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第 54 卷   第 4 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

l.54 No.

 2018 年 7 月 J
our
nalo
fGuangx
iNo
rma
lUn
ive
rsi
ty:
Phi
los
ophyandSo
cia
lSc
ienc
esEd
iti
on Ju
ly,
2018

i:
do 16088/
10. ji.
ssn.
1001
G6597.
2018.
04.
002

19 世纪客家方言文献 «启蒙浅学 »中的反切字


张荣荣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摘   要]
19 世纪客家方言文献«启蒙浅学»载 有 一 种 反 切 字,分 为 两 类:构 字 部 件(即 反 切 注 音 中 的 反
切上、下字)只表音,构字部件表音且 表 意.这 类 反 切 字 与 化 学 字、合 音 字 文 字 类 型 不 同,其 独 特 性 体 现 为 构
字部件具有表意功能,是人们对比中西文字及对汉字优劣反 思之后 的结果,也 是汉字 表音性 与表意 性相结 合
的尝试.
[关键词]«启蒙浅学»;反切字;表音;表意
[中图分类号]H123    [文献标识码] 1001G6597(
A    [文章编号] 2018)
04G0011G06

巴色会( t
hebase
lmi
ssi
ona
rysoc
iey)传教士于 1880 年出版了客家方言课本«客家书􀅰启蒙浅学»(
t F
irs
t
BookofRe
ading)汉字本, 编者不详, 全书分上、 下两段, 每段分上、 下两卷,共 238 5.
个短篇, 2 万多字.庄初
升、刘镇发认为“这是供客家子弟读书识字的启蒙教材,也是反映客家社会的物 种、风 俗、习 惯 和 观 念 等 的 一
部百科全书”[1]5 .书中的生造字特殊、醒目,庄 初 升、黄 婷 婷 指 出:“«启 蒙 浅 学»中 俗 字 的 数 量 大 大 超 出 了 同
音、近音字的数量.不难发现,在这些俗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编写者通过各种构字方法生造的方言字.由于
生造字占方言用字的比例 很 大,出 现 的 频 率 高,所 以 在 整 本 书 中 已 经 形 成 了 一 个 相 对 完 整、科 学 的 复 杂 系
统.”[2]356 他们将该书的生造字分为三类:加“口”旁、形声构字、反切构字.
反切构字由反切注音法衍生而来,由能切出该词词音的反切上、下字为 构 字 部 件,将 其 按 一 定 位 置 摆 放
组合而成,如“ ”“ ”“ ”“ ”“ ”等;在此基础上还可添加与文字记录的词的意义相关 的 形 旁 形 成 三 合 反
切字,如«启蒙浅学»反切注音为旧亦切、立森切,添加、扌,写为“ ”、“ ”.刘颖昕«客家启蒙课本‹启蒙浅
学›(1880)的 方 言 用 字 研 究 »3 及 其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巴 色 会 客 家 方 言 文 献 的 用 字 研 究———以 ‹启 蒙 浅 学 ›
[]

(
1880)为中心»4 、庄初升和黄婷婷著«
[]
19 世 纪 香 港 新 界 的 客 家 方 言»第 六 章 2 都 提 到 这 类 字,刘 颖 昕、庄 初
[]

升、黄婷婷称其为“反切构字法造的字”,本文沿用“反切字”这一名称.
裘锡圭认为翻译梵音经咒的“ ”“ ”、现 代 方 言 字“甭”“ ”、化 学 字“羟”“羰”为 合 音 字 ① ,“羟”等 化 学
字与“甭”这类字性质相似,只是“羟”“羰”所从的“气”和“碳”所 从 的“石”都 已 省 去 [5]108 .我 们 认 为,«启 蒙 浅
学»的反切字、清代吴方言文献«越谚»中 “ ”“ ”等 字 及 化 学 字 (如 羟、羰、巯、烃)字 形 结 构 相 似,但 本 质 不
同,以下略做辨析.

一、反切字与其它类型文字辨析

1.
反切字与合音字辨析
徐睿 渊 认 为:“合 音,指 两 个 或 两 个 以 上 的 音 节 合 而 为 一,是 因 连 读 或 快 读 而 出 现 的 语 流 音 变 的 结 果.

