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6 年第 3 期

越南古代的汉字认同及其变迁

左荣全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摘要: 古代越南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中的一员,古代越南社会对汉字有着强烈的认同。这种认同始于郡县时期,自主时期又
得到进一步的强化。20 世纪初,由于法国殖民者的蓄意打压等原因,越南的汉字认同开始出现动摇,并最终为拉丁化国语字认同
所取代。越南古代的汉字认同具体表现为对汉字方块字形、儒释道三教经典的尊崇,以及多次出现的正字活动。研究越南古代的
汉字认同及其变迁历史,具有重要的文化学意义。
关键词: 越南; 汉字认同 ; 变迁; 国音汉字; 正字
中图分类号: K333.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92( 2016) 03—0073—07
DOI:10.13848/j.cnki.dnynybjb.2016.03.012
越南古代是“汉字文化圈 ”国家中的一员,自丁 时期,士燮等优秀官员和文化名人在交趾办学 、讲学、
朝独立建国至 19 世纪末,汉字始终都是越南的官方 著述,使羸娄连续数个世纪成为交州的人文荟萃之
文字。从 1075 年李朝实行第一届科举考试到 1919 地,大大拓展了汉字的使用范围。 隋唐五代,随着教
年阮朝最后一届科举考试,汉字始终都是越南科举考 育的发展,官僚选拔范围的南扩,特别是科举制度示
试使用的文字。越南社会各界将汉字亲切地称作“咱 范效应的显现,安南土著在经义、唐诗、策文等领域开
们的字”( chu珘ta) ,越南古代学者冯克宽 ( 1528 ~ 1613 始达到娴熟的程度。随着儒释道的兴盛,以汉字为载
年) 认为越南与中原王朝“彼此虽殊山海域,渊源同 体的儒释道三教经籍从内地大量引入 ,在社会各阶层
一圣贤书”,体现出对汉字的强烈认同。 越南古代的 普及。寺庙、道观建筑中的汉字匾额等,民间碑刻铭
汉字认同始于郡县时期,越南独立建国后得到进一步 文等汉字使用范围的扩展,使汉字得以进入人们日常
强化,20 世纪初由于法国殖民者的蓄意打压等原因 生活的各个方面。 经过郡县时期一千多年的传播与
而出现动摇,并最终为拉丁化国语字认同所取代。 对 使用,汉字以及以汉字为载体的儒释道三教文化在交
越南古代的汉字认同及其变迁历史进行考察 ,在文 趾三郡非常普及,在社会各阶层中形成了广泛认同。
字、文化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既是汉字在中国疆域内的传播与使用 ,同时也为越
南古代的汉字认同奠定了社会基础 。
一、越南古代汉字认同的基础 汉字以及以汉字为载体的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越
南古代具有重要地位。自公元 968 年独立建国后,越
越南古代的汉字认同,始于郡县时期的汉字传 南大体经历了建国、南进和民族融合三个阶段。 丁朝
播。汉字从秦汉时期开始传入交趾三郡。 赵佗促进 建立起中央政权,前黎朝实现了中央权力的上传下
越汉沟通交流,以输入器物文化为主。 锡光和任延等 达。李朝迁都,制法典,好祥瑞,皇权得到进一步的巩
优秀官员普及婚丧嫁娶、祖先祭拜等儒家伦理风俗, 固。到陈朝时,京族民族统一体最终抟成,一种独特
完成了当地社会儒家化秩序的建构 ; 学校的兴建促进 的区域民族文化最终形成。 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越南
了汉字在交趾三郡的传播。 交趾土著的文化也在成 实现了本地化,社会从禅宗向理学回归,建国历程至
长,至西汉末、东汉初,汉字开始广泛使用。 魏晋南朝 此完成。 在随后的南进过程中,从府、州、县到村社,

收稿日期: 2016 - 07 - 10
作者简介: 左荣全( 1974 ~ ) ,男,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亚非语言文学系 2012 级博士研究生。

