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4

摘 要

1933 年曹禺先生创作的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经典之作,自它问
世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争议。其中蘩漪是争议的焦点之一。
本论文力图从文献的整理、蘩漪性格独特性的表现及渊源、蘩漪性格独特
性的审美意义上寻找一种根源,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一些梳理。
蘩漪性格的存在背景有三个:一是《雷雨》中的激烈的人物性格冲突;一
是中国文学女性形象的性格语境;一是欧洲女性形象的性格语境。在这三种语
境中体现出蘩漪独特的性格特征,即丰富而又复杂深刻的一种性格,蘩漪成了
一个说是西方性格又有东方韵味,说是东方女性,又有西方思想的这么一个人
物。
究其体现上来看:蘩漪是恶之花,是“魔”,她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经历就
是一个中国女人的悲剧,即雷雨性格的典型意义,这就构成了蘩漪性格的与众
不同之处。
蘩漪是美丽的,她吸引人们目光的原因在于她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美学魅
力,从蘩漪身上每个人都能嗅到的一种味道,即:人性之美、时代之光、民族
咏叹、存在之思,这些足够使后来的文学女子形象惭愧。

关键词: 蘩漪性格 独特性 民族精神风貌 欧洲女性精神 审美

1
Abstract

Drama “Thunder Storm”, written by Cao Yu in 1933, is one of the modern


classical Chinese dramas. There have been many studies and discussions on
“Thunder Storm”, among which character Fan Yi is one of the focuses.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uniqueness of Fan Yi’s character based on
the following issues: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expression and origin of the
uniqueness of Fan Yi’s character, and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her unique
character.
Fan Yi’s character is portrayed under three contexts: the fierce character
confrontations of “Thunder Storm”, female persona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female persona in European one.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bove contexts Fan
Yi’s character, rich but partial, is unique. Fan Yi is a unique oriental female
character with western thought.
Fan Yi is the flower of sin and the “devil”. She is beautiful in that her
experience is a Chinese woman’s tragedy. That is the typical significance of thunder
storm, which is the difference of Fan Yi’s unique character.
Fan Yi is beautiful in her aesthetic significance. Fan Yi reflects the beauty of
humanity, the brilliance of times, the glorification of nation and the meditation of
existing. All those charms of Fan Yi make her unique and matchless in female
personas of literature.

Key words: Fan Yi’s character, uniqueness, national spirit, European female spirit,
aesthetics

2
目 录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 录……………………………………………………………Ⅲ

引 言………………………………………………………………1

第一章 蘩漪性格的独特性生成环境 ………………………………… 4

一、一个多重角色女人的挑战 ………………………………………4

二、爱的执著 ………………………………………………………7

第二章 蘩漪性格的独特性体现 ………………………………………8

一、文弱与善良………………………………………………………8

二 、 雷 雨 性 格 ……………………………………………………8

第三章 蘩漪性格的独特性的二维因素 ………………………………12

一、蘩漪性格中的民族传统精神风貌 ………………………………12

二、蘩漪性格中的欧洲女性精神特质 ………………………………15

第四章、蘩漪性格独特性的审美意义 ………………………………19

一、人性之美 ………………………………………………………19

二、时代之光 ………………………………………………………20

三、民族咏叹 ………………………………………………………21

四、存在之思 ………………………………………………………22

结 语……………………………………………………………24

参考文献……………………………………………………………26

后 记……………………………………………………………27
3
引 言

陈思和先生这样评价蘩漪:“我认为,不仅在中国现代文学,而且在整个
中国文学,两千年来,从《诗经》开始到当代,蘩漪这个人物可以成为比较永
恒的一个文学经典。这样的人物在外国文学史上也有,但表现方式不一样。就
是说,她非常独特。” 蘩漪是曹禺在 1934 年 7 月 1 卷 3 期《文学季刊》上发
表的话剧《雷雨》中的主要人物, 蘩漪和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一样,在故
事情节发展变化中,在与他人的交往关联中,凸显了自我与众人性格的冲突与
融合。几十年来,评论者从诸多的角度力图寻找一种以恰切的角度诠释蘩漪,
接近蘩漪。

一、 蘩漪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关于蘩漪的专门研究,在解放前评论文章并不多,主要有曹禺在 1936 年
《雷雨·序》中谈到了蘩漪的性格,曹禺在此给与蘩漪高度评价。当时白宁、
郭沫若、刘西渭、张庚等人谈论更多的话题是《雷雨》的思想意义、创作方法
等内容。
60 年代初,钱谷融从人的潜意识、潜台词角度分析了《雷雨》系列人物性
格的复杂性。
80 年代以后,随着新时期文学的到来,研究蘩漪出现了新热潮。
学者们从诸多的角度关注和研究蘩漪,想方设法给“雷雨的”性格以一个
深刻解释。评论者从各自不同的审美角度、欣赏趣味、价值范畴,审视着蘩漪,
他们从伦理学、心理学、精神分析论、人性论、美学、比较文学等学科入手,
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
有文章说:蘩漪只不过是一个被孤独地禁锢在旧的牢笼里的封建旧家庭的
旧式女人;也有文章说:蘩漪是一位具有叛逆精神、敢于反封建、追求个性解
放、追求自由的新女性。 钱谷融《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心的恨――谈蘩漪》
认为 “蘩漪既有旧传统的烙印,又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她渴望自由的爱情生
活,但她的思想性格和环境使她以乱伦的方式追求爱情,而乱伦本身无疑是畸
形的爱情关系,而非反封建的标志。” 90 年代彭洪松、王振泉等人发表相关文
章,评论蘩漪旧式女人宜或奋起抗争的新女性。
近些年也有的研究者从“原始意象”角度分析蘩漪形象,如:廖广的《爱
情的反抗――蘩漪形象的原始意象》;刘桂萍的《蘩漪“原始野性” 的形象意
义》一文,结合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西蒙·德·波娃的理论,从蘩漪原始的野
性与旺盛的生命力角度,分析蘩漪的心路历程,揭示这个形象的悲剧意义。
1
现有一些文章从妇女解放的角度分析蘩漪形象,从性别、家庭、社会环境、
封建伦理、传统观念等方面,透视蘩漪的言行,研究她的反抗行为。如:张惠
垠、袁建丽的《妇女解放的悲歌――子君、蘩漪比较研究》;尹惠萍的《妇女
解放的宣言书----兼评娜拉与蘩漪》
;马跃、杜鹃的《从曹禺戏剧透析知识女性
的妇女解放之路》等。曹禺也说:“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该象人一样地活
着,不能象当时许多人那样活。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蘩漪的形象
正表现了人的觉醒,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束缚在妇女身上“三从四德”
人伦道德的否定,是我国传统女性对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一种挑战。是“黑
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开始从医学的角度审视蘩漪行为,如:罗立桂的《人
格分裂的自我毁灭者――〈雷雨〉中的蘩漪形象的无意识心理分析》,从临床
精神疾病突发原因,看待蘩漪的所做所为;裴仁伟的文章《蘩漪的病及其病因》,
从生理、心理、变态等方面研究蘩漪行为。
近二十年来,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兴起,使一些研究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
将蘩漪与一些外国女性形象及中国的曹七巧、陈白露等女性形象进行比较,从
特定的历史生活环境中,从她们的婚恋、反叛、追求、到结局进行分析比较其
形象的悲剧意蕴,进而分析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女性在婚姻、家庭中,
所遭受的歧视和压迫以及她们所进行的抗争。
当下承着学术视角的不同,对于蘩漪性格研究的文献也多了起来。可是关
于蘩漪性格独特性的探究则不见深入与多样,此类文章也寥寥无几。
曾记得一位学者说:
“一切伟大的作家,一切不朽的文学作品、文学典型,
几乎都是一个属于全人类的无限开放的体系,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层次
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研究它,会有自己的发现和再创造。”
曹禺塑造的蘩漪便是这样。

二、“蘩漪”性格的独特性话题意义
从作品中我们看到, 蘩漪是一位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土壤上生长
起来的女性,她文弱、沉静、聪慧,也曾屈从忍让了十几年。传统文化的积淀
对她的思想和行为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她深层意识里还潜伏着某些软弱和
妥协的因素。但她同时又泼辣、奔放,有一颗强悍的心,敢爱、敢恨、无所顾
忌。
从蘩漪身上可以窥看到一种时代烙印,这个时代,西风东渐,旧势力面临
新势力的摧枯拉朽,蘩漪不是侍萍、也不是四凤,蘩漪也不是爱碧、也不是娜
拉,她的可贵就在于她时刻感受到时代空气的流动。因为,蘩漪身上,流动着
民族传统的精神意识,同时又受到西风影响,也流动着欧洲女性的精神特质,
但她是那个时代的中国女子中的一员,有着东方化的西方精神。这种特定的时

2
空,构成了蘩漪性格独特性的外表因素;真正冲破性格束缚的内在因素则是蘩
漪内心中“人”的意识的更现实把握。蘩漪性格的独特性显示了独到的审美意

趣,可以说是:社会角色的彷徨与挣扎,本性张扬与人性善恶所构筑的道德
堡垒的冲突与反省。反观蘩漪身上所传递的一种野性的饕餮之美,正是这一独
特性格的审美意义所在。
曹禺对中国戏剧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戏剧创作
方法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他充分学习和借鉴西方戏剧艺术表现手段,在充
分表现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气质时,又溶进了西方戏剧特色,在蘩漪性格塑造
上,蘩漪那种极端、蛮力、野性,使我们看到了西方戏剧中一些女性的精神特
质,这在中国妇女身上是很少见到的,这就使得中国观众对此感到她是那样与
众不同,作者将本土观众的审美习惯拉开一些距离,增强了表达效果,为世界
文学妇女形象增添了一个独特的、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蘩漪因为她性格的独
特性而格外地惹人注目,其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曹禺赋予了蘩漪中国女性的文弱忍耐性格,又赋予她硬性果敢的西方女子
特色,使其更加丰满复杂,光彩照人,成为世界人物画廊中不可多得的女性形
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以不同的审美方法、不同的时代眼光,对蘩漪这位
血肉丰满的、具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的女性形象,重新阅读,重新审视,就会
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收获,对当今的人们会有更多的启迪和教育。
从以上资料分析看,蘩漪成为震撼人心的、令人难忘的人物艺术形象,主
要在于她性格的丰富性、深刻性和独特性上。本文将从她性格的独特性角度,
分析人物性格形成因素,进一步揭示出多重悲剧美的性格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
第一章 蘩漪性格的独特性生成环境

