落整体地位变迁的转折点。如乾嘉年间,希布察克部
的政治地位一度居于诸部之首,但该部先后受到阿其睦诬控鄂斯以及图尔第迈
莫特被枉杀这两大事件的影响,政治地位渐为式微;而政治地位一直较为显赫的
冲巴噶什部,则因苏兰奇被绥善叱逐并最终参与张格尔之乱而部落离散、地位渐
衰;胡什齐部首领伯尔克的外逃成为该部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从纵向角度来说,在影响布鲁特诸部与清朝亲疏关系的主要事件中,布鲁特
与和卓家族的关联性成为了贯穿这些事件的一条隐性线索,布鲁特与和卓家族后
裔的来往,延续了和卓时代双方所建立的互动关系。
和卓家族白山派与黑山派名称的产生,即与不同布鲁特部落对两派的支持相
关,西方学界对此多有讨论,虽然仍存争议、并无定论,但仍可以看出布鲁特在
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清朝统一新疆的过程中,一些布鲁特首领因有功于清朝追剿
大小和卓而受封赏,阿奇木(阿其睦)、阿瓦勒、纳喇巴图等皆因功而使其所在
部落享有较高地位,然而,阿奇木诬控鄂斯、图尔第迈莫特被枉杀,皆与和卓
后裔相关,前者系阿奇木卷入萨木萨克通信白山派教徒事件而受牵连,后者系图
尔第迈莫特卷入黑山派阿訇孜牙墩的滋事事件而被松筠枉杀。张格尔之乱的前后
过程中,冲巴噶什部苏兰奇因受章京绥善叱逐而附和张格尔,萨雅克部首领阿坦
台、汰劣克因巴彦巴图妄杀其亲属而参与张格尔之乱,除此之外,奈曼、察哈尔
萨雅克、巴斯奇斯、奇里克等部也皆有布鲁特首领、属众附和叛乱者。此后的玉
素普之乱、七和卓之乱中,也皆有部分布鲁特“助逆”,这表明和卓信仰的作用
始终贯穿于清代布鲁特的历史过程。相应地,在清朝平定和卓后裔叛乱的过程中,
一些部落及其首领因积极帮同清朝平定叛乱而受到嘉奖,其所在部落的政治地位
也因此获得提升。
和卓家族不仅是影响布鲁特各部落与清朝亲疏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关系南
疆治乱的重要因素,自乾隆年间至同治初年的百年间,和卓家族与清朝间的关系,
同样成为贯穿于清代南疆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故而,被视为“外藩”的布鲁特
各部落的兴衰,实际与南疆治乱安危的起伏过程存在着共通性。
除了上述因素外,浩罕与俄国同样是左右布鲁特诸部历史走向的重要因素,
准噶尔政权兴盛时期,浩罕与布鲁特、哈萨克等部族为反抗准噶尔部的扩张而结
成了一定的同盟,诸多布鲁特部落也因受到准噶尔部的压迫而迁居费尔干纳谷

305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地,乾隆朝先后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其中的一部分部落得以返归其旧时游牧地,
并与清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另一部分部落仍然留居于费尔干纳地区,受到浩罕
的统治。
就在清朝统一新疆之后,浩罕与布鲁特之间的关系即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同
盟关系逐渐破裂,额尔德尼伯克在位时期,浩罕即开始向周边地区扩张,乾隆二
十七年(1762),阿济比所领的额德格讷部领地鄂斯因此受到浩罕侵略,在清朝
的干涉之下,浩罕最终向阿济比归还鄂斯地方;和卓时代即声名显赫的胡什齐部
首领呼瓦特(库巴特·米尔咱),却于同时期被额尔德尼所杀,这也就是其弟纳
喇巴图选择内附清朝的主要原因,纳喇巴图及其从弟伯尔克先是归附清朝,并被
安插于乌什卡外地方游牧,一度与清朝关系较为亲近,并在清朝平定乌什之乱中
立下军功,但纳喇巴图与伯尔克却先后在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八年
(1783)率属投附浩罕,这与他们试图在费尔干纳地区恢复旧有势力有关;除此
之外,奇里克部由费尔干纳迁至乌什地区,也应与浩罕的扩张有关,东布鲁特首
领玛木特呼里、阿尔杂默特等试图派兵攻袭浩罕,很可能也是受到浩罕的欺凌。
纳尔巴图在位时期,浩罕也试图令萨尔巴噶什部首领阿提克率东布鲁特诸部臣属
于浩罕,但并未果,有说法表明这也是促使阿提克向俄国遣使并求助于俄国的重
要原因。道光初年,额德格讷部因难以忍受浩罕的欺凌,其中两部分属众先后于
道光元年(1821)和道光八年(1828)内附清朝,张格尔之乱、玉素普之乱、七
和卓之乱的爆发皆与浩罕势力的支持相关,迈玛达里汗在位时期,浩罕向楚河、
塔拉斯河、纳林河上游、色勒库尔地区的布鲁特部落扩张,进而统治了这些部落。
故而,浩罕对于布鲁特多部历史走向的影响显而易见。
相较于浩罕对于布鲁特诸部的影响,俄国势力的渗透主要发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以后,而且其影响主要辐射于东布鲁特(北方吉尔吉斯)诸部。东布鲁特诸
部因亲缘关系较近、地理分布上相对更为集中,在面临哈萨克和浩罕的侵略和扩
张过程中形成了松散的同盟,这也成为东布鲁特诸部的典型特征。萨尔巴噶什部
首领阿提克虽然于 1785 年向俄国派遣使臣,但此事并未对俄国势力向东布鲁特
诸部的渗透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直至 19 世纪 40 年代,在萨尔巴噶什、苏勒图、
布库等部首领斡尔曼、博銮拜等帮助俄国平定了哈萨克汗国末代汗王克涅萨热的
叛乱之后,俄国向东布鲁特的扩张才获得实质性进展。该事使得俄国对于东布鲁
特诸部充满了好感,斡尔曼、博銮拜、占泰等人受到了俄国的表彰,同时,俄国
效仿哈萨克汗国的贵族制度,试图在东布鲁特多部建立贵族阶层,这也就催生了
玛纳普这一职衔,俄国将布鲁特首领授为不同级别的玛纳普,旨在打破布鲁特固
有的部落制度,利用玛纳普建立其在东布鲁特诸部的统治。俄国利用玛纳普阻截
布鲁特逃人、在东布鲁特建立俄式三级行政体制,最终促使布鲁特首领宣布效忠