73
很多地名皆改用汉字。黎圣宗时在南蟠设太仆寺卿, 名儒阮德达( 1825 ~ 1887 年) 则以“礼 ”作为区分夷夏
负责给归化越南的占人取汉化名字 。 自黎朝起,通过 的标准: “华夏而违礼即是蛮夷,蛮夷而有礼即是华
[2]( P255 ~ 256)
颁布《二十四训条 》和《教化四十七条 》等,儒家伦理 夏”。 越南亚朝贡体系针对不同的周边环
被强化,社会出现儒家化倾向。 此后,越南社会的儒 境,提出“内夏外夷 ”的划分方法: 越南属于华夏,与
家化不断得到加强,及至阮朝时期,更是如此。 在这 中国、朝鲜、琉球、日本等国构成一个整体,属于内部
种背景下,儒家文化随着越南疆域的扩大而向南播 范围; 西洋、南洋各国及周边占婆、高棉、哀牢为夷狄,
迁。某种意义上,越南的南进亦是儒家文化、汉字文 是华夏圈子之外的不同族群。
化对印度文化、梵文文化的胜利。 阮朝结束了南北分 越南古代史学、文学作品也把是否使用汉字作为
裂局面,明命时期实行改土归流,整齐版图,加强交 区分夷 夏 的 一 条 标 准。 官 修 正 史《大 越 史 记 全 书 》
流,促进了南北民族的融合。在阮朝独尊儒学的背景 载: “泾阳王讳禄续,神农氏之后也 ”,文学作品如《夜
下,民族融合意味着各少数民族某种程度上的儒家 泽仙家赋 》追溯道: “神农之世非遥,苍颉生文字契
化。由此可见,在越南独立建国后的三个发展阶段,
书,盘古之风可绪 ”等,其它各种文史典籍对此亦多
越南社会与以汉字为载体的儒释道三教文化密不可
有记载。越南 古 代 学 者 李 文 馥 ( 1785 ~ 1849 年 ) 在
分。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越南文字史上长期使用
《夷辨》一文中指出: “我越非他,古中国圣人炎帝神
汉字并形成汉字认同,就不仅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历
农氏之后也。…… 以言乎治法,则本之二帝三王; 以
史发展的必然。
言乎道统,则本之六经四书。 家孔孟而户程朱,其学
东亚朝贡体系中的“夷夏观 ”,尤其是越南亚朝
也; 源左国而流班马,其文也。 诗赋则昭明文选,而以
贡体系的“内夏外夷 ”观,也强化了越南古代的汉字
李杜为依归; 字画则周礼六书,而以钟王为楷式。 宾
认同。从公元 973 年宋太祖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起,
贤取士,汉唐之科目也; 博带峨冠,宋明之衣服也。 推
至 1884 年越南与法国签定《顺化条约》沦为法属殖民
而举之,其大也如是,而谓之夷,则吾不知其何如为华
地止,越南历代封建王朝皆与中国保持宗藩关系,中 [3]( P257 ~ 262)
也?” 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看,《夷辨 》一文有
越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频繁。 不仅如
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它揭示了越南古代汉文化认同
此,越南还模仿东亚朝贡体系,建立起本国的亚朝贡
体系,①并提出区分夷夏的具体标准和划分方法。 东 的内容与形式: 祖述神农、认同华夏,具体表现在对华

亚朝贡体系中的“夷夏观 ”,尤其是越南亚朝贡体系 夏之治法、道统、哲学、文化、诗赋、书法、科举、衣冠等


的“内夏外夷”观强化了越南古代的汉字认同。 方面的尊崇上。
陈朝太宗皇帝 ( 1225 ~ 1258 年在位 ) 提出“禅宗 亚朝贡体系几乎延续了越南整个自主封建时期 。
华夏观”,以是否经过华夏文化的洗礼作为区分“夷 在此期间,越南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始终祖述神农认
狄”和“华夏”的标准。莫朝开国之君莫登庸 ( 1527 ~ 同华夏文化,基于这种文化认同 ②,形成了汉字认同,
1529 年在位) 提出以“三纲五常 ”作为区分夷夏的标 这是越南文字史上长期使用汉字的内在动因。“内夏
准: “三纲五常扶植天地之栋干,奠安生民之柱石。 国 外夷”观延续并强化了对华夏文化的认同,也延续并
而无此,则中夏而夷狄; 人而无此,则衣裳而禽犊。 自 强化了汉字认同心理。
[1]( P505)
古至今,未有舍此而能立于覆载之间也 ”。 阮朝 越南古代的汉字认同还有其它一些较为重要的

