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东南亚研究 2013 年第 1 期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论南朝时期东南亚国家
对 “ 华夷秩序 ” 的认同问题
——— 以中国正史资料为视角

石少颖

(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济南 250100)

[关键词] 南朝; 东南亚国家; 华夷秩序; 认同


[摘 要] 南朝时期,汉族统治者理想中的 “华夷秩序” 因东南亚各国携礼 “宾从” 而似有其实; 但实际上,随着与
南朝距离的渐远,东南亚各国对 “华夷秩序” 的认同感也逐渐降低。东南亚各国对 “华夷秩序” 认同与否还取决于中原王
朝的实力大小和外交努力。而在这些方面,南朝显然不及前代,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东南亚各国对南朝各政权政治膜拜和实
利诉求的减少; 取而代之的,则是在东南亚国家主导下,南朝时期的中外佛教交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中图分类号] D833.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6099 ( 2013) 01 - 0092 - 09

Study o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Identity to the Chinese-Barbarian System


during the Periods of Southern Dynasties
—Based on Chinese Official Historical Materials
Shi Shaoying
(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Keywords: Southern Dynasties;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the Chinese-Barbarian System; Identity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s of Southern Dynasties,it seemed that Chinese rulers' sublimate Chinese-Barbarian
System became true because of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voluntarily dispatching emissaries. But in fact,along with
their increasing geographical distances apart from Southern Dynasties,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identity to the Chi-
nese-Barbarian System had been gradually reduced. Besides, the essentials that impacte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identity to the Chinese-Barbarian System were national power and diplomatic positivity of Chinese dynas-
ties. It was Southern Dynasties' deficiency of these factors compared to previous dynasties that ultimately resulted in
the decrease of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political worship and trade demands towards Southern Dynasties. Instead,
due to the leading actions of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Buddhist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had reached to an unprecedented flourishing level.

权 ( 宋、齐、梁、陈 ) 处于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
一 问题的提出 由于汉代以来的传统陆上交通路线 ———丝绸之路被
北方草原民族政权所控制, “胡人递起, 西域与江
在中国历史上,以建康为统治中心的南朝四政

[收稿日期] 2012 - 08 - 30
[作者简介] 石少颖,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 2012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存亡歧路: ‘义理’ 论争与 17 世纪 20 - 50 年代朝鲜思想界的
清朝认识” ( 12YJCZH174) ; 〈韩〉 韩国学中央研究院 2011 年度海外韩国学项目 “仁祖时期义理论争与外交政策研究”
( AKS - 2011 - R - 07) 。
· 92·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东南亚研究 2013 年第 1 期
[1]
东隔碍,重译不交 ” , 这就为南朝各政权发展与 念,而且还要考察其外交行动。因为,南朝各政权
东南亚地区①的关系, 提供了有利时机。 然而, 在 的海外政策或海外活动是东南亚各国对 “华夷秩
南海交通获得发展的同时②, 这些偏安于江南一隅 序” 认同与否的重要依据, 这也是本文选取中国
的汉族政权实际上却面临着 “华夷秩序 ”③ 在东南 史料作为研究切入点的主要原因 。如果仅仅围绕朝
亚地区的构筑和认同问题。 贡思想⑥的海外传播和被接受情况来讨论一种外交
美国学者史华慈曾讲, 构筑 “华夷秩序 ” 的 体制 ( 或国际秩序 ) 在海外国家中被认可的程度,
基本观念,即 “中国的世界秩序观 ”, 并非 “把一 那么,得出的结论很可能还是被 “朝贡体制 ” 学
种以中 国 为 中 心 的 世 界 秩 序 观 的 存 在 当 作 一 个 说本身所束缚, 从而在一个并不充分的前提之下,
‘客观的’ 政治事实, 即一种被参与其中的所有人 得出了以偏概全的结论。另一方面,南朝时期东南
[2]
都认可的秩序 ” 。 中国学者庄国土也指出, 中国 亚国家对汉族统治者宣扬的 “华夷秩序 ” 是否真
古代的朝贡制度具有 “虚幻性 ”, 所谓 “册封—朝 正认同,认同标准和来华动力究竟是什么 , 这都需
贡关系 ” 在 更 多 时 候 只 是 中 国 朝 廷 的 一 厢 情 愿;
要展开具体的历史考察。正如澳籍华裔学者王赓武
相比于政治上的宗藩关系和文化上的吸引力 , 贸易
所提到的,南朝时期,贸易和共同的信仰已成为中
在维系海外国家与汉族政权关系的过程中 , 发挥着 [4]
外关系中的突出因素 。 而这里所说的 “共同的
更为重要的作用④。 这些观点的提出, 不仅补充和
信仰” 是否一定就是儒家所宣扬的朝贡思想, 或
发展了美国学者费正清于 20 世纪 40 年代提出的
者单纯指南朝时期盛行的佛教文化 ,这也需要结合
“朝 贡 体 制 ( Tributary System ) ” 学 说⑤, 而 且 对
南朝时期特殊的历史面貌进行更加仔细的甄别 。
“华夷秩序” 内部运作机制的多样性问题和认同标
准的多元化问题有了更多反思。诚如中国学者陈尚 二 南朝统治者对于 “华夷秩序 ” 的
胜所讲, “朝贡体制 ” 应该被当作一个文化丛来对 想象
待,而不能仅仅着眼于 “册封—朝贡 ” 这一单一
古人构筑 “华夷秩序 ” 的思想基础是先秦时
模式; 它需要在研究中将关联制度一并考察 , 比如 [5]
期的天下观和服事观 。《诗经》 云: “溥天之下,
“互市” 制度等,而人们目前对 “朝贡体制 ” 的研 [6]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在华夏族想
究恰恰是把它作为一个中国传统涉外制度的整体来
[3] 象的天下秩序中, “中国 ” 为中心, 蛮夷为周边。
对待了 。 也就是说, 学者们常常是以史实为一
种现成的学说或理论作注脚,而不是从史实里推导 按照 “五服 制 ” 中 甸 服、 侯 服、 宾 服、 要 服、 荒
出结论。这样一来, “华夷秩序 ” 内部多样性的制 服五等级的划分,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其地就越荒
度和认同标准在事实上已经在许多研究者的理论前 芜, 住 在 那 里 的 民 族 也 越 野 蛮 , 文 明 等 级 也 越
[7]
提里被主观地忽略掉了。 低 。可见, 以 地 域 远 近 来 区 别 文 明 高 下 乃 是
基于这样的考虑, 研究南朝时期 “华夷秩序 ” “华夷之辨” 的原旨; 这与后来 “大一统” 视野下
在东南亚国家中的认同问题是一件非常必要而有意 的 “华夷秩序 ” 是有所区别的。 尤其是秦汉统治
义的事情。一方面,需要弄清楚在南北分裂的特殊 者还将强调权威和秩序的法家学说融入到儒家思想
[8]
时期,汉族统治者眼中的 “华夷秩序 ” 到底是什 当中 ,“华夷秩序” 作为封建政治思想在对外关
么样子; 这就不仅仅需要考察南朝统治者的外交理 系中的延伸,更是被打上了统一和权力的烙印 。

