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5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极致环境”下的生存言说
——论严歌苓本土题材小说的女性书写

硕士研究生:韩爽
指导教师:程亚丽 教 授
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所在学院:文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
二○一四年四月
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The Survival Narration Under the "Extreme


Environment"

—— On the Female Writing in Yan Geling's Native Novels

Postgraduate student:Han Shuang


Supervisor:Professor Cheng Yali
Major: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The College of Literatur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April,2014
“极致环境”下的生存言说
——论严歌苓本土题材小说的女性书写

中文摘要

严歌苓是北美新移民作家中的杰出代表。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开始,生活
逐渐安定下来的她又将目光转回到了国内题材上,创作了《天浴》、《白蛇》、《第
九个寡妇》等一系列本土题材的作品。这些本土题材小说总是以人性为立足点,
以一种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去书写种种“极致”环境下,历史与政治夹缝中
的边缘女性的命运,表现并揭示女性自身为挣脱生存困境所作的不懈的努力,呈
现她们表面柔弱实则坚韧的生命意志和精神追求。严歌苓的女性书写涉及了几种
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女性,她们往往被其置于诸如战争和政治动乱等各种极致环
境中,生存困境显然构成严歌苓女性言说主要的场域,作家将自己独特的反思精
神和隐秘的女性意识不同程度融入这些女性人物的生命轨迹,在对她们命运和生
存处境的书写与审视中完成了对她们主体的构建——她们总能凭借一套柔韧的生
存哲学在极端环境中绝处逢生,并由此绽放出奇谲美丽的人性之花。在如此成系
列的对非常年代女性生存言说的背后,无疑彰显了作家女性本位写作立场和建构
女性主体性的自觉。
本论文以严歌苓移民后本土题材小说中所塑造的女性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几
个方面来探讨严歌苓笔下的女性生存景观:
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结合严歌苓本人经历,界定研究范畴,提出问
题,阐明对于“极致环境”下女性生存书写这一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第二章
从两方面探讨严歌苓对女性命运的书写:一是通过阐述严歌苓笔下“极致环境”
的含义,指出“极致环境”与女性生存的关联度,其既是展现人性善恶的舞台,
又作为女性展现自身被遮蔽的历史真实的意义场域;二是描述“极致环境”下不
同身份角色的女性的人生遭际,借之审视在历史与政治的特定时空下女性所承受
的一切非难和戕害,和女性对生命本真和自我的不懈追求。第三章从女性生存哲
学角度,按照自然生存、社会生存和精神生存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严歌苓笔下的
女性在战争、文革等各种极致环境中的生存策略。严歌苓将自己对生存的思考投
射到笔下女性人物身上,赋予她们独到的生存本领,表现她们在大时代中立足于
艰难人世的顽强与坚韧。第四章从自然、社会、精神三个层面,论述严歌苓笔下
的女性自我意识的彰显和女性主体的构建过程,揭示女性在困境中完成自我精神

I
救赎,并在同性爱中构筑精神主体的追求和努力。结语部分则总结收束全文,对
严歌苓小说中“极致环境”下女性的生存书写进行总体评价,指出其女性言说表
达了“女人的哲学和历史观”,展示了“弱到极致”女性生存哲学的智慧和主体性
意义。

关键词:严歌苓,女性经验,生存哲学,女性意识

II
The Survival Narration Under the"Extreme Environment"
—— On the Female Writing in Yan Geling's Native Novels

Abstract

Yan Geling is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American new immigrant


writers.The late 90's from the last century, life gradually settled down and she will turn
tothe domestic theme, created "Tianyu", "White Snake", "Ninth widows" and a series of
local works. These local novels always takes human nature as thefoothold, in a cross
national, cross cultural perspective, to write various "extreme"environment, history and
politics in the crack between the edge of the fate of women, and reveals women's own
unremitting efforts to break the predicament,showing their weakness in surface the
tenacity of life will and spirit pursuit. Yan Geling's feminine writing involves several
different identity different roles of women, they are often placed such as war and
political turmoil and other extremeenvironment, living dilemma is clearly part of Yan
Geling female speech fieldmain, writer will own the spirit of reflection and cryptic
female consciousness of different degree of integration into the life of these female
characters, inexamination of their fate and survival situation writing accomplished their
bodies -- they always with a flexible philosophy of life in extreme environments be
snatched from the jaws of death, and thus its beautiful blooming flower of humanity. In
this series of survival in women behind very speaking, it shows thewriter female
oriented writing standpoi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emale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This paper treats immigrants created by the local novels of wom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the female survival landscape Yan Geling "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combined with her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the definition of research
category,ask questions, clarifying for "extreme environment" women writing on this
topic research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destiny of
women's writing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described by Yan Geling's "extreme
environment" meaning, points out that "extreme environment" and the female
liferelation, it is to show the good and evil of humanity stage, and as a woman to show
their hidden real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field; two "to describe the different roles under

III
extreme environment" feminine life experience, by examining in particular time and the
history and politics of the female all criticism and persecution have suffered, and the
female to the essence of life and the pursuitof self. The third chapter from the angle of
female survival philosophy,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existence, social existence and
spiritual existence in three aspects,respectively expounds the female in the wa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otherextreme environment of survival strategies. Yan Geling
himself on the survivalthinking onto the characters on the body, giving them a unique
survival skills,their performance in age neutral in world strong and tough tough. The
fourth chapter from three aspects of natural, social, spiritual, build the self
consciousness of Yan Geling "s women and women show the main process,reveals the
women completed self salvation in trouble, and in the gay love buildspiritual pursuit
and effort. The conclusion part summarizes the full text of thepromotion, Yan Geling
"extreme environment" women's writing in overall evaluation, points out the female
speech expressed "woman's philosophy and conception of history", showing the "weak
acme" female survival philosophywisdom and subjective significance.

Keywords:Yan Geling,women experience ,life philosophy,female consciousness

IV
目 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 III
1 绪 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 1
1.1.1 作家经历及创作概况 ............................................................................................... 1
1.1.2 严歌苓女性经验与书写的特殊性 ........................................................................... 2
1.2 严歌苓小说研究现状 ........................................................................................................... 4
1.3 研究思路、创新点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6
1.3.1 研究思路 ................................................................................................................... 6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6
1.3.3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7
2 “极致环境”下女性的命运书写 .............................................................................. 8
2.1 极致环境的设置 ................................................................................................................... 8
2.2 女性的命运书写 ................................................................................................................... 9
3 绝处逢生——“极致环境”下女性的生存哲学 ......................................... 12
3.1 食与色——生存之本 ......................................................................................................... 13
3.2 浑然自在的社会生存 ........................................................................................................ 16
3.3 向爱而生——对两性间真爱的追求 ................................................................................. 19
4 生存言说下女性意识的彰显 ....................................................................................... 22
4.1 厨房——女性的欲望场域 ................................................................................................. 23
4.2 政治洪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 24
4.2.1 个人化的哲学和历史观 ......................................................................................... 24
4.2.2 寻求生命的尊严——女性的救赎与自救 ............................................................. 26
4.3 同性之爱——女性主体性的建构 .................................................................................... 27
5 结语 ......................................................................................................................................... 30
参考文献 ....................................................................................................................................... 31
附录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35
致 谢............................................................................................................................................... 36

V
1绪 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作家经历及创作概况
严歌苓是北美新移民作家中的杰出代表。她是一个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作家。
严歌苓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文学家族,爷爷和父亲都是作家。12 岁进入成都部队歌
舞团,1979 年参加了中越自卫反击战,任战地记者。在部队里,她开始学习写作。
1980 年严歌苓发表了电影剧本《心弦》,1983 年调至铁道兵创作组任创作员。这
期间严歌苓发表了大量电影剧本和小说,其中包括广为人知的“军事三部曲”:
《绿
血》、
《一个女兵的悄悄话》、
《雌性的草地》。1986 年加入中国作协。1989 年因《雌
性的草地》严歌苓应邀赴美参加“20 世纪战争文学研讨会”,第二年进入哥伦比亚
大学攻读写作硕士学位。1992 年与美国外交官劳伦斯相爱结婚,生活逐渐安稳下
来。2004 年随丈夫迁居非洲。从此开始了她海外文学的创作历程。由于移民的切
身体验,她发表了一系列移民题材的小说:
《少女小渔》、
《扶桑》、
《花儿与少年》、
《无出路咖啡馆》等;与此同时,她也开始在遥远的国度回望在祖国大陆经历过
的岁月,创作了《天浴》、《人寰》、《白蛇》等作品。近年来,严歌苓经常往返国
内外,在创作题材上开始回归本土,出版了《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一个
女人的史诗》、《金陵十三钗》等一系列中长篇小说,塑造了王葡萄、田苏菲、多
鹤等多个体现了作者理想的女性形象。由于作品高产、高质,严歌苓多次问鼎国
内外各大文学奖项,硕果颇丰。她也因此被称为“北美最有实力、”最具影响”的
新移民作家之一。
倪立秋在《新移民小说研究》中这样定义新移民文学:
“新移民文学是指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以后,由中国新移民(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移居国外
的人士)在海外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作品的题材可以是这些作家在国外的生活经
历或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也可以是其出国后回首原有的国内经历而创作的作品。”

在新移民作家的作品中,小说的主题也由最早描写个人发家奋斗的故事,转向今
天对中西文明夹缝中新移民生存观、价值观的探讨。国内和海外的双重经验,使
得他们能够用理性、客观的眼光回望祖国大陆的史实,
“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审视故
国家园的知性情怀”②。“故国回望”是移民文学的常见主题,也是严歌苓小说创


倪立秋.新移民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1.

胡美、吴翔宇.新移民小说存在命题的建构与意义生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
(5):62.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文中以及脚注和参考文献中的“文革”
均应加双引号。

1
作的重要主题之一。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开始,生活逐渐安定下来的她又将目
光转回到了本土题材上来,创作了《白蛇》、《天浴》、《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
的史诗》等一系列本土题材的作品。她的本土题材小说总是以人性为立足点,以
生存困境为小说展开的场域,对处于种种“极致环境”中边缘女性的艰难生存和
精神困境进行了详尽的刻画,书写了女性主体被历史遮蔽的生命歌哭,体现了作
家对女性真实生存处境的诗意关照,作家的思想在中西文化冲突下对女性边缘群
体的独特审美和理性思考也由此表露了出来。本文的研究对象即是严歌苓出国后
所创作的本土题材小说。

1.1.2 严歌苓女性经验与书写的特殊性
在女性主义者看来,“女性经验”在女性写作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
父权制社会中,支配群体通过控制言论来控制现实,他们剥夺了妇女的发言权,
使她们长期处于沉默的状态。妇女没有自己的话语,因而也没有能力按照自己的
体验重新解释这个世界。不能表达自己的经验,实际上就是把经验压抑在无意识
层次,或者说没有自己的经验。因此,一个沉默的群体必然成为被埋没的群体。”

因此女性要反抗父权社会的压制,首先要做的就是展示和讲述女性自己的经验,
收回话语权,用女性自己的话语重建现实,只有完成了这一步,才能填补女性主
体成长中的空白,完成女性成长为主体过程的最终阶段。从五四女作家在“自身
经验与语言之间的互相游离乃至相互冲突”②中挣扎着开创的女性写作传统开始,
几代女作家在实现女性书写、建立真正的女性话语的道路上艰难前行着,直到上
世纪九十年代标榜“私人化写作”、“身体写作”的新生代女作家的异军突起,她
们肆无忌惮的书写包括女性性体验在内的女性经验和欲望,从此开创了女性书写
的新局面。
挖掘和书写丰富的女性经验,是严歌苓始终坚持的写作原则。严歌苓少时亲
历文革,她看到女艺术家们“士可杀不可辱”的自尊,然而自杀也未能让她们免
受侮辱。这样的经历深深地震撼了幼小的严歌苓,文革的到来让她从小就看到了
人性最丑陋的一面。11 岁的严歌苓成为了一名大西南解放军舞蹈团的文艺兵,艰
苦严肃的军旅生涯磨砺了她的意志,也让处于花季的严歌苓感受到了那个特定时
代部队生活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15 岁时,她爱上了一个军官,然而恋情暴露时,
对方却退缩和背叛了她。年幼的严歌苓一个人承受着身心的羞辱和惩罚,这次事
件使她的心灵受到重创,一度产生自杀的念头。19 岁时,中越自卫反击战爆发,
严歌苓跑到前线做了一名战地记者,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让她“对英雄主义


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2.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23.