① 据《大越史记全书》载,1039 年,广源州武建洞献生金 1 块,重 112 两; 连县、定边州奏本处有银穴。群臣奏请改元“乾符有


道”,及上尊号“金涌银生、侬平藩伏”八字。这是越南亚朝贡体系确立的标志。越南亚朝贡体系至黎圣宗朝进入鼎盛时期,
至阮朝自主时期空前完善,朝贡成员多达 13 个。沦为法属殖民地后,越南本身自顾不暇,其亚朝贡体系随即自行崩溃,前后
历时约八个世纪。参见拙文《略论越南亚朝贡体系———兼论与东亚朝贡体系之异同》,《南洋问题研究》, 2014 年第 2 期。
② 文化认同,英文为 Cultural Identity,直译为“文化记忆”。一般用来指一种民族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渗入和影响的认知、容
忍,
并趋于一定范围和层面的同一。该理论首先由德国学者扬·阿斯曼提出,他认为一个社会群体,无论是民族、宗族还是其
他的社会团体,往往也和个人一样,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养成集体的回忆和记忆能力。换句话说,文化记忆就是指一个民族或
国家的集体记忆力。文化记忆理论主要回答的是“我们是谁”和“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文化认同性问题( 参见: 王霄
冰、迪木拉提·奥迈尔主编. 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7. ) 。需要指出的是,在东亚同文时期,东亚
各国共同的文化认同、汉字认同从未妨碍越南、朝鲜等国的独立,更未损害这些国家的政治独立性。当时各国认同汉文化,旨
在学习汉文化发展本国文化; 各国士子们学汉字参加科举,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报效各自的国家。
74
因素。汉字能适应越南当时的社会环境,满足在行 应该是比较常见的喃字的数据。 在第二期也是只提
政、教育科举、文学与学术、宗教与民俗领域的交际需 交了 3000 个与汉字重形的喃字。 截止到 2004 年,越
求。越南历代共开科举 184 届,产生了近 3000 名进 南共提交了“9299 个喃字的标准码,其中与地区各国
士,举人、秀才更是数以十万计。 儒学科举扩大了越 文字不重形的喃字数量约 4200 个。现在还计划收入
南社会的文明面,科举出身的文官们在取得功名之 ( 包 括 京 族 喃 字 和 岱 衣 族 喃 字 ) 2000 多 个 新
[6]( P26 ~ 33)
后,又自觉推动与维护汉字的正统地位 。 字”。 在 9299 个喃字中,除了 4200 个“不重
形”喃字外,与汉字重形的有 5099 个。 核心喃字中借
二、越南古代汉字认同的形式 用汉字的比例占 24. 24% ,常用喃字中借用比例高达
66. 35% ,借用汉字在全部喃字占 54. 83% 。从先期提
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形式,文字与文化的认 交的与汉字重形喃字 3581 个、不重形喃字 1816 个,
同,实际上是民族文化内部结构因素之间的认同 。 文 到较固定的 5099 个重形喃字与 4200 个“不重形 ”喃
字认同是一种身份认同,代表着人们对其社会角色的 字,都说明直接借用汉字的数量比较大。 喃字从结构
自我认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每个人都有对身份的 方式到构字部件都以汉字为依托,而且喃字中本身就
自觉意识、对人格统一性的追求,以及对某种人生或 有大量汉字借字。从文字体制上来说,喃字的创制与
社会理想的趋同,这种趋同心理反映在文字上就是对 使用可视为汉字传播的深化,是汉字系统的一个新
文字身份的认同。越南古代的汉字认同,表明越南古 发展。
代社会对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传儒释道三教文化 阮长祚( 1827 ~ 1871 年) 倡导进行“国音汉字 ”的
有趋同心理,是对以汉字为载体的儒释道三教文化的 改革,也继续保持了对汉字方块字形的尊崇 。 阮长祚
折服,即对儒释道三教经典特别是儒家经典的尊崇。 是义安省兴元县裴州村人,从小学习汉字,善诗文,信
这种认同表现在对汉字方块字形 、儒释道三教经典的 奉天主教,对法国等西方文化比较熟悉。1867 年,他
尊崇,以及形式多样的正字活动上。 向朝廷上条陈《济急八条 》,其中第四条中提出“国音
( 一) 对方块字形的尊崇 汉字 ”的文字改革方案: “汉字已为我久用,不必皆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其构造带有一些特定含 改,以免恐国人之耳目。 今以汉字为母,择其音同吾
义。有关事物在造字时代的客观真实形象或存在于 音者,切勿再易,念如国音而无需解义。 至于其音与
先民观念中的主观虚幻形象,从汉字形成的那一刻 国音相似者,旁加笔画再念如国音。 将吾国音分门别
起,就都已经凝固在汉字的字形中。 汉字字形从甲骨 类,编为词典,先颁行于行政机关及学校,令学之,当
文、金文、大篆、小篆,从秦代至汉唐的不断规范整顿, 为便利也。当汉字读成国音之后,凡记录公务私事,
[7]( P256)
定型于楷书,在唐朝有“官楷 ”之称。 正如越南古代 无论何人皆应使用所颁 行 之 字,勿 得 更 改 ”。
学者黎贵惇 ( 1724 ~ 1784 年 ) 所说: “中州隶字,上古 “国音汉字 ”改革方 案 实 际 上 仅 规 范 读 音 而 保 持 汉
[4]
以来之正音也”, 越南古代对汉字的方块字形尊崇 字,体现出对汉字方块字形的尊崇。
有加,越南本土的喃字、阮长祚所倡导的“国音汉字 ” 越南古代对汉字方块字形的尊崇,不仅限于正
改革都延续了对汉字方块字形的尊崇 。 体 俗体、简体等字形也一并尊崇。 陆锡兴认为,喃字