306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于俄国,俄国通过派遣军队建立据点,派遣考察团深入天山地区考察,逐渐掌握
了东布鲁特诸部的内在关系及其基本情况。俄国在这些地区建立统治并获悉其具
体信息后,便利用中俄不平定条约,迫使清朝西北边界线大幅内撤,大片领土沦
入俄国版图。
自道光初年以来,随着浩罕的扩张以及沙俄的入侵,布鲁特多部先后受到了
浩罕和沙俄的统治,这也就增加了布鲁特诸部的多元复杂性,东布鲁特各部落在
19 世纪 20 年代以来渐离心于清朝,这也就是清朝文献对于此后东布鲁特各部内
部事务记载较少的重要原因。道光朝以来,西方列强借助于鸦片战争盘剥、掠夺
中国,清朝内部又内乱不断,南方地区爆发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北方地区又
有捻军之乱、回民起义等,频繁的内忧外患导致清朝国力渐衰。因而,清朝无力
顾及西北边疆的经营治理且又渐趋保守,最终使得西北边疆大片领土沦丧,布鲁
特多部最终划归俄国的过程,也成为我国西北疆土丧失过程的缩影。
笔者通过这一研究,整理了清代新疆布鲁特近百年的历史,对乾嘉年间主要
部落的人物及其事迹进行了专题研究,论述了部分布鲁特部众参与张格尔之乱、
玉素普之乱、七和卓之乱的具体情形,对布鲁特首领率其属众帮助清朝平定这些
叛乱的过程进行了阐释。布鲁特与清朝的关系无疑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同时,布
鲁特与浩罕、俄国所产生的关联,虽始自于乾隆年间,但主要表现在道光初年以
来的时段,以上所涉及的内容都见诸于本文的写作中。
国内外学者对于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有一定的研究,但多显零散,本文主要
结合中外文文献,尝试着进行更为系统的研究,并以诸部重要人物和事件研究为
主。笔者虽然参考了大量经过译编的满汉文档案文献和英文文献,但这些文献中
所包纳的可用信息仍然较为有限,因不通晓满文和俄文,暂不能够阅读满文录副
奏折原档、也无力阅读俄文文献,故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文的写作,
一些人物和事件的具体细节仍然未能考证清楚;因个人学识和学术视野的限制,
本文主要内容以史实的考据作为基础,在理论阐释和建构方面仍显薄弱,故而,
本文仍有待于来日做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也正基于此,本文难免存在疏漏之处,
仍需求教于方家,诚挚欢迎学界同仁予以批评和指正。