2
之类的概念有了自己的反思。”①之后她弃舞从文,开始了写作生涯,并逐渐在文
坛崭露头角。80 年代末,严歌苓赴美留学,从国内养尊处优的作家一落成为美国
底层的留学生,每天打工养活自己,甚是辛苦。随着创作的日益丰盈,严歌苓屡
获国内外各大奖项,生活才渐渐有了起色。严歌苓有过两段婚姻经历,出国前,
她与河南作家李准之子李克威有过一段姻缘,最终却以分手而告终。严歌苓坦诚
这段婚姻对她打击很大,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爱情的追寻。1992 年,她与相恋
多年的外交官男友经过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监视调查等种种波折,终于步入婚姻殿
堂……这般传奇的人生经历,馈赠予严歌苓丰富而多层次的女性个体经验。作为
一位天性敏感和有着悲天悯人情怀的女作家,严歌苓将她丰沛的女性经验融入到
笔下女性的生命历程中,从出国前的《一个女兵的悄悄话》、《绿血》、《雌性的草
地》等“军事三部曲”到初出国门创作的《扶桑》、《女房东》、《少女小渔》等海
外移民题材小说,再到生活稳定下来后回望祖国而作的《第九个寡妇》
《一个女人
的史诗》等回归本土题材的小说,严歌苓笔耕不辍的书写着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私
密经验,将女性游离于主流中心话语之外的生存现实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在社会的公共话语中,女性经验作为一种女性的私人体验长期以来都是被遮
蔽和抹煞的。甚至在提倡男女平等的当代中国,在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很长
时期内女作家们都刻意避免对女性隐秘经验的书写,尽量往现代性的宏大叙事上
靠。20 世纪 80 年代,刚刚在文坛起步的严歌苓虽然无法脱离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
然而与此同时,她却大胆的在其严肃的军旅写作中突显鲜活的女性经验。在《绿
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雌性的草地》等小说中,她真实的还原那些年轻女
兵们在政治的高压、军队严酷的纪律下饱受压抑的青春悸动,展现她们被压抑的
身体欲望,体察她们在特定环境下的迷茫和多思。这些“被荒诞的庄严扼杀的女
孩”的悲剧命运的背后,呈现出作家对特定年代牺牲在理想祭坛上女性命运的反

思:“人性、雌性、性爱都是不容被否定的。”
出国以后,有了身为移民的切身体验,严歌苓开始把目光投向移民尤其是女
性移民的生存困境和精神伤痛。她们饱受背井离乡之苦,无论是对于祖国还是异
域来说,她们都处在“边缘人”的尴尬位置上。严歌苓在和她们一样感受“连根
拔起”的切肤之痛的同时,也获得了作为边缘作家独享的“恩宠”:“从祖国到美
国,我也是边缘,我在两边做边缘,游离于主流。这样我就局外一点,观察更冷
静,比较容易看出社会中荒诞的东西。”③ 她“把移民的生命状态,放到两个民族
的碰撞中去表现,在这个舞台上把人性推到极端。一旦到达极端,人性的东西就


严歌苓;李宗慬.严歌苓谈人生与写作[J].华文文学,2010(4),29.

庄园.女作家严歌苓研究[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218.

江少川.走进大洋彼岸的缪斯——严歌苓访谈录[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3),49.

3
一下演出来了。”①她以探究人性为出发点,以冷静客观的笔触书写新老移民女性
的生存困境,展现她们在中西文明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却依然保持着人性的光辉。
在父权、西方、资本主义多重话语霸权之下,异域女性呈现出痛苦却又丰富的生
命体验。严歌苓通过对这种独特女性生命体验的言说,将女性从多重霸权之下剥
离出来,通过彰显她们“弱到极处的自尊和强大”②的生存哲学,使她们摆脱依附
地位,完成对女性主体性自我的建构。
严歌苓戏言自己是“中国文学的游牧民族”之一员,诚如上文所说,如此身
份带给她“既游离于母语主流,又处于别族文化的边缘”的苦恼与尴尬的同时,
也带给她了移民作家得天独厚的优长,那就是作家的“外国经验”。她也因而可以
跳出民族和本土文化的狭隘视角来重新审视祖国大陆的历史和现实,把自己对于
故国的观察体悟投射到作品中以此来对祖国进行发言。在生活逐渐安定下来之后,
严歌苓开始了她一系列的本土题材小说创作:她的本土题材小说依然以人性为立
足点,以女性为主人公,她将这些女性置于种种“极致环境”,诸如战争造成的流
离失所,
“文革”的政治极左、物质匮乏和精神扭曲等,通过对女性日常生活、情
爱追求等女性个体体验细致入微的洞察,用细密繁琐的细节描写消解了男权文化
中宏大叙事的文学传统。她将“东方文化的哲理和西方文化的思辨”③融入到对不
同时期、不同身份的女性人物的命运审视中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她们凭借
柔韧的生存哲学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夹缝中艰难前行的同时始终不忘坚守着女性的
生命本真,张扬着女性的自我意识,体现了一种“女人的哲学和历史观”④。

1.2 严歌苓小说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严歌苓的小说创作研究已经蔚为大观。对她的小说的研究,基
本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对其出国前作品的研究。严歌苓出国前的作品还没有
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除了《雌性的草地》以外,这方面的论文数量可以说寥
寥无几。而对于《雌性的草地》这部长篇,研究者多从雌性、母性的角度对其研
究,主要有王列耀的《女人的“牧”、“被牧”、“自牧”》(《名作欣赏》,2004 年第
5 期)、王冠含的《<雌性的草地中>的“草地空间”》
(《世界文学评论》,2008 年第
2 期)等。
移居美国以后,严歌苓作为边缘女性的敏感神经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受到了
强烈的激发与触动,至此之后,她笔耕不辍的为华文文坛贡献了一大批高产优质


江少川.走进大洋彼岸的缪斯——严歌苓访谈录[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3),50.

庄园.女作家严歌苓研究[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47.

庄园.女作家严歌苓研究[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38.

程绮瑾.一个女人的哲学和历史观[N].南方周末,2006:5(11).

4
的文学作品。理所当然地,她的作品也受到了海内外文学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其
中不乏评论界诸多的大家,如陈思和、王德威、雷达等。以《华文文学》为首的
海外文学的领军期刊几乎每期都会有针对其作品的评论文章。近年来,国内研究
严歌苓的硕博论文也日益增多。在梳理前辈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我对这一时期学
界严歌苓小说理研究作出如下归纳:
1、主题研究
研究严歌苓主题的论文有很多,其中人性是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其中比较权
威的有:王震亚的《历史深处的人性闪光——再论严歌苓的移民小说》(《世界华
文文坛》,2001 年第 3 期),还有张艳艳《国民意识与人性情怀的再书写——关
于严歌苓<小姨多鹤>》(《华文文学》,2008 年第 5 期)以及青岛大学黄梅的硕士
论文《严歌苓小说:多元文化视域下的人性思考》(2012)等。
此外,对其“文革叙事”的独特书写,不少评论者都做过精到的分析,指出
严歌苓写文革用的不是赤裸裸的控诉腔,而是把人融入了历史中,她的作品更关
注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中“人性”的呈现。如李燕在《严歌苓<白蛇 >:“文革”书
写的独特文本》
(《名作欣赏》2010 年第 10 期)中指出严歌苓在小说《白蛇》中以
拼贴式的叙述方式构成一种隐喻性结构。此类研究还集中体现在近几年的硕士论
文中,比如郑州大学宁敏的《多重视角观照下的“文革”记忆——从陈若曦、严
歌苓、李碧华看海外女作家的“文革”书写》(2006)。
还有一些比较零散的主题研究,比如有人对严歌苓小说中的悲剧性进行研究:
梁文鹏的《论严歌苓小说的悲剧内涵》(《作家》2012 年第 7 期)认为严歌苓的小
说关注人生及在此过程中的生命体验,思考探索在各种非常环境下人类的生存困
境,表达了人类生存和内心精神上的各种悲剧性意识。还有人从生存这一主题对
其小说进行研究:有邱琪的《论严歌苓海外小说女性生存的文化心态》
(华中科技
大学,2009 年硕士论文)、李雪萍的《生存与人性——严歌苓小说叙事伦理的构建》
(苏州大学,2007 年硕士论文)等。
2、比较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将严歌苓的小说和其他作家尤其是海外女作家的作品进行
比较。如李婵的《张爱玲小说与严歌苓小说中女性“受难主题”之比较》
(河南城
建学院学报,2013 年第 6 期)和张春蕾的《金陵罹难的艺术观照与人性的反思—
—赛珍珠<龙子>与严歌苓<金陵十三钗>比较研究》(《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13 年第 3 期)
,张素娣的《“离散”和“融聚”:严歌苓与谭恩美小说
比较》(《华文文学》,2012 年第 5 期)等。
3、创作风格的研究
这类研究集中在对严歌苓小说中的叙事策略和创作手法上进行研究。比较有

5
深度的有:陈思和的《人性透视下的东方伦理》
(《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大学
出版社,2006 年版),通过对严歌苓的两部小说《人寰》和《扶桑》的解读,认为
严歌苓的小说中弥散着阐释者的魅力。孙晓虹的《文华如绮,诗性之语——严歌
苓小说修辞艺术管窥》
(《世界华文论坛》,2006 年第 3 期)以严歌苓的小说为考察
对象,从修辞角度进行解读,旨在分析严歌苓小说的语言特质。此外还有林丹娅、
朱郁文的《从互文性看张》
(《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刘艳的《非成人视角的叙事策略——萧红“忆家”题材系列与严歌苓<穗子物语>
合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 年第 4 期)等。
4、女性视角的研究
这类研究一般是对作家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讴歌女性的力量,探
究严歌苓的女性观及人生观。这方面的硕士论文包括:山东师范大学李文杰《论
严歌苓的女性写作》(2007),通过描摹本土题材和移民题材中的女性形象,来探
讨严歌苓女性小说的意义与独特性。云南大学何星容《论严歌苓小说创作的母性
书写》(2007)通过母性内涵的演变以及严歌苓小说中的母性书写来探索严歌苓小
说中的母性意蕴。
从上述现有研究资料可以看出,严歌苓的小说已经引起学术界、评论界的广
泛关注,但是对于其在小说中频频设置的“极致环境”
,及其对女性在这种种“极
致环境”下的生存书写却鲜有人问津。

1.3 研究思路、创新点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本论文将以严歌苓出国后所创作的本土题材小说的女性书写为研究对象,探
讨作家笔下各种身份女性是如何在非常历史与政治时空中,
“极致环境”下求取生
存,分析在作家对女性生存言说背后所彰显的女性本位写作立场与构建女性主体
意识的自觉。以期挖掘出严歌苓作为新移民作家对女性书写的独特所在,说明严
歌苓的女性写作对于当代文学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1.3.2 研究的创新点
本论文的创新点有如下几点:第一,从生存哲学的角度分析严歌苓笔下的女
性在各种“极致环境”下的生存。严歌苓频频设置“极致环境”,然而却并未能引
起学界的关注,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目前处于空缺状态。第二,从空间女性主义