喃字( chu珘Nm) 是在汉字基础上,运用假借、形 的简俗字大致上和汉字的俗字相同,应该是喃字借用
[8]( P256)
声和会意等方式创造的一种形似汉字的方块文字 。 了汉地流行的俗字,一般不属于自创。 从喃字
关于喃字产生的时间,学术界颇有争议,早在李朝时, 的方块外形、大量汉字或部件参与造字或直接借用汉
碑文中就零星出现过。 喃字通过直接借用汉字或借 字,到阮长祚的“国音汉字 ”,都无不体现出对汉字方
用汉字部件的方式造字,如用“天 ”和“上 ”两个汉字 块字形的认同与尊崇。
合起来成为喃字“天
上”,表示越南语中的“tròi”( 天 ) 。 ( 二) 对儒释道三教经典文本的尊崇
从 1993 年起,越南分批向统一码 ( UNICODE) 的汉字 中国古代有将儒家学说经典化的传统。“六经 ”
选定委员会( IRG) 提交喃字标准码。 在 1993 年提交 ( 《诗》、《书》、《礼》、《易》、《乐》、《春秋 》) 形成于西
[5]( 69 ~ 71)
的首批标准码中,纯喃字数为 2397 个。 尽管 周到春秋时期,正是在此期间汉字快速发展并逐渐完
称为“纯 喃 字 ”,但 还 是 有“581 个 字 偶 尔 与 汉 字 重 善。“六经”被置于崇高的地位,这种经典化的过程
形”,完全没有与汉字重形的纯喃字只有 1816 个,这 也是汉 字 地 位 神 圣 化 的 过 程。“六 经 ”神 圣 不 可 改
75
易,使得记载它们的汉字也获得了同样神圣不可改易
元符二年五月,交州南平王李乾
的地位。后世儒家学者在对待经典文本方面始终持 1099 年
7 李朝 德乞释 典《大 藏》。诏 令 印 经 院
谨慎态度,不敢改易。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不仅为经书 印造,入内侍省差使臣取赐。
的传播提供了技术保障,而且还使经书文本不会因传
[9]
抄而发生变化,强化了汉字形体的稳定性。 受儒家 帝使陈克用、范讨与元使偕行,收
尊经心理的影响,道教及汉传佛教也有将各种学说经 8 1295 年 陈朝 得《大藏经》部。回留天长府,副
本刊行。
典化的类似过程。
越南尊崇儒释道三教经典,连注释都加以尊崇,
9 1296 年 陈朝 乞《大藏经》,赐之。
认为这些都是圣贤所作,毋庸置疑应当严格遵从。 自
前黎朝至后黎朝时期,越南朝廷曾经多次从中国引进
武王 阮 福 阔 ( 1738 ~ 1765 年) 遣
《大藏 经 》、九 经 等,李 陈 时 期 先 是 组 织 抄 写《大 藏
10 阮主 人如清购《大藏经》及《律论》千
经》,后付之刊印,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的重要活动,体
余部,置( 天姥寺) 寺院。
现了对汉字记载的汉传儒释道三教经典文本的认同
与尊崇。 郑王遣人赴清迎请中国高僧,请
11 郑王
越南迎取汉文《大藏经》等一览表 ① 200 类佛经带回刊印。

次数 年份 朝代 备注
莲派寺第二祖使弟子杜多和尚赴
宋景德 二 年 正 月,赐 黎 桓《大 藏 中国进受三坛。多请三藏 ( 经律
1 1005 年 前黎朝 12 郑王
经》,从其请也。 论 300 部,
1 千余卷) 将回。越南
有具足三坛从此始。
宋真宗景德四年,黎卧朝遣明昶
及掌书记黄成雅至宋,献白犀,乞 黎懿宗朝,“永佑年间,莲宗寺的
2 1007 年 前黎朝
《大藏经》文及《九经》。1009 年 临济派性全湛公和尚尊旨往大清
春,明昶回,得《大藏经》。 1735 ~ 国,到鼎湖山的庆云寺学道受戒,
13 郑王
1740 年 收集到佛教经典,带回我国,留藏
李公蕴遣使贺祀汾阴后土,又表 建安寺”。后誊写所收集并带回
乞《大 藏 经 》及 御 扎 八 体 书 法。 国的佛经目录,共 160 部。
3 1010 年 李朝
从之。仍颁《大藏经》、宋太宗御
书 100 轴。 越南前黎朝、李朝和陈朝都非常重视从中国迎请
《大藏经》,如陈朝求《大藏经》表文称: “臣僻处炎荒,
八月,李公蕴贡方物,仍求赐介胄
4 1012 年 李朝 夙依皇觉,缅怀蒙教,传自中华。 唐宋在时,曾驮来于
及《大藏经》。从之。
白马; 大兵至日,已化作于死灰。 嗟莫睹于秘文,竟难
遣使阮道清、范鹤向宋真宗求《大 寻于奥旨。如入暗室而无慧炬,如济苦海而失慈航。
藏经 》及《道 藏 经 》。1020 年 9 念此小邦,阙于大藏。 若不请求于上国,何以开导于
5 1018 年 李朝
月,阮道清使回,得《三藏经》。诏 群生! 钦惟皇帝陛下,虞舜为君,释迦生世,以济物渡
僧统费智往广州迎之。 人为念,以博施济众为心。 幸不秘于玉音,冀大开于
宝藏。自天而下,赐万五千余卷之经; 遵海而南,救百
遣员外郎何授、杜宽以驯象二遗
6 1034 年 李朝 万姓兆民之苦。 以功德胜前功德,广大无边; 今圣人
于宋。宋赐《大藏经》。 [10]( P148)
即古圣人,流传有此 ”。 不同时期迎回的汉文

