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6

中正歷史學刊

民國 96 年
第十期,頁 293-331

《北朝胡姓考》述評1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

林恩辰

漢末魏晉時期,中原地區政治社會經歷了長期動盪,原居於中國北
方沿邊的游牧民族在此時相繼進入中原生活,與漢人相互雜居。到了魏
晉時期,中原某些地區已呈現「戎狄過半」的情況。在十六國南北朝的
史冊記載上,這些胡族不但參與了中原王朝的混亂局面,其中佼佼者更
在帝國不振時趁勢而起,成為中原北方的主宰,改寫了歷史的風貌。此
時期各北方民族的表現、移民與胡漢關係等議題,即成為中古史研究重
要的一環。

中古時期進入中原與漢民雜居的胡族眾多,出現在於史書記載的也
不在少數,但十六國北朝時期所能留存的資料卻甚為有限。且胡人種落
各異,其來源與分佈的地方均有所不同,姓名風俗與漢人更是有很大的
差異,如此造成研讀史書相關資料時的困難。中原北方的胡族姓氏多為
複姓,取姓來源也非一定,再加上各族部落間相互歸屬、遷徙,都會隨
著歷史情況的發展而有所改變,以往史書只記載建立王朝的幾個強大部
族,但對這些部族組成的其他氏族來源、族屬、發展等缺乏清楚的記載,
即使有也多散見在各家本紀列傳中,難以得到全盤性的了解。
《魏書.官
氏志》
(以下簡稱《官氏志》)雖然列出一百一十八個胡姓改漢姓的紀錄,
但對族屬來源與歸附拓跋氏的情況也未多加描述,更不用說其記載之外
的胡姓。且十六國與南北朝時期受到政治社會動盪以及漢人史家主觀寫

1
本文承蒙中正大學雷家驥老師、毛漢光老師、顏尚文老師、廖幼華老師予筆者
的指導與評論,不勝感激,並特別感謝武漢大學陳國燦教授給予筆者姚薇元先生
晚年情況的資訊以及研究意見。

293
中正歷史學刊第十期

作的影響,
《魏書》
、《晉書.載記》等諸多胡族的相關史料都有紀錄散逸
或偏誤的問題,造成研究中古民族史上的阻礙。

姚薇元先生見此時期胡族研究的重要性,以胡人姓氏研究入手,克
服以上困難完成《北朝胡姓考》(以下簡稱《胡姓考》)一書。不但對研
究中古歷史者是一大福音,更是早期民族史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以下即
對《胡姓考》進行內容與寫作的大略評述,並考察本書之重要性與時代
價值。

一、《北朝胡姓考》之寫作

(一)、姚薇元與《北朝胡姓考》

姚薇元(1905—1985)
,安徽繁昌人。1926 年考入清華大學,初學物
理,後來轉讀歷史。1931 年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所,師承陳寅恪先生
研究魏晉南北朝史。對於胡人姓氏的研究漸生愛好。後來發表了幾篇相
關的論文。如〈宋書索虜傳南齊書魏虜傳北人姓名考證〉2、
〈北朝帝室氏
族考〉3以及〈匈奴即屠各考〉4等文。後對碑誌的研究也有所著墨 5。畢
業後任教於南京中央大學,也曾先後在貴州大學、政治大學等校任教。
1953 年轉任武漢大學任教時,或因學術教學需要,研究重點轉向中國近
代史的研究,為當時做鴉片戰爭史的重要學者。6《北朝胡姓考》為姚薇
元先生於 1936 年畢業於清華國學研究所的論文,為當時中國第一本研究
胡姓的專著,7之後於 1957 年再修訂,於 1962 年由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2
姚薇元,〈宋書索虜傳南齊書魏虜傳北人姓名考證〉,《清華學報》第八卷第二
期,1933。
3
姚薇元,〈北朝帝室氏族考〉,《說文月刊》第四卷合刊本,1944。後收入《中
國近現代珍稀文獻影印叢刊(中文編)》 ,香港:香港明石出版社,2004。
4
姚薇元,〈匈奴即屠各考〉 ,《匈奴史論文選集》 (北京:中華書局,1983)原載
於《中國雜誌》第 1 卷第 2 期,1947 年 4 月。1964 年 2 月經作者修訂。
5
姚薇元先生曾於《燕京學報》第十五期發表〈唐蕃會盟碑跋〉一文,民 23 年 6
月。
6
著有《鴉片戰爭史實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以及〈試論鴉片戰爭
的直接原因〉、〈試論中國農民革命的歷史經驗〉等論文。
7
以上相關姚薇元先生的個人資料,引用來源於武漢方志編撰委員會,《武漢方
志.人物志》,http://www.whfz.gov.cn/Article_Class2.asp?ClassID=7&LayoutID=1

294
《北朝胡姓考》述評

1977 年時台灣地區也由華世出版社在台北出版。

姚薇元在《胡姓考》的緒言中談到本書著作的動機,他認為北魏發
展至孝文帝時,制度受到了中原影響,為了融合胡漢,盡改胡人姓氏為
漢姓。胡姓多為其部名,但後年代久了,各部興衰存滅,史書作者無法
盡知。且魏收以後寫史盡用新改漢姓,造成新舊淆亂,胡漢真假莫辨。
唐代譜牒學雖精湛,但姓氏書對胡姓記載仍多謬誤,司馬光作《資治通
鑑》
,對胡姓也少有考證。清乾嘉之學雖然鼎盛,獨對姓氏之學未甚發展,
諸家考史也少有涉及姓氏者。8綜合以上,即可見姚薇元寫本書旨在彌補
以往胡姓研究的缺乏與混亂。故姚薇元即對《魏書.官氏志》所載一百
一十八姓,依據史書中紀傳與姓氏書的記載,參照「文集說部、碑銘石
居地,以及改姓之人證」進行寫作;9而在外篇針對史書上曾出現,但不
見於《官氏志》記載的七十五個胡姓進行考證。不但豐富了《胡姓考》
的內容,也補充了《官氏志》記載的局限。

(二)、寫作格式

《胡姓考》寫作體例編排方面,分為內篇與外篇。內篇列舉了《官
氏志》所記載的諸胡姓,分別進行考證;外篇則收入姚薇元先生所能見
但未收入《官氏志》的諸胡姓,以族屬別分列,資料來源多達一百二十
六種,其中包括多種姓氏書與墓誌史料等。其中所記每個胡姓各以短文
敘述,自成前後,再以注文補充說明。文體文白夾雜,以考證論述為主,
時有引證史料作為說明,並標記出處,註中也有論證做為補充說明。

內篇記載胡姓一百一十八個,分類形式與《魏書.官氏志》相同,
分為宗族十姓、勳臣八姓、內入諸姓與四方諸姓。內容分別考據《魏書.
官氏志》所載諸胡姓的改姓。列舉大量史料證明改姓的實際實施,且以
各種姓氏書並證。北魏孝文帝時期,為了拉近胡漢之間的關係,大量的
將胡族複姓更改成漢人的單姓。而魏收寫《魏書》
,以新姓奪舊姓,但在