6
批评理论入手,通过分析厨房——这一女性欲望场域,来探讨女性在这个隐秘空
间中女性意识的流露。第三,从西方女性主义关于“姐妹情谊”的理论出发,阐
述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在同性爱中构筑精神主体的追求和努力。

1.3.3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论文拟采用文本细读、演绎归纳的研究方法,在对文本综合把握基础上,
归纳总结出共性和规律,以生存哲学、女性主义等相关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探
讨严歌苓女性书写的独特意义之所在。

7
2“极致环境”下女性的命运书写

2.1 极致环境的设置
小说以写人为中心,就离不开人物生存所必需的环境。一部出色的小说势必
会描绘出生动而真切的环境,从而为人物性格的发展设定一个具有深厚社会历史
内涵同时充满生活气息的舞台。所以,环境与人物、情节一起,成为了小说所必
不可少的三要素。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本节所要讨论的“极致环境”
属于后者,因此关于“自然环境”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主要来分析“社会环境”
对于小说的意义。
恩格斯曾经指出“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
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①此处恩格斯所提出的“典型环境”既是“一定历史时期
的社会状态与趋势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具体关系”,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社会
环境”。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成人物行动的客观条件。在风云变幻,剑拔弩张的
社会环境中,才可能具体真实地揭示出人物活动和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促
进小说情节走向高潮,从而使小说充满艺术张力。
文学即人学。探测人性的复杂性,呈现人性的本真状态是一部优秀小说应该
必备的品质。而极端环境则为呈现人性复杂幽微提供了最佳舞台。正如严歌苓所
说:
“我的写作,想得更多的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人性能走到极致。在非极致的

环境中人性的某些东西可能会永远隐藏”, 她认为“人在非常环境中会有层出不
穷的意外行为,而所有行为都折射出人格最深处不可看透的秘密,我们才需要小
说”。④以洞察人性为使命,严歌苓为她笔下的人物设置了种种“极致环境”。如《金
陵十三钗》是在南京大屠杀的惨烈环境下发生的故事;
《扶桑》、
《少女小渔》等移
民题材小说写的是几代移民在中西文化夹缝中的艰难生存;
《谁家有女初长成》叙
述的则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由一个被拐卖的少女引发的血案。然而在严歌苓的
大部分小说中,
“极致环境”并不是短时间内的一种生存困境,而往往随着整个 20
世纪中国血雨腥风的历史贯穿了人物一生。
《一个女人的史诗》、
《第九个寡妇》、
《陆
犯焉识》等小说都是始于抗战,期间经历了土改、镇压反革命、反右、大跃进、
三年自然灾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终于文革结束,可以说这些小说既是其中人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2.

魏饴.小说环境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2:42.

舒欣.从舞蹈演员到旅美作家[N].南方日报, 2002,11(29).

庄园.女作家严歌苓研究[M].北京: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211.

8
物的生命史诗,又是新中国的成长史诗。严歌苓把她的女性主人公们置于这些非
常态环境,以自身的痛楚体验和对人性的深度剖析,让她们在苦难中艰难前行,
却从未丧失人性的本真。她们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凭借一套柔韧的生存哲学,
在动荡飘摇的乱世中保全自己,也保全权利的掌控者——男人。严歌苓笔下的“极
致环境”既是展现人性善恶的舞台,又是女性展现自身被遮蔽的历史真实的舞台。
“极致环境”的设置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女性的命运书写
严歌苓偏爱写女性,她认为“女性比男性有写头,她们更无定数,更直觉,
更性情化”①。她把这些女性置于上文所述的种种极致环境中,把她们推上了人性
这个大舞台,以其独特的反思精神、女性经验和隐秘的女性意识书写着一个个女
性的生命歌哭。
从抗日战争到文革结束这沧海横流的四十年中,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交
织在一起,即便是没有话语权,处于边缘位置的女性也与政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
关系。出国后的严歌苓,以旁观者的姿态冷静客观的反思了过去几十年祖国大陆
所发生的一切,以冷峻中透着温情的笔触还原了政治的天空下女性所承受的一切
非难和戕害,同时,对那些依然可以保持生命本真、勇敢追求自我的女性给予了
高度的肯定和颂扬。
严歌苓移民前期所创作的《天浴》,讲述的就是一个被“文革”这场政治运动
所放逐的女性的悲剧命运。成都女中学生文秀响应“上山下乡”运动的号召,被
下放到偏远的草原放牧,继而被人们遗忘,她企图通过牺牲自己的肉体来达到回
城的目的,然而命运带给她的只有身体的巨大创伤和名誉的践踏。最终她以死亡
洗涤了被亵渎的身体和灵魂,完成了对不公命运的最后抗争。《金陵十三钗》中,
在炮火连天、血流成河的南京城的一隅,上演着一出“秦淮娼妓为保全女学生挺
身而出”的悲剧故事。这些平日“不知亡国恨”、为人唾弃的娼妓,在最危难的时
刻英勇赴难,以生命的悲歌实现人生的价值,赢得了生命最后的尊严。
《小姨多鹤》
中的日本少女多鹤,因为中日战争的爆发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在此,严歌苓以
一种跨民族的视野,理性客观地看待战争、政治带给人们的生命创伤。多鹤几经
辗转被卖到张家做代孕工具,从此开始了与张俭及其原配妻子朱小环的多重纠葛。
战争造成了这三个人的畸形关系,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只能“隐没而存在”、精神
漂泊无依的多鹤多次企图通过日本民族烈性的自杀传统寻求身份的认同,然而最
终却被相依了一辈子的“姐妹”朱小环所打动,永远的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中日
建邦后,多鹤终于回到了日本,然而经历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日本已经没有了她的

庄园.严歌苓访谈[J].华文文学,2006(1):101.

9
立足之地,她成了哪一国都不认可的彻底的边缘人。除了叙写战争、政治运动等
“极致环境”造成的女性命运的悲剧,严歌苓还把目光投向伴随着改革开放洪流
而滋生的险恶环境对女性命运的捉弄。
《谁家有女初长成》讲述了贫穷山区的女孩
巧巧从被拐卖的受害者沦为杀人凶手的不幸遭遇。巧巧如同许多贫困山区的女孩
一样,渴望走出贫穷的家乡,到“天堂”般的深圳去做一名流水线上的工人。然
而由于轻信和无知,巧巧被人贩子拐卖到了荒漠般的大西北,被迫嫁给了养路工
大宏,然而让她最终无法忍受的是,她竟然被大宏兄弟俩同时占有,最后终于挥
刀砍死了他俩。随后,巧巧惊慌失措的逃到了一个偏远的兵站,由于自身的美丽
贤惠,她赢得了众多男兵的喜爱,甚至差点收获了爱情。然而她怎么可能逃脱法
律的制裁?由受害者沦为杀人犯的女性,在当代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并不罕
见。维系了几千年的男权思想并没有随着新中国妇女解放呼声的到来而销声匿迹,
相反,在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女性的地位依然十分低下,她们没有或者很
少有受教育的机会,早早的嫁人或者远离家乡打工挣钱。由于没有受过教育和男
权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她们愚昧无知,虚荣轻信,一旦遭受了性侵害,要么忍辱
顺从,像巧巧起初面对大宏的“认命”一样;在实在无法忍受男人的性侵害或暴
力时,由于没有法律观念,她们往往会“以暴制暴”,最终走上跟巧巧一样的道路。
严歌苓在这篇小说中通过巧巧的不幸遭遇,对新时期以来女性面临的新的生存困
境进行了刻画,对经济体制改革浪潮下扭曲的乡村文化、女性自身以及人性等问
题进行了深刻的透视和反思。
在严歌苓的笔下,还有这样一类女性,她们对残酷的政治斗争毫无概念,对
于是非善恶永远有自己最朴素的价值标准,无论外面怎样天翻地覆,她们总是听
从内心的声音而活,在乱世中坚守着人性之善。《第九个寡妇》中的王葡萄、《一
个女人的史诗》中的田苏菲、
《小姨多鹤》中的朱小环都是这样的女子,她们以女
性瘦弱的一己之躯为家人撑起一方远离灾难的狭小天空。她们那种与生俱来的藏
污纳垢的能力和宽恕一切的力量使她们如“地母之神”一般“在苦难中升腾”①,
“人物本身所具有的仁爱和宽厚使生命立于不死或循环再生的状态”②。在接下来
的两章中,笔者将重点论述这些女性形象在乱世中的生存哲学及其背后所彰显的
女性意识。
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母题,对女性爱情命运的书写也是严歌苓小说创作的永
恒主题。严歌苓说她一直相信有一种大爱,就是那种一生只有一次的大爱,这应
该说是我们在情感生活当中的审美的需要,仿佛是一种信仰。基于此种爱情观和
人生经历,严歌苓塑造了一个个“为爱痴狂”的女性形象。她们勇敢的主动去追


沈红芳.在苦难中升腾[J].当代文坛,2008(5):135.

沈红芳.在苦难中升腾[J].当代文坛,2008(5):135.

10
寻爱情,甚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着怎么守护自己的爱情,全然不在乎自
己的付出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即使是以悲剧而告终。
《倒淌河》中的阿尕对何
夏爱的死心塌地,即使在被何夏伤害并赶出去之后,依然在暗地里默默照顾着他,
然而她和何夏之间的民族、身份的悬殊注定了两人爱情的悲剧性。在《小顾艳传》
里,从来没有爱过她的丈夫杨麦在文革中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小顾不惜拿自己
的身体换来杨麦的一次次减刑,然而生活回归平静之后,杨麦又开始搞外遇,最
终和小顾离婚。再婚之后的小顾依然对杨麦念念不忘,甚至盼望着再来一场“文
化大革命”,这样大难临头的杨麦就会识好歹,懂得珍惜她小顾了。《一个女人的
史诗》把严歌苓的这种爱情观演绎到了极致。在这部小说中,严歌苓以自己的母
亲为原型,塑造了一个毕生都在追求爱情的“痴女”田苏菲。无论是丈夫的屡次
出轨,还是在政治风波中被打倒,她始终不离不弃,笨拙而又执拗的坚守着自己
的“信仰”。作者之所以把父母失败的婚姻改写成这个中国传统的大团圆结局,在
笔者看来,正是为了表达对这种“信仰”般的大爱的颂扬,然而由于这些女性与
男性精神上始终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也使得这个大团圆结局不可否认的充满
了理想主义和乌托邦色彩。

11
3 绝处逢生——“极致环境”下女性的生存哲学

生存哲学最初是由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提出的,它主要包含对
人的存在、真理问题(即达到向我们显现的存在的道路)以及哲学思维对现实的
终极思考。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因
此生存哲学便逐渐成为哲学的重要命题。
在当代中国社会,“生存”几乎成了我们随时可以脱口而出的词汇。“‘生存’
之于我们不仅一向是不言自喻的基本事实,而且还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又不断萌
生的困难重重的基本问题。”①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时下市面上铺天盖地的都是关
于“生存”技巧、
“生存哲学”的书籍,如各种生存手册、生存指南,甚至动物的
生存哲学等等。由此便会引发一个问题:这些我们随处可见的所谓关于生存问题
的思考、策略就是生存哲学吗?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生存哲学”是否和西方存在
主义所标榜的“生存哲学”一致?它是否有其特殊性?针对这个问题,张曙光先
生在其《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当代中国语境中出
现的‘生存哲学’并不等于西方的生存哲学,它是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的“生
存哲学”对话的结果,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尤其是‘儒’‘释’‘道’三家生存
论思想在现时代的延续和转换,更是我们立足于中华民族一个半世纪以来的现代
化历程和在 21 世纪的走向而自觉地做出的理论选择和建构。”②
人的生存问题是个根本性的问题,人和人的生活永远是文学的根基和母题。
严歌苓的创作就紧紧抓住了这个人生最大的母题,她将自己对生存的思考投射到
了笔下女性人物身上,赋予了她们独到的生存本领,在大时代中顽强又洒脱的立
足于艰难人世,谱写了一段段女性自我伟岸不屈的历史。严歌苓自幼饱读中国传
统文化经典,再加上三十多年的国内生活势必会耳濡目染的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因此这种文化积淀直接决定了严歌苓生存哲学的来源。到美国后,中西文化的冲
突碰撞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严歌苓思想的大洗牌,让她更加注重对个人的关怀,呈
现在作品中便是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严歌苓以“移民”这种“最脆弱、敏感
的生存方式”对“残酷的环境做出最逼真的反应”③,在作品中书写着自己独特的
生存哲思。
吴宁在《生存哲学视野下的女性问题》一文中指出“女性的生存是自然生存、


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8.