在所有的文学中,真正的存在只有性格。莱辛说:“一切与性格无关的关
系,作家都可以置之不顾。对于作家来说,只有性格是神圣的。加强性格、鲜
明地表现性格是作家表现人物特征的过程中最当着力的用笔之处。”蘩漪的性
格是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关键性因素。文学作品的真正的意义是性格存
在的“物”,也是承载社会印象与希望的“神”。蘩漪性格就是这样的一个“物”
与“神”的复合体。蘩漪首先存在于她所在的《雷雨》这部作品的诸多性格中,
这些性格中的男男女女都与蘩漪不同,她是《雷雨》中绝无仅有的;可以说,
《雷雨》出生了,就不再是曹禺一个人的事情了。对于蘩漪这样一个形象的理
解,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即她是一个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在这个形象中,她
存在的社会里,最主要的是至少应找到她应该存在的体系,这个体系是我们分
析研究蘩漪形象所做的一个必要回归与审视。之后,在这个体系中的思考里,
我们至少可以想见蘩漪性格的独特性何在,其因何在。
蘩漪性格所在的文学性格体系至少有三个:一是《雷雨》中八个人物(也
有说九个,另一是在周朴园的第二任妻子)性格所形成的性格体系,在《雷雨》
中,一个大家庭迥异的性格在山呼海啸地互相撞击着,他们性格分明,都是蘩
漪性格章显的一个必要因素;一是该部文学作品所在的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
学女性形象的性格体系,在此类作品中,最突出最与众不同的当然是蘩漪,蘩
漪的了不起在于此;一是外国文学女性反叛形象的性格体系,这个体系说明了
现代文学形象的蘩漪更为重要的一个精神物质,它是来自人类的一种精神,在
特定的时空因素下起了非凡的作用。

一、在《雷雨》人物的性格体系中:一个多重角色女人的挑战
从《雷雨》的人物性格体系中,最为丰满的形象就是蘩漪。在这个体系中,
蘩漪是处于中心位置的,因其和诸多人物性格相接,加之蘩漪兼具多重角色,
这就使之形成了多重性格。在与其它人物的相接中,也就是在这个人物性格体
系中,蘩漪这个多重性格的女人不得不面临的是不断来临的挑战。也恰恰是在
种种挑战中,构成了蘩漪性格的丰富性,突显出其性格的独特性。
在《雷雨》人物性格体系中,就蘩漪扮演的诸多角色来看,蘩漪应该是表
现为不快乐的妻子、不幸福的爱情、不完美的母性。
(一)不快乐的妻子
周家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周朴园作为封建式的家长,
他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无不带有非常浓厚的封建色彩,他在家中是“天然尊
长”,有着绝对的权威,他用命令的口吻,让蘩漪喝药、看病,让蘩漪为孩子们

4
做服从的榜样。周家对蘩漪来说,无异于一个不透气的“铁屋子”。她控诉道:
“十几年就象刚才一样的凶横,把我渐渐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1) “我在这
个死地方,监狱似的周公馆,陪着阎王十八年了。”(2)她被借以“病”的名誉,囚
禁在封闭的、郁闷的“楼上”
,偶尔下楼,周朴圆也会用冰冷的语调逼她上楼,
蘩漪的一句“楼上太热”,(3)“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
,(4)诉说着她的悲哀、
她的压抑,她对生命的哀叹。她应该也曾是美丽的,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
这样的女人——“她脸色苍白,只有嘴唇微红,她的大而灰暗的眼睛同高鼻梁
令人觉得有些可怕。但是眉宇间看出来她是忧郁的,在那静静的长的睫毛下面,
有时为心中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的眼光会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
和怨恨。她的嘴唇向后略弯,显出一个受抑制的女人在管制者自己。她那雪白
细长的手,时常在轻轻咳嗽的时刻,按着自己的瘦弱的胸。直等自己喘出一口
气来,她才摸摸自己胀的红红的面颊,喘出一口气。”(5)她得不到爱情,更没
有幸福,甚至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生命被郁结、被束缚、
得不到自由、释放的受苦的人。
在周朴园的妻子体系中,周朴园的三任妻子中,只有侍萍有过短暂的幸福,
却被无情的封建家庭撕碎。侍萍像一株坚强的韧草,找着命运的不公,只能控
诉,却无力反抗。在三任妻子中,繁漪对周朴园的反抗最为明显激烈。
(二)不幸福的爱情
在周公馆里,蘩漪只是妻子这个位子上的一个摆设,她没有获得妻子应有
的被尊重,她没有爱情、没有幸福,得不到呵护和关怀。她没有自由,没有社
交圈,环境的窒息,生活的孤单,使她变得乖戾、偏执,她在精神的绝境中挣
扎。这种束缚和禁锢造成的愤怒蓄满胸膛时,软弱势必也会转化为执拗,文静
也会转化为热烈。当周萍从乡下回到周公馆,给蘩漪那与世隔绝的、窒闷的生
活带了“新鲜”与“诱惑”,也激起了她心中爱情的浪花,唤醒了她内心深处
沉睡的感情,特别是周萍对她十几年来的处境和命运的同情,使蘩漪把他视为
可以倾吐心声的知已。所以蘩漪不顾一切地、果敢地、炙烈地把自己的真情、
性命、名誉都交到了周萍手上。“她是见着周萍又活了的女人,她也是要一个
男人真爱她,要真正活着的女人!”(6)自从和周萍在一起,蘩漪才感到从未有
过的幸福。周萍的出现给濒临死亡的蘩漪带来了生命的激情和炽热的爱情之
火,这使她仿佛在地狱里看到一线光亮,就奋不顾身地紧紧抓住周萍不放手,想
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救出自己。她的爱是郁积十几年被压抑后的渴求释放。周
萍是激起蘩漪身为女人的一个尤物,周萍是蘩漪“醒”来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是他点燃了蘩漪“阴鸷可怖”的“力”。
蘩漪以她的果敢、狂热追逐到了爱情,但夏日里的春梦并没有持续太久。
周萍终将他的目光转移到了她人身上。蘩漪再次陷入痛苦不幸的深渊中,周萍
的背叛使她绝望,她不能受两代人的欺辱,这种“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
(7)的境地,使她将“最残酷的爱”转变为“最不忍的恨”。(8)绝望中的反抗是
5
极端而疯狂的,她由倔强果敢地追求爱情,变成阴鸷疯狂地报复,表现出一个“最
雷雨的性格”。她强烈地想得到周萍, 一再地降低标准希望周萍留下来,即使
把四凤接来同住也行; 她又警告周萍“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
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都做的出来的。”(9)面对现实,蘩漪失望、痛苦,她
对生命原始的渴求让她不择手段。当周萍离他而去的时候,她软硬兼施,置周
萍于死地,在雷雨中毁灭了他人也毁灭了自己,毁灭了一个年轻人的美好前程。
蘩漪想有的情感生活,偏偏周萍不能给她。其实,蘩漪和周萍本就不是一
类人。周萍不会给蘩漪长久的真正爱情,当周萍冲动之后,冷静下来,回到伦
理道德观念之下,他后悔曾经做过对不起父亲,对不起冲弟的事情,当他觉醒
时,他无法坦然地面对父亲和冲弟,最终他将离开蘩漪,而蘩漪就只能用恐吓
和扇风点火来完成她的故事。因为她选错了爱对象,所以,蘩漪的错误选择正
是她不幸福的爱情的根源。
(三)不完美的母性
剧中,惟一可以和蘩漪抗衡的人就是周朴园。传统的限定中,周朴园希望
她成为一个彻底的“母亲”
,如第一幕中周朴园逼迫蘩漪喝药:
“蘩漪,当了母
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
的榜样。”(10)而这恰恰是蘩漪所不愿意做的。周萍也常常把“母亲”一词挂在
嘴边:
“你是冲弟弟的母亲”,(11) “我的母亲不像你,她懂得爱!她爱她自己
的儿子,她没有对不起我父亲。”(12)蘩漪也曾是被儿子周冲尊敬的母亲,在周
冲的眼里,蘩漪 “不是一个平常的母亲,您最大胆,最有想象,又,最同情
我的思想的。”(13)第一幕中,蘩漪完全是以一个母亲的心态来爱自己的孩子:
宽容、提醒、爱抚,而这一切因了情变而改变了。从这种意识上说,蘩漪不是
没有母性,只是不够坚定、彻底地演绎母亲这个角色。这一点是颇具新的意识
的。鲁迅曾说:中国女人只“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逼成的。”
在蘩漪身上我们看到更多的女儿性。女儿更多的是向父母索取爱,而很少奉献。
蘩漪向周朴园及周萍索爱不成,便像女儿般歇斯底里。旧时代的中国女人,结
婚后传统的封建思想,不能够使妻子与丈夫平起平坐,女人在家庭中处于从属
地位,无精神幸福可言,因此,大多数女人,将自己的爱转移到孩子身上。蘩
漪也曾给与周冲最亲切的母爱,但当周冲长大后,不再需要母亲无微不至的关
怀后,而蘩漪又有着太多的空闲时间,在牢笼般的家里,在空虚、寂寞的时光
里,蘩漪做出了大逆不道的事,而对这种大逆不道,她从未后悔过。安娜曾为
自己与沃伦斯基的私通行为忏悔过,《红与黑》中的德·瑞纳夫人也曾因与于
连私通而忏悔,她们为了儿子而感到忏悔,为没能成为受儿女爱戴尊敬的良母
忏悔,为没能尽母亲的天职而悲切。但蘩漪不,蘩漪不仅抛弃了妻性,而且也
决绝地抛弃了母性。当周萍说:
“你是冲弟弟的母亲”时,
(14)蘩漪马上叫到“我