① 本文所说的东南亚地区主要指 《宋书·夷蛮传》、《梁书·海南诸国传》、 《南齐书·东南夷传》、 《南史·海南诸国传》 所涉及的


今天东南亚国家及少数南亚国家。在这些国家当中,林邑、扶南距离南朝较近,绝大多数国家则 “大抵在交州之南及西南,居大海中洲
上,相去或三五千里,远者二三万里,乘舶举帆,道里不可详知”。引自 ( 南朝梁) 沈约: 《宋书》 卷 97,《夷蛮传》,中华书局,1974 年,
第 2377 页。
② 南朝时期海外交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孙吴、东晋以来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这也是江东六朝为对抗北方各政权而带
来的一个客观结果。
③ “华夷秩序” 是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形态,指的是以天子为中心、四夷为边缘的理想天下,其思想基础是 “华夷之辨”; 它于汉代
开始形成,是封建君臣关系在国家关系上的延伸。参见何芳川: 《 “华夷秩序” 论》,《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6 期;
陈尚胜: 《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华夷秩序的构建———兼论明朝是否向东南亚扩张问题》, 《山东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4
期; 简军波: 《中华朝贡体系: 观念结构与功能》, 《国际政治研究》2009 年第 1 期; 刘信君: 《中朝与中国和东南亚藩属国朝贡制度之比
较》,《广东社会科学》2011 年第 1 期; 陈文寿: 《近世初期日本与华夷秩序研究》,香港: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 年,第
440 - 451 页; 〈日〉 渡边信一郎: 《中国古代の王权と天下秩序———日中比较史の视点から》,东京: 株式会社校仓书房,2003 年,第 102
- 124 页; 〈韩〉 金翰奎: 《古代中国的世界秩序研究》,汉城: 一潮阁,1982 年,第 113 - 123 页; 等等。
④ 参见庄国土: 《略论朝贡制度的虚幻: 以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朝贡关系为例》,《南洋问题研究》2005 年第 3 期。
⑤ 参见 〈美〉 John K. Fairbank ( 费正清) 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Cambridge,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
⑥ 朝贡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包括中国古代的天下观、王霸观、义利观、华夷观等内容。参见陈尚胜 《试论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基
本理念》,《孔子研究》2010 年第 5 期。

· 93·
东南亚研究 2013 年第 1 期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南朝的汉族统治者对 “华夷秩序 ” 依然充满 于失 去 了 汉 帝 国 庞 大 的 疆 域 和 强 大 的 实 力 , 对