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26.

庄园.女作家严歌苓研究[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48.

12
精神生存与社会生存的有机统一”①。自然生存也即人的基本自然本能的生存;社
会生存是指女性在社会中的生存,包括女性在政治生活和普通社会生活中的生存;
而精神生存是自然生存和社会生存的必然升华,主要指由女性异于男性的生理结
构导致的其丰富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包括女性对情感的需求等。本章就以此为理
论依据,分别从自然生存、精神生存、社会生存三个方面阐述严歌苓笔下的女性
在战争、文革等各种极致环境中的生存哲学。

3.1 食与色——生存之本
所谓自然生存,也就是人的基本自然本能的生存。在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中,
饥饿和性欲都属于“生的本能”,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则指出饥饿和性欲
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人只有在满足这些基本生理需求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对爱、
安全、荣誉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中国,“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礼记・礼运篇》)等先哲格言都说明饮食和性欲是
人的天性。本节就通过对“食”与“色”的分析来解读严歌苓笔下女性的自然生
存哲学。
“饮食”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中国文化中的“饮食”更是
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古语有“民以食为天”,可见我们中国人赋予“饮食”的重
要意义;
“食色,性也”,更是直接把饮食和人的天性进行了联系;而“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也蕴含着饮食文化与中国人行为规范的深刻意义。严歌苓总是不惜笔
墨的去描绘女性对饮食的关照。她们在这方面都是精明强的好手,在物质极其匮
乏、饿殍遍野的灾难时期,她们凭着精明的头脑和一双巧手变着“魔术”,让全家
人安然度过最艰难的日子。
在《第九个寡妇》中,严歌苓对王葡萄炒蝗虫的描写相当细致:
“葡萄用炭渣
火把锅均均地烘热,再铺些大粒子盐进去,把蝗虫铺在盐上面,然后就慢慢地转
那铁锅。火小了,她拿根吹火棍吹两下……(葡萄)三个手指尖撮出点红辣子面,
举在锅上,左手一面转着锅,右手的手指尖捻了捻,把辣子面撒进香味冲鼻的蝗
虫里。她不象别人家焙蝗虫那样用锅铲子来回翻,一是虫翻碎了肚里的下水出来
吃着不香;二是虫起不了一层黄脆壳。这样细细匀匀地焙,盛出来又脆又焦,外
酥里嫩,盐味入得正好,又均净,辣子刚焙到好处,焙久了不香不辣。”② 《一个
女人的史诗》中,田苏菲的母亲也是一个充满生活智慧的人:
“夏天她可以把西瓜
皮拾回来,用刀剖去红的那层和绿的那层,中间青白的留下晾干,用盐暴腌,炒


吴宁.生存哲学视野下的女性问题[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70.

严歌苓. 第九个寡妇[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145.

13
毛豆十分可口。夏天可以代替正是菜蔬的东西很多,冬瓜皮,红薯秧子。”①在自
然环境极其恶劣的灾荒年代,填饱肚子是生存下来的根本条件。物质的匮乏、生
活的艰辛不但没有磨掉她们生存下去的意志,反而让她们在其中历练出了更多生
存本领。她们不仅要“吃”,还要想法子让这些原本连食物都不算的东西“好吃”,
在一烹一炸间都透露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苦难的生活把她们磨砺成了过穷日子的天才。她们不仅能够“变废为宝”,甚
至可以“无中生有”。
《小姨多鹤》中的朱小环就是这样一个“能手”。她提着扣了
搪瓷大碗的篮子,佯装与人吵架,只见“小环一边舌战一边把鸡蛋一个个退回销
售点的大筐里,其实她在搪瓷碗下面已经扣住了四五个鸡蛋。营业员往她篮子里
瞥一眼,见那里面一览无余,除了一个印着“光荣劳模”几个字的白搪瓷碗,什
么也没有。”②她也会去熟食摊子边打猎,同样如变魔术一般:
“小环只能在她把脸
转向反方向时,手朝纱布下的某块肉俯冲下来,揪住它,飞快扔进篮子。在她提
溜起篮子的同时,得把肉扣进搪瓷碗。
”因为“变”的东西越来越多,篮子里的搪
瓷碗的尺寸越来越大,后来直接“升级”为铝盆。在没多少文化一心过日子的小
环眼里,只有一大家人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她这种为知识分子所不齿的
“小偷小摸”并不让人反感,反而让人佩服她的生活智慧,正是凭借着这种生活
智慧,一家人才得以一次次度过难关。她们在为了温饱而“吃”的同时也没有忘
记要吃的“精致”。文革时,苏菲不顾“衣服撕裂、衣扣丢失、雨伞刮破、鞋成了
两只滚翻泥蹄”,③把买到手的肉做成“黄是黄白是白粉是粉”的“精美小菜”,送
给在各个会场挨批斗的欧阳萸。欧阳雪的爷爷来了后,苏菲的母亲“去郊区农民
家里买鸡蛋、鸭蛋、泥鳅、蛤蟆,挖空心思,让每一餐饭都少不过三个菜。泥鳅
拱豆腐,蛤蟆炖千张,都成了老爷子最爱吃的菜”④。食物在此处成了她们向爱的
人传递温暖和力量的方式,一份充满爱心,精心制作的食物能够让命途多舛的人
坚定活下去的信念,在无尽阴霾中看到一丝光亮。
性,于儒家是人之根本;于道家是天地之法;于弗洛伊德是哲学的核心;于
波伏娃是女性的权利。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西方哲学里,对“性”的哲
学思考永远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性哲学本体论上,儒道两家是同质同源,都赞成‘阴阳天命观’,将《周
易》之‘阴阳说’作为性哲学的基础。
《周易》谓:
‘一阴一阳之谓道’,把万事万
物分成阴阳两个基本范畴。阳象征雄性、光明、主动和渗透;阴象征雌性、黑暗、
被动和吸附,为此,天为阳、地为阴,君为阳、臣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夫为


严歌苓. 第九个寡妇[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251.

严歌苓. 小姨多鹤[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264.

严歌苓. 一个女人的史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212.

严歌苓. 一个女人的史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231.

14
阳、妻为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互补。世界所有过程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表
现。”①儒道两家虽然都崇尚这种“阴阳说”的性哲学,但也有不同之处。对于儒
家而言,性的目的就是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它虽承认“食色
性也”,但仍把性限制在“发乎情,止乎礼”的范围之内。而道家则不同,道家主
张“合阴阳,延天命,通神明”②的养生性哲学。它认为性只是一种手段,能够帮
助人们进行修炼,得道成仙。换句话说,就是为了修身养性。在老庄哲学中,女
性的地位远远高于男性,这与儒家倡导男尊女卑的观念是完全不同的,道家认为
女人在包括性在内的诸多方面都胜于男性。这点在道家“安雌守雄”的处事哲学
中也有充分体现。
在西方哲学中,一说起“性”,我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创
立了“本能学说”,并把本能分为两类:“食色本能(也即生的本能或性本能)常
欲将生命的物质集合而成较大的整体,而死亡的本能则反对这个趋势,它要将生
命的物质重复返于无机的状态。这两种本能势力的合作和反抗产生了生命现象,
到死为止”。③他在 1905 年的《性学三论》中提出了“力比多”概念,在他看来,
“力比多”是和性冲动有关系的能量。在他看来,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追根溯
源都是“力比多”在起作用。虽然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一经出世便在论理学家
中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遭到了人们的诟病和非议,但是今天看来,他的历史影
响还是无法忽略的,他的学说对后世诸多方面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对待“性”的态度上,严歌苓认为“能写好性的作家是最懂爱情、人性,
最坦诚,最哲思的”④,她认为性爱是宇宙间一切关系的根本。在她早期的作品中,
塑造了很多政治强权下异化的女性,她们身上的雌性因为不能释放而变得扭曲,
最终“荒诞的庄严”扼杀了她们,
“把她们年轻的肉体与灵魂作为牺牲,捧上了理
想的祭坛。”⑤出国后的严歌苓思想在中西文化的错位碰撞中得到了大洗牌,对于
人性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在她对女性人物的塑造上。她们由早期的
性压抑造成的人性异化,到后来的主动追求爱与性爱,体现了严歌苓对于人性思
想观念的成熟转变。
女性对于情欲的本真追求在《第九个寡妇》中的王葡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王葡萄在情欲这个问题上完全是在追随自己的本能。传统伦理对“寡妇”这一身
份设置了种种苛刻的戒律,
“三从四德”是一个女人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然而
这些对她来说毫无意义,情欲强烈的她从未停止过和不同男人的偷欢。她不论在


王雯、王荣丽.儒家与道家性哲学观念之比较[J].中国性科学,2007,16(10):3

王雯、王荣丽.儒家与道家性哲学观念之比较[J].中国性科学,2007,16(10):3
[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78


庄园.女作家严歌苓研究[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216.

庄园.女作家严歌苓研究[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216.

15
什么时候都遵循着身体欲望本能的反应,这些男人里头有她爱的,也有她不爱的,
她能够把性欲望的享受和爱区分开来。面对史春喜和史五合等人的性侵犯甚至强
暴,她不但没有把自己放在被侮辱的位置,反而变反抗不成为自觉享受。她对性
爱的享受给蹂躏她的男人带来极大的挫败感。他们发现不是自己在糟蹋她,蹂躏
她,她一直都在自顾自的快乐着,甚至达到了癫狂的地步。他们作为男性的优越
感就这样被王葡萄的主动享受击得粉碎,好像是伺候了她一场。在女权主义先驱
波伏娃看来,性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对一切现有秩序、时间的反对,它可
以反对沟通,敌视社会中的一切。放纵性欲此时可以看成是对腥风血雨的外在社
会的自觉抵抗。现实世界的混乱让王葡萄找不到归属,因此,她在性爱中释放自
己,缓解精神上来自现实社会的重压和桎梏。本真的追求性爱这乱世中唯一能主
动把握的自由,对王葡萄而言,意味着被现实社会接纳。
在弗洛伊德看来,性的本能是生的愿望的体现。王葡萄享受性爱,她在任何
时候都不会“饥着自己”。她对性的主动追求甚至会让男人懊恼:“这不成伺候她
舒服了?”①在政治风云变幻无常,食不果腹的“极致环境”中,王葡萄对于情欲
的追求却不减反增。她觉得“这么饥的日子,没这桩美事老难挨下去”,“每天饥
的心慌意乱时,想到晚上这一场欢喜在等着她,就像小时从地里往家走,想到一
个井水冰着一根黄瓜在等她,马上什么都美起来了。”②在饥饿的同时拼命享受性
爱,在这里,性的释放成为了对生命的肯定,在肉体的享乐中获得了对苦难生活
的暂时性逃避,从而给自己以希望,支撑自己在苦难中继续前行。

3.2 浑然自在的社会生存
人与社会有着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生活在社
会中,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的经济学手稿》中说:
社会“不过是处于相互关系中的个人”,“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
身”。社会生活的范围是广泛的,包括政治、经济、家庭、职场等诸多方面。没
有人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社会生存是决定一个人生存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因此可以说社会生存是“生存哲学”的核心。从古至今,从中到西,人类应如何
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是哲学家们孜孜以求的哲学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
和道家在这个问题上所持的态度截然不同。儒家主张积极入世,以救世安民为己
任,强调人在社会中的责任感,鼓吹“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道家则主张顺其
自然,“无为而治”,崇尚“逍遥自在”的心灵自由。在西方,现代的人本主义者
无论从叔本华、尼采到海德格尔、萨特,或者从弗洛伊德再到后现代主义者福柯、


严歌苓.第九个寡妇[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190.