8
見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北京:中華書局,1962)緒言,頁 4。
9
,〈緒言〉頁 4。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295
中正歷史學刊第十期

《官氏志》
,並未完整記載當時諸胡姓的改姓狀況與各胡姓的相關資料,
如此增添了後世研讀史書上的困難。《北朝胡姓考》內篇將《官氏志》的
諸胡姓,遍尋多種史料的記載,如姓氏書、地理書、以及碑誌資料等,
以補充《魏書》記載的不足,亦能補正文獻紀錄的錯誤之處。

外篇則收錄當時北朝相關史書中出現,但未見載於《官氏志》的諸
胡姓。內容所包設的範圍十分廣泛,篇章依序以族屬分為東胡、東夷、
匈奴、高車、西羌、氐族、賨族、羯族、西域諸姓等九類,共計胡姓七
十五姓。記載方式與內篇大致相同,其所包涉範圍,
「上自漢魏之降胡質
子,下及隋唐之蕃將胡商」,10。這些《官氏志》未載的胡人姓氏,依姚
薇元考證其姓氏的來源、族屬、入居地等,有些早在魏晉以前就以漢姓
的型態出現於史冊,還有一些是以往《官氏志》中有記載,但今已亡佚
的胡人姓氏,以此補充《官氏志》記載的不足。

此外姚薇元更於文章段落的上方,以提綱挈領的文句,將整段文句
的要點用小字簡要說明,讀來一目暸然,也方便查詢。此獨特的寫作方
式,值得推薦。註腳也能清楚列出使用資料的來源、篇章,惟引用資料
的所在頁碼,以及參考資料的出版項等資料未能詳細列載,為本文寫作
格式美中不足的地方。

(三)、研究方法

西方新的史學觀念在二十世紀初期雖已傳入中國,但民國初年的學
術風氣仍受到乾嘉學風的餘韻,不少學者承襲清代歷史考據的研究方
法,以求真懷疑的精神考證學術。在清華國學研究所從學於陳寅恪的姚
薇元,其治學方式受其師的影響,往後的學術成就以實證考據見長。以
《北朝胡姓考》為書名,可知本書是以考據學為研究基礎的作品,姚薇
元先對《官氏志》所載胡姓,蒐羅各家姓氏書的記載進行校勘,再對照
史書記載查驗其真實性。另外對胡人姓氏、族屬、居地等的考證,列舉
引用了諸多史書、地理書、姓氏書、碑誌等史料,相互並證,架構論證

10
,〈緒言〉,頁 6。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296
《北朝胡姓考》述評

的基礎。相關胡人姓氏名字的考證也參照語音辨字上的表現,跳脫文字
的框架,注意史料中對當時胡人語言的遺留,與讀音對音的變換入手,
11
此種對音勘同法的使用,或許是承其師陳寅恪的考據方法而來。 《胡姓
考》多方面考證方式的應用,或也可見姚薇元對研究方法的注重。

二、《北朝胡姓考》內容評述

(一)、主要論證方向

《胡姓考》的內容寫作以嚴密的考證為基礎,佐以大量的史料作為
支持。其對胡姓的論證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向,在此分別舉例論述之:

1、考證胡姓之來源發展

胡族取姓來源與漢民族承繼家世血緣的傳統不同,多以部落為號,
再因以為氏,故研究胡族部落的名稱來源,亦可推為其姓氏的來源,本
書考證胡姓來源方法之一,即是針對此點來做推斷。姚薇元考證胡人姓
氏來源,除了對史料中有明確記載部落姓氏來源者,加以考證其正確性;
對史冊未載者,也遍尋書籍,提出有可能的見解與推斷。如本書考察出
胡人姓氏的來源,多數是單純以部落名為氏,如侯莫陳氏出自侯莫陳部、
宥連氏出自宥連部、尉遲氏出自尉遲部等。另有經姚薇元考證,有些可
推知部落名的來源,進而知道胡姓更早的取姓來源。如部落名與胡姓的
來源是因居住的山為姓者,如《官氏志》中記載的扶氏(乞扶氏)
,依《元
和郡縣志.靈州保靜縣》的資料,乞伏山在黃河西,即今甘肅銀川市。
疑乞扶氏原居於乞扶山,當位於西秦之北,以山名為部落名,故以乞扶
12 13
為氏。 綦連氏也是因原居祁連山,故因以為氏。 也有西方去斤氏以水名
14
部,因以為氏者。 山水地名之外,也有以強大的部落酋長名為姓者,如
據姚薇元考證,太原郝氏出自烏丸大人郝且之後,
《後漢書.烏桓傳》記

11
陳寅恪的考據方式中也多次出現這種對音勘同法。見陳涵韜, 〈陳寅恪在歷史
考據學中之對音勘同法使用—謹以此文紀念陳寅恪先生逝世 30 周年〉 ,《無錫教
育學院學報》1999 年 01 期,1999 年。
12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內篇第三〈內入諸性(31)扶氏〉,頁 108。
13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內篇第四〈四方諸姓(17)綦氏〉,頁 210。
14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內篇第四〈四方諸姓(18)艾氏〉,頁 212。

297
中正歷史學刊第十期

15
載烏丸習俗,為「氏姓無常,以大人名字健者為姓。」 ,另外烏丸因久
居邊境與諸胡雜處,匈奴、稽胡等也多有以郝為姓者。再者匈奴習俗本
16
無姓氏,匈奴的趙氏與秀容高氏 同樣也是以胡名的首音譯為漢姓而來。
17
還有入附中國後,受中原皇帝賜姓而來的,如匈奴金氏、 稽胡賀遂氏等,
18 19
更有沮渠氏這種以官名為氏的。

2、考訂胡姓的族屬

中古時期有人稱之為「民族移動期」,不但移動的民族人口數量眾
多,民族種類也十分龐雜。尤其原本居住在中國沿邊的少數民族,移入
中國與漢民族雜居,在某些地區的胡漢比例之高以及胡人地位的重要
性,均讓我們不能以少數民族來看待他們。這些胡族未移入中國以前,
有其特定的生產經濟與生活方式;但是移入中國後因生活環境條件的改
變,開始逐漸接受漢人農耕定居的生活方式。移入三四代以後,其表現
漸漸與漢人無異,如此一來,在判定此時期胡漢民族的族屬上,即有一
定的困難。更不用說是各民族種類繁多,各胡族之間差異性的分辨更難
以辨別,只能憑著史料記載上的幾條線索去追尋。姚薇元在本書記載史
書上已標明族屬的胡姓、未載族屬且改漢姓的胡族、未載族屬的胡姓等,
均盡量依歷史上胡人相關記載的線索去考證各姓氏的族屬,在外篇更直
接以族屬作為各姓氏的區分,將散落在正史本紀、各民族傳的史料彙整、
考訂。例如《晉書.沮渠蒙遜載記》中言其為盧水胡先世為匈奴左沮渠,
20
就有學者因此以為沮渠氏為匈奴族, 但經姚薇元考證,認為沮渠氏的先
世為月氏族,曾經服屬於匈奴之下,任左沮渠的官職,而羯族即是匈奴