[收稿日期]2018
G02
G1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海外珍藏汉语文献与明清南方汉语研究”(
12&ZD178);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青 年 项 目
“明清时期南方方言文献文字研究”( 17CYY028)
1982- ),女,陕西洛南人,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方言文献文字、词汇研究.
[作者简介]张荣荣(
①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第 108 页认为合音字“就是读音由用作偏旁的两个字反切而成的字”.
11
􀆺􀆺合音现象在汉语方言中普遍存在.􀆺􀆺就现有材料看,大部分方言 中 的 合 音 只 是 个 别 现 象,未 成 系 统;
许多方言的合音词都和否 定 词、代 词 相 关.”[6]332 合 音 字 以 语 流 中 两 个 音 节 融 合 为 一 个 音 节 为 前 提,字 随 音
变,原先由两个字记录两个音节变为用一个字记录合音后的音节.造合音字一般采取 两 种 方 法:(
1)新 造 字
形.新造的合音字的形体与合音前的词的词形无关,如“不可”为“叵”,“之于”为“诸”.(
2)字 形 合 并.合 音
前的双音词词形合并,书写在一个汉字框架内,如“甭”及«越谚»中的方言字,孙琳称其为“合音会意字”[7]39 .
反切与合音不同,张渭毅将其归纳为:第一,反切是注音法,合音记录的是语言中的一个词;第二,反切上
下字的组合跟被切字之间只是单纯注音关系,两者不能互相替换,而合音字和两个分音字的组合记录的是同
一个词,可以互相替换;第三,合音完全处于自然,反切是自觉运用拼音原理,建 立 在 对 汉 字 读 音 科 学 分 析 的
基础之上.[8]107 反切字、合音会意字的读音都可采用 构 字 部 件 相 切 的 方 式 来 提 取,字 形 都 是 记 录 两 个 音 节 的
文字以左右或上下结构合并为一个文字,但其本质、产生原因及过程不同,表现为:(
1)合音会意字是“音变字
变”的结果,记录的是汉语中本有的词,反切字为标音字,所记的词语无法用现有 汉 字 书 写,因 此 用 反 切 方 法
把它的读音记下来;(
2)合音前合音会意字的构字部件以记录音节的单字在汉语中经 常 同 时 出 现,反 切 字 为
了记音需要,临时找声、韵与标音需求吻合的汉字,组合是临时的、随机的.
因此,«越谚»中 、 、 、 、 、 、 等 字 及 吴、闽 及 其 他 北 方 方 言 的 “ ”“甭”等 字 是 合 音 字,不 是 反
切字.
2.
反切字与化学字辨析
化学反切字有“羟”“羰”“巯”“烃”
4 个,它 们 和 方 言 反 切 字 一 样,可 以 看 作“合 音 合 形 合 义 字”,只 是 充 当
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的部分有所省 略 而 已. 以 上 四 个 化 学 字 的 字 形 不 在 于 记 音,在 于 表 意. 梁 国 常 指 出:
“今造‘羟’字,读巠羊切,音强,取 用 氢 氧 相 结 合 也.”[9]1-5 中 国 化 学 研 究 会 1922 年 发 表 的«有 机 化 学 译 名 草
案»指出:“专以意译及造字为主􀆺􀆺如译 Hyd
roc
arbnr
e为 ,取其从氢从氧.”[10]«化学命名原则»有云:“羰
读如汤􀆺􀆺皆会意.”[11]
化学字记录化学词时先根据意义造字形,再按照字形左右(或上下)部件相切的办法确定字音,构字构件
可以省略.反切字用来记音,化学字最初用来表意,因此,化学字不是反切字.

