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网络出版时间:2014-05-06 13:46

2014年第 4期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4.1285.C.20140507.1137.016.html 总第 1
83期
          
No.4 2014 Jin anJ ourna l(Ph ilos
o ph ya ndS o ci
alS ci
e nce s
)  S
umNo.1
83

【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研究】

明出土本《刘希必金钗记》新解
———兼谈明代潮州正字戏声腔

詹双晖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文化产业研究所,广东 广州 5


106
10)

  [摘 要] 潮州出土宣德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是一部“错用乡音”、被称为正字戏的南戏。明初正字戏
与后来潮州、海陆丰的正字戏一脉相承。《金钗记》的基础声腔是弋阳腔,但明代正字戏的声腔不仅仅只是弋
阳腔,海盐腔、四平腔以及后来的昆腔、“徽池雅调”也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刘希必金钗记;南戏;正字戏
[中图分类号] I
207.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00-5
072(2
014)0
4-0
119-0

  197
5年潮州 出 土 宣 德 抄 本 《刘 希 必 金 钗
记》(以下简称《金钗记》),这是迄今为止发现 一
的我国最早的戏曲剧本。《金钗记》的出土引
来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发表了一批很有见 笔者认为,判断出土本《金钗记》属于正字
地的论文专著,把南戏、正字戏、潮剧的研究向 戏还是潮剧,抑或是南戏,需要从演出体制(包
前推进了一大步。出土本标有“新编全相南北 括开场程式、行当角色及演唱形式等)、剧本语
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不少学者围绕 言、
声腔曲牌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而出土
“正字”两字对剧本所属声腔剧种作出不同的 本使用的语言是官话还是方言, 是剧本定性的关
解释,有正字戏说(陈历明、刘念兹等认为正字 键。我们不妨先从《金钗记》戏文的开场谈起。
即正音,唱官话)[1]28-44,126-131,有潮剧说(吴国 第一出
钦认为正字即闽南方言的正读音,也即是孔子 (末上白)试问水归何处,无明彻夜东
正,唱福佬话)[1]124,还有南戏说 ① ,至于所唱声 流,
滔滔不管古今愁, 浪花如喷雪, 新月似银
腔诸说均语焉不详。本文拟通过对文本的详细 钩。暗想当年,隋炀帝驾锦帆,□□ 州② ,风
解读并结合田调资料对剧本所属声腔剧种作出 流人 丧 几 千 秋。两 行 金 线 柳,依 旧 缆 龙
新的解释。 舟……特等待子期打盾睡, 方敢抱琴弹。

 [收稿日期] 2013-11-29
 [作者简介] 詹双晖(1965—),男,广东饶平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戏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研究。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岭南濒危剧种研究———以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为例》(批准号:09160—
314
230
4)。
 ① 2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李国平在广东潮剧院编印的《潮剧艺术通讯》第 2、8辑上先后发表了《潮调是来自弋阳腔吗?———潮
剧寻源之二》《南戏与潮剧———兼与新版辞海[正字戏][弋阳腔]释文商榷》,认为潮腔潮调也是南戏的一支。
 ② 此处“□”是表示原文不可辨认,下同。
·120·
     詹双晖: 明出土本《刘希必金钗记》新解 2014年 4月 

(白)众子弟每,今夜搬甚传奇?(内 都看,小二觑了,疑他是鬼。
应)今夜搬《刘希必金钗记》。 可见,《金钗记》与宋元南戏的开场程式完
(末白)怎观得《刘希必金钗记》?即 全相同,只是简约与繁细之别而已,并且看不出
见那邓州南阳县忠孝刘文龙,父母六旬,娶 有使用闽南方言的迹象。
妻萧氏三日,背琴书赴选长安。一举手攀 《金钗记》全剧共分 6
7出,以主角上下场分
丹桂,奉使直下西番。单于以女妻之,一十 出,在这方面与宋元南戏完全相同。各出长短
八载不回还。公婆将萧氏改嫁,□□ 日夜 不一,最长的第六十五出有 2
300字左右,最短
泪偷弹。宋忠要与结情缘,奈文龙 □□ 复 的第六十二出仅 7
5字,显得相当自由。
续弦,吉公、宋忠自投河,夫妻再团圆,一时 我们再来分析两出戏文(第二十八与第二
为胜事,今古万年传。(下,又上白) 十九出):
一任珠玑列□□,□师师外不相饶; 第二十八出
曾驾小舟过大海,怎回不怕浪头高。 (占玉上)【风入松慢】莺声初过小帘
在本出中,末角以念白形式 开 场,程 式 包 掩,花影□□,被他惊醒游仙梦,披衣起云
括:开场诗词—报告将演剧目(与后场配合)— 鬓斜松。(合)欲得寻花问柳,争奈怨绿愁
介绍 剧 情 梗 概—下 场 诗。《永 乐 大 典 戏 文 三 红。
种》、元本《琵琶记》无一例外都是末角开场,也 (占白)红满枝,绿满枝,粉蝶双双相
是按照这样的程式,如《张协状元》第一出: 对飞,画梁双燕飞。(玉白)二月时,三月
(末上白)【水调歌头】韶华催白发,光 时,万花□,香透满枝。(占唱)
景改朱客,浑如萍梗逐东西……世态只如 【风入松】卖花声声过小桥东,透入青
此,何用苦匆匆。弹丝品竹,那堪泳月与嘲 锁窗中,将人引得心儿动,羞 睹 见 飞 蝶 游
风,若会插科使砌,何吝搽灰抹土,歌笑满 蜂。(合)见桃李不似你们,兀自嫁东风。
室中。 (玉唱)
接着是报演出剧目、
剧情简介,
下场诗为点题诗: 你如花似月俊娇容,似嫦娥降下仙宫,
张秀才应举往长安,
王贫女姑庙受饥寒; 停针真日恹恹的闷,因何事常蹙眉峰。(合
呆小二封口调风月,
莽强人大闹五鸡山。 前)(占唱)
又如《小孙屠》,末上念【满庭芳】之后问: 【赚】喜春来,怕春归,闲愁万种,将心
“后行子弟,不知敷演甚传奇?”(众应)“遭盆吊 事付残红,为多情聘多才,天山万重,春衫
没兴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琵琶记》皆 上湿啼痕。(玉唱)
同此。另外,钱南扬先生编的《宋元戏文辑佚》 【风入松】对孤帏空自掩美蓉,怎睚得
从《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等著作中,录出了 昏鼓晨钟。今日九曲柔肠痛,何时配丹山
《刘文龙菱花镜》的 2
1支 曲 子,内 容 与 《金 钗 鸾风。(合)暗 想 莺 俦 燕 侣,何 日 会 再 相
记》大体相同,其中开场曲也是末登场开唱全剧 逢。(占唱)
大意: 叹韶光回首去匆匆,只见得蝶懒莺墉,
【女冠 子】听 说 文 龙,总 角 时 百 事 聪 何须对景添憔悴。(合前)
慧。汉朝一日,编传科诏。四海书生,齐赴 (占白)花经宿雨香微尽,
丹墀。囱囱辞父母,水宿风食,上国求试。 莺在乔林语更娇;
正新婚萧氏,送别嘱咐,行行洒泪。二十一 富贵蟾宫如阆苑,
载离家去,奈光阴似箭,多少爹娘虑,忽然 乘闲金谷赏花朝。
回至,衣冠容颜,言语举止,旧时皆异。天 【并下】①
教回故里,毕竟是你姻缘。宋忠不是,忙郎 首先,从语言上看,这是一出很有文采的戏