15
劉宋.范曄,《後漢書》卷九十〈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頁 2979。
16
秀容高氏出自匈奴句王高不識之後,以名為氏。見姚書 外篇第三〈匈奴諸姓
(3)高氏〉 ,頁 279。
17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外篇第三〈匈奴諸姓(7)金氏〉,頁 286。
18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頁 290。
,外篇第三〈匈奴諸姓(11)賀遂氏〉
19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外篇第八〈羯族諸姓(5)沮渠氏〉,頁 365。
20
見蘇慶彬《番姓錄》頁 30。而馬長壽在氏著《碑銘所見前秦至隋初的關中部
族》中第二章〈前秦《前秦鄧太尉辭碑》和《廣武將軍□產碑所記的關中部族》〉
中表示,盧水胡是以匈奴為主又融合其他成分的一種部族,言盧水胡或匈奴皆
可。三者說法並觀,姚氏之說應較接近真實,馬氏說法為部分正確,而蘇氏似乎
有以偏概全之慮。

298
《北朝胡姓考》述評

21
治下的月氏族,入塞後因世居盧水,故又號盧水胡。

另外,胡姓中也有同姓但屬於不同族屬支系的情況,姚薇元以類似
郡望的形式,在姓氏前加上地名加以區分,再一一說明,其中也不乏冒
蔭的情形。例如王氏本為中原姓氏,太原王氏為中古時期著名的世家大
族,但胡族中亦出現以王為氏者:如代郡王氏,為鮮卑族,本姓烏丸氏,
在魏晉時已改王氏,22《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稱其為漢王霸之後,姚
23
薇元考究此說是因為王神念仕梁為將,所以有此依托之辭。 再有樂浪王
氏,本姓拓王,其先世本朝鮮樂浪人,後徙武川。姚薇元論證拓王氏本
是高麗族的一個小國,歸魏後就以國為氏,太和中隨孝文地遷洛陽,改
24
姓王氏,故河南王氏本為高麗族。 其三為馮翊王氏,本姓鉗耳氏,為西
羌虔仁種,北魏著名宦官王遇即此族之屬。本姓在《官氏志》中雖未記
載,但在石刻史料亦可見此姓為羌人,且歸漢之後的確居住在馮翊。25姚
薇元還在高麗族樂浪王氏敘述之後指出,胡族以王為氏者除了上述烏
丸、高麗、西羌三族外,其他諸胡皆有以王為氏者,列出姓氏的例證做
為補充。同樣于氏除鮮卑万紐于氏所改之外,石刻資料有來自于闐的于
夫人,其資料同樣列於資料之後做為補充,使讀者對於胡族姓氏的族屬
有一全面的認識。

姚薇元同樣在本書中辨別姓氏偽託的情況,中古時期社會上注重家
族的門第郡望,故而冒蔭偽託的情況十分常見。胡人在整個中原社會人
口中算是少數,改了漢姓之後對家族先世、族屬來源的造假情況更是嚴
重,尤其以姓氏書中記載的族源資料錯誤最多,時至今日已難以分辨真
假。有族屬來源的冒認,如匈奴劉氏冒稱漢室之後是眾所皆知的事,再
者張掖烏氏本是出自烏落侯國的胡人,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也

21
詳見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外篇第八〈羯族諸姓(5)沮渠氏〉 ,頁 365-368
的論證。
22
在《魏書.官氏志》記「烏丸氏改為桓氏。」姚薇元在《胡姓考》外篇第一 東
胡諸姓中,認為是桓、王音近,疑志文原來應該是王。頁 256。
23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外篇第一〈東胡諸姓(10)王氏〉,頁 255-256。
24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外篇第二〈東夷諸姓(3)王氏〉,頁 274。
25
在《鄧太尉祠碑》中有多位鉗耳氏的紀載,作為姚薇元之說的例證。

299
中正歷史學刊第十期

稱自己為黃帝之後,家族先世冒蔭方面,上述代郡王氏也曾冒稱太原王
氏的王霸之後,高車叱李氏有李穆也自稱隴西李氏,為漢李陵没匈奴之
後,西羌雷氏託為黃帝妃嫘祖之後,遼東高氏出自高麗卻自稱為渤海高
26
適之後, 如此族屬以及先世造假之事,在《宰相世系表》與各種姓氏書,
甚至石刻碑誌資料當中,都時常可見到,姚薇元針對此胡姓冒蔭造假的
記載做了考證,更正史書、姓氏書上的傳訛,辨別胡姓的正確族屬與姓
氏來源。

當然還是會有許多無法準確判定族屬的胡姓,筆者將《胡姓考》內
篇中所列的胡姓以及姚薇元所判定的族屬與對音姓氏寫法的記載整理列
為〈表一〉
,外篇的記載已明確以族屬區分,故不再詳細列出。

3、考証姓氏部落之居地與分佈

《魏書》中對於《官氏志》中所記載的胡姓,除了拓跋氏與少數外
族傳中有記載其先世來源與居住分布的紀錄,其餘胡姓多只記載歸附於
拓跋氏,或與拓跋之間互動關係的相關記載,缺乏其部落起源或是早期
分布的敘述。姚薇元搜羅各種零散的史料,依部分胡姓有以山或水等地
方名稱為姓的來源,進而推斷胡姓部落的原居地,例如在《元和郡縣志》
中記載在靈洲保靜縣(今甘肅銀川市)有乞伏山在黃河西邊,故姚薇元
27
認為鮮卑乞伏部可能原居於此,並以山為部名,以部為氏。 而西方去斤
氏的居地則依水名部,遂以部為氏,依《元和郡縣志.延州膚施縣》記
28
載:「清水,俗名去斤水。其肥可燃。鮮卑謂清水為去斤水。」 為證,
在《讀史方輿記要》則記清水即是今天陝西延水的上流,姚薇元因其名
既合,又是以鮮卑名見稱的,且也與《官氏志》所稱的「西方」位置符
合,故而認為去斤氏的原居地應當在清水附近,也就是今陝西省北境地
29
區。

26
,外篇第四〈高車諸姓(7)李氏〉,頁 299-300。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27
,內篇第三〈內入諸姓(31)扶氏〉,頁 108。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28
《元和郡縣志》,卷四〈延州膚施縣〉