不是!我不是!……我不是他的母亲,不是,不是”。(15)第四幕,蘩漪为了自
己,叫来亲生儿子周冲,想破坏周萍与四凤的出逃计划,挽留住周萍,当这一
6
想法没能得逞时,最后(失了母性,喊着)“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
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我是你的。”(16) 蘩漪就这样抛弃
了神圣的母亲天职,毁灭了青春期的儿子生命中最后一点憧憬。试图以失去母
性为代价来重新获得生命,但她疯狂的抗争不仅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爱情和自
由,而是玉石俱焚,引来宇宙间叫人惨呼不已的大悲剧。

二、爱的执著
在蘩漪的性格中,什么是排在首位的?是爱?是母性?妻性?蘩漪的一生
中都追求了什么?是爱情!爱情是她生命的支撑。她不像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
更多的是为了物欲的实现。在蘩漪,只求爱的自由,这样,蘩漪生活在牢笼般
的周公馆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至少有:周朴园所带给她的压抑与摆弄,她选
择了背叛;侍萍所带给她的痛苦想象与心灵上的无着,她选择了惊愕;周萍所
带给她的火炽的热情,她选择要牢牢抓住却不断失去;青春美丽的四凤带给她
的是一个韶华不在的女人最深的中伤,她选择了无奈,她无法面对的是这样一
个“下人”所有的“爱”的优势。在诸多的角色扮演中,蘩漪的多重性格显得
非常饱满:妻子、情人、母亲、女主人、情敌……在多重人物关系中,她最执
著的是爱的追求。为了这团爱的火焰,她在生活的磨难冲突中,由沉静、哀婉、
顺从到背叛、抗争最终走向了阴鸷、疯狂。
综上,蘩漪所要面对的是这一系列的角色挑战,从中可见蘩漪的“传统”
是骨子里的,而“现代”则是被逼出来的。当她面临诸多关系时,她的情感显
得狞厉而“调和”,执着而“不可爱”,最终却无从把握自己的命运,让人心生
怜意。
在《雷雨》文本的文学性格体系中,蘩漪的性格真正是独特的。
蘩漪与众人不同,又似乎与众生苟同;似乎是一种热烈的性格,但又时刻
不得不面临许多的挑战……蘩漪性格的独特性的探究,我们先还原了这个人物
本应存在的土壤,才可以更好地看到她的独特之处。这种还原是有其深刻的文
本逻辑的,即因了角色而形成性格的挑战,因挑战而形成了蘩漪性格的丰富性
和独特性。也可以说是:不完全的东方性格,不完全的西方性格

7
第二章 蘩漪性格的独特性体现

曹禺的作品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复杂的个性和灵魂”。(17)这些各式各样的
灵魂与性格对作者形成了不可抗拒的蛊惑,在这些充满魅力的灵魂中,“其间
有一种受迫害的但又强悍而美丽的灵魂在激起他的创作欲望”。(18) “我算不
清我亲眼看见多少蘩漪。
(当然她们不是蘩漪,她们多半没有她的勇敢。)她们
都在阴沟里讨着生活,却心偏天样地高;热情原是一片浇不熄的火,而上帝偏
偏罚她们枯干地生长在砂上。这类女人有着美丽的魂,然为着不正常的发展,
和环境的窒息,她们变为乖戾,成为人所不能了解的。”(19)《雷雨》中的每一
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也就是她(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与灵魂吧。蘩漪性格
的独特性根源在于她身上所流淌的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而这种融合之后的结果
就是在蘩漪性格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雷雨似的、恶性、悲剧性的性格。

一、文弱与善良
曹禺在《雷雨》的出场人物介绍中说:蘩漪“是一个中国旧式女人,有她
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20)蘩漪也曾顺从、忍耐了
令人窒息的生活 18 年,也曾像那个时代许多妇女一样安安静静地等死,一如
《家》中的梅表姐、瑞珏;如《桔子红了》中的秋禾。她也曾有着一棵善良的
心,她打发四凤走,并不是主人般地轰走四凤,而是请来四凤的妈(侍萍),
和风细雨般地讲原因,最后还说“我有一箱子旧衣服,也可以带着去,留着她
以后在家里穿。……如果钱上有什么问题,尽管到我这儿来,一定有办法。”
(21)

当四凤离开周家,蘩漪派周冲去四凤家看看,周冲说:“妈跟我说,你们离开
我们家,她很不放心;她怕你们一时找不着事情,叫我送给你母亲一百块钱。”
最后当蘩漪知道了站在眼前的四凤的妈,就是三十年前周朴园的“妻”,生了
周萍的女人时,“她突然发现一个更悲惨的命运,逐渐地使她同情周萍,她觉
出自己刚才的疯狂,这使她很快地恢复原来平常母亲的情感。”(22)当四凤知道
了一切真相冲进雨中,蘩漪急喊:四凤!四凤!并对冲儿说:
“她的样子不大对,
你赶快出去看她。”(23)在自己绝望痛苦至极的时刻,还能够恢复人性本真的善
良,这是让人们痛恨她的大逆不道的同时,又能给与她同情与怜悯的原因之一。
蘩漪也曾是美丽、娇弱、顺从、善良的女子,上流社会的出身,使她知书
识礼,颇有教养,另一方面又可能孕育出她的任性、骄横和自私。而随着故事
的发展,她性格的另一面越来越凸显出来。

8
二、雷雨性格
曹禺在《雷雨》的出场人物介绍中说:蘩漪“她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
在她的心、她的胆量、她的狂热的思想,在她莫名其妙的决断时忽然来的力量。”
曹禺还说:她如果爱起来,“她会爱你如一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它最喜欢
(24)

的骨头,她恨起你来也会像恶狗狺狺地,不,多不声不响地恨恨地吃了你的。”
在这两种对立性格中,由于精神生活所迫,最终她的性格越来越趋向阴鸷、
(25)

恶毒、疯狂,呈现出雷雨般的性格。而正是这种雷雨性格震撼着人心,才更让
人久久回味。
《雷雨》笼罩着雷雨前的“郁热”氛围:蝉鸣、蛙噪、雷鸣,这不仅是戏
剧发生的自然背景,同时也暗示着一种“雷雨式”的情绪、心理、性格等。特
别是作者倾心刻划的蘩漪,她苦痛、郁热、忧烦。曹禺曾说过,蘩漪的性格是
“最雷雨的性格”,“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
(26)这个从走廊上静静走来的女人,她时而阴鸷怪异,时而
做一次困兽的斗。”
敛声息气,时而又疯狂爆发,还有她那畸形的爱情、欲望的冲动,都裹挟着一
种狂风暴雨、闪电雷鸣般的突发性和猛烈性。作为周朴园的继室,她不甘心为
人摆布,厌倦了冷寂阴沉的家庭,在形如枯井的心底却跳跃着一丝如火的热情,
她爱上了自己的继子周萍,落到了“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27)的地
步,她在追求幸福的时候,将自己带入了一个既毁灭着自己又毁灭着别人的处
境。
蘩漪的反抗性,贯穿在她的许多言行中,而且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激烈,
最后终于完全撕碎了周朴园的“尊严”,彻底破坏了周家的“秩序”,显示出“雷雨”
般的性格。在挣扎与反抗中,体现出否定与毁灭的力量。
(一)否定
善与恶本是道德层次的两种内涵。善是与社会秩序要求相一致的;恶则是
与社会秩序相违背的。蘩漪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她挑战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社会
秩序,在这个社会秩序中,人们已经用成套的谎言树立了牢固的精神堡垒,而
蘩漪之外的大多数者都是谙于接受,不思根本的。蘩漪则不同,她对这个社会
秩序表现一种否定者的姿态。道德家用对于秩序的肯定来让人们自缚,而蘩漪
则用对这个秩序的否定来争一自由之身。这种否定是“恶”的主要表现。
蘩漪的否定一方面是对周朴园的否定。蘩漪的野性复活之后,我们听到最
多的就是“不,我不愿意。”(28)这一句话表现了蘩漪从文弱女子一变而成为敢
于否定权势的刚烈女人。剧中,蘩漪面对周朴园时说得最多的就是这样的话:
让她喝药,她回答:
“我不愿意喝着苦东西!”,(29)周朴园命令她上楼去:
“(轻
蔑)我不愿意,告诉你,我不愿意。”(30)这种声音本身在当时社会是一种非常
值得人们钦佩的,也喊出了许多女人尊崇个人意志的心声。否定周朴园并不是
蘩漪行为真正的价值,这种否定,一如娜拉的出走,蘩漪实现了许多女性的梦