二、«启蒙浅学»所载反切字

据统计,«启蒙浅学»所载反切字共 48 个,列表如下 ① :
表 1  «启蒙浅学»所载 48 个反切字

1 Hi
ak5 去客切 跳跃、嬉戏 2 Tep6 去 切 捕鼠器

3 ep6 區 切 ,脏乱 4 Tšho1 失哥切 鹅 ,傻乎乎

5 Po
t5 貝曷切 发、发生、起 6 Tyoŋ
1 啄央切 啄

7 ‹ › Tep5 去‹丢› 切 垂落、砸 8 Kyak5 急客切 快、迅速

9 Pha
ŋ4 諞另切 骗人 10 Sak5 山厄切 边

11 Sap5 屑甲切 粉末、碎屑 12 Ye


4 衣這切 条痕、条纹

窄 未
13 Ts
ap5 足壓切 过夜 14 ‹ › Ts
at6 密实、坚硬
‹末›切

拂 厄 切 (弗
15 Fak5 甩、挣、欢跳 16 Pho
t5 皮曷切 块
厄切)

17 Khwan4 夸晏切 挎、挽 18 Hya


1 去丫切 叉开、张开

① 该表反切字的读音、释义、字形参考了杨泽生«一种特殊的形声字———‹客家书􀅰启蒙浅学›中的反切形声字及 相 关 问
题»(未刊稿)一文.据该文第 2 页脚注 ① :“反切字注音据罗马字本,为阅读方便,原来标注在音节右下角或右上角的六个声调
符号———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分别改为 1、
2、3、
4、5、 n 统 一 改 为 ŋ”. 又 据 该
6 并统一于右上角,原 表 示 后 鼻 音 的 ̇
文第 3 页脚注 ① :本表“‹›”内的字为改正之字,“‹›”前面一字为讹误字,本表反切为«启蒙浅学»原书所有.

12
19 Sa
i1 厶埃切 浪费、不要、丢掉 20 Tšho4 失過切 脚贴着地行走

21 Wu
t5 文屈切 弯曲、闷 22 Sok5 厶落切 渗透

包 用
23 Fa
ŋ3 忽行切 显露、浮现 24 ‹ › Po
t6 落叶的声音,象声词
‹甪›切

25 Kh
it5 去一切 弯曲 26 Phya
1 皮丫切 伸开、张开

27 Pya
3 敝也切 敝、坏 28 Kyuk6 急鹿切 追赶

29 Kwa
ŋ1 骨横切 骨,横骨、排骨 30 Lem4 力罧切 垒、堆积

31 Pha
ŋ1 皮罌切 鼓起 32 Ye
1 廴歪切 长而弯曲

与 事,相 当 于
立夭切
33 Lau1 “和” 34 Lem2 立森切 掏
(拉夭切)
“跟”“同”等

35 Nen4 乃见切 奶水 36 Khyak5 旧亦切 烂屋 ,破房子

37 Len2 乃田切 喉咙、咽喉 38 Tem1 氐森切 垂下、掉落

39 Hyen3 丘远‹引›切 蚯蚓 40 Khya


2 其牙切 ,蜘蛛.

翟 虱 切 (虱
41 Tsha
t6 蟑螂 42 Tsha
4 且下切 乱占地方,阻挡
省去 )

43 Lyam3 咸切 干涸 44 Tep6 丢 切 ,脏乱

45 Wa
i4 遺大切 喷洒 46 Tšho
i2 吹来切 疮

,跺 脚; 吓 里,形 容
47 Tyak6 知石切 追赶 48 Tem3 丁参切
很快

   «启蒙浅学»所载反切字可分为两合反切字、三合反切字.两合反切字( 32 个)分为:A.充当反切上、下字
的偏旁都不表意(上表第 1-4 字);
B.充当反切上字的偏旁 表 意(上 表 第 5-17 字);
C.充当反切下字的偏旁
表意(上表第 18-24 字);
D.充当反切上字和下字的偏旁都表意(上表第 25-32 字).三合反切字(
16 个)即
上表第 33-48 字.
我们将以上 A、
B、C、 1)反切上字或下字只表音,不表意,与佛经译音反切 字
D 四类进一步概括为两类:
2)反切上或下字具有表音、表意 双 重 功 能,即 B、
无异,即 A 类; C、D 类,又 可 分 两 种 情 况:(
1)反 切 上 字 或 下
字具有表意功能,如 B、
C 类;(
2)反切上字、下字都具有表意功能,如 D 类.

