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3

论 18 世纪哈萨克大玉兹首领的家族世系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论 18 世纪哈萨克大玉兹首领的家族世系及其历史
演变过程 *

张峰峰

摘要 :18 世纪时,哈萨克大玉兹在哈萨克汗国处于特殊地位,这体

现在其统治者世系方面,也体现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国内学界对于哈萨

克大玉兹历史的认知,仍存在一些模糊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揭示其首领人

物间的关系及其历史发展过程。通过参阅国内外文献和研究成果可知,阿

比里斯并非阿布勒比斯,其父为卓勒巴尔斯,大玉兹统治者家族世系来源

更为多元复杂,部分统治者或源自布哈拉汗国。大玉兹在 18 世纪经历了

变迁、瓦解和重组的过程,既受到准噶尔部的影响,又受到和卓势力的牵

制,这也导致该部地位的衰落。对大玉兹历史的深入探讨,有助于进一步澄

清相关史实、整理相关争议,对该帐人物和历史过程形成更为透彻的认知。

关键词 :哈萨克 大玉兹 阿比里斯 卓勒巴尔斯 历史变迁。

引言

哈萨克汗国源自金帐汗国,约建立于 15 世纪中期,灭亡于 1822 年。哈萨


克人也是活跃于古代新疆及中亚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与河中地区各汗国、
我国新疆地方政权、清朝、俄国等都产生过较多联系。且清朝统一新疆之

*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丝绸之路与地缘政治视野下的巴达克山王国史研究”(项目编
号 :20CSS007)的阶段性成果。

61
世界历史评论 2023 年第 1 期

后,哈萨克成为清朝的西北藩属,一部分哈萨克人最终落居我国新疆,成为
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历史上哈萨克人主要为游牧民,其历史传承更多
依据口耳相传的史诗或传说,故本民族所留下的历史文献较少,这也就增加
了研究其民族内部历史的难度。18、19 世纪,汉文、俄文等文献对于哈萨克
历史有着较多记载,这也是开展哈萨克历史研究的主要历史文献,国内外既
有的研究成果,也多围绕着哈萨克与周边政权的关系来展开。
国内外学者已就哈萨克汗国的历史进行了诸多研究,我国学者更多探讨
了哈萨克与中国的关系。以苏北海、王希隆、厉声、阿拉腾奥其尔、张荣、
陈海龙、郭文忠等为代表的诸多学者,已经集中较多精力,搜集和整理了汉
文及部分满文文献,对中哈关系中的外交、朝贡、封授、经贸、边防等各方
面都做了较多研究,推动了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a 就哈萨克大玉兹历史研
究而言,国内学者较少加以专题研究,上述研究者多在中哈关系史的研究中
提及部分有关哈萨克大玉兹的历史文献,并加以一定阐释,较少进行细致探
究。苏北海曾以专文论及俄国对哈萨克大玉兹的侵略过程,对大玉兹的历史
变迁过程有部分论述,b 不过未系统地阐述大玉兹的首领人物及其内在历史过
程。孟楠所著的《哈萨克三玉兹历史考略》主要介绍了俄文文献和清代文献
对三玉兹历史的一些记载,发现了汉文文献记载中的一些不足,认为俄文和
汉文文献可以相互补充,c 但未深入地讨论三玉兹的历史。杨雷在《论哈萨克
斯坦三玉兹的关系》一文中,主要讨论当代哈萨克斯坦三玉兹之间的矛盾,d
虽对三玉兹历史有部分追溯,但尚不深入。
国内学者主要围绕着中哈关系史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探讨,但对外文文

a 苏北海 :
《哈萨克文化史》,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 年 ;王希隆 :《乾嘉时期清政府对哈萨克
族之关系与政策》,载《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 年第 1 期 ;厉声 :
《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
新疆的关系(15 世纪—20 世纪中期)》,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年 ;洪涛 :
《评乾隆皇帝的哈萨克
政策》,载《西域研究》,2000 年第 3 期 ;张荣 :
《清朝乾隆时期哈萨克政策研究》,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11
年 ;阿拉腾奥其尔、吴元丰 :
《清廷册封瓦里苏勒坦为哈萨克中帐汗始末 —兼述瓦里汗睦俄及其缘由》,
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 年第 3 期 ;陈海龙 :《清朝—哈萨克汗国贸易研究 1757—1822》,陕西师范
大学博士论文,2014 年 ;郭文忠 :
《清朝与哈萨克汗国首次通使若干问题再探讨》,载《清史研究》,2016 年
第 1 期。
b 苏北海 : 《沙俄对哈萨克大玉兹的侵略及人民的抗俄斗争》,载《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
年第 3 期。
《哈萨克三玉兹历史考略》,载《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1 期。
c 孟楠 :
《论哈萨克斯坦三玉兹的关系》,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 年第 1 期。
d 杨雷 :

62
论 18 世纪哈萨克大玉兹首领的家族世系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献的利用尚有不足,在哈萨克汗国内部历史研究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拓展空
间,诚如潘志平先生所言,国内对哈萨克三玉兹的研究,还十分薄弱。a 哈
萨克斯坦作为我国重要的周边邻国,也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合作伙
伴,在国内学界的区域与国别史研究方面,诸多研究围绕着当代中哈关系及
哈萨克斯坦的当代史展开,对历史上哈萨克汗国历史的研究尚存在缺漏,如
对哈萨克中玉兹历史和人物的关注较多,对哈萨克小玉兹和大玉兹内在历史
的深入研究存在明显不足。
国外学者中,法国著名汉学家伯希和在《卡尔梅克史评注》一书中,整
理和诠释了汉文文献对哈萨克历史的部分记载,专就《新疆识略》所载的哈
萨克王公世系表加以部分解读。佐口透在其新疆史研究中,较早地整理了汉
文文献,运用了部分外文文献,对哈萨克历史做了一定研究。近年来,以弗
吉尼亚 · 马丁、杰尼特 · 玛丽· 基利安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更多地以哈
萨克与俄国关系为中心研究哈萨克历史。日本学者小沼孝博、野田仁,致力
于充分发掘和利用多语种文献,对中哈关系、俄哈关系等做了更为深入的研
究,体现了较高学术价值。b 哈萨克斯坦学者在哈萨克史料整理、编纂、阐
释等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尤其是以叶罗菲耶娃(I. V. Erofeeva)为代表的学
者,系统收集了诸多俄文文献、编修了相关论著,c 这无疑有助于推动哈萨克
历史的研究。不过,来自日本、美国、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外国学者,虽然在
哈萨克汗国史研究方面作出了诸多贡献,但对哈萨克汗国内部历史的认知仍
然存在不足,在哈萨克汗国部落历史及人物关系研究方面,或存在着一定争

a 潘志平 :《区域史研究的考察—以中亚史为例》,载《史学集刊》,2011 年第 2 期。
《卡尔梅克史评注》,耿昇译,北京 :中华书局,1994 年,第 148—166 页 ;
b [法] 伯希和 : [日] 佐口透 :
《18—19 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上、下),凌颂纯译,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年 ;
[日]佐口透 :
《新疆民族史研究》,章莹译,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年 ;Virginia Martin, Law and Custom in the
Steppe: The Kazakhs of the Middle Horde and Russian Colonialis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Richmond: Curzon
Press, 2001 ;Janet Marie Kilian,“Allies & Adversaries: The Russian Conquest of the Kazakh Steppe,”Ph.D diss.,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2007 ;Jin Noda and Takarhiro Onuma, A Col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the Kazakh
Sultans to the Qing Dynasty, Tokyo: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2010 ;Jin Noda, The Kazakh Khanates between
the Russian and Qing Empire: Central Eurasi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uring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Leiden: Brill, 2016.
c И.В. Ерофеева, Казахские ханы и ханские династии в XVIII — середине XIX вв, Алматы, 1997 ;И.В.
Ерофеева, Родословные казахских ханов и кожа XVIII—XIX вв, Алматы, 2003 ;И. В. Ерофеева, Б. Т. Жанаее,
История Казахстана в русских источниках, Т. I—X., Алматы: Дайк-Пресс, 2005—2007.

63
世界历史评论 2023 年第 1 期

议,或不够深入、系统,故有必要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围绕对大玉兹首领阿比里斯(Abilis)及其家族世系的考证,以此为
基础,深入揭示相关首领人物间的联系、探讨大玉兹同周边部落及政权的关
系,并进一步追溯 18 世纪大玉兹的历史演变脉络。国内外学者鲜就本文所涉
主题进行专门研究,在既往有关阿比里斯身份的研究中,学者多将阿比里斯
简单地等同于阿布勒比斯(Abulfeiz),并未细致深入地探讨这两位人物之间
的差别,也未在此基础上就大玉兹历史作专题研究。如伯希和、佐口透、厉
声、郭文忠等学者,皆认为阿比里斯即阿布勒比斯,也并未专门考证阿比
里斯的身份和其所在家族的世系。通过追根溯源,可以发现这两位人物并非
同一人,甚至可以看出乾隆年间以后所编修的部分史籍就已开始混淆这两位
首领间的关系。野田仁虽指出了阿比里斯身份的特殊性,但未深入论证和说
明,也未就相关文献记载进行考订。
本文以 18 世纪哈萨克大玉兹首领人物及该部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对该
时期哈萨克大玉兹内部历史作深入研究,旨在进一步弥补国内学界相关研究
的不足,深入揭示其内在人物关系和历史演变过程,并借此考订相关文献记
载,就相关史实做更为深入的理论阐释。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发
掘和整理了相关的中外文文献,参照了国内外新近研究成果,希冀为学界同
仁带来一些新启发,为发展我国对周边邻国的区域与国别史研究作出贡献,
不足之处尚请方家指正。

一、哈萨克大玉兹在文献中的记载

有关哈萨克汗国历史的记载,主要存在于以汉文、俄文等文字写成的历
史文献之中,就汉文文献而言,《清实录》、“方略”等官方文献以及《西域
图志》《新疆识略》《新疆图志》等方志文献,皆记载了诸多哈萨克史料。同
时,满汉文档案文献中,也记载了一些关于清哈关系的历史。就俄文文献而
言,18 世纪初期以来,随着俄国逐步吞并哈萨克汗国,一些俄文文献也记载
了哈萨克汗国的历史,其中,列夫申(Levshin)、瓦里汉诺夫(Valikhanov)
等学者记录了较多哈萨克汗国的历史细节,而俄文档案文献则就俄国对哈萨