① 本出中占饰演番公主,玉饰演梅香。
 第 36卷 第 4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21·
  

文,
唱词、说白都写得很优美,很有诗意,即使明 婆、生、旦、玉先后独唱,又有两两合唱,又有场
清文采派传奇也不过如此,完全没有错用闽南 上所有角色合唱,还有前后场合唱。一曲之间
潮州乡音。这些富有文采的戏文虽然与剧中塞 先后插入了生白、旦白、公白、末白、公再白等各
外大漠景致和人物身份不甚吻合,但很像宋人 个角色的滚白,显然较单纯的说、唱,其于戏剧
词家手笔,显然这是南戏将宋人词(或者是书会 的表现力大为增强。从戏文内容来看,我猜测
才人模仿宋人词)入唱的具体例子。剧中这样的 【推拍】可能是类似于滚唱的标示方式。四十
戏文还有许多,如第十一出的【伍供养】、第十二 二出【降黄龙】【前腔】之后,就有标示【衮】的两
出的【柳摇金】、
第十九出的【二犯梧桐树】等。 段滚唱:
其次,演唱形式非常灵活。本出中,先是番 (占唱)【衮】状元听拜启,奴心自亏理。
公主与梅香合唱【风入松慢】的前四句,后两句 念公姑,
意奴身,罪万死,煞逆天理,全无孝
则是台上与后场合唱,也就是前后场帮声;接着 心,
供奉甘旨,
绝君孝,
断君情,
难过意。
是说白,番公主与梅香各念四句;接下来唱【风 (生唱)公主听诉启,爹娘弱身体,只
入松】曲,番公主唱前四句后又来两句前后场帮 望吾身绣衣旌归乡里。奈隔云山,路途遥
声,后四句先是梅香独唱,再场上二人合唱;跟 迤,挂心肠,失奉养,常叹息。
着是番公主唱【赚】;再下面又唱【风入松】,前 笔者在海陆丰白字戏戏班蹲点时,经常可
四句梅香独唱,中间两句前后场合唱,后三句番 以看到这种结构的滚唱、滚白,特别是四字句、
公主唱后前场二人又合唱;最后番公主念四句 三字句的滚唱、滚白,必定是快节奏,可能就是
下场诗。 戏文标示的【推拍】,现在艺人们叫做四板曲、
我们知道,演唱体制上的多角演唱是南戏 三板曲,几乎每次都会获得观众的喝彩。
区别于元杂剧的重要特征之一,上面分析可知, 对照上述几种宋元南戏戏文,在演出体制、
《金钗记》不 仅 是 多 角 演 唱,而 且 有 角 色 的 独 剧本语言以及演唱方式等方面《金钗记》均与
唱,有 台 上 的 合 唱,也 有 前 后 台 合 唱 (也 即 帮 宋元南戏的特征相吻合,并且在秉承其体制基
声),并且唱白相间,一支曲子往往唱中有白,白 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这在唱白形式上表现的
中有唱,有些出甚至一个曲牌中有多人插白,一 尤为明显。
个唱句中也有白。如第八出,先是公婆上场唱 再来看第二十九出戏文:
【锁南枝】,接着生旦上场也齐唱该曲,中间生 第二十九出
白、旦白、公白后,末又将酒上白,公又白,进而 (公婆上唱)【哭相思】我的愁肠你怎
公婆唱【推拍】: 知,只有个孩儿不见归,公婆真日泪双垂,
(公唱)愿孩儿仙桂早攀,念爹娘家中 媳妇常呼气。
望眼穿。愿你此去身荣,衣锦归还。瘦马 (公白)一年过了又一年,思量举目看
长亭,两出阳关。(合)此别后涉水登山, 何人。(婆白)公公,儿子一去十八年了,
今日去早回还。(婆唱)离别后心下痛酸, 不见回来,当初我不要他去,都是你要佐老
望孩儿戏彩斑斓。你一心只望衣锦玉叮 官人。(公白)老虔婆,是你要佐老夫人,
当,我只恐怕你文章写不成行。(合同) (婆白)天、天,你众人都知道,都是你要做
接下来是旦唱、场上合唱(合前)、玉唱,“生拜 老相公,把金银勒与他佐盘费,待做官来,
父母相辞唱”、前后场合唱(合同)、公白、公唱 我口是……老相公,你……便是老夫人,老
(笔者按:原文“白”,应是“唱”之误),唱完后留 驴老狗。(公婆相打)(公白)救救救,媳妇
生旦吊场,其他角色下场。吊场中生旦分别唱 快来,救,救,救。天,天,你每看,正月初一
【步步娇】、【江儿水】两支短曲,并各对两句下 日新年头,着老婆打,天。(旦白)爹妈,大
场诗后下场。 年初一日,何必相打,被人笑耻。(公白)
这出戏单是唱【锁南枝】一支曲子就有公、 媳妇,他要打我,那里管初一日二十九夜!
·122·
     詹双晖: 明出土本《刘希必金钗记》新解 2014年 4月 