三、«启蒙浅学»所载反切字的独特性

反切字不是«启蒙浅学»特有的文字现象,佛经译音、民族语文字也存在反切字 ① .最早见于佛经,相关
讨论如施向东«拼音造字法不自西夏文始»(
1985)、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
2004)、孙伯 君«西 夏 新 译 佛 经
中的特殊标音汉字»(
2007)、张凤«试论汉字型文字的反切字»( 2013).民族语文字 中,西 夏 文 反 切 造 字 法 详
见史金波«西夏文辞书及其特点和历史价值»( 1983)、«再谈西夏文反切上下字合成法»( 1985);赵 丽 明«汉 字
侗文与方块侗字»( 1991)介绍侗族记录款词和侗歌采用的反切字有四种类型;罗长山«古 壮 字 与 字 喃 的 比 较
研究»(
1992)介绍壮字中也有反切字.
B、
将«启蒙浅学»所载反切字与方言反切 字、化 学 字 对 比,其 独 特 性 可 概 括 为:有 三 合 反 切 字; C 类是其
他反切字所没有的.将«启蒙浅学»所载反切字置于汉字发展史之中,与其他各类文 字 比 较,可 以 认 为«启 蒙
浅学»所载反切字的独特性显著体现为其具有表意功能.
(一)三合反切字的表意功能

① 杨泽生«一种特殊的形声字———‹客家书􀅰启蒙浅学›中的 反 切 形 声 字 及 相 关 问 题»(未 刊 稿)一 文 将 汉 字 史 上 的 其 他


反切字分为三类:译音反切字、方言反切字、化学反 切 字. 我 们 认 同 佛 经 中 有 译 音 反 切 字,但 该 文 所 举 方 言 反 切 字、化 学 反 切
字不能算反切字,本文第一部分已辨析.

13
三合反切字是给二合反切字 A 类添加形旁形成的,如“ ”“ ”“ ”“ ”“ ”“ ”等字,相应章节末三合反
切字注音分别为“立夭切”①“乃田切”“氐森切”“丢 切”“吹来切”“知石 切”,按 照 反 切 注 音,当 写 为“ ”“ ”
“ ”“ ”“ ”“ ”.构字时给 A 类反切字添加部件“扌”“口”“亻”“氵”“疒”“辶”等,“扌”等为部首,表示类属
义,揭示了反切字字义的大致范围.这类三合反切字的确是«启蒙浅学»特有的文字现象.
(二)二合反切字的表意功能
«启蒙浅学»所载二合反切字的 B、
C、D 类具有表意功能,它们通 过 选 择 与 反 切 字 记 录 的 词 意 义 相 同、相
近、相关的反切上、下字作为构字部件,构字部件可以揭示反切字的字义,以此实现反切字的表意功能.两合
反切字的表意构件是整字实现表音功能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同时兼有表音、表意 功 能,作 为 构 字 部 件 的 反 切
上、下字既拼切所记录 的 词 的 读 音,意 义 又 贴 近 反 切 字 的 字 义,如 “ ”“ ”“ ”“ ”“ ”“ ”“ ”“ ”“ ”
“ ”;构字部件“啄”“歪”“丢”“急”“諞”“屑”“窄”“拂”“丫”“敝”既拼切整个反切字,其意义又和整个反切字的
字义贴近.
«启蒙浅学»所载二合反切字具有表意功能的构件只存在于具体的反切 字 中,不 能 类 推,不 具 有 能 产 性,
不能用一个反切字的表意构件解读其他反切字的字义.这种表意方式与传统表形、表义构件不同,汉语官话
文献中少见,民族语文字中常见.李乐毅指出壮语及喃字有一种形声字,其声旁兼有表义作用,或可称为“会
意兼形声字”,例子各有两个 [12]69 :