严歌苓.第九个寡妇[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224.

16
德里达等,大都主张“用一种个体生命的眼光来审视现实人生的奋力挣扎而又终
归虚无的生存性状,表征了在西方异化社会挤压下孤独个体的生存矛盾、生存谬
论及终极悲剧宿命。”①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严歌苓笔下女性的社会生存哲学是对中国传
统哲学的投射。她笔下的女性往往可以行走于历史主流之外,历史和政治事件在
她们眼中呈现出的是另一番景象。在腥风血雨的非常年代,她们却活的浑然自在。
《第九个寡妇》描写的是一个乡村寡妇王葡萄的故事。在所有人眼中,王葡萄都
是一个蒙昧、无知无畏的“生胚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谙世事的女人,竟
然将被错划为恶霸地主的公爹从死刑场背回来,在地窖中藏了几十年。
《老子》云: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意思是头脑中的权威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
观点。权威这个概念是阻碍人们客观认识世界的罪魁祸首。张曙光在《生存哲学
——走向本真的存在》一书中说:
“在过去,那些众多接受了‘宏大叙事’的政治
符号和理论教义的‘有知有识’者(并不限于‘知识分子’)自以为最有‘觉悟’
和‘理性’,但却往往不能也不会用正常人的思想和感觉来看待那些政治斗争的受
害者和害人者,倒是那些目不识丁的山民村妇,不仅过着最为实在的自食其力的
生活,而且能以素朴的常识和直接分出‘好人’和‘坏人’。”②当孙少勇告诉王葡
萄他爹是反革命,要被枪毙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孙少勇)
“好葡萄,道理都明白,到底读点书,写俩字儿。孙怀清谁也救不
下,他活不成了”
(王葡萄)“你说啥?!”
“他是反革命啊!”
“你们说他反革命,他就反革命啦?”
“大伙都说……”
“就算他反革命,他把谁家孩子扔井里了?他睡了谁家媳妇了?他给谁家锅
里下毒了?”
“反革命比那些罪过大”
“把咱爹枪毙了,天下就公道了?”
“不枪毙更不公道。”
从这个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王葡萄朴素的哲学观似乎达到了一种“众人皆
醉我独醒”的境界。后来,当孙少勇告诉她是他主动要求分孙家财产、枪毙他爹
后又强行与她发生关系时,葡萄的反应“就像真给糟蹋了一场”。她知道孙少勇靠


朱荣英.孤独个体的生命悲歌——论现代西方生存哲学的研究视域[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30(1):18.

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23.

17
不住,为了保护被救活的孙怀清,她不惜与少勇决裂,毅然送走亲生儿子挺。在
当时的险恶环境中,葡萄的所作所为不仅不会给她带来任何好处,而且是铤而走
险的举动。葡萄之所以做这些是因为她一直以“人”为最高准则。在中国文化中,
儒家是最为重视人的价值的。他们宣扬“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作为族
类在宇宙中应占有最高的地位。孔子讲“仁”,核心是“爱人”。朴拙蒙昧的王葡
萄始终坚守着以人为本,她的身上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散发着自然、健康的生命
力量。
王葡萄不懂得什么是政治,她所理解的政治就是“你打我我打你”、“你说你
革命、我说我革命”、①“葡萄不懂得都打些什么,但她知道过个几年就得打打,
不打是不行的。她从小就懂得看人的腿。腿和脚比人的脸诚实,撒不了谎,脸上
撒着谎,脚和腿就会和脸闹不和。每回打起来,打人也好、打仗也好,连打狼打
耗子打蝗虫打麻雀,那些腿都精神着哩。只要没啥可打,太平了,那些腿都拖不
动,可比脸无精打采多了。”②残酷的政治斗争对她来说似乎只是人们无聊的活动。
开不完的会对她唯一的吸引力就是可以纳鞋底;人们忙于各种政治运动,她一心
只想喂好她的猪,甚至不惜与抬她的大锅去炼钢的学生们打起来,她每天在猪场
工作十几个小时,被人们当成脑筋不正常的疯婆子。在政治风云变幻无常的时代,
每个人都经历了严峻的人性人伦考验,大多数人只能称得上是苟活在这个世界上。
王葡萄却始终坚持着自己最朴素的人伦观,坚守自己的本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
了“构成生命困境的必然性因素(‘命’)”③,达到了老庄所推崇的个体生命心灵
的自由。
《小姨多鹤》中的朱小环在生存观上与王葡萄极其相似。她信奉一种“凑合”
的人生哲学。她“天天叹着‘凑合’,笑着‘凑合’,怨着‘凑合’,日子就混下来
了”④。这种“凑合”不是苟活,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小环性格泼辣,绝不
逆来顺受,然而在她知晓了多鹤的悲苦遭遇之后,她却默默的去维护家里“一男
二女”的畸形关系。张俭入狱之后,是她顽强的撑起了几近坍塌的家庭,她用最
朴素的生存观感召全家,化解了多鹤一次又一次的自杀念头,直到“多鹤对一直
挥之不去的自杀念头感到惊奇:它怎么就突然不在了呢?”⑤抗日战争期间,由于
受到日本人的羞辱和惊吓,她丧失了做母亲的权利,在张俭买来多鹤企图让她为
张家传宗接代时,小环起初无法接受,然而在多鹤生下第一个孩子——丫头时,
她却比任何人都疼爱这个孩子。在她看来,多鹤的三个孩子就是她的亲生孩子,


严歌苓.第九个寡妇[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75.

严歌苓.第九个寡妇[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69.

刁生虎.生命的困境与心灵的自由——庄子的人生哲学[J].南都学坛,2002(2):36

严歌苓.小姨多鹤[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296.

严歌苓.小姨多鹤[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296.

18
不仅如此,她甚至把她的母爱同时倾注到多鹤和张俭的身上。她发现自己逐渐成
了一个身份杂糅的人,不仅仅是妻子,还是母亲,是姐妹,是所有可能疼爱他的
女人的代名词。她把这些所有人的爱倾注到他身上,自己默默的付出,默默的成
全。因为不懂得政治和权力的厉害让小环在非常时期反而以一种平和积极的心态
生活。当生活终于归于平静,多鹤回了日本,大孩张铁的态度由仇恨多鹤带给他
的日本血统变成了恨他满肚子的中国母亲朱小环的“不怎么高贵的中国乡村语
言”,尽管他私底下告诉同学养育了他那么多年的母亲朱小环是他家的保姆,为了
满足他去日本的无理要求,小环“两脚在缝纫机踏板上日夜兼程,做了一年”给
他攒路费。朱小环以一个女性的柔弱身躯,凭借着对亲人那份浑然不分的母爱,
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和一点善良的世故,从容的对待苦难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漩涡,
在纷乱的世间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严歌苓曾经在《少女小渔》获奖感言中坦言,该小说抒发的是对所谓“输者
的情感”。她认为像小渔带有自我牺牲性质的输者,“她的善良可以被人践踏,她
对践踏者不是怨愤的,而是怜悯的,带点无奈和嫌弃。以我们现实的尺度,她输
了,一个无救的输者。但她没有背叛自己,她达到了人格的完善。她对处处想占
她上风,占她便宜的人怀有的那份怜悯使她比他们优越,强大。”①严歌苓认为女
性的美在于温柔,而温柔出于善良,这种温柔是从她每根汗毛孔里渗出的,自然
质朴到了极致。这种“弱者不弱”的生存哲学是老子“知雄守雌”处世之道的最
好解释。《道德经》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
归于婴儿。”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雌柔,甘为天下的溪涧,最终能够以柔弱胜
刚强。严歌苓笔下的男女大致如此。男人总是刚强而易摧折,女人则是内心坚强,
外表却柔弱与世无争。女性凭借这种韬晦自处的处世哲学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
男人。

3.3 向爱而生——对两性间真爱的追求
爱情作为一种精神存在,是人区别于动物性本能存在的重要标志。在西方哲
学中,柏拉图认为爱情是除去肉欲的纯精神活动,而其对立派认为爱情是根据人
的肉欲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意念。黑格尔认为“爱情的最高原则就是爱的双方都把
各自的整体灵魂纳入到同一里去”②;卢梭则从地位、相貌、教育程度等诸多社会
因素对男子的择偶标准进行了探讨……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先哲们的爱情观
与西方迥然不同。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正统学说,儒家文化的爱情观也非常


严歌苓.弱者的宣言・波西米亚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7.


张卫东、杨学传.爱情的哲学思考——西方哲学家爱情观述评[J].道德与文明,2003(3),71.

19
森严。儒家推崇节欲论,提出“男女授受不亲”,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并且把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属。
“女子无才便是德”、
“三从四德”等伦理纲常都极大
的束缚了女性的天性,是对人性和人格的极大扭曲,使得很多女性成为了伦理道
德的牺牲品。道家并没有系统的阐释它的爱情观,但在笔者看来,它对爱情的态
度似乎也包含在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中了。
严歌苓爱情观的成因是复杂的。自幼耳濡目染的儒家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
对严歌苓的爱情观产生了影响;对自身情感经历的反思以及出国后所感受到的自
由、平等、独立、博爱的人文精神都对她的爱情观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笔
者认为,最直接最主要的影响,是来自于严歌苓母亲对她父亲不顾一切的爱。严
歌苓在接受搜狐网采访时曾说,她的母亲是一个有点“轴”的人,爱上一个人就
会一个心眼扑上去。母亲对父亲倔强、辛苦、笨拙的爱让严歌苓既感动又觉得母
亲有些可怜。尽管如此,严歌苓却坦承母亲对爱的态度已经渗透到她的生活里。
于是在严歌苓的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爱情场景:一个女人不顾一切的爱
上一个男人,全心全意、不计回报地付出,在她们的爱情里无所谓公平不公平,
她们爱的义无反顾。爱情就是她们生活的全部动力。长篇小说《一个女人的史诗》
正是这种爱情的极致演绎。而主人公田苏菲的原型正是她的母亲。在这部小说中,
她还原了父母的爱情,唯一的区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父母的婚姻以离婚而告终,
而在《一个女人的史诗》中,严歌苓则赋予了小说一个美好的结局,营造了一个
符合她爱情理想的乌托邦。
对于田苏菲来说,欧阳萸就是她的“终极追求和生命价值”①。面对能够给她
和含辛茹苦的母亲带来丰厚物资生活的首长都汉的追求,即使面临母亲的打骂,
她也丝毫不为所动。因为她一根筋的爱上了浪漫文艺在现实生活中却不顶什么用
的欧阳萸。在那个特殊年代,这个混沌懵懂的女人居然主动给欧阳萸写纸条示爱,
之后又稀里糊涂的和欧阳萸发生了关系。这次情事在苏菲的身体里埋下了爱情的
种子,也正是因此,它让欧阳萸放弃了热恋中的爱人,和苏菲结了婚。苏菲开始
了毕生“保卫爱情”的旅程。为了赢得欧阳萸的爱,她背外国诗、学新潮舞、拼
命让自己“高雅”;欧阳萸不断出轨,苏菲却一再容忍,她知道“为了她爱他,他
才爱她,为了这样的爱,她要他付出很多,她自己付出更多。”②这份爱一开始就
不是平等的,以后也不会。文革时欧阳萸被打成黑帮,苏菲一个会场赶着一个会
场的给他送精心烧制的饭菜,小伍来劝她跟欧阳萸划清界限,她却始终不离不弃;
终于熬过了文革,欧阳萸却又开始和孙百合搞起了外遇。面对孙百合这样一个超
凡脱俗的女子,苏菲居然为欧阳萸和孙百合做起梦来:
“她们俩只需一个对视,什


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314.