307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参考文献

一、史 籍

[1] 皇朝中外一统舆图[M].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同治二年刊印本.
[2] 嘉庆重修一统志[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版.1986.
[3]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454 册史部第 212 册,台湾商务印
书馆影印版.1986.
[4] 清世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5.
[5] 清圣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5.
[6] 清世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5.
[7] 清高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5.
[8] 清仁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
[9] 清宣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
[10]清文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
[11]清穆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7.
[12]清德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7.
[13]清朝通志[M].商务印书馆影印版.1935.
[14]乌什直隶厅乡土志[M].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 61 卷,兰州:兰
州古籍书店.1990.
[15]曹振镛等撰.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6.
[16]长龄.长文襄公自定年谱[M].续修四库全书.第 557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版.1995.
[17]椿园七十一.西域闻见录[M].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乾隆四十二年刻本.
[18]傅恒等撰.钦定皇舆西域图志[M].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西北文献丛书.正编.
第一辑.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 58 卷.兰州古籍书店,1990.
[19]傅恒等撰,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20]傅恒等撰.皇清职贡图[M].乾隆朝内务府刻本.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
[21]傅恒等撰.钦定西域同文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版.第 235 册经部第 229 册.台湾商
务印书馆影印版.1986.
[22]傅恒等撰.平定准噶尔方略[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
[23]和宁.回疆通志[M].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版.1966.
[24]李恢垣.汉西域图考[M].台北乐天出版社影印版.1974.
[25]马大正,吴丰培主编.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道光朝卷)[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
版社,1996.
[26]米尔咱·马黑麻·海达尔著.蒙兀儿史——拉失德史[M].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译,
王治来校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27]苗普生主编.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
[28]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M].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M].
(二编)第二辑,西北史地文献第 8 卷.线装书局.2006.
[29]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M].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西北文献丛书[M].正编第
三辑,西北史地文献第 20 卷.兰州古籍书店.1990.
[30]祁韵士.西陲要略[M].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光绪八年刻本.
308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31]阮明道主编.西域地理图说注[M].阮明道汉文笺注、刘景宪满文译注.延吉:延边大学
出版社,1992.
[32]松筠.松筠新疆奏稿[M].中国西北文献丛书[M](二编)第二辑,西北史地文献第 9 卷.
线装书局.2006.
[33]松筠等.钦定新疆识略[M].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版.1965.
[34]松筠等.西陲总统事略[M].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刊印本.
[35]苏尔德.新疆回部志[M].西北文献丛书[M].正编第四辑,西北民俗文献第 2 卷.兰州古
籍书店.1990.
[36]台北故宫博物院辑.清代外交史料(道光朝)[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37]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刊行.明清史料庚编(下册)[M].台北:中华书
局.1960.
[38]魏光焘.勘定新疆记[M].中国西北文献丛书[M](二编)第二辑,西北史地文献.第 3 卷.
线装书局,2006.
[39]魏源.圣武记[M].道光二十四年刊印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40]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清实录新疆资料辑录(1-12 册)[M].乌鲁木齐:新疆大
学出版社.2009.
[41]徐松.西域水道记[M].道光年间刻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42]徐松著,朱玉麒整理.西域水道记(外二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3]奕山.奕山新疆奏稿[M].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M](二编)
第二辑,西北史地文献(第九卷).线装书局.2006.
[44]永贵撰,苏尔德增补.回疆志[M].成文出版社影印版.1968.
[45]永贵,苏尔德撰.新疆回部志[M].乾隆五十九年(1794)南屏理钞本,编委会编.四库未
收书辑刊.玖辑•柒册.北京出版社.1998 年.
[46]袁大化,王树枬等.新疆图志[M].东方学会.1923.
[47]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版.1977.
[48]赵云田点校.乾隆朝内务府抄本《理藩院则例》[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4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合编.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1-283 册)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版.2000.
[5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M].中国档案出版社影印版.1998.
[5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编.乾隆朝满文寄信档案译编(1-24 册)[M].岳麓书社.2011.

二、研究文献

1、著作
[1] 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研究室编写.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柯尔克孜族卷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2] 哈萨克族简史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修订本)[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3] 柯尔克孜族简史编写组.柯尔克孜族简史[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
[4] 柯尔克孜族简史编写组.柯尔克孜族简史(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5]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史志办编.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