方块 现行 现行
字义 说明 喃字 字义 说明
壮字 壮文 越文

“苦”壮语 “代 ”越 语 亦
ha
emz 味苦    do
i 代
亦音 ha
emz 音 dò
i

“亮”壮语 “礼 ”越 语 亦
r
ough 光亮 􀬈
lê 礼拜
亦音 r
out
h 􀬈
音lê

上例中构字部件“苦”“亮”“代”“礼拜”等具有揭示整个字义的功能.施维国认为:“对 于 越 南 人 而 言,有
时汉字的部首尚不能确切地表达某些具体的意思,故而干脆使用一个完整的汉字,凭借这一具体的表意部分
来指导读者阅读字喃.”[13]56 王锋指出南方汉字系民 族 文 字 中 有 一 种 音 意 合 体 字:“由 一 个 汉 字 表 音、一 个 汉
字表意合成,这类字在合体字中占有较大比重,也是汉字仿造字的重要类型.”[14]153-154 王 锋 列 举 的 民 族 文 字
如壮字“ ”(为“田”义)、白文“ ”(为“厚”义)、苗文“ ”(为“蛋”义),“田”“厚”“蛋”作 为 构 字 偏 旁 所 表 的 意
义就是整个词的意义,也是具体意义.
(三)两种反切字表意功能的比较
二合反切字 A→B、
C→D→ 三合反切字,体现了反切字表意功能从无到有、不断增强的变化过程.«启蒙
1)选择与反切字记录的词意义相同、相近、相关的反
浅学»在已有反切字基础上通过两种方式实现表意功能:
切上字或下字;2)在 A 组字上添加提示性形旁标示反切字所记录的词的意义类属.其表意部件的功能及特
点也不同,体现为:1)两合反切字充当表意偏旁的反切上、下字构字时 不 具 有 类 推 性,这 是 B、
C、D 类反切字
表意偏旁与形声字形旁的最大不同,也是这种表意反切字的局限性;三合反切字 的 表 意 偏 旁 本 为 汉 字 部 首,
提示反切字所表示的词的意义类别,表意偏旁的意义可以推及其他字.2)三合反切字的表音、表意偏旁截然
分开;两合反切字表意偏旁是整字实现表音功能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兼有表音、表意功能.
(四)反切字与形声字表音、表意功能的比较
三合反切字表意功能由表类属义的部首承担,表音功能由反切上、下字相切而来,与形声字形旁、声旁功
能相似,因此三合反切字可称之为“反切形声字”.
二合反切字的表音、表意功能与形声字不同.形声字的声符显示造字之 初 声 符 与 形 声 字 具 有 同 音 或 近
音关系,反切字表音体现在构成反切上、下字拼切组合过程中.形声字的形旁一般为部首,意义具有概括性,
可以推及其他字;二合反切字的表意功能体现在构字部件上,构字时不具有类推性.因此二合反切字不能看
作形声字.

① «启蒙浅学»章节的标题上也写为“拉夭切”,这个例子只是个别现象.

14
此外,«启蒙浅学»所载反切字的独特性还体现为:传统反切字大多为两合反切字,反切上字、下字部件组
合顺序相对固定,以左右结构居多,«启蒙浅学»打破了这一结构,反切上字、下字在组合成反切字时构件组合
位置更加灵活、自由,还出现了三合反切字.