想象,但其具体态度与汉帝国相比, 既有相似之 “华夷秩序” 的想象性显然要多过于汉朝。 而且,
处,又有很大不同。 相似之处在于, 在 “五胡乱 由于陆上交通受阻,南朝统治者不得不把外交视域
华”、政权迭变频繁的分裂时代, 南朝统治者仍然 从内陆投向海洋。然而,东南亚地区虽然是南朝发
秉承传统 “华夷观 ”,自视为 “中华正统 ” 的继承 展海外关系的优势所在,但南朝各政权与东南亚国
者和 “华夷秩序 ” 的领袖; 在历史文本中也坚持 家的主动联系却并不多。当东南亚各国纷纷遣使来
[9]
以 “暗示汉族优越性的官方语言 ” , 将海外国家 华之时, 南朝官方组织的对外活动却几乎陷入沉
遣使来华泛泛描述为 “款诚输纳 ”。 当然, 我们并 寂。南朝人对于东南亚地区的认识,很多是靠内地
不能因为史料里的这种主观态度而片面认为南朝统 僧侣西行求法等民间渠道来获得的 。南朝的海外经
治者宣扬的 “华夷秩序 ” 是一 种 刻 意 的 “误 导 ” 营不仅无法与西汉时期张骞 “凿空 ”、 探险西南以
[17]
和虚妄的自大。一方面,为了保持在对外关系中的 及东汉时期 “三绝三通” 的伟业相比,甚至连孙
[10]
“强势” ,以对抗北朝, 南朝各政权与朝鲜半岛 吴、东晋 政 权 对 于 海 外 事 务 的 重 视 程 度 都 比 不
[18]
三国确实建立过 “册封—朝贡 ” 关系; 另一方面, 上 。因此可以说, 南朝统治者虽有理想, 但并
具体到南朝与东南亚关系中,南朝统治者的态度也 无远略。鉴于国家弱小的现实,南朝统治者把更多
没有偏离 “华夷之辨 ” 的原旨———五服制。 在南 精力投向了边境安全以及与邻国间的纠纷上 。 这一
朝统治者的眼中,这些地区本就是荒远之地, 战略 点在南朝与林邑 ( 今越南中部 ) 的关系上表现最
地位远不及朝鲜半岛重要, 而且文化落后, 甚至 为明显: 初,徼外诸国尝赍宝物自海路来贸货, 而
[11]
“国人犹裸、 亵露可怪 ” , 因此, 南朝统治者对 交州刺史、日南太守多贪利侵侮,十折二三。 至刺
他们表现出鄙夷和轻视的态度, 也是很自然的事 史姜壮时,使韩戢领日南太守,戢估较太半, 又伐
情。《国语 》 有云: “甸服者祭, 侯服者祀, 宾服 船调枹,声云征伐, 由是诸国恚愤。 且林邑少田,
者享, 要服者贡, 荒服者王。 日祭、 月祀、 时享、 贪日南之地, 戢死绝, 继以谢擢, 侵刻如 初。 及
[12]
岁贡、终王, 先王之训也。” 南朝统治者纵然有 ( 夏侯) 览至郡, 又耽荒于酒, 政教愈乱, 故被破
[13] [19]
“以文德来远人 ” 的理想, 但并不指望这些居住 灭。 ” 这虽然 是 出 自 《晋 书 》 的 一 段 记 载, 但
在 荒服 地带的人们会遵循朝贡思想来向南朝
“ ” 它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南朝各政权与邻国在边境地
[14]
“表示常规的效忠 ” 。 这些国家只要遣使而来, 带利益矛盾的复杂性: 一边是日南地方官员对边贸
哪怕是 “岁贡、终王 ”, 也已达到南朝统治者对于 利润的贪享,一边是林邑对日南土地的觊觎, 双方
“华夷秩序 ” 的 想 象 与 期 许。 正 如 东 汉 人 何 休 所 终因夏侯览之 “耽荒 ” 而发生战争。 战后, 林邑
言, “王者不治夷狄。 录戎来者不拒, 去者不追 虽然接受了东晋及南朝的册封, 并经常遣使来贡,
[15]
也” 。可见,儒家文化的先进势能并不能用来诠 但它对东 晋 和 南 朝 边 境 的 侵 扰 却 从 没 有 停 止 过。
释外交上的一切问题,乃是汉族统治者在潜意识里 “( 刘宋) 元嘉 ( 424—453 年) 初,侵暴日南、九
本已默许的事实。相比之下,地域远近反倒是国家 德诸郡,交州刺史杜弘文建牙聚众欲讨之”, “八
实力之外、影响南朝统治者对外态度的重要因素: 年 ( 431 年 ) , 又 遣 楼 船 百 余 寇 九 德, 入 四 会 浦
近者,它关系到南朝各政权的利益与安全; 远者, 口”,“十 二 ( 435 年 ) 、 十 五 ( 438 年 ) 、 十 六
它影响到南朝各政权海外战略和外交框架的整体设 ( 439 年) 、十八 ( 441 年 ) 年, 频遣贡献, 而寇盗
[20]
计。如果单纯以中原各朝与朝鲜半岛三国之间典型 不已,所贡亦陋薄 ” 。 林邑甚至还为 “伐交州,
的 “册封—朝贡 ” 关系为标准, 评价南朝各政权 借兵于扶南 ( 今柬埔寨、 老挝南部、 越南南部及
[21]
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反倒不符合古代统治者的外 泰国东南部一带) 王,扶南不从” 。南朝对林邑
交逻辑和经营理念。 的 “册封” 不仅没能发挥 “羁縻 ” 的作用, 反而
南朝各政权对待 “华夷秩序 ” 的态度与汉帝 成了林邑 借 以 敷 衍 南 朝、 寇 盗 领 土 的 “伪 和 平 ”
国的不同点也显而易见。 首先, “汉代中国人的世 的幌子。
界秩序不仅作为一种思想存在,更重要的是, 还作 其次,诚如学者王赓武所讲,南朝所处的时代
[16]
为一种 制 度 形 式 表 现 出 来 ” , 而 “华 夷 秩 序 ” 并不是儒家被奉为正统的时代。 颇具讽刺意味的
之所以能在汉代真正形成,当然是得力于汉帝国强 是,重申儒家关于皇权统治学说的价值的 , 是统治
[22]
大的实力和积极有为的外交实践 。而南朝各政权由 华北的拓拔王朝的各位继承人 。 可见, 在儒学
· 94·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东南亚研究 2013 年第 1 期
[23]
式微、玄学盛行、佛化被于 “中国” 的南朝各政 好杀之愤, 干戈 穷 酸 惨 之 用, 虽 云 积 怨, 为 报 亦
权看来,想要让表征国家间君臣关系的儒家朝贡思 甚。张奂所云: ‘流血于野, 伤和致灾。’ 斯固仁
[29]
想成为海外国家诚心接受的交往准则 ,并据此构筑 者之言矣。”
以南朝为中心的 “华夷秩序 ”, 本身就是一件不现 在这种情况下,南朝统治者也无法奢望域外国
实的事情。于是,在与海外国家有限的交往中, 南 家会诚心归附、慕化献贡。因此,每当有南海之国
[24]
朝统治者竭力展示自身的 “圣德仁治” ; 而汉族 遣使献礼,南朝统治者都会感到很大满足。 即便数
史家们也格外注意把 “德 ” 作为帝制中国对外关 量有限,南朝统治者也不会为此寥落之形而忧伤,
系的核心①,帮助统治者鼓吹和建构一个所谓 “威 反而以荒远之国献纳不易, 为其 “减贡 ”。 比如,
[25]
服荒夷” 的帝国体系,刻意放大南朝统治者们的 元嘉二十六年 ( 449 年 ) , 宋太祖诏曰: “诃罗单
海外 影 响 和 历 史 形 象。 如 果 说, 贸 易 诉 求 使 得 ( 其地一般认为在苏门答腊岛 ) 、 媻皇 ( 又称婆皇,
“朝贡 ” 在南朝与东南亚之间 成 为 一 种 虚 幻 的 形 其地一般认为在今马来西亚彭亨一带 ) 、 媻达 ( 又
式,那么,处于衰乱之世的南朝各政权试图以帝王 称婆达, 其地一般认为在今苏门答腊岛北部 ) 三
“德性” 来挽救颓势、 重塑海外形象的做法, 更从 国,频越遐海, 款化纳贡, 远诚宜甄, 可并 加 除
[30]
外交理念上体现出 “华夷秩序” 的理想性。 授。” 乃遣使策命之曰: “惟汝慕义款化,效诚荒
不过,南朝统治者对 “德 ” 的践行却十分有 遐,恩之所洽,殊远必甄, 用敷典章, 显兹策授。
[31]
限。《南史》 有云: 自晋氏南度, 介居江左, 北荒 尔其钦 奉 凝 命, 永 固 厥 职, 可 不 慎 欤。” 此 外,
西裔,隔碍莫通。至于南徼东边,界壤所接, 洎宋 在给东南亚国家的国书里,南朝统治者也没有酌加
元嘉抚运,爰命干戈,象浦之捷,威震冥海。 于是 “朕于苍生,悉如赤子 ” 等带有过多感情色彩的语
鞮译相系,无绝岁时。以洎齐、梁,职贡有序。 及 句, 也 从 不 强 制 其 “守 藩 臣 之 节, 奉 朝 正 之
[32]
侯景之乱,边鄙日蹙。陈氏基命,衰微已甚, 救首 典” 。可见,南朝统治者并没有固执地坚持认为
救尾,身其几何。故西赆南琛,无闻竹素, 岂所谓 朝贡体制在东南亚国家与南朝关系中具有根本的维
[26]
有德则来,无道则去者也。” 系作用, 而 是 在 追 求 “华 夷 秩 序 ” 理 想 的 同 时,
史家们其实非常清楚, 所谓 “德 ” 者, 终归 更加强调 “五服制 ” 以地域远近而定亲疏关系的
要靠实力来证明, 像在陈朝那样 “衰微已甚 ”、 自 天下秩序。 虽然从史料中看, 秉承 “华夷观 ” 的
顾不暇的时代,中原统治者又何谈对海外国家广施 汉族知识分子在为这些从未统治过北方且没有希望
威德? 如果再拿明代 “郑和下西洋 ” 的壮举作比 从 “索虏” ( 即拓拔魏) 手中夺回北方的南朝政权
较,差异就更为明显: 明朝 ( 成祖 ) 的使节奉命 著正 史、 立 正 统 时, 颇 有 些 为 难、 甚 至 是 “绝
[33]
劝说所有国家臣服中国, “起初向东南亚派遣官 望” ,但是,汉族知识分子的这种情绪似乎并没
员,但不久即改派他信任的太监向各国统治者展示 有影响到统治者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的推行 。
[27]
他的慷慨大度” ,由此才得以在东南亚地区全面
[28] 三 “携礼宾从 ” 与东南亚国家的实
建立起 “华夷秩序” 。相比之下,孱弱的南朝各
政权不仅没有实力和胆略去扬威海外 ,反而在为占 利外交
据珍宝、镇平蛮僰而恣行诛讨、滥杀无辜。 沈约评 既然与盛世王朝相比,南朝各政权对南海的经
价讲: “ ( 刘宋) 太祖以南琛不至, 远命师旅, 泉 营并不算积极,那么,南朝时期南海交通扩大的主
浦之捷,威震沧溟,未名之宝,入充府实。 夫四夷 因自然是来自东南亚国家。这其中,贸易确实占据
孔炽,患深自古,蛮、僰殊杂,种众特繁, 依深傍 了重要地位。那么,推动东南亚各国与南朝积极贸
岨,充积畿甸,咫尺华氓, 易兴狡毒, 略财据土, 易的原因是什么呢?
岁月滋深。自元嘉将半, 寇慝弥广, 遂盘结数州, 首先,东南亚及南亚各国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
摇乱邦邑。 于是 命 将 出 师, 恣 行 诛 讨, 自 江 汉 以 步,使得从印度经马六甲海峡来南朝进行贸易的海
北,庐江以南,搜山荡谷, 穷兵罄武, 系颈囚俘, 外船舶日益增多。 比如, 法显 《佛国记 》 就记有
盖以数百万计。至于孩年耋齿,执讯所遗, 将卒申 自西往东的海外路线,即从扈利河口乘船至斯调国