9
想,做出了独立的抉择。
蘩漪的否定另一方面是对旧有生活的否定。这种否定也可以说是一种觉
醒,也是证明自己是属于自己的唯一凭证。醒来的蘩漪是野性的,她不顾一切
地寻找生命的意义,比如爱情、比如嫉妒、比如伤害别人。蘩漪的这种否定是
很彻底的。面对周萍的怯懦,她反驳道:“我不这样看,我的良心不是这样做
的。”(31) 蘩漪对自己旧有的生活否定是最清醒也是最深刻的。
“我忍了多少年
了,我在这个死地方,监狱似的周公馆,陪着一个阎王十八年了。我的心并没
有死;你的父亲只叫我生了冲儿,然而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只有他(指
周萍)才要了我整个的人,可是他现在不要我,又不要我了。”(32)这段话深刻
地指出了蘩漪的内心世界,对于自我生活的一种完全否定,同时,对于一个女
人生活的思考,也是最后促成她成为一个“绝望的女人”的主要原因。
(二)毁灭
蘩漪的骨子里,流动着一种另类的美丽,就是在其行为上还表现为一种强
烈的毁灭欲望。这种毁灭性体现为:一是放弃做母亲的权力;二是放弃生命的
尊严。她为了拥有周萍,多次说到“我不是冲儿的母亲”;她死死拖住周萍不
让他离去;叫人把侍萍招到周公馆来;把四凤辞掉;又跟踪周萍,在外把窗关
死,使周萍无路可退;周萍与四凤要出走时她先把周冲叫出来,想挑拨兄弟的
关系,但没有成功;后又把周朴园拉进来,她要用她丈夫的权威来制止这件事。
为了不失去周萍,为了拉回周萍,蘩漪用尽心机。 “她的恶是恶在骨子里,
她始终是有心计的,抱了心计去一步一步走,她在恶的同时,始终有所求有所
得。”(33)这种说法是有其相当道理的。她恳求过,但更能狠心地极端报复,就
像一把犀利的刀,爱的越深,越要划出深深的伤痕,不像今天的青年人只在意
过程,不在意结果,只要曾经拥有,就会珍藏于心间。蘩漪最后为了情爱痉挛
地喊叫,玉石俱焚,轰毁了自己也轰毁了他人,包括与她唯一血脉相连的周冲。
她是阴鸷的、恐怖的,是一种恶的属性的表现。如陈思和所语:“正因为蘩漪
的邪恶,才使蘩漪有了毁灭这个家庭的能量。”
蘩漪这位曾经美丽、聪慧、娇弱的女子,是牢笼般的家庭生活使她走向了
背叛;是两度的爱情失意,使她经历着双重精神磨难,最终逼她走向了绝望,
走向了复仇。她不想受两代人的欺辱,以生命为代价,为争取做人的权力进行绝
望地抗争。在蘩漪身上我们看到了自由意志对理性必然的抗争,看到了一种崇高
的悲剧精神。 (34)而是敢于把自己置于鲜血淋
“悲剧的精神,不是指成功的精神”
漓的悲剧运动中,在灾难中确证自己,在毁灭中提升自己,这就是激动人心的悲剧
精神。
蘩漪从否定到毁灭是一种必然的过程,而这种毁灭也恰恰是蘩漪性格中
的反叛性的表现。“叛逆女性形象的反叛性格,显示了一种‘力’之美。就美
学风格而言,人物形象具有冲淡平和之美和刚健雄浑之美。在现代文学作品中,
关注人生世态和社会变革的作家,塑造人物时强调冲突和矛盾。叛逆女性形象
10
价值观的摧毁与确认,社会既定秩序的破坏与重构过程,最能够产生‘张力’,
文学作品把这种反叛力、冲击力与新生力表现出来,将现实主义的沉郁与浪漫主
义的激情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能够产生震撼读者心灵的美学效果。”(35)
蘩漪虽然敢于否定和毁灭,但她的思想是不成熟的。
蘩漪的悲剧是中国悲剧,因为蘩漪从始至终只是身为女人的悲剧,她没能
跳出性别不平等的思想,她的理想中自由只是对于选择钟情的男人的自由,因
此,蘩漪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在审美的种种形态中,悲剧所引起的美最接近
道德的判断和实践的意志。在悲剧中伦理态度非常明显。”
(36)蘩漪这个形象最

终和许多文学形象一样,没能在伦理的道德标尺中挺直脖颈。鲁迅说:“悲剧
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裂了给人看。”这就是饕餮之美的魅力吧。她过着漂浮
的寄生生活,她的不幸是信赖于男人的经济关系,她从始至终没能在这种思考
中真正地觉醒,当然也就不可能真正获得独立平等。鲁迅在《关于妇女解放》
中指出,“一切女子,倘不得到和男子同等的经济权,我以为所有好名目,就
都是空话。……必须地位同等之后,才会有真的女人和男人,才会消失了叹息
和苦痛。”
(37)蘩漪对自身的女性角色意识是深刻的,她毫不怀疑女性应该有的

社会角色,她把一生的生活都给了一种叫爱情的东西,而这种东西远没有《简
爱》的更强的独立、自由。
她没有清醒的等级意识,也没能理智地喊出“救救孩子”的声音,她的美
丽在于她不停地燥动。蘩漪的行为更高于她的思想,可以说,这是一种“人”
的觉醒。这一方面也深刻地表现出当时妇女所拥有的精神状态,从此而言,生
活中的蘩漪是很多的,蘩漪就是生活于那个时代的许多中国大家闺秀中的一
员。
“传统道德想通过灭绝人的物欲以达到纯洁的道德理想主义的殿堂,通过
否认个性、个人欲求,竭力压抑人的感性生命完成道德的修炼。”(38)蘩漪用她
的抗争打破了传统,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蘩漪性格从“压抑”的这种
潜意识到理智的行为,这些是一脉相承的,不难想象,蘩漪在经历了青春的理
想之后,繁华谢尽的她所能有的是什么。
综上,蘩漪性格独特性就在于她既有着传统女性的顺从与善良,又有着敢
爱敢恨的雷雨性格,而占主导地位的雷雨性格体现在否定和毁灭上,在否定毁
灭中展示出绝境处最后一搏的生死叩问。蘩漪的美可以说是一种饕餮之美,可
以说是一种恶之花,是中国社会一种少有的女性身影。在一个封建专制的社会
里,自由主义便是异端,追求自由的人便是疯子。繁漪这位美丽多情的女性,
一朵自由之花,哀怨乖戾构成其外表,对自由的大胆追求、对传统伦理的蔑视、
对挣出专制囚笼的呼喊,构成了这个人物的内在亮点。

11
第三章 蘩漪性格的独特性的二维因素

曹禺对中国戏剧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戏剧创作
方法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他充分学习和借鉴西方戏剧艺术表现手段,在表
现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气质时,又溶进了西方戏剧特色。
曹禺出身旧式封建官僚家庭中。祖父是一个乡村私塾老师,父亲万德尊曾
留学日本士官学校,但从未打过仗。回国后曾做过黎元洪大总统的秘书。父亲
有着浓厚的骚客和词人的气质,前后娶过三个妻子,曹禺的母亲是第二任妻子,
生下曹禺三天便去世了。曹禺的继母是他生母的亲妹妹,对曹禺疼爱有加。父
亲在黎元洪倒台后,便退职在家,抑郁不得志,动辄发脾气,严厉而专制。大
哥和父亲不和,父母、大哥又都吸鸦片。家就像一座坟墓,使曹禺早熟、孤僻
而敏感。这些真实的经历为其日后的创作提供了生活底色。
曹禺三岁开始就坐在继母的怀里看戏,渐渐成了戏迷。随着年岁增长,曹
禺迷上了读书,最爱读的书有《红楼梦》
、《三国演义》、
《镜花缘》等。董健在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曹禺的影响》中谈到“曹禺不仅从经史子集、古典文学、
书面文体和古典戏曲研究中接受了大量传统文化的信息,而且他是在传统文化
所濡染化成的生活氛围中长大的。”这些都给曹禺未来戏剧创作以积极的影响。
1922 年曹禺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就接触了更多的‘五四’新文学作品,并
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很快表现出表演的天才,他先后演过《温德米尔夫人的扇
子》(译为《少奶奶的扇子》);易卜生的《国民公敌》、《娜拉》等。1928 年考
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 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依然是学校剧团的活跃
分子。在学习期间他广泛接触欧美文学作品,深为西洋戏剧所吸引。
他在努力学习西方戏剧的同时,又继承了中国戏曲传统。因此,在蘩漪性
格的独特性构成中,其民族精神风貌与欧洲精神特质成了关键的二维因素,使
得蘩漪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一、蘩漪性格中的民族传统精神风貌
蘩漪虽然受过新教育,她的本质仍是一个旧式女人。她的身上有着浓厚的
历史味道,身为一名旧式女人,她以其奢华的生命点燃了人们生命中的光环,
打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实。因此成为文学画廊中最光辉的人物形象,经久不
衰。她文弱、聪慧。作为周朴园的续弦,来到周家 18 年,没有得到丈夫的受,
却成为丈夫的一个傀儡,这种作为一个深闺女人的角色在中国文学中比比皆
是。
(一)蘩漪性格的民族传统女性精神风貌
蘩漪在压抑的家庭氛围和不平等的待遇面前,怀上了对自由和爱情的真切