29
,頁 212。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內篇第四〈四方諸姓(18)艾氏〉

300
《北朝胡姓考》述評

或是參照史書中記載發生部族戰爭的地點,進而推斷部族之間的分
布狀況與位置,最後再參閱諸多地理書,盡量考察出其位於今天的位置。
例如對叱呂氏的記載,叱呂氏又有俟呂鄰氏等多種音譯的寫法,為蠕蠕
所屬的別部,
《魏書.高車傳》中未明確記載其原居地,只載「侯呂隣部,
30
眾萬餘口,常依險畜牧。登國中,其大人叱伐為寇於苦水河」 。
《魏書.
31
太祖紀》則記載拓跋珪於登國八年西征至苦水大破侯呂隣部 ,姚薇元
依《水經注.河水注》與楊守敬《水經注圖.河水篇》的記載苦水發源
於高平縣(今甘肅固原縣)東北,又《魏書》記載「常依險畜牧」,故推
32
論呂隣部的原居地,應當在今天甘肅省固原縣附近的叢山當中。 為了閱
讀查尋上的方便,筆者將《胡姓考》中記載胡姓的原居地整理成【表一】
《胡姓考》記載胡姓原居地表,以內篇記載胡姓歸附拓跋部,並移入中
原地區以前的居地為主;【表二】《胡姓考》記載胡姓入居地表,則以外
篇諸胡姓有記載入居中原以後的分布為主。

4、記載各胡姓的對音與變形寫法

早期游牧民族文化如匈奴、鮮卑等,並無文字記錄的發展,事蹟皆
以詩歌口耳相傳,進入中原後,才有學習中原文字將其歷史記載下來,
或是由中原王朝透過交流,以漢文字將重要事件人物記載下來。但遇到
某些游牧民族的語言譯音時,只能以同音字記載,故難有統一的名稱與
用字,多會隨記載時間以及記述人物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導致後人在閱
讀史書時,容易因此造成誤解。史書上記載最多胡人語言即是人物姓名、
地名的紀錄,但同樣因為上述因素造成閱讀的困難,胡姓的對音寫法十
分複雜,有同音異字、異音異字、相似音、相似字型等變化,再加上古
33
音讀法與現今有所不同,造成在辨別上的困難 。

《胡姓考》中對胡姓對音寫法的考證,主要集中在收錄《官氏志》

30
北齊.魏收,《魏書》,卷一百三 ,列傳第九十一 〈高車〉,頁 2312。
31
北齊.魏收,《魏書》,卷二 ,帝紀第二 〈太祖道武帝珪〉,頁 25。
32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內篇第三〈內入諸姓(39)呂氏〉,頁 121。
33
如姚薇元於《胡姓考》外篇第五 西羌諸姓(5)党氏中,考證党項的「党」
應當為「瓽」的省借,現在人讀為「黨」是錯誤的。

301
中正歷史學刊第十期

諸姓的內篇中。姚薇元在本書對各個胡姓的對音的辨識,多以音韻同音
字推敲,例如丘穆陵氏與丘目綾氏、乞伏氏與乞扶氏、阿單氏與紇單氏、
渴單氏等,均是指同一胡姓;還有許多相似音的例子,如步鹿孤氏與伏
鹿孤氏同樣是指後來改為陸姓的鮮卑步六孤氏;還有庫莫奚部的尸突氏
也可寫為屈突氏或可突氏。在相似字形上則有俟幾氏與侯幾氏、扈地干
氏與扈地于氏等相似字形的變化,另外也有姓氏有衍生字的出現,如匈
奴的拔列氏與拔列蘭氏以及鮮卑慕容部的吐伏盧氏與豆盧氏均是指同一
個胡姓。最後還有自古以來通同字寫法的變化,如匹婁氏的「匹」亦可
寫成「疋」
。以上五種胡姓變化型態只是筆者粗略的分類,還有許多例子
出現交錯變化的表現,以上所舉例子也只是本書記載中的一小部份。筆
者將《胡姓考》中記載的各胡姓變形依本書編排順序,做成【表三】
《胡
姓考》載胡姓變形表,以方便閱讀使用。此外,
《官氏志》中分別記有賀
賴與賀蘭,兩者同樣改為賀氏,以及同改單氏的阿單氏與渴單氏,經姚
34
薇元考證後,證明二者均是同氏的異譯 ,
《官氏志》中將二者分開記載,
又未加以說明,造成讀者的錯誤印象。還原古讀音證明夫蒙氏與不蒙氏
35 36
為異譯, 突髮即是拓拔之轉音,兩者實為同源。 研究中古時期的胡人時,
若對這些胡姓對音與變形的寫法不了解,極容易造成閱讀與研究上的誤
解,姚薇元將此胡姓變化考證清楚,對於後人研究是一十分大的幫助。

5、列舉改姓之例証

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上,政治力對個人與社會具有明顯的強大影響
性,這也反映在胡人姓氏的變化上。早先胡人姓氏的來源不一,但也離
不開其部落政治的影響。北魏孝文帝時期為了消弭胡漢之間的隔閡,大
力推行漢化,將胡人複姓改為漢人單姓;但至北周宇文泰時期,又因為
要統合關隴地區的功臣將士,進行一連串賜復胡姓的舉動,這些措施都

34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內篇第二〈勳臣八姓(3)賀氏〉,頁 35。同書內篇
第三 內入諸姓(32)單氏,頁 108-109。
35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外篇第五〈西羌諸姓(6)不蒙氏〉,頁 329。
36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外篇第一〈東胡諸姓(2)源氏〉,註四的記載,頁
239。

302
《北朝胡姓考》述評

影響了胡人姓氏的面貌與組合。雖然是歷史發展造成的結果,卻使得後
人在辨認上難以釐清,且魏收作《魏書》全以改漢姓後的姓氏做為記載,
如万紐于瑾記為于瑾,丘穆陵亮記為穆亮,其他唐朝史家寫《北史》
、《北
齊書》、《北周書》的寫法也都不一,更加深了讀史書時辨別胡漢與人物
記載的困難。

姚薇元在本書中記錄了太和改漢姓與西魏復舊姓的反覆情況,將改
姓的人物例證詳細列出。例如《宋書.薛安都傳》中記載的博陵公尉遲
苟人與《魏書.薛安都傳》中記載的博陵公尉元,不論官銜或事蹟全都
相同,不但是尉遲氏改姓尉氏的証明,也是尉遲氏改姓人物例證之一,
其他還有尉剛、尉迥、尉長命、尉古真等均是姚薇元列出的改姓例證,
後來代郡尉氏在魏末又復舊性,如仕周的尉遲迥及其子尉遲運,唐朝有
鄂國公尉遲敬德,37姚薇元也在最末列出西魏侍中陳析在恭帝二年被賜姓
38
尉遲氏的紀錄,以玆與真正的尉遲氏加以區別。 另外本為羌族鉗耳氏的
馮翊王氏,因不在太和詔改當中,故《魏書.官氏志》中沒有記載,但
姚薇元在各史書、姓氏書、方志與石刻史料中,搜羅此姓的人物詳列於
後作為補充,最後也同樣列出此姓在西魏以後復舊性的情況。其它如豆
盧氏、萬紐于氏等胡姓改復的情況,在《胡姓考》中的相關篇章都有明
確考證記載。

另外像匈奴氐羌等胡族,其移入中國時間比鮮卑早,所受的漢文化
影響也比拓跋氏深,其姓名中早已帶有漢文化色彩,故並非所有《魏書.
官氏志》中記載的改姓均是在太和年間形成,而在史書中也難見其姓氏
轉變的根據。且魏收記載多用新姓,太和以前之人物也多用新姓,導致
資料人物記載時間性的混淆,且與實物資料的用法有所出入,南北朝史
家的記載方式也都不同,若要釐清這些問題,更需要詳盡的考證工夫。