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202.

20
么都圆满了。”①然而在得知欧阳萸和孙百合的事情之后,小菲明白了“她长期以
来一直把二十多年前见到的孙百合替欧阳萸收藏,不时拿出来去填一填他理想爱
人的空缺,她不是成了精?嫉妒也使她敏感的可怕:她现在看清自己是怎么回事
了,她最嫉妒的就是孙百合。孙百合只有落难,她才会做个天使,去爱护她……”

然而在得知欧阳萸得了癌症之后,她还是忍住对孙百合的怨恨,请孙百合来她家
和欧阳萸告别。故事的结尾,苏菲甚至希望“再来一场文化大革命”,“小菲可学
聪明了,索性搬到一个僻静村落,看你们哈能把他往多低去贬。也省得她忧心、
嫉妒。”③田苏菲用她笨拙的、执拗的爱赢得了丈夫的回归,完成了她生命的史诗。
“对于女人来说最要紧的一点,特别是我们上一辈子的女人,她把她的感情看得
非常重,她的感情似乎就是她整个的一生就是这么一场,感情能够构成她的一生。
也能够说她的情感史也就是她的历史,她的情感史又是和一个国家的一段历史,
几十年的历史交融在一起的,她的历史和她的感情就是被她爱的人抛上去或者又
抛下去,她爱人的命运使她的感情搅扭又出现更大的戏剧,其实是有一点打趣一
个女人的史诗。”④严歌苓以身为女性的敏锐触觉和温情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一个
个大时代下小人物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小顾艳传》中的小顾、
《陆犯焉识》中的冯婉喻、
《倒淌河》中的阿尕,
《灰
舞鞋》中的萧穗子,无一不是田苏菲式的的痴情女子,她们心中理想的爱情是付
出,是给予,可以为了拯救所爱之人献出自己,同时还具有一种母性的情怀。她
们的爱情悲欢是严歌苓爱情观的投射,也体现了严歌苓对女性精神困境的现实观
照。


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216.

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313.

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314.

严歌苓.严歌苓作客搜狐聊天实录.搜狐网,2006,7(3).

21
4 生存言说下女性意识的彰显

女性这一性别群体,在经过了执掌统治权的母系社会的短暂荣耀之后,迅速
被男性为中心的父系社会所取代,
“这一社会以各种政治、经济、伦理方面的强制

性手段,把以往一度曾为统治性别的妇女压入底层。” 从此女性在父权制中被动
的以“缺席和缄默”的“他者”身份而存在,长久的被遮蔽在历史的长河中。中
国女性受压迫的历史跟整个世界女性的屈辱史大致相同,同时又有其特殊性。古
老中国的宗法秩序、伦理纲常无一不把女性死死的限定在家庭这一永恒的牢笼中,
由此完成了男性社会对女性这一性别天敌的“最大剥夺”。“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时
间和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生存空间中,大部分女性除去在规定的位置、用被假塑
或假冒的形象出现,以被强制的语言话语外,甚至无从浮出历史地平线。”②然而,
命运之神最终还是垂青了中国女性。随着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的“弑父”之举,
父权社会的统治秩序被动摇,女性群体随之从历史深处“裹挟而出”,“从混沌的
文化无意识深海浮出历史地表。”③中国女性的命运从此被改变。然而,这并不意
味着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女性主体意识随之苏醒。近代以来的历史的天空下,中国
政治风云变幻无穷,女性这个新浮出的性别,
“或许冲出了漫长的两千年的历史无
意识,但并未完全冲出某些人及某些群体的政治无意识”④,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过程是一个缓慢而艰辛的过程。在以“人学”为宗旨的现代以来的女性作家的文
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中国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脉络:从五四反传统文化中
觉醒,反抗父权和夫权、呼喊独立和自由的离经叛道的“女儿”,到三四十年代希
冀投身社会、逃离寄生生活的新女性、再到四十到七十年代的没有性别的人,直
至新时期以来,有着高度自审意识、反抗男性主导话语、张扬女性自我个性的女
性主体。这一脉络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进程。
移民之后,在深刻的文化反思中,严歌苓以其作品中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

向我们证明了“女性不是第二性” 。女性是和男性有着平等地位的第一性。在她
的回归大陆题材小说中,女性的主体意识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乐黛云在《中
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文学自由谈》1991 年第 3 期)中这样定义女性意识:
“女性
意识应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第一是社会层面,从社会阶级结构看女性所受的压迫
及其反抗压迫的觉醒;第二是自然层面,从女性生理特点研究女性自我,如周期、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2.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24.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25.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5.

庄园.女作家严歌苓研究[M].北京: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210.

22
生育、受孕等特殊经验;第三是文化层面,以男性为参照,了解女性在精神文化
方面的独特处境,从女性角度探讨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文化之外的女性所创造的
‘边缘文化’,及其所包含的非主流的世界观、感受方式和叙事方法。”如此看来,
其关于女性意识层面的阐述与吴宁关于女性生存哲学的层次划分不谋而合。因此,
笔者将以乐黛云对于女性意识的划分为依据,从自然、社会、精神三个层面分别
论述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在生存言说下自我意识的彰显。

4.1 厨房——女性的欲望场域
“空间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运用空间视角来考察性别文化的批评实践,它一
方面以传统女性主义批评为依据,另一方面将视线转向了地理空间,是一种将空
间和性别问题结合在一起的文化批评。……在她们看来,空间从来都不是中立的
存在,空间不是一个客观存在,而是被社会生产出来的,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产物,任何一个空间都具有阶级的、种族的、民族的、性别的、年龄
的、文化的不同属性,空间刻有性别权力关系的印记——家、建筑物、写字楼、
酒吧、街道等等实际上都充满性别的隐喻。”①在空间女性主义批评者看来,厨房
这一空间不仅耗费着女性的青春和体力,但同时也是个拒绝父权制的独特空间,
并因而充满权力斗争的意味。
厨房是个永远“处于时间河流之外,处于公众目光无法捕捉的死角,维持着
经久不变的封闭和疏离——那些革命,战争,政权更迭,国家阴谋,派系斗争,
民族危机……都很难渗入”②的空间。“厨房”和“女性”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具
有惊人的相似性——二者都被摒弃在主流和中心之外,只能在公共领域以外隐匿
而存在。几千年来,女性一直被限制在这个“不见天日”的隐秘空间里,为做男
性眼中的合格妻子而终日忙碌。女子嫁入夫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手作羹汤”
,而
“下得厨房”更是成了父权社会评价女子品行的亘古不变的准则。然而从另一方
面来讲,也正是因为如此,女性获得了一个一切男性宏大命题都无法渗入的私人
空间,女性因此而获得了自由。正如加拿大女作家奥德丽托马斯在其作品《潮间
带的生活》中所描绘的,主人公艾丽斯总是在厨房餐桌上写作,有时她“一边洗
碗,一边让自己的思维摆脱束缚,自由驰骋,四处嗅闻……”③此处,厨房这一女
性所占据的私人领域已然成为伍尔夫意义上的“一间自己的屋子”。
严歌苓总是不厌其烦的对女性烹饪食物的场面进行工笔细描。在《一个女人


姜小卫.家庭伦理剧日常生活空间的性别研究——以《蜗居》《双面胶》
《我们俩的婚姻》为例[D].临汾:山
西师范大学,2011:1.

宋晓萍.厨房:欲望、享乐和暴力——厨房中的女性话语以及《恰似水于巧克力》[J].外国文学,2000(4):
45.

宋晓萍.厨房:欲望、享乐和暴力——厨房中的女性话语以及《恰似水于巧克力》[J].外国文学,2000(4):
45.

23
的史诗》中,为了招待“突袭式的客人”,“小菲总会跟母亲进厨房,看老太太使
出浑身解数……厨房窗外挂了一串串的猫鱼,是一分钱一堆买来的。她没有猫喂,
就拿她们喂人。都是二寸长的鱼秧子,撒了盐晒干,加辣子、香葱、放在小火上
炒,炒脆了是很好的下酒菜。她让小菲把辣猫鱼端上去,又拿出平时烘烤的饭锅
巴。她总有本事把锅巴用最少的油炸脆,再烧一大锅卤子浇上去,卤子红红绿绿,
却没有什么值钱东西,不过是费点盐和味精。再就是她那几个腌渍坛子,没有白
糖,她用糖精做的甜酸大蒜和白菜也可以充数……”①。严歌苓如数家珍的一一道
出这些女人们的拿手菜:蛋卷粉丝、火腿蒸鱼、生姜煨鸭、红烧鳝背(《一个女人
的史诗》)、烟熏马鲛鱼、干贝黄芽菜、清蒸八宝甲鱼(《陆犯焉识》)。这些女性在
厨房是如此的得心应手,厨房就是她们展现自身被遮蔽的日常生活的舞台:她们
麻利地剖、宰、切、剁,熟练地上火蒸、煮、炖,轻松地在油锅中煎、炸、炒。
然后这些食物被盛在盘子里端上客厅,被男人吞食。“当男性占有(吞食)食物/女
人的同时,他反过来也被占有(食物和女人都进驻了他的身体内部)。”②就这样,
被逼迫到厨房这一空间劳作的女性同时也掌握着主动权,厨房成了捍卫女性权利
和意识的场域。严歌苓精心的描绘着女性被主流和中心所排斥的女性生活经验,
表达她对女性自我意识的独特观照。
厨房中的女性所流露出来的女性意识,在严歌苓的大陆题材小说中有着深刻
的体现,那就是女人通过烹饪的食物,拯救在主流权利社会遭受厄运的男人,以
此来完成对男性命运的拯救。在《第九个寡妇》中,王葡萄炒蝗虫、烤史屯人从
来没吃过的鱼、煮桐树花、蒸蜀黍芯、炖老鳖汤来养活地窖中的大二;在《一个
女人的史诗》中,田苏菲把做精心烹饪的小菜送到欧阳萸挨批斗的会场;
《陆犯焉
识》中,冯婉喻熬夜给监狱中的陆焉识剥蟹黄;
《母亲和小鱼》中的母亲,早早把
孩子哄上床,为的就是给在乡下劳动改造的父亲煎小鱼……在政治斗争异常残酷
的年代,这些游离于主流政治之外的女性,凭借着在厨房——这一永远处于被遮
蔽状态的空间中的辛勤劳动,来救赎那些原本在社会和家庭中占据统治权的男人,
从而成功颠覆了男强女弱的观念,显示了一种以柔克刚、无坚不摧的阴性力量。

4.2 政治洪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4.2.1 个人化的哲学和历史观
品读严歌苓近年来的小说就会发现,政治和历史事件渐渐成了严歌苓小说中
的背景。她说:“作为女人,我不是一个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感兴趣的人,我第一,


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314.

宋晓萍.女性书写和欲望的场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8.