309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民出版社.2004.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丛刊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
会.柯尔克孜族社会历史调查(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7] 英吉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英吉沙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8] 准噶尔史略编写小组.准噶尔史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 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M].上海书店.1989.
[10]程溯洛、穆广文编.维吾尔族史料简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11]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第一、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冯尔康.清史史料学[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13]冯承钧原著,陆峻岭增订.西域地名(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4]贺继宏、张光汉主编.中国柯尔克孜族百科全书[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15]胡增益主编.新满汉大词典[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16]黄松筠.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17]李大龙.汉唐藩属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8]林恩显.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8 年.
[19]刘正寅,魏良弢.西域和卓家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0]罗运治.乾隆帝统治新疆政策的探讨[M].台北:里仁书局.1983.
[21]马大正主编.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2]马曼丽主编.中亚研究——中亚与中国同源跨国民族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23]马曼丽,张树青.跨国民族理论问题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4]苗普生.伯克制度[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25]潘向明.清代新疆和卓叛乱研究 [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6]潘志平.浩罕国与西域政治[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7]潘志平.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8]孙喆.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9]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30]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北地区卷)[M].北京:民族出版
社.1999.
[31]万雪玉,阿斯卡尔·居努斯.柯尔克孜族:历史与现实[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
社.2005.
[32]王力.清代治理回疆政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3]王铁崖编.中俄旧约章汇编(第一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34]王希隆.中俄关系史略(1917 年前)[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35]王希隆,汪金国.哈萨克跨国民族社会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6]王治来.中亚通史·近代卷[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37]王锺翰.中国民族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8]魏良弢.叶尔羌汗国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39]魏长洪.外国探险家西域游记[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40]谢晓钟.新疆游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41]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42]章伯锋编.清代各地将军都统大臣等年表(1796-1911)[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3]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4]郑天挺,戴逸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310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45]钟兴麒编著.西域地名考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2、论文
[1] 阿斯卡尔·居努斯.关于清朝的布鲁特政策[A].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新疆历
史与文化(2008)[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2] 阿斯卡尔·居努斯.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边界演变[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8(2).
[3] 艾莱提·托洪巴依.“散吉拉”和柯尔克孜族部落谱系[J].西北民族研究.1998(2).
[4] 安瓦尔·巴依图尔.略论阿帕克和卓[J].民族研究.1982(5).
[5] 曹盟.19 世纪吉尔吉斯民族社会转型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1).
[6] 陈超.布鲁特首领车里克齐拥护清朝统一的事迹[A].谷苞主编.新疆历史人物(第三集)
[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
[7] 陈海龙,冯勰.东西布鲁特分界考[J].清史研究.2013(4).
[8] 陈庆隆.“和卓”考释:语源及语义的分析[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69
(40 下).
[9] 陈庆隆.坚昆、黠戛斯与布鲁特考[J].大陆杂志.1975(5).
[10]陈庆隆.论白山党(Aktaglik)与黑山党(Karataglik)[J].边政研究所年报.1971(2).
[11]陈旺城.那彦成经略西北评议 1764-1833)[J].人文及管理学报.2008(5).
[12]陈旺城.那彦成在回疆的历史评论[J].通识研究集刊.2008(13).
[13]陈殷宜.从《柯尔克孜族简史》的撰写探讨“同源民族”之“人”、“族”区分[J].国立
台中技术学院·人文社会学报.2002(1).
[14]成崇德.论清朝的藩属国——以清廷与中亚“藩属”关系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14(4).
[15]窦忠平.1697—1760 年布鲁特与清朝政治关系研究[D].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10.
[16]窦忠平.布鲁特在清藩属体系中的地位[J].新疆地方志.2010(1).
[17]杜荣坤,郭平梁.柯尔克孜族的故乡及其西迁[J].新疆社会科学.1982(2).
[18]耿琦.清代驻守新疆“侍卫”职任考述[J].清史研究.2015(4).
[19]韩中义.略论新疆黑山派早期发展史(16-18 世纪)[J].西北史地.1999(1).
[20]何星亮.柯尔克孜族的制度文化[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1995(2).
[21]胡延新.十七世纪叶尼塞吉尔吉斯及其西迁[J].甘肃民族研究.1986(4).
[22]胡延新.十八至十九世纪浩罕汗国同吉尔吉斯人关系初探[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1(2).
[23]焦一强.影响吉尔吉斯斯坦政治转型的部族主义因素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
究.2010(3).
[24]李琪.民族学视阈下的柯尔克孜(吉尔吉斯)人及其跨国[A].西北民族论丛[C].第 11 辑.
[25]李皛.试析乾隆朝治理南疆政策得失——以阿其睦、燕起事件为中心[J].昆明学院学
报.2014(5).
[26]厉声.那彦成善后制外浅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3).
[27]厉声.清代新疆巡边制度[A].马大正等主编.西域考察与研究[C].新疆人民出版
社.1994.
[28]刘义棠.伯克制度研究[J].国立政治大学学报.1965(11).
[29]刘正寅.喀什噶尔和卓家族世系[J].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989-1990(12-13).
[30]马曼丽.叶尼塞吉尔吉斯的西迁与中亚吉尔吉斯民族的形成[J].西北史地.1984(4).
311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31]马汝珩.略论新疆和卓家族势力的兴衰(上)[J].宁夏社会科学.1984(2).
[32]马文华.18——19 世纪布鲁特人的社会经济概况[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90(3).
[33]马文娟.浅析乾隆朝对布鲁特的政策及演变[J].昌吉学院学报.2009(6).
[34]苗普生.略论清朝政府对布鲁特统治[J].新疆社会科学.1990(6).
[35]潘志平.布鲁特各部落及其亲缘关系[J].新疆社会科学.1990(2).
[36]潘志平.清季布鲁特(柯尔克孜)诸部的分布[J].西域研究.1992(3).
[37]潘志平.1759-1911 年新疆的变乱 [J].西域研究.1994(3).
[38]齐清顺.那彦成的南疆之行和清朝统治新疆政策的调整[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1988(5).
[39]齐清顺.清朝对新疆沿边“归附”各部的“羁縻”政策及其检讨[A].中国民族史学会.
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改革出版社.1991.
[40]孙宏年.清代藩属观念的变化与中国疆土的变迁[J].清史研究.2006(4).
[41]万雪玉.近三十年国内柯尔克孜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西域研究.2010(1).
[42]王希隆.准噶尔时期天山北路农业劳动者的来源和族属[J].民族研究.1993(5).
[43]王希隆.张格尔之乱及其影响[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J].2012(3).
[44]王希隆.乾隆、嘉庆两朝对白山派和卓后裔招抚政策得失述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4(2).
[45]小昭孝博,新免康,河源弥生.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 1848 年两件浩罕来文再考[J].辅仁
历史学报.2011(26).
[46]赵毅.清代“包沁”小考[J].西部蒙古论坛.2013(4).
[47]周轩.乾隆帝关于布鲁特的诗篇[J].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6).