12
向往与幻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深闺大院里,蘩漪对于自由和爱情的理解
完全寄托在了周萍身上,这使得周萍就是这样的一个幻像而已。记得一篇名为
《细读蘩漪》
(艾云)的散文中写首:
“女人内里的秘密是在为将逝的岁月凭吊,
眼看时间在自己一寸寸松弛臃赘的肌肤上跳荡,闪出一串串衰败而趔趄的光
圈。蘩漪有什么呢?她还有多少牧笛横吹平沙静浪的岁月?她凭直觉感觉到自
己在咔嚓作响的时间的断裂处。抓住他,抓住他。是这样的的声音还是上帝的
声音?”作者对于蘩漪孤独寂寞、焦渴欲望和生命燃烧给与了解和充分展示。
尽管蘩漪爱上周萍似乎做了一件出格的事,似乎就成为打碎中国文学历来表现
的许多女性三从四德的这种生活状态的英雄,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蘩漪并没
能摆脱中国社会的女性生活样式。从蘩漪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社会所沿袭
的旧式思想,这种思想正是中国民族传统女性的精神样式,他们也因循,也沉
迷……
蘩漪的民族传统女性精神体现更集中地体现在她的社会角色定位。“人的
社会角色的含义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要求,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所谓
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就是指具体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社会地位,而社会角色就
是与这种特定社会地位相联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39) “一个人占有了
社会系统中的某个位置,其它人必定对此产生一定的角色期待,一个人为了完
成一个角色,必须知道自己所充当角色有一套什么样的行为模式,这种认识是
根据周围的人们的期待而来的。
”(40)正是这种期待,人就可能被牢牢地系在特
定的伦理规范中。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女性的最大束缚是个性自由。从穿衣戴
饰、女红、举手投足,到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惟务清贞、孝亲持家等,所有规
范无不指向男权中心和服从男子的利益。所谓的文明社会甚至以贬抑女性为祸
害、淫乱、小人而肯定男性的权威和价值。于是,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沿袭着男尊
女卑的法则,女人对男人只有恭恭敬敬、忍让顺从,才是正确的;当女性突破男权
制定的伦理规范、追求自我价值和爱欲时,则是淫荡的、可耻的。面对这种封建
伦理道德的压抑,女性的人权、爱欲逐渐萎缩。那些没有读过多少书,家境过于
贫寒,或者受的是服从男性式的教育女人,她们多半是默认封建伦理的种种规范,
遵从于男性,成为男性的附属品,有时还会不自觉地成为压抑女性自由的帮凶,
这些女人往往感觉不到自身的悲剧命运,如鲁迅《祝福》中的柳妈等。对于受
过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启蒙教育的女性,她们会意识到社会的不平等和对人性
的压抑,她们会奋力抗争,但在她们身上依旧不自觉地保留了对男性的依赖性,例
如蘩漪在物质上对周朴园的依赖,她忍受了周朴园 18 年,作着服从的榜样,
始终未能迈出逃离家庭这艰难的一步;在精神上对周萍的过于依赖心理,使她甚
至愿意忍受周萍带着她与四凤一起走。在绝望中她对周萍说,为了他,她连“名
誉”都不要了,可见“名誉”在她心目的重要位置,这也是蘩漪区别于西方悲
剧中的女性性格的一面。传统文化的积淀对她的思想和行为依然有着深刻的影
响,在她深层意识里还潜伏着某些软弱和妥协的因素。因此她没有象娜拉勇敢
13
地离家出走,也没能像安娜公开地与渥伦斯基站在一起。她在封建礼教、封建
道德压抑束缚下,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了 18 年,这 18 年是中国妇女在男权社
会家庭、婚姻、地位中的真实写照,蘩漪是千万个中国妇女生活命运的典型代
表,她们在强大的男权主流社会面前是弱小的,注定要被吞噬的,这些女人的悲
剧不是她们个人的悲剧,而是我国封建礼教下对女性束缚压抑造成的社会悲剧。
在蘩漪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妇女对男性无奈的依附心理及逆来顺受的
传统女性的民族精神风貌。她成了这个制度和社会的牺牲品,她仍旧是一个旧
式思想的女人。
(二)中国文学女性形象的性格语境:自救与反省
沉淀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学,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学传统,在浩瀚的文学海洋
中,中国现代文学的女性形象难脱其传统文学的影响。这其间,中国文学的女
性形象的性格体系中,蘩漪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这也是蘩漪之所以在中国
文学史上能被人念念不忘的原因。从这样一个命题入手,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中
国文学的创作群体的一种普遍意识,也可以说是这个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吧。
一方面,中国文学群体的主体是男性,男性文本中的女性形象性格必然处
于一种从的地位。她们更多是被压抑之后,在文学作品中当成男性树立女性生
存秩序的一种手段罢了。因此,在传统的文学中,中国文学女性形象总是带有
很强的道德因素,“贞洁”、“贤淑”等等传统美德往往成了桎梏她们的最残忍
的枷锁,这种东西一直到当代文学的一些作家作品中仍能管窥一斑,如《菊豆》

《桔子红了》等正是这样一些作品,它无情地把这种女性群相放在一个传统的
家院中。“可以看出男性文本是怎样压抑了女性的真实感受,历代的经史子集
就是压迫女性的资料库,这些经典的道德话语被寓于她们的虚构叙述中,为了
使其跻身于礼、义、仁、孝的论述而把她们书写于历史,其本身成为宗法传统
父权执行训斥和审查的道德场所,这些人物形象成为一种道德的符号并且明码
的帖出标签:贞顺、节义云云。在这诡秘的书写中,女性的声音奇异的沉寂,
她说的话反而使自己更加的沉默。”(41)如果说《楚辞》、
《诗经》在女性形象较
为真实、全面地反应了女性的生活,那么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从乐府诗开始,就
加上了浓烈的男人意志。秦罗敷、胡姬、刘兰芝,无不带着建构的痕迹,她们
“皎皎洁妇姿”、“烈烈贞女忿”,再到《牡丹亭》、《红楼梦》等等,女性性格
只不过是男人社会的一种牺牲。
如果说《红楼梦》的作者誓为“千红一哭”足以让人汗颜,那么作为男性
的曹禺在《雷雨》中安排蘩漪意义也毫不逊色。把蘩漪放回整个中国文学,那
么她的美丽也就可以想见。从蘩漪的身上可以看到的是一个传统“旧式女人”,
如果周朴园能像给她足够的呵护,蘩漪定会像个富人家豢养的宠物一样温顺。
周萍所谓的“爱”只是点燃她自救之火的一根火柴,蘩漪说“我不能受两代人
的气”,正是这种自我救赎的一个宣言!这一点也正是蘩漪性格的一个最光亮
14
的一点!也是在整个中国文学中少有的一种声音。而像瑞珏、淑珍等传统女性
的贤淑典范,她们的命运不是“善有善报”,而是“好人没好命”,她们或死亡、
或窒息、或痛苦,她们悲剧的人生故事昭示了女性在面对情感、人格、男性、
制度时,囿于家庭的牢笼,只有唯一的路途:无声无息地灭亡!蘩漪在其中真
正成了一个让女性反省的角色。
蘩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组具有东方女性艺术形象中的一员。她和莎
菲、花金子一样具有强烈反叛性格,她没能成为那个时代的温文尔雅、贤淑端
庄、忍耐宽容、克己节欲的闺中楷模。她身上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像是一
种不合时宜的光,也扑朔迷离。她仿佛也是“旧式小姐”,但却有着对传统积
习下来的女性角色进行最深刻的反省。女人应该首先是女人,然后再是其它的
什么。蘩漪在中国文学中最好地把这种反省表现了出来。她没有如杨振声《贞
女》中的阿娇、许地山《命命鸟》中的敏儿一样为追求自由爱情因遭到双方家
长的反对而自杀抗争,在反抗社会和封建婚姻的斗争中,以自身的灭亡来维护自
己的选择和追求;也没有如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的莎菲,茅盾《幻灭》的
静女士一样,虽想摆脱现实的困境,但顾虑重重;甚至不能如茅盾《虹》中的
梅女士从孝女、少奶奶的家庭牢笼中冲出来,谋得了独立的社会职业,甚至后
来的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那样敢于蔑视封建恶霸势力和家长制权
威、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蘩漪是平静中内涵波澜,曹禺更大的力是对于蘩漪这
样女子对自我社会角色的深刻内省。
在中国文学女性形象的性格体系中,她不同于传统文学中的女性,也不同
于同时代甚至后时代的女性,她属于她的那个时代,她是那个时代中深囚于家
的牢笼而渴望看清自己的一个形象。蘩漪想自救,但是如“枯井”般的家庭成
了她无形的束缚,她只有反省,她永远给我们一种平静而又澎湃的感觉,蘩漪
如花,散着花香却让人不忍。
蘩漪是中国旧式女人中的一员,但在这些旧式中国女人中,她是全新的一
个。在自救的行为中,如《雷雨》中所言,蘩漪身上又承载了太多的“原始情
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引”,点染着很多西方文学形象精神,蘩漪面
对扑面而来、久违的周萍的爱,唤起了其对爱之自由的强烈践行。这一点也正
是蘩漪不完全东方女人之处。从民族传统女性精神上看,蘩漪骨子里虽有东方
女人的意识,她却在生存上可爱与可怖杂糅,热烈与冷漠相融,因爱生仇恨、
生乖戾,她的灵肉之思更是撼人痛思。蘩漪,一个传统思想阴霾下具有西方内
涵的女性形象。

二、 蘩漪性格中的欧洲女性精神特质
1930 年曹禺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校园中他成为西洋演剧的活跃分
子,并广泛接触欧美文学作品,对西洋剧的阅读达到了忘我的程度。他钻研了
15
几百部西洋戏剧作品,通读了《莎士比亚全集》,莎士比亚的作品告诉他如何
去探求“人生的奥秘”和“永恒的真理”;读奥尼尔的作品,奥尼尔那种对人
的灵魂自我搏斗的精神状态挖掘探究之深邃,令曹禺深深震撼;读萧伯纳、易
卜生等人的剧作,尤其是契诃夫的剧作和艺术手法使他痴迷;而古希腊三大悲
剧家的作品更使他爱不释手,那“命运的残酷”使他得到一种心灵的暗示与神
秘的悲剧美感。曹禺曾说“我喜欢埃斯库罗斯,他那雄伟、浑厚的感情;从欧
里庇得斯,我企图学习他那观察现实的本领以及他的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我
很喜欢他的《美狄亚》。”(42)曹禺的老师张彭春曾送给曹禺一套英文版的《易
卜生全集》,曹禺爱不释手,凭字典一字一字读完全集,他大学毕业的论文就
是用英文写的《论易卜生》,我们可以看到易卜生的《群鬼》对《雷雨》的影
响。
曹禺在西方剧作中,汲取了丰富艺术营养,对外国戏剧、文学有着较深的
研究和体会。从这一点来说,蘩漪在某种程度上染上了西方女子的某种精神也
是不言而喻的。
“古希腊的悲剧都是命运悲剧。无论其中的主人公怎样反抗,都无法摆脱
可怕的命运。但是他们的抗争,则体现着他们不畏天命的坚忍不拔精神。莎士
比亚的悲剧也揭示了人在为自己的欲望和激情所奴役时的悲剧性处境。人为这
些欲望和激情奋斗时往往表现出了冲动性、盲目性和荒诞性,同时也必须直面
自己的存在真实。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奥尼尔和曹禺对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