四 、«启蒙浅学»所载反切字出现及消亡的原因

汉字是表意文字,单纯表音的汉字相 对 较 少,«启 蒙 浅 学»所 载 反 切 字 体 现 了 汉 字 向 表 音 方 向 发 展 的 探


索.佛经译音及西夏文反切字无表意功能,«启蒙浅学»所载部分反切字兼有表音、表意功能,可见到了清代,
反切字表意意识越来越强.«启蒙浅学»汉字本出版于 19 世纪 80 年代,处于清末切音字运动前夕,国人已展
开了对中西文字差异及汉字优劣的比较与反思.王东杰指出:“时人对汉字 的 批 评 涉 及 形、音、义 几 个 层 次,
达到了全盘性地步,固是受到现实刺激,也和近代来华西人有意无意的文化‘诱 导’分 不 开.早 在 明 季,来 华
Ni
耶稣会士就花了很大工夫用在汉语汉字的学习上,其中金尼阁( c
ola
sTr
igau
lt)«西 儒 耳 目 资»就 引 发 了 一
些中国人对汉字拼音化的联想.晚清传教士再入中国,也设计了不少方言拼 音 方 案.不 过 这 些 大 抵 为 了 传
教士传教方便,主要目的并非改造汉字.19 世 纪 下 半 叶,传 教 士 开 始 有 意 识 地 引 导 中 国 人 反 思 中 西 文 字 的
差异性.”[15]81 在这样的历史背 景 下,人 们 尝 试 以 声 音 为 本 的 文 字 观,«启 蒙 浅 学»所 载 反 切 字 就 是 尝 试 的 产
物.“但自 19 世纪晚期开始,面对学战的 中 国 人 文 化 自 信 力 大 为 降 低,认 为 汉 字 艰 深 造 成 中 国 人 识 字 率 低
下,必须进行文字改革.为此,他们提出了一套以声音为本的文字观,明显体现出西来观念的影响,但也从中
国自身的学术发展脉络中汲取了养分.”[15]89«启蒙浅 学»所 载 反 切 字 并 不 一 味 追 求 汉 字 的 表 音 功 能,在 满 足
记音职能的基础上,还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其揭示意义的职能,如«启蒙浅学»二 合 反 切 字 中 的 B、
C、D 类及三
合反切字,这是中国文字根深蒂固的表意性质对其的影响.
王东杰认为:“清季文字改革本身就直接产自这一社会权势变迁造成的文化压力.”[15]89 «启蒙浅学»所载
反切字也是受西学影响、社会权势变迁造成的文化压力形成的结果.
«启蒙浅学»所载反切字昙花一现,最终没有流传开来.原因主要包括:«启 蒙 浅 学»知 者 甚 少;客 家 方 言
不是强势方言;汉字以传统形声字为 主 的 格 局 早 已 形 成. 另 外,还 有 以 下 因 素 导 致 这 些 反 切 字 没 有 流 传 下
来:(1)反切字总体数量不多,使 用 频 率 不 高,据 统 计,全 文 48 个 反 切 字,“ ”(
316 次)、“ ”(
20 次)、“ ”(

次)、“ ”(
8 次)出现超过 8 次,大多数反切字出现仅为 2 3
至 次.除« 启蒙浅学» 外, 南方其他方言文献 目 前
2)作为童蒙课本的«启蒙浅学»,其语言处于非规范的自然状态,反切字的使用还不稳定,
还未发现反切字.(
还会书写为其他字形,如:“ ”又 可 写 为 “ ”.(
3)汉 字 字 形 有 表 意 功 能,反 切 字 为 表 音 文 字,即 使 «启 蒙 浅
学»所载二合反切字的 B、
C、D 类的构字部件兼顾表意功能,其所表的 意 义 也 是 具 体 的 字 义,不 具 有 类 推 性,
与传统汉字字形所表的意义不同.

五、«启蒙浅学»所载反切字的价值及影响

«启蒙浅学»所载 B、
C、D 类及三合 反 切 字,体 现 了 人 们 在 增 强 表 音 汉 字 表 意 性 上 做 出 的 各 种 努 力 和 尝
试.«启蒙浅学»反切字是一种重要的文字类型,是汉字表音表意思维模式呈现多元 化 与 文 字 积 极 探 索 多 种
表音、表意类型的结果,是一种游离于传统六书之外的文字结构类型,是反切造字 法 和 南 方 汉 字 系 民 族 文 字
造字法两种思维方式融合的结果.它体现了方言文字在形成过程中对民族语文字和传统反切字造字类型的
吸收和借鉴,在民族语文字创制方面有重要贡献.
译音反切字为最早的反切字,用来记音,反切上、下字以上下或左右 结 构 形 式 合 并 为 一 个 汉 字.西 夏 文
反切字选取反切上、下字的部分部件重新组合成反切字,作为偏旁的反切上、下字都有省略,将省略的偏旁补
出来才能准确理解整个反切字.壮文反切字不多,侗文中有两个或三个汉字 切 侗 语 一 个 音 节 的 现 象.译 音
反切字、西夏文或壮侗语中的反切字,反切字的构字部件只有表音作用.«启蒙浅学»所 载 二 合 反 切 字 B、
C、
D 类及三合反切字的构字部件具有 表 意 作 用, B、C、D 类 反 切 字 构 字 部 件 与 壮 语、字 喃、白 文、苗 文 中 形 声 字
形旁的表意类型相 同,构 字 部 件 的 位 置 灵 活 多 样,它 结 合 了 传 统 反 切 造 字 法 和 南 方 汉 字 系 民 族 文 字 的 造
字法.
反切字的发展一脉相承,文字史上的其他反切字以译音反切字为基础,以 各 种 变 式 存 在 于 民 族 语 文 字、
15
方言文字中.此外,合音会意字及化学反切字的字形也有仿照反切字的痕迹,可见反切字的影响之大.