3、翻译文献
[1] [俄]A.N .库罗帕特金著.凌颂纯等译.喀什噶利亚[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
社.1980 年.
[2] [俄]B.B.巴尔托里德著.李琪译.十八、十九世纪的天山吉尔吉斯人[A].西域史论丛
(第 2 辑)[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年.
[3] [俄]M.A.捷连季耶夫著.武汉大学外文系译.征服中亚史(第一卷)[M].北京:商务
印书馆.1980.
[4] [俄]M.A.捷连季耶夫著.新疆大学外语系译.征服中亚史(第二卷)[M].北京:商务
印书馆.1983.
[5] [俄]M.A.捷连季耶夫著.西北师范学院外语系译.征服中亚史(第三卷)[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6.
[6] [俄]迪牙科夫著.王日蔚译.柯尔克斯族考[A].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新疆卷[C].甘
肃省图书馆.1985.
[7] [俄]乔汗·瓦里汉诺夫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研究所编译.乔汗·瓦里汉诺夫著
作选集[M].1975.
[8] [俄]伊•费•巴布科夫著. 王之相译.我在西西伯利亚服务的回忆(1859-1875 年)[M].北
京:商务印书馆.1973.
[9] [美]巴菲尔德著.袁剑译.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2011.
[10][美]约瑟夫·弗莱彻.1800 前后清代的亚洲腹地[A].载于[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
312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 年)(上卷)[M].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1][日]佐口透著.李大龙译.清代塔尔巴哈台卡伦线和哈萨克游牧民[J].民族译丛.1993
(5).
[12][日]佐口透著.凌颂纯译.18——19 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
出版社.1983.
[13][日]佐口透著.章莹译.新疆民族史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14][苏]B.C.库兹涅佐夫.潘志平译,王嘉琳校.论张格尔运动的反动性[A].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编辑.中亚研究资料(中亚民族历史译丛)》(增刊)
[C].1985.
[15][苏]巴托尔德.罗致平译.中亚突厥史十二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6][苏]瓦西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巴托尔德著.B.A.罗莫金、斯塔维斯基整理.张丽译.中
亚历史:巴托尔德文集第 2 卷第 1册 第 1 部分(上、下)[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
社.2013.
[17][苏]伊·亚·兹拉特金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1635-1758)[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0.
[18][英]包罗杰. 商务印书馆翻译组译.阿古柏伯克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9][英]奈伊•伊莱阿斯.陈俊谋、钟美珠译.和卓传导言评介[A].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
研究所历史研究资料组.民族史译文集(第 8 集)[C].1978.
4、外文文献
[1] Abramzon,S.M.The Kirgiz of the Chinese People’s Republic[J],Central Asian Review,Vol.Ⅺ,
No.2,pp.196-207.
[2] Alikuzai,Hamid.A Concise History of Afghanistan-Central Asia and India in 25 Volumes[M].
Vol.10, Trafford Publishing, 2015.
[3] Anderson, Malcom.Frontiers Territory and State Formation in the Modern World[M].Black-
well Publishers Ltd.,1996.
[4] Barfield, Thomas J. The Nomadic Alternative[M].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1993.
[5] Barthold, V.V. History of the Semirechye[A].in Four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Central
Asia[M].trans.by V. and T. Minorsky.Vol.I,Leiden:E.J.Brill,1962.
[6] Barthold,W. Kirgiz[A].Encyclopaedia of Islam[M].ed. by C.E.Bosworth,etc.Vol.Ⅴ.Leiden:
Brill,1986.
[7] Bearman, P.J. Bianquis,TH. etc.eds.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M], Vol.Ⅺ. Leiden:
Brill,2002,
[8] Beisembiev,K.Timur .ed.&trans.The Life of ‘Alimqul:A Native Chronicle of Nineteenth Cent-
ury Central Asia[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2003.
[9] Bernshtam, A. The Origin of the Kirgiz People[A].in Studies in Siberian Ethnogenesis[C].
ed.by H. N. Michael,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2,pp.119-128.
[10]Boulger, Demetrius C. The Life of Yakoob Beg : Athalik Ghazi, and Badaulet; Ameer of
Kashgar[M].London: W.H.Allen &Co.,1878.
[11]Bregel ,Yuri. An Historical Atlas of Central Asia[M].London&Boston:Brill,2003.
[12]Chen, Ching-lung(陈庆隆).Aksakals in the Moslem Region of Eastern Turkistan[J].
Ural-Altaische Jahrbücher, 1975(47):41-46.
313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13]Chukubayev,A.A. Dzhamgerchinov,B. The Social,Economic and Political Effects of Russian


