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0

異體字‧古今字

 雞,鷄
許慎《說文解字》﹕鳥,長尾禽總名也。
許慎《說文解字》﹕隹,鳥之短尾總名也。
 雕刻
 雕琢
 神雕
 浮雕
 雕敝

 《說文解字》﹕雕,鷻也。
 《說文解字》﹕琱,治玉也。
 《說文解字》﹕凋,半傷也。
 《說文解字》﹕彫,琢文也。
 《說文解字》﹕彡,毛飾畫文也。
 異體字
 狹義 ---- 王力《古代漢語》﹕音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上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 廣義 ----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嚴格地說,只有用法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一字
的異體,才能稱為異體字。但是一般所說的異體字往往包括只有部份用法相同的字,
嚴格意義的異體字可以稱為狹義異體字,部份用法相同的可以稱為部份異體字,二
者合在一起就是廣義的異體字。
形聲化 / 造字方法不同

 羴 ( 會意 ) 羶 ( 形聲 )
 岩 ( 會意 ) 巖 ( 形聲 )
 泪 ( 會意 ) 淚 ( 形聲 )
 岳 ( 會意 ) 嶽 ( 形聲 )
訛變 / 筆劃變化

 廁厠
 朵朶
 恒恆
 冊册
 竝並
 叜叟
偏旁位置不同

 鵞鵝
 期朞
 秋秌
 翅翄
 够夠
 畧略
 峯峰
形旁 / 聲旁 不同

 睹覩
 猪豬
 輝煇
 咏詠
 貓猫

 踪蹤
 糧粮
 栖棲
形旁 / 聲旁皆不同

 迹蹟
 村邨
 古今字
 洪成玉《古今字》﹕漢字是詞符音節文字。一個漢字,既表示一個音節,又表示一
個詞。詞是語言中最活躍、對社會最敏感的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為了滿足
交際的需要,原有的詞會引申出新的詞義,新的詞也會不斷的產生。詞義的引申,
新詞的產生,必然會要求記錄詞的漢字也相應的發展變化。文字有穩定性的特點。
開始的時候,新的詞義或新的詞,往往由原有的字兼任。隨後,為了區別新舊詞義
或新舊詞,同時也是為了減輕原有漢字的負担,就以原字的形體為基礎,或增加偏
旁,或改變偏旁,另造一個新字。我們把這種文字現象稱為古今字。

 古字先有一個假借過程,當假借用來表示新詞的字逐漸穩定後,才在假借字基礎下新
增偏旁另造新字。這裏所說的“假借”,是本無其字的假借,是利用原字的音和形表
示新的詞義。
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 古今人用字不同,謂之古今字。
 王筠《說文釋例》 : 字有不須偏旁而義已足者,則其偏旁為後人遞加也。其加偏旁而
義遂異者,是為分別文… .. 其加偏旁而義仍不異者,是謂累增字。

 增加偏旁 孰熟 匡筐 竟境 求裘 取娶 新薪 其箕
 改換偏旁 諭喻 赴訃 說悅 雅鴉
 另造新字 亦腋 飾拭

古今字

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古今人用字不同,謂之古今字。

 王筠《說文釋例》:字有不須偏旁而義已足者,則其偏旁為後人遞加也。其加偏旁
而義遂異者,是為分別文……其加偏旁而義不異者,是謂累增字。
《說文》「孰,食飪也。」「飪,大孰也。」假
孰 熟 借作疑問代詞。(誰)

《說文》「匡,飯器」。假借作「匡正」之
匡 筐 「匡」;後造「筐」字

《說文》:竟樂曲盡為竟
《段注》:曲之所止也,引申之,凡事之所止,
竟 境
土地之所止,皆曰境。

《說文》:裘,皮衣也,……求,古文省衣。
《段注》:此本古文裘字,後加衣為裘,而求為
求 裘 干請之用。
求本義皮衣,假借作請求。

《說文》:新,取木。
《段注》:取木者,新之本義。引申之,凡為始
基之偁。
新 薪 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斫木見白新也。凡物之易
于更新者,莫如木,古文取義焉。因為伐木謂之
新,後又加艸為薪。

《說文》:支,去竹之枝也
樹支(本義);分枝、肢體
支 枝、肢
分支(引申)、支體(引申)
《說文》:諭,告也
《段注》:凡曉諭人者,皆舉其所易明也
諭 喻 諭:告諭 1. 曉諭 2. 比喻

赴 訃 《說文》:赴,趨也,有急速之義,引申為告喪。

雅 鴉 雅,楚鳥也。假借作雅正,典雅

亦 腋 人之臂亦也

飾,刷也。
飾 拭 《段注》﹕凡物去其塵垢,即所以增其光采,故刷者
,飾之本義。而凡踵事增華皆謂之飾,則引申之義也。
 通假字
 賢通艱
 賢﹕財寶多。《說文》﹕“賢,多財也。”引申為有道德、有才能、勝過等義。
艱﹕土難開墾。《說文》﹕“艱,土難治也。”引申有勞苦、險惡等義。賢、艱音
近 ( 匣見旁紐、真文旁轉 )
 《詩經‧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 晞通昕
 晞﹕乾也。《說文》﹕“晞,乾也。”昕﹕黎明。《說文》﹕“昕,旦明也。日將
出也。”晞、昕音近 ( 曉母雙聲、微文對轉 ) 。通假。
 《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晞,顛倒裳衣。”

 冊通策
 冊﹕簡冊。《說文》﹕“冊,符命也。諸侯住受於王者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
二編之形。”引申為皇帝對臣下對土授爵的文書。策﹕馬鞭。《說文》﹕“策,馬
箠也。”引申有鞭擊等義。又為計策之策。冊、策音同 ( 初母錫韻 ) ,互為通假。
 《漢書‧趙充國傳》﹕“此全師保勝安邊之冊。”
 《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
兩種假借

 文字學上的假借 / 六書的假借 / 本無其字的假借 / 造字的假借

 訓詁學上的假借 / 詞義學上的假借 / 本有其字的假借 / 用字的假借 ( 通假 )


 洪成玉《古今字》北京﹕語文出版社
 洪成玉《古今字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