24
是不感兴趣;第二,用一句很超脱的话来说,我是‘志不在此’。我是一个唯美主
义者,既然我的立足点和着眼点都不在这里,那么历史只是我所写的故事的一个
背景而已,我不想对历史的功过是非做什么价值判断。”①她向我们展现的更多的
是在这些背景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不是唯政治是从,而是从自身立场出
发,体现了一种个人化的哲学和历史观。如在《人寰》中,
“我”在文革的特殊环
境中和被打倒的贺叔叔恋爱,尽管贺叔叔之前的政治地位令“我”仰慕,但是我
依然是发自内心的爱上了他;
《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田苏菲也从不把政治运动当回
事,尽管她十几岁就参加革命了,但是革命对于她来说就是不必再因为丢了一件
毛衣挨母亲的打,“不必看妈开锁拿出压箱底的酥糖了”②,除此之外,她并不清
楚革命到底是要干什么。此后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她都视而不见,她只知道过自
己的日子,守住自己的爱情。甚至在文革没有对她的家庭造成伤害之前对她来说
都毫无意义,在她的“大事年鉴”中,她“把‘文革’的开始标记为欧阳萸父亲
的移居,”其实‘文革’在欧阳萸的父亲搬来之前已经有半年了;在《小姨多鹤》
中,张铁出去搞“串联”回来,朱小环不管什么革命、串联,她唯一关心的是“不
交钱不交粮的日子怎么就把他养出那么一表人才”③。“闹革命”对她来说,就是
三个“时兴字”。在那个冤案重生的年代,张俭因为工作失误砸死了工友小石被当
做故意杀人而入狱,小环却没有因此特别绝望,她的理由是“这年头谁家没有被
关起来的人?这楼上就有两个人被关了,又放出来了。她发现被关进去的人比关
别人的人善些,她也发现关进去又放出来的人都有所长进,人品、做派都改进不
少”④。正是因为对政治毫无概念,所以她可以在人人自危的年代“大闹革委会”

也正是因为她不懂得这场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才使得她一直坚定着“活下去”的
信念,坚定着“路总不该走绝”,即使是在张俭被判了死缓的时候,她还煮了鱼头
汤庆祝他没有被枪毙要让多鹤和孩子都“想开些,怎么样都得把日子往下过,往
下过该吃鱼头汤还得吃鱼头汤。”⑤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居然还交到了一批三教
九流的朋友,凭着聪明和机智和她们“互惠互助”。她“凑合活”的人生信条,最
终消解了多鹤的自杀念头。
《第九个寡妇》中的王葡萄则是把这种“个人化的哲学
和历史观”推向了极致。土改、大跃进、文革等等在她眼中统统不值一提,她只
是自己活自己的。这点在第二章中“浑然自在的社会生存”中已解读过,因而在
此不再赘述。这些女性已经不再把政治奉为人生的唯一价值标准,而是愈发的从
自身需要出发,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严歌苓、景雯.王葡萄:女人是第二性吗?——严歌苓与复旦大学学生的对话[J].上海文学,2006(5)
:35.

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280.

严歌苓.小姨多鹤[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267.

严歌苓.小姨多鹤[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295.

严歌苓.小姨多鹤[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310.

25
4.2.2 寻求生命的尊严——女性的救赎与自救
“在传统文化中,政治是由居于统治地位的男性主导和控制的,具有极强的
号召力、约束力和强制性,其形式主要表现为统治者根据自己的利益取舍制定名
目繁多的法令政策,为巩固统治现状、排除外忧内患而发起各种政治运动,甚至
不惜为满足自我的贪婪不计后果地发动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①在任何政治运动
中,一向被排挤在边缘处境的女性总是不可避免的被迫卷入政治的漩涡中,遭受
着被政治放逐或者身心无可弥补的戕害。严歌苓作品中就有这么一类女性,她们
在极致环境中被动的沦为政治的受害者和牺牲者,但是她们没有放弃对命运的反
抗,甚至不惜以“毁灭自我”来寻求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在小说《天浴》中,严歌苓以其精巧的构思和叙述写出了文革对少女文秀的
戕害。成都女知青文秀被下放到几乎与外界隔绝的草原上放牧,与一个失去性能
力的藏族男人老金“相依为命”。无论条件再艰苦,爱干净的文秀总是要每天擦洗
身体。在那个荒唐的年代,她被人们无情的遗忘了。在知青们都走的差不多的时
候,她才偶然从一个对她充满邪念的供销员那里听说知青返城的事。然而由于单
纯和无知,她被供销员骗去了童贞。从此,单纯无知的文秀开始满足男人们的罪
恶欲望。“回城”的强烈意念击溃了她肉体和精神的堡垒,她甚至告诉老金:“睡
这个不睡那个是不行的”②,在老金因为怜惜她、憎恨那些衣冠禽兽的男人而藏起
他们的鞋子时,她破口大骂老金“畜生”。一个“爱干净”的女孩就这样成为了无
数男人的玩物,甚至在她刚刚流产后也没能逃过男人的性侵害。文秀以为满足男
人的性欲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然而残酷的现实让她不仅没有成功,而且付出了
惨痛的代价。在彻底绝望之后,她异常厌恶自己肮脏的身体,终于让老金——这
唯一的真正男人帮助她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老金“从她的举动和神色中,明白了

她永诀的超然。” 在无法逃出男权/政治的魔掌时,她只能以死来做最后的抗争,
在这里,死亡成了她拯救自己的唯一出路,这种自我救赎的核心是女性自尊意识
的觉醒。
《金陵十三钗》原本是严歌苓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后被张
艺谋搬上荧屏,在社会上获得了巨大的反响,之后又被严歌苓扩展为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震慑人心的不仅仅是日军血洗南京城的国耻,而是在这样的极致环境中
妓女这“最边缘最卑贱”的女人身上所呈现出的人性光辉。故事以“我姨妈被自
己的初潮惊醒”④,以一个少女的生理体验消解了残酷历史的宏大叙事,这是严歌


张静.论严歌苓大陆题材小说中的女性历史书写[D].济南:山东大学,2012:32.

严歌苓.天浴・白蛇[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60

严歌苓.天浴・白蛇[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64

严歌苓.金陵十三钗[J].名作欣赏,2006(7):3.

26
苓女性书写的一贯手笔。在死亡笼罩下的南京城,美国教堂俨然成为了人们生死
存亡的避难所,然而妓女们的闯入使之愈加动荡飘摇。作者以此为起点,对十三
名妓女的群像进行了详尽的刻画。她们的低贱、卑微、
“商女不知亡国恨”与女学
生的纯洁、高贵、每晚合唱圣经诗篇,
“播送无条件救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她
们理所当然的为神父和女学生所不齿,尤其在书娟眼里,面对勾引她父亲的“婊
子”玉墨,她甚至痛恨“自己居然也有楼下继女的身子、内脏,以及这滚滚而来
的肮脏热血”①,并且用冷漠和与生俱来的高傲姿态击败了“有几万个心眼子”的
玉墨。然而,在战争面前,高贵与低贱、圣洁与淫荡全部失去了意义,在入侵者
眼里,女学生和妓女一视同仁的成为了欲望的对象:
“全南京的金枝玉叶也好,良
家妇女也好,婊子窑姐也好,在日本鬼子那里都一样,都是扒下裤子,两腿一掰。”

、“恐怖不止于强暴本身,而在于强暴者面前,女人们无贵无贱,一律平等。对
于强暴者,知羞耻者和不知羞耻者全是一样;那最圣洁的和最肮脏的女性私处,
都被一视同仁,同样对待。”③因为在侵略者眼中,
“他们进犯和辱没另一个民族的
女性,其实奸淫的是那个民族的尊严”④。
然而就在日本兵对女学生发出“邀请”,准备亵渎这些纯洁高贵的少女,教堂
神父也无能为力时,那些被人所唾弃的秦淮娼妓怀揣着武器挺身而出,保全了女
学生们的生命和纯洁。在此,严歌苓把她们放在了“大屠杀”这个极致环境中,
以冷静的笔触来剖析人性的展露。这些秦淮河边的风尘女子,在最危难的时刻以
牺牲自己保全别人经受住了严歌苓对人性最极致的考验,在拯救了别人的同时,
也洗涤了自己的灵魂。乔以钢认为“女性意识发展的最高指向是人性的全面丰富
和完善,是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这一点与人之发展的最高指向是一致的。”⑤玉
墨们以主动走向凌辱与死亡的方式来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和生命的尊严,换来了自
身女性主体性的重建。

4.3 同性之爱——女性主体性的建构
在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严歌苓作品中那些为爱痴狂的女性,她们勇敢的主动
追求自己的爱情,她们都是在对异性爱的追求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女性主体。除了
对两性间爱情的探讨,在严歌苓的小说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她对另外一种爱——
女性间同性爱的观照。
“通常,女性主义用‘女同性爱’、‘女同性恋’、‘姐妹情谊’、‘女性情谊’


严歌苓.金陵十三钗[J].名作欣赏,2006(7):5.

严歌苓.金陵十三钗[J].名作欣赏,2006(7):10.

严歌苓.金陵十三钗[J].名作欣赏,2006(7):12.

严歌苓.金陵十三钗[J].名作欣赏,2006(7):12.

乔以钢.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4.

27
等名词,表达女性之间的情谊和情爱,她们都携带着性别意识形态和性别政治意
味。在国外,
‘女同性恋’和‘女同性爱’有着强烈的先锋性和批判性,标识了女
性主义对‘异性恋’格局中女性受宰制处境的反抗。”①她们主张女性应该脱离于
家庭和男人,女性彼此之间应团结一致,以抵抗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统治,
“最
终改变男性中心文化支配一切的局面,形成一种新的、与之抗衡的女性文化”②。
然而国内的女作家们一致选择了比较温和的“姐妹情谊”,也即女性之间的友爱、
友谊等“女性团结一致的情感”,同时也不排除女同性恋这种比较极端的同性之爱,
来表达这种女性间的情谊。严歌苓也是如此。在谈及她的女性主义观时,她曾说
“我有一定的女权主义,只是藏得比较深,比较狡猾。我不喜欢美国的女权主义,
动不动就去烧胸罩,自己不讨好,还让男人对她们很警觉。”③在她涉及同性之爱
的文本中,女性之间在男权政治的压制下互相关怀,互相支持,以这种同性之间
自我疗救的方式,来观照自我的生活、内心和情感,促使自我在其中得到复苏和
实现。
《白蛇》创作于 1998 年,是严歌苓在美国旅居时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以官
方、民间、不为人知的三种版本,以复调的叙述方式讲述了同一个故事。舞蹈家
孙丽坤在文革前极富盛名,被当做当时 S 省的三大名产之一,社会地位由此可见
一斑。然而文革到来时,她却因为出身和私人作风被冠以一系列罪名而关进布景
仓库。在被关的半年里,孙丽坤由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为一大串不好听的罪名羞
愧的活不下去的美女舞蹈家变成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年妇女:她可以若无其事
地跟女娃们脸对脸蹲茅坑,“一边蹲茅坑一边往地上吐口水,像所有中国人民一
样”;她和窗外的建筑工人打情骂俏,为了得到一个烟锅巴当着“满身淫汗”的老
少建筑工人劈腿。一个名声显赫的舞蹈家在经历了身心的摧残之后,终于变得“对
自己的自尊和廉耻如此慷慨无畏”④。就在这时,“徐群山”的出现唤醒了孙丽坤

的羞耻之心,使她的身心犹如“漫长冬眠后的春蛇在苏醒,舒展出新鲜和生命” ,
她疯狂的爱上了那个比任何人都“男子气”同时又更“温婉”的“男子”。然而在
得知“徐群山”的真实身份之后,
“对两性间情爱的陈腐、定规的理解”使得孙丽
坤的精神崩溃了。经过一番苦思,孙丽坤最终确定了自己对徐群珊的感情,
“珊珊
是照进她生活的唯一一束阳光,充满灰尘,但毕竟有真实的暖意。”⑥在残酷的生
存环境中,柔弱的女性遭遇了来自男性社会发起的政治运动,成了无辜的受害者。
她被当做“妖精”——美女蛇,承受着来自男权社会“厌女症”的各种侮辱和人


屈雅红.新时期以来女作家对“姐妹情谊”的书写[J].理论与创作,2005(4):50.

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

庄园.女作家严歌苓研究[M].北京: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210.

严歌苓.白蛇[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8.

严歌苓.白蛇[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27.

严歌苓.白蛇[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42.