Influence in Kirgizia(1855-1917)[J].Central Asian Review,1957,Vol.Ⅴ, No.3,pp.235-246.
[14]Di Cosmo, Nicola(狄宇宙). Reports from Northwest:A Selection of Manchu Memorials from
Kashgar (1806-1807) [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for Inner
Asian Studies, 1993.
[15]Di Cosmo, Nicola(狄宇宙).Kirghiz Nomads on the Qing Frontier:Tribute,trade or gift
exchange[A].in Nicola Di Cosmo, Don J. Wyatt.eds. Political Frontiers, Ethnic Boundaries
and Human Geographies in Chinese History[C]. Routledge,2005:351-372.
[16]Fletcher,Joseph . The heyday of the Ch’ing order in Mongolia, Sinkiang and Tibet[A].in John
K.Fairbank(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Vol.10,Late Ch’ing,1800-1911,PartⅠ
[M] .1978:351-408.
[17]Fletcher,Joseph F. Altishahr under the Khwajas[M], Joseph F.Fletcher,Jr.Lectures and
Manuscripts ca.1977-1984,BOX 2(Unpublished manuscripts). Harvard University Archives,
HUG FP 100.45.
[18]Fletcher,Joseph F. The Naqshbandiyya in Northwest China[A],ed.by Jonathan N.Lipman ,in
Studies on Chinese and Islamic Inner Asia[C].ed.by Beatrice Forbes Manz.Variorum,1995.
Folkestone :Global Oriental, 2010.
[19]Forsyth,T.D. Report of A Mission to Yarkund in 1873[M].Calcutta,1875.
[20]Geiss, Paul George.Pre-Tsarist and Tsarist central Asia:Communal commitment and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2003.
[21]Gullet, David. The Genea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Kyrgyz Republic:Kinship,State and
“tribalism”[M].Folkestone: Global Oriental,2010.
[22]Hatto,Arthur T. The Manas of Wilhelm Radloff[M].Wiesbaden:Harassowitz,1990.
[23]Howorth,Henry H. History of Mongols:From 9th to 19th Century[M],Part Ⅱ ,Division
Ⅱ.London:Longmans, Green and Co.1880.
[24]Jacquesson, Svetlana.Pastoréalismes : anthropologie historique des processus d'intégration
chez les Kirghiz du Tian Shan intérieur[M]. Wiesbaden : Dr. Ludwig Reichert Verlag, 2010.
[25]Svetlana Jacquesson, “Reforming pastoral land use in Kyrgyzstan: from clan and custom to
self-government and tradition”,Central Asian Survey,Vol.29,No.1,2010,pp.103-118.
[26]Kim, Ho-dong(金浩东),The Muslim Rebellion and the Kashghar Emirate in Chinese Asia,
1867-1877[D], Ph.D.Dissertation.Harvard University,1986.
[27]Kokaisl, Petr .The lifestyles and changes in culture of Afghan Kyrgyz and Kyrgyz[J].Asian
Ethnicity.2013,14(4):407-433.
[28]Krader,Lawrence.Peoples of Central Asia[M].Indiana University,1963.
[29]Kuropatkin,A.N. Kashgaria:Historyical and Geographical Sketch of the Country;its Military
Strength, Industries,and Trade[M]. trans.by Walter E.Gowan,Calcutta:Thacker,Spink and
Co.,1882.
[30]Kuznetsov, Dmitry.Kyrgyzstan:Fight for Democracy,First President Askar Akayev’s Vision
and His Opponents’ Policy[M].trans.by Anna Trusevich and Veronica Geminder.Berlin:Cor-
InA,2011.
[31]Lansdell,Henry.Russian central Asia including Kuldja, Bokhara, Khiva and Merv[M].
London,1885.
[32]Levi,Scott C.and Sela,Ron.eds. Islamic Central Asia:An Anthropology of Historical
314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Sources[M].Bloomington&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10.