悲剧的继承。
”(43)

《雷雨》中借鉴了西方古典主义戏剧的特点:如:借鉴了古希腊戏剧“命
运悲剧”的特点,塑造了侍萍的形象。侍萍是一位善良、深受迫害的劳动妇女,
她竭力想阻止女儿四凤重蹈自己的覆辙,但女儿却偏偏走了自己的老路,因此,
她只得把一切归于命运。同时还借鉴了莎士比亚戏剧“性格悲剧”的特点,塑
造了繁漪的形象。通过“雷雨式”性格描写,表现了周家和她自己的毁灭。蘩
漪性格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源自于欧洲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影响。
蘩漪性格的丰富性、深刻性,在于作者塑造了她果敢、强悍、反抗的一面,
作者将她放在“五四”精神的环境背景中进行塑造,这是西学东渐的特定时代,
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之旗帜高高飘扬。蘩漪喜欢读《新青年》,她是受了
一点“五四”新思想影响的女性,作者将她“雷雨”般的性格和反封建怒涛,
熔铸在新时代前进的潮流之中。翻开“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个性解放”可以
说是一个相当普遍的主题。“个性解放”的精神实质也就是人的解放,就是要使
人从自然和社会的各种限制其自由健康发展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充分发挥人的
主观能动性,尊重人的权利和价值。具体到爱情婚姻问题上,最基本的要求是要
个体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以自由人的身份到家庭以外的世界去寻找幸福。正是
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一大批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青年成长起来,并组织和领导

16
了“五四”运动中的妇女解放斗争。“五四”运动后的妇女,对于新思想、新事
物的追求更加迫切,敢于反封建传统和包办婚姻的女性日益增多,大家都以为牢
狱似的家庭,黑暗圈套似的社会制度和习惯,非彻底推翻不可,掀起了妇女寻求解
放的热潮。曹禺笔下的蘩漪,由于遭受到封建家庭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酿而形
成了反叛的性格。显然,这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在她性格上的回声。是这样
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大潮为其提供了反抗的机会和可能性。在这之前,即使有些
妇女进行了反叛和抗争,但在反抗的程度上都没有蘩漪深刻,都远不及蘩漪这
样坚决、极端、偏执,充满了蛮力和野性,也带有着自私、阴鸷一面,具有着
西洋人的一些性格特质。
(一)蘩漪欧洲女性精神特质:人性的复苏与性格的张力
蘩漪性格中的欧洲女性精神特质首先表现为人性的复苏。我们试比较蘩漪
与安娜就可见一斑。蘩漪满身都充满复苏的人性,她甚至可以不顾什么伦理道
德:现在我不是你的母亲。她是见着周萍又活了的女人,她也是要一个男人真
爱她,要真真活着的女人!蘩漪之于周萍,如安娜之于沃伦斯基:“我是人,
我要爱情,我要生活。”而两者面对此种选择所换来的处境是共同的,就是她
们必须要为被其打碎的道德、伦理、秩序来承担寂寞与孤独,必须与这个由“正
常人”所建树的世界分开,甚至被判为“精神有问题”(这是周朴园对她最要
命的压榨)。欧洲从文艺复兴开始,随着人的解放、个性自由旗帜高扬,我们
看到欧洲女性在面临男人与男人所守护的一个秩序,最为彰显的是不屈从。由
此可知,为什么外国文学作品中有那么多“不本分”的女人?如《包法利夫人》、
《复活》、
《安娜·卡列尼娜》、
《红与黑》等等许多作品都呈现给了我们不幸女
人的抗争,为自我寻求一个本我的存在。这一点正是蘩漪身上所具备的,它是
一种欧洲精神特质。也正是这一点才把她与那些默默忍受政权、族权、夫权,
神权的一大群中国妇女区分开来,显出一丝耀眼的锋芒。
蘩漪性格中的欧洲精神特质还表现为其所表现的性格张力。西方文学中的
这一类女性形象的性格张力非常强烈,当她们面对社会、家庭、男性时,会自
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爆发。蘩漪那种极端、蛮力、野性,正使我们
看到了西方戏剧中一些女性的这种精神特质,如美狄亚,这在中国妇女身上是
很少见到的,这就使得中国观众对此感到非常新鲜,与众不同。
蘩漪有着古希腊美狄亚的野性和蛮力;与奥尼尔《悲悼》中的莱维尼亚狂
飙反叛精神相近,她们都是以传统伦理道德和宗教禁欲主义的最强有力的挑战
者和反叛者的悲剧形象出现的,都展示出高于凡人之上的生命力,产生一种令
人恐惧的人格力量,放射出一种惊心动魄的美,给人以崇高的悲剧美感。 “不
管从哪一方面看,蘩漪这个形象性格是中国式的,但如果仔细全面分析,她又
不完全是中式的,在她的身体里也混流着西洋人的血液,在她的性格里又有西
欧戏剧人物中特有的‘野性’成分。”(44)
在欧里庇得斯《希波吕托斯》(HiPPolytus)和法国拉辛的《菲德拉》
17
(Phedle)中,二者讲的是同一类故事:后母爱上了前妻的儿子。在《雷雨》
里面,儿子和后母相爱,发生逆伦关系,而那两出戏,写的是后母遭前妻儿子
拒绝,恼羞成怒;《雷雨》写的却是后母遭前妻儿子抛弃,妒火中烧,疯狂报
复。在蘩漪的身上,我们也能够看到了尤金·奥尼尔的戏剧《榆树下的欲望》
中的女主人公爱碧的形象。为了继承的遗产,爱碧嫁给了行将就木的 76 岁卡
伯特老头,然后引诱卡伯特的儿子埃本同她发生关系,并生下了一个儿子。爱
碧是出于利用、引诱埃本的意图,却结出了爱情的花。这种乱伦世相,在于埃
本是最理智不过了,他不认为爱碧对他有真正的感情,她只是为了生个继承人
而已。所以,爱碧的百般表白无法证明自己,只好忍痛杀死了亲生子。蘩漪也
一再强调我不是冲儿的母亲,进而否定自己的妻、母身份。蘩漪与爱碧都属于
感情激烈的女人,她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意志的自由。
在蘩漪身上,我们还能够看到许多西方古典悲剧的乱伦意象,还能够一睹
后代戏剧的这一“离经叛道”之举。
《雷雨》与易卜生的戏剧《群鬼》,都是以
乱伦之鬼为核心意象。中国社会其实存在类似的乱伦现象,但很少出现在文学
作品中,尤其是戏剧中,因为违反伦理历来是中国戏剧的一大禁忌,但在观众
心理深层却存在这种反伦理的艺术期望,而《雷雨》在鬼的意象又打上了反封
建反家长制的印痕,这就满足了当时社会一般的艺术期望,这也是《雷雨》在
中国经久不衰的社会心理原因之一。
在外国文学作品大部分女性不仅有美的外表,还有光可鉴人的灵魂,她们
也会有爱情与生活的磨难,也会有压抑与选择的苦楚,但她们能从这劫难与悲
惨的爱情经历闪烁出人性美的光芒,这才最值得我们欣赏与评价的。莎士比亚
的 37 部剧作中写了 128 位女性,这其中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威
尼斯商人》中的鲍细亚,《奥赛罗》中的苔丝德蒙娜、爱米利亚等等,“作者以
人文主义的巨大热情,把女子压抑之深与她们朝气蓬勃的战斗精神结合起来表
现,使人感到这些弱者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但值得同情,而且值得尊敬。”
(45)

雨果《巴黎圣母院》的艾斯梅哈尔达,小仲马《茶花女》的茶花女,哈代《苔
丝》的苔丝,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包法利夫人和《羊脂球》的羊脂球……
这些容貌美丽、心地纯洁女性,总能让我们感受到强大的精神力量。以此可见,
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在外国文学的女性形象中,她们都有蘩漪的诸多记忆,也
可以说,这些女子的美丽在蘩漪身上都可以找到。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女子们也挣扎也彷徨也苦闷,因为她们始终未能指出一
条女性真正的出路。尽管简·爱坚定地说“通过地狱的门口,我们平等地站在
上帝面前。”女子们从选择独立与忠于爱情面前总是显得忧心忡忡,不知所措。
从这一点上,蘩漪也是如此。蘩漪生来就不是为一类人寻求出路的,她雍荣地
生活在周公馆,周朴园的风流往事于她都是再正常不过了。她为自我的生活寻
找色彩,为了性,也为了爱,这两者是说不清的事。蘩漪是美丽的,她染上了
西方女子的从容与热烈,她的美丽和许多西方文学女性一样,是内在与外在的
18
结合。在沉郁而压抑的雷雨天气,在充斥糜烂与虚伪的生活中,真实是蘩漪最
独特的风景,热烈是蘩漪与这个环境最不协调的冲突。所以,蘩漪在作品中显
得尤为突出。可以说,完全得益于她染上了西方女子的色彩。
由此可见,曹禺不仅赋予蘩漪中国传统女性的民族精神风貌,还赋予了她
欧洲女性精神特质,这些并不是生搬硬套,强加于身,而是在蘩漪这一独特时
代的性格上所能完美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典型自有其合理的一面。
(二)外国文学女性形象的性格语境:一个美丽的东方女人
《雷雨》中,蘩漪首先是为爱的自由而来,她不是为了全面的自由。(似
乎她不想。)她将对周朴园的失望转嫁给他的儿子,虽是一次困兽犹斗,但因
其无法独立的经济社会地位,使她从未想过离开这个家,尽管她有不满,但她
没能像娜拉离家出走,也没能像安娜勇敢地与沃伦斯基公开地生活在一起,也
不能如美狄亚、莎乐美一般破坏。她对自由的向往仅限于与周萍私密维持,这
只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抗争。欧美从文艺复兴开始就提倡人性解放,个性自
由,女性追求个人幸福,要比中国女性更大胆、更热烈、更彻底。中国几千年
的封建传统思想,使中国妇女在追求个性解放的道路上步履维艰。即使我们看
到了《伤逝》中,子君大胆地为爱而离家私奔,但其结果,依然是死路一条。
所以蘩漪从未想过离开家,我们依然看到了依附男人的中国女人。蘩漪有着西
方女性热烈直露的反抗情绪,但毕竟力量不足与《莎乐美》相比,因而她带有
着不彻底的西化。因为蘩漪毕竟是东方的女人。在外国文学女性形象的性格语
境中,蘩漪却更焕发出独特的东方女人味。陈思和曾说:“蘩漪这个人物可以
成为比较永恒的一个文学经典。这样的人物在外国文学史上也有,但表现方式
不一样,就是说,她非常独特”,
“这个人物是曹禺只有在中国的一个大家庭生
活里面才能找到的典型”。