64
论 18 世纪哈萨克大玉兹首领的家族世系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克的直接统治过程加以更具体记载。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学者先后整理了多
卷本的《俄文文献中的哈萨克斯坦史》,对相关俄文文献加以梳理、注疏和编
纂,该套丛书无疑是了解 18—19 世纪哈萨克汗国内部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以叶罗菲耶娃为代表的哈萨克斯坦学者,还根据相关史料,以俄文或哈萨克
文编写了多部著作,专门论及哈萨克汗国历史上的部落、人物、事件等,虽
然未能系统深入地考证哈萨克汗国的历史细节,诸多问题也存在争议,但相
关著作仍值得参考。
在哈萨克汗国内部,组成哈萨克族的诸多部落,按照部落系谱被划分为
三个玉兹(Juz)或三帐(Horde),玉兹用来指大群体或部落联盟所占领的
在传统上或多或少已经界定了的领地。至于玉兹的起源,有说法称其源自阿
拉伯语,意思为“一部分”或“一个分支”;亦有说法称其源自突厥语,表
示数字 100。a 霍渥斯认为,头克汗(Tiavka Khan)在位时期(1680—1718),
哈萨克分为三玉兹,它们最初仅为行政单位,可能是从突厥乌古斯那里继承
而来,头克汗分别任命了三位代理人以管理三部,大玉兹由吐里(Tiul)、中
玉兹由卡孜别克(Kazbek)、小玉兹由艾特克(Aitiak)分别予以管理。b 霍渥
斯认为三帐在头克汗在位时期才产生,并不准确,实际上,无论是有关哈萨
克的口述史料,还是 19、20 世纪的俄国与苏联学者,皆未能明确说明哈萨克
三帐的具体产生时间。美国学者吉格尔 · 加尼别尔在其博士论文中曾有详细
考证,他通过回顾和引用诸种相关历史记载以及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指出哈
萨克三玉兹兴起于 15 世纪后期,但当时尚不成熟,俄文文献在 1616 年才首次
出现对玉兹的记载。哈萨克三帐划分为三个独立自主的谱系、领土及政治单
元的过程,直至 17 世纪中期才得以完成。玉兹由军事单位发展为民事单位,
玉兹在 15 世纪中期作为部落构成的基础单位,军事性质并不凸显,直至 17 世

a [法] 恰赫里亚尔 · 阿德尔、[法] 伊尔凡 · 哈比卜主编 :


《中亚文明史》(第五卷),蓝琪译,北京 :中
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年,第 56 页。
b Henry H. Howorth, History of Mongols: From 9th to 19th Century, Part Ⅱ , Division Ⅱ , 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1880, p.641. 头克汗任命这三位人物对三玉兹进行管理,更早见诸列夫申的记载,霍渥斯加以引
用。图里即汉文文献所载的吐里拜,今哈萨克斯坦楚河下游沿岸有地名为托列比(Tole Bi)即源自该人名,
另有锡尔河下游沿岸的地名为艾特克比(Aiteke Bi,亦作奥捷克比)应源自艾特克这一人物。参见[俄] 列
夫申 :
《吉尔吉斯—哈萨克各帐及各草原的述叙(摘译)》,弗· 德· 比尼法译,乌鲁木齐 :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民族研究所译,1975 年,第 35 页。该译本中将 Tiul 直译为迪乌尔,将 Aitiak 直译为阿伊迪亚克。

65
世界历史评论 2023 年第 1 期

纪下半期,哈萨克人因遭受到厄鲁特蒙古的侵略,才逐渐经历了向宗谱、政
治和地理单位的转变和过渡。a 故而,哈萨克三玉兹的形成有较早的历史根
源,正式形成历经多个世纪。
我国学者厉声指出,探讨哈萨克三玉兹的形成非常困难,学界众说纷
纭,哈萨克汗国在形成过程中,其内部各部落之间即有历史沿革下来的亲疏
关系,此外,它们归入哈萨克人联盟或汗国的时间是不同的,等等。不同的
部落联盟或部落集团就是在这些基础上形成的。部落联盟或集团内的各部
落在经济上以游牧为主导,在政治上采取对外一致的举措,并有相对统一的
领导集团和领袖人物。哈萨克汗国形成后,内部一开始就缺乏统一的中央集
权,政治体系上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
靠某一个或某几个强大的部落联盟或集团及首领的威势,这种建立在草原分
散游牧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权所共有的特点,正是哈萨克汗国三玉兹形成的内
在原因。厉声先生认为,16 世纪初期哈斯木汗死后,哈萨克内部缺乏像他这
样的领袖人物,最终导致了多个部落联盟或集团割据,在 16 世纪后期至 17 世
纪初期,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分别形成。b 厉声先生也强调哈萨克汗国
内部较早就因亲属或政治、经济关系结为不同的联盟,而三玉兹的形成也经
历了多个阶段,最终在 17 世纪初期形成。
总之,学界并无一致说法,相关讨论有助于进一步推断哈萨克三玉兹
的形成过程,其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在内外因的推动下最终完成。
三玉兹之中,大玉兹又称大帐或乌拉克玉兹(Uli Zhuz),中玉兹又称中帐
或鄂图尔玉兹(Orta Zhuz),小玉兹又称小帐或启齐(齐齐)玉兹(Kishi
Zhuz)。其中,大玉兹主要活动于乌孙故地,即巴尔喀什湖南部以及从伊犁
河到锡尔河之间的广阔地区,属部以乌孙部落为基础,包括康居(Kangli)、
杜 拉 特(Dulat)、 札 剌 亦 儿(Zhalair)、 阿 勒 班(Alban)、 素 宛(Suvan, 苏
万)、锡尔克列(Sirgeli)、伊斯帖(Isti)、乌沙克特(Oshaqti)、恰甫拉什特
(Shaprashti)、千希克勒(Chanchkili)、博特拜(Buptay)、契莫尔(Chimir)、

a  Jiger Janabel,“From Mongol Empire to Qazaq Juzder: Studies on the Steppe Political Cycle(13th—18th
Centuries),”Ph.D diss., Harvard University, 1997, pp.103—109.
《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新疆的关系(15 世纪—20 世纪中期)》,第 44—48 页。
b 厉声 :

66
论 18 世纪哈萨克大玉兹首领的家族世系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锡依克木(Siyqim)等部落。札剌亦儿、乌沙克特、杜拉特为其中较为古老
的部落,而博特拜、契莫尔、锡依克木则是杜拉特部的分支部落。中玉兹位
于锡尔河北部,主要部落包括克烈(Kerey)、乃蛮(Nayman)、瓦克(Waq)、
阿尔根(Arghin)、弘吉剌惕(Kongrat)、克普恰克等(Qipchaq)。小玉兹领
地为现在的西哈萨克斯坦。a
当头克汗在位时(1680—1715,卒于 1718 年),哈萨克汗国仍然保持着
较强统一性,但当头克汗离世之后,统一的汗国走向瓦解,哈萨克三帐之间
彼此分立,涌现出较多首领人物,各自为政。中帐内部也出现了多个首领人
物,如头克汗之子色莫柯依(Semeke)、博罗特(Bolot),博罗特之子阿布
勒班毕特(Abulmanbet)及其所在世系的多位成员、阿布勒班毕特之侄阿布
赉及其家族,b 另如都尔逊之子库楚克(Kuchuk)、巴喇克(Baraq)及其为数
众多的后裔等。小帐内部,除了阿布勒海尔及其子努喇里(Nurali)、额拉里
(Erali)等外,还包括哈依甫汗(Kaip)及其子巴图尔(Batur)、其孙哈雅布
(Hayub)等。相较于此,大帐内部的历史记载更为模糊,大帐、小帐的首
领,均并未被载于《新疆识略》的《哈萨克世次表》中。故而,大帐、小帐
的历史均有待进一步揭示。
1755 年以来,在清朝统一新疆的过程中,清朝了解到哈萨克的一些基本
概况。其中,据《西域图志》载,哈萨克由左部(鄂图尔玉兹,中帐)和右
部(乌拉克玉兹,大帐)构成,左部由阿布赉、阿布勒班毕特所主宰,右部
则由阿比里斯(Abilis)统领,阿比里斯不掌管具体事务,而是交由其下属的
三位巴图尔管辖,包括吐(图)里拜、辉格尔德、萨萨克拜。c 较之中玉兹,
清朝文献对大玉兹的记载相对较少,《清实录》《平定准噶尔方略》提及一些
大玉兹首领的事迹,如阿比里斯、汗巴巴(Hanbaba)等,但并未明确记载
相关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家族世系,也未记载大玉兹同中玉兹的著名首领阿布

《哈萨克族简史》,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8 年,第 150—151 页。


a 《哈萨克族简史》编写组 :
b 从俄文文献中易知,阿布勒班毕特应系头克汗之孙而非头克汗之子,而阿布赉之曾祖父瓦里巴赫(Vali)
与阿布勒班毕特之祖父头克汗同为杨吉尔汗之子,故从辈分而言,阿布勒班毕特要长于阿布赉一辈,称阿布
勒班毕特为阿布赉之兄,并不恰当,他应系阿布赉之叔父或伯父。前引厉声先生的著作(第 84 页)载阿布
勒班毕特系头克汗之子、《清高宗实录》称阿布勒班毕特为阿布赉之兄(卷 577,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甲戌),
并不恰当。
《西域图志校注》,钟兴麒等校注,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569 页。
c (清)傅恒等撰 :

67
世界历史评论 2023 年第 1 期

赉、阿布勒班比特等之间的关系。
《西域地理图说》系一部稿本方志文献,于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才被发现
和整理,该著约成书于清朝统一新疆之初,以汉文、满文著成。据该书的整
理者推断,该书约成书于 1757 年,或为旗人所著,因该方志成书较早,对
清朝对新疆及其沿边的早期见闻均有记载,其中对外裔部落的记载有特别之
处。该著对于哈萨克诸部有以下记载 :

自吹、塔拉斯属喀拉布拉地方往西北去五日、入哈萨克地方,哈萨
克亦系另一派回人,方今受我皇王恩宠,俱有龙蟒衣服,其部落分上中
下三枝 :一曰乌鲁羽斯,二曰鄂托兰吉羽斯,三曰科起克羽斯。上部落
之头领名喀拉回克儿第,属下七千余户,游牧于叶帖乾啻地方,有小城
一座……中部落之头领名多斯满伯特,属下五千余户,游牧于雅塔乾地
方,平川其百余里……下部落之头领名孟克巴图,属下三千余户,游牧
于准贝斯地方,平川五百余里……以上三部,俱属该总目图里野比、阿
布赖等二人统辖……近因其牲畜力茂,则究其旧愤,言霍罕北鄙塔什罕
地方,有城一(坐)[座],原系伊属,被霍罕劫占,欲夺获此地,连年
兴兵征剿,霍罕伯克额尔得呢受扰不过,允给一半。现今此城连地,以
东西二门为界,门北城地俱属图里野比等属,门南城地仍为额尔得呢所
属。城内有两部落头目带领本属民户居住。a

引文记载了哈萨克三部落的基本情况,包括首领、城池、地理位置及其
与浩罕的关系等内容,相较于清代其他文献中的记载,有其特殊之处,如其
中载上部落首领为喀拉回克儿第、中部落首领为多斯满伯特、下部落首领为
孟克巴图,且三部均由图里野比(应即吐里拜)、阿布赖(阿布赉)所统领,
上述三部首领人物之名,并未见诸《清实录》《平定准噶尔方略》《西域图
志》等乾隆年间的常见文献之中,且该引文对哈萨克与浩罕关系的记载更为

a 阮明道主编 : 《西域地理图说注》,汉文笺注阮明道、满文译注刘景宪,延吉 :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123 页。