[33]Millward,James A. Eurasian Crossroads:A History of Xinjiang[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7.
[34]Millward,James A.Beyond the pass:Commerce,ethnicity and the Qing Empire in
Xinjiang,1759-1864[D].Stanford University, 1993.
[35]Nalivkin,V.P. Histoire du Khanate de Kokand[M]. trans.by Aug.Dozon,Paris:Ernest Leroux,
1889.
[36]Nettleton, Susanna S. Ruler,Patron,Poet: ‘Umar Khan in the Blossoming of the Khanate of
Qoqan 1800-1820[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urkish Studies, 1981-1982,2(2):127-140.
[37]Newby,Laura J.The Begs of Xinjiang:Between Two Worlds[J].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1998,61(2):278-297.
[38]Newby,Laura J. The Empire and the Khanate:A Political History of Qing Relations with
Khoqand c.1760-1860[M]. Leiden & Boston : Brill,2005.
[39]Noda ,Jin (野田仁). Takahiro,Onuma(小昭孝博).A Col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the Kazakh
Sultans to the Qing Dynasty[M].TIAS:Department of Islamic Area Studies, Center for
Evolving Humanities, Graduate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ology.The University of
Tokyo, 2010.
[40]Noda,Jin(野田仁).The Kazakh Khanates between the Russian and Qing Empires:Central
Eurasi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uring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M].Leiden
&Boston:Brill,2016.
[41]Ölçekçi,Tamara.Manaplar ve Kırgız Tarihindeki Rolleri[J].Bilig. 2013(67): 111-128.
[42]Parker,E.H. Khokand and China[J]. The Imperial and Asiatic Quarterly Review and Oriental
and Colonial Record.1899,3(8):114-125.
[43]Prior,Daniel G. High Rank and Power among the Northern Kirghiz:Terms and Their
Problems,1845-1864[A].in Paolo Sartori,(ed.)Exploration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Modern
Central Asia (19th to Early 20th Century). Leiden: Brill,2013,pp. 137-179.
[44]Prior,Daniel. Heroes ,Chieftains,and the Roots of Kirghiz Nationalism[J]. Studies in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2006,6(2):71-88.
[45]Prior,Daniel.Twilight Age of the Kirghiz Epic Tradition[D].Ph.D dissertation, microfiche.
Indiana University.2002.
[46]Radloff,M. Observations sur les kirghis [J]. Journal of Asiatique .1863,6(2):309-328.
[47]Saguchi, Toru (佐口透).The Revival of the White Mountain Khwajas,1760-1820(from
Sarimsaq to Jihangir). Acta Asiatica.1968(14):7-20.
[48]Saguchi,Toru(佐口透) .The Eastern Trade of Khoqand Khanate[J]. Memoirs of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Toyo Bunko. 1965(24):47-114.
[49]Schulyer, Eugene.Turkestan:Notes on a journey in Russian Turkestan,Khokand,Bukhara and
Kuldja. Vol.Ⅰ&Ⅱ[M], London : 1877.
[50]Schwarz,Henry G. The Khwajas of Eastern Turkestan[J].Central AsiaticJournal. 1976,20(4):
266-296.
[51]Semenoff,P. Narrative of an Exploring Expedition from Fort Vernoye to the Western Shore of
the Issik-Kul Lake, Eastern Turkistan[J].trans.by E.Morgan,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 1869(39):311-338.
[52]Semenoff,P.P.Djungaria and the Celestial Mountains[J].trans.by John Michell.The Journal of
315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1865(35):213-231.


[53]Semenov,Peter.P.Travels in the Tian’-Shan’ 1856-1857[M].trans.and edit.by Colin Thomas,
etc. London:The Hakluyt Society,1998.
[54]Shaw, Robert.A Sketch of the Turki Language as Spoken in Eastern Turkestan(Kashghar and
Yarkand)[M]. Part 2.Calcutta:Bapist Mission Press,1880.
[55]Shaw ,Robert Barkley. The Khojas of Eastern-Turkistan,summarized from the Tazkira-I-Kh-
wajan of Muhammad Sadiq Kashghari[J]. ed.by N. Elias, Published as a supplement to the
Journal of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1897,Vol. LXⅥ,PartⅠ.
[56] Sneath,David.The Headless State:Arisocratic Orders,Kinship Society,andMisrepresentations
of Nomadic Inner Asia[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7.
[57]Tabyshalieva,A. Kyrgyzstan[A].in Madhavan K. Palat and Anara Tabyshalieva(eds.)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M].Vol.Ⅵ, UNSECO Publishing,2005,pp.263-287.
[58]Tang,Ch’i[唐屹].Two Diplomatic Documents from the Khokend Khanate to Ch’ing Empire
in the Mid-19th century.国立政治大学学报.1984(50):1-47.
[59]Tchoroev ,T. (Chorotegin).The Kyrgyz[A].in Chahryar Adle and Irfan Habib.eds.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M].Vol.ⅤⅥ,UNSECO Publishing,2003:109-125.
[60]Tetsu,Akiyama(秋山徹). Nomads Negoti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Russian Central Asia:
Focusing on the Activities of the Kyrgyz Tribal Chieftains[J].Memoirs of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ToyoBunko. 2013 (71):141-160.
[61]Tetsu,Akiyama(秋山徹). Why Was Russian Direct Rule over Kyrgyz Nomads Dependent on
Tribal Chieftains ‘Manaps’[J].Cahiers du monde russe.2015, 56(4):625-649.
[62]Togan,Isenbike.Islam in a Changing Society:The Khojas of Eastern Turkistan[A],in Muslim
in Central Asia:Expressions of Identity and Change[C],ed.by Jo-Ann Gross,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1992,pp.134-148.
[63]Togan,Isenbike. Differences in Ideology and Practice:The Case of the Black and White
Mountain Factions[J],Journal of Sufism,2001(3):25-37.
[64]Valikhanof, M. Veniukof,etc.The Russians in Central Asia: Their Occupation of the Kirghiz
Steppe and the Line of the Syr-Daria or Their Political Relations with Khiva, Bokhara, and
Kokan .Also Descriptions of Chinese Turkestan and Dzungaria[M]. trans. by John and Robert
Michell,London:Stanford, 1865.
[65]Yudin,V.P. The Moghuls of Moghulistan and Moghulia[J].Central Asian Review,1966,Vol.14,
No.3,pp.241-251.
[66]秋山徹.「20 世紀初頭のクルグズ部族首領権力に関する一考察:シャブダン·ジャン
タ イ の 葬 送 儀 式 の 分 析 を て が か り と し て 」 [J]. 『 内 陸
ア ジ ア 史 研 究 』 . 2009
(24) :83-104.
[67]秋山徹.「クルグズ遊牧社会におけるロシア統治の成立:部族指導者「マナプ」の動
向を手がかりとして」[J],『史学雑誌』.2010,119(8): 1-35.
[68]秋山徹.「クルグズ遊牧社会におけるロシア統治の展開:統治の仲介者としてのマナ
プの位置づけを中心に」[J].『スラヴ研究』. 2011 (58):29-59,.
[69]秋山徹.「ロシア統治下におけるクルグズ首領層の権威について:遊牧世界とイスラ
ーム世界の間で」[J].『東洋史研究』. 2012,71(3): 29-57.