19
第四章 蘩漪性格独特性的审美意义

曹禺把蘩漪的美概括为一种“魅惑”。这正体现了蘩漪性格的独特性的审
美意义。这种性格与普通女性不同,她的狞厉构成了平和冲淡的和谐之美之外
的一种意象:饕餮之美。
蘩漪这样的艺术形象在我国现代戏剧史上是空前的,她既柔弱又强悍,既
美丽又恐怖,她是被一种无形的力埋入地底的孤魂,当她冲天而起的时候,燃
烧着的灵魂发出令人颤栗的美丽的光点,释放出毁灭一切的能量,她具有最斗
争性的,即作者所谓的最“雷雨”的性格。蘩漪这个具有“雷雨”性格的悲剧
形象是剧本的灵魂,她决定了剧本的思想基调、艺术风貌的 特点,强烈地表
达了主题,集中了作者的美学思想,具有深层次的美学价值。在剧作中蘩漪具
有极端的性格,她有着“雷雨”式的情爱和原始生命力的冲动,但她抓住的却
(46)导致了她理想的破灭。在她性格中,体现了执着、
是“一棵弱不禁风的草”,
坚定,在面对人生苦难、死亡时,表现出了九死不悔的抗争精神以及超越苦难
和死亡的伟大气度,给人以震撼和美的快感。
这种独特的审美意象构成了蘩漪性格的悲剧美。这种悲剧之美,就在于生
命的抗争、冲突中显示出强烈的生命力和人格价值。蘩漪在剧作中为了实现自
己的目标,抗争的最激烈、最疯狂、输得也最惨,真正体现了悲剧精神,从而
使悲剧冲突升华到一种美学的高度。从性格本身来说,蘩漪甚至有些性格的缺
陷,但也是这种缺陷,成为一种缺陷美。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蘩漪性格的独特性有更深的审美价值:可以概括为
人性之美,时代之光,民族咏叹,存在之思。

一、人性之美
郁达夫说:“五四运动,在文学上促生的新意义,是自我的发见。……自
我发见之后,文学的范围就扩大,文学的内容和思想,自然也就丰富起来了。”
在五四文学之中,女性文学形象经典而思潮鲜明的人物有许多,她们从意识上
明确妇女权利的内涵,有强烈而彻底的人格觉醒与独立。胡适的《终身大事》
里田亚梅留条说:“这是孩儿终身大事。孩儿应该自己决断。”《伤逝》中的子
君则说: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种人的觉醒的声音,
更多地从社会体制中体现妇女的权利,体现对男权社会的挑战,挑战一个庞大
而空泛的社会,她们面对着的是社会体制压抑下的人性扭曲,所以于这些人,
自我的发现更是使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发生更大的转变。蘩漪则不同,蘩漪的自
我发现更集中地来自于人性的归属与爱的需求。按照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来
看,诸如安娜、爱碧、田亚梅、子君……,她们从一诞生便成为一种更深刻的
20
社会战士,她们挑战的秩序是多年来中国民族建立起来的灵魂与肉体的桎梏,
所以,她们生出更是“社会人”的一种战争,在刀光剑影中,她们力图寻找“自
我实现”这一层面的追求。而蘩漪不同,蘩漪亲切。她更现实地关注了一个女
人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试想一想:蘩漪说“他(指周朴
园)只让我生了冲儿”一话,即她想得到冲儿以外的一些东西,那么,蘩漪到
底还想得到更多的是什么呢?
1923 年,易卜生热渐退,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作了一个题为《娜
拉走后怎样》的讲演,鲁迅肯定了娜拉的觉醒,也十分现实地指出娜拉的生活
维持问题。“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地说罢,就是经济,是最重要的了。自
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伤逝》中的青年男女是失败了。
于是,鲁迅也披上了批判个性解放的名声。鲁迅就试图将娜拉拉回到现实世界,
他只能以一作品来回应青年们鲁莽、激进的行为。曹禺则用蘩漪沉静了这种生
活,冷却了冲动的激情。蘩漪的现实意义十分强大,她也觉醒,但她更清醒地
意识了这种现实,所以她反抗的对象不是强大的制度、规范,如果有“亮剑”,
蘩漪对世界的妥协中,更体现了大多数当时中国女性的共同选择,她的挑战更
具有现实性,更清醒。蘩漪的人性之美就在于她对人性的理智把握,如果夸张
一点来阐释,前者一群战斗的女性身上看到了战神的神性之美,而蘩漪的审美
意义在于她更让人理解、接受的人性之美。文学评论上,评论家们更多地说蘩
漪大胆地摒弃陈腐的儒家伦理,毫无遮拦地追求、歌颂自然人性之美。倒不如
说:蘩漪对人性的理解更具现实性特点。
蘩漪没有把自己界定为更深刻的提升。甚至面对鲁大海的战斗,侍萍的控
诉,她都不去参与更多我,而是以一种更冷漠的方式把握着自己现实的生活。
在蘩漪,真正的价值意义是争取爱的维系,争取在不可改变或力不能改的庞大
现实社会中,能做出适合自己能力的一种抗战。她不是英雄,所以也没有铁肩
担道义的豪言壮语,也是活生生的女人,所以,从蘩漪身上可见“人”的意识
在现实意义上的把握。

二、时代之光
蘩漪与周萍的对比之中,我们能得出许多有趣的思考来。蘩漪与周萍的
关系无外乎可在伦理秩序和人性自由两个方面来思考:在面对乱伦这一问题
时:周萍表现出了一种“有惧”,而蘩漪则是“无惧”;在面对爱情时,周萍则
远比蘩漪的压抑更压抑,而蘩漪则是义无反顾地认同。从这一点上来看,周蘩
二人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特色:一个是努力争取,一个则萎缩逃避。个中原因
还可以细究。然而,我们透过这些比较能够看到:周蘩二人都是处在一种社会
角色的彷徨与挣扎中。从这一点上,蘩漪是不安的,而这正是体现蘩漪性格独
特性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不安恰恰是这个时代少有,可以姑且认为是一种时

21
代之光。
“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这是法国美学家丹纳在其
《艺术哲学》中的一个著名观点。按此来解释,我们也同样理解,在当时的时
代精神中,蘩漪对自身角色的不苟同应当具有相当的审美性,我们穿越这种审
美意象,让我们为之动容的不应包括庸俗的同情,而是一种震撼。“五四”后
精神是蘩漪时代的“精神气候”。对于蘩漪们的命运,人们更多地看到了轰轰
烈烈的自由恋爱之后一大群失意的女人们,这在曹禺的作品中很多。
“作家对蘩漪这样的人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并强调了蘩漪的悲剧是社会造
成的。由于蘩漪决不甘心做周家的贤妻良母,又不能脱离周家,便形成了对美
好生活的追求。”(47)《雷雨》发表后,曹禺屡次申明自己所写的不是“一个社
会问题剧”,这就构成了蘩漪性格的时代特色,严格来说,这个性格超越了她
本身,她成了那个时代相同命运人物的一个重要思考。蘩漪的美学价值更在于
这种思考本身,所带来的对于时代革新的反思。妇女实质上的改变成了蘩漪形
象着力指向的一处。可见,这种美好的追求之中,蘩漪性格价值不在于她如何
成功地和周萍发生了关系,满足了她的“野性”欲求,更在于她的在现实中的
无所适从。更严格意义上说,是蘩漪形象的时代特色成就了她社会问题性。人
们在大张旗鼓地自由了、解放了,可是女人们倒底该如何做呢?蘩漪们的生活
把这样的问题呈现给了时人与以后的读者。

三、民族咏叹
曹禺在评价蘩漪时用了“受过一点新教育的旧式女人”,在这种形象定位
中,蘩漪自然就带有了相当强烈的传统意味。在她的身上应该有传统中国女性
的“原型”积淀,这就使得蘩漪戴上了“东方的娜拉”的美称。从这一点上,
蘩漪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发展中,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蘩漪的精神根源
就在于她本身即是中国本土文化面对西方文化影响时所形成的一个矛盾体。从
蘩漪的一言一行,都闪烁着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发生在她的骨子里,成为我
们对民族文明的一个深刻反思。
概括而言,蘩漪所具有的性格是表现在对本性张扬与人性善恶所构筑的道
德壁垒的冲突与反省。本性的张扬是“五四”时代,西方文化侵入的结果,于
女性们表现为对性、对婚姻、对所谓解放与自由的现实的理解。人性善恶所构
筑的道德壁垒在中国人的心中,历经数百千年不变,这可以说是凝结在中国人
心中的潜意识。这两种意识的深刻交锋是在蘩漪内心里播种独特性格的内敛因
素。有文章引述《大后方戏剧论稿》中廖全京观点说:戏剧人物的塑造,大致
有三个审美层次:人物化层次、个性化层次和心灵化层次。并深入分析了蘩漪
性格的成因:
“曹禺总是紧紧抓住人物的心灵世界,深入剖析他们的精神生活,
从而剖析现实社会。在刻画蘩漪这个人物时,曹禺就是侧重从内心冲突入手。
22
其中一大内容便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冲突。”(48) “《雷雨》中,‘暴
风雨’并不是某个特定事物或人物的单独象征,而是含有多种寓意的复合象征:
它象征着大家庭令人窒息的郁闷气氛,象征着某种激烈的心理、动作或性格,
象征着某种惩罚的力量,象征着某种隐约而又沉重的压迫。‘暴风雨’已不再
是纯粹自然性质的,它还有某种社会性。它以不同的形、不同的力作用于剧中人
物身上,引起他们阴郁的心情、烦闷的情绪、恐怖的心理、不祥的预感以及无望
的行动。这一切,形成了饱满、含蓄、丰富、复杂的意蕴,潜藏在剧本与舞台
表层之下的深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和作品的主题。
”(49)由上述两种论述