① 资料出处: 1、黎崱《安南志略》第 287 页。2、《宋史》、《大越史记全书》均有载,《安南志略》第 290 页。3、《安南志略》第 294


页。4、《安南志略》第 295 页。5、《大越史记全书》第 112 页。6、《元史》、《安南志略》均有载。7、《大越史记全书》第 119 页。
《大越史记全书》第 201 页、《安南志略》第 315 页。9、《大南实录》前编卷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代中越关系史
8、
料选编》第 616 页。10 陈文饶.《从十九世纪至八月革命前越南思想的发展》( 第二集) . 河内: 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第 472
页. 11、《重兴莲派寺离尘院别誌》,武俊珊、吴世龙、黄甲.《河内碑文选集》( 第二卷) . 河内: 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8. 第 156
页. 12、陈文玾.《越南书籍志》( 第二集) . 河内: 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第 208 页.
76
《大藏经》,为越南佛教和佛学提供了经典依据,规范 拼写规范。“越南受中国文化影响甚深,重正统轻土
[15]( P90)
了佛教仪轨。佛典的广泛流通为信徒诵经念佛提供 俗、重文言轻白话的现象也很严重 ”。 古代越南
了便利条件,使佛教的信仰与研究更为普及。 越南佛 社会对汉字正统地位的尊崇,对方俗喃字的鄙夷,形
教活动始终尊崇汉文《大藏经 》及其它汉文佛经,至 成了长期而浓厚的“尊汉字轻喃字 ”( 以下简称“尊汉
[16]( P1 ~ 14)
今尚有大量汉文佛经没有译成拉丁化国语字 。 轻喃”) 心理, 它像一副杠杆,长期广泛而又
儒学方面,黎 贵 惇《送 朝 鲜 国 使 》一 诗 有 句 云: 有力地进行着正字活动,这是越南正字活动的主要形
“异邦合志亦同方,学术本从先素王 ”。1007 年,黎龙 式。“尊汉轻喃 ”的心理在由汉、喃两种文字形成的
铤( 卧朝) “遣明昶与掌书记黄成雅献白犀于宋,表乞 所有文化事项中都有反映,突出表现在文字地位、文
[11]( P43)
《九经》及《大藏》经文。宋帝许之 ”。 其中,《九 学、碑刻、使用场合等诸多方面。
经》即《易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孝 在文字地位上的“尊汉轻喃 ”心理,体现在汉字
经》、《孟子》、《周礼 》等儒家经典。1126 年,李仁宗 始终都是官方正统文字,承担各领域的主要交际功
在升龙寿圣寺举行庆贺五经的仪式。 五经即《诗 》、 能; 喃字在官方行政、教育科举两个领域缺失,在文学
《书》、《礼》、《易》、《春秋》,是儒家经典。1253 年,陈 与学术、宗教与民俗领域使用较多。 即便是喃字使用
[1]( P177)
太宗“诏 天 下 儒 士 诣 国 学 院,讲 四 书 六 经 ”。 最多的文学领域,也存在明显的“尊汉轻喃 ”现象,体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六经即 现在大量无名氏喃字作品的产生: 从 15 世纪的唐律
《易》、《书》、《诗》、《礼》、《乐》、《春秋》。 体《王嫱传》、《林泉奇遇》和《苏公奉使 》,以及稍后的
黎朝时期,每年颁书于各府,如《四书五经 》、马 六八体《鲇鱼与蛤蟆》、《贞鼠 》和《天南语录 》,到 18
氏《文献通考》、昭明《文选》及《通鉴纲目 》等,学官据 世纪初至 19 世纪中叶的《石生传》、《潘陈》、《芳花 》
此讲课,科举据此选人。1734 年,郑杠“遣官校阅五 和《二度梅》等。碑刻方面,在现存汉喃碑铭中,汉字
经北板,刊刻; 书成,颁布,令学者传授 ……。 又令阮 碑铭占了绝大多数; 喃字主要夹杂在汉字文中,补充
傚、范谦益等分刻四书、诸史、《诗林》、《字汇 》诸本颁 记录地名、人名; 喃字散文确立较晚,发展缓慢。
[12]( P30)
行”。 喃字使用 的 场 合 体 现 出 浓 厚 的“尊 汉 轻 喃 ”心
阮朝嘉隆时规定一个人要接受的全部教育是 : 理。由于喃字的俚俗特质,限定了喃字多半在表现俚
“其法,社择一人有德行文学者,免其徭役,使以其学 俗的场合中使用。古代越南人在使用喃字时自觉、自
教授。邑中子弟人年八岁以上入小学,次及《孝经 》、 发地限制喃字的使用范围,由此形成了相应的记载方
《忠经 》。 十 二 岁 以 上,先 读《论》、《孟 》,次 及《庸 》 式和使用喃字的一些特定场合。
学。十五岁以上,先读《诗》、《书 》,次及《易》、《礼 》、 在各种正式典籍中,如《大越史记全书》、《钦定
[13]( 卷22)
《春秋》,旁及子史”。 科举中,人们最普遍的是 越史通鉴纲目》等,某些特定场合需要提及喃字或喃
通过《朱子集注 》来学习《四书五经》,《朱子集注 》被 字作品。记载方式是先简述作品的主要内容,接着说
公认为最正确。科举的实施,强化了社会各界对儒家 明“用国音 ”,从未载入喃 字 文。 例 如《国 朝 正 编 撮
经典文本的尊崇。 要》载: 1767 年,吏部阮居贞曾“作《僧尼问答辞 》,崇
越南学者陈重金认为: “当儒教、老教、佛教在中 正学,辨时 惑,用 国 音 骈 偶,人 皆 传 诵 之 ”; 1791 年,
国兴盛之时,我交州之地还属于中国,因而我们的人 “香茶县邰阳社处士黄光为《怀南曲 》,历述列圣开拓
也皈依了这些宗教。后来我国自主之后,这些教更形 艰难,仁恩浃洽,末则追罪权臣,切齿伪贼; 词甚悲壮,
[17]( P30,
20)
兴盛,例如佛教盛于丁朝、前黎朝和李朝,而儒教盛于 词用国音”。 如果不说明系“用国音 ”,则都是
陈朝以降。凡风俗和政治大抵都是由学术和宗教演 汉字作品。
化而出。而我们的人已尊奉了中国的学术和宗教 ,则 使用喃字文的特定场合主要有五种: 1、宣谕教化
我们的一切也都完全效法中国”、“中国及受其影响 民众。例如 1808 年,“先是,北城群盗假以尊黎为名,
的国家都根据这三教的宗旨,形成了相同的信仰、伦 愚民多为所惑,阮文诚令陈宥作《点迷曲 》词用国音,
[14]( P55,
理和风俗习惯 ”。 越南古代对儒释道三教文
51)
以晓示之。城辖民有作《诉屈曲 》,归之官吏贪冗,所
本的尊崇,从而使记载它们的汉字也获得同样神圣不 以致 盗。 诚 复 令 所 在 广 行 开 谕,于 是,人 情 始