姚薇元《胡姓考》一書的考證,不但結合南北史家的記載,還原太
和改姓以前的情況,列出西魏宇文泰復舊姓的情形,更能找出太和下詔

37
,內篇第四〈四方諸姓(10)尉氏〉,頁 189-192。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38
,頁 198。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303
中正歷史學刊第十期

以前所改的胡姓紀錄。如內篇(29)那氏,原應做破落那氏,為西域破
39
落那國之歸化人,但《官氏志》內容未載, 姚薇元以《魏書》其他記載
40
推斷其改氏當在當在太和以前。 另外如拔列蘭氏其中一部在曹魏時就已
41 42
來歸,改姓梁氏。 匈奴烏洛蘭氏歸漢時已經改蘭氏 ,須卜氏在歸晉時也
43
已改為卜氏。 經過姚薇元的考證與整理,胡人改漢姓與復胡姓的紀錄
能夠較有系統的呈現。同樣也注意到在西魏時期用舊姓者並非皆為恢復
舊姓而來,姚薇元討論到郁久閭業因為新附蠕蠕,太和改姓之時,漠北
的郁久閭氏自然不必改國姓。這些實證例子的提出不但有助於釐清研究
者的觀念,其考證更表現了歷史的多面像發展。

(二)、《胡姓考》之優點

1、提出胡姓研究的諸多見解

《北朝胡姓考》一書有許多姚薇元個人對中古時期胡人部落與胡姓
的研究見解,大部分為胡姓的形式、族屬、居地等辯證,有許多已成為
學術上的定論,但也有些仍有許多爭議,尚留待後人解決。

姚薇元在羯族諸姓(1)石氏一節提出羯族為匈奴治下的月氏,反駁
胡三省認為羯為入塞匈奴十九種之一以及呂思勉以石勒為羌酋之說,並
列舉史料證實此說,總結認為「羯」為「羯室」的省譯,而「羯室」與
「赭時」同樣是胡語「石」之譯音,且二者均以石為氏,且羯與西域的
赭時同樣為高鼻多鬚的月氏種族,共同符合「匈奴別部之居山間者」的
敘述。並以古音的考證,認同譚其驤認為「羌渠」為「康居」之異譯一
說。

另外,《官氏志》記載獨孤氏改為劉氏,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與各類姓氏書皆稱獨孤氏出自漢朝劉氏之後,姚薇元則本各史傳的記載

39
北齊.魏收,《魏書.官氏志》稱「那氏依舊為那氏」,未言原姓。
40
,內篇第三〈內入諸姓(29)那氏〉,頁 105。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41
,內篇第三〈內入諸姓(4)梁氏〉,頁 105。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42
,內篇第四〈四方諸姓(32)尉氏〉,頁 230-231。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43
,內篇第三〈內入諸姓(55)卜氏〉,頁 146-147。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304
《北朝胡姓考》述評

考證獨孤氏本為匈奴屠各種,劉淵、劉庫仁等皆是出自獨孤部,且獨孤
44
與屠各只為一音之轉,推翻以往史書的冒蔭說法。 而此說至今已成為定
論,且在今人研究中也時常被引用。

還有在乞伏氏的族屬問題上,唐長孺與姚薇元就有不同的見解。唐
長孺在〈魏晉雜胡考〉文中認為乞伏氏為高車種,且與叱列氏、泣伏利
氏等同為一部別出的音譯;而《胡姓考》中依史書記載的資料,判定乞
45
伏氏為鮮卑族,而叱列氏為高車種,將此二者列為不同氏族。 此二說均
各有所據,且二方均無對彼此的論點做出評論,也無乞伏氏的實物證據
可以做為新史料的支持,一時也難以認定孰是孰非。雖然有些見解無法
判定,但姚薇元以堅實的考證作為基礎,所提出的討論在學術上仍能有
一定的價值。

2、引用多種文獻並證

本書寫作引用文獻主要可分為史書、筆記文集、姓氏書、碑誌資料、
地理書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等六類。論證使用則以姓氏書、史書與碑誌資
料的考辯為主。首先以《魏書.官氏志》為綱,加入其他文獻的記載進
行考證,主要姓氏書方面有《元和姓纂》
、《大宋重修廣韻》
、《姓解》
、《古
今姓氏書辨證》、《通志氏族略》五種,輔以《姓氏急就篇》、《名賢氏族
言行類稿》、《古今姓氏遙華韻》、《代北姓譜》、《閨姓類集儷語》、《魏書
官氏志疏證》六種宋至清人的姓氏著作。史書方面除漢至元的正史與《資
46
治通鑑》作為主要始料來源外,還有、
《十六國春秋》
、 《華陽國志》
、《洛
47
陽伽藍記》以及古代僧侶的多種《高僧傳》與行記 等共三十三種史書的
記載作為論證證據。姚薇元還選用當時可見的石刻史料,其中多已收錄
在清朝金石家整理的碑文集當中,且因為北朝胡人分布情況,故大多以

44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內篇第二〈勳臣八姓(3)劉氏〉 ,頁 38-46 的考證。
45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內篇第三〈內入諸姓(31)扶氏〉,頁 107。與同書
外篇第四〈高車諸姓(1)李氏〉,頁 298 的論述。
46
此指後魏.崔鴻的《十六國春秋》以及清.湯球的《十六國春秋輯補》 。
47
包括梁.慧皎《高僧傳》、唐.道宣《續高僧傳》 、宋.贊寧《宋高僧傳》 、唐.
玄奘《大唐西域記》等。

305
中正歷史學刊第十期

出土於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石刻碑誌史料為主要搜羅對象,應用在
本書相關章節當中作為直接史料的證據,補充正史記載的不足。另外運
用地理書的資料考察胡姓原居地與分布等相關議題,如《水經注》、《元
和郡縣志》、《讀史方輿記要》等,也能夠注意清修地方志的重要記載,
如《山西通志》、《陜西通志》、《大清一統志》等記載華北地區重要的地
方資料。姚薇元當時所能見相關胡人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也能擷取其
相關論點在書中備覽參考。
《北朝胡姓考》所列的參考資料雖然以今日的
眼光來說數量不算多,且仍有些重要史料如《太平寰宇記》
、《萬姓統譜》
等未收錄進去,但其包含的範圍十分廣泛,但就當時的研究條件與學術
的限制,能以有限的資料做出如此成果,已是難得。