中,我们可见:蘩漪形象意义是非常超越个我的,蘩漪形象所传达的思想更是
民族文化何如的思考。在当时的社会意识里,人们面对如何对待自己民族的文
化传统,又如何面对西方自由、博爱思想的到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蘩漪的文
学审美意义正在于:在她内心世界里正是两种文化激战、矛盾、统一、融合的
舞台。言之为民族的咏叹也正是这样的一层用意。这也正是蘩漪性格独特性的
一个深层因素。

四、存在之思
“我算不清我亲眼看见多少蘩漪。(当然她们不是蘩漪,她们多半没有她
的勇敢。)她们都在阴沟里讨着生活,却心偏天样地高;热情原是一片浇不熄
的火,而上帝偏偏罚他们枯干地生长在砂上。这类的女人许多有着美丽的心灵,
然为着不正常的发展,和环境的窒息,她们变为乖戾,成为人所不能了解的。
受着人的嫉恶,社会的压制,这样抑郁终身,呼吸不着一口自由的空气的女人
(50)曹禺为自己创作的背景作了这样了
在我们这个现实社会里不知有多少吧。”
一个主体性陈述。可见,曹禺是有意在戏剧《雷雨》中描摹了一幅人们生存景
象。有篇文章称蘩漪等人的生活是一种“豢养文化”
,并说:
“他们都是被物质
生活豢养而在精神生活方面豢养比她们更可怜的人;其次,他们都是感情上的
乞丐。”
(51)蘩漪的生存方式是值得深思的,像她这样的妇女在当时还能怎么样

活着呢?她们确实一面被豢养,一面想豢养别人,这种生存方式是颇有意味的。
恩格斯说:
“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
”蘩
漪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我们体味的。蘩漪在做些什么?于蘩漪,婚姻是什么?家
庭是什么?自己的孩子是什么?在这“雷雨”里,蘩漪对此没有理性的解读,
而是在失爱的苦痛中走向过激地陈辞。于是,她过多的行为正是其对生存之思
的一个明证。在这个存在中,她不是过多地追问,而是自己有自己的答案,这
就是存在是为了爱。这正体现了她在自由、婚姻、爱等意义构成的空间中的存
在意义。朱光潜说:“从审美意义上去理解,一个穷凶极恶的人,如果他的邪
恶当中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坚毅和巨人般的力量,……足给我们带来崇高意味的
印象。”蘩漪不算是穷凶极恶的人,可她仍然能给人一种崇高的意味,这是因
23
为在以自我牺牲为代价的行为过程中,蘩漪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舍弃了很多。
蘩漪身上有种反理性的色彩,这种色彩让人感受到了繁漪对于生命、生存
欲望的渴求,这种反理性的目的是追逐自己之爱。结果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
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作者曹禺给予了蘩漪太多自己关于人生的体
验:曹禺一再说《雷雨》决非一个社会问题剧,而是‘一首诗’,一首‘叙事
诗’”这首诗当然“神秘和郁闷”。剧作中,黑暗的枯井正是关于生命的意象,
那恰恰是蘩漪所深刻领悟的;周萍、周冲、四凤,他们的生命之图也随着蘩漪
形象的展开而颇有蕴意。这个故事本身就充满了一种神秘的象征,一种和《原
野》意象相同的气氛。这种反理性的色彩正是蘩漪在精神层次的存在思考,这
种思考和当时剧中的气氛融合起来,有着非常强烈的追问意义。
蘩漪的存在之思正成就了其性格的独特性,她的言行里、美丽的外表下,
都能看出蘩漪的这种思索。蘩漪的焦虑来自于她使自己成为爱情的奴役,爱情
成了束缚“自我”的网罗。她渴望占有周萍,渴望在周萍身上找到自己存在的
价值,可是她最终失败了,她无法体验到自己的存在感,反而因为对爱情的偏
执而直接推进了悲剧的发生。“曹禺悲剧表面上凸显了人的存在困境,内中却不
折不扣地蕴涵着人道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实质。”
(52)

总之,蘩漪对人性的理性把握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期望自我实现的
女性,而是一种现实的人性理解。蘩漪在后“五四”时代的思潮之中,她对这
个时代最好的交代就是一个思考,这个时代真正能给女人们带来改变吗?蘩漪
的话语不多,因了她在给人们留下更大的思考;蘩漪内心冲突是汹涌澎湃的,
性格深处,蘩漪正在进行着民族的咏叹,这使得小女子成了大人物;蘩漪的美
学价值的另外一个维度是相当深邃的,她带来的是我们怎么活的问题,一个存
在意义的终极追问。

24
结 语

鲁迅说: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美丽的蘩漪活在文学
中,曹禺都不可能说得太清楚;美丽的蘩漪活在我们的眼中,每个人有每个人
的感动。关于蘩漪评论与审美,我们应该站在什么样的维度看,才能不失风景。
蘩漪就是一支充满忧郁的女人花,她把独特的性格给我们留下来了,却在生活
的那边,躲在阁楼中疯疯痴痴。我们再读蘩漪也许没了三四十年代人的感动了,
因了时间的隔阂,想着这个时代、这个人生,也许可以体谅蘩漪,为之不能入
睡。

25
注 释

(1) 曹禺、《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9 P65


同上: (2)P167、(3)P34、(4)P35、(5)P33、
(6)P167、(7)P65、(9)
P99、(10)P52、(11)P66、(12)P144、(13)P40、(14)P66、(15)
P66、(16)P168、(20)P20、
(21)P81、(22)P169、(23)P170、
(24)P33、(25)P33、
(27)P65、(28)
P140、(29)P52、(30)P140、(31)P145、(32)P167
(8) 曹禺、《雷雨〈雷雨·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9
(17)田本相、《曹禺传》 P 142
(18)王文英、《重读曹禺》《中国文学研究》1998 年第 3 期 P78
(19)同(8)
(26)同(8)
(33)陈思和、《人性的沉沦与挣扎:<雷雨>》
(34)《曹禺戏剧集·〈论剧作〉》,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35)尹季、 《现代文学叛逆女性形象分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第 23 卷第 4 期 2003 年 8 月 20
(36)赵红梅、戴茂堂《文艺伦理学论纲》P279
(37)鲁迅、《关于妇女解放》, 《鲁迅杂文选编》,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年,
P 161
(38)赵红梅、戴茂堂《文艺偷学论纲》 P62
(39)史仲文、徐慕坚《人际关系学》
(40)时蓉华、《社会心理学》
(41)林存秀、《中国传统女性形象性格悲剧的文化诠释》,《文学研究》2005
年 6 月,P32 页
(42)顾振彪、顾川之《解读雷雨》,京华出版社,2001 年,P105
(43)段汉武、《冬天里的一把火-—论爱碧和繁漪》,《宁波大学学报(人文
科学版)》2000 年 12 期
(44)刘桂萍、《蘩漪“原始野性”的形象意义》,《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年 9 月第 2 卷第 3 期
(45)陈娣、《婉约凄清的爱情命运――论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 年第 20 卷第 3 期
(46)同(8)
(47)邹云芳、傅明和《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P242
(48)廖全京、《大后方戏剧论稿》,《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7 年 3 月第 17
卷第 1 期 P46
(49)孙淑芹、 《曹禺戏剧中的民族情结》, 《东疆学刊》2003 年 7 月第 20 卷第
3期
(50)曹禺、《雷雨 日出 原野》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51)孙桂林、 《“豢养文化”浸淫下的卑琐人生——曹禺戏剧的文化判断》, 《戏
剧文学》2004 年 02 期
(52)陈坚、贾敏、《存在的“人”与人的“存在”—曹禺悲剧关于存在命题
的探询》,《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年 11 月第 34 卷第 6

26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刘献彪,刘介民.比较文学教程[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3]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季羡林,贾植芳.中国比较文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刘再复.性格组合论[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6]【瑞典】荣格.荣格性格哲学[M].李德荣译.九州出版社,2003.
[7]【奥】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M].彭舜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8]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9]朱立元.黑格尔戏剧美学思想初探[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
[10]张玉能.美学要义[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1]何新.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辩[M].时事出版社,2001.
[12]钱谷融.《〈雷雨〉人物谈[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13]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邹云方,傅明和.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评[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15]田本相.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16]丹纳.艺术哲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7
后 记

时光飞逝,转眼研究生学习生活即将结束,经过两年多的紧张学习,

我感受到了东北师大文学院学识渊博的教授们以高格的精神品质,展现
了新时代知识分子的风范。教授们扎实严谨的治学之风,温、善、谦、
让的待人态度,辛勤躬耕的进取之行,聆听学者们观点新奇、发人深思
的教学内容,那饱蘸激情、学贯中西的演说,那幽默诙谐、富含哲理的
言语,我在敬佩的同时,也潜滋暗长了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同时在学
习过程中,我也提高了理论水平、丰富了专业知识、转变了传统观念、
提升了教育理念。
借此机会,我向辛勤耕耘的教授们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黄凡中教
授、程革教授及所有为我们任课的老师。
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逄增玉教授,不仅传我之道,授我之业,解我之
惑,而且在百忙之中多次为我指导、修改论文,在此我向导师逄增玉教
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老师,您辛苦了!
对各位评委老师在答辩中给与的指正也深表谢意。

28

You might also like