68
论 18 世纪哈萨克大玉兹首领的家族世系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详细,上述三个人物究竟孰为?他们与其他哈萨克首领的关系如何?哈萨克
与浩罕之间的斗争过程又是怎样的?这些细节都非常值得关注和思考。
成书于乾隆年间的著作《皇清职贡图》,对哈萨克部落的划分有特别之
处。据其记载,“哈萨克在准噶尔西北,即汉大宛也,有东西二部,自古未
通中国,乾隆二十二年,东哈萨克之阿布赉、阿布勒班必特,西哈萨克之阿
必里斯等先后率众归诚”。a 据此,阿布赉、阿布勒班毕特所在的部落为东哈
萨克,而阿比里斯所在部落为西哈萨克,这种划分方法鲜见于其他文献中,
常见的记载将哈萨克划分为左部、右部和西部。
约成书于 1820 年的《新疆识略》,在其卷 12《外裔》所载的《哈萨克世
次表》中,分别列出了“左部”(阿布赉汗所在家族)、“右部”(阿布勒班毕
特所在家族)、“西部”(都尔逊及其后裔)这三支哈萨克统治家族的世系表,
并就其中重要人物的事迹、头衔等加以说明。该表对于复原哈萨克诸部重要
人物谱系具有重要帮助。然而,该表所载人物主要限定于与清朝关系较为密
切的中玉兹的多个分支家族世系,未完整覆盖哈萨克三玉兹的重要首领人
物,无论是小玉兹的阿布勒海尔、哈依甫、哈雅布等人,还是大玉兹的首领
阿比里斯等人物,均阙载于该表中。这说明,自 1755 年至 1820 年,清朝对哈
萨克内部历史的认知发生了一定转变,这或与大玉兹内部的历史变迁有关,
亦或与该时期修史者对哈萨克早期相关历史记载的淡忘有关,其中的原因深
值进一步探究。
就俄文文献而言,18 世纪的俄文文献对哈萨克大玉兹历史的记载较为有
限,诸多俄文档案文献主要记录了 19 世纪沙俄对哈萨克人的统治过程。有限
的俄文文献,来自安德列夫(Andreev)、列夫申以及部分俄国使臣的记载。
在多卷本《俄文文献中的哈萨克斯坦史》中,哈萨克斯坦学者收集整理了俄
文文献中的哈萨克史料,包括安德列夫在 18 世纪末(1785—1790)对哈萨克
大玉兹历史和传说的相关记载,部分内容或来自实地的走访调查,也包括萨
尔特商人努尔穆哈莫德(Nurmukhammed)于 1735 年向俄国人所作的报告。
在报告中,他提及了大玉兹的部分统治者及所领地域的情况。而俄国学者列

a (清)傅恒等纂 :
《皇清职贡图》卷九,哈佛大学图书馆藏刊刻本。

69
世界历史评论 2023 年第 1 期

夫申在 19 世纪初期所著的《吉尔吉斯—哈萨克各帐及各草原的述叙》,提及
了 18 世纪哈萨克大玉兹的历史概况,对中玉兹、大玉兹的关系以及大玉兹与
准噶尔政权的关系等都有记载。著名的俄籍哈萨克学者瓦里汉诺夫系阿布赉
汗之后裔,他在个人著作集之中,也就哈萨克统治者世系作出记载,具有一
定参考价值。如是俄文文献,都有助于对哈萨克大玉兹历史进行更为系统深
入的探索和研究。

二、阿比里斯及其家族世系考

在既有成果中,有关大玉兹首领人物的专题研究较少,大玉兹首领阿比
里斯通常被认为就是阿布勒比斯。由于文献记载有限,前人也较少围绕阿比
里斯及其所在家族的世系背景作深入讨论。研究其本人身份及家族起源,有
助于深入解析哈萨克大玉兹的历史演变脉络。本部分试就此展开进一步探
讨,并梳理其中的问题。

1. 阿比里斯并非阿布勒比斯

据《西域图志》记载,清朝在与哈萨克的早期接触中,认识到其右部及
大帐首领为阿比里斯,他本人并不掌管具体事务,而是吐里拜等三位巴图尔
掌管。前人多理所当然地以为,阿比里斯即中帐汗阿布勒班毕特之子阿布勒
比斯。近现代学界中,较早持此说者,以伯希和、佐口透较为典型,如伯希
和猜测,《西域图志》所载右部哈萨克汗“阿比里斯”是由阿布勒必斯讹变
而来。并认为,“追根溯源,此人是中部的一位王公,但我们知道大部没有
真正的汗,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则要向中部呈奏”。a 佐口透指出 :
“阿比里斯是
右部哈萨克的统治者,是阿布赉的同时代人。他就是后面提到的名叫阿布勒
比斯的王公。”b“1742 年的文书,大帐有一个叫 Ablyazi 的汗,住在塔什干,其
身边有一个名叫图列比的首领。看来就是阿布勒比斯 Abul Faiz,是头克汗的

《卡尔梅克史评注》,第 149 页。
a [法]伯希和 :
《18—19 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上),第 321 页。
b [日]佐口透 :

70
论 18 世纪哈萨克大玉兹首领的家族世系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孙子、阿布勒班毕特的儿子,实际上不是汗,而是苏丹。”a 显然,这两位学
者都将阿比里斯等同于阿布勒比斯。
国内学界,亦有诸多学者沿承此说,如《哈萨克族简史》编修者也直接
将阿比里斯等同于阿布勒比斯,厉声、郭文忠等学者,也将二者等同,并未
作过多考辨来专门讨论阿比里斯的个人身份。b 实际上,此说有待商榷,通
过考证可以看出,阿比里斯并非阿布勒比斯。
一者,清朝统一新疆以来,从清朝早期的相关记载来看,《平定准噶
尔方略》《清实录》《西域图志》等文献,并未将阿布勒比斯与阿比里斯相
混淆,如《西域图志》专称阿比里斯为右部汗,驻于塔什干(罕),而左部
阿布赉则另委派其弟阿布勒比斯前往接待清朝大臣,显然并未将二者作为
同一人。
二者,从两位人物的头衔来看,二者亦非同一人。在《清高宗实录》
中,阿比里斯被清朝称为“右部哈萨克汗”,c 阿布勒比斯被称为“哈萨克
王”,d 这明显体现在乾隆帝对二者所颁布敕书的称呼中。清朝对归附的哈萨
克首领进行了封授,哈萨克贵族被封为汗爵、王爵、公爵、台吉等,而汗
爵、王爵的继承则严格实行长子继承制,这也是维系清哈所建立的厄真—阿
鲁巴图(ejen-albatu)关系(主仆关系)的重要手段。e 阿比里斯作为右部之
汗,得到了清朝认可,而阿布勒比斯作为阿布勒班毕特汗的次子,并不享有
汗爵,汗爵由其兄博罗特继承。f 故而,清朝官方始终区分了上述两位人物
的头衔,并未加以混淆。
三者,阿布勒比斯与阿比里斯所统领的哈萨克部落及其地理位置并不相
同。阿布勒比斯主要管理哈萨克中玉兹的奈曼部,所属部落主要分布于额尔

《新疆民族史研究》,第 307 页。从中也可看出,佐口透先生将阿布勒班毕特视为头克汗之


a [日]佐口透 :
子并不恰当,阿布勒班毕特实际为头克汗之孙。
b 《哈萨克族简史》编写组 : 《哈萨克族简史》,第 169 页 ;厉声 :
《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新疆的关系(15
世纪—20 世纪中期)》,第 112 页 ;郭文忠 :
《清朝与哈萨克汗国首次通使若干问题再探讨》。
c 《清高宗实录》卷 575,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己亥。
d 《清高宗实录》卷 575,乾隆四十七年五月辛未。
e Jin Noda and Takarhiro Onuma, A Col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the Kazakh Sultans to the Qing Dynasty,
pp.139—142.
《钦定新疆识略》卷 12,《哈萨克》,台北 :文海出版社,1965 年。
f (清)松筠纂 :

71
世界历史评论 2023 年第 1 期

齐斯河上游,位于乌斯季卡缅林斯诺戈尔斯克(Ust Kamenogorsk)与塞米巴
拉金斯克(Semipalatinsk)之间。而阿比里斯则主要居于塔什干,统领该城
及周边的大玉兹部落,包括杜拉特部及其分支契莫尔、卫逊、素宛、锡尔克
列、千希克勒等部。a
四者,从两位人物的世系追溯来看,他们显然并非同一人。阿布勒比斯
之父为阿布勒班毕特,这已有明确记载,但汉文文献并未明确记载阿比里斯
的世系和身份,实际上他为卓勒巴尔斯(Zholbarys)之子,这在满文文献和
俄文文献中都有说明。
在满文档案中,1758 年,据哈萨克大帐使臣、吐里拜之子卓兰(Jolan)
所奏,大玉兹有两位汗,一位是阿比里斯汗,他为卓勒巴尔斯汗之子,卓
勒巴尔斯汗为哈喇比斯汗(Harabis)之子 ;另一位则是汗巴巴汗,即玛密
特汗(Mamit)之子,玛密特系伊斯凡第雅尔汗(Isfandiyar)之子,后者则
系鲁斯塔木汗(Rustem)之子。野田仁正是据此指出,阿比里斯并非阿布勒
比斯。b
这也可以在俄文文献中得到印证,如叶罗菲耶娃根据俄文文献,指出阿
比里斯为卓勒巴尔斯之子,卓勒巴尔斯之父为阿布都拉(Abdullah),阿比里
斯另写作阿卜尔哈兹(Abulgazy)。她还指出,鲁斯塔木系伊曼(Iman)之
子,约于 18 世纪初至 1712 年统治了大玉兹的杜拉特等部,覆盖锡尔河中游、
奇尔奇克(Chirchik)河谷地区,住居于塔什干,其子为伊斯凡第雅尔,也统
治了一段时间。c 这说明,满文、俄文文献皆记载阿比里斯系卓勒巴尔斯之
子,只是对卓勒巴尔斯之父的身份记载有所不同。上述记载已足可表明阿比
里斯与阿布勒比斯的身世不同,二者并非同一人,两种文献也表明玉兹在 18
世纪早期实际存在两大统治家族。同时,两种文献对鲁斯塔木、伊斯凡第雅
尔为父子关系的记载较为一致,可以相互印证。

a И.В. Ерофеева, Казахские ханы и ханские династии в XVIII — середине XIX вв, С. 79, 83.
b 该满文档收录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哈萨克斯坦东方学研究所编 : 《清代中哈关系档案汇编》(一),
北京 :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 年,第 180—181 页。野田仁就相关满文内容进行了转写和翻译,参见 Jin Noda,
The Kazakh Khanates between the Russian and Qing Empire: Central Eurasi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uring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pp.168—169。关于卓兰的身份,参见小沼孝博的研究 :Jin Noda and
Takarhiro Onuma, A Col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the Kazakh Sultans to the Qing Dynasty, p.156。
c И.В. Ерофеева, Казахские ханы и ханские династии в XVIII — середине XIX вв, С.77, 79, 110.