3、融入地理觀點的推論

以往傳統歷史學家的研究,多將注意力放在歷史事件在時間上的發
生變化、成敗原因等,相對於空間地理上的構成因素與位置關係等則較
少著墨。其實歷史與地理是共同存在的,時間與空間共同交織著過去,
故空間觀念也是我們研究歷史必須注意的環節。
《北朝胡姓考》一書不但
使用多種地理書與方志對地方的紀錄,更融入地理觀點與地理資料在其
論證中。例如在討論賀蘭氏的原居地時指出,《魏書.太祖紀》言太祖由
在今山西省北部的獨孤部,「北踰陰山,幸賀蘭部」,故可知賀蘭氏原居
於陰山北麓(今內蒙古自治區大青山以北德基飲河流域)
,與《偽書.官
氏志》記載的「北方賀蘭氏」位置相符合。但是《太平御覽》與《姓氏
辨證》中皆言賀蘭氏居河套以西的賀蘭山下,並以此為氏,如此與《魏
書》的記載及不相符,雖然無法依此認定《太平御覽》與《姓氏辨證》
的記載錯誤,卻可依空間方位上確定在魏初時期賀蘭部不是居住在賀蘭
48
山。 而在考證紇豆陵氏的位置時,也以方位觀點對《官氏志》記載有所
49 50 51
疑慮。 另外在對屈突氏 與西方破多羅氏 的論述中,也有融入地理方位

48
,內篇第二〈勳臣八姓(10)賀氏〉,頁 36。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49
,內篇第四〈四方諸姓(5)竇氏〉,頁 177-178。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50
,內篇第三〈內入諸姓(50)屈氏〉,頁 140-142。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51
,內篇第四〈四方諸姓(12)潘氏〉,頁 201-202。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306
《北朝胡姓考》述評

觀點的相關討論。

4、考證史料記載之混亂與缺誤

史書經過長時間的流傳,難免會有脫漏或後人誤記等情況發生,唐
朝官修國史以前的私家撰述史書,其情況更為嚴重。再加上史家素質的
不同,也會影響史書的流傳與記載的正確性。其他姓氏書以及碑誌資料
等紀錄,也有可能因撰寫人或當時資料的種種影響有誤記或刻意偽託,
因而造成資料相互出入的問題。姚薇元寫作本書首先就必須面對史料記
載出入的問題。其對胡姓的考證以姓氏書為主,再以史書對胡姓人物的
記載做為旁證,若出現記載出入的問題即對史料記載進行推敲,考究出
入發生的原因,判定記載的正誤。

《胡姓考》考證出史料記載的錯誤,有因字形脫漏而錯誤者,有本身
誤記、刻誤者,也有史家本身記錯或後人的錯誤補記,姚薇元對這些闕
誤提出說明,有時也能蒐羅到今本史書中已經亡佚的資料。例如《官氏
志》中載紇奚氏改為嵇氏,為勳臣八姓之一。但是《魏書》中嵇根傳已
經亡佚,後人據《北史》與《高氏小史》記載,僅找出一小部份補入《魏
書.萬安國傳》後,且誤將嵇當作奚,經姚薇元論證紇奚氏確實改為嵇
52
氏,與達奚氏所改的奚氏不同,且補充一部份紇嵇氏的史料。 另外由對
源氏先世的考證,認為南涼應本姓拓跋氏,與北魏皇室出自同源;而魏
53
收記南涼禿髮氏與其來源,皆是尊魏抑涼的臆說。 同樣在車氏的考證中
發現《魏書》記載的前後出入,從《魏書.車伊洛傳》記載前部王車伊
洛與同書《車師國傳》中記載的車師王車夷落兩者的事蹟與音韻等線索,
54
認為兩者應為同一人,而魏收卻以不同的姓名記載,為《魏書》之失。
姚薇元還由姓氏書記載搜羅出正史已亡佚的史料,如吐萬氏是《元和姓
55
纂》引自《官氏志》,但今本《官氏志》未見的胡姓。

52
,內篇第四〈四方諸姓(27)嵇氏〉,頁 222-223。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53
,外篇第一〈東胡諸姓(2)源氏〉,頁 238-240。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54
,外篇第九〈西域諸姓(13)車氏〉,頁 398。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55
,外篇第一〈東胡諸姓(12)萬氏〉,頁 259。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307
中正歷史學刊第十期

《胡姓考》也辨別許多姓氏書上記載的偏頗,尤其《元和姓纂》的
胡姓記載錯誤最多。如《元和姓纂》記載万俟氏的族屬稱為後魏獻帝季
弟之後,為帝室十姓之一,但《官氏志》中獻帝之季弟應為侯氏,後改
亥氏,帝室十姓中也無万俟氏,《北齊書.万俟普傳》明言万俟氏應為匈
奴之別種,故可知《元和姓纂》與《通志.氏族略》均是歸魏後的偽託
之詞。再有《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和《古今姓氏書辨證》都本
《周書.庫狄峙傳》說庫狄氏為鮮卑段匹磾之後,但姚薇元認為《周書》
56
僅是庫狄峙個人的家世,並非所有庫狄氏皆是段匹磾之裔。 另外也認為
《元和姓纂》與《廣韵》對賀拔氏姓氏來源的記載,應是譜牒家望文生
義的臆說,重新考證賀拔氏應為高車一部落之名,歸魏之後以部名為氏。
57 58
《廣韵》更錯將北周王盟與子王醜興誤記成王秉與王興。

由以上的諸多例子可知,許多史料上的錯誤都是轉相抄錄沿襲而來
的,若非姚薇元補充考證了正史與諸多史料的缺誤,我們對於這些資料
仍是含混不清。
《北朝胡姓考》一書尚有其他可取之處,筆者在上一章介
紹本書內容時即有提到一些,在此僅提出以上幾點具代表性的觀點作為
參考。

三、《北朝胡姓考》的價值與影響

一本研究著作的價值除了看內容本身的成果,還需注重本書外在的
價值,放在當時的研究成果來看是否出眾,能夠流傳千古或只是喧騰一
時。故本章首先擬將《胡姓考》與蘇慶彬《兩漢迄五代入居中國之蕃人
59
世族研究-兩漢至五代蕃姓錄》 的上篇〈兩漢至隋〉,以及陳連慶《中
60
國古代少數民族姓氏研究》 的內容做個比較,此三書同為民國以來研究
中國少數民族姓氏的重要專著,作者皆具有歷史學的訓練背景,以及有

56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內篇第四〈四方諸姓(7)狄氏〉,頁 186。
57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內篇第三〈內入諸姓(38)何氏〉,頁 116。
58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外篇第二〈東夷諸姓(3)王氏〉,頁 274。
59
蘇慶彬,《兩漢迄五代入居中國之蕃人世族研究-兩漢至五代蕃姓錄》 (香港:
新亞研究所,1967。)以下簡稱為《蕃姓錄》。
60
陳連慶,《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姓氏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以
下簡稱《姓氏研究》。

308
《北朝胡姓考》述評

共同的研究對象,將其內容與寫作相互比較。希望能藉由比較史學的方
法呈現《胡姓考》一書的學術價值。再者將筆者本身對《胡姓考》一書
的使用狀況與心得作一論述,討論本書對實際研究工作上的幫助與使用
者所應注意的地方。