28
格践踏。而女扮男装的徐群珊出现于其女性自我即将丧失的危难时刻,给予她精
神上的支持,此时,唯有女性相互懂得彼此,两人之间相互慰籍、紧密团结,无
形中形成对男权社会的有力反抗。
“同性之间的这种温情、关怀和帮助,通过女性
间的自我认同来发现女性的本真,从而走上一条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救赎之
路。”①尽管在文革结束,社会生活步入正轨之后,她们还是选择了正常的家庭生
活,因为在当时那个时代,这种异于常人的同性之爱并不能超越她们的心理障碍,
更不能得到世俗社会的认同。但是在孙丽坤得知徐群山是女扮男装之后所做出的
选择却是她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的结果。她和徐群珊的同性之爱彰显了两人
在构建自身主体性的道路上的勇敢和努力。
在小说《白麻雀》中,藏族女子斑玛措凭借着独特的嗓音被招入文工团做一
名文艺女兵,然而她身上的那种自由粗犷的草原性情与城市的文明产生着强烈的
对比,她在文明与粗野的夹缝里痛苦难耐,只好把无处安放的精神寄托在分队长
小蓉身上。她越是为自己的边缘身份痛苦,就越是依赖小蓉。她因为得知小蓉结
婚了而心碎,又因爱生恨与小蓉长期冷战,在小蓉被奶水涨的疼痛难忍时,斑玛
措用嘴为她吸出乳汁,缓解了小蓉的痛苦,也让她明白“唯有她,真正在为痛苦
的她作伴。”②此时,两人在同性之爱中寻求着精神的舒展和安宁,并以此来规避
现实社会的隔膜和侵害,更好的关照自身的内心世界。即便故事的结局与《白蛇》
一样——她们都过上了世俗生活,结婚生子,但是她们在“如水晶版纯洁剔透的
同性之爱求索中,自身得以关照和构建,生命得以延宕和庇护”③,在精神追求中
实现了女性主体性的保持。
严歌苓对“同性之爱”的态度一部分来源于西方社会对待同性恋的人道主义
观念,然而更多的还是出自对中国当代种种社会现实的考虑。因此她的“姐妹情
谊”书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温和而含蓄的,最终还是没有突破现实社会排斥
异己的坚实屏障。尽管如此,她对女性间“同性之爱”的言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
处在“边缘”位置的女作家对与她有着同样边缘身份的女性的真切关爱,通过对
女性友谊的书写,还原了边缘女性被遮蔽的真实生命状态,体现了她对女性生存
状态的诗意观照。


易娟.温情而脆弱的方舟——20 世纪 90 年代女性文本中“姐妹情谊”解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6.

严歌苓.穗子物语[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0.

张凯默.华美 本真 迷失——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同性之爱[J].名作欣赏,2013(6):31.

29
5 结语

严歌苓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从文艺兵到战地记者再到作家,三十岁了跑
去美国从头开始学英语读硕士;从国内养尊处优的作家到国外端盘子做保姆的艰
辛生存;与美国外交官的婚姻佳话;成为享受盛誉的海外华人作家……陈燕妮说:
“在美国的所有华裔女人中,严歌苓是一个了不起的异数。她创造了一条常人不
敢想象的道路,把本不能走的路,硬走成了路。”①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人生阅历
潜移默化的化作作家笔下的流水行云,无论是反映海外移民边缘生活的作品,抑
或远距离观望祖国的本土题材创作,都因着严歌苓传奇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反思
精神、隐秘的女性意识和同为“边缘人”的切身体验,成为了当代文坛一道独特
的风景。
纵观严歌苓的创作,我们可以发现她有多么的“偏爱写女人”。纵然身份、角
色不同,她们却都被置于“极致环境”中,生存困境成为严歌苓笔下展现人性的
舞台,也成为了严歌苓揭露女性真实生存状况、彰显生存背后女性主体性的场域。
传统文化的熏陶、西方文化的人文精神使得严歌苓的这些女主人公坚持着不屈服
的生存哲学,她们可以行走于历史主流之外,执着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无论
是在个人生活领域、政治生活中还是两性之间,都坚守着女性本真,保持着作为
女性个体的主体性,体现了一种“女人的哲学和历史观”。严歌苓的女性书写很清
晰的呈现出了她的女性观:女性应该承认自身的柔弱,并以这种本能力量和男性
平等生存,因为女性的阴柔比男性的强悍更有力量,
“弱到极致”反而更强大。女
性应该在任何生存和精神困境中都能不忘拥有自我,保持自身主体性。
近年来,严歌苓的创作在大陆越来越具影响力,随着她的小说和剧本大量搬
上荧屏,学术界对她的创作研究也逐渐形成一股“严歌苓热”。由于本人能力有限,
对严歌苓小说创作的研究目前尚停留在一个较感性的层面,惟愿在之后随着严歌
苓创作的进行时,本人能对此一论题再开拓出新的研究视域。


庄园.女作家严歌苓研究[M].北京: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250.

30
参考文献

作品访谈类:
[1] 严歌苓.波西米亚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严歌苓.人寰·草鞋权贵[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
[3] 严歌苓.扶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严歌苓.白蛇[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严歌苓.谁家有女初长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 严歌苓.第九个寡妇[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 严歌苓.天浴[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 严歌苓.小姨多鹤[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9] 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10] 严歌苓.穗子物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 严歌苓.寄居者[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12] 严歌苓.陆犯焉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13] 严歌苓.金陵十三钗[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4] 程绮瑾.一个女人的哲学和历史观[N].南方周末,2006,5(11).

[15] 严歌苓.我是很会爱的[N].南方人物周刊,2006,6(8).

[16] 舒欣.严歌苓——从舞蹈演员到旅美作家[N].南方日报,2002,11(29).

[17] 严歌苓.小说源于我创伤性的记忆[N].新京报,2006,4(2).

[18] 严歌苓.女人再成功归宿还是感情[N].青年周末,2009,4(3).

[19] 严歌苓.死了都要爱[N].南都周刊,2006,7(9).

[20] 严歌苓.一个旁观者的写作[N].新视听,2003,2.

[21] 严歌苓.我的“激情休克”[J].时代文学,2002,(5).

[22] 严歌苓.随和如风——严歌苓对话录[J].百花洲,2005,(1).

[23] 严歌苓.王葡萄:女人是第二性吗? [J].上海文学,2006.(5).

[24] 严歌苓.十年一觉美国梦[J].华文文学,2005.(3).

著作类:
[1] 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 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31
[3] 盛英.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纵横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4] 乔以钢.中国女性与文学——乔以钢自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5] 乔以钢.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6] 陈顺馨.中国二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 陈顺馨,戴锦华.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社,2004.

[8] 荒林.中国女性主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 王琳.真理缝隙中的生存——当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10] 于东晔.女性视域: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文学女性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11] 庄园.女作家严歌苓研究[M].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

[12]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3] 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14] 李小江.夏娃的探索[M].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

[15] 赵树勤.寻找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M].湖南师范大学出社,2001.

[16]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7] 邱仁宗.生命伦理学女性主义视角[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6.

[18] 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M].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

[19] 西蒙娜・德・波伏娃, 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20] 凯特・米里特,宋文伟译.性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21]戴锦华,孟悦.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化研究[M].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22]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995.

[23]宋晓萍.女性书写和欲望的场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4]王春荣.女性生存与女性文化诗学[M].沈阳:辽宁出版社,2002.

[25] 弗吉尼亚・伍尔夫,王还译.一间自己的屋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6]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7]倪立秋.新移民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8]李亚萍.故国回望——20 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主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32
版社,2006.

[29]许子东.为了忘却的集体纪念——解读 50 篇文革小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2000.

[30]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2][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33]老子.道德经[M].西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

[34]孟子.孟子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论文类:
[1]吴宁. 生存哲学视野下的女性问题[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4).

[2]牛永勤.严歌苓小说女性形象精神内涵及女性观[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3]李文杰.论严歌苓的女性写作[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4]陈思和.第九个寡妇・跋语[M].作家出版社,2007.

[5]陈思和.陈思和谈严歌苓的《人寰》.当代作家评论.1998,(6).

[6]沈红芳.在苦难中升腾一一论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当代文坛2008,(5).

[7]于青.严歌苓情怀[J].文学自由谈,1998,(1).

[8]徐珊.娜拉何处是归程——论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发展流变[J].文艺评论,

1999,(1) .

[9]乐黛云.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J].文学自由谈,1999,(1).

[10]彭配军.试论严歌苓作品中的后革命叙事[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5).

[11]刘艳.从文化乡愁到家园记忆的历史书写——以於梨华和严歌苓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

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

[12]邹慧玲.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13]胡美、吴翔宇.新移民小说存在命题的建构与意义生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10,24(5).
[14]魏饴.小说环境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2).
[15]王雯、王荣丽.儒家与道家性哲学观念之比较[J].中国性科学,2007,16(10).

33
[16]朱荣英.孤独个体的生命悲歌——论现代西方生存哲学的研究视域[J].湖南文理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5,30(1).
[17]刁生虎.生命的困境与心灵的自由——庄子的人生哲学[J].南都学坛,2002(2).
[18]张卫东、杨学传.爱情的哲学思考——西方哲学家爱情观述评[J].道德与文明,2003(3).
[19]姜小卫.家庭伦理剧日常生活空间的性别研究——以《蜗居》《双面胶》《我们俩的婚姻》
为例[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1.
[20]宋晓萍.厨房:欲望、享乐和暴力——厨房中的女性话语以及《恰似水于巧克力》[J].外
国文学,2000(4).
[21]张静.论严歌苓大陆题材小说中的女性历史书写[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2]屈雅红.新时期以来女作家对“姐妹情谊”的书写[J].理论与创作,2005(4).
[23]张凯默.华美 本真 迷失——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同性之爱[J].名作欣赏,2013(6).
[24]易娟.温情而脆弱的方舟——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本中“姐妹情谊”解读[D].长沙:湖南
师范大学,2007.

34
附录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1]韩爽.试探贾平凹小说神秘性的来源——以《秦腔》为例[J].金田,2012,(6).
[2]韩爽.飞向海外,飞往新生——从《妹头》看王安忆对上海女性的书写[J].青年文学家,2013,
(10).

35
致 谢

三年前,一个山东女孩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对巴蜀之地单纯的好奇与幻想,
不假思索地踏上了开往山城的列车,就这样开启了新的人生征程。而今天,仿佛
只是一个转身,这一切就要永远的定格在回忆中了。回首在师大的三年时光,博
学多识的师长,勤勉善良的同学,别致静谧的校园,还有豪爽热情的巴蜀人民,
诗意盎然的山城景致,麻辣够味的川渝美食……所有一切在我心里深深地扎下了
根,如今要说再见了,竟是这般留恋与伤感。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要做
的便是将这人生路途中弥足珍贵的经历珍藏,然后继续前行。这三年,我成长了
很多,也为之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幸而为时不晚,我还有机会去珍惜,去感恩活
着,感恩生命中一切美好的存在。
我要感谢我的导师程亚丽教授,她以精到的见识和严格的学风,为我的论文
提供无私的指导,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她在学术上的认真与执着深深影响着我,
她在生活中的真诚与热心,使我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异乡倍感温暖。
同时要感谢周晓风教授、张全之教授、靳明全教授、郝明工教授、赵黎明教
授、袁盛勇教授、李祖德教授、朱丕智教授、王开国教授,你们的言传身教也让
我受益匪浅。在论文开题过程中老师们更是指出我考虑不周全的地方,这对我的
论文写作有很大帮助。还要感谢王燕老师、徐贞老师三年来的指导与帮助。借此
机会,向各位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感谢生养我的父母,她们为我的今天付出了力所能
及的一切,无论何时,她们都是我最坚强的后盾和勇往直前的动力。
同样感谢我的室友郭煜焓、向立、刘泽庆,我的同门高一涵、焦玉玺,感谢
2011 级现当代的所有同学,你们的同行,让我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再孤单;你们的
鼓励和支持,让我的生活洒满了阳光。
最后,感谢对论文进行评审以及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各位专家、教授,是你们
的无私教诲为我的研究生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韩 爽
2014 年 3 月 23 日

3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