316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在学期间相关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1、《论乾嘉年间希布察克部布鲁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CSSCI)2016 年第 3 期,
(作者序列:2/2);
2、《论边疆人类学的提出及其发展》,《国外社会科学》(CSSCI)2014 年第 4 期,(作者
序列:1/1);
3、《论西方学界边疆、边界概念辨析及其对于我国边疆研究的启发》,《青藏高原论坛》
(省级刊物)2013 年第 4 期,(作者序列:1/1)。

二、研究课题
主持 2013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从“藩界”到“国界”:新疆
跨国民族历史变迁视野下的西部边疆建构过程研究》(项目号:13YJC850026)。
317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致 谢

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自进入大学以来的过去近十年间,一直奔波于求学之路上,
子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故而,践行“好学”殊为不易。博
士论文的写作过程,既是对个人知识积累的检验,也是个人开展独立研究的重要尝试。
能够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并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武沐教授,武
老师为人温厚随和,为学专注勤勉,学术视野开阔。在跟随武老师学习的多年间,武老师的
启发和引导总能为我指点迷津,个人也因此开拓了视野。故而,要特别感谢武老师多年以来
对我的培养和帮助,没有武老师的辛勤培育,我也难以完成个人的学业。其次,要感谢王希
隆教授在本文选题方面所给予的重要指导,王老师作为我国西北边疆民族史方面的研究专
家,学术阅历极为丰富,能够得到王老师的指教,备感荣幸。再次,还要感谢兰州大学西北
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其他各位老师所给予的关怀和帮助,他们的传道、授业为个人的学术成长
指引了方向,他们在学术上的专注、精致与独到,也为个人树立了榜样。故而,还要真诚地
感谢以下诸位老师所给予的教导:高永久教授、徐黎丽教授、赵利生教授、王建新教授、闫
丽娟教授、李静教授、杨文炯教授、周传斌教授、洲塔教授、切排教授、宗喀·漾正刚布教
授、阿旺嘉措副教授、王力副教授、杨林坤副教授、王海飞副教授、李洁副教授等。
除此之外,还要特别向我的美国导师巴菲尔德教授(Thomas J.Barfield)表示感谢,巴
菲尔德教授作为世界知名人类学家,在阿富汗问题、游牧民族、中国边疆史等研究方面颇有
建树,个人能够得到其所发邀请函,并因此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留学美国,幸甚之至!故而,
在此也向国家留学基金委表示感谢,没有基金委的资助和各方面支持,留学美国终难以成行。
在美期间,巴菲尔德教授的殷切教导使得个人受益匪浅,个人也正是利用在波士顿大学的一
年时间,尽可能地搜集了更多可资利用的外文文献,这对于本文写作的深入开展带来了巨大
帮助。在图书资料方面,首先应该向兰州大学本部图书馆、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资料室表
示感谢,汉文文献的搜集主要依赖于它们的馆藏文献。其次,应该向波士顿地区的一些图书
馆及其工作人员表示感谢,首先要感谢波士顿大学缪格纪念图书馆(Boston University, Mugar
Memorial Library)及其馆际互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个人通过馆际互借服务借阅了多种外
文文献;其次,要感谢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Harvard University,Harvard-Yenching
Library)所给予的帮助,非常庆幸能够有机会置身于该馆并从中发掘到更多有价值的文献;
再次,则要感谢塔夫茨大学提希图书馆(Tufts University,Tisch Library)所给予的帮助,个
人借用馆际互借卡借阅到部分图书,甚为感激。本文大部分内容完成于留美期间,在万里之
外能够完成论文写作,自然感慨良多,这段经历值得珍藏和回忆。由于个人能力仍然有限,
本文也无可避免地存在缺憾,但个人确实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获得了心理和学术上的成长。
感谢一路上给予过我帮助和支持的同学和朋友,感谢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和亲人,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亲人的鼓励,感谢他们
在我求学之路上所给予的大力支持,这也是我不断进取的力量之源。

张峰峰
2016 年 8月 24 日于美国波士顿
318

万方数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