72
论 18 世纪哈萨克大玉兹首领的家族世系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对阿比里斯身份的考证,有助于订正部分汉文史料记载之误,如《嘉庆
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右部哈萨克时,称“其汗曰阿布勒班毕特,即阿比里
斯,其巴图尔有三……”a 将阿布勒班毕特与阿比里斯等同,显然有误。《西
陲总统事略》所载《哈萨克源流》、《新疆识略》所载《哈萨克世次表》,并
未提及阿比里斯这一人物,但径将与阿比里斯相关的史实强加于阿布勒比斯。
如据《西域图志》载,参赞大臣富德领兵追索准部余党的过程中,行至哈萨
克右部境内,此时正值阿比里斯属下吐里拜与塔什干人吐尔占交战,富德遣
侍卫蒙固尔岱等前往招抚右部,吐里拜伺机迎见清军,表达归降之意。b 然
而,《哈萨克源流》《哈萨克世次表》径直将阿比里斯替换为阿布勒比斯,据
前者载 :
“臣富德率兵追捕准夷余党哈萨克锡拉至右部境,会其与塔什罕构衅
互攻……哈萨克稽首听命,而塔什罕回目亦悔悟息争,右部汗阿布勒比斯即
日遣使入贡,其书略曰 :右部与左部阿布赉同为雄长,今得均隶臣仆,请陪
左部自效,语极真挚。”c 后者也认为阿布勒比斯“即日遣使入贡,愿与左部
同隶臣仆”。d 这些记载显然混淆了阿比里斯与阿布勒比斯。《西域图志》将
阿布勒比斯列入哈萨克左部、将阿比里斯列入右部,并未混淆二者事迹,而
成书相对较晚的《西陲总统事略》
《新疆识略》则误解了乾隆年间的记载。这
说明,19 世纪初期清朝再次编修史料时,对阿比里斯汗及其所在大帐的相关
史实逐渐遗忘,这客观反映了大帐的历史变迁,以至于造成记载错误。
哈萨克汗国作为典型的内亚汗国,在社会结构上继承了金帐汗国的体
制,作为成吉思汗后裔的黄金家族被称为白骨阶层,平民则被称为黑骨阶
层。e 正基于此,哈萨克首领个人命运的兴衰,通常能够左右其所属部落的
发展和演变,多元的哈萨克首领林立,且经常相互斗争,加之各帐面临着外
在环境的挑战,进一步刺激了各帐的内在发展以及诸帐关系的变迁。《哈萨
克世次表》中,都尔逊及其子孙所在的世系,被列为“西部”,阿布赉家族
所在世系被视为“左部”,阿布勒班毕特所在家族的世系则被称为“右部”。

a 四部丛刊续编史部 :《嘉庆重修一统志》(29),卷 529,


《右哈萨克》。
《西域图志校注》,钟兴麒等校注,第 569 页。
b (清)傅恒等撰 :
《西陲总统事略》卷 11,《哈萨克源流》,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c (清)祁韵士等纂 :
《钦定新疆识略》卷 12,《哈萨克》。
d (清)松筠纂 :
e Чокан Валиханов,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Том 2, Алма-Ата: Казах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1985, С. 39.

73
世界历史评论 2023 年第 1 期

相较于乾隆年间的记载,哈萨克左部、右部、西部的含义发生了变迁。这是
因为,较早前,清朝主要将中帐视为左部,将大帐视为右部,将小帐称为西
部,至道光初年,左、右、西三部的含义发生变迁,专指哈萨克汗国奠基人
贾尼别克(Janibek,又作札尼别)之子贾迪克(Dzhik,又作阿的黑)后裔中
的三个分支世系,这体现了诸帐与清朝关系的变化,也体现出三帐地位的变
迁和内在的历史演变过程。关于此,野田仁已有详论。a

2. 对阿比里斯及其家族身份的追溯

阿比里斯应系卓勒巴尔斯之子,他与阿布勒比斯的身世显然不同,那
么阿比里斯、卓勒巴尔斯所在家族究竟源自何方?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
迁?此类问题值得追问和深入探究,对于进一步认识大玉兹的内部历史和演
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受限于哈萨克本民族文献记载的不足,相关问题尚存
争议,难以完全阐释清楚阿比里斯及其祖先的源流。
前文提及,17 世纪初期,三玉兹实际已经初具雏形,但哈萨克汗国仍然
维持着较强的统一性。17 至 18 世纪中期,大玉兹主要以塔什干为中心,统治
着周边的哈萨克部落。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追溯大玉兹的历史发展轨迹。
首先应复原 17 世纪哈萨克大玉兹的统治者,从而探究阿比里斯是否有可
能为该统治者的后人。霍渥斯在《蒙古史》中,结合阿布尔哈齐(Abulghazi)
所著《突厥世系》的法文译本,对 17 世纪塔什干地区哈萨克统治者的身份
进行了探讨。阿布尔哈齐在著作中提及其个人经历 :他在逃亡的过程中,先
是在额什木汗(Eshim,又作伊吉姆汗)那里过了三个月,并在土尔克斯坦
(Turkestan)见到了塔什干哈萨克人的土尔孙汗(Tursun),并被带往塔什干,
在塔什干土尔孙汗身边过了两年之后,由于额什木汗设法夺去了土尔孙汗的
性命,便向额什木汗请求离开,到了布哈拉。b《突厥世系》的法文本译注者

a  Jin Noda, The Kazakh Khanates between the Russian and Qing Empire: Central Eurasi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uring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pp.144—179.
《突厥世系》,罗贤佑译,北京 :中华书局,2005 年,第 292—293 页。《突
b 阿布尔 · 哈齐 · 把阿秃儿汗 :
厥世系》并未明确说明土尔孙汗被杀的年份,列夫申将阿布尔哈齐在土尔克斯坦、塔什干活动的时间解读
为 1630 年前后,霍渥斯结合阿布尔哈齐的相关记载,推算出土尔孙被杀的时间为 1627 年,而另有说法称其
死于 1628 年。参见[俄] 列夫申 :
《吉尔吉斯—哈萨克各帐及各草原的述叙(摘译)》,第 31 页 ;Henry H.
Howorth, History of Mongols: From 9th to 19th Century,Part Ⅱ , Division Ⅱ , p.639。

74
论 18 世纪哈萨克大玉兹首领的家族世系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戴美桑(Desmaison)在由察合台文直接翻译该书时,专门加注释称此土尔孙
为买赫迪苏丹(Mèhdi-Sultan)之子,阿布尔哈齐则另在书中提及买赫迪苏丹
于 1510 年被巴布尔在喜萨尔(Hisar)处死。霍渥斯注意到了戴美桑的注释,
指出这种说法从年代上不合逻辑,该买赫迪与土尔孙所处时代间隔太远,也
指出土尔孙亦非呼岱们德(Khudaimende)之子都尔逊,因为从年代上说不
通。据其推断,土尔孙汗之父有可能为阿克纳扎尔汗(Ak Nazar,即哈斯木
汗之子,约 1538—1580 年在位)。a
然而后世学者研究表明,霍渥斯这一推论有误。学者们一般认为,土尔
孙汗为阿克纳扎尔汗之侄、贾勒木苏勒坦(Zhalim)之子。哈萨克斯坦学者
阿布塞托娃(Abuseitova)等学者在整理和注解哈萨克的俄文史料时,考证出
该土尔孙为贾勒木苏勒坦之子。b 我国学者所著《哈萨克族简史》也据俄文
文献指出,塔什干归属哈萨克汗国后,由贾尼别克汗之孙、贾勒木苏丹之子
吐尔逊 · 穆罕默德苏丹统治。不久,吐尔逊 · 穆罕默德摆脱了额什木汗的统
治而独立,并自己铸造钱币,单独征收赋税,其分裂活动激怒了额什木汗,
他亲率大军征伐以塔什干为中心的吐尔逊 · 穆罕默德政权。1627 年,额什
木汗击溃吐尔逊军,并杀死吐尔逊汗,哈萨克汗国又重归统一。c 土尔孙与
吐尔逊 · 穆罕默德显然为同一人,《中亚文明史》也论及,土尔孙 · 穆罕默
德实际是独立于额什木汗统治的,他在乌兹别克统治者布哈拉汗伊玛姆库利
(Imamkuli)的扶持下,在塔什干称汗。这应该是额什木汗最终处死土尔孙的
重要原因。土尔孙汗的独立统治,是哈萨克内部早期分裂的表现,这对于追

a Henry H. Howorth, History of Mongols: From 9th to 19th Century, Part Ⅱ , Division Ⅱ , pp.639—640. 都尔逊即
《哈萨克世次表》中提及的哈萨克“西部”世系中的都尔逊,所在世系为 :贾迪克—安单—博奎—库楚克—
呼岱们德—都尔逊,参见后文所附世系表。
b М.Х. Абусеитова and Ю.Г. Баранова, Письменные источники по истории и культуре Казахстана и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в XIII—XVIII вв, Алматы: Дайк-Пресс, 2001, C. 234. 加纳别尔指出,史料中有关土尔孙的
来源的记载存在冲突,另有俄文文献称其为希盖汗后裔。Jiger Janabel,“From Mongol Empire to Qazaq Juzder:
Studies on the Steppe Political Cycle(13th—18th Centuries),”p.100.
c 《哈萨克族简史》编写组 : ,第 149 页。土尔孙只统领了部分哈萨克部落,包括哈特罕
《哈萨克族简史》
(Katagan,另作哈塔斤、哈答斤等)和康居。额什木汗击破土尔孙所部之后,哈特罕部也分崩离析。据阿布
尔哈齐记载,哈特罕人也被额什木汗大肆蹂躏迫害,此后,一部分成为哈萨克大玉兹的氏族千希克勒,另一
部分则融入乌兹别克人之中。参见阿布尔 · 哈齐 · 把阿秃儿汗 : ,第 292 页 ;Jiger Janabel,“From
《突厥世系》
Mongol Empire to Qazaq Juzder: Studies on the Steppe Political Cycle (13th—18th Centuries), ”p.100. A.K. Муминов (Ред.),
История Казахстана в Персидских источниках, Том II, Алматы: Дайк Пресс, C. 241—242.