媳妇你来迟了些儿,须髯没根了。(婆白) 词语属于潮州方言词汇,显然这些潮州话已被
媳妇,
你来慢了,头发都拗折了。(旦白)爹 戏班吸收到戏文里去。其他出里也还可以找到
妈相打被人笑,丈夫恐怕得官了,除在别处 一些:如第三出,“无过”(难怪)、“说话甚痴哥”
去,
住所远一时未得回,
爹妈且奈。(公唱) (“痴哥”意即痴情失态);第四出,“又着三年”;
【五更子】论我儿忒伶俐,读尽圣贤诗 第十一出,“生净丑末勒路唱”(“勒路”意为赶
礼;一去只望登高及第,谁想 今 日 孤 栖 狼 路);第十五出,“发几课”(潮汕把卜卦之卦读
藉。(旦接)听 媳 妇、听 媳 妇 告 公 姑 相 存 做课);第二十五出,“害,害,只是死”(“害”即
济,如今数载没踪迹,朝夕教奴泪珠偷滴。 糟了、坏了);第二十七出,“砂碌”(有斜坡滑脱
(婆口)媳 妇 你 未 知 我 公 婆 意,白 发 年 渐 之意,也作坡解);四十五出,“顿脉”(心惊脉
催,终朝只望不见孩儿归,多谢你坚心朝夕 跳,“顿 ”:抖 落 );五 十 出,“许 纸 土 地 公 公 ”
奉侍。(公婆齐唱) (“许纸 ”,这 里 的 );五 十 四 出:“将 比 讨 死 ”
【皂罗袍】养子三年乳哺,移干就湿受 (“讨死”意为“将死”);五十九出,“我共老婆
多劳苦。养得成人送读书,只望荣归高显 婆老矣”(“共”,意为“和”)、“接面”(续婚);第
门闾。(合)谁知一去消息并无,未知凶吉 六十六出,“乾红色”(全是红色)等 [2]。从全剧
是生是死,枉把爹妈相耽误。(旦唱) 来看,这些方言词汇的使用还非常有限,还停留
【前腔】爹娘休得忧虑,路途遥远难寄 在个别词汇上,据林伦伦的统计,“充其量也不
音书,粗羹淡饭奉公姑,钗梳典当着支持。 0个左右”[1]420。显然这些方言词语的使用
过4
(合前) 并不影响《金钗记》使用官话的性质。虽然还
(公白)媳 妇,日 子 久 长,夜 寒 难 过。 只是个别现象,似乎戏班已经注意到,作为外来
(旦白)爹妈,奴家将钗梳典当也着得奉公 剧种要想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获得更多当地
姑。(丑白)媳妇,这老狗大吃,朝日卖钗 人的喜欢就必须“错用乡音”,但当时才刚刚开
梳布 裙,再 两 日 我 这 破 裤,他 也 卖 吃 了。 始,毕竟连一句较长的完整的方言句子也没有。
(公白)老虔婆,你一顿吃五六碗饭,诈病, 这可算是本剧与上述宋元南戏在语言使用方面
再两日我破裤你也吃了,我个屁与你吃。 的大同小异吧。
(旦白)公婆两人年已矣, 从声腔体制来看,本出由四支曲子联缀而
(公婆)生死何人来倚靠; 成,曲 牌 分 别 是 【哭 相 思】、【五 更 子】、【皂 罗
青龙白虎一同行, 袍】、【前腔】,显然属于南戏的曲牌联缀体制。
吉凶全然未保。 【五更子】、【皂罗袍】按中州音押韵规范,【哭相
【并下】 思】、【前腔】则破韵,也不是潮州音韵,这是写
如果说第二十八出基本保留着宋人词的文 曲者粗糙而致。据笔者统计,《金钗记》全剧共
采的话,本折则呈现出另一种风格:质朴、粗俗、 用约 2
00支曲子,约 1
00个曲牌。这些曲牌来
富有生活气息,显然这是书会、戏班的才人为了 源很广,有宋人词牌,如【鹧鸪天】、【驻马听】、
适应那些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广场观众而编写 【粱州令】、【八声甘州】等;有民间歌谣曲牌,如
的,这类戏出很有戏,很适合乡村观众的胃口, 【牧牛 歌】、【好 孩 儿】、【好 姐 姐】、【孝 顺 歌】、
现在海陆丰所有白字戏戏班绝大部分剧目都有 【大迓 鼓】、【三 棒 鼓】、【四 时 景】、【太 平 歌】、
这类出目。笔者从《佚曲》中没有找到相似的 【七娘儿】、【排歌】、【大斋郎】、【梨花儿】等;有
曲子,不知道本剧在流播潮州之前是否已有这 北曲,如 【雁 儿 舞】、【琥 珀 猫 儿】、【寄 生 草】、
一出,从本出的语言上分析,“忒”、“爹妈”、“公 【清江引】等;也有唐代大曲如【降黄龙】、【六么
姑”、“老虔婆”应是中州官话的词语,但“真日” 令】、【杜韦娘】、【风入松】等;还有庙堂音乐曲
(整日)、“佐盘费”(做盘缠)、“老狗”(老妻对 牌,如【香供养】、【伍供养】、【散花歌】、【金字
老夫的恶称)、“也着得奉公姑”之“着”(须)等 经】等。这些曲牌按一定的宫调、以出为单位联
 第 36卷 第 4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23·
  