① 〈澳〉 王赓武: 《明初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背景分析》,载 〈美〉 费正清编 《中国的世界秩序》,第 37 页。 “德” 作为中国古代


的一种政治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古人据此还提出了 “怀柔远人” 的外交思想,强调 “以理服人”。参见陈尚胜 《中国传统对外关
系研究刍议》,《安徽史学》2008 年第 1 期。

· 95·
东南亚研究 2013 年第 1 期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 今斯里兰卡 ) , 然后途经耶婆提国 ( 其地在今爪 若欲别立余人为彼王者,伏听敕旨。脱未欲灼然兴


哇岛) ,再穿越马六甲海峡, 抵达广州。 不过, 在 兵伐林邑者, 伏愿特赐敕在所, 随宜以少军助臣,
[34]
这段航道上,中国船去的少,而外国船来的多 。 乘天之威,殄灭小贼,伐恶从善。平荡之日, 上表
此外,苏门答腊岛、爪哇岛以及马来半岛等地都盛 献金五婆罗。今轻此使送臣丹诚,表所陈启, 不尽
[39]
产香料,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 , 别具 下情。” 扶南王在文中提到的 “凶逆 ” 指的是时
特色的地方物产也为东南亚地区与南朝之间贸易的 为林邑之王的鸠酬罗。此人原为扶南王之奴, 后结
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 众攻破林邑,自立为王,与扶南常有冲突。 该奏文
其次,大乘佛教兴起后,佛教逐渐改变了歧视 中的 “乘天之威, 殄灭小贼 ” 这句话道出了扶南
商业和商人的传统,不再将追求财富视为罪恶。 这 与林邑多年来的积怨和想在中南半岛上称霸一方的
也给大多数信仰佛教的东南亚国家带来了积极影 野心。如果刘宋天子能够助扶南攻灭林邑 , 扶南王
响。另外,印度人的贸易传统本就胜于中国 , 随着 甚至表示不惜 “献金五婆罗”,以示感谢。
公元后几百年中大量印度移民迁入东南亚地区 , 东 那么,对于扶南想要拉拢南朝共翦 “小贼 ”、
南亚各国也开始热心于海外贸易 。他们常常对南朝 排斥敌国的要求, 南朝又是何种态度呢? 《南齐
[35]
携礼 “宾从 ” , 但本质上奉行的却是实利外交; 书》 有云: “书称 ‘蛮夷猾夏 ’, 盖总而为言矣。
他们虽然不否定南朝的 “威德 ” 和 “华夷秩序 ”, 至于南夷杂种, 分屿建国, 四方珍怪, 莫此为先,
但在对华交往中真正追求的东西当以利润为多 。 藏山隐海, 环宝溢目。 商舶远届, 委输南 州, 故
为了扩大和保护本国贸易利益,东南亚国家一 交、广富实,牣积王府。充斥之事差微,声教之道
[40]
方面主动示好于南朝, 向南朝表达通商意向。 比 可被。若夫用德以怀远, 其在此乎?” 这段话反
如,元嘉七年 ( 430 年 ) , 诃罗驼国 ( 其地在今苏 映了两个要点, 其一, “蛮夷猾夏 ”, 本性狡黠。
[41]
门答腊南部至爪哇西部 ) 遣使奉表称: “伏愿圣 扶南虽然 “常为林邑所侵击, 不得与交州通 ” ,
[42]
王,远垂覆护, 并市易往反, 不为禁闭。 若 见 哀 但南朝人对扶南亦有 “黠惠知巧 ” 、 “以诈力间
[43]
念,愿时遣还,令此诸国,不见轻侮,亦令大王名 诸邑” 等印象。对于他国争端, 古代中国自有原
声普闻,扶危救弱,正是今日。今遣二人, 是臣同 则。春 秋 时 人 沈 尹 戌 讲, “古 者, 天 子 守 在 四
[44]
心,有所宣启,诚实可信。愿敕广州时遣舶还, 不 夷” ,但天子 并 没 有 “为 四 夷 守 ” 的 义 务, 这
[36]
令所在有所陵夺。 愿自今以后, 赐年年奉使。” 就强调了中原王朝对蛮夷保持距离 、施治有度的方
[45]
广州是南朝时期最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诃罗驼国王 针 。因此,南朝不会无端介入到小国纠纷当中。
希望刘宋政权能够保护诃罗驼商人在广州一带的商 其二,南朝统治者虽然强调 “德 ” 在中外关系中
贸利益不受侵害, 并表示愿意年年对刘宋奉使献 的重要性,但也看到了海外贸易带来的丰厚利润,
礼,反映出该国对于来华贸易的极大重视 。 另一方 流露出对域外物产的垂涎之意。 南朝统治者很清
面,有的东南亚国家还想借南朝之力来扫除贸易中 楚,交、广之富实并不全因 “用德以怀远 ”, 而是
的障碍。比如,扶南国王曾在国书中对刘宋提及本 从海外贸易中分享利润的结果———当然,由于民间
国商船被劫之事: “臣前遣使赍杂物行广州货易, 贸易尚未兴起, 在由东南亚国家带动的贸易关系
天竺道人释那伽仙于广州因附臣舶欲来扶南 , 海中 中,南朝只是一个被动角色。因此,南朝统治者对
[37]
风漂到林邑, 国王夺臣货易, 并那伽仙私财。” 于扶、林争端,主张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充斥
为此,扶南特以熟悉 “中国 ” 情形的僧侣那伽仙 之事差微,声教之道可被 ”, 以维系各国间睦邻关
为使臣,主动与刘宋联络沟通,以求贸易保护。 系为上策; 如此一来, 南朝不仅可以远离地区矛
除了贸 易 之 外, 东 南 亚 国 家 的 “实 利 外 交 ” 盾,而且还能使海外国家因为南朝之 “圣德 ” 而
还包括另一项重要内容。 那就是, 一些领土较广、 更乐意来华。
实力较强的东南亚国家想利用南朝, 来助剿叛逆、 总之,无论是为了贸易利润还是地区霸权 , 东
打击敌国,从而谋取地区霸权。这也是对中国古代 南亚各国对于南朝的交往显示出了极强的现实性。
[38]
“远交而近攻 ” 战略思想的一种利用。 扶南王曾 南朝统治者理想中的 “华夷秩序 ” 虽因东南亚各
奏: “伏闻林邑顷年表献简绝, 便欲永隔朝廷。 岂 国携礼 “宾从 ” 而似有其实, 有些国家甚至在国
有师子坐而安大鼠。伏愿遣军将伐凶逆,臣亦自效 书中表示愿意接受 “华夷秩序 ” 并处于臣属地位,
微诚,助朝廷剪扑,使边海诸国,一时归伏。 陛下 但是,推动南朝时期南海交通发展的主要动力却是
· 96·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东南亚研究 2013 年第 1 期