75
世界历史评论 2023 年第 1 期

溯大玉兹的历史也有一定启发,而其后人的世系传承,仍然待考。
据哈萨克斯坦学者奥洛维茨夫(A. G. Olovintsev)等人研究,土尔孙所
在的世系为 :

贾尼别克—哈斯木—贾勒木苏勒坦—土尔孙—阿布都拉—卓勒巴尔
斯—阿比里斯 a

贾勒木苏勒坦系贾尼别克汗之孙、哈斯木汗之子,哈斯木汗另一子阿克
纳扎尔曾担任汗,故贾勒木苏勒坦系阿克纳扎尔汗之弟,1580 年为其女婿、
塔什干地区的巴巴苏勒坦(Baba Sultan)所杀,巴巴苏勒坦本隶属于布哈拉
汗国,此时发动叛乱。b 故该世系中,土尔孙为贾勒木苏勒坦之子,与其他
研究者的结论一致,但该世系中的土尔孙汗与阿布都拉年代相距较为久远,
很难说阿布都拉就是土尔孙汗之子。这是因为,据叶罗菲耶娃研究,阿布都
拉于 1712—1718/1719 年仍作为大玉兹统治者,c 而土尔孙约在 1627 年已经离
世。故若按照该世系,从逻辑上来说,若阿布都拉即为土尔孙之子,那么他
统治大玉兹时,至少已年逾 90,所以阿布都拉是否确为土尔孙汗之子,仍有
疑问。d 同时,笔者也难以找到其他相关史料或研究成果来直接证明土尔孙
汗与阿布都拉为父子关系。
即便是叶罗菲耶娃、萨比托夫(Sabitov)等哈萨克斯坦学者,也未能完
全确定阿布都拉这一人物的家族世系。如叶罗菲耶娃仅能够确立阿布都拉系
卓勒巴尔斯之父,阿比里斯则系卓勒巴尔斯的其中一子,另一子不明。萨比
托夫则在叶罗菲耶娃等学者研究成果和相关史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看
法。如据其考辨,阿布都拉同前文提及的伊曼一样,皆来自布哈拉汗国历史
上的阿斯特拉罕王朝(亦称札尼王朝[Janid]或秃花—帖木儿王朝[Toqay-

a http://azretsultan.kz/eng/zholbarys-khan-abdullah-uly/。该网页所载这一世系不一定完全准确,笔者对此记
载仍持怀疑态度,仅列于此。
b С.К. Ибрагимов, Н.Н. Мингулов, К.А, Пищулина and В.П. Юдин, Материалы по истории казахских
ханств XV — XVIII веков, Алма-Ата: Наука,1969, C. 254.
c И.В. Ерофеева, Казахские ханы и ханские династии в XVIII — середине XIX вв, С.77.
d 据俄文文献,吐里拜在世时间为 1663—1756 年,卡孜别克比在世时间为 1667—1763 年,艾佳克比则于
1682—1766 年在世,显然,三者均较为长寿,而阿布都拉是否也如此,难以断定。

76
论 18 世纪哈萨克大玉兹首领的家族世系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Timurid],1599—1785),阿布都拉则为该王朝著名统治者伊玛姆库利之侄。但
他认为卓勒巴尔斯之父实际系另一位名叫托尔逊的统治者,这一托尔逊系贾
迪克之子希盖汗(Shigai)的后裔,其名与上文中的土尔孙、都尔逊虽发音相
近,但并非同一人,相关人物世系顺序大致为 :希盖汗—阿曼 · 布兰(Aman
Bulan)—巴图尔(Batyr)—托尔逊—卓勒巴尔斯。他认同阿比里斯系卓勒巴
尔斯之子,同时指出卓勒巴尔斯的另一子实际名为阿布赖(Ablai)。a 这在叶
罗菲耶娃等人的研究中并未展现出来,这些结论应主要源自他对安德列夫在
18 世纪所作历史记载的考辨。但相关记载较为单一,萨比托夫本人也无法完
全理解安德列夫的原始记载。对阿曼 · 布兰和巴图尔等人物的身份也表示费
解,较难得到其他材料的印证,故仅得出一些自己的推论。萨比托夫的相关
阐释,部分推翻了叶罗菲耶娃的观点,也增加了考证卓勒巴尔斯、阿布都拉
等人世系来源的复杂性。这也说明,即使哈萨克斯坦本土学者也未能在相关
问题的考证上达成一致意见。
此处,姑且将相关争议列于此,想强调的是,目前尚难以完全准确地追
溯卓勒巴尔斯完整的家族世系。围绕卓勒巴尔斯所在世系的讨论,大致呈现
以下几种追溯。

1. 哈斯木汗—贾勒木苏勒坦—土尔孙汗—阿布都拉—卓勒巴尔斯
汗—阿比里斯汗(源自奥洛维茨夫)
2. ?—阿布都拉—卓勒巴尔斯—阿比里斯 ;
伊曼—鲁斯塔木—伊斯凡第雅尔(源自叶罗菲耶娃)
3. 希盖汗—阿曼 · 布兰(Aman Bulan)—巴图尔(Batyr)—托尔
逊—卓勒巴尔斯—阿比里斯(源自萨比托夫)
4. 哈喇比斯—卓勒巴尔斯—阿比里斯 ;
鲁斯塔木—伊斯凡第雅尔—玛密特—汗巴巴(源自卓兰)

前文提及,满文档载卓勒巴尔斯之父为哈喇比斯,也有说法称卓勒巴尔

a Ж.М. Сабитов, Қазақтың біртұтас шежіресі Гереалогия Торе, Астана, 2008, C. 102, 105—107, 307.

77
世界历史评论 2023 年第 1 期

斯系阿布勒海尔汗胞弟、卓勒巴尔斯之父阿布都拉则系阿布勒海尔汗之弟,
或阿布都拉系阿布勒海尔汗之父等。a 这些说法,普遍相对独立或存在问题,
较难与常见的记载形成对照。
受制于历史文献记载的模糊与有限,学界对卓勒巴尔斯、阿布都拉等人
身份、世系的解读仍存在不同观点。可以明确的是,卓勒巴尔斯与阿比里斯
应系父子关系,但仍难以准确推断出卓勒巴尔斯的身份来源,他或为哈萨克
王族后裔,但其所在家族的世系难以完整复原。以上所展现的多种说法已经
表明了不一致性,如阿布都拉是否源自阿斯特拉罕王朝?他是否为卓勒巴尔
斯之父,又是否为土尔孙之子?类似问题,仍有待国内外学界共同解决。笔
者倾向于认为阿布都拉即卓勒巴尔斯之父,这既与 18 世纪初大玉兹的形势相
符合,也得到以叶罗菲耶娃为代表的诸多哈萨克斯坦学者的共识,但也仍需
进一步论证。
需要指出的是,中外文献所载的哈萨克首领世系表中,皆未记载卓勒
巴尔斯、阿比里斯的名字,清朝官方所作的《哈萨克世次表》记载了哈萨
克主要首领人物的家族世系、宗谱。然而,大帐的阿布都拉、卓勒巴尔斯、
阿比里斯等人物并未被载于该表,小帐首领的名字也未见诸其中,表中的
“左部”“右部”和“西部”三大家族世系,实际皆为贾尼别克汗之子贾迪克
数个分支的后裔,大帐阿布都拉等人的世系仍然存疑,而阿布勒海尔汗家族
则源自贾尼别克的另一子乌色克(Usek)。17 世纪以来的多位哈萨克首领皆
源于贾迪克世系,他们具有身份上的优越感,自认为有更为正统的世系,而
小帐阿布勒海尔汗因其所在世系地位偏低,难以在哈萨克三帐之中都具有号
召力和权威性。b 加之,大帐、小帐在 18 世纪中期以后与清朝的关系逐渐疏
远,这或许也是《哈萨克世次表》并未专门记载这两帐哈萨克首领世系的重
要原因。此外,从文献记载来看,鲜见大玉兹的阿比里斯等统治者与中玉兹
的阿布赉、阿布勒班毕特等人存在直接的互动和交往,这也凸显出 18 世纪前

a [ 日 ] 佐 口 透 : 《 新 疆 民 族 史 研 究 》, 第 301—303 页 ;Составители И. В. Ерофеева and Б. Т. Жанаее,


История Казахстана в русских источниках: Путевые дневники и служебные записки о поездках по южным
степям, XVIII—XIX века, Т. VI., Алматы: Дайк-Пресс, 2007, C.25。
b Janet Marie Kilian,“Allies & Adversaries: The Russian Conquest of the Kazakh Steppe,”pp.92—93.

78
论 18 世纪哈萨克大玉兹首领的家族世系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期大玉兹统治家族身份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在俄文文献中,列夫申、瓦里汉诺夫所绘制的哈萨克汗王谱系图,列出
了哈萨克汗王的多个分支世系,既包括占据主体地位的贾迪克家族的世系,
也包括小玉兹阿布勒海尔所在的乌色克家族的世系,但这些谱系图皆未记载
大玉兹统治者阿布都拉、卓勒巴尔斯以及阿比里斯等人所在的世系。霍渥斯
在其《蒙古史》中所绘制的哈萨克汗王家族谱系图,也未列入这几位大玉兹
首领的名字。当代哈萨克斯坦学者在复原哈萨克汗王宗谱时,也几未将阿比
里斯等人物列入其中。这些中外文文献对该统治家族世系记载的缺失,正可
表明该家族身份较为特殊。他们是否确为哈萨克王族的后裔? 18 世纪大玉兹
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后文将作进一步讨论。

三、18 世纪大玉兹的历史演变

关于哈萨克汗国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学界已多有研究。a 哈萨克汗国的
历史可以追溯到白帐汗国,白帐汗国则源自金帐汗国。1225 年,成吉思汗长
子、金帐汗国的汗王术赤(Jochi)死后,其次子拔都(Batu)继任为金帐汗
国汗位。拔都将其兄即术赤的长子斡鲁朵(Orda,又作斡儿答)安置于咸海
东北,被称为白帐汗国,但基本处于独立状态。自斡鲁朵至巴拉克(Borrak,
亦作八剌),白帐汗国共经历了 11 位可汗的统领,历时约二百余年。白帐汗
国的人口主要为操突厥语的古代哈萨克部落与部族,包括克普恰克、康居、
乌孙、札剌亦儿、阿里钦、葛逻禄、乃蛮、克烈、阿尔根、弘吉剌惕、哈
拉喀萨克等部落。b 白帐汗国曾经从属于周边河中地区的帖木儿汗国,又受
到金帐汗国的攻袭。1425 年至 1426 年,白帐汗国摆脱了帖木儿汗国的统治
后,其内部又发生了分裂。1428 年,最后一位汗王巴拉克为政敌所杀,白
帐汗国瓦解,政权转移到术赤小儿子昔班(Shiban)的后裔阿布勒海尔汗

a 无论是霍渥斯在 19 世纪末所著的《蒙古史》,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所编写的《中亚文明史》,抑
或相关的中文论著,都对哈萨克汗国史有一定追溯,在此仅将其历史发展脉络呈现出来。参见 Henry H.
Howorth, History of Mongols: From 9th to 19th Century, Part Ⅱ , Division Ⅱ , pp.627—685 ;
[法]恰赫里亚尔 · 阿
《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第 54—60 页。
德尔、[法]伊尔凡 · 哈比卜主编 :
《哈萨克族简史》,第 125 页。
b 《哈萨克族简史》编写组 :

79
世界历史评论 2023 年第 1 期

(Abulkhair)手中,以白帐汗国为基础的阿布勒海尔汗国由此建立。
15 世纪中叶,阿布勒海尔汗国受到蒙古瓦剌军队的入侵,这加速了汗国
的瓦解和哈萨克汗国的建立。1456 年,白帐汗国最后一任可汗巴拉克之子克
烈汗(Kirai)和贾尼别克汗,率领哈萨克各部落西迁,受到了东察合台汗国
(《明史》中载为别失八里或亦力把里,亦称蒙兀儿汗国)也先卜花的欢迎,
这样哈萨克人在楚河流域建立了哈萨克汗国。汗国的建立,吸引了阿布勒海
尔汗国内的大量哈萨克人。哈萨克汗国旨在恢复钦察草原上的游牧制度,并
扩大领土,统一哈萨克各部落、壮大哈萨克汗国的力量。哈萨克汗国还与东
察合台汗国结盟,共同抗击瓦剌和阿布勒海尔汗国的入侵。1468 年,哈萨克
汗国乘着阿布勒海尔之死,征服了阿布勒海尔汗统治 40 年之久的东钦察草
原和各游牧部落。此后,哈萨克汗国仍与阿布勒海尔之孙穆罕默德 · 昔班尼
(Muhammad Sheibani)长期发生战争,迫使昔班尼迁居河中地区。a 故而,一
般认为,哈萨克汗国于 1456 年成立,直至 19 世纪初期灭亡于沙俄。构成哈萨
克大玉兹的乌孙、阿勒班、杜拉特等主要部落分布于七河流域以及锡尔河以
北的广大地区。
大玉兹的形成时间并不确定,如前文所论,至迟在 17 世纪初期或已初
步产生。《中亚五国史纲》论及,16 世纪 60 年代以后,游牧于七河流域的哈
萨克人与阿克纳扎尔汗统领的西部哈萨克人之间的政治关系断绝,他们与楚
河、塔拉斯河的哈萨克部落之间的关系则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单独的
政治统一体,称为大玉兹。“大”不是指力量强大或人口众多,而是其起源
相对古老。b 这是从整体上追溯大玉兹的起源过程,强调大玉兹因其相对独
立的地理位置而最终形成。除此之外,也应注意到大玉兹首领围绕着塔什干
等中心城镇展开的具体活动。
塔什干为大玉兹统领者占据的一个重要城镇,土尔孙即在此维持过独
立统治。今塔什干为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自古代就已经成为中亚地区
一个较为重要的节点城市,在《魏书》中被载为“者舌”,《隋书》中被称