缀成一个音乐单元,每出基本上押一种韵,而使 《金钗记》中还多次出现“哩 口连”拉腔,如


用的韵脚就是中州音韵,如第十出“【望哥儿】 第三十二出:“(丑唱)【雁儿舞】库噜干千辛万
一愿我夫早登科第,二愿你腰金身佩紫,三愿衣 苦,阿乳名 答 刺 速。奴 终 朝 伏 侍 单 公 主,意 殷
锦回 归 故 里,夫 妻 琴 瑟 两 和 美”,“第、紫、里、 勤,心悬悬,又离一里步。(合)哩觡觡哩觡,
美”用 的 是 中 原 音 韵 的 支 思 齐 微 韵。可 以 说 觡聀哩,哩觡哩觡,哩聀,哩
《金钗记》在音乐声腔体制上完全符合南戏音 觡哩觡。”第四十出:“(丑净唱)【雁儿舞】阿
乐声腔特征。在曲牌的兼收并蓄上,《金钗记》 不干沃虔答刺速,散哩答歹蒙古度噜噜,干别吉
比上述几种宋元南戏更为明显。 忒可速也,呵罕独满八木里。(齐舞)哩觡,
《金钗记》在曲牌使用上有许多特点,如大 觡觡哩觡觡,聀聀哩哩觡,哩觡,觡
量的南北曲合套,大量的“滚唱”与“滚白”,庙 哩觡,哩觡,哩觡哩。”饶宗颐先生考
堂法曲以及【三棒鼓】等民间乐曲的入乐,“哩 证“哩口连”曾为古时之咒语,剧中由丑、净边
口连”拖腔,还有集曲的应用等等,这里择其要 舞边唱,很像古傩舞,这里亦可作咒语解,当然
简言一二。 也是拖 腔。第 四 出 【大 斋 郎】一 曲 也 有 “ 口来
第四十二出写刘文龙借廿四孝故事打动番 口连”调:“大秀才,小秀才,文章才学难开。几番
公主使其助己回乡,先由生唱【称人心】、【红衫 □□文章买,三场不中恼羞走回来。命儿乖,无
儿】,接着 占 唱 【菊 花 新】,再 生 旦 合 唱 【降 都 学才,诗书读过写不来,收拾应举无盘费,只有
春】,而 后 生 大 段 唱 【黄 龙 降 】,中 间 【前 腔 】 一双破草鞋。 口来, 口来, 口来 口来 口连 口来,柳 口连
【衮】并【尾声】,最后生唱【望吾乡】作结。【黄 口来。”从曲词看,这是一首打油诗性质的民谣,结
龙降】是唐代大曲曲目,分散序、歌头、入破三部 尾“口来口连”调就纯粹是拖腔了。现在海陆丰的
分,至明初入乐南戏已有所变化,本出中【黄龙 正字戏、白字戏一些剧目还有“哩 口连”拖腔,
降】曲子包括【前腔】、【衮】、【尾声】一共六个 有学者认为白字戏的“啊咿唉”拖腔的形成也
唱段,每个唱段按照情节需要亦唱亦白,生旦对 与“哩口连”调有关。
白竟达 二 十 三 处,最 后 用 【尾 声】代 替 了 “入 值得注意的是,萧氏叙述往事时用的【十二
破”。这种按照剧情需要随意滚白、滚唱的形式 板】显然与其他曲牌不一样,从开头的“奴是萧
为后来的白字戏所吸收,成为白字戏声腔的一 家亲女儿,尊父官名萧伯彝,只因无嗣求神佛,
大特色。 五旬中奴出世(笔者按:这句可能漏了一字)”,
《金钗记》中用了不少庙堂法事音乐,第四 到最后的“相公说信报平安,说与公姑心喜欢;
十六出写刘家请和尚为刘文龙亡灵超度时就用 若是儿夫归来日,奴愿结草再衔环”,全曲共六
了【香供养】、【散花歌】、【金字经】三支佛曲,并 十二句,每句七字,每四句一小段,中间随剧情
且全部以合唱形式演唱。【香供养】曲词:“香 需要生旦自由插白、对白,甚至生还有背白,这
烟袅袅开道场,一炷心香献宝玉。金童玉女现 与后来板腔体的曲词非常相像,外江戏的经典
天堂,早死儿夫婿,撇了爹和娘。(中略)香花 剧目《秦香莲》中秦香莲在陈驸马寿筵上的一
茶果献神仙,普施十方诸圣贤。功德完满散斋 大段琵琶弹唱以及京剧《玉堂春》三堂会审中
筵,诸 佛 慈 悲 相 拖 带,引 接 文 龙 上 西 天。(后 苏三的一段唱,从演唱形式上看几乎完全一样。
略)”【金字经】歌词则显得有点滑稽:“至心顶 笔者看到的传统白字戏唱段,十有七八类于此,
礼,
阿弥陀佛,南无西方佛,多罗三满多,和尚没 很多曲段艺人们已不知曲牌名,演唱、演奏时只
老婆,斋姑共长老,小玉共守座。功德散了,有 以二板、三板、四板曲等相称,像这样长的大唱
功德钱与我。”显然编写者是为了迎合观众口味 段,一般都包含有这几种板式。本曲牌名【十二
而特意搞笑的,而其观众群很可能以广场戏观 板】估计也与板式有关,甚至更复杂些。显然这
众为主。传统白字戏剧目有很多法事场景或许 是对南戏曲牌体制的重大发展,且对后来的白
于此也有所汲取吧。 字戏音乐声腔有重要的影响,不少研究者论及
·124·
     詹双晖: 明出土本《刘希必金钗记》新解 2014年 4月 