来自海外,而且,海外国家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国 归依。敬礼大吉天子足下, 犹如现前, 忝承先业,


[47]
家利益, 而 不 纯 粹 因 为 仰 慕 南 朝 “威 德 ” 而 来。 庆嘉无 量。” 梁 中 大 通 元 年 ( 529 年 ) , 盘 盘 国
综观历史,东南亚各国的 “实利外交 ” 方针自古 ( 其地一般认为在马来半岛北部或今泰国南万伦湾
并无太大差别, “华夷秩序 ” 中波动较大的因素其 附近) 遣使奉表曰: “扬州阎浮提震旦天子: 万善
实是中原王朝自己的实力和在外交实践中的努力程 庄严,一切恭敬,犹如天净无云,明耀满目, 天子
度: 当国家强大时,中原统治者一般会积极经营海 身心清净,亦复如是。 道俗济济, 并蒙圣王光化,
外,宣示威德,厚往薄来; 反之, 当国家衰弱时, 济度一切,永作舟航,臣闻之庆善。我等至诚敬礼
中原统治者往往自顾不暇, 故目光短浅, 难有远 常胜 天 子 足 下, 稽 首 问 讯。 今 奉 薄 献, 愿 垂 哀
略。正是因为南朝天子的 “威德 ” 没能在海外达 [48]
受。” 次年,丹丹国 ( 其地一般认为在今马来西
到像汉帝国那样的影响力, 因而, 在史学家的笔 亚吉兰丹一带) 亦遣使奉表曰: “伏承圣主至德仁
下,南朝时期 “海南诸国”① 在 “华夷秩序” 认同 治,信重三宝,佛法兴显, 众僧殷集, 法事日盛,
问题上的现实色彩和逐利意识要比汉唐元明等盛世 威严整肃。朝望国执,慈愍苍生,八方六合, 莫不
时期更显得突出。 归服。化邻诸天,非可言喻。不任庆善,若暂奉见
[49]
四 “共叙佛教 ” 与东南亚国家的文 尊足。”
以上几个国家多分布于今马来半岛一带 , 他们
化外交
与南朝的交往主要集中于梁朝。虽然对华遣使次数
南朝时期,东南亚国家与南朝各政权之间还有
不多,但他们都带着对南朝 “佛教 ” 社会的美好
一项重要的交往内容,那就是佛教文化的交流。 那
憧憬,积极谋求与南朝建立联系,并且展开了一些
么,东南亚国家又是如何处理佛教文化和 “华夷
佛教交流活动, 比如, 奉送佛牙、 香药、 菩 提 树
秩序” 之间的关系的呢? [50]
叶、菩提国真舍利及画塔 ,等等。
我们知道,佛教先于中国文化在东南亚文化土
除此之 外, 位 于 今 印 尼 群 岛 中 的 呵 罗 单 国
壤中扎根。这一方面是因为佛教作为一种相对成熟
( 其地位于今苏门答腊岛上 ) 、 干陀利国 ( 今苏门
的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另一
答腊岛巨港一带 ) 、 婆利国 ( 其地一般认为在今印
方面,东南亚与印度地理毗邻,地貌相似, 文化习
度尼西亚巴厘岛或者加里曼丹岛上 ) 等国家也都
俗易于相通。比如,印度文化中所蕴含的神秘主义
曾为 “共叙佛教 ”, 遣使奉表来华。 比如, 元嘉十
色彩就很容易与东南亚原始宗教中的泛灵信仰 、 图
年 ( 433 年) , 呵 罗 单 国 王 毗 沙 跋 摩 遣 使 奉 表 云:
腾崇拜等文化形式产生共鸣。
“常胜天子陛下: 诸佛世尊, 常乐安隐, 三达六通
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信仰不可避免地会对东
……楼阁庄严, 四兵具足, 能伏怨敌, 国土丰乐,
南亚国家与南朝之间的交往产生影响 ,但这种影响
并不能被绝对化和简单化。事实上,由于南朝各政 无诸患难……于诸国土,殊胜第一,是名震旦, 大
权对佛教文化的大力扶植,东南亚国家仿佛找到了 宋扬都,承嗣常 胜 大 王 之 业, 德 合 天 心, 仁 荫 四
与中国文化的共同点。他们误以为中国是崇信佛教 海,圣智周备,化无不顺, 虽人是天, 护世降生,
[46]
的大国,中国皇帝即是佛教统治者 , 因此,“共 功德宝藏,大悲救世,为我尊主常胜天子。 是故至
[51]
叙佛教 ” 成了贸易之外、 推动东南亚各国积极来 诚五体敬礼。” 梁天监十六年 ( 517 年 ) , 婆利国
华的文化动力②。 比如, 梁天监十四年 ( 515 年 ) , 遣使奉表云: “伏承圣王信重三宝, 兴立塔寺, 校
狼牙修国 ( 其地一般认为在今马来半岛东岸北大 饰庄严,周遍国土。四衢平坦,清净无秽 …… 大梁
年以东和东北地区 ) 遣使阿撤多奉表曰: “天王愍 扬都圣王无等, 临覆上国, 有大慈悲, 子育万民。
念群生,民人安乐,慈心深广,律仪清净, 正法化 平等忍辱,怨亲无二……宰辅贤良,群臣贞信, 尽
治,供养三宝,名称宣扬, 布满世界, 百姓乐见, 忠奉上,心无异想。伏惟皇帝是我真佛,臣是婆利
如月初生。譬如梵王,世界之主,人天一切, 莫不 国主,今敬稽首礼圣王足下, 惟愿大王知我此心。