[18]( P22)
可改易的地位。 安”; 1871 年,“六月,颁给御制训迪十条演义
[19]( P76)
( 三) 正字活动 歌( 用国音 ) ”。 2、辅助汉字汉文教学。 例如胡
正字符合书写或拼写规范,俗字则不符合书写或 季犛“编《无逸篇 》,译为国语,以教官家”、“作国语
77
《诗 义 并 序 》,令 女 师 教 后 妃 及 宫 人 学 习 ” 字母文字,成为新时代的宠儿。“汉字落后论 ”是导
[1]( P252,
260 ~ 261)
等。 3、儒士文人闲暇时玩味文字用喃字 致越南汉字认同心理动摇的重要原因之一 。
创作。4、少数作品系祭祀鬼神,如黎圣宗《十戒国语 越南沦为法属殖民地后,殖民当局为切断越南与
寄孤魂文》及其它各种降笔文。5、男女表达爱慕。 例 中国之间的文化联系,有意消灭汉字。 法国殖民当局
如: 《大越史记全书 》载,陈元旦“有二女,长曰太,次 有意打压 汉 字,将 传 教 士 创 制 的 文 字 推 尊 为“国 语
曰台。令儒生以文学教之,阮应龙教太,阮汉英教台。 字”,越南社会的汉字认同心理随之发生动摇。 过去
应龙因狎国语诗欹挑太,通焉。 汉英亦作国语诗效 那种社会各界广泛认同汉字,如吴时任在《三千字解
[1]( P251)
之”。 可见,喃字使用的场 合 多 带 有 非 正 式 的 音·字学纂要序》中所说的: “我越文献立国,文字与
性质。 中华 同”,“六 书 垂 作,四 海 同 文 ”的 局 面 逐 渐 改
[21]( P14)
古代越南人在使用喃字时,大多都遵守这些约定 变, 汉字由“咱们的字 ”渐渐变成“外国字 ”,甚
俗成的界限,以黎圣宗和阮廌为例,他们是汉喃兼工 至在报端上有极端者还诬称汉字是中国 “侵略 ”越南
[22]( P198 ~ 209)
的君王和高官的代表,但他们的汉喃作品有明显的使 的结果。
用界限,喃字收入专门的国音诗集里,从未进入官方 早期传教与殖民侵略同步,拉丁化国语字刚创制
公文里。阮朝明命帝下诏禁止使用喃字,官府的文书 出来时曾遭到越南民众的抵制,在两个多世纪里,拉
等公文一律用汉文书写,并要求以《康熙字典 》为标 丁化国语字的使用范围仅限于传教。 大多数的越南
准,规范用字。 这实际上是以《康熙字典 》为标准进 人都还认为,拉丁化国语字是不可理喻的蛮夷文字,
行正字。在“尊汉轻喃 ”氛围的推动下,儒者还是以 只有汉字才是唯一值得尊重的书面语 。
经典中的 字 词 作 为 标 准,自 觉 规 范 用 字。“尊 汉 轻 直到 20 世纪初,拉丁化国语字才开始被推尊为
喃”本身就是认同并尊崇汉字的产物,而且还形成强 “国语 字 ”。 越 南 汉 字 认 同 心 理 发 生 动 摇 的 标 志 是
大的正字力量,规范着社会各界的用字。 “国语”、“国语字 ”概念的提出。 就目前所掌握的资
料来看,最早提出“国语字 ”概念的是吴德继的《文明
三、近代越南汉字认同心理的动摇 [23]( P22 ~ 32)
新学策 》。 该书 1904 年出版,后来被东京义
塾用作 教 材。《文 明 新 学 策 》提 出 开 民 智 的 六 条 举
近代西方殖民势力扩张到东亚后,东亚朝贡体 措: “今既已仰头上望,低头俯视,沉吟思考到底,在千
系 越南亚朝贡体系纷纷崩 溃,“夷 夏 观”、“内 夏 外
、 难万苦之间寻找开民智的办法,则看到只有六条道
夷”观都明显落伍,华夏文化认同的坚实基础就此失 路: 用国语字、校订书籍、改进科举、鼓舞人才、振兴工
[24]( P581)
去,于是汉字认同心理的动摇就成为必然 。 民族主义 艺、开报业”。 《文明新学策 》指出,各国都有本
产生于法国的大革命时期,并很快传播到世界各地。 国文字,而越南则仍然没有,这是很奇怪的一点,并且
其中就包括东亚各国,越南自然也不例外。 随着民族 成为开民智的巨大阻碍。《文明新学策 》不主张用汉
主义的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 ”的意 字,也不主张用喃字,而主张用拉丁化国语字。《文明
识逐渐清晰、凸显甚至被放大。 人们普遍认为,一个 新学策》指出“国语字 ”不一定要是正式使用上千年
独立的民族国家必须有统一而标准的国语 ,还必须有 的文字,并肯定拉丁化国语字是最贴近民族言语的文
[24]( P581)
能够准确表达这套国语的文字系统 ,即国文。 东亚各 字,简便易学,最便于开民智。
国差不多同时兴起了国语运动。 受民族主义的影响, 1907 年,越南社会开始提倡拉丁化国语字并形
部分越南民众开始改变对汉字的看法 。 成一场运动。越南民族主义革命家潘佩珠发表《新越
近代以来对汉字的歪曲和攻击,折射了东亚各国 南》一文,主张把拉丁化国语字引进越南教育系统 。
民众对近代落后现实的焦虑。 具体到越南,当时的现 是年 3 月,梁文玕在河内桃行街创办东京义塾,校长
实是落后挨打和被殖民、被奴役。 在救亡图存中,必 为阮权。东京义塾运动第一次在越南大规模推广普
然要反思导致落后的根源,而当时在东亚地区有着广 及拉丁化国语字。 东京义塾按照新学科体系编辑了
泛影响的“汉字落后论 ”也流传至越南。“汉字成为 13 部教材,其中汉字书籍 9 部、拉丁化国语字书籍 4
落后,甚至被视为腐陋的东西,识汉字者不论是谁都 部。阮权说: “我与同志们、兄弟们的观点是使用国语
被列为腐儒。 很多地方,汉字被视为反动封建的符 字传播泰西学术,并完全放弃汉字诗赋文章。 但老一
号,被 拿 去 烧 得 一 干 二 净。 孔 学 受 到 激 烈 批 代人则多数倾向于教汉字和从事古代的举业 。 起初,
[20]( P16 ~ 21)
判”。 在这种氛围下,拉丁化国语字作为一种 我和几个同志兄弟很是耗费了一番苦心 ,才使朽儒们
78
相信,使用国文普及教育有效力,并赞成以国文作为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 第十二册) [C].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
[24]( P582) 社. 2010.
学校各学科的根本文字 ”。 可见,越南儒士们
[4]( 越) 黎贵惇. 芸台类语[M]. 卷六,音字.
从这时起才开始接受拉丁化国语字。 是年 11 月,法
[5]
国殖民者查封了东京义塾。 不 过,“国 语 ”和“国 语
字”的观念开始确立并逐渐深入人心 ,最终取代汉字。
在这个过程中,越南社会对汉字、喃字和拉丁化国语
[6]
字三种文字的认同心理发生了较大变化 。