潮剧、白字戏声腔中的板式成分只从外江戏、西 误,很可能该剧在福建演出时作过改编,为拉近
秦戏等皮黄戏剧种去寻找,而忽略了《金钗记》 剧中主人公与当地观众的距离故意增入“福建
中的【十二板】。 布政使司”。另,康保成先生从元传奇《刘文龙
在角色行当方面,《金钗记》全剧有生、旦、 菱花镜》(佚曲)、出土本《金钗记》与闽南梨园
净、末、丑、外、占,生、旦两行当为主角,只扮演 戏传本《刘文良》的比较中亦“大略看出南曲戏
刘文龙和妻子萧氏,其他五个行当则要扮演多 文从温州一带向福建、广东沿海地区的传播途
达3
0个人物,如净角先后扮演了脚夫、盗贼、考 径。二者不同的是,写本由于在明宣德时已埋
生、
番奴等,末扮演了说话人、院子、门官、番将、 于地下,因此保留了‘元传奇’《刘文龙》的一些
神仙、通事官、卜卦先生、媒翁等;丑扮演媒婆、 曲文;而福建梨园戏在世代相传中必经艺人屡
番奴、考生、商人等;外扮演考官、丞相、单于、公 加改动,故今存残本未发现与‘元传奇’相同或
公、仙人、贼首、宋忠、钦差等;占扮演了公主、小 近似的曲文”[1]53,亦可印证。
王、梅香等,这与南戏的行当体制完全一致。 从元本南戏《刘文龙菱花镜》之流播闽南、
《金钗记》在行当的具体运用上,往往突破 潮州,从《刘文龙菱花镜》到演出本《刘希必金
七角体,以其所扮演的人物类型特征为角色命 钗记》,以及第一出开场中“众子弟每,今夜搬
名,如刘文龙的父母,第三出上场时均以末应 甚传奇”可知,演出本戏文的必定是一个职业戏
行,但具体角色又称为“公”、“婆”,而当其与其 班,即所谓的梨园子弟。我们也可从稍后文人
他末角同台时,似乎又以独立的“公”、“婆”角 文献透露出的豪富望族喜蓄戏子,印证至少明
色应行。如第五十四出,媒人吉公以末应行,刘 初潮州已有职业的演出戏班。并且,从戏文中
文龙父母以 “公”、“婆”角色应行。在五十八 大量的滑稽搞笑情节、人物,以及剧本末页 “宣
出,同样这三个人,刘文龙父母仍以“公”、“婆” 德七年六月 □□ 在胜寺梨园置立”(推测该戏
角色出现,而吉公则时而为“行郎丑”,时而为 班与寺庙应该有密切的关系)来看,村社寺庙迎
“末”,时而又为“郎”。第六十一出,以“末”扮 神赛会也可能已经出现这种戏班的踪影,广场
仙翁,第六十三出就改为以“外”扮“仙”了,而 观众至少也已成为戏班的观众群之一。
场上并没有其他末角人物出现。这些都反映出 上面我们花了较大的篇幅从演出体制、剧
在具体的演出中,除了主角以外,其他行当角色 本语言、声腔曲牌等多个方面对出土本《金钗
的运用还是比较随意的。是否可以看成,由于 记》进行 分 析,发 现 均 与 《张 协 状 元》、《小 孙
剧目篇幅的长篇巨制,人物类型的复杂多样, 屠》、《错立身》、《琵琶记》等宋元南戏的特征相
《金钗记》正处于行当细分的探索之中,难免有 吻合,因此我们可以说《金钗记》属于宋元南戏
些紊乱? 体制,并且系元本南戏《刘文龙菱花镜》于明初
研究者据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录 在闽南粤东地区的演出改编本。同时,演出改
有《刘文龙菱花镜》,《永乐大典》卷 1
397
3之戏 编本的《金钗记》在秉承南戏体制基础上又有
文九亦著录有《刘文龙》(二者当为同一剧,已 较大的发展,表现在:部分闽南方言词汇的使
佚),以及钱南扬先生《宋元戏文辑佚》中从《九 用;大量的适合广场戏表演的搞笑滑稽情节、人
宫正始》等曲谱辑出的《刘文龙菱花镜》佚曲二 物;大量滚白滚唱及齐言体曲牌的应用对曲牌
十一支,认定出土本《金钗记》为元本南戏《刘 联缀体的突破;还有对七角行当体制的突破,对
文龙菱花镜》之改编本,基本上学术界已成定 细分行当的探索等等。
论,笔者从之,此不赘述。
至于元本《刘文龙菱花镜》之流播潮州路 二
径,据《金钗记》第四十六出萧氏祭夫时自报身
份为“福 建 布 政 使 司 邓 州 府 南 阳 县 信 女 萧 三 我们再来看剧本标目“新编全相南北插科
氏”,按,邓州府南阳县非福建所辖,亦非作者之 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中的“正字”。前面说
 第 36卷 第 4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25·
  