① “海南诸国” 一词出自 《梁书·海南诸国传》,包括今东南亚地区及少数南亚国家。 “海南诸国” 虽然不完全符合今天人们对东南


亚所辖区域的划分,但它已经摆脱汉朝时期的 “日南徼外”、 “永昌徼外” 等仅表示方位所在的朦胧概念,显示出南朝人海外认识的进步
性。
② 从东南亚来看,佛教信仰问题贯穿于东南亚整个文化发展史当中。如果我们笼统地把佛教作为影响南朝时期东南亚国家对华认同
的文化因素,其实并不能突显其典型性。但是,从中国来看,南朝在佛教东传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弘扬佛法的成就甚至是一些盛世王
朝也无法企及的。因此,“共叙佛教” 能够成为南朝与东南亚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有很大关系。

· 97·
东南亚研究 2013 年第 1 期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此心久矣,非适今也。山海阻远,无缘自达, 今故 刘宋政权于泰始二年 ( 466 年) , “以其使主竺扶


[52] [57]
遣使献金席等,表此丹诚。” 大、竺阿弥并为建威将军” ,但这恐怕只是刘宋
这些国家与马来半岛国家相似,虽可称得上是 皇帝一厢情愿的做法。而位于今印度南部的迦毗黎
“慕华而来 ”, 但对于南朝文化的理解却与南朝人 国,因地近佛教圣地,更是对佛教万般推崇, 其国
本身的设想存在偏差。这些国家一方面接受南朝天 王甚至以 “弃世王种” ( 即释迦牟尼血统后人 ) 自
[53]
子 “仁荫四海,德合天心” 的外交主张,表示出 居; 与之类似的是,中天竺国王也在给南朝的国书
对南朝的 “丹诚 ” 与臣服; 但另一方面, 他们认 [58]
里,把自己说成是 “奕世王种” 。
为南朝社会之所以律仪清净、常乐安隐,乃是因为 从东南亚国家在佛教外交中表现的差异看 , 随
有崇信佛教、慈心深广的开明圣主在精心治理。 与 着与南朝 距 离 的 渐 远, 海 外 国 家 对 “华 夷 秩 序 ”
其说这些国家与南朝之间存在着共同的信仰 , 不如 的认同感在逐渐降低; 文化外交的分量有所增大,
说他们和南朝之间联结着佛教这一共同的文化纽 但东南亚国家对南朝的政治、 贸易诉求却在减少。
带。通过以佛教为媒介的文化外交,这些国家拉近 不过,东南亚各国对南朝冷热不均的态度并没有影
了与南朝的文化距离,进而又为他们以贸易为诉求 响南朝统治者带着 “华夷观” 去构筑 “华夷秩序 ”
的实利外交提供了更多方便。 正像 《剑桥东南亚 的心情。相反,佛教文化在推动中外交往过程中的
史》 所说, “虽然宗教只是精神上的动因,但也是 客观作用是被南朝统治者所默许的 ; 利用佛教吸引
[54]
政治权力和财富流通的基础” 。 东南亚国家来华, 也是南朝统治者为 “华夷秩序 ”
不过, 像 师 子 国 ( 今 斯 里 兰 卡 ) 、 迦 毗 黎 国 造势的现实途径之一。 宋文帝曾讲: “若使率土之
( 今印度南部科佛里河一带 ) 等更远的国家, 他们 滨,皆纯此化, 则吾坐致太平, 夫复何事! ” 可
[59]

在佛教方面的来华交流情况与前文中所提到的国家 见,在构筑 “华夷秩序 ” 和弘扬各自信仰的目标


又有所不同。严格来讲,这几个国家并不属于今天 上,南朝统治者与东南亚国家各得其所 ,双方并不
的东南亚地区, 但是, 南朝人将其归入 “海南诸 会因文化差异而产生实质性冲突 。
国”,说明南朝人理想中的 “华夷秩序 ” 是涵盖了
这些地区的。据此,笔者也把这些国家作为一个地 五 结论
域层 次, 加 以 分 析。 根 据 史 料 记 载, 元 嘉 五 年
( 428 年) ,师子国国王刹利摩诃南曾奉表云: “谨 构筑 “华夷秩序 ” 是中国历朝天子梦寐以求
白大宋明主,虽山海殊隔,而音信时通。伏承皇帝 的外交理想,但这一理想的实现程度却是与中原各
道德高远,覆载同于天地,明照齐乎日月, 四海之 朝的国家实力和外交努力密切相关的 。南朝统治者
外,无往不伏,方国诸王,莫不遣信奉献, 以表归 秉承中华正统观和传统的 “华夷观 ”, 固然希望能
德之诚,或泛海三年,陆行千日,畏威怀德, 无远 尽显 “威德 ” 于海外, 但是, 由于国力有限, 他
不至。我先王以来,唯以修德为正,不严而治, 奉 们在实际的对外交往中却缺乏远略 、难有作为。 除
事三宝,道济天下,欣人为善,庆若在已, 欲与天 了为对抗北朝而与朝鲜半岛联络较多之外 , 南朝各
子共弘正法,以度难化。故托四道人遣二白衣送牙 政权 在 东 南 亚 地 区 的 外 交 经 营, 显 然 是 不 够 积
台像以为信誓, 信还, 愿垂音告。” 师子国这份
[55] 极的。
国书 在 称 赞 刘 宋 王 朝 的 同 时, 更 着 力 强 调 本 国 在这种情况下,东南亚国家主动遣使来华、 携
“修德为正,奉事三宝 ”; 其遣使来华目的只是为 礼宾从,在客观上起到了帮助南朝统治者在东南亚
“共弘正法,以度难化 ”,并 “以为信誓 ”。相比于 地区推进 “华夷秩序 ” 的作用。 然而, 东南亚各
马来半岛及印尼群岛上的国家,师子国表现出了对 国遣使来华的目的与南朝统治者的设想并不一致。
佛教的虔诚信仰, 而没有表示出 “尊天子 ” 的意 虽然,可 以 将 他 们 的 来 华 原 因 笼 统 地 称 为 “慕
思,因为其只承认释迦牟尼为上尊①; 即使对南朝 化”,但所谓 “化 ” 者, 其实又蕴涵了多种意义:
抱有景仰之情, 也是出于对南朝统治者 “因循佛 第一,是东南亚国家对南朝社会经济繁荣 、 人民安
法而治国有道 ” 的看法: “大王仁圣, 化之以道, 乐之太平局面的向往; 第二,是东南亚国家在一定
[56]
慈悲群生,无所遗弃。” 为了答谢师子国的来访, 程度上对南朝统治者所表现出的 “仁心威德 ” 的