[参   考   文   献]

[
1]  庄初升,刘镇发 . J].
巴色会传教士与客家方言研究[ 2002(
韶关学院学报, 7).
[
2]  庄初升,黄婷婷 .
19 世纪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M]. 2014.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3]  刘颖昕 .
客家启蒙课本«启蒙浅学»(
1880)的 方 言 用 字 研 究 [
C]//陈 晓 锦,张 双 庆 .
首 届 海 外 汉 语 方 言 国 际 研 讨 会 论 文 集.
2009: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10-223.
[
4]  刘颖昕 .
巴色会客家方言文献的用字研究———以«启蒙浅学»(
1880)为中心[
D]. 2010.
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
[
5]  裘锡圭 .
文字学概要[M]. 2003:
北京:商务印书馆, 108.
[
6]  徐睿渊 . J].
福建厦门方言的合音[ 2013(
方言, 4).
[
7]  孙琳 .
«越谚»方言字研究[
D]. 2009:
上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39.
[
8]  张渭毅 . J].
论反切起源问题[ 2008(
菏泽学院学报, 1).
[
9]  梁国常 . J].
无机化学命名商榷[ 1921(
学艺, 3).
[
10]  中国化学研究会 . J].
有机化学译名草案[ 1922(
学艺, 9).
[
11]  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 .
化学命名原则[M]. 1945.
国立编译馆,
[
12]  李乐毅 . J].
方块壮字与喃字的比较研究[ 1987(
民族语文, 4):
69.
[
13]  施维国 . J].
从越南古代医著看字喃的特点[ 1993(
现代外语, 2):
56.
[
14]  王锋 . J].
试论南方汉字系民族文字[ 2002(
贵州民族研究, 2):
153-154.
[
15]  王东杰 . J].
从文字变起:中西学战中的清季切音字运动[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
81.

TheFanq
ieCha
rac
ter
sin19
th HakkaL
ite
rat
ureQime
ngq
ianxue

ZHANG Rong
Grong

(
Col
legeo
fLi
ber
alAr
ts,Mi
nnanNo
rma
lun
ive
rsi
ty,Zhang
zhou363000,Ch
ina)

Abs
tra
ct:Fanqi
echar
act
ers,t
hespe
cia
lcha
racte
rsin19thhakkali
tera
tureQimengq
ianxue,canbediv
ided
i
ntotwotypes:oneisthatthe
irc
omponent
son l
yr epr
esentthei
rs ounds,andtheothe
ri stha
tt he
ir
component
sindi
cat
ebo ththe
irsoundsandsens
e.Diff
eren
tf r
oms oundcompoundchara
cte
rsandchemic
al
cha
ract
ers,thecomponent
so ff
anqiechar
act
ershavethefunct
iontoind
ica
tethesens
eo fwods,wh
r i
chis
t
her
esu
ltf
rom con
tra
sti
ng Ch
ine
secha
rac
ter
sand we
ste
rncha
rac
tes,andsumma
r riz
ingadvan
tageand
d
isadvan
tageo
ftheCh
ine
secha
rac
ter
s.Thec
rea
tiono
ffanq
iecha
rac
ter
sisa
lsoana
ttemp
ttoc
omb
inet
he
s
enseandthesoundsofChine
s echar
act
ers.
Keyword :
s Qimengqi ;
anxue fanqi
echarac
tes;s
r ound
Gma
rkng;s
i ens
eGma
rki
ng

[责任编辑   刘文俊]

1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