《哈萨克族简史》,第 134—149 页。
a 《哈萨克族简史》编写组 :
《中亚五国史纲》,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61 页。
b 马大正、冯锡时主编 :

80
论 18 世纪哈萨克大玉兹首领的家族世系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为“柘折城”,《大唐西域记》中被称为“赭时”、《新唐书》中则被载为“柘
支”,《元史》中作“塔史”,又作“察赤”。a 明朝之时,塔什干又被称为
达失干,据明初使臣陈诚、李达等人的见闻和记载,“达失干,西去撒马尔
罕七百余里。城居平原,周二里。外多园林,饶果木。土宜五谷,民居稠
密”。b 这说明,隋唐以来,塔什干即已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存在着,这应与
该地宜居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哈萨克汗国还是布哈
拉汗国,在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都与该地产生了较多联系。
大玉兹的独立统治和发展过程,应与土尔孙等哈萨克汗王在塔什干地区
的统治密切相关。16—17 世纪时,哈萨克汗国与布哈拉汗国围绕着塔什干展
开多次争夺。16 世纪后期,哈萨克阿克纳扎尔汗、塔吾克勒汗既与布哈拉
汗国有一定合作,后又争夺塔什干等地。1598 年额什木汗继位后,哈萨克人
与布哈拉汗国缔结停战和约,双方关系缓和,哈萨克人领有锡尔河上游沿岸
城镇,土尔孙据有塔什干,造成了哈萨克汗国内部分裂。1612 年布哈拉汗国
乘机攻占了塔什干城,但哈萨克人反击乌兹别克人,重新占有塔什干。1621
年土尔孙与布哈拉汗国举行谈判,布哈拉同意将塔什干周围地区让予哈萨克
人。c 随着土尔孙被杀(1627)以及额什木汗的离世(1628),布哈拉阿斯特
拉罕王朝不仅控制了锡尔河南岸的吉扎克(Jizzaq)、苦盏(Khojand),还控
制了哈萨克人的土尔克斯坦、塔什干,部分哈萨克人于 1628 年开始统治土尔
克斯坦,1642 年起又统治塔什干。d 哈萨克、布哈拉围绕这些地区进行争夺
的历史脉络大致如此。杨吉尔汗、头克汗在位时,都曾作为哈萨克汗统领过
大玉兹,但塔什干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细节仍有待深入发掘。
哈萨克与布哈拉在 17 世纪已围绕锡尔河沿岸城池展开争夺。哈萨克大玉
兹应该在 17 世纪时,已围绕塔什干地区逐步形成。17 世纪后期至 18 世纪初
期,部分源自布哈拉的统治者或仍参与到对哈萨克大玉兹的统治中去。根据
叶罗菲耶娃的研究,鲁斯塔木汗为伊曼之子,于 18 世纪初至 1712 年统治着大

a (明)陈诚 :《西域行程记 西域番国志》,周连宽点校,北京 :中华书局,2000 年,第 96 页。


b 《明史》卷 332,《西域四》,北京 :中华书局,1974 年,第 8603 页。
c 厉声 : 《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新疆的关系(15 世纪—20 世纪中期)》,第 49—50 页。
d Janet Marie Kilian,“Allies & Adversaries: The Russian Conquest of the Kazakh Steppe,”p.57.

81
世界历史评论 2023 年第 1 期

玉兹多部,住居于塔什干,最终在塔什干离世,其子伊斯凡第雅尔也统治了
一段时间。而据卓兰所言,伊斯凡第雅尔后裔为玛密特汗、汗巴巴汗,俄文
与满文文献提及的该家族的世系正部分吻合。
据萨比托夫的研究,该家族亦源自布哈拉汗国历史上的阿斯特拉罕王
朝,伊曼即该王朝 1611—1642 年间的统治者伊玛姆库利。在该统治者的家
族世系中,伊玛姆库利之子孙分别为鲁斯塔木、伊斯凡第雅尔。萨比托夫认
为,相关人物的发音相近,出现的时间存在巧合,且塔什干为阿斯特拉罕王
朝统治的最后一座城市,他们极有可能为伊玛姆库利的分支世系。额什木
汗死后,塔什干易手于阿斯特拉罕王朝,成了该王朝据有之地。a 故萨比托
夫指出伊曼源自阿斯特拉罕王朝。实际上,该家族人物世系,也正可与上述
满、俄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形成一定印证。
此说具有部分合理性,但这些人物间的关系仍需更多材料加以论证。这
一结论,相较于其他相关记载或研究而言更为明确,也对叶罗菲耶娃等学者
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因为伊曼及其后裔并未被记载于各个版本的哈萨克
首领世系图谱之中,这增加了鲁斯塔木、伊斯凡第雅尔等人身份的复杂性。
正如萨比托夫所言,哈萨克属人主要认同黄金家族成员作为其首领即可,而
不会介意其族别身份,伊玛姆库利的后裔可能正因此成为部分大帐所属部落
的汗。故而,伊曼及其后裔源自阿斯特拉罕王朝的说法,具备一定合理性。
17 世纪后期至 18 世纪初期,哈萨克大玉兹部分统治者或源于布哈拉,系阿斯
特拉罕王朝统治者的后裔。由此猜测,阿布都拉、卓勒巴尔斯、阿比里斯等
人也有可能来自该王朝,系乌兹别克人。这或许可以解释该家族统治者为何
未能被载入哈萨克王族谱系图中,因为他们并非哈萨克王族的后裔,而是乌
兹别克人。塔什干处于哈萨克汗国与布哈拉汗国的交汇与过渡地带,17 世纪
时,双方围绕该地展开了多次斗争。阿比里斯等人作为乌兹别克黄金家族成
员维系着对哈萨克大玉兹的统治,同样合乎情理,但这仍需考证。
另据一位名叫努尔穆哈莫德的萨尔特商人于 1735 年向俄国人所作的报
告,在伊斯凡第雅尔统治之后,另有来自中玉兹弘吉剌惕部的都尔逊家族统

a Ж. М. Сабитов, Қазақтың біртұтас шежіресі Гереалогия Торе, C. 101—102.

82
论 18 世纪哈萨克大玉兹首领的家族世系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治着大玉兹,而都尔逊本人约卒于 1717 年,也统领着中玉兹的弘吉剌惕部、


奈曼部。除了都尔逊汗,尚有来自库利舍夫(Kulichev)家族的乌鲁斯汗
(Urus Khan)和一位年事已高的姜吉尔汗(Jagangir Khan),共计三位汗统治
着大玉兹。a 其中,都尔逊即《哈萨克世次表》哈萨克“西部”统治者世系
的首领,另外两位汗仍然待考。俄国使臣卡尔 · 米勒(Karl Miller)于 1738—
1739 年随商队自奥伦堡出使塔什干,他在土尔克斯坦遇见过这位姜吉尔汗 :
他居于此地,穷困潦倒,依靠民众救济维持生活,当时已无权力。b
18 世纪早期,鲁斯塔木汗及阿布都拉、卓勒巴尔斯、都尔逊等,应系
大玉兹多个较为重要的统治集团,其来源不同。鲁斯塔木等或来自布哈拉
汗国,阿布都拉、卓勒巴尔斯等人家族世系的细节仍待考,阿布都拉约于
1712—1718/1719 年统治着杜拉特、阿勒班、卫逊、素宛等多个大玉兹部落,
覆盖土尔克斯坦和塔什干之间的地区、奇尔奇克河谷、楚河和塔拉斯河、阿
雷斯河(Arys)河谷地带以及费尔干纳盆地的一部分,他本人居于塔什干。c
卓勒巴尔斯汗(生于 1690 年),约于 1720—1739 年统治着大玉兹,他早期依
附于准噶尔部,先后称臣于策妄阿拉布坦和噶尔丹策凌,还将其子送至准部
为质,后来为了摆脱准部束缚,示好俄国,1738 年还通过当时在塔什干的俄
国使臣米勒向俄女皇表达归附之意。1739 年,他还与阿布赉一同抗衡准噶尔
人,但当年 4 月,他被塔什干的和卓在当地清真寺中杀害,因为他们不满卓
勒巴尔斯汗的施政和暴力行动。另有说法称,其死亡与塔什干地区的萨尔特
人的反叛密切相关,杜拉特部的分支契莫尔部属人曾抢掠萨尔特人,萨尔特
人为寻求报复,杀死卓勒巴尔斯汗。d
故而,18 世纪初,大玉兹由数个家族共同统治着,或源自布哈拉汗国的

a Составители И. В. Ерофеева and Б. Т. Жанаее, История Казахстана в русских источниках: Путевые


дневники и служебные записки о поездках по южным степям, XVIII—XIX века,Т. VI, C.25, 380.
b Составители И. В. Ерофеева and Б. Т. Жанаее, История Казахстана в русских источниках: Путевые
дневники и служебные записки о поездках по южным степям, XVIII—XIX века,Т. VI, C.34.
c И.В. Ерофеева, Казахские ханы и ханские династии в XVIII — середине XIX вв, С.77, 110.
d И.В. Ерофеева, Казахские ханы и ханские династии в XVIII — середине XIX вв, С.111—112. Составители
И. В. Ерофеева and Б. Т. Жанаее. История Казахстана в русских источниках: Путевые дневники и
служебные записки о поездках по южным степям, XVIII—XIX века,Т. VI, C.52—54,196. 本注释中,共引用两
部著作,在前一著作中,叶罗菲耶娃本指出卓勒巴尔斯卒于 1740 年,后由其参与编纂的史料(后一著作),
将卓勒巴尔斯死亡时间修正为 1739 年,但仍将其备注为 1720—1740 年的大玉兹汗。