① 这里并不否认佛教对世俗政权的倚赖,而是重在强调佛教对师子国的深刻影响。事实上,“自释迦牟尼开始传教起,佛教的每一次
飞跃,都离不开南亚各王权的支持和扶植”。引自张英 《东南亚佛教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 67 页。

· 98·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东南亚研究 2013 年第 1 期

认可; 第三,是东南亚国家对于来华贸易的现实需 位,表现出与 “华夷秩序 ” 格格不入、 但又并行


要; 第四,东南亚国家认识到南朝对佛教文化的友 不悖的态度,而这种地理观、文化观上的差异显然
好态度,甚至认为南朝的皇帝们是圣贤的佛教统治 不是 “华夷秩序” 本身所能弥合的。
者,故希望能与之 “共叙佛教 ”。 在这四种意义当 东南亚各国虽然没有否定和回避以南朝为中心
中,第二、三点是由第一点而带来的客观结果 ; 因 的 “华夷秩序”,但他们对于汉族统治者的这一外
为只有通过对南朝社会的了解和观察 ,东南亚国家 交主张,实际上却存在着多元化的认同标准 , 而这
才会对南朝统治者的 “威德 ” 有所认同, 并进而 种情况在事实上也是被南朝统治者默许的 。 这些标
带动以贸易为诉求的实利外交。而在第四点上, 东 准可以是君臣有序的传统 “华夷观 ”, 也可以是以
南亚国家对南朝文化实际上存在一些误读 , 但客观 利润为目标的贸易利益,还可以是中外文化间的某
结果却是以佛教为纽带,东南亚各国对南朝展开了 些共鸣。它们在不同时代会显现出不同的分量 , 在
友好的文化外交,促进了中外佛教交流的繁荣。 远近不同的国家中也会存在差别 。当中原王朝处于
我们还看到,地理远近始终是古代中外关系发 强盛期时, 海外国家往往会对中原王朝 “怀德而
[60]
展中不容忽视的要素。从南朝角度看,文明尚不开 畏威 ” ; 当 中 原 王 朝 处 于 衰 乱 之 时———比 如 南
化的荒远之地,无论战略地位还是利益关系, 都不 朝,海外国家在对华交往中追逐利益的现实目的则
及近邻国家重要。因此,南朝对远方之国的重视程 显得格外明显,而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纽带, 对中外
度远低于对林邑、扶南乃至朝鲜半岛的关注。 反过 交往的客观促进作用也会在特殊时期表现得更为突
来,从东南亚角度看,他们对南朝的态度因地理远 出。总之,汉族统治者心中的 “华夷秩序 ” 只是
[61]
近而亲疏不同, 他们对 “华夷秩序 ” 的认同感也 一种理想模式 , 而海外国家的对华交往却充满
随着与南朝距离的扩大而逐渐减弱 。特别是那些地 了现实的因素。而正是这些现实因素所带来的客观
[62]
近天竺的佛教国家,不仅不会按照汉族人理想中的 结果,使得南朝统治者 “远夷洽化” 、四海归附
朝贡思想,对南朝统治者表示 “常规的效忠 ”, 而 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南朝统
且还在南朝统治者面前标榜自己作为 “奕世王种 ” 治者掩盖了 “北狄盛而中国弱” 的历史尴尬。
的特殊身份,炫耀自己在佛教世界里不同寻常的地

【注 释】
[1] ( 唐) 姚思廉: 《梁书》 卷 54, 《诸夷·海南诸 书局,2002 年,第 335 页。
国》,中华书局,1973 年,第 809 页。 [7]葛兆光: 《宅兹中国: 重建有关 “中国” 的历史论
[2]〈美〉 史华慈: 《中国的世界秩序观: 过去与现 述》,中华书局,2011 年,第 44 页。
在》,载 〈美〉 费正清编 《中国的世界秩序》,中国社会科 [8] 〈美 〉 Violetta Ravagnoli: 《中 国 的 世 界 秩 序 观:
学出版社,2010 年,第 294 页。 “天下” 概念与西方的世界观》,载陈尚胜主编 《儒家文明
[3]陈尚胜: 《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研究刍议》,《安徽史 与中国 传 统 对 外 关 系 》,山 东 大 学 出 版 社,2008 年,第
学》2008 年第 1 期。 229 页。
[4]〈澳〉 王赓武: 《明初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背景 [9]〈澳〉 王赓武: 《明初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背景
分析》,载 〈美〉 费正清编 《中国的世界秩序》,第 37 页。 分析》,载 〈美〉 费正清编 《中国的世界秩序》,第 37 页。
作者撰写该 文 时,时 任 马 来 亚 大 学 教 授; 该 文 后 收 录 于 [10]〈澳〉 王赓武: 《明初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背景
〈澳〉 王赓武: 《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选集》, 分析》,载 〈美〉 费正清编 《中国的世界秩序》,第 36 页。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 年。该书出版时,作者已执教于 [11]( 唐) 姚思廉: 《梁书》 卷 54, 《诸夷·海南诸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并即将荣任香港大学校长。本文所采 国》,第 789 页。
用的作者国籍乃是 《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选 [12] 徐元诰: 《国语集解·周语上第一》,中华书局,
集》 一书中公开标注的国籍。 2002 年,第 7 页。
[5]李云泉: 《五服制与先秦朝贡制度的起源》,《山东 [13]( 南朝梁) 萧子显: 《南齐书》 卷 58,《东南夷·
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1 期; 邢义 扶南国传》,中华书局,1972 年,第 1017 页。
田: 《天下一家: 中国人的天下观》,载邢义田主编 《中国 [14]〈英〉 崔瑞德、鲁惟一: 《剑桥中国秦汉史 ( 公
文化新论·根源篇———永恒的巨流》,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 元前 221 - 公元 220 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
公司,1981 年,第 425 - 478 页。 第 410 页。
[6] 周振甫: 《诗经译注》 卷 5,《小雅·北山》,中华 [15]( 宋) 苏轼: 《王者不治夷狄论》,载 《苏轼文
· 99·
东南亚研究 2013 年第 1 期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集》 卷 2,中华书局,1986 年,第 43 页。 [39]( 南朝梁) 萧子显: 《南齐书》 卷 58,《东南夷·