[7]
四、余论
[8]陆锡兴. 汉字传播史[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02.
越南古代有着强烈的汉字认同,它肇始于郡县时 [9]黄德宽. 儒家学说经典化与汉字系统的稳定性[A]. 王霄
期,越南亚朝贡体系的“内夏外夷 ”观延续并强化了 冰,
迪木拉提·奥迈尔. 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C]. 北京: 民族
汉字认同。这种认同是由于汉字能够适应越南当时 出版社. 2007.
的社会环境,能够满足在行政、教育、科举、文学与学 [10]黎崱. 安南志略[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术、宗教与民俗等各领域的社会交际需求。 与此同 [11]( 越) 潘清简.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十一[M]. 阮
时,汉字母体社会也在不断发展进步,能够源源不断 朝国史馆. 1884.
地为越南提供各种文化公共产品 。 [12]( 越) 潘清简.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三十七[M]. 阮
朝国史馆. 1884.
20 世纪初,越南汉字认同心理出现动摇,这是越
[13]( 越) 张登桂,武春谨. 大南实录[M]. 阮朝国使馆. 1848.
南国内和国外因素,政治与文化因素,传统与现代因
[14]( 越) 陈重金著,戴可来译. 越南史略[M]. 北京: 商务印书
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拉丁化国语字的创制与使用,与
馆. 1992.
法国殖民当局的打压汉字政策,与越南民族主义的兴 [15]林明华. 喃字界说[A]. 林明华. 越南语言文化散步[C].
起以及“汉字落后论 ”扩散等因素都有很大关联,使 香港: 开益出版社. 2002.
得越南社会的汉字认同心理发生了动摇 。1904 年出 [16]赵爽. 越南历史上的语言政策和语言问题[J]. 东方语言
版的《文明新学策 》首倡“国语字 ”,标志着越南汉字 文化论丛. 2007.
认同心理出现动摇。 东京义塾运动第一次在越南大 [17]( 越) 高春育. 国朝正编撮要·卷一[M]. 越南国家图书
规模推广普及拉丁化国语字,越南民众的文字认同, 馆,编号 R. 349.
[18]( 越) 高春育. 国朝正编撮要·卷二[M]. 越南国家图书
开始逐渐从汉字转移到拉丁化国语字上 。
馆,编号 R. 349.
越南民众也曾一度反对法国殖民当局所推行的
[19]( 越) 高春育. 国朝正编撮要·卷五[M]. 越南国家图书
文字政策,其实质是在反对法国殖民者的同化政策,
馆,编号 R. 349.
捍卫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此后越南各界人士主动推
[20]
广拉丁化国语字,实质是在推动形成拉丁化国语字的
新认同,推动形成越南文化的新认同,拉丁化国语字
于是成为越南民族尊严的象征。 汉字在越南文字史 [21]
上地位的变化,反映了近现代越南社会文字认同心理
的变化,是近现代越南社会文化认同心理变化的一个 [22]
侧影。
[23]
参考文献: 2( 93) .
[1]( 越) 吴士连. 大越史记全书( 内阁官板影印影印) [M]. 河 [24]
内: 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2]
[M]. Nxb. [责任编辑: 王国平]