83
世界历史评论 2023 年第 1 期

鲁斯塔木汗卒后,阿布都拉、卓勒巴尔斯等也统治着其中的多部,成为较为
著名的统治者 ;而鲁斯塔木后裔伊斯凡第雅尔、玛密特、汗巴巴统治着另一
部分部落,这或许是卓兰称阿比里斯、汗巴巴同为大玉兹之汗的原因了。在
18 世纪初期的哈萨克大玉兹,除了鲁斯塔木、阿布都拉等人外,尚有一位
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喀喇巴克苏勒坦(Karabak Sultan)。叶罗菲耶娃认
为,他系阿布都拉之兄,鲁斯塔木之父统治大玉兹时,还曾依靠喀喇巴克苏
勒坦。a 而尤巴萨尔汗(Yubasar)也与卓勒巴尔斯汗、吐里拜等共同统治着
该部,b 俄国使者在其个人记录中也多次提及这一人物。前文提及,据《西域
地理图说》记载,哈萨克上中下部落头领分别为 :喀拉回克儿第、多斯满伯
特、孟克巴图。这三位人物的名字很难直接与其他中外文文献中的相关记载
形成对照,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和阐释。
清朝统一新疆的过程中,大玉兹于 1758 年后已经开始与清朝通使。清朝
在追剿准部余党时,参赞大臣富德等至哈萨克,哈萨克左部和右部表达归附
之意。而右部正为塔什干地区的大玉兹,阿比里斯作为汗,但“不事事,受
成而已”,由吐里拜、辉格尔德拜、萨萨克拜等掌握具体事务。满文档案中
记载了大玉兹有七位比(巴图尔)作为头目,包括吐里拜、辉格尔德、特柳
克、萨萨克拜、哈图拜、彰各拜、魁索莫斯。c 而俄国人卡尔 · 米勒在出使
中,还记载了大玉兹有多位巴图尔,除了著名的吐里拜(Туле-бий)之外,
还有诺努斯拜(Наурусбай),忽奈 ·  穆尔扎(Кунай-мурза), 阔伊格尔德
(Койгелды),卡拉 · 巴图尔(Кара — батыр),乌特米什(Утемиш),托克塔
拜(Тохтабай), 萨勒坦 · 吉尔德(Салтан — Гилдей),章吉特(Жанжигит)
和巴古勒(Багул)等。 根据音译和中外文对 比, 可 以 推 断, 阔 伊 格 尔 德
即 辉 格 尔 德, 而 卡 拉 ·  巴 图 尔 则 系 其 子, 章 吉 特 有 可 能 为 彰 各 拜。 除 此
之 外, 大 玉 兹 内 部 尚 有 多 位 重 要 的 苏 勒 坦、 长 老 或 头 领, 如 阿 拉 库 斯 拜
(Алакусбай)、 巴 图 尔 尤 拜(Батырюбай)、 别 克 特 米 尔 拜(Бектемирбай)

a И. В. Ерофеева, Казахские ханы и ханские династии в XVIII — середине XIX вв, С.110—111.
b Составители И. В. Ерофеева and Б. Т. Жанаее. История Казахстана в русских источниках: Путевые
дневники и служебные записки о поездках по южным степям, XVIII—XIX века,Т. VI, C. 39—40.
c 郭文忠 :
《清朝与哈萨克汗国首次通使若干问题再探讨》。

84
论 18 世纪哈萨克大玉兹首领的家族世系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和吉尔德拜(Гильдебай)等。a
18 世纪初,准噶尔部对哈萨克的入侵,还导致部分大玉兹迁徙到喀尔
提锦、费尔干纳甚至帕米尔高原。b 卓勒巴尔斯汗被杀之后,准部仍在塔什
干统治了一段时间,置库西雅克萨克比(Kusiak)作为代理人,阿比里斯自
1727—1745 年一直为噶尔丹策零的附庸,其父死后,仍作为准噶尔部的属臣,
他在今哈萨克斯坦南部的权力一度被剥夺。c 随着准部被荡平,阿比里斯、
吐里拜等再度维系了统治。吐里拜于 1756 年离世,而阿比里斯汗最终去向如
何、何时离世,并不明确。在清朝官方记载中,1758 年,阿比里斯汗、汗巴
巴派遣吐里拜之子卓兰、辉格尔德拜之族弟博索尔璊入京朝觐。此后,再未
见阿比里斯汗遣使的记载,但仍可见汗巴巴向清朝遣使朝贡。d 除了阿比里
斯,都尔逊之子库楚克也曾担任大玉兹名义上的汗,这发生于 1748 年阿布勒
海尔汗被杀之后。e
18 世纪中后期,塔什干地区还面临着和卓势力和浩罕政权的挑战。1758
年清朝在追剿准部余党至哈萨克右部时,得知塔什干民众由莫尔多萨木什、
沙达、吐尔占三位和卓管辖,他们羁属并纳贡于哈萨克大帐。而哈萨克所置
和卓莫尔多萨木什正面临着吐尔占的排挤,哈萨克兴兵问罪于吐尔占,战事
持续了很久。f 右部归附清朝之时,正值吐里拜与吐尔占作战,清军到来之
时,双方才平息,并皆表归附之意。经清军调解,双方和解,“其回人等,
仍旧供哈萨克贡赋,至水道,仍给与塔什罕”。g
1762 年,莫尔多萨木什(摩罗沙木什),又受到舍氐和卓(应即沙达)
的欺凌,浩罕、霍占特(霍集雅特,今苦盏)皆卷入其中。h 这说明,此时

a 以上人物散见于 18 世纪俄国考察家的个人记录中,相对集中地呈现在《俄国史料中的哈萨克斯坦史》
文末所附人名目录中。参见 Составители И. В. Ерофеева and Б. Т. Жанаее. История Казахстана в русских
источниках: Путевые дневники и служебные записки о поездках по южным степям, XVIII—XIX века,Т. VI,
C. 422—456。
b В. А. Моисеев, Джунгарское ханство и казахи. XVII—XVIII вв. Алма-Ата, 1991, C. 73.
c Ерофеева И.В. Казахские ханы и ханские династии в XVIII — середине XIX вв. С.114.
d Jin Noda and Takarhiro Onuma, A Col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the Kazakh Sultans to the Qing Dynasty,
p.156.
e И.В. Ерофеева, Казахские ханы и ханские династии в XVIII — середине XIX вв, С.113.
f (清)傅恒等撰《西域图志校注》,钟兴麒等校注,第 581 页。
g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 61,乾隆二十三年九月庚寅。
h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 16,乾隆二十七年三月辛未。

85
世界历史评论 2023 年第 1 期

和卓已成为左右塔什干地区政局的重要力量。浩罕、霍占特统治者都来增
援,这彰显出和卓的影响力,塔什干的哈萨克大帐应逐步为和卓所接管。该
地区周边的哈萨克人还受到了浩罕的入侵。1766 年,额尔德尼与阿布赉之族
弟发生血腥冲突,阿布赉也卷入斗争中。据《清实录》记载,乾隆帝在对阿
布赉的敕书中提及 :
“ 霍罕额尔德尼伯克于去岁杀尔弟依斯干达尔汗,又杀
其四子、掳其妻子以去,尔等前往攻战,击杀多人,额尔德尼败北,入毕什
克特城内不出,尔欲攻取城池。又无大炮,仰恳大皇帝发兵二万并乞大炮等
语,所奏甚属过当。”a 这说明,额尔德尼杀死了伊斯干达尔本人及其四子,
还掳走其妻,而阿布赉反攻浩罕获得了一些胜利,试图向清朝求援,继续攻
取毕什克特城,清朝方面对此予以拒绝。
野田仁、小沼孝博翻译了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中的相关记载。据载,伊
斯干达尔汗系阿布赉的盟誓兄弟。阿布赉自称他们都是贾尼别克汗的后裔,
其中两位后裔居住于塔什干和毕什克特,额尔德尼杀害了居住于毕什克特
的哈萨克汗伊斯干达尔,杀死了他的两个弟弟和四个儿子,还掳走了他的
妻子,甚至剖开伊斯干达尔孕妻之腹,残害腹中之子,进而又占据了塔什
干。阿布赉、阿布勒比斯领兵反抗,重新夺回了塔什干,并杀死了额尔德尼
所委任的伯克。此后,阿布赉寻求和解,但遭到额尔德尼拒绝。b 前文摘录
了《西域地理图说》中有关哈萨克的史料,从中可知,大玉兹与额尔德尼分
治塔什干,“以东西二门为界,门北城地俱属图里野比等属,门南城地仍为
额尔得呢所属”。c 这也可与《西域图志》中的记载形成印证。据《西域图
志》所载,“今右部哈萨克西境,直抵塔什罕,其汗阿比里斯即居塔什罕城
内,而塔什罕城之东北西北一带,尚有城郭部落,则今之右部哈萨克,当属
汉康居之五小王地,其西南鄙则接大宛之北境”。d 该条文献表明,阿比里斯
所领的哈萨克部落正居于塔什干城的西北和东北地带。这正好印证了《西域

a 《清实录》卷 793,乾隆三十二年八月己丑。
b 毕什克特位于今苦盏与吉扎克之间,参见 Jin Noda and Takarhiro Onuma, A Col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the Kazakh Sultans to the Qing Dynasty, pp.119—120。此处的伊斯干达尔身份待考,是否为都尔逊之子伊斯萨达
尔,难以确定。
《西域地理图说注》,第 123 页。
c 阮明道主编 :
《西域图志校注》,钟兴麒等校注,第 572 页。
d (清)傅恒等撰 :

86
论 18 世纪哈萨克大玉兹首领的家族世系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地理图说》所言的哈萨克图里拜等人与浩罕伯克额尔德尼以东西门之间的连
线为界,分别占据着城北和城南,哈萨克大玉兹正与浩罕围绕着塔什干城分
而治之。
18 世纪末,塔什干的地方长老们,逐渐警觉到布哈拉与浩罕都将注意到
塔什干在与俄国的贸易中享有重要地位,故而,他们奋力维系该城。由此,
长老们迎纳了一位具有黄金家族血统的哈萨克人巴哈都尔 · 法尔曼(Bahadur
Farman),由其入城作为阿奇木和守卫者。在他死后,塔什干内部势力为了
争夺权力,陷入紧张的内战中,他们分别为了支持四位不同的和卓,产生
了不同派系。直至 1784 年,另一位具有黄金家族血统的哈萨克人尤努斯和
卓(Yunus Khoja)脱颖而出,塔什干恢复了平静的形势。他逐步利用个人
资源,征服了草原的哈萨克人。a 尤努斯和卓建立个人统治的过程中,受到
了大帐属部康居、千希克勒等部的支持,这些部落皆视其为尤努斯和卓的
穆里德(Murid,弟子)。b 列夫申论及,尤努斯和卓向北攻袭大帐的哈萨克
人,迫使部分哈萨克人投诚,还向其征收贡赋,每百羊中抽取一只,但并未
完全征服大帐,部分人迁徙至额尔齐斯河流域,与中帐相汇合,一些哈萨克
人完全成为尤努斯和卓的臣民,受到塔什干统领。c 尤努斯和卓统治塔什干
之时,还曾于 1798 年攻袭其西北的土尔克斯坦城。该城本为大帐哈萨克苏
勒坦统治,其最后一任统治者塔海(Taghai),被尤努斯和卓废黜,逃至布
哈拉,另有大帐多个部落先后移居俄国。d 这表明,随着尤努斯和卓完全建
立了对塔什干的统治,该城周边地区的大玉兹被瓦解,四处逃散。哈萨克大
玉兹在此地区多个世纪的住居和统治,宣告终结。尤努斯和卓及其子虽维持
了对塔什干地区的统治,但 1807 年时,浩罕最终攻破塔什干,建立了直接
统治。
大玉兹本来主要掌握在阿布都拉、卓勒巴尔斯等家族中。例如,阿布

a Scott C. Levi, The Rise and Fall of Khoqand, 1709—1876, Pittsburg: University of Pittsburg Press, 2017, p.71.
b Составители И. В. Ерофеева and Б. Т. Жанаее, История Казахстана в русских источниках: Путевые
дневники и служебные записки о поездках по южным степям, XVIII—XIX века,Т. VI, C. 403.
c [俄]列夫申 : 《吉尔吉斯—哈萨克各帐及各草原的述叙(摘译)》,第 49 页。
d Baron Von Meyendorf, A Journey from Orenburg to Bokhara in the Year 1820, trans. E.F.Chapman, Calcutta:
The Foreign Department Press, 1870, p.vi(Appendix III). 此处的塔海,可能为阿布赉第 11 子塔海。