到学者们围绕“正字”作出“唱官话”以及唱“闽 几句书面语,换句话说,现在的潮剧、白字戏没
南方言的正读音,也即是孔子正,唱福佬话”的 有全部用潮州话的正读音来演戏的,方言口语
不同解释。饶宗颐先生《明本潮州戏文五种说 还是多数。因此,明初戏班几乎全部用闽南方
略》云:“最可注意的是‘正字’一名称的使用。 言的正读语来演戏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可以
潮州戏称正字,亦称为正音,意思是表示其不用 断言《金钗记》不是使用闽南方言。既然不是
当地土音而用读书的正音念词。(中略)可以 本地方言,那还会是外地方言吗?自然只能是
理解‘正音’是与本地乡音相对立的雅音。潮 官话,即当时官方通用的中州音。当时的戏班
州语每一字多数有两个音,至今尚然。一是方 把这种用中州官话演出的戏文标为正字,也可
音,另一 是 读 书 的 正 音。(中 略)正 音 即 是 正 以说是正字戏,这个正字戏就是闽南粤东地区
字,与白字(潮音)分为两类。(中略)虽然宾白 的南戏。笔者对饶先生“应算是南戏的支流,所
仍不免杂掺一些土音,但从曲牌和文辞看来,应 以当时称曰‘正字’,以示别于完全用潮音演唱
算是南戏的支流,所以当时称曰‘正字’,以示 的白字戏”之语不敢苟同,一者南戏支流之说似
别于完全用潮音演唱的白字戏。”吴国钦先生更 嫌笼统,二者示别于白字戏则当时应有与正字相
进一步认为:“一个剧本使用了大量的潮州方言 对应之白字戏存在,笔者于此存疑,目前尚未有
土语俗语,大量采用潮韵,还用了潮人熟悉的人 证据证明明初作为独立剧种的白字戏已形成。
文景观名物胜迹,因此,我们可以下结论说:《刘 那么,明初潮州的正字戏是否就是后来流
希必金钗记》(中略)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 行在粤东沿海一带的正字戏呢?
早出现的潮州戏剧本,属最古老的潮剧本子(后 明初潮州、海陆丰为海防要地,朱元璋在本
[1]1
24
略)” 。 区域设立潮州卫、碣石卫,下辖大埕、海门、蓬
从前面分析可知,《金钗记》中闽南方言词 州、
靖海、神泉、捷胜等所城,南澳岛在明代后期
语的使用还非常有限,还停留在个别词汇上,连 还设漳潮副总兵,辖及各滨海据点。密集的军
一句较长的完整的方言句子也没有,吴氏“使用 事网络汇集了众多的外地官兵,仅碣石卫及其
大量的潮州方言土语俗语,大量采用潮韵”之说 所辖所城洪武末年驻军逾万人。他们离乡别
并不符合剧本实际。一本连一句较长的完整的 井,在孤寂无聊之时不免“散荡领唱,聚赌博奕,
方言句子也没有的剧本用方言中的正读音(简 而肇殴斗吵打之祸”(《碣石卫志》),军队长官
称正音)演唱会是怎样呢?什么是闽南方言的 便不时邀约外地正音戏班前来演出,以慰乡思。
正读音? 嘉靖《碣石卫志》云:
所谓闽南方言的正读音,饶氏前文已作大 “正音 戏,说 官 话,文 武 兼 演,俗 名 大
略说明(饶氏于语言学造诣颇深,母语又是潮州 戏,行柱脚师多是成年人或老壮人,多演历
话),这里再补充方言学者林伦伦先生(也是以 史戏。”“世宗(嘉靖)以来,邑人……多到
潮州话为母语)的解释:“在潮汕方言中,有接 正音戏班学戏,其数逐年增多,可凑集为本
近4
0%的字几乎都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 邑正音戏班矣。”
读音:一种为读书音(正音,一些地方称为‘孔 可知,正字戏原先主要在军营中(以及一些官绅
子正’),一种为口语音。”虽然文读音有利于唱 豪富人家)演出,戏班也是外地来的。只是嘉靖
官话的戏曲在潮州的流行,“但是,文读音毕竟 以降,当地人才从这些外地正字戏班中学戏,并
是知书识字的人才懂得,对于目不识丁的老百 成立本地的正字戏班。1
958年揭阳出土的《蔡
姓 来 说,‘大 白 话 ’才 是 他 们 所 喜 闻 乐 见 伯皆》戏文末页写有“来到海丰地面,共伊去见
[1]4
19
的。” 反观现在的潮剧、白字戏,虽然生、旦 我□”,可见证戏班于海陆丰的活动。笔者田调
(乌衫、蓝衫)多用读书音,但并不是自始至终 也发现,海陆丰正字戏过去又被称为“军戏”,
全部用读书音,丑以及其他角色全部用口语“大 即军中之戏。据正字戏老艺人陈春淮、刘万森
白话”,只是有时为了追求搞笑效果才假斯文来 等回忆,民国以前,每次演关公戏,“关公”出场
·126·
     詹双晖: 明出土本《刘希必金钗记》新解 2014年 4月 