[16]〈英〉 崔瑞德、鲁惟一: 《剑桥中国秦汉史 ( 公 扶南国传》,第 1016 页。
元前 221 - 公元 220 年) 》,第 408 页。 [40]( 南朝梁) 萧子显: 《南齐书》 卷 58, 《东南夷
[17]( 南朝宋) 范晔: 《后汉书》 卷 82, 《西域传》, 传》 “史臣曰”,第 1018 页。
中华书局,1965 年,第 2912 页。 [41]( 南朝梁) 萧子显: 《南齐书》 卷 58,《东南夷·
[18]( 南朝梁) 萧子显: 《南齐书》 卷 58,《东南夷》, 扶南国传》,第 1017 页。
第 783、789、798 页。 [42]( 南朝梁) 萧子显: 《南齐书》 卷 58,《东南夷·
[19]( 唐) 房玄龄: 《晋书》 卷 97,《南蛮·林邑传》, 扶南国传》,第 1017 页。
中国书局,1974 年,第 2546 页。 [43]( 唐) 姚思廉: 《梁书》 卷 54, 《诸夷·海南诸
[20]( 南朝梁) 沈约: 《宋书》 卷 97, 《夷蛮·林邑 国·扶南国传》,第 788 页。
传》,中华书局,1974 年,第 2378 页。 [44] 李学勤主编: 《春秋左传正义 ( 下) 》 卷 50,北
[21]( 南朝梁) 沈约: 《宋书》 卷 97, 《夷蛮·林邑 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 1437 页。
传》,第 2377 页。 [45] 方铁: 《古代 “守中治边”、“守在四夷” 治边思
[22]〈澳〉 王赓武: 《明初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背景 想初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 年第 4 期。
分析》,载 〈美〉 费正清编 《中国的世界秩序》,第 37 页。 [46]〈澳〉王赓武: 《明初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背景
[23]( 南朝梁) 沈约: 《宋书》 卷 97, 《夷蛮·林邑 分析》,载 〈美〉费正清编 《中国的世界秩序》,第 37 页。
传》,第 2386 页。 [47]( 唐) 姚思廉: 《梁书》 卷 54, 《诸夷·海南诸
[24]( 南朝梁) 萧子显: 《南齐书》 卷 58,《东南夷· 国·狼牙修国传》,第 796 页。
扶南国传》,第 1015 页。 [48]( 唐) 姚思廉: 《梁书》 卷 54, 《诸夷·海南诸
[25]( 南朝梁) 沈约: 《宋书》 卷 97, 《夷蛮·林邑 国·盘盘国传》,第 793 页。
传》,第 2378 页。 [49]( 唐) 姚思廉: 《梁书》 卷 54, 《诸夷·海南诸
[26]( 唐) 李延寿: 《南史》 卷 78, 《夷貊下》,中华 国·丹丹国传》,第 794 页。
书局,1975 年,第 1987 页。 [50]( 唐) 姚思廉: 《梁书》 卷 54, 《诸夷·海南诸
[27]〈澳〉 王赓武: 《明初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背景 国·盘盘国传》,第 793 页; 《梁书》 卷 54, 《诸夷·海南
分析》,载 〈美〉 费正清编 《中国的世界秩序》,第 50 页。 诸国·丹丹国传》,第 794 页。
[28] 陈尚胜: 《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华夷秩序的构 [51]( 南朝梁) 沈约: 《宋书》 卷 97,《夷蛮·呵罗单
建———兼论明朝是否向东南亚扩张问题》, 《山东大学学报 国传》,第 2381 页。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4 期。 [52]( 唐) 姚思廉: 《梁书》 卷 54, 《诸夷·海南诸
[29]( 南朝梁) 沈约: 《宋书》 卷 97, 《夷蛮传》,第 国·婆利国传》,第 796 - 797 页。
2399 页。 [53]( 唐) 姚思廉: 《梁书》 卷 54, 《诸夷·海南诸
[30]( 南朝梁) 沈约: 《宋书》 卷 97,《夷蛮·呵罗单 国·干陀利国传》,第 795 页。
国传》,第 2382 页。 [54]〈新西兰〉 尼 古 拉 斯 · 塔 林: 《剑 桥 东 南 亚 史
[31]( 南朝梁) 沈约: 《宋书》 卷 97,《夷蛮·呵罗单 ( 第一卷)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41 页。
国传》,第 2382 页。 [55]( 南朝梁) 沈约: 《宋书》 卷 97,《夷蛮·师子国
[32]( 唐) 魏征: 《隋书》 卷 81,《东夷·高句丽传》, 传》,第 2384 页。
中华书局,1975 年,第 1815 页。 [56]( 唐) 姚思廉: 《梁书》 卷 54, 《诸夷·海南诸
[33]〈澳〉 王赓武: 《明初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背景 国·中天竺国传》,第 799 页。
分析》,载 〈美〉 费正清编 《中国的世界秩序》,第 37 页。 [57]( 南朝梁) 沈约: 《宋书》 卷 97,《夷蛮·迦毗黎
[34] 陈尚胜: 《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 第一卷) 》, 国传》,第 2386 页。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年,第 122 - 123 页。 [58]( 唐) 姚思廉: 《梁书》 卷 54, 《诸夷·海南诸
[35]( 唐) 姚思廉: 《梁书》 卷 54,《诸夷·西北诸戎 国·中天竺国传》,第 799 页。
传》,第 809 页。 [59]《弘明集》 卷 11,《答宋文帝赞扬佛故事》,四部
[36]( 南朝梁) 沈约: 《宋书》 卷 97,《夷蛮·诃罗驼 丛刊本 ( 子部) ( 上海涵芬楼影印明汪道昆本) 。
国传》,第 2380 - 2381 页。 [60] 徐元诰: 《国语集解·周语上第一》,第 3 页。
[37]( 南朝梁) 萧子显: 《南齐书》 卷 58,《东南夷· [61]〈美〉 费正清: 《一种初步的构想》,载 〈美〉 费
扶南国传》,第 1015 页。 正清编 《中国的世界秩序》,第 11 页。
[38]( 西汉) 刘向: 《战国策》 卷 5, 《秦策三·范雎 [62]( 南朝梁) 萧子显: 《南齐书》 卷 58,《东南夷·
至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第 190 页。 加罗国传》,第 1012 页。
【责任编辑: 郭又新】
· 10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