87
世界历史评论 2023 年第 1 期

都拉统治着塔什干周边地区的诸多部落,如杜拉特、素宛、阿勒班、卫逊等
部。卓勒巴尔斯也统治了这些部落,其子阿比里斯除了继承这些部落的统治
权外,还统治着哈萨克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的库拉玛人(Kurama)。a 而随
着大玉兹的变迁和重组,中玉兹哈萨克贵族也开始统治大玉兹,如阿布赉本
人即管理着中玉兹的钦察、乌瓦克、克烈、弘吉剌惕,还管理着大玉兹的卫
逊、杜拉特部。b 正基于此,其子阿迪勒统领着大玉兹的卫逊部,阿布赉曾
为阿迪勒在兀鲁套山脉附近修建了一座有围墙的住宅,使其管理大玉兹的哈
萨克人。c 其另一子索克统领着札剌亦儿部,阿布赉族弟都拉特克勒之子沙
尔呼斯则掌管着素宛部等。巴喇克除了掌管中玉兹的奈曼、阿尔干和弘吉剌
惕等部外,还管理着塔什干、伊坎(Ikan)地区杜拉特部。d 这说明,因卓
勒巴尔斯汗家族的式微,大玉兹在中后期经历了重组,部分中玉兹首领掌管
其多个分支部落。故而,哈萨克大玉兹的历史,在 18 世纪前期、中期和后期
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解析其历史发展脉络,应结合其统治者的变迁加以分
析,大玉兹分化和重组,与其原有的多个统治家族的衰落密不可分,这也为
中玉兹首领统治大玉兹创造了条件。
大玉兹在 19 世纪时也经历了一定重组,但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一
部分服从于清朝,一部分从属于浩罕,还有一部分驻扎于七河、喀喇塔尔
(Karatal)地区。e 阿布赉之子阿迪勒率其所领的 10 000 多户大玉兹部落,由
塔拉斯河流域逃至中国领土。数年之后,他又返归故土,不得不认可浩罕的
威信。游牧于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伊犁河、喀喇塔尔河之间的哈萨克大玉兹
首领索克,率领其所属的札剌亦儿部 55 000 人,于 1818 年投附于俄国。f19
世纪 50 年代,浩罕也向大玉兹征收赋税、苛派徭役,随着俄国向哈萨克草

a И.В. Ерофеева, Казахские ханы и ханские династии в XVIII — середине XIX вв, С.77—79.
b И.В. Ерофеева, Казахские ханы и ханские династии в XVIII — середине XIX вв, С.82.
c [俄]列夫申 : 《吉尔吉斯—哈萨克各帐及各草原的述叙(摘译)》,第 152 页。
d И.В. Ерофеева, Казахские ханы и ханские династии в XVIII — середине XIX вв, С.80. 伊坎,位于今土尔
克斯坦城附近的斯塔洛伊坎(Staroikan)。
e [俄]列夫申著,弗 · 德 · 比尼(法译): 《吉尔吉斯—哈萨克各帐及各草原的述叙(摘译)》,第 50 页。
f  Timur Beisembiev,“Migration in the Qöqand Khanate in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JCAS
Symposium Series 9, 2000, p.38 ;Janet Marie Kilian,“Allies & Adversaries: The Russian Conquest of the Kazakh
Steppe, ”p.183.

88
论 18 世纪哈萨克大玉兹首领的家族世系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原南部的扩张,逐步建立了大玉兹的统治。随着 1865 年俄国攻破塔什干、


1876 年灭亡浩罕,浩罕统治下的哈萨克游牧民,完全受俄国统治,这也宣
告所有哈萨克人都处于俄国统治之下。故而,自 18 世纪初期直至 19 世纪前
期,大玉兹内部经历了多样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过程,受到了内外多重因素的
影响。
相较于中玉兹和小玉兹,哈萨克大玉兹更邻近于布哈拉汗国,其统治
者的世系来源更为多元复杂。文献记载中,该部涉及的主要首领人物之间的
关系较为模糊,故需结合多种中外文献进行考辨和解析。从中可知,鲁斯塔
木、阿布都拉、卓勒巴尔斯、阿比里斯等,参与到 18 世纪前期和中期的统治
过程中,部分人物的家族来源及相互关系仍然待考,难有准确结论。18 世纪
后期,随着鲁斯塔木、卓勒巴尔斯、阿比里斯、汗巴巴、都尔逊等主要统治
者的逝去,加之浩罕的崛起和塔什干周边和卓势力的兴起,哈萨克大玉兹又
面临着分化和重组。阿布赉、阿布勒班毕特等著名首领的后裔统治了大玉兹
的部分部落,另一些部落则迁徙到了中玉兹所属的地区,还有一些大玉兹属
部则受到和卓势力与浩罕的直接统治。故而,大玉兹内部纷繁复杂的历史变
迁过程,在哈萨克的三部之中显得尤为特殊。

结 语

本文通过广泛参阅和对比中外文献,对 18 世纪哈萨克大玉兹内部历史加
以研究,主要围绕着对大玉兹主要首领世系的考证和对该部历史演变脉络的
再梳理展开。从中可知,阿比里斯与阿布勒比斯绝非同一人。结合对阿比里
斯这一人物和世系的考证,可以看出,阿比里斯之父为卓勒巴尔斯,他们所
在家族的准确世系并不确定,他们并未被多个版本的哈萨克王族谱系表所记
载。除了该家族外,有可能来自阿斯特拉罕王朝的鲁斯塔木家族也参与到大
玉兹的统治中,阿布都拉、都尔逊皆系该部的重要首领。学界对一些人物世
系、人物关系的考证仍存争议,本文写作有助于整理相关争论、进一步提出
相关问题。18 世纪前期至中期,这些首领仍然维持着对大玉兹的独立统治。
18 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和卓势力占据了主导地位且浩罕政权逐步崛起,哈

89
世界历史评论 2023 年第 1 期

萨克大玉兹又经历了瓦解和重组的过程。其中,中玉兹部分首领接管了大玉
兹部分部落的统治,如阿布赉及其子、巴喇克之子等 ;另一部分大玉兹则受
到浩罕统治,或迁徙到清朝、俄国边境地区,最终完全受到俄国统治。对于
18 世纪大玉兹历史的专门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整理相关中外文文献,考订史
实、校对史料,呈现相关争议之处,为进一步补充中亚区域史研究带来更多
启发,其历史细节、人物关系等仍有待深入考证。从中可见,我国的中亚区
域国别史研究仍存在不足,需要参考更为多元的历史文献记载,也需借鉴国
际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张峰峰,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

90
论 18 世纪哈萨克大玉兹首领的家族世系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附图 1 哈萨克主要首领谱系示意图

附图 2 《新疆识略》所载哈萨克首领世系图(局部)

91
世界历史评论 2023 年第 1 期

money eventually led to its abolition. As a typical case, the issue of ship money reflects the
financial and political difficulties of England in building a powerful navy before the Civil War,
and the necessity of reconstru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to deep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a power of England.

3. Regulation of the“Itinerant”: the German Gypsy-Policy from the 19th to the Early
20th Century
Wang Qiongying
Abstract: Discrimination against Gypsies (Zigeuner) in the German-regions have
been in existence since modern period. However, there weren’t any constraint measures
against Gypsies (and Germans living in the Gypsy way) countrywide introduced by
the authorities until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erman Empire. After World War I, the
Gypsy-policy became more rigorous and systematic. This article will mainly discuss
how the Gypsy policy changed from restricting population movement to strengthening
identity-controlling (Etikettierung) during the German Empire and the Weimar Republic,
and the repercussion of its practice in the public. From dual perspective of the policy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ing of public opinion, I will also try to establish a connection
between this regula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the ethnic persecution of Gypsies
by the Nazi-regime.

4. A Study on the Family Lineage of the Elite Chieftains and the Historical Shift in the
Senior Juz of Kazakh during the 18th Century
Zhang Fengfeng
Abstract: In the 18th century, Kazakh’s Senior Juz situated in a special place within
the Kazakh Khanate, represented by the lineage of the rulers and by the historical shift. At
present, ambiguities still exist in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y of Kazakh’s Senior Juz among
domestic academia. What is yet to be unraveled are the chieftains intern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history process. Through referring to sources and researches from home and abroad, it
concludes that Abilis was not Abulfeiz, and his father should be Zholbarys. Therefore, the
lineage of the chieftains in this Juz was more multiple and complicated, and some rulers even
may originate from the Bukhara khanate. The Senior Juz experienced historical processes of

292
整个地球都将成为美国城市的生态腹地 :评《无墙之城 :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

shift, dissolution and reorganization, influenced by the Zunghar Regime and contained by
the Khoja’s power, which led to the fall of this part of the Kazakhs. Further exploration on
the history of the Senior Juz may facilitate to further clarify related history facts, sort out the
debates so as to know the key figures and history process more thoroughly.

5. The Evolution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beralism and the Changes of Property Rights
Ideology
Sun Qunlang
Abstract: From the late 17th century to the late 20th century, various kinds of
“liberalism”run through the 300-year historical period, such as classical liberalism, new
liberalism and neo-classical liberalism.The core of these“liberalism”has always be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sovereignty and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The classical liberalism
holds that private property is sacred and state sovereignty should not interfere with private
properties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while the new liberalism holds that private property is not
absolute and shoulders social obligations, and the state has power to intervene and regulate
private properties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Neo-classical liberalism repeats the property right
concept of classical liberalism, though not emphasizing the sanctity of private property, and
insists that private property is the safeguard of individual freedom and rights where the state
should not intervene excessively and only policies contributing to the market economy are
feasible.

6. A Prelude to Colonization: the Concept of a“Sphere of Influence”in China and Japan


Lin Xiaoping
Abstract :The concept of“Sphere of Influence”in China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controversy since its inception. The concept’s ambiguous legal status in international law,
coupled with its variable definition, has presented a significant obstacle fo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its efforts to abolish the unequal treaties associated with“Sphere of
Influence”in China. Meanwhile, a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rended towards discussions
of abolishing the concept of“Sphere of Influence”in China,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capitalized on the concept’s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to narrow the scope of Japan’s own
“Sphere of Influence”within China, with the aim of maintaining its maximum privileges in

29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