前戏班都要像祭拜戏神一样焚香祭拜,另外每 先生考证嘉靖写本《琵琶记》“不但属于陆贻典
演及武打场景,演员都是真刀真枪开打,这些都 抄本等元本系统,而且含有明代徽调、弋阳腔戏
是过去军营演戏之遗存。清末民初以前,海陆 曲之因素”,“反映出明代后期以降徽调、弋阳
丰正字戏以及潮州的正字戏在当地诸剧种中一 腔在华南各地广泛传播的情形。”[1]219,235还有把
直地位最高,这与其在本地先起于军营、官绅富 潮调《金花女》也当成弋阳腔剧目者(见李连生
户,再到民间有较大的关系。 《弋阳腔曲牌研究》)。李国平以《金钗记》、《蔡
从海陆丰正字戏剧目来看,正字戏保存的 伯皆》戏文中帮腔、合唱、滚唱等为南戏共同特
南戏系统的剧目有百余个,最出名的是“四大苦 征,且以弋阳腔调喧无入管弦,并徐渭所记弋阳
戏”,即《琵琶记》、《白兔记》、《荆钗记》、《葵花 入粤后不足为证等说明明代正字戏声腔不是弋
记》,前三个都是元末至明初的南戏名作。其中 阳而是南戏。徐朔方、刘念兹等则认为 《金钗
的《琵琶记》,现还能演出《画容》、《南山别》、 记》、《蔡伯皆》所唱为海盐腔。笔者以为,要解
《双拐 骗》、《张 公 扫 墓》、《二 贤 会》、《认 相》、 此乱结,得要明了南戏与南戏声腔之关系,而要
《责三不孝》等锦出戏。旧时当地还有这样一 明了南戏与南戏声腔之关系,则须明了戏曲声
句民 谚:“昨 夜 做 戏 做 乜 个?昨 夜 做 戏 做 伯 腔的基本曲调。
皆。” 我们知道,南戏是相对于北杂剧而言的,从
从海陆丰正字戏声腔曲牌来看,所用的正 广义来说,是指流行于南方主要是江南以及东
音及花腔牌子有 3
00支以上,大都比较古老,有 南沿海地区的不同于北杂剧体制的戏曲;狭义
【山坡 羊】、【四 朝 元】、【驻 云 飞】、【石 榴 花】、 而言,是指起源于温州、杭州,流播于浙闽赣粤
【锁南枝】、【水底鱼儿】、【步步娇】、【皂罗袍】、 等地,使用南方官话的南戏戏曲。现在研究者
【新水 令】、【哭 相 思】、【红 纳 袄】、【小 桃 红】、 一般认为,被称为南戏四大声腔的有海盐腔、余
【太师 引】、【浪 淘 沙】、【泣 颜 回】、【风 入 松】、 姚腔、弋阳腔、昆山腔,除昆山腔以外,其余三个
【梁州序】、【雁儿落】、【黄莺儿】、【折桂令】等, 声腔至迟在元末明初已经形成,各声腔之间又
这些曲牌在《金钗记》、《蔡伯皆》两个出土本中 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也是 常 用 的。此 外,《金 钗 记》附 录 的 《三 棒 我国戏曲声腔看起来纷纭复杂,千姿百态,
鼓》、《得胜鼓》两个锣鼓谱,现在的海陆丰正字 其原理却是由一种基本曲调发展而成。这种基
戏戏班还在使用。 本曲调须具备相同的调式(古称宫调)、主旋律
因此,我们可以判断海陆丰正字戏正是明 相似(即旋律的音乐气质、主调音与韵脚的结合
初正字戏的遗存。 相一致)、讲究旋律音型板式与曲词格律的结
合。曲牌声腔中的一个曲牌、一个联套,板腔体
三 中的西皮、二黄等都是基本曲调。从各声腔剧
目来看,昆山腔、海盐腔的基本曲调较严格遵守
前面我们分析了《金钗记》就是明代的正 此规范,而弋阳腔、余姚腔、正字戏、白字戏、梨
字戏,是唱官话的南戏,然而这种唱官话的南戏 园戏等声腔则往往不大守规范。如果以规范者
的声腔问题却一直模糊不清,这个被称作正字 为南戏正支,则后者属于旁支。冠以“弋阳”、
戏的南戏改编本到底是用什么声腔演唱呢?是 “海盐”等地名的声腔都是曲牌音乐的地域流
用温州腔、海盐腔还是弋阳腔? 派,而“曲牌”本身才是基本曲调。宋词、唱赚
论者多以《金钗记》(以及嘉靖出土本《蔡 及民歌曲调等,共同构成了曲牌腔的基本曲调。
伯皆》)戏文声腔曲牌中多帮腔、合唱、滚唱,与 叶长海先生认为,
使用隋唐燕乐调式的宋词牌与
弋阳腔的特征相符,加上白字戏不少传统剧目 当时的“坊间小唱”同列为诸宫调,
在南戏产生时
亦与弋阳腔剧目相同,再证诸徐渭等人的文献, 起就已统一了风格,伴奏乐器以头管、箫笛为
因此认为白字戏、潮剧源自弋阳腔。田仲一成 主[3]。所以仅凭一二文人的片言只语就说弋阳
 第 36卷 第 4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27·
  