[3]( 越) 李文馥. 闽行集咏·夷辩[A]. 葛兆光,郑克孟主编.

79
( 11) On Ancient Vietnam’s Chinese Characters Identityand Its Evolution Zuo Rongquan·73·
Abstract: Ancient Vietnam had been one of the " Chinese characters cultural circle" countries. The ancient Viet-
nam society had a strong sense of identification on the Chinese characters. The identification began from the County pe-
riod and further was strengthened after the independence of Vietnam.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due to the French col-
onists deliberate suppression,the identification was shaken and ultimately replaced by the Latinized Chu Quoc Ngu.
The identification in ancient Vietnam realized through three forms: the worship for Chinese square characters,the re-
spect to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 classical,and orthographic activities. The research on ancient Vietnam-
ese Chinese characters identification and history of its changes during the modern tim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Ancient Vietnam; Chinese characters; Identity; Changes
( 12) The Evolution in Malaysia’s Language Policy after World War II Qian Wei·80·
Abstract: Malaysia’s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after World War II went through several stages of evolution. It
covers the stage of“English first”,stage of“different origin of the language school isolated and coexist”and then stage
of “monolingual assimilation policy”,finally,stage of“multilingual coexist”. Malaysia’s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is
a result of competitions between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nationalism,change of nationalities relation,internal and in-
ternation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 At present Malaysia’s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is more flexibility,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remain to be resolved .
Keywords: Malaysia;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Evolution; Reason
( 13) The Plights and Outlets of Local Chinese Newspaper in Indonesia in the Era of Democratic Reform———A
Case Study of Qian Dao Ri Bao Pan Yue·85·
Abstract: After the fall of Suharto,in the era of democratic reform,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ewspaper have
a lot of problems,including Qian Dao Ri Bao ( Harian Nusantara) . It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Local Chinese
Newspaper in Indonesia. Qian Dao Ri Bao was beset by difficulties,such as few readers and news reporters,small cir-
culation,high cost,little funds,poor quality of content and a dispute among the internal. How to survive in the diffi-
culties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must be solved by Qian Dao Ri Bao. As one of the few remaining Local Chinese
Newspaper that operates independently,Qian Dao Ri Bao should changes for the better,for example realizing the elec-
tronic newspaper,increasing the earning with multi - approachs,attracting and developing qualified people,building
up special features and enhance the intern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Indonesia; Chinese Newspaper; Qian Dao Ri Bao; Plights; Outlets
( 14) On the Rise of Pakistan’s MQM and Its Impact Yang Honggui,Li Dongyang·91·
Abstract: In 1970 - 1980s,with the loss of advantag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kistan’s political landscape,
Muhajirs began to strengthen ethnic identity and political union. In 1984,under the support of Muhammad Zia - ul -
Haq,Muhajir Quami Movement( MQM) established. MQM claimed that it represents the interests of Muhajirs,argues
that Biharis should be accepted and settled in Sindh,and Muhajirs province should be established. Because the faith
of separatism and the violent characteristics,MQM made a serious impact on Pakistan’s ( especially in cities,Sindh
province,)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social security.
Key words: Pakistan; Muhajir Quami Movement( MQM) ; Rise; Impact
( 15) Research on the System of Caste and the Legal Evolution of India Liu Xiuli·96·
Abstract: The caste system is an ancient hierarchical system which has exis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India. It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s,economy,culture and law in India. Influence of the caste system on the laws
of India show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period: in ancient times,the law embodied the caste system,and
maintained the existence of the caste system; in modern time,law try to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caste system,
but the result is not optimistic.
Key Words : Caste System; Manava Dharma Sastra; Civil Law; Modern law; Influence
( 16) On the Problem of the Lao Hmong Refugees in Thailand Song Hongmei·101·
Abstract: The refugee problem of the Lao Hmong in Thailand came from Laotian domestic conflicts and changes
of its foreign relations,especially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os and the United States,and Laos and
Thailand. Settlement of the refugee problem depends on solving the domestic problem and the international problem.
The Lao Hmong lived in in refugee camps have had a profound change in the political,economic and social. It creased
conditions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refugee problems. Policy of recipient countries to refugee is an important fact to re-
solve refugee problem .
Key Words: The Lao Hmong; Refugee problem; Thailand; Settlement

1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