(一)、與《番姓錄》《姓氏研究》二書內容之比較

筆者將三書分別就內容記載胡姓的數量、包含族屬的種類以及使用
資料來源的數量做了一個統計,為方便比較論述列製成【表四】
。首先就
三書所收錄的胡姓數量來看,以《姓氏研究》最多,其次是《蕃姓錄.
上篇》,《胡姓考》收錄的姓氏數量最少。另外族屬種類的區分,同樣以
《姓氏研究》的分類最為詳細,
《胡姓考》與《蕃姓錄‧上篇》雖然記載
的族屬種類都差不多,但後者在目錄上明確以部落種類細分,此點優於
姚書。資料來源種類方面,《蕃姓錄》因未列出資料來源清單,故難以將
其資料來源數量化,但其內容同樣多來自正史與姓氏書的資料。就《胡
姓考》與《姓氏研究》資料來源比較,《姓氏研究》收錄了更多史料以及
晚近的研究專著,也拓展了研究的範圍。

【表四】 《胡姓考》 《蕃姓錄.上篇》 《姓氏研究》

胡姓數量 193 330 709

族屬種類 10 25 38

資料來源種類 126 未載 154

就以上的統計數字來看,
《胡姓考》似乎略遜於後二書,但就內容而
言,《胡姓考》的地位仍是不可動搖。《胡姓考》記載胡姓數量雖不及二
書,但相對而言多經過嚴密的考證以及對史料的反覆考證,姚薇元考核
史料記載的出入而得出結論,具有相當的可信度。反觀《蕃姓錄‧上篇》
雖然載有許多《胡姓考》未記的胡姓,但其內容多為史料的輯錄,缺乏
考證論述的証明,所載某些胡姓是截取史書記載胡人姓名的首字而來,
如此論定的作法似乎不夠精確。
《姓氏研究》的寫作雖較為詳實,但同樣

309
中正歷史學刊第十期

多是史料的匯集,均少有像《胡姓考》對史料的考證,以及根據史料記
載引申出的重要觀點論述,這也是《胡姓考》在學術重要性一直不容被
忽視的原因之一。

《蕃姓錄》與《姓氏研究》的成書均晚於《胡姓考》
,二書的出現雖
無法掩蓋《胡姓考》在胡姓研究領域上的光芒,但均多少也補充了《胡
姓考》研究的不足。《蕃姓錄》補充了許多歷史上出現過,而《胡姓考》
未能記載的胡人姓氏,且其寫作範圍擴大到兩漢至五代時期,此時期融
入中國的民族人口眾多,蘇慶彬的整理收錄當時部份胡姓入居人物的狀
況,另外《蕃姓錄》對有史傳記載的胡姓人物家族用傳統的格狀圖做了
世系表,有助於釐清胡姓家族部落的了解。《姓氏研究》收錄更多《胡姓
考》未載的胡姓,尤其是對於南方蠻、越、西南夷等民族姓氏的記載,
補充《胡姓考》胡姓研究在空間上的限制。且陳連慶在本書的寫作內容
較為通順,改善學術文筆艱澀的情況,但體例則近似傳統姓氏書的資料
統整寫法,仍然無法超越《胡姓考》在胡姓考證研究上的地位。

(二)、《胡姓考》的延伸研究價值

《北朝胡姓考》考證嚴謹詳實,出版後公認為當時學術上的重要著
作。姚薇元為北朝胡姓研究開創先河,提供基礎研究的資料,也留下許
多值得後世深入研究的課題。今日北朝胡姓與胡族等相關議題的研究,
已較姚薇元當時在史料與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若能以《胡姓考》的資
料為基礎,延伸研究議題,並補充相關資料與研究方法,使研究更上一
層。以下茲提出幾點筆者對《胡姓考》作為研究基礎所能延伸出的課題
與方法,以及改善日後研究寫作的幾點意見。

1、研究課題的延伸

本書的寫作均是以史料為基礎進行考證研究,論證北朝時期胡姓的
居地、族屬、改姓人等成果。若能在此研究基礎之上,進一步補充其他
史料延伸研究課題,諸如胡姓家族的世系、成員的表現、與拓跋魏的歸
附關係、各胡姓間地域分布的流動、各部族間改復姓的情況與意義等議

310
《北朝胡姓考》述評

題,為中古時期的胡族做出全面性的研究,再加以新的出土資料與研究
方法,相信也會有不錯的成果。

2、寫作方式的改善空間

本書在寫作上以考證見長,但各章節之間的關聯性薄弱,各胡姓自
成篇章進行考證,雖利於讀者對各別胡姓的閱讀引用,但無法充分表現
本書的全面性研究成果,尤其〈內篇〉依《魏書.官氏志》的記載順序
編排,更是不利於翻查。故本文在【表一】、【表二】以《胡姓考》考證
出的族屬為編排標準,【表三】的內入諸姓部分則以胡姓筆劃順序編排,
方便研究查詢使用。另外,本書稱作《北朝胡姓考》
,某些內容範圍卻延
伸至隋唐或追溯秦漢時期,雖然有具有廣博的優勢,卻容易失去本書的
研究焦點,且姚薇元文字精練,論述往往點到為止,這些均可做為後來
研究者的發展空間

2、疑以存疑的見解

《胡姓考》對各個胡姓的族屬、原居地、姓氏等的論證,雖然有些
解決了學術上的爭論,且考證論述方法確實,有一定的成果與可信度,
但無法否認其書仍有許多未能解決的問題。姚薇元在某些考證推論上,
或許因為直接證據的不足或史料記載的不夠詳細,未能有效解決學術上
的謎團,在此姚薇元也以存疑的態度視之。例如書中對某些姓氏的族屬
判定,姚薇元在書中以存疑的態度述其想法,這在書中所佔的比例不算
少,且有些想法與懷疑並無進一步說明。例如懷疑阿史那氏為斛斯氏的
61
異譯,故將其附在高車姓之後。 這些存在於《胡姓考》的諸多未解疑異
之說,也是提供後人研究發展的重要資訊。

3、系統圖表的應用

本書的以小篇幅的單一論證為主,較少大規模系統性的邏輯推論,
故多以文字簡單表述,其實若能以更系統圖表輔助說明這些零散資料論

61
,外篇第四〈高車諸姓(9)史氏〉,頁 317。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311
中正歷史學刊第十期

證,相信更能使讀者理解其研究資訊。如本書中幾個胡姓有畫出人物關
係的世系表,對論述的理解有很大的幫助。但本書並非每個胡姓的說明
均有圖表輔助,本書在一些胡姓人物的關係、姓氏的比較上,雖同樣舉
證清晰,但若能多以圖表清楚條列,更能幫助理解論點與釐清真相。在
對胡姓居地的相關論述上,後來研究者若能加上地圖方位的標明,更能
增強其空間概念的假設理據,也能幫助讀者建立書中胡姓分布地理方位
的認識,或許由此看出胡姓部落間的地理互動關係,做出進一步的研究。