腔只有喧闹的打击乐而没有弦索是站不住脚的。 善于引 用 当 地 的 方 言 乡 语。证 之 《金 钗 记》、


周德清《中原音韵》云:“沈约之韵,乃闽浙 《蔡伯皆》,二剧皆属“错用乡语”者。另二剧在
之音,而制中原之韵者。(中略)南宋都杭,吴 曲牌使用、演出形态上亦同于弋阳腔。再从正
兴与切邻,故其戏文如《乐昌分镜》等类,唱念 字戏、白字戏传统剧目来看,多同于弋阳,如白
[4]2
19
呼吸,皆如约韵。” 《草木子》亦言南戏系根 字戏传 统 剧 目 中 最 著 名 的 八 大 连 戏 (《珍 珠
据保存在闽浙地方的中原音韵来演唱的。可 记》、《槐荫记》、《破窑记》、《访友记》等)亦是
知,南戏所用者当系沈氏所制之中原音韵,海 弋阳腔的首本戏。另外四平腔、四平戏(又叫词
盐、弋阳、余姚、昆山诸腔亦当用此音。海盐腔 明戏、庶民戏)也是正字戏,现在陆丰市正字戏
滥觞于宋末而盛行于嘉隆以前,一度成为一切 剧团前身就是来自闽南的四平戏戏班。按照顾
南唱的代表。昆山腔崛起以后,海盐腔仍在各 氏的说法,四平腔乃稍变弋阳而成。福建的戏
地上演。由于基本曲调相同,“海盐”与“昆山” 曲研究者在田调中发现四平戏明显地保留着弋
二腔的音乐效果往往十分接近,在古人的论著 阳腔的风味亦可证①。有研究者认为闽南四平
中经常将之相提并论,如王骥德说:“旧凡唱南 戏以及广东正字戏的曲戏属于弋阳腔平调系
调名,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昆山。”(《曲 统,不过闽粤两地的平调在声腔韵味上又接近
律》)现在的海陆丰正字戏声腔音乐中有所谓 于明代的“徽池雅调”[6]240-241。
草昆、细昆音乐之分,一百来个曲牌存于八十来 综合来看,《金钗记》的基础声腔应该是弋
个昆戏剧目中。早在元末明初,惠州、海陆丰、 阳腔,但明代正字戏的声腔不仅仅只是弋阳腔,
潮州的官宦士庶人家就流行过清唱昆曲。笔者 海盐腔、四平腔以及后来的昆腔、“徽池雅调”
以为,这里的草昆就是海盐腔,其曲牌如【新水 也都是潮州、海陆丰正字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
今】、【香柳娘】、【锁南枝】等,板式简单,旋律变 不仅在现在的海陆丰正字戏声腔中有遗存,而
化不大,腔句装饰不多,演唱也不花俏,只求字 且也可见证《碣石卫志》中的驻军邀请弋阳、海
正腔圆。所谓 “体局静好”者,正是 “海盐”特 盐、四平等戏班演出的说法。
点。细昆当系魏良辅改良过的昆腔,也即清朱
彝尊所言“时邑人魏良辅能喉啭音声,始变弋 [参考文献]
阳、海盐故调为昆腔”(《静志居诗话》)。由此 [1]陈历明,林淳钧.明本潮州戏文论文集[M].香港:艺

可知,明代的正字戏声腔必定有海盐腔。 苑出版社,
200
1.
[2]陈历明.《金钗记》及其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除了海盐腔外,流播潮州、海陆丰并对本地

出版社,99
2.
戏曲有较大影响的还有弋阳腔。徐文长《南词
[3]叶长海.曲牌腔源流琐谈———关于南戏声腔的探索
叙录》记载:“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 [J
].温州师专学报,
198
1(1).
京、清南、闽广用之。”顾启元亦言:“大会则用 [4](元)周德清.中原音韵[M].中国古典戏曲论者集成
南戏,其始止二腔:一为弋阳,一为海盐。弋阳 (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
9.
则错用乡语,四方士客喜闻之。———后则有四 [5](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九“戏剧”条)[C]∥中华
平,乃稍变弋阳而令人可通者。”[5]303由此亦可 书局,
198
7.
[6]江西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试谈江西弋阳腔[C]∥弋
知,弋阳腔在士人中亦有相当的地位,并与海盐

阳腔资料汇编.95
9.
腔并雄于时。海盐多为士夫所好,而弋阳则雅
俗共赏。弋阳腔以“错用乡语”令“四方士客喜
[责任编辑 吴奕! 责任校对 王 桃]
闻”,并不是说不使用官话,而是在使用官音时

① 参看刘湘如《回忆古老剧种四平戏发现经过》,(《求实》内部刊物第五期 《中国戏曲志———福建卷》)。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