4、新出史料與研究的補充

《胡姓考》的成書年代較早,所能運用的資料較為有限,姚薇元寫
作當時所見的資料大多尚未經過整理,故難免有些遺漏的資料未能加以
利用,但也顯出姚薇元在史料耙梳與解讀上的用心。在碑誌資料的使用
上,除了有毛漢光、周紹良等幾位前輩學者對木製史料的整裡與標點,
再加上近年大陸新的石刻、考古等資料陸續出土,同樣經過整理出版,
若能加以應用補充,更能豐富墓誌史料的數量與研究性。在地理資料應
用上,前輩學者譚其驤、馬長壽等人對古今地理環境的考察,以及《中
國歷史地圖集》的成書,不但豐富了歷史地理研究的成果,更為後人研
究提供了有利的基礎工具。若再加上近年 GIS 地理資訊系統的應用,若
能將這些資料與《胡姓考》對胡族居地與遷徙的研究成果加以結合,相
信對胡姓研究更能夠盡善盡美。

以上列出筆者對《胡姓考》一書的幾點意見,有些或許只是筆者主
觀看法,而姚薇元在本書寫作未能完成的部份,也是往後我們對胡姓研
究更需要努力的地方,站在本書的研究基礎上,取其所長,補其不足,
歷史學術研究也因此而豐富。

(三)、《胡姓考》一書的影響

大陸主要學者如馬長壽、唐長孺、周一良等人均致力於中古時期的
民族研究,
《胡姓考》問世以來,學術界對於中古時期民族研究更加重視,
更將其研究成果結合中古政治史的研究。在台灣的前輩學者如毛漢光、

312
《北朝胡姓考》述評

雷家驥、康樂、孫同勛、張繼昊、宋德喜等人對中古時期政治社會與民
族關係的研究中,均有引用參照本書的成果,其後更擴大了本書的應用
範圍。1993 年以後大陸學界引用本書的研究論文有關於民族考古、民族
62
神話、中古民族史、民族姓氏語言、敦煌學等方面, 本書可說為兩岸研
究中古民族相關議題時,必須參考的主要著作,由此可見其在學術上的
重要地位。而後也影響了《蕃姓錄》與《姓氏研究》這兩本專門收錄歷
史時期胡姓的著作出現,兩書雖未能超越《胡姓考》的研究,卻也成為
近代研究中國入居胡人姓氏的重要專著。

四、結語

筆者在大學時期因寫作研究計畫需要,首次接觸本書,而後在研究
所的學習中,因對中古時期民族政權與社會的興趣,對本書的使用日漸
頻繁,但多將本書做為工具書使用,查找所需胡姓的相關資料。藉由本
次書評的寫作,才開始對本書進行通盤的閱讀與研究,試圖找尋本書內
在的研究方法與更多元的史料價值,也因此對中古時期民族分布與關係
有了新的認識,改正以往一些不確實的想法觀念。民族部落間互相歸附
征戰的關係十分頻繁,但對游牧部落組成而言,似乎並不一定以民族作
為劃分單位,各部族進入大草原以後所發生的相互關係,才是各部落勢
力的形成。由本書對胡姓來源與族屬的考證或可推論拓跋魏的強大或也
是多民族組成的功勞,且史書記載的代人並非一定是鮮卑人,部族相互
間的歸附並不以民族為絕對劃分,一部落之間也會有多民族氏族組成。
筆者研讀本書後不但對中古時期胡人的族屬、來源,分布等認識更為清
晰,對各民族部落間的組成與相互關係也有更進一步的思考。

62
筆者查閱中國期刊網資料庫中,引用《胡姓考》的期刊論文有近百筆資料,
文章內容繁多不及備載,將其中相關主題整理後得此論述。另外大陸出版相關中
古民族史的專書也有許多引用本書,但因大陸學界早期對論文格式中參考書目列
舉的缺乏,造成筆者搜羅例證的困難,故在本文寫作中無法確知相關情況,但筆
者以往研讀中古民族相關著作時,如周偉洲、田余慶等人的專書,也曾多次看過
《胡姓考》的引用。

313
中正歷史學刊第十期

附記:本文完稿於 2007 年五月,《中正歷史學刊》於九月份收稿。完成


審稿以後始得知姚薇元晚年有對《北朝胡姓考》一書作的許多修改,且
後來發現在 2007 年七月份已由北京中華書局重新出版《北朝胡姓考修訂
本》
,筆者於十一月份才取得此書,因截稿在即,未能及時依新版《北朝
胡姓考》重新對本文做大規模修訂,故仍是以 1962 年的版本作為主要論
述依據,望請諸位讀者前輩海涵。
《北朝胡姓考修訂本》為姚薇元晚年對
其文章收錄的一些個別姓氏做了史料的增補與論述修正,並補充了參考
資料的應用,增加了不少篇幅,但基本架構未有大幅變動。出版社也補
充了姚薇元的簡短生平資料與陳寅恪〈北朝胡姓考序〉一文,使本書更
為完備,更增添其學術研究的價值。
《北朝胡姓考》新舊版本的差異雖未
能在本文有所研究論述,也希望作為筆者往後的研究目標,更加擴充中
古時期胡姓研究的成果。

314
《北朝胡姓考》述評

參考資料

一、史料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 10 月。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3 月。
,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 10 月。
唐.李百藥,《北齊書》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
,台北:鼎文書局。
唐.李延壽撰,《北史》
,台北:鼎文書局。

二、專書

林幹,《匈奴史論文選集》
,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林幹、再思,《東胡烏桓鮮卑研究與附論》
,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
社,1995。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北京:中華書局,1962 年。
姚薇元,《鴉片戰爭史實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
馬長壽,
《碑銘所見前秦至隋初的關中部族》
,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陳連慶,《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姓氏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
譚其驤,
《中國歷史地圖集(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
,上海:地圖出
版社,1982 年 10 月。
蘇慶彬,《兩漢迄五代入居中國之蕃人世族研究-兩漢至五代蕃姓錄》,
香港:新亞研究所,1967 年。

三、期刊論文

申憲,〈試論拓跋鮮卑部落聯盟中的匈奴、高車、柔然族成分〉
,《北方文
物》2006;04 期,2006 年。
,《民族研究》2001 年 01 期,
李文才,〈試論西魏北周時期的賜腹胡姓〉
2001 年。
辛迪,
〈關於庫傉官氏的族屬—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融合的一個

315
中正歷史學刊第十期

實例〉,《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 年 04 期,2001
年。
姚薇元,
〈宋書索虜傳南齊書魏虜傳北人姓名考證〉
,《清華學報》第八卷
第二期,1933 年。
姚薇元,〈北朝帝室氏族考〉,《說文月刊》第四卷合刊本,1944。
後收入《中國近現代珍稀文獻影印叢刊(中文編)》
,香港:香
港明石出版社,2004。
陳涵韜,
〈陳寅恪在歷史考據學中之對音勘同法使用—謹以此文紀念陳寅
恪先生逝世 30 周年〉,《無錫教育學院學報》01 期,1999 年。
陳琳國,〈休屠、屠各和劉淵族姓〉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 年 04 期,2006 年。
羅豐,〈北周大利稽氏墓磚〉,《考古與文物》2003 年 04 期